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555c 页
卷四 第 573b 页


四念处卷第四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记

第四圆教四念处者。为三。一大意。二停心。三
念处。大意开四门(云云)。若说若行。多用非有
非无门(云云)。馀法易知。别圆须解。一明位有
高下。二明法之偏圆。三明断不断。四明具不
具。五明通不通。位高下者。别教十信伏界
内见思。十住断界内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
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伏
无明。登初地见中道断无明。乃至等觉。妙觉
断无明尽。圆教初有五品弟子。名外凡。十
信名内凡。皆圆伏无明。而界内见思。自然
卷四 第 573c 页 T46-0573.png
而尽。如火烧铁。铁虽未融。垢在前去。正慧观
无明。无明未除。见思前尽。若登初住断一品
无明。乃至十住断十品无明。与别家十地齐。
若登初行。又断一品无明。与别家等觉齐。若
至二行。与别家妙觉齐。若登三行。所有智
断。别人不识其名。况知其法。四行乃至十行
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有智断。皆非境
界。但知十二品断无明。为己家之极果。不
知是他家之下因。譬如构塼石为基。以金宝
饰上。岂如从基至顶。悉累金刚。非唯高低
有殊。亦宝非宝别。法说譬说。简别朗然。不须
惑矣。二法偏圆者。类如小乘断通惑。不除别
惑。闻甄迦罗弹琴。迦叶起舞。天冠问曰。耆
年解脱何故如此。迦叶答言。声闻之惑我己
断尽。此是菩萨胜妙功德。故吾于此不能自
安。如四方风不动须弥。毗岚风至碎如腐草。
当知声闻断通。不能知别。无漏力弱不能自
安。别教初心止伏见思。地前止。断界内见
思。登地分分伏无明。分分断无明。此则偏断
非圆伏也。若作界外。别说者。登地断别见。
二地至六地。断别欲界思。七地断别色无色
界思。此亦偏断之义耳。又作不思议六尘义
者。入无量禅。作无记变化色住。复入力禅
舍。复入力禅起。复入力禅。无量百千亿劫。倒
修凡夫事。至八地已上。犹是无色界果报。
不可思议六尘。何以得知地持解。等觉无垢
地。始得离见。见清净禅。当知离欲界色无色
惑。俱至等觉。乃尽方是圆义。若八地始离
无色界果报者。是偏断之义也。故大经云。十
卷四 第 574a 页 T46-0574.png
地为无我轮惑所转。无我只是见惑。若见惑
先断。不应至无垢地。若见至无垢地者。乃
圆义耳。以是推之。偏断则是别意也。圆断
惑者。始外内凡。即圆伏三界之惑。初住即
圆断无明。二住至等觉。皆圆断无明。以此推
之。圆别断则明矣。三断不断者。别但明断
不论不断。圆具二义。若教道明断。證道不
断。例如小乘方便论断證。真不论断不断。今
亦如是。若不思议观内。不见有烦恼。可断
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
提。菩提即烦恼。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
断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淫怒痴
性即是解脱。无行经云。淫怒即是道。又云。
六十二见为如来种。即六根六尘。而无限
碍。只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
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于一尘中。具十方三
世诸佛。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皆不断。而
明了也。四具不具者。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
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一切法趣。一切是
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
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
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故知一法
具一切法。即圆意也。五诸功德通不通者。
若别意。只一地不关馀地。若圆意一地一切
诸地。故大品云。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
过茶无字可说。初阿具足四十一字。后茶
亦具四十一字。从初地具有住持生长荷负
义。至后究竟。亦具三义。大论云。有始入中入
终入。实是一入而有初中后。问若作圆意若
卷四 第 574b 页 T46-0574.png
为判不思议二谛。答偏圆俱通。是世谛相。非
通非塞是真谛相。大意竟。二五停心者。私谓
五品是也。即事而理其相自彰何者初教以
数息事。停散动。圆家以信理除疑惑。又信是
道元。故当初品。又信是功德母。如彼气命。又
信顺不动即是停心。故信品是一停心也。初
教以不净事观停贪欲。圆家以读诵除秽染。
若著文字。染污法性。是为染法。非求法也。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解脱清净。是第二停心
也。初教以慈停瞋。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秘
吝。吝有秘。恚则非慈相。当知慈故能说。第三
品停心也。初教以因缘观停痴。圆以六度。度
于六蔽闇去明生。是第四品停心也。初教以
念佛。停逼迫。圆以即事而理。理即法佛。法佛
岂逼迫佛法。无能逼所逼。无逼无逼者。无
逼法。是第五停心。当知信事即理。文字即
解脱。慈即宽弘度蔽彼岸。一切平等。是圆
家五停心也。以五品为停心。其义已显。更重
举四弘四三昧。生死苦谛即是涅槃。无二无
别。此则信事顺理。道元功德母。未度苦谛。
