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26a 页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二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
次佛下复宗明空三初明来意复宗者佛本以虚空
喻实正因由迦叶执权缘了而难并空令有故佛称
末代权顺彼难问说于三有以斥三非广谈涅槃不
同虚空其义既毕还复前宗显示虚空非有为法故
云显空非有复虑世人以外道世情眼所见空作佛
性喻故更十番委示遮防谬解应言一十复次言十
卷二 第 526b 页 X56-0526.png
一者文误下去例然。
初云下二引经二初正破邪计十初破空是心数三
初引经世人至不可见牒所执佛言下破此即心所
者经云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虚空若同
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若三世摄即是四阴
今文引用但撮大纲或改换言句贵令易解下九段
例尔。
语似下二释经语似心所者非谓世人即计心
所为空但为谈虚空无色无对之言与心所相滥以
心所亦无色无对不可见故恐人以佛性能喻之空
作此邪解故佛破之。
三世言下结同斥非佛以虚空
常住喻佛性理遍一切处而世人言佛性不遍瓦石
伹在有情身中者全同外计心所为空也以心所但
在身内故是无常故今山家学人不得意者谓观理
具三千不收事境亦同此见。
二破空是光明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执次佛言下破
既言空是光明者即计虚空为色法也但此外道不
解空义云空是色乃是空中容于光色何得乃言空
是色邪又数家亦谓二十一色空属明色是知空若
是色即属无常亦非佛性喻也。
二结同斥非若谓佛
性有情则有无情则无者何殊光色明处即有暗处
即无。
三破空是住处二初引经经云复有人言夫虚空者
即是住处章安释云言住处者谓虚空有处所如东
西二室一满一空当知有处此中引经但引牒执阙
初云下二引经二初正破邪计十初破空是心数三
初引经世人至不可见牒所执佛言下破此即心所
者经云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虚空若同
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若三世摄即是四阴
今文引用但撮大纲或改换言句贵令易解下九段
例尔。
语似下二释经语似心所者非谓世人即计心
所为空但为谈虚空无色无对之言与心所相滥以
心所亦无色无对不可见故恐人以佛性能喻之空
作此邪解故佛破之。
三世言下结同斥非佛以虚空
常住喻佛性理遍一切处而世人言佛性不遍瓦石
伹在有情身中者全同外计心所为空也以心所但
在身内故是无常故今山家学人不得意者谓观理
具三千不收事境亦同此见。
二破空是光明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执次佛言下破
既言空是光明者即计虚空为色法也但此外道不
解空义云空是色乃是空中容于光色何得乃言空
是色邪又数家亦谓二十一色空属明色是知空若
是色即属无常亦非佛性喻也。
二结同斥非若谓佛
性有情则有无情则无者何殊光色明处即有暗处
即无。
三破空是住处二初引经经云复有人言夫虚空者
即是住处章安释云言住处者谓虚空有处所如东
西二室一满一空当知有处此中引经但引牒执阙
卷二 第 526c 页 X56-0526.png
破辞经中具有经云若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
皆是无常三世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若说处者
知无虚空二结同斥非世人执佛性伹在有情身内
不遍无情者此乃局佛性之空而有住处何殊二室
一满一空乎。
四破空是次第二初引经经云复有说言虚空即是
次第章安释云言次第者如箫管中及门向内数人
云窗内见于外间之空先于第一窗棂中见复于第
二第三中见此是次第此中亦不引破辞经云若是
次第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何
言常二文皆不引破辞者住处是色法次第是数法
皆是无常三世摄故非佛性喻准光明中可见故不
烦文二结同斥非世人执佛性但在有情身内此性
既在身内必须随身逐时迁变如是别何异计空为
次第邪。
五破空在三处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次破初牒者彼
计虚空有三一云空道在空处有中无空二云空在
有处无处无空三云在有无处如湿烂物无烂未烂
即名有空文云实者实即有也。
佛言下破经文一一
句皆云当知虚空是无常法初句经云若言空是当
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文二句例示今
文存略又改是字为者字实字为有字者令文易解
故有处无故者既言空在空处则知有处无空空处
无故者既言空在有处则知空处无空二处无故者
皆是无常三世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若说处者
知无虚空二结同斥非世人执佛性伹在有情身内
不遍无情者此乃局佛性之空而有住处何殊二室
一满一空乎。
四破空是次第二初引经经云复有说言虚空即是
次第章安释云言次第者如箫管中及门向内数人
云窗内见于外间之空先于第一窗棂中见复于第
二第三中见此是次第此中亦不引破辞经云若是
次第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何
言常二文皆不引破辞者住处是色法次第是数法
皆是无常三世摄故非佛性喻准光明中可见故不
烦文二结同斥非世人执佛性但在有情身内此性
既在身内必须随身逐时迁变如是别何异计空为
次第邪。
五破空在三处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次破初牒者彼
计虚空有三一云空道在空处有中无空二云空在
有处无处无空三云在有无处如湿烂物无烂未烂
即名有空文云实者实即有也。
佛言下破经文一一
句皆云当知虚空是无常法初句经云若言空是当
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文二句例示今
文存略又改是字为者字实字为有字者令文易解
故有处无故者既言空在空处则知有处无空空处
无故者既言空在有处则知空处无空二处无故者
卷二 第 527a 页 X56-0527.png
既言空在亦有亦无处则知空处并有处无空犹如
烂物物体坏巳势不久停故亦无未是灭尽故亦有
既执烂物处有空则坚固物处及无物处无空也空
既不遍即皆无常非佛性喻之空也。
二结同斥非世
人执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于计空在三处中但是执
空在有处耳是故犹阙空在空处及空在有无处也
尚劣外计佛性如何。
六破空是可作二初引经亦但引牒不引破于牒中
其语稍略如经云有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
舍而作虚空平作虚空覆于虚空上于虚空尽虚空
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今云去舍等者等
取去树乃至𦘕虚空色谓此外人计空非自然因造
作得如伐树拆舍此处乃空则知虚空因作为得故
云空是作法经中云平覆等可解𦘕空等者只是外
人證虚空可作尔谓图𦘕虚空色其状渺漫如海水
相虚空之色既可图𦘕验是作法也经中佛自破云
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鉼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二结同斥非身没等者谓若依身灭方与涅槃真理
相应若然者何异去舍方空邪故数论等各计穿地
斫树等悉皆得空并是作空俱同邪计据此乃是斥
小乘师所执同邪非关大乘佛性之执也或恐别有
所属其意未详。
七破空是无碍处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次破先牒者
谓虚空无碍为性如窍隙等即名虚空经云世间人
烂物物体坏巳势不久停故亦无未是灭尽故亦有
既执烂物处有空则坚固物处及无物处无空也空
既不遍即皆无常非佛性喻之空也。
二结同斥非世
人执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于计空在三处中但是执
空在有处耳是故犹阙空在空处及空在有无处也
尚劣外计佛性如何。
六破空是可作二初引经亦但引牒不引破于牒中
其语稍略如经云有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
舍而作虚空平作虚空覆于虚空上于虚空尽虚空
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今云去舍等者等
取去树乃至𦘕虚空色谓此外人计空非自然因造
作得如伐树拆舍此处乃空则知虚空因作为得故
云空是作法经中云平覆等可解𦘕空等者只是外
人證虚空可作尔谓图𦘕虚空色其状渺漫如海水
相虚空之色既可图𦘕验是作法也经中佛自破云
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鉼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二结同斥非身没等者谓若依身灭方与涅槃真理
相应若然者何异去舍方空邪故数论等各计穿地
斫树等悉皆得空并是作空俱同邪计据此乃是斥
小乘师所执同邪非关大乘佛性之执也或恐别有
所属其意未详。
七破空是无碍处二初引经于中先牒次破先牒者
谓虚空无碍为性如窍隙等即名虚空经云世间人
卷二 第 527b 页 X56-0527.png
说一切法中无挂碍名虚空佛言下破此中引文隐
约经中先二句定次难先定经云此无碍处于一切
所为具足有为分有邪即今文云有分有具也佛先
定意者只问无碍处为空者此空为具足容十方空
为不具足容十方空邪次难经云若具足有当知馀
