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930-A¶
930-A¶ 第 364a 页

* No. 930-A
十不二门枢要叙

十不二门解释而众者安不由文以意为主悟意不
侔文随意变故诸先达不克自默今亦然也十门之
作正为于观故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辄以枢要名
云。

绍兴戊午八月丙辰墨禅斋叙No. 930
十不二门枢要卷上
东掖虎溪沙门 了然 述

「十不二门」

【或曰既是后人录出讵可私安此题释曰天台目
录有六即义一卷十如是义一卷今入太部由从
大部流出别行故有此称今可例之秪以十不二
930-A¶ 第 364b 页 X56-0364.png
门四字别题无爽况云故此十门不二为目实虽
名其所作恐亦意乎别行然此文兴致正为于观
教观傍正须知二意一约三部所自之文二约一
家传通之旨三部所自则傍正互有如义例云凡
欲释义先思部类如法华玄虽诸义之下皆立观
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义出诸教上则教正观傍
托事兴观义立观心若今止观纵用诸教意在十
法以成妙观则观正教傍一家传通则惟观为正
是故三部皆以观心而为正要盖天台申经非数
他宝故遵佛嘱须立观心若不立观季世根机无
由入道如佛嘱云若人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
于汝及比丘僧是以天台立观专据此嘱文文之
下皆可修观求其旨者以佛世灭后信法二行分
其根性从多为论若非法行无由趣入况法行思
惟其义尚通当了诸法悉惟是心应以观心为其
正要以从文故玄既观傍故于十妙观有存没今
从旨故玄亦观正故撮十妙为此十门门门既乃
即心妙妙无非是观若谈观文言望于止观此中
极略若谈宗旨望于止观今文颇周以止观宗旨
无出三千即在一念今以三千不二点示一心心
全是妙妙不出十若晓十妙则止观可知故云一
期纵横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
利益咸尔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
成今化他能所若不先了不二法体欲申十门恐
930-A¶ 第 364c 页 X56-0364.png
其未可一者三谛为不二体如云若非三千空假
中二者空中为不二体如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
三者中道为不二体如云非权非实四者一性为
不二体如云本谓一性或曰不二之体妙绝言思
如何进退有四不同答妙绝言思即一体也但以
三谛即一空中即一中道即一 即不二故此四
焉即是一法为不二体若谓为一亦非不一净名
真入其在斯欤然不二之名本出净名今特取之
以为目者盖玄迹门十妙之后乃约悟理方名开
显故云若取悟理者理即非权非实不见一法空
拳诳小儿说权说实是则为粗理则非权非实是
故为妙签云一切诸法亡泯不二更约悟理开前
十妙权实同成一理心性所谓悟理者开权显实
若悟实理理非权实则权实不二故疏云今还悟
入三一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记云次文
约理故有权有实为权权实不二为实此第二释
秪是显前实教之理理是权实不二苟不如此岂
得文云开权显实二而不二耶其称门者不二即
门该理教行即不二理为言诠即不二理为观行
皆可称门止观云止观是行无生门是教依教修
行通至无生法忍因位具足净名三十二菩萨各
说入不二门此以不二门为教也玄文云约行者
泥洹真法实众生从种种门入三十二菩萨各入
不二法门此以不二门为行也妙句云实相亦二
930-A¶ 第 365a 页 X56-0365.png
义一当体虚通故名之为门如净名入不二门二
能通方便作门记云只一实理从二得名由虚通
故令他所归此以不二门为理也今从别论以不
二观入不二理惟观称门故曰重述十门令观行
可识如净名广记解疏用于十种四句释不二门
云第十四句者纯约观门虽徒多门意在于观故
使观门最在后说然门是能通乃有二义一者就
妙自论能通以不二观通不二理二者对粗以论
能通以不二观而通于二使二而入不二之门即
于诸法见不二理须了观之与理不离一心以心
入心心无二相当处绝待实无能入及于所入无
所拘滞通而不壅亦无所住方可名门或曰以十
门为能通十妙为所通可乎答若约能申所申其
亦可云今立十门申通十妙故撮十妙成此十门
但不可认门之一字云从圆通十妙而立。

△释文为三初总序二初叙玄文二初叙教二初叙。】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
妙。」

【玄云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签
云上四妙为因者位妙若立实通因果为对三法
且从因说又曰若从别说当位高深自是一意是
则五妙有横有竖横则当位高深俱通因果竖则
迷悟对论局分因果竖中前三一向因后一一向
果位妙一往通因果二往局在因局在因者又有
930-A¶ 第 365b 页 X56-0365.png
通局通则该乎观行相似签云行之所阶则有诸
位若即行所阶为位不独位通观行亦乃行通相
似若从行所阶为位行局观行位局相似由行所
阶方有诸位位居行后故局十信旧释自他二说
不同正义以前五妙为自后五妙为他指要文心
圆通同以后之五妙能化为自所化为他今曰正
义得其法体失文所从其指要等得文所从失其
法体何者若约法体自即空中同前自行如签八
云如释十妙自有从因至果自行化他故知今云
谈其因果及以自他者自之一字即自行也若文
所从今在后五论其感应能化所化即体(自也)利他
(他也)是故乃云及以自他至自他门当见今说一代
教门者五时四教也其迹门所谈因果自他者使
知四时三教之粗融入法华圆教之妙。】
△二證。

「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
醐。」

【玄文凡于因果自他诸义解释皆约四教及以五
味者意在开四味三教之粗入醍醐圆教之妙是
以向云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言不虚矣二叙观
二初叙一家以观为正。】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玄文因果自他等曰入道须约观心若非观心入
道无门岂非观心为教行要故知今文以观为正
指要云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皆自观心而发
930-A¶ 第 365c 页 X56-0365.png
观心空故一切皆空等四意以入道具德为要文
心云教之所归行之所自要在观心下文云若了
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教之要也又
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行之要
也斯是文心承用指要正义云教无观心乃成徒
施行无观心从何发起于教于行若户之有枢弩
之有机言其要也圆通云问圣人被下名之为教
如何以观心为枢机答圣人设教要令观心若不
观心名数他宝又问行即观心如何观心为行枢
机答妙行必以观心为要若不观心非行机本故
止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但观识阴识
阴者即是观心如灸病得穴伐树得根岂非观心
方是妙行之枢要乎斯是圆通承用正义诸师之
说皆不以一家传通之旨今日入道观为正要且
圆通虽云圣人说教要令观心及下却云灸病得
穴岂非观心方是行要然圆通之失有二一者不
知三部皆观为正二者既然不许十不二门教傍
观正如何却云教若无观名数他宝今只问云还
可得云妙教乃是观心之枢机不若不可者岂非
教傍观正者耶。】
△二示部类以观为傍二初示观
傍二初通示二初对他部名广略。

「仍且略点寄在诸说。」

【对止观之广则玄文为略以此略点寄在玄文诸
妙后说签云若观心十并皆附在诸文之末又玄
930-A¶ 第 366a 页 X56-0366.png
文观心且略点者由观心义寄在止观并四念处
及小止观诸说故也。】
△二就今部辩存没。

「或存或没非部正意。」

【以由玄文以观是傍其观心文故或存没签云本
迹各十具列在文若观心十或存或没不别开章。】

△二别示。

「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辩十观列名而巳。」

【前通示存没今别示所存纵或存者其所施设不
出托事附法或辩从行而此三种既然非正故但
列名又列名者别语从行问十观者十乘也若托
事附法亦修十观今何别指为从行耶答十乘者
三种观法之通体也托事附法从行者三种观法
之别相也以依表托之事修十乘者曰托事观以
依法门之相修十乘者曰附法观除前二外以依
万境修十乘者曰从行观荆溪之文乃揽十乘通
体而为从行别名故从行观云十乘如别章。】
△二
明教正三初辩妙字。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

