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76-B¶ 第 581b 页
天台四教仪科解卷下(会永嘉记入于观师本文)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天台四教集解卷下
「次明通教者。」
【二通教分三初标此教正明无生四谛化三乘人
同證真理。】
「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
【二通前下释文为四初略释名义分二初约通前
后释钝根證果与藏大同是故通前利根见中不
异别圆故云通后四念处云通有三义一因果俱
通通当教是亦通前也二因通果不通即受接者
三通别通圆即籍通开导人此二是通后也。】
「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
名通教。」
【二又从下就当教释通者同也所谓声闻缘觉菩
976-B¶ 第 581c 页 X57-0581.png
萨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言说在事无言
是理道即观智达事即理即理之道无生道也以
此之道体解六凡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
但有名字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常自有等所以即
空幻有即空真谛也即此三人通同之义约所證
同故前文云通前藏也约教有异故今又就无言
说道体色空也复次须知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此
八皆通三乘之人何者同禀无生教通也同缘即
色是空理通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智通也须陀
洹若智若断是无生忍断通也皆乘摩诃衍行通
也同行十地位通也同学般若因通也同到萨婆
若果通也。】
「依大品经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
【二依大品下广释位次文为二初广释前当教位
四初通标一家所立通教不定部帙但方等般若
中有三人共学即判为通教今大品经乾慧十地
通义昭著故特标之。】
「一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
停心总别等三位齐。」
【二一下别释文分十段初乾慧地乾有其慧心行
理外三藏五停总别等三观慧虽拙外凡位同。】
「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
四善根齐。」
【二性地法谓幻有性谓即空心游理内性水沾润
是理道即观智达事即理即理之道无生道也以
此之道体解六凡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
但有名字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常自有等所以即
空幻有即空真谛也即此三人通同之义约所證
同故前文云通前藏也约教有异故今又就无言
说道体色空也复次须知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此
八皆通三乘之人何者同禀无生教通也同缘即
色是空理通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智通也须陀
洹若智若断是无生忍断通也皆乘摩诃衍行通
也同行十地位通也同学般若因通也同到萨婆
若果通也。】
「依大品经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
【二依大品下广释位次文为二初广释前当教位
四初通标一家所立通教不定部帙但方等般若
中有三人共学即判为通教今大品经乾慧十地
通义昭著故特标之。】
「一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
停心总别等三位齐。」
【二一下别释文分十段初乾慧地乾有其慧心行
理外三藏五停总别等三观慧虽拙外凡位同。】
「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
四善根齐。」
【二性地法谓幻有性谓即空心游理内性水沾润
976-B¶ 第 582a 页 X57-0582.png
然虽如此若望圣位如鍮比金故云相似见思不
动故云伏惑约教虽异内凡伏惑莫不皆然故与
三藏四善根齐。】
「三八人地。」
【三八人地言八人者即八忍也八忍具足智少一
分是故云耳欲界四谛四忍四智色无色界亦复
如是欲界忍智名之为法色无色界名之为比八
忍八智从苦谛起一忍一智如其次第至道谛时
初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名十六心今八忍
是十五心也。】
「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
发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
【四见地见真理也无生观慧无有间断故云无间
言此二位入无间者玄义止观及大四教皆云三
地入无间也。
言与藏教初果齐者准妙玄中明七
圣位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释签解
云舍凡入圣者至苦忍巳次第无间必入初果今
从后说通云圣人辅行云忍者因也请观此文故
知三地名为圣者从后说之约通论也从初而说
别而论之犹在无间尚名为因将舍凡性而向圣
性未全圣也故辅行云如十五心虽巳有于七智
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犹名为因准止观明通
位有三一者三乘共十地位如今四教所列是也
二借别名以名通教三乘共位三借别名单名通
动故云伏惑约教虽异内凡伏惑莫不皆然故与
三藏四善根齐。】
「三八人地。」
【三八人地言八人者即八忍也八忍具足智少一
分是故云耳欲界四谛四忍四智色无色界亦复
如是欲界忍智名之为法色无色界名之为比八
忍八智从苦谛起一忍一智如其次第至道谛时
初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名十六心今八忍
是十五心也。】
「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
发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
【四见地见真理也无生观慧无有间断故云无间
言此二位入无间者玄义止观及大四教皆云三
地入无间也。
言与藏教初果齐者准妙玄中明七
圣位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释签解
云舍凡入圣者至苦忍巳次第无间必入初果今
从后说通云圣人辅行云忍者因也请观此文故
知三地名为圣者从后说之约通论也从初而说
别而论之犹在无间尚名为因将舍凡性而向圣
性未全圣也故辅行云如十五心虽巳有于七智
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犹名为因准止观明通
位有三一者三乘共十地位如今四教所列是也
二借别名以名通教三乘共位三借别名单名通
976-B¶ 第 582b 页 X57-0582.png
教菩萨之位此之二义如下所引若妙玄中乃以
借别名通共位谓之别名名别义通又以借别单
名菩萨谓之三乘共位菩萨别立忍名名目虽异
大旨是同以准大论乾慧地是菩萨伏忍名虽借
别义必依通故止观云若三地断见四地应断思
若四地断见三地应未断若用两地断见为出入
观不出入观若不出入则无两地若出入者非断
见位人师救云经说如此今言经借别显通耳别
见义长云三四地通见义短不出入观若言三地
约断见初若言四地约断见后此乃借别而名通
也近人盛说三地四地名为开前十地菩萨名为
合后三四不分名之合前佛菩萨异名之开后未
知何文有兹开合。】
「五薄地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与藏教二果齐。」
【五薄地欲惑稍轻故名为薄。】
「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尽与藏教三果齐。」
【六离欲地欲惑全亡故名为离。】
「七巳辨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伹断正使不能侵习如
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
【七巳辨地智断功毕故名巳辨见思二惑非傍曰
正驱役名使久习气分全在故云不能侵也观智
如烧正使如木习气如炭。】
「八辟支佛地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
【八辟支佛地能侵习气名为烧炭而未全尽如有
借别名通共位谓之别名名别义通又以借别单
名菩萨谓之三乘共位菩萨别立忍名名目虽异
大旨是同以准大论乾慧地是菩萨伏忍名虽借
别义必依通故止观云若三地断见四地应断思
若四地断见三地应未断若用两地断见为出入
观不出入观若不出入则无两地若出入者非断
见位人师救云经说如此今言经借别显通耳别
见义长云三四地通见义短不出入观若言三地
约断见初若言四地约断见后此乃借别而名通
也近人盛说三地四地名为开前十地菩萨名为
合后三四不分名之合前佛菩萨异名之开后未
知何文有兹开合。】
「五薄地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与藏教二果齐。」
【五薄地欲惑稍轻故名为薄。】
「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尽与藏教三果齐。」
【六离欲地欲惑全亡故名为离。】
「七巳辨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伹断正使不能侵习如
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
【七巳辨地智断功毕故名巳辨见思二惑非傍曰
正驱役名使久习气分全在故云不能侵也观智
如烧正使如木习气如炭。】
「八辟支佛地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
【八辟支佛地能侵习气名为烧炭而未全尽如有
976-B¶ 第 582c 页 X57-0582.png
灰存所以共地而高下者论云三人同断正使同
入涅槃故名为共喻如烧木有炭有灰故名高下
故辅行云通教二乘七地巳前与菩萨共名共声
闻若尔八地巳上过二乘地何故亦名共菩萨耶
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不同别圆始终别故问七
地思尽何故六地名共声闻八名支佛何故七地
名共支佛答通义从容具如后拣请读止观则知
拣文。】
「九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九菩萨地见思巳亡名正使尽此约自行故同二
乘若欲利他则须扶习扶谓扶持习即见思之气
分也润谓润益生即分段之形生也所谓扶持见
思之气分而润益故受生焉良以通教不明中道
应本何能称物施为是故菩萨虽断正使不专證
空慈悲悯物欲济含生其如见思先巳断讫更无
惑业而致受生所所以扶持正使气分作利生本
仍须先时故留馀习方可扶持更加带空之心及
以四弘之愿润生三界利乐有情当此之时深观
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尘沙劣慧既亦断之法
眼种智于是明矣应知习气不能润生今此但是
故留而巳又复扶习唯在通教言道观者道谓化
导观即空观带空出假此二俱行故曰双流出假
化物游诸世间譬如儿戏故云游戏大论中问神
入涅槃故名为共喻如烧木有炭有灰故名高下
故辅行云通教二乘七地巳前与菩萨共名共声
闻若尔八地巳上过二乘地何故亦名共菩萨耶
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不同别圆始终别故问七
地思尽何故六地名共声闻八名支佛何故七地
名共支佛答通义从容具如后拣请读止观则知
拣文。】
「九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九菩萨地见思巳亡名正使尽此约自行故同二
乘若欲利他则须扶习扶谓扶持习即见思之气
分也润谓润益生即分段之形生也所谓扶持见
思之气分而润益故受生焉良以通教不明中道
应本何能称物施为是故菩萨虽断正使不专證
空慈悲悯物欲济含生其如见思先巳断讫更无
惑业而致受生所所以扶持正使气分作利生本
仍须先时故留馀习方可扶持更加带空之心及
以四弘之愿润生三界利乐有情当此之时深观
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尘沙劣慧既亦断之法
眼种智于是明矣应知习气不能润生今此但是
故留而巳又复扶习唯在通教言道观者道谓化
导观即空观带空出假此二俱行故曰双流出假
化物游诸世间譬如儿戏故云游戏大论中问神
976-B¶ 第 583a 页 X57-0583.png
通所作何名游戏答犹如幻师种种变现菩萨亦
尔是故名戏又三三昧中空为上诸馀行法皆名
为下下如儿戏问菩萨但当出生三味何须游戏
答菩萨心巳出生三昧欣乐出入亦名游戏神名
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因
中说果名净佛土若诸众生见心炽盛悭贪蔽重
菩萨化之令生正见无所吝惜愿成佛时国土清
净一切正见能舍众生来至其国是名因中净果
佛土此一既然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蔽亦
皆准说净名记云三藏教中无净土教但以烦恼
润业而生故于秽土成佛无爽有六度行无净土
教教无行缺终无成佛无净土因无行之佛有教
无人六度之行有因无果行既无果反成无行通
人亦云修净土行若任当教虽有其文乃寄利人
堪被接者通教菩萨有净土行知十方佛二乘道
理不合知之自鄙不发永不求故菩萨虽知佛犹
永灭永灭乃与取土义乖故知此佛无人有教教
既权施不称因行故于权教不须苦穷准支佛见
百佛世界亦合应知有十方佛只恐见处不知有
佛又只一界唯一佛化知亦无妨故二十部亦有
许知十方佛者此亦宜为大教梯渐故二乘人亦
知亦不知通教菩萨修净土因若依跨节是则净
土义通诸教故有四土横竖摄物由摄生时有五
差故所谓人天及四教也。】
尔是故名戏又三三昧中空为上诸馀行法皆名
为下下如儿戏问菩萨但当出生三味何须游戏
答菩萨心巳出生三昧欣乐出入亦名游戏神名
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因
中说果名净佛土若诸众生见心炽盛悭贪蔽重
菩萨化之令生正见无所吝惜愿成佛时国土清
净一切正见能舍众生来至其国是名因中净果
佛土此一既然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等蔽亦
皆准说净名记云三藏教中无净土教但以烦恼
润业而生故于秽土成佛无爽有六度行无净土
教教无行缺终无成佛无净土因无行之佛有教
无人六度之行有因无果行既无果反成无行通
人亦云修净土行若任当教虽有其文乃寄利人
堪被接者通教菩萨有净土行知十方佛二乘道
理不合知之自鄙不发永不求故菩萨虽知佛犹
永灭永灭乃与取土义乖故知此佛无人有教教
既权施不称因行故于权教不须苦穷准支佛见
百佛世界亦合应知有十方佛只恐见处不知有
佛又只一界唯一佛化知亦无妨故二十部亦有
许知十方佛者此亦宜为大教梯渐故二乘人亦
知亦不知通教菩萨修净土因若依跨节是则净
土义通诸教故有四土横竖摄物由摄生时有五
差故所谓人天及四教也。】
976-B¶ 第 583b 页 X57-0583.png
「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
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
【十佛地分三初成佛案妙玄中共位菩萨别立忍
名第十佛地成佛之相誓扶馀习生阎浮提八相
成道前之五相与三藏同唯成佛相于道树下得
一念相应慧与无生谛理相应断烦恼习名为佛
也故此一念相应之慧不可谓之三十四心应知
只是空慧念耳断残习者以菩萨时断正使竟留
馀气分故分但断残习成佛残即正使之馀气也
准大论中金银琉璃车渠颇梨赤珠码碯是名七
宝木树是劣七宝是胜表通教法胜过三藏天衣
化生表一切法皆如幻故与三藏佛所證是同名
现带劣本通教佛所现身量十里百亿放光巍巍
异于三藏丈六一里故云胜应或云但空名为带
劣不空中道名为胜应以通教有合身义故华严
成道其唯别圆鹿苑所明三藏丈六两处初成不
云通佛方等般若乃论八相故知圣应随顺物机
若云秘密二处不无。】
「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法轮。」
【二为下转法轮。】
「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灰俱尽。」
【三缘尽下入涅槃妙玄亦云娑罗双树入般涅槃
留舍利为天人福田佛地只是断习成道望因总
举正习俱除习气全在如炭少分侵之如灰佛地
976-B¶ 第 583c 页 X57-0583.png
俱无炭灰咸尽在菩萨时巳烧木故。】
「经云三兽度河谓象马兔也谕断惑不同故又经云
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
【三经云下引證经云即是涅槃经也象喻菩萨马
譬支佛兔如声闻河水喻于即空之理三兽渡河
而象力大马力次之兔力最劣河水是一以象马
兔脚有长短所以渡河有浅深异是故三乘虽同
即空而声闻人只除正使支佛侵习菩萨断正扶
习润生当知入空不无优降须了约法所以三乘
因果是同约人而辨是则三乘因果有殊幻有之
俗名为诸法即空之理名为实相幻有即空三乘
皆得二乘非佛其意可知菩萨在因故不名佛若
论至果名佛何疑然今且约在因而说故中论云
诸法实相三人共得妙玄判之即偏真也文在中
论言经云者或恐误矣然论引佛说岂非经云耶
然华严经云诸法实性相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
佛然但云二乘部中无通教更待检寻大品等经。】
「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證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
同證偏真。」
【四此教下结示同异三因大同三果小异大同故
同学般若小异故习尽不等虽异而同同断同證
如前所引八义咸同若三藏教谛缘度殊三因大
异三乘微别三果小同虽同而异如中卷引八三
不同言分段者分段生死三界六道支分形段。】
「经云三兽度河谓象马兔也谕断惑不同故又经云
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
【三经云下引證经云即是涅槃经也象喻菩萨马
譬支佛兔如声闻河水喻于即空之理三兽渡河
而象力大马力次之兔力最劣河水是一以象马
兔脚有长短所以渡河有浅深异是故三乘虽同
即空而声闻人只除正使支佛侵习菩萨断正扶
习润生当知入空不无优降须了约法所以三乘
因果是同约人而辨是则三乘因果有殊幻有之
俗名为诸法即空之理名为实相幻有即空三乘
皆得二乘非佛其意可知菩萨在因故不名佛若
论至果名佛何疑然今且约在因而说故中论云
诸法实相三人共得妙玄判之即偏真也文在中
论言经云者或恐误矣然论引佛说岂非经云耶
然华严经云诸法实性相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
佛然但云二乘部中无通教更待检寻大品等经。】
「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證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
同證偏真。」
【四此教下结示同异三因大同三果小异大同故
同学般若小异故习尽不等虽异而同同断同證
如前所引八义咸同若三藏教谛缘度殊三因大
异三乘微别三果小同虽同而异如中卷引八三
不同言分段者分段生死三界六道支分形段。】
976-B¶ 第 584a 页 X57-0584.png
「然于菩萨中有二种谓利钝。」
【二然于下广释通前后位文分为二初双标欲明
前后是故云然二乘灭想复置不论所以但云于
菩萨中自分利钝二种不同然通二乘于法华前
得二味益亦可前进显露不接秘密咸通。】
「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
殊果与藏教齐故言通前。」
【二钝则下双释分二初释通前伹见偏空成当教
佛即前共位第十地也荣茂华因剋获实果果位
居上是故云头斯皆约喻以立其名行因虽殊约
教而说果与藏齐就證而辨因果且举一教一證
通前之义释在于此不其然者何谓故言如何点
示次文通后故今分科敢言符契。】
「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
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
来接故言通后。」
【二若利下释通后二初正释非但见空先暂同钝
兼见不空后彰于利一人先后不同故云非但兼
见既云不空正当中道中道即是别圆所诠别诠
但中不具诸法如云外月似出水华圆诠不但即
具二边然一家明中道复二一离断常属前二教
二约佛性为后二教教权故但理实名中斯是别
教佛性之中圆教称实寂而常照一切无非遮那
中道虽但不伹皆名利根通后别圆其义如是问
976-B¶ 第 584b 页 X57-0584.png
四教释义罄无不尽何须更明受接之说答岂闻
受接非四教乎是故须知初后咸同故云四教始
终殊异故云受接三接虽分大乘摄尽何须难于
更明接耶故大品经八地闻中九地修中如此说
者非通非别通教始终不观常住别人初地巳證
中道岂可八地方闻中耶故须约接以销此文经
从下根云八九地准义合有中上二根是故即有
三根受接仍分三种谓圆接通圆接别别接通也
所云接者中道接真如金接鍮二物相接是故云
耳从下根者为欲示于真内中故故待證空方为
点示令深观空即见不空中上二根亦见真巳方
示中空但由中上真空既浅是故说教多附下根
问接义为在法华之前亦通法华答五时皆有何
须定之然则须知交际之接在法华前名会之接
在于法华鹿苑密论涅槃追说是故五时通皆有
接问接唯菩萨亦通二乘答法华前接则唯菩萨
密通二乘法华中接非但二乘亦兼菩萨故法华
中接三乘者皆约显露法华巳前接于菩萨亦复
如是问受接被接此二何别答一往分之受接约
机被接约应究而论之亦何隔别问接独机然在
应亦尔答感应道交不可偏矣问接巳为在通第
十地为居别圆初地初住答从旧从本是第十地
从教从證在于地住略如向说广在诸文。】
「问何位受接进入何位。」
受接非四教乎是故须知初后咸同故云四教始
终殊异故云受接三接虽分大乘摄尽何须难于
更明接耶故大品经八地闻中九地修中如此说
者非通非别通教始终不观常住别人初地巳證
中道岂可八地方闻中耶故须约接以销此文经
从下根云八九地准义合有中上二根是故即有
三根受接仍分三种谓圆接通圆接别别接通也
所云接者中道接真如金接鍮二物相接是故云
耳从下根者为欲示于真内中故故待證空方为
点示令深观空即见不空中上二根亦见真巳方
示中空但由中上真空既浅是故说教多附下根
问接义为在法华之前亦通法华答五时皆有何
须定之然则须知交际之接在法华前名会之接
在于法华鹿苑密论涅槃追说是故五时通皆有
接问接唯菩萨亦通二乘答法华前接则唯菩萨
密通二乘法华中接非但二乘亦兼菩萨故法华
中接三乘者皆约显露法华巳前接于菩萨亦复
如是问受接被接此二何别答一往分之受接约
机被接约应究而论之亦何隔别问接独机然在
应亦尔答感应道交不可偏矣问接巳为在通第
十地为居别圆初地初住答从旧从本是第十地
从教从證在于地住略如向说广在诸文。】
「问何位受接进入何位。」
976-B¶ 第 584c 页 X57-0584.png
【二料拣文为二初问通教为是何位受接为复进
入别圆何位。】
「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
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
【二答分二初约通教定三根斯乃答向何位受接
之问也上根三地四地者三地虽在无间三昧在
因非果未全是圣将向而巳是则三地未可受接
故荆溪云始从四地终至九地咸受接名四地为
上六七为中八九居下故知四地方论受接若接
通教必须圣位然荆溪云乾慧性地观慧犹劣是
故亦复不受接名故知三地次第无间必至四地
从后而说通云圣人所以且云上根三地剋定而
言须至四地文义从容善自斟酌然受接位通圆
接别今但约通分三根者良以今文正明通教也
中下二根分对地位亦与向引荆溪文异准上根
意思之可知。】
「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别十回向圆十信
位若真位受接别初地圆初住。」
【二所接下约别圆分真似即是答向进入别圆何
位之问也净名记云若从接边通是所接别圆是
能只缘所有可接之理则令能有能接之功况义
在通并含能所若其不以接义释者何以明于通
中利根根生待接接俟机成此乃以应望机故通
是所接也若以机望应则别圆为所接焉今云所
976-B¶ 第 585a 页 X57-0585.png
接之教真似不同正是以机望应也亦可谓之所
接之教是通真似不同是别圆则符记文之能所
也真谓实道真證似谓方便相似受谓容受机堪
受应应可受机皆云受也被(平义切)覆也说别圆之
中道被而覆之以接通故云被也亦可谓之通教
利根而被别圆来接也则机应皆有被义也故真
位接亦名胜进似位亦名案位接也此约下根下
根胜进多至地住真位接也中上入者此则不定
按其位次若接入别七地巳前入别十住八地巳
去入别十行及十回向入别既尔入圆准思圆若
接别位接贤位辅行又云谓用前教有始无终巳
用七八不至九十即用后教有终无始但用向地
不须住行亦下根也八九进退准三四思之妙玄
约教故分三接止观就理但言一接三接一接开
合之殊义亦相摄然约教理三一须分然圆接别
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十向问十向修中云何
圆中接但中耶答别十回向义有多途自有教道
说修但中实无人也自有修假而受接者自有三
观圆修之者所言圆中接伹中者别教通论皆曰
但中故云圆中接但中耳其实但接修假观人以
由无人修但中故纵接伹中亦约说矣问下根受
接别向圆修同耶异耶答此须分别何者下根受
接约圆接别圆修乃是正修于圆又圆接别通于
