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535c 页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三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
于是下四述智论名不互通再徵佛性二初问先叙
外仪次领解后咨疑外仪者前则逼前今乃恭退前
则平立今乃昃跪前则抗难今乃咨询晓权实之文
省波水之喻不敢执权如恭退知所解偏局如昃跪
卷三 第 536a 页 X56-0536.png
释名恭拱也自持拱也跪危也体危倪也昃者倾也
旁也不正也尔雅咨谟也谓谟议耳波水下领解夫
以事喻法皆是分喻若喻事理相即波水最亲故曰
实然。
[怡-台+(噗-口)]曾下咨疑曾闻等者此实彼宗章疏所说论
主护时人意不斥其名故下但云谬引章疏之言也。
仁何故下正问释论既乃佛性之名局在有情仁何
故立无情有佛性耶。
余曰下二答四初指世谬传泛为下二泛通其义纵
有此说盖有义焉由不知义乃迷其名法名下正示
名下之义法名不觉者约理约性佛名为觉者约智
约脩故辅行云佛为能觉法为所觉以佛陀翻觉者
故云佛名为觉凡厥有情即具三千三谛之理故云
本有不觉之理但凡夫迷倒日用不知未有能觉之
智故云未有觉不觉知今欲令彼了知故且分能觉
之智属于有情故名佛性所觉之理统于无情故名
法性良以众生唯心具足欲敢逼令知故云令觉不
觉即是以修照性也岂觉不觉等者若觉了本具三
千之理依正唯心者则是全性成修依正无非佛性
也岂更存无情在心外邪故云不觉犹不觉耶有本
耶字作邪字者非反谓等者全能觉之心是所觉之
理故故大经云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无为无为
即常常者即法法即僧等三宝既其一体法性佛性
安可条然。
客曰下三牒义再徵尔犹如此也若云巳觉不觉无
旁也不正也尔雅咨谟也谓谟议耳波水下领解夫
以事喻法皆是分喻若喻事理相即波水最亲故曰
实然。
[怡-台+(噗-口)]曾下咨疑曾闻等者此实彼宗章疏所说论
主护时人意不斥其名故下但云谬引章疏之言也。
仁何故下正问释论既乃佛性之名局在有情仁何
故立无情有佛性耶。
余曰下二答四初指世谬传泛为下二泛通其义纵
有此说盖有义焉由不知义乃迷其名法名下正示
名下之义法名不觉者约理约性佛名为觉者约智
约脩故辅行云佛为能觉法为所觉以佛陀翻觉者
故云佛名为觉凡厥有情即具三千三谛之理故云
本有不觉之理但凡夫迷倒日用不知未有能觉之
智故云未有觉不觉知今欲令彼了知故且分能觉
之智属于有情故名佛性所觉之理统于无情故名
法性良以众生唯心具足欲敢逼令知故云令觉不
觉即是以修照性也岂觉不觉等者若觉了本具三
千之理依正唯心者则是全性成修依正无非佛性
也岂更存无情在心外邪故云不觉犹不觉耶有本
耶字作邪字者非反谓等者全能觉之心是所觉之
理故故大经云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无为无为
即常常者即法法即僧等三宝既其一体法性佛性
安可条然。
客曰下三牒义再徵尔犹如此也若云巳觉不觉无
卷三 第 536b 页 X56-0536.png
非佛性者则知依正之法至佛果證得方乃会合唯
心之理约凡说言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何所乖背
邪。
余曰下四酬难广释二初斥非若也觉凡可客事异
既云觉佛须了体同故辅行云迷谓内外悟唯一心
制心从理无非心性他谓观内心理造三千不收内
外之色者岂不自贻觉凡之责乎。
理本下二正释二初略酬来难三初示迷悟理同二
初正示其义三千之理与佛无殊凡夫妄执依正差
别不了差即无差无差即差故示众生有能觉性草
木有不觉性意令众生觉彼不觉无非自心三无差
别即空即中故云自会一如故知下二结示立名觉
无不觉者由本具三千可觉知故故名佛性如睡梦
可觉故名睡觉不觉下二明二义相须不觉等者由
修照性故觉无等者由性发修故问若佛性属修法
性属性者何故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耶答佛名觉
者一切众生虽皆在迷有可觉之性全修成性故名
佛性但欲令彼众生觉自心故故且云真如在有情
名佛性耳此乃敦逼令修之旨也傥或觉之一念三
千依正收尽岂有无情非佛性也大经云一切觉者
名为佛性斯之谓矣大论设有此说意乃如此况复
无文况复真如及佛性法性名虽不同其实一贯。
是
则下三分判大小无佛性之法性者如身子云我等
同入法性此法性即小乘真谛非大乘佛性也即法
心之理约凡说言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何所乖背
邪。
余曰下四酬难广释二初斥非若也觉凡可客事异
既云觉佛须了体同故辅行云迷谓内外悟唯一心
制心从理无非心性他谓观内心理造三千不收内
外之色者岂不自贻觉凡之责乎。
理本下二正释二初略酬来难三初示迷悟理同二
初正示其义三千之理与佛无殊凡夫妄执依正差
别不了差即无差无差即差故示众生有能觉性草
木有不觉性意令众生觉彼不觉无非自心三无差
别即空即中故云自会一如故知下二结示立名觉
无不觉者由本具三千可觉知故故名佛性如睡梦
可觉故名睡觉不觉下二明二义相须不觉等者由
修照性故觉无等者由性发修故问若佛性属修法
性属性者何故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耶答佛名觉
者一切众生虽皆在迷有可觉之性全修成性故名
佛性但欲令彼众生觉自心故故且云真如在有情
名佛性耳此乃敦逼令修之旨也傥或觉之一念三
千依正收尽岂有无情非佛性也大经云一切觉者
名为佛性斯之谓矣大论设有此说意乃如此况复
无文况复真如及佛性法性名虽不同其实一贯。
是
则下三分判大小无佛性之法性者如身子云我等
同入法性此法性即小乘真谛非大乘佛性也即法
卷三 第 536c 页 X56-0536.png
性之佛性者如华严云法性本空寂等此之法性即
佛性异名也。
故今下二广释义趣三初举异名反难二初双定实
相下应云真性有作真如者误分为两派者以他人
云真如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故若同下二
双难二初难同真如谓法界等若同真如分两派者
何故诸大乘经论中不见明有情法界无情法界等
邪若在下二难同法性二初牒所计若在无情等者
即翻前之难谓诸教无无情法界等名者只由法界
等是真如异名则知法界等若在无情同真如名法
性若在有情同真如名佛性是故佛性即真如法界
等在有情一边之称是故无情但有法性不名佛性
故牒云非佛性者也何故下二引文显非卢舍那此
云净满即能觉之智名报身佛也岂非等者经文既
云了知一切法则见舍那者岂非诸法本有觉性岂
得云佛性唯有情邪本空寂者即中道第一义空以
一切境界从本巳来体性自灭但由妄心不了法界
一相乃见种种差别而一一取著也若了法性本空
无取无见即名为觉故云性空即是佛当知法性即
佛性也岂于无性等者岂于无佛性之法性又不修
习能见牟尼邪是知言法性唯无情中者非也无相
者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方名佛体既真等者当知一
切法即佛性也巳上四段经文所谈皆明有情心性
体遍即佛性名法性其义甚著故云请子思之进否
佛性异名也。
故今下二广释义趣三初举异名反难二初双定实
相下应云真性有作真如者误分为两派者以他人
云真如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故若同下二
双难二初难同真如谓法界等若同真如分两派者
何故诸大乘经论中不见明有情法界无情法界等
邪若在下二难同法性二初牒所计若在无情等者
即翻前之难谓诸教无无情法界等名者只由法界
等是真如异名则知法界等若在无情同真如名法
性若在有情同真如名佛性是故佛性即真如法界
等在有情一边之称是故无情但有法性不名佛性
故牒云非佛性者也何故下二引文显非卢舍那此
云净满即能觉之智名报身佛也岂非等者经文既
云了知一切法则见舍那者岂非诸法本有觉性岂
得云佛性唯有情邪本空寂者即中道第一义空以
一切境界从本巳来体性自灭但由妄心不了法界
一相乃见种种差别而一一取著也若了法性本空
无取无见即名为觉故云性空即是佛当知法性即
佛性也岂于无性等者岂于无佛性之法性又不修
习能见牟尼邪是知言法性唯无情中者非也无相
者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方名佛体既真等者当知一
切法即佛性也巳上四段经文所谈皆明有情心性
体遍即佛性名法性其义甚著故云请子思之进否
卷三 第 537a 页 X56-0537.png
者大圣以圆理随四悉机应立佛性之名令其获益
故名进应立法性真如等名令其获益乃隐佛性之
号故名否故大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
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当知佛性亦复如是。
故真下二正显名异体同二初明名异体同二初明
真如与佛性体同二初正释问今云佛之一字即法
佛者何异他人云众生但有法身性邪答真如是理
法身就理名便故且会之究论其体具三身性法身
遍融岂隔报化当知今家所谈真如体具诸法不同
偏指清净真如法身理该报化不同但有法身之性
故法身与真如俱目三千三谛故云体一名异故佛
下二引證人法二空者谓十法界假名实法也是故
一家大小权实咸明二空者良由假实通于十界故
今言二空即圆人体达一心十界假实皆即空中是
则二空即能显之观智真如即所显之理性也。
华严下二明法性等与真如体同二初引经明法性
与真如体同二初引经示义岂非等者众生即正报
非众生即依报故云情与无情良以不变随缘故分
依正故云二俱随缘随缘不变依正无非心性故云
俱非有所以下二结例馀名一切者谓种种诠理之
名也皆有随缘不变二义故云皆然故知下二结斥
然虽下二明体同义异二初通明义异立名不同三
初约三义立名小别者即义异也性名多在凡等者
谓亦通果等但诸经论多分在因所以然者凡夫理
故名进应立法性真如等名令其获益乃隐佛性之
号故名否故大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
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当知佛性亦复如是。
故真下二正显名异体同二初明名异体同二初明
真如与佛性体同二初正释问今云佛之一字即法
佛者何异他人云众生但有法身性邪答真如是理
法身就理名便故且会之究论其体具三身性法身
遍融岂隔报化当知今家所谈真如体具诸法不同
偏指清净真如法身理该报化不同但有法身之性
故法身与真如俱目三千三谛故云体一名异故佛
下二引證人法二空者谓十法界假名实法也是故
一家大小权实咸明二空者良由假实通于十界故
今言二空即圆人体达一心十界假实皆即空中是
则二空即能显之观智真如即所显之理性也。
华严下二明法性等与真如体同二初引经明法性
与真如体同二初引经示义岂非等者众生即正报
非众生即依报故云情与无情良以不变随缘故分
依正故云二俱随缘随缘不变依正无非心性故云
俱非有所以下二结例馀名一切者谓种种诠理之
名也皆有随缘不变二义故云皆然故知下二结斥
然虽下二明体同义异二初通明义异立名不同三
初约三义立名小别者即义异也性名多在凡等者
谓亦通果等但诸经论多分在因所以然者凡夫理
卷三 第 537b 页 X56-0537.png
有佛等性故假缘可显如木有火性非巳有火也文
中略列五名体含三千通摄三德故名藏无有迁变
故言性馀名可解又涅槃疏云理惑合论名藏全不
论惑称理不可改变称性次通因果及唯在果诸名
读者当以一心三千三谛精详不烦笔墨所以下二
别示从因立名之意烦恼生死者谓烦恼之心生死
之色即五阴也是佛等性者众生虽未成佛乃至开
