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389a 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一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释烦恼境者。自此以下现文六境及略三
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恼。乃至四弘
但属阴境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烦恼乃
至发心。亦并须观非不名境。今文谓辩
观阴发得。故须辩异。读者行者无惛本宗。
如前七只分别中。云此之十境是三障摄。
非即现在所起三障。现三障者。如大经第十
云。菩萨摩诃萨求种智者。为除众生三种
障故。烦恼障者。所谓三毒缠盖八慢四邪等。
业障者。谓五无间报障者。谓三恶道诽谤
正法及一阐提。故知举恶能障。故名为障。
今以流类摄彼后两。初总明来意中。先结
前生后。上阴下结前。而观察下生后。次
前诃欲下正明来意。先且与上诸文辩异。
有法譬合。初明与上方便中诃欲弃盖辩
异。次与上阴境辩异。上之欲盖及阴入
中。虽有惑相未过增盛非烦恼境。故诃欲
中且知五尘是生行者贪欲之缘。生欲是
过。因过生罪是故须诃。盖中但是缘落谢
尘妨于入观。应须舍弃。又此二五若诃若
弃。但成方便未正用观。前观阴入观于
报阴。报阴无记于彼阴上求于妙解。故彼
阴境未名烦恼。又前别历一心文中。虽观
贪瞋非今境意。但是现起善恶诸惑。皆阴入
摄。是以因阴所起烦恼。皆名阴境。今境必
卷八 第 389b 页 T46-0389.png
须因观阴发。发重贪等方名今境。从今
观去。正举今境异阴盖等。故云起重贪瞋。
从如铁下举譬也。铁如阴火如观。阴未遇
观宿惑冥伏。故云但黑。因观阴境阴解
未生。习起异前故曰赫然。又报法下次辩
难易。更牒欲盖及以阴入。与今烦恼总辩
难易。故欲盖之体通属阴入。故与阴入通
名寻常。何者下别释也。与前三法对辩难
易。初正明相对中先法次譬。法中出前三
毒与今对辩。前是报法及现烦恼。是故易
息。今发既重是故难制。倒想是痴。贪者可
见。言死马者。十诵初戒天魔欲坏难提。变
为女人诱至马所。便隐形去。是人欲盛乃
至不简。此惑下更辩助缘。所发烦恼已过
于常。复加外缘致令狂逸。譬如下举譬
也。流水如阴法。用观如概木动习如[泳-永+豹]
起。涟漪等者。风行而流水成文。今以木概
彼风行急流蹙水[泳-永+豹]起。又涟漪者重波也。
波上又波故曰重波。[泳-永+豹]者本音豹字。即豹
变也。今是水起借从水作。健人譬意与水大
同。烦恼下合譬也。如触卧师子下更重以譬
释成前譬。若不下结劝令识。非唯下明因
境起过。如第五卷云随之牵人向恶。即
此意也。次正释中初释相者。先释名中有
二解。初合字释者。三毒是能烦。心神是所
烦。次分字解。烦为能烦恼为所恼。当知通
名通于见思。此一往分下明钝中有利。如
虫兽凡夫亦能起我。我即是利虽利属钝。
故云实不推理乃至自大。蠕者小虫有识能
卷八 第 389c 页 T46-0389.png
动者也。举螫等者蟹类也。埤苍云。其一螫遍
大。名为拥剑。亦名执火以螯赤故。亦如
螳螂拒辙等是。鬐者项毛也。说文云。马鬐
鬣也。如狼等瞋必张鬐怒曰。此举虫等劣
类以况于人。此尚计我何况人耶。底下凡
劣下举钝使凡夫而亦有利。五利至何尝
等者。次明利中有钝。如诸外道依于诸
见而起瞋恚。若未发禅来等者。问。如佛弟
子次第修人亦未发禅。何故名为须陀洹
人所断见惑。答。今判利钝约现发见见所
起惑。如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
因现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
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真无漏。若见谛理
此惑自除。故名此惑以之为见。故不同于
禅后所起。若诸外道由未见谛。得禅定已
虽断钝使。仍未曾断一毫见惑。见惑现行。
故不同于未发禅来所有见惑及冥伏者。
是故不以八十八使中见惑为例。故八十
八使义属阴境所摄。对简利钝方受见名。
复异禅后见惑之相。今但对禅后见简。故
云若得禅起见。纵有贪瞋同属于利。如两
学人下举例也。得语如钝得意如利。二俱
得语得意诤强。二俱计我得禅见盛。若发
下简示境体。身中虽具八十八使。然所起
者但属钝使而在今境。若利中下次判根
条。先且徵起也。若利中有钝。断见惑人但
名断利。利中之钝此惑应在。若不尔者。利
中有钝不名为钝。故次引毗昙释云。利
虽有钝此钝属利。从于利使背上而起。底
卷八 第 390a 页 T46-0390.png
下之人虽起于利。此利属钝。从于钝使背
上而起。故云思惟亦如是。若开等者次明
开合。开为八万合但三毒。八万既不出于
三毒。今观三毒即观八万。为是义故须
辩开合。三毒下明为障不同。初明四分
俱能障定。唯有无记不属善恶。即不障
定。是即不障定者仍属阴境。若为障者两
属不同。谓发不发。如前简也。经云下引大
品證无记不障。即师子等定所入散心。此
并依毗昙意也。次依成论人意亦许毗昙
四分俱散。而不云四分俱障。但云散中无
不并有相应痴惑。故云散兼无知。能障定
者则在于痴。若尔下难成论人。四分俱散。
散兼无知。痴能障定。此相应痴。痴必瞋欲。
痴既障定。痴有瞋欲何不障定。而独立云
痴能障定。今释下今家正解。言别意者。如
上释盖随人不同。若贪重者贪即为盖。瞋
痴为障亦复如是。故今为障准彼应知。故
毗昙家所引大品以为證者。是义不然。彼
大品经明超越三昧。从灭定起入散心中。
故言此散而不障定。今所论散障与不障。
应辩凡夫所有三毒。如何引于罗汉胜定
出散等相。但烦恼下明今辩相为所观境。
但云四分相实未周。若论自行足得为
境。故引法华明观境意。意在除弃分别
非急。言二十年者。疏有多解。见思未除大
机未熟。故二十年且令除粪。又破见惑用
一无碍一解脱。破思惟惑用九无碍九解
脱。合为二十。又二道中断结总名二十。又
卷八 第 390b 页 T46-0390.png
上分下分总名二十。又依二使人共断见
思。亦名二十。初解即以离系得数而辩二
十。后解并以二义而为二十。若尔下释疑。
疑云。若意在除弃。五百罗汉岂非除弃。而
婆沙中种种分别耶。为持下释疑。五百本于
一门入道。亦未分别得罗汉已。为持佛
法使久住故。既为众首须通外难。是故
五百广演分别。若不为众首纵成罗汉。非
入假位亦未必须种种分别。复次下。明此
惑相。正为十观所观之境。是故须辩是通
是别思议不思议等。既云各具四分。今境但
是钝中四分。今文语略不暇简之。但且简
通别等耳。若委简者。属阴利钝非今所观。
所发利钝是今所观。所发复二。禅后之利属
下见境。见慢业外是今所观。初辩通别中。
云利钝合各为四分者。为对前开为八万
故。故今云合但有四分。界外既立四分之
名。开合之义义同界内。但是别惑异界内
耳。若作相关等者。次辩思议不思议等。
明向通别随教不同。若作相关即是别义。
不明相即故曰相关。通惑如枝枝谓枝叶。
别惑为本本谓根本。枝本但得相关而已。
即别义也。若作不思议者。应云通惑如华法
性如空。以眼病故于空见华。若能体病
知华即空空华体同。即圆义也。已如第一卷
以三止观结发心中说。故知思议不思议
二皆观界内通惑为境。以所发者必非别
惑故也。下起观中先明思议。故今预辩亦
双明之。意在相即。于通惑上二义俱通。故
卷八 第 390c 页 T46-0390.png
云若作。次释因缘有三。如后说者。谓习等
三。起相下先以四句判其起相。于中先列
四句。次判境相。前文虽复辩其离合通别
等义。而未明内心起之相状。故于此中重
辩起相。故知今起异于欲盖及阴入等。因
缘下正明因缘。集因谓因熏习相续为缘。意
业为因身口恶行为缘。魔行为因十军摄擒
为缘。有此三故今修道品。此三复发又名
为缘。初集有法譬合也。言道品者。秖是正
观阴入境耳。顺流曰沿。不修观故顺生
死流。若修道下即现在观阴复发宿种。逆流
曰溯。有即二十五有。谓四域四恶趣。六欲
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嵬谓崔嵬
高起貌也。嵬字(五回五非五韦三切)惑被观制是故嵬
起。次明业中。那者何也。卓者高也。业相已
起名为成就。品位不成名为不立。譬中云
如河等者。湉水定也。无水者非也。波如连
山者。庄子云。白波如山。文选海赋云。波如
连山。阴境如河湉。修观如风起。惑发如大
波。纵身口如掷帆。失一心如放柁。由此
放掷行船破坏。若心柁决断正身口帆。则正
观船必免业败。过烦恼河至涅槃岸。次明
魔中言十军者。大论释四魔中问曰。何处
释烦恼为魔。答。如杂宝藏经中佛说偈语
魔言。

「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第五睡眠军
 怖畏为第六
 疑为第七军
 含毒为第八
卷八 第 391a 页 T46-0391.png
 第九利养军
 著虚诳名闻
 第十军自高
 轻慢出家人
 诸天世间人
 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力
 摧伏汝军众
 汝虽不欲放
 利汝不到处」


今烦恼起由魔为缘。以此十军遮逻行人。
不令出界故即属下魔境所摄。是故所起
虽是烦恼非烦恼摄。但名十军。并由魔立
故曰魔军。喻海等者。纵无前二魔能击动。
流如习种风如业力吸如魔扇。吸者内息
也。水随息入故曰吸水。大论第七云。五百
贾客入海采宝。值须摩竭鱼王开口。船去
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答言。见三
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
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
奔是入鱼口。我曹了矣。时船中人各称所
事都无所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
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
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
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
人命存。魔扇如摩竭吸水。重惑如水流奔
趣。身口散善所不能制。如不可以力拒。
唯寂照止观能达。如专称佛名。次总以火
譬者如文。魔业下简示境处。虽通列三今
唯观集。次明治法。初明大小两乘治法不
同。次约四悉以判大小。初文先小次大。初
明小中先略标列。次示阙文处所。将五门
禅对治四分。唯阙治障道一故指在下
文。即业境中六蔽及障不障等是也。对治等
卷八 第 391b 页 T46-0391.png
五具如助道记中。此但更加不转一种。彼
治六蔽此对四分。句数多少准说可知。今
对治中云十二者。此下文中十法成观第七
对治文中具释也。不净实观如上第七助治
摄法中说。亦如华首选择长者。假想如下禅
境中说。但彼发今修以此为异。馀慈心等具
如禅境。初病不转而治转者。如不净境转
为亲想。即指亲想以之为净。不应于亲
起欲想。故。即此不净而生亲想。名为慈观。
慈若转为不净观者。即见父母膀胀烂坏亲
不应瞋。况令烂坏。痴中修因缘为治。痴
若不破却用邪慧思边无边。此独头痴心
多沈没。故用思惟以为对治。此边无边是
六十二中未来四句。本是邪慧今翻成治。若
用数息不能治散。应思出世无漏法相。
缘于杂境散乱便息。四药互转为十二句。
俱转为转亦名为对。准前可知。次明大乘
非对等者。唯第一义如阿伽陀药。此且一
往夺小以明治相。未论具用诸教互治。及
以对治治摄法等。在下修观第七门中。今此
且用第一义治。名为阿伽陀治。此大乘治
具如上文随自意中观贪欲等。故下诫言。善
取其意。若失意者。具如随自意中师资之
失。次云小乘中多用下。以四悉判治。大论
云。馀经多用三悉檀。即指三藏经名之为
馀若通论者。大小俱四。今舍通从别故且
依论。前阴入中意亦如是。虽复通具但在
通圆。藏别必无用第一义而为治也。空无
生中等者。正宗无生第一义相。如梦中救
卷八 第 391c 页 T46-0391.png
火能所俱无。次修止观者。从此已下讫菩
萨境。观法同前。但对境有殊随病别说。今
先正明十观。次会异名。先十法者。先思议
境中。畜以无惭为本。故使亡于礼度。礼度
在人。故失礼度名失人种。亦悭他家者。
非但己境不欲人侵。亦不欲人侵他欲境。
鬼以悭贪为本。复以谄故悭他。鸩陷者。陷
