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769c 页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三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释大章第二释名。夫立名不同。或有因缘。或无因缘。
涅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止观亦尔。即此无因
名为有因缘。为众生故随机立称。又依世名立出世
名。故知众圣立世名字为出世名而作方便。立止观
名例之可见。大意对此名为总别。亦曰广略。前略后
广为解义故。前广后略为摄持故。今演前略令义易
解。是故广明亦为四悉。因缘不同故更广略。初结前
生后。亦名来意大途结前复以下生后大途等者。途
道也。未委论其蹊径。故曰大途。挭。略也。槩。平也。只是
粗略出其大纲。故大意中自他因果行解略足。复以
何义名为止观。今更开为四门解释。前三能诠。后一
寄所。待诠次第。绝诠不次。会异。会于待绝异名。初相
待者。彼此互形曰相。彼此相望为待。㽵子云。而人七
卷三 第 770a 页 X55-0770.png
尺不得名最。蝼蚁七尺而得名大。今云待者。唯有待
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今文既依法华大槩。准彼故
有相待绝待之名。下去思议不思议等。亦复如是。今
文更无前部可待。但立待相以显于绝。下去一切皆
悉如此。三止观者。虽开三名。名犹通总。该括三谛。未
判浅深。至显体中方分优劣。诸恶等者。语似见思。其
意仍通。所引文證悉皆如是。若欲预借显体中文令
识别者。谓止息见思。停心真理。真理不当止与不止。
俗中准说。三观亦然。故下文云。前三成次三。后一具
前三。次停止中云缘心谛理。及引仁王。通而未别例
前可知。

第三止中云语通意殊者。其言似通前之二止。意则
全别。今云对不止以明止。上二亦云对不息以明息。
对不停以明停。故云语通上。则能所相对体异。今乃
无明法性体同。故得与上其义稍别。今别约等者。正
出第三。所言别者。二止皆有一智一断。从强受名得
止观称。今唯论谛理。理非能所。但由具惑与惑相形。
是故第三不同前二。又前二是止。当位立名。第三非
三非止。亦与惑对辨。假立止名。且顺思议。须此辨异。

如经下。引證体一。无明法性皆非生灭。理虽俱非。若
云法性须云寂灭若。云无明须云生灭。但寻此名不
知别体。初观中云利钁等者。应作𣃆字。[石*豕]者非体。大
石曰盘。粉石曰砂。小石曰砾。所𣃆虽别。今且从通。法
华穿凿意亦如之。

次引瑞应。意在达边。且置息义。第
卷三 第 770b 页 X55-0770.png
三准说。

次释绝待者。先破横竖。次正明绝。初文者。以横竖破。
令成横竖。令知横竖。未名为绝。四句法华等故名为
横。生等浅深故名为竖。初横破中。前三二皆云照境
为正。除惑为傍者。何耶。欲判性过。先识傍正。虽俱智
断。得名各别。从正堕自。从傍堕他。云照境者。且随语
便。准义应云。依谛为止。息惑为傍。至下释观方可云
照。从若非下。判堕共性。文似双非。意实双取。故云智
断因缘故止。双异前二故云双非。三不止止判堕无
因。俱离前二。非止离自。非不止离他。观亦如是。可以
比知。然能诠名不出三教。权执近名。须除情计。

四句下。斥待。可思可说。名可思议。性执未倾。名为结
惑。结惑是生。名结惑生。被横法破。名可破坏。

起灭去。别约三止三观破也。但举中间一止一观。中
例前后故不别说。

又竖下。次竖破者。从前四生名为生生。设法之言须
约三谛。若犹起执初观犹无。若破此生即入无生。待
生得名。名生不生。待真名俗。名不生生。待边名中。二
边俱生。名两不生。应各具三。且立二止。故云止息见
思停住真谛。下可例知。故不别说。若以四横入初句
中。若破竖巳则横竖俱破。

皆是下。虽横竖不同。能计义等。故云待对破坏等也。
问。竖巳至空假中。何以云生结惑。答。有二义故。一者
预计俱犹在凡。理有结惑。二展转生后后。皆是前前
卷三 第 770c 页 X55-0770.png
结惑。

尚未下。别斥。揽相待名。成绝待巳。还以待名。展
转相况。故相待中虽得名止。若望于绝。还成不止。故
相待三未成绝中初之二止。况不止。止观亦如是。中
虽无待。由因待生。故三谛待。俱未名绝。

何以故下。释
前斥意。遣执不尽。释前待中横竖性执。言语道等。释
前相生成可思议。业释惑。果释生。亦可业果二俱是
生。言不绝者。释可破坏。

今言下。方正释绝。先明所绝。即横竖诸待。烦恼只是
四句性计。由性计故。有业有果。禀教修观。次第證得。
皆是可思。是故须破。

悉皆下。明能绝。止观虽云在能。
绝还是即待。故名为止。止亦自亡。名不可得。观准说
之。

止观尚无等者。以能以咒所。能绝尚无。岂别有所。

故知下。结释绝意。言皆不可得者。皆言别出能绝所
绝。待对既绝下。总结也。以绝望待。待仍所绝。有为及
可思等。一一对前待中不绝以说于绝。颠倒等者。横
竖四句皆名为相。

亦是绝有为等者。随所绝处得名
不同。

绝待止观等者。次辨利他。自既證绝。能随机说。故云
亦可得说。若尔。第一义悉亦是化他。所以四章对于
四悉。问。今明绝待。何以四章对利他四。答。自行唯绝。
化他通四。故玄文中开粗四悉成妙四悉。今对四章。
妙四悉也。说为止观者。如是四章莫非止观。

此之下。结成二空。初明性空。亦不在下。相空既破。横
卷三 第 771a 页 X55-0771.png
竖绝。理唯实。实体只是二空之体。

是字下。结名。

亦名下。绝待异名。

故如此下。释绝待相。有法喻合。文
相可知。

世人下。斥谬。世情说绝。绝终不成。互待无巳。名为轮
转。若得意下。既达绝理。无复分别。缘绝不忌。犹名为
待。是则唯證。名真慧开。又得意去。明绝不可议。心行
去。明绝不可思。随智去。说绝阶位。亦不下。翻前谬解。
等者。等取轮回。

种种下。重片真慧。举位功能。

如前下。引譬。前者进也。如进火杖。非伹进火。亦乃自
烧。非伹绝待。亦乃自绝。故云绝巳复绝。

若尔下。释疑。疑云。若真慧开。初心何益。

今以下。释。六
即言之。故无所失。

三会异者。异名皆绝。约会绝异名。诸经下。会止观异
名。虽通名绝。寂照宛然。令诸异名。无非寂照。故诸异
名皆云绝等。所以者何下。释会异意。虽皆三德异名。
人无知者。初般若下。会观异名。解脱下。会止异名。如
虚空下。会止观不二异名。此即三德也。

般若是一法
下。大论赞般若偈文。解脱亦尔等。大经百句解脱文。
虚空等。亦大经文。譬如虚空亦有四名。一虚空。二无
所有。三不动。四无碍。空无形色尚具四名。况不思议
非止非观。问。何不但会止观二名。何须列二会法身
耶。答。止观必有不二故也。

当知下。结。

又止观下。待既绝矣。不移待名而成绝名。还约息等
以自相会。止亦名观即是停止。观亦名止即是贯穿。
卷三 第 771b 页 X55-0771.png
不止即是不止止也。不观即是不观观也。便成圆绝
三止三观。

四通三德中。初文明用名之意。二重问答意亦可见。
自他等者。常观涅槃。自行修也。亦令众生。化他修也。
安置诸子。化他后也。我亦自住。自行后也。初曰修后
名入一部。只明自他初后。若用下。正明相通。初以两
字共通三德者。诸教或有不二等义。故须共通以申
不二。

问下。释疑。疑云。何以二法而通于三。答。唯圆能通。不
二而二。通于二名。二而不二。通于法身。大品下。引證。
既用十八及一百八以證止观。当知一空一切空。一
空一切定。一定一切定。一定一切空。列数从事。其理
恒同。故引大经。重證二名义兼三德。二十五云。一切
众生皆悉尽有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故五名中二定二慧。佛性不
二。

复次下。各通。以止观名互相有故。如止有观。亦复自
有非止非观。观亦如是。故可止观各自通三。共通从
名。各通从义。止观各有三义故也。

复次下。三德通止观。问。德是所通。何以反通能通名
耶。答。非但名召于理。亦乃理应于名。又名即理故。止
观通德。理即名故。德通止观。又彼此并三。故得并通。
于中先共次各。共谓共三德通。各谓一一皆通三止
三观。若信下。引喻劝信。
卷三 第 771c 页 X55-0771.png