【能诠即今经妙法之名诠中即始七科谛境终十
番利益各该时教以开显故咸受妙名。】
△二辩十
字。

「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

【玄云法虽无量十义意圆圆即周具正义云自行
以境妙为始三法为末化他以感应为始利益为
930-A¶ 第 366b 页 X56-0366.png
末今为證之玄云前五约自行因果具足后五约
化他能所具足自他始末皆悉究竟签云结成自
行化他各有始终既云各有故可为證又始则自
行因果故有其五末则化他能所故亦有五以由
今文先举始末与玄文殊。】
△三结法华。

「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

【既演十妙则一化之事周穷一化既穷则出世之
意罄尽若非法华妙诠化意何由可尽。】
△二叙今
作四初揽教成观。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正明教则十妙可尽欲入道则须了大纲十妙之
教如网目观心之要如大纲前文以观心为枢机
今文以观法为纲体岂非观心为入道之本大纲
者即是十妙有此大纲色心不二是境妙大纲乃
至受润不二是眷属利益二妙大纲以十门不二
之观法为十妙教网之大纲可以此纲统摄十妙
故云更以十门收摄十妙即是撮十妙之大纲为
观法之大体。】
△二会通诸法二初约迹会本。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尔因果义一
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以迹会本细释如他。】
△二约名会四。

「况体宗用秖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秪是分别
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三结成观要二初以三千结要二初结一代。
930-A¶ 第 366c 页 X56-0366.png

「晓斯旨则教有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念三千间世即
空假中。」

【四章即释名本妙即迹妙迹妙即括一化一化即
该十方而十方必包三世若了斯旨则一代时教
乃有所归不出归乎一念三千故曰一期纵横不
出一念三千世间一期者即五时也今据签文释
玄一斯化道事理俱圆云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
曰一期诱物入实故曰化导一代教法咸归本实
亦同涅槃疏荆溪私谓云细将六门以括一部愿
以一部统收一期纵横者即教法也教有显密密
横显纵显中又二一类竖禀之教属纵所被增减
之教属横又不别分对但言一期所有教法被物
不同故曰纵横意在见其被物之教无方自在云
纵横尔问或以时纵教横何如答一者文繁一期
即时二者义局时亦有横如通五时问圆通一期
者一往也一往言之五章十妙一一相生名纵各
各相望名横五章十妙实非纵横但一往耳又引
例云如玄义云复次百界千如纵横甚多以经论
偈结之令其易解记云实非纵横义言纵横又指
理境利益咸尔为历妙结境乃云既历十妙结成
三千何但约于四教五味以释纵横故知消文须
观前后收束结撮承蹑有由今曰不然一者不可
以一期为一往今文一期须同玄文一期化导并
辅行云一期佛教故知一期是时也佛教即教法
930-A¶ 第 367a 页 X56-0367.png
也二者不合以玄为例彼谈百界千如故曰实非
纵横三者正违历结之文何得却以为證何者若
纵横巳是十妙指为三千既毕何以复云利益咸
尔若云历妙结者咸尔之言深为未便如云一期
理境利益不出一念三千又更结云理境利益咸
尔可乎。】
△二例十妙。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前文通结一化不出一念三千今文例点十妙亦
何出此一念三千。】
△二以止观会同。

「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
所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立行修观无出止观既点玄文十妙即止观十章
则显彼此皆法华行使十妙功不唐捐十妙本释
能诠之名名既即观名下所诠无非观道故云可
识问起教一章广文虽阙裂网一略义即足焉还
于初心可修习乎答诸师异论备在他文今曰从
文生起自行化他两种裂网皆在果上自行亦果
者行始为因行终为果果即自行之證故辅行云
如此自他皆由妙观契于妙境是故能有如此妙
用良由自行于真證位契乎妙境自行裂网也故
方有于妙用之能他裂网也若入心成观则自行
化他二种裂网皆在初心即可修习一者三观对
论修于空中自行裂网修于假观化他裂网二者
三观通论修三观者入以照理自行裂网出以照
930-A¶ 第 367b 页 X56-0367.png
物化他裂网若得此旨用格诸师自见臧否不暇
广陈问入心成观唯修十乘复修起教若只修十
乘其起教一章不用修耶答起教一章文虽在后
入心成观法理在初由修十乘既有假观岂非即
是起教一章初心修耶问若约法理只修十乘巳
摄起教何故复云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答今
从别摄文相以说。】
△四正示今作四初示十门。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由今作者于十妙中撮其大纲成此十门若尔故
可以十门观法之大纲而收摄十妙教法之网目。】

△二示立名。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二而不二者开权见实实亦不立方名不二问为
实施权不二而二为同体耶为异体耶若异何云
不二而二若同何云而二属粗答虽然不二而二
其奈二即是粗问二虽是粗其奈不二为二答约
佛意说故云不二而二当施权时众生但见于二
岂知不二为二故释签云众生得即理之事圣人
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知。】
△三示通入。

「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

【十门皆观且置境等生起之说是故当门各有浅
深特名门者由通入故乃自理入至究竟入。】
△四
示所申。
930-A¶ 第 367c 页 X56-0367.png

「本文巳广引诚證此下伹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
在目前。」

【今所申者为成观故即不二理成不二观以不二
观申不二理理既不二故云一理即是经旨开权
显实诸法实相三谛四句皆即一故而此一理即
我当念以念如境境全是心以境照心心全是境
故此一理皎在目前。】
△二正说二初列十门对妙
二初列门。

「一者色心不二门(至)十者受润不二门。」

△二对妙。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至)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二正说十初色心不二二初标。

「一色心不二门者。」

【此门一性为不二体故曰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以
无觉知之色对有想念之心当体一如是名不二。】

