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50-A¶
650-A¶ 第 193a 页

* No. 650-A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续疏序
天台沙门 处咸 述

兹经者昔吾祖智者禅师尝约龙树圆宗大苏妙契
按辩宣通巳成章疏大抵明一乘之渊蕴通万行之
旨归无何有唐季年例遭焚毁负笈之流驰将海外
遂不可得而见也末后孤山法师继而有作但文理
太简学者患之故我神照师又成义疏才至最初境
界以逼缘停翰则后义篾闻处咸虽登东掖轮下有
年矣而学问无取因痛微言之将坠又惜前功之未
圆辄效章安续净名之解南山继僧史之作密求冥
助斐然续成析为二卷亦勉旃于吾道读者无以窃
名罪我。No. 650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卷上
东掖沙门 本如 述
门人 处咸 续解

大法虚融无说而说妙行忘离非修而修本有今
650-A¶ 第 193b 页 X35-0193.png
无前记一乘之果本无今有此开实相之因机应
聿兴问答斯契定法界之事业辟普贤之圆门靡
间初心不专无相大矣哉欲于现身證法华三昧
获旋陀罗尼令法种不断者何莫由斯要道哉(如)
虽不敏志在斯经祖述圆宗辄成义疏庶酬夙愿
敢谓当人者哉。

【初释题名须安五义所谓绝妙人法为名开权实
相为体一乘圆观为宗妙处灭障为用醍醐为教
相既是法华结经是以五重皆妙故经云我今持
是观普贤菩萨法者名也正念思惟一实境界者
体也不失无上菩提之心者宗也云何复当不断
烦恼得净诸根者用也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者教
相也五章之文粲然明矣五重玄旨约行次第有
始有终其唯圣人乎。】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释名有四初通别二翻释名位三分字销解四约
义会通通别者普贤行法则别同称曰经则通立
此名者凡约三义初约教则从缘从说二约行则
能契所契三约理则以名从实故佛说二字即教
也观字即行普贤菩萨义当是理问适云是名今
云是理何耶答名下之义乃理耳例如观无量寿
经以所观是理所以约此三义者通摄诸法弥会
经旨教不孤然行非邪错理异偏小意在兹矣二
翻释名位梵语邲输[台-台+犮]陀摩诃菩提质帝萨埵邲
650-A¶ 第 193c 页 X35-0193.png
输[台-台+犮]陀此云普贤摩诃等八字此云大道心成众
生大论并今经名为遍吉等觉之位居众伏顶伏
道周遍故名普断道才尽邻终际极故名贤论又
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月斯之谓欤约普贤论人
法体用因果本迹广如诸文(云云)三分字销解佛
者觉也觉了诸法悉妙故说者悦也称悦本怀及
与物情故拣异四人故云佛说佛有自佗胜劣法
有兼带权实今标能说者盖言通而意别即指释
迦牟尼从劣辨胜拂迹显本尚非寂场之近况鹿
园乎教主既尔所说之法可知观者观也能观三
观谓空假中及因地之觉心是行门之总体则有
次第不次第之别次第之观者璎珞云从假入空
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观为
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
萨婆若海广辨体相委如馀文(云云)一心三观者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释论云三
智实在一心中得秖一观而三观观于三谛而一
谛故名一心三观此观微妙一三三一一观一切
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何观行而
不摄耶题中观字旨在此矣故经云不住使海不
断结使如是法相不生不没端坐念实相等即其
义也又此能观须亡性计故云非内外观得是菩
提不即不离妙在其中普贤菩萨者乃所观之境
也法界理藏不异而异说三种身白玉紫金应也
650-A¶ 第 194a 页 X35-0194.png
声音无边报也身如虚空法也异而不异即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以此为境何法而不融耶又复即
是行者心体心作心是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證
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心心绝待方名无相
行法者进趣名行轨则名法今经是普贤法界之
轨则馀经广有义门此乃别明一意耳经者训法
训常由乎圣人金口有翻无翻名含多义备法华
玄文四约义会通者观即观照轨普贤即真性轨
行法即资成轨首题既融经旨明矣亦可会通一
切三法(云云)故经文若闻首题名字功德不可限
(云云)次辨体者体是主质一经之渊府众义之
都会修宗之所趣起教之所本若众星之环北辰
似万流之朝东海古师指因即实相乃是宗而非
体近人失于简显使妙体难明今以开权实相一
实境界为经正体馀皆魔事若约身辨者取法身
一点之义如常所明又复体含三德谓礼底达礼
即君父至尊底乃毕竟穷深达则亘边无外三一
互明非纵横并别一三简取臣主自分矣欲令易
解总立首题以当其名别而言之普贤法身摄一
切法不纵不横非因非果以当其体行法亦非纵
非横而为圆因摄一切法以当其用经云是大法
印般涅槃海能生三种佛清净身行者当体一心
及一切法离四谤绝百非方可名为妙得经体三
明宗者不异而异乃显体之枢键修行之喉襟趣
650-A¶ 第 194b 页 X35-0194.png
果之纲纪例体亦三义所谓宗本宗要宗助即全
理起观不一不异若金体而为众器类天面而有
三目今强从要义即一乘心观非体非用而因而
果以当其宗故经云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
者诸法实相应知题中观之一字即三种般若圆
顿之宗致也四辨用者妙处灭障今经之力也如
贯鼓钁地若升虚见物例宗亦三义谓本用当用
自在用全理为用非一非多若镜像之一体譬伊
字之三点今经意者恶因不除妙境斯昧故专明
忏悔不分而分非宗非体即三解脱而为用也故
经云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将此胜用庄
严妙智智备体显大果斯圆行法之功于是乎在
若了三脱则忏悔之义普贤行愿刹那无外者即
初心可成矣五教相者是第五无上醍醐味部分
也四教明义是开显圆即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
教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随自意语是佛境界故
经云是诸佛眼出生一切诸如来种就部论妙须
该本门既是结经无佗途也五重观心如玄文(云
云)。】