处则无虚空若分有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
数异知无常今文云馀处无故者略举一边耳又文
似欠句合于有具字下云若具有者馀处无故文义
方足佛难意者若具十方虚空者当知十方则无虚
空若不并著亦是此有彼无。
二结同斥非世人执虚
空佛性有情身内则有无情则无者全同外计窍隙
中具十方空反令十方则无虚空故云馀处则无。
八破空与有并二初引经先牒经云若有人说虚空
无碍兴有并合者。
佛言下次破经中先作三章门次
方解释三章门者经云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
合如飞鸟集树二共业合如两羊相触三巳合共合
如二双指合在一处章安解云一异业合如飞鸟集
树者唯鸟来栖树树不来栖鸟亦如物来合空空不
来合物二共叶合如两羊相触者空亦合物物亦合
空三巳合共合如二双指合者物用与物巳合物只
是体用是物家动用此二事体用巳合空用与空巳
合空即是体用即是空所容受以此体用巳合复更
以物合空如两指先巳合后更两两共合经中次释
三章释初章经文自作三难谓无常难常难亦常亦
约经中先二句定次难先定经云此无碍处于一切
所为具足有为分有邪即今文云有分有具也佛先
定意者只问无碍处为空者此空为具足容十方空
为不具足容十方空邪次难经云若具足有当知馀
处则无虚空若分有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
数异知无常今文云馀处无故者略举一边耳又文
似欠句合于有具字下云若具有者馀处无故文义
方足佛难意者若具十方虚空者当知十方则无虚
空若不并著亦是此有彼无。
二结同斥非世人执虚
空佛性有情身内则有无情则无者全同外计窍隙
中具十方空反令十方则无虚空故云馀处则无。
八破空与有并二初引经先牒经云若有人说虚空
无碍兴有并合者。
佛言下次破经中先作三章门次
方解释三章门者经云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
合如飞鸟集树二共业合如两羊相触三巳合共合
如二双指合在一处章安解云一异业合如飞鸟集
树者唯鸟来栖树树不来栖鸟亦如物来合空空不
来合物二共叶合如两羊相触者空亦合物物亦合
空三巳合共合如二双指合者物用与物巳合物只
是体用是物家动用此二事体用巳合空用与空巳
合空即是体用即是空所容受以此体用巳合复更
以物合空如两指先巳合后更两两共合经中次释
三章释初章经文自作三难谓无常难常难亦常亦
卷二 第 527c 页 X56-0527.png
无常难无常难者经云若言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
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
空物则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章安释云一是物
业即是动业二虚空业即是空业言空业合物空则
无常者物既无常而空与其合岂不无常若物业合
空物则不遍者此既合彼应随空亦遍复应物随空
是常物既不遍云何合空物是无常者空亦无常邪
经中更作常难及亦常亦无常难(云云)释第二章者
经云若共业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名遍若与
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是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
切合不应说有合与不合章安释云若空与业合业
亦应遍者谓空体与用合用亦应遍若空用遍则应
遍与物合不得更有离物之空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释第三章者经云若言巳合共合如二双指合是义
不然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无后有是无常
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巳合共合如世间法先无后
有是物无常虚空若尔亦应无常章安释云言先无
后有者谓空之与物先时不合后时方合则是本无
今有应是无常然此唯破后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
前空体与空业用物体与物业用不有则巳有则俱
时岂可得言先时无合后时方合而浅识者谓空是
体有若来时方有空用物亦如是体移动时方有动
用只此前合亦是本无今有破则应云无常只此先
无今有破者即具破于前后二合正破后双合傍破
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
空物则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章安释云一是物
业即是动业二虚空业即是空业言空业合物空则
无常者物既无常而空与其合岂不无常若物业合
空物则不遍者此既合彼应随空亦遍复应物随空
是常物既不遍云何合空物是无常者空亦无常邪
经中更作常难及亦常亦无常难(云云)释第二章者
经云若共业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名遍若与
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是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
切合不应说有合与不合章安释云若空与业合业
亦应遍者谓空体与用合用亦应遍若空用遍则应
遍与物合不得更有离物之空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释第三章者经云若言巳合共合如二双指合是义
不然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无后有是无常
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巳合共合如世间法先无后
有是物无常虚空若尔亦应无常章安释云言先无
后有者谓空之与物先时不合后时方合则是本无
今有应是无常然此唯破后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
前空体与空业用物体与物业用不有则巳有则俱
时岂可得言先时无合后时方合而浅识者谓空是
体有若来时方有空用物亦如是体移动时方有动
用只此前合亦是本无今有破则应云无常只此先
无今有破者即具破于前后二合正破后双合傍破
卷二 第 528a 页 X56-0528.png
前单合二结同斥非如二指合者应云如二双指合
文略双字世人执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与此邪计空
同何者佛性即空体佛性容受即空业用此二指巳
合有情身即物体堪任动移即物用此亦即二指巳
合若谓有情有佛性者岂非空巳合体用与物巳合
体用复更相合邪即如二指先巳相合后更两两共
合也悉是先无今有皆属无常非常住佛性也前之
二合于今破执其义乃疏故但云如二指合耳。
九破空在物中二初引经但引牒不引破经文具有
先牒者经云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次破云是义
不然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处住若有住
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虚
空离空有住处者物亦应离虚空住是故当知无有
虚空章安释云难文有二初作理责次若使下作并
难初又为三初正责云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本无
器时空在何处若有住处下第二难应有多空未有
器时巳有一空后有器时复有一空宁非多空如其
多者下第三结过凡有三过一不得言常谓先是无
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宁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
解三者不得言遍有器时空非无器时空空宁得遍
若使下并难者若谓无器时空离有器时空而有住
处者物亦离空而有住处二结同斥非世人执虚空
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何殊器果然十破之中此破最
显以法合喻亦应三番责难初正责者若言佛性在
文略双字世人执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与此邪计空
同何者佛性即空体佛性容受即空业用此二指巳
合有情身即物体堪任动移即物用此亦即二指巳
合若谓有情有佛性者岂非空巳合体用与物巳合
体用复更相合邪即如二指先巳相合后更两两共
合也悉是先无今有皆属无常非常住佛性也前之
二合于今破执其义乃疏故但云如二指合耳。
九破空在物中二初引经但引牒不引破经文具有
先牒者经云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次破云是义
不然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处住若有住
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虚
空离空有住处者物亦应离虚空住是故当知无有
虚空章安释云难文有二初作理责次若使下作并
难初又为三初正责云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本无
器时空在何处若有住处下第二难应有多空未有
器时巳有一空后有器时复有一空宁非多空如其
多者下第三结过凡有三过一不得言常谓先是无
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宁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
解三者不得言遍有器时空非无器时空空宁得遍
