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557c 页

天台四教仪科解卷中(会永嘉记入于观师本文)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天台四教集解卷卷中

「自下明化法四教。」

【二自下明化法四教文分二初总标自者从也。】

「第一三藏教者。」

【二第下释为二初明如来说四教法分四初三藏
教又三初标此教所明因缘生灭正化小乘傍益
卷二 第 558a 页 X57-0558.png
菩萨。】

「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毗昙藏(俱舍婆沙等论)三毗尼藏
(五部律)。」

【二一下释分二初释教法二初示三藏名义四初
列名梵云修多罗此云法本亦云契经出世言教
之本故云法本契理契机故云契经修多罗有通
别之义如上巳明阿含经中多明修行故三学中
即是定也梵云阿毗昙此云无比法圣人智慧分
别法义不可比之故云无比法论中多明问答研
覈义理故三学中即是慧也梵云俱舍此云藏也
藏以包藏为义此论包藏诸胜义等是故云也婆
沙此云广说亦云五百说也等论者等小乘诸论
也毗尼者此云灭也佛所制戒众生持之能灭身
口七支之恶故三学中即是戒也南山云毗尼翻
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为律律法也从教
为名断割轻重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以翻之今
家诸文且约功能故云灭也五部律者一昙无德
此云法密亦云法藏大集经云颠倒解义隐覆法
藏隐覆即是密义故也法名四分二萨婆多此云
一切有以计三世皆实有故法名十诵三弥沙塞
此云不著有无观以由不作地水火风虚空识相
法名五分四迦叶遗此云重空观说无有我及以
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法名解脱此有戒本五
婆粗富罗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故从种
卷二 第 558b 页 X57-0558.png
姓以立其名然而律文未至于此是名五部僧祇
部者即根本也行解虚通不生偏执此亦名总馀
五名别如来灭后迦叶阿难末田和修优波五师
体权通道故不分教后优波有五人弟子各执一
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出曜经云佛在
波罗奈国最初为五人说契经修多罗藏佛在罗
阅祇最初为须那提说毗尼藏佛在毗舍离猕猴
池最初为跋耆子说阿毗昙藏由此观之则三藏
教皆是佛说故阿毗昙是佛自说何所疑哉故大
论云阿毗昙门或佛自说如云比丘于诸有为不
正忆念得世第一以至四果无有是处能正忆念
得世第一至于四果斯有是处若诸罗汉于佛灭
后造阿毗昙解释其义不可混同佛所说也问佛
说名经那存论号答佛说名经弟子所作名之为
论此乃一往大判之耳。】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

【二此下拣大取小大小之义如前巳明言此之者
指上辞也若但指于经律论三此乃可云名通大
小以大小乘皆经律论若指毗昙俱舍等论何曾
通大若依此义是则应云三藏之名名通大小一
家诸部文义咸然焉。】

「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
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又法华云贪著小乘三
藏学者。」
卷二 第 558c 页 X57-0558.png

【三大下引论经證大论正明摩诃衍门故斥三藏为
小乘也非大菩萨者非是衍门大菩萨也是则三
藏名小菩萨矣故大论云佛灭百年阿输迦王作
会诸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从是至姓迦旃延婆
罗门道人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语作
发智论八犍度等后诸弟子作鞞婆沙又云声闻
法中摩诃迦旃延子说菩萨相义如是摩诃衍人
云迦旃延子辈是生死人不诵不读摩诃衍经非
大菩萨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于佛法中作
诸论义乃至论中处处皆以摩诃衍门对斥三藏
名小乘也故迦旃延从姓立名此云文饰善赞咏
故又亦应引成实论中我今欲明三藏实义况法
华去小乘三藏是则二论一经皆以三藏名小乘
也。】

「依此等文故大师称小乘为三藏教。」

【四依此下引大师判具在诸部。】

「此有三乘根性。」

【二此有下明教所被机文分二初通标三乘此三
藏教所被之机有三乘人根性不同虽通标三至
下别释且置馀二但释声闻及夫下文明行位中
三乘具足矣。】

「初声闻人依生灭四谛教。」

【二初下且示声闻文分为三初正辨声闻四谛教
又二初通标依生灭四谛教者此中应引四念处
卷二 第 559a 页 X57-0559.png
文八三之义理教智断行位因果此八皆约三乘
辨之理三者声闻理在正使外缘觉理在习气外
菩萨理在正习外教三者声闻四谛教缘觉十二
因缘教菩萨六度教智三者声闻总相智缘觉别
相智菩萨总别相智断三者声闻断正使缘觉断
习气菩萨断正习行三者声闻为自修戒定慧缘
觉为自修独善寂菩萨为众生修六度位三者声
闻住学无学缘觉住无学菩萨三祇登道场因三
者声闻带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
果三者声闻断正使如烧木为炭缘觉断习气如
烧木为灰菩萨正习尽如烧木无炭灰苦集灭道
四也一一审实不虚谛也此四皆名生灭者迷真
重故从事得名苦则三相迁移所谓一期及以念
念二种三相三相则是生异灭也三相改变故云
迁移集则四心流动谓贪嗔痴及以等分四种妄
心流动不住也是则苦集迁移流动皆生灭矣道
则对治易夺以实有道治彼苦集故云对治有苦
集时则无有道若有道时能除苦集故云易夺灭
则灭有还无灭有因果还归无馀是则道灭亦生
灭矣又有苦集则无道灭若有道灭则无苦集菩
提烦恼更互相倾名生灭也若无生无量无作下
文当辨夫四种四谛其名本出大涅槃经圣行品
中荆豁问曰何故立四种四谛之殊答谛本无四
谛只是理理尚无一云何有四故知依如来藏同
卷二 第 559b 页 X57-0559.png
体权实大悲愿力随顺物机不获巳而用既机宜
不同致法有差降从一实理开于权理权实二理
能诠教殊故有四种差别教起涅槃实后暂用助
圆故须具用四种四谛矣。】

「言四谛者一苦谛。」

【二言下别释分四初苦谛为三初牒通标别四谛
牒通别标苦谛所言苦者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
行帝为无常之所逼恼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
三行苦此之三苦有通有别别则三受别对三苦
三受者何所谓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
也二乐受乐若坏时名坏苦也三不苦不乐受常
为无常之所迁流迁流属行名行苦也此乃别论
三苦三受若通论者是则三受通有三苦何者三
受之心自是其苦从苦缘生通是苦苦三受之心
通为坏相即是坏苦三受之心通是运动不停之
相名为行苦若通若别无非是苦审实而有故名
谛也又生在欲界苦等三途故云苦苦三界巳苦
欲界复苦故云苦苦乐坏时苦等于三途故云
坏苦处中苦者名为行苦通至无色又复三苦通
遍三界又诸论文多以三途名为苦苦诸天衰相
天乐坏时生于大苦名为坏苦人间行苦念念苦
故。】

「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

【二二十下释别分二初示苦谛体二十五者下文
卷二 第 559c 页 X57-0559.png
自列所言有者二十五处所有因果而不灭亡故
云有也六界国土名依报也六界五阴及以假名
是正报也苦谛之体其唯斯矣。】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
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
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二言二十下解释分二初列别名数东弗婆提南
瞻部洲四牛货洲北俱卢洲名为四也水中可居
名为洲也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名为四也因中造
恶果感不善名为恶也修罗一界或善或恶下品
十善名之为善是故诸文云三善趣三恶道也然
虽行善欲胜他故因时猜忌故使果上怕怖无极
是故亦为恶道收也趣者往也到也所谓业因令
诸有情往到彼也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变化他化
名为六也如此六天通有四欲一情二色三食四
淫名为欲也欲者希须也梵者此云净也即娑婆
世界主也娑婆界主即是初禅大梵天王也毗昙
云二禅巳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若璎珞经禅禅
之中皆有梵王但是加修四无量心报胜为王无
统御也初禅中有觉观语言则能主领是故名为
娑婆界主准萨婆多宗唯有十六天以梵辅无想
无别处故若依经部约于身量立十七天以大梵
梵辅身量别故若上座部乃约因果立十八天上
座部者取结集时窟内迦叶上座故也梵王乃以
卷二 第 560a 页 X57-0560.png
无寻伺为因果无想乃以无心为因果也言经部
者立义依经故也佛灭度后四百年初从一切
有部复出一部名为经部凡所明义以经作證不
依律论大梵身长一由旬半梵辅身长一由旬也
初二三四名为四也禅是梵语此云弃恶亦功德
林又思惟修故名禅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
想处此之四天既皆无色名四空也若于此四唯
最初天名空处也色界之中第十三天是无想也
外道所居一期之间心想不行名无想矣五那含
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及色究竟此之五天第三
果居名五那含那含具云阿那含也此云不还或
云五种那含所居名五那含五那含者中生有行
无行上流所以梵王别立为有者以常见外道计
于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违之则生死顺之则解脱
为破此计立为有也外道又计无想无心名为涅
槃计五净居为真解脱是故立有有则生死未亡
何解脱之可计乎四趣苦多众生不乐著故别立
为有人则四洲不同故各立有也于四无色又名
处者为破外道执空处为无身涅槃执识处为无
边意涅槃执无所有处为净聚涅槃执非非想处
为世间空窣堵波涅槃佛破此计说为生处非真
解脱故云处也。】

「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

【二别则下束别为总分二初正示。】
卷二 第 560b 页 X57-0560.png

「一地狱道梵语捺落迦又语泥梨此翻苦具而言地
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
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
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
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二一地狱下释分二初释六道二释生死初六道
中文自分六初地狱道然六道有身寿劫数四生
等事具如俱舍今不暇引所言梵语及此翻者佛
生天竺乃是中国劫初之时梵天下生身有光明
是故天竺言语书等皆承于梵故云梵语翻即翻
译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
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
方曰译佛教本自西方而至合云狄鞮今云译者
或以汉世多事北方汉明帝时初传佛教自后放
之皆云译也或是最初从北方来又复初从北天
竺至义皆通也译者传言也又易也变易梵语同
华音也如翻锦绮背面虽异其华是一背面犹如
华梵之殊其华是一佛意同也馀如大部补注中
示狱者婆沙云多分在于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
那乃有其狱也故地下狱非适今也其字从言从
二犬者所以守也若此方狱皋陶所造也。
言八寒
者一頞部陀此云疱也谓诸众生被寒逼故身如
疮疱也二尼剌部陀此云疱裂也三頞哳吒四臛
臛婆五虎虎婆此乃皆是众生被寒逼故但作如
卷二 第 560c 页 X57-0560.png
此等声故也所以从声以立三狱之名也六嗢钵
罗此云青莲华七钵特摩此云红莲华八摩诃钵
特摩此云大红莲华此等皆是被寒逼甚其身乃
作青红等色故以身色以立三狱之名也言八热
者一等活众生受苦凉风所吹等初活故二黑绳
谓先以黑绳絣量肢体后方斩锯也三众合谓众
多苦具合来逼恼也四嗥叫谓众苦所逼异类悲
号也五大叫谓众苦所恼发声大叫也六炎热谓
火炽炎热逼害众生也七极热谓火中之热此为
极也八无间梵云阿鼻也此中受苦无有间息故
云无间也此八寒热名为大狱更自各有眷属小
狱其类无数然诸文说一一自有十六小狱以为
眷属是则都有二百七十二也又有孤独狱者在
于山间旷野空中及树下等言上品者作业最重
其心猛盛名上品也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
僧出佛身血事不顺理名五逆也身行杀盗淫口
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乃起贪嗔痴而违于
善故云十恶也四解脱经名为火途即地狱道
矣。】

