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82a 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一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释修大行中。初明来意者。发心无行无
位可论。故云修行入菩萨位说是修大行
之止观者。标也。从夫下释也。善解下举譬
也。酪须钻成酥假摇熟。故大经二十六云。
如乳要得人功。水瓶钻绳当成酪酥成
二酥已醍醐可获。住前行行犹如钻摇。凡
夫五品同譬于乳。六根如酪及生熟酥。初
住已上名得醍醐。善能调停四种三昧。当
知六根初住可获。从胜而说故曰醍醐。引
證如文。行法下举略摄广以列四名。通称
下释名也。三昧是通坐等是别。大论下引證。
论云。一切禅定心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
处。是心无始常曲不端。入正行处心则端
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则直。今文存略。故云
善心一处住等。初释又略。但云调直。论又
云。三昧是通百八是别。今但对四以辨通
别。法界下解释论文。四行通依法界一处。
又别名中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约身
卷二 第 182b 页 T46-0182.png
仪为名。若从法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
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
名随自意等。一常坐下明所依教。教所立
名言一行者。剪略身仪不兼馀事。名为
一行。非所缘理得一行名。若所缘理名一
行者。四行莫不皆缘实相。今初下开章。方
法者下列方法相必具三业。身开遮中云或
可处众者谓禅堂中。别处最胜故云弥善。
结加者。先左后右与两髀齐。大论第九问
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加趺坐耶。答。最安
稳故。摄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偈
云。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加趺坐
魔王亦惊怖。不同俗坐及异外道翘立等
也。字书云。加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晓
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结。二趺
相加故云结加。大动曰动。小动曰摇。垂熟
曰萎。附物曰倚。自要其身期于见理。
不暂胁卧况复尸耶。言尸卧者仰卧也。亦
曰淫女卧。修罗覆卧并不应为。圣开右胁
尚不应作。况复尸等。尸字应从死。故礼云。
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单作训主非此文
意。除经行等者。除即开也。为解睡故佛开
经行。若经行时避有虫地。十诵云。若经行
时应当直行不迟不疾。又三千威仪经云。
经行有五处。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
塔下。五阁下。四分律。经行五益。一堪远
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食便利等并同所开。不得因兹托事延缓。
若睡已解食等事讫即非所开。随一佛方面
卷二 第 182c 页 T46-0182.png
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
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令专
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
为一准。时刻等者时中不许如刻许间。刻
谓漏刻。一日一夜百刻。且附俗仪故云刻
也。言须臾者。三十须臾为一昼夜。未必指
此但是通论。不许暂废故曰须臾。尚不得
令刹那有间。况复漏刻及须臾耶。故大师
传中云。言不妄出息不虚黈。所开者下重
诫前开遮。不欺佛等者。欺物曰陵。论语曰。
君子不可罔也。况复佛耶。大论六十一云。菩
萨求佛道时不惜身命。十方诸佛诸大菩
萨。皆共护念能成佛道。若为菩萨而懈怠
者。贪著世名不专勤求。是为自欺亦欺诸
佛及诸菩萨。何者。自言我为众生而求佛
道。而为杂行魔得其便。不负心者。负者不
剋也。后不遂初名为不剋。亦是自欺不诳
众生者。诳亦欺也。亦误也。令他误解故也。
违于先言而行杂行。故欺众生即负自心。
负自心故即是欺佛。口说默者顺行故默。
除障故说。坐疲极者。疲者国语云。劳倦病
也。苍颉云。懒也。今此云疲。疲即是极。下句
疾病四大不调。不因坐疲。是故云疾。内外
障者。烦恼见慢等名为内障。魔恶知识等名
为外障。但得专称佛名为忏。尽命无悔
故云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等者。释疑也。
恐有人疑。何故独令称弥陀佛。是故释云
功德正等。除乱故专。所以者何下举譬也。
如人极忧大哭则畅。若有极喜纵歌则畅。
卷二 第 183a 页 T46-0183.png
郁谓蓊郁即多貌也。怫者意不泄也。重忧
大喜在意未泄。故以身口歌哭助也。行人
下合譬也。大论六十释响喻中云。如人语
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已还入至
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
七处。顶及断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惑著起贪痴。中人有智慧。不
瞋亦不著。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曲直
及屈申。去来视语言。都无有作者。初五句
明身业第六句明口业。后二行一句判愚智
相。虽以身口助意成机仍须了知愚智之
相即是三业共为机也。玄文虽立意业机
义非今文意。今意秖缘单意不成。故令修
助。经部虽即义通三乘。今意在圆不通通
别。今为除障虽念应佛。下意止观令念法
身故唯在圆。上人接下曰俯。屈上赴下曰
降。如人下重譬助意。行人下合。若于法门
未了下。为除迷故亲近解者。以彼二经是
般若部故。令亲近解般若者。意则通及大
乘行门。又般若中多说菩萨观行法故。诵经
等者举况也。此事虽为常坐所废。勿以此
语例三三昧。故常坐中尚废诵经况世俗
语。遮诵局此遮语通四。故四三昧皆须绝
彼外人接对。非行非坐依经亦制。虽通作
受染俗非开。意止观者。此去乃至非行非
坐并粗准本经示观门之语。纵似有于十
观之相。而文并约略。未可以辨观法始终。
初发大心及下三略亦复如是。故此五章但
名大意。此文谨依两经粗列。语简意远不
卷二 第 183b 页 T46-0183.png
可谬判。若欲消释必善下文十乘观法。方
可离谬。若据下文无四行相。则下文成
略。今据观法十乘未周则此中成略。是故
五略从观略边不从于事。于此文中然以
义推十乘略足。法界等名即妙境也。为化
众生即是发心。系缘一念即是止观。观于三
道名破法遍。历一切法即是通塞。而修佛
道即是道品。观于业苦即是助道。识观不
滥即是次位。次位之中兼于馀二。下三三昧
意止观文附事虽略。若以义说准此可知。
初端坐等者。通用止观立身心相。次蠲除
下明修观法。从初至乱想明止所治。从莫
杂至相貌明观所治。从但专至是观下
正明能观寂照止观。虽系虽念不出法界。
虽止观虽寂照同时。信一切法不劝信也。
须信法界非三世摄故无前后。物表曰际
界首曰畔。法界体遍故无际畔。内證为知
化他为说。能知能说不异法界。故云无知
及无说者。法界非边故非有无。非俗故非
知。非空故非不知。从胜而说故云离边。中
边相即故住无住。一切诸佛皆以法界而
为所安。我住法界如诸佛住。故云安处。闻
此下诫劝。令此凡夫住诸佛处。勿生惊怪。
此法界下法界异名。如是下结诸异名皆同
法界。能如是下次观法身。此即举前所观之
境以为劝进。结前境法以成十号。此文是
观平等法界。能如是观是观十号。问。十号
之相其相云何。答。秖观法界即见应身如
来十号与法界等。亦识法身如来十号。何
卷二 第 183c 页 T46-0183.png
者。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名如来。以无二
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
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
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
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
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惑不断无复
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
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
理故一切宗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
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为三
世间之所宗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
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
二。此十号名经论不同。大经解释为十一
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
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本业璎珞云。一者如
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翻
译意别不须消会。观如来下明境智不二。
初文牒前法身为境。何故知境由能观智。
故先立云不谓如来。不谓即是不可得智。无
有已下明境无相。亦无如来智下明智无相。
如来及智下明境智不二。故经云。如来不即
阴如来不在阴。彼此不相在何处有如来。
境智冥一名无二相。境智体遍名无动相。境
智本有名不作相。遍无遍相名不在方。无
相而遍名不离方。非世俗故名非三世。非
世俗外名非不三世。中道双非名非二相。
中道双照名非不二。不共惑俱名为非垢。
不与智俱名为非净。此观下结叹观智。独
绝不共名为希有。遍故亡故譬若虚空。不
卷二 第 184a 页 T46-0184.png
依次第名无过失。进入随契名增长正念。
见佛相好下明观成见佛。由此观故见色
身佛。虽非本期观力使尔。故使所见犹如
镜像。不运神通而见十方。住法界处能
见诸佛。故闻所说不乖实义。为众生下。
明悲智力誓愿庄严。以大悲力为众生见。
以大智力而不取相。涅槃庄严亦复如是。
言庄严者秖是悲智福慧庄严。亦是缘了定
慧等也。故般若论云。非庄严庄严。常寂光
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
故而取三土。忘所观故无形无相。法体曰
形外表为相。虽见如来及闻说法知法
实义无见闻等。佛不證得下引例也。佛自
于法无所證得。如何行者而谓得耶。何以
故下释上引例。佛所證者唯一法界。法界无
證亦复无得。取果为證著法为得。亡此
二故是故云无。观众生下明观三道。初观
众生即是苦道。初言观生如佛者。三德理
等是故云如。言生佛量等者。生之与佛无
复界别数量之异。以理等故数类亦等。勿
执事义而互相妨。言生佛界量不思议者。
复释前文。前言如者以生如佛。今不思议
以佛如生。又前约数量及以相等。约理不
二故名为如。今叹前如云不思议。众生界
住下。以观生正意重结前文。前明生佛相
如意在观生如佛。如体无相故譬虚空。虽
如虚空以如空智观如空境。故云以不住
法住般若中。生如佛故无凡可舍。佛如生
故无圣可取。生死涅槃约苦灭谛。垢净约
卷二 第 184b 页 T46-0184.png
集道谛。无作四谛无所取舍亦复如是。不
取舍者由住实际。如此下总结苦观。观烦
恼者于中二番。初约三谛明行相也。寂静
行者即真谛行。无动行者即俗谛行。非生死
等即中道行。不舍下约三观契理。不舍诸见
即假也。不舍无为即空也。而修佛道即中
也。向云不舍即是双照。今非修下即是双
非。故净名中。不舍诸见而修三十七道品。
彼明见即中道道品。此明边即中道道品。边
义同见。故用彼意而为此文。次观业者。
以极重业而为观境。故指五逆即是菩提。
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
出血。三杀一妄语一杀生加行。论轻重者。
如优婆塞戒经业品中。以后后业重于前
前。又心境相对四句分别。及方便等三时不
同。非今正意不委分别。若大乘中加杀和
尚及阿阇黎。以为七逆。此五七逆体性空寂。
故无行经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若就
观行明五逆者。五法逆世名为五逆。故楞
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
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證实法.
此逆即顺非今观境。约此即是能观之观。彼
经意兼。此文独显。逆与菩提不出心性。故
无二相。识心性故名为觉者。觉者亦无名
无觉者。对境名觉内了名知。知觉体一义
意不异。无有分别内外宰主名无分别者。
又云。识五逆性名为觉者。照了菩提名为
知者。知此二法名分别者。此等皆亡故并
云无。逆与实相体既不二故不可坏。以逆
卷二 第 184c 页 T46-0184.png
本来无自性故。一切下以轻例重五逆既
尔诸业例然。故住实际。不来不去明逆无
生灭。非因非果明观无始终。法界印下。又
以四魔释成五逆。先立。随顺三道故魔得
便。观为法界故不能坏。魔即印者。苦即
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是烦
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是天子魔即法界
印。次释中魔既即印。印岂坏印。如大论云。
有菩萨教人修空断一切念。后时才起一
念有心便为魔动。即便忆念本所修空。魔
为之灭。修空尚尔况复观之。即法界印。故
信禅师元用此经以为心要。后人承用情见
不同。致使江表京河禅宗乖互。次劝修中
初云闻不惊等宿植深故。次譬如下举譬
也。宿种如珠。中忘如失。闻法生喜如还
得珠。四众下合譬也。不闻合失珠闻信合
还得。当知至见佛者。昔从佛闻今复重闻。
义同见佛。从文殊闻者。佛亦曾从文殊闻
故。身子下即是彼经三人领解。故今以法而
判其人。以菩萨摩诃萨谛了此义故。故能
了者方是菩萨摩诃萨也。近佛座者。座谓
所依依于实理。闻此法者近于实理故云
近座。佛为能觉法为所觉。近佛所觉名
近佛座。若事解者。坐座说法闻佛法故。
名近佛座。虽有事解则失佛觉此法之
义。是故但依初解为正。闻法不惊见佛法
身。佛言下引佛述成也。若得初住见佛法
身。为念不退。六根清净相似见佛。为行位
不退。此三不退具足诸度。名波罗蜜。若通
卷二 第 185a 页 T46-0185.png
述成后代行者。即义通故并得预于行不退
摄。以圆六即三不退名。及波罗蜜通初后
故。若人下正劝修也。从初至得入者。具如
般若劝学品中。以此三昧即是种智般若故
也。如治摩尼下举譬也。彼经云。如得摩尼
令珠师治。故华严二十一云。具足十事。必
须巧匠加治令妙。然后放光雨宝等也。一
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转精妙。四除垢。
五火鍊。六庄严。七贯以宝缕。八置琉璃柱
上。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雨。修二乘者如
治凡珠。一行三昧如治摩尼。光如解生雨
如行备。菩萨能知等者。三教菩萨虽曾发
心不名速得。闻此一行方名速得。从法
判人意如前释。比丘等者亦复如是。二众
未闻不名出家。故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
为法。出二死家方名无为。若不尔者。何故
二众闻此法竟。方名出家。亦如善住天子
经云。天子问文殊言。若有人来求出家者
当云何答。文殊言。当答言。若不发出家心
者。当教汝真出家法。何者。若求出家是求
三界及以五欲未来报等。彼不见心故不
證法。心无为故。故不发心。若以剃头为
出家者。是著我人。故知形服非真出家。信
士等者亦以向意望之可见。闻真法者。方
得名为真归依故。次释常行中初开章。此
经因跋陀和菩萨说之。智论及诸经名跋
陀婆罗。音轻重耳。是在家菩萨。次此法下明
所出经。三力者不可遍办故也。因缘和合
感应道交。故须三力。彼经云。随何方佛欲
卷二 第 185b 页 T46-0185.png
见即见。何以故。如是三昧佛力所成。见佛
在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故。彼佛力持。三昧
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是故见佛。能
于定中见十方佛者。由三力故三昧见佛。
是故此经亦名现在佛立定经。得是三力能
见诸佛。经中问。从何处得是三昧。答。从
念佛得。若人不念佛赞叹佛身者。则为永
失今世后世利乐因缘。部属方等机通四
人。二乘被斥非文正意。故四教菩萨亦通行
之。今意在圆。故意止观寄色身佛以成三
观。偈中明住处者。三昧相应。相应不同三
昧不等。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等三地相应。
或说喜乐等五受根相应。或说诸支相应。
或说界系相应。或说非界系等。如是等相
助念佛三昧相应住处法。不得不辨其深
浅。故云须论议也。文释经意故从总说。虽
云有觉等诸相不同。以念佛故全异根本。
身开遮中云避痴人等者。与恶知识往来
俦旧。以能生人不善根故。故宝积经云。有
四法应急走舍离。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
四同住者。或笑或瞋或斗。当离百由旬外。
好恼他故名曰痴人。乡里亲属缘务多故。故
须速远。不得希望至别请者。经云。专以乞
食自活多所成就。十住婆沙乞食十利。一
者活命自属不属他故。二者施我食者令
住三宝然后当受。三常生悲心。四随顺佛
教。五易满易养。六破憍慢。七无见顶善根。
八见我乞食馀善人效我。九不与男女大
小有诸事。十次第乞生平等心。若净名中
卷二 第 185c 页 T46-0185.png
迦叶舍富从贫。空生舍贫从富。外现偏迹
示受弹诃。诸律论文乞食之法不一处足。
为福他故令至七家。顺少欲法不损施
主。不受别请者。普使十方获均受之益。亦
顺佛教及少欲等。及令施主得平等福。故
优婆塞戒经云。佛告鹿母。虽请佛及五百
罗汉。犹不得名请僧福田。若于僧中请
一似像极恶比丘。得无量福。虽是恶人亦
能为人说戒定慧及三菩提。有因有果不
毁三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胜幡者袈裟
也。为是义故不受别请。律开多缘。梵网唯
制。律部虽许僧法常行。今入三昧一切俱制。
况此大乘宜顺梵网。大论云。僧中食者生
诸漏缘。若受次请妨修三昧。论云。若受请
者若得请处。谓我是福德之人。若不得者
则生嫌恨。谓彼无识。应请不请不请而请。
或自鄙恼。若入众食当随众法料理僧事。
心则散乱妨废出道故令乞食。严道场者。
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
处名为道场。香肴者。亦作肴菜也。非谷而
食曰肴亦豆实也。盥沐等者。洗手曰盥洗
头曰沐。洗身曰浴洗足曰洗(音跣)左右等
者。左出右入。出从触入从净。内外律者。身
口律仪为外意地律仪为内。谓大小乘俱有
意地。所起远方便罪。及十善恶后三是也。世
云。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者不必全尔。应
知大小两乘若结罪边咸从身口。远方便边
并防于意。故知大小两乘若制止边并防意
地。若制作边单制意者。谓修定慧则大小
卷二 第 186a 页 T46-0186.png
并然。降兹已外馀心念法及忏轻垢。并加
身口合掌宣吐。或有但心如悔轻吉。或大
乘中观理忏重。仍加身口。又小乘为外大
乘为内。若但善律仪不谙妨障。亦非师
位。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等者。亦出彼经。
又大论四十九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
敬。岂有上智高明于师不敬。若不敬师
则失大利。如井无绠水无由得。有慢之人
如水不住岭。若依善师三学增长。如树有
根枝叶增长。是故佛说敬师如佛。论问。善
师尚不能敬。恶师云何能敬而令敬师。答。
勿顺世法著善远恶。若能开释深般若
者。则尽敬之不念馀恶。不以囊臭而弃
其金。如夜行险恶人执烛。不以人恶而
不取照。菩萨亦尔。得智慧光不计其恶。
如空中声告波崙言。汝于师所勿念其
恶。复次师之好恶何预于我。我求法利不
求于恶。如泥木等无有功德。因发佛想
得无量福。何况于人。又观师如佛者。如
观诸法毕竟空故。观诸众生视之如佛。
何况于师。十住婆沙云。从他求智慧不惜
身命故须敬师。若师轻蔑及以爱敬。心无
有异不因师求利。师有过失当须隐藏。
师过彰露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
何以故。修三昧者善护其心。恐轻于师三
昧不成。故下文云。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
终难得。然为师者故须无过。今明凡师未
能尽善。故诫学者不见短长等。当割等
者举重况轻。肌者皮也。馀谓身外依报等
卷二 第 186b 页 T46-0186.png
也。仆者奴也。古之男女入罪者以为奴婢。
须外护等者。不饥不饱如亦爱亦策。同行
如共涉险者。失一则俱丧。同行当如之。须
要期等者。以愿自要期心三昧。起大信等
者。信一切法无非佛法故不可动。为此
法故而行精进名大精进。于法无染曰
精。念念趣求为进。一切种智导于众行故
无能及。常与善师等者。求师必在于尽善。
事师必忘于师过。为三昧故须护其心。恐
徒弃光阴故令预择。又所言善者。善解三
昧通塞之相。将导行者使时不空捐。卧出
者。有人云。秖名卧为出有何不可。然但得
卧而阙于出。出未必卧卧时必出故须分
释。经文但云睡眠。论云。有四法能生三昧。
一者三月未尝睡眠。除便利饮食坐起。二者
于三月乃至弹指顷不生我心。三于三月
经行无休息。四于三月兼说法不求利养。
今文随便无复次第。以第二我心为想欲。
第一睡眠为卧出。以除便利等与三四合
说。亲近善知识等偈者。论又问。如是三昧宝
何法能得。答。亲近善知识一偈是也。偈具四
义。一知识。二精进。三智慧。四信力。又有三
昧助修习法有五十法(云云)。次口说默者。
初从九十日下至心念弥陀无休息者。教
用三业也。次或唱念下教用念法。虽云
先后及心俱运。于念念中无使阙一。故
云相继。次若唱下释疑也。具如前释。此中
又加法门主也。举要下结劝三业也。步步
身业声声口业念念意业。次意止观中。先念
卷二 第 186c 页 T46-0186.png
三十二相以为观境。言佛刹者。具存应云
刹摩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或云表
刹者。以柱表刹表所居处故也。三月常念
者。彼经云。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
便问彼佛有何因缘得生其土。佛即答言。
善男子。修念佛三昧不忘失故。得生我
国乃至三十二相等。今文云云何念。即是菩
萨于三昧中见佛问文。从念三十二相下
至千辐轮相。是三昧中佛答文。以三十二相
逆缘顺缘。令我亦逮是相者。是三昧中见
佛发愿文。见相好身身出光明遍十方界。
如融金聚。如须弥山在大海中日照发明。
行者尔时除却馀想谓山林等。唯佛身相
如琉璃中有赤金像。次又念下正明于境
以修三观。初空观者。初文略明推我身心
及三昧佛。佛之色心为从谁得。初两句正
推。次从佛不用下。推己即知心佛叵得。岂
由我色心而见佛色心。此列四句初云佛
不用心得者。是不用我心得佛心。不用身
得者是不用我身得佛身。不用心得佛
色等交互二句者。但略我字耳。何以故下
释也。佛之色心无相无得。我之色心亦复如
是。身口是色智慧是心。色心有者良由有
我。以我无故称法本无。破此本无故云
坏本。亦绝此坏故云绝本。次假观中文举
六喻。三梦一宝一骨一像。其意大同。但重说
耳。今并略合。梦者。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
成如梦。此纯约行者合也。又法身如境报
身如想应身如梦。此纯约佛境合也。又彼
卷二 第 187a 页 T46-0187.png
佛如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此约感应合
论也。三梦皆尔。故凡起观想想成见相皆
具三意。毕竟空中求佛叵得。故知前后二
梦明见而不可得。中间一梦明不可得而
见。故初梦云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最后
梦云觉已腹空。中间梦云不来不往。而乐事
宛然。故大论第七云。如佛在世三人为伴。
闻毗舍离有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卫国有
淫女名须曼那。王舍城有淫女名优钵罗
盘那。端正无比。三人各闻。长念心著。便于
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不往。
而淫事得办。因是即悟诸法亦尔。于是共
至跋陀婆罗菩萨所而问其事。菩萨答言。
诸法实尔皆从念生。菩萨为其方便说法。
得不退地。此文但引三中之一。般舟文同。
宝等三者与梦大同。宝如能缘心。琉璃如
所缘境。影现如梦事。观骨镜像各具三义
亦复如是。若作异者所谓依空而现于假。
琉璃如空影现如假。无骨如空起光如假。
净镜如空现像如假。前三亦具空假二义。
以带空心出假故也。行人下经中略合也。
镜喻起观。行者名行人色。色即身也。由念
相现名为所有。见已即问。佛答所问。闻佛
所说心大欢喜。虽在三昧说者是佛。故曰
闻经。次中观者。初文即是彼经菩萨得三昧
已。起思惟文。今文存略及随义便。语犹难
见。先对录彼文令此文可解。次更释今
文。今云自念至无所至。彼经云。菩萨思惟
云。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即知诸佛无
卷二 第 187b 页 T46-0187.png
所从来我无所至。今云我所念即见。彼经
云。作是念时三界皆无所有。皆心所作。何
以故。随心所念皆悉得见。今云心作佛心
自见心见佛心。彼经云。以心见佛心作佛。
今云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彼经云。心即是佛
心即我身。今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彼经云。心不自知心亦不自见心。若取心
相皆悉无智。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
诸法实相。得是三昧智慧。以二力故随意
二愿。定慧二力。次释今文。初句准经可
知。次我所念等诸句中所言佛者。皆具二
意。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
今具含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
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
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
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是佛心
至见佛者。明所见佛不异我心。心不自知
心至见心者。明虽见佛求能见者及意缘
知。毕竟叵得。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
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
心即是中道。不须更置双非等言。从心有
想至泥洹者。释上叵得之心即是涅槃。是法
不可示者。明非说所知。皆念至空耳者明
涅槃离念。假使有念亦了能所皆悉空寂。次
五言偈即颂前文对之可见。次诸佛下七
言偈者。更转释向五言偈也。初句者。一切
诸佛由观己心不异佛心。故得成佛。次句
者。释初句中所观之心心如佛心。佛心无
垢己心亦无。次句者。五道由心心体本净。
卷二 第 187c 页 T46-0187.png
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如病眼者遍空见
华。华虽遍空空无所受。水波水湿亦复如
是。次句者。总结观意。作此解者成圆融
道。佛印者释前所观。既是实相故名佛印。
无所贪下释出观相。不贪于有不著于空
不求于中。无三想故所有所欲皆悉言尽。
有谓观境欲谓观智。能所皆亡。亡故无生
故无从生。以无生故亦无有灭。被坏名
灭自灭名坏。体其本无名为无灭。本灭自
无名无坏败。能趣之道必藉此理。名为道
要。从始至终此理为本。名为道本。是印等
者挫小况迷。小乘断惑义如坏印。二乘自
谓生灭度想。而彼所行本是佛道。二乘永灭
尚不能坏。况复魔界顺于生死。生死之体
即涅槃故。岂有涅槃更坏涅槃。婆沙云下引
论校量。论寄次第故先念色。还寄教相
辨相体等。藏通修得别圆发得。别存教道
所依少别。又若用所依。藏依福德通依空
慧。别依缘修圆依实相。此即四种相因不
同。寄教虽尔论文多依后二教义。且为初
行令观色相。又三藏因文亦不定。或一因
一相如大经三十六师子吼问。云何得佛
三十二相。佛因广答因各不同。若大论第
五有共有别。具如法界次第。报恩第七天
王第七。所言因者即是相业。言相果者即
三十二。束为颂曰。

