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734a 页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𠁼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化法四教分二。初总标。

「自下明化法四教。

【□注】妙玄十(廿八)云。问。四教名义出何经。答。长阿含行品。
佛在负弥城北。尸舍婆林。说四大教者。从佛闻。从和
合众闻。从多比丘闻。从一比丘闻。是名四大教。(文)
(三十一)云。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亦一往语耳。然教定
体。与今不同。(文)妙玄十(廿九)云。月灯三昧经第六。明四
种修多罗。谓诸行。诃责。烦恼。清净。私释会之。诸行。是
卷三 第 734b 页 X57-0734.png
因缘生法。即三藏义也。诃责。是体知过罪。即通教义
也。烦恼者。若无烦恼。即无智慧。即别教义也。清净者。
既举一净当名。任运有常乐我等。即圆教也。然则四
教。在小乘中。有名无义。在大乘中。有义无名。是故今
家。影傍经论。立此藏通别圆。则名义备矣。」

【【■记】此释自下化法四教。妙玄问中。总问四教名义。
出自何经。若名若义。应有所凭。不然。则出臆见耶。
故先总问。答中举长阿含示四教之名者。谓从四
圣人边闻。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边闻。故名四
大教也。释签下。拣名同体异可解。次妙玄举月灯
示四教之义者。月灯三昧经云。复有四种修多罗。
一。诸行修多罗不可思议。二。诃责有为修多罗不
可思议。三。烦恼修多罗不可思议。四。清净修多罗
不可思议。私释会者。
【■补】章安言。以巳意解释月灯
四名。会对今家四教。故曰释会。诸行是因缘者。谓
诸行乃二十五有也。即一念无明心为因。善恶业
行为缘。因缘和合。所生六道。正因缘法。此即藏意
者。
【■记】以藏诠生灭。明正因缘生法也。既诸行是因
缘生法。则缘聚有生。缘散有灭。故是三藏义也。通
教体法即空。谓诃责。
【■补】是体知过罪者。过罪。即苦
集二谛。集。为能报因。是过。苦。为所感果。是罪。既是
体达自他过罪。当体无生。如幻如化。是通义也。别
教。乃是无量观慧。以破无量见思烦恼。有一切智。
破无量尘沙烦恼。有道种智。破无量无明烦恼。有
卷三 第 734c 页 X57-0734.png
一切种智。故无烦恼。即无智慧。是别义也。
【■记】圆教。
四德性备。三身体圆。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如举一
常德。必具乐我净三。盖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也。
光明记曰。法身配常我。解脱配乐。般若配净。又涅
槃疏云。法身配常乐。般若配我。解脱配净。又涅槃
四。法身配常。般若配乐。解脱配净我。而经举一清
净。任运具常乐我等。是圆义也。是故下。正明天台
四教之所由立。名义俱备。如四教义引證。有总有
别。别證四教者。如引我心论云。应学修多罗。毗尼。
阿毗昙。是佛世时三藏之教。故成论云。我今正欲
论三藏中实义是也。證通者。净名为迦旃延解说
五义。二百比丘心得解脱。大品经三慧品。明萨婆
若智。三乘同得。中论诸法实相。三人共入是也。證
别者。净名明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乃至未具佛法。
亦不灭受而取證也。无量义经。明佛说般若华严
海空。菩萨历劫修行。即是别文。涅槃明五行。正别
教意。智论云。结使有二种。一者。共二乘断。二者。不
共二乘断。不共断者。不共般若断于别惑是也。證
圆者。华严云。为说圆满修多罗。净名云。诸佛解脱。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大品云。欲以一切种智。知一
切法。当学般若。法华。多宝叹言。释迦如来。乃以平
等大慧。为大众说。涅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
谓大乘大般涅槃。智论云。三智一心中得。如是寻
经讨论。四教义文。处处有之。是为别證四教也。总
卷三 第 735a 页 X57-0735.png
證者。今家影傍经论。立四教名义。如涅槃。明四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种之说。以化前缘。是
也。又四种转四谛法轮。亦是四教意也。又法华明
三草二木。禀泽不同。譬方便说。即三教也。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譬说最实事。即圆教也。又中论。因缘
所生法一偈。通佛四说。如是等四说。随机化物。即
四教之异名也。
【■备】释签云。但同有四。非即藏等者。
但同是四教名。非藏等义。故曰一往语耳。定体与
今不同者。以阿含。但真为体。故非引用正意。今家
影傍经论句。出四教义。即指总别二證文。辨讹曰。
今人谓。今家立四教名。是傍影阿含。月灯。二经而
立。此但见文中所引。不见文中所判耳。今家立名。
是依大经四种四谛。生生等四句。法华三草二木
等文。及中论因缘所生法等偈以立耳。如此。则名
义俱备矣。又妙玄复引地论云。一念心具四家释。
谓谛家。般若家。舍烦恼家。苦清净家。私释云。约苦
谛为初门。修道品令苦清净。即藏意。舍烦恼家者。
无相体达为舍。如色是空。以空舍无相而论道品。
即通意。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诸法明了。恒沙法门
皆悉通达。而修道品。即别义。谛家者。谛。即实相理。
即圆教约实相修道品也。记中以阿含四大教。分
贴佛菩萨声缘说。存以备考。或以梵语毕勒支底
迦。此云各各独行。故以贴一比丘名。】

△二别列四。初藏教三。初列三藏名三。初标列。
卷三 第 735b 页 X57-0735.png

「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毗昙
藏。俱舍婆沙等论。三。毗尼藏。五部律。

【□注】四教义一初云。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理。正教
小乘。傍教菩萨(文)。」

【【■记】此明三藏诠被。三藏。以㭊法观。观因缘生法。皆
由惑业所招。终归磨灭。于是修道。證取寂灭。此理
为教所诠。正教二乘。断惑證理。傍教菩萨。留惑度
生也。四教义问。佛于三藏初开三乘。大乘最胜。何
不以大乘为正。小乘为傍耶。答。鹿苑初转法轮。拘
邻五人见谛成道。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但有小乘
得道。未有大乘。故以小乘为正也。又大论云。佛于
阿含中。虽为弥勒受记。亦不说种种菩萨行。故以
大乘为傍也。
【■备】辨讹曰。三藏。皆佛自说。俱舍。婆沙。
后人所造。五部律。后人所分。似不应引。然出八教
大意。以后人所造。不离佛说。故举此以略为准的
也。】

「【□注】修多罗。此云法本。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又翻契
经。契理契机也。契理合于二谛。契机符彼三根。观经
疏初云。经者训法训常。(文)凡圣之所轨则。曰法。魔外
不能改坏。曰常。此释训。经者。由也。经由圣人金口。故
言经也。此释义。」

【【■记】法本者。据玄文。世界悉檀说。为教本。为人对治
二悉檀。为行本。第一义悉檀。为义本。教本者。金口
所说。一言为本。派出无量言教。若人不解。菩萨则
卷三 第 735c 页 X57-0735.png
以佛教为本。造论通经。令人得道也。行本者。示人
无诤法。如教起行。修行入清凉池也。义本者。一句
诠无量义。无量句诠一义也。今虽曰言教之本。其
实亦含行义二本。以行义不离言教故也。又教本。
即闻慧。行本。即修慧。义本。即思慧。故三种为法门
之本也。今依四教义曰。修多罗。翻法本。谓出世善
法言教之本也。又翻契经者。谓修多罗。共有五译。
一翻经。二翻论。三翻法本。四翻线。五翻善语教。智
者定曰。且据一名以为正翻。此方儒道之书。皆称
为经。遂借彼席经。以目圣教。则双含二义。俱顺两
方。借义助名。更加契字。谓契机契理也。摭华曰。契
理合于二谛。契机符彼三根。二谛实俗偏真也。观
经疏下。释法常二义。如妙玄曰。天魔外道。不能改
坏。名教常。真正不杂。无能逾过。名行常。湛然不动。
决无异趣。名理常。又训法者。法可轨。行可轨。理可
执也。经由下正释经义。教中明有三由。谓教由。行
由。理由。教由者。一切经论疏记。皆由圣人金口故
也。行由者。一切契理行。相似行。信行。法行等。亦由
金口故也。理由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义等。亦由金
口故也。今是教由。净名玄云。悉檀致教。由如来心
口。故言经也。】

「【□注】阿含。如前。阿毗昙。翻无比法。圣人智慧分别法义。
不可比故。」

【【■记】阿含如初卷别列五时中解。无比法者。分别功
卷三 第 736a 页 X57-0736.png
德论曰。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碍。无与等也。】

「【□注】俱舍。翻藏。即包含摄持之义。婆沙。翻广说。亦名五
百说。」

【【■记】俱舍论云。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
藏名。或此依彼。从彼引生。是彼所藏。亦名为藏。包
含摄持者。摄论云。何名为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
所应知义。无令分散也。翻译名义云。毗婆沙。此云
广解。总有三义。谓广说。胜说。异说也。毗尼。此翻为
灭。佛说作。无作戒。能灭身口之恶故。即八十诵律
也。(文)南山云。毗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
翻为律。律。法也。从教为名。断割轻重。开遮持犯。非
法不定(文)
【■记】毗尼翻灭者。如母论云。灭诸恶法。名
毗尼。华严玄曰。灭有三义。一。灭业非。即断杀盗淫
妄。乃以不犯为毗尼。及灭诤为毗尼也。二。灭烦恼。
谓烦恼是发业之本。今为调伏贪等令尽。故世尊
制增戒学也。三。得灭果。即无为果。戒经云。戒净有
智慧。便得第一道。即持戒之因果也。今明持戒力
用为灭者。谓作戒。即戒相。无作戒。即戒体。如三业
恭谨。翘勤礼拜。发言求乞。依戒精持。故名曰作。戒
体若发。任运灭恶行善。然所发善业。惟天眼能见。
不同戒相之有作。故曰无作。能灭身口七支之恶。
即戒之力用也。优波离尊者。一夏八十度。升座诵
出。故曰八十诵律。南山。指道宣律师。翻律者。刊定
记曰。若敌对翻。正称为律。尔雅言。律。法也。故律有
卷三 第 736b 页 X57-0736.png
二意。一者。诠量轻重。二者。遮制。南山言。断割重轻。
即诠量轻重义。开遮持犯。即遮制义。
【■补】断。即处断。
割。即分割。乃剖决义。如前人犯律。师审其犯缘。前
为剖决重轻。犯不犯等。重轻者。五篇戒中前二篇
重。后三为轻。开遮者。五篇戒中唯一制者。多分属
遮。有二制。三制。多制者。乃如来善应物机。随宜不
定。性罪但遮无开。或原情故开。如路行踏杀生草
等。无损害心。故不犯。或遇难故开。如命难梵行难
等。或是作法故开。如长衣说净得畜。结净地开内
煮内宿等。但作法开处多。原情开处少也。持犯者。
有作止不同。五篇戒相多属止。则止持作犯。一百
羯磨多属作。则作持止犯。毗尼一法。如世典型。故
云非法不定。
【■备】五篇。即僧残突吉罗等。二制者。即
一制后。复再制也。】

「【□注】五部律。如来灭后。上座大迦叶等五百圣人。于毕
钵罗窟内。命优婆离结集。名上座部。大众婆尸迦等。
一千凡圣。窟外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通称僧祇。即根
本也。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鞠多五师。体
权通道。故不分教。后鞠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
卷三 第 736c 页 X57-0736.png
律藏为五部焉。」

【【■记】准禅书。佛以正法眼藏付迦叶。迦叶付阿难。阿
难付商那和修。而为末田底迦言。昔佛记曰。佛灭
后。五百年中。汝于罽宾国敷宣大法。则末田地。商
那和修。应皆是阿难弟子也。商那和修付优波鞠
多。鞠多巳前传法者。皆具禅法律三藏。自后律教
别行。横分五部。传法者。唯传禅门及经论。则知迦
叶等五师。伹体权行道。而不分律也。妙乐云。佛灭
度后一百年间。诸祖持法。所化众生不相是非。但
为一部大毗尼藏。即八十诵。一百年后。鞠多有五
弟子。各执一见不融。遂分律藏为五。如㭊金杖不
失金用也。然五部之分。佛在世时。罗云洗钵失手。
㩧为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
毗尼藏为五部也。㩧音朴。击也。
【■备】辨讹曰。命优波
离命字。应改推字。此二通称僧祇。乃后人和融之
语。因如来经中。偏美僧祇故。又曰。既分上座大众
二部。则不可云不分教矣。私谓此二通称。分而犹
合也。若五部则不可合矣。
卷三 第 736d 页 X57-0736.png


卷三 第 737a 页 X57-0737.png

【■记】疏云。五部律。佛灭后百馀年。育王设会。上座他
鞞罗。立义摩诃僧祇。大众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
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集
僧祇生三部。谓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就萨婆多
僧祇为五部。昔如来预见互相是非。大集经。亦预
指五部。宗轮论。则广明分部以为二十也。翻译名
义曰。昙无德。亦名昙摩鞠多。翻法密隐覆。即密义。
又翻法藏。大集曰。我涅槃后诸弟子等受持如来
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
藏人名昙摩鞠多。法名四分。萨婆多。翻一切有。计
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大集曰。而复读诵。书写
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议。说
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人名萨婆
多。法名十诵。迦叶遗。翻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
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人名迦叶遗。法名
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弥沙塞。翻不著有无观。
大集云。不作地水火风有相。空虚识无相。人名弥
沙塞。法名五分。婆粗富罗。翻犊子。古仙染犊生子
故。自后种性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
离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
空相。犹如小儿。摩诃僧祗。此翻大众。大集云。广博
遍览五部经书。名摩诃僧祗。此有律本。首疏云。总
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
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遗教
卷三 第 737b 页 X57-0737.png
三昧经云。佛在世时。众僧唯著死人杂衣。因罗云
分卫空还。佛知其宿因。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
亦五种。令其各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
名其服色。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
法殊胜。著赤色衣。非南方正赤。萨婆多部。博达聪
敏。导以法化。应著皂衣。非北方正黑。迦叶遗部。精
勤猛勇。快摄众生。著木兰色衣。弥沙塞部。思入玄
微。究畅幽密。著青色衣。非东方正青。摩诃僧祇部。
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著黄色衣。非中
央正色。尔后便得大食。斯以五色坏衣。彰五部相。
巳上示三藏能诠也。
【■补】四分。一比丘法。二比丘尼
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五分者。四分同上。更加僧
法一分。法数云。转烦恼如死尸者。谓转弃妄惑如
死尸也。



【■记】图示三藏所诠也。若尅性论诠。则经诠三学。律
兼戒定。论唯慧学。今据正诠。四教义云。阿含定藏。
多明修行法也。毗尼戒藏。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
口恶法也。阿毗昙慧藏。分别无漏慧法。不可比也。
此三的属小乘。故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问。
卷三 第 737c 页 X57-0737.png
如次对当。义理可然。而名乖诠次。答。说时非行时。
起教之次。阿含为先。修行之初。木叉为首。又云八
正道。以正见正思惟为先。正语等六皆名正。如人
行法。眼前瞻路。后发足也。南山云。身口所发。事在
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使。故今先以戒捉。次以定
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通言学者。所以疏神达思。
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
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乃至云修学三法
之用。得證五分之果。
【■补】婆娑云。修多罗。亦分别戒
慧。毗尼。亦分别心慧。毗昙。亦分别心戒。从多分说
也。】