「刘宋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蜜多译。」

【斯经即是宋世罽宾沙门昙摩蜜多此言法秀元
嘉甲子岁来游建业于祇洹寺翻译(本如)传习有
年嗣续无状庶展宣通之志仰酬佛祖之恩印施
此经万卷天竺慈云师经序详矣炎宋庆历壬午
650-A¶ 第 194c 页 X35-0194.png
年中秋始竭愚讲训继日销经随语成疏因指见
月自资末学之明心得兔亡[(ㄇ@(企-止))/弟]宁堪达观之寓目
然识能诠是法身慧命即文字而超解脱何莫由
兹释题竟。

△次释经文分为三初如是至诸障外事为序二
从佛告阿难谛听下讫偈为正宗三说是偈巳下
讫经为流通序凡有三谓次由述也三复通别诸
经同有次序是通由述各异乃别盖因通名则有
通序别名则有别序(云云)今经初五义即證信次
序也经云告诸比丘我当般涅槃即别序由藉也
但阙叙述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

【今解释初通解次别解通解者如是即观信之端
我闻即亲承音旨时乃感应之时佛乃的示化主
讲堂是闻经之处此等并为奖成后世见闻欢喜
生善息疑道成故也次别解如是者佗经文如理
是不异无非此解即通今言妙中无相名如所说
纯实曰是详此传此岂与佗同弥为可信故云如
是观解者称理离念名如心不见心名是故经云
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是也我闻者随俗说我和合
称闻外不乖宜内不违实然三教并约根尘称为
我闻圆人我即是闻色即真我故名为我离性无
闻离闻无性无性亦无故名为闻观解者反观闻
性心空我空闻亦空无闻无得自然流入萨婆若
650-A¶ 第 195a 页 X35-0195.png
海故云我心自空又云行者闻巳心不惊怖一时
者中道感应之时也若长短假实今所不论此中
一时即是不可思议法性一时入一切时一切时
一时经云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观解者境观一如
能所俱泯名一豁尔妙契洞然如空名时经云观
心无心法不住法又云应时即入菩萨正位佛者
梵语秦言觉者谓觉三世众生世出世数非数常
无常等了了大悟故为佛三觉既圆十号具足所
言诚谛则所闻可信今约一切种智明法身义即
三之一永殊前说方彰此典能说教主观解者以
无分别智顿了心法一相无相无相亦无故云思
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念佛大觉身是也在毗舍
离者说经方所妙依止处也举处以劝信知说经
有方诸经亦多云在在即住也论解住义凡有四
意谓天梵圣佛若能住之人既殊则所住境界随
别今言佛住即首楞严举胜必摄诸劣也毗舍离
者此云广博严净国土宽平名广博城隍侈美名
严净法门者即释迦法身本住常寂法界无边名
广博性善资庄无诸秽恶曰严净而迹居人间广
博之国虽假世谛之名实表所住境界也观心者
观此心性犹如虚空具二庄严无染无著毕竟清
净故云常处涅槃城心净即佛土净非别有也大
林等者别示说经处也修干繁枝曰大丛灌参猗
曰林洁白人居名精可以栖息名舍危檐再累号
650-A¶ 第 195b 页 X35-0195.png
重阁和解之所号讲堂法门者第一义谛包含无
外名大万德具足名林离倒乃精阴空即舍重阁
则重空三昧讲堂即法界大都观心例上可解(云
云)不出同闻众经者略之耳经末十千天子诸大
菩萨即其人乎。

