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31-E¶
931-E¶ 第 450c 页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下本
唐 荆溪尊者 释签
宋 四明尊者 钞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二内外不二门三初标。

二内外不二门者(智行)

【钞】正约三法立内外境也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
为外境自巳心法名为内境故观音玄义立所观
境有二所谓自他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而具
乃引华严心如工𦘕师等为證有人立佛界为内
九界为外乃引此经或说巳事或说他事證之而
不知彼明果后垂迹乃以佛界为巳九界为他今
931-E¶ 第 451a 页 X56-0451.png
论初心观所依境既未成佛安用佛为巳耶据观
音玄方为允惬问前引大部拣于佛法太高众生
太广今何取之答辨其难易故且拣之若论机入
不同故须双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
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悉得称门
泛论虽尔一家观法多用内心妙义为门也。」
【【解】释
初标分三初释内外二复为下释不二三此之下
释门初又三初正释正约下一句标起众生下释
出生佛该十界正报及依报兼自他依报亦属于
外唯取自巳一念心法为内引證如玄上云此境
复为二所谓自他等(如今引)记云一家明观不出二
境四念处心对色阴而分内外此文心对生佛而
分自他十不二门以心对彼依正色心而分内外
则依报生佛及巳色阴皆名为外荆溪特会两处
之文立外境也(文)观音玄明菩萨所观之境不出
十界故约三法而分自他念处所观身受心法不
出五阴故以色心而分内外此门以心为内依报
生佛及自巳色阴亦属于外特会二文者念处但
以巳色为外不言生佛观音玄但言生佛为外不
及自色今文既云依正色心则生佛依正及自巳
色皆属于外故知荆溪特会二文立外境也内境
则二文皆是内心故不俟言二有人下斥谬昱师
注云九法界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内境也(文)三问
下料拣机入不同者下界众生心粗散故多著外
931-E¶ 第 451b 页 X56-0451.png
色宜观内心上界众生味禅定故多著内心宜观
外色有此二机故双列二境复为等者即以略显
广之意此门从智行二妙而立倘内外不融则不
成妙内外融摄妙义方彰释门中先释今文泛论
下的示今意义书云但不二门都为示于观法大
体以今家观法正在内心傍托外境以舍傍取正
所以特取内心为总(文)一家观法拣难从易多明
观心也。
内外二境义书云只一非内非外之三千
随乎观慧趣内趣外之不同一家境观近而复要
虽多就内心盖机缘不同自有宜于外境修观者
故须双列故不二门云凡所观境不出内外(云云)
四念处四云众生有两种一者多著外色少著内
识二者少著外色多著内识如上界多著内识下
界著外色多内识少(文)别行玄上云此境复为二
所谓自他等(如前)记上云一家明观至立外境(如前引)
荆溪特会两处之文立外境(如上略示)若论二境被机
者义书三云修内观时先用圆解揽于万法唯心
然后观心若宜修外观先揽万法唯色而观于色
(文)此得天台唯色唯心荆溪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等诸圆文旨岂同孤山独头之色不具三千等又
义书云且内外境略以四义论之自有推过在心
故先于内心修观伏断五住则以伏断净心历彼
色等诸法任运自见一一法具三千三谛则不论
于外境修观此如义例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
931-E¶ 第 451c 页 X56-0451.png
净心遍历诸法任运泯合亦即止观识阴观成遍
历界入依正一一皆结三谛也自有内外兼修如
方等忏仪正修内观若对外境乃用内心正观之
法傍历尊容道具皆成三昧也自有正约内心修
观不入乃舍内境专修外观如破法遍文后例馀
阴界入修圆破遍既例破遍亦例十乘但文在破
遍中示尔此则外色若净将此净色历一切法及
以内心任运泯合也自有初心便宜修外观如先
得色无色定若发心修圆顿止观此人巳著内心
重故须以外观破之于外色等观成理显还将净
色历一切法及以内心任运泯合也此如四念处
唯色唯识二种观法被二根机也(文)虽具四义不
出内外二境也孤山净觉之说不暇评破。】

「△二凡所下依门释二初明内外境观二初标示
者。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解】凡所下科标示者初句标次
句示。】

「【钞】大小乘中所明观法二境收尽故云不出今非
偏小也。」
【【解】释标示云大小等者四教之机能观观
智随教诠示析体渐顿不同若所观境初无有异
故云不出内外今明圆人所观拣非偏小。】

「△二外谓下释相二初明外境观相。

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
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
931-E¶ 第 452a 页 X56-0452.png
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
自炳然。」
【【解】别明外境观相的论修观多在内心今被
二机内外双列随标语便先明外境初句正立外
境即空假中去是能观三观亡照色心宛然下明
观成理显托者依也文从通总但云依正色心其
实生佛色心及以依报与自巳色阴皆名为外也
彼字正指外境色心体绝是亡所观无空假中是
泯能观境观双亡三千理显故云色心宛然等是
则正报无非遮那法身岂有七方便众生之异依
报无非寂光更无下三土净秽之殊而色心相入
依正互融如帝网珠交相辉映故云炳然义书云
依正若不互具互摄岂可如帝网耶(文)。】

「【钞】言托者依也彼者既以内心为自乃指依报及
生佛色心为彼此乃正立外境即空假中去即是
妙观及观成相于依等四随托一境皆以圆融三
观观之此观既妙故令阴入染体泯净即前依正
等全为妙体一实圆理故云体绝及一实等所观
阴境既绝能观妙观亦寂则病去药亡能所双绝
故云无空假中于双绝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
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真皆非染碍故净故
云宛然等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
悉常寂光有何定法名三五七九及净秽耶故云
无复至差品也而彼彼三千圆融互入犹因陀罗
网终自炳然即是外观功成之相观行巳上至于
931-E¶ 第 452b 页 X56-0452.png
妙觉节节无非如此显发不尔安云发心毕竟二
不别耶。」
【【解】释分二初正释言托至别耶初句释托
字托有表托如王舍耆山辅行云历事观法结云
托事见理今文不同前二乃依托之托彼者下释
彼依正色心此乃下分节境观于依下释初二句
此观下释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即前下释唯
一实性所观下释无空假中所观阴绝结前色心
体绝能观亦寂正释无空假中病去譬阴绝药亡
譬观寂能即观药所即阴病于双下释色心宛然
豁然下释豁同真净钞文双结故云宛然等如是
下释无复至差品众生国土是总三五七九及净
秽等是别先以遮那寂光点示依正次方云有何
定法等声闻缘觉菩萨为三加人天为五两教二
乘三教菩萨为七或合二乘取人天为七九即九
界同居等三土传作净秽而彼下释帝网依正炳
然因陀罗者帝释有千名一名释迦因陀罗殿前
有众宝珠网一目一珠一一珠内现帝释宫殿庄
严如是众珠互相映入众珠咸现一珠之内一一
珠内皆具众珠帝释依正彼彼不杂以譬三千理
显圆融互入义书云况外观中全无摄外法归内
心之言而自云帝网依正岂外色不具三千不具
内心耶(文)即是下结外观成相观行下示正斥谬
下文引他解外观成相文云同者似也乃似其分
真破云岂外观功成止齐相似故今云观行巳上
931-E¶ 第 452c 页 X56-0452.png
节节显发但分四位明昧浅深耳因明正义暗斥
邪说。】

「【钞】问他云旧本无两假字唯云即空即中空中妙
故而云以空中亡彼依正之假此本何得妄加耶
答虽欲依于旧本其如义理残缺必是往时读者
不谙境观故妄有改削矣且文标所观境有内外
岂以依正色心阴入之境而为假观耶遍寻荆溪
之意必不阙此一观何者如止观破思假之中云
因缘生法即空即中辅行云且以法性空中对幻
假说其实幻假即不思议假既云且以知非尽理
须即妙假故云其实文中不云即假尚欲据义加
之岂自著述而特略之况彼云因缘生法方有幻
假之义今直云依正等且未成幻假况妙假乎又
第一记中释十二入各具千如中云境据假边空
中尚无其数安在然必约假以立空中此虽将境
为假然与今文不同何者彼约十二入各具千如
为境即巳成不思议假故非此例恐未解者以此
为据故粗引之仍出其意又上若不立假观下何
亡之而云无空假中耶又若更云空中兼上依正
俱亡故云无空假中者文巳自云色心体绝何繁
重乎若以色心体绝亡所观阴境无空假中泯能
观妙观则无是过也又准内体三千即空假中三
千巳是妙境犹尚更立三观今但云依正等未结
成妙境那更略兹假观耶。」
【【解】对旧料拣除两假字
931-E¶ 第 453a 页 X56-0453.png
初有三重问答次然且下斥旧释义乖违三引染
净门义例三文徵释初云旧本者珠指云依正三
千是假以空中亡彼依正之假故云即空即中有
别行本添即假二字谬也此正用空中以亡彼假
岂又云即假乎(文)答中先斥不谙境观依等是境
即空假中是观岂以所观阴妄便为能观妙假验
他不谙定境修观之异也次遍寻文意须存假观
初且通标云遍寻等次引辅行妙记当文示之初
止观破思假文在第五卷(二十九纸)引大经六句明无
生门破法遍经释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
生故不生故不可说大师解生生故不生者因缘
生法即空即中辅行五下(五)释云生生故不生等
者明不可说有漏之生即是空中空中不可言思
所得故不可说但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对幻
假说其实须云幻假即是不思议假(文)今先引文
次类今文不略假观次以因缘生法幻假之义并
今依正色心尚未成幻假宁是妙假且幻假与赖
缘缘生建立妙假等诸名言如何区别须知赖缘
缘生义只是一谓赖缘而生随称不同幻假之体
既是有漏之生亦缘生也但境随观转幻名虽殊
通是缘生无体幻别名一理随缘幻圆名以性夺
修幻今是圆无生门正当以性夺修名随德用空
彰荡相中彰绝待假彰立法名建立假若约体一
互融一假一切假名妙假也第一记者疏释经万
931-E¶ 第 453b 页 X56-0453.png
二千人观心释中以十二入各具千如成万二千
法门记文有六句初四句明三谛俱亡第一义中
无有一法故云境据假边等下二句明三谛俱照
故云约假以立空中此即空中还寄妙假而立正
同辅行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法可寄事辨
(文)虽云将境为假乃取千如妙假正是能观以十
二入是所观故如云具即是假又上等者引当文
泯能观观只由先明俱照故有次文俱亡上若不
立下何亡之又若等者纵他转计他问此既云无
空假中上有假字何妨答此是示观成唯一性体
能所俱亡故须云无空假中(文)今牒他云兼上依
正俱亡云无空假中其如文中巳有色心体绝句
是泯所观岂非繁重若以等者示文正义又准下
复将内境具有三观显今外观须有假字三千妙
境巳是妙假尚明三观依正色心但名阴入尚非
妙境安可略观。】

「【钞】问前门心之色心云是三千妙体今云依正色
心何非妙境答上云心之色心即刹那念本具七
科色心此非妙境更指何耶今但云依正等乃是
直论外阴入界故不例上。」
【【解】次重料拣因答作并
前释依正色心未结成妙境故以前门心之色心
三千妙境为难答意者既指刹那本具正是妙境
今直明外境阴入不可比例。】

「【钞】问既将佛法众生法为外境佛巳离阴何得皆
931-E¶ 第 453c 页 X56-0453.png
是阴入耶答修观行者外境未亡巳来见有他佛
故起信论云以依转识故说为境界则知过在于
我何关佛耶。」
【【解】因上答文定彼依正色心是外阴
入界故以佛巳离阴何名阴入为难果佛亦有非
漏非无漏阴今言离生死阴耳答中推过归巳在
佛非阴盖修观行者直至等觉皆有内外色心之
别犹见他佛则属阴境唯至妙觉更无彼此色相
迭相见唯一真如智独存方能离阴故义书云若
修外观须观妄色成真色若众生诸佛为外境则
观众生阴入色心成真净色心诸佛虽离阴入行
人所观须将应身色心为境(文)故知才属所观虽
是佛境亦属阴摄引起信證文云以依转识故说
为境界而此證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文)。】

「【钞】然且置所定之文试论能定之义还合一家教
宗不秪如他于谕迷显正决中指色心门为外境
者岂可内境离色心门耶又解外观成相豁同真
净文云同者似也乃似其分真即六根净也岂外
观功能止剂相似又解内观先了外色心一念无
念谓外境亡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谓内体显既
全不约解行分文先了之言乃是牒前外观内体
巳下方观于内是则六根净后方修内观则识阴
十乘初心绝分又若谓外境亡时内体必显者则
唯有外观不须观内又成内观初心后心皆不修
931-E¶ 第 454a 页 X56-0454.png
也此等相违请当宗匠者观之还可将此见解定
教文之是非乎或须云终日炳然有何损益而苦
诤之境观乖失而全不知况依正本融迷情疆隔
观成情遣且云不见尘去鉴净现像非磨故云终
自炳然此则自胜于日他莫知之。」
【【解】次斥旧中初
举他释义乖违次破妄改终自为终日初至宗否
先总标置文用义且置假字有无之文试论所释
内外观相之义还合一家妙教之宗不只如下引
他所释一一别破一不合指色心门为外境谕迷
显正清师文也初句引他释义岂可下钞主徵诘
色心门正明谛境内外兼收故知内境岂离于此
二错解豁同真净文又解下引他释义岂外下破
据兹释义外观功成只齐相似则后心不修外观
何云发心毕竟不别耶节节显发如前所明三错
解内境观相文初引他释外境亡与内体显是珠
指释内境科语既全下斥解行不分下文正释先
了之言是先开妙解内体巳下正修内观故也先
了下是他所释是则下以位分齐斥前外观成齐
相似位次修内观是六根净后是则止观于内心
阴境明十乘观法初心无分矣又若下牒他所见
则唯下定唯有外观前破内观名字观行初心绝
分今又见不须观内又成相似巳上后心不修故
云皆也此等下总结斥如上众释文义显然相违
岂可将此见解定文中假字有无耶或须下破他
931-E¶ 第 454b 页 X56-0454.png
改字珠指云终日互映交涉如珠珠常各炳然也
有本云终自炳然字之误也既云终则知是终日
字若言自则终字无力思之(文)今斥意者一字是
非未害大义何必于此闲缓字义而苦诤之若定
境用观立行之要却不谙练致成乖失况依下自
出正义性具三千本来融摄迷情下二句约迷悟
说妄情既遣故云不见等约离相说一往言之障
体即德无障可论也尘去譬情亡鉴净譬体显三
千妙用互入无妨发得本有修德无功故云现像
非磨终自炳然所谓伹复本时性也辞不迫切但
云自胜于日不同他径廷言之。】

「【钞】问染净不二门云照故三千常具遮故法尔空
中又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又义例云观此一运
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此文何须添假字
耶答因徵彼文验知旧本是往人改削何者若不
解彼之文意须据彼文除今假字今人既然往人
亦尔不足疑也呜呼不解境观以至于斯且如染
净门云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常具遮故
法尔空中盖三观相成也既云照故三千常具照
是观不三千是妙假不既不可单修假观遂须空
中成之故云遮故法尔空中因兹遮照妙用现前
故云遍应无方既于妙假历于净秽复须空中亡
之故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义例照此一运即具
十界百界千如者即于内心唯识之境用不思议
931-E¶ 第 454c 页 X56-0454.png
假观照之方显百界千如仍须遮之故云即空即
中正是三观相成则与染净门中观相恰同也故
彼三文有即是剩此文无即是欠何者今文标云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即云外谓托彼依正色心既
无心具及百界等言未成妙境又无观照之义因
何便云是假观耶党理之者见斯晓谕更何由执。」

【【解】引染净门并义例对今文料拣假字有无珠指
据染净门文除今假字故也义例照此等者五心
境释疑例第三问起巳望前心相可识未起望后
有后可望则名欲起何名未起答对于后境知心
未起名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
相全别观此一运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故知虽观十界四运亡界亡运唯观三千即空即
中无三观名字能所泯合(文)答中初至于斯先斥
今昔不解文意谬据三文除今假字且如下出三
文义只作一意消通所谓三观相成初文以妙假
照其法体故云恒具以空中遮其情执故云法尔
空中即自然无相也如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观
名照三千宛然以妙假成空中以空中成妙假故
曰相成若无空中亡泯绝待妙假未免建立若无
妙假照性乃成偏空但中然空中二观俱名为遮
那分二耶空以离性相计为遮中以绝待为遮一
法之外更无馀法故名绝待次文先以妙假历彼
净秽法体复以空中遮其净秽分别之相故名为
931-E¶ 第 455a 页 X56-0455.png
亡亦三观相成也义例亦与此门观相同也问事
观合以事造三千为观体今照一运即具百界亦
观具耶答照此一运即具界如正当假观具即是
假次云空中正是三观相成非观理具也故彼下
结判彼此文相有无欠剩。】

「△二所言下明内境观相者。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
假中。」
【【解】明内境观相初句标先了下先须开解唯内
下正修内观行者先用妙解了达外境全我心造
能造之心本无四性故钞云本无念性谓无造念
之自性也唯内体三千是内境即空假中是妙观
外境色心能造所造皆无自性唯有内体三千宛
然妙观观之观成理显。】

「【钞】先了等者初心行人欲依内心修观先须妙解
了达外法唯一念造此能造念本无念性能造既
无所造安有外法既虚唯有内体三千实性如是
解巳方依内心修乎三观故内体二字亦事理双
举内即内心随缘义故对外立也体即是性不变
义故非内外也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乃
至云又亦先了诸法唯心方可观心又彼文云唯
于万境观一心故知若无此解如何知心具足诸
法若不知具但直观心何殊藏通藏通何曾不云
观心纵知心体是中若不云具未异别教教道也
故止观先开六科妙解然始正修观心之义如是
931-E¶ 第 455b 页 X56-0455.png
如何释云先修外观至六根净方修内观耶又此
内观含于唯识实相两观之义学者寻之。」
【【解】初正
释内境观相初约解行申文从初至唯一念造释
先了等外法谓生佛依正色心唯心所造此能下
释一念无念本无念性谓无造念之自性也能造
所造既皆虚寂唯见三千法体如是下正明修观
初句结前开解方依下修观故内下点内体二字
则内体三千该于事理既云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若明理观任运摄得事造所谓善修实相观者知
全修在性也故义下引證初文正内心修观次文
證先解次行第三双證解行故义书于一念无念
(注先了万法唯心)即空假中下(注方可观心)故知下明须妙
解止观所明四教皆观根尘一念故云藏通岂不
观心即具唯圆故不谈具别教教道也辅行问既
知心具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一家观门永异诸
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良由
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问若不观具为属何教
答别教教道从初巳来但从心生十界断亦次第
乃至藏通此等皆不观具(文)故止下以祖意示正
斥谬止观十章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第七
正修方依妙解以立妙行山外何云外观功成止
齐相似却见六根净后方修内观耶前巳破斥又
此下兼示文含事理山外内心理观外境事观四
明谓今内观具含事理二观之义不可云单修理
931-E¶ 第 455c 页 X56-0455.png
观钞云既内体三千事理双举内心随缘即变造
三千唯识观也体性不变即理具三千实相观也
意令寻文见义。】

