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736a 页
No. 917
止观科节


长文广义悉备辅行。其间数科数节。义意或不同。或
义意是同而寻文难见。或科节文势奢促不定。略出
科文并数节义。自备遗忘。岂曰示人也。释题三。一意。
二义。三文意者。大师自云。说巳心中所證法门。所證
者何。谓诸佛心印。何时證此。谓灵鹫中。凭何典据。别
传云。大师见南岳。南岳笑曰。昔共灵山同听法华。宿
缘所追今复来矣。大师未悟。南岳曰。肉身菩萨经生
忘矣。可入普贤道场。至二七日豁然定慧开发。从定
起白师。师曰。非尔不證。非我不知。尔所證者。法华三
昧。得陀罗尼者。旋陀罗尼。自今巳后。文字法师。闇證
禅师。千群万众。寻尔之辨莫能究也。当为说法人中
最为第一。时年二十三便获心印。机缘未会。未有传
受。但讲大品.智论.法华.仁王.光明.维摩等经。而玄解
未吐。至开皇十四年。年五十七。为报生地恩归荆州。
造玉泉寺。寺成讫。说止观。以申元意义。乃不异众经。
而研心造境。布致十乘。万德三千。并在一念。迥超义
表。卓尔不群。意令今日合座之人便即入如来室。著
如来衣。坐如来座。日用佛心。日行佛事矣。义者五重
玄义。出自天台。释一切经论皆须五义。五义束一部
卷一 第 736b 页 X55-0736.png
尽矣。谓名.体.宗.用.教也。名者。卷首止观明静即释名
也。若别配文。即五略中大意。十广中释名是也。大意
约四。教.简.谛.境。释名约待绝明观智。智必照境。境智
称会。其名生焉。大意云。既知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
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此两文释名竟。二出体。
三德圆融。体也。若约文。五略中归大处。十广中体相
并旨归。此三科并明三身三德体也。指归文虽不说。
义不异前两科意也。三明宗者。寂照交彻宗也。涅槃
云。定慧平等见佛性当。文云。两手递互楷摩。云日相
资。方致牙象。约文。五略中大行。十广中正修。此两门
是一部之宗主。行人之归趣修心处也。四辨用者。破
遍證圆为用也。破遍则惑无不尽。證圆则德无不备。
五略中感大果。十广中横竖破遍。第八果报。此三文
是也。五教相者。一多互陈教相也。五略中裂大网。十
广中摄法.偏圆.方便。四门并教相也。故一微尘中出
大千经卷。八教五味并自一心。教相明矣。且分文属
当即尔。据圆旨。一一文一一义皆具五也。此乃分而
不分不分而分。固在意得耳。摩诃。褒美之词。止观。尅
明心性。章安初题圆顿。后改摩诃。改者意何。圆顿尊
极之称。摩诃包摄周悉。约理宜尊极。约教宜周悉。周
悉具三即。摄渐次不定五时八教尽矣。故改从也。摩
诃三义。往翻大.多.胜也。此三皆绝待。不对小少劣受
名。法非小大一多胜劣。小即大故。一即多故。劣即胜
故。何以故。法性圆妙无隔碍故。是以一尘一毫悉包
卷一 第 736c 页 X55-0736.png
纳法界也。今言大即空。多即假。胜即中。此三皆一色
一香一念中足也。一念寂然圆极法界为止。一念朗
然圆照法界为观。止即般若。观即解脱。止观不二即
法身。在心谓之三观。在境谓之三谛。在体谓之三德。
在用谓之三身。在性谓之三涅槃。在智谓之三菩提。
在凡谓之三道。在圣谓之三宝。虽迷悟得失千途。而
一性未尝变易也。前代未闻止观为三世佛母。未闻
止观为十方菩萨祖师。未闻止观为一切教理行位
之主。未闻止观为一切学人智镜。未闻止观照巳身
心全同佛德。令喜于大师座下亲闻故也。儒说生知
一世义也。释辨三世成性也。万法元本从缘故生。生
性常空。号天真理。理不独立常在万缘。缘理兼怀乃
名大士。妄缘取理乃曰小乘。妄理取缘流转九有。反
本还源须假师传。照本境寂。我无师保。经曰。不得一
法故得授记。授记师也。不得无师也。师不偏属因。有