住行圆修之人别在十向又复受接自接修假圆
接之教是通真似不同是别圆则符记文之能所
也真谓实道真證似谓方便相似受谓容受机堪
受应应可受机皆云受也被(平义切)覆也说别圆之
中道被而覆之以接通故云被也亦可谓之通教
利根而被别圆来接也则机应皆有被义也故真
位接亦名胜进似位亦名案位接也此约下根下
根胜进多至地住真位接也中上入者此则不定
按其位次若接入别七地巳前入别十住八地巳
去入别十行及十回向入别既尔入圆准思圆若
接别位接贤位辅行又云谓用前教有始无终巳
用七八不至九十即用后教有终无始但用向地
不须住行亦下根也八九进退准三四思之妙玄
约教故分三接止观就理但言一接三接一接开
合之殊义亦相摄然约教理三一须分然圆接别
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十向问十向修中云何
圆中接但中耶答别十回向义有多途自有教道
说修但中实无人也自有修假而受接者自有三
观圆修之者所言圆中接伹中者别教通论皆曰
但中故云圆中接但中耳其实但接修假观人以
由无人修但中故纵接伹中亦约说矣问下根受
接别向圆修同耶异耶答此须分别何者下根受
接约圆接别圆修乃是正修于圆又圆接别通于
住行圆修之人别在十向又复受接自接修假圆
976-B¶ 第 585b 页 X57-0585.png
修自是次第二观若入中道与圆不异是则受接
必须圆修圆修未必全同受接以有通局不同假
中之异故也。】
「问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断四住止出三界同證
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何故分二。」
【三总拣藏通文为二初问三乘断證既乃不殊何
故分为二教之异当知此以断證之同而难约教
折体之异。】
「答诚如所问。」
【二答文分二初许所问实如所问断證既同何故
教二。】
「然同而不同所證虽同大小巧拙永异此之二教是
界内教。」
【二然下正答同异分二初答虽同而异断證虽同
何妨教异约教虽异何妨證同虽异而同虽同而
异别圆既云方便等土名为界外藏通只云三界
六道名为界内藏通虽云断惑出界此乃理在正
习事外及以事理波水相即非谓界外别有国土
别圆判之方云外耳。】
「藏是界内小拙不通于大故小折色入空故拙此教
三人虽当教内有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槩钝根
故须折破也。」
【二藏是下别释异义分二初释小拙不通于大故
小者三藏菩萨伏惑而巳二乘灭想根败不生此
必须圆修圆修未必全同受接以有通局不同假
中之异故也。】
「问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断四住止出三界同證
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何故分二。」
【三总拣藏通文为二初问三乘断證既乃不殊何
故分为二教之异当知此以断證之同而难约教
折体之异。】
「答诚如所问。」
【二答文分二初许所问实如所问断證既同何故
教二。】
「然同而不同所證虽同大小巧拙永异此之二教是
界内教。」
【二然下正答同异分二初答虽同而异断證虽同
何妨教异约教虽异何妨證同虽异而同虽同而
异别圆既云方便等土名为界外藏通只云三界
六道名为界内藏通虽云断惑出界此乃理在正
习事外及以事理波水相即非谓界外别有国土
别圆判之方云外耳。】
「藏是界内小拙不通于大故小折色入空故拙此教
三人虽当教内有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槩钝根
故须折破也。」
【二藏是下别释异义分二初释小拙不通于大故
小者三藏菩萨伏惑而巳二乘灭想根败不生此
976-B¶ 第 585c 页 X57-0585.png
皆约于法华前说是故三藏不通于大又约二乘
不通于大菩萨复转成衍中人又二乘至方等般
若得通别益非今文意且从设教不通大论折色
入空故拙者谓法实有折尽见空境观若此岂非
拙欤故大论云譬如有医用于针药名之为拙亦
如有渡用于草筏名之为拙所言折者折谓折破
此之折名本乎外道观一极微若尽不尽今三藏
教观无常等亦名折者对破外道折非正也故破
实俗而见空理名正折焉三乘次第对上中下平
斗斛木谓之槩也以小望衍一槩钝矣。】
「通教则界内大巧大谓大乘初门故巧谓体色入空
故虽当教中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槩为利。」
【二通下释大巧分二初正释。
大谓大乘初门者问
大乘初门为在当教为通别圆答妙玄之中正有
此问彼答文中约通别圆为初门也此是三根受
接义矣且云菩萨二乘置之巧谓体色入空者且
约当教三乘故也谓法幻有体达即空如是境观
灼然巧矣故大论云譬如有医用于咒术名之为
巧亦如有渡用于方舟名之为巧以衍望小咸名
利焉。】
「问教既大乘何故有二乘之人。」
【二料拣分二初问应知但云大乘则通当教亦是
若云大乘初门则取通后别圆今既大乘何以却
有二乘中下。】
不通于大菩萨复转成衍中人又二乘至方等般
若得通别益非今文意且从设教不通大论折色
入空故拙者谓法实有折尽见空境观若此岂非
拙欤故大论云譬如有医用于针药名之为拙亦
如有渡用于草筏名之为拙所言折者折谓折破
此之折名本乎外道观一极微若尽不尽今三藏
教观无常等亦名折者对破外道折非正也故破
实俗而见空理名正折焉三乘次第对上中下平
斗斛木谓之槩也以小望衍一槩钝矣。】
「通教则界内大巧大谓大乘初门故巧谓体色入空
故虽当教中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槩为利。」
【二通下释大巧分二初正释。
大谓大乘初门者问
大乘初门为在当教为通别圆答妙玄之中正有
此问彼答文中约通别圆为初门也此是三根受
接义矣且云菩萨二乘置之巧谓体色入空者且
约当教三乘故也谓法幻有体达即空如是境观
灼然巧矣故大论云譬如有医用于咒术名之为
巧亦如有渡用于方舟名之为巧以衍望小咸名
利焉。】
「问教既大乘何故有二乘之人。」
【二料拣分二初问应知但云大乘则通当教亦是
若云大乘初门则取通后别圆今既大乘何以却
有二乘中下。】
976-B¶ 第 586a 页 X57-0586.png
「答朱雀门中何妨庶民出入故人虽有小教定是大
大乘兼小渐引入实岂不巧哉。」
【二答问中但云大乘答中仍取法华意说故云渐
引入实教虽大乘不妨二人一往通以二乘为小
密论二乘亦可入实今准渐引故如向云帝王南
门名为朱雀门下百姓往还无碍。】
「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
【四般若下结示通当教义是共般若今云等者等
取通后不共之义故略广释及以结示二意无亏。】
「略明通教竟。」
【三略明下总结。】
「次明别教者。」
【三别教三初标。】
「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
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
【二此教下释三初释名义二初正释方便等土故
云界外非二乘佛名独菩萨别名不共不云不共
但云别者不共二乘伹在华严今欲收于二酥中
别是故伹立别教之名以由此法通二乘闻但是
法别在菩萨耳故共不共约人而辨通别之语约
法而言四念处云教别者佛日先照菩萨也理别
者三谛隔历也智别者三智次第也断别者三惑
前后也行别者五行差殊也位别者不相摄也因
别者一因迥出也果别者一果不融也故此八义
976-B¶ 第 586b 页 X57-0586.png
皆约界外故云别前悉菩萨法故别后圆。】
「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
【二涅槃下引證四谛无量如前巳辨二乘不知约
不共说二酥纵闻亦所不达故非所知如涅槃中
我于一时在耆阇崛共弥勒说世谛舍利弗等不
识亦如净名中须菩提不知以何答。】
「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
此并别教之相也。」
【二诸大下正示别教行位文分二初略示三藏则
三祇百劫通教乃扶习润生圆则不起于座别乃
尘沙劫海故诸大乘委明斯义。】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
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明
十地涅槃明五行。」
【二华严下广明分二初总列诸经二初正列华严
等者华严经中不云十信若十住前有十梵行自
古讲者指为十信然经文中无十信名四念处云
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
登地中多明别义又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
从第二住至第七住又似别义于七住中又明相
即次行向地又是差别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
二门故华严中位有圆别今文且示别教之位故
云住行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佛也言璎珞者
菩萨本业璎珞经明六轮六忍等庄严法身故云
「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
【二涅槃下引證四谛无量如前巳辨二乘不知约
不共说二酥纵闻亦所不达故非所知如涅槃中
我于一时在耆阇崛共弥勒说世谛舍利弗等不
识亦如净名中须菩提不知以何答。】
「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
此并别教之相也。」
【二诸大下正示别教行位文分二初略示三藏则
三祇百劫通教乃扶习润生圆则不起于座别乃
尘沙劫海故诸大乘委明斯义。】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
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明
十地涅槃明五行。」
【二华严下广明分二初总列诸经二初正列华严
等者华严经中不云十信若十住前有十梵行自
古讲者指为十信然经文中无十信名四念处云
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
登地中多明别义又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
从第二住至第七住又似别义于七住中又明相
即次行向地又是差别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
二门故华严中位有圆别今文且示别教之位故
云住行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佛也言璎珞者
菩萨本业璎珞经明六轮六忍等庄严法身故云
976-B¶ 第 586c 页 X57-0586.png
璎珞也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者真谛译金光明
帝王经三身分别品明十地巳又云入如来地如
来地者为三种净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
净也故云十地佛果也。
胜天王明十地者胜天王
般若经云尔时众中有一天王名钵婆罗故胜天
王即是名也涅槃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
儿行次第五行在别教矣。】
「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
说。」
【二如是下辨意四念处云方等前分对缘散说亦
未有阶次但散说得道而巳未论地位至璎珞中
总结阶级乃明五十二地若诸般若前分亦对缘
散说未有阶次至胜天王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
后无等觉妙玄云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结诸般
若推其意者譬如军师荡寇巳竟乃叙功勋定其
爵禄经明地位亦复如是所以诸位不同皆是随
机之说问法华何不明位答璎珞结诸方等仁王
结诸般若法华但决诸权以入于实耳。】
「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经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
断證之相。」
【二然下别依璎珞文分二初述意为二初立义依
经四念处云一期教门诸大乘经门门不同位位
各别行人釆用其意亦殊位次具足须依璎珞妙
玄云须依璎珞仁王两经若论断伏高下须依大
帝王经三身分别品明十地巳又云入如来地如
来地者为三种净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
净也故云十地佛果也。
胜天王明十地者胜天王
般若经云尔时众中有一天王名钵婆罗故胜天
王即是名也涅槃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
儿行次第五行在别教矣。】
「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
说。」
【二如是下辨意四念处云方等前分对缘散说亦
未有阶次但散说得道而巳未论地位至璎珞中
总结阶级乃明五十二地若诸般若前分亦对缘
散说未有阶次至胜天王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
后无等觉妙玄云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结诸般
若推其意者譬如军师荡寇巳竟乃叙功勋定其
爵禄经明地位亦复如是所以诸位不同皆是随
机之说问法华何不明位答璎珞结诸方等仁王
结诸般若法华但决诸权以入于实耳。】
「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经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
断證之相。」
【二然下别依璎珞文分二初述意为二初立义依
经四念处云一期教门诸大乘经门门不同位位
各别行人釆用其意亦殊位次具足须依璎珞妙
玄云须依璎珞仁王两经若论断伏高下须依大
976-B¶ 第 587a 页 X57-0587.png
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涅槃五行十功德用众经
意共成初心教观耳。】
「以五十二位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
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
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大分
如此自下细释。」
【二以五下分文可见。】
「初言十信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
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见思烦恼故
名伏忍位(外凡)与藏教七贤位通教乾慧性地齐。」
【二初言下释分二初凡分二初外凡十信别教地
位既准璎珞今亦依彼消释名义彼经上卷敬首
菩萨问一切贤圣名字何等佛答乃说十住十行
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又十住前明十恒沙名
字菩萨常行十心即十信也彼经又以十信列在
四十二位后其间名目与今所列颇有不同至下
临文一一点示彼经下卷释义品中但释住行向
地等妙而十信名亦不消释今引璎珞解释住行
向地等妙且准楞严消十信名然楞严中位正在
圆信常住理名曰信心忆念无忘名曰念心真精
进趣名精进心心精智慧名曰慧心周遍湛寂名
曰定心定光无退名不退心保持不失名护法心
回向佛地名回向心今文回向在护法前此依旧
译璎珞经说安住无失名为戒心十方随愿名曰
意共成初心教观耳。】
「以五十二位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
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
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大分
如此自下细释。」
【二以五下分文可见。】
「初言十信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
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见思烦恼故
名伏忍位(外凡)与藏教七贤位通教乾慧性地齐。」
【二初言下释分二初凡分二初外凡十信别教地
位既准璎珞今亦依彼消释名义彼经上卷敬首
菩萨问一切贤圣名字何等佛答乃说十住十行
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又十住前明十恒沙名
字菩萨常行十心即十信也彼经又以十信列在
四十二位后其间名目与今所列颇有不同至下
临文一一点示彼经下卷释义品中但释住行向
地等妙而十信名亦不消释今引璎珞解释住行
向地等妙且准楞严消十信名然楞严中位正在
圆信常住理名曰信心忆念无忘名曰念心真精
进趣名精进心心精智慧名曰慧心周遍湛寂名
曰定心定光无退名不退心保持不失名护法心
回向佛地名回向心今文回向在护法前此依旧
译璎珞经说安住无失名为戒心十方随愿名曰
976-B¶ 第 587b 页 X57-0587.png
愿心故此十心以信为本名十信也别信既尔圆
信准思但即不即具不具异下去诸位亦复如是
然则又有凡圣之位进退异焉璎珞六忍初名伏
忍良以见思忍伏故也教门虽异外凡伏同故齐
藏通下去准此。】
「次明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尽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齐)二治
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巳上六住
断三界思惑尽得位不退与藏通二佛齐)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巳上三住
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前二不知名目)亦名习种性用从假入空观见
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
【二内凡三初十住此十皆住真空之理故云住也
于诸劫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名发心
住常随空心净诸法门名治地住长养众行名修
行住生在佛家种性清净名生贵住多习无量善
根名方便具足住今云具足方便此依新翻而说
成就第六般若法门名正心住入于无生毕竟空
界名不退住不生邪倒破菩提心名童真住从佛
王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名法王子住观空无相
得无生心名灌顶住首楞严云如国大王以诸国
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为
灌顶取四海水置金瓶内灌太子顶今亦如是法
水灌顶是故云也尘沙者譬法门之数多也能化
六凡分段三界故云断界内也而能修学四圣变
易等法故云伏界外也前藏通二不知界外之名
信准思但即不即具不具异下去诸位亦复如是
然则又有凡圣之位进退异焉璎珞六忍初名伏
忍良以见思忍伏故也教门虽异外凡伏同故齐
藏通下去准此。】
「次明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尽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齐)二治
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巳上六住
断三界思惑尽得位不退与藏通二佛齐)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巳上三住
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前二不知名目)亦名习种性用从假入空观见
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
【二内凡三初十住此十皆住真空之理故云住也
于诸劫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名发心
住常随空心净诸法门名治地住长养众行名修
行住生在佛家种性清净名生贵住多习无量善
根名方便具足住今云具足方便此依新翻而说
成就第六般若法门名正心住入于无生毕竟空
界名不退住不生邪倒破菩提心名童真住从佛
王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名法王子住观空无相
得无生心名灌顶住首楞严云如国大王以诸国
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为
灌顶取四海水置金瓶内灌太子顶今亦如是法
水灌顶是故云也尘沙者譬法门之数多也能化
六凡分段三界故云断界内也而能修学四圣变
易等法故云伏界外也前藏通二不知界外之名
976-B¶ 第 587c 页 X57-0587.png
言习种性者六种性名出璎珞经习谓修习种即
能生性名不改由修习故所以能生无有改变戒
疏中说能生报佛从假入空者此次第三观出璎
珞经上卷从生死之虚假以四性而推寻即见真
空之理故云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也无伪名
真非虚曰谛异事为理照见真空名为慧眼知一
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
中三谛具如仁王璎珞两经经云一有谛二无谛
三中道第一义谛有谛亦名俗谛无谛亦名真谛
新译仁王只云二谛慈恩不立三谛弃于旧译也
误哉误哉。】
「次明十行者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
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断界外尘
沙惑)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
种智。」
【二明十行此十皆有化他之行故云行也始入法
空不为邪动名欢喜行常化众生使得法利名饶
益行得法忍心无我我所名无嗔恨行今文中云
无违逆者亦依新翻常修忍法谦下恭敬名无违
逆行常住功德现化众生名无尽行今文中云无
屈挠(奴教切曲也从手者非)者亦依新翻行大精进令一切
至究竟涅槃名无屈挠行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名
无痴乱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名善现行于我我
所一切皆空名无著行三世佛中常行敬顺名尊
能生性名不改由修习故所以能生无有改变戒
疏中说能生报佛从假入空者此次第三观出璎
珞经上卷从生死之虚假以四性而推寻即见真
空之理故云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也无伪名
真非虚曰谛异事为理照见真空名为慧眼知一
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
中三谛具如仁王璎珞两经经云一有谛二无谛
三中道第一义谛有谛亦名俗谛无谛亦名真谛
新译仁王只云二谛慈恩不立三谛弃于旧译也
误哉误哉。】
「次明十行者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
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断界外尘
沙惑)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
种智。」
【二明十行此十皆有化他之行故云行也始入法
空不为邪动名欢喜行常化众生使得法利名饶
益行得法忍心无我我所名无嗔恨行今文中云
无违逆者亦依新翻常修忍法谦下恭敬名无违
逆行常住功德现化众生名无尽行今文中云无
屈挠(奴教切曲也从手者非)者亦依新翻行大精进令一切
至究竟涅槃名无屈挠行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名
无痴乱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名善现行于我我
所一切皆空名无著行三世佛中常行敬顺名尊
976-B¶ 第 588a 页 X57-0588.png
重行今文中云难得行者亦依新翻菩萨成就难
得善根名难得行说法授人成物轨则名善法行
二谛非如亦非非相名真实行断界外尘沙且在
方便土耳因前习性以成此性能生法佛名性种
性通教带空出假别教破空出假以别教有中道
应本所以破空而入假也此假即是建立之假此
观亦名平等观也于差别法审而非虚名见俗谛
问俗在于事何名谛耶答摩诃止观有此料拣彼
引地持明二法性俗谛既得名事法性岂非谛耶
又复应知缘于俗谛恒沙三昧名为俗理缘众生
病及神通等利生之事名为俗事照见诸法一一
无谬名为法眼知十法界诸种差别化道功成名
道种智。】
「次明十迥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
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
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
解脱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
旬居方便有馀士(巳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
