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608b 页
No. 977
天台四教仪备释上
苕溪沙门 元粹 述
「天台四教仪 高丽沙门」
【天台山乃智者幽栖行道之地以处命人也虽吾
祖生缘得道垂化示寂不在此山盖为符定光悬
记兼展平生志愿故事载别传此山上应三台故
名天台旧亦名南岳俗谚亦称天梯如辅行一(十七)
释教者效也亦诠理化物为义也教有化仪化法
只言四教者通名立题义摄两种别文云八教合
二四以标之耳仪式也旧据释签金錍二文以明
立题今皆不用高丽东夷之国名沙门乃释氏之
通称此翻勤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又沙门复
以释为姓者始自晋安法师增一云四河入海同
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显性录立四句料简
云一是沙门非释氏出家外道二是释氏非沙门
在家释种三是沙门是释氏两土之僧四非释氏
非沙门两土之俗。】
「天台智者大师(止)亦名五味。」
天台四教仪备释上
苕溪沙门 元粹 述
「天台四教仪 高丽沙门」
【天台山乃智者幽栖行道之地以处命人也虽吾
祖生缘得道垂化示寂不在此山盖为符定光悬
记兼展平生志愿故事载别传此山上应三台故
名天台旧亦名南岳俗谚亦称天梯如辅行一(十七)
释教者效也亦诠理化物为义也教有化仪化法
只言四教者通名立题义摄两种别文云八教合
二四以标之耳仪式也旧据释签金錍二文以明
立题今皆不用高丽东夷之国名沙门乃释氏之
通称此翻勤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又沙门复
以释为姓者始自晋安法师增一云四河入海同
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显性录立四句料简
云一是沙门非释氏出家外道二是释氏非沙门
在家释种三是沙门是释氏两土之僧四非释氏
非沙门两土之俗。】
「天台智者大师(止)亦名五味。」
卷一 第 608c 页 X57-0608.png
【炀帝居藩邸称晋王从吾祖受戒师谓王曰大王
迂遵圣禁宜号总持王云师传佛灯宜称智者(具载
别传)判释者妙乐第一云化仪四教是判教之大纲
化法四教乃释义之网目罄无不尽者一大藏教
判释无遗矣旧于此辨提谓摄属彼经虽明人天
戒善亦三藏收具见玄签第十(云云)华严时从经
题立名因行如华庄严果德具云大方佛华严经
此人法喻三具足更有单三复三谓七种立题如
妙宗第一(云云)鹿苑亦曰柰苑亦名仙苑如来昔
生垂化之地缘载辅行(云云)阿含翻无比法妙玄
(十一)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
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文)
方等从事法立名四教并谈曰方四机普益曰等
乃调斥之方等也若行法经称方等典就理得名
如释签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非谓生酥调斥之
方等止观又以四门入清凉池曰方所契之理曰
等此约行理合释今方等时非后二种维摩诘翻
净名亦无垢称思益梵天所问经楞伽翻不可往
楞严翻健相三昧翻调直定亦云正受金即法身
光即般若明即解脱胜鬘夫人乃波斯匿王女摩
诃翻大多胜般若翻智慧(般若五不翻之中一如法数)摩诃般
涅槃那翻大灭度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总成五时
颂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
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是别五时更有通
卷一 第 609a 页 X57-0609.png
五时收经如妙玄第十(二十六)。】
「言八教者(止)然后出藏通别圆。」
【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时部居初故名顿教中间三
味次第调停引小向大故名为渐不思议力一音
异解互不相知名秘密教闻小證大闻大證小得
益不同名不定教经律论三含藏法义条然不同
名三藏教三乘共行利根菩萨通别通圆故名通
教独菩萨法次第断證别前藏通别后圆教理智
断行位因果一切圆融故名圆教。】
「第一顿教者(止)约教名兼。」
【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寂灭三惑究尽二死
永亡三惑亦名五住谓见思为四住尘沙无明为
一住同居名分段生死方便实报名变易生死四
十一位者圆教分真住行向地等觉也妙玄亦云
四十一地盖华严列众菩萨虽多举地位以总摄
如朝廷文武虽多总曰百僚旧据四念处文前无
十信后无等觉为难者误以部中谈位难经前列
众也八部者天(一)龙(二)夜叉(三)乾闼婆(四)阿修罗
(五)迦楼罗(六)紧那罗(七)摩睺罗伽(八)人非人总结
也须喻月者智德渐圆惑暗究尽乃成断德(云云)
卢舍那翻净满亦名光明遍照此华严教主于道
树下现起尊特修多罗翻契经契理契机也十二
部之总名亦别为十二部中第一龙鬼等得预法
会以乘急戒缓故法华文句二(二十三)准涅槃开四
「言八教者(止)然后出藏通别圆。」
【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时部居初故名顿教中间三
味次第调停引小向大故名为渐不思议力一音
异解互不相知名秘密教闻小證大闻大證小得
益不同名不定教经律论三含藏法义条然不同
名三藏教三乘共行利根菩萨通别通圆故名通
教独菩萨法次第断證别前藏通别后圆教理智
断行位因果一切圆融故名圆教。】
「第一顿教者(止)约教名兼。」
【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寂灭三惑究尽二死
永亡三惑亦名五住谓见思为四住尘沙无明为
一住同居名分段生死方便实报名变易生死四
十一位者圆教分真住行向地等觉也妙玄亦云
四十一地盖华严列众菩萨虽多举地位以总摄
如朝廷文武虽多总曰百僚旧据四念处文前无
十信后无等觉为难者误以部中谈位难经前列
众也八部者天(一)龙(二)夜叉(三)乾闼婆(四)阿修罗
(五)迦楼罗(六)紧那罗(七)摩睺罗伽(八)人非人总结
也须喻月者智德渐圆惑暗究尽乃成断德(云云)
卢舍那翻净满亦名光明遍照此华严教主于道
树下现起尊特修多罗翻契经契理契机也十二
部之总名亦别为十二部中第一龙鬼等得预法
会以乘急戒缓故法华文句二(二十三)准涅槃开四
卷一 第 609b 页 X57-0609.png
句如常说。】
「此经中云(止)如聋若哑等是也。」
【日出等者妙玄第一明三照准旧译华严二十九
宝王如来性起品譬文有四合法有五今家合四
为三演三成五以对涅槃十三圣行品相生五味
又妙玄第十引法华信解品文用对五味并图于
下。
十二部经颂云。
「 长行重颂并授记
孤起无问而自说」
「 因缘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俱成十二名
广如大论三十七」
妙玄云大小各具十二部但小乘中说非大乘之
义别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
无问自说虽有授记记作佛少又论大乘九小乘
十一部为缘别说具在玄文(文六十七)信解品譬喻周
「此经中云(止)如聋若哑等是也。」
【日出等者妙玄第一明三照准旧译华严二十九
宝王如来性起品譬文有四合法有五今家合四
为三演三成五以对涅槃十三圣行品相生五味
又妙玄第十引法华信解品文用对五味并图于
下。
十二部经颂云。
「 长行重颂并授记
孤起无问而自说」
「 因缘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俱成十二名
广如大论三十七」
妙玄云大小各具十二部但小乘中说非大乘之
义别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
无问自说虽有授记记作佛少又论大乘九小乘
十一部为缘别说具在玄文(文六十七)信解品譬喻周
卷一 第 609c 页 X57-0609.png
后四大弟子具领五时文也即遣旁人等说华严
教以拟宜也如加被四菩萨说住行向地四十位
法慧说十住功德林说十行行金刚幢说十向金
刚藏说十地具如释签第十声闻在座如聋若哑
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以不见故
不能赞叹故如聋哑此同妙玄第一云顿说本不
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然准妙玄第十华严初
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此似前分有声闻者别行
疏记云以后显前机未堪大(文下十五)昔慧觉谓前分
虽无形服有根性声闻释叹者误矣。】
「第二渐者(止)事六度等教。」
【初中终三渐之始寝大施小也约佛意则寝于法
华据化仪则寝于华严处说不动而游身论脱珍
著弊文互显耳又不动而游者妙应无谋大小异
见如人睹月东西各行皆有月随月实不往舍那
尊特智定庄严故譬珍御丈六应身忍生法恼故
譬弊垢谓丈六佛著二忍衣时人以衣长丈六为
难者非兜率翻知足六欲并梵世七天之中有内
院外院菩萨居内院而降神也摩耶翻天后化乘
白象贯白日精自右胁入正慧托胎也大乘则乘
旃檀楼阁等出胎四月八日右胁降诞备载瑞应
经纳妃有三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耶输生子名
罗睺罗出家等者颂云。
「 十九逾城六苦行
五岁游历三十成
教以拟宜也如加被四菩萨说住行向地四十位
法慧说十住功德林说十行行金刚幢说十向金
刚藏说十地具如释签第十声闻在座如聋若哑
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以不见故
不能赞叹故如聋哑此同妙玄第一云顿说本不
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然准妙玄第十华严初
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此似前分有声闻者别行
疏记云以后显前机未堪大(文下十五)昔慧觉谓前分
虽无形服有根性声闻释叹者误矣。】
「第二渐者(止)事六度等教。」
【初中终三渐之始寝大施小也约佛意则寝于法
华据化仪则寝于华严处说不动而游身论脱珍
著弊文互显耳又不动而游者妙应无谋大小异
见如人睹月东西各行皆有月随月实不往舍那
尊特智定庄严故譬珍御丈六应身忍生法恼故
譬弊垢谓丈六佛著二忍衣时人以衣长丈六为
难者非兜率翻知足六欲并梵世七天之中有内
院外院菩萨居内院而降神也摩耶翻天后化乘
白象贯白日精自右胁入正慧托胎也大乘则乘
旃檀楼阁等出胎四月八日右胁降诞备载瑞应
经纳妃有三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耶输生子名
罗睺罗出家等者颂云。
「 十九逾城六苦行
五岁游历三十成
卷一 第 610a 页 X57-0610.png
说法度生五十年
是则共当八十寿」
菩提翻道草座者因果经说帝释化为吉祥童子
以草施佛坐以成道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
故劣应者对大乘胜应说也五人者颂云。
「 頞鞞跋提并俱利
此三属在父之亲
陈如十力母之亲
初转法轮先度此」
诸文异出今图而会之。
文句第五与涅槃疏应法师众经音义同以摩男
俱利为第五一人文句第一却云跋提亦摩男今
谓摩男翻大名恐是长子之通称以跋提是甘露
饭王之长子(出本行集)俱利是斛饭王之长子故二人
互得称摩男也不然恐文句别有所出释签却没
陈如开俱利摩男为二人当俟寻考未敢臆说谛
度三下文具明事者三藏实有不即理故此且示
小始垂化事迹非论八相然大小八相降魔存没
旧说大无降魔了魔即法界故小无住胎不谈常
住故今谓不然华严五十八列降魔相岂小乘耶
又魔即法界圆教可尔通别如何当知经论存没
祇是随机异说耳小八相如四教义大八相如起
是则共当八十寿」
菩提翻道草座者因果经说帝释化为吉祥童子
以草施佛坐以成道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
故劣应者对大乘胜应说也五人者颂云。
「 頞鞞跋提并俱利
此三属在父之亲
陈如十力母之亲
初转法轮先度此」
诸文异出今图而会之。
文句第五与涅槃疏应法师众经音义同以摩男
俱利为第五一人文句第一却云跋提亦摩男今
谓摩男翻大名恐是长子之通称以跋提是甘露
饭王之长子(出本行集)俱利是斛饭王之长子故二人
互得称摩男也不然恐文句别有所出释签却没
陈如开俱利摩男为二人当俟寻考未敢臆说谛
度三下文具明事者三藏实有不即理故此且示
小始垂化事迹非论八相然大小八相降魔存没
旧说大无降魔了魔即法界故小无住胎不谈常
住故今谓不然华严五十八列降魔相岂小乘耶
又魔即法界圆教可尔通别如何当知经论存没
祇是随机异说耳小八相如四教义大八相如起
卷一 第 610b 页 X57-0610.png
信论。】
「若约时则日照幽谷(止)出九部修多罗。」
【旧译经二十九卷中以一切大山及金刚宝山合
譬三乘对于鹿苑今云幽谷者亦准经结文云譬
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文)十
二部出九部者意明相生其实九部亦从佛出。】
「信解品云(止)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
【二人者约法则谛缘约理则真俗约人则声闻缘
觉也不修相好故云憔悴无力无畏故无威德徐
语者文句云大教明理真实故云疾走往捉小教
明理迂隐故云徐语二十年者用八忍八智断见
合为一无碍一解脱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总成
二十馀如文句第六。】
「次明方等部(止)故言对教。」
【方等逗大逗小以大斥小以圆诃偏虽四教俱说
收经甚广然论部意正为小机释签云虽兼斥大
正在斥小故令小根耻小慕大故今云对半说满
也才證小果便堪弹斥未必须待十二年后后因
维摩示疾毗耶佛命弟子诣彼问疾故皆述昔被
弹辞不堪往室中更有礼座去华等事广如彼经
半满字者涅槃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
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
夜殷勤但教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
力未堪故毗伽罗翻字本即满字也。】
「若约时则日照幽谷(止)出九部修多罗。」
【旧译经二十九卷中以一切大山及金刚宝山合
譬三乘对于鹿苑今云幽谷者亦准经结文云譬
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文)十
二部出九部者意明相生其实九部亦从佛出。】
「信解品云(止)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
【二人者约法则谛缘约理则真俗约人则声闻缘
觉也不修相好故云憔悴无力无畏故无威德徐
语者文句云大教明理真实故云疾走往捉小教
明理迂隐故云徐语二十年者用八忍八智断见
合为一无碍一解脱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总成
二十馀如文句第六。】
「次明方等部(止)故言对教。」
【方等逗大逗小以大斥小以圆诃偏虽四教俱说
收经甚广然论部意正为小机释签云虽兼斥大
正在斥小故令小根耻小慕大故今云对半说满
也才證小果便堪弹斥未必须待十二年后后因
维摩示疾毗耶佛命弟子诣彼问疾故皆述昔被
弹辞不堪往室中更有礼座去华等事广如彼经
半满字者涅槃第五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
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
夜殷勤但教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良由其子
力未堪故毗伽罗翻字本即满字也。】
卷一 第 610c 页 X57-0610.png
「若约时则食时(止)心渐淳淑。」
【食时则辰时也毗罗三昧经说四食时早起诸天
日中佛食日西畜生日暮鬼神今当诸天食时子
信父者得果不虚父信子者闻大不谤互相体悉
信者顺也闻大为入住小名出本处草庵喻小涅
槃四明云入见尊特功由业识教未开故且住草
庵于此会中得通教益三索之中当机索也若论
部意不复须藏为横来机而重说耳故前云逗大
逗小。】
「次说般若(止)正说圆教。」
【方等弹斥共义稍疏今此般若正当共部故有共
般若有不共般若然论部意如辅行云旁用通教
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文十二十五)又释签云
前于方等义巳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别圆)明不
共者说部意也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
此须通亦有衍门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三十三)今约
偏圆对论故云带通别二正说圆教若仁王般若
有四无常偈义似三藏者彼明助道非部正意。】
「约时则禺中时(止)总名为渐。」
【禺中者巳时也禺亦作隅长者具十德如来具十
号金喻别教理银喻通教理般若明理不出此二
般若中圆亦别理摄珍宝者劝学中明一切法门
仓库喻定慧包藏多少则广说略说自行宜取化
他应与空生须菩提也亦翻善吉亦善现解空第
卷一 第 611a 页 X57-0611.png
一身子舍利也亦翻鹙子智慧第一般若空慧加
被二人转教菩萨加于可加也三索之中此当情
索。】
「第三秘密教者(止)故言秘密教。」
【隐密赴机互不相知故云秘密不同法华真秘称
为秘密般若中诸天子叹云我见阎浮提第二法
轮转今转似初转大谕六十五释诸佛法轮有显
有密初转声闻见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
果(显露教摄)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