藏而烦恼生死体即三谛有成佛之种性乃至有开
藏之种性如铜有明性木有火性修之乃證故名佛
性及藏性等问若言烦恼即四阴心者止观何故阴
境现观烦恼待发邪答因脩妙观发宿习者名烦恼
境若寻常所起烦恼即现行四阴所收。
而诸下三约
立名兴废诸名不互立者盖四悉随机一名立则馀
名废如法华一乘实相名立则法界佛性之名废诸
经准知。
涅槃下二的示涅槃佛性体偏二初明偏示佛性所
以二初正明经意世人下二斥迷经旨而不从果者
如下文云但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至果乃有大用
及前文云凡离何乖等此盖不知佛性之义何者佛
果既依正不二今云众生有佛果之性性亦不二既
不知此名失体遍。
又云下二明真妄体遍二初正明体遍烦恼心性等
者心谓介尔之心性谓三千之性即事而理故此一
念具足三千性体常周执之成局是故云佛性遍者
中略列五名体含三千通摄三德故名藏无有迁变
故言性馀名可解又涅槃疏云理惑合论名藏全不
论惑称理不可改变称性次通因果及唯在果诸名
读者当以一心三千三谛精详不烦笔墨所以下二
别示从因立名之意烦恼生死者谓烦恼之心生死
之色即五阴也是佛等性者众生虽未成佛乃至开
藏而烦恼生死体即三谛有成佛之种性乃至有开
藏之种性如铜有明性木有火性修之乃證故名佛
性及藏性等问若言烦恼即四阴心者止观何故阴
境现观烦恼待发邪答因脩妙观发宿习者名烦恼
境若寻常所起烦恼即现行四阴所收。
而诸下三约
立名兴废诸名不互立者盖四悉随机一名立则馀
名废如法华一乘实相名立则法界佛性之名废诸
经准知。
涅槃下二的示涅槃佛性体偏二初明偏示佛性所
以二初正明经意世人下二斥迷经旨而不从果者
如下文云但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至果乃有大用
及前文云凡离何乖等此盖不知佛性之义何者佛
果既依正不二今云众生有佛果之性性亦不二既
不知此名失体遍。
又云下二明真妄体遍二初正明体遍烦恼心性等
者心谓介尔之心性谓三千之性即事而理故此一
念具足三千性体常周执之成局是故云佛性遍者
卷三 第 537c 页 X56-0537.png
由心性遍耳。
故知下二斥失二初不了妄心体遍失良由等者若
了即佛性之无明遍造诸法者方识即无明之佛性
依正该收也是故妄心则万法永殊真心则一理无
外是故唯心之言即妄而真方为尽善故真心即遍
妄心亦遍以真妄相即如波水故所以离妄指真如
弃波求水耳。
子尚下二不了妄色体遍失二初举易况难内外之
色俱名生死色何下二正示色遍三初标定色何以
遍者此问起之词如义例问云外无情色不与心俱
如何复能具足三德即今问云色何以遍也色即心
故者即答词如义例答云何但外色不与心俱内身
亦如草木若论具德不独内心由心变故谓内心外
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等大意云色由心造全体
是心皆此意也是故凡夫依正之色全是过去妄心
所造即是理性随染缘也复由现在妄心所执故此
依正全是无明故占察云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
心分别故有又云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
本今若体达全妄是真以妄心本无自性故由理本
具方有事用故是故即心之言该真妄也当知诸文
凡言唯色唯香等其意皆尔只由色香皆由心造故
心性本具色香故所以色香即心心外无法故言唯
色香等他昧由心之旨便谓草木自具悲哉伤哉。
何
者下二徵释依报即外色大地山河一切众生共依
故知下二斥失二初不了妄心体遍失良由等者若
了即佛性之无明遍造诸法者方识即无明之佛性
依正该收也是故妄心则万法永殊真心则一理无
外是故唯心之言即妄而真方为尽善故真心即遍
妄心亦遍以真妄相即如波水故所以离妄指真如
弃波求水耳。
子尚下二不了妄色体遍失二初举易况难内外之
色俱名生死色何下二正示色遍三初标定色何以
遍者此问起之词如义例问云外无情色不与心俱
如何复能具足三德即今问云色何以遍也色即心
故者即答词如义例答云何但外色不与心俱内身
亦如草木若论具德不独内心由心变故谓内心外
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等大意云色由心造全体
是心皆此意也是故凡夫依正之色全是过去妄心
所造即是理性随染缘也复由现在妄心所执故此
依正全是无明故占察云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
心分别故有又云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
本今若体达全妄是真以妄心本无自性故由理本
具方有事用故是故即心之言该真妄也当知诸文
凡言唯色唯香等其意皆尔只由色香皆由心造故
心性本具色香故所以色香即心心外无法故言唯
色香等他昧由心之旨便谓草木自具悲哉伤哉。
何
者下二徵释依报即外色大地山河一切众生共依
卷三 第 538a 页 X56-0538.png
止故由共造也正报即内色幽明异质巨细殊形由
别造也然唯识论明共别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谓
大地皆是有情八识共变二共中不共谓虽是人畜
共变然受用不同如水鱼见舍宅天见琉璃人见清
冷鬼见猛焰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
依报也)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种子各变名不共而
受用涩滑无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
各种所变利钝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别造正报也)岂信等
者今责世人岂可但信唯识共造依报彼彼共居其
体周遍而不信别造正报中佛性亦遍邪须知约事
虽共别不同约理则体咸周遍能造下正示依正俱
遍义也能造即心性所造谓依正依正既由心造则
知依正即心如水波既由水成则知水波即水故云
既是唯心也心体即心性心性无差摄无不遍故占
察云众生心体犹如虚空平等普遍无所不至须知
唯识即佛性异名依正既皆唯识所变不可谓佛性
唯在有情身内故云不可局方所故所以下三结示
以土由心造故心性本具故巳心三千遍彼生佛三
千故不二门云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故云
皆有理性心种也性既周遍故涅槃以虚空喻之一
十复次者即前所引十段破邪空显佛性文也。
故知下三结示过失二初总示过失三初正示过失
名体同异者大小经论凡所立名或名同体异如法
性解脱中道等名大小俱有岂以名同令法一槩必
别造也然唯识论明共别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谓
大地皆是有情八识共变二共中不共谓虽是人畜
共变然受用不同如水鱼见舍宅天见琉璃人见清
冷鬼见猛焰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
依报也)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种子各变名不共而
受用涩滑无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
各种所变利钝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别造正报也)岂信等
者今责世人岂可但信唯识共造依报彼彼共居其
体周遍而不信别造正报中佛性亦遍邪须知约事
虽共别不同约理则体咸周遍能造下正示依正俱
遍义也能造即心性所造谓依正依正既由心造则
知依正即心如水波既由水成则知水波即水故云
既是唯心也心体即心性心性无差摄无不遍故占
察云众生心体犹如虚空平等普遍无所不至须知
唯识即佛性异名依正既皆唯识所变不可谓佛性
唯在有情身内故云不可局方所故所以下三结示
以土由心造故心性本具故巳心三千遍彼生佛三
千故不二门云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故云
皆有理性心种也性既周遍故涅槃以虚空喻之一
十复次者即前所引十段破邪空显佛性文也。
故知下三结示过失二初总示过失三初正示过失
名体同异者大小经论凡所立名或名同体异如法
性解脱中道等名大小俱有岂以名同令法一槩必
卷三 第 538b 页 X56-0538.png
以理简而使甄分或体同名异如真如法界佛性藏
性等名皆目三千三谛之理岂以名异令法差殊须
了体同而使一贯傥不知此则迷名失旨修行无分
学之大患岂虚言哉。
故身下二引證迷名同人法性
等者即身子于方等般若会中迷于名同体异也所
以法华之前不得入实诚由此矣子初下三明闻论
开解闻之惊骇者骇俟揩反惊也即文初闻无情有
性等言也。
故知下二别示过失二初牒计唯阴质内者谓世人
但云有情有佛性者岂非局遮那周遍之理在阴身
内邪问若尔今家谈行唯观阴心何异世人邪答既
观内心具三千性则知外色全是内心何者由心变
故谓内心外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而内而外随
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智慧净色心净故诸
法净诸法净故色心净故止观破法遍中以识剂色
第七卷末若心若色无非大车当知一家若教若观
皆云无情有性者只是指示诸法无非自心非谓一
一草木自具三千也所以一家教观永异世人是故
云依报正报各具三千者深迷宗旨自树迷情耳直
云者伹云无情而巳不云有性也。
则有下二示失二初比决示失二初约凡夫见计及
理教俱权可为比决三初不如外道失二种者一者
计我大色小及我遍虚空二者众尘所成既云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则知神我该收依正我遍虚空者大
性等名皆目三千三谛之理岂以名异令法差殊须
了体同而使一贯傥不知此则迷名失旨修行无分
学之大患岂虚言哉。
故身下二引證迷名同人法性
等者即身子于方等般若会中迷于名同体异也所
以法华之前不得入实诚由此矣子初下三明闻论
开解闻之惊骇者骇俟揩反惊也即文初闻无情有
性等言也。
故知下二别示过失二初牒计唯阴质内者谓世人
但云有情有佛性者岂非局遮那周遍之理在阴身
内邪问若尔今家谈行唯观阴心何异世人邪答既
观内心具三千性则知外色全是内心何者由心变
故谓内心外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而内而外随
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智慧净色心净故诸
法净诸法净故色心净故止观破法遍中以识剂色
第七卷末若心若色无非大车当知一家若教若观
皆云无情有性者只是指示诸法无非自心非谓一
一草木自具三千也所以一家教观永异世人是故
云依报正报各具三千者深迷宗旨自树迷情耳直
云者伹云无情而巳不云有性也。
则有下二示失二初比决示失二初约凡夫见计及
理教俱权可为比决三初不如外道失二种者一者
计我大色小及我遍虚空二者众尘所成既云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则知神我该收依正我遍虚空者大
卷三 第 538c 页 X56-0538.png
经引外云色非我乃至识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
虚空此乃以遍一切处为我不取色等为我也既遍
一切岂隔无情众尘所成者即顺世外道计微尘生