△二释二初通约自巳示色心不二三初开总出
别二初约七境通示总别。

「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至一念
别分色心。」

【十如是境以十界因果为别十二因缘境以三道
为别四谛境以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为别二三一
无谛境通而言之以三谛为别问一实及无如何
是别答一实及无乃属于心此心对色为二成别
问总在一念念即是心何不名别答总在一念之
930-A¶ 第 368a 页 X56-0368.png
心乃是色心不二之心盖非对色辩心之心岂可
得名为别问如上之别事耶理耶答通而说之十
如是境既是十界因果之法据辅行云不谈十界
收事不遍属事别也又镜明性十理具三千即理
别也像生修十变造三千即事别也十二因缘既
是三道即事别也又性具三道即理别也修造三
道即事别也四谛境中苦集二谛即事别也道灭
二谛即理别也又苦集道三即事别也灭唯理别
又四既名谛谛即是理皆理别也又理具四谛即
理别也修中四谛即事别也二三一无皆理别也
又俗谛事别也真谛理别也又俗谛事别也真中
理别也又真俗事别也中道理别也又真俗中三
皆事别也一实及无准真中说问真俗中者三谛
之理何名事别答以对亡三不二为理故使照三
而二为事如辅行云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
法可寄事辨乃至假立中名假立空称假立假号
指三为假假即事也而又明云可寄事辨岂非照
三为事者耶问夫三谛者天然性德事义何在答
三谛事理义不一途若约过德则三谛为理三惑
为事是故得云天然性德若约亡照则一性为理
三名为事是故得云然即假法可寄事辨可执过
德而难亡照苟谓不然大师或以中道为理真俗
为事或真中是理俗谛为事荆溪何云三皆性德
问照三为事事即情矣空假中三应属情耶答三
930-A¶ 第 368b 页 X56-0368.png
惑三道体乃是情如璞如垢空假中三如砧如锤
因治三惑于一性上立三假名名由情得故空假
中为情所累遂得事名然空假中自非情也上约
能具一性而立三名以说若约所具空假二边体
是无明亦属情摄又性本亡名但以为缘附世假
立如大师云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
而论三身三寿三量既顺世间立三名字世非事
耶今亦例然又荆溪云如来名号十万不同般若
一法说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是名随情今
亦例尔问可以照三为真理否可以德三为由情
否答大率学佛须善法体法体不明则随文生解
随文生解则心理错乱当知真俗中三只一法体
随义分判故有过德亡照等殊若从此三即性是
三故三为理若从此三附事立三故三为事且如
照三岂可不是即性是三且如德三岂可不是附
事立三伹为区别义各有从故于亡照取附事边
立三属名故于过德取即性边立三属体若于亡
照取以即性为三体边是故照三亦名真理若于
过德取以附事为三名边是故德三亦名情事问
三名可云由事而立名下之体本所有者云何由
事又三能诠名可云是事三所诠理如何是事答
究竟剋实有三体否有三理否若云有者祖师何
云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既许
三名是事故知三即事也既云名下之体及名所
930-A¶ 第 368c 页 X56-0368.png
诠理号之为理且夫体理既然非三信知一性乃
是理也请明心者细为思之若不许者今复可问
夫三谛者天然性德既是天然即本有也未审本
有有三名耶有三体耶若云本有有三名者辅行
何云理本无名强为立号若云本有有三体者止
观何云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请为答之问三谛之
体若是一者辅行何云谛体恒三答此约随名辨
体以说若其剋实以论于体故曰虽有三名而无
三体问附事之三为圆融耶为隔历耶答以三即
体故三属圆融以三附事故三属差别然此差别
乃平等之差别圆融之隔历何者由是一体立三
名故问圆顿教中何有隔历答妙玄明圆教法门
眷属云随情一谛三谛为权又云化他一谛三谛
为权妙句释圆教方便云权有差别又释圆教权
用云立一切法差降不同既以圆教三谛为权既
云圆权而是差别是亦可云圆教三谛为差别矣
况章安于涅槃疏明以一谛即三谛是无差别差
别是故今曰平等之差别况差别者即隔历也岂
不名为圆融之隔历故辅行中料拣圆教三谛四
谛而文乃云问前三四容可横竖圆融三四如何
横竖答实如所问今言横竖者如三谛中且据开
一以为二三即名二三以为方便方便望实亦得
名竖开权显实无复二三何所论竖既于一实不
分而分分为三谛何妨此三非横非竖而名为竖
930-A¶ 第 369a 页 X56-0369.png
四谛亦然约方便教可说为横无作四谛本来相
即与谁论横亦是不分而分分为四谛何妨非横
非竖而名为横如六即位非横非竖而名为竖诸
波罗蜜非横非竖而名为横故知横竖高广不二
问前所论别何云通说答剋从法体唯事为别别
即差别非不二矣岂非事耶问理性十界既亦为
别岂是事耶答剋从法体理岂有十缘以此理是
圆具之理能具十界所具十界体即是事由理具
故故名理十十法剋体还是事别良由就理辨具
此十故此之十名理具尔剋从法体具无别具乃
具变造随义诠辨在理曰具在事曰造问总义何
如答从文通说总在一念念即妄心故事为总摄
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性即理性故理为总
若剋从法体唯理为总总即无差乃是不二岂非
理耶问复何事总答剋从法体妄之为念即取著
心是斯迷妄生灭之心岂总诸法常住不二由就
妄念了念即性性既不二故此妄念能总诸法就
法论总即是事总功归论总即是理总然就法论
总何独妄心妄色亦总今从观心故指妄念然此
总别若通途泛示凡有其六义一者事总事理别
如云总在一念即事总也别分色心既该理性色
心事造色心故事理别也二者理总事理别如云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心性即理总也一切诸法即
指向文别分色心既向色心有理有事故事理别
930-A¶ 第 369b 页 X56-0369.png
也三者理总理别如云心之色心上之心字即理
总也下色心字即理别也四事总事别如云即心
名变心即事总变即事别五事总理别亦可心之
色心上之心字推功虽理就法即是凡夫一念亦
事总也下色心字即理别也六理总事别亦可即
心名变心之一字就近而指虽是妄心推功而论
由心是性即性名变全体为用故即心字乃是理
总变即事别通途泛示虽有此六若剋法体以理
为总以事为别问若克体理总事别与昔何殊答
意不同也正义事别伹为所破今谓彼说其妨有
二一者妨圆佛用由彼不知即众生事是佛大用
如何一向为所破耶净名疏以众生实疾亦乃不
除盖是果后大用者也二妨圆即义即事是理何
破之有圆通乃以事别属于不可思议三千妙假
但为所显其妨亦二一者妨于现文因缘是三道
为别四谛有苦集之别何以一向为所显耶二者
妨于事属差别既是不二而二正同理即事故一
一境相差别不同岂非思议此亦可问学指要者
指要先示四时三教色心为二法华圆教乃名不
二及总别二种三千皆是于妙且三千之别为色
心二耶为不二耶若云不二与总何殊若云是二
三千岂妙问今论总别为妙为粗答义不一向须
善法理若取即总而别即别而总既皆相即故总
别事理悉得为妙若置相即但取总别故总妙别
930-A¶ 第 369c 页 X56-0369.png
粗乃至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皆例此说问以总妙
别粗者且三千之别出自止观不思议境岂可属
阴境耶答取总别相即故出妙境若取三千所摄
之法既然摄于别分色心亦该阴境又正义专以
十界为事别三谛为理总妨于现文三谛是别文
心圆通专以俗谛为事别妨于现文以二三一无
谛等为别。】
△二约七境则示色心。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
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
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
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细释如他。】
△二摄别入总二初示摄别入总。

「既知别巳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
三千宛然。」

【真心理性即平等性心性之言是其总也此平等
性亦名一性同自他门本谓一性也若今文中一
性中也无性空也三千假也此三名别斯约尅体
以分总别若从文意应知今文意在论总一切诸
法既即心性故此心性即空假中而此之三皆是
心性心性是总故三即总圆妙难思岂同差别是
以上文总在一念别分色心者虽然谈总意在论
别乃同为实施权不二而二又同隔历三谛粗法
也今文既知别巳摄别入总等虽然谈别意在论
总乃同开权显实二而不二又同圆融三谛妙法
930-A¶ 第 370a 页 X56-0370.png
也是以前三为别今三为总前三为别者即一而
三名也今三为总者即三而一体也。】
△二示事理
二义二初理。