若使下并难者若谓无器时空离有器时空而有住
处者物亦离空而有住处二结同斥非世人执虚空
佛性在有情身内者何殊器果然十破之中此破最
显以法合喻亦应三番责难初正责者若言佛性在
卷二 第 528b 页 X56-0528.png
阴身内者本无身时性在何处二者应有多性未有
身时若有一性后有身时复有一性宁非多性三结
三过者一不得言常者谓先是无阴身之佛性今是
有阴身之佛性宁得是常二不得言一者如第二难
亦可难云若谓阴身有性一切众生各各阴身应有
多性三不得言遍者有阴身之佛性非无阴身之佛
性又有情则有无情则无宁得遍邪故二十三经云
凡夫众生或言佛性如器中有果者良有以也。
十重破空是住处二初引经先牒经云若有说言指
住之处名为虚空次破云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
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
法都无方所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
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章安释云所言指住处者若
言即指一切住处为虚空住处既有四方四方若异
者空应四方随空住处二结同斥非世人谓佛性在
有情身中者岂非执虚空有方面邪既有方面安称
常住佛性乎。
佛总下二结非显是从因缘等者经文稍广今先引
经次释今文经云有法若从因缘生者当知是法名
为无常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
地之物次第无常如地因水水无常故地亦无常如
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常若
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故非
是过去未来现在亦如兔角是无物故非是过去未
身时若有一性后有身时复有一性宁非多性三结
三过者一不得言常者谓先是无阴身之佛性今是
有阴身之佛性宁得是常二不得言一者如第二难
亦可难云若谓阴身有性一切众生各各阴身应有
多性三不得言遍者有阴身之佛性非无阴身之佛
性又有情则有无情则无宁得遍邪故二十三经云
凡夫众生或言佛性如器中有果者良有以也。
十重破空是住处二初引经先牒经云若有说言指
住之处名为虚空次破云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
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
法都无方所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
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章安释云所言指住处者若
言即指一切住处为虚空住处既有四方四方若异
者空应四方随空住处二结同斥非世人谓佛性在
有情身中者岂非执虚空有方面邪既有方面安称
常住佛性乎。
佛总下二结非显是从因缘等者经文稍广今先引
经次释今文经云有法若从因缘生者当知是法名
为无常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
地之物次第无常如地因水水无常故地亦无常如
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常若
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故非
是过去未来现在亦如兔角是无物故非是过去未
卷二 第 528c 页 X56-0528.png
来现在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
三世摄故今文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也从因缘生
至三世摄故是结非虚空下显是经既结云有法若
从因缘生者名为无常是十番邪计谓虚空是心数
乃至是住处等尽是因缘生法皆属无常此等虚空
不可为佛性喻也是无常故等者为三世所摄故属
无常虚空异彼等者太虚空异彼邪计空者以由太
虚空遍一切处故是常住故非三世摄故故经云若
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又前文云无
非虚空对于虚空也然今论文消释大经与章安疏
小异如前佛答迦叶云何犹如虚空经文章安科为
佛性同虚空义今文以为实教果地无碍答迦叶问
佛性涅槃是有下一段经章安科为佛性异虚空义
今文以为迦叶执权难佛顺问答章安但云破外道
今以为复宗明空故知章安消经不分权实但云佛
性与虚空有同有异故将总结文中佛性常故非三
世虚空无故非三世为结同异谓同无三世异者性
常空无则知法喻有齐不齐正申迦叶之难若论主
意则谓虚空正喻实教正因体遍法喻泯齐伹迦叶
执权为疑故佛顺问而答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此乃
摧教缘了与虚空喻不齐也后还复宗明实教义是
知章安论主消释经文各有深致后人览之无见惑
也然若遣无情之妨明权实之义则论主消经为尽
美矣问论主消经虚空喻与实正因性同兴权缘了
三世摄故今文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也从因缘生
至三世摄故是结非虚空下显是经既结云有法若
从因缘生者名为无常是十番邪计谓虚空是心数
乃至是住处等尽是因缘生法皆属无常此等虚空
不可为佛性喻也是无常故等者为三世所摄故属
无常虚空异彼等者太虚空异彼邪计空者以由太
虚空遍一切处故是常住故非三世摄故故经云若
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又前文云无
非虚空对于虚空也然今论文消释大经与章安疏
小异如前佛答迦叶云何犹如虚空经文章安科为
佛性同虚空义今文以为实教果地无碍答迦叶问
佛性涅槃是有下一段经章安科为佛性异虚空义
今文以为迦叶执权难佛顺问答章安但云破外道
今以为复宗明空故知章安消经不分权实但云佛
性与虚空有同有异故将总结文中佛性常故非三
世虚空无故非三世为结同异谓同无三世异者性
常空无则知法喻有齐不齐正申迦叶之难若论主
意则谓虚空正喻实教正因体遍法喻泯齐伹迦叶
执权为疑故佛顺问而答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此乃
摧教缘了与虚空喻不齐也后还复宗明实教义是
知章安论主消释经文各有深致后人览之无见惑
也然若遣无情之妨明权实之义则论主消经为尽
美矣问论主消经虚空喻与实正因性同兴权缘了
卷二 第 529a 页 X56-0529.png
异者经中结云佛性常故虚空无故此岂非实教法
喻自不同邪答佛性常故无三世虚空无三世故常
文似殊途义归一揆故经云虚空是常遍一切处又
三十一经云虚空无为即常此为良證若依章安则
空与性异问章安论主解义孰愈答佛意多含故二
师所解随机释义各尽其源故龙权解经义皆至十
此违下三结显此违等者指前破外至于总结一段
经文符顺空喻谈实教正因法喻泯齐则违于迦叶
不齐之难也。
世人下总斥同邪不晓经旨二初斥所计同邪世之
讲者既云瓦石无性则显背虚空喻遍之教故云弃
佛正教若佛性唯在有情何殊心所等计则是朋党
邪空也云何下二斥不晓经旨经言墙壁非佛性者
乃是权教智果断果有缘了性言犹如虚空者乃实
教正因佛性权缘了则墙壁容非实正因则无情罔
隔虽俱云佛性而有实有权岂得执墙壁之权文而
难虚空之实义也如来下二委示经文二初对义经
云说为如来者即权教智德之果经云说为涅槃者
即权教断德之果故大经第二十三佛自释云诸佛
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是为
如来故知如来涅槃即智断二德也经云说为佛性
者即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故云佛性如前记文所以
下二牒经智断二果皆有證有见故云是有。
世人下三结示所引之意以斥野客世人多引涅槃
喻自不同邪答佛性常故无三世虚空无三世故常
文似殊途义归一揆故经云虚空是常遍一切处又
三十一经云虚空无为即常此为良證若依章安则
空与性异问章安论主解义孰愈答佛意多含故二
师所解随机释义各尽其源故龙权解经义皆至十
此违下三结显此违等者指前破外至于总结一段
经文符顺空喻谈实教正因法喻泯齐则违于迦叶
不齐之难也。
世人下总斥同邪不晓经旨二初斥所计同邪世之
讲者既云瓦石无性则显背虚空喻遍之教故云弃
佛正教若佛性唯在有情何殊心所等计则是朋党
邪空也云何下二斥不晓经旨经言墙壁非佛性者
乃是权教智果断果有缘了性言犹如虚空者乃实
教正因佛性权缘了则墙壁容非实正因则无情罔
隔虽俱云佛性而有实有权岂得执墙壁之权文而
难虚空之实义也如来下二委示经文二初对义经
云说为如来者即权教智德之果经云说为涅槃者
即权教断德之果故大经第二十三佛自释云诸佛
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是为
如来故知如来涅槃即智断二德也经云说为佛性
者即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故云佛性如前记文所以
下二牒经智断二果皆有證有见故云是有。
世人下三结示所引之意以斥野客世人多引涅槃
卷二 第 529b 页 X56-0529.png
墙壁之文难无情有性之义故今广引经文示其权
实以杜塞他人执墙壁无性之馀论也子应不见等
者正斥野客文初立难引涅槃云而云佛性非谓无
情仁何独言无情有性故今责云子前作此难者应
不见涅槃之文有权有实徒学世人引瓦石无性之
文妨害实义也以权难实若水火硕乖故云殊不相
应不知等者经文前后虽俱名佛性而权实体别明
实故特谈正因体遍故云犹如虚空带权故不说缘
了体遍故云墙壁非性若了进否不同则不应以同
名而难别体也。
况复下二示教部权实二初正释三初牒经标示经
中但说正因体遍不说缘了遍者正由部中带权明
实对一分机耳。
如迦下二正判权实二初判属权说如迦叶所引如
来佛性涅槃是有难佛空喻者此乃部中带偏权教
门而说也部意正明圆实旁说偏权故云带也佛顺
迦叶者即先顺问答也三皆是有者谓为非如来说
为如来等三也若顿下二显示实义如下文云一代
巳多显顿如华严依正不二等皆明修性各三因遍