粗果也微尘既能成身即知依报非真无情也二不
如析法失三不如体法失皆云造者一往有事造义
故则知六道依正皆由心生也若次下二约教权理
实不可比决问别教既不示一念三千无情无性明
矣何故言非所拟邪答且约别教所明十界依正皆
由心生故云非所拟耳以折体比决意亦如之只由
世人但云无情无性不云无情是心所造故望藏通
山毫相绝藏通造六尚自悬殊别教造十安可比拟
子闻下二总结。
客曰下正宗第二述解立疑复疏佛性遍义问何故
此段科为复疏邪答前第一段虽有心变性变及造
依正心具等语且为通诸违妨显佛性圆融故一家
所立心具三千之目未暇指陈故至此段徵前所谈
问出其义故答中约四十六问为指归示一念三千
为标准方知无情有性之旨全依止观不思议境也
是故若了三千则识一切圆融教中异名别说若事
若理如指于掌矣复疏之意其若是乎就文分二初
问二初述解巳开瓦石无性是权虚空周遍是实故
云仁善分别重疑者重字通二音若作平声谓所疑
重沓如野客番番疑问论主一一解释也若作上声
谓所疑重大谓昔坚执瓦石无性等今破此执故曰
虚空此乃以遍一切处为我不取色等为我也既遍
一切岂隔无情众尘所成者即顺世外道计微尘生
粗果也微尘既能成身即知依报非真无情也二不
如析法失三不如体法失皆云造者一往有事造义
故则知六道依正皆由心生也若次下二约教权理
实不可比决问别教既不示一念三千无情无性明
矣何故言非所拟邪答且约别教所明十界依正皆
由心生故云非所拟耳以折体比决意亦如之只由
世人但云无情无性不云无情是心所造故望藏通
山毫相绝藏通造六尚自悬殊别教造十安可比拟
子闻下二总结。
客曰下正宗第二述解立疑复疏佛性遍义问何故
此段科为复疏邪答前第一段虽有心变性变及造
依正心具等语且为通诸违妨显佛性圆融故一家
所立心具三千之目未暇指陈故至此段徵前所谈
问出其义故答中约四十六问为指归示一念三千
为标准方知无情有性之旨全依止观不思议境也
是故若了三千则识一切圆融教中异名别说若事
若理如指于掌矣复疏之意其若是乎就文分二初
问二初述解巳开瓦石无性是权虚空周遍是实故
云仁善分别重疑者重字通二音若作平声谓所疑
重沓如野客番番疑问论主一一解释也若作上声
谓所疑重大谓昔坚执瓦石无性等今破此执故曰
卷三 第 539a 页 X56-0539.png
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等者谓了依正不出唯心也而
云下二立疑闻向所说虽信瓦石无非自心而因闻
起疑复有四种一疑正中复有缘了二疑修遍三疑
果遍四疑一尘即彼彼生佛心性何者正因属性缘
了属修何故向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岂可性中预
有修种二者性乃是理理遍可然修既属事事云何
遍何故向云达性成修修三亦遍邪三者果成之时
必断惑證理说法现通若依正不二者依报国土云
何能断惑等邪既无此义何故向云果地依正融通
并依众生理本邪四者依正皆是巳心巳自难信云
何一心一尘亦即彼彼生佛之心性邪闻斯四说疑
滞未通故云情由未决然此四意若解前文其旨可
见故记中一一以一念三千之义消文今为钝者发
四十六问的示一家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议境反知
祖承有在故立疑耳。
余曰下二答二初举教观斥失总前四疑以成二失
初斥不观心具失为下约观心六问张本遍揽等者
谓从无始尽未来际所造不出百界三千世间而能
造者由理本具今观心性本具三千遍融彼彼生佛
俱归一念名为遍揽因果等他人自昔既不善此旨
故疑三因种遍及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心性等说
也因果即十如性相至因缘属因果报属果百界千
如即百界因果也巳心三千名自依正生佛三千名
他依正若能观巳心具百界三千法者则知生佛亦
云下二立疑闻向所说虽信瓦石无非自心而因闻
起疑复有四种一疑正中复有缘了二疑修遍三疑
果遍四疑一尘即彼彼生佛心性何者正因属性缘
了属修何故向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岂可性中预
有修种二者性乃是理理遍可然修既属事事云何
遍何故向云达性成修修三亦遍邪三者果成之时
必断惑證理说法现通若依正不二者依报国土云
何能断惑等邪既无此义何故向云果地依正融通
并依众生理本邪四者依正皆是巳心巳自难信云
何一心一尘亦即彼彼生佛之心性邪闻斯四说疑
滞未通故云情由未决然此四意若解前文其旨可
见故记中一一以一念三千之义消文今为钝者发
四十六问的示一家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议境反知
祖承有在故立疑耳。
余曰下二答二初举教观斥失总前四疑以成二失
初斥不观心具失为下约观心六问张本遍揽等者
谓从无始尽未来际所造不出百界三千世间而能
造者由理本具今观心性本具三千遍融彼彼生佛
俱归一念名为遍揽因果等他人自昔既不善此旨
故疑三因种遍及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心性等说
也因果即十如性相至因缘属因果报属果百界千
如即百界因果也巳心三千名自依正生佛三千名
他依正若能观巳心具百界三千法者则知生佛亦
卷三 第 539b 页 X56-0539.png
具三千巳心三千遍彼三千是故伹观巳心理具三
千则彼彼依正事理因果摄无不尽若能如是遍揽
观于巳心者则见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矣
请观此文不应谓观内心理造时不收事造也亦须
知一家谈解明行皆内外事理该收若不尔者岂得
约观说无情有性邪亦由下二斥不了教意失为下
约教义四十问张本亦由等者若了诸圆顿教所谈
心性周遍三因离合说果现融之旨者终不疑于三
因种遍及心尘即生佛心性等佛说果德之意者佛
说果上依正融通周遍法界者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不见此意乃疑果遍不知诸法全是自心佛现互融
者谓转依为正转正为依也故大经云菩萨脩行大
涅槃者乃至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
生随意成就无有虚妄疏解云非众生者即草木若
众生本来虚妄无所有者当知众生有非众生若言
诸法有安乐性即非众生亦是众生情与无情性与
无性准此可见论主于彼疏中私释云私问若众生
与非众生实更互转情作无情无情作情者是义难
修若不实转圣力徒施总而言之只是诸佛菩萨自
既依正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能令众生亦复如是此
则永转若暂转者不无斯义亦令转者不自觉知况
复慈即如来如来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诸法敬请
后德思之思之(以上涅槃疏文)当知佛现依正互融只由三
千理显故不二门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
千则彼彼依正事理因果摄无不尽若能如是遍揽
观于巳心者则见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之心性矣
请观此文不应谓观内心理造时不收事造也亦须
知一家谈解明行皆内外事理该收若不尔者岂得
约观说无情有性邪亦由下二斥不了教意失为下
约教义四十问张本亦由等者若了诸圆顿教所谈
心性周遍三因离合说果现融之旨者终不疑于三
因种遍及心尘即生佛心性等佛说果德之意者佛
说果上依正融通周遍法界者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不见此意乃疑果遍不知诸法全是自心佛现互融
者谓转依为正转正为依也故大经云菩萨脩行大
涅槃者乃至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
生随意成就无有虚妄疏解云非众生者即草木若
众生本来虚妄无所有者当知众生有非众生若言
诸法有安乐性即非众生亦是众生情与无情性与
无性准此可见论主于彼疏中私释云私问若众生
与非众生实更互转情作无情无情作情者是义难
修若不实转圣力徒施总而言之只是诸佛菩萨自
既依正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能令众生亦复如是此
则永转若暂转者不无斯义亦令转者不自觉知况
复慈即如来如来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诸法敬请
后德思之思之(以上涅槃疏文)当知佛现依正互融只由三
千理显故不二门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
卷三 第 539c 页 X56-0539.png
在用是故若达此旨则不疑果遍也。
余欲下二立问喻疑七初明立问意以一一问皆约
一念三千该收生佛依正是故若晓一问则前之四
疑皆荡故云众滞自消以我心三千三谛摄尽众生
法界依正及佛界依正佛界心地三千三谛亦摄彼
彼众生依正及我依正众生摄二亦复如是故云法
界融通释然者解散也春秋序云涣然冰释今众滞
自消若长川冰释大观者观明也易有观卦大明之
象今法界融通无幽不鉴如杲日当空也法界众生
佛依正者谓彼彼果佛法界依正彼彼众生法界依
正以我一念三千摄无不尽故云一念具足尘谓色
香等色香即心由心所造故一色一香之处无非生
佛之心性心性遍摄故云一尘不亏。
问佛下二正立问总立四十六问凡为九意初五问
约佛性二五问约无情三五问约唯心四五问约众
生五五问约佛土六五问约果成七五问约真如八
五问约譬喻九六问约观心又前四十问约依教开
解为问对前不了教旨失后六问约依解立行为问
对前不观心具失又前四十五问是别问后一问是
总问故下文野客但答最后一问当知举总兼别也
是故诸问寻下答意大旨可知今更随文略消令义
无壅然须了一一问下皆破无情无性皆显事造即
理不暇委记读者详之又前四十问约依教开解者
由世人不了大教所诠三千之理周遍一切全昧佛
余欲下二立问喻疑七初明立问意以一一问皆约
一念三千该收生佛依正是故若晓一问则前之四
疑皆荡故云众滞自消以我心三千三谛摄尽众生
法界依正及佛界依正佛界心地三千三谛亦摄彼
彼众生依正及我依正众生摄二亦复如是故云法
界融通释然者解散也春秋序云涣然冰释今众滞
自消若长川冰释大观者观明也易有观卦大明之
象今法界融通无幽不鉴如杲日当空也法界众生
佛依正者谓彼彼果佛法界依正彼彼众生法界依
正以我一念三千摄无不尽故云一念具足尘谓色
香等色香即心由心所造故一色一香之处无非生
佛之心性心性遍摄故云一尘不亏。
问佛下二正立问总立四十六问凡为九意初五问
约佛性二五问约无情三五问约唯心四五问约众
生五五问约佛土六五问约果成七五问约真如八
五问约譬喻九六问约观心又前四十问约依教开
解为问对前不了教旨失后六问约依解立行为问
对前不观心具失又前四十五问是别问后一问是
总问故下文野客但答最后一问当知举总兼别也
是故诸问寻下答意大旨可知今更随文略消令义
无壅然须了一一问下皆破无情无性皆显事造即
理不暇委记读者详之又前四十问约依教开解者
由世人不了大教所诠三千之理周遍一切全昧佛
卷三 第 540a 页 X56-0540.png
性名乃至立譬喻意致疑无情即一切生佛性等故
今问以辨之。
初问佛性于中并先定次难从因等者以佛性二字
佛字在果性字属因应知一切众生虽无果佛三千
互融之事而心具三千互融之性即因人有果人之
性故名佛性所以从因从果二义并乖故下文云我
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大经云佛性未来以当
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无常非性等者无常以迁
