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515a 页
No. 935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
金刚錍者荆溪大师宗圆顿教所著论也发挥佛旨
拟议圆宗融万法于一心息异论于千古抑又开后
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叙前代之权疑寄野客而
兴问其道甚大嘉言孔彰俾佛性昭昭无为昏情所
隐者其此论矣圆耽味沉玩有年数焉于是采摭群
言敷畅厥旨所期自照敢贻他人既录本宗要文显
此佛性妙义因命为显性录也时皇宋景德三年岁
次丙午秋望日序。
此论正由世人执涅槃权文谓瓦石无性故荆溪运
乎慈心悯斯倒惑乃依止观不思议境所明刹那心
中具三千法染净依正因果自他摄无不尽刹那既
遍佛性遂周则了瓦石唯我心性斯论兴致其意如
此今泛例诸经仰则吾祖辄陈五义聊释首题初总
示五义次别示五义。
总示为五一标名二生起三通别四引證五释疑标
名者一譬喻为名二佛性为体三观行为宗四破迷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
金刚錍者荆溪大师宗圆顿教所著论也发挥佛旨
拟议圆宗融万法于一心息异论于千古抑又开后
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叙前代之权疑寄野客而
兴问其道甚大嘉言孔彰俾佛性昭昭无为昏情所
隐者其此论矣圆耽味沉玩有年数焉于是采摭群
言敷畅厥旨所期自照敢贻他人既录本宗要文显
此佛性妙义因命为显性录也时皇宋景德三年岁
次丙午秋望日序。
此论正由世人执涅槃权文谓瓦石无性故荆溪运
乎慈心悯斯倒惑乃依止观不思议境所明刹那心
中具三千法染净依正因果自他摄无不尽刹那既
遍佛性遂周则了瓦石唯我心性斯论兴致其意如
此今泛例诸经仰则吾祖辄陈五义聊释首题初总
示五义次别示五义。
总示为五一标名二生起三通别四引證五释疑标
名者一譬喻为名二佛性为体三观行为宗四破迷
卷一 第 515b 页 X56-0515.png
为用五醍醐为教二生起者将谈至理必也正名故
彰大教之功乃立金錍之号故先释名闻名识体得
鱼忘筌不滞譬喻之名要达佛性之理故次释体虽
明佛性之体备显圆融不论妙行之宗无由契会故
次明宗自行曰宗化他曰用自行既著外用乃彰故
次明用以四义指南复须教相区别不然则淄渑之
水莫分虎豹之鞟孰辨欲偏圆不滥时部甄分故后
明教相三通别者天竺诸祖震旦人师各申佛经俱
造诸论若解题目五章则通又宗释不同大小有异
若解题目五章则别四引證者文云圆伊金錍以决
四眼无明之瞙故用譬喻为名文云今立众生正因
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用佛性为体文云是而
思之依而观之又云摩诃止观所承法也故用观行
为宗文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又云二者示性令其
改迷故用破迷为用文云搜求现未建立圆融(现法华未
涅槃)又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用醍醐为教相也五
释疑者或曰论本通经经立五义论无闻焉今谓不
尔论有二种一者宗论二者释论若释论名与经同
义无别趣则五义措诸宗论名与经别义有别趣则
五章用矣此金刚錍即宗论也。
二别示五义初释名者复分为二初合释二离释初
合释者夫诸论立名各有所以今论即依涅槃金錍
喻以立名也故如如来性品云譬如百盲人为治目
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瞙以一指
彰大教之功乃立金錍之号故先释名闻名识体得
鱼忘筌不滞譬喻之名要达佛性之理故次释体虽
明佛性之体备显圆融不论妙行之宗无由契会故
次明宗自行曰宗化他曰用自行既著外用乃彰故
次明用以四义指南复须教相区别不然则淄渑之
水莫分虎豹之鞟孰辨欲偏圆不滥时部甄分故后
明教相三通别者天竺诸祖震旦人师各申佛经俱
造诸论若解题目五章则通又宗释不同大小有异
若解题目五章则别四引證者文云圆伊金錍以决
四眼无明之瞙故用譬喻为名文云今立众生正因
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用佛性为体文云是而
思之依而观之又云摩诃止观所承法也故用观行
为宗文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又云二者示性令其
改迷故用破迷为用文云搜求现未建立圆融(现法华未
涅槃)又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用醍醐为教相也五
释疑者或曰论本通经经立五义论无闻焉今谓不
尔论有二种一者宗论二者释论若释论名与经同
义无别趣则五义措诸宗论名与经别义有别趣则
五章用矣此金刚錍即宗论也。
二别示五义初释名者复分为二初合释二离释初
合释者夫诸论立名各有所以今论即依涅槃金錍
喻以立名也故如如来性品云譬如百盲人为治目
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瞙以一指
卷一 第 515c 页 X56-0515.png
示之问言见否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
示之乃言少见一指示之答言不见者譬入真谛不
见佛性二指不见者譬空假二谛亦不见佛性三指
示之答言少见者此譬一谛三谛即空假中方见佛
性若准经文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瞙一指示等即
金錍之喻犹通偏教是故论主复取二十三卷中金
刚三昧所拟无不碎坏之文乃于金錍之间义加刚
字金刚为錍决瞙最利有异常金以喻圆融方为尽
善今附文依义以能对所各成三意以能决金刚錍
喻圆顿教行理以所治之眼瞙喻偏浅教行理故文
云圆伊金錍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令一切处悉见遮
那佛性之指也或曰教诠三德故曰圆伊能破权疑
故喻金錍决瞙令见佛性故云三指岂非金錍但喻
于教何故复喻行理邪答三德之教能破偏执尚喻
金錍圆观除惑圆理虚通决瞙之义亦何伤乎况闻
教破疑必因解理解理必修观行故用三义释金刚
錍又圆融教中开偏教成圆教故法华云皆为一佛
乘故即教有决瞙义开偏行成圆行如云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即行有决瞙义开偏理成圆理如云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即理有决瞙义问见三指本喻三德
之理今既以金錍喻理三指复云何答了无明即佛
性即金錍决瞙义而此佛性即一而三即见三指义
必以义会文无以文害义也初喻教者且如此方孔
老二教唯谈人及畜等禀气而生传体相续西方俗
示之乃言少见一指示之答言不见者譬入真谛不
见佛性二指不见者譬空假二谛亦不见佛性三指
示之答言少见者此譬一谛三谛即空假中方见佛
性若准经文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瞙一指示等即
金錍之喻犹通偏教是故论主复取二十三卷中金
刚三昧所拟无不碎坏之文乃于金錍之间义加刚
字金刚为錍决瞙最利有异常金以喻圆融方为尽
善今附文依义以能对所各成三意以能决金刚錍
喻圆顿教行理以所治之眼瞙喻偏浅教行理故文
云圆伊金錍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令一切处悉见遮
那佛性之指也或曰教诠三德故曰圆伊能破权疑
故喻金錍决瞙令见佛性故云三指岂非金錍但喻
于教何故复喻行理邪答三德之教能破偏执尚喻
金錍圆观除惑圆理虚通决瞙之义亦何伤乎况闻
教破疑必因解理解理必修观行故用三义释金刚
錍又圆融教中开偏教成圆教故法华云皆为一佛
乘故即教有决瞙义开偏行成圆行如云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即行有决瞙义开偏理成圆理如云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即理有决瞙义问见三指本喻三德
之理今既以金錍喻理三指复云何答了无明即佛
性即金錍决瞙义而此佛性即一而三即见三指义
必以义会文无以文害义也初喻教者且如此方孔
老二教唯谈人及畜等禀气而生传体相续西方俗
卷一 第 516a 页 X56-0516.png
教异说(云云)洎佛法肇兴为最下机说于人天教明
乎三界依正皆由业力所感由善恶业异故感六道
依正差别不同此等尚未谈于诸法无常况佛性周
遍耶皆是肉天二眼所见犹如眼瞙全在尚未以一
指示之固不见于三指也若藏通二教唯谈心生六
道依正藏见六实通见即空覈其大旨唯诠真谛如
始决其瞙以一指示之禀教修行止得慧眼不见佛
性如答言不见别教乃谈心生十界依正之法先灭
有入无次灭无入有虽谈本有佛性不知本具三千
虽谈中道妙理乃云至果显发覈其教道唯诠二谛
如以二指示之禀教修行止得慧法二眼不见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如答言不见总前诸教虽深浅有殊
据彼未谈佛性未得佛眼俱如眼瞙耳圆教所谈一
念三千心外无境即空即中三一相即如彼真伊此
教若兴权说俱废偏执咸遣众滞自消故今圆教独
得金錍之名能决诸教四眼无明之瞙也学大乘者
虽有肉眼名为佛眼达空假中如见三指故下文示
未禀权教者唯心具足乃决肉天二眼无明之瞙若
示巳禀权教者随位体具乃决慧法二眼无明之瞙
故文云圆伊金錍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也次喻行者
禀俗教修五常等行禀人天教修五戒十善等行禀
藏通教修折空体空观行禀别教修次第三观行总
前诸行但得四眼全是无明譬如眼瞙若修圆行三
观一心即偏浅行成圆顿行即四眼是佛眼但观无
乎三界依正皆由业力所感由善恶业异故感六道
依正差别不同此等尚未谈于诸法无常况佛性周
遍耶皆是肉天二眼所见犹如眼瞙全在尚未以一
指示之固不见于三指也若藏通二教唯谈心生六
道依正藏见六实通见即空覈其大旨唯诠真谛如
始决其瞙以一指示之禀教修行止得慧眼不见佛
性如答言不见别教乃谈心生十界依正之法先灭
有入无次灭无入有虽谈本有佛性不知本具三千
虽谈中道妙理乃云至果显发覈其教道唯诠二谛
如以二指示之禀教修行止得慧法二眼不见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如答言不见总前诸教虽深浅有殊
据彼未谈佛性未得佛眼俱如眼瞙耳圆教所谈一
念三千心外无境即空即中三一相即如彼真伊此
教若兴权说俱废偏执咸遣众滞自消故今圆教独
得金錍之名能决诸教四眼无明之瞙也学大乘者
虽有肉眼名为佛眼达空假中如见三指故下文示
未禀权教者唯心具足乃决肉天二眼无明之瞙若
示巳禀权教者随位体具乃决慧法二眼无明之瞙
故文云圆伊金錍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也次喻行者
禀俗教修五常等行禀人天教修五戒十善等行禀
藏通教修折空体空观行禀别教修次第三观行总
前诸行但得四眼全是无明譬如眼瞙若修圆行三
观一心即偏浅行成圆顿行即四眼是佛眼但观无
卷一 第 516b 页 X56-0516.png
明即是佛性故今独以圆行喻金刚錍能决诸行四
眼无明之瞙也三喻理者俗教及人天教所诠世间
之理藏通诠出世真空之理别教诠次第三谛之理
总前诸理即四眼所见全是无明障于佛眼譬如眼
瞙不见三德佛性之理如不见三指若见圆理即达
无明当体不变三千三谛遍一切处大经云见佛性
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故以圆理喻金刚錍能决偏