僧祇人得无生忍等(此是秘密)广如释签第一(二十一)具
引三轮者摧碾业惑为义亦曰三密或为此人说
顿等者妙玄第一约十方此座一人多人示相须
者当捡且秘密何以得传耶如妙乐云秘密不传
者降佛巳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弘教者
所量又阿难非不传秘覆机之密非所传耳故秘
密所用全是显教是故传秘只名传显(文一十八)覆机
妙用故不可传用巳叙出得以传之矣此教之体
以顿等七教为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
「第四不定教者(止)故言不定教也。」
【一音之为教也有小有大通因通果有当分有跨
节有显有密有定不定今不定一音该乎大小是
果人所用故使于渐得顿益于顿得渐益然益不
定自属机边何云不定教耶教本被机因教获益
堆功归教教成不定矣此由机缘宿种不同于顿
被二人转教菩萨加于可加也三索之中此当情
索。】
「第三秘密教者(止)故言秘密教。」
【隐密赴机互不相知故云秘密不同法华真秘称
为秘密般若中诸天子叹云我见阎浮提第二法
轮转今转似初转大谕六十五释诸佛法轮有显
有密初转声闻见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
果(显露教摄)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
僧祇人得无生忍等(此是秘密)广如释签第一(二十一)具
引三轮者摧碾业惑为义亦曰三密或为此人说
顿等者妙玄第一约十方此座一人多人示相须
者当捡且秘密何以得传耶如妙乐云秘密不传
者降佛巳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弘教者
所量又阿难非不传秘覆机之密非所传耳故秘
密所用全是显教是故传秘只名传显(文一十八)覆机
妙用故不可传用巳叙出得以传之矣此教之体
以顿等七教为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
「第四不定教者(止)故言不定教也。」
【一音之为教也有小有大通因通果有当分有跨
节有显有密有定不定今不定一音该乎大小是
果人所用故使于渐得顿益于顿得渐益然益不
定自属机边何云不定教耶教本被机因教获益
堆功归教教成不定矣此由机缘宿种不同于顿
卷一 第 611b 页 X57-0611.png
有渐种于渐有顿种故得圣教不定被之对前秘
密今是显露不定人相见法共闻得益有殊耳古
师指一经一处为偏方不定教今家不尔一时一
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释签第一(二十二)云乳中约
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乃
八万对生酥熟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文)故知不
定遍前四味又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
遮应遮即问及置毒发毒之喻皆不定教相此教
亦以藏等四教为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
「然秘密(止)化仪四教齐此。」
【化仪齐昔不通法华若释签第一云秘密横被无
时不遍者且约方等对前二时为言考之自见又
释签第十云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有半满相成
复于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文二十五)彼约五味对
半满以论相成故玄文云虽复俱游(五味半满俱用)行藏
得所若华严唯满不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半有
成满之功也非谓五味各有半满又云味味皆有
秘密不定者且据大途言前四时耳或显密相成
则以昔时秘密不定成今法华是显非秘是定非
不定矣昔据二签文设难致有异解今直示彼意
读者审之若妙玄六(二十)引大论云馀经非秘密法
华为秘密释签七(十三)解云非八教中秘密但是前
所未说为秘开巳无外为密。】
「次说法华(止)又言会三归一。」
密今是显露不定人相见法共闻得益有殊耳古
师指一经一处为偏方不定教今家不尔一时一
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释签第一(二十二)云乳中约
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乃
八万对生酥熟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文)故知不
定遍前四味又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
遮应遮即问及置毒发毒之喻皆不定教相此教
亦以藏等四教为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
「然秘密(止)化仪四教齐此。」
【化仪齐昔不通法华若释签第一云秘密横被无
时不遍者且约方等对前二时为言考之自见又
释签第十云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有半满相成
复于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文二十五)彼约五味对
半满以论相成故玄文云虽复俱游(五味半满俱用)行藏
得所若华严唯满不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半有
成满之功也非谓五味各有半满又云味味皆有
秘密不定者且据大途言前四时耳或显密相成
则以昔时秘密不定成今法华是显非秘是定非
不定矣昔据二签文设难致有异解今直示彼意
读者审之若妙玄六(二十)引大论云馀经非秘密法
华为秘密释签七(十三)解云非八教中秘密但是前
所未说为秘开巳无外为密。】
「次说法华(止)又言会三归一。」
卷一 第 611c 页 X57-0611.png
【妙法难解取喻莲华华果同时权实体一复有三
义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二华开莲现喻开权
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权谓四时三教三
谓三乘人也今悉开会无非佛乘又开巳唯实无
权可论义当于废此是迹门更有本门拂迹显本
对喻可知又迹门与诸经有同有异圆诠虽同兼
带异也本门与诸经一向异诸经永无久成寿量
古德云理冠群经事高一化良有以也。】
「言权实者名通今昔(止)独得妙名良有以也。」
【权实者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宝录究竟指归
能诠则前三为权圆教为实所诠则真权中实名
通今昔者昔经实妙权粗今经开粗即妙义非一
槩意各有归故云不同鹿苑但粗唯一藏教妙玄
云鹿苑三粗鹫头一妙约人论耳兼但对带别对
四时亦可昔部通云兼带旧立部带教不带等四
句收经今所不取独得称妙者有相待妙有绝待
妙由开显故有异昔经故妙乐一云显实语通开
权局此问昔部圆教更不须开妙乐何云圆人初
心谓圆隔偏须闻开显诸法实相(文)答闻佛开权
隔偏情落非开圆也又妙乐云今经是圆复须开
显者谓圆能开权耳。】
「故文云(止)世间相常住(理一)。」
【为实施权不二而二开权显实二而不二故人理
教行四皆名一光宅先立四一谓教人因果今家
卷一 第 612a 页 X57-0612.png
立行一收彼因果谓行始为因行终为果加理一
以成四也不明理一法无归趣文句第四云无二
者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者无三藏中之
三乘又无般若所带故无二无方等所对故无三
经中又云无有馀乘即华严之别及圆入别也道
即能通故名行一世间相常住者相即实相故(云
云)经中正直等二句乃释迦章教一之文说故属
教今取道义为行也。】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止)故致诽谤之咎也。」
【迹门三周开显初法说周重举四时之权会三乘
归一乘身子上根得记次譬说周明三车一车譬
前法说四大弟子设穷子喻获得家业中根信解
作佛也下周因缘明十六王子下种中间调停今
得授记有化城宝所之喻下根千二百声闻等获
益人不见之故致诽谤。】
「约时则日轮当午(止)出法华。」
【周礼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
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国宋严观二师与大史官何
承天用此法测日影以定中国表北得影一尺五
寸与土圭等地上馀阴一寸天上千里则知中印
度方为地中今云罄无侧影据印度言之耳涅槃
经文本无出法华之语但云出大涅槃故后特标
文云二义今约义说故只云此从等。】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止)授记作佛而巳。」
以成四也不明理一法无归趣文句第四云无二
者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者无三藏中之
三乘又无般若所带故无二无方等所对故无三
经中又云无有馀乘即华严之别及圆入别也道
即能通故名行一世间相常住者相即实相故(云
云)经中正直等二句乃释迦章教一之文说故属
教今取道义为行也。】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止)故致诽谤之咎也。」
【迹门三周开显初法说周重举四时之权会三乘
归一乘身子上根得记次譬说周明三车一车譬
前法说四大弟子设穷子喻获得家业中根信解
作佛也下周因缘明十六王子下种中间调停今
得授记有化城宝所之喻下根千二百声闻等获
益人不见之故致诽谤。】
「约时则日轮当午(止)出法华。」
【周礼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
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国宋严观二师与大史官何
承天用此法测日影以定中国表北得影一尺五
寸与土圭等地上馀阴一寸天上千里则知中印
度方为地中今云罄无侧影据印度言之耳涅槃
经文本无出法华之语但云出大涅槃故后特标
文云二义今约义说故只云此从等。】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止)授记作佛而巳。」
卷一 第 612b 页 X57-0612.png
【亲族者法身影响之众也开与授记皆有通别通
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别开当座悟入通记阿耨
菩提别记劫国名号。】
「次说大涅槃者(止)故名捃拾教。」
【此经之初即广开常宗显示佛性为被末代有追
说四教(文出圣行品)顺法华意有追泯四教(出德王品)泯者
合会也四皆知常意归圆实暂用三教以为苏息
实不保权以为究竟故譬法华如秋收大穫涅槃
如捃拾馀残。】
「二为末代钝根(止)故名扶律谈常教。」
【此追说四教却更分别前诸味也经中用譬赎今
重宝释签第三引经云为末世诸比丘畜不净物
(戒门畜八不净)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乘种不达常住)为
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文二十六彼文更委)
慧命法身论得失者约迷悟以律助常故云扶律
谈常教荆溪云佛世尚以涅槃为寿况末代根钝
非助不前习此宗者勉遵圣意。】
「然若论时味(止)为第五时也。」
【同一醍醐同中复异妙玄第十云涅槃犹带三乘
得道此经纯一无杂涅槃更不发迹此经显本义
彰(文八)妙乐复以一十六意辨异二经云判味同时
而部有异约理名别咸归常住约机彼称捃拾约
法彼存三权论意彼带律仪语證彼兼小果受益
彼无广记说时长短永异谈常过未不同论譬大
卷一 第 612c 页 X57-0612.png
陈馀党现瑞表彰各别破执难易不同领解近远
亦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有
此得十六意准此略知事异意同不可失旨失斯
同异讲授殊难岂唯两经馀亦不易(文七十九补注第八广引
经释)文云般若出涅槃者此法华后重般若也。】
「问此经具四教(止)初后俱知。」
【涅槃中四正论追说义兼追泯追说则以三扶一
解即而行不即追泯则即施即废会三归一也别
教初心信住行位不知圆常至向地中始修始證
故曰初不知后方知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别教初心
即知常住者且约但中名常住耳又四教多种云
何分别夫化仪之四通该四时当途之四一代化
法若具说四且在方等从渐开四遍论三渐追说
追泯属涅槃部别教复有竖入横学还是别摄总
而言之无出八教。】
「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
【南本涅槃经第十三圣行品中有菩萨名住无垢
藏王对佛称叹涅槃教胜佛印可云如汝所说譬
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
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
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
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从
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
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文辅行九下十四亦引)义例云五味
亦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有
此得十六意准此略知事异意同不可失旨失斯
同异讲授殊难岂唯两经馀亦不易(文七十九补注第八广引
经释)文云般若出涅槃者此法华后重般若也。】
「问此经具四教(止)初后俱知。」
【涅槃中四正论追说义兼追泯追说则以三扶一
解即而行不即追泯则即施即废会三归一也别
教初心信住行位不知圆常至向地中始修始證
故曰初不知后方知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别教初心
即知常住者且约但中名常住耳又四教多种云
何分别夫化仪之四通该四时当途之四一代化
法若具说四且在方等从渐开四遍论三渐追说
追泯属涅槃部别教复有竖入横学还是别摄总
而言之无出八教。】
「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
【南本涅槃经第十三圣行品中有菩萨名住无垢
藏王对佛称叹涅槃教胜佛印可云如汝所说譬
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
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
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
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从
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
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文辅行九下十四亦引)义例云五味
卷一 第 613a 页 X57-0613.png
唯喻一代五时浓淡正显涅槃能诠教胜若今家
引用或云相生或约小机次第得益明浓淡相皆
约义通也学者当知。】
「答有二(止)何必须待法华开会。」
【得通教益等者辅行第十乃云密成通益密成别
益(文二十五)未审密益其其相如何与当途通别行位
为同为异今恐祖师约义判耳耻小慕大心渐淳
熟义似于通被加转教知诸法门义似于别佛不
显说机亦不知是通是别故云密也若论行位与
当途四通别不同以来开显且住小果或经一二
三四者此既中根比于上达味味得入似多一字
须约上达才闻即入次则始终经涉一时其义亦
通又上达根性义该三乘于法华前两教二乘密
入三教菩萨显露入法界实相一体异名若辅行
云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者彼据大经十千菩
萨得一生实相是接入别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
是接入圆以教判文理还不异。】
「上来巳录五时五味(止)自下明化法四教。」
【所录时味且约当分若五时互通且如妙玄第十
欲略知者华严在初通亦至后酪别居二方等居
三般若第四通皆至后涅槃第五通亦至初故云
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
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得此意巳判经无壅问
化仪化法八教名义出何经论答华严云寂灭道
引用或云相生或约小机次第得益明浓淡相皆
约义通也学者当知。】
「答有二(止)何必须待法华开会。」
【得通教益等者辅行第十乃云密成通益密成别
益(文二十五)未审密益其其相如何与当途通别行位
为同为异今恐祖师约义判耳耻小慕大心渐淳
熟义似于通被加转教知诸法门义似于别佛不
显说机亦不知是通是别故云密也若论行位与
当途四通别不同以来开显且住小果或经一二
三四者此既中根比于上达味味得入似多一字
须约上达才闻即入次则始终经涉一时其义亦
通又上达根性义该三乘于法华前两教二乘密
入三教菩萨显露入法界实相一体异名若辅行
云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者彼据大经十千菩
萨得一生实相是接入别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
