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253a 页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十     稼十
南天竺沙门  蒙润  集

「次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
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
旬与别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齐行不退也。」

【虽约位断證格量似齐圆别即离不可一
混又此六根明下根出假功逾十向此是
相似圆融三谛不同次第出假之位又五
品明中根出假五品之初为上根亦约观
行论坐道场度众生等又辅行五上云以
卷十 第 253b 页
初住为真出假位。】

「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證一分三德谓解脱
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
若天主三目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

【此明断惑證理全体起用三德次第本法
身般若解脱今顺初住缘了正三心开发
而为次也言不纵不横者异乎别教非纵
即横也释签六(二十)云虽一点在上不同点
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本有不同别教
为惑所覆虽二点在下不同烈火之横三
卷十 第 254a 页
德亦尔以(释签中作虽字者设妙宗引作以字者正)二德修成
不同别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如妙宗云
三虽性具缘了是修二虽是修非适今有
二若非修三法则横二若非性三法则纵
三点三目出大经哀叹品西方有新旧二
伊旧伊如横川走火点水之纵新伊如此
方草书下字细𦘕相贯不纵不横摩醯首
罗有三目八臂八相者华严云或见入胎
等皆云或者一一相中皆有八相故文。】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
卷十 第 254b 页
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解曰初发
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是
分證果即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若
如是者二住已去诸位徒施若言重说者佛
有烦重之咎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
发心究竟二不别须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
之旨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
记莂皆是此位成佛之相慧身即般若德了
因性开发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性开发应
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发如此三身发
卷十 第 255a 页
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中观现前开佛眼成
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初居实报无
障阂土念不退位。」

【此下引经释出就斥他谬虽云各摄诸位
须知摄之所由者由理具故虽云发心究
竟不别细识不二之旨者旨在于即即具
之理虽尔浅深之事位那不分即故初后
不二六故初后不滥位位各摄诸位者如
大品初阿后茶中四十字初阿字门具四
十二字后茶字门亦然又如华严一地具
卷十 第 255b 页
诸地功德大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前心难发心即初住究竟即妙觉龙
女成佛文从权说以證圆经成佛速疾若
实行不疾权行徒施权实义等理不徒然
如妙乐八(卅五云云)诸声闻授劫国名号与物
结缘(文)发得本有者妙宗上(廿二)云今初住
所发三法皆性具故发则俱发从智證法
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故非前后
不纵不横复见于此从始圆修一心三观
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證得法身
卷十 第 256a 页
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此身湛寂
如鉴无情形对像生山毫靡间名应一切
三身三德体离纵横(文)中观现前者既三
因开发应三智圆明王眼洞照今但云佛
眼种智者中必双照三智具足四眼入佛
眼同名为佛眼辅行三上(廿五)云如河入海
失本河名何以故肉天二眼有漏因缘慧
法二眼习气未尽故舍本位入佛眼中(文)。】

「次从二住至十住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
道与别教十地齐次入初行断一品无明与
卷十 第 256b 页
别教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别教妙觉齐从三
行巳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况伏断以
别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故以我家之真因
为汝家之极果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
位弥下譬如边方未静借职则高定爵论勋
其位实下故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
二行也次从三行巳去至十地各断一品无
明增一分中道即断四十品惑也更破一品
无明入等觉位此是一生补处。」

