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31a 页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六     稼六
南天竺沙门  蒙润  集









先亲后冤者从易至难顺心成观若㭊玄
卷六 第 131b 页
第六观方与上亲下乐第七上亲中乐中
亲下乐者一者次第脩观未暇与故二者
顺七周次第每一番用观先与上乐中下
非要故在后时与虽前后境境皆三使冤
亲平等以破嗔障辅行开为九周者一顺
从亲至冤次第与乐不待六七却缘前亲
又复前境为得不得盖为破障且尔运心
其实前人实未得乐故㭊玄上云问自身
有乐可施于他忽若自身无乐将何施与
荅自身若无乐可施即运心将馀诸天菩
卷六 第 132a 页
萨等乐而惠施之愿彼冤亲平等众生得
受如是等乐故又涅槃疏云虽欲拔苦实
未拔苦皆是虚言虽欲与乐实未得乐此
是假说又行者用观当念冤雠如过去父
母等方能冤亲平等与乐广如㭊玄上(云云)。】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攀缘思虑与定相违故名多散息有四相
止观八(十七)云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
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
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文)数者
卷六 第 132b 页
从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禅门第五
二有四师一师数出息不急不胀身则轻
利易入三昧二师数入息随息内敛三师
出入无在但取所便而数四师依四时用
数经家正依第三师又不许出入俱数恐
生病故梵语阿那波那此云遣来(入息)遣去
(出息)即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通于三乘四
教又用息明六妙门谓数随止观还净摄
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细心依息知
入知出故名为随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分
卷六 第 133a 页
别推㭊名之为观转心返照名之为还心
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如法界次第上)今是
小乘助道但名数息。】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迷倒不了拨无因果故曰愚痴须知着我
及计断常并执性实三皆迷倒因缘者法
界次第中(十七)云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
为缘(文)如无明为因能与行支为缘乃至
生支为因能与老死为缘四教义二(十八)
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三世十二因
卷六 第 133b 页
(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二者二世十
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三者一念十二因缘(此约
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三世破断常二世破着
我一念破性实也(文)辅行七上(末)云三世
破断常者三世相续故不断三世迭谢故
不常又过去破常未来破断现在双破断
常二世破我者现未二世具十二因缘于
父生爱于母生嗔名为无明父遗体时谓
是巳有名之为行从识支去至老死支与
二世同(文)辅行八上(十一)云言一念者非谓
卷六 第 134a 页
极促一刹那时谓善恶业成名为一念异
于三世二世连缚等相故名一念皆是无
常故无性实(文)如妙玄二(十六)禅门三(九)
此三种因缘破愚痴者(着我在内)准大集及禅
经说若毗昙大经乃以界方便破着我此
皆随机宜乐也若束十二为三道轮转相
生者俱舍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虽有
十二而二三为性三谓或业事二谓因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
比二(后际略果前际略因中间广说可比知也比准俱舍缺略义若准婆沙前
际略果后际略因乃全略义补注十二引论具释)又云从惑生惑
卷六 第 134b 页
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惟此
(十二因缘通名有支道理惟若此也此名束十二轮为三道以能通义与轮转义同
广如辅行三下十四释)。








卷六 第 135a 页











卷六 第 135b 页

辅行引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
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今且依大论略
出六因相以大论是一家承用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乃至云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
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除于缘缘诸馀心
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及
缘缘馀有为法劣故无有从于一缘生者
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除于遍因无漏
心心数法从三因生谓相应共及无障碍
净名记云十二秪是四六而已故知但是
卷六 第 136a 页
离合说也且如无明秪是行家之能通也
即同类因行必四相即俱有也行中五部
亦同类也(见历四谛思历一谛)无明行中心心数法
共行共感所作必同行有必招识等异熟此行
(必有)遍行五部之惑若四缘中论云增上即能作因缘
五因性比六因说可知辅行八上(十一)云大论问佛说
因缘甚为难解云何令于痴人观耶荅非如牛马等
禅门但云聪明利根分别筹量不得正慧邪心
取理名为愚痴(文)北因缘观与支佛何异
今是助道破障略论三世支佛正观破惑
卷六 第 136b 页
必须逆顺两缘百千万世因缘等。】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止观云睡障念处乃云逼迫障禅门第四
明三种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障即
恶业三种者一昏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念应身
三十二相治二恶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等事)
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见
无手足火焚水渴等也)念法身空寂无为治(文)今明
小乘助道据四教义云破境界逼迫障合
念真空法身若以身对教如辅行一下七
卷六 第 137a 页
云前之三教各念一身谓生应报圆念法
身诸身具足(文)。】