△次别序者诸经不同或说巳端默不动或无问
金口唱名或假恶逆宣于净业或藉妖幻而谈密
定此经唱涅槃令物攀慕以为序耳文分二初如
来告灭二大士起请。】

「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初告诸比丘却后三月者若用夏令则建子之月
既望告众至二月十五日满三月也月满之日表
于中道圆明之法也常即无常无常即常我者大
觉果成巳忘主宰今约破有法王具八自在随俗
顺宜故立斯称也般涅槃者具云摩诃般涅槃那
此云大寂灭度然涅槃本离名诠非色空所及今
用之以告众者盖以圆机成熟大悲方便举扇动
树而得见闻总举三因三点称大涅槃令当机悦
进破悟法华云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即
其义也。

△次大士起请复二初叙三圣敬仪二正发问。】

「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
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
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650-A¶ 第 195c 页 X35-0195.png

【敬仪者诸凡行人可敬重故名为尊者阿难陀此
云庆喜如来之从弟也以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
因而名焉从座起者亦犹此方儒礼弟子之对先
生请益请业故起以表常冥至理称物施为不住
无悲之智常居有智之悲故曰座起整衣合掌彰
不二之妙解绕佛三匝表圆机之将发谛观等者
闻佛唱灭内怀恋慕欲有陈请外兹瞻仰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故云谛也又谛观者即无缘之妙慈叩大
圣而开物故云慈者不缘众生亦不缘法缘于如
来故名无缘摩诃迦叶此云饮光尊者是彼古仙
人之远裔因而名焉弥勒此云慈氏以无缘慈摄
众生故三圣仪同以表一道故云亦问告灭之时
众圣无数何特三人起答阿难为佛侍者将结法
藏故迦叶受嘱为灭后初祖故弥勒次补当成佛
故既所任甚重遂同声启发又三圣表三德阿难
般若迦叶解脱弥勒法身即三而一名大涅槃自
行化佗功归于此岂徒然哉。

△第二正发问。】

「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
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
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
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
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650-A¶ 第 196a 页 X35-0196.png

【异口等者将开观行妙门预示口仪融泯即一而
三故云异口即三而一故曰同音正问中从如来
灭后至一实境界请示发心修行即拟通问名体
宗三也方等经典即是问名也正念思惟问宗也
一实境界问体也方等者法华诠理之教非第三
时也四门入凉池曰方所契之理均曰等次别问
云何不失等者别问宗也佛果圆通说为无上功
归能契故指初心念等增明乃名不失云何复当
下至诸障外事即拟别问用也不断不离净根灭
罪者即顿忘众滞而妙契圆常大忏之用在此而
巳清净常眼者意该六根今且从初标眼为始耳
问五重玄义本是释题今用判经从古未闻答题
总经别岂有异途佗经虽有但不若今经问答次
第耳若谓不可以判经又何得云品品之内咸具
体等句句之下皆结妙名问今经谈行是法华三
昧宜约十乘判经五义非谓答五义十乘大略率
同但五义开解十乘立行解行少别若会之令同
不别而别十乘乃显体之宗耳宗成破感经用也
惑破体显经体也五义摄一切法十乘亦尔设用
十乘销经有何不可但今文问答五义便耳。

△第二正宗文分二初长行二偈颂长行又二初
略答二广答略答中初诫许二正答许中初标昔
指今二许广说略。】

「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于耆阇崛山
650-A¶ 第 196b 页 X35-0196.png
及馀住处巳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
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者。」

【初诫者以耳根受道故佛法必先诫听谛生闻慧
善生思慧念生修慧三慧若成器仰且完可受法
水得闻思修入三摩地斯之谓欤夫信行人因闻
故有慧因慧发无漏法行人因思惟得定因定发
无漏当知此土虽有二根强从信行故今诫听也
耆阇崛山者许中标昔也即说法华经处及馀住
处即谈圆经处故云一实今于下指今是广严精
舍虽被当机正为来世大乘法是所依境普贤行
是能行行学此行者从生死海到涅槃岸然后广
化众生成就佛法如波崙求学般若欲从二边正
入中道故又欲行大乘是通举圆门欲学普贤是
别约今法略列二类以随乐欲。

△次许广说略。】

「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
今为汝等当广分别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
国土其国土相杂华经中巳广分别。」

【其忆念法是许陈其宗若见不见是略示其体除
却罪数是略出其用大士问之以三义如来答之
以三义于理明矣说略中指东方者是法门主所
依土也普贤从自体寂光起应同居东者方之首
住者位之初菩萨从初发心住至于等觉常应法
界始终理一复示圆机始行依理生三种身初心
650-A¶ 第 196c 页 X35-0196.png
为难以兹表发托彼正报是今观境广明土相遂
指华严问当广分别略而解说广略如何答行人
悔罪使六根清净义多则为广普贤示现比华严
文少则为略虽云略说于此经中正当广答。