【次从二住等者妙玄五五云即是十番进
卷十 第 257a 页
发无漏同见中道佛性第一义理以不住
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
十住位(文)次入初行等者妙玄五五云即
是从十住后实相真明不可思议更十番
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一切行念念进趣
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长自
行化他功德与虚空等故名十行位也(文)
我家真因等者妙玄五(十二)云若十地十品
破无明圆家十住亦十品破无明设开十
地为三十品秖是圆家十住三十品齐若
卷十 第 257b 页
与而为论圆家不开十住合取三十心为
三十品与别家十地三十品等者则十地
与圆家十回向齐若夺而为论别家佛地
与圆家初行齐与而为论别家佛地与圆
家初地齐故知别教权说判佛则高望实
为言其佛犹下譬如边方未静授官则高
定爵论勋置官则下别教权说虽高而觕
圆家实说虽低而妙以我之因为汝之果
(文)爵者封也爵有五等谓公侯伯子男勋
者功也十向者妙玄五(六)云即是十行之
卷十 第 258a 页
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
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
界海更證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
向也十地位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
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
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證十番智断破十品
无明故名十地位也(文)等觉者妙玄五(六)
云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
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
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
卷十 第 258b 页
(文)等觉位中正习俱断如今文云更破一
品无明并上妙玄(文)断正也净名疏二(四)
云无复馀习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
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
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事等
微烟(文)此断习也又净名疏五(卅五)云住等
觉地馀有一品反习气在(文)。】

「进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觉位永别无明父
母究竟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
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
卷十 第 259a 页
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也。」

【观经疏三云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
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
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
士者更无过者(文)妙宗上(二十三)云今此极
位乃究竟具诸位功德故引法华唯我释
迦与一切佛乃能究尽诸法之权实相之
实达无明底到诸法边名边际智不思议
权智也今巳究竟故名为满于种种法證
本圆觉不思议实智也此觉极满名为顿
卷十 第 259b 页
圆复用第七无上士号显智断极有惑可
断名有上士等觉位也无惑可断名无上
士即是妙觉断德究竟名大涅槃(云云)无明
父母者楞伽经云弑无明父断贪爱母(文)
涅槃山顶喻更无过上也诸法是境般若
是智境智寂灭名大涅槃以虚空为座者
义彰法身体遍也成清净法身者指修即
性增胜而说也若论教主亦名尊特亦名
胜应妙玄七(十三)云或言道场以虚空为座
一成一切成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舍那释
卷十 第 260a 页
迦成亦遍一切处三佛具足无有缺减三
佛相即无有一异法华八方一一方各四
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安置释迦悉是遮那
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此即
圆佛果成相也(文)文句一(八)云隐前三相
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佛自觉觉
(文)妙乐一(廿四)云若隐前三相从胜而说
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文)光明记一八云此
教所说世间相常故一切法无非中道虽
与别人同见尊特彼兼别修此皆性具故
卷十 第 260b 页
龙女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欲彰全
性是故从胜特名法身(文)常寂光土者观
经疏(六)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
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
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文)。】

「然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
故须六即判位。」

【六即位者义蕴佛经名出智者如贫女宝
藏力士额珠等在诸文所明或显法门高
深或明修观位次今(文)备明圆位之后后
卷十 第 261a 页
明六即欲越上慢自屈之过辅行一下(卅三)
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
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
由不晓六而复即(文)辅行一上(十六)云即者
广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
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
(文)妙宗上(十三)云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
不二义(文)。】

「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
卷十 第 261b 页

【金錍云言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
皆有果人之性(文)观经疏二云斯理灼然
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
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
佛也(文)妙宗上(十五)云世间常住者即十法
界三十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
故世间亦常(文)今云性相者十如中举初
二也性以据内自分不改相以据外揽而
可别色香等者辅行一上(二十)云此色香等
世人咸谓以为无情然亦共许色香中道
卷十 第 262a 页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文)六尘中趣举二种
圆观诸法无非中道故经云处第四明唯
色唯声唯香等义如观经疏(二)又涅槃经
云一切皆众生如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
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
币帛裹黄金土模内像暗室瓶盆井中七
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
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文)理即者妙宗上(十三)云良由众生性具染
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
卷十 第 262b 页
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
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
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
理长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
故名理即佛以不知故非后五即然理即
佛贬之极也以其全乏解行證即但有理
性自尔即也又理即佛非于事外指理为
佛盖言三障理全是佛又复应知不名障
即佛而名理即佛者欲彰后五有修德是
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又障即佛其名犹
卷十 第 263a 页
通以后五人皆了三障即是佛故(文)。】