「 奁轮手足指纤长
 手足柔软合缦掌
 跟满趺称腨膝藏
 身正一毛上向旋
 金色丈光尘七满
 腋满臆端圆具白
卷二 第 188a 页 T46-0188.png
 牙颊味舌梵如频
 眼金𥇒牛毫肉髻」


应以法界次第勘之则知分齐。此相现
时。即是藏通极果别圆真因。所證理体而为
相体。言相用者一一各有利他之用。别圆
分果虽在地住。利他之用复胜藏通。能令
众生至极妙故。故大经性品云。如是佛性
不可思议。三十二相亦不可思议。彼婆沙文
无小乘意。但为始行旁借小宗。四十不共
法中应云报身。言法身者。即以报身不共
之法名为法身。次云实相即是法身。论第
六云。既念生身三十二相已。次念功德法。
谓四十不共。偈云。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
故。佛法虽无量不与诸人共。若人念者则
得欢喜。束为偈曰。

「 飞行自在
 变化无量
 如意无边
 声闻自在
 智知他心
 心得自在
 常在安慧
 常不忘误
 金刚三昧
 知不平事
 知无色事
 通达诸事
 知心不相应
 大势波罗蜜
 无量波罗蜜
 闻得波罗蜜
 具三轮说法
 所说不空过
 说法无谬失
 无有能害者
 贤圣中大将
 四不护为四
 四无畏为四
 十力以为十
 并无碍解脱
 是为四十法」