是初停心。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是为未解
集谛。令解集谛。即第二读诵解脱停心也。大
悲拔苦两誓愿(云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
是以无吝之慈而说法。第三停心也。未入
灭谛令入灭谛。即是兼行六度。度蔽彼岸。第
四停心也。大慈兴两誓愿(云云)。又指四三昧。
为第五停心也。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
道罪。自有人数息。觉观不休。若念佛若称佛。
名即破觉观。帖然心定。故普门品云。若有
卷四 第 574c 页 T46-0574.png
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
无明。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皆
是念佛法门也。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
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
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
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
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
摄其心。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
无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云云)。非行非坐通
四法一通众经。二通诸善。三通诸恶。如贤者
军戎家业等不妨用心。四通无记。行住坐卧
语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夫达者悬解。
迷者未悟。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
今更点对冀得超然。前三藏中以事缘。事
谓数息不净乃至念相好等。今则不尔。以理
观缘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是
众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虽不可
数而可散动。明寂对于数息也。烦恼是底下
之秽恶。菩提是尊极之净理。对前显后故以
文字解脱。对不净停心也。大悲誓愿拔因果
苦。若有我所尚不自出。况拔他苦。若无我所
以慈悲心自拔。拔他对前显后(云云)。大慈誓愿
与因果乐者。若十二因缘痴尚无自乐。况与
他乐。今自无痴故能与乐耳。对前(云云)。行四
三昧皆是念佛。破障道罪。前教念生身应相
好。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大异。故举四
三昧。为第五停心也。次修十观成五停者。五
停上求。上求何等。一信顺不思议。一实四
卷四 第 575a 页 T46-0575.png
谛是也。信一念具十法界生死即苦谛。一心
具十法界烦恼即集谛。集谛即菩提。菩提是
道谛也。生死苦谛即涅槃是灭谛也。此四非
四。此一非一。而名实谛烦恼遍。一切处。一切
处皆是菩提。弃此菩提更何处求菩提。如此
生死苦谛。遍一切处。皆是涅槃。弃此涅槃。更
何处求涅槃。毕定停心。于此烦恼上求菩提。
毕定停心。于此生死上求涅槃。信即是求非
别求也。是名信一实谛成于停心也。又云何
停心。停心欲下化须发真正心。众生不知
生死即涅槃。未度苦谛。菩萨为此而起大
悲誓。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苦谛。众
生未知烦恼即菩提。菩萨为此而起大悲。
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集谛。众生
若解烦恼即是菩提即是安于道谛。众生若
解生死即是涅槃即是而得灭谛。是为菩萨
下化众生。言真正者。无行经云。若发心求菩
提。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盖指发三方
便菩提心也。此乃菩提心魔。大经云。自此之
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若人为说此法名善
知识魔。经言。涅槃为生死者。指贪著界外涅
槃。成变易生死也。经言。生死即涅槃者。指分
段生死。即大涅槃。况复变易而非涅槃。以
真正菩提心。真正化也。将此下化。以成停
心。初名上求。次名下化乘。何等法向上向
下。所谓善修止观。生死即涅槃。涅槃名止也。
止心心性名为大定大涅槃深禅定窟。故涅
槃即是止也。观烦恼即是菩提即观也。实相
之慧。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名为般若。法华
卷四 第 575b 页 T46-0575.png
曰。定慧力庄严即上求。以此度众生即是
下化。当知止观是所乘之法。专此止观成
于停心。既能乘向上向下。向上应得果。向
下应得度。既不果不度者。何物妨碍。而今
不获。当知破法不遍。当研生死即涅槃。横破
十法界鲠塞。烦恼即菩提。竖破十法界鲠塞。
菩提涅槃道即通也。不即六法那忽即六法。
是故须破不离六法那忽离六法。是故须破
不即不离。菩提道通以此破法。成于停心(云
云)。既破法遍。应与理会。那犹不合。当更细检。
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破一切诸
法。皆魔罗网。那忽并取。须明识通塞。若迷生
死非涅槃。十法界皆塞。迷烦恼非菩提。十法
界亦塞。达生死即涅槃。十法界寂灭。名之为
通。烦恼即菩提十法界。痴如虚空不可尽。老
死如虚空不可尽穷。无明无见始见终。名之
为通。如此善知识。不思议险道通塞之相。
以成停心(云云)。既识通塞。云何于坦道中修。
于道品。若生死身不净乃至心无常。此析法
四枯道品。涅槃即生死指此意也。若初修不