「【□注】四教义云。然此三法。通名藏者。以皆各含一切文
理也。」

【【■记】此释三法名藏。然是略引文耳。今具记之。四教
义云。三法通名藏者。以含藏为义。但解者不同耳。
有言文能含理。名藏。有言理能含文。名藏。今曰三
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名藏也。】

「【□注】又经通五人说。妙乐一(二十五)云。佛及声闻。天仙化
人。下四印定。即名佛说(文)。」

【【■记】此示经通五人说。如观经疏云。题称佛说。简异
四人弟子。诸仙。诸天。化人。说也。钞云。若四人说。如
来印之亦得称经。言印有二。若小乘经。以三法印
印之。若大乘经。以实相印印之。源洪师言。三法。空
无相无作也。】
卷三 第 738a 页 X57-0738.png

「【□注】律唯佛制。降佛巳还不许措辞。如礼乐征伐。自天
子出。」

【【■记】律藏胜故。唯佛自说。礼乐等者。此言孟予述孔
子论天下之势。以明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
专征伐也。子思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则须具圣人之德。据天子之位。方可作礼乐。以况
降佛巳还。不得制律也。】

「【□注】论通佛世灭后。文句九(三)引出矅经云。佛在波罗
奈。最初为五人说契经修多罗藏。佛在罗阅祇。最初
为那须提说毗尼藏。佛在毗舍离猕猴池。最初为跋
耆子说阿毗昙藏。(文)妙乐九(十一)云。故知别有阿毗昙
藏。是佛自说。五百罗汉结集。名相续解脱经。后广集
法相。乃名为论(文)。」

【【■记】经云。佛在波罗奈。告五比丘。此苦原本。本所未
闻。本所未见。广说此法。为契经藏。佛在罗阅祇。时
迦兰陀子名须陈那。最初犯律。故说戒藏。佛在毗
舍离。见跋耆子本末因缘。告诸比丘。诸无五畏恚
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入地狱中。广说如
阿毗昙。妙乐下。證成。又文句云相续解脱经者。是
佛自说。故且名经。当佛灭后。阿难所结集者。名修
多罗。又云五百集者。初名解脱。后广集法相。乃名
为论。】

「【□注】今此三藏。皆是佛说。若云佛说名经。弟子所作名
论。一往语耳。」
卷三 第 738b 页 X57-0738.png

【此结今释馀。初句结今三藏。是佛所说。次一行释
馀所判。谓一往言之。如止观一上(十八)有造论缘起。
须者往检。佛说名经。弟子所作名论。再往言之。佛
及弟子。俱说经。俱说论也。】

△二拣取。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小乘三藏也。

【□注】通论小衍俱有三藏。今则别指小乘。不可以通难
别。故下即引经论。以證别意。」

【【■备】辨讹曰。仪文内于婆沙中。婆沙二字。当曰毗昙。
以迦旃延子所造。旧译名八揵度论。新译名发智
阿毗昙论。婆沙乃五百罗汉所造。以解发智论者
也。不读衍经非大菩萨。是大论责语。以小乘无十
八不共法。而迦旃延用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
处。为十八不共。所以被责。大论意谓。小乘虽无。然
不妨用大乘名而释。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小乘
不妨以大乘名相而解。十八不共。例然。】

△三引證。

「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
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又法华云。贪著小乘。三
藏学者。依此等文。故大师称小乘为三藏教。

【□注】大智度论。释大品经。龙树造。罗什译。九倍略之。百
卷成文。亦名释论。智论。大论。」

【【■记】论序曰。论之略本十万偈。三分除二得百卷。以
秦人好简。故裁略之。若备释。将千馀卷也。又云。论
卷三 第 738c 页 X57-0738.png
之初品。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其本二品下。
法师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不复备其广释。得
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也。从能释。名释论。从所
释。名智论。复从所释经。名大论。】

「【□注】迦旃延子。此云文饰。善赞咏故。大论云。佛灭后百
年有迦旃延婆罗门。(文)非佛世之迦旃延也。」

【【■记】文饰者。赞咏文辞。善能修饰也。大论下。指證。二
卷文云。佛灭后百年。阿阇迦王作大会。诸大法师
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巳来。展转至姓迦旃
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等文。
【■备】迦旃
延。婆罗门姓。】

「【□注】聪明利根。大论云。迦旃延子辈。是生死人。不读不
诵摩诃衍经。非大菩萨。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
慧。于佛法中作诸论议(文)。」

【【■记】所作论议。即发智经。八犍度。如婆沙论云。彼迦
旃延有利智。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五百佛所。愿于
释迦遗法中。造阿毗昙。于世尊处处教化之中。而
立犍度。是彼亦乘愿来作论也。
【■备】犍度。翻法聚。以
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见三藏法数。】

「【□注】则知天台以小乘为三藏。本乎经论。昔静法苑师
毁之于前。清凉观师赞之于后。苑师谓。法华云。贪著
小乘。三藏学者。乃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
唯属小。天台此名滥涉大乘。特违至教(指法华为至教)

【□注】清凉华严疏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但三藏名。义
卷三 第 739a 页 X57-0739.png
似少滥。以后三教。亦有三故。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
中。多名小乘。为三藏教。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
说三藏中实义。故有据。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
事。条然不同。异后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
性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碍故。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
(文)。」

【【■记】二师皆贤首宗徒。苑师下。出毁。苑师乃法藏上
首。谓经中小乘三藏。乃对大乘三藏以成能别。天
台立三藏教名。其过有四。一。滥涉大乘失。以大乘
亦有三藏。应名三藏教故。二。大无三藏失。以彼不
名三藏故。三。特违至教失。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
藏学者。有小乘言明。拣异大乘三藏故。四。有不定
失。以小乘诸部。有不立三故。如经量部。但立经律
二藏故。又有立五藏。于成实三外。立杂藏。及菩萨
藏故。今集注中。但指其第一第二之过也。此毁文。
华严疏钞具引。清凉以苑公解。不合经旨。另出疏
钞。今注但指其所出二过也。指法华为至教句。乃
玉师点释。以佛所说。皆名至教也。清凉此师立义
下。出赞。疏钞中文有四节。以通五难。谓上四失之
外。尚有第五。云何不立小乘难。言四节者。一。出三
藏名之所据。即良以下等文。以通违至教失。及滥
涉大乘失。谓大小乘论同立此名。故滥涉之失不
在于巳。若难言。智论内小乘名。随自宗语。三藏之
卷三 第 739b 页 X57-0739.png
称。随他宗语。非共名也。今释曰。智论是随他名。成
论小乘云何亦名三藏。岂随他宗耶。即由上义。不
违至教。以罗什译经。多依智论。小乘三藏。为欲成
文。二言双举。小乘之过。不在三藏。但责其小心耳。
故诃小乘。不责所诠三藏。以上钞文。今注有据二
字。乃玉师所加。成实论亦说三藏者。盖成实论。诃
梨跋摩自记曰。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今
欲说三藏中实义。是三藏名之所据也。华严钞又
云。初对旧医下。二明立三藏所以。四教之初。敌对
旧医之三。故须特立三藏。三又迢然不同。故无滥
涉大乘。所以偏从立号。亦犹五尘皆色。而色独得
总名。故三藏虽通标总名。便为小乘别教。言旧医
者。即涅槃新医旧医之喻。旧医喻外道。外道戒定
慧者各有二。一邪。二正。外邪戒。谓狗牛等。正戒谓。
十善。旧定邪者。九十五种所说鬼神法。或能知吉
凶现神变相也。正者。即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发五
通也。外慧邪者。因身边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
等也。正者。即因身边见。发诸世智。说有因果诸善
法也。今佛说三藏教。所明戒定慧。即是新医从远
方来。晓八种术。如来所说戒者。即五种得戒。发一
切律仪。无作有作。五部毗尼也。定者。即依八背舍。
八九次第定等。发六神通也。慧者。即生灭四谛。破
身边见。六十二见。发真无漏。成十一智三无漏根
也。此戒定慧。外道尚不闻名。况有其分。故言初对
卷三 第 739c 页 X57-0739.png
旧医等。三事迢然不同者。谓上对旧医。下对通别
圆教。由不同故。立三藏名。即由此义。诸部多名三
藏。从多立名。非不定失。通教意融三下。第三明后
三不名三藏所以。即正通大无三藏失。谓大乘虽
有三藏。各有融拂等义。故不立名。非无其体。言通
教融三者。融至空寂故。法句经云。戒相如虚空。持
者为迷倒。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
云何名为定。无智无得。方名真智。般若无知。如智
双寂等。皆意融三也。言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者。
以一法性统之。不得迢然有别。一一法门不离法
性。故论云。知法性离五欲过。随顺修尸波罗密。知
法性无有乱想。随顺修禅波罗密。知法性本有智
慧光明。无痴暗故。随顺修般若波罗密。言圆教三
一无障碍者。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非唯一体统之。
一学之中摄三皆尽。一行尚具一切。何况三耶。所
以不名下。四明不名小乘之所以。通第五难。难云。
何以不名小乘。强立三藏。招而多失。故今通云。以
有大乘。不得名小。三藏教中。亦有菩萨。谓是大乘。
自大乘中望之。皆称三藏小乘也。成真佛者。大乘
说此断惑成佛。是八相化身。小乘以为实成。故属
小教。故涅槃中詺执此实。以为二乘曲见。以上都
依疏钞文。条然。华严疏作迢然。
【■备】八种术。指苦空
等四枯四荣。五种得戒。一善来得。二见谛得。三三
皈得。四八敬得。五羯磨得。十一智等。见法界初门。
卷三 第 740a 页 X57-0740.png
六度。三十四心。六卷释。】

「【□注】释签十(七)云。三藏通大小。何故但属小。今明如法
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又大论中处处以三藏对
衍。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若通论者。小衍
二门。俱有三藏。伹是通途。非别意也。若唯通途。如何
消通。法华大论。具如四教本中广明(文)。」

【【■记】论以三藏对衍。如前仪文引迦旃延子。不读衍
经等。
【■备】四教义云。通别圆皆说戒定慧。岂非三藏
教。答。通说无生戒定慧。一相无相。不同藏教别相
异也。又一得不失。从胜受名也。别说恒河沙佛法。
异前生灭。圆约真如实相。异藏偏浅。故不成也。】

「【□注】然论别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别故。二。小乘三藏
隔异故。三。小乘三藏破旧医故。」

【【■记】小乘三藏别意有三者。一。如上明四阿含等经。
是修多罗藏俱舍等论。是阿毗昙藏等。部帙迢然
别也。二。如上明经诠定学等。三事不同。是为三藏
隔异也。三。如新医戒定慧。对破旧医戒定慧也。】

「【□注】苑师谓。法华以小乘为能别之言。且法华大论皆
罗什译。论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故至译经二言双
举。为成偈文。即别义也。」

【【■记】此专解苑公能别之难。清凉钞中亦言。为欲成
文双举。盖法华大论。皆罗什译。论译在先。经翻在
后。论以小乘名三藏教。经意岂得不然。而乃谓之
能别耶。故至法华以小乘三藏二言双举者。为成
卷三 第 740b 页 X57-0740.png
四字偈故。即是经别义。非以二言双举。对大乘三
藏成能别也。
【■备】辨讹曰。即别义三字稍泥。私谓。小
乘别义。当如上三意判。】

「【□注】又大论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法华何云三藏学
者。须知三藏之名。起于结集法藏者。故大论云。摩诃
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文殊尸利。弥
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摩诃衍。三藏是声闻法。摩
诃衍是大乘法。复次佛在世时。无三藏名。但有持修
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比丘(文)。」

【【■记】此更引大论判决。论谓。佛世无三藏名。则说法
华时。尚无其名。经中云何有三藏言耶。须知三藏
名。起于结集也。故大论下引證。出嘱累品。三藏是
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此两句。是述阿难意。以
彼上文言。又阿难知众生志业大小。故不于声闻
人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佛法皆是一种
一味。所谓苦尽解脱门。此解脱味有二种。一。但自
为身。二。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
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二乘之别。为是二种人故。
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也。复次下。亦嘱累品文。意显虽
无三藏之名。而有三藏之义。经家以义定名。故集
小乘名三藏教。
【■补】摩多罗无翻。约义。应指论言。】

「【□注】是则结集经家既立三藏之名。故译经者作此译
耳。故法华云三藏学者。」
卷三 第 740c 页 X57-0740.png

【【■备】此结经文相承有本。意以说经时。尚无三藏之
名。不当泥经中小乘三藏。为能别之言也。】

△二教所被机二。初总标三乘根性。

「此有三乘根性。

【□注】此是总标三乘。声闻四谛教。苦为初门。支佛因缘
教。集为初门。菩萨六度教。道为初门。又三人亦通谛
缘度三。文句七(二十一)。」

【【■记】此释当教有三乘根性。初一句断文。次行半明
三人各有入道初门。谓声闻小乘。苦谛为初。观四
谛入道。发真无漏。缘觉中乘。集谛为初。观十二因
缘发真无漏。菩萨大乘。慈悲宏誓。道谛为初。修行
六度。化众生成佛果也。未明互通三乘。文句曰。三
人通观十二缘。二乘生灭十二缘。菩萨无生十二
缘。又通论四谛。二乘有量四谛。菩萨无量四谛。又
六度亦通三人。大品发趣品言。阿罗汉支佛。因六
波罗密至彼岸。玄文亦载。
【■备】皆合小衍而论通也。】

「【□注】四念处一(二)云。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教理智断。
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理在正使外。缘觉理在习气
外。菩萨理在正习外。教三者。声闻禀四谛教。缘觉禀
十二因缘。菩萨禀六度。智三者。声闻总相智。缘觉别
相智。菩萨总别相智。断三者。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
萨断正习。行三者。声闻为自修戒定慧。缘觉为自修
乐独善寂。菩萨为众生修六度。位三者。声闻住学无
学。缘觉住无学。菩萨三僧祇登道场。因三者。声闻带
卷三 第 741a 页 X57-0741.png
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果三者。声闻
断正。如烧木为炭。缘觉断习。如烧木为灰。菩萨正习
尽。如烧木无炭灰也(文)。」