而诸经下。名偏意圆。然唯圆经则可得云名偏意圆。
三教不尔。须玄识之。以观部旨。若论佛意。一切皆然。

止观亦尔下。引于止观。以例诸经。又通诸三名者。若
以离合为言。亦可诸二四乃至千万。三名无量。故云
一切。准金光明.观音玄.净名疏。并以十三为方。颂曰。
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宝德。今亦依彼略
属对之。宝性法身。实智般若。方便解脱。三佛性者。正
因法身。了因般若。缘因解脱。三宝者。法即法身。佛即
般若。僧即解脱。三道者。即苦法身。烦恼即般若。业即
解脱。三识者亦有异解。今依真谛。九识即法身。八识
即般若。六七即解脱。三般若者。实相即法身。观照即
般若。文字即解脱。三身如旨归中三涅槃者。性净法
身。圆净般若。方便净解脱。

问云何下。广判三德。欲出旧解。先引大经。问。起是彼
经中宗极之义。又是一家行解旨归。故须委简。旧人
大小各有三师。见巳方识今家之妙。大经云。如摩醯
首罗面上三目。伊字三点。故今凭之以辨法体。章安
云。西方伊字。如此方草下字。验他所释。字义不成。涂
灰外道谓自在天亦有三身。岂有三名能令法正。初
小乘师云。种智巳圆者。以三十四心断智为圆。父母
生身为果缚在。但是有馀。故脱未具。犹资段食。段食
非一。是故云杂。一优谓般若。二劣即馀二。以字一长
二短故也。

次。又云下。第二师言。先得者百劫满。次得
者谓即三十四心。后灭者谓八十入灭。故云方具。若
卷三 第 772a 页 X55-0772.png
入下。第三师。初云若入者。既有身在。名为法身。智识
不行。名无般若。故云无智。罗汉在无色等者。无色般
含至入般巳。名为罗汉。唯心无色。似有般若。若入无
馀。即名无身。灭智即无智。孤一解脱故云孤调。各属
一人。名不相关。假使三法若在一人。谓灭定起。有断
结智。不在无色。复名有身。定当无馀。名有解脱。故且
名并。若累在一人。前后得之。复名为纵。此小三师。永
无伊义。

次大乘三。初云法身是正体者。以本有故。是
故居初。馀二当得。是故居次。二中般若。必居无累之
前。故成纵也。言此二等者。般若解脱弥满亘遍。虽修
种智及以解脱。皆悉分得。分得故净。未满故秽。生世
无别。绮文故耳。经时次第。故名为纵。次师云无前后
者。从体具边故名为横。义必前后。故名为纵。后师云
俱不殊者。俱从本有故不殊。据行證得故前后。故云
隐显。法身在缠故隐。出缠故显。馀之二德。种子则隐。
究竟故显。三德俱然。故并成纵。此并不会大经法喻。
今明下。今家正释。方顺经旨。性三本具。名为理藏。皆
不思议等者。皆不可以三一一异言之思之故也。身
常等者。修向理藏。至果满时方云身常。智圆断具。众
生本有。故云理也。言行因者。六即之中。别在究竟。通
在五即。今为对理。别在究竟。心非前后故不纵。理从
因果并一时。具而皆互。融故非横。言相宜者。且从行
说。其实由理。能种种者。三德并理。俱有化用。故皆种
种。息化成隐。故第一义。

次即一下。约字义者。三点一
卷三 第 772b 页 X55-0772.png
伊。一伊三点。更无前后。岂更纵横。应知大经始终三
(云云)

问下。料简。有二问答。初文正判。次文开通。初问三四
俱在涅槃。云何同异。答意者。涅槃不殊。三四不别。故
今会通。令识不二。复有通别。所言通者。德皆具四。通
复二解。初身常故。二德亦尔。馀三亦然。故名为通。复
以二德反例法身。佛是觉了。觉了是智。故属般若。复
能调他。故属解脱。是故佛字具有二德。次引大经者。
因灭五阴。皆具四德。若依下。复转五阴及四念处。别
对四德。故名为别。依圆等者。通别各二。但约法数。未
有行相。故今更判。初观名顿。后得名别。

次开通中。初问者。如旨归中。障之与德俱有发心。毕
竟所治所得。此则三障皆悉至极。今将三道四倒以
并三障。既名异义同。应俱至极。开谓开柘。通近令远。
答意者。为开故。先许问云俱可至极。次为解释。于中
重明三障义通。故方破尽。故云至极。

从又约下。正示三道四倒至极。报障分三。既至于极。
各开三道。理须至极。当土各有三道故也。惑既浅深
不同。业报理合差别。约三烦恼各开四倒者。即见思
有常等四。无知有无常等四。无明又有常等四也。问。
苦及烦恼既各开三。何以不明业亦三耶。答。业在其
间。任运合开。亦可准知。故不论耳。问。诸倒何以伹四。
非三非五。答。理本无名。对倒立德。是故尔耳。佛初破
邪。说无常四。次破于小。以说常四(云云)
卷三 第 772c 页 X55-0772.png

次释体相中。体不可显故立四章。四章之中。教相眼
智能诠能倒。得失辨行。约教进否。以能显所。故复四
章。初明来意。亦名结生。初至若向。结前二章。既知至
如前。结前大意。名字至若向。结前释名。须识巳下。生
后显体。大意通于因果自他。故云豁达。释名遍该横
竖。故云旷远。旷。横广也。远。竖深也。如释名中。相待有
横有竖。绝待横竖不二。此约横竖而论不二。通德竖
远。会异横广。此约不二以论于二。如前与若向亦有
小别。以小远者。为前以稍近者为向。须识等者。复以
体相望于前二。前二俱横。体相唯竖。故云渊玄。

次开章别释中所诠谛理为体。分别不同为相。亦云
显体者。体是所显故也。

夫理下。明四章所依及以生
起。先能诠教。次所诠行。次所至理。次辨是非。若从生
起则四章相成。解释文旨则当文殊绝。问。教相与释
名何别。答。彼辨通名。今明教别。问。既云显体。那论教
行。答。以能显所。如前释名则以所愿能。

次法华下。明用章意。释名既用玄文待绝。故今依于
显实四义。经云开佛知见。所知所见以为理一。教菩
萨法即是人一。常为一事即是行一。为众生说即是
教一。疏释理一复离为四。以能显所亦同今文。四智
如眼智。四门如教相。次位如境界。观心如得失。于中
先教相者。教家之相故云教相。言通别者。前名既通
以教别之。初明有漏界内法也。止善所治。即煞盗等。
行善所生。即放生等。

四禅等者。准下摄法。此据多分。
卷三 第 773a 页 X55-0773.png
若委说者。四禅各以一心名止。馀支名观。今通属定
故且云止。四无量心。前三观相。第四止相。又悲是止
相。慈是观相。喜心具二。今通云者。非定不尅。六行观
者。亦可厌下为止。忻上为观。今从忻厌通名为观。

大论下。斥夺。且以三乘望于有漏。名非真知。若二乘
下。以折望体多属止者亦且大分。若别论者。如十想
中前七属观。后三属止。亦可俱观。皆云智慧相应故
也。具从大判。无学后三近于止故。八背亦可前三属
观。后五属止。色望无色宜作此判。九次第定。练八背
舍。亦可随彼。亦据大分且判为止。犹有此等故云一
往。有作四谛慧等者。一往虽复从禅判止。大经九想
在慧圣行。既慧为名亦可名观。

此之下。斥拙度也。巧
拙相形。并皆一往得止观名。具论各具。

次明巧度通于次第三止观相。故大论中以形三藏
名为拙者。故衍三教通名为巧。是则次与不次俱名
为巧。

初明止中体真之名。是可辨异。委论空观须辨
二空。第二止者。三乘所證大同小异。若二乘下。释其
不须方便止也。止是空。动是假。空心入假故云常一。
次第三中云偏行等者。行字平呼。斥前二止意之所
趣曰行。意之所依曰用。体真观二偏趣于真。依真起
行。方便观二偏趣于俗。依俗起行。并未观中故并名
偏。又涅槃住空。偏行出假。流动名偏用。又知俗非俗
义。通二种赖缘施权。二俗俱寂。故云寂然。此三止名
等者。谦退之辞。
卷三 第 773b 页 X55-0773.png

次引论證。何但望观亦可义立。言依观者。大小乘经
处处双列定慧二名。既许三观。止可徒然。所以璎珞
三观义必兼止。成论有止观品。阿含立教皆云止观。
次详此下所言同者。前乃息惑名息。今亦体真为真。
前则停理为停。今亦停心俗理。前以法性非止不止。
今以息于止不止边言于异者。前三共一谛。今三各
一谛。前三成次三者。次之与后并指今文。前指释名
故显体中一一皆假。释名三故云成次三也。如体真
止。须息见思。停心真理。知真法性。非止不止。馀二亦
然。是故后一皆具前三。

