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575c 页

法华指掌疏卷第三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如来印启(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音释¶ 第 576a 页 X33-0576.png

【喻以药草受称。品以譬喻彰名。故名药草喻品。文
中具有法喻。品题独以喻名者。法义难明。取喻易
晓也。若释其义者。草为百卉之总。药取疗病之功。
又凡草俱可疗病。今约功能殊胜者而言。以功能
微劣者。不得名药故也。准后偈药草有三。一小草。
喻人天之机。人天能疗十恶。并三涂苦。故喻以小
草。二中草。喻小教二乘。二乘能疗见思。并分段苦。
故喻以中草。三上草。喻始教菩萨。始教菩萨。能疗
随分无明。及随分变易。故喻以上草。喻中更有小
树大树。喻终顿圆三教菩萨。临文再辩。今品题独
标药草者。以人天小始。教属权乘。此经会权归实。
示偏重也。然如来于四子信解之后。即说药草喻
品者。亦具五义。一为印其所说不谬。如文云。善哉
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是也。二为启其所
说不及。如文云。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
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是也。三为示以一
音无异。如文云。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
时等澍。其泽普洽是也。四为示以群机自殊。如文
云。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乃至诸树大小。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是也。五为示以欲与授记。如偈云。汝等
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是也。总言教
唱机随。机拍教应。四子信解。既知三时次第。如来
印启。更显一音圆融。师资酬酢。摄法尽矣。所谓打
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也。
(经方分二)一长行。二偈颂。
音释¶ 第 576b 页 X33-0576.png
初三。一印说标蕴。二正与开启。三结叹慰谕。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初叹善印说。告迦叶。及诸子者。以领解既同。印则
同印故也。叙权叙实。二俱尽善。故重言善哉以赞
美之。独呼迦叶者。年长腊高。为众首故。从实施权。
会权归实。皆如来真实事功。真实德业。故称功德。
叙教则从权向实。曲尽佛心。叙机则从迷向悟。委
悉元情。皆四子宏词丽辩。精思巧喻。故称善说。五
会关节。历尔可明。一代教仪。宛然不谬。故云诚如
所言。如来下。指德标蕴。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
祇功德者。言众生无量。如来之功能德业亦无量。
众生无边。如来之功能德业亦无边。众生无央数。
如来之功能德业亦无央数。如是则如来功德不
惟穷子一喻。说不能尽。纵经无量亿劫。极力演说。
亦不能尽。所谓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
德也。
△二正与开启(开谓开其未及。启谓启其馀蕴。言四子于信解品中所说
者。惟是齐已分领。上不及菩萨。下不及人天。且但知先权后实。一代之次第。犹未达一音异解。诸法之圆
融。今则一一开发启露。必使深明佛德。见无馀蕴乃可进授成佛之记矣)分三。一别立
宗旨。二说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初(宗异前品故云别立)。】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至)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初断疑生信。如来意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放去
收来。圆融次第。随意演说。无可不可。且若有所说。
皆为真实度生。并无虚妄。今欲进示圆音。别立宗
旨。幸勿疑为相违。起诸不信。是所厚望也。于一下。
音释¶ 第 576c 页 X33-0576.png
正立宗旨。于一切法者。总指人天五教等法。如来
意谓。汝等但知如来。为汝诸声闻等。说四谛法。其
实如来。于一切人天五教等法。以实智及方便。一
切时中。一音顿演。是汝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者一也。又汝等但知如来。为汝诸声闻等。会权归
实。其实如来所说诸法。不待会归。皆悉到于一切
智地。以一切诸法。皆从智地演出。即诸法。即智地
故。是汝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者二也。如来下
预防问难(问一切诸法。何能一时顿演。故以此防云)。如来观知一切诸
法之所归趣等。诸法归趣者。如戒善归趣人天。谛
缘归趣二乘。六度归趣菩萨之类。深心所行者。如
深心修习戒善。深心修习谛缘。深心修习六度之
类。于此一一了知。明见不谬。故云通达无碍。由此
故能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也(又问。虽能顿演。何能皆到
智地。故此防云)。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等。诸法者。仍指人天
五教等法。从本至末。彻底穷源。故云究尽明了。既
能究尽明了。则一切法无非真实。由此故能凡有
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也。
△二说喻发明分三。一
喻同时顿演。二喻随机受益。三喻教同机别。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卉木丛林及诸药草。」

【重呼其名者。令因喻而知法也。大千世界。准后合
文。应喻众生世间。所谓天人阿修罗是也。若别喻
者。小千喻修罗。中千喻人。大千喻天。天人修罗。合
为众生世间。如三次言千。合为大千世界。不喻恶
音释¶ 第 577a 页 X33-0577.png
道者。恶道业重。无可度之机故。山川溪谷土。喻众
生世间。所有五阴身也。若别喻者。山势高耸。喻色
阴可见。川纳众流。喻受阴领纳。溪涧盘旋。喻想阴
曲屈。谷隙深邃。喻行阴幽微。土生万物。喻识变诸
法。五阴皆依于心。如山川溪谷土。皆依于地。故最
后以地为喻。卉者草之都名。木者树之总称。二俱
众多。乃名丛林。此即总喻差别之机。差别之机。起
于众生阴心。如彼卉木丛林。生于山川溪谷土地。
故以所生喻之。及诸药草者。别喻人天。及小始三
乘。义见品题。种类者。种子伦类。喻众生过去因种。
因种不一。故喻以若干。名色者。名目色相。喻众生
现在机宜。机宜不同。故喻以各异。密云弥布者。谓
密云遍布于天。喻佛以遍法界身。应现于世。应现
于世。普遍天人阿修罗众。故喻以遍覆三千大千
世界。一时等澍者。谓于一时中。等遍界以澍雨。喻
如来一时顿演无量法门。既一时顿演无量法门。
则有益皆含。无机不被。故以其泽普洽卉木丛林。
及诸药草喻之。
△二喻随机受益二。一喻未受令
受。二喻受巳令增。初。】

「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至)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初六句。承上药草而言。言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
小枝小叶者。喻诸人天之机。以彼信根戒茎。定枝
慧叶。四法俱小。后文所谓是小药草是也。中根中
茎等准知。诸树句。例上药草而言。言不惟诸药草
音释¶ 第 577b 页 X33-0577.png
中。有差别不同。即诸树亦有大小。小者荫覆微劣。
喻终顿二教菩萨。以彼有遮有照。荫覆众生。犹有
分限。后文所谓是名小树是也。大者荫覆乃广。喻
诸圆教菩萨。以彼遮照同时。荫覆众生。乃无分限。
后文所谓是名大树是也。上中下者。约草树次第
对论。如大树名上。小树名中。上草名下。或小树名
上。上草名中。中草名下等。总言各依分量。承受润
泽。故云随上中下。各有所受。喻诸人天五教等机。
各依所具智分。领受法益。无过歉也。然此乃惟约
本具机性。向未受益。今始受益者言之。
△二喻受
巳令增。】

「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一云所雨者。谓即此一云所雨之水。喻一佛所说
之法。一佛所说之法。便能普应群机。故喻云称其
种性。种谓种子。喻众生过去因种。性谓体性。喻众
生现在机宜。过去因种。闻法而发生善根。现在机
宜。蒙益而增长道芽。故喻云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应云华敷果实。喻众生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乃至
任力所能。渐得入道。然此又兼约现在机宜。向巳
受益。今复增长者言之。喻随机受益竟。
△三喻教
同机别。】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人天五教等机。起于自心。自心无二。故喻以一地
所生。人天五教等法。本诸佛乘。佛乘非异。故喻以
音释¶ 第 577c 页 X33-0577.png
一雨所润。此约众生本具正因既同。而如来出世
本怀亦同。显法同也。而诸草木者。总喻人天五教
等机。人天五教等机。智分不齐。获益不等。故喻云
各有差别。古德云。春色无高下。华枝自短长。即此
义也。说喻发明竟。
△三以法贴合三。一同时顿演。
二随机受益。三教同机别。初(虽义同喻文。而为文较广。曲分为三)
现身垂慈。二扬德诏众。三称机说法。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呼名教以当知者。令依喻而详法也。佛身应现于
世。如大云起布于天。此即喻中。密云弥布之义。佛
以大慈音声。普遍天人修罗。如云体垂大云荫。遍
覆三千国土。此即喻中。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义。

△二扬德诏众(佛未出世。邪教纵横。虽出于世。人未知归。故须称扬巳德。庶邪正判
然。而从违决矣)。】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至)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初称扬德号。号以表德。称扬者。令因号而知德也。
未度下。称扬慈悲。未度苦恼者。令度苦恼。未解集
缚者。令解集缚。此约大悲拔苦言也。未安道品者。
令安道品。未證涅槃者。令證涅槃。此约大慈与乐
言也。
今世下。称扬知见。今世后世。如实知之者。谓
今世所修何因。来世应得何果。如我所修所證。实
因实果而观。皆能知也。一切知见者。谓于一切法。
既能了知其理。又能明见其事。如楞严云。恒沙界
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
音释¶ 第 578a 页 X33-0578.png
乌玄。皆了元由是也。
知道下。称扬体用。道即佛道。
始而于无明心中。了知不昧。是名为知。既而于无
明尽时。开显圆明。是名为开。此明体备于已也。今
而于成佛之后。演斯道以觉悟群生。是名为说。此
明用遍于他也。汝等下。诏众听法。言如来既有如
是德号。如是慈悲。如是知见。如是体用。明知其为
可归依处。故教以皆应到此。到不徒到。故示以为
听法故。
△三称机说法。】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至)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众生。仍指天人修罗。天人修罗。根器不齐。微细分
之。故有千万亿种。来至者。闻诏而至。听法者。听佛
说法。应前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之诏。如来于时者。
显应不失时。观是众生等。显法不违机。言虽根有
利钝。力有勤惰。而一音密阐。莫不高低普应。故云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此即喻中。一时等澍。其泽普
洽等义也。同时顿演竟。
△二随机受益二。一正以
法合。二重提前喻。初二。一未受令受。二受巳令增。
初。】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种种无量者。约机宜差别而论。喻中所谓小根小
茎。小枝小叶。乃至诸树大小是也。皆令欢喜者。随
分成益故喜。化功归佛云令也。快得善利者。出成
欢喜所以。盖以随分成益。自快其得大善利。故生
欢喜耳。喻中所谓随上中下。各有所受是也。
△二
音释¶ 第 578b 页 X33-0578.png
受巳令增。】

「是诸众生闻是法巳(至)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众生闻法。依教修习。现在离苦得乐。故云现世安
隐。此华报也。善根内熏。隔阴不迷。转身仍托善道。
故云后生善处。才出头时。便识正道。不为世情所
拘。故云以道受乐。自在无系。常得近佛。蒙佛开导
提撕。故云亦得闻法。既闻法巳。触发宿灵。直下出
离生死。故云离诸障碍。此果报也。既离障碍。生生
世世。不离佛法。故云于诸法中。任其智力。所能修
习。究竟成佛。故云渐得入道。此究竟报也。然此中
虽三报不同。皆属闻法增进。约义合前。称其种性
而得生长。华果敷实之喻。正以法合竟。
△二重提
前喻。】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初三句。提称机说法喻。应在同时顿演科后。随便
提之于此。如其三句。提前未受令受之喻。各得生
长。提前受巳令增之喻。其义可知。随机受益竟。

