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856b 页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十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先总。次开章。言非一者。不出一百四十种见。又解知
下。重释见字。于百四十各生一解。
夫听下。次辨非见。听学者自谓有凭如生。斥修观者
无据如死。
夫习禅去。偏观者自谓妙悟。斥学问者名
卷十 第 856c 页 X55-0856.png

有菟触株而死。后常守之。冀更有菟。二人本是信法
根性。不晓大体。互相是非。今乃评之。虽复俱失亦未
成见。
若见解去。略示见发。初是问无穷。
若解释下。答无穷。
故以曲射喻问。无穷如养。由基善射。猿见之。抱树长
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是文所发。见故二不。同学
问坐禅之辈。故发见谙名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
如令飞者失路。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
一百四十无不皆然。绰者。郭璞云。宽裕也。此则辨异
无见之人。
此见下。辨所因异。例如下。引例。信如因闻。法如因禅。
闻思准知。有妙达者。有所破会。如达妙理。此二属见。
不关辨悟。
南方等者。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真道是因禅发见
者。滥陀罗尼者是。因闻发见者。滥暗于等者。无识之
徒。判发见者。以著高位或复不信。判为鬼狂。故今正
判俱非二也。
夫鬼著下。释非二种。见属慧性。故云见慧。通论下。正
明来意。言两义则多者。禅巳发者及俱发者。见若发
巳不复得禅。况未得禅复不名见。故云少也。
例如下。例释禅见前后。诸禅通发等者。通举欲色无
色。六地九地发者。如前两义。未到亦有发无漏义。不
及依禅故云少也。六谓四禅中间欲定。九谓六加三
卷十 第 857a 页 X55-0857.png

禅尚少。因禅发见复自裁整。其实为难。真法等者。證
难得人及难得教。真法教也。说者人也。听众即是能
裁整人。正亡研心是故难得。稠林等者。拽。牵也。邪见
曲木在生死稠林。岂著见者能拽。
次开章中三宗计者。诸外所计不出二天及以三仙。
二天者。摩醯首罗天及毗纽天。毗纽此云遍胜亦遍
净。俱舍云。第三禅顶。大论广释摩醯首罗。此云大自
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举世尊之以为化主。三仙者。
一迦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恐身死往自在天问。
天令往频陀山食馀甘子可延寿。食巳于林中化为
大石。二优楼僧祛。此休留仙。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
则游行说法教化。三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笇数为圣法。
次明入大乘论四宗作与作者。一者大论云。身手等
名作。以神我为作者。计身神一色即是我。相与相者。
一者相。谓生等四。相者亦神我。分与有分。一者分。谓
头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计身即手足等一。虽复更
于色上计一。兼前只是计身神一。若优楼计异者。非
但于前身神计异。又于诸法莫不皆计。如泥与瓶。三
四两计。准说可见。又有破四宗论破于四计。僧祛计
一。毗世计异。尼乾计一异。若提计非一非异。
言六师者。元祖只是迦毗罗等。支派成六。三同三异
者。将什公所译以望大经。六人名同。计则三异。言三
异者。谓二四五。二谓末伽梨。什云计众生罪福无有
卷十 第 857b 页 X55-0857.png

如是七法不毁害。此则无因是计断。不毁是计常。四
谓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云。以苦行为道。经云。煞一
切人及以布施。无罪无福。苦行与无罪亦是有无不
同。五谓迦罗鸠驮。什云。应总起见。随有无答。经云。无
惭无愧不堕地狱。随问故顺。无惭故违。违顺不同。言
三同者。初与同。初即富兰那。什云。计一切法犹如虚
空。经云。说无有业及以业报。故是同也。
次三与六同什公。三云删阇夜。要经生死如缕丸极。
经中第六尼乾亦计缕丸极也。三六与三同。什公云。
六之尼乾。计罪福必偿。经第三云。删阇夜以现持戒
遮未来恶。同似因果是故也。
次附佛法外道。乃因佛经。为计之由。二人并在大论
文中。二宗通云。龟毛菟角。无常无我。方广更加诸法
空。则犊子所计我在第五藏者。谓出四句外。问。何故
今文四句与论不同。答。今文所列即是二十身见四
句。先列四句。次引證。故知文异义同。
论释犊子中云。如犊子毗昙四句者。五众不离。人人
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不可说人是五众。人是
第五不可说藏中所摄。故前二句即摄身见二十句
也。后之二但明我在四句之外。故不可说。今犊子下。
辨异。外道则有四异。一外外在四句内。犊子在外。外
从本四人开成二十。犊子但是人。三外外计我为真
我。或常或断。今犊子计仍为俗谛。四外外计神我。犊
卷十 第 857c 页 X55-0857.png

