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31-A¶
931-A¶ 第 401b 页

* No. 931-A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引

十不二门指要钞者妙显荆溪之意善示修證之要
而无极大师所著详解消释详悉意旨精密大有功
于学者焉第其分会有未尽善者加之国本脱误尤
多则蒙学之士往往病焉(余)曩访获善本对挍一通
及窃正分会之未善者犹虑其未详不丞刻梓客秋
因本寺讲钞复细为挍订质诸老师宿衲而剞劂流
通读者诚由文辞之易晓以开发妙解则庶几此举
之务立行造修之一助乎。


元禄癸未秋八月朔旦

天台山沙门(亮润)叙于德王之圆觉室中
931-A¶ 第 401c 页 X56-0401.png

* 重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凡例(九条)


* 国本有脱误者今依明本悉雠正之其明本有疑误者于格上书某字疑某字。
* 释签及钞尝有诸本与此所合不同者亦书某字一本作某字。
* 会本每卷之首列撰人直斥二祖之讳非所以尊祖也今并删之惟存某尊者之称。
* 会本所标之释题之科既非钞科亦非解文盖分会之际欲对释文之科私添入耳今欲不滥钞科尽删去之。
* 会本不标指要述人而反标释签述人大非钞解之意今据钞解标否得当。
* 会本标钞科每科删某下数字及往往改削字句者今据原文悉补之无复一字之损伤。
* 会本数处私补结门之科理虽当有亦不可谩添今别标诸格上以便见前后应对。
* 会本分会差谬者凡三处今并改会之。
* 此番重刻务在删补会刻之增损完全各书之原文然惟释签指要有别行之可考而详解则别行亡久故今多所可疑而不得而挍證读者详焉而可也。
931-A¶ 第 402a 页 X56-0402.png
* No. 931-B
合刻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序

指要钞者开十不二门之妙钥也其语深其义邃非
利根上智曷能通之有宋可度无极大师深明一家
教观为之详解诚如执柯折薪游刃破竹矣然其本
𨤲而未合也学者病之天台云石师乃无尽大师之
高足其兄以玄师亦法门之伟人每念及之时复扼
腕乃留意参会成帙未梓行而寂云公悯兄赍志毅
然继志而梓之以公同学不亦善哉噫此解流通台
宗朗如日星矣合帙而观用志不分法华开会之大
旨则又思过且半矣得非大有功于后学欤是不可
一日少缓也丞募檀资以付剞劂氏梓成问序于余
余愧无文而直述其会刻之颠末昆仲之苦心如此
云。

崇祯辛未端阳后二日武林天台后学沙门海眼槃
谭书于报国院
931-A¶ 第 402b 页 X56-0402.png
* No. 931-C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总序

夫具妙心者人悟妙心者佛阐妙心者教释妙教者
祖祖言既玄必因门而入妙门虽辟须得要而登既
指要之可凭必详言而始解妙法莲华经者阐妙心
之至教了佛意之玄诠如来说之于八年结集堆之
以八里梵册传来犹太仓之粒粟童寿翻译如沧海
之一沤然而缩一劫为一日妙在神通藏刹海于一
尘玄由至理是则虽粒粟可以为太仓之种一沤可
以收沧海之深七佛绎经之师六万传心之旨斯言
不谬厥义可徵若夫尝一粟而众味具存见一沤而
瀛渤俱在则惟在吾天台智者大师之具足五舌五
眼乃能得之也盖大师灵山夙闻大苏妙悟纵无碍
辩称性宣扬依迹本二门开待绝二妙如来大事因
缘众生佛之知见至是殆无馀蕴矣第迹门非远十
妙难通至理虽彰妙心难悟由是荆溪开以十不二
门四明指以一念心要噫若如来之与智者可谓破
一微尘而出大千经卷荆溪之与四明可谓合大千
经卷而归一微尘则法华玄义迹门十妙十不二门
931-A¶ 第 402c 页 X56-0402.png
指要钞者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无离文字
而说解脱之秘典也惟约为博源略为详本不有钱
塘可度大师孰传四明法智精义发为详解十数万
言譬王家椒室相宅朱门非主壶者而莫识其浅深
非司阍者而莫启其阶降良遗泽于后昆流芳于末
运者也惜其未入大藏散于僧寮徒仰嘉名不获寓
目有四明延庆寺僧传慧字朗初者诗酒僧也偶于
山寺得获此书虽知井中具宝不解燃炬而观以之
进余用当清供余得之如热渴之满饮甘露饥馁之
饱饫醍醐冀登梨枣以公同志复以钞解各行艰于
寻绎命弟子正谧会合其文藏之笥中三十年矣兹
弟子正识坚诚募梓因缘辐辏大法当行垂老睹兹
颇为称快然而归功有自慧僧不无缘因即此可以
忏生平绮语截舌之𠎝释积劫曲檗灰河之罪因斯
冥益重得为僧以实语赞性具之宗慧业裂迷痴之
网并将功德普惠四生若自若他俱臻十妙是可酬
山僧流通之志与两弟子锡类之心尔。


皇明天启五年岁次乙丑仲冬天台山幽溪沙门传
灯著于四明延庆寺之罗云堂
931-A¶ 第 403a 页 X56-0403.png
* No. 931-D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



* 钞科分(二)

* 初释题(二)

* 初正释题(十)
* 二述人号(荆)
* 二释文(三)

* 初总叙立意(四)

* 初序前文立述作之意(二)

* 初叙前(二)

* 初叙教广(二)

* 初十妙意(燃)
* 二众释意(凡)
* 二叙观略(观)
* 二立意(二)

* 初重示大部意(所)
* 二正明今述意(二)

* 初为成妙解(故)
* 二为成妙行(故)
* 二例后义彰法理无殊(二)

* 初例本妙(若)
* 二例四章(况)
* 三别示妙体令解行俱成(三)

* 初指妙归心(若)
* 二示成由行(则)
* 三功成识体(则)
* 四结示立名使诠旨斯显(四)

* 初立门所由(故)
* 二出门名义(何)
* 三各自高深(一)
* 四直彰宗趣(本)
* 二列门解释○
* 三结摄重示○


* ○二列门解释(二)

* 初列门对妙(二)

* 初列门(一)
* 二对妙(是)
* 二释门旨趣(十)

* 初色心不二门(三)

* 初标(一)
* 二释(二)

* 初约诸境明总别(二)

* 初双标(且)
* 二双示(二)

* 初别(何)
* 二总(既)
* 二就理事明谛境(二)

* 初约理事明三谛(二)

* 初明理事(当)
* 二结成三谛(是)
* 二会生佛居一念(故)
* 三结(故)
* 二内外不二门(三)
931-A¶ 第 404a 页 X56-0404.png

* 初标(二)
* 二释(二)

* 初明内外境观(二)

* 初标示(凡)
* 二释相(二)

* 初明外境观相(外)
* 二明内境观相(所)
* 二明内外融泯(二)

* 初互融(是)
* 二俱泯(谁)
* 三结(此)
* 三修性不二门(三)

* 初标(三)
* 二释(二)

* 初修性双立(三)

* 初修性对论(二)

* 初直明性德(性)
* 二以修对辨(二)

* 初明相成(性)
* 二明互具(在)
* 二明逆顺相反(二)

* 初明对逆故二性并存(修)
* 二明因顺故二心俱泯(可)
* 三明离合本同(二)

* 初约法明离合相异(又)
* 二约喻明修性体同(二)
* 二修性俱立正示不二(应)
* 三结(此)
* 四因果不二门○
* 五染净不二门○
* 六依正不二门○
* 七自他不二门○
* 八三业不二门○
* 九权实不二门○
* 十受润不二门○


* ○四因果不二门(三)

* 初标(四)
* 二释(三)

* 初就圆理明因果暂存(三)

* 初明始终理一(众)
* 二明悟迷事异(二)

* 初问
* 二答
* 三明事极理亡(祇)
* 二依圆解明修證无得(二)

* 初约法明惑智之体本虚(秪)
* 二约喻明修證之功不立(二)

* 初明修證功亡(故)
* 二明德障体异(空)
* 三约圆乘明始终不二(二)

* 初翻覆对剔明体一(是)
* 二高广无减明不二(所)
* 三结(此)


* ○五染净不二门(三)

* 初标(五)
* 二释(二)

* 初明所显净法(二)

* 初染净体用理无增减(三)

* 初法(二)

* 初明染净体(若)
* 二明染净用(法)
* 二喻(浊)
931-A¶ 第 405a 页 X56-0405.png
* 三合(清)
* 二界如缘起性本圆常(二)

* 初约性德直示(故)
* 二约修成反显(故)
* 二明能显妙观(故)
* 三结(此)


* ○六依正不二门(三)

* 初标(六)
* 二释(二)

* 初明果用由因本具(三)

* 初示依正不二(二)

* 初明不二之由(巳)
* 二示不二之相(以)
* 二明因理本融(二)

* 初明三位本妙(是)
* 二示一切皆融(但)
* 三明始终无改(二)

* 初明情智局遍(然)
* 二明体用常融(二)

* 初略示(始)
* 二广示(故)
* 二明理显以观为功(二)

* 初克彰观行之功(若)
* 二结示生佛一致(如)
* 三结(此)


* ○七自他不二门(三)

* 初标(七)

* 二释(二)
* 初示感应之体本同(二)

* 初约法示(三)

* 初约一性明自他(随)
* 二约三千明感应(如)
* 三约俱具明道交(众)
* 二约喻示(二)

* 初顺喻(不)
* 二反喻(若)
* 二明观行之功方显(二)

* 初带喻彰用匪功成(若)
* 二就法明发由观合(应)
* 三结(此)


* ○八三业不二门(三)

* 初标(八)
* 二释(二)

* 初明所显果用(二)

* 初约对机显逗会无差(二)

* 初示三轮不同(于)
* 二明真应复殊(在)
* 二约称理明卷舒自在(二)

* 初融身说(二)
* 二曾三轮(身)
* 二明能显观体(三)

* 初结指心因(岂)
* 二观成用显(百)
* 三染体本妙(故)
* 三结(此)


* ○九权实不二门(三)

* 初标(九)
* 二释(三)

* 初明等鉴由理融(平)
* 二遍逗由心證(至)
931-A¶ 第 406a 页 X56-0406.png
* 三结示归理一(对)
* 三结(此)


* ○十受润不二门(三)

* 初标(十)
* 二释(三)

* 初明权实本圆薰修如幻(二)

* 初由具可薰(物)
* 二因薰可发(若)
* 二明生佛一际欣赴不偏(然)
* 三明地雨无殊利益平等(故)
* 三结(此)


* ○三结文示意(三)

* 初明十门通贯理体无殊(二)

* 初约十门明理一(是)
* 二约十妙明理一(如)
* 二明一念包容观行可识(三)

* 初明一念观境之功(既)
* 二明心法摄成之要(若)
* 三明重述观行易明(故)
* 三明得意符文总别无异(首)

十不二门指要钞科(终)
931-A¶ 第 407a 页 X56-0407.png

* 十不二门



* 本迹二十重妙


931-A¶ 第 408a 页 X56-0408.png

* 十不二门指要钞序详解
宋慈云忏主 遵式 序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指要钞序」
【【解】此题上三字是所序之正文序字是
能序之通目以别冠通故云指要钞序指要二字
本序自释钞者钞录为义西资钞序云夫疏之有
记钞盖后学之曹记录要义抄写格言以辅翼其
疏防乎传受之谬误讨寻之忽忘耳(文)序者所以
序作者之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所以序
别内外也(文)谓见墙别宅舍之浅深观序知述作
之难易又序绪也谓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
其绪绪尽方见其[𮈔]今序在初如[𮈔]之绪也(光记)。】

「【序】东山沙门遵式述」
【【解】东山即台之东掖山能仁
寺忏主云东掖山者盖予幼岁受经之所时年传
法之地也忏主族姓叶氏台之宁海人其母乞灵
于观音大士梦一美女授以明珠咽之生师七月
能从母称观音名十八祝发二十纳戒初住宝云
931-A¶ 第 408b 页 X56-0408.png
终于天竺与法智同禀学于宝通云师指要既成
乃为述序发明述作之功沙门如常释述者礼云
述者之谓明作者之谓圣今云述者盖谦词耳语
云述而不作。】

「【序】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诸祖既往玄化几息时不
可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
【【解】通叙教法兴衰在人
通指佛法以为大教妙玄总序云大法东渐签云
通指佛教以为大法(文)此对西土外道此方儒教
约内外而分大小隆盛也夷平也文选云道有隆
(文)即兴衰之义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文)
在也谓教法兴衰在人得人则兴失人则亡礼云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文)诸祖者通指荆溪巳前诸祖在世教法
盛行诸祖既往则幽玄之化几近于息灭矣文选
云仲氏既往玄化几息系辞曰易不可见乾坤或
几乎息矣(文)替废也间世即名德间生于世孟子
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文)以时
节不可久废不远而复必有间生者出兴于世荷
负斯道四明塔铭云天欲久其道世必生有人(文)
间世者谁故出其人。】

「【序】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之伟人也。」
【【解】别叙
传弘之德四明乃庆元府南面山名有峰最高四
穴在上每澄霁望之如户牗相传谓之石窗谓四
畔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人尊其道故以处
931-A¶ 第 408c 页 X56-0408.png
名人传转也以巳之道转以授人导师者法华云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文)尊者上字讳知下字讳礼
二名不偏讳故称下字公者尊之称也伟大也谓
奇伟卓绝一家教观赖师中兴故称伟人此且总
叹。】

「【序】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
性者乎。」
【【解】童子即太和未散之时幼稚之称尔雅
云人未冠曰童礼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
(文)弱冠巳前皆名童子尊者七岁属母丧为报
鞠育急于出家从里中大平兴国寺洪选为弟子
即童时也受经思义虽不见所出尊者之母既梦
梵僧遗童子曰此佛子罗睺罗从而有孕初出家
时从师受经必能思义忏主与师同门必知其事
天机特发者天然之机挺特而发庄子云其嗜欲
深其天机浅(文)不曰即岂非之谓语云生而知之
者上也今借用以拟本有性德宿习开发义似生
知止观统例云生而知之者盖性德也学而知之
者天机深也。】

「【序】及进具禀学于宝云通师初预法席厥父梦其
跪于师前师执瓶水注于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
谷于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
闻师谓之曰子于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逮师
始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于左臂而行。」
【【解】叙师资
授受自行化他事匪偶然故有奇相形于梦寐预
931-A¶ 第 409a 页 X56-0409.png
表彰焉进具谓进受具戒禀学者按实录曰十五
受具戒专探律部二十从宝云学天台教(文)通师
本高丽君族壮游中国当晋天福年间见螺溪寂
法师了天台宗旨会漕使顾公舍宅为寺以为传
道之所即宝云寺也初预者预厕也入也初入宝
云师轮下其父之梦盖受学之先谶也父金性讳
经梦尊者跪于通师之前通持瓶水注于口中其
引若泉来之而不竭其受若谷注之而不盈孟子
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谷者说文云泉出通川曰
谷尔雅云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谓师之乐说无
穷如泉之不竭尊者之容纳如谷之不盈谷音欲
若作谷音者训空谷穷谷也于是犹自此也天台
大教特言圆顿者别于藏等四教举其极者言之
一家所谈功由即具尊者自此于宝云言下一遍
受之即能解了不俟再闻师谓之言即印可之语
凡师资授受难疑问答更相启发今一闻即了不
假再询其于启发之道何有哉故曰非助我也语
云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文)颜子于
圣人言下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曰非助我也尊
者亦然通师深赞之言也逮及也通师示寂于端
拱元年初入灭时尊者又得传持之谶贯穿也擐
音患带也左传云擐甲执兵盖梦穿师之头带于
左臂而行梦虽似异有所表故。】

「【序】嘻得非初表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瓶之莫二也
931-A¶ 第 409b 页 X56-0409.png
后表传持操师种智之首而行化也。」
【【解】此示梦不
徒然必有所表嘻叹声初父之梦表尊者受习通
师之道如水分瓶犹如来说法阿难传受如水分
瓶更无二也大经云阿难自侍我来持我所说十
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闻如分瓶泻水置之一
(文)后表等者后梦即表持于种智之首行化于
他法门身以种智为头即中道种智即三而一也
光记三云一切智是万行首故以为头。】

「【序】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请开讲席诸子悦随若众
流会海繇是堂舍侧陋门徒渐繁未几遂迁于保
恩院焉法华止观金光明诸部连环讲贯岁无虚
日。」
【【解】叙游化处所说法年代淳化即宋朝太宗年
号二年辛卯岁也尊者年三十二出世住持誓辞
曰予居宝云既值鹤林始迁乾符西偏小院乾符
改承天今为能仁西偏小院即今法华附庸院也
悦随者所谓道不求扬而四方尽闻众不待召而
千里自至易曰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文)梁学士
云学者悦随如群流之会通川也(文)繇由也侧谓
偪仄陋谓隘陋住处狭陋学徒加多遂迁居焉未
几犹言居无几何实录曰淳化辛卯受请乾符寺
绵历四祀遂迁于保恩院(文)即今之延庆法华该
乎玄句诸部总包诸章疏也实录曰专务讲忏常
坐不卧足无外涉修谒尽遣前后讲法华玄义七
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般涅槃经疏
931-A¶ 第 409c 页 X56-0409.png
一遍净名疏二遍金光明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
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金刚錍止观义例
止观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不计其数(文)连环
者庄子云连环不可解也荀子曰始则终终则始
若连环之无端(文)讲贯者讲说之道使义理贯通
无碍国语云朝而受业暮而讲贯(文)尊者四十馀
年专务讲说连属循环未尝一日虚弃。】

「【序】尝勖其徒曰吾之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始不
以教观权实之旨为服味焉为杖几焉汝无怠也
大哉。」
【【解】尊者常以弘持教观为巳任即以自行而
为化他勉励来学勖诫也出处语默者系辞曰君
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文)今借用其语以示
四仪常在教观故云未始等也教即能诠之教观
即所修之行教行二途缺一不可权谓权谋实谓
真实若权实不分则昧于化意所谓为实施权等
服则被身味则充口行则倚杖坐则凭几皆日用
不可须臾缺也其于教观权实未始暂忘亦犹是
也解谤云予自滥讲四十馀年凡释一文申一义
未尝不以部味教观而为凭准(文)以巳所行勉励
其徒故云汝无怠也既自彰于言可得称赞曰大
哉也。】

「【序】若夫被寂忍之衣据大慈之室循循善诱人不
可得而称矣。」
【【解】言其三轨匠物人莫能知然涉世
弘经必须柔和忍辱运大慈悲了诸法空方能取
931-A¶ 第 410a 页 X56-0410.png
成大利若夫发语之端衣座室三缺一不可令成
文体且言其二祭文则曰开慈悲之室踞法空之
床其义是同循循者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尊
者训人循循有序亦如是也其化导之功莫大故
云不可称矣。】

「【序】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文也或
多注释各陈异端孰不自谓握灵蛇之珠挥弥天
之笔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
【【解】正
明述钞由致释签者玄文有疑弟子签出荆溪释
之师资合标门师序云因签以释思逸功倍(文)
溪于本迹二门之间述此十门后人录出别行于
世自昔至今讲解之流皆为难晓之文盖斯文乃
本迹之文心三部之纲要教观旁正之意彼此相
成之说事理二造一念三千修性离合即具随缘
本法总别拣境立阴种种大义蕴在其中文约义
丰诚不易晓由谓之难解释者众如清师示珠指
昱师注文更有他师著述故云或多诸师消文曲
随巳见而不得一家正意故云各陈异端孝经序
异端起而大义乖(文)虽所见暗短莫不自矜巳能
谓得佛祖之意故曰孰不等灵蛇珠者史记云楚
臣隋候出行见牧童打伤蛇脑侯怜之用药涂治
而去一夜偶见庭中有光烛之乃一蛇衔珠在地
自言我本龙子变形游戏为牧童所伤赖君以救
今携珠以谢侯得之进楚王王置殿上发光如昼
931-A¶ 第 410b 页 X56-0410.png
(文)弥天笔者梁僧传云道安法师文理通经德望
隆重时习凿齿锋辩天逸时往谒见既坐称言四
海习凿齿师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对笔者
盖取三分分经符合经论故云也文意谓诸师自
言所述之文除后学之疑如灵蛇珠光耀破暗契
佛祖之意若安公秉笔分经合论龙子变形故曰
灵蛇文选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
荆山之玉(文)岂思等者钞中所破清师解今一念
为真心昱师不立阴境唯观不思议境一家教观
拣一念妄心为入理之门起观之处若唯观真及
不思议则不知启发之所矣。】

「【序】公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奈何委乱大纲山
隤角崩良可悲痛。」
【【解】尊者披览诸师所述失旨咨
嗟不巳故云再叹允当也委坠乱紊非但释文未
为允当抑且委坠紊乱大纲大纲者何即一念三
千即空假中山外弃妄观真及不思议即坠乱大
纲也未允者之字训往造谓体同改二十来字山
颓者礼记檀弓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
其萎乎角萠者书云百姓凛凛若崩厥角言民畏
纣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今取二事
喻解行不正委乱教门纲纪如泰山之颓邪说暴
行使学者无所趣向危惧不安若畏纣之虐。】

「【序】将欲正举舍我而谁遂而正析斯文旁援显据
绰有馀刃兼整大途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
931-A¶ 第 410c 页 X56-0410.png
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
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解】正明述作将欲扶颠
持危正举斯道舍我其谁哉孟子曰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文)析剖也楞严云析出
精明(文)正则剖析十门奥旨义理泠然旁则援引
佛祖诚言显据免生疑谤绰宽裕也孟子曰岂不
绰绰然有馀裕哉(文)刃者庖丁解牛数千而刀若
新发硎恢恢然其于游刃必有馀地(文)言得其妙
处也兼整大途谓消文合理之外复能整大途即
教门权实观道所托权实者前之两教教證俱权
圆教教證俱皆是实别教教权證实意稍难晓今
时同昧即齐玄颖三师但见荆溪有圆教随缘之
说尊者深究圆别教旨以别教真如既能生法安
不随缘特立别教理随缘之义以圆别同诠中道
而但不但殊别则教权故但理实故中以理实故
亦说随缘以教权故显非即具他宗于终顿圆三
教皆明随缘只云性起不云性具验非圆教故尊
者格量他宗所谈但齐今家别教类谓流类钞中
引妙记专缘理性是别教义等观道所托即介尔
妄心一家入道不可远求即刹那心显三千法岂
同山外弃妄观真始因慈光恩师兼讲华严以华
严心造为真心自此奉先清师梵天昭师孤山圆
师谬有承袭皆谓观真故义书云盖由上人师祖
巳降皆谓心独是理(文)若此之迷非始今日故云
931-A¶ 第 411a 页 X56-0411.png
连代四明立宗则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
以此正说格彼谬谈故曰于兹见矣等逸堂云教
门权实观道所托所以四明得为中兴教观功在
于兹。】