净。后修于净。乃至初修无常。后修于常。此
即四荣道品生死成涅槃此之谓也。若即不
净。即修非净非不净。乃至即无常。修非常非
无常。此是非枯非荣于其中间入般涅槃。此
之谓也。故经言。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具
百句解脱。名百斤金。烦恼即菩提。名首楞
严三昧修治。于心犹如虚空。亦名王三昧。是
名善修道品。以成停心也。既善修道品。自
能流入三解脱门。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难
卷四 第 575c 页 T46-0575.png
起皆何对治。若悭蔽难起。观悭即菩提。受不
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檀即法界檀义
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悭。即菩
提。不取不舍。馀蔽亦如是。又对治转治不转
兼非等(云云)。是名助道。成于停心(云云)。行人
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增上慢起。当如之何观。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理涅槃也。能如此
解。与修多罗合。文字涅槃也。所观如文。文
如观。观行涅槃也。六根清净相似涅槃也。
无明破佛性理显。分真涅槃也。等诸佛同大
觉。究竟涅槃也。当自观察。是何等位抚臆论
心。莫自欺欺他。是名识次位。助成停心也。
行人行道。欲熟未熟。多动内外障难。每须安
忍。令内外障不能动摇。能忍成道事不动亦
不退。是心萨埵。外谓毁誉八风。内谓强软
两贼。生死不能罗。烦恼不能染。十法界见爱。
皆为侍者。分段变易。二死寂然以安侍者。侍
者以供给役运。是名安忍。以成停心也。顺
道法爱不生者。夫将登而崩。将过而堕。此
非小事。大有所失。行者慎之莫起法爱。故
云涅槃即生死。涅槃贪著故。生死即涅槃。无
退不生。故于十法界法。一无所染。名顺爱
不生。而生般若。般若者。如人有眼。能避险
从平。何须傍教。是名十观成五停心。一一停心皆须十观。总有五十观(云云)。初品观十法界
众生即是佛。十法界五阴即是法。众生与佛
无二无别。众生阴佛阴无毫芥之殊。三世
佛事。众生四仪。无不具足。诸波罗蜜是名为
僧。大论云。众生无上佛是。法无上涅槃是。
卷四 第 576a 页 T46-0576.png
又至名僧者。第一义是信顺随喜而无疑惑。
是名初随喜品。将此心读诵。名第二品。能少
分说名第三品。兼行六度名第四品具足六
度。造立僧坊。四事如理。乃至般若名第五
品。五品成熟名观行位。一品既须十观。四
品亦如是。十观成五品。如上说。以想慧纯
熟转为十信心。初随喜一实之理。无二无别
转成信心。信慧分别。囧囧无滞。于此信中
具一切佛法。如金刚宝藏。无所缺减。故二
真正发心度下崇上。转成念慧真正。故经
云。百生千生。千万亿生。令心正念以正念
故。如来善护念。又如七觉中。心沈以念起之。
破生死即涅槃。若心散时以念观摄之。令
烦恼即菩提。是为真正发念也。三善修止观
转成精进。心者。经言一心勤精进故得三。
菩提一切众行精进为本。正观明白纯无间
杂为精。不染爱见为进(云云)。四破法遍。转成
定心。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是大散乱。今
观十界生死即涅槃。达一切法解脱相。究
竟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体常寂灭是名横破
生死。转成定心起染爱烦恼。烦恼即菩提。
是竖破十法界。无碍彻至法性。转成定心
也。五善知通塞。转成慧心。若起十界愚痴。名
为生死。若起十界贪瞋。名为烦恼。观生死即
涅槃。烦恼即菩提。菩提非一非三。是名慧心
也。六善修三十七品。转成不退心若四枯道
品。虽不退入分段。而不进变易。犹名为退。今
四枯道品。又非荣非枯道品。出到不生不
生彼岸。故名不退心也。七修对治助道。转
卷四 第 576b 页 T46-0576.png
成回向心。回生死向涅槃。回烦恼向菩提。回
因向果回事入理。故言回向心也。八善识次
位。转成护心。若叨上滥下起增上慢。即是
菩萨旃陀罗。今不执生死作涅槃。不执烦恼
作菩提。又三业于涅槃无染。于菩提无著。是
名护心也。九安忍内外强软。转成戒心菩萨
戒具防形心。若起二乘心是破戒。知诸法不
生。无心无念不倚不著。名不破戒。大集云。
宁舍身命不求小乘。名持戒心也。十顺道
法爱不生。转成愿心者。菩萨发愿求大涅槃。
不取不證。大品云愿求菩提不以小为足。足
即住以不足故涅槃不应住。用此十心成一
一住。十住有百名百法明门。十行十向十地。
展转增倍千法明门。万法明门。千万百万
不可说。不可说明门。故璎珞云。十信为诸
道大胜者。受名。名住行向地耳。若复前推十
信。是内凡相似之位。名柔顺忍。亦名伏忍。界
内烦恼圆融。无明圆伏。得六根清净。云何
净眼中取相净。尘沙无明净。乃至意根亦
三种净故。不障三身三德。三身三德皆与真
相似。相似故名六根清净。广说如法华。云
何六根互清净。大品云。眼中眼不可得。眼中
耳不可得。乃至眼中鼻舌身意。皆不可得。是
为六根互清净。又眼中眼相不可得。眼中耳
相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相皆不可得。是为
六根相互清净。眼中眼性不可得。眼中耳性
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性皆不可得。是为六
根性互清净。若名不可得是俗清净。相不可
得是真清净。性不可得是中清净。又名相性。
卷四 第 576c 页 T46-0576.png
皆不可得是俗清净。不可得亦不可得是真
清净。非俗非真。不可得是中清净。但以眼为
本。互净诸根。耳鼻舌身意各各为本。各各
互净诸根。互净如上说。云何六根互用。于
眼根中。能见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
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
界众生色。若依若正若内若外。若上若下悉