次明三观。彼本业经两处明文。下卷佛为文殊.普贤.
善财及法慧等七菩萨说三观之义。今与所将悉皆
修习。上卷至初地文。即对地前二观。立于次第三观。
人不见之。谓为𦚾臆。于中为二。先依经列。次所言下。
释。释中二。先正释。次辨同异。初文自三即三观也。初
空观为五。初通约诠。即能所共论。无俗无以知真。故
须二谛。

次又会下。别以二谛为所诠。以證况修。知须二谛。有
法譬合。初法意者。初修之时尚见二谛。既见假见真
岂无二谛。次譬中。云即是障。障除名发。发即开也。云
除空显。万像必明。上如真显。下如俗明。由真下合。真
俗俱显岂不具二。

三又俗下。约破用说。知须二谛。有所破俗。即有能破
真。故须立二。
卷三 第 773c 页 X55-0773.png

次又分别下。约情智说。须有二谛。以依大经须有情
等。约情说俗。约智说真。身因不同。俗也。无非解脱。真
也。若大乘中。如般若一法立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
名字。此皆情智真俗意也。问。既未见真。只应随情。何
得智等。答。今通遍说。何必一人。

第五料简。总有八番。初以第二释难今假观。前则破俗
用真。今则破真用俗。俱有破用。应俱名二谛观耶。答
意者。于理实尔。虽俱破用。今破真用俗能利他人。前
破俗用真但能自行。故今从胜与平等名。次以第三
难于第二。第二望初。胜故别受平等之名。第三望二。
何不从胜。第二用偏尚名平等。第三用等最名平等。
何不名耶。答意者。前二望后俱未平等。第二望初第
二则等。今从中说理胜第二。虽不名等。假不及中。则
中名更胜。次问双难前二。前二俱观。亦可俱入。何故
前真次方入假。答中但答初观。准知第二。二义各别。
观入各异。

次问者。前问真俗破同。今真中难俗。真中
是真可得称谛。俗则非真安亦称谛。真中即是界内
外真。俗谛即是界内外俗。内外名同故并云俗。答意
者。真谛是理。名理法性。俗谛是事。名事法性。二并法
性。故俱称谛。

次问者。谛即名实。俱涅槃耶。答意者。谛
名既同。虽分真俗。同名涅槃。世出世异。

次问。俱称涅
槃。涅槃无漏。俱无漏耶。答意者。夫入无漏。必先正见。同
名正见。世出世别。

次问。无漏即无生。应俱无生。答中
亦以名同体异为答。如大经中。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卷三 第 774a 页 X55-0774.png
彼此互无。亦名无生。次问者。从假之言。为破不破。答
中开为三十六句。如下烦恼境中。今初且对文中四
句。破谓破假。入谓入空。不破而入即体法。无学破入。
折法无学破不入。得禅外道不破不入。一切凡夫破
与不破。亦俱从假。亦俱入空。即前二句。破与不破亦
是从假。而不入空即后二句。

次释第二观。为二。先法。次譬。初文言异时平等者。将
初破用。对后破用。方得平等。次今当下。有两重譬合。
初譬入空。次显入假。凡盲俱不见。二乘见真俗。从假
下。合。虽见二谛。但能用真。故云不能分别。四种四谛
名为种种。卉举三草。树标二木。卉是草之总称。根茎
枝叶疏中以喻信戒定慧。四教皆有信等四法。四种
道灭名药。四种苦集名毒。入空之时未能分别。名不
能用。次譬入假亦见二谛。名见空色。方能分别四四
药毒。遍四四谛故并云皆。所被九界名为益他。此譬
下。合。

三明中道观。为三。初正约璎珞经文以释中道。次料
简。三总结。初文者。彼二观后即云因是三空观为方
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即入初地。今初。释方便者。有二不同。亡照俱得名
方便故。初言二空空。假空。空空。即是亡。即双亡也。由
前二亡以为方便。今入中道任运俱亡。

又初观下。释
双照方便。由前异时用空用假。今入中道任运双照。
故引经云。心若在定等也。生灭只是二谛境也。
卷三 第 774b 页 X55-0774.png

次问答。料简又二。初正问答。次引经释。初文有二问
答。初问者。引经释妨。问意。入地名等。偏相如何。答意
者。地前偏多不见性者。属次第意。次难。向答偏多故
不见性。复引大经以难前答。慧眼在前尚得分见。云
何而言二俱不见。此引大经佛答师子吼云。慧眼见
故而不了了。此答意者。偏教则二俱不见。圆教则慧
眼能见。慧眼之言位在十住。以住为慧。非谓二乘见
空慧眼。

次引经證又二。初明慧眼能见。佛眼尚得名为慧眼。
况十住耶。言如斯者。指前十住不及世尊。如夜等者。
以十住菩萨无明烦恼未尽故也。空中鹅等。意亦同
之。复引法华穿凿等喻。以證第三观圆住方见。见名
见水。次二教下。结二教二观所不能见。二教即藏通。
故如乾土全未见中。别如泥者。教道杂故。由初知中。
故但云二。二行不到者。结前约观即二观不见。两教
二乘通别入空。菩萨空行所摄。三藏通别出假。菩萨
假行所摄。是故总云二行不到。别教后心次第到中。
故但云二。

次此三观下。与前释名以辨同异。准止可知。

次此依下。判结。巧度虽有空假。俱属权门。故此三观
用昔教中相待名义以为总诠。次第教相以为能显。
次第三谛以为所显。为此义故。非圆顿相。借义显圆。

复非通别故下。结文。

位通大小。于中又二。先判属大。

次以义下。判属次第。
卷三 第 774c 页 X55-0774.png
约未会边。故云各别等。以次第义。随次第相。一一条
别。此总标教相。若论下。约观智人以释别相教义未
融。遂使观等亦未融。即三权一实。三转浅深。观因既
然。智果亦尔。故使智亦前后优劣。法总人别。故通大
小。通别诸位。摄在其中。傍兼于小。故小非正。

次圆顿者。绝待为能诠。三一为所显。于中为二。初直
明圆顿。次开显诸名。初又四。初止。次观。三明止观同
时。四例结。初又法喻合。初法中。止为能缘。谛为所系。
故经云系缘一念等。次譬中。双譬止谛三一不二。止
谛下。合法中与譬。合文三一一三上下不同者。随语
便耳。总而言之。只是三一不二而巳。

次以观下。明观
观境互作观发言者亦明即一而三。观发同时亦法
譬合。合止与观文翻倒者。亦随语便。无别所对。譬中
云天目者。严彼天颜而照大千。严譬备德。照譬遍见。

合文三。初正合。次不权不实等者。显妙斥粗。不权不
实。斥前三观。权实浅深不优不劣。斥前三智。优劣前
后不并不别。斥前字义。不大不小斥前三人。诸位大
小。三故中论下。引證互融。

三又如下。明止观同时又
二。先譬止观与体不二。次眼喻下。合。并可见。然止观
互融故不二。谛境名异故不一。止观有二用。谛境无
二能。四若见下。例结劝晓文旨。

次何但下。开显诸名同一实名。于中又二。初总。次其
相下。示相。于中又三。初开显体中次第三止三观。教
既开巳。体无复粗。次体真下。约显体名开。释名中相
卷三 第 775a 页 X55-0775.png
待粗名。准例亦应开于方便及息二边。准体故。

三如
此下。结。于中二。初总结次第名义。次结叹。初又四。初
正结。次引经结。三虽多下。引论结。四众名下。总结。开
巳无外。故云皆圆。次相对下。结叹。待绝结前释名成
不思议。对体结前次第教相成不思议。各有所主。故
云对体。开巳无障故云无碍。皆摄一切故云无减。具
足故顿。无减故圆。次眼智者。初释名来意。体则等者。
体实非于眼智因果。所言非者。非能有所。因所立能。
故以能显所。说教尚难。况体可示。

虽叵下。还假能显。

止观下。别判止观成眼智。眼智取
于体。理虽无亲疏。事行有近远。

其体下。释能显意。三止者下。正释。初释次第近远二
因。即以止观对谛成于眼智。初三止中。陀罗尼者。圆
顿遍摄得总持名。今约次第且从出假。大论释云是
慧性故。法眼等者。病等三能破。障于神通无知。不二
相见等者。虽引彼。用义稍别。彼以如来天眼对斥小
宗。佛住不思议。能见三土。今明出假。异凡夫有及二
乘无。名不二相。具能分别净土因果。名见净土。

问下。料简。初约慧眼一切智。问可见。答借大经四句。
问。前以因观为智。今以因闻为知。相既不同。何以释
彼。答。名异义同。闻观俱是慧性故也。问。知而非见。对
二乘竟。何以见而非知复对支佛。答。前据佛世禀教
二乘。见而非知。即无佛世独悟支佛。