犊子所破。又云三世及无为者。如虚空无为。外外亦
计以之为常。今犊子必不以数缘为第四句及不可
说藏。犊子亦用数缘破惑。
次方广者。出计十喻者。前犊子附小。今方广附大。得
幻等名而失真实。故成外道。应知方广亦具四义。非
大乘门。一不识真理。二不识所起惑相。三不识能计
生使。四相不破惑。故附佛法。犹名外道。是故龙树引
来斥之。
大论不得般若方便等者。论文意云。学小乘者则堕
有无。学大乘者邪火所烧。故此二人名失方便。门本
通理。失理非门。菟角幻化亦复如是。
中论云下。引大
喻小。执大双非尚成愚痴。小执第四宁非邪见。
故百论等者。此斥论师。破小为外。有执则大小俱非。
无执乃四门俱是。如何顿破同外外邪。初明百论正
意。大乘谬破。炎即傍也。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外是
傍。有云论师名炎。作如是破。破二论师。计心同外。可
尔。若直破二论为有无外道。此则有过。故下救云。不
可雷同等。若大破小乃是巧拙相形。一往贬挫。岂判
同外。故成谬。
然论下。引论文救。实是空义不同外道。言似无者。无
名似同。其如显理何。
又同百家等者。次评论师与百
论宗破立同异。二家并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同宗
大乘。故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论破外。故云异百家。
卷十 第 858a 页 X55-0858.png

出没。
又似等者。此责论师双破二论。何殊勒沙计亦有无。
知不全同。故但云似。又昆勒者。与而言之。不殊昆勒。
同两亦故。
当时下。正斥。论师以救二论仍纵之。云此应纵。容有
执则非无执。何过等者。指优楼等。若以大破小等者。
通伏难。难云。若非外道。净名何故斥须菩提云。彼外
道是汝之师。故今通云。斥其无中。挫同外道。
次明邪人得法不同。初引关中疏云。一师有三计者。
如今所列一切智。神通如前三仙中说。神通中云变
城等者。卤。咸土也。扪。手摸也。如释签第二。韦陀者。外
人典籍。具如摩橙伽经广说。根本唯四。一赞诵。二祭
祀。三歌咏。四攘灾。后时弟子展转开成一千二百一
十六。星医等者。星谓他歧伯等。西方耆婆流水等。兵
如黄石公太公六韬等。所明三种念处。文在大论。共
谓事理俱得。事谓得灭尽定。理谓无漏真谛。缘谓当
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是所念之
处。毗昙云烦恼障等者。烦恼是能障。解脱所障。禅定
障解脱者。禅定即解脱。解脱是所障。一切法亦如是。
障破得禅及一切法。是故云也。此且约三藏分别。
次若执下。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当教各有
事理教法。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皆得无疑。答。皆得
但推于佛。
卷十 第 858b 页 X55-0858.png