「二畜生道亦云傍生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
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
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二畜生道畜褚究许六向究三切并通若作褚六
切者即六畜也六畜即牛马鸡豕犬羊也亦云傍
卷二 第 561a 页 X57-0561.png
生者婆沙云形傍行傍故名傍生何者以由心行
业不正故感畜生道名心傍也身多横住如牛马
等名形傍也又畜生者亦名遍有五道之中皆遍
有故故四王天巳上诸天皆悉有之如天所乘象
马等也故大论以三类摄之谓昼行夜行昼夜行
又复有三谓水陆空行也因此须知众生之义中
阿含云劫初之时光音天下生于世间无有尊卑
众共生世故云众生又以众阴有假名生故云众
生又复处处而受生故故云众生新译恐滥称为
有情虽拣无情三义咸失身披等者身披其毛如
猫狗等头戴其角如牛羊等鳞如龙鱼甲如龟鳖
羽毛如飞鸟四足如牛羊多足如百足有足谓之
虫无足谓之豸不别因果但作恶业故云愚痴其
心劣前名为中品四解脱经称为血途即畜生道
也。】

「三饿鬼道梵语阇利哆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
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
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
感此道身。」

【三饿鬼道常饥曰饿鬼之言归尸子曰古者名人
死为归人又人神曰鬼地神曰祇也。
阇梨哆者此
云祖父众生最初生于彼道故名祖父若后生者
亦名祖父或居海岸或在山林及馀处等故云此
道亦遍诸处形或似人或如兽等心不正直名为
卷二 第 561b 页 X57-0561.png
谄诳劣前愚痴故名下品四解脱经称为刀途即
饿鬼道也。】

「四阿脩罗道此翻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
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斗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
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四阿脩罗道翻无酒者于四天下釆拾众华酝在
大海所冀成酒而为鱼龙业力所变其酒之味不
能成故由是发誓而断于酒故云无酒其形丑陋
名无端正常与诸天共相斗战而多失利如此乃
是不有诸天故云无天此脩罗在饿鬼道摄故居
海岸畜生道摄故在海底首楞严说四种脩罗一
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脩罗从卵而生
鬼趣所摄二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
月此阿脩罗从胎而生人趣所摄三者持世力洞
无畏能与梵王及以诸天争胜斗战此阿脩罗从
变化生天界所摄四者别有下劣脩罗生大海心
此阿脩罗从湿气生畜生界摄所感之处宫殿严
饰良由因中行于五常十善故也常好斗战怕怖
无极良由因中行于猜忌嫉妒故也五常具如次
文所辨身三口四意三对治十种之恶故云十善
也猜者疑惧也诗传云以色曰妒以行曰忌害贤
曰嫉也。】

「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寿〕五百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
西瞿耶尼(寿二百五十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央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
卷二 第 561c 页 X57-0561.png
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
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
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五人道礼记云人者五行之端说文云天地之性
最贵者也尚书云惟人万物之灵孔氏传云天地
所生惟人为贵是故人字象臂胫之形也。
弗婆提
者亦云毗提诃此云东胜身洲良以身形胜馀身
故阎浮提者亦云瞻部无热池侧有瞻部林树林
高大此方无故所以不翻若准西域记音中翻为
秽树也。
瞿耶尼者亦瞿陀尼此云牛货劫初之时
须弥山西有一宝牛以此宝牛而为货易故以名
焉。
郁单越者亦云俱卢此翻胜处于四洲中此最
胜故。
四洲文下注寿岁者东南西三亦不局定尔
许之岁今从极分而说之耳然南洲寿最不定也
唯有北洲寿定千岁故俱舍云诸处有中夭除北
俱卢洲以寿定故以乐极故以执坚故所以圣人
不出其中。
言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北
洲五无想天六佛前佛后七世智辩聪八生盲瘖
哑北洲即在八难中一然则若论果报最胜北洲
为上南洲为下若论值佛得闻正法南洲为上北
洲为下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
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是故生于南洲值
佛闻法名为上上因缘仁义礼智信五也百王不
易常也仁者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也又博施
卷二 第 562a 页 X57-0562.png
济众爱人利物也义者宜也裁制其事合其宜也
礼者体也事得其体则君臣父子进退撙节若无
其礼则非法也智者知也照了博察无所不明也
信者忠也诚也验也夫人之言既忠且诚可以验
用无虚妄也又悯伤不杀仁也清察不盗义也防
害不淫礼也持心禁酒智也非法不言信也不杀
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也能防身口名为
戒也馀如下辨大论十二十三广释法界次第亦
略示之然此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即是在家
受巳而为清信士女也一不杀者云何名杀知是
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是名为杀若不如是名
不杀也二不盗者云何名盗知他之物而欲取之
去离本处是名为盗若不如是名不盗也三不邪
淫者云何名邪淫若在家女父母兄弟姊妹夫主
王法守护若出家者戒法守护乃至自妇受一日
戒有娠乳儿及非道处如是犯者名曰邪淫若不
如是名不邪淫也四不妄语者云何名妄语欺诳
于他言无真实若不如是名不妄语也五不饮酒
者酒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药酒谷酒可见果
酒者蒲萄阿梨咤树果等名果酒也药酒者种种
药草和米甘蔗变成酒味不饮斯等名不饮酒也
能行五常及持五戒则人道不失矣故尧舜禹汤
以五常而治于天下仲尼轲雄祖述之则君臣父
子夫妇正也夫人王以五常而治世法王以五戒
卷二 第 562b 页 X57-0562.png
而化物不杀则仁不盗则义不邪淫则礼不妄语
则信不饮酒则智是故五常五戒名异而义同也
世之君子谓佛之道无益于天下者岂其然乎岂
其然乎昔宋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
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
以佛经而为指南如其率土皆纯此化朕则坐致
太平矣何尚之对曰臣闻渡江巳来王导周觊宰
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郤超王谧王坦
王恭或称独步或号绝伦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
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
无所不可何哉且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
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周遍天
下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
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
坐致太平是也。】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初欲界六
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巳
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天五化乐天六
他化自在天(巳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
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巳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
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巳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
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空处议处无所有处
非非想巳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
卷二 第 562c 页 X57-0562.png

【六天道天之名义如前巳明二十八天者三界竖
论也注文显矣。
四天王天者东方提头赖吒此云
持国居黄金山领二鬼一名乾闼婆此云寻香行
天帝俗乐之神也二名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中胜
者也或云主热病神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
居琉璃山领二鬼一薛荔多此云祖父饿鬼中劣
者也二鸠槃荼此云瓮形似冬瓜即厌魅鬼也西
方毗留博叉此云非好报居白银山领二鬼一毒
龙二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啖人及五谷之精气
也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鬼一夜
叉此云轻捷飞行疾也二罗刹此云可畏亦云暴
恶也居须弥山腹者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名
妙出七金山名高此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八万四千踰缮那山之半腹去地四万二千踰
缮那准楼炭经须弥山半广二十四万里若读文
句须知此说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
众如次居四级亦住馀七山二忉利天忉利此云
卷二 第 563a 页 X57-0563.png
三十三也故须弥山顶有四峰一峰八天四八乃
成三十二天帝释居中成三十三俱舍颂曰妙高
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
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所言自有三十三者谓此山顶自有
故也非谓除帝释外别自有也单修十善者若夜
摩巳上兼修定力此中无定伹修十善得生其中
故云单修也三夜摩天夜摩此云时分亦云善时
以此天中时时多分唱于快乐也四兜率天兜率
此云喜足亦云妙足以此天中于五欲境生喜足
故五化乐天于境变化而自乐故六他化自在天
于自他境皆能自在变化故也巳上四天悉空居
者良由因修定力故使果报居空未到定者亦云
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前而能离欲故云
未至未到也故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
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虽复清净而犹见有
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巳去忽然不
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事等犹如虚空囧囧
安稳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
是名为未到地相无所知人忽若得此谓无生忍
性障犹在未入初禅岂得谬计无生忍乎言性障
者欲界惑也。

次色界中十八天者然此乃是清净之色不同欲
界垢染色也初禅三天一梵众者梵众即是梵王
卷二 第 563b 页 X57-0563.png
民也二梵辅者梵辅即是梵王臣也辅者弼也助
也三大梵者世界之主故名大也二禅三天一少
光者居二禅初其光且少名少光也无量光者光
明胜前无有限量名无量光也光音天者此天语
时口出净光也音语音也又复彼天无有觉观及
以语音但以光当语故云光音也又火灾之焰至
此天际初生天者悉皆怖畏旧天语云勿怖勿怖
以念火光故云光音也新译谓之极光天矣。
三禅
三天一少净者居三禅初少分清净名少净也此
净胜前无有限量名无量净也其净周遍名遍净
也四禅九天一无云者此从所依以立名也三禅
巳下虽云空居然其所依犹有云故从四禅去诸
天居空而无有云此天居四禅之首在无云之初
是故从初名无云也有福德力乃生此天果上说
因名福生天也所感之果广而且大名广果天也
无想天义如向巳明无烦天者烦谓烦杂生此天
中无诸烦杂名无烦天也无热天者生此天中无
诸热恼名无热天也善见天者色身殊胜善相见
故名善见天也善现天者色相转胜善变现故名
善现天也色究竟天者色界诸天此天最上终极
无过名色究竟天也离欲粗散者谓欲界之色粗
而心散而今离之得色界之色细而心定也未出
色笼者在于色界为色所罩未得无色四空之处
名色笼也坐得禅定得禅名者谓根本四禅也此
卷二 第 563c 页 X57-0563.png
之四禅亦云四定诸文中云四禅八定四在八数
而重列者若色无色二界相对色界名禅无色名
定故云四禅四空定也若色无色对欲界散则上
二界俱受定名故云四禅更云八定或云八禅亦
上二界通名为禅定对欲乱禅亦名静故诸圣教
随用不定三无色界有四天者拣异色界故云无
色然无色界宗计不同故大众部云有细色但无
粗色故名无色故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
量地界阿含经说无色界天泪下犹如春月细雨
佛边侧立皆是化作随时大小非业果身仁王经
列无色天众涅槃经说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故大小乘皆说有色又毗昙云无色界中有
道共戒道共戒是无作色法无漏缘通故此戒色
随无漏至无色界也成实论云色是无教不至无
色故无色界有色无色宗计不同欲知成论色是
无教不至无色须读天台大部补注又中阴经说
如来至无色界中无色诸天礼拜世尊华严经云
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有色无色审自详
之言空处者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
乃修观智灭三种色得生此天空无所有名空处
天言识处者行人厌患虚空无边于是修观舍其
空处更缘识处名识处天言无所有处者行人厌
于识处无边于是舍之入无所有名无所有处天
言非非想者舍二边想而入定者名非非想行人
卷二 第 564a 页 X57-0564.png
厌于无所有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更有上
定名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是乃舍二边求生此天
亦云凡夫外道得此定时谓證涅槃断一切想故
云非有想也佛弟子众如实知有细想烦恼故云
非无想也得失合论故名非有想非无想矣受想
行识四也能覆真理阴也蕴者聚也四言阴色言
蕴文互现耳旧译谓之阴新翻谓之蕴。】