【三十回向此十皆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故云回
向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名救
护众生离众生相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
名为不坏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名等一切诸佛以
大愿力入一切佛士供养一切佛名至一切处以
常住法授与前人名无尽功德藏行无漏善善恶
得善根名难得行说法授人成物轨则名善法行
二谛非如亦非非相名真实行断界外尘沙且在
方便土耳因前习性以成此性能生法佛名性种
性通教带空出假别教破空出假以别教有中道
应本所以破空而入假也此假即是建立之假此
观亦名平等观也于差别法审而非虚名见俗谛
问俗在于事何名谛耶答摩诃止观有此料拣彼
引地持明二法性俗谛既得名事法性岂非谛耶
又复应知缘于俗谛恒沙三昧名为俗理缘众生
病及神通等利生之事名为俗事照见诸法一一
无谬名为法眼知十法界诸种差别化道功成名
道种智。】
「次明十迥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
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
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
解脱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
旬居方便有馀士(巳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
【三十回向此十皆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故云回
向以无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名救
护众生离众生相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
名为不坏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名等一切诸佛以
大愿力入一切佛士供养一切佛名至一切处以
常住法授与前人名无尽功德藏行无漏善善恶
976-B¶ 第 588b 页 X57-0588.png
不二名随顺平等善根今文中云入一切者亦依
新翻新翻释义亦云随顺由随顺故能入一切以
观善恶无二一相名随顺观一切众生今文之中
上有等字无观字者亦依新翻等故随顺随顺故
观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名真如相以般
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名无缚无著解脱觉一
切法中道无相名入法界无量空假之心既巳满
足正修中道第一义观无明不起忍伏故也由伏
无明则成相似中道种性当分之中如观道立故
名为道望后佛果能生名种不改名性三百由旬
如前巳辨约生死处加方便土若约烦恼更加尘
沙若约观智更加假观以此增前为四百也中观
为实空观为权权名方便五住巳断见思四住更
有馀一无明住在名为有馀须知四上所出之文
如思益云日月光佛命其梵天来此土云汝当用
十法游彼世界娑婆世界名染净世界即凡圣同
居土也如法华云我于馀国作佛大论云二乘虽
不生三界界外有净土受法性身即方便有馀土
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实报土也如普
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也七住
巳还名位不退由断见思證真如空自巳之位不
退转也八住至此名行不退由断尘沙化他行满
化他之行无退转也若至初地名念不退二边之
念不能退也须知三藏三果通教六地别教六住
新翻新翻释义亦云随顺由随顺故能入一切以
观善恶无二一相名随顺观一切众生今文之中
上有等字无观字者亦依新翻等故随顺随顺故
观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名真如相以般
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名无缚无著解脱觉一
切法中道无相名入法界无量空假之心既巳满
足正修中道第一义观无明不起忍伏故也由伏
无明则成相似中道种性当分之中如观道立故
名为道望后佛果能生名种不改名性三百由旬
如前巳辨约生死处加方便土若约烦恼更加尘
沙若约观智更加假观以此增前为四百也中观
为实空观为权权名方便五住巳断见思四住更
有馀一无明住在名为有馀须知四上所出之文
如思益云日月光佛命其梵天来此土云汝当用
十法游彼世界娑婆世界名染净世界即凡圣同
居土也如法华云我于馀国作佛大论云二乘虽
不生三界界外有净土受法性身即方便有馀土
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实报土也如普
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也七住
巳还名位不退由断见思證真如空自巳之位不
退转也八住至此名行不退由断尘沙化他行满
化他之行无退转也若至初地名念不退二边之
念不能退也须知三藏三果通教六地别教六住
976-B¶ 第 588c 页 X57-0588.png
圆教六信残思未尽犹在同居四果七地七住七
信思惟既尽生方便土八地八住八信巳上虽破
尘沙及伏无明尘沙既不润界外生牵报并由无
漏为因是故亦在方便土中唯有别圆初地初住
获妙果报居实报土生身得忍未入灭者但名华
报也。】
「次明十地者一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
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
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
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巳上九地地地各断
一品无明證一分中道)。」
【二圣位分二初因又二初十地地名能持證中道
地能持众善故名地焉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到有
无边平等双照名欢喜地法身般若解脱谓之三
常乐我净谓之德纵横之三德也圣位能生不改
变故名圣种性也见中道故名见道也不加功力
任运流入名无功用也分身横应百界度生名百
界作佛也若至二地千界作佛三地巳去莫不皆
悉十倍增之一生兜率二诧胎三住胎四出胎五
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名八相也若约
生死处加实报土若约烦恼更加无明若约观智
更加中道以此增前名五百也修中道因称实感
报依正不隔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也分
信思惟既尽生方便土八地八住八信巳上虽破
尘沙及伏无明尘沙既不润界外生牵报并由无
漏为因是故亦在方便土中唯有别圆初地初住
获妙果报居实报土生身得忍未入灭者但名华
报也。】
「次明十地者一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
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
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
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𦦨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巳上九地地地各断
一品无明證一分中道)。」
【二圣位分二初因又二初十地地名能持證中道
地能持众善故名地焉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到有
无边平等双照名欢喜地法身般若解脱谓之三
常乐我净谓之德纵横之三德也圣位能生不改
变故名圣种性也见中道故名见道也不加功力
任运流入名无功用也分身横应百界度生名百
界作佛也若至二地千界作佛三地巳去莫不皆
悉十倍增之一生兜率二诧胎三住胎四出胎五
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名八相也若约
生死处加实报土若约烦恼更加无明若约观智
更加中道以此增前名五百也修中道因称实感
报依正不隔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也分
976-B¶ 第 589a 页 X57-0589.png
證寂光名初入宝所也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同于
虚空名离垢地光慧信忍习佛之道极净明生名
发光地此新译也旧翻第三谓之明地发光即明
也顺无生忍观一切法名𦦨慧地顺忍修道三界
无明莫不皆空名难胜地上顺诸法观于三世寂
灭无二名现前地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常向上地
念念寂灭名远行地以无生观舍于三界名不动
地入于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名善慧地璎珞
经中云妙慧地妙即善也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
同真如亦等法界妙云普覆名法云地一分中道
一点在上纵也般若解脱二点在下横也前云三
德今云中道纵横互现耳。】
「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
名有上士。」
【二等觉位亦名无垢地过十地解入百千三昧照
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
觉故名等觉更有一品无明尘垢虽有如无故名
无垢所修观智纯一坚利喻若金刚名金刚心有
一生在未全损之名为一生过此之后即补果佛
妙觉之处名为补处更有妙觉上位可登名有上
士问为用金刚智断无明为用妙觉智断无明答
涅槃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问何故胜鬘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
所能断答别圆地住乃至等觉莫不皆用佛菩提
虚空名离垢地光慧信忍习佛之道极净明生名
发光地此新译也旧翻第三谓之明地发光即明
也顺无生忍观一切法名𦦨慧地顺忍修道三界
无明莫不皆空名难胜地上顺诸法观于三世寂
灭无二名现前地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常向上地
念念寂灭名远行地以无生观舍于三界名不动
地入于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名善慧地璎珞
经中云妙慧地妙即善也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
同真如亦等法界妙云普覆名法云地一分中道
一点在上纵也般若解脱二点在下横也前云三
德今云中道纵横互现耳。】
「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
名有上士。」
【二等觉位亦名无垢地过十地解入百千三昧照
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
觉故名等觉更有一品无明尘垢虽有如无故名
无垢所修观智纯一坚利喻若金刚名金刚心有
一生在未全损之名为一生过此之后即补果佛
妙觉之处名为补处更有妙觉上位可登名有上
士问为用金刚智断无明为用妙觉智断无明答
涅槃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问何故胜鬘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
所能断答别圆地住乃至等觉莫不皆用佛菩提
976-B¶ 第 589b 页 X57-0589.png
智断无明垢是故云耳诸文中说佛上上智断下
下惑又下下智断上上惑准向之义思之可知。】
「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
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
【二果位分二初成佛妙观上忍大寂无相名为妙
觉华藏世界如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所说宝华
王座亦如华严又梵网云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
王座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新摄论云大
宝华王清净佛土圆满报身如前巳辨七宝众多
表无量故与前通教表法异焉。】
「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法轮即此佛也。」
【二为下说法不知理具名为钝根迷中重故为说
无量偏圆对辨伹中名钝真中而分别圆咸利。】
「有经论说七地巳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巳上名无功
用道妙觉位但破一品无明者总是约教道说。」
【三有经论下随机不定文分二初正明为三初点
示教道七地巳前等者如华严云菩萨未至第八
地时如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若
至八地从大方便近佛智慧无功用心不加功力
华严又云第五地中习学世法经书文章算数占
相吉凶等事又无等觉当知皆是教道之义言妙
觉位破一品者未知出在何经论中辅行但云破
十二品称为妙觉故前所明始自十信至于妙觉
无非教道何独今文云七地等耶然前初地云入
下惑又下下智断上上惑准向之义思之可知。】
「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
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
【二果位分二初成佛妙观上忍大寂无相名为妙
觉华藏世界如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所说宝华
王座亦如华严又梵网云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
王座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新摄论云大
宝华王清净佛土圆满报身如前巳辨七宝众多
表无量故与前通教表法异焉。】
「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法轮即此佛也。」
【二为下说法不知理具名为钝根迷中重故为说
无量偏圆对辨伹中名钝真中而分别圆咸利。】
「有经论说七地巳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巳上名无功
用道妙觉位但破一品无明者总是约教道说。」
【三有经论下随机不定文分二初正明为三初点
示教道七地巳前等者如华严云菩萨未至第八
地时如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若
至八地从大方便近佛智慧无功用心不加功力
华严又云第五地中习学世法经书文章算数占
相吉凶等事又无等觉当知皆是教道之义言妙
觉位破一品者未知出在何经论中辅行但云破
十二品称为妙觉故前所明始自十信至于妙觉
无非教道何独今文云七地等耶然前初地云入
976-B¶ 第 589c 页 X57-0589.png
宝所无障碍土辅行既云实报说别是约教道證
道必无今亦例之教道必无无障碍土言无障碍
约證道耳初地既乃所證同圆二地巳去谁證隔
历故十二品皆教道也问为是约行教道约说教
道答约行教道约行人论但在地前约说教道约
如来说通于始终约行證道在于初地约行人證
与圆无殊约说證道约如来说巳證之法应知别
教论證道者非是别教当分之谈乃是点示行人
亲證不存隔历及以圣人巳證圆融耳故约说證
道非隔历也约行尚自同圆约说岂不尔耶故约
行證道所修之因即是回向圆修人也约说證道
即是被于圆修人耳何者别向圆修谛观不二若
无圣人说于巳證融妙之法而赴应之则成有感
而无应矣约行證道若非别向圆修之因是则有
果而无因矣或谓地上圆融地前隔历别人初心
闻地上圆融约说證道被别人初心等无稽之谈
不可用也问别向圆修为初回向为第十耶答璎
珞经中第十回向始修中道第一义观且从下根
若论中上实通前九故十回向次第三观若入中
道与圆无异别有义章分别此也。】
「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
此乃借别教位名名通教位耳。」
【二有处下借别名通止观两文一借别名名通家
三乘共位二借别名单名通家菩萨位今此一文
道必无今亦例之教道必无无障碍土言无障碍
约證道耳初地既乃所證同圆二地巳去谁證隔
历故十二品皆教道也问为是约行教道约说教
道答约行教道约行人论但在地前约说教道约
如来说通于始终约行證道在于初地约行人證
与圆无殊约说證道约如来说巳證之法应知别
教论證道者非是别教当分之谈乃是点示行人
亲證不存隔历及以圣人巳證圆融耳故约说證
道非隔历也约行尚自同圆约说岂不尔耶故约
行證道所修之因即是回向圆修人也约说證道
即是被于圆修人耳何者别向圆修谛观不二若
无圣人说于巳證融妙之法而赴应之则成有感
而无应矣约行證道若非别向圆修之因是则有
果而无因矣或谓地上圆融地前隔历别人初心
闻地上圆融约说證道被别人初心等无稽之谈
不可用也问别向圆修为初回向为第十耶答璎
珞经中第十回向始修中道第一义观且从下根
若论中上实通前九故十回向次第三观若入中
道与圆无异别有义章分别此也。】
「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
此乃借别教位名名通教位耳。」
【二有处下借别名通止观两文一借别名名通家
三乘共位二借别名单名通家菩萨位今此一文
976-B¶ 第 590a 页 X57-0590.png
该彼两说彼初文者外凡十信即是乾慧内凡三
贤即是性地八人见是初欢喜地薄地有向即离
垢地薄地有果即是明地离欲地向即是炎地离
欲有果即难胜地巳辨地向即现前地巳辨地果
即远行地八支佛地是不动地九菩萨地是善慧
地第十佛地是法云地借此别名判共位者是则
初地名为断见二地断欲一两品思乃至七地断
残思尽彼第二文引旧人云六地思尽与罗汉齐
或云七地与罗汉齐今家意者约十度义第六般
若空慧惑尽与罗汉齐若约诸地来对向果七地
正与第四果位巳辨地齐故知此文该彼两说总
而言之皆是借别而名通也名可借别义必依通
妙玄所说如前巳明言十度者合但六度开则成
十何者禅有愿力开出愿度有神通力开出力度
根本定者守本禅度般若度中有道种智开方便
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度此
借别义具如大品大论楞伽故云有处说也。】
「有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借别教
名明圆教位也。」
【三有云下借别明圆有云即是仁王般若波斯匿
王说偈文也三贤十圣即是别位住果报者即是
圆义以别三贤未破无明不住果报圆住果报无
三贤名由是观之借别三贤十圣之位以明于圆
住果报义非虚立也。】
贤即是性地八人见是初欢喜地薄地有向即离
垢地薄地有果即是明地离欲地向即是炎地离
欲有果即难胜地巳辨地向即现前地巳辨地果
即远行地八支佛地是不动地九菩萨地是善慧
地第十佛地是法云地借此别名判共位者是则
初地名为断见二地断欲一两品思乃至七地断
残思尽彼第二文引旧人云六地思尽与罗汉齐
或云七地与罗汉齐今家意者约十度义第六般
若空慧惑尽与罗汉齐若约诸地来对向果七地
正与第四果位巳辨地齐故知此文该彼两说总
而言之皆是借别而名通也名可借别义必依通
妙玄所说如前巳明言十度者合但六度开则成
十何者禅有愿力开出愿度有神通力开出力度
根本定者守本禅度般若度中有道种智开方便
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度此
借别义具如大品大论楞伽故云有处说也。】
「有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借别教
名明圆教位也。」
【三有云下借别明圆有云即是仁王般若波斯匿
王说偈文也三贤十圣即是别位住果报者即是
圆义以别三贤未破无明不住果报圆住果报无
三贤名由是观之借别三贤十圣之位以明于圆
住果报义非虚立也。】
976-B¶ 第 590b 页 X57-0590.png
「如此流类甚众须细知当教断證之位至何位断何
惑證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
【二如此下结劝。】
「略明别教竟。」
【三略明下总结。】
「次明圆教者。」
【四圆教文为三初标。】
「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
【二圆名下释分二初释名义二初正释名三谛圆
融不可思议名为圆妙三一相即无有缺减名为
圆满三一自在悉皆互具名为圆足三一无差不
从渐次名为圆顿。】
「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
众生。」
【二所谓下示法体上释名云妙满足顿何等是耶
故今示云三观圆修五住皆伏名为圆伏信一切
法即空假中名为圆信三惑俱断名为圆断一行
具足一切诸行名为圆行一位具足一切诸位名
为圆位理为所严观为能严能所内严外用自在
六根六尘莫不一一皆入正受无不一一咸起出
说双示入出依正相即根尘互遍名圆自在庄严
行住坐卧语默作作莫不一一皆令众生得空假
中四悉之益名圆建立众生此等具如华严经说。】
「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
976-B¶ 第 590c 页 X57-0590.png
【二诸大乘下释位次文分二初总明今家所判诸
大乘中谈佛法者悉是圆教不同他宗偏计一经
一论而巳。】
「法华中开示悟入四字对圆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
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
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此明圆四十二位维摩经云
薝卜林中不嗅馀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
又云入不二法门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
又经云有人入大海浴巳用一切诸河之水又娑伽
罗龙澍车轴雨唯大海能受馀地不堪又捣万种香
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
【二法华下别示分二初正明位次二初通列诸经
二初正列开示悟入四字以对住行向地在文可
见引华严云初发等者意将初住开发三身例二
住去至于妙觉无不皆然故云此明圆四十二位
也维摩诘经观众生品天女弹诃舍利弗云瞻卜
林等瞻卜林者喻圆教也不嗅馀香比三教也净
名空室表常寂光十方如来咸住其中故入室者
名入寂光与诸如来法身大士一体无异功德妙
香普薰一切无非中道根尘法界其在兹乎瞻卜
此翻黄华树也薝(丁敢切)字误也应作瞻字维摩经
不二法门品三十一菩萨各各宣说不二法门盖
以有言言于无言是名别教若一一门能摄诸门
是名圆教文殊乃以无言言于无言净名则以无
976-B¶ 第 591a 页 X57-0591.png
言无言是名不二在圆教也是乘微妙无有过者
名最上乘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
槃佛性之理是名涅槃一心五行又经云者亦涅
槃也理具诸法如大海水依理修观如在海浴此
行遍摄一切诸行譬如巳用诸河之水又娑伽等
华严云也娑伽罗者此翻咸海从所居处以立名
焉龙譬如来雨喻圆教海譬圆机馀地喻三教之
人车轴之雨雨之大也澍时雨也又捣万种香为
丸等文出楞严三昧经中理具诸法如万种香诸
法即理如捣为丸随观理性所具一法如烧一尘
理具一法遍摄诸法如众气具足。】
「如是等类并属圆教。」
【二如下结。】
「今且依法华璎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第子位(外凡
出法华经)二十信位(内凡)三十住位(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
十地七等觉(是因位末)八妙觉(是果位)。」
【二今下别依法华璎珞分二初标列五品名目法
华显然八界发心至一生在四方道场开示悟入
如此即是十信等位若璎珞经位次昭然具足列
释法华纯圆璎珞兼别今须取圆。】
「初五品位者。」
【二初五品下释文分二初凡二初外凡三初标。】
「一随喜品。」
【二一下释为五初随喜品分二初标。】
名最上乘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
槃佛性之理是名涅槃一心五行又经云者亦涅
槃也理具诸法如大海水依理修观如在海浴此
行遍摄一切诸行譬如巳用诸河之水又娑伽等
华严云也娑伽罗者此翻咸海从所居处以立名
焉龙譬如来雨喻圆教海譬圆机馀地喻三教之
人车轴之雨雨之大也澍时雨也又捣万种香为
丸等文出楞严三昧经中理具诸法如万种香诸
法即理如捣为丸随观理性所具一法如烧一尘
理具一法遍摄诸法如众气具足。】
「如是等类并属圆教。」
【二如下结。】
「今且依法华璎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第子位(外凡