复次下。重约信法以对知见。问。前何以止观为眼因。
卷三 第 775b 页 X55-0775.png
今何以信法为眼智因。答。闻观思止。义类同故。

次明
不次第者。如前下。开前远由。次得下。开前近由。次眼
故下。以近例远。俱不二也。

佛眼下。释眼智。王三昧者。
證佛眼具五大品。證佛智具三。

问下。料简。初问中云欲得者。或是一人前后。或多人
各各皆云当学。岂名一心。答者。说虽次第。法必一心。

金刚下。次明五眼。皆云佛有。故在一心。只得等者。应
云佛眼而有四用。云何言五。答。实如所闻。今具举五。
通明体用。若作总别。只是圆常。不思议见而有五别。
所以者何下。释。天亲.无著非不解释。未若龙树最为
委悉(云云)。故经云下。引请观音。以證金刚佛能令他
发菩提心。如生佛子。故云父母。而独称下。明佛眼意。
此乃寄于癈粗而说。

佛智下。释一心三智。故智下。结
得名由。境之与谛下。明止观不二。当知左右与眼目。
一法二名。只如一物在人左右。乃令此物左右名生。
二名之下更无别法。今将下。立异显体。体既不二。还
借异名显不二体。以诸教中多皆以观对境。以止对
谛谛。故今始末皆悉依之。用此下。结。只是以能显所。
虽即不二。依教能显。

如此下。结归师资所传之法。诸
文虽多不逾本行。出自本师。故云实非等也。虽寄经
论以立章门。修行次第非开外入。为避嫌疑。幸依次
第。

三明境界者。正是所显。前之二门足显所诠。钝者不
了。更此一科。不云教相但云眼智者。且从亲说。
卷三 第 775c 页 X55-0775.png

夫信行下。牒前二章以明来意。宜在教相。名尚多闻。
圆妙即是今所显境。宜在定慧。名宗深观。正境与圆
妙。异名而巳。更明能家之所。故论之。

经云下。正明境
意。何事说境。令远近因识其所趣。则晓能趣。不广其
功。

若为下。境为说由。复是逗物随情等本。一切莫不托
兹妙体。初文明闻者迷教。今用四譬望经稍别。依义
不依语。何局之耶。且体是实。可譬有门。米抹柔软。可
譬空门。雪有非有。譬第三门。鹤飞于空而不住空。譬
第四门。是诸等者。结过也。执能通门。不见常乐真乳
之色。此则还依经意。

所以常途下。明说者迷教。初序凡师执教者众。如梁
昭明序二十三家。各执不同。在弘明集。并是不了。赴
情二谛。若各执者。失佛方便。失于一理而赴众名。婆
沙小乘何曾不明第一义谛不空中道等。虽服等者。
说文云。未冠而死曰伤。今亦如是。未證失意曰伤。甘
露是天家妙药。故喻于常。由各据名。失佛方便。

经称下。明二圣往因。亦迷随情出妙胜定(云云)。今世
下。明近代凡师迷于随情。铿。坚也。

若识下。明识者达
教。无迷异名。俯。下接也。

随情智下。释随情智。一情一
智相对得名。故名情智。言不得一。所论三者。圆教观
智虽始终俱三。若释情智必须约位。故真俗属。位在
相似。让中属智。位在分真。以相似中八信前后而分
真俗。
卷三 第 776a 页 X55-0776.png

次释随智者。三皆属圣。即初住巳上。当知一切皆有
三法。是故章安作与夺释。虽俱具三。二乘尚迷真俗
之名。况复中耶。

三谛下。叹释三谛。从胜而说名曰双非。所非即中。二
而不二。第十九经释十事功德。初云不与二乘共不
可思议。闻者惊怪。乃至世间所无。今文从义。云百非
四句。经文寄地。證同于住。故与随智其义不殊。引法
华经唯佛与佛。即是果地随智。

不可下。结斥。初住法性。三谛一谛尚非六根所知。况
复凡情能测三谛乳之真色。是则相似。犹无明盲。若
准法华。应约三教明不知人。

今更下。引二释三。只是离合得引之。初文略示二谛
以显三谛。三既有三。三岂无前。约三谛粗点纲纪。今
明二谛委明相状。

疑者下。释疑。疑云佛依二谛既有三番。如何三谛亦
有三耶。

今例下。释。既是开合。二即是三。若欲别论。约
中别说。今依大论即具三相。论问佛何故生兜率。答
佛常居中等。今则分之以对三义。论云中天中国。中
夜中日。即随情也。论云行中说中。即情智也。中夜入
灭及得中道。即随智也。又此诸中并皆随他。自證宜
寂即是随自。自他相对即是自他。

又一一下。更约情等以明四悉。若无四悉。自他何施。
随情稍广。馀二则略。初文先教次观。观教即信法二
行。初从欢喜乃至发彻须细。约三谛以立四悉。乃至
卷三 第 776b 页 X55-0776.png
观心下。约观也。文略前三。故云乃至第一义明三谛
相。

如是下。明教观益相。言应在等者。即是三中随指一
二。展转互望七益不同。谓应在俗不在真。真中亦然。
即是应一也。在二不在一。准向可见。一二各三。并具
成七。并圆初门。赴机各别。佛说生等者。释向不同生。
即二谛无生谓中。此且寄中望二谛说。馀有两二两
一及以具三。准例说之。若依二谛。生即是俗。无生即
真。四谛三生。一是无生。随得益位名为得度。若约四
悉。亦可以三对第一义为生无生。故法华引四悉文。
一一皆云种种。一一悉檀所被多故。今约修观且约
诸谛。经意必在八教四味。

何故性属等者。更重料简中间二悉。初问性行俱通
善恶何消。经性属生。善行属对治。若通下。答。性名不
改。自昔至今。今生宿善故属生善。行谓为作。现作诸
恶。断现恶故名为对治。若通释性。虽在往今有冥显。
现作为显。潜伏为冥。行虽现恶。冥显亦尔。消经义便。
从别舍通。是则生冥伏善。治彰露恶。若巳生之善。冥
伏之恶。乃非今文逗物之意。

如佛未出下。约佛化仪以例二悉。三乘善根冥伏未
现。佛助生之名为生善。凡夫外道恶行彰露。佛对破
之名为对治。

忆想为第一义者更。释第一义。未见理来无非忆想。
若遇佛法想皆成慧。想居三中。想到若正心见自正。
卷三 第 776c 页 X55-0776.png
如此四悉并随情也。馀二例知。

是则三四下。以此合数。责彼谬执。劝顺教舍执息争
研心。观成见谛乃可定说。如云除等者。三惑障除。上
显即见。中下明见二谛。师子吼者。大经名决定说也。
说诸众生皆有佛性。

私谓下。章安私释。二谛在圣本示凡夫。虽本示凡。实
未證得。语證则夺。凡夫无分。故云并夺。约教则凡夫
俱。得云并与。若云凡夫闻教知俗。是则半与半夺。

二明境智离合者。初约谛中。先总次别。先总序诸经
合通四教。初三藏。二三离合者。当教菩萨但二无三。
初文是俗。从后心下。真也。故始终唯二。令烦恼等者。
论云消烦恼脂。肥功德身。如王令臣觅无脂肥羊。臣
以狼怖令其无脂。饮以起草令其身肥。喻三藏菩萨
三祇之内伏烦恼脂。肥六度身。六度因缘(云云)。百劫
种相(云云)

菩萨但照下。释其假立中道之名。但从俱照立以中
名。中名既假。智眼非真。故云更加也。

离则下。辨离合
相。或分属弟子。或佛自对。因则前后但二。始终在佛。
馀人所无。是故得于三谛之名。

次三乘下。通教。此教菩萨利者见中。故云真异。引大
论者。智者指通利根菩萨。不空只是不伹空也。三德
具足。名大涅槃。大品下。引證。如日智之约照中也。法
华被会。非离合意。既空异下。正明离合。但及不但。名
为空异。一切智一切种智所照别故。真既含二。智亦
卷三 第 777a 页 X55-0777.png
不一。故于真谛离出中道。故云则有两谛之殊。而今
合者。且依钝根。二乘下。开出二乘及钝菩萨。于利方
有中道之名。言净佛土者。净名云取于净土皆为益
生。故云布施等是菩萨净土。后成佛时。能舍众生来
生其国。结缘之时以五种施摄取众生。有缘机熟。八
相之处摄五类生成熟获益。未成佛前处处调熟。如
是皆名净佛国土。诸大乘经意皆如是。

昔庄严下。破古庄严云出外。开善云不出。此由古人
不达通教利钝离合。故使二家各朋巳计。故并破云
作义不成。二家非不各得一途。故云片意仍成。总失
一教大体。若得今意。出与不出二义俱成。古来等者。
任二所说。各谓幽深。是非难分。古来不判。是故相与
双美二说名为风流。言风流者。动息清雅。于今乃成
举正失措。若依今释风流有馀。