理观故无。师不偏属果。佛师法常也。若谓无真在因
缘事外。凡夫未了。圣智方證。此别教也。即我观智。照
因缘生灭悉无自性即全无。真圆教也。圆顿现前即
入佛位。万行万德一念中具。十卷止观千度说此。若
不信此。天台教门绝矣。始鹿苑不言寂场者。且从迹
说。祖承为便。若望本说。何妨二十四祖悉游华严海
中。九代祖师融寂觉迹义等。下文破古有此说。既非
正义。祖宗不成。九代之名请从此削。无漏总中三。此
段文古今共难。辅行四纸。释兼破古。九不可讲者。叙
卷一 第 737a 页 X55-0737.png
述甚自烦闹。昨寻本文。文近在前。止火血刀达三善
道。次修禅定。次修无漏。次修慈悲。次修实相。此文是
也。无漏若合但有九。无漏若开两教二乘成四。即十
二。不定四。取体中四。或指世界。下总四或字。是四句
意。谓实相难解。藉渐次不定导进其心。便有九句十
三句阶级。然后方达实相。故有此三种止观也。汎论
渐次.不定.圆.顿有四不同。一约教论。八教中顿渐不
定。此指华严唯顿。五时渐次而生渐也。一一部中或
具不具不定也。二约部论。华严唯顿。四含唯渐。方等
不定。法华唯圆。三约法论。下引净名。大品.法华.涅槃.
无量义等。各有此三是也。四约义。三种止观皆是大
乘。俱缘实相。借渐.不定以助圆修是也。此四义意各
异。可深思之。勿使滥也。此四渐中。法华具三渐。大师
自云。从牛出乳乃至醍醐。此證渐也。此约五时相次
生名渐。非法渐也。如是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此
叙昔有此渐法也。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此是圆
人用渐义助修也。约部。法华唯圆。无复兼但对带。会
诸权小归一乘故。约时法义。何妨三渐。何累于圆。情
无情一。辅行十解。文理周悉。今助一释。内外心境别
俗谛事也。察内心无性。外境无实。真谛理也。理而观
之未尝有二。事而见之未尝不二。二不二于一念中
得。此一念达了之智。非内非外而内而外。十方三世
只一念中。念外无法。斯极理也。若谓念内念外有一
法可得。悉为虚妄。非真慧也。目此真慧以为佛性。佛
卷一 第 737b 页 X55-0737.png
性现时岂存心境乎。略指三门。大意在一顿者。三门
谓序中三种止观。渐次.不定.圆顿也。大意在一顿者。
唯圆也。准辅行。生起问答非大师料简。是章安也。记
云。剪略身仪名一行。非约一理。今寻经意。乃从理得
名。文云。如闻修学。能入一行三昧。面见诸佛。据此乃
约一理受名。此四三昧。坐.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并
从事一行。般舟.法华.方等.随意。并从理可思。例四种
三昧意。止观引文虽异。体乃同今取意。总释只达一
念自心是法界。十方诸佛与一切众生同一无住。本
一法界为身为土。无彼无此。无根无住处。无修不修。
无證不證。无凡无圣。但众生自谓妄想缠缚。为凡为
不修为不證。谓佛为圣为證修證圣。在众生自强立
之。佛位中都无此名也。诸佛所见。一切身是法身。一
切国土是佛国土。一切法是佛法。一切心是一心。极
十方三际推求。无纤毫许若色若心不是佛理。智镜
朗然。周遍法界。尝无一事。澹然身心。无所施为。佛心
既然。我学佛智。如佛用心。即止观也。佛现即我心现
而不现。只是自心镜上影像耳。问。岂都无外佛可见
耶。答。自他不二。但如来有同体大悲。众生有熏习之
力。扣击同体智镜。随其心上感见相好镜中之像。然
不离镜而非即镜。随照好丑。感者千差。相亦万品。或
机深厚。感佛身长千万由旬。寿命无量阿僧祇劫。以
河沙世界微尘佛刹为净妙国土。说无量无边不可
说不可说法门。或人天报殊。示现八相。一斯利益不
卷一 第 737c 页 X55-0737.png
过数百年间。或三途微形含血之类。见闻异身暂能
救苦。如空云水月恍忽不定。斯皆由感者一念之心。