次明见发中有譬有合。初譬两因。决却譬两缘。暗障
去。合不合。因伹合缘。浚者深也。骏者马之美称。
次通教中。正门既有利根见中。今此亦谓障中幻化。
从障中无明眠起而生见著。别教如文。
次圆教中。未到尚谓是无生忍。况圆门见。实语等者。
本是实语。起见故虚。涅槃亦尔。生死之法全是涅槃。
由生著故反成生死。甘露亦尔。佛教如甘露起。越见
如多服。失理如夭命。
夫四见为诸见本等者。加单成复。加复故成具。避三
成绝。自他复为等者。一者自等。与有等义同故。两文
互用。若从计说。于一有见具有自等。皆用三假四句
破之。故共无因只是双计。双非自他。故三四句初二
为本。有等亦然。因中有果等四亦尔。
次引龙树者。破自他竟。但云共有二过。无因不可。本
倾枝折。即此意也。
今大小乘下。以佛法例释。内外虽殊。枝本义一。破亦
如之。
若三藏下。约教释相。先藏通。次别圆。初中先明两教。
次判自他界内外别。通论教教。各具四句。别如第三。
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今俱异通别分于四教。对于内
外自他而巳。此三不同。各随义势。
次释别圆中。先正释。次判君臣者。可以理天下。亦尊
也。教主亦尔。各理万机。臣者助君理民。今互有强弱
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君弱。功归于
卷十 第 858c 页 X55-0858.png

强。不专方便。故云臣弱。此中且判别圆两教。前指别
教。故云臣强。今指圆教。故云臣弱。馀二藏通比说可
知。
夫因闻下。略明多少。行者下。正明发见。虽云因闻。非
全散心。因禅不发。尔后薄闻。故云因闻。以散心中无
发见义。
初外外中云馀三者。若但三祖。只应云一。依入大乘。
故得云三。附佛法中文但列一。等取方广。
次明佛法。先小。次[衔-金+工]。[衔-金+工]中云虽发等者。判见体性。虽
依大门。若发见巳不能通入。故所依[衔-金+工]非大方便。复
不成小。故所起见还成生死。震旦二福者。一无罗刹。
二无外道。傥此土中有于神通一切智等。谁不归之。
如姚秦时有外道来。为融公破。反还天竺。次寄此土
以辨于彼。既无三外。泛以庄老用例韦陀。
次结数者。依入大乘应二十八。通慧自在者。通即神
通。慧谓一切智下。韦陀等者。迦毗罗见尚私读小[衔-金+工]。
信人引经谓为有凭。应未为可。
次别明不同中。初一切智中云论力者。自谓最大。故
云论力。受梨昌募。撰五百难来至佛所。因见鹿头巳
被佛化。自然入道。
神通中云所因处等者。诸外唯依根本诸禅。于中上
下自有优劣。对佛弟子特胜巳上。所因处胜。乃至佛
法准说可知。
卷十 第 859a 页 X55-0859.png

韦陀中云治家等者。亦如此土。孝以治家。忠以治国。
辅国利民。故云济也。
验之等者。问。一切智等依何而得察之等者。观其所
计从何宗来。观其所引为證何等。复以新旧起惑勘
之。菽。豆也。则清浊自分。如菽麦异。邪正既巳等者。尚
不辨邪正。安能判大小。
周弘正释三玄者。玄谓幽奥。世以此三为极幽故。易
既不出阴阳之道。故属有也。老既守雌保弱。皆云有
归于无。故属幻无。庄如内篇云无物无不物等。岂非
有无。广如其教。
周孔制下。明破果不破因。许有卫身等。是不破因。但
立下。释不破因。不云招报。即是破果。或云庆流移世。
即是有有。即是存果义也。
妙此诸欲者。唯妙无欲。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
无。妙谓涅槃。欲即界系。故證真者欲妙皆无。未得彰
言等者。教犹权故。世人常云孔子是儒童菩萨。三教
殊途而同归。释教开权方有是说。经史子集何处言
之。跛者崄也。
庄斥仁义等者。庄谓孔子为仁义贼。虽防小盗。不意
大盗。盗者汝揭仁以谋其国。揭字(去列反)。高举貌也。如
负建鼓而求亡子。岂可得乎。斥他孔子以揭仁义。不
知揭自然之恶。
次西方为三。破因不破果者。不许往因而存现果。立
现因名不破因。亡当果名为破果。第二俱破不破一
卷十 第 859b 页 X55-0859.png