变为义性以不变为义若是无常安称佛性若云是
常者五阴何故败坏迁变邪是知佛性之理非常非
无常而常而无常约理则常住无变约事则生死迁
移今示无常即常事即理故故名佛性故大经云一
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即妄而真斯
可信矣偏真偏妄俱为所遮别不名性者若一切众
生各有佛性一一不同者不同即迁变性乃不变即
云佛性不应各别共不可分者谓一切众生同一佛
性若如是者即混然不可分别若尔何故此众生成
佛彼不成邪应知佛性不同而同同而不同故下文
云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
碍彼彼各遍又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也喻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皆
遍室中而灯灯不杂同不同意准此可见对体辨异
等者应知佛性之名通于别圆二教圆教实说心具
三千周遍一切别教权说心生依正乃隔无情。
今问以辨之。
初问佛性于中并先定次难从因等者以佛性二字
佛字在果性字属因应知一切众生虽无果佛三千
互融之事而心具三千互融之性即因人有果人之
性故名佛性所以从因从果二义并乖故下文云我
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大经云佛性未来以当
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无常非性等者无常以迁
变为义性以不变为义若是无常安称佛性若云是
常者五阴何故败坏迁变邪是知佛性之理非常非
无常而常而无常约理则常住无变约事则生死迁
移今示无常即常事即理故故名佛性故大经云一
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即妄而真斯
可信矣偏真偏妄俱为所遮别不名性者若一切众
生各有佛性一一不同者不同即迁变性乃不变即
云佛性不应各别共不可分者谓一切众生同一佛
性若如是者即混然不可分别若尔何故此众生成
佛彼不成邪应知佛性不同而同同而不同故下文
云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
碍彼彼各遍又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也喻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皆
遍室中而灯灯不杂同不同意准此可见对体辨异
等者应知佛性之名通于别圆二教圆教实说心具
三千周遍一切别教权说心生依正乃隔无情。
卷三 第 540b 页 X56-0540.png
二问无情有权实邪者别教虽是大教理实教权以
教权故故有无情之名涅槃虽是大部以带权故亦
有无情之说诸经部教可以例知无情为色等者问
意为色是无情故无性为非色是无情故无性为色
非色俱是无情故无性若色是无情者阴身亦色何
故有性若非色是无情者众生惑心云何有性又无
情若是非色者草木是色则非无情何妨有性邪二
俱可知佛见尔邪等者应知众生从迷情故分于依
正诸佛从理智故依即是正今既学佛何存无情下
文云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
无情败坏
等者若谓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有无故无性者
阴身亦尔故净名云是身无知知草木瓦石既云阴
身有性阴身既败坏佛性亦败坏也。
无情是色者即
世人定执无情是色故无佛性唯取心有佛性也法
界处色者即十八界中法界十二处中法处皆少分
属色故云法界处色问何名少分属色答以法处中
有四类法谓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三无为法是
则无表是色心所是心不相应行非色非心无为法
者非三聚摄以无表一类是色是故少分属色此依
婆沙俱舍所说若依经部大乘法相等同时意识缘
现五尘及落谢五尘法处所收少分属色少分属心
今难意者若谓无情是色故无性者法界法处色为
亦无佛性为复有佛性若言无者即一切有心皆无
佛性岂唯草木若言有者草木亦是色法何云无性
卷三 第 540c 页 X56-0540.png
故云为亦无邪为复有邪。
三问唯心唯只是心者以只是二字解唯字义以一
切法只是心故故云唯心也唯识云唯遮外境识表
自心语与今同伹他宗解义不了性具乃与今异异
不名唯者若言无情无性则成心外有法安称唯心
也若圣若凡者圣即真心凡即妄心若唯真心则离
妄有真如避空求空是故不可偏指清净真如也若
唯妄心者妄心遍计诸法永殊何名唯心邪故云二
俱有过是知近人偏指妄心其过非少应知烦恼心
性本具三千即妄而真体常周遍故前文云以由烦
恼心性体遍说佛性遍也。
无心即依报二俱有过者
例前可见应知心非依正而能造依造正是故依正
即非依正依正之处当体是心以本具三千故也故
立国土一千生阴二千在一心中者正由此也是故
能造即非真非妄本具真妄之一心也故所造色心
及以依正通于真妄若不唯色者牒所报也世人谬
解唯心之义彼谓既言唯心即独在于心何关色邪
故今难云色非心邪良以色由心造全体是心故可
唯色四念处云非但唯识亦乃唯色唯香味等是则
六境无非心故大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占
察云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色既是心岂草木无性邪能所异同者此有二重能
所一者心是能造十界依正是所造二者正报是能
住依报是所住今问此二重能所为同为异若同何
三问唯心唯只是心者以只是二字解唯字义以一
切法只是心故故云唯心也唯识云唯遮外境识表
自心语与今同伹他宗解义不了性具乃与今异异
不名唯者若言无情无性则成心外有法安称唯心
也若圣若凡者圣即真心凡即妄心若唯真心则离
妄有真如避空求空是故不可偏指清净真如也若
唯妄心者妄心遍计诸法永殊何名唯心邪故云二
俱有过是知近人偏指妄心其过非少应知烦恼心
性本具三千即妄而真体常周遍故前文云以由烦
恼心性体遍说佛性遍也。
无心即依报二俱有过者
例前可见应知心非依正而能造依造正是故依正
即非依正依正之处当体是心以本具三千故也故
立国土一千生阴二千在一心中者正由此也是故
能造即非真非妄本具真妄之一心也故所造色心
及以依正通于真妄若不唯色者牒所报也世人谬
解唯心之义彼谓既言唯心即独在于心何关色邪
故今难云色非心邪良以色由心造全体是心故可
唯色四念处云非但唯识亦乃唯色唯香味等是则
六境无非心故大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占
察云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色既是心岂草木无性邪能所异同者此有二重能
所一者心是能造十界依正是所造二者正报是能
住依报是所住今问此二重能所为同为异若同何
卷三 第 541a 页 X56-0541.png
以甄别若异不名唯心应知即同而异依正自分即
异而同唯一心性故不二门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
岂分能所虽非能所依正宛然。
四问众生众生量异者谓巨细殊形善恶异类不尔
非内者若谓佛性不随量异者何名有情身内有佛
性邪既云性在身内此性须随形量大小也尔不名
性者若谓佛性实随形量者此乃迁改不名佛性也
众生惑心等者此一问自含两难一难无明惑心之
性为遍为不遍二难无明惑心与外计色大我小等
四句为同为异若言惑心之性遍于依正者何谓无
情无佛性邪若谓惑心不遍依报者且四句中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此之惑心是小乘初果所断尚遍依
报岂大乘所谈之惑唯在有情又见惑但障偏空尚
遍依报无明障于妙理岂局有情故前文云以由烦
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众生有性等者佛有三身世
云众生有佛性者为有何身性邪故问云唯应等若
言有法身性者法身许遍何隔无情若言但有报应
性者况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
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
于诸法何独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独法身是
故言有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偏一本迷者谓无始
无明也当知无明即是法性但凡夫不觉故谓之迷
诸佛觉之故谓之悟是故诸佛觉巳依正融通者良
由无始理具也梁肃云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
异而同唯一心性故不二门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
岂分能所虽非能所依正宛然。
四问众生众生量异者谓巨细殊形善恶异类不尔
非内者若谓佛性不随量异者何名有情身内有佛
性邪既云性在身内此性须随形量大小也尔不名
性者若谓佛性实随形量者此乃迁改不名佛性也
众生惑心等者此一问自含两难一难无明惑心之
性为遍为不遍二难无明惑心与外计色大我小等
四句为同为异若言惑心之性遍于依正者何谓无
情无佛性邪若谓惑心不遍依报者且四句中我大
色小色在我中此之惑心是小乘初果所断尚遍依
报岂大乘所谈之惑唯在有情又见惑但障偏空尚
遍依报无明障于妙理岂局有情故前文云以由烦
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众生有性等者佛有三身世
云众生有佛性者为有何身性邪故问云唯应等若
言有法身性者法身许遍何隔无情若言但有报应
性者况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
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
于诸法何独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独法身是
故言有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偏一本迷者谓无始
无明也当知无明即是法性但凡夫不觉故谓之迷
诸佛觉之故谓之悟是故诸佛觉巳依正融通者良
由无始理具也梁肃云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
卷三 第 541b 页 X56-0541.png
圣迷佛下双难若谓生迷不迷佛悟则迷应永迷若
谓佛悟不悟生迷则理应始有当知迷情如冰与水
今虽在凡既云学佛必信教顺理不可独云有情有
性也故辅行云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
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岂隔无情众生
一身几佛性者应知我心具诸佛之果德一佛身中
几生性者应知佛果具自他之因性当知众生三千
理具不断性善故具诸佛果德佛果三千理满不断
性恶故具自他因性是故生既具于果德果上既依
正不二生岂不然不可云无情无性也此中且以生
佛对间互摄若生摄彼彼生佛摄彼彼果者既三千
理同其意可见在下自辨故此未论。