「【钞】问外观何不先明解了而直修三观耶答据义
合有但是文略何者若不先了唯色唯香如何观
外依正等耶但为外观摄机须故为对内故显不
二故故且并列今之文意正明内观以十门妙理
唯指心法故诸部中皆云观心。」
【【解】以内例外徵问
外观何无先了之言答中先明文略义书三云然
内观合有三观亡照及观成相外观合有妙解先
了万法唯色之言盖绮文互映故互阙也(文)但为
下明双列意摄机者或有得色无色定之机著内
心重须令从易先观外色次对内立外故有外境
三者十门皆显不二若不双列何能显其不二耶
今之下正出今意泛论虽通内外一家观法从近
从要多明观故内观文中先明妙解也十门妙理
唯指心者钞云此文与止观同成观体专约心法
说之所以节节云一念等特指心法妙为门也岂
唯今文诸部皆以观心为正意也。】

「△二是则下明内外融泯二初互融。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
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
【【解】生佛依正色心等
法全为心性诸法唯心故云无外心佛众生趣举
一法融摄三千故科云互融先明心摄心摄既尔
931-E¶ 第 456a 页 X56-0456.png
生佛亦然次十方下明生佛各摄所具三千性体
初无二致只由性体无殊故能彼彼各遍。】

「【钞】三法体性各具三千本来相摄前虽解了心摄
一切今观称性包摄灼然故是则下先明内心融
于外法既云互摄生佛亦然故十方下次明若生
若佛各自遍融又此性体非谓一性盖三千性也
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生具三千方融心佛心具
三千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佛无生性
何能摄生故性体无殊之语有谁不知一切咸遍
之言须思深致他解唯论融外归内名不二者一
何局哉一切咸遍如何销之况馀九门皆归一边
全伤大体。」
【【解】先总标互融意心佛众生同一法界
圆融体性从本以来互具互摄前虽等者却指先
了之言前明外法唯心但解而巳今观之不巳灼
然称性融摄无妨故是下释初四句明心摄故十
下释生佛各摄又此下释性体无殊等非谓定一
之性盖具足三千圆融妙性也以佛下广上三法
各具三千相摄义若心下反显故性下寄正义诫
斥谬解先诫云有谁不知等他解下斥融外归内
者清师云心性融摄摄彼三千即我三千孤山云
摄色归心所见同也一切咸遍如辅行云纵知我
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尔(文)若云融外归内此文莫消况例馀九皆归
一边融色归心融修归性则伤害大体。】
931-E¶ 第 456b 页 X56-0456.png

「△二谁云下俱泯。

谁云内外色心巳他。

【钞】既各融即不可定分故称理观谁云有二然内
外等三双但泛举相对令皆融泯亦可云内色心
为巳外色心为他更用巳他拣其内外。」
【【解】释俱泯
泛举内外等三双皆约色心相对此等二法俱泯
即不二也亦可下又作一义消之更用巳他拣上
内外故云内外色心巳他且上文以心为内馀皆
名外今云内色心为巳何相违耶须知亦不出上
科文意前既云三法本来相摄各具三千今云内
色心为巳即心具三千外色心为他即生佛各具
三千也亦同前门巳心生佛他生他佛之义谓内
心所具三千外境各具三千皆融泯也。】

「△此则下结门所从。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解】用向门成者前门明所
观境此门正明观法从境立观故也。】

「【钞】十门理一莫不相由今从依境修观内外二境
皆色心故此二妙故内外不二也。」
【【钞】门门皆显三
千三谛故云十门理一由七科色心皆成妙境今
依境立观故内外不二也。】

「【钞】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

【钞】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三修性不二门三初标。

三修性不二门者(智行)
931-E¶ 第 456c 页 X56-0456.png

【钞】修谓修治造作即变造三千性谓本有不改即
理具三千今示全性起修则诸行无作全修在性
则一念圆成是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互泯互融
故称不二而就心法妙为门。」
【【解】释标文初释修性
今示下释不二而就下释门造行曰修不改曰性
修性义也变造理具三千修性体也只一十界三
千诸法在性在修得名虽殊其体是一妙乐云镜
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文)只一大圆镜体非背非
面取镜明边喻性具十界取像生边喻起修十界
故文云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然一
家事理修性体用三双名异体一故诸文凡释事
理必以修性申之凡释修性必以事理明之凡释
体用必兼事理修性如今修性以变造理具三千
而释义书释二造云此之二造各论三千理则本
具三千性善性恶也事则变造三千修善修恶也
钞云理具三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签
云理体无差差约事用钞云性体具九起修九用
释不二中初互融以性融修修虽造作既全性起
以性夺修修德无功作而无作次二句以修融性
性虽不改既修德相貌在性德中则诸法纵然圆
成互具也次是则下互泯初句以修泯性次句以
性泯修互泯下结上融泯显不二义融谓虚融泯
谓泯净谓无修性隔异曰融亦无修性名相曰泯
门义者诸法皆可论于修性亦为成观从近要故
931-E¶ 第 457a 页 X56-0457.png
心法为门。】

「△二性德下释二初修性双立三初修性对论二
初直明性德。

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解】科直明
性德若不识性以何为修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
先明性德本具三千不可夐异故名性法法皆常
乐我净名为德略举界如具摄三千诸法皆具三
千今为成观故指一念此内心所具界如三千皆
即三谛有轨持义故名三法。】

「【钞】言德者即本具三千皆常乐我净故界如一念
即前内境具德刹那心也界如即即空假中任运
成于三德三轨等即空是般若清净义故即假是
解脱自在义故即中是法身究竟义故诸三例之
然诸法皆可论于修性亦为成观唯指一念应知
前二门直明依境立观此门及因果不二乃委示
前二令成圆行始终也何者性德岂出色心不二
修德莫非一心三观今示修性互成成妙智行以
此智行从因至果则位位无作方名如梦勤加等
即自行始终皆妙也。」
【【解】初消文然诸下示意应知
下对辨初句释性德本具三千释性常等性德不
变故常离二死苦故乐具八自在故我一切染法
不相应故净界如下释界如一念即前者指前门
内体一念界如下释此内界如三法具足界如三
千既即三谛故成三德三轨等即等诸三法般若
931-E¶ 第 457b 页 X56-0457.png
是智能破烦恼故云清净解缚得脱故云自在法
法圆具故云究竟诸三者略则十种三法广则无
量三法也示意中为成观体的取心法对于诸法
故云唯指对上二门一念为总内体三千故云亦
也对辨何故有此修性一门故对前后辨其来意
以此四门成前五妙今委示之初总判依色心境
立内外观色心即所依妙境内外即能观妙观修
性因果委示色心内外令成圆行则全性起修全
修在性行始为因行终为果也问染净门钞云色
心门摄别入总专立识心为所观故今云依境立
观何故总将色心为所依妙境耶答据徵释中性
德岂出色心不二即妙境也又文云心之色心乃
至结成三谛等岂非妙境下文因明十门皆为观
心而设故的指识心为境也徵释中色心不二即
初门一心三观即次门此门正论观法也故修性
互成即今门从因至果指第四门二三两门从智
行二妙而立故云成妙智行因果门从位妙立故
云位位无作如梦勤加即因果门譬无作行如梦
作为前四门正明自行因果故云始终皆妙问色
心门约理事明三谛心之色心性德也即心名变
修德也今何直云性德耶答乃约境观分于修性
拾遗记上(云云)文自应知下总将五妙四门会通
修性也。】

「△二性虽下以修对辨二初明相成者。
931-E¶ 第 457c 页 X56-0457.png

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
【【解】相成者
由修照性故性德方显由性发修故方照性故云
相成虽性德本然必须凭藉妙智发起圆修之行
此二句先明从性起修下二句正明相成上云藉
智起修此修偏目于行下云由修照性该乎二修。】

「【钞】性虽具足全体在迷必藉妙智解了发起圆修
故云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此智行方能彻照性
德而此智行复由性德全体而发若非性发不能
照性若非彻照性无由显故云由修照性由性发
修此二句正辨相成之相。」
【【解】初释上二句由此下
释后二句文只云修性钞主便约智行释修者准
知下文离谓修性各三文略义周必该二修各三
九法论离合也有昧略文作六法论者请以今文
證之。】

「△二在性下明互具者。

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
宛尔。」
【【解】前虽相成恐不了者谓修性尚异故明互具
令知修外无性性外无修全性成修全修在性谓
具无别具皆是缘生生无别理并由本具然虽互
具修性宛然故虽全修在性修起三千终日随缘
变造虽全性成修而理体三千未尝变异故云性
无所移等以后二句释成上二句互具之义错综
其文谓在性则全修成性修常宛尔起修则全性
成修性无所移。】
931-E¶ 第 458a 页 X56-0458.png

「【钞】相成之义虽显恐谓修从显发方有性德稍异
修成故今全指修成本来巳具如止观广辨三千
之相虽是逆顺二修全为显于性具则全修成性
也又一一行业因果自佗虽假修成全是性德三
千显现故云全性成修也又虽全性起修而未尝
少亏性德以常不改故故云性无所移虽全修成
性而未始暂阙修德以常变造故故云修常宛尔
然若知修性各论三千则诸义皆显故荆溪云诸
家不明修性盖不如此明也。」
【【解】释互具初正释次
拣谬初相成下释上二句又虽下释下二句然若
下示修性意初句指前虽显相成尚迷互具既云
由性发修则显发方有既云由修照性则性稍异
修恐有此谓故明互具然释全修成性全性成修
皆以修显性良由理无所存遍在于事初句以修
起显性具止观广辨三千先明思议境心生十界
次明不思议境心具十界正是以生显具逆顺二
修不出十界变造诸法九名逆修佛界名顺此全
修成性也次句显修成由性发修谓修治造作故
云行业等即变造十界虽是修成全性显现则全
性成修也引文例显故云如也示意由上文来既
修常宛尔性无所移乃知修性各论三千则事理
总别二造二观本法不变随缘三无差别等皆显
明故云诸义荆溪云者妙乐云比读此教者不知
修性(文)下文云佗以真如一理为性随缘差别为
931-E¶ 第 458b 页 X56-0458.png
修盖不如今家明修性相成互具各论三千之义。】

「【钞】问佗云旧本作藉知曰修而以本性灵知用释
知字若云藉智起修者盖写者书曰逼知后人认
作智字既不成句又见下句有起修之言遂辄加
起字尔此复云何答既许写曰逼知遂成智之一
字何妨往人写日远知误成知曰二字必是因脱
起字复由二字相悬致使有本作藉知曰修也故
知写字添脱远近难可定之鲁鱼之讹岂今独有
须将义定方见是非何者佗既暗于三法妙义尚
将一念因心阴识直作真知解之况今有此讹文
知字可执岂不作灵知解耶且灵知之名圭峰专
用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正是偏指清净
真如唯于真心及缘理断九之义也佗云因真教
缘示善恶知即是真知乃知诸法唯心故曰藉知
曰修今问此之知字为解为行若随阙者则不名
修若单立知字解行足者乃玄文智行二妙止观
妙解正修便为徒设则天台但传禅诠都序也又
言示善恶知即真知者还须先用妙解即之不次
用妙行即之不若然者正是藉智起修若不然者
智行二妙全无用也今云藉智起修直是由于智
妙起于行妙耳故后结文云如境本来具三依理
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
异而异然智行俱修今偏在行者盖智从解了发
起义强行就进趣修治义强故从强也又此一句
931-E¶ 第 458c 页 X56-0458.png
全是释签行妙中文彼云藉智起行故佗又云智
名未称全性成修若尔何名智妙应亦本是知妙
后人改为智妙乎。」
【【解】拣谬中初问云旧本等者珠
指云藉假藉也知了性也曰言也灵知即心也今
文知者因真教缘示善恶知乃知诸法唯心故云
藉知曰修有别行本云藉智起修者谬由不晓全
知之修故兹妄改况知体直指唯心而照智名未
称全性成修盖写者书曰逼知后人认作智字等
答中先以写字添脱破次以义理定是非逼近也
加添也佗云写曰逼知是近今云写日远知是远
佗谓复加起字是添今云因脱起字是脱故添脱
远近难定其义以文定义万无一得鱼鲁者抱朴
子云三写鱼为鲁帝成虎(文)文字讹舛自古难定
须以义定文万无一失也约义中先破知字之非
今云下明智字为是初文以佗错解三法无差况
出今文讹谬三法妙义盖山外一派昧于华严三
法各具事理妙义谓心是理生佛是事致将一念
在因之心阴妄之识作真理解况见今文旧本讹
为知字岂不执之作灵知解耶圭峰专用者珠指
引云知之一字众妙之源(文)既非等者不能即妄
成真正同偏指清净真如既无修发之相验非全
性起修正同缘理断九也佗云下举彼谬解委悉
难破(佗云下举如前引)今问下以义徵覈初以智行缺具
徵知字初覈定解行次难随缺非修何名藉知曰
931-E¶ 第 459a 页 X56-0459.png
修若单下谓只一知字兼具解行则妨玄观解行
诸文玄文智解行行止观六章妙解正修立行皆
成徒施矣禅源诠都序是圭峰作彼云知之一字
众妙之源故天台等者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摩
诃止观六章第七正修解行备足如膏明相赖若
知字解行足者天台不须传止观但传禅源诠也
又言下牒彼谬解徵难即义今问若用解行即之
正同今文用妙解即故名藉智用妙行即全同起
修不用解行论即则二妙无用也正释今文智字
为是初直就义合释以由释藉由智起行故云藉
智起修故后下引下文离义證结文约十妙明理
一钞释如下文虽引离文正取智解导行以證今
意然智下修偏属行应疑云若对一性智行俱修
今藉智起修偏指于行何耶盖智下释出乃从名
义偏强说也又此下引文證同签四(十七)云智为行
本则行藉智生行能成智则智藉行成今约义引
佗又下引谬徵斥。】

「△二修又下明逆顺相返二初明对逆故二性并
存二明因顺故二心俱泯初文者。

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解】欲明顺
修逆修俱泯故先对逆以辨二性俱存初句标次
句列顺谓下释逆顺义迷了下即随缘而不变约
性故不二全不变以随缘约事则恒殊性谓性分
931-E¶ 第 459b 页 X56-0459.png
随缘染习。】

「【钞】上之全性起修一往且论顺修修名既通有顺
有逆今欲双亡先须对辨了性为行者即藉智起
修也背性成迷者始从无间至别教道皆背性故
逆称修者即修恶之类也心虽不二等者随缘迷
了之处心性不变故云不二逆顺二性是全体随
缘故即理之事常分故曰事殊是则以前称圆理
修对今背性故成二也。」
【【解】初示意全性起修指上
以修对辨文也修名下示今意今欲双忘者近指
二心俱泯修通逆顺者佛界修善名顺九界修恶
名逆二了性下正释初释初句指前藉智起修既
全性起故名为顺谓解了本心具三千法全性起
修名性德行背性下释次句九界众生不知性具
违理而作故名背性始自阿鼻苦趣终至教道巳
还皆是背性何者四趣堕苦人天著乐二乘沈空
菩萨著假咸未达性俱名逆修逆称下简逆名修
以修恶例九界三道恶亦名修旧疑今之背性自
别以还下文谓实终至等觉者各有所以背性以
圆对偏圆教始终皆是顺性谓实则因果对论等
觉巳还无明未尽犹有谓实心也次释心虽不二
云随缘染习性分之性此逆顺性乃全三千不变
之体随缘变造事既恒分故有差殊是则下释对
逆故二性并存以相成中全性起修之顺名称圆
理对今背性成迷之逆为二性并存也。】
931-E¶ 第 459c 页 X56-0459.png

「△二明因顺故二心俱泯者。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
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解】初二句责其不分迷悟
不可因迷了二事不移心性如前迷了二心心虽
不二也又须知逆顺性事常分不可执迷为了故
须下正立理故须一往改迷为了照本性德成乎
顺修自然二心俱泯也。】

「【钞】可不可也由因也不可因逆顺二事同一心性
便令迷逆之事作了顺耶此乃责其不分迷悟也
故正立理云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言一期者
即与一往之语同类乃非终毕之义也盖言虽据
寂理二修终泯且须一期改迷为了了心若发必
照性成修若见性修心自然二心俱泯此义显然
如指诸掌人何惑焉岂非逆修如病顺修如药虽
知药病终须两亡一往且须服药治病药力若效
其身必康身若安康药病俱泯法谕如此智者思
之。」
【【解】释分二初释文二简谬初释初二句责不分
迷悟出文意也次释次二句谓正立义理须改迷
为了盖言下释一往义据本寂理二修终自泯亡
且须一往改迷为了了心若发者谓妙解开发必
照迷顺同一心性既能照了故曰见性全性成修
故曰修心如云若不识性以何为修因顺故泯也
此义等者山外不晓一期是一往义故此斥之岂
非下约譬显药病两亡譬二修俱泯服药治病譬
931-E¶ 第 460a 页 X56-0460.png
改迷为了药效譬了心发身康譬见性也。】

「【钞】问佗云旧本作此其字释意云岂可由不移生
死涅槃常殊之性事便任此为了修乎是故下句
便云故须一其迷了照性成修此复云何答佗虽
执于旧本而违现文何者文云可由事不移心则
令迷修成了文意唯责执迷为了何曾双责迷了
为了耶岂非彰灼违文乎故知迷了双泯功由了
修何者迷既背性故立了修翻之遂一期事殊也
了既顺理理无违顺故二心自泯也是知用此期
字者既不违文兼得顺理若用此其字相违稍多
不能广破也。」
【【解】问答简谬他云等者珠指文(如钞引)
今问此说可否答谓佗执旧违文文意责不分迷
悟以迷为了如彼所说双责迷了也生死是迷涅
槃为了故知下示正义二心双泯功由顺修迷既
背性成迷故须顺修翻改迷修为了则二性并存
一期事殊也了修既顺本寂之理则违顺叵存此
则因顺故二心俱泯也是知下结示彼此释义邪
正得失期字则不违现文兼顺义理其字则违文
背义故云稍多。】