△二广答中为二初泛示境观二正示行相泛中
初出其人是答上不失菩提拟问宗也。】

「我今于此略而解说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行者
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
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
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
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
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然后得见复有
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
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经标四众八部者欲明能契之宗先示修宗之机
诵大乘者修宗之解也修行大乘者修宗之始也
发大乘意者修宗之趣也三事无亏妙宗斯立欲
见佛及菩萨得净诸根莫不依智为本故结云当
学是观此观下三句是答上得净诸根拟问用也
除诸障碍示用有生善之功见上妙色明用有破
恶之德不入三昧但诵持者用家因成行备也南
岳虽云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为缘立名非硕
异也今文虽特示诵经悔罪为悟入之门非谓全
650-A¶ 第 197a 页 X35-0197.png
无理观故云专心修习现世当生日数不同者此
乃属乎行人也盖业障有厚薄用心有静散观法
有明晦是故尔耳且约今经远至三生若华严经
中更经劫数方可得见。

△二正示行相从普贤身量下至一实境界是广
答发心修行拟问体从尔时行者见是事巳至了
了分明是广答不失菩提拟问宗从既见十方佛
梦象顶上讫长行是广答得净诸根拟问用也三
德蜜藏众生日用而不知圣人别作体等说之俾
法界众生依体修宗悔过成用人密藏也大哉大
圣之善巧方便也如此初文又二初约圣境示体
二明妙行能显初又二初神通入国二智力化象
神通入国约境示体也。】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
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障重故。」

【即法之报理事广博故曰无边寂照圆融不谋而
应以机劣故圣人现劣隐实施权故云促身然亦
是障重之机所睹耳。

△故智慧力下化象而显体也。】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拄地其七支下
生七迈华其象色鲜白白中上者玻瓈雪山不得为
比象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
六浴池一一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
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煇有过天女
650-A¶ 第 197b 页 X35-0197.png
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
属有五百鸟凫雁鸳鸯皆是宝色生华叶间象鼻有
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智慧者普贤所得之妙智法华本迹之圆宗法界
灵源是诸佛母化成白象者无而歘有即本无今
有具而变造故色鲜白者智体冥理也法身之体
本无黑恶能以慈力荷负一切故云白象长四百
五十由旬者究竟宝所唯佛一人所到满五百故
今是等觉境界故减五十高四百者普贤居四位
之上故云高也其象六牙即六神通牙端有池即
八解脱八解是禅体六通是定用体用相即也池
中莲华而有十四者表十四无畏以悦物也用从
体起如华从池出华中有女表无缘慈也通由慈
运如华擎女女执乐器以表四摄箜篌者明佛性
之教不一五百乐器示引物多端凫雁鸳鸯同事
摄机皆归理本象鼻有华所照圆因无非缘妙赤
真珠者至实可尊也华未敷者圆因含果也当知
妙相虽众只是一念无明法性因缘生法虽外观
佗境即见内心妙空假中无内外异诸佛解脱当
于众生心行中求答于实体而谈众相者以体具
诸法全性成修一一无生方彰体遍。

△二见是下明妙行能显文四初能显圆宗二相
起表法三菩萨赞慰四结成境界。】

「见是事巳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
650-A¶ 第 197c 页 X35-0197.png

【能显者照如说如乃名为事体若未显圆行不休
忏悔是行行谛观是正道正助相资妙行弥著言
至心者彻到觉源妙臻实际也谛观乃实心系境
思惟即能所斯忘境观相应无有间杂故云无有
休废。

△二表法者宗成体显净相斯起文分十二段初
见华敷下表行者修證二象鼻红莲下表普贤自
佗三行者见巳下见相陈请。】

「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如梵摩
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
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化佛眉间亦出金光入象鼻
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
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当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
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
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
辐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
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子象以
为眷属随从大象。」

【修證复四初华敷台现表于事权显于理实金色
光即法性寂照华台可坐即所冥之理也甄叔迦
宝此云赤色宝梵摩尼此云净无垢亦如意珠以
此为鬘表妙智交映金刚为须表圆因资本理境
将开也二佛坐莲华等者即圆常始觉冥乎本觉
菩萨坐须即万善缘因资严果理眉间即中道金
650-A¶ 第 198a 页 X35-0198.png
光彰于理慧入象鼻乃至金台者示用理智遍净
诸根显种智为法界所依表智行成就也三三化
人者表三智居无漏顶杵表妙空轮彰出假珠示
中道举杵拟象能行者导行趣理空慧为本脚不
履地者即四性计忘蹑虚而游者即无作行进离
地七尺是圆七觉能离生死地有印文者印二死
地无非实相百界开明千如斯显故云千辐毂辋
皆悉具足四化象从行百界千法今经既开咸成
佛道即一一辋间生一莲华一化象者即圆因成
果亦有七支即果明七净所谓戒心见断疑分别
行涅槃七净通于下因故云亦有行同普贤故曰
随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者此从七支各有千辐
即表七净各具千如因果不二故云随从大象。