三教同机别(喻中不分。法合文广。分二)。一教同。二机别。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相。一切众生。依此建立。如来说法。
无非指示乎此。此合一地所生喻也。一味者。佛乘
乳味。一切诸法。从此开演。如来说法。无非显发乎
此。此合一雨所润喻也。所谓下。證释一相一味之
义。解脱相者。不住凡夫。以凡夫著有。未解脱也。离
音释¶ 第 578c 页 X33-0578.png
相者。不住二乘。以二乘趣空。未离无也。灭相者。不
住菩萨。以菩萨执中。未灭即与离也。既皆不住。则
灵心绝待。妙体孤朗。其为一相也明矣。依此修行。
或远或近。皆当成佛。故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一
切种智。即佛乘也。究竟至此。即是醍醐。醍醐本于
原乳。其为一味也明矣。
△二机别。】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至)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初正合前喻。其有众生。仍指人天五教等机。合前
而诸草木之喻。闻如来法。闻慧也。若持读诵者。不
专熟文。亦兼解义。思慧也。如说修行。修慧也。既能
从闻而思。从思而修。则功无唐捐。故有所得功德。
伹其中浅深高下。不自觉知耳。由不自觉知。所以
深者自深。浅者自浅。高者自高。下者自下。正合前
文。各有差别之喻。
所以下。徵起反显。惟有如来。知
此众生等者。反显众生不自知故。种谓过去因种。
相谓现在心相。体谓所以法体。性谓所證理性。然
此种相体性。各各不同。下文依次详明可见。念何
事。思何事。修何事者。显因种不同。正以因种不同。
故于所念所思所修之事。亦各不同。如念在人天。
念在三乘。思在人天。思在三乘等。云何念。云何思。
云何修者。显心相不同。正以心相不同。故于能念
能思能修之力。亦各不同。如念有缓急。思有浅深。
修有勤惰等。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显
法体不同。正以法体不同。故于正念正思正修之
音释¶ 第 579a 页 X33-0579.png
际。所以亦各不同。如或以戒善。或以禅定。或以谛
缘。或以六度等。以何法。得何法者。显理性不同。盖
由上来。所以法体不同。故于證入之际。所得理性。
亦各不同。如有为性。无为性。双亦性。双非性等。众
生住于种种之地者。得有为性。住人天地。得无为
性。住二乘地。得双亦双非性。住菩萨地。佛地观此。
如登须弥而望群峰。故曰如实见之。明了无碍。下
此则各有所局。既不知彼。亦不知已。故曰如彼卉
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正与开启
竟。
△三结叹慰谕(既开启巳。恐闻犹有馀蕴。自疑胜解未圆。复起抱迷绝分之忧。
故复结叹而慰论之)二。一承前释疑。二正以结叹。初(疑云。如佛所说
虽是一相一味。伹属密阐。故随机受益不同。何不如今。即为显说一切种智。令彼人天三乘等机。各各成
佛耶。故此释云)。】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解脱离灭同前。涅槃。此云圆寂。圆寂者。诸法本寂。
故云常寂灭相。准前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约智
德言。此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约断德言。然断乃
即智之断。智乃即断之智。智断无二。总为一味。终
归于空者。上知解脱离灭。惟是一相。究竟常寂。惟
是一味。此明异既不存。一亦不立。所谓有一还成
二也。佛知是巳者。知是一亦不立之义也。一尚不
立。异又何有。异既不有。何妨随缘护生。故观众生
心欲。顿演诸法而将护之。是故不如今日。即为显
说一切种智。若果是其人。则言言见谛。句句明宗。
音释¶ 第 579b 页 X33-0579.png
又何显而何密乎。
△二正以结叹。】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称汝等。呼迦叶者。以信解相等。因迦叶及三子也。
欲慰其心。叹以信解非常。故曰甚为希有。能知如
来。随宜说法者。有二义。一者知其是权。如信解品
云。世尊先知我等。乐于小法。便见纵舍等是也。二
者知其即实。如信解品云。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
智慧等是也。能信能受者。不惟能知。且能深信忍
可。领受不失也。所以句。徵起。言随宜说法。素所习
闻。纵使知之。未为希有。所以叹其甚为希有者。何
所谓也。诸佛下。释成。随宜说法。难解难知者。亦二
义。一者是权非实。难解难知。如身子领解文云。然
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等
是也。二者即权是实。难解难知。如千二腾疑文云。
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
深难解。有所言说。义趣难知等是也。正以难解难
知者。而四子能信能受。所以叹其甚为希有。长行
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中。准长行有三。今缺初一。分二)一颂正与开启。二颂结叹慰
谕。初三。一颂别立宗旨。二颂说喻发明。三颂以法
贴合。初(义颂)。】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初断疑生信。如来真穷惑尽。超出诸有。故称破有
音释¶ 第 579c 页 X33-0579.png
法王。既称破有。又现世间。显是真实度生。况又为
诸法王。自无虚言诳众之事。此颂长行。如来是诸
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随众下。正立宗旨众
生指人天五教等机。说法指戒善谛缘等教。虽曰
随欲种种。实乃同时顿演。此颂长行。于一切法。以
智方便而演说之。尊重。犹云珍重。言上来同时顿
演。虽具佛慧。但是一音密阐。非若今之显说。如来
亦为珍重此法。甚深幽远。久默斯要于诸法之中。
不务速为显说。盖以有智若闻。则能信解。固为善
矣。设若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宁不误哉。以是之故。
迦叶当知。如来所以随力为说。果是其人。不碍当
下顿了。纵非其器。亦可乘缘渐入。故云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此颂长行。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
地。预防问难之义。略而不颂。以长行巳释。不应更
疑故也。
△二颂说喻发明三。一颂同时顿演喻。二
颂随机受益喻。三颂教同机别喻。初。】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卉木药草大小诸树。」

【初喻现身垂慈(略颂)。准长行。先举三千世界。山川溪
谷等喻。今不颂者。以后文有追颂义故。云起于世。
颂前密云弥布。遍覆一切。颂前遍覆三千。义准长
行可知。慧云下。喻扬德诏众(补颂)。慧妍也。妍丽之云。
喻佛微妙之身。微妙之身。内蕴教智。故以含润喻
之。此依长行法中。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乃至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等。补斯喻也。阴阳之气。
音释¶ 第 580a 页 X33-0580.png
相击而有光曰电。喻感应道交时。佛放同体之光
同体之光。遍照法界。故以晃耀喻之。此如来将欲
诏众。先以光照令见之意。阴阳之气。相击而有声
曰雷。喻感应道交时。佛出无碍之音。无碍之音。普
觉群生。故以远震喻之。此如来欲众来归。次以音
诏令知之意。雷震乃为表澍雨。喻如来音诏乃为
示说法。为示说法。令众欢喜来集。故喻以令众悦
豫。此依长行法中。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
为听法故之义。补斯喻也。日光下。喻称机说法(初四
句属补颂)。日光赫奕。大地炎蒸。喻邪见炽盛。心地热恼。
如来出世。邪见伏而心地清凉。故以日光掩蔽。地
上清凉喻之。此依长行法中。尔时无数千万亿种
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之义。补斯喻也。叆叇者。云
之馀气。喻佛随类化身。随类化身。俯就机宜。故以
垂布喻之。如可承揽者。叆叇本空。不可承揽。但以
俯垂下布。如似可承可揽。喻佛化身非有。不可亲
近。但以俯就机宜。如似可亲可近。此依长行法中。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之义。补
斯喻也(其雨二句义颂)。其雨普等。喻无量法门。一时顿演。
四方俱下。喻四种辩才。一时顿沛。长行所谓一时
等澍是也(流澍下三句半追颂)。流澍无量者。水性流澍。尽大
地之分量。喻如来法义沦浃。穷心地之边表。率土
充洽者。总率遍界之土。充足沾洽喻。众生蒙此法
雨。识田资润。山川仍喻色受。义见长行。险谷即溪。
音释¶ 第 580b 页 X33-0580.png
以溪乃谷之险者。准长行当喻想阴。幽邃即谷。以
谷乃山间幽邃。准长行当喻行阴。五阴之中。不依
次者。以如来说法。本为明心。故初以流澍无量为
喻。纵心地不明。亦可资润识田。故次以率土充洽
为喻。资润识田。则四阴俱当受益。故后以山川险
谷幽邃为喻(所生下二句半义颂)。卉木药草。大小诸树。依于
地土山川。险谷幽邃而生。然能生既巳澍洽。所生
自应沾润。喻众生阴心受法。机性自然蒙益。长行
所谓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是也。颂同时
顿演喻竟。
△二颂随机受益喻二。一颂未受令受
喻。二颂受巳令增喻。初。】