「△三又了下明离合本同二初约法明离合相异
者。

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
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秖是三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解】欲明修性体同先辨离
931-E¶ 第 460b 页 X56-0460.png
合相异前科逆顺双明意令改迷为了今明修性
离合复置逆以论顺故云又了等也初二句标列
离谓下释离合义先离合对辨修二下就合各开
离谓修性各三等者乃于修性法体上论此离合
之名名下之义离处常合合处常离离合之体非
离非合所以圆家修性须论离合者法体圆融妙
不决定一而论三三而论一不同别教所诠三法
隔别不融故也离合义者一必具三为离三即是
一为合修性各三者语不顿舒且言各三才言修
者必该智行既二修各三对于性三是九法论离
也合谓修二性一者虽一必具三离三成九九只
是三是三法论合也合既修二性一以合显离离
中修三必该二修各三岂不见前文由修照性由
性发修四明便作智行二修而释修二各三者前
云修性各三未分二修伹是文略恐人不了故就
合中特于二修各开为三也智行二修共显性德
三法故云共发性三修虽具九者性三咸为所发
皆名修也九只是三者离三成九故云修九合九
为三故九只是三为对等者释前合谓修二性一
为对正因一性修中但明缘了二法也。】

「【钞】复置逆修但论顺修法相离合盖此修性在诸
经论不易条流若得此离合意则不迷修性多少
如金光明玄义十种三法乃是采取经论修性法
相故具离合两说如三德三宝虽是修德之极义
931-E¶ 第 460c 页 X56-0460.png
必该性三身三智文虽约悟理必通迷三识三道
既指事即理必全性起修此六岂非修性各三三
因既以一性对智行二修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
并以一性对證理起用二修此四岂非修二性一
若各三者唯属于圆以各相主对全性起修故修
二性一则兼于别直以修二显于性一则教道所
诠若知合九为三复是圆义此文多用各三如云
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又云一
念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若后结文
三法相符虽是修二性一乃合九为三也。」
【【解】释离
合对辨初示今辨离合置逆论顺前修性对论云
全性起修且论顺修次科方逆顺对辨今明离合
相异又复置逆论顺置舍也问今文约顺修以论
离合何故光明玄三识三道逆修亦论离合耶答
彼约十种三法体一名异俱通离合三识三道虽
是逆修约即逆是顺亦论离合钞云指事即理全
性起修盖此下示得意会文一家所明修性备在
诸大乘经论难以疏条流畅若得今文离合之意
往观经论法相洞然可了多即约离以说少则约
合以论如金下正引文释义光玄十种三法乃是
采摘经论法相该因彻果大师自约六离四合而
释故今引而申之三德三宝修德之极以修显性
故云义必玄中直作修极而说三德者法身般若
解脱各具常乐我净名德文云法名可轨诸佛轨
931-E¶ 第 461a 页 X56-0461.png
此而得成佛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觉了三谛
名般若于诸法无染无住名解脱三宝者至理可
尊名法觉理之智可尊名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此和可尊名僧(文)乃果上一体三宝然此德宝虽
是修极必全性三而起三身三智以悟显迷故云
理必法报应为三身实相般若即一切种智观照
般若即一切智文字般若即道种智然此身智虽
约悟论必通迷性修性相对亦离义也三识三道
虽是迷逆之事玄云识名了别是智慧之异名(文)
三道修恶即是性恶皆结同三德故云指事即理
必全性起修第九庵摩罗识第八阿梨耶识第七
阿陀那识三道者苦道即法身烦恼道即般若业
道即解脱皆指事即理也今据玄文释义判云此
六岂非修性各三智行约因中自行證理起用约
果上对机释三因了因云智与理相应缘因云功
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释三菩提云真性菩
提以理为道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方便菩提以
善巧逗会为道释三大乘云智随于境名为随乘
得果得机名为得乘释三涅槃修因契理惑不生
智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
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名方便净涅槃记释云此
三涅槃约契理应机三种修义对于本净一性而
(文)故知四种是合义也若各下判所属圆别先
判所属次引今文示离谓修性各三唯在于圆修
931-E¶ 第 461b 页 X56-0461.png
二性一别教亦诠故云兼别各相主对者修三性
三主对正是全性起修以性法身对修法身以性
缘了对修缘了虽云修三性三主对修中必兼智
行修二兼别者别教亦诠三法修性不融非纵即
横别修缘了显本法身即以修显性圆人了知修
二性一乃合九为三圆融互具此文下引文示多
用离义初当门文次因果门文三结摄中文如境
本来具三等此合九为三也今云似也。】

「【钞】修二各三等者就合各开如三般若等是了因
之三如三菩提等是缘因之三共发三道等正因
之三既发性三俱云修九者虽兼性三咸为所发
故皆属修又凡论修者必须兼性九秪是三者如
三般若秪是了因如三解脱秪是缘因如三道等
秪是正因为对等者释前合意性既唯立正因为
对性以成三故修但缘了也诸合三义例皆如是。」

【【解】释修二各三就合各开者前约离修性各三修
必该于智行以合则修二性一验知修三须开智
行今就合中修二各开为三也三般若等是了三
等于三识三大乘般若是智故对了因菩提缘因
等于三宝三涅槃也三道正因等于三身三德既
发等者既以修三发性三何云修具九故云咸为
所发故皆属修修必兼性故云修九也九只是三
者合九为三也解脱与菩提义同前后互出为对
下点为对性明修合修为二是释合谓修二性一
931-E¶ 第 461c 页 X56-0461.png
之意性唯正因对性明修合为缘了诸合三例者
菩提大乘等诸三法并是对一性以明二修。】

「【钞】问十种三法俱通修性各可对三德三因何故
三般若等唯对了因三菩提等独对缘因答如此
对之方为圆说单云了因不少以具三故了三自
具三因三德等故缘正亦然应知一德不少三九
不多至于不可说法门岂逾于一邪。」
【【解】问俱通修
性者谓诸三法不出一性二修趣举一种可对三
德三因何故唯将般若对了菩提对缘似非圆融
遍通之义答谓正显圆融故作此对如以三般若
对了因了是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身则了三自
具三因等诸三法缘正例知一德不少一必具三
故三九不多九只是三三只是一纵至无量法门
举一全收也修性离合离合之名起自一家离合
之义蕴乎经论法华药草喻品一相一味所谓解
脱相离相灭相涅槃三德互具地论空有不二等
中论因缘所生法等离是具义合是即义三法互
具故成离互即故成合一必具三名离三即是一
名合如云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光明记
以具释离如云究论空假得为体者由具于中然
体上之名有离有合草庵云离谓修性各三此离
名也其义何尝定离乎方且合之可也合谓修二
性一此合名也其义何尝定合乎方且离之可也
盖以义推之即合而论离即离而论合至赜其体
931-E¶ 第 462a 页 X56-0462.png
谁离谁合乎(文)一家所明修性法相须论离合者
意彰圆融即具之旨光记云只为单说圆义不成
作此融谈方彰妙体指要云一德不少三九不多
至于不可说法门岂逾于一耶(上明名义体意)次明离合
数者先达约二句收束诸文一修三性三修性对
论三二修九性九修性对论九初修三性三如不
二门云性指三障是故具三又一念心因等离谓
修性各三等金錍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答修性
对论三者不二门对性明修合修为二即合谓修
二性一也修九性九者不二门云修虽具九光句
释金鼓圆空鸣三法即理境中二明于九法鼓圆
是法身鼓空是般若鼓鸣是解脱于此三法一一
具三遂成九法既约鼓体性德中论未涉起修乃
性九也修性对论九者如涅槃玄体宗用三各有
三法或约三一论如签云一谓涅槃三谓三德又
约五法如妙宗云此是法身中三未明馀二各三
又约十八法如拾遗记云斯由性三互具成也致
令修三亦成九义又约二十七法如光疏鼓体譬
法身具圆空鸣三三义各三体具九法宗用亦然
巳上皆是随文生解非的分离合之数一家正意
的约三九明之九法为离三法为合减之则法体
不圆增之则徒加名相荆溪云离谓修性各三合
谓修二性一四明云修中论九九只是三三九圆
融未始差别或据修性各三之文约六法论谓不
931-E¶ 第 462b 页 X56-0462.png
二门所论离合与经体离合不同经体约法门大
体九法论离今文约圆人起修六法论离从性三
起修三指要引十种三法六离并是修三性三相
对又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岂
非六法论离若下文云修虽具九九只是三四明
谓就合各开不可为难今谓不二门且约修性相
对故云修性各三才言修者必含智行语不顿舒
且云各三又云各相主对全性起修一往似谓修
三性三各相主对全性三起修三细寻其意须该
二修若刚执修性各三是六法者今问此之修三
为智为行若云智修则缺于行云行亦然况合文
云修二性一以合显离必二修各三若离为六法
应云合谓修一性一又只应云合六为三亦应问
云今修性门依何妙立恐难酬答矣三明离合相
者净觉谓离性中法身为修中法身离修中缘了
为性中缘了合修法身归性法身合性缘了归修
缘了川字分离合杂编经体章云三虽似九九只
是三全修之二在性中全性之修在修内以互相
摄故似九义(互摄成离)克论其体唯是法身宗唯般若
用唯解脱(克论是合)文心解云性中智脱全成二修修
中法身即是一性义虽具九体只是三(文)此乃修
自即修性自即性修性体别何名不二乎孤山约
修性与夺而说约迷性与而言之性中具三是离
义约悟修夺而言之合为性一如正义云为对迷
931-E¶ 第 462c 页 X56-0462.png
性说为悟修故为修中夺所照境以属于性则修
唯有六而智三不出于了行三只是于缘故云合
修为二亦应更云为对修明性故合性为一以性
中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夺缘了之名
以属于修也(文)此是今家对类二种相形之义非
全性起修圆融之旨也四明得一家圆融离合之
旨约一必具三为离三即是一为合钞云如三般
若是了因之三三菩提是缘因之三共发三道等
正因之三又云如三般若只是了因三解脱只是
缘因三道等只是正因(文)约具明离一中具三约
即论合三即是一方见不纵不横全性起修之义
也四明离合位今修性门正依玄文智行二妙而
立释签明断云今言行者多在住前三法妙显在
于初住又云境即理性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观行
相似三又妙乐明初住分果修性一合无复分张
据此但是住前法相何故钞释离合直至于果如
云三德三宝是修德之极又云以此智行从因至
果位位无作等须知玄签之文有自行竖入义有
当妙高深义若前五妙四因一果约自行竖入则
境智行三多在住前三法之果显于初住若当妙
高深则境智行三该因彻果不局初心故一一门
下以六即检先达云智行既检六即修性须该始
终况签显约六即以明三德一理而三理一行而
三行乃至六即初后俱三三一不殊初后不二(文)
931-E¶ 第 463a 页 X56-0463.png
又玄五云从理性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修观行
之三法发相似之三法乃至究竟之三法(文)此等
诸文皆通因果故光明记云若境智行对住前三
即此乃从强约修别对若论法体真位无缺(文)
山净觉局以住前法相而说但得自行竖入从强
约修别对之义失于修性法体该因彻果当妙高
深之旨矣五明离合文者今修性门本无十种三
法之语何得引彼释今离合妙玄自有境智行论
离合义却置而不用以致昔人谓有而不遵无而
强用之难当知四明得荆溪之意妙乐十(五)云修
性三因玄文止观俱有此意如云三识三道三佛
性等具如修性不二门说九门共成方了此旨(文)
荆溪既指故以十种三法释之问荆溪虽指寻文
则无答文云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明文在兹何惑
之有问若果用十种三法释今离合玄文三法妙
自有类通十种三法何故不用却远取光明玄十
法而释岂非弃亲近而从疏远耶答妙玄虽有十
种三法乃是初住类通而巳一者释相不委不辨
离合相状二者能类是三轨所类是十种三法以
能类所类但在初住不显横广竖深该因彻果故
不用也若光明玄十种三法两重生起横包竖摄
彻果该因法相周备以此释之则离合遍通一切
故云盖此修性至离合两说是则以十不二门离
合之义消通一代经论离合之文以一代经论离
931-E¶ 第 463b 页 X56-0463.png
合之文消通十不二门离合之相问十种三法俱
通修性离则俱离合则俱合何故六种是离四种
是合答六离四合之义出自玄文何关四明故指
要云如金光明玄义采取经论法相故具离合两
说此六岂非修性各三此四岂非修二性一皆指
玄文指南云三因中正了可见缘因云功德善根
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判云此是一性二修又以涅
槃菩提大乘谓一性对起用二修者由三涅槃中
方便净谓寂而常照机感即生三大乘中以得果
得机为得乘三菩提中以善巧逗会为方便菩提
此之三种由智契理乃能起用故云證理起用二
修此乃从一性起修二合说耳馀之六种是离故
各三也以三识三道是迷之极本有位故三德三
宝乃修之极当有位故由迷事即理修必有性故
约离明以悟之曰智證之曰身若非本有證悟成
别故三智三身亦约离说(文)草庵云六离无理性
之名四合则有之名义偏强无佗说也(文)此但出
六离四合名义而巳未为尽善又须知六离四合
据光明玄文义而说若十种皆通离合拾遗记约
圆融释义故也六拣全性起修各相主对南屏论
起修乃似川字如以性起修以修起修正是各相
主对而起今钞亦云各相主对得不与彼同耶须
知二说自异彼以性法身起修法身谓以性起性
乃至以性解脱起修解脱谓以修起修今则不然
931-E¶ 第 463c 页 X56-0463.png
性中虽有二修二修在性同名性三非属修也既
云全性显非属修宗中虽有法身既全性起尽属
宗三用三亦尔以此为别文云各相主对岂非以
性法身对修法身乃至以性解脱对修解脱与南
屏义同耶须知今云各相主对但是性三修三以
三对三故云各相主对其实境三对智三名各相
主对境三对行三亦名各相主对且今云全性起
修为智为行北峰依境智行三法之文谓从境三
起智三从智三起行三若今文且是从境三起智
三须知凡论起修必兼智行若从境三起智三是
全性起修若云从智起行则成以修起修何名全
性起修须知今文且约修性相对而言其实修中
必该智行智行二修皆全一性而起全性三起智
三全性三起行三拾遗记云若全性三起契理修
则成三智若全性三起契机修则成三脱(文)證理
起用既尔智行亦然但语不顿舒直云全性起修
尔若签云从境起智从智起行此乃住前三法生
起次第非全性起修之义也。】

「△二二与下约喻明修性体同者。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解】前明法
相圆融故有离合之异今明修性二而不二故约
波水以喻体同。】

「【钞】虽明修性及智行等别皆不二而二故约波水
横竖喻之仍约合中三法而说开岂不然初明修
931-E¶ 第 464a 页 X56-0464.png
二如波性一如水二而不二波水可知修性既然
修中二法亦二而不二同乎波水问修二性一巳
同波水修尚即性岂修中二法更须约谕融之也
答如身两臂虽与身连臂自未合为防此计故云
亦如波水有本云亦无波水者既不成喻此定讹
也。」
【【解】虽明修性及智行等别总指上修性双立并
离合相异二而不二指今体同初约波水喻修性
次以波水喻二修即智行前虽修性对论离合之
相义虽殊别理无二致故约波水以喻体同修二
如波性一如水竖也修性相望一往名竖次以波
水自喻二修横也文中既以二修对一性说是约
合明合既二而不二开亦例然初明下释上二句
修性既然下释下二句修二性一既同波水异而
不异岂修中二法条然别也故云亦也且取波水
不二喻于二修不可同前修性求其法譬相当观
音疏下云譬如一身有左右手定慧亦尔(文)故云
如身两臂等也有本云者珠指亦作亦如波水释
叙佗说云有本云亦无波水误也若云波水俱无
即喻修性双泯非此中意又波水俱无不成譬喻
(文)今云不成喻亦此意也。】

「△二应知下修性俱亡正示不二。

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
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

【钞】性指三障等者既全理成事乃即障名理是故
931-E¶ 第 464b 页 X56-0464.png
立性为三性既非三立三修从性成亦非三立三
岂唯各定无三抑亦修性体即如是了达即不动
而运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名一妙乘也问性三本
具那言对障名三答本具妙理若定是三不能作
一及无量故故知立则一多宛然亡则修性寂矣
今就亡说岂得将立以难之。」
【【解】释俱亡者上双立
中修性对论逆顺相返离合本同并释修性今明
俱亡是释不二故云正示不二也全理成事等者
释性指三障是故具三性既下释修从性成成三
法尔岂唯下释达无修性唯一妙乘全理成事谓
全性恶成修恶即障名理谓修恶即性恶既全理
性而成三障之事今即指此三障名理性三故性
具三此同金錍无始烦恼业苦即是理性三因非
三立三者性本无三故曰非三指三障而立三也
各定无三者修三性三妙不决定皆非三立三耳
修性体即如上波水之喻修之与性亦非二立二
其体常即乘是运义圆人全性起修名不动而运
从因至果游于四方四十位直至道场妙觉位也
问答意者性指三障释云非三即是亡义若云性
三本具自是立义妙理圆融性不定住能出生一
及无量岂可定三一多宛然修性寂矣者立即是
照亡即是寂此之二句亡照互显上下相映应知
照则修性一多宛然亡则修性一多寂矣今就亡
说者今科正明俱亡故云性本无三对障说三耳
931-E¶ 第 464c 页 X56-0464.png
达无修性正明亡义若云性三本具是约立以难
亡岂可得乎。】

「△三结门从前。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钞】可解。

△四因果不二门三初标。

四因果不二门者(法位)

【钞】因果名通今就开显唯约圆论因从博地至等
觉还果唯妙觉虽通传立约极义彊三千实相未
显名因显则名果隐显虽殊始终常即故名不二
门义如前。」
【【解】释标文初释因果三千下释不二门
义同前三亦指心法四趣人天及四教各有因果
故云名通今就法华开显唯约圆论因果也博广
也六道凡夫未禀方便教者名博地乃至圆教等
觉巳还皆名为因妙觉为果传立者初住巳上位
位迭论真因分果文心解云因该五即果通分满
(文)初句可尔次则不然故云约极义强大乘因果
皆三千实相隐则在迷显则属悟然迷有厚薄悟
有分极理与名字俱名为隐虽五品观行论显六
根相似论显初住巳去分證论显今对妙觉究竟
显故等觉犹有一品微细无明尚名为隐前位可
知虽果悟因迷隐显事异而三千实相初后无殊
故云始终常即始因终果也。】

「△二众生下释三初就圆理明因果暂存三初明
931-E¶ 第 465a 页 X56-0465.png
始终理一。

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无殊
始终理一。」
【【解】大科因果暂存修證无得是名因果三
始终不二方明不二初先明始终理一即不二义
理虽不二其如迷悟事异因果乍殊故有次二科
众生之名通于九界别就一念心法为因当处具
足三千三谛可轨则故名为三轨三千即空观照
轨三千即假资成轨三千即中真性轨虽具而迷
故名为因三法究显方名为果果是归趣复名涅
槃。】