△次自佗复四初光化鞍台此表普贤自行禀教
破惑净根也。】

「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
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
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
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台中
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
摩尼。」

【佛放眉光者中光表智约真净障指向同今成宗
显体也七宝校具即七圣财也四面等者四弘愿
深台中莲华乃依体成因百宝共成则百心助显
650-A¶ 第 198b 页 X35-0198.png
故所成宗体非孤然矣。

△二菩萨名貌。】

「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
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
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

【结加者表福智相资而生三种菩提也白玉色者
觉智冥理本性无染也五十种光表智慧成就五
十种色表断德庄严以由菩萨历于五位一一位
中皆明十大是故光色各五十也身毛孔光无量
化佛者化佗权实与自行不殊故云以为眷属。

△三圣应来仪见称理起用也。】

「安详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

【非作意故名为安详妙应垂慈不谋而应名为徐
步雨大宝华者以自行因怡悦物情令生愿乐故
至于行者前也。

△四弦歌发奏。】

「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
赞叹大乘一实之道。」

【其象开口表从实体以施教也玉女妙慈无二边
相弦歌赞法义非偏小。

△三行者见下见相陈请复为四初欢喜加行又
三初礼诵。】

「行者见巳欢喜敬礼复更读诵甚深经典遍礼十方
无量诸佛礼多宝佛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
650-A¶ 第 198c 页 X35-0198.png
菩萨。」

【甚深典者佛智深彻如理之底故云法华经藏深
固幽远唯佛能到也礼佛等者是归仗处故十方
如来同一慈力多宝佛塔本誓證经释迦是授道
之本师普贤乃三昧之法主诸大菩萨同行知识
是故悉礼求为加被诵经礼佛是法华三昧之真
规诸佛成道之基本非唯我天台大师所述仪式
勒那道安亦详科范去圣寖久庸昏之徒见行此
行者谓之著相或谓之小乘非魔而何。

△二发誓。】

「发是誓愿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者遍吉示我色
身。」

【若我恳诚及有宿福今陈誓愿愿早见圣师得灭
罪障遍吉则十种六根具诸功德普贤则万行斯
满高亚圣位悉檀因缘且立二名而巳问向云行
者见巳今云示我色身其义如何答亡智亲疏见
有明昧圣有胜劣化有广略今愿见者广与胜耳。

△三加行。】

「作是愿巳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
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
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

【读诵思惟圆三慧也自既勤修复能敬养如佛想
者行不轻之行也以一切人具正因种当来作佛
宜应敬也父母想者想之至也我之秽躯轮转久
650-A¶ 第 199a 页 X35-0199.png
矣一切众生皆我父母今运慈心助破业感。

△一菩萨现相以由向者六时观愿愈明身心益
勇故也色身妙相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作是念巳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
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
三十二相皆悉备有。」

【眉间光者从一道清净而起今放斯光欲明斯道
大人相者大相海也现此者智光微妙能照理本
问前云白玉色此谓紫金何耶答前自行冥理如
玉之内莹今应身赴物似金之外烁随宜之别示
现何常。

△三毛孔放光者种智既深无明尽故此智所照
理无不显故论云有大智用皆能问示种种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
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
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十方一一方面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
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
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

【象作金色则境随智转光照十方见法界洞明也
一一方面下表化道同也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
共一法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使持经之者见
十方土。
650-A¶ 第 199b 页 X35-0199.png

△四请说法要。】

「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
大慈悯念我故为我说法。」

【如文。

△三菩萨赞慰乃劝发之意也。】

「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
作诸偈颂赞叹行者。」

【同声各说表一道无殊清净一乘示诠体离染所
言大者有七谓法心解净庄严时具足今经七大
纯一无杂。

△四结归。】

「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经言境界者论云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證
何境界所谓真如而此證者无有境界以依转识
说为境界用彼照此答体之意明矣。

△尔时行者见是事巳下是广答上不失菩提拟
问宗也依体立宗文二初直示经宗二教修佛观。】

「尔时行者见是事巳心念大乘昼夜不舍于睡眠中
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
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说
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

【初又三初正明观相二梦感人法三渐證总持正
明观相言心念者用观慧以照境也论云念想智
三皆一法界但异名耳无生妙境如上所明今乃
650-A¶ 第 199c 页 X35-0199.png
即心为观名念大乘境观无间即昼夜不舍是知
答上不失菩提其意弥明梦感者妙观斯明理境
进显入观心静能见法性故云于睡眠中梦见普
贤闻教助宗与出观无殊故云如觉无异然初心
修观趣理良难故假慈悲抚而慰之则可以于句
偈无忘失也能诠无失则所诠有得圣慈加被则
解义心利常观理实寂照融明日日增道。