四不护者。身口意资生。论文广释此四十法
今略引名。若地持成熟品。有一百四十不共
法。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碍解
四无所畏。三念处七无上。一身无上谓相
卷二 第 188b 页 T46-0188.png
好。二行无上谓度人。三正无上谓正见
威仪净命。四智无上谓四无畏。五神力无上
谓六通。六断无上谓烦恼尽。七住无上谓
圣梵天等住。大论等文。十八不共十力四无
畏四无碍。大悲三念处为四十不共。今用婆
沙文且依婆沙。数虽不同意义不别。婆沙
云。念佛转深见实相身。故偈云不贪著色
法二身等。重颂三身也。善知一切法永寂
如虚空者。论云。诸法本来无生无灭。菩萨
信乐色法二身犹如虚空故。于一切处
得无障碍。障碍者谓须弥山等。何以故。是
人未得天眼念他方佛得禅定法得殊胜
乐。是三昧成相随意见佛。劝修中实智为
佛母见中为佛眼。善权方便父无缘大悲
母。问。母岂容二。答。实智为所生大悲为所
养。悲智不具真子不成。一切诸佛莫不皆
尔。如构乳等者。以一捋顷以为一构。构字
体俗正应作𤚲。谓取牛乳。若闻是三昧如
上四番功德者。今文与论有少回互者此
有深意。今录论文次明互相。论云。如人轻
捷其疾如风。于百年行不尝休息。遍于十
方。是人所行唯除如来不知其数。是人行
处满中真金以用布施。若人于是三昧四
种随喜回向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
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随喜。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三世菩萨所行三昧亦
复如是。三世佛为三番。三世菩萨为一番。
是随喜福于上施金之福。百千亿分不及其
一。故闻是三昧不惊。得无边果报。若堕劫
卷二 第 188c 页 T46-0188.png
火火即寻灭。若遇官事师子虎狼恶兽恶龙
诸毒虫等。夜叉罗刹鸠槃荼等。皆有毁者无
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若得眼耳风
等病者无有是处。常为天龙八部所护。诸
天诸佛来至其所。若一劫若减一劫说不能
尽。何况信况定心修。况成就者。此校量福又
有四番果报。一不惊。二信受。三定心修。四
能成就。次明互相者。今文以捷疾行为尘
界。施金与宝名异意同。先将果报四番。以
校量施宝功德。次将随喜四番以校量果
报四番。谓自成等不如随喜福多者。此经
通小。若不回向及随喜等。唯自修成义当
于小。故以回向四番形斥果报四番也。此
一往劝助之言耳。若不修等者。重宝三昧也。
不修此法人天之中。有修是三昧者为
之忧悲。悲其有失大利之苦。如齆人等譬
不行法人。齆者鼻病不闻气也。经卷如旃
檀。或遇是经义如手把。破戒无信义如鼻
齆。不肯修行如不嗅。如田家子譬不识
法人。三昧行法如摩尼珠。无识之人如田
家子。弃妙行法反贪五欲如珠博牛。故彼
经上卷云。如愚痴子人与满手旃檀。不肯
受之谓为不净。香主语言。此是檀香莫谓
不净且取嗅之。如是痴人闭目弃背不视
不嗅。闻三昧者不受及弃而不持戒舍
是妙经。又云。如有贾客得摩尼珠示田家
子。其人问客。平直几钱。贾客答言。夜于瞑
处其明所照直满中宝。其人不晓反形此
珠言。宁贸得一头牛不。贾客不复过与其
卷二 第 189a 页 T46-0189.png
人。亦如譬喻经云。有长者子不别货。父令
往外国兴易。初载栴檀往他国卖久久不
售。便问他言。市头何者贵耶。他人答言。市
中炭贵。便烧栴檀为炭。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半行半坐者。先释方等。亦通四教。故
彼经文闻三昧者。结得道益通于三乘及
以四众。经与今文意亦从别。唯为成圆。故
意止观但观秘密。依此修行事仪未足。文
中自指百录等也。聊者略也。先求梦王等
者。如法华疏引。有五种梦。因疑心分别。学
习并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此即
非人来相语也。列子有六梦。谓正梦萼梦
思梦寤梦惧梦等。此即正梦思梦也。故周礼
云。占六梦之吉凶。方等云。佛告文殊。为信
男女广说九十二亿诸陀罗尼。一一陀罗尼
复九十二亿陀罗尼门。佛告华聚。勿妄宣
传当以神明为證。何者。神明有十二梦
王。见一王者乃可为说此陀罗尼。云何名
为十二梦王。昔雷音比丘为九十二亿魔之
所掩蔽。生大苦恼。即发大声称于十方三
世三宝。十方诸佛同发声言。谁能救此菩萨
苦者。有宝王如来重举声问诸菩萨。有华
聚菩萨白佛言。当以何法而往救之。佛言。
卷二 第 189b 页 T46-0189.png
当以摩诃袒持陀罗尼章句伏彼魔王。华
聚往彼调伏魔已。令诸魔受持此陀罗尼。
诸魔各各脱衣供养已。至佛所白言。我等十
二大王当受持之。华聚问。何名十二。乃说
十二王名。至梦行品中明十二梦相。佛告
文殊。若求此法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
授七日法。一者若于梦中。得通飞行幡盖
从后。是名袒荼罗相。二者若见形像塔庙
大众聚会。是名斤提罗相。三者若见有神
著净洁衣乘白色马。是名茂持罗相。四者
若见乘白象渡可。是名乾基罗相。五者若
见乘骆驼上高大山。是名多林罗相。六者
若见上高座转般若。是名波林罗相。七者
若见树下升坛受戒。是名檀林罗相。八者
若见铺列佛像请僧设供。是名禅林罗相。
九者若见生华树入禅定。是名穷林罗相。
十者若见大王带剑游行。是名迦林罗相。十
一者若见王为浴身香坌净衣。是名伽林罗
相。十二者若见王夫人乘车入水见蛇。是
名婆林罗相。先须发大勇猛精进生难遭想。
自伤伤他。如犯刑者从他求脱。如是念
念归求梦王。若不感者虽行无益。应竭力
破悭而修供养。世多直行终成无益。于闲
静处等者。应于僧蓝若兰若处建立道场。
若有事缘亦听俗舍。谓俗人二众。故经云。
阿难白佛。是人辞家当作何言。佛言。语父
母言。我行陀罗尼典。父母若听我当出去。
如是作已心中默念。我欲舍妇儿家属。行
陀罗尼典。阿难白佛。父母等不许当服何
卷二 第 189c 页 T46-0189.png
药趣向道场。佛言。向于父母种种烧香劝
喻三请。若不听者当于宅内默自思惟诵
此经典。若修行时净其舍内烧香供养。一
一如八道场入法。若能如是于七日中。
观音菩萨为其说法。若于梦中现其人前
与道场无异。若散乱心反堕三途。三途出
为人奴婢。应当志心后悔无益。若僧蓝等
处。先有道场更新严净。依经方法无者新
营。坛外室内及以室外俱须香涂。故云及室
内外。作圆坛等者。礼云。筑土为之。佛法准
此作莲华形。故云圆坛及彩画等。五色幡者
总举五色。绣画间色亦应无在。字应作幡。
幡者旌旗之总名也。经中多作此幡幡帤字
耳。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幡耳。凡造
幡法切不得安佛菩萨像。幡是供具供于
所供。如何复以形像为之。海岸香者。经云。
海此岸栴檀之香。请二十四像者。凡建道场
应先严净。然后请像。世人口云求道灭
障。置道场时令愚童慢竖猥服裸形。云
将像来把来取来。以此观之可悲之甚。涅
槃后分阿难问佛。佛灭度后如何供养。佛言。
灭后供养像者与在世无别。故令供养福
助正道。生善消障岂复过之。俗礼尚云。过
尊之位必趋。虽置道场傲慢尊像。反招罪
累灭障良难。如向所引方等文是。肴馔者。
肴如前解。馔者。玉篇云。陈饮食也。亦具食
也。鞋屩者。所著鞋也。道场内外各别置之。
七日长斋者。此文通俗故云七日。斋者洁
也。韩康伯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故知俗
卷二 第 190a 页 T46-0190.png
典未晓所洗所防之意。有言无旨浅近疏
薄。此中且制不过中食耳。三时洗者纵无
他缘亦须三洗。有所表故。若加出入随
事量宜。初日供僧者。虽身口精诚须假以
福助。日日为者弥为增上。恐力不逮听从
初日。必先课己资财以申倾竭。故经文云。
竭力破悭。别请师者。南山云。当依大论。明
解内外律者拟依出罪。乃至七众亦尔。受
二十四戒者。经云。尔时上首广为恒伽说
二十四戒。然此戒者顺菩萨律仪。皆名重
罪。纵已先曾受具足戒。或先曾受梵网戒
者。亦须更受。轻重不同开遮别故。又授戒
者仍须曾受。不可辄尔依经授人。具在彼
经须者往检。经云。又应受六重如优婆塞
法。既云如优婆塞者。即五众亦受。阿难问
云。女人得捉衣不。佛言。得捉。但莫著女
色。又问。不受六重得入道场不。佛言。随
意。今时行事多不受之。但受二十四戒。即
准此文也。阿难又问。如向所说为定尔
不。佛言。三世诸佛悉由此法得成菩提。唯
除二人。谓谤方等及用僧鬘乃至一比丘
物。言及陀罗尼者。准经四番皆悉须诵。具
在经文。经云。若有持是陀罗尼者。设大火
起变成宝华。行者闻是无上功德如死重
生。对师说罪者。故知必须清净明了教相
识妨障者。若自身犯重不晓妨障。如何
堪为灭罪之境。月八十五者。黑白两月各
有两日。多用白月。法华忏仪通取斋日。当
以七日等者。极少不可减此。若欲进行随
卷二 第 190b 页 T46-0190.png
意多少。故南岳七载。十人已还者。经云。十人
不得过。南山云。余见京邑行方等者。或百
或半。喧杂难论更增罪累。请但依经非凡
所测。忽有多人别置坛场。有何不可。俗
人亦许等者。经云。趣道场时应如比丘法
修行净行。具三法衣杨枝澡水食器坐具。既
云趣道场时。故知出道场时须备俗服。经
云。其法衣者出常随身。若离二丈得罪无
量。阿难言。若辞家时用剃头不。佛言不也。
今时行事少分剃顶未见所出。阿难言。若
尔。何用三衣。佛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
俗服。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仪式。俗服者出
道场时著。三衣者入道场时著尺寸不离。
若离此衣得障道罪。前云二丈谓馀二衣。
但云得罪不云障道。缝字平声。言单缝者
不许却刺。若却刺者即是大僧受持之衣。
是故此衣应须别造。世有借出家人衣者
深为未可。故知虽制三衣非出家服。口说
默中云异口同音者。于日初分谓晨朝时。
众中应取音声明了者以为先导。导者声
绝馀人接和。十佛者在百录中。谓过去云雷
音王佛等并七佛。方等父母者。经云。雷音菩
萨得离魔已。白华聚言。持是陀罗尼来救
我令我增寿。佛法中生如死已还生。汝是
诸法母。华聚言。我非诸法母。是陀罗尼乃可
为父乃可为母。故知此陀罗尼即是实相。
实相即具权实二智。故是父母能生方等正
空故也。十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为子。
即文殊等。百录及南山行仪并列十二菩萨。
卷二 第 190c 页 T46-0190.png
即彼经初列众菩萨皆名法王子也。言百
录者。大师在世未有此指。大师灭后章安
等集师事迹。都有百条。故云百录。说止观
时寺犹未置。即治定时寺已成竟。已撰百
录故有此指。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
运想。南山云。自古相传无别准的如斯置
立。运想事仪具如天台普贤忏中。礼请者。皆
须意地精诚身仪设礼。礼法理须双膝前诣
双肘续施后方额扣。肝胆委地想佛足下施
手承足如对目前。互跪之仪三处翘耸。曲
身合掌目注真容。近代浇漓都无跪相。慢
幢未折业海难倾。尚纵秽躯安期大道。陈
悔者。陈者列也。说也。别则忆先所犯。通则
无始已来。随意广宣任己智力。不迟不疾
者。必使行旋与咒俱尽。思惟者具如意止
观中。从第二时者谓于晨朝。第一周竟。第二
周初不须召请。直尔礼佛。意止观者。南山
仪中修观之法。谨依于此不敢别施。今先
明实相观法。次明历事观法。然历事观法经
论皆尔。非独今文。如大经云头为殿堂等。
法华云。忍辱衣等。净名中法喜妻等。大论中
师子吼等。何但释教俗典亦然。如东阿王问
子华曰。君子亦有耘乎。子华曰。夫拔藜莠
养家苗者。农人之耘也。修正性改恶行。君
子之耘也。盘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见
理之明文也。人不见之。但谓大师内合而
已。初文云思惟者。正观也。摩诃等者正境
也。显非偏小故名为大。一切法即一切
法。故名为秘。一法摄一切法。故名为要。体
卷二 第 191a 页 T46-0191.png
遮三惑性持三智。非二边偏。故名为正。正
体无相故名为空。经言下次明观法。经云。
佛为雷音说于华聚昔因缘已。又云。过去
有佛名栴檀华。彼佛去世甚久。我于彼时
如汝无异。彼有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
士入城乞食。时有比丘名曰恒伽。谓乞
士言。汝从何来。答言。我从真实中来。又
问。何谓真实。答曰。寂灭相故名为真实。又
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耶。答曰。无所
求。又问。无所求者何用求耶。答言。无所
求中吾故求之。又问。无所求中何用求耶。
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
空。实者亦空求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
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
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又问。菩萨于何处
求。答。于六波罗蜜中求。恒伽闻已卖身供
养。上首又为说陀罗尼。闻已复问。云何奉
持。上首乃说三七日法。具如今文所列方
法。今文略出应准彼广。亦应可知。修观法
中又回无所求文以在后者。为欲结诸无
所求文故也。今此中意借彼观文成今三
昧。求者。谓求三昧之人。著者。谓于三昧
生著之人。实者。谓于能行所行计我我所。
来者。谓行三昧者往来出入。语问者等准
说可知。此与大品十八空同者。引例也。何
故来去乃至涅槃一切皆空。亦如大品十八
空中何法不空。十八空至第五卷释。大经
下又引大经空义亦同。如来涅槃尚自皆空。
况馀法耶。故二十四云。佛告德王。汝言见
卷二 第 191b 页 T46-0191.png
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菩萨实无所见。若
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
不入涅槃。菩萨不但因空见般若亦空。六
波罗蜜五阴如来大涅槃等一切皆空。如来
昔在迦毗罗城。语阿难言。汝莫愁恼。阿难
言。我今亲属皆悉殄灭。云何不愁。如来与
我同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
独不忧恼颜色更显。我复告言。汝见城有
我见空寂。汝见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
以是因缘我更光显。以此下历事修观中。
先约经名方便次约尊容道具。初方等下先
约经名修观。令求下次约方便修观。事仪
既先求梦王。习观亦先修空假。托事作观
且言先修。不别而别即胜别也。谓先修不
可得空及以事仪之假。由此方便以入袒
持。场是所依故表净境。世以治谷及以祭
所俱名曰场。说文云。不耕曰场。诗云。九月
筑场圃以治谷。今依净境以治五住故曰
道场。亦是等者。场是所严。能严虽多不出
定慧。供具虽众不出动与不动故也。究竟
戒香遍涂实理。观阴本空为免子缚。无缘
慈阴故遍法界。翻三惑迷观惑法界。迷即
法界故名不离。戒香普熏智灯圆照。与净
境等方云普遍。觉智之佛栖理境空。观于
逆顺二十四支。从境立数云二十四。如法
华中观于无明乃至老死。观无明灭至老死
灭。如此并是顺观因缘。中含五十四云。老
死缘生乃至无明。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是
为逆顺观因缘生。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无明
卷二 第 191c 页 T46-0191.png
灭乃至老死灭。是为逆顺观因缘灭。是则
逆顺因缘生灭。俱有二十四番觉了智也。境
虽寄昔智必依圆。肴馔众味如法华经盐
醋之属。彼文喻权今以助实。寂尔称体如
衣在身。对忍为名故立瞋号。瞋含诸惑全
翻曰新。七日观于袒持如以七智观实。
所除如惑能洗曰观。身无垢故能所俱净。
师亦所依故同谛义。亦依所观逆顺数故。
立二十四无作道共。属对名咒义立此名。
设法不差故云属对。咒破三道不差曰
对。璎珞十种者。本业璎珞观法缘起中。观
十二缘有十种。一我见不二。二心为。三无
明。四相缘。五助成。六三业。七三世。八三苦。
九性空。十缘生。彼经具释不能具录。次明
破障中事理具如第四忏净中说。具于事
理方忏三道。文云等者。引證事理也。虚空
藏神咒经云。若大比丘志心方等诵陀罗
尼。一千四百遍乃一忏。如是次第八十七日
行道。比丘尼四十九遍一忏。九十七日行
道。沙弥沙弥尼信男信女四百遍一忏。四十
七日行道。若诸菩萨八百遍一忏。六十七日
行道。经中随众各有小咒。初文既以七日
为期。复云行道。八十七日等。即是八十个
七乃至六十个七。仪则具如七日行法。但咒
不同耳。尼众皆须大僧为生。如是忏者皆
论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复清净戒
体还生。悔法若成罪无不灭。故云若不还生
无有是处。然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
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
卷二 第 192a 页 T46-0192.png
许事可通行。傥听大僧招奸来诈。况宝梁
诚制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无
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已道。何须
混滥以惑时情。眼等净者。唯至六根方名
相似苦道净耳。第七日见十方佛者。彼经日
日各有相状。前苦道净位在六根。此中不退
位在初住。破于无明名烦恼净。三障去即
因缘树坏等者。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
五支为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
有华有果谓凡夫。无华有果谓学人。无
华无果谓无馀。义推亦应更云少华有果
谓学人。无华有果谓有馀。此乃藏通约界
内说。若依宝性论缘相生坏四事俱无。方
名永坏者。谓缘为根相为质。生为华坏
为果。即界外两种十二缘也。亦是五阴舍空
等者。诸教不同。阴空亦异(云云)。今且置别以
存于圆。净名云。不观色不观色如。色假。
如空。即双非空假以显中道也。四阴亦尔。
大品云。色净乃至识净。大经金刚身品云。如
来身者非阴界入不离阴界入非增非减
等。皆是观阴毕竟空也。故知因果俱明阴
空。劝修中三分宝者。实相之理必无阶降
心行优劣故使差分。修望中下虽名全分。
须分六即以判浅深。故彼经广说功能文
竟。次文结云。若能修行受持读诵。当知是人
全用宝者。若复有人但能读诵。当知是人
得中分宝。种种供养得下分宝。故知全分
与须修行及读诵等。据理亦应须兼供养。
卷二 第 192b 页 T46-0192.png
经中文殊广说下分(云云)。若从地等者。经云。
佛告舍利弗。有人舍头目身体妻子七珍
供养于我。不如有人礼拜此经。若人积宝
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与
持经者一食充躯若复有人积宝至到住
界供养于我。不如持此章句一日一夜
(云云)。但供养于中分宝人功德尚尔。况复
供养得上分者。又如昔有长者名曰鸠留。
不信因果。与五百俱行。远见丛树想是
居家。到彼唯见树神。作礼已说己饥渴。神
即举手五指自然出于饮食。甘美难言。食
讫大哭。神问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饥
渴。神令呼来如前与食众人皆饱。长者问
曰。何福所致。答。我本迦叶佛时极贫于城
门磨镜。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指示分
卫处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
大悟。日饭八千僧。洮米汁流出城外可乘
船。指示常人乞食之处其福尚尔。况亲施
食与持经者。次释法华者。部属醍醐不
通馀教。初开章中言兼说默者。亦可言
兼意止观也。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
中广修象观。以广于彼。初引观经以證有
相。次引安乐行以證无相。观经云。若有
四众八部诵大乘者。修大乘者。发大乘
意者。乐见普贤色身者。乐见多宝释迦及
分身者。乐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
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
故。故名有相。此经者具如安乐行一十八
句。故知相与无相俱成方便。但随宜乐为
卷二 第 192c 页 T46-0192.png
初入门。二经下释相违意。安乐行下引兼具
文。安乐行文四行之中。第一虽令观一切
空如实相等。文初又云。于后恶世护持读
说。第三文中云。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
心恭敬礼拜。所言等者。等取答问离恼乱
等。观经文中虽云读诵亦兼无相。南岳下
重引南岳理须具二。彼别出四安乐行偈
文云。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
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
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
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
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
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此亦一往分于二
人。究竟而论二行互显。特是下明此二人并
是證前约方便说。引字胤音。人见文中借
音作胤。便作子胤释甚为可笑。引是发
曲之端。亦可作吲。今之二行亦复如是。有
相为序者。如南岳诵经感普贤等。智者道
场见宿世等。无相为序者。亦如南岳一夏
策观具发诸禅等。智者一夏降魔进行等。
妙證下判文元意。意在證法證于真似。似
即近入相似位也。真即远入初住位也。以
初品中权实理即。第五中事理不二今历文
下历事修观者。例如大论二十八师子吼法
门。大经二十七波利树法门等。象身法门义
甚委悉。但须寻文意趣次第。六通如下助
道中明。八解如下禅境中说。四摄者。谓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者如法求财常思行
施。爱语者施已安处令住安乐。利行者自利
卷二 第 193a 页 T46-0193.png
利他平等摄取。同事者为利益故同其事
业。又如行而说为布施。无染心说名爱语。
授他无疲名利行。离过安他名同事。前是
约财。后是约法。故云财法二施。应具四教
开显等意。故云引物多端(云云)。皆法华下结。
如文。劝修中云肖者。说文云。骨法相似也。谓
除彼不与佛乘骨法相似之者。次释非行
非坐中。初释得名之由。由对四句故也。
实通等者约行实说。次南岳大品并释随行
立名。南岳即是别行一卷。名随自意三昧
者是也。具约四仪食及语默等。彼文问云。此
出何经。答。出首楞严。故此下文释诸善中。
亦具别首楞严。大品云。若得是三昧。能令
诸三昧变成无漏。如一斤石汁变千斤铜
为金。智者亦有别行觉意三昧。虽复下会通
也。虽有非行非坐等三名不同。秖是四仪
修观之法。今依下重依教释名有所凭故。
诸数下问也。大小乘经诸心所法其数非一。
何故但以意为观境。穷诸下答也。诸数既多
不可遍列。意为能造举一蔽诸。对境下
释意异名。观于心性体同名异。堕心想见
故有三别。乃至下文非一非异等。问。理性
若是何故立三。如婆沙中问曰。此三何别。
答。或别不别。言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
焰亦名为炽亦名烧薪。秖是一心有三差
别。言有别者。名即差别。或云。过去名意未
来名心现在名识。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
意在阴名识。或云。杂色名心如六道由
心。系属名意如五根属意。语想名识如分
卷二 第 193b 页 T46-0193.png
别属识。俱舍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
名识。且准小宗。此之三名尚是一法异名
而已。是故今云三一合散不可定执。如是
等者欲观略斥。心想见倒者。婆沙云。无常谓
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我乐净等。亦复如
是。旧云。四阴之中三心无倒识心有倒。有
云。识心无倒三心有倒。谓想有想倒受有
心倒行有见倒。有云。通在四心。识有心
倒想受有想倒行有见倒。有云。初心妄计
名心倒。次心想成名想倒。想成外执名见
倒。初婆沙释。正当今文堕心想见倒以见
三异。执为常等不名为觉。觉了此倒非
一异相。唯观法性方名为觉。觉者了知下
正立观也。三名相望都成六句。具出般舟
三昧经也。分别三名既斥为非。应观其体
性离名字。故六句中言非有者即是体同。
言非无者即是名异。复应勿计名体同异。
故复结云非一说三非三说一。馀各散等准
此可知。若知名非名下。总有六句复疏重
释。此六并是双非双照。假名及性皆不可得。
若寄此文立三观者。非一立三假也。非
三说一空也。名非名性非性中也。馀五准
此。于此复疏能达心性。方是不可思议三
谛妙境。若观下立名之意。意能遍造故但观
意则摄一切。若破下例破诸使。如是圆观
非但观意为诸法本。亦破无明诸惑之源。
故知非但意摄一切。亦乃意即无明。无明去
时诸惑安在。故云皆去。故诸下摄略结名。
虽有诸名及以诸数。今但立名觉意三昧
卷二 第 193c 页 T46-0193.png
者良由于此。随自下二名既是觉意异名。其
名虽殊义同觉意。就此下开章也。夫有累
之形绝事时寡。上三三昧缘具诚难。若不随
境用观意起即观。三性无遗四运推检。历
缘对境咸会一如。安有剋于大道之期。初
诸经中初明此章摄广。次正释。先请观音
亦属方等。文通三乘。故意止观中具出三
相。若用二十五三昧义唯圆别。先约事仪。
请字二音。受施为净音。咨尊为请音。今文
正当第二义也。请具三义。一自二他三护
正法。经中初托优波斯那即是自请。月盖是
为他。七言偈是护法。亦应具于三十六句。
今文但是显机显应。亦冥亦显机显应。请又
三义。延请为身业。祈请为口业。愿请即意
业。又五体是身业。四偈是口业。系念是意业。
又延是请人。祈是请法。愿总人法。机既
开三应亦应尔。三业亦应各有二句机应
不同。前三三昧准此例知。观音之名亦约四
悉逗物不同。具如法华疏普门品委释。又
准观音疏明方法云。旧分为十。一严净道
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五具杨枝。
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
准前方等皆应事理二解。今文十意事理亦
足次第少别。具在百录。设杨枝等者。以观
世音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请者
须备二物。若作所表者。杨枝拂动以表慧。
净水澄渟以表定。五体投地者如僧常行。
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
五体投地亦曰五轮。五处圆故。况下五悔中
卷二 第 194a 页 T46-0194.png
如树崩倒。又理观解者。观音疏云。若起五
阴离萨婆若名为平立。左足如色右足如
受。左手如想右手如行。头如识。若入萨婆
若成于五分名为投地。戒如色。定如受。慧
如想。解脱如行。解脱知见如识。应具明所
以思之可知。系念数息者。今文依经但至
十数。疏中因息而起诸行。何者。息风是色。
领纳此息。缘想此息。诸数是行。心王是识。
此观息中五阴四念成声闻法。若观息是过
去无明因缘成现报息乃至未来。是名观
息成缘觉法。又不受著息名檀。不起不
善名尸。能数此息名忍。念念相续名进。
在缘不乱名禅。分别风喘明识邪正
名智。此名观息成六度菩萨法。若观息成
无相等慧是名数息成通教法。见息不空
不俗中道佛性前后观之。是别教法。若观
此息一心三谛。是圆教法。数息既尔诸行例
然。乃至馀文亦应分别。三称三宝者。表除
三障。委明行法具在百录及正行仪并彼经
中。故云可寻经补益。今文及百录正行仪并
不录四行偈。偈云。

「 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瞑
 为免毒害苦
 烦恼及众病
 必来至我所
 施我大安乐
 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自归依
 世间慈悲父
 唯愿必定来
 悯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乐
 及与大涅槃」