浅诸理无明之瞙能见三谛佛性之指离释者谓离
三字对教行理也金喻圆理刚喻圆行錍喻圆教何
者佛性之理随缘不变如金体无改若解此理称理
而观三观一心能所不二无惑不破如金有坚刚之
用所拟皆碎也修一心三观观与境冥能以所證说
示于他令他破惑解三谛理如金刚为錍为他决瞙
见于三指故文云曾于静夜久而思之不觉寱云无
情有性故以錍字喻圆教也前合释约自行故先教
次行次理谓禀教修观观成契理次离释约化他故
先理次行次教谓依理脩观观契于理能以巳心所
證说示于他又前合释顺义故先教后离释顺题故
先理于此离合释中即具体宗用三义合释中理金
刚錍即佛性体行金刚錍即观行宗教金刚錍即破
迷用离释中金字喻理即体刚字喻行即宗錍字喻
教即用释名总论三法良在此矣问此论兴致正破
弘大乘者执无情无性何故作以圆顿破偏浅释邪
答纵弘圆顿教典傥不了性具三千遍一切处者则
眼无明之瞙也三喻理者俗教及人天教所诠世间
之理藏通诠出世真空之理别教诠次第三谛之理
总前诸理即四眼所见全是无明障于佛眼譬如眼
瞙不见三德佛性之理如不见三指若见圆理即达
无明当体不变三千三谛遍一切处大经云见佛性
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故以圆理喻金刚錍能决偏
浅诸理无明之瞙能见三谛佛性之指离释者谓离
三字对教行理也金喻圆理刚喻圆行錍喻圆教何
者佛性之理随缘不变如金体无改若解此理称理
而观三观一心能所不二无惑不破如金有坚刚之
用所拟皆碎也修一心三观观与境冥能以所證说
示于他令他破惑解三谛理如金刚为錍为他决瞙
见于三指故文云曾于静夜久而思之不觉寱云无
情有性故以錍字喻圆教也前合释约自行故先教
次行次理谓禀教修观观成契理次离释约化他故
先理次行次教谓依理脩观观契于理能以巳心所
證说示于他又前合释顺义故先教后离释顺题故
先理于此离合释中即具体宗用三义合释中理金
刚錍即佛性体行金刚錍即观行宗教金刚錍即破
迷用离释中金字喻理即体刚字喻行即宗錍字喻
教即用释名总论三法良在此矣问此论兴致正破
弘大乘者执无情无性何故作以圆顿破偏浅释邪
答纵弘圆顿教典傥不了性具三千遍一切处者则
卷一 第 516c 页 X56-0516.png
全属偏解然此犹是全与若全夺者尚不如小乘及
以外道如文中(云云)问何故但以三字为题而不安
论字邪答若问答研覈涅槃金錍喻者则金錍是所
评之义可安论字而今文三因佛性正是所评若题
为佛性论斯则可矣但为简异古佛性论仍显今论
能评之文有破迷用故取金刚錍为题是则三字全
是论字义不须复安论字也问若尔他论既亦破迷
可云金刚錍否答他论既不显示无情有性岂堪当
此题邪又前后著述各自立名区以别矣岂宜混一
乎。
二佛性为体体者主质为义三德佛性为论主质而
此佛性即五阴是五阴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
心此之能造具足诸法所以唯指刹那妄心即是佛
性妙理遍摄一切不隔无情即今论正体也欲令显
了三义明之一种性二体量三体德种性者三障即
三德障即德种如波为水种水即波性故名种性体
量者谓此心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如指
一波之水体遍百川故名体量体德者谓此遍性具
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能所互融有彼性故故名佛性如指水性
本具众波此体德也世人唯立众生本有净性不了
具足三千则阙体德具斯三义方称圆理当知体者
即名之所诠行之所诣用之所依教之所辨若江汉
之宗海如日月之丽天故以佛性为论正体也。
以外道如文中(云云)问何故但以三字为题而不安
论字邪答若问答研覈涅槃金錍喻者则金錍是所
评之义可安论字而今文三因佛性正是所评若题
为佛性论斯则可矣但为简异古佛性论仍显今论
能评之文有破迷用故取金刚錍为题是则三字全
是论字义不须复安论字也问若尔他论既亦破迷
可云金刚錍否答他论既不显示无情有性岂堪当
此题邪又前后著述各自立名区以别矣岂宜混一
乎。
二佛性为体体者主质为义三德佛性为论主质而
此佛性即五阴是五阴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
心此之能造具足诸法所以唯指刹那妄心即是佛
性妙理遍摄一切不隔无情即今论正体也欲令显
了三义明之一种性二体量三体德种性者三障即
三德障即德种如波为水种水即波性故名种性体
量者谓此心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如指
一波之水体遍百川故名体量体德者谓此遍性具
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
身土相即能所互融有彼性故故名佛性如指水性
本具众波此体德也世人唯立众生本有净性不了
具足三千则阙体德具斯三义方称圆理当知体者
即名之所诠行之所诣用之所依教之所辨若江汉
之宗海如日月之丽天故以佛性为论正体也。
卷一 第 517a 页 X56-0517.png
三观行为宗宗者要义十法成观为发真趣极之要
也夫十法对根则殊研其所以伹是用不思议三观
观不思议三谛耳若无十法名坏驴车正南而游若
具十法名白牛车直至道场故用观行为宗也。
四破迷为用用谓力用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决
无明瞙力也见佛性指用也自行化他俱论力用自
行者始从名字信教仰理决无明瞙见佛性指终乎
究竟发真归源决无明瞙见佛性指一一位中俱有
力用化他者名字位人既信教仰理即能博教馀人
令他决瞙是力见指是用乃至究竟起教化他力用
亦尔囊括始终用义虽然而今论正约名字观行位
人化他破迷之用教以破迷为用也。
五醍醐为教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
今论虽伸涅槃瓦石之妨所宗之义通依一切大乘
如文云华严依正不二大集染净融通等覈其文旨
正在二经一宗法华显实二宗涅槃谈常故文云今
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也又虽正在二经然其要的唯
宗法华故文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也是故虽用华
严三无差别涅槃虚空佛性皆为成于法华诸法实
相耳当知约时则正宗第五时约教则唯宗圆极教
故以醍醐为教相也二注文示意二初正释二初明
题目指归二初依经立圆伊者圆融三德如彼真伊
故曰圆伊大经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
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卷一 第 517b 页 X56-0517.png
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此乃三德
即一而三名大涅槃也金錍者此三德教能破权疑
故喻金錍也以决至之瞙者明教有灭恶用决破也
瞙者字统云目不明也四眼全是无明不见佛性如
眼有瞙今闻妙教达无明即佛性虽有四眼名为佛
眼故曰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令一至之指者明教有
生善用因闻妙教即了唯心若了唯心即见一切何
者依正皆由心造全体是心此能造心性具诸法生
佛互遍理事相融皆空假中如见三指如斯解者名
识正因故曰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委解如释题中偏
权下二以义加经文但云金錍决瞙本无刚字论主
准师子吼品金刚三昧义以加刚字也故经云譬如
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损折金刚
三昧亦尔所拟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损折故以
金刚所拟皆碎堪喻圆教能破偏权又文字即解脱
即无有损折也依文淮义故加刚字非谓无文可据
为义加也故南山制钞诸部无文淮文立义乃名义
补耳有本权字作摧字而云偏摧疑碎或通此义即
可以偏摧约偏教破疑碎约偏执亡也又有本权字
不改但以疑字作拟字谓偏权拟碎于喻似便若据
下文攻惑攻疑之文须作疑字既豕亥斯讹应以义
定刚者文选甘泉赋云搅道德之精刚刚金石中之
坚也假梦下二示本文兴致夫欲示唯心以辨惑申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此乃三德
即一而三名大涅槃也金錍者此三德教能破权疑
故喻金錍也以决至之瞙者明教有灭恶用决破也
瞙者字统云目不明也四眼全是无明不见佛性如
眼有瞙今闻妙教达无明即佛性虽有四眼名为佛
眼故曰以决四眼无明之瞙令一至之指者明教有
生善用因闻妙教即了唯心若了唯心即见一切何
者依正皆由心造全体是心此能造心性具诸法生
佛互遍理事相融皆空假中如见三指如斯解者名
识正因故曰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委解如释题中偏
权下二以义加经文但云金錍决瞙本无刚字论主
准师子吼品金刚三昧义以加刚字也故经云譬如
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损折金刚
三昧亦尔所拟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损折故以
金刚所拟皆碎堪喻圆教能破偏权又文字即解脱
即无有损折也依文淮义故加刚字非谓无文可据
为义加也故南山制钞诸部无文淮文立义乃名义
补耳有本权字作摧字而云偏摧疑碎或通此义即
可以偏摧约偏教破疑碎约偏执亡也又有本权字
不改但以疑字作拟字谓偏权拟碎于喻似便若据
下文攻惑攻疑之文须作疑字既豕亥斯讹应以义
定刚者文选甘泉赋云搅道德之精刚刚金石中之
坚也假梦下二示本文兴致夫欲示唯心以辨惑申
卷一 第 517c 页 X56-0517.png
妙义以闭邪故假设睡梦寄寅野客宾主立矣问答
兴焉观者下二谦巳依经立题假梦发起欲申圆旨
以救迷徒觊观览斯文者容我此志也故曰恕之恕
尸预反苍颉篇云恕如也声类以心度物曰恕三能
作人号天台即所居之山沙门出家之通称梵云沙
门那此翻勤息谓勤劳息断烦恼故或翻乏道故大
经云沙门名乏那者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
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
门果是故沙门之名通乎因果今论主即圆中观行
沙门因人明矣又经云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
门今召沙门为上人者无乃有凭乎又应言释方为
尽善何者有是沙门非释者如西方外道有是释非
沙门者如西方释种非释非沙门如二土之俗是释
是沙门如二土之僧是故须云沙门释也然此方外
道绝沙门之号俗士无释迦之种单言沙门或单言
释亦巳简滥故今论主但称沙门耳次名讳即别称
也且西方以称名为尊故子名有兼于父母者而后
世称之中夏以避名为尊父母既亡闻名则心瞿(音句
惊悲也)故人与讳之然庙中不讳临文不讳湛然者即
论主之名也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法身
即佛性之殊称依佛性理而立名矣事迹如皇朝高
僧传述者真谛云佛说经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
曰述亦如仲尼述而不作也。
二释本文泛例诸经以为三分明旷从文初至下凡
兴焉观者下二谦巳依经立题假梦发起欲申圆旨
以救迷徒觊观览斯文者容我此志也故曰恕之恕
尸预反苍颉篇云恕如也声类以心度物曰恕三能