谓佛色身来应。佛实无来去之劳。无有形之患。无可
说之法。但众生善缘心想。谓佛应来为我说法。实是
众生于自心上现此相耳。问。众生善根。击佛大圆智
镜。现此影像。像则属佛。答。明镜属佛。像不属佛。像若
属佛。佛则生灭流动。若属众生。众生业结所缚。何能
具此相好。但众生感应道交方见此耳。问。既是佛智
镜上像。何言众生心上现。答。同体圆镜。不偏属佛。众
生同一体故。伹众生磨莹巳镜。未得全明。故能暂现
此相。表进修之力。问。若尔。众生自感心镜上现像。不
得言佛像现。佛即于众生无力。虚致敬慕有何益也。
答。由敬慕之心感像现也。此真佛力。岂众生能致哉。
问。此亦众生自蒙佛力。非他佛力也。答。佛地无自他。
汝强谓自他。佛者众生心不尽耳。问。若尔。亦共作一
大佛。不能各各自成也。答。不共作一。不各各自成。此
义难了。试举喻首。如国清寺。法界也。住寺僧。古佛也。
远人暂游。暂感佛也。他日爱慕即剃发。配寺国清。即
我寺也。五峰松径。台殿房廊。悉我有也。顿得受用。不
减他物。成我家也。不人人别造一寺也。不共他分一
寺。分即随人将去。常住法界不可分也。此义出涅槃
经中。路有一大树。树阴清凉。来者即纳。无人遮护。无
持去者。既印金口。可以奉持。还转四句不见未贪灭
欲贪欲生。记云剩生字。道邃和尚云不剩。还转者翻
卷一 第 738a 页 X55-0738.png
转。四句不见。未贪欲灭。欲贪生等。前言为当。当是未
审定词。今言不见。是印定说。故两番别。若准此说。但
有两个四句。无馀诸句。准辅行。转至第二不生句。故
剩生字。详文不合。错剩取义。辅行无违。执若未尽。并
须推破故。问。玄文七重二谛。三接止观。何但五重一
接。答。约谛理相生渐深有七义。约人智但五。何者。通
人八地后闻中修观伏惑名菩萨。破无明名佛。佛是
通教果。果头无人。只是别教初地。故名别接通。别圆
两人初闻中道。故不名接。故只一接。问。别地即圆住。
何非圆接通。答。初将教接。藉空假为方便故。證方名
地。地住既一。不复名接。玄文三接复云何。答。别接通
如文。圆接通者。从二谛入不次第三谛也。圆接别者。
从次第入不次第也。伹有三义。无有三人。别人先自
知不次第故。约谛故三。约人故一。若剋实论三教。果
头无人。但修三教因。入一圆果。何接之有。今言接者
盖义门耳。问。接是连义。为接取接入义。答。两界中间
须安一接。即似连义。责实而论。但是接得入别。教中
非连。问。连义何妨。答。文云。但可别接。不可接别。若是
连义。别教接。接别何异。文云。不将此果接十地之因
故。不接别。不接十住。断无明故。不接圆。问。接别义如
何。答。若将通佛接取别家行位入通果中。方名接别。
今既不尔。故不接别。不接圆例别。非色非心为戒体
者。准百法论是无表色。此色法处所摄。有一极迥。二
极略。三遍计。四受所引。五定果。今戒体正是受所引。
卷一 第 738b 页 X55-0738.png
因领受师言引起此色。故名受所引。内外大小乘戒
悉以此为体。其体是思愿种子。如何人欲受戒时。皆
思愿欲得戒。此是现思愿。熏在藏识名种子。至坛场
上三番羯磨竟。师告云。汝巳得戒竟。更不起思愿心。
唯有种子能防七支以为戒体。此种子非色。不对碍
故。非心。不缘虑故。若言色为体。是无表色故。若言心
为体。是思愿种子故。随部异名。体更不易。辅行云。别
教从心生十界。圆教心具十界也。生者。心但有能生
十界。性未即便是十界。如从地生一切草木也。具者。
即一念心全具十界。不待生亦无前后。只一念是十
界。只十界是一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念念之中
体常圆满。尘沙万德不欠少一分。八万惑业不除断
一分。不谓佛果是极圣我未證得。不谓凡是底下秽
浊我应舍离。总揽法界在一念心头。如一圆珠莹彻。
明白圆解。更无别觉观进修。亦不见有凡圣。取舍分
别妄念悉尽也。问。既云念尽。应齐极圣。答。心性本体