出法华经)二十信位(内凡)三十住位(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
十地七等觉(是因位末)八妙觉(是果位)。」
【二今下别依法华璎珞分二初标列五品名目法
华显然八界发心至一生在四方道场开示悟入
如此即是十信等位若璎珞经位次昭然具足列
释法华纯圆璎珞兼别今须取圆。】
「初五品位者。」
【二初五品下释文分二初凡二初外凡三初标。】
「一随喜品。」
【二一下释为五初随喜品分二初标。】
976-B¶ 第 591b 页 X57-0591.png
「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
【二经下释二初引经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后
先明现在四信次说灭后五品下去引经准此应
知。】
「问随喜何法。」
【二料拣分二初问。】
「答妙法。」
【二答为二初总示圆融三谛名妙法也文句云随
是随顺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欣庆欣庆巳他
庆巳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故事理等即妙法矣。】
「妙法即是心也。」
【二妙法者下别释分三初心法又三初示法即心
三法妙义此心法也心法在因众生法一往通因
果二往局在因佛法定在果经云闲处摄心即心
法妙为令众生众生法妙唯佛与佛究竟实相即
佛法妙心佛众生待绝二妙经题妙法斯之谓矣。】
「妙心体具。」
【二示体德即妙心体具一句是也应知在因一念
之心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是
则名为妙心体具所以体具方彰妙心妙心良由
体具故也何者一念之心无一异相无相则是空
中实体实体任运具足三千故知体具方是妙心
体若不具何殊小乘偏空之理具若不空何异世
间质碍之物是故应知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别教
976-B¶ 第 591c 页 X57-0591.png
巳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具是体德空是体量非
德非量名为性体体即中道量即是真具即是俗
混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镜体光
像方之可知器之与饭类之同矣妙心既尔妙色
亦然色心一体咸具三千岂得偏计心具三千色
不具耶色即心故既具三千心即色故岂不具哉
由性具故色心乃具色心之具约事而辨性具体
具就理而论性具修具心具性具心遍性遍心变
性变准而思之不能委说然须了知即具所以即
乃为彰不二具则显于体德由体具故即方不二
斯并圆乘皆非偏小他宗亦谈法性之理犹如虚
空此同今家体性体量但他不立体具三千失于
体德圆理徒施是故荆溪频将具义以斥他宗未
善谈性今家学者不知此由专执性具不许亡绝
是则失于性体性量所以或闻空中泯绝三千便
谓同于小乘太虚空理若闻本具十界宛然乃谓
大乘究竟圆极而不思惟若无性体性量泯绝何
能显于德具三千故诸文中性具理具性理无出
空中具法咸皆是假空中体本亡泯故能具足三
千譬明镜之空净故现大小之形性理既具那谓
断无具即是假何谓空中空中若存诸相俗假如
何说之况妙经中诸法实相标权实章诸法是标
俗假权也实相是标空中实也所谓巳下乃是释
于权实章也如是则是释于空中性相等是释于
德非量名为性体体即中道量即是真具即是俗
混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镜体光
像方之可知器之与饭类之同矣妙心既尔妙色
亦然色心一体咸具三千岂得偏计心具三千色
不具耶色即心故既具三千心即色故岂不具哉
由性具故色心乃具色心之具约事而辨性具体
具就理而论性具修具心具性具心遍性遍心变
性变准而思之不能委说然须了知即具所以即
乃为彰不二具则显于体德由体具故即方不二
斯并圆乘皆非偏小他宗亦谈法性之理犹如虚
空此同今家体性体量但他不立体具三千失于
体德圆理徒施是故荆溪频将具义以斥他宗未
善谈性今家学者不知此由专执性具不许亡绝
是则失于性体性量所以或闻空中泯绝三千便
谓同于小乘太虚空理若闻本具十界宛然乃谓
大乘究竟圆极而不思惟若无性体性量泯绝何
能显于德具三千故诸文中性具理具性理无出
空中具法咸皆是假空中体本亡泯故能具足三
千譬明镜之空净故现大小之形性理既具那谓
断无具即是假何谓空中空中若存诸相俗假如
何说之况妙经中诸法实相标权实章诸法是标
俗假权也实相是标空中实也所谓巳下乃是释
于权实章也如是则是释于空中性相等是释于
976-B¶ 第 592a 页 X57-0592.png
诸法所以一家三转读文良由于此故诸法即实
相三千亡绝实相即诸法十界宛然故荆溪云如
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诸法故故有相等
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等皆如皆如皆
是岂非空中空中是理假等为事况复实相必具
诸法诸法法尔即空即中况复实智无有若干权
智乃有差别之法地具桃李实有权耳是故四眼
二智万像宛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况常寂光端
丑斯亡寂光所对咸有净秽诸文所谈其意咸尔
有眼诸贤幸垂观察近来学者执计纷纭或唯谈
空寂或伹论体具互相排毁形于笔舌岂非皆是
边见者哉请读金錍三义明性方晓一家圆顿妙
说但专在有龙树所谓闻诸法空如刀伤心唯欣
空寂中论所谓佛所不度若好双非是则名为愚
痴戏论无说无示哑者应是得道人乎邪见稠林
何由可出是以圣人悉檀赴物或有或无以至双
非若乃自行照了根源空有双非宁当可得是故
应知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何况三千世谛之
中尚具无量岂但三千耶不达此旨徒费精神龙
须牛皮喻意可识人尚不知三千之法名为幻有
岂解即空空尚惊心中必惑耳于此尚乃迷倒无
知何况圣人说教大体自行知见利他因缘呜呼
研习积年犹迷闇托况谈世论孰能体之。】
「如如意珠。」
相三千亡绝实相即诸法十界宛然故荆溪云如
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诸法故故有相等
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等皆如皆如皆
是岂非空中空中是理假等为事况复实相必具
诸法诸法法尔即空即中况复实智无有若干权
智乃有差别之法地具桃李实有权耳是故四眼
二智万像宛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况常寂光端
丑斯亡寂光所对咸有净秽诸文所谈其意咸尔
有眼诸贤幸垂观察近来学者执计纷纭或唯谈
空寂或伹论体具互相排毁形于笔舌岂非皆是
边见者哉请读金錍三义明性方晓一家圆顿妙
说但专在有龙树所谓闻诸法空如刀伤心唯欣
空寂中论所谓佛所不度若好双非是则名为愚
痴戏论无说无示哑者应是得道人乎邪见稠林
何由可出是以圣人悉檀赴物或有或无以至双
非若乃自行照了根源空有双非宁当可得是故
应知第一义中一法尚不可得何况三千世谛之
中尚具无量岂但三千耶不达此旨徒费精神龙
须牛皮喻意可识人尚不知三千之法名为幻有
岂解即空空尚惊心中必惑耳于此尚乃迷倒无
知何况圣人说教大体自行知见利他因缘呜呼
研习积年犹迷闇托况谈世论孰能体之。】
「如如意珠。」
976-B¶ 第 592b 页 X57-0592.png
【三举喻即是如如意珠一句也如意珠者大论云
出舍利中法灭之时一切舍利皆为如意珠止观
云天上胜宝状如芥粟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
称意丰俭降雨穰穰色法尚尔况心神灵妙而不
具耶如意珠体喻空中理也七宝等喻理具也降
雨等喻事用也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是故借喻妙
心体具焉又如三毒惑心心起尚具八十八使又
如眠梦尚见百千之事况妙心者哉斯等三喻如
止观中喻不思议之三境也得前文旨三喻可知
错解之人其亦多矣。】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心佛下例生佛心法之妙既乃如此众生诸佛
无不咸然三法之妙良在兹焉故华严云心如工
𦘕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
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言
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
不出三世三世又三一者过造于现过现造当二
者现造于现三者圣人变化所造并由理具方有
事用心法既尔生佛亦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
须了知理是空中理实具足三千俗权在理则本
具在事则起用性具修具三法无差性理既具具
亦即理故达理具即空即中若但约具名三无差
是则失于空中理也唯论空中名三无差是则失
于体德事矣若能理事俱明则无有过焉故心生
976-B¶ 第 592c 页 X57-0592.png
佛三则名差一一即理无不具事名三无差辅行
因释心造故论理具事用三法各具名为无差既
以具事名为无差具必即理故达理具即空即中
释签因辨三法高下事用差殊故示理体名为无
差然而理体非不具事故金錍云众生有迷中事
理诸佛有悟中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生佛既
尔心岂不然是则三法咸有理具及以空中名无
差矣况复俗假名为差别真空无差中道双非差
与无差而复双照差与无差故差无差用与不同
如其偏执诚难会通。】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三此心下明谛观文分二初正明又二初即照而
遮此心即空假中照也无相无缘遮也此心者即
向妙心也依理生解故名妙心依解而观即是阴
境望观属事斯之谓矣故一念因心以三观观之
即见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
异谓之中能观既是三观所观乃名三谛谛境常
故观智亦常谛观名别其体本同以心为境心亦
能照能所俱心心心相照四句分别如义例中是
以妙心体具全性起修了性为行全是谛观不二
故也故璎珞经下卷中说敬首菩萨问佛三观法
界净道佛令大众皆应修学如是法门是以此心
因缘所生法即空假中龙树心印良由于此所照
之境即遮故云常境无相也即一心三谛皆不可
因释心造故论理具事用三法各具名为无差既
以具事名为无差具必即理故达理具即空即中
释签因辨三法高下事用差殊故示理体名为无
差然而理体非不具事故金錍云众生有迷中事
理诸佛有悟中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生佛既
尔心岂不然是则三法咸有理具及以空中名无
差矣况复俗假名为差别真空无差中道双非差
与无差而复双照差与无差故差无差用与不同
如其偏执诚难会通。】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三此心下明谛观文分二初正明又二初即照而
遮此心即空假中照也无相无缘遮也此心者即
向妙心也依理生解故名妙心依解而观即是阴
境望观属事斯之谓矣故一念因心以三观观之
即见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
异谓之中能观既是三观所观乃名三谛谛境常
故观智亦常谛观名别其体本同以心为境心亦
能照能所俱心心心相照四句分别如义例中是
以妙心体具全性起修了性为行全是谛观不二
故也故璎珞经下卷中说敬首菩萨问佛三观法
界净道佛令大众皆应修学如是法门是以此心
因缘所生法即空假中龙树心印良由于此所照
之境即遮故云常境无相也即一心三谛皆不可
976-B¶ 第 593a 页 X57-0593.png
得也能照之观即遮故云常智无缘也即一心三
观皆不可得也况复无相及以无缘尚自叵得谛
观相照安可存乎。】
「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
【二无缘下即遮而照虽皆不得终自炳然能观之
智即遮而照故云无缘而缘无非三观也所观之
境即遮而照故云无相而相三谛宛然也终日双
遮终日双照悉檀假立所以如此自行推寻了然
冥寂闲处摄心其在此矣。】
「初心知此庆巳庆人故名随喜。」
【二初心下结示文分二初结名即是结成随喜品
名也。
初心者五品之初品也知此者指向谛观也
初心知此结成随也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即是谛
观空中之理俗假事也庆巳庆人结成喜也随顺
妙法有事有理所以庆巳有其智慧兼乃庆人有
于慈悲事即理故名为庆巳理即事故名为庆人
是故初心专立自行亦以愿力而庆人焉自行化
他良由此也能如此者名随喜矣不其然者名毁
訾焉。】
「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
【二内以下明内须外助文分三初结前生后内以
三观观三谛境结前也外以五悔助成理解生后
也所谓前来虽以三观观三谛境三惑未伏初品
未明外障纷然须加事行而修五悔外障不生内
观皆不可得也况复无相及以无缘尚自叵得谛
观相照安可存乎。】
「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
【二无缘下即遮而照虽皆不得终自炳然能观之
智即遮而照故云无缘而缘无非三观也所观之
境即遮而照故云无相而相三谛宛然也终日双
遮终日双照悉檀假立所以如此自行推寻了然
冥寂闲处摄心其在此矣。】
「初心知此庆巳庆人故名随喜。」
【二初心下结示文分二初结名即是结成随喜品
名也。
初心者五品之初品也知此者指向谛观也
初心知此结成随也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即是谛
观空中之理俗假事也庆巳庆人结成喜也随顺
妙法有事有理所以庆巳有其智慧兼乃庆人有
于慈悲事即理故名为庆巳理即事故名为庆人
是故初心专立自行亦以愿力而庆人焉自行化
他良由此也能如此者名随喜矣不其然者名毁
訾焉。】
「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
【二内以下明内须外助文分三初结前生后内以
三观观三谛境结前也外以五悔助成理解生后
也所谓前来虽以三观观三谛境三惑未伏初品
未明外障纷然须加事行而修五悔外障不生内
976-B¶ 第 593b 页 X57-0593.png
观可发理解即向理观故也。】
「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
【二言下释分二初理事双标理即前来内观之义
而今标者相对来耳。】
「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
能消除即此义也。」
【二理忏下理事各释分二初引文重示理观五悔
标既相对而来释亦相带故也此文出自普贤观
经所言端坐是约身仪身仪通四且云坐耳自行
空中名念实相化他妙假诸法三千总而言之自
他不二三观圆修理事融泯能了妄念无一异相
名念实相若达无相无相而相三千宛然无一异
故众罪不生霜露慧日法喻可知前既标云五悔
有二故知理忏须具五种良由忏悔以至发愿皆
须念于空中实相无相而相三千宛然故得理忏
该于五种五种通皆悔除众罪是以但云理忏故
也不作此释岂可理忏与前谛观而有异乎梵云
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举故云忏悔释忏悔名示
忏悔处辨忏悔法明忏悔位无生取相作法等三
真如唯识四种三昧十境十乘托事附法约行等
义广如诸部此难具陈。】
「言事忏者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
无始巳来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盗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
【二言下释分二初理事双标理即前来内观之义
而今标者相对来耳。】
「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
能消除即此义也。」
【二理忏下理事各释分二初引文重示理观五悔
标既相对而来释亦相带故也此文出自普贤观
经所言端坐是约身仪身仪通四且云坐耳自行
空中名念实相化他妙假诸法三千总而言之自
他不二三观圆修理事融泯能了妄念无一异相
名念实相若达无相无相而相三千宛然无一异
故众罪不生霜露慧日法喻可知前既标云五悔
有二故知理忏须具五种良由忏悔以至发愿皆
须念于空中实相无相而相三千宛然故得理忏
该于五种五种通皆悔除众罪是以但云理忏故
也不作此释岂可理忏与前谛观而有异乎梵云
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举故云忏悔释忏悔名示
忏悔处辨忏悔法明忏悔位无生取相作法等三
真如唯识四种三昧十境十乘托事附法约行等
义广如诸部此难具陈。】
「言事忏者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
无始巳来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盗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976-B¶ 第 593c 页 X57-0593.png
贪瞋痴等如是五逆十恶及馀一切随意发露更不
覆藏毕故不造新。」
【二言事忏者下正明外助事行五悔文自分二初
正明二结初又分五初忏悔分二初正释分二初
方法首伏昼夜六时等方法也披陈罪等即首伏
也如法华中三七方法及以诸经行法一科绮侧
语词言乖道理名绮语也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
失分乖名两舌也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恶口也
优婆塞五戒经加说无义语而为五恶普贤观云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斯之谓也人不知此乃
谓译家误云五种然今十恶文略一杀生耳馀如
前释须知忏悔正为灭除破戒罪矣。】
「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
【二若如下结成为三初内由外助若如是则指向
方法外障渐除指逆恶等内观增明指前谛观事
行有力外障不生内观得明外助之力也。】
「如顺流舟更加橹棹岂不速疾到于所止。」
【二举喻依理修观如顺流船事行首伏如加橹棹
圆伏圆断始自五品终于妙觉异乎偏渐次第修
證故云速疾到于所止。】
「修圆行者亦复如是正观圆理事行相助岂不速至
妙觉彼岸。」
【三合其文皎然。】
「莫见此说便谓渐行谓圆顿无如是行谬之甚矣。」
覆藏毕故不造新。」
【二言事忏者下正明外助事行五悔文自分二初
正明二结初又分五初忏悔分二初正释分二初
方法首伏昼夜六时等方法也披陈罪等即首伏
也如法华中三七方法及以诸经行法一科绮侧
语词言乖道理名绮语也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
失分乖名两舌也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恶口也
优婆塞五戒经加说无义语而为五恶普贤观云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斯之谓也人不知此乃
谓译家误云五种然今十恶文略一杀生耳馀如
前释须知忏悔正为灭除破戒罪矣。】
「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
【二若如下结成为三初内由外助若如是则指向
方法外障渐除指逆恶等内观增明指前谛观事
行有力外障不生内观得明外助之力也。】
「如顺流舟更加橹棹岂不速疾到于所止。」
【二举喻依理修观如顺流船事行首伏如加橹棹
圆伏圆断始自五品终于妙觉异乎偏渐次第修
證故云速疾到于所止。】
「修圆行者亦复如是正观圆理事行相助岂不速至
妙觉彼岸。」
【三合其文皎然。】
「莫见此说便谓渐行谓圆顿无如是行谬之甚矣。」
976-B¶ 第 594a 页 X57-0594.png
【二莫见下斥非文分二初举谬总斥上来所明理
观事忏斯是依准诸大乘经凡愚不知或闻此说
便谓渐次小乘之意而圆顿中都不如是所以有
云若未顿超方便且于教法留心等良由世人迷
于大乘修行法门偏计理性无说无示而废修得
解行二门端拱无为不礼圣容不读经教乃言我
是大乘顿机直入若诸经论盖被中下渐次之流
一家所斥闇證之徒良在斯矣。】
「何处天然弥勒自然释迦。」
【二何处下别斥文分二初以无因而有果斥弥勒
释迦既是果人果必由因今不修于理事之因是
无因矣无因谓之天然自然也岂可无因而感果
哉所以斥云天然弥勒自然释迦矣菩萨大人万
行楞严便为无用也永嘉那谓多劫修乎然华严
云如贫穷人数他珍宝于法不修亦复如是故佛
垂教欲人依之而修證耳因指见月不其然欤是
则经论何伤人乎文字解脱何必畏哉所作无非
何谓渐行耶教外将何而别传乎讨疏寻经分别
名相自不达耳非经论之过焉不知讨谁疏耶若
慈恩等疏此则可尔若天台疏皆有方轨摄法入
心观与经合非数他宝岂是分别名相而巳哉误
无量人弃嫌经论所损至大弥须慎之清凉观师
云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
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谓别有亡机之门昔人不
976-B¶ 第 594b 页 X57-0594.png
参善友但尚寻文年事稍衰便欲废教求禅岂唯
抑乎佛心亦乃翻误后学是以不能依教修行故
为如来苦诃责耳人之罪矣经论何愆故吾祖斥
于修心不达者云随逐积年看心稍久遂不知研
覈问心是以不染内法著外文字偷记注而奔走
负经论而浪行斯皆斥于不了者耳与数宝者无
以异焉今之庸鄙于知识处才闻句偈便谓教外
而别传者以由不知吾佛法藏如来教海含融一
切诸法故也遂以禅高于教知他何谓教乎何谓
禅乎悲哉悲哉馀如大部补注中辨。】
「若才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动便
到不加修习便成正觉者。」
【二若才闻下举谬执法门斥文分二初举执计又
二初举所执法才者仅也少也生死涅槃烦恼菩
提即心是佛无上正法付迦叶等皆出佛教昏昧
谓之教外别传非欺天乎闻斯教法而生计著当
知皆是大乘上慢谓證真如大妄居首须知即者
以显于离如冰不离水理须融冰义同于离方乃
显即汝今具足生死烦恼何曾悟入菩提涅槃若
巳悟入须齐上圣何不放光升虚空耶然汝所计
似虚其情谅汝观道犹为冈像也。】
「十方世界尽是净土触向对面无非觉者。」
【二十方下举能计情由执向法生此计情便谓无
非净土觉等。】
抑乎佛心亦乃翻误后学是以不能依教修行故
为如来苦诃责耳人之罪矣经论何愆故吾祖斥
于修心不达者云随逐积年看心稍久遂不知研
覈问心是以不染内法著外文字偷记注而奔走
负经论而浪行斯皆斥于不了者耳与数宝者无
以异焉今之庸鄙于知识处才闻句偈便谓教外
而别传者以由不知吾佛法藏如来教海含融一
切诸法故也遂以禅高于教知他何谓教乎何谓
禅乎悲哉悲哉馀如大部补注中辨。】
「若才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动便
到不加修习便成正觉者。」
【二若才闻下举谬执法门斥文分二初举执计又
二初举所执法才者仅也少也生死涅槃烦恼菩
提即心是佛无上正法付迦叶等皆出佛教昏昧
谓之教外别传非欺天乎闻斯教法而生计著当
知皆是大乘上慢谓證真如大妄居首须知即者
以显于离如冰不离水理须融冰义同于离方乃
显即汝今具足生死烦恼何曾悟入菩提涅槃若
巳悟入须齐上圣何不放光升虚空耶然汝所计
似虚其情谅汝观道犹为冈像也。】
「十方世界尽是净土触向对面无非觉者。」
【二十方下举能计情由执向法生此计情便谓无
非净土觉等。】
976-B¶ 第 594c 页 X57-0594.png
「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
修證者也。」
【二今虽下判属重斥文分二初判属理即虽巳闻
名谓无修證故与理即无以异焉即心是佛其谁
不然伹未修于定慧庄严法身体素天龙忽劣岂
得齐于大觉果人万行所严净法身耶故闇禅者
多增上慢文字法师多推上位并由不学天台法
门六而复即。】
「我等愚辈才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
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
【二我等下牒计重斥鼠唧鸟空者斥其闇證不达
谛理谬说即名何殊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
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空声无旨
岂得滥同空空三昧是以天台约理即一法叵存
约修则万行圆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无所移
修常宛尔若得此意闻众怪说情虑坥然圆顿妙
乘投心有地良由了知本性空寂故修众行无有
滞焉。】
「二劝请者劝请十方诸如来留身久住济含识。」
【二劝请者正为破其谤法之罪以我等辈无始巳
来或为邪徒请佛入灭断正法轮欲除此罪故须
劝请十方如来久住利物。】
「三随喜者随喜称赞诸善根。」
【三随喜者正为灭除嫉妒之罪以由昔日嫉他善
976-B¶ 第 595a 页 X57-0595.png
根故今翻破乃生随喜。】
「四回向者所有称赞善尽回回菩提。」
【四回向者回自功德回他众生同会无上佛菩提
果如回声入角响必远闻此乃正破有漏之罪以
昔有善不回回向无生妙智所以流浪又谓之破
著有罪也。】
「五发愿者若无发心万事不成故须发心以导前四。」
【五发愿者虽行前四无愿多退如牛无御不能所
至如画无胶如坏未火故须发愿要制其心正为
破其退转之罪。】
「是为五悔。」
【二是为五悔一句结也五法虽异莫非悔罪故云
五悔焉。】
「下去诸位直至等觉总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
【三下去诸位下举一例诸初品既尔四品十信以