作人号天台即所居之山沙门出家之通称梵云沙
门那此翻勤息谓勤劳息断烦恼故或翻乏道故大
经云沙门名乏那者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
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
门果是故沙门之名通乎因果今论主即圆中观行
沙门因人明矣又经云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
门今召沙门为上人者无乃有凭乎又应言释方为
尽善何者有是沙门非释者如西方外道有是释非
沙门者如西方释种非释非沙门如二土之俗是释
是沙门如二土之僧是故须云沙门释也然此方外
道绝沙门之号俗士无释迦之种单言沙门或单言
释亦巳简滥故今论主但称沙门耳次名讳即别称
也且西方以称名为尊故子名有兼于父母者而后
世称之中夏以避名为尊父母既亡闻名则心瞿(音句
惊悲也)故人与讳之然庙中不讳临文不讳湛然者即
论主之名也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法身
即佛性之殊称依佛性理而立名矣事迹如皇朝高
僧传述者真谛云佛说经曰撰菩萨造论直申佛经
曰述亦如仲尼述而不作也。
二释本文泛例诸经以为三分明旷从文初至下凡
卷一 第 518a 页 X56-0518.png
之一念为序分曾于下为正宗分于是野客下讫文
为流通分今谓曾于下正序缘起犹属序文故从文
初至逼前平立为序分谓余下为正宗分流通同古。
序中分二初通序纲要分二初序佛性为教行所依
二初述巳所宗自从也诗云自西自东滥泛滥于水
不深也抱朴子云寸鲔泛滥于迹水之中则谓无四
海之广今谓教海渊深不能尽究伹浮泛沾染而巳
盖谦耳通指一代佛经名为释与尔雅典经也积有
岁年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
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谓从泛染
佛经巳来至于今日年岁积叠故云积有岁年未尝
至经怀者正述所宗尝曾也经巡也谓权实大小之
经虽皆遍览而未曾不以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之义巡历怀抱良由佛性是立教之
本意修行之大旨故论主临终[(厂@((既-旡)-日+口))*页]谓学徒云夫一念
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
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
深异流善利利人在此而巳尔其志之佛性义经怀
弥为可信是故临终只以此义晓示于他故辅行云
若不示人境观不任依止又此义正是一家所传之
的旨故辅行云南岳唯授天台圆顿之理也然此二
句既冠一文必有所拟且作四依义释之夫不依人
语唯依教法故曰滥沾释典即依法不依人而复不
滞言诠深求义理故曰佛性义经怀即依义不依语
为流通分今谓曾于下正序缘起犹属序文故从文
初至逼前平立为序分谓余下为正宗分流通同古。
序中分二初通序纲要分二初序佛性为教行所依
二初述巳所宗自从也诗云自西自东滥泛滥于水
不深也抱朴子云寸鲔泛滥于迹水之中则谓无四
海之广今谓教海渊深不能尽究伹浮泛沾染而巳
盖谦耳通指一代佛经名为释与尔雅典经也积有
岁年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
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谓从泛染
佛经巳来至于今日年岁积叠故云积有岁年未尝
至经怀者正述所宗尝曾也经巡也谓权实大小之
经虽皆遍览而未曾不以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一念
三千正因佛性之义巡历怀抱良由佛性是立教之
本意修行之大旨故论主临终[(厂@((既-旡)-日+口))*页]谓学徒云夫一念
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
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
深异流善利利人在此而巳尔其志之佛性义经怀
弥为可信是故临终只以此义晓示于他故辅行云
若不示人境观不任依止又此义正是一家所传之
的旨故辅行云南岳唯授天台圆顿之理也然此二
句既冠一文必有所拟且作四依义释之夫不依人
语唯依教法故曰滥沾释典即依法不依人而复不
滞言诠深求义理故曰佛性义经怀即依义不依语
卷一 第 518b 页 X56-0518.png
又滥沾释典者释典名通通于大小佛性之义非大
不诠即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又佛性义经怀者
佛性之义非智不鉴即依智不依识问何故尔邪答
人无常故不可依以法常故故可依法有小大大法
了义是故须依语若生著故不须依了语下义义体
无著是故须依识著智解是故依智故涅槃经云法
即法性义即如来常住不变智知一切众生悉有佛
性了义了达大乘经典故此论文从始至末以了义
教为指南以常住法为归趣按实义以印定用圆解
以分别四依无失妙理斯通。
恐不下二明所宗之意
所以但以佛性经怀者有二意故一者依之修行免
邪倒故二者大圣立教正为此理故傥不了之二义
俱失于中先明佛性为行本次明佛性为教本有人
于了之字下妄加者字若有者字则属为他今据佛
性义经怀及思之观之等言且在自行不觉寱云巳
去方属为他徒为苦行者大经云有四法为涅槃近
因一亲近善友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
行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故
知因闻解理依理起行修性不二正助合行理观稍
明苦行可矣故萨埵饲虎药王烧身并由内有理观
之功外无邪僻之诮是故依理起行方免徒为又涅
槃之诫正为初心药王等行俱在圣位故初心者且
脩理观苦行未迟设内观一无而投崖赴火者此乃
虽欲效嚬于圣人盖不知嚬之所以美也大教下为
不诠即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又佛性义经怀者
佛性之义非智不鉴即依智不依识问何故尔邪答
人无常故不可依以法常故故可依法有小大大法
了义是故须依语若生著故不须依了语下义义体
无著是故须依识著智解是故依智故涅槃经云法
即法性义即如来常住不变智知一切众生悉有佛
性了义了达大乘经典故此论文从始至末以了义
教为指南以常住法为归趣按实义以印定用圆解
以分别四依无失妙理斯通。
恐不下二明所宗之意
所以但以佛性经怀者有二意故一者依之修行免
邪倒故二者大圣立教正为此理故傥不了之二义
俱失于中先明佛性为行本次明佛性为教本有人
于了之字下妄加者字若有者字则属为他今据佛
性义经怀及思之观之等言且在自行不觉寱云巳
去方属为他徒为苦行者大经云有四法为涅槃近
因一亲近善友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
行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故
知因闻解理依理起行修性不二正助合行理观稍
明苦行可矣故萨埵饲虎药王烧身并由内有理观
之功外无邪僻之诮是故依理起行方免徒为又涅
槃之诫正为初心药王等行俱在圣位故初心者且
脩理观苦行未迟设内观一无而投崖赴火者此乃
虽欲效嚬于圣人盖不知嚬之所以美也大教下为
卷一 第 518c 页 X56-0518.png
教本者兹此也谓建立圆融大教正为显示此三千
正因之性也非由能诠之教方有所诠之理以有所
故令能有功还由于能令所可识故云功在于兹下
文云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即此意也万
派下二引喻释成二初喻说文云水别流曰派途道
也王彪之水赋云委输而作四海决道而流百川今
以万派虽别同出于源众流虽殊同归于海故以万
派喻教众流喻行佛性之理如源如海依理立教如
源出于派修行诣理如流归于海次合者然此合文
语约意广今先对喻次重释文诸法合万派大旨合
通途造行合众流所期合归趣次更委释言诸法之
大旨者此显佛性为众教所依诸法即众教也偏小
诸教皆依此性故至法华无偏不圆众粗成妙故知
佛性是诸教之大旨也此约跨节而论若当分说者
藏通二教唯示偏真别教虽谈无情尚隔故知佛性
唯在圆教是则大经始终三德法华开显十方三世
同说三轨三轨妙故故云妙法华严法界净名解脱
不共般若与此一家所立三千三谛一体无殊若识
此意今文可了十方佛法在一刹那诸法大旨于斯
见矣言造行之所期者造七倒反说文云造就也广
雅造诣也此显佛性为诸行所依造修起行必须依
乎佛性也然造行之言泛通遍小的在圆融何者偏
小诸行顺彼迷情虽各自谓实从佛本意但与作圆
顿佛性之方便耳故至法华就位开显弹指合掌皆
正因之性也非由能诠之教方有所诠之理以有所
故令能有功还由于能令所可识故云功在于兹下
文云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即此意也万
派下二引喻释成二初喻说文云水别流曰派途道
也王彪之水赋云委输而作四海决道而流百川今
以万派虽别同出于源众流虽殊同归于海故以万
派喻教众流喻行佛性之理如源如海依理立教如
源出于派修行诣理如流归于海次合者然此合文
语约意广今先对喻次重释文诸法合万派大旨合
通途造行合众流所期合归趣次更委释言诸法之
大旨者此显佛性为众教所依诸法即众教也偏小
诸教皆依此性故至法华无偏不圆众粗成妙故知
佛性是诸教之大旨也此约跨节而论若当分说者
藏通二教唯示偏真别教虽谈无情尚隔故知佛性
唯在圆教是则大经始终三德法华开显十方三世
同说三轨三轨妙故故云妙法华严法界净名解脱
不共般若与此一家所立三千三谛一体无殊若识
此意今文可了十方佛法在一刹那诸法大旨于斯
见矣言造行之所期者造七倒反说文云造就也广
雅造诣也此显佛性为诸行所依造修起行必须依
乎佛性也然造行之言泛通遍小的在圆融何者偏
小诸行顺彼迷情虽各自谓实从佛本意但与作圆
顿佛性之方便耳故至法华就位开显弹指合掌皆
卷一 第 519a 页 X56-0519.png
成佛因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是知偏小造行亦以佛
性为所期也若的论者即圆人修三种止观之行故
曰造行三行虽殊俱为佛性故曰所期故止观云天
台传南岳三种止观谓渐次不定圆顿同是大乘俱
名止观俱缘实相实相即佛性也是故渐次解顿行
渐不定解顿行或顿渐圆顿则解行俱顿三行虽殊
以解顿故初心俱知佛性近期分真开发远期妙觉
究竟故曰造行之所期也。
问何故作二义释教行耶答依下流通分中对巳禀
权教者随其行位点示体具故须初义释教行对未
禀权教者直示圆融故作次义释教行。
若是下二序教行能显佛性二初明教行有能显之
功信教仰理闻而能思故曰是而思之如理而观思
而能修故曰依而观之义例云先了万法唯心方可
观心即斯意也又思之即如止观前之六章依教开
解修之即正修依解立行此即论主自叙若依一家
所明依教开解依解而观者则三无差别之旨于兹
可了无情有性之说无在致疑故下文云摩诃止观
所承法也。
则凡下二约无差示解行所显之理则者承上之辞
由依教而解依解而观了于巳心具三千法彼彼生
佛心地各具三千以我三千遍彼三千三无差别斯
之谓矣文有六句初二句总明次四句别示初总明
即用净名及大品经语净名云一如无二如大品云
性为所期也若的论者即圆人修三种止观之行故
曰造行三行虽殊俱为佛性故曰所期故止观云天
台传南岳三种止观谓渐次不定圆顿同是大乘俱
名止观俱缘实相实相即佛性也是故渐次解顿行
渐不定解顿行或顿渐圆顿则解行俱顿三行虽殊
以解顿故初心俱知佛性近期分真开发远期妙觉
究竟故曰造行之所期也。
