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485c 页
No. 631
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上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九总释名题(名以显实。题以标宗。故于未解经前而总释之。谓总释全经之义于
名题也。又名谓能译人名。题谓所译经题。今并释之。故云总释)二。一经题。二译人。
初。】

「妙法莲华经。」

【上二字。直显法义。妙者。当体得名。非对粗言妙。若
对粗言妙。则妙有分限。非圆妙故。又妙者。本来自
妙。非先粗后妙。若先粗后妙。则妙有始终。非常妙
故。释义。则甚深无量。难解难入曰妙。又惟佛与佛。
乃能究竟曰妙。又声闻辟支。所不能知曰妙。经云。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题中以妙字冠法。法
即今经。以实相为体。以轨持为用。实相为体者。以
七轴雄文。皆如来自一乘实相中演出。一言一句。
无非显示一乘实相。故为体也。轨持为用者。轨谓
轨生物解。持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者。谓一切众
生。本具实相之体。但以昏于无明。闭于权宗。胜解
音释¶ 第 486a 页 X33-0486.png
不生。入證何由。佛以此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俾
众生借教观心。因指见月。是为轨生物解用也。任
持自性者。谓一切众生。本性一乘佛性。第以根有
利钝。惑有厚薄。乘裂为三。性流为五。佛以此经。开
显会归。俾三乘同归一乘。五性还复一性。是为任
持自性用也。然此上。释义虽就本经。法言犹滥诸
会。故冠以妙字拣之。显诸会不得名妙也。若论此
法。普收诸会。本不可拣。故前云非对粗言妙。今又
云拣者。正以普收诸会。拣彼诸会不能普收。乃不
得巳而拣之。仍不违不拣义也。又此法称妙者。依
经文略示四义。一权实相即故。经云。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又云。我设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上三句即实而权。下二句即权而实。以诸
会多不能相即故。二本迹相通故。经云。我常住于
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又云。时
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
上四句本通于迹。下四句迹通于本。以诸会多不
能相通故。三理事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
相常住(是法。指一乘实相。理也。法位。指诸法自位。事也。世间相。指有为法。事也。常住指无为
法。理也)。上句理不碍事。下句事不碍理。以诸会多不
能无碍故。四因果交彻故。经云。世尊于长夜。常悯
见教化。令种无上愿。又云。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
道。方便为侍者。上三句因彻于果。下三句果彻于
因。以诸会多不能交彻故。然此四义。总属理事无
音释¶ 第 486b 页 X33-0486.png
碍法界。至于放光现瑞。涌塔变土。地涌现神等。又
属事事无碍。不可思议之境。即妙亦不可言。不得
巳强名曰妙也(问。儒教圣人。惟以中庸之道示人。犹曰民鲜能久矣。今经题首言妙。
岂不动人惊骇。阻人胜进乎。答。妙之一字。正为起人羡慕。激人进修耳。果能直下承当。蓦地回头。则妙法
非远。原在日用动用中也)。莲华二字。借喻发明。古德有取青莲
释者。有取白莲释者。有取香水海中蕊香幢释者。
今据本经文义。当以优昙钵华释之。以此华乃与
文义相应故。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此二句。与妙法二字相应。次云。如优昙华。时一现
耳。此二句。与莲华二字相应。且此经文。是身子三
请之后。如来开章之语。故知如是妙法。指一经之
全体。优昙钵华。举一经之总喻。取斯释题。庸何议
焉。若释义有二。一翻灵瑞。以此华不开则巳。开则
有佛出世。为圣灵之瑞故。般泥洹经云。阎浮提有
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有华者。必是金色。
乃有佛出。以此名为灵瑞华也。亦云瑞应。以此华
不现则巳。现则有轮王出世。为圣王之兆故。施设
论云。统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踰缮那。无轮王时。
海水所覆。若轮王出。海水减一踰缮那。此路皆现。
优昙钵华。同时而生。以此名为瑞应华也。此二皆
属义翻。若以色类翻者。当云金莲华。金色巳见泥
洹。欲知云何是莲华者。准诸经有四种莲华。一曰
优钵罗(青色)。二曰拘勿头(黄色)。三曰钵头摩(赤色)。四曰芬
陀利(白色)。今优昙钵。与优钵罗梵音相似。其不全同
音释¶ 第 486c 页 X33-0486.png
者。或即金色青色之异。取此为喻者。依本经。谓此
华非时不现。必时至方现。喻此法非时不说。必时
至方说故。准泥洹略开为三。一此华名尊树王。喻
此法为诸经中王故。二此华有实无华。华必金色。
喻此法纯谈果体。间说因行。行必契真故。三此华
不开则巳。开则必有佛出。喻此法不说则巳。说则
授记成佛故。准施设亦有三义。一此华出轮王路。
喻此法惟佛乘方有故。二此华与路同现。喻闻此
法者。即到佛地故。三此华惟供轮王游观。喻此法
惟供法王受用故。此上七义。皆总喻全经。以妙法
原属全经之名。莲华亦唯全经之喻。若经中之别
义。临文自有别喻。兹不预焉(问。优昙既是莲华。题中何不存梵。经中何
不易华。什师何不译为灵瑞。古德何不翻为莲华。疏序通经中。何亦注为方华即果。答。题不存梵者。示种
类故。经不易华者。示尊重故。什师不译灵瑞者。以灵瑞之名。此方所无。置之题中。恐人不识为喻故。古德
不翻莲华者。以虽是莲华。不同常途。约义而翻。欲人知其殊胜故。疏序通经。注为方华即果者。以彼不过
略出义相。不暇详辩。姑且随顺常途解释。亦不欲尽废古释之意。至若名题关乎一经。可不辩哉。可不辩
哉)。经字。结出诠体。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上
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有多义。束之成四。
一曰贯。谓贯穿所应知义。二曰摄。谓摄持所应度
生。三曰常。谓三世不易。四曰法。谓十界同轨。今不
言契者。以此方圣教。但称为经。顺此方故。又契字
是用。经字是体。举体该用故。又妙法莲华。既属所
诠。自具契合之用。不待言故。绝论此题。乃金口所
宣。法喻为名。合能所。兼体用。该通别。贯虚实。故名
音释¶ 第 487a 页 X33-0487.png
妙法莲华经焉。经题竟(附释卷次)。卷第一(卷者对舒而言。谓舒之以
便诵持。卷之以便供奉也。上古经书。多以轴为卷。今易制未易其名耳。第谓次第。一首数也。经凡七卷。以
次第论。此卷居初。故云第一。后皆准知)。】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标时。注见序文。三藏法师。显德。三藏谓经律
论也。藏有二义。一者含藏义。谓经诠定学。律诠戒
学。论诠慧学。各能含藏等流义故。二者出生义。谓
经契一心。律轨三业。论拣邪正。各能出生等流用
故。法师亦二。一自利。谓博通三藏圣法。奉为师承
故。二利他。谓传演三藏圣法。师范人天故。鸠摩罗
什。出名。华梵实录。俱见序文。译之一字。纪事。译谓
翻译。考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曰译。南曰
象。东曰寄。西曰鞮。今经西来。而云译者。以汉时北
官。兼善西语。佛法初来。因称为译。后皆仍之。然译
主承愿受嘱。为法忘躯。自弘始三年入长安。在逍
遥园译诸经论。凡三百九十馀卷。此经居内。洎十
五年临终誓曰。吾所译诸经。果不谬佛意。当焚身
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是知师舌。与诸佛出广
长舌。赞叹此经无异。且是约义翻经。深契时机。此
经流通不尽。译主惠泽无穷。因标经首。以示来学。
总释名题竟。】