是接入圆以教判文理还不异。】
「上来巳录五时五味(止)自下明化法四教。」
【所录时味且约当分若五时互通且如妙玄第十
欲略知者华严在初通亦至后酪别居二方等居
三般若第四通皆至后涅槃第五通亦至初故云
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
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得此意巳判经无壅问
化仪化法八教名义出何经论答华严云寂灭道
卷一 第 613b 页 X57-0613.png
场初成正觉等辅行(九下十四)云此一座席未曾经渐
名之为顿大经云从十二部出九部等法华云应
以是法渐入佛道此渐义也大经云我见阎浮提
第二法轮转此秘密也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
等不定义也渐顿不定显密相对法尔有四化法
四教妙玄十(二十八)自拣名义先叙异释引阿含云
佛在圆弥城北尸舍婆村说四大教从佛闻从和
合众闻从多比丘闻从一比丘闻(文)次引月灯三
昧经明四种修多罗地论明四家是今家所凭释
签云阿含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一往语耳然教定
体与今不同(文三十一)四教义引涅槃四不可说及四
种四谛皆四教显据学者知之。】
「第一三藏教者(止)今取小乘三藏也。」
【修多罗翻契经亦法本四阿含如前解此藏对定
阿含中多明修行法以是安心修證有绪不杂乱
故又佛说经先入定故阿毗昙亦翻无比法分别
法义此藏对慧俱舍翻藏婆娑翻广说毗尼翻灭
从功能为名能灭身口七支恶故正翻为律此藏
对戒等觉巳还不许专制如世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也如来灭后迦叶于毕钵罗窟内五百圣人命
优婆离结集名上座部更有大众部一千凡圣命
婆尸迦窟外结集此二皆根本后通称僧祇今僧
祇律及上座部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
鞠多凡五师相传未尝分教优婆有五弟子各执
名之为顿大经云从十二部出九部等法华云应
以是法渐入佛道此渐义也大经云我见阎浮提
第二法轮转此秘密也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
等不定义也渐顿不定显密相对法尔有四化法
四教妙玄十(二十八)自拣名义先叙异释引阿含云
佛在圆弥城北尸舍婆村说四大教从佛闻从和
合众闻从多比丘闻从一比丘闻(文)次引月灯三
昧经明四种修多罗地论明四家是今家所凭释
签云阿含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一往语耳然教定
体与今不同(文三十一)四教义引涅槃四不可说及四
种四谛皆四教显据学者知之。】
「第一三藏教者(止)今取小乘三藏也。」
【修多罗翻契经亦法本四阿含如前解此藏对定
阿含中多明修行法以是安心修證有绪不杂乱
故又佛说经先入定故阿毗昙亦翻无比法分别
法义此藏对慧俱舍翻藏婆娑翻广说毗尼翻灭
从功能为名能灭身口七支恶故正翻为律此藏
对戒等觉巳还不许专制如世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也如来灭后迦叶于毕钵罗窟内五百圣人命
优婆离结集名上座部更有大众部一千凡圣命
婆尸迦窟外结集此二皆根本后通称僧祇今僧
祇律及上座部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
鞠多凡五师相传未尝分教优婆有五弟子各执
卷一 第 613c 页 X57-0613.png
一见遂分律藏为五部焉一昙无德此云法密即
四分部二萨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诵三弥沙
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四迦叶遗此云重
空观五婆粗富罗此云犊子部此文不至此土后
更分为十二部及十八部并二根本名二十部律
具如名句今比丘二百十戒即四分宗又经通五
人说佛及弟子天仙化人菩萨所造名论今此经
论皆是佛说如出曜经(集解具引)灭后诸罗汉造阿毗
昙乃释佛所说耳又戒是所诠行毗尼是能诠教
断割重轻开遮持犯也。】
「大智度论云(止)为三藏教。」
【大智度论释大品般若故诸文或云释论大论智
论只是一部论名耳迦旃延翻文饰善赞咏故大
大论云佛灭百年有迦旃延婆罗门(文)非佛世之
迦旃延也夫三藏教名昔静法苑(惠苑)师毁之于前
清凉观师赞之于后天台大本荆溪释签山家学
流不可全昧苑师谓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乃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属小天台
此名滥涉大乘特违至教(指法华为至教)清凉华严疏云
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但三藏教名义似小滥以馀
三藏亦有三故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中多名小
乘为三藏故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说三藏
中实义故有据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事条
然不同异后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性
四分部二萨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诵三弥沙
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四迦叶遗此云重
空观五婆粗富罗此云犊子部此文不至此土后
更分为十二部及十八部并二根本名二十部律
具如名句今比丘二百十戒即四分宗又经通五
人说佛及弟子天仙化人菩萨所造名论今此经
论皆是佛说如出曜经(集解具引)灭后诸罗汉造阿毗
昙乃释佛所说耳又戒是所诠行毗尼是能诠教
断割重轻开遮持犯也。】
「大智度论云(止)为三藏教。」
【大智度论释大品般若故诸文或云释论大论智
论只是一部论名耳迦旃延翻文饰善赞咏故大
大论云佛灭百年有迦旃延婆罗门(文)非佛世之
迦旃延也夫三藏教名昔静法苑(惠苑)师毁之于前
清凉观师赞之于后天台大本荆溪释签山家学
流不可全昧苑师谓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乃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属小天台
此名滥涉大乘特违至教(指法华为至教)清凉华严疏云
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但三藏教名义似小滥以馀
三藏亦有三故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中多名小
乘为三藏故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说三藏
中实义故有据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事条
然不同异后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性
卷一 第 614a 页 X57-0614.png
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碍故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
故(文)释签十(七)云三藏通大小何故但属小今明
如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又大论中处处以
三藏对衍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乘若
通论者小衍二门俱有三藏但是通途非别意也
若唯通途如何消通法华大论具如四教广本中
明(文)今考大本别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别故(大乘
戒藏在梵网经)二小乘三藏隔异故(经律论学互相不融)三小乘三
藏破旧医故(客医正术对破邪外)故名小乘为三藏教又苑
师谓特违至教以小乘为能别之言者且大论法
华皆罗什译论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故至译经
二言双举为成偈文何必强分为能别耶问大论
百卷末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
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文)佛世既无三
藏之名法华何云三藏学者答竹庵云时有前后
教有大小在前鹿苑十二年中正施小教经律论
法但各任持佛亦不指三藏名小故云无也后至
法华流通本经及大论中斥小立衍故以三藏别
指小乘有无之旨可以意得化老云佛世非无三
藏教名伹无三藏法帅名耳此释论意。】
「此有三乘根性(止)总则六道生死。」
【三乘等者声闻四谛教苦为初门支佛因缘教集
为初门菩萨六度教道为初门理等八法具如四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
故(文)释签十(七)云三藏通大小何故但属小今明
如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又大论中处处以
三藏对衍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乘若
通论者小衍二门俱有三藏但是通途非别意也
若唯通途如何消通法华大论具如四教广本中
明(文)今考大本别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别故(大乘
戒藏在梵网经)二小乘三藏隔异故(经律论学互相不融)三小乘三
藏破旧医故(客医正术对破邪外)故名小乘为三藏教又苑
师谓特违至教以小乘为能别之言者且大论法
华皆罗什译论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故至译经
二言双举为成偈文何必强分为能别耶问大论
百卷末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
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文)佛世既无三
藏之名法华何云三藏学者答竹庵云时有前后
教有大小在前鹿苑十二年中正施小教经律论
法但各任持佛亦不指三藏名小故云无也后至
法华流通本经及大论中斥小立衍故以三藏别
指小乘有无之旨可以意得化老云佛世非无三
藏教名伹无三藏法帅名耳此释论意。】
「此有三乘根性(止)总则六道生死。」
【三乘等者声闻四谛教苦为初门支佛因缘教集
为初门菩萨六度教道为初门理等八法具如四
卷一 第 614b 页 X57-0614.png
念处分别(云云)禀佛声教故云声闻生灭四谛者
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也)集则四心流动(贪嗔痴等分)道则
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圣教审实四皆名谛又
苦者有为行无常逼恼复论三种一苦苦从苦受
生故二坏苦乐受坏故三行苦常迁流故五衰八
苦皆苦谛相因果不亡故有略云三有梵王无想
无烦等五总在四种圣教别为三种有者为破外
道计梵王为生万物之主故计无想无心为涅槃
故计五那含为真解脱故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出大经圣行品玄文第四委释六道或云五
道辅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论云佛去世后五百年中部
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巳义故使脩罗一道有无
不同(文)又楞严第九以阿修罗摄在四道(天人鬼畜)文
句亦云开鬼出修罗又六道诸趣无出胎卵湿化
四生俱舍颂云。
「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 鬼通胎化二
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妄
初如五至十
色圆满有衣」
中有者中阴也地居形交但忉利以风为事兜率
抱夜摩执手化乐笑他化但视四王化生之始如
五岁儿乃至他化如十岁儿后利渐长自初禅去
初生即长半踰缮那等兼有天衣在身也虽四生
不同身寿有异生必有死俱是轮转。】
「一地狱道(止)感此道身。」
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也)集则四心流动(贪嗔痴等分)道则
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圣教审实四皆名谛又
苦者有为行无常逼恼复论三种一苦苦从苦受
生故二坏苦乐受坏故三行苦常迁流故五衰八
苦皆苦谛相因果不亡故有略云三有梵王无想
无烦等五总在四种圣教别为三种有者为破外
道计梵王为生万物之主故计无想无心为涅槃
故计五那含为真解脱故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出大经圣行品玄文第四委释六道或云五
道辅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论云佛去世后五百年中部
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巳义故使脩罗一道有无
不同(文)又楞严第九以阿修罗摄在四道(天人鬼畜)文
句亦云开鬼出修罗又六道诸趣无出胎卵湿化
四生俱舍颂云。
「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 鬼通胎化二
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妄
初如五至十
色圆满有衣」
中有者中阴也地居形交但忉利以风为事兜率
抱夜摩执手化乐笑他化但视四王化生之始如
五岁儿乃至他化如十岁儿后利渐长自初禅去
初生即长半踰缮那等兼有天衣在身也虽四生
不同身寿有异生必有死俱是轮转。】
「一地狱道(止)感此道身。」
卷一 第 614c 页 X57-0614.png
【此狱在南洲之下谓之正狱铁围山间谓边狱南
洲有正有边东西唯边无正北洲边正俱无北洲
造罪或入南正或入馀边梵语者劫劫梵天下生
故竺国言书皆承于梵今翻梵成华乃云翻译周
礼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语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
方曰狄鞮(音低低之言知也)北方曰译昔谓掌西方语者
合云狄鞮诸经皆云译者以汉世多事北方北方
之官兼善西语故今恐只是四方通称译耳如周
礼四官通曰象胥八寒八热今以偈括之。
「 頞部陀尼剌部陀
寒逼身疱及疱裂
頞哳吒并嚯嚯婆
唬唬婆三皆痛声
六嗢(乌没)钵罗钵特摩
第八摩诃钵特摩
青莲红莲大红莲
如次对三种身色(巳上八寒)
等活(斫刺磨捣吹活等前)黑绳(黑绳絣量后方斩锯)三众合(苦具众至合党相残)
嗥叫(众苦所逼悲嗥发声)大叫(极苦所逼大叫称怨)六炎热(火随身转热苦难任)
七极寒(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下八阿鼻(或云鼻旨亦云阿毗成论明趣界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
此八寒热根本狱」
各有眷属其类无数等活等八狱各四门门各四
狱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一狱十六总有百二十
八皆名游增有情游彼其苦增故八寒亦具百二
十八准妙玄第六说正理论等但云眷属故俱舍
图热竖寒横于八寒边不列游增也更有孤独隔
子轻系等狱遍在江海山林空中处经劫数等者
卷一 第 615a 页 X57-0615.png
俱舍颂云。
「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寿为一昼夜(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一昼夜四天王五百岁为等活一昼夜当人间九百万岁又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一千岁为黑绳一昼夜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馀如慈恩劫章)
寿量亦同彼(等活同四天王五百岁黑绳同忉利一千岁等活苦寿如此可不畏耶)
极热半中劫
无间中劫全
旁生极一中(难陀龙等寿一住劫)
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积日为月寿五百年)
頞部陀寿量
如一婆诃麻(婆诃翻篅篅贮二十斛胡麻者今俗间所用盛米者是)
百年除一尽(假使有人百年除一粒麻二十斛尽名为頞部陀寿)
后后倍二十(第二疱裂二十婆诃麻后后六狱例增可知)」
上品五逆十恶者猛利心作三时无悔曰上品如
摭华钞下(云云)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
身血破和合僧十恶即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恶
口两舌意贪嗔痴四解脱经称为火途。】
「二畜生道(止)感此道身。」
【畜字今多以触音辅行二上(二十五)云畜生者褚究
许六向究三反并通若作褚六音即六畜也谓牛
马鸡豕犬羊则摄趣不尽今通论此道不局六也