他如鸩故也。郭注山海经及广雅云。其鸟
身有毒。大如鹗紫绿色。颈长嘴赤。长七八
寸而食蛇。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尾历
食食则杀人。故以言之。婚者昏也。昏时行
礼故曰婚也。尔雅云。婿名为姻妇名为婚。
娉者娶也。周礼曰。众来曰頫寡来曰娉。頫
(土调切)娉者。谓执玉帛而趣问也。撙节
者。有礼仪也。礼云。君子恭敬撙节。鄙人
欲粗者。如难陀等。又观欲心诃弃等者。弃
如弃盖中。呵如呵欲中。以呵弃故发得
初禅。虽胜难陀尚未出色。又若观欲是
蔽而行于舍。乃至痴者。略举六中初后二
蔽。次不思议中。先正释。次销诸经意以释
成妙境。初正释中先引经立境。次释。释中
初略明进不。次引净名不断等释不随等。
次引不住等释不断等。初文正以净名转
释无行者。不断痴故起于三明。痴即无明
无明即明。不同二乘断于无明起小三明。
不断爱故起八解脱。爱是系缚系缚即脱。
不同二乘断贪爱已起小八脱。于明于脱
诸法具足。是故不同凡夫二乘。及教道中诸
教菩萨。次引不住等释不断等者。先列句。
卷八 第 392a 页 T46-0392.png
次所以者何下释。初释经意开为四句。次
从今言下。开为八句。初四句者。初释经
斥过。彼经本立不思议意。正为菩萨兼斥
偏邪。今欲明不思议境。亦先斥偏邪。次立
妙境。故判凡小住于第一第二句失。次从
不断烦恼下斥于邪伪。即是住于第三第四
句失。初凡夫下斥凡夫中云很戾等者。很
者诤讼也。亦戾也。戾者曲也。如犬出户而
身曲。此悷字悲吟也。非今意。驯者。字林云。
性行调驯。驯字(馀轮切)亦旬音。二乘下次斥小。
阿罗汉者下重辩小失。三界惑尽无惑可
调。此释不调意也。不同大乘不生不生名
为不调。以用拙智分断通惑。通惑尽处分
明不调。此之不调正名为调。从焦种去更
斥小失。故净名云。如焦谷芽。亦如迦叶见
诸菩萨不思议事。乃自鄙云。我等于此已如
败种。菩萨下举胜况劣以辩于得。初双立。
次双释。释中先释有勇中。云如华在泥等
者。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
生此华。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萨大悲之
华。生死泥中乃有菩萨利他胜用。虽在生
死而生死不染。医譬大同。又华譬菩萨身
轮。医譬菩萨意轮。亦可俱譬菩萨三轮。故
大论云。佛如大医王。经教如药方。僧如看
病人。故知至佛方名大医。又云。菩萨化生
虽见众生种种烦恼不肯受化。反瞋菩萨。
菩萨尔时犹如大医治人鬼病。病者反骂医
于尔时不责病者同其瞋恚。即知其人为
鬼所使。菩萨亦尔。知诸众生为烦恼鬼之
卷八 第 392b 页 T46-0392.png
所驱使。次释不味中。云如鸟飞空等者。菩
萨摩诃萨断惑入空而不住空。必应出假
利益众生。初淤泥喻喻苦不能污。次疗病
喻喻集不能染。后鸟飞喻喻不著灭道。文
中虽对出假菩萨。正意为成不思议境。即
成出假不思议用。故以菩萨异于二边。正
显真常中道妙境。前引净名。初文既云不
断痴爱起于明脱。当知此文须约无作
以明菩萨真应自在。不断烦恼下斥邪伪
也。初正斥不住第三第四句失。于中初正
辩第三第四句失。次重辩第四句失。初
辩第三第四句者。先标出所迷句相。次以
结前兼生后失。次今末代痴人下斥失。言
刻核太过者。大经第十云。善男子。譬如有
人食庵罗果吐核置地。而复念言。是核甘
味。即便还取破而尝之。其味甚苦。心生悔
恨恐失果种。即便收拾种之于地。勤加修
治以酥油乳酪。随时溉灌宁可生不。不
也世尊。假使天降无上甘露犹亦不生。不
生者名一阐提。尝者试味也。末代痴人亦
复如是。闻不断等以为双非。谓此双非不
碍双住。以为无碍。便背二边行于无碍。
背调伏法如失甘味。背不调伏如失果
种。菩萨不尔。得明脱故。故曰双非。双照
二边化益无穷。故曰双住。故知痴人但背
如来伏惑方便。名不住调。纵于生死不住
观察。名不住不调。故知此人二种俱失。失
第四句谓不碍于调不调也。闻于双非谓
不碍双住。广行非法而为双住。故知即是
卷八 第 392c 页 T46-0392.png
失第三句。此是下以譬结失。斥前无碍恶
空。啖盐太过者。盐者。此土齐灵公臣煮海
为盐。彼方久有。言不识者应是有盐之始。
或是假设为譬。故大论十八云。如田舍人初
不识盐。见人种种菜肉之中而皆著盐。问
他人言。何故尔耶。答曰。此盐能令诸味皆
美。是人便念。盐既能令诸味皆美自味必
多。便空器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怪他言。
汝何故言盐能作美。他言。痴人。此当筹量
多少。和之令美。云何全食。无智之人闻空
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
见断诸善根。若解空三昧则知诸义不相
违背。能知是事即般若力。若得般若入一
切法皆不邪见。又论九十九云。譬如有人
食酱太过。譬不行五度但行般若。有欲
著故但生邪见。不能增进一切善法。应
以五度和合功德。具足义味方名无碍。今
文失于双非等意。义亦同之。当知失意之
人行于无碍。非但失于诸法中味。亦乃伤
于常住之口。如贪盐酱失味殒身。经云下
引證也。初引无行證乖法之失。次引大经
以非修往验。此人下总斥。复有行人下重
辩第四句人。同第二句失。不住调与不
调望求中道。虽求中道此但成住于第二
句故。是故名失。次北方下结北方双具三
四句失。文中虽结成住第一第二句失。此
失本从第三第四句生。又初学中观下结失
之相。初结双住即成失者。一切经论不云
初心断于贪欲。又云修中非圆非渐。是故
卷八 第 393a 页 T46-0393.png
相违。况复尔后恣行无碍。周家下引事为
验。如前随自意中引宇文邕等。皆第四句
失。亦是住不调及住调者。是住双住及双住
失。初学中观断于贪欲似住于调。住调
无益放心入恶。名住不调。是人执中以
为不住调与不调。后复纵心成住不调。
并前乃成住于调不调失。何关不住等者。
正斥双非之失。是名大碍等者。斥前住第
三第四句无碍之失。此并失于净名无行经
意。如是下总结前文四句。复成住第二句
失故云不调。是故皆失不思议意。从今言
下广开八句摄一切法成不思议。先列两
四句。何以故下释也。先释不住四句。初之二
句可解。次第三句云即中故不住两亦者。
两亦即是中道双照。双非即是中道双遮。以
双照故不住双非。以双非故不住双照。
总而言之。秖是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次虽
不住下明住四句与不住四句相入相即。住
不住中各但举初二两句。等取馀二。准文
具义。亦应更释住四句已方与不住四句。
相入相即。为避烦文故便明相即。准不住
义释住四句者。即空故住调伏。即假故住
不调伏。双非故住第三句。双照故住第四
句。问。住与不住俱有第三第四两句并是
遮照。二文何别。答。不住是不住遮照。住中
是住于遮照。虽有住与不住并是中道体
用。住是中道之用。不住是中道之体。若准此
意亦应更问。住与不住俱有第一第二与
第三第四何别。应云初二单明住与不住。
卷八 第 393b 页 T46-0393.png
三四双明住与不住。此仍别对故作此说。
若通论者。八句并是中道体用。以边即中
故。故有两重三四二句。中即边故。故有两
重初二二句。既观贪欲即是八句。当知贪
欲即是法界。何以故下释法界也。次用此下
结贪欲。遍一切法随其所属。或复于此相
即句中作随宜说。是则随顺方便教意及
迷法者。并为八句摄尽故也。依此而说乃
得名为自在说之。故知依于观境之妙。方
可穷劫说不出此。如是体达等者。寄能乘
人释住不住得失之相。于中先得次失。初
明得中先明近益以释于得。于中又先明
住不住得益。次云何下释也。文中引和须蜜
者具如第二卷。此住四句俱云益者。以一
一句皆具诸句。虽复或云住调乃至俱观
等。以一一句中皆不思议。是故俱益。亦应
更云不住调等无不得益。文无者略。如喜
根下次明远益。大论第七释巧拙二度中
云。草筏为拙。方舟为巧。拙谓声闻。巧谓菩
萨。如文殊白佛。昔过无量劫佛号师子音
王。及诸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
化人。宝树常出不生不灭之音。闻者得道。
诸菩萨众皆得无生法忍陀罗尼三昧。新入
道者不可称计。佛涅槃后树无音声。时有
二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喜根容仪质
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法恶法。喜根弟
子聪明乐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持戒行
头陀等。但说诸法实相。语弟子言。淫欲痴
相即是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于众人
卷八 第 393c 页 T46-0393.png
中。无瞋无悔得无生忍。于意法中不动如
山。胜意持戒头陀四禅。弟子钝根多求分
别。胜意异时至喜根弟子家。赞说持戒头陀
闲静毁訾喜根。此人教他入于邪见。说
淫怒痴无所挂碍。是杂行人非纯清净。而
是弟子已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
法名何等相。答。烦恼相。又问。内耶外耶。答。
是烦恼不内不外。若在内者不应待缘。若
在外者于我无事。居士言。若如此者烦恼
非内非外。非在十方求不可得。即不生
灭。云何能作烦恼事耶。胜意闻已其心不
悦。不能加报。从座起去言。喜根诳惑诸
人令著邪见。胜意未得音声陀罗尼。闻佛
说便喜。闻外说便瞋。闻三善则喜。闻三
恶则瞋。从居士家诣林树间。至精舍中
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诳惑诸人入邪见中。
其言淫欲是无碍法。是时喜根作是念言。
是人大瞋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
说其深法作后世因。即集众僧一时说
偈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等。七十馀行
偈。三万天子得无生忍。八千声闻皆得解
脱。胜意即时见身陷入地狱受千万亿岁
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
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
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于
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喜根菩萨今于东方。过十万亿佛刹作佛。
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月。尔时胜意即我身
是。文殊白佛。人有求三乘道者。不应著
卷八 第 394a 页 T46-0394.png
相而怀瞋恚。佛问文殊。汝闻诸偈得何等
利。答。我闻诸偈得离众恶。世世利根得诸
法根本。巧说诸法。于菩萨法得最第一。巧
观下结得益相。近谓居士闻喜根说得无
生忍。远谓胜意久方得益。得益不出八句
之相。若不下反以失结得。自行必依于妙
境。教他必位在法身。方可称于八句体用。
若一念等者正明八句成不思议境。先法。次
喻。喻中云暗中树影等者。初譬理性暗中
有明。次譬智障明中有暗。三譬神珠中道
智光。此三意明明暗不二。以成不可思议
境也。初文意者。大经第三释三宝常住中
云。譬如因树则有影生。若有三宝即有归
依。迦叶难言。暗中有树而无有影。佛言。暗
中之树非无有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如
来智眼乃能见耳。初佛立喻云。若有树必
有于影。若有三宝必有归依。迦叶难者暗
树无影。应有三宝而无归依。佛转答云。暗
树有影当知三宝悉有归依。今云凡有树
处必障光明。若障光明必有影生。暗亦有
明是故生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如无明
中有法性明。但非四眼之所能见。故烦恼
体本不思议。但非偏小之所能了。今示烦
恼即是法性。故知暗体与明不二。是故名为
不思议境。智障下明明中有暗。二智之体智
虽曰明。体是无明。故知明体与暗不二。是
故名为不思议境。亦如下次为智障作初
灯譬。灯如智障暗如无明。如是下观明暗
性。先喻。次合。喻中先立。何以故下释。释中
卷八 第 394b 页 T46-0394.png