【△十别解文义三。一叙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
分者。始于道安。證于亲光。盖以经无丰约。皆具乎此。依此科经。如首身足各有分齐。不相紊乱。故称弥天
高判。今古通遵。乃诸经科判之所由始也)。初(叙者。叙一经之来源。彰说法之由致。于中有品题。有
音释¶ 第 487b 页 X33-0487.png
经文。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先标经题。次出品题者。以品虽别以类聚。总属经
摄故。又依经彰品。俾别行者知所属故。序与叙同。
有三义。一叙列。列宾主依正之次第故。二叙述。述
兴化起教之源由故。三叙引。引正宗应说之妙义
故。品类也。谓一类相随之文。别为一聚。便受持也。
准诸经品题。或如来自唱。或结集建立。或译人添
足。今经药王天授二品。是如来自唱(以文有明言故)。其馀
俱未可定。若今品者。似属译人添足。以结集者但
叙其事。未必即命其名故。第者节目之次。一者贯
数之始。经凡二十八品。按节目次第。此品为始。故
以第一标之。
(经文分二)一六缘證信序二。一光发起
序。初(六缘者。信闻时主处众也。阙一则大教不兴。故古德判为六种成就。云證信者。以宾主依
正。能所分明。證是佛说。令人生信故。亦名通序。六种成就。诸经通有故。亦名经后序。以是说经之后。结集
建立故。结集建立。有意有因。建立之因者。按龙胜论云。佛将入灭时。阿难悲哀。阿尼楼豆谓言。汝是持佛
法人。当咨问后事。难曰。云何后事。豆言。汝问佛灭度后。我等以谁为师。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云何调伏。结
集法藏。经初当置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依问而答。我灭度后。汝等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
丘。默而摈之。一切经初。当置如是我闻等语。由是凡属佛经。皆置此语。无此语者。悉属伪造。建立之意。有
三。一断疑。准智度论。佛灭度后。众请阿难登座。结集法藏。感身相好同佛。众起三疑。一疑世尊重起。二疑
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唱此语。知是结集法藏。三疑顿断。二息诤。以阿难与众。德业颇齐。若不推尊
从佛。恐兴诤论。一唱此语。显是授受有源。群诤自息。三异邪。以西域外道经初。置阿忧二字。阿翻为无。忧
翻为有。意谓诸法虽多。不出有无。断常之见。大抵如是。今置此语。显是出世正法。拣异邪经)分二。
一总明五缘。二别列听众。初。】
音释¶ 第 487c 页 X33-0487.png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信成就。为顺此意。即作信顺之词。以信则言
是事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华严云。信为道元
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故首叙之。又如是者。许
可之词。佛地论云。结集时。诸菩萨咸共请言。如汝
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
我所闻(云云)。又如是者。指法之词。有能指所指之
别。能指即结集之人。所指即结集之法。结集之人
有二。如纂灵记云。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
海。于铁围山间结集。所指之法。有事有理。事则能
诠虚文。从此以后。直至作礼而去。皆如是之事。理
则所诠实相。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等。皆如是之理。若事若
理。总属此法。故不别指。直言如是。若连下释之。是
结集者。对众标唱之语。盖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也。我闻。闻成就。谓成就虽在信顺。临期实赖音闻。
不有音闻。教体何立。故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
在音闻。释义。则拣别宾主曰我。声来达耳曰闻。合
论。则是结集者。自谓耳提面命。亲从佛闻。非私淑
读古者比也。又从凡至圣。说有四我。一凡夫遍计。
二外道宗计。三诸圣假我。四法身真我。今就文殊
与阿难海。应属后二。以无遍计及邪计故。闻谓耳
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若以今经圆义释之。
我即生佛平等之我。闻谓一即一切之闻。经云。世
音释¶ 第 488a 页 X33-0488.png
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
一时。时成就。谓临期虽在音闻。说听全凭佳会。不
有佳会。大法难弘。故古德云。世事合会。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岂违佳运。释义。则一者始终究竟之谓。
时者迁流转变之义。合论。则说无异座。听无异席。
说听事毕。一期究竟。名为一时。又时乃不相应法。
或否或泰。俱以时称。今云一者。拣非否也。以否则
不能究竟。不得称一故。不云年月日者。以如来说
法。通乎上下(谓天上人间也)。灭后结集。达于遐迩。年月日
纪。难以对同。故总以一时该之。若就当经。则日没
还照之时。教到机熟之时。经云。今正是其时。时为
如实说等。佛。主成就。谓说法虽凭佳期。御众必推
教主。不有教主。群机何归。故序云。灵岳降灵。非大
圣无由开化。具足应云佛陀耶。此翻觉者。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又觉分能所。能觉之人。有通有别。
通则十方三世。诸正遍知。别则高会教主。释迦牟
尼。所觉之理。有浅有深。众生在缠名本觉。三乘出
障名始觉。诸佛究竟名圆觉。即古德所谓平等大
慧是也。若明佛身者。随机所见。差别不同。今依当
经。应是三身圆融。无障碍法界之身。经云。深达罪
福相。遍照于十方(自他受用)。微妙净法身(法性)。具相三十
二(变化)。又云。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今应当集等(非一
非多无障无碍)。住王舍等。处成就。谓御众虽推教主。际会
必依宏方。欲彰妙诠。岂违玄境。故华严无碍。尚依
音释¶ 第 488b 页 X33-0488.png
七处标名。涅槃圆极。仍用双林表法。住即安住之
义。佛本无住。亦为物示轨耳。城名王舍者。准大论。
昔有驳足国王。与千王共立舍宅。筑城于山故。山
名耆阇崛。此翻鹫峰。多鹫栖峰故。亦名鹫头。形如
鹫头故。正名灵鹫。以先佛后佛。皆居此山。佛灭罗
汉居之。法灭支佛居之。支佛灭鬼神居之。皆圣灵
所居故。山城并叙者。互相依故。大成云。此城此山。
众见不一。或见土木草石。或见众宝庄严。或见诸
佛游行。本经亦云。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又云。
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等。明知此山此城。非人
间思议境矣。至若宝塔品中。三变净土。又即于此
山此城。俨然涌出华藏界也。若中字者。不过的指
佛在此处。不须玄解。总明五缘竟。
△二别列听众。
此科即众成就。谓际会虽赖宏基。起教还须英才。
若座无知音。说将谁听。故古德云。子期不遇。伯牙
绝弦。于中分二。一分科别列。二叙仪总结。初三。一
三乘交参。二八部该罗。三檀众俱至。初四。一详列
无学。二略述有学。三总陈尼众。四广明菩萨。初三。
一举类标数。二明位叹德。三指名总结。初。】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上句举类。与犹共也。显闻非一已。大拣有学。显众
是无学。又大有三义。一位尊。皆是罗汉。诸漏巳尽
故。二德隆。逮得已利。心得自在故。三望重。人天景
仰。众所知识故。比丘名翻三义。一破恶。谓戒防形
音释¶ 第 488c 页 X33-0488.png
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故。二怖魔。谓既
破见思。将出三界。魔恐失党。惊怖不安故。三乞士。
谓既称破恶。又名怖魔。当离邪命。乞食自济故。乞
而称士者。以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亦云除馑。谓
众生福薄。常受饥馑。比丘乞食。能生福力故。又比
丘有二。一声闻比丘。二菩萨比丘。今据迹论。仍属
声闻。但与向不同。如四子信解偈云。我等今者。真
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盖名同而实异耳。众
者和合之称。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一
事和。谓戒。见。利。身。口。意。六事俱和故。二理合。谓同
證择灭无为法故。若依今经。理合则实相平等。事
和则万二同闻。文无和合者。不和非众。称众必和。
不言。可知故。下句标数。万二千人。指现会受记之
众。准正法华云。比丘一千二百。盖是但标常随。什
师以最后极谈。无论云集常随。均蒙授记。俱宜详
列。故为改译(问。上根受记。身子一人。中根受记。迦叶等四人。下根受记。楼那等一千二
百。今云万二千人。指现会受记之众。何所凭耶。答。岂不闻法师品初。如来广记云。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
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据此。则三根受记之外。实繁有众矣)。俱。同也。谓同
闻斯法。拣非私传暗授者比也。举类标数竟。
△二
明位叹德二。一明位二叹德。初。】

「皆是阿罗汉诸漏巳尽。」

【上句。约證明位。皆是者。位德相等。无别众之非也。
阿罗汉。亦翻三义。一杀贼。即前破恶果也。言比丘
以三无漏学。对破见思。如用兵捉贼。今则尽断。如
音释¶ 第 489a 页 X33-0489.png
贼巳杀故。二不生。即前怖魔果也。言比丘将出三
界。魔怖失党。今则永离。不复再生故。三应供。即前
乞士果也。言比丘乞食资身。为成道业。今道巳成。
应受供养故。又此经罗汉。亦与向不同。如四子信
解偈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乃似同而实异也。下句。约断
明位。诸漏有三。一欲漏。谓欲界烦恼。二有漏。即上
二界烦恼。三无明漏。即三界无明。因此烦恼无明。
漏落三界生死。从功能立名。巳尽者。永绝生死之
因。于三界中得解脱也。由此二句观之。则是众皆
證断具足。当无学位矣。明位竟。
△二叹德。】

「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上二句。约證叹德。无复者。不复更有。烦恼者。界内
见思。以界外尘沙。非声闻所断故。逮犹及。得犹證
也。已利即小乘涅槃。以小乘涅槃。伹自出生死。不
能入廛垂手。起利他行故。然此乃释上是阿罗汉
之义。正以无复烦恼。逮得已利。方入罗汉位矣。