之义即顿教实说也本有三种者谓无始本迷三道
流转此三道事即三德理道即德种如波为水种故
云本有三种而此三理非因了达体元周遍故云三
理元遍此即理性三因也达性成脩者谓体达本具
之性成智行二修智行各三体咸周遍故云修三亦
实以杜塞他人执墙壁无性之馀论也子应不见等
者正斥野客文初立难引涅槃云而云佛性非谓无
情仁何独言无情有性故今责云子前作此难者应
不见涅槃之文有权有实徒学世人引瓦石无性之
文妨害实义也以权难实若水火硕乖故云殊不相
应不知等者经文前后虽俱名佛性而权实体别明
实故特谈正因体遍故云犹如虚空带权故不说缘
了体遍故云墙壁非性若了进否不同则不应以同
名而难别体也。
况复下二示教部权实二初正释三初牒经标示经
中但说正因体遍不说缘了遍者正由部中带权明
实对一分机耳。
如迦下二正判权实二初判属权说如迦叶所引如
来佛性涅槃是有难佛空喻者此乃部中带偏权教
门而说也部意正明圆实旁说偏权故云带也佛顺
迦叶者即先顺问答也三皆是有者谓为非如来说
为如来等三也若顿下二显示实义如下文云一代
巳多显顿如华严依正不二等皆明修性各三因遍
之义即顿教实说也本有三种者谓无始本迷三道
流转此三道事即三德理道即德种如波为水种故
云本有三种而此三理非因了达体元周遍故云三
理元遍此即理性三因也达性成脩者谓体达本具
之性成智行二修智行各三体咸周遍故云修三亦
卷二 第 529c 页 X56-0529.png
遍智三谓如理而解即名字位行三谓如理而观即
观行相似位是则智行各三俱名达性成修也此就
开说若就合说即合性为一合修为二合理性三为
一正因法身德也合智三为一了因般若德也合行
三为一缘因解脱德也故开虽具九九只是三三九
虽殊其理常一一尚无一岂有九三就顿自论开合
常尔今文为对涅槃对权缘了合性为一所以顿教
且约开论又一家修性正义即约玄文前三妙也境
即性三智即智三行即行三行之所阶即有诸位若
至初住名随分果则分證三法也止观修性其意亦
然序中闻圆法即性三谓闻理性本具之三也起圆
信即智三立圆行即行三入圆位即初住分證三法
转前二修成智断果修性一合无复分张是知修性
唯约住前以初住是所到凉池故是近期之地故若
以初住巳上名真修者非今所议是故诸文虽或以
初住为了因或以究竟为智三皆随义进否未是的
为初心示修性也傥不了位次进否文义旁正则徒
谈修性谩说开合如何消释修性一门一门既乖十
门俱失欲委知修性位次者请寻行妙及感应妙初
释签文又一家离合位次非止一途下文当辨。
故示下三明带权意文中先示部中谈实意次故赴
下示部中带权意言故示故赴者二处故字并误应
作欲字谓欲示众生理具正因佛性所以正因约实
教而说也欲赴末代机缘所以缘了约权而说也且
观行相似位是则智行各三俱名达性成修也此就
开说若就合说即合性为一合修为二合理性三为
一正因法身德也合智三为一了因般若德也合行
三为一缘因解脱德也故开虽具九九只是三三九
虽殊其理常一一尚无一岂有九三就顿自论开合
常尔今文为对涅槃对权缘了合性为一所以顿教
且约开论又一家修性正义即约玄文前三妙也境
即性三智即智三行即行三行之所阶即有诸位若
至初住名随分果则分證三法也止观修性其意亦
然序中闻圆法即性三谓闻理性本具之三也起圆
信即智三立圆行即行三入圆位即初住分證三法
转前二修成智断果修性一合无复分张是知修性
唯约住前以初住是所到凉池故是近期之地故若
以初住巳上名真修者非今所议是故诸文虽或以
初住为了因或以究竟为智三皆随义进否未是的
为初心示修性也傥不了位次进否文义旁正则徒
谈修性谩说开合如何消释修性一门一门既乖十
门俱失欲委知修性位次者请寻行妙及感应妙初
释签文又一家离合位次非止一途下文当辨。
故示下三明带权意文中先示部中谈实意次故赴
下示部中带权意言故示故赴者二处故字并误应
作欲字谓欲示众生理具正因佛性所以正因约实
教而说也欲赴末代机缘所以缘了约权而说也且
卷二 第 530a 页 X56-0530.png
云正遍者于三因中从要而示故欲成迦叶执权之
疑故以顺迦叶者谓末代一种机缘宜闻带权之说
是故如来赴彼乐欲乃顺迦叶不齐之难谈瓦石无
性等岂非等者佛既顺问而答足显迦叶知机而问
也知机谓知末代带权之机设疑谓设法喻不齐之
疑覆实谓隐覆三因俱遍之旨述权谓谈述瓦石无
情之义。
此子下二结斥盖不知经中瓦石无性是权教缘了
虚空喻遍是实教正因故执瓦石无性之文以难无
情有性之说。
故涅下二明佛性名通反质野客三初总标不唯一
种者随机所说进否不同责其偏执一文也。
如迦下二正释三初引佛性在果令有情亦无二初
引果不通因反破所执力无畏等即果上报应二身
故十住婆沙云念法门身即报身谓四十不共法即
力无畏等名法门也念相好身即应身令众生亦无
者众生在因既无力无畏等是则有情亦无佛性何
独无情无性邪。
若言下二纵计转破二初第一重二
初牒计此是果德者即指力无畏等此计由前难而
生前难云佛性既是力无畏等则众生亦无岂唯瓦
石彼则救云经虽不谈众生有性既示果德是佛性
是知众生虽无此德而有此性故有情有性瓦石无
此果性故无情无性果性下二破由立因有果性乃
生两难初据正理破果德既依正不二众生有此果
疑故以顺迦叶者谓末代一种机缘宜闻带权之说
是故如来赴彼乐欲乃顺迦叶不齐之难谈瓦石无
性等岂非等者佛既顺问而答足显迦叶知机而问
也知机谓知末代带权之机设疑谓设法喻不齐之
疑覆实谓隐覆三因俱遍之旨述权谓谈述瓦石无
情之义。
此子下二结斥盖不知经中瓦石无性是权教缘了
虚空喻遍是实教正因故执瓦石无性之文以难无
情有性之说。
故涅下二明佛性名通反质野客三初总标不唯一
种者随机所说进否不同责其偏执一文也。
如迦下二正释三初引佛性在果令有情亦无二初
引果不通因反破所执力无畏等即果上报应二身
故十住婆沙云念法门身即报身谓四十不共法即
力无畏等名法门也念相好身即应身令众生亦无
者众生在因既无力无畏等是则有情亦无佛性何
独无情无性邪。
若言下二纵计转破二初第一重二
初牒计此是果德者即指力无畏等此计由前难而
生前难云佛性既是力无畏等则众生亦无岂唯瓦
石彼则救云经虽不谈众生有性既示果德是佛性
是知众生虽无此德而有此性故有情有性瓦石无
此果性故无情无性果性下二破由立因有果性乃
生两难初据正理破果德既依正不二众生有此果
卷二 第 530b 页 X56-0530.png
性亦应不二何故谓瓦石无佛性邪故云何不沾等
又若下引彼义破又若许众生有果德性者则众生
理具三身与诸佛果德三身理同世人何故但云诸
佛三身同不云众生与佛同邪言同一法身等者即
成论师立义也彼云众生各有佛性但成佛时权智
齐等同一法身力无畏亦尔此则但云诸佛道同不
了生佛理等以不知理具故也故曰而不云等也若
了理等即使一尘报色一念凡心皆是三身三德尘
心是果性之种故云性种若然者则三千一念依正
全收三无差别炳然可见终不谓无情无性也。
第二重二初牒执此执亦因前难而生谓众生但有
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故不得云生佛亦同
也何故下二破若谓不等报化者大经何故云佛性
者谓十力乃至相好力等岂非报身相好岂非化身
前既通此经文云是果德众生有果性况经文正论
报化今何得言但有法身性邪应知众生一心一尘
三身具足周遍一切不隔无情。
又复下二引四句有无令所执无归四句辨性者大
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
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
性二人俱无章安释云阐提有修恶善根人无阐提
无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有性德二人俱无不退性
未入似位故也为何众生者汝但言众生今问为善
根众生为阐提众生有何等性者汝但言有佛性今
又若下引彼义破又若许众生有果德性者则众生
理具三身与诸佛果德三身理同世人何故但云诸
佛三身同不云众生与佛同邪言同一法身等者即
成论师立义也彼云众生各有佛性但成佛时权智
齐等同一法身力无畏亦尔此则但云诸佛道同不
了生佛理等以不知理具故也故曰而不云等也若
了理等即使一尘报色一念凡心皆是三身三德尘
心是果性之种故云性种若然者则三千一念依正
全收三无差别炳然可见终不谓无情无性也。
第二重二初牒执此执亦因前难而生谓众生但有
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故不得云生佛亦同
也何故下二破若谓不等报化者大经何故云佛性
者谓十力乃至相好力等岂非报身相好岂非化身
前既通此经文云是果德众生有果性况经文正论
报化今何得言但有法身性邪应知众生一心一尘
三身具足周遍一切不隔无情。
又复下二引四句有无令所执无归四句辨性者大
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
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
性二人俱无章安释云阐提有修恶善根人无阐提
无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有性德二人俱无不退性
未入似位故也为何众生者汝但言众生今问为善
根众生为阐提众生有何等性者汝但言有佛性今
卷二 第 530c 页 X56-0530.png
问为有修善性为有修恶性为性德性为不退性若
言瓦石无四句故无佛性者且如二人俱有性德三
因三千三谛遍一切处经文以虚空为喻四句何会
不摄瓦石又何故云因有果性果既依正不二因具
此性岂得二邪故知瓦石不出四句。
又第下三引佛性差降道品名通斥彼专执第六云
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苏阿那含如熟
酥阿罗汉支佛佛如醍醐此约三藏第九云众生如
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
酥佛如醍醐此约别教第三十二云众生如杂血乳
须陀洹斯陀含如净乳阿那含如酪罗汉如生酥支
佛菩萨如熟酥佛如醍醐此约通教此等经文皆于
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佛性虽通约教约人其义则别
他不知此故以难之何故下难人并有情性何不等
此三处经文对教显位如止观偏圆中委说次明道
品名通二十七经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草喻正道若修正道即见佛性此即圆教
八正也娑沙此云广说亦云五百说俱舍此云藏皆
明三藏有门八正诸经道品随其时部有大有小道
品之名既大小不同佛性之说亦偏圆有别不可以