【【■记】此證三乘根性也。初总标三乘八义不同。理三
者。声闻须断尽见思。契真空理。缘觉当兼其习气。
證真空理。菩萨树王下。顿除正习。證真空理。在正
使等外者。谓真空之理。为见思所覆。断见思方显。
故在惑外也。教三者。声闻依生灭四谛轮。知断證
修。缘觉依十二缘起门。逆顺观察。菩萨依六度门。
三祇百劫。自利利人也。智三者。声闻观诸果。总作
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集谛观。故以现在总
相一门。析色成空。缘觉虽观苦七支。集五支。以自
行故。别观三世。别开苦集。故言别相智。以别相一
门。析色成空。菩萨为化他故。通依四门。故通以总
别相智。于四门析色成空也。断三者。声闻断正。如
器中除秽物。缘觉断习。如除器中秽气。菩萨若见。
若思。若见思习。则以三十四心顿断也。行三者。声
闻自求涅槃。勤修三学。缘觉乐独善寂。自求解脱。
菩萨悯念无量众生。故勤修六度万行也。位三者。
声闻三果四向。正在研真断妄。名有学。四果罗汉。
真穷妄尽。名无学。缘觉唯一远离。名住无学。菩萨
三祇百劫登道场也。因三者。声闻初果见道后修
道。名带果行因。缘觉不立分果。故望果行因。菩萨
不断结惑。名伏惑行因。然缘觉菩萨。因中俱不断
卷三 第 741b 页 X57-0741.png
惑。一称望果。一称伏惑者。缘觉求自證。菩萨为化
他。留惑润生也。果三者。声闻断正如炭。缘觉断习
如灰。菩萨断正习尽。如不存灰炭。喻炭灰者。三乘
入涅槃同灰断也。
【■备】有师标曰。若有佛无佛。理性
常住。应理居初。今先教者。如来以教显理。众生由
教入理。八义相生可见。】

△二别显三乘道二。初教法三初示声闻二。初详
辨四谛二。初通标。

「初声闻人。依生灭四谛教。

【□注】闻佛声教。故曰声闻。生灭四谛。止观一(十一)云。苦则
三相迁移。(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贪瞋痴等分)道则对治易
夺。灭则灭有还无。虽世出世。四皆变异。故名生灭。(文)
自性不虚。四皆谂实。故名为谛也。」

【【■记】辅行言。三相者。不立住相。以人多于住处起常
计故。净名言。比丘。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是异。
此中兼一期之寿。一念之促。二种三相。四心。即四
分烦恼。四分必是三相所迁。故言流动。四相虽不
相应行摄。即彼烦恼是生等故。为显此中成生灭
义。故须以生灭说之。下文道灭。尚成生灭。故此苦
集。言生异灭也。贪瞋痴三。不定杂生。名为等分。以
实有道。治彼苦集。名曰对治。有苦集时。则无有道。
若有道时。能除苦集。故曰易夺。灭则灭有因果。还
归无馀也。虽分世出世。而皆有变易。故名生灭也。
末三句释谛义也。苦集灭道自性。皆实不虚。名谛。
卷三 第 741c 页 X57-0741.png
谂。深上声。或谓。灭道圣人行因得果。可言审实。苦
集虚妄。何名审实。答。此虚妄因果。非虚妄。非不虚
妄。故有漏无漏因果。皆悉审实。不可混滥。故遗教
经言。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也。
妙玄云。自性不虚。故称曰谛。】

△二别释四。初苦谛三。初徵。

「言四谛者。」

△二释二。初开总出别二。初标名义。

「一。苦谛。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

【□注】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声闻有苦而有谛。凡夫
不见苦理。故言无谛。声闻能见无常苦空。故言有谛。」

【【■记】此引大经释也。大经圣行品。疏言。若旧本。则言
凡夫。合声。缘。皆言有苦有谛。新本。开凡夫有苦无
谛。二乘有苦有谛。此于二乘而与夺之。旧言苦是
境。谛是智。凡夫无智有境。所以唯苦无谛。二乘有
少分智。故有苦有谛。光明记言。凡夫有苦无谛者。
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以不审谛。知是苦故。声闻有
苦有谛者。此当三藏。不了无生。故言有苦。能审知
故。名为谛也。】

「【□注】法界次第中(十)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
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苦。八苦等。」

【【■记】此引祖释苦谛名义也。初二句训义。一切下。依
义立名。谓一切有为心行。即苦体。为所逼恼。无常
患累。为能逼恼。以是得名为苦也。
【■补】等。谓等馀十
卷三 第 742a 页 X57-0742.png
苦。百一十苦也。菩萨藏经。有十苦。谓生。老。病。死。愁。
怨。及苦受苦。忧苦。痛恼苦。生死流转苦也。瑜伽论
有百一十苦。约之不出三八摄尽。故不再出。
卷三 第 742b 页 X57-0742.png


卷三 第 742c 页 X57-0742.png

【■记】法界次第云。三苦有通别。别者。三苦。对三受。苦
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乐受。乐坏时生苦。
即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行苦。通论
三受。皆有三苦。三受之心是苦。通从苦缘生。通是
卷三 第 742d 页 X57-0742.png
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通是坏苦。三受之
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相。通是行苦也。
【■补】别论欲
界具三。色具后二。无色唯行。舍受即非苦非乐之
处中苦。
卷三 第 742e 页 X57-0742.png


卷三 第 742f 页 X57-0742.png

【■备】辨讹曰后一总七。无复别体句。出大经疏。亦一
往之言。据瑜伽论。前五是苦苦。六七是坏苦。第八
是行苦。当知行苦。摄得前二。前二。摄不得行苦。则
知有别体矣。
【■记】八苦。如大经圣行品说。生老二苦。
与今文同。病苦。经明身病有五。一因水。二因风。三
因热。四杂病。五客病。又有四。一非分强作。二忘误
卷三 第 742g 页 X57-0742.png
堕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心病有四。一踊跃。
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今图所明死苦。有三种。一
业报。二恶对。三时节代谢者。误也。盖经明病苦也。
如经云。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一业报。二不得远离
恶对。三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
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欬逆。心
卷三 第 742h 页 X57-0742.png
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
也。又大经明死苦有二种。曰命尽死。外缘死。命尽
死有三种。一命尽非福尽。二福尽非命尽。三福命
俱尽。外缘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横为他死。
三俱死。又有三死。一诽谤大乘。名放逸死。二毁犯
诸佛所制。名破戒死。三舍五阴身。名坏命根死。爱
别离苦者。经云。所爱之物。坏离有二。一者人中五
阴坏。二者天上五阴坏。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
有无量种也。怨憎会苦者。经云。所不爱者。而共聚
集。亦有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有无量
种也。求不得苦者。有二。经云。一者所希望处。求不
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五阴炽盛苦者。经
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总名五
阴炽盛苦也。婆沙论言。盛阴有何义。受所生故说
盛。谓生受故说盛。受所养故说盛。谓养受故说盛。
问。阴与盛阴。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阴。谓盛阴。
又阴。有漏。无漏。盛阴。一向有漏。又阴。染污。不染污。
盛阴。一向染污。章安言。今依经文。以五盛阴。是其
别体。善恶阴盛。即是苦体。
【■补】生苦中所言至终至
十月满足也。】

△二引古颂。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
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及
那含天。成二十五)。
卷三 第 743a 页 X57-0743.png

【□注】辅行一下(二十一)云。因果不忘。故名为有(文)。」

【【■记】此总明为有也。如经言。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
之业亦不忘。是则称理。固无作受。据事。因果灼然。
所谓三界之内。因之与果。如影随形。如声逐响。毫
无差忒。因果不忘。故谓之有。】

「【□注】略云三有。欲色无色。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

【【■记】此略明为有也。言九地者。欲界。五趣杂居地。色
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
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
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是为三界分
九地也。解见法数。】

「【□注】国土。名依报。五阴假名。是正报。即苦谛之体。」

【【■备】国土。外四大。五阴。内四大。内外皆苦体也。】

「【□注】四洲。水中可居曰洲。」

【【■记】如下人道中解。】

「【□注】四恶趣。三途加修罗。以修罗一日一夜三时受(苦故)。」

【【■备】辨讹曰。三时受苦。准经应是阎罗。非修罗也。存
考。】

「【□注】六欲。希须名欲。六天。各有三种欲。一饮食欲。二睡
眠欲。三淫欲。梵王。无想。及五那含。总在四禅。经教别
为三有者。为破外道计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
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为真解脱故。」

【【■记】翻译名义云。外道计梵天。为能生万物之本。梵
王亦自巳方能为造化之主。是真解脱。佛欲破彼
卷三 第 743b 页 X57-0743.png
情见。是故别标为有也。无想定得五百大劫无心
之报。外道不达。而复计为真实涅槃。佛欲破彼情
见。是故别标为有也。五净居中。有摩醯首罗天王
处。外道亦复计彼天王能为造化之本。归之而得
解脱。佛为别破此见。释之为有。故二十五三昧中。
以种种破梵王者。梵王主三千大千。大千品类既
多。有种种号。为破其种种故。修种种空。入种种假。
见种种中道。如来藏多所含藏。名种种三昧破之
也。如空破无想者。此是外道天。实非无想。而计为
无想涅槃。以三谛空破也。照镜破那含有者。修熏
禅。随禅生此。虽得净色。不知色如镜中像。菩萨知
之即空。分别无量像依镜。即本性中道三昧破之。】

△二揽别成总二。初总示。

「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

【■注】六道轮转相通。故名为道。」

【【■记】道。犹路也。有能通之义。谓六道众生。轮转四生。
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如曰。钻马腹。入驴
胎。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帝殿前过。或向阎君
锅里来。是也。】

「【□注】辅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论三十三问云。云何六道。复
云五道。答。佛去世后。五百年中。部别不同。各回佛经。
以从巳义。故使修罗一道。有无不同(文)。」

【【■记】此料简五道。六道问中以五间六之故。答中以
部帙不同有异。如大论言。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
卷三 第 743c 页 X57-0743.png
部不同。说五者。于佛经𢌞文说五。说六者。于佛经
回文说六。又曰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
佛妒路部僧。说有六道也。今从六道说者。大论言。
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经意。应
有六道也。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
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地狱鬼畜生。不尔者。恶
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
义无违。故今从六道者说也。】

「【□注】楞严中。更开神仙一类为七趣。」

【【■记】此示经开七趣引文明證也。楞严经云。复有从
人。不依正觉。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有十种仙。所谓
地行。飞行。游行。空行。天行。通行。道行。照行。精行。绝
行仙等。是皆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
万岁。休止山林。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
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为七趣。】

「【□注】又六道。不出胎卵湿化四生。俱舍颂云。人旁生具
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文)。」

【【■记】此示四生摄六道也。俱舍论分别世品释言。卵
生。鹅孔雀等。胎生。象马等。湿生。虫飞峨等。化生。谓
有情类。生无所托。如地狱。诸天。中有等。具根无缺。
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人中卵生者。如世
罗。邬波世罗。二罗汉。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子。
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中湿
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罗。鸰鬘庵罗卫等。人
卷三 第 744a 页 X57-0744.png
中化生者。唯劫初人也。旁生三种。共所现见。而化
生。则如龙等也。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曰。我
夜生五百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百。亦然。虽皆食
尽。亦不得饱等。鬼化生者。鬼本化生。有名无体。可
知。
【■补】中有者。俱舍言。于死有后。在生有前。中间所
得之身。名为中阴。为至馀处。说此身名中有。在二
道中间故。何缘中有。非即名生。颂曰。死生二有中。
五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此唯天眼
能见。瑜伽言。五阴初起。名之为生。依壳而起。曰卵。
含生而爱。曰胎。假润而真。曰湿。无而欻有。曰化。如
是四生。内心思为因。外壳胎等为缘。约藉缘多少。
而成次第者。卵生具四缘。一业。二父。三母。四煖。是
以先说。胎具三。业。父。母。湿二。业湿。化唯一。谓思(业也)。】

△二别显二。初明六道六。初地狱道。

「一地狱道。梵语捺洛迦。又语泥黎。此翻苦具。而言地
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
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
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
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注】地狱从处为名。婆沙云。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
乃有地狱。」

【【■记】踰缮那。旧言由旬。大论曰。由旬三别。大者八十
里。中六十里。小四十里。今以一踰缮那。四十里。谓
此南洲下过二万里。有地狱道。】
卷三 第 744b 页 X57-0744.png

「【□注】梵语。释签八(二十)云。元梵天种。还作梵语。及以梵书。
(文)辅行七(二十一)云。光音初下。展转出生。是故五天并
名梵种(文)。」

【【■记】每劫初时。梵王亲下教导世间。华严疏言。大梵
天王。劫初作此书字。以教众生。故西域梵书。千古
不易。不同此土。篆隶随时也。辅行引大论言。梵种
者。馀天人民未有。劫初生时。梵王独。在梵宫寂寞
无人。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是
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梵王自念。此诸天先
无。随我念生。我能生此。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
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故但说梵种。】

「【□注】翻彼梵语。成此华言。故云翻也。周礼有象胥氏。通
四方之语。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音低低之言知
也)北方曰译。今翻西语。诸经皆云译者。从通称也。如
周礼四官。通称象胥氏。」

【【■记】辅行云。寄等四。皆官名。寄者。能寄寓风俗之异
于此。象者。能效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服饰
之异。译。则辨其言语之异。】

「【□注】苦具。造恶之者。受苦具度。亦云苦器。」

【【■记】正理论曰。捺落。言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堕落
其中也。梵语泥黎。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

「【□注】八寒八热偈云。頞部陀尼剌部陀。寒逼身疱及疱
裂。頞哳吒并嚯嚯婆。唬唬婆三皆痛声。六嗢钵罗钵
特摩。嗢。(乌没反)第八摩诃钵特摩。青莲红莲大红莲。如
卷三 第 744c 页 X57-0744.png
次对三种身色。(以上八寒)等活黑绳三众合。嗥叫大叫六
炎热。七极热下八阿鼻。此八寒热根本狱(等活斫刺磨捣吹活
等。前黑绳绷量。后方斩锯。众合。苦具众至。合党相残。嗥叫。众苦所逼。悲嗥发声。大叫。极苦所逼。大叫称怨。炎热
火随身转。热苦难堪。极热。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阿鼻。或云阿鼻旨。亦云阿毗。成论明趣果。
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也)。」