五问佛土佛国土身者即华严十身中有国土身也
十身者谓智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
觉身菩萨身如来身虚空身法身彼彼正等通名
为身故云十身卢舍那也若以三身通收彼十者
应开为四则以化身摄于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
法馀皆化摄当知三身即是三谛三谛不出三千
华严明如来十身互用者由心三千理显故也今文
唯问国土身者为世人执国土无情无佛性故故独
问之为始本邪者意问此国土身为因中本具为果
成始有若果成始有此乃本无今有相无常法又成
果不从因应知须云本具若也本具国土之身则众
生有依正不二之理何得云无情无性邪始本同异
谓佛悟不悟生迷则理应始有当知迷情如冰与水
今虽在凡既云学佛必信教顺理不可独云有情有
性也故辅行云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
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岂隔无情众生
一身几佛性者应知我心具诸佛之果德一佛身中
几生性者应知佛果具自他之因性当知众生三千
理具不断性善故具诸佛果德佛果三千理满不断
性恶故具自他因性是故生既具于果德果上既依
正不二生岂不然不可云无情无性也此中且以生
佛对间互摄若生摄彼彼生佛摄彼彼果者既三千
理同其意可见在下自辨故此未论。
五问佛土佛国土身者即华严十身中有国土身也
十身者谓智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
觉身菩萨身如来身虚空身法身彼彼正等通名
为身故云十身卢舍那也若以三身通收彼十者
应开为四则以化身摄于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
法馀皆化摄当知三身即是三谛三谛不出三千
华严明如来十身互用者由心三千理显故也今文
唯问国土身者为世人执国土无情无佛性故故独
问之为始本邪者意问此国土身为因中本具为果
成始有若果成始有此乃本无今有相无常法又成
果不从因应知须云本具若也本具国土之身则众
生有依正不二之理何得云无情无性邪始本同异
卷三 第 541c 页 X56-0541.png
者应知因果理同隐显事异国土身即国土一千也。
为一异邪者既十俱名身则依正不二不可云依正
异也一无能所者能即身所即土若言身土不二则
无能所若言身土有异则全同凡夫何名佛邪今言
佛性者乃凡夫有果人之性故知此性依正不二不
隔无情生亦下自含三问一问为是只一佛土众生
居佛土中邪为各下二问生佛为各有土邪佛无下
三问为佛寄在众生土中佛自无土邪应知只一佛
土生自计异下文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
正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
见苦乐升沉一一皆计为巳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
在或云土唯在生等如别说非此中意远近者同居
名近寂光名远方便实报望前为远望后为近问意
者佛土之言为止论同居亦摄寂光故云为远近邪
何土体与生等此问佛于四土中何土与众生一异
共别邪应知佛土之言具收四种寂光即一三土即
异一即异故生见三土差别异即一故寂光一体无
殊共别例尔故净名疏四土相望十种差别以消天
器饭色不同一同居自异乃至第十云诸土非垢寂
光非净前九明诸土不同非今问意第十明诸土之
体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即正当
今问即一而异即异而一义也既乃即异而一不应
云无情无性也问佛佛等者前以生佛相对问同异
今以佛佛相对问同异土体即寂光娑婆下别举同
为一异邪者既十俱名身则依正不二不可云依正
异也一无能所者能即身所即土若言身土不二则
无能所若言身土有异则全同凡夫何名佛邪今言
佛性者乃凡夫有果人之性故知此性依正不二不
隔无情生亦下自含三问一问为是只一佛土众生
居佛土中邪为各下二问生佛为各有土邪佛无下
三问为佛寄在众生土中佛自无土邪应知只一佛
土生自计异下文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
正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
见苦乐升沉一一皆计为巳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
在或云土唯在生等如别说非此中意远近者同居
名近寂光名远方便实报望前为远望后为近问意
者佛土之言为止论同居亦摄寂光故云为远近邪
何土体与生等此问佛于四土中何土与众生一异
共别邪应知佛土之言具收四种寂光即一三土即
异一即异故生见三土差别异即一故寂光一体无
殊共别例尔故净名疏四土相望十种差别以消天
器饭色不同一同居自异乃至第十云诸土非垢寂
光非净前九明诸土不同非今问意第十明诸土之
体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即正当
今问即一而异即异而一义也既乃即异而一不应
云无情无性也问佛佛等者前以生佛相对问同异
今以佛佛相对问同异土体即寂光娑婆下别举同
卷三 第 542a 页 X56-0542.png
居自异问之娑婆秽土为与诸佛共为别在释迦应
知同居即寂光佛佛互遍即共义寂光即同居净秽
自异别即别义也。
六问果成成广狭者应知尘国即寂光体广普周于
法界寂光即尘国事狭随机而不同前远近约四土
竖论今广狭约十方横论不成有过者略有二过一
违文二违义华严云以国土身成正觉若云土不成
者即违文世云唯心当知万法无非是心此心若成
则依正俱成若云土不成者即违义见性举生见处
同异者佛见性本同生见处计异理即事故国土处
殊事即理故如来性等事理相即其犹冰水离冰无
水离水无冰故云离二不可此中且与分證究竟对
理即明同异故云见性见处等若因中与实慧冥符
信教仰理者与佛见性全同彼彼不成者即未成佛
之众生也意问果佛巳成之依正与一切众生未成
之依正为同为异应知巳成之三千遍彼未成之三
千即同也彼彼三千即异也千灯一室可以比知又
迷悟不同亦是异义自他境者自境即佛果巳心三
千他境即彼彼三千初后之语通于自他自境初后
者以无始凡心为初究竟成佛为后他境以彼彼生
为初以彼彼果为后如何者问出其相应知成于佛
眼则五眼具足成于中智则三智圆融见巳心三千
自他具足初后不二如清浊水湿性无殊彼彼亦尔
具如自他不二门。
知同居即寂光佛佛互遍即共义寂光即同居净秽
自异别即别义也。
六问果成成广狭者应知尘国即寂光体广普周于
法界寂光即尘国事狭随机而不同前远近约四土
竖论今广狭约十方横论不成有过者略有二过一
违文二违义华严云以国土身成正觉若云土不成
者即违文世云唯心当知万法无非是心此心若成
则依正俱成若云土不成者即违义见性举生见处
同异者佛见性本同生见处计异理即事故国土处
殊事即理故如来性等事理相即其犹冰水离冰无
水离水无冰故云离二不可此中且与分證究竟对
理即明同异故云见性见处等若因中与实慧冥符
信教仰理者与佛见性全同彼彼不成者即未成佛
之众生也意问果佛巳成之依正与一切众生未成
之依正为同为异应知巳成之三千遍彼未成之三
千即同也彼彼三千即异也千灯一室可以比知又
迷悟不同亦是异义自他境者自境即佛果巳心三
千他境即彼彼三千初后之语通于自他自境初后
者以无始凡心为初究竟成佛为后他境以彼彼生
为初以彼彼果为后如何者问出其相应知成于佛
眼则五眼具足成于中智则三智圆融见巳心三千
自他具足初后不二如清浊水湿性无殊彼彼亦尔
具如自他不二门。
卷三 第 542b 页 X56-0542.png
七问真如二俱如何者问出其相应知真如随缘造
依造正随缘不变咸即真如故举正则全依是正正
外无法举依则全正是依依外无法依正既皆是真
如故更互相摄当知真如即自心理具三千三谛而
此三谛三无差别他人但云清净真如全乖佛意故
辅行问云世人云观真如如何观于身内等生等佛
之真如邪良为他人不了本具无差等义故也。
为永
无邪等者若言无情中无真如性何故佛果当成依
正融通邪既乃依正融通岂非无情有真如性故云
何当有邪随巳与真为同异邪者应知真如随缘即
同而异依正差别随缘不变同一真如若言永随此
大不可真如本有为本无邪等者应知三千三谛真
如佛性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但众生迷倒不自觉知
与惑共住等者此问在缠真如也应知虽无始本迷
而本迷之性即是佛性染净不二门云浊虽本有而
全体是清既全体是清则无情有性明矣。
八问譬喻波水同异等者应知水湿元同为波则异
水为波也即同而异波即水也即异而同无有无波
之水未有不湿之波波之与水同时而有实无前后
若从悟从理则水本无波名名得从迷从事波无水
名名失真妄同异者以水喻真以波喻妄同异存没
法譬如何者应知空本无华由眼病故见遍空华于
华名存于空名没眼病若除华处本是于空实无华
可灭于空名存于华名没空即是同华即是异于同
卷三 第 542c 页 X56-0542.png
见异由眼有病于异见同由眼病除是则同异各有
存没眼病喻妄情空喻佛性华喻依正迷真起妄见
依正异则妄存真没了妄即真见佛性同则真存妄
没镜像明体者体观以铜为体也镜喻一心像喻应
明喻报体喻法通体是明遍明是像不并不别即一
即三不离一镜以喻三身体性相即不出一心虽昏
明有异而体性常同以尘昏时常具生像之性故前
昏存则明没以喻在迷全法性为无明法性无生处
则明没也后明存则昏没以喻在悟全无明为法性
无迷无作处即昏没也昏明虽异铜性无殊迷悟虽
荖心性常一法譬当尔故问如何只由世人皆谓众
生但有法身性须修万行至果方有大用故今以喻
示法令知生佛体同佛果有用由生性本具明能现
像由昏性本具又可以镜喻心性明喻理造像喻事
造虽像现有去有住而明性常具众像虽事造有生
有灭而理性常造三千像现全在镜明事造不离心
性事理不二明像常同前后存没准说可解帝网者
谓帝释宫中众宝珠网一目一珠一一珠内现一帝
释宫殿庄严如是数珠互相映入众珠咸现一珠之
内一一珠内皆具众珠音缓依正彼彼不离展转无穷
虽复无穷随举一珠收之皆尽于一珠外更无馀珠
不现其中今家正喻一念三千彼彼相摄因果皆尔
果无因邪者若言帝网唯譬果上依正融通者果则
无因故云果无因邪应知果上事用融通并由无始
存没眼病喻妄情空喻佛性华喻依正迷真起妄见
依正异则妄存真没了妄即真见佛性同则真存妄
没镜像明体者体观以铜为体也镜喻一心像喻应
明喻报体喻法通体是明遍明是像不并不别即一
即三不离一镜以喻三身体性相即不出一心虽昏
明有异而体性常同以尘昏时常具生像之性故前
昏存则明没以喻在迷全法性为无明法性无生处
则明没也后明存则昏没以喻在悟全无明为法性
无迷无作处即昏没也昏明虽异铜性无殊迷悟虽
荖心性常一法譬当尔故问如何只由世人皆谓众
生但有法身性须修万行至果方有大用故今以喻
示法令知生佛体同佛果有用由生性本具明能现
像由昏性本具又可以镜喻心性明喻理造像喻事
造虽像现有去有住而明性常具众像虽事造有生
有灭而理性常造三千像现全在镜明事造不离心
性事理不二明像常同前后存没准说可解帝网者
谓帝释宫中众宝珠网一目一珠一一珠内现一帝
释宫殿庄严如是数珠互相映入众珠咸现一珠之
内一一珠内皆具众珠音缓依正彼彼不离展转无穷
虽复无穷随举一珠收之皆尽于一珠外更无馀珠
不现其中今家正喻一念三千彼彼相摄因果皆尔
果无因邪者若言帝网唯譬果上依正融通者果则
无因故云果无因邪应知果上事用融通并由无始
卷三 第 543a 页 X56-0543.png
理具故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
称常乐既乃理具何隔无情如意珠身者谓果上随
所应度现十界形譬如意珠玉随意雨宝故名如意
珠身既现十界之身必各有所居之土不可有身无