卷二 第 194b 页 T46-0194.png

此四偈中初二正请。次二结请。初又二。初
一总请。次一别请。初行又二。初句唯自请。次
三通自他。苦厄者谓六根患。覆一切者。不
独舍离通于十界。次二句请治痴。次别请
中请除三障。毒即是业。烦恼如文。众病
是报。乐是涅槃。涅槃即三德。三德破三障。
结如文。诵此四偈为转障缘。亦为入观相
应之本。故须略识。又诵三篇咒者。咒文在
请观音经。若修行者往彼寻之。发露洗浣
者。如有垢衣应须洗浣发露如示人。事仪
如灰汁。理观如清水。理体如净衣。藏垢不
悔永入恶道。午前等者。方犹法也。日夜二
时各取初分。故曰午前及初夜也。馀谓四
时。必依常仪不可废也。经云下正明修观。
初约六尘及以五阴而为观者。初观六尘。
虽引大集如空如心名犹通总。据下观阴
但离性相成声闻空。是故次须修于幻化
及实观也。地无坚者下次观五阴。于中先
观色阴。色即四大。初观地大。地是事坚因
缘所成有本非有。而情谓有有即是坚。故
于地大起情执坚。今寄事坚以破情坚故
云有是坚义。无等二句及馀三大例之可
知。彼经因优波斯那问身子答。答中云。当
观地大无坚水大不住风大无碍。从颠倒
生。火大不实假因缘生。受想行识一一性
相同于四大。皆悉入于如实之际。优波斯那
得四大定通达五阴。得罗汉果。今文准经
以义开拓委作观法。故于四大各以四性
推令如空。末代钝根不同佛日。故依中论
卷二 第 194c 页 T46-0194.png
观于二空。如地大中初句云有是坚义。此
则但谓地是定有。为防转计三句破之。计
云。有既是坚。无何得坚。乃至转入第四句
计非有非无亦谓无坚。今并破之无非计
坚。然此地大本非四句。无坚名字因情谓
坚。故用四句寄坚破执。三大准地思之
可知。是名破色阴以入性空。如初地大中
云毕竟不可得。次水大风大中并云亦不
住无四句。亦不住不可说中。并相空文也。
唯火大中相空文略。受等四阴性相准此亦
应可见。问。推前三大并用有等四句破
之。至火大文乃用自等四句破者何耶。答。
有二义故。一者依经。经云火大不实从因
缘生。因缘宜作自他名说。二者名异义同。
有秖是自无秖是他。乃至双非秖是无因。经
文存略馀阴不说。应云受无领纳性不可
得。若谓受是有有是领纳。乃至谓受是非
有非无亦是领纳。乃至识是了别亦复如是。
具足应如第五卷中破假四句。如是观者是
声闻法。即以真谛名为如实。问。若声闻法
应观四谛。答。阴是苦谛性执是集。观法是
道。实际是灭。观阴既尔下次明缘觉观法。始
自无明终至老死。皆如谷响悉破性相。何
者。若有四句。即是无明乃至老死。若入实
际名空观成。观慧之本等者。若无观慧乃
成无益苦行故也。是故须用如幻等观得
性相空入如实际。实际有二。二乘依通通
即真谛。别圆依中不与小共。今且从通。至
下六字三陀罗尼方从中道。况下文观恶纯
卷二 第 195a 页 T46-0195.png
用圆观。应知今文本意在圆。销伏下约三
陀罗尼对破三障。言销伏者。销谓销除伏
名调伏。报障之毒螫害行人。以此总持能
销伏之。毗舍离人下明破障功能。经云。尔
时毗舍离国一切人民遇大恶病。一者眼赤
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
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变成粗涩。六识
闭塞犹如醉人。疏云。五根病故意识昏迷。故
云六识乃至如醉。经云。有五夜叉吸人精
气。疏云。如是病鬼从五根入。伤坏病者
名五夜叉。经云。尔时长者名曰月盖。与其
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而白佛言。此国
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
能救。唯愿世尊救斯病者。佛告长者。去
此不远西方有佛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
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汝
今当请。说此语时即于光中见无量寿佛
及二菩萨。如来力故佛及菩萨俱到此城。住
城门阃放光照之。于是长者说四行偈。称
三宝名诵陀罗尼。平复如本。疏云。西方极
远那云不远。有云。于凡为远于圣不远。今
云。若机合时虽远而近。若机未熟虽近而
远。问。何故但西请耶。答。若约五行西方主
金是决断义。若约四谛东集南苦西道北
灭。西方属道是能通义。若尔。与法华疏东
西驰走以譬苦集不相违耶。答。各随义便
亦不相违。彼则因果相对以配。则东集西苦
南道北灭。此约因果次第相生。各有所以
以成所表。若约方所者。日从东出而没于
卷二 第 195b 页 T46-0195.png
西。表东土释迦能生物善。西土弥陀除众
生惑。无量寿者。有云。佛有生法二身。二土
二佛俱有生法二身。于生身中随化缘故。
此寿有量彼寿无量。有作本迹释有作真
应释。见应迹不能除障。见真本则能除
障。此并不然。但随机宜以此为因以彼
为缘。不须别解。问。何故请三。答。机缘在
三。若约所表者。佛表法身观音表智势至
表福。通论俱具且从别说。问。何故请三经
题从一。答。智能销毒即破惑义。从义便
故。故且题一。佛说销伏陀罗尼已云。若有
四部持是菩萨名及诵咒者。一切不善如
火烧薪。破恶下次明破恶业陀罗尼。释名
可知。破梵行下次明功能。经云。破梵行人
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
设有业障诸恶不善。称菩萨名诵陀罗尼。
即破业障现前见佛。六字下次释六字陀
罗尼。言六字者。他云。称三宝名一宝二字。
谓佛陀达磨僧伽。有人云。三宝为三字。观
世音为三字。此皆无有标章结句。是故不
用。疏案经文应为三种六字之义。一约果
报以为六字。说偈竟云。有四部众闻此六
字。即广说六道拔苦功能。次约修因以为
六字。如优波斯那闻六字章句令观心脉。
即广明六妙门。三约六根以为六字。如舍
利弗在寒林中答斯那问云眼与色相应
等。即广说六根。三文之后一一结云闻此
六字章句故也。故六字义不出此三。今文正
用初后二义。大悲等言今家义立。净于下明
卷二 第 195c 页 T46-0195.png
六字功能。于中初文先约能破根本之惑。
三毒是根名三毒根。此三能生一切不善理
通一切。故今此文净三毒根。能见佛道。又
以无明为三毒根。是故破已能见佛道。六
字即是下正释六字功能。能破六道三障二
十五有。成二十五王三昧。言六道者。诸论
及阿含正法念广明其相。大论三十三问云。
云何六道复云五道。答。佛去世后五百年中
部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己义。故使修罗
一道有无不同。此中虽通云三障轻重不
同。是故须云六道三障。地狱从义立名。谓
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梵云捺落迦。此云苦
具。八寒八热等具如释签第四。鬼者。梵云
阇梨哆此云祖父。尔雅云。鬼者归也。尸子
曰。古者名死人为归人。又云。人神曰鬼地
神曰祇天神曰灵。有云。饥饿谓饿鬼也。恒
被驱使。此趣在阎浮下五百由旬。有阎浮
界是根本处。亦有住阎浮洲者。有德者住
华果树林无德者住不净中。东西二洲亦有
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诸天亦有。随生处形。
俗中有阮籍兄孙瞻。每执无鬼论。忽有客
诣之言及鬼神之事。客乃理屈作色曰。鬼
神者古今贤圣共许。君何独言无。即仆是鬼
也。遂变形而灭。又阮咸有从子修亦执无
鬼。有论者云。人死为鬼。君何独言无。曰。
今有见鬼者。言著生时衣。若人有鬼衣亦
有鬼耶。论者伏焉。此亦论者不达鬼化为
衣。令似彼人生时所著。俗虽说有非委
悉知。故俗教中但见人畜少分。不见馀之
卷二 第 196a 页 T46-0196.png
四道。故孔子云。生与人事此尚未知。死与
鬼神我为能测。畜生者褚究许六向究三反
并通若非褚六音即六畜也。谓牛马鸡豕
犬羊则摄趣不尽。今通论此道不局六
也。婆沙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
遍有。遍五道中有之故也。无明多者不过
畜生。又大论以三类摄之。谓昼行夜行昼
夜行。又三。谓水陆空。长含广明。阿修罗者。
阿之言无。修罗云天。彼非天故。又修罗此
云端正。彼无端正故云也。又云无酒。世界
初成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
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住处
下生此。又嫉佛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
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
常为曲心所覆。猜者疑惧也。诗传云。以色
曰妒。以行曰忌。害贤曰嫉。疑如后释。故
知修罗嫉贤忌行。人者。梵云摩㝹赊此云
意。人中所作皆先意思。易曰。唯人为万物
之灵。礼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亦未
知五道故也。婆沙云。五道多慢莫过于
人。又云。五道中能息意者亦不过人。住处
有四。破人三障而云天人者。以人道中
有事理故。故加之以天方伏于人。言丈
夫者。人长一丈故曰丈夫。此则指人中最
胜者。方名丈夫。白虎通曰。夫者扶也。以道
扶接故也。今亦如是。以理扶之方名丈夫。
见佛性理方名丈夫。故涅槃曰。见佛性者
虽是女人亦名男子。男子即丈夫也。若据
此意。天道亦应有第一义天为事理二释。
卷二 第 196b 页 T46-0196.png
天者。俗释如第一卷。俗亦未识三界诸天。
是故但以清浊分之。今释典中所言天者。
亦名最胜亦名光明。欲色无色(云云)。标主得
臣者。大梵天王为三界主。馀皆属臣。今但
标主摄得臣下。臣者男子之贱称。让主为
贵故也。此六得名或从对治。如四恶趣及
人初释也。或从理说如人后释。天从便宜。
广六下约二十五三昧中。云如幻等四者。
南用如幻东用日光西用月光北用热焰。
不动等十七者欲界用六色界用七无色用
四。欲六者。不动破四王难伏破忉利。悦意
破夜摩青色破兜率。黄色破化乐赤色破
他化。色界七者。白色破初禅。种种破梵王。
双破二禅。雷音破三禅。霔雨破四禅。照镜
破那含。如虚空破无想。无色四者。无碍破
空处。常破识处。乐破不用处。我破非想非
非想处。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四恶趣六
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在大经圣行品。具如玄
文第四卷释。此经通三乘下结成三乘用观
不同。六道二十五有其义一也。以由能观
智不同故分三人别。虽曰三乘教应分
四。前明二乘之法。此法即与两菩萨共。今
破二十五有见于我性。故菩萨乘中唯在
别圆。破障通三破有则别。自调者从因为
名。自度者从果为名。杀贼者从义立名。谓
害物曰贼。为圣人之患害故也。尔雅云。虫
食苗节为贼。三界结虫食无漏苗。故阿罗
汉翻为杀贼。福厚等者。百劫修福故云福
卷二 第 196c 页 T46-0196.png
厚。福多助智是故根利。若起下由起大悲
缘如实际得不退转。此位应在初住初地
念不退也。问。若尔。何故彼经云。佛告坚意。
首楞严定非初地所得乃至非九地所得。
唯第十地乃能得之。答。此是别教教道之说。
以首楞严名健相故。故非下地之所能得。
圆义具如第一卷末。初心尚得观于涅槃。
岂不得观首楞严耶。七佛八菩萨等者次
约诸经。七佛神咒经中。初明七佛各有陀
罗尼。及说功能以为忏法。次文明八菩萨。
一文殊。二虚空藏。三观世音。四救脱。五跋陀
和。六大势至。七坚勇。八释摩男。亦各有神
咒及功能悔法。乃至经下文复有普贤菩萨
等及八龙王。亦各有灭罪咒。又如七佛俱胝
陀罗尼。及瑜伽中八大菩萨各有陀罗尼。谓
观音势至普贤文殊虚空藏金刚藏除障盖弥
勒。虚空藏八百日涂厕者。厕谓间杂也。人
之间上其处杂秽故名也。虚空藏经云。未来
世中善毗尼者应教众生说治罪法。有三
十五佛救世大悲。须立道场具诸供养先
礼十方佛。称三十五佛名别称大悲虚空
藏名。何者。虚空藏顶上有天冠。冠中有如
意珠。冠中有三十五佛现。是菩萨结加趺
坐。或时现作一切色像。行者若于梦中若
坐禅中见此相时。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
上作灭罪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
戒。南山行仪亦用此文。若准此意足数可
矣。故付法藏中灭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
律师。若优婆塞得字不障受戒。故钞主依
卷二 第 197a 页 T46-0197.png
之对俗辨边非无凭据。若不得字空中唱
言罪灭罪灭。又无此相知毗尼人。梦见
虚空藏告言毗尼萨。毗尼萨者。其比丘及优
婆塞更令忏悔。一日至七日礼三十五佛。
菩萨力故其罪轻微。知法者复教八百日涂
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治一切
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虚
空藏名。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自说罪咎。
又经三七日应集亲友于佛像前称三十
五佛名。文殊贤劫菩萨为作證明。白四羯磨
如前更受。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若不失
者如何悔已令其更受。经云。佛告波离。汝
为未来无惭多犯者。应作如此忏悔方法。
具在南山仪中。言集亲友者应非俗眷。比
有犯重之徒直来受者未见益方。若受后
生惭犹胜沈俗。自谓不舍。来入僧中。根本
既无。坐次安在。此文且顺虚空藏意。若准
律文一支一境虽复已坏。馀支馀境犹转如
故。是故依律坐次非无。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三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历诸善中。先分别四运者。运者动也。
从未至欲从欲至正从正至已。故通云动
也。又国语云。陆载曰运水载曰漕。漕字常
为九界四心所载。故名为运。今摄九运令
卷二 第 197b 页 T46-0197.png
入佛运。仍观佛运不出九运。佛运之体体
性本无。是故应须分别四运。此分别门冠
下作受。若不先辨观心无托。故云心识无
形以四相分别。又为世人多谓生心为妄。
须观灭心非妄。都不观之。谓为无生谬之
甚也。世习禅者皆观无生。不知无生为在
何处。为先有耶为先无耶。先有则已證无
生。先无如何名观。若知九界而为观境。则
菩萨界已起未起。尚须观察况复馀耶。今
言已未约缘内外有心无心。有心无心从
来有漏。岂容据此判生无生。如人防火一
切俱防。若但防发不防未防。必为未发之
火所烧。观已未心实为防于欲生正生。无
生观人但知观于正起之心令心不起。不
知观于未起之心。心体本无。无既本无。起
亦非起。此对人间六尘起灭生无生心。如
此灭心尚不自识。况识欲色无色等心。况
复析体及偏小等。圆无生心尚须观察。况复
馀耶。又观四运者是随自意中从未从事
而修观法。如常坐等或唯观理。谓一切法
无非法性。是故当知修三昧者。于此二
途一不可废。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
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
识历事真如观理。今文观于十界四运。义
当占察一切唯心。故今文云。能了此四即
入无相。若也次第观十四运名思议境。能
达九界即佛法界名不思议。仍须发心乃至
离爱。方成一家入道之相。故傅大士独自诗
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巡检四运并
卷二 第 197c 页 T46-0197.png
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当知无垢大士亦以
四运而为心要。大士虽即不云十界。既云
万绪意亦兼诸。如下六十四句展转推寻。
是故大士亦云巡检。言一相无相者。九界
四相皆不可得。名为一相。一相自无名为
无相。问下料简已未二心。问意者。正斥他
人但观正起。故先问云。此二无心云何可
观答中二番。先答未念次答已念。二番皆
有法譬合也。初法者。但是未起名之为无。
既非永无是故须观。如人下譬者。作与不
作自约前事。事虽有无人不可灭。心亦下
合也。念与未念自约前缘。缘虽有无心不
可灭。心既不灭因兹广能起一切心。是故
观之不令缘惑惑即九界观入佛心。作作
两字俱在祖饿反。作所作事名为作作。次
念已下第二番答。望事为己心不可无。如
人下譬。念已下合。次问者。引金刚经三世
之心皆不可得。已即过去未即未来现在尚
无。云何乃云观三世心。答中先总非之。若
过去下别答也。先牒前难。次云何下正答。
如汝所问不观三世。云何圣人观三世心。
鬼神下举劣显胜。云何下反斥也。鬼神下类
尚知三世。岂佛法中令无三世。问。鬼神云
何知三世耶。答。如婆沙中有鬼入女人身
中。咒师问云。何故恼他。答。是女人五百生
中与我为怨常断我命。我亦常断其命(知过去也)
若舍怨心我亦舍之。时人语女可舍怨心。
女言已舍。鬼观女心口虽言舍心中不舍。
即断女命(知现在也)既知自他过现未来准此应
卷二 第 198a 页 T46-0198.png
知。防未来怨故杀现在。又如地狱其类更
下。亦知过去。如云昔为婆罗门国王为我
说法不肯信受致受斯苦。又知由造其
罪入地狱等。鬼及地狱尚知因果隔生三
世。云何行人不识刹那生灭三世。龟毛兔角
见者。以此二物喻于断见。汝引三世俱不
可得。即谓无心如彼二物一向全无。此名
断见。故成论云。兔角龟毛盐香蛇足及风色
等。是名为无。此取走兔水龟为喻。若飞兔
陆龟容有毛角。故大经云。如水龟毛如走
兔角。当知下结也。此三世心为观境者。非
断非常。何者。不常故无实。不断故可观。
不以不实而云永无。以不实故可为观
境。故引偈者。凡佛所说皆非断常。如何起
于断灭见耶。若起下结斥。起断灭见无所
观境。观境既无。一切因果万行俱失。是故须
观已未二心。故知汝所引经不闲教旨。所
言三世不可得者。但言无实谁谓永无。是
故当知佛法二谛。俗谛故有。真谛故无。不
可以无而难于有。是故金刚观其俗谛。俗
体不实名不可得。行者下劝进也。既知心
有十界四运随起而观。善恶即是六趣诸念
通于四圣。不住九界却观九界乃名反
照。又善恶者示善恶事皆须观察。是故下文
即以善恶历于作受而为观境。故历十界
以显无住。次历下正约诸善。初示舍广从
略。次明历十二事意。约十二事共论檀。
受谓领纳所领六尘。作谓为作为此六相。
问。默何名作。答。作默相者。不出十界。初
卷二 第 198b 页 T46-0198.png
言若有诸尘等者。尘生受故令有尘者约
受起观。故云须舍。虽以舍标初必六度具
足。广如后解。若无财物等者。财物虽多不
出六尘。故无财物且置诸尘但专六作
以具六度。修六作者非不观尘。随疆修
观。是故互说。三正释中先受次作。作受共
修事中檀善令成法界。下各论六亦复如
是。方乃名为随自意观。受中三观。先空次
假后明中观。初空观中又先牒四运而为
观境。又反观下正明空观中。云内出不待
因缘者。此逐语便。应云内出因不待缘。所
观下空观成相。问。净名云。所观色与盲等。今
云何言所观如空能观如盲。答。净名云所
正显于能。能如盲故所见如空。所见空故
能则如盲。彼译者巧以所辨能。今释彼意
故分能所。空明各各无见等者。眼见色时五
缘和合方能见之。谓空明根境识耳鼻舌身
不假明缘。馀之四缘与眼不别。今文语略
故不云识。亦是识具如上诸缘而得成
见。不同小乘或言识见或言根见。因缘下
次明假观。初文牒前空观从缘生法能为
十界而作通因。又以无间灭意以之为因。
根尘空明以之为缘。因缘和合生于眼识。
眼识因缘生意识者。眼识为因亦以根尘空
明为缘。无间次第生于意识。依于意识
有眼识者。祇由意识无间灭因成于意根。
对馀境时复生眼识。是故二识更互为因。
次别明十界。初四趣中眼识能见等者。此依
经部。附近小乘故云识见。由此展转更互
卷二 第 198c 页 T46-0198.png
因缘。如是次第生于十界。贪染于色等者。
贪为惑本毁戒堕狱。毁戒具如篇聚持犯
中明。实爱言不堕谄诳故。计我我所等者。
问。一切凡夫谁得免者。而独判属畜生四
运。答。语通意别。若齐圣断者此属通意。此
中即以眷属为所。次人天中。他惠我色不
与不取等者。他惠乃取离不与取。下句显上
成他惠义。不惠不取故云不与不取。以礼
亡财名为他惠。若为父母夫主佛法之所
护者。不惠而取名不与取。他惠复离非时
非处非理非量及衒卖等。别论虽尔通意可
知。馀色馀尘馀界皆尔。是故须明仁让等
五。让者义也。贞者正也。清正自守即是礼也。
动中规矩故也。明即是智有权变故。馀名
同旧。五常若具五戒必全。十善若备十恶必
息。始为欲界地居人天。欲界空居及色无色
文略不论。观四运下明二乘四运。文中先
举四念处观显声闻乘。无常故生灭。不净
故不住。苦故三受。无我故不自在。次因缘
一句显支佛界。观已下菩萨界中开三菩萨。
例如下文诸思议境菩萨亦三。初是六度。自
悯故伤己。悯彼故观他。所以者何下释六
度相。舍不能亡一句寄斥三藏兼明通意。
斥三藏者亦兼凡夫。以诸凡夫亦行事度。
虽即不及三藏菩萨约不能亡其义等故。
今观下正明通观。三事皆空者。此中三事随
境起观非谓施者及财物等。应云根尘及
以受者。金刚下引證也。经云不住正当不
住六尘行施。若不住尘即是不住根及
卷二 第 199a 页 T46-0199.png
受者。布施既尔馀五亦然。又尘即财物见尘
空故施受俱空。故知两处三事义等。如人下
举譬也。住相如暗则智眼不开。不能见于
一切无相。空智如眼不住如日。有日眼故
见三事空。故知无著与空慧二义相须。方
能见于三事空也。乃至六十二见一切皆空。
故云种种。直言下重消经意。经被利根直
言不见。以语略故相犹难解。故今更释不
住四句方名不住。乃至不住六十二见。
名无相檀。故知前文无四相者。秖是离于
六十二见成于金刚离我人等。名为菩萨。
非独初果破见而已。故知但是真谛无相。
言六十二见者。大经二十八释第八功德
中云。谓离五事即五见也。因是五见生六
十二。章安云。此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
六。谓欲界五阴各计四句合为二十。色界
亦尔。无色除色但有十六。故知三界合五十
六。边见有六三界各二。谓断常见添前合
成六十二见。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用
有无二见而为根本。此准大论六十八文。
谓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即
计过去世也。又计色常等四句四阴亦然。
合二十句。此即计现在也。又计色有边等
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即计未来也。一
一句下皆云神及世间。三世六十并有无二。
论释云。凡夫取著计有神我。若计常者修
福灭罪。若计无常者为世名利故有所
作。亦常亦无常者。秖是双计初二二句。故
于神我以计粗细为第三句。计神粗者身
卷二 第 199b 页 T46-0199.png
死无常。计神细者身死不灭。计双非者见
计第三二俱有过。何者。常则不变犹如虚
空风雨不动。若无常者则有变动。如雨在
皮则有烂坏。离此二过以我心故复说有
神。神但非常非无常耳。佛言。四皆邪见。此
即计神也。世间即是国土。是故神于世间
亦有四见。言计常者。问言。土若本无。计应
有错。世间是有何故邪见。答。破世间者。
破常等想不破世间。如无目人以蛇庄
严。有目语言蛇非璎珞。破倒亦尔。现见无
常不得言常。三四二句准说可知。有边等
者。外人求土不得其始即谓无终。无始中
终则名无边。计有此三即名有边。如得
禅者计八万劫。三四二句准此可知。亦有
人云。第三句者。八方有边上下无边。有云。上
至有顶下至地狱而八方无边。计神或如
芥子等是。亦有计土及以神我互计有无
成三四二句。准此可知。如去等者。如人彼
来去至后世。名为如去。谓先世无来灭亦
无去名不如去。若谓身死为去而神不去
名第三句。见俱有过计第四句论文甚广
须住彼寻。若婆沙中亦立六十五见。即于
五阴各计四阴以为我所。谓色是我。受是
仆僮璎珞窟宅。三阴亦然。合我及我所各
十三句。五阴合为六十五句。故一一阴初一
是我。三是我所。所以佛说离六十五。为说
道品成声闻道乃至菩提。故知破见得法
不同。今此未具恒沙佛法。复能利他成通
菩萨。方始度于分段彼岸。言一切法趣者。
卷二 第 199c 页 T46-0199.png
此中通教何故亦云一切法趣。然但云趣不
云是趣不过及不可得。故属通教。所以一
切法趣之言其名犹通。如玄文云。周行十方
界还是瓶处如。今下文处处引一切法趣等
以證三谛。其意则圆。又用彼论非专一文。
以从义故不可执文。大品云。一切法趣一
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初云。云何菩萨为
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
空。乃至种智。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
趣。乃至种智。次文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
趣空无相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
中趣不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为假。具
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
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
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不趣不可得
为中。此下诸文用语稍异者。中假二意全
依论文。次但况出。故云一切法趣色色尚
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等。何以故。一切
法趣色能所皆假。色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
得。能所皆空。趣不趣不可得。即不住二边
正显中道。言异意同。细思可见。又观下即
通教佛四运也。故四德之名义不关别。真谛
如空不变故常。不受界内三苦故乐。不
为六道起业故我。不为见思所污故净。
故知即是通佛四德。如是下出假四运。虽如
通教观于即空。空中具见十界四运。故云
种种。此属别教。故云假名。若以向四德为
圆佛界。菩萨文中全无恒沙别教相状。故通
佛四德但云虚空乃至不染等。至此方云假
卷二 第 200a 页 T46-0200.png
名四运。若空下中道四运。故知中道必须即
于十界空假而辨中者。方名圆中。中即佛
界对前成十。所以前九义当思议。佛界即
当不可思议。例中馀之五尘但以圆心觉
了三谛(云云)。次观下约六作者。庄周亦云出
处语默。出处即行住坐卧。然庄周不云以
为观境。今具三观空观准前意亦可见而
由下假观也。由心动役为十界由。谓由此