「【序】至若法华止观纲格之文隐括错综略无不在
后之学者足以视近见远染指知味易不云乎通
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实此一二万
言得矣。」
【【解】言二卷之书而于三部纲格之文莫不
该摄纲谓纲纪如网之外围格谓格正如物之大
体隐括者荀子云拘木必将待隐括注云正曲木
之具错综者如易三五以变错综其数所谓河图
洛书今是洛书之错综也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则有五纵横交错皆十五
也门师辅行序云岂唯错综所闻将以隐括所治
所治即行三多之妙运遽阶所闻唯解一真之玄
览斯㳷今法彼文谓玄句开解止观明行三部纲
格之文所治所闻若解若行皆萃此书也视近见
远谓阅指要之近可以见三部之远究指要之意
趣如染指于鼎然后知三部之味染指者左传云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穆公太子夷也)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宋之字子家归生字也)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
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
问之(问所笑)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
(欲使食指无验)子公怒染指于鼎尝而出(文)今取染指
931-A¶ 第 411b 页 X56-0411.png
之微知全鼎之味如览二轴之文言达三部之义
旨易不下复借易中三句通结指要述作之功可
以通达今时同昧教门权实之志可以定连代共
迷观真观妄之业引佛祖诚言證成其义断学者
之疑。】

「【序】式沗同学也观者无谓吾之亦有党乎取长其
理无取长其情文理明白谁能隐乎云也。」
【【解】叙作
序之意因释他人之疑式者忏主自斥其讳古人
亦尚单称如涅槃疏云顶滞于豫章释签序云普
早岁在尘谓沗与四明同一师学为斯钞序理之
当然毋谓言辞虚饰情党所及语云吾闻君子不
党疏曰相助匿非曰党后人不必致疑特文理优
长宗旨明白昭昭然若揭日月于青天使之沈没
可乎故曰谁能等。】
931-A¶ 第 411c 页 X56-0411.png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上本
唐 荆溪尊者 释签
宋 四明尊者 钞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序】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并序)。」
【【解】上四字是所释
下三字是能释上六字是别别在今题钞字是通
通于诸钞上四字入文委释指要二字本序自明
钞字如向卷者卷舒为义文凡二卷故以上下甄
之并序者摭华钞云疏题兼目于序故云并也盖
序后不再列题目故(文)。】

「【序】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解】能述人号读者避之此
非临文不讳之例。】

「【序】十不二门本出释签岂须钞解。」
【【解】先寄问辞徵
起以明述钞之由此文乃荆溪释迹门十妙之后
搜括十妙大意而立十门释签巳是能释何须作
钞解之得非能所重烦乎文心解亦曰玄义申经
记释玄义文巳三矣讵假染笔以四其说(文)。】
931-A¶ 第 412a 页 X56-0412.png

「【序】但斯宗讲者或示或注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
解行无托荆溪妙解翻隐于时天台圆宗罔益于
物。」
【【解】答出山外著述之谬虽非山家正说亦禀学
台教故云斯宗讲者或示奉先清师示珠指也或
注天台昱师注不二门二师著作撰述皆有云云
之言汲黯传云吾欲云云师古注曰犹言如此如
此也史略其辞尔汉隽诸文横注云云二字辅行
云未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回转
之貌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者有也下文
尚有如云之言(文)忠法师曰吾祖法智尊者始因
钱塘奉先清师制示珠指解十不二门总在一念
之文为真心别分色心为俗谛改造谓体用为造
谓体同凡改二十来字天台昱师注不二门立唯
观不思议境消一念三千唯色唯心之文为真谛
法智悯而救之所以指要之所由作也故序曰或
示或注著述云云(文)孤山正义乃祥符四年作在
指要后事理等者一家所明事理有乎多义今为
山外迷于三法事理也圆论三法各具事理两种
三千若欲造修须拣生佛之高广唯观一念妄心
此心当体圆具三千即理造此心能变造三千即
事造如此解之名为妙解如此观之名为妙行山
外诸师乃以三法抗分事理谓心法属理是能造
生佛属事是所造心既属理夐指真心则初心依
何开解立行故知山外三法事理未明则妙解妙
931-A¶ 第 412b 页 X56-0412.png
行无所依托故忠法师曰清师又立心法三千为
理造生佛三千为事造殊不知三法各具事理二
造故指要破曰据他所释(至)无差之文永失矣故
序云事理未明解行无托是皆破于清公也荆溪
等者荆溪玄解十妙作此十门门门结归一念三
千合修观者易入诸师异说夐指真心翻使荆溪
妙解隐没于时矣吾祖依法华开显妙旨建立圆
顿宗乘点示诸法圆具事理三千意令物机开解
立行拣境修观即一念妄心达阴成不思议显三
千法若唯观真但众生在事未曾悟理是杜初心
入理之门起观之处则天台圆宗何益于物机乎。】

「【序】爰因讲次对彼释之命为指要钞焉盖指介尔
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也。」
【【解】正明述作仍释命题
之义爰于也讲次者因讲玄签之次对清昱二师
而释之下文有人解今一念是破清师有人不许
立阴等是破昱师命此能释之文为指要钞介尔
者辅行云弱也谓细念也(文)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圆论诸法皆具三千若欲造修须从近要的指一
念为事理解行之要此心圆具三千即理之要心
能变造三千即事之要文云若事若理皆以一念
为总解此一念具两种三千依解立行于一念心
观此三千文云教行皆以观心为要特指心者万
法之本众病之源心能具故心能造故荆溪门门
结归一念天台的论境体唯在识阴盖以此也推
931-A¶ 第 412c 页 X56-0412.png
而广之一大藏教无越此心故曰一期纵横不出
一念故知指要其功莫大。】

「【序】聊备诸生温习敢期达士批详耶时大宋景德
元年岁在甲辰正月九日序。」
【【解】谦巳以记岁月聊
备学徒温故诵习岂敢期望明达之士批览研详
景德乃真宗年号。】

「【钞】钞曰此文题目多本不同或云法华本迹十妙
不二门或无本迹二字有唯云玄文十不二门此
或以所通之义所释之文而冠于首盖不忘其本
也而尽是别录者私安取舍由情无劳苦诤。」
【【解】十
门本出释签初无题目后人录出各随巳见以立
首题且示三家初是昱师次是清师第三莫知谁
立虽所立异不出二义初二是所通之义第三是
所释之文所通义者十门为能通十妙为所通所
释文者签为能释玄为所释不忘本者要见十门
出于大本故取舍等者示珠指立题云法华十妙
不二门又云有本题妙法莲华经本迹十妙不二
门或云法华本迹不二门或但称本迹者并后人
增损今所不用(文)问答决疑中广破他人立题今
钞主暗破之诸师立题尽是私安非荆溪意取彼
舍此皆由人情何劳苦兴诤竞广破他人立题之
不当耶尊者之意只云十不二门故云作者自立
引下文释之孤山正义云义家抄录往往别行标
立题目二三其说吾将适从今依行满法师涅槃
931-A¶ 第 413a 页 X56-0413.png
记指为法华玄记十不二门况满是荆溪门人必
也亲闻呼召故依彼记以立总题虽违众吾从古
(文)虽云有据恐非作者之意学者孰不知此文
出自今经玄记耶。】

「【钞】若十不二门四字乃作者自立故文云为实施
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法既教部
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须据此文释其题
旨岂非四时三教所谈色心乃至受润无不隔异
故皆名二今经开会实理既彰十异皆融互摄无
外咸名不二。」
【【解】正释题目初释不二为实施权意
在于实实本不二顺权机故分隔而说故云不二
而二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权既同体不动纤毫故
云二而不二法既等者荆溪云若不约教则不知
教妙若不约部则不知部妙(文)境等十法既约教
约部判后开之则此十皆妙今此十门依十妙而
立宜名不二也须据开显妙旨而释方异昔经之
不二也岂非下正释不二约今昔对分二与不二
约教则三教为二约部则昔圆兼带亦非不二以
四时三教未證三千三谛无不差别隔异故此十
法皆名二也今经开显三千实相妙理彰明十法
隔异悉皆圆融举色则色摄于心色外无法举心
亦然乃至受润亦尔故云互摄无外。】

「【钞】即以不二当体为门然亦可云十不二为能通
十妙为所通问妙即不二不二即妙俱名俱体何
931-A¶ 第 413b 页 X56-0413.png
分能通所通答今不以粗妙分能所亦不以名体
分之盖以十妙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此文撮要径
显彼意乃以略显广以易通难义立能通所通。」
【【解】
次释门字门有当体能通二义初句当体然亦下
能通当体者不须更约能通所通即不二体便能
通入孤山云不二即门亦此谓也法华开显三千
妙理当处虚通法法趣入以为其门故曰当体经
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方便实相各有当体能
通二门疏八(二十四)云实相不二当体虚通故名为
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等记八云无碍名
虚无壅曰通故得全体成能通门(文)四明云门外
无理能所泯亡(文)然亦等者十门虽皆当体然约
义立亦有能通所通以门为能通妙为所通故生
下问凡言能通必以能通之粗通于所通之妙今
不二即妙妙即不二何分能所之殊名体言之名
为能通体为所通今不二与妙俱得为名俱得为
体那分能所答中不以粗妙答上初义不以名体
答上次义粗妙分能所者妙玄第九就能所判粗
妙为四句自有能通粗所通亦粗能通妙所通粗
能通粗所通妙能通妙所通亦妙(文)又云门名能
通理是所通即名体分能所也今之能所并非此
二盖以玄文十妙所谈法相该罗广博学者难以
造入此之十门撮其纲要径直显彼十妙之意乃
以十门之略显彼十妙法相之广对上法相该博
931-A¶ 第 413c 页 X56-0413.png
言之十门门门结归一念修观之易通彼十妙文
文之下散漫观心之难对上学者难入言之以此
难易广略之义立于能通所通尔。】

「【钞】数至十者盖从十妙而立虽立门对妙互有多
少而不亏本数也此且总明待至释文更为点示
若欲标述作人者即是荆溪尊者既是后人录出
不可正斥其讳。」
【【解】释十字十是数方方者法也如
华严中凡诸法门以十为数(辅行)从十妙立者从所
通妙立能通门妙既有十门亦如之虽立门对妙
或门多妙少或门少妙多门之与妙彼此皆十故
云不亏此且总明者今且总明释题待至消释别
文门门之下点示不二之旨如释色心门初云故
今摄别入总特指心法明乎不二以此为门则解
行易入内外门云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
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此之不二悉得称门泛论
虽尔一家观法皆用内心妙义为门下去诸门
亦皆点示或指立门对妙科或指出门名义者皆
非。】

「△释文为三初总叙立意二从一者去列门解释
三是故十门讫文结摄重示此三即拟三分也。」
【【解】
结摄重示者门门通入乃结十门而摄十妙重示
一念三千三谛观行易明钞末云结文示意以十
门十妙理一结文重示即示意也拟三分者三分
本为分经但可比拟而巳总叙立意拟序分以今
931-A¶ 第 414a 页 X56-0414.png
正明十门先总叙玄文以立十门之意列门解释
正明十门可拟正宗结摄重示既结十门重示观
意可拟流通也荆溪科节止观亦拟三分。】

「△初又四初叙前文立述作之意又二初叙前又
二初叙教广二初十妙意。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
妙故。」
【【解】科十妙意者迹门所谈境等十法意开一代
教门无不皆妙故也初三句十妙后二句明意然
即领上之辞此即指法之语荆溪释迹门竟搜括
大意而成此书故于文初领上十妙故云然此等
也迹门者迹谓足迹玄七(八)云如人依处则有行
迹寻迹得处文心解云望本为名皆从喻立也如
人从本处则有行来之迹故因其迹以通其本(文)
门者迹中化用通至实相故称门也十法虽广不
出因果自他因收境智行位果收三法自收能应
神通说法他收感及眷属利益也。】

「【钞】然者是也即领上之辞亦信解之语若不信者
乃云不然此迹门等者指上玄文所谈十妙境智
行位因也三法果也感应兼自他神通说法是能
化者作属自也眷属利益是所化者事属他也故
因等四收十妙尽一代教门所明法相岂过于此
今于十义皆用待绝二妙而融会之令无壅碍故
云融通入玄。」
【【解】境等为因三法属果者盖本玄六
(初)云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文)
931-A¶ 第 414b 页 X56-0414.png
位妙通因果今总名因者签云位妙若立实通因
果为对三法且从因说(文)因果自他四明孤山前
五妙是同于后五妙四明兼自他孤山唯属他正
义云自他者揽前五妙名自行因果对后五妙名
化他能所妙玄云前五约自因果具足后五约他
能所具足(文)既云约他则唯属他四明何云通自
他耶(文)今谓玄文虽约自他对前后五妙既云后
五约他能所具足能所即是自他下文云能化所
化自他义蕴其中能化者作现通说法是果上作
用所化者事所化之机天性相关则成眷属无不
蒙润则成利益并所化边事也十义十妙也待谓
相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巳曰待以法华之妙
形四时为粗以四时之粗形法华为妙待者前四
时为所待粗法华为能待妙故云相待绝待者绝
前诸粗无复形待故名为绝相待论判出前三教
四时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签云圆
中约时待绝俱妙(文)而融会之释融字谓法法皆
融令无壅碍释通字谓法法通入。】

「△二凡诸下众释意。

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解】众释者境有七科智明二十乃至利益各明法
相意者于此诸释皆用教味先判后开俱圆俱妙
开教等者约教则开三教入圆约部则开四味入
醍醐正义云开教不语入圆入醍醐不语开味影
931-A¶ 第 414c 页 X56-0414.png
略互显巧妙若斯(文)。】

「【钞】如初理境具有七科一一皆用四教拣之意开
藏等俱圆复以五味判之欲开兼等皆妙即使醍
醐之外更无馀味如此释之方称妙法智行乃至
利益各明种种法相无不皆用四教五味判后开
之皆成极味。」
【【解】理境者实相妙境为智所照从本
具边故名理境柬判也。】

「△二观心下叙观略。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
非部正意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辨十观列名而
巳。」
【【解】观即能观妙观心即刹那妄心禀教修行莫不
由观心显发故喻枢机枢机者要也发也易曰言
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枢喻教行
以观心为要机喻教行从观心而发如云教不观
心如贫数宝行不观心非涅槃因仍且下明玄文
观略之意观心虽是教行之要但玄文正明五重
玄义出诸教上观且傍示止观则委明行相故于
今文但略点示有存没者非部意故纵诸文末有
明观心但是附法托事虽位妙中略列十乘之名
既非专行亦不委明故云或辨等。】

「【钞】枢即门之要也机谓机关有可发之义盖一切
教行以皆观心为要皆自观心而发观心空故一
切法空即所修诸行所起诸教皆归空也假中亦
然岂不以观心为枢机耶然今玄文未暇广明寄
931-A¶ 第 415a 页 X56-0415.png
诸文末略点示尔又虽据义一一合有为避繁文
故有存没如十二因缘境后则有四谛则略盖有
止观对此明乎教观旁正如常所说托事则借彼
事义立境立观如王舍耆山等附法则摄诸法相
入心成观如四谛五行等既非专行故十乘不委
此即义例约行等三种观相也。」
【【解】上二句就譬释
枢谓门臼门若无枢则无开闭之功故云要也机
谓弩牙弩若无牙则无启发之用故机有可发之
义也盖一下就法释以观心为要合枢要义观心
为教之要果上偏圆渐顿诸法皆我心具行者必
须摄法归心修观故至果成称性设化四教义问
四教从何而起答依三观起观为行要者所修六
度万行皆因心本具故全性起修名无作行皆观
心而发合上发义由观心故理显出观心故果成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故教行皆自
观心而发观心空故等者一切诸法若教若行皆
心本具若观心空则所修六度万行果上所起诸
教皆归空寂空观既尔假中亦然说虽次第用在
一心只于一心宛有三用此亦为下起教观之张
本也然今下释仍且略点等未暇广明者观心虽
为枢要以玄文正明开解未暇委明乘境寄者非
部正意故因缘境后则有者玄二(十九)明观心者一
念无明即是明乃至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缘观
此因缘恒作常乐我净之观其心念念住秘藏中
931-A¶ 第 415b 页 X56-0415.png
(文)四谛则略玄二(二十二)观心可知不复记也(文)
有释存以略释没非全无为没但观心语略其文
隐没耳或云二句并释或存没则不释笺要云以
略释存没固可知不复更出也教观傍正者枢要
云此文兴致正为于观教观傍正须知二意一约
三部所自之文二约一家传通之旨三部所自则
傍正互有如义例云如法华玄虽诸义之下皆立
观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义出诸教上则教正观
傍托事兴观义立观心若今止观纵用诸教意在
十法以成妙观则观正教傍一家传通则唯观为
正是故三部皆以观心而为正要乃至以从文故
玄既观傍故于十妙观有存没今用旨故玄亦观
正故撮十妙为此十门门门既乃即心妙妙无非
是观若谈观文言望于止观此中极略若谈宗旨
望于止观今文颇周以止观宗旨无出三千即在
一念今以三千不二点示一心心全是妙妙不出
十若晓十妙止观可知故云一期纵横等既非下
释或辨十观谓玄文既非专明观行是故十乘不
暇委明但列名耳然后总结指向所明托附二观
显名所出即义例文中约行附法托事三种观相
也三种观法初名义三种观法义蕴经疏天台依
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
三千法即从行观义又依诸经于玄句约事相法
相入心成观托事谓心为能托依正事为所托附
931-A¶ 第 415c 页 X56-0415.png
法谓心为能附诸法门为所附即事法两观之义
荆溪考覈其义立三种名故义例云夫三观者义
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
观理等二约法相如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
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
观以导执情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文)次用与此
三种观妙玄文句各有事法玄约四谛五行等即
是附法托感应等事修观即托事也句释如是我
闻等即附法王舍耆山即托事也以玄句消经而
于事相法相文末令行者附托观心免数他宝故
缺从行止观正明十法成乘如正修章专约一心
修乎十观前六章广开妙解纵明事相观心亦只
助成约行观尔若义例以三种敌对三部者乃引
三部三观显文示其观相也三修不问事法二观
可造修不修则乘境不备不修则立观何为答山
外一宗谓事法观门不通修习所以玄句立观心
者有二义焉一为巳修止观者令其不忘本习故
二为未修止观者忘于封滞令知起行必依止观
故四明义书引妙玄观心即闻即行释签随闻一
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等文示之乃转
计云不论立阴四明引正当观阴具如止观第五
去文又诸观境不出五阴等文逐之又转计云我
本自问于阴拣境诸文所无不问通立阴境四明
又引妙乐拣境及心妙玄由一心成观等文为證
931-A¶ 第 416a 页 X56-0416.png
既被四明前后穷逐义皆破坏不足评矣四明建
立三种观法皆可造修义书五云三种观法皆为
行立俱可造修若伹论教义不观巳心如贫数他
(文)尊者之说悬合吾祖所立观心之意深符即
闻即行立阴拣境之文然乘境不备若为修习据
义书有乎四意一者咨禀口决如云岂非大师说
诸玄疏多在圆顿止观之前所谈玄疏正开座下
行人圆解盖兼有观行之机欲修观法故托于事
相法相立乎观门令其即闻即修得益者何限岂
待玉泉唱后寻之方修耶或于事法观道有壅则
咨禀口决而通达之二以广决略文云大师灭后
传持此教为师之者必须悬取止观之意而开决
之荆溪数于记中指乎止观乃令讲授之人取彼
广文决兹略观既得决通乃于事法观门便而修
习岂须背今见讲自寻止观耶三从行度入文云
若于师门先闻止观久曾研习今睹玄疏事法观
门则用本习观法度入事法观门而修或因兹得
悟乃名事法观门悟入非是约行观中得悟也四
略论三观文云又一种根性只于事法观门修之
得悟亦不待寻止观故法华三昧只约一念妄心
略论三观乃有三品證相(文)巳上四义并是十义
书发明随闻事相法相摄归内心成乎理观不待
寻彼止观专示观境方名修观若山外既谓事法
不通修习释彼文云随闻一句事相法相摄归真
931-A¶ 第 416b 页 X56-0416.png
理便是观心不待托阴修观此与四明说义优劣
可见矣四兼独事法二观皆有兼含之义如光明
玄观心三菩提云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度妄乱
心数之众生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度沉空心数
之众生双忘二边即发中道第一义谛菩提心度
二边心数之众生(文)菩提属法众生是事法中兼
事故记作附法含托事释光句以四方佛表四谛
智佛即是事四谛属法事中含法故句记作托事
兼附法释云行者应知借四方佛表四谛智此乃
托事含附法也(文)且行人心无并虑何得兼含而
修当知但约兼含释义不约兼含修观若从行一
种无兼含义旧谓净名疏释法无众生等诸句一
一皆以生空观历心及馀阴入诸法而观义书判
云乃是用于约行观门修附法观以为附法含从
行又据方等历幡坛道具是从行兼托事今谓法
无众生之文四明谓以从行观修附法观观成即
附法观成非法含从行若方等乃修三昧者傍历
幡坛等事非从行兼事也五内外事理从行通观
内外事法惟局内心如四三昧属从行观四行中
修十乘观正观内心至例馀阴入历缘对境则通
观内外十六观经观佛亦从行外境附法乃附四
谛五行法相入心成观托事则借事表托内心唯
局内心不通外境通事理者上三三昧并诸经行
法属理纵任三性是事理观观阴心本具三千事
931-A¶ 第 416c 页 X56-0416.png
观观变造三千旧谓事法亦通事理今不取焉六
料简问辅行标历结托义例引历例托其义云何
答诸文凡约事相明观皆名托事文句借城山事
表对五阴正论修观止观以正观心傍历事仪表
对法门修观观门虽异表托义同故得诸文通称
托事则标历结托引历例托二俱无妨请观音疏
以大林精舍明托事观与城山同义书云大林精
舍是依报色入以理智体之正同方等普贤历尊
容道具用法门体达此则方是托事之观(文)大悲
忏仪云二托事者观音一身有千手眼手有提拔
之力眼有照明之用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又云
三种观门相须而进(文)此与止观傍历义同皆可
称托事也问四种三昧收诸行尽且四三昧自属
从行何云收诸行尽答诸经所明行相不出四种
故云收尽事法二种乃吾祖于玄句事相法相立
此观心令行人揽彼事法入心成观不可为难。】