「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
生而复死死巳还生故名生死。」

【二上来下释生死故前束别为总文云六道生死
如向六段释六道竟故今乃释生死之说人多不
知所以云尔。】

「此是藏教实有苦谛。」

【三此是下结成苦谛以三藏人所解诸法是实有
故摩诃衍人所解诸法皆如幻故七种二谛岂不
思乎。】

「二集谛者。」

【二集谛分三初标列会同分四初标名二集谛者
即标名也所言集者以招集为义也则是心与诸
业相应聚集招于生死之果也故集有三种业一
善业即十善也二不善业即十恶也三不动业即
四禅八定也四心流动见思烦恼与前业合定能
招聚三界生死之苦果矣。】

「即见思惑。」
卷二 第 564b 页 X57-0564.png

【二即见思惑一句是集谛体也见思惑者界内四
住也若约界外即五住焉见思名义前文巳明。】

「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
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

【三又云下列异名集谛之体有种种名是故列之
言见修者见即见道所断烦恼即见惑也修即修
道所断烦恼即思惑也言四住者见惑若断无有
前后是故合之为一住也思惑且分三界次第所
以离之为三住也住者著也以有见思则住三界
不能出于火宅故也又云染污无知者文中作污
字之误也见思二惑能招生死名为染污于境不
悟名曰无知然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
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时数量
耳大部补注巳引注之又云取相者即起信论六
粗是也所谓智相计名字相执取相相续相起业
相业系苦相也或云见思取生死相名取相也又
云枝末无明者枝末乃对根本得名皆从喻也故
别圆教障中无明即根本也障真无明即枝末也
不了法界名曰无明无所明也何者法界中道喻
如大地迷中道故名为不了即是无明如树根本
依地而生故云根本然而复迷根本无明于兹更
起虚妄取相犹如枝末从根本生即是障中微细
无明而生障真见思惑也又云通惑者通惑即对
别惑得名通惑即是枝末无明别惑即是根本无
卷二 第 564c 页 X57-0564.png
明若尘沙惑亦别惑收文句记云二障只是烦恼
所知此之二障若别论者在别地前无知唯是界
外尘沙若通上下无知即摄内外无知及以无明
故知但是开合异耳故地持中明烦恼障及似智
障今家乃依大品大论开为三惑是故智障兼于
事理障事智者是尘沙惑障理智者是无明惑若
以通惑通于四教别惑别在别圆教者且如尘沙
既是别惑通界内外及以四教岂得谓之别在别
圆须知通惑通于三乘两教二乘四教菩萨皆须
伏断见思惑故别惑别在菩萨所断四教菩萨皆
断尘沙但前二教不断无明之别惑耳夫通别二
惑及通别习气一家教部所明断位其说不同何
者止观云初信破见二信至七信破思八信至十
信断习引华严云初发心时正习俱尽界外未尽
界内尽耳辅行云八信至第十信习尽者习通界
外尘沙无明引华严者初證初住却望十信故云
界内正习尽也光明文句云二乘断通菩萨断别
若通若别究尽在佛引地持云若入第九清净净
禅通别惑累正习皆尽有人释云通惑正使圆七
信尽习气至佛同别习尽又云佛地不唯别尽通
亦穷边以由见思遍十方故又有人云通尽巳久
望前总说云皆尽耳余谓此说得辅行释初住却
望十信习尽次第意也又有人云通别惑累至佛
尽者此约界外自分通别又有说云通惑正习圆
卷二 第 565a 页 X57-0565.png
住前尽别惑正习初住巳上至佛尽者约竖说也
通别惑累至佛尽者约横说也今谓止观所明十
信界内习尽且顺教道次第云耳若依圆妙是则
须明六即之义何者五品即是观行三观六根即
是相似三观初住巳上分證三观妙觉即是究竟
三观是则通别不出三惑三惑谛观位位既妙何
得前后横竖落耶光明文句正示圆妙故云通别
至佛方尽况辅行云从初巳来三谛圆修与次第
义永不相关此论粗惑任运断处与次第齐若乃
圆妙岂可只破通惑者哉位位圆妙如何解耶又
云界内惑者以有见思故生界内通惑若尽则生
界外此约大教云界外耳。】

「虽名不同伹见思耳。」

【四虽名下会同上来所列种种异名虽然不同盖
是随机笃论其意体是见思故云虽名不同但见
思耳。】

「初释见惑有八十八使。」

【二初释下别释见思文分为二初释见惑又二初
通标名数初释见惑是标名也有八十八是标数
也。】

「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巳上利使)
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巳上钝使)。」

【二所谓下别释其数文自分二初列十使为本一
身见者于五阴身立以主宰名身见也二边见者
卷二 第 565b 页 X57-0565.png
从身见上复计断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随计一
边名边见也三见取者于非涅槃而生取著执以
为胜名见取也四戒取者于非戒法谬有执持如
外道持鸡狗等戒名戒取也五邪见者邪心取理
拨无因果名邪见也六贪乃是引取无厌。
七嗔名
为忿怒不息八痴良由无明不了九慢斯盖自恃
陵他十疑只因犹豫不决上五名利下五名钝利
则造次恒有钝乃推利方生何者如计主宰名之
身见赞而顺之便起贪爱毁而违之乃生嗔忿于
兹不了是故愚痴以此陵他因而起慢迷惑不决
所以生疑身见利上五钝既然边及邪等准思可
见问贪等五钝既是思惑云何在于见惑收耶答
夫论思惑乃有三种一俱生思与形俱生如女在
于母胎之时于父生爱于母起恚男在母胎于母
生爱于父生恚法尔如此非推之然名俱生也二
推见解而起于思即见惑中五钝使是虽是思惑
从身见起是则还为见惑收也三界系思即是三
界九品思惑修道位去之所断也若俱生思及推
身见而起思者初果见理一时无馀故妙玄云断
见谛惑而复兼除四思又止观明五利岂唯见惑
何尝无恚欲耶故利中有钝断见惑人伹名断利
利中之钝名背上使见谛断时正利既去背使亦
去又云五钝何必是贪嗔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
举螯张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夫何尝执见行住坐
卷二 第 565c 页 X57-0565.png
卧恒起我心故知五钝非无利使虽起于利此利
属钝从于钝使背上而起正钝既去背使亦除是
故见思咸通利钝况复又约未发禅来所有十使
悉皆名钝因定发见所有十使一时名利辅行料
拣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因现阴起于
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
真无漏若见谛理此惑自除故不同于禅后所起
若外道等由未见谛得禅定巳虽断钝使仍未曾
断一毫见惑见惑现行故不同于未发禅来所有
见惑及冥伏者是故不以八十八使见惑为例应
知思惑既有俱生见惑亦尔如诸凡下恒起我心
法尔如此岂非与形而俱生耶故瑜伽云于五取
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
者俱生二者分别言俱生者一切凡夫乃至禽兽
并皆现行言分别者如诸外道计度而起况界系
思亦名迷事故迷事思不同推见所起思也。】

「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

【二此十使下约界示数文自分三初通示言历三
界四谛增减者问上标集谛体唯见思今何以云
历四谛耶答所迷之境须历四谛能起惑体伹集
谛收问苦集容有惑道灭何所论答由迷苦集道
灭亦昧是故四谛并属所迷既俱所迷乃俱起惑
故不可以苦集在迷道灭是悟而致妨也复次须
知集惑与业以为能迷苦果生死以为所迷能所
卷二 第 566a 页 X57-0566.png
咸迷道灭俱惑是故见惑须历四谛。】

「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
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

【二谓欲界下别明又二初欲界言欲界苦十使具
足者良由苦是有漏之果果报形质众生不了妄
立主宰身见遂生复谓阴果有无断常随计一边
故有边见然又于此执劣为胜计是涅槃故有见
取更以其身持非禁戒故有戒取复以此身行其
邪法拨无因果故有邪见执身见等犹预不决故
有其疑无明迷闇故有痴惑故此七使皆于苦果
身上而生其相亲近名亲惑也若贪嗔慢三种之
惑但从前七违顺陵他而有此三是故此三于苦
谛境其相疏远名疏惑也问戒禁属因苦谛是果
何以苦下有戒禁取亲惑生耶答计多苦行执非
禁戒望实为因故在苦谛亲惑摄也集灭各七除
身边戒三种惑者良由集是有为有漏之因灭是
无为无漏之果皆非从身苦境而有是故集灭除
身见也既无身见边及戒取亦乃不存何者以边
见是于苦果身计断常故戒取乃是于身所持非
禁戒故是故此二依身而有身见既无此二何有
故集谛下七使之惑有亲有疏见取邪见及以疑
痴此四种惑附集而生其相亲切名之为亲何者
有漏集因本是劣法执此劣法以为涅槃故有见
取计此有漏邪妄之因拨正因果故有邪见于兹
卷二 第 566b 页 X57-0566.png
犹豫是故有疑无明迷闇所以有痴故此四种名
为亲惑若贪嗔慢三种名疏例上说之无别意也
灭下七使四疏三亲亲则邪见及以疑痴此三种
惑名亲者何邪心取理拨正因果故有邪见疑痴
二惑亦例前云是故此三名为亲惑若贪嗔慢三
种名疏亦如向说今灭谛下见取之惑名为疏者
良由见取体是执劣以为胜故且此灭谛自是无
为真胜之果非是有为虚伪劣法是故见取灭谛
疏矣若苦集下见取亲者以苦集体本是劣法执
以为胜故名亲也道谛八使除身边者道是无为
无漏之因且非依身故无身见既无身见边见亦
无问既无身边应无戒取今道谛下何故有耶答
苦下戒取依身而起名之为亲道下戒取但从邪
见而生此乃名为趺惑何者道谛八使三亲五疏
疏则于前苦集三疏灭下四疏更加戒取故有五
疏何者以由道谛本是真因不是戒禁非因之因
故不当立戒取亲惑此戒取等五种之惑但是从
于邪见疑痴三亲而生俱为疏惑何者贪嗔与慢
及戒禁取此四名疏如前所示若乃见取名为疏
者以此见取体是执劣而为胜故今此道谛本非
是劣是故见取亦为疏也若邪见等三名亲者以
执邪道而为真道拨除正法故有邪见亲惑而起
疑痴名亲亦例前说又复应知苦道二谛存戒禁
者本在内道见苦能断本在外道见道能断问此
卷二 第 566c 页 X57-0566.png
四谛下所起诸惑依何教耶答依阿毗昙苦下十
使足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上二界四谛下馀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瞋使故
一界各有二十八。」