二句。约断叹德。尽谓自此永绝之义。诸有者。略曰
三有。广曰二十五有。均于广略。则曰九有。以此中
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即众生受轮处也。结之一字。
若作诸有生因。便与上文烦恼相复。今解直指诸
有为结。以能系缚众生。不得解脱故。若离合释之。
当云诸有即结。持业释也。然诸有虽能系缚众生。
实众生自相系缚。今此众住最后身。自此永绝。故
音释¶ 第 489b 页 X33-0489.png
云尽也。心之一字。随教各别。今约二乘。应指六识
为心。以彼惟依六识三毒。立染净本故。自在者。解
脱义。解脱有二。一谓断我执。證我空。解脱分段生
死。名离妄解脱。二谓断法执。證法空。解脱变易生
死。名一切解脱。今约二乘。应是离妄解脱。以未达
法空。不能入廛垂手。虽曰尽诸有结。惟心自在也。
然此乃释上诸漏巳尽之义。正以尽诸有结。心得
自在。方极漏尽果矣。明位叹德竟。
△三指名总结
二。一指名别列。二结略显广。初。】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首句总标。又指徵之词。犹言其名为谁也。阿若下。
别列。具云阿若多。此翻最初解。名也。以如来初转
法轮。尊者先解故。楞严自陈云。佛问比丘。我初称
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憍陈如。亦云憍陈那。亦云
拘邻如。此翻火器。姓也。以先人事火命族。授记在
后。列名居初者。为示权现意故。阿含云。我佛法中。
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拘邻如为第一。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姓也。以先辈修道。感灵龟负图之瑞。
遂命族焉。佛弟子中。同族最多。故拣以大。名毕钵
罗。此云饮光。以身具光明。饮蔽馀光故。楞严云。我
于往劫。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身常圆满
紫金光聚。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
行者。大迦叶为第一。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祷林
而生故。亦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此
音释¶ 第 489c 页 X33-0489.png
云象头。山名也。依山住故。那提。此云福生。河名也。
依河住故。此三迦叶。因于毗婆尸佛法中。共竖刹
杆。故感今为弟兄。兄事火龙。为瓶沙王师。佛现十
种神变度之。遂掷火具于水。率徒五百。归佛出家。
伽耶那提。见水中漂下火具。视知其事。各率徒二
百五十。诣佛得度。阿含云。我佛法中。将护四众。供
给四事。令无所乏者。优楼频螺迦叶为第一。观了
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者。伽耶迦叶为第一。心
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不退者。那提迦叶为第一。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罗。此翻鹙鹭子。鹙鹭。母名也。
其母眼目精明。如鹙鹭鸟故。尊者是其所生。故系
以子。盖依母彰名也。亦云身子。其母身形端正故。
尊者生身八岁。登论座辩胜群英。出家七日。通佛
法果證无学。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
疑者。舍利弗为第一。
目犍连。此云釆菽氏。姓也。因
先辈居山。釆菽豆而食。遂命族焉。名拘律陀。此云
无节树。祷树而生故。今惟标姓。恐滥同族。故以大
字拣之。尊者身游十方。得无挂碍。曾止耆婆之车。
焚得胜之殿。摄调达而归正法。取释种以藏梵天。
神通彰灼。难以备陈。阿含云。我佛法中。神通轻举
飞到十方者。大目犍连为第一。迦旃延。此云剪剃。
姓也。以先辈居山。与仙人剃发为姓。为拣同族。故
冠以摩诃。名文饰。谓善饰文词。能议论故。阿含云。
我佛法中。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为第一。
音释¶ 第 490a 页 X33-0490.png
阿㝹楼驮。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楼豆。此云如
意。因于弗沙佛时。以稗饭施辟支佛。果感九十一
劫。生人天中。受如意乐。至今未尽故。亦云无贫。谓
自尔以来。不受贫穷故。尊者乃白饭王子。初出家
时。常乐睡眠。如来呵为畜生。啼泣自责。眉不交睫。
七日七夜。遽失双目。如来示以乐见照明金刚三
昧。由此不因肉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阿含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为第一。

宾那。此云房宿。初欲近佛。夜宿陶师之家。以草为
座。佛欲度彼。化一老宿。入与同宿。尊者推草让之。
因为说法。即證无学。以曾与如来同房共宿。故名
房宿。又房宿星名。祷此生故。又胸如星房。从解得
名。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为
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食后虚哨。如牛呞故。准
楞严。以往昔轻弄沙门。生生世世。常感此报。佛恐
世人不识。生谤招𠎝。敕令常居天上。不许久住人
间。阿含云。乐在天上。不住人间者。憍梵波提为第
一。
离婆多。此云假和合。智论云。尊者夜宿空亭。有
一鬼携尸而至。又一鬼随来争之。各言我持来。共
决于尊者。尊者据实答之。后鬼怒。拔尊者手足而
食。前鬼取尸上手足补之。二鬼相食而去。天明自
思。我身眼见鬼食。却又随我行住。逢人便问。是我
身否。众僧知其时至。乃曰汝身假和。非已有也。尊
者闻之。漏尽得道。此命名之由也。阿含云。坐禅入
音释¶ 第 490b 页 X33-0490.png
定。心不倒乱者。离婆多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
馀习。因往昔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憍慢。今虽成
道。馀习未尽。每过恒河。便呼小婢断流。神虽为断。
怀瞋白佛。佛令向神求忏。遂合掌向神曰。小婢莫
瞋。大众皆笑。佛言。实无慢心。乃习气也。阿含云。我
佛法中。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毕陵伽婆蹉为第
一。
薄拘罗。此云善容。色貌端正故。亦云重姓。因于
毗婆尸佛法中。以诃梨勒果施病僧。今生婆罗门
家。感五不死。一继母置火炉中不死。二置沸汤中
不死。三推落水中不死。四大鱼吞之不死。五渔人
获鱼。剖之不死。遂养为已子。其父闻争。共议两家
为子。故名重姓。曾于无量劫来。持不杀戒。今生一
百六十岁。无少病痛。阿含云。我佛法中。寿命极长。
终不中夭。端庄不苟。常乐閒居者。薄拘罗为第一。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因膝骨博大立名。尊者乃
身子之舅。素辩胜姊。姊孕身子。则不能胜。知怀智
人。寄辩母口。遂奋志游学南天。历十八年。读十八
经。无暇剪爪。世称长爪梵志。洎归。闻身子出家。遂
起慢心云。我甥八岁。声震五天。沙门何术。诱彼出
家。及见佛负堕。亦随出家。阿含云。我佛法中。得四
辩才。触问能答者。拘絺罗为第一。
难陀。此云善欢
喜。牧牛子也。饭王俾十万出家。尊者称善欢喜。故
以名焉。性极聪敏。音声绝伦。初入佛法。欣道第一。

孙陀罗难陀。佛之胞弟。为拣牧牛难陀。连妻为名
音释¶ 第 490c 页 X33-0490.png
也。妻名孙陀罗。此云好爱。性多爱欲故。亦云端正。
身形端正故。尊者初出家时。心常散动。如来敕令
观鼻端白。因此心开漏尽。成阿罗汉。楞严云。我以
消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
罗尼子。依父母彰名。父名富楼那。此云满愿。亦云
满江。其祖祷江而生。得满其愿故。母名弥多罗尼。
此云慈女。乐诵围陀典中。慈行篇故。具足应云。满
江慈女之子。经疏从略。多以满慈子称之。阿含云。
我佛法中。善能广说。分别义理者。满慈子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生。以初生时。其家库藏皆空故。次
以父母惊异。库藏转现。故亦名善现。又以忽空忽
现。卜之占者。占者言。既善且吉。故亦名善吉。常住
无诤三昧。所修行业。以空为本。楞严云。佛问圆通。
如我所證。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
一。
阿难。此云庆喜。斛饭王子。调达之弟也。佛成道
日。尊者始生。时净饭王。既闻世尊成道。又闻斛饭
生子。举国欣庆。故以名焉。昔与如来。同于空王佛
所发心。如来常勤精进。早成正觉。尊者常乐多闻。
护持法藏。阿含云。我佛法中。多闻广达。堪任奉持
者。阿难为第一。
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子也。以因
中塞鼠穴六日。及不看婆罗门六日。报感处胎六
年。为胎所覆。为宿因所障。故名覆障。本经佛自述
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故称尊者。密行第一。
然此上所释。诸圣名目。不过略准古德。录出一二。
音释¶ 第 491a 页 X33-0491.png
其馀过现事迹。诸注尚多。要知本地幽微。非心所
测。况今经既属圆机。则一行即一切行。一德即一
切德。乌可得而言诸。指名别列竟。
△二结略显广。】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如是。即指上二十一人。以此二十一人。在人天大
众之中。凡有闻名皆知。见面皆识。故云众所知识。
又此二十一人。虽属罗汉。皆回小向大。故云大阿
罗汉。又大阿罗汉。既拣定性。而众所知识。仍拣万
二。言万二之众。虽皆大阿罗汉。未必皆为众所知
识。今上所列。乃众所知识之大阿罗汉也。等者等
其伴侣。主伴和合。共成万二之数(问。阿难罗睺。准授记俱在有学。
今列无学众中。岂不与后相违。答。此有三义。一舍权从实故。准智论。阿难对迦叶云。我能有力。久可得道。
为侍佛故。故留残结。本经亦云。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据此则阿难实德巳證无学。为侍佛故。权住学
地。今舍权从实。故列于此。罗睺准知。二为破权执故。以阿难罗睺。授记虽在有学。不过引进实行。曲示权
仪。执权者即以实行目之。今为破权执。故列于此。三名同义别故。准信解品云。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又云。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据此则向称无学。对待非真。今称无学。乃真无学。而阿难罗睺。既巳了知自心。本来
是佛。是真无学。故列于此)。详列无学竟。
△二略述有学。】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首二字。文虽局此。义通下科。言彼时灵山一会。不
独万二同闻。乃复有学无学若干。尼众若干。菩萨
摩诃萨等若干。正以见羽翼之多人也。学无学者。
举有学类。以彼所證未极。所断未竟。研真断惑。始
学无学人故。二千人者。标有学数。后文授学无学
人记。即此众也。无明位叹德者。既属有学。无位可
音释¶ 第 491b 页 X33-0491.png
明。无德可叹故。无指名总结者。准后阿难罗睺。乃
有学受记之首。为是权现。巳列无学众中。其馀或
有或无。无足重轻。故不指名。无庸更结。然虽如是。
论实德本无优劣。亦不过各据一途。以引偏好耳。
幸勿执迹而昧本也。略述有学竟。
△三总陈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至)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波阇波提。佛姨母也。此云大爱道。因初求出
家。佛不许可。阿难代陈三请。佛敕能修八敬。方听
出家(八敬者。一。百岁尼。应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应从大僧求具
戒。五。若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行。六。应半月于大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夏
安居。八。安居讫。当诣大僧中求自恣)。圣母为爱道故。堪忍奉行。故名
焉。亦名憍昙弥。此云众主。为尼众之主故。比丘同
前。尼翻为女。为别大僧故也。眷属六千。标所与之
数。法性相亲曰眷。人事相制曰属。以六千尼众。智
由圣母所生。身依圣母而住。论法性有相亲之谊。
论人事有相制之义故。罗睺罗母。佛之妇也。名耶
输陀罗。此云华色。有美色故。亦云名闻。有声誉故。
亦者例上之词。谓耶输陀罗。因见波阇波提。主伴
和合。同入高会。故亦与眷属俱也。不言数目者。非
同尼主。眷属众多。无可表彰故。准后持品增记。即
此科尼众之数。齐此以上。准常皆声闻众也。总陈
尼众竟。
△四广明菩萨三。一举类标数。二明位叹
德。三指名总结。初。】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音释¶ 第 491c 页 X33-0491.png