「△二所明下立意又二初重示大部意。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
为辨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
意罄无不尽。」
【【解】科重示大部意者向叙前文教广观
略今欲正明述作意故重示之以为下妙解妙行
之张本也意在能诠等者大部明此境等十妙是
能诠名意在开显一代教中因果自他之法无不
咸妙为辨等者示须十妙所以如来出世施设一
931-A¶ 第 417a 页 X56-0417.png
化无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故演此十则一化大
意该摄无遗文心解曰不谈十妙摄法不周不论
一化示妙不遍(文)十妙释题是能诠名诠于题下
别文故云诠中诠内也。】

「【钞】更举十妙方出其意能化即应并神通说法也
所化即感及眷属利益也此十乃是一代教中能
诠名字大部明此意在开显诸名咸妙故也须辨
十者欲收始末自他尽故始谓境等即自行之因
末谓三法即自行之果自他如前若辨此十一一
咸妙则了如来出世意尽。」
【【解】释重示科初二句总
标次释能化所化即后五妙前五妙文显不释此
十下明大部明此意开诸名皆妙谓一代能诠无
超此十妙玄释法华开显之意开前四时所谈十
粗皆成十妙此十若妙则一代能诠诸名无不成
妙也须辨下释为辨诠内等出须十妙意始末即
因果也自他即后五妙故指如前。】

「△二故不下正明今述意二初为成妙解。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
【【解】不可不了即诫劝之辞玄
文十妙科目繁夥犹如网目举其大纲则网目可
寻大纲即三千也若欲立行造修先须解了三千
三谛之法体此之法体是如来当时一番修證自
他因果之法今欲修證此从因至果之法先须解
了依此妙解方可立行。】

「【钞】欲知此十皆妙须了开显大纲即三千世间俱
931-A¶ 第 417b 页 X56-0417.png
空假中是今经之大体能开之绝妙境即此故事
理俱融智发此故无缘行起此故无作位历此故
相摄三法究尽此故果满生具此故一念能感佛
得此故无谋而应神通用此故化化无穷说法据
此故施开自在眷属全此故天性相关利益称此
故无一不成佛今此十门正示于此若能知者名
发妙解。」
【【解】释为成妙解初总明三千妙解境即下
别示十妙所依今此下结显十门所示三千世间
俱空假中者世是隔别十种五阴十种假名十种
依报隔别不同故名世间是间差三千种世间差
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以三千法皆因缘生是故
一一即空假中今经大体者法华三周开显并以
三千为体辅行云十妙是今经权实正体亦大车
体亦宝所体(文)能开等者妙乐云若不先了能开
之妙将何以为所开之粗(文)境即等者此字即指
三千大纲七科谛境不出三千理本圆融事宁隔
异理即性具事即变造具变不二故曰俱隔色心
门从境妙立故荆溪名事理不二门也智发等者
以智缘境智为能缘境为所缘以境发智境为能
发智为所发三千妙智既全境而发境智一如缘
即无缘行起等者进趣名行即修治造作全性德
三千起修德妙行以性夺修修德无功故称无作
位历等者位位皆具三千故一一位具摄诸位功
德初阿字门具四十二字后茶亦尔故云相摄三
931-A¶ 第 417c 页 X56-0417.png
法等者妙乘三轨真性遍周观照圆导资成助发
唯佛究尽故称果满生具等者生虽在迷理体本
具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佛得等者诸佛由三
千果满故能应所谓任运真化不须谋作如月不
下降水不上升水月一际感应道交神通等者神
名天心通名慧性与六法相应用此三千任运化
物化复作化化化无穷说法等者五时说法凭据
此三千施则称性被机分隔而说开则称理示妙
无不圆融眷属等者前机受道即成眷属既全三
千故得父子天性自然相关利益等者十种利益
称三千故七方便人来至今经咸成佛道如三草
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今此十门正示此
十妙大纲以十法皆即三千三谛故皆称妙能知
此者名发妙解为此义故十门所由作也若能知
者名发妙解是发明荆溪开发妙解故述此十门
不离一念令修观者易入序云荆溪妙解盖谓此
也。】

「△二故撮下为成妙行。

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解】撮揽也揽此十妙三千之
法为今止观之大体而修妙行述作意荆溪于迹
本二门之间立此十门有何深意孤山正义云盖
荆溪大师揽玄文教义入止观行心俾夫名字行
人识法相之有归达造修之无滞也又云悟理之
要必在十乘故荆溪恐后昆昧旨乃于释签更立
931-A¶ 第 418a 页 X56-0418.png
十门结束十妙咸归止观一念三千不思议境方
显教不虚设悟理有从荆溪述作意在斯焉又云
以彼观门收此教义以此义教识彼观门若欲造
修须依彼部勿谓此文便堪修行(文)既云摄教归
行唯以玄观教理相对义归一边反显事法不通
修习乃见十门虚设难可信从净觉文心解云述
作之意不逾二焉一为摄教成观即前云故撮十
门为观法大体二为示略知广即后文云使一部
经旨皎在目前然其后意亦成前意(文)初云摄教
成观无妨之说次云示略知广以十门为略经文
为广况以后意成前致使二义皆未明述作之意
法智科此文云为成妙解妙行且玄文十妙大师
纵辨宣扬释经题旨岂非妙解文文之下立观心
释岂非妙行又何假荆溪重述十门方成妙解行
耶须知玄文十妙法相该博学者难以造入荆溪
揽彼十妙摄作十门门门结归一念三千以此三
千是十妙之大纲观法之大体乃以略显广以易
通难正为成于妙解妙行如此明之深得荆溪述
作之意矣观法摄属问荆溪述此十门以三种观
法言之属何一种若云从行则部旨有妨盖妙玄
唯明事法签解玄文岂是从行反显事法不通修
习过同山外若云托事附法且十门不约四谛五
行法相及王城耆山事相明观何名事法答须知
的属事法二观所摄盖由妙玄广解十妙文文之
931-A¶ 第 418b 页 X56-0418.png
下立观心释或于四谛五行文末附彼法相以明
观心或托感应神通事相以明观心故今文云纵
有施设托事附法然玄文正意生解义强观且傍
示乘境不备难以造修若大师在日说玄疏时座
下有观行之机咨禀口决而修习之得益者何限
大师灭后为人师者必须三部通达谙练学者欲
修事法之观悬取止观十乘十境而开决之荆溪
悬鉴末代神根既钝何能谙练止观乘境之相故
于迹本二门之间述此十门门门结归一念三千
为观法之大体禀学之徒睹事法观心之文若欲
造修不待远寻止观乘境即观一念具足三千三
谛便能通入所谓以略显广以易通难即此义也
故钞云玄文虽立观心而且托事附法盖非部意
故多缺略若具论能成之功须指摩诃止观也又
云此文乃行正解傍与止观同成观体以由十门
门门皆显三千即是摩诃止观十乘观法之大体
若论能成虽是止观从行须知正为成就玄文事
法观门观成则事法观成非从行观成也是知十
门即玄文总观心文耳能成既是从行不妨通于
内外二境所成正是事法不与部旨相违或据揽
彼无边法相摄作十门作附法观收摄须知玄文
本通事法二观不可迷荆溪义例以三种敌对三
部便谓玄文只属附法且十妙法相无边行人心
无并虑安可俱时而修岂可见揽十妙法相遽作
931-A¶ 第 418c 页 X56-0418.png
此判。】

「【钞】言观法者十乘也应知止观十乘是别论行相
而一一乘不离三千即空假中故云观法大体义
例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
依法华本迹显实二依涅槃扶律显常以此二经
同醍醐故是知用此十妙绝待之义为观体者方
譬日光不与暗共又此三千法门遍于诸法若色
若心依之与正众生诸佛刹刹尘尘无不具足故
华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
三无差别故今家释经题法字约此三法各具三
千互具互融方名妙法然虽诸法彼彼各具若为
观体必须的指心法三千故玄文云佛法太高众
生法太广于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观心则易又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今家凡
曰观心皆此意也故今文中撮乎十妙入一念心
十门示者为成观体故也若不尔者何故节节唯
约心说岂尘刹生佛而不具邪若不见此全失今
文述作之意也。」
【【解】释为成妙行初明绝待三千为
观体十乘观法是所修行相三千三谛即十乘之
大体别行玄记云止观十乘是观别相三千空假
中是观总体(文)别相虽有十乘论其大体只一三
千如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伹以不思
议观观不思议境(文)十妙既以三千为大纲故撮
开显大纲为观法大体大纲大体法喻异耳此且
931-A¶ 第 419a 页 X56-0419.png
正示次引文證本迹显实者迹门显圆成之实本
门显久成之实文句分经云前十四品迹门开权
显实后十四品本门开权显实义例云所以始末
皆依法华此即法华三昧之妙行也次用涅槃者
虽依法华咸归一实末代根钝若无扶助正行倾
覆正助相添方能远运(文)设三种权扶一圆实名
扶律显常金錍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此因野客
问妙境所凭故大部谈圆极处无非三千妙境所
出独在法华今文通约一部言之前六章广开妙
解通乎大小偏圆论其正意归于二经由本迹显
实谈常显性是同同一味故结显云是知用十妙
为观体等不与暗共者既指开显十妙三千而为
观体方可喻如日光赫奕不与暗共在昔诸经大
小并陈权实各立其犹灯炬星月与暗共住来至
今经指权即实佛慧圆明法界洞朗其犹日轮当
午无处不南妙玄云灯炬星月与暗共住譬诸经
存二乘道果与小并立日能破暗故法华破化城
除草庵故(文)又此下明三千周遍示唯心体具初
明诸法圆具又者更端之辞遍于诸法此句总标
色心是巳色阴及四阴心依正者色心是正国土
属依生佛即十界正报刹尘即生佛依报即心佛
众生皆具三千引华严如来林菩萨说偈为證彼
文先明心造一切次以心例佛以佛例生明三无
差今家释心造有事有理则三法各具两种三千
931-A¶ 第 419b 页 X56-0419.png
方无差别义书云以我一念之心及一切众生十
方诸佛人人说于理具各各论于事造而皆互具
互摄方名三无差别(文)今家等者妙玄三释法字
约心佛众生三法一释众生法云一法界具九法
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等(次约佛法心法释云云)今云三千
广略异尔各具互具者随境示具曰各具体本同
曰互然虽下明观体唯心诸法体同故彼彼圆具
今欲修观须拣难从易的指自心故引二文为證
佛法等者义书云是则诸佛亦有心众生亦有心
若随净缘熏起作佛界之心则高远难观若随染
缘熏起作九界心则广散难观故辄取一分染缘
熏起只今刹那阴识之心依之显性也(文)义例云
者心境释疑例问诸文皆云色心不二若欲观察
如何立观答色心一体无前无后修观次第必先
内心(文)今家诸部凡明观心皆拣难从易之意故
今下的示今立意今之十门撮彼十妙入一念心
束作十门而示者为成观法大体故也撮前五妙
成今四门为十乘观体撮后五妙成今六门为起
教观体并以心法三千为门不然何故十门节节
云一念或心性刹那等耶岂可见多明心具不了
拣难从易之意便谓尘等不具乎诸法圆具如向
所陈孤山唯谈心具不许色具故寄此斥之今为
成妙行故撮十妙大纲一念三千成乎观体不见
此意全失荆溪述作之意也。】
931-A¶ 第 419c 页 X56-0419.png

「△二若解下例后义彰法理无殊二初例本妙。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
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解】科语谓
以前迹妙例后本妙又以释名例下四章彰本迹
十妙名等五章自他因果之法三千妙理无殊初
例本妙迹本俱谈十妙但有离合之异自行因果
既一化他能所岂殊故引玄文为證此二句本肇
师九辙中语彼第六本迹无生辙云多宝为本释
迦为迹本既不灭迹岂有生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文)今家虽用其语义则永异以约久远成佛为本
中间施化今日五时近成为迹本迹久近虽殊三
千三谛不思议一也。】

「【钞】若本若迹各论十妙而不同者但是互有离合
故也迹因具明境智行位四者离因故迹果惟明
三法一妙者合果故本中不云境等唯明一本因
妙者合因故本果之外更立本国土本涅槃本寿
命者离果故故知唯云因妙必具境等唯云三法
必具国土等若知因果不殊自他岂应有异以本
初坐道场时亦遍赴物岂不现通说法岂无眷属
获益邪应知久近虽异皆以三千俱空假中而为
大纲故云不思议一。」
【【解】若本下释初三句若知下
因果义一自他何殊应知下释后二句离合异者
迹中因开而果合合习果报果为三法妙也习果
既證三法必有寿命国土但合为一三法妙耳本
931-A¶ 第 420a 页 X56-0420.png
中因合而果开开习果出报果明本国土妙也盖
由涅槃寿命国土是称实感报故于习果开出涅
槃寿命国土之报果亦是开正报出依报也又因
果有傍正玄九云迹门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
知见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为成
弟子实因实果因正果傍本门废方便之近寿明
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
权果要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文)良以迹中正为
物机开显得入真因故因为正本中正开长远寿
量故果为正正则离而详说傍则略而合明因果
既有傍正所以文有广狭义有可否文广狭者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境妙也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智妙也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
妙也天雨四华位妙也此因文广也佛自住大乘
果文狭也本门经曰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
今犹未尽因文狭也我成佛来久远若斯果妙也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婆婆世界国土妙也然今非
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涅槃妙也处处自说
年纪大小寿命妙也此果文广也义有可不者机
土净不净化事成未成故于习报开不开也由本
佛是净土净机故不说涅槃即于法华唱灭有涅
槃妙既有涅槃必论寿命长短故有寿命有正必
有依故有国土又往事巳成开出涅槃等迹中无
此但一果證三法而巳由此诸义故本迹十妙互
931-A¶ 第 420b 页 X56-0420.png
有离合也(妙玄本门文意)。】

「△二况体下例四章。

况体宗用秪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秪是分别
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解】上以迹例本总
是释名今以释名例下四章亦不外此故云秪是
教相只是区别粗妙永异诸经也自他因果与因
果自他不同前以因果自他收摄十妙今欲自他
各论十妙机应皆能化物故钞云必合从因至果
等故自他各有体等则自他在前也。】

「【钞】如上所明二十重妙皆是释名而含体等以释
名是总三章是别总总别故且十妙中境即是体
智行位法是宗应等三妙是用感及眷属既获利
益必合从因至果还起利他之用亦具体等故云
秪是自他因果法故又名等四章皆是被下之法
即属教也而须以相别其粗妙今之四章出前三
教四时之上复能开前今皆圆妙故永异之言含
其待绝以唯今经能遍开故。」
【【解】初释例三章又名
下释例教相初如上下示名含三章且十下释自
因果感及去释他因果释名含体等者名谓名言
一部言句皆能诠名体宗用三皆遍始终但题目
是总经文是别揽别为总就题释名故释名章能
总含三章之别如法华本迹十妙以名其名具含
体等即今文云境即是体等境是理境因果所依
故属体智行位三是因三法是果因果属宗应及
931-A¶ 第 420c 页 X56-0420.png
神通说法是果上之用依体起宗宗成有用也签
云境是体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乃境智行三住
前三法对体宗用即一性二修规矩今文以名例
于体等名既不出十妙故以十妙分对体等也名
等等者钞主释意前四章为教第五章为相常逾
名是能诠体等是所诠今文体等例属于教者才
涉言诠即属教也妙宗云上之四章皆是言教谓
诠名诠体诠宗诠用之教妙乐云通论圣言被下
俱名为教(文)并约能诠为言妙宗云五重玄义本
是经中所诠观法(文)此约所诠为语此四皆是圣
人被下之法故皆属教须以大小偏圆之相拣别
粗妙今经四章相待论判则出前三教四时之上
绝待论开则开前诸粗令皆圆妙以唯下释绝待
永异相待则待粗论妙永异可见绝待则无非一
妙何言永异故释云唯独今经遍开一切则前部
所无岂非永异又凡言教相有教即是相有教家
之相玄十云教即是相非谓无相(文)于前四章俱
论简判名教即是相妙乐云教家之相故云教相
(文)谓前四章为教第五章为相即前四章教家之
相也。】

「△三若晓下别示妙体令解行俱成三初指妙归
心。

若晓斯旨则教有所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
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解】科别示等者上
931-A¶ 第 421a 页 X56-0421.png
科叙前例后名等四章玄文该遍今乃离文别示
三千妙体入一念心令妙解行俱得成就初指妙
归心若晓三千三谛十妙大纲之旨则一代教法
有归趣矣以一代教法不离三千三千不逾一念
故云一期等签一云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云一
期五味为纵四教为横如来五时化物四教逗机
所说法门虽即无量不出一念三千三谛理境等
者上虽摄法归心言犹通总故今历妙别示始自
理境终至利益无出一念三千故云咸尔也。】

「【钞】三千妙体为教所归故一期之内五味传传相
生故纵四教各各趣理故横而所诠法虽有显覆
准今经意未尝暂离三千妙法又虽诸法皆具三
千今为易成妙解妙观故的指一念即三法妙中
特取心法也。」
【【解】释指妙归心今初正释三千妙体
等者一代时教宗归法华法华开显三千实相是
诸法之大旨众流之归趣也传音转驿递之义约
部则五味次第相生从浅至深为纵约教则藏通
趣真别圆趣中为横所诠即境等十法虽有昔日
之覆法华之显若准今经开权显实正意则无非
三千妙法以前四时十法之粗皆从三千妙理施
出故也又虽等者上虽通以诸法各具三千为所
归今之文意为成观故的指心法即拣难从易心
佛众生三法中拣生佛之高广特取心法近而复
要易成妙观故也。】
931-A¶ 第 421b 页 X56-0421.png

「【钞】应知心法就迷就事而辨故释签云众生法一
往通因果二往唯局因佛法定在果心法定在因
若约迷悟分之佛唯属悟二皆在迷复就迷中众
生属他通一切故心法属巳别指自心故四念处
节节皆云观一念无明心止观初观阴入心九境
亦约事中明心故云烦恼心病心乃至禅见心等
及随自意中四运心等岂非就迷就事辨所观心。」

【【解】此句定心法属于迷事为下观真立阴破立之
张本应知之言辞含诫斥应知此心乃约迷约事
以辨非从悟从理以论即引三文为證初观阴心
證心是迷下之九境四运心等證心是事玄二(初)
云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若广
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签二(二十)释云
然众生义通故云通论义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
虽通二往则局不通于佛及唯在因(文)此文钞中
三番引用初定心法在迷二斥山外违文三释因
果二字虽三番引各有所主非繁重也玄签但约
因果通局以论三法四明复约迷悟自他柬判者
以因果名义然有收拣以六即言之九界属迷皆
名理即名字巳去并名佛界此收无不尽也下文
云因从博地至等觉还果唯妙觉此拣无所遗也
则因果分之九界为因佛界无果其如佛界言犹
通漫名字以去并名佛界故须复约迷悟甄分佛
唯属悟的取圆教妙觉为果等觉巳还并属九界
931-A¶ 第 421c 页 X56-0421.png
三道以无明未尽故也心生虽皆在迷心法乃别
指自巳刹那妄念以心对生九界皆名众生并属
于他又复应知玄签约教且约因果今文明观更
约自他下文云生虽在因复通一切唯取心因是
今观体(文)故知四明约因果迷悟自他拣判方见
三法体相不滥矣四念处等者彼文四(九)云此之
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之心即是法性又云观
无明心毕竟无所有而能出十界诸阴又云今观
此无明心从何而生等(文)止观初观阴者正修章
初观阴境用十乘观法下之九境亦是约事第四
三昧随自意中观起心推四运亦是事也岂非下
结指上所引文皆是迷事三法通局玄签之文如
前所引今问玄文云一往通论诸因果诸者不一
之辞似约界界各论因果四明那约迷悟九一分
耶答诸字训于即语助也下文云一往通于因果
是也旧谓界界各论因果者非问十界因果摄法
周足何得又云及一切法答拾遗记云一切法者
即是假人实法及以依报各有性相体力作因缘
本末究竟等法也是知上云因果通言十界今云
一切法即十界中各具十如是法界界互具乃成
千如矣旧谓九界中善恶等法义恐不然问签云
一往虽通二往则局不通于佛及唯在因(文)既云
不通于佛又云及唯在因何繁重乎又及字对何
处下答此二句释上二往局义以众生法二往言
931-A¶ 第 422a 页 X56-0422.png
之正在于因不通佛界唯在九界故云不通于佛
既不通于果佛及唯在九界之因故云及也问众
生法须约一往通论有何所以答玄文广明千如
妙旨正约众生法说之一往通论十界皆名众生
则千如义备也。】

「【钞】有人解今一念云是真性恐未称文旨何者若
论真性诸法皆是何独一念又诸文多云观于巳
心岂可真理有于巳他更有人全不许立阴界入
等为所观境唯云不思议境此之二师灼然违教。」