【【■记】人寒热狱。大论具记。頞部陀翻疱。寒触身分。悉
生疱故。论言。其处积冰。毒风来吹。令诸罪人。皮毛
裂落。箸肉断绝。骨破髓出。即复完坚。受罪如初。此
人宿业因缘。寒月剥人衣。或劫盗。绝人薪火。或作
恶龙。瞋毒忿恚。放大雹雨。冰冻害人。或轻贱谤毁。
若佛及佛弟子。持戒之人。或口四业。作种种罪等
因缘。堕頞浮陀也。尼剌部陀。翻疱裂。论曰。堕尼罗
浮陀。亦如是。然頞浮陀。少时有间。暂时休息。而此
尼罗浮陀。无间。无休息时。頞哳吒。即阿罗罗声嚯。
嚯婆。即阿波波声。唬唬婆。即阿[喉-(仁-二)][喉-(仁-二)]声。论曰。此三
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名狱。嗢钵罗。
翻青莲华。钵特摩。翻红莲华。摩诃钵特摩。翻大红
莲。论说沤波罗狱中。冻冰浃渫。有似青莲华。波头
摩。状如此间赤莲华。摩诃波头摩。是中拘伽离住
处。巳上八寒狱也。等活者。论言。见等活大地狱中。
诸受罪人。各各共斗。恶心瞋争。手捉利刃。互相割
剥。以槊相剌。铁叉相叉。铁棒相棒。铁杖相捶。铁串
相贯。而以利刃。互相切刽。又以铁爪。而相抓裂。各
把身血。而相涂漫。痛毒逼切。闷无所觉。宿世因缘。
卷三 第 745a 页 X57-0745.png
冷风来吹。狱卒唤之。咄。诸罪人还活。以是故名等
活地狱。即时平复。复受苦毒等前。此中众生。以行
业因缘。好杀物命。牛羊禽兽。为田产舍宅。奴婢妻
子。国土钱财故。而相杀害。如是等种种杀业报故。
受此极苦。黑绳者。论言见黑绳大地狱中罪人。为
恶罗刹狱卒鬼匠。常以黑热铁绳。拼度罪人。以狱
中铁斧。教人斫之。长令短。短令长。方使圆。圆使方。
截四支。刵耳鼻。落手足。以大铁锯。解析剸截。破其
肉分。脔脔称之。此人宿行因缘。谗贼忠良。妄语。恶
口。两舌。绮语。枉杀无辜。或作奸吏。虐暴侵害。如是
等种种恶口谗贼。故受其罪。众合者。论言。见合会
大地狱中。恶罗刹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麂鹿
狐狗虎狼狮子。六驳大象。雕鹫鹑鸟。作此种种诸
鸟兽头。而来吞啖齧咬。𪙁掣罪人。两山相合。大热
铁轮。轹众罪人。令身破碎。热铁臼中。捣之令碎。如
笮蒲萄。亦如压油。譬如蹂场。聚肉成堆。积头如山。
血流成池。雕鹫虎狼。各来争掣。此人宿业因缘。多
杀牛马猪羊。獐鹿狐兔。虎狼狮子。六驳大象。众鸟
多相残贼。如是等种种鸟兽故。还受此众鸟兽头。
来害罪人。又以力势相陵。枉押羸弱。受两山相合
罪。悭贪。瞋恚。愚碍。怖畏故。断事轻重。不以正理。或
破正道。转易正法。受热铁轮轹。热铁臼捣。嗥叫与
大叫者。论言。此大地狱。其中罪人。见罗刹狱卒。头
黄如金。眼中火出。著赭色衣。身肉坚劲。走疾如风。
卷三 第 745b 页 X57-0745.png
手足长大。口出恶声。捉三股叉。箭堕如雨。剌射罪
人。罪人狂怖。叩头求哀。大将军。小见放舍。小见怜
悯。即时将入热铁地狱。纵广百由旬。驱打驰走。足
皆焦然。脂髓流出。如笮苏油。铁棒棒头。头破脑出。
如破酪瓶。斫刺割剥。身体糜烂。而复将入铁阎屋
间。黑烟来熏。互相推压。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压我。
才欲求出。其门巳闭。大声号呼。音常不绝。此人宿
行因缘。皆由斗秤欺诳。非法断事。受寄不还。侵淩
下劣。恼诸贫穷。令其号哭。破他城郭。坏人聚落。伤
害劫剥。室家怨毒。举城叫唤。有时谲诈欺诳。诱之
令出。而复害之。如是等种种因缘。受大叫唤地狱
罪。炎热极炎热者。论言。热大热地狱中。有二大钢
镬。一名难陀。二名跋难陀。以沸咸水满中。罗刹鬼
狱卒。以罪人投中。如厨士烹肉。人在镬中。脚上头
下。譬如煮豆熟烂。骨节解散。皮肉相离。知其巳烂
以义义出。行业因缘。冷风吹活。复投炭坑。或著沸
灰中。譬如鱼出于水。而著热沙中。又以脓血。而自
煎熬。从炭坑中出。投之炎床。强驱令坐。眼耳鼻口。
及诸毛孔。一切火出。此人宿世。恼乱父母。师长。沙
门。婆罗门。于诸好人福田中。恼令心热。以此罪故。
受热地狱罪。或有宿世。炮煮生茧。或生燂猪羊。或
以木贯人。而生炙之。或焚烧山野。及诸聚落。佛图
精舍等。或推众生。著火坑中。如是等种种因缘。生
此地狱中。阿鼻者。论言。见阿鼻地狱。纵广四千里。
卷三 第 745c 页 X57-0745.png
周围铁壁。于七地狱。其处最深。狱卒罗刹。以大铁
锤。锤诸罪人。如锻师打铁。从头剥皮。乃至其足。以
五百钉。钉磔其身。如磔牛皮。互相掣挽。应手破裂。
热铁火车。以轹其身。驱入火坑。令抱炭出。热沸尿
河。驱令入中。中有利嘴诸虫。从鼻孔入。脚底出。从
足下入。口中出。竖剑道中。驱令驰走。足下破碎。如
厨脍肉。利刀剑槊。飞入身中。譬如霜树落叶随风
乱堕。罪人手足。耳鼻支节。皆被研剥。割截在地。流
血成池。二大恶狗。一名赊摩。二名赊婆罗。利口猛
毅。破碎人箸骨。力踰虎豹。猛如狮子。有大剌林。驱
逼罪人。强令上树。罪人上时。剌便下向。下时。剌便
上向。大身毒蛇。蝮蠍恶虫。兢来齧之。大鸟长嘴。破
头啖脑。入咸河中。随流上下。出则踏热铁地。行铁
剌上。或坐铁戈。戈从下入。以钳开口。灌以洋铜。吞
热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然。五脏皆焦。
直过堕地。但见恶色。恒闻臭气。常触粗涩。遭诸苦
痛。迷闷萎顿。或狂逸搪揬。或藏窜投掷。或颠仆堕
落。此人宿行。多造大恶。五逆重罪。断诸善根。法言
非法。非法言法。实言非实。非实言实。破因破果。憎
嫉善人。以是罪故。入此地狱。受罪最剧。原注引成
论五种无间者。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谓舍此
身。即生彼也。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
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一人多人
皆遍满故。正法念处经言。阿鼻苦千倍。过前七狱
卷三 第 746a 页 X57-0746.png
故。
【■补】八寒八热偈。是苕水粹法师作。頞哳吒。义府
言。以寒增甚。口不能开。但得动舌作声。此三。约受
苦以立名。如唇动不得。唯舌作声。名頞哳吒。舌动
不得。唯唇作声。名嚯嚯婆。唇舌俱不得动。但内振
气作声。名唬唬婆。皆痛声也。如次对三种身色者。
谓以青。对嗢钵罗。红。对钵特摩。大红。对摩诃钵特
摩。此是寒逼其身。乃作青红等色。故如次对也。哳。
音劄。绷。音崩。颤。音战。嗢。音屋。浃渫。音接雪。槊。音速。
矛也。刽。音桂。细切也。拼。音绷。刵。音二。割也。剸。音团。
轹。音立。车践也。笮。音诈。燂。音前。热汤也。磔。音极。裂
也。頞。音遏。】

「【□注】各有眷属。其类无数。等活等八狱。各有四门。四门
各有四狱。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一狱十六。总有
百二十八。皆名游增。有情游彼。其苦增故。准妙玄第
六云。八寒。亦具百二十八。而正理论等。但云眷属。故
俱舍图。热竖寒横。于八寒边。不列游增。更有孤独。鬲
子。轻系等狱。遍在江海。山林。空中等处。婆沙七云。南
洲。有正有边。东西二洲。唯边无正。北州。边正俱无。三
洲人若造重罪。皆来南洲正狱。及东西南洲边狱受
苦妙玄六(二十八)云。此正地狱。在地下二万由旬。其傍
地狱。或在地上。或在铁围山间。」

【【■记】等治下。热眷属狱。俱舍言。此下过二万。无间深
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尸粪。锋刃
烈河增。各住彼四方。无间各四门。既各有四。上七
卷三 第 746b 页 X57-0746.png
亦然。十六游增地狱四门。门门有四。东门四者。饥
饿。铜镬。多鍑。石䃺。南门四者。脓血。量灰。灰河。铁丸。
西门四者。斤斧。豹狼。剑树。寒冰。北门四者。黑砂。沸
屎。铁钉。焦渴。又新婆沙言。八热狱。各有四门。一一
门有游增狱。有情游彼。其苦增故。次准妙下。寒眷
属狱。初二句准妙玄总示。次一句指正理但言眷
属。论言那洛迦等。下四趣全。及天一分。眷属中有。
并器世间。总名欲界。是为但云那洛迦眷属也。俱
舍图。不列寒边游增者。承正理但言眷属意也。更
有孤狱遍江林等处者。以孤狱有三。法数言。山间。
水中。旷野。三处皆有地狱。婆沙下。示四洲边正狱
有无。南本婆沙言。阎浮提下。有正地狱。阎浮提上。
唯边地狱。或山上。或谷中。或旷野。或空中。弗婆提。
瞿陀尼。唯有边地狱。无正地狱。郁单越。正边皆无。
彼是净果报故。问。何故阎浮下。有正地狱。馀处则
无。答曰。阎浮提人。修善猛利。作不善业。亦复猛利。
故有正地狱。馀则无。又问。如馀洲亦作五无间诸
馀重业。于何处受报耶。答。于此阎浮提下受也。妙
玄下。示此南洲边正狱。如婆沙言。赡部洲下。过五
百踰缮那。乃有地狱。又言。地上唯有边狱。又经明
铁围两山中间。日月所不及处。名黑暗地狱。然上
所言边狱。即眷属狱。
【■补】今明八寒八热为大狱。十
六游增为眷属狱。与大论稍异。大论谓八热为大
狱。八寒冰炎火为眷属狱。鍑。音富。大口镬也。磷。音
卷三 第 746c 页 X57-0746.png
磨。】

「【□注】轻重。傍轻正重。重者。遍历百三十六狱。中者。不遍。
下者复减。」

【【■记】重罪。遍历根本八狱。及百二十八眷属狱。】

「【□注】经劫数等。俱舍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
一昼夜(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一昼夜。四天王五百岁。为等活一昼夜。当人间九百万岁。又人间
百岁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一千岁。为黑绳一昼夜。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

【□注】寿量亦同彼(等活寿同四天王五百岁。黑绳寿同忉利天一千岁。等活等苦寿。如此。可
不畏耶)。」

【【■记】俱舍释论言。四天等六欲天寿。如其次第。为等
活等六。捺洛迦一昼夜。寿量如次。亦同彼天。四天
王寿量五百。于等活地狱为一昼夜。乘此昼夜。成
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寿五百。乃至他化。寿万六千。
于炎热地狱为一昼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
如斯。万六千岁。
【■补】人间二百岁。为夜摩一昼夜。夜
摩二千岁。为众合一日夜。当人间十四亿。四百万
年。人间四百岁。为兜率一日夜。兜率四千岁。为嗥
叫一昼夜。当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人间八百
岁。为化乐一昼夜。化乐八千岁。为大叫一昼夜。当
人间二百三十亿万年。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他化
一昼夜。他化一万六千岁。为炎热一昼夜。当人间
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年也。】

「【□注】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旁生极一中(难陀龙等寿一住劫)。」

【【■记】俱舍释论言。极热地狱。寿半中劫。无间地狱。寿
卷三 第 747a 页 X57-0747.png
一中劫。旁生寿量。多无定限。极长。亦一中劫。谓难
陀等。诸大龙王。故世尊言。大龙有八。皆住一劫。能
持大地。
【■备】辨讹曰。寿一住劫。准大论是寿住一劫。
以此文依俱舍。然俱舍。明一增一减为中劫。文中
旁生极一中者。意言住一中劫。非一住劫也。以住
劫则有二十番增减故。私谓。论释言。此小三灾中
劫未起。又下文畜生道。言诸大龙王皆住一劫。此
处一住。乃倒写也。】

「【□注】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积日为月寿五百年)。」

【【■记】俱舍释论言。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
寿五百年。上释八热地狱所经劫数。】

「【□注】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婆诃翻篅。贮二十斛胡麻。今俗所用盛米者是)。」

【【■记】俱舍释论言。寒那洛迦。云何寿量。世尊寄喻显
彼寿言。如此人间。祛梨二十。成摩竭陀国一摩婆
诃量。篅。音然。盛米竹栈。】

「【□注】百年除一尽(假使有人。百年除一粒麻。二十斛尽。名为頞部陀寿)。」

【【■记】俱舍释论言。有置苣蕂。满其中。设复有能。百年
除一。如是苣蕂。易有尽期。生頞部陀。寿量难尽。
【■补】
胡麻。苣蕂子也。此方所无。】

「【□注】后后倍二十(第二疱裂。二十婆诃麻。后之六狱。倍增可知)。」

【【■记】俱舍释论言。此二十倍。为第二寿。如是后后。二
十倍倍。是为寒地狱寿量劫数也。】

「【□注】八万四千生死。毗婆沙言。五道各有自尔之力。地
狱色断还续。妙乐五(三十)引毗昙云。一切地狱初生之
卷三 第 747b 页 X57-0747.png
时。皆有三念。知此处是地狱。由某因所生。从某处来。」

【【■记】大经言。诸婆罗门。命终生阿鼻狱。即有三念。一
念我从何处来。生即自知。从人道来。二念今生何
处。即自知阿鼻狱。三念乘何业缘。即自知乘谤方
等大乘经典。不信因录。为国主所杀。而来生此。念
是事巳。即于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便命终。
生甘露鼓如来世界。寿命十劫。今引论明地狱初。
生有三念也。又论九言。地狱中。或有能自识宿命
者。如经说。地狱众生。作如是念。诸沙门。婆罗门。恒
如是说贪欲。见将来过患。可畏之处。是以当断贪
欲。我但以不能断贪欲因缘。故今受极处苦痛极
恼。问。彼作是念时。为初生时。中时。后时耶。答。初生
时。非中从时。以初生时。未受苦痛。若受苦痛。次前
灭事。尚不能忆。况复久远。】

「【□注】文句四(三十四)云。初皆正语。若受苦时痛声。不复可
分别。妙乐五(三十)云。初入地狱。如本有语。后时但作波
波等声。不复可辩。」

【【■记】波波等声。忍寒声也。然初生热狱。亦有语言。后
亦难辨。旧杂譬喻经言。昔有六人。俱堕地狱。仝在
一釜中。皆欲说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
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罗。佛见之。笑。目
连问故。佛言。有六人为伴堕地狱。热汤沸涌。不能
再语。各一语便回。一人言沙者。世间六十亿万岁。
泥犁为一日。何时当竟。二言那者。无有出期。亦不
卷三 第 747c 页 X57-0747.png
知何时得脱。三言特者。咄咄。我当用治生。不能自
制。意夺五家。分供养三尊。愚贪无足。今悔何益。四
言涉者。言我治生。亦不至诚。财产属他。为得皆痛。
五言姑者。谁当保我。从地狱出。便不犯禁。得生天
乐者。六言陀罗者。是事上头。本不为心计。譬如御
车。失道入邪。折轴车坏。悔无所及是也。】