「二别相念处(如前四念处是)。」

【妙玄四(二十三)云五障既除观慧谛当能观
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
四颠倒(文)㭊玄上(二十)云别谓各别身受心
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等
行相故言念观者然观体非念观是其慧
推求观察知不净等故(乃至)处谓处所谓身
受心法是念所缘住止之处故(文)于五阴
卷六 第 137b 页
境脩四念处为破四倒合五为四受则六
根对六尘义兼内外故独为一想行一
向居内故合为一又此念处别名属慧
通亦有定辅行三下(十一)云四境上心故名
为定(文)。】

「三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
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巳上三科
名外凡亦名资粮位)。」

【此有四句四念处一云一境别观别正是
别相念处二境别观总三境总观别此二
卷六 第 138a 页
是总相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念处
(文)初则一药对一倒中间二句观心渐熟
或别于一境总用四观或别用一观总观
四境第四境观纯熟举一俱得也若㭊玄
准俱舍疏前三皆别相摄第四句方是总
相位今依妙玄四念处初句是别后三皆
总今此正当境总观别谓别用一观总观
四境又上停心破障四念处惟观苦谛至
内凡位方观四谛妙玄四(三十三)云七贤位
人明识四谛此约解说心行理外名外凡
卷六 第 138b 页
资粮者从喻也欲越三有此为资粮。】

「二明内凡者有四谓煖顶忍世第一(此四位为内凡
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

【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
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
圣道根本亦曰善根煖从喻妙玄四(二十四)
云以别总念处观缘四谛境能发似解伏
烦恼惑得佛法气分如钻燧先烟春阳煖
发以慧钻境发相似解解即喻煖(此喻慧行)
如春夏积集花草自有煖生以四谛慧习
卷六 第 139a 页
众善法善法熏积慧解得起故名煖也(此喻
行行)顶妙玄四(二十四)云似解转增得四如意
定十六谛观转更分明在煖之上如登山
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文)忍妙
玄四(二十四)云亦是似解增长五种善法增
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文)亦忍可义
世第一释签四五云此是有漏故名世间
于中最胜故云第一(文)此四位观行者俱
舍颂云从此生煖法(从总相后生煖善根)具观四圣
谛脩十六行观(四谛为所缘十六行为能缘释签谓煖入谛十六行
卷六 第 139b 页
相有解入字字恐误或约上二界四谛体同通解云八耳其实只观欲界四谛此位
有三品)次生顶亦然(用观同前亦有三品)下中忍同顶
(下忍遍观八谛中忍缩观明减缘行今皆云同顶者下忍虽上下遍观不出四谛中
忍虽咸缘行约初观说)上惟观欲苦一行一刹那(此上
忍合有一行二刹那心言一刹那此拣满说)
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
有二刹那一刹那𥁞馀一刹那在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今一刹那引入无漏故云
亦然也)。




卷六 第 140a 页






中忍减缘行者若遍观八谛脩三十二行
名下忍位若初依欲界苦脩四行次例观
上二界苦亦四行又观欲集四行次上二
界集四行乃至上二界道下不用最后乘
之一行名为一周减一行也复从前观从
后减至第四番减上二界道谛下道之一
卷六 第 140b 页
行到此能缘之行既无所缘之谛亦减此
道行与道缘同名亦与缘同减故云减缘
必减行(据初一行)减行未必减缘(据后三行)第五番
减欲界道谛下乘行乃至最初欲界苦下
空行总有三十一周减缘减行皆名中忍
唯留一行并所缘苦境入上忍位(此位所留一行
随行者所宜如释签第四云云)是则上四下三七缘与初
行同名行与缘同减故释签四(四)云七周
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卷六 第 141a 页