土故云身有土邪又若谓如意珠身唯在分證果及
究竟果者此果岂得无因若也通因请陈其旨故云
通因如何应知只由本具百界三千在乎一念故初
住分显即能随类现形是故珠王身土一念具足不
应云无情无佛性也巳上四十问佛性乃至譬喻等名
皆出诸大乘经论故一一问之令知诸教大旨晓了一
心一尘无非生佛心性耳故此四十同是约教而问也。
九问观心由世人虽亦观心不善遍摄诸法观于巳
心具足三千三无差别致疑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
心性等故次教义后约观心问之夫一家所谈三观
观心准义例所明唯有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
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此如止观观阴等十境
即其意二者约法相如法华玄约四谛五行之文入
一念心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山名从事立故
借事为观以导执情亦如止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
故凡欲造修须依止观约行观心诸文托事附法既
未示三千为境未明十乘观法故初心人未可依之
修习若巳依止观观乎三千三谛者则能以此三千
三谛正观之心依诸文所明摄诸事法观此事法不
出三千名修事法观也当知事法观心不出二意一
称常乐既乃理具何隔无情如意珠身者谓果上随
所应度现十界形譬如意珠玉随意雨宝故名如意
珠身既现十界之身必各有所居之土不可有身无
土故云身有土邪又若谓如意珠身唯在分證果及
究竟果者此果岂得无因若也通因请陈其旨故云
通因如何应知只由本具百界三千在乎一念故初
住分显即能随类现形是故珠王身土一念具足不
应云无情无佛性也巳上四十问佛性乃至譬喻等名
皆出诸大乘经论故一一问之令知诸教大旨晓了一
心一尘无非生佛心性耳故此四十同是约教而问也。
九问观心由世人虽亦观心不善遍摄诸法观于巳
心具足三千三无差别致疑一心一尘即一切生佛
心性等故次教义后约观心问之夫一家所谈三观
观心准义例所明唯有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
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此如止观观阴等十境
即其意二者约法相如法华玄约四谛五行之文入
一念心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山名从事立故
借事为观以导执情亦如止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
故凡欲造修须依止观约行观心诸文托事附法既
未示三千为境未明十乘观法故初心人未可依之
修习若巳依止观观乎三千三谛者则能以此三千
三谛正观之心依诸文所明摄诸事法观此事法不
出三千名修事法观也当知事法观心不出二意一
卷三 第 543b 页 X56-0543.png
为未依止观修习者无封文滞事之𠎝知依解起行
之旨数二为巳依止观脩习者令摄事摄法入心成
观不忘本习故所以诸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也
尚未指示妙境初心修习可乎故辅行云止观正明
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故序
中云说巳心中所行法门良有以也今所问观心义
者正示止观约行观心于一念中具三千法生佛互
遍不隔无情耳言观心者观谓不思议观心谓不思
议境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界入阴界
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此之能造具足诸
法所以伹观六识妄心即三谛妙性假故三千宛尔
空故当体泯然中故心性不动而此一心三无差别
如是观者名观心性随缘不变名为性不变随缘名
为心故涅槃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
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毗卢遮那此遮那
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刹
那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
身是观刹那是观藏海是观真如是观实相是观众
生是观巳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
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若尔观心即足何故止观于
不思议境明观心竟至第四破法遍文末更例观于
馀阴界入答欲融诸法示观境遍是故下文例馀界
入若示境体观心即足以遍心故摄馀法故故义例
云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
之旨数二为巳依止观脩习者令摄事摄法入心成
观不忘本习故所以诸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也
尚未指示妙境初心修习可乎故辅行云止观正明
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故序
中云说巳心中所行法门良有以也今所问观心义
者正示止观约行观心于一念中具三千法生佛互
遍不隔无情耳言观心者观谓不思议观心谓不思
议境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界入阴界
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此之能造具足诸
法所以伹观六识妄心即三谛妙性假故三千宛尔
空故当体泯然中故心性不动而此一心三无差别
如是观者名观心性随缘不变名为性不变随缘名
为心故涅槃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
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毗卢遮那此遮那
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刹
那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
身是观刹那是观藏海是观真如是观实相是观众
生是观巳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
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若尔观心即足何故止观于
不思议境明观心竟至第四破法遍文末更例观于
馀阴界入答欲融诸法示观境遍是故下文例馀界
入若示境体观心即足以遍心故摄馀法故故义例
云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
卷三 第 543c 页 X56-0543.png
色唯心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停
是故唯观识心即了无情有性者其意如是能所得
名同异等者意问为即心以为能观为心外别有能
观若心外别有能观则所观境摄法不尽若只识心
以为能观如何以心而能观心故云同异云何应知
无始妄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随妄转不觉不知
今既闻名知心即是即此阴心而能成观是故以心
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遍心心相照于理
甚明故止观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故虽即心是观
而境观宛然是故若了此问则方解因中境观不二
之谈果上法报相冥之旨也一多心境同异者应知
我之三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差而无差
一多相即思之可见为唯观心等者一言观心即观
身土百界依正不离一心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身
一念遍于法界如是观者讵隔无情同邪异邪者意
问他人观三道即三德之理而此三道与三德为同
体为异体若言同者既不论性本具恶云何得同若
言异者何故亦谈理事融即说随缘不变邪只由他
人不知性恶虽云融即义且无归故此问耳应知一
家所明三道即三德者乃约理而谈的相翻对以身
对身以脱对缚等义便故尔实论三体更无前后且
论无始苦轮无际与业烦恼不并不别况复观心约
于一念十界百界以论三道约此三道以论三德是
故三道及以三德并无前后即异而同性德三因无
是故唯观识心即了无情有性者其意如是能所得
名同异等者意问为即心以为能观为心外别有能
观若心外别有能观则所观境摄法不尽若只识心
以为能观如何以心而能观心故云同异云何应知
无始妄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随妄转不觉不知
今既闻名知心即是即此阴心而能成观是故以心
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遍心心相照于理
甚明故止观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故虽即心是观
而境观宛然是故若了此问则方解因中境观不二
之谈果上法报相冥之旨也一多心境同异者应知
我之三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差而无差
一多相即思之可见为唯观心等者一言观心即观
身土百界依正不离一心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身
一念遍于法界如是观者讵隔无情同邪异邪者意
问他人观三道即三德之理而此三道与三德为同
体为异体若言同者既不论性本具恶云何得同若
言异者何故亦谈理事融即说随缘不变邪只由他
人不知性恶虽云融即义且无归故此问耳应知一
家所明三道即三德者乃约理而谈的相翻对以身
对身以脱对缚等义便故尔实论三体更无前后且
论无始苦轮无际与业烦恼不并不别况复观心约
于一念十界百界以论三道约此三道以论三德是
故三道及以三德并无前后即异而同性德三因无
卷三 第 544a 页 X56-0544.png
时不具为本净始净者浊虽本有全体是清故知刹
那染体悉净具如染净不二门心佛众生者华严第
十八如来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今约此经为问者况一家
圆观须观三无差别彼彼互融无非心性岂存瓦石
非佛性邪心即巳心佛即彼彼佛生即彼彼生心定
在因佛定在果众生一往通论诸因果二往则局不
通于佛及唯在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别何者如众生
身中佛法心法犹通因果况众生名通通凡通圣若
佛身中众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众生法
此二在因而此三法各有身土今所问意若此差别