「当知心之色心。」

【既一切法无非心性此之心性即具色心若本不
具何由变造欲论变造之源是故先示理具。】
△二
事。

「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理本不迁变名何得性本无作造义亦非故知变
造之称乃是偏情事体但以圆理顿具变造不遗
若知即理而事皆是圆故使偏情而粗无不妙是
以今文即具为变变巳知源且夫变名为造造谓
作为若直从名还未解旨全体为用造始识真荆
溪行文可谓高密问圆通云然辅行中明二种造
谓理及事造既有二变亦应然今何定体以变为
事答圆通乃迷辅行造字何者由止观中引华严
经但说心造造乃属事以事显理是故引之辅行
意谓造本是事故在事曰造具本是理故在理曰
具既引造文而證于理故其造字即是具也于是
乃云造即是具本意谈理曰具不可名造故云造
即是具如何却云理亦名造问理具而不具造耶
答语能具尔此深有意且略示之理性为能具事
造为所具所具之事不出三世变造之十界也能
具之理不出平等秘藏之一性也此一性者亦名
930-A¶ 第 370b 页 X56-0370.png
三谛亦名空中亦名中道以此一性即是十界是
故十界界界互融乃成三千才语三千必该一性
与十界也今于三千中举能融之一性而为能具
举所成之三千而为所具故此一性能具三千足
见一性乃是圆具三千之一性盖非别教但理淳
一之一性也是故一性不在前三千不在后如物
之八相离计之纵横今止观中直从近要即指妄
念全是此性故曰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是以一念
能具三千今修观者但观能具一念三千任运摄
其所具变造故权造实造无不显现复次应知既
识一念能具三千念与三千不前不后其用观时
心无并虑但观一念此之一念便是三千以辅行
破立法界悉皆云俱余患言不尽意览斯说者宜
自补解。】
△三通结总别。

「是则非色非心。」

【结总在一念。】

「而色而心。」

【结别分色心。】

「唯色唯心。」

【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以由全性为此色心故一
切法趣而无外。】

「良由于此。」

【良由一性之体不碍色心之别事理既色心无外
然色心总别即三千法门诸师异论纷然不同今
930-A¶ 第 370c 页 X56-0370.png
略辨之先示三千次约三千以示总别示三千者
或云理有事无谓三千者即是三谛非相之理是
故此理而有三千若其十界乃是缘生情貌之事
则非三千或文于事说三千者此乃寄事显理以
生显具尔或云事有理无谓俗谛建立可具十界
空中之体既绝数貌岂有三千或云若事若理各
有三千谓理有三千即镜明性十事有三千即像
生修十今曰此之异论并恐未达三千正体当知
单理独事岂是三千必须事理融摄方曰三千此
乃根以明文原以开显只举三千则事理因果迷
悟权实一切诸法蕴乎其中出三千外若更有法
岂是法华之极谈岂曰吾祖之巳道何得事是而
理非何得理是而事非又何得事理而各有荆溪
岂不云于一念心不约十界收事不遍不约三谛
摄理不周不语十如因果不备无三世间依正不
尽故尝辄以四义而谈三千一融摄无不遍二归
趣无不极三能诠无不圆四所成无不俗具如别
章若以三千论总别者摄无不遍侧三千中蕴总
蕴别故荆溪云三千总别咸空假中趣无不极则
三千趣一性故总总外无法三千趣诸法故别别
外无法斯亦可云三千俱总三千俱别诠无不圆
则三千总别唯圆诠非前三教之所诠述圆诠别
者犹云法华是诠迷教故荆溪云若非圆心不摄
三千成无不俗则三千皆别故荆溪云今文未论
930-A¶ 第 371a 页 X56-0371.png
诸土体者为成世间差别义故得今诸义似合祖
文所谈三千而圆旨恐显。】
△二别约生佛示色心
不二三初通示巳他。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巳他生佛。」

【或谓前文但明一念摄色摄心未明一念该生该
佛今文方是摄生摄佛今曰不然本明色心一体
却成三法无殊不惟滥同内外一门其抑分开色
心二节何者此门始终莫不为明色心不二前文
但示一念所具自巳生佛色心未示具于他之生
佛色心今兼示之若自巳生佛色心若他之生佛
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也而今文中不云色心者
此门本辨色心不二以前冠之可晓故若知后人
不善一门始终皆是色心不二想荆溪当时必下
色心云或曰圆通云前文心之色心当知即是巳
心生佛故今乃明他生他佛同归刹那以彰三法
无差妙旨此说可乎今曰不可一者不可认于色
心而为三法三法无差属下内外非今文意二者
不可认其所具而为能具当知今文乃蕴二重能
所之义一者巳他为能具巳他各有生佛色心为
所具二者上来能所皆为所具俱在一念念为能
具圆通乃失初重能所不合直认他之一字为所
具耳今元文意伹识一念既见自巳所具自巳生
佛色心于此一念亦见他生所具生佛色心并见
他佛所具生佛色心故今须约心佛众生各有生
930-A¶ 第 371b 页 X56-0371.png
佛色心同在自巳一念而不二矣此义幽远览者
宜详若了今说方善消于辅行文云彼彼三千者
生佛各有生佛也互遍亦尔者生佛之生佛在自
巳之一念也辅行中说于三法三千今文乃说三
法色心虽然色心亦是三千随意辨义各有所从
问圆通云若得自巳心法总别不二之旨则能通
达他生他佛所以谓之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巳他
生佛圆通既以巳心总别通达生佛况总别者即
是色心岂非会于三法色心不二者耶答圆通之
见但以色心三千总别会于三法以成无差不晓
文意会三法中色心不二何者由他意谓色心二
千既是十界必该生佛也色心三千既在一念是
故生佛不离刹那故圆通云生佛之义有巳有他
巳他生佛不出十界色心三千前文既明刹那总
别一念三千心之色心当知即是巳心生佛自心
生佛既居一念他生他佛岂异我心故今乃明他
生他佛同归刹那以彰三法无差妙旨岂非乃以
色心总别而收生佛皆在一念但成三法无差者
耶而乃不知辨三法中色心不二可谓毫𨤲意差
天地悬隔。】
△二以他况巳。

「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巳心生佛宁乖一念。」

【且佛之生色心与众生之生色心并佛之佛色心
与众生之佛色心此等生佛色心尚与自巳心同
皆是不二况自巳之生色心与自巳之佛色心安
930-A¶ 第 371c 页 X56-0371.png
不同在当念而不二耶。】
△三别约于他。

「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彼彼者生佛也境法者即生佛亦有七科谛境色
心之法也差而不差者生佛色心虽二当处即是
一念之总成不二也不于生佛以明色心境法之
言如何消耶信知前文辨自巳所具生佛七科谛
境之色心今文辨生佛所具生佛七科谛境之色
心故三法各有生佛色心悉在一念皆不二矣。】

初标。

「二内外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三谛一实为不二体故内外二境皆云
即空假中复云惟一实性此中内外据下所释不
出三法色心者也问前色心门亦谈三法色心何
以为异答色心是三法之通体三法是色心之别
相上约三法辨色心故云色心不二今约色心辨
三法故云内外不二不见此意徒或云云。】
△二释
又三初总标。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圆通云能观之观虽然无别所观之境须分内外
乃同辅行理即事故故有阴等十境之别不可以
事即理故而一一境皆不思议而为难也乃至云
苟顺凡情而分别尔今曰内外之二既是思议顺
情分别何故色心之二是不思议而却顺于三千
法门若指分别色心既是圆妙三千何故别分内
930-A¶ 第 372a 页 X56-0372.png
外却是思议妄境若云今顺所观之境者且夫色
心不是所观之境者耶若云上明色心乃是妙境
者既是妙境合当不二何色心二是妙境耶若云
才云妙境色心不二者何故却以别分色心为三
千妙境耶言内外者乃该三法及以色心何者既
以生佛为外故自巳为内(此通三法)既以自巳之心为
内故以自巳之色为外(此通色心)若从文的辨则以自
巳心法为内生佛依正色心为外亦非三法亦非
色心良由今文乃于自巳依正之色置而不说若
约义通收故使自巳依正之色可该内外以三法
论则属内也以色心论则属外也若以文比显是
则今文乃当三法以分内外何者据下文云谁云
内外色心巳他且内色心为巳外色心为他岂非
三法而分内外若其上文所以不语巳色法者以
从近要观巳心耳故伹于巳示念无念惟内三千
其实巳色望于生佛亦是内也故云内外色心巳
他其观音玄与今文同彼云境复为二所谓自他
他者谓众生佛自者即心而具而于自巳亦不言
色又同念处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十界生佛
故云外见自巳心故云内其于自巳亦不言色又
同辅行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
乃至结云心佛众生岂非巳心为内生佛为外而
于自巳亦不言色。】
△二正释又二初释外又二初
示境观。
930-A¶ 第 372b 页 X56-0372.png

