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80-A¶ 第 671a 页
* No. 980-A
天台四教仪注汇辅宏记原序
天台四教仪集注一编。入藏流通旧矣。特以文约义
丰。非广搜经论以阐发之。新学何以深入堂奥耶。辅
宏记者。相传山家后嗣。集而记之。所以辅弼集注。而
宏扬教观者也。又曰扶宗记。惜沿今不登梨枣。秘之
讲座。珍逾龙藏。遂致传写者句读脱阙。字画乌焉。盖
一展卷。而指不胜屈矣。予自乾隆丁丑搆兹记。癸巳
乃得。复获抄本仪注注。暨诸先德集注标本。于是抽
閒四载。欣然废寝忘餐。汇成十卷。更其题曰注辅宏
记。方思精密重编。公诸同志。以成秉教必要之书。何
期草始就。而双目损明。岂夙生之少植欤。抑因缘时
节之尚有待欤。留赠后贤。详加参订。以付梓流通。庶
几尽未来际。俾见闻者。共得游于三德之秘藏也夫。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岁在已亥七月哉生明比丘示
三氏性权谨识
980-A¶ 第 671b 页 X57-0671.png
* No. 980-B
辅宏记补订序
如来一代时教。始自道场。迄乎双树。其间顿渐权实
之部。偏圆半满之谈。于法华而开示佛之知见。乃大
畅其本怀。夫所谓佛之知见者。一念三千空假中不
思议绝待之妙法也。宗此者。谓之圆宗。解此者。谓之
圆解。修此者。谓之圆修。證此者。谓之圆證。法华偈云。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意不在兹乎。迨迦叶十三传。而有龙树著中论。译之
震旦。北齐文师读之。悟因缘即空假中一偈之旨。以
授慧思。思师以授智者。智者大师契法华三昧。发旋
陀罗尼。创立两种四教。判定一代五时。诚所谓一家
教观。统摄龙藏者也。继之者。章安顶。缙云威。东阳威。
左溪朗。荆溪然。而天台若教若观之书。于是乎大备。
荆溪而下。承之者。兴道邃。至行修。正定外。妙说琇。高
论竦。常照寂。惟远通。法智礼。而教复称中兴矣。法智
而下。绍之者。南屏臻。从谏辨。车溪卿。宜翁观。元实印。
佛光照。子庭训。东溟日。普智碍。天竺慧。东禅翁。百松
觉。无尽灯。灵峰旭。旭师。灵峰一枝之始祖也。作阄祷
于佛。得台宗焉。传之者。苍晖晟。警修铭。履源洪。素莲
珠。道来成。成师于灵峰为第六世。嗣子嗣孙。今皆分
座诸方矣。方成师之讲法武林也。曾授富春单子华
辅宏记补订序
如来一代时教。始自道场。迄乎双树。其间顿渐权实
之部。偏圆半满之谈。于法华而开示佛之知见。乃大
畅其本怀。夫所谓佛之知见者。一念三千空假中不
思议绝待之妙法也。宗此者。谓之圆宗。解此者。谓之
圆解。修此者。谓之圆修。證此者。谓之圆證。法华偈云。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意不在兹乎。迨迦叶十三传。而有龙树著中论。译之
震旦。北齐文师读之。悟因缘即空假中一偈之旨。以
授慧思。思师以授智者。智者大师契法华三昧。发旋
陀罗尼。创立两种四教。判定一代五时。诚所谓一家
教观。统摄龙藏者也。继之者。章安顶。缙云威。东阳威。
左溪朗。荆溪然。而天台若教若观之书。于是乎大备。
荆溪而下。承之者。兴道邃。至行修。正定外。妙说琇。高
论竦。常照寂。惟远通。法智礼。而教复称中兴矣。法智
而下。绍之者。南屏臻。从谏辨。车溪卿。宜翁观。元实印。
佛光照。子庭训。东溟日。普智碍。天竺慧。东禅翁。百松
觉。无尽灯。灵峰旭。旭师。灵峰一枝之始祖也。作阄祷
于佛。得台宗焉。传之者。苍晖晟。警修铭。履源洪。素莲
珠。道来成。成师于灵峰为第六世。嗣子嗣孙。今皆分
座诸方矣。方成师之讲法武林也。曾授富春单子华
980-A¶ 第 671c 页 X57-0671.png
藏。以一心三观之要。单子淹通贤首慈恩诸家。尝究
西来大意。一夕闻虫声。乃深悟。有颂云。促织促织。汝
太饶舌。露冷风凉。声声啼血。故其谈教也。语语从胸
襟流出。不偏不泥。贯达诸宗。雄辨若云。所向无滞。殆
有获于辨才三昧者欤。单子有门人曰钱子伊庵。潜
心内典。与余方外交。嘱较辅宏记补订一书。间有一
二损益处。钱子均采入焉。噫。禅林胶理。即而藐修。讲
师竞多。闻而拨观。如斯流弊。于今尤甚。曷不玩味乎。
兹集。而知不思议绝待之体。境观一如。解行兼进。以
速到一切智海。免为增上慢人。不亦庆快平生也哉。
钱子书成。而单子巳卒。索序于余。余惟是集之由来。
及利导后贤之意。钱子述之详矣。故特序台宗授受
之源。以公来哲。俾知闻风兴起云尔。
龙飞嘉庆二十一年岁在丙子仲冬长至日比丘仪
润氏源洪书于武林苕上真寂精舍
* No. 980-C
辅宏记补订自叙
四教仪集注辅宏记者。逸其名。讲师传为帐中秘。余
受之华藏单先生。继得示三氏补注于元如师。卒得
西来大意。一夕闻虫声。乃深悟。有颂云。促织促织。汝
太饶舌。露冷风凉。声声啼血。故其谈教也。语语从胸
襟流出。不偏不泥。贯达诸宗。雄辨若云。所向无滞。殆
有获于辨才三昧者欤。单子有门人曰钱子伊庵。潜
心内典。与余方外交。嘱较辅宏记补订一书。间有一
二损益处。钱子均采入焉。噫。禅林胶理。即而藐修。讲
师竞多。闻而拨观。如斯流弊。于今尤甚。曷不玩味乎。
兹集。而知不思议绝待之体。境观一如。解行兼进。以
速到一切智海。免为增上慢人。不亦庆快平生也哉。
钱子书成。而单子巳卒。索序于余。余惟是集之由来。
及利导后贤之意。钱子述之详矣。故特序台宗授受
之源。以公来哲。俾知闻风兴起云尔。
龙飞嘉庆二十一年岁在丙子仲冬长至日比丘仪
润氏源洪书于武林苕上真寂精舍
* No. 980-C
辅宏记补订自叙
四教仪集注辅宏记者。逸其名。讲师传为帐中秘。余
受之华藏单先生。继得示三氏补注于元如师。卒得
980-A¶ 第 672a 页 X57-0672.png
绍昙上人辨讹于源洪师。皆释仪注之要书也。余慧
劣遇艰。复乏净财。翻阅删辑者。迨二十馀遍。晨夕祈
三宝加被。五载而订定。制聚珍字。盘勉成之。自丙子
五月十有二日首事集印。越十一月朔后三日。日在
长至而告成。其间较定舛讹。赞襄乃事者。则源师力
也。或有问曰。子禀单传于曹溪。何复杂研夫诸教。今
尤汲汲焉流通台家之辅宏记者。何欤。余笑曰。宗门
运水搬柴。粗言细语。皆西来意。于经论何独不然。然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应次第尽。子将谓一
悟即佛。无事熏修耶。初祖不立文字。而属二祖以楞
伽。子独未之闻耶。矧吾侪浅知肤见。三毒勃如。其敢
毁木叉拨修多罗。作师子虫耶。且余尝闻诲于华藏
先生矣。佛法东流。迄今繁衍者天台。而外标直指者。
厥有达磨。阐法界者。厥有贤首。成唯识者。厥有慈恩。
馀如净宗。密宗。律宗。斯诸祖者。悉大悲为心。各开方
便门。以作如来之使者也。然简偏圆。辨邪正。知病识
药。应病授药。横竖该罗。教观美备。可以评衡诸家之
权实。希一生之登住者。则莫如天台。其习焉而全不
奏功者。非空言无补。即一暴十寒。或方便正修境乘
之阙漏。非天台咎也。然就天台一家论之。智者。章安。
荆溪。四明。诸著述。文富而义玄。幽邃汪洋。目眩神骇。
兼之一家立义。旨各有归。如借用地论教證四种。妙
玄借成二意。而辅行借成三意。别行横学无作四门。
位浅只应但中。而释签谓附彼教。如斯异同。难以枚
劣遇艰。复乏净财。翻阅删辑者。迨二十馀遍。晨夕祈
三宝加被。五载而订定。制聚珍字。盘勉成之。自丙子
五月十有二日首事集印。越十一月朔后三日。日在
长至而告成。其间较定舛讹。赞襄乃事者。则源师力
也。或有问曰。子禀单传于曹溪。何复杂研夫诸教。今
尤汲汲焉流通台家之辅宏记者。何欤。余笑曰。宗门
运水搬柴。粗言细语。皆西来意。于经论何独不然。然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应次第尽。子将谓一
悟即佛。无事熏修耶。初祖不立文字。而属二祖以楞
伽。子独未之闻耶。矧吾侪浅知肤见。三毒勃如。其敢
毁木叉拨修多罗。作师子虫耶。且余尝闻诲于华藏
先生矣。佛法东流。迄今繁衍者天台。而外标直指者。
厥有达磨。阐法界者。厥有贤首。成唯识者。厥有慈恩。
馀如净宗。密宗。律宗。斯诸祖者。悉大悲为心。各开方
便门。以作如来之使者也。然简偏圆。辨邪正。知病识
药。应病授药。横竖该罗。教观美备。可以评衡诸家之
权实。希一生之登住者。则莫如天台。其习焉而全不
奏功者。非空言无补。即一暴十寒。或方便正修境乘
之阙漏。非天台咎也。然就天台一家论之。智者。章安。
荆溪。四明。诸著述。文富而义玄。幽邃汪洋。目眩神骇。
兼之一家立义。旨各有归。如借用地论教證四种。妙
玄借成二意。而辅行借成三意。别行横学无作四门。
位浅只应但中。而释签谓附彼教。如斯异同。难以枚
980-A¶ 第 672b 页 X57-0672.png
举。自四教仪集注。后先叠出。为之括大纲。通旨趣。而
后学者。易以抽摘其端倪。是则台宗集佛法十二部
之大成。而仪注又为台宗三大部之锁钥。岂不重哉。
夫仪注重则阐发仪注以宣扬教观者亦重。辅宏记
一编是也。仪注搜引大小乘经论。奚啻百十部。虽有
备简。节义。诸书。犹未周且尽。斯记。则详录其引词。疏
通其文义。末学钝根。苟能繇斯记以会台宗。其于偏
圆邪正。诸家权实之故。瞭如指掌。夫然后以此自行。
即以此化他。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此
昔所闻于华藏先生。而殷然流通之微意也。若夫灵
峰之言曰。四教仪出。而台宗晦。殆有激焉。而为之辞。
无烦余之置啄也。
大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长至日武林三宝
弟子钱伊庵谨叙
* 辅宏记补订凡例
* 旧题标天台四教仪集注辅宏记。示师于辅宏记上。更加一注字。今仍删之。于记下。加补订二字。定名之意。见卷首。
* 记本辑载周详。示师复增十分之三。今研记中。有于义未确者。或烦重非要者。删之。于示师增注亦然。每节次第于仪文前列科题。则低二格。若仪文。
后学者。易以抽摘其端倪。是则台宗集佛法十二部
之大成。而仪注又为台宗三大部之锁钥。岂不重哉。
夫仪注重则阐发仪注以宣扬教观者亦重。辅宏记
一编是也。仪注搜引大小乘经论。奚啻百十部。虽有
备简。节义。诸书。犹未周且尽。斯记。则详录其引词。疏
通其文义。末学钝根。苟能繇斯记以会台宗。其于偏
圆邪正。诸家权实之故。瞭如指掌。夫然后以此自行。
即以此化他。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此
昔所闻于华藏先生。而殷然流通之微意也。若夫灵
峰之言曰。四教仪出。而台宗晦。殆有激焉。而为之辞。
无烦余之置啄也。
大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长至日武林三宝
弟子钱伊庵谨叙
* 辅宏记补订凡例
* 旧题标天台四教仪集注辅宏记。示师于辅宏记上。更加一注字。今仍删之。于记下。加补订二字。定名之意。见卷首。
* 记本辑载周详。示师复增十分之三。今研记中。有于义未确者。或烦重非要者。删之。于示师增注亦然。每节次第于仪文前列科题。则低二格。若仪文。
980-A¶ 第 672c 页 X57-0672.png
* 示师抄本外余复得集注标本。未识何师所录。故但加有师标云四字。馀如灵耀师节义。天溪师备简补遗。集注问答。绍昙师集注辨讹。义有当采均为增入。而各载其题名。
* 楞严寺藏版。首列悬科。今删之。示师记本。另增贴科。然分科者。为识章节大纲。若过细科。则失于烦碎。故今科从总。
* 刻本集注。所见有三种。互有舛讹。至辅宏记抄本。相沿舛误亦多。今虽校勘。仍虑未周。后检校有得实者。乞为改正。于诸解谬处亦然。唯记中引经论等。或因文句冗长。略为节录。或因旨趣深玄。略添助语。集内似此不少。勿以不见经论原文为斥。将来别部引用。亦弗引兹刻为證。
* 今刻。用聚珍盘集字印成二百部。以为流通前茅。见者珍之。如有刻版因缘。则诸图仍宜挂线。而依原图付梓。
* 楞严寺藏版。首列悬科。今删之。示师记本。另增贴科。然分科者。为识章节大纲。若过细科。则失于烦碎。故今科从总。
* 刻本集注。所见有三种。互有舛讹。至辅宏记抄本。相沿舛误亦多。今虽校勘。仍虑未周。后检校有得实者。乞为改正。于诸解谬处亦然。唯记中引经论等。或因文句冗长。略为节录。或因旨趣深玄。略添助语。集内似此不少。勿以不见经论原文为斥。将来别部引用。亦弗引兹刻为證。
* 今刻。用聚珍盘集字印成二百部。以为流通前茅。见者珍之。如有刻版因缘。则诸图仍宜挂线。而依原图付梓。
980-A¶ 第 673a 页 X57-0673.png
* No. 980-D
新刻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缘起
原夫佛祖之道。乃定慧而巳矣。定非观无以深入。慧
非教无以深明。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受
傅训。观由巳行。训乃文字般若。行即观照般若。然后
堪證实相般若矣。且如我
始祖智者大师。灵山夙闻。大苏妙悟。降天魔于华顶。
转法轮于瓦官。纵无碍辨。称性宣扬。依本迹二门。开
待绝二妙。诠显妙经。而有玄义。文句。止观。世称台宗
三大部焉。畅尽如来出世。大事因缘。罄无馀蕴。第以
文博义渊。后世学者。皆望洋而叹。于是赖有高丽国
师。妙录文精一轴。命名四教仪。辑三大部之要纲。为
大藏教之引钥。傥能酣醉仪文。便可洞悉度生法药。
所谓尝一粟而众昧具存。睹一沤而百川俱在也。然
而文约义丰。尚难措瞩。叨有南天竺之集注十轴。可
谓详且备矣。呜呼。时丁末运。黠慧凄漓。不有性权法
师之汇补辅宏记者。而集注虽详。犹不足观也。以是
知辅宏记者。诚法门之最要书也。大有裨于教观者。
惜乎素未寿枣。学者罕亲。如光绪甲午夏。我 太祖
新刻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缘起
原夫佛祖之道。乃定慧而巳矣。定非观无以深入。慧
非教无以深明。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受
傅训。观由巳行。训乃文字般若。行即观照般若。然后
堪證实相般若矣。且如我
始祖智者大师。灵山夙闻。大苏妙悟。降天魔于华顶。
转法轮于瓦官。纵无碍辨。称性宣扬。依本迹二门。开
待绝二妙。诠显妙经。而有玄义。文句。止观。世称台宗
三大部焉。畅尽如来出世。大事因缘。罄无馀蕴。第以
文博义渊。后世学者。皆望洋而叹。于是赖有高丽国
师。妙录文精一轴。命名四教仪。辑三大部之要纲。为
大藏教之引钥。傥能酣醉仪文。便可洞悉度生法药。
所谓尝一粟而众昧具存。睹一沤而百川俱在也。然
而文约义丰。尚难措瞩。叨有南天竺之集注十轴。可
谓详且备矣。呜呼。时丁末运。黠慧凄漓。不有性权法
师之汇补辅宏记者。而集注虽详。犹不足观也。以是
知辅宏记者。诚法门之最要书也。大有裨于教观者。
惜乎素未寿枣。学者罕亲。如光绪甲午夏。我 太祖
980-A¶ 第 673b 页 X57-0673.png
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龙华讲堂。众集二千馀指。有是
书者。仅惟五六。尚是嘉庆间聚珍之本也。宝逾龙藏
珍而秘之。馀诸同志。欲觅而不获。欲睹而无书。(闲)虽
朽钝。受润有年。原欲念报祖恩。亟令绣梓。自愧赋性
愚蒙。欠谙酬应。安心澹泊。乏术点金弗获巳掩颜吐
舌。敢报檀那。且喜法缘在兹。一举克遂。奈旧本蔓莚。
句读未煦。若不少为疏调。初学披读维艰。迩来赴讲
不暇。虽间以澄神游涉。频续频荒。其间行列编科。分
眉分目。颇遂陋志。屈指三秋。若道完性权法师未了
公案。则吾岂敢。
时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春王月既望
天台嫡裔后学比丘谛闲书于瓯江古头陀山
妙智禅寺之惺寂堂
* 新刻辅宏记凡例
* 是书乃大藏纲宗。台家心髓。大师说大部于隋。观师录心宗于吴。岗师述集注于元。示三师获辅记于乾隆丁丑钱居士制聚珍于嘉庆丙子。迨至于今。始能殃梓告成。嗟乎。说经难。著经尤难。而刊印流通。亦未敢擅言其易。愿同志者。毋得以为轻忽可尔。
* 辅宏记者。相传谓台宗后嗣。集而记之。惜乎逸其
书者。仅惟五六。尚是嘉庆间聚珍之本也。宝逾龙藏
珍而秘之。馀诸同志。欲觅而不获。欲睹而无书。(闲)虽
朽钝。受润有年。原欲念报祖恩。亟令绣梓。自愧赋性
愚蒙。欠谙酬应。安心澹泊。乏术点金弗获巳掩颜吐
舌。敢报檀那。且喜法缘在兹。一举克遂。奈旧本蔓莚。
句读未煦。若不少为疏调。初学披读维艰。迩来赴讲
不暇。虽间以澄神游涉。频续频荒。其间行列编科。分
眉分目。颇遂陋志。屈指三秋。若道完性权法师未了
公案。则吾岂敢。
时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春王月既望
天台嫡裔后学比丘谛闲书于瓯江古头陀山
妙智禅寺之惺寂堂
* 新刻辅宏记凡例
* 是书乃大藏纲宗。台家心髓。大师说大部于隋。观师录心宗于吴。岗师述集注于元。示三师获辅记于乾隆丁丑钱居士制聚珍于嘉庆丙子。迨至于今。始能殃梓告成。嗟乎。说经难。著经尤难。而刊印流通。亦未敢擅言其易。愿同志者。毋得以为轻忽可尔。
* 辅宏记者。相传谓台宗后嗣。集而记之。惜乎逸其
980-A¶ 第 673c 页 X57-0673.png
* 是书旧题。标天台四教仪集注辅宏记。示师于记上加一注字。伊庵居士删之。复于记下加补订二字。兹者摄别从总。唯目之谓仪注汇补辅宏记耳。
* 记本辑载周详。示师复增十分之三。居士补订时。重烦者。删之。未巳者。补之。今所刻者。凡遇仪文。俱列科判。注文。记文。皆另起一行。仪注二文。咸列顶格。设二文中有原注者。仍用小字附入二文之下。若注文。首加阳文注字。而记文。则低一格。以是释二文之辞。故宜尔也。则首列阴文记字。然示师所补之文。仍标阴文补字。居士备考之文。亦标阴文备字。如是。则来学开卷瞭然。如视诸掌。
* 𠁼庵居士所得标本补入之文。仍用有师标云四字。馀如旧例(云云)。
* 楞严寺藏板。首列悬科。居士删之。示师贴科。余所未睹。然分科者。原为易识章节大纲。居士厌烦删去细科。以予之钝目瞩之。似未堪略。今依仪本旧判。少加详易。增补文前。愿同志者。垂赐鉴原。
* 𠁼庵嘱云。如有刻板因缘。则诸图仍从挂线。兹宜从命。故将直说转画成图。俱照集注参正。
* 古疏随文科目。多不俱提。如一科分三。但标首科。今亦从之。奚敢逞能别调耶。
* 古德标科楷式。巧用干支。以别科目层次。今亦承用。以是书章节繁叠。二十字未足为标。复用号码
* 记本辑载周详。示师复增十分之三。居士补订时。重烦者。删之。未巳者。补之。今所刻者。凡遇仪文。俱列科判。注文。记文。皆另起一行。仪注二文。咸列顶格。设二文中有原注者。仍用小字附入二文之下。若注文。首加阳文注字。而记文。则低一格。以是释二文之辞。故宜尔也。则首列阴文记字。然示师所补之文。仍标阴文补字。居士备考之文。亦标阴文备字。如是。则来学开卷瞭然。如视诸掌。
* 𠁼庵居士所得标本补入之文。仍用有师标云四字。馀如旧例(云云)。
* 楞严寺藏板。首列悬科。居士删之。示师贴科。余所未睹。然分科者。原为易识章节大纲。居士厌烦删去细科。以予之钝目瞩之。似未堪略。今依仪本旧判。少加详易。增补文前。愿同志者。垂赐鉴原。
* 𠁼庵嘱云。如有刻板因缘。则诸图仍从挂线。兹宜从命。故将直说转画成图。俱照集注参正。
* 古疏随文科目。多不俱提。如一科分三。但标首科。今亦从之。奚敢逞能别调耶。
* 古德标科楷式。巧用干支。以别科目层次。今亦承用。以是书章节繁叠。二十字未足为标。复用号码
980-A¶ 第 674a 页 X57-0674.png
* 以章节科中。虽大科分几。或子科复分。每科之下。但标其初。未曾俱列。今于记前另设略科提纲者。以为索本讨源之便耳。
* (不肖)少而乏读。智不逮人。况未遍亲高哲。富玩古疏。今刻是书。唯遵前印疏理文节次第。未敢擅自移易。虽编科参梓。少有所补。一一俱依备简补遗。掉直文面而巳。
* 注既十轴。记亦十轴。今疏理记文。仍分十轴。以其页数过多。订本甚厚。恐翻阅者未便。故剖之为某卷上下。庶几可以薄订矣。盖为珍重佛法。非敢擅易也。赐览高贤。幸垂谅我。
* (不肖)少而乏读。智不逮人。况未遍亲高哲。富玩古疏。今刻是书。唯遵前印疏理文节次第。未敢擅自移易。虽编科参梓。少有所补。一一俱依备简补遗。掉直文面而巳。
* 注既十轴。记亦十轴。今疏理记文。仍分十轴。以其页数过多。订本甚厚。恐翻阅者未便。故剖之为某卷上下。庶几可以薄订矣。盖为珍重佛法。非敢擅易也。赐览高贤。幸垂谅我。
980-A¶ 第 674b 页 X57-0674.png
* No. 980-E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首
时教图
妙乐。顿等四教。是此宗判教之大
纲。藏等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
若消诸教。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
释法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
释签。依如来藏同体权实。大悲愿
力。随顺物机。不获巳而用。既机宜
不同。致法有差降。从一实理。施出
权理。权实二理。能诠教殊。故有四
种差别教起。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首
时教图
妙乐。顿等四教。是此宗判教之大
纲。藏等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
若消诸教。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
释法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
释签。依如来藏同体权实。大悲愿
力。随顺物机。不获巳而用。既机宜
不同。致法有差降。从一实理。施出
权理。权实二理。能诠教殊。故有四
种差别教起。
980-A¶ 第 675a 页 X57-0675.png
【■备】注释经论。只须长行直解。故玄签文句止观等
书。均少图式。惟四教仪集注。作图甚多。今本仍依
仪注图式写入。以俾学者易焉。
△初释图中时教之意。
【■补】部首旧列有时教图。首标如来藏心。不特明一
家教部宗源。即如来一代教观。知惟心具。开卷瞭
然。故今先明图。以明如来之教。依理而起也。理者
何。即众生心。夫众生现前介尔之心。一念三千。即
空。假。中。不可思议。当体绝待。无可诠显。姑作一圆
相表显之。然此心体。何名如来藏。如来。果人之号。
藏者。含藏之义。众生之心。含藏佛果。智慧德相。故
作圆相。以表因心果觉。无欠无馀也。依此起教者
何。如来睹明星悟道时。叹曰。奇哉。众生具有如来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自證得。是以兴慈运
悲。依如来藏诠中实理。而起圆别二教。以度迷中
利钝之机。又依如来藏偏真权理。而起藏通二教。
以度迷真利钝之机。此化法四教。从理起也然如
来惟以一佛之知见。咸令众生。开示悟入。意在法
华之纯圆。秖缘机器未堪。最初兼一别教。是为第
一时华严之顿。大机虽悟。小机未闻。于是脱珍著
弊。但说三藏。令二乘革凡成圣。是为第二时渐初。
次至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对半明满。四教俱
说。令二乘密得通益。是为第三时渐中。次至般若。
融通淘汰。转教付财。带通别二。正说圆教。令二乘
980-A¶ 第 675b 页 X57-0675.png
密得别益。为第四时渐末。于此四时中。如来一音
演说。众生随类各解。互相知者。名不定。不相知者。
名秘密。此化仪四教。从理起也。至法华。开权显实。
咸令开佛知见。乃畅本怀。次说涅槃为未熟人。名
捃拾教。亦为末代钝根。名扶律谈常教。追说四教
同四味施权。追泯四教。同法华显实。与法华既同
时味。总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之化仪。从理
起也。至于藏教。成生灭真俗二谛。通教。成无生真
俗二谛。别教。成无量隔列三谛。圆教。成无作圆融
三谛。虽四种不同。皆如来化法所摄。莫不从理起
也。以是知如来藏心。体也。五时八教。用也。盖从体
起用。正显心具之微旨也。问。如来藏。乃无明阴妄
心。世尊觉满。藏理巳显。所起时教。应云从真如理
上而起。何以标如来藏耶。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何以独标心耶。答。一家明理。就迷就事而论。不同
他家。及与山外。【■备】他家。指台宗外各宗法师。山外。
指台宗内背宗各师。如四明之徒。净觉师等是也。
以清净真如。离妄立真山家。即妄全真。开初心圆
观也。山外隔历。近乎别教。佛祖统记内详辨。【■补】理
指清净真如。若指此理。祇齐今家别教。非究竟说。
山门立义。所以超诸家者。正由此也。又一家纲格。
不出解行。解。则诸佛。众生。色心。依正。趋举一法。无
非此理。行。则的指内心。玄文云。佛法太高。生法太
广。于初心为难。观心则易。今云如来藏心。意欲学
演说。众生随类各解。互相知者。名不定。不相知者。
名秘密。此化仪四教。从理起也。至法华。开权显实。
咸令开佛知见。乃畅本怀。次说涅槃为未熟人。名
捃拾教。亦为末代钝根。名扶律谈常教。追说四教
同四味施权。追泯四教。同法华显实。与法华既同
时味。总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之化仪。从理
起也。至于藏教。成生灭真俗二谛。通教。成无生真
俗二谛。别教。成无量隔列三谛。圆教。成无作圆融
三谛。虽四种不同。皆如来化法所摄。莫不从理起
也。以是知如来藏心。体也。五时八教。用也。盖从体
起用。正显心具之微旨也。问。如来藏。乃无明阴妄
心。世尊觉满。藏理巳显。所起时教。应云从真如理
上而起。何以标如来藏耶。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何以独标心耶。答。一家明理。就迷就事而论。不同
他家。及与山外。【■备】他家。指台宗外各宗法师。山外。
指台宗内背宗各师。如四明之徒。净觉师等是也。
以清净真如。离妄立真山家。即妄全真。开初心圆
观也。山外隔历。近乎别教。佛祖统记内详辨。【■补】理
指清净真如。若指此理。祇齐今家别教。非究竟说。
山门立义。所以超诸家者。正由此也。又一家纲格。
不出解行。解。则诸佛。众生。色心。依正。趋举一法。无
非此理。行。则的指内心。玄文云。佛法太高。生法太
广。于初心为难。观心则易。今云如来藏心。意欲学
980-A¶ 第 675c 页 X57-0675.png
人举纲挈要。依教以起观也。苟能洞了此图。则一
家教部。性修解行。思过半矣。胡可去哉。【■备】立图本
意。似将一代时教。括入一图。使人了然易明。今加
以性具各解。与来哲有裨。存之。华藏老人曰。藏教。
灭俗显真。故真谛无俗。俗谛无真。为不平等之真
俗。通教。具体色真俗二谛。不知中谛。别教中谛。与
真俗隔历不融。惟圆教。一中一切中。一假一切假。
一空一切空。即三即一。遮照同时。此为佛知见矣。
图中收归三谛者。以前皆判教相。非證莫了。必须
修三观。證三谛。始免数宝之讥。意深哉。
△二释图下原引之文。
【■备】初引妙乐。示判释纲目者。前四时中。顿等四教。
可知。法华非顿者。明非隔渐之顿。正是会渐归顿
也。故以顿等四教。为此宗判教之纲。既定纲巳。后
以藏等四教。详释五时。用顿等化仪之义。故为纲
目。若消下。谓前四时。未经开显。但用藏等。各论当
部。不举从顿施渐。会渐归顿。及秘密不定等大纲。
犹可消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则五时之化仪难
彰。偏圆之化法莫辨。相待。绝待。义俱不显。举止之
失措也。宜哉。次引释签。明起教者。如来藏理。本一
中实。但小机思息化城。令證偏空。谓之权也。虽分
权实。理元是一。故曰同体。我佛依此。而起大悲。乃
为实施权。不获巳而用也。然既随机立法。则从实
出权。巳分真中之殊。复因诠真。分藏通。诠中。分别
家教部。性修解行。思过半矣。胡可去哉。【■备】立图本
意。似将一代时教。括入一图。使人了然易明。今加
以性具各解。与来哲有裨。存之。华藏老人曰。藏教。
灭俗显真。故真谛无俗。俗谛无真。为不平等之真
俗。通教。具体色真俗二谛。不知中谛。别教中谛。与
真俗隔历不融。惟圆教。一中一切中。一假一切假。
一空一切空。即三即一。遮照同时。此为佛知见矣。
图中收归三谛者。以前皆判教相。非證莫了。必须
修三观。證三谛。始免数宝之讥。意深哉。
△二释图下原引之文。
【■备】初引妙乐。示判释纲目者。前四时中。顿等四教。
可知。法华非顿者。明非隔渐之顿。正是会渐归顿
也。故以顿等四教。为此宗判教之纲。既定纲巳。后
以藏等四教。详释五时。用顿等化仪之义。故为纲
目。若消下。谓前四时。未经开显。但用藏等。各论当
部。不举从顿施渐。会渐归顿。及秘密不定等大纲。
犹可消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则五时之化仪难
彰。偏圆之化法莫辨。相待。绝待。义俱不显。举止之
失措也。宜哉。次引释签。明起教者。如来藏理。本一
中实。但小机思息化城。令證偏空。谓之权也。虽分
权实。理元是一。故曰同体。我佛依此。而起大悲。乃
为实施权。不获巳而用也。然既随机立法。则从实
出权。巳分真中之殊。复因诠真。分藏通。诠中。分别
980-A¶ 第 676a 页 X57-0676.png
圆。故成四种差别也。
△次释序分二初序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序。」
【【■备】此玉师序集注所由作也。】
△二序文。
「天台四教仪者。实教门之要道也。」
【【■补】天台大师。以两种四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五
时圣教。开本迹十妙。说止观十乘。依之修者。得道
如林。大师灭后。章安大师。结集广本。有望洋之叹。
高丽法师。于广本中。略录判释仪式。曰天台四教
仪。由是学者。易得纲要。故玉岗师。标美乎序首也。
仪注曰。教者。通指如来一代大藏也。教为入理之
门。故曰教门。】
「自昔至今。注释者众。或略而不备。或博而太繁。矧又
节去正文。但标初后。苟非精诵者。莫之能阅也。」
【【■补】昔指宋开宝间。至于元之元统时。三百馀年。注
释者。有苕溪。玄粹师。备释二卷。神智从义师。集解
三卷。舜江弘济师纪要三卷。其间更有注作。故云
众也。略者。文简而理不周。博者。辞紊而意不切。此
集注所由作也。初后者。初。谓一节首。后。是一节末。
谓但标每节首末之文也。背文。曰诵。对文曰读。但
标每节前后。苟非熟诵者。莫能翻阅。何以导进新
学哉。】
「今集诸部之文。注于其下。将无便于披览者欤。其间
△次释序分二初序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序。」
【【■备】此玉师序集注所由作也。】
△二序文。
「天台四教仪者。实教门之要道也。」
【【■补】天台大师。以两种四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五
时圣教。开本迹十妙。说止观十乘。依之修者。得道
如林。大师灭后。章安大师。结集广本。有望洋之叹。
高丽法师。于广本中。略录判释仪式。曰天台四教
仪。由是学者。易得纲要。故玉岗师。标美乎序首也。
仪注曰。教者。通指如来一代大藏也。教为入理之
门。故曰教门。】
「自昔至今。注释者众。或略而不备。或博而太繁。矧又
节去正文。但标初后。苟非精诵者。莫之能阅也。」
【【■补】昔指宋开宝间。至于元之元统时。三百馀年。注
释者。有苕溪。玄粹师。备释二卷。神智从义师。集解
三卷。舜江弘济师纪要三卷。其间更有注作。故云
众也。略者。文简而理不周。博者。辞紊而意不切。此
集注所由作也。初后者。初。谓一节首。后。是一节末。
谓但标每节首末之文也。背文。曰诵。对文曰读。但
标每节前后。苟非熟诵者。莫能翻阅。何以导进新
学哉。】
「今集诸部之文。注于其下。将无便于披览者欤。其间
980-A¶ 第 676b 页 X57-0676.png
一二与诸家有同异者。盖述所闻于先德。非任胸臆
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略。理亦备焉。」
【【■补】诸部。谓采集经论及一家教部之文。言同异者。
如释题之从通。分天台如来两种仪式。及文义二
通。乃至辩同体。异体等。与诸家有异也。先德。指净
慈志云师等。蒙润。南屏八世。桐州之孙。学法古源。
承嗣竹堂。此书。既集诸部成文。及述先德所谈。故
非胸臆说。罔欺后学也。若文末示观。意在起行。务
从圆门深入。故于正修。唯明圆行。文虽敬纸。一念
三千。空假中理巳大备矣。夫一念三千。即佛知见。
山家精髓。教观纲要。佛佛手授。祖祖心传。唯此而
巳矣。今但略举初乘者。十法成乘。以不思议阴境。
为今正观。可摄下九故。】
「诸新学人。究心于兹。忘言忘思。筌[(ㄇ@(企-止))/弟]俱掷。奚以是为。
然能尔也。则无适而不可。亦岂离是云乎哉。」
【【■补】初则依言开解。继则行起解绝。设有毫发当情。
即以四性推破。推之既久。情念自尽。圆具之理。一
旦豁然。回超言思之表。是为不思议境。此惟观智
所證。故曰忘言忘思。盖理既圆悟。如得鱼而忘筌。
获兔而弃[(ㄇ@(企-止))/弟]也。是。指仪文也。适。往也。
【■备】人能精研
仪注。则于性。修。事。理。因果。自他。融会洞彻。由是集
之约。以窥大本之广。复括大本之广。以归是集之
约。依教二利。取舍自在。无往不可。然契理忘言之
人。益知教观纲宗。不离是集。故序末深致意焉。噫。
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略。理亦备焉。」
【【■补】诸部。谓采集经论及一家教部之文。言同异者。
如释题之从通。分天台如来两种仪式。及文义二
通。乃至辩同体。异体等。与诸家有异也。先德。指净
慈志云师等。蒙润。南屏八世。桐州之孙。学法古源。
承嗣竹堂。此书。既集诸部成文。及述先德所谈。故
非胸臆说。罔欺后学也。若文末示观。意在起行。务
从圆门深入。故于正修。唯明圆行。文虽敬纸。一念
三千。空假中理巳大备矣。夫一念三千。即佛知见。
山家精髓。教观纲要。佛佛手授。祖祖心传。唯此而
巳矣。今但略举初乘者。十法成乘。以不思议阴境。
为今正观。可摄下九故。】
「诸新学人。究心于兹。忘言忘思。筌[(ㄇ@(企-止))/弟]俱掷。奚以是为。
然能尔也。则无适而不可。亦岂离是云乎哉。」
【【■补】初则依言开解。继则行起解绝。设有毫发当情。
即以四性推破。推之既久。情念自尽。圆具之理。一
旦豁然。回超言思之表。是为不思议境。此惟观智
所證。故曰忘言忘思。盖理既圆悟。如得鱼而忘筌。
获兔而弃[(ㄇ@(企-止))/弟]也。是。指仪文也。适。往也。
【■备】人能精研
仪注。则于性。修。事。理。因果。自他。融会洞彻。由是集
之约。以窥大本之广。复括大本之广。以归是集之
约。依教二利。取舍自在。无往不可。然契理忘言之
人。益知教观纲宗。不离是集。故序末深致意焉。噫。
980-A¶ 第 676c 页 X57-0676.png
斯道之不明久矣。禅宗。不立文字。而目为毒海。教
家。不务禅观。而逞彼唇鎗。惟我玉师。阐解行同途
之旨。揭性修一契之源。非斯人。吾孰与归。源师引
藕益师语。作问答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如执死
方医变症。此意如何。答。藕师策进学人。广探大部。
不可守此自隘也。仪注一书。使初学者从约至博。
为教观基址也。】
「时元统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莲华沙门蒙润谨序。」
【【■补】此纪时也。元统。元。顺帝年号。南天竺。杭州山名
白莲华庵。在天竺玉几峰侧。传云。法师讳蒙润。字
玉岗。海盐人。年十四。依舅古源师。授天台止观诸
书。即了大意。源师寂。事竹堂传师嗣焉。出世主海
盐之当湖德藏。迁杭。上演福。下竺。诸刹。后居白莲
庵。专修念佛三昧。著有四教仪集注十卷行世。辩
讹云。夏五。出春秋。不言月者。史阙文也○逸叟云。
余。久欲发明圆图序注。不藏法侄。持憩师讲录来。
乃芟繁存要。附于辅宏记前。以惠后人。示三师云。
余自乾隆丁丑。觅辅宏记。癸巳方得原记。错误者。
录较补正。其间旁引仪注。注及先德细标训释。更
其题曰。注辅宏记。仅成稿耳。圆图序注。乃云栖憩
西文所述。陶径逸叟。复加删补。为素莲老大师所
珍藏。今复得之。汇入注辅宏记前。将非尽善也夫。
【■备】憩师圆图序注。详加删润。原本复有释此题玄
义一篇。所判体宗用教。勘非切要。故删之。】
家。不务禅观。而逞彼唇鎗。惟我玉师。阐解行同途
之旨。揭性修一契之源。非斯人。吾孰与归。源师引
藕益师语。作问答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如执死
方医变症。此意如何。答。藕师策进学人。广探大部。
不可守此自隘也。仪注一书。使初学者从约至博。
为教观基址也。】
「时元统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莲华沙门蒙润谨序。」
【【■补】此纪时也。元统。元。顺帝年号。南天竺。杭州山名
白莲华庵。在天竺玉几峰侧。传云。法师讳蒙润。字
玉岗。海盐人。年十四。依舅古源师。授天台止观诸
书。即了大意。源师寂。事竹堂传师嗣焉。出世主海
盐之当湖德藏。迁杭。上演福。下竺。诸刹。后居白莲
庵。专修念佛三昧。著有四教仪集注十卷行世。辩
讹云。夏五。出春秋。不言月者。史阙文也○逸叟云。
余。久欲发明圆图序注。不藏法侄。持憩师讲录来。
乃芟繁存要。附于辅宏记前。以惠后人。示三师云。
余自乾隆丁丑。觅辅宏记。癸巳方得原记。错误者。
录较补正。其间旁引仪注。注及先德细标训释。更
其题曰。注辅宏记。仅成稿耳。圆图序注。乃云栖憩
西文所述。陶径逸叟。复加删补。为素莲老大师所
珍藏。今复得之。汇入注辅宏记前。将非尽善也夫。
【■备】憩师圆图序注。详加删润。原本复有释此题玄
义一篇。所判体宗用教。勘非切要。故删之。】
980-A¶ 第 677a 页 X57-0677.png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𠁼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将释此文总分为二。初释题二。初标注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
【【■记】初标题。天等四字。标大师所立之教。仪字。乃谛
师略录之文。五字原题。又为润师所集。注。即注题
也。名集注者抄集典章。注解要义也。盖大师。纵无
碍辩。说教观诸书。其词丰。谛师。录大部文心。成一
卷仪式。其文约。润师。复集诸文。而加注之。乃有十
卷仪注行焉。】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记】次标人。天竺。应云印特迦罗。此翻月。有东南西
北中。五天竺国。
【■补】然此。非印度之南天竺。隋。真观
师。于杭州龙井。立精舍。名南天竺。后玉师居之。以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𠁼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将释此文总分为二。初释题二。初标注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
【【■记】初标题。天等四字。标大师所立之教。仪字。乃谛
师略录之文。五字原题。又为润师所集。注。即注题
也。名集注者抄集典章。注解要义也。盖大师。纵无
碍辩。说教观诸书。其词丰。谛师。录大部文心。成一
卷仪式。其文约。润师。复集诸文。而加注之。乃有十
卷仪注行焉。】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记】次标人。天竺。应云印特迦罗。此翻月。有东南西
北中。五天竺国。
【■补】然此。非印度之南天竺。隋。真观
师。于杭州龙井。立精舍。名南天竺。后玉师居之。以
980-A¶ 第 677b 页 X57-0677.png
成集注处也。沙门。解本卷。
【■记】师。取法雨润彼群蒙
意立名。法华云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如其种性。具
足蒙润是也。
【■备】注家题。乃记者所标。记者厥功最
伟。惜轶其名氏无从考列篇首。辅宏者。拟附止观
辅行传弘而立。谓博搜详记。以辅成集注。弘传利
物也。示三师。讳性权。住武源集福院。遍抄汇补。勤
苦累载。传法支派。亦未及备考。今题。标辅宏记。及
列示师汇补下。特加辅宏记三字者。不敢没记者
苦心也。较订者。虚衷细较。删冗阐真。订成以备考
定也。】
△二释仪题。
「天台四教仪。」
【【■记】初标题。此有通别二义。天等四字是别。盖西土
有龙猛四教。东土有光宅四教。苑公四教。晓公四
教。玄签判教章广明。今云天台四教。是别题也。仪
字是通。如补助仪。放生仪等。通以此立名。
【■备】言龙
猛四教者。即龙树菩萨。以阿含小乘为有门。大品
般若为空门。深密等诸大乘经。说有谈空。互相无
碍。为亦有亦空门。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
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为
非空非有门。光宅四教者。以羊车比声闻。鹿车比
缘觉。牛车比菩萨。白牛车。拟大乘菩萨。唐。元晓公
四教者。一。三乘别教。谓四谛缘起经等。三乘共学。
内二乘未明法空。是别相故。二。三乘通教。般若深
【■记】师。取法雨润彼群蒙
意立名。法华云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如其种性。具
足蒙润是也。
【■备】注家题。乃记者所标。记者厥功最
伟。惜轶其名氏无从考列篇首。辅宏者。拟附止观
辅行传弘而立。谓博搜详记。以辅成集注。弘传利
物也。示三师。讳性权。住武源集福院。遍抄汇补。勤
苦累载。传法支派。亦未及备考。今题。标辅宏记。及
列示师汇补下。特加辅宏记三字者。不敢没记者
苦心也。较订者。虚衷细较。删冗阐真。订成以备考
定也。】
△二释仪题。
「天台四教仪。」
【【■记】初标题。此有通别二义。天等四字是别。盖西土
有龙猛四教。东土有光宅四教。苑公四教。晓公四
教。玄签判教章广明。今云天台四教。是别题也。仪
字是通。如补助仪。放生仪等。通以此立名。
【■备】言龙
猛四教者。即龙树菩萨。以阿含小乘为有门。大品
般若为空门。深密等诸大乘经。说有谈空。互相无
碍。为亦有亦空门。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
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为
非空非有门。光宅四教者。以羊车比声闻。鹿车比
缘觉。牛车比菩萨。白牛车。拟大乘菩萨。唐。元晓公
四教者。一。三乘别教。谓四谛缘起经等。三乘共学。
内二乘未明法空。是别相故。二。三乘通教。般若深
980-A¶ 第 677c 页 X57-0677.png
密经等三乘共学。于中说诸法空。即是通相。三。一
乘分教。梵网经等。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于中
未显法之周普。名为随分。故名一乘分教四。一乘
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圆融周普故。苑公四
教者。即唐贤首。藏公弟子苑公。因宝性论有四种
众生。不识如来藏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凡外
迷真。广起异执。二。真一分半教。谓二乘。如不变随
缘二义。伹得随缘。不得不变。故名一分。于随缘中。
唯说生空。不说法空。故名为半。三。真一分满教。谓
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
中。双辨二空。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具
随缘不变二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
「【□注】天台。山名也。天者。颠也。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
既判。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台者。
星名也。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如辅行一(上十
七)。」
【【■记】颠者顶也。高无上也。元气未分为太极。清浊巳
判为两仪。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
下凝者为地。是也。此从儒释。若据佛经论。光洁。自
在。神用。名天。又身胜。乐胜。名天。如三卷天道中释。
星者。散也。二十八宿。列位布散。各有分属之野。故
云分野。其地既上应三台之星。故山亦以天台名
焉。】
「【□注】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盖以西方风俗。称名