「百谷苗稼甘庶葡萄(至)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初喻散善受益(补颂)。散善微因。如方便品过去佛章
所明。类而推之。不啻百数。故以百谷等喻之。百谷
者。理物论云。粮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
菽者众豆之总名。三各二十。共六十。蔬果之实。各
二十。合为百谷。甘蔗葡萄可知。言此皆有益之物。
故喻善也。佛以对机之法。随心满愿。故喻以雨之
所润。无不丰足。乾地二句。喻阐提受益(补颂)。阐提久
违法雨。不生善根。故喻以乾地。佛有转邪之法。折
伏于彼。故喻以普洽。闻法回心。发生五乘善根。故
喻以药木。精进修习。勇猛不退。故喻以并茂。
其云
下。喻五乘受益。云出遍界之雨。水本一味。喻佛说
度生之法。理本一乘。故长行别立宗旨章云。其所
音释¶ 第 580c 页 X33-0580.png
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草木喻五乘之机。五乘
之机。各有类聚。故以丛林喻之。随分受润者。谓若
草若木。随其分量大小。受润不同。喻五乘之机。随
其根性利钝。蒙益各别。长行所谓小根小茎。小枝
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乃至随上中下。各有所
受是也。
△二颂受巳令增喻(义颂)。】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至)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切总该药草。诸树别指树木。具足应云一切药
草。及诸树木。喻人天小始三乘。及终顿圆教菩萨。
盖经家义到文不到也。上中下等者。三草二木。依
次对论。法合准知。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
者。谓三草二木。各自随其体性。若大若小。皆得生
长。如根茎则生短为长。长细成粗。枝叶则生少为
多。长小成大。喻人天五教等机。随其根器。信戒复
增信戒。定慧转生定慧故也。华喻现世安隐。果喻
后生得果。光色喻果后智相。承上不惟信戒生长。
定慧增进。而且现世安隐。后生得果。乃至以智慧
光。现相说法。亦如我今无异。此颂长行一云所雨
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义也。颂随机受益
喻竟。
△三颂教同机别喻(义颂)。】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佛以一乘之法。演出无量法门。普被群机。故喻以
一雨所及。群机蒙此法雨。各各勇猛精进。如增新
润。故喻以皆得鲜泽。体相据外。喻现在机宜。性分
音释¶ 第 581a 页 X33-0581.png
据内。喻过去因种。因种机宜。有大有小。大则应之
以大。小则应之以小。故喻云如其体相。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者。承上虽能如其体相。性分大小。然究
其所以能润者。惟是一味之雨。喻法虽称机称根。
而原佛本意。惟是一乘。长行所谓一雨所润是也。
不颂一地所生者。以心性是一。易明了故。而各滋
茂者。谓三草二木。滋生茂长。各各不同。喻群机受
益各别。长行所谓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是也。颂说
喻发明竟。
△三颂以法贴合三。一颂同时顿演。二
颂随机受益。三颂教同机别。初三。一颂现身垂慈。
二颂扬德诏众。三颂称机说法。初(略颂)。】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上二句。正以法合。下二句。重提喻文。长行云如来
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即此上二句义。又云。如大云
起。乃至遍覆三千世界即此下二句义。
△二颂扬
德诏众。】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至)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初扬德之由(补颂)。出世以度生为事。度生以演实为
本。欲演真实。恐惑异说。故向下称扬已德。此扬德
之由也。大圣下。正颂长文。复有二义。初称扬德号。
(略颂)證真实理。故自称大圣。非世邪师。故自称世尊。
欲众来归。依德标号。故于众中宣言。我为如来。两
足之尊者。十号之中。前三为纲。次六为目。后一提
纲摄目。今于纲于目。各举其首。以例其馀。故云如
音释¶ 第 581b 页 X33-0581.png
来两足。两足者。即明行足也。出于下。称扬慈悲(义颂)
佛出世间。慈悲普覆。故云犹如大云。法雨均沾。离
苦得乐。故云充润枯槁。以众生久处众苦。无法自
济。善根不生。如草之已枯。道芽不长。如木之巳槁
也。皆令离苦者。离苦由于断集。义颂长行未度令
度。未解令解。得安隐乐者。得乐由于修道。义颂长
行未安令安。未灭令灭。末二句。转释安乐之义。言
安乐无别。即世间人天之乐。及出世二涅槃乐也。
准长行。更有称扬知见。及称扬体用二义。并略之
耳。诸天下。诏众听法(广颂)。天人亦该修罗。文不俱显
者。从偈便故。教以一心善听者。恐心生犹豫。不顺
其言也。佛出世难。如优昙华。见闻随喜。无唐捐者。
故教以皆应到此。觐无上尊。自称无上尊者。亦显
胜令归之意。示以我为世尊。无能及者。显舍此无
可觐之人。又示以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显舍此无
得安之处。此如来自明教以应到应觐之所以也。
甘露乃不死之药。喻法能生善。净义乃离染之称。
显法能灭恶。灭恶生善。即是安隐之事。欲令同得。
故云为大众说。对机权示多门。明宗实无二致。故
云其法一昧。解脱者。自在无系。乃涅槃即体之用。
涅槃者。寂灭无为。乃解脱即用之体。体用相即。融
为一味。所谓大自在。大安隐法是也。佛以一音。顿
演无量法门。故称妙音。无量法门。不离解脱涅槃。
故云斯义。苟得其本。自应当下成佛。如获其末。亦
音释¶ 第 581c 页 X33-0581.png
可乘缘入道。故曰常为大乘。而作因缘。此如来自
明安隐众生之事。欲众来归。长行云。汝等天人阿
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即此义也。
△三颂称
机说法(约义广颂)。】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至)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准长行此科之初。有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
所听法之文。今亦当有。盖译者略也。如来慈眼无
遮。众生佛性无二。故云我观一切。普皆平等。平等
故。谁远谁近。何怨何亲。故云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无爱故。不因私溺而故为多说。故云我无贪著。无
憎故。不因私弃而故为少说。故云亦无限碍。二过
既无。一切时中。一音顿演。故云恒为一切。平等说
法。平等说法故。如为一人如是而说。乃至众多亦
然。初不因多少而有详略。恒为一切故。如于一时
如是而说。乃至常演说法。曾不因他事而有退诿。
纵当行去走来。若坐若立。凡所有机。皆如是说。终
不因动静而有疲厌。据此则一切众生。均蒙法雨。
故云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者。有位无位。上下
者。居尊居卑。此人天众也。持戒得乐。毁戒堕苦。此
善恶众也。出家二众。能具威仪。在家二众。威仪不
具。此四部众也。正见者。巳归正法。邪见者。尚祟异
学。此内外众也。利根者。能修大乘。钝根者。惟滞小
道。此大小众也。然此中众具六对。机分十二。长行
总以利钝收之。故曰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
音释¶ 第 582a 页 X33-0582.png
钝。以前六对中。皆上利而下钝也。等雨法雨者。一
音顿演。高低普应。而无懈倦者。为度众生。始终忘
疲。长行云。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也。颂同时顿演
竟。
△二颂随机受益二。一颂未受令受。二颂受巳
令增。初(约义广颂)。】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至)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初总标受益。一切众生。总该贵贱上下等机。长行
所谓种种无量是也。闻我法者。法乃对机之法。闻
必生欣。长行所谓皆令欢喜是也。随力所受者。随
其智力。所受不同。住于诸地者。住于种种差别之
地。长行所谓快得善利是也。或处下。次第别合。人
人民。天天众。转轮句为人王。释梵句为天王。此众
虽能暂离恶道。尚有分段之苦。如小草但治时疾。
不。治重病。故曰是小药草。此以人天合小草也。知
无下。小教二乘。声闻以生空智。悟生空理。故云知
无漏法。依无漏法。證无漏果。故云能得涅槃。起通
及明者。皆声闻果上之用。注见譬喻品法合文中。
辟支乐独善寂。曰故独处山林。求自然慧。故曰常
行禅定。深知诸法因缘。故曰得缘觉證。若顺义回
文。当云得證缘觉。盖倒语耳。此二虽能尽断见思。
尚馀变易。如中草能治重病。不济久㽸。故曰是中
药草。此以小教二乘合中草也。求世三句。始教菩
萨。拣非二乘得少为足。故曰求世尊处。我当作佛
者。始发大乘之愿。行精进定者。始立大乘之行。大
音释¶ 第 582b 页 X33-0582.png
乘之行。贵在不退。故以精进禅定言之。此众虽能
对治偏枯。尚馀随分法爱。如上草能治久㽸。未尽
病源。故曰是上药草。此以始教菩萨合上草也。又
诸下。终顿菩萨。终教深明实理。不为馀乘所惑。故
云专心佛道。此自利也。了知定性声闻。无性阐提。
悉当成佛。故能常行慈悲。此利他也。顿教一念不
生。真性独露。故云自知作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
故云决定无疑。此二虽有利他之义。但有遮有照。
犹有分限。如小树荫覆微狭。故云是名小树。此以
终顿菩萨合小树也。安住下。圆教菩萨。圆融无碍。
妙用难思。身刹尘毛。互相摄入。既不假乎造作。亦
无烦于运用。任运而现。故云安住神通。凡有所说。
悉到智地。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
一生圆旷劫之果。有惑便摧。无生不度。故云转不
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此众乃遮照互融。应现
无迹。如大树荫覆广博。故云是名大树。此以圆教
菩萨合大树也。佛平下。结显不同。如来以等心而
说诸法。诸法皆等。故云如一味雨。众生随异性而
受一法。一法亦异。故云如彼草木。所禀各异。禀犹
受也。颂未受令受竟。
△二颂受已令增。】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至)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初遮过劝进(补颂)。因上言随众生性。所受不同。恐有
执异迷同者。遂起抱迷绝分之忧。又因上言佛平
等说。如一味雨。恐有执同迷异者。遂起得少为足
音释¶ 第 582c 页 X33-0582.png
之见。故以初六句遮之。意谓。佛以此喻。方便开示
汝等。令知如来种种言词。本惟演说一法。实无差
别。此遮执异迷同之过。并令知汝等自所住地。于
佛智佛慧之中。如海一滴。实未究竟。此遮执同迷
异之过。二过既遮。则抱迷绝分者。固应黾勉。而得
少为足者。亦宜进求。故以次四句劝之。意谓。汝等
于佛智慧。虽如海之一滴。而我雨法雨。原为充满
世间。且不可因一滴之贬。自拟焦芽败种。又如来
种种言词。虽演说一法。而一味之法。也须随力修
行。更不可因一法之褒。自若河伯井蛙可也。如彼
下。正合前喻(约义广颂)。复有三义。初重提前喻。可知。诸
佛下。以法总合。令诸世间者。世间指众生世间。合
药草诸树。普得具足者。具足谓究竟圆满。合渐增
茂好。末二句。乃释成普得具足之义。长行所谓现
世安隐。后生善处。乃至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是也。
声闻下。举三例二(准前未受令受颂中。三草二木。次第别合。此中独合中草。及小
树大树者。意谓长则俱长。可比例而知也)。复有三义。一合药草增长。巳
秉谛缘之法。故称声闻缘觉。常怀趣寂之志。故曰
处于山林。现在所作巳办。故曰住最后身。此自分
也。闻法者。进闻始教六度。得果者。回心转作大乘。
此胜进也。据此则人天亦可转为小圣。而始教亦
可转为终顿。如中草既可转上。而小草即可转中。
上草亦可成树。故曰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言各得
者。意通小草上草。盖举一例二。而总与结合也。若
音释¶ 第 583a 页 X33-0583.png
诸下。合小树增长。终教专心佛道。常行慈悲。顿教
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故云智慧坚固。此自分也。转
而为圆。深知三界如幻。运大神通。转不退轮。故云
了达三界。借此利物。实为庄严佛果。故云求最上
乘。此胜进也。以喻言之。如小树转成大树。故曰是
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下。合大树增长。圆教菩萨。
以如幻三昧。起游戏神通。故云复有住禅。得神通
力。此自分也。转为等觉。闻说金刚道后。能空异熟。
故曰闻诸法空。闻法空故。自知成佛不久。故曰心
大欢喜。心欢喜故。光照十方令知。故云放无数光。
蒙斯光者。皆发菩提之心。故曰度诸众生。此胜进
也。以喻言之。如大树转至凌云。故曰是名大树。而
得增长。准前云佛出于世。如大云起。今以等觉齐
佛。喻为凌云之树者。首尾相应。理极成焉。颂随机
受益竟。
△三颂教同机别(约义略颂)。】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至)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如是迦叶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迦叶应知。乃承上
结告语也。佛所说法。本惟一乘。故曰譬如大云。以
一味雨。法被五乘人等。随分受益。如雨润草木。立
见华开。故曰润于人华。渐渐增长。转转成熟。如草
木已开华者。更结果子。故曰各得成实。准长行云。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此云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
一味雨。长行云。其有众生。闻如来法。所得功德不
自觉知。此云润于人华。各得成实。文别而义同也
音释¶ 第 583b 页 X33-0583.png
馀略不颂。颂正与开启竟。
△二颂结叹慰谕(义颂分二)
一颂承前释疑。二颂正以结叹。初(疑云。佛所说法。既如一味之雨。
何故有因缘譬喻。种种异说。不如今日显说一乘耶。故此释云)。】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至)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如来意谓。因缘譬喻。总为开示佛道。虽异说而何
妨一味。所以不如今日。即为显说者。是我以方便
力。将护机宜。不惟我今如是。一切诸佛亦然也。然
此中叙疑释疑。与长行不甚相类者。各随上文义
便故耳。
△二颂正以结叹。】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如来意谓。汝等巳于诸佛随宜说法。能解能知。今
当为汝诸声闻等。说最实事。何谓最实事也。一者
当知诸声闻众。皆非灭度。以随宜所说。是权非实
故。二者当知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随宜所说。即
权是实故。既是菩萨。所以不得成佛者。惟不肯修
学以自弃耳。若从此渐渐修学。悉当成佛。可不勉
哉。如来印启竟。】

【△三通授果记(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从始至终。皆言授记之事。故以授记名品。科
注云。梵语和伽罗。此云授记。正量论云。授记者。即
谶语。大成释云。谶者验也。谓今生授记。取验于当
来也。愚谓授字从教。记字从机。谓佛以劫国庄严
之事。一一授与。令诸子铭记于心。当来取證。常途
音释¶ 第 583c 页 X33-0583.png
所谓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因契名记是也。此品别
义有五。一为显理虽顿悟。事必渐修。如授四子记。
俱有经劫行因之语。二为示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如授四子记。俱有当成果德之号。三为明果德殊
胜。令生欣取。如授四子记。备显劫国庄严之胜。四
为明信解由心。修證须记。如三子请记。自谓如遇
王膳。必得王教乃食。五为彰因深缘胜。引接下根。
如品末偈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
授记。乃至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
听。具此五义。故说授记品也。若论授记。亦是随缘
假立。实际理中。都无是事。故净名云。如无生灭。则
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授记是戏论
法。今特言授记者。乃以心印心。无授无记。强以授
记名也。
(经文分二)一授迦叶记。二授三子记。初二。一
长行。二偈颂。初三。一行因得果。二佛法寿量。三依
正庄严。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至)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初经劫行因。夫承当个事。固在当人自肯。交付家
业。要须大家證知。故必告诸大众。唱如是言。奉觐
诸佛等。自利行也。广宣诸佛句。利他行也。然迦叶
以如是之人。具如彼之解。尚须经劫行因如此。事
修宁可遽废乎哉。于最下。当得證果。二利具足。一
生事办。故曰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别号光明者。因
中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以来。身常
音释¶ 第 584a 页 X33-0584.png
圆满紫金光聚。现为罗汉。名曰饮光。当来果号。亦
与因地不相违也。又如来智破愚迷。如日光破暗。
故以光明称之。国属地理。以斯地多出智人。故名
光德。劫属天时。以斯时依正殊胜。故名大严。此等
亦由未成佛时。因心愿行所感。
△二佛法寿量。】

「佛寿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大成云。净法界身。本无出没。佛寿十二劫者。随大
悲愿力而示现耳。正像之法。二十劫而灭者。随众
生机感而隆替耳。法性佛身。固无加损于其间也。

△三依正庄严。】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初依报庄严。因修净行。以严果德。故感国界严饰。
无诸秽恶。瓦砾二句。正秽恶之相也。因起等心。以
度众生。故感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正高
下之相也。琉璃四句。义见身子受记文中。散诸宝
华。周遍清净者。亦因地广宣大法。以佛知佛见。散
诸众生心地。令得清净之所感也。其国下。正报庄
严。三乘具。则上善同会。生之者就正有方。无魔事。
则离诸恼乱。生之者正道易行。魔护法。则摧邪有
力。生之者恶见从化。此亦因地说法度生。辅佛扬
化等之所感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行因得果。二颂依正庄严。三颂佛法
寿量。初(义颂)。】
音释¶ 第 584b 页 X33-0584.png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初颂经劫行因。以佛眼见者。显所见不谬也。过无
数劫者。显行因之久也。而于来世等。正明无数劫
中。所作之事也。觐诸佛而兴供养。福足也。为佛慧
而修梵行。慧足也。又梵行而言净修者。即是以清
净心。说法度生。长行所谓广宣诸佛。无量大法是
也。供养下。当得證果。供养四句。结上福足慧足之
文。谓供佛巳。其间兼修无上慧也。于最后身。得成
为佛者。因圆而果自满故。
△二颂依正庄严(超颂兼补
颂)。】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初颂依报庄严。其土清净句。即长行国界严饰。无
诸秽恶义也。琉璃为地。真称远尘离垢。多诸宝树。
可以徘徊潇洒。且行列道侧而纵横有法。金绳界
道而往来不迷。故凡生斯土。见斯境者。无不欢喜
感叹。因而遂发菩提心也。常出好香者。天香时时
无间。散众名华者。天华处处常瓢。更兼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况夫其土平正。无有丘坑。是固由于过
去因成。亦实随乎现前心致。所谓心净则佛土净。
心平则世界平也。诸菩下。颂正报庄严。首二句。颂
前其国菩萨。无量千亿。其心四句。长行所无。乃约
义补颂。心调柔。则随机恒顺。神通大。则圆应无方。
奉大乘。则永无退转。据此乃八地以上。拣非地前
诸位可比。无漏者。子缚巳断。拣非有学。后身者。果
音释¶ 第 584c 页 X33-0584.png
缚犹存。拣非趣寂。从此回小向大。堪绍法王之业。
故称法王之子。据此乃大权示现。拣非实行声闻
可比。亦不可计者。谓亦如菩萨。不可称计其名。天
眼莫数者。谓小圣天眼。莫能数知其数。长行所谓
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是也。准长行更有无有魔事
等文。今不具者。以彼菩萨德胜。声闻志优。魔事消
歇。不言可知故。
△三颂佛法寿量(追颂兼补颂)。】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初追颂寿量。末二句。补颂总结。谓总结上文依正
等事。令生欣乐也。授迦叶记竟。
△二授三子记二。
一三子请记。二如来授与。初二。一经家叙仪。二说
偈陈请。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四子同呈信解。如来独记迦叶。故目连等皆悉悚
慄。悚慄者。惊惧不安之貌。合掌瞻仰者。请记之状。
目不暂舍者。望记之慇。盖恐如来仍见废舍故也。