「外谓讫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

【他生他佛各具依正色心属外然此之境未达属
妄达之即真何以故即三谛故。】
△二示亡照二初
示二初示亡。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巳心之体有随名辩体有克实论体若随名辨体
即是生佛依正色心名下所诠差别之体其差别
者有生有佛有依有正有色有心各各有体若克
实论体则众生与佛依正色心同一真性而为其
体实无差别今云色心体绝者乃是随名辨体此
体可绝若其克实论体体何可绝祖师云非谓空
无心体然生佛依正差别体绝者功用三观妙故
方绝何者以了生佛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圆融妙
一故能绝于差别妄体妄体既绝实性斯彰故曰
惟一实性无空假中言无空假中者一者三观本
为照于妄境令境即真今境既真观亦何用二者
以观观境境有真妄今于所观真境而论若以真
境为三谛能观之观即空假中若以真境为一实
能观之观非空假中是故能观惟一实观斯由真
境有亡有照亡则非真俗中惟是一性照则有真
俗中而云三谛今于真境既然亡三惟一实性故
能观亦乃亡三无空假中。】
△二示照。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

【上示亡故色心体绝惟一实性今示照故色心宛
930-A¶ 第 372c 页 X56-0372.png
然豁同真净既色心宛然故三观俱照以空观照
生佛色心色心豁同空真而净以假观照生佛色
心色心豁同俗真而净以中观照生佛色心色心
豁同中真而净良以三观俱照色心宛然之处能
使色心豁同三谛真理而净又豁同真净一句属
下释又此文意色心体绝惟一实性者约对治说
破昔计故令于色心纯见一性色心宛然豁同真
净者若见一性则见一性纯是色心。】
△二释二初
释亡。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故此释出亡依正相云众生者言正报也通亡十
界故云无复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故知
众生乃该十界别举三乘故云七方便异云国土
者言依报也通亡四土故云不见国土别语净秽
故云净秽差品。】
△二释照。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以谕显照。】
△二释内又二初了外归内。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从迷定境有内外异约悟为观内外一如故知色
心全是一念当处平等内念亦亡故云无念。】
△二
就内释相。

「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内体即巳心妄境三千乃所显三谛故云即空假
中又内体三千是因缘生法点兹缘生即三谛理
930-A¶ 第 373a 页 X56-0373.png
故云即空假中问诸文或云三千即空假中或但
云即空即中或伹是假者何答先须了知三千法
体方识诸文指用进否以由三千单理不成单事
不具必以空中之理而融十界之事然后界如互
具方曰三千是故三千体通三谛其三千内有空
假中通举其体乃曰三千点体具德名空假中故
有文中举三千巳复云即空假中问未审三千之
内何法是空中何法是俗假答于三千内趣举一
法即乃具该空假中矣且如举相者假也此相即
空中为相故相乃融是故此相即具空中巳上乃
约三千法体摄无不遍具空假中若取空中之理
融十界之事乃成三千故能成是空中所成是俗
事置于能成但取所成故三千惟俗由是诸文或
以三千一向名假此约所成无不俗也于此之俗
复通二向一者乃取此俗即性为俗是故号为不
思议俗若尔才举三千巳是妙假是故但云即空
即中若更即假则成重繁如义例云观此一运即
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二者乃取此俗虽然
即性且置性边但取其俗俗即缘生然此缘生又
通二义一者克从法体故缘生之俗与三谛中不
思议俗法体是同既然法体是同故举缘生巳是
俗谛是亦只云即空即中二者随义诠辨则缘生
之俗与妙假殊复有二义俗若不即性故号缘生
非三千也俗若即性乃是三千而非缘生属妙假
930-A¶ 第 373b 页 X56-0373.png
也如义例云观此一运此乃缘生也即具十界百
界千如此乃妙假也又云虽观十界四运此乃缘
生也亡界亡运唯观三千此乃妙假也二者虽是
三千亦名缘生故举三千缘生俗巳然后点此三
千缘生即是三谛是故复云即空假中故观音玄
云十界相互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缘生法
乃至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问
三千结为缘生为是思议为不思议答法体只一
名通二向但取缘生故是思议若取缘生既然互
具故不思议如止观云若观法性因缘生故一种
一切种等记中指为不思议也虽不思议由取缘
生故止观中复点三谛问何以得知于缘生俗通
此二义答据止观云因缘生法即空即中记中释
云但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对幻假说其实须
云幻假即是不思议假(此约义异乃有二〔段〕)何者今但以此
假即是空中此假任运成不思议故不别说此约
体同只是一假但即不即异故分二别今取体同
是故别无不思议假只指缘生即是空中故此缘
生成妙假也然此文意幽隐难晓当求文中两云
此假自见义异体同之说问学者多云偏假妙假
二体殊分偏圆自别故破偏假显妙假也但以圆
中约即论破故诸文中即偏缘生为圆妙假其辅
行文乃是此意若谓二假体一何故文云其实者
耶答二假之体云有殊者自昔乃有二见不同一
930-A¶ 第 373c 页 X56-0373.png
云缘生是事有相妙假是性非相一云缘生乃是
情相妙假乃是具相今谓初说伹得能具之性为
妙假耳可云非相其次说者失于所具法体只一
何者且如须弥入芥必当以人天报得须弥即诸
佛妙用须弥而有二种须弥体也以此而求只一
须弥由此须弥未即空中故非妙假才即空中则
名妙假岂有二体文云其实者自约义异云其实
尔意谓二假之义既异其实须云因缘生法即空
即假然若约体同而亦得云其实幻假即是妙假
如辅行问此不思议还只次第以释十界与思议
何别答其实无别思议乃作从心生说不思议作
一心具说以生显具何须更问心生岂非同幻假
心具岂非同妙俗(云云)。】
△三结不二二初别结二
初结以内摄外。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以自巳心性能摄生佛依正色心。】
△二结以外摄
内。

「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通。」

【生佛性体既与自巳性体无殊自巳性体既摄生
佛故生佛性体亦摄自巳依正色心故云一切咸
遍。】
△二通结。

「谁云内外色心巳他。」

【既以自巳心性摄生佛之外则无外矣复以生佛
心性摄自巳之内则无内矣内外既亡巳他何有。】
930-A¶ 第 374a 页 X56-0374.png

△三结。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色心依境妙而立外内依智行而谈由境发智故
云用向色心者也又上门约三法而论色心今论
约色心而辨三法故云成也。】
△初标。

「三修性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平等一性为不二体境性观修境观即
一以论不二故下文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由平
等性为乘体故又其境观各有修性性具三千为
性境修用三千为修境性德三观为性观修德三
观为修观问上内外中巳有境观与此何拣答内
外虽该境观且在解知境边既未行修自与今异。】