【上五字。举类。菩萨。半梵语也。具云菩提萨埵。此翻
觉有情。有三义。一约自利。谓菩萨是能觉悟之有
情。拣非凡夫不自觉故。二约利他。谓菩萨能觉悟
法界有情。拣非二乘不觉他故。三约两利。谓菩萨
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拣非悲智偏用。堕二边故。摩
诃萨。具云摩诃菩提萨埵。言向下所列诸圣。或带
果行因。或一生补处。如观音文殊弥勒势至等。非
地前诸位可比。故既称菩萨。又以摩诃萨拣之。以
是菩萨中之大菩萨故。
八万人。标数。法师品初。因
药王。告八万。即此众也(问。据今解声闻众中。暂尔云集。俱在标数之内。此菩
萨众中。地涌云集等。何不标其数耶。答。此经正授声闻成佛之记。故暂尔云集者。亦须标之。若地涌云集
等。不过承虚接响。助发玄化。如非经前预至。凡因事方来。及夫未终卷而去者。槩不标其数也)。

二明位叹德二。一明位。二叹德。初。】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至)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

【首句。约自利明位。阿耨多罗。此云无上。法身德也。
以法身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诸法无过上故。
三藐。此云正等。正谓方正。等谓平等。解脱德也。以
解脱不为烦恼所染。本自方正。不为生死所迁。本
自平等故。三菩提。此云正觉。正拣偏邪。觉显明了。
般若德也。以般若能觉了诸法性相真妄虚实。拣
非凡小偏觉。及外道邪觉故。此是佛果三德。取以
明位者。显圆教菩萨。因果该彻之义。不退转义。有
浅有深。如位不退等。今就圆教。一位即一切位。一
切位即一位。初发心时。即摄诸位。故不退也。若以
音释¶ 第 492a 页 X33-0492.png
向下列各诸圣言之。复开为二。一将證不退。如等
觉补处之尊。二巳證不退。如带果行因之圣。总言
此中诸圣。虽有将證巳證之别。究竟皆属不退。拣
非六心堕落。尘劫声闻者比也。
皆得下。约利他明
位。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准
后文名有多种。今束为二。一有字。如陀罗尼品及
普贤品。诸圣所说。二无字。只可智知。不可言辩。后
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即无字陀罗尼也。今
对下文乐说辩才之句。应属无字。正以总持得于
心。乐说形于口故。乐说辩才。四辩之一。四辩者。一
法无碍辩。于一切法能演说故。二义无碍辩。于一
切义能分析故。三词无碍辩。殊方异类。言词相通
故。四乐说无碍辩。随情顺欲。乐说不倦故。此四辩
才。后后能摄前前。前前不摄后后。今举后摄前。故
伹云乐说辩也。转谓传说。谓以已所得。传说于人
故。不退法者。凡有所说。皆为一佛乘也。轮有摧辗
运动二义。法能摧灭虚妄。运入真实。故借以喻之。
又上明自利。则曰菩提不退。此明利他。则曰转不
退轮。正谓菩萨。得是道以处已。运是道以利人。拣
非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者比也。由此科之义观
之。则八万菩萨。皆自證不退。而入法王位矣。明位
竟。
△二叹德。】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前五句。约自利叹德。供养者。外修四事。内致一心。
音释¶ 第 492b 页 X33-0492.png
不达三轮体空。名事供养。如达体空。名理供养。今
是理供养也。无量百千诸佛者。极显其所供佛多。
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也。植者。
栽培之义。众德。即佛果万德。本犹根也。言菩萨既
供多佛。必是万行交修。虽未即證万德。巳培万德
之根本矣。诸佛称叹者。或称其因深。或叹其果近。
如今经显本授记之类是也。以慈修身者。借利物
之行。成就已德。如今经授记之后。又复经劫行因
之类是也。善入佛慧者。承上既曰以慈。必是不舍
尘劳。既曰修身。必能成就佛慧。正以不舍尘劳而
成就佛慧。乃不入而入。故名善入。若二乘之沉空
趣寂。纵少有所得。俱堕偏枯。虽入亦不名善也。然
此一节。乃释上菩提不退之义。正以供佛之多。植
德之众。既为诸佛称叹。又能以慈修身。于诸佛慧。
巳称善入。方能任运修證。而至不退位矣。
通达下。
约利他叹德。大智拣非权小。所谓一切种智是也。
到彼岸者。凡事究竟之谓。不取生死此岸。涅槃彼
岸之义。准正法华云。大智度无极。言菩萨既能通
达大智。其智可谓究竟无极。故云到彼岸也。名称
普闻者。大智充于中。声名扬于外故。无量世界。极
言其闻之远也。能度众生者。大智充足。赴应者广。
声名洋溢。受化者众故。无数百千。极言其度之广
也。然此一节。乃释上转不退轮之义。正以通达大
智。名称普闻。于诸众生。巳能度脱。乃可转不退轮。
音释¶ 第 492c 页 X33-0492.png
而入法王位矣。明位叹德竟。
△三指名总结二。一
指名别列。二结略显广。初。】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宝积菩萨导师菩萨。」

【首句同上。别列中。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
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亦翻妙吉
祥。以初生时。有祥光满室之兆故。此菩萨用周三
际。化满尘方。道成先劫。号龙种尊王。现證北方。称
摩尼宝积。未来成佛。名曰普现。在因为八王师。在
果为七佛祖。影向大化。示同菩萨。华严表根本智。
今经为发起主。圆极妙理。非智莫解。故首标之。

世音有二义。一约智悟。二约悲化。约智悟者。观即
能闻根性。世音即所观声尘。以菩萨观声反闻。得
入圆通故。约悲化者。观即悲心赴应。世音即称名
机感。以菩萨悲心应机。寻声救苦故。常住普门三
昧。圆现自在神通。巳成正觉。过去号正法明佛。示
居因门。现在为弥陀辅翼。当补佛处。未来名普光
功德。用表慈门。流通玄化。故次标之。
得大势。即大
势至也。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
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悲华经宝藏佛言。由汝
愿取大千世界。今当字汝为大势至。又此菩萨。以
念佛三昧。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不劳而化。故名大
势至也。最上一乘。具大势力。方能进取。故特列其
名。
常精进者。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
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有一念弃舍之心。以身
音释¶ 第 493a 页 X33-0493.png
心精进。故名常精进。今列其名者。盖为引摄二乘。
发度生心。立精进行也。
不休息者。思益经云。恒河
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
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
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今列其
名者。盖为策进疲劳。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也。
宝掌
菩萨者。宝积经云。以何义故。名为宝掌。谓彼菩萨。
于诸佛土化众生时。欲以右手。遍扪诸佛世界。即
随所欲而得成办。从其手出佛法僧声。乃至慈悲
喜舍之声。又大论云。宝掌菩萨。七宝从其手出。给
施一切众生。又令欢喜。得至涅槃。故名宝掌。然此
经甚深无量。非具智慧宝手者。不能扪其边际。因
列其名以表之。
药王菩萨者。观经云。昔名星光。从
尊者日藏边。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
于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二病。举世欢喜。号为药王。
过去为喜见身。当来号楼至佛。现为法师品中当
机。用表普济。故列其名。
勇施菩萨者。为欲满足六
波罗密。勤行布施。心无吝惜。乃至头目髓脑。身肉
手足。施于乞者。亦不怯弱。今列其名者。以布施率
万行之首。欲成佛果。惟此为要也。
宝月菩萨者。借
喻为名。月以摩尼为体。丽中天而千江现影。喻菩
萨以真如为身。朗性天而万类显形。今列其名者。
以此经乃体用全彰。非若人不足与有为也。
月光
菩萨者。月以清凉表定。光以照耀显慧。定慧具足。
音释¶ 第 493b 页 X33-0493.png
方契佛乘。故列其名。以为有志佛道者法。
满月菩
萨者。自觉圣智圆满。如望夜月故。然此经唯佛与
佛。乃能究尽。非圣智圆满者。无所由明。故列其名
也。
大力菩萨者。以度生为已任。以至果为限期。任
重道远。不退不屈。若斯人者。乃可续佛慧命。传佛
声教。故特列其名。
无量力者。用周三际。化满十方。
方际相涉而分量莫穷。化用交络而神力无限。此
经之所以流通无尽者。端赖斯人。故列其名。以为
弘经者法。
越三界者。居尘不染。处有不系。本为成
就众生。旅泊三界。权作空华佛事。实欲净佛国土。
不出一真。遍现游戏神通。如是之人。乃可津梁末
法。流通圣典。故列其名。以为四依之准。
跋陀婆罗。
此云善守。谓善能守护众生。令不退转菩提心故。
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是也。亦
云贤首。功高十地。德迈三贤。为众贤之首故。今列
其名者。表斯经必邻极之人。乃堪传授也。
弥勒。具
云弥帝利。亦云梅哩利耶。此翻慈氏。姓也。思益经
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称慈氏。名阿逸
多。此翻无能胜。谓位登补处。除佛一人。馀无能胜
故。昔号求名。现居兜率。当作龙华主人。斯经前后
两章。皆为发起。盖欲借此妙法。结三会度生之缘。
故列其名。俾有志龙华者。于斯经宜尽心焉。
宝积
菩萨者。什师注净名经云。积聚智慧宝。故名宝积。
火宅喻后偈云。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故列其名。以
音释¶ 第 493c 页 X33-0493.png
为受道者勉。
导师菩萨者。入廛垂手。弘范三界。导
愚迷之众。为天人之师故。思益经云。于邪道众生。
生大悲心。令入正道。故名导师。然斯经贵在弘通。
而弘通必依善友。故以导师之名。殿于众圣之后
焉。此上所释。诸圣名目。或从因行。或从果德。或约
智悟。或约悲化。亦不过略准古德。录出一二。要知
无学声闻。尚非一德可局。况邻极菩萨。岂片善可
罄哉。指名别列竟。
△二结略显广。】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如是二字。指上列名诸圣。等统率也。菩萨摩诃萨。
指所统之众。八万人。结主伴之数。言如是一十八
众。所等菩萨。俱是摩诃萨。主伴和合。共有八万人
也。又此中结词。与前无学科中稍异。前以等字在
德号之下。故知能等者胜。所等者劣。今以等字在
德号之上。故知能等所等。实无优劣。然法华一会。
岂无新意及浅位者。但难枚其数耳。三乘交参竟。