△二说偈陈请五。一标偈。二正请。三说喻。四法合。
五结请。初。】

「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声未必同。约意同而共说。故云同也。
△二正请。】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至)除热得清凉。」

【径入火宅。力挽众生。故称雄猛世尊。原出释氏。现
握法印。故称诸释法王。法说喻说。总由慈悲殷勤。
故云哀悯我等。说权说实。无非教以成佛。故云赐
音释¶ 第 585a 页 X33-0585.png
佛音声。恐如来终不相信。终不与记。故云若知我
心。见授记者。败种成佛。不啻酷旱遇雨。故如甘露
洒心。除热清凉。
△三说喻。】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至)然后乃敢食。」

【向习小道。不得大乘法味。故喻以从饥国来。饥国。
谓无食国也。今闻大法。许以声闻成佛。故喻以忽
遇王膳。王膳。谓王赐膳也。不蒙称名授记。不敢承
当。铭心自办。故喻云心犹疑惧。未敢便食。若蒙如
来授记。方得自信。依因致果。故喻云若得王教。后
乃敢食。
△四法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至)尔乃快安乐。」

【初四句。合前从饥国来。虽闻二句。合前忽遇王膳。
心尚二句。合前心犹疑惧。未敢便食。若蒙二句。合
前若得王教。后乃敢食。言快安乐者。乐非徒乐。乃
欢喜自信。铭心自办义也。
△五结请。】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常欲安世。岂忍坐视悚慄。必求赐记。乃合安世之
义。如饥时务须教食。方合赐膳义也。三子请记竟。

△二如来授与三。一授空生记。二授文饰记。三授
目连记。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四。一行因得果。二
依正庄严。三佛法寿量。四神通说法。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至)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初经劫行因。诸大弟子。心念求记。故其容悚慄。其
语恳切。世尊观其容。闻其语。故能知其念也。那由
音释¶ 第 585b 页 X33-0585.png
他。亦翻万亿。即十大数中垓数也。馀同前。于最下。
当得證果。因名空生。果号名相者。显真空不碍妙
有之义。劫名有宝者。谓依诸名相。建立法宝。国名
宝生者。谓依诸法宝。生诸智人。天时地理。皆因事
而得名。
△二依正庄严。】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至)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初依报庄严。玻瓈。此云水玉。与琉璃虽非一种。皆
显清净无垢义也。便利。谓大小便利。馀可知。其土
下。正报庄严。首三句。显人民丰乐。声闻等。显三乘
具足。
△三佛法寿量。】

「佛寿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四神通说法。】

「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果号名相。处空说法者。显妙有不碍真空之义。度
脱菩萨者。教以从空入假。及声闻众者。教以从假
入空。其佛以神通处空。良有以也。长行竟。
△二偈
(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四)一颂行因得果。二颂依正庄严。三颂神通
说法。四颂佛法寿量。初。】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至)端正殊妙犹如宝山。」

【初当得證果(超颂)。略通号。及劫国名也。当供下。经劫
行因(追颂)。随佛所行。颂长行常修梵行句也。最后下。
足得果义(补颂)。佛身金色。且有光明。故以宝山喻之。
音释¶ 第 585c 页 X33-0585.png

△二颂依正庄严。】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至)住八解脱有大威德。」

【初依报庄严(略颂)。佛于下。正报庄严(广颂)。首二句。颂人
民。略台阁也。菩萨利根。必是圆顿之机。拣非权渐。
转不退轮。必是八地以上。拣非初心。如斯菩萨。足
以移风易俗。佑民福国。故常以为庄严。此颂长行
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等。声闻不可称数者。长行
云。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是也。得三明。具
六通者。显是无学深位。住解脱。有威德者。显是权
现声闻。以彼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有折伏邪见之
威。摄授众生之德故。
△三颂神通说法(约义超颂)。】

「其佛说法现于无量(至)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长行但云处空。今云无量神通等。不止处空。而处
空亦寓中也。不可思议者。如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心思言议。所不及故。诸天
人民。合掌听受者。受不徒受。盖依教修行。或住大
乘。或住小乘。长行所谓度脱菩萨。及声闻众是也。

△四佛法寿量(追颂)。】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授空生记竟。
△二授文饰记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三。一行因得果。二依正庄严。三佛法寿量。初二。一
经劫行因。二当得證果。初。】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二万亿佛亦复如是。」

【供养兼奉事者。不惟四事毕备。兼复手足供给也。
音释¶ 第 586a 页 X33-0586.png
供佛之数。不及空生之多者。以能成始成终。致敬
尽礼。虽少可以敌多故。恭敬尊重。灭后起塔者。正
成始成终。致敬尽礼之义。高千由旬。表十方瞻仰。
纵广五百。表五乘归依。瞻仰者。获七圣法财之益。
故以七宝合成表之。归依者。获无量功德之严。故
以众华璎珞表之。供养礼拜。能发戒定慧心。故以
涂香末香烧香表之。如来折摄二门。虽至灭后。犹
能荫覆众生翻转恶见。故以缯盖幢幡表之。复供
二万亿佛。照前成始成终。致敬尽礼。故云亦复如
是。
△二当得證果。】

「供养是诸佛巳具菩萨道(至)天人师佛世尊。」

【首二句。结前起后。当得下。正明證果。因以善论。庄
严圣教。名曰文饰。果以胜金。庄严法体。号曰金光。
因果义理。亦相似也。阎浮提。树名也。果汁堕水点
石成金。置常金中。常金失色。故古德约义翻为胜
金。佛以此名者。表果德殊胜。超一切故。又精金百
炼。表断德。光色不变。表智德。智断究竟。故号阎浮
金光。无劫国之名者。疑有脱误。行因得果竟。
△二
依庄严。】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至)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初依报庄严。可知。无四下。正报庄严。得生彼国。俱
属纯善之人。故云无四恶道。乃至多有天人。三乘
住世。足为国家观光。故云诸声闻众。乃至庄严其
国。
△三佛法寿量。】
音释¶ 第 586b 页 X33-0586.png

「佛寿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中。准长行有三。今缺佛法寿量。分二)一颂行因得果。二颂依正
庄严。初(长行有二。今约义略颂。不曲分也)。】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至)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初颂经劫行因。略去复供二万亿佛之文。其最下。
颂当得證果。略去通号。别号留下追颂。
△二颂依
正庄严(义颂兼追颂)。】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国土清净句。颂依报庄严。度脱下。颂正报庄严。所
度众生。皆为十方供养。则无四恶道。多有天人可
知。佛之下。追颂别号。上科不颂者。正觉必具故。留
此追颂者。以光明无胜。亦是正报庄严故。一切有
者。即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也。断有二义。菩萨即有
而断。声闻离有而断。即有离有。总名为断。故云断
一切有。授文饰记竟。
△三授目连记二。一长行。二
偈颂。初二。一行因得果。二庄严寿量。初。】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初经劫行因。行因之事。与文饰大同。然文饰议论
无双。目连神通第一。尚须供如是之多佛。起如是
之塔庙。经无量劫。乃得成佛。今之具缚凡夫。才得
一知半解。一行未修。一佛未供。端居无事。便欲续
佛慧命。不亦难乎。当得下。当得證果。多摩罗跋。此
音释¶ 第 586c 页 X33-0586.png
云性无垢。谓体性绝染。旃檀之最胜者也。佛以此
名者。谓道德香风。熏一切故。又因地神通度生。应
现无方。如旃檀然于一铢。氤氲遍布故。劫国名号。
依大成释云。此佛以神通摄世。教化众生。心悦诚
服。故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二庄严寿量。】

「其土平王玻瓈为地(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初依报庄严。准前三授记文中。或云宝华。或云妙
华。今云真珠华者。或以真珠贯穿作华。亦宝亦妙
故也。多诸下。正报庄严。佛寿句。如来寿量。正法下。
正像寿量。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正颂长行。二许示因缘。初二。一颂行因
得果。二颂庄严寿量。初(约义略颂)。】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号多摩罗旃檀之香。」

【初颂经劫行因。金刹者。以真金为刹杆。长表者。高
竖于外。以示佛德巍峨故也。渐渐下。颂当得證果。

△二颂庄严寿量。】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至)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初如来寿量(超颂)。依报庄严。略而不颂。常为下。正报
庄严(追颂)。声闻有大威德者。显是权现。菩萨皆不退
转者。显是深位。佛灭下。正像寿量。正颂长行竟。

二许示因缘。】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至)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如来意谓。我诸弟子中。如菩萨威德具足。堪于授
音释¶ 第 587a 页 X33-0587.png
记者。不止汝等四人。更有其数五百。皆当授记。示
以于未来世。咸得成佛。盖以我及汝等。宿世以来。
久结师资之缘。但以时未至故。四十年中。未曾显
说。吾今观汝时节巳至。当为汝等指示演说。汝等
亦宜诚心善听。则自信成佛无疑矣。喻说一周被
中根巳竟。】

【△三因缘一周被下根二。一佛说因缘。二下根获
益。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无而忽有曰化。防非禦敌曰城。喻小乘涅槃。非真
假设。聊为防见禦思故也。若论此品。本为下根宣
示因缘。题中特标化城者。以化城一设。前接因缘
不坠。后八宝所有渐。接物利生。化城诚不可少故。
然如来于授记品后。复说此品者。别亦五义。一为
显此法久远。非今始有故。文云。乃往过去。无量无
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等是也。二为显成佛非易。
警策狂慧故。文云。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巳。垂得
菩提。乃至十劫佛法。犹不现前等是也。三为显多
生受化。时众缘熟故。文云。是十六菩萨。一一所化
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
萨俱等是也。四为显远近得度。令众自信故。文云。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比丘。及我
灭后。未来声闻弟子是也。五为显不住化城。即到
宝所故。文云。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音释¶ 第 587b 页 X33-0587.png
是也。要知此中因缘。虽为下根而说。而向后五百
弟子。实非泛常之流。若我等于此。果能谛信无疑。
铭心自办。虽在佛灭度后。何非智胜遗尘也哉。

(经文分二)一总出其时。二历叙始终。初二。一长行。二偈
颂。初三。一出时显远。二虚设数量。三结指防问。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至)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佛告比丘者。欲明因缘。释上许示义也。乃往过去
指最初结缘之时。无量无边等。极言其时之久也。
佛名大通智胜者。通谓能达真实。约自觉言。智谓
能破愚暗。约觉他言。通云大而智云胜者。谓一达
一切达。一破一切破。约觉满言。又大通者。无法不
通。智胜者。无智不具。正由无智不具。乃无法不通
由无法不通。乃无智不具。境智相依为名也。国劫
名号。依正量义云。以彼时六合雍熙。故国名好城。
彼国人才茂异。故劫名大相。彼佛灭度。甚大久远
者。如向下所明。特标此者。一则以显诸子因深。非
遽然得记。一则以显此法久远。非今者始有。总为
引接下根。发生真信耳。
△二虚设数量。】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知其数不不也世尊。」

【三千世界。乃一佛化境。以斯地种为墨。则墨之多
可知。千国土。乃千佛化境。过此乃下一点。则点之
疏可知。以最疏之点。尽地种之墨。则所经之国。边
际数量。固非算师等所知。故如来故意垂问。而会
众直以不也答之。于中言地种者。大成云。地大种
音释¶ 第 587c 页 X33-0587.png
也。婆沙论问。云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能减能增。
能损能益。是为种义。又言假使者。设若义。言地种
为墨。本无是人。乃假设是事。特以显墨之多耳。

三结指防问。】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至)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初结指数量。是人即点国之人。所经国土。即点尘
所历之处。点尘所历之处。巳非算数所及。况点与
不点。尽抹为尘。以一尘计一劫数。则劫数久远可
知。而彼佛灭度。乃复过是数。是则久之又久。远之
又远。所谓甚大久远者。以此。我以下。预防疑问(问云。
如上所说。彼佛灭度。甚大久远如是。事属杳冥。恐非心量所及。未审如来。何所据而言也。故此防云)。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非诸远近所能限量。观彼久
远。犹若今日。何足异。又何足怪也。长行竟。
△二偈
(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出时显远。二颂虚设数量。三颂结指
防问。初(略颂)。】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时略不可思议等。佛略通号劫国等。准长行会义
可知。
△二颂虚设数量(略颂)。】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尽此诸尘墨。」

【略问答之语。馀并准知。
△三颂结指防问。】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至)通达无量劫。」