齐上圣。大师云。见巳智慧与如来等。但未能常照随
境生心。此心分别校计万端把人。有时犹不定。或发
地狱心饿鬼畜生心。何况三善。何况小乘。无始妄习
何能顿遣。虽有解心未常用解。故是凡也。若能暂照
谛理。即坐佛座。證佛身。用佛法。当此一念圆现时。不
见十方佛异我此身此念也。解而未修是名字即。念
有分数名观行即。念似于境名相似即。境入于念名
分真即。无境无念名究竟即。虽六常一。何凡何圣。虽
卷一 第 738c 页 X55-0738.png
一常六。凡圣天绝。此止观大意。读者宜细意。记云。阐
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者。善恶以无性为性。此
性即佛性。即无性。本即法性故不可断也。即今推自
心性不可得。即无住处。能遍一切处。即善恶性也。性
无善恶能生善恶。善恶可断性不可断。纵堕三途。性
善不灭性恶不增。直至成佛。性善不增性恶不灭。此
性即法身也。犹如明镜本无好丑众像。能现一切好
丑众像。像有增减。明净光体不增减也。镜本无像。故
能现像。性本无善恶。能现善恶也。众生不得性。但得
善恶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坏故。地狱发佛界。性
恶不坏故。佛现六趣生也。开一心为三止观。合三止
观归一心者。一心即三中圆顿也。开出渐次不定。并
一心三也。一心即三中一也。开合对辨。故有四种观
法。成五百一十二安心也。剋实只有三。无第四。一心
即圆顿故也。思议不思议俱十界者。思议十界。唯佛
界极。前九粗浅次第至极。思议也。不思议界。界界具
十。不待至佛方妙极。地狱即齐佛。不可舍。佛即地狱。
不可取。何故尔。此十界全我一念。何以故有取舍者。
念未圆耳。圆心往望。法法皆圆。无一毫尘在我念外
也。此意极大开怀抱。盛取品得。若取舍才生。圆即远
矣。圆顿往望渐次不定。皆一心也。渐次不定往望。唯
圆一心。二非一心也。故有开合。或三或四。或别明一
心三即。思议也。一心即。不思议也。亦不全一。亦不全
(此段续前安心文)。今欲借别显总。举次而论不次。故先三
卷一 第 739a 页 X55-0739.png
义解释者。此上下文意并前次后不次。不次无多。只
一念即破即立。即修即證。无别观智。此理难信解行
用。须假次第。故开门户说。或竖或横。或非横非竖。或
从假入空。从空入假。或两观为方便得入中。或先见
假次思假。如上所列。并借别显总也。若得别意。一一
别中悉圆极也。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者。此
中本末合计。前四句三假合十二句。又从四句出悉
檀十二句。合四十八。悉檀并本十二计六十句。又一
悉檀出性相空合九十六性相空。性相空九十六合
前六十根本句计一百五十六句。一一句各有止观
合一百九十二句。止观一百九十二合前一百五十
六根本。即都合三百四十八句。此是子本合算法也。
后就四人四见。能所自行化他。都合七万三千三百
八十四句。此直论计句不兼本算也。不可说见如初
有见。但一千三百九十二句者。此绝言见。只约单四
见。句后出故。只如此。若约复.具并出。即更两倍。今不
出者。随作者意耳。足前合为一千一百五十二者。三
百八十四句合七百六十八句也。合根本一千一百
六十四句者。根本十二句也。一品如此。下直论不兼
本算也。不动不退方名萨埵。萨埵。唐云勇猛。即是菩
萨别名。下文亦频言萨埵。恐不指萨埵王子一人。器
械钝者。别教道品历别。钝也。应云一人器械利者。圆
道品一念具利也。文无者。略耳。记云。身壮喻三谛。兵
利喻三止。权多喻三观。今意谓三谛是髻珠战具。今
卷一 第 739b 页 X55-0739.png
取五缘中无缘慈。即是行广。求佛智。即智大。行广智
大。为身壮牢彊。精进即是兵利。满弘誓大方便即是
谋多也。修中意者。初心即修。不待二观成者。倚在身
壮兵利权多也。古珠者。了心性本源常具万德。不增