次别教者。初明有无为俗。以异前两。合前二教真俗
成俗。俗者是下。释俗谛义。既合有无摄彼凡小。有此
不同称之为俗。

胜鬘下。證二乘人为俗所摄。大经亦尔。

若论下。正明开合不同。通教约钝无中。

次明圆教。初引大经者。尚无一谛岂有二三。为众生
故。以方便说。

法华亦尔。助显开实。立二三名。但赞佛
乘。众生没苦。论三教并异方便。

次明下。二四开合。但横竖异。谛体无别。问。横竖云何。
答。三谛相望有浅深。故名为竖。苦集灭道二二相望
卷三 第 777b 页 X55-0777.png
无复浅深。故名为横。二中一一又无浅深亦名为横。
问。前三容尔。圆融如何。答。为实施权。圆亦横竖。开权
显实。俱无横竖。又虽非横竖。义似横竖。如六即位而
名为竖。诸波罗蜜而得名横。

今将下。约智开合。智不
自分。还须依谛。谛体恒三。智增减者。约机教说。以三
为准。诸经多然。今且依之。

一智者下。初对三谛辨智离合。从一至四以观三谛。
以一对三乃至以四对三。文相可见。请寻文相。初虽
一智一谛。语巳含三。至三智文。将向一智开对三义。
是故得是离合之相。若二智下。二智观于二谛。智谛
虽二。义亦含三。如云权即一切智道种智。观于俗中
有无二谛。若离权为二。对真为中。是则俱三。三智观
三。主对易见。四智者。权实二智因果故四。二之与四
亦只是三。如向所辨。言智慧者。通则无别。别分因果。
如经中云。诸佛智慧。此则从通。论对因果。此则从别。
识此二义。教门意尽。今依论文以分因果。慧上加道
及种。智加一切及种者。道是因义。种谓种别。则显因
果事类不同。果上法遍。复加一切。又言因中理体等
者。因时谛理一念具足。果满有用。故加一切。因中道
慧理具中道因。中道种理具二谛。若至果时。一切智
见中。一切种智见于二谛。此一切名。不同二乘。对义
别故。因中道慧是实。道种是权。果时一切是实。一切
种是权。言总别者。直语道慧及以一切。故名为总。各
加于种。种故名别。直云道慧道种慧故名为单。各加
卷三 第 777c 页 X55-0777.png
一切故名为复。

如是下。结智照境。因果俱三。

若经中下。举例。若得前诸智。从一至四唯观三谛。假
使诸经五至无量。亦观三谛。故云使入。

次约十一智者。馀教唯十智。大品加如实。若十唯藏
通。十一通别圆。及以通利根。而言十者。世及他心苦
集灭道法。比尽无生。十与十一随数照境。合而言之
亦照三谛。世及他心照俗者且约有漏。苦等照真且
约通藏。如实照中两教如前。而谛不开故云不动。

复次下。明俱开者。随境设智。俱不开者。唯一佛乘亦
名开权。若智去结归显体。教辨开合意在显体。

次约谛智合辨者。谛智并论故云合辨。四教兼接五
段不同。一一段中皆先境发智。

次明智缘谛。初三藏中两谛共发者。唯佛双照假立
中名。是故云共通中。云真谛共发二眼智者。真含中
故。

次接中云开真出中者。接得入證。方乃中出。

次问意者。何以但别接通。不云藏圆。答中初明通须
别接。若初后不闻。即属前二。初后皆闻。即属后二。复
有通人八地闻中。进破无明。见中必假通教二观。故
云别接。言别接通者。有二义故。教邻近故。中理别故。

不以下。明不接馀教之意。不接藏中云不以此果者。
不断惑因。不名接故。地住八相。不受果名。通中九地
为因。第十地八相为果。若被接者。亦得八相仍旧望
因。且受果称。故不接馀教。有四义别。一者。三藏因拙
卷三 第 778a 页 X55-0778.png
不可接故。二者。中续接之故得名接。三藏菩萨始终
同凡。无中续义。三者。地住真因亦破无明。巳有八相
任运流入。何须更接。四者。不受接名。教中无故。文中
初义即此第一不可接也。第二正当通教。若接入教。
但在行向。入證在地。若接入圆。望别可见。今文中无。
若三藏菩萨非不趣后。不受接名。三祇百劫入别在
信。圆在五品。但名初心。不名中续。然虽接通二地来
者。亦同三藏。故四念处云别圆用通为前方便。即此
义也。又云不将此果接十地因者。被接之义始破一
品。岂将接别破十品因。自望妙觉名因。不趣一品之
果。若接初地一品义齐。况复还成以别接别。若接地
前自用圆果。何须却指一品之果。言不接十住者。尚
不接别十地。岂更接圆十住。比向接别可以意知。第
四义者。只以别理接于通理。玄文有圆接别者。存教
道故。今但论观故置不论。问。接与不接。何者为最。答。
始终不二。则不接者胜。如历任至极。则从接者强。

次明得失者。初标自他思议不思议以为得失。故知
圆人离计复能利他方乃名得。

若言下。出性过相。此中性过语势稍别。诸文则境智
各论。今乃境智对辨。虽复对辨义仍从单如。初文云
不相由藉者。语似自然乃是自性。何者。智不由境是
自性智。竟不由智是自性境。为相对说。云不相由。故
智中云。智从心生自然照境。

如物下。譬自性也。

若言
下。他性境智。言相由者。语似共生乃是他性。智由于
卷三 第 778b 页 X55-0778.png
境。境由于智。故云相由。譬中相待亦是对说。若言境
不由境等。共性境智语似无因。乃是共性。既不独由
单境单智。境智因缘故境故智。故名为共。亦应立譬
云。不独由长不独由短。名长名短。

若言下。无因性则
不由境智故有境智。亦如是。亦应譬云不由长短。长
而短。意欲斥前所计最劣。所以云计有过者以增苦
集失道灭故。初增集中云四取等者。依四句著故云
依倚。依此自高故有爱恚。有爱恚故亦生痴慢。具八
十八故云一切执成。戏论为诤竞本。由成兹业转至
来世苦果深广。故云如海。当知下。结计成过。

故龙树下。破性辨得。伐者倾倒也。破亦如计。还相对
说。故云相由。若单说者。例馀准知。此中尚破圆计。不
独破外。龙树用此申通佛法及成教观。世多不依徒
立馀计。况复龙树无依佛经。如大经中佛告须跋。一
切无自相。亦复无他相。无自他共相。亦无无因相。是
例甚众。故大小教无不用之以为观法。

今以下。今家用之以成二空。性破即性空。无依即相
空。空故非边。故云常一。与中智合。名见般若。

次以是下。以句对教。对教四句如常所用。欲令义遍
故复各对。总别四句一念具足即是圆人。一念四句
横竖收束一切诸法。但举初后。中间可知。若第十卷。
但以君臣对于自他。岂非大师于法自在。今生生等。
以对藏等其相如何。三藏人云。境常生灭岂待于智。
智亦如是故名为自。通教人云。由无生智令境无生。
卷三 第 778c 页 X55-0778.png
名他性境。智亦如是。别教人云。由本有理。复藉缘修。
和合方能见本有境。故名为共。智亦如是。若从假说。
由所化境及悲智心。令境成益。智亦如是。圆教人云。
不可思议。非境非智。若照不照。境自天然。名境不生。
若观不观。智恒本有。名智不生。既俱不生。假名境智。
文中且立身子.净名以證初后。若欲比知。三乘无说
以證通。无言菩萨以證别。皆云苦集不生者。斥前性
计但是苦集。今观法性四俱叵得。若别说者即当教
理。皆不可说。

虽不下。为他四说。

虽作下。结成二空。言如前者。具如
向来。始从若言至心行处灭。故金光明者。彼经云。不
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炬。不可思议智行。不可思
议智境。经加光炬以叹境智。皆是圆义。故皆云不思
议。具如体相中说。

若破下。判不思议权实。如是下。约教以判。显不思议。
初三藏也。即约从别。教教皆四。则教教对凡方有性
计。又前二教圣于后同凡。全同性计。当教化他亦名
为得。展转相望乃至圆教。自他方乃名得。别执真缘
成四计者。佛赴缘说。执则成过。圆教方云教證。实者
形斥别教。藏通俱权。别證方实。然别教教道人多迷
之。是故今文借地论判有二义。一者约行。地前为教。
登地为證。二者约说。为地前人始终俱教。亲證名證。
如云真如为惑所覆。十度对地。向后观中五地世学
等。
卷三 第 779a 页 X55-0779.png