【二上二界下色无色界言只于者谓于色界及无
色界四谛之下各除嗔也金光明云三十三天生
嗔恨者此欲界耳非上界焉上界何故不行恚耶
毗昙论云上界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
滋润故所以无嗔也别圆极果三毒乃亡何故上
界不行恚耶须知此乃小教权说故不可以大乘
极难且无色界既无色阴何故却立身见等耶无
色界中有色无色其义如前。】

「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使也。」

【三二界合下结示文可知。】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

【二释思惑文分为三初通标名数故前见惑乃从
意根法尘而起思惟惑者则于五根五尘而生又
于六尘而不计我皆是思惑有计我者名见惑焉。】

「谓三界分为九地。」

【二谓三界下别释分二初总示九地言九地者一
欲界五趣杂居地二初禅离生喜乐地三二禅定
生喜乐地四三禅离喜妙乐地五四禅舍念清净
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非想地问夜摩巳上既皆居空何以云地答
卷二 第 567a 页 X57-0567.png
通以所依故受地名非谓泥沙土石地也。】

「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
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欲界下约地辨数文又分二初欲界言有九品
贪瞋痴慢者应知此四各有九品今且总云有九
品耳上上等者先须了知三大品惑谓上中下于
上品中复有三品故云上上上中上下上品既然
中下亦尔。】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

【二上八下色无色界。
言除瞋者须知除嗔九品惑
也此思惟惑何故无疑见道巳断理无疑故见惑
既历三界四谛思惟何故不历四耶若准见惑四
十里水此缘一谛应是十里不横起故称之一渧
重数甚多亦可十里四十里水既是四谛所断之
惑断思但直缘一真谛或四谛中随缘一谛如十
里水故大经云初果所断如四十里水其馀在者
如一毛渧也见八十八思八十一为定然乎教门
赴机或广或略何必定也如云三结及五上分五
下分等见思数无量无边。】

「故成八十一也。」

【三故成下结文可见。】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

【三上来下结成集谛。】
卷二 第 567b 页 X57-0567.png

「三灭谛者。」

【三灭谛分三初标名所言灭者灭无为义结业既
尽则无生死一切患累故名为灭又发无漏见思
断故名之为灭业烦恼灭名为有馀因灭故果灭
名为无馀也。】

「灭前苦集显偏真理。」

【二灭前下示灭谛体由苦集灭真理现前言偏真
者不具俗也。】

「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三因灭下拣辨但是因灭而会真理非谓此灭便
是真谛何者真理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
却巳故四谛外别立真也当知苦集但是能覆不
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是故真理非逆非顺
然而约行能顺能显所以因灭而会真空苦集为
俗道灭为真此乃约于逆顺而说苦集逆真故云
俗也道灭顺理故云真也非谓道灭是真理也。】

「四道谛者。」

【四道谛分二初标名所言道者能通为义正道助
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道也三十七品缘理
慧行名为正道种种对治及诸禅定名为助道又
复忍智无碍解脱名为正道方便对治三十七品
名为助道。】

「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

【二略则下释分二初标略广广论虽有三十七品
卷二 第 567c 页 X57-0567.png
略之不出戒定慧三何者且四念处念即是观岂
非慧耶五根五力第四名定八正道中正命离邪
岂非戒耶此从名自显然而对应自约义委明三学。】

「此三十七合为七科。」

【二此三十下释广文分三初标科三十七者三四
二五单七只八也品者类也众也法也三十七法
众类不同故云品矣夫论道品乃有四种一者相
生次第相生不杂乱也如观念处则生正勤因正
勤故定慧均等生如意足复生五根无能动坏又
生五力及七觉支见八正道此相生也二者对位
如四念处对念处位正勤对暖位如意足对顶位
五根对忍位五力对世第一位七觉对二果位八
正对初果位三者当分此三十七品品当分各各
皆通行人修之岂可皆令行人具历三十七品始
悟道耶四者相摄且如念处之外更无馀法故此
念处能摄诸法念处既然馀科亦尔故三十七一
人所修如相生也多人修者当分是也若七觉支
在八正前名相生也若七觉支在八正后名对位
也又复道品通于正道及以助道亦通有漏无漏
亦有漏亦无漏如止观中广分别说。】

「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色蕴)二观受是苦(受蕴)三观心无
(识蕴)四观法无我(想行蕴)二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
二巳生恶令灭三未生善令生四巳生善令增长三
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觉
卷二 第 568a 页 X57-0568.png
(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二一四念下列数。
一四念处者身受心法不净苦
无常无我境观各四谓之四也念即是观处即是
境故云念处也问四念既是慧云何从念受名答
为初学用念持慧不妄受异缘念为增上从念受
名也。
一观身不净者以由众生迷倒之故计著我
身谓之清净圣人化此用不净法破其净倒令达
空理故云观身不净也须知此是正道实观正实
云何故现在之身有五种不净何等为五一种子
不净父母交会赤白二渧成此身故二住处不净
在母腹中生熟藏间种种污秽故三自相不净从
于尿道出生之后服卧粪秽九孔常流故四自性
不净其中唯有𦳊尿之聚大小肠肚箸缠血涂故
五究竟不净老病死后捐弃冢间如朽败木故。

观受是苦者亦由众生计六根受以之为乐不知
其乐乃是苦因是故令其谛观六根受六尘触皆
悉是苦如何观察且受不出三一者苦受二者乐
受三不苦不乐受苦受从于苦缘而生情觉是苦
故见苦受是苦苦也乐受顺情乐坏必苦不苦不
乐平平之心即行苦也是故六根受六尘法皆有
三受三受咸苦焉。
三观心无常者众生不悟谓之
常存故令观心但有名字刹那不住念念迁流出
息尚乃不保入息岂可识心而常存耶。
四观法无
我者法名轨则即善法恶法无记法也众生皆于
卷二 第 568b 页 X57-0568.png
此法计著其我谓我能行善行恶及以无记是故
粗须于此法中一一观察何处是我我住何所为
善法是我恶法是我无记法是我若诸法是我我
则无量若非我者云何执之而自迷倒如是推求
我乃匹得五阴中即想行二阴名为法也由想故
行行善行恶是故云也问若论五阴心识最末念
处何故心居第三答此乃各从言说便耳无别义
焉。

二四正勤者舍邪名正无怠曰勤。
一未生恶令不
生者诸烦恼惑虽然未起后必生故是以勤修令
不生也二巳生恶令灭者烦恼业等既其巳生故
勤正行令其灭也。
三未生善令生者根力觉道善
既未生故修正勤令其生也四巳生善令增长者
根力觉道善既巳生应正勤护更令增长勿使失
也。

三四如意足者意心意也如其心意而满足故名
如意足何者念处正勤智慧增多定力甚少今得
欲念进慧四种定力摄心智定既等所愿皆成是
故名为如意足也或引瑜伽如有足者能往能还
亦如意足所欲如心也一欲者乐欲也乐欲得定
令行成故二念者心念得定令行成故三进者进
求其定无间杂故四慧者法界次第及以止观皆
云思惟思惟念处所观之境由思惟故心不驰散
定力成就今云慧者以如意足是有慧之定故举
卷二 第 568c 页 X57-0568.png
慧彰定也或恐慧字当为思字即思惟也。

四五根者能生名根难可动故此之五法如物有
根邪倒难。
动故信正助故名为信也进求正助名
为进也念求正助名为念也求正助法无有散乱
故云定也为正助故善修其慧名为慧也。

五五力者力用义也此之五法有断恶排障之力
焉是故根力大意不殊但有能生排障之别故分
为二焉。

六七觉支者觉名觉了支谓支分也一念者觉了
定慧使令平等不见一念有浮沈也二择者能善
拣择真伪法也三进者精进修行离邪行也四喜
者心得善法生欢喜也五轻安者轻利安适也法
界次第及止观中皆云除觉心浮动时即便除之
以除浮动心得法味除身口之粗故轻利安适也
又是新旧翻译不同耳百法疏云远离粗重调畅
身心故云轻安远离岂非是除义耶六定者禅定
现前不生见爱也七舍者舍诸妄谬求真实也。

七八正道者非邪曰正能通名道言正见者明见
四谛也言正思惟者思忖惟度无漏智也言正语
者口不邪言也言正业者修诸净业也言正精进
者离邪苦行也言正定者求无漏定也言正念者
念正助道也言正命者离五邪命也言五邪者一
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
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
卷二 第 569a 页 X57-0569.png
威令人畏惧五为利养故说巳所得供养以动人
心。】

「巳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

【三巳上下结名。】

「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数通下三教但是随教广狭胜
劣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数更不再
列。」

【二然如前下示四谛名通大乘言名数者苦集灭
道名即数也言广狭者藏通四谛境只是六法界
名为狭也别圆谛境通该十界名为广也言胜劣
者藏别拙故名为劣也通圆巧故名为胜也又四
教迭论唯圆独胜也言无生者迷真轻故从理受
名也从理者何无生之谓也所谓苦无逼迫相集
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良由苦集灭道之
事即真理故所以苦无逼迫乃至道不二也既即
真理真理岂有逆顺者哉是故苦集等事名之为
生生即无生无生是理故云无生从理受名也言
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受名也所谓苦有无量相
十界之果不同也集有无量相五住之因有殊也
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一也道有无量相恒沙
法门有异也言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受名也所
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净无集可除边邪
是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是以苦
集之事有所作为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所造作
卷二 第 569b 页 X57-0569.png
以即中故无苦可舍及本净等故名无作也问妙
玄云以由迷于涅槃菩提乃有苦集以由解于涅
槃菩提名为道灭此与止观无作四谛有同异耶
答虽云迷解迷解即中乃名无作故妙玄云即事
而中无谁造作也迷是逆修解是顺修逆顺二修
自是其事无作之名自约其理即理之事何妨逆
顺迷解之殊即事之理方名无思无造作也然而
理具即理之事迷解不二由即理故是则玄及止
观同而不异焉人情持论种种不同有识之人请
依祖训。】

「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苦果集因)
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

【三然四谛下辨四谛因果文分为二初正示。】

「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

【二料拣分二初问。】

「答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

【二答声闻根钝知苦等者对缘觉利先因后果也
利则先断其因苦果自灭钝乃知苦方始断因何
者以声闻人要先了知二十五有苦果之后始断
集因又慕灭谛无为之果乃修道谛无漏之因也
然此且约声闻而辨因果前后若通别圆三种四
谛不可以此而论前后也如妙玄中生灭四谛果
前因后又以道前而灭在后无生无量并云苦集
道灭无作四谛集苦道灭又如华严四谛品中亦
卷二 第 569c 页 X57-0569.png
只列于苦集灭道妙玄又以果粗在前因细在后
辨其次第涅槃疏云钝根小乘望果修因灭前道
后中乘利根道前灭后此亦无在四念处云声闻
带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以由声闻带于初果行
二果因二果三果亦如是说缘觉修行不立分果
所以望果而行其因随文用与不可局也。】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