心为何事故而行住等。故诸为字皆去声
呼。毁戒狱也。诳他鬼也。眷属畜也。胜他修
也。义让人也。善即十善欲天也。禅即四禅色
天也。略无无色涅槃二乘也。慈悲去六度菩
萨也。方便去通菩萨也。恍[怡-台+两]者无形不实貌
也。举足下足与空相应。故亡能所及以近
远。凡有所作若有一念不应于空。名为唐
丧。如此下别教也。空心入假故云如此。摄
空成假故云恒沙。文相既狭义亦兼于通
教出假。向明通教但云空观。不分三乘空
假之别。又别教人指前九界故云如此。九
界既空。空即九界故成别教恒沙佛法。又观
一运下中道观也。非一非十准前说之。故法
华下引證也。问。那引舍衣以證六作。答。文
势相从。总引舍服證作受檀。及引佛道以
證圆中。前约下约十二事各论六者。先标
同异。前十二事并且论檀是故云共。今一一
事并具论六是故云各。又前共论檀于十
二事。一一皆明十界檀相。今各论中准例亦
应具足如前列十二事。一一皆明十界六
度。文从略故。或时九界或但佛界。广略互形
卷二 第 200b 页 T46-0200.png
共成圆意。又何但十二一一具六。六中一一
各具于六。故一一度以五庄严。即是以五
严檀乃至以五严智。能所合说皆名具六。
诸大乘经首楞严大论大品等六度皆尔。故
今准彼以明度相。今文所用即首楞严。亦
如大品相摄品云。富楼那白佛。我今欲说
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乃广说六度更
互相显。乃成六六三十六度。故云。或以施
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
诸波罗蜜。五度入一从一为名。又摄大乘
论互显章。大璎珞无断品并与楞严意同。大
论八十二问云。若皆互严。何故但以檀为首
耶。答。摄生便故。贵贱乃至畜生檀能摄之。
乃至宛转为亲。诸佛相好皆从施生。如此
说者仍属教道。若證道说无非法界。摄无
前后谁论次第。初文以行中具六檀与能
严文相次第。不假别说能严所严。初文云
大悲眼等者。如胜天王云。菩萨行时视前
六尺。双犁扼地不左右视。不恼众生。见诸
众生同一子想。视之无偏名大悲眼。故知
菩萨视诸众生。常欲与其一实之乐拔其
二苦。眼视既尔五根例之。于菩萨得无畏者。
正当无财运于六作。施无畏故。名之为
檀。于众生无所伤损者。称理而观不偏
空假不坏实相。故云无损。损犹减也。即是
央掘无减修也。见罪福法界名无罪福。不
为空假所摄。名心想不起。想不起故名无
动摇。遍一切处名为无住。阴即法界故亦
不动。心无前思等者。念念称理无横计思
卷二 第 200c 页 T46-0200.png
后方觉了。故起信云。觉知前念起恶。能止
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思即
法界能觉者谁。虽是不觉即名为觉。一切
法中等者。念念法界是故不为生灭所间。
不得身心等者。不得二边边即中故。禅中
既尔前后例然。语异意同。善须思择。无受等
者。不领受边。不念著中。不味涅槃。不乱
生死。行时头等六分者。行时如影。不谓更
有二手二足身及头异也。如云如影如下十
喻中说。虽俱法界而有去来。去来无实名
如影等。不同通教幻化即空。无生死之生
涅槃之灭。二乘空断凡夫计常。五阴即是毕
竟空舍。是故无复二边缚脱。具如下正指
楞严以是互严之式。彼经佛告坚意。云何
于一念中行于六度。答曰。是菩萨一切悉
舍心无贪著名檀。心善寂灭毕竟无恶名
尸。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羼
提。勤观择心能知离相名毗梨耶。毕竟善
寂调伏其心名禅那。知心无心通达心相
名般若。今文博附彼经文意。是故与彼大
同小异。问。文语既通。如何得知彼文在圆
而引来證圆。答。经中佛为坚意广明次第
文竟。佛问坚意。云何一念具行六度。坚意
乃以此文答佛。故知次第之后释圆明矣。
不见经意便谓此释而为臆断。是故近代
释义全弃此文。使后学者圆行靡托。今文
准彼历一切法无非无作六度相也。故法
华云。仁者受是法施珍宝璎珞。璎珞是财。财
即法故。又行中下重辨禅慧二波罗蜜。皆先
卷二 第 201a 页 T46-0201.png
举过后明其德。初文即是举禅过也。虽曰
楞严于法起著故云生染。今观下明德。观
前能著心尚无心。岂复更计楞严定处。当
知下重判也。言有定者。从颠倒生。如是下
结也。有定乱相岂复见空及与不空。即破
于定生染之相。即离贪著禅味之缚。体同
法界遍应一切。名方便生。行者下次举慧
过。有能计者己自为粗。况复自高岂名为
慧。著心障智名为智障。一切外道各自谓
是。今既自高反同外道。岂唯失于中智而
已。大论云。若有菩萨于馀菩萨作是念言。
汝无此事我独有之。以是因缘故还失道。
故大品云。有馀菩萨轻馀菩萨经一念顷。
经于一劫远于佛道。还经一劫更修佛道。
故不自高亦不下他。即反下次明德也。反
观能著中智之心。观者是我。及非观者谓
散心人。中智之心无彼二待。观者既无下了
计者无所观亦破。不得下重破能计。是此正
意故重言之。大论下引證破于能观之想。
计有中智名为戏论。念想在意戏论通口。
说必假心名戏论心。今灭其本故念想除
名戏论灭。由戏论故而生众罪。故戏论灭
名众罪除。本修中智由著妨中。故众罪除
复本常一。如是等者。此无著人方见妙智。
大集观于心心者。谓所观心及能观想名
观心心。若不俱观复生戏论。能如是照亦
名常一。故云即此意也。如是下结成前文
成三三昧。道品之后既开三脱。六度道品名
异义同。故六度后结成三脱。六度道品同异
卷二 第 201b 页 T46-0201.png
之相。至第七卷助道中说。今此六度既是无
作。故三三昧应从圆释。亦如第七卷道品
后释。又破下结成诸波罗蜜者。破倒故毒
灭。毒灭故越有越有故降魔。降魔故波罗
蜜满。三倒者谓心想见。此属见惑。三毒者
谓贪瞋痴。此属修惑。三有流者谓欲色无
色。因果不住。故名为流。漂没行者故复名
流。四魔者谓烦恼等。在下魔境。魔为佛怨
故云魔怨。此三倒等文近义远须分二意。
若粗惑者。即是圆人粗惑先除。若细惑者。即
须并约界外以释。同体见修变易三界。界
外四魔乃至粗细体一。方名圆波罗蜜。摄受
下况释。尚成一切况复如上所破三倒及
破四魔成三三昧等。次更历下以尸为头。
以五庄严历十二事。初明尸以历十二者。
前明檀中引首楞严义圆语总。此明尸中
别出观相。初约作受以明观境。观境且述
事相而已。对尘制心故喻油钵。六作动止
故云威仪。言油钵者。大经二十云。譬如世
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擎一
油钵。经游中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滴当
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随之。臣受王教
尽心持行。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五欲
心常系念。若放逸者当弃所持命不全济。
是人怖故不弃一滴。菩萨亦尔。于生死中
不失念慧。虽见五欲心不贪著。唯观阴
苦不生不灭。五根清净获得戒根。欢喜行经
语异事同。但名下斥事。事相持戒但能升出
三途人天受乐。不名三谛三昧二死彼岸。
卷二 第 201c 页 T46-0201.png
据理亦应合斥持戒堕三恶道。如大经中
有四善事堕三恶道等。今未暇论。升出
人天尚斥无理况此等耶。是故不论。若得
下明用观意。应须具如檀中六度之相。但
应义释令五严尸。下四亦然。谓观下空观。
未见者且举六受之初。六作文略。即以六道
四运为境。二圣四运为观。四运四句乃至
四运六十四句。故云种种。所起谓六道四
运。能观谓能推观慧。能所俱泯方成衍门。
不内外者明六受空。不去来者明六作空。能
如是下次明假观。直列十戒不出十法界
者。事戒向已斥成观境故不复论。净若虚
空。牒前空观所观之境七支无染。喻之若
空。若以十戒对三观等。至第四卷当自
释之。心既下中观。色者色法下。次明以五
严尸。文相渐略。色者即能见识也。色法即所
见色也。受者即分别领纳。三事秖是色者等
三。此等皆约圆意解释。例如前引首楞严
文。檀后列忍者尸是所严故不重明。色色者
等者此中文略。具足应如前文所列色者色
法及以受者。下去例然。此下结成三三昧等。
文略例前。何但下况出一切。意亦同前。观色
下例馀作受。据文秖应更云六作。或是文
误。引法华者。威仪證作佛道意通。次历下
明忍度为头以五庄严。文相甚略。但举事
忍及以空观。馀并略无。初可意不可意即事
忍也。次于违下空观也。无见别举六受之初。
无作通举六作故也。见即能见所见者谓于
见色分别计我。作亦如是。馀假中观及结
卷二 第 202a 页 T46-0202.png
成等并略。次历精进下以进为头五度庄严。
于中先述旧解。云无别体者。但勤行五
度即名精进。笃者厚也今言勤策应作督
字。率也勤也策也。字亦训守非今文意。即
指五度以为众行。义而推之下欲出别体。
先略斥旧。通义非无理非全当。是故从容
云义推耳。若但通者应唯五度。何故诸教
并列六耶。若大论十八云。菩萨摩诃萨以
精进为首行于五度。乃名精进。此即具于
通别二意。是故今意应有别体。例无明下例
释也。如无明惑亦有通别。通名相应入诸
使故。别名独头不入诸使。以例精进说
之可知。今且下正出别相。其流非一且寄
诵经。既非五收验知有别。而非下斥事也。
三昧是定。定慧二法导一切法。乃至成于波
罗蜜等。若如大师诵经观法则事理具足。
如开皇初有扬州僧诵通涅槃自矜其业。
复有岐州东山下林寺沙弥。唯诵观音一品。
二俱卒死同见阎罗。阎罗乃处沙弥于金座。
甚敬重之。诵涅槃僧令处银座敬心不
重。事讫问云。俱有馀寿二皆放还。诵涅槃
僧心大恨恨。恃所诵多。于是乃问沙弥住
处。各辞俱醒。诵涅槃僧至岐州访。果得沙
弥具问所以。沙弥言。初诵观音别衣别座
烧香发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无馀术。涅
槃僧谢曰。吾罪深矣。所诵涅槃威仪不整。身
口不净救忘而已。故古人言。多恶不如少
善。于今取验。此亦精进非波罗蜜。今观下
理观也。初举空观。念念已下略明中道。烦恼
卷二 第 202b 页 T46-0202.png
不问名精念念流入名进。问但寄诵经。云
何推检六受六作。而言受者及作者等。答。通
云作受何必具六。故一切善作受所摄。借
使单约诵经说者。即对六尘诵而无间。即
是于受而行精进。唯对六作阙于卧默。
病时开诵故亦通卧。默诵无间于理又通。
故知诵经作受具足。次历诸禅下。以禅为头
五度庄严。初文总举事禅。但是下斥事。观
入定下正明理观。以心况定者。心谓散心。
散心尚无岂更计定。定即九想八背舍等。不
计定散见禅实相。实相遍摄一切法故。故
论第五下。引论證成禅即实相。先引论文。
次诸师下辨诸论师误解论意。论意正以
观于九想即是实相。故八想后即说十力四
无所畏等。何者。如不坏法人修第八竟。于
骨想中尚具一切神通变化。故大乘人于此
复能具诸佛法。又何但论文。大品广乘品中
广明身念处。佛为须菩提广释。释九想竟。
结云。是名菩萨摩诃衍。次即广释三十七品
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大论三十八
已下文。仍是释经。论师云误谬之甚矣。问。
馀之七想亦能发不。答。若论不定及如
用助。亦有发义而多在第八。以第八想
生诸禅故。次历智慧者下。以智为头馀五
庄严。以文略故。直云大论有八种解。八种
解中具有事理。大论十一释不住法中问
云。般若是何等。答。有云。无漏根是。以无漏
慧第一故也(一)有云。至道树时始断惑故。
前有漏智但是福德。烦恼未断但是有漏(二)
卷二 第 202c 页 T46-0202.png
有云。从初发心至道树下皆名般若。至成
佛时名萨婆若(三)有云。有漏无漏总名般若。
何者。常观涅槃行道故名无漏。结始未断
故云有漏(四)有云。菩萨般若无漏无为不可
见无对(五)有云。般若绝四句。犹如火焰四
边不可取不可触(六)有云。上来诸说各各
有理。如五百比丘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
言。皆有道理(七)有云。末后者是。以有法如
毫氂许皆有过故(八)人虽有八义唯有六。
第七总许前六第八唯存第六。六中第一既
别指无漏。未出二乘。第二因是有漏但成
三藏菩萨。第三果名萨婆若多属通意。第
四义通圆别得是般若是波罗蜜。第五亦
属共教菩萨仍通小乘。第六义通三教。故
亦事理具足。七八二师共许前六亦通圆
别。故略引之以證今意。今且下正释。初文
是事故属世知。四运推下即是约理。理即三
智故云如上。历十一事故名为馀。应云一
切善法一一历十二事。但是文略。问下料简。
正应料简六波罗蜜。止观乘便来此为问。
又复六度不出止观如摄法中。还引大品
六度相成以为此答。然事六度若无互严
尚名不蜜况复理耶。何者。如檀无戒不生
善道。无忍感报卑陋。无进形质尪微。无禅
便成散善。无智不了无常。犹如富人馀事
并阙。馀五无五准说可知。如被甲入阵等
者。譬相成也。论问。何故。一度须五庄严。
答。各各助行有力故也。如人未集则无战
力。大军都至庄严器仗则能破阵。菩萨亦
卷二 第 203a 页 T46-0203.png
尔。六度互严方能破惑疾得菩提。大论十九
释云。一念心具足六度及一切法及六度相
摄等。并是此意。观如下次答止观。言密室
者。有慧无定如风中灯照物不了。故用定
室离狂散风。慧灯方破无明大暗。使实相
宝显了可见。故云多修慧故增长邪见。多
修定故增长愚痴故应均修。不须此难。若
不等者。小乘尚阙况复大乘。浣衣等者。大
经二十九云。菩萨摩诃萨具二庄严能大利
益。一定二慧。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
清水。今以楞严定灰种智慧水。浣三惑垢
净实相衣。又云。如刈菅草执急则断。断
运力也。若物体已离非此中意。比人不晓
一概用之。大论七十九云。如执菅草执宽
则伤手急捉则无伤。刈者穫取也。亦杀也。
尔雅云。白华野菅也。郭璞云。茅属。手执定
也。刀断慧也。又如拔坚木先以定手动。后
以慧手拔。彼大经文都有八喻。一一皆合
菩萨定慧。又般若下重述般若正出圆意。
法相次第应具列六。若论法体一一皆悉
摄一切法。何用六耶。又般若下又重更辨。
所言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者亦即六度。故
重释云。般若诸法彼此相即。亦何简于一之
与六。欲出圆旨。故为此问生其答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三
卷二 第 203b 页 T46-0203.png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四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诸恶中初明观境中。云夫善恶无定等
者。先明通相善恶也。此则未可尽为观境。
何者。展转相望得善恶名。是则人谁无善谁
不有恶。是故不以为今观境。言宁起等
者。心凶为恶身病曰癞。乍起三途之心。不
生二乘之念。毒器者。大论斥三藏菩萨云。
具足三毒云何能集无量功德。譬如毒瓶
虽贮甘露皆不中食。菩萨修诸纯净功德
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清净法门。
菩萨之身犹如毒器。具足烦恼名为有毒。
修习佛法如贮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于
常住之命。大经云自此等者引證别教。故四
相品中迦叶序云。自我未闻四德之前。皆
是邪见。此是迦叶谦退自斥。义同于邪。岂此
已前顿同三外。今亦如是。未称理故义云
邪见。邪即是恶。是故当知唯圆为善。复有
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相待意也。
次若达下以著为恶以达为善。相待绝待
俱须离恶。圆著尚恶。况复馀耶。如此下结
成通相。今就下别明极恶方为观境。于中
初出恶体即六蔽也。善法下结前生后。前
虽下明观恶意。以纯恶故不可不观。若
不观者唯恶无善。自他俱然故须修观。纵
不下纵释也。他人纵不全起不善偏恶不
无。出家离世下况释偏起。出家不备理当
卷二 第 203c 页 T46-0203.png
偏恶。白衣纯恶况复偏耶。罗汉残习亦仍偏
恶。凡夫下明用观所以。圣犹残习凡何可
纵。如佛世下先举佛世用观有益。引人为
證。前观恶意中言不可乐想者。大论十想
中释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云。世间有二种。
一众生。二国土。言众生不可乐者。三恶八
苦十四等恶(云云)。或贫而好施多财而悭(约六蔽互
说)或贫妍富丑。或憍高不下。或接物欺诳。如
是无量不可称说。国土不可乐者。或多衰
无告饥渴寒热恶疫毒气。如是种种乃至
上界亦生大恼甚于下界。如极高坠下苦
不可说。文云无好人者。略语众生以他
望己唯纯不偏。是故不可不观于恶。次纵
释中云多悭等者。略举六蔽以释偏起。前
四如文。酒为乱原即乱意蔽。根性易夺即
愚痴蔽。若有慧者不为恶易。能生为根数
习成性。数数改换故云易夺。又随境而转
为易。惑彊失真为夺。又以愚替智为易。
智被真掣为夺。次况释中云罗汉残习
者。身子瞋习。以过去世从蛇中来。毕陵慢
习。宿世曾为婆罗门来。如佛在世有一比
丘。而常以镜自照。世世从女人中来。有一
比丘常好跳染。以世世从猕猴中来。引人
證中。在家等者。即且通举有恶之人。央掘
下别举恶人。先明恶人有道。央掘等者。央
掘经云。舍卫城北村名萨那。有贫婆罗门
女名跋陀。有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
父。厥年十二色力人相悉皆具足聪明善说。
有异村名破诃私有婆罗门师名摩尼跋
卷二 第 204a 页 T46-0204.png
陀。善四韦陀。一切世间现从其受学。师受
王请留世间现守舍而去。婆罗门妇见世
间现端正。而生染心前执其衣。时世间现
而白之言。汝是我母。我岂于尊而生不善。
内心怀愧舍衣远避。妇人不遂以爪自获。
以绳自系足不离地。夫既还已恐世间现
露其不善。便以恶事诬世间现。汝行已后
世间现于我有不如事。师言。其初生时有
大瑞相必无是过。然语之言。汝杀千人可
得免罪。世间现尊师教故。即白师言。呜
呼和尚。杀害千人。非我所应。师云。汝是恶
人不乐生作婆罗门耶。答言。善哉奉命。便
礼师足。师闻见已生希有心。汝大恶人故不
死耶。当令杀一一人取指为鬘。冠首乃
成婆罗门耳。以是缘故名央握摩。善哉
受教。增一云。如是次第杀千人已。取指
为鬘。人白匿王。国有人蟒。害人无数。比丘
乞食闻之白佛。佛寻往彼。诸取薪人及守
牛羊者皆不得过。云此有贼。佛乃前进。遥
见佛来云。我之指鬘数犹未足。母因送食。
复自念言。我闻师言害母生天。便撮母头
以手拔剑欲害于母。佛放光照。掘云。非
天伐我乎。母曰。非天日月等光。必是世尊。
掘闻佛名云。我师亦云。若害沙门必得生
天。语母云。且住。我往害沙门。放母逐佛
见佛如金山。佛复道而去。奔趁不及白佛
说偈与央掘经同。央掘经云。住住大沙门。
净饭王大子。我是央掘摩。今当税一指。如
是总有三十九偈。但易第二句云无贪
卷二 第 204b 页 T46-0204.png
染衣士。毁形剃发士。知足持钵士等。佛以二
百六十七偈答云。住住央掘摩。汝当住净
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但易第三句
馀句并同。馀第三句云。我住无生际。我住
于实际。我住无作际。并用所證以答央掘。
央掘闻已。以佛力故令悟梵本中语。如来
出世亿劫乃值。未度者度等(四弘)有见佛者
即为说灭。走逐不及必是如来。舍剑深坑
即便礼佛。佛言善来。便成沙门得法眼净。
净梵王领四兵而往伐之。王念先见世尊
见已具白佛。佛问其意。王具答其意。佛告
王言。见其出家为道者如何。王曰。当供养
礼事。彼无毫善能发此心乎。时央掘去佛
不远正意结加。佛遥示王。王礼供已叹佛
能降如是恶人。后佛复为说法得阿罗汉
果。具六神通。入城乞食。见者识之。有妇人
胎产甚难见佛。佛言。贤圣已来不曾杀人。
妇人无他。诸比丘问佛本缘等(云云)。本为婆
罗门法求欲生天。不违师教兼护妇人谄
诳之情。而行于杀。故今文云弥杀弥慈
祇陀末利等者。准未曾有经下卷云。祇陀
太子白佛。昔受五戒制酒难持。欲舍五戒
持于十善。佛言。饮时何过。答。国中豪贤时赍
共饮亦无馀过。佛言。若如此者终身无过。
夫善有二种有漏无漏。饮不起恶业是善
报也。名有漏善。佛因为说往昔因缘。昔舍
卫有刹利。因小诤致大怨兴兵相伐。王有
大臣名提韦罗。恃豪轻慢。于时太子实欲
诛灭。父王不听抱恨烦恼。太后见之负好
卷二 第 204c 页 T46-0204.png
酒劝我。我言。先祖已来不曾饮酒。若饮酒
者。那罗天瞋婆罗门伐我。太后夜分密开宫
门。再三劝我。饮已忘忧。三日之中受乐欢
喜。因是仇息。父王复谏。夫修德历代何于
小事致怨如此。若不忍者亡失国土。因是
和平。饮之力也。末利者。经言。元是王舍城耶
若达多婆罗门婢。名黄头。常知守园。因将
乾饭供佛之福。后波斯匿王游猎入园见
之。婢乃为王种种供给按摩极称王意。王问
婆罗门。卖不。答言。婢贱何堪。王重问之。答
云。千两金。王遂以百千两金从其买取。为
第一夫人。未曾有经云。匿王白佛。如佛所
说心欢喜故。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
不然。如人饮酒心则欢喜不起烦恼。不起
烦恼故则不杀害。忆念我昔游猎之时。忘
将厨人山中觉饥。左右言。王朝不敕令
将厨人即时无食。我闻是已走马还宫敕
令索食。厨人名修迦罗云。即现无食今方
当作。饥逼瞋怒令杀厨人。诸臣共议国中
唯有此之一人。杀已无人为王知厨称王
意者。时末利夫人闻已即令办好酒美肉。
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我所。
我见夫人瞋心即息。夫人辄遣黄门诈传令
勿杀厨人。我至明旦深自悔恨忧愁不乐。
夫人问我有何不乐。王云。我因昨日饥火
所逼。错杀厨人。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
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王言。为实尔
耶。为是戏耶。答曰。实在。令使召来。我大欢
喜。王白佛言。夫人持五戒月行六斋。一日
卷二 第 205a 页 T46-0205.png
之内五戒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犯于
五戒。谓过中食。服华香。作倡妓。高广床。饮
酒。妄语。破戒之罪重耶轻耶。佛言。如是犯
者得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此约亡犯
济物菩萨利他。乃得名为恶中有善。故云
唯酒唯戒。欲从斯例善自斟量。若顺贪心
终非持相。和须蜜多等者。说文云。淫者私逸
也。在传云。贪色也。华严云。次复南行有城
名庄严。有善知识。和须蜜多名女(云云)。善
财至彼求觅是女。城中有不知者言。此童
子诸根寂静智慧明了。谛观一寻。目视不瞬
心不动摇。不应于彼女有贪染心。此童子
者不行魔缚等(云云)。中有先知是女智者。
告善财言。善哉善哉。汝今乃能求觅是女。
汝已获得广大善根。汝应决定求觅佛果。
种种诫之。破一切众生于女色所有贪染
心。善男子。此女在于城内市廛之北自宅舍
中。闻已欢喜往诣其门。见其住宅种种庄
严。见此女人容貌姿美。谭说善巧入如幻智
方便法门。种种严身从身出于广大光明。
普照宅中。遇光明者身得清净。诣其礼
足。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等(云云)。女言。我
得解脱名离欲际。随其所欲而为现身。各
各令其所见不同。若欲意所缠来至我所
闻法者。见者。执手者。暂升床者。见我嚬
呻者。见我瞬目者。并得离欲。抱持接唇
吻等者各得法门。我于过去高行王如来所。
为长者妻舍一金钱。尔时文殊为佛侍者。
为我说法令发菩提心。由是得菩萨离欲
卷二 第 205b 页 T46-0205.png
际法门。故知能化所化并是因欲而得离欲。
故云恶中有善。又如慧上菩萨经上卷。阿难
入城乞食。见重胜王菩萨与女同床而坐。
我谓犯秽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
教将无犯见闻中想。发是语时大千六动。
菩萨即时身处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语阿
难言。犯欲者乃能身升空乎。阿难投地自
悔。如何于大龙所而求短耶。此亦以欲而
为法门。比见无惭者或称无碍或说理融。
若得理者应如蜜多慧上之流。身升虚空
依正严丽。令彼悟入无量法门。纵能现通
尚应问言。通由何得。若自證法门为名
何等。从何佛所最初发心。曾供几佛。未来
几时当成菩提。曾从何佛而得受记。未来
何方净佛国土。作佛名何。几会说法。侍者
补处名字何等。佛寿几劫。正像法住其数几
何。若不能答如是问者。则是鬼通。外道根
本有漏神通。生染心已此通又失。或是妄语
无惭之人。若谓此身即是佛者。释尊已灭慈
氏未降。又复非是他方佛来。若非魔贼谓
是谁乎。汝若不信有十方佛。自称为佛逆
之甚矣。故知此人自灭道心破他善种。若
大权逆化复不自称我行无碍。慧上菩萨经
又云。过去无数劫有梵志名灯光。在林薮
间行吉祥愿。经四百二十岁入摩竭国。有
陶师女。见梵志端正投梵志前。梵志报言。
吾不乐欲。女言。设不能者吾寻自害。梵志
自念。吾常护戒。若数犯者则非吉祥。离之
七步即起慈心而欲犯戒。不然女死。宁令
卷二 第 205c 页 T46-0205.png
女安我入地狱。从其所愿经十二年终生
梵天。前是法身不思议化。此是实行亡梵
济物。行效此者审自思之。世间小苦尚不
能忍。而能犯戒入地狱耶。提婆达多邪
见即正者。多兜二字随存一字。若两存者恐
是文误。略如第一卷记。现住阿鼻受无间
苦。法华复云。由调达故具足相好。记当作
佛号曰天王。除法华外馀一切教。但云生
生为恶相恼。此乃教法权实不同。若诸下结
也。大权示迹深浅难量。一往观文。如央掘
等如似凡夫。如和须蜜久已入位。虽已入
位即指初为长者妻时于欲能离。名恶有
善。若永为凡不应證得离欲法门。故知央
掘且从迹说。若从本说。亦是昔于杀等恶
中能出离故。是故迹中亦以杀为利他法
门。又凡云示者。示为实行令无量人不复
为恶。从实行说于理无伤。世人多迷权迹
之意。凡诸胜行咸拨为权。若如此者。诸菩
萨行事同虚构。秖缘实恶者坠。改恶者升。
是故圣人示为升坠。令实行者改恶从善。
是故文云。虽行众蔽而得成圣。言不妨
者。谓恶可改劝令于恶而修止观。不可
恣恶永作凡夫。非谓存恶名为无妨。又
道不妨恶下。明虽复得道犹有馀恶。须陀
洹者。出曜经第十一云。昔有初果。意专
女色通于梦想。妇大弊之遇于亲族知识
比丘。妇人白言。我欲陈情为可尔不。比丘
答言。无苦隐密之事当为覆之。妇人言。我
夫多欲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命不全。比
卷二 第 206a 页 T46-0206.png
丘曰。夫若近汝汝当语言。须陀洹人法应
尔耶。后时如教。夫闻惭愧得第三果。便不
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何故永息。夫曰。
我审见汝何由更往。妇曰。我有何咎汝云
审见。即集亲族云。夫见疏弃永息情亲。夫
曰。引證自明。乃作画瓶满中盛粪盖口
令弄。见其弄已以杖打破。秽污流溢。汝今
更能弄此瓶不。妇曰。宁抱死尸火坑深水
高山下坠。终不能近。夫言。我观汝身复过
于此。乃说偈曰。