意者。暗体即明。明体即暗。秖指智障即是
无明。义云暗来。暗实不来。秖指二智即
是无明。故云灯灭。亦指二智能破二惑。义
云暗去暗实不去。从求暗无暗去。正譬用
智而起于照。照于明暗。从虽无去合。合
中先正合也。体虽不二破盖宛然。破谓破
暗盖谓盖明。不受等者。重显妙境行相故
也。初不受等先列四句。次新起下释也。中智
为新无明为旧。理性为内诸法为外。若以
十二因缘根尘为新旧等。自是三藏通教等
意。从若世智灯去。复以神珠喻显中智。
中智常明不同二智兼明兼暗。始从树影
终至神珠。由识智障及灯喻等。故识中体
智光不二。即指烦恼以为妙境。故总结云。
观烦恼暗即大智明。显佛极果无明永尽。
方名不来。准上等者。阴境不异无明故也。
如是观时下二明发心。还约烦恼以为明
暗。约此明暗而起弘誓。约明起慈约暗起
悲。即是约于无作四谛具发四弘。故云俱
起。具如阴境。为满下次明安心。先寄次第
三种止观。次善巧下示于总别安心之相。如
前五百一十二番。以明一心智眼成就。若
眼智未开下。次明破遍。准依前文唯阙授
药及三假中无明法性。但是文略。于即空中
下次明通塞也。言翻构者于通起塞。故
曰翻构。此则正当别相通塞。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一
卷八 第 394c 页 T46-0394.png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又观下次明道品。文相既略。便结枯荣及
以三脱。若遮障下次明对治来意。但列事
治不暇明于合行之相。外贪欲等一十二
治。前文所指即此文是。四分各三故成十
二。次释文中。观于他身成九想故。故治
外贪。背舍先观自身骨锁。故能治内。胜处
因于自身骨人。观成渐见十方依正。是故
能治自他贪欲。违法瞋者瞋他顺理。故观
众生作己亲想。顺法瞋者瞋他违理。事虽
顺理瞋违观心。故观诸法及众生空。乃至
涅槃亦不可得。戏论瞋者。横于诸法而计
性实。或执权破实。或执实破权。如净名
云。若言我当见苦断集。是则戏论非求法
也。二乘执权尚成戏论。况今凡下诤计是
非。当观法性无权无实绝诸名字。二世三
世具如第七。言一念者。非谓极促一刹那
时。谓善恶业成名为一念。异于三世二世
连缚等相。故名一念。皆是无常故无性实。
具如法界次第中释。名义俱舍婆沙委论。具
有四种十二因缘。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
分位。四者远续。后三秖是三世因缘。以约
能顺生后等受。故开三耳。论中仍阙二世
因缘。大论问。佛说因缘甚为难解。云何令
于痴人观耶。答。非如牛等令观因缘。求
实道者生于邪见名为痴人。于未开顷下
卷八 第 395a 页 T46-0395.png
次明次位中。云鼠唧等者。不达谛理谬
说即名。何异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
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岂
得滥同重空三昧。故下合云所以成怪。叨
者贪也。若内外下安忍。得是下离爱。以大
车譬如文。下去诸十法后皆譬大车。岂可
不信是法华妙乘。次是名下结也。一切诸
法不出十乘。故以十乘结摄总示。亦名等
者会前烦恼十乘观法异名令同。前观烦
恼即是法界。亦名行于非道乃至不断而
入涅槃等。即是会前十观异名。广说下广
说异名。总有三番三十六句。初三十六既
言涅槃。涅槃即是解脱德也。此开净名不
断烦恼而入涅槃一句。为三十六。此会异
文准大论意。大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
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虽复不异
不异而异。此中且属解脱德故。今初标但
言三十六者。且从一种根本而说。准初列
文。即是出入各作根本。故初根本但作入
名。至出涅槃十六句初。即自列出根本四
句。故下结云。若各立两根本四句成四十
句。问。何故立两根本四句。答。所生各别。又
可但是开合异耳。开者即是出入各四。合者
共为一个根本。即以出入相参为四。如云
断入不断入断出不断出。若开此为两根本
四句相者。于两入句更加第三第四句也。
于两出句亦加第三第四句也。故有三十
六四十不同。然根本四不须预释。至下释
文两根本句各在入出两十六句中。故知实
卷八 第 395b 页 T46-0395.png
句但三十二。问根本并在十六句中。何句是
耶。答。同者即是。文列并在四句之初。今亦
略释。次别释中细寻诸句。文甚分明无劳
委释。今约其文相稍隐略者出其相状。初
四句中并以凡夫具缚名为不断。第二四句
去并约体照。名为不断。第二四句中。亦断
亦不断者。义须两兼。一者析法名断体名
不断。二者既是学人已断名断。馀名不断。
所言入者。惑即未尽分得有馀。亦名为入。
亦可应云析体无学。恐文误耳。非断非不
断者。理体双非其性冥真。得名为入。第三
四句中。第一句者。不得准前作两兼释。即
应先将亦断亦不断为析体竟。次将已断
之惑名为亦入。馀残未尽名亦不入。馀之
三句例此可知。第四四句中。第四句者。义
亦兼两。例前第二四句中两兼义释。此十
六句凡云入者。意并在于从假入空为对
令成十六句故。以凡夫外道为第一四句。
故初四句并是空观所观所破。后十六句皆
云出者。并是从空入假名出。亦是为成十
六句故。对入空说。此之空假正在藏通。义
兼别圆。如后问答料简中具出其意。又前
十六句初四根本句。虽并以义而属对竟。
至下释中复属对者。为示同相故重对耳。
出中例入亦应例前。为知同故。故但直列
根本四句。而不释相。次明出者。第一四句
中。第三句者。此是中根出假菩萨。分断烦
恼名亦不出。复能出假名为亦出。若下根
者断见思尽方能出假。则不应云亦出不
卷八 第 395c 页 T46-0395.png
出。第二四句中初句者。初鹿苑中已入无学。
不入涅槃而常辅佛。以至方等及般若中。
亦得义云二乘出假。第三四句中。初句者。
此是体门兼用析者。析为亦断。体为不断。
初入空时名亦不出。后必出假名为亦出。
非谓正用三藏析法。故皆云兼。二乘亦尔
用体兼析。第三句中有析有体。故云亦断
不断。并是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四句中。凡
言理者。即是双非。初句应云析体真理。云
体法者但是语略。下之三句皆应云理。谓
体法出假菩萨理。以出假故名之为出。出
假之时已有真理。纵是上根亦先缘理。第三
第四句准第二句说。次问答料简中。云体
法意通通三教故对析成四。又云更约别
圆四门分别者。四门如文。故前文中义在
藏通。所以更对后之两教。若还准前作于
析体入空出假冥真等名。销别圆意义亦可
矣。但是界外空假之别。及冥中道不思议理。
以此为异。文以别圆四门。一一门中四门
四悉。随其相貌不无阶差。初明入中根本
四句者。既以别圆共为四门。故四门中言
不断者。界外圆体体惑性空。义当空门。空
无所断亦复无入。言断入者。界外析法次
第断惑。既有所断义当有门。有所断故则
名有入。第三门者兼用析体。第四门者谓
析体理。次于一一下明于四门开成十六。
复以一一门中各具断等四义。复以四义
随顺四悉。以十六悉成十六句。如空门中
虽体达惑。名为不断。世界既无生善灭恶
卷八 第 396a 页 T46-0396.png
及以见理。故名不入。下之三悉不断如上。
若为人中善既已生。义之如入。若对治中约
治病边。名之为入。不对病故名为不入。
第一义中理性不当入与不入。馀之三门其
门虽异。对四悉边其义不殊。次又更下。置
前四悉于一一门复开四门。以十六门为
十六句。即以空等对不入等。具足如前根
本中说。其根本句虽名空等。以空等中又
有空等四义不同。故以所开空等四义。亦
可对于不断等四。故析体二教并皆具于入
不入等四义不同。入谓诣理必然。不入谓
理无所入。第三句以理双照二义。第四句
还以理为双非。然以即与不即以分析
体。并以三德为涅槃也。所言出者起用
故也。所言入者冥理故也。断及不断四义
同前。一门既然三门亦尔。出中虽即但对
四门。准例亦应更对四悉。但是文略。次此
则下复以别圆该通通藏。以由出入体析
名同故也。应细思之不能具记。次明三十
六句般若等者。虽因涅槃准论问起。答者。
此中亦是即同而异属般若德也。言生等
者。此准大品照明品中。舍利弗问佛。云何
应般若波罗蜜。佛言。色不生般若生。乃至
一切种智不生般若生。虽历诸法但成一
句。今准此句开为三十六句也。经从色心
以至种智为摄经意。不可委历但云诸
法。诸法既远般若通深。故约三智以释般
若。亦约三谛以释诸法。若作与前名异义
同。诸法秖是烦恼。般若秖是涅槃。涅槃从断
卷八 第 396b 页 T46-0396.png
般若从智。智断虽殊共破诸法。故得称为
名异义同。且从智断不同义边。复名为别。
又此般若诸法一十六句。各摄前来两处三
十六句。此乃句句从圆说也。若从次第即
如前明烦恼涅槃出入。先约藏通入空出
假。义兼圆别摄在衍门。依此则应诸法诸
智生不生等。俱通四教。是故前文三十六句。
次因料简方复别出别圆之相。今般若中即
对三智三境。则一切智中已含析体。馀之二
智。即是假中。三智宛然不须重问。是故则
无料简之文。又前名烦恼及以涅槃。而论
出入。宜且先约前两教以明。今云般若。般
若本通。是故即约三智俱释。又前烦恼一向
约于显露定教。是故但论断与不断入空
出假。今般若中乃以显露不定对说。故有
境智对发不同。根本开合准前可知。于中
先明互发一十六句。次明互照一十六句。所
言发者。发有二义。一约不思议中不别而
别以论相发。发智既尔照境亦然。又若境
互发智可论宿习。若智互照境则有二义。
若转智互照不论发习。若逐境互照亦是
发习。又若空假二智互照两境。则通通别。
义亦通于三藏菩萨。中智照二惟在别圆。
义亦通于圆别接通。若立中名无中体者。
亦通通教八地及三藏佛。唯不通于空假照
中。照中但在别圆及接四处故也。又若从
别说。二乘犹可互照真俗。三藏菩萨至菩
提树方乃照真。是故应以诸教诸位。谛智
高下。观实有无。若次不次。断位伏位。上中
卷八 第 396c 页 T46-0396.png
下根。若单若复。以立境智。自在说之。义有
通别故须遍说。若得此意例释诸句诸义
可从。总此诸文互发互照。大括文旨及以开
权。秖是妙智及以妙境相照相发。成于圆教
十法成乘。是故得是十法异名。般若既然。涅
槃及身亦复如是。不复委明甚有深致。次
明三十六身者。准前引论为问答中。如
法观佛。佛即法身。法身义当涅槃般若。所
应所照义当烦恼诸法。故得名为是三一
相。若不别而别。此中正当法身德也。身身
相望成三十六。若名异义同不劳分别。具
如第二卷末以三般若而对三身。境智既
其互发互照。故使身亦互起互入。照境如
入发智如起。今若更约别义分别直于佛
身作三十六。从应更开出于化身。以对法
报故得为四。言出入者。化兴为出化息为
入。问。但闻三身从法身起。不闻馀三从
化身起。及以法报从应身起。答。从胜起劣
即是施权。从劣起胜即是开权。跨节明义
不可思议。无非法界。故得相起相入无妨。
其相云何。如化应自说吾今此身是法身。
况不是报能起既然。相入例此。理无起入
约化缘明。岂可从缘而亡于理。又应以
玄文三十六句感应对之。化应报三名之为
显。法即是冥。又报身者。亦得是冥亦得是
显。报身分于自他受用不同故尔。是故今文
与论冥合。论云是三一相是故义同。虽一
而三故复别说。

○次释病患境者。先总明来
意中。初文略明权实二病。初明实病中。
卷八 第 397a 页 T46-0397.png
云四蛇者以譬四大。于中复以鸱枭性升
以譬火风。蟒鼠居穴以譬地水。此并金光
明文。枭者食父母不孝鸟也。蟒者大蛇也。
毒器重担苦薮。此三并譬阴苦。薮者大泽也。
此中无人唯聚水草。故可以譬苦无主宰
众法聚集。若一大违反能造诸恶。故大经二
十一云。四蛇害人不堕诸恶。四大害人定
堕三恶。四大相违故造诸恶。名为害人。毒
器重担思之可知。四国为邻等者。邻者近接
也。四大和合即邻近义。此亦金光明文也。虚
者弱也。乘者接也便也。休者美也。否者衰也。
故空品云。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共
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共一箧。四大蚖蛇其性
各异。二上二下诸方亦然。心识二性躁动不
安。诸佛问讯等者。问者命也。此以上问下。
故郑玄云。小聘曰问。又以下启上为问。今
文意者同辈相问。汉书云。令问休预。讯者
亦问也。亦广辞也。广以己意宣其问辞。如
法华中分身佛集。皆遣侍者问讯释迦少病
少恼等。大论广解佛问讯辞云。佛示同人
故但云少。病有二义下次分权实。若偃卧下
初明权疾。即如净名托疾方丈。国王长者