至等觉诸位咸然是以五十校计经云始自凡夫
终至等觉皆行五悔等觉尚修闇證之流那忽见
弃。】
「二读诵品者。」
【二读诵品分二初标。】
「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二释分二初引经言何况者随喜尚尔况读诵乎。】
「谓内以圆观更加读诵。」
【二谓内下释为二初正释内以圆观如前所明更
「四回向者所有称赞善尽回回菩提。」
【四回向者回自功德回他众生同会无上佛菩提
果如回声入角响必远闻此乃正破有漏之罪以
昔有善不回回向无生妙智所以流浪又谓之破
著有罪也。】
「五发愿者若无发心万事不成故须发心以导前四。」
【五发愿者虽行前四无愿多退如牛无御不能所
至如画无胶如坏未火故须发愿要制其心正为
破其退转之罪。】
「是为五悔。」
【二是为五悔一句结也五法虽异莫非悔罪故云
五悔焉。】
「下去诸位直至等觉总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
【三下去诸位下举一例诸初品既尔四品十信以
至等觉诸位咸然是以五十校计经云始自凡夫
终至等觉皆行五悔等觉尚修闇證之流那忽见
弃。】
「二读诵品者。」
【二读诵品分二初标。】
「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二释分二初引经言何况者随喜尚尔况读诵乎。】
「谓内以圆观更加读诵。」
【二谓内下释为二初正释内以圆观如前所明更
976-B¶ 第 595b 页 X57-0595.png
加读诵如大师示诵经方法今不录也。】
「如膏助火。」
【二举喻膏者脂也膏喻外诵火喻内观。】
「三说法品者。」
【三说法品分二初标。】
「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二释又二初引经为他人说即说法也。】
「内解转胜导利前人化功归巳心陪胜前。」
【二内解下释化他功德归于自巳其心明了胜过
初二文中陪字误应作倍字故止观云倍助观心
倍即等倍而增胜也。】
「四兼行六度。」
【四兼行品分二初标。】
「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
【二释又二初引经兼谓相兼未能正行兼用而巳
菩萨戒疏云上来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
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理观为正事行为
傍傍即兼义故云兼也布施等下五度故也。】
「福德力故陪增观心。」
【二福德下释行布施等即福德也以福资慧胜前
可知文中陪字亦误也。】
「五正行六度者。」
【五正行品亦二初标。】
「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
「如膏助火。」
【二举喻膏者脂也膏喻外诵火喻内观。】
「三说法品者。」
【三说法品分二初标。】
「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二释又二初引经为他人说即说法也。】
「内解转胜导利前人化功归巳心陪胜前。」
【二内解下释化他功德归于自巳其心明了胜过
初二文中陪字误应作倍字故止观云倍助观心
倍即等倍而增胜也。】
「四兼行六度。」
【四兼行品分二初标。】
「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
【二释又二初引经兼谓相兼未能正行兼用而巳
菩萨戒疏云上来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
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理观为正事行为
傍傍即兼义故云兼也布施等下五度故也。】
「福德力故陪增观心。」
【二福德下释行布施等即福德也以福资慧胜前
可知文中陪字亦误也。】
「五正行六度者。」
【五正行品亦二初标。】
「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
976-B¶ 第 595c 页 X57-0595.png
【二释分二初引经。】
「谓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阂转胜于前不可比
喻。」
【二谓自下释自行常观空中之理化他恒用三千
之事自他不二理事含融正行六度不碍空中既
胜前四不可喻矣。】
「此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外凡位也。」
【三此五下结分二初正结应知观成方入五品勿
谓五品始修观行。】
「与别十信位同。」
【二与别下例同须了圆教五品六根诸文有异若
以五品在十信前如今文说若以五品在十信内
此如普贤观经中明具在大部补注分别。】
「次进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
【二内凡分二初总标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
德品中明之此即相似六根清净所以即是圆十
信位他师于此却将仁王十善菩萨长别苦海以
为渐圆法华六根名为顿顿荆溪喻曰山门诸部
976-B¶ 第 596a 页 X57-0596.png
并将仁王以證法华但有因果为小异耳云何于
此而分二顿真位六根如华严说。】
「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别
教初住齐證位不退也。」
【二初下别释为二初释初信至七信分三初正释
二初释初信。】
「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
齐三界苦集断尽无馀。」
【二释二信至七信文皆可见。】
「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二引仁王證分二初引经即仁王经波斯匿王说
偈中文。】
「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
【二解释分二初正释又二初释十善彼经亦不列
释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
语不贪不瞋不邪见此十一一各有止行皆能顺
理名为十善是则十信各具十善非谓专以人天
不杀不盗等次第而对十信位也。】
「若别十信即伏而不断故定属圆信。」
【二释别苦经文既云长别苦海故知即是圆十信
位断见思巳方别苦海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宁判
十信断三界苦仁王经意何由可消如何可判华
严初住为圣位耶。】
「然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尘沙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
此而分二顿真位六根如华严说。】
「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别
教初住齐證位不退也。」
【二初下别释为二初释初信至七信分三初正释
二初释初信。】
「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
齐三界苦集断尽无馀。」
【二释二信至七信文皆可见。】
「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二引仁王證分二初引经即仁王经波斯匿王说
偈中文。】
「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
【二解释分二初正释又二初释十善彼经亦不列
释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
语不贪不瞋不邪见此十一一各有止行皆能顺
理名为十善是则十信各具十善非谓专以人天
不杀不盗等次第而对十信位也。】
「若别十信即伏而不断故定属圆信。」
【二释别苦经文既云长别苦海故知即是圆十信
位断见思巳方别苦海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宁判
十信断三界苦仁王经意何由可消如何可判华
严初住为圣位耶。】
「然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尘沙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
976-B¶ 第 596b 页 X57-0596.png
性。」
【二然下明非本期分三初正明藏通入空正意为
断见思二惑别教出假正断尘沙圆教入中正断
无明今断见思及以尘沙非本期也虽非本期自
然先落。】
「然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
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
未遂所期故。」
【二然下喻冶(羊者切)销也炉冶也冶铁成器喻断无
明成八相器粗垢先落喻除见思及以尘沙證真
俗理然此犹是且顺次第其实应须三观圆修宁
容三惑先后落耶故今犹顺教道次第。】
「圆教行人亦复如是虽非本所望自然先落。」
【三圆下合其文易见。】
「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
劣即此位也。」
【三引永嘉證分二初引文此一段文本出天台妙
玄位妙永嘉大师但是引用天台而巳观师岂可
不知此耶而今特言永嘉云者盖欲显示永嘉元
学天台故也故永嘉集多用天台永嘉既用天台
法门今之禅人何得谓之教家所谈非宗门耶然
永嘉集多依天台而不显言天台者何但云认得
曹溪者何。】
「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
【二然下明非本期分三初正明藏通入空正意为
断见思二惑别教出假正断尘沙圆教入中正断
无明今断见思及以尘沙非本期也虽非本期自
然先落。】
「然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
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
未遂所期故。」
【二然下喻冶(羊者切)销也炉冶也冶铁成器喻断无
明成八相器粗垢先落喻除见思及以尘沙證真
俗理然此犹是且顺次第其实应须三观圆修宁
容三惑先后落耶故今犹顺教道次第。】
「圆教行人亦复如是虽非本所望自然先落。」
【三圆下合其文易见。】
「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
劣即此位也。」
【三引永嘉證分二初引文此一段文本出天台妙
玄位妙永嘉大师但是引用天台而巳观师岂可
不知此耶而今特言永嘉云者盖欲显示永嘉元
学天台故也故永嘉集多用天台永嘉既用天台
法门今之禅人何得谓之教家所谈非宗门耶然
永嘉集多依天台而不显言天台者何但云认得
曹溪者何。】
「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
976-B¶ 第 596c 页 X57-0596.png
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爱住地色
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
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
除四住也。」
【二解释分二初释同齐见为一者见惑澜漫触意
生著断则俱断故合为一。
一切处者我见为本计
著无量名一切处思分三者约次第断先欲次色
次无色也思惑三住皆云爱者即贪爱也思惑实
通贪瞋痴慢今文且示贪一种耳净名疏云欲贪
即是欲爱住地色无色贪亦复如是数人谓之欲
界名贪上界名爱成论人难此是偏判皆云住者
住著为义以有此惑则住生死净名疏云无住即
是无明住地故知无住即第五住虽云无住还成
住义有住无住委在彼文。】
「言若伏无明三藏即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
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
伏断故言三藏即劣也。」
【二释伏劣言别惑者且置尘沙云无明耳。】
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
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
除四住也。」
【二解释分二初释同齐见为一者见惑澜漫触意
生著断则俱断故合为一。
一切处者我见为本计
著无量名一切处思分三者约次第断先欲次色
次无色也思惑三住皆云爱者即贪爱也思惑实
通贪瞋痴慢今文且示贪一种耳净名疏云欲贪
即是欲爱住地色无色贪亦复如是数人谓之欲
界名贪上界名爱成论人难此是偏判皆云住者
住著为义以有此惑则住生死净名疏云无住即
是无明住地故知无住即第五住虽云无住还成
住义有住无住委在彼文。】
「言若伏无明三藏即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
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
伏断故言三藏即劣也。」
【二释伏劣言别惑者且置尘沙云无明耳。】
976-B¶ 第 597a 页 X57-0597.png
「次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
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旬与别教八九
十住及行向位齐行不退也。」
【二释八信至十信。】
「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證一分三德谓解脱般若法
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若天主三目。」
【二圣位分二初因位三初别释十住二初别释初
住分三初正释又二初明内證无明三德亦何一
品一分之殊约人断證名智浅深云品分耳对破
纵横名不纵横故别教明性德三法而不互融名
之为横修德三法前后而得名之为纵此约修性
对论纵横又有前法次报后应名之为纵此约一
性二修论纵纵谓点水之纵横谓列火之横既皆
纵横则非圆妙今圆顿教初住位中所證三德则
不如是故非纵横是则圆家性三非横修三非纵
一性二修亦是非纵此约相对故作是说其实圆
家三德微妙皆非纵横何者法身一点虽然在上
即二为一是故非纵般若解脱二虽在下即一为
二是故非横故圆三德名非纵横若性若修悉皆
如是性中三法非纵非横且以非横对破别家性
三之横修中三法非纵非横且以非纵对破别家
修三之纵此约离为性修各三若乃合为修二性
一亦非纵横且以非纵对破别家先法次报后应
之纵故妙玄云性德三轨不纵不横修德三轨不
976-B¶ 第 597b 页 X57-0597.png
纵不横又云三点上下而不纵表里而不横释签
云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
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虽二点居下不同列火
之横三德亦尔虽三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
互不相收是则今文就上一点名为非纵就下二
点名为非横非纵必全二为一非横必全一为二
当知此约一性二修论非纵横一性非无缘了性
本具三二修非无一性修三宛尔一性二修既非
纵横性三修三岂可不然是故三德若离若合并
非纵横又文句云别家三法在因在果悉皆纵横
故知圆法在因在果名非纵横世伊等者此举喻
也大涅槃经哀叹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
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
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
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
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
是三法为众生故而入涅槃涅槃疏云西方有新
旧两伊旧伊纵横如横川走火点水等可譬他经
新伊如此方草书下字而有细画相连不纵不横
是故借喻圆融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
三三无别体是故非横非前非后是故非纵一即
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只一伊字而有三点就
三而说名为即一而三不横虽是三点只是一伊
就一而说名为即三而一不纵故一不为纵三不
云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
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虽二点居下不同列火
之横三德亦尔虽三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
互不相收是则今文就上一点名为非纵就下二
点名为非横非纵必全二为一非横必全一为二
当知此约一性二修论非纵横一性非无缘了性
本具三二修非无一性修三宛尔一性二修既非
纵横性三修三岂可不然是故三德若离若合并
非纵横又文句云别家三法在因在果悉皆纵横
故知圆法在因在果名非纵横世伊等者此举喻
也大涅槃经哀叹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
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
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
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
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
是三法为众生故而入涅槃涅槃疏云西方有新
旧两伊旧伊纵横如横川走火点水等可譬他经
新伊如此方草书下字而有细画相连不纵不横
是故借喻圆融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
三三无别体是故非横非前非后是故非纵一即
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只一伊字而有三点就
三而说名为即一而三不横虽是三点只是一伊
就一而说名为即三而一不纵故一不为纵三不
976-B¶ 第 597c 页 X57-0597.png
为横与释签意无有差殊但云二三为小异耳三
则总举二乃别言故亦可云即一而二而二不横
即二而一而一不纵非三而三名为不一非一而
一名为不异故止观中大小乘师六义纵横今家
三释一者约理二者约行三约字用并非纵横大
小六义在偏小故今家三释在圆融故摩醯首罗
翻大自在色天之主三目八臂常骑白牛一面三
目三目一面不可单言单言则成纵横故也故此
等喻诸文或将三点以喻三解脱者良以点是文
字故也三目以喻三般若者良以目能照明故也
此乃依顺大经之喻若止观中复取镜喻所谓镜
体以喻法身镜明以喻般若镜像以喻解脱辅行
记云夫以事喻法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意最亲
何者遍镜是明遍明是像非并非别不纵不横异
乎伊字及天目也请思此喻则三千三谛其义皎
然矣。】
「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
【二现下明外化现身百界如向巳明八相成道如
华严云或有见佛说法或见入胎或见出胎或见
人涅槃或见出家等一一相中皆云或者皆具八
相故问内證外现所以者何答内證三德自他不
二自行唯在空中法身般若化他三千赴物解脱
随机空中之性本具三千由性本具方有外用如
镜发明则能现像镜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是故
则总举二乃别言故亦可云即一而二而二不横
即二而一而一不纵非三而三名为不一非一而
一名为不异故止观中大小乘师六义纵横今家
三释一者约理二者约行三约字用并非纵横大
小六义在偏小故今家三释在圆融故摩醯首罗
翻大自在色天之主三目八臂常骑白牛一面三
目三目一面不可单言单言则成纵横故也故此
等喻诸文或将三点以喻三解脱者良以点是文
字故也三目以喻三般若者良以目能照明故也
此乃依顺大经之喻若止观中复取镜喻所谓镜
体以喻法身镜明以喻般若镜像以喻解脱辅行
记云夫以事喻法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意最亲
何者遍镜是明遍明是像非并非别不纵不横异
乎伊字及天目也请思此喻则三千三谛其义皎
然矣。】
「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
【二现下明外化现身百界如向巳明八相成道如
华严云或有见佛说法或见入胎或见出胎或见
人涅槃或见出家等一一相中皆云或者皆具八
相故问内證外现所以者何答内證三德自他不
二自行唯在空中法身般若化他三千赴物解脱
随机空中之性本具三千由性本具方有外用如
镜发明则能现像镜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是故
976-B¶ 第 598a 页 X57-0598.png
外用全由内證所以三德自他两全具如自他不
二门说人不晓此执诤纷纭。】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二华严下引證二初引经。】
「解曰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
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
【二解释分二初释初成又二初释二初正释。】
「谓成妙觉谬之甚矣。」
【二谓下斥谬分三初斥以真因为极果他谓华严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妙觉佛故今斥之误以真
因为极果也。】
「若如是者二住巳去诸位徒施。」
【二若下指谬诘难分二初指谬正难若如汝将初
住八相是妙觉者二住巳去便成虚设。】
「若言重说者。」
【二若言下引救重诘又二初牒彼救词他人救云
二住巳去是佛重说。】
「佛有烦重之咎。」
【二佛有下重诘是则佛有烦重之愆诸文中叙古
来人师谓初顿悟至于十住即是十地而更说有
十行十向十地等者此是重说又有人云平等法
界定无位次又云顿悟初心即究竟极而更说有
四十位等是化钝根方便之说又云顿悟即佛无
二门说人不晓此执诤纷纭。】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二华严下引證二初引经。】
「解曰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
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
【二解释分二初释初成又二初释二初正释。】
「谓成妙觉谬之甚矣。」
【二谓下斥谬分三初斥以真因为极果他谓华严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妙觉佛故今斥之误以真
因为极果也。】
「若如是者二住巳去诸位徒施。」
【二若下指谬诘难分二初指谬正难若如汝将初
住八相是妙觉者二住巳去便成虚设。】
「若言重说者。」
【二若言下引救重诘又二初牒彼救词他人救云
二住巳去是佛重说。】
「佛有烦重之咎。」
【二佛有下重诘是则佛有烦重之愆诸文中叙古
来人师谓初顿悟至于十住即是十地而更说有
十行十向十地等者此是重说又有人云平等法
界定无位次又云顿悟初心即究竟极而更说有
四十位等是化钝根方便之说又云顿悟即佛无
976-B¶ 第 598b 页 X57-0598.png
复位次今家斥之谓其偏说直指初心以为妙觉
唯尚顿门成道速疾乃成圆教后位徒施兼成佛
有烦重之失依他所判深为未可今家学者勿杂
他人无位之谈谓重说等。】
「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发心究竟二不别须
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之旨。」
【三虽有下引文劝学故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一
切诸地功德故云位位各摄诸位虽复相摄因果
历然那将初住为妙觉耶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
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言发心者即初住也言毕
竟者即妙觉也初后虽殊功德无异故云不别相
摄不二其意云何应知所證三德是同故得位位
相摄不二摄之所由不二之旨其在兹乎。】
「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莂皆是此
位成佛之相。」
【二龙女下引同法华经说八岁龙女变成男子南
方作佛文句引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
身悉于现身而得成佛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
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
掌荆豁问曰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
佛此龙女成佛及胎经偈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