「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坐
 见已生怨恶
 如彼彩画瓶」


毕陵尚慢者。其渡河水水急难渡。乃叱之
曰。小婢驻流。河神瞋之诣佛诉曰。毕陵骂
我。佛命毕陵伽来与河神忏悔。毕陵唤曰。
小婢来。我与汝忏悔。众人笑曰。忏而更骂。
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未。曰具见。佛言。
忏已无慢而有此言者。当知是人五百世
中作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为己婢。常
自高慢轻笑馀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身子
生瞋者。时罗云从佛经行。佛问罗云。何为
羸瘦。罗云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
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
世尊自当知。佛问罗云。是众中谁为上座。
罗云答。和尚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
食。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出食。作是
誓言。我从今不复受请。时波斯匿王须达
多等诣身子所。佛不以无事受请。今不受
请我等云何得清净信。身子述佛所诃语
卷二 第 206b 页 T46-0206.png
王。王白佛。佛敕还受请犹故不受佛言。是
人心坚不可复转。昔曾为蛇害国王。医收
令嗽毒。若不𠻳者即须入火。思之曰。我
毒已放云何更嗽。乍入火死。以由善恶不
相妨故。故得极果犹有于恶。譬如下举譬。
大虚空中都无明暗。明暗约色故有相除。
法性太虚本无善恶。凡夫情谓善恶相除。故
寄小乘及诸凡夫。善恶二法不相妨者。以
由体性本不二故。如是达者方显菩提。所
以于恶令修止观达恶无恶见恶体性。即
知体性本无善恶。若人下正明于恶修观。
此且通明对恶设观。虽用九想等折伏弥
剧。故应用今四运推检。恣其意地制其身
口。以观推穷今欲破坏。故云蔽若不起不
得修观。譬如下举譬也。纶者丝索也。亦可
作轮字。钓法似轮故云轮钓。大论云。吞钩
之鱼虽在池中。在水不久。行者亦尔。信深
般若当知不久在生死中。此观贪欲。论云
生死者。因中说果故云生死耳。重欲如鱼
强观微如绳弱。恐观力微为欲得便。不
须卒断恣之用观。是故诫言不可争牵。
观法为钩恣起为饵。饵者食也。欲输观便
名为入口。长时为远少时为近。增盛为浮
微劣为沈。恒用此观追之不舍。不使成
因至于来果。名为不久。欲断观成名为收
获。初成为收。入位为获。于蔽下合中言若
无等者。此观既有治欲之能。数起重欲弥
彰观妙。故云有鱼多大唯佳。常以妙观随
之不舍。数起为多深重为大。此蔽不久等
卷二 第 206c 页 T46-0206.png
者。复更借喻以结法文。御者进也。大经第
九云。如以咒术咒药令良。用涂革屣以
触毒虫。毒为之消。蔽亦如是。以观观之。
是蔽不久堪任为观。蔽体全转故云堪任。
欲如革屣观如良药。以法法欲义之如涂。
观成入欲欲无不破。如触毒虫毒为之
消。欲转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槃名堪乘
御。云何下别明用观。初约贪欲于六蔽中
即属初蔽。贪欲即是悭之流例。于三毒中正
是初毒。即为三观。注其三者是也。初空观
中初文四运用观方法。为当下正用观推。今
初是初运望第二运四句推法。先列四句。
若未下却覆推检。即灭而生生灭相违者。灭
与生反。若即灭生故成相违。如灯灭处即
名为明。故无是处。若离生则无因者。离此
灭处孤然自生。故成无因。如离灯灭处自
然生焰。又若许无因而有生者。诸无因处
亦应有生。如无乳处亦应有酪。乃至木
石应有心生。次未贪至无因者。贪虽未起
体性是生。初立句竟。次为即为离者先定
之。若即下次难。先难即也。不灭而生。即此
不灭复生欲贪。故成未贪与欲贪并。若许
二并则应生边复生于生。故云无穷。若离
下难离句也。无因同前故云亦也。若亦灭
下难第三句者。若俱存者。如相违因而生
果者。是义不然。相违之法二法不并。岂共
为因而能生果。是故互责云不相须。亦是
于灭复是不灭。故云不定。此不定因。岂生
欲生决定之果。若其下复以一异重责其
卷二 第 207a 页 T46-0207.png
因。若言体一相违之法体不应一。若言体
异灭与不灭复不相关。何得二法共为一
因而生于果。如云乳亦灭亦不灭而生酪
者。无有是处。若非下难第四句。凡双非句
本破两亦。两亦即是第三句也。故第三被破
更至第四。故亦责云。为有为无。若是有是
无还同第三。单有单无复同初二。是则双非
不异前三。何须更立。是故结云何谓双非。
以乳为譬准前可知。此妙观门假设宾主。
念念研覈使一刹那无逃避处。性相俱泯方
名即空。空故不见欲贪欲生。次还转下准
义应有六十四句。现文唯有一十六句。如
向四句即是责于欲贪欲生不可得竟。还
转向来四句之法。推下三句。秖应合云不
生乃至非生非不生。今文云生乃至非生非
不生者。或是重举或是文剩。问。何故复推
下之三句。答。前虽推于欲贪欲生。既不见
生。恐计无生乃至转计非生非无生等。是
故还须更推下三。若推无生应云为当
未贪欲灭欲贪欲不生。为当未贪欲不灭
欲贪欲不生。为当未贪欲亦灭亦不灭欲贪
欲不生。为当未贪欲非灭非不灭欲贪欲
不生。一一亦须复推重责有无即离及以性
等。具如初句。但以不生用替于生为异
耳。复应以未贪欲灭等。对推欲贪欲亦生亦
不生非生非不生亦如是。此名推于具足
四句相。故复更推正贪欲及以已未更生
三个一十六句。故知今文但推初句。初句既
尔馀三准知。皆以未贪欲中四句著前。欲
卷二 第 207b 页 T46-0207.png
贪欲中一句在后。即以生等四欲贪欲对
前四个未贪欲故成十六句。今且具作三个
十六句图使文可见。则已望未比准可知。
初十六句者如向已释。更为图之。为当。


* 欲贪欲生

* (未贪欲灭)
* (未贪欲不灭)
* (未贪欲亦灭亦不灭)
* (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 欲贪欲不生

* (未贪欲灭)
* (未贪欲不灭)
* (未贪欲亦灭亦不灭)
* (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 欲贪欲亦生亦不生

* (未贪欲灭)
* (未贪欲不灭)
* (未贪欲亦灭亦不灭)
* (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 欲贪欲非生非不生

* (未贪欲灭)
* (未贪欲不灭)
* (未贪欲亦灭亦不灭)
* (未贪欲非灭非不灭)



下三四句例初四句作应可解。故今文中
不复委书。如是推检未贪欲中求欲贪欲
四句叵得。尚不见有欲贪欲心非生非不
生。况复于生。虽有此推欲心粗盛。或复未
推欲贪欲心。以至正起。虽尔非身造境名
之为正。但是起心推令不起。故须还用一
十六句。向欲贪欲中求正贪欲。永不可得。何
者。此之正起必藉欲起。故推欲起求正叵
得。为当。


* 正贪欲生

* (欲贪欲灭)
* (欲贪欲不灭)
* (欲贪欲亦灭亦不灭)
* (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 正贪欲不生

* (欲贪欲灭)
* (欲贪欲不灭)
* (欲贪欲亦灭亦不灭)
* (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 正贪欲亦生亦不生

* (欲贪欲灭)
* (欲贪欲不灭)
* (欲贪欲亦灭亦不灭)
* (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 正贪欲非生非不生

* (欲贪欲灭)
* (欲贪欲不灭)
* (欲贪欲亦灭亦不灭)
* (欲贪欲非灭非不灭)




如是推捡。尚不见正贪欲非生非不生。况
复见生。虽复不起惑既未断。但是暂息及
缘境谢。名贪欲已。防后起故故须更推。若
卷二 第 207c 页 T46-0207.png
谓此心为无生者。谬之甚矣。为当。


* 贪欲已生

* (正贪欲灭)
* (正贪欲不灭)
* (正贪欲亦灭亦不灭)
* (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 贪欲已不生

* (正贪欲灭)
* (正贪欲不灭)
* (正贪欲亦灭亦不灭)
* (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 贪欲已亦生亦不生

* (正贪欲灭)
* (正贪欲不灭)
* (正贪欲亦灭亦不灭)
* (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 贪欲已非生非不生

* (正贪欲灭)
* (正贪欲不灭)
* (正贪欲亦灭亦不灭)
* (正贪欲非灭非不灭)