「【钞】众生一往通于因果佛名无上众生故二往则
局因对佛立生故生虽在因复通一切唯取心因
是今观体体具三轨是果之性故名为因此性若
显名三涅槃三法体常始终理一。」
【【解】初释众生心
因引签文释众生二字签云一往通因果今释佛
亦名众生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签云二往
则局因今释对佛界立众生唯局九界虽总引二
句正取次句二往局义生虽下释心因二字众生
虽因复通九界广散难示今从近要唯取一念心
法之因而为观体言观体者指阴心也如云若无
十境乘则无体(文)体具下释既具三轨一念心体
具足三千即空假中可则名轨是果人之因性也
此性下释此因成果等谓此因性若显成證果位
名三涅槃三法下释因果无殊等因名三轨果名
931-E¶ 第 465b 页 X56-0465.png
涅槃三法之体常无变异也。】

「△二若尔下悟迷事异二初问意者。

若尔因德巳具何不住因。」
【【解】科迷悟事异者欲彰因
果不二先辨迷悟事殊事殊乃不二而二理显则
二而不二故约迷悟暂分因果若尔者领上心因
本具发问意谓心因既具三轨是果人之性只合
住因何须求果。】

「【钞】求證果位为成功德因德既具何须求果。

△二但由下答意者。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研此
因因显名果。」
【【解】答中应先云若了迷性实唯住因今
先示所迷之过故云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言谓实
者法本虚融众生情谓执之为实欲离谓实之情
进修不巳故云久研此因情亡德显果名斯立故
云因显名果。】

「【钞】因德虽具但为在迷诸法本融执之为实始从
无间终至金刚皆有此念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
易非迁此念若尽即名妙觉故云各自谓实若了
所迷之性有何佛果别生还證因德故云住因而
因德显处自受果名故约迷悟而分事殊。」
【【解】初释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诸法本融等者三千诸法本
皆虚融无明之心执之为实如云一色一香无非
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此谓实心始自阿鼻终至
金刚后心虽惑有厚薄皆有此念若不谓实等者
931-E¶ 第 465c 页 X56-0465.png
以无显有铁床对前无间变易对前金刚若无此
念处阿鼻而非苦因移果易而非迁无非究尽离
谓实心方名妙觉若了下释若了迷性等但了所
迷三轨之性更无佛果别从他生古德云但复本
时性更无一法新。】

「△三秪缘下明事极理亡。

秪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
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解】复疏上因果无殊
始终理一既以一理为因亦以一理为果大乘因
果皆是实相故也理显则因果俱亡理亦自泯故
知因果乃取理之事得理则亡事一理乃能融之
性故亦自亡。】

「【钞】理显等者对隐名因称显为果显巳无对果名
岂存果能称实名尚不存因既属权故宜双废又
对因果事立理融之所对既泯能融自亡。」
【【解】对隐
下释理显无复果名对隐名因称显名果如前三
千实相未显名因显则名果隐显相对论因果也
理性若显无隐可对果名不存果能下释岂存因
号以果实不存况因权亦废又对下释后二句因
果是事一性是理以理融事故因果俱亡所对既
亡能融亦泯。】

「△二秖由下依圆解明修證无得二初约法明惑
智之体本虚。

秪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931-E¶ 第 466a 页 X56-0466.png
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钞】言亡智者即上事理顿亡之智方能圆断故云
秪由圆人始终用绝待智顿亡诸法理果尚亡惑
何次第秪由此智功力微著故成疏亲由疏亲故
惑落前后名迷厚薄智疏惑厚智亲惑薄传传明
之此乃约智分惑也既有厚薄之义故强分三惑
又义开六即名其亡智浅深若论亡智了于即理
无一德可修无一惑可破强名厚薄浅深也。」
【【解】科
惑智之体本虚者虽智有亲疏迷成厚薄了于即
理体本虚融也钞初标示圆断二秖由下约智分
惑三若论下结归圆断即上事理顿亡之智指上
科因果既泯亡事也理性自亡亡理也圆顿行者
即境立观能所泯亡始自名字终至等觉位位如
是故云始终用绝待智非唯因果泯净理性亦亡
故云顿亡诸法理果尚亡者从胜而说置因而言
果理果是所證之实体尚自泯亡惑障乃所破之
妄情岂存次第若尔何故见思尘沙无明之惑有
粗细厚薄故曰秪由等由此事理顿亡之智功力
微故名疏著故名亲钞以微著释亲疏义智疏故
厚惑前除智亲故薄惑后落传传明之者相似巳
还观疏力微故一体三惑粗者先落从强受见思
尘沙之名分真巳上观亲力著故一体三惑细者
方断从强受无明之号亦可分真巳上位位迭论
亲疏厚薄之义由迷有厚薄故强分三惑乃不分
931-E¶ 第 466b 页 X56-0466.png
而分也由智有浅深故义开六即不当开而开无
浅深中而论浅深也若以圆融绝待妙观体了惑
智本虚智即理故无德可修惑即理故无惑可破
修德无功是无作行方名圆断也圆断义章如四
教仪又净觉楞严说题云秪由观力微著不同是
故粗者先落细者后破非作意然任运然也竹庵
补注云此为圆教先断见思后断无明约观力说
相传前辈曾问观力微则俱微著则俱著所破之
惑何故不随三观之力同时分破作此问者甚有
眉目今谓圆人一切圆融所破之惑乃偏情也偏
情粗细故有先后从来学者以情难法圆诠诸法
一切圆融为有偏情强分三惑耳。】

「△二故如下约喻明修證之功不立二初明修證
功亡。

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解】欲明
修證功亡故约梦空幻像四喻以譬智断因果皆
成无作勤修智德由称性故如梦中事了不可得
妄惑本无假名不实如彼虚空但有名字如幻通
喻上智断之用故牒云既满镜中现像以譬果德
斯圆。】

「【钞】他云梦空幻像四皆是喻以对智断因果释意
虽即不显对法稍似相当又云空下须作此名其
义甚便盖言惑体如空但有名字故大乘十喻第
四云虚空者空但有名而无真实等作此冥字义
931-E¶ 第 466c 页 X56-0466.png
说虽众终恐未亲今秪图显理岂敢党情如予意
者旧文诸字若稍有理即便遵行必诸圣眼洞见
我心傥智短言疏未能称理请诸匠硕示以弹诃
然举此四喻者盖显圆人妙解众德元具万惑本
空虽立證修一一无作故勤修慧行如梦作为都
无所辨惑伹有名如空无实知无即绝复约智断
始终以明因果因无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
像解既称实四皆无作因果既尔何有二邪。」
【【解】初
叙他见二然举下明今释初又二初举他对文改
字之是二今秪下示今为法亡情之心他云等者
珠指云此中四喻梦喻智空喻断幻喻因像喻果
言如梦勤加者正喻能亡之智也如梦本无由眠
心故有觉巳求梦叵得而梦事宛然诸法本空无
明故有因智若发达性本无唯观无性故云勤加
空名惑绝者喻断德也无明本无实体而但有虚
名幻因者通喻智断之因也镜像者镜中像也不
取镜但取像喻果之不可得耳(文)空下须作此名
者彼云有别本作此冥者后人谬改耳意谓冥契
真空之理故云惑绝今谓不然岂唯法喻不分抑
亦懵于断德(文)大乘十喻大品经通序赞菩萨功
德云解了诸法如幻如𦦨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
如乾闼婆城如梦中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论云
虚空但有名而无真实(文)二明今释三初总示四
意二故勤下别释四喻三解既下结归不二初句
931-E¶ 第 467a 页 X56-0467.png
总标众德元具示如梦勤加意万惑本空示空名
惑绝意万惑者无明重数甚多处处说破无明三
昧又云河沙烦恼證修无作示幻因镜像意次别
释中勤修下三句释梦喻慧行即智德也惑但下
三句释空喻即断德也知无即绝者谓解知惑但
有名而无真实即名为绝复约下四句释幻像喻
智断之始为因智断之终为果能成即因所克即
果皆以法喻参合而释结中圆解既称实理故使
妙行證修无作显因果不二也。】

「△二空像下明德障体异。

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
故迷转成性。」
【【解】初句牒示义同空但有名镜像无性
故不实义同次句略标体异圆人指障即德何云
体异今云异者体质之体也约迷悟论一往云异。】

「【钞】空惑像果不实之义虽同而空但有名知无永
绝像虽无性色相宛然故云空虚像实也像实等
者释成体异果德三千非今方得故论非果然称
本而證不可泯亡故云称理本有迷即无明无明
转故即变为明迷名永失转成性明故云迷转成
性他云须作性成若云成性则令果成因也若尔
后文云了今无明为法性岂亦果为因邪。」
【【解】初正
释二引旧破初空惑下释初义同空喻惑像喻果
惑即所破之障果即所显之德不实者上云惑但
有名如空无实果非所尅故如像也而空下释次
931-E¶ 第 467b 页 X56-0467.png
句空虚像实略标体异知无永绝谓既知有名无
体自然永绝无复有也像虽无性者镜中现像非
自他共离而生虽无性计色相宛然果德下释第
三句释成像实果德所显本自有之全性成修非
适今有以性夺修故论非果如前果非所尅也果
德既称性而證性名不改岂可泯亡迷即下释第
四句释成空虚迷时即法性为无明悟时转无明
为性明名转体不转也迷名永失同前知无永绝
他云等者珠指云有本云成性误也若然者则反
令果成因也非性因成智果也(文)引下文斥非可
见。】

「△三是则下约圆乘明始终不二二初翻覆对扬
明体一。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
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解】是则之言
由上文意既其德障体异空虚像实是则立因果
殊也今明因果不二故复应知二而不二始终体
一若谓下反显不二晓果从因等即顺也。】

「【钞】可解。

△二所以下高广无减明不二。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
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钞】大乘因果皆是实相三千皆实相相宛然实相
在理为染作因纵具佛法以未显故同名无明三
931-E¶ 第 467c 页 X56-0467.png
千离障八倒不生一一法门皆成四德故咸常乐
三千实相皆不变性迷悟理一如演若达多失头
得头头未尝异故云无明即明三千世间一一常
住理具三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故云
俱体俱用此四句中初二明因果各具三千三明
因果三千祇一三千以无改故四明因果三千之
体俱能起用则因中三千起于染用果上三千起
于净用。」
【【解】释三千在理等科高广无减者高即佛
界之果广即众生之因高广虽殊体无增减故因
果不二也先通释四句今经略开明诸法实相如
是相等即三千故今约因果实相释三千也因果
皆实相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祖师以
义加之大乘果者亦是实相三千皆实相相宛然
谓性具十界皆是真实法法纵然不失自体故云
宛然实相下释初句三千在于迷理能随染缘作
九界法故云为染作因此三千中非无佛界未究
显故同名无明常途谓初句属理即今据因从博
地至等觉还又实相未显名因总该前五等觉无
明未尽三千未究显故同名无明也三千下释次
句八倒者外计邪常等为界内四倒二乘无常为
界外四倒极果所證一一法门法法皆常乐我净
名为四德但举常乐任运有于我净三千下释第
三句以不变性释三千无改迷即因悟即果迷悟
虽殊始终理一迷即无明悟即性明体不二故方
931-E¶ 第 468a 页 X56-0468.png
名为即无明即明迷悟理一也失头喻迷得头喻
悟楞严第四举演若多晨朝照镜爱镜中头眉目
可见瞋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忽
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文)演若多
翻祠受三千世间下释第四句初释三千并常即
今经世间相常也理具下释俱体俱用问今云理
具三千为体变造三千为用岂非理同故即对两
种三千耶答正明圆家全体之用方名不二也此
四下总判四句初二明因果各具是知初句因中
三千该前五即。】

「【钞】此第四句明圆最显何者夫体用之名本相即
之义故凡言诸法即理者全用即体方可言即辅
行云即者广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
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即(上皆辅行文也)
今谓全体之用方名不二佗宗明一理随缘作差
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
则有差别不随缘时则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
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差
别故今家明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之用不随缘
时三千宛尔故差别法与体不二以除无明有差
别故验佗宗明即即义不成以彼佛果唯一真如
须破九界差别归佛界一性故。」
【【解】别释第四句初
约体用不二明即义既云俱体俱用正显体用不
二具变双明相即之旨故云最显辅行文在一上
931-E¶ 第 468b 页 X56-0468.png
(十六)荆溪不许二物相合论即直须当体全是方名
为即如三道即三德生死涅槃之流皆体不二名
为即也今谓下四明约全体之用佗宗下约佗对
今家较得失又三初佗宗真妄成合一理随缘就
佗宗说下云别理随缘约今家教义此段四明据
贤首宗约义引文藏师起信论疏上之上(十六)一约
体绝相义即真如门非染非净非生非灭平等一
味理无差别(今云纯一是真如之相)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
门随缘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今云差别
是无明之相)一理即真如清净是能随九界差别是所
随又云直论真性乃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故说
无漏法有差别耳今云差别是无明之相纯一是
真如之相疏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是随缘门
今云随缘时有差别不随缘时无差别故知一性
与无明合方有差别谓真如守于自性未论缘起
诸法时则无差别也今以义断之既真妄和合方
能随缘正是二物相合非体不二相即义也除无
明无差别者真如一性是佛界法与无明合则有
九界差别之相若断无明则灭九界唯有一性故
无差别也二今家下今家体用是即体即理造三
千不变性也用即事造三千即随缘也今家全三
千理体随缘起三千事用方是圆教随缘义也全
理成事只一三千在修在性为体为用不随缘时
理具十界不少一法故云三千宛尔故随缘差别
931-E¶ 第 468c 页 X56-0468.png
三千事用与体不二也除无明有差别者名达为
除修恶即性事造三千法体不动纤毫故云有差
三验佗下判佗宗即义不成佗明即者藏疏序云
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圣凡一
致华严疏云由不变故始终随缘由随缘故方能
不变又云随缘即是不变不变故能随缘今格量
佗宗既破九显一正是离义但有即名而无即义
也。】

「【钞】今家以即离分于圆别不易研详应知不谈理
具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故第一记云以别教
中无性德九故自佗俱断九也若三千世间是性
德者九界无所破即佛法故即义方成圆理始显
故金錍云变义唯二即是唯圆故知具变双明方
名即是若随阙一皆非圆极荆溪云佗家不明修
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随缘差别为修则荆溪出
时甚有人说也故知佗宗极圆祇云性起不云性
具深可思量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
名无作耶。」
【【解】约即离分圆别又三初标示九界即
佛界圆教义离九界说佛界别教义佗破九界差
别归佛界一性但得离义正同今家别教也应知
下引文示义应知佗宗不明理具诸法不知全体
起用单明一真随九界缘作差别法正是离义引
證者妙乐一云以别教中无性德九故自佗断九
别修缘了而发本有常住法身(文)性不具九故须
931-E¶ 第 469a 页 X56-0469.png
断除岂非离义九界无所破者变造九界名为修
恶性具九界名为性恶修既即性故九无所破性
具九一虽有生佛色心等殊举一全收从胜即佛
变等唯二者金錍云变义唯二今云等者楞伽云
不思议薰不思议变熏亦通别故云等也具变双
明者具是理体变是事用凡言即者须于诸法指
事即理指修即性全用即体方是圆教体不二义
三荆溪下以今验彼妙乐云比读此教者不知修
(文)修性各论三千属圆佗宗不明一理差别而
论修性属别甚有人说只云性起者佗宗一乘圆
教说四种法界谓性悔圆融(理)缘起无碍(事)相即
相入(事理)主伴重重依正无尽(事事)此为至极之说但
论变造何名无作者全具而变以性夺修方名无
作。】

「【钞】世人见予立别教理有随缘义惑耳惊心盖由
不能深究荆溪之意也且如记文释阿若文中云
别教亦得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明覆理能覆
所覆俱名无住但即不即异而分教殊既许所覆
无住真如安不随缘随缘仍未即者为非理具随
缘故也又云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若不随缘何能
生九又辅行释别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引楞伽
云如来为善不善因自释云即理性如来也楞伽
此句乃他宗随缘之所据也辅行为释此义引大
论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则清当知水为清
931-E¶ 第 469b 页 X56-0469.png
浊本珠象为清浊之缘据此诸文别理岂不随缘
邪故知若不谈体具者随缘与不随缘皆属别教
何者如云梨耶生一切法或云法性生一切法岂
非别教有二义耶问净名疏释无明无住云说自
住是别教意依佗住是圆教意且随缘义真妄和
合方造诸法正是依佗那判属别答疏中语简意
高须凭记释方彰的旨故释自住法性烦恼更互
相望俱立自佗结云故二自佗并无圆义以其惑
性定能为障破障方乃定能显理释依佗云更互
相依更互相即以体同故依而复即结云故别圆
教俱云自佗由体同异而判二教今释曰性体具
九起修九用用还依体名同体依此依方即若不
尔者非今依义故妙乐云别教无性德九故自佗
俱须断九是知但理随缘作九全无明功既非无
作定能为障故破此九方能显理若全性起修乃
事即理岂定为障而定可破若执但理随缘作九
为圆义者何故妙乐中真如在迷能生九界判为
别邪故真妄合即义未成犹名自住彼疏次文料
简开合别教亦云依法性住故须究理不可迷名
此宗若非荆溪精简圆义永沈也。」
【【解】约别理明随
缘义又三初斥世人不许二引文立义三据文结
判世人者四明立别理随缘诸师不许有永嘉继
齐师立随缘指滥嘉禾子玄师立随缘扑天台元
颖师立随缘徵决广破今言诸师闻予此说惑耳
931-E¶ 第 469c 页 X56-0469.png
惊心盖由暗于荆溪深旨荆溪虽不显立其名备
有其义连引三文示之释阿若文如妙乐第一因
疏释阿若憍陈如陈如是姓阿若是名翻无知以
无生智为名约四教释无生别观无生智云依于
法界行菩提行记释云依境起行亦指但理为九
界覆而为所依法界只是法性复是迷悟所依于
中亦应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明覆理能覆所
覆俱名无住伹即不即异而分教殊今背迷成悟
专缘理性而破九界(文)别圆同诠真实之性性不
定住皆能立法故云亦也佛界但理不即九界能
覆真理虽皆无住即则是圆否则是别是知无住
立法与真如随缘同出而异名既许所覆真理名
无住本岂非别理随缘耶仍未即者非理具故盖
由别教能随是真如伹中佛性所随染缘作九界
法九非性具伹随缘起须破九显一故不相即圆
则全性十界随染净缘变造事用修之与性体用
恒同既全性起修故全修即性修九即性九下文
明圆教随缘云体具明随自异权教今但理明随
与实教异也真如生九亦是释阿若文真如不守
自性随无明缘故曰在迷由随缘故能生九界反
以生法显出随缘故曰若不随缘何能生九竹庵
谓四明以生法为随缘厚诬之也须知真如在迷
正语能随能生九界方论生法由随缘故生法引
辅行者止观云只观根尘一念心起即是假名假
931-E¶ 第 470a 页 X56-0470.png
名之心为迷解本辅行释云照知一心起无量心
心无量故迷解无量迷则十界苦集解则四种道
灭楞伽第五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即理性如
来为善恶本应以十界互为善恶又引大论如今
文别教根尘一念具理性佛界故引楞伽以理性
如来證一念也以善證解不善證迷因即本也故
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为迷解本即理性如来为善
不善因随无明缘作九为迷随师教作佛为解即
染净二种缘起也佗宗所据者藏师立随缘正凭
此文起信疏(之一)云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熏
转动成于染净(乃至引)楞伽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
(文)池水等者水喻一念珠喻净缘清喻佛界象喻
染缘浊喻九界此喻通圆别今文喻别但云象入
则浊下文喻圆则曰浊缘与水俱有也故知下兼
明生法先简不谈体具标随不随复引梨耶生法
證不随缘引法性生法以證随缘若单云妄出生
九界直明生法耳若云法性出生九界随缘义也
法性若不随无明缘安能生九一切即九界法单
明一界不言一切故此亦悉檀被机说随不随若
约理论单真不立独妄难成真妄和合方能生法
别圆皆尔但以具不具分即不即拣如云梨耶等
者妙玄云诸论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梨耶
是真常净识生一切法或言阿梨耶是无记无明
生一切法等(文)应知今云不随与前不随缘时则
931-E¶ 第 470b 页 X56-0470.png
无差别言同义异今云不随乃指梨耶直明生法
不说随缘前云不随乃是真如守于自性未论缘
起时也问答料简说自住等者此引净名疏八(十九)
立问若据记释别圆各有自他疏中语简又从各
说别自圆他或据此文便谓别既属自则随缘义
不成岂知别教还有自佗之义故答中指出别教
具有自佗今且准疏依佗属圆难答中约疏简凭
记释为答法性烦恼俱立自他者记云说自住是
别教意者是说烦恼法性体别则是烦恼法性自
住但名为自亦可云离烦恼外别有法性法性为
佗亦可法性为自离法性外别有烦恼烦恼为佗
故二自佗并非圆义故今云更互相望以立自佗
指前之自及后自佗故名为二释依佗云者记云
依佗即圆者更互相依等由体同异者别教无明
法性体异圆教无明法性体同今释下释记文义
先释以体同故依而复即无明法性体同故全体
起用用还依体用即体也性体具九对别无性九
起修九用对别修说无明依法性起修九用谓全
法性体所具九界起九界修恶之用此用还依性
恶之体若法性依无明起修佛界净用亦全无明
体所具佛界修善之用此用还依性善之体今文
且就随九界缘边说性善性恶虽有九一之殊而
皆融泯举一全收并名为体对别但论九耳若不
下释别教惑定为障义别无性九显圆性体具九
931-E¶ 第 470c 页 X56-0470.png
自佗断九显圆不断伹中之理能随染缘作九界
法全是无明之功即真如在迷能生九界亦是法
性与无明力造诸染法既非体具明随非全性起
不名无作故无明惑性定能为障故须破九显佛
界伹理也若全性起修等者复约圆义全体随缘
全性起修指随缘事即不变性方名无作障既即
德不须断除显于别教定须破显若执下酬答前
难若谓伹理随缘作圆义者其奈妙乐文何既许
真妄和合方造诸法正是合义终成二法各自住
也不同即义故云未成料简开合者净名疏八(一十
七纸)云无住有住有开合否答若合无明即是法性
法性无住无明无住故言无住(此是圆教相即之义此合是即也)
若开法性出无明无明依法性亦得言有住有住
者依法性住法性非烦恼即是无住(文)记释曰此
中开合合义唯圆开义唯别圆亦论开非一向异
与别永殊别但具开无合诸文明别亦真妄合此
合还开今合乃是即之异名耳若开下正示别义
法性是所覆无明是能覆能所两别故曰开出开
离也合即也(文)圆中合义如云缘了与性一合合
即也此宗等者钞上云若不精拣何称圆修此义
难得的当因果门更甄之钞主至此拣判引荆溪
文證定故有此语随缘名出佗宗义蕴经论起信
论疏序云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
真圣凡一致疏释真如门立二义一真如不变义
931-E¶ 第 471a 页 X56-0471.png
二随缘起灭义又云真既不变云何随于染净既
有染净云何不变释云如海因风起于波浪浪虽
起灭湿性不变不变之性不碍起浪浪虽万动不
碍一湿是故动静无二法也(文)义蕴经论者法华
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荆溪作不变随缘释
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大师释云中道无性即
是佛种(不变义)迷此理者无明为缘九界起解此理
者教行为缘正觉起(随缘义)药草喻品云一相一味
大师引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作事理本法释
(理即不变事即随缘)妙乐释此文后结云随缘不变理在于
(文)楞伽第五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佗宗所据)大论
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则清等随缘者对不
变说不变即中道理本有不改之义随缘乃全理
成事转变造作之义良由真如不守自性故受熏
变随于染净二缘故名随缘体相者别教不变以
真如一性如来藏理为当体体无明差别为所依
体随缘则以无明差别为当体体如来藏理为所
依体圆教不变以理造三千为当体体随缘以事
造三千为当体体并以一念妄心为所依体不变
即性具三千相相宛然为相随缘则以真如无明
互相熏习成染净二用为相起信云真如净法实
无染相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染熏净)无明
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净熏
染)初是从真起妄次是反妄归真因兹真妄之缘
931-E¶ 第 471b 页 X56-0471.png
故有染净二用之相指要云淳一是真如之相差
别是无明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时则无
差别(文)则知不变乃一理无差随缘以无明差别
为相也佗宗建立彼立五教草创于帝心因循于
至相开判于贤首帝心即杜顺法师造法界观通
华严于中有五教之义洎乎至相俨尊者方显名
义如孔目章(云云)贤首藏法师起信论疏云教类
有五一愚法小乘教但说我空纵少说法空亦不
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
多诤论二大乘始教亦名别教于中但说诸法皆
空不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三大乘终教亦名实
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梨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
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
之说故名为终四大乘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
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但一
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名为顿五一
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理)缘起无碍(事理)
相即相入(事理无碍)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事事无碍)故名圆
(文)彼判起信论如悬叙义门中云若于五中显
此论之分齐正唯终教亦兼于顿(文)彼判随缘正
在终教亦兼于顿如起信论疏若据清凉亦兼于
圆以随缘义为究竟之说如华严出现品疏云不
变随缘之义乃为诸佛之本性相无碍因果圆融
为不思议过此更无究竟(文)故四明二十问中第
931-E¶ 第 471c 页 X56-0471.png
四云藏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变随
缘立终顿圆三教(文)次今家引用一如止观大意
云随缘不变故名性不变随缘故名心二如金錍
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三如妙乐云随缘不变理在于斯(文)三文皆圆教
相即之义不同佗宗一理随缘但是合义今家圆
教随缘如指要云今家明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
之用不随缘时三千宛尔故差别法与体不二(文)
圆中实理体具诸法全体起用修性无殊事理不
二之义也次别理随缘者荆溪引用并在圆教法
智巳前及同时人皆昧荆溪之意只知圆教随缘
则抑今之圆同彼终教唯我法智深究荆溪之意
酌量其义中兴教门特于别教显立随缘之说则
显佗宗终顿圆三教所立不谈理具单说真如随
缘仍是离义正同今家别教故于指要引文诚證
楞伽云如来为善不善因是佗宗随缘所据辅行
却引此文以證别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岂非别
理有随缘义岂非佗立随缘只齐今家别教耶四
明立义可谓深切著明奈何同时昧旨不许此说
有永嘉继齐师立随缘指滥破之孤山有长书请
嘉禾子玄师同破玄师立随缘扑扑灭其义故四
明有别理随缘二十问问于齐公后天台元颖师
立随缘徵决以代齐公答二十问时净觉在四明
轮下撮三师难意以十门折难辟之今原四明特
931-E¶ 第 472a 页 X56-0472.png
立别理随缘义者柏庭云有二义故一以教理当
然盖别与圆同诠真如变造但约即不即具不具
以分别教若非随缘安能生法理之所在孰曰非
邪二者判佗属别然而彼宗虽明不变即随缘等
以不谈具则非全体而造虽曰相即还成离义以
非即具之即故也故今判之但齐别教而巳(文)
堂曰四明立别理随缘乃中兴一家圆顿之教诚
哉斯言近代竹庵亦乃不许乃云检尽诸文莫过
生法净觉非是是非良可笑也竹庵不究荆溪文
意只由真如不守自性随于染缘方能生九界法
故四明云若不随缘何能生九况净觉虽是未背
宗前作十门析难扶成四明辟齐玄颖三师之说
其间亦有未尽之义如第一门叙齐师难曰随缘
之名对乎不变不变之称对乎随缘反覆相成如
波水矣(叙佗师不变随〔缘〕相即)而言别理有随缘不变义者
果有也即边之中岂是别教果无也名不孤立安
称随缘(明别教即无随缘义)析云藏疏云不变随缘者皆真
如二义也彼立无明自有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
有用成事义无明二义即别教二边也(至)且真如
二义自论相即别理二义何尝不即那忽将事而
难于理皆指事中随缘之性与不变之性自论相
即以理望事终成相离须断九界归一性故(文)
谓净觉酬齐师之难以正理考覈良恐未然盖净
觉失究分门立义藏疏随缘虽在真如门立乃谓
931-E¶ 第 472b 页 X56-0472.png
真如能随于缘当其随缘即生灭门须知今家别
教能随所显只一真如所随所破只一九界四明
说别理随缘只是真如能随染缘生九界法本无
相即之说如指要云佗宗明一理随缘作差别法
(至)正是合义非体不二验佗宗明即即义不成今
家以即离分于圆别不易研详等据此则别圆皆
有随缘之义但以即不即而分教殊别理随缘不
谈理具非全体之用无相即之义也佗虽说不变
即随缘随缘即不变既不谈具正是合义即义不
成但有即名而无即义正同今家别教读教记说
义亦本析难伹精看指要文义是否自知复次别
圆二教俱论生法亦以即离分二教殊并须真妄
和合故论云唯真不立独妄难成真妄和合方有
所为(文)楞伽云理性如来为善不善因(理性属妄如来属真)
起信论云不生不灭(真)与生灭和合(生灭是妄)妙乐云
真如在迷(真如是真在迷是妄)覆理无明(无明能覆真如所覆)诸文并
约真妄合论生法也。】

「【钞】佗云旧本云三身并常今问如何说俱体俱用
邪佗恐应身说体法身说用不便乃自立云举体
全用纵兹巧释义终不允。」
【【解】破谬改字旧本云者
珠指云三身并常俱体俱用者三身果满咸成四
德举体全用也(文)破斥如文。】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下本
931-E¶ 第 472c 页 X56-0472.png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下末
唐 荆溪尊者 释签
宋 四明尊者 钞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五染净不二门三初标。

五染净不二门者(感通)

【钞】以在缠心变造诸法一多相碍念念住著名之
为染以离障心应赴众缘一多自在念念舍离名
之为净今开在缠一念染心本具三千俱体俱用
与净不殊故名不二有人云染即是感净即是应
不解文旨但对而巳须知此门指果后净用凡夫
染心巳具乃令观此染心显于净用并后依正俱
在能应自他不二方兼于感。」
【【解】释标文分三初释
染净今开下释不二有人下斥谬中先叙旧解斥
谬次示正释兼明门义在缠心者凡夫为烦恼缚
著遍造九界诸法全属无明故名为染离障心者
果后离三障故缘扣即应故名为净问在缠名染
离障名净约六即位如何分对答前明因果因从
博地至等觉还果唯妙觉钞释俱体俱用谓因中
三千起于净用果上三千起于净用今明染净二
931-E¶ 第 473a 页 X56-0473.png
用须约因果分之前明终至金刚皆有谓实即今
云念念住著岂非等觉犹有一分在缠然义有进
退若论相似位人六根遍照即相似离障况诸文
以观行相似位坐道场为如佛则在缠且齐名字
巳还又虽论观行相似离障克论应取初住巳上
圣位离无明障方名离障但文云果后净用复须
的指妙觉故云虽通传立约极义强今开在缠染
心但开名字五品圆解巳深能知如来秘藏则不
论开五品既尔相似可知今文正意指妙觉果后
遍应众缘之净用全在名字凡夫之染心观此染
心显兹净用任运历六即位也有人云者昱师见
五六七从感应神通立名殊不知今明净用并后
依正互融皆是能应自他门中能应属自感即他
机故云兼也。】
「△二若识下释二初明所显净法二
初染净体用理无增减三初法二初明染净体者。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解】科所显净法正在果后而无明染体用者显不
二故即染之净也体用者法性无明是染净体变
造诸法应赴众缘为染净用次文明用用必全体
故先明之文中二句约迷悟相翻以示体一以明
静曰法性暗动曰无明也无始无明与起信论一
切众生从本巳来未曾离念是同而大经有十地
菩萨见终诸佛见始之言以至诸经有忽然不觉
从真起妄之说又成有于始终唐复礼法师曾有
931-E¶ 第 473b 页 X56-0473.png
偈问天下学子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许妄
成真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
始而有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秘藏期之出生死
(文)原夫法界平等非真非妄教门诠示有真有妄
是知从理则真妄同源本无终始从事则迷悟夐
隔终始条然荆溪则曰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则
见无明终从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若从理者应
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
四明云甚深秘藏之源非真非妄若言忽然不觉
而生无明此乃约修以说对性论起不如是则无
以显进修之人复本还源之道矣以此义故凡诸
经论多云从真起妄其实一切众生自无始来唯
在迷不觉而巳若得此意则礼师之问虽不答可也。】

「【钞】三千寂体即寂而照既无能照亦无所照名为
法性以本愚故妄谓自他三千静明全体暗动即
翻作无明本来不觉故名无始若识此者即照无
明体本明净即翻为法性。」
【【解】初至无始释即法性
为无明若识下释无明为法性初释法性三千寂
体者性德三千是染净体此之三千本来寂灭名
为寂体全体灵明故即寂而照寂即是静照即是
明即此三千明静之体是于法性故约寂照释之
体离能所即照而寂故无能照所照也以本下释
无明愚迷也无始在迷名为本愚妄谓自他即分
能照所照所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全明为
931-E¶ 第 473c 页 X56-0473.png
暗全静为动故云翻作本来不觉释无始义次释
无明为法性识亦了也谓无明暗动之体本来明
静即昏为明即动为静也。】

「△二法性下明染净用者。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
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钞】体既全转用亦歒翻法性既作无明全起无明
之用用既缚著名之为染无明若为法性全起法
性之用用既自在名之为净问他云无二与字及
将二之训往迷即法性往趣无明悟即无明往趣
法性其义云何答二与有无俱有其义二之训往
释义稍迂且之字者乃是常用文字而多为语助
虽尔雅训往用自有处安于此中文字不便如一
理之内净秽之土岂皆训往耶若旧本无二与字
则之字不须训往但为助辞其义自显何者但云
即法性之无明其用即染即无明之法性其用则
净其文既宛其义稍明问若有与字义复云何答
此文既辨二用有则于义更明何者夫与者借与
赐与也亦助也法性无明既互翻转成于两用互
有借力助成之义而劣者借力助与疆者若法性
内熏无力无明染用疆者则法性与无明力造诸
染法若无明执情无力法性内熏有力则无明与
法性力起诸净应以由无明虽有成事之用以体
空故自不能变造须假法性借力助之方成染法
931-E¶ 第 474a 页 X56-0474.png
法性虽具三千净用显发由修真修纵不藉无明
缘修宁无欣厌故下文云必藉缘了为利他功无
明与力助与法性方成净用荆溪既许随缘之义
必许法性无明互为因缘但约体具明随自异权
教。」
【【解】释染净用分二初正释体既全转用亦歒翻
此且总示染净体用歒对翻转法性作无明无明
为法性体全转也全起无明法性之用用歒翻也
体既全转指上即法性为无明是真转为妄了无
明为法性是妄转为真用亦敌翻点今二用起无
明用缚著名染对翻为染用也起法性用自在名
净对翻为净用也次料拣二初拣二字训释有无
二初问他云等者珠指云言法性之无明者此染
相也之往趣也同上文心之色心也谓全法性趣
于无明唯无明起故云遍造无明之法性者净相
也有别行本加两与字云法性之与无明复云无
明之与法性若言之与之即语助与犹共也乃是
法性共无明造恶亦是无明共法性起应(乃至)诚为
可笑(文)答中三初总明纵夺纵其二与字去留无
在夺其之字训往释义全非二且之下斥之字训
往三若旧下无与字亦通之字为语助徵起释出
文顺义明二简存二与字于义可否初问二答又
三初总标有与义明二何者下委释真妄借助三
初释与字义二法性下释借助相既互翻转者即
指上文体用全转敌翻之义劣者借力助强者此
931-E¶ 第 474b 页 X56-0474.png
由劣弱自不能造法应缘但可以劣借助强者造
作应用耳内熏者法性真如常熏内具造诸染法
即九界依正三世变造俱名实造执情即谓实之
心起诸净应即是圣人变化所造纵现九界之像
普门示现亦名净应权造也三以由下释借助义
初法性助无明成染以单真独妄不能成功须真
妄和合方能变造以无明体空须法性助有成事
之用论明无明有二义无体即空义及有用成事
义次法性下释无明助法性成净法性虽本具由
修方显亦藉无明为缘助也他释此文亦有异论
净觉杂编元师辅赞巳死之说不腾叙也今钞约
起教观意释之法性理体虽本具三千净用若欲
显发须假修成但修有真缘住前为缘修住上为
真修真修既任运相应纵不藉无明助缘修则未
发真前难逃作意须存欣厌即无明助法性力由
兹修习故至果上显于净用故引文證彼云应知
理虽自他具足即今文法性具三千净用彼云必
藉缘了为利他功即今显发由修钞释云称性圆
修方名缘了与性一合功成用显设化无方即果
后净用称性圆修即初心修观也不作此解则果
后五住究尽遍应众缘之净用何故犹有无明助
耶旧味净用由修方显之意致果上有无明之疑
故多异论三荆溪下略引随缘结显既许者不变
随缘名出他宗既曾引用即许义也互为因缘者
931-E¶ 第 474c 页 X56-0474.png
亲生为因疏助为缘若随染缘则无明为因法性
为缘若随净缘则法性为因无明为缘也若尔别
圆何拣故云体具明随自异权教谓性体具九起
修九用即随染缘例此性体具佛起佛净用即随
净缘别亦具佛而不具九故但理随缘作九非全
体随缘也妙乐释无住本法云染净二类具在十
门今明染净体用如何会同须知四明既约真妄
相即释无明法性乃是一体不二言法性则全无
明为法性言无明则全法性为无明妙乐既云迷
中实相是真不离妄与今染净二体义同若以染
净二用会彼四句今之二用与彼后三句同染用
即三道流转净用即果中胜用亦兼修德三因但
缺初句光明玄两番生起既皆顺修但是今文净
用不可将染用对彼次番生起也。】

「△二浊水下喻。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

【钞】浊水喻迷中染心清水喻果后净心波喻三千
俱用湿喻三千俱体须知染中其水虽浊亦全湿
为波清时岂别有波湿故云无殊则波之与湿皆
无殊也他谓波中之湿无殊者湿性既不变波性
岂变耶问第四记云如清浊波湿性不异岂非波
异湿同今何违彼答读彼文者不看前后但取一
文成我局见今为粗引彼文仍聊释出令欲据彼
證唯湿无殊者闻之自诫何者彼文本释世间相
931-E¶ 第 475a 页 X56-0475.png
常但相本流动今欲说常须约位显全位为相位
常相亦常故文数云相位无二仍自问云位可一
如相云何等答曰位据理性决不可改相约随缘
缘有染净缘虽染净同名缘起如清浊波湿性不
异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
故皆以如为位所以相与常住其名虽同染净既
分如位须辨释曰彼问既云相云何等故知答文
以位例相成乎等义乃先法次喻喻中以法参而
合之法中先举位一故云决不可改次明相等故
云同名缘起喻中亦先举湿性不异显上位一次
明以湿为波以波为湿正当显上位相无二位等
相等故知文中本答相等但相兼染净等义难彰
故先以湿性喻位论等仍显全位为相全湿为波
以位例相明其咸等因何但将湿性不异一句为
證全不以湿而例于波及抛相等之问岂可得乎
况若论异义岂独相异位无异义耶故当科即云
染净既分如位须辨岂非染相必以在缠真如为
位岂可净相不以出缠真如为位若论等者浊水
清水既同一湿岂不得言同一波耶以水清后还
是浊时动用故也。」
【【解】释喻文二句有二正释料拣
初至变耶是正释又二初释文二他谓下破旧常
途直将波水以喻修性体用今以清浊喻染净心
以波喻二用湿喻二体清浊之水皆全湿为波则
因之与果皆全体起用波喻三千俱用湿喻三千
931-E¶ 第 475b 页 X56-0475.png
俱体者谓清水之湿譬法性体浊水之湿譬无明
体染净体也虽有清浊其湿无殊以清波譬净用
浊波譬染用虽有清浊其动无殊故云波与湿皆
无殊也故下文云以水清后还是浊时动用则染
净二用同一事造三千染净二体同一理造三千
也他谓等者珠指云浊水之波清水之波二波虽
殊而湿性无殊喻迷悟缘起虽二唯心不二(文)
破既许湿性无殊波性岂应变异次问答料拣二
初引文正以波异湿同难答中先斥引文残缺弃
前后文唯取中间二句成乎局见抛相等问是不
看前不以湿例于波是不看后次今为下引文释
出本释等者句四(二十九)世间相常住者出世正觉
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位相常住世间众生亦以
如为位亦以如为相岂不常住(文)记释此文谓世
相本是迁流动作今约位显以全理成事事即理
故理常事亦常故云全位为相等位即真如之理
相即随缘之事数云相位无二者记云众生正觉
位相无二又云正觉众生相位常住又云是故相
位其理须等问云位可一如者以真如为位故相
云何等者相兼染净故正以位一而难相异答中
钞文释出是以位例相成乎等义先法次喻者位
据理性(至)同名缘起是单约法答喻中以法参而
合之如清浊波湿性不异是总举喻法中初句先
举位一相约下次明相等相虽兼于染净二缘以
931-E¶ 第 475c 页 X56-0475.png
同名缘起故云等也法中先举位一故喻中亦先
举湿性显上位一同以下法喻参合也以湿为波
喻也以如为相合也以波为湿喻也以如为位合
也正显位相无二无二故成等故知下出答文意
本答相等以兼染净等义难见故先以湿性喻位
仍以全湿为波方显全位为相以如为位亦以如
为相即以位例相位如相亦如即咸等也因何下
斥其但取一文不看前后之失记云相与常住名
同者染净二相同名缘起二真如位同名常住开
下异义故云名同况若下释染净既分如位须辨
上论位相咸等故以位例相若论异义以相显位
相异位亦异也染净既分是相异如位须辨是位
异众生在缠真如正觉出缠真如即是如位亦异
也若论等者上既辨异复结归同谓水之清浊虽
异湿性一等波之清浊虽异动性一等如是结同
为显今文正意波之与湿皆无殊也。】

「△三清浊下合者。

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钞】水之波湿常无增减若其清浊必各由缘虽象
入则浊珠入则清而其浊缘与水俱有从来未悟
故浊在前如山抱玉如沙有金矿璞本有水虽本
浊浊非水性故全体是清以清浊二波秪一动性
故云理通而皆全湿为动故云举体是用既悟后
931-E¶ 第 476a 页 X56-0476.png
不迷知清是水性通性可转称性则常故也。」
【【解】释
合文初四句释清浊由缘常无增减正喻染净体
用理无增减清浊由缘譬凡夫深心果后净心由
染净二缘虽象下六句释浊成本有初二句喻染
净由缘用大论文意水为清浊本珠象为清浊缘
水譬一念象譬染缘珠譬净缘清浊譬二用与水
俱有正释浊成本有染净由缘而众生全体是妄
从来下正约法释本有起信论云从本巳来未曾
离念是也如山下复以二喻帖释浊成本有山沙
喻一念抱玉有金譬法性净用矿璞譬全体在迷
浊成本有也水虽下释全体是清浊非水性譬一
念虽迷迷非本性全体是清譬全是净用以清下
释二波理通通同也二波只一动性譬二用同名
缘起而皆下释举体是用全湿为动譬体用也既
悟下显浊非水性从来未悟故浊本有既悟后不
迷知浊非水性违性可转合浊非水性称性则常
合清是水性也同前迷转成性称理本有义也。】

「△二故三下界如缘起性本圆常二初约性德直
示者。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超不离刹那刹那性
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
则十通净秽。

【钞】迷悟缘起皆三千之体起于妙用体既不出刹
那妙用岂应离体故使缘起咸趣刹那三千既其
931-E¶ 第 476b 页 X56-0476.png
不变刹那之性本常以体收用缘起理一不分而
分十界百界约十界则六秽四净约百界则十通
净秽十中一一各六四故。」
【【解】释界如缘起性本圆
常界如缘起即三千因果俱名缘起性本圆常即
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也初科云性德直示者缘起
属修何名性德须知事用三千迷悟缘起皆全体
起不离刹那是明性德本具次约修反显者今科
直明性德本具三千能显妙观在后方明故今约
修为显性德故文云性常理一十界百界等也从
初至咸趣刹那释前四句迷悟缘起三千妙用皆
全体而起因中三千迷缘起果上三千悟缘起虽
分迷悟同名缘起刹那本具三千妙体用既即体
故不离刹那三千下释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以不
变释性常体既不离刹那故三千不变刹那性常
也以体收用故缘起理一理即是体缘起是用不
分下释后四句一理内分即不分而分六秽四净
且约别论百界则十通净秽互具为言十中一一
即十界各具六秽四净也。】

「△二故知下约修成反显者。

故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似位
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
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解】约
修反显科初二句重明性德如上所示则知刹那
染心体具三千悉皆互融互泯三千下正约修显
931-E¶ 第 476c 页 X56-0476.png
初二句释伏疑观行位人虽理观圆融事用未显
故相似下以十信六根遍照百界一心即是相似
显此三千也初住分显中道垂十界应迹分證三
千故云亦然四十一位位位皆尔乃至妙觉果成
究显三千实相等彼性具百界也。】

「【钞】问前云刹那百界有秽有净今何悉净答前论
净秽法门皆理本具通于迷悟无有增减即性善
性恶也今之染净约情理说情著则净秽俱染理
性则净秽俱净故刹那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
故名悉净疑者云刹那既具三千我何不见答未
显者验体仍迷非理不具此名字中疑也观行既
亦未显遂以相似验之父母生身疑于相似五眼
五耳乃至五意皆能遍照自身既现十界以验他
身亦然故相似位人比知百界同在一心若至分
真普现色身能现十界一一复起十界三业故云
亦然果地究尽诸法实相等彼性中所具百界故
知性具百界互融广遍染心自局浊体本清。」
【【解】初
寄料简释初二句二释伏疑申后诸句初问意者
据前直明性德十界法体难今染体悉净答意者
前论六秽四净即理性三千性善性恶法门是于
法体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今云染净的约迷情理
性而分迷情执著则十界俱名染碍理性虚融则
十界俱净故上卷云圆家断證迷悟但约染净论
之不约善恶净秽说也(文)故得刹那染念虽是迷
931-E¶ 第 477a 页 X56-0477.png
情体具三千法法互融自在无碍故名悉净此则
果后净用全在染心方名不二疑者下申后诸句
初释三千未显验体仍迷观行下释相似位成(至)
谓十定十钞意何故以相似验由观行位亦未显
故如下文五品位人理观遍融事用未能自在三
千未显故也五眼等谓六根各明肉天慧法佛五
如法师功德品明父母生身获得六根清净自身
现十验他亦然正释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也比
者此位虽未證真相似解发以似比真故云比知
等既知百界故非定十若至下释分真垂迹十界
亦然普现色身名为垂迹既十界一一复十任运
百界果地(至)所具百界释乃至果成等彼百界妙
觉究竟三千实相即彼性中所具百界称性而證
故云等也故知下总结修成之位既显三千故知
性具百界法体融遍迷情自生局碍故云染心自
局本来悉净故譬浊体本净也。】

「△二故须下明能显妙观。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
净秽斯泯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由了染净空中自亡。

【钞】然今十门皆为观心而设故色心门摄别入总
专立识心为所观故内外门正示观法虽泛论二
境正在内心第三门全性起修辨观令妙第四门
931-E¶ 第 477b 页 X56-0477.png
即因成果显證非新故此二门皆论一念巳上四
门摄自行法门同在刹那而为观体从此门去钝
谈化他而化他法门虽即无量岂出三千亦摄归
刹那同为观体此当其首故广示观门后既仿此
但略点示不得此意徒释十门空谈一念故今文
先明净用同在染心理具情迷显发由观遮照者
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复令三
观俱亡三谛齐照乃亡前遮照照前遮照故各名
双亡照同时故云终日此则同前即空假中无空
假中也他见法尔空中欲例即空即中而不看上
句照故三千常具彼门但举依正之境况不云三
千及以百界尚未结成妙境何关假观耶若此中
纵无上句照故三千常具但云空中于理亦成何
者上巳具示三千净用在刹那故彼秪云依正色
心据何文义云是妙假思之思之不动此念者明
观成相不移即今刹那文念而能尽未来际作三
千化事此之刹那即法界故有何究尽第五记云
刹那刹那皆尽过未施设三千皆妙假力亡净秽
相须藉空中故云以空以中染中净秽更显明者
复是空中之力故云转染为净染净各具三千空
中了之三千既亡空中亦泯方名染净不二此则
同前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解】释能显妙观先通明
观体以后六门为起教观体成后五妙化他能所
此门居初今明能显妙观故通叙十门皆为观体
931-E¶ 第 477c 页 X56-0477.png
之义初二句总标记主述此十门皆为修观设也
故色下先明前四门十乘观体色心门初标云总
在一念次明总中云既知别巳摄别入总总在一
念摄别入总正立识心为所观也内外门正明观
法泛论等者机入不同故须双列一家观法多就
内心内境观相文云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钞前
文云应知前二门直明依境立观也第三门者色
心门明所观是性内外门明能观是修今示修成
全为性具名无作行故云辨观令妙第四门者果
德三千由因本具称本而證故曰非新前文云此
门及因果委示前二成圆行始终二门皆一念者
前明辨观令妙显證非新示二门意今指出二门
心境皆论一念修性门云性德只是界如一念钞
释云亦为成观唯指一念因果门云众生心因既
具三轨(文)钞释云唯取心因是今观体巳上下总
结四门自行法门者以前五妙明自行因果四门
从前五妙而立故同为观体者并指心为十乘观
体也从此下明后六门起教观体以后五妙明化
他门是果上用物机无量不出三千此下六门依
后五妙立并指果用在于染心为起教观体也广
示观门者此门明能显观体广明遮照亡照及观
成相等望下五门最为详委后略点示者依正门
但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自他门
云必藉缘了为利他功三业门云百界三业俱空
931-E¶ 第 478a 页 X56-0478.png
假中权实门云至果乃由契本一理受润门云故
知三千同在心地不得下结劝若不得记主述作
元意皆为观心则徒释十门不知前四后六十乘
起教观体之妙空谈一念不知前四摄自行因果
同归一念亦不知后六摄化他法门同归刹那也
须知钞主于此十门科判并以观心为正意色心
门以总别事理分科意在摄别入总内外门以内
外境观及融泯分文意令修内观修性门明双立
俱亡意在全性成修因果门意在修證无得染净
门明所显净法意在能显妙观依正门云理显以
观为功自他门云观行之功方显三业门云能显
观体权实门云遍逗由心證受润门云权实本圆
熏修如幻观此科语岂非十门皆为观心耶故今
下正释今文复先叙意先明净用在染心者却指
前文染体悉净理具等者生下须明修观理虽本
具凡情尚迷欲显净用必由修观同前法性虽具
三千净用显发由修也遮照下正消文初释三观
亡照次释观成相初又二初正释空中遮假观照
即三观相成空中虽同名遮其义则别空遮于有
中遮二边遮谓遮其情执故云一相不立照谓照
其法体故云三千宛然此释照故下二句复令下
释终日亡照亡谓亡其修用故云三观俱亡照谓
照其法体故云三谛齐照此释亡照乃亡下释双
字既俱亡俱照何名为双乃指上遮照为双故云
931-E¶ 第 478b 页 X56-0478.png
亡前遮照照前遮照若欲易晓只是亡前三观照
前三谛亡前遮照谓空中二观之遮妙假一观之
照照前遮照谓真中二谛之遮妙俗一谛之照也
以同时释终日亡时常照照时常亡也以外境观
相文义例同今文即空假中义同于照无空假中
义同于亡他见下破旧清师于外境文中除两假
字唯云即空即中空中妙故正中今文为例前巳
委破今临文亦略斥之今文上句有照故三千恒
具照是观三千是假上句既明假观复须空中成
之故下句云法尔空中彼但云依正色心非是假
观不可为例三千净用在刹那者即三千因果迷
悟缘起不离刹那次释观成相不移下释不动下
二句何能不移此念遍应无方由此刹那全法界
作法界之体亘彻无遗故不动刹那化用无尽妙
乐记證刹那心尽未来际上文二因兹遮照妙用
现前故二遍应无方随感而施以空以中四句亦
是三观相成上二句假观钞上云妙假历于净秽
即观成历法净秽斯泯是任运泯合下二句明空
中二观亡妙假三千也染中下释仍由空中转染
为净染中净秽即染体本具六秽四净三千法门
由三观净心历兹净秽观慧增进故更显明仍藉
空中遮其妙假亦是三谛齐照钞以复是释仍由
也染净下释由了染净空中自亡各具三千者如
前云因中三千起于染用果上三千起于净用只
931-E¶ 第 478c 页 X56-0478.png
一三千在染在净之不同故云各具三千是假空
中了之空中究了染净所具三千即是空中亡净
秽相三千净秽法门既亡空中能亡之观亦泯。】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三初标。

六依正不二门者。」
【【解】此门依感应神通而立应物现
通必该依正既是净用依正必融故名不二。】

「【钞】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
及九界身名为正报以寂光圆佛本无二故即是
能开之妙法故也此净秽土及胜劣身同在初心
刹那有何二耶。」
【【解】释标文二初释依正以寂下释
不二果后示现者圣人变化权造也前三教主虽
名为佛藏通二佛属二乘界别佛属菩萨界圆等
觉还亦菩萨摄果后示现十界依正如妙玄六云
若言神通度物非但变巳身同其正报亦变巳国
土同其依报璎珞云起一切国土应起一切众生
应也若应同正报者即是示为十法界像也若应
同依报者即是同十界所依处也寂光圆佛无二
者如云真如实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
离土无身言身土者一法二义今云巳證遮那一
体不二下三土九界是所开之粗寂光圆佛是能
开之妙开前身土即寂光圆佛故云不二净秽土
者三土传作胜劣身即九界迭论同在初心兼明
门义继云有何二耶复是不二义依正既居一心
931-E¶ 第 479a 页 X56-0479.png
一心岂分能所也。】

「△二巳證下释二初明果用由因本具三初示依
正不二二初明不二之由。

巳證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解】总科依
正不二者大科既云果用由因本具予科先明不
二之由又云巳證遮那钞释云举巳證之位释标
文云果后示现等今应云初示果用不二对下因
理本融方的今云依正不二恐书者之误良由无
始者果地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毗卢身土不
逾凡念。】

「【钞】巳證者盖举巳證之位也寂光遮那依正不二
全由因德一念三千傥因本不融果何能一纵修
治令合亦是无常终归分隔。」
【【解】初释巳證举巳證
位即究竟妙觉寂光下释遮那一体不二签只云
身钞则兼土方见不二全由下释良由等皆由理
具方有事用傥因下反显果必由因因中若不互
融果上何能不二别不谈具纵别修缘了庄严法
身是修治令合既本无今有是无常法。】

「△二以三千下示不二之相。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
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解】明不二
相初二句以三千分属依正依正下正明不二能
依身所依土也虽无下不分而分依正宛然者以
法法不失自体故依正虽在一心而能依所依任
931-E¶ 第 479b 页 X56-0479.png
运常分故云宛然。】

「【钞】在文可见。

△二是则下明因理本融二初明三位本妙。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巳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
因果相摄。

【钞】理等三位融相未显如五品人虽以理观遍融
一切而于事用未能自在此位尚尔前位可知然
迷情自异不二天真故云巳有自即巳心他是生
佛佛唯在果馀二在因果摄心生纵由修證心能
摄二全由性融推功归理乃言故使。」
【【解】释三位本
妙从初至巳有释初二句自即下释故使等理等
三位性虽本具但融相未显若至十信六根互用
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方于事用自在况至分
真故知五品理观虽融事用仍隔解谤云若圆五
品初随喜人能于一心须显三谛即广事而达深
理即深理而达广事无一事用不具三千以达事
用全理起故(文)彼正约理观遍融故得无一事用
不具三千理观虽尔未能如真似化用身土无妨
也然此三位融相未显者乃迷情自生隔异不二
之相天真自然本来融摄同前染心自局浊体本
清自他相摄者前文云三法体性本来相摄果摄
于因纵谓修显心能摄二既未證得全由性体互
融。】

「△二但众下示一切皆融。
931-E¶ 第 479c 页 X56-0479.png

伹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钞】不可任情必须顺理理智未显见法仍差须知
本融无非妙境。」
【【解】释一切皆融初二句约情理分
融隔前明融相未显盖任迷情今谓一切皆融须
顺理体理智下二句释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言
众生在迷但有理性事用未显名果未辨理智乃
證理之智迷情既深理智未显见法仍差由果未
辨故于事用未能自在此是任情须知本融无非
妙境释一切莫非等即顺理观也。】

「△三然应下明始终无改二初明情智局遍。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解】明情智局遍者生自局限属情佛能遍融属智
非遍非局约体性说而遍而局约情智论。】

「【钞】于生局处佛能遍融于佛遍处生自局限。」
【【解】于
生局处佛能遍融者果上佛眼佛智观之全生是
佛于佛遍处生自局限者众生于佛依正中而生
殊见也。】

「△二始终下明体用常融二初略示。

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钞】有四句初三约因果竖辨理同二四约诸法横
辨相入意显终既大小无妨始亦如是由不改故
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
【【解】释略示云
横竖者始因终果相望名竖依正大小相对名横
意显者以终显始以果显因也。】
931-E¶ 第 480a 页 X56-0480.png

「△二故净下广示。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
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
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
【【解】广示八句依正
问出初二句先土次身次二句先身次土次二句
又先土次身相由而来顺文义便亦由身土体一
趣举无在尘身法身量同者如云一尘之身咸与
理等广狭约土胜劣约身。】

「【钞】文有八句初二句双举依正同居等三土传作
净秽地狱等十界身迭分胜劣次尘身下二句双
示依正体性一微尘身一微尘国各具三千体遍
法界彼彼身土亦复如是三是则下二句明遍摄
一切刹趣一刹一切身趣一身文虽刹身各摄意
必依正互收四广狭下二句结妙三千无碍出生
无尽不可心思不可口议如是融相今古常然迷
悟不改。」
【【解】释尘身二句示依正体性文云法身寂
光故也文虽各摄可见意必互收即一切刹趣一
身一切身趣一刹此明事用相摄。】

「△二若非下明理显以观为功二初克彰观行之
功。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钞】性具三千若体若用本空假中常自相摄微尘
本含法界芥子常纳须弥无始无明强生隔碍顺
性修观即空假中则自在体用显现成就性本空
931-E¶ 第 480b 页 X56-0480.png
假中性净解脱也修成空假中实慧解脱也起用
空假中方便净解脱也虽是修二性一以皆空假
中故则成合义。」
【【解】释观行之功先明性具体用众
生心性圆具三千有体有用法身般若为体解脱
为用性具三德本空假中故三千体用互相融摄
性本常然因理本融不二天真之谓也尘含芥纳
即大小无妨刹身遍摄不思议解脱妙用微尘芥
子体量虽微法界须弥体量虽大事用三千同一
体性相入无妨如是融相本来自尔故云本含常
纳也理虽本然融相未显者由迷情强隔故云无
始无明等若能全性起修此用方显故云顺性等
顺性修观即空假中释初句自在体用显现成就
释次句成兹者指前大小无妨依正何别刹身遍
摄果用自在也性本下以离释合性具三千本空
假中本含法界常纳须弥即性净解脱也顺性修
观实慧解脱自在体用成兹方便净也以證理起
用二修对一性说既皆空假中乃合九为三之义
非教道所诠修二性一故云则成合义彰圆诠也
文明自在用三解脱中即方便净方便必由实慧
与真性合方能起用故约三脱明之。】

「△二如是下结示生佛一致。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钞】既解修成全是本具即知迷悟体用不二波湿
无殊之譬于兹更明我心为此生佛为彼缘起为
931-E¶ 第 480c 页 X56-0480.png
事性具为理彼此三千理同不隔遂令缘起互入
无妨依正不二斯之谓欤。」
【【解】释生佛一致既解修
全性具指前果用修成因德本具即知迷悟体用
不二释初句也须知果悟因迷体用无二染净门
明因果染净二用皆全体起喻波湿皆无殊今云
迷悟体用不二此譬愈彰明矣我心下释次句谓
心佛众生三千理同本无隔异遂令事用十界缘
起诸法互融互入皆无妨碍故云依正不二也。】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二门三初标。

七自他不二门者(感通)

【钞】染净依正及以此门都为感应神通而立且即
染之净依正必融即是神通及以能应既由巳辨
须名为自唯未论感感即他机虽分自他同在一
念故上文云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巳心生佛宁
乖一念佛法众生法皆名为他而各具生佛若巳
生佛显则与他佛生佛同俱为能化唯他众生生
佛而为所化既同一念自他岂殊故名不二依此
观察能成二妙复名为门。」
【【解】释标文三初释自他
虽分下释不二依此下释门释自他中初明依妙
立门上云五六七从感应神通立名即染下以三
门对通应即染之净谓果后净用染心巳具既是
净用依正必融故前二门即是通应名自今论所
化之机名他上云自他不二方兼于感(文)起应现
931-E¶ 第 481a 页 X56-0481.png
通从因至果必自修證故云巳辨释不二中初二
句略示次引上文證先引次佛法下释自心为巳
生佛为他各具三千故云生佛三千不出生佛故
也巳生佛显等者自心所具三千果用彰显则与
诸佛所具三千并属能应即自也九界众生所具
生佛为所化机即他也既同居一念故名不二能
成感应神通二妙也。】

「△二随机下释二初示感应之体本同二初约法
示三初约一性明自他。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
自即益他。

【钞】證果之后不动而应众机普益既非谋作皆由
性同因果验之灼然不二。」
【【解】释一性明自他不动
而应故曰无谋一身湛然安住无量身百界作佛
全真起应故曰不动皆由自他同一性故一性具
足自他因也至果益他果也故云因果验之。】

「△二如理下约三千明感应。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
物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界界转
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钞】先以三谛例自他本同三千既即空假中乃三
德三谛之三千也自行即净秽亡泯无不空中利
他则帝网交罗三千皆假三谛既即三是一自他
则分而不分然今所辨自他俱在妙假以能化所
931-E¶ 第 481b 页 X56-0481.png
化皆三千故欲约三谛论不二故且对空中辨之
妙假尚不离空中一假岂应隔异问前修外观既
当自行但列空中与今符合何苦责之答往时不
解境观之徒据此等文妄有除削何者此约三千
以明空中巳具不思议假况复利他之观初心岂
可不修不修则何名摩诃萨秪为假观始行须修
方得感应同居一念自他不二据兹而立如何却
云自行无假又若自行唯修空中内观岂非自行
何故言即空假中耶物机等者正明自他各具三
千细辨故三千总论故十界转现互生即无记化
化化复作化也依正皆尔应必对感机岂不然一
念从事寂光约理二必相即故互举尔。」
【【解】释三千
明感应先以三谛例自他本同中三节初约三谛
分自他例不二然今下就一假明自他显不二问
前下对谬说明自行修假观三德三谛三千者桐
洲云三谛是所依体故云天然之性德也三德是
所显常乐我净故云果德欲显三千因果理同故
云理性三德三谛三千也一师云以三千即空假
中故乃约三德三谛以明之何者三德之三千法
法皆常乐我净故三谛之三千法法皆圆融自在
故德显修成谛约性具故荆溪云德若无谛德无
所依谛若无德谛不能显故以修成之德显于理
性之谛(文)愚谓此句正释理性三德三谛三千以
此三千一一即空假中故名三德三谛三千也三
931-E¶ 第 481c 页 X56-0481.png
千自即三谛何名三德三谛耶盖圆诠三谛体是
三德不纵不横一一互具三千即空三皆能破三
千即假三皆建立三千即中三皆绝待不同别人
不知三谛体是三德故三谛隔历非纵即横故云
三千既即空假中乃三德三谛之三千也别行玄
记上云以三千法皆因缘生是故一一即空假中
三谛互具非纵非横故荆溪云三德三谛三千下
卷云若观心空理事三千无不空也观心假中理
事三千无不假中观三千空空即三观三皆能破
故总言空观三千假假即三观以皆立故故总言
假观三千中中即三观皆绝待故故总言中此乃
三德三千故也但以别人不知三谛体是三德不
纵不横一一互具(文)理性者就迷说也自行空中
利他假观同染净门能显妙观照故三千恒具遮
故法尔空中此自行利他对下自他并属于自
即初心所修妙假名利他行且属于自此二句分
释三谛次三谛下以三谛明自他上句明三谛下
句例自他圆融三谛体一互融故云即三是一虽
分自他只一三谛故分而不分岂非自他本同然
今下取次文意能应不出十界物机不出三千即
能化为自所化为他于三谛中俱属妙假以能所
皆三千释上自他俱在假义欲约下明今以三谛
例自他意欲约三谛以论不二故暂对空中明之
三谛既即例显自他本同故云自行唯空中也妙
931-E¶ 第 482a 页 X56-0482.png
假下二句初句明三谛尚即三是一次句明自他
既同一假岂应分二然妙假一假其体是一但上
句约三谛故对空中而言妙假下句约自他同一
妙假故云一假也料拣中以自行唯在空中合前
外观即空即中作难答中明旧人昧旨妄自除削
何者下释出自行有假三千明空中即文云利他
三千赴物故云巳具况复下明初心须修假观意
摩诃翻大萨埵名心不修利他之行何名大道心
耶由是而知初心修起教观何所疑哉秪为下明
修假观功能正由始行须修至果乃感应同居一
念自他俱在妙假故云据兹而立又若下以内观
例显正明等者今文所辨正明自他同一三千以
明不二先以三谛例显未是正意故云且对今明
自他各具三千故曰正明虽云各具只一三千也
依正皆尔者界界是正土土是依无记化化禅是
果上所證属能应也所化之机虽未彰显全体本
具故云机岂不然果地融通并由理具故也尘说
刹说即依报也事理相即是故互举亦可云界界
转现不出遮那土土互生不出伽耶。】

「△三众生下约俱具明道交。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应遍机遍欣赴不差。」
【【解】俱具明道交者生佛俱具三
千妙道交感也众生在迷故云理具诸佛果成故
云理满三千理同故感应相收机应咸遍机欣应
931-E¶ 第 482b 页 X56-0482.png
赴毫发不差也。】

「【钞】既三无差别则感应相收众生感心中他佛诸
佛应心中他生不然岂能一念皆令解脱邪。

△二不然下约喻示二初顺喻。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解】顺喻谓若不尔者何能如明镜当台无心现像
形对像生形喻机扣像喻应赴理之与性即生佛
各具三千也。】

「【钞】诸佛三千即现像之理众生三千即生像之性
若不然者不能即感即应非任运化也。

△二若一下反喻。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
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钞】以鉴净形对无不现之理而反显之意云若不
现者可言鉴理有穷形事不通也诸佛悟理众生
在事三千理满若一机扣之不应则可云三千互
阙既无此理则前义善成仍释伏疑何故众生多
不见佛故云若与鉴隔则容有是理即障重机生
名与鉴隔机成名对若其对者终无不现然未通
字必误合云不通纵移于下句语稍不便智者详
之。」
【【解】释反喻初释出反喻意以鉴等者以由果满
机扣无不应之理而反显之故云若一形对等诸
佛悟理故云镜理众生在事故云形事三千下以
法合喻三千理满合镜净机扣不应合形对不能
931-E¶ 第 482c 页 X56-0482.png
现像三千互缺合有穷不通互缺者佛缺三千则
不能应生缺三千则不能感既无此理者谓无果
满机扣不应之理则前俱具道交之义善成签若
与下释伏疑应疑云理满机扣无不应者何故众
生多不见佛故约喻释云若与镜隔容有是理钞
以法释镜隔众生三障厚重道机未熟如临镜背
视名与镜隔则像不现有是理也无有形对不像
此句显出正义镜明常存物来斯现临镜背视非
镜咎也三千理满无有机扣而不应者矣未通必
误者珠指云若形对不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未
通与镜隔容有是理(文)。】

「△二若镜下明观行之功方显二初带喻彰用匪
功成者。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以喻观法大旨可知。」
【【解】科带喻彰用匪功成者带前
镜像之喻彰用全性具非由观行功成然总科云
观行之功方显今云何匪功成耶须知总科虽尔
今科意彰果由因具以性夺修故匪观行功成即
文云现像非磨也。】

「【钞】故知心鉴本明三千之像本具对物未能现者
盖三惑之尘所遮去尘虽缘了之功现像乃全由
性具此中正明观心发用他云由机现像其义天
隔观法大旨者非唯此中诸门皆尔但在此说为
便耳。」
【【解】释喻文以法参合先明理具众生心体如
931-E¶ 第 483a 页 X56-0483.png
大圆镜本来明净三千妙用具足无亏镜未现像
因尘所遮譬机扣不能应由惑尘所障去尘由磨
譬惑破由修缘了之功者了是正观缘是助道去
三惑尘全由观行之功也现像非磨者果用若显
普现色身全由性具非关修观若非性具何名无
谋之应他云等者珠指云镜明实由磨力像现自
因形生此辨修观故性明机感故应赴(文)钞主谓
今科正明由观心故显发应用现十界像若云由
机现像乃前科意故云天隔诸门皆尔者点签文
意十门皆为观心而设岂独于此明之盖逐便尔
文出此中义遍初后也。】

「△二应知下就法明发由观合。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复由缘了
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
所。」
【【解】科云就法明发由观合者上约喻彰修德无功
故云非磨今就法明理显由观理虽具足指前科
意谓能化之自所化之他理体本具故喻非磨然
必凭藉观行为利他功复由等者修既称性不同
别修故云一合方能等者修观功成故果用自在
也非二物相合须知此合是即义也妙宗云荆溪
有时以合释即正引今文。】

「【钞】虽由缘了须拣前三称性圆修方名一合功成
用显设化无方。」
【【解】须拣前三者别行玄记上云藏
通义立全乖性种别教虽有初心别修唯有圆教
931-E¶ 第 483b 页 X56-0483.png
修性不二虽云皆具须辨此殊(文)。】

「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三初标者。

八三业不二门者。」
【【解】诸门皆以二法而论不二此门
以三业明不二者以色心束之虽三而二身口是
色意业是心故文云心色一如岂非不二钞云示
诸三业即开三教九界三业即圆佛三轮故云不
二钞云诸身尚即三业岂分文中融身说是诸身
尚即会三轮即三业岂分。】

「【钞】果后逗机示诸三业四时三教谓有差殊今经
开之唯圆法体诸身尚即三业岂分故名不二亦
就心法示也。」
【【解】释标文初释三业今经下释不二
亦就下释门此门唯在能应故云果后逗机等亦
是圣人变化权造故云示也十界三业是故云诸
四时三教有差者法华以前各各身各各口各各
说故今经开之即向身是圆常之身向法是圆法
故云唯圆法体诸身尚即者法华以前三佛离明
来至今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诸身尚即一身示
诸三业岂异。】

「△二于化下释二初明所显果用二初约对机显
逗会无差二初示三轮不同
于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鉴机
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解】于化等者总科云
逗会无差谓果人三业随机逗会毫发无差虽曰
931-E¶ 第 483c 页 X56-0483.png
无差未论不二故子科云不同与复殊也事分者
果后化他故约事用分于三密理则不异物理者
物机道理也。】

「【钞】三皆秘妙非下地知故名为密能转摧碾复名
为轮转巳示他摧他惑业称机示现毫发不差。」
【【解】
初释密义次释轮义后二句总结逗会无差三皆
秘妙者大术在于世尊等觉巳还所不能测故云
下地辅行释轮义云如轮王宝能坏能安(文)运载
名安摧碾名坏今约能转摧碾二义转巳所證以
示众生是能转义如三转中云示转也摧碾众生
烦惑结业是摧碾义。】

「△二在身下明真应复殊。

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

【钞】说三权法皆是应身若闻圆乘必见法佛别纵
睹报犹是修成圆见应身皆唯本具仍约四味权
实未会真应且分。」
【【解】释真应复殊先约遍圆相对
约真应分三教是应圆乘是法法即真身也次约
遍圆相对拣修性藏通现劣故但是应别睹胜身
名为他报夺而言之只云胜应与而言之故云别
纵睹报既不谈具犹是修成圆人了知三身本具
全性而发故见应用指修即性亦名法身诸文以
身对教则生应报法对藏通别圆此从增胜而说
仍约下正释文意约未开说一往分于真应故云
复殊也。】
931-E¶ 第 484a 页 X56-0484.png

「△二约称理明卷舒自在二初融身说。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
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解】科云融身说者应身即法身三乘皆佛道也即
是法身者大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同今经微
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二经同味故得用之皆成
佛道者方便品广开中数云皆巳成佛道应无垂
(应字平声)谁施三乘者一开之后无所间然岂有应
身垂世说三乘法之异耶似废权义。】

「【钞】问此中法身说佛道邪馀文何故不许法身有
说答盖华严宗独谓我经是遮那说馀经皆是释
迦所说故今家会之遮那乃是释迦异名纵胜劣
有殊而说必是应法定无说若相即者法全是应
无说即说应全是法说即无说今云法身者非离
应之法故经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等若论
即者凡说圆教皆即法身何独华严但彼隔小故
现胜身乃报身像而即法身今经开权故于应身
即法身也问现住灵山岂不垂世答身既即法土
非寂光耶故施开废会身土咸然。」
【【解】问意者今文
法身说圆教佛道因何诸文不许法身有说答中
先示不许法身说法之由盖新译华严谓是毗卢
遮那所说弘彼宗者有此谓也妙乐破云近代翻
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良由不分遮那属法能说
教主是卢舍那乃他报身亦名胜应所以真应之
931-E¶ 第 484b 页 X56-0484.png
二法报应之三皆莫能辨故今下以义定判遮那
是异名者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今家
会意以五时教主只一释迦云遮那说华严即是
释迦异名也若三身相对而论离义者说必是应
法定无说若相即下约三身相即而说妙记云故
存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
俱说俱不说若伹从理非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
说即说说即无说(文)报通二义者自报无说他报
有说此三身俱存即前三身相对说必是应法定
无说相即中云俱说等者法即报应故俱说报应
即法故俱不说若但从理双非义者理非说默故
也事理相对者谓相对论即正同今文相即义也
法既即应全是应身故无说即说应既即法全是
法身故说即无说今云即是法身乃应全是法故
云非离应之法既说佛道乃说即无说也引妙经
證应身即法若论下通示诸经中圆皆是应身即
法斥他何独华严是法身说但彼下辨二处教主
即法有异华严隔小于彼初分永无声闻既说别
圆被别机故现起尊特亦名他报亦名胜应被圆
机故乃即法身今经开权故指劣应即法身也故
云一尘之身咸与理等况丈六之质非法身耶次
问意者文云法身佛道无应身垂世施三乘法者
经云常在灵鹫山岂非应身垂世耶答意者应既
即法伽耶岂非常寂故施则身分胜劣土有净秽
931-E¶ 第 484c 页 X56-0484.png
开则无非遮那寂光开巳无权义当于废故云应
无垂世谁施三乘会即开之异名身土咸然者岂
开身而不开土耶。】

「△二身尚下会三轮。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
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钞】虽知权实相冥真应互即傥三业尚殊则色心
不泯故会身说令知身口本融以二等意使色心
不二方名即应见法不动而施灵山见闻无不尔
也。」
【【解】释会三轮权实相冥真应互即指上巳融身
说三业尚殊色心不泯明今须会三轮故会身说
令知身口本融释身尚非身说必非说以二等意
使色心不二释身口平等等彼意轮身口是色意
轮是心心色一如即三业不二不谋而化者鉴机
名谋现通说法名化以性夺修故云不谋常冥至
极者心常契于极理称物施为谓称彼物机现身
说法或权或实若胜若劣也灵山见闻者法华开
显见佛闻法无非遮那咸是佛乘故云无不尔也
不动而施正示常冥至极称物施为义。】

「△二岂非下明能显观体三初结指心因。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钞】指上果人三业真应互融虽即难思岂过百界
百界融泯全在我心因心若无果须造作若信因
931-E¶ 第 485a 页 X56-0485.png
果相称方知三密有本他云信下无因果字有亦
未多令义易显故须在之。」
【【解】结指心因指上下释
初四句指上果人三轮不思议化真应互融权实
相即不出百界三业全心本具因心下释果用无
亏因必称果签则以果无亏验因本具钞则以因
元具显果无作果地融通并由理具以果验因并
由理具方有事用以因显果二文互映乃见因果
相称也他云等者珠指云有别行本于若信下有
因果二字盖后人昧此文意辄加耳今文自是指
上文云若信上百界一念三业之因方知三密有
本故文便举百界等以释成岂非正由因理本具
也何得云信因果耶(文)。】

「△二百界下观成用显。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
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钞】百界一念本空假中须顺性三以成修德修性
一合果用乃彰遂使色声传生百界岂无记化化
禅不即阴发耶。」
【【解】释观成用显上既结指果上三
密因心本具巳有其本故云百界三业本空假中
即性德三谛也须顺下正示文中俱空假中圆人
全性起修故须顺性修观即全性德三谛成顺修
三观修性一合即观成果用乃彰是用显故使称
适机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言音无不百界等即
色声传生百界化复作化故云传生妙玄六云不
931-E¶ 第 485b 页 X56-0485.png
别作意故云无记化复作化故云化化(文)果上所
證全由阴妄心中显发。】

「△三故一下染体本妙。

故一念凡心巳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
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钞】三密相海本理遮那心尘皆具例彼生佛名三
无差既云一念凡心那作非因果释。」
【【解】释染体本
妙三密相海是应本理遮那是真心尘染体皆具
故云本妙以心例佛以佛例生事用难分迷悟之
殊三千理体元无差别既云下因便斥谬心非因
果又既云一尘遮那那云无情无性。】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三初标。

九权实不二门者(说)

【钞】权是九界七方便实则佛法圆乘四等未会权
实不融此经开之皆称秘妙故云不二。」
【【解】释标文
初释权实此经下释不二九界七方便者辅行云
人天二乘三教菩萨别取教道地前位也妙乐六
云七望于九但除四趣离开菩萨以子义通故世
间从九结缘义局故方便唯七第五云照九界机
说七方便者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令
入实人法七九故立总言九界从自分立名方便
从进趣为称又九界从物机立名方便从化主受
称总举不同故云七九(文)佛法圆乘佛法指人圆
931-E¶ 第 485c 页 X56-0485.png
乘指法以佛对九圆乘对方便此经下今开法用
能通无非秘妙。】

「△二平等下释三初明等鉴由理融。

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
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钞】权实优劣不名平等实不融权复非于大故法
法皆妙一一互收常如是知即名平等大慧此之
大慧虽由果證凡心本然故但观心此慧自发。」
【【解】
释明等鉴由理融初释平等大慧法法下释法界
常如下释常鉴果證此理故能常鉴虽是果證全
由理性权实本融亦由者从上门来非唯三密全
在凡心果證大慧亦由理性故云凡心本然不可
分别任运常然即权实理本不二既百界一念故
但观心则大慧自发璎珞云诸佛菩萨以大方便
平等大慧照诸法界(文)。】

「△二至果下遍逗由心證。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
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
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解】至果遍逗群机乃由契本一
理理体则权实双非赴机则权实双照如前者指
三业门意轮鉴机二轮设化三业能说既居一念
权实所说任运无乖无乖即不二也全双非体起
双照用名不动而施权实即非权实岂应隔异方
名权实不二也。】
931-E¶ 第 486a 页 X56-0486.png

「【钞】證果之后于体内不分之权实而被机分隔说
之既理元不分故此经称理而会如是施会自在
者由契本因因本若隔果那得融若欲契之但观
一念。」
【【解】證果下释至果巳下三句体内不分即双
非体分隔说之即而权而实也称理而会故名不
二即签云岂隔异也施会自在是至果逗机因契
合本因一理故尔若因隔果融则本无今有圆顿
行者晓果从因欲契果融须观阴识。】

「△三对说下结示归理一。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
权实冥合。」
【【解】三业是能说权实是所说二必相由故
前门云在法分于权实今云在身则以真应为名
三业理同能说三业既理同所说权实必冥合故
此权实以上门成。】

「【钞】如文。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三初标者。

十受润不二门者(眷利)

【钞】从喻立也能受者即三草二木七方便众生能
润者即大云注雨即前四时三教今经开之唯一
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名为不二观巳心地
三千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则念念受润常沾妙益
依此为门则成二妙。」
【【解】释标文初释受润谓能受
能润也法喻参合草木是譬方便是法云雨是譬
931-E¶ 第 486b 页 X56-0486.png
时教是法如来大云注诸教雨今经下释不二今
经开显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观巳下取当门地
雨无殊科文帖释门义三千圆理生佛无殊常沾
合受妙益合润此门从眷属利益立名故以此为
能通则成就二妙也。】

「△二物理下释三初明权实本圆熏修如幻二初
由具可熏。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
理常平等遇时成习行愿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

【【解】物理等有物机道理本具权实妙体即所熏也
或为权机或为实机并由无始熏习有殊即能熏
也权实由熏习者谓为权为实由能熏殊理常平
等者所熏之理本无二相故云平等遇时等者值
遇时节因缘成其所习加其行愿相资故有权实
之机出由具可熏义性具权实即是本因熏亦徒
设者谓内无种外缘无功即徒设也辅行五中云
自行由观染因缘生化他则以净因缘生自他相
对则以染净因缘和合而生又自行染有内有外
内谓无明外谓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故观所
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常熏内具(文)
文有能熏所熏及权实义无明是权真如是实内
具是所化他是能。】

「【钞】如文。

△二因熏可发。
931-E¶ 第 486c 页 X56-0486.png

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
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钞】岂唯权实相冥抑亦感应体一性本圆具偏发
由熏以性夺修故修如幻平等法界佛不度生不
分而分暂立感应欣赴本虚故皆如幻然此尚非
但理随缘之幻岂同缘生无体之幻邪今明各具
本融暂分如幻能知此者方是圆乘。」
【【解】释因熏可
发初二句约理体平等总贯下文谓不但所熏权
实体本冥合即非由性殊亦乃机感应赴其体常
一即感应皆幻也性本下释遇熏下二句权实性
体本来圆具释非由性殊权实偏发良由熏习不
同释遇熏自异签谓权实体性虽等必藉幻修显
发钞释云以性夺修修德无功故名为幻平等下
释机感应赴皆幻即感应体一佛是能应生是能
感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即感应一致理不可
分不分而分故云暂立机欣应赴本无实义故皆
如幻然此下拣非幻名虽通幻义永异今明以性
夺修尚非别教随缘之幻岂同通教体空幻耶今
是感应各具权实本融暂分感应故名如幻能知
以性夺修之幻方是圆妙一乘也签能应所化并
非权实总结感应如幻。】

「△二然由下明生佛一际欣赴不偏。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
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931-E¶ 第 487a 页 X56-0487.png

【【解】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如前生具三千能感
佛亦等者佛由三千理满能应。】

「【钞】若圆理无偏感应一致故一尘应色无非法身
自他所依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也。」

【【解】生佛皆具故圆理无偏由俱具故成机为应岂
非一致一尘下释身土无偏等一尘之身咸与理
等故云无非法身身无偏也自他不逾秘藏土无
偏也三德秘藏即常寂光依报色香无非中道同
常寂光正报根尘若起若对无非法界四明自约
色香中道起对法界帖释后二句为者是也。】

「△三故知下明地雨无殊利益平等。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
权实益等。

【钞】四微约喻即一地所生权实约法即一雨所润
凡地三千无隔随一念以俱圆佛地三千既融随
一应而尽具况生感心中之佛佛应心中之生感
应之体尚同权实之益何别故云但化菩萨不为
二乘其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方名受润不二。」
【【解】
利益平等中四微谓色香味触对四大得名四大
为四微所造金錍云草木与地四微何殊彼明法
华开显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正同今文一雨所
润正明益等一地实相也一雨佛乘也初四微下
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凡地下释故知三千至三
千不殊众生三千既在因迷约一念而圆具诸佛
931-E¶ 第 487b 页 X56-0487.png
三千既巳果满随一应以遍收况生下以感应体
同况权实益等生佛同一三千感应一致人分凡
圣其体尚同法唯圣说所益何别引證二文皆明
益等但化等是能润其有下是能受故结云受润
不二。】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三是故下结文示意三初明十门通理贯体无
殊二初约十门明理一。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
始终理一。」
【【解】三结摄重示初明十门通贯理体无殊
钞曰门门皆显三千即空假中即其义也初约十
门明理一门为能通妙为所通能通之门既显三
千三谛则所通之妙始终理一故次科约十妙释
成理一也。】

「【钞】门门皆显三千即空假中十门既然十妙亦尔
故云通入及理一也。

△二如境下约十妙释理一。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
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
法秪是證彼三理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钞】性德三千即空假中名为境三境能发智照此
三千即空假中故名智三智能导行契此三千即
空假中名为行三此是修中论九九秖是三一一
具三开合无碍功成历位虽有浅深三九圆融未
931-E¶ 第 487c 页 X56-0487.png
始差别三九究尽等彼三千即空假中名为三法
由空假中方能起用他机因果亦复如然故十章
始终皆得称妙。」
【【解】释十妙理一境是理境故签云
本来具三钞约性德三千三谛而释签云依理生
解即依于理境而起智解全由性起故云依理签
伹云智行钞以性例修作离义释即是从境三起
智三从智三起行三也钞云境能发智照此等者
即以妙智照于妙境此字指性德三千三谛也签
智解导行行解契理即从智起行钞云智能导行
契此性德名为行三正是住前三法生起次第义
也前钞文云修二性一以修例性而言乃合九为
三故今约修中论九而释虽兼性三咸为所发故
云修九此是下指上境智行明三九离合之义圆
融自在故云无碍签云三法等者境智行三修性
符合圆融互具即三而一故不异即一而三故而
异约位位理同故云假立设位拣滥免增上慢功
成下释假立浅深三九离合遍通诸位故云未始
差别三九下释三法只是證彼理三唯佛究尽究
尽此也等彼之言与前等彼百界义同即称性而
證也巳明前五下之五章指后五妙由證三法方
能起用故钞云由空假中由等彼三千即空假中
也签文通总而言故云五章起用其实神通说法
及以能应故前云应等三妙是用感及眷属既获
利益必合从因至果还起利他之用故云他机亦
931-E¶ 第 488a 页 X56-0488.png
然故十下结始自理境终至利益皆得称妙者只
由皆全此三千三谛故也。】

「△二既是下明一念包融观行可识三初明一念
境观之功。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解】科云一念境
观之功者初是一念性德三千三谛是境修德三
千三谛为观成故有用是境观之功。】

「【钞】此上十门十妙摄法虽广同在凡夫刹那一念
三千世间即空假中性三为境修三为观成则是
果用则化他若不摄归心法焉能成办自他是故
指要其功莫大。」
【【解】此上等者指前二科摄法虽广
即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在一念者正明今意三
千等者只一三千在性名境全性起修为观成是
果成用即化他若不下反显以此门妙摄归一念
方能成就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是故下结示一念
境观之功。】

「△二若了下明心法摄成之要。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钞】言非遥者一念三千总摄故非遥一心三观易
成故非遥。」
【【解】科心法摄成之要者念即心法即总
摄易成非遥即要也久本近迹之别不出三千一
念总摄故云非遥此约解释生佛高广初心难观
从近而示就一心修三观易成故云非遥约行释也。】

「△三故重下明重述观行易明。
931-E¶ 第 488b 页 X56-0488.png

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钞】将彼十妙无边法相摄作十门不离一念令修
观者可识作者再三显示何以迷之。」
【【解】释重述观
行易明中无边法相摄作十门即以略显广不离
一念即以易通难。】

「△三首题下明得意符文总别无异。

首题既尔览别为总符文可知。

【钞】此之十门虽在迹门之后仍例本门复将释名
例馀四章故知五义释题尽备故云既尔此既一
部都名必览三分诸品别相而立既得总意令将
此总符彼别文故云可知欲销一部文文句句皆
须预知绝待之意无不入心成乎观行傥迷兹旨
销彼别文何能显妙乎问他云释名是总三章是
别名中具三即览别为总将此四章符教相文则
可知也今以首题为总经文为别据何所出答名
总三别少分可然以教相为符文全不允当况馀
四章前文巳例不须更示今依记文云所以释题
不可率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岂非以题为总以
文为别问观心既非此部正意何故十门皆约观
释岂作者特违部意邪答文初既云观心乃是教
行枢机信非闲缓之义但为妙义难解故部中判
教生解义强观且旁示然部之妙旨乃摩诃止观
之大体也何者若非三千空假中何能顿止三惑
圆观三谛故义例云唯依本迹显实应知止观用
931-E¶ 第 488c 页 X56-0488.png
此妙义为能止能观盖不思议境即观故三障四
魔为所止所观也故千如妙旨玄文广约众生法
示之文句广约佛法明之此十门欲与止观同成
观体皆专约心法说之所以节节云一念或心性
刹那等也故总结文云令观行可识前文云则彼
此昭著法华行成又云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应
知前四门为十乘观体后六门为起教观体也大
部既教广观略此文乃行正解旁互相显映方进
初心岂重述十门但销名相而巳愿诸闻见如理
思修云尔。」
【【解】释得意符文有正释料简又最后问
答料简述作初释首题既尔此既下释览别为总
符文可知欲消下示意一部别文文文之下通结
妙名句句之间咸具体等皆须预知开显三千大
纲绝待妙意此是妙解入心成观即此绝待之义
为观体乃成妙行此是点示消经之法令显妙旨
问他云等者引珠指谬说并今正意为难答中先
出他义之非今依下示今义有据妙乐第一记文
也别释别文次料拣述作问中云观心非正意者
玄文教正观傍故今之十门皆约观云而明将非
与部旨相违耶答意者此文末上既云观心是教
行枢机信知十门正意观心为要然玄文教正观
傍由妙义难解正明五重玄义出诸教上故生解
义强傍论观法然须了知部中开显绝待妙旨是
止观十乘观体前文云用此绝待之义为观体者
931-E¶ 第 489a 页 X56-0489.png
方譬日光不与暗共何者下徵释义例之文上卷
亦引止观既依今经本迹开显妙旨即以三千为
观体也三千三谛是不思议境用此为能观是即
境立观三障四魔不出所观阴等十境两重能所
蕴在其中故千下以三法歒对三部明此十门与
止观观体是同千如妙旨者玄句从略伹明千如
止观明观广说三千玄约众生法者文释法字先
约五差判权实谓四趣人天二乘菩萨佛前四属
权后一属实次约四类释法相以菩萨佛菩提器
同共为一类文句约佛法者玄文释佛法指云是
事可知无劳广说至方便品更当明之故文句方
便品约四义释初约十界释次约佛界释三约离
合释四约诸位释记云明理遍摄约十界释明自
證极约佛界释明佛化用约离合释明三德遍约
诸位释问止观专明观法约心法说其义易明何
故玄文约众生法文句约佛法耶答玄约众生有
乎二义一者玄文一往通论因果十界并名众生
佛名无上众生欲明千如义便故也二者五章释
题顺约行次第必约众生起行义便故也文句释
经别文经初命章谈诸法实相十如是法是法华
权实正体既云唯佛究尽故顺经文就佛法义便
故也所以四释中后之三释皆属于佛此十门为
成就玄文十妙部中观既略示荆溪重述十门皆
约心说盖欲与止观同成观体故也止观正明观
931-E¶ 第 489b 页 X56-0489.png
法故于正修委明乘境玄文虽立观心未暇委明
荆溪作此十门结归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即十乘
观法之大体意令修观行者随闻事相法相不须
远寻止观即于十门便可修习述作大意岂过于
此同成观体义稍难明切宜详究互相显映者以
此文之行正显大部之观略以大部之教广显此
文之解傍不二门云本文巳广引文證此下但直
申一理钞云重述十门岂但消名相而巳此以教
广显于解傍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辨十观列名
而巳玄文观略也然今十门皆为观心而设故不
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总结文
云令观行可识十门行正也愿诸下钞主总结劝
修也。】

「【钞】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终)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下末(终)
931-E¶ 第 489c 页 X56-0489.png
* No. 931-E
合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跋

从法华出玄义从玄义出释签从释签出指要钞从
钞出详解盖以言诠言凡五转关矣然非以水浇乳
实添膏益明耳幽溪大师常珍重此本欲广其传以
为入台教之指南姑苏刻者十不二门与钞解各行
一使文义无断续之嫌二使学人有深思之得其意
自善但中下之根难于强记每临讲席寻对为难往
以玄师会合其文袭笥中二十年而今云石师复坚
诚劝梓大师西逝后得贤弟子继先志以启后贤台
宗中一大胜事也方今绝绪中兴圆乘盛演此册既
行凡见闻随喜者皆当与种鼓毒之缘而会者刻者
岂独下一金刚种子而巳哉客寓莲居偶睹胜事为
随喜书此。

崇顺辛未佛降生日灵江比丘广镐和南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