【初颂结指数量(应颂)。准长行可知。如来下。颂预防疑
音释¶ 第 588a 页 X33-0588.png
(问意仍准长行)。如来之智。不为境界所局。不为时分所
限。故称无碍。此能知也。所知中。长出声闻者。为后
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伏案。长出菩萨
者。为后十六王子伏案。如见句。见字读作县。长行
所谓犹若今日是也。呼诸比丘。教以当知者。为示
佛智能知义故。佛智言净者。体离烦恼故。又言微
妙者。用超思议故。正以体离烦恼。故称无漏。用绝
思议。故称无碍。由无漏无碍。故能通达无量劫也。
总出其时竟。
△二历叙始终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二。一正叙因缘。二再明化仪。初三。一结缘之由。二
结缘之事。三远近得度。初二。一智佛开权。二智佛
显实。初四。一智佛成道。二请转法轮。三受请施权。
四闻法保證。初三。一垂成十劫。二诸天兴供。三时
至道成。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初标佛寿者。事所依故。本指未成佛时。未成佛时。
而云坐道场者。应指等觉最后时也。最后时中。内
净八识。外摧四魔。故云破魔军巳。魔军既破。佛道
将成。故云垂得菩提。垂犹将也。谓将得而未得也。
既将得未得。于佛法尚如罗縠。故云不现在前。一
劫至十劫者。即最后所历之时。准长途。最后所历
之时。方一刹那。今经十劫者。以佛寿既长。一切皆
长故。又为显佛道非易。警策狂慧故。结跏趺坐。身
心不动者。即安住金刚定也。习气不尽。妙證未圆。
音释¶ 第 588b 页 X33-0588.png
故云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二诸天兴供。】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初忉利敷座。知佛将于菩提树下成道。故先为敷
座。座以师子名者。表无畏故。高一由旬者。显座之
量。佛于此坐者。明敷座意。当得菩提等。出坐之时。
适犹始也。言上来忉利诸天。敷由旬之高座者。岂
徒然哉。盖为佛于此坐故。佛于此坐。非在十劫之
中。乃过十小劫。当得菩提时。始坐此座耳。时诸下。
梵天雨华。知佛将于菩提座上成佛。故雨众天华。
华而言众者。品类不一故。面百由旬者。谓菩提座
侧。四面各有一百由旬也。吹去萎华。更雨新者。表
增进不住之义。满十小劫者。雨华之时。供养于佛
者。雨华之意。言上来诸梵天王。满十劫而雨华不
绝者。岂无为哉。盖为供养于佛故。供养于佛。兼重
其处。故虽成道之后。乃至灭度。常雨此华。以严其
地也。四王下。四王击鼓。为供养佛。常击天鼓者。表
佛道将成。一音将震之义。其馀下。馀天作乐。馀天
者。除释梵四王之外。更有夜摩兜率等也。作天技
乐者。表群聩待震。诸教当阐之义。
△三时至道成。】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十小劫。金刚定满时也。习气巳尽。妙證始圆。故
云诸佛之法。乃现在前。于一切法。成等正觉。故名
阿耨等也。智佛成道竟。
△二请转法轮二。一王子
请法。二梵王请法。初三。一眷属备至。二说偈赞佛。
音释¶ 第 588c 页 X33-0588.png
三王子陈请。初。】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释迦一子。灯明八子。智佛十六子者。有子事同。随
缘各异也。父名智胜。子名智积者。积而可至于胜。
子肖父也。不标馀名者。以既标一名。便足取信故。
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者。极耳目之所欲。尽世
间之所出。无物不备。有美皆收也。闻父成道。信出
世之有益。舍珍而往。觉世乐之非真。轻荣重道。趣
父近佛。序分所谓又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宫殿臣妾等。即此类也。诸母者。十六王
子。非一母生故。又一一王子。各有生母乳母等之
不同故。涕泣者。恩爱骨肉。难割难舍。眷恋之情。痛
崩于肺腑。惨然之迹。著散于诸窍也。随送者。爱其
子。兼近其夫君而成道故。祖王臣民。围绕随至者。
父不得而子。上行而下效也。咸欲二字。通约众意
而言。言子母祖王。及诸臣民等。或舍珍而往。或涕
泣而送。或围绕而至。虽亦各有所为。而归重在佛。
故云咸欲亲近。供养恭敬等也。
△二说偈赞佛。】

「到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至)归命无上尊。」

【初叙仪标偈。头面礼足者。表至敬也。准今佛成道
八年。回国为父王说法。父王领合国臣民。远迎见
佛。以佛威德。不觉礼拜。佛意不受父礼。隐身不现。
礼巳。然后现身。据此。则智佛亦应不受父礼。非此
所急。故不叙也。绕佛者。右转旋绕。表生生世世。从
音释¶ 第 589a 页 X33-0589.png
佛游行之意。毕巳者。或三匝七匝。至无数匝。旋绕
巳竟也。一心者。端秉其意。合掌者。严肃其躬。瞻仰
者。观想其德。偈颂者。发言称叹。应上供养恭敬尊
重赞叹义也。大威下。正以称赞。威显折伏之严。德
彰摄授之慈。二俱莫及。故称为大。具此二大。为物
所依。故称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修菩萨
行也。菩萨行满。则菩提果圆。故云尔乃得成佛。尔
犹今也。诸愿巳具足者。佛道既成。一切大愿皆圆
满故。善哉者。赞美词。既赞善哉。又称吉无上者。以
如来行满果圆。诸愿具足。为最吉祥人也。世尊句。
复以最后金刚道中。妄尽真极。而赞其为希有之
甚。一坐十小劫者。经时希有。身体及手足等。住定
希有。身体者。总指全身。手足者。别指四体。定力摄
持。故静然不动。此外寂也。其心。指金刚定心。憺怕
者。恬静义。大成云。其犹月爽秋天。寒光无际。是也。
未曾有散乱者。正恁么时。欲罢不能。何散乱之有。
此内静也。究竟永寂灭者。断妄希有。无妄不尽。故
曰究竟。如木成灰。无重木理。云永寂灭。安住无漏
法者。證真希有。无真不證。故曰安住。如金出矿。无
再矿事。云无漏法。今者下。庆幸欢喜。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者。谓亲睹如来。于生死不安法中。得
涅槃安隐之法。于无明不觉道中。成菩萨正觉之
道故。我等得善利者。佛出世难。如优昙华。今既得
见。即是得大善利。苟非宿有深因。必当现植大种。
音释¶ 第 589b 页 X33-0589.png
有此奇缘。宁不口称庆幸。而心生大喜哉。众生常
苦恼等。乃详明庆喜所以。盖以佛未出时。一切众
生。常为众苦之所逼恼。今佛出世。当令离苦。故庆
喜也。又以烦恼所障。如盲如瞑。加夫佛未出世。无
真导师。今遇导师。当断集谛。故庆喜也。又以众生。
不识正助道品。能尽诸苦。常事盲修。今识苦尽之
道。故庆喜也。又以众生。不知二种涅槃。能得解脱
可以趣求。今知解脱之法。故庆喜也。又以佛未出
时。众生如沉长夜。广造黑业。增长恶趣。以致天众
减损。今佛出世。如长夜得灯。故庆喜也。又以众生。
以苦舍苦。从冥入冥。常为邪见所障。于诸佛名。永
不得闻。况复能见。今得见佛闻法。顿出冥途。故庆
喜也。且也。今佛所得。乃最上涅槃安隐之法。最上
菩提无漏之道。而我及天人。巳得亲见。故为得最
大利。此庆喜之所由生也。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
尊者。稽首。谓以首至地。稽留不起。归命。谓以命归
佛。驱遣不去。此亦因见佛德殊胜。庆跃难鸣。惟有
稽首归命而巳。
△三王子陈请二。一略陈请词。二
广说偈颂。初。】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至)怜悯饶益诸天人民。」

【初结前起后。咸作下。正陈请词。诸天人民。不知离
苦。而如来说法。教以离苦。则是多所安隐。诸天人
民。不知断集。而如来说法。导以断集。则是多所怜
悯。诸天人民。不知修道證灭。如来说法。教以修道
音释¶ 第 589c 页 X33-0589.png
證灭。则是多所饶益。夫如是。何靳固而不说哉。

二广说偈颂。】

「重说偈言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初如證求示。大成云。秀拔六合之表。故称世雄。无
等伦者。四天无以齐其福。十圣无以及其智故。百
福自庄严者。因修百福。果感相严。福固自修。严亦
自具也。得无上智慧者。自觉圣智究竟。愿为世间
说者。请演斯智以觉他故。度我及众者。兼为自他
请也。自他根器。差别不同。愿佛随顺。故云分别显
示。时至机熟。还期为说一乘。故云令得是智。如是
则无机不被。有缘皆入。故云我等得佛。众生亦然。
世尊下。如知请转。知所念者。或念在小乘。或念在
大乘。如来皆能知之。亦知行道者。或行谛缘道。或
行六度道。如来亦能知之。又知智力者。或具人空
智力。或具法空智力。如来又能知之。此知三乘机
也。欲乐者。或乐生天上。或乐在人间。修福者。或曾
修天福。或曾修人福。宿业者。或宿行戒善业。或宿
行禅定业。此知人天机也。既知三乘。又知人天。一
一无谬。名悉知巳。如所知机。渐次诱引。自无躐等
之弊。及中止之𠎝。故云当转无上轮也。王子请法
竟。
△二梵王请法二。一智佛现瑞。二诸天来请。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初下及幽冥。诸佛世界。皆众生共相无明所感。如
来成道。能破自他无明。故以六种震动表之。其国
音释¶ 第 590a 页 X33-0590.png
中间。幽冥之处。即铁围山内。无间狱中也。然虽此
处。亦在自已光明藏中。但以众生业力障故。日月
威光所不能照。同处其中。亦各不能相见。今蒙如
来智光。破诸业力。显出大光明藏。故云而皆大明。
各得相见。是言者。惊怪之语。言一向各不相见。乍
然一见。故怪其云何忽生。
又其下。上至梵宫。六种
震动者。虽胜人间。亦世界摄。故与世而俱动也。大
光普照。遍满世界者。佛光无碍。即覆盆之下。亦无
不至故。天光碍而非通。不及佛光。故云胜也。
△二
诸天来请五。一东方来请。二东南来请。三南方来
请。四例明六方。五上方来请。初五。一蒙光共议。二
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
初二。一蒙光作念。二共议何缘。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至)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佛光胜于天光。故云倍于常明。昔所未有。有必有
因。故自念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二共议何缘。】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至)遍照于十方。」

【即各相诣者。谓彼此相往一处。共议此事者。谓议
论放光因缘。名救一切者。从利他为名。显是深位
上士。示居天位也。昔所未有。勿得视为泛常。故诫
以宜各共求。大德天。指补处之尊。二为字。乃持疑
之语。言或是大德天生。或是佛出世间。总言必有
异人。乃有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也。蒙光共议竟。

△二备供推寻。】
音释¶ 第 590b 页 X33-0590.png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共诣西方推寻是相。」

【天福殊胜。宫殿随身。故云与俱。衣裓盛华者。知有
异人。预备供养也。东方天王。见光自西而来。故诣
西推寻。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初见佛及众。即时下。各兴供养。而散佛上者。散华
成盖。以覆佛上也。极状其多而且高。故以须弥喻
之。并供养树者。树乃佛之所依。因人重树。如诗云。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之意。标树量者。对上华如须
弥。为显广狭无碍义故。有漏不及无漏。舍轻求重。
故以宫殿奉佛。而作下。愿佛纳受。自惟久沉有漏。
故求佛哀悯。欲希无漏。故求佛饶益。愿垂纳处者。
以如来纳而处之。即是哀悯饶益故也。佛出世难。
如优昙华。故赞以希有难遇。力无畏等。无一不备。
故赞以具无量德。能救护者。救令离苦。护令得乐。
总赞如来大悲大慈德也。具大慈悲。能救能护。故
称天人大师。哀悯世间。正大悲能救之义。普蒙饶
益。正大慈能护之义。自述其从来者远。故云五百
万亿。自述其为供之诚。故云舍深禅乐。先世福业
殊胜。故感宫殿严饰。用以奉佛。愿佛纳受者。欲舍
有漏之果。转作无为之因也。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度苦恼众生。」

【众生涅槃道。久矣塞绝。愿佛度脱。故求开此道也。
两足自利。说法化他。大慈与乐。大悲拔苦。偏度苦
音释¶ 第 590c 页 X33-0590.png
恼众生者。馀非不度。急先务耳。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默然许之。如今佛三七日后。寻念方便之仪。东方
来请竟。
△二东南来请五。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
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至)度脱苦众生。」