问何故作二义释教行耶答依下流通分中对巳禀
权教者随其行位点示体具故须初义释教行对未
禀权教者直示圆融故作次义释教行。
若是下二序教行能显佛性二初明教行有能显之
功信教仰理闻而能思故曰是而思之如理而观思
而能修故曰依而观之义例云先了万法唯心方可
观心即斯意也又思之即如止观前之六章依教开
解修之即正修依解立行此即论主自叙若依一家
所明依教开解依解而观者则三无差别之旨于兹
可了无情有性之说无在致疑故下文云摩诃止观
所承法也。
则凡下二约无差示解行所显之理则者承上之辞
由依教而解依解而观了于巳心具三千法彼彼生
佛心地各具三千以我三千遍彼三千三无差别斯
之谓矣文有六句初二句总明次四句别示初总明
即用净名及大品经语净名云一如无二如大品云
卷一 第 519b 页 X56-0519.png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于中初句明正报次句明依报
凡圣之名义通多释凡谓六凡圣谓四圣又凡谓九
界圣谓佛界圆人名字巳上亦佛界收又凡圣者圆
中五即通名为凡故五凡夫论等觉菩萨名圣慧凡
夫普贤名贤其意亦尔则九界五即皆名众生法也
唯取究竟果佛名圣即佛法也前二全非今意后义
虽的亦非今意今文意者欲令易解且以理即名凡
目彼彼众生究竟名圣目彼彼果佛此言生佛正报
也色香即所对之尘略举色香意该馀四谓众生所
对之六尘果佛所对之六尘此言生佛之依报尘由
心造全尘是心即心具法即摄一切是以生佛无量
一一三千具足各各依正唯心然境法虽差今观我
心三千摄无不遍了彼外境依正全成自心三千即
空即中故云一如及泯净等生心佛心互融互摄其
意亦尔当知今文正序称理而解称理而观三无差
别内外不二之旨也内谓巳心三千外谓彼彼生佛
心地三千故观音玄义云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
而具不二门云外谓托彼依正色心馀文或以自巳
色等为外者盖一往附法而言非的示观境也问止
观阴境既去尺就寸唯观识心义例又云先观内心
岂非自巳色身依报俱属外耶答此但偶得止观拣
境之文殊不了其旨今试论之所以止观唯拣识心
者只由诸法皆由心变故故大意云色由心造全体
是心义例云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
凡圣之名义通多释凡谓六凡圣谓四圣又凡谓九
界圣谓佛界圆人名字巳上亦佛界收又凡圣者圆
中五即通名为凡故五凡夫论等觉菩萨名圣慧凡
夫普贤名贤其意亦尔则九界五即皆名众生法也
唯取究竟果佛名圣即佛法也前二全非今意后义
虽的亦非今意今文意者欲令易解且以理即名凡
目彼彼众生究竟名圣目彼彼果佛此言生佛正报
也色香即所对之尘略举色香意该馀四谓众生所
对之六尘果佛所对之六尘此言生佛之依报尘由
心造全尘是心即心具法即摄一切是以生佛无量
一一三千具足各各依正唯心然境法虽差今观我
心三千摄无不遍了彼外境依正全成自心三千即
空即中故云一如及泯净等生心佛心互融互摄其
意亦尔当知今文正序称理而解称理而观三无差
别内外不二之旨也内谓巳心三千外谓彼彼生佛
心地三千故观音玄义云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
而具不二门云外谓托彼依正色心馀文或以自巳
色等为外者盖一往附法而言非的示观境也问止
观阴境既去尺就寸唯观识心义例又云先观内心
岂非自巳色身依报俱属外耶答此但偶得止观拣
境之文殊不了其旨今试论之所以止观唯拣识心
者只由诸法皆由心变故故大意云色由心造全体
是心义例云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
卷一 第 519c 页 X56-0519.png
异是故止观的拣识心义例仍示此旨故云先观内
心既了此心具三千法则见自巳依正居乎一心是
故诸文咸指三千一心名为内境彼彼生佛依正乃
名外境当知内心三千唯是自巳依正是故了三千
一心者须知理体三无差别方名凡圣一如内外不
二故辅行云又复学者从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
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
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
者依俙识心比见有人以内心理具三千为内自巳
色质自巳依报及生佛依正俱名为外者得非失旨
乖文乎又若专据止观拣境之文不求其旨者何必
依报色阴是外则三阴之心亦应属外诸有智者一
为思之他人又据辅行理事二造及义例净心遍历
等文乃谓约教开解虽一切唯心若脩观时唯观内
心理造三千未关事造外境若修内观恐心外向若
修外观恐心内向如修内观者须待内心理显方以
理显净心遍历外事若相似显乃以相似净心遍历
若分真显亦然如修内观须待外色理显方以一尘
净色遍历内心及馀尘等今问若心具三千不关事
造者则事造夐居心外理境但在身中正同外道器
果之计也若然者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之喻甚为无
用何者既内心惑灭理显不关外色须以内净心遍
历方泯合者此乃伐一根巳死枝条全生更须遍斩
千枝千枝方死灸一穴病差六分病全在更须遍烧
心既了此心具三千法则见自巳依正居乎一心是
故诸文咸指三千一心名为内境彼彼生佛依正乃
名外境当知内心三千唯是自巳依正是故了三千
一心者须知理体三无差别方名凡圣一如内外不
二故辅行云又复学者从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
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
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
者依俙识心比见有人以内心理具三千为内自巳
色质自巳依报及生佛依正俱名为外者得非失旨
乖文乎又若专据止观拣境之文不求其旨者何必
依报色阴是外则三阴之心亦应属外诸有智者一
为思之他人又据辅行理事二造及义例净心遍历
等文乃谓约教开解虽一切唯心若脩观时唯观内
心理造三千未关事造外境若修内观恐心外向若
修外观恐心内向如修内观者须待内心理显方以
理显净心遍历外事若相似显乃以相似净心遍历
若分真显亦然如修内观须待外色理显方以一尘
净色遍历内心及馀尘等今问若心具三千不关事
造者则事造夐居心外理境但在身中正同外道器
果之计也若然者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之喻甚为无
用何者既内心惑灭理显不关外色须以内净心遍
历方泯合者此乃伐一根巳死枝条全生更须遍斩
千枝千枝方死灸一穴病差六分病全在更须遍烧
卷一 第 520a 页 X56-0520.png
六分百病方差既千枝全活何名伐得其根既百病
全存何名灸得其穴岂唯止观喻意虚设仍显今论
全是徒施以今论文依不思议境介尔三千示草木
有性故故云依而观之下文又云今立众生正因体
遍又云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界自他依正观于巳
心等又云许唯心具复疑有无乃疑巳心有无又云
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乃至四十六问皆约观
心具足三千而示无情有性又野客问云何能摄依
正因果乃答云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于一念中具三
千等据此等文既观心具三千便了无情有性何曾
理具不关事造邪况无情草木正是事造又论文始
终只谈一念三千便收事造不离一念曾无一处言
观成理显方历事造也问若观理造即融事造者何
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
遍历诸法即任运泯合既以内净心遍历诸法方云
泯合岂非观理造时未融事造邪答先观内心者盖
依正之色皆由心造全体是心所以但观内心本具
三千摄无不遍即空即中故云内心若净既了心具
三千巳然后随对事境若自巳依正若他生佛依正
皆了不出我心三千三谛三无差别故云遍历及泯
合也故占察云依一实境界修二种观一者唯心识
观谓于外诸境界知唯是心二者真如实观谓观心
性无生无灭真如观理唯识历事理事相即二观互
收一实境界即一心三千三谛也真如观即内心若
全存何名灸得其穴岂唯止观喻意虚设仍显今论
全是徒施以今论文依不思议境介尔三千示草木
有性故故云依而观之下文又云今立众生正因体
遍又云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界自他依正观于巳
心等又云许唯心具复疑有无乃疑巳心有无又云
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乃至四十六问皆约观
心具足三千而示无情有性又野客问云何能摄依
正因果乃答云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于一念中具三
千等据此等文既观心具三千便了无情有性何曾
理具不关事造邪况无情草木正是事造又论文始
终只谈一念三千便收事造不离一念曾无一处言
观成理显方历事造也问若观理造即融事造者何
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
遍历诸法即任运泯合既以内净心遍历诸法方云
泯合岂非观理造时未融事造邪答先观内心者盖
依正之色皆由心造全体是心所以但观内心本具
三千摄无不遍即空即中故云内心若净既了心具
三千巳然后随对事境若自巳依正若他生佛依正
皆了不出我心三千三谛三无差别故云遍历及泯
合也故占察云依一实境界修二种观一者唯心识
观谓于外诸境界知唯是心二者真如实观谓观心
性无生无灭真如观理唯识历事理事相即二观互
收一实境界即一心三千三谛也真如观即内心若
卷一 第 520b 页 X56-0520.png
净也唯识观即遍历诸法也故真如观成得心寂三
昧唯识观成得色寂三昧应知二观投足虽异所照
心性一体无殊观事既须即理观理岂不收事他人
见内心若净之言便谓是入相似分真后方能遍历
事造者甚为乖谬辅行云所言历者谓巡捡也岂分
真位人巡捡观察外境方泯合邪谅其所失尤多略
说有六谓枉凡诬圣背悟顺迷乖文失旨初心所观
一念三千该收无外故能随对事境咸了唯心今谓
初心不观事境则事在心外枉凡也三千分显得其
事用如鉴现像任运周遍岂待将分显之心遍历方
泯合邪此诬圣也迷谓内外悟唯一心若谓内外悬
殊顺迷也不许一心遍摄背悟也诸文不说理显方
始遍历今论仍谈内具全摄事境若谓内具不关外
事理显方乃遍历乖文也伹见理事二造之文先内
次外之语不能一贯便谓条然失旨也所失既大不
觉文烦理事二造下文当释。
次别示中初二句别示彼彼果佛心具三千的指究
竟故云极圣文从简约举重略轻于十界中别举地
狱无间烧煮依正尚全在果佛心中况馀九界依正
邪岂非一心具足十界既具十界百界可知以界界
互具不出十故又百界之法不出依正即三世间依
即国土世间正即假实二种世间一一依正各有因
果因果之法不出十如是知文虽略举果佛心中具
地狱依正其实三千具足义意宛然。
毗卢下次二句
昧唯识观成得色寂三昧应知二观投足虽异所照
心性一体无殊观事既须即理观理岂不收事他人
见内心若净之言便谓是入相似分真后方能遍历
事造者甚为乖谬辅行云所言历者谓巡捡也岂分
真位人巡捡观察外境方泯合邪谅其所失尤多略
说有六谓枉凡诬圣背悟顺迷乖文失旨初心所观
一念三千该收无外故能随对事境咸了唯心今谓
初心不观事境则事在心外枉凡也三千分显得其
事用如鉴现像任运周遍岂待将分显之心遍历方
泯合邪此诬圣也迷谓内外悟唯一心若谓内外悬
殊顺迷也不许一心遍摄背悟也诸文不说理显方
始遍历今论仍谈内具全摄事境若谓内具不关外
事理显方乃遍历乖文也伹见理事二造之文先内
次外之语不能一贯便谓条然失旨也所失既大不
觉文烦理事二造下文当释。