无为法。外人亦计虚空为常。虽无二灭。亦不敢破。以
三无为摄法遍故。故云一切法。若复破者。不计空常
无惑可破。惑无缘可阙。是故俱破。
第三与佛法何别
者。恐滥比佛法。亦示破世间因果。不许计空为常。二
灭不名真理。又滥大乘。破小因果及三无为。故为问
起。与彼第三外道何别。
大论下。引论答。佛法自以邪正大小分之。破各有巳
曾混和。
亦体下。重难外道。邪因不同。重答。有人出他
难云。外人亦破。破即是拆。是则外难无体有拆。
今明
下。答。破语虽通。邪正自别。亦如中论品皆云破故。佛
法中通云拆体。俱得名破。故知以破俱非大小。
真观等者。修真空人。尚不作于有漏诸善。况三途恶。
人不知等者。见不解空者。慢之如土。有惭愧等者。此
指迦罗鸠驮。具如前说。
背鲙等者。以木像背为砧。将佛经充故纸。闻天雷时
反更尿井。佛法隔世而有因果。岂现未报为无碍耶。
次是人下。次明神通。空见既盛但成于见。非通等三。
又广寻下。明韦陀也。执见为啀喍。破他为嗥吠。
次明化他亦四。皆以自行者为实。化他者为权。
金铁二锁者。二锁系同。铁锁如著外。金锁如著内。贵
贱虽殊。被缚义等。
玉鼠二璞者。璞。玉也。郑人以真玉
为璞。周以死鼠为璞。璞名虽同。净秽天别。无著如郑。
起见如周。佛法诸门如郑。起爱如周。
牛驴二乳者。色
卷十 第 859c 页 X55-0859.png

名。于外推捡。尽归虚妄。
迦罗镇头等者。出大经四依品中。今借用之。二果相
似。迦罗害人。内外名同。外归邪妄。
根本变化者。若依根本禅。有十四变化。初禅二。二禅
三。三禅四。四禅五。以上能作下故也。初禅兼欲故二。
馀皆兼下故皆增一。若十八变化者。并属身通。左右
上下更互出水火故有八。地水互相如故二。空地互
现没二空中。四仪故四。空中现大小故二。合前成十
八。佛为迦叶现十八变。数同事别。
所读等者。既是韦陀。尚非三藏。岂是圆教法界总持。
虽断等者。既计非想断下地思。非想寿尽。随道受报。
举无情华叶以况发见。
然支佛下。比所依法邪正不同。虽复不同皆令悟理。
妙胜定经等者。明佛灭后。年月渐远。得道渐少。起著
渐多。佛法尚著。况外法耶。
久住城门等者。虽四门相望互有精粗。莫不皆能通
至王所。略举两非。意达四门。著心习门安能契理。修
习时过。真道难期。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卖其身。宣
媒衒言。故云打鼓。不能下物。故云自大。身仪处众。故
曰慢幢。
方等问桥者。彼经佛自说往因行时我贫穷。欲赴大
会受种种施。于路值经桥。乃问他人。是桥何木。何人
所造等。次第设于七千八百问。问巳。答者呵之。方至
卷十 第 860a 页 X55-0860.png

老无三味者。大经云。譬如甘蔗。既被押巳。滓无复用。
既被老押。则无出家读诵坐禅三昧。
天门直华等者。曲直华陋。隔字为对。应以界内界外
各一体拆。各一直华。各一曲陋。天门者。皇家正门。馀
门者。偏门也。见真见中。各一体柝。今虽不分。意必具
二。
以此而观下。具足辨之。言清浊者。只是诸教诸门有
著无著展转相形。
五番者。总以外二及附佛法。合为
一耶。四教为四。广论无量者。因禅因闻。各百四十。
通修止观者。观阴入也。通修虽一。发必别依。故见是
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如人等者。名如
智。智则难忘。面如通。通则易失。
先世有儿弟者。发心
若僻。即名鬼禅。所在生处。鬼即加之。圣缘准此。
复次下。明见境意。恐不识者依之造行。或恐卒断失
于方便。如蛊等者。因食入腹而能害人。若有著蛊复
患寸白。则莫治寸白。养令啖蛊。钝使如蛊。见如寸白。
合喻可知。干珠者。薏苡子也。虽无见病。钝不闻法。
若入下。明养见意。大乘体之。何须卒断。但钝断巳。体
之不迟。见为侍者。入出随人。养见如出。体观如入。外
外尚然。况正。
大论三慧等者。论释天人师中问云。佛亦生馀道。何
独天人。答。少故不说。然三恶得道。由宿见慧。福虽生
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
卷十 第 860b 页 X55-0860.png