「【□注】文句云。狱卒是变化令见。非众生数。初将罪人。缚
至阎王所者。是众生数。若受苦时。非众生数。妙乐五
(三十)云有情非情。并是共业所感。而为心变(文)。」

【【■记】此辩狱卒。有情非情。非情数者。正法念经言。阎
摩罗人。非是众生。罪人见是众生。手中执持。𦦨然
铁钳。彼地狱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
狱卒。以彼非是众生数故。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
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亦复如是。恶眼恶口。
如众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灭。如破画壁。画亦随
灭。恶业画壁。亦复如是。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
之色。故知狱卒。但从罪业众生自心感变。故自妄
见是众生。实非众生数也。
【■备】有。谓有情。指阎罗狱
卒。及诸恶鸟兽。菲情。指大小地狱。并刀山剑树等
也。然文句中之非众生数。是众生数。除初将罪人。
缚至王所者。是众生数。其馀受苦时以及妙乐之
有情非情。皆是业感所变现也。】

「【□注】众生常为热苦所逼。小狱通寒热。大狱惟在热。四
解脱经称为火途。且从热为名也。」
卷三 第 748a 页 X57-0748.png

【【■记】小通寒热者。毗昙言。人养六畜。饮饴温清者。在
热狱得凉间。寒狱得温间。所谓地狱有等流乐也。
大狱唯热者。如言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四门。
皆有猛𦦨。如鱼在熬。脂膏皆尽也。】

「【□注】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记】若据大乘则加弑和尚。弑阿阇黎。名为七逆。】

「【□注】十恶。身业三种。谓杀盗淫。口业身四。妄言绮语两
舌恶口。意业有三。贪瞋痴。」

【【■记】法界次第中言。杀。谓断生命。盗。谓盗他财物。淫。
谓非妻妾行欲事。妄语。谓以言诳他。两舌。谓搆斗
之言间他令乖。恶口。谓恶言令恼。绮语。谓绮侧语
辞。言乖道理。贪欲。谓及顺情境。心无厌足。嗔恚。若
对违境。心生忿怒。邪见即痴。谓拨正因果。僻信求
福。皆邪见痴人。】

「【□注】上品。善不善业。皆有三品。而复有三。如摭华钞。」

【【■记】此释上品不善业。而带及三品善对待说。摭华
钞如图示。
【■补】摭。音摘。拾其遗义也。孤山释圭峰兰
盆疏。


卷三 第 748b 页 X57-0748.png

【■记】凡所作业。不出此三。谓心触境。境对心。心境交
接。必落时分。故有三品善不善业。
【■补】法数言。一加
行心时。加行。即方便。谓人欲作恶。必先起心方便
加行。二根本心时。正作恶时。其心决定不可拔动。
三后起心时。谓作业巳后。复起心缘念所作事。】

△二畜生道。

「二畜生道。亦云旁生。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
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
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注】梵语底栗车。辅行二上(二十五)云。畜生者。褚六。许六。
向究。三反并通。作褚六音。即六畜也。谓牛马鸡豚犬
羊。则摄趣不尽。今通论此道。不局六也。」

【【■记】褚六反。音触。止也。许六反。音旭。养也。婆沙言。畜。
谓畜养。向究反。音嗅。谓横生饮食。多以鼻嗅食之。
故名为嗅生。褚六音。即六畜也。即郑玄礼记注言。
牛马鸡豚犬羊。则摄不尽。今通论也。】

「【□注】旁生。婆沙云。形旁行旁。」

【【■记】婆沙曰。其形傍故。行亦傍。其行傍故。形亦傍。又
有言。形傍。身多横住。行傍。心多不正。又刊正言。行
行不正。受果报傍。负天而行。故曰傍行。大约此道
众生多覆身行故。】

「【□注】此道遍在诸处。婆沙云。遍五道中有之故也。文句
(三十四)云。四天三十三天悉有。而上天所乘象马等。
是福业化作。非众生数也。」
卷三 第 748c 页 X57-0748.png

【【■记】此释畜道遍在五趣如婆沙论曰。后有说者遍
有。故名畜生趣。文句下。示遍天趣。亦准婆沙。明四
王天。三十三天。有雁雀象马等。自上亦有雁孔雀
等文。问。自上诸天。亦乘象马。今言无者。何也。答。彼
天中惟有二足者。如妙色鸟等。馀皆无者。盖空居
天所乘象马。因彼众生福业因缘故作。非众生数
象马形。以自娱乐也。】

「【□注】披毛。如走兽等。戴角。如牛羊等。鳞甲。如鱼鳖等。羽
毛。如飞禽等。」

【【■记】此四中。即有四足。多足。二足。有足。无足不同。五
道皆遍。婆沙曰。地狱中无足者。如能究陀等。二足
者。如鸟鸠罗那等。四足者。如狗等。多足者。如百足
等。饿鬼中无足者。蛇等。二足者。鸟鸠罗那等。四足
者。有威德象等。无威德狗等。多足者。如百足等。人
道可知。天道见上。】

「【□注】水陆空行。此三。是畜生所依处也。妙玄云。陆有三
品。重者。土内不见光明。中者。山林。轻者。人所畜养。」

【此释水陆空行也。初句。直释所依处。如正理论云。
傍生所止。谓水陆空也。所谓虫鱼鸟兽。种数无穷。
山水空陆。境界无际也。妙玄下。别示陆有三品。土
内者。如蚯蚓等。山林者。如禽兽等。轻者。即六畜等
也。】

「【□注】大论以三类摄畜生尽。谓昼行。夜行。昼夜行。」

【【■记】大论云。畜类有三。谓空陆水三种行。又昼行夜
卷三 第 749a 页 X57-0749.png
行书夜行。夜。如臬鼠等。昼夜。如蝼蚁等。】

「【□注】互相吞啖。文句四(三十四)云畜生者。多盲冥。盲冥者。
无明也。强者。伏弱。饮血啖肉。怖畏百端。四解脱经称
为血途。从相啖边为名也。」

【【■记】婆沙曰。有说以盲冥故。名畜生。五道中无明多
者。莫若畜生。故恃强吞弱。弱者怖畏百端。行一步。
必左右瞻视也。其实畜生是刀途。经从互吞啖边
名血途。】

「【□注】中品。其心劣前作巳少悔。」

【【■记】较地狱少劣。比饿鬼为胜。】

「【□注】俱舍颂云。旁生极一中(旁生寿量。多无定限。其极长者。亦一中劫。谓难陀龙
等诸大龙王。皆住一劫。能持大地)。」

【【■记】即与俱舍释论同。】

「【□注】文句四(三十五)云。劫初时。皆解圣语。后饮食异謟心
而语皆变。或不能语。妙乐五(三十)云诸教相中。畜生能
言。皆此时也又畜生能飞空。自尔力也。」

【【■记】此引畜生初皆能言也。如杂宝藏经云。佛言。过
去比提醯国王。以象伏迦尸王军。迦尸王作是念
言。我今如何当得香象。摧伏比提醯王军。时有人
言。我见山中有一白香象。王闻巳。即募军言。谁能
得香象者。我当重赏。时军集众往取彼象。象思。我
若远去。父母盲老。不如随顺。往至王所。王言。与其
饮食。时象不肯饮食。上古畜生皆能人语。王问。何
故不食。象答。我有父母年老眼盲。无与水草。父母
卷三 第 749b 页 X57-0749.png
不食。我云何食。又言。我欲去者。王诸兵众。无能遮
我。顺王来耳。王今见听。我去供养父母。终寿还来。
王喜念言。我即人头象。此即象头人也。寻即放象。
父母丧亡。还来王所。王欲伐彼国。象言。莫与斗争。
听我独往。令彼怨敌。不敢欺侮。无能遮我。便不还
者。比提醯王。闻象来至。极大欢喜。语言。即住我国。
象曰。不得即住。先许彼王。当还其国。汝二国王。应
除怨敌。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得胜增长
怨。负则益忧苦。不争胜负者。其乐最第一。尔时香
象。说此偈巳。即便还国。从此巳后。两国和好。尔时
白象王。今我身是。迦尸王者。今波斯匿王是。比提
醯王者。今阿阇世王是。当知上古之畜。能人语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上
卷三 第 749c 页 X57-0749.png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六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三饿鬼道。

「三饿鬼道。梵语阇黎哆。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
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
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
感此道身。

【□注】辅行二上(二十五)云。梵语阇黎哆。此翻祖父。后生云。
祖父者。从初受名。又后生。亦是后生之祖父也。」

【【■记】婆沙言。或有众生。最初生彼道中。名祖父。又言。
后诸众生。生彼生处。彼相续者。亦名祖父。】

「【□注】尔雅云。鬼者。归也。尸子曰。古者名死人为归人。又
云人神曰鬼。地神曰祇。天神曰灵。又云饥饿。谓饿鬼
也。恒被驱使。」

【【■记】此引外书释鬼也。夏禹王。济江。龙负舟。舟人惧
禹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寄也。死。归
也。何忧龙焉。自后称死者。为归人也。饥饿等。婆沙
论言。有说多饥渴故。彼众生腹如山。咽如针孔。百
千岁不闻水声。亦未曾见。何况得触。又言。复有说
者。被驱使故。彼恒为诸天处处驱使故。亦名驱使
卷三 第 750a 页 X57-0750.png
鬼。
【■补】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
威故。】

「【□注】此道亦遍诸趣。辅行三下云。此处在阎浮提下。五
百由旬。有阎王界。纵广量亦等。是根本处。亦有住阎
浮提洲者。有德者。住华果树林。无德者。居不净处。东
西二洲亦有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诸天亦有。随生处
形。或居海渚。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

【【■记】有德住华果者。即主掌华果树林。使不枯瘁。而
受奇华茂林之乐。无德居不净者。有二。一有力。主
掌其处。二无力。偷啖粪秽。常受鞭笞。东西亦分有
无威德二种。北唯威德者。彼地清净果报故。诸天
随生处形者。谓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唯有威德者
也。居海渚山林者。有说阎浮提西。有五百渚。两渚
间。有五百饿鬼城。其二百五十有威德者住。其二
百五十无威德者住。故尼弥转轮圣王。告御者摩
多罗曰。我欲升天。汝可从是道去。使我见诸众生。
受恶善报者。尔时圣王从诸城过。见有威德者。如
诸天子。天冠。天衣。食甘饮美。各各游戏。而自娱乐。
无威德者。露体无衣。以发自覆。手执瓦器。行乞自
活也。似人形兽形者。谓有正立者。有旁侧者。或面
如猪。或首似牛。如壁上画像是也。巳上俱准婆沙
对记。
【■补】随生处形者。如生南洲。像南洲人形。生天。
像天人形。又长阿含言。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
四衢道中。屠儿肆市。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
卷三 第 750b 页 X57-0750.png
者。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
皆有鬼神依止。有师标言。随生处形。谓随何处命
终。即作彼形语。评曰。不应作是说。若从无色界殁。
生此处。可无形无语耶。应言随所生处。形语亦尔。】

「【□注】不得饮食。重者。饥火节𦦨。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
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簿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塞
海填河。四解脱经称为刀途。从彼刀杖驱逼为名也。」

【【■记】然饿鬼应名血途。以见清水。为脓血故。而经从
彼刀杖驱逼。名刀途也。】

「【□注】下品。正作能悔。故云下品。俱舍颂云。鬼日月五百。
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寿五百岁。更有三类九种。内障。
外障。无障。如兰盆疏。」

【【■记】三类九种。如下图示。内障外障无障者。疏曰。水
到化为脓血。是内障。咽如针。腹如瘿。为外障。饮血
啖粪烧然。是无障也。又有言。一外障。得遇水时。即
见有人执刀杖等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
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
肉食啖等也。】

「【□注】今水陆施食。正为𦦨口鬼神。婆罗门仙。出生所供。
为旷野鬼神。鬼子母等。」

【【■记】佛说焰口经曰。阿难习定。夜见鬼王。口吐火燄。
饥火交燃。问是何名。答曰面燃。汝三日中。当堕我
类。阿难惊怖。归投大觉慈尊。叙说前因。启请救苦
之法。佛告阿难。我念过去。作婆罗门时。于观世音
卷三 第 750c 页 X57-0750.png
菩萨边。受得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
来陀罗尼法。汝若善能作此法者。加持七遍。能令
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
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婆罗门仙也。出生偈曰。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悉皆得饱
满。是也。
【■补】统纪水陆者。梁武帝。梦神僧告以作水
陆大斋。拔济六道四生。帝即遣迎大藏。创立仪文。
三年而成。乃建道场。出生者。有二缘。一者。涅槃经
合旋旷野鬼神。毗奈耶。令施鬼子母等。此曹本食
肉啖人。佛化之。受戒。嘱弟子随处施食。今斋堂。各
各出生是也。此唯出家人行之。二者。𦦨口经。令施
饿鬼食。今斋堂别俱小斛。于食毕。众作法既之。或
名具小生斛。夜间咒施。此通俗行之。



【■记】盂兰盆疏曰。鬼有三。一无财。以无福德。不得食
故。二少财。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多得净妙饮
食故。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者。谓火炬炎炽。
常从口出。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
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
饿鬼中。二针咽者。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由破斋夜
食。盗窃众僧食故。三臭口者。口中腐臭。自受恶报。
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少
卷三 第 751a 页 X57-0751.png
财中三。一针毛者。毛利如针。行便自剌。为贪利故。
妄行针灸。及剌众生。但为求财。不愈病故。二臭毛
者。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由贩卖畜生。烹宰燖剥。
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者。咽垂大
瘿。自抉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嗔恨故。多财中三。
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由罪多福少。少施
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者。常得巷陌所
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著。疑欲失者。而方舍故。
三势力者。谓夜叉。罗刹。毗舍阇鬼等。所受福乐。类
于人天。或依树林山谷。灵庙空居。形竖而行。属于
鬼趣。此等变化多端。由于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
因相杂作故。然鬼神一道。多不信者。昔阮修。执无
鬼曰。今有见鬼者。言著生。时衣。人有鬼。衣亦有鬼
耶。论者。伏焉。此亦不达鬼化为衣。似生时所著服
也。然俗虽说有。非悉知有。故俗所说。伹见人畜少
分。不见馀之四道。如孔子曰。生与人事。此尚未知。
死与鬼神。我焉能测。则知佛教法。方备明道六之
趣欤。】

△四阿修罗道。

「四阿修罗道。此翻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
海底。宫殿严饰。常好𨷖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
忌心。虽行五常。次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注】文句二(二十一)云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
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
卷三 第 751b 页 X57-0751.png