婆娑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遍有遍五
道中有之故也无明多者不过畜生又大论以三
类摄之谓昼行夜行昼夜行又三谓水陆空长阿
含广明(文)四解脱经称为血途中品者心颇劣前
作之少悔。】
「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寿为一昼夜(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一昼夜四天王五百岁为等活一昼夜当人间九百万岁又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一千岁为黑绳一昼夜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馀如慈恩劫章)
寿量亦同彼(等活同四天王五百岁黑绳同忉利一千岁等活苦寿如此可不畏耶)
极热半中劫
无间中劫全
旁生极一中(难陀龙等寿一住劫)
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积日为月寿五百年)
頞部陀寿量
如一婆诃麻(婆诃翻篅篅贮二十斛胡麻者今俗间所用盛米者是)
百年除一尽(假使有人百年除一粒麻二十斛尽名为頞部陀寿)
后后倍二十(第二疱裂二十婆诃麻后后六狱例增可知)」
上品五逆十恶者猛利心作三时无悔曰上品如
摭华钞下(云云)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
身血破和合僧十恶即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恶
口两舌意贪嗔痴四解脱经称为火途。】
「二畜生道(止)感此道身。」
【畜字今多以触音辅行二上(二十五)云畜生者褚究
许六向究三反并通若作褚六音即六畜也谓牛
马鸡豕犬羊则摄趣不尽今通论此道不局六也
婆娑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遍有遍五
道中有之故也无明多者不过畜生又大论以三
类摄之谓昼行夜行昼夜行又三谓水陆空长阿
含广明(文)四解脱经称为血途中品者心颇劣前
作之少悔。】
卷一 第 615b 页 X57-0615.png
「三饿鬼道(止)感此道身。」
【辅行二上(二十五)云阇梨哆此翻祖父尔雅魂者归
也尸子曰古者名死人为归人又云人神曰鬼地
神曰祇天神曰灵有云饥饿谓饿鬼也恒被驱使
此趣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阎王界是根本处
亦有住阎浮洲者有德者住华果树林无德者住
不净中东西二洲亦有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诸天
亦有随生处形(文)更论三类九种内障外障无障
如盂兰盆疏四解脱经称为刀途今燄口施食正
为饿鬼出生所供乃旷野神及鬼子母五百鬼子
下品者作则便悔恶微劣。】
「四阿修罗道(止)感此道身。」
【修罗见天饮甘露而采四天下华酿海海中众生
业力所持进失甘露退不成酒即誓断故言无酒
无端正者此神謟曲男则不端女则端正故帝释
舍脂是毗摩质多罗女无天者辅行云阿之言无
脩罗云天彼非天故文二上(二十五)有云与天斗战
不有诸天故得名也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摄
者居大海底馀如辅行及文句中楞严具明胎卵
湿化四种之异十善者对翻十恶谓不杀等下品
者随心胜劣后中例知。】
「五人道(止)感此道身。」
【人为万物之灵又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依俗解)
婆沙云五道多慢莫过于人又五道能息意者亦
卷一 第 615c 页 X57-0615.png
不过人洲者水中所居于此略知四洲住处下有
三轮下风次水上金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
居中铁围在外中绕须弥有七金山七香水海第
七山外是曰土轮即四洲也四洲之外铁围之内
名曰咸海具如俱舍弗婆提翻胜身身形胜故阎
浮提亦云瞻部无热池侧有瞻部林树形高大其
果甘美依树立名此方无故所以不翻西域记中
翻名秽树瞿耶尼翻牛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
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故以名焉郁单越翻胜
处胜三洲故注寿一千岁者唯有北洲寿定千岁
馀三据极分为言未必全尔圣人不出其中者不
生于彼而阐化也非不居彼准宝云经颇罗堕将
六百人住郁单越八难如法数若论果报北洲胜
南洲若值佛闻法南洲为上大论云南洲三事尚
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
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不邪
行信不妄语智不饮酒酒昏性故又此五戒四性
一遮(酒乃遮制馀性是恶)大小戒禁此为根本。】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
【天者俗解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
天浊而为地若释典中天名最胜亦名光明若横
论三十三竖论二十八者且据一须弥以上也若
统论一佛化境则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千是总大千为别总别〔变〕以别显总也)俱舍颂云。
三轮下风次水上金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
居中铁围在外中绕须弥有七金山七香水海第
七山外是曰土轮即四洲也四洲之外铁围之内
名曰咸海具如俱舍弗婆提翻胜身身形胜故阎
浮提亦云瞻部无热池侧有瞻部林树形高大其
果甘美依树立名此方无故所以不翻西域记中
翻名秽树瞿耶尼翻牛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
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故以名焉郁单越翻胜
处胜三洲故注寿一千岁者唯有北洲寿定千岁
馀三据极分为言未必全尔圣人不出其中者不
生于彼而阐化也非不居彼准宝云经颇罗堕将
六百人住郁单越八难如法数若论果报北洲胜
南洲若值佛闻法南洲为上大论云南洲三事尚
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
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不邪
行信不妄语智不饮酒酒昏性故又此五戒四性
一遮(酒乃遮制馀性是恶)大小戒禁此为根本。】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
【天者俗解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
天浊而为地若释典中天名最胜亦名光明若横
论三十三竖论二十八者且据一须弥以上也若
统论一佛化境则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千是总大千为别总别〔变〕以别显总也)俱舍颂云。
卷一 第 616a 页 X57-0616.png
「 四大洲日月
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文)」
一千个日月四州一一千须弥一千六欲天一千
初禅天总名小千界为一二禅天所覆又小千如
一千钱中千则成千贯大千则如千个千贯若以
十万为亿则中千有十亿日月须弥等大千则有
万亿光明伹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者
有谓译本之误应云万亿今谓亿有四等一十万
为亿(大千有万亿)二百万为亿(大千为千亿)三千万为亿(大千
有百亿)四万万为亿(大千成十亿)光明乃据第三等也四
禅非想唯一亦云百亿者以下望上故也瑞应经
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者万即大千二
千者中千小千也言佛生处是为三千之中又此
三千同一成坏者须知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有
小三灾有大三灾俱舍颂云。
「 业道增寿减
至十三灾现
刀疾饥如次(十岁时刀兵二十时疾疫三十时饥馑)
七日月年止(刀七日七夜疾七月七日七夜饥七年七月七日七夜矣)
三灾水火风
上三定为顶(二禅为火灾顶三禅为水灾顶四禅为风灾顶)
如次内灾等
四无不动故(初禅内有寻伺故等火灾二禅内有喜乐故等水灾三禅内有乐支故等风灾四禅无内外支名不动也)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灭故(四禅虽无灾宫殿随报灭)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后风(二十增减终有一火灾似此七火后
卷一 第 616b 页 X57-0616.png
】
「初欲界六天(止)他化自在天。」
【六欲义如前释又欲者希须为义六天通有情色
食淫四种四天王者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
国护持国土故居黄金山领二部鬼乾闼婆富单
那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
居琉璃山领二部鬼薛荔多鸠槃茶也王有九十
一子如灵感传西方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非
好报亦云恶眼亦云杂语此王能作种种语故居
白银山领二部鬼毒龙毗舍阇也北方毗沙门此
云多闻处闻名故居水晶山领二部鬼罗刹夜叉
也诸处建立天王堂事见唐天宝元年如僧史略
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出水八万四千踰缮
那山之腹去地四万二千踰缮那俱舍颂云。
「 妙高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始从水际第一级乃至第四级相去各十千踰缮那)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此横广也第一级广十六千由旬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
坚首及持鬘
恒憍大王众(第四级四天王)
如次居四级
亦住馀七山(坚手等三皆药叉众亦云夜叉如次居下三层亦住馀七金山是四天王所部天众)」
又日月宫城五风所持(一曰持二养三受四转五调)齐双持山
「初欲界六天(止)他化自在天。」
【六欲义如前释又欲者希须为义六天通有情色
食淫四种四天王者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
国护持国土故居黄金山领二部鬼乾闼婆富单
那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
居琉璃山领二部鬼薛荔多鸠槃茶也王有九十
一子如灵感传西方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非
好报亦云恶眼亦云杂语此王能作种种语故居
白银山领二部鬼毒龙毗舍阇也北方毗沙门此
云多闻处闻名故居水晶山领二部鬼罗刹夜叉
也诸处建立天王堂事见唐天宝元年如僧史略
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出水八万四千踰缮
那山之腹去地四万二千踰缮那俱舍颂云。
「 妙高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始从水际第一级乃至第四级相去各十千踰缮那)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此横广也第一级广十六千由旬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
坚首及持鬘
恒憍大王众(第四级四天王)
如次居四级
亦住馀七山(坚手等三皆药叉众亦云夜叉如次居下三层亦住馀七金山是四天王所部天众)」
又日月宫城五风所持(一曰持二养三受四转五调)齐双持山
卷一 第 616c 页 X57-0616.png
顶旋环山腹照四天下忉利者此云三十三山顶
四角各有八宫中帝释殿昔世三十三人天帝为
主于摩竭陀国修胜业故故同生此俱舍颂云。
「 妙高顶八万(径过八万踰缮那)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四刚手所住(有药叉神名金刚手执金刚止住其中护诸天故)
中宫名善见(见者称善)
周万踰缮那
高一半金城(善见外墙以金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十门)
杂饰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城中有殿周千由旬)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殿外四苑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粗涩战器〔战扬〕天欲战时刀杖等现三杂林苑杂受欲乐故四喜林苑极妙之境观之无厌名喜林也)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苑边有地去苑各二千由旬)
东北圆生树(城外东北树名圆生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遍满百踰缮那逆风犹遍五十缮那)
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如〕法不如法事)」
注单修十善者异夜摩巳上兼修定也夜摩翻时
分亦善时云时时唱快乐故兜率翻喜足亦知足
于五欲境生喜足故化乐于境变化而自乐故他
化自在欲得境时馀天为化于他化用得自在故
注兼坐未到定者欲生彼四天自有欲界定力今
未到定者未入根本禅也且尔注之学者宜审此
六顶天更有魔天即四魔中天子魔也法华文句
(第二十九)明三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四王是外
臣如武将(文)又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
主虽主欲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如感
四角各有八宫中帝释殿昔世三十三人天帝为
主于摩竭陀国修胜业故故同生此俱舍颂云。
「 妙高顶八万(径过八万踰缮那)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四刚手所住(有药叉神名金刚手执金刚止住其中护诸天故)
中宫名善见(见者称善)
周万踰缮那
高一半金城(善见外墙以金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十门)
杂饰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城中有殿周千由旬)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殿外四苑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粗涩战器〔战扬〕天欲战时刀杖等现三杂林苑杂受欲乐故四喜林苑极妙之境观之无厌名喜林也)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苑边有地去苑各二千由旬)
东北圆生树(城外东北树名圆生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遍满百踰缮那逆风犹遍五十缮那)
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如〕法不如法事)」
注单修十善者异夜摩巳上兼修定也夜摩翻时
分亦善时云时时唱快乐故兜率翻喜足亦知足
于五欲境生喜足故化乐于境变化而自乐故他
化自在欲得境时馀天为化于他化用得自在故
注兼坐未到定者欲生彼四天自有欲界定力今
未到定者未入根本禅也且尔注之学者宜审此
六顶天更有魔天即四魔中天子魔也法华文句
(第二十九)明三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四王是外
臣如武将(文)又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
主虽主欲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如感
卷一 第 617a 页 X57-0617.png
通传。】
「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
【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欲界垢染色也此准上座
部立十八天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以梵辅大梵
为一无别处故无想广果为一身寿同故若经部
宗又立十七梵辅大梵身量别故(经部者佛灭后四百年初从一
切有部复出一部名为经部立义准经不依律论)上座部中须明十八者
以广果无想身寿虽同因果有异广果以无寻伺
为因果无想以无心为因果禅者梵语具云禅那
此翻定也摄心专注不流散故世出世间此禅根
本各有支林功德如法界次第(云云)。】
「初禅三天(止)四禅九天。」
【梵者净也梵众是民梵辅臣佐大梵即王也世界
成时最初下生劫坏之时最后灭去又三千有万