【二略明下释行位三初通标。】

「初明声闻位分二初凡二圣凡又二外凡内凡释外
凡中自分三。」

【二初明下别释又三初声闻亦三初标位分科。】

「初五停心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
生念佛观。」

【二初五停下释分二初凡为二初释又二初外凡
分三初五停心三藏教中所明停心七贤七圣乃
是依于阿毗昙论有门而说若成实论空门所明
二十七贤圣毗勒论亦空亦有门车匿入道非空
非有门等并略而未明也此五停心妙玄智妙所
列名目与今不殊伹以数息而为初耳若位妙中
伹云五停而不具列释签指在止观第七对治文
中故今消释多依止观大本四教中但云界方便
不立念佛门问何不以不净观为初答若依数人
即以不净观为初若依禅门辨次故以数息居先
卷二 第 570a 页 X57-0570.png
也以随人病有先后岂可定其次第乎若四念处
所列五停与妙玄大同伹以界方便治我居第四
耳诸文同异不可昧也妙玄云有定故言停有慧
故言观四念处云停名停住净名玄云停名停止
斯乃即是修于五法止住五过焉须知此是假想
助道与四念处观身不净正道实观而不同也。

多贪众生不净观者如贪女色作虫脓想贪淫不
息作蛇口想贪可食物作于虫想贪好美羹作秽
汁想贪乳酪等作髓脑想贪所著衣作于皮想然
所贪境乃有四种一显色二形色三妙触四供奉
皆应作于不净之想不净观成净倒灭矣又四念
处明不净门有九想八背舍等婆沙中云一切不
净观者不能于佛身作不净想以佛身无垢故唯
佛自能作不净观也。

多瞋众生慈悲观者所嗔之境乃有三种怨亲中
人怨亲各三谓上中下并及中人故有七境于此
七境各与三乐谓上中下故毗昙云慈者从亲起
谓从起慈心时于一切众生立为三品谓怨亲中
亲复分别上中下品先于上亲起真实希望谓父
母及馀尊重谓彼久习恶故饶益心至还摄心作
饶益想如是乃至上怨得正正住名慈心正受悲
喜亦如是舍心乃从中人起也辅行中云所谓初
修令上亲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中乐中亲得下
乐次修令上亲得上乐中亲得中乐下亲得下乐
卷二 第 570b 页 X57-0570.png
次修令中亲得上乐下亲得中乐中人得下乐次
修令下亲得上乐中人得中乐下怨得下乐次修
令中人得上乐下怨得中乐中怨得下乐次修令
下怨得上乐中怨得中乐上怨得下乐次修令中
怨得上乐上怨得中乐次修令上怨得上乐修慈
既尔悲喜亦然若修舍心从中人起若先舍亲恐
生爱著若先舍怨恐生嗔恚是故修舍乃从中人
于怨亲中怨易舍故次舍怨人于怨人中先上次
中次下次舍亲人先下次中次上婆沙中问为与
众生何处乐耶答有云与三禅乐乐中胜故有云
与四事乐巳曾得故有云与曾经行处所有乐至
所住处思惟令得大乘之中或有说云诸佛菩萨
诸天等乐为上中下问怨亲中人指何人耶答上
亲父母上怨害父母也中亲兄弟中怨害兄弟也
下亲眷属下怨害眷属也中人谓泛常朋友不怨
不亲也。

多散众生数息观者禅门口诀禅波罗蜜明息有
四一风二气三喘四息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
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绵绵若存守
喘则劳守气则结守风则散守息则定有师云先
数出息则气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易入三昧
有师云先数入息随息内敛易入定故断外境故
身力轻故有师云出入无在随便宜故巳上所论
并皆不许出入俱数以生患故息是所数心是能
卷二 第 570c 页 X57-0570.png
数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心不散名数息也若不
满十或至十一此皆数息有增减失善巧数息心
则不散易入定故数随止观及还净等具在诸文
此不烦录。

愚痴众生因缘观者众生迷倒不了因缘拨无因
果生愚痴心欲治痴心则须观察三世二世一念
因缘具如法界次第列释诸文中说治痴之观亦
乃不同何者如毗昙云著见行人以界方便而为
对治愚夫不了宿业烦恼积聚五阴以愚惑故于
缘计我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
能于自身以界方便观察破之所谓地等六种界
也彼地界者为水所润而不相离彼水界者为地
持故而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故而
得增长空界空故食得出入有识界故方能造作
由众缘故悉无我也若准大经著我多者则为分
别十八界法此与六界总别之殊毗昙论中四大
界是十色界半论识界是七心界半加一空界与
经异耳若准禅经乃以因缘而破于我三世因缘
破其断常三世相续是故不断三世迭谢所以不
常又过去破常未来破断现在因果双破断常二
世破我何者现未二世具十二缘于父生爱于母
生嗔名为无明父遗体时谓是巳有名之为行乃
至老死其说可思前十现在后二未来于中观察
何有我耶一念因缘破其性执即一念心具十二
卷二 第 571a 页 X57-0571.png
也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造业名行乃至
老死故了因缘性执亡矣是则著我及与断常并
计性实此三种孰并是愚痴教门随机治法有别
今准禅经乃以因缘治愚痴耳大论问云十二因
缘甚深难见愚痴之人于浅近法尚不能了云何
复言观于因缘答曰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
痴是人欲求佛道初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
痴应当观于因缘此因缘观与辟支佛观于因缘
其义有异此中但是助道之观支佛乃是正观因
缘又此为治愚痴略观三世因缘支佛利智观逆
顺等百千万世因缘。

多障众生念佛观者若止观中乃云睡障若念处
等乃云逼迫障言睡障者睡障起时当须念于应
佛相好缘相分明即能破障言境界逼迫障者修
定之时身上卒痛自见无头及手足等并诸外境
地水火等逼迫之事应念法佛无相无形何有境
界而逼迫乎次第禅门多障有三一昏沈闇塞念
应佛治二恶念思惟念报佛治三境界逼迫念法
佛治彼文又立贪嗔痴散能治所治皆悉各三今
不具引玄及止观所明念佛与今文同若四念处
云界方便没却念佛问何故不明念佛治耶答作
五度门是故不立作六度门须用因缘对治等分
念佛对治境界逼迫上来所示约对治也若转治
者如摩诃衍论明多贪人教修慈心多嗔不净多
卷二 第 571b 页 X57-0571.png
痴教思边无边等若不转治反此可知若兼治者
病兼一二药亦一二如有贪欲复有嗔恚须以不
净慈心治之若第一义治者正观法性治诸病也
具如禅门及止观中以明斯义学者寻之。】

「二别相念处(如前四念处是)。」

【二别相念如前道品文中巳明。】

「三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
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巳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资粮位)。」

【三总相念今文但明境总观别略而不辨境别观
总境观俱总何者夫修念处须明四句一境观俱
别即别相念也二境总观别如今文是也三境别
观总者如云观身不净观身是苦观身无常观身
无我观身既然乃至观法无我亦尔四境观俱总
者如观一境即见四境如用一观即备四观是则
境观俱别尚乃浅粗后之三句弥复深细故得境
观以至于四言总别者以一为别以四为总若境
若观无不咸然言三科者科条也品也犹节段也
未见法性心行理外无异凡常名外凡也言资粮
者从喻立也如人远涉必备资助身命粮食行人
亦尔欲越三界须修五停念处粮食资养五分法
身命也。】

「二明内凡者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位为内凡亦名加行位又
名四善根位)。」

【二明内凡渐见法性心游理内名为内也凡者常
卷二 第 571c 页 X57-0571.png
也故此内凡自有四位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道世第一离生暖但有一谓下顶有二
谓下中忍有三谓下中上世第一有一谓上具如
妙玄及诸论说一暖位者从喻立也譬如钻火用
功不巳火虽未现先有暖相故毗昙云智于所知
如钻燧相研能穷尽诸有生无漏智火是故名为
暖又如夏季聚华乃生暖气修行之人亦复如是
用前念处加功不巳真谛法性虽未亲證其如性
火暖相先现故云暖也应知暖位有于二义一离
界地二退堕地然而此位不断善根二顶位者居
暖位上故名为顶故毗昙云不动善根彼住此顶
离诸过故能入忍中若不然者还退住暖如人登
山若不至顶则堕四边是故顶位自有退者以由
行人来住顶位多诸烦恼而生退转其不退者乃
是行人外近善友内增念处更求上位故无退堕
三忍位者毗昙问日忍是何义答云彼于四谛无
常等行乐欲增长是故名忍又复应知于四谛法
堪忍欲乐名之为忍又复忍名忍可忍伏忍耐故
也观慧既深诸业烦恼忍可忍伏而不起焉此忍
位中自分为三一者下忍遍观三界上下四谛而
为所缘三十二行而为能缘一一分明了了无谬
欲界苦谛苦空无常及以无我色无色界亦复如
是欲界集谛集因缘生上界亦然欲界灭谛灭尽
妙离上界亦然欲界道谛道正迹乘上界亦然作
卷二 第 572a 页 X57-0572.png
此遍观三界八谛三十二行名下忍也观阴缘生
名为无常为无常逼名之为苦一异相亡名之为
空我我所灭名为无我能招苦果故名为集观于
六因故名为因照于四缘故名为缘受后有苦故
名为生一切苦尽故名为尽诸烦恼灭故名为灭
一切第一故名为妙超过生死故名为离能至涅
槃故名为道非颠倒法故名为正圣人行处故名
为迹运至三脱故名为乘旧云空尽正迹乘新云
不净静如行出更有料拣略如辅行二中忍者此
乃须论减缘减行减者缩也缘者所缘之境即三
界八谛行者能缘之行即八谛下苦空等也欲界
单论四谛色无色界合论四谛故有八谛而为所
缘之境每一谛下皆有四行四八故有三十二行
以为能缘之行若减缘者馀皆减之唯有欲界苦
谛决不可减留之以为所缘故也若减行者三十
二行中自有八行与缘名同亦与缘同减是故但
云二十四行其八谛下二十四行馀亦减之唯有
欲界苦下四行随人不同何者以由行人有著见
者有著爱者著见根利复有二种一者著我留无
我行而对治之馀之三行则须减也二者著我所
乃留空行而对治之馀三行亦减也二者著爱著
爱根钝复有二种一者著慢留无常行而对治之
馀三行亦减也二者著懈怠留于苦行而对治之
馀三行亦减也此则名为七周减缘二十三周减
卷二 第 572b 页 X57-0572.png
行也其相如何应知始从欲界苦谛等次色无色
界苦谛等次欲界集谛等次色无色界集谛等次
欲界灭谛等次色无色界灭谛等次欲界道谛等
次色无色界道谛等至此道下四即减一乘行如
是又从欲界苦谛起观减尽上下七缘及行唯留
一行二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中忍位三上忍者次
更增修念处之观但有一行一刹那心观欲界苦
名上忍位四世第一者故毗昙云于世间中最为
第一名世第一此亦用于一缘一行一刹那心于
上忍中转增胜故为世第一此世第一约一人辨
则无三品约多人明乃分三品身子为上目连为
中馀皆在下世第一后生苦法忍苦法忍者十六
刹那从苦谛起一忍一智如其次第至道谛时初
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名十六心即初果也
十六心者每一谛下各一法忍及一法智又一比
忍及一比智故八谛下八忍八智此名无漏一十
六心断四谛下见惑若尽即是初果色无色界忍
智名比也言加行者谓外凡中巳修念处故今内
凡伹是增加念处之功行耳言善根者修无漏之
善根也。】