次别示中初二句别示彼彼果佛心具三千的指究
竟故云极圣文从简约举重略轻于十界中别举地
狱无间烧煮依正尚全在果佛心中况馀九界依正
邪岂非一心具足十界既具十界百界可知以界界
互具不出十故又百界之法不出依正即三世间依
即国土世间正即假实二种世间一一依正各有因
果因果之法不出十如是知文虽略举果佛心中具
地狱依正其实三千具足义意宛然。
毗卢下次二句
卷一 第 520c 页 X56-0520.png
别示彼彼众生心具三千今以众生之法别指理即
理即一位所摄宽多别教初心既未晓三千一心亦
是理即人也今于理即人中别指地狱界心耳毗卢
谓佛界之身寂光即佛界之土依正不二身即土故
故云毗卢身土土即身故亦可云寂光身土四土三
身体虽不二今从胜从体故指法身寂光也逾越也
地狱居六凡之下故曰下凡文亦从略以胜况劣佛
界依正最胜尚不越地狱一念之心况馀界依正邪
三千一心准前可见是故今文明众生法约位则别
指理即义通诸位明佛法约位则别指究竟今了巳
心所具三千遍彼生佛心中所具三千是以言我三
千摄无不尽故向文云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等又
果佛心具地狱依正由不断性恶故地狱心具佛果
身土由不断性善故当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
家观道之纲格诸文圆解之指归名虽有三义不出
二何者以巳望他他名生佛巳从的示故名为心他
生望巳巳还名生佛对馀二只是生佛又复应知各
具三千者须言巳心众生心佛心各具三千也何者
自巳依正及生佛依正皆由心造故皆由心具故文
云极圣自心下凡一念又云一一有情心遍又云彼
彼刹那不二门云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
殊皆须指心方裨观道他人不解皆本于心虽云不
但心造三千生佛亦造三千不知皆指生佛心也又
云国土自具三千不知国土全是心故此乃正同下
理即一位所摄宽多别教初心既未晓三千一心亦
是理即人也今于理即人中别指地狱界心耳毗卢
谓佛界之身寂光即佛界之土依正不二身即土故
故云毗卢身土土即身故亦可云寂光身土四土三
身体虽不二今从胜从体故指法身寂光也逾越也
地狱居六凡之下故曰下凡文亦从略以胜况劣佛
界依正最胜尚不越地狱一念之心况馀界依正邪
三千一心准前可见是故今文明众生法约位则别
指理即义通诸位明佛法约位则别指究竟今了巳
心所具三千遍彼生佛心中所具三千是以言我三
千摄无不尽故向文云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等又
果佛心具地狱依正由不断性恶故地狱心具佛果
身土由不断性善故当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
家观道之纲格诸文圆解之指归名虽有三义不出
二何者以巳望他他名生佛巳从的示故名为心他
生望巳巳还名生佛对馀二只是生佛又复应知各
具三千者须言巳心众生心佛心各具三千也何者
自巳依正及生佛依正皆由心造故皆由心具故文
云极圣自心下凡一念又云一一有情心遍又云彼
彼刹那不二门云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
殊皆须指心方裨观道他人不解皆本于心虽云不
但心造三千生佛亦造三千不知皆指生佛心也又
云国土自具三千不知国土全是心故此乃正同下
卷一 第 521a 页 X56-0521.png
文迷者谓草木瓦砾各一因果也若了有情心遍性
遍则无情佛性无情成佛炳然易见请袪情滞细读
斯文。
曾于下二别序缘起将欲显示圆宗折冲异论故设
睡梦以发言立野客以兴问皆托事明理寓言表法
尔于中分二初明发问之由静夜者无明如夜三观
圆观达无明即佛性故曰静夜依圆顿解修三观行
达此一心具三千法研习巳久故曰久而思之前文
云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也念念圆观无有间断故
曰思之未巳问前释是而思之既约开解此文久而
思之何故作修观释邪答既久解此理岂不修观邪
故以久思表观行也下文斥野客云良由自昔不善
遍揽因果等观于巳心既斥他不观自观明矣又前
文云依而观之又若初脩妙观则犹是名字位人若
观道巳成则当观行人也进退二途未敢的取恍焉
如睡者焉然也如而也谓至理寂灭本无言说亦非
自他为彼迷徒强兴问答假立宾主犹如心本无梦
眠法法心乃成于梦心如自悟眠喻彼迷又如似也
醒以表悟睡以表迷迷故分情无情悟唯一性而巳
今言无情者语似于迷既云有性非实迷也犹如恍
惚似睡非实睡也故曰恍焉如睡也虽通两释前义
为正不觉寱云者寱牛世反通俗文梦语谓之寱说
文眠言也声类不觉妄言也或作艺字非今所用无
说而说故曰不觉说而无说故曰寱云无情有性者
遍则无情佛性无情成佛炳然易见请袪情滞细读
斯文。
曾于下二别序缘起将欲显示圆宗折冲异论故设
睡梦以发言立野客以兴问皆托事明理寓言表法
尔于中分二初明发问之由静夜者无明如夜三观
圆观达无明即佛性故曰静夜依圆顿解修三观行
达此一心具三千法研习巳久故曰久而思之前文
云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也念念圆观无有间断故
曰思之未巳问前释是而思之既约开解此文久而
思之何故作修观释邪答既久解此理岂不修观邪
故以久思表观行也下文斥野客云良由自昔不善
遍揽因果等观于巳心既斥他不观自观明矣又前
文云依而观之又若初脩妙观则犹是名字位人若
观道巳成则当观行人也进退二途未敢的取恍焉
如睡者焉然也如而也谓至理寂灭本无言说亦非
自他为彼迷徒强兴问答假立宾主犹如心本无梦
眠法法心乃成于梦心如自悟眠喻彼迷又如似也
醒以表悟睡以表迷迷故分情无情悟唯一性而巳
今言无情者语似于迷既云有性非实迷也犹如恍
惚似睡非实睡也故曰恍焉如睡也虽通两释前义
为正不觉寱云者寱牛世反通俗文梦语谓之寱说
文眠言也声类不觉妄言也或作艺字非今所用无
说而说故曰不觉说而无说故曰寱云无情有性者
卷一 第 521b 页 X56-0521.png
若一向就悟则但云有佛性理不论情与无情此如
圆宗所说若一向就迷则但分依正之别不论有佛
性理此如偏教所谈今言无情复云有性者有二意
故一者示迷元从性变故曰无情二者示性令其改
迷故曰有性乃是令了所执无情全是我之心性也
故此一句为论文之大体作发问之元由也。
乃于下二明能问之者二初叙名字虽一性周遍而
彼昧者日用不知故曰忽见一人迷实执权心游理
外故称野客容仪下二述外仪容仪即容止谓威仪
也孝经云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诗云淑人君子其仪
不忒今进退失次威仪差忒故曰粗犷犷古猛及强
也说文犷犬不可附也又作穬谷芒也穬非字体进
退下示粗犷相易云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今但借其
语不用彼义此句总为下文外仪之张本也今文逼
前平立即进也下文恭退昃跪即退也执权难实故
曰逼前恃解轻他故曰平立。
谓余下二正宗分二初往复徵难正示佛性遍义四
初正述无情佛性六初总问定前所说述字下应作
邪字有作也字者误。
余曰下二略答示适非虚然者谓向实言无情有性
也方言云誇吁然也郭璞注云皆应声也誇呼瓜反
吁音干。
客曰下三执大经权文难忝辱也根源谓所诠之理
即佛性也忝寻薄究皆谦词斯宗谓佛性盛谈佛性
圆宗所说若一向就迷则但分依正之别不论有佛
性理此如偏教所谈今言无情复云有性者有二意
故一者示迷元从性变故曰无情二者示性令其改
迷故曰有性乃是令了所执无情全是我之心性也
故此一句为论文之大体作发问之元由也。
乃于下二明能问之者二初叙名字虽一性周遍而
彼昧者日用不知故曰忽见一人迷实执权心游理
外故称野客容仪下二述外仪容仪即容止谓威仪
也孝经云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诗云淑人君子其仪
不忒今进退失次威仪差忒故曰粗犷犷古猛及强
也说文犷犬不可附也又作穬谷芒也穬非字体进
退下示粗犷相易云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今但借其
语不用彼义此句总为下文外仪之张本也今文逼
前平立即进也下文恭退昃跪即退也执权难实故
曰逼前恃解轻他故曰平立。
谓余下二正宗分二初往复徵难正示佛性遍义四
初正述无情佛性六初总问定前所说述字下应作
邪字有作也字者误。
余曰下二略答示适非虚然者谓向实言无情有性
也方言云誇吁然也郭璞注云皆应声也誇呼瓜反
吁音干。
客曰下三执大经权文难忝辱也根源谓所诠之理
即佛性也忝寻薄究皆谦词斯宗谓佛性盛谈佛性
卷一 第 521c 页 X56-0521.png
莫越涅槃双林者即娑罗林此云坚固在俱尸竭城
四方各双故曰双林佛垂涅槃以二月十五日晨朝
于此林中声光召众开演常宗广谈圆极故曰最后
极唱是了义教故曰究竟之谈而云至无情者而彼
经云为非佛性说名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如
此圣言依凭有在仁今独谓无情有性顿尔违经固
难信顺故曰仁何独言等。
余曰下四以大小甄分答二初引古纵难古人者古
之法师不欲指斥其名但云古人耳下文云世人等
皆然一阐提者大经约七义释初云一阐名信提名
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次约善方便进念定慧无
常善等解阐提名广如初句是则阐提一名具含众
恶古来诸德未见的翻唯河西道朗翻为极欲谓极
恶欲之边故或云信不具则失馀义既含众恶不可
偏翻况复经云最极恶者名一阐提一阐提是有情
古人尚云无性子执经文云墙壁无性不足可嫌然
古人俱见经文多明阐提不得作佛及云无有善根
等乃云无性且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正因之性其孰
无之况复经文自云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或云佛性阐提人无者盖无修善耳故经云改恶修
善乃可得道也然以下二示大小甄分说大小教对
权实机以机宜不同故所谈大异小教说心外有草
木无情之境则不论佛性也如正法念及阿含等经
大教说有情性遍心外无境不摄纤尘如华严及大
四方各双故曰双林佛垂涅槃以二月十五日晨朝
于此林中声光召众开演常宗广谈圆极故曰最后
极唱是了义教故曰究竟之谈而云至无情者而彼
经云为非佛性说名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如
此圣言依凭有在仁今独谓无情有性顿尔违经固
难信顺故曰仁何独言等。
余曰下四以大小甄分答二初引古纵难古人者古
之法师不欲指斥其名但云古人耳下文云世人等
皆然一阐提者大经约七义释初云一阐名信提名
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次约善方便进念定慧无
常善等解阐提名广如初句是则阐提一名具含众
恶古来诸德未见的翻唯河西道朗翻为极欲谓极
恶欲之边故或云信不具则失馀义既含众恶不可
偏翻况复经云最极恶者名一阐提一阐提是有情
古人尚云无性子执经文云墙壁无性不足可嫌然
古人俱见经文多明阐提不得作佛及云无有善根
等乃云无性且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正因之性其孰
无之况复经文自云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或云佛性阐提人无者盖无修善耳故经云改恶修
善乃可得道也然以下二示大小甄分说大小教对
权实机以机宜不同故所谈大异小教说心外有草
木无情之境则不论佛性也如正法念及阿含等经
大教说有情性遍心外无境不摄纤尘如华严及大
卷一 第 522a 页 X56-0522.png
集等经故小教绝佛性之名大宗泯无情之称然此
为成野客次难故且一往判其部类大小以定有无