亿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得为大千之
主降此不得况统上冠下感德最胜有语言号令
帝释诸天皆为臣也(具如文句及净名疏涅槃疏释)若辅行(十三)明
首罗能倾覆大千亦尊为天主但无号令若馀诸
禅亦各以报胜为主少光者于二禅中光明少故
无量光光胜无限故光音者以光当语言故新译
云极光少净者意识离喜而纯乐受故无量净义
例前可知遍谓周普无云者下依空居如云密合
此无云首故曰无云然第四禅依何而住业疏云
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
「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
【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欲界垢染色也此准上座
部立十八天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以梵辅大梵
为一无别处故无想广果为一身寿同故若经部
宗又立十七梵辅大梵身量别故(经部者佛灭后四百年初从一
切有部复出一部名为经部立义准经不依律论)上座部中须明十八者
以广果无想身寿虽同因果有异广果以无寻伺
为因果无想以无心为因果禅者梵语具云禅那
此翻定也摄心专注不流散故世出世间此禅根
本各有支林功德如法界次第(云云)。】
「初禅三天(止)四禅九天。」
【梵者净也梵众是民梵辅臣佐大梵即王也世界
成时最初下生劫坏之时最后灭去又三千有万
亿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得为大千之
主降此不得况统上冠下感德最胜有语言号令
帝释诸天皆为臣也(具如文句及净名疏涅槃疏释)若辅行(十三)明
首罗能倾覆大千亦尊为天主但无号令若馀诸
禅亦各以报胜为主少光者于二禅中光明少故
无量光光胜无限故光音者以光当语言故新译
云极光少净者意识离喜而纯乐受故无量净义
例前可知遍谓周普无云者下依空居如云密合
此无云首故曰无云然第四禅依何而住业疏云
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
卷一 第 617b 页 X57-0617.png
合福生者修胜福力方生此天从因彰名广果凡
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者一期中间心想不行故
无烦杂无热恼善相见善现相究竟无极此五天
三果所居名五不还若俱舍旧图次第而上若准
楞严第九居处似横如新图示又色究竟中有摩
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此四禅亦名四定诸文或
云四禅八定或云四禅四定四在八数而重列者
对下散地故俱称定对上四定乃称四禅义两属
故也。】
「三无色界四天。」
【此四亦云四空天言无色者小乘宗计大众部云
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成论宗云色是无教不至无
色若大乘中如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如辅行引(六上四)今考释释签三(四)小乘说有
是不了义说无色者乃名了义大乘反此空处者
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无边空解名空无边处识
处者厌前外空复思内识作无边识解名识无边
处无所有者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
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具云非想非非想处无下地
想故云非想非无当地细想故曰非非想又舍二
边想而入定者名非想非非想定馀如法界次第
释。】
「上来所释(止)实有苦谛。」
【凡夫有苦而无谛今初教所诠故云实有苦谛。】
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者一期中间心想不行故
无烦杂无热恼善相见善现相究竟无极此五天
三果所居名五不还若俱舍旧图次第而上若准
楞严第九居处似横如新图示又色究竟中有摩
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此四禅亦名四定诸文或
云四禅八定或云四禅四定四在八数而重列者
对下散地故俱称定对上四定乃称四禅义两属
故也。】
「三无色界四天。」
【此四亦云四空天言无色者小乘宗计大众部云
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成论宗云色是无教不至无
色若大乘中如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如辅行引(六上四)今考释释签三(四)小乘说有
是不了义说无色者乃名了义大乘反此空处者
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无边空解名空无边处识
处者厌前外空复思内识作无边识解名识无边
处无所有者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
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具云非想非非想处无下地
想故云非想非无当地细想故曰非非想又舍二
边想而入定者名非想非非想定馀如法界次第
释。】
「上来所释(止)实有苦谛。」
【凡夫有苦而无谛今初教所诠故云实有苦谛。】
卷一 第 617c 页 X57-0617.png
「二集谛者(止)但见思耳。」
【集者招集为义惑与业俱能招生死也前云四心
流动即指见思烦恼集体见者若云见理能断此
惑即从解得名若云见即是假假即虚妄颠倒即
当体受称思者名从解立入修道位后重虑缘真
此惑即除名思惟惑(具如止观)若论当体即云爱惑从
五尘起牵生三界又见惑者从法尘起能障真理
染污无知者小乘中立二无知妙乐云染污无知
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时
数量耳(文)通惑者通三乘人断尘沙无明则名别
惑枝末通惑及界内惑此三皆望大乘得名。】
「初释见惑(止)合为八十八使也。」
【身见者依五阴身执为主宰边见者于身见上执
断常边见取者于非涅槃执劣为胜戒取者非戒
为戒如鸡狗等邪见者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注利
钝者造次常有曰利推利方生曰钝如计身见赞
之则贪毁之则嗔于此不了曰痴以此陵他曰慢
迷惑不决所以生疑五钝者亦名见中思亦名推
利思亦名背上使若去背使亦亡故属见摄前云
集谛虽在业惑今历四谛者惑是能迷苦是所迷
又道灭虽是出世间因果由迷苦集故道灭亦迷
也如不识病亦迷于药此四谛惑俱舍颂云。
「 苦下具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除于二见
上界不行嗔(文)」
卷一 第 618a 页 X57-0618.png
此有亲疏之义如孤山作六十句颂解云。
「 苦谛十使皆具足
身见唯缘苦境生
集谛痴业有漏因
灭谛无为无漏果
皆非身见所缘境
边见并及戒禁取
此二随身亦不生
是故集灭除三见
道谛本为无漏因
是故身见亦不起
邪见既拨无圣道
戒禁还须邪见生
执取非道为真道
是故则有戒禁取
四谛具惑有亲疏
苦下疏三亲有七
执我我所为身见
边见从身计断常
邪见拨无因果法
见取执劣以为胜
禁取于非因计因
疑则犹豫而不决
无明迷暗不了故
此等皆依苦境起
是故七惑号亲迷
贪嗔与慢三种惑
不从苦谛境上起
但缘前七背上生
是故三得疏迷号
集七四亲三种疏
邪见拨无疑犹豫
见取执劣痴迷暗
三疏名目亦如前
贪等只依四法起
灭则三亲四是疏
疏则前三添见取
苦谛是劣执为胜
是故见取得为亲
今灭谛是胜妙法
不可更言劣为胜
但从邪见背上起
执劣为胜名见取
是故灭谛疏有四
亲疏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亲五种疏
亲则痴疑与邪见
卷一 第 618b 页 X57-0618.png
疏法望前加禁取
苦谛戒禁则为因
有漏果非无漏道
妄执为因为果故
则有戒禁亲缘起
道谛真因真道故
不可亲缘非因道
但缘邪见起非道
故以戒取为疏法
道灭俱是无漏法
非是执劣以为胜
见取同前亦属疏
但从邪见起其执
总依俱舍释如上」
(闲居编三十五)
上二界不行嗔者毗昙云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
寂静故心滋润故然上是伏而不行非能断也故
法华蜈蚣蚰蜒喻嗔通三界又四空无色岂有身
见邪虽无色身而有我执故经论亦云我见辅行
五下约神我四句释十使增减且准有宗亦有细
色沉才执主宰便成身见八十八使者且据见惑
婆沙云九十八使者兼下十思故云也又辅行五
(下十)以十缠加之为九十八乃论文所出不同耳今
更示亲疏图。
】
「二明思惑者(止)故成八十一也。」
苦谛戒禁则为因
有漏果非无漏道
妄执为因为果故
则有戒禁亲缘起
道谛真因真道故
不可亲缘非因道
但缘邪见起非道
故以戒取为疏法
道灭俱是无漏法
非是执劣以为胜
见取同前亦属疏
但从邪见起其执
总依俱舍释如上」
(闲居编三十五)
上二界不行嗔者毗昙云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
寂静故心滋润故然上是伏而不行非能断也故
法华蜈蚣蚰蜒喻嗔通三界又四空无色岂有身
见邪虽无色身而有我执故经论亦云我见辅行
五下约神我四句释十使增减且准有宗亦有细
色沉才执主宰便成身见八十八使者且据见惑
婆沙云九十八使者兼下十思故云也又辅行五
(下十)以十缠加之为九十八乃论文所出不同耳今
更示亲疏图。
「二明思惑者(止)故成八十一也。」
卷一 第 618c 页 X57-0618.png
【此界系思异俱生思及推利思也(俱生者与形俱生如托胎时女
则于父起爱于母生嗔男则反此矣)九地者所依得名非谓土石贪
嗔痴慢各有九品今总云耳以大三品分为九品
不言疑者见道巳断此思既是障事从五尘起不
历四谛断此惑时或直缘一真谛或四谛中随缘
一谛故止观明见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
大经云初果所断如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一毛
渧(谓迷四谛故如四十随缘一谛重数甚多故称十里又不横起故称一谛)。】
「上来见思不同(止)实有集谛。」
【诸文或以见惑名三结(身见戒取疑)或十六知见六十
二见百八见或见思称上下五分皆是教门随根
异说不可一准。】
「三灭谛者(止)灭非真谛。」
【灭者无为空灭义也对生明灭尚寄于修真理本
净体非造作故四谛外别立真理故真理如月苦
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巳若云苦集是俗道灭
是真乃约逆顺而说逆真为俗顺理名真也。】
「四道谛者(止)合为七科。」
【道以能通为义修圣道法通至涅槃或曰戒定慧
或云六度或三十七品等皆教门开合被机不同
若合成三学者戒摄三谓语业命定摄八四如意
定根定力定觉正定馀属慧摄或念根念力念觉
正念通定通慧若以六度摄三十七具如辅行(七上
二十一)又道品分四种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
卷一 第 619a 页 X57-0619.png
生又通正通助通漏无漏亦漏亦无漏通大通小
并如止观第七(四)具释(云云)又小唯正道大通正
助今是小乘道品义当相生三四二五单七只八
若约位则八正对初果七觉对二果。】
「一四念处(止)观法无我。」
【念是观不净等四处是境身受心法不净有五一
种子二住处三自相四自性五究竟受谓领纳有
三一苦受即苦苦二乐受即坏苦三不苦不乐受
即平平之心行苦也无常则刹那不住无我则求
我叵得。】
「二四正勤(止)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如意足者念处正勤慧多定
少今四是定定慧均等如心满足故瑜伽亦谓如
有足者往还如意欲念等者乐欲得定念持于定
进求于定慧者止观法界次第皆云思惟思惟观
境定力成故慧当作思亦恐此是有慧之定举慧
显定亦通。】
「四五根(止)五五力。」
【能生名根深固不动力谓力用排障遣惑。】
「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
【一念觉了定慧平等拣择真伪进修正行心得法
喜轻利安适(止观云除觉分除其浮动故得轻安)禅定现前舍诸妄
念。】
「七八道(正见止正命)巳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明见。」
并如止观第七(四)具释(云云)又小唯正道大通正
助今是小乘道品义当相生三四二五单七只八
若约位则八正对初果七觉对二果。】
「一四念处(止)观法无我。」
【念是观不净等四处是境身受心法不净有五一
种子二住处三自相四自性五究竟受谓领纳有
三一苦受即苦苦二乐受即坏苦三不苦不乐受
即平平之心行苦也无常则刹那不住无我则求
我叵得。】
「二四正勤(止)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如意足者念处正勤慧多定
少今四是定定慧均等如心满足故瑜伽亦谓如
有足者往还如意欲念等者乐欲得定念持于定
进求于定慧者止观法界次第皆云思惟思惟观
境定力成故慧当作思亦恐此是有慧之定举慧
显定亦通。】
「四五根(止)五五力。」
【能生名根深固不动力谓力用排障遣惑。】
「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
【一念觉了定慧平等拣择真伪进修正行心得法
喜轻利安适(止观云除觉分除其浮动故得轻安)禅定现前舍诸妄
念。】
「七八道(正见止正命)巳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明见。」
卷一 第 619b 页 X57-0619.png
【四谛思无漏智语离邪妄业是净业进异苦行定
修无漏念正助法命非邪食五邪四邪如辅行释。】
「然如前所列(止)更不再列。」
【藏通造六故狭别圆造十故广四教迭论至圆最
胜又藏别不即故劣通圆谈即故胜四种四谛出
大经圣行品止观第一委释欲略知者迷真有重
轻故论生灭无生迷中有重轻故论无量无作又
喻化城宝所各有迂直二通生灭如前无生者苦
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无量
者苦即十界之果集即五住烦恼灭谓诸波罗蜜
道即恒沙法门无作者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
本清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
涅槃无灭可證。】
「然四谛中(止)是故然也。」
【声闻根钝支佛则利故支佛以集为初门也慕果
修因且据凡位若初果去则云带果行因支佛不
立分果乃云望果行因文义多途不可一槩又四
谛果前因后且言三藏馀之三教义则不定或云
苦集灭道或云集苦道灭。】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
【古师有言顿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释签云约理
则證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故知诸师偏从理
说华严云随其地位而得解脱(文)所以位者一者
引物希向见贤思齐二者深识位次免生叨滥通
卷一 第 619c 页 X57-0619.png
明四教地位所出如妙玄第四委明下亦略示今
藏教有四门一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二成论空
门明二十七贤圣三昆勒论明双亦门四车匿论
明双非门后二门大论虽指论文不度若空门虽
胜于有门但二十七贤圣学人十八无学有九四
教义云贤人有二圣有二十五(文二十七)而凡位不备
今家不用(释签第五十八纸具引)今依有门明声闻位者有
三意一者凡圣位足二者佛法根本三者符顺教
旨四教义二(十七)云毗昙虽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
佛去世后流传利物且大乘经论破小用小多取
毗昙有门少用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贤圣之
位(文)又(二初)云三藏四门虽俱入道而诸经论多用
有门乃至圆教多用非空非有门(文)七贤如今外
凡三位内凡四位七圣者亦不出四果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即是利钝入见道名(初果)如妙玄据成论
十六心为见道即当初果若有门义当初果向三
信解四见得前二转入修道之名(二果三果)五身證四
教义(十四)判是学人即三果升进妙玄乃以四果向
摄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四果)具如妙玄(二十四)广解
今不列七圣直作四果释者名义显故无他说也。】
「初明声闻位分二(止)初五停心。」
【凡常也圣正也又名贤者善直亦曰邻圣通论七
贤皆具二义别论外凡为善直内凡为邻圣停者
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心者四种一草木
藏教有四门一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二成论空
门明二十七贤圣三昆勒论明双亦门四车匿论
明双非门后二门大论虽指论文不度若空门虽
胜于有门但二十七贤圣学人十八无学有九四
教义云贤人有二圣有二十五(文二十七)而凡位不备
今家不用(释签第五十八纸具引)今依有门明声闻位者有
三意一者凡圣位足二者佛法根本三者符顺教
旨四教义二(十七)云毗昙虽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
佛去世后流传利物且大乘经论破小用小多取
毗昙有门少用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贤圣之
位(文)又(二初)云三藏四门虽俱入道而诸经论多用