不减。不用锻鍊。体自明利也。智障三义。若从能障得
名。智即分别智。此智即障。若从所障得名。智即中智。
智上有障。如镜有尘耳。若能所对受名。中智为他无
明障。如镜在尘。除尘镜自明净。若断不断者。从能得
名。此智须断。从所及对。此智不断。非硕异者。心性如
水。风鼓浪生。浪生。分别智也。但断其浪。水不可断也。
息风浪止。空日自现。空即止也。日即观也。止观现前。
万德斯备。空日在池。万象到景。准新经论名所知障。
所知是智。为无明所障。所知家障亦能所受名也。大
品有菩萨从初发心即与萨婆若相应者。准辅行。引
经三文释云。经列前深后浅。今列从浅至深。详所引
经。前亦不深。前是跋致位。次是菩提位。菩提岂浅于
跋致。但借彼文权为次第。未必彼经剋定深浅。摄佛
威仪。以十力无畏不共法等为威仪。一念中修者。只
今学人一念圆解心。具佛果中一切万德。万德虽多。
以十二事摄尽。此意不偏行位。但言境智。本体自具。
修与不修未曾增减。本自圆足。非新生也。前三教人
无眼不见。凡夫外道都不知有。我今圆解一念全收。
亦只是一念三千世间耳。十界中有佛界。佛界岂无
德。佛德乃三千中一分也。有云。佛性如木中火。钻研
卷一 第 739c 页 X55-0739.png
乃出。此乃藏教析色得空。全未及通。况乃别圆。仍引
大师文云。秃船鸟空。此斥无圆解人妄执。言即不得
即意。圆方有即。汝未解圆。学言即。即故失也。十力章
云。岂非初心有修有證。三据明矣。岂非正文。宜审此
段。记云。十意融通经论。有人将对十乘。深不便也。但
对五重玄义。今详文体释名及明宗。亦不便。何必作
此相对。但消文意。义理自明。何用对十对五。五悔名
者。从初忏悔受名取语便耳。如云五拘邻。拘邻是五
人首也。若准义。合云拘邻等五人。新翻。梵云忏摩。唐
云悔往。今忏悔。唐梵合举。我以善施众生者。记云。今
说果中故言共与。若因时与将何成道。今谓因果俱
共施众生。此善是不思议回施他。自善益胜。后当重
辨。辅行云。至菩萨境中应辨。夏终不说。下无所论。今
详此指。自是一途。未必全尔。何者。十境明乘。今当第
一。犹有九境。九境十乘。乘有法喻。今才法说。车喻犹
明。况后九境。纵后三境无文。尚有六境并阴境一喻。
总十三度说此无法爱入住之意在。辅行将车对十
乘。云整足者。今谓十乘是行路。车是所乘。乘此车行
十乘路。念念之中等。一大车行乃至十方。云整足。故
境文竟云。若得悟者不俟馀九。止观第三第九并明
八教。大师意。顿等四为化仪为纲。摄一代时教尽。藏
等四为法为网。亦摄一代教尽。若约法。法华唯圆唯
顿。诸教诸理悉无比并。独一无侣故。文云。即中舍三
方便也。若约化仪。当第五时渐说也。大师言。唯华严
卷一 第 740a 页 X55-0740.png
顿。馀悉属渐。辅行云。法华涅槃非渐非顿。色尘空尘
皆具佛功德。有大经卷。经卷以法界为体。法界在众
生心中。法性心性无二无别。心生即法生。心灭即法
灭。心性无生灭而能遍生灭。一念心外更无一毫法
可得。全此心性是法界性。一念若有。法界一时有。一
念若空。法界一时空。见一尘时全见法界。理事万德
无不圆足。或名佛性佛智佛德神通威仪经卷。种种
异名。其体不易。非新非故。无得无失。无时无处。皆于
今日一念上现。了了分明。是名圆顿止观也。一切法
趣欲。是趣不过。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贪欲即是道。恚
痴亦复然。殃掘无减。修吹即即唾。一尘入正受。一切
三昧起。如是等比类。悉此一义具。如义海中说。

于越州开元寺钞写此文。

大中九年二月十日日本国天台问法沙门囗
王记。

义海是法藏和上作。俗姓康。本胡。依俨受华
严。俨依杜顺。禅师姓杜。此文殊化身。具如传
录。

永仁六年三月十八日一校了。

相似沙门 禅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