十六行义如辅行三下(十七)及㭊玄上具释
文上二界合一四谛者同一定地故以欲
界现前比上而观故㭊玄五义备释(云云)
则伏三界四谛下惑至发真时故上二界
同名比法忍智等又十六行只是观门涅
卷六 第 141b 页
槃疏名十六谛者取谛审观察义故又此
灭缘行妙玄三八合作八番者以行从缘
但约八谛为八周也四教义一(十二)云中忍
作十番缩观者约后七谛以行从缘为七
周开欲界苦下所减三行为三周总为十
番妙玄八(八)云三番缩观进成上忍者以
三界不出四谛亦以行从缘减后三谛故
曰二番诸文详略不同盖赴机异耳四善
根胜利者俱舍颂云煖必至涅槃顶终不
断善(释签四云忍位是进煖位是退顶位是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文四教义二
卷六 第 142a 页
云煖顶退者何云性地荅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不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
能得圣果文且必至涅槃与终不断善有何异耶盖煖虽造恶入狱终不久留后必
生人天證涅槃果若到顶位虽退入恶必不起大邪见断善根故但有明昧浅深之
殊其善根一也)忍不堕恶道(四教义二(十二)云下中二忍虽起烦恼恶业
而不受三途犹受人天百千万生若上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第一入
离生(此一刹那即入见道故同见道离四趣生)问前中忍中玄
文云但作二心观于一行释签何云彼四
心同一行一缘耶荅中忍二心似于忍智
二心也以由忍智二心虽在世第一后心
发真而得今中忍位有此似解故云如似
卷六 第 142b 页
约一行说但有二心故云但作二心观于
一行若释签云四心者缘行各二故云彼
四心同一行一缘也释签四引论明脩煖
法从欲界至无所有八地各九品并一具
缚总七十三人是则煖法通于三界涅槃
经何云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文
须知能脩之人通于三界所发煖法依色
界定发也释签引评家云尽是色界法住
定地法文涅槃疏作三义释云一多用定
发煖法观从多为言二据中间三界皆能
卷六 第 143a 页
发于煖法而色界居中故言色有三据处
为语色发煖法易欲界则难(文)。】

「上来内凡外凡总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以此七位为入圣道之方便诸文或云五
方便者盖停心破障故不论总别念处但
合为一(文)。】

「次明圣位亦分三一见道(初果)二脩道(二三果)
无学道(四果)。」

【四教义云通名圣者圣以正为义舍凡性
入正性初果见理破惑名见道二三果去
卷六 第 143b 页
重虑缘真名脩道四果惑尽名曰无学文
句八(四)云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
曰无学(文)然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苦忍
真明(或云苦忍明发即欲界苦谛下若法忍也明发即苦法智也谓真智明发
也)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有门
以十五心名见道为初果向十六心是脩
道初果摄㭊玄空门以十六心名见道为
初果二果去方属脩道宗计不同不须和
会经家虽多用有门高丽师欲令易解且
准空门注见道是初果也八忍八智者俱
卷六 第 144a 页
舍颂云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世第一
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
智次缘馀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
各生二亦然。







卷六 第 144b 页

七圣位对三道四果及向次第超越住果胜
进委如妙玄四教义明今图示之。









卷六 第 145a 页

「一须陀洹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
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预流者预入圣道法流金刚云入流或翻
逆流逆生死流也㭊玄下(八)名抵债不受
三途业债故断三界八十八使者何故婆
沙论云二十八使见道断馀六十使修道
断耶先达云有二种根性若等观四谛者
见道断八十八使若不等观四谛者见道
中唯断三界苦谛下二十八使馀三谛下
见随修道断乃是钝根。】
卷六 第 145b 页

「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
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此果断欲界九品思惑前之六品于初果
之后此果之前须论家家今先明欲惑润
七番生死次通示超次根性后别释家家
之义惑有粗细故分九品无漏智力故经
七生所以须七生者如辅行引成论云于
七世中无漏智熟如服酥法七日病消如
歌罗逻七日一变如亲族法限至七代如
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
卷六 第 146a 页
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非八婆沙云应云
十四何故云七荅中有本有数不出七故
但云七(乃至)若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十四
中有合二十八生且依前说不出七故故
但云七。