「次从善知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

【止观一(廿二)云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
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
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
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
为名字即(文)妙宗上(十六)云名字即佛者修
德之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
则耳历法音不间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
位简则未得圆闻齐别内凡尚属理即以
卷十 第 263b 页
七方便未解妙名岂知即佛(文)。】

「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止观一(廿三)云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
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必须心观明
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
名观行(文)妙宗上(十七)云始自圆闻观佛妙
境至识次位勤行五海若未发品此等行
人皆属名字故知名字其位甚长境观相
资尘念靡间方能得入观行位也(文)。】

「相似解发为相似即(十信)。」
卷十 第 264a 页

【止观一(廿三)云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
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文)观经疏(二)云相
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火
先暖涉海初平(文)妙宗上(二十)云约四喻明
相似行人本觉寂照及双相似而发成相
似位三种之觉此觉似真若鍮若瓜比金
比瓠此之二物喻始似本如将至火先觉
暖气行欲近海预睹平相此之二事喻于
相似近乎分真前二约法论似后二约位
论似(文)。】
卷十 第 264b 页

「分破分见为分證即(从初住至等觉)。」

【止观一(廿三)云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
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
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若人应以佛
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
度者以普门示现(文)妙宗上(二十)云虽得相
似尚属缘修今则亲證属于真修分破无
明起信论中称随分觉寂照双融本觉真
佛分分而显从所显说名为分真从能显
言名为分證四十一位皆受此名(文)。】
卷十 第 265a 页

「智断圆满为究竟即(妙觉位)。」

【如前引观经疏释妙觉义。】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
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是故深识六字不生
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可依思之择
之略明圆教位竟。」

【约修行位次等者止观大意一云即故初
后俱是六故初后不滥理同故即事异故
(文)六种即名既皆是事理体不二义是
故六即皆具事理两种三千故理同故即
卷十 第 265b 页
理造也事异故六事造也如义书云修善
修恶事造三千(六也理即迷逆是修恶名字巳去顺性是修善)
善性恶理造三千(即也)但即不妨六六处常
即故得六而复即也。】

「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
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
意虽异名数不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

【然前明四教释经方轨正为开解若依解
立行必须各明方便正修故所列方便则
通四教但十乘且就圆论盖立行以圆为
卷十 第 266a 页
正也不明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
境者(阴烦病业魔禅见慢乘萨)盖录大本纲要非止观
意故不委也妙玄明入体之门四教四门
门门十乘若止观十境境境十乘惟明圆
行义例云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
名坏驴车(文)以阴等十为所观境以不思
(境等为能)观观故。】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
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止观四(初)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
卷十 第 266b 页
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文)
观四(初)云圆教以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
真犹遥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
近方便(约内外凡位)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
复论远近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
为近方便横竖该罗十观具足成观行位
能发真似名近方便(文)辅行四上(初)具释
又二十五法为通方便通四三昧故方等
梦王法华六时五悔为别方便四三昧中
别于一种三昧所用故束为五科者止观
卷十 第 267a 页
(初)云夫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
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
诸嗜欲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
当调试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
在乃至三科出大论一种出禅经(具五缘)
是诸禅师立(文调五事)止观云譬如陶师若欲
得器先择良处(具缘)息馀际务(诃欲)治身内疾
(弃盖)调于泥轮(调五车)作而不废(行五法)得此譬
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当寻止观(云云)。】

「初明五缘者。」
卷十 第 267b 页

【禅经云四缘虽具足开导由良师故用五
法为入道梯凳一缺则妨事(文)辅行四(上二)
云大小两乘以戒为本是故先明内禁虽
严必资衣食进修定慧须藉空闲处虽空
闲假绝缘务四缘虽具开导由师(文)止观
大意(四)云一衣食具足离希望缘故二持
戒清净离恶道因故三闲居静处离愦闹
事故四息诸缘务弃猥杂业故五须善知
识有咨疑地故(文)。】

「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
卷十 第 268a 页
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
出家大小乘不同。」