乘分教。梵网经等。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于中
未显法之周普。名为随分。故名一乘分教四。一乘
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圆融周普故。苑公四
教者。即唐贤首。藏公弟子苑公。因宝性论有四种
众生。不识如来藏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凡外
迷真。广起异执。二。真一分半教。谓二乘。如不变随
缘二义。伹得随缘。不得不变。故名一分。于随缘中。
唯说生空。不说法空。故名为半。三。真一分满教。谓
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
中。双辨二空。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具
随缘不变二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
「【□注】天台。山名也。天者。颠也。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
既判。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台者。
星名也。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如辅行一(上十
七)。」
【【■记】颠者顶也。高无上也。元气未分为太极。清浊巳
判为两仪。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
下凝者为地。是也。此从儒释。若据佛经论。光洁。自
在。神用。名天。又身胜。乐胜。名天。如三卷天道中释。
星者。散也。二十八宿。列位布散。各有分属之野。故
云分野。其地既上应三台之星。故山亦以天台名
焉。】
「【□注】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盖以西方风俗。称名
980-A¶ 第 678a 页 X57-0678.png
为尊。此土避名为敬。故以此处显其人也。复以人命
家。则天台为宗矣。今题意在焉。」
【【■记】此明大师始终缘著此山。故以此命题。辅行云。
西方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于父母。佛当生彼。预
设此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避名为敬。故以所
居。显其人也。
【■备】辨讹曰栖身。应云栖真。以大师避
世守玄故也。律中。西土亦以避称为敬。如曰。不得
称二师名。人问。当示一字。若更问。当曰义因缘故。
名某甲。又根本有部。乞戒词曰。我因事至。说邬波
驮耶名。邬波陀耶。名某甲。古师准此。故有上某下
某之称。至佛菩萨。万德洪名不讳者。如此土称谥
号无异。又当别论也。予。按阿难陀。罗睺罗。皆名非
谥。然律中。有是词避称之。义亦有之。双存可也。】
「【□注】四教者。别文明化仪。化法。有乎八教。今但言四教
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
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于斯。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
诠理化物为义。」
【【■记】今题标四教者。谓顿等。化仪四教。藏等。化法四
教。虽有仪式方法之殊。总不出四字通名也。盖如
来一代时教。化仪以判定。化法以分释。故题以四
字通名。摄两种四教也。被下之言为教者。佛菩萨
大悲益物。言普被于当时。教普被于后世也。诠理
化物为义者。谓鉴机谈理。转化物心。故化仪。有顿
诠渐诠之别。化法。有诠真诠中之殊。四教义云。此
家。则天台为宗矣。今题意在焉。」
【【■记】此明大师始终缘著此山。故以此命题。辅行云。
西方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于父母。佛当生彼。预
设此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避名为敬。故以所
居。显其人也。
【■备】辨讹曰栖身。应云栖真。以大师避
世守玄故也。律中。西土亦以避称为敬。如曰。不得
称二师名。人问。当示一字。若更问。当曰义因缘故。
名某甲。又根本有部。乞戒词曰。我因事至。说邬波
驮耶名。邬波陀耶。名某甲。古师准此。故有上某下
某之称。至佛菩萨。万德洪名不讳者。如此土称谥
号无异。又当别论也。予。按阿难陀。罗睺罗。皆名非
谥。然律中。有是词避称之。义亦有之。双存可也。】
「【□注】四教者。别文明化仪。化法。有乎八教。今但言四教
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
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于斯。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
诠理化物为义。」
【【■记】今题标四教者。谓顿等。化仪四教。藏等。化法四
教。虽有仪式方法之殊。总不出四字通名也。盖如
来一代时教。化仪以判定。化法以分释。故题以四
字通名。摄两种四教也。被下之言为教者。佛菩萨
大悲益物。言普被于当时。教普被于后世也。诠理
化物为义者。谓鉴机谈理。转化物心。故化仪。有顿
诠渐诠之别。化法。有诠真诠中之殊。四教义云。此
980-A¶ 第 678b 页 X57-0678.png
四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大圣于四不可说。
用四悉檀赴缘而说。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也。】
「【□注】问。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签文。化仪四教。文义整足。
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證。或谓颁宣藏等。以为顿等。
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教。古师亦用。藏等四教。起
自天台。以此为化法立题。今何以从通名耶。」
【【■记】此料拣从通立题。
【■备】设问有三。一谓四教之题。
的约化仪。盖据释签。解秘密不定中云。且寄三法。
以出其相。何者。以此顿。渐。不定。三法对秘密故。则
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藏通等四故也。二
谓四教之题。的约化法。盖据辅行。明判教文云。如
来权巧。善达物机。颁宣藏等。以为顿等。可知藏等
化法有体。顿等化仪无体故也。三谓四教之题。在
天台。的约化法。盖化仪四教。古师亦用。妙玄云。南
北地师。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
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
半字。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说五时般若。乃
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
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明偏
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有。惟藏等四教。天台
独创。故以化仪立题。有滥古之讥。以化法立教。有
专家之美故也。今从通名何耶。
【■补】任运者。如顿。则
摄别圆。渐。则摄四教。颁宣者。谓颁布宣扬。颁宣藏
等四法为渐。颁宣圆别二法为顿。颁宣藏等同听
用四悉檀赴缘而说。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也。】
「【□注】问。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签文。化仪四教。文义整足。
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證。或谓颁宣藏等。以为顿等。
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教。古师亦用。藏等四教。起
自天台。以此为化法立题。今何以从通名耶。」
【【■记】此料拣从通立题。
【■备】设问有三。一谓四教之题。
的约化仪。盖据释签。解秘密不定中云。且寄三法。
以出其相。何者。以此顿。渐。不定。三法对秘密故。则
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藏通等四故也。二
谓四教之题。的约化法。盖据辅行。明判教文云。如
来权巧。善达物机。颁宣藏等。以为顿等。可知藏等
化法有体。顿等化仪无体故也。三谓四教之题。在
天台。的约化法。盖化仪四教。古师亦用。妙玄云。南
北地师。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
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
半字。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说五时般若。乃
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
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明偏
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有。惟藏等四教。天台
独创。故以化仪立题。有滥古之讥。以化法立教。有
专家之美故也。今从通名何耶。
【■补】任运者。如顿。则
摄别圆。渐。则摄四教。颁宣者。谓颁布宣扬。颁宣藏
等四法为渐。颁宣圆别二法为顿。颁宣藏等同听
980-A¶ 第 678c 页 X57-0678.png
异闻。为不定。互不相知。为秘密。故化仪无体。
【■备】释
签。寄顿渐显露不定三法。以出其相者。秘密说法。
其相难出。故寄三法。对秘密而夹出之。则秘密之
相可知。而四教整足。妙乐云。秘密不传。降佛以还。
非所述故。因后叙出。乃可传耳。又古师。但立不定
等三种。今云四教亦用者。以显露秘密二种。同属
不定摄也。偏方二卷解。】
「【□注】答。化仪。化法。有体无体。或彼此相摄。文各有意。皆
不为此立题而设。况古师所立顿等。与今不同。故妙
乐以题等藏等。为天台一家判释之纲目。今此一书。
既明判释。立题四教。岂偏属乎。」
【【■记】化法二句。牒辅行意。彼此相摄。牒签文意。各有
意者。
【■补】签以玄文。但举顿渐不定。对显秘密。故不
举藏等。辅行颁宣藏等。以为顿等。申用教意。显教
门纲格。不举顿等。是知二文。各有攸归。皆不为此
立题设也。古立不同者。妙玄云。南北师。通用三种
教相。如日照高山。名顿等。签曰始自华严。终至法
华。皆有顿义。显露中。唯除鹿苑。馀部。皆有顿故。名
顿教。不定。亦复如是。乃至明鹿苑初成。亦有顿义。
况诸经部。
【■记】南北诸师。通用三种。所立不定者。专
指胜鬘。及金光明。今家判。味味之中皆有不定。如
玄文云。一时。一说。一念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
属二部也。是知大师。不独创化法四教。即所定化
仪。良亦回与古殊。故妙乐云。顿等四教。是此宗判
【■备】释
签。寄顿渐显露不定三法。以出其相者。秘密说法。
其相难出。故寄三法。对秘密而夹出之。则秘密之
相可知。而四教整足。妙乐云。秘密不传。降佛以还。
非所述故。因后叙出。乃可传耳。又古师。但立不定
等三种。今云四教亦用者。以显露秘密二种。同属
不定摄也。偏方二卷解。】
「【□注】答。化仪。化法。有体无体。或彼此相摄。文各有意。皆
不为此立题而设。况古师所立顿等。与今不同。故妙
乐以题等藏等。为天台一家判释之纲目。今此一书。
既明判释。立题四教。岂偏属乎。」
【【■记】化法二句。牒辅行意。彼此相摄。牒签文意。各有
意者。
【■补】签以玄文。但举顿渐不定。对显秘密。故不
举藏等。辅行颁宣藏等。以为顿等。申用教意。显教
门纲格。不举顿等。是知二文。各有攸归。皆不为此
立题设也。古立不同者。妙玄云。南北师。通用三种
教相。如日照高山。名顿等。签曰始自华严。终至法
华。皆有顿义。显露中。唯除鹿苑。馀部。皆有顿故。名
顿教。不定。亦复如是。乃至明鹿苑初成。亦有顿义。
况诸经部。
【■记】南北诸师。通用三种。所立不定者。专
指胜鬘。及金光明。今家判。味味之中皆有不定。如
玄文云。一时。一说。一念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
属二部也。是知大师。不独创化法四教。即所定化
仪。良亦回与古殊。故妙乐云。顿等四教。是此宗判
980-A¶ 第 679a 页 X57-0679.png
教之大纲。藏等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今仪文。
既判释俱明。宜从通名立题矣。】
「【□注】仪者。天台一家四教判释仪式也。文末既云。自从
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显今一书。明判。明释在乎
天台。岂可谓如来施化次第仪式耶。」
【【■备】此下既明诸家判教仪式。此仪字。的指大师判
释仪式。显然矣。此恐将今仪字。误作如来施化仪
式而释。故辨定之。】
「高丽沙门谛观录。」
【【■记】次标人。师讳谛观者。三谛。三观。境智一如。乃宗
圆教观行立名也。通惠录云。吴越。钱忠懿王。因阅
永嘉集。同除四住。此处为齐句。问韶国师。师曰天
台国清寺。寂师。必解此语。王。延寂师至。问之。师曰。
此智者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
教藏残阙殆尽。今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慨
然使高丽。高丽君。敕僧谛观。报聘天台教部。还归
中国。观至。禀学寂公。天台教观。至是重昌矣。观探
索大本。略出四教仪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
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后孤山师谓。上卷
词旨简要。学者资之。可了一化大纲。下卷乃破斥
古师。可缓。是以但行上卷也。
【■补】统纪云。观师制四
教仪。人无知者。螺溪亡后。故箧放光。启视之乃四
教仪也。由是盛行。同除四住。解九卷。】
「【□注】高丽。东夷国名。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
既判释俱明。宜从通名立题矣。】
「【□注】仪者。天台一家四教判释仪式也。文末既云。自从
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显今一书。明判。明释在乎
天台。岂可谓如来施化次第仪式耶。」
【【■备】此下既明诸家判教仪式。此仪字。的指大师判
释仪式。显然矣。此恐将今仪字。误作如来施化仪
式而释。故辨定之。】
「高丽沙门谛观录。」
【【■记】次标人。师讳谛观者。三谛。三观。境智一如。乃宗
圆教观行立名也。通惠录云。吴越。钱忠懿王。因阅
永嘉集。同除四住。此处为齐句。问韶国师。师曰天
台国清寺。寂师。必解此语。王。延寂师至。问之。师曰。
此智者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
教藏残阙殆尽。今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慨
然使高丽。高丽君。敕僧谛观。报聘天台教部。还归
中国。观至。禀学寂公。天台教观。至是重昌矣。观探
索大本。略出四教仪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
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后孤山师谓。上卷
词旨简要。学者资之。可了一化大纲。下卷乃破斥
古师。可缓。是以但行上卷也。
【■补】统纪云。观师制四
教仪。人无知者。螺溪亡后。故箧放光。启视之乃四
教仪也。由是盛行。同除四住。解九卷。】
「【□注】高丽。东夷国名。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
980-A¶ 第 679b 页 X57-0679.png
诸恶故。」
【【■记】众善。不出三学。诸恶。不出三毒。所谓勤修戒定
慧。息灭贪嗔痴是也。
【■备】若论圆观。一念三千。即空
假中。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究竟一切究竟。
何善不行。何恶不息。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门复以释为姓者。始于晋安法师也。后。增一
阿含来此土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
为释(文)。」
【【■记】此兼解沙门通称释也。道安云。剃发染衣。绍释
迦种。当以释命姓。后增一下證成。四河者。阿耨达
池中。东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信度河。入西南海。西
缚刍河。入西北海。北徙多河。入东北海。即此土黄
河之源也。四姓。一刹利。翻田主。爱民治国。王者之
类。二婆罗门。翻净行。道学居贞之类。三毗舍。即商
贾种。四首陀。即农人种。西域记云。自馀杂姓。难以
详载。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又开元录。引弥沙塞律
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
经律。遂为永式。】
「【□注】显性录以四句拣云。一是沙门。非释子。出家外道。
二是释子。非沙门。在家释种。此王种之释也。三是释
子。是沙门。两土之僧。此四姓出家。通称为释。四非释
子。非沙门。两土之俗。四句拣之无遗矣。」
【【■记】今虽通引。意在證成第三句也。
【■补】显性录。孤山
圆师。解金刚錍明无情佛性。故称显性。
【■备】外道亦
【【■记】众善。不出三学。诸恶。不出三毒。所谓勤修戒定
慧。息灭贪嗔痴是也。
【■备】若论圆观。一念三千。即空
假中。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究竟一切究竟。
何善不行。何恶不息。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门复以释为姓者。始于晋安法师也。后。增一
阿含来此土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
为释(文)。」
【【■记】此兼解沙门通称释也。道安云。剃发染衣。绍释
迦种。当以释命姓。后增一下證成。四河者。阿耨达
池中。东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信度河。入西南海。西
缚刍河。入西北海。北徙多河。入东北海。即此土黄
河之源也。四姓。一刹利。翻田主。爱民治国。王者之
类。二婆罗门。翻净行。道学居贞之类。三毗舍。即商
贾种。四首陀。即农人种。西域记云。自馀杂姓。难以
详载。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又开元录。引弥沙塞律
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
经律。遂为永式。】
「【□注】显性录以四句拣云。一是沙门。非释子。出家外道。
二是释子。非沙门。在家释种。此王种之释也。三是释
子。是沙门。两土之僧。此四姓出家。通称为释。四非释
子。非沙门。两土之俗。四句拣之无遗矣。」
【【■记】今虽通引。意在證成第三句也。
【■补】显性录。孤山
圆师。解金刚錍明无情佛性。故称显性。
【■备】外道亦
980-A¶ 第 679c 页 X57-0679.png
不合沙门勤息之称。今姑贴作出家说。】
「【□注】或谓。是释子是沙门。乃释种出家。且梵土馀种出
家。及此土之僧。皆称沙门释子。为何句收耶。」
【【■记】此单辩第三句。先出异辩。且下。诘破意。以释种
出家。始称释子沙门者。请判两土之僧。非第三句
收。当何句收耶。由是一诘。异家默伏也。】
「【□注】录。谓观师抄录台教纲要也。」
【【■记】举纲。而众目自张。抄要。而全文可委。】
△二释文大科分三。初叙时教法义散广二。初正
叙二。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师。」
【【■记】法藉人宏。教从人立。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遗记云。天台。栖真之处。智者。隋主所称。大师。群
生模范。亦帝王大臣所师也。」
【【■记】天台栖真者。发隐云。师以梦符手接。瑞感钟鸣。
魑魅望德而消。梵僧从空而礼。宏经螺水。示寂石
城。缘著天台故也。隋主所称者。炀帝为晋王时。授
菩萨戒竟。王言。吾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是也。大
师群范者。显扬论云。经言大师者。能善教诫。声闻
弟子。应作。不应作事。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
證苦集灭道。故名。又能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于世。
故名。是则唯佛乃称三界大师。今称大师者。良由
四众攸仰。如佛出世故。请观音疏钞云。大者。褒美
之词。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古者。解行可轨。名为大
「【□注】或谓。是释子是沙门。乃释种出家。且梵土馀种出
家。及此土之僧。皆称沙门释子。为何句收耶。」
【【■记】此单辩第三句。先出异辩。且下。诘破意。以释种
出家。始称释子沙门者。请判两土之僧。非第三句
收。当何句收耶。由是一诘。异家默伏也。】
「【□注】录。谓观师抄录台教纲要也。」
【【■记】举纲。而众目自张。抄要。而全文可委。】
△二释文大科分三。初叙时教法义散广二。初正
叙二。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师。」
【【■记】法藉人宏。教从人立。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遗记云。天台。栖真之处。智者。隋主所称。大师。群
生模范。亦帝王大臣所师也。」
【【■记】天台栖真者。发隐云。师以梦符手接。瑞感钟鸣。
魑魅望德而消。梵僧从空而礼。宏经螺水。示寂石
城。缘著天台故也。隋主所称者。炀帝为晋王时。授
菩萨戒竟。王言。吾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是也。大
师群范者。显扬论云。经言大师者。能善教诫。声闻
弟子。应作。不应作事。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
證苦集灭道。故名。又能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于世。
故名。是则唯佛乃称三界大师。今称大师者。良由
四众攸仰。如佛出世故。请观音疏钞云。大者。褒美
之词。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古者。解行可轨。名为大
980-A¶ 第 680a 页 X57-0680.png
师。智者。是当时模范。故称也。帝王。大臣如陈后主。
隋文。炀。二帝。仪同沈君理等。
【■备】大师先梦山顶。有
僧招手。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后入天台。见佛
陇南峰。徘徊留意。其夜宿于定光之草庵。咸闻钟
声。光。舞手长吟言。但闻鸣椎集僧。是得住之相。忆
昔招手相引时否。别峰华顶。独往头陀。后夜大风
拔木。魑魅千群。安心空寂。自然散失。师讲净名。袁
子雄见梵僧数十。手擎香炉出。】
△二明所判法二。初总标。
「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馨无不尽。」
【【■记】我佛慈悲。普化十方。遂得圣教。流传震旦。至智
者大师出。以五时八教定解。不蔓不漏。罄尽其旨。
正是书所录之文。故先总标也。】
「【□注】五时八教。本是如来所说之法。大师依义立名。」
【【■备】如来观机演化。时不愆期。教无滥设。故因时施
教。本是如来说法之仪。唯意旨幽深。非四依大士。
孰能测其端绪。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
旋陀罗尼。即四依中之初依。故能依圣义。以立五
时八教也。】
「【□注】用此判释一代圣教。故云以也。」
【【■备】五时八教。本如来说法之仪。今加一以字。则成
天台解定仪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乃能判能释之人。东流圣教。乃所
判所释之法。五时八教。乃判释之仪式也。」
隋文。炀。二帝。仪同沈君理等。
【■备】大师先梦山顶。有
僧招手。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后入天台。见佛
陇南峰。徘徊留意。其夜宿于定光之草庵。咸闻钟
声。光。舞手长吟言。但闻鸣椎集僧。是得住之相。忆
昔招手相引时否。别峰华顶。独往头陀。后夜大风
拔木。魑魅千群。安心空寂。自然散失。师讲净名。袁
子雄见梵僧数十。手擎香炉出。】
△二明所判法二。初总标。
「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馨无不尽。」
【【■记】我佛慈悲。普化十方。遂得圣教。流传震旦。至智
者大师出。以五时八教定解。不蔓不漏。罄尽其旨。
正是书所录之文。故先总标也。】
「【□注】五时八教。本是如来所说之法。大师依义立名。」
【【■备】如来观机演化。时不愆期。教无滥设。故因时施
教。本是如来说法之仪。唯意旨幽深。非四依大士。
孰能测其端绪。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
旋陀罗尼。即四依中之初依。故能依圣义。以立五
时八教也。】
「【□注】用此判释一代圣教。故云以也。」
【【■备】五时八教。本如来说法之仪。今加一以字。则成
天台解定仪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乃能判能释之人。东流圣教。乃所
判所释之法。五时八教。乃判释之仪式也。」
980-A¶ 第 680b 页 X57-0680.png
【【■备】此于判释。而分三别。以能属人。以所属法。以时
教属仪。欲后学临文暸然也。】
「【□注】盖天台准法华意。判释诸经。如签文云。判释准乎
部教。部教之义。唯在法华。」
【【■备】大师亲證法华三昧。故准法华释定诸经。如五
时。化仪四教中。处处引用信解品中语是也。节义
曰。释签。无判释准乎部教之文。但法法皆有此意。
如境妙中言。若不约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不知
部妙等意。略撮于此耳。】
「【□注】判。谓剖判。释谓解释。」
【【■备】化仪乃总纲。宣剖判。化法乃方法。宜解释。】
「【□注】妙乐云。顿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纲。藏等。是一家释
义之纲目。」
【【■记】大纲乃目之总处。故喻化仪。以定一化总教。网
目乃网之别眼。故喻化法。以释诸经别义。】
「【□注】如以化仪。判华严为顿。以化法别圆解释。乃至判
法华为非顿非渐。以纯圆独妙解释。」
【【■备】五时判释详解见下。
980-A¶ 第 680c 页 X57-0680.png
【■记】下文详释时教。文义散广。故总示之。】
「【□注】东流者。佛法自西而流东也。」
【【■记】汉。明帝时。摩腾。竺法阑。始来震旦。由是佛法广
流东土。】
「【□注】代者。更也。如来五十年说法为一代。今以五时八
教。判释无遗。」
【【■记】如来说法。虽时长教广。今以五时八教判释。独
契佛旨。更无遗议。非天台。吾谁与归。】
「【□注】若尔。妙玄何云。柰苑之前。不预小摄耶。须知妙玄
约时破古。谓说提谓经时。乃未转法轮巳前。未有僧
宝。故破古师。不应于鹿苑前。别立提谓为人天小教。
若约法收经。则如四教义云。三藏。明世间布施。持戒
禅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正因缘所生善法。此巳为三
藏所摄。故先达云。约时破古。不当五时所收。约法收
经。义当三藏所摄也。」
【【■记】此料拣提谓经谓柰苑前所说。提谓经应在小
乘摄。妙玄云何柰苑前小预小乘摄。
【■补】既不预小
980-A¶ 第 681a 页 X57-0681.png
摄。则不属八教。既在柰苑前。则不属五时。得毋收
法不尽耶。
【■记】须知下。是答辞。如妙玄约时破古中。
引释论云。初从波罗柰。终至般泥洹。凡说小乘法。
结为三法藏。从成道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
衍。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
也。
【■备】虽系人天世间善论。未转小乘出世法轮。不
当以提谓。定立初时小教。盖佛以转法轮为时。故
不预小摄之言。专破旧立初时之谬也。若约法下。
申明台宗正判。应归三藏。以提谓经说戒善功德
故。故引四教义三藏世间施戒禅定作證先达下。
明台宗先德解释。可解。
【■记】古有齐朝隐士刘虬。立
五时教。初人天教。即提谓经。二。有相。即阿含。三。无
相。即般若。四。同归教。即法华。五。常住教。即涅槃。
【■备】
本节问辞。即将柰苑前不预小乘语。按以台宗五
时。若有遗漏。故有此难。统纪云。树神知佛七日坐
定未食。五百贾客过。有二大人。提谓。波利。诣神请
福。神曰。佛在水边。先奉食。二人和蜜[麨]上佛。佛授
三归依。复为说五戒。其归依僧。曰归依未来僧。】
△二别列二。初五时二。初徵起标名。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记】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
悟入法界也。】
「【□注】从经题立时。虽历七处。八会。新经九会。只是一经。」
【【■记】释从题立时之义。处会下解。】
法不尽耶。
【■记】须知下。是答辞。如妙玄约时破古中。
引释论云。初从波罗柰。终至般泥洹。凡说小乘法。
结为三法藏。从成道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
衍。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
也。
【■备】虽系人天世间善论。未转小乘出世法轮。不
当以提谓。定立初时小教。盖佛以转法轮为时。故
不预小摄之言。专破旧立初时之谬也。若约法下。
申明台宗正判。应归三藏。以提谓经说戒善功德
故。故引四教义三藏世间施戒禅定作證先达下。
明台宗先德解释。可解。
【■记】古有齐朝隐士刘虬。立
五时教。初人天教。即提谓经。二。有相。即阿含。三。无
相。即般若。四。同归教。即法华。五。常住教。即涅槃。
【■备】
本节问辞。即将柰苑前不预小乘语。按以台宗五
时。若有遗漏。故有此难。统纪云。树神知佛七日坐
定未食。五百贾客过。有二大人。提谓。波利。诣神请
福。神曰。佛在水边。先奉食。二人和蜜[麨]上佛。佛授
三归依。复为说五戒。其归依僧。曰归依未来僧。】
△二别列二。初五时二。初徵起标名。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记】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
悟入法界也。】
「【□注】从经题立时。虽历七处。八会。新经九会。只是一经。」
【【■记】释从题立时之义。处会下解。】
980-A¶ 第 681b 页 X57-0681.png
「【□注】因行如华。庄严果德。」
【【■记】以万行因华严。一乘果德。】
「【□注】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题。更
有单三。复三。」
【
【■记】阿弥陀。翻无量寿。又翻无量光。佛为能说。阿弥
陀为所说。皆果人。单人立题。涅槃。翻大灭度。是法。
解见下。单法立题。梵网。大梵天王有网罗幢。红光
互射。彩色交辉。重重珠影。涉入无尽。佛观是幢。因
说世界无量无边。犹如网孔。佛说教门。亦如是。单
喻立题。文殊。是人。翻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
纵不横。名妙德。般若是法。解见下。人法立题。妙法
莲华。解见下。莲华。因果同时。以比妙法权实一体。
法喻立题。如来。解见下。狮子吼。比如来说法。谓一
音普被。异类等解。魔外倾心。所谓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人譬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谓
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
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
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披万行。荣耀众德。华
980-A¶ 第 681c 页 X57-0681.png
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妙。以成真光
之彩。经也。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为
题。
【■补】十身。一。菩提身。菩提。翻道。谓佛成等正觉身。
二。愿身。指从兜率来。乘愿度生说。三。化身。谓随类
化现应机说。四。力持身。谓神力持真身之全身。化
身。及舍利之碎身。永久不坏。五。相好庄严身。谓證
得微尘相好实报身。六。威势身。指魔外威伏边说。
七。意生身。随自他意。处处受身。意有所往。身即随
到。度脱有情。八。福德身。指福德具足故。九。法身。法
性周遍法界以为身。十。智身。妙智圆明。决了诸法
真光。一真法界也。】
「【□注】旧经。晋译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新经唐译八十卷
成。若龙宫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
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释签
十八)。」
【【■记】旧经。晋。安帝时。佛度跋陀罗。翻觉贤。于扬州谢
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五十卷。或六
十卷。新经。唐永隆间。日照依晋本。译出入法界品。
两处脱文。證圣元年。实叉难陀。翻喜学。重翻日照
所成。兼补诸阙。成八十卷。仍脱文殊按善财顶之
文。贤首。将日照所补。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
然斯二经。皆十万偈中之略。以译未尽故。龙宫三
本。文殊。与阿难海。于铁围山结集。护法神收入龙
之彩。经也。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为
题。
【■补】十身。一。菩提身。菩提。翻道。谓佛成等正觉身。
二。愿身。指从兜率来。乘愿度生说。三。化身。谓随类
化现应机说。四。力持身。谓神力持真身之全身。化
身。及舍利之碎身。永久不坏。五。相好庄严身。谓證
得微尘相好实报身。六。威势身。指魔外威伏边说。
七。意生身。随自他意。处处受身。意有所往。身即随
到。度脱有情。八。福德身。指福德具足故。九。法身。法
性周遍法界以为身。十。智身。妙智圆明。决了诸法
真光。一真法界也。】
「【□注】旧经。晋译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新经唐译八十卷
成。若龙宫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
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释签
十八)。」
【【■记】旧经。晋。安帝时。佛度跋陀罗。翻觉贤。于扬州谢
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五十卷。或六
十卷。新经。唐永隆间。日照依晋本。译出入法界品。
两处脱文。證圣元年。实叉难陀。翻喜学。重翻日照
所成。兼补诸阙。成八十卷。仍脱文殊按善财顶之
文。贤首。将日照所补。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
然斯二经。皆十万偈中之略。以译未尽故。龙宫三
本。文殊。与阿难海。于铁围山结集。护法神收入龙
980-A¶ 第 682a 页 X57-0682.png
宫。龙树菩萨。亲往龙宫。见上。中。二本文广。非人力
所持。唯以下本诵回。流传人间。今但三十九品者。
指唐译品数。旧经。七处八会。新译。加普光明殿一
会。第一。摩竭阿兰若六品。一。世主妙严。二。如来现
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成就。五。华严世界。六。毗卢
遮那。第二。普光明殿会六品。一。如来名号。二。四谛。
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六。贤首。第三。忉利
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升须弥顶。二。须弥顶偈赞。
三。十住。四。梵行。五。发心功德。六。明法。第四。夜摩天
会说十。行。四品。一。升夜摩。二。升夜摩偈赞。三。十行。
四。十无尽藏。第五。兜率天会说十向。三品。一。升兜
率。二。升兜率偈赞。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
一品。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十一品。
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寿量。六。菩萨
住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光明
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第八。三会普光明
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逝多林会。说入法
界品也。】
「【□注】旧立四种华严。祖无显文。考大师。荆溪。之意。则有
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则曰法界。约处。或曰寂
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名言。
便谓华严有四种之别。且其间于义有妨。不应以后
分时长华严。而为寂场。又不应将通五时中。通教之
义。为时长也。」
所持。唯以下本诵回。流传人间。今但三十九品者。
指唐译品数。旧经。七处八会。新译。加普光明殿一
会。第一。摩竭阿兰若六品。一。世主妙严。二。如来现
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成就。五。华严世界。六。毗卢
遮那。第二。普光明殿会六品。一。如来名号。二。四谛。
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六。贤首。第三。忉利
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升须弥顶。二。须弥顶偈赞。
三。十住。四。梵行。五。发心功德。六。明法。第四。夜摩天
会说十。行。四品。一。升夜摩。二。升夜摩偈赞。三。十行。
四。十无尽藏。第五。兜率天会说十向。三品。一。升兜
率。二。升兜率偈赞。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
一品。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十一品。
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寿量。六。菩萨
住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光明
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第八。三会普光明
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逝多林会。说入法
界品也。】
「【□注】旧立四种华严。祖无显文。考大师。荆溪。之意。则有
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则曰法界。约处。或曰寂
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名言。
便谓华严有四种之别。且其间于义有妨。不应以后
分时长华严。而为寂场。又不应将通五时中。通教之
义。为时长也。」
980-A¶ 第 682b 页 X57-0682.png
【【■备】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立为四种华严。
考大师。荆溪意。惟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曰
法界。约处。曰寂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
际。何得认此约时之名言。反将时长。及尽未来际。
分立二种。加以法界。寂场二种。谓有四种别耶。且
其间下。辨讹云。不应以后分时长为寂场句。按旧
译华严。善财南询言。不离寂场。新译言。不离遮那
座前。既后分皆言不离。应与经语融会。又不应将
五时通后之义为时长句。按妙玄说华严时节长。
今闻般若。即能得入。签说。一。以法界为华严。二以
时长通至于后。既大师。荆溪。皆以义通为时长。应
与祖语融会。予读所辨。甚有见识。玉师。以三约破
旧四种。义巳成立。且其间下二段。本属馀意。今顺
玉师意。备一解曰。旧既约时而立二种。不应抹去
三七当分。专立后分时长。以摄寂场也。至五时通
后为义通。齐至般若为文通。微有区别。不可以义
通之时长。即为文通之时长也。
【■记】妙乐言。所诠无
外。名法界。宗镜言。法界者。即一心之总名。万法之
归趣。寂场。解本卷。三七日。如谓初七日。说前五会。
以经首言。始成正觉三处。皆言不起前故。二七日。
说十地等。以经初言。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
故。第九会在三七日后说。有舍利弗祗园等故。此
据菩提流支。约不坏前后相言也。
【■补】统纪言。旧以
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列为四种华严。又分前
980-A¶ 第 682c 页 X57-0682.png
三属事。后一属理。此积代之弊。今论其义。只有三
名。一。谓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场。三七思惟。