【【■记】修罗嗜酒。遍采名花酝海。欲成香醪。鱼龙业力。
水味不变。嗔妒誓断酒。故名无酒。】

「【□注】无端正。男丑女端。舍脂是也。」

【【■记】男修罗。二十四头千手。其丑可知。女修罗。端正
如舍脂。帝释纳为妻。五通仙人。闻其声即失五通。
其美亦可知矣。今据男修罗。故名无端正。新婆沙
言。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

「【□注】无天。净名疏二(十四)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
非天也。妙乐二(二十九)云。无天德故(文)。」

【【■记】净名疏释者。此道有天福报。无天德行。妙乐准
正理论言。洛素名天。是自在义。无天实德。名阿素
洛。】

「【□注】或在海岸海底。辅行二上(二十五)云。世界初成。住须
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
罗嗔。便避之。无住处下生此。(文)文句二(二十一)云。鬼道
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准此。则知妙
玄明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应天种摄。妙乐引阿含四
修罗。次第住于海底。各于海下二万由旬。以为一宫
居。止处殊胜。必兼多福。方得生彼。又楞严经。明胎卵
湿化四种之异。属于鬼畜人天。四处所摄。具如彼文。」

【【■记】辅行中明修罗避天。从他化逆数而来忉利。正
是第五天。嗔避之故。移住海岸海底。文句中明鬼
畜修罗住海岸海底。以正法念经云。阿修罗二种。
一鬼道摄。魔身修罗。有神通力。二畜道摄。住大海
卷三 第 751c 页 X57-0751.png
底。须弥山侧。阿毗昙论言。阿修罗謟曲覆故。鬼道
所摄。罗睺阿修罗王。师子生故。畜道所摄。而文句
则以鬼道居海边。畜道居海底。准知妙玄明居须
弥岩窟住者。天种摄也。言天种者。妙乐言。并是元
祖。又大权示现。往缘何定。故有畜修罗。天种摄也。
妙乐中引阿含四修罗住处。即婆稚阿修罗。祛罗
骞默阿修罗。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罗睺阿修罗也。
各于海下。二万由旬为宫。必兼多福。方得生彼。又
于文末检十地经曰。修罗有五类。一。极弱者。住人
间山林。西方山大窟深。有非天之宫。二。妙高山北。
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三。又二万一
千由旬。有勇健之宫。四。又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
之宫。华鬘此云绮画。以文其身。五。又二万一千由
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即次第住海底相也。故正法
念处经说。多好𨷖诤。怀胜负故。或居众相山中。或
居海下。然有大力者。广修福故也。又楞严经言。三
界中有四种修罗。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人空。
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
居。邻于日月。此从胎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王执
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
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
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
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注】宫殿严饰。妙乐引长阿含十八云。南洲金刚山中。
卷三 第 752a 页 X57-0752.png
有修罗宫。所治六十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
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属四趣者。良有以也
(文)。」

【【■记】起世经。说修罗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
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今引长阿含释。复
言三时受苦。故属四趣也。
【■备】辨讹指三时受苦。乃
阎罗事。】

「【□注】常好斗战。文句二(二十二)云。毗摩质多生舍脂。帝释
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善见。帝释
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文)。」

【【■记】观佛三昧经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
水。洗其不净。堕泥变为卵。八千岁生一女。千头少
一。二十四手。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岁生一
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毗摩质多。索
乾达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
为妻。婆沙言。帝释纳舍脂者。诸天贪美色。故不为
族姓。以舍脂端正无双。故帝释纳之为妻也。瑜伽
论言。修罗与天斗时。或断支节。或破其身。或复致
死。若伤心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没。故
诸天胜。入修罗宫。尽取其女。修罗胜。便至天宫。取
其天酪美味。
【■补】天帝释发大愿。持般若波罗密。于
虚空中。刀杖自然而下。修罗耳鼻手足。一时脱落。
有师标言。又以手摇须弥山。动善见城。常释念般
若。上天助之。修罗败入藕孔。】
卷三 第 752b 页 X57-0752.png

「【□注】怕怖无极。净名疏二(十四)云。往昔嫉妒恼他。故常多
怖畏。(文)猜忌。辅行二上(二十五)云。又嫉佛说法。佛为诸
天。说四念处。彼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品。
彼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猜者。疑惧也。诗传
云。以色为妒。以行为忌。害贤曰嫉。故知修罗嫉贤忌
行。」

【【■记】此释怀猜忌心也。如婆沙言。彼修罗作是念。佛
为我等说四念处。必为诸天说五念处。佛为我等
说三十七。必为诸天说三十八助道法。以如是謟
曲心所覆故。不能得正决定。是为怀猜忌心也。又
有说。修罗疑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
说一众。佛为说四谛。谓有五谛。不为说一谛也。
【■备】
节义云。五念等有二说。一。论中明魔现作佛。为四
众说五念。三十八品。及修罗闻说四念。谓佛前为
诸天说五念。为我等说四念。谓佛有偏曲。二修罗
好胜。增如妄说也。】

「【□注】五常辅行一下(三)云。以慈育物为仁。以德推迁为
义。进退合宜为礼。权奇超拔为智。言可反覆为信。内
德具备。方成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罗。又据善心。仍
居下品。外扬五德。本在轻他(文)。」

【【■记】白虎通云。仁者。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
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人也。智者。知也。于事见微
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可反覆者。后可践
其言也。慢强无德者。虽外行五常。意在轻他。无内
卷三 第 752c 页 X57-0752.png
德也。
【■备】有师标曰。论问阿修罗。与天不异。今何说
善。下分为修罗果报。答。人能出家受戒。以至于道。
修罗心多謟曲。以近道难。故在人下。辨讹曰。合宜
宜字。准辅行应是仪字。否则犯于义者宜也之解。】

「【□注】十善。对十恶立。谓不杀等。又十。皆有止行二善。如
不杀止善。放生是行善等。」
卷三 第 753a 页 X57-0753.png


卷三 第 753b 页 X57-0753.png

【■记】夫十善对十恶立者。人能知恶招苦。必须息恶
行善。方可来世致清升乐果。故十善对十恶立也。
止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曰顺
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圣道之善也。不
净慈悲因缘等观。见藏教五停心中解。】

△五人道。

「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
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
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
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
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注】辅行二上(二十六)云。梵语摩㝹赊。此云意。人中所作。
皆先意思。易曰惟人为万物之灵。礼云。人者。天地之
心。五行之端。此亦未知五道故也。婆沙云。五道多慢。
莫过于人。又云。五道中能息意者。亦莫过人。(文)法苑
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人能安忍。」

【【■记】婆沙言。昔王名顶生。王四天下。告诸众生。诸有
卷三 第 753c 页 X57-0753.png
所作。意当善思。善筹量。善忆念。众生如教。思量忆
念。便能工巧作业。以所作先意思故。故名人为意。
人为万物灵句。出尚书泰誓篇。易字误。人与天地
合德。故曰天地之心。此以理言之也。端。履也。首也。
人统五行之全。故曰五行之端。此以气言之也。儒
典单就人论。故未知五道也。婆婆下。引释典解人。
文曰五道中慢心多者。莫若人。故名人趣。乃至五
道中能止息意。莫若人趣。以人能得解脱分善根。
能亲近善知识等四法。亦能修行亲近善知识等。
四法也。法苑曰。人者。忍也。谓于世间极苦。甘心(安忍)。】

「【□注】四洲。此世界下有三轮。下风。次水。上金轮。金轮之
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居中。铁围在外。中绕须弥。有七
金山。七香水海。第七山外。铁围之内。即第八咸海。东
西南北有四大洲。四洲土轮。居金轮之上。于四洲边。
复有二小洲。具如俱舍。」

【【■记】俱舍曰。安立器世界。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
卷三 第 753d 页 X57-0753.png
水。馀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
百半。周围此三倍。又言。中洲复有八。四洲边各二。
又言。瞻部边二洲者。一遮末罗。二筏罗遮末罗。胜
身边二洲者。一提诃。二毗提诃。牛货边二洲者。一
舍𢮎。二嗢怛罗漫怛里拿。俱卢边二洲者。一矩拉
婆。二憍拉婆。此一切洲。皆人所住。
【■补】十万为一洛
叉。即亿也。俱舍言。第一须弥山。高广各八万由旬。
须弥外第一香水海。横广八万由旬。第二双持山。
高广各四万由旬。第二香水海。横广四万由旬。三
持轴山。高广各二万由旬。四担木山。高广各一万
由旬。五善见山。高广各五千由旬。六马耳山。高广
各二千五百由旬。七障碍山。高广各一千二百五
十由旬。第七香水海。横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八
持地山。高广各六百二十五由旬。第八盐水海。三
十二万二千由旬。中有四洲。第九小铁围山。高广
各三百十二由旬。诸山入水皆八万由旬。住金轮
上。诸海皆深八万由旬。准此。山海四洲可知矣。】

「【□注】弗婆提。翻胜身。」

【【■记】西域记云。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
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翻初。日初出处也。】

「【□注】阎浮提。亦云瞻部。无热池侧。有赡部林。树影高大。
其果甘美。依树立名。此方无故不翻。西域记中。翻为
秽树。」

【【■记】大论言。阎浮。树名。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
卷三 第 754a 页 X57-0754.png
底有金沙。名阎浮檀金。以树故。名洲。此洲有五百
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西域记言。南赡部旧日阎
浮提。又曰剡浮洲。讹也。藏钞言。赡部。此土无相当。
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
【■补】非污秽之意。
高荫一切。名秽。】

「【□注】瞿耶尼。翻牛货。俱舍钞云。劫初时。高树下有一宝
牛。为货易故。」

【【■记】翻译名义云。牛货。亦番取与。藏疏言。以彼多牛。
以牛为货也。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
又曰劬伽尼。讹也。节义引长阿含言。西瞿耶尼有
大树。名斤提。树上有石牛幢。又以牛羊为货易。故
注含二意。】

「【□注】郁单越。亦云俱卢。翻胜处。胜三洲故。俱舍颂云。赡
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尺八)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
(东洲八肘。西洲十六肘。北洲三十二肘)唯有北洲人。寿定一千岁。馀三。
且据极分为言。未必全尔。」

【【■记】翻译名义云。郁怛越。翻胜处。亦言胜生。于四洲
中。有情处货。此最胜故。亦言高上。出馀三方故。西
域记云。北拘卢洲。旧言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俱
舍颂下。长行释言。赡部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少
分有长四肘。东洲八。西洲十六。北洲三十二。而一
肘长一尺八寸。则南洲身量多有六尺三寸。少分
有七尺二寸。东洲身量长有一丈四尺四寸。西洲
人身量长有二丈八尺八寸。北洲人身量长有五
卷三 第 754b 页 X57-0754.png
丈七尺六寸。又颂四洲人寿量言。北洲定千岁。西
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谓后减至十
岁。其劫初八万四千岁。又诸处有中夭。除北拘卢
洲。则知北洲胜也。】

「【□注】圣人不出其中。不生于彼。而阐化非不居彼。准宝
云经。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郁单越。八难。三途以
为三。人中则有四。一盲聋瘖哑。二世智辨聪。三佛前
佛后。四北俱卢洲。天上一无想。或指长寿天。受此诸
果报。不得于圣化。」

【【■记】此释八难也。若欲不受八难。须习四种轮摧。如
成论明菩萨习四轮。摧八难。一生中国轮。摧灭三
途。北洲。长寿天难。二修正愿轮。摧世智辨聪难。三
植善因根轮摧盲声瘖哑难。四近善人轮。摧佛前
释后难。故无四轮。未免八难。而北俱卢乃其一也。
净名疏。明二种八难。谓凡夫住事八难。二乘住理
八难。事即界内八难。理乃界外八难。荆溪言。若欲
略明。则有馀涅槃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
法。名为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
六根。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辨聪。不穷中
理。如佛前佛后。若实报土中。位位相望节节作之。
此并障于中道理也。然此且说住事八难。】

「【□注】苦乐相间。辅行四上(九)云。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
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故大论六(十二)云。阎浮提以三
事故。尚胜诸天。北洲不及。一能断淫欲。二识念力。三
卷三 第 754c 页 X57-0754.png
能精进勇猛。复有书般若。是故诸天下来听法。故大
经云。下下因缘故生北洲。乃至上上因缘故生南洲。
(文)妙玄六(二十九)云。四天下人。虽果报胜劣。俱有生老
病死。同是轻报泥犁(文)。」

【【■记】教说三天下。三种胜南洲。一长寿。二色胜。三地
胜。故南洲为下下。佛若出世。唯在南洲。东西伹往
不生。北洲不生亦不往。此指佛说。故论值佛。南洲
为上上也。妙乐曰。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
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牛
羊。北天下无我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
岁时百年时。南天下人未见果而修因。故知佛出
其地。故大论下。引證南洲为上。又教中明南洲有
五种胜三天上。及他化天。一勇健。二正念。三佛生
处。四修业地。五梵行。然不出大论三事也。大经曰。
人业十善。复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
上上。下因缘故。生郁单越。中因缘故。生弗婆提。上
因缘故。生瞿耶尼。上上因缘故。生阎浮提。疏言。十
善有四报。在四洲。南洲年命果报最劣。乃下业之
果。而言上上者。取修道行善边胜故。
【■补】能断淫欲。
即梵行也。能得解脱达分。得正决定故。禅中四分。
有退住进达。达者。于此定中发见思无漏。能到涅
槃。念力。即正念也。谓笃信念力。不见果而能广修
因故。三精进勇猛。即勇健也。有师标曰。念力。久远
所作而能忆故。勇健。不见果而能广修因故。】
卷三 第 755a 页 X57-0755.png

「【□注】五常五戒。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则不杀。义则不
盗。礼则不淫。信则不妄语。智则不饮酒。酒能昏性起
过故也。」

【【■记】此释五常五戒也。初二句。明戒常义。次五句。明
戒常合对。如提胃经中长者问佛。何故但说于五。
不说四六。佛言。五者。是天地之根。太乙之初。神气
之始。万物之祖。是故伹五。又曰。五戒者。令成当来
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悯伤不杀。曰仁。清察不
盗。曰义。防害不淫。曰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
曰信。此五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君子奉
之以立身。用之不暂弃。然是以五戒。顺世五常也。
今乃以五常通于五戒。如天台大师言。仁慈矜养。
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巳惠彼。是不盗
戒。体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
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
欺。是不妄语戒也。末句。明酒起过。如梵网经言。酒
生过失无量。若伸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
无手。大论开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药酒。皆不
得饮也。又问。出家禁饮。无待论矣。汉书言酒者。天
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求。扶衰养疾。故有
国家者。以酒合欢。以酒成礼。云何世间而得禁饮
耶。答。夏禹以前。不闻有酒。唐虞之治。礼备乐和。酒
之可戒亦明甚矣。又何论焉。又问。大师戒经疏开
不为过患者。何也。答。此正明免于过患者难也。诚
卷三 第 755b 页 X57-0755.png
使百拜。而祸不侵。无量。而乱不及。文忠。终身不醉。
思远。醉胜醒人。能如是者。疏文许开。意有在焉。如
其不能。禁绝为上。】