△二八部该罗(虽有内应。必假外护。故于三乘之后。列八部焉)。分六。一天
王天众。二龙王龙众。三紧那罗众。四乾闼婆众。五
阿修罗众。六迦楼罗众。初。】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至)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尔时下。忉利天众。释提桓因。此云能主。即忉利天
之主也。正量论云。因于迦叶佛法中为女人。发心
建佛塔。有三十二人助成。女人为天主。三十二人
为列辟。所谓三十三天是也。与其眷属。标所统部
音释¶ 第 494a 页 X33-0494.png
类。以天主既集。亲眷臣属。咸相随故。二万天子。明
眷属数目。以子于天主。故皆以天子称之。
复有下。
四王天众。古德云。明月天子。即月宫天子。普香天
子。即星宿天子。紫微大帝。宝光天子。即日宫天子。
此三天子。唯星宿天子。端居中天。统摄周天星象。
分司照耀。馀二天子。居须弥山腹。循环四洲。所谓
三光照世是也。四大天王者。一名提头赖吒。此云
持国。在须弥东面。居黄金埵。统乾闼婆富单那二
部。二名毗留勒叉。此云增长。在须弥南面。居琉璃
埵。统鸠槃茶薜荔多二部。三名毗留博叉。此云广
目。在须弥西面。居白银埵。统毗阇舍毒龙二部。四
名毗沙门。此云多闻。在须弥北面。居水晶埵。统夜
叉罗刹二部。其所住处。当须弥腹。齐日月宫。各统
二部鬼神。覆护世界。不令恼人。所谓护世四王是
也。与其眷属等。总指三光天子。并四大天王。所统
部类之数。
自在下。欲顶二天。自在天子。化乐天之
主也。此天欲得五欲境时。变化自在。故以自在为
名。大自在天子。他化天之主也。此天欲得五欲境
时。馀天为化。自在胜前。故以大自在为名。眷属三
万者。欲界胜处。眷属亦多故(据欲界于忉利之上。化乐之下。更有夜摩
兜率二天。今不具者。举上下以摄中故)。齐此以上。总属欲界天也。

婆下。色界天众。娑婆。此云堪忍。五浊八苦。堪能忍
受。无求出意故。主者。取在上覆护之义。准教中一
四天下。上覆初禅。则初禅为四天下主也。小千世
音释¶ 第 494b 页 X33-0494.png
界。上覆二禅。则二禅为小千界主也。中千世界。上
覆三禅。则三禅为中千界主也。大千世界。上覆四
禅。则四禅为大千界主也。据此则色界四禅。俱称
界主。伹所主有广狭不同。如家主。邑主。国主。天下
主之类。梵之一字。仍属西语。此翻离欲。除下地击。
上升色界故。王者。统摄梵众。于本天中得自在也。
然既称界主。又称梵王者。为显所护之境。并明所
居之位故。尸弃大梵者。初禅天王。此云顶髻。顶有
螺髻故。光明大梵者。二禅天王。依正光明。胜于初
禅故。等摄三四。译文巧耳。眷属万二千。即所统梵
众之数。此上更有无色一界。会亦当有。但以无色
可见。故不列也。准身子受记之后。庆赞回向之语。
则此中诸天。皆寄位圣贤。影向大化。岂彼凡夫天。
所可同日语哉。
△二龙王龙众。】

「有龙八王难陀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首句总标。
难陀下。别列。难陀。此云欢喜。跋难陀。此
云善欢喜。兄弟二龙。常护摩竭提国。风不鸣条。雨
不破块。五谷丰登。善应人心。瓶沙王岁设大会赛
之。百姓闻之。欢喜趋赴。故以名也。娑伽罗。此云咸
海。因依香水海外。咸水海住故。和脩吉。此云宝称。
名闻尊重故。亦云多头。形现多头故。德叉迦。此云
现毒。嘘气毒人故。亦云多舌。形现多舌故。阿那婆
达多。亦云阿耨达。此翻无热恼。池名也。阿含云。雪
山顶上。有阿耨达池。池中有五柱堂。龙住其中。即
音释¶ 第 494c 页 X33-0494.png
今龙王是也。摩那斯。此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罗与
帝释战。排海水淹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因
得名焉。优钵罗。此云青莲华。池名也。龙依池住故。
等者总该不尽之数。准请雨经。有八十四亿那由
他龙王。今云集高会者。岂止于八。故以等字该之。

末句总结。准海龙王经。有光耀龙女。与二万海神。
佛记当生无怒佛土。海龙王受决。当成无垢净佛。
今经亦有八岁龙女。顿證南方。则此众深本。岂可
测量也哉。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首句总标。紧那罗。帝释法乐神也。亦云真陀罗。此
翻疑神。人身而有一角。似人非人。见者生疑故。佛
说法时。诸天弦歌而颂法门者。即此神也。
次句下。
别列。法紧那罗。奏四谛法者。以四谛有轨持义故。
妙法紧那罗。奏十二因缘法者。以因缘法。较之四
谛为尽善故。大法紧那罗。奏六度法者。以六度法。
拣小乘故。持法紧那罗。总奏前三法者。以一音普
咏谛缘六度。有总持义故。
末句总结。可知。
△四乾
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首句总标。乾闼婆。帝释俗乐神也。亦云乾陀罗。此
翻嗅香。亦翻香阴。以此众嗅香为食。以香资阴故。

次句下。别列。乐乾闼婆。舞干羽者。如庭列八佾之
类。乐音乾闼婆。歌律吕者。如声叶五音之类。美乾
音释¶ 第 495a 页 X33-0495.png
闼婆。较前乐乾闼婆。犹为尽美。盖舞之精而妙者。
美音乾闼婆。较前乐音。犹为尽美。盖歌之和而雅
者。
末句总结。然此上二部。或是内秘实德。外现权
相。或是多生有缘。得预高会。俱未可定。
△五阿修
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首句总标。阿修罗。亦云阿素洛。此翻无端正。以此
类有端正女。无端正男故。亦云非天。以此类福报
似天。位德非天故。准楞严说有四种。一卵生。于鬼
道中。以护法力。乘通入空。从卵而生。属鬼趣摄。二
胎生。于诸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从
胎而出。属人趣摄。三化生。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
与梵王帝释争权。因变化有。属天趣摄。四湿生。生
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因湿气有。
畜生趣摄。今经修罗。或亦四种俱有。若列名者。似
属天趣。亦兼人鬼。
次句下。别列。婆稚。此云被缚。与
天帝战时。曾被缚故。祛罗骞陀。此云广肩。两肩宽
广。排海水淹善见城者是也。毗摩质多罗。此云种
种疑。心思天位。疑虑多端故。亦云净心。归佛受化。
其心乃净故。即天帝妃舍脂之父也。罗睺。此云障
日。与天帝战时。能以手障日故。
末句总结。
△六迦
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首句总标。迦楼罗。亦云迦留罗。此翻金翅鸟。其翅
音释¶ 第 495b 页 X33-0495.png
金色故。俗称大鹏。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披海
水以食龙者是也。庄生云。其翼若垂天之云。盖拟
此耳。
次句下。别列。大威德者。威惧诸龙。德遵佛化
故。大身者。身超群辈。庄生所谓鹏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是也。大满者。自大自满。小视群辈故。如意珠
名。颈有此珠。即以为名。
末句总结。然此以上二部。
于法师品初。亦蒙广记。应是多生有缘。摄归正法。
得入高会者也。准后文如来放光之前。身子受记
之后。法师广记之初。更有夜叉。及摩睺罗伽二部。
此中亦当有之。盖译者略之耳。科云八部者。约义
立也。八部该罗竟。
△三檀众俱至。】

「韦提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乃频婆娑罗王之妇。阿阇世王之母也。此
云思惟。因阇王害父。厌离娑婆。依佛所说十六观
经。存想西方。思惟往生故。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未
生之时。相师占曰。生必害父。故名以志之。既生。父
令升楼扑之不死。惟损一指。故亦名无指。长信调
达之谋。闭父于狱。自主王舍。其母以善言感悟。甫
开门请父。其父巳死。阇王自知逆罪。乃归佛求忏。
今欲假母善。以掩子恶。故曰韦提希子。母实未来。
惟是子来。故曰阿阇世王。其逆罪因缘。详出涅槃。
非今所急。不录。末句。明所统之众。人王既出。人民
载道。兼之宫眷臣属。其数不知有几。故云若干等
也。科以檀众者。虽有王眷之分。既到佛地。咸称施
音释¶ 第 495c 页 X33-0495.png
主故(问。佛在人中说法。人众何其少耶。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准无量义经。列四轮王。复有国
王国臣。国民士女。今经后文亦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其广可知)。分科别列竟。