有门乃至圆教多用非空非有门(文)七贤如今外
凡三位内凡四位七圣者亦不出四果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即是利钝入见道名(初果)如妙玄据成论
十六心为见道即当初果若有门义当初果向三
信解四见得前二转入修道之名(二果三果)五身證四
教义(十四)判是学人即三果升进妙玄乃以四果向
摄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四果)具如妙玄(二十四)广解
今不列七圣直作四果释者名义显故无他说也。】
「初明声闻位分二(止)初五停心。」
【凡常也圣正也又名贤者善直亦曰邻圣通论七
贤皆具二义别论外凡为善直内凡为邻圣停者
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心者四种一草木
卷一 第 620a 页 X57-0620.png
二肉团三积聚精要四虑知今是虑知之心若泛
论之义通四教(妙玄第五以五停对五品此通圆也四念处第三明停心义通于通
别二教矣)今是三藏声闻助道四教义二云心既调停
乃可习观(文)又贪等是境不净等是观通论则定
论之义通四教(妙玄第五以五停对五品此通圆也四念处第三明停心义通于通
别二教矣)今是三藏声闻助道四教义二云心既调停
乃可习观(文)又贪等是境不净等是观通论则定
卷一 第 620b 页 X57-0620.png
慧调适故曰停心妙玄别对则念处名慧停心名
定若禅门第二以五停心即五门禅则义该大小
通于凡圣菩萨等修今此助门诸文亦异并图示
之。
定若禅门第二以五停心即五门禅则义该大小
通于凡圣菩萨等修今此助门诸文亦异并图示
之。
卷一 第 620c 页 X57-0620.png
五停心诸文列次
卷一 第 620d 页 X57-0620.png
㭊玄不净居初等者彼注文谓顺三毒次第三毒
后㭊果观为著我重者(观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并十八界)散乱即
随烦恼故居第五今以数息安于嗔痴之间一往
列耳四文皆以数息居首者顺修禅人必先摄散
入定故四教义二云今依禅门辨次第也(文)又诸
文专以不净数息居初者妙乐(六十)引俱舍云入道
要二门不净观数息(文)然诸文列次义亦随宜或
卷一 第 620e 页 X57-0620.png
五人各一或一人竖修或多或少不可一准四教
义二云以病前后随人不须定执前后次第也(文)
㭊界与念佛互存没者四教义二云开因缘观出
界方便代也界方便与小乘念佛相同亦破境界
逼迫障(文)又四念处一云问此中何不用念佛停
心答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即须用因缘对
等分念佛对逼迫障(文)又此用治诸文不同今略。
义二云以病前后随人不须定执前后次第也(文)
㭊界与念佛互存没者四教义二云开因缘观出
界方便代也界方便与小乘念佛相同亦破境界
逼迫障(文)又四念处一云问此中何不用念佛停
心答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即须用因缘对
等分念佛对逼迫障(文)又此用治诸文不同今略。
卷一 第 620f 页 X57-0620.png
卷一 第 620g 页 X57-0620.png
若禅门第四明六种治皆出摩诃衍论文相与止
观大同但兼治药病俱兼兼五第五名兼转兼不
转治与止观异且兼至五与具治何别如五药具
治一病不同药病俱兼也又兼转兼不转治彼文
以难有解云只是兼治根性又能兼修转不转治
故别开此又解云恐是具治异名即同四念处亦
对亦转等既兼转与不转亦具兼治复以兼收对
五种义足名略义含与诸文一揆学者宜详止观
第七(十三)明六度治六蔽亦有四种谓对治转治兼
治第一义治非五停义。】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六识妄心于顺情境上引起无厌故云多贪此之
境观禅门第四明三种一外贪男女身分互相贪
著用九想治二内外贪于巳他身而起贪爱用八
背舍治三一切处贪资生五尘等物用大不净观
治㭊玄上明四种一显色谓青黄等作青瘀想二
形色长短等形作坏烂想三妙触自他身分细软
光泽作蛆虫想四供奉祇承适意用死想治也须
知此与念处观身有异一正助不同彼正此助也
二自他境别彼观自身此想他境三假实观异彼
是实观此明假想故故知此当前示外贪用九想
观也。】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
卷一 第 621a 页 X57-0621.png
【此观若准禅门义通大乘境观有三一非理嗔(欻起
嗔心不问可否)修众生缘慈(一切众生如巳眷属)二顺理嗔(人实来恼)修
法缘慈(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诤论嗔(著巳所解)修无缘慈(能所一体
慈即无缘)今小乘助观只是于违情境上忿恨不巳名
曰多嗔当彼第一众生慈耳法界次第明修慈悲
喜舍四无量心今但慈悲㭊玄准俱舍论七周行
慈辅行(九下五)依婆沙明九周行慈下当图出大率
不过七境三乐七境者上亲(父母师长)中亲(兄弟姊妹)下亲
(朋友知识)中人(非冤非亲)下冤(害下亲者)中冤(害中亲者)上冤(害上亲者)三
乐者㭊玄谓诸佛(上)菩萨(中)诸天(下)乐也辅行引
婆沙三禅(上)四事(中)经行处(下)乐也今谓㭊玄三
乐未知何据况声闻助道与佛菩萨乐恐成过分
宜以辅行为准盖辅行引婆沙云问为与众生何
处乐答有说与三禅乐乐中胜故有说与四事乐
巳曾得故有说与曾经行处所有乐至所住处思
惟令得(文九下五)。
卷一 第 621b 页 X57-0621.png
先亲后冤者从易至难顺心成观㭊玄第六观方
与上亲下乐第七方与上亲中乐中亲下乐者一
卷一 第 621c 页 X57-0621.png
者次第修观未暇与故二者顺七周次第每一番
用观先与上乐以为次第中下非要故在后时与
虽前后境境皆三使冤亲等以破嗔障辅行开为
九周者一顺从亲至冤次第与乐不待六七却缘
前亲故二随机宜乐所修不同故且声闻自度何
观众生施与他乐又复前境为得不得盖为破障
且尔运心其实前人实未得乐故㭊玄上云问自
身有乐可施于他忽若自身无乐将何施与答自
身若无乐可施即运心将馀诸天菩萨等乐而惠
施之愿彼冤亲等众生得受如是等乐故又涅槃
疏云虽欲拔苦实未拔苦皆是虚言虽欲与乐实
不得乐此是假说(文)又行者用观当念冤雠如过
去父母等方能冤亲平等与乐广如㭊玄上(云云)
若大经十四梵行品明七境四番修观疏第十开
作两番九周(指归钞第十二卷引)义属别教菩萨所修行相
于今非要故故略不论。】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散者攀缘思虑与定相违息有四相有声曰风结
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今依禅门口诀若禅门云结滞曰喘出入不细曰气
各有其义)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绵绵若存数之则
定数风则散数喘则结数气则劳(矣)数者从一至
十不少不多令心不散禅门有四师一师数出息
不急不胀身则轻利易入三昧二师数入随息内
敛三师出入无在俱随便宜四师依四时用数今
用观先与上乐以为次第中下非要故在后时与
虽前后境境皆三使冤亲等以破嗔障辅行开为
九周者一顺从亲至冤次第与乐不待六七却缘
前亲故二随机宜乐所修不同故且声闻自度何
观众生施与他乐又复前境为得不得盖为破障
且尔运心其实前人实未得乐故㭊玄上云问自
身有乐可施于他忽若自身无乐将何施与答自
身若无乐可施即运心将馀诸天菩萨等乐而惠
施之愿彼冤亲等众生得受如是等乐故又涅槃
疏云虽欲拔苦实未拔苦皆是虚言虽欲与乐实
不得乐此是假说(文)又行者用观当念冤雠如过
去父母等方能冤亲平等与乐广如㭊玄上(云云)
若大经十四梵行品明七境四番修观疏第十开
作两番九周(指归钞第十二卷引)义属别教菩萨所修行相
于今非要故故略不论。】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散者攀缘思虑与定相违息有四相有声曰风结
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今依禅门口诀若禅门云结滞曰喘出入不细曰气
各有其义)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绵绵若存数之则
定数风则散数喘则结数气则劳(矣)数者从一至
十不少不多令心不散禅门有四师一师数出息
不急不胀身则轻利易入三昧二师数入随息内
敛三师出入无在俱随便宜四师依四时用数今
卷一 第 622a 页 X57-0622.png
家正取第三师又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梵语
阿那波那此云遣来(入息)遣去(出息)即是三世诸佛入
道初门通于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门谓数随
止观还净今且为小乘助道耳。】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迷倒不了拨无因果故云愚痴须知著我计断常
并执性实三皆迷倒若明三世十二因缘则破断
常若论二世十二因缘(前十支现在后二支未来)即破我见若
明一念十二因缘(即是一念无明造业乃至生死)即破性执此准
禅门若毗昙大经则以界方便以破著我随机不
同也(六界十八界论开合如集解)三种十二因缘如妙玄三四
教义二具明若束对三道如法数俱舍颂云。
「 三烦恼二业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后际略果前际略因中间广说可比知也补注十二引论具释)」
又云。
「 从惑生惑业
从业生于事
从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十二通名有支道理唯若此也广如辅行三下十四释)」
又古颂云。
「 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
七事同名一苦道」
若释因缘之义如无明因能与行支为缘乃至生
支为因能与老死为缘故(具如㭊玄上)此亦名十二重
城亦曰十二𣗥园亦名十二牵连(如玄签具释)成论更
有三因四缘(释签十引)俱舍及大论明六因四缘(辅行八下)
阿那波那此云遣来(入息)遣去(出息)即是三世诸佛入
道初门通于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门谓数随
止观还净今且为小乘助道耳。】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迷倒不了拨无因果故云愚痴须知著我计断常
并执性实三皆迷倒若明三世十二因缘则破断
常若论二世十二因缘(前十支现在后二支未来)即破我见若
明一念十二因缘(即是一念无明造业乃至生死)即破性执此准
禅门若毗昙大经则以界方便以破著我随机不
同也(六界十八界论开合如集解)三种十二因缘如妙玄三四
教义二具明若束对三道如法数俱舍颂云。
「 三烦恼二业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后际略果前际略因中间广说可比知也补注十二引论具释)」
又云。
「 从惑生惑业
从业生于事
从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十二通名有支道理唯若此也广如辅行三下十四释)」
又古颂云。
「 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
七事同名一苦道」
若释因缘之义如无明因能与行支为缘乃至生
支为因能与老死为缘故(具如㭊玄上)此亦名十二重
城亦曰十二𣗥园亦名十二牵连(如玄签具释)成论更
有三因四缘(释签十引)俱舍及大论明六因四缘(辅行八下)
卷一 第 622b 页 X57-0622.png
与十二支伹开合耳且因缘义甚深愚痴众生何
能观耶禅门云非谓如牛马等但聪明利根不得
正慧邪邪心取理名为愚痴(文)此与支佛何异今
助道破障略论三世支佛正观破惑必须逆顺两
缘百千万世因缘等前引偈亦名果者七正是果
何云亦耶如前指补注十二引论七以事为性故
亦名果普贤观亦通名十二苦事又辅行(三中十四)云
虽有十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文)略
因略果前准俱舍略其数也释签三云亦三世俱
名因果而支数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
略因由中可比二(文)若准婆沙谓前世略果后世
略因者义乃全略既有诚證今姑存之考释签意
正取略数以消论偈。】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止观乃云睡障念处乃云逼迫障禅门第四明三
种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也)障即恶业三种者
一昏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念应身三十二相治二恶念
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等)念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
迫障(身忽卒痛或见无手足火焚水溺等)念法身空寂无为治小乘
当分亦有三身如光明玄若身对教前三各念一
身谓生应报圆念法身诸身具足如辅行念处没
念佛明界方便如前巳示。】
「二别相念处(止)中间例知。」
【于五阴境修四念处为破四倒合五为四也受则
能观耶禅门云非谓如牛马等但聪明利根不得
正慧邪邪心取理名为愚痴(文)此与支佛何异今
助道破障略论三世支佛正观破惑必须逆顺两
缘百千万世因缘等前引偈亦名果者七正是果
何云亦耶如前指补注十二引论七以事为性故
亦名果普贤观亦通名十二苦事又辅行(三中十四)云
虽有十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文)略
因略果前准俱舍略其数也释签三云亦三世俱
名因果而支数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
略因由中可比二(文)若准婆沙谓前世略果后世
略因者义乃全略既有诚證今姑存之考释签意
正取略数以消论偈。】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止观乃云睡障念处乃云逼迫障禅门第四明三
种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也)障即恶业三种者
一昏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念应身三十二相治二恶念
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等)念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
迫障(身忽卒痛或见无手足火焚水溺等)念法身空寂无为治小乘
当分亦有三身如光明玄若身对教前三各念一
身谓生应报圆念法身诸身具足如辅行念处没
念佛明界方便如前巳示。】
「二别相念处(止)中间例知。」
【于五阴境修四念处为破四倒合五为四也受则
卷一 第 622c 页 X57-0622.png
六根对六尘义兼内外故独为一想行一向居内
想起违从行阴造作故合为一夫道品有三十七
独明念处者有三意一如来遗嘱二为成正行三
阴境现前四教义二云念处是佛法入道要门虽
有种种法门而佛遗言但嘱依念处行道(文)又四
念处一云若无念处慧行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文)
止观云大品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
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违经又行人受身
谁不阴入重担现前(文五二)又此念处别明属慧通
亦有定辅行三云四境止心故名为定(文下十七)此总
别相位应知四句四念处一云一境别观别正是
别相性念处二境别观总三境总观别此二是总
相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念处(文法数具出四图)初
则一药对一倒中间二句观心渐熟或别于一境
总用四观或别用一观总观四境(今文略出此句阙前后二句)
第四境观纯熟举一俱得也若㭊玄准俱舍疏前
三皆别相摄第四句方是总相位今依妙玄四念
处初句是别后三皆总又上停心破障至今念处
唯观苦谛至内凡位方通观四谛巳妙玄四(二十三)
云七贤位人明识四谛(文)彼且通举应如今拣又
慧俱无碍修性共缘三种念处念处名同义则有
异至下释四果中更说(云云)心行理外名外凡资
粮者从喻立也欲越三有以此为资使五分法身
不至夭丧。】
想起违从行阴造作故合为一夫道品有三十七
独明念处者有三意一如来遗嘱二为成正行三
阴境现前四教义二云念处是佛法入道要门虽
有种种法门而佛遗言但嘱依念处行道(文)又四
念处一云若无念处慧行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文)
止观云大品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
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违经又行人受身
谁不阴入重担现前(文五二)又此念处别明属慧通
亦有定辅行三云四境止心故名为定(文下十七)此总
别相位应知四句四念处一云一境别观别正是
别相性念处二境别观总三境总观别此二是总
相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念处(文法数具出四图)初
则一药对一倒中间二句观心渐熟或别于一境
总用四观或别用一观总观四境(今文略出此句阙前后二句)
第四境观纯熟举一俱得也若㭊玄准俱舍疏前
三皆别相摄第四句方是总相位今依妙玄四念
处初句是别后三皆总又上停心破障至今念处
唯观苦谛至内凡位方通观四谛巳妙玄四(二十三)
云七贤位人明识四谛(文)彼且通举应如今拣又
慧俱无碍修性共缘三种念处念处名同义则有