△二普贤下教修佛观以成宗要。】

「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
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切佛
巳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想利
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见诸佛巳心生欢喜而作是
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
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作是语巳五体
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巳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
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常
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巳复
更忏悔忏悔清净巳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
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巳得法喜乐
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得陀罗尼
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
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
乘经典。」

【文六初正明境观二渐见方佛三自陈得失四依
650-A¶ 第 200a 页 X35-0200.png
果进修五梦得益六佛赞大乘初文教其忆念者
念佛三昧乃是菩萨所尊重法大觉世尊之所赞
护能除众罪其功莫大应知偏观极乐与今普想
十方虽同圆宗盖是缘异然此约十方而境通横
竖虽强从相起而义具三身虽观佗佛必照心性
夫如是修观者投足有在若约心性照乃即心作
心是心不知心心不见心惑计顿亡大觉斯朗十
方身土即心显发无边相好更无佗求二渐见者
正心意则顺命成机智若亡时其情即遣心眼者
止观也寂照心明梵容目击见东方而后遍见者
从微至著以彰观法自浅而阶深感应道交不可
思议三佛观未明故自陈得失因大乘者陈得也
即初读诵成因藉因见果也虽见等者述失也由
昏烦尚翳故见佛未了入观澄静妙相斯现即是
闭见出观涉事未全顺性故云开失又顺至真即
闭见起法爱是开失四依果进修而作是言等者
正举果也十力者初是处非处二业三定四根五
欲六性七至处道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四无畏
者一一切智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尽苦道十八
不共法者初三无失四无畏想五无不定心六无
不知巳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
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四
五三业随智慧行十六七八智慧知三世三念处
者圣人以八音训物而听者虽有违顺之别且无
650-A¶ 第 200b 页 X35-0200.png
忧喜之相一者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二听者一
心不以为喜三常行舍心佛有万德经中略举五
德而巳解释十力等广如大论略如法界次第(云
云)色中上者以佛获得常色巳过下地法性常故
其色亦常向虽云见以无明之瞙未除法性常身
而不得见亦由计未亡故也是故加行四仪之中
感普贤也五梦益者圣人影响也同体大悲称性
拔苦永永不灭故名为常妙教资神醍醐悦性故
名法喜故于三七获旋总持总持华言也陀罗尼
梵语谓能持善能遮恶令善不失使恶不起即入
空之大慧也譬如农夫播植耘除草秽则嘉谷可
登六佛赞大乘功推大教故感能仁说之七佛赞
之梦者亦如梦三昧也岂同凡夫游魂无记之谓
梦耶华严云梦中化事欲令众生得正忆念七佛
唯释迦说法者现禀教故从缘亲故。

△尔时行者下广答上得净诸根拟问用也用有
二种一者果后所起用二者因中灭恶用今经中
悔罪净根正是因用如云智行是宗是用是也初
明露罪二别示净根。】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巳普贤
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
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巳寻时即得诸佛
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巳见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了
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
650-A¶ 第 200c 页 X35-0200.png

【初又三初教示发露二获證三昧三明见佛国初
露罪者业惑重积事须遍悔诸位迭论屡忏何咎
如金师烧打器成方止器成唯妙觉也普贤住其
人前等者正教发露也两言一切者遍该内外粗
细惑累能成名缘所作曰事无明牵污故云黑恶
不敢隐覆名为发露向世尊者若依胜境如有罪
首于王前则何忧不赦故知僻痈毒树若不决伐
必见伤害特令悔罪为用明矣适因悔罪便證禅
那禅名诸佛现前三昧者如水清则珠露云散则
月明故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身心客尘从
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各见中言阿閦者此翻不动
不为二边所动故国号妙喜彼土大众得中道法
喜故了了分明者见无障碍也上妙国土者指实
报也良由一念具妙依正故少选之间即近而远
见彼身土。

△二别示净根既欲的忏义当从别文为三初略
示二广示三结劝初又二初普贤教修二诸佛赞
劝。】

「既见十方佛巳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
拟六根拟六根巳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
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
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力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
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
650-A¶ 第 201a 页 X35-0201.png
得是六根清净巳身心劝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
法相应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
万亿无量诸佛。」

【初又三一金人表教二依教悔罪三得见诸佛初
文者忏悔虽在行者教诏专听普贤金人者上文
拟象以通导此文拟人以净根也人彰圣应杵表
教智用智荡障对机设教故曰拟文标六根别忏
之意愈明也依教悔罪故诸根障除顺本性本空
而勤修悔法故云如是诸佛现前者定力也普贤
说法智力也二力斯兼六根故净初云耳根者亦
趣举也又顺方土耳根受道故以观增进而障渐
薄故根弥净而尘弥融指妙法华经者即法师功
德品也如世之贼兵若将良兵强便可立摧于须
臾间也今自佗和合事理更资故六根重障刹那
可破忽都不体本一精明曷能使诸根互用事理
双明耶诸根清净故身心劝喜销尘旋明故无诸
恶相境智绝待故心纯是法是法亦亡即相应也
复更等者清净自心既巳深契如来藏慧由是发
生百千万亿者乃河沙法门旋空出假之智也得
俗谛总持故能广见无量诸佛得持由乎真寂见
佛因于障除。