名惑体必也以体定名令大小甄分偏圆无紊以他
人不得此意故今问云为修何八正等然上所引佛
性种种不同者皆为世人不晓权实因果进否之谈
遂专执墙壁无性权文害虚空遍有实说故委引佛
言瓦石无四句故无佛性者且如二人俱有性德三
因三千三谛遍一切处经文以虚空为喻四句何会
不摄瓦石又何故云因有果性果既依正不二因具
此性岂得二邪故知瓦石不出四句。
又第下三引佛性差降道品名通斥彼专执第六云
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苏阿那含如熟
酥阿罗汉支佛佛如醍醐此约三藏第九云众生如
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
酥佛如醍醐此约别教第三十二云众生如杂血乳
须陀洹斯陀含如净乳阿那含如酪罗汉如生酥支
佛菩萨如熟酥佛如醍醐此约通教此等经文皆于
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佛性虽通约教约人其义则别
他不知此故以难之何故下难人并有情性何不等
此三处经文对教显位如止观偏圆中委说次明道
品名通二十七经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草喻正道若修正道即见佛性此即圆教
八正也娑沙此云广说亦云五百说俱舍此云藏皆
明三藏有门八正诸经道品随其时部有大有小道
品之名既大小不同佛性之说亦偏圆有别不可以
名惑体必也以体定名令大小甄分偏圆无紊以他
人不得此意故今问云为修何八正等然上所引佛
性种种不同者皆为世人不晓权实因果进否之谈
遂专执墙壁无性权文害虚空遍有实说故委引佛
卷二 第 531a 页 X56-0531.png
性不同之文令识部中权实进否也。
故子下三结斥若晓佛性之说有进有否者终不执
墙壁无佛性也。
客曰下二述权教二因不遍亦是重明进否也文为
二初问由前释经墙壁无性云是权教缘了佛性故
不遍无情故今问其所以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三
初正明所以二初示经文带权明实别教则三因俱
局圆教则三因俱遍今涅槃带别教缘了说圆教正
因故有遍不遍计我我所者辅行云五阴即我所能
计即我横计阴者名之为我众生无始常计阴身故
涅槃中且示所计阴身有性瓦石则无随彼便宜未
应说遍盖权教之旨三因俱局也涅槃对一分机但
以虚空喻正因体遍说实也未以虚空譬缘了带权
也故至三十三卷中迦叶执权而问如来顺问而答
云瓦石无性等盖对权机且从所计而示耳。
若教下
二示别教教道三因不遍以教权故虽谈正因佛性
仍隔无情故云亦局藏性理性皆佛性异名也一切
俱然者谓佛性之名复有种种如中道法界第一义
等别教虽有诸说局在有情所以下示别教不遍所
以能造即心所造即依报依迷示迷等者依正当体
虽即唯心而执重惑深者未宜闻此故别教且示心
性能造依报国土但云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故阴身
有佛性之名所造国土则非佛性故有无情之说如
此说者犹是顺彼迷情且从所计阴身而示故云阴
故子下三结斥若晓佛性之说有进有否者终不执
墙壁无佛性也。
客曰下二述权教二因不遍亦是重明进否也文为
二初问由前释经墙壁无性云是权教缘了佛性故
不遍无情故今问其所以余曰下二答二初正答三
初正明所以二初示经文带权明实别教则三因俱
局圆教则三因俱遍今涅槃带别教缘了说圆教正
因故有遍不遍计我我所者辅行云五阴即我所能
计即我横计阴者名之为我众生无始常计阴身故
涅槃中且示所计阴身有性瓦石则无随彼便宜未
应说遍盖权教之旨三因俱局也涅槃对一分机但
以虚空喻正因体遍说实也未以虚空譬缘了带权
也故至三十三卷中迦叶执权而问如来顺问而答
云瓦石无性等盖对权机且从所计而示耳。
若教下
二示别教教道三因不遍以教权故虽谈正因佛性
仍隔无情故云亦局藏性理性皆佛性异名也一切
俱然者谓佛性之名复有种种如中道法界第一义
等别教虽有诸说局在有情所以下示别教不遍所
以能造即心所造即依报依迷示迷等者依正当体
虽即唯心而执重惑深者未宜闻此故别教且示心
性能造依报国土但云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故阴身
有佛性之名所造国土则非佛性故有无情之说如
此说者犹是顺彼迷情且从所计阴身而示故云阴
卷二 第 531b 页 X56-0531.png
身是佛性国土非佛性所以然者良由别教但示心
生诸法不说心具三千随缘不变之义虽有佛性之
名盖附权而谈耳。
又复下二引诸部明实华严至法
华皆谈心具三千依正因果互摄互融此理若显即
有不思议用等此等经文即三因皆遍之义也。
涅槃
下三结示涅槃带权意唯防像末者谓如来灭后像
法末法之世人根既钝不了即权是实遂乃执实谤
权欲令权实相融知佛方便故以权实分其三因明
实教正因示权教缘了庶免执实谤权之过方隅者
譬权实二教也四方曰方四维曰隅隅如权方如实
涅槃明正因义则在实如指方明缘了义则在权如
指隅也。
若执下二况斥执实尚失况执权邪执实谓执实教
为是谤权教为非不知权是即实而权名迷权不了
即权是实翻令实体不遍名失实问既迷于权何不
名失答虽迷即实而权知权是方便故虽迷而得实
虽究竟执之成失执权者执权教为是谤实教为非
如执瓦石文难虚空俞也不知实教是佛本怀名迷
实权实俱亡者既执于权非但失实亦失于权何者
不知权是方便谬执为实名失权实是究竟反斥为
非名失实是故执实则但失于实以知权是方便故
执权则权实双失以不知权是方便故亡亦失也尚
昧小乘由心者今言佛性唯在有情心中者尚未晓
小乘之旨况大教乎何者如阿含云佛告比丘一法
生诸法不说心具三千随缘不变之义虽有佛性之
名盖附权而谈耳。
又复下二引诸部明实华严至法
华皆谈心具三千依正因果互摄互融此理若显即
有不思议用等此等经文即三因皆遍之义也。
涅槃
下三结示涅槃带权意唯防像末者谓如来灭后像
法末法之世人根既钝不了即权是实遂乃执实谤
权欲令权实相融知佛方便故以权实分其三因明
实教正因示权教缘了庶免执实谤权之过方隅者
譬权实二教也四方曰方四维曰隅隅如权方如实
涅槃明正因义则在实如指方明缘了义则在权如
指隅也。
若执下二况斥执实尚失况执权邪执实谓执实教
为是谤权教为非不知权是即实而权名迷权不了
即权是实翻令实体不遍名失实问既迷于权何不
名失答虽迷即实而权知权是方便故虽迷而得实
虽究竟执之成失执权者执权教为是谤实教为非
如执瓦石文难虚空俞也不知实教是佛本怀名迷
实权实俱亡者既执于权非但失实亦失于权何者
不知权是方便谬执为实名失权实是究竟反斥为
非名失实是故执实则但失于实以知权是方便故
执权则权实双失以不知权是方便故亡亦失也尚
昧小乘由心者今言佛性唯在有情心中者尚未晓
小乘之旨况大教乎何者如阿含云佛告比丘一法
卷二 第 531c 页 X56-0531.png
摄一切法所谓心是正法念云心造于依正此皆小
乘经也又通别二教皆云心生心造唯不言具耳故
暗等者谓不了圆教一心三千遍一切也当知此论
前后诸文凡言大教唯指于圆。
客曰下三述涅槃兼偏带半亦是广明教部权实也
二初问岂唯等者意问部中为有单权单实之说否
余曰下二答二初通示权实二初约部示通云等者
论其部意意在重施故云一切兼带也部中下二约
教示即部中横辨也权实并明者只是一答而有权
实故云并明初顺问答明权也次复宗明空明实也
又顺问答中结云无非虚空亦是明实七种众生者
一者常没如大鱼身重处深喻极重阐提二者暂出
还没如大鱼身重处浅喻凡夫众生有少善根三者
出巳则住如坻弥(音迷)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喻四念
处并得燸法人四者出巳遍观四方如䱜(音错)鱼喻顶
位人及须陀洹五者如䱜鱼观四方巳为食故行喻
斯陀含六如䱜鱼行巳复住喻阿那含七到彼岸者
喻阿罗汉辟支佛并佛犹如神龟水陆俱行如第三
十二三十三卷迦叶品所明故经云七人皆不能修
身戒心慧此乃以别破通故七人皆不能修身戒心
慧即以通教涅槃为河故云一向权也三点者外国
有新旧两伊新伊字如此方草书下字细𦘕相连是
新伊相譬圆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
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
乘经也又通别二教皆云心生心造唯不言具耳故
暗等者谓不了圆教一心三千遍一切也当知此论
前后诸文凡言大教唯指于圆。
客曰下三述涅槃兼偏带半亦是广明教部权实也
二初问岂唯等者意问部中为有单权单实之说否
余曰下二答二初通示权实二初约部示通云等者
论其部意意在重施故云一切兼带也部中下二约
教示即部中横辨也权实并明者只是一答而有权
实故云并明初顺问答明权也次复宗明空明实也
又顺问答中结云无非虚空亦是明实七种众生者
一者常没如大鱼身重处深喻极重阐提二者暂出
还没如大鱼身重处浅喻凡夫众生有少善根三者
出巳则住如坻弥(音迷)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喻四念
处并得燸法人四者出巳遍观四方如䱜(音错)鱼喻顶
位人及须陀洹五者如䱜鱼观四方巳为食故行喻
斯陀含六如䱜鱼行巳复住喻阿那含七到彼岸者
喻阿罗汉辟支佛并佛犹如神龟水陆俱行如第三
十二三十三卷迦叶品所明故经云七人皆不能修
身戒心慧此乃以别破通故七人皆不能修身戒心
慧即以通教涅槃为河故云一向权也三点者外国
有新旧两伊新伊字如此方草书下字细𦘕相连是
新伊相譬圆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
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
卷二 第 532a 页 X56-0532.png
大点三即一如细𦘕馀如释注文中此三点义如第
二卷哀叹品所明二鸟者经云鸟有二种一名迦邻
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古师多解章安释
云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
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是则双游义
成雌雄义亦成事理双游其义既成名字观行乃至
究竟双游皆成横竖具足无有缺减如第七卷鸟喻
品所明三慈者谓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经云善