【【解】叙破清昱二师观真弃阴初云是真性是清师
次不许立阴天台昱师也忠法师云如序中引示
珠指解今一念以帝网珠喻乃至云我之一念亦
复如是能如是观一切诸法唯心无性名真性空
(文)今且从容不迫略斥之日恐未称不二门之
文旨何者下徵释且摩下示止观前六章广开妙
解明一切诸法无非真性何独一念今之一念为
成妙观须就迷就事而辨若夐指真心初心如何
造趣诸文观巳心者如签云巳心生佛别行玄云
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而具(文)若论真性生佛
平等无间巳他更有人者忠法师云昱师唯观不
思议境消一念三千(文)若据注文本无此语但云
介尔起心三千性相即非纵横并别之旨故云总
在一念(文)既云三千性相非纵横并别岂非不思
议境故四明约义引而破之此之下总斥二师灼
931-A¶ 第 422b 页 X56-0422.png
然违背一家教文观真妄问一家圆观观一念心
为真为妄若云观真止观拣境修观唯观识阴若
云观妄止观何云系缘法界妙乐何云但观理是
等耶答示珠指谓心唯是理如云一念即一性也
一念灵知等又云心即生佛之心非离生佛外别
有心为生佛之本(文)谓心是非迷非悟之真心究
其弊源始因慈光恩师兼讲华严见清凉大疏以
心法是理为能造生佛是事为所造既不深本教
滥用他宗故定一念属真清昭诸师谬有承袭咸
谓观真须知克论此心真妄同源众生无始在迷
未尝离念约修门说必须达妄即真若夐指真心
则杜初心入理之门起观之处凡论诸法皆是真
性自是开解奈何山外境观不明将解为观慈云
所谓不知启发之所四明定所观境的属妄心只
由凡夫众生迷真逐妄见前一念全体是阴欲令
返本还源故须从近从要令达妄以显真方是佛
祖为人之意若夐指真心真心巳是显悟何须修
观耶然虽定境属妄毕竟圆顿行者正用观时观
一切法为真为妄当知直观此一念妄心当体具
足三千诸法皆不思议所谓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止庵曰直观一念心体是三千譬如见冰不问融
与不融直作水会先达云山外观真即同观妄四
明观妄即同观真斯言得矣梵天昭师孤山圆师
本承袭清师之说孤山见四明立义定境属妄遂
931-A¶ 第 422c 页 X56-0422.png
转计云昔人观真今人观妄鹬蚌相扼我乘其弊
达六识之妄心显三谛之妙理(文)昭师因被四明
往复徵诘巧作救义云观六识之妄心成三谛之
真心(文)义书云予闻此救喜跃不胜盖予义论有
益能转人心改迷从悟也上人因谁得解若谓奉
先座下得闻且示珠全不约妄释心亦无观妄成
真之说(文)是知观妄成真出自四明如云乃依此
心观不思议显三千法又云以依阴心显妙理故
孤山何得窃取以为巳说却乃妄破直云观妄耶
昭师纵能转计巧救为观妄显真但有其言全迷
其义也立阴止观第五(初)正修章列所观十境阴
乃居初文云此十境通能覆障阴在初者一现前
二依经大品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
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违经又行人受身
虽不阴入重担现前是故初观辅行云今家用此
十法为境不同常途别立清净真如无生无漏(文)
据此则圆顿行者阴境现前恒得为观何须言立
盖由山外不立阴等为境直观不思议境今对彼
不立故云立耳问圆顿行人必须观阴释签何云
阴等十境唯在三教答若论阴体所属在前三教
如止观五(二)云此十种境始自凡夫正报终至圣
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方便即别教道)则别教教道
巳还三教九界背性成迷无非三障四魔皆属阴
境所摄圆人了知无非性具法门荆溪据阴体而
931-A¶ 第 423a 页 X56-0423.png
判故云惟在三教圆人既了此阴无非法界即此
便是圆人所观之境故连文云今是圆人所观境
(文)盖前辈有读文不尽之过但以阴境在三教
为难殊不知今是圆人所观境也。】

「【钞】且摩诃止观先于六章广示妙解岂不论诸法
本真皆不思议然欲立行造修须拣入理之门起
观之处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
的取识阴辅行又拣能招报心及以发得属于下
境此是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如灸得穴也乃依此
心观不思议显三千法乃至贪嗔等心及诸根尘
皆云观阴入界及下九境文中拣判毫末不差岂
是直云真性及不思议。」
【【解】引止观依解立行拣境
修观皆观阴妄结斥观真不立阴境之非初明前
六章开解然欲下明第七正修至观阴入界总是
初境及下去明下之九境岂是下结斥前六章开
解者止观五(初)云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
依妙解以立妙行(文)辅行问五略中有行有解有
因有果何故但云六重是解答言大意者冠于行
解自他因果意既难显还作行解因果等释非谓
巳有行果等也若论文意但属于解于属解中恐
解不周故须委明名体及摄法等方便望五稍似
行始若望正观全未论行亦历二十五法约事生
解方乃堪为正修方便是故前六并属于解(文)
欲等者既能解了法法本真皆不思议若欲起行
931-A¶ 第 423b 页 X56-0423.png
造修入此真理须得其门欲观此不思议境须知
起观之处所以吾祖于正修章中广明十境十乘
行相三科拣却界入者止观云依毗婆沙明三科
开合若迷心开心为四阴色为一阴若迷色开色
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为意入及法入少分若俱
迷者开为十八界也十界少分属色七界少分属
心以此法界中亦有四类法故言二少分者以法
入中有四类法谓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三无
为则无表色属色心所法属心不相应行非色非
心三无为非三聚摄(文)次克示境体云若欲观察
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伹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文)辅行云从广之狭正
示境体阴入界三并可为境宽漫难示故促的指
略二就阴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以
由界入所摄宽多阴唯有为有为之中义兼心色
故置色存心心名复含心及心所今且观王置于
心所故初观识馀下例之(文)辅行又拣等者彼云
于第六中取能招报者仍须发得属烦恼境馀之
分别方是今境(文)彼云取取去也今文云拣其义
是同能招报心有二一见行二发得并须拣去故
四明用及以二字代彼仍须文义易晓发得能招
报属下烦恼境中见行能招报乃受想行三心虽
五阴中拣去界入中未分王数故须此拣在后文
例馀阴入中观乃依等者正指所拣克示境体总
931-A¶ 第 423c 页 X56-0423.png
无明心也贪嗔等心即历馀一心如破遍文后云
历馀一心三观者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馀
心或欲心嗔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还
如总中所说(文)辅行云今此但观欲等心王(文)
根尘者破法遍文末例馀阴入及十乘文后历缘
对境故云皆也止观云前来所说但观识阴作如
此说馀四阴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辅行
云此文应在第七卷末十乘文后何故于此即例
馀耶答以义便故从初至此单约识心从此巳去
乃至离爱具约五阴方成行相故须于此例馀阴
入辅行云欲融诸法示观境遍(文)历缘对境者止
观云端坐观阴入如上说历缘对境观阴界者缘
谓六作境谓六尘(文)更有净心历法以示妙境在
第五卷不思议境说教大体科后及下九境谓烦
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现文六境也兼上慢
二乘菩萨三境托缘不说前开章明于十境今亦
通言文中拣别分判如云烦恼心病心等皆属迷
妄之事毫𨤲无有差忒也拣境止观正修章先示
三科色心为境次克示境体拣去界入及前四阴
唯观识阴文云若欲观察须伐其根等并辅行释
并如前引但南屏巳来谓识中有善恶无记三性
为通观三性别观无记若别观无记止观不拣善
恶总观识阴若通观三性辅行何云在无记故竹
庵草录释出此义云摩诃止观所立观境通阴界
931-A¶ 第 424a 页 X56-0424.png
入初心通漫难可用观的拣见前无始日用能造
诸法识阴心王为所观境若乃善恶无记三心属
所起心相非能造识体非所拣境历缘对境随自
意三昧方能观境荆溪云在无记故通约五阴色
心属报阴法对下所发烦恼九境非善即恶以分
三心本自分明初无难见(文)但辅行料拣自来谓
文无生起止观拣境巳自分明荆溪何故孤然立
问况五识五意识乃是界入中法相大师既拣荆
溪又却取来为问至答文中又云定是今境岂非
师资相违止庵约二义断之曰界入无归识名通
滥由止观拣去界入诸识唯取第六识心荆溪谓
五识五意识既皆拣去在何处得为观境又五识
五意识通名为识何等识心是今观境正对止观
设问初不相违今伹直消辅行料拣之文则拣境
之义从而可了问五识五意识及第六识并能生
于受等三心何等识心及所生三心是今观境初
且定能生所生何等下徵问此据上文引有宗所
计以下界入二科对今五阴拣示境体识心而问
上文既云今初且观诸识为境又云若以识界而
为观初何往不得但识名多故阴在初故又名略
故是故先用(文)其义巳明恐人迷故复设此问意
谓三科既但开合之异若略二就阴十八界眼等
五识及五意识及界入中第六识心十二入中虽
无识名意根即第六识以前念为根后念为识也
931-A¶ 第 424b 页 X56-0424.png
此等识心及所生三心是今所观阴境否答五识
五意识定是今境未属烦恼在无记故先答界中
五识等也五意识者即第六识与眼等五识同时
取境名五意识亦名同时意识约用中相背故分
五种既是报阴无记未属所起烦恼心也判属今
阴境所观在下当明于第六中取能招报者今文
云辅行又拣能招报心彼文云取取去也此答第
六识先答所生三心也能招报即受想行受想烦
恼润于行业迁流造作即能招报此有二种一者
见行二者发得属下烦恼境第八记云自此巳下
现文六境及略三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
恼乃至四弘但属受等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
烦恼乃至发心亦并通观非不名境(文)虽在五阴
中巳拣三心由界入中未分王数故须此拣然此
现起能招报心辅行既云非不名境亦并须观今
既拣去就何处观须知例馀阴入中观仍须发得
属下烦恼境今文云及心发得属于下境现行能
招报心如上巳拣仍须更拣发得能招报心亦当
拣去自属下烦恼境中所观然辅行的指烦恼一
境今通云下境者以烦恼所起之心既是发得下
诸境中所起之相亦不出此故也不答五识五意
识中三心者以起惑造业皆第六识王数共造五
识五意识但为助耳既拣第六馀五可知馀之分
别方是今境谓第六中有乎三种除彼二种能招
931-A¶ 第 424c 页 X56-0424.png
报者对境所有能分别者名之为馀故云方是又
此五识五意识虽是今境仍在下文历缘对境中
明覆疏初答文止观第七十乘文末历六作缘对
六尘境修观然语不顿疏说非行时前判定在今
所观境乃是修观行者历经行等缘对色香等境
以正观心揽彼缘境摄入一心总为观境妙观观
之令成妙境故止观云若不于行中习观云何速
与道理相应又云怀道之贤触处用观(文)行缘既
尔馀之缘境用观亦然(巳丁并依桐洲注释)五识五意识第
六识相状智涌云今且约于眼根见烟以示其义
由胜义根引生眼识见于前尘分别是烟属现量
境既见其烟比知有火即眼意识属比量境境谢
缘念即存属第六识缘法尘中落谢色尘竹庵云
刹那有初后境界有现比并能生三心之相鉴堂
约亲疏说今谓只是空有二宗宗计不同荆溪挟
有宗立难不必苦求相状也。】

「【钞】问常坐中云以法界对法界起法界安心中云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及节节云不思议境今何不
许答此等诸文皆是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岂
不读辅行中分科之文先重明境即去尺就寸文
也次明修观即观不思议境等十乘文也况辅行
委示二境之相非不分明岂得直以一念名真理
及不思议耶。」
【【解】料简法界法性不思议等第二卷
常坐中但云一念法界系缘法界今是第一卷弘
931-A¶ 第 425a 页 X56-0425.png
誓中文云佛法界对法界起法界辅行释云佛法
界根也对法界尘也起法界识也仍本迷说故云
根等得名法界更无差别(文)义例作弘誓文引二
文俱有法界之言约义引之安心中者止观云惟
取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文)
是发大心科六即显是中文义例亦云安心者二
文皆云法性文意相似约义引也二文法界法性
正符山外之见今何不许而观妄耶答中二句总
判上诸文不出能观所显下文一一对释义例云
体达若起若对不出法界止观云系缘法界是止
一念法界是观(即法界是能观所显)止观云若未闻时处处
驰求既得闻巳攀缘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
诸名之为观(即法性是能观所显)重明境者前于生起互发
中具明十境巳竟今复明之故云重明于此阴境
委明三科色心正是定境未论修观次明修观即
不思议境十乘观法义书亦云辅行于阴入境文
分两段谓先重明境即指三科内唯取识心去尺
就寸文也次明修观即十法成乘之文也(文)委示
二境者拣示阴境及不思议境也岂得下结斥二
师。】

「【钞】应知不思议境对观智边不分而分名所观境
若对所破阴等诸境故不思议境之与观著名能
观故止观云譬如贼有三重一人器械钝身力羸
智谋少先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所以迟回
931-A¶ 第 425b 页 X56-0425.png
日月有人身壮兵利权多一日之中即破三重辅
行释云约用兵以譬能所今以身壮譬圆三谛兵
利譬圆三止权多譬圆三观械等并依身力故也
(上皆辅行文也)岂非谛观俱为能观耶今更自立一譬双
明两重能所如器诸淳朴岂单用槌而无砧耶故
知槌砧自分能所若望淳朴皆属能也智者以喻
得解幸可详之皆为不辨两重所观故述斯旨。」
【【解】
由山外不晓两重所观直将不思议境为所观境
不知若对阴等诸境则不思议自属能观以对观
智边忘能所故从境受名耳故此特以两重能所
示之令知所观决然属妄如义书云故不思议境
望下九乘名所观境望前识阴则妙境并下九乘
同是能观之三观也大意云谛观名别体复同是
故能所二非二(文)然此两重在于一心更无前后
譬如等者止观约别圆对拣修證迟速之殊含于
两重能所之义故引为證彼云别教初知中道前
破两惑奢促有异何以故别除两惑历三十心动
经劫数然后始破无明圆教不尔只于是身即破
两惑即入中道一生可辨譬如贼有三重等(止观六二
十六纸)贼有三重(三惑)一人(别教行人)器械钝(次第三止)械者兵
器通名身力羸(次第三谛)智谋少(次第三观)先破二重(别教历三
十心方破二惑)十住修空破见思十行修假破尘砂更整
人物(十向修中)方破第三(无明)历劫修行故云迟回日月
有人身壮(圆教行人)一日(一生)一生能入初住故曰一日
931-A¶ 第 425c 页 X56-0425.png
之中即破三重兵智譬三止三观并是能观身譬
三谛此语所观械等并依身力等者三止三观皆
依三谛譬智械并依身力而有辅行云智械并依
身力故也(文)兵器智谋是能依譬能观妙止妙观
身力是所依譬所观不思议境此一重也贼譬所
破阴妄之惑前之谛观若望所破皆属能破此一
重也今更等者复加砧槌一喻的譬圆教两重能
所两重用在一时故曰双明器诸淳朴者妙乐云
本以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淳朴令其成器故
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为诸(文)两重能所旧云初
重以一心三观为能观一境三谛为所观次重合
上境观俱为能观一念妄心为所观问两重能所
约何义而立答初重约圆诠开解而说次重约立
行造修而说(文)读教记云定境用观一家要宗必
先详于解行之文解行详则境观明矣止观一部
其要在乎解之与行解则圆解诸法本真行则立
行定境用观第五文云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
解今依妙解以立妙行此解行之分也余尝断曰
开妙解于定境之前用妙观于定境之后故知定
境用观尽在立行文中与开解文了不相涉荆溪
义例十不二门大槩同然皆先开解而后立行也
立行有二先定境后用观定境者何立阴是也若
不立阴妙观就何处用妙境于何处显故十义书
云定境修观乃是止观一部纲格进道要宗辅行
931-A¶ 第 426a 页 X56-0426.png
于阴入境文分两段谓先重明境即指三科内唯
取识心去尺就寸文也次明修观即十法成乘文
也山外之失可知矣近代有谓定境之后方用妙
解盖不究此解行之文如其说则定境在前开解
在后矣又谓先以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为初重
能所却合不思议境观而观于阴为次重能所如
其说则修观在前定境在后矣颠倒错乱不足评
(文)私谓开解立行定境用观如上所明可谓详
矣须知圆顿行者正用观时的观现前一念妄心
具三千法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不纵不横不
前不后观之不巳则阴境转成不思议境矣不思
议境境即是观两重能所历历分明以要言之伹
观心是不可思议境则两重能所妙在其中此义
蕴之止观辅行四明因山外境观不明不许立阴
入为境唯观不思议境因示之曰不思议境是能
观观法所显法门复以两重能所示之(云云)遂引
止观辅行明文为證复自立槌砧淳朴之譬详夫
祖师文意说有次第用在一心称性而观绝待而
照焉有初重次重之分又何得谓之初重约解次
重约行又何得谓先以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为
初重却合不思议境观而观于阴为次重解行倒
置境观前后如上所评义学不可不精究之。】

「【钞】又若不立阴等为境妙观就何处用妙境于何
处显故知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
931-A¶ 第 426b 页 X56-0426.png
死即涅槃玄文略列十乘皆约此立又止观大意
以此二句为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
此若如二师所立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
也。」
【【解】明圆人离阴无德若如山外直观真心不立
阴妄为境反显观非即境而立故曰观无处用境
非达阴而成故曰于何处显离三道别求三德如
弃冰求水岂可得耶如烦恼即菩提等不言结业
即解脱者乃顺四谛法相生死即涅槃(生死是苦涅槃是灭)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集菩提是灭)意令行人翻苦为灭翻集
为道以苦集二谛束为三道结业收在集谛钞云
集既兼业以惑业俱属故因于兼之耳玄文略列
十乘者玄八(末)辨体章入体之门四教皆列十乘
至第九卷初明圆十乘一一乘皆依此二句而立
不思议境云即生死之苦谛是无作之灭谛即烦
恼之集谛是无作之道谛发心云一切生死即大
涅槃一切烦恼即是菩提安心云体生死即涅槃
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破遍云若生死即
涅槃者分段变易苦谛皆破若烦恼即菩提者四
住五住集谛皆破通塞云知生死过患名为塞即
涅槃为通知烦恼恼乱为塞即菩提为通道品云
观生死即涅槃治报障观烦恼即菩提治业障烦
恼障次位中云生死之法本即涅槃理涅槃也乃
至尽生死底即究竟涅槃也观烦恼即菩提亦如
是安忍中云若观生死即涅槃不为阴入等境所
931-A¶ 第 426c 页 X56-0426.png
动若观烦恼即菩提不为见慢境所动离爱中云
观生死即涅槃故诸禅三昧功德生观烦恼即菩
提故诸陀罗尼等生(文)止观大意者荆溪所述文
中发心文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生死即涅槃故烦
恼无数誓愿断烦恼即菩提故安心中云若知烦
恼生死本性清净名之为寂此烦恼生死本性如
空名之为照通塞中云虽知生死烦恼为塞菩提
涅槃为通(文)。】

「【钞】又引常坐中起对俱法界者今问法界因何有
起对邪须知约根尘识故方云起对法界故义例
释此文云体达(修观)若起若对(阴入)不出法界(成不思议)
有约理约观约果三义此文正约观行辨也又安
心文云唯信法性者未审信何法为法性邪而不
知此文正是于阴修乎止观故起信论云一切众
生从本巳来未曾离念又下文云浊成本有若不
观三道即妙便同偏观清净真如荆溪还许不故
辅行解安住世谛云以正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
议又云安即观也故谈玄妙不违现文方为正说
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
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皆即三谛乃十妙之大体
故云咸尔斯之一念为成观故今文专约明乎不
二不可不晓故兹委辨。」
【【解】前问答中直分判其能
观所显今出其意故云因何有起对等耶约根等
者辅行释云佛法界根也对法界尘也起法界识
931-A¶ 第 427a 页 X56-0427.png
(文)义例释者心境释疑例问第一卷弘誓境中
云对法界起法界法界如何有起有对答一者约
理心佛无殊虽起虽对奚尝非理二者夫念起依
理体达若起若对不出法界三者称理理既法界
起对称理无非法界(文)即约理等三义也虽有三
释今欲显法界之言是所显故伹引约观一义唯
信法性者正是达妄成真真外无法故云唯信法
性山外引此为观真心而不知乃于阴妄修乎止
观二文并答上能观所显引起信并染净门并證
一念属妄论云是故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念念相
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文)偏观等者辅行云
今家用此十法为境不同常途别立清净真如无
生无漏(文)金錍云傍遮偏指清净真如知荆溪不
许也安住等者因止观五(二十八)引大经不生等四
句于不生生中云安住世谛名不生生止观释云
无明共法性能生一切隔历分别故名世谛安住
者以止观安于世谛即是不可思议境辅行五下
(二)释云以止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境安即观
(文)岂可直云不思议耶今释文中一念乃是意
根为因法尘为缘因缘和合起一念心辅行云秪
观根尘一念心起(文)此心的属于妄也阴是苦道
惑是烦恼善恶是业此之三道皆具三千皆即三
谛旧谓一念三道正当拣境今谓不然须知正释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意谓此之三道趣举一法皆
931-A¶ 第 427b 页 X56-0427.png
具三千皆即三谛为今十妙大体故云咸尔若尔
何故文云不出一念故继之曰斯之一念为成观
故与上文诸法皆具为成妙观的指一念义同。】

「【钞】问相传云达磨门下三人得法而有浅深尼总
持云断烦恼證菩提师云得吾皮道育云迷即烦
恼悟即菩提师云得吾肉慧可云本无烦恼元是
菩提师云得吾髓今烦恼即菩提等稍同皮肉之
见那云圆顿无过。」
【【解】上因山外不立阴境直观真
心遂引玄观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为一家
宗极之说又恐他人以禅宗名同义异之文惑乱
正说故料简之相传云者不欲指其异说之人故
须知此出圭峰后集裴相国问禅法宗徒源流浅
深圭峰答释云达磨直出可师傍传道育及尼总
持及示三人见解亲疏故有此语印本见行详四
明意恐当时有人引此为难故今斥之如往复书
云圭峰后集流衍来吴禅讲之徒多所宗尚咸云
达磨印于二祖本无烦恼元是菩提方为得髓智
者所说即同持育二人之解乃成得肉之言鄙僧
沗嗣台宗得不伤痛遂于指要文中对扬厥旨(文)
今烦下结成难势。】

「【钞】答当宗学者因此语故迷名失旨用彼格此陷
坠本宗良由不穷即字之义故也。」
【【解】当宗学者不
得今家正传因见迷即烦恼等说便同今家烦恼
即菩提之语即迷名也但有即名而无即义虽云
931-A¶ 第 427c 页 X56-0427.png
迷即烦恼悟即菩提乃背面相翻之义非今家当
体全是之义故云失旨若用彼禅宗格量吾教则
使抗折百家之说同彼得肉之言故云陷坠皆为
不明即义故也。】