异至下释四果中更说(云云)心行理外名外凡资
粮者从喻立也欲越三有以此为资使五分法身
不至夭丧。】
卷一 第 623a 页 X57-0623.png
「三明内凡者(止)亦名七方便位。」
【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
凡以定资慧修四谛观加功用行故云加行圣道
之本亦曰善根煖者从喻如钻燧先烟春阳煖发
得佛法似解也顶观四谛转更分明如登山顶明
瞩四方忍者于四谛中堪忍乐欲亦忍可义世第
一者善根最胜世间第一具如妙玄四(二十四)乃㭊
玄等此四观行者俱舍颂云。
「 从此生煖法(从总相后生煖善根)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观(四谛为所缘十六行为能缘苦下四行苦无常无我集下四者集因缘生
卷一 第 623b 页 X57-0623.png
次生顶亦然(用观同前亦有三品)
下中忍同顶(下忍遍观八谛中忍缩观明减缘行今云同顶者对后上忍唯观苦谛一缘一行故云也释签云下中忍同顶者具观四谛十六行相㭊玄亦云约初观说至下更明减缘行义)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刹那心言一刹那此据满说)
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刹那一刹那尽馀一刹那在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今一刹那引入无漏故云亦然)」
今通前图示及相违文相。
下中忍同顶(下忍遍观八谛中忍缩观明减缘行今云同顶者对后上忍唯观苦谛一缘一行故云也释签云下中忍同顶者具观四谛十六行相㭊玄亦云约初观说至下更明减缘行义)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刹那心言一刹那此据满说)
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刹那一刹那尽馀一刹那在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今一刹那引入无漏故云亦然)」
今通前图示及相违文相。
卷一 第 623c 页 X57-0623.png
卷一 第 623d 页 X57-0623.png
中忍减缘行者若遍缘八谛修三十二行唯名下
忍谓初依欲界苦修四行次例观上二界苦亦四
行又观欲集四行次上界集四行乃至上界道四
行若从前观从后减至上界道谛下唯修三行不
用最后乘之一行名为一周复从前观从后减至
第四番减上界道谛下道之一行到此能缘既无
所缘亦减此道行与缘同名与缘同减故云减缘
卷一 第 623e 页 X57-0623.png
必减行(据初一行)减行不必减缘(据后三行)第五番减欲界
道下乘行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总有三十一
周皆名中忍位唯留一行并所缘苦境入上忍位
(此位所留一行随行者所宜如释签第四云云)是则上四下三七缘与初
行同名行与缘同减故释签四云七周减缘二十
四周减行(文)据理实有七周减缘三十一周减行
法数误列今别图之。
道下乘行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总有三十一
周皆名中忍位唯留一行并所缘苦境入上忍位
(此位所留一行随行者所宜如释签第四云云)是则上四下三七缘与初
行同名行与缘同减故释签四云七周减缘二十
四周减行(文)据理实有七周减缘三十一周减行
法数误列今别图之。
卷一 第 623f 页 X57-0623.png
中忍缘行之图
十六行义如辅行三下(十七)㭊玄上具释又上二界
卷一 第 624a 页 X57-0624.png
合一四谛者同一定地故以欲界现前比上而观
故(㭊玄五义备释云云)此则伏三界四谛下惑至发真时故
上二界同名比法忍智等又十六行行只是观门
涅槃疏亦名十六谛者取谛审观察义故又此减
缘行妙玄三(八)合作八番者以行从缘但约八谛
为八周也四教义二云中忍作十番缩观者约后
七谛以行从缘为七周开欲界苦下所减三行为
三周总为十番妙玄八(二十八)曰三番缩观进成上
忍者以三界不出四谛亦以行从缘减后三谛故
曰三番诸文详略赴缘不同学者不必固执而自
困也此四善根有何胜利俱舍颂云。
「 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释签四云忍位是进煖位是退顶是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文)今云必至涅槃等者四教义二云问煖顶退者何云性地答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人受罪不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文有云顶有三品上品不退)
忍不堕恶道(四教义二十二云下中二忍虽起烦恼恶业而不受三途犹受人天百千生若上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
第一入离生(此一刹那即入见道故同见道离四趣生)」
馀有难文略释于此妙玄三云但作二心观于一
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是名中忍(文)释签四云彼
四心同一行一缘(文)二心者忍智二心虽在世第
一后心发真而得在中忍位中义亦通修故云如
似似彼世第一后心故释签云四心者缘行各二
故云四心妙玄约一故故有二也有云二心者二
刹那中忍位满云四心即四行减至一行一缘二
故(㭊玄五义备释云云)此则伏三界四谛下惑至发真时故
上二界同名比法忍智等又十六行行只是观门
涅槃疏亦名十六谛者取谛审观察义故又此减
缘行妙玄三(八)合作八番者以行从缘但约八谛
为八周也四教义二云中忍作十番缩观者约后
七谛以行从缘为七周开欲界苦下所减三行为
三周总为十番妙玄八(二十八)曰三番缩观进成上
忍者以三界不出四谛亦以行从缘减后三谛故
曰三番诸文详略赴缘不同学者不必固执而自
困也此四善根有何胜利俱舍颂云。
「 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释签四云忍位是进煖位是退顶是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文)今云必至涅槃等者四教义二云问煖顶退者何云性地答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人受罪不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文有云顶有三品上品不退)
忍不堕恶道(四教义二十二云下中二忍虽起烦恼恶业而不受三途犹受人天百千生若上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
第一入离生(此一刹那即入见道故同见道离四趣生)」
馀有难文略释于此妙玄三云但作二心观于一
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是名中忍(文)释签四云彼
四心同一行一缘(文)二心者忍智二心虽在世第
一后心发真而得在中忍位中义亦通修故云如
似似彼世第一后心故释签云四心者缘行各二
故云四心妙玄约一故故有二也有云二心者二
刹那中忍位满云四心即四行减至一行一缘二
卷一 第 624b 页 X57-0624.png
刹那在有云四心者签云于上忍中亦修四行更
有问答请捡详之玄签以难读者更考又释签四
引论明修煖法从欲界至无所有八地各九品并
一具缚总七十三人是则煖法通于三界涅槃经
却云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须知能修之
人通于三界所发煖法依色界定发也签引评家
云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文)涅槃疏作三义释云
一多用定发煖法观从多为言二据中间三界皆
能发于煖法而色界居中故言色有三据处为语
色发煖易欲界则难(文)。】
「次明圣位分三(止)无学道(四果)。」
【初果见理破惑名见道二果去重虑缘真破思惑
名修道四果惑尽名无学道然初果位从世第一
后心苦忍真明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有门以十五心名见道为初果向至十六心是修
道初果摄㭊玄空门以十六心名见道为初果二
果去方属修道宗计不同不须和会今家虽多用
有门高丽师欲令初学易解且准空门注见道是
初果也八忍八智者俱舍颂云。
「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苦智
次缘馀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二亦然」
有问答请捡详之玄签以难读者更考又释签四
引论明修煖法从欲界至无所有八地各九品并
一具缚总七十三人是则煖法通于三界涅槃经
却云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须知能修之
人通于三界所发煖法依色界定发也签引评家
云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文)涅槃疏作三义释云
一多用定发煖法观从多为言二据中间三界皆
能发于煖法而色界居中故言色有三据处为语
色发煖易欲界则难(文)。】
「次明圣位分三(止)无学道(四果)。」
【初果见理破惑名见道二果去重虑缘真破思惑
名修道四果惑尽名无学道然初果位从世第一
后心苦忍真明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有门以十五心名见道为初果向至十六心是修
道初果摄㭊玄空门以十六心名见道为初果二
果去方属修道宗计不同不须和会今家虽多用
有门高丽师欲令初学易解且准空门注见道是
初果也八忍八智者俱舍颂云。
「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苦智
次缘馀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二亦然」
卷一 第 624c 页 X57-0624.png
「一须陀洹(止)又名圣位。」
【预流者预入圣道法流金刚云入流或翻逆流逆
生死流也此断八十八使婆沙论云二十八使见
道断馀六十使修道断(文)先达解云有二种根性
若等观四谛者见道断八十八使若不等观四谛
者见道中唯断三界苦谛下二十八使馀三谛下
见随修道断论中自定见随修断者乃是钝根。】
「二斯陀含(止)故更一来。」
【此果断欲界九品思惑前之六品于初果之后此
果之前须论家家今先明欲惑润七返生死次通
示超次根性后别释家家之义惑有粗细故分九
品无漏智力故经七生私以偈括之。
「 初品润二生
二三四各一
五六共润六
第七断三品(法数有图辅行第六上解)」
所以须七生者成论云于七世中无漏智熟如服
苏法七日病消如歌罗逻等七日一变如亲族法
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
卷一 第 625a 页 X57-0625.png
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故非八(文)次示根性
应云三三断四超住次超三超中开四北峰云考
俱舍㭊玄辅行等只超次二义开为二断四超也。
任断之人非全无观行伹不及次断勤加功行耳
次断者虽异任断乃对超断越次得名本断者辅
行(六上十)云本得非想即是巳断下八地思至十六
心应名阿罗汉向伹名阿那含者以凡地时有漏
智弱但名那含若本断九今名三向若七八品得
名二果断六品等名二果向断五四等但名初果
(文)须抑退者意令此人此生必定起无漏圣道故
(文出俱舍)小超准止观六释只云十六心满超能兼除
欲惑诸品或三两品(六九)及前明家家超至五品乃
至八品辅行解云此之五品(婆沙小超)同四品故(俱舍次断)
应云三三断四超住次超三超中开四北峰云考
俱舍㭊玄辅行等只超次二义开为二断四超也。
任断之人非全无观行伹不及次断勤加功行耳
次断者虽异任断乃对超断越次得名本断者辅
行(六上十)云本得非想即是巳断下八地思至十六
心应名阿罗汉向伹名阿那含者以凡地时有漏
智弱但名那含若本断九今名三向若七八品得
名二果断六品等名二果向断五四等但名初果
(文)须抑退者意令此人此生必定起无漏圣道故
(文出俱舍)小超准止观六释只云十六心满超能兼除
欲惑诸品或三两品(六九)及前明家家超至五品乃
至八品辅行解云此之五品(婆沙小超)同四品故(俱舍次断)
卷一 第 625b 页 X57-0625.png
随其本断(非本断超只是随其本时所伏而断也)品之多少而得为
家家种子(八品名种子)及以无学向果等名(文)故知止
观从浅而说考辅行意小超亦可超至四果又如
止观云十六心后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超至
罗汉(文)昔人误定小超只到四向遂致曲解辅行
向果二字谓之文倒乃四果向耳及定止观或超
至罗汉及是大超今所不取(前图大超下注或云等乃是异说)然
则小超既超至四果与大超何异须知小超凡地
修观伏于见思至十六心或浅或深超果不定若
大超人不论修观一呼善来直超四果又果本断
世禅断思成三根性安得相滥大超根性昔人又
分信法二行闻唱善来成阿罗汉即是法行十六
心后超至四果即是信行(据前引止观)无稽之论今亦
不然若大超引物希向有教无人又后通教菩萨
智利二乘及与圆人便成正觉非无超义但荷负
众生慈悲愿重教门不说也具如止观六云云家
家者受生处不一也人中三洲天上六欲张王不
同宫院等别故论天家家人家家不等家家平等
家家(具如㭊玄下)俱舍颂云。
「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断三品则损四生后三生在断四品则损五生后二生在)
断至五二向(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一来果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断至七品或八品犹有一生间隔)
此则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七八为三果向断九方得三果)」
家家种子(八品名种子)及以无学向果等名(文)故知止
观从浅而说考辅行意小超亦可超至四果又如
止观云十六心后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超至
罗汉(文)昔人误定小超只到四向遂致曲解辅行
向果二字谓之文倒乃四果向耳及定止观或超
至罗汉及是大超今所不取(前图大超下注或云等乃是异说)然
则小超既超至四果与大超何异须知小超凡地
修观伏于见思至十六心或浅或深超果不定若
大超人不论修观一呼善来直超四果又果本断
世禅断思成三根性安得相滥大超根性昔人又
分信法二行闻唱善来成阿罗汉即是法行十六
心后超至四果即是信行(据前引止观)无稽之论今亦
不然若大超引物希向有教无人又后通教菩萨
智利二乘及与圆人便成正觉非无超义但荷负
众生慈悲愿重教门不说也具如止观六云云家
家者受生处不一也人中三洲天上六欲张王不
同宫院等别故论天家家人家家不等家家平等
家家(具如㭊玄下)俱舍颂云。
「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断三品则损四生后三生在断四品则损五生后二生在)
断至五二向(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一来果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断至七品或八品犹有一生间隔)
此则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七八为三果向断九方得三果)」
卷一 第 625c 页 X57-0625.png
此论颂一卷八品世亲造唐奘译今出第六贤圣
品更有俱舍论三十卷九品造者译者同上皆名
新译真谛旧译俱舍论十二卷及论释十二卷辅
行所准正是新译若止观超断五品名家家乃准
婆沙论也欲惑之体是正三毒贪嗔痴慢在痴摄
七生断者观有明暗惑有厚薄馀如上说三缘者
一断惑缘能断三品拣异一品二品五品者二成
相缘治彼三四成无漏根拣异本断未成无漏三
受生缘更受欲界三生二生拣异即生般涅槃者
三缘阙一非家家义俱舍论云即预流者进断修
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文重加类节)若断七八亦具三
缘转名一间此约次断若小超人亦论家家具三
缘否有云小超三缘不具(精英集)进法师云论虽不
说义具三缘止观六既云十六心后即有一念超
至那含(文)验知小超断见惑时兼发一念无漏之
智即成根缘馀二例说若尔与次断何别小超一
念兼发次断必论加行况次断根性无超越义自
可拣也前所引颂为颂次断为颂超断原夫止观
验知颂文唯颂次断故曰此次断义(指所引俱舍)与今
文同(会同小超得云家家)转赞云既曰预流者进断修惑则
颂次断明(〔矣〕旧称无家家以判颂有功也)昔交师谓颂小超杂编
破之谓颂次断或超次俱颂后复多说今并四直
之学者请勿广誊增无益之弊辅行云若超若次
进断三四(文六上)得非小超亦至四品那彼释家家
卷一 第 626a 页 X57-0626.png
三二处生故以五品功齐四品而总言耳非谓小
超剩至四品止六引婆沙云次断五品名斯陀含
向超断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名斯陀含果超断
六品名一往来次断七品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
八品名一种子(文俱舍名一间婆沙名一种子有一品惑在故也)且次断
五品名二向超断五品名家家又斯陀含与一往
来那含向与一种子其义无别何分超次精微集
云超次对辨皆有某意初对为显超次有异次人
断五必六未受家家之名小超五品有命终者故
名家家也中后二对为显超次是同中则俱名二
果并号一来华梵互举后则影略互显名三向及
一种子(文)宪章谓咎分过德用有抑扬未必全尔
不暇评也止观六明小超云或三两品即是家家
辅行云或三两品名家家者应云三四或恐文误
或婆沙不同(文)准诸文说乃恐文误或论中亦有
断两品论四生家家者故云或婆沙不同也杂编