见悉知。是为眼根用。即于眼中。闻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若依若正两
种音声。地狱烧煮声。大论云。考掠声。象马
车牛楚毒声。饿鬼求食声。修罗斗诤高大声。
无数种人声。苦受等三受声。乃至有顶入禅
出禅声。大论云。所爱时声。比丘比丘尼读
诵音声。空无我声。菩萨解义声。诸佛演法
声。其耳明利故悉能分别知。是为眼能耳
用。又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
思。虚空十法界香。若依若正。铁围大海地
中诸众生。修罗男女。大势小轮。群臣诸宫
人。乃至于梵世。光音及有顶。比丘众。菩萨
众。在在方世尊。闻香悉能知。是为眼有鼻
用。即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
思。虚空此界中众味法门于食等。于法亦
等。如纯陀八斛四斗为涅槃佛事。若好不
好。若美不美。至其舌根变成上味。如天甘露
无不美者。又知十法界众生堪能法味。于大
众中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又令天
卷四 第 577a 页 T46-0577.png
龙人神闻其所说言论次第皆乐来听受。又
诸菩萨诸佛常乐向其处。说法闻皆受持。
又能出深妙之音。是为眼有舌用。即于眼中。
知十法界众生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
等。触身如净明镜。众生皆喜见。其身净故三
千内外依正。山林河海皆于身中现。地狱已
上。有顶已还。所有正报生时死时。若好若丑。
悉于身中现二乘菩萨悉于身中现。唯独自
明了馀人所不见。十方三世佛。从初发心中
间行行。乃至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悉于身中
现。佛境界既尔。况复馀耶。是为眼中有身用。
又于眼中。能知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
空等。十法界所念若干种。一时能悉知。是
为眼中有意用。其闻声知香味触法。亦有互
用。皆如上说。当知六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
并是缘因缘因种缘因性。七识所有无明。
所有智慧。并是了因。了因种。了因性。八识所
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正因。正因种。正因
性。如是三种种。三相。三性。未发名为六根
清净。三种若发。即真正开佛知见。若小乘
法门析灭诸根。入空取證。今大乘报身。即
是法界不须更灭。能于诸根作此互用。一根
具六。六六三十六法门。正受清净能此互用。
故净名云。或有佛土光明为佛事。或佛土音
声为佛事。或以香味衣服为佛事。或无言寂
灭为佛事。皆此意也。此有似有真。如法华所
明。即相似。如华严所说。即是真。故明闇不相
除。显出佛菩提。只言断而言即解脱。只言不
断。复云结习尽者。华不著身。非断非不断。
卷四 第 577b 页 T46-0577.png
中论断断。中论不断。此乃不思议圆融方
便。宜断即断。如此土大士度刚强众生。宜不
断即不断。如香积土闻香即入律行也。仁王
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
即十信也。三界苦即界内惑圆融也。大经
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法华云。虽
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若此此皆明相似
位之文也。若观如来藏心地法门。即是观如
来眼耳鼻舌身。豁然真发得见佛性。或因闻
发三智。现前三身具足。华严云。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得如来一身
无量身。湛然应一切。众生机感即能垂应。作
八相成道百世界作佛。或现二乘身利益众
生。乃至作地狱身利益众生。诸佛加之。能
为大菩萨说法。此即发真之文也三明四念
处观者。先约经示。大经云。其后不久。王复得
病医占王病。定应服乳。王者八倒众生也。其
后病者初倒伏。后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
者。应授四荣之术也。正是今之念处意耳。
又譬有人以毒涂鼓众中打之。近者死。远者
未死。后打毒鼓近远俱死。初涂四枯。止枯
分残。故言未死。今涂四荣。无明根断。故近远
俱死。亦是今四念处意也。又云。如鸟出笼才
得离网。今二鸟俱飞高翔远游去住自在。
正是今四念处也。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
明佛法。不能开悟众生。于佛法无工夫。于
众生无利益。故言枯双树今圆显佛法。大益
众生。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八千声闻得见佛
性。如秋收冬藏。成大果实。故言四荣庄严
卷四 第 577c 页 T46-0577.png
双树。大经不令啖酒糟麦䴬。不与特牛同。
共一群不在高原。亦不下湿。下湿者凡邪四
倒也。高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痴麦
䴬是瞋恚。特牛是贪欲。选择中原安处其
子。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令
二乘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解王顶上明珠与之。我本立大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信受。是故于今日。决定说大
乘。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真实者非
生死非涅槃。无邪无偏无倒无正。咄哉丈
夫。示昔系珠。咄哉去来宝处在近。是故从本
垂迹。与法身眷属。隐实扬权藏高设下共
化众生。开示正道。内秘外视。令开显令得