男子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声闻辟支佛
等所能思议慈若不可思议佛性如来亦不可思议
有即俗无即真双非即中此乃三谛不纵不横如梵
行品所明十德者即德王品所明十功德也初功德
具五事第二功德具六通乃至第十修三十七道品
此十德始终皆明三谛或可以十德对十地或可一
一地各具十德部中一向明实其文甚多故云等也。
如云下二别示实义二初引涅槃显实文斥偏执如
云色常者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又纯陀施食获
得五果常命色力等如此等文皆以非色为色吾今
此身即是法身当知色常之言遍一切处依正收尽
故涅槃疏云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是知言
色常者色即内外之色常即佛性既言色常即依正
皆是佛性譬以虚空良由此也而言佛性唯在有情
者岂非抑制虚空令有局限邪此由不了墙壁无性
之说是权虚空等文是实耳。
二卷哀叹品所明二鸟者经云鸟有二种一名迦邻
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古师多解章安释
云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
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是则双游义
成雌雄义亦成事理双游其义既成名字观行乃至
究竟双游皆成横竖具足无有缺减如第七卷鸟喻
品所明三慈者谓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经云善
男子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声闻辟支佛
等所能思议慈若不可思议佛性如来亦不可思议
有即俗无即真双非即中此乃三谛不纵不横如梵
行品所明十德者即德王品所明十功德也初功德
具五事第二功德具六通乃至第十修三十七道品
此十德始终皆明三谛或可以十德对十地或可一
一地各具十德部中一向明实其文甚多故云等也。
如云下二别示实义二初引涅槃显实文斥偏执如
云色常者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又纯陀施食获
得五果常命色力等如此等文皆以非色为色吾今
此身即是法身当知色常之言遍一切处依正收尽
故涅槃疏云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是知言
色常者色即内外之色常即佛性既言色常即依正
皆是佛性譬以虚空良由此也而言佛性唯在有情
者岂非抑制虚空令有局限邪此由不了墙壁无性
之说是权虚空等文是实耳。
卷二 第 532b 页 X56-0532.png
如二下二正明实义二初明二经显实义同二初明
法华显实以况凡夫先正立况次悔来下引文證立
况者二乘位居小圣于方等般若备闻圆顿而耻躬
不逮尚至法华闻开权巳方悟巳性本具三千况复
凡夫岂易可了故至涅槃重谈此性悔来等者此引
信解品文證成也小机于华严时不受大化但有退
大之意故云悔来至此至般若时虽说大法转教菩
萨自谓我无其分故云财非巳有即经云都无悕取
一餐之意等也据此经文岂非法华之前于方等般
若会中虽闻圆顿未悟巳心所具三千与佛所證三
千不别故云子不知父性闻开权等者即至法华定
父子会天性方了巳心与佛无别即子知父性也故
身子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佛法分今文从略但云口生等口生即禀教而生化
生即意解其法由此则于佛法有分分即初住分真
位也如此妙理二乘解之尚难况博地乎。
故涅下二
明涅槃显实之意法华虽巳开显此性犹恐末代一
分钝根不信巳心三千具足及谓阐提不成佛等故
于涅槃重更显说令知巳心与佛无异及了阐提不
断性善若改恶修善有成佛期据经元意岂得云无
圆顿也。
今搜下明一家宗旨二初正明今意二初明依经建
立二初正明建立现谓法华显实明过现常未谓涅
槃显实明未来常然法华非不明未来涅槃非不明
卷二 第 532c 页 X56-0532.png
过现但法华正为现在涅槃正为未来故也今明一
家止观行法所立心性妙境搜此二经深旨故云建
立圆融故义例云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本
迹显实二依涅槃扶律显常不弊性无者弊恶也介
尔有心三千具足本自有之故不恶其无性也伹因
理壅者困病之甚也谓不恶众生无三千之性但病
迷者日用不知理本虚通迷情壅塞谓无性无性也
故梁肃云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所以止观之设意在示其迷救其失令了性顺理耳
故云不弊等也故于阴入境中点示一念心性具足
三千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遮那
之身与土相称法与报应一体无殊故云点示体遍
傍遮者立乎一念三千正为示其心体周遍傍为遮
防他人立理也偏指清净真如者如下文云世人云
众生唯有清净性等所以他宗若解若观皆偏指于
真今家所立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指无明心即三谛
理故止观观乎阴心烦恼心病心等皆成不思议也
故辅行云今用阴等十法为境不同常途别立清净
真如无生无漏如是观者如离此虚空别更求空须
知一家所立心性即妄而真若解若观其理咸尔偏
真尚失偏妄可知故下文问云佛性常无常邪常应
不变无常非性是以无常即常妄即真故二法一揆
方离偏指之失亲见学斯宗者不了此旨乃云今家
偏指妄心为境未得言真遂偏立妄心为解行事理
家止观行法所立心性妙境搜此二经深旨故云建
立圆融故义例云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本
迹显实二依涅槃扶律显常不弊性无者弊恶也介
尔有心三千具足本自有之故不恶其无性也伹因
理壅者困病之甚也谓不恶众生无三千之性但病
迷者日用不知理本虚通迷情壅塞谓无性无性也
故梁肃云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所以止观之设意在示其迷救其失令了性顺理耳
故云不弊等也故于阴入境中点示一念心性具足
三千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遮那
之身与土相称法与报应一体无殊故云点示体遍
傍遮者立乎一念三千正为示其心体周遍傍为遮
防他人立理也偏指清净真如者如下文云世人云
众生唯有清净性等所以他宗若解若观皆偏指于
真今家所立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指无明心即三谛
理故止观观乎阴心烦恼心病心等皆成不思议也
故辅行云今用阴等十法为境不同常途别立清净
真如无生无漏如是观者如离此虚空别更求空须
知一家所立心性即妄而真若解若观其理咸尔偏
真尚失偏妄可知故下文问云佛性常无常邪常应
不变无常非性是以无常即常妄即真故二法一揆
方离偏指之失亲见学斯宗者不了此旨乃云今家
偏指妄心为境未得言真遂偏立妄心为解行事理
卷二 第 533a 页 X56-0533.png
之要不知即妄而真方为要也当知偏指于真似偏
指于水偏指于妄如偏指于波即波是水方为要的
寄言学者研详得失在理或当何必求人尚失小真
者三藏初心亦不偏指真空为境何者因观苦集而
得会真是故亦以真妄共为观境但不能体妄即真
耳通别二教故非所拟他人既偏指真如为境尚失
小教之真况无常即常具足三千之佛性乎故云安
在问他宗亦云烦恼即菩提等岂唯偏指于真断惑
方契邪答他言即者有言无旨何者既但立净性不
云理具三千则无性恶之义理既不具恶性虽云体
即终成断烦恼耳其犹虽了波即是水既不了冰具
波性终成断波归水若知性本具恶则恶何所断其
犹了达水元具波则波何所断须论体具即义方成
修恶虽除性恶不断普现色身从此而立他未晓此
但云众生本有清净之性为烦恼覆等所以漫指真
如以为观境有言无指其斯谓欤。
他不下二斥失二初总行不晓今宗性之有无者谓
无情无性有情有性也立义大旨者即止观不思议
境立一念三千之旨也故义例总别例中明十乘意
有五释第五与他所立永异释中于十乘各具四意
妙境四者一于无情境立佛乘故二众生性德具三
因故三者依正二报在一念故四佛本不断性恶故
一三正当今意是以若了此旨则依正居乎一心一
心不分能所岂有情与无情之别故义例云次明所
指于水偏指于妄如偏指于波即波是水方为要的
寄言学者研详得失在理或当何必求人尚失小真
者三藏初心亦不偏指真空为境何者因观苦集而
得会真是故亦以真妄共为观境但不能体妄即真
耳通别二教故非所拟他人既偏指真如为境尚失
小教之真况无常即常具足三千之佛性乎故云安
在问他宗亦云烦恼即菩提等岂唯偏指于真断惑
方契邪答他言即者有言无旨何者既但立净性不
云理具三千则无性恶之义理既不具恶性虽云体
即终成断烦恼耳其犹虽了波即是水既不了冰具
波性终成断波归水若知性本具恶则恶何所断其
犹了达水元具波则波何所断须论体具即义方成
修恶虽除性恶不断普现色身从此而立他未晓此
但云众生本有清净之性为烦恼覆等所以漫指真
如以为观境有言无指其斯谓欤。
他不下二斥失二初总行不晓今宗性之有无者谓
无情无性有情有性也立义大旨者即止观不思议
境立一念三千之旨也故义例总别例中明十乘意
有五释第五与他所立永异释中于十乘各具四意
妙境四者一于无情境立佛乘故二众生性德具三
因故三者依正二报在一念故四佛本不断性恶故
一三正当今意是以若了此旨则依正居乎一心一
心不分能所岂有情与无情之别故义例云次明所
卷二 第 533b 页 X56-0533.png
立异于诸家及今学者读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顺圆
融若不了之修习无分据此应须具了此观十章钩
锁相成十境现观待发十乘随时进否方名晓了一
家立义大旨矣今文唯示妙境而云立义大旨者以
馀乘诸境不离三千故也。
故达下二别示得失二初举解者明得焉有异同者
若达一心体具三千者唯见一性周遍不见情与无
情故义例云于无情境立佛乘故若无佛乘佛法身
体为遍不遍亦不应云佛法身体同于无情及以不
同是故应云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佛即是法法即是
众岂可条然故今文云焉有异同也。