△二释二初示二初修性相状二初通示二初示
修性。

「性德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
藉智起修。」

【且四德之性只是界如而此界如即在一念此念
中界如三德三轨无不圆足故云此内界如三法
具足内犹中也指法之词不同前文内境之内性
虽本来有三必须藉智力起于修性是境三即法
身中三故云本尔依境发智即智三也乃般若中
三故云藉智由智导行即行三也乃解脱中三故
曰起修起修者即兹性三由智照故而起进趣乃
成修三如下当辨。】
△二转释。
930-A¶ 第 374b 页 X56-0374.png

「由修照性。」

【转释藉智起修何为良由此修能照性故。】

「由性发修。」

【转释性虽本尔性若不具修何以发。】

「在性则全修成性。」

【转释由性发修何者且性何能发良由在性之时
全修成性是故此性而发修。】

「起修则全性成修。」

【转释由修照性修何能照良由起修之时乃全性
为修是故此修而能照性。】

「性无所移。」

【转释起修则全性成修既成修巳应无性耶当知
虽然成修性何改易。】

「修常宛尔。」

【转释在性则全修成性既成性巳应无修耶当知
虽然成性修自宛然。】
△二别示二初示逆顺二初
示。

「修又二种顺修逆修。」

△二释五初逆顺二义。

「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

【一者约于善恶法体以分逆顺从究极谓九界是
逆修佛界为顺修天然体性本具善恶具善则佛
界之顺称之为悟具恶乃九界之逆号之为迷二
者约知不知以分逆顺善恶十界既性本具发而
930-A¶ 第 374c 页 X56-0374.png
为修能了善恶之修全性本具者名为顺悟不知
善恶之修全性而起者名为逆迷问了善可尔了
恶如何亦名顺耶答只恐不了其若了者恶全是
性即见性体本非善恶所以名顺传四明者皆谓
修恶只是性恶便以此恶而为观体斯殊不知当
于修恶之暗达见修善之明良由惑智皆即是性
是故非但惑性无殊只如惑智亦乃一体是故得
云能观观智即无明是如此了巳若相体俱即故
方可云恶是观体其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者非谓以恶为性德行况性
德行者三因善行也由无作故名为性德良由此
行非但自体修即性故名为无作其所断恶恶即
是性无所断故故能断行得名无作乃以所治显
其能治所治之恶既然即性故可信其能治之行
亦即是性所谓性恶者即指前文三道流转所谓
性行者即指前文修德三因由开权故于权见实
故三道三因皆名性矣故乃得云性德缘了。】
△二
迷了性同逆顺事异。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二心即妄心也以无明之心为能迷能了之
二心耳心虽不二者点其妄心即是真理故云不
二逆顺二性即真性也以真如之性为所逆所顺
之二性耳性事恒殊者即其真性为逆顺事故云
恒殊又上心是妄下心是真点妄心成真心故云
930-A¶ 第 375a 页 X56-0375.png
不二上性是真下性是妄变真性为妄性故曰恒
殊。】
△三不改迷逆无由成了。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欲令迷修成了必须革逆归顺岂可逆事不移便
令迷心成了。】
△四改逆成顺。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期约也始名字终究竟此一期中皆须转迷成了
以了了迷使迷即性照性成修问修性一门只可
通该智行二妙于迷了达即智妙也照性成修即
行妙也尚非位妙何以释于迷了成修通究竟耶
答从文生起故在名观当门高深须该六即理即
是所了名等是能了名字约解转迷成了五品约
行转迷成了乃至果佛究竟照性成修其修究成
矣通论虽然若别论者智了行修修属妙行正是
令文辨修性也或谓一其或训一往皆非文意。】

五逆顺俱亡。

「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逆顺二心若能见性性本亡泯复何迷了。】
△二示
离合二初总标。

「又晓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或谓离是各义如云离为修性各三合是对义如
云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今谓对各皆通离合
对通离合者既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岂非对
耶各有离合者离如他引各通合者如妙记云故
930-A¶ 第 375b 页 X56-0375.png
束性三俱为正因缘了各合俱名为一。】
△二别释
二初法二初三六论离合。

「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

【然此修性人见文云第二第三依智行立故辨修
性皆约境智行三而为离合谓得所自其或全引
玄签境三智三行三之文消今离合今恐未然应
知内外修性二门通而言之各具智行内外门云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观非行耶又云先了外色心
一念无念了非智耶修性门云顺谓了性为行了
即智也行即行也若从别说内外一门别在智妙
以辨内外修性一门别在行妙以辨修性何者盖
由文云性虽本尔藉智起修意谓藉于智妙而起
行妙故指行妙而为修耳以行妙之修对界如之
故理立修性不二门也以此验知虽该智妙若辨
修性当在行妙故一门始终除逆修修字之外凡
有修字皆行妙矣问智非修耶答智是名字望于
理即亦属于修但以解知为修非观行修也今辨
修性者乃观行之修故当别指行妙为修若谓不
然奈文但云藉智起修而不以智为修明矣无谓
从强间若以行为修乃同正义所难者耶答正义
不合改智为知意以今文该智为修若识今文以
行为修不改乃当问文心通于正义难云智起即
修谁此分隔岂非智亦修耶答今谓文心徒文其
言意还堕难何者所云智起即修者此一修字为
930-A¶ 第 375c 页 X56-0375.png
智为行若云是智则违见文修字是行故云藉智
而起于修若云是行是则还成行妙名修故知此
文正是约位竖论不可执横为难(云云)圆通云荆
溪语巧须善会通欲以修性二名收于境智行三
是故谓之性虽本尔籍智起修也所以不言籍智
起行者其意在兹故也今谓不然若如他说是则
返成荆溪语拙何者既欲以修收于智行但可语
云藉智起行对上性虽本尔之言是故智行可俱
为修如何别语所起之行而为起修岂是语巧问
智非离合耶答智妙亦乃辩于离合如释签云境
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观行相似三当知九秪
是三三秪是一但今文中正就行三而对境三以
辨离合问行无智耶答约位竖论智属名字行妙
乃属观行相似是故行妙而乃非智约法横辨其
行妙中而有般若岂非智耶但此之智皆在行收
是故得云约于行妙名之为修而辨离合知此义
巳然后消释修性离合义皆宛顺修性各三者性
亦有三修亦有三故云各三乃以行妙修三照界
如性三性三修三六法相也修二性一者以行妙
之三从强受称但以解脱般若为修合行法身同
名修二以境妙之三从强受称但以法身而为于
性故合境中般若解脱同名性一人以境三智三
行三释今离谓修性各三者有二不可二者且今
文云修性各三修之一字岂非上文藉智起修之
930-A¶ 第 376a 页 X56-0376.png
修字耶如何却以智三释修二者若使今文巳是
修六性三又与下文修二各三共发性三其文何
别无谓重释。】
△二三九论离合。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祇是三为对
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人谓修二各三共发性三释上离义今谓不然上
离是修性各三今离是修中具九以由错认以六
为九故释下文义成乖芿何者其实上文行三是
修境三是性斯乃离则修性各三合则修但有二
性但为一文意乃是修性通论三六离合今文于
修但有二中复各具三故为修六以此修六照发
性三故性亦属修故云修虽具九离虽具九合伹
为三故云九只是三斯乃修九以论离合故与上
文二义不同一者上文修性通论今文单约修论
文虽该性摄属在修由于修二离出六法发性三
故二者上文三六法相今文乃是三九法相然离
合之义从名则离合异途从旨则总别一贯又通
论具德故离专随功用故合具如别章。】
△二喻。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一性喻水二修谕波全一性为二修修外无性如
全水为波波外无水了二修即一性性外无修如
了波为水水外无波故云二亦无二亦如波水以
修比性故于法喻各云亦也又上云二与一性者
二之一字是二修之二下云二亦无二者二之一
930-A¶ 第 376b 页 X56-0376.png
字是修性之二上文论修性相即如水即波如波
即水下文论修性体亡如波为水故无波水为波
故无水故云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二修性所
从。