佛最初顿说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为前分二。
谓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三
十七品去为后分。三。谓尽未来际。文句言。华严未
席。始开于渐。妙乐说。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
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法华经常在灵山。何
殊十方。更互主伴。虽有三名。而所说经。无非华严。
所诠理。无非法界。此统纪破旧之词也。统纪复说
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槃
莲华藏海。是也。
【■备】志师。以三七思惟。收归寂场。则
时。处。似未分。】
「【□注】问。华严时长。为至何时。答。如妙乐云。义当转教时
也。经家。取后分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此即
通五时文通之类也。若般若。明华严海空。及日若垂
没馀辉峻岭。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此于他
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乃通五时中。义通之类。
非时长也。」
【【■记】转教。解本卷。后逝多林一会。部类相从。结归前
分华严部内。是为五时文通。般若华严海空者。妙
玄云。华严。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历劫修行。华严
海空。法华会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经。又像法决疑
经云。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
尼佛。说心地法门。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没亦馀
名。一。谓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场。三七思惟。
佛最初顿说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为前分二。
谓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三
十七品去为后分。三。谓尽未来际。文句言。华严未
席。始开于渐。妙乐说。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
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法华经常在灵山。何
殊十方。更互主伴。虽有三名。而所说经。无非华严。
所诠理。无非法界。此统纪破旧之词也。统纪复说
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槃
莲华藏海。是也。
【■备】志师。以三七思惟。收归寂场。则
时。处。似未分。】
「【□注】问。华严时长。为至何时。答。如妙乐云。义当转教时
也。经家。取后分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此即
通五时文通之类也。若般若。明华严海空。及日若垂
没馀辉峻岭。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此于他
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乃通五时中。义通之类。
非时长也。」
【【■记】转教。解本卷。后逝多林一会。部类相从。结归前
分华严部内。是为五时文通。般若华严海空者。妙
玄云。华严。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历劫修行。华严
海空。法华会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经。又像法决疑
经云。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
尼佛。说心地法门。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没亦馀
980-A¶ 第 683a 页 X57-0683.png
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后。以像法决疑。是
涅槃结经。当知上说。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
本部。是通五时中之义通。非华严文通之时长也。
【■补】后分时长。指逝多林一会。文殊从逝多林出。舍
利弗语六千弟子言。汝等见文殊威德相好等。乃
至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句记
言。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
义当转教时也。又统纪言。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
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
【■备】辨讹言。
非时长。当改曰非文通。私谓。文通。义通。均有时长
之义。但文通时长。齐至般若。义通时长。尽未来际
耳。】
「二。鹿苑时。说四阿含。」
【【■记】小机于顿无益。故佛隐胜现劣。不动寂场而游
鹿苑。保任劣机。权證小果。】
「【□注】从处立时。说经虽多。同一处故。」
【【■补】说四阿含。不局一处。且指初转法轮处言。
【■备】辨
讹曰。同一处三字甚局。当知诸佛始化。皆在鹿苑。
故以立时。】
「【□注】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缘如辅行上(七)。」
【【■记】辅行引大论曰。波罗柰王游猎。见二鹿主。一是
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告王。若以供
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当达多群中。
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
涅槃结经。当知上说。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
本部。是通五时中之义通。非华严文通之时长也。
【■补】后分时长。指逝多林一会。文殊从逝多林出。舍
利弗语六千弟子言。汝等见文殊威德相好等。乃
至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句记
言。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
义当转教时也。又统纪言。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
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
【■备】辨讹言。
非时长。当改曰非文通。私谓。文通。义通。均有时长
之义。但文通时长。齐至般若。义通时长。尽未来际
耳。】
「二。鹿苑时。说四阿含。」
【【■记】小机于顿无益。故佛隐胜现劣。不动寂场而游
鹿苑。保任劣机。权證小果。】
「【□注】从处立时。说经虽多。同一处故。」
【【■补】说四阿含。不局一处。且指初转法轮处言。
【■备】辨
讹曰。同一处三字甚局。当知诸佛始化。皆在鹿苑。
故以立时。】
「【□注】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缘如辅行上(七)。」
【【■记】辅行引大论曰。波罗柰王游猎。见二鹿主。一是
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告王。若以供
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当达多群中。
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
980-A¶ 第 683b 页 X57-0683.png
屈垂料理。主怒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至释迦
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后
次何遣。惟我当代。王。怪问。群鹿尽耶。主言。但有滋
茂。为彼群鹿。归告于我。我悯之故。是身不久。必不
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说偈言。我实是畜兽。
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
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
畏施。亦可安汝意。以是因缘。知是释迦昔生垂化
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从树为名。亦名柰苑。二仙所
居。亦名仙苑。」
【【■记】柰苑。地多柰树故。仙苑。婆裟言。佛出世时。有阿
罗汉大仙于彼处。巳住。今住。当住。佛不出世。辟支
佛住。无辟支佛。五通仙住。二仙。或是阿罗逻。迦兰。
二仙。
【■备】辨讹言从树者。指苑为树。非指柰也。犹言
波罗柰之林苑耳。二仙两字。恐荆溪一时便写耳。
以郁头。蓝弗。二仙。在摩竭提国。不在此苑。今注。虽
引成文。似须改言仙人堕处。以五百仙人。空中闻
音乐生染。失神足堕此处。】
「【□注】阿含。翻无比法。」
【【■记】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莫可比并。】
「【□注】妙玄十初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
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證灭。修
道。」
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后
次何遣。惟我当代。王。怪问。群鹿尽耶。主言。但有滋
茂。为彼群鹿。归告于我。我悯之故。是身不久。必不
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说偈言。我实是畜兽。
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
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
畏施。亦可安汝意。以是因缘。知是释迦昔生垂化
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从树为名。亦名柰苑。二仙所
居。亦名仙苑。」
【【■记】柰苑。地多柰树故。仙苑。婆裟言。佛出世时。有阿
罗汉大仙于彼处。巳住。今住。当住。佛不出世。辟支
佛住。无辟支佛。五通仙住。二仙。或是阿罗逻。迦兰。
二仙。
【■备】辨讹言从树者。指苑为树。非指柰也。犹言
波罗柰之林苑耳。二仙两字。恐荆溪一时便写耳。
以郁头。蓝弗。二仙。在摩竭提国。不在此苑。今注。虽
引成文。似须改言仙人堕处。以五百仙人。空中闻
音乐生染。失神足堕此处。】
「【□注】阿含。翻无比法。」
【【■记】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莫可比并。】
「【□注】妙玄十初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
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證灭。修
道。」
980-A¶ 第 683c 页 X57-0683.png
【【■记】报恩经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劝
化人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学问者
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坐禅人习。破诸外道。
是长阿含。分别功德论曰。阿难复思惟。契经文义
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
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杂。以一为首次至十。随事
增上名增一。中者。不大小长短等事。处中道也。长
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元由。事经七佛圣王
七宝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令人
喜也。然经虽四。所诠同是无常。何则。世间有漏苦
果。由惑业集因所感。出世间无漏寂灭。由正助道
品所得。众生不知苦。故不断集。不慕灭。故不修道。
故世尊段段说。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
不可倚法。欲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补】真寂深
义者。无见思虚妄。曰真。离生死迁流。曰寂。乃出世
法。故曰深义。长破外道。明正因缘生法。破邪。无二
种因缘。】
「三。方等时。」
【【■记】小机保證偏真。故佛广启褒叹之方。等施弹斥
之法。令羞劣慕胜也。】
「【□注】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处亦不一。故约法
立时也。」
【【■记】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处亦不一。如王
舍城。舍卫国。灵鹫山。泥连河等。】
980-A¶ 第 684a 页 X57-0684.png
「【□注】若普贤观称方等者从理得名。如释签六(十五云)此
以理等。名方等典。若止观二(六云)四门入清凉池。曰方。
所契之理。曰等。此约行理合论。今是生酥调斥之方
等。义应属事。」
【【■记】四门。即有门空门等。
【■备】统纪言。旧释方等立名。
但分事理。未尽其义。今为委释。光明经言。读诵大
乘。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于三乘。新光
明经言。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应忏
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
义。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此约第
三时。名方等。即被一乘四教机。若普贤观称方等。
乃直明圆理。今以所引。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
故引三乘忏悔文定名。的从部教。不专事理也。按
旧立论。有三说。一。从事。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
量义经。次说方等。释签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
诵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教通三乘。此皆指第三
时教。二。从理。普贤观经。此方等典。是诸佛眼。三。事
理并通。止观曰。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
池。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等也。故第三时准四
明立义。的从部教定名。不专事理也。今玉师。以统
纪方等。从部教说。部教兼于事理。不若以生酥调
斥。乃佛化事。从事立名也。然旧立三说内。观经方
等从理。调斥方等从事。并同。今注方等从事理一
解。亦小异。以四门入池属行。故曰此约行理合论
980-A¶ 第 684b 页 X57-0684.png
辨讹言。生酥调斥。何曾离理。若单属事。似离理外
别有事方等。且觉方等部。有收经不尽之难矣。私
谓化事断不离理。玉师且顺旧解。重调斥边。判属
于事。亦不至有难词。来哲虚心融会可也。调斥者。
调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诃斥焦芽败种。令心慕
大。】
「说维摩。
【□注】具云维摩诘所说经。人法立题。此云净名。亦翻无
垢称。」
【【■记】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皆不得净名。居
士二边不著。中道不安。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
妻子。常修梵行。如莲华出水。不为所溷。故净名名
焉。此据迹释。若据本。乃金粟如来现身。万恶尽消。
众善溥会。净亦不可名。于不可名中。以净名名也。
无垢。即净。称。即名。】
「思益。
【□注】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网明菩萨答。」
【【■记】经曰。过东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国名清洁。佛
号日月光明如来。有菩萨名思益。由我佛宣说寂
庄严光明。遂放是光。普照十方佛土。故思益梵天
来此土。说偈赞佛。兴端请益。网明以佛身相。超千
万日月光明为问。故佛放光。思益梵天来。与诸菩
萨互相问答。然经明文殊等行。迦叶空生诸圣。皆
有酬唱。今独指网明者。发起是经故也。】
别有事方等。且觉方等部。有收经不尽之难矣。私
谓化事断不离理。玉师且顺旧解。重调斥边。判属
于事。亦不至有难词。来哲虚心融会可也。调斥者。
调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诃斥焦芽败种。令心慕
大。】
「说维摩。
【□注】具云维摩诘所说经。人法立题。此云净名。亦翻无
垢称。」
【【■记】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皆不得净名。居
士二边不著。中道不安。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
妻子。常修梵行。如莲华出水。不为所溷。故净名名
焉。此据迹释。若据本。乃金粟如来现身。万恶尽消。
众善溥会。净亦不可名。于不可名中。以净名名也。
无垢。即净。称。即名。】
「思益。
【□注】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网明菩萨答。」
【【■记】经曰。过东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国名清洁。佛
号日月光明如来。有菩萨名思益。由我佛宣说寂
庄严光明。遂放是光。普照十方佛土。故思益梵天
来此土。说偈赞佛。兴端请益。网明以佛身相。超千
万日月光明为问。故佛放光。思益梵天来。与诸菩
萨互相问答。然经明文殊等行。迦叶空生诸圣。皆
有酬唱。今独指网明者。发起是经故也。】
980-A¶ 第 684c 页 X57-0684.png
「楞伽。
【□注】翻不可往。」
【【■记】楞伽。城名。在摩罗那山顶。华严论云。其山下瞰
大海。上大下小。无路可上。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
月无门可入。而此山城。为摩婆罗大夜叉王所据。
具大神通者。方能升往。喻自觉圣智境界。非言思
可到。非寂嘿可通。惟不思议者證入也。】
「楞严三昧。
【□注】楞严翻健相。三昧。翻调直定。亦云正心行处。」
【【■记】智论云。楞严。秦言健相分别。谓知诸三昧行相
多少深浅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
能坏者。调直定。四教义云。通言三昧。名调直定。真
谛三昧。离爱见为调直。俗谛三昧。以称机为调直。
中道三昧。无二边曲为调直也。正心行处。智度论
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
心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正心行处。则端直也。源洪
师言。大佛顶首楞严经。翻一切事究竟坚固。当智
者时。经尚未来。此指首楞严三昧也。】
「金光明。
【□注】金。即法身。光即般若。明即解脱单法立题。」
【【■记】玄义言。金光明。分即三德。皆约性体。具金光明
真实名义。谓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
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
「【□注】玄文顺古。复约譬喻一释。格他譬法不周。」
980-A¶ 第 685a 页 X57-0685.png
【【■记】此因玄文。复约譬释。故今释之。玄文明古有三
家释题。一。数论家。金。比法身。光。比般若。明。比解脱。
大师破曰。数论伹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
不便。若取经文。无处明三德。若便作义解。何义不
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巳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二。
地人言。金质有光明之能。如法性从体起用。自有
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异也。
大师破曰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
弃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义。若新旧两本。并说三
身。不道体用。亦违巳论。复不会经。进退何之。非今
所用。三。真谛三藏言。金光明。譬三种三法。谓三身。
三德。三位也。譬三身者。金体真实比法身。光用能
照。比应身。明能遍益。比化身。譬三德者。金。有四义。
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比法
身常乐我净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暗。
比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暗。二。广远。比解
脱众累永尽。普益有缘。譬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
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
道后缘因位。大师破曰。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且有
三过。一。因缘不通。二。有乖圆别。三。不称法性。破巳
而即顺之。约譬释言。当知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
横法门。乃称法性无边之说。遍譬一切竖法门。乃
称法门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遍收。此义渊博。
且寄十种三法为初门。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
980-A¶ 第 685b 页 X57-0685.png
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此之三
法。该括始终。甚深无量。是谓约譬一释。格他不周
也。拾遗记言。譬喻一释。为诸师解金光明。为世物
象用。譬如来深法。诸师虽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
相圆融。随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诸法。大师欲示金
光明海。无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之。以金光明三
字。为譬具足。比佛所游。是则略而十种。广则一切
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广
显性体圆具诸法是也。
【■补】记中以二释三。巳宗则
坏。于论不便。此破违宗。若取经文。无处明譬三德。
此破乖经。因果不通。因与果相违也。十种三法者。
三道。苦。惑业。三宝。佛法僧。三身。法报化。三涅槃。一
性净。即实相。二。圆净。即惑净理圆显。三。方便净。即
善巧净。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菩提。一。真性菩提。
以此真性为道。二。实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
菩提。谓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谓
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谓性由修显引出。三
至得果佛性。谓證得果位显发。三识谓七识。八识。
九白净识。又一。真识。谓真心。二。现识。变现根身世
界。三。分别识。三大乘。一。理乘。谓理性。二随乘。即智
随理运。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脱。得机。令他解脱。三
般若。一。实相。即实体。二。观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
化用。】
「【□注】其如经题。是法非譬。」
法。该括始终。甚深无量。是谓约譬一释。格他不周
也。拾遗记言。譬喻一释。为诸师解金光明。为世物
象用。譬如来深法。诸师虽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
相圆融。随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诸法。大师欲示金
光明海。无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之。以金光明三
字。为譬具足。比佛所游。是则略而十种。广则一切
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广
显性体圆具诸法是也。
【■补】记中以二释三。巳宗则
坏。于论不便。此破违宗。若取经文。无处明譬三德。
此破乖经。因果不通。因与果相违也。十种三法者。
三道。苦。惑业。三宝。佛法僧。三身。法报化。三涅槃。一
性净。即实相。二。圆净。即惑净理圆显。三。方便净。即
善巧净。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菩提。一。真性菩提。
以此真性为道。二。实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
菩提。谓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谓
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谓性由修显引出。三
至得果佛性。谓證得果位显发。三识谓七识。八识。
九白净识。又一。真识。谓真心。二。现识。变现根身世
界。三。分别识。三大乘。一。理乘。谓理性。二随乘。即智
随理运。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脱。得机。令他解脱。三
般若。一。实相。即实体。二。观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
化用。】
「【□注】其如经题。是法非譬。」
980-A¶ 第 685c 页 X57-0685.png
【【■记】或谓。大师既顺古以喻显法。何又自立附文当
体二种释题。故今释之。如记言。虽然顺古以喻显
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故后自立附文。当体三种
解释。斥彼推喻疏远。依经就法。方为亲切。斯由大
师。深解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除
法性外名言。皆无实义。是金光明三种法门。举一
即三。全三是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不横。绝
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也。】
「【□注】又不可以被利钝机。双存法譬也。」
【【■记】此遮双存以被二机。
【■补】遮双存者。玄文问。旧言
此经说譬得名。云何矫义而依文耶。答非今就文。
而害于譬。若苟执喻复害于文。义有二途。应须两
存。故前言义推疏远。依文亲近。记曰。如此用譬。虽
无经据。存之有益。二不偏废。汝专执譬。弃亲逐疏。
我今双存。亲疏俱得。如玄文言。钝根以譬拟法。利
根即法作喻。故经言。甚深法性。安住其中。即于是
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文佛。又空品言。为钝
根故。起大悲心。盖钝根守指守株。𡩋知兔。月。利人
悬解。不须株指也。又记言。佛说兹典。既被二根。故
通经者释题。亦须二说。赴其利钝。复贬从喻。如守
株指。褒依法者。悬解兔月。不须株指。足见不许释
譬微意。玉师恐后人不了以法比二说为定旨。故
揭出言。其如经题。是法非譬。复恐以被利钝为證
据。故又言不可以被利钝机。双存等也。】
980-A¶ 第 686a 页 X57-0686.png
「胜鬘等经。
【□注】具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记】波斯匿王。召女胜鬘。回国见佛。女说偈言。如来
现世间。普为群生。出亦应悯我等。宜速降此间。说
毕。如来现身令见。又说偈赞佛。及种种法。如来印
可。故有是经也。方便有三。一。为实施权。曲巧方便。
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三。权实无滞大方
便。初。如一佛乘分别说三。是也。二。如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也。三。如
涉有未始迷空。观空不遗于有。即佛方便知见波
罗密皆巳具足。是也。今是后二种。又经言。若如来
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
方广狮子吼见前。】
「【□注】胜鬘夫人。即舍卫国波斯匿王女。末利夫人所生。
为踰阇国王妃。」
【【■记】梵语摩利室罗。翻胜鬘。相好胜母故。波斯匿。翻
和悦。王多仁慈故。末利。翻鬘。】
「四般若时。」
【【■记】由前方等。二乘虽发心乐大。故习犹坚。夫欲淘
汰执情。必须空慧之水。故有般若时。】
「【□注】从经题立时。般若。翻智慧。智慧轻薄。即五种不翻
之一也。」
【【■记】有分别。名智。无分别。名慧。又根本。名慧。后得。名
智。今以智慧双易般若者。显权实一体大慧也。五
980-A¶ 第 686b 页 X57-0686.png
不翻者。一。秘密不翻如诸陀罗尼咒。二。多含不翻。
如婆伽梵含六义。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提树。四
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自古存梵。五。生善不翻。如
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为人生善。仍存般若也。
【■备】记
中分解智慧。亦一往言之。弗泥也。】
「说摩阿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
若经。
【□注】摩诃。翻大多胜。以多含故不翻。」
【【■记】非小乘故大。诠显十八种空。乃至八万四千波
罗密故多。一切诸佛菩提。皆从般若中出故胜。多
含不翻。亦五不翻之一。
【■备】记解大多胜。约般若部
说。其实含多义。】
「【□注】光赞经云。于是世尊从其舌本。悉覆佛土。而出无
数百千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植金莲华。
其莲华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光。即光明。赞。即讲说。
即大品上帙。」
【【■记】此可配于三种般若。谓从其舌本悉覆佛土。即
实相般若。实相遍覆法界也。出光明照三千界句。
即观照般若。观照。照察万有也。其光植金莲华。华
上有佛说经。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从大悲心流
出也。
【■备】配合出记者新意。】
「【□注】金刚。从喻立名。以金中精刚。能断难断。喻般若断
疑荡相。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
七卷。」
如婆伽梵含六义。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提树。四
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自古存梵。五。生善不翻。如
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为人生善。仍存般若也。
【■备】记
中分解智慧。亦一往言之。弗泥也。】
「说摩阿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
若经。
【□注】摩诃。翻大多胜。以多含故不翻。」
【【■记】非小乘故大。诠显十八种空。乃至八万四千波
罗密故多。一切诸佛菩提。皆从般若中出故胜。多
含不翻。亦五不翻之一。
【■备】记解大多胜。约般若部
说。其实含多义。】
「【□注】光赞经云。于是世尊从其舌本。悉覆佛土。而出无
数百千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植金莲华。
其莲华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光。即光明。赞。即讲说。
即大品上帙。」
【【■记】此可配于三种般若。谓从其舌本悉覆佛土。即
实相般若。实相遍覆法界也。出光明照三千界句。
即观照般若。观照。照察万有也。其光植金莲华。华
上有佛说经。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从大悲心流
出也。
【■备】配合出记者新意。】
「【□注】金刚。从喻立名。以金中精刚。能断难断。喻般若断
疑荡相。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
七卷。」
980-A¶ 第 686c 页 X57-0686.png
【【■记】海中有宝。名金刚。最坚利。坚故。不为诸物坏。利
故。能坏一切物。以喻般若。能断难断之惑。不为无
明烦恼所坏。
【■备】源洪师言。名小般若句。疑集注便
引。盖藏中原有小品十卷。对摩诃名小。存俟后定。
此有六译。今流通本。姚秦鸠摩罗什译也。】
「【□注】大品。辅行五上(七)云。大品凡列法门。无不皆以五
阴为首。」
【【■记】大品言。声闻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乃至
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辅行言。此是引證。依经义
以明十境。通能覆障。五阴为初故。大品及大般若。
凡列法门。皆以五阴为首。五阴。只是念处境耳。】
「【□注】等诸般若经者。谓等于小品。放光。仁王。天王。文殊
问般若等。」
【【■补】统纪言。大品般若四十卷。按藏经目录言。摩诃
般若三十卷。光赞十卷。龙树用此本。作智度论百
卷。智者依此论。作疏二十卷。今在高丽未至。是知
摩诃。光赞。皆即大品也。又统纪曰。若放光金刚等
十经。皆晋宋间译。唐。装法师始翻出大般若六百
卷。当知前十经。皆重翻也。天台诸部所引。正大品
中义。是罗什翻。十经者大品。光赞。小品。大明度胜。
天王。文殊问。金刚。七部均罗什译。道行。竺朔译。新
道行。支谶译。放光。晋罗义译。
【■备】统纪十经。仁王不
在其列。又统纪曰。四教仪列般若诸经名。总别重
出。难于分别。盖摩诃。即大品。此指摩诃大品重出
980-A¶ 第 687a 页 X57-0687.png
也。私谓。集注大部六百卷中句。亦系便写。以六百
卷乃唐所出。不须引用也。】
「五法华涅槃时。」
【【■记】二乘于般若会。领知法门。故说法华开四时权。
显一乘妙。然有漏网机。及横来众。未闻前教。岂解
佛乘。更说涅槃。重为捃拾。普令證归佛慧。故二经
同为第五时。】
「【□注】从经题立时。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补】妙玄曰。醍醐众味之后。涅槃称醍醐。此经名大
王膳。故同也。】
「【□注】具云妙法莲华经。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
权实之法。莲华譬上权实法也。」
【【■记】法华有三本。晋译。名正法华十卷。秦译。名妙法
莲华七卷。隋译。名添品妙法华八卷。今是秦本。妙
名不可思议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十界。谓四
圣六凡。莲华譬者。莲华。因果同时。喻妙法权实一
体。
【■补】妙法即实相。十如者。如是相。相据外而可别。
如是性。性据内而不改。如是体。主质名体。如是力。
功能名力。如是作。构造为作。如是因。习因为因。如
是缘。助因为缘。如是果。习果为果。如是报。报果为
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
等。为究竟等。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注】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
卷乃唐所出。不须引用也。】
「五法华涅槃时。」
【【■记】二乘于般若会。领知法门。故说法华开四时权。
显一乘妙。然有漏网机。及横来众。未闻前教。岂解
佛乘。更说涅槃。重为捃拾。普令證归佛慧。故二经
同为第五时。】
「【□注】从经题立时。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补】妙玄曰。醍醐众味之后。涅槃称醍醐。此经名大
王膳。故同也。】
「【□注】具云妙法莲华经。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
权实之法。莲华譬上权实法也。」
【【■记】法华有三本。晋译。名正法华十卷。秦译。名妙法
莲华七卷。隋译。名添品妙法华八卷。今是秦本。妙
名不可思议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十界。谓四
圣六凡。莲华譬者。莲华。因果同时。喻妙法权实一
体。
【■补】妙法即实相。十如者。如是相。相据外而可别。
如是性。性据内而不改。如是体。主质名体。如是力。
功能名力。如是作。构造为作。如是因。习因为因。如
是缘。助因为缘。如是果。习果为果。如是报。报果为
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
等。为究竟等。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注】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
980-A¶ 第 687b 页 X57-0687.png
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记】大者。称体而周。法身德。体遍十方也。灭者。无缚
所累。解脱德。灭除二种生死缚也。度者。破无明障。
般若德。照破五住无明也。】
△二结立异名。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
【□注】结也。五时。在大部中。或作五味列。故云亦也。五时
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
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
【【■补】今明别义。故引孤山五时说法颂。
【■备】教观纲宗。
引玄义言。五味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章
安言。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
十二岁。有宜闻谛缘度者。岂可不说。人言第三时
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
十载也。大论言。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
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法华。前后何
定也。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尚传阿含十二方
等八之说。乃至别五时者。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
五番陶铸。方得入实。然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岁
月日时。辨讹言。五时颂局甚。然古所以病此者。以
见法华有二十年除粪之言。遂谓方等。亦有藏教。
故判方等八。以阿含自有成文。言是十二年前也。
又见经中有二十年中。执作家事。复经少时之言。
便判般若为二十二岁也。私谓。玉师引颂非不知
【【■记】大者。称体而周。法身德。体遍十方也。灭者。无缚
所累。解脱德。灭除二种生死缚也。度者。破无明障。
般若德。照破五住无明也。】
△二结立异名。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
【□注】结也。五时。在大部中。或作五味列。故云亦也。五时
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
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
【【■补】今明别义。故引孤山五时说法颂。
【■备】教观纲宗。
引玄义言。五味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章
安言。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
十二岁。有宜闻谛缘度者。岂可不说。人言第三时
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
十载也。大论言。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