有云亦可断欲一二品五四生家家妙玄四云断
欲界一品烦恼乃至五品皆是于向亦名胜进须
陀洹约此论家家(文)文意既以一品乃至五品得
论家家霅川之说或未为失但恐教门定故不应
说也次断之人必断大品应唯三品何至四耶又
断第八何不至九断大品巳更进断小品有何不
可不至九者有得果越界二义具如辅行(六上)任断
七生何义不立家家之名有云教门方便立家家
超剩至四品止六引婆沙云次断五品名斯陀含
向超断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名斯陀含果超断
六品名一往来次断七品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
八品名一种子(文俱舍名一间婆沙名一种子有一品惑在故也)且次断
五品名二向超断五品名家家又斯陀含与一往
来那含向与一种子其义无别何分超次精微集
云超次对辨皆有某意初对为显超次有异次人
断五必六未受家家之名小超五品有命终者故
名家家也中后二对为显超次是同中则俱名二
果并号一来华梵互举后则影略互显名三向及
一种子(文)宪章谓咎分过德用有抑扬未必全尔
不暇评也止观六明小超云或三两品即是家家
辅行云或三两品名家家者应云三四或恐文误
或婆沙不同(文)准诸文说乃恐文误或论中亦有
断两品论四生家家者故云或婆沙不同也杂编
有云亦可断欲一二品五四生家家妙玄四云断
欲界一品烦恼乃至五品皆是于向亦名胜进须
陀洹约此论家家(文)文意既以一品乃至五品得
论家家霅川之说或未为失但恐教门定故不应
说也次断之人必断大品应唯三品何至四耶又
断第八何不至九断大品巳更进断小品有何不
可不至九者有得果越界二义具如辅行(六上)任断
七生何义不立家家之名有云教门方便立家家
卷一 第 626b 页 X57-0626.png
者为令圣者畏经生故速得證果任断根性不畏
经生故不说也。】
「三阿那含(止)进断上八地思。」
【此果断欲界下三品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取證四
果而般涅槃(此云灭度)就此释般那含此名从略乃是
般涅槃之阿那含也旧对家家称为般般义无所
准又此且论有馀涅槃俱舍论云般涅槃者谓有
馀依有馀师说亦无馀依此不应理(文重加类节)止观
六云次断初禅初品至非想第八品凡七十一品
悉名阿罗汉向六种那含位在其中(文)辅行六(上六)
引大论俱舍释之大论七种一中般二生般三行
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色界)六现般(欲界)七无色般俱
舍七种前五如大论第六却取无色般(辅行脱一无字乃云
但取色般并五为六)第七方立现般荆溪谓俱舍不立现般
指七种中第六不立耳非谓论文不明现般若大
论中则现般第六据二论六种一立一不立对释
止观故有此言旧谓那含唯此一难自报慈尧法
师释出莫不承用无他论也伹诸文种数多少今
准俱舍三七种图示然后对拣颂云。
「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馀能往有顶(馀字指不杂修有顶是非非想处)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辅行六上㭊玄上具释论颂七种先色次无色后欲般今图顺三界次第览者悉之)」
经生故不说也。】
「三阿那含(止)进断上八地思。」
【此果断欲界下三品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取證四
果而般涅槃(此云灭度)就此释般那含此名从略乃是
般涅槃之阿那含也旧对家家称为般般义无所
准又此且论有馀涅槃俱舍论云般涅槃者谓有
馀依有馀师说亦无馀依此不应理(文重加类节)止观
六云次断初禅初品至非想第八品凡七十一品
悉名阿罗汉向六种那含位在其中(文)辅行六(上六)
引大论俱舍释之大论七种一中般二生般三行
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色界)六现般(欲界)七无色般俱
舍七种前五如大论第六却取无色般(辅行脱一无字乃云
但取色般并五为六)第七方立现般荆溪谓俱舍不立现般
指七种中第六不立耳非谓论文不明现般若大
论中则现般第六据二论六种一立一不立对释
止观故有此言旧谓那含唯此一难自报慈尧法
师释出莫不承用无他论也伹诸文种数多少今
准俱舍三七种图示然后对拣颂云。
「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馀能往有顶(馀字指不杂修有顶是非非想处)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辅行六上㭊玄上具释论颂七种先色次无色后欲般今图顺三界次第览者悉之)」
卷一 第 626c 页 X57-0626.png
卷一 第 627a 页 X57-0627.png
卷一 第 627b 页 X57-0627.png
大论七种名同俱舍列次少异更不再出俱舍论
云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
命终生于无色此并前五成六不还复有不行色
无色界即住于此现般涅槃并前六为七(文重加类节)
色界遍没只十六天大梵是天主我慢无想乃界
道所居故圣者不生此二天也俱舍复有九种即
于色般合五为三有行无行皆生般摄即开三为
九颂云。
「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释签五㭊玄下引论备释)」
诸文或云五种独指色般或云八种三界七中加
不定般(补注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遍有不定进老示不定相乃约期心欲界便般涅槃
或未能克却生上界而取證也或期生上界忽发宿习欲界即證色无色准说)杂心论七
卷一 第 627c 页 X57-0627.png
种妙玄所用于色界五初开中为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并后
四成七毗昙有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如释签
第五具示色界中般者初离欲界生色界时厌苦
心切即在中有而般涅槃故属色摄若至色界上
生馀天虽有中有不得论般为无宿习厌苦力故
(如析玄下)无色不立中般者指归钞(十八)云经云无色众
生无有中阴者毗昙法中说除四空馀一切处定
有中阴以无色界无处所故(文)又俱舍明随于何
处得无色定于命终时即生无色前图中引五差
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辅行六(上三)㭊玄下(十三)委释
行相由此五禅生五净居又乐论议者恐就下界
修观时说非生净居有论议也以二禅上无语言
故(文)。】
四成七毗昙有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如释签
第五具示色界中般者初离欲界生色界时厌苦
心切即在中有而般涅槃故属色摄若至色界上
生馀天虽有中有不得论般为无宿习厌苦力故
(如析玄下)无色不立中般者指归钞(十八)云经云无色众
生无有中阴者毗昙法中说除四空馀一切处定
有中阴以无色界无处所故(文)又俱舍明随于何
处得无色定于命终时即生无色前图中引五差
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辅行六(上三)㭊玄下(十三)委释
行相由此五禅生五净居又乐论议者恐就下界
修观时说非生净居有论议也以二禅上无语言
故(文)。】
卷一 第 627d 页 X57-0627.png
「四阿罗汉(止)又名孤调解脱。」
【此位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巳圆(我生巳尽梵行
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无法可学名无学果亦名究竟(如㭊玄下)
阿罗汉者文句一云或言无翻含三义故净名疏
十引智论释云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
怖魔以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文因果对释也)多含
不翻乃今家正意以三义翻之乃顺古耳若释比
丘因名乞士等对举果名盖欲显大比丘之阶位
也(如法华文句及观经疏)又前标声闻通凡圣位若阿罗汉
局第四果此位所修三昧一名金刚二名重空三
名电光(上二名如妙玄第四电光如止观第九电光义通初果金刚三昧通前五种罗汉重
空别在不动罗汉所修)此果别号有二种三种六种九种及
果性退不退今历示之先明二种。
卷一 第 628a 页 X57-0628.png
卷一 第 628b 页 X57-0628.png
初时不时从缘得名次慧俱约观立号三坏不坏
依境受称也或准正理论以时不时歒对慧俱若
准妙玄四(二十六)及四教义二(十六)信法各二不得灭
尽定者但是慧解脱得灭尽定者名俱解脱旧云
歒对乃从正从多各对则旁正兼举以信行亦有
带事兼修法行亦有缘空直入若坏不与慧俱同
假名集准经论祖文列十义拣判慧俱后人束作
五义一约性共慧人修性念处俱人修共念处(四教
义二)二约正助慧人正道断结俱人兼修助道(光明句中
四教义二)三约事理直缘真理名慧脱带事兼修名俱
脱事者一带根本四禅俱人亦依世禅修六行观
故二带无漏禅慧人但至观禅俱人具修观练薰
修(止观第九婆沙亦有少分慧脱全分慧脱此有三根全无四禅下根也能修一禅至四禅中根
也能修无漏禅至九想十想上根也俱人能修一二三禅下根具四禅中根修观练薰修上根也妙乐二
云四禅一切罗汉并得次观等四俱解脱人方乃具足)三得灭尽定(如妙玄四二十六)
巳上三事俱人兼得也四约神变慧人十四变化
俱人作十八变(文句二)五约三明八解俱人则具慧
人则无若辅行云通通于六明唯局三(天眼宿命漏尽三也)
卷一 第 628c 页 X57-0628.png
诸罗汉皆能得之(文)此有阙具之义婆沙云若有
一明二明名慧解脱(文)准知俱人三明具足次明
三种。
(性念处者亦名自性念处缘理断结除自性过共念处者正
助合修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及世间文字所缘处广也具如
四念处一四教义二俱舍亦有三种罗汉各论三念处)。
慧俱略如上无疑者三藏教法四韦陀典天文地
理一切通达故曰无疑四教义二云问不应别说
无疑九种罗汉无此名目答此出智度论明欲结
集法藏集千罗汉皆得共解脱无碍解脱也(文)既
是大论开出在佛世时俱人所摄佛世且明自行
入道是故诸文只云慧俱(六种九种皆无此名若集论明六种中有无疑
法者与不动法名异义一非今无疑)释签五(十九)云得灭尽定但名俱
解脱人以未修缘念处终非无疑解脱也(文)故知
无碍乃俱人中胜者耳小大言之慧俱并小无疑
乃名大阿罗汉妙乐一(三十一)引中阿含舍利弗问
一明二明名慧解脱(文)准知俱人三明具足次明
三种。
(性念处者亦名自性念处缘理断结除自性过共念处者正
助合修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及世间文字所缘处广也具如
四念处一四教义二俱舍亦有三种罗汉各论三念处)。
慧俱略如上无疑者三藏教法四韦陀典天文地
理一切通达故曰无疑四教义二云问不应别说
无疑九种罗汉无此名目答此出智度论明欲结
集法藏集千罗汉皆得共解脱无碍解脱也(文)既
是大论开出在佛世时俱人所摄佛世且明自行
入道是故诸文只云慧俱(六种九种皆无此名若集论明六种中有无疑
法者与不动法名异义一非今无疑)释签五(十九)云得灭尽定但名俱
解脱人以未修缘念处终非无疑解脱也(文)故知
无碍乃俱人中胜者耳小大言之慧俱并小无疑
乃名大阿罗汉妙乐一(三十一)引中阿含舍利弗问
卷一 第 628d 页 X57-0628.png
五百比丘几三明几俱解脱几慧解脱佛言九十
人三明九十三俱解脱馀但慧解脱荆溪云三明
者即无疑解脱(文)须知三明是俱人得取其胜者
复云无疑也后明六种附拣七种及列九种然后
约六种明果性退否。
人三明九十三俱解脱馀但慧解脱荆溪云三明
者即无疑解脱(文)须知三明是俱人得取其胜者
复云无疑也后明六种附拣七种及列九种然后
约六种明果性退否。
卷一 第 629a 页 X57-0629.png
卷一 第 629b 页 X57-0629.png
六种约根性慧俱约观行九种乃根性观行兼举
耳又九是空门二十七贤圣中之无学为答福田
长者所问显福田之多赴机生善故又六种明二
加行差别如㭊玄(下二十九)须者捡之果性退否者俱
舍颂云。
「 阿罗汉有六
退法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信行转入修道名信解)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见得亦名见至亦是法行转入之名)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六种罗汉有先世种性定者有后来修练根性转劣成胜者如本是退法练成思法乃至不动或思练成护乃至进练成不动唯初退法是先种性无练根者又练根通资加修三位唯除见道以时速不能转根故)
四从种性退(第一退法最下无处可退第六利根不退唯中间四种根性有退如第二退为第一乃至第五退为第四又此退性乃是练根非先定根性也)
五从果非先(前五种从无学果退居学位第六则不退也亦是练根论退非先种性也非先二字总颂果性二种退者若㭊玄辨果退非先中云
卷一 第 629c 页 X57-0629.png
非先有退者
但据馀四说(果退虽在前五若论非先唯中间四第一退法虽无练根不论性退不妨亦有果退之义)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第六于尽智后能起无生智所以果性皆不论退馀五有退以不起无生智故本住不动练根不动皆无退义)
馀尽或正见(五种尽智后或但起正见)
此应果皆有(尽智后正见六种应果皆有)」
巳上颂语取㭊玄意略注欲学者便于忆持更详
彼文可也且罗汉见思巳尽巳證无学所以有退
者考论祖语(妙玄四(二十六)止观九止观九(十二)上十五)盖由信行慧解
脱人不修事禅不得灭尽定或世智断惑但得尽
智不得无生智遇著违缘还起烦恼故有退也(违缘
者一长病二远行三谏诤四营事五多读诵又大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
家五乐多游行)又㭊玄谓非先种性者但是无学一道所
但据馀四说(果退虽在前五若论非先唯中间四第一退法虽无练根不论性退不妨亦有果退之义)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第六于尽智后能起无生智所以果性皆不论退馀五有退以不起无生智故本住不动练根不动皆无退义)
馀尽或正见(五种尽智后或但起正见)
此应果皆有(尽智后正见六种应果皆有)」
巳上颂语取㭊玄意略注欲学者便于忆持更详
彼文可也且罗汉见思巳尽巳證无学所以有退
者考论祖语(妙玄四(二十六)止观九止观九(十二)上十五)盖由信行慧解
脱人不修事禅不得灭尽定或世智断惑但得尽
智不得无生智遇著违缘还起烦恼故有退也(违缘
者一长病二远行三谏诤四营事五多读诵又大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
家五乐多游行)又㭊玄谓非先种性者但是无学一道所
卷一 第 629d 页 X57-0629.png
成不得坚固故有退若是先种性由学无学二道
资持坚固故无退(彼文更果退性不退等四句分别)然前五种未
必全退有遇违缘者故有退耳故辅行(九上十五)云然慧
解脱亦不并退有退义故说有退(文)又退者非久
辅行云问退经几时答经少时乃至自不知退若
自知退当修胜进方便复次彼烦恼现在前时心
生惭愧速作方便如明眼人昼日平地颠蹶寻即
还起(文)释签云此生之中必得无疑极至临终亦
得无学故(文五十九)或曰前时不时各有慧俱不动既
从时解脱生得非六种皆有退义耶答慧人未必
一向论退恐只钝根有漏智断遇违缘者退今复
图示。
资持坚固故无退(彼文更果退性不退等四句分别)然前五种未
必全退有遇违缘者故有退耳故辅行(九上十五)云然慧
解脱亦不并退有退义故说有退(文)又退者非久
辅行云问退经几时答经少时乃至自不知退若
自知退当修胜进方便复次彼烦恼现在前时心
生惭愧速作方便如明眼人昼日平地颠蹶寻即
还起(文)释签云此生之中必得无疑极至临终亦
得无学故(文五十九)或曰前时不时各有慧俱不动既
从时解脱生得非六种皆有退义耶答慧人未必
一向论退恐只钝根有漏智断遇违缘者退今复
图示。
卷一 第 630a 页 X57-0630.png
卷一 第 630b 页 X57-0630.png
六种论退局第四果通辨四果退不退者㭊玄引
三家一萨婆多云初果不退后三果退二大众部
云前三果退第四不退三经部宗云初四两果不
退中间二果有退(广如彼文)彼伹注云三师难定今恐
成诤略为和融辅行(九上十五)引娑沙云阿罗汉退牵
二三果退犹如井砂上下有砖中间唯砂上砖若
颓从上至下其中间砂岂得不颓四果如上砖二
果如中砂初果如底下(乃至)初果之前更无有果若
彼退时更无住处(文)不可圣退为凡夫也合彼初
师然见道既有不等观四谛如婆沙云二十八使
见道断馀六十使修道断(先断三界苦下惑见)见既分尽果
理未圆例如身子六住尚退后三果中断惑之智
通漏无漏是则四果俱退俱不退三师之说说皆
无妨碍子缚者见思烦恼果缚者五阴报质也灰
身灭智究竟无馀然身子入灭而均提答佛何云
五分法身不灭耶释签(十)云无作之业至未来世
名为不灭非常住不灭(文)无作业者乃功薰耳(云
云)声闻自度故名孤调断欲九品立二三果上八
卷一 第 630c 页 X57-0630.png
地思唯一无学者止观云如险处多难多须城壁
欲界多难多果体息也(文六七)故知上界定地少难
唯立一果若尔七圣中二为见道(信行法行)二为修道
(信解见得)二为无学道(时解脱不时解脱)复以身證对四果向
者何耶有云位邻无学将断非非想惑特立此位
如别圆之有等觉也今谓空有二论设位不等教
门方便多少随宜耳妙玄明身證得灭尽定约似
證也成论云不得灭尽定名身證者对四果真證
夺而言之。】
「略明声闻位竟。」
天台四教仪备释上
欲界多难多果体息也(文六七)故知上界定地少难
唯立一果若尔七圣中二为见道(信行法行)二为修道
(信解见得)二为无学道(时解脱不时解脱)复以身證对四果向
者何耶有云位邻无学将断非非想惑特立此位
如别圆之有等觉也今谓空有二论设位不等教
门方便多少随宜耳妙玄明身證得灭尽定约似
證也成论云不得灭尽定名身證者对四果真證
夺而言之。】
「略明声闻位竟。」
天台四教仪备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