经何故云三无差别应知理体无差差约事用今观
无差之理所以三法更相融摄是故一切咸同故云
法相融摄等相字平声问既三法无差何故唯令行
者观自心邪答生佛属他于我何为是故须观自巳
心性具足佛法及众生法虽后具足心性冥妙不一
不多故释签云以心性观则似可见若以众生及佛
而为观者似如不逮是故三法虽融若不自观巳心
安知自他因果心妙唯观巳心意在此也例如色心
俱云具法意在了色即心又如示真妄体性相翻意
在了达即妄而真耳当晓指归无惑岐道问一家所
明观能造心具三千法与占察二观同异云何答即
那染体悉净具如染净不二门心佛众生者华严第
十八如来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今约此经为问者况一家
圆观须观三无差别彼彼互融无非心性岂存瓦石
非佛性邪心即巳心佛即彼彼佛生即彼彼生心定
在因佛定在果众生一往通论诸因果二往则局不
通于佛及唯在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别何者如众生
身中佛法心法犹通因果况众生名通通凡通圣若
佛身中众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众生法
此二在因而此三法各有身土今所问意若此差别
经何故云三无差别应知理体无差差约事用今观
无差之理所以三法更相融摄是故一切咸同故云
法相融摄等相字平声问既三法无差何故唯令行
者观自心邪答生佛属他于我何为是故须观自巳
心性具足佛法及众生法虽后具足心性冥妙不一
不多故释签云以心性观则似可见若以众生及佛
而为观者似如不逮是故三法虽融若不自观巳心
安知自他因果心妙唯观巳心意在此也例如色心
俱云具法意在了色即心又如示真妄体性相翻意
在了达即妄而真耳当晓指归无惑岐道问一家所
明观能造心具三千法与占察二观同异云何答即
卷三 第 544b 页 X56-0544.png
是真如观也故彼经云复次脩学如上信解者又有
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巳能知一切
诸外境界唯心所作如是等人即应修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
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
心识观此亦一往分对二人究竟而论二观互显故
辅行云修三昧者于此二途一不可废也况占察一
经正为末代谈其观道而与一家观净宛尔相符故
论主于义例辅行二文皆示彼经二种观相他人不
晓往往谬谈。
如是下三指广结略尔许者且至四十六也。
客曰下四明立问之数二初问余曰下二答三初明
问意该摄攻治也论语云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惑深
疑浅惑即见思无明入相似分真所破也疑即学人
执彼权经于圆顿教而起犹豫如执瓦石无性难虚
空喻等即名字观行所破行即修偏权观行理即偏
权教下之理皆为今问所治教即圆顿教义即佛性
义自即巳心他即生佛一问亦足者以一一问意皆
示一念三千是故趣举一问足以攻偏权通圆实也
问下文云必欲修习教法未周何故一问便能攻恶
答必也了问旨巳依止观而修方能破惑然修观破
惑始因此问开解故云政惑耳为对下二正示问数
二初约钝根及对下二约圆位所以对六即者亦如
牟子三十七段以表佛经三十七品也故知今文法
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巳能知一切
诸外境界唯心所作如是等人即应修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
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
心识观此亦一往分对二人究竟而论二观互显故
辅行云修三昧者于此二途一不可废也况占察一
经正为末代谈其观道而与一家观净宛尔相符故
论主于义例辅行二文皆示彼经二种观相他人不
晓往往谬谈。
如是下三指广结略尔许者且至四十六也。
客曰下四明立问之数二初问余曰下二答三初明
问意该摄攻治也论语云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惑深
疑浅惑即见思无明入相似分真所破也疑即学人
执彼权经于圆顿教而起犹豫如执瓦石无性难虚
空喻等即名字观行所破行即修偏权观行理即偏
权教下之理皆为今问所治教即圆顿教义即佛性
义自即巳心他即生佛一问亦足者以一一问意皆
示一念三千是故趣举一问足以攻偏权通圆实也
问下文云必欲修习教法未周何故一问便能攻恶
答必也了问旨巳依止观而修方能破惑然修观破
惑始因此问开解故云政惑耳为对下二正示问数
二初约钝根及对下二约圆位所以对六即者亦如
牟子三十七段以表佛经三十七品也故知今文法
卷三 第 544c 页 X56-0544.png
于牟子四十六者非谓以问次第对位但以问数表
位数耳是故问问之意既皆约三千应于一一问下
以六即捡之无令叨滥故表对六即也应知下三明
互融亦皆能收馀四十五者若思一问众滞自消故
向云一问亦足既以问表位此则巳当一位自具四
十六问也馀一一位中还以一问为能收四十五问
为所收故皆具四十六乃至立无量问能所亦然则
成一一位各具无量问也所以然者以一一问意不
出三千故能相收相摄。
客曰下五野客领解二初正述领解四初领今仆初
下二述昔初闻谓闻寱云无情有性之说也尘砾随
劫有无者成住坏劫则有空劫则无恭请学者细读
此文不应言独头依报自具三千性也余曰下三重
责何因等者因由也若云有性不合云无情故客曰
下四答领今意重述昔迷且云无情耳其实巳知唯
一心性也有情心遍等者请观此文既云一一有情
心遍性遍云何辄谓国土自具三千邪云何谓观心
时恐心外向观色时恐心内向邪心遍性遍标体量
心具性具标体德心性之言即种性也种性谓指妄
心即理量谓心性周遍德谓性具三千止观大意云不
变随缘名心即刹那妄心也随缘不变名性即三千
妙性也今了刹那性常妄即真故故佛性遍即刹那
遍佛性具即刹那具也大意云是观刹那是观真如
等故云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如下释出体量体德
位数耳是故问问之意既皆约三千应于一一问下
以六即捡之无令叨滥故表对六即也应知下三明
互融亦皆能收馀四十五者若思一问众滞自消故
向云一问亦足既以问表位此则巳当一位自具四
十六问也馀一一位中还以一问为能收四十五问
为所收故皆具四十六乃至立无量问能所亦然则
成一一位各具无量问也所以然者以一一问意不
出三千故能相收相摄。
客曰下五野客领解二初正述领解四初领今仆初
下二述昔初闻谓闻寱云无情有性之说也尘砾随
劫有无者成住坏劫则有空劫则无恭请学者细读
此文不应言独头依报自具三千性也余曰下三重
责何因等者因由也若云有性不合云无情故客曰
下四答领今意重述昔迷且云无情耳其实巳知唯
一心性也有情心遍等者请观此文既云一一有情
心遍性遍云何辄谓国土自具三千邪云何谓观心
时恐心外向观色时恐心内向邪心遍性遍标体量
心具性具标体德心性之言即种性也种性谓指妄
心即理量谓心性周遍德谓性具三千止观大意云不
变随缘名心即刹那妄心也随缘不变名性即三千
妙性也今了刹那性常妄即真故故佛性遍即刹那
遍佛性具即刹那具也大意云是观刹那是观真如
等故云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如下释出体量体德
卷三 第 545a 页 X56-0545.png
犹如虚空者总举喻虚空周遍喻体量虚空含万像
喻体德彼彼下合法文有四句初二句合体量一一
有情心性融通故云彼彼无碍一一有情心性互遍
三无差别故云彼彼各遍身土下次二句合体德身
即生阴二千土即依报一千因果即十界百界因果
何者如云起一界心即具十界十如十如只是因果
法耳无所增减者谓一一有情各具三千三千互遍
性佛无殊故无增减问凡夫心中具有诸佛菩萨等
性容具三千中心后心界如渐减乃至成佛唯一佛
界如何后心亦具三千而云无所增减邪答一家圆
义言法界者须云十界即空假中初后不二方异诸
教若见观音玄文意者则事理凡圣自他始终修性
等意一切可见彼文料简缘了中云如来不断性恶
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以不断性善故
缘因本有彼文云了是显了智慧庄严缘是资助福
德庄严由二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
德缘了本自有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
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阐提
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恶不出三千
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有问阐
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如
来断修恶但有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以不断答性
德但是善恶法门故不可断一切世间无能毁者如
魔烧经卷岂能令性法门尽纵烧恶谱亦不能令恶
喻体德彼彼下合法文有四句初二句合体量一一
有情心性融通故云彼彼无碍一一有情心性互遍
三无差别故云彼彼各遍身土下次二句合体德身
即生阴二千土即依报一千因果即十界百界因果
何者如云起一界心即具十界十如十如只是因果
法耳无所增减者谓一一有情各具三千三千互遍
性佛无殊故无增减问凡夫心中具有诸佛菩萨等
性容具三千中心后心界如渐减乃至成佛唯一佛
界如何后心亦具三千而云无所增减邪答一家圆
义言法界者须云十界即空假中初后不二方异诸
教若见观音玄文意者则事理凡圣自他始终修性
等意一切可见彼文料简缘了中云如来不断性恶
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以不断性善故
缘因本有彼文云了是显了智慧庄严缘是资助福
德庄严由二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
德缘了本自有之今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
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阐提
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恶不出三千
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有问阐
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如
来断修恶但有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以不断答性
德但是善恶法门故不可断一切世间无能毁者如
魔烧经卷岂能令性法门尽纵烧恶谱亦不能令恶
卷三 第 545b 页 X56-0545.png
法门尽问阐提不断性善故后时还起善如来不断
性恶故应当后时还起恶答阐提不达性恶故后时
还起于修恶不了于性善故后时还为修善所染是
故修善还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令修恶不得起
佛虽不断于性恶而能了达于性恶而于恶法得自
在不为修恶之所染是故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于