【法界次第上(十二)云戒以防止为义(文)戒疏
(初)云梵音尸罗大论云秦言性善亦云
清凉以其能止破戒热恼从能得名亦名
波罗提木义译言保解脱又名净命亦言
成就威仪(文)如经中说者遗教经也辅行
四上(五)云引證道定复以律仪而为根本
(文)在家戒者五戒八戒于五更加不坐高
广床不着花鬘衣不往观𦗟歌舞故名八
卷十 第 268b 页
戒出家戒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
义摩那(此云学法女)小乘沙弥十戒比丘二百
五十戒颂曰四重(夷)十三残二不定三十
九十(提)四提尼(尼)一百众学(吉)七灭诤揔
论二百五十戒若论五篇者夷(四波罗夷[媱]盗杀妄)
残(十三僧残)提(三十尼萨𦒿九十波逸提共百二十)尼(四提舍尼)吉(突吉
罗即一百众学)若论六聚更加偷兰遮若云七聚
开吉罗为恶作恶说(结罪齐五报劫齐六因果杂摄齐七兰有
三品不入正篇不定七灭诤篇聚不摄亦属吉罗报劫齐六者以六聚受报劫数与
等活等上六狱劫数相齐因果杂摄齐七者以恶作恶说是吉聚之因并前五聚之
卷十 第 269a 页
果故为七聚如翻译名义)大乘即梵纲十重四十八轻
凡有心者皆得受之更有大论十戒大经
十戒及五支戒通大小乘具如妙玄(三未)
签四(廿四)止观四(三)辅行四上(六)。】

「二衣食具足。」

【止观四(十五)云衣以蔽形遮丑陋食以支命
填饥疮身安道隆道隆则本立形命及道
赖此衣食此虽小缘能办大事裸馁不安
道法焉在故须衣食具足也。】

「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蔽形即
卷十 第 269b 页
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
粪扫衣及但三衣不畜馀长三者多寒国土
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众。」

【具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
席披鹿皮衣无受持说净等事堪忍力成
不须温厚不游人间无烦支助此上人也
十二头陁伹畜三衣不多不少出聚入山
披服齐整故立三衣此中士也多寒国土
𦗟百一助身要当说净趣足供事无得多
求多求辛苦守护又苦妨乱自行复扰檀
卷十 第 270a 页
越少有所得即便知足下士也(文)辅行四
(十九)云十二头陀等者此云抖擞一兰若
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
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𣗳下坐九露坐
十常坐十一次第乞十二三衣今文以十
二头陁中粪扫三衣合为中士言三衣者
但三衣也出聚落则著僧伽黎加二衣上
入大众则著郁多罗僧加五条上入山林
则唯著安陀会为惭愧故为多寒故许其
重著皆威仪整肃长物善根故云披服齐
卷十 第 270b 页
整下根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
三品通开(故三衣外𦗟畜百一及许畜长但三衣为上畜百一为中畜长
为下故云通开此依律说与今少异今取雪山为上品故)若畜百一记
忆而已有云加法(萨婆多云百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
长物言记忆者于百一物心中但自记忆一种谓是我物有云加法者加法受持如
六物图)若畜长说净则加法受持(百一之外若畜长物
定须说净词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粪扫
衣者南山云世人所弃无复堪用义同粪
扫体是贱物离自贪著不为王贼所贪常
得资身长道(文)三衣者一僧伽黎此云杂
卷十 第 271a 页
碎衣条相多故从用则名入王宫聚落衣
二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三
安陀会名下衣从用名院内行道杂作衣
若云袈裟此云不正色染亦名坏色即戒
本中三种染坏皆如法也一者青色二者
黑色三者木兰色如六物图若据律文以
粪扫衣及但三衣为上百一为中馀长为
下今文以雪山大士披鹿皮衣为上故以
粪扫衣但三衣为中畜百一及畜馀长为
下上云不畜馀长应更云不畜百一下畜
卷十 第 271b 页
百一众具亦应更云畜馀长也。】

「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山绝世菜根草果
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净食。」