何故下。释教證义。

无思下。正明圆人无失成得。以明今文显体之相。

次明摄法者。初来意立疑。

次今则下。释。先总释。应知
名略。所摄必周。

何者下。释。先举喻云。如得穴得珠。遍
治遍具。是故二名无法不摄。故大经云。于一名下说
无量义。或作一义说无量名。大品下。既云皆学皆入。
故知遍摄。

今更下。开章别释。一实定慧以为能摄。事理等六以
为所摄。所属于能故云摄法。虽辨六义理无分张。成
论小乘尚以止观遍摄小教。况大教耶。此中列六。全
依成论。大小虽别。能诠名等。

从事理下。略结所摄。事
即五章。理即理也。解即是智。位通因果。复摄于理惑
智行教他馀自。自行化他因果摄尽。此之六章文六
义二。各次不次意唯圆顿。

一以下。别释为二。初六义当次及不次。后相摄文唯
是不次。初云理者。只是权实。约教分四。今唯所诠。是
故但二。

次摄惑中。还约理辨。由迷二理通别惑生。迷理之本
所谓无明。故通别惑皆约因缘。初迷权中云独头者。
婆沙云不共无明不与使合。论问亦有不共掉等。何
以不论。答无也。所受喜乐者。乐。五教反。

是十二下。束为三道。展转互通。故名为道。大论.地论.
婆娑.俱舍。其意悉同。

成论下。引證三道。问。三障三道
馀二名同。苦报二名不同者何。答。名异义同。报上加
卷三 第 779b 页 X55-0779.png
苦。又有报皆苦。问。障道何别。答。能蔽名障。互通名道。
并从过患以立名也。合十二互通。故名为道。又与论
同。论名业道。今须三前行等者。辨起前后。将教所列
对行辨之。文列次第。身口在前。意三居后。先起意地。
故云前行。文列在后。故云后三。身口后起。故云后行。
文列在前。故云前七。中字但是助成其语。亦如五阴。
文列与起亦互粗细。四谛因果亦复如是。今以成论
十业道义以释三道。论十不善业道品云。前行后三。
后行前七。三是业非道。七亦业亦道。今文初二句及
第四句与论文同。义亦不别。但第三句。论意以能行
为业。所行为道。故以意三是能非所。故云是业非道。
今意乃以能通为道。故云能通。今文前七复有二义。
是所行故亦同论意。故云是业复是道。二是能通。通
至后世。复名为道。三道义成。因缘理具。牵连等者。阿
含中佛责不看病比丘云。汝为何事而出家耶。为畏
王等。为舍牵连。三世系续。故名牵连。十二轮者。展转
不穷。

若迷实理下。次释界外对。亦立相应独头。名同意别。
须对界外诸使明之。等觉犹有二种无明。故引宝性
證界外二种。三种意生等者。准楞伽云。佛告大慧。譬
如意去速疾无碍。故名意生。又云意忆生故。名为意
生。三别名者。经云。三昧乐意。三四五地心寂不动。二
觉法自性。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
类俱生。了佛證法。经约通教及别接通。今文诸处皆
卷三 第 779c 页 X55-0779.png
云在前。三教者以义通教。故既云八地觉法自性。当
知三昧通至七地。即入空位。故云三昧八地。入假故
云普入佛刹种类。入中故云了佛證法。依今家判。但
以修中为了。未必巳證。若接入别。在住行向。经兼始
终故并云地。即通十地。今谓作意生故。显非證道。故
今家判与经意同。言五种者。经唯有三。今义开五。三
昧开出三藏二乘。觉法开出别教十行。亦可为七。即
两教二乘各开二种。故云凡有多种。

三种意因移者。变易土中因移果易。及通菩萨等者。
等取别教十住尘沙。虽不等者。释疑。疑云。界外润生
但由无明。何须先断尘沙惑耶。释云。障化道故。化道
未行无由耶理。是故先断。尘沙为枝。无明为本。探说
后位。故云皆去。故知假观正摄等者。三中初人断彼
尘沙。是人必能进断无明。故云摄也。若别论者。无明
始终中观所摄。若别圆等者。约相摄故。故兼圆人。此
中正意明三意生。后之二人。别惑之名义兼无明。故
云被伏。若单尘沙。界内巳断何须论伏。故于界外但
更修观破彼无明。故云三道从断位说。故云初地。既
但云地故知意生。且论权位不尔。岂圆六根更入别
地。二十智者。玄文智妙且列谓三藏七。通教五。别圆
各四。亦为三观所摄者。四教各有断伏之位。辨观不
同。不出三观。对位判之亦应可见。然有通别。通则藏
通。通为空摄。别假圆中。别论如前。

次摄行者。不出正助。毗婆舍那等者。引大经證。今以
卷三 第 780a 页 X55-0780.png
定助慧者。具举须助。是故引之。其实定慧俱是正也。
事慈等观方乃是助。四教皆以前前助于后后。自他
悉然。言俗理者。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神通等也。中观
中云摩诃衍者。具如大品广乘品中。须辨通别以应
今文。十二因缘即佛性者。从三道说。具如三法中说。
从复次下。广明法教。四意止者只是念处。心止四境
名为意止。三十七品。如十乘中。四谛中三有为者。苦
集有为有漏。道是有为无漏。故此三谛并名有为。十
六行者。诸论广明应略知名。苦下四行。无常.苦.空.无
我。集下四行。集.因.缘.生。灭下四行。尽.灭.妙.离。道四行
者。道.正.迹.乘。婆沙云。见苦时亦见馀三。文不说者。有
馀之义。三谛亦然。

十八不共至下。助道中明。今文但
对九法。馀九法无。应云。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巳
舍。止摄。欲.精进.念.慧.解脱.解脱知见无减。观摄。三三
昧在第七。末明六度。如随自意及助道中。九大禅。如
法界次第中。百八三昧。楞严为首。委如大论。十八空
如下第五卷。十喻偈曰。幻炎月空响城梦影像化。五
百陀罗尼。闻持为首。名在大品.大论。

次摄一切位者。初来意中欲辨有位先明无者。圣心
本寂。逗物机异。自非绝位安能判之。又真无俗有。双
美故也。故楞伽佛语心品云。第一义中无复次位。经
文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咸明次位。而多明通别
少说藏圆。经文具有四教文相(云云)

大乘下。明有次位。良以下。和会有无。兼防执见。故云
卷三 第 780b 页 X55-0780.png
何嫌。初明三藏七贤。即七方便。七圣者。信行.法行.信
解.见得.身證.时脱.不时脱。二十七贤圣者。初果向三。
谓信行.法行.无相行。及初果为四。二果向二果。三果
向三果。于此第三开为十一。谓中.生.行.不行.乐定.乐
慧.转.现.信解.见得.身證。并前七是为学人。十八开无
学为九。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不坏法。
俱舍小别。大略可知。

通教位者。既无四门论部位别。
故但依经列共十地。次别地位者。楞伽初地为佛所
加。百界作佛华严亦然。今家多用璎珞。地位定故。不
得意成三十心等者。施设教道。意在见实。犹居地前
名不得意。或纯假观者。一者且辨失意之位。二者教
法只在地前。初地即入。初住故也。

圆位中开示悟入
且證因位。等觉或在十地中明。开合四句判圆位次。
具如玄文。十四般若者。问。仁王但有十四忍名。今何
故云十四般若。答。忍因智果。忍伏智断。今经从断说。
问下料简者。为不晓者更重立疑。执前楞伽及诸大
乘。明空荡相何须明位。而云止观摄于次位。答中还
以如前所引大乘意答。

虽说下。牒前。良以巳下诸文
汝避有入无。意偏文局。便同外道邪见等也。

中论下。
引论以斥执无位人。位即因果。若执无位。何殊外人
拨无因果。

无何等下。重徵执者无何因果。见既未證。但破生灭。
尚不下。况尚无三藏。况有后三。此斥下。结意斥执于
无位之人即同外道。都无因果。若斥下。一往与之。汝
卷三 第 780c 页 X55-0780.png
若以大破小。应须有后三番。汝既大小俱无。焉得不
同诸外。

如我下。正出今家破用之式。但以智破惑。名之为如。
汝所破但以惑破智。谓之为破。不同外道。推与谁耶。
问。下引论偈。一一位中及以料简。皆云破三道者。何
耶。答。前初明理。理全是惑。乃至智位三道。即是此等
所破。故须明之。

点此等者。此引中论序文。言一语者。
即是破也。以大破小为治内。以小破邪为治外。序云。
百论破外以闲耶。斯文袪内之留滞。今文通用彼序
两意。以成一家破立之式。准教大旨。复应以圆破偏。
今但下。还前来二谛释义。二谛是有无。有无皆有教。

次引中论者。论有四句。且以三句对于三观。观理浅
深故生诸位。此中不以初句对次位者。即指因缘但
是所观。故今并从能破立位。言为如佛者。以佛地边
有菩萨地故。又如接者。至此地时亦能八相。八相如
佛。故云如也。