大臣人民皆往问疾。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即凡俗众也。言斥小者如弟子品。言呵大
者如菩萨品。又因文殊传如来旨问果疾
竟。即自问云。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
如。当云何灭。问因疾也。净名因为广说因
疾。因兹以明三观调伏四教慰喻。广说因
疾及以果疾。他云净名弹呵声闻。是故经初
卷八 第 397b 页 T46-0397.png
不欢声闻。若尔。下文亦呵菩萨。何以经初
亦叹菩萨。有叹无叹自是经家或存或略。
此乃不关呵与不呵。又古人云。净名经意
折挫声闻褒扬菩萨。失意同前。今家但云
折小弹偏叹大褒圆。同用八字得失天隔。
故今略云斥小呵大。三观折伏等。已如前
说。寄灭谭常者。大经文中寄应迹灭度谭
法身圆常。故于序中因纯陀请住与文殊
往复。已开常宗。至第五卷云。我为声闻
诸弟子等。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
变易。若有说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
堕落。文中处处研覈问答。显于佛性常恒不
变。若不因于唱灭请住。无由谭于斯身
不灭。因病说力者。现病品中迦叶问佛。如来
往昔已于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行常行
爱语。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施诸病者种种
医药。何缘于今自言有病。世尊。世人有病。
或坐或卧不安其处。或索饮食教诫家属
修治产业。何故如来默然而卧。不教弟子
声闻人等。何缘不说尸罗诸禅及解脱等。何
缘不说大乘经典。何故不以无量方便。教
大迦叶人中象王。令其不退菩提之心。又
不治于诸恶比丘。云何默然右胁而卧。如
经广说(云云)。又云。如来四大无不和适身力
具足。迦叶又以三牛十四象。力士钵健提。八
臂那罗延。后后十十增较十住一节。是故菩
萨力为最大。况如来成道初坐道场逮得
十力。今者不应如彼婴儿。如来因即放大
光明种种神变已。语迦叶言。我于往昔无
卷八 第 397c 页 T46-0397.png
量无边亿那由他百千万劫。已除病根永离
倚卧。是诸众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语。便谓
如来实有病恼。如是说者并因现病迦叶
请问。又因疾者三惑也。果疾者二死也。实疾
者。众生实惑及断未尽者。权疾者诸大菩萨
随断何惑。则能示现权同实疾。如是权实
并非今所观。从今所观下判也。今所观境
是凡夫四大实疾。仍因观阴及烦恼等。四大
增损。即前所引金光明经所明病相。为今
境也。上智利根等者。正明来意。先法次喻。
初法中云上智等者。上智之人解前阴入境
中安忍不随彊软。已入十信不须至此。
故前文云。若安忍者不须馀九。谓安于内
外烦恼病患。是则病患前已安竟。如躄树等
者。躄者倒也。斲者如第三卷释。钝根病重
故须重重辩于观行。如大树巨石非一下
一斧可穿可断。故重于此更辩十乘。如
亿下万斧。夫长病等者。通举经中病能为
障。今此文意未必须长。但能障禅即须观
察。故阿含中四法能退阿罗汉果。谓长病远
行谏诤营事。今非全尔。下结云四悉者。
初文即世界。从经云下證为人。既明三学
即生善意。戒定如文。从起邪倒下即是失
慧。以失显得得即生善。戒定亦然。从复次
下即对治意。从又下即第一义意。次正释中
文自为五。初病相中先略明辩脉所以中
云。诊者候脉也。云今不须精判等者。不须
如向上中下医委论脉法。今略明之。脉者
血气所行道也。夫脉法者本在医道。非可
卷八 第 398a 页 T46-0398.png
具知。今须略知五藏之相而用治法。四时
脉相者。春弦夏洪秋浮冬沈。土王四季。用
对五行五藏相生相剋。以辩脉相。略明候
法者。从鱼至贯名为尺泽。即大拇指后大
横文前名之为鱼。大横文后名之为贯。贯
后三寸名为寸口。尺后寸前名为关阳。肝心
出左脾肺出右。左肾为命门。右肾为命根。
肺脉来时如顺榆叶曰平。如风吹毛曰
病。如连珠者曰死。心脉来时如管曰平。
如连珠曰病。前曲后直如带钩曰死。肝脉
来时薄弱曰平。如张弓弦曰病。如鸡蹈
地曰死。脾脉来时阿阿如綖曰平。如鸡
举足曰病。如鸟啄水漏曰死。肾脉来时微
细而长曰平。如弹石曰病。如解索曰死。
诸脉暂大复小为阴。暂小复大曰阳。然诸
候体文中易了。而指下难明。今且略知未
烦委悉。今文明五藏相者。非是相生亦非
相剋。但当藏太增而成于病。如木性多直今
太洪直。次大性升今多轻浮。金性坚利今太
尖锐。水性流注今则滴沥。土性坚涩今太沈
重。或性过分致病或衰弱故而致患也。若相
剋者准五行可知。从面无光泽下。五藏
体减故致成病。木主肝。若枝叶枯燥是木
之病。故无光泽等如木无润。火主心也。
火若失色不赤是火之病。故面青皅而成病
也。金主肺肺色白而今色黑。是肺病也。水
主肾。流处壅滞令体无力。故肾病也。土主
脾。如堆阜不平即脾病也。从肝上有白物
去。五行相剋故五藏病生。故用六气治于
卷八 第 398b 页 T46-0398.png
五藏。治法应在下治法中。今文对此略明
为便。故预列之。后文治中不复更出。然此
六气但取呼吸带声出气为治。亦不全用
字体为义。如吹者亦云冷气。次嘘气者云
出气。呼者煖气也。𡁱呵𡀗此三全无此之字
体。但有嘻字即痛声也。但须呼吸。声似五
音即属五藏还治五藏。用者应于牙齿唇
舌调停出声使不失五音。呵属商吹呼属
羽。嘘属徵𡁱属宫𡀗属角。五行对之以属
五藏。今并用本藏上气以治本藏。所以用
本藏者。既剋他藏令他藏病。故用本气牵
归本藏。不令害他。如肺害肝是金剋木。
还用肺气收取金行。馀之四藏准此可知。
淋字亦应作痲。其病鬼如灶君者。秖是黑色
耳。肾被脾害即成肾病。病鬼还随本藏之
色。故如灶君。第一本中具约五色明五藏
鬼。今文但略于肾藏明之。准文次第应
在病因缘中。即鬼病也。文随便故寄此中
列。次释脾云其色笼桶者。应云黄笼桶
也。从有多惛惛去。是六神病相。此准俗
说。故一神各守一藏王于六根。阴是身之
根本。通于五藏五根。如经律异相中云。昔
有国王令人觅师子[豸*童]。如其不得当断汝
命。惧王命故处处求觅。得师子[豸*童]送来上
王。中道睡卧。六根六神各诤其功。目神言。
由我视故知师子[豸*童]处。耳神言。由我听故
知师子[豸*童]处。足神言。由我至故能取是[豸*童]。
手神言。由我捉持得师子[豸*童]。鼻神言。由我
嗅故得师子[豸*童]。诸神皆言舌最无功。舌神
卷八 第 398c 页 T46-0398.png
不伏倍索其功。有一罗汉因行遇见是人
神诤。恐王错杀即随[豸*童]者以至王所。[豸*童]者
前至。王问[豸*童]者。为是师子[豸*童]不耶。答云。不
真。王令杀之。罗汉具为大王说之。其人
免死。彼文本喻处众之人。各伐其功则无
德之人最为尤害。此喻虽似各有根神。非
他有情。次明病因缘中文自为六。次食不
节以成病者。亦如博物志云。若杂食者百
疾妖邪之所钟。食逾少心愈明。食逾多身逾
损。故食不可过度。故要览云。夫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故君子慎言语节饮食。次明损
益相。云从腰三孔入四支者。大论二十六
释十想中云。譬如酿酒。滓浊为粪清者为
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
血合凝变为肉。从于新肉生膏脂骨髓。从
此生者名为身根。乃至生于五情诸根。如
此并以资长为生。癖者水不能行也。又身
火下教调食法。次引世谚。次食五味下约
藏增损。可见。次坐禅不节成病中。初明身
仪不正。心增怠慢招病来魔。次与发触
相违中。云重如沈下等者。明八触相。此八
触者四上四下去。明对息辩触。触顺四
大故顺八触。若发重触下明违触成病。又
但下明用止观以动病也。初用止中过分
太增故病。次明用观不调。五尘五藏五行
相生相剋。一一尘中复各有五。应须善知
相生相剋主对之相。初五色者。如白虎通博
物志云。东方木。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
而治春。其星太岁。其兽青龙。其音角。其日
卷八 第 399a 页 T46-0399.png
甲乙其味酸。臭膻。南方火。其帝炎帝。佐祝
融。执衡而治夏。其星荧惑。鸟朱雀。音徵。
日丙丁。味苦。臭焦。西方金。帝少皞。佐蓐收。
执矩而治秋。星太白。兽白虎。音商。日庚辛。
味辛。臭腥。北方水。帝颛顼。佐玄冥。执权而
治冬。星辰星兽玄武。音羽。日壬癸。味咸。臭
腐。中央土。其帝黄帝。佐后土。执纲而制四
方。星镇星。兽黄龙。音宫。日戊己。味甘。臭香。
佐者主五行之官。具如前授世法药中说。
故五声亦属五行五音。呼唤属角木。语言
属徵火。哭属商金。吟属羽水歌属官土。五
触中。木体实火性煖。若对四大西方属风
故轻。如文。此准大集经意。若准俗文如
博物志等。󱓹腥等气如前释。婴儿者。婴颈
饰也。苍颉篇云。男曰儿。女曰婴。今言婴者
通男女也。故释名云。人之初生曰婴儿者。
胸前曰婴。接之婴前而乳养之。故曰婴也。
如国王等者。第二本无此文。拱者合手也。
亦如张华治李子预病。病鬼在膏肓不肯
治之。华乃走避。预自乘马逐之。华乃下道
隐。闻草中有鬼。而相问言。弟何不隐去。答。
我住其膏肓针灸不至。何须隐去。但惧其
用八毒丸耳。须臾子预至。华便以八毒泻
之。其鬼叫唤而走。出本草郭注。鬼亦不谩
病人下明有病之由。由行者邪念。亦如譬
喻经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精进不杀。后
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
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
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
卷八 第 399b 页 T46-0399.png
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
夜早燃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
慈念众生可得安隐。沙门去后主人如教。
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兀欲杀
之。睹彼慈心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
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
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
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不获
杀罪。田家专注念佛全一门之命。当知正
念鬼不得便。此等亦可比诵戒序防鬼
魔之文。正是观音经中还著于本人之文。亦
如太公为灌坛令龙神尚不以暴风疾雨
至其境。况佛法之人长心正念者耶。当知邪
鬼得入者。皆由邪念。兜醯罗鬼等者。即前
文中五色之鬼。能病五藏者是。五魔病中初
与鬼病辩异。次辩有病之由。亦由行者
生邪念故。六业病中若杀罪等者。此破五
戒之病病属五藏藏属五根。与前不杀防
木等意同也。若欲治者随何藏病。知破何
戒以增治损。若持戒者动宿业病。随根
判戒以验罪灭。然后用治者。六治之中观心
治也。次明治法。先示同异中云不可操刀
把刃等者。用治失宜如操刀失柄把刃
伤手。旧疾不除反增新病。次正用治中。初
止齐中云令气调恂。恂者均也。带系在脐者。
脐既为诸肠胃之源。在胎之时以母之脐
注子之脐。故母所食从脐而入。以资于子。
气息亦尔。子初在胎依于母息。故俗名子
以之为息。膂者脊也。次止心丹田等可知。
卷八 第 399c 页 T46-0399.png
心多上缘等者。上热助火。火销诸食五藏
易调。下分属阴。太阴伤冷少火故乱。蒋吴
毛者谓蒋添文。吴明彻。毛喜。此陈朝要官。
皆禀息法脚气获除。具如百录。此等亲承
智者大师以禀法训。得事治之益。是故引
之。引皇帝五行相生相剋者。皇匡正也。帝
者德像天地曰帝。初从金化而水生下明
相生。从火得水下相剋。水遇土而不行。行
(户郎切)与五行义同。为取韵故借此音耳。
如金剋木下正明用治。如金剋木则肺彊
而肝弱。名为肝病。则止心于肺。故知不必
止心病处。又用止治四大者。此中即是相翻
对为治也。如水性宽以急治之。馀大准
此。六气治者。文但略明。先列。次释。释对四