「【钞】应知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及非
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者烦恼生
死既是修恶全体即是性恶法门故不须断除及
翻转也诸家不明性恶遂须翻恶为善断恶證善
故极顿者仍云本无恶元是善既不能全恶是恶
故皆即义不成故第七记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若尔何不云烦恼即烦恼等
而云菩提涅槃邪答实非别指秪由性恶通融寂
灭自受菩提涅槃之名盖从胜立也此则岂同皮
肉之见乎又既烦恼等全是性恶岂可一向云本
无邪。」
【【解】今家所明即义永异诸宗人师此通总言
之下云诸家诸宗是同二物相合对总持断惑證
理背面相翻对道育迷惑悟道当体全是正示今
家即义辅行云即者广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
二物相合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方名为
(文)虽不对可师本无元是今既云烦恼当体全
是菩提岂可谓本无烦恼是知可师亦无即义往
复书云智者立法华待绝二妙止观圆顿十乘以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二句文以为纲格诚非
二物相合名即不可以断證明之亦非一法翻转
931-A¶ 第 428a 页 X56-0428.png
名即故不可以迷悟分之烦恼非定本无菩提非
定本有故用烦恼即菩提绝其言诠寂其思虑俾
妙解圆明妙行顿显者也(文)何者下徵释即义发
明即具宗旨点示性恶法门修恶性恶对修善性
善得名克论法体不出十界九一对分善恶别行
玄记云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文)烦恼生死是九界
法故属修恶圆人解了九界修恶当体即性性名
不改复是法门岂可断除翻转断对总持翻对道
育别行玄云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
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记云善恶是性
性不可改安可断耶既不可改但是善恶之法门
也法名可轨轨持自体不失不坏复能轨物而生
于解门者能通可出可入等诸家下明诸宗失即
义别行玄记云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
皆莫测(文)言虽兼指意破禅宗三师翻破道育断
證破总持极顿破可师可师既云本无元是不能
全烦恼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故三师皆即义不成
第七记者妙乐七(二十二)因文句释经一相一味谓
解脱相离相灭相即本有三道性恶法门记云若
不尔者徒开浪会虚说漫行(止)对此终穷焉能昧
实忽都未闻等谓忽若都未曾闻性德三道之名
安能信有一乘性德之行光记一云须闻性恶者
以知性恶故修恶本虚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
可显修德功寂是无作行故以性德召此行也(文)
931-A¶ 第 428b 页 X56-0428.png
问摩诃止观无性恶之名应非性德之行竹庵曰
荆溪出语各有所对自有对山家学者自有对他
宗学者今文乃对他宗而言也止观性具三千与
今谈性恶广略异耳若尔下徵释即义由上云不
能全恶是恶谓断除翻转本无皆不能全修是性
今徵云何不云烦恼即烦恼生死即生死耶答实
非烦恼生死之外别指他法为菩提涅槃只由生
死等虽是恶法以即性故法体通融故烦恼受菩
提之名法体寂灭故生死受涅槃之号从胜立名
名虽胜劣体无优降但约化他修门边说言烦恼
生死则生厌离言菩提涅槃则生欣乐为此义故
从胜立名名虽转而体不转也若名体俱不转谓
生死即生死亦应无妨烦恼即菩提等体既不转
岂同持育断除翻转得皮得肉之见又既修恶全
是性恶岂同可师云本无耶名体转不转四句分
别一名转体不转(三道即三德三道之名虽转为三德体实不转生死即涅槃即
此句)二体转名不转(大论云转生死五阴为法性五阴而犹有五阴之名)三名
体俱不转(如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所作本自有之此名体俱不转今云全恶是恶
亦尔)四名体俱转(止观云无明复为法性明即名体俱转)性恶问天台
诸部不谈性恶独在别行言之何耶答玄约人法
十双总释品题初人法至第八乃顺论自他九明
缘了是却讨根本上之八双皆是缘了二因而为
种子至料拣中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
不答具(文)以此义故在彼文明诸部不明者记云
931-A¶ 第 428c 页 X56-0428.png
摩诃止观明具三千妙玄文句明示千法微乎修
性其文既广具义难彰是故此中略断善恶明性
本具名言既略学者易寻若知善恶皆性本具性
无不融则十界百界一千三千以此所谈望止观
文不多不少(文)据此则玄句止观非不明之但是
广谈一千三千别行略说性具善恶也问修性善
恶其相何如答性具佛界为性善性具九界为性
恶修中佛界为修善修起九界为修恶四明云本
具三千为性善性恶缘起三千为修善修恶(文)
缘起三千为修善恶则三千法体不可断破指要
云烦恼生死既是修恶全体即是性恶法门故不
须断除及翻转也若云不断别行玄又云阐提断
修善尽佛断修恶尽北峰曰今言断者约即论断
四明云障体即德无障可论斯为断义(文)今亦可
疑既即是了有何可断曰以由即故而显于离以
由离故全显于断离谓离情即谓即法以离情故
即是于断以即法故故言不断应知但断能执之
情病故云诸佛断修恶尽不破所执之法故云修
善修恶即事造三千也问性恶断不答性具善恶
实不断破故云性之善恶伹是法门性不可改复
不可断坏如云若断性恶普现色身从何而起若
云拔性德苦即理毒害为所消伏此乃体是修恶
以就圆论指修即性故受理性之称亦约即论断
义也应知性恶有起有具具者性具九界也起者
931-A¶ 第 429a 页 X56-0429.png
乃全性起恶此是修恶以圆诠故即性而起受理
性称如云法界无染即理性之毒玄云破无明理
恶别行云拔性恶苦皆此类也既指修即性以修
为性也。】

「【钞】然汝所引达磨印于可师本无烦恼元是菩提
等斯乃圭峰异说致令后人以此为极便弃三道
唯观真心若据祖堂自云二祖礼三拜依位立岂
可言烦恼菩提一无一有耶故不可以圭峰异说
而格今家妙谈尔。」
【【解】此一节元本自云此乃又超
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问今
明圆教岂不论断惑證理及翻迷就悟耶若论者
何异持育之解答只如可师岂不断惑翻迷岂亦
同前二耶故知凡分渐顿盖论能断能翻之所以
(文)时天童凝禅师有书于四明谓不可以道听
涂说将为正解凡往复二十来番诤之不巳太守
直阁林公劝四明下和融之语辞不获巳遂改数
行云然汝等汝字正指前相传云者盖当时禅讲
之徒咸谓台教宗旨只齐持育之见尊者救时之
蔽故此辟之往复书云人据圭峰以难台教岂不
依教而反破之(文)能断能翻之所以者其实渐顿
二教咸皆断證迷悟盖约能断能翻之观智即不
即次不次以分渐顿之别尔。】

「【钞】今既约即论断故无可灭约即论悟故无可翻
烦恼生死乃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
931-A¶ 第 429b 页 X56-0429.png
九转九邪如是方名达于非道魔界即佛故圆家
断證迷悟但约染净论之不约善恶净秽说也诸
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但得
即名而无即义也此乃一家教观大途能知此巳
或取或舍自在用之故止观亦云唯信法性不信
其诸语似弃妄观真(元云岂异可师之说)而义例判云破昔
计故约对治说故知的示圆观须指三道即是三
德故于阴等观不思议也若不精拣何称圆修此
义难得的当至因果不二门更为甄之。」
【【解】此下对
前断證迷悟二义以明今家正意若得前来修恶
即性之义则断与不断二皆无在今家约即论断
不同尼总持约即论悟不同道育当知烦恼生死
乃九界修恶之法既十界互具界界具十则九界
当处即是佛界是名圆佛岂断坏九界而證佛界
又岂转九界之迷为佛界之悟耶如是论之方名
达九界非道即是佛道魔界如佛界如也四明云
佛之与魔相去几何(文)圆论断證迷悟伹约情理
以说情著则十界俱染有惑可断为惑所迷理融
则十界俱净不断而證了迷即悟但约此论不约
三善三恶六秽四净法体而说以善恶净秽皆性
本具不可断除翻转故也此乃等者指上即具之
旨是教观大途教不明此非圆顿妙教行不明此
非圆顿妙观苟能知此旨取舍自在无不圆极取
舍即断否义光记云秪就即之一字明于二义障
931-A¶ 第 429c 页 X56-0429.png
体即德无障可论斯为断义障既即德障何尝断
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文)止观亦云者对
前第三师说非特彼云本无元是而止观亦云唯
信法性然义例云约对治文云以众生久劫伹著
诸法不信法性破昔计故约对治说令于诸法纯
见法性若见法性则见诸法纯是法性(文)故知下
通结上文所明即义一家极谈难于的当至下释
三千并常更为甄别钞云体用之名等。】

「△二则止下示成由行。

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
所。」
【【解】科示成由行者欲成显此十妙因果自他当修
妙行止观凡十章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
正观果报起教指归此十亦即因果自他于十章
中唯举十乘起教者前六是十乘之解果报是三
法之相旨归是息化之理今故不言但举正观成
前五妙起教成后五妙。】

「【钞】巳约心法显乎妙旨虽知十妙不离一念若非
妙行何能成之故玄文虽立观心而且托事附法
盖非部意故多阙略若具论能成之功须指摩诃
止观也故境等五妙且论诸圣及佛世当机所观
所发所行所历所究尽法而于我曹禀教行人如
何成就故令修止观用十法成乘方能亲观妙境
发智立行历位登果故彼十乘能令行人成就自
行因果也。」
【【解】将欲正出今文之意先重指前科指
931-A¶ 第 430a 页 X56-0430.png
妙归心乃约一念心法显示三千妙旨则了十妙
法相不离一心虽能解知若欲成就须修妙行故
玄下释出相成之意玄文纵有观心但是托事附
法以其解正行傍非部正意故乘境不备若欲具
足论于能成须指止观以止观正明观法行正解
傍乘境悉备故须修十乘起教成就玄文十妙因
果自他之法故境下释十乘成自行因果玄文所
谈境等五妙乃佛世诸圣当机修證之法于我辈
今日禀教修行之人何能成就故荆溪令学者依
止观十乘修之方能成显也所观(境)所发(智)所行
(行)所历(位)究尽(三法)。】

「【钞】言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者彼文起教虽即
弗宣而且不出裂网之意此裂网文泛论生起虽
在果后化他细寻其意多明初心自行故文云种
种经论开人眼目执此疑彼是一非诸今融通经
论解结出笼岂非始行能裂他网又文云若人善
用止观观心则心慧明了通达渐顿诸教如破微
尘出大千经卷河沙佛法一心中晓岂非自行起
教又云若欲外益众生逗机设教等此文方是果
后化他也辅行二释谓化他裂网自行裂网但自
行文略故读者多暗至于归大处文亦为初心修
观而说故云胶手易著寱梦难醒封文齐意自谓
为是乃至云为此意故须论指归故知五略十广
虽该自他始终而尽是行者修法若了彼文方可
931-A¶ 第 430b 页 X56-0430.png
销今相成之意故今十门从染净不二巳去皆指
果后设化之相悉在初心刹那一念而必须三观
功成此用方显故文云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等故
知能修起教之观则能成就应机现通说法之用
也此意稍隐解者方知不作此解则止观裂网指
归之文记中自行之释及今相成之语如何销之
若云但修十乘果用自显者则合云十乘成今化
他能所尔。」
【【解】桐洲私科分四初标起教章二示止
观文意三示今门文意四结迷解得失次文分三
初正示起教文意二初引止观文二初示意弗宣
者天台说摩诃止观至第七正修才至见境时逼
夏终法轮停转后三章不说起教不出五略中裂
网之意起教本为除他疑网其意是同故辅行云
虽缺馀文行门非要略中巳具足表其心(文)此裂
等者若以止观文相生起次第言之则裂网在感
果之后须至果后化他方能裂他疑网若委细推
寻文中元意必自行修之后方化他则一部始终
尽是行者修法故深求文意多明初心自行少论
果后化他净觉谓自裂网则通初心裂他网须至
果后但得泛论生起之义二引文凡三节北峰谓
初文乃初心为他通经非修观也第三是果后化
他亦非修观今起教观正是第二自行起教之文
由善用止观观心发悟通达诸教名自行起教未
是破无明果上起教又非初心为他说起教若初
931-A¶ 第 430c 页 X56-0430.png
心为他说名初心裂网非正修起教观义也(文)
始行裂网文云种种等者第二卷五略生起中标
裂网文云云何裂大网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执此
疑彼是一非诸闻雪谓冷闻鹤谓动今融通经论
解结出笼(文)大小乘教本是开明智眼逗物不同
种种各说不晓如来悉檀被物之意于四门互相
执著是一非诸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既云融通
经论即初心能裂他网也辅行释云虽本为开众
生智眼实机未显如法华前众生于教权实空有
事理互迷若为判巳开权显实使权实不滥令识
教本意破执教疑网达一理无外了法门大体知
众教有归(文)今融通等者理本无说说必被机四
悉四门诸观诸谛适时利物未及通方便各计一
隅情执未破今为融会重疑飒然如系鸟在笼情
无所适解执滞结开权教笼如游太虚纵旷无碍
(文)此是始行裂他网之文初心便能解释经论教
示来学净觉谓若自裂网则通初心裂他网须至
果后者不究融通经论之言与释裂网中通除自
他疑网之说又签云自行则从因至果化他则位
位有之(文)净觉见据初心依理生解与果上起教
不同者辅行自拣初心观化他境是内心观解与
果上起教不同于今始行裂他网了无关涉又文
云等者第二卷释裂网文云第四为通裂大网诸
经论故说是止观者若人善用止观观心等(文)
931-A¶ 第 431a 页 X56-0431.png
正明修起教观故云用观观心通达诸教辅行明
作自行释之言善用者用不思议观观于妙境则
揽果上偏圆渐顿不出一心用观观之则河沙佛
法一心中晓辅行云初文通除自他疑网故云通
裂乃至须晓渐顿诸教出自一心若不善用不思
议观观于一心不思议境何由可裂执教大疑(文)
科云初约观心自除疑网岂非正明初心修起教
观耶破尘出卷者华严如来性品譬如有一经卷
如大千界所有一切无不记录时有异人具足天
眼见此经卷在一尘内作是念言云何经卷在一
尘内遂破尘出卷辅行引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
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
(文)三果后化他连文云若欲外益众生逗机设教
者随人堪任称彼而说等(文)四明断为果后起教
二明辅行释二释者通指上两文初作自行释故
云须晓等次作化他释故曰为利他故裂他疑网
自行文略者辅行自行释中文甚简略只由净觉
引文不备专据若不善用不思议观等文谓但修
十乘果上自显不许四明修起教观而不看上文
云须晓渐顿诸教出自一心此正当修起教观之
义净觉昧此故云读者多暗又谓自裂通初心裂
他须果后不许初心裂他及修起教故四明备引
三文一一结示使初心有裂他网义有修起教义
有果后起教义初文有融通之言即始行裂他网
931-A¶ 第 431b 页 X56-0431.png
也次文有善用止观之言即初心修起教也第三
有逗机之言即果后施化也二例示指归文意云
至于等旨归三德名为大处自他同归三德虽是
息化之理亦为初心故止观二(二十二)云第五归大
处诸法毕竟空故说是止观者夫胶手易著[日*艺]梦
难醒封文齐意自谓为是竞执瓦砾为琉璃珠近
事显语犹尚不知况远理密教宁当不惑为此意
故须论旨归(文)辅行释云心性如手惑著如胶随
文封滞迷于旨趣不达教相不晓旨归随文生著
互相是非非但不至三德旨归为阴集魔而担将
去寱梦等者梦甚故寱寱故难醒法性如眠无明
如梦僻执如寱执重难除名为难醒封文等者封
闭也塞也诸教诸门诸谛诸悉随一各执故云齐
(文)三通一部文意五略中发心修行即自行始
感果即自行终裂网即化他始归处即自他同归
亦自他终三示今门文意谓若了止观裂网文意
通于初心方可消今之起教成化他能所后之五
妙也故今十门前四门为十乘观体后六门为起
教观体也从染净门去纯谈化他悉在初心修观
由因中修观之功至果显化他之用故引染净门
能显妙观文證空中名遮假观名照三观圆修净
用方显故知因修起教能成就应机等用也感应
妙中之应神通说法二妙皆是能化之用所化即
感及眷属利益二妙也后六门中染净谓所显净
931-A¶ 第 431c 页 X56-0431.png
法依正谓果用由因本具自他谓感应之体本同
三业谓所显果用皆果后化他也若染净云能显
妙观依正云理显以观为功自他云观行之功方
显三业云能显观体皆因中修起教观之相也四
结迷解得失若云等者结斥净觉偏见之失彼谓
四明离十乘别修起教自立义云但修十乘果用
自显今反质云如其说则荆溪合云十乘成化他
尔起教观辅行二下(十八)云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
裂网云何得同答对扬利物名为起教令他除疑
名为裂网起教本为除他疑网是故同也(文)止观
大意叙五略中云起八教是则裂网起教名异义
同四明深得此意乃云彼文起教虽即弗宣而且
不出裂网之意(文)以五略略于九广九广广上五
略文心解云起教之言须起八教遍逗群机而反
用自裂之文作自行起教不亦谬滥乎(文)彼迷于
义同名异反显广略义不相关况复止观明指第
九重当广说是知五略裂网即大章起教也今文
云此裂网文泛论生起虽在果后化他细寻其意
多明初心自行(文)尊者立义果后化他法门须在
初心修观因若不修果何能显初心行人必须遍
揽果上偏圆渐顿权实法门入一念心修之方能
果后遍逗群机也止观明指第九重当广说摄法
中亦略示(文)起教虽即弗宣摄法之文可考止观
三云如来曾作渐顿观心偏圆具足依此心观为
931-A¶ 第 432a 页 X56-0432.png
众生说教化弟子令学如来破尘出卷仰写空经
(文)又释裂网文如前引并初心修起教观之明文
也然初心修起教为离十乘外别修耶即十乘而
修耶若别修者则显十乘观体一念三千摄法不
尽况自行初心修不思议境又修起教应两重用
观耶若即十乘而修不二门那云十乘成自行起
教成化他耶答若以观体言之十乘起教只一三
千三谛何法不具但修观行者须精识果上偏圆
渐顿诸教出自一心揽此等法入一念心而修名
起教观北峰曰法理巳备修相未明是知说有次
第修在一心善修止观者揽化他法融入一心焉
有起教在十乘外荆溪云须晓渐顿诸教出自一
(至)执教大疑如此自他并由妙观契于妙境是
故能有如是妙用(文)草庵云终日十乘终日起教
但文义主对解行相当则妙玄十妙止观十章各
具自行化他之法妙玄前五妙须修止观十乘自
行之观成之后五妙须修止观起教之观成之此
关节也若以旨趣言之十乘不离起教起教不离
十乘草庵曰止观虽十乘不思议境观一也初心
虽起教而不思议境观亦一也文心解引辅行云
若不善用不思议观等文岂非伹修十乘耶若谓
十乘不该果用后之五妙更须别修则众宝之车
成坏驴之运(文)此以旨趣而难关节抑亦四明何
尝云别修耶若云起教不通初心修者签文云撮
931-A¶ 第 432b 页 X56-0432.png
十妙为观法大体应云撮五妙为观体只合云重
述四门令观行可识净觉不许初心修起教观如
何消今相成之意耶文心解曰但以起教之义正
明感应等事彼此相显故云成今(文)荆溪谓十乘
成前五妙起教成后五妙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
识是知十乘起教俱是观法若以彼此教观相显
以释相成却见十门徒施观法无用矣问钞云互
相显映与彼此相显何异答净觉但约彼观此教
而言相显不知以行成解四明约教广观略行正
解傍而论相显即解行相成也问初心修起教与
化他境为同为异答起教观乃揽果后化他法门
入初心修化他境明三千法离性执巳无妨四说
不可会同。】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上本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上末
唐 荆溪尊者 释签
宋 四明尊者 钞
宋武林沙门 可度 详解
明天台后学 正谧 分会

「△三则彼下功成识体。
931-A¶ 第 432c 页 X56-0432.png

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解】科
功成识体者十乘起教观行功成则识所诠三千
妙体彼此者彼即止观此即十妙彼观此教解行
相成昭明显著法华妙行于兹成就使功不虚弃
教下所诠之体可识。】

「【钞】故知得此相成之意则不唐学问不谩修行教
下所诠妙体可识。」
【【解】故知若得前科解行相成之
意解成则不唐学问行成则不谩修行也。】

「△四故更下结示立名使诠旨斯显四初立门所
由。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解】科结示立名使诠旨斯显
以十门摄十妙结示立名直申一理使经旨泠然
诠旨斯显也初立门所由十门从十妙立故云所
由故更之言承上而来欲令解行俱成故更立十
门收摄十妙。】

「【钞】如文。

△二何者下出门名义。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解】十门何
故皆名不二徵释云为实等在昔四时三教分隔
而说皆云二法今经显实开会而谈皆不二也。】

「【钞】理事三千本皆融即实机未熟权化宜施佛顺
物情分隔而说故云不二而二半满诸法暂有差
殊权化若成实理须显佛随自意开会而谈故云
931-A¶ 第 433a 页 X56-0433.png
二而不二境等十法即是所通既约教部判后开
之俱圆俱妙故能通门宜名不二。」
【【解】理事至而说
释为实施权初二句明一实理次二句明施权意
后二句正明施权诸佛慈悲不与世诤物情差别
亦以差别之法逗之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故
云分隔而说此施权当分义也半满至而谈释开
权显实意初二句明权法次二句明开显意后二
句正明开权会二三四咸归于一故云开会而谈
此开权跨节意也与妙玄二会异科明施开意同
初明诸法本实云一切诸法无不皆妙众生情隔
于妙耳(今云理事等)次大悲施权云大悲顺物不与世
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今云实机等)三今经开显云今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云半满等)境等去释法既教部
等门为能通境等即所通约教判三粗一妙约部
判昔粗今妙约教开偏入圆约部开四味粗即醍
醐妙俱圆则约教论开俱妙乃约部义也所通之
法既俱圆妙门由妙立故能通门宜名不二也。】

「△三各自高深。

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
【【解】各自高深者该修德之极
为高(究竟)彻性德之源为深(理即)门门皆用六即检校
高下故云各自须六即检者以十妙不出三千三
千不离一念既以十门收摄十妙则门门之下的
指一念三千为今观体故须六位拣其高下也。】