此前贪欲虽复暂息名贪欲已。对馀境时
复名为未。已未虽即同是不起。对境时别。
相待成异。初息名已。息已名未。故此未心
通对十界。后若别起此未属别。恐属别故
故亦须对起已观之。应云为当贪欲已心
灭。未贪欲心生。为贪欲已心不灭。未贪欲
心生。贪欲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生。贪
欲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生。乃至未贪
欲心非生非不生。成十六句。问。已但名灭
未名不生。云何俱具生等四句。答。今观念
念皆是于生。但望境暂息及以未起。得已
未名。于此已未恐计生等。故须复以四句
推之。若言已心但名灭者。正心亦应但名
为生。何等亦具无等三句。是故当知皆
用四句。又于已心推未心者。一防当起。
二未契真。防过入理是故须检。并此十六。
合成四个一十六句。若才观便悟。一句即足。
何须苦至六十四耶。为钝根者展转生计。
是故具破六十四句。若是具出转计之相。
至第五卷三假四句。具足说之。若论文意
即应顿推一一令成不思议境。今文且寄
次第别说。故六十四句但名入空。况复先
卷二 第 208a 页 T46-0208.png
知不思议理。欲心才破妙境宛然。事助尚须
正助合行。况此推穷宁不即理。即理之时
方见四运心性真如。观贪欲下结成空观。
言双照者。贪欲是假推破是空。空无空相。
空即假故。假无假相。假即空故。双亡双照。
如是空假谁不谓是三观一心。应善推思
言同意异。故今但是入空观耳。皆如上说者。
此还转句皆如初文观于生句。若是三观其
一之言诚无所以。是故圆观必云百界即空
假中。若言此空虽云其一。空中已具假中
观者。假中二观例亦应然。假观文中何故直
列十界而已。若蔽恒起下观成气分。恒起等
者。问。四句推检贪欲泯然。但有妙观无复
贪欲。何得复云而起而照。答。言起照者正
明有起无时不照。照时岂可必须于起。今
明此观有破蔽功。是故须云而起而照。又
为防于起时妨照。是故复云而起而照。理
须起不起俱照。照不照俱亡。亡不亡咸泯。泯
不泯湛然。如是方成入空之道。是故今云
不见起照起照宛然。又观下假观也。还举作
受一十二事。一一十界名之为假。一家教门
藏通即约六道论假。用观即有即不即异。
其法即是藏通入门。别圆假观必约十界。
但以次第不次第别。一心异心。明境粗妙。
比者频闻观柱缘生。缘生即空。空假不二名
为三观。作此说者尚未成通。通须四句
成性相空。若有中名异通教者。通教何曾
无中道名。况复通教仍须四门。门门十乘方
名通观。人不见此何殊暗空。为六度下结
卷二 第 208b 页 T46-0208.png
成三三昧等恒沙佛法。如是下中观也。初辨
观相。还撮前来空假二观。即边而中方名
妙中。是故初云如是观时指前二观。并于
作受推成空假。今于空假而见即中故云
分明。幻化即前十法界假。与空即前性相二
空。空假与性三法相即。故无妨碍。故知此
中双照之名与前永别。傅大士独自诗云。独
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
丛林皆自平。故知大士亦于作受以修三
观。所以者何下重释三观相即之相。前空观
中。但云起照不及见等。此中法性与蔽相
即。是故中观永异于空。贪欲极粗尚即法
性。况复馀法而非三谛。若蔽碍法性等者。法
性与蔽不相碍者约理而说。如水与波不
相妨碍。乃至法性与蔽起息相即者。正明令
观蔽中法性。法性无起亦复无息。蔽起息
故。故云起息。若尔。性无起息蔽有起息。其
性天殊何名体一。答。秖以蔽性其体不二。
故云法性无复起息。是则从理俱无起息。
从事说者。蔽有起息性无起息。若绝待者。
无蔽无性亦无起息。若得此意。但观贪欲
即是法性。法性无性。是故名为世谛破性。
即是性空。此性即法法体即空。名为相空。无
行经云下引證也。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
复然。如是三法中。无量诸佛法。若有人分
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经意正明蔽性不二。是故诫之。不许分别。
净名下复引净名者。非道即蔽佛道即性。众
生即菩提涅槃者。具存应云一切众生即是
卷二 第 208c 页 T46-0208.png
菩提。不可复得。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
复灭。菩提乃是證得之道。既即众生故无
所得。涅槃即是寂灭之果。既即众生亦无
别灭。菩提涅槃是果上法。尚即众生。岂令
法性离于贪欲。为增上下断疑也。疑云。若
尔。何故经中令断贪欲。故为断云。为增上
慢说断贪欲。凡夫谓證二乘谓极。为此二
人说离淫怒。何者。凡夫痴慢是故令断。二
乘机近宜为说断。若无此二纯诸菩萨。即
应为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故今观蔽。不
谓此二上慢之人。一切尘劳是如来种者。
后经具明三种种性。尘劳即是了因种也。五
无间等缘因种也。六入七识正因种也。故知
欲蔽即法性种。经文别对。今文从通。是故但
云蔽即法性。山海色味等者举譬。如须弥
色如大海味。毗昙俱舍并云。妙高四面各
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玻瓈。随
其方面水同山色。众生入中尽同水色。大
论一百云。外书说。此山纯黄金色。众生投
中其色无二。故云山色。海味者。大经云。众
流入海同一咸味。故云海味。文隔字对故
云山海色味。法性亦尔。诸法入中同一理味。
故法性外更无馀法。故云无二无别等也。常
修观下结位。即观贪欲若不结位恐迷者
滥。故须结之。六即之中不云理者。现修观
故。所观之理即是理也。破蔽根本者。观法虽
圆铜轮已前粗惑前去。故至此位方破根
本。于贪蔽中下。结成横竖。六即浅深故名为
竖。诸度相望无复前后。故名为横。例上六
卷二 第 209a 页 T46-0209.png
度皆应结之。善中少滥故不结耳。次观瞋
蔽广应同前。此文渐略。初文立境。即指重
瞋为今观境。郁谓郁怫。勃谓卒起。当恣任
下明起观方便。例前贪欲可以准知。次起
观。例上亦应六十四句。文中略存四四句
中两四句头。谓生及无生。三四并略。文从
语便。但云既不得其生亦不得其灭。灭即
不生。言从谁等者。历十二事必属一事。总
推宰主故但云谁。相貌空寂空观也。十界
假观也。四德中观也。是为下引證也。前引
无行具明三毒。是故此中不重引之。净名
众生菩提涅槃。意并同前。观犯戒下。略例
馀蔽馀毒。馀有毒蔽之所摄者。故云一切。
痴带于邪故云邪痴。故用因缘为能治
者。因缘一法治邪痴故。故云深入缘起断
诸邪见。四观无记者。初示观境出无记相。
𧄼瞢者无所明也。异前诸善诸恶二相。所
以下用观意也。有此一机。是故今识此之
无记。复堪为境。是故得观。大论云下引證
也。无记之心似无知相。论中既云有般若
故。是故须观。向云奈何者。其性昧劣不同
善恶。且折伏之。故云奈何。复更引论而开
许之。何者。有漏之法三性收尽。已说善恶
须辨无记。若不尔者观境不周。又若任善
恶亦无观慧。何但无记。若有般若通得修
观。何独善恶。且据一往善恶易动。无记难
抬。难易虽殊咸须用观。又向从报法大概
判之。若委论者。蔽度之外。馀一切心俱名
无记。是故无记不可不观。观此下推成观
卷二 第 209b 页 T46-0209.png
境。心相不显其境难缘。若与善恶对辨同
异。则无记可识便成观境。故云同则非无
记。异者下。以四句推。记即善恶故对推之。
其性𧄼瞢四运不显。故但对善恶四句推
之。现文但有四句推法。若防转计。亦应具
用一十六句。谓无记不生亦生亦不生非生
非不生。亦各四句。既无四运不须转推至
六十四句。求记不可得者。求于善恶尚自
叵得。无记与谁对辨同异。既无同异生即
无生。故不可得。若转计者从此句生。今文
存略故但复云非合非散及非生灭。是则
无记心性与前善恶心性不殊。体同名异。
是故名为非合散等。性既若是是故无记堪
为观境。又历下次将无记历十二事。即指
十二事名之为处。无记及者例前可知。如
此下结成三观。初是空观。十界是假。法性是
中。法性常寂下一止观结。于无记下引證也。
意亦同前。亦应具引无行等经。无记即当
痴蔽故也。亦应用于净名中意。无记即是
菩提涅槃。但推无记与记同异。即见无记
法性之理。亦应对于增上慢者说断无断。
及结摄等准前可知。故云例上。复次下以
三止观结前三章。最后善者。指诸恶初通
相善恶。展转相望唯圆为善。圆居最后是
故成渐。如思议境最后佛界。先历前九故
成思议。况复结文非修行相。不须更以圆
渐为妨。善恶俱等者。别相之恶六度之善。
一一无非三观法界。故即名顿。具如前说。
襵揲善者。非前两收不出前两。起空属空
卷二 第 209c 页 T46-0209.png
起有属有。中道慈悲亦复如是。是故襵揲
名为不定。与下第五卷襵揲四句。文异义
同。彼但为成四句故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五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复次四种下料简也。初文略判行异理同。
以随自意对三辨别。何者以明所发动障
不同。而理观不别。问。常坐观于三道等。常
行观佛三十二相等。方等观于摩诃袒持尊
容道具等。法华观于六牙白象等。随自意观
于善恶及无记等。四观各别。何名为同。答。
此并约于所历事说。若能观观无非一心。
所缘之理莫非三谛。是故得云理观同也。
若但下明必须理以达事行。又不得理观意
下。明必用理为事所依。若事相下。以此对
三辨间无间。方法局三等者。对三以判理
事通别。此中依经非无方法。况三三昧所
不摄者并属此中。非谓此中不须方法。
但此三昧不必方法。是故方法局在前三。问
下简四三昧有劝无劝。问意可见。答意者。
此三昧中虽通诸经及以诸善。以许于恶
修止观故。防护钝根不晓文旨。故直说观
不明劝修。若据前文而起而照。亦是于起
而劝修观不得彰言显了奖劝。是故望前
名无劝修。若据诸经能灭重罪。以有重
卷二 第 210a 页 T46-0210.png
过弥须劝修。故请观音云。荡除粪秽令得
清净等。诸经例之故非全无。淮河下明师
有自行之失。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滥称大
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禁者
制也。术法制物故也。贪欲如蛇观法如禁。
以观观欲如捉蛇。不善四句如无禁。如
阿梨吒经云。佛在给孤独。何梨吒伽陀婆利
生是恶见。我知世尊说行淫欲不障于道。
比丘三谏不止。来白佛。佛言。唤来。来已佛
问。答言。如是。佛唤诸比丘问。诸比丘皆言。
佛但言欲如火如蛇如毒(云云)。佛言。彼倒解
故。如人欲得捉蛇通行求蛇。于静林间
见极大蛇。便捉蛇腰蛇回举头。螫其手
足及馀支分。以不善得捉蛇法故但受极
苦。颠倒解义亦复如是。欲善捉蛇手捉铁
杖。见极大蛇。先以铁杖压其蛇头手捉其
项。蛇虽反尾但缠手足及馀支分。不能复
损捉蛇之人。彼以善解捉蛇法故。今无
观法入恶亦尔。言恶不障反为恶害。若以
妙观杖入六尘林。遇贪欲蛇按四运头。以
观捉项不令毒害至成身业。失于清净常
住法身。彼阿梨者无正观杖。而但说于贪欲
不障。义稍欲同故借喻此。今当下。即其先
师。说于无禁捉蛇之相。其先师者钝根障
重。善修不成。暂放入恶想似空观。谓此空
解以为深證。即自行之失也。不识下教他失
也。自善不生故弃善从恶。纯将入恶空解
教他。他亦时有生空解者。便以为据。谓
唯恶是实。自此已后空解亦忘。唯遍造恶。
卷二 第 210b 页 T46-0210.png
盲无眼下。弟子谬受之失。无教相眼名之
曰盲。善修不成名为根钝。数起贪欲为烦
恼重。如此等人更闻师说纯令入恶。顺欲
顺情遍造众恶。遂令百姓下。明自他失。忽
轻也。弃也。自他失故民轻王灭。今时吴越馀
风尚存。将孤介为小乘。以合杂为无碍。
隋朝犹有故云未改。史记下。引事类失。初
引史记以类其师有妄授之失。周是国号
姓姬氏。帝王世纪曰。帝喾妃姜嫄履神人之
迹而孕。以为不祥。弃之陋巷牛羊不践。
置之寒水鸟覆翼之。嫄以为神收而养之。
童龀好于稼穑。及长仰伺房星。以为农候。
舜进之于尧。以掌农正而为稷官。故谓之
后稷。赐姓姬氏。始武终赧三十七王。颂曰。
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携平。桓庄僖
惠襄项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哀思哲威安
列。显顺赧王三十七。携不经年。或云三十
八。左传曰。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
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
戎乎。其礼先亡矣。言周末者。但是微末之
末非谓最后。言犬戎者即六戎是。初名六
浑。今时其地置六浑县。谓唐虞已上有犬戎
猃狁薰鬻。居天之北边。随畜牧而转移。逐
水草而迁徙。无耕田有畜养。各有地分而
无文书有言语约束。儿能乘羊引弓射鸟。
唯习弓箭而无礼义。君王已下皆食畜肉。
少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少贱老。父死
妻其母兄死妻其嫂。自殷周已来侵抄中
国。不绝如綖者。周家被侵宗社几尽。馀不
卷二 第 210c 页 T46-0210.png
尽者其犹綖也。后西伯伐犬戎逐于洛北。
时时入贡名为荒服。自尔已后犬戎不至。
被袒自是周室衰相。岂可效之。时浇如周
末。邪师如被袒。正教如识者。破戒如失礼。
欲境如犬戎。破损正观如侵中国正因不
绝如似一綖。缘了渐亡义如渐尽。又阮籍
下。类弟子谬受之失。于中初举公卿效阮
为类。列传云。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容貌魁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喜
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日不出。或登
临山水信宿忘归。嗜酒能啸忽忘形骸。时
人多谓之痴。晋魏之世天下故多名士。而少
有全者。因不交世事酣饮为常。及文帝
辅正。拜为东平相。乘牛而往旬日而还。
虽性志孝而不拘礼教。母终正与人棋。对
者求止。固留决赌。赌讫饮酒二升。举声一
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但踞醉直视而已。
见礼俗之士以白眼视之。由是礼俗之士
嫉之若雠。或时辄卧邻家少妇之侧。或他
有亡者无亲而往吊。驾不由路。穷则哭还。
宗集不复用杯。团坐围盆而相歠。如此奢
诞岂可效耶。是为司马氏灭相者。国号晋。
姓司马氏。高阳之子黎为夏官 及周以夏
官为司马。因以为姓。怀悯至孝武来。一十
五帝。悯帝之时晋国亡者。由诸贤达不习
兵戈尚文奢诞。后公卿子孙效之。遂为五
胡侵国。因幸江东。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
一马化为龙。因兹惠帝第三子睿等徙都建
业。号为东晋称元帝。至孝武时仍多酒
卷二 第 211a 页 T46-0211.png
色。由兹祚倾。晋祚倾者。由公卿子孙谬效
阮籍。初有嫉贤之难。避世佯狂。后无妒才
之危。何须效诞。又如阮籍兄子咸。咸次子
孚。元帝时为参军。蓬头饮酒不以王务经
怀。恒为右司所按。帝容之。后拜扬州长
史。帝谓曰。卿镇军府。宜节饮也。对曰。陛下
不以臣不才。委以军旅之重。臣不敢有言
者。以今王莅作威风教赫然皇泽遐被寇贼
息迹。氛祲既澄日月明白。亦何可爝火不
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寻被苏峻作
难。此亦不修兵甲之失故也。习三昧者亦
复如是。为难逢障于恶修观。无难何须
舍善从恶。依教修观如用文武。无故入
恶如效诞逸。忘授邪法如阮狂酣。弟子妄
受如公卿子。宇文下。明周武信谶以类妄
受。其先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避
之。居于朔野。鲜卑奉以为主。其后曰普回。
因狩得玺。普回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
曰宇故曰宇文。初登之时亦信佛法。后信
谶纬云黑衣当王。遂重道宗。亲承符箓。玄
冠黄褐内常服用。心忌释宗尽欲诛殄。而
患信佛者多。未敢专制。有道士张宾诡诈
罔上。私达其策。潜进李宗排斥释氏。谶纬
如恶师。周武如弟子。亦由元嵩魔业等者。
周武已忌更加元嵩。故云亦由元嵩魔业。
元嵩相副帝纳其言。欲觇经过贬量佛失。
召僧入内七宵行道。帝与同场七宵无过。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鸾上笑
道论三卷三十六篇。用笑三十六部。其时又
卷二 第 211b 页 T46-0211.png
有安法师与帝情重。又著二教论十二篇。
明道教摄在九流之内。不应独为教主。故
教唯有二。远法师有抗帝论。后帝东巡任
道林开佛法。又因王明上表以开佛法。其
元嵩本河东人。远祖从宦家于蜀川。梁末
都东城。即后梁萧察也。察灭岿立。至天保
十二年。当陈太建六年。即宇文建德三年灭
佛道二教。宇文经于七年至天和二年。嵩
上表云。唐虞之世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
寺舍而祚灭。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夫佛
者以大慈为本。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
木。请造平延大寺。容著四海万姓。不劝立
曲见伽蓝。偏安二乘五典。平延寺者。无间
道俗罔择冕亲。以城隍为塔寺。即周武
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为圣众。
推令德作三纲。遵耆年为上座。选仁智
充执事。求勇略作法师。是以六合无怨纣
之声。八方有歌周之咏。飞沈安其巢穴。水
陆任其长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后身生
恶疮亡也。邕是法灭之妖怪。何关随自意
意耶。元嵩如恶师。周武如弟子。何以故下。
释谬信也。三昧之人亦复如是。一内无慧
解。二信其本师。三贪慕前达。故知先须以
教自轨。方信其师。不然则全谓行恶而为
正道。觉已改弃趣理非遥。如譬喻经云。有
驴挽车日行数百里。于息处见兄。兄语弟
曰勿放此驴与馀驴相见。弟曰。夫善者相
得谀谄相遇。物类相逢无不欢喜。弟故放
之与他驴相见见已亦复不鸣不食。相嗅
卷二 第 211c 页 T46-0211.png
而已。兄后驾之便卧不行。兄便大瞋截尾
剪耳被苦乃行。驴语大家。君放我见恶知
识。我问。汝何以肥充。答言。我给陶公负土。
若得恶道便卧不行。公便负担放我道边
食。食得好草归得刍散是以得肥问我何
瘦。答曰。挽车日行数百里。饮食轗轲。我今
效彼谓得放免。反见髡截不复敢卧。乞
得存活。主悯放之。人亦如是。信其恶师必
招恶果。譬如西施等者。嚬呻痛病吟也。杜者
不出门也。亦塞也。潜者隐水也。逝者往也。
庄子云。西施心痛而嚬其里。其里之丑人见
而美之。亦归捧心而嚬其里。其里富人见
之坚闭门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之
走。彼知美嚬不知嚬之所以美。穴者深潜。
飞者高逝。此之二句在庄子毛嫱丽姬文中
云。如一女人人见之即爱。鸟见之高飞。鱼
见之深潜。今文将此二句共成西施之文。
彼注西施文云。夫礼义者当时而用则西施
也。过时而不弃。即邻女也。夫三皇五帝之
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
口。故礼义法度者。须应时而用之。今取猿
狙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之。
观古人与今其犹猿狙之异周公。随自意
者亦复如是。须应时而变知宜不宜。岂可
唯效入恶不知入恶之所以。今以西施
譬宜入恶修观人也。根利得时如西施。
性多贪欲如心病。于欲巧修如美嚬。弥增
明静如益美。根钝失时如邻女。智非善
巧如本丑。谬习入恶如效嚬。唯长恶邪
卷二 第 212a 页 T46-0212.png
如弥剧。有人将国王大臣等。合贫者远徙
等文。语不相当复非文次。今试为合之则
顺文旨。小乘之人如贫者。大乘之人如富
者。修事善人如穴者。习事定人如飞者。
是四种人不喜恶见。见是恶已弥为自勉。
小乘涅槃为远徙。大乘秘藏如杜门。坚固
事戒为深潜。期心上界为高逝。前文以类
本师之过。此文以类弟子之非。如此消释与
文会也。彼诸人下。重责也。贪欲狂故逐入
恶雷。无观凡夫犹如仓蝇。而专入恶为
欲唾黏。嗜亦贪欲也。其师过下。明师差机
迷旨之失。此师不达入恶之言。次引佛意
责有法譬合。初法。如文。譬如下。举譬。热甚
口噤宜治以黄汤。不可惜齿而致损命。
起重贪欲如热甚。不受对治如口噤。随
自意法如黄汤。于恶修观如凿齿。入恶虽
鄙为存慧命。纵恶不观如药不入。佛亦
如下。合也。通合逗机。初明恶机中。云如快
马等者。根利如快马。起恶如僻路。闻说
如鞭影。欲息如正路。杂阿含云。佛告比
丘。有四种马。一者见鞭影即便惊悚随御
者意。二者触毛便能如上。三者触肉然后乃
惊。四者彻骨然后方觉。经合喻云。初马如
闻他聚落无常即能生厌。次马如闻己聚
落无常。即能生厌。三者如闻己亲无常即
能生厌。四者犹如己身病苦方能生厌。大
经十六释调御中。亦以四马喻闻生老病
死。故知二经并喻三藏中意。今借喻此以
对四教。快马即是圆机。贪欲即是道也。若取
卷二 第 212b 页 T46-0212.png
意僻越浪行贪欲。则都非四数。若机浅者
次用别教。乃至通藏如馀三马。于圆机中
仍须称机宜善宜恶。若有下善机也。佛具
二说下。结斥。公者非私也。灼者明也。公然
拒佛而差物机。复次下。举时结过。初文举
时宜于恶中而习止观。次汝今下。引譬引
事。三破坏下结过也。非有难时不应用
恶。何意纯用等者引经类释。事不获已
令于恶修。汝不观机纯令用恶。如诸外
道纯用邪常。故大经云。譬如旧医纯用乳
药。如彼外道唯说邪常。客医如来初令制
乳。如说无常以破邪常。成无常已还用
真常以破无常。新旧二乳乳名虽同。邪正
义别。进退适时。不同外道纯用邪常。毒
他慧命。今亦如是。用既非宜损他慧命。故
阿含下。引经中事以證适时结过之意。增
一四十六云。佛在给孤独。告诸比丘。如放
牛人具十一事。牛群长益。结为颂曰。