大病中。痰癊者正体作阴。五藏如前病相
中已说。言平常吐纳等者。吐谓散除粗气。
纳谓内入安息。如平常坐禅。皆须长吐身
中粗气。但一两度为之即足。非专为治病
故也。用息中言依息者。假想十二息也。依
于报息而起假想。如瞋由心变而使息粗
盛。故知皆是心转报息。令报息粗。今假想
息亦复如是。次假想中云辩师治瘿者。第
一本云。如高丽辩师治瘿病法。假想此瘿
如露蜂窠。蜂子在窼须臾蜂子穿窼而出。
脓溃膏流蜂子俱去。众孔娄娄如空蜂窼。想
心成已瘿病消差。如患症人用针法者。应作
症字。第一本云。如人患症症结在腹。想作
金针入腹刺之使症对过。如是数数为之
不休。一过相值症结便去。从是得差而常
卷八 第 400a 页 T46-0400.png
患痛耿耿。然后更问他人云。此患已差而
耿耿常痛。他人答言。汝想针破症症破而针
犹在应更作想除其金针。依语即差。如阿
含用酥者。第一本云。想燸酥在顶滴滴入
脑。灌注五藏流润遍身。治人劳损当有
验也。若准杂阿含都有七十二法。以想为
治乃非末代钝根所宜。其一云。佛在给孤
独。有比丘夏五月在林间修三昧。琉璃王
子与五百释子。乘象而戏。诸象斗。有黑象
声如霹雳。复有细声如猫子。释子比丘入
于风观发狂痴想。从定起如奔醉象。诸比
丘闭门恐为所伤。有一比丘往舍利弗所
问。唯愿哀悯救诸释子。身子起牵阿难至
佛所。白佛言。诸释子五事发狂。一因乱声。
二因恶名。三因利养。四因外风。五因内风。
云何能治。佛因为阿兰若比丘七十二患。说
修阿那般那法。外恶声触内心根。四百四
病脉持心急故。一时动乱。风力彊故一时入
口。应教服酥蜜及呵梨勒法。谓系心一
处先想颇梨镜。自观己身在彼镜中见诸
狂事。见已更教。汝于镜中除声举舌著上
腭。想二摩尼在两耳中。想于珠中如乳滴
流出醍醐。润耳根使不受声。如膏油润
终不动摇。此想成已次想九重金刚从摩
尼出覆行者身。下有金刚华行者坐上。有
金刚山四面围绕。绝于外声。一一山中出
七佛座。说四念处。尔时寂然不闻外声。随
于佛教。汝当修习慎勿忘失。今且依第一
本用酥有益。又云。春时入火三昧太温
卷八 第 400b 页 T46-0400.png
身成病。入地三昧见身成无石山。须急
治之。入水三昧见身如大水泉。入风三
昧见身如九头龙。须急治之。馀文广如经
说。如吞蛇法者。第一本云。如人啖食吞于
蛇影。谓为蛇也。因而为病。他人问之知病
源已。即以下药密以死蛇。著其痢盆。唱
言蛇出。病即差也。壁画蛇影入酒杯中亦
复如是。如阿含云。舍卫有一长者名晨居。
有一婢极丑。常外使役令刈樵草汲水等
事。野外有泉泉上有树。树上有一端正女
人。自缢而死。影现泉中。婢见之谓为己影。
便瞋大家。我端正如此使我田园。乃扑瓶
破归家入堂宝帐中坐。大家谓其狂病乃
问之。婢以前事答。云何大家不别不见敦
遇。即与镜照之乃见丑形。犹尚不信乃谓
镜丑。大家先知彼泉水处而有死女。乃送
至泉处。见是死女影心解惭愧。观心治者。
亦如南岳大师苦肿满病。用观力推病则
消差。次明方术中先用世治。云如治哕法
者。第一本云。以畏怖之即差。杂含云。用心
息太急。又眠处单薄因外风寒。动胃管肾
等上逆胸塞。节节流水停住胸中。名之为
哕须急治之。治法如经甚广(云云)。如治齿法
者。第一本云。向北斗咒云。齿牙疼北斗治
之。痛差自知。痛即差也。又以狗牙从阴地
向阳地咒云。令人牙痛差。不差暴汝。差
还本。痛即差也。如捻大指治肝等者。五指
主五藏。故大指主肝。头指主肺。中指主
心。无名指主脾。小指主肾。次用中邀者亦
卷八 第 400c 页 T46-0400.png
(邀居遥切)咒不翻者。如法华疏。以四悉因缘故
不翻也。今文多是对治意也。命出入息言者。
口令为命诵此咒已。仍须命云阿那般那。
痛打四五十者。令心止痛处故也。如江乡
人卒患。皆以手打臂至一二百下。患即差
也。次明损益中。心利病轻顿益。心利病重
渐益。心钝病轻渐损。心钝病重顿损。又
虽复心钝善解观法。亦得成于益中渐顿。

世间下伤叹。言庸者等者。庸者凡常辈
也。

无奇人也。广雅云。愚也。韵高等者。如匠伯
辍釿于郢人。伯牙绝弦于子期。故僧彪诗
云。钟期不可遇谁辩曲中心。钟期若闻
伯牙抚山曲曰。巍巍乎焕然其高。闻弹水
曲云。洋洋乎盈耳哉。故知声韵若高和者必
寡今治法妙故信者亦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三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明十法中有列释结。释中云如癞人
信血为乳者。乃至信骆驼骨为舍利者。亦
如荆根得戒羊骨放光等。轸者枕也。若修
四三昧至而不调差者。此有四意故无病
不差。一者道力。二者冥加。三者治法。四
者不惜身命。陈针大师兄也。开善寺藏法
师。此举罪灭障转之人。陈针年在知命。初
卷八 第 401a 页 T46-0401.png
得相师张果占之。死在晦朔。后时大师
令行方等忏见天堂上有牌云。陈针之堂。
至年六十五。此乃一行方等增十五年寿。
后再遇张果。张果问云。作何福力。此非一
两百万钱福。计君必无如此等钱。为何方
便。答云。有小行法不向君说。故知应死
之业。行能转之。如帝释下举例也。勇进之
心如帝释。别行道场如释堂。道场神护如
辅将。小横诸非如小鬼。故知道场神护诸病
不侵。城主等者。恇怯也。忧惶也。忙遽也。城
如身。主如心。守者如身神。与身同名与身
同生。名为天神。自然有故名之为天。虽
常护人必假心固神守则彊。身神尚尔下
以后况前。身两肩神尚常护人。况道场神。
大论精进鬼等者。第十六云。释迦先世曾为
商主。将诸贾客入险难处。中有罗刹以手
遮之言。汝住莫动。商主以右手击之。拳
即著鬼挽不可离。又以左拳右脚左脚。
如是次第皆被粘著。复以头冲其头复著。
鬼问。汝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虽击五
处心终不休。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
懈退。鬼闻之生欢喜心。念是人胆力极大。
语言。汝精进必不休息。我今放汝。行者于
善法中初中后夜身心不懈。亦复如是。次
明修止观者。思议境中亦应有上中下罪。
文中已有地狱罪竟。若因病故谄诳求活
即鬼界也。或求眷属将养病身。即畜生界
也。造三善界者。文中乃是通总之言。虽知
因果而常猜忌不病之人。谓我善心胜于
卷八 第 401b 页 T46-0401.png
健者。是修罗界。善心无改是为人界。誓持
十善是为天界。怖畏生死是声闻界者。亦
如毗昙婆沙云。差摩比丘病极重。诸比丘令
陀摩比丘往问讯。差摩言。我病不差犹如
壮士取于劣者。绳系其头两手急绞。我之
头痛亦复如是。又如屠者以刀割牛腹。我
之腹痛亦复如是。亦如壮者取一劣者。悬
著火上火炙其足。我之足痛亦复如是。陀
摩还具白诸比丘如上诸事。诸比丘复令重
往语言。佛说五受阴。汝能少分观察非我
非我所不。答言。能观。后复更令陀摩问之。
能观五阴得阿罗汉果不。亦如教。如是
观故得漏尽平复痛差。又增一中均头比丘
病怨如来不看。佛及诸比丘往看。问言。何
如所苦损无。佛又问。汝修七觉意不。比丘
言。病。佛言。药中之要不过七觉。令比丘受
持。次从又观此病去。缘觉界。此文难见须
分为五。初推现果知往因。次推现因知
现果。三从狂渴人下。观现果息现因。四
从若不随下。现因息故十二支息。五从既
不得下。结成支佛界。初如文。次文又二。初
观有支以至名色。次从观此根大下。推现
名色以至于识。初如文。次文又二。先推现
色。次推于识。初文又二。初推色从缘生故
无自性。次推色从心生故无自性。初文又
二。初推五行。次推五藏。初文又二。先横次
竖。次推五藏亦二。先横次竖。从如是下次
推色从心生故无自性。于中先横次竖。初
横者。明由心持四大故四大不坏。识生诸
卷八 第 401c 页 T46-0401.png
心故识如地。想取像貌如风动转。受性领
纳如火坚物。行心为作如水去来。次此之
下竖推四心展转相生皆无自性。次识从下
次推现识从往业生。如狂渴下次推现果
息现因中。先譬推。次亦复不得四字譬息。
南走下合推。如是下合息。次若不随下因
息。既不得下总结十二支灭。故云不得也。
异于渐破名为不得。为成十界义故。是故
三藏但出声闻。通教但出缘觉。又观下三藏
菩萨。先列六蔽。次今以下明愿行。初六蔽中
初是悭。亦是持戒下破戒。亦是心志下瞋恚
也。亦是精进下懈怠。言补禳者。有精进者
内则补助正道外则禳于灾难。亦是无禅下
乱意。既有病已唯专爱身。忘于正念故云
所动。亦是少智慧下愚痴。不达苦空。次愿
行中先愿次行。愿即四弘。行即六度。初之四
字是檀。顺理两字是尸。安忍两字是忍。勤加
两字是进。正意两字是禅。觉悟无常四字是
智。次通别菩萨。如文可见。菩萨界中既为
三别。由发心所期。智愿各异。同怀利物并
名菩萨。两教二乘有离有合。智异界一。思
应可知。又初标十界皆名思议。今此释中
但至别教。佛界亦可指别初地。以别初地
證道同圆。亦可一教总名菩萨。以别教道
通始终故。具如第二卷中已料简竟。次明
不思议中。云直闻等者。彼经第三治病品
云。佛告菩提树神。过去有佛名曰宝胜。灭
后有长者名曰持水。善知医方救诸病苦。
持水有子名流水。是时国内天降灾变。流
卷八 第 402a 页 T46-0402.png
水见已自思惟言。我父年迈不能至彼城邑
聚落。便至父所问医方已。因得了知一
切方术。遍至城邑作如是言。我是医师。
我是医师。善知方药疗治一切。一切众生
闻许治病。直闻是言所患即除。譬闻
妙境得入初住。言初观者。即是初观不
思议境。复有下次譬下九。经云。复有无量
百千众生。病苦深重难除差者。至长者所
授以妙药。亦得平复。今文从义即譬观境
无明未除。如是发心乃至离爱。故云众药。
如是用观亦得入于初住位也。纵未入位
得入五品。名小除差。一切下次明发心。初
文明总发心之相。亦先寄次第三观。一一
观中皆有四文。初以誓自调。次慈悲现生。
三现生得益。四结教观名。如是下结成一
心。唯彼下引人为證證今依病起于弘誓。
即同净名住常寂光。而三土现化。故知法
身菩萨一切皆然。唯彼文殊等者。净名既依
不思议化。若非文殊道力相亚。焉能扣机
承旨问疾。先传如来无量之旨。次自设于
起等三问。答云下居士答。初答病因起。众
生病故下答病久如。众生病愈下答当云
何灭。菩萨初发菩提心时。即名大悲。当知
此疾与发心同有。众生无始有因果病。菩
萨亦念无始之病。是故菩萨自念念他。故知
此病与发心同起。菩萨遍缘一切众生。于
诸众生悉皆有病。故一切众生病菩萨亦病。
众生病愈菩萨亦愈。从夫众生下。即以所
化显于能化。方丈等者。皆是承昔依病起
卷八 第 402b 页 T46-0402.png
誓。故成道已有斯胜能。言茅城背痛者。茅
城俱尸城也。翻名具如第一卷释。言背痛
者。如前因病说力中引也。准兴起行经。佛
告舍利弗。昔久远时罗阅大城。国节会日。国
王有病力士。一刹利姓。一婆罗门姓。俱来
在会自共相扑。婆罗门语刹利言。卿莫扑
我当与钱宝。刹利便不尽力令其屈伏。二
人俱获王赏。婆罗门竟不报所许。至后节
日复来相扑。婆罗门复如前求许。刹利复
饶亦不相报。如是至三。刹利念彼数欺于
我。便语之言。卿三诳我我不用物。便以右
手捺头左手捉腰。蹙折其脊如折甘蔗。
擎之三旋令众人见。然后扑地。堕地即死。
王大欢喜赐钱十万佛告舍利弗。刹利力士
我身是也。婆罗门者调达是也。我以瞋故扑
杀力士。由是堕地狱中烧煮榜治经数千
岁。今虽成佛以残缘故患于背痛。此约迹
说用病法门。以利于他。大经云。吾今此身
即是法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以疾利物
即此意也。誓愿去明初心誓广。后心方称即
誓体也。慈悲下明誓功能。云法喜等者。此
是章安私语。第一本云。如喜禅师天台大师。
发心真实随念即除。若望差心即不真实。
此再修补移真诚文。为后得失。喜禅师者。
初从光州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建业。
即其人也。喜师年逾耳顺。大师时年二十有
七。毛喜戏曰。尊师何少弟子何老。喜曰。所
敬在德不在年也。问曰。何者是德。喜曰。善
巧说法即后代之富楼那。降魔除障即后代
卷八 第 402c 页 T46-0402.png
之优波鞠多。毛喜善其识人。谭之朝野以
为口实。尝行方等雉来索命。神王遮曰。法
喜当往西方次生得道。岂偿汝命耶建业
咸睹天下共知。若发心下判得失。言不真
实要三宝等是也。要谓要勒。亦遮亦约也
自无专志要佛加持云。佛若不加大慈何
在。故俗云。要君者无上。言规者或求近果。
或求速差。具斯二失名诳众生。若能真诚
翻前二过。尚有至于初住之力。乃至极果
何但除病而已。次安心中云体解等者。夫
欲安心。必先了境次起弘誓。故合安心先
牒二法。体解者。识境也。发心者起誓也。唯
止唯观者。唯寂唯照更不馀求。次善巧下用
五百一十二番。言大药者。第一义治。兼无