「【□注】又五戒。四性一遮。酒乃遮制。馀性是恶。大小乘禁
戒。此为根本。止观四(二)云。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犯
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
不受。无福。不受。犯。无罪。(文)辅行四上(三)云。所言性者。
即旧戒也。不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又云。五戒
者。四性一遮。故俱舍云。遮中唯离酒。为护馀律仪。若
论制巳。性上更加一个制罪。(文)性戒。轮王亦用。遮戒
如来所制。五戒十善。开合之异。身三。可见。不妄语。则
摄口业四种。酒防意地。则摄意三。」

【【■记】此明五戒四性一遮者。如报恩经曰。优婆塞五
戒。四是实罪。饮酒一戒。是遮罪。同结为五戒者。以
饮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故。如迦叶佛时。有优
婆塞。以饮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人问。何故尔。
答言。不作。以酒乱故。一时能破四戒。虽非实罪。与
实罪同也。大小乘戒根本者。法界次第言。犯五戒
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乘
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
坚持。则是五大施也。止观下。明性受二戒持犯罪
福有异。性戒者下。辅行云。料简三学无作有无。初
戒无作者。性戒不受。故无无作。若受戒下。辅行言。
明受得戒。即有无作故。性罪之上。加违无作出家
卷三 第 755c 页 X57-0755.png
等戒。无作别生。受得戒巳。感发无作。是故持则福
等虚空。破乃随破一支一境。举持劝受。加罪遮违。
况犯巳法除。复本清净。是为受得之戒。与性戒有
异。故辅行云。如伐草害畜。俱有违制之罪。作单提
悔。二遮俱灭。然于害畜。仍有性愆。故引大论解言。
违无作罪同灭。而偿命犹在。是为性受有异也。俱
舍下。文言。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馀律
仪。故为护馀。令离饮酒也。制巳加一制罪者。如大
论引经云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则弃。是比丘自誓
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故而违犯。是二罪是也。性
戒下。光明句言。开五戒。出十善。十善是旧法。轮王
亦用。亦名性罪。性罪。都是一切罪之根本。则知性
戒通为所用也。律明诸馀比丘。犯种种罪。如来一
一遮制。如礼乐。自天子出。故知遮戒局在如来所
制也。末二行。明戒善开合之异。如光明文句云。五
戒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摄意
三。俗不能护口。略制一妄语。释论言。说重者是妄
语。则巳摄三。饮酒。是邪命自活。增益恚痴。出世以
智慧为首。生死以三毒为根。若能禁酒。是防止意
地三毒。长养出世智慧也。
【■备】九山八海形状。及下
天道略知而巳。故不广录。统纪有三千大千图。须
者往检。】

△六天道二。初总判。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卷三 第 756a 页 X57-0756.png

【□注】辅行二上(廿六)云。今释典中。所言天者。亦名最胜。亦
名光明。(文)文句四末云。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文)。」

【【■记】婆沙言。诸趣中胜故。谓有胜乐。胜吉。善胜。身胜。
形体胜。有如是等胜。故名为天。又曰。有说诸天无
昼夜。常以光明自照。故曰天趣也。文句下。如正理
言。天者。威德特尊。神用自在。又别行钞言。天者名
无愁恼。常受快乐故。】

「【□注】二十八天不同。举竖包横也。若统论一佛化境。则
有三千大千世界。」

【【■记】若以横论。则欲界忉利一天。即有三十三天。今
以竖论也。】

「(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二禅统一小千。三禅统一中千。四禅统一大千。三千是总。大千是别。总别双举。以别
显总也)。」

【【■记】或问金光明经。说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
其香遍布。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
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则大千直至有顶天。今何
言四禅统一大千耶。今答。所以尔者。为与长阿含
十八。杂阿含十六。正理三十一。及瑜伽。智论。杂集
显扬。同意故也。况有云。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
灾所坏。故此以四禅统大千也。】

「【□注】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谓一千四洲。一千日月。一千须弥。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天。总名小千世界。一
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
卷三 第 756b 页 X57-0756.png

【【■记】此段原注。正释前七句颂。而与俱舍长行释颂
同。】

「(小千为一二禅所覆。中千为一三禅所覆。大千为一四禅所覆。例此。应云千个初禅为小千。千个二禅为中千。
千个三禅为大千。小千如千钱。中千如千贯。大千如千个千贯)。」

【【■记】此段原注准例举譬论释俱舍言。此文易了。总
以喻显也。】

「(然以十万为亿。则大千有万亿日月而光明经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等者。盖亿有四种。一。十万为
亿。中千有十亿。大千万亿。二。百万为亿中千有一亿。大千有千亿。三。千万为亿。大千则有百亿。光明据此数也。
四。万万为亿。大千世界伹有十亿。又复四禅非想唯一。亦言百亿者。光明记五七云。以下望上言之耳。又恐翻
译之讹也。以义净重翻。则无百亿非想之言)。」

【【■记】此段原解。释违光明经云。若据俱舍释违。则言
大千有万亿日月。光明经云。大千百亿日月者。盖
此方黄帝算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也。下等数法。
十十变之。中等百百变之。上等倍倍变之。今此三
千。若以小数。计有万亿。若以中数。计从千百巳上。
百变之。则有百亿也。故华严钞云。若以小数者。小
数则下等。十十变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
千小千为中千。巳有十亿。更一千中千。为一大千。
一千中千。即为千个十亿。故为万亿。若约中数者。
谓从千巳上。方百百变之。谓百小千。方为一万。千
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十个中千。始为百万。方
是一亿。既十中千为一亿。若千个中千。则有百亿。
故知论约下等小数。而言万亿。经据中数。故言百
亿日月等。
【■补】以下望上言者。因下初禅。有百亿须
卷三 第 756c 页 X57-0756.png
弥等。望上四禅非非想。亦带言百亿也。】

「(又瑞应经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者。万即大千谓万亿。二千。即中千小千也。盖言佛生迦维卫国。是
三千世界之中央也)。」

【【■记】万即大千下。释明瑞应经文。】

「(须知成住坏空。各二十劫。为一大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于住劫中二十增减。每一增减。有小三灾。坏于有情
住劫尽时。乃有大三灾。坏于世界。经二十劫。空劫成劫。各二十劫。并约住劫数量而论)。」

【【■记】此释第八句颂。
【■补】成住坏空。大中小劫。大小三
灾。统纪详载。
【■备】辨讹云。小三灾坏有情。在住劫论。
坏劫中云。十九劫坏有情。乃是空有情也。】

「【□注】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
止。」

【【■记】此明三小灾起。而此一颂。出论第十二卷十一
纸。论释言。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
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于十岁。小三灾现。
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此小三
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谓中
劫末。十岁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
蔽其心。邪法萦缠。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
如猎师见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利刀。各骋凶狂。互
相残害。故说刀兵。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
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辙命终。难可救
疗。故说疾疫。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
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饥馑。多
分命终。故说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由二
卷三 第 757a 页 X57-0757.png
种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
集而死。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后人。辍其所食。
置于小箧。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为聚集。言有白
骨。亦有二因。一。谓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
骨便现。二。饥荒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有运筹
言。亦二因故。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
至幼。随筹至日。得少粗食。二谓以筹挑故场。得少
榖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馀命。然教中说。若
人能一昼夜。持不杀戒。未来决定。不逢刀兵灾起。
若能以一诃梨怛鸡。即呵梨勒果。此言天主持来。
起殷净心。奉施僧众。当来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
能以一抟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当来决定不逢
饥馑灾起。此小三灾。各经几时。刀兵。唯七日夜。疾
疫。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寿
渐增。东西二洲。无根本三灾。有相似灾起。谓嗔恚
增盛。似刀兵。身力羸劣。似疾疫。数加饥渴。似饥馑。
北洲总无。前说火灾焚烧大千世界。馀二灾亦尔。】

「(据瑜伽论。人寿减至三十岁。饥馑灾起。七年七月七日止。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七月七日止。减至十岁时。
刀兵灾起。七日七夜止。今俱舍云。至十三灾现者。乃据减劫之极为言也。故自十岁返次送对。则十岁刀兵。乃
对七日。二十岁时。疾疫。乃对七月。三十岁时饥馑。乃对七年。则与瑜伽初无异也)。」

【【■记】此会释二论。对次异同。】

「(垂裕记十(十二)引什师云。婆须密。从忉天下生王家作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以今瞋恚无慧
故。至此短寿。是故汝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十岁。如是展转增至八万四千岁也。(文)
论增则子年倍父年。则自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论减。则百年减一年。则自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故一增一
卷三 第 757b 页 X57-0757.png
减。为一小劫)。」

【【■记】此示名小劫。然此一增一减。亦名一辘轳劫。
【■备】
辨讹云。子年倍父句。或生人倍于父年。取其为信。
未必人人如此也。百年减一之言。未详出处。阿含
云子年倍父年。增既倍倍而增。减亦半半而减。虽
如此言。亦非顿增顿减。如今人寿。较古渐减。故据
理以渐增渐减为是。达者详之。】

「【□注】三灾水火风。上三定为顶。」

【【■记】此颂明大三灾起。今明三灾顶处。】

(二禅。为火灾顶。三禅。为火灾顶。四禅。为风灾顶)。」

【【■记】更不过上。故三皆顶。】

「【□注】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初禅内有觉观。能烧恼心。等外火灾。二禅内有
喜受。与轻安俱。润身如水。故遍身粗重。等外水灾。三禅内有动息。息亦是风。等外风灾。四禅无内患。故亦无外
灾)。」

【【■记】此二句颂。通明四禅有灾无灾之所以也。此释
与论。辞异意同。以论释下三定。先有徵云。何缘下
三定。遭水火风灾。初二三定中。内灾等彼故。又论
称初静虑等。此称初禅等。又论称寻伺。此称觉观。
是辞异意同也。又论云。何缘不立地亦为灾。以器
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
还违地。今注中无此徵释也。论释第四定。亦先徵
言。第四静虑。何缘无外灾。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
是佛说彼名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有说彼地。
有净居天。故彼不遭诸灾所害。由彼不可。生无色
卷三 第 757c 页 X57-0757.png
天。亦复不应。更往馀处。是则与今注辞义。详略有
异也。
【■备】辨讹云。准俱舍论遍身粗重下。有由此皆
除一句。当注其下。方可销文。否则遍身句。亦不必
引。】

「【□注】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彼器。即依报。虽云不动。非是常住不坏之法。情
即有情正报。彼天宫殿。情生则生。情灭则灭)。」

【【■记】此二句颂。单明第四禅非常住不动也。此释与
论意同。以论文言。若尔。彼地器应是常。不尔。与有
情俱生俱灭故。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
处各别。有情于生时死时。所住天宫。随起随灭。是
故彼器。体非常住。虽云不动者。以论释有言。由此
佛说。彼名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然非是常住
不坏之不动也。】

「【□注】要七火一水。七火水后风(初禅以下。七经火灾。是则七番成住坏空。当七
大劫。第八水灾。齐于二禅。又一番成坏。当八大劫。如是初禅巳下。七七四十九火。二禅巳下。七番水灾。成五十
六劫。初禅巳下。又七火灾。当六十三劫。六十四劫。风灾坏至三禅也。又火灾兴。由七日并现。劫第未坏时。六日
隐在双持山下。世界坏时。后六日渐出。水灾起时。由雨霖注。风灾生时。由风相击。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又业力
尽随处生风)。」

【【■记】此释颂与论互有详略。论言。所说三灾。云何次
第。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此后
无间。复七火灾。度七火灾。还有一水。乃至满七水
灾。复七火灾。此第八番。即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
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何缘如是。由彼有情。修
习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渐长。初禅寿一大劫。
卷三 第 758a 页 X57-0758.png
二禅第三天八劫。三禅第三天六十四劫。由是所
居亦渐久住。是论释详。而注略也。七日并现者。如
七日喻经言。佛告诸比丘。一切有为法。无常变异。
皆归磨灭。劫欲尽时。大旱积久。草木皆焦。第二日
出。诸小流水皆竭。第三日出。大河亦涸。第四日出。
阎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达多池。皆亦空竭。第
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须弥山等。皆悉
烟出。如陶烧器。第七日出。悉皆炽然。无复烟气。地
及须弥。乃至梵天。火皆然满。故俱舍言。此大三灾。
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灾兴。由七日
现。次水灾起。由雨霖霪。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
灾力。坏器世间。乃至微尘。亦无馀在。又复应知。三
灾既由众生。嗜饮食。好懒惰所致。则僧伽蓝中。当
以佛法住持。方能佛法久住。若以衣食而住。则令
灾起法灭。吾人安忍法灭。悠扬嗜味。坐待三灾耶。

【■备】天溪问答中。问。六日隐双持。何以不坏双持。答。
当约众生业力判之。六日不坏双持。乃众生业力
未尽也。】

△二别显三。初欲界。

「初欲界六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
顶。自有三十三天。巳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备】补遗曰。正法念经言。第一善法堂天。即帝释。二
住峰天。三山顶。四善见城。五钵秘地。六住俱吒。七
杂殿。八欢喜园。九光明。十波利树。十一险岸。十二
卷三 第 758b 页 X57-0758.png
杂险岸。十三摩尼藏。十四旋行地。十五密殿。十六
鬘影处。十七柔软地。十八杂庄严。十九如意地。二
十微细行。二十一歌音乐。二十二威德轮。二十三
月行。二十四婆利。二十五速行。二十六影照。二十
七智慧。二十八众分。二十九住轮。三十上行。三十
一威德颜。三十二威德炎轮。三十三清净天。】

「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巳上四天
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

【□注】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初如五至十。
色圆满有衣(辅行六上二云。地居形交。忉利以风为事。夜摩抱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
但视文)。」

【【■记】六天有欲。为欲界。此释颂前两句受欲事也。】

「(六欲天化生时。四天王天。如五岁儿。乃至他化。如十岁儿。后则渐长。如其身量。色界初生。身量即成。且具天衣。
如梵众生初生。长半由旬)。」

【【■记】此释颂后两句。初生身量。总上所释与论辞语
详略有异。以论释言。唯六欲天。受妙欲境。于中初
四天王。二忉利天。依地居之天。彤交成淫。与人无
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馀不净夜摩
天众。才抱成淫。睹史多天。但由执手。乐变化天。唯
相向笑。他化自在。相视成淫。世施设中。说相抱等。
但为显彼。时量差别。以上诸天。欲境转妙。贪心转
捷。故使之然。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化
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次二句。明生天众身量。
又释曰。且六欲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
卷三 第 758c 页 X57-0758.png
岁人。生巳身形。速得成满。色相天众。于初生时。身
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同中印
土也。
【■备】节义言。诸天皆从父母膝上生。或父母卧
处生。于女天膝卧处生。只一母。男天膝卧处生。则
一父。又源洪师曰。六欲诸天。皆有莲池。凡诸天配
夫妇巳。共游莲池。见华乳生。男女共摸捏此乳。令
乳得阴阳之气。内孕天形。月满华开。形相具足。譬
如卵生。要藉父母煖气而成。不同佛国莲华化生
也。】