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法华。前后何
定也。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尚传阿含十二方
等八之说。乃至别五时者。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
五番陶铸。方得入实。然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岁
月日时。辨讹言。五时颂局甚。然古所以病此者。以
见法华有二十年除粪之言。遂谓方等。亦有藏教。
故判方等八。以阿含自有成文。言是十二年前也。
又见经中有二十年中。执作家事。复经少时之言。
便判般若为二十二岁也。私谓。玉师引颂非不知
980-A¶ 第 687c 页 X57-0687.png
通五时义。与章安所破。但泥别。而不知通者。不同。
今既。论别时前后修短。于无次第中。当有次第。故
引之耳。若结集家收归本部。此属文通。来哲固不
可泥定年分。亦不可以通难别也。记中五时。收经。
结经等说。存俟后考。
【■记】五时收经鹿苑收四阿含
等诸小乘经。方等。除四时外。通收诸大乘经。般若。
会收诸部般若经。法华。收无量义。及普贤观经。涅
槃。会收大涅槃。及像法决疑经。华严。会收华严梵
网经。若论五时结经。则华严会。以梵网为结经。鹿
苑。以遗教为结经。方等。以璎珞为结经。般若。以仁
王为结经。法华。以普贤观为结经。涅槃。以像法决
疑为结经。如来说法五十馀年。谈经三百馀会。今
颂该括无遗也。
【■补】有本般若收诸般若经。及无量
义经。法华收法华。并普贤观经。又言般若。以无量
义为结经。】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今既。论别时前后修短。于无次第中。当有次第。故
引之耳。若结集家收归本部。此属文通。来哲固不
可泥定年分。亦不可以通难别也。记中五时。收经。
结经等说。存俟后考。
【■记】五时收经鹿苑收四阿含
等诸小乘经。方等。除四时外。通收诸大乘经。般若。
会收诸部般若经。法华。收无量义。及普贤观经。涅
槃。会收大涅槃。及像法决疑经。华严。会收华严梵
网经。若论五时结经。则华严会。以梵网为结经。鹿
苑。以遗教为结经。方等。以璎珞为结经。般若。以仁
王为结经。法华。以普贤观为结经。涅槃。以像法决
疑为结经。如来说法五十馀年。谈经三百馀会。今
颂该括无遗也。
【■补】有本般若收诸般若经。及无量
义经。法华收法华。并普贤观经。又言般若。以无量
义为结经。】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980-A¶ 第 688a 页 X57-0688.png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𠁼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八教二。初总列八教名二。初据今文通。列教
名三。初正列。
「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是名八教。
【□注】初总标。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时部居初。故名为顿。
中间三味。次第调停。鹿苑。破邪立正。方等。引小向大。
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名为渐。」
【【■记】中间三味二句。总喻渐相。别则鹿苑。破外道之
邪。立内法之正。方等。引恋空滞寂之小。向智求悲
度之大。般若。会八十一科之法。同入第一义谛之
乘。自小至大名渐。八十一科下解。】
「【□注】不思议力。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记】同听一音。异闻诸义。此不知彼所闻。彼不知此
所闻。名秘密。】
「【□注】闻小證大。闻大證小。得益不同。名不定教。」
【【■记】若宿于渐。有顿种者。今闻小。得大益。若宿于顿。
有渐种者。今闻大。得小益。功推于教。名不定。】
「【□注】经论律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名三藏教。」
【【■备】经藏法本义。律藏灭恶义。论藏无比法义。各有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𠁼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八教二。初总列八教名二。初据今文通。列教
名三。初正列。
「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是名八教。
【□注】初总标。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时部居初。故名为顿。
中间三味。次第调停。鹿苑。破邪立正。方等。引小向大。
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名为渐。」
【【■记】中间三味二句。总喻渐相。别则鹿苑。破外道之
邪。立内法之正。方等。引恋空滞寂之小。向智求悲
度之大。般若。会八十一科之法。同入第一义谛之
乘。自小至大名渐。八十一科下解。】
「【□注】不思议力。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记】同听一音。异闻诸义。此不知彼所闻。彼不知此
所闻。名秘密。】
「【□注】闻小證大。闻大證小。得益不同。名不定教。」
【【■记】若宿于渐。有顿种者。今闻小。得大益。若宿于顿。
有渐种者。今闻大。得小益。功推于教。名不定。】
「【□注】经论律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名三藏教。」
【【■备】经藏法本义。律藏灭恶义。论藏无比法义。各有
980-A¶ 第 688b 页 X57-0688.png
文理。包含摄持。名三藏教。】
「【□注】三乘共行。钝同三藏。利根菩萨。通后别圆。故名通
教。」
【【■记】藏教。以谛。缘。度。分属三乘。通教。三乘同观无生
四谛。同修体假入空。观十二缘。同观六度。若钝根。
见偏空。近同三藏。利根兼见不空。远通别圆。名通
教。】
「【□注】独菩萨法。别前藏通。次第修證。别后圆教。故名别
教。」
【【■记】涅槃经言。苦集灭道。各各因缘。皆有无量。是菩
萨法。非二乘知。别前藏通也。别行记言。时长行远。
次第隔历。故受缘理断九之讥。别后圆教也。名别
教者。】
「【□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满足顿妙。一切圆融。故名圆
教。」
【【□注】四教义曰。圆义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不偏
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
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
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
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八。果圆。妙觉不
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满足顿妙者。满故。三
一相即。无有缺减。足故。圆见事理。一念具足。顿故。
体非渐成。妙故。三谛不别。总之一切圆融也。据下
文。则曰圆伏。圆信。圆断等。名圆教。】
「【□注】三乘共行。钝同三藏。利根菩萨。通后别圆。故名通
教。」
【【■记】藏教。以谛。缘。度。分属三乘。通教。三乘同观无生
四谛。同修体假入空。观十二缘。同观六度。若钝根。
见偏空。近同三藏。利根兼见不空。远通别圆。名通
教。】
「【□注】独菩萨法。别前藏通。次第修證。别后圆教。故名别
教。」
【【■记】涅槃经言。苦集灭道。各各因缘。皆有无量。是菩
萨法。非二乘知。别前藏通也。别行记言。时长行远。
次第隔历。故受缘理断九之讥。别后圆教也。名别
教者。】
「【□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满足顿妙。一切圆融。故名圆
教。」
【【□注】四教义曰。圆义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不偏
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
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
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
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八。果圆。妙觉不
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满足顿妙者。满故。三
一相即。无有缺减。足故。圆见事理。一念具足。顿故。
体非渐成。妙故。三谛不别。总之一切圆融也。据下
文。则曰圆伏。圆信。圆断等。名圆教。】
980-A¶ 第 688c 页 X57-0688.png
△二喻显。
「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
药味。」
【【■记】化仪如药方者。随宜说法。如医士按病制方也。
化法如辨味者。知诸根性。如辨药性味也。】
「【□注】化仪。化物仪式。化法。化物方法。」
【【■记】辅行言。化仪。敷置引入。化法。教门法则。】
「【□注】义例五云。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
法。」
【【■补】荆溪以辅行中文难明。复以七种义例明之。
【■备】
辨讹曰。仪。法。出自大师。当引八教大意等书。不必
引义例也。私谓。引亦无妨。然此说。有益来哲慎择
之慧。】
△三结指。
「如是等义。散在广文。
【□注】广文一家教部。即下文广本也。大本即法华玄义。」
【【■补】广文。广本。统指一家教部。大本。则单指玄义。】
△二依广本略录纲要二。初总标所依。
「今依大本略录纲要。
【□注】今家所录。通依一家广文。如文末云。谨按台教广
本。」
【【■记】此證今文通所依也。】
「【□注】的依大本玄义。如云请看法华玄十卷。」
【【■记】此明今文的所依也。】
980-A¶ 第 689a 页 X57-0689.png
△二别示纲要。
「初辨五时。五味。及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
【□注】此明今文抄录之法。化仪属部。故与时味兼明。化
法属教。故后别明也。」
【【■记】部。所以判教。故与时味兼明。教。所以释义。须先
判教巳方依教释义。义有缓急。文有前后。乃抄录
分章法也。】
△二别释八教相二。初化仪四教分四。初正明四
教四。初顿教三。初总标。
「第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
【□注】此判部属顿。
从部。时味等得名为顿。
【□注】此释出属顿所以也。部唯约法。时兼法譬。味专约
譬。」
【【■记】部唯约法者。华严是圆顿法。时兼法譬者。经言。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释言。曰譬佛。光譬说教。照物。
譬被机。高山。譬别圆。众味专约譬者。即从牛出乳。】
「【□注】最初说大。时味俱初。故得顿名。」
【【■记】此正释华严名顿。】
「【□注】此下所谓如来等。约部判顿。此经中云下。约时判
顿。涅槃云下。约味判顿。后准法华判也。」
【【■记】约部时味。列次判顿可知。后准法华判。谓后信
解品下。乃准法华。判华严拟宜也。】
△二别释三。初约部判二。初明部教。
980-A¶ 第 689b 页 X57-0689.png
「所谓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
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
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
【□注】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文句九(十一)。」
【【■记】此指二身中。真身也。成论言。乘如实道。来成正
觉。名如来。乘者。法如如智。实者。法如如境。道。是因。
觉。是果。若单论乘者。如如无所如。单明实者。如如
无能如。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
为果。道觉义成。即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
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即
应身如来也。】
「【□注】初成正觉。三七日说大化之始。故曰初成。离邪。曰
正。背妄曰觉。」
【【■记】三七说大化始。是随机说。诸经论。明初时说法
不定。普曜经。密迹经。皆曰二七日说三乘。法华过
三七日。方说小乘。四分律中六七。兴显行经七七。
五分律八七。智论五十个七日。则知随机见闻。得
益不同。故如来初时说大说小。应现时分亦异。今
华严是被大机。故三七说。大化正觉。藏。依生灭。通。
依无生。别。依无量。圆。依无作。若华严本部。当以别
圆判。然别地以上。證道同圆。佛是果人。离偏小邪
妄。證圆妙正觉。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言穷虑
绝。不坏假名。故曰始成正觉也。】
「【□注】寂灭道场。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故
980-A¶ 第 689c 页 X57-0689.png
曰道场。即摩竭提国。阿兰若处。处随法转。名寂灭场。」
【【■记】五住。谓见一切住地。欲爱。色爱。无色爱。三住地。
无明住地。二种生死。谓分段变易。生死是苦果。烦
恼是集因。前四住。感分段果。后一住。感变易果。寂
灭。乃究竟大寂灭处。佛于此得大寂灭道。故曰道
场即。摩竭提国阿兰若处。
【■补】摩竭提。翻不害。劫初
以来无刑害故。至阿阇世王。截指为刑。后自齧指
痛。复息此刑。佛成道其地。故吉兆预彰。
【■记】阿兰若
翻寂静处。七佛与人作则。皆依阿兰若处成道。】
「【□注】四十一位。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别地巳上。證道同
圆。」
【【■记】住行向地等觉。如九卷释。此四十一位破无明
惑。应判圆教。别地同圆者。如八卷解。若华严疏明。
一海月等十菩萨同生众共配初发心住。二执金
刚神。三身众。四足行。五道场。六主城。七主地。八主
山。九主林。十主药神。巳上如次配十住。十一主稼
神。十二主河。十三主海。十四主水。十五主火。十六
主风。十七主空。十八主方。十九主夜。二十主昼。巳
上配行。二十一阿修罗王。二十二迦楼罗。二十三
紧那罗。二十四摩睺罗伽。二十五夜叉。二十六龙。
二十七鸠槃茶。二十八乾闼婆王。二十九月天子。
三十日天子。巳上配向。三十一忉利天王。三十二
夜摩天。三十三兜率天。三十四化乐天。三十五他
化天。三十六大梵天。三十七光音天。三十八遍净
【【■记】五住。谓见一切住地。欲爱。色爱。无色爱。三住地。
无明住地。二种生死。谓分段变易。生死是苦果。烦
恼是集因。前四住。感分段果。后一住。感变易果。寂
灭。乃究竟大寂灭处。佛于此得大寂灭道。故曰道
场即。摩竭提国阿兰若处。
【■补】摩竭提。翻不害。劫初
以来无刑害故。至阿阇世王。截指为刑。后自齧指
痛。复息此刑。佛成道其地。故吉兆预彰。
【■记】阿兰若
翻寂静处。七佛与人作则。皆依阿兰若处成道。】
「【□注】四十一位。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别地巳上。證道同
圆。」
【【■记】住行向地等觉。如九卷释。此四十一位破无明
惑。应判圆教。别地同圆者。如八卷解。若华严疏明。
一海月等十菩萨同生众共配初发心住。二执金
刚神。三身众。四足行。五道场。六主城。七主地。八主
山。九主林。十主药神。巳上如次配十住。十一主稼
神。十二主河。十三主海。十四主水。十五主火。十六
主风。十七主空。十八主方。十九主夜。二十主昼。巳
上配行。二十一阿修罗王。二十二迦楼罗。二十三
紧那罗。二十四摩睺罗伽。二十五夜叉。二十六龙。
二十七鸠槃茶。二十八乾闼婆王。二十九月天子。
三十日天子。巳上配向。三十一忉利天王。三十二
夜摩天。三十三兜率天。三十四化乐天。三十五他
化天。三十六大梵天。三十七光音天。三十八遍净
980-A¶ 第 690a 页 X57-0690.png
天。三十九广果天。四十大自在天王。巳上天王配
地。四十一师子座众。配等觉。更有四十二眉间众。
配妙觉。
【■备】记中四十一位。据华严所列配位。然注。
乃指经前列众。不必泥定。】
「【□注】四念处云。华严后无等觉者。乃部中谈位。不可以
此而难。今文。经前列众也。」
【【■记】四念处。释别教中言。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
恐人举此以难。故明今文说有等觉。乃指经前列
众。又清凉疏问明品巳下三品。别明十信。十忍品
巳下四品。别明十顶。当知顶即等觉。清凉钞言。等
觉因位之极。称为顶位。】
「【□注】法身大士。破无明惑。得无生忍。舍生身巳。居实报
土。受法性身。故曰法身。上求下化。建立大事。故曰大
士。」
【【■备】不了第一义谛。是谓无明。第一义谛。乃圆家一
空一切空。无生理也。以无生理。忍可于心。名忍。破
一分惑。得一分忍。显一分法身。乃舍分段身之生。
离同居方便之土。而居实报土。受法性身。名法身
焉。行契佛行。是上求。化如佛化。是下化。此自利利
他大事。惟法身菩萨能之。故名大士。】
「【□注】宿世根熟。佛化众生。种熟脱三。时时不废。谓种在
久远。熟在宿世。脱在今日。」
【【■记】玄文言。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
露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
地。四十一师子座众。配等觉。更有四十二眉间众。
配妙觉。
【■备】记中四十一位。据华严所列配位。然注。
乃指经前列众。不必泥定。】
「【□注】四念处云。华严后无等觉者。乃部中谈位。不可以
此而难。今文。经前列众也。」
【【■记】四念处。释别教中言。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
恐人举此以难。故明今文说有等觉。乃指经前列
众。又清凉疏问明品巳下三品。别明十信。十忍品
巳下四品。别明十顶。当知顶即等觉。清凉钞言。等
觉因位之极。称为顶位。】
「【□注】法身大士。破无明惑。得无生忍。舍生身巳。居实报
土。受法性身。故曰法身。上求下化。建立大事。故曰大
士。」
【【■备】不了第一义谛。是谓无明。第一义谛。乃圆家一
空一切空。无生理也。以无生理。忍可于心。名忍。破
一分惑。得一分忍。显一分法身。乃舍分段身之生。
离同居方便之土。而居实报土。受法性身。名法身
焉。行契佛行。是上求。化如佛化。是下化。此自利利
他大事。惟法身菩萨能之。故名大士。】
「【□注】宿世根熟。佛化众生。种熟脱三。时时不废。谓种在
久远。熟在宿世。脱在今日。」
【【■记】玄文言。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
露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
980-A¶ 第 690b 页 X57-0690.png
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
大势威猛。三世益物也。今是大乘根熟众生。】
「【□注】天龙八部。天龙别名。八部。总称。总别兼举也。天(一)
龙(二)。夜叉(三)。乾闼婆(四)。阿修罗(五)。迦楼罗(六)。紧那罗
(七)。摩睺罗伽(八)。人非人等。总结八部。」
【【■记】梵语提婆。此翻天。三界二十八天也。那伽。翻龙。
守天宫持地。注雨等龙也。夜叉。翻勇健。亦名暴恶。
飞空。飞行守天城。池门。阁。等也。乾闼婆。翻香阴。不
啖酒肉。唯香资身。是天主幢倒乐神也。阿修罗。翻
无端正。迦楼罗翻金翅。紧那罗。翻疑人。似人。而头
有角。亦天伎神也。摩睺罗伽。翻大腹行。即大蟒神
腹行者也。原佛道济百灵。慈育万有。三乘归投八
部翼卫。馀无此德。故无八部也。】
「【□注】龙鬼等得预法会者。乘急戒缓故。大师准涅槃经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之文。遂
开乘戒四句。」
【【■记】涅槃经又言。菩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怠。是名本
成。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故菩萨虽现破
戒。不名为缓。智者取此乘急戒缓之文。于止观中
开成四句也。本成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也。
大势威猛。三世益物也。今是大乘根熟众生。】
「【□注】天龙八部。天龙别名。八部。总称。总别兼举也。天(一)
龙(二)。夜叉(三)。乾闼婆(四)。阿修罗(五)。迦楼罗(六)。紧那罗
(七)。摩睺罗伽(八)。人非人等。总结八部。」
【【■记】梵语提婆。此翻天。三界二十八天也。那伽。翻龙。
守天宫持地。注雨等龙也。夜叉。翻勇健。亦名暴恶。
飞空。飞行守天城。池门。阁。等也。乾闼婆。翻香阴。不
啖酒肉。唯香资身。是天主幢倒乐神也。阿修罗。翻
无端正。迦楼罗翻金翅。紧那罗。翻疑人。似人。而头
有角。亦天伎神也。摩睺罗伽。翻大腹行。即大蟒神
腹行者也。原佛道济百灵。慈育万有。三乘归投八
部翼卫。馀无此德。故无八部也。】
「【□注】龙鬼等得预法会者。乘急戒缓故。大师准涅槃经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之文。遂
开乘戒四句。」
【【■记】涅槃经又言。菩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怠。是名本
成。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故菩萨虽现破
戒。不名为缓。智者取此乘急戒缓之文。于止观中
开成四句也。本成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也。
980-A¶ 第 690c 页 X57-0690.png
【■补】文句言。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观慧。皆称戒乘。
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共等戒。悉是通义也。今就
别判三皈。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
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名戒。闻经生解观
智。推寻谛缘度等智。能破烦恼。运出三界者。名乘。
大品言。有相之善。不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能出。
是也。若戒乘俱急者。下品戒急。报在人道。持小乘
急。以人身于藏教时。见佛闻法。严持中乘。以人身
于通教大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经时。见佛闻法。
若持上乘。以人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
见佛闻法。列为同闻众也。若中品戒急。报在欲天。
若持小乘。以欲天身。于藏教时。见佛闻法。馀持中
上乘。如上说。若上品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无色
界。持小乘急。以色无色界天身。于三藏中见佛闻
法。馀持中上乘。如上说。二。戒缓乘急者。三品戒皆
缓。报在三途。若小乘急。以三途身。于三藏教中。见
佛闻法。馀如上说。三。戒急乘缓者。有戒。受人天身。
无乘。佛虽出世说法。不见不闻。舍卫三亿家。及诸
不见闻者。三界乐著诸天等。是也。四。戒乘俱缓者。
受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也。
【■记】华严疏钞言。一。乘
缓戒急者。事戒严峻。三种观心不开。以得戒故。人
天受生。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世虽有佛说法度
人。于此类无益。设得值遇。不能开解。二。乘急戒缓
者德薄垢重。烦恼所使。是诸事戒。皆破理观。乘急。
980-A¶ 第 691a 页 X57-0691.png
信解诸法。戒缓。命终堕恶道中。于诸乘中随何乘
急。强者先牵。若一乘急。即闻华严等。三。乘戒俱急
者。具持众戒理事无瑕。于诸妙法。观念相续。即于
今生。便应得道。若未得道。此业最强。必升善处。若
一乘急。即于人天身。闻华严。四。乘戒俱缓者。失人
天报。无得道期。展转沉沦。不可度脱。是则乘戒。岂
得偏向乎。设有偏志者。𡩋偏于乘也。】
「【□注】如云笼月。月喻教主。具智断二德。初一至十五。谓
之白月。智光渐增。故譬智德。十六至三十日。谓之黑
月。邪光渐减。故譬断德。」
【【■记】准华严钞。月有四德。合佛三法。明是智德。暗是
断德。清凉是恩德。应器周故。亦是恩德。今取黑白。
喻智断二德也。如大经月爱三昧。光色增长。譬十
五智德。摩诃般若。光色损减。譬十五断德。无累解
脱。又言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亏盈。
不增而增。白月渐著。不减而减。黑月稍无。法身亦
尔。因无明故。约如论智。如实不智。约如论断。如实
不断。无智而智。般若渐明。无断而断。解脱渐离也。
据华严梵行品。月体喻法身。月光喻十五智断。谓
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妙二觉。为二
智断。合有十五智断也。】
「【□注】尔时如来。指丈六身。即境本定身也。」
【【■记】辅行言。止观见佛相好。一一文中。皆言若见如
来者。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机所
急。强者先牵。若一乘急。即闻华严等。三。乘戒俱急
者。具持众戒理事无瑕。于诸妙法。观念相续。即于
今生。便应得道。若未得道。此业最强。必升善处。若
一乘急。即于人天身。闻华严。四。乘戒俱缓者。失人
天报。无得道期。展转沉沦。不可度脱。是则乘戒。岂
得偏向乎。设有偏志者。𡩋偏于乘也。】
「【□注】如云笼月。月喻教主。具智断二德。初一至十五。谓
之白月。智光渐增。故譬智德。十六至三十日。谓之黑
月。邪光渐减。故譬断德。」
【【■记】准华严钞。月有四德。合佛三法。明是智德。暗是
断德。清凉是恩德。应器周故。亦是恩德。今取黑白。
喻智断二德也。如大经月爱三昧。光色增长。譬十
五智德。摩诃般若。光色损减。譬十五断德。无累解
脱。又言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亏盈。
不增而增。白月渐著。不减而减。黑月稍无。法身亦
尔。因无明故。约如论智。如实不智。约如论断。如实
不断。无智而智。般若渐明。无断而断。解脱渐离也。
据华严梵行品。月体喻法身。月光喻十五智断。谓
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妙二觉。为二
智断。合有十五智断也。】
「【□注】尔时如来。指丈六身。即境本定身也。」
【【■记】辅行言。止观见佛相好。一一文中。皆言若见如
来者。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机所
980-A¶ 第 691b 页 X57-0691.png
见不同。故名境本定身也。
【■补】三藏如来老比丘相。
即境本定身。境。是所见之境。本。为应机之本。定。乃
一定之身。如言只一金刚土台成道。四机各见不
同。生灭机。见劣应身。无生机。见带劣胜应身。无量
机。见报身藏尘相好。无作机。见法身如虚空相。虽
机见不同。只是丈六一定身也。】
「【□注】现卢舍那身。现。即现起。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
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自报。亦翻光明遍照。他报。亦
名尊特。亦名胜应。」
【【■记】净满者。障净为先。德满为后。如言万恶咸消。众
善普会也。梵网经疏言满净者。德满为先。障净为
后。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也。光明遍照指为他
报者。若据慈恩三藏释。则言身光智光。内外照故。
目于报身。通自他二报佛也。尊特有上中下三品。
今指下品。从丈六身。现起千丈舍那也。胜应。如来
应身相好。有胜劣不同。今指胜者。华严佛有殊胜
相好。对劣名胜也。】
「【□注】新译华严云毗卢遮那。妙乐九(二十七)破云。近代翻
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文)。」
【【■记】新译。即唐实叉难陀译。卢舍那品。译为毗卢遮
那品。如来名号品中。或名卢舍那。译为或名毗卢
遮那。清凉疏言。毗。即遍也。卢遮那。光明照义。应言
光明遍照。今按所释名义未尝非。但未明言教主
是报身耳。盖遮那。法身佛。舍那。报身佛。释迦牟尼。
【■补】三藏如来老比丘相。
即境本定身。境。是所见之境。本。为应机之本。定。乃
一定之身。如言只一金刚土台成道。四机各见不
同。生灭机。见劣应身。无生机。见带劣胜应身。无量
机。见报身藏尘相好。无作机。见法身如虚空相。虽
机见不同。只是丈六一定身也。】
「【□注】现卢舍那身。现。即现起。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
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自报。亦翻光明遍照。他报。亦
名尊特。亦名胜应。」
【【■记】净满者。障净为先。德满为后。如言万恶咸消。众
善普会也。梵网经疏言满净者。德满为先。障净为
后。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也。光明遍照指为他
报者。若据慈恩三藏释。则言身光智光。内外照故。
目于报身。通自他二报佛也。尊特有上中下三品。
今指下品。从丈六身。现起千丈舍那也。胜应。如来
应身相好。有胜劣不同。今指胜者。华严佛有殊胜
相好。对劣名胜也。】
「【□注】新译华严云毗卢遮那。妙乐九(二十七)破云。近代翻
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文)。」
【【■记】新译。即唐实叉难陀译。卢舍那品。译为毗卢遮
那品。如来名号品中。或名卢舍那。译为或名毗卢
遮那。清凉疏言。毗。即遍也。卢遮那。光明照义。应言
光明遍照。今按所释名义未尝非。但未明言教主
是报身耳。盖遮那。法身佛。舍那。报身佛。释迦牟尼。
980-A¶ 第 691c 页 X57-0691.png
应身佛。又以二身言之。遮那。真身。舍那。胜应。牟尼。
劣应。胜劣均名应身。是名二身也。华严教主。乃舍
那译为遮那。则以法身为报身。法报不分也。又以
真身为胜应。二三莫辨也。文句破言。自古经论。许
有三身。若毗卢与舍那不别。法身即报身。一切众
生。无不圆满。法身有说。众生亦然。若言果满方说。
满从报立。若言不离。三身俱然。何独法报。又生佛
尚且无二。岂唯三身。若论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
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若但从理。非
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说即说。情同妙契。诤计咸
失是也。
【■补】按毗卢遮那。言遍一切处。卢舍那。言光
明遍照。牟尼。言能仁寂默。】
「【□注】然华严教主。经疏诸文。或云释迦。或云舍那者。盖
是释迦现起舍那故也。而净觉谓。本是实报土身。应
下二土。故解谤破云。汝执藏尘为尊特相。树下之身
有此相否。故升须弥山顶品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
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岂非华严是千百
亿应身所说。此身既被别圆之机。见是尊特。何须独
指华台受职身耶。(文)盖指千百亿应身中之一身所
说。」
【【■记】此辨净觉师偏说。以定从劣现胜正意。
【■补】净觉
云。药师。净名。观经之相皆应身。不可指为法身。唯
华严藏尘相好。为尊崇奇特。以相多故也。凡八万
四千。三十二相。皆从此实报尊特之身。应下二土。
劣应。胜劣均名应身。是名二身也。华严教主。乃舍
那译为遮那。则以法身为报身。法报不分也。又以
真身为胜应。二三莫辨也。文句破言。自古经论。许
有三身。若毗卢与舍那不别。法身即报身。一切众
生。无不圆满。法身有说。众生亦然。若言果满方说。
满从报立。若言不离。三身俱然。何独法报。又生佛
尚且无二。岂唯三身。若论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
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若但从理。非
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说即说。情同妙契。诤计咸
失是也。
【■补】按毗卢遮那。言遍一切处。卢舍那。言光
明遍照。牟尼。言能仁寂默。】
「【□注】然华严教主。经疏诸文。或云释迦。或云舍那者。盖
是释迦现起舍那故也。而净觉谓。本是实报土身。应
下二土。故解谤破云。汝执藏尘为尊特相。树下之身
有此相否。故升须弥山顶品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
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岂非华严是千百
亿应身所说。此身既被别圆之机。见是尊特。何须独
指华台受职身耶。(文)盖指千百亿应身中之一身所
说。」
【【■记】此辨净觉师偏说。以定从劣现胜正意。
【■补】净觉
云。药师。净名。观经之相皆应身。不可指为法身。唯
华严藏尘相好。为尊崇奇特。以相多故也。凡八万
四千。三十二相。皆从此实报尊特之身。应下二土。
980-A¶ 第 692a 页 X57-0692.png
应八万四千。似方便。应三十二。似同居。准此。则彼
意指华严。藏尘相好为證得奇特。不知华严十华
藏世界微尘相好。是应机现起。即如来现起他受
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也。故四明作解谤破云。汝执
藏尘为实报尊特相。我且问汝。华严菩提树下三
十二相之身。有此奇特相否。若谓是有。何言三十
二相是应下。何言华严是实报身。故知华严非本
是实报身。三十二相。亦非应下明矣。盖树下身未
被别圆机时。本无奇特相。若被别圆机。则于此身
现起尊特。故不可谓本是实报土身也。以华严教
主是现起身。故言不离一切。而上升须弥。向帝释
殿。上升。即现起义。岂非华严是千百亿应身所说
耶。华台受职者。即实报土身。若约所依。名实报身。
以称中道法性理。感真实果报土也。若约所證。名
华台受职身。华台表法界理。故报身卢舍那佛坐
华台。若应身释迦。但坐莲叶。如签言。只以入实名
华台。以内心入实。故外处华台。玄文言。始见我身。
初闻一实。巳入华台。皆指所證。为华台也。受职者。
谓报身初坐千叶莲台宝华王座时。十方诸佛。齐
放白毫来灌其顶。受法王职也。但此身有證得相。
有现起相。净觉所执是證得相。四明所定是现起
相。故破言。何须独指华台受职身耶。盖指下。注家
断定四明意。统纪言。四明约机约教以定身者。是
树下生身。现起尊特。应别圆机。正合妙玄释迦最
意指华严。藏尘相好为證得奇特。不知华严十华
藏世界微尘相好。是应机现起。即如来现起他受
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也。故四明作解谤破云。汝执
藏尘为实报尊特相。我且问汝。华严菩提树下三
十二相之身。有此奇特相否。若谓是有。何言三十
二相是应下。何言华严是实报身。故知华严非本
是实报身。三十二相。亦非应下明矣。盖树下身未
被别圆机时。本无奇特相。若被别圆机。则于此身
现起尊特。故不可谓本是实报土身也。以华严教
主是现起身。故言不离一切。而上升须弥。向帝释
殿。上升。即现起义。岂非华严是千百亿应身所说
耶。华台受职者。即实报土身。若约所依。名实报身。
以称中道法性理。感真实果报土也。若约所證。名
华台受职身。华台表法界理。故报身卢舍那佛坐
华台。若应身释迦。但坐莲叶。如签言。只以入实名
华台。以内心入实。故外处华台。玄文言。始见我身。
初闻一实。巳入华台。皆指所證。为华台也。受职者。
谓报身初坐千叶莲台宝华王座时。十方诸佛。齐
放白毫来灌其顶。受法王职也。但此身有證得相。
有现起相。净觉所执是證得相。四明所定是现起
相。故破言。何须独指华台受职身耶。盖指下。注家
断定四明意。统纪言。四明约机约教以定身者。是
树下生身。现起尊特。应别圆机。正合妙玄释迦最
980-A¶ 第 692b 页 X57-0692.png
初顿说。释迦是生身。说顿是舍那。亦合四教仪。如
来现卢舍那身说法之言。
【■备】净觉背宗因缘。统纪
内载。须者往检。辨讹曰。盖指千百亿至所说句。虽
约一阎浮提而论。但意似局。私谓。四明是千百亿
应身所说句。恐有未见千百亿之难。故玉师复申
明一身也。辨讹又曰。实报土身应下二土之言。本
四明妙宗钞语。以经中八万四千相好。大师判为
真法身观故。钞言。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
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观也。后料拣中问。尊
特既是他受用报。须入地住方见。今八万相。似位
能见。验非尊特。合是生身。答。地住。分證论见。地住
以前。相似论见。斯乃如来以实报身应下二土。(云
云)当知四明此言。因他问意。谓地住以上。舍生身
巳。入实报土。方见尊特。今圆行人。在相似位。处同
居土。焉能见之。故答言。如来应下使见。而净觉反
宗破言。华严藏尘相好是尊特。是实报应下。观经
八万四千相好。是生身非实报应下。故解谤言。汝
执藏尘为尊特相。树下之身有此相否。若言有。应
下义不成。若言无。何故华严有上升须弥等文耶。
足见藏尘尊特。是释迦现起。应下之义不成矣。而
八万四千尊特不然。此由圆观行人。台像圆观既
成。所见佛身。必非同居生身。实报土身。方是其境。
故如来。以实报应下同居。而使见之。非入实报。方
能见也。然钞中乃是破立方便。非是下二土所现
来现卢舍那身说法之言。
【■备】净觉背宗因缘。统纪
内载。须者往检。辨讹曰。盖指千百亿至所说句。虽
约一阎浮提而论。但意似局。私谓。四明是千百亿
应身所说句。恐有未见千百亿之难。故玉师复申
明一身也。辨讹又曰。实报土身应下二土之言。本
四明妙宗钞语。以经中八万四千相好。大师判为
真法身观故。钞言。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
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观也。后料拣中问。尊
特既是他受用报。须入地住方见。今八万相。似位
能见。验非尊特。合是生身。答。地住。分證论见。地住
以前。相似论见。斯乃如来以实报身应下二土。(云
云)当知四明此言。因他问意。谓地住以上。舍生身
巳。入实报土。方见尊特。今圆行人。在相似位。处同
居土。焉能见之。故答言。如来应下使见。而净觉反
宗破言。华严藏尘相好是尊特。是实报应下。观经
八万四千相好。是生身非实报应下。故解谤言。汝
执藏尘为尊特相。树下之身有此相否。若言有。应
下义不成。若言无。何故华严有上升须弥等文耶。
足见藏尘尊特。是释迦现起。应下之义不成矣。而
八万四千尊特不然。此由圆观行人。台像圆观既
成。所见佛身。必非同居生身。实报土身。方是其境。
故如来。以实报应下同居。而使见之。非入实报。方
能见也。然钞中乃是破立方便。非是下二土所现
980-A¶ 第 692c 页 X57-0692.png
诸身。皆从实报应下也。况钞虽言以实报应下。亦
即于同居现起。此义当知。即华严从树下释迦境
本现起。其义亦然。但华严现身说经。观经应行人
现相。其义稍异。思之可知也。又复现起应下。义亦
不殊。如华严从境本发起。观经从三十二相常身
常相发起是也。故四明言。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则
知应下。义不殊也。今但知是净觉语。不知出四明
恣情纵破。故略述此。】
「【□注】月堂云。境本定身。则是释迦。机感见相。乃是舍那。
此即释迦境本定身。现起舍那尊特也。上品相好。下
品尊特。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记】四明约教。分三品尊特。谓法华三十二相。相相
无边。即法身上品尊特。观经八万四千。中品尊特。
华严丈六发起舍那。下品尊特。又约相海分三品。
谓华藏尘相。上品相海。八万四千。中品相海。三十
二相。下品相海。次即言上品相好。下品尊特。此二
皆现起相。故曰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补】下品尊特。
以兼别机。须当现起。方有不能。即劣显法。如法华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月堂法师。讳询。字谋
道。依圆辨琛。以正所学。统纪曰。准解谤说尊特身。
有须现。不须现之分。故须现。如梵网华严及观经
等相多身大。不须现。则以力加。令于劣身。不取分
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也。】
「【□注】圆满修多罗。约圆实部主说。释签云。华严顿部。正
即于同居现起。此义当知。即华严从树下释迦境
本现起。其义亦然。但华严现身说经。观经应行人
现相。其义稍异。思之可知也。又复现起应下。义亦
不殊。如华严从境本发起。观经从三十二相常身
常相发起是也。故四明言。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则
知应下。义不殊也。今但知是净觉语。不知出四明
恣情纵破。故略述此。】
「【□注】月堂云。境本定身。则是释迦。机感见相。乃是舍那。
此即释迦境本定身。现起舍那尊特也。上品相好。下
品尊特。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记】四明约教。分三品尊特。谓法华三十二相。相相
无边。即法身上品尊特。观经八万四千。中品尊特。
华严丈六发起舍那。下品尊特。又约相海分三品。
谓华藏尘相。上品相海。八万四千。中品相海。三十
二相。下品相海。次即言上品相好。下品尊特。此二
皆现起相。故曰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补】下品尊特。
以兼别机。须当现起。方有不能。即劣显法。如法华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月堂法师。讳询。字谋
道。依圆辨琛。以正所学。统纪曰。准解谤说尊特身。
有须现。不须现之分。故须现。如梵网华严及观经
等相多身大。不须现。则以力加。令于劣身。不取分
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也。】
「【□注】圆满修多罗。约圆实部主说。释签云。华严顿部。正
980-A¶ 第 693a 页 X57-0693.png
在圆真。兼申别俗。」
【【■备】八卷曰。圆。以不偏为义。又言。无有缺减。名曰圆