缘慈悲。是名大药不须纷扰对转兼具。次
破法遍中。从初至此病推病由心。从今
观去正明用观。于中从初至如幻故。破
因成也。不得病心生灭者。破相续也。馀之
相待及假中等其文并略。初因成中云非地
大不离地大等者。病由心造故非地大。病
实病身故不离地大。举地为首馀亦复然。
四大无病故非身合。心既如幻幻本无病。
通塞如文。次道品中云非四大等意亦同
前。言非净等者。约破倒说。有真等者。约
谛境说。即前文云。我病众生病并非真非
有。亦是观病以为中道。共在此中说之。
空假等者。约观智说。枯荣等者约所表说。
具如前文义兼大小。枯荣双立等。秖是一
念圆四念处。助道中云若修正观者。即是正
卷八 第 403a 页 T46-0403.png
行。正行即是道品等六。但观前六障若不
除。当借前来止观气息想术六治。以之为
助。正助合行具如第七。尚入初住得无生
忍。况四大病而不销差。释次位中云如
彼琉璃等者。水清故见深故未得。虽观即
是而未入位。应约六即以辩始终。不免
众灾者。即三小灾。谓刀疾饥。若三大灾谓
火水风。六根虽净实果缚身。在欲色界或
遇三小。纵逢劫末法尔离灾。若入无生
如昙无竭尚有果身名为果疾。我今不證
如上诸位。岂得自谓齐彼上人。次大车譬
如文。

○次明业境者。先明来意中云今修
止观等者。止观如日光。业相如万像。疑者
云下料简也。初引二经以證大小悉皆有
相。次引法华。由深达故见十界相。次引
净名。由第一义善分别业。四经明文大小
有相。如何疑云大乘无相。次开章别解者。
初因缘中先示内外因缘。内因缘中云心渐
明净者。亦可云明静。明净语通通于止观。
若云明静即以两字别对止观。以止观故
善恶有生灭者。由二世善恶。恶有轻重善
有邪正。及修止观动过去业。又因止观善
恶生灭者。但是因于止观见生灭相。非谓
止观令善恶生灭。故举譬云。如镜被磨等。
理性如镜暗散如尘。止观如磨业如像现。
次明外缘者。诸佛菩萨望己为外。文中示
相虽即内外二缘各说。据理必须内外和
合。文别说者。从彊受名。如第一卷释感应
中。亦因缘各说。此亦如是。修观是显机。诸
卷八 第 403b 页 T46-0403.png
佛是显应。亦得是亦冥亦显机。亦冥亦显应。
亦有不修而感。修而不感。不修不感以判
机应冥显四句众生等者。有四悉机能令
诸佛不起灭定。示善恶相。禅力能示名善
恶禅。示相显了如华示人。若得等者。明识
相已自益益他。今但等者明立境所以。次
正明业相发中言六意者。第一第二单发
习因报果。第三第四因果互发。第五俱发。第
六间杂。总而言之。秖是习因报果发相。此六
种发通冠于下善恶二相。至下释文但明
二相。馀但略指此文云前后俱杂可以意
知。初文先释习因习果。次释报因报果。习
果报因文虽不立。有二义故亦须释之。一
者相对故释。二者或互受名。是故文中引论
通释。言习因是自分因等者。新经论中名
同类因。故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
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今且依大论
略出六因相。次销今文。论三十二云。言六
因者。所作因共因。自种因遍因。相应因报
因。言四缘者。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新译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名所缘缘。馀
二名同。然龙树立名什公翻译。虽小不同
应非全失。以大论是一家承用。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大品云。欲知四缘当学般若。
大论释云。般若中四缘皆不可得。云何说言
欲知四缘当学般若。答。汝不知般若相
故。是故云般若无四缘。般若于一切法无
舍。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如佛所说言四缘
者。但说少分。无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戏
卷八 第 403c 页 T46-0403.png
论。为破著故说诸法实相空无所有。破此
诸心如梦如幻。故知四缘非为深极。复是
般若诸法少分。是故虽说应知离著。何等
为著。谓为究竟是则名著今为明于事度
事蔽善恶相发。是六因中四因所摄。四缘之
中多少不同。是故略明四因及以六因。若下
修观应观因缘即是法界。欲知四缘先明
六因。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
法。同相同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名相应
因。心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名相应因。如
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各
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
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
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
法亦复如是。一切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
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为遍因。报因者。行善
恶因得善恶报。名为报因。言四缘者。如
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
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
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复次
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
除于缘缘。诸馀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
生。除次第缘及缘缘。馀有为法劣故。无有
从于一缘生者。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
除于遍因。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谓相
应共及无障碍。成论但应三因四缘。具如玄
释签第十记。今业相发属习报两因。习因者
自种因。文兼释于习果报因。因于前世前念
善恶。故后世后念善恶得起。并名习因。既
卷八 第 404a 页 T46-0404.png
心心数法共相因依。亦得名为相应因也。
不障碍故亦得名为所作因也。俱有助作
故亦名共因。若蔽相起亦名遍因。以此习
因未能招报。不名报因。言报果者。亦但
四因。所作。自种。共因。报因。当果相现故云
报果。据理实是报因而已。不与五部染法
为通因故。非遍行因。非心心所无相应
因。若以习因对四缘中。得是因缘等三。不
托缘而起无所缘缘。习因起时亦有增上
及有无间相续之义。亦名次第。报果但在
增上因缘。夫因缘之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
之始。入道修观之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
迷。今为判业相未及广辩。亦于修观广
辩非急。故依大论略出名相。文从云何
下先释。次明发相。初先明习因习果。于中
先正释。次判三性。言习果是依果者。依于
习因而有习果。即等流果。以约刹那释习
果故。故约前念后念明之。次从此义下
判三性者。从刹那说耳。若始终说者。即无
漏果不通三性。次从论家下释习因习果
不通三性。次明报因报果者。既合习因
习果。以为报因。当知名虽有四但成三义。
但以二习望于来报。复受因名。次就今下
论家复释习因习果。隔世所起同类习果。
以此二习望后名因望前名果。是则因果
之上复立因果。望前因之与果俱名为果。
望后则因之与果。俱名为因。此亦有漏故
约三世。此与毗昙二释不同。彼论二释俱
不望于三世故也。次数家下更明数家与
卷八 第 404b 页 T46-0404.png
论。判报果习果小异。虽判多淫所属不
同。释义亦与论家不别。数依毗昙论依前
释。又今生下论家重释稍异前解。二因二果
悉皆隔世。约于成业未成业等。以判习因
报因。约于隔世重起以为习果。酬前世报
名为报果。此之四名则有四义。不同前释
但成三义。从若坐禅下次明相现。初明报
果相现中。云互受名者。此相起时即名果
相。由昔报因应招来果。故名报果。亦得
名报因者。此之报果亦得名因。未酬因
故。故又能下明此报果相现之时。即是能起
之因故也。此因必定招于当果。是故此相亦
得名为报因。今但下判相也。后报果相预
于今现。是故名为报果相现耳。所以名为
互受其名。次若于坐下明习因发相。于中
亦云互受名者。此有漏因心习起时。名为
习因。能牵下能作后时成就习果也。亦得
名习果者。明此习因心起之时。由昔曾起
故云酬昔。则名此相亦得名果。名为互
受名也。应知此中习因报果并约相现。名
互受名。若如毗昙。当世习果望报为因。及
隔世习果望后为因。虽亦名为互受其名。
与今相现义意则别。若将此意以判蔽度。
善恶虽殊其相可见。从善相众多下别明
发相。初六度中先明施相。诸相不同随见
一种。即表报相。其中虽有见人而不见
物。或有见物而不见人等。但使见相与
习因别即名报相。下之五度准此可知。次
都不见下明习因发中。直尔起心名之为
卷八 第 404c 页 T46-0404.png
习。表过表现其相不殊。下之五度亦准知
之。言法门者。过现二世或单分别布施法
门。或欲施时先简邪正偏圆等心。故此心现
总名习因。此度既然诸文例尔。次戒相中言
十师者。且寄中国一法而言。言衣裳者。上
曰衣下曰裳。故古人服饰如道士无帔者
是。至魏朝时。道士方始加于横帔。今出家
人亦以袈裟涅槃僧等。以例衣裳。第一本
云。陈留一人坐禅发习忽然讲律。忍进禅
等相略可知。智相中云菩萨境者。通论通
取三教菩萨。若论现相多在于事。三藏菩
萨亦有无常伏惑之智。乃至别教住前望理。
亦得名事。若二乘智通取亦应寄在般若
文中。别论六度唯在大乘。虽此分别通别
去取。其相定属二乘菩萨境中。是故但指在
于后境。六度习报下劝诫。前第五卷已劝诫
云。慎之勤之重之。但细寻六意无事不
了。诸方等师下次明判须偿不同中。贷字
应作贷。求物也。曾于三宝借物未还。即
(他得切)若作贷字。先曾借与他。即(他代切)非此
中意。小乘取果尚许不偿。况今大乘本为
利他。近期无生远趣极果。广能益彼供养
三宝。故知大小两乘正为入道并未偿责。
旧责虽然终无新造。抵字亦可作抵。抵者
拒也。次明六蔽相现者。悭中云惙者疲也。
诟者(许遘乎遘居候三切)耻辱也。次明破戒中唯举七
支性戒之相。遮戒非一略出一酒。通例诸
遮。瞋故即杀贪故是淫。此二并盗及口四过。
即七支也。若口过同一妄者。即五戒也。复
卷八 第 405a 页 T46-0405.png
次内心下略举四分习因之相。馀略不论。次
料简者。初约障不障料简中。先列四句。次
释。次判。初约事生灭判。次约三谛中言初
善者。总约有漏及以三谛。故以有漏名为
初善。次约作无作中言性与无作者。习因
既以内心验之。但依心判善恶易知。报果
相现于禅心中。忽见外境不由于心。是故
难判若善报相下正判也。今以性之善恶。因
时必假相扶而起。故后相现亦须相扶。若
无作善恶一发已后未舍失来。任运恒有。故
今相现不假内心。此且据发得形俱无作。
若作俱无作亦假内心。以作事时必须于
心。是故若有外相复有内心。或是因时作
俱无作。既成无作。后时违教及违本要。名
违无作。故无作后复以十法三相往验。复次
诸恶下更约三时。以判善生恶灭之相。文云
初瞋后喜则恶灭相。以此例知初喜后瞋即
善灭相。初后俱瞋即恶生相。初后俱喜即
善生相。谏者。字书云。以道训人名之为谏。
又云。谏有五。谓讽顺窥指陷。此中即讽谏
也。天发心下约解行简。若自正正他下约
师證简。谓他判相实不容易。故须自證
方可彰言。所言證者。非谓入位。但是曾
感以自證他。若全未感卒无师氏。应以
此文及禅门中验善恶相。并大师口决此
附略知。若不尔者。但以不思议观观之。令
成不思议境。一切诸障无如之何。即如向
文观解者是。文中所以诫者。恐后学辈自
无微行倚傍少解。徒占师氏之位。辄[(伭-〦+工)*(白-日+丁)]