修恶自在用于恶法门阐提若能达脩恶则与如来
无差别故知于善于恶善达修性于修照性以性了
脩能知此者方可与论性德三因生死涅槃十二因
缘即是三德如是无量理无不通无所增减于兹可
识故法华下引證以常住故故无增减一言世间不
出三种界界咸然故云摄尽。
余曰下二令答前问以验所解六初略印所解令答
前问客曰下二追引前义以申答意曰余下三令陈
答辞客曰下四约解为答向诸问意等者意字下多
答字传写讹耳余曰下五再徵答辞理数大统虽尔
非言无以表彰故云未晓子情客曰下六陈辞正答
二初谦巳请證。
岂非下二正答前问四初正明佛性互融以领大旨
但答最后问者前四十问专在于教次五问专在于
观最后一问符教立观则兼于教观何者华严三无
差偈即教也依教而观令与经合即观也又前诸问
中或生佛对问或但问于生或但问于佛或但问于
心最后一问兼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故但答此
性恶故应当后时还起恶答阐提不达性恶故后时
还起于修恶不了于性善故后时还为修善所染是
故修善还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令修恶不得起
佛虽不断于性恶而能了达于性恶而于恶法得自
在不为修恶之所染是故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于
修恶自在用于恶法门阐提若能达脩恶则与如来
无差别故知于善于恶善达修性于修照性以性了
脩能知此者方可与论性德三因生死涅槃十二因
缘即是三德如是无量理无不通无所增减于兹可
识故法华下引證以常住故故无增减一言世间不
出三种界界咸然故云摄尽。
余曰下二令答前问以验所解六初略印所解令答
前问客曰下二追引前义以申答意曰余下三令陈
答辞客曰下四约解为答向诸问意等者意字下多
答字传写讹耳余曰下五再徵答辞理数大统虽尔
非言无以表彰故云未晓子情客曰下六陈辞正答
二初谦巳请證。
岂非下二正答前问四初正明佛性互融以领大旨
但答最后问者前四十问专在于教次五问专在于
观最后一问符教立观则兼于教观何者华严三无
差偈即教也依教而观令与经合即观也又前诸问
中或生佛对问或但问于生或但问于佛或但问于
心最后一问兼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故但答此
卷三 第 545c 页 X56-0545.png
问即得兼前诸问意也问若后能兼前前不兼后者
何故文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邪答教本诠观观乃
顺教若了教中一问之下三千意者何患不知观心
具三千邪故云为对钝根故四十六然但据文相显
著教观兼明三种俱问者唯最后问耳故今答之先
正答三无差别次我及去结名佛性刹那者时之极
促即介尔心也谓我心及众生心无始时来无间相
续未曾断绝故云一一刹那无不与彼等者果成三
法皆常乐我净故称果德身心即佛界色心依即佛
界国土正即佛界假实此言果佛心地三千也自他
互论若与我生望果佛则果佛为他若与果佛望我
生别我生为他谓我及众生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即
空即中而此三千遍佛心之三千佛心三千亦遍我
心及众生心之三千故云自他互融互入虽诸佛果
成众生理具成之与理其性常等故云齐等以互融
互入故也故大意云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寂然无
自性无他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八事恒分故我身
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也次结名佛性者我及
众生以在迷故虽无果佛三千互融之用而有此三
千互融之性如木中火虽无遍烧之用而有遍烧之
性故名佛性也其性遍造遍变者由性具三千故能
变造百界依正故所变依正无非心性是知能变之
性即理造所变依正即事造也遍摄者以巳心三千
摄尽彼彼生佛依正也不二门云了外色心一念无
何故文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邪答教本诠观观乃
顺教若了教中一问之下三千意者何患不知观心
具三千邪故云为对钝根故四十六然但据文相显
著教观兼明三种俱问者唯最后问耳故今答之先
正答三无差别次我及去结名佛性刹那者时之极
促即介尔心也谓我心及众生心无始时来无间相
续未曾断绝故云一一刹那无不与彼等者果成三
法皆常乐我净故称果德身心即佛界色心依即佛
界国土正即佛界假实此言果佛心地三千也自他
互论若与我生望果佛则果佛为他若与果佛望我
生别我生为他谓我及众生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即
空即中而此三千遍佛心之三千佛心三千亦遍我
心及众生心之三千故云自他互融互入虽诸佛果
成众生理具成之与理其性常等故云齐等以互融
互入故也故大意云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寂然无
自性无他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八事恒分故我身
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也次结名佛性者我及
众生以在迷故虽无果佛三千互融之用而有此三
千互融之性如木中火虽无遍烧之用而有遍烧之
性故名佛性也其性遍造遍变者由性具三千故能
变造百界依正故所变依正无非心性是知能变之
性即理造所变依正即事造也遍摄者以巳心三千
摄尽彼彼生佛依正也不二门云了外色心一念无
卷三 第 546a 页 X56-0546.png
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即斯意也大教之体者体
即教下所诠唯心之理也。
了性下二约因果迷悟释成了性遍巳者谓了心性
三千遍造遍摄等具自他因性者自即如来过去曾
为九界众生他即彼彼九界众生由不断性恶故具
自他因性也前文云何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我
心具诸佛果德者前文云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
念况我心乎又复应知佛果非但具自他因性亦具
彼彼果德我心非但具诸佛果德亦具自他未来之
果德亦具自他之因性初后百界三无差别故也今
文正为示凡夫有佛性故故且影略但以生佛对论
果上者即究竟果亦通分證果以分得佛眼佛智故
唯佛无生者佛见皆空假中故佛藏云佛见一切众
生心中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净名云众生如弥勒如
一如无二如故云唯佛无生究竟如佛藏分證如净
名实慧实眼冥符者即观行相似人未能分得故云
冥符符合也实慧实眼即佛慧佛眼绮文互异故立
二名故生外无佛者内体三千摄一切故众生下谓
理即人也不知自心即真三德体遍法界唯随妄我
虑知之执取著三界依正之相故云无佛唯生不二
门云但由迷因各自谓实初心能信教等者即名字
人以闻名识体故也亡之下想示三谛亡之无生等
者达百界即空中故照之因果照然者空中即假百
界宛然众生在因诸佛居果当以此亡照文贯上果
即教下所诠唯心之理也。
了性下二约因果迷悟释成了性遍巳者谓了心性
三千遍造遍摄等具自他因性者自即如来过去曾
为九界众生他即彼彼九界众生由不断性恶故具
自他因性也前文云何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我
心具诸佛果德者前文云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
念况我心乎又复应知佛果非但具自他因性亦具
彼彼果德我心非但具诸佛果德亦具自他未来之
果德亦具自他之因性初后百界三无差别故也今
文正为示凡夫有佛性故故且影略但以生佛对论
果上者即究竟果亦通分證果以分得佛眼佛智故
唯佛无生者佛见皆空假中故佛藏云佛见一切众
生心中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净名云众生如弥勒如
一如无二如故云唯佛无生究竟如佛藏分證如净
名实慧实眼冥符者即观行相似人未能分得故云
冥符符合也实慧实眼即佛慧佛眼绮文互异故立
二名故生外无佛者内体三千摄一切故众生下谓
理即人也不知自心即真三德体遍法界唯随妄我
虑知之执取著三界依正之相故云无佛唯生不二
门云但由迷因各自谓实初心能信教等者即名字
人以闻名识体故也亡之下想示三谛亡之无生等
者达百界即空中故照之因果照然者空中即假百
界宛然众生在因诸佛居果当以此亡照文贯上果
卷三 第 546b 页 X56-0546.png
上以佛眼巳下文令究竟乃至理即名字皆成三谛
故知此文虽略而具六即三谛之义是以四十六问
皆须六即捡之。
应知下三约事理释成众生但有非因非果迷中之
理诸佛得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又众生伹有即理
之事诸佛證于即事之理迷中事理如浊水浊波悟
中事理如清水清波事理体一者以三千无改无明
即明彼彼互摄三无差故理事二造一体无殊譬如
清浊波水湿体常一故不二门云迷悟缘起不离刹
那刹那性常缘起现一也。
故一下四结示体同计异由其体一生佛常同故一
佛果成三千理显融人彼彼生佛法界是故遍一切
处尽是此佛身土也彼彼果成周遍皆尔故云诸佛
咸然生殊见者由众生迷故乃于诸佛依正不二清
净境界中唯见三界六道差别之相故不二门云众
生非局而局也苦谓三恶乐谓三善乐升苦沉一一
皆计等者地狱众生自计为地狱身土乃至人天亦
然净如安养秽如娑婆又六道互论净秽依正悉有
成坏若了唯一心性互融互入咸空假中三无差者
即不见净秽等相以不了故故云宛然斯在也此且
约六道消释若二乘及遍菩萨亦于佛依正中生殊
见等苦乐乃至成坏例说可知岂不略尔者前文云
若思一问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者其在此
矣。
故知此文虽略而具六即三谛之义是以四十六问
皆须六即捡之。
应知下三约事理释成众生但有非因非果迷中之
理诸佛得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又众生伹有即理
之事诸佛證于即事之理迷中事理如浊水浊波悟
中事理如清水清波事理体一者以三千无改无明
即明彼彼互摄三无差故理事二造一体无殊譬如
清浊波水湿体常一故不二门云迷悟缘起不离刹
那刹那性常缘起现一也。
故一下四结示体同计异由其体一生佛常同故一
佛果成三千理显融人彼彼生佛法界是故遍一切
处尽是此佛身土也彼彼果成周遍皆尔故云诸佛
咸然生殊见者由众生迷故乃于诸佛依正不二清
净境界中唯见三界六道差别之相故不二门云众
生非局而局也苦谓三恶乐谓三善乐升苦沉一一
皆计等者地狱众生自计为地狱身土乃至人天亦
然净如安养秽如娑婆又六道互论净秽依正悉有
成坏若了唯一心性互融互入咸空假中三无差者
即不见净秽等相以不了故故云宛然斯在也此且
约六道消释若二乘及遍菩萨亦于佛依正中生殊
见等苦乐乃至成坏例说可知岂不略尔者前文云
若思一问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者其在此
矣。
卷三 第 546c 页 X56-0546.png
余曰下六论主述成傥设百千万问只为显示心性
互融今之一答既明此旨则巳答百千万问也。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