【初蒙光作念。有非常之瑞。必有非常之事。故皆欢
喜踊跃。而生希有之心。即各下。共议何缘。天王名
大悲者。义取能拔众苦。亦寄位菩萨也。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故诫以当共一心。过千二句。拟知不在
此方。多是二句。大约不是天生。是天王未至好城。
早知有佛出世矣。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西方推寻是相。」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
如来道超十地。德迈四天。故称圣主天王。迦陵频
伽。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在壳发声。巳胜馀鸟。正法
念云。如是美音。若天若人。无能及者。今喻佛音。故
云尔也。普度一切。故云哀悯众生。又圣主天王。必
具相好庄严。赞佛身业。迦陵句。赞佛口业。哀悯句。
赞佛意业。以如来三业殊胜。见闻成益。故敬礼也。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者。于诸如来。生难遭想
意。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者。自据所见而言。其
音释¶ 第 591a 页 X33-0591.png
实如来常住于世。岂有空哉。无佛出世。众生惟知
作恶。不知修善。故感恶道充满。天众减少。有佛说
法。能令远离邪途。识取正路。故云今佛出世。为众
作眼。归趣者。可归可趣。救护者。能救能护。灭恶生
善。故为众生之父。拔苦与乐。故称哀悯饶益。非有
前缘。难可值遇。故云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也。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忍善者增益。」

【众生未得离苦。愿佛救拔。故曰哀悯一切。转法轮
者。摧十恶。及二障。度众生者。化人天。及三乘也。或
说人天。或说三乘。皆为显示法相。或出分段。或脱
变易。皆为度诸苦恼。或果感人天。或道得三乘。皆
为得大欢喜。得道者。别明三乘获益。生天者。别明
天乘获益。忍善者。别明人乘获益。忍信也。谓信及
作善。则不失人乘也。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东南来请竟。
△三南方来请五。一蒙光共议。二备
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请转法。五默然受请。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佛出世间。」

【初蒙光作念。即各下。共议何缘。王名妙法。乃深證
实相。现天王身。说法度生者也。甚威曜。即倍于常
明之义。过百千劫。未见是相者。足證此方。无佛出
世久矣。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北方推寻是相。」
音释¶ 第 591b 页 X33-0591.png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至)惟愿垂纳受。」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
偈中首句。总叹智断究竟。为世所尊。故难见也。旷
劫修因。既能自破烦恼。成道说法。又能破他烦恼。
故称破烦恼者。前云百八十劫。又云过百千劫。今
云百三十劫者。以佛身随机隐显。诸方所见不同
也。乃得一见者。应上难见之语。此约断德以叹希
有之义。佛未出时。无法乳以资慧命。故云饥渴众
生。佛既出世。布慈云而润含识。故云法雨充满。百
三十劫无佛。故云昔所未睹。佛是一切智人。故称
无量智慧。优昙华。喻佛出之难。今乃值。庆自遇之
异。此约智德以叹希有之义。宫殿蒙光严饰。胜于
寻常。不敢自居。故求慈悯纳受。
△四正请转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当演深远音。」

【一切世间。义摄三途。诸天魔梵。义摄三天。沙门。义
摄三乘。婆罗门。义摄人道。皆获安隐者。随分受益。
渐證常乐。而得度脱者。暂离违缘。永脱众苦。轮取
运载义。谓运载众生。从凡至圣。从权入实故。鼓取
策励义。谓策励行人。战退诸魔。获髻中珠故。螺取
号令义。谓号令群机。反邪归正。回小向大故。雨取
润泽义。谓润泽善根。随分增长。渐得入道故。法轮
云无上。法鼓等云大者。俱约究竟言也。末二句。乃
结请之词。大成云。圣人谈吐。贵在投机。言近指远。
音释¶ 第 591c 页 X33-0591.png
淡中有味。故云深远。
△五默然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南方来请竟。
△四例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西南至下。中摄正西。西北。正北。东北。共六方也。亦
复如是者。为避繁文。令例上而知故。
△五上方来
请四。一蒙光共议。二备供推寻。三见佛兴供。四正
请转法。初。】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佛出世间。」

【初蒙光作念。即各下。共议何缘。尸弃。此云顶髻。證
最上乘。示居天位者也。光称威德者。倍寻常故。昔
所句。言不惟未见。兼亦未曾闻也。
△二备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共诣下方推寻是相。」

【△三见佛兴供。】

「见大通智胜如来(至)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初见佛及众。时诸下。各兴供养。而作下。愿垂纳受。
复有五义。初正求纳处。准今佛成道时。四王各奉
一钵。愿佛纳受。如来以神力故。合为一钵。纳而受
之。据此则诸梵宫殿。亦可合而为一。一时俱受。故
皆以纳处为愿也。时诸下。赞佛慈悲。善哉见诸佛
者。自叹其得见于佛。以难见能见。故为善也。诸助
语词。佛以大悲之心。拯济有情。故云救世圣尊。三
界称狱者。以果酬因。羁縻难出故。勉出众生者。劝
以出世之道。令脱轮回之苦。此赞如来大悲救拔
音释¶ 第 592a 页 X33-0592.png
德也。佛具一切智慧。大慈利益人天。故以普智天
人尊称之。群萌者。众生机性不同。如三草二木。萌
芽各异也。甘露门者。门中施设甘露。开之则起死
回生。喻教中诠显理性。演之则灭恶生善。灭恶生
善。故能广度一切。此赞如来大慈利益德也。于昔
下。庆已所遇。空过无佛之时。较前百八十劫。百三
十劫等。更为悬远。故云无量劫也。有佛住世。如日
光遍照。故佛未出。则十方闇瞑。由闇瞑故。众生惟
知作恶。故恶道增长。准文饰受记文中。修罗亦属
恶道。故亦盛也。不知作善。故天众渐转渐减。盖以
天福受尽。死多堕于恶道故也。纵或生于人道。而
时当无佛。故不得从佛闻法。不闻法故。无由改过
自新。故曰常行不善。由此夭折天年。惑乱识性。故
并色力智慧。二皆减少。罪业约过去而言。言现前
色力智慧。既皆减少。则举动便觉不乐。施为常是
致苦。加以过去罪业因缘。果报不爽。不惟不复得
乐。并彼得乐之想亦无。故云失乐及乐想也。由失
乐及想故。常为众苦逼迫。希望出离。以致误入邪
见。坚执不舍。故云住也。不求断苦之法。故不识善
仪。不求大势之佛。故不蒙佛化。由此轮转三途。永
无出期。故云常堕恶道。此如来未出世时。而众生
展转流浪。可悲可悯如此。佛能分析善恶。拣辨邪
正。故曰为世间眼。从无量劫。以至于今。故云久远
时出。出非无因。故云哀悯众生。现于世间。虽现世
音释¶ 第 592b 页 X33-0592.png
间。不为世缚。故云超出成觉。甚欣庆。叹未有者。翻
上说有六义。一为佛出世而闇瞑息故。二为恶道
减而善道增故。三为依法行而色智胜故。四为罪
业灭而福乐生故。五为邪见隳而善仪著故。六为
蒙佛化而恶道断故。此如来既出于世。而众生渐
息苦轮。可欣可喜如此。我等下。申诚结愿。准前可
知。末四句。回施有情。观此中普及一切。及皆共成
道之语。恐未可以实行天人视之。
△四正请转法。】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无量劫习法。」

【安隐与乐。度脱拔苦。二皆随机施设。故云多所。多
所者。言非一也。法称甘露者。以有灭恶生善义故
又宗镜云。有甘露树。中秋露滴叶上。人取之为长
生药。若入地中化成珠。如人闻法入心。化为菩提
种子也。击喻说。鼓喻音。言如来说法音声。普遍一
切。如击鼓以警众也。苦恼众生。涅槃非可遽施。故
求开示道路欲因道而至灭故。随机敷演。咸通真
实。故称大微妙音。无量劫习。指诸佛因所修法。所
谓涅槃道路是也。准诸方此科之下。更有默然受
请一科。今不具者。以向下有总受众请之文。避重
叠故。然又当知十方梵王。虽按次第叙列。而彼时
实无先后。盖智佛同时放光。十方同时推寻。即见
佛兴供。请转法轮等。亦皆同时。但以言不顿彰。故
次第而叙列之。若作表法者。十方梵王。表众生六
根四体。六根四体。各具灵明觉知。即是佛光普照。
音释¶ 第 592c 页 X33-0592.png
但众生不知光之所自。则不得见佛。观文中以何
因缘。而现此相等语。正学人用心吃紧处。而偈中
此是何缘。宜各共求等语。正学人进步吃紧处。至
于东向西寻。南向北寻等。正显此一段光明。活泼
泼的。无有定处。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于此识得落
处。则智佛不离自心。而六根四体。俱解请转法轮。
一念不动。即是默然受请。留心斯道者。其勿忽诸。
请转法轮竟。
△三受请施权二。一总受众请。二为
机施权。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及十六王子请。」

【如来出世。本为度生。请转法轮。正契佛心。故佛受
其请也。
△二为机施权二。一转四谛法轮。二转因
缘法轮。初。】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至)是苦灭是苦灭道。」

【初标赞。即时者。即于受请之时。不待多日。如今佛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罗奈等相类。三转者。以四谛
法。作三次转。如云。此是苦。逼迫性等。名示相转。此
是苦。汝应知等。名劝修转。此是苦。我巳知等。名作
證转。十二行者。约一谛有三转。一转能成一行。四
谛合论。故名十二行法。依斯行法。摧惑至真。故名
为轮。若沙门等者。言此乃先佛仪轨。惟佛能知能
转。若沙门者。不过依教传宣。而婆罗门。亦不过依
教修习。至于诸天魔梵。及馀世间外道等。尚不知
依教修习。何况能转。故总以不能断之。谓是下。释
音释¶ 第 593a 页 X33-0593.png
转。谓指出四谛名目。以释所转法也。苦者。以生老
病死为体。逼迫身心。故名为苦。集者。以见思烦恼
为体。招感苦果。故名苦集。灭者。以偏空涅槃为体。
能灭诸苦。故名苦灭。道者。以正助道品为体。能證
离苦之灭。故名苦灭道。然此四谛。后三亦缘苦谛
建立。故皆连苦为名。
△二转因缘法轮。】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初顺观流转。广说者。因缘无别。即广前四谛法故。
自无明至老死。共十二支。展转生起。互相由藉。故
名十二因缘。无明即过去烦恼。由烦恼故。于事于
理。无所明了。故名无明。由斯无明为缘。造作种种
业行。故云无明缘行。此二支属过去因。集谛所摄。
业牵识走。转入胎藏。故云行缘识。识执持故。七日
一转。而成胎中五阴。故云识缘名色。名即受想行
识四阴。以胎中尚无实用。但有其名也。色即色阴。
从托胎后。至五七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故名为
色。名色增长。至七七位。六根圆具。故云名色缘六
入。以根有入尘义故。六入成就。月满出胎。触对前
境。故云六入缘触。习触生觉。觉于违顺中庸等相。
故云触缘受。受谓觉受。即领纳义也。此五支属现
在果。苦谛所摄。由觉受故。于可欲境。心生贪染。故
云受缘爱。爱心炽故。追逐不舍。故云爱缘取。因取
起行。造种种业。为诸有因。故云取缘有。此三支。前
二属惑。与过去无明同。后一属业。与过去行同。俱
音释¶ 第 593b 页 X33-0593.png
现在因。亦集谛摄。以因感果。当生三有。还受五阴
之身。故云有缘生。五阴假和。不久变坏。故云生缘
老死等。忧悲苦恼。亦老死中事。盖以老必忧苦。死
必悲恼故也。此二支属未来果。亦苦谛摄。又此十
二因缘。准华严及古德。更有多义。避烦不录。此如
来广前苦集二谛。为流转门也。无明下。逆观还灭。
逆观者。自老死至无明。逆次而观。如缘起经云。由
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上二句为
推因智。下二句为审因智。约三世推审。共成六智。
既推审巳。知老死因生而有。名住法智。然后又以
七智观生支因。如是展转逆观。观至行支。因无明
而有。共成七十七智惟无明无因。不须更观。只须
发勇猛心。奋坚固力。断灭无明。则展转相因而灭。
故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
灭。然此中约逆观。能生推审住智。即是道谛。约还
灭。能显无生之理。即是灭谛。盖如来广前道灭二
谛。为还灭门也。受请施权竟。
△四闻法保證。】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初最初保證(如今佛初度五人之类)。天人大众者。通叙在会
之机。六百万亿等。别指保證之众。智佛缘胜。故最
初得度。即有六百万亿那由他数也。一切法。指世
间六尘。人惟贪染六尘。起于诸漏。以致心受系缚。
不得解脱。今闻谛缘之法。知受是苦。故于一切不
受。由不受故。是心不为诸漏所系。名得解脱。九次
音释¶ 第 593c 页 X33-0593.png
第定。渐转渐深。渐深渐妙。故云深妙禅定。三明六
通八解。略见前文。广如正量论释。第二下。次后保
(如今佛续度千二之类)。二三四。皆指阿含。或阿含作四会
说故。从是巳后。指方等般若。以方等般若时中。或
大小并谈。有受小乘益者。故致诸声闻众。有无量
无边。不可称。不可数也。不言缘觉者。以缘觉与声
闻證齐。即摄声闻中故。智佛开权竟。
△二智佛显
实四。一王子启请。二从随出家。三时至显实。四闻
法获益。初(前虽请转法轮。佛知时未至故。且说小乘。今小乘既巳成就。故须重请。以开大
乘之端也)。】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初标机显本。天真未丧之年。离尘入道。故云童子
出家。然出家事在最初。因前未叙。而今叙之。下从
随出家仿此。沙弥。此云息慈。谓止息诸恶。常行慈
善故。通论有三。一形同沙弥。谓虽蒙剃度。未沾戒
品者。二法同沙弥。谓同学律仪。禀受戒法者。此复
有三。一驱乌沙弥。谓七岁至十三岁。能为僧驱遣
乌鸟。守护食厨等处故。二应法沙弥。谓十四至十
九岁。能事师执役。修习禅诵。与出家法相应故。三
名字沙弥。谓二十巳上。未受具戒。犹存沙弥名字
故。此三俱禀十戒。总号法同。三菩萨沙弥。谓未受
近圆。先发大心者。今是菩萨沙弥。以向下有志愿
知见义故。诸根二句。明现在机胜。巳曾供养等。明
过去本深。或亦法身大士。与智佛作应生眷属。借
音释¶ 第 594a 页 X33-0594.png
此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者也。俱白下。请法陈情。是
诸无量等。指前保證之众。然此众虽属声闻。皆具
大乘机性。故称大德。皆巳成就者。显小果巳圆。小
果巳圆。无容更说小法。故云当为我等。说阿耨菩
提。此请法也。既闻佛说。自不孤负佛意。故云皆共
修学。皆共修学。非徒托之空言。故云我等志愿。念
兹在兹。深心固结有素。故云佛自證知。證知者。證
验于素。了知于今。此陈情也。王子启请竟。
△二从
随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所将众。即前一百大臣。及馀百千万亿人民等也。
于中有八万亿人。见王子出家。顿发思齐之心。故
亦求出家。统论出家。料拣有四。一谓身参法侣。心
犹顾恋。名身出心不出。二谓妻子受用。不生耽染。
名身不出心出。三谓身参法侣。心无顾恋。名身心
俱出。四谓妻子受用。深生耽染。名身心俱不出。今
属第三种也。王即听许者。虽为事子伴道。亦圣人
乐人为善之意。然此众既随王子出家。法缘应在
王子。或亦向下结缘之众。故特叙之。
△三时至显
实。】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初时至机熟。既受请。复过二万劫者。中说方等般
若。调机待时也。
乃于下。为众说经。所说之经。与今
无异。故云是大乘等。
说是下。当机受持。受谓领受
音释¶ 第 594b 页 X33-0594.png
无违。持谓执持不失。讽诵通利者。通谓通达其义。
利谓熟利其文。前云我等闻巳。皆共修学是也。