至下领解文中请谈四教方乃委用四教甄其情无
故知今云大教的在于圆小教之言兼乎通别。
客曰下五引大教滥小难问云小教不谈佛性大教
不说无情者涅槃一经乃是大教只合纯谈佛性何
故亦说无情既二义双陈则甄分何在故曰云何并
列。
余曰下六引经文示义广答三初总斥叙意闲者尔
雅云习也佛性谓三因也经文于实教中唯谈正因
故曰进不明缘了故曰否教部权实者明实正因遍
于一切说权缘了隔乎瓦石是故涅槃部虽是大而
部内之教有权有实故所谈实教三因有进有否若
闲习此旨终不以部内并为疑也。
今且下叙立义之
意今委引经文区别同异者意令后代好别墙壁瓦
石之说證无情无性之人善得大经权实进否之旨
既得此旨知瓦石之说为权虚空之喻为实则不昧
实教正因理性遍一切也乃知我所立义符顺经宗
宗本也主也部虽带权而以实教正因为主为本故
今明正因体遍善顺经宗也。
今立下二标立义宗符合经旨今立等者谓依止观
第五阴境之初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议境也当知彼
文是一家所传之的旨论主发解脩观既依彼文故
今树立圆顿义宗显示无情有性的依彼文也众生
为成野客次难故且一往判其部类大小以定有无
至下领解文中请谈四教方乃委用四教甄其情无
故知今云大教的在于圆小教之言兼乎通别。
客曰下五引大教滥小难问云小教不谈佛性大教
不说无情者涅槃一经乃是大教只合纯谈佛性何
故亦说无情既二义双陈则甄分何在故曰云何并
列。
余曰下六引经文示义广答三初总斥叙意闲者尔
雅云习也佛性谓三因也经文于实教中唯谈正因
故曰进不明缘了故曰否教部权实者明实正因遍
于一切说权缘了隔乎瓦石是故涅槃部虽是大而
部内之教有权有实故所谈实教三因有进有否若
闲习此旨终不以部内并为疑也。
今且下叙立义之
意今委引经文区别同异者意令后代好别墙壁瓦
石之说證无情无性之人善得大经权实进否之旨
既得此旨知瓦石之说为权虚空之喻为实则不昧
实教正因理性遍一切也乃知我所立义符顺经宗
宗本也主也部虽带权而以实教正因为主为本故
今明正因体遍善顺经宗也。
今立下二标立义宗符合经旨今立等者谓依止观
第五阴境之初所立一念三千不思议境也当知彼
文是一家所传之的旨论主发解脩观既依彼文故
今树立圆顿义宗显示无情有性的依彼文也众生
卷一 第 522b 页 X56-0522.png
者拣异木石谓介尔有心三千具足三千无外依正
齐收故曰正因体遍虽性具缘了以无始来未曾发
心加行故同名正因也涅槃经文正谈此性体量周
遍故以虚空喻之当知一家所立有情心具三千该
收依正者深穷佛旨也学斯教者既昧厥旨但见唯
色唯香及色外无法等言不了色心体一便谓草木
国土自具三千殊不求文始末之意且如今文初标
义宗乃云众生正因体遍及下野客领解仍云只是
有情心遍性遍是故中间诸文凡有泛论皆可意得
况复明言色即心故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
心性等岂非皆谈有情心遍具三千邪是故止观发
心明拣草木精要及以肉团唯取虑知之心至乎正
观妙境仍指识心记文又云以生显具若国土自具
三千者草木瓦石应有心生此则正同大经所破凡
夫众生谓佛性离阴而有也况一代大乘唯谈心性
故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
心作又云虽说无量诸法以为佛性然不离阴界入
也是以圣记罔沾于瓦石不轻唯礼于众生一家圆
修唯观识阴乃至九境皆名为心如云烦恼心病心
业心等伐树得根之喻良可信哉瞩斯圣言而犹迷
者深可悲也问若不许草木等自具三千者何故止
观第七约识阴用十乘讫乃例馀阴入历缘对境皆
修十乘若色若香俱云具法邪答彼文阴境之初先
示识心能造诸法而能造者由此妄心即三谛理理
齐收故曰正因体遍虽性具缘了以无始来未曾发
心加行故同名正因也涅槃经文正谈此性体量周
遍故以虚空喻之当知一家所立有情心具三千该
收依正者深穷佛旨也学斯教者既昧厥旨但见唯
色唯香及色外无法等言不了色心体一便谓草木
国土自具三千殊不求文始末之意且如今文初标
义宗乃云众生正因体遍及下野客领解仍云只是
有情心遍性遍是故中间诸文凡有泛论皆可意得
况复明言色即心故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
心性等岂非皆谈有情心遍具三千邪是故止观发
心明拣草木精要及以肉团唯取虑知之心至乎正
观妙境仍指识心记文又云以生显具若国土自具
三千者草木瓦石应有心生此则正同大经所破凡
夫众生谓佛性离阴而有也况一代大乘唯谈心性
故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
心作又云虽说无量诸法以为佛性然不离阴界入
也是以圣记罔沾于瓦石不轻唯礼于众生一家圆
修唯观识阴乃至九境皆名为心如云烦恼心病心
业心等伐树得根之喻良可信哉瞩斯圣言而犹迷
者深可悲也问若不许草木等自具三千者何故止
观第七约识阴用十乘讫乃例馀阴入历缘对境皆
修十乘若色若香俱云具法邪答彼文阴境之初先
示识心能造诸法而能造者由此妄心即三谛理理
卷一 第 522c 页 X56-0522.png
具诸法方能遍造故于次文即示心性本具三千既
全色是心则知识心三千摄法巳遍十乘文末例馀
界入者但为欲融诸法示观境遍耳况复馀阴馀入
若色若香只是阴境文初所明识心所造之法既全
色是心何妨色香一一具法当知色具即心具也故
义例明圆融所谈三处具法(三处谓内心内色外色)故云既知
具法诸法遍摄岂隔色邪色摄入心心即是色当知
圆人既知心具三千岂隔外色唯心唯色旨在于兹
问若不许独头草木自具三千须了色即是心方能
具法者是则色法伹为能趣则非所趣经云一切法
趣色若为消通答色既即心色即所趣能趣所趣心
性何殊波水相收无非水湿问辅行引四念处云非
但唯识亦即唯色又下界著色制令观心上界著心
制令观色岂非依报等色自具三千邪答既言著色
著心者只是妄情计著色心之异故有取舍不了内
色外色全是自心傥宜观色亦只了色即心色具三
千即心具也况辅行引念处正示止观历缘对境皆
是妙理大意既云色由心造全体是心当晓缘之与
境皆所造也皆即心也况辅行文即自结云心即菩
提诸佛解脱心行中求等色即心故何以固迷问辅
行既云非但唯识亦即唯色今若谓全色是心方云
具法何殊他宗但云唯识邪答今家既明心性具足
诸法诸法遍摄不隔于色故得圆转而谈乃云唯色
唯香等只由色香全是心性本具故也他言唯识但
全色是心则知识心三千摄法巳遍十乘文末例馀
界入者但为欲融诸法示观境遍耳况复馀阴馀入
若色若香只是阴境文初所明识心所造之法既全
色是心何妨色香一一具法当知色具即心具也故
义例明圆融所谈三处具法(三处谓内心内色外色)故云既知
具法诸法遍摄岂隔色邪色摄入心心即是色当知
圆人既知心具三千岂隔外色唯心唯色旨在于兹
问若不许独头草木自具三千须了色即是心方能
具法者是则色法伹为能趣则非所趣经云一切法
趣色若为消通答色既即心色即所趣能趣所趣心
性何殊波水相收无非水湿问辅行引四念处云非
但唯识亦即唯色又下界著色制令观心上界著心
制令观色岂非依报等色自具三千邪答既言著色
著心者只是妄情计著色心之异故有取舍不了内
色外色全是自心傥宜观色亦只了色即心色具三
千即心具也况辅行引念处正示止观历缘对境皆
是妙理大意既云色由心造全体是心当晓缘之与
境皆所造也皆即心也况辅行文即自结云心即菩
提诸佛解脱心行中求等色即心故何以固迷问辅
行既云非但唯识亦即唯色今若谓全色是心方云
具法何殊他宗但云唯识邪答今家既明心性具足
诸法诸法遍摄不隔于色故得圆转而谈乃云唯色
唯香等只由色香全是心性本具故也他言唯识但
卷一 第 523a 页 X56-0523.png
得心生之义故无唯色等言义例云他人虽云一切
唯识不了身土居于一念问涅槃谈佛性乃云非内
非外止观示三千乃云非因非缘今专立内因心具
法岂非反经违教邪答涅槃云非内非外正指一切
无非有情心性故不可唯内专外缘而解止观正示
心具三千遍该一切不可偏谓内因外缘是则约心
性体遍遣滞忘情故耳何者为彼迷徒则示云诸法
由心造全诸法是心既了一切唯心实无待对唯心
尚泯内外岂存故文云若云有性不合云无情又
云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不可谬解涅槃等文
便谓瓦石各各自能具法由心之义其言孔彰涅槃
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岂非有情性遍邪止观云介
尔有心三千具足既拣草木无心岂非有情性遍邪
况念处所明上界观色者只是令有情修观体达外
色即是自心不然者则草木各一佛性各一因果也
于戏胶手易著寐梦难醒既昧一心终成两派问若
不许草木自具三千者且如止观既许观心不悟仍
观于色若色即是心更何所观答借使有此机缘宜
观色者即是体色即心岂见宜乐不同便谓心色永
异例如修观不悟即令修止修止不悟即令修观岂
止体离观观体体止邪又如于无生门不入者令依
生门岂二门体不相即邪当知心色虽则同时而色
由心造全体是心故观能造即见诸法以诸法全是
心故所以止观阴境十乘前之四法唯约识心不为
唯识不了身土居于一念问涅槃谈佛性乃云非内
非外止观示三千乃云非因非缘今专立内因心具
法岂非反经违教邪答涅槃云非内非外正指一切
无非有情心性故不可唯内专外缘而解止观正示
心具三千遍该一切不可偏谓内因外缘是则约心
性体遍遣滞忘情故耳何者为彼迷徒则示云诸法
由心造全诸法是心既了一切唯心实无待对唯心
尚泯内外岂存故文云若云有性不合云无情又
云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不可谬解涅槃等文
便谓瓦石各各自能具法由心之义其言孔彰涅槃
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岂非有情性遍邪止观云介
尔有心三千具足既拣草木无心岂非有情性遍邪
况念处所明上界观色者只是令有情修观体达外
色即是自心不然者则草木各一佛性各一因果也
于戏胶手易著寐梦难醒既昧一心终成两派问若
不许草木自具三千者且如止观既许观心不悟仍
观于色若色即是心更何所观答借使有此机缘宜
观色者即是体色即心岂见宜乐不同便谓心色永
异例如修观不悟即令修止修止不悟即令修观岂
止体离观观体体止邪又如于无生门不入者令依
生门岂二门体不相即邪当知心色虽则同时而色
由心造全体是心故观能造即见诸法以诸法全是
心故所以止观阴境十乘前之四法唯约识心不为
卷一 第 523b 页 X56-0523.png
少通塞巳去具约五阴不为多以唯约能造识心即
摄所造诸法故如辅行云欲融诸法示观境遍是故
下文例馀界入若论境体观心即足通塞巳去虽具
约五阴以全所造之法是能造故如辅行云阴不离
心心不出阴阴从能覆心从能造造亲覆疏并心为
境是以观心观色虽宜乐不同并了诸法唯心耳所
以若观一心即摄一切当知不了有情心遍性遍而
谓草木自具三千依此所解而欲證道者其犹探鹫
巢而求凤入坎井以捕鲸虽加至勤非其所也。
故三下三引经示义二初明佛性进否教部权实二
先明佛性进否次明教部权实进否约法权实约教
然进否文中非不明权实之教权实文中非不明三
因之法何者非权实无以定其进否非进否无以显
其权实故也初明佛性进否三初正引经文委示义
趣二初引经示正因义二初明众生正因二初引经
文三十三者误文在三十一卷中然此经世有南北
二本初昙无谶于北凉玄始三年译成四十卷凡十
三品传于北方故号北本至宋文帝敕慧严慧观谢
灵运更共治定成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行于江南
故号南本今之南本藏外别行一家疏记扰引经文
指斥卷次皆以南本为定有不知者但捡北本见卷
次不同往往谓疏记所指乖误今之所引虚空喻文
即南本第三十一卷迦叶品文也佛顺迦叶难云一
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
摄所造诸法故如辅行云欲融诸法示观境遍是故
下文例馀界入若论境体观心即足通塞巳去虽具
约五阴以全所造之法是能造故如辅行云阴不离
心心不出阴阴从能覆心从能造造亲覆疏并心为
境是以观心观色虽宜乐不同并了诸法唯心耳所