「【□注】四天王天。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国。护持国
土故。居黄金埵。领乾达婆。富单那。南方毗留勒叉天
王。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居琉璃埵。领鸠槃茶。
薜荔多。王有九十一子。如灵感传。西方毗留博叉天
王。此云广目。亦云非好报。亦云杂语。能作种种语故。
居白银埵。领毗舍阇。毒龙等。北方毗沙门天王。此云
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水晶埵。领夜叉。罗刹。诸
处建立天王堂。事见唐天宝元年。如僧史略。」

【【■记】翻译名义言。提多罗咤。翻治国。主乾闼婆。及毗
舍阇。乾闼婆。天主幢倒乐神。毗舍阇。啖精气鬼。亦
名颠狂鬼。光明疏言。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王
名提头赖吒。此言持国。又翻安民。毗流离。翻增长。
主鸠槃茶。及薜荔多。鸠槃茶。旧曰冬瓜。阴如冬瓜。
行置肩上。坐便踞之。薜荔多。言祖父。饿鬼劣者也。
光明疏言。王名毗留勒叉。翻免离。今注言王有九
卷三 第 759a 页 X57-0759.png
十一子。如灵感传者。未详。毗流波叉。翻杂语。主诸
龙。及富楼多那。即富单罗。此言臭饿鬼。主热病。光
明疏曰。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
广目。鞞沙门。翻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夜叉。翻勇健。
又翻轻疾。飞空捷疾故。罗刹。翻暴恶。又言可畏。乃
食人之鬼。光明疏曰。王名毗沙门。索隐言。福德之
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合掌擎古佛舍利塔。僧
史略曰。唐天宝元年。西番五国来冠安西。二月十
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
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
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
荷戈。立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
二子独健。副殿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报二
月十一日巳时。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
可长丈馀。皆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地动山摇。
经二日。番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
怒视蕃师。谨绘图像。随表进呈。帝敕诸道州府城
楼。于西北隅。居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
者是。
【■补】大论曰。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
德。皆名曰帝。能护十方。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
四王。
【■备】记引持国天王。所主毗舍阇。与注不同。】

「【□注】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梵语苏迷卢。亦云须弥。此
云妙高妙。谓四宝所成。高谓出众山表。始从水际。至山半腹。分为四级。相去各十千由旬)。」

【【■记】此释与论同。论言。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
卷三 第 759b 页 X57-0759.png
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从第
三至第四层。亦十千量。】

「【□注】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此横广也。旁即是横最下一层。广十六千踰缮
那。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也)。」

【【■记】此释亦与论同。论言。此四层级。从妙高出。旁出
围绕。尽其下半最初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
级。如其次第八四二千也。】

「【□注】坚首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坚首等三。皆药叉众。
大王。即四天王。坚首。最下级。乃至四王。居最上级)。」

【【■记】此明王众居四级也。注释与论。详略之异。以论
□□□□□□□□□□□□□□□□□□□
□□□□□□□□□□□□□□□□□□□
□□□□□□□□□□□□□□□□□□□
□□□□□□□□□□□□□□□□□□□
□□□□□□□□□□□□□□□□□□□
□□□□□□□□□□□□□□□□□□□
□□□□□□□□□□□□□□□□□□□
□□□□□□□□□□□□□□□□□□□
□□□□□□□□□□□□□□□□□□□
□□□□□□□□□□□□□□□□□□□
□□□□□□□□□□□□□□□□□□□
□□□□□□□□□□□□□□□□□□□
□□□□□□□□□□□□□□□□□□□
□□□□□□□□□□□□□□□□□□□
卷三 第 759c 页 X57-0759.png
□□□□□□□□□□□□□□□□□□□
□□□□□□□□□□□□□□□□□□□
□□□□□□□□□□□□□□□□□□□
□□□□□□□□□□□□□□□□□□□
□□□□□□□□□□□□□□□□□□□
□□□□□□□□□□□□□□□□□□□
未有三光。众生福力。感乱风。吹火精。黄金精。二宝
作日。日天子所居城郭七重。东西二千里。南北高
下亦然。周围八千里。又乱风吹琉璃白银二宝作
月。月天子所居宫城七重。东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南北高下亦然。周围七千八百四十里。皆大风持。
犹如浮云。右转而行。五风者。持。谓有力。能护持宫
殿。养。谓能保养宫殿。受。谓含容宫殿转。谓转日月。
调。谓调日月寒暑。然此注中五风。名与长阿含。有
同有异。经言。又为五风所持。自然运转。一持风。二
住风。三动风。四转风。五行风。同异可见也。齐双持
山顶者。如长阿含及楼炭经。皆曰日月天子之果
报。与四王同。又楞严明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
宫。故知日月宫城。高齐双持山也。旋环须弥腹。照
四天下者。若据张衡浑天图。则言日如鸡子黄。天
如鸡子白。日从东出。渐渐西没。复从土下。入地东
出。绕天地转。故言日出扶桑。日入濛汜。如此方所
论。乃以日月竖行也。今是旋绕山腹。周围照四天
下也。须弥七金及铁围山下。明九山高广数量。如
卷三 第 760a 页 X57-0760.png
俱舍颂曰。苏迷卢处中。谓苏。即妙也。迷卢。即高也。
次踰健达罗。翻双持。以山顶有二道脊。山能持此
故名也。伊沙陀罗山。翻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
山顶持故。竭地洛迦山。俱舍疏曰。此即西方树名。
大疏但依状翻。不出其名。颂疏言。此方亦有名担
木山。山上宝树。形似彼故。苏达梨舍那。翻善见。见
者称善故。额湿嚩羯拿。翻马耳。山形似彼故。毗那
怛迦山。翻象鼻。山形似彼故。尼民达罗山。俱舍疏
曰。鱼名也。其鱼嘴尖。山形似故。华严音义言。此言
持边山也。七金外边。围绕馀六山故。于大洲等外。
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
万。妙高出亦然。馀八半半减。广皆等高量。是也。末
二句。明日月宫城广量。旧曰。日形纵广五十由旬。
月形四十九由旬者。乃准楼炭经也。星最小者。一
俱卢舍。最大者。十六踰缮那。】

「【□注】俱舍颂云。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

【【■记】此二句颂。明日月出没也。】

「(辅行引长阿含二十二云。郁单起夜半。弗婆提日没。阎浮提日中。瞿耶尼日出。经文次第四方遍转而说。彼经
又云。阎浮提为东。弗于逮为西。乃至单越为西。于逮为东。以由日月转故。皆谓日出处为东(文))。」

【【■记】此段原注。引经释颂。于中更引经明四洲互为
四方。今记本论释言。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
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
能照。随有情业。增上所生。能于根身果华稼穑药
草等物。如其所应。为益为损。唯一日月。普于四洲。
卷三 第 760b 页 X57-0760.png
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为四洲同时不。不尔。云何
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
等。馀例应知。日行北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增
有减。】

「【□注】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如新月则西近于日。自影覆东。故见东缺。残月
则东近于日。自影覆西。故见西缺)。」

【【■记】此颂明月之盈亏也。注与俱舍释同。论言。世施
设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被日轮光
所侵照。馀边发影。自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满
也。
【■补】近日自影覆句。依会玄引俱舍。则言近日日
影覆。以日行稍疾。月行稍迟。行度有异。如月尽时
渐近日轮。日光赫奕发辉照彼。映夺不现。乃至对
照。或照须弥。不被照时。即全体现也。长阿含言。其
城方正。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遥看似圆。而
实方正。然教中多说。不能具记。即近日自影覆。亦
有多说。有言自影者。以月原黑。假日光而明。故月
西近日。西边则明。而东边月自影本黑。故不明也。
又言。假如月西行近日。则月本低日一由旬。而彼
日光照之。故自影则落东边也。如人立日中。日若
在东。则影落西也。】

「【□注】忉利。此云。三十三。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帝释殿。
昔世三十三人。天帝为主。于摩竭陀国修胜业故。故
同生此。」

【【■补】大论曰。昔婆罗门。姓憍尸迦。与三十二人。共修
卷三 第 760c 页 X57-0760.png
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三十二
为辅臣。
【■记】又净名疏言。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
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
修。修塔功德。报为忉利天主。而助修者。报作辅臣。
合为三十三天也。】

「【□注】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经过八万踰缮那)三十三天居。」

【【■记】此下四颂。明忉利境。论释言。三十三天。住迷卢
顶。其顶四面。各八十千。与下四边。其量无别。有馀
师说。周八十千者。别说四边。各唯二万也。】

「【□注】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有药义神。名金刚手。执金刚杵。止住其中。护诸
天故)。」

【【■记】又论言。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
百由旬也。】

「【□注】中宫名善见(见者称善故)。」

【【■记】此颂帝释宫。又论兼释其量曰。于山顶中有宫
名善见。面二千半也。】

「【□注】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善见外墙。以金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千门)。」

【【■记】此颂明宫城。高广形量。小注详于释论。】

「【□注】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记】此颂明城内地殿周量。论释云。其地平坦。真金
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妒罗绵。于
践蹑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之大城也。于其
城中。有殊胜殿。乃诸天朝会之所。如王家之太极
殿。名为殊胜者。以其种种妙宝。具足严饰。蔽馀天
卷三 第 761a 页 X57-0761.png
宫。故名殊胜也。面二百五十由旬。故云周千也。是
明城中诸可爱事也。】

「【□注】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城外四苑。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
恶苑。粗涩战器。天欲战时。刀杖等现。三。杂林苑。杂受欲乐故。四。喜林苑。极妙之境。观者无厌名曰喜林也)。」

【【■记】注释与论互详。论云。城外四面。有四苑庄严。是
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在东门外。二粗恶苑。
在南六外。三杂林苑。在西门外。四喜林苑。在北门
外。四苑周正。各一由旬。此为外饰庄严大城也。】

「【□注】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苑边有池。去苑各二十由旬)。」

【【■记】此二句颂池也。如论云。四苑四边。有四妙池。中
间各去苑二十踰缮那。是彼诸天。共游戏处。诸天
于彼。角胜欢娱。有说地者。恐误。】

「【□注】东北圆生树(城外东北。树名圆生。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遍满百踰缮那。逆风犹遍
五十踰缮那)。」

【【■记】此注释颂望论为略。以论释云。城外东北。有圆
生树。是三十三天。受欲乐胜所。耸干上升。枝条旁
布。广高量等。百踰缮那。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
熏满。百踰缮那。若逆风时。犹遍五十。有馀师云。香
无逆熏。义依不越树界。故说逆熏。理实圆生。有如
是德。所流香气。能逆风熏。虽风力所遏。然能相续。
流趣馀方。渐劣渐微。近处便歇。非能远至。如顺风
吹。转至馀方。为但风熏。别生香气。此义无定。诸师
俱许无失。若尔。何故薄伽梵言。华香不能逆风熏。
根茎等香亦复尔。善上功德香芬馥。逆风流美遍
卷三 第 761b 页 X57-0761.png
诸方。据人间香。故作是说。】

「【□注】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议论如法不如法事)单修上品十善。
(拣夜摩巳上。兼修定故)夜摩此翻善时。亦名时分。时时唱快乐
故。」

【【■记】夜摩。新云须𦦨摩。此翻善时分。时时唱乐故。大
集云。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时分。又云。赤莲开为
昼。白莲开为夜。以日光不及。故云善时。】

「【□注】兜率。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于五欲境。
知止足故。」

【【■记】兜率。内院菩萨居。外院天人居。又佛地论。名喜
足。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也。】

「【□注】化乐。于境变化。自娱乐故。」

【【■记】化乐。自化五尘。而娱乐。楞严名乐变化。变。谓转
变。转粗为妙。化。谓化现。无而忽有。此天娱乐时。自
以神力福力。变现种种妙欲娱乐也。】

「【□注】他化自在。欲得境时。馀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巳
乐。即魔王也。净名云。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
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文)。」

【【■记】大论云。夺他所化。而自娱乐。名他化自在。亦名
化应声天。是欲界顶天。假他所化。以成自乐。即魔
王也。魔王者。大经疏曰。魔名杀者。波旬名为恶中
之恶。住欲天顶。为欲界主也。净名经云。十方无量
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
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赤色三昧
卷三 第 761c 页 X57-0761.png
者。大经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得赤色三
昧。以破他化自在天有。故也。
【■备】辨讹曰。当知他化。
为欲界天主。与佛有违。故称魔王。大集经中魔王。
别有一天。住他化上。非他化即魔王天也。】

「【□注】未到定。未入根本禅也。止观九(四)云。住欲界定。从
是心后。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
铺。犹如虚空。囧囧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
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定相。(文)然生上四天。自是欲
界定力。令从欲天极处为言。云未到定。不必四天皆
尔。」

【【■补】此释未到定也。初句。直释定名。谓初禅巳上。为
根本也。止观下。證释定相。谓端身正坐。调和气息。
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乃至犹见有身心
之相。是欲界定。若住欲界定。数息为观。以定散乱。
从是定心后工夫更进。凝然湛寂。泯然一转。以有
相转成无相。忽然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床服。
如太虚空。囧。音迥。光明也。安隐者。以烦恼性障犹
在。而事障巳空故也。事障未来者。谓能障未来禅
定也。又事障者。欲界身首等为能障。未到定禅为
所障。今障去身空。欲界垢染色境俱空。未来禅定
得发。性障犹在。未入初禅。名未到定相。由其未入
根本。名未到定。欲天极处。指他化言。】

「【□注】俱舍颂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里也。初四
天王长半里。上五并半里论增)。」
卷三 第 762a 页 X57-0762.png

【【■记】此颂明欲天身量也。论释言。欲界六天。最下身
量。一俱卢舍。分为四分之一。如是后后。一一分增。
至第六天。一俱卢舍半。是也。】

「【□注】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
增(四天王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忉利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日。乃至他化十六千岁。以人间千
六百年为一日)。」

【【■记】此明寿量。论详释曰。人间五十岁。为六天中最
下天一昼夜。承斯昼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
彼寿五百年。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
二天一昼夜。承斯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
等四。如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承
斯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
双持巳上。日月并无。依华开合建立昼夜。如拘勿
头。钵特摩等。又依诸鸟鸣静差别。或依天众窹𥧌
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注】法华文句(二十九)云。三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
四王是外臣。如武将。(文)又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
六欲天主。虽主欲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
如感通传。」

【【■记】此分欲界有二天主也。虽魔王所主界宽。帝释
所主界局。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王终不得制
也。如感通传。天人费氏言。一王有八将军。四王三
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
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馀三天下。佛法大宏。然出家
卷三 第 762b 页 X57-0762.png
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黠慧。烦恼
难化。南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
槃。亲受付嘱令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
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诚。不敢不行。虽见毁
禁。悯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
往失。韦将军。最存宏护。多有魔王子女。轻弄比丘。
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剪除。故
有事至四王所时。王见皆起。谓韦将军修童贞行。
护正法教。是故魔王不能得制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