卷六 第 146b 页











卷六 第 147a 页

任断者此人非全无观行但不及次断勤
加功行耳次断者虽异任断乃对超断越
次得名本断超者辅行六上(十)云本得非
想定即是已断下八地思至十六心应名
阿罗汉向但名阿那含者以凡地时有漏
智弱但名那含若本断九品今名三向若
七八品得名二果断六品等名二果向断
五四等但名初果(文)须抑退者意令此人
此生必定起无漏圣道故(文出俱舍)小超者止
观六(九)云若凡地未得禅十六心满超能
卷六 第 147b 页
兼除欲惑诸品或三两品(辅行云应云三四或恐文误或
婆沙不同)即是家家一种子等即是小超(文)及
前文云超断至五品名家家乃至八品名
一种子(文)辅行(六上)释云今文中言超断者
只是下文小超之人(此定止观超断属小超也)本在凡
地未得色定或脩欲定欲惑未断此人至
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此之五品同
四品故(此文别释小超中断五品惑论家家者一种人也不可据此之文通
定小超之人皆未得色定如止观云若凡地未得禅若巳得禅岂止三向盖小超人
其类非一)随其本断品之多少而得名为家家
卷六 第 148a 页
种子及以无学向果等名(此文通释小超超果不定盖止
观文明小超人至一种子义犹未𥁞故此点云随其本断等也盖随其小超本位断
惑品数多少则断五品名家家多则乃至极果则知小超不可惟局三果向也故止
观云十六心复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超至罗汉)问小超若超至
四果者上观何故但云若凡地未得禅超
能兼除欲惑诸品荅此据小超中未得色
定者而言故云若凡地未得禅超能兼除
欲惑诸品若之为言乃不定之辞也况诸
品之言岂惟八品故下即云一种子等问
或谓小超只至三向乃判辅行随其本断
卷六 第 148b 页
品之多少谓双点超次而得名为家家种
子乃别点小超及以无学向果等名乃别
点次断如此可乎荅止观虽超次对辩辅
行唯指小超如云今文中言超断者即是
下文小超之人乃至云此之五品同四品
故随其本断品之多少等乃释小超一连
之文岂可分擘对当耶问止观超次对辩
何故小超只至一种子耶荅小超一种子
已前与次断异若三果后与次断同故止
观不论也问或谓十六心后一念超果至
卷六 第 149a 页
那含属本断超超至罗汉属大超者且小
超何不预耶荅本断超人岂止那含若大
超人凡地闻唱善来即證罗汉何得云十
六心后问小超既至罗汉与大超何别荅
以小超凡地修观伏于见思至十六心超
果不定若大超人凡地一呼善来直超四
果与小超自不侔矣次释家家之义家家
者受生处不一也人中三洲张王不同天
上六欲宫殿等别故论天家家人家家不
等家家平等家家辅行六上(六)云家家者
卷六 第 149b 页
有二不同谓天及人天谓欲天三二家生
而證圆寂(此天家家)人谓人处或三二家或三
二洲而證圆寂(此人家家巳上皆平等家家也)若天三生
天三人二若天二生天二人一(天不等家家)
生三二反此可知(人不等家家)故天家家先于
人中得见道巳若超若次进断三四后于
天中三二处生人中反此天家家者于最
后生天中馀残结断名得圆寂人中家家
准此可知(然辅行云三二生而證圆寂即四果也此是家家种性不可作
寻常断九品惑得三果释也)俱舍颂云断欲三四品三
卷六 第 150a 页
二生家家(此二句正颂家家断三品则损四生复三生在论三生家家若
断四品则损五生后二生在论二生家家)断五至二向(断至五品名二
果向)断六一来果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
(断至七品或八品犹有一生间隔此㨿命终者)此则第三向(此据不命
终者而向三果)断九不还果已上论颂正颂加行
次断备乎九种根性辅行问何缘无断一
品二品及断五品名家家耶荅加行次人
断二必三断五必六必无不断大品惑尽
而命终者辅行云此次断义与令文同盖
指俱舍加行次断与止观所引婆沙小超
卷六 第 150b 页
是同问次断之人必断大品惑尽何故断
四不至五六又断八品何不至九荅断初
大品已既有馀力故更进断第四也不至
九者以有得果越界二义故六唯得果无
越界义是故断五必至于六二三品中全
无二义断二必三于理无疑问还有断一
二品论五四生家家否荅既断二必三岂
惟一耶问还有断六品论一生家家否荅
家家者受生处不一既唯一生则不论也
问断五至二向还可于此论功齐四品论
卷六 第 151a 页
家家否荅加行次人既断五必六不同小
超也三缘具足方论家家俱舍云即预流
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断惑
缘断欲修惑三四品故(此拣异任断)二成根缘
得能治彼三四成无漏根故(此拣异本断超)三受
生缘更受欲有三二生故(此拣异大超)颂中但
说初后缘者(断欲三四品即断或缘三二生家家即受生缘)论中
既云预流果后进断修惑即是治彼三四
成无漏根义准已成故不具说三缘缺一
非家家之义若断七八亦具三缘转名一
卷六 第 151b 页
间此约次断若小超人既论家家三缘必
具辅行六上若超若次进断三四(文)得非
小超亦至三四品耶彼释家家三二处生
故以五品功齐四品而总言耳非谓小超
至四品也又复小超至五品而不至六者
由得果义故止观六引婆沙云次断五品
名斯陀含向超断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
名斯陀含果超断六品名一往来次断七
品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八品名一种子
(文)问次断五品名二向超断五品名家家
卷六 第 152a 页
人斯陀含与一往来那含向与一种子其
义无别何分超次荅由命终不命终经生
不经生异也盖次断五品名二向者此人
既不命终向二果也超断五品名家家者
此既命终虽断五品功齐四品以论家家
下二例说故三缘具足得受一间正取命
终一生间隔三缘不具不受一间之名但
名阿那含向正取不经生者向三果也然
教门方便论家家者为令圣者畏经生故
速得證果若任断人既经生捐惑故不说
卷六 第 152b 页
也。】