若不下二明迷
者之失三初不立唯心失失体量也一切大教等者
如前所引华严大集等诸大乘经所谈圆顿正诠此
唯心义故今若不立唯心则大教无用前文云大教
斯立功在于兹。
若不下二不许心具失失体德也圆
谓圆融圆满顿谓顿极顿足若非心具三千安称圆
满顿足是则理不本具岂能变造诸法邪故往代人
师伹立净理随缘不许谈其性具者则使大乘经论
所诠极理皆成空设他宗明理失在兹焉问大意云
不变随缘名心是知心即所造之事何故今云心具
即是圆顿之理邪答妄心遍计灼然属事此事即理
常具三千故约心性能造诸法须知心法通能通所
如过去造现即现在色心俱为所造若现造于现及
现造于当则现在之心复为能造迷心既尔悟心亦
融若不了之修习无分据此应须具了此观十章钩
锁相成十境现观待发十乘随时进否方名晓了一
家立义大旨矣今文唯示妙境而云立义大旨者以
馀乘诸境不离三千故也。
故达下二别示得失二初举解者明得焉有异同者
若达一心体具三千者唯见一性周遍不见情与无
情故义例云于无情境立佛乘故若无佛乘佛法身
体为遍不遍亦不应云佛法身体同于无情及以不
同是故应云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佛即是法法即是
众岂可条然故今文云焉有异同也。
若不下二明迷
者之失三初不立唯心失失体量也一切大教等者
如前所引华严大集等诸大乘经所谈圆顿正诠此
唯心义故今若不立唯心则大教无用前文云大教
斯立功在于兹。
若不下二不许心具失失体德也圆
谓圆融圆满顿谓顿极顿足若非心具三千安称圆
满顿足是则理不本具岂能变造诸法邪故往代人
师伹立净理随缘不许谈其性具者则使大乘经论
所诠极理皆成空设他宗明理失在兹焉问大意云
不变随缘名心是知心即所造之事何故今云心具
即是圆顿之理邪答妄心遍计灼然属事此事即理
常具三千故约心性能造诸法须知心法通能通所
如过去造现即现在色心俱为所造若现造于现及
现造于当则现在之心复为能造迷心既尔悟心亦
卷二 第 533c 页 X56-0533.png
然故法华玄义云一心成观转教馀心大师口决云
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斯皆研一刹那既成观巳
即以此观复观后心心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
即事造也故知迷悟之心俱能俱所世世念念委作
可知然心性非迷非悟迷悟由缘故知心性终成能
造色等诸法既皆由心变终成所造虽分能所不出
唯心故观所造唯见心具信唯下三心具有无失虽
信心具三千复谓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则是自疑
巳心耳何者既知心具依正复云无情无性者则成
国土一千在于心外岂非疑巳心邪今有学山家教
门者知一念具足三千而言无情无成佛义正当此
失故义例斥云及今学者读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顺
圆融也。
故知下二明心体用遍即一切生佛心性者以自他
三千互相遍故以共下释出互遍所以尘由心造全
尘是心心性能造诸法者以心性本具诸法故是则
全所造法是能造心是故若尘若心无非心性我心
既尔生佛亦然自他心性互融互摄所以一尘报色
一念凡心即一切生佛心性也故云共造辅行云若
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唯心是则一尘具足一切众
生佛性亦具十方诸佛佛性若谓无情无性则是谓
一切生佛无性故上句云何独自心之有无邪也共
变者变亦造之异名即同不云门变名为造也然辅
行释造不出二意故彼文云一者约理造即是具(即能
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斯皆研一刹那既成观巳
即以此观复观后心心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
即事造也故知迷悟之心俱能俱所世世念念委作
可知然心性非迷非悟迷悟由缘故知心性终成能
造色等诸法既皆由心变终成所造虽分能所不出
唯心故观所造唯见心具信唯下三心具有无失虽
信心具三千复谓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则是自疑
巳心耳何者既知心具依正复云无情无性者则成
国土一千在于心外岂非疑巳心邪今有学山家教
门者知一念具足三千而言无情无成佛义正当此
失故义例斥云及今学者读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顺
圆融也。
故知下二明心体用遍即一切生佛心性者以自他
三千互相遍故以共下释出互遍所以尘由心造全
尘是心心性能造诸法者以心性本具诸法故是则
全所造法是能造心是故若尘若心无非心性我心
既尔生佛亦然自他心性互融互摄所以一尘报色
一念凡心即一切生佛心性也故云共造辅行云若
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唯心是则一尘具足一切众
生佛性亦具十方诸佛佛性若谓无情无性则是谓
一切生佛无性故上句云何独自心之有无邪也共
变者变亦造之异名即同不云门变名为造也然辅
行释造不出二意故彼文云一者约理造即是具(即能
卷二 第 534a 页 X56-0534.png
造心性本具三千名造)二者约事不出三世(所造之事三世摄尽)三世又
三(嫌人不晓更细陈之)一者过造于现过现造当(并指心之所造经云一切
唯心造论云唯是一心作)如无始来及以现在乃至尽未来际一
切诸业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从无始至成佛所造诸业
所感依正不出善恶大小此之四类三世迭造不出三千所以一家示能造心具三千性正由此也)二
者现造于现即是现在同业所感逐境心变名之为
造(且如同业所感人界依正复由现在妄心分别偏计不同只此偏计名为造现)以心有故
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释成逐境心变也义例云当知一切由心
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占察云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六道谓有二乘谓空菩萨可见)如世一
宫所见不同是畏是爱是亲是冤(一官喻心性一官不同喻妄计差别
是畏如三途苦是爱如人天乐是亲如菩萨入生死是冤如二乘出三界圆人了达心性无差取舍都泯如了
畏爱等别只是一官)三者圣人变化所造(即巳證心性称物施为现土现身示生示
灭)亦合众生变心所见(变心即向逐境心变也以妄想故逐于圣人融通依正而
生殊见)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总示生佛无差不出一家唯观心性之意众生由
心性具三千故能遍造遍计圣人由心性具三千故能现土现身如清浊二水并由湿体无差具波性故方能
为波)今欲修观但观理具(既事境全由理变是故但观理具三千则全事是理如波
浪全由水成是故但观水具波性则全波是水一家点示唯观心性意在此矣)俱破俱立俱
是法界(破即空立即假法界即中)任运摄得权实所观(权谓圣人变化所造
实谓现造于现等今但观能造心性本具三千三无差别任运摄其事造以全所造事是能造心性故如观能
造之水任连摄得所造之波以全所造波是能造水湿故所以今论唯示刹那能造心中本具三千则所造瓦
石有佛理矣)除注外皆辅行文因他谬解故此注之辅行
释造既具二义释变例亦应然谓理变事变也理即
不变之理以理常变造未始迁移故事即随缘之事
以事境随缘而有起灭故是故瓦石墙壁皆事变事
三(嫌人不晓更细陈之)一者过造于现过现造当(并指心之所造经云一切
唯心造论云唯是一心作)如无始来及以现在乃至尽未来际一
切诸业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从无始至成佛所造诸业
所感依正不出善恶大小此之四类三世迭造不出三千所以一家示能造心具三千性正由此也)二
者现造于现即是现在同业所感逐境心变名之为
造(且如同业所感人界依正复由现在妄心分别偏计不同只此偏计名为造现)以心有故
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释成逐境心变也义例云当知一切由心
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占察云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六道谓有二乘谓空菩萨可见)如世一
宫所见不同是畏是爱是亲是冤(一官喻心性一官不同喻妄计差别
是畏如三途苦是爱如人天乐是亲如菩萨入生死是冤如二乘出三界圆人了达心性无差取舍都泯如了
畏爱等别只是一官)三者圣人变化所造(即巳證心性称物施为现土现身示生示
灭)亦合众生变心所见(变心即向逐境心变也以妄想故逐于圣人融通依正而
生殊见)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总示生佛无差不出一家唯观心性之意众生由
心性具三千故能遍造遍计圣人由心性具三千故能现土现身如清浊二水并由湿体无差具波性故方能
为波)今欲修观但观理具(既事境全由理变是故但观理具三千则全事是理如波
浪全由水成是故但观水具波性则全波是水一家点示唯观心性意在此矣)俱破俱立俱
是法界(破即空立即假法界即中)任运摄得权实所观(权谓圣人变化所造
实谓现造于现等今但观能造心性本具三千三无差别任运摄其事造以全所造事是能造心性故如观能
造之水任连摄得所造之波以全所造波是能造水湿故所以今论唯示刹那能造心中本具三千则所造瓦
石有佛理矣)除注外皆辅行文因他谬解故此注之辅行
释造既具二义释变例亦应然谓理变事变也理即
不变之理以理常变造未始迁移故事即随缘之事
以事境随缘而有起灭故是故瓦石墙壁皆事变事
卷二 第 534b 页 X56-0534.png
造即过造于现及现造于现也若不变随缘则依正
差别理造即事造也若随缘不变则心性同归事造
即理造也波水相即比之易知瓦石有性焕然可见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故云同化境能应虽多不出十
果故云同化事是故一言自巳三千即摄一切生佛
之三千也总上三文亦可互论得失何者不立唯心
名失立唯心名得虽立唯心名得不许心具名失虽