「上来内凡外凡总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二上来下总结言方便者从进趣为名也上之七
位是入初果之方便也亦云七贤贤者善也邻圣
之谓贤也。】
卷二 第 572c 页 X57-0572.png

「次明圣位亦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三果)三无学道
(四果)。」

【二圣位分二初分科言见道者见真谛理无漏道
也二修道者重修无漏之道也三无学道者析法
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成论明见道
是十六心即初果也二果为修道耳诸阿毗昙并
明见道在十五心修道在十六心故云十六心道
比智相应證须陀洹须陀洹者此翻修习无漏也
今详若云见道在十五心约初而说若云见道在
十六心据后而论修道亦尔如止观云三地断见
约初四地断见约后例十六心言见修等今文以
见道是初果准成论也应知圣位自有其七一随
信行二随法行即钝利人十五心入见道也三信
解四见得五身證即信法行入修道也六时解脱
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即信法行入无学道也妙
玄释七圣云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入圣见真
理也荆溪云舍凡入圣者至苦忍巳次第无间必
入初果今从后说通云圣人是则七圣初之二位
皆十五心从至初果十六心说通名圣也若直自
就十五心者尚未名圣且在因也故十六心虽皆
无漏至十五心伹名向耳。】

「一须陀洹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
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二列释分三初见道言预流者即是初预圣道法
卷二 第 573a 页 X57-0573.png
流涅槃疏解初果名流有逆有顺一生死流须陀
洹人即逆此流众生顺之二者道流须陀洹人顺
入此流故预流义须准此释或云入流又云沟港
皆是译人用意不同也此初果位见亡理显更不
生于四恶趣矣。】

「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
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二修道分二初二果欲思九品巳断六品下三品
存故更一番来生欲界而断之也应知断于欲惑
九品有三种人一任运断即是任运经于七生断
尽九品二者次断断二必三断五必六次第断也
三者超断此则不定或五六品八九品等止观中
说次断五品名斯陀向六品名为斯陀含果七八
品者名那含向九品名为阿那含果超断五品名
为家家至于六品名一往来至第八品名一种子
辅行之中先以九品对当七生所谓上上能润二
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
下之三品共润一生准俱舍云断欲三四品三二
生家家断五至二向断六一来果仍自问云何故
一品二品五品不名家家答中断二必三断五必
六以由圣者起加行故此次断义与今文同是则
断二必至第三断五必六名次断者与今文止观
次断义同俱舍既以三四品尽名为家家所以难
云一二五品何不名为家家义耶须知此是以次
卷二 第 573b 页 X57-0573.png
断义难超断也故至答文乃顺于问答出次断故
云此次断义与今文同是则一二五品不名家家
是次断义二必至三是故然耳则显断三四品名
为家家超断焉此之超断即是止观下文小超本
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欲定欲惑未断此人至十
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此之五品同四品故岂
非止观超断家家与俱舍颂断三四品生家家者
其义同乎岂非俱舍断五二向断六一来与止观
中次断五六名为向果其义同乎此则且取超次
之人家家向果名有过德说必抑扬所以云耳若
乃考其超次损生多少对果高下是则超次俱通
家家及以向果故云若超若次进断三四后于天
中三二处生或有说云断三名次断四名超然则
超次及俱舍颂人情不同消释多异余寻文意故
如上云大纲既显纲目可知止观明超凡有四种
一本断超本在凡地三界思惑随以禅定及以世
智断其多少至十六心随其本断品之多少而得
名为那含果等二者小超如向所引三者大超凡
地听法一闻善来成无学也四大大超正习顿尽
即如来也。】

「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
思。」

【二三果欲惑九品今巳断竟更不还来欲界受生
名不来也梵王三果而下来者准宝藏经只是不
卷二 第 573c 页 X57-0573.png
来欲界受生非谓不得暂下来也故暂下来与受
生义区以别矣言进断上八地思者即色无色七
十二品故此须明般那含义所谓五九三六七八
五种般者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
上流般三种般者合向生般有行无行而为一般
中与上流各仍本也九种般者准俱舍论于向三
种各开为三谓速非速及以经久如迸火星喻意
可知此五三九般那含义皆色般也六种般者五
种如向更加现般七种般者六种如向加无色般
八种般者七种如向加不定般若俱舍中不立现
般须知现般在欲界收三五九种在色界收无色
般在无色界收不定般者通于诸般故毗昙中先
列五种次于中般开为三种并五成七更加现般
及无色般并不定般委如辅行释签中辨然不定
般一家诸文虽引其名未释其义学者人情不无
曲说余读新译大毗婆沙始见其义故婆沙云不
定般者或于欲界色无色界而般涅槃若在欲界
即现般摄若在色界即五种摄若在无色即无色
般此与余说不定般者通于诸般若合符节昧者
不达惑耳惊心。】

「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
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巳断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三无学道无生杀贼应供果上三义也破恶怖魔
卷二 第 574a 页 X57-0574.png
乞士因中三义也因中破恶果上无生因中怖魔
果上杀贼因中乞士果上应供言破恶者持于净
戒破七支恶言无生者不受二十五有之生言怖
魔者初出家时怖于天魔以其道成化其民属言
杀贼者依义立名也谓害物曰贼尔雅云虫食苗
节曰贼三界结虫食无漏苗故阿罗汉翻为杀贼
也言乞士者出家清净以乞自活离邪命也言应
供者应赴人天之供养也言子缚者见思烦恼即
是五阴果家之子系住行人在于三界故云子缚
也言果缚者阴果即是子家之果形质所拘其身
未亡故云果缚也若罗汉身在但断子缚。
灰身灭
智果缚乃无故见思断寂灭惑累更有身在名为
有馀此身若亡名无馀矣涅槃此翻灭度也问有
馀无馀涅槃与有为无为解脱同耶异耶答大异
小同也有为解脱者无漏智相应也无为解脱者
一切烦恼尽也是则有为无为只是有馀涅槃所
收耳。
灰者死也灭也灰身者戒身定身及二解脱
也灭智者慧及知见也所言戒身者无学道共戒
也定身者灭尽定也慧者无生慧也解脱者有馀
解脱也解脱知见者照解脱智眼也谓自知是初
二三四果也身子入灭佛问均提均提答佛五分
法身而不灭者以无作业至未来世名不灭也何
者形俱无作戒体虽谢无作戒业得得不灭以随
业道至未来故独得解脱名曰孤调声闻为自修
卷二 第 574b 页 X57-0574.png
戒定慧以戒自净以定自调以慧自度又自调者
从因立名自度乃是从果立号。】

「略明声闻位竟。」

【三略明下结。】

「次明缘觉亦名独觉。」

【二支佛分三初双标所言缘觉亦名独觉者应云
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亦名独觉非谓缘觉便
是独觉也良以缘觉出于佛世独觉不值佛出世
故部行缘觉师徒化训亦在无佛出世时也若不
说法非部行焉慈恩基师引仁王经列独觉众又
云释迦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至于佛所学者
如何消释此耶四念处云缘觉独觉俱有大小小
者在人中生时无佛法自證初果七生若满不受
八生自悟成道此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论其道
力不如舍利弗等大者于二百劫行行三多倍隆
智慧又强得三十二相或三十一相等此等因中
若闻因缘修性念处成小辟支修共念处事理纯
熟具足三明及八解脱成大辟支言三多者长阿
含云三多成就一近善友二闻法音三恶露观大
般若云多供养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请问法要
妙经亦云有福供佛求法等三或以福田时节种
子名为三多是则三多大小皆有然三多义解者
鲜矣余今所示其必然耶。】

「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
卷二 第 574c 页 X57-0574.png

【二值佛下别释分二初缘觉又二初标所禀十二
因缘者此十二法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籍名缘。】

「所谓一无明(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
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色男女金银钱物等事)九取(凡见一切境皆生取着心
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巳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
(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是所灭之境。」

【二所谓下解释分二初通列所灭之境一无明者
过去之世未有智慧无所明也言障道者弊塞智
明谓之障能通苦处谓之道二行者所行所造一
切诸业故云行也所言支者支即支分支派义也
亦名十二重城十二棘园十二牵连等具如玄签
及以诸论三识者既有惑业一念妄识托母胎也
言气息者托胎时三一命二识三暖随母气息上
下出入名为寿命即息风也不臭不烂名为暖也
是中心意名为识也四名色者心但有字故云名
也色乃质碍故云色也五六入者在母胎中生眼
耳等而为识心之所涉入亦名根者能生于识故
云根也六触者即出生巳六根触著六尘境也七
受者根尘既触所以领受八爱者以因领受则生
染爱九取者以染爱故求而取之十有者业因成
巳能有果焉十一生者因既有果是以受生十二
老死者形既生矣老必死焉故此十二境通逆顺
而推破之故云通列所灭境也。】
卷二 第 575a 页 X57-0575.png

「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

【二与前下辨开合二初正辨二初标示。】

「云何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馀
七支为苦谛也。」

【二云何下徵释所以五支合为集者此之五支体
是业惑业惑是因因即集也馀七支合为苦谛者
七支即是现未之果果即生死之苦故也问十二
因缘与苦集二而辨开合道灭如何论开合耶答
若修道品灭除苦集斯乃道灭论开合矣何者且
所灭之集苦既合十二而为之能治之道灭岂其
不尔哉。】

「既名异义同何故重说。」

【二既名下释疑分二初疑故有疑云十二因缘与
夫四谛开合名异因果义同云四谛巳何故重说
十二因缘。】

「为机宜不同。」

【二为机下释分二初释只为声闻缘觉二人机宜
不同可发为机相应曰宜声闻根钝总观四谛可
发相应缘觉根利别观十二相应可发况复因果
先后不同故机宜异是以开合非烦重也。】

「故缘觉之人先观集谛。」

【二故缘下正示境观文自分二初标。】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

【二所谓下释分三初顺推境。】
卷二 第 575b 页 X57-0575.png

「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二若灭下顺推观然诸文说缘觉之人观十二支
逆顺有异何者若阿含经始自无明终至老死名
为顺观始从老死终至无明名为逆观荆溪云若
支佛人自起观者应如何含生灭逆顺止观禅境
有支在初此于坐中缘其善恶善恶是有故先有
支释签先以受支起观此乃且顺四谛之义辅行
判云观十二缘凡有二种一者推果知因如先推
受以至无明既知无明生于受等是则不起受心
等也二者推因知果如推有支必定招于未来果
也然虽有于因果先后但缘觉人多先推因以知
于果故四念处云缘觉观十二缘凡有二义一爱
二见初观爱者复有二义一推寻二观破初推寻
者此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了知一切
皆属贪爱烦恼是以观之入空求自然慧达于本
源修五停心得诸禅定知爱烦恼推此贪爱因何
而生即知此贪从受而生受因何生因触而生触
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行行因无明无明乃
因过去烦恼此名逆推若顺推者推此贪爱能生
于取取能生有有即生生生即生老死如是逆顺
推寻二世三世十世百千万世十二因缘了了分
明此谓所观所灭之境二观破者观此爱支即是
污秽五阴观受六入及名色等即是果报无记五
阴观于无明即是去过污秽五阴又观取是污秽
卷二 第 575c 页 X57-0575.png
烦恼观有是善不善五阴乃至未来生老死等此
名逆顺破诸颠倒颠倒灭故无明乃至未来生死
悉灭无馀此是逆顺推寻观破爱十二因缘也二
破见者亦有二义一推寻二观破初推寻者若见
世间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见即四取逆寻此四取因
四爱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乃至四行因四无
明若顺推者推四取支生四有支乃至未来老死
支等二观破者观此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以
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
如去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又顺观四取
以至未来生老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
有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如此逆顺推寻
观破名为破见十二因缘也。】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