「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残思尽进断
上八地思。」

【此果断欲界下三品思尽进断上八地思
取證四果而般涅槃(此云灭度)就此释般那含
此名从略乃是般涅槃之阿那含也旧对
家家称为般般义无所准又此且论有馀
涅槃俱舍论云般涅槃者谓有馀依有馀
师说亦无馀依此不应理彼应舍寿无自
在故止观六(五)云次断初禅初品至非想
卷六 第 153a 页
第八品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罗汉向六种
那含位在其中(此是任断根性)辅行六上(六)引大
论七种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
般五上流般(色界)六现般(欲界)七无色般俱舍
七种前五如大论第六却取无色般(辅行脱一
无字乃云但取色般并五为六)第七方立现般荆溪谓俱
舍不立现般指七种中第六不立耳非谓
论文不明现般据二论六种一立一不立
对释止观六种那含故有此言但诸文种
数多少今准俱舍三界七种图示然后对
卷六 第 153b 页
拣颂云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
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没馀能往有
(馀字指不杂修有顶非非想处)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
槃(辅行六上㭊玄具释论颂七种先色次无色后欲般今图顺三界次第色善善
善无无无广福无遍无少光无少大梵梵究竟现见热烦想果生云净量净音量光
梵辅众)。





卷六 第 154a 页







大论七种名同俱舍列次小异(知下图示)俱舍
论云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
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此并前五成六
不还复有不行色无色界即住于此现般
涅槃并前六为七全超谓在欲界于四禅
卷六 第 154b 页
中已遍杂修遇缘退失从梵众没生色究
竟中间尽越故名全超半超梵众没巳中
间渐受十四天处或超一二乃至十三后
乃方生色究竟天皆名半超非全超故通
受半名遍没全不能超名为遍没色界遍
没即十六天大梵是天主我慢无想是外
道所居圣者不生此二天也俱舍复有九
种即于色般合五为三有行无行皆生般
摄即开三为九颂云行色界有九谓三各
分三业惑根有殊致成三九别。
卷六 第 155a 页