△二是诸世尊下诸佛劝赞文二初佛赞人法二
机见身土。】

「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善哉善哉
650-A¶ 第 201b 页 X35-0201.png
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发菩
提心时皆亦如汝慇勤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
成清净正遍智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诸
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
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
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汝行大
乘不断法种汝今谛观东方诸佛。」

【初又三初举果劝修二双叹人法三重示境观初
劝修者行人获證功由妙教故感诸佛殷勤劝修
垂权智手摩实智头欲使深悟权实之道也行大
乘即读诵悔罪也发庄严心修万行以助忏也念
大乘者增修圆观也我昔勤三事今成正觉汝应
当不懈得至菩提二双叹人法以法能执人人能
弘道法贵人尊所以赞也文虽举人正意从法佛
宝藏者圆中具足河沙妙德曰藏圆空照了无所
不达曰眼目持此大乘是持三观遂得三身从法
化生智冥实理是持佛身如智照如名行佛事觉
如说如名佛所使善修寂忍名为衣覆理从智生
名为法子汝行大乘是结叹功德顺教行道则法
种不断夫论种者性类不同若云不离五欲不断
烦恼十二苦事等义当性种也三因出生如来及
不断法种即属类种中之缘了也亦可通明三种
能诠即报身种所诠即法身种起行即应身种故
下文云佛三种身从方等生能生三种佛清净身
650-A¶ 第 201c 页 X35-0201.png
又出生者是佛种不断者是法种但阙僧种下文
云具足沙门法式修六和敬是僧种也故经云发
菩提心令佛种不断开示法藏令法种不断持戒
具足令僧种不断当知方等是诸佛之慧命菩提
之根本焉可不勤而习之为山始篑合抱初毫三
佛菩提莫不由兹而得之矣三示境观良由观能
显佛佛能资观能辨大事所以再明又劝赞通成
前后示境观别为起后亦是带境□□□□□□
观者示妙观也十方佛者标圆境也问题云观因
文何照果答佗经观果尚许照因今观因照果因
果体同何须斯责。

△二说是下机见身土如来知机示观行者随观
而见文二初睹十方佛二令见三佛初又二初见
国土二睹佛身。】

「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
无诸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厕十方世界
亦复如是见是地巳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
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自然而有宝师
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
是诸树及馀宝座一一宝座皆有百宝光明如是宝
座一一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初又四初地平二宝树三座光四菩萨虽欲观佛
必先所依依正次第必尔耳地平如掌者或如佛
掌有云海底有掌石甚平如掌即平等法界无荆
650-A¶ 第 202a 页 X35-0202.png
棘绝烦恼见爱也琉璃即觉源清净间厕即众德
资庄虽曰定中见相岂乖心观法门故经云当平
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树是众木总名高妙乃
树形珍丽表如来圆行出诸位之外金银彰权实
二智七宝表无生七觉如斯妙行岂与佗同光座
难思非从意有故云自然无畏人坐名师子座中
道妙境出真俗外即高二十由旬本理百界称常
寂照名百宝光明五百白象者即五佛性百界虚
融本来常净也皆有普贤者即一实道而起用也。

△二睹佛身二初反责躬二见佛座。】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
宝树及与宝座不见诸佛。」

【初文者向唯感土而未睹圣容必有罪障故须求
见言我有何罪者罪略有二一者理罪碍正知见
二者事罪续诸生死是二罪中各有无始无数罪
累今不见佛未知是何罪耶故以此自责而求见
也。

△见佛座者智冥境也。】

「作是语巳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

【问上巳四番观佛今那云不见答见佛明昧节节
论之无咎问适云普贤坐座今云佛座岂有师弟
并坐之理答普贤前坐以作问缘故佛现时普贤
即没譬如帝王驾至而冢宰不可端然况二圣共
熟机缘隐显难思非情所测。
650-A¶ 第 202b 页 X35-0202.png

△二令见三佛。】

「见诸佛巳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
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
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
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

【空声者或释迦或普贤垂将教喻也空声表法见
色身无相功德也因缘者似位中之智断也既睹
十方佛巳续令别见三圣与上通明四佛者以分
身相关慈力普故馀如上说。

△次闻空声下第三见相分二初见相二交光初
又二初见释迦二见分身。】

「闻空中声巳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
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
说法华经演一实义觉巳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
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悯念我
故为我现声作是语巳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
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