「【钞】一家所判法门名义无间高下巳他无不理性
931-A¶ 第 433b 页 X56-0433.png
本具全性起修分显究尽故今十门一一如是皆
为观体其义更明然事异故六理一故即此宗学
者谁不言之而的当者无几应知圆家明理巳具
三千而皆性不可变约事乃论迷解真似因果有
殊故下文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
常乐(约事明六)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
(约理明即)若见斯旨稍可持论。」
【【解】一家等者天台一
家判诸经论一切法门能诠名字所诠义理无论
高下巳他皆用六即拣判止观云圆观诸法皆云
六即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文)高下
巳他即心佛众生十界依正佛界为高九界为下
心法为巳生佛为他理性本具(理即)全性起修(名字观行
相似)分显(初住至等觉)究尽(究竟)既诸法门皆用拣判故今
十门亦以六即捡之故云一一如是十门既约六
即乃显门门摄归一念三千皆可修證则十门皆
为观体前四为十乘观体后六为起教观体其义
至此犹更分明验知起教初心不可不修矣然事
下北峰分四初标迷二正示三引證四结示初文
即止观大意文此二句自荆溪发明之后凡禀山
家学者皆能言之而得旨者少故云无几以由净
觉以空中为理同俗假为事异(此义虽在杂编以在四明轮下巳有
此语故暗斥之)应知等者三千法门理性本具不可改变
荆溪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随缘即不变乃全
事成理理同故即也约事乃论迷解等即变造三
931-A¶ 第 433c 页 X56-0433.png
千全理成事遂分六位之差即事异故六也理即
名迷名字观行属解真即分證似谓六根因即前
五果即究竟引因果门四句释之钞下释曰三千
在理为染作因纵具佛法以未显故同名无明(该前
五即因中三千也)三千离障八倒不生一一法门皆成四
德故咸常乐(究竟即果上三千也)此二句既将因果对分必
该六位故注云约事明六三千实相皆不变性迷
悟理同故曰无明即明(此明因果只一三千)三千世间一一
常住理具三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故
云俱体俱用(此明因果三千俱能起用因中三千起于染用果上三千起于净用)
二句示三千之性在迷在悟未始改易虽在于体
体不离用全用是体也故注云约理明即原夫事
理两种三千本圆融相即之义理即迷此名字解
此乃至究竟显此今以理同事异对两种三千者
不分而分以事异故六即理之事对事造三千理
同故即即事之理对理造三千也若谓两种三千
之外更有迷悟之事则两种三千摄法不尽何名
妙法耶六即义蕴大经名出智者止观一引如来
性品云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知识示之
即得知也耘除草秽渐渐得近近巳藏开尽取用
(文)经文甚广大师撮略而引辅行委释义虽蕴
经诸师莫知吾祖深悟圆宗发明此义故于止观
发大心约六即显是观经疏约六即释佛字荆溪
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文)即之为义辅
931-A¶ 第 434a 页 X56-0434.png
行云如前引体不二故名即指要云当体全是方
名为即(文)吾祖立六即义有二一显圆诠诸法事
理不二生佛体同免生退屈故明即字虽全体是
迷悟因果其相有殊免生上慢故明六字止观云
若智信具足闻一念即是信故不谤智故不惧初
后皆是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巳智分若无智起增
上慢谓巳均佛初后俱非为此事故须知六即(文)
二革文字暗禅之蔽世间暗證禅人拨弃修行唯
云即心是佛不辨阶位浅深多滥上圣为救斯蔽
故明六位文字法师封文滞意唯守名相推功上
人自谓绝分为此等故故明即字以示初后理同
辅行云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
不晓六而复即(文)此六即与两种三千如何会同
杂编云理同者三千空中之理迷悟咸同也事与
者三千即假之事因果有异也(文)霅川之说分割
三谛巳死之义置而勿论南屏云两种三千法体
皆不思议名理同六位浅深情分高下名事异(北峰
评曰不二门云名智浅深何尝云情)北峰因南屏之说又详究妙宗
指要之文曰理同者事造三千法体与理同故即
也事异者情智迷悟浅深所见事异故六也(改情分为
情智也)盖圆诠生佛迷悟缘起变造诸法皆事三千
并由理起全事即理事与理同故云理同故即也
而事造上有迷有悟逆顺事殊悟仍浅深真似相
别故云事异故六是则理同故即通事理两种三
931-A¶ 第 434b 页 X56-0434.png
千事异故六别指事造三千分迷悟浅深事异也
(文)今恐理事三千摄法周遍岂事造外更有情智
浅深应属缘生虚假非圆家即理之事也鉴堂云
应知理同故即是理造三千事异故六是事造三
千以事造不出逆顺二修权实二造皆是即理之
事全性起修虽迷解真似乍分当处无非理性本
具故即不妨六六不妨即一一无异故事造三千
始终不缺正由迷解法上当处点即也(文)今依此
说更助显之理同事异非单理单事盖由全性起
修故有六位迷悟高下之殊故曰事异其实皆当
处即理也全修成性故六皆即理故曰理同是则
理同故即即事之理对理造三千事异故六即理
之事对事造三千若尔何名俱体俱用耶答俱用
之言正彰理同故即能即体起用因中全三千之
体起于染用果上全三千之体起于净用其实正
意明理造三千也四明云第四句明圆最显体用
之名本相即之义(文)问三千乃圆融法体今以六
位迷悟高下会事造三千将非差别法而会圆融
法乎答全性起修虽分六位其实当处即理故四
明曰理则本具三千性善性恶也事则变造三千
修善修恶也既以修善修恶为事造何妨以六位
高下对之复次四明于妙宗发明蛣𧏙六即之义
文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
至蛣𧏙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理蛣
931-A¶ 第 434c 页 X56-0434.png
𧏙乃至究竟蛣𧏙等(文)润师指瑕云理即在迷故
则有蛣𧏙等名字在悟则五即皆佛如何却于此
五而立蛣𧏙等名字乎净觉时在四明轮下作抉
膜书委破润师后来背宗还同他见故杂编云六
即之名本为拣滥虽一切法通于六位若名有叨
滥故须甄之若名不滥者不必拣也且蛣𧏙蝮虿
是畜趣之微物俱是迷逆之号固无叨滥之理何
须用六位甄分良为他人见涅槃疏中蛣𧏙蝮虿
具于四分例彼四分立此六即虫名虽同分之与
即二义夐殊何者彼之四分既名为作盖约权造
事用而言此之六位既名为即须从实證理体而
(文)北峰破云有三失初至不拣是一切不遍失
止观云圆观诸法皆云六即何云蛣𧏙等不必拣
耶二从且蛣𧏙至何须甄分是圆见同凡夫失圆
见含灵皆毗卢体岂同凡夫三从良为至尽文是
妄破例四分失四明不曾例涅槃四分乃成加诬
草庵扶成云十方虚空生我心内空生大觉如海
一沤觉体周涵无乎不在然佛名曰觉觉遍十方
毗卢遮那即一切法者也夫如是圆顿初心莫不
即是若唯即是上慢弥滋六位甄分革斯叨滥于
是圆观诸法皆须六即也四明达此则曰不惟显
佛九亦同彰下至蛣𧏙皆须六即盖佛以十界为
通体蛣𧏙即佛界别相十皆究竟不舍蛣𧏙至果
圆成名体不转以如来终日与蛣𧏙同而𧏙𧏙终
931-A¶ 第 435a 页 X56-0435.png
日与如来异故曰三千在理至咸称常乐兹乃唯
心观体无法不收六即相须深符圆旨(文)盖圆诠
十界初后不二迷则俱迷悟则俱悟毗卢身土不
逾凡心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一佛成道法界无非
此佛依正一成一切成故妙宗曰以论十界皆理
性故无非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
亦同彰乃至果成十皆究竟(文)解谤云蛣𧏙名相
至究竟者此名理性具十界也(文)忠法师云广智
传四明曰约一人唯心观体说也(文)。】

「△四直彰宗趣。

本门巳广引诚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
在目前。

【钞】如文。

△二一者下第二列门解释二初列门对妙二初
列门。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
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
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
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

【钞】可见。

△二是中下对妙。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第四
从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第八
第九从说法立名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解】十门从
931-A¶ 第 435b 页 X56-0435.png
十妙立前云立门对妙互有多少即今文。】

「【钞】七科之境不出色心此二不二则诸境皆妙故
云第一从境立名智行二法正论修相傥二境不
融修性有异则不成妙故二三从智行立名位多
在因三法唯果若了始终理一此二皆妙故第四
从位法立名通应是事果后利他既是净用依正
必融纵是他机亦同自体此之妙事在今染心能
如是观妙用方显故五六七从感应神通立名三
业是能说之人权实是所说之法此二若融说法
方妙故八九从说法立名眷属是三草二木利益
由法雨所滋若知本一地雨则权实益等故第十
从眷属利益立名立此十门意成十妙解行故也。」

【【解】玄文明境具有七科今以色心二法收尽故云
不出今经开权色心诸法咸成不二门显七科无
非妙法依境发智以智导行是正论起修今明内
外二境互融修全性起故使智行方称妙法钞中
反显云不融有异也位妙实通因果为对三法极
果故多在因若了始因终果一理无殊位法方妙
故因果门从二妙立神通感应是果后利他之事
果上全三千之体起于净用其用既净故依正不
相妨他机同自体此之净用在今染心能以利他
之法揽入一心妙观观之果用方显故此三门从
通应二妙而立此初心修起教观之相也能说之
人三轮设化所说之法权实不融今经开之咸名
931-A¶ 第 435c 页 X56-0435.png
不二三草二木是能受法雨是能润今皆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即利益平等结意云荆溪立此十门
为成妙解行也。】

「△二一色下释门旨趣十段初色心不二门三初标。

一色心不二门者。

【钞】一切诸法无非妙境本文七科亦且从要七科
尚广妙旨难彰今以色心二法收尽故大论云一
切世间中唯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说但当观名色
此二不二诸法皆妙故今摄别入总特指心法明
乎不二以此为门则解行易入也。」
【【解】释标文初释
色心此二下释不二以此下释门初文从宽至狭
示境之要法华开显三千诸法无非妙境天台从
要总作七科次明法相该博故云尚广今以略显
广故用色心收尽心法为门解行易入即以易通
难也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若欲求真实但当观名色(文)笺要曰
大论云名色者谓心但有名故若望假名此名即
(文)摄别入总者摄色心之别入一念之总故就
心法以明不二解行易入者揽法归心无法不趣
解易入也即心成观观无不通行易入也。】

「△二且十下释二初约诸境明总别二初双标。

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在一念
别分色心。」
【【解】总科云约诸境明总别谓约七科谛境
明乎总别别则分色分心总乃的指一念今且通
931-A¶ 第 436a 页 X56-0436.png
分总别下方别开事理诸师不得此意便就此分
事理将理为总以事为别致与一家文义相违。】

「【钞】总在一念者若论诸法互摄随举一法皆得为
总即三无差别也今为易成观故故指一念心法
为总然此总别不可分对理事应知理具三千事
用三千各有总别此两相即方成妙境。」
【【解】初句牒
文若论下通论诸法皆总今为下正明一念为总
然此下遮异说应知下显正义诸法互摄者三千
诸法以即性故趣举一法摄一切法则法法皆得
为总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法虽多不出三法
故用此结也然虽诸法皆得为总今意为成妙观
故指一念玄文拣难从易之义也不可等者以山
外以理为总事为别以理同故论理总事异故论
事别俟下评破四明建立则理具三千一法为总
诸法为别事用三千总别亦尔故云各有相即者
理中总别即事总别事中总别即理总别方得称
妙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也事理总别文云总在
一念别分色心以一家事理如何分对孤山以理
总事别而释以理同故论总由事异故论别一念
是总属能造故名理总生佛依正是事属所造名
事别净觉亦云理总事别但以空中为理俗假为
事旧破云以彼不晓性具诸法法法宛然故无理
别不晓事相本来圆妙故无事总如毛吞巨海芥
纳须弥岂非事相能总诸法耶破义未尽别出义
931-A¶ 第 436b 页 X56-0436.png
章四明立义理具三千事用三千各有总别性具
诸法总别相收缘起诸法总别亦尔等尊者之说
符文得旨符文者不二门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
变妙乐记四句立法金錍圆见事理一念具足皆
蕴乎事理各论总别之义又深得一家圆顿解行
之旨以圆论诸法事理不二趣举一法咸具事理
理体具足名理总虽同趣一理而诸法宛然名理
别此性具三千也缘起诸法以即性故随举一法
诸法咸趣名事总虽同趣一法而诸法宛然名事
别此变造三千也是则三千诸法法法即性法法
起修法法终日不失自体法法终日同趣刹那虽
各有总别其实事理互融圆解虽尔若欲修观必
须拣难从易的指一念心法为总则妙观易成故
四明云若事若理皆以事中一念为总则又得一
家立行造修之旨然此既约两种三千会之则修
性体用无住本法不变随缘皆一揆矣又知荆溪
明乎总别之意欲显诸法互摄一一性遍故也以
互摄故法法为总以性遍故别体宛然故四明云
诸法不失自体为别即性遍也同趣刹那为总即
互摄也。】

「△二何者下双示二初别。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
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
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
931-A¶ 第 436c 页 X56-0436.png
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解】前双标中先
总次别今双示中乘其义便先别次总又欲摄别
入总故也十如中本末究竟文略不对钞中点出
因缘束为三道。】

「【钞】十如中相可别故属色性据内故属心观音玄
义指心为体而诸文中双取色心力作单不能运
缘或指爱或指具度既存两说义必双兼若云业
为因者则似兼色今从习边故因果皆心五阴皆
报则须兼心今从受身约色义强本末究竟文虽
不对既论三等同后三谛因缘中现未七支皆须
双具识名虽独必含中阴故亦两兼行有是业不
可偏属无明爱取唯心可知诸谛中苦同七支集
既兼业道亦含戒皆具色心俗论诸法兼二可知
灭及真中一实无谛体唯是理无相可表并心證
故故不兼色然上所对不可永殊欲成别义故且
从强。」
【【解】初消文然上下明意相性二法玄云相以
据外揽而可别性以据内自分不改指心为体玄
下云心觉苦乐故以当体(文)双取者玄云地狱界
以摧折色心为体人天以安乐色心为体等力作
者功用名力搆造名作动作须是色心相应故云
单不能运缘或指爱者止观云无明爱等能润于
业即心为缘也玄云二乘以无明为缘六度菩萨
以烦恼为缘或指具度妙玄云缘助也所谓诸恶
我我所所有具度皆能助成习业(文)业因兼色者
931-A¶ 第 437a 页 X56-0437.png
善恶之业皆以意为方便身口七支所造故兼色
心今从习因而说故唯在心玄云如是因者恶习
因也自种相生习续不断以习发故为恶易成故
名如是因(文)果属心者玄云习果也如多欲人受
地狱身见苦具谓为欲境便起染爱此习果也(文)
五阴皆报既四阴属心一阴属色合兼色心今取
受身为报故唯属色亦从强而说本末等者妙玄
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为究竟等(文)既论等
者玄云若作如义初后皆空为等若作性相义初
后相在为等若作中义初后皆实相为等(文)同后
者真中唯心俗兼色心也七支皆名苦道须兼色
心现五果中识本唯心今取含中阴色故亦两兼
此识托胎乘于中阴阴义属色天眼能见身口属
色意业属心故不偏属无明等惑唯在心也诸谛
者四二三一无谛通总而示四谛中苦同前因缘
理须双具集兼业者四谛法相合惑业二皆集谛
收集是烦恼只唯在心既兼于业故通色心道即
三学戒体属色故双具(此释三兼色心)二谛三谛俗该依
正故兼色心四谛中灭二谛中真三之真中一实
无谛体并属理无形相表故不兼色并内心證故
唯在心示意者上将七科分配色心欲成别义一
往从强若论诸法本来相摄又不可谓条然永殊。】

「△二既知下次总。

既知别巳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
931-A¶ 第 437b 页 X56-0437.png
三千宛然。」
【【解】既解上科别分色心今当摄诸法差别
归刹那之总一切诸法别也无非心性总也既云
诸法无非心性岂非摄别入总心属事性属理今
欲于事显理是故双举一性下正释摄别入总之
所以良由一性圆融无决定坚住之性立理事三
千故能摄别以归总也前云一念今云一性理事
相显也。】

「【钞】前约诸法不失自体为别今明诸法同趣刹那
为总终日不失终日同趣性具诸法总别相收缘
起诸法总别亦尔非谓约事论别以理为总又复
应知若事若理皆以事中一念为总以众生在事
未悟理故以依阴心显妙理故。」
【【解】释摄别入总文
相稍广初释前四句次释后二句初又二初正释
二拣显初文有三节初对前明摄别入总二性具
下示事理各有总别三又复下明并以事念为总
前别分色心为显法法宛然不相混滥不失自体
今明诸法元同一性故同趣刹那妄念别时常总
总时常别总别同时故云终日亦为成观故云刹
那据圆诠妙旨法法为总亦可云同趣一尘也此
之总别若事若理皆有此义故云性具等本具三
千一法为总诸法为别一摄一切故云相收缘起
三千既全性起亦以一法为总诸法为别亦皆融
摄故云亦尔非谓下如前叙破应知理事三千皆
以心法为总就迷而辨故云事念众生全体在迷
931-A¶ 第 437c 页 X56-0437.png
未尝悟理须指事念不可以心为真心以依阴心
观显不思议理故曰事念岂可不立阴等直观不
思议耶上云若事是事造缘起之事下云事念是
迷妄之事现前一念云何能总事理诸法须知约
此一念能具诸法名为理总所具诸法名为理别
约此一念能造诸法名事总所造诸法名事别如
此分之两重总别自然不滥钞云本具三千为别
至咸趣一念也又序云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
要即此谓也。】

「【钞】问他云一念即一性也一念灵知性体常寂又
云性即一念谓心性灵寂性即法身灵即般若寂
即解脱又云一念真如妙体又云并我一念清净
灵知据此等文乃直指文中一念名真净灵知是
约理解今云属事是阴入法与他所指赊切如何。」

【【解】二拣显中初问起他云者引示珠指文对今一
念属事并难凡引四文初是释今总在一念云一
性即一念也一念灵知性体常寂次释修性门界
如一念云性即一念德即法身般若解脱皆常乐
我净也今敌体示性德相谓心性灵寂性即法身
灵即般若寂即解脱(文)第三文是未入文前悬叙
不二唯心实相科云一一法界皆即一心真知妙
体又云当知诸法不二唯心唯心无相具一切法
故此十门门门之法皆名不二一一诸法当体通
入名之曰门若一法入此一法外更无九门之法
931-A¶ 第 438a 页 X56-0438.png
为异并我一念清净灵知(文)据此四文并约理解
今云属事与他所见远近如何赊远切近。】

「【钞】答此师祇因将此一念约理释之致与一家文
义相违且违文者一违玄文彼判心法定在因佛
法定在果众生法一往通因果二往则局因他执
心法是真性故乃自立云心非因果又碍定在因
句复自立云约能造诸法故判为因佛定在果者
乃由研修觉了究尽为果今问既将因果分判法
相何得因果却不相对果若从觉因须指迷何得
自立理能造事而为因邪既不相对何名分判又
违华严心造之义彼经如来林菩萨说偈云心如
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
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辅行释云心造有二种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
约事即三世变造等心法既有二造经以心例于
佛复以佛例于生故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是则三法各具二造方无差别故荆溪云不解今
文如何销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何忽独云心造
诸法得名因邪据他所释心法是理喻论能具能
造生佛是事唯有所具所造则心造之义尚亏无
差之文永失矣又若约能造释因则三法皆定在
因以皆有二造故此文是今家立义纲格若迷此
者一家教旨皆翻倒也焉将此解定教文之欠剩
耶二违大意及金刚錍他自引云随缘不变名性
931-A¶ 第 438b 页 X56-0438.png
不变随缘名心引毕乃云今言心即真如不变性
也今恐他不许荆溪立义何者既云不变随缘名
心显是即理之事那得直作理释若云虽随缘边
属事事即理故故指心为不变性者佛法生法岂
不即耶若皆即理何独指心名不变性故金錍云
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故
知若约万法即理则生佛依正俱理皆不变故何
独心是理耶若据众生在事则内外色心俱事皆
随缘故何独心非事邪他云生佛是因果法心非
因果验他直指心法名理非指事即理生佛二事
会归心故方云即理亦非当处即具三千是知他
师虽引唯色之言亦祇曲成唯真心尔。」
【【解】答中总
斥他解违文背义别破初违文二违义初又二一
违玄文二违大意金錍初引玄签三法因果之文
如前示他执等者叙他谬见示珠指云心法定在
因者心非因果约能造诸法判为因也华严云一
切唯心造心造诸如来等岂非十法界皆由心造
佛定在果者由觉自心研修究竟名佛故云定在
果也(文)今问下徵斥因果相对者对迷说觉既以
研修究了名果则合判迷为因何云心法是理能
造生佛之事故判为因耶又违等者前云心造诸
法故判为因岂但违玄文又违华严心造一切三
无差别之义须知心佛众生三皆能造故云无差
岂可独云心能造耶故引彼经辅行委破辅行五
931-A¶ 第 438c 页 X56-0438.png
中引经十八如来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至
是三无差别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
观心造诸如来不解今文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
无差别(文)如工画师者画师即无明心能造十界
五阴故云种种一切世间即十法界假实国土等
辅行释初偈云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
即是具二者约事不出三世三世又三一者过造
于现过现造当二者现造于现三者圣人变化所
造亦令众生变心所造(彼文甚广)今云三世变造指前
二义等即等于圣人权造也问华严只云心造荆
溪得何文意便作事理而释答正得天台引造證
具之义(如下辨)经以下四明例释次偈别行玄记上
云经文先示心造一切便以此心而例于佛示佛
权造同心实造次复以佛而例于生示生实造同
佛权造权实虽异因果暂殊三皆能造一切世间
故得结云三无差别(文)不解天台引造證具之文
如何消释华严经偈心造一切(指初偈)三无差别(指次
偈)辅行又云若无今家诸圆文意彼经偈旨理实
难消(文)通指一家诸部圆文今此正指不思议境
文也盖清凉华严大疏解释此文以心为理为能
造生佛是事为所造故斥云不解今文等也荆溪
释意三皆能造山外何独以心为能造耶据他等
者然示珠指本无显文指心是理四明据他立义
覈而破之义书六引珠指云佛名真觉生名不觉
931-A¶ 第 439a 页 X56-0439.png
心即生佛之心非离生佛外别有心为生佛之本
经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无差别耳(文止此)四明
断云岂非谓心是非迷非悟之真心(注云心唯属理)今云
心法是理能具能造义书云此心迷则为生悟则
为佛(今云生佛是事所具所造)此则只得一人心法少分(注以唯知
事造生佛不知理具生佛二造双明方〔明〕全分)今云心造尚亏殊不识法
界有情十方诸佛生佛之全分因嗟珠指弃于大
海而取一沤所得者如爪上土所失者如大地土
(今云无差之文永失)故指要断云心造之义尚亏无差之文
永失以我一念及一切众生十方诸佛各各论于
事造人人说于理具而皆互具互摄方名三无差
(文)问心造义亏为理为事若云亏理他云心法是
理若云亏事义书云唯知事造答义书明云唯知
事造不知理具正当亏理他谓心是非迷非悟之
真心此心迷则为生悟则为佛心能作生作佛岂
非事造以约迷悟说故迷悟属事也他云心法是
理者他谓非迷非悟之真心故云心唯属理非圆
诠性具三千之理也问既云能具岂非理耶答他
计真心遍一切处名之为具但有具名而无具义
也又若等者若谓心能造法释心在因应须生佛
亦定在因以三法皆具二造故也以三无差别之
文是一家所立不思议境观心具造等义之纲格
若以非迷非悟之理以释心法乃成缘理断九偏
指真如则抑挫圆宗反同历别之行故云翻倒也
931-A¶ 第 439b 页 X56-0439.png
欠剩者山外谓妙玄类通十种三法合有观心之
文文无者略也光明玄十种三法圆谈法性若更
立观心则是剩也义书十云妙玄但以三轨类通
十法而巳合有观心一科彼文无者略也今之玄
文虽带十种法相并以一性贯之法性无外即我
一心岂此之外而有法相不融更须附法作观乎
(文)焉可将此等见解定教文中之欠剩耶只缘山
外才见言心便作真理而释谓圆谈法性便是观
心故此斥之二造问大师于止观不思议境引华
严心造之文荆溪得何文意便作二造而释况造
谓造作正属于事云何理中说造答荆溪得义符
文盖圆宗大旨法理当然以一切法并由理具方
有事用只一心造任运有事有理此得义也符文
者止观初明阴境引此文證正示境相即心生十
界事造义也不思议境又引此文證心具十界理
造义也辅行科云重牒初引示境相文前云心造
即是心具故引造文以證心具又云不解今文如
何消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文)故知正得引造證
具文意乃作二造而释也问指的妙境出自法华
何故止观正明妙境却引华严文耶答三千妙境
出法华心造拣境出华严从所拣境以示妙境故
重牒华严文虽引彼义归法华以今经说因缘果
报皆是实相因缘是能造果报是所造此之造义
既在实相是故造义理本具足以此理造方有事
931-A¶ 第 439c 页 X56-0439.png
(别行玄文)问缘生事造其相易知理具三千其相如
何答理无所在遍在于事即世间诸法是理造之
相若尔以何为事造耶曰事造亦不出此若尔二
造不分曰只一十界据心而分事理之殊以由此
心有起有具约心体本具诸法即指诸法无非理
造之相约起心变造十界即指十界诸法是事造
之相诸法是一但约此心而分事理故曰只一非
事非理之三千趣事趣理之不同辅行云一一修
具无非理具鉴堂云理造之相不可别求只于事
上觅也○二违大意金錍示珠指释色心门心之
色心引止观大意云随缘不变名性不变随缘名
心今言心即真如不变性也之色心即随缘也(文)
虽不引金錍由二文并明不变随缘之义既违大
意亦违金錍也随缘不变名性即事之理也不变
随缘名心即理之事也他云心即不变之性直作
理释即不许荆溪立义也若云下纵释以三法无
差破之若言心法即理生佛亦然若知三法无差
不可独指心名不变性也引金錍文以显事则俱
事理则俱理既云万法是真如则心与生佛俱理
不独指心为理既云真如是万法则心与生佛皆
随缘事不可云生佛是事心非事也他云生佛是
因果法者珠指云佛名真觉生名不觉心非因果
如前引验他所解既谓非迷非悟之真心正是指
心为理他谓会生佛归心方名事即于理须知一
931-A¶ 第 440a 页 X56-0440.png
家圆说色心依正生佛刹尘一切诸法趣举一法
当处具足三千所以大师圆四念处六尘皆唯唯
者无外之称举色则诸法趣色色外无法香等亦
然四明云唯色之言非权唯实山外不晓虽引唯
色之言克论其义只是唯心以不明诸法当处圆
具须摄色归心方具故也。】