卷八 第 405b 页 T46-0405.png
判断之能。翻为自沈益他无几。若近师氏
理须咨疑。仍须善用观力抵拒。氏者族姓
也。古人从师为姓。是故自古名为师氏。自
安公来同称释种。问下简现相疑。问中本
问诸恶业相现。答中不非相现之问。故初
文但云实尔者。凡道场神非护怨责。如军
虞候。但业是实责非神所防。所言防者。防
于横扰耳。言虞候者。军中游逻伺候之官。
虞者助也。专也。备也。候者伺也。亦云掌山
泽之官。候于山泽非常之过。觇亦候也。亦
窥见也。复次诸业下释阙略疑。云彼二家互
有所阙者。毗昙阙观法。中论阙业相。今略
明业相足辩邪正。竖明观法入门深诣。
自行入道诚为有馀。若望二家虽曰未
足。二论但横明法相而已。约法成观彼论
疏遗。次正明修观中。初思议六界之文。略
列而已。次总结。云如是等业招于色心者。
善恶等业不出界内分段生死。故曰色心。
色心尚摄十界善恶。何但六界。今且列六。
具如阴入境初所引经论。次声闻观业是
集。缘觉观业是行。并不云无常与幻化者。
意通两教声闻等故。通教不云菩萨者。通
三乘故。又此文中不列三藏菩萨者。前所
发度义当三藏菩萨次明不思议境。初重比
决。引于法华遍照十方等者。下文既云依
正二报。此之十方即具二意。若作正报即
以十方表于十界。虽曰百界千法等不
出十界。若作依报。三千世间亦不出十方。
能照即是不思议观。所照即是不思议境。十
卷八 第 405c 页 T46-0405.png
界依正二意具足。其致甚深。次正明中先出
境。次引證。问。證中所引华严者。与前别教
引经既同。今成圆教如何辩异。答。前明
别教但云地是能生。能所不同故成别义。
今明圆教地体生性一切具足。况复牙坚全
是地坚。能生所生无非法界。既深达业下发
心也。为对业故。下一一文皆约善恶。亦先
寄于别相三谛。次方总约一心三谛。一一皆
云非违非顺。当知并寄次辩不次。次安心
中从业空去。亦奇次第以明不次。一一谛
中皆云善顺恶息者。善顺即观恶息即止。次
破法遍中先引二论。虽复各计共成三世。
三世即是所观之境。次从今观下即能观观。
亦且约次第故先观空后结成三谛。三世
相望名之为竖。次若言下于过现中。以时
与者相对为横。者谓宰主。主者我也。一一
世中皆推四句。复名为横。三世下结成空
观。而言下假观。所以下中观。次通塞中四句
者。业即有漏非业即无漏。亦业非业即出假
也。先已入空得名非业。又复出假名为亦
业。双非即是中道非漏非无漏业。于一一句
捡挍能所具如阴境。次道品中从成论至
身念处者。是念处也。意业单起是心念处。意
得实法者。领纳名得是受念处。想得假名
是想阴。行则同缘是行阴。想行两阴共成法
念。并身口业名身念处。总成四念处。依经
部宗次第而起。得作此说。毗昙如文。此且
略述三藏念处。从今观去。正辩无作四念
处也。言同类者。虽十界别。同名五阴故
卷八 第 406a 页 T46-0406.png
名同类。馀如阴境中说。次明助道中。念佛
治障障即是业。故用念佛以为对治。念三
十二相及报佛功德。共破习因恶业者。是恶
习因也。恶业粗重须加色相。是故须念应
佛三十二相。复念报佛所有功德。方可为
治。若单善习因心起。则但念法门佛。以为
对治。若善报果相现。报是色法。故但念应佛
色相为治。若恶报果相现令念法门佛者。
准例习因恶业。既念三十二相及以报佛无
量功德。今但令念法门佛者。文从胜说。若
本缘理不能治恶。言恶业障转者通论善
恶俱皆是障。六蔽业重最能障故。故从恶说。

○次明魔境者。言魔事者。天魔正以顺生
死贪五欲退菩提。嫉眷属为事。行者宿
行魔业。今违宿因宿事来遮。故云魔事。大
论魔以破人善法为事。具如魔事品中说。
初来意中具破四悉。言修四三昧者。重牒
前来通修阴入。从恶将欲谢去。牒前业境。
前观业境为不思议。事恶将谢理善将生。
魔恐出境作损坏事。是故须观魔事境也。
故有此境次业境来。言出境者破世界意。
从又当去。恐生理善破为人意。从又虑
其去破对治意。得大神通止也。得大智慧观
也。彼止观或必能坏我。是故我今应预破
之。遽及也。言坏善根者。夫魔唯忌菩提之
善不忌有漏。有漏同魔故魔不忌。言当
界者。近以欲天为界。远以非想为界。若
知众生不出生死不慕佛乘。魔于是人
犹生亲想。戍者。尔雅云。遏也。守以止贼故
卷八 第 406b 页 T46-0406.png
字从人执戈。故佛于魔如怨贼也。经云去。
大品魔事品文。所言罪者。因魔有事因事
生罪。故名魔罪。又但顺生死皆名魔罪。
大品云。教菩萨离六波罗蜜皆名魔事。又
有恶知识亦名魔事。又魔罪者。菩萨摩诃
萨不语众生作是言。魔作佛菩萨像僧像
来教言。用是六波罗蜜为。或云。汝无真菩
提非不退行。亦不得菩提。或云。空中无一
切法用是菩提为。或云。空中亦无三乘用
是菩提为。不名菩萨皆名魔事魔罪故也。
大论八十云。有微细魔事者。未得跋致诳
言已得。准今文中即是魔罗能作如上等
事。故须略知如是等事。若不为他善分别
者。名恶知识皆名魔罪。若达下略示观境
破恶之相。恶若已破怀抱憺然。知魔界如下
即第一义意。魔佛理一故名为如。首楞严云。
说此经时佛记众中二百魔女。已曾五百佛
所深种善根。过七百阿僧祇劫。当得作佛
同号净王。魔闻诸女得记作佛。来白佛言。
我今于自眷属不得自在。是时天女示怯
弱相而宣妙理。便语魔言。汝莫愁恼我等
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佛界如
不二不异。我等不离如是魔界。魔界即佛
界故。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
可示。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无定性故无有
眷属及非眷属。次别释中初辩异同者。与
前四境对辩异相。业境文中略无对辩。
从然四倒去。与四倒辩异。文云四倒秖
是烦恼魔者。如前烦恼境中所引十军。此
卷八 第 406c 页 T46-0406.png
十军中具足四倒。若望四魔虽但烦恼。由
烦恼故生后三魔。若前十军是魔所置。复
属今境。若界外下约界辩异。依涅槃第二
十文既以无常等四。为界外四魔。此乃通
途立魔名耳。非今魔境。若且以涅槃。而例
此文。界内烦恼亦为四倒。对馀阴死天子等
三。合成七魔。准例界外亦成七也。内外合
成一十四魔。故须料简内外阴死天子三
魔。今言异者。但不得以无常四名以对阴
等。若各论者。界内名为常等四。界外名为
无常等四。此之四魔名体俱异。内外阴死天
子等三。体异名同。是故应须辩同异也。大
论第六问。何处说阴为魔。答。佛在莫拘罗
山教罗陀云。色是魔乃至识是魔。此即且
据界内说也。言乃至等觉三魔已过等者。
此璎珞经教道说也。若从实说过则俱过。言
无第六天魔等者。既至等觉三魔已过。唯
有一分死魔在耳。此仍从教。故等觉已前
四魔具足。问。尔前秪应有烦恼阴及变易
死。如何得有天子魔耶。故文释云。实无第
六天天子魔也。但是赤色三昧未穷。于中
义立天子魔耳。是故名为具足四魔。故知
凡界内名通至界外。并是义立体不得同。
故赤色三昧观于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
三惑未尽。是故通名天子魔也。大经十三
具列二十五三昧名。玄文第四委释。次引经
文以辩同异者。新经五十八离世间品云。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一者阴魔。生诸取
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障
卷八 第 407a 页 T46-0407.png
碍故。四者心魔。起高慢故。五者死魔。舍生
处故。六者天魔。自憍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
取故。八者三昧魔。久耽味故。九者善知识魔。
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若
将彼十以望今文。有通别二意。所言通者。
十魔一一通界内外。谓界内阴及界外阴。乃
至二乘菩提法智。别教菩萨菩提法智。若别
论者。六唯界内。馀通内外。界内六中初一
五六。界内三魔。第二三四。合为界内烦恼
魔也。馀四通者如前通释。故与界内四
明。同者。则从别释。若名异者。即从通释别
义复通。故如前释虽有通别仍不出四。
馀四摄在烦恼魔中。是则内外俱十各四。亦
如前文俱七各四。彼经复有十种魔业十离
魔法。具如彼经不能委引。又大品十三魔
事品文。并是第六天子魔摄。大论六十七六
十八魔相甚广。何但于三昧中现。乃至一
切事业中恼乱行者。经云。若魔若魔民恶因
缘故。入人身中娆乱人心。或令书者疲极。
国土事起。或书者不得供养。若读诵时师
徒不和。若大众中说。有人来说法师过失。
言法师不能如说而行。何足听受。或言
虽能持戒。而复钝根不解深义。听之何益。
或言大乘是空灭之法无可行处。或时作
好敬信沙门。云般若波罗蜜空无罪福名。
无有道理等。如下发相中云令堕恶者。
即其意也。或云可取涅槃。即发相中令堕
二乘者是也。又云。或法师不受弟子信施。
或师好施弟子不受。论释云。弟子法应供
卷八 第 407b 页 T46-0407.png
养于师。何以言师施于弟子。然弟子作是
念。师少物尚不舍何能舍身。虽赞布施乃
是欺诳。名不和合。是故师须布施弟子。弟
子复以四事供师。师少欲故而不肯受。便
羞愧言。如卖买法是故不受。或师多知识
无乏。能养弟子。弟子自念。人当谓贪师之
衣食。是故受法。或云德薄不胜师施。如是
等心虽好。不成般若波罗蜜。亦是魔事。此
等即前发相中令堕善者是也。虽非因观
而发。或当亦是宿缘相关。或行三昧师与
弟子有上诸事。妨三昧故不可不觉。此
等既尔诸行例然。故略记之以示后学。次
明发相中初辩民主。可知。次开释中初文
可见。啾𧫕者。楚词云。啾𧫕虫鸣。又云啾啾鸾
声。𧫕者小语也。魔似彼声故云也。次时媚
中初辩权实。大集十二时兽者。若五行中
名十二肖。肖者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
大集二十四云。东方海中有琉璃山。高二十
由旬中有虎兔龙。南方海中有玻瓈山。高
二十由旬中有蛇马羊。西方海中有白银山。
高二十由旬中有猴鸡犬。北方海中有黄金
山。高六由旬中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经各有窟名)
东方树神南方火神。西方风神北方水神。一
一方各有二罗刹女及五百眷属。随其方
命。各自供养其方三神。其窟皆云是菩萨
住处。一一兽皆云修声闻慈。昼夜常行阎
浮提内人皆恭敬。已曾于过去佛所发愿。
一兽每一日一夜遍阎浮提。馀十一兽安住
修慈。从七月一日鼠为其首。二日牛乃至
卷八 第 407c 页 T46-0407.png
十三日还从鼠起。是故此土多有畜兽能
行教化。故他方恭敬。经云。若此佛四部弟子
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欲受一切所有典
籍。增进善法。应作白土山。方广七尺高一
丈二尺。种种香泥以金薄薄之。四面二丈。
散薝卜华以铜器盛种种非时浆。安置四
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去山三
丈正东立诵如是咒(云云)。经十五日当于
山上见初月像。即知已见十二时兽。见已
所有愿求随意即得。此十二兽或时作鬼
鸟等像。行阎浮提教化同类。菩萨秖作人
天等像是未为难为兽则难。此兽既云一
日一夜行阎浮提。故知即是权化者耳。今下
文言随其时来恼行人者。乃是支流实行
之辈。若邪想下正明发相。今欲下以时验
之。此九属东方木等者。如东方九兽但三
为正。故以三正而对孟仲季。言前后者。
孟者首也。正兽则在三中之后。仲者中也。正
兽则在三兽之中。季者末也。正兽则居三中
之初。馀之三方亦复如是。居初之后居末
之初。故云传作前后。欲使九座均调。孟仲
季等。是故传作前后分之。馀五行法并但十
二。唯六壬式中列三十六。准彼文者。已有
三。谓蝉鳝蛇。今文云鲤。多恐字误。又列子
云燕鼠伏翼。今文云猫。仍恐彼误。馀诸兽
名并与式同。豺者犬足。貉者应作貈(胡各切)
雅云。雌者曰𧴎(乃老切)今江东呼为㹟㹬。羭字
从豸。猰㺄类貙虎爪食人迅走。貙(敕俱切)
更开为一百八兽。但为时分犹宽。恐在时
卷八 第 408a 页 T46-0408.png
间不识。故更开为一百八也。随其时分还
以十二收之。随其时来但称十二兽名。或
称三十六名。其媚则去。故知鬼法惧人识
名。识名尚不敢来。况复识形。故识其形
名。不敢为非。次魔罗发者。初明破意及破
方法。前堆愓时媚并波旬远属。今魔罗者。
皆波旬近属。或天主自来最为难伏。二善二
恶者。四弘为已善诸行为未善。见思为已
恶无明为未恶。大论云下引證。言华箭等
者。大论问曰。何名为魔。答。魔者破慧命坏