【止观四(十六)云一深山绝迹去远人民但资
甘果美水一菜一果而巳或饵松柏以续
精气如雪山甘香藕等如是食者上士也
二阿兰若处头陀抖擞分卫自资七佛皆
明乞食法方等般舟法华皆云乞食也路
径若远分卫势妨若近人物相喧不远不
近乞食便易是中士也三既不能绝谷饵
卷十 第 272a 页
松柏不能头陀乞食外护檀越送食供养
亦可得受又僧中如法洁净食亦可得受
下士也(文)辅行四下(初)云分卫者此云乞
食十住婆娑云乞食有十利(云云)僧中净食
仍为下根岂可安坐房中私营别味(文)。】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
处有三例衣食可知。」

【止观四(十七)云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
人踪谁相恼乱恣意禅观是处最胜二头
陀抖擞极近三里交往亦疏觉策烦恼是
卷十 第 272b 页
处为次三兰若伽蓝闲静之寺独处一房
不干事物正谛思惟是处为下(文)。】

「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

【止观四(十八)云缘务妨禅由来甚矣兰若比
丘去喧就静云何营造缘务坏兰若行非
所应也缘务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技能
四学问一生活缘务者经纪生方触途纷
紏得一失一丧道乱心二人事者庆吊俯
仰低昂造聘此往彼来来往不绝三技能
者医方卜筮泥木彩画棋书咒术等是也
卷十 第 273a 页
四学问者读诵经论问荅胜负等是也领
持记忆心劳志倦言论往复水浊珠昏何
暇更得修止观耶此事尚舍况前三务(文)
今云等者等于学问也。】

「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
知识三教授善知识。」

【止观四(十九)云大外护者不拣白黑但能营
理所须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所旧
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二同行者更
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瑳琢磨同
卷十 第 273b 页
心齐志如乘一舡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
名同行三教授者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
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于
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妨难未谙不
宜舍也(文)教授者辅行四下(六)云宜传圣
言名之为教训诲于我名之为授(文)通名
善知识者法华疏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
是人益我善提之道名善知识(文)。】

「第二诃五欲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自
高眉円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
卷十 第 274a 页
妙色等。」

【止观四(二十)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
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
魔境虽具前缘摄心难立是故须诃乃至
此五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
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
味如沸蜜汤舌则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
触如卧师子近之则齧上代名僧诗云远
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
丧躯龄(文)五中皆有依正二报。】
卷十 第 274b 页

「二诃声谓[𮈔]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

【[𮈔]竹者[𮈔]曰弦竹曰管具有八音金石[𮈔]
竹匏土革木环佩者在指者为环佩谓佩
带并是饰女身者歌咏者止观四(廿一)云即
是娇媚妖词淫声染语(文)辅行四下(十二)
提波延那仙人闻舍脂语失通五百仙人
在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失诸禅定(云云)。】

「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

【辅行四下(十三)云人谓着香少过今则不然
开结使门杜真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时坏(文)。】
卷十 第 275a 页

「四诃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

【辅行四下(十二)云以着味故当受洋铜灌口
以着味故堕不净中(文)。】

「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耎细滑寒时体温热
时体凉及诸好触等。」

【辅行四下(十三)云触欲者生死之本系缚之
缘何以故馀欲于四根各得其分惟此触
欲遍满身受生处广故多生染着此着难
舍若堕地狱还以身触受苦万端此触名
为大黑暗处文。】
卷十 第 275b 页