𧲲獠等者。通指边鄙无礼教处。尚不解世语。焉知妙
教。世总如此。亦佛未出。
分形等者。故先令大权教其
见巳。后示受破。俱入正道。次法华證先同后异。
若先下。约见断不断以判言同。三外者。斥所起见。非
斥所依。先世巳断者。或见尽思存。或思除见在。或思
未尽。若全尽者则不生此。故起见人不同诸下。外外
尚尔恐复馀耶。
净名等者。挫同诸见。为进依本。二乘
为退。不知中理。暂斥为见。外外尚养。况二乘耶。抑扬
之言。不可一向。
若作宗等者。将分别见以比诸论。今内外合成则一
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岂比诸论
一门而巳。中论观法虽即烦广。及至论门门亦不足
邪正等者。故知今家与彼玄殊。
夫佛法下。更明见意。佛化不出折两门。摄谓养见研
心。折谓不留遗芥。分故。引二经意以證折摄。大经等
者。广如经中觉德比丘。有德国王为护佛法执持刀
箭等。如四悉檀摄一切教。世界为人摄受意也。对治
即是折伏意也。药珠二身摄一切身。破法立法收一
切教。大旨悉然故以为例。
约一一见等者。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经夏束为
一境。共作十乘亦不可尽。
今此空见等者。似破二论。
通是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善恶
因起能生。十界义同。毗昙因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
成论。
卷十 第 860c 页 X55-0860.png

阐提等者。阐提尚有怜爱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
尚自不及极恶阐提。况复通论信不具等。悭贪等者。
因无净命。果时啖秽。因时破斋。果常饥饿。
次声闻界中。初总斥云不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
识。若随见流转。则四谛俱三。
所以者何下。释四谛相。初具五阴。故名为若。初文是
色。纳受是受。取空是想。起行是行。分别是识。
次空见
下。集谛。五钝阙痴。应云空见不了因果。非鸡狗等者。
取空为道故异啖粪。
道谛文云受第二句者。受于不受。
勤破去。即小乘中相生摄。
单复等者。例破诸见。言毕
故者。由不造新。
中论云等者。述论问答。以申小观。论中初文问观因
缘。答中乃引毗昙广破六十二见。一往观之似不相
应。故为问出令知不别。故云只此是。答如净名云深
入缘起断诸邪见。
又观刹那者。正明起观。有支中云有含果者。且寄迦
毗罗。应须遍约附佛法起。及十六门随所计者。皆属
有支。
鼻隔等者。伹止心鼻隔。而无理观。尚无小观。岂观空
见成妙境耶。止心尚尔况文字者。者暗證者。凡龟无
决疑之能。故比暗證。虽不能自决。决他犹胜盲犬𤣃
吠。然此二人无发见义。发亦何能辨之。
既识下。牒二乘境。为令誓由。亦以此由而为誓境。
卷十 第 861a 页 X55-0861.png