二叙仪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首句请法之仪。三乘八部等。不会而同。故云各礼
佛足。下句闻法之式。既礼足巳。分班就座。故云退
坐一面。非大众俱在一面也。又各礼佛足者。表以
权就实。会三归一之义。退坐一面者。表同受果记
异界取證之义。六缘證信序竟。
△二一光发起序。
(一光。即眉间毫光。法华大教。从此而兴。故云发起序也。又此序亦名别序。别在当经故。如大弥陀以世尊
色变发起。首楞严以庆喜堕淫发起。随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以是未说经前。问答弄引。发起教端故)
分四。一显相逗机。二放光东照。三会众腾疑。四问
答发起。初(显相者。未放光前。先显四相。一说经。二入定。三雨华。四动地。盖以会众时至缘
熟。大机将发。故现此相以逗之。所以会众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愤愤悱悱之状也)分三。一
说经入定。二雨华动地。三大众喜观。初。】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初众集说经。尔时者。法会大众。各礼退坐时也。世
尊者。十号之一。为三界师。作四生父。世出世间所
尊重故。四众者。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以三乘八
部等。详分虽有种种差别。总论不出僧俗四众故。
又古德于一众之中。更开为四。一者权谋智鉴。知
时知机。为发起众。如弥勒文殊等。二者缘合时熟。
闻即得道。为当机众。如身子迦叶等。三者带果行
因。匡辅法化。为影向众。如观音普贤等。四者过去
音释¶ 第 496a 页 X33-0496.png
根浅。现在不解。为结缘众。如随喜成因等。据此则
但标四众。即摄一切众也。围绕者。前后左右。簇拥
法王。如万派朝宗。群星拱北之状。又前云退坐。此
云围绕者。乃将行供养。重整威仪之义。供养者。借
物表诚。总通三业。恭敬者。具仪传心。别属身业。尊
重者。志念专注。别属意业。赞叹者。颂称德业。别属
口业。准无量义经。供养有天香天衣等物。恭敬有
合掌叉手等仪。尊重有一心瞻仰等语。赞叹有大
哉大悟等偈。无非极显为法之诚也。为诸菩萨者。
所被之机。拣非二乘。说大乘经者。能被之法。拣非
小道。又三乘同会。独为菩萨说大者。正令三乘耻
小慕大。所谓斑鸠树上啼。意在麻畬里也。名无量
义者。彼经佛自释云。无量义。即一法也。其一法者。
所谓无相(此明无量为一。一亦不可得故)。无相不相(此释无相之义。盖以相与
不相俱无。乃真无相也)。名为实相(此句出体。正以真无相故。一切莫坏。是为实相理也)。
从一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此明一为无量。
若权实二法。若三乘道理。若四圣果位。皆从此生故)。据此则无量义经。亦以
实相为体。以此体能摄能生一切诸法。故名无量
义。教菩萨法者。非机不演。佛所护念者。非时不说。
盖恐授受非人。生谤招𠎝。展演不时。反失利益。今
经所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者。亦斯意也。
佛说下。
说毕入定。巳者对机而言。以经本无巳。成益斯巳。
耳。结谓交相盘结。半坐曰跏。跏加也。谓先以左足
加于右膝。全坐曰趺。趺复也。谓次以右足复于左
音释¶ 第 496b 页 X33-0496.png
膝。此入定之仪也。又坐必跏趺者。略有八益。一对
治掉举。二对治昏沉。三对治散乱。四破诸魔军。五
生他敬心。六天人适悦。七非世受用。八不共外道。
往古诸佛。尽行此法。今佛亦然。故云结跏趺坐。无
量义处。标定名也。夫义既无量。即无处所。亦无出
入。今约智与理冥时。一切法义。悉皆现前。义言处
及入耳。三昧。此云正定。不共外道。非彼邪定故。亦
云正受。不共凡夫。非世受用故。身心不动者。外肃
形仪。内敛心神。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
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也。说经入定竟。
△二雨华
动地。】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初天人兴供。由上闻佛说经。巳蒙教益。见佛入定。
复冀进闻。故雨华兴供。以明谢前请后之意。是时。
即说经入定时也。曼陀罗华等。旧翻小白大白。其
色白故。新翻小适意大适意。谓香色具足。适可人
意故。曼殊沙华等。旧翻小赤大赤。其色赤故。新翻
小柔软大柔软。谓艳丽轻娇。柔软可爱故。散佛及
众者。供主以及伴也。若作表法释者。华表知见。四
者。表住行向地。开示悟入。言众生知见本具。如华
本天成。柰久隐情识。如色香不现。今将开示悟入。
故以天雨四华表之。散佛及众者。表开示悟入。因
果该彻之义。
普佛下。地祇变相。言上来说经入定。
原为引发大心。其奈二乘人等。竟如不见不闻。故
音释¶ 第 496c 页 X33-0496.png
动地变相。以示触目惊心之意。普佛世界者。准后
弥勒偈云。而此世界。盖指一佛化境言也。六种震
动者。古德释云。隐隐有声曰震。砰磕发向曰吼。令
物警心曰击。此三皆声。总名为震。摇飏不安曰动。
自下升高曰起。埨垄凹凸曰涌。此三皆形。总名为
动。合云六种震动。又六种之中。各开为三。如一方
名动四天下名遍动。大千界为普遍动。馀五亦然。
合名十八相动。今普佛世界。而云六种者。举总该
别之义。若作表法释者。地表无明。六动表住行向
地等妙。六位破断。言众生无明磅礴。如地相坚固。
无始习气。难为动摇。今将闻斯法。圆破六位无明。
故以地摇六动表之。雨华动地竟。
△三大众喜
观。】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初通标会众。比丘。即憍陈如等。比丘尼。即大爱道
等。优婆塞夷。此云近事男女。谓久近三宝。承事供
养。如此方男女。持斋奉戒之类。通叙不载者。译者
略故。檀众摄故。又此四众。亦兼菩萨。以菩萨有在
家出家。各以其类摄故。然则此中四众。即通序中
三乘众也。天即天王天众。龙即龙王龙众。夜叉。此
云暴恶。亦云勇健。亦云捷疾。谓其性暴恶。其力勇
健。其行捷疾故。乾闼婆。即俗乐神众。阿修罗。即非
天神众。迦楼罗。即金翅鸟众。紧那罗。即法乐神众。
摩睺罗伽。此云大蟒神。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通
音释¶ 第 497a 页 X33-0497.png
序中。无夜叉摩睺罗伽二部。仍科八部者以此。人
摄四民。该四众不尽之机。非人摄馀趣。该八部不
尽之机。及诸小王者。即阿阇世王等。十六国散粟
王是。转轮圣王。准阿含有四种。一金轮王。人寿八
万岁时出世。乘金轮宝。王四天下。统摄四洲。二银
轮王。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乘银轮宝。王三天下。不
摄北洲。三铜轮王。人寿四万岁时出世。乘铜轮宝。
王二天下。不摄西北二洲。四铁轮王。人寿二万岁
时出世。乘铁轮宝。王一天下。惟摄南洲。此四轮王。
增劫出世。各有轮宝。自然涌现。乘轮游行。随境化
导。故云转轮圣王。准通序中。但云阿阇世王。今云
及诸小王。转轮圣王。则前文之略可知。
(问。轮王出增劫。佛出
减劫。时既不同。焉入高会。答。此有二义。一谓此方减劫。他方增劫。缘合时熟乘轮至故。二谓如来说法。延
促同时。增劫减劫随机。各见故)是诸下。总结喜观。大众。即如上所
标。四众八部等。得未曾有者。有三义。一经未有。无
量义经。异常说故。二定未有。无量义定。异常修故
三境未有。雨华动地。异常见故。欢喜者。心怀踊跃。
合掌者。身起恭敬。一心者。志念专注。观佛者瞪矇
不瞬。皆是愤愤悱悱。可启可发之状。故向下如来。
眉际分辉之不容已也。显相逗机竟。
△二放光东
照分二。一一光所照之境。二诸境所现之相。初。】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上至阿迦尼吒天。」