【三因观下结名四念处问支佛宿世根利自能悟
道何须佛说答闻说疾得不说未悟又问支佛何
不制果答声闻根钝故制果支佛根利不制果声
闻根钝先观苦支佛根利先观集又问支佛何不
立方便道答支佛利智未值佛巳悟道何须前方
便入道耶问支佛自悟还受戒否答若发无作未
必更受然般若经明独觉向独觉尚自有向缘觉
例亦如是大乘同性经明声闻十地一受三归地
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内凡夫地五学佛戒地六八
卷二 第 576a 页 X57-0576.png
人地七须陀洹地乃至第十阿罗汉地支佛十地
一昔行具足地二自觉因缘地三觉四谛地四深
智地五八圣道地六觉法界虚空界地七證寂灭
地八六通地九秘密地十习气渐薄地菩萨十地
与诸经同佛有十地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乃
至第十智海藏地问声闻总相支佛别相与前念
处总别相念如何分别答声闻总相支佛别相各
具念处总别相念二种总别如向巳明是故总别
不可一准。】

「言独觉者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
故名独觉。」

【二明独觉此不值佛无师自悟未必一向独宿孤
峰但是自悟名独觉耳故大论云有一国王出园
游戏清旦树林华果茂盛甚可爱乐时王食巳即
便息卧王诸女等皆悉釆华毁损树林时王觉巳
见其如是即自思惟悟一切法悉皆无常无漏心
生成支佛果华严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
舍身不觉徙之徙向何处向无佛处设在此界亦
是佛教所不及处其得神通亦乃知之伹护物机
以是应知世无二佛愿见佛故既不舍身亦不被
移如诸文辨。】

「两名不同行位无别。」

【三两名下辨同异分二初名异位同二人名异俱
生灭行位无优降故不别也。】
卷二 第 576b 页 X57-0576.png

「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

【二此人下与声闻辨同异分二初断正使故同。】

「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

【二更下侵习气故异习即惯习气谓气分即是惯
习正使气分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尚
有习在又如香在器中虽除其香馀气犹有如大
经云我衣我钵我去我来即见惑习犹云我故舍
利弗嗔毕陵伽慢即思惑习存嗔慢故声闻于此
全在支佛少分除之故云支佛侵习气也部行化
他必断尘沙岂不侵习学者详之委明习气恐烦
且止。】

「次明菩萨位者。」

【三菩萨位分二初标梵音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
埵又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旧翻大道心众生上
求大道下化众生故也新译乃云觉有情矣。】

「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

【二从初下解释分二初约行因又二初总标然他
宗中所明二乘不分小衍菩萨亦乃不分四教如
何消释经论之文三藏菩萨最初发心缘于生灭
四谛之境立四弘愿修六度行若无谛境愿行何
依发心僻越万行徒施若无弘愿何异二乘若无
其行心则虚发境愿具矣六度兴焉广普之缘名
弘自制其心名誓志求满足名愿布施持戒以至
智慧六也从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卷二 第 576c 页 X57-0576.png
度也因中说果所以云耳故此菩萨伏惑行因义
同凡夫亦不全如凡夫之人沈没生死所以然者
良由三藏正化二乘断惑出界傍化菩萨云伏惑
耳若云断惑必须出界菩萨慈悲在三界内教化
众生则二乘人必定谓之菩萨断惑尚在三界我
等莫不亦如此耶是则妨于二乘之人所作巳辨
不受后有所以但云菩萨伏惑若摩诃衍正化菩
萨故通教中断结受生别教法性神通受生圆教
所说法身应生净名疏云三藏菩萨带结愿生或
用神通示五道身教化众生婆沙论云三僧祇劫
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恶道内。】

「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
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
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
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二一未下别释分二初释谛境弘愿故须了知三
藏菩萨于四门上治其六弊明了四谛起四弘愿
伏惑化他何者且六弊初即是其悭悭弊体即烦
恼集谛集招饿鬼生死苦谛菩萨审知自巳昔迷
又见众生而今不觉由是发心内观无常专行布
施破诸悭弊令他及自脱离苦集行于布施是名
道谛悭弊息灭是名灭谛悭弊既尔馀亦复然有
门我人求不可得唯有实法迷此实法横起苦集
实法不住分分生灭空门我人本来无有虽有实
卷二 第 577a 页 X57-0577.png
法浮虚不有馀如向说亦有亦无门我人假无与
前不别但是实法亦有亦无耳非空非有门但离
有无耳馀皆如向是以菩萨折空伏惑遍学四门
发心愿行故至成佛名正遍知真俗究竟见思尘
沙正习咸尽问前列四谛苦集灭道今文那云苦
集道灭答前是声闻今约菩萨故荆溪云又复四
中苦集皆以苦前集后道灭并以道前灭后者生
灭等四巧拙虽异莫不皆先知苦断集先习道法
后取涅槃故与常仪所列稍异又复随机先后无
在如前引文问四谛是声闻菩萨何故观答一往
分对且在声闻究论其义实通三乘问十二因缘
通三乘耶答如大经云观因缘智凡有四种下智
观故而得声闻中智观故即得支佛上智观故而
得菩萨上上智观得佛菩提问六度亦可三乘行
耶不然岂有悭贪破戒乃至愚痴二乘者哉答二
乘为自修行六度菩萨化他而修六度自行化他
与夺不同故谛缘度或通或别。】

「既巳发心须行行填愿。」

【二既巳下释六度行分二初结前生后发心结前
行行生后若伹发心斯则甚易但其行之乃为难
矣填者塞也加也满也。】

「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

【二于三下正释分二初标。】

「言三阿僧(无)(数)(时)者且约释迦修菩萨道时论
卷二 第 577b 页 X57-0577.png
分限者。」

【二言三阿下释分三初释三祗六度又三初别举
释迦俱舍等论二十僧减为一中劫八十增减为
一大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铢衣三年一拂四十里
石尽为小劫八十里尽以为中劫百二十里尽为
大劫不于此劫而修学者则非菩萨又璎珞云一
里十里方广之石天三铢衣人中日月岁数三年
一拂此石尽名小劫至四十里亦名小劫至八十
里梵天中有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
此石名为中劫至八百里净居天衣重三铢者以
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拂尽此石
名为一大阿僧祇劫劫有二种菩萨地持经云一
者日月昼夜时节岁数无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
无量故名阿僧祇菩萨所过大劫僧祇名三阿僧
若准俱舍云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谓六十数
中第五十二数名阿僧祇积此大劫成三无数既
积无数何以云三非无数言显不可数故知其实
亦可数矣四解脱经有六十数俱舍论伹引五十
二其馀八数论云失也五十二数俱舍备矣所言
且约释迦等者三藏菩萨佛佛示为故今别举释
迦明之良由释迦巳成佛果欲令众生知果由因
故诸教中凡说行因多就释迦若谈佛果多约弥
勒欲令众生知因感果大四教云菩萨初发心乃
至不断结使坐于道场正习俱尽此是佛说故龙
卷二 第 577c 页 X57-0577.png
树云菩萨不断结是佛方便说初僧祇不知作佛
二僧祇知而不说三僧祇知而亦说此非佛说乃
是罗汉作毗婆沙之所说也龙树欲明摩诃衍门
所以一一弹破斯义若就小乘三藏明义虽非佛
说亦可用之法华文句引阿含云菩萨不断荆溪
云既阿含中亦明不断大论斥权非谓全无论云
迦旃延造者从所造论及所计者说言分限者分
局定限也。】

「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从
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当作佛
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外凡)。」

【二从古下正释分三初初僧祇今此释迦昔作陶
师值古释迦入城乞食相好奇特乃发善心而兴
供养对于彼佛作是誓云愿我将来成佛之时如
今无异大论云释迦先世曾作瓦师名大光明尔
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亦名身子目连佛及弟子
至瓦师舍于时瓦师布施草座灯石蜜浆三事供
养便作愿言我于当来五恶之世作佛与今释迦
无异释迦姓也此云能仁又度沃焦尸弃具云罽
那尸弃亦云式弃准俱舍中翻为宝髻又云宝顶
亦云持髻准大论中此云火也常离女身及四恶
者此文甚简辅行中云离于五事一离恶道位不
退也二离贫穷三离女身四离形残行不退也五
离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
卷二 第 578a 页 X57-0578.png
四诸根满五识宿命念不退也至第三祇横得此
三离五障时三义皆得故第三祇通至百劫所以
通于三不退也是故至此名上忍焉净名疏以暖
顶忍是三不退也数论乃以下中上忍为三不退
成论中以念处为位暖顶为行忍为念也故大论
云菩萨虽有上妙五欲不生贪著以有无常之观
故也然自不知当作佛者以此菩萨位居外凡未
有理水沾润其心虽行六度未知作佛言若望者
良以七贤是声闻位今明菩萨修行时节次第浅
深是故乃寄外凡内凡以明其义故云望也菩萨
戒疏云菩萨不论阶位不断烦恼唯修六度若论
次位只可准望小乘作深浅耳从初发心起慈悲
愿观察四谛以道谛为初门专修六度檀破饿鬼
尸救地狱忍济畜生进拔脩罗禅静人中慧照天
众。】

「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
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
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暖位。」

【二次从尸下明第二僧祇然灯佛者大论云太子
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然灯以至成佛亦
名然灯亦云锭(丁定切)光有足名锭无足曰灯锭字
或作定字非也七茎莲华布发掩泥得受记者瑞
应经云锭光佛时我为菩萨被鹿皮衣见王家女
名曰瞿夷持七枚青莲华菩萨追而呼曰大姊且
卷二 第 578b 页 X57-0578.png
止即以五百银钱买其五茎莲华王女自留二枚
女又言曰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以二华寄上于
佛菩萨许焉须臾佛到国王臣民各散名华华皆
堕地菩萨见佛即时散于五茎莲华便止空中无
堕地者后散二华又乃挟住佛两肩上佛知其意
因记之曰汝后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号释迦文菩
萨即时身升虚空去地七仞从上下来稽首佛足
见地濯湿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遂乃解
发布在地上请佛蹈之莂应作䇷分䇷也分契也
释迦文者亦云释迦牟尼释迦文尼梵音不同耳
文尼此云寂默也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者良以菩
萨位居暖法渐有理水故得内心自知作佛然于
四谛未至分明故不能说。】

「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
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
望声闻位即顶位。」