「第三弃五盖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止观四(廿二)云通称盖者盖覆缠绵心神昏
暗定慧不发故名为盖前诃五欲乃是五
根对现在五尘发五识今弃五盖即是五
识转入意地追缘过去逆虑未来五尘等
法为心内大障乃至贪欲盖起追念昔时
觕弊五欲思想计较心性悴感忘失正念
等嗔恚盖者追想是人恼我恼我亲称唤
我怨三弃五盍谓贪欲恨心热气觕忿怒
相续等睡眠盖者心神昏昏为睡六识染
卷十 第 276a 页
著气觕相续为眠眠名增心数法乌暗沉
塞密来覆人难可防卫等掉悔疑以甚掉
故起属前盖摄今觉观等起遍缘诸法乍
缘贪欲又想嗔恚盖者追想是念不停卓
卓无住乍起乍伏种种纷纭身无趣游行
口无益谈笑是名为掉掉而无悔则不成
盖以其掉故心地思惟谨慎不节云何乃
作无益之事实为可耻心中忧悔懊𥿉绕
心则成悔盖疑盖者此非见谛障理之疑
乃是障定疑也疑有三种一疑自者谓我
卷十 第 276b 页
身底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身二疑师者此
人身口不称我怀何必能有深禅好慧师
而事之将不误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
必中理三疑犹豫常在怀抱禅定不发设
发永失此是疑盖之相也若贪欲盖重当
用不净观弃之若嗔恚盖多当念慈心灭
除恚火若睡盖多者当勤精进策励身心
若掉散者应用数息若三疑在怀当作是
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儿具足无上法身财
宝烦恼所翳道眼未开要当修治终不放
卷十 第 277a 页
舍又无量劫来习因何定岂可自疑失时
失利若疑师者我今无智上圣大人皆求
其法不取其人若疑法者我法眼未开未
别是非凭信而巳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文)。】

「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沉不浮调身不缓不
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
不饱。」

【止观四(廿九)云土水不调不任为器五事
不善不得入禅眠食两事就定外调之三
事就入出住调之调食者增病增眠增烦
卷十 第 277b 页
恼等食则不应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
应食略而言之不饥不饱是食调相调眠
者眠是眼食不可苦节增于心数损失工
夫复不可恣上诃盖中一向除弃为正入
定障故此中在散心时从容四大故各有
其意略而言之不节不恣是眠调相三事
合调者三事相依不得相离初入定时调
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
不沉不浮调觕入细住禅中随不调处觉
当检校调使安隐若出定从细至觕备如
卷十 第 278a 页
次第禅门也(文)辅行四下(廿三)云故禅门中
调身云夫坐者须先安处使久无妨若半
跏以左压右牵来近身使与左右䏶齐若
欲全跏更䟤右以压左宽衣带周正身勿
令坐时更有脱落手以左压右重累相当
置右脚上亦令近身当心安置挺动支节
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勿曲勿耸正头直顼
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昂身如碇石无得
骚动无宽急过是身调相调息者身既调
已次开口吐𦙄中气自恣而出使身中百
卷十 第 278b 页
脉处皆悉随气出次闭口鼻中纳清气如
是至三若息已调一度亦足次闭口唇齿
才相拄舌向上腭闭眼才令断外光次简
息风气息若调者则易入定次调心者一
者调乱令不越逸二者调心令沉浮得所
若心沉时系念鼻端若心浮时安心向下(云云)。】

「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诸禅定智慧门故二精进坚持禁
戒弃于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三念念
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四
卷十 第 279a 页
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
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
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

【止观四(卅一)云上二十法虽备若无乐欲希
慕身心苦策念想方便一心决志者止观
无由现前若能欣习无厌晓夜匪懈念念
相续善得其意一心无异此人能进前路
一心譬舡柁巧慧如点头三种如篙橹若
少一事则不安隐(文)。】

「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
卷十 第 279b 页
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
妙理乎然前明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
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

【止观四(末)云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
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譬如曲弄既
别调弦亦别(文)。】

「次明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
教馀教例此。」

【大本十乘虽通四教但十法名同偏圆义
异今拣偏明圆故云且明圆教辅行五上
卷十 第 280a 页
(廿六)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
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
境故又次位下三虽非观法并由观力相
从名观故名十观又备此十令观可成故
名成观亦名成乘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
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文)
辅行七下(廿七)云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
具度后三只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
不成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文)。】

「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
卷十 第 280b 页
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
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
车高广(上根正观此境)。」