入妙。正是此四念处也。所言四者。不可思议数。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一皆是法界。
三谛具足摄一切法。出法界外。更无有法
法界。无法界具足法界。虽无法具足诸法。是
不思议数也。华严云。一微尘中具一切。尘及
一切法。于一念具一切。念及一切法尘。即
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处异名耳。大品
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者。
于一念处。与三念处无二无别。一切法趣四
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
不趣。此亦不思议意同也。普贤观云。观心
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观
心既然。观色亦尔。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
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非一者。说三乘故。非一非非一者。数非数
卷四 第 578a 页 T46-0578.png
不决定故。当知四数不可决定。即不思议之
四也。法华经中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大经
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天亲以七种佛性释
法华。当知二经佛性理同。同圆同妙同大。
更不异也。而法华以一乘为宗。约智明法相。
涅槃以常为宗。约定明法相。智定左右之异
耳。法华指前经。亦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
说。当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涅槃
开前经云。为赎命故说大涅槃。明历别五行
十功德。当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
大乘大般涅槃。故知二经是同。今取究竟实
说处。即是圆极不可思议四念处也。释数
竟。念者观慧也。大论云。念想智者。一法异
名。初录心名念。次习行为想。后成办名智。
处者境也元从不离萨婆若能观之智。照
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之境寂而常照名之
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无相。
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一实谛。亦名虚
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无二无异。
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
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说处及处智皆名
为所谛。是非境之境而言为境。非智之智而
名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
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请观音云。身出
大智光。如烧紫金山。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
慧。金光明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
此诸经皆明。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
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此之观
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
卷四 第 578b 页 T46-0578.png
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
一心此观亦名一切种智。此境亦名一圆谛。
一谛三谛三谛一谛。诸佛为此一大事因缘。
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开。诸佛出世
事足。大经云。王夷坦道。无量义经云。行
大直道无留难故。法华名具足道虽言三智
其实一心。为向人说。令易解故而说为三。若
教道为言所断烦恼。如翻大地河海俱覆似
崩大树根枝悉倒。用此智断惑亦复如是。通
别尘沙无明。一时清净。无量功德诸波罗蜜。
万行法门具足无减。佛法秘藏悉现在前。大
品云。诸法虽空一心具万行。大经云。发心
毕竟二不别。法华云。本末究竟等。故名妙觉
平等道。当知此慧即法界心灵之源。三世
诸佛无上法母。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
等亦复如是。亦名宝所。亦名秘藏。佛及一
切之所同归。前三藏隘路不得并行。通教共
禀共行共入。入不能深。别教纡回历别遥
远。即不能达。今此念处旷若虚空际。于无际
犹如直绳直入四海。故名圆教四念处耳。张
衡曰。翔鹍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当前
三念处所不能及。唯圆念处。孤飞独运凌摩
绛霄。无上无等无等等。竖无高盖。故言无
上。横无俦列故言无等无等等。于十方三
世诸佛言无等等也欲重说此义。更引天亲
唯识论。唯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
分别识者是识。识无分别者似尘识。一切
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成三
无性。无性名非安立谛。如彼具说。龙树云。
卷四 第 578c 页 T46-0578.png