「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

【此文当指性三修三终不可云此修三者二修各
三然从三障而有性三乃从性三而起修三若以
修还性以性还迷豁悟真源廓然无寄岂不以一
性之体本非三一由对生迷而谈性体所具之源
乃云三尔光明句云有事必有理既有事理必有
非事非理如此三法皆由无明故有及金錍云汝
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
其文泯同指要云问性三本具那言对障名三答
本具妙理若定是三不能作一及无量故故知立
则一多宛然亡则修性寂矣今就亡说岂得将立
以难之今究其意何不答云为从近要示立观慧
故指三障性方具三而云就亡者不有旨耶必以
妙理性本寂绝一法不立方能即一即三即无量
矣故使才云性三从立说也复次若直云三但得
性用失于性体。】
△二结不二。

「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

【亡修亡性咸归平等若有分别法界成迷。】
△三结。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从文生起通途而明内外修性并由智行故从内
930-A¶ 第 376c 页 X56-0376.png
外立修性门若的别而说内外是智修性是行由
智立行故能成此若从意辨内外一门虽有境观
对于修性但是所知三法之境以辨不二属今性
字今欲融于境观不二故次而立问必应境智未
不二耶答观从智起观既与境而乃不二智岂尚
殊。】
△初标。

「四因果不二门者。」

【此门乃以三轨即一三千趣常为不二体因果如
上今复辩之一者此门既从位法二立故位因法
果又位法之二各通因果文云义开六即乃位通
因果又云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
槃乃法通因果因果之义括归三向一者通论十
界各有因果如地狱界十恶为因苦报为果乃至
佛界自有因果今圆诠之皆是妙性是故各名因
果不二二者别论别在圆教佛界因果三者对论
九界为因佛界为果今于别论复有三向一者五
即为因妙觉为果指要用此二者四即为因初住
为果正义用此以今观之此之二说互有傍正游
于四方直至道场妙觉为正若开声闻初住作佛
分果为正故妙玄云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
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签云彰显即是究竟今不
云究竟者义通初住岂非由果通于分极故但云
彰显意有含畜耶三者理即为因妙觉为果且置
中间是今正用由当文云众生心因既具三轨心
930-A¶ 第 377a 页 X56-0377.png
因之言即指博地凡夫者也又下文云若了迷性
实惟住因乃名字位了于理即因迷之性又玄文
中明始终者不取五品教乘为始乃取凡地一念
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始签云不动凡
夫三法而成圣人究竟三法此文正同文句约位
释十如中理性三德乃理即也故妙记云初三为
理位定在凡据此诸文并指始因局乎博地对究
竟果问第三对论九界为因佛界为果与圆佛界
自论因果为同为异答法理是同得名处别因之
为言通过通德若指九界所迷为因即是实相实
相即佛是故得云佛界之因若取能迷而为因者
迷即无明无明即九是故得云九界为因佛界为
果。】
△二释二初示因果不二。

「众生心因既具三轨。」

【圆通以三轨为果文心以三轨为因一往似尔覈
之皆非应知三法若约实体一切三法只一妙性
非因非果若从立名三因三识在因涅槃三德在
果其三轨者非因非果而通因果以通果故由是
玄文以三法妙而在于果以通因故玄文或云从
性德三法起名字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观行之
三法所以十种三法之内无三轨者由十种别对
迷悟三轨通在十中笃论其体乃非因果今明不
二正约三轨非因非果以辨不二或唯在因或唯
在果则因果异矣故今文意三轨在因名为三因
930-A¶ 第 377b 页 X56-0377.png
三轨在果名三涅槃不显云者既云心因即是三
因故不别提三之一字以轨显之又且从无明心
因以说故无明心因能具三轨。】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文心以三轨为因者既云此因乃是指前三轨之
因似合此文细究文意是大不然此因二字乃指
心因何故心因能成于果由此心因既具三轨轨
通果故故成果时名三涅槃圆通不了三轨通果
却定在果。】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因之与果皆是三轨故云无殊签云前文明位之
始终则约凡位一始终(五品始相似终)圣位一始终(初住始妙
觉终)今明三法始终故须始凡夫一念终在显彰圣
位故今别以理即为因其在斯矣今文乃以三轨
即一为不二尔。】
△二立疑解释二初立疑。

「若尔因德巳具何不住因。」

【果所證者證于三德因巳具轨轨即三德何不住
因然对果有因既在事异岂可永住必当求果也
因所具德乃是理同纵至于果亦不离于因所具
德故下文云实惟住因也。】
△二解释二初释二初
略释二不二二初别释二初释二。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

【迷之为言通该能所三道为能三轨为所一者由
迷心因之三轨遂于能迷之三道各计为实二者
930-A¶ 第 377c 页 X56-0377.png
所迷三轨本如来藏一心三法六道菩萨迷心因
之三轨各于资成少分计实声闻缘觉迷心因之
三轨各于观照少分计实。】
△二释不二。

「若了迷性实惟住因。」

【孤山乃以了属名字故正义云若了迷心即三谛
性实惟住佛界名字之因今曰了之一字克从法
体即是究竟果佛之智而为能了从位通辨可通
名字巳上五即而为能了从别而论以研为修以
了为解虽了属名字亦不可以住因因字为名字
位名字能了理即之因故曰住因其迷性者即是
理即所迷之性虽然名字亦通为迷迷之法体还
是九界属理即尔。】
△二总释。

「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故久研此理即之因由此心因具三轨故是故可
研此因若显名之为果既云因显名果必对未显
名因成因果二又既是因显名果斯则果全是因
故因果不二故此一节乃当总释二与不二。】
△二
广释二不二二初释不二。

「祇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

【一理之体非因非果因之与果皆不出此故云理
一因既全是此体故云用此一理为因果亦全是
此体故亦应云用此一性为果其不云者下云理
显显乃是果义同用此一理为果。】

「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930-A¶ 第 378a 页 X56-0378.png

【一理非果无复果名亦是非因复何因号。】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因果即理故泯理亦无名故亡。】
△二释二初法。

「秪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

【圆通云亡智者亡理之智此偏失也指要云即上
事理顿亡之智此其得也今曰亡于因果之事并
亡理性之理指此事理能亡之智故曰亡智圆通
云理何自亡须由智泯今曰理若本不是亡此智
何由可泯由称理为智故智可亡理文心云上言
泯亡且寄理显须知亡智通乎始终今曰称理之
智亦无始终言亲疏者正义约利钝二人合为诸
师不取言厚薄者有对有各对则三惑全在为厚
除去一二为薄各则三惑各历断位厚薄可知圆
通云亲疏浅深可通六即迷有厚薄唯在五即由
妙觉无惑今曰约位论断亦通妙觉有最后品名
之为薄文心云由疏亲故所以分五今曰应该六
即以下文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则全浅全疏属
理即也指要云以智分惑今曰从文虽然约意不
尔智是顺理之智即以顿亡为体岂可分惑为厚
薄耶约情说智故有亲疏由智亲疏分惑厚薄亲
疏之言就法在智功归有情。】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迷有厚薄故三惑斯分智有浅深故六即而拣惑
本一体故曰强分理本无位故曰义开。】
△二喻二
930-A¶ 第 378b 页 X56-0378.png
初通喻四法。