【此初乘观忘能所故从境受名又为九乘
本称本修九方堪入位谓观一念心等者
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称性而观具三千
法不唯三科拣境明一念心正当于此拣
思议心取不思议心也故妙乐一云拣境
及心光句记一云须去思议取不思议方
名拣心(文)即达阴境成不思议境也既云
卷十 第 281a 页
三千性相复云百界千如者以三千法约
百界千如历三世间而论也即此之境等
者即境为观即空假中境观不二三一互
融更不前后亦不一时不纵不横绝思绝
议此境周遍故广大无法不备故圆满横
周十界竖彻三谛横竖相即故云自在法
华车体其在是欤其车高广文句五(廿七)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
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文)上根等
者义例云上根之人即于境种而生于果
卷十 第 281b 页
为中下根复论九乘大意云又此十法虽
俱圆常圆人复有三根不等上根惟一法
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文)然此不思议
境在止观中具明三境一性德境观一念
心具三千法二修德境推本具心离四性
计三化他境解离四性无妨四说盖即性
德而为修德如辅行云其实但推本具理
心文当修德时而有化他之解非即说法
也如辅行云初心依理生解与起教(后心)
(文)虽分三境只在一心用观推求正在
卷十 第 282a 页
修德盖末代行者离四句外无修观处今
文云具足无减等即性德也即空假中即
性而修也如义书(第二义云)心具三千是假此
之三千(假观)非法性(自生)无明(他生)自他共离而
造故(空观)约此空假遮照不偏名为中道(文)
又辅行释修德云不得而得三谛宛然(文)
不得者空观遮情也而得者假观照性也
遮照不偏中道在焉今缺明化他境者修
德离四性时而有无妨四说之解即化他也。】

「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
卷十 第 282b 页
愿悯已悯他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
设幰盖。」

【辅行五中(十四)问应先起誓后观妙境何故
境后方云发心荅境前非不发心具如五
略中意今发重为成观故须缘理益他(文)
大意(五)云观境不悟须加发心此人无始
已起弘誓今由观境不契于理重须发誓
于静心中思惟彼我鲠痛自他无量劫来
沉回生死纵发小志迷菩提心我今虽知
行犹未备故重发誓言等(文)张设幰盖者
卷十 第 283a 页
文句五(廿七)云譬四无量众德之中慈悲最
高普覆一切也。】

「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
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円枕(车内枕)。」

【辅行五中(十七)云善以法性自安其心故云
安心(文)大意(六)云安心者先总次别所言
总者以法界为所安以寂照为能安若知
烦恼及以生死本性清净名之为寂本性
如空名之为照此烦恼生死复名法界即
此法界体用互显体是所安之法界用是
卷十 第 283b 页
能安之寂照所言别者虽复安之弥暗弥
散良由无始习性不同故今顺性逐而安
之谓宜听宜思宜寂宜照随乐随治随第
一义何以故有因寂照而善根增长有不
增长有因寂照烦惑破坏或有不破见理
亦然或闻思而回转或闻思相资未可卒
具细寻方晓(文)今文略明总安心故云常
恒等也安置円枕者文句五(廿七)云若车内
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
切行也円即赤光譬无分别法也妙乐六
卷十 第 284a 页
(廿四)云智首行身三昧如枕所息得理法理
而然赤光等者无他法间名无分别以光
譬智故云智光朱正紫间故以赤表无杂
之光南山注经音云西方无木枕皆以赤
皮内着绵毛用倚卧也赤而且光(文)辅行
七下(廿七)云若车内枕休息众行即安心也。】

「四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
不破故经云其疾如风。」

【大意(七)云众教诸门大各有四乃至八万
四千不同莫不并以无生为首今且从初
卷十 第 284b 页
于无生门遍破诸惑复以无生度入馀门
纵横俱破令识体遍(文)辅行七上(六)云今
一心具三破次第之三故云一心三观破
竖通塞三观一心能破横者彼横三观离
属三人并在初心故三不合一今以三只
是一破彼分张之三故云三观一心破横
通塞应知一心三观与三观一心言互理
同为破横竖翻对而说(文)八正道中行速
疾到萨婆若故其疾如风。】