六摄教者。但有指撝分判皆名为教。是故通摄邪正
偏圆。僧祛等者。一切外道所尊有三。谓迦毗罗等。具
如第十卷中。此即其一。

九十五道者。此指别耶。准九十六道经。于中一道是
正。即佛道也。故大论云。九十六道中。正者唯佛。于九
十五中。二名似正。谓阿毗昙道.修多罗道。五行六甲。
白虎通委释其名(云云)。阴阳者。太玄经云。营大功明
万物者曰阳。幽无形不可测者曰阴。俗之所计。一切
卷三 第 781a 页 X55-0781.png
世间莫非阴阳。故此世法流于世间。本为济世。世人
计之反入邪道。八卦者。震.兑.离.坎.乾.坤.艮.巽。一卦六
爻。爻谓适时之变也(云云)。五经者。白虎通云。孔子见
周道陵迟。自卫之鲁。以定五经而行其道。礼记经释
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
教也。洁诤精微易教也。恭俭谦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今时谓礼.乐.尚书.诗.易.春秋。有云传礼各
三等(云云)。此今略知。不须广释。
云何下。明出世教。二论不同。初如第一卷辨。次空经
中具含七教。无秘密者。如前料简。观心下至如来等。
即藏等四。

又观心下。顿。

若观心下。渐。法华会归。故非八数。涅槃
约人。皆知佛性。故四句皆即。若准大经。华严初顿。今
逐语便。且别明之。渐中仍更存于四味。故以三藏为
乳。加共般若为酪。虽无别部。取方等中一会一时。单
共者是方等般若。皆云即者。约能摄说。次明法华.涅
槃者。显能摄。同用二部。次不定中。云若观因缘。又观
因缘即是佛性者。此有二意。一现在习圆。成不定人。
无知圆理。或且观生法。重观见性。二者发习。发习又
观。即是习发故也。故云煞人。空假中三准此说之。


摄下。以略例广。

复次下。明心摄意。文具二意。即是能诠。所化不同。言
所化者。破心微尘。出一切法。约佛先得。即是能化。

上六下。第二互摄。问。如前巳足。何须更明。答。前虽似
卷三 第 781b 页 X55-0781.png
具。未互相收。故更明之。故今文云。次第可解。言直以
者。一文尚遍。况六互摄。如一金中具一切法。今只此
六何足可收。然虽互收。应知理惑。唯理具五。若馀四
门即事理两具。惑则有二义。一具观惑及以智体。体
是惑故。惑既如是馀五亦然。细思作之。说不可尽。

次偏圆中。初来意者如前所摄。六重两摄。一一相摄。
及以互摄。故云无法不收。收法既多。故须分别所摄
相状大小。即是略标。初二两门。共不共明。用三四两
门。半满同大小故不别明。故圆顿实三。一向不共。偏
渐权三。有共不共。藏通是共。别是不共。权实虽与前
四门同。须将权实以简前四。小半一向权。大满有权
实。圆顿一向实。偏渐一向权。思与不思。更简前五可
见。故此五章文五义三。半满同大小。渐顿同偏圆。权
实判向四意。唯在于开。

夫至理下。说章意。无说而说。具有自行化他二谛等
意。具如前说。

以小下。明意。言须识所以者。岂以方便名同而令大
小理同一。况复大中仍须简择。是故方便种种不同。

小者下。正释。初是小乘观相。

如释论下。示邪显正。初
二句立。次二句释责。

次折下。破。言方分者。无尘而巳。
有必对方。方即有分。即有十分。次破其更折极微。若
尘可尽。则诸尘悉尽。如何和合而得成身。故尽不可。
若一不尽。尘则是常。若一尘是常。诸尘悉常。若是常
者。身应不坏。故非正折。折心亦尔。折至刹那。尽与不
卷三 第 781c 页 X55-0781.png
尽过亦如前。故知心色非断非常。

论文下。示正折相。折非正宗。故云仍明。亦先色次心。
但观无常。不观尽等无明等。始从无明至中阴时。我
与父母无明和合生于色身。正必有依。并由心造。心
色无常。安计不尽等。如是推时尚见法性。何但无常。
即三道本坏。

折名下。得名之由。我佛法中本无折名。折名乃由对
耶立正。何但折法功能。佛法如甘露。见著如多服。失
理如早夭。于外生计如铁锁。于内生计如金锁。计由
内心。故名为自。既与外同。故成无因。

故大论下。明用破意。破能计著。本不破教。

凡有下。依
门修观即须具十。若不涉十则乘坏驴车。次明大者。
初示观法。大人下。引人教验。

例如下。引例。凡用例义
有逆有顺。此中乃是反以小例。若小中有大犹名小。
故大中有小仍名大。

所言下。对辨法体。两重法譬。先折次体。折中云三藏
名假等者。揽阴成生之假阴实。既横计实。须折入空。

今大乘下。次体。生阴俱有二空。是故皆假。此中虽以
镜像譬衍。小乘亦谓像是实有故。故婆沙云。镜像是
有法。眼识所得故。毗昙人计像别有一。具四大种起。
言婆沙师譬者。即正量部异师所计。似于衍门。故毗
昙师不受此义。引佛在一方木上者。佛从耆山入王
舍城。中道见之。坐上说法。木可为通所博。今文从义。
而云金土。二义同故。端氎亦从因缘有。故与氎木义
卷三 第 782a 页 X55-0782.png
同。此十八空义通三教(云云)

复次释情理不同。且从巧拙以情理判。大乘去。释随
理。对彼三藏即不即异。得事理名。即义复深。以空含
故。分于见性。不见性别。言寻幻等者。寻幻得师。如见
通理。寻师得法。如见别理。梦喻亦尔。眠.梦.眠心。三法
不同。

若尔下。合。与喻而不相应。伹云寻幻得无明。寻
无明见佛性。不云寻幻得真。寻真见佛性耶。答。真即
无明。若寻无明即是寻真见佛性也。

次明体门修观。应云三四。从总伹四。此观下。判诸门
生著悉用幻破。故知大也。

若得下。斥夺。十二门著尚须幻破。终不下。斥庄尚不
识小。能之与所若著若破。况复大耶。是故永别。然世
讲者随于名相。滥禅者或于正理欲将逍遥齐于正
理。岂可同年。王瞀夜云。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
理内足。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
下。故曰逍遥。法既不齐。人亦可判。且置法法报。以应
比之。优降天殊。是非永隔。南山有十喻九箴。用形耶
说。具如甄正.辨正.笑道.心镜.破耶.二教.牟子等文。广
明异相。古今辨异非是一途。犹有不肖之辈。尚云有
何彼此。萤日等者。圆门生著尚须三藏有门破之。况
复庄老而滥佛耶。山毫相绝者。彼齐物论云。秋毫不
小。泰山不大。今弃彼均齐。借用相施。自言道真等者。
迦叶睹佛大神变巳。仍为矫言。云不如我。

次明半满者。名在大经。今非判一期一往辨法。暂且
卷三 第 782b 页 X55-0782.png
用之。九对十二。以分半满。

世传下。多师所计。总云世传。涅槃是满。乍可纵容。法
华.华严如何并半。流支所判复非通方。般若去满。何
以不简二乘半耶。

今明下。今意云既符大小。准彼可知。以半满替大小。
约五时委悉明之。

次偏圆者。亦对前二以辨通局。兼以譬显。于义自明。

言通别者。通论以小为偏。于理未失。但偏义稍远。与
小不同。故须更辨。言半月者。彼方为言。于此乃是半
中之半。亦可月形半故名为半月。上弦初八九。下弦
二十二三。以由前月大小别故。故使两弦奢促不同。
故今以弦譬小半。时节定故。从朔至望馀阙一日。并
譬于偏。以偏义长。故云始自等也。弓蛾并类。初后月
形故智偏半。二义不等。

小半下。合。引大经者。未闻常
来。皆名偏故。

四渐顿者。由前得后故云由。赖浅至深故云藉。由为
中故。先修二观。故云由深。足极二名。有通有别。通则
俱通初后。别则极后足初。初心修观万法具足。或尽
德满至后方极。此亦下。同异。亦云大小。可以意得。

今更下。料简。亦是广释。初约四句。下约七教。正明开
权。至权实章其义方显。初三四句中。前之二教。据设
教意而得渐名。非禀教者。别教伹知顿理而巳。行必
经时故成方便。方便之言兼于二义。藉地前故。闻但
中故。
卷三 第 782c 页 X55-0782.png

复次下。以观等四。约于教證验其权实。所以圆教四
法咸实。言唯此等者。约人则对斥二乘。约理则对斥
二谛。教行二种比说可知。言入室等者。慈室解脱。忍
衣法身。空座般若。观于三德。故云行实。