满。法华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圆实
也。兼申别俗句。乃文义未能截断。顺带引之。非本
节引用正意。】
「【□注】修多罗翻契经。圣教之都名。若十二部中。直说法
相者。名修多罗。今非此意。」
【【■记】契经者。以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也。圣
教都名者。据经藏释。通名修多罗。若十二部中。名
修多罗者义局。故拣之。】
「【□注】故言顿教。结部属顿也。」
【【■记】此先结部属顿。下约教说。】
△二明机教三。初机教兼权。
「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
【□注】机是所被。教是能被。机有别圆。教兼权实。」
【【■记】由所被之机有异。故能被之教亦兼。】
「【□注】辅行曰。约部约味。得名为顿。部内之教。教仍兼渐。」
△二双示圆别二。初为利机说圆教。
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
【【■记】晋译华严梵行品言。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
响化。菩萨如是观者。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
德。常乐观察。无二法相。斯有是处。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今
引二句。以明圆也。】
【【■备】八卷曰。圆。以不偏为义。又言。无有缺减。名曰圆
满。法华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圆实
也。兼申别俗句。乃文义未能截断。顺带引之。非本
节引用正意。】
「【□注】修多罗翻契经。圣教之都名。若十二部中。直说法
相者。名修多罗。今非此意。」
【【■记】契经者。以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也。圣
教都名者。据经藏释。通名修多罗。若十二部中。名
修多罗者义局。故拣之。】
「【□注】故言顿教。结部属顿也。」
【【■记】此先结部属顿。下约教说。】
△二明机教三。初机教兼权。
「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
【□注】机是所被。教是能被。机有别圆。教兼权实。」
【【■记】由所被之机有异。故能被之教亦兼。】
「【□注】辅行曰。约部约味。得名为顿。部内之教。教仍兼渐。」
△二双示圆别二。初为利机说圆教。
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
【【■记】晋译华严梵行品言。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
响化。菩萨如是观者。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
德。常乐观察。无二法相。斯有是处。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今
引二句。以明圆也。】
980-A¶ 第 693b 页 X57-0693.png
「【□注】此释能兼之圆。如后释。」
【【■记】后九卷言。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
八相佛也。】
「【□注】等文者。等于三无差别之文。」
【【■记】晋译如来林菩萨偈言。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
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
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为钝机说别教。
「处处说行布次第。则为权机。说别教。
【□注】此释所兼之别。凡经文处处所说。行列排布恒沙
法门。历劫修行次第之义。皆别教也。」
【【■记】贤首品言。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或以供养诸
如来。或以难思布施门。或以头陀持戒门。或以不
动堪忍门。乃至言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
众生。所谓行列排布恒沙法门也。又言。或一念顷。
修普贤行。而成正觉。或须臾顷。或一时。或半月。乃
至不可说不可说劫。修普贤行。成正觉。此历劫修
行次第义也。】
「【□注】今文欲显部中机教兼权。故指经中别圆各说显
文为證。若别圆间说。及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义非一
概也。」
【【■记】签文曰华严所明位行。不出别圆。始从住前至
登住来。全提圆义。从二住至七住。文相次第。又似
980-A¶ 第 693c 页 X57-0693.png
别义。于七住中又辨一多相即自在。至行向地。又
明次第别义此證别圆间说意也。若其间分圆即
别。融别即圆者。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故以义非一概总结。
【■补】光明玄记言。闻说三身。具
乎三德。失意者分隔。即别。得意者互具。即圆。融别
即圆。分圆即别也。】
△三双结二约。
「故约部为顿。
【□注】此结从部为顿。
约教名兼。
【□注】此结部中机教兼权。」
【【■记】双结部教。】
△二约时判。
「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时)。
【□注】晋译华严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文有四照。合
法有五。」
【【■补】晋译性起品曰。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
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
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大地。
伹山有高下。光有先后。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量
无边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
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普照一切众生。
乃至邪定。又唐译出现品言。譬如日出。先照须弥
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
明次第别义此證别圆间说意也。若其间分圆即
别。融别即圆者。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故以义非一概总结。
【■补】光明玄记言。闻说三身。具
乎三德。失意者分隔。即别。得意者互具。即圆。融别
即圆。分圆即别也。】
△三双结二约。
「故约部为顿。
【□注】此结从部为顿。
约教名兼。
【□注】此结部中机教兼权。」
【【■记】双结部教。】
△二约时判。
「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时)。
【□注】晋译华严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文有四照。合
法有五。」
【【■补】晋译性起品曰。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
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
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大地。
伹山有高下。光有先后。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量
无边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
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普照一切众生。
乃至邪定。又唐译出现品言。譬如日出。先照须弥
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
980-A¶ 第 694a 页 X57-0694.png
大地。乃至如来。亦复如是。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
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
定善根众生。然后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
「【□注】今家约义引经。但作三照。又复义开平地为三。用
对涅槃五味。妙玄一(六)释签一(十七)。」
【【■记】妙玄曰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
说。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
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从牛出乳相。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乃小隔于大。大
隐于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
土。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
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
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著身不著身。慧
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
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
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曰。但
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
学。二乘取證。具如大品。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
说次第。熟酥味相。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均平。若
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
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
约法被缘。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当知华
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
定善根众生。然后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
「【□注】今家约义引经。但作三照。又复义开平地为三。用
对涅槃五味。妙玄一(六)释签一(十七)。」
【【■记】妙玄曰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
说。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
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从牛出乳相。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乃小隔于大。大
隐于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
土。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
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
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著身不著身。慧
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
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
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曰。但
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
学。二乘取證。具如大品。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
说次第。熟酥味相。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均平。若
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
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
约法被缘。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当知华
980-A¶ 第 694b 页 X57-0694.png
严之譬。与涅槃义同。释签言。初文五味者。还约华
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然五味转变。只是一乳。三
照不同。只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
后之三味。虽数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
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巳后。其味转变。犹成
分譬。义立五味。又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
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
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
相成。
【■备】恐畏欢喜等。即四悉檀。解二卷。大人蒙光。
签曰。菩萨大人。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如七日
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名丧。外人暗證。如夜游。
菩萨利他。如作务。】
「【□注】别行义疏记云。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
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
地为三。对于涅槃五味(文)。」
【【■记】此引以證成三照对五味之义。】
「【□注】日譬于佛。光譬说教。照物譬被机。高山譬别圆众。
此譬兼于机应也。」
【【■记】佛必感机应而说。故喻兼机应。如言佛不出世。
万古长夜。及至出现。光明遍照。极于幽暗。悉皆大
明。所以日譬佛也。光从日出。譬教从佛说也。物得
日光能消长。机禀佛教有损益。所以照物譬被机
也。高山卓出馀峰。别圆超越藏通。所以高山。譬别
圆众也。
【■备】此节应列于首。以消本节仪文喻意。然
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然五味转变。只是一乳。三
照不同。只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
后之三味。虽数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
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巳后。其味转变。犹成
分譬。义立五味。又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
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
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
相成。
【■备】恐畏欢喜等。即四悉檀。解二卷。大人蒙光。
签曰。菩萨大人。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如七日
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名丧。外人暗證。如夜游。
菩萨利他。如作务。】
「【□注】别行义疏记云。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
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
地为三。对于涅槃五味(文)。」
【【■记】此引以證成三照对五味之义。】
「【□注】日譬于佛。光譬说教。照物譬被机。高山譬别圆众。
此譬兼于机应也。」
【【■记】佛必感机应而说。故喻兼机应。如言佛不出世。
万古长夜。及至出现。光明遍照。极于幽暗。悉皆大
明。所以日譬佛也。光从日出。譬教从佛说也。物得
日光能消长。机禀佛教有损益。所以照物譬被机
也。高山卓出馀峰。别圆超越藏通。所以高山。譬别
圆众也。
【■备】此节应列于首。以消本节仪文喻意。然
980-A¶ 第 694c 页 X57-0694.png
后引晋译华严等文气似贯。】
「【□注】若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者。旻智行云。若不用涅
槃五味。则不显华严演三成五。若不用华严三照。则
不显涅槃后之四味。皆从牛出。」
【【■备】此明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复引旻师语以證。】
「【□注】旧谓今家合四为三。而诸文直作三照引经。何尝
云合四耶。」
【【■补】旧谓合四为三。指统纪列三照五时五味图中。
特标言妙玄合四为三。意谓玄文合经中次照一
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为幽谷一照。以成三照。故
言合四为三。其实玄文。准经立义。而作三照。并无
合四之语也。】
「【□注】又有以经中。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
无不普照之文。谓是经文合四为三。殊不知此文。只
是照幽谷也。」
【【■记】经指华严。由此文连四照五合文后。便谓合四
为三。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一合。为四合
也。殊不知下。出正意。谓若以此文为合四。经应颂
出。既经但颂前文四照五合。则知此一节文。只是
照幽谷也。
【■补】谓经文合四为三。亦指统纪列图后。
引经四照以證。又于四照文末引经云。譬如日月。
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特注云。玄文
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岂非谓诸节经文。
乃是合四为三文耶。但前言旧谓。此言又有是玉
「【□注】若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者。旻智行云。若不用涅
槃五味。则不显华严演三成五。若不用华严三照。则
不显涅槃后之四味。皆从牛出。」
【【■备】此明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复引旻师语以證。】
「【□注】旧谓今家合四为三。而诸文直作三照引经。何尝
云合四耶。」
【【■补】旧谓合四为三。指统纪列三照五时五味图中。
特标言妙玄合四为三。意谓玄文合经中次照一
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为幽谷一照。以成三照。故
言合四为三。其实玄文。准经立义。而作三照。并无
合四之语也。】
「【□注】又有以经中。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
无不普照之文。谓是经文合四为三。殊不知此文。只
是照幽谷也。」
【【■记】经指华严。由此文连四照五合文后。便谓合四
为三。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一合。为四合
也。殊不知下。出正意。谓若以此文为合四。经应颂
出。既经但颂前文四照五合。则知此一节文。只是
照幽谷也。
【■补】谓经文合四为三。亦指统纪列图后。
引经四照以證。又于四照文末引经云。譬如日月。
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特注云。玄文
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岂非谓诸节经文。
乃是合四为三文耶。但前言旧谓。此言又有是玉
980-A¶ 第 695a 页 X57-0695.png
师回护意。以统纪于今家甚有功。然恐后莫辨。故
点明之。
【■备】统纪合四为三。以经有高山。大山。宝山。
平地。四种。玄文作三照。恐遭诘难。故引深山幽谷
无不普照。以證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
此。固属别字微意。玉师以合四为三。妙玄无显文。
不必泥定合四也。故于后相成图中。以约义引经
释之。记中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四合。及
经应颂出等所解甚拗。研集注意亦未然。或旧有
此说。存俟考定。
经文四照 约义引经但作三照
三照五味相成图
【■补】决定善根众生。乃事六度菩萨。三僧祇决定成
佛。故曰决定。广修六度。名善根。而未断惑。且名众
生。然华严合法文中。列次照声闻后。普照一切众
生前。佛意。只以一类伏惑行因菩萨。为决定善根
众生。本不明是菩萨属何教也。玉师既判属三藏。
理应四照内。牵入中间两照。或以中间两照。但对
声闻缘觉。则普照大地。亦应只对一切众生。以譬
中言。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法中言。然后普照一切
点明之。
【■备】统纪合四为三。以经有高山。大山。宝山。
平地。四种。玄文作三照。恐遭诘难。故引深山幽谷
无不普照。以證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
此。固属别字微意。玉师以合四为三。妙玄无显文。
不必泥定合四也。故于后相成图中。以约义引经
释之。记中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四合。及
经应颂出等所解甚拗。研集注意亦未然。或旧有
此说。存俟考定。
经文四照 约义引经但作三照
三照五味相成图
【■补】决定善根众生。乃事六度菩萨。三僧祇决定成
佛。故曰决定。广修六度。名善根。而未断惑。且名众
生。然华严合法文中。列次照声闻后。普照一切众
生前。佛意。只以一类伏惑行因菩萨。为决定善根
众生。本不明是菩萨属何教也。玉师既判属三藏。
理应四照内。牵入中间两照。或以中间两照。但对
声闻缘觉。则普照大地。亦应只对一切众生。以譬
中言。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法中言。然后普照一切
980-A¶ 第 695b 页 X57-0695.png
众生。正相敌对。如谓普照义宽。故可牵入大地之
下。若尔。今家取日照平地。止对后三时。又如何消
通耶。据理既上牵入普照下。应入于平地下。既牵
入幽谷上。应入于中间两照。不惟令人易明。且与
经义相合也。或言以未断惑。牵入平地。不住凡夫。
牵入幽谷。此乃臆度。恐未符经义也。
【■备】三照五味
图。统纪巳列。然经曰。先照菩萨。次缘觉。次声闻。次
一切众生。牵线中应缘觉在先。声闻在后。始与经
符。统纪图内。列大山宝山。牵入声闻在先。配幽谷。
缘觉居次。配平地食时。将决定众生配禺中。复将
决定众生注明藏菩萨。其中缘觉声闻。与经倒列。
一也。菩萨根利二乘。蒙照应在先。经虽不开藏菩
萨。应摄在二乘内。或摄入先照菩萨中。今判决定
众生乃藏菩萨。友致利根后照。二也。缘觉菩萨利
于声闻。乃下牵配入平地。三也。玉师仍以决定众
生。乃藏菩萨。但配入平地。究为未妥。故同缘觉。改
牵幽谷。而声闻缘觉。虽分配大山宝山。依旧与经
倒列。总由善根众生是藏菩萨。其势必须声缘菩
萨挨顺而列矣。辨讹曰当以缘觉居先。声闻居后。
私谓。清凉师疏钞。黑山配缘觉。高原配声闻。大地
内合配决定。不定。邪定。三聚众生。则决定一聚。通
指因中正定众生。惟经中系与缘觉声闻一连之
文。似当合入幽谷。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紧对普照
大地句。研两然后字。界限自清。故别作图说。以备
下。若尔。今家取日照平地。止对后三时。又如何消
通耶。据理既上牵入普照下。应入于平地下。既牵
入幽谷上。应入于中间两照。不惟令人易明。且与
经义相合也。或言以未断惑。牵入平地。不住凡夫。
牵入幽谷。此乃臆度。恐未符经义也。
【■备】三照五味
图。统纪巳列。然经曰。先照菩萨。次缘觉。次声闻。次
一切众生。牵线中应缘觉在先。声闻在后。始与经
符。统纪图内。列大山宝山。牵入声闻在先。配幽谷。
缘觉居次。配平地食时。将决定众生配禺中。复将
决定众生注明藏菩萨。其中缘觉声闻。与经倒列。
一也。菩萨根利二乘。蒙照应在先。经虽不开藏菩
萨。应摄在二乘内。或摄入先照菩萨中。今判决定
众生乃藏菩萨。友致利根后照。二也。缘觉菩萨利
于声闻。乃下牵配入平地。三也。玉师仍以决定众
生。乃藏菩萨。但配入平地。究为未妥。故同缘觉。改
牵幽谷。而声闻缘觉。虽分配大山宝山。依旧与经
倒列。总由善根众生是藏菩萨。其势必须声缘菩
萨挨顺而列矣。辨讹曰当以缘觉居先。声闻居后。
私谓。清凉师疏钞。黑山配缘觉。高原配声闻。大地
内合配决定。不定。邪定。三聚众生。则决定一聚。通
指因中正定众生。惟经中系与缘觉声闻一连之
文。似当合入幽谷。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紧对普照
大地句。研两然后字。界限自清。故别作图说。以备
980-A¶ 第 695c 页 X57-0695.png
参考。黑山配缘觉等义。疏钞广明。须者往检。又节
义言。准经。应缘觉在先。今依三车次第。故先列声
闻。大地中开出决定众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萨。以
未断惑。且让二乘高出一头。伹名众生。而其心行
巳大。虽未断惑。同是鹿苑三乘。故牵入幽谷。一切
众生。通指十界之机。未起宏誓愿行之人也。私谓。
新作图说。依节义意。判决定属藏菩萨亦通。但不
可泥定众生二字。谓须合入大地。以佛亦称尊极
众生也。图说中不列旁追二诱等者。此图本明华
严三照。以对涅槃五味。如此图说。于义巳足。且旁
追等。专指一类小机。备历五时者言。今华严三照。
统论大小众机。不必夹入旁追等喻配合。如以时
味义富。亦可备列。俾无疏漏。来哲再定之。缘觉声
闻。对凡夫则为大机。故合入一切大山。决定善根。
有金刚宝义。故合入金刚宝山。一切众生机众。先
后得益不定。先即食时。次禺中。后正中。故开亦无
碍。所对时味。但可取相生次第。如下所引无垢藏
王一节经意也。
】
义言。准经。应缘觉在先。今依三车次第。故先列声
闻。大地中开出决定众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萨。以
未断惑。且让二乘高出一头。伹名众生。而其心行
巳大。虽未断惑。同是鹿苑三乘。故牵入幽谷。一切
众生。通指十界之机。未起宏誓愿行之人也。私谓。
新作图说。依节义意。判决定属藏菩萨亦通。但不
可泥定众生二字。谓须合入大地。以佛亦称尊极
众生也。图说中不列旁追二诱等者。此图本明华
严三照。以对涅槃五味。如此图说。于义巳足。且旁
追等。专指一类小机。备历五时者言。今华严三照。
统论大小众机。不必夹入旁追等喻配合。如以时
味义富。亦可备列。俾无疏漏。来哲再定之。缘觉声
闻。对凡夫则为大机。故合入一切大山。决定善根。
有金刚宝义。故合入金刚宝山。一切众生机众。先
后得益不定。先即食时。次禺中。后正中。故开亦无
碍。所对时味。但可取相生次第。如下所引无垢藏
王一节经意也。
980-A¶ 第 696a 页 X57-0696.png
△三约味判。
「涅槃云。譬如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一乳味)。
【□注】牛譬于佛。乳譬于教。释签云。此五味相生之文。在
十三卷圣行品末。佛印无垢藏王菩萨竟云。譬如从
牛出乳。乃至醍醐。譬如佛出十二部经。乃至涅槃。」
【【■补】大经无垢藏王言。诸佛菩萨。成就智慧功德。实
不可说。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大
乘经典。能出生阿耨菩提。佛言。譬从牛出乳。乳出
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佛亦如是。
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
修多罗出方等典。方等出般若。般若出大涅槃。】
「【□注】十二部经颂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
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
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记】大论言。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授记者。众生
三乘六趣九道中受记。诸佛法欲与众生授记。先
皆微笑。无量种光。从四牙出。从上二牙出者。光照
三恶道。得遇斯光。闻说法者。身心安乐。得生人中
天上。从是因缘。皆得毕苦。从下二牙出者。上照人
天。乃至有顶。此诸光明。复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
事巳。还绕身七匝。若记地狱。光从足下入。记畜生。
从腨入。饿鬼。从䏶入。人道从脐入。天道胸入。声闻
口入。辟支眉间入。若记作佛。光从顶入。佛欲受记。
先现此相。然后弟子发问。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
980-A¶ 第 696b 页 X57-0696.png
句。五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优陀那者。
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
自说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一比丘白佛言。云何
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
心。故于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弟子。闻好法
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如是等。杂阿含
中广说尼陀那者。说佛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
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
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阿
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语。如是语经者。如一
狮子。来礼佛足。佛告比丘。是师子。毗婆尸佛时。依
婆罗门。来至佛所。大众之中。以听法故。无共语者。
即发骂言。秃辈。与畜生何异。恶口业故。九十一劫。
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
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如是等经。
名为出因缘。何名因缘。是事之本名因缘。本生经
者。过去世时。菩萨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
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名本生经。广经者。名
摩诃衍。所谓般若经。华手经。法华经等。如是等无
量阿僧祇诸经。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
未曾有者。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
佛生时。如是等无量希有事。论议经者。答诸问者。
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为苦
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广解其义。复次佛所说
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
自说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一比丘白佛言。云何
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
心。故于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弟子。闻好法
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如是等。杂阿含
中广说尼陀那者。说佛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
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
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阿
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语。如是语经者。如一
狮子。来礼佛足。佛告比丘。是师子。毗婆尸佛时。依
婆罗门。来至佛所。大众之中。以听法故。无共语者。
即发骂言。秃辈。与畜生何异。恶口业故。九十一劫。
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
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如是等经。
名为出因缘。何名因缘。是事之本名因缘。本生经
者。过去世时。菩萨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
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名本生经。广经者。名
摩诃衍。所谓般若经。华手经。法华经等。如是等无
量阿僧祇诸经。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
未曾有者。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
佛生时。如是等无量希有事。论议经者。答诸问者。
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为苦
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广解其义。复次佛所说
980-A¶ 第 696c 页 X57-0696.png
经论议。及摩诃迦旃延所解经。乃至像法凡夫人
所解经。亦名优波提舍。
【■备】祇夜。伽陀。分别见下节。
此依大论录出其文。】
「【□注】华梵名义。具如妙玄六。」
【【■记】妙玄言。修多罗翻契经。即长行。祇夜。翻重颂。和
伽罗。翻授记。伽陀。即孤起。优陀那。翻无问自说。尼
陀那。翻因缘。阿波陀那。翻譬喻。伊帝目多伽。翻本
事。阇陀伽。翻本生。毗佛略。翻方广。阿浮陀达摩。翻
未曾有。优波提舍。翻论议。此十二种俱称部者。各
有类从也。】
「【□注】此十二部经。通论。大小各具十二部。」
【【■记】解深密经。明菩萨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瑜伽
论言。佛为声闻。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注】别而言之。小乘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
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授记。作佛者少。此以小九
望大三也。玄文又以大九望小三者。谓大乘根利。无
因缘。譬喻。议论。之三也。又以大一望小十一者。谓小
乘伹让广经一部耳。」
【【■记】小让三者。妙玄言。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
广经。又言。小乘根钝。说必假缘。少无问自说。虽有
授记。记作佛少。大无三者。涅槃经云。护大乘者。受
持九部。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于譬喻中。依为诱
引。于议论中。约非了义也。又小有十。瑜伽论言。无
方广者。大乘说如来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
所解经。亦名优波提舍。
【■备】祇夜。伽陀。分别见下节。
此依大论录出其文。】
「【□注】华梵名义。具如妙玄六。」
【【■记】妙玄言。修多罗翻契经。即长行。祇夜。翻重颂。和
伽罗。翻授记。伽陀。即孤起。优陀那。翻无问自说。尼
陀那。翻因缘。阿波陀那。翻譬喻。伊帝目多伽。翻本
事。阇陀伽。翻本生。毗佛略。翻方广。阿浮陀达摩。翻
未曾有。优波提舍。翻论议。此十二种俱称部者。各
有类从也。】
「【□注】此十二部经。通论。大小各具十二部。」
【【■记】解深密经。明菩萨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瑜伽
论言。佛为声闻。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注】别而言之。小乘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
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授记。作佛者少。此以小九
望大三也。玄文又以大九望小三者。谓大乘根利。无
因缘。譬喻。议论。之三也。又以大一望小十一者。谓小
乘伹让广经一部耳。」
【【■记】小让三者。妙玄言。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
广经。又言。小乘根钝。说必假缘。少无问自说。虽有
授记。记作佛少。大无三者。涅槃经云。护大乘者。受
持九部。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于譬喻中。依为诱
引。于议论中。约非了义也。又小有十。瑜伽论言。无
方广者。大乘说如来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
980-A¶ 第 697a 页 X57-0697.png
理为方。包富为广。又理融无二。亦名为等。声闻所
无也。】
「【□注】释签云如上所说。一往赴机。据理应以通说为正。」
【【■记】玄文云。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耶。又曰。小乘亦
有记莂六道因果。阿含授弥勒当作佛记。亦有自
唱善来。即无问自说。又声闻中以法空为大空。空。
即方广。故以通为正也。】
△三引證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
【□注】譬喻周中。四大弟子。具领五时。今领华严文也。」
【【■记】法华。有法说喻说因缘三周。今正喻说周文也。】
「【□注】即遣说华严教以拟宜也。约教。理为所依。智为能
遣。教为所遣。约人。师弟相望。佛为能遣。菩萨为所遣。」
【【■记】初约教明遣。教依于理。以理为所依。而智必照
理鉴机。方有说故。以智为能遣。教为所遣。次约人
明遣。可解。】
「【□注】旁人约教。理智为正。说教为傍。约人。化主为正。菩
萨为旁。」
【【■记】教依理而用智说。故以理智为正。菩萨从佛转
法轮。故约人为傍。】
「【□注】谓加被四菩萨。说四十位。法慧。说十住。功德林。说
十行。金刚幢。说十向。金刚藏。说十地。是四菩萨。说此
位时。并云佛力故说。故名为遣。然加被四菩萨者。一
表旁追义便。二彰主伴互融。」
无也。】
「【□注】释签云如上所说。一往赴机。据理应以通说为正。」
【【■记】玄文云。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耶。又曰。小乘亦
有记莂六道因果。阿含授弥勒当作佛记。亦有自
唱善来。即无问自说。又声闻中以法空为大空。空。
即方广。故以通为正也。】
△三引證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
【□注】譬喻周中。四大弟子。具领五时。今领华严文也。」
【【■记】法华。有法说喻说因缘三周。今正喻说周文也。】
「【□注】即遣说华严教以拟宜也。约教。理为所依。智为能
遣。教为所遣。约人。师弟相望。佛为能遣。菩萨为所遣。」
【【■记】初约教明遣。教依于理。以理为所依。而智必照
理鉴机。方有说故。以智为能遣。教为所遣。次约人
明遣。可解。】
「【□注】旁人约教。理智为正。说教为傍。约人。化主为正。菩
萨为旁。」
【【■记】教依理而用智说。故以理智为正。菩萨从佛转
法轮。故约人为傍。】
「【□注】谓加被四菩萨。说四十位。法慧。说十住。功德林。说
十行。金刚幢。说十向。金刚藏。说十地。是四菩萨。说此
位时。并云佛力故说。故名为遣。然加被四菩萨者。一
表旁追义便。二彰主伴互融。」
980-A¶ 第 697b 页 X57-0697.png
【【■记】加被有二。显加具于三业。冥加伹与智令说。第
二会普光。七重会普光。八三会普光。九会入法界。
但有冥加。馀五会皆冥显二加。然冥未必有显。显
必有冥。心冥至极。故感佛加。经言。以三昧力。感十
方诸佛现前也。四位各说。经明法慧菩萨。入无量
力方便三昧。故佛告言。由汝所修诸善根力。令汝
入此三昧。说十住法。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
故佛告言。以汝思惟一切行愿力故。令汝入此三
昧说十行法。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故佛告言。
由汝智慧清净。令汝入此三昧说十向法。金刚藏