卷六 第 155b 页

诸文或云五种独指色般或云八种三界
七中加不定般(补注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遍有不定进老示不
定相乃约期心欲界便般涅槃或谓能克却生上界而取證也或期生上界忽发宿
习欲界即證色无色准说可知)杂心论七种妙玄所用于
色界五初开中为三(速非速经久)并后四成七
毗昙有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如释签
第五具示色界中般者初离欲界生色界
时厌苦心切即在中有而般涅槃故属色
摄若至色界上生馀天虽有中有不得论
般为无宿习厌苦力故(如㭊玄下)无色不立中
卷六 第 156a 页
般者指归钞(十八)云经云无色众生无有中
阴者毗昙法中说除四空馀一切处定有
中阴以无色界无处所故(文)俱舍明随于
何处得无色定于命终时即生无色图中
引五差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辅行六(上三)
㭊玄下(十三)委释行相由此五禅生五净居
又乐论议者恐就下界修观时说非生净
居有论议也以二禅上无语言故(文)。】

「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
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巳断果缚犹
卷六 第 156b 页
在名有馀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又
名孤调解脱略明声闻位竟。」

【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
(我生已尽梵行巳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无法可学名无学
果亦名究竟(如㭊玄下)阿罗汉者文句一云或
言无翻含三义故净名疏十引智论释云
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以
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文(因果对释)多含
不翻乃经家正意以三义翻之乃顺古耳
若释比丘因名乞士等对举果名盖欲显
卷六 第 157a 页
大比丘之阶位也(如法华文句及观经疏)又前标声
闻通凡圣位若阿罗汉局第四果此位修
三昧一名金刚二名重空三名电光(上二名如
妙玄第四电光如止观第九电光义通初果金刚通前五种罗汉重空别在不动罗
汉所修)此果别号二种三种六种九种及果
性退不退义今历示之先明二种。





卷六 第 157b 页

初时不时从缘得名次慧俱约观立号三
坏不坏依境受称也或准正理论以时不
时敌对慧俱若准妙玄四(廿六)及四教义二
(十六)信行法行各二不得灭尽定者但是慧
解脱得灭尽定者名俱解脱旧云敌对乃
从正从多各对则旁正兼举以信行亦有
带事兼修法行亦有缘空直入若坏法不
坏法与慧俱同旧约五义拣判慧俱一约
性共慧人修性念处俱人修共念处(四教义)
二约正助慧人正道断结俱人兼修助道
卷六 第 158a 页
(光明句中四教义二)三约事理直缘真理名慧解脱
带事兼修名俱解脱事者一带根本四禅
俱人亦依世禅修六行观故二带无漏禅
慧人但至观禅俱人具修观练熏修(止观第九
婆沙亦有少分慧脱全分慧脱此有三根至无四禅下根也能修一禅至四禅中根
也能修无漏禅至九想十想上根也俱人能修一二三禅下根具四禅中根修观练
熏修上根也妙乐二云四禅一切罗汉并得次观等四俱解脱人方乃具足)三
得灭尽定(如妙玄四廿六)巳上三事俱人兼得也
四约神变慧人十四变化俱人十八变(文句
一)五约三明八解俱人则具慧人则无若
卷六 第 158b 页
辅行云通通于六明唯局三(天眼宿命漏尽三也)
罗汉皆能得之(文)此有阙具之义婆沙云
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脱(文)准知俱人三
明具足次明三种。






慧俱略如上无疑者三藏教法四韦陀典
天文地理一切通达故曰无疑四教义二
卷六 第 159a 页
云问不应别说无疑九种罗汉无此名目
荅此出智度论明欲结集法藏集千罗汉
皆得共解脱无疑解脱也(文)既是大论开
出在佛世时俱人所摄佛世且明自行入
道是故诸文只云慧俱(六种九种皆无此名若集论明六种
中有无疑法者与不动法名异义一非今无疑)释签五(十九)云得灭
𥁞定但名俱解脱人以未修缘念处终非
无疑解脱也(文)故知无疑乃俱人中胜者
耳小大言之慧俱并小无疑乃名大阿罗
汉妙乐一(三十一)引中阿含舍利弗问五百
卷六 第 159b 页
比丘几三明几俱解脱几慧解脱佛言九
十人三明九十三俱解脱馀但慧解脱荆
溪云三明者即无疑解脱(文)须知三明是
俱人得取其胜者复云无疑也后明六种
附拣七种及列九种然后约六种明果性
退否。】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六
卷六 第 16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