「故如梦勤加功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梦喻智也空喻惑也幻喻因也像喻果也梦体虽
虚梦事宛尔实相之智智体虽亡而智用不失以
用即性性即无作故同梦中所为其实不曾作作
以空喻惑空但有名而无真实问空名者能喻也
惑绝者所喻也为将空名直喻于惑为喻惑绝答
且置于名今乃以空直喻于惑惑绝之处如无于
空以空体本无无无所无惑体本绝绝无所绝不
同圆通惑但有名名即叵得泯绝不生若依彼意
以名喻惑幻像喻因果者喻前文义开六即因满
果圆者圆通云别在妙觉方名果圆今曰此门因
果有通有别若一向别如前所示理即为因妙觉
为果若通论者因通真似果通分极今文因果乃
约通论若以似因为满故初住果亦得名圆文心
云前三喻体不可得后一喻任运所见今曰像虽
任见而今文意喻叵执取指要云勤修慧行如梦
作为都无所辨惑但有名如空无实知无即绝因
无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像解脱称实四皆
无作因果既尔何有二耶今曰义理虽尔文意不
然今文意者虽如梦幻空像不妨法法宛然是以
用智断惑因满果圆故下别释空像中云像实故
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岂非文意在不二而
二耶。】
△二别办空像二初通明同异。
930-A¶ 第 378c 页 X56-0378.png

「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

【云义同者皆叵执取虚空与像如何执捉喻惑与
果不可取著而空虚像实者言其异也空则无相
故虚像则有相故实以相皃之有无喻二种之法
体剋实论体惑乃无体如空无相理乃有体如像
有相上云果圆者即以所證之理为果圆也正义
云性虚故同文心云体虚虽同指要云空惑像果
不实之义虽同圆通云空但有名而无实法像不
可得亦但有名是则空像其义不殊以今说比之
皆恐不合以果理之体为虚同于惑体为虚耳岂
知像体有相以喻果理之实哉。】
△二别释其异。

「像实故称理本有。」

【非谓空无心体證此心体即名为果故果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惑体既无故转成性则无惑也问像喻果者果有
三身此喻何身答因以三智圆修果必三身圆显
故知像喻通喻所證三身之理问今文镜像与妙
记中镜明性十像生修十云何异同答有同有异
同则二处佛界皆是自行所感之果异则彼通十
界今但在佛问又与下文如镜现像为同为异答
下是化他所起之应用今是自行所感之实果若
尔前云通喻三身法报可云自行应身化他安得
不同然三身自他不可一槩若以三身对分自他
可如所疑今以三身通分自他證此三身一向属
930-A¶ 第 379a 页 X56-0379.png
自特以化物一向属他今取三身皆属自行问像
实故称理本有本有之言为镜明性为像生修若
云像生何言本有若云镜明不应喻像答妙记以
镜明喻性像生喻修今文虽置镜明之言但取像
生以喻果德然此果德约能證是修所證是性故
以像实通喻此果即性成修犹即明为像故云本
有问于四喻中何以只拣空像不释梦幻答圆通
云以果例因以因例智由梦有梦中之事幻有幻
作之物惟有惑绝不可更生犹如空名永无其实
今曰惑绝不可更生即反显因满可更生因耶然
只可云今取唯过唯德相对以辨由是四喻只语
空像若其智因者智有浅深因涉凡下是故此二
置而不辨。】
△二结二初通结二不二二初结二。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此结义开六即。】
△二结不二。

「二而不二始终体一。」

【此结因果既泯。】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因若异果非但果不从因而得抑亦因非克果之
因。】

「晓果从因因方尅果。」

【若了果必自因方见因能尅果。】
△二示二与不二
所以二初示二之所以。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930-A¶ 第 379b 页 X56-0379.png

【咸语三千者三千正体摄无不周于此体中迷悟
因果并事理等不在体外但举一法三千咸趣若
于三千体中举众生之迷妄是故三千未显在理
即中咸趣无明若于三千体中举诸佛之悟證是
故三千巳显在果德中咸趣常乐迷是无明悟是
常乐是以因果殊也其所以殊者良以三千趣因
果之事异故成不二而二也。】
△二示不二所以。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上于三千中举迷悟之事是故三千乃趣此事所
以乃成三千事异今于三千中举平等之理其理
既常是故三千咸趣此常号为无改况因迷三千
与果悟三千既是无改岂可迁因为果是故无明
即明。】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二千并常者常即无改乃变文耳言体用者用属
九界故指因迷而为用也体属佛界故指果悟而
为体也上乃指因即果今乃指果即因是以因果
不二者也其所以不二者良由三千咸趣理故故
此二句乃以三千趣因果之理同故成二而不二
也问今云因果理同与理同故即何殊答理义虽
等即义有殊彼约六即横论即佛今约竖论九界
即佛佛即九界问何以指用为九指体为佛答于
十界中论体用者义不一途若以十界皆假是故
佛界亦在于用如下染净悉皆是用若以九界为
930-A¶ 第 379c 页 X56-0379.png
假是故佛界乃属于体如净名疏非道是用佛道
是体今此亦尔但今之文与净名文法体虽同辨
或有异一者彼文约于所成无不俗义故三千属
用名为非道其佛道之体不曰三千今文约于归
趣无不极义故三千趣体是故其体亦曰三千二
者彼文点用即体今文点体即用然俱体俱用多
说不同正义云迷悟各有体用迷中以无明为体
造九界为用悟中以法性为体造佛界为用文心
云三千全是法身之体二德之用圆通云因果三
千并皆常住既称为体又得为用指要云理具三
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因果三千之体
俱能起用则因中三千起于染用果上三千起于
净用今曰诸师皆于因果事异之上各论体用但
见体用不二未见因果不二纵云因果既然各有
体用故因体用与果体用相即不二例金錍云迷
悟虽殊事理体一者以今论之约意虽通就文不
顺上句既点因即果故无明之因即觉明果下句
何以因果各论必须点果即因方顺文体恐皆由
昧果上之用剋体言之用属九界法体是因也然
释今文应以俱体是果俱用是因点果即因故云
俱体俱用若就诸师评其得失正义意以三千唯
体今言用者良以点用即法性体全体三千而为
用也是故事用乃非三千失今俱用则指要得之
文心圆通但以三千为用失今俱体所谓俱者即
930-A¶ 第 380a 页 X56-0380.png
三千也若点三千空中无相如何言俱亦指要得
之问指要云以除无明有差别故以说体中三千
宛然又云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观名照三千宛
然一手制述何尔相违有人答云相有情法以除
无明有差别故乃于体中而有法相一相不立乃
亡情相今可问之假观名照三千宛然还亡情否
若云不亡三千何显若云亦亡应亦假观一相不
存耶应知四明所云体中有差别者乃约即义良
由指要正对他宗不识即义故有其说问体中差
别为是性恶为是修恶答今所云义通修通性从
恶当体即是修恶从恶即性即是性恶故知云具
性恶者由即修是性故具性恶所以别教无性具
者由不谈即故性不具圆既谈即是故性具此乃
约恶说性是故可云若不谈即具义不成若约性
说恶别教伹中不能具恶既但中之性非具恶之
性是故修恶不能即性圆教返是由圆中之性是
具恶之性是故修恶而能即性斯亦可云若不谈
具即义不成二义虽异其旨无殊又复当了一家
教门于九界权法有情相体三情即九界各各而
有妄执之情相即九界差别之相体乃有二一者
随相辨体乃有九界差别之体二者剋实论体故
九界差别但有其相实无自体同以一性为九界
体此体常即。】

930-A¶ 第 380b 页 X56-0380.png
十不二门枢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