【三次从下明第三僧祇毗婆尸者此云胜观亦云
净观又云胜见又云遍见亦向人说必作佛者良
以菩萨位在顶法内有理水外了四谛故得自知
又向人说若准优婆塞戒经云我于释迦最初发
心于宝顶佛满初僧祇于然灯佛满二僧祇于迦
叶佛满三僧祇此与俱舍诸文异者应知正满在
毗婆尸巳满在于迦叶佛所又复或是随机异耳。】

「经如许时修六度竟。」
卷二 第 578c 页 X57-0578.png

【三经如许下结此中所明菩萨之义并出大论俱
舍婆沙。】

「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

【二更住下明种相好分二初正明种者修也即百
劫中修相业也问初种何相答有云初种足下平
初安立故有云先种眼先以大悲观众生故虽有
此义未必全然合时便种何前后耶。】

「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

【二福义下释福义问几许为一福答有云轮王于
四天下自在为一福也有云帝释于三十三天自
在为一福也有云唯除补处馀一切人有所为者
为一福也有云大千众生共得一福也有云大千
盲人治差为一福也有云大千人死救得为一福
也有云无可为比良由菩萨入第三祇心思大行
种相因缘其福无量唯佛能知况复菩萨修于十
善各有五心所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
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成于一相福
义多途为一福等等此故也然俱舍中与大论明
菩萨有异何者俱舍论云道树巳前四波罗蜜满
至佛果位二波罗蜜满由赞底沙佛乃超九劫故
从毗娑尸佛九十一劫禅智二波罗蜜满若大论
云三僧祇时六波罗蜜满如此不同云何和会须
知大论三僧祇时六度满者但是事禅事智满耳
若至树下亦须缘理禅智故也若俱舍中因时巳
卷二 第 579a 页 X57-0579.png
断八地惑竟然而有顶惑未断也所以只用有漏
而巳故大论没有漏之名至树王下方云用于三
十四心断见思也然俱舍中取修禅时巳断惑竟
不复更断大论依馀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故至
树下但断非想八地皆得名为无漏故知从部不
同致令二论有异。】

「修行六度各有满时。」

【三修行下明六度满相文分二初标。】

「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
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杼海并七日翘足
赞弗沙佛进满尚阇梨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
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望初声闻位是下忍位。」

【二如尸毗下释释迦菩萨本作国王名曰尸毗得
归命救护陀罗尼视诸众生犹如一子时天帝释
知命将终求佛问疑偏求不得时天巧师毗首羯
磨谓天帝曰有大菩萨满足六度不久成佛天帝
乃云须往试之天帝化为鹰毗首变作鸽鹰逐鸽
至王之掖下鹰语王言还我鸽来王曰我非汝前
而受此鸽我先发愿度诸众生岂还汝耶鹰言我
岂不是一切众生而夺我食耶王曰汝何食乎鹰
言我食血肉王即思惟我此身者恒受老死不久
腐烂我当持刀割肉与之鹰又谓曰须逐道理令
轻重等勿见欺也王即称鸽鸽身转重王肉渐轻
王乃于是以手攀称尽对于鸽于时诸天叹云菩
卷二 第 579b 页 X57-0579.png
萨为此小鸽如是救之当斯时也天地大动海水
扬波枯木生华天雨香水鹰语鸽云真是菩萨菩
萨都无忧恼之心于是身肉平复如故准西域记
尸毗迦者此云与也旧略迦字檀那此云布施也
普明王舍国尸满者此依仁王经中所说若准大
论乃是须陀摩王盖华梵之异耳此王持戒常依
实语不以妄言欲出游观始至城门有一净行来
求乞云王是福人悯我贫苦王曰待我还国于是
来至园中游戏时有鸟王名曰鹿足与山神誓取
一千王唯少一王乃从空来捉王将去时须陀摩
涕零如雨鹿足语云汝大刹利何故泣耶须陀摩
云我不畏死自恨生来不曾妄语向出城时许净
行施而今失信自负其心鹿足闻巳放须陀摩还
国七日王行施巳诣鹿足所鹿足见来心喜赞曰
汝实语人不失其信时须陀摩广赞实语呵贵妄
言鹿足由是信心清净遂放诸王各还本国仁王
经中稍异于此尸罗此云好善持戒行善故也羼
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者此仙在于林
中修忍时歌利王将诸女等入园游戏饮食讫巳
王乃息卧时女釆华入于林中供养仙人仙人乃
为诸女说法女因听法久而忘归王卧息巳不见
诸女持剑寻之遂见诸女在仙人前王问仙曰汝
作何事仙答王云我修慈忍时王以剑斩截仙人
手足耳鼻而谓仙曰汝若不嗔是名忍也仙人答
卷二 第 579c 页 X57-0579.png
云我无嗔矣王曰谁信仙云我若实行忍者血变
为乳果如所言王遂怖畏将女还宫羼提此云忍
辱也歌利此云恶世无道又云斗诤也仙迁也老
而不死迁入山也故字从人从山也大施太子杼
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者大施太子为国
人民入海釆宝得如意珠海神因其寝卧之时夺
珠还海大施发誓抒海求珠以济众生诸天问之
乃答天云生生不休诸天念其行精进故助其神
力抒大海水海水减半龙见水减送珠与之止观
作杼与今文同辅行并诸文作抒杼抒并神与切
正用抒字除也酌取也杼橡也亦直吕切并非今
意也抒亦徐吕切渫水也婆沙云尔时有佛名曰
底沙有二弟子一名释迦修利他行机缘先熟二
名慈氏修自利行机缘后熟彼佛念云回多人就
一人则难以一人就多人甚易欲令释迦先成道
故佛乃舍二弟子入山释迦由是入山寻师正行
之次忽然见佛在于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行
次于是忘下一足经于七日而说一偈叹本师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
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因此精进乃超九劫在弥
勒前而成佛也若大论云赞弗沙佛天上天下无
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
有如佛者翘者举也底沙弗沙梵音不同亦云富
沙又云底迦净名疏云弗沙乃是二十八宿中鬼
卷二 第 580a 页 X57-0580.png
宿名也菩萨生时与此相应故也清凉观师云弗
沙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故也底沙亦云
提舍此云说度说法度人也或云说辩才无碍也
超九劫者百劫超九是故但有九十一劫准旧婆
沙及俱舍论九劫九十一劫并是大劫也涅槃经
云超十二劫缘宜不同佛增减说耳法华文句指
大经云超九劫者恐文误也尚阇梨鹊巢顶上禅
满者螺髻仙人名尚阇梨有人𦘕像作僧形者非
也而此仙人得第四禅出入息断坐一树下兀然
不动鸟见不动谓之是木于顶生卵仙人定起乃
觉其鸟生卵顶即思惟曰我若起行鸟母不来卵
必破坏乃再入定鸟子飞去方起游行劬嫔大臣
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者劬(其俱切)(符真切)菩萨
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嫔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
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
劬嫔陀者未闻翻译此事禅智但是伏惑若乃断
惑须是缘理禅智故也问此事六度既未断惑岂
可得名波罗蜜耶答虽未断惑因中说果岂不得
云波罗蜜哉前云三祇修六度竟而今又云修行
六度各有满时应知此释六度满时即是前云六
度竟相竟即满也言望声闻是下忍者菩萨戒疏
云若过三僧祇种三十二相业准望此是下忍之
位但今所明六度满时合在前文修六度竟文后
示耳。】
卷二 第 580b 页 X57-0580.png

「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
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位。」

【二次入下约成道释分四初明前五相前佛既灭
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一从兜率下二托
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若前四相渐初文中巳
具明之五降魔相此约小教若约大乘如起信论
不云降魔但加住胎为八相耳良以大乘体法魔
为法界故也若文句记云四教佛皆降魔者此约
化仪不可废也小乘降魔具诸经论故大论云夜
半出家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破万八千亿鬼兵魔
众巳成无上道又瑞应云天魔与佛共相诘难佛
云丈夫会当斗战死终不身在为他降魔云比丘
何求坐树下乐于林薮毒兽间云起可畏杳冥冥
天魔围绕不以惊佛云古有真道佛所得恬惔为
最除不明斯诚最胜法满藏吾于斯坐快魔王大
论又云净居诸天住三面立看佛共魔难诘斗战
天魔退走乃至铁围犹尚不巳佛语魔云我三祇
劫修习苦行乃得菩提汝但设一无遮之会报为
天主何得与我兴斯战诤魔云此事谁为證之佛
手指地云是知我地神出證虚空神传乃至梵世
天魔遂降得不动三昧成无上道也中忍缩观缘
于欲苦故如兜率下生托胎至降魔也刹那此云
一念也故降魔已一念之间即是上忍入世第一。】

「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
卷二 第 580c 页 X57-0580.png
生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

【二发真下明第六相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九无
碍九解脱也此依大论因时未断至树王下通总
断之云三十四若准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
修禅时先巳断竟非想九品见思全在用九无碍
及九解脱馀如向引具在辅行。】

「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

【三受梵下明第七相正法念云昔有国王第一夫
人生一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俱留孙探得
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以至楼至得第千筹第二夫
人而生二子其第一者愿作梵王请千兄佛而转
法轮其次愿为密迹金刚护千兄教故瑞应云佛
放眉光照第七天大梵知佛欲般泥洹乃悲三界
悉皆衰苦以不得知度世之法从久远来今始见
佛诸天欢喜欲闻法故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
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请我转法轮三转法轮者
维摩诘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一曰示转示其相状也谓此是苦是谓灭道二曰
劝转劝其令修也谓此是苦汝应知之集汝应断
灭汝应證道汝应修三曰證转引巳證彼也谓此
是苦我巳知不复更知乃至此是道我巳修不复
更修转者度也运也轮者摧碾也以此之法度入
他心摧彼惑累故一一转皆生眼智明觉十二行
也具如法华化城喻品文句及记度三根者即三
卷二 第 581a 页 X57-0581.png
乘也。】

「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薪尽火灭入无馀涅槃者
即三藏佛果也。」

【四住世下明第八相应知如来示年八十虽约小
教然大乘见亦乃无妨故梵网云七岁出家三十
成道乃至法华大般涅槃所以亦云父母生身少
病恼等及以尊特他受用也既云八十即老比丘
比丘此云乞士也薪尽火灭者佛身名薪智慧为
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此约小乘与今文同若大
乘者以机为薪逗应名火众生机尽佛应亦亡是
则皆约譬喻立也须知小乘定有生灭圆顿大乘
实非生灭示现生灭不灭而灭灭而不灭具如诸
文此不多说。】

「上来所释三人修行證果虽则不同然同断见思同
出三界同證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三上来下总结因中说果是故菩萨云断出等亦
是断竟乃成佛也然真谛理不具诸法故云偏也
亦云但空矣由旬亦言踰缮那也此云限量又云
合也应也或四十里十六里也如此方之驿焉妙
经中说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止观云此有三义
一约生死处谓三界果报为三百也二约烦恼谓
见惑为一百五上分为一百五下分为一百成三
百也掉举慢无明色染无色染五上分也身见戒
取疑贪嗔五下分也三约观智空观知三百所以
卷二 第 581b 页 X57-0581.png
经云知诸生死烦恼恶道有一导师善知通塞上
下五分如文句记及补注中。】

「略明藏教竟。」

【三略明下结。】

天台四教集解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