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一切法
趣身念处。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别。色无分别
色分别色如言光明即是智慧也。无分别
色即是法界四大所成。皆是无分别等。是
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此亦作两色
之说。若色心相对。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不
得作此分别色。无分别色。云何得作分别识。
无分别识耶。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声唯
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
界诸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
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大论曰。一切法并
空何须。更用十谕。答空有二种。一难解空。二
易解空。十谕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谕难解
空。唯识意亦如是。但约唯识具一切法门。而
众生有两种。一多著外色。少著内识。二多著内识。少著外色。如上界多著内识。下二
界著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若
约识为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今观明白十
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
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
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
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
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
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
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
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般若云。
受持一四句偈。与十方虚空等。法华云。闻一
偈亦与菩提记。一句亦然。三世亦如是。今
观此只一心不可思议。十界恒现前。入
卷四 第 579a 页 T46-0579.png
心地法门。故能不起寂灭。现身八会。只是一
句。一句有无量。无量中只一句。是为不思
议。故如心诸佛然。如佛众生然。是三无差别。
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中求。众生心亦
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始是般若究竟等。未
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即一
切正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此不思议非
青黄赤白方圆长短。无名无相。究竟寂灭唯
当心知。口不能说。若有因缘善方便。用悉
檀亦可得说。以方便力为比丘说。众生无量
劫。自性心不为烦恼所染。不染而染。难可
了知。迷妄即染。染即覆心。不见净性。是以
久处生死。不能返本还源。源实难解。二乘尚
不闻其名。何况凡夫。今佛为作习因。如大通
智所系珠。至释迦时方成果实。今此种子
渐渐积习。后遇声光。发此种子。转凡入圣。
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若
不尔者无明覆法性。出十法界五阴重迷积
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阴乃至佛阴。华严
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
不由心造诸阴。只心作耳。观无明心毕竟无
所有。而能出十界诸阴。此即不思议。如法华
云。一念梦行因得果。在一念眠中。无明心
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
问别圆俱作此。譬云何异。答别则隔历。圆则
一念具。如芥子含须弥山。故名不思议。
华严性起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智人开
尘出经。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
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
卷四 第 579b 页 T46-0579.png
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
法界究竟皆等。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为
从无明为从法性。为共为离。若自若他四皆
叵得。名空解脱门。只观心性。为有为无为。共
为离。若常若断。四倒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
只此心性为真为缘。为共为离。非四句所作。
名无作解脱门。无生而说生。生十法界相性也。无明性即是实性。亦言无明即是明。明
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但众生迷倒。不