菩萨。入智慧光明三昧。故佛告言。以汝胜智力。令
汝入是三昧。说十地法也。并言佛力故说者。法慧
告天帝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虽然。我当承佛威
神力。而为汝说。故名为遣也。一表傍追义便者。即
遣正傍追义。二彰主伴互融者。谓果主因伴。递互
相望。重重无尽。弥显圆融。
【■备】主伴互融。此华严事
事无碍宗旨。顺带引耳。辨讹曰。虽言互融。但可以
果主果伴。果主因伴。因主因伴互论。不可以因主
果伴说也。】
「【□注】急追将还。直将大教拟宜小机。故云急追。昔有大
种。故曰将还。况复性德本有。」
【【■记】如来于大通智胜佛所。为沙弥时。曾与六百万
亿恒河沙众生。结圆顿种子。今成正觉。直将大教
拟宜。为急追。昔有大种。今说大教。为将还。又无漏
980-A¶ 第 697c 页 X57-0697.png
性德。本来具足。今熏其本有。故言将还。】
「【□注】穷子。无大乘功德法财故。」
【【■备】体色即空假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大乘功
德法财。今灭色趣空。不穷何待。】
「【□注】惊愕。文句六(二十一)云。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
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
【【■记】此释惊愕也。二乘向小巳久。今卒然闻大。与其
现习相乖。茫然不识。故生惊愕。】
「【□注】称怨大唤。文句六(二十一)云。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
为苦。若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
涅槃。即大唤称苦痛。」
【【■记】小乘以苦集。为劳为患。以道灭。为修为慕。则烦
恼为怨。生死为苦。明矣。华严发明烦恼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是以所厌。为所修。所患。为所慕。岂不称
怨唤苦耶。】
「【□注】等者。等于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之文。」
【【■记】约法。谓我本不求大。何意用大化我。】
△二徵起。
「此领何义。
【□注】徵此信解品文。为领何等之义。」
△二答释所领。
答。诸声闻在座。如聋哑等是也。
【□注】答出华严拟宜也。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故如聋。有
眼不见舍那身。以不见故。不能赞叹故若哑。
「【□注】穷子。无大乘功德法财故。」
【【■备】体色即空假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大乘功
德法财。今灭色趣空。不穷何待。】
「【□注】惊愕。文句六(二十一)云。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
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
【【■记】此释惊愕也。二乘向小巳久。今卒然闻大。与其
现习相乖。茫然不识。故生惊愕。】
「【□注】称怨大唤。文句六(二十一)云。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
为苦。若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
涅槃。即大唤称苦痛。」
【【■记】小乘以苦集。为劳为患。以道灭。为修为慕。则烦
恼为怨。生死为苦。明矣。华严发明烦恼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是以所厌。为所修。所患。为所慕。岂不称
怨唤苦耶。】
「【□注】等者。等于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之文。」
【【■记】约法。谓我本不求大。何意用大化我。】
△二徵起。
「此领何义。
【□注】徵此信解品文。为领何等之义。」
△二答释所领。
答。诸声闻在座。如聋哑等是也。
【□注】答出华严拟宜也。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故如聋。有
眼不见舍那身。以不见故。不能赞叹故若哑。
980-A¶ 第 698a 页 X57-0698.png
【【■记】此引经以證聋哑也。华严入法界品言。上首诸
大声闻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
等。亦复不见难思菩萨境界。何以故。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本不得诸菩萨眼所知
境界。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见不知。不闻不入。虽
在林中。不见佛大神变。所谓日月辉天。盲者不见。
雷霆震地。聋者不闻是也。】
「【□注】问。妙玄十(廿三)云。华严初分。永无声闻。今何云声闻
在座耶。答。华严不入二乘人手。声闻若闻华严。则非
声闻。故不可云有。若据华严。拟宜小机。其最钝根。具
经五味。故不可云无。是则显对则无。拟宜则有。今四
大弟子。领解如来拟宜之时。故云声闻在座也。所以
摩诃迦叶。却叙小机蒙大拟时。迷闷躄地。若聋哑文。
出经后分。妙玄云。后分则有。后分状当聋哑。况前分
耶。故别行疏记云。以后显前。机未堪大。」
【【■记】显对则无。拟宜则有。断定二乘。不闻华严。而如
来拟宜。非无声闻。如文句言。即遣旁人。疾走往捉。
是劝门拟宜。穷子惊愕。是劝门无机。强牵将还。是
诫门拟宜。穷子自念无罪。以至闷绝躄地。是诫门
无机。今据拟宜说。故言声闻在座。出经后分。指华
严入法界品文也。准不思议境界经云。舍利弗五
百声闻。皆是他方极位菩萨。今在逝多林会。迹示
声闻。据华严经。文殊逝多林出时。舍利弗语比丘
言。汝等且观文殊。相好威仪等。观舍利弗语辞。示
980-A¶ 第 698b 页 X57-0698.png
现未能悟故。状当聋哑。以此义有二。一者。显如聋
哑。二乘人于三七日中不闻说法。但见嘿然。二者。
状当聋哑。释签云有耳不闻。显如聋者。眼不见故。
不能赞叹。义如哑者。玄文所云。前分永无声闻。据
显见三七默然者说。后分则有。据状当不闻不见
者说。但后分尚然。况前分耶。别行疏下。證成前分
机未堪大。
【■备】统纪云。三七是拟机者。人无异论。然
玄文云。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虽复在座。
如聋如哑。故神智义。据玄文非之曰。初分永无。何
所拟哉。今二义释之。一初分永无。乃如来拟宜之
化意。二后分则有。状如聋哑。乃如来拟宜之化事。
化意者。方便品云。始坐道场。三七思惟。签云。约大
机。则寂场之时。约小机。则成巳思惟。未说之时。妙
乐云。小见三七停留。大睹始终无改。是也。化事者。
文句云。华严末席。始开于渐。妙乐引经云。佛在逝
多林。舍利弗不见如来自在庄严。不见诸大菩萨
眷属。无智眼能见。亦不能赞叹。此即如哑等文。于
彼末会。即当渐初。今考祖言。聋哑。皆指在后分。渐
初。明是鹿苑十二年中。例如妙玄谓。方等弹诃。应
在十二年前。则知逝多林末会。正是拟宜之事。以
由声闻。先习小乘。未堪闻大。状如聋哑。故假净名
以激进之。是则拟宜弹诃。俱在十二年中。无可疑
者。四教义以聋哑在华严。弹诃在方等。此但约部
中而论。其实未为正意。私谓。统纪引祖言。聋哑皆
哑。二乘人于三七日中不闻说法。但见嘿然。二者。
状当聋哑。释签云有耳不闻。显如聋者。眼不见故。
不能赞叹。义如哑者。玄文所云。前分永无声闻。据
显见三七默然者说。后分则有。据状当不闻不见
者说。但后分尚然。况前分耶。别行疏下。證成前分
机未堪大。
【■备】统纪云。三七是拟机者。人无异论。然
玄文云。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虽复在座。
如聋如哑。故神智义。据玄文非之曰。初分永无。何
所拟哉。今二义释之。一初分永无。乃如来拟宜之
化意。二后分则有。状如聋哑。乃如来拟宜之化事。
化意者。方便品云。始坐道场。三七思惟。签云。约大
机。则寂场之时。约小机。则成巳思惟。未说之时。妙
乐云。小见三七停留。大睹始终无改。是也。化事者。
文句云。华严末席。始开于渐。妙乐引经云。佛在逝
多林。舍利弗不见如来自在庄严。不见诸大菩萨
眷属。无智眼能见。亦不能赞叹。此即如哑等文。于
彼末会。即当渐初。今考祖言。聋哑。皆指在后分。渐
初。明是鹿苑十二年中。例如妙玄谓。方等弹诃。应
在十二年前。则知逝多林末会。正是拟宜之事。以
由声闻。先习小乘。未堪闻大。状如聋哑。故假净名
以激进之。是则拟宜弹诃。俱在十二年中。无可疑
者。四教义以聋哑在华严。弹诃在方等。此但约部
中而论。其实未为正意。私谓。统纪引祖言。聋哑皆
980-A¶ 第 698c 页 X57-0698.png
指后分。固是。但小见停留。显如聋哑。见即在座。前
分亦通。并可说为拟宜无机化事。至聋哑在华严。
弹诃在方等。此乃判别五时。以分说法次第。若鹿
苑。亦有拟宜。弹诃。似通五时义也。】
「【□注】昔慧觉谓。前分乃有根性声闻。此则不可。若云声
闻根性。义亦有之。如下文云。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
座也。」
【【■记】旧说前分声闻。乃有大乘根性。故虽在座。如不
见有也。此则下。正遮出正。
【■补】玉师意。以声闻必回
小向大。方可言大乘根性。最初三七。安有此类也。
故曰不可。
【■备】二乘。据下文。应言三乘。有师标云。慧
觉谓根性声闻者。意以前分虽无小人声闻。必有
大人声闻。如法华真如声闻等。不知法华开显。故
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乃真
如声闻也。华严前来未说。又未开显。岂有大人根
性声闻耶。私谓。初句似指显对者言。故不可。次句
指拟宜者言。故有之。慧师传检统纪。】
△二渐教三。初总标。
「第二渐教者。此下三时三昧。总名为渐。
【□注】次顿之后总明三渐者。寝顿施渐也。」
△二别释三。初鹿苑四。初约部判二。初寝顿施渐
二。初对机示处。
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
【□注】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
分亦通。并可说为拟宜无机化事。至聋哑在华严。
弹诃在方等。此乃判别五时。以分说法次第。若鹿
苑。亦有拟宜。弹诃。似通五时义也。】
「【□注】昔慧觉谓。前分乃有根性声闻。此则不可。若云声
闻根性。义亦有之。如下文云。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
座也。」
【【■记】旧说前分声闻。乃有大乘根性。故虽在座。如不
见有也。此则下。正遮出正。
【■补】玉师意。以声闻必回
小向大。方可言大乘根性。最初三七。安有此类也。
故曰不可。
【■备】二乘。据下文。应言三乘。有师标云。慧
觉谓根性声闻者。意以前分虽无小人声闻。必有
大人声闻。如法华真如声闻等。不知法华开显。故
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乃真
如声闻也。华严前来未说。又未开显。岂有大人根
性声闻耶。私谓。初句似指显对者言。故不可。次句
指拟宜者言。故有之。慧师传检统纪。】
△二渐教三。初总标。
「第二渐教者。此下三时三昧。总名为渐。
【□注】次顿之后总明三渐者。寝顿施渐也。」
△二别释三。初鹿苑四。初约部判二。初寝顿施渐
二。初对机示处。
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
【□注】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
980-A¶ 第 699a 页 X57-0699.png
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记】此对机设部教也。谛缘度解下。藏教所乘虽异。
同出三界。同断见思。入有馀无馀二种涅槃也。】
「【□注】根性。辅行云。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记】根有出生义。性以熏习成。】
「【□注】于顿无益。此三乘人。于华严座。不信不解。是故如
来。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此显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也。」
【【■记】华严出现品曰。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
又言。设有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密。不闻此经。
或闻而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名真实菩萨。故列
于非器也。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者。如来神力不共。
随机应现。寂场说顿教之始。即鹿苑说渐教之始。
非前非后。故言双垂两相也。
【■补】统纪言。诸文所论。
初顿后渐。是化缘施设仪式。今说大小双应。方尽
鉴机度生之意。】
△二以喻显身。
「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
【□注】此明寝大施小。化仪次第也。」
【【■记】此即信解品。遥见子身。羸瘦憔悴。即脱璎珞细
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乃至以方
便故。得近其子。等文。】
「【□注】约佛意。则寝法华之实而施权。据化仪次第。则寝
华严之顿而施渐。」
【【■记】华严之圆即法华之实。我佛本意。欲令众生。开
【【■记】此对机设部教也。谛缘度解下。藏教所乘虽异。
同出三界。同断见思。入有馀无馀二种涅槃也。】
「【□注】根性。辅行云。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记】根有出生义。性以熏习成。】
「【□注】于顿无益。此三乘人。于华严座。不信不解。是故如
来。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此显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也。」
【【■记】华严出现品曰。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
又言。设有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密。不闻此经。
或闻而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名真实菩萨。故列
于非器也。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者。如来神力不共。
随机应现。寂场说顿教之始。即鹿苑说渐教之始。
非前非后。故言双垂两相也。
【■补】统纪言。诸文所论。
初顿后渐。是化缘施设仪式。今说大小双应。方尽
鉴机度生之意。】
△二以喻显身。
「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
【□注】此明寝大施小。化仪次第也。」
【【■记】此即信解品。遥见子身。羸瘦憔悴。即脱璎珞细
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乃至以方
便故。得近其子。等文。】
「【□注】约佛意。则寝法华之实而施权。据化仪次第。则寝
华严之顿而施渐。」
【【■记】华严之圆即法华之实。我佛本意。欲令众生。开
980-A¶ 第 699b 页 X57-0699.png
示悟入一乘实相而巳。根器未堪。故施权也。】
「【□注】处说不动而游。衣论脱珍著弊。文互显耳。然若不
明不动而游。无以见二始同时。不明脱珍著弊。无以
见寝大施小。此文。曲尽如来妙应。无谋设化之相也。」
【【■记】二文互显。不可脱一。始曲尽佛之妙应也。】
「【□注】舍那胜应尊特。智定庄严。故譬珍御。丈六劣应生
身。忍生法恼。故譬弊垢。盖法譬双明也。」
【【■记】尊特。首楞大定种智大慧。而自庄严。劣应生灭
之身。则为蚊虱有情。寒暑无情。之所逼恼。
【■备】有师
标曰。妙乐。忍有情恼为生忍。忍无情恼为法忍。大
论言。忍诸恭敬供养。及诸烦恼淫欲。为生忍。忍其
恭敬供养。及嗔恼欲法。为法忍。】
△二息大施小二。初垂世成道。
「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
苦行。六年巳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
【□注】此明小始也。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故云
示也。兜率。翻知足。此天有内苑。外苑。菩萨居内苑而
降神也。然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以佛常居中故。」
【【■记】兜率陀。翻妙足。或译睹史陀。翻知足。受欲知足
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
足故。楞严明。此天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
三灾不及。唯内苑可尔。故菩萨居之。佛常居中者。
大论言。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
上地生。命长寿未尽。佛出世时过。惟兜率天寿。与
「【□注】处说不动而游。衣论脱珍著弊。文互显耳。然若不
明不动而游。无以见二始同时。不明脱珍著弊。无以
见寝大施小。此文。曲尽如来妙应。无谋设化之相也。」
【【■记】二文互显。不可脱一。始曲尽佛之妙应也。】
「【□注】舍那胜应尊特。智定庄严。故譬珍御。丈六劣应生
身。忍生法恼。故譬弊垢。盖法譬双明也。」
【【■记】尊特。首楞大定种智大慧。而自庄严。劣应生灭
之身。则为蚊虱有情。寒暑无情。之所逼恼。
【■备】有师
标曰。妙乐。忍有情恼为生忍。忍无情恼为法忍。大
论言。忍诸恭敬供养。及诸烦恼淫欲。为生忍。忍其
恭敬供养。及嗔恼欲法。为法忍。】
△二息大施小二。初垂世成道。
「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
苦行。六年巳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
【□注】此明小始也。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故云
示也。兜率。翻知足。此天有内苑。外苑。菩萨居内苑而
降神也。然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以佛常居中故。」
【【■记】兜率陀。翻妙足。或译睹史陀。翻知足。受欲知足
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
足故。楞严明。此天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
三灾不及。唯内苑可尔。故菩萨居之。佛常居中者。
大论言。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
上地生。命长寿未尽。佛出世时过。惟兜率天寿。与
980-A¶ 第 699c 页 X57-0699.png
佛世出时会故。复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于欲天
梵天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生中国。中夜降神。中
夜出国。行中道。得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
馀涅槃是也。】
「【□注】从彼下生托摩耶胎。摩耶。翻天后。净饭王之后也。
妙乐云。一切诸佛。皆不在馀二贱姓故。尚尊贵时。在
刹利。尚多闻时。在婆罗门。又浊难调时。在刹利。清易
调时。在婆罗门(文)。」
【【■记】大论云。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者。乘上道故。又
从天下时。种种瑞应。又人敬重天故。论又云。菩萨
将欲下生。先观生处。唯迦毗罗婆国。净饭王后。能
怀后身菩萨也。下引妙乐。释明刹利。乃帝王种族。
为世尊贵。婆罗门。是通博净行。为世多闻。又刹利
有势能调劫浊。婆罗门无诤。得调时清。诸佛随时
所贵。即于中生。今释尊世。正尚尊贵。又当劫浊。众
生刚强难化故也。】
「【□注】托胎。菩萨自有胁入。正慧托胎。小乘见乘白象。贯
日之精。大乘见乘楞檀楼阁等。」
【【■记】大论问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
应。云何菩萨正慧入母胎。答。菩萨忆念不失故入
胎。中阴中住。知中阴中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
时。知歌罗逻。乃至出生时。知出生是也。小乘见者。
如大庄严经云。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又须菩提偈
言。其形如白象。四足有六牙。来入母胎时。如游园
梵天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生中国。中夜降神。中
夜出国。行中道。得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
馀涅槃是也。】
「【□注】从彼下生托摩耶胎。摩耶。翻天后。净饭王之后也。
妙乐云。一切诸佛。皆不在馀二贱姓故。尚尊贵时。在
刹利。尚多闻时。在婆罗门。又浊难调时。在刹利。清易
调时。在婆罗门(文)。」
【【■记】大论云。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者。乘上道故。又
从天下时。种种瑞应。又人敬重天故。论又云。菩萨
将欲下生。先观生处。唯迦毗罗婆国。净饭王后。能
怀后身菩萨也。下引妙乐。释明刹利。乃帝王种族。
为世尊贵。婆罗门。是通博净行。为世多闻。又刹利
有势能调劫浊。婆罗门无诤。得调时清。诸佛随时
所贵。即于中生。今释尊世。正尚尊贵。又当劫浊。众
生刚强难化故也。】
「【□注】托胎。菩萨自有胁入。正慧托胎。小乘见乘白象。贯
日之精。大乘见乘楞檀楼阁等。」
【【■记】大论问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
应。云何菩萨正慧入母胎。答。菩萨忆念不失故入
胎。中阴中住。知中阴中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
时。知歌罗逻。乃至出生时。知出生是也。小乘见者。
如大庄严经云。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又须菩提偈
言。其形如白象。四足有六牙。来入母胎时。如游园
980-A¶ 第 700a 页 X57-0700.png
观想。是也。大乘见者。华严经云。毗卢遮那菩萨。巳
从此没。生于人问。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
夫人胎是也。
【■补】象。是象王。有大力用。表菩萨能荷
负众生也。贯。表析空观。日。表偏空理。以二乘修空
观。齐巳分量见也。栴檀楼阁者。表色心无碍。身土
互融。以菩萨修中观。齐巳分量见也。
【■备】辨讹曰。白
象贯日。出普曜经。属大乘。乃大小乘共见也。存考。
补中象王楼阁等解。亦存考。】
「【□注】住胎。若小乘八相。合住胎在托胎内。今示小始垂
化事迹。非正明八相也。」
【【■记】小乘八相。解见七卷。住胎。今带说。
【■补】因果经云。
菩萨在母胎。晨为色天说法。日中为欲天说法。晡
时为鬼神说法。夜三时。亦如是。
【■备】辨讹日。小乘中
住胎无说法事。故不开。私谓。不开。当依七卷小乘
不谈常住解。】
「【□注】出胎。四月八日。右胁降神。出瑞应经。」
【【■记】瑞应经云。自夫人怀妊。天为献供。不享王厨。四
月八日。从右胁生。即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
中尽明。梵释天神。于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几。以
天香汤。浴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彻照。
极佛境界。莫不大明。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一者。地
为大动。丘墟皆平。乃至第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
礼侍。此时疆场左右。莫不称奇叹未曾有。是出(胎相)。】
从此没。生于人问。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
夫人胎是也。
【■补】象。是象王。有大力用。表菩萨能荷
负众生也。贯。表析空观。日。表偏空理。以二乘修空
观。齐巳分量见也。栴檀楼阁者。表色心无碍。身土
互融。以菩萨修中观。齐巳分量见也。
【■备】辨讹曰。白
象贯日。出普曜经。属大乘。乃大小乘共见也。存考。
补中象王楼阁等解。亦存考。】
「【□注】住胎。若小乘八相。合住胎在托胎内。今示小始垂
化事迹。非正明八相也。」
【【■记】小乘八相。解见七卷。住胎。今带说。
【■补】因果经云。
菩萨在母胎。晨为色天说法。日中为欲天说法。晡
时为鬼神说法。夜三时。亦如是。
【■备】辨讹日。小乘中
住胎无说法事。故不开。私谓。不开。当依七卷小乘
不谈常住解。】
「【□注】出胎。四月八日。右胁降神。出瑞应经。」
【【■记】瑞应经云。自夫人怀妊。天为献供。不享王厨。四
月八日。从右胁生。即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
中尽明。梵释天神。于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几。以
天香汤。浴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彻照。
极佛境界。莫不大明。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一者。地
为大动。丘墟皆平。乃至第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
礼侍。此时疆场左右。莫不称奇叹未曾有。是出(胎相)。】
980-A¶ 第 700b 页 X57-0700.png
「【□注】纳妃有三。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
【【■记】十二游经云。菩萨妇家。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
曰水光。其妇母名月女。生女时。日将没。馀明照其
家。因名瞿夷。是第一夫人。若第二夫人生罗云者。
名耶惟檀。即耶输。父名耶施长者。第三夫人名鹿
野。父名释长者。】
「【□注】生子即罗睺罗也。佛出同居。示同人法。」
【【■记】大经四相品迦叶问。何缘复衲耶输。生罗睺罗。
乃至当知如来。未度诸结大海。佛告迦叶菩萨。示
现如是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
云何能知如来习近爱欲。生罗睺罗。善男子。我巳
久住是大涅槃。示现是也。】
「【□注】出家。时年十九。二月十五日夜半。乘天马踰城。」
【【■记】大庄严经云。菩萨自思烦恼旷野。生死河中。若
不修行。终难出离。于众睡后。即呼车匿。备马去来。
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诣大仙林。取剑落
发。又有说。太子见老病死。回宫思惟。欲免是苦。其
夜见诸妃女。状若死尸。愈加起厌。又见四天王在
窗隙中。报出家时到。遂即开窗。靸天白马踰城。到
跋伽婆仙人林中剃发。
【■备】辨讹曰。乘宫中马。天捧
马足。故曰天马。非天上之马也。私谓。统纪亦同。然
记中靸天白马一说。则异想机见不同耳。】
「【□注】苦行须六年者。文句七(十九)云。但诸佛道同。为缘事
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攒䏶。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
980-A¶ 第 700c 页 X57-0700.png
地不闻。移座得道。弥勒。即出家日成道。彼佛十劫。犹
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赊促。应示短长
耳。(文)辅行云六年苦行。所以伏见。为调外道。过其所
行。(文)颂云。十九踰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
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
【【■记】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
无畏亦然。此道同也。事异。以三佛别明。谓释迦至
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草蔓生延蔟聚于䏶。
至臂节。亦莫觉。诸天见眷属日减。痛哭叫唤动地。
修世禅故。亦复不闻。及太子自思苦行。非真解脱。
吾当受食成佛。故移座成道也。弥勒下生经。佛言。
四海渐减。三千由旬。是阎浮地。长十千由旬。广八
千由旬。平坦如镜。种种庄严。城中有大婆罗门主。
名妙梵。婆罗门妇。名摩提婆。弥勒托生为父母。身
紫金色。二十二相。身长千丈。胸广三十丈。面长十
二丈四尺。肉眼见千由旬。常光四照百由旬。穰祛
王奉七宝台。施弥勒。弥勒施婆罗门。见其毁坏。修
无常想。出家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千
里。即以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者。法华经云。大通
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是也。准此则知
释迦缘事宜赊。故苦行六年。辅行引大论云。外道
苦行。或三月。半岁。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麦
者。又言。佛若不行六载苦行。呵其非道。无人信受。
以苦行过人成佛。呵其苦行。人皆信受。或问。颂言。
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赊促。应示短长
耳。(文)辅行云六年苦行。所以伏见。为调外道。过其所
行。(文)颂云。十九踰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
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
【【■记】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
无畏亦然。此道同也。事异。以三佛别明。谓释迦至
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草蔓生延蔟聚于䏶。
至臂节。亦莫觉。诸天见眷属日减。痛哭叫唤动地。
修世禅故。亦复不闻。及太子自思苦行。非真解脱。
吾当受食成佛。故移座成道也。弥勒下生经。佛言。
四海渐减。三千由旬。是阎浮地。长十千由旬。广八
千由旬。平坦如镜。种种庄严。城中有大婆罗门主。
名妙梵。婆罗门妇。名摩提婆。弥勒托生为父母。身
紫金色。二十二相。身长千丈。胸广三十丈。面长十
二丈四尺。肉眼见千由旬。常光四照百由旬。穰祛
王奉七宝台。施弥勒。弥勒施婆罗门。见其毁坏。修
无常想。出家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千
里。即以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者。法华经云。大通
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是也。准此则知
释迦缘事宜赊。故苦行六年。辅行引大论云。外道
苦行。或三月。半岁。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麦
者。又言。佛若不行六载苦行。呵其非道。无人信受。
以苦行过人成佛。呵其苦行。人皆信受。或问。颂言。
980-A¶ 第 701a 页 X57-0701.png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梵网经言。七岁出家。三十成
道。何也。答。发隐云。大圣示现。有何常规。有言太子
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载。学不用处
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载。学非非想定。
知非又舍。后至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受食
成佛。是则颂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共十二载。正
与三处修道岁数同。然与颂言五岁游历。又似有
异。仍当以示现无常规释也。
【■补】统纪曰。瑞应。因果。
本起。大论。并云十九出家。四阿含。出耀经。和须密
论。并云二十五出家。当何所从。今以八十寿。除五
十载说法。定取梵网。无相三昧。宝藏经等。三十成
道。除六载苦行。定取荆溪。二十五出家。合宝藏经。
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之说。若约前后义定。有二
事可證。一者。出家后六年苦行。取成道之岁数合。
二者。将出家时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后
于成道岁。果生罗睺。未曾有经云。太子逃至山泽。
勤苦六年。得佛还国。贤愚经云。出家六年苦行。得
一切智。又普耀经云。父王闻太子得佛六年。令优
陀那往请。言阔别以来。十有二年。又言佛还国。罗
云问讯。群臣疑太子捐国十二载。何从有子。此等
经文。皆约出家六年成佛。又经六载还国。以上统
纪文。至孤山颂。五岁游历。或指阿蓝三载。郁头三
载。
【■备】源师曰。梵网经七岁出家。岁字。古有作年字
解者。甚妙。然合下句三十成道。则当以二十五出
道。何也。答。发隐云。大圣示现。有何常规。有言太子
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载。学不用处
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载。学非非想定。
知非又舍。后至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受食
成佛。是则颂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共十二载。正
与三处修道岁数同。然与颂言五岁游历。又似有
异。仍当以示现无常规释也。
【■补】统纪曰。瑞应。因果。
本起。大论。并云十九出家。四阿含。出耀经。和须密
论。并云二十五出家。当何所从。今以八十寿。除五
十载说法。定取梵网。无相三昧。宝藏经等。三十成
道。除六载苦行。定取荆溪。二十五出家。合宝藏经。
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之说。若约前后义定。有二
事可證。一者。出家后六年苦行。取成道之岁数合。
二者。将出家时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后
于成道岁。果生罗睺。未曾有经云。太子逃至山泽。
勤苦六年。得佛还国。贤愚经云。出家六年苦行。得
一切智。又普耀经云。父王闻太子得佛六年。令优
陀那往请。言阔别以来。十有二年。又言佛还国。罗
云问讯。群臣疑太子捐国十二载。何从有子。此等
经文。皆约出家六年成佛。又经六载还国。以上统
纪文。至孤山颂。五岁游历。或指阿蓝三载。郁头三
载。
【■备】源师曰。梵网经七岁出家。岁字。古有作年字
解者。甚妙。然合下句三十成道。则当以二十五出
980-A¶ 第 701b 页 X57-0701.png
家为准。总之如来示现。既无常规。又西域诸邦。纪
岁时日。或有参差。流传结集。不无同异。更复翻译
难齐。阙疑而巳。后贤不必于此辨论见长也。辨讹
曰。草生攒䏶等。出观佛三昧海经。因入灭意定。故
不闻不觉。此属后教。若三藏菩萨。既伏惑行因。则
不能入灭受想定。须引三藏佛本行经为妙。但彼
无草生攒䏶等事。又本行经。菩萨入不动三昧。即
第四禅。以息不行。知他心法。下不知上。天谓命终
故哭也。私谓。草生等语。今注乃引文句用也。】
「【□注】木菩提树。菩提。翻道。佛于树下成道。故名道树。草
座。因果经说。帝释化为吉祥童子。以草施佛。坐以(成道)。」
【【■记】因果经云。释提桓因化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
名何等。答曰。吉祥。菩萨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
汝草可得否。吉祥授草发誓。成道愿先度我。菩萨
结跏趺坐。如过去诸佛坐法。誓言。不成正觉。不起
此座。】
「【□注】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故。」
【【■记】草木。春生夏长。枯冬落故。】
「【□注】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
【【■记】胜应。即大乘菩萨他受用身。劣应。丈六身也。】
△二应机设教。
「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
【□注】五人颂曰。頞鞞跋提并俱利。此三属在父之亲。陈
如十力母之亲。初转法轮先度此。」
岁时日。或有参差。流传结集。不无同异。更复翻译
难齐。阙疑而巳。后贤不必于此辨论见长也。辨讹
曰。草生攒䏶等。出观佛三昧海经。因入灭意定。故
不闻不觉。此属后教。若三藏菩萨。既伏惑行因。则
不能入灭受想定。须引三藏佛本行经为妙。但彼
无草生攒䏶等事。又本行经。菩萨入不动三昧。即
第四禅。以息不行。知他心法。下不知上。天谓命终
故哭也。私谓。草生等语。今注乃引文句用也。】
「【□注】木菩提树。菩提。翻道。佛于树下成道。故名道树。草
座。因果经说。帝释化为吉祥童子。以草施佛。坐以(成道)。」
【【■记】因果经云。释提桓因化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
名何等。答曰。吉祥。菩萨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
汝草可得否。吉祥授草发誓。成道愿先度我。菩萨
结跏趺坐。如过去诸佛坐法。誓言。不成正觉。不起
此座。】
「【□注】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故。」
【【■记】草木。春生夏长。枯冬落故。】
「【□注】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
【【■记】胜应。即大乘菩萨他受用身。劣应。丈六身也。】
△二应机设教。
「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
【□注】五人颂曰。頞鞞跋提并俱利。此三属在父之亲。陈
如十力母之亲。初转法轮先度此。」
980-A¶ 第 701c 页 X57-0701.png
【【■记】此颂出释签。法轮。一运转义。文句言。以佛心中。
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二摧碾义。辅行言。
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
安。法轮亦尔。烦恼怨坏。安住谛理也。初转。婆娑云。
转法轮有二种。一在自身。二在他提。身菩树下。是
自身转法轮。波罗奈国。随他身转法轮。以他身中。
初转法轮。故言初也。先度五人者。鹿苑有三番度
人。法数言。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额鞞。跋提。
说布施生天福乐。同證果。三为迦叶。俱利。如前说。
皆得圣道。】
「【□注】文句五(五)云。问。何故初为五人转法轮。答。人先见
谛故。人是现见故。人为證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
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
【【■记】婆娑言。人先见谛。天在后故。人是现见。天非现
见故。人以为證。不以天为證故。佛所行事。与人同
故。诸天亦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
「【□注】妙乐五(三十一)云。问虽涉五。意正在人。故皆以人答
(文)。」
【【■记】问中虽但涉五人。意实通为一切人。】
「【□注】若唯就五人。应有三意。妙乐一(十六)云。一酬释尊行
因本愿。二赴五人本愿先悟。三报今日侍奉之劳。」
【【■记】释尊行因本愿者。妙乐云。歌利王割截时。佛发
愿。得道。先度之。歌利王。即陈如。又辅行言。佛昔饥
世。化大鱼。木工五人。先斫肉。佛誓先度也。五人本
980-A¶ 第 702a 页 X57-0702.png
愿者。妙乐云。迦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
释迦法中。最先开悟也。今日侍奉者妙乐云。太子
学道。父遣五人追侍。得道。先为说四谛也。
(法华文句五)。
】
「【□注】摩男。长子之通称。以摩诃翻大故。俱利。斛饭王之
长子。跋提。甘露饭王之长子。故皆称摩男。」
【【■记】教乘曰。四王有八子。一净饭王二子。一悉达。二
难陀。二白饭王二子。一调达。二阿难。三斛饭王二
子。一摩诃男。二那律。四甘露饭王二子。一跋提。二
提沙。文句摩诃俱利。即教乘摩诃男。
【■备】辨讹曰。按
摩男。男字。亦梵音。故有处言摩诃纳也。跋提。诸经
皆言甘露王次子。私检大藏一览。引起世因本经
言。净饭二子。一悉达。一难陀。白饭二子。一帝沙。一
难提沙。斛饭二子。一阿尼娄驮。一跋提梨迦。甘露
饭二子。一阿难陀。一提婆达多。是跋提生父。亦属
不同。但仪文准签。释摩男是陈如。以为佛最长子。
故称摩男。则摩男当为长子之通称。并非臆说。即
法数引为甘露长子。当亦有所本。其诸经不同之
处。想如前说。流传结集翻译之故也。】
「【□注】释摩男。即陈如也。如四姓出家。同名释氏。佛初成
释迦法中。最先开悟也。今日侍奉者妙乐云。太子
学道。父遣五人追侍。得道。先为说四谛也。
(法华文句五)。
「【□注】摩男。长子之通称。以摩诃翻大故。俱利。斛饭王之
长子。跋提。甘露饭王之长子。故皆称摩男。」
【【■记】教乘曰。四王有八子。一净饭王二子。一悉达。二
难陀。二白饭王二子。一调达。二阿难。三斛饭王二
子。一摩诃男。二那律。四甘露饭王二子。一跋提。二
提沙。文句摩诃俱利。即教乘摩诃男。
【■备】辨讹曰。按
摩男。男字。亦梵音。故有处言摩诃纳也。跋提。诸经
皆言甘露王次子。私检大藏一览。引起世因本经
言。净饭二子。一悉达。一难陀。白饭二子。一帝沙。一
难提沙。斛饭二子。一阿尼娄驮。一跋提梨迦。甘露
饭二子。一阿难陀。一提婆达多。是跋提生父。亦属
不同。但仪文准签。释摩男是陈如。以为佛最长子。