【初又二初梦感二寤见梦感者为觉时见佛之先
容在耆阇者即本所依之妙土也问前巳梦见与
今何别答前则通为说法此乃别演法华前观道
尚昧今禅那益明次寤见者因渴仰而得见也佛
称世雄者无上丈夫久劫离雌弱故恒闵一切故
常在世间示尊特身处莲华藏以难思法报未谐
洞照故对耆山腾辞请现因请而见文语声闻者
650-A¶ 第 202c 页 X35-0202.png
且据从问权而论而必兼菩萨矣问法华事毕应
归秘藏何故目瞩犹见灵山答寂光为体法界成
机妙色湛然尽未来际以众生之业火未灭劫尽
见烧若心地之佛慧坦平则佛土常净若我天台
大师亲行此法得见灵山洎大众者正与经合信
不诬也。

△次睹分身。】

「复敷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遍
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此光至处十方分
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一一分
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
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
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

【夫佛说经通被像正若以大士经首咨请是正被
像末故今所见却指法华眉间光者如琉璃筒引
长一丈五尺中道智光无所不烛故云遍照感应
道交名一时迹多体一名云集一一分身等者岂
唯诸佛身座并同菩萨眷属其行亦等问座高二
十由旬树高五千由旬及谈佛身则无量无边何
身座之不称耶答开粗显妙即狭论遍乃如是也
如净名方丈大觉毫端包含刹土尚不迫窄苟知
此矣何必以今身座为疑问妙经中分身诸佛各
带一大菩萨以为侍者今何云无量菩萨为眷属
答彼即无量中一今是一外所将又彼顺开显表
650-A¶ 第 203a 页 X35-0203.png
因归一实今示妙用明普贤道同彼此皆悉檀因
缘多少并不思议化。

△二大众下二佛交光。】

「大众集巳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
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
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

【释迦放光表从体起用重重而无尽分身毫相表
摄用而归体一道无殊问上文令见三佛今不语
多宝者何答应用待时则下文当见文矣问前文
毛光现佛与今何别答向表普贤从因至果以明
化佗今就释迦全真起用以示分身。

△二从尔时普贤下第二广示净根前约利根略
明今约钝根广辨文五初光加得悟二定起见相
三教修六念四结示妙行五正明悔罪生起者将
广陈悔法故先光加说必从人次明见相悔须治
道示修六念欲知其要更须结示罪根何在在根
尘也。】

「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
心巳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
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
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

【初文放白毫入行者心心即中道中道之光入悔
过心故使忆过去之善明同目瞩如宿命通者举
650-A¶ 第 203b 页 X35-0203.png
似比真也似證益深遂悟总持问百千旋持上巳
證竟今何重说答前文且约中根出假今恐别从
下根又旋持是通约證得百千是别指馀门。】

「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座
复见琉璃地妙莲华丛从下方空中涌出一一华间
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
众中赞说大乘。」

【次见相中言起者寂而常照也见分身者将宣悔
法集为證明妙莲华丛即同体圆因显如来胜行
寂光妙理是表空中全性成修故云涌出一一华
间者因同也尘数菩萨者行一也普贤分身如华
严所说赞说大乘点出化意也问此中定起与上
寤见如何答上文寤见犹在于定今从定起信是
出禅问今相与法华地涌如何同异答彼明所化
作显本之由致今同行人示妙忏之前修。

△教修六念。】

「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或有说言
汝当念佛或有说言汝当念法或有说言汝当念僧
或有说言汝当念戒或有说言汝当念施或有说言
汝当念天。」

【异口同音者即共宣忏道或有说言者随宜说授
念佛即圆照三身念法乃深穷实相念僧则事理
不二念戒则性德无非念舍则财法无著念天而
妙观第一义六念安心则根尘易净广释六念具
650-A¶ 第 203c 页 X35-0203.png
如上经(云云)又此六念念佛即能导法念法即是
境法念僧即行法次三可知三法既不纵不扩六
念亦不并不别又复为成调伏诸根满足六度使
一一度各具六念故大师云觉檀实谛即念佛念
檀法性即念法念智与檀合即念僧念檀能断恶
即念戒念檀能舍一切法即念舍念檀生第一义
天即念天檀度既尔馀五例然问直明忏悔其理
巳足又何意预示六念耶答六念是灭障之元由
开心之导首故大师云此六除生死诸障又龙树
云能除种种烦恼烦恼亦无出于根尘也。

△如此六法下结示也。】

「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萨法。」

【是菩提心者六中巳含上求下化即是无上道心
万行由此六念而生故曰生菩萨法故论云善有
大福能度众生即其意也。】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疏卷上

天台山沙门亮润分会
650-A¶ 第 204a 页 X35-02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