从权而说以證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
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
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至无生忍应物所好容起
唯尚顿门成道速疾乃成圆教后位徒施兼成佛
有烦重之失依他所判深为未可今家学者勿杂
他人无位之谈谓重说等。】
「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发心究竟二不别须
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之旨。」
【三虽有下引文劝学故华严云从初一地具足一
切诸地功德故云位位各摄诸位虽复相摄因果
历然那将初住为妙觉耶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
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言发心者即初住也言毕
竟者即妙觉也初后虽殊功德无异故云不别相
摄不二其意云何应知所證三德是同故得位位
相摄不二摄之所由不二之旨其在兹乎。】
「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莂皆是此
位成佛之相。」
【二龙女下引同法华经说八岁龙女变成男子南
方作佛文句引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
身悉于现身而得成佛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
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
掌荆豁问曰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
佛此龙女成佛及胎经偈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
从权而说以證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
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
说若实得者从六根净至无生忍应物所好容起
976-B¶ 第 598c 页 X57-0598.png
神变现身成佛及證圆经即證无生岂不能知本
无舍受何妨舍此往彼耶诸声闻人受当来记而
未现身成佛者何以声闻人须结缘故莂应作䇷。】
「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开发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
性开发应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发如此三身
发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
【二慧下释三身金刚錍云凡有性名多在凡理如
云佛性真实性等故缘了正名因名性本性三法
至初往时悉皆开发名曰三身无性名者多通凡
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若唯在果如陀
罗尼波罗蜜等法华经中深达遍照即是报身微
妙净法即是法身具三十二及八十好即是应身
又深达等即是持经得解之相微妙净法即是真
身具三十二即是应身因果虽殊三身无别学者
多迷因而点示馀如大部补注中明。】
「中观现前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
初居实报无障阂土念不退位。」
【三中观下结成。】
无舍受何妨舍此往彼耶诸声闻人受当来记而
未现身成佛者何以声闻人须结缘故莂应作䇷。】
「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开发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
性开发应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发如此三身
发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
【二慧下释三身金刚錍云凡有性名多在凡理如
云佛性真实性等故缘了正名因名性本性三法
至初往时悉皆开发名曰三身无性名者多通凡
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若唯在果如陀
罗尼波罗蜜等法华经中深达遍照即是报身微
妙净法即是法身具三十二及八十好即是应身
又深达等即是持经得解之相微妙净法即是真
身具三十二即是应身因果虽殊三身无别学者
多迷因而点示馀如大部补注中明。】
「中观现前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
初居实报无障阂土念不退位。」
【三中观下结成。】
976-B¶ 第 599a 页 X57-0599.png
「次从二住至中住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
教十地齐。」
【二总明九住可见。】
「次入初行断一品无明与别教等觉齐次入二行与
别教妙觉齐。」
【二总明行向地分二初明二行为三初正明二行
与别同若依仁王经开十地为三十品亦只是圆
家十住三十品耳若与而言之圆家不开十住三
十品则别家十地三十品与圆家十住十行十向
位齐别家妙觉与圆教初地位齐若夺而言之别
家三十品只是十地则别教十地与圆教十住位
齐别教妙觉与圆教初行位齐仁王经中不立等
觉故十地后即佛地也若尔即是破十一品名为
妙觉前文教道云破一品是妙觉者将非此耶岂
必脱落十字耶思之今准璎珞五十二位是故别
教破十二品名为妙觉故与圆教二行位齐。】
「从三行巳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况伏断以别
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
【二从三下兼示后位与别异世人情计阴境有无
若解斯文自然袪滞何者偏圆对辨阴等十境在
前二教不思议境在于圆教圆人所观观三教境
悉是遮那佛性妙境自就圆论理即唯迷究竟唯
悟中间四即迭分迷悟既分迷悟阴境可知况复
十境是圆所观所观则在圆理即收况第一义及
976-B¶ 第 599b 页 X57-0599.png
以远本望观在事止观进趣且至初住初住巳上
自然流入所列阴境云三教耳他人难云圆谓圆
融何有阴境今为答之只为圆融亡智亲疏迷成
厚薄强分三惑义开六即迷中轻故从理得名故
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义别教阴境从教道说
但至二行三行巳去自是圆中所断之惑故圆等
觉迷一品故而有自他本论阴境人却翻转云教
理妙无阴境者与向所辨殊不相应。】
「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
【三故以我下释前二行与别同义文为三初以实
因重对权果今明圆教故云我家比齐别教故云
汝家真因即是圆第二行极果即是别教妙觉。】
「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位弥下。」
【二只缘下点示所以文分二初正示约教道说故
教弥权破十二品称为妙觉故位弥高约圆顿说
故教弥实居第二行故。
位弥下弥者益也甚也。】
「譬如边方未静借职则高定爵论勋其位实下。」
【二举喻边方未静喻有权机借职则高喻有权果
定爵论勋喻归圆实其位实下喻在二行勋者功
也爵者量也量其职尽其才也亦封也爵有三等
五等三谓公侯伯五则加子男故定别佛之爵论
其所破十二品勋只是圆教二行而巳。】
「故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也。」
【三故权教下结示权实因果同义文甚分明。】
自然流入所列阴境云三教耳他人难云圆谓圆
融何有阴境今为答之只为圆融亡智亲疏迷成
厚薄强分三惑义开六即迷中轻故从理得名故
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义别教阴境从教道说
但至二行三行巳去自是圆中所断之惑故圆等
觉迷一品故而有自他本论阴境人却翻转云教
理妙无阴境者与向所辨殊不相应。】
「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
【三故以我下释前二行与别同义文为三初以实
因重对权果今明圆教故云我家比齐别教故云
汝家真因即是圆第二行极果即是别教妙觉。】
「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位弥下。」
【二只缘下点示所以文分二初正示约教道说故
教弥权破十二品称为妙觉故位弥高约圆顿说
故教弥实居第二行故。
位弥下弥者益也甚也。】
「譬如边方未静借职则高定爵论勋其位实下。」
【二举喻边方未静喻有权机借职则高喻有权果
定爵论勋喻归圆实其位实下喻在二行勋者功
也爵者量也量其职尽其才也亦封也爵有三等
五等三谓公侯伯五则加子男故定别佛之爵论
其所破十二品勋只是圆教二行而巳。】
「故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也。」
【三故权教下结示权实因果同义文甚分明。】
976-B¶ 第 599c 页 X57-0599.png
「次从三行巳去至十地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
即断四十品惑也。」
【二明三行至十地。】
「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此是一生补处。」
【三明等觉。】
「进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觉位永别无明父母究竟
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
槃。」
【二果位分二初位成智断楞伽经云杀无明父断
贪爱母无明与业润于生死故如父母能生阴身
令妙觉位永尽无馀住大涅槃诸法山顶父母山
顶皆约喻也诸法如病般若如药由病有药病去
药亡故诸法生般若不生般若若生诸法不生诸
法既不生般若亦不生二俱寂灭是大涅槃。】
「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
也。」
【二以虚空下座身土圆四土之名如前巳示三身
之号在楞伽经普贤观云佛三种身从方等生妙
976-B¶ 第 600a 页 X57-0600.png
玄云或言道场虚空为座一成一切成毗卢遮那
舍那释迦三佛具足遍一切处释签示云亦如华
严今文正明法身寂土故普贤观释迦牟尼名为
遮那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虚空寂光无所不遍清
净法身岂有方所是则座身土圆而非一异也不
迁不变名之为常所以经云常我乐净萧然无累
名之为寂所以经云如寂解脱朗然大明名为般
若经云是色常住法故常寂光土有相无相云何
分别若约事理三土是事事乃有相寂光是理理
即无相空中为理俗谛为事若约中边复有离合
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在三土性在寂
光寂光之性非有非无二土之修乃是有相及以
无相实报无相方便同居二土有相此约修二性
一而说寂光之性非无修德三土之修非无性德
有相无相准上思之性是中道修是二边若乃离
为修性各三同居方便既是有相有相非无无相
双非实报无相非无有相及以双非寂光双非非
无无相及以有相常即法身法身双非寂即解脱
解脱有相光即般若般若无相二修即性非有非
无性即二修而有而无事即理故一相叵得理即
事故万像宛然事理中边亦离合异又复寂光名
之为体体即实相无有分别三土为用用则立法
差降不同四土既尔三身亦然若约二身真身无
相应身有相若约三身法身双非报身无相应身
舍那释迦三佛具足遍一切处释签示云亦如华
严今文正明法身寂土故普贤观释迦牟尼名为
遮那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虚空寂光无所不遍清
净法身岂有方所是则座身土圆而非一异也不
迁不变名之为常所以经云常我乐净萧然无累
名之为寂所以经云如寂解脱朗然大明名为般
若经云是色常住法故常寂光土有相无相云何
分别若约事理三土是事事乃有相寂光是理理
即无相空中为理俗谛为事若约中边复有离合
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在三土性在寂
光寂光之性非有非无二土之修乃是有相及以
无相实报无相方便同居二土有相此约修二性
一而说寂光之性非无修德三土之修非无性德
有相无相准上思之性是中道修是二边若乃离
为修性各三同居方便既是有相有相非无无相
双非实报无相非无有相及以双非寂光双非非
无无相及以有相常即法身法身双非寂即解脱
解脱有相光即般若般若无相二修即性非有非
无性即二修而有而无事即理故一相叵得理即
事故万像宛然事理中边亦离合异又复寂光名
之为体体即实相无有分别三土为用用则立法
差降不同四土既尔三身亦然若约二身真身无
相应身有相若约三身法身双非报身无相应身
976-B¶ 第 600b 页 X57-0600.png
有相若离若合准土思之故存三身及以四土法
身寂光定是无相报身实报则通二义自报他报
有无异故同居方便应身有相若其相即俱有相
俱无相若但从理非相非无相事理相对无相即
相即相无相情通妙会诤计咸失近人所说四土
三身有相无相互相攻毁章钞纷纭嗟夫祖师遗
文未坠学者何以苟顺人情呜呼哀哉奈之何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所以发愤述之云耳。】
「然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故须六
即判位。」
【二然下以六即判文分四初明判位所以言多滥
者且从不知六位而说若从不知即理而说亦应
更云多生退屈故大意云理同故即事异故六诸
经中云生死即涅槃皆以六位甄之使始终理同
而初后不滥事异故六者理即名字观行相似分
證究竟六位不同迷悟异也理同故即者三谛之
理六位咸然故云理即名字即乃至究竟即也既
云生死即涅槃又云烦恼即菩提结业即解脱斯
乃三障为能即三德为所即三德又是三谛异名
人不见之却云三千即假为事异故六三千空中
为理同故即又以妙假为能即空中为所即是则
能即既谬所即残阙矣智为能即义亦不然六即
蛣𧏙此亦得在三千即假及夫空中蛣𧏙何有若
知向来三身四土则于斯义自然通达但患学者
身寂光定是无相报身实报则通二义自报他报
有无异故同居方便应身有相若其相即俱有相
俱无相若但从理非相非无相事理相对无相即
相即相无相情通妙会诤计咸失近人所说四土
三身有相无相互相攻毁章钞纷纭嗟夫祖师遗
文未坠学者何以苟顺人情呜呼哀哉奈之何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所以发愤述之云耳。】
「然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故须六
即判位。」
【二然下以六即判文分四初明判位所以言多滥
者且从不知六位而说若从不知即理而说亦应
更云多生退屈故大意云理同故即事异故六诸
经中云生死即涅槃皆以六位甄之使始终理同
而初后不滥事异故六者理即名字观行相似分
證究竟六位不同迷悟异也理同故即者三谛之
理六位咸然故云理即名字即乃至究竟即也既
云生死即涅槃又云烦恼即菩提结业即解脱斯
乃三障为能即三德为所即三德又是三谛异名
人不见之却云三千即假为事异故六三千空中
为理同故即又以妙假为能即空中为所即是则
能即既谬所即残阙矣智为能即义亦不然六即
蛣𧏙此亦得在三千即假及夫空中蛣𧏙何有若
知向来三身四土则于斯义自然通达但患学者
976-B¶ 第 600c 页 X57-0600.png
习迷既久故更言之何者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
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然而空中
寂灭无相无相不同小乘太虚所以具足三千妙
假空中是理妙假是事而此事理若望三障障皆
是事三谛皆理三谛自分空中名理俗谛名事故
此三谛六位皆有俗谛三千既通六位三千奚尝
无蛣𧏙耶六即蛣𧏙有何不可若论三千即空即
中空中寂灭蛣𧏙岂存故了三千即空假中蛣𧏙
有无炳然可见若得此意理消伏用染毒有无迷
情顿息一家大旨何所疑哉。】
「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云一
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次从善知识及从
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相似解发为相似即(十信)分破分见为分證即(从初住至等觉)
智断圆满为究竟即(妙觉位)。」
【二谓下正判位次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因不名佛
果不名性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
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也所以因名佛性者众生
实未成佛得理證真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
修习名佛性焉佛性有三所谓三千即空假中名
正缘了故知三千不出十界三种世间假名五阴
在于有情国土世间名为无情若云无情不云有
性若云有性不云无情今欲示迷元从性变及为
示性令其改迷点权为实故云有情无情有性是
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然而空中
寂灭无相无相不同小乘太虚所以具足三千妙
假空中是理妙假是事而此事理若望三障障皆
是事三谛皆理三谛自分空中名理俗谛名事故
此三谛六位皆有俗谛三千既通六位三千奚尝
无蛣𧏙耶六即蛣𧏙有何不可若论三千即空即
中空中寂灭蛣𧏙岂存故了三千即空假中蛣𧏙
有无炳然可见若得此意理消伏用染毒有无迷
情顿息一家大旨何所疑哉。】
「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云一
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次从善知识及从
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相似解发为相似即(十信)分破分见为分證即(从初住至等觉)
智断圆满为究竟即(妙觉位)。」
【二谓下正判位次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因不名佛
果不名性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
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也所以因名佛性者众生
实未成佛得理證真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
修习名佛性焉佛性有三所谓三千即空假中名
正缘了故知三千不出十界三种世间假名五阴
在于有情国土世间名为无情若云无情不云有
性若云有性不云无情今欲示迷元从性变及为
示性令其改迷点权为实故云有情无情有性是
976-B¶ 第 601a 页 X57-0601.png
故十界三种世间即空假中是三佛性人未思此
往往却谓无情之物动转可见名有佛性可笑之
甚是故当知有情无情莫不皆是因缘生法缘生
之法都无真实但有名字名字即空空即假中故
云有情无情有性即空假中三因佛性实相妙理
有佛出世无佛出世常住不迁无所改易以由性
理不改变故贤首清凉所谈有情无情法性佛性
具如大部补注中辨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六尘
且举色香三谛伹云中道色香是事中道是理于
事见理故云色香无非中道色香中道人皆共许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
总是理即者众生在于生死
之事道理恒自即是涅槃知名识字故云名字乃
是识知色心依正本具三千三谛名字依此三千
三谛之解而起三千三观之行名为观行如鍮比
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二物相类名为
相似少分而證名为分證若约所證名为分真究
尽终竟名为究竟此六即位出自一家起信论中
巳有三即谓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馀之三即经
论必云然六即义亦通三教若论圆位六即亦足
何须更列四十二位良以分真之位长故故须借
别分其品秩又六即通事理五十二位别在事又
五十二位名多而且局局在十信巳去六即名少
而且通通于五品巳还。】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
往往却谓无情之物动转可见名有佛性可笑之
甚是故当知有情无情莫不皆是因缘生法缘生
之法都无真实但有名字名字即空空即假中故
云有情无情有性即空假中三因佛性实相妙理
有佛出世无佛出世常住不迁无所改易以由性
理不改变故贤首清凉所谈有情无情法性佛性
具如大部补注中辨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六尘
且举色香三谛伹云中道色香是事中道是理于
事见理故云色香无非中道色香中道人皆共许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
总是理即者众生在于生死
之事道理恒自即是涅槃知名识字故云名字乃
是识知色心依正本具三千三谛名字依此三千
三谛之解而起三千三观之行名为观行如鍮比
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二物相类名为
相似少分而證名为分證若约所證名为分真究
尽终竟名为究竟此六即位出自一家起信论中
巳有三即谓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馀之三即经
论必云然六即义亦通三教若论圆位六即亦足
何须更列四十二位良以分真之位长故故须借
别分其品秩又六即通事理五十二位别在事又
五十二位名多而且局局在十信巳去六即名少
而且通通于五品巳还。】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
976-B¶ 第 601b 页 X57-0601.png
不二故名为即。」
【三约修下释名理即虽然未涉于修全性起修例
如修虽具九之义故云约修名为六也。】
「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
可依思之择之。」
【四是故下诫劝。】
「略明圆教位竟。」
【三略明下结。】
「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
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
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
【二然下明行人依教修行文分二初总示如上四
教但是如来说四教法行人依教既乃开解然必
依解以立其行解行成巳乃入圣阶所以今明四
教行法四种三昧二十五法十境十乘虽通四教
然今文录一依止观正是法华圆顿妙行然今文
略不引十境及四三昧四三昧者常坐常行半行
半坐非行非坐言十境者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
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
菩萨阴入现前是故初观馀九待发乃可观之若
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无四三昧
不辨行仪无其方便正行难立故以二十五法方
便一心止观观于十境于四三昧行仪之中或作
观心是不可思议妙境用乃至或为离法爱用故
【三约修下释名理即虽然未涉于修全性起修例
如修虽具九之义故云约修名为六也。】
「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
可依思之择之。」
【四是故下诫劝。】
「略明圆教位竟。」
【三略明下结。】
「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
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
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
【二然下明行人依教修行文分二初总示如上四
教但是如来说四教法行人依教既乃开解然必
依解以立其行解行成巳乃入圣阶所以今明四
教行法四种三昧二十五法十境十乘虽通四教
然今文录一依止观正是法华圆顿妙行然今文
略不引十境及四三昧四三昧者常坐常行半行
半坐非行非坐言十境者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
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
菩萨阴入现前是故初观馀九待发乃可观之若
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无四三昧
不辨行仪无其方便正行难立故以二十五法方
便一心止观观于十境于四三昧行仪之中或作
观心是不可思议妙境用乃至或为离法爱用故
976-B¶ 第 601c 页 X57-0601.png
至初住开佛知见乘此大车游方至极止观明静