见心之无。心明成无明(云云)。问众生自性清
净。不为烦恼所染。云何有无明生。答如前
责。生相不可得。而作十四难。佛皆不答。设
答只长邪见。大品中。问有亦不得道。无亦不
得道。乃至四句俱不得道。将非世尊不得道
耶。佛答实得非四句耳。金刚般若云。须
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大论摩乾提云。哑
法应得道。佛答。汝若證我法。是时自当哑。佛
有时知利益。亦答十四难。如答净梵志。毕
故不造新答。我已知。汝云何知无明名。故
取有名新。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
间常无常。众生只为爱见迷于自性。随逐诸
妄。缘轮不息去道甚远五百由旬。普贤观云。
为恩爱奴色使我眼。法华云。贪著生爱则为
所烧。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不断烦恼而入涅
槃。无明烦恼是如来种。若断烦恼即断佛种。
故言不动而运。大慈普覆十界众生。众生
无量。慈悲亦无量。非一广大不可尽誓愿。
非一广大不可尽。是名缘念处。三种一心具
足。观此身受心法。智慧性。名性念处。一性念
卷四 第 579c 页 T46-0579.png
处一切性念处。观身受心法。定慧均和能助
大道。名共念处。一共念处一切共念处。观身
受心法。所有慈悲。名缘念处。一缘念处。一
切缘念处。观此一念无明心。即是众生。众生
即法性。法性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十法界。
性念处利益十法界。众生同于四念处。坐
道场转不思议种种法转。一切种智以为根
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皆令众生安置十地。
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枯荣智慧以为双树。若
见佛性非荣非枯。为中间而般涅槃。双照
二谛。总结四念处。虽别说示人。文言难见。
只一刹那心。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心生灭
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三十
七品因缘心假是别。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
空非假即是圆。三十七品只是一念心。若横
无际。若竖无穷尽。三谛源然。此一念不横
不竖。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横观。此心先见
空。次见假。后见中即是纵。今谛观心中三
句。实不纵不横。不前不后。毕竟清净。广大
法界。究竟虚空。观心实性无有微尘知觉。
即是法名不觉。烦恼是道场。断烦恼不名
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烦恼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意在修三种念处观十界色名
身。十界受名受。十界识名心。十界想行名
法。法性色。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一受
一切受。一切受一受。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
心。一想行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将智慧
性。观十法界色性。名为观了达。色中非垢
非净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受性。名观了
卷四 第 580a 页 T46-0580.png
达。受中非苦非乐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
心性。名为观了达。心性非常非无常性名为
处。智慧性观十法界法性名为观了达。法性
非我非无我名为处。能所合标名性念处观
也。次释共念处观。观十法界色非垢非净。
双照二谛。垢之与净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
是实性。次观十界受。非苦非乐。双照二谛。
苦之与乐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
观十界心。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
十界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
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法界非我
非无我。双照二谛我与无我。其性无二。无二
之性即是实性。是名共念处观。次释缘念处。
菩萨观此身受心法。无缘慈悲无缘无念。如
磁石吸铁。寂而常照虽无念。不觉而觉名为
佛。具足恒沙法藏。虚空法门十方不可说。不
可说一微尘中。法界佛法僧究尽。实相而
无积聚。譬如贫人多所积聚乃名藏。解脱
不尔。无所积聚。无所积聚即真解脱。解脱
即是如来。无所积聚乃名虚空。能观此藏是
大千经卷。闻此大藏是开佛知见。知见故
五眼具足。五眼具足即成菩提菩提即摩诃
般若。即得法身。法身即真解脱。三点不
纵不横名大涅槃。涅槃名诸佛法界。作是
观心。是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举足
下足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如来遗嘱令于
念处修道。要在兹乎。问前五停心六根互
用。今念处證何功德。答前说似解。相貌如
卷四 第 580b 页 T46-0580.png
上。今修念处。进发十住真位。前睹海边平相
旷荡若斯。况大海深广。渺渺浩浩。可以智
知。无俟更说。
四念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