道法。是故名魔。诸外道辈云是欲主引人
生著。复名为华。从五根入破坏五根。复
名五箭。破佛法善法故名魔罗。复次作世
间结使因缘。亦魔王之力。为诸佛怨雠破
一切圣人。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法。又云。是
魔有三种事。能破行人。谓戏笑语言歌舞邪
视等。是从爱生。缚打鞭拷斫刺。破截等。是
从瞋生。五热灸身自饿投岩等。是从痴生。
此等即是三贼之流也。乃至贪染世间皆是
魔事。又云。或作种种形恐怖菩萨。或作上
妙五欲恼乱菩萨。或转世间人心作大供
养。贪供养故则失道法。或转人心令恼
行者。随前人趣向因而恼之。论文甚广随
要而记。五根各一刹那者。五根取尘必为
魔罗之所得便。魔罗得便良由失念。失
从于根故曰五根各一刹那。故婆沙第九
云。佛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波旬作是念。当
坏其道。便作御车人类把鞭觅牛。著弊
坏衣头发蓬乱。往至佛所问佛见我牛不。
卷八 第 408b 页 T46-0408.png
佛念是魔乱我。即语魔言。恶魔何处有牛
用是牛为。天魔作是念。沙门知我是魔。即
白佛言。眼触入处是我乘。乃至意触入处是
我乘。沙门何所之。佛言。我到彼无六触处。
汝所不到处我当往彼。波旬意以我如御
者。六触如乘。能御此乘运诸众生。至于三
界。所以涅槃非其到处。故佛语言。我到无
六触。及汝所不到处。即涅槃也。故大品诸
文魔罗作恼。不出六触。故今文中外扇内
恼。不出六触。天魔波旬尚以色等恼乱于
况佛。悠悠行人者耶。令云五触意即兼
六。以从五根转入意故。即有法触。故云
共坏。根尘相对即有十八。复次下广释
外来。初令堕恶次令堕善。若本是出世高
士得作此说。若本是散善之人元是魔属。何
所论堕。如此之人若废善法却成魔事。次
令堕二乘中。言行当者指示也。次令堕无
方便空等者。恶空假也。不先观于缘生四
句。不了诸法皆无自性。不解诸法性空相
空。虽生空解不损烦恼。名无方便空。若
不为菩提无大悲心。虽云化物但增生
死。如是名为偏事邪假。尚不及三藏菩萨
之假。况馀教耶。乃至亦能令人入于三藏之
假。如为阿难亦似别教。但非从空故云
偏耳。阿难下举深况浅。阿难如来临涅槃
时在娑罗林外。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恼
乱。佛问诸大众。阿难今者为在何许。答曰。
今在娑罗林外十二由旬为六万四千亿魔
之所恼乱。诸魔皆自变形为如来像。或说
卷八 第 408c 页 T46-0408.png
诸法从因缘生。或说不从因缘而生。或
说从缘生者皆是无常。或说是常。或说阴
入是实。或说是虚假。或说十二因缘有四
种。或说如幻化。或说因闻因思因修。或
说不净观出入息。四念处四善根。三空门无
学。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经三十七品。现十
八变八相成道。阿难念言。如是等相昔所
未见。谁之所作将非如来作耶。欲起欲
语都不从意。魔入骨故。复自念言。佛于今
者所说不同。我于今者为受谁语。阿难今
者极大苦恼。佛令文殊以咒术力破坏诸
魔。然诸魔所说。唯不能说圆顿法门。以圆
顿法非其境界故也。言笈多者于魔突罗
国半月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
为不净出要第一。魔王波旬便生愁恼。而
作是念。忧波鞠多作大集会。必当教令出
我境界。我今当往坏其众意。于说法处。雨
真金华璎珞华等。化作白象七宝庄严。化
为七人端正殊特。举会观察无听法者。
于三日中演说深法。无有一人得道果
者。魔王欢喜深自庆幸。鞠多即入三昧观
之。谁之所作。即知波旬魔王所作。复以璎
珞著尊者顶上。知已便作是念。恶妒弊魔
坏乱正法。如来何故而不调伏。即观佛心
知佛令已而调伏之。即以三尸蛇人狗等。
化为璎珞。感魔令至而谓之曰。汝与我鬘
深感厚施。令还以此用酬赠汝。魔大欢喜
舒颈受之。至其颈上还见死尸虫蛆欲
出。魔见是已深生厌恶。语鞠多言。汝今
卷八 第 409a 页 T46-0409.png
云何以此死尸而系我颈。答曰。比丘不应
以华鬘庄严。汝先何以为我著之。今为汝
著正得其宜。魔以神力欲去。不得。此尸
在颈如须弥山不可动转。踊身虚空请
求诸天为脱此尸。诸天皆言。此是大圣之
所为作。非我庸下之所能脱。诣梵王所求
为脱之。梵王言。十力弟子所作我不能脱。
假使劫风旋岚所吹。亦不能动。如因地倒
还从地起。若能归依优波鞠多。容有得脱。
魔受梵王教至鞠多所。深生敬重五体投
地白言。大德。佛初成道我率官属而逼恼
之。未曾一言而见轻辱。汝阿罗汉少慈悲
力。于人天前见陵毁我。鞠多言。汝大愚痴
无有智慧。以声闻人用比如来。欲以芥
子比须弥山。萤烛之光齐辉日月。我今陜
劣故相毁辱。又如来使我调伏于汝。汝因
斯故。有善心生不堕恶道。魔闻欢喜生希
有心。今可为我除此三尸。尊者答言。汝于
正法莫作恼害。然后乃当为汝脱之。魔
言受教。乃至令为现如来相等(云云)。宁免自
他三十六箭者。一根有三三五十五。转入意
地又有三箭。故成十八。魔自作恼名之为
自。扇动檀越名之为他。自他各有一十八
箭。故三十六。若知下正约理调。违实际故
见魔异佛。若入实际魔佛不二。魔不为违
佛亦无顺。大经下引證。小乘断惑故说调
魔如鞠多等。大乘体法魔为法界。如楞严
中说三昧时。魔欲为恼自见被缚。无人
调之。又小乘人既未能破。但名为伏。大乘
卷八 第 409b 页 T46-0409.png
之人无魔可调。乃名为断。次明妨乱中。
对空等十法简二十邪法。文望正法皆名
太过。其实若过不及各各有十。至禅境中
当辩。次结数中云三百邪法者。且约邪
从外来。故云三百。若兼度入意地则三百
六十。故文中云。而其初入必因五根。故且
从因以明三百。治堆惕中云偷腊等者。盗
增法岁意避僧役。希利贪食故得此名。腊
者猎也。于此月中猎取禽兽以祭其祖。从
事而立故名为腊。或曰腊者接也。史记云。
始皇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锄架切)自汉后为腊以至于今。吉支者鬼名也。
此鬼本由破戒所致。故闻戒序犹生愧心。
况戒神为护今破戒鬼去。亦如前所引五
戒缘起则一切鬼神皆惧戒法。俗有相传
云。请僧禳灾。僧诵戒序尸被戒神移之旷
野。即其事也。治魔罗中。云一切物莫受者。
空无所得也。具如玄文第四卷初引。增一
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
力能拒。谓不放逸。大论问。新学菩萨道力尚
弱。云何能使魔不得便。答。诸菩萨护故。又
云。是人善修空故魔无如之何。如身无疮
毒不得入。是故修空魔不得便。次明修
观者初三恶者(云云)。大经云。有四善事堕三
恶道。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
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
四者为非想故系念思惟。言他属者施物
本为摄他从己。今以他属为三善者。且
据施边从事而说。若从心说则属三恶。虽
卷八 第 409c 页 T46-0409.png
生善道世世相染等者。意令他属而反属
魔。是故世世为魔所娆。经云下大品文也。
大论八十一云。阿难问佛。魔为都娆一切
菩萨。亦有不娆者耶。佛言。有娆不娆。阿难
白佛。何者被娆。佛言。或有菩萨先世闻般
若不能信解。远善知识亲近恶友。离般
若行恶法。闻深般若语他人言。我尚不
得其底汝何用学。又轻馀菩萨言。我行般
若汝无是行。又有菩萨恃姓轻他。天魔欢
喜云。我宫殿不空益三恶道。又有菩萨与
求声闻者诤。魔言。秽萨婆若。或与求萨
婆若者诤。魔言。两失萨婆若若无是事甚
深清净者则无魔恼。虽在善道与魔相关。
如是菩萨为魔所恼言拙度者通至别教。
如魔为阿难说法等(云云)。次不思议境中言
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故一魔即一切
佛。如此下明妙观功能。言治魔显理者。降
魔是道场。即是治于魔糠显于理米。魔为
侍者者。夫为侍者随顺人意。故观魔界
随顺实相。缘修不能寂照等者。即净名中持
世菩萨住于静室。天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
状如帝释。鼓乐弦歌至持世所。持世谓是
释提桓因。而慰之言。善来憍尸迦。次复责
言。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
以求善本。魔言。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
洒。意以闻法用申供养。因兹作恼坏菩萨
心。持世未晓故但答言。无以此非法之物。
邀我沙门释子等。时维摩诘为调魔属。诃
持世言。是为魔来非帝释也。时维摩诘即
卷八 第 410a 页 T46-0410.png
语魔言。可以此女与我。如我应受。大士
意言。我是俗流正应受之。彼出家之人非
所应也。今文便释经意云。持世但是别教
菩萨。缘修出观不觉魔娆。净名是圆教菩
萨真修寂照。观无出入。故斥持世不能寂
照为魔所谋。从魔界即佛界去发心也。慈
与众生魔界即佛界之乐。故云慈无量佛。悲
拔众生佛界即魔界之苦。故云悲无量魔。
从欲满此愿去安心。文中寄事故约悉达
降魔。以明止观。从但以下结成行人用安
心相。次随魔下破遍。初总。次历教。历教中
三藏伏四在三祇百劫。坐道场时三十四
心破烦恼魔。尔时乃名为菩提道。入无馀
后名法性身。由菩提满故成佛果。由成佛
故。故入无馀。入无馀故破于阴魔。由破
烦恼及得法性身故。永无分段故也。是故
此两共破死魔。故三藏佛虽降天魔断烦
恼魔。有馀身在仍未免阴。八十入灭仍未
免死。故得菩提。及入灭已至法性身。方
免阴死二魔。文中存略但言死耳。得不动
三昧等者。具如大集云。天主初令诸军。次
遣太子。次遣三妃。皆不能坏。后自领军为
佛所降。大军退败王颠倒堕冠盖剑三各
在一处。此并大论第六文也。今文义通至后
三教。通教见位同三藏伏。至六地时得菩
提道。同三藏断。两教声闻不破天子魔故
初为所恼。修得神通。虽复调伏亦不名
断。据教全未识于赤色三昧。别依教道故
前后断。是则前之三教并属教道。若不尔
卷八 第 410b 页 T46-0410.png
者。岂有断通惑伏利惑而能破魔。圆教
俱破无复前后。应约六即以辩浅深。初
住俱破八魔者。大论二十云。若欲修习首楞
严定。须破八魔。应当亲近大般涅槃。谓阴
等四及无常等四。义通内外如前所说。从
于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从门若未开
下助道。此之六种于魔成度。于行人成蔽。
为生死故即成魔度。违菩提道所以成蔽。
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于魔六。
此六蔽者虽似六度不为菩提。皆属魔摄。
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禅定与鬼交通。所
得船若不离见著。言正度者。四教六度
皆名为正。具如助道摄法中说。兼治者。以
魔中兼二故须借用。若杂烦恼及业如前
两境中用治。杂业借念二佛者。谓色身法门
身。杂中有恶当用念色。杂中有善当念
法门。闻慧者。四教并在外凡。故今圆教在
于五品。黜者退也。贬去也。此十法后亦应
以大车为譬。文无者略。但云直至道场。复
次通用一意为观下。结观通别。十乘观法有
通别二意。一以阴境十法冠下九境。名之
为通。秖是一法不思议观。人根钝故开对十
法。先了通意节节入别。境境皆然观法易
了。故引中论通别为例。次料简中问如文。
答中先违问答。故云缘别。次引论文證者。
即顺问答。虽顺问答此成不定。故不同
于寒去春来。魔若去已好法来者。不必全尔。
是故不同。大论云。乐法梵志于十二年。遍
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时世无佛佛
卷八 第 410c 页 T46-0410.png
法亦尽。有婆罗门言。我有圣法一偈。若实
乐法当以与汝。答言。实乐。婆罗门言。若实
乐法。当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髓为水。
以血为墨即如其言书得佛偈。偈言。如法
应修行非法不应行。今世若后世行法者
安隐。又有说云。魔来诳乐法令剥皮等者。
意欲退乐法心。乐法心坚即便剥皮等。魔
便隐去。感下方佛为其说偈。后释与文合。
与论稍别。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