次前两下。约教等四以简权实。则三法及教因通果
塞。故前二教。在因则四法俱有。禀于权教。行于权行。
以入因位成于因人。在果乃有成佛之教。无实行人
来證此果。何以故下。释出无意。以灰身故。何处更有
行證及人。假使至于三十四心。亦非佛果。别教有无
似同前二。但至初地任运入圆。故不同前贬为灰断。
初地尚尔后位准知。言后果者。应云妙觉。初地尚无
何况妙觉。初地似果故用况之。果反成因故果无人。

复次下。约开会简别。言不知者。不知圆融故也。言虽
非即者。非谓所行。开仍非即。判昔所行。今开方顿。依
本习入故云各乘。称本所习故云适愿。开其所习故
云决了。言别理者。通别之别。

故涅槃下。引例助释。大
经不隔。功由法华。故亦得名开渐显顿。若别接之。言
兼二意。一弹斥洮汰。正当别接。位隐在权。说未彰灼。
二者至法华会名会为接。此是摄引。非关交际。是故
二义前异后同。

复次四种下。约不定者。初渐顿四句。义当八教中二。
次两重四法。义当渐中开四。是故更约不定简之。无
密同前。不必并待等者。前三菩萨随处入故。

所以下。譬。譬昔闻了因。今随处得入。此五味譬。泛云
卷三 第 783a 页 X55-0783.png
味变。非谓法华名第五味。此是昔教。今非不定。

众生下。合。言奢促者。理教行證。迭论奢促。约行时近
远判之。如支佛者。例理发也。

理发下。引同。若佛未出。
若闻华严。总名不定。总得名乳。此于华严四法判五
味发。闻教如乳。观行如酪。相似如二苏。增道如醍醐。
相似发證。故云相似證发。问。增道是定。何名不定。答。
增道是定。超故不定。若三教教行證位。发圆不定。博
地名教。凡位名行。圣位名證。言贤圣者。即贤家之圣。
方便是贤。岂更从贤。

复有下。通释不定。名同义异。故非煞人。如本期无漏。
煖是有漏。非其志故。亦得名为不求自发。三惑全在。
故云全不。若修中道去。约修中说。亦非煞人。粗惑前
除。号为无漏。无明未破。故非煞人。

复次四种下。约渐等料简。先立四因。名二为渐。四果
为圆。渐圆名同。故更简之。

从圆圆下。二句互简。故知
三教之果非圆家果。三教之因非圆家因。亦应更云
渐圆非圆圆。渐渐非圆渐。法华疏者。指玄文耳。

然渐
渐下。简开可否。前三教佛不须开故。故云不可更成
佛也。

例下。例馀四章。可否亦尔。然大小半满复须分别。如
云大家之小。或指衍中二教。或指衍中二乘。大大或
指三教果。或指圆因果。小大者。或三藏菩萨。或三藏
佛果。半满意同。若欲开通。准此说之。观心往推等者。
佛依心说。师顺佛心。心与法合。不违法相。
卷三 第 783b 页 X55-0783.png

次引四教。四教俱有圆渐之文。第六捡文未见。恐文
误。三十二经如文。但第九文如牛新生。经文在后。今
移在前。顺次第故。第八文證不定者。恐误。文在二十
七。伹经列五味以五道合之。今以五时合者。只是于
五道身而经五味。亦不相违。

今约下。列上下文。皆应作此料简引證。虽可例今。应
如前文料简大小异偏圆也。

五权实者。本是如来功能。故曰权谋。不同藏通有谋
之权。故引法华證是体内。暂等用者。与今意同。故借
之也。问意者何意用权。答意者以顺机故。五味判者。
不约五味无以显法华部实。

今更下。开前四悉展转说之。似未永癈。但似判耳。故
更料简。开四俱实。

又四种下。以教望理。理实教权。教虽有实。从说并权。
等是等者。难教中权实。俱名强说。可以权实更互不
耶。

以有下。答。约说则权实不滥。望理则理实说权。

又此
下。更判。

何故下。释。教即理故。俱不可说。

此非权等下。
示同。虽复双非。终无异辙。向以下。重示。只是开权。无
得别求。若异下。遮。有别所观。能观应异。能所不可别
之。

对权下。释。无别所以破权说实。故须双明。欲俱癈
教故须双非。对破与痴。教意俱显。故双非理是所开
理。故云无二无别。说异故不合。理同故不散。

双非下。
一止观结。

观故下。异名。

此非下。总结。一切俱理。理无
卷三 第 783c 页 X55-0783.png
定计。犹属等者。恐更计双非。故结云亦是。问。玄中先
开后癈。此何先癈后开。答。彼消莲华。先开为便。此伹
约法。先癈为便。又彼约开。于部教开巳方乃名癈。此
约展转论癈。癈前仍似未开。故更癈后明开。开前未
开之癈。又亦可癈约于待。故且前明。

问为实下。因简接义。总有五问。以一问字冠下五句。
一问为权实。二问非四数。三问伹接通。四问被接位。
五问入何位。

答中二重。先教次谛。先约教中答初问者。凡云被接。
岂尽入證。

四教下。答第二问。若将别接。但用其终。诸
教下。答第三问者。从教乃圆接通别。从理则且从邻
近。若从实论。理只是一。

若齐教下。答第四问。八地方
接。此约下根。九地下。答第五问。从下根来。多至初地。
中上入者。此则不定。又下根人若案位入。但在地前。
若进入者方入初地。言九地伏十地破者。仍本立名
称九十地。入别圆巳但云地位。

若就下。约谛答。阙答四数。非正显理。故且阙之。第一
者。空中合论。空权中实。

破见下。答第四。即八地也。问。
何须至八。答。示真同中。故须真极。證巳方示。见断粗
通。若尔。中上云何。答。且从教观。故异于下。是故诸教
多附于下。闻巳下。答第五问。但云别位不示名者。一
以入者不定。二者别名据在十地。如别语圆位。以初
住当之。

三藏菩萨下。答第三问。伏惑如前说。二乘待
会故不论接。问。玄文法华唯会。今何以接。答。今处处
卷三 第 784a 页 X55-0784.png
论会。论修观边。且借接名。暂用无妨。况接在菩萨。与
会不殊。玄文简之为辨今昔。接义通今。会名隔昔。从
意义论二名互通。于理何爽。况开明之。处处无妨。

问三权下。简理教权实二番。初番可见。次番问兼。初
问通别仍名为权。次问三藏初后不知。即与涅槃.胜
鬘相违。二经皆有文云知。答中先明初意。别虽闻实。
教道仍权。通别者问。教终是权。

若言下。答第二问。先
牒难。

大经下。通于中。先通大经。汝所引经作此难者。
今为通之。初明不知。言自力者。无圣力加。尚不得在
弹斥洮汰。况蒙记耶。

次举譬不知。

罗汉下。合不知。故
引法华證知因他。又云下。结前自不知。兼举大况小。

次经称下。正申经意。经非知大。但齐知巳理。经作此
说者。举昔斥今。不闻小常。小尚不具。况未闻大。能趣
道耶。故准法华。尔前无分。灭后小證尚㑏四依。若决
了时。小名复没。故经称知但在真谛。故须引昔言见
法身非常住也。

又律仪下。次申两文归戒之难见。空
上名道。但无表况。但事律仪。

故华严下。證非常住。若
得常住何不名佛。

若不下。结成。既具禁戒。常名不局。

又举下。例先引经。

欲名下。例。

故三藏下。结答所释。不
违大经。次通胜鬘。汝引胜鬘作此难者。须分二初。初
标远初。故云莫不结缘。王子且指示迹。故云远寻。

若取下。指近初。业若古下。重释远初。闻小亦以大常
为本。若全未闻大小都无。谁论禁戒具不具耶。覆相
论之。云闻小常具小禁戒。开显论之。皆由根本。怖畏
卷三 第 784b 页 X55-0784.png
等者。如舍利弗发大心巳。不能达于乞眼之境。便生
小志。故惧大道难成。不如且取小果。出大论(云云)。法
才王子者。说璎珞时八万人退。谓净眼天子.法才王
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为恶知识退。乃至千劫起大
邪见。及涅槃者二十六经。师子吼白佛。佛性若常何
故有退。佛答意者。岂以退故令道无常。

譬如下。譬意者小乘牙茎枝叶等用。皆由昔发菩提
心地。

小乘下。合。言不成羯磨者。即指未曾发菩提心者。私
谓曾发心者。必指初为地。全未发大者。准佛化意。当
尚摄微善。曾发于小。何所隔耶。故知应是抑挫之言。
又准佛化。无不皆从大乘系种。不轻尚以佛性强毒。
岂容单以小为化初。故初自正。若作等者。四念处初
不违于小。久远之初不乖于大。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