「 解色及相应
 摩刷覆疮痍
 放烟并茂草
 安隐及渡处
 时宜留𤛓馀
 将护于大牛
 比丘亦如是
 知四大造色
 善别愚智相
 摩刷六情根
 善覆十善想
 传所诵为烟
 四意止茂草
 十二部安处
 圣八支渡处
 莫受轻贱请
 名曰知时宜
 知足为留馀
 敬护是将护」


佛说偈云。
卷二 第 212c 页 T46-0212.png

「 放牛无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经六年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静
 六年成六通」


今文引经安隐渡处。渡处即津济也。即渡水
处也。此即兼于自行化他。自行有难故听
从险。如王事等令于恶修。无难恶息必
须从善他机例然。应须详审。复次下。故以
水火现事验之。夷平也。蹈践也。蹑履也。踰
也。又不下。责其差机纯令用恶。净名下引
證。举二乘以况凡师。自是下伤叹则戒海
等者。譬此等人于佛法中。名之为死。律云。
譬如彼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吹置
之于岸上。犯重如尸众海不受。作法摈弃如
疾风吹。甄出众外如置岸上。兼斥自他
故云行说。若未行唯说则同梨吒违僧屏
谏但结提吉。谓于恶證堕过人法。自行口
说。又云證得则两夷一提。文据重夷故云
摈弃。若但自行教他则一夷一提。无令毒树
者。引譬摈弃。大经第三云。譬如长者所居
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
伐。悉令永尽。长者宅者清众所居。毒树者
犯重比丘。生必伐者。犯必摈也。经有三喻。
初邻国相攻。中毒树生宅。后首生白发。章
安二释正用后意。初对三惑释。邻国相攻
譬除四住惑智相倾。除剪毒树譬除尘沙
体外之惑。拔弃白发譬除无明同体之惑。
次对摈弃释。邻国譬治各住各学而行非
者。毒树譬治同住各学而行非者。白发譬
卷二 第 213a 页 T46-0213.png
治同住同学而行非者。文虽引一意亦该
三。同住各住。若行若说俱须摈弃。复次检
其恶行下。斥师自行行偏违心。初以事难
难其行偏。譬如下。譬其行偏而秽清众。难
其下。难其违心。所以下。明此料简诫劝之
意。入恶似易尚须诫忌。岂得于此而更劝
修。如服黄汤下。譬诫忌意。入恶称病如服
黄汤。指恶为道名为过度。须备律教而
补止之。问者。正观如水理性如珠。诸行
如风风多浪鼓。事仪动役令观混浊。何
须用此四三昧耶。鼓者动也。答中二番各
有譬合。初譬贫人责其不具。若一下合。若
于一种三昧观心即足。心若乐行及馀仪
等。如何悦此乐欲之心。若用下化他。自行既
然化他准此自行则初后不同。他机则彼彼
非一。譬如下重譬。且许自行一种为得。若
以化他专一则失。烦恼下合。初约一人。若
化他者应具四悉。乃成四番四种三昧。何
但四耶。次约多人。初总约四三昧。若为多
人彼彼相望。复须四四。又约下。何但如向
四种三昧相望为四。一一三昧尚具四悉。况
复四耶。若乐行等者。乐行下世界。若善根
下为人。若坐时下对治。若行时下第一义。初
约常行借坐对说。若不对说。不可但云
乐行即行不乐不行。此则反开懈怠之门。
何名具须四种三昧。故初标云一种具四。下
复结云馀三例然。常行既然。若云常坐故
应还对行等说之问善扶下。简根遮。善谓
上三及随自意中诸经及善。此善顺理可修
卷二 第 213b 页 T46-0213.png
止观。如起信云。已知法性体无悭贪。随
顺修行檀波罗蜜等。恶既乖理。何不弃恶
于善修习。而令于恶修止观耶。答约四
句故。故须观恶。大论二十四云。世尊智力
知诸众生上中下根。是人根利为结所遮。
犹如央掘。是人根利不为结遮。犹如身
子。是人根钝而无结遮。犹如槃特。是人根
钝而为结遮。谓诸凡夫。论寄小乘故引此
四。通论四教例应有之。又复论文通明如
来善知诸根。不以根利无遮为首。今明修
行。是故别以根利无遮。而为上品。初身子
者。一闻三谛而得初果。见勇堕负證阿
罗汉。至法华会先获记莂。行人下举今以
例。准今识昔引现知当。故知今文善恶二
修。即是有遮无遮不同。为破遮故俱须修
习。昔无二义者。昔既不曾于善修习。是故
阙于根利无遮。次句如阇王央掘等者。论既
寄小故无阇王。今辨有遮是故并列。阇王
造逆罪深缠厚。法华座席障未发故。为凡
夫众闻兹妙经。涅槃会中机发障动。心生
悔热遍体生疮。世无良医治身心者。六臣
虽引六师之言。未审能治我之重患。家兄
耆婆引至佛所。蒙佛召命惭愧悚慄。闻说
阴幻知罪无生。如从伊兰生栴檀树。障除
机熟无根信成。发菩提心述己弘愿无根
信者。小乘即是初果位也。大乘即是别住圆
信。央掘者。若央掘经得无生忍。阿含经中。
初闻佛偈即得初果。匿王去后得阿罗汉。
障虽不如阇王造逆。已成害佛及母方便。
卷二 第 213c 页 T46-0213.png
兼杀九百九十馀人。如是重遮不障證法。
良由根利故使尔也 鞭者策进也。今时行
人下。举今以例。正当酬前于恶修观之问。
善自斟量察其可不。傥宜入恶专善复失。
宿种难知不可率尔次第三句如槃特者。
法句经第一云。佛在舍卫。有比丘名槃特。
新作出家禀性顽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
教之。三年始获一偈。今文依阿含大论。故
云九十日。佛知悯伤即呼著前授与一偈。偈
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槃
特感佛恩深诵得上口。佛告槃特。汝今年
老唯诵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须解
其义。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观其所起察其
所灭。由之生天由之坠渊。由之得道泥洹
自然。分别乃至无量妙法。心开意解得阿
罗汉。由无遮故其根虽钝易得道果得道
果已。五百比丘尼请教诫说法。次当槃特。
至彼食讫诸尼皆笑。升座已自惭鄙曰。自
幸薄德得为沙门。最为顽钝。所学一偈粗
识其义。当为敷说诸少年尼先知其偈。欲
预前诵。口不能开惊怖悔过。槃特于是依
于佛说。次第敷演。诸尼皆得阿罗汉果后匿
王请佛及诸比丘。于正殿坐。佛欲试其神
力。令其取钵。来至王门守门者不许其
前。其于门外申手送钵。王惊问佛。此谁手
耶。佛言。槃特。王问。但诵一偈云何乃尔。佛
言。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要闻可
灭意。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要闻
行得度。虽诵千章不解何益。解一句法闻
卷二 第 214a 页 T46-0214.png
可得道。二百比丘闻之得阿罗汉。王及夫
人方乃不疑。此偈乃对极钝者说。岂可例
于多闻增智慧。广读诸异论。则知智者意
等耶。然各有意勿妄去取。若增一第六云。
兄见弟诵法句难语言。汝若不能诵法句
偈还作白衣。弟闻之诣祇桓门泣。佛见
问之具答兄言。佛言。成菩提可由汝兄。
佛手牵诣静室令诵扫帚。复名除垢。槃特
思念。灰土瓦石除即清净。结缚是垢智慧是
除。今以智帚扫除诸垢。今文所引偈文。即
大论及大经二十四。经云。四事为涅槃因。若
言勤修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是故
槃特思惟一偈得第四果。言鸠摩罗者。此
云童真。亦曰毫童。亦曰名童。即童真无染
偈也。三业无染得无染果。若据得果。过去
亦非全不习观。观力薄故其根仍钝。以无
遮故闻易得道。次第四句者可知以是下结
劝。道谓乘种信法二行俱可为乘。亦俱得
名为止观故。故诫行人。不可废之不习
乘种。大经云下。引乘戒四句释成根遮四
句。第六云。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
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则不失本戒。善男子。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菩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奉戒。经文
先列事戒。次善男子下。举乘况释。若无大
乘虽有事戒。不名奉戒。若有乘者虽云
戒缓不名为缓。正意欲令乘戒俱急。今家
乘此开为四句。以对根遮。根遮是果乘戒
是因。是故有遮由戒缓。根钝由乘宽。俱急
卷二 第 214b 页 T46-0214.png
则根利无遮。俱缓则根钝有遮。戒急乘缓则
根钝无遮。乘急戒缓则根利有遮。经云宁
作等者。引證乘也。故梁武发愿文云。宁作
提婆达多长沦地狱。不作郁头蓝弗暂得
生天。故知调达诵经已为信行乘种。虽堕
地狱亦由此脱。蓝弗事定无出世乘。纵得
生天终沦恶道。应勤听等者。劝修乘也。听
即信行思即法行。二行既勤智根必利。如醉
婆罗门下。引證戒也。大论十三。佛在祇桓。
有醉婆罗门来至佛所欲作比丘。佛敕诸
比丘。与剃头著袈裟。酒醒惊怪见身变异
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
此醉婆罗门而作比丘。而今归去。佛言。此
婆罗门无量劫中无出家心。今因醉后暂发
微心。为此缘故后当出家。如是种种因缘。
出家破戒犹胜在家持戒。以在家戒不为
解脱。戏女披袈裟者。如郁钵比丘尼本生经
中。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罗汉果。具六神
通。入贵人舍常赞出家。语诸贵人妇女
言。姊妹可出家。诸女言。我少年容色盛美或
当破戒。比丘尼言。欲破便破。诸女问曰。
破戒堕地狱耶。比丘尼言。欲堕便堕。诸女
笑言。堕狱受苦。比丘尼言。我忆念本宿命
时。作戏女著种种衣服。或时亦著比丘尼
衣。以为戏笑。以是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
尼。自恃高姓颜貌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
戒。破戒罪故堕于地狱受种种苦。受罪毕
已遇释迦牟尼出家得道。成阿罗汉六通
自在。故知出家受戒皆由于初以为远因。乃
卷二 第 214c 页 T46-0214.png
至值佛得果并由于初。是则戏女尚远助乘
种。况复戒耶。第三果报中。初證明。言果报
者在实报土。若言实报无障碍土。必出方
便有馀之外。若单云果报其名犹通。故以别
简通对边辨妙。违宽顺狭。妙尅边通。收教
乃周摄入方遍。故对方便同居曰边。独以
实报称顺曰妙。是故但未破无明未證
中道。皆名为违。初住已上法身所居。方名
为顺。是则六道三藏菩萨。通初二地。两教二
乘方便之位。别圆外凡。此等皆属有边。报
在界内。两教学人。别七住已前。圆七信已前。
残思未尽犹有馀残有边果报两教二乘。通
七地已上。别七住已上。圆七信已上。并属空
边报在方便土中。别教行向。圆七信去。虽
破尘沙及伏无明。尘沙既不润界外之生。
牵报并由无漏为因。所以在方便土者并
属空边。唯有别圆初地初住获妙果报。空
有二边通名果报者。通有由因感果之报。
未入实报故名为粗。设未出下。明习果也。
言果报者从报果为名。若破无明得无
生忍。设未出分段者。犹未入灭。所居之土
名为华报。言异七种方便者。同约华报以
说。若七方便生方便土。土相亦应不劣香
城。大论云。从此东行五百由旬。有一大城
名曰众香。其城七种七宝庄严七重行树。
其城纵广二千由旬。五百市里街巷相当。座
高五里种种庄严。昙无竭菩萨日日三时说
般若。百千众生闻般若故。常勤供养。既云
五百由旬当知去五天不远。论问。昙无竭
卷二 第 215a 页 T46-0215.png
菩萨为生身为化身。若是化身。何用六万
婇女。园林浴池以自娱乐。若是生身。云何能
令供具在空化成宝台。入诸三昧经于七
岁。有人云。得诸法实相及诸三昧神通力
故。为欲度脱此城众生。如诸菩萨入诸禅
时。亦入欲法摄诸众生。故受欲乐不失
禅定。如避热故在泥中卧。洗则如故。凡人
根钝不能如是 亦云化作宝台虽是生身
未离烦恼。而能修习一切善法。有人云。法
身若生身者云何能令十方佛赞。复令波崙
得六万三昧。今言已断无明必出分段。设
为众生未出分段。华报若斯。七方便者。
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别取教道地前位也。
此义下指广。至大章第八应广说之。夏终
虽即缘阙不说。何妨至此且指后文。下第
九第十指后亦尔。问下料简也。问意者。次第
禅门中。大章第七明修證。因修获證故名
修證。證即是果。与此果报有何同异。答中
意者。修之与證虽似因果。但是习因习果。
故云修名习行即是习因。證名发得即是
习果。并在现世。今论果报等者。果报既在
来世故与禅门不同。二乘但有习果等者。
判大小乘也。果报之名。言不涉小。虽得
罗汉但名习果。习果谢已不云有生。故
小乘教不说二乘更有处。言方便土者。
出自大教耳。四明裂大纲者。裂破执于
权教疑网。初文通除自他疑网。故云通裂。
乃至须晓渐顿诸教出自一心。若不善用
不思议观观于一心不思议境。何由可裂
卷二 第 215b 页 T46-0215.png
执教大疑。若欲下。为利他故裂他疑网。今
明果报且语初住。以初得故。越却中间
故云乃至。成佛即指妙觉。初住已去通能八
相裂大疑故。故云裂网。自此已去节节能
起十法界化。是故法王乃至八部皆云或也。
言顿渐者。皆如今佛先顿后渐等也。对
扬及转如前分别。众生机熟必假菩萨承佛
力答。及设问等如此自他皆由妙观契于
妙境。是故能有如是妙用。第五归大处者。初
文总序旨归来意中。云夫胶手等者。心性
如手或著如胶。随文封滞迷于旨趣。婆沙
二十四云。譬如有山人兽共居。猕猴行处。
猎师以黐涂其草上。黠猴远离痴猴不知。
以手小触即黏其手。以手解手复黏其手。
以足以口悉皆被黏。𤼣蜷卧地。猎师以杖
贯担将去。比丘亦尔。不守根门为魔波旬
而担将去。大经二十三文同。今行人亦尔。
不达教相不晓旨归。随文生著互相是非。
非但不至三德旨归。为阴集魔而担将去。
寱梦等者。梦甚故寱。寱故难醒。法性如眠无
明故梦。僻执如寱。执重难除名为难醒。
封文等者。封闭也。塞也。诸教诸门诸谛诸
悉随一各执。故云齐意。竞执等者。此即大
经春池喻意。如前已释。近事等者。如愚痴
人指点现事。世间显语犹尚不识。况中道
远理。圆常密教。宁当可识。此乃一往举况
斥之。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
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
出涅槃疏(云云)。旨归者下释名。文者教也。旨
卷二 第 215c 页 T46-0215.png
者意也。归者趣也。教意所趣名为旨归。如
水下。举譬也。水火如教法。趣向如文意。空
海如所趣。故知若识密教而达远理。则
不稽显教不滞近理。譬如下。重譬密教
也。臣者。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一
者萠兆未现见存亡之机。名为圣臣。二者
进善通道功归于君。名为大臣。三者卑身
进贤称古行事以励主意。名为忠臣。四者
明察早见终无忧患。名为智臣。五者守文
奉法饮食廉节。名为贞臣。六者国家昏乱而
不谕犯主严颜。言主之过身死国安。名为
直臣。今虽云智义兼圣大。馀非文意。言
密语者。大经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
善知。谓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
时奉马。王皆但云先陀婆来。俱舍亦以九
义立一瞿声。章安云。此之四义亦与四教
四门四句意同。应皆次第对盐等四。经文
自合。先对无常等四。次对四常。谓不动
无相不变佛性。此四亦是四门异名。亦可以
对四教之理。随义思之亦应可解。又如贝
秣等四经中合喻。喻常等四有时借喻。喻
于四门。经意纵别借用无失。况此喻意彼此
不殊。所言密者。如四教四门同名有等。四
教旨异所诠不同。若未开权覆实名密。若
开权已无外曰密。自非菩萨密识开权教
下旨归。何由可晓旨归三德为智所依名
为智地能生智故亦名智地。此约弘教释
也。又自入下。约自行化他分字以释。次广
解中。先正释三德。次寄旨归两字以释三
卷二 第 216a 页 T46-0216.png
德。初文正明总别两解。然今文中约义多
作指字者。指谓指示。能指是教。约能化边
令他归于意旨三德。约自行边同入旨归。
名之为旨。应作旨字。能化之意意在三德。
故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毕亦自入于三
德。故云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言总相者。但
总云三德。未于三德更各开三。大经下引
證。问。若尔。如来久已證于三德。何故于今
方云不久自入其中。答。约化仪说非全自
行。从真起应示同凡夫。化道欲终摄应归
本。故以示灭表自行灭。双树中间表四念
处亦复如是。故哀叹品云。我今当令一切
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皆悉安住秘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入于涅槃。次别相
者。于一一德各开三德。如身有三馀二亦
然。何者。岂有起应而无二德。馀二亦然。言
息化者。谓化缘讫示入涅槃。即是示归
三德秘藏。次约不思议者。与前总别意亦
大同。但不别列三身三智三脱之名。直尔名
为身非身等。何故尔耶。明前总别皆相冥
故。又诸经论或时直名身非身等。即是一德
具于三德不可思议。次更约事理始终释
不思议意者。亦先总次别初言总者。总约
三障及以三德德障相对不异而异。若约理
说德障不二。亦无新故。然约事说障名非
新约本有说德名非故约修得说。事理
无二不二而二。故一一句皆云非新非故而
新而故。约修得故从德立名。约性得故
名为三障。是故得有能障所障。有本有今
卷二 第 216b 页 T46-0216.png
有终有始。若约理者则无能所乃至终始。
又说者下。别以三惑对于三德。若达下结
上总别。言纵横开合等者。举例也。文列必
先法身。次列般若。后列解脱。故名为纵。
约义一一复开为三。故名为横。亦名为开。
三秖是一故名为合。发心为始。究竟为终。
又鹿苑为始双林为终。如此横横开合始
终。皆应以不可思议及新故等释其行相。
故云例皆如是。次约旨归两字说者。能旨
能归即三德教。所旨所归即三德理。是故更
此一种释之。旨归三德下。会异名也。三德
既得遍收诸法。是故须会一切异名。当知
下结也。相即法身说即般若。力即解脱。三德
皆言种种者。一一德中具一切法。更互相
收故云种种。虽云种种不出三德一秘密
藏。何但法门三德摄尽。化仪所表亦不出三。
如华严中遮那即法身。舍那即般若。释迦
即解脱。佛即般若。台即法身。坐即解脱。净名
中自念寝疾于床。床即法身。寝即般若。疾即
解脱。床是所依故。寝是能契故。疾是示现故。
般若中。身即法身。光即般若。说即解脱。法
华中。衣即法身。座即般若。室即解脱。又本即
法身。迹即解脱。本即不二即是般若。涅槃中
正明三德已如前说。若所表者。四枯即般
若。四荣即解脱。双非即法身。如此旨归佛若
未会菩萨尚昧。况复二乘。今运居像末瞩
此真文。自非宿植妙因诚为难遇况十乘
十境出自一家。十界十非他所未简。教行
无准如何旨归。且如六宗情期大同。九流
卷二 第 216c 页 T46-0216.png
诠述小异。庄生归于自尔。老氏专叹去奢。
况马祀羊烝因招三恶。脯祠粟祭果致烧然。
如此旨归所趣非远。尚不逮于人天。何关
藏通漏尽。如其所计岂知凡有所说咸混
一如。愿诸同遇者深生庆幸心冀来世重闻
早契无生忍。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