以若观一心即摄一切当知不了有情心遍性遍而
谓草木自具三千依此所解而欲證道者其犹探鹫
巢而求凤入坎井以捕鲸虽加至勤非其所也。
故三下三引经示义二初明佛性进否教部权实二
先明佛性进否次明教部权实进否约法权实约教
然进否文中非不明权实之教权实文中非不明三
因之法何者非权实无以定其进否非进否无以显
其权实故也初明佛性进否三初正引经文委示义
趣二初引经示正因义二初明众生正因二初引经
文三十三者误文在三十一卷中然此经世有南北
二本初昙无谶于北凉玄始三年译成四十卷凡十
三品传于北方故号北本至宋文帝敕慧严慧观谢
灵运更共治定成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行于江南
故号南本今之南本藏外别行一家疏记扰引经文
指斥卷次皆以南本为定有不知者但捡北本见卷
次不同往往谓疏记所指乖误今之所引虚空喻文
即南本第三十一卷迦叶品文也佛顺迦叶难云一
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
卷一 第 523c 页 X56-0523.png
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
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
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
生佛性亦复如是经称虚空非内非外者谓虚空遍
一切处非唯在众生身内亦非唯在众生身外一言
虚空依正摄尽众生皆悉有之者谓一切众生身中
有于空大也众生既有馀处岂无馀处若无则不名
虚空合法者佛性非六根故非内非六尘故非外虽
非内外体遍内外而诸众生定有此性故云悉皆有
之是知佛性该摄岂拣情无虚空周遍何专内外岂
隔墙壁瓦砾邪请观下二释经义既云虚空一切处
有则知心性遍收安隔瓦砾故云何所不收故知等
者不许执佛性唯在内六入中亦不许执佛性专在
外六入中故云非内外意显佛性体遍内外故云遍
一切处有也文中云非内外等者等取一切处有句
故三十二经亦云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
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
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
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
道是故宣说佛性即中道经称佛性为中道者岂有
无真俗之中名为佛性邪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遍
故一经多处论遍既言双非复应双是故经中又云
亦内亦外若无双是云何言遍故斥凡夫或言佛性
如器中果及如虚空世言佛性唯在有情者如器果
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
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
生佛性亦复如是经称虚空非内非外者谓虚空遍
一切处非唯在众生身内亦非唯在众生身外一言
虚空依正摄尽众生皆悉有之者谓一切众生身中
有于空大也众生既有馀处岂无馀处若无则不名
虚空合法者佛性非六根故非内非六尘故非外虽
非内外体遍内外而诸众生定有此性故云悉皆有
之是知佛性该摄岂拣情无虚空周遍何专内外岂
隔墙壁瓦砾邪请观下二释经义既云虚空一切处
有则知心性遍收安隔瓦砾故云何所不收故知等
者不许执佛性唯在内六入中亦不许执佛性专在
外六入中故云非内外意显佛性体遍内外故云遍
一切处有也文中云非内外等者等取一切处有句
故三十二经亦云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
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
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
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
道是故宣说佛性即中道经称佛性为中道者岂有
无真俗之中名为佛性邪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遍
故一经多处论遍既言双非复应双是故经中又云
亦内亦外若无双是云何言遍故斥凡夫或言佛性
如器中果及如虚空世言佛性唯在有情者如器果
卷一 第 524a 页 X56-0524.png
耳尚未能计如虚空安能晓了非内非外况经文自
释根尘合故乃名中道根尘合者岂非体一岂非相
即岂非性遍岂同器果今问佛性为是尘邪为是根
邪为二合邪为双非邪若双非者亦非五阴何但墙
壁及云如空者既云佛性犹如虚空空既遍收不专
内外既云下二结示在因既云众生在迷明矣是知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之性只是有情心性遍耳不可
滞言而不求。
次迦下二明佛果正因二初引经文二初牒因义问
迦叶问云等者此文在第三十三因前第三十一卷
中如来以虚空喻正因佛性故迦叶至三十三卷中
方问此义也故经云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
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邪。
佛乃下二佛
以果义答果地无碍等者然佛答迦叶经有三段俱
约果义先明佛性同虚空非三世摄故经云善男子
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
来巳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
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次明同虚空非内非外经
云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
故说佛性犹如虚空三明同虚空无挂碍经云善男
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三菩提巳
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
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今文中但云果地无碍者正
引后段意兼前二以三段经文皆约果地为答故也。
释根尘合故乃名中道根尘合者岂非体一岂非相
即岂非性遍岂同器果今问佛性为是尘邪为是根
邪为二合邪为双非邪若双非者亦非五阴何但墙
壁及云如空者既云佛性犹如虚空空既遍收不专
内外既云下二结示在因既云众生在迷明矣是知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之性只是有情心性遍耳不可
滞言而不求。
次迦下二明佛果正因二初引经文二初牒因义问
迦叶问云等者此文在第三十三因前第三十一卷
中如来以虚空喻正因佛性故迦叶至三十三卷中
方问此义也故经云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
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邪。
佛乃下二佛
以果义答果地无碍等者然佛答迦叶经有三段俱
约果义先明佛性同虚空非三世摄故经云善男子
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
来巳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
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次明同虚空非内非外经
云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
故说佛性犹如虚空三明同虚空无挂碍经云善男
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三菩提巳
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
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今文中但云果地无碍者正
引后段意兼前二以三段经文皆约果地为答故也。
卷一 第 524b 页 X56-0524.png
岂非下二结不二良由因果互融三无差别故迦叶
问众生正因佛以果义而答意显因果不二故也。
由佛下二引经示权缘了难正因义二初明迦叶难
二初叙难意由佛果答者因佛以实教果地无碍答
其空喻也权智断果者谓权教修得了因成智果修
得缘因成断果即智果有了性断果有缘性故云果
上缘了此之二果皆有證有见故云悉皆是有法喻
不齐者法即缘了是有喻即虚空是无有无大异即
不齐也此乃以别教缘了之法难圆教正因之喻即
迦叶正为末代根缘宜闻权教故此难也。
故迦叶下
二引经文如来即智果涅槃即断果智果是了性断
果是缘性故云佛性当知佛性之言更无别体所以
佛性居中义兼上下虽有三名只是缘了乃权教修
二也。
佛先下二佛答二初双标二意迦叶执有既为末代
权机故顺问而答仍为实机广明理遍故复前宗明
虚空喻不同邪计也先顺下二历示经文二初顺问
明有答二初引经文为对烦恼非寂灭说有涅槃寂
灭之理故云为非等馀二例尔。
今问下二示经义二
初牒计反质文有二句初句牒计次句反难难意者
若执瓦石永非佛性者则令二乘阐提永无成佛之
分有为烦恼永无寂灭之期以经文三皆云非故若
许烦恼体即涅槃二乘性即如来者何得专执瓦石
永非佛性邪须知经文皆权说耳。
卷一 第 524c 页 X56-0524.png
故知下二判释经意二初明带权明实意二初正判
带权寄方便教者涅槃正谈圆实正因今对机宜暂
说权教缘了故云寄也说三对治者即折挫烦恼云
非涅槃折挫二乘云非如来折挫瓦石云无佛性即
对治也皆敦逼有情耳暂说三有者释上寄方便教
句对机暂尔明权结文即明实义故云暂说断烦恼
尽有涅槃果离二乘外有如来人佛性唯在有情此
皆权谈故云三有以斥三非释上说三对治也且据
经有三文故云三耳其实唯有缘了二性义巳如向
说又别教非但缘了佛性隔于瓦石正因亦然但迦
叶正以权果缘了难实正因耳故此下二引结文明
实二初引经文无非等者非犹不也谓世间无有一
物不是虚空所摄所以虚空绝于待对故云无非虚
空对于虚空也此乃还喻实教心性三千正因之理
遍一切处问既顺权机说权缘了何故仍用实教正
因喻结邪答如来将护末代权机不宜闻于生死即
涅槃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故寄方便教说缘了
性忽有实机不可不说故以实教正因喻结之佛意
下二释经意瓦石等三以为所对者谓瓦石二乘烦
恼是所对佛性如来涅槃是能对前对权机则谓所
对非能对今对实机则全所是能故知瓦石即佛性
二乘即如来烦恼即涅槃则佛性等三之外更无瓦
石等殊犹如虚空无有待对故云一切世间无非虚
空等又复应知佛性等三即三而一一三融即不出
卷一 第 525a 页 X56-0525.png
自心三千即假是缘因性即涅槃也三千即空是了
因性即如来也三千即中是正因性即佛性也况此
三千三谛依正染净摄无不周岂有瓦石等三唯在
心外虚空之喻岂不然乎故云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问前消经文虚空之喻但约正因因果不二今消结