故称摩男。则摩男当为长子之通称。并非臆说。即
法数引为甘露长子。当亦有所本。其诸经不同之
处。想如前说。流传结集翻译之故也。】
「【□注】释摩男。即陈如也。如四姓出家。同名释氏。佛初成
980-A¶ 第 702b 页 X57-0702.png
道。最先得度。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如妙乐一(三十七)
引分别功德论曰。佛最长子。即陈如也。」
【【■记】妙乐云。拘邻。最初见佛道相。在一切人天罗汉
前。故称释摩男也。如妙乐下。引證。论言。五百罗汉。
各有所便。或智慧。或神足。或辩才。或福德。或守戒。
或知足。或说法。各据第一。论先兄后弟者。拘邻最
长。须跋最小。故最长子。即陈如也。】
「【□注】谛缘度三。具在下文。五人是声闻。只应说四谛。今
通举鹿苑所说之法也。」
【【■记】下文。指下藏教。】
「【□注】事六度者。三藏教。谈实有事。不即理故。」
【【■记】大品明六度有二。一有所得心行六度。二无所得
心行六度。今事六度。即有所得心。行不具足。六度也。】
△二约时判。
「若约时。则日照幽谷(第二时)。
【□注】旧译华严出现品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
山幽谷。无不普照(文)。」
【【■记】此约时也。】
「【□注】辅行一上(二十八)云。幽谷者。山川之幽邃也(文)。」
【【■记】邃。深也。】
△三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二酪味)。
【□注】从乳出酪。盖譬如来施教次第。从顿施渐。相生之
义。若约机者。浓淡在焉。」
引分别功德论曰。佛最长子。即陈如也。」
【【■记】妙乐云。拘邻。最初见佛道相。在一切人天罗汉
前。故称释摩男也。如妙乐下。引證。论言。五百罗汉。
各有所便。或智慧。或神足。或辩才。或福德。或守戒。
或知足。或说法。各据第一。论先兄后弟者。拘邻最
长。须跋最小。故最长子。即陈如也。】
「【□注】谛缘度三。具在下文。五人是声闻。只应说四谛。今
通举鹿苑所说之法也。」
【【■记】下文。指下藏教。】
「【□注】事六度者。三藏教。谈实有事。不即理故。」
【【■记】大品明六度有二。一有所得心行六度。二无所得
心行六度。今事六度。即有所得心。行不具足。六度也。】
△二约时判。
「若约时。则日照幽谷(第二时)。
【□注】旧译华严出现品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
山幽谷。无不普照(文)。」
【【■记】此约时也。】
「【□注】辅行一上(二十八)云。幽谷者。山川之幽邃也(文)。」
【【■记】邃。深也。】
△三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二酪味)。
【□注】从乳出酪。盖譬如来施教次第。从顿施渐。相生之
义。若约机者。浓淡在焉。」
980-A¶ 第 702c 页 X57-0702.png
【【■备】此约味也。从顿施渐。为相生释。约小机转凡成
圣。如转乳成酪。为浓淡释。】
「【□注】如下文云。一者伹取相生次第。二者取其浓淡。」
【【■备】详解见二卷。】
「【□注】从十二部出九部。亦且相生。其实。九部从佛出也。」
【【■记】相生之言。出涅槃圣行品。今亦且论相生。从十
二出九也。其实从佛所出。经言。我此九部法。随顺
众生说。是也。】
△四准经判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声闻缘觉)形色憔悴。无威
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粪。」
【【■记】此准法华判也。信解品言。尔时长者。将欲诱引
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
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若言欲何
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注】而以方便。方。法也。便。用也。善用其法。逗会众生。亦
善巧之谓也。」
【【■记】善以权宜。巧逗众生。是方便义。】
「【□注】密遣。文句六(二十三)云。初拟大乘云即遣旁人。表一
实谛。一大乘教。一菩萨人。今明方便隐实为密。指偏
真为遣。约教隐满字为密。半字为遣。约人。内秘菩萨
行为密。外现是声闻为遣。约化仪。寝大施小为遣。小
不测大为密(文)。」
【【■记】此引华严即遣。对释本文密遣。表一实谛者。五
980-A¶ 第 703a 页 X57-0703.png
时除阿含。俱明实谛。今但指华严。兼别说圆。为一
实谛也。一大乘教者。即华严圆别教也。一菩萨人
者。即一类大机菩萨也。今明下。正释密遣。约方便。
则以实为所隐。故为密。偏真所指。故为遣。妙乐云。
今明密遣者。覆实。名密。用小。为遣也。约教者。满字
顿教。隐而不说。为密。半字渐教。用以说示。为遣也。
约人者如经言。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是也。约
化仪者。说法施小为遣。小机不测为密也。】
「【□注】二人。文句六(二十三)云。四大弟子齐巳分领。不涉菩
萨。故言二人。约法。是因缘四谛。约理。是有作真俗。约
人。是声闻缘觉。(文)今且约人。」
【【■记】四大弟子齐巳分领。安住声缘。故言二人。因缘
即生灭四谛。有作真俗者。析色空。是有作真。理外
所有。是有作俗也。】
「【□注】形色憔悴。文句六(二十三)云。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伹
说苦空无常不净。即形色憔悴。又(二十五)云。内怖无常。
曰憔。外遭八苦。曰悴(文)。」
【【■记】妙乐言。百劫所种。虽在小论。不在二乘。故无好
形色。】
「【□注】无威德者。无有十力四无所畏故。」
【【■记】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如是果报。悉知之。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诸受。三定力。知
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众
实谛也。一大乘教者。即华严圆别教也。一菩萨人
者。即一类大机菩萨也。今明下。正释密遣。约方便。
则以实为所隐。故为密。偏真所指。故为遣。妙乐云。
今明密遣者。覆实。名密。用小。为遣也。约教者。满字
顿教。隐而不说。为密。半字渐教。用以说示。为遣也。
约人者如经言。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是也。约
化仪者。说法施小为遣。小机不测为密也。】
「【□注】二人。文句六(二十三)云。四大弟子齐巳分领。不涉菩
萨。故言二人。约法。是因缘四谛。约理。是有作真俗。约
人。是声闻缘觉。(文)今且约人。」
【【■记】四大弟子齐巳分领。安住声缘。故言二人。因缘
即生灭四谛。有作真俗者。析色空。是有作真。理外
所有。是有作俗也。】
「【□注】形色憔悴。文句六(二十三)云。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伹
说苦空无常不净。即形色憔悴。又(二十五)云。内怖无常。
曰憔。外遭八苦。曰悴(文)。」
【【■记】妙乐言。百劫所种。虽在小论。不在二乘。故无好
形色。】
「【□注】无威德者。无有十力四无所畏故。」
【【■记】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如是果报。悉知之。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诸受。三定力。知
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众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众
980-A¶ 第 703b 页 X57-0703.png
生种种欲乐。六性力。知世间种种性。七知处道力。
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世。
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见众生生时死
时。善道恶道等。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巳尽。不受后
有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于世出世间
诸法。尽知尽见。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
隐。得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惑业死生俱尽。如佛
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三说障道无
所畏。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如佛言。我说障法。
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能尽
众苦之道。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
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出大论。】
「【□注】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文句六(二十四)云。即以小教拟
小机也。大教明理直实。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理纡
隐。故言徐语。(文)雇汝除粪。雇。赁也。文句六(二十四)云。除
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文)。」
【【■记】苦集能染污真性。如粪秽。道灭能通会空理。如
得价。谓得涅槃一日之价也。纡。曲也。】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
思烦恼等义也。
【□注】二十年中。用八忍八智断见。合为一无碍一解脱。
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世。
姓名。苦乐。寿命长短等。九天眼力。见众生生时死
时。善道恶道等。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巳尽。不受后
有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于世出世间
诸法。尽知尽见。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
隐。得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惑业死生俱尽。如佛
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三说障道无
所畏。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如佛言。我说障法。
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能尽
众苦之道。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
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出大论。】
「【□注】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文句六(二十四)云。即以小教拟
小机也。大教明理直实。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理纡
隐。故言徐语。(文)雇汝除粪。雇。赁也。文句六(二十四)云。除
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文)。」
【【■记】苦集能染污真性。如粪秽。道灭能通会空理。如
得价。谓得涅槃一日之价也。纡。曲也。】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
思烦恼等义也。
【□注】二十年中。用八忍八智断见。合为一无碍一解脱。
980-A¶ 第 703c 页 X57-0703.png
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总成二十。(经中更有两处明二十年)若住
二乘位。转大乘教。名为于二十年中执作家事。从有
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云自见子来。巳二十年。皆取
二乘各有十智。」
【【■记】一断见。九断思。总有十种无碍。十种解脱。成二
十。见思。解下藏教。经明两处二十年者。不颂般若
时。佛命转教菩萨。故言二十年中。执作家事。意明
二乘领命转教时。密破别惑见思。故言二十年也。
一颂法华时。叙父子别会久近。故言自见子来。巳
二十年。意明二乘之机。自来感佛。取立二乘之名。
故言二十年也。十智。仁王经疏言。一法智。即欲界
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
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
中无漏智也。二比智。于上二界无漏种智中。约四
谛辨。四种无漏智。如上法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
也。三他心智。欲色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
心数法少分。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
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苦空无常无我也。
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七灭智。
尽灭妙出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證迹乘观时无
漏智。九尽智。见苦巳及修道巳等智。论曰。我见苦
巳。断集巳。證灭巳。修道巳也。十无生智。见苦巳。不
复更见等也。】
「【□注】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止观八(初)云。昏烦
二乘位。转大乘教。名为于二十年中执作家事。从有
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云自见子来。巳二十年。皆取
二乘各有十智。」
【【■记】一断见。九断思。总有十种无碍。十种解脱。成二
十。见思。解下藏教。经明两处二十年者。不颂般若
时。佛命转教菩萨。故言二十年中。执作家事。意明
二乘领命转教时。密破别惑见思。故言二十年也。
一颂法华时。叙父子别会久近。故言自见子来。巳
二十年。意明二乘之机。自来感佛。取立二乘之名。
故言二十年也。十智。仁王经疏言。一法智。即欲界
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
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
中无漏智也。二比智。于上二界无漏种智中。约四
谛辨。四种无漏智。如上法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
也。三他心智。欲色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
心数法少分。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
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苦空无常无我也。
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七灭智。
尽灭妙出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證迹乘观时无
漏智。九尽智。见苦巳及修道巳等智。论曰。我见苦
巳。断集巳。證灭巳。修道巳也。十无生智。见苦巳。不
复更见等也。】
「【□注】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止观八(初)云。昏烦
980-A¶ 第 704a 页 X57-0704.png
之法。恼乱心神(文)。」
【【■记】迷理起分别。名见。对境起贪爱。名思。其体昏烦。
其用恼乱。】
「【□注】此破见思。答上除粪。粪能染污。故以譬之。谓污染
真理也。」
△二方等五。初约部判。
「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折小。叹大褒圆。
【□注】次明方等部等。判部收经也。」
【【■记】此约部判也。方等为能收。净名等经为所收。】
「【□注】弹偏等。明部意也。收经虽广。净名有弹斥功。特标
为首。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妙乐四(三十六)云。今家八字。
判尽经理。谓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文)释签十(二)云。如
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净名。即是褒圆。故令
小根。耻小慕大(文)。」
【【■记】净名明菩萨。如幻。如水月。如化人。烦恼如灭度
者。受身而观众生。又明菩萨。行四无量。又明依无
住本。立一切法。签文指为叹大。又维摩言。文殊不
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若来。巳更不来。若
去。巳更不去。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至。所可
见者。更不可见。此乃作家相见。觌面相呈。乃至入
不二法门。文殊以言遣言。维摩以无言遣言。盖以
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嘿然
无以会其极。签文指为褒圆。正令耻小慕大也。】
「【□注】须弹斥者。盖为小机执真保果。取證入灭。故才證
【【■记】迷理起分别。名见。对境起贪爱。名思。其体昏烦。
其用恼乱。】
「【□注】此破见思。答上除粪。粪能染污。故以譬之。谓污染
真理也。」
△二方等五。初约部判。
「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折小。叹大褒圆。
【□注】次明方等部等。判部收经也。」
【【■记】此约部判也。方等为能收。净名等经为所收。】
「【□注】弹偏等。明部意也。收经虽广。净名有弹斥功。特标
为首。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妙乐四(三十六)云。今家八字。
判尽经理。谓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文)释签十(二)云。如
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净名。即是褒圆。故令
小根。耻小慕大(文)。」
【【■记】净名明菩萨。如幻。如水月。如化人。烦恼如灭度
者。受身而观众生。又明菩萨。行四无量。又明依无
住本。立一切法。签文指为叹大。又维摩言。文殊不
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若来。巳更不来。若
去。巳更不去。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至。所可
见者。更不可见。此乃作家相见。觌面相呈。乃至入
不二法门。文殊以言遣言。维摩以无言遣言。盖以
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嘿然
无以会其极。签文指为褒圆。正令耻小慕大也。】
「【□注】须弹斥者。盖为小机执真保果。取證入灭。故才證
980-A¶ 第 704b 页 X57-0704.png
小果。便堪弹斥。未必须在十二年后。后因维摩。示疾
毗耶。佛令弟子。诣彼问疾。故皆述昔被诃。辞不堪往。
此是述昔诃。乃密弹也。若当座诃。如礼座去华等也。」
【【■记】维摩经有二诃。如弟子品。佛遣弟子问疾。皆述
昔诃。辞不堪往。舍利弗言。忆我昔坐树下。维摩言。
不必是座。为晏坐也。不于三界。现身语意。是晏坐。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晏坐。不舍道法。现凡夫事。
是晏坐。乃至不断烦恼。入于涅槃。是晏坐。如是坐
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语默然。不能加报。故我
不任。诣彼问疾。是谓述昔诃乃密弹也。礼座者。经
言。舍利弗见室中无有床座。念诸大众当于何坐。
维摩言。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乃至夫求法者。
不贪躯命。何况床座。既问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
妙功德。成就师子宝座。文殊言。东方度三十六恒
河沙国。世界名须弥相。佛号须弥灯王。其座高八
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现神通力。彼佛遣三
万二千师子座。入维摩室。乃至文殊与诸菩萨上
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
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新发意菩萨。及
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语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
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舍利弗等。作礼得坐。去华
者。经言。天女以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菩萨。
即堕。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
能去。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言。此华不如法。是
毗耶。佛令弟子。诣彼问疾。故皆述昔被诃。辞不堪往。
此是述昔诃。乃密弹也。若当座诃。如礼座去华等也。」
【【■记】维摩经有二诃。如弟子品。佛遣弟子问疾。皆述
昔诃。辞不堪往。舍利弗言。忆我昔坐树下。维摩言。
不必是座。为晏坐也。不于三界。现身语意。是晏坐。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晏坐。不舍道法。现凡夫事。
是晏坐。乃至不断烦恼。入于涅槃。是晏坐。如是坐
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语默然。不能加报。故我
不任。诣彼问疾。是谓述昔诃乃密弹也。礼座者。经
言。舍利弗见室中无有床座。念诸大众当于何坐。
维摩言。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乃至夫求法者。
不贪躯命。何况床座。既问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
妙功德。成就师子宝座。文殊言。东方度三十六恒
河沙国。世界名须弥相。佛号须弥灯王。其座高八
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现神通力。彼佛遣三
万二千师子座。入维摩室。乃至文殊与诸菩萨上
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
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新发意菩萨。及
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语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
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舍利弗等。作礼得坐。去华
者。经言。天女以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菩萨。
即堕。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
能去。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言。此华不如法。是
980-A¶ 第 704c 页 X57-0704.png
以去之。天曰。弗谓此华不如法。是华无所分别。仁
者自生分别耳。诸菩萨华不著者。巳断一切分别
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
故。色声香味触得便也。巳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
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习尽。不著也。此当座(诃也)。】
△二约教判。
「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
等。故言对教。
【□注】四教俱说等。明部中用教也。盖以大斥小。逗大逗
小。须四教故。四教俱说。方等说三藏者。一为弹斥之
本。二为横来之机。」
【【■记】横来机者。未经阿含会。未闻生灭四谛。不證真
理。故须说藏教。】
「【□注】如释签云复有渐中。初入小行。及俗众室外。说无
常道。」
【【■记】此引以證上横来之机。净名佛国品。佛说随其
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念。佛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娑婆不净若此。佛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于是
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严饰。如
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及佛摄神足。世界
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
法。皆悉无常。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
诸法。漏尽意解。是为初入小行也。俗众室外说无
常道者。净名方便品。长者现疾。国王大臣。长者居
者自生分别耳。诸菩萨华不著者。巳断一切分别
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
故。色声香味触得便也。巳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
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习尽。不著也。此当座(诃也)。】
△二约教判。
「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
等。故言对教。
【□注】四教俱说等。明部中用教也。盖以大斥小。逗大逗
小。须四教故。四教俱说。方等说三藏者。一为弹斥之
本。二为横来之机。」
【【■记】横来机者。未经阿含会。未闻生灭四谛。不證真
理。故须说藏教。】
「【□注】如释签云复有渐中。初入小行。及俗众室外。说无
常道。」
【【■记】此引以證上横来之机。净名佛国品。佛说随其
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念。佛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娑婆不净若此。佛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于是
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严饰。如
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及佛摄神足。世界
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
法。皆悉无常。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
诸法。漏尽意解。是为初入小行也。俗众室外说无
常道者。净名方便品。长者现疾。国王大臣。长者居
980-A¶ 第 705a 页 X57-0705.png
士。婆罗门。及诸王子。并馀官属。皆往问疾。维摩因
以身疾广说。如言。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
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所恼。众病所集。乃至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是也。
【■补】净名本无室内室外显文。今谓不能入大
乘室。义同室外。】
「【□注】辅行十(二十四)云。方等旁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
乘。合二乘人。密成通益。不语菩萨者。转成衍中人也。」
【【■备】辨讹曰。菩萨复转成衍中人句。出玄签会本二
下。但今既言弹偏。则藏菩萨亦在其中。况复转成
之事。或方等。或般若。其不转者。则般若后。亦仍有
之。似不可局于方等。定转成衍。私谓。方等弹斥。似
专指二乘小机受化。具历五时者言。如论法华八
相授记。则二乘似皆菩萨机也。然玄签转衍之文。
自具深意。】
「【□注】对半说满。以满斥半也。故虽兼斥大。正在斥小。释
签引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将诣明
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慇勤。但教半
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力未堪故。毗伽罗
论。翻字本。谓世间文字之根本。即满字也。若合喻者。
半字。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谓方等典。即满字也。」
【【■记】大经如来性品。佛言。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
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入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
后能知。是法非法。乃至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
以身疾广说。如言。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
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所恼。众病所集。乃至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是也。
【■补】净名本无室内室外显文。今谓不能入大
乘室。义同室外。】
「【□注】辅行十(二十四)云。方等旁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
乘。合二乘人。密成通益。不语菩萨者。转成衍中人也。」
【【■备】辨讹曰。菩萨复转成衍中人句。出玄签会本二
下。但今既言弹偏。则藏菩萨亦在其中。况复转成
之事。或方等。或般若。其不转者。则般若后。亦仍有
之。似不可局于方等。定转成衍。私谓。方等弹斥。似
专指二乘小机受化。具历五时者言。如论法华八
相授记。则二乘似皆菩萨机也。然玄签转衍之文。
自具深意。】
「【□注】对半说满。以满斥半也。故虽兼斥大。正在斥小。释
签引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将诣明
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慇勤。但教半
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力未堪故。毗伽罗
论。翻字本。谓世间文字之根本。即满字也。若合喻者。
半字。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谓方等典。即满字也。」
【【■记】大经如来性品。佛言。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
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入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
后能知。是法非法。乃至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
980-A¶ 第 705b 页 X57-0705.png
之本。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根本也。毗伽罗论。
如辅行言。此论是字本。河西言。世间文字之根本
也。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
言辞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是善
权大士所为。故今以譬方等经。
【■补】毗伽罗。光明记
言。此翻记论。婆尼尼造。
【■备】兼斥大。不独指转衍之
菩萨说。如下引殃掘经。文殊亦被诃也。】
「【□注】此据方等以大斥小。故以衍门三教之满。而对三
藏之半。若文句云。无方等所对之三者。乃显法华部
妙。唯一圆乘。不同方等对三之圆也。」
【【■记】若文句下。谓法华纯圆独妙。无复兼但对带。故
方等对三之圆。望法华纯圆不同。】
△三约时判。
「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
【□注】即华严照平地中初食时也。(辰时)毗罗三昧经。有四
食时。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
鬼神食。今是诸天食时也。」
【【■记】此约时也。毗罗三昧经言。食时四种。旦天食。午
佛食。暮畜生食。夜鬼神食。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
佛。故曰午是法食时。十诵律言。唯天得过中食无
罪。经以旦为天食时者。清旦之气。取于清故。若以
支配。则寅卯辰。旦时。巳午未。中时。申酉戌。暮时。亥
子丑。夜时。今方等即寅卯辰时。
【■备】辨讹曰。食时当
约人中而论。不约天上也。私谓。一日三飧乃人每
如辅行言。此论是字本。河西言。世间文字之根本
也。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
言辞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是善
权大士所为。故今以譬方等经。
【■补】毗伽罗。光明记
言。此翻记论。婆尼尼造。
【■备】兼斥大。不独指转衍之
菩萨说。如下引殃掘经。文殊亦被诃也。】
「【□注】此据方等以大斥小。故以衍门三教之满。而对三
藏之半。若文句云。无方等所对之三者。乃显法华部
妙。唯一圆乘。不同方等对三之圆也。」
【【■记】若文句下。谓法华纯圆独妙。无复兼但对带。故
方等对三之圆。望法华纯圆不同。】
△三约时判。
「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
【□注】即华严照平地中初食时也。(辰时)毗罗三昧经。有四
食时。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
鬼神食。今是诸天食时也。」
【【■记】此约时也。毗罗三昧经言。食时四种。旦天食。午
佛食。暮畜生食。夜鬼神食。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
佛。故曰午是法食时。十诵律言。唯天得过中食无
罪。经以旦为天食时者。清旦之气。取于清故。若以
支配。则寅卯辰。旦时。巳午未。中时。申酉戌。暮时。亥
子丑。夜时。今方等即寅卯辰时。
【■备】辨讹曰。食时当
约人中而论。不约天上也。私谓。一日三飧乃人每
980-A¶ 第 705c 页 X57-0705.png
日之初食时。然早起天食。见经亦可配合。】
△四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约教论相生。约机论浓淡。既耻小慕大。如烹酪作
生酥。」
【【■记】此约味也。净名经。迦叶言。我等何为永断善根。
于此大乘巳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
法门。皆应号泣。声震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
受此法。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菩提心。此
所谓耻小慕大。如烹淡酪作浓酥也。从九部修多
罗出方等。为相生。】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
犹在本处。
【□注】过是巳后。过鹿苑三藏之后。即今方等也。心相体
信。父子互相。体悉信顺。子信父故。得果不虚。父信子
故。闻大不谤。」
【【■记】此准法华判也。文句言。于藏教得涅槃价。此既
不虚。今为菩萨说大乘法。亦复不虚。子信父也。佛
知此等。见思巳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即生信。
父信子也。】
「【□注】入出无难。文句六(二十九)云。由是见尊特身。闻大乘
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
出。大小入出。皆无疑难也。(文)释签三(二十三)云。不同畏
△四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约教论相生。约机论浓淡。既耻小慕大。如烹酪作
生酥。」
【【■记】此约味也。净名经。迦叶言。我等何为永断善根。
于此大乘巳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
法门。皆应号泣。声震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
受此法。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菩提心。此
所谓耻小慕大。如烹淡酪作浓酥也。从九部修多
罗出方等。为相生。】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
犹在本处。
【□注】过是巳后。过鹿苑三藏之后。即今方等也。心相体
信。父子互相。体悉信顺。子信父故。得果不虚。父信子
故。闻大不谤。」
【【■记】此准法华判也。文句言。于藏教得涅槃价。此既
不虚。今为菩萨说大乘法。亦复不虚。子信父也。佛
知此等。见思巳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即生信。
父信子也。】
「【□注】入出无难。文句六(二十九)云。由是见尊特身。闻大乘
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
出。大小入出。皆无疑难也。(文)释签三(二十三)云。不同畏
980-A¶ 第 706a 页 X57-0706.png
惧王等之时。故云无难(文)。」
【【■记】畏惧王等。信解品云。尔时穷子遇到父舍。住立
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
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乃至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
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
食易得。乃至疾走而去。此则疑难之际。今既体信。
故无难也。】
「【□注】然而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修中观。用业
识。见尊特。住实理。今二乘人。虽修空观。入见尊特者。
由业识故。盖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解谤云。入见
尊特。功由业识。教未开故。且住草庵。」
【【■记】此明二乘见尊特之所以也。妙宗言。相起之本。
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
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金光明疏言。丈六身佛。
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
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
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盖事业下。释明二乘。由
业识见尊特之故。起信论云。言二识者。佛用有二
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应身。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
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
究竟地。心所见者。名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
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
【【■记】畏惧王等。信解品云。尔时穷子遇到父舍。住立
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
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乃至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
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