「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
卷十 第 285a 页
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
通须护有塞须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节
节检校名识通塞经云安置円枕(车外枕)。」

【大意(七)云虽知生死烦恼为塞菩提涅槃
为通复应须识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
得通此通须护如将为贼此贼岂存若贼
为将此将岂破节节检校无令生着著故
名塞破塞存通非唯一辙有心皆尔念念
常须检校通塞(文)安置丹枕者文句五(廿十)
云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
卷十 第 285b 页
而静即静而动(文)妙乐六(廿四)云円枕云支
昂者即车外枕车住须支支之恐昂故云
支昂支持也昂举也譬动静相即者车行
枕闲(即动而静)车息枕用(即静而动)用时常静闲时
常动实体与用亦复如是自因之果法性
无动所以如风不移寂然而到万行无作
众智莫观此则三德俱不二也以三即一
故使尔耳(文)辅行七下(廿七)云若车外枕或
动或静动静秪是通塞义也(文)。】

「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
卷十 第 286a 页
入经云有大白牛等(已上五中根)。」

【大意(七)云约门遍破于理又昧应须七科
次第调试若不尔者此之道品为谁施设
以破遍门虽观阴境阴上未分念处名故
况有牛车运转调停故用此门检校铨择
(文)实相为车体道品为前导故喻白牛白
牛等者等于经中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
大筋力行步平正文也大意以中根至七
乘今至第六者以正助分中下也。】

「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
卷十 第 286b 页
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此下为下根)。」

【大意八云七助道对治者涅槃云众生烦
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夫不信有对
治之人当知此人未晓正行若识巳身正
行未办良由事恶助于理恶共蔽理善令
不现前事恶若去理善易明故先修事度
以治事恶事恶倾巳理善可生(文)。】

「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大意八云下根障重非唯正助不明却生
上慢谓巳均佛未得谓得未證谓證须知
卷十 第 287a 页
次位使未紫不滥若未證得而谓證得非
唯失位却堕泥犁故小乘经中四禅比丘
谓为四果大乘经中魔与菩萨授跋致记
若生取著必用涅槃尚夫人天何关至道
故大小经论咸明次位(文)于此知位次中
弥修五悔。】

「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
入六根。」

【大意(九)云圆顿行人初入外凡外招名利
内动宿障宿障纵薄名利弥至为众围绕
卷十 第 287b 页
废损自行因兹破败岂能进道外人视之
犹谓大圣如𣗳抱蝎表似内虚唯当自勉
不为所动得入内凡名为似位(文)谓于逆
顺等者逆是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
者当以内三术治之谓空假中也顺则名
誉罗罥利养毛绳眷属集𣗳妨蠹内侵枝
叶外尽从外来破者当以外三术去之一
莫受莫着二缩德露玼三一举万里(如止观七卅二)。】

「十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
真实之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
卷十 第 288a 页
至道场(妙觉位)。」

【大意(九)云若专住似位名为法爱已得相
似六根互用巳破两惑永无坠苦爱此似
位名为顶堕若修离爱进入铜轮名为十
住分身百界一多相即身土既尔巳他亦
然十身利生四土摄物(文)。】

「谨案台教广本抄录五时八教略知如此。」

【此结所录五时八教天台判释仪式也。】

「若要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
方三世诸佛说法仪式。」
卷十 第 288b 页

【所判圣教一期施化之相也。】

「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教相。」

【妙乐一(十七)云净名前玄总有十卷因为晋
王著净名疏别制略玄乃离前玄分为三
部别立题目谓四教六卷四悉两卷三观
两卷后人合六为四今云净名玄义中四
卷是也。】

「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耳。」

【今依大本玄义抄录纲要彼文今师判教
之后备叙诸家今略去而不明也如是则
卷十 第 289a 页
显上一书判释仪式在今天台然所判是
如来说法仪式能判是大师判教仪式两
种不分而分须善识焉。】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