四闻法获益。】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菩萨。机本正等。故云皆悉信受。声闻众中。根
器各异。故云亦有信解。然信解与信受不同。信受
谓忍可其理。深受于心。信解谓忍可其言。微解其
义。所谓信佛语故。随顺此经者。信解是也。其馀众
生者。或定性声闻。或住相凡夫。或上慢四众。种种
差别。故云千万亿种。皆生疑惑者。以有定性等过
所障故也(问。科云闻法获益。经云。皆生疑惑。岂非经科不相应耶。答。益有二种。一近益。信
解信受者是。二远益。疑惑者是。言此众若不疑惑。王子何由覆讲结缘。今日何由闻法得度。据此则疑惑
之众。亦皆远为佛因。得不谓之益乎)。结缘之由竟。
△二结缘之事三。
一智佛入定。二王子覆讲。三出定赞劝。初。】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至)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初说经时节。八千劫者。亦是就机而言。其实尘说
刹说。至今无休废也。说此下。说巳入定。佛知疑惑
之众。机在王子。故即入静室。佛无不定。权示忘言。
故云住也。八万四千劫者。住定之久。留与王子作
结缘时耳。
△二王子覆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初覆讲结缘。寂然者。身心不动之义。然智佛入室。
留与王子结缘。王子默会其意。故云知也。各升法
座者。佛意不可有违。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者。时
音释¶ 第 594c 页 X33-0594.png
机不可有失。广说者。展演其文。分别者。讲解其义。
据王子之意。无非欲破众疑。以结当来之缘也。

一下。结缘之众。六百万亿等。即前疑惑之众。示教
利喜者。示以成佛利益。教以欢喜信受。为中间受
度之缘。作当来成佛之因也。
△三出定赞劝。】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巳(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初称叹希有。知彼结缘事毕。故从定起。欲坚听众
之信。故须普告。机胜本深。自他两利。故云甚为希
有。此总赞也。诸根通利句。别赞机胜。巳曾供养等。
别赞本深。受持佛智句。别赞自利。开示众生等。别
赞利他。前云皆共受持。讽诵通利。又云示教利喜。
令发菩提之心。即此中自利利他义也。
汝等下。劝
众亲近。复有二义。初正劝。数数犹常常也。常常亲
近者。表为法之勤。而复供养者。表为法之至故。

以下。徵释。佛恐权教三乘人等。以王子覆讲。非是
佛说。未必有益。故以能信不毁。当得菩提等释之。
结缘之事竟。
△三远近得度四。一中间不尽。二至
今得度。三今犹未尽。四未来得度。初。】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至)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十六菩萨。不忘智胜之道。故常说是经。所化众生。
常忆大通之嘱。故世世与俱。又世世与俱者。大成
云。无缘必不相聚。有缘必不相离也。从其闻法。悉
皆信解者。因愈深故。以此因缘。得值诸佛者。缘愈
胜故。四万亿佛。经既未出何佛。存疑可也。于今不
音释¶ 第 595a 页 X33-0595.png
尽者。言昔日结缘之机。中间与俱值佛应熟者熟。
应脱者脱。至今熟脱犹未尽故。
△二至今得度二。
一王子成佛。二还度彼众。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总标成佛说法。王子行满。故皆成菩提果。说法
度生。化众缘深。故有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下。
别列方位名号。于中方位有八。名号十六。古德取
卦义释之。有顺此方机宜。今虽稍变其文。仍用彼
义。亦为接引偏好。令纳佛种也。东方者。属震位。为
动义。阿閦。此云无动。表即动而證不动之理故。證
不动理。圆应群机。众生心悦诚服。故国以欢喜称
之。须弥顶者。言此佛證不动理。高出物表。如须弥
巍巍不动。顶落群峰也。东南者。属巽位。为柔顺。人
惟自处柔顺。乃能折伏一切。故二佛皆以师子为
名。一表说法无畏。一表现相无畏。故以音相别之。
南方者。属离位。为虚明。佛證虚明之理。遍应群机。
而体无住著。故名虚空住。言虚空住者。乃无住之
住也。常灭者。谓自證之理。至虚至明。能容一切而
不住。能照一切而不见故。西南者。属坤位。为资生。
人惟处于至下。物资以生。乃能处于至上。物资以
覆。故佛以帝梵为名。帝谓帝释。梵谓梵王。借其相
以喻佛。取在上覆护义也。西方者。属兑位。为毁折。
佛證真常之理。当毁折而不变。故名阿弥陀。阿弥
陀。此云无量寿也。度苦恼者。体经毁折不变。用能
音释¶ 第 595b 页 X33-0595.png
应物随缘。佛證此理。自他苦恼俱度故。西北者。属
乾位。为刚健。佛以刚健不息。曲成万物。德杳普熏。
神通遍至。故以多摩罗跋等为名。须弥相。喻佛曲
成万物。其体不动也。北方者。属坎位。为险陷。佛以
无缘之慈。荫覆险陷众生。隐显随意。故以云自在
为名。次益以王者。表自在之至也。东北者。属艮位。
为万物成始成终之所。然始终之理。在物为成坏。
在人为生死。是世间之所怖畏。佛能成道于此。自
坏怖畏。又能说法于此。坏他怖畏。故以怀怖畏为
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者。仁济群品。为
坏他怖畏故。寂默者。默證无为。巳坏自怖畏故。娑
婆。此云堪忍。以能忍受诸怖畏故。菩提。此云觉道。
以能觉坏诸怖畏故。然始终二佛。俱兼国土言者。
以依正分明。示可信也。中间诸佛。不兼国土言者。
以依正重沓。避文繁也。王子成佛竟。
△二还度彼
众。】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退大向小。为沙弥时。仍指结缘之时。各各教化
等。仍指结缘之机。前云六百万亿等。今少变其文
也。从我闻法等。明本是菩萨。此诸众生等。明退住
声闻。言有住者。显非尽住。乃中间熟脱未尽。所谓
智胜遗尘是也。我常下。引小入大。如来出世。惟为
一大事因缘。故云常教菩提。既云常教菩提。何故
退住声闻。言是诸人等。应以声闻之法。渐渐诱引。
音释¶ 第 595c 页 X33-0595.png
以入佛道故也。所以者何等。徵释应以渐入之义。
尔时下。结会古今。必结会者。显因深缘胜。令彼直
下承当。即有不能承当者。亦为未来。重结一层得
度之缘。故曰尔时所化众生。即今日汝等比丘。及
我灭后声闻是也。至今得度竟。
△三今犹未尽。】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承上既属昔日所化。何故未来世中。犹为声闻弟
子。盖以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故也。由不
闻是经。不知菩萨所行。不止乎此。不觉菩萨所行。
不离乎此。故云不知不觉等。由不知故。自于所得
功德。得少为足。故云生灭度想。由不觉故。自谓所
得功德。成佛绝分。故云当入涅槃。盖指灰身泯智。
为入涅槃耳。然此亦是昔结大缘。今生熟脱未尽。
上文所谓及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是也。
△四未来
得度。】

「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初正明得度。为度未来声闻弟子。故于馀国作佛。
又馀国作佛者。度巳熟。待未熟也。更有异名者。随
机建立故。如华严云。如来名号。应众生心。各各不
同。本经亦云。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生灭
想。入涅槃者。小果圆故。于彼土。求佛慧者。大机动
故。大机既动。佛为会权归实。故得闻是经。既闻是
经。受记成佛。故以佛乘灭度。灭度者。谓既得佛乘。
灭五住。度二死也。更无下。究竟无馀。惟以佛乘得
音释¶ 第 596a 页 X33-0596.png
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故曰更无馀乘。若有馀乘
者。除是时未至。机未熟。如来方便说法。然既属方
便。则究竟无馀乘耳。正叙因缘竟。
△二再明化仪。
(如来化仪。前周巳明。只因下根不悟。故示因缘。今因缘既示。故再明之。俾知从实施权。会权归实之义。庄
生所谓言有宗。事有君者是也)分三。一复宗引喻。二正以喻明。三
以法贴合。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初归实之宗。不惟当来无有馀乘。即今亦然。故呼
诸比丘以告之。法华之后。即转双林。故曰涅槃时
到。自知者。佛佛道同。法尔如是也。此明时节既至。
从前多方淘汰。至今无复枝叶。纯有贞实。故云众
又清净。方等心相体信。故曰信解坚固。般若从佛
转教。故能了达空法。深入禅定者。大成云。即楞严
定也。此明根器巳熟。便集菩萨等。即聚会亲族。交
付家业之义。为说是经。废权立实。故云无有二乘。
惟一佛乘。此明等赐一乘。然此科。初云若如来自
知等者。反显从前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乃如来自
知时未到。机未熟耳。比丘下。施权之宗。承上既惟
一乘。则知从前方便。乃为机施设。故重呼比丘。教
以当知也。方便指权智。权智照机。故能深入众性。
志乐小法者。有二乘机。深著五欲者。为烦恼障。为
说涅槃者。投其志乐。截其贪欲。则便信受者。喜其
證速。乐其断疾故也。
△二正以喻明二。一喻众生
机感。二喻如来化应。初。】
音释¶ 第 596b 页 X33-0596.png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至)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五百由旬。喻二种生死。以分段粗显如三百。变易
细微如二百。合以五百由旬喻之。若喻烦恼者。见
思粗重如三百。无明细轻如二百也。险难恶道者。
喻生死烦恼之路。能伤法身。能失慧命故。旷绝者。
远之至极。喻生死烦恼之路。至极果乃能出故。无
人者。无人接济。喻缘生无佛应化。欲出离无所依
故。既不能出。又无所依。故喻以怖畏之处。多众喻
昔结大缘。中间向小之机。虽向小道。由大缘内熏
力故。欲度烦恼生死。以證菩提涅槃。故喻以欲过
此道。至珍宝处。盖以此道喻烦恼生死。宝处喻菩
提涅槃也。喻众生机感竟。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
喻从实施权。二喻会权归实。初二。一喻从实不得
二喻隐实施权。初。】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至)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初喻成道说法。导师喻佛。以佛能引导众生。离烦
恼度生死故也。聪慧者。智慧聪敏。喻佛权实二智。
权实二智。能通权实正理。故以明达喻之。险道者。
仍喻生死烦恼。通喻道谛。塞喻集谛。佛巳修道断
集。离二死。證二灭。故以善知喻之。此喻如来初成
道觉义也。初成道觉。演大华严。以已所證。提率化
机。故以将导众人喻之。欲过此难者。喻如来欲令
众生。圆修圆断。离烦恼而至菩提。度生死而證涅
槃也。所将下。喻大教难投。既巳发足。便名中路。喻
音释¶ 第 596c 页 X33-0596.png
小机巳入大会。闻法乖心。不欲进求大法。故以懈
退喻之。白导师言者。喻既不求大。仍以小机感佛
也。疲极喻根钝智劣。根钝智劣。惧修大行。无望成
佛。故以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喻之。自谓生死宛然。
烦恼正炽。去佛尚遥。故喻以前路犹远。自谓空修
无益。欲废前功。仍归凡外。故喻以今欲退还。穷子
喻中。所谓往至贫里。以求衣食是也。
△二喻隐实
权施。】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至)生巳度想生安隐想。」