前代未闻岂徒然哉良在兹矣今人只谓舍恶取
空名大乘者此空尚乃不出六十二见稠林何能
动出生死患累设以为乘但是秃空殊无法门庄
严具度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则指火宅为宝渚
必为所焚以烦恼为能乘义须倾覆习大乘者自
量巳心如何合于法华大车是故一家所立解行
不同世间诵文法师闇證禅师故南山云唯有南
岳及以天台双弘定慧岂是谄附而虚授哉馀如
大部补注所示。】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
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二言下别释分二初方便为三初分科。
言二十五
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调停令入正修故四教
方便各有近远且如圆教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
真犹遥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
今于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又论远近二十五法为
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阴等十境若观若发
入品非遥故名为近二十五法去真遥故故名为
远。】
「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
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
家大小乘不同。」
【二解释分五初具五缘缘谓缘藉又名助缘此之
前代未闻岂徒然哉良在兹矣今人只谓舍恶取
空名大乘者此空尚乃不出六十二见稠林何能
动出生死患累设以为乘但是秃空殊无法门庄
严具度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则指火宅为宝渚
必为所焚以烦恼为能乘义须倾覆习大乘者自
量巳心如何合于法华大车是故一家所立解行
不同世间诵文法师闇證禅师故南山云唯有南
岳及以天台双弘定慧岂是谄附而虚授哉馀如
大部补注所示。】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
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二言下别释分二初方便为三初分科。
言二十五
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调停令入正修故四教
方便各有近远且如圆教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
真犹遥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
今于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又论远近二十五法为
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阴等十境若观若发
入品非遥故名为近二十五法去真遥故故名为
远。】
「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
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
家大小乘不同。」
【二解释分五初具五缘缘谓缘藉又名助缘此之
976-B¶ 第 602a 页 X57-0602.png
五法能助行人行人藉之而修道故文自分五初
持戒清净菩萨戒疏引大论云梵音尸罗秦言性
善亦云清凉亦云波罗提木叉此翻保得解脱又
云净命亦云成就威仪亦云防非止恶又是约义
训义勒义禁义南山四分疏云戒是警义警策三
业远离缘非古来所传防非止恶以解于戒然戒
通善恶诸经论中多从善戒约义得名如智论云
此云性善此从体说心论善生云别解脱及调伏
等此从心说如诸论中作无作戒此从业说。
言清
凉等此从喻说以戒自观说是戒经此从教说但
偏善行不通恶性止得通解戒为禁也若解善戒
善法禁恶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此释戒名名下论
体有大有小大乘或以心性及性无作假色小乘
或色如多论或心如僧祇或非色非心如成论依
体有而止作持犯具在诸文非易可解止观辅行
玄签句记举大纲耳其中或有关涉难见亦如大
部补注中示一家学者若能深达大小毗尼乃可
听寻定慧之法三学备焉为师可矣。
如经中说遗
教经也在家戒者五八戒也八戒于五更加第六
不坐高广大床第七不著华鬘衣第八不往视听
歌舞。
出家戒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
那也。
小乘戒者即向所列在家出家戒也。
大乘戒
者如梵网戒也在家出家淫男淫女及鬼神等悉
得受之若佛未出轮王化人亦有戒法所谓身三
持戒清净菩萨戒疏引大论云梵音尸罗秦言性
善亦云清凉亦云波罗提木叉此翻保得解脱又
云净命亦云成就威仪亦云防非止恶又是约义
训义勒义禁义南山四分疏云戒是警义警策三
业远离缘非古来所传防非止恶以解于戒然戒
通善恶诸经论中多从善戒约义得名如智论云
此云性善此从体说心论善生云别解脱及调伏
等此从心说如诸论中作无作戒此从业说。
言清
凉等此从喻说以戒自观说是戒经此从教说但
偏善行不通恶性止得通解戒为禁也若解善戒
善法禁恶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此释戒名名下论
体有大有小大乘或以心性及性无作假色小乘
或色如多论或心如僧祇或非色非心如成论依
体有而止作持犯具在诸文非易可解止观辅行
玄签句记举大纲耳其中或有关涉难见亦如大
部补注中示一家学者若能深达大小毗尼乃可
听寻定慧之法三学备焉为师可矣。
如经中说遗
教经也在家戒者五八戒也八戒于五更加第六
不坐高广大床第七不著华鬘衣第八不往视听
歌舞。
出家戒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
那也。
小乘戒者即向所列在家出家戒也。
大乘戒
者如梵网戒也在家出家淫男淫女及鬼神等悉
得受之若佛未出轮王化人亦有戒法所谓身三
976-B¶ 第 602b 页 X57-0602.png
口四及不饮酒八种之戒又云十善是尸罗酒防
意地即十善中后三意业数异义同此名旧戒亦
名性戒以不待佛制性自是善是恶故也佛若出
世凡所制戒乃名客戒应知佛未出时非独有旧
戒亦有定慧如诸凡夫坐得四禅及以八定即旧
定也如外道辈执著诸见六十二等即旧慧也若
佛所制亦有客定如根本净禅观练熏修诸深禅
等亦有客慧如四谛等若准释论有十种戒则通
大小一不缺戒即四重也二不破戒十三戒也三
不穿戒即波逸提等如是皆名律仪戒也凡夫散
心悉能持得四不杂戒即定共也与定相应凡夫
入定则能持得出定亦得五随道戒即道共也见
真谛道其惑亡故六无著戒于思惟惑无所染故
此二共成空观持戒七智赞戒出假利物智者赞
故八自在戒达法如空无拘捡故此二共成假观
持戒九随定戒住楞严故十具足戒楞严定中法
具足故此二共成中观持戒涅槃经有五支十戒
五支戒者一具足根本业清净戒即四重也二前
后眷属馀清净戒谓偷兰遮为前眷属此语因兰
能为重罪前方便故十三僧残列在重后名后眷
属所言馀者舍堕巳下及诸经中所制之戒皆名
馀也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即是定共离欲散恶
戒体是觉离恶觉故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种种
方便令入无漏即四念处道共戒也五回向具足
意地即十善中后三意业数异义同此名旧戒亦
名性戒以不待佛制性自是善是恶故也佛若出
世凡所制戒乃名客戒应知佛未出时非独有旧
戒亦有定慧如诸凡夫坐得四禅及以八定即旧
定也如外道辈执著诸见六十二等即旧慧也若
佛所制亦有客定如根本净禅观练熏修诸深禅
等亦有客慧如四谛等若准释论有十种戒则通
大小一不缺戒即四重也二不破戒十三戒也三
不穿戒即波逸提等如是皆名律仪戒也凡夫散
心悉能持得四不杂戒即定共也与定相应凡夫
入定则能持得出定亦得五随道戒即道共也见
真谛道其惑亡故六无著戒于思惟惑无所染故
此二共成空观持戒七智赞戒出假利物智者赞
故八自在戒达法如空无拘捡故此二共成假观
持戒九随定戒住楞严故十具足戒楞严定中法
具足故此二共成中观持戒涅槃经有五支十戒
五支戒者一具足根本业清净戒即四重也二前
后眷属馀清净戒谓偷兰遮为前眷属此语因兰
能为重罪前方便故十三僧残列在重后名后眷
属所言馀者舍堕巳下及诸经中所制之戒皆名
馀也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即是定共离欲散恶
戒体是觉离恶觉故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种种
方便令入无漏即四念处道共戒也五回向具足
976-B¶ 第 602c 页 X57-0602.png
无上道戒即佛菩萨持非诸下凡也言十戒者一
禁戒二清净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折戒六大
乘戒七不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戒论
取缺坏不任故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
五支十戒与论十戒和会同异具在释签。】
「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弊
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
扫衣及伹三衣不畜馀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
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
山绝世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
僧中净食。」
【二衣食具足衣能弊形食能支命此二具足道业
可成。
衣有三者且分三耳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
丘及许畜重物重物合在畜长中辨雪山大士如
涅槃云释迦先世曾为大士在于雪山唯被鹿皮
时雪山中有香根等我于尔时唯食诸果食巳坐
禅堪忍力故不游人间如是乃可亡于说净受持
等事名上根也。
如迦叶者此云大龟氏其先学道
灵龟负图而出应故从德命族是故云也此是中
根常行十二头陀头陀此云抖擞抖擞十二种过
患故也大论六十八云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
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
树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
今文所列即十二中第三第十二也南山云粪扫
禁戒二清净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折戒六大
乘戒七不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戒论
取缺坏不任故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
五支十戒与论十戒和会同异具在释签。】
「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弊
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
扫衣及伹三衣不畜馀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
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
山绝世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
僧中净食。」
【二衣食具足衣能弊形食能支命此二具足道业
可成。
衣有三者且分三耳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
丘及许畜重物重物合在畜长中辨雪山大士如
涅槃云释迦先世曾为大士在于雪山唯被鹿皮
时雪山中有香根等我于尔时唯食诸果食巳坐
禅堪忍力故不游人间如是乃可亡于说净受持
等事名上根也。
如迦叶者此云大龟氏其先学道
灵龟负图而出应故从德命族是故云也此是中
根常行十二头陀头陀此云抖擞抖擞十二种过
患故也大论六十八云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
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
树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
今文所列即十二中第三第十二也南山云粪扫
976-B¶ 第 603a 页 X57-0603.png
衣者世人所弃无复堪用义同粪扫体是贱物离
自贪著不为王贼所贪当得资身长道上士著之
今在中根与律有异。
言三衣者安陀会郁多罗僧僧
伽梨然此三衣无有正翻僧伽梨义翻杂碎衣以
条数多故亦名众集时衣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
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亦名上衣从用名入众衣安
陀会名下衣亦云著衣从用名院内行道杂作衣
人就条数言五七九律无文也若云加沙此翻为
染从色立名然此三衣皆须加法加五条法云大
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
短割截衣持馀二衣法文在律钞大论云佛弟子
住中道故但三衣异于外道裸形无耻白衣多贪
重著故也又三衣者不同一衣之少不同畜长等
多此云不畜馀长亦应更云不畜百一下文云畜
百一众具亦须更云畜馀长也绮文互现耳今文
为取雪山大士被鹿皮衣是上根故乃以伹三衣
为中根畜百一及畜馀长合为下根若不取雪山
大士即以但三衣为上百一为中馀长为下。
多寒
等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三品通开故
三衣外听畜百一及许畜长伹三衣一品也畜百
一二品也畜长三品也故云三品通开矣仍以百
一畜长二品合为下根焉。
言百一者萨婆多云百
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百一供身
令受持之长物及馀令说净畜馀者所谓一切器
自贪著不为王贼所贪当得资身长道上士著之
今在中根与律有异。
言三衣者安陀会郁多罗僧僧
伽梨然此三衣无有正翻僧伽梨义翻杂碎衣以
条数多故亦名众集时衣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
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亦名上衣从用名入众衣安
陀会名下衣亦云著衣从用名院内行道杂作衣
人就条数言五七九律无文也若云加沙此翻为
染从色立名然此三衣皆须加法加五条法云大
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
短割截衣持馀二衣法文在律钞大论云佛弟子
住中道故但三衣异于外道裸形无耻白衣多贪
重著故也又三衣者不同一衣之少不同畜长等
多此云不畜馀长亦应更云不畜百一下文云畜
百一众具亦须更云畜馀长也绮文互现耳今文
为取雪山大士被鹿皮衣是上根故乃以伹三衣
为中根畜百一及畜馀长合为下根若不取雪山
大士即以但三衣为上百一为中馀长为下。
多寒
等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三品通开故
三衣外听畜百一及许畜长伹三衣一品也畜百
一二品也畜长三品也故云三品通开矣仍以百
一畜长二品合为下根焉。
言百一者萨婆多云百
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百一供身
令受持之长物及馀令说净畜馀者所谓一切器
976-B¶ 第 603b 页 X57-0603.png
与非器一外皆须作净若畜百一于百一物心中
但自记忆一种谓是我物或云加法加法记忆随
人而用此亦无在若乃畜长定须说净说净词云
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
大德具在律钞然此净施非是真实是佛方便令
诸弟子得畜长物而不犯戒名为假施若读辅行
须知此意大部补注曾引文示食亦分三如前衣
中引大经文即上根也。
二常乞食且举十二头陀
中第二常乞食即中根也。
三檀越送及僧净食者
既不能绝谷饵果又不能头陀乞食如来亦许外
护施主送食供给复次僧中如法结净之食亦可
受之即下根也。】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处有三
例衣食可知。」
【三闲居静处夫欲修道当须闲居择其静处若纷
然愦闹必随境染著道业难成坏器易坏遗教经
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
闲居心乱曰愦不静名闹言处有三例衣食者一
者深山如前所明上根处也二者头陀如前兰若
冢间树下露坐四处中根处也三者兰若伽蓝下
根处也问此与中根如何辨异答中根即坐兰若
空回之地下根乃在空回住处及闲静伽蓝良以
兰若翻为闲静故须辨之。】
「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
但自记忆一种谓是我物或云加法加法记忆随
人而用此亦无在若乃畜长定须说净说净词云
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
大德具在律钞然此净施非是真实是佛方便令
诸弟子得畜长物而不犯戒名为假施若读辅行
须知此意大部补注曾引文示食亦分三如前衣
中引大经文即上根也。
二常乞食且举十二头陀
中第二常乞食即中根也。
三檀越送及僧净食者
既不能绝谷饵果又不能头陀乞食如来亦许外
护施主送食供给复次僧中如法结净之食亦可
受之即下根也。】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处有三
例衣食可知。」
【三闲居静处夫欲修道当须闲居择其静处若纷
然愦闹必随境染著道业难成坏器易坏遗教经
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
闲居心乱曰愦不静名闹言处有三例衣食者一
者深山如前所明上根处也二者头陀如前兰若
冢间树下露坐四处中根处也三者兰若伽蓝下
根处也问此与中根如何辨异答中根即坐兰若
空回之地下根乃在空回住处及闲静伽蓝良以
兰若翻为闲静故须辨之。】
「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
976-B¶ 第 603c 页 X57-0603.png
【四息诸缘务缘谓尘缘务谓事务此有四种一者
生活谓经纪生方触途纷纠等二者人事谓一往
一来附势交结以求利等三者伎能谓医方占相
及书算等四者学问谓读诵经论求胜负等如此
四事应须止息故云息诸缘务也前三三昧及随
自意诸经行法皆息缘务若历善恶及以无记非
今所论。】
「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
教授善知识。」
【五近善知识障难多途如何远离故须知识教诏
助护闻名曰知见形曰识知识有三一外护者内
修妙行不能营务故须外护而给助之二同行者
切磋琢磨更相策发同其行故三教授者内不通
达外起诸障故须明了指示过德善知识者是大
因缘。】
「第二诃五欲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脩目高眉丹
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
【二诃五欲文分五初诃色诃责也欲乐也五欲之
境令人乐欲今既修行应须诃之是故诃色如热
金丸若也执之决定烧手脩长也丹赤也皓白也
玄黑也朱正色也紫间色也。】
「二诃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
【二诃声者声如毒涂鼓闻之则须死。
丝竹等者自
古之乐不出八音土曰埙疱曰笙皮曰鼓竹曰管
976-B¶ 第 604a 页 X57-0604.png
丝曰弦石曰磐金曰钟木曰柷在指名环在臂名
钏佩者玉之带也或从人说文云大带佩也从人
从巾佩必有巾谓之饰礼云凡带必有佩玉也皆
所以发起其声令人生欲心也人声曰歌歌者柯
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之有柯也。】
「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
【三诃香者香如龙气嗅之必病。】
「四诃味谓种种饮食有膳美味等。」
【四诃味者味如沸蜜汤舌必烂非谷曰肴也膳食
也。】
「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
及诸好触等。」
【五诃触者触如师子近必被齧。】
「第三弃五盖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三弃五盖此五覆盖心神昏闇定慧不发是故应
须弃而舍之贪欲盖者追念昔时所更五欲生醉
惑心亡失正念瞋恚盖者追想是人恼害于我忿
怒毒火烧诸功德睡眠盖者昏昏名睡倚放名眠
犹如死人远离精进掉悔盖者邪心动念作无益
事名之为掉忽然改变思惟自耻云何今日作斯
过失名之为悔由是之故禅定不发犹豫不决名
之为疑此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障定之疑此疑
有三一者疑自谓我本是底下之人非是法器二
者疑师所谓彼人无有智慧师而事之将不误我
钏佩者玉之带也或从人说文云大带佩也从人
从巾佩必有巾谓之饰礼云凡带必有佩玉也皆
所以发起其声令人生欲心也人声曰歌歌者柯
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之有柯也。】
「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
【三诃香者香如龙气嗅之必病。】
「四诃味谓种种饮食有膳美味等。」
【四诃味者味如沸蜜汤舌必烂非谷曰肴也膳食
也。】
「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
及诸好触等。」
【五诃触者触如师子近必被齧。】
「第三弃五盖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三弃五盖此五覆盖心神昏闇定慧不发是故应
须弃而舍之贪欲盖者追念昔时所更五欲生醉
惑心亡失正念瞋恚盖者追想是人恼害于我忿
怒毒火烧诸功德睡眠盖者昏昏名睡倚放名眠
犹如死人远离精进掉悔盖者邪心动念作无益
事名之为掉忽然改变思惟自耻云何今日作斯
过失名之为悔由是之故禅定不发犹豫不决名
之为疑此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障定之疑此疑
有三一者疑自谓我本是底下之人非是法器二
者疑师所谓彼人无有智慧师而事之将不误我
976-B¶ 第 604b 页 X57-0604.png
三者疑法谓所受法何必合理三疑在怀止观不
发。】
「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
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四调五事调谓调停眠食二事定外调之身心息
三就入住出三时调之调身之法如禅门云夫欲
坐者先须安处使久无妨若欲半跏以左压右牵
来近身若欲全跏䟤右压左宽衣带周正身勿令
坐时更有脱落乃以左手而压右手置右脚上挺
动支节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勿曲勿耸正头正项
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昂身如碇石无令骚动。
次
调息者即当开口吐胸中气自恣而出使百脉处
皆随气出次当闭口鼻中内清气如是至三若息
巳调一度亦足次以唇齿相拄舌向上腭闭眼令
断外光之后次拣息风如前数息观中巳示其息
若调易入定故次调心者一则调乱令不越逸二
乃调心令不沈浮若心沈时系念鼻端若心浮时
安心向下此名初入调身息心若住禅中其有不
调如初入法若欲出定渐渐申舒按摩其身渐渐
吐纳细细呼吸渐渐放心缘于外境所以三事合
而调者三事相依如初受胎暖寿识三即身心息
不前不后未曾相离故合调之若眠食二不同时
故各为一调今文中云沈浮等者沈谓沈下浮谓
浮上缓谓宽缓急谓急卒息钝名涩息利名滑节
发。】
「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
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四调五事调谓调停眠食二事定外调之身心息
三就入住出三时调之调身之法如禅门云夫欲
坐者先须安处使久无妨若欲半跏以左压右牵
来近身若欲全跏䟤右压左宽衣带周正身勿令
坐时更有脱落乃以左手而压右手置右脚上挺
动支节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勿曲勿耸正头正项
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昂身如碇石无令骚动。
次
调息者即当开口吐胸中气自恣而出使百脉处
皆随气出次当闭口鼻中内清气如是至三若息
巳调一度亦足次以唇齿相拄舌向上腭闭眼令
断外光之后次拣息风如前数息观中巳示其息
若调易入定故次调心者一则调乱令不越逸二
乃调心令不沈浮若心沈时系念鼻端若心浮时