知心具名得复疑有无名失应达一念本具三千心
外无境者乃可名得故文云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
异同当知他宗明圆得在唯心失于心具近人不晓
乃谓华严起信宗师所谈圆极但是今家别教者谬
之甚矣诬彼深矣问向既自言他宗明即不论性恶
终成断烦恼者岂非是别教义邪答但以不明性恶
即义无归岂以理事无碍之谈顿同历别之说乎请
观今文展转得失优劣易明问既知一念具足依正
岂有经谓瓦石无性邪答若晓本具则唯一心但学
者得言迷旨而谓一念三千自是有情心具乃谓草
木是无情耳不知草木全是巳心又近人解无情有
性翻谓草木自具三千失之逾甚。
故世下二明失之所以所以有三失者良由不知佛
性之名唯从实教无情之称局在权文遂执无情而
疑有性巳如前说者前文云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
性等。
余患下二明立论所以二初正明所以欲以一家所
差别理造即事造也若随缘不变则心性同归事造
即理造也波水相即比之易知瓦石有性焕然可见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故云同化境能应虽多不出十
果故云同化事是故一言自巳三千即摄一切生佛
之三千也总上三文亦可互论得失何者不立唯心
名失立唯心名得虽立唯心名得不许心具名失虽
知心具名得复疑有无名失应达一念本具三千心
外无境者乃可名得故文云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
异同当知他宗明圆得在唯心失于心具近人不晓
乃谓华严起信宗师所谈圆极但是今家别教者谬
之甚矣诬彼深矣问向既自言他宗明即不论性恶
终成断烦恼者岂非是别教义邪答但以不明性恶
即义无归岂以理事无碍之谈顿同历别之说乎请
观今文展转得失优劣易明问既知一念具足依正
岂有经谓瓦石无性邪答若晓本具则唯一心但学
者得言迷旨而谓一念三千自是有情心具乃谓草
木是无情耳不知草木全是巳心又近人解无情有
性翻谓草木自具三千失之逾甚。
故世下二明失之所以所以有三失者良由不知佛
性之名唯从实教无情之称局在权文遂执无情而
疑有性巳如前说者前文云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
性等。
余患下二明立论所以二初正明所以欲以一家所
卷二 第 534c 页 X56-0534.png
立一念三千之义示彼迷徒故云恒思点示何谓下
明点示意释出无情有性四字之旨一者示迷元从
性变者此释无情二字以由迷者谓墙壁无情在于
心外故云无情无佛性也今示彼令知方执墙壁无
情之物皆从心性所变如水为波此即示不变随缘
义故立无情之语二者示性令其改迷者此释有性
二字既知无情元从性变如水之波须达无情即是
佛性如波之水此即示随缘不变义故云示性随缘
即事造三千不变即理造三千也若了随缘不变则
伹见佛性不见无情故云改迷不二门云唯内体三
千即空假中即此义也对迷示理有此二意是故且
云无情有性若随意论之既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也。
若分下二约教分判二初正判大教唯圆子欲下二
并斥小道大逵者尔雅一达谓之道路九达谓之逵
螳螂者郭璞云有斧虫也谓前长脚似斧而性怒而
勇为物忤必拒前两足庄子云螳螂怒臂以当车宁
免碎于辙间井蛙者水黾之属孙子云坎井之蛙不
知江海庄子云坎井之黾谓东海之鳖曰吾跳梁乎
井[车*夸]上休乎缺甃之岸坎井之乐亦至矣夫子奚不
来入观乎今以小乘所谈偏局如一达之道故曰小
道大乘所说圆融如九达之达故曰大逵今执小乘
木石无情之文拒抗大教依正唯心之义者只如螳
螂拒辙井蛙轻海耳。
明点示意释出无情有性四字之旨一者示迷元从
性变者此释无情二字以由迷者谓墙壁无情在于
心外故云无情无佛性也今示彼令知方执墙壁无
情之物皆从心性所变如水为波此即示不变随缘
义故立无情之语二者示性令其改迷者此释有性
二字既知无情元从性变如水之波须达无情即是
佛性如波之水此即示随缘不变义故云示性随缘
即事造三千不变即理造三千也若了随缘不变则
伹见佛性不见无情故云改迷不二门云唯内体三
千即空假中即此义也对迷示理有此二意是故且
云无情有性若随意论之既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也。
若分下二约教分判二初正判大教唯圆子欲下二
并斥小道大逵者尔雅一达谓之道路九达谓之逵
螳螂者郭璞云有斧虫也谓前长脚似斧而性怒而
勇为物忤必拒前两足庄子云螳螂怒臂以当车宁
免碎于辙间井蛙者水黾之属孙子云坎井之蛙不
知江海庄子云坎井之黾谓东海之鳖曰吾跳梁乎
井[车*夸]上休乎缺甃之岸坎井之乐亦至矣夫子奚不
来入观乎今以小乘所谈偏局如一达之道故曰小
道大乘所说圆融如九达之达故曰大逵今执小乘
木石无情之文拒抗大教依正唯心之义者只如螳
螂拒辙井蛙轻海耳。
卷二 第 535a 页 X56-0535.png
故子下二结示劝信二初约法劝信二初明事理明
即显失万法谓十界依正之事也真如谓一念三千
之理也理即事故而有依正差别即不变随缘事即
理故不出一念三千三谛即随缘不变应知今言真
如随缘等者永异他说以他但云清净真如不知真
如具三千法言随缘者有二义随无明之染缘即造
九界依正随教行之净缘即造佛界依正若非本具
云何能造由内具故他境能薰是知真如常薰内具
他未晓此熏义徒施子信下显失真如即佛性异名
耳故万下二明事理周遍劝信彼谓生佛我谓巳心
众生理具诸佛巳成成之与理莫不性等以心及生
佛各具三千互相摄故佛既不二生岂异乎下文云
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是则下二约喻劝信
二初共喻事理二初正释二初喻水波喻事造三千
以波是假缘而有故水湿喻理造三千以水湿常具
波性故理造即体事造即用事理由来是一波湿未
曾暂分文有四句初二句明事理同时次二句示理
同事异初二句者初句明举理即事无有无事之理
如水湿处即有波次句明举事即理未有无理之事
如波处即有水湿事理同时弥为可信事理波湿虽
无前后然必须云波从湿生事因理变不二而二二
而不二思之可知次二句者初句示理同次句示事
异讵渠据反未也何也又渠吕反岂也间去声隔也
混胡本反秽浊也在湿喻理造为波喻事造混浊喻
卷二 第 535b 页 X56-0535.png
九界依正澄清喻佛界依正随缘不变三千岂离于
一念故曰讵间混澄不变随缘事造自分于净秽故
云自分清浊。
虽有下二合三初提喻贴合先提喻一性即湿性清
浊虽别湿性无殊。
次贴合纵造正等者造即事造谓
随染净缘造十界依正也此即合有清有浊依理等
者理即理造谓事造十界依正虽殊当体不变同依
一理心性如千车共辙此即合一性无殊故不二门
云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若许下
二举法并斥无情有无者文误应云情无有无情谓
有情无谓无情今于有情略其有字无情略其情字
故曰情无尔有无者即谓有情有性无情无性也既
许随缘不变则依正无非佛性而云有情有性无情
无性者则有情有不变义无情无不变义一等不变
随缘为依为正一等随缘不变何故只在有情是则
无情但有随缘而无不变故云自语相违世人共许
随缘不变义故故此难也故知下三明因果理同劝
信果地等者巳證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
千是故若非理性本具三千安能果成依正不二故
云并依等。
此乃下结示湿性喻理造清浊喻事造。
若唯下二各喻事理三初喻二初单喻理水本无波
者波是假缘而有故不得云波中无水者全波是水
故水如佛性波如依正只可云一佛性理本无依正
一念故曰讵间混澄不变随缘事造自分于净秽故
云自分清浊。
虽有下二合三初提喻贴合先提喻一性即湿性清
浊虽别湿性无殊。
次贴合纵造正等者造即事造谓
随染净缘造十界依正也此即合有清有浊依理等
者理即理造谓事造十界依正虽殊当体不变同依
一理心性如千车共辙此即合一性无殊故不二门
云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若许下
二举法并斥无情有无者文误应云情无有无情谓
有情无谓无情今于有情略其有字无情略其情字
故曰情无尔有无者即谓有情有性无情无性也既
许随缘不变则依正无非佛性而云有情有性无情
无性者则有情有不变义无情无不变义一等不变
随缘为依为正一等随缘不变何故只在有情是则
无情但有随缘而无不变故云自语相违世人共许
随缘不变义故故此难也故知下三明因果理同劝
信果地等者巳證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
千是故若非理性本具三千安能果成依正不二故
云并依等。
此乃下结示湿性喻理造清浊喻事造。
若唯下二各喻事理三初喻二初单喻理水本无波
者波是假缘而有故不得云波中无水者全波是水
故水如佛性波如依正只可云一佛性理本无依正
卷二 第 535c 页 X56-0535.png
之殊不可云十界依正而无佛性之理如迷下重以
喻显东如佛性西如依正若唯下二单喻事但见依
正差别宁论佛性混融此如权小所谈当知权小全
在于迷故不二门云背性成迷也情性下二略合情
谓有情无情即依正也性谓佛性合譬者谓以情性
具合单理单事二喻也寻喻可见故云思之可知无
情下三例斥无情有无者谓无情有性无性也例之
可见者若例单约理者即但可云佛性无依正之名
不可云无情无佛性之理若例单约迷者则但存依
正差别俱无佛性之名亦不应云有情有佛性也是
故世人执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以前对论事理及
后单理单事三义勘之得失可见又此之三义若对
教者前之二义唯大唯圆单约迷者唯权唯小故云
有性即不合云无情等。显性录卷第二
喻显东如佛性西如依正若唯下二单喻事但见依
正差别宁论佛性混融此如权小所谈当知权小全
在于迷故不二门云背性成迷也情性下二略合情
谓有情无情即依正也性谓佛性合譬者谓以情性
具合单理单事二喻也寻喻可见故云思之可知无
情下三例斥无情有无者谓无情有性无性也例之
可见者若例单约理者即但可云佛性无依正之名
不可云无情无佛性之理若例单约迷者则但存依
正差别俱无佛性之名亦不应云有情有佛性也是
故世人执有情有性无情无性者以前对论事理及
后单理单事三义勘之得失可见又此之三义若对
教者前之二义唯大唯圆单约迷者唯权唯小故云
有性即不合云无情等。显性录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