「【钞】况复观心自具二种即唯识观及实相观因何
才见言心便云是理又实相观虽观理具非清净
理乃即事之理也以依阴等显故问若尔二观皆
依事如何分耶答实相观者即于识心体其本寂
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唯识观者照于起心变造十
界即空假中故义例云夫观心法有理有事从理
则唯达法性更无馀途从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
得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又应知观于内心二
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此皆止观及辅行文
意非从臆说他云真心具三千法乃指真如名不
思议境非指阴入也金錍云旁遮偏指清净真如
那得特偏指耶又云夫唯心之言岂唯真如心耶
须知烦恼心遍第一记云专缘理性而破九界是
别教义那得句句唯于真心又此标一念乃作一
性真如释之后文多就刹那明具三千亦作真如
释耶。」
【【解】以事理二观破他指心为理初示观心具
事理因将此心作真理释违背诸文况复一家所
明观心具乎二种谓唯识历事实相观理因何才
931-A¶ 第 440b 页 X56-0440.png
见言心便云是理次明观理即事而显今虽观理
非同他见清净真如之理即迷事而显理也三简
二观皆依事答释二观之相此二各具能观所观
所显之义识心是境体是于观本寂三千所显也
照是于观起心是境变造十界所显也云识云起
即二观皆依事也虽皆依事今以具变而分故云
本寂三千变造十界也引义例心境释疑例云问
即此文中或云诸法即是法性或云四运四性推
检何者为要答夫观心法等(文)直观本寂三千不
推四运故云更无馀途用自他共离四性推检四
运起心毕竟不可得故云专照等四运局事观四
性通事理然理观亦观起心但投足制纵不同今
纵其所起属巳未正等故云专照理观虽通四性
但推本具理心且约所起对理自具而为研覈四
运是所观四性是能观本末相映者本即理观末
谓事观能观皆是一心所缘莫非三谛故云相映
不二者义书云须知事理不二之语得意之者随
修一观必含二义如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
知全修在性则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
造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则善修唯识观也岂
令九旬常坐之徒皆须纵任善恶之念四运推检
耶岂令公私匇遽之徒皆须静室观理然后方名
事理不二耶(文)四示外境具二观孤山唯识观外
真如观内直以内外二境分对事理四明立义内
931-A¶ 第 440c 页 X56-0440.png
外皆修事理二观内心二观者上三三昧及诸经
行法是理观纵任三性是事观外境二观者观色
等诸法本具三千即理观观色等变造十界即事
观先辈或约外色生灭例心四运或约大经琉璃
光菩萨非青现青等文殊云此光即是智慧大师
谓是有分别色或云推过在心今谓内心约四运
推检者只缘此心但起虑想无色质可见故须推
之若外境色法摐然在目何必推之但直观一色
变造十界即空假中即外境事观也止观辅行文
意者结上内外各具二观备见大师荆溪文中非
任胸臆如随自意历六作六受即见色等岂非外
境事观耶他云等者重复结斥真心具法之谬前
云心法是理能具能造验他约真心摄于色具正
指清净真如名不思议境具足三千非指现前妄
念阴入之心也傍遮等者义书云荆溪立于无情
有性正谓显圆妄染即佛性傍遮偏指清净真如
珠指正当金錍所遮云何将所遮之义为能释之
文如以毒刺损众生之佛眼殊非金錍抉四眼之
惑瞙(文)唯心等者义书云此则遮于世人约于真
心说唯心义故云唯心之言岂唯真心应知唯字
正属唯心乃今约烦恼心说唯心不可约真如心
说唯心岂非金錍本示无情有于佛性无情色与
烦恼心二法俱约随缘义说于随缘中烦恼心为
能造生死色为所造所造即理故既遍能造即理
931-A¶ 第 441a 页 X56-0441.png
岂不遍耶(文)第一记者文句约教释阿若憍陈如
阿若翻无生别观无生中云依于法界修菩提行
记释云依境起行专缘理性等谓缘佛界清净真
如而破九界自是别义今偏指真心正当此责今
云总在一念以一性释后文云三千因果不离刹
那亦是真耶事理二观义蕴经祖名出荆溪占察
经云唯心识观者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
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等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
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相(文)
例引东阳大士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
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理观)独自作问我心中
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累何能缚(事观)
观上三三昧及诸经行法是理观第四纵任三性
是事观荆溪据兹文义而立显名义例如前引辅
行二下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
实相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文)约何义分
事理孤山据经唯识观成得色寂三昧真如观成
得心寂三昧以二观直对二境唯被一机谓先修
内心观成以此净心历外诸法即名事观此说违
文背义义书破云若以唯识为外观者唯色之观
为在于何四念处约唯识唯色分于内外非不显
然上人何得故违宗教坚令唯识为外观耶又义
例显云事观专照起心四性叵得那对外境(文)
占察二观双被利钝二机若谓观成历于外境名
931-A¶ 第 441b 页 X56-0441.png
事观者是则唯有理观之机事观无用也又不晓
义例观成历法之文致兹谬说义例意云修内观
成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历外诸法任运泯合内观
既然外观亦尔如义书三云自有初心便宜修外
观等如后内外门引占察唯识观成得色寂三昧
等者神智圆通记云须知占察知唯是心则于色
界及诸外境不起分别所以经云色寂三昧非谓
事观专观外色真如实观思惟心性不生不灭以
能超过无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灭是故经云
心寂三昧非谓理观唯在内心(文)此说据经深可
依用净觉亦以二观分对二境但约三谛分事理
孤山义坏净觉例然四明云观于内心二观既尔
观于外境二观亦然(如前消文)二观之相先达约二义
分之制纵定投足具变分事理如上三三昧制心
从理而修理观随自意中纵任三性名修事观初
义也钞云实相观者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
中唯识观者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义书
云事理二造既其不分事理二观因何而起(文)
义也逸堂约起心不起心推运不推运分之如指
要观本寂三千为理观照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
义例从理唯达法性从事专照起心是约起不起
分之也上三三昧直观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观随
自意纵任三性用于四运推检起心变造十界名
事观推运不推运也或云二观皆观起心以众生
931-A¶ 第 441c 页 X56-0441.png
无始未尝离念止观修德境云心起必托缘(文)
心何尝不起今谓才言心起必有四运虽众生日
用妄心常起若修理观直观当念本具三千既云
唯达法性体其本寂则知理观非观起心若云心
起必托缘辅行释云且约所起对理自具而为研
覈其实但推本具理心(文)问上三三昧既唯理观
辅行何云或唯观理答此释第四三昧云是随自
意中从末从事而修观法意谓自有诸经行法一
科岂亦属事故释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此正点
诸经行法而言也问既以四三昧分对事理辅行
何云修三昧者于此二途一不可废答凡修三昧
人有此二向于此二途须修一种不修理观则修
事观故云也。】

「【钞】问永嘉集既用今家观法彼奢摩他云一念即
灵知自性他立正合于彼何谓不然答彼文先于
根尘体其本寂作功不巳知灭对遗灵知一念方
得现前故知彼之一念全由妙止所显不尔何故
五念息巳一念现前秪如五念何由得息那得将
彼相应一念类今刹那念邪况奢摩他别用妙止
安心毗钵舍那别用妙观安心优毕叉方乃总用
止观故出观体中一念正是今之阴识一念也何
者彼文序中先会定慧同宗法尔中乃云故即心
为道可谓寻流得源矣故出观体云秪知一念即
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言祇知者乃即体(止也)(观也)
931-A¶ 第 442a 页 X56-0442.png
今刹那是三谛理不须专亡根境显其灵知亦不
须深推缘生求其空寂故云秪知此乃即心为道
也若奢摩他观成显出自性一念何用更修三观
问彼云若于相应一念起五阴者仍以二空破之
那云不更修观答于真知起阴以观破之不起阴
者何用观之彼二空观乃是观阴非观真知故知
解一千从迷一万惑若欲广引教文验其相违不
可令尽书倦且止。」
【【解】永嘉大师与左溪同时尝学
天台教有集见行其间暗用天台三观故云用今
家等恐山外谬据彼文灵知自性以释今文一念
故兹料拣彼集有十大章第四奢摩他(妙止)第五毗
钵舍那(妙观)第六优毕叉(止观)彼奢摩他云得此五念
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
(文)答中释出彼文灵知一念乃是所显与今文一
念属阴不同先于根尘等者彼云夫念非忘尘而
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
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
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
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文)文中念即
是根故云根尘息无能息忘无所忘故云体其本
寂进修无间故云作功不巳能知之念既灭所对
之尘亦遗故云知灭对遗妙性天然即今灵知一
念方得现前故彼灵知一念由修奢摩他妙止体
其根尘本来寂灭五念停息方显也五念者文云
931-A¶ 第 442b 页 X56-0442.png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
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
世间五欲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接续
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心更复续前
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
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
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云即静四念为病
即静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
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
(文)斥彼谬据并难之非故云那得等也别用妙
止者以彼所明止观二法有于总别别则先止次
观总则止观双修对优毕叉总用故云别也对散
用止对昏用观总用止观是彼正意故前云况次
云方乃也出观体中一念乃指摘彼文观体中之
一念恰与今文阴识一念是同彼第六优毕叉中
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定慧同宗者
彼序云夫定乱分歧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
暗之本非殊至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
乱之源非异定慧于是同宗(文)定即是止慧即是
观同宗即总用止观也法尔者注云今古常然名
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
性本自如斯故云法尔(文)即心为道者彼云一心
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
寻流而得源矣(文)即心为道钞文自释以妙观体
931-A¶ 第 442c 页 X56-0442.png
了一心是三谛理也立观体者即文云第二出其
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文)立三
观之体也祇知者今释即是用于止观体了见前
一念是三谛理故云即空等体了即能观刹那是
所观三谛是所显两重能所蕴乎其中不须等者
异奢摩他亡根境也彼一念对尘即是根境尘念
俱忘灵知斯显彼云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
(文)深推等者亦不同毗钵舍那也彼云一切诸
法悉假因缘因缘所生皆无自性一法既尔万法
皆然境智相从于何不寂(文)此即推缘生求空寂
也谓唯用止观体了一念是三谛理故云只知等
即法尔中即心为道之义也然若奢摩他中尘念
俱忘显出自性灵知相应一念则不须优毕叉中
更修三观因兹并难彼奢摩他既云此五阴者举
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
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
(文)是则仍修二空之观破其五阴何云不修观
耶答于相应一念起阴用观破之不起则何须修
观况彼二空正是观阴非是观真初亦无妨故知
下总结斥由不知一念是妄才见言心便云是理
故于诸文触途成碍矣。】

「【钞】二违义者问据上所引众教虽见相违且如立
此十门欲通妙理亡于名相若一念属事岂但通
事将不违作者意乎答立门近要则妙理可通若
931-A¶ 第 443a 页 X56-0443.png
夐指真如初心如何造趣依何起观邪今立根尘
一刹那心本具三千即空假中称此观之即能成
就十种妙法岂但解知而巳如此方称作者之意
若也偏指清净真如偏唯真心则杜初心入路但
滋名相之境故第一记云本虽久远圆顿虽实第
一义虽理望观属事他谓圆谈法性便是观心为
害非少今问一念真知为巳显悟为现在迷若巳
显悟不须修观十乘观法将何用邪若现在迷全
体是阴故金錍云诸佛悟理众生在事既其在事
何名真净然谁不知全体是清其奈浊成本有应
知观心大似澄水若水巳清何须更澄若水未清
须澄浊水故辅行释以识心为妙境云今文妙观
观之令成妙境境方称理又解安于世谛云以正
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境故知心虽本妙观未
成时且名阴入为成妙故用观体之若拨弃阴心
自观真性正当偏指清净真如之责复招缘理断
九之讥且如今欲观心为今刹那便具三千为须
真知体显方具三千若即刹那何不便名阴心为
于妙境而须止真心邪又大师亲令观于阴等诸
境及观一念无明之心何违教邪应是宗师立名
诠法未的故自别立邪又若谓此中一念不同止
观所观阴等诸心者此之十门因何重述观法大
体观行可识斯言谩设也又中谛一实别判属心
与总真心如何拣邪。」
【【解】假设问辞以理难事意在
931-A¶ 第 443b 页 X56-0443.png
答出即事通理以显专理则违义问中先领上违
文次设难难意立此十门意令学者从门入理不
滞名言今释一念既属于事莫违述作元意乎初
总答初二句明观妄之得正约一念近而复要即
阴妄而通妙理也次三句明观真之失若远指佛
界真如为所通初心何能造入抑亦观无所托矣
次今立下别答至作者之意广上总中观妄之得
今文正意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当处具
足三千三谛称性而观即能成就玄文因果自他
十妙法相即以易通难之义若云十门通于妙理
亡名离相但是开解荆溪述意为成妙行岂但解
耶即妄显真方称述作之意若也至名相之境广
上总中观真之失夐指真心而为所观正同偏指
真如唯于真心则杜绝众生入理之门起观之处
但滋名相耳故第下引證理观为要若以一念为
真则不须修观如云揽玄文教义归止观行心俾
乎行者识法相之有归达修造之无壅此但解知
而巳今立根尘一念为境妙观观之显此十妙故
知观心为要文句四释消经前之三释望后观心
并属事境妙乐释疏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释文
意云本虽久远(本迹)圆顿虽实(约教)第一义虽理(因缘中世
界为人对治并事第一义属理)望观属事(三释望观心并属事)他谓下举妄
毁观心结斥盖有宋景德年间光明玄广略二本
并行于世慈光恩师制记曰发挥专解略本废广
931-A¶ 第 443c 页 X56-0443.png
本十法观心之文谓后人擅添清昭巳下皆承其
说谓十种三法是圆谈法性不须观心义书斥曰
若刚废此文则杜众生入理之门趋果之路全迷
一家解行之要故今云为害非少也今问下徵问
一念为迷为悟初二句定若巳下覈问金錍下引
證众生在事既其在事则一念属妄何名真耶然
谁下约譬显染净门云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
有浊喻迷中染心清喻果后净心从来未悟故浊
在前以验此心是妄辅行下重引證观妄显真以
识心为境如辅行五中初云前虽示体但直指心
心为一切法之本故示体是心至是故今文妙观
观之令成妙境境方称理(文)此以前简示境体一
念识心为不思议境正是达阴成不思议也安住
世谛如前释故知下示观妄意心虽本妙合全体
是清观未成时全体是迷须名阴妄今为成就妙
法故用妙观体之若拨下结斥成失既其弃妄观
真正当今錍傍遮之责复招妙乐专缘理性而破
九界之讥且如下以今文止观皆观阴入徵斥只
问今欲观心为现今刹那妄阴即具三千为须显
悟真理方具若即妄示真正是以识心为妙何须
别立真心又天台说止观亲令行人观现前阴入
并所发下之九境及四念处节节皆云观一念无
明心何得固违宗教别立真心恐是祖师立阴等
名诠示行法未为的当而自立耶又若等者为防
931-A¶ 第 444a 页 X56-0444.png
转计若谓今文一念不同止观阴等诸境犹更不
可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观法大体行正解傍与
止观同成观体等言皆成虚设矣又中等者以他
立义反难于他彼谓理总事别今别分色心中谛
一实谛体唯是理别属于心今问此别中真心与
总真心如何拣异若云是异皆是真心若云是同
则总别不分况别判属心正当理别何谓理中无
别耶。】

「【钞】心性二字不异而异既言不变随缘名心即理
之事也随缘不变名性即事之理也今欲于事显
理故双举之例此合云不变随缘名佛随缘不变
名性生性亦然应知三法俱事俱理不同他解心
则约理为通生佛约事为别此乃他家解心佛众
生之义不深本教滥用他宗妨害既多旨趣安在。」

【【解】释无非心性心性二字通迷通悟楞严云常住
真心性净明体属悟也义书云专是凡夫一念阴
识之性矣在迷也今云心性不异而异事理相即
故不异性属不变之理心是随缘之事而异也大
意云不变随缘名心乃即理之事随缘不变名性
乃即事之理今文双举欲就事显理故也次以此
心例彼生佛俱是即不变之随缘皆即理之事亦
应不变随缘名佛名生故云亦然应知一家所论
心佛众生事则俱事理则俱理不同等者结斥山
外滥用他宗华严大疏以心性为理为能造生佛
931-A¶ 第 444b 页 X56-0444.png
是事是所造此是他宗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
义慈光不深台教兼讲华严滥用此义妨害今家
三法各具事理二造之旨。】