文何以具含三法答前从合说合元具开今约开论
开不离合问果上岂唯正因性邪答且指究竟所显
三千为果上正因耳其实缘了与性一合分證尚尔
况究竟邪。
迦叶下二难空成有二初迦叶据喻难三初标示复
以四大为并者因佛上答结云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即设并云如来向云虚空无对即是无者四大无对
亦应是无四大无对而是有者虚空无对亦应是有
故云令空是有故迦叶下二引经文世间亦无非四
大等者谓此四大之性遍一切处无有一处不是四
大而与四大作待对者此约四大性遍故得为难非
约四大相也是则四大性遍既得名有虚空体遍何
不名有迦叶下三示经意有之大者四大无对既得
名有虚空无对亦得名有此有无过故云有之大也
佛于下二佛舍喻答三初牒经以例三种俱权舍喻
从法者迦叶虽复以四大作并佛竟不答故云舍喻
但牒虚空以对涅槃故云从法问何故不答答亦有
深意迦叶本云四大无对是故名有虚空亦应无对
是有今明四大虽无外计非四大来对于四大而四
因性即如来也三千即中是正因性即佛性也况此
三千三谛依正染净摄无不周岂有瓦石等三唯在
心外虚空之喻岂不然乎故云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问前消经文虚空之喻但约正因因果不二今消结
文何以具含三法答前从合说合元具开今约开论
开不离合问果上岂唯正因性邪答且指究竟所显
三千为果上正因耳其实缘了与性一合分證尚尔
况究竟邪。
迦叶下二难空成有二初迦叶据喻难三初标示复
以四大为并者因佛上答结云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即设并云如来向云虚空无对即是无者四大无对
亦应是无四大无对而是有者虚空无对亦应是有
故云令空是有故迦叶下二引经文世间亦无非四
大等者谓此四大之性遍一切处无有一处不是四
大而与四大作待对者此约四大性遍故得为难非
约四大相也是则四大性遍既得名有虚空体遍何
不名有迦叶下三示经意有之大者四大无对既得
名有虚空无对亦得名有此有无过故云有之大也
佛于下二佛舍喻答三初牒经以例三种俱权舍喻
从法者迦叶虽复以四大作并佛竟不答故云舍喻
但牒虚空以对涅槃故云从法问何故不答答亦有
深意迦叶本云四大无对是故名有虚空亦应无对
是有今明四大虽无外计非四大来对于四大而四
卷一 第 525b 页 X56-0525.png
大中自有相待如地水等各自相对而虚空中更无
有物自相对者所以是无此并虚出故佛不答广明
涅槃不同虚空者涅槃有十五义不同虚空如经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
以故涅槃(一)是有(二)可见(三)可證(四)是色(五)足迹(六)
章向(七)是有(八)是相(九)是缘(十)是归依处(十一)寂静(十二)
光明(十三)安隐(十四)彼岸(十五)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
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有离如是等法更有法者
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巳上经文)是则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虚空无十五句所
以无故云广明涅槃不同虚空也若涅槃不同等者
经既广谈涅槃与虚空不同例知佛性与如来亦与
虚空不同涅槃十五句中意含馀二乃成三法俱有
与虚空之喻永异岂非寄方便教说邪故知下并向
结文是正因实义此中经文既云涅槃等与虚空不
同者则权教智断之性与实教正因义殊也验向结
文既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则知如来等
三与虚空之喻泯齐乃是就实教正因而结也。
一切
世间等者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假名国土等邪况阴
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是知经文经云一切世
间无非虚空对于空虚者国土等三无非佛性二乘
烦恼其旨可知既云一切岂不摄于烦恼二乘乎则
知烦恼即涅槃二乘即如来矣虚空等者虚空该广
不可弃于墙壁瓦石则知瓦石即佛性矣然一切世
有物自相对者所以是无此并虚出故佛不答广明
涅槃不同虚空者涅槃有十五义不同虚空如经言
善男子若言涅槃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
以故涅槃(一)是有(二)可见(三)可證(四)是色(五)足迹(六)
章向(七)是有(八)是相(九)是缘(十)是归依处(十一)寂静(十二)
光明(十三)安隐(十四)彼岸(十五)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
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有离如是等法更有法者
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巳上经文)是则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虚空无十五句所
以无故云广明涅槃不同虚空也若涅槃不同等者
经既广谈涅槃与虚空不同例知佛性与如来亦与
虚空不同涅槃十五句中意含馀二乃成三法俱有
与虚空之喻永异岂非寄方便教说邪故知下并向
结文是正因实义此中经文既云涅槃等与虚空不
同者则权教智断之性与实教正因义殊也验向结
文既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则知如来等
三与虚空之喻泯齐乃是就实教正因而结也。
一切
世间等者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假名国土等邪况阴
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是知经文经云一切世
间无非虚空对于空虚者国土等三无非佛性二乘
烦恼其旨可知既云一切岂不摄于烦恼二乘乎则
知烦恼即涅槃二乘即如来矣虚空等者虚空该广
不可弃于墙壁瓦石则知瓦石即佛性矣然一切世
卷一 第 525c 页 X56-0525.png
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本是一义伹显虚空体遍如
向所说今以一切摄二乘虚空收瓦石者绮互其言
文体然尔问以虚空结喻则显瓦石等三即佛性等
三岂非实教三因俱遍此中何以但云正因结难邪
答为对权教缘了且就合云正因尔况合必具开则
三因俱遍故大经第十三云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
空者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无为无为即
常经称佛性即正因如来即了因无为是涅槃异名
即缘因此乃即一而三三性俱遍之诚證也佛后下
三更示实教正因异权缘了佛后复云等者即是广
明涅槃不同虚空文此文在正因结难文后故云后
复云也经文如向引然文中所引经文止撮其梗槩
兼加义释故与经文稍异今引经对释令文旨可见
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者经云涅槃是有下列十五
句讫乃云是故得名非三世摄又云虚空若同是有
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今文但云空与涅槃俱非
世摄也涅槃如来有證有见者即经中明涅槃十五
句中云是有可见可證也今更义加如来以由涅槃
是断果如来是智果断必具智故义加如来也虚空
常故者经云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今云常
者常即无义故章安云空只是无无即是常是故不
然者虚空无證无见也即经云无如是法岂非等者
涅槃如来有證有见即权教缘了虚空常故无證无
见即实教正因故云不同是知一段经文所谈三因
向所说今以一切摄二乘虚空收瓦石者绮互其言
文体然尔问以虚空结喻则显瓦石等三即佛性等
三岂非实教三因俱遍此中何以但云正因结难邪
答为对权教缘了且就合云正因尔况合必具开则
三因俱遍故大经第十三云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
空者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无为无为即
常经称佛性即正因如来即了因无为是涅槃异名
即缘因此乃即一而三三性俱遍之诚證也佛后下
三更示实教正因异权缘了佛后复云等者即是广
明涅槃不同虚空文此文在正因结难文后故云后
复云也经文如向引然文中所引经文止撮其梗槩
兼加义释故与经文稍异今引经对释令文旨可见
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者经云涅槃是有下列十五
句讫乃云是故得名非三世摄又云虚空若同是有
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今文但云空与涅槃俱非
世摄也涅槃如来有證有见者即经中明涅槃十五
句中云是有可见可證也今更义加如来以由涅槃
是断果如来是智果断必具智故义加如来也虚空
常故者经云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今云常
者常即无义故章安云空只是无无即是常是故不
然者虚空无證无见也即经云无如是法岂非等者
涅槃如来有證有见即权教缘了虚空常故无證无
见即实教正因故云不同是知一段经文所谈三因
卷一 第 526a 页 X56-0526.png
权实对论以权修对实性则合权修为二故云缘了
以实性对修则合实性为一故云正因若权实各论
权修自三故前文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实性亦三
故前文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然据经意
正对一分根缘合权修为二此二不遍容隔无情合
实性为一此一乃遍宁弃瓦石况复实教虽合合乃
具开即正因性具缘了性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
全性成修故性三既遍修三亦然性遍故三千在理
故云无情佛性修遍故三千果成即是无情成佛因
果不二依正何殊请晓三千方知体一不应信于无
情有性而疑于无情成佛也。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
以实性对修则合实性为一故云正因若权实各论
权修自三故前文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实性亦三
故前文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然据经意
正对一分根缘合权修为二此二不遍容隔无情合
实性为一此一乃遍宁弃瓦石况复实教虽合合乃
具开即正因性具缘了性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
全性成修故性三既遍修三亦然性遍故三千在理
故云无情佛性修遍故三千果成即是无情成佛因
果不二依正何殊请晓三千方知体一不应信于无
情有性而疑于无情成佛也。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