食易得。乃至疾走而去。此则疑难之际。今既体信。
故无难也。】
「【□注】然而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修中观。用业
识。见尊特。住实理。今二乘人。虽修空观。入见尊特者。
由业识故。盖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解谤云。入见
尊特。功由业识。教未开故。且住草庵。」
【【■记】此明二乘见尊特之所以也。妙宗言。相起之本。
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
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金光明疏言。丈六身佛。
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
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
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盖事业下。释明二乘。由
业识见尊特之故。起信论云。言二识者。佛用有二
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应身。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
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
究竟地。心所见者。名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
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
980-A¶ 第 706b 页 X57-0706.png
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
常能住持。不坏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
无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
故说为报。据此。则知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二
乘由业识见尊特也。解谤下。證释。意明法华开权。
则废草庵。既未论开。正处权理。故住草庵。身为客
作。但由业识之功。见尊特池。
【■备】事识见生身。业识
见尊特。亦一往分耳。其实见生身时。亦用业识。由
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识。不达境由心现。但用前六
识心分别。故曰用事识也。见尊特时。亦不废事识。
但约巳断见思。离分别故。巳闻大法。渐纯熟故。尔
时具惑。唯是无明。则所用。亦是业识。不专定修中
观也。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过去曾修中观之种
得见尊特也。光明记言。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
事业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生身。报身。是尊特身。
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伹见应不能睹报。以其粗浅。
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睹报亦能见应。以知真如。
起二用故。应知真如之用。现佛相大。有三品。一华
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无量寿经。
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此经。及法华。般舟等。三
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
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
局。以藏尘八万。局业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
生名应。若业识。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际相。名
常能住持。不坏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
无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
故说为报。据此。则知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二
乘由业识见尊特也。解谤下。證释。意明法华开权。
则废草庵。既未论开。正处权理。故住草庵。身为客
作。但由业识之功。见尊特池。
【■备】事识见生身。业识
见尊特。亦一往分耳。其实见生身时。亦用业识。由
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识。不达境由心现。但用前六
识心分别。故曰用事识也。见尊特时。亦不废事识。
但约巳断见思。离分别故。巳闻大法。渐纯熟故。尔
时具惑。唯是无明。则所用。亦是业识。不专定修中
观也。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过去曾修中观之种
得见尊特也。光明记言。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
事业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生身。报身。是尊特身。
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伹见应不能睹报。以其粗浅。
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睹报亦能见应。以知真如。
起二用故。应知真如之用。现佛相大。有三品。一华
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无量寿经。
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此经。及法华。般舟等。三
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
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
局。以藏尘八万。局业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
生名应。若业识。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际相。名
980-A¶ 第 706c 页 X57-0706.png
尊特属报身也。为见相本者。以事识。乃见丈六相
之本。凡夫不达唯心。未离分别。但以思议比量之
智所感见者。名应身。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
知也。业识乃见尊特相之本。谓诸菩萨。能了唯心。
巳离分别。就以不思议现量之智心所见者。名报
身。相好无边。离分齐相也。】
「【□注】犹在本处。犹居罗汉果。保證真空也。」
【【■记】文句云。虽复得闻大乘。谓是菩萨事。非巳智分。
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
犹在本处。】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巳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
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注】巳得道果。真空灭寂之道。小乘罗汉果也。」
【【■记】真空寂灭。拣非第一义寂灭。小乘罗汉。拣非菩
萨大罗汉果。】
「【□注】闻骂不嗔。妙玄十(十八)云。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
【【■记】妙玄云殃掘之经。弹斥非常。分明馀教。释梵四
王。及佛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释签引殃掘偈
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
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是声闻宗。斯非
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
之本。凡夫不达唯心。未离分别。但以思议比量之
智所感见者。名应身。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
知也。业识乃见尊特相之本。谓诸菩萨。能了唯心。
巳离分别。就以不思议现量之智心所见者。名报
身。相好无边。离分齐相也。】
「【□注】犹在本处。犹居罗汉果。保證真空也。」
【【■记】文句云。虽复得闻大乘。谓是菩萨事。非巳智分。
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
犹在本处。】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巳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
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注】巳得道果。真空灭寂之道。小乘罗汉果也。」
【【■记】真空寂灭。拣非第一义寂灭。小乘罗汉。拣非菩
萨大罗汉果。】
「【□注】闻骂不嗔。妙玄十(十八)云。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
【【■记】妙玄云殃掘之经。弹斥非常。分明馀教。释梵四
王。及佛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释签引殃掘偈
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
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是声闻宗。斯非
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
980-A¶ 第 707a 页 X57-0707.png
非摩诃衍。一切诸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乘谛。
非苦是真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
宗。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具如
止观七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如是等文。弹诃声
闻。明于常住。最为显著。馀如彼经。任净名折者。如
述昔诃。当座诃。验知二乘。巳尽结使故不嗔也。】
「【□注】内怀惭愧。释签云。谓受弹斥。令叹大自鄙。即其(益相)。」
【【■记】领受弹诃。是愧巳。叹大自鄙。是惭人。】
「【□注】心渐淳淑。密得通益也。」
△三般若五。初约部判。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注】次说般若等。明部意也。转教融通。约法。付财淘汰。
约喻。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
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妙乐
七(二十)云。于佛即是付财。二乘自谓加说。故般若中云。
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
且言被加(文)。」
【【■记】此约部教也。以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于
般若会。以不共般若空慧。加被二人。教大菩萨。意
在二乘。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名为付财。其如二乘。
不会佛意。无希取一飧之念。伹言佛被。令我说耳。
故曰转教也。如大品言。佛告须菩提。汝当教诸菩
萨般若波罗密。时诸菩萨等念。须菩提自以智慧
说般若耶。为是佛力。须菩提知诸摩诃萨大弟子
非苦是真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
宗。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具如
止观七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如是等文。弹诃声
闻。明于常住。最为显著。馀如彼经。任净名折者。如
述昔诃。当座诃。验知二乘。巳尽结使故不嗔也。】
「【□注】内怀惭愧。释签云。谓受弹斥。令叹大自鄙。即其(益相)。」
【【■记】领受弹诃。是愧巳。叹大自鄙。是惭人。】
「【□注】心渐淳淑。密得通益也。」
△三般若五。初约部判。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注】次说般若等。明部意也。转教融通。约法。付财淘汰。
约喻。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
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妙乐
七(二十)云。于佛即是付财。二乘自谓加说。故般若中云。
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
且言被加(文)。」
【【■记】此约部教也。以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于
般若会。以不共般若空慧。加被二人。教大菩萨。意
在二乘。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名为付财。其如二乘。
不会佛意。无希取一飧之念。伹言佛被。令我说耳。
故曰转教也。如大品言。佛告须菩提。汝当教诸菩
萨般若波罗密。时诸菩萨等念。须菩提自以智慧
说般若耶。为是佛力。须菩提知诸摩诃萨大弟子
980-A¶ 第 707b 页 X57-0707.png
诸天心念。语舍利弗。敢佛弟子有所说。有所说法
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
子。学是法。得證是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
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密是也。】
「【□注】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
其执情。故曰淘汰。」
【【■记】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诸法无非摩诃衍。故曰融
通。然执法之情。二乘未尽。即以摩诃空慧之水。涤
荡之。故曰淘汰。八十一科见下。
【■补】签曰。以圆斥三。
及圆斥藏。即圆融为融。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
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二约教判。
「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注】此般若中等。部中用教也。不说藏教。光明记四(三)
云。诸部般若。广示衍中三教空慧。复以三藏为助道
观。又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恐其吝国。正助合行。」
【【■记】空慧之机。有闻持义持。若义持利。闻持钝者。则
不广谈四种空相。唯说即边一种空慧。若闻持利。
义持钝者。则为广谈空相。既以三藏为助道观。则
非正谈。故可言不说也。仁王下。约正助合行證释。
普明王为班足所获。王言。愿听七日。饮食沙门。许
之。法师为说四偈。第一无常偈云。劫烧终讫。乾坤
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
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苦偈云。生老病死。轮转无际。
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
子。学是法。得證是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
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密是也。】
「【□注】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
其执情。故曰淘汰。」
【【■记】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诸法无非摩诃衍。故曰融
通。然执法之情。二乘未尽。即以摩诃空慧之水。涤
荡之。故曰淘汰。八十一科见下。
【■补】签曰。以圆斥三。
及圆斥藏。即圆融为融。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
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二约教判。
「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注】此般若中等。部中用教也。不说藏教。光明记四(三)
云。诸部般若。广示衍中三教空慧。复以三藏为助道
观。又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恐其吝国。正助合行。」
【【■记】空慧之机。有闻持义持。若义持利。闻持钝者。则
不广谈四种空相。唯说即边一种空慧。若闻持利。
义持钝者。则为广谈空相。既以三藏为助道观。则
非正谈。故可言不说也。仁王下。约正助合行證释。
普明王为班足所获。王言。愿听七日。饮食沙门。许
之。法师为说四偈。第一无常偈云。劫烧终讫。乾坤
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
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苦偈云。生老病死。轮转无际。
980-A¶ 第 707c 页 X57-0707.png
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
苦。国有何赖。三空偈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
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皆空。国
土亦如。四无我偈云。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
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注】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此约圆实部主而说。盖一代
教。主意在圆。若辅行十(二十四)云。般若傍用通教。正用
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文)释签三(二十三)云。前于方
等。义巳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
也(即不共般若意也。正用别圆)。
【□注】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
门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旁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备】若辅行下。玉师引释。以杜后难。谓般若带通别。
正说圆者。辅行傍用通教。正用别圆等文。如何消
释耶。释签下。證释。谓辅行所说。即释签巳有方等
成通之义。正用别圆。以有新受傍得之机。故须傍
用通教。是辅行释签之文。皆部中用教之意。谛观
师正用圆教之语。约圆实部主而说。意各有在。两
不相妨也。集注问答云。方等横来之机。是藏教小
乘。衍门傍得小者。乃是通教。以通教正化菩萨。傍
化二乘。故云衍门傍得小者。】
「【□注】共部。释签云。诸部般若。以但不但二种。中道不共
之法。与二乘共说。例方等部。非无此义。以方等经多
顺弹诃。共义稍疏。般若于菩萨。则成共说(此据三根解源)。」
苦。国有何赖。三空偈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
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皆空。国
土亦如。四无我偈云。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
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注】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此约圆实部主而说。盖一代
教。主意在圆。若辅行十(二十四)云。般若傍用通教。正用
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文)释签三(二十三)云。前于方
等。义巳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
也(即不共般若意也。正用别圆)。
【□注】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
门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旁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备】若辅行下。玉师引释。以杜后难。谓般若带通别。
正说圆者。辅行傍用通教。正用别圆等文。如何消
释耶。释签下。證释。谓辅行所说。即释签巳有方等
成通之义。正用别圆。以有新受傍得之机。故须傍
用通教。是辅行释签之文。皆部中用教之意。谛观
师正用圆教之语。约圆实部主而说。意各有在。两
不相妨也。集注问答云。方等横来之机。是藏教小
乘。衍门傍得小者。乃是通教。以通教正化菩萨。傍
化二乘。故云衍门傍得小者。】
「【□注】共部。释签云。诸部般若。以但不但二种。中道不共
之法。与二乘共说。例方等部。非无此义。以方等经多
顺弹诃。共义稍疏。般若于菩萨。则成共说(此据三根解源)。」
980-A¶ 第 708a 页 X57-0708.png
【【■记】共部者。但不但中。例前方等。非无与二乘共说
义。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如净名经室包乾象。手掷
大千。借座灯王。请饭香积。种种难思之法。虽对二
乘面说。但意在弹诃。令耻小慕大。故共说义稍疏。
而般若正用别圆。则成共说也。三根解源者。妙玄
云。三人入智不同。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
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缘无漏生
著。如缘灭生使。破其著心。还入无漏。此一番二谛
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是非二边。别显中道。中理
为真。又一番二谛也。又人闻非漏非无漏。即知双
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
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一番二谛也。签释云。非无
漏是遣著者。无漏无著。由行者著心缘之。今破其
著。故名为非无漏也。又云。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
接义。故云双非。空不空。本是别法。一切法趣。本是
圆法。于一一法。三人取解不同。故约漏等。以示解
源也。为成接义者。以别接通。以圆接通也。解见七
卷。
【■备】集注问答。问。般若既以但不但中法。与二乘说。
故部名共。云何约教。唯通名共。答。约部。则二酥时。
二乘亦闻但不但中名共。华严聋哑名不共。约教。
980-A¶ 第 708b 页 X57-0708.png
则别圆菩萨法。故不共。通则三乘同行。故共。然约
部名共。于教仍是不共。以虽闻而无心希取。故共
犹不共也。又问。约部论共。虽通方等。既顺弹诃。得
名共否。答。被弹而生耻慕。由闻共说之功。即被弹
处。全成共说。虽共义稍疏。得名共部。】
△三约时判。
「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
【□注】禺中。说文云。日在巳。曰禺中。」
【【■记】此约时也。统纪言。禺亦作隅。日影在中之边(隅故)。】
△四约味判。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约教。生熟二酥相生次第。约机。则二乘心渐通泰。
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如从生酥。
转成熟酥也。」
【【■记】此约味以显教之相生次第。机之渐渐纯熟也。
可以意知。】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
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注】长者。喻如来。世间长者。具十德。如来。具十号。」
【【■记】此约法华判也。长者十德。文句言。一姓贵。二位
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
九上叹。十下归。如来十号者。一。佛从三世真如实
际中生。二。功成道著。十号无极。三。法财万德。皆悉
部名共。于教仍是不共。以虽闻而无心希取。故共
犹不共也。又问。约部论共。虽通方等。既顺弹诃。得
名共否。答。被弹而生耻慕。由闻共说之功。即被弹
处。全成共说。虽共义稍疏。得名共部。】
△三约时判。
「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
【□注】禺中。说文云。日在巳。曰禺中。」
【【■记】此约时也。统纪言。禺亦作隅。日影在中之边(隅故)。】
△四约味判。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约教。生熟二酥相生次第。约机。则二乘心渐通泰。
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如从生酥。
转成熟酥也。」
【【■记】此约味以显教之相生次第。机之渐渐纯熟也。
可以意知。】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徵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
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注】长者。喻如来。世间长者。具十德。如来。具十号。」
【【■记】此约法华判也。长者十德。文句言。一姓贵。二位
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
九上叹。十下归。如来十号者。一。佛从三世真如实
际中生。二。功成道著。十号无极。三。法财万德。皆悉
980-A¶ 第 708c 页 X57-0708.png
俱备。四。十力雄猛。降魔制外。五。一心三智。无不通
达。六。早成正觉。久远若斯。七。三业随智。运动无失。
八。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九。十方种觉。所共称誉。十。
七种方便。而来依止。
【■备】集注十号。正如来十德。非
授记莂之十号。】
「【□注】有疾者。法身无病。随机权示也。自知将死不久。文
句六(二十九)云。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
将毕。应谢非久也。多有金银。文句六(二十九)云。金。即别
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言多
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文)妙乐七(十九)云。
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
巳摄馀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
此二。二者。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文)。」
【【■记】多有者。如如之理。一亦不立。但约种种能诠之
门。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如空非十八。约破十
八法得名也。妙乐下问中。以经有圆难。答有二意。
一约理。意明言通该藏举别摄圆。教名分别。必当
区分。无生。先论。生灭。无量。后演。无作。自渐至圆。必
须具四。是则今文从理含摄也。二就机。意明二乘
修得。类有旧新。若从竖来之众。巳经乳酪生酥。般
若直成别益。若横来机。未受弹诃。至此令得通益。
虽说三教。今且从机得益边也。】
「【□注】珍宝者。文句六(二十九)云。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
珍宝。(文)仓库盈溢等。文句六(二十九)云。仓是定门。即百
达。六。早成正觉。久远若斯。七。三业随智。运动无失。
八。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九。十方种觉。所共称誉。十。
七种方便。而来依止。
【■备】集注十号。正如来十德。非
授记莂之十号。】
「【□注】有疾者。法身无病。随机权示也。自知将死不久。文
句六(二十九)云。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
将毕。应谢非久也。多有金银。文句六(二十九)云。金。即别
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言多
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文)妙乐七(十九)云。
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
巳摄馀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
此二。二者。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文)。」
【【■记】多有者。如如之理。一亦不立。但约种种能诠之
门。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如空非十八。约破十
八法得名也。妙乐下问中。以经有圆难。答有二意。
一约理。意明言通该藏举别摄圆。教名分别。必当
区分。无生。先论。生灭。无量。后演。无作。自渐至圆。必
须具四。是则今文从理含摄也。二就机。意明二乘
修得。类有旧新。若从竖来之众。巳经乳酪生酥。般
若直成别益。若横来机。未受弹诃。至此令得通益。
虽说三教。今且从机得益边也。】
「【□注】珍宝者。文句六(二十九)云。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
珍宝。(文)仓库盈溢等。文句六(二十九)云。仓是定门。即百
980-A¶ 第 709a 页 X57-0709.png
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
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
【【■记】百八三昧。十八空。大论。法数。广载。辅行曰。破十
八有。言十八空。对百八散。言百八定。此中通别定
慧。配仓库可知。内充约体。外溢约用。】
「【□注】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
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文)。」
【【■记】大品云。知色如相。知受想行识。乃至知一切种
智如相。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广相。大论云。广者从
八万四千法聚巳来。无量佛法。略者。乃至小品中
一品。一品中一段。又略者。知诸法空。无相。无作。无
生灭等。广者。诸法种种。别相分别等也】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
身子。受敕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注】般若观慧。妙玄十(十八)云。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
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
转。明修行法。(文)即观慧义也。」
【【■补】回转者。如说无常等巳。即云当依无常无我修
学。乃至说不生不灭巳。即云当依不生不灭修学。
此能观法。色心至一切种智。即所观境。】
「【□注】家业。长者宅。为大乘家。诸珍宝。为不思议业。妙乐
七(二十)云。前云付财。今云付业。财从所营。业即造作。皆
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
【【■记】百八三昧。十八空。大论。法数。广载。辅行曰。破十
八有。言十八空。对百八散。言百八定。此中通别定
慧。配仓库可知。内充约体。外溢约用。】
「【□注】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
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文)。」
【【■记】大品云。知色如相。知受想行识。乃至知一切种
智如相。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广相。大论云。广者从
八万四千法聚巳来。无量佛法。略者。乃至小品中
一品。一品中一段。又略者。知诸法空。无相。无作。无
生灭等。广者。诸法种种。别相分别等也】
△二徵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
身子。受敕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注】般若观慧。妙玄十(十八)云。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
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
转。明修行法。(文)即观慧义也。」
【【■补】回转者。如说无常等巳。即云当依无常无我修
学。乃至说不生不灭巳。即云当依不生不灭修学。
此能观法。色心至一切种智。即所观境。】
「【□注】家业。长者宅。为大乘家。诸珍宝。为不思议业。妙乐
七(二十)云。前云付财。今云付业。财从所营。业即造作。皆
980-A¶ 第 709b 页 X57-0709.png
是菩萨。修德三因之作业也。名异义同。故得互举。」
【【■记】不思议业。指圆教一乘具足不思议心法。修德
三因者。经明了义心王。为正因。缘因者。十六王子
覆讲闻法。今日解者是也。今日闻法作佛。名真子。
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须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翻身
子。亦云鹙子。智慧第一。」
【【■记】须菩提初生。库藏悉空。故言空生。经明佛从忉
利。下阎浮提。须菩提念。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
常即了法空。作是观时。即得道證。故佛言。观诸法
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故称解空
第一。身子。取身端意。鹙子。舍利弗母。身端眼净。如
鹙鹭。连母得名。智慧第一者。在胎巳令母辨胜舅。
八岁登座。十六国议论无双。七日中遍达佛法。故
佛云。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
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注】受敕转教。受如来之敕命。转教菩萨。即加被说也。
以空慧为入道之主。故加二人。辅行六上(十二)云。凡言
加者。加于可加。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
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慧。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
此二人也(文)。」
【【■记】非空不能荡相。非慧无以发明。故加二人。大论
问。佛不自说。况诸菩萨胜声闻。何故令声闻为诸
菩萨说。答。众见佛身。过须弥山。心皆惊怖。各念云
【【■记】不思议业。指圆教一乘具足不思议心法。修德
三因者。经明了义心王。为正因。缘因者。十六王子
覆讲闻法。今日解者是也。今日闻法作佛。名真子。
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须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翻身
子。亦云鹙子。智慧第一。」
【【■记】须菩提初生。库藏悉空。故言空生。经明佛从忉
利。下阎浮提。须菩提念。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
常即了法空。作是观时。即得道證。故佛言。观诸法
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故称解空
第一。身子。取身端意。鹙子。舍利弗母。身端眼净。如
鹙鹭。连母得名。智慧第一者。在胎巳令母辨胜舅。
八岁登座。十六国议论无双。七日中遍达佛法。故
佛云。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
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注】受敕转教。受如来之敕命。转教菩萨。即加被说也。
以空慧为入道之主。故加二人。辅行六上(十二)云。凡言
加者。加于可加。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
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慧。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
此二人也(文)。」
【【■记】非空不能荡相。非慧无以发明。故加二人。大论
问。佛不自说。况诸菩萨胜声闻。何故令声闻为诸
菩萨说。答。众见佛身。过须弥山。心皆惊怖。各念云
980-A¶ 第 709c 页 X57-0709.png
何从佛闻法。故命声闻为大众说。】
「【□注】领知。妙乐二(十八)云。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
为领。无别领也。(文)此是熟酥益相。得此益巳。义成别
人。净名疏云。大品二乘。巳有入假之义。(文)观音玄记
上(十二)云。声闻转教。密破尘沙。(文)大品会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
不会人(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记】大品会法。亦说知意。八十一科。谓色。心。五阴。十
二入。二十界。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六度。四智也。
无希取者。信解品云。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
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飧之意。然其
所止犹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本能舍也。】
△三总结。
「巳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
【□注】总结渐中三味。」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下
「【□注】领知。妙乐二(十八)云。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
为领。无别领也。(文)此是熟酥益相。得此益巳。义成别
人。净名疏云。大品二乘。巳有入假之义。(文)观音玄记
上(十二)云。声闻转教。密破尘沙。(文)大品会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
不会人(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记】大品会法。亦说知意。八十一科。谓色。心。五阴。十
二入。二十界。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六度。四智也。
无希取者。信解品云。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
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飧之意。然其
所止犹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本能舍也。】
△三总结。
「巳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
【□注】总结渐中三味。」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下
980-A¶ 第 710a 页 X57-07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