【尔时。即大众喜观时也。佛放光者。因有可启可发
之机。先施不言之教。以开发请之端故。眉间。即两
音释¶ 第 497b 页 X33-0497.png
眉中间。不偏不倚。表中道妙理。法身德。实相体也。
白毫相者。三十二相之一。准观佛三昧经云。佛初
生时。牵长五尺。至成道时。牵长丈五。如琉璃筒。内
外皎洁。表真空净理。解脱德。实相相也。光从相出。
故曰白毫相光。表妙有圆理。般若德。实相用也。照
于东方者。东方为群动之首。表此经为诸经中上
故。又东方就下。为众流之统归。表今经纯圆。为教
法之都会故。一界为一佛化境。万八千界。极言其
分量广也。靡无也。无不周遍。表一乘实相。统法界
而无遗故。阿鼻。此云无间。亦云无遮。亦云无救。谓
受苦无间。无遮无救故。婆沙云。赡部之下。过五百
踰缮那。始有其狱。故名地狱。阿迦尼吒。此云质碍
究竟。即色究竟天。盖质碍即色也。然此天在色界
最上。阿鼻在欲界最下。上至下至。中该人修鬼畜。
表一乘实相。弥六道而无剩故。一光所照之境竟。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一众生机感。二诸佛化应。
三机尽化息。初。】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此界指本佛化境。彼土。指万八千土。佛光所照。远
近不隔。故云于此尽见。六趣。谓天人修罗地狱鬼
畜。由彼生而趣此。死而趣彼。故云趣也。众生者。众
缘和合而受生故。此科即感佛应世之由。与今佛
未出世前。众生机感义同。方便品云。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等。即此义也。
△二诸佛化应二。一从
音释¶ 第 497c 页 X33-0497.png
实施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二施权。初。】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彼土。指万八千土。诸佛。即万八千佛。由上六趣升
沉。熏动大悲。示成正觉。现坐道场。故云现在。亦于
佛光中现。故又见也。及闻诸佛者。万八千土。如在
目前。不惟见其形。又复闻其声故。所说经法。即诸
佛虽知根钝。且称本怀。演大华严。独被上根。准后
弥勒偈云。演说经典。微妙第一。义属华严无疑。此
与今佛初成正觉。演大华严义同。方便品云。我始
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即此义也。
△二施权。】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既见从实。又见施权。故云并见。彼诸比丘等。即转
照三会之机。论内證有三乘之别。论外貌惟四众
之表。故云诸比丘等。修行得道。兼因与果言之。论
修行有谛缘六度之异。论得道有闻缘菩萨之殊。
故云诸修行等。此与今佛三七日后。随宜说法义
同。但机显教隐。讲者多昧。方便品云。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等。即此义
也。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至)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见之再四。故云复也。诸菩萨。指法华高会之机。既
经方等弹斥。般若淘汰。皆上上机。故云摩诃萨也。
因缘。指所秉教理。以所秉教理。为生信发解之因
音释¶ 第 498a 页 X33-0498.png
缘故。云种种者。以教分六度。理别六宗。详后弥勒
偈中自知。忍可不疑曰信。由教而生。了知不昧曰
解。由理而生。故曰因教生信。缘理发解。但所秉教
理不同。生信发解亦异。故云种种。如信布施者。自
能解了财法无畏之义等。相貌者。指起行造修而
言。盖以信解存乎中。行修发于外。但以信解不同。
行修亦异。故亦以种种言之。此与今佛四十年后。
会权归实义同。亦由机显教隐。讲者多昧。方便品
云。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等。即此
义也(试观万八千土。一切诸佛。皆是从实施权。会权归实。今佛当说法华。自可窥见一班。向后
弥勒问云。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想由此而推度。所谓发起者。正在于是)诸佛化应竟。

△三机尽化息。】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初二句。诸佛灭度。般涅槃。此云圆寂。谓应化巳圆。
敛身入寂故。亦云灭度。谓暂时息灭度生事故。或
云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故云圆寂。灭烦恼流。度生
死海。故云灭度。此约断證而言。非事论也。今以事
论。不取常释。此与今佛说法华巳。转双林。说涅槃。
入灭度义同。
后四句。灭后起塔。般涅槃后者。薪尽
火息。烟灭灰飞时也。以舍利起塔者。有二义。一谓
感佛恩德。供舍利如供圣容故。二谓显佛遗化。与
人天作种福因故。舍利。具云舍利罗。亦云室利罗。
此翻灵骨。骨以灵称者。是如来戒定熏成。现光现
相。诚求必应故。起犹造也。造塔必以七宝者。虽为
音释¶ 第 498b 页 X33-0498.png
显敬。亦表法身真常。七财庄严之义。塔。略梵语。具
云塔波。此翻高显处。处必高显者。表佛德巍峨。人
天瞻仰之义。此与今佛灭度之后。分布舍利。起塔
供养义同(佛灭后事。详见涅槃。避繁不录)。放光东照竟。
△二会众
腾疑二。一弥勒疑念。二大众疑念。初。】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初推审因缘。作是念者。口不言而心自忖意。目前
之事。故曰今者。现神变相者。一光东照。神用莫测。
神也。诸佛化仪。变状难思。变也。如此神变。岂徒现
哉。反复推审。必有因缘。故曰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此瑞即指光相。以命世罕睹。故称为瑞。
今佛下。思
惟发问。光相因缘。惟佛能知。弥勒拟欲问佛。见佛
入定。不知何时方起。故曰今者世尊。入于三昧。正
以见决疑之无人也。拟欲自决。又以一光东照。迥
超言思。诸佛化仪。现非寻常。故曰是不可思议。现
希有事。弥勒展转思惟。必得事谙理明。因深智胜。
兼德足服人者。乃可发明此事。销释群疑。故曰当
以问谁。谁能答者。
复作下。指人决疑。弥勒正思惟
时。觑见文殊。转念决疑得人。故曰复作此念。是者
指定之词。文殊师利。正所指决疑人也。法王子者
不取十住。盖以文殊影向辅化。为诸佛慧命所系。
名法王子。亲近者。影向不离。供养者。理事双修。是
皆文殊多劫深因。故云已曾。过去无量等。极言其
近供之广。必应见此等。以值佛既广。见识自多故。
音释¶ 第 498c 页 X33-0498.png
准后又殊领答文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斯瑞。则
文殊底蕴。今被弥勒巳觑破矣。我今当问者。问意
巳决。盖弥勒深知文殊。能决根心之疑也(问。叹德文云供
养无量百千诸佛。未尝独指文殊。何故放光现瑞弥勒不知。反推文殊为供佛之多乎。答。弥勒不知。略示
二义。一约实行。二约权现。约实行者初地不知二地等觉不知妙觉。今放光现瑞。是如来自所證境。非弥
勒补处智分。约权现者。弥勒权谋智鉴。知时知机。欲成簧鼓之仪。示同不知之相。反推文殊亦二。一约表
法。二约影向约表法者。文殊表根本智。借彼发起。显此经非智莫解故。约影向者。文殊乃久巳成佛弥勒
以补处较之。虽供佛多。未免有稍逊意故)。弥勒疑念竟。
△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至)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者。与弥勒疑念同时。非异时也。四众义摄菩
萨。天龙鬼神。义摄八部。等摄人及非人。小王轮王。
盖此中疑念之众。即前文喜观之众也。咸犹皆也。
事非寻常。举众通疑。故云咸作此念。是佛光明句。
正指所念之事。言神通相者。一光东照。广狭无碍。
一化顿彰。延促同时。皆如来不可思议之神通也。
会众疑同弥勒。复无方以求人。故但云今当问谁
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前虽说经
入定。雨华动地。而法会大众。但知欢喜合掌。一心
观佛。是不疑也。今复动以光相。示以离言。乃得困
心衡虑。则啐啄之应。可希冀矣。会众腾疑竟。
△四
问答发起二。一弥勒请问。二文殊领答。初二。一略
问。二详问。初二。一长行。偈颂。初。】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初将问之状。弥勒忧兕不泰。视定文殊。虽言未出
音释¶ 第 499a 页 X33-0499.png
口。而意巳彰著。故云。欲自决疑。此经家描写之语
也。又观四众等。是弥勒推已及人之意。意谓。我以
补处智分。尚不能知。况复馀众。故用目而循历之。
是谓观也。及诸天龙等。是用目由近及远之意。意
谓。四众久近世尊。尚不能知。况馀众乍入高会。故
依次而遍目之。是谓及也。疑存乎内。形现于外。观
其外而知其内。故曰众会之心。谓上所云观者。观
众会疑念之心也。
而问下。正问之语。必问文殊者。
欲资大智。以决根心之疑故。此瑞即指光相。相不
徒施。故问何因缘有。一光东照。神化莫测。一代时
化。变通无穷。故云神通相也。放大光明。举能照之
光。照于二句。举所照之境。不言上至下至者。问之
略故。悉见二句。举境所现相。国界庄严。义摄一化
始终。以国界有佛说法。有众修道。即庄严故。
△二
偈颂(准诸经偈颂有二。一祇夜。此云重颂。谓重颂长行故。二伽陀此云孤起。谓孤然而起故。祇
夜如向后重颂。伽陀如龙女偈赞。又天台于祇夜颂中。复开为二。一超颂。谓长行在后。偈颂在前。超越馀
文而颂故。二追颂。谓长行在前。偈颂在后。追其巳失而颂故。今于超颂追颂之外。复开为四。一广颂。谓长
行中略。偈颂中广。二略颂。谓长行中广。偈颂中略。三补颂。谓义顺长行。而长行却无文相。应是长行未周
偈颂补出。拣非伽陀之偈。四义颂。谓广略等义。交杂难分。或义似长行而。文稍不类。讲者若遇超颂。追颂
之处。须宜交叉指授。若遇广颂略颂之处。不必依长行分科。或开一为多。或合多为一。各随文便俱得。至
于补颂。义颂。不必一一贴合长行。依文析义可也。今向下乃重颂长行。而为文稍略。属略颂摄)(标颂云)。】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于是。谓于是时也。此义。仍指长行。必欲重宣者。有
四义。一随国土。以天竺散华之后。多用贯华。如此
音释¶ 第 499b 页 X33-0499.png
方序后为铭。二随乐欲。以人情有乐散华。有乐贯
华。如此方乐文乐诗。三随生解。以智性有解散华。
有解贯华。如此方解文解诗。四随根器。以根器有
利有钝。利者一闻即解。钝者再说方晓。今是颂更
有二义。一请求慇勤。二为众不倦。具此诸义。故欲
重宣。若向后佛说重颂。更有二义。一表慈诲谆切。
二为众集前后。非今偈义。偈者梵音之略。具云偈
他。仍讹也。正云阿㝹卒都波。此云赞颂。无论四言
乃至七言。四句乃至多句。皆可名之。今云偈问者。
是弥勒糅长行之义。作贯华以问也(此是标颂向下正颂)。】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首句称名。示问有所属也。导师者。佛之别称。以能
说法导众。现相引迷。为引导之师故。何故者。徵问
之词。颂上以何因缘等义。眉间二句。即前能照之
光。并所照之境。颂上放大光明。照于东方等义。不
云所现之相者。偈从略故。略问竟。
△二详问(上以急于
求决。故有略问。此恐陈义不周故又详问。然此详问一科。虽义顺长行。而长行却无文相。盖弥勒依前后
所见。详悉补出。属补颂摄)。分四。一兼陈显相。二正陈放光。三结
见求决。四防难申问。初(疑念本为放光。但雨华动地等。又为放光前相。故兼
陈之。以见叙事有源)。】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初陈天人兴供。四华举二者。大小不分故。栴檀义
翻与药。香名也。以此香能除病故。今以风从华过。
其气如之。故云栴檀香风。阵阵袭来。淑气宜人。故
音释¶ 第 499c 页 X33-0499.png
云悦可众心。表开示悟入。法味普及之义。雨华敷
地。不见尘土沙砾。香风扑鼻。不闻杂秽充满。故云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表开示悟入后。心地清净之
义。
而此下。陈地祇变相。可知。
后四句。陈大众喜观。
部类也。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其类有四故。不言馀
部者。举亲以摄疏也。咸皆欢喜者。欢雨华之有因。
喜地动之非常诚中形外。故云身意快然。未曾见
闻者。今获见闻。故云得未曾有(则。雨华动地之前更有说经入定二
相。何不俱陈。答。无量义经。正被菩萨弥勒无所疑故。经既不疑。定自了了。故并不陈)。
△二正
陈放光二。一一光所照之境。二诸境所现之相。初。】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至)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眉间句。即前能照之光。照于等。即前所照之境。万
八千土。约一光横照而论。皆如金色者。佛光所映。
表一切法界。咸同佛界故。从阿下。约一光竖照而
论。有即质碍。顶即究竟。约义略言。从偈便也。一光
所照之境竟。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一众生机感。
二诸佛化应。三机尽化息。初。】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至)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首句。重举前境。道犹路也。三善三恶。往返游行。其
道有六。故云六道众生。趣犹向也。生而向此。死而
向彼。云故生死所趣。善业恶业。各有多种。束之惟
十。谓身三口四意三也。持之则善。犯之则恶。各能
牵连生死。故名业缘。缘即牵连义也。善报恶报。亦
有多种。束之惟六。如上品善因。报在天上。中品善
音释¶ 第 500a 页 X33-0500.png
因。报在人间。下品善因。报在修罗。皆名好报。上品
恶因。报在地狱。中品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
在畜生。皆名丑报。若微细分之。因果实繁。如一品
因中。更开为三。则善恶各有九品。以致天有胜劣。
人有贵贱。一道之中。品类不齐。所谓众生境界不
可思议。业报不可思议。今以随因感果。如影随形。
故云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上所说。一目无遗。故
云于此悉见。前云。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此则较前稍加详耳。众生机感竟。
△二诸佛化应
二。一从实施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二施权。
初。】