【初喻寻念方便。多诸方便。喻如来权智无量。作念
可悯。喻如来怜念小机。怪其自违佛果。枉入迷流。
故喻以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下。喻正施
权乘。以方便力等。喻如来以权智力。说小乘法也。
小乘之法。断见思。度分段。如过三百由旬。化作者。
显非真实。一城者。聊可止息。喻二乘涅槃非真。暂
令栖止五分法身故也。告众人言。喻如来诫勉之
词。诫以勿怖大法。莫流凡外。故喻云汝等勿怖。莫
得退还。勉以速證小果。暂栖法身。故喻云今此大
城。可于中止。六通纵任。故喻云随意所作。證二乘
灭。脱三界苦。故喻云若入是城。快得安隐。二乘若
能回心。佛果亦可渐證。故喻云前至宝所。亦可得
去。据此则权非定权。彼高推圣境者。特画地以自
限耳。
是时下。喻闻法保證。二乘根钝智劣。故喻云
疲极之众。闻法投机。欢喜赞叹。故喻云心大欢喜。
音释¶ 第 597a 页 X33-0597.png
叹未曾有。譬喻品中。所谓适其愿故。心各勇锐是
也。二乘之人。喜小法能脱见思。能离分段。不知尚
有无明。尚馀变易。故以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喻之。
快得安隐者。喻小乘之法。速脱界内苦也。前入化
城。喻取證小果。取證小果。能脱分段因果。故喻云
生巳度想。既脱分段因果。无复缠缚逼迫。故喻云
生安隐想。此二乘得少为足义也。
△二喻会权归
实。】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喻时至机熟。所谓复经少时。
渐以通泰是也。灭化城。语众言等。喻废权立实之
义。汝等去来者。谓汝等若去。急随我来。喻如来敕
令取果。教以效修也。时至机熟。一拨便转。故喻云
宝处在近。昔为儿啼。权拈黄叶。故喻云我所化作。
正以喻明竟。
△三以法贴合二。一正以法合。二重
提前喻。初(准喻中有二。今缺众生机感。惟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权。二
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不得。二隐实施权。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初成道说法。如来句。寄言总合。示成正觉。接引众
生。故云作大导师。合前有一导师。又导师称大者。
必是二智具足。兼合聪慧明达。生死即分段变易。
烦恼即见思无明。能伤法身。能失慧命。故以恶道
称之。于此恶道。如来能知。合前善知险道。恋集则
险难长远。合前塞相。修道则可去可度。合前通相。
音释¶ 第 597b 页 X33-0597.png
应犹可也。由可去可度。乃说华严。兼合将导众人。
欲过此难之喻。若众下。大教难投。闻一佛乘。不能
领荷。以为见佛无益。近佛徒然。故皆不欲见佛。不
欲亲近。合前所将人众。中路懈退。便作是念。佛道
长远者。自揣根钝智劣。惧修大行。无望成佛。合前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怖畏。不能复进。久受二句。有
不耐苦行。欲废进修之意。喻中所谓前路犹远。今
欲退还是也。
△二隐实施权。】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首二句。合寻念方便喻。以既知怯弱下劣。必思救
济之方也。中道者。见思无明。分段变易之中。喻中
所谓过三百由旬是也。二涅槃者。大乘究竟为一。
二乘少分为二。又声闻缘觉。二人所證。号二涅槃。
然此乃为接小乘。止息五分法身。权巧假立。合前
化作一城之喻。准喻中更有诫勉之语。并闻法保
證之义。今并略之。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二地者。第二涅槃之地也。又声闻缘觉。二人所住
为二地。众生住此。暂脱重苦。合前既得止息。无复
疲倦。即便为说。所作未办者。示以断證未极。合前
即灭化城。汝所住地。近于佛慧者。示以菩提可阶。
合前宝处在近。教以观察筹量等。令自验非真。但
是如来方便等。明非真所以。合前向者大城。我所
化作。正以法合竟。
△二重提前喻。】
音释¶ 第 597c 页 X33-0597.png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首三句。提隐实施权喻。既知下。提会权归实喻。长
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正叙因缘。二颂再明化仪。初三。一颂
结缘之由。二颂结缘之事。三颂远近得度。初二。一
颂智佛开权。二颂智佛显实。初四。一颂智佛成道
二颂请转法轮。三颂受请施权。四颂闻法保證。初
(长行有三今属略颂)。】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心皆怀踊跃。」

【首四句。颂垂成十劫。次八句。颂诸天兴供。此中无
忉利敷座者。偈之略也。末四句。颂时至道成。可知。

△二颂请转法轮二。一颂王子请法。二颂梵王请
法。初(准长行有三。今缺说偈赞佛。惟略颂前后二义。不曲分也)。】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至)充我及一切。」

【初四句。颂眷属备至。头面下。颂王子陈请。此中上
二句。为陈请之仪。下二句。乃陈请之语。
△二梵王
请法二。一颂智佛现瑞。二颂诸天来请。初(略颂)。】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难值则易于错过。时现则人多不识。故须觉悟。觉
悟之法。非大变不能警心。故须震动。准长行更有
光照一切之义。今颂略也。
△二颂诸天来请(略颂)二。
一别颂东方。二合颂九方。初。】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至)受请默然坐。」
音释¶ 第 598a 页 X33-0598.png

【初颂蒙光共议。略共议之语。诸梵二句。颂备供推
寻。缺备供之仪。散华二句。颂见佛兴供。见佛之语
虽隐。义必有故。
请佛二句。颂正请转法。以偈赞叹。
准长行。应在见佛兴供文中。如东方文云。世尊甚
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等是
也。佛知二句。颂默然受请。
△二合颂九方。】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至)转无上法轮。」

【请法之语。乃撮略长文。九方天王之偈。约义而颂
之。颂请转法轮竟。
△三颂受请施权(长行分二。今属略颂不分)。】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至)汝等应当知。」

【皆从生缘有者。如无明为能生之缘而有行。行为
能生之缘而有识等。此颂流转门也。流转不停。轮
回不息。故以过患称之。教以当知者。知所以生。则
知所以灭。此颂还灭门也。
△四颂闻法保證(略颂)。】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至)不能得其边。」

【初颂最初保證。垓大数。即万亿也。第二下。颂次后
保證。从是后者。兼第三第四。乃至方等般若等时
言也。颂智佛开权竟。
△二颂智佛显实(长行有四今缺第二
第四分二)。一颂王子启请。二颂时至显实。初(略颂)。】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至)慧眼第一净。」

【营从者。经营从随。即前所将众中。八万亿人也。皆
当成佛者。显闻法信受。不孤佛意。颂前我等闻巳。
皆共修学之义。愿得慧眼等。颂前我等志愿如来
知见等义。第一净者。以三乘皆具慧眼。惟佛为最
音释¶ 第 598b 页 X33-0598.png
净故。
△二颂时至显实(略颂)。】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宿世所行。应属菩萨之行。以前文有巳曾供养诸
佛。及净修梵行义故。无量因缘。种种譬喻者。多方
训导。乃如来诲人不倦之意。六波罗密。能到彼岸
自修也。诸神通事。能度众生。化他也。是皆真实之
法。菩萨之道。说此应在方等般若之时。以方等般
若。虽说真实之法。菩萨之道尚属调机护根。非同
直显。故置分别之言准长行云。过二万劫。此即二
万劫中事也。说是法华者。时至机熟会权归实之
教。无容默故。恒河沙偈较今经最多者。随机随时
法无定相也。颂结缘之由竟。
△二颂结缘之事(长行
有三。今缺第二。出定赞叹)分二。一颂智佛入定。二颂王子覆讲。
(略颂)。】

「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二颂王子覆讲(义颂)。】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众。」

【前八句。颂覆讲结缘。后四句。颂结缘之众。颂结缘
之事竟。
△三颂远近得度(长行有四。今缺后二)二。一颂中间
不尽。二颂至今得度。初(略颂)。】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虽曰常与师俱。有巳脱未脱。长行所谓得值四万
亿诸佛。于今不尽是也。
△二颂至今得度(略颂)。】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至)渐教以佛道。」
音释¶ 第 598c 页 X33-0598.png

【前四句。颂王子成佛具足行佛道者。生生世世。说
法度生。借利物以成已也。后四句。颂还度彼众。颂
正叙因缘竟。
△二颂再明化仪三。一颂复宗引喻。
二颂正以喻明。三颂以法贴合。初。】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至)甚勿怀惊惧。」

【前四句。颂施权之宗(约义追颂)。施权原为显实。故云引
趣佛慧。后四句。颂显实之宗(约义追颂)。显实原依本因。
故教甚勿惊惧。
△二颂正以喻明二。一颂众生机
感喻。二颂如来化应喻。初(义颂)。】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经五百由旬。」

【迥绝者。无人之境。喻缘左无佛应化。长出毒兽水
草者。毒兽喻邪知邪见。以彼能害正信故。水草喻
正定正慧。以彼能资解行故。馀同长行。
△二颂如
来化应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颂会权归实喻。
初二。一颂从实不得喻。二颂隐实施权喻。初(义颂)。】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至)于此欲退还。」

【初喻成道说法。强识有智等。颂前聪慧明达义也。
又心决定者。必是知通知塞。兼颂善知险道之句。
法合准知。在险济难者。喻如来示居生死烦恼。成
道说法。长行所谓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是也。众人
下。喻大教难投。义准长行可知。
△二颂隐实施权
(应颂兼补颂)。】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至)自谓巳得度。」

【初颂寻念方便喻。导师作是念等。应颂长文可知。
音释¶ 第 599a 页 X33-0599.png
寻时思方便等。补颂馀义。当玩。当设神通力。化作
大城郭者。喻如来拟用权智。巧立权果。盖以权智
运用。随机应变。故喻以神力。权果非真。暂接小机。
故喻以化城。舍宅喻偏空之理。盖以偏空在涅槃
之中。为法身所依。如舍宅在城郭之中。为色有所
托故。又非真无为。故以庄严喻之。周匝园林者。游
乐之处。喻诸道品通明。为二乘游戏自在之处。渠
流浴池者。澡沐之所。喻诸禅定解脱。为二乘澡沐
身心之所。重门喻三三昧门。楼阁喻阿罗汉道。阿
罗汉道。超出三界。故喻置高言。男女者。使役之属。
喻尽智断惑。无生智證理。为二乘所用故。又智称
于果。故以充满喻之。然此以上。俱属寻念方便喻
也。即作下。颂正施权乘喻。作是化巳者。如上城郭
舍宅等。一一化现巳竟。颂前作是念巳。过三百由
旬。化作一城。慰众勿惧等。喻如来诫勉之语。颂前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乃至随意所作。诸人下。颂闻
法保證喻。义准长行可知。颂从实施权喻竟。
△二
颂会权归实喻(义颂)。】

「导师知息巳集众而告言(至)当共至宝所。」

【首句。颂前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乃至无复疲倦。集
众三句。颂前即灭化城。我见四句。颂前向者大城。
我所化作。汝今二句。颂前汝等去来。宝处在近。颂
正以喻明竟。
△三颂以法贴合(准长行有二。今缺后一重提前喻。惟
正以法合)复二。一颂从实施权。二颂会权归实。初二。一
音释¶ 第 599b 页 X33-0599.png
颂从实不得。二颂隐实施权。初(约义略颂)。】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至)烦恼诸险道。」

【首二句。颂成道说法。言必成道说法。乃为导师故
也。见诸下。颂大教难投。中路懈废者。即长行不欲
见佛。不欲亲近之义。不能度生等。即长行便作是
念。佛道长远。久苦乃成之义。
△二颂隐实施权(义颂)。】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巳办。」

【上二句。为机施权。下二句。许以保證。颂从实施权
竟。
△二颂会权归实(约义广颂)。】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至)引入于佛慧。」

【首二句。颂前若众生住于二地。尔乃下八句。颂前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为佛下六句。
颂前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
非真实也。末四句。颂前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必约诸佛言者。显佛佛道同故。之
字训作如字。亦结合前喻之意。佛说因缘竟。】

法华指掌疏卷第三


** 音释


(即恊切音浃相沾彻也)
粳糯
(上古衡切音庚下奴卧切音懦稻之不黏者名粳黏者名糯)


(时任切音谌腹内痼病也)

(乙角切音渥在外为持在内为握)
音释¶ 第 599c 页 X33-05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