安心向下此名初入调身息心若住禅中其有不
调如初入法若欲出定渐渐申舒按摩其身渐渐
吐纳细细呼吸渐渐放心缘于外境所以三事合
而调者三事相依如初受胎暖寿识三即身心息
不前不后未曾相离故合调之若眠食二不同时
故各为一调今文中云沈浮等者沈谓沈下浮谓
浮上缓谓宽缓急谓急卒息钝名涩息利名滑节
976-B¶ 第 604c 页 X57-0604.png
谓苦制恣谓纵恣食少乃饥多则名饱今皆调之
故云不也问弃五盖中巳舍睡眠今何调眠答前
为入定是故弃之今在散心所以调之各有其致
无相违也。】
「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
切诸禅定智慧门故。」
【五行五法文自分五初欲。】
「二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
【二精进。】
「三念念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重可贵。」
【三念。】
「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
【四巧慧。】
「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
慧功德可尊可贵。」
【五一心皆如文可见。】
「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
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然前明
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
【三此二十下结示前方便者远方便也是则十境
名后方便近方便也方便既立即入正修须于此
中列示十境以为所观但文略耳。】
「次明正修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
馀教例此。」
故云不也问弃五盖中巳舍睡眠今何调眠答前
为入定是故弃之今在散心所以调之各有其致
无相违也。】
「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
切诸禅定智慧门故。」
【五行五法文自分五初欲。】
「二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
【二精进。】
「三念念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重可贵。」
【三念。】
「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
【四巧慧。】
「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
慧功德可尊可贵。」
【五一心皆如文可见。】
「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
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然前明
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
【三此二十下结示前方便者远方便也是则十境
名后方便近方便也方便既立即入正修须于此
中列示十境以为所观但文略耳。】
「次明正修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
馀教例此。」
976-B¶ 第 605a 页 X57-0605.png
【二正修分二初标示言正修者正修妙行非方便
也十种之法运载行人游方至极名十乘也而一
一乘并以妙观观于阴心显于三千三谛之理故
云观法也三观十乘以为能观阴等十境以为所
观此约药病过德分也三观能观三谛所观此约
不思议法说也至下十乘勿迷此矣。】
「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
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上根正观此境)。」
【二解释分十初观不思议境依止观中应须标云
一观心是不可思议境也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
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者即是观一念阴心显成三
千三谛之境也即此之境即空假中不前不后者
点示妙境即是观也广大圆满横竖自在者境观
即中非横非竖即假名横即空名竖三观微妙名
自在也故法华云其车高广者引大车文證向境
观横广竖高等也上根正观此者十乘分三根今
是上根也此是消文对当境观境观之旨今试明
之何者谓以一心微妙止观以为能观一念阴境
以为所观由以能观观所观故即达一念迷妄阴
境无一异相无一异者乃是空中寂灭实相实相
无相而具诸相诸相即是三千性相不思议假是
则观心所成所显三谛明矣而此三谛虽是所观
无别能观故即妙境即空假中是名境观无前无
976-B¶ 第 605b 页 X57-0605.png
后横竖等也故荆溪云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
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非唯此中诸境皆尔是
则名为照此著心缘生虚假假中三千自体性空
即是心性圆妙三谛若夫不达一念阴心无一异
者斯为取著云何能具三千性相故取著心不具
三千此约妙观观妙境说若以理论无非法界何
所隔耶当知止观阴境十乘广示其相至下九境
其文甚略广略虽殊大意何别旨趣最显无出禅
境故如向引无一异等若识此义何必再陈但为
近代传习之者各以巳心以谈妙境谓之通修及
不通修谓境即观及彰绝待有如是等诸说不同
异论纷纭形于章藻传之尚之孰能正之今故直
明境观文旨他人曲说可不灭哉何者止观标云
一观心是不可思议者此境难说先明可思议后
明不思议故引华严心造五阴即十法界约三义
读即三谛故次引无量义广明十如及三世间然
后结成一念三千非一异等辅行谓此是性德境
今所明者所言一者十乘之初也观者释名中绝
待止观也心者一念阴心也是者成也显也不可
思议境者三千三谛也谓之性德者不由他悟全
性而显也若观心未是之时名为迷中阴境耳故
用释名中绝待妙观观于阴心显成三千三谛全
是性德而显现也故辅行云妙观观之令成妙境
境是所观以所显能妙观斯立既是观心所成妙
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非唯此中诸境皆尔是
则名为照此著心缘生虚假假中三千自体性空
即是心性圆妙三谛若夫不达一念阴心无一异
者斯为取著云何能具三千性相故取著心不具
三千此约妙观观妙境说若以理论无非法界何
所隔耶当知止观阴境十乘广示其相至下九境
其文甚略广略虽殊大意何别旨趣最显无出禅
境故如向引无一异等若识此义何必再陈但为
近代传习之者各以巳心以谈妙境谓之通修及
不通修谓境即观及彰绝待有如是等诸说不同
异论纷纭形于章藻传之尚之孰能正之今故直
明境观文旨他人曲说可不灭哉何者止观标云
一观心是不可思议者此境难说先明可思议后
明不思议故引华严心造五阴即十法界约三义
读即三谛故次引无量义广明十如及三世间然
后结成一念三千非一异等辅行谓此是性德境
今所明者所言一者十乘之初也观者释名中绝
待止观也心者一念阴心也是者成也显也不可
思议境者三千三谛也谓之性德者不由他悟全
性而显也若观心未是之时名为迷中阴境耳故
用释名中绝待妙观观于阴心显成三千三谛全
是性德而显现也故辅行云妙观观之令成妙境
境是所观以所显能妙观斯立既是观心所成妙
976-B¶ 第 605c 页 X57-0605.png
境故非妄情取著之法故取著心即是迷中阴心
而巳照此著心无一异等即是观成所显法门故
云用观观境而说斯义难解深愿体之然而所显
三千三谛诸法实相言词寂灭非一非异云何知
于非一异相故寄一异推而彰之既寄修推而彰
所显三千性德是故即有修德境矣如此伹在自
行照达若欲化他是故应须于非一异作一异说
全向自行而起利他是以即有化他境也所以一
念三千三谛实非一异及纵横等即大经云佛性
不名一法十法百千法等经文既云非一非万故
是三千三谛佛性无一异也复云善恶及以无记
即是佛性故知由达非一非异非三千巳方乃具
足三千三谛三佛性焉所以先荡然后立法诸文
先立然后荡法荡立随宣先后无在妙得此意可
与论道然而三境只是一境一境即是观成所显
三千三谛虽是一境义必具三方彰自行及以化
他自他不二真俗同时无说即说说即无说以至
下文引三喻等准思可见说教大体其义著明谁
云通修不通修耶请以向意讨论止观及辅行文
方验有所归在理或当何必求人别有义章委明
斯旨然今岂欲抑令人信学者于道果何如哉。】
「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巳
悯他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二真正发菩提心自达妙境他尚在迷故须发心
而巳照此著心无一异等即是观成所显法门故
云用观观境而说斯义难解深愿体之然而所显
三千三谛诸法实相言词寂灭非一非异云何知
于非一异相故寄一异推而彰之既寄修推而彰
所显三千性德是故即有修德境矣如此伹在自
行照达若欲化他是故应须于非一异作一异说
全向自行而起利他是以即有化他境也所以一
念三千三谛实非一异及纵横等即大经云佛性
不名一法十法百千法等经文既云非一非万故
是三千三谛佛性无一异也复云善恶及以无记
即是佛性故知由达非一非异非三千巳方乃具
足三千三谛三佛性焉所以先荡然后立法诸文
先立然后荡法荡立随宣先后无在妙得此意可
与论道然而三境只是一境一境即是观成所显
三千三谛虽是一境义必具三方彰自行及以化
他自他不二真俗同时无说即说说即无说以至
下文引三喻等准思可见说教大体其义著明谁
云通修不通修耶请以向意讨论止观及辅行文
方验有所归在理或当何必求人别有义章委明
斯旨然今岂欲抑令人信学者于道果何如哉。】
「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巳
悯他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二真正发菩提心自达妙境他尚在迷故须发心
976-B¶ 第 606a 页 X57-0606.png
上求下化不依教道名之为真依三谛理名之为
正造趣所期名之为发所期妙果名为菩提能行
能趣名之为心无作四谛及以四弘如前巳明悯
巳昔迷悲他现昧是故我今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斯乃法华又于大车妙境之上张设慈悲普覆幰
盖幰(虚偃切)以帛张在大车上也问应先起誓后观
妙境何故境后方发心耶答境前发心具如五略
今境后发重为成观故须依境自行化他问发心
成观其观如何答准止观云观心可解辅行决云
如前誓相誓相者何即止观云众生虽如虚空而
度如空之众生即是空观虽知众生甚多而度甚
多众生即是假观虽知众生如佛如而度如佛之
众生即是中观。】
「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
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丹枕(车内枕)。」
【三善巧安心止观者上既依境发起大心发心必
须立于妙行行即止观故此安心明识行人信法
二行回转相资六十四番名为善巧三止三观安
住谛理息止妄源名为安心定即是止慧即是观
止体静故理恒寂然观体明故性常朗然斯乃法
华大车之中安置丹枕南山经音云天竺国无此
木枕皆以赤皮内著绵毛用之倚卧丹是赤色名
为正色无紫间色乃喻智光无分别也枕能休息
身首安然喻一行三昧息一切智首息一切行身
正造趣所期名之为发所期妙果名为菩提能行
能趣名之为心无作四谛及以四弘如前巳明悯
巳昔迷悲他现昧是故我今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斯乃法华又于大车妙境之上张设慈悲普覆幰
盖幰(虚偃切)以帛张在大车上也问应先起誓后观
妙境何故境后方发心耶答境前发心具如五略
今境后发重为成观故须依境自行化他问发心
成观其观如何答准止观云观心可解辅行决云
如前誓相誓相者何即止观云众生虽如虚空而
度如空之众生即是空观虽知众生甚多而度甚
多众生即是假观虽知众生如佛如而度如佛之
众生即是中观。】
「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
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丹枕(车内枕)。」
【三善巧安心止观者上既依境发起大心发心必
须立于妙行行即止观故此安心明识行人信法
二行回转相资六十四番名为善巧三止三观安
住谛理息止妄源名为安心定即是止慧即是观
止体静故理恒寂然观体明故性常朗然斯乃法
华大车之中安置丹枕南山经音云天竺国无此
木枕皆以赤皮内著绵毛用之倚卧丹是赤色名
为正色无紫间色乃喻智光无分别也枕能休息
身首安然喻一行三昧息一切智首息一切行身
976-B¶ 第 606b 页 X57-0606.png
也所息得理是以安然故今安心即车内枕。】
「四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故
经云其疾如风。」
【四破法遍如上善巧心或未安故须此门遍破诸
法安心破遍缘宜不同有慧之定是前安心有定
之慧如今破遍然而破遍虽通四门多以空门无
生为首无生是教止观是行依教立行至无生忍
一心止欢破五住惑一切皆破名破法遍今文中
云三观一心通塞文云一心三观尝检止观破遍
通塞二文皆云一心三观三观一心故知今文文
互现耳三观一心一心三观其语虽别其旨何殊
但是为破横别三观分属三人三人但得各别之
一不得即三圆妙自在是故乃立三观一心也为
破竖纵先空次假后中之三此三但得次第之三
不得即一融摄难思是故乃立一心三观也破遍
通塞二文咸然今破遍文且引三观一心之说即
破无明发真速疾斯乃法华其疾如风辅行中云
始自白牛终至平正即是道品文句中云其疾如
风者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故知白牛多力
道品有功方能速破无明疾见真理所以喻于其
疾如风然今引经自依十法成乘次第若以十法
依于经文大车次第如止观说。】
「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弊尘沙无明为塞道
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
「四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故
经云其疾如风。」
【四破法遍如上善巧心或未安故须此门遍破诸
法安心破遍缘宜不同有慧之定是前安心有定
之慧如今破遍然而破遍虽通四门多以空门无
生为首无生是教止观是行依教立行至无生忍
一心止欢破五住惑一切皆破名破法遍今文中
云三观一心通塞文云一心三观尝检止观破遍
通塞二文皆云一心三观三观一心故知今文文
互现耳三观一心一心三观其语虽别其旨何殊
但是为破横别三观分属三人三人但得各别之
一不得即三圆妙自在是故乃立三观一心也为
破竖纵先空次假后中之三此三但得次第之三
不得即一融摄难思是故乃立一心三观也破遍
通塞二文咸然今破遍文且引三观一心之说即
破无明发真速疾斯乃法华其疾如风辅行中云
始自白牛终至平正即是道品文句中云其疾如
风者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故知白牛多力
道品有功方能速破无明疾见真理所以喻于其
疾如风然今引经自依十法成乘次第若以十法
依于经文大车次第如止观说。】
「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弊尘沙无明为塞道
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
976-B¶ 第 606c 页 X57-0606.png
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节节检校名识通塞经云
安置丹枕(车外枕)。」
【五识通塞亦名知得失如上破遍应入无生若不
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若无失者但依前门破
塞存通若有失者须以此门检校除失失则怨于
通中起塞故更破塞令其通也然兹通塞有竖有
横所言横者苦集是塞道灭是通无明因缘生则
为塞灭乃名通六蔽是塞六度名通所言竖者见
思名塞空观名通尘沙名塞假观名通无明为塞
中观名通今文之中不云见思恐脱落耳辅行分
别一者通途通塞但以所破为塞能破为通二者
别相通塞则以于能起著为塞破塞无著名通然
有四义一横二竖三横别四一心如彼具说塞者
障正道也通者达妙理也是通须护是塞须破于
通起塞此塞亦破将反为贼此贼亦破贼若为将
此将亦护所以今云于通起塞是则能通翻更成
塞若欲破此能通之塞亦须如破所破之塞车外
枕喻即动而静即静而动所以然者车若行运其
枕则闲车若住息其枕则用用时常静闲时常动
实体与用亦复如是是故动静只是通塞所以车
住得枕支持其车方乃无所昂举通若起塞破塞
存通方得到于萨婆若海。】
「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
有大白牛等(巳上五中根)。」
安置丹枕(车外枕)。」
【五识通塞亦名知得失如上破遍应入无生若不
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若无失者但依前门破
塞存通若有失者须以此门检校除失失则怨于
通中起塞故更破塞令其通也然兹通塞有竖有
横所言横者苦集是塞道灭是通无明因缘生则
为塞灭乃名通六蔽是塞六度名通所言竖者见
思名塞空观名通尘沙名塞假观名通无明为塞
中观名通今文之中不云见思恐脱落耳辅行分
别一者通途通塞但以所破为塞能破为通二者
别相通塞则以于能起著为塞破塞无著名通然
有四义一横二竖三横别四一心如彼具说塞者
障正道也通者达妙理也是通须护是塞须破于
通起塞此塞亦破将反为贼此贼亦破贼若为将
此将亦护所以今云于通起塞是则能通翻更成
塞若欲破此能通之塞亦须如破所破之塞车外
枕喻即动而静即静而动所以然者车若行运其
枕则闲车若住息其枕则用用时常静闲时常动
实体与用亦复如是是故动静只是通塞所以车
住得枕支持其车方乃无所昂举通若起塞破塞
存通方得到于萨婆若海。】
「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
有大白牛等(巳上五中根)。」
976-B¶ 第 607a 页 X57-0607.png
【六调道品道品有四一当分二相摄三对位四相
生相生即今道品调适前识通塞不调道品何能
疾与真法相应四道品义前巳略示白牛等者等
于肥壮多力至行步平正也文句止观以此等文
对于无作七科道品故辅行云始自白牛终至平
正道品意也无漏般若四念处慧喻如白牛白是
色本以喻本净与修相应始自发心终至道品盖
被中根从此巳下即为下根。】
「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
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此下为下根)。」
【七对治助开根钝遮重以根钝故不能即开二解
脱门以遮重故牵破观心根利无遮根利有遮根
钝无遮伹用道品不须助开今此根钝而复遮重
正观力弱障蔽纷然若无对治见性诚难是故须
修五停之观破五事障行六度门治六种蔽正助
合行方能开悟六度等者以此六度摄诸法尽即
是十力四无畏等辅行问云何故但用横中六度
以为对治答横则事理俱障六乃摄事略周况复
苦集无明名略对治不足及以竖中尘沙等惑非
治正意今明事治是故不论又有苦集必具无明
具无明故六蔽具足但治六蔽馀二自去故此助
道能助正观犹如仆从能侍主人若对三德应以
大车其车高广对法身德又于其上张设等文对
解脱德大白牛等对般若德此乃义当修二性一
976-B¶ 第 607b 页 X57-0607.png
一复具三高广不二。】
「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八知位次既修前七二世善发入位不定或未入
位未得谓得恐极下根生增上慢是故令其知内
外凡及以因果检校自巳合居何位皆能如是上
慢不生。】
「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
【九能安忍从初观阴至知位次障转慧明或未入
品或入五品内有所得外为众推虽然益他而损
自行故须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入六根故
此安忍有内有外内外各有三种之术外三术者
一者名誉及以眷属罗罥集围如斯之事当早推
之莫受莫著名第一术二者上来名利眷属推若
不去应须缩德露现瑕玼名第二术三者缩露若
不能免当须一去万里之外名第三术内三术者
若乃三障纷然而起应以即空假中妙观令障不
生六根清净故外三术安忍顺从内三观术安忍
违逆逆顺不动安忍力也。】
「十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
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场(妙觉位)。」
【十无法爱巳破见思入于十信相似六根各千功
德将恐行人著此功德生法爱心故须此门令其
无爱速入初住开佛知见是故经云乘此宝乘上
一乘字平声呼之下一乘字去声呼之游于四方
「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八知位次既修前七二世善发入位不定或未入
位未得谓得恐极下根生增上慢是故令其知内
外凡及以因果检校自巳合居何位皆能如是上
慢不生。】
「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
【九能安忍从初观阴至知位次障转慧明或未入
品或入五品内有所得外为众推虽然益他而损
自行故须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入六根故
此安忍有内有外内外各有三种之术外三术者
一者名誉及以眷属罗罥集围如斯之事当早推
之莫受莫著名第一术二者上来名利眷属推若
不去应须缩德露现瑕玼名第二术三者缩露若
不能免当须一去万里之外名第三术内三术者
若乃三障纷然而起应以即空假中妙观令障不
生六根清净故外三术安忍顺从内三观术安忍
违逆逆顺不动安忍力也。】
「十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
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场(妙觉位)。」
【十无法爱巳破见思入于十信相似六根各千功
德将恐行人著此功德生法爱心故须此门令其
无爱速入初住开佛知见是故经云乘此宝乘上
一乘字平声呼之下一乘字去声呼之游于四方
976-B¶ 第 607c 页 X57-0607.png
即知位次安忍无爱在位次初安忍只是忍于五
品顺违二境令入六根离爱只是离六根中相似
法爱于次位中别出五品及以六根劝于行人离
障爱也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
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大
车故此十乘为法华行信非虚矣开权显实等赐
大车于兹彰矣。】
「谨案台教广本抄录五时八教略知如此。」
【三谨下结劝文分三初结前略录。】
「若要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方三世
诸佛说法仪式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
教相。」
【二若要下劝寻广文若论十乘亦须更云请寻止
观而不云者但是略耳。】
「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耳。」
【三自从下令示诸家判教不同此如妙玄教相文
中广叙古来诸师之说寻文可知不烦录也。】
天台四教集解卷下(终)
宽文戊申冬播阳斑鸠教寺沙门 寂呵订正
品顺违二境令入六根离爱只是离六根中相似
法爱于次位中别出五品及以六根劝于行人离
障爱也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
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大
车故此十乘为法华行信非虚矣开权显实等赐
大车于兹彰矣。】
「谨案台教广本抄录五时八教略知如此。」
【三谨下结劝文分三初结前略录。】
「若要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方三世
诸佛说法仪式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
教相。」
【二若要下劝寻广文若论十乘亦须更云请寻止
观而不云者但是略耳。】
「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耳。」
【三自从下令示诸家判教不同此如妙玄教相文
中广叙古来诸师之说寻文可知不烦录也。】
天台四教集解卷下(终)
宽文戊申冬播阳斑鸠教寺沙门 寂呵订正
976-B¶ 第 608a 页 X57-0608.png
* No. 976-B
四教仪集解者观师撰之神智记之卷盈乎三帙义
包于一藏洋洋焉浩浩焉不迷诸部之言不诬而巳
庆长年中三井沙门亮宪僧正采记文而按本书之
下以便于后学也尔来印本之行于世者久矣然而
文字之脱落科文之化谬不能无憾焉属者播阳斑
鸠之僧寂阿于京师考异本焉问诸老焉正其科焉
完其字焉又改其训点焉重镂版而使[冓*者]者披云雾
矣梓成就余请跋之余嘉其善而于是乎书。
宽文已酉孟夏之朔独师师蛮把笔于洛东东西轩
四教仪集解者观师撰之神智记之卷盈乎三帙义
包于一藏洋洋焉浩浩焉不迷诸部之言不诬而巳
庆长年中三井沙门亮宪僧正采记文而按本书之
下以便于后学也尔来印本之行于世者久矣然而
文字之脱落科文之化谬不能无憾焉属者播阳斑
鸠之僧寂阿于京师考异本焉问诸老焉正其科焉
完其字焉又改其训点焉重镂版而使[冓*者]者披云雾
矣梓成就余请跋之余嘉其善而于是乎书。
宽文已酉孟夏之朔独师师蛮把笔于洛东东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