「又睹佛圣主师子(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睹亦见也。万八千土。各有世尊成道。故云诸佛。既
成道巳。超诸圣而独尊。故曰圣主。威光赫弈。惊魔
外以潜踪。故称师子。演说经典。即指初说华严。积
行菩萨。𦢊腮鳞于龙门。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
故曰微妙。如须弥落群峰之高。似杲日夺众景之
耀。故曰第一。其声即说法之声。清净者。不浊不杂。
平和嘹喨。乃至圣福德之相也。出犹转也。以声惟
浑沦。不能诠法。转为曲折之音故。柔软者。八音之
一。谓不急不暴。调柔和软。因地柔和善顺所致。七
处九会。被机无量。故云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是皆
圆顿大根。始见佛身。即入佛慧者也。前云。又见彼
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但约能说所说。
音释¶ 第 500b 页 X33-0500.png
此则长出其声清净四句。兼约能被所被也。
△二
施权二。一总陈。二别陈。初。】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至)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首二句。承上起下。梵音。三十二相之一。兼前清净
柔软二义。因中常软语故。果感此相。圆顿大教。独
被圆顿大根。故称深妙。此承上文称性极谈。不逗
群机之义。令人乐闻者。屈抑本怀。随他意语。此起
下文随宜说法。巧被群机之义。必承上以起下者。
显诸佛施权。非得巳也。
各于下。正以总陈。各于。拣
非法性。世界。拣非受用。以法性尘刹混融。莫定边
疆。受用贤圣自住。非关化境。今以隐胜现劣。各据
化土。故云各于世界。讲说与演说不同。演者直指
义。讲者分析义。此乃从本起末。析一为三。故云讲
说。正法。拣非偏邪。以华严大教难投。群机流于凡
外。今说三乘。对治凡夫偏执。外道邪见。故以正法
名之。三乘之法皆以因缘为宗。但浅深不同。有即
空即假即中之别。故云种种。以无量喻者。有一因
缘。即有一事迹可喻。盖为直言不了者之所施设。
照明佛法者。约教而论。以小机不契大教。使佛法
不行。是不明也。今以因缘之炬。譬喻之灯。照了佛
法。使得显明故。开悟众生者。约机而论。以大教不
逗小机。令众生无益。是不悟也。今以因缘之方。譬
喻之便。开示众生。令得悟入故。据此照明开悟二
句。则显实之旨。巳露大端。弥勒尚推不知。是谓具
音释¶ 第 500c 页 X33-0500.png
择法眼。真个不知也。此科前文所无。盖译者为避
重烦。留此互出耳。总陈竟。
△二别陈。】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至)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初说声闻乘。若人遭苦者。声闻根钝。以苦谛为初
门。故声闻之机。多遭困苦。以知苦而后断集故。诸
苦之中。老病死甚。故独厌之。馀非不厌。在所缓也。
厌之一字。正声闻得力处。以遭苦者多。厌苦者少。
既知厌苦。自不终于苦矣。又厌之一字。亦二乘狭
劣处。谓由厌苦故。速出三界。不发大心不得成佛
也。为说涅槃者。欲令慕灭之意。涅槃即灭谛也。此
翻灭度。灭见思惑。度分段死故。际边际也。诸苦边
际。灰泯而极。若尽苦而身智仍存。犹是边际未了。
今依小乘涅槃取灰断果。故云尽诸苦际。文缺集
道二谛者。举果以该因故。
次四句。说缘觉乘。若人
有福者。缘觉根利。以集谛为初门。故缘觉之机。多
出福乐。以恣福易于起惑故。曾供养佛者。出有福
之因也。胜法即因缘之法。较前四谛为胜故。志求
二字。正缘觉得力处。以有福者多。求法者少。既知
志求。自不为福所迷矣。为说缘觉者。缘字从教。即
十二因缘。觉字从机。即七十七智。谓佛说十二因
缘。令依七十七智。觉真谛理也。
末四句。说菩萨乘。
菩萨具佛种性。当绍佛位。故以佛子称之。躬行实
践曰修。依果立因曰行。略明六度。广有多门。故以
种种言之。无上慧。即佛慧也。佛慧尊极。故称无上。
音释¶ 第 501a 页 X33-0501.png
求之一字。正菩萨得力处。以修行者多。求慧者少。
既知求慧。自不滞有漏之因矣。为说净道者。示以
佛果净道。令彼成无漏因。不以有为染心而修诸
行故。前云。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诸修行得道者。今则机教双陈。三乘各别言之。益
知其为转照三会之事矣。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
归实二。一结前起后。二正陈机宜。初。】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至)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初结前见闻。我住于此者。不离耆阇崛山。见闻若
斯者。指上所见所闻。谓仗佛光明。不离耆阇崛山。
所见所闻。巳若斯之多矣。
后三句。起后略说。言所
见所闻。不伹如上之多。更有未陈。故曰及千亿事。
事即向下六度等事。以千计亿者。极言其事之多
故。如是者。通指巳陈未陈之相。言巳陈之相。巳云
多矣。况及未陈。故云众多。多而且众。尽说不能。有
疑在怀。不说不得。故云今当略说。又略有二义。一
唯略教。以上从实施权。皆机教双陈。今下会权归
实。存机略教故。二兼略机。以最后极谈。摄机甚广。
况万八千土。岂言所能述。若今下所陈。略多存少
故。此科前文所无。乃弥勒叙置语也。
△二正陈机
宜分二。一总标种种因缘。二别陈信解相貌。初。】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首句。重举前境。恒沙菩萨者。即法华高会之机。恒
即恒河。亦云殑伽河。此翻天堂来。以此河自雪山
音释¶ 第 501b 页 X33-0501.png
顶。阿耨达池流出。状其来处最高故。河中金沙混
流。其细如面。今以其沙对菩萨者。极言其数之多
故。种种因缘。如前。不言信解相貌者。义在别陈中
故。末句。结其所宗。言所秉因缘。虽有种种。而原其
本意。惟在佛果。如千径九逵。咸会王城。故云而求
佛道。
△二别陈信解相貌二。一次第缓陈。二不次
急说。初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
六智慧。初三。一外施。二内外施。三内施。初。】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至)三界第一诸佛所叹。」

【或者。不定之词。言万八千土。相貌多端。恍惚如见。
故云或有行施。金银。质产于矿。愈鍊愈精。举世通
用宝也。珊瑚。石中之宝。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形
似鹿角。色赤而润。以此土多尚赤故。为世所珍。真
珠。亦云珍