如一等者。正约空见起誓。此中四弘义兼内外。即刹
那五阴众生。一一众生即是约外。以内况外。一人尚
多况复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
果。因果多故。法门无量。皆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
果一念。如何分于二弘誓别。答。还约内心取空五阴
以成众生。空见具足九十八使以为烦恼。一人既尔。
多人亦然。不别而别。其相自分。
若执下。空见起于六度行也。言魔施者。见本属外。施
顺生死。义复同魔。此中总明三藏三乘。方明通教者。
总别随便不可一准。
观空见者。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生苦标声闻。
谛缘只开。是合异耳。
二乘知空下。通教菩萨。先与小辨异。虽度下。正释。如
前如后者。前谓前前境。后谓续后不思议境。
复次下。因辨四教治见不同。见一治异。故有作意.任
运不同。次云任运者。且约见断。不入三恶。成论下。斥
伹用空。忽从空起见。空何能治。举水生火可以比知。
今知去。则知成论论十六门中之一门耳。藏通去。明
破见先后。若尔。教虽有四。初心治惑。义唯二别。一者
三教初心。皆先除见。二者圆教初心。观见法界。除坚
牢去。结斥。成论云下。释疑。
如患冷下。释。一理如身力。空见如冷病。姜桂如无常。
见真如复力。五石如即空见空如养色。五石谓白瑛
紫瑛膏乳脂。重娄如观法。加寿如假智。能飞如入假。
卷十 第 861b 页 X55-0861.png

见等者。以馀惑例。且举界内思及尘沙。界外之惑不
开前二。
此四下。举佛遗嘱。明治法具四。
所以者何下。释遗嘱
意。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果名为苦具。见之结
业以譬鬼神。
三车下。历教以释。以释三车同异。此四教中总成九
种念处。三藏三乘为三。通教三乘为一。同观无生故。
别教地前为三空。分拆体假。但无量八地巳去名为
真实。圆人始终唯有一种。故三车之言有总有别。别
在三藏。总摄七种。除前入地及以圆教。是所会故。名
大车故。别教入地虽带教道。谓證同故。故下文中从
释迦者。约化仪释一代教门。只是先与三车。后与一
大。
言略说等者。广则七科。略唯念处。具说能所。即是四
谛。故望道品。名为处中。
次更序化仪。从渐至顿虽七种不同。各有其意。鹿苑
正用藏。方等傍用藏。复以三斥藏。般若傍用通。正用
于别圆。法华会七种。同归一真实。
约此空见去。不思议治摄一切。治不违教。从一开诸。
如思议中亦不违诸教。故以尘喻一空见。尘摄大经
卷。从净名去。證空见心。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
解脱。解脱不出见。故三法相即。
一切众生下。释上解脱中求佛解脱。释上诸佛解脱。
卷十 第 861c 页 X55-0861.png

心。能一色下。结成妙境。即五阴.众生两世间也。唯阙
国土。准例可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乃至三譬。
此境下。发心。从极境说。且云无明即是法性。观此下。
安心。空寂总止。虚空总观。
善巧下。六十四番。
见阴下。
破遍。
单复下。通塞。唯出别相。故云句句。
若不入下。正助。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修事度蔽去
见阴。故一一文皆举空见及以一蔽。如桥地海等者。
大论云。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地海例说。
序中云。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三前文。略比说竟。既
云将送行者至彼萨云。后三大章并无生忍后。故略
不论。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
般若令他读诵。又令他读诵之福。不如正忆念般若
波罗蜜。又正忆念福。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
谓不二相观。不入不出。直说不共功德尚多。况说法
华开权妙教。教本令行。此文即是法华妙观。故随喜
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皆与四事。
便令皆得阿罗汉。与。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令他
得闻随喜功大。又第五十人何必即是五品之初。随
喜位人况大品文。说犹胜于自正忆念。况复能说兼
修行之。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说法得解脱。听法得解
脱。斯言不欺。况一切教流通分中。劝诸菩萨二乘凡
夫皆令转说。敬愿后哲勤说勤行。以为一乘信法种
子。虽欲好广不获而书。常一辈好略机缘。终日游游
卷十 第 862a 页 X55-0862.png

年去识暗。渐觉疏遗。赖有广文犹可寻捡。皆搜宗要
以备修行。傥一句沾神。永为法卷。皆诸退省。万事息
机。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十(终)
大唐大中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台州天台山国
清寺西院元璋座主房写取。当寺天台物外座主
本愿。期佛慧共传 大师止观大教。自他兼利。日
本国延历寺巡礼求教供奉。
沙门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