「【钞】一性等者性虽是一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
色心相相宛尔此则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应知若
理若事皆有此义故第七记释此文云理则性德
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
用如此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今释曰迷中实
相即无住本乃今文一性无性也上之四重即立
一切法乃今文三千宛然也第一重既以性德缘
了为一切法须以正因为无住本馀之三重既将
逆顺二修为一切法必以性德三因为无住本此
即理事两重总别也问既以迷中实相为一性对
三千为别正当以理为总何苦破他答以三千法
同一性故随缘为万法时趣举一法总摄一切也
众生无始全体在迷若唯论真性为总何能事事
具摄诸法而专举一念者别从近要立观慧之境
也若示一念总摄诸法则显诸法同一真性故释
签云俗即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念须知同一性
故方能同居一念故以同居一念用显同一真性
非谓便将一念名为真谛岂同居一尘非真谛邪
今文以一性为总前后文以一念为总盖理事相
显也此之二句正出摄别入总之所以也由一性
无性立理事三千故故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岂
931-A¶ 第 444c 页 X56-0444.png
同他释直以一念名真性耶。」
【【解】释后二句初文性
虽至宛然是正释一性即性体也无定性乃性计
之性也以性有二真常不变随缘染习上云一性
不变性也下云无性染习性也谓此性体虽是真
常一理而其性融妙不决定亦是三德秘藏无坚
住性也故此妙性具足三千次会同本法今文一
性无性即无住本三千宛然即所立法应知理事
三千各有本法故云皆有引第七记四句立法因
疏释经一相一味云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无
住无相即无差别立一切法即有差别(文)记释云
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
德三因等此之四句即是两重立法初云理则性
德缘了(性德正因为本性德缘了为所立法)事则修德三因(顺修)迷则
三道流转(逆修)悟则果上胜用(亦属顺修从因至果果必化他故云胜用
次三重皆以性德三因为无住本)四句立法皆本经疏如下委辨
今释等者会释今文彼云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
立即无住本且前三重可得由迷第四果用亦从
迷立耶曰果由因克故亦由迷理以果地融通并
由理本上之四重不出理事三千各有本法修有
逆顺因必克果故有四重此即下会同事理总别
者初以性中正因为本即理总性德缘了为所立
法即理别次以性德三因为本即事总逆顺二修
为所立法即事别今问次重既云性德何名为事
既云三因安得目总答虽云性德全体在迷虽曰
931-A¶ 第 445a 页 X56-0445.png
三因只一实相故云并由迷中实相而立若尔初
重正因亦是迷中实相那云理总答正由若事若
理皆以事念为总其义宛齐问答去料拣事理初
约性本同理总问既将本法会释今文迷中实相
乃今文一性无性则一性是总三千是别一性既
是实相正当理总答谓诸法性同俱得为总今为
成观从要指心以三千色心同一真常不变之性
全不变性随缘变造诸法诸法既同一性故趣举
一法总举一切众生从本巳来未曾离念须就迷
点示若以真理为总何能诸法互摄故今专指一
念是于诸法中别就近而复要立乎观境既知一
念总摄方显同一真性乃即妄而显真故引签文
證今一念为总彼文因明七二谛境初约跨节意
存略而示故云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
为俗谛于义即足签释云唯一法性以对无明至
只点一法二谛宛然俗即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
(文)帖今文意百界千如乃今文三千宛然也同
居一念乃今文一性无性也功由诸法同一真性
故得同居一念之总今以事显理达妄成真故以
一念用显一真山外何得作真理释须知圆诠诸
法互摄互具今为成观故的指心且云同居一念
若同居一尘岂非真邪今文下结示初后点文意
前云总在一念后云宁乖一念前后文也一性是
理一念指事即事之理故云一性即理之事故云
931-A¶ 第 445b 页 X56-0445.png
一念即相显也此一性无性三千宛然二句正明
所以由于从总立法故得摄别入总也无住本诸
大乘经出处非一文义最显莫若净名经中卷观
众生品文殊问净名曰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
(见一切住地)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欲爱住地)
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色爱住地)又问虚
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无色爱住地)又问颠
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无明住地)又问无住孰为
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
(文)楞严第七佛语阿难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
诸众生(文)大师不见法华药草喻品一相一味亦
其义也天台引用一如妙玄约理事明本迹二如
文句释经一相一味三如文句释方便品十双权
实初约理事四如光明玄逆顺两番生起无住本
义四明约无坚住义释舍遗记上云都由三德秘
密法性无坚住性是故大圣以此法性无住为本
(文)别行玄记下云以本觉性元离住著即无住本
指要云性虽是一而无定一之性(文)净觉义编云
有云无住本者谓性不定住也真如非寂非照而
寂而照是性不定住无明体空立一切法亦是性
不定住此释无据盖未看本疏也疏解无住则无
本云无明依法性法性即无明无二无别岂得性
还依性当知无明则无本又解无住义云即无始
无明也以身见等惑皆有所依而起起则有始此
931-A¶ 第 445c 页 X56-0445.png
无所依起亦无始故云无始无明即是无住以此
明之无住是无依义何尝云性不定住耶(文)破四
明无据自凭本疏是无依义今谓疏约无依义释
经无住则无本何得错引以释无住本耶四明无
坚住义深得荆溪文意妙乐云此无住本具如释
签第七巳释签云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
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
切法作本(文)妙乐云无住即本名无住本(文)次辨
四句立法妙乐因释疏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
云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
悟则果中胜用如此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文)
荆溪立此四句正得经疏元意理性本法即经云
一相至寂灭相疏释云众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脱
远离寂灭三种之相修德三因即经云一味疏释
云如来一音说此三法即是三味此三相则为境
界缘生中道之行记云由佛说故此性可修重指
性三以为修境三道流转即疏云性德只是本有
三道解脱相者即是业道解脱德离相者即是烦
恼道般若德寂灭相者即是苦道法身德果中胜
用即经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疏云终则得为一
切智果经疏但云自行證果既有自證后必化他
故云胜用又符圆诠教旨初重为彰性德本具故
以正因为本缘了为所立法即理具三千次重为
彰全性起修故以性三为本修三为所立法即全
931-A¶ 第 446a 页 X56-0446.png
体起用变造三千也指要引此会释一性无性三
千宛然者盖为他师指心为理生佛是事理唯是
总事唯是别故特引修性各有本法以显事理皆
有总别也又四明直作两重而用如云第一重既
以性德缘了为所立法须以正因为无住本馀之
三重即将逆顺二修为所立法必以性德三因为
无住本(文)初重约性中三法自分次重约修性相
对净觉不许杂编云近人持论多任胸臆无住差
乎一性立法谬于二修本末相纷源流一混又云
初重可尔馀三不然他意谓馀之三重是离三法
门既将修德三因为所立法必以性德三因各相
主对为无住本斯乃不知修性离合之旨何者约
性虽离对修须合由性中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
曾加行同名正因修中正因即了因所照缘因所
严只是无住本耳记云事则修德三因对本兼举
也例如智者解无量义经从一法生四果荆溪云
圆佛为一而生三权能所相对故云四佛今亦如
是正因为本而生缘了修性相对故云三因又修
性不二门云修虽见九九只是三例今修虽具三
三只是一(文)净觉意谓无住只是一性立法伹可
二修若判馀三重以性三为本即是以二修差杂
一性(故云无性差乎一性)修三为所立法即以一性谬乱二
(故云立法谬于二修)以修差法故末纷于本以性谬修故
本纷于末(故云本末相纷)今谓四重立法是荆溪本经疏
931-A¶ 第 446b 页 X56-0446.png
元意既将三因三道为所立法必以性三为无住
本若破四明即破荆溪也约性恒开对修方合是
性种三道敌对三德对却类种合性三为一即修
性相形义今文是修性各三法相修性相对义何
得妄破四明不知修性离合耶又若谓修德三因
是对本兼举者三道流转亦应尔邪净觉立义皆
为不善圆实教中修性法体各具三法未尝闻性
伹正因修但缘了进不成圆退不成别也会光明
玄十种三法逆顺两番生起初约施教逆推理显
由事是逆生起次约立行造修反妄归真是顺生
起初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教法二从无明无住
本立一切行法以四句会之拾遗记云今之初番
是彼第四果中胜用今之次番是彼第二修德三
(文)净觉谓十种三法中三因佛性即初二两句
正因佛性本具二修即性德缘了缘了二修共发
一性即修德三因逆顺两番生起即三四二句无
明为本立十种三法即三道流转句法性为本立
十种三法即果中胜用句如此会释本法颠乱何
得于十种中特取三因分折对当初之二句其馀
九重何不对耶二从无明无住立一切行法乃立
行造修是顺生起何云三道流转耶会两重总别
指要云第一重性德缘了为所立法须以正因为
本馀三重以逆顺二修为所立法必以性三为本
此即理事两重总别也(文)旧问两重之本并属于
931-A¶ 第 446c 页 X56-0446.png
理两重之总并在于事又次重本法性三为本两
重之总并是一念事理不同三一有异如何会同
北峰云两重总别就法故并以事念为总两重本
法推功故并以理性为本何者两重总别并由一
性故能总在一念就法在迷在事以事为总推功
归性亦得以理为总故四明云今文以一性为总
事理相显也两重立法虽推功由理以理为本既
以实相在于迷中当知就法亦得以事为本夫如
是则从总别推功与本法齐从本法在事与总别
等问净名疏云法性即无明无二无别当知无明
无本签云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文)
名即故无本签云即故为本何耶答净名疏释无
住则无本签释无住本故法性无明相即互得为
本问妙乐明四句立法之后云具如释签第七巳
释且签文无四句立法何虚指耶答正指释无住
本义非指四句立法也。】

「△二当知下就理事明谛境二初约理事明三谛
二初明理事。

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解】大
科就理事明谛境者前明总别未分事理今明事
理俱有总别初约事理明三谛者理具事造咸空
假中故先明理事次结三谛也初言心者能具刹
那之心即理总也色心者所具三千即理别也即
心者即上能具三千刹那之心事总也名变者即
931-A¶ 第 447a 页 X56-0447.png
事造三千事别也变名为造者此变亦名为造随
缘变造非搆造也此即事理两重总别此之变造
乃全体之用故云造谓体用。】

「【钞】心之色心者即事明理具也初言心者趣举刹
那也之者语助也色心者性德三千也圆家明性
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也此性圆融遍入同居
刹那心中此心之色心乃秪心是三千色心如物
之八相更无前后即同止观心具之义亦向心性
之义三千色心一不可改故名为性此一句约理
明总别本具三千为别刹那一念为总以三千同
一性故故总在一念也。」
【【解】先正释次料简初又三
初释初句理具总别心之至念也初句牒文即事
明具总标也即事标心字理具标色心初言下释
圆家下出意圆论性德非别教但中之理具法之
性也圆融遍入者无一法偏谓之圆无一法异谓
之融法法周遍法法互入只由诸法性体圆融互
遍互入故同居刹那也此心下绝能所上明色心
诸法同居一心谓有能具所具今绝此计故云只
能具心即是所具三千色心如彼八相迁物不分
前后相在物前物在相前则不被迁只物论相迁
只迁相论物谓无前后是故云祗具如止观不思
议境止观心具正指妙境文也止观云一念即三
千三千即一念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文)八相
者大小各四谓生住异灭辅行释云相为能迁物
931-A¶ 第 447b 页 X56-0447.png
为所迁俱舍云此谓生生等于八一有能谓本四
相及随四相名之为八大相为本小相为随以此
八故令一切法成有为相言生生者谓小生生大
生于八一有能者谓小相于一有能能生大相大
相于八有能谓一大相起时必与三大相及小四
相俱起并一本法故云八相馀三大相亦复如是
故此八相望于本法不前不后心具三千亦复如
是三千如八相一心如本法(文)亦向心性指上无
非心性此三千色心在因在果不可改变故名性
德此一下结成总别此理总别亦事念为总。】

「【钞】即心名变等者即上具三千之心随权净缘不
变而变非造而造能成修中三千事相变虽兼别
造虽通四今即具心名变此变名造则性属圆不
通三教此二句则事中总别变造三千为别刹那
一念为总亦以三千同一性故故咸趣一念也。」
【【解】
释即心名变名事总别即心名变者牒文即上下
释即心也即上来具德刹那之心随染下释变造
文谓真如不变之性能随染净二缘变造十界诸
法不变等者全性变造故云不变非造变虽下释
变造义金錍云变义唯二故云兼别造通于四藏
通论业惑搆造造变虽通具义则局以通从局即
具名变变亦名造三义俱圆也此二下结成事中
总别。】

「【钞】造谓体用者指上变造即全体起用故因前心
931-A¶ 第 447c 页 X56-0447.png
具色心随缘变造修中色心乃以性中三千为体
修起三千为用则全理体起于事用方是圆教随
缘之义故辅行云心造有二种一者约理造即是
具二者约事乃明三世凡圣变造即结云皆由理
具方有事用此文还合彼不。」
【【解】释造谓体用初句
牒文指上至起用者总标故因下释因前心具色
心指上理具随缘变造修中色心指上事造乃以
下二句释今体用则全下二句释出全体起用即
不变随缘方成圆教随缘之义引文證同者一者
约理同今心之色心二者约事同今即心名变等
皆由理具方有事用同今造谓体用二文若合符
节矣。】

「【钞】问变名本出楞伽彼云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
造名本出华严彼云造种种五阴故华严唯有二
教楞伽合具四教何故金錍云变义唯二造通于
四答部中具教多少虽尔今约字义通局不同何
者大凡云变多约当体改转得名故变名则局若
论造者乃有转变之造亦有搆集之造故造名则
通别圆皆有中实之性是故二教指变为造藏通
既无中实之体但明业惑搆造诸法不云变也大
乘唯心小乘由心故云变则唯二造则通四。」
【【解】简
变造所出用与所出谓二经用与如金錍正约部
中具教多少以难不思议熏理具也如云真如内
熏辅行云真如常熏内具亦云旧熏不思议变即
931-A¶ 第 448a 页 X56-0448.png
事造楞伽部属方等故具四教金錍云变义唯二
今云等者等上熏义答中谓不约部中具教多少
以论乃约字义通局而说先释变义变谓转变由
中道实性妙不决定故受熏变当体改转义也此
义唯局别圆次出造义有二转变搆集别圆同诠
中道实性当体改转名造此释转变名造藏通灰
断不谈常住故云无中实体伹明见思烦恼润有
漏业搆六凡生死非转变造此释搆集造也金錍
云藏通造六业惑造也别圆造十转变造也唯心
结上转变由心结上搆集大乘所说诸法唯心故
论转变小乘由业力造造遍三界故云搆集。】

「【钞】问他云造谓体同及改此文二十来字而云收
得旧本又云勘契多同今何违旧答旧本诸文全
无错邪应是荆溪亲书本邪又多本同者止如杭
州十藏中台教顷曾略读错字不少岂非初将一
本写之一本或错十处皆讹又云日本传来别行
十门题云国清止观和尚录出亦云体同等者未
审止观和尚又是谁耶此人深谙一家教不始录
之本全不错不岂以先死之人遵之为古所立之
事皆可依耶如乾淑所录邃和尚止观中异义乃
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之三可尽遵不况诸异义特
违辅行自立巳见故皆云记文易见和尚云云此
师又称第七祖故知止观和尚多是此师若其是
者则全不可依既暗荆溪深旨必有改易也又日
931-A¶ 第 448b 页 X56-0448.png
本教乘脱误亦多唯有别行十不二门则全同他
所定之本他既曾附示珠指往于彼国必是依之
勘写尔设是旧本须将义勘莫可专文。」
【【解】简谬本
改字违文示珠指云有别行本云造谓体用者近
人谬故也或者意云造是体之用而不知此文正
示色心全真如变色心不异本性故云体同及改
二十来字者下文多一差字内外门除两假字改
终自炳然为终日炳然修性门藉智起修为藉知
曰修一期为其字因果门三千并常为三身并常
染净门除二与字自他门形事不通为未通三业
门若信因果除因果二字此皆示珠指据旧本改
除也以旧本多同为问先答旧不可依次答多本
同者错字亦多日本传来等者亦契勘多同中义
故亦云体同也国清等者净觉杂录名义云唐贞
观十一年有日本僧最澄乃天台道邃门人邃即
荆溪弟子澄初传教归国以道邃为始祖封山曰
天台造等曰国清自是教法大行于彼今云止观
和尚即邃师也乾淑僧名有文集抄录邃师所释
止观异义邃师暗于止观之义多有异见与荆溪
所释相违如释止观无漏总中三谓于三界有漏
法上證于无漏止观一明渐次止观云先修归戒
翻邪向正止火血刀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
网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三界狱达涅槃道
次修慈悲止于自證达菩萨道后修实相止二边
931-A¶ 第 448c 页 X56-0448.png
偏达常住道辅行云此中番数但有五重义则十
三初番有六谓三善三恶第三番四谓两教二乘
并前六义合为十也馀三不开合为十三于十三
中实相是所缘之境望顿是同不应数为不同之
(文)止观下文料拣三种止观腾疑者云教境名
同相顿尔异释曰然同而不同渐次有六善恶各
三无漏总中三凡十二不同从多而言故言不定
辅行云两教二乘是无漏四而今乃云无漏总中
三者何耶别而言之离为四人若总名无漏则合
郤三人但存一位今举总合开一中兼三故名无
漏总中三也若没本位离而为四并善恶各三及
以禅定慈悲各一故成十二(文)和尚云云者乾淑
所录异义甚多今不烦引故此指之称第七祖者
谓天台巳下至邃师当第七也设如所言收得旧
本须以义勘岂可专文而害于义。】

「【钞】问文纵难定义复相违何者此文摄别入总合
云变造体同若云从体起用还是开总出别既失
不二之义便无开会之功也答若得前之总别意
者则是不执旧讹文也岂理体唯总事用唯别如
常坐中修实相观既云唯观理具文中广辨三千
还有总别不若无者那云一心具三千邪随自意
中修唯识观观于起心即约变造事用而说还有
总别不若无那云一切法趣檀等那云观一念善
恶心起十界邪岂随自意三昧非不二开会观耶
931-A¶ 第 449a 页 X56-0449.png
应知立兹体用欲于理体及以事用皆明三谛事
用若即空假中还成不二圆妙不既于理事两重
总别皆显绝妙那将摄别入总而为难邪又夫开
显乃示法法皆妙若知即具而变用岂不妙耶。」
【【解】
拣谬释从讹暗义初依谬立难此文摄别入总者
他不明事理各有总别乃指前别为历境显示别
相从即知下为摄别入总正示归宗从当知下为
结显不二故云此文摄别入总也只由他谓理总
事别故摄别入总是摄事归理也合云变造之事
与理体同若云从体起用还成开理总而出事别
他谓体同等文正是结显不二故云则失结显不
二之义他云今文变造体同唯约法华圆门开显
以同示体令晓变造色心性常不二故云若作从
体起用则无开会之功也二据正决答初总示正
斥邪若得前文正释总别之意谓理具事用各有
总别也岂理唯总事唯别耶如常下徵事理总别
文义正指下文不思议境以下十乘名通四行常
坐居首故先言之唯观理具者荆溪云实相观理
广辨三千正是不思议境一心是总三千是别理
中总别也随自意乃五略修大行纵任三性推四
运心即唯识观历诸善中不出六度一切法是别
趣檀是总等谓馀五度也止观云一切法趣檀成
摩诃衍是菩萨四运又一念是总十界是别四种
三三昧妙行皆依法华绝待妙义而为观体岂非
931-A¶ 第 449b 页 X56-0449.png
不二开会观耶应知下彰事理总别皆妙应知今
明理事总别欲于体用结成三谛故下文云非色
非心等法法皆妙者正示事造诸法全具而变理
具既妙事变亦然。】

「【钞】问他云之犹往也即全真心往趣色心则全理
作事此义如何答非唯消文不婉抑亦立理全乖
何者心不往时遂不具色心耶又与心变义同正
招从心生法之过况直云心是真理者即乖金錍
释心既云不变随缘名心何得直云真理又造谓
体用方顺文势如何以同释造。」
【【解】简谬执训释乖
理他云等者珠指云之往也非助语也谓全性往
趣故云之色心尔雅云之者往也般若云一切法
趣色是趣不过(文)答中初斥消文立理俱非若云
真心往趣殊非性德本具次斥义同生法心之色
心正明理具若云往趣却与即心名变义同全同
别教从心生法则四性计中堕自性过次斥指心
为理公违大意金錍不变随缘之义金錍云万法
是真如由不变故故知诸法皆理何独指心为理
如前巳明今但云即乖彼文不变随缘名心乃即
理而事何得直作理释又造下重破体同之谬以
全体起用名造谓体用文方宛顺。】

「【钞】问若真心往作色心有从心生法之过者文云
即心名变亦有此过邪答不明刹那具德唯执真
心变作灼然须招斯过今先明心具色心方论随
931-A¶ 第 449c 页 X56-0449.png
缘变造乃是全性起修作而无作何过之有。」
【【解】拣
心变对谬显正问中牒前生法以难心变初至过
者牒前真心往趣义同生法次文云至过耶并难
即心名变亦应招过答中约心变异性具通难初
顺问答谓若不明具单云心变岂免斯过今先下
违问答今既先云心之色心即是理具次云心变
是随缘变造全具而变全性起修何过之有。】

「【钞】问即心名变此心为理事邪若理者上约随缘
名心若事者乃成事作于事那言全理起事答止
观指阴入心能造一切而云全理成事者盖由此
心本具三千方能变造既云心之色心巳显此心
本具三千今即此心变造乃是约具名变既非但
理变造自异别教也。」
【【解】拣即心名变全理成事答
中以止观例显今文盖由此心本具三千方能变
造即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也今既先明心之色心
巳显心具次云心变即全具而变既非等者以由
变造义通别圆复须此拣既全具而变不同别教
但中之理随染缘造九界也。】

「△二是则下结成三谛者。

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
【【解】结
成三谛结上事理总别无非妙三谛也。】

「【钞】上之事理三千皆以刹那心法为总心空故事
理诸法皆空即非色非心也心假故事理诸法皆
假即而色而心也心中故事理诸法皆中即唯色
931-A¶ 第 450a 页 X56-0450.png
唯心也故辅行云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观
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运摄得权实所
现言良由于此者即由心之色心故(理也)即心名变
(事也)全体起用故(理事合也)方能一空一切空一假一
切假一中一切中也他解此文分擘对当大义全
失仍不许对三谛而云此中未论修观故设未修
观立谛何妨况此色心本是谛境更有人互对三
谛云得圆意盖不足言也。」
【【解】初正释上云心之色
心即心名变心及即心岂非刹那为总色心即理
具三千变造即事用三千非色非心破也而色而
心立也唯色唯心法界绝待也引辅行文初二句
證事理三千俱破等證结成三谛只观性具三千
任运摄得事造三世变造是九界实造圣人变化
是佛界权造权实皆事犹同示现俱破等者若云
三千俱破是空俱立是假法界是中即名随德用
若云三谛俱彰荡相故云俱破三谛俱彰立法故
云俱立三谛皆显绝待故俱法界即体一互融一
空一切空等可见他解下斥谬珠指云非色非心
显上心性也(上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而色而心显上之色心
唯色唯心显上体同唯心不二也(文)不许对谛彼
云有人用对三观三谛非色非心对空真而色而
心对俗假唯色唯心对中今谓此是圆法若随自
意何法不通岂止三观谛耶此门本依诸谛境立
既摄别入总以明色心唯显色心不二至内外门
931-A¶ 第 450b 页 X56-0450.png
对境明智方辨观智(文)互对者昱师注文云净光
大师点读云非色非心真谛也而色而心俗谛也
唯色唯心中谛也予之书曰非色非心中谛也而
色而心俗谛也唯色唯心真谛也一家妙旨三谛
读经愚今注曰是相如色即真谛如是相色即俗
谛相如是色即中谛一如三谛等乃至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如斯消释奇哉畅哉快乐哉何法华三
昧之远乎旋陀罗尼之异耶(文)故斥云云得圆意
盖不足言。】

「△二故知下会生佛居一念。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巳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
况巳心生佛宁乖一念。」
【【解】理事三千全心本具即具
而变全体之用故知但了见前刹那为诸法总则
能遍见理事三千巳他生佛者九界为生极果为
佛心具十界名巳生佛生佛各具十界名他生佛
以他况巳谓生佛三千之高广尚与心同况近在
自心之所具宁乖一念。】

「【钞】巳生佛者心法三千他生佛者佛法众生法并
名为他各具三千三千不出生佛也以理摄事同
趣我心盖心之具故即心变故全体用故故识一
念即能遍见也。」
【【解】释云以理摄事谓理具摄得事
造既全理成事理既举一全收故使事中同趣一
念此释但识一念遍见巳他生佛。】

「△三故彼下结不二。
931-A¶ 第 450c 页 X56-0450.png

故彼彼境法差差而不差。」
【【解】结上不二彼彼等者巳
他生佛之境迷悟高下之别既同一心故云差而
不差也。】

「【钞】可见他云此本多一差字存略无妨不须苦诤。」

【【解】他云者珠指云有别行本多一差字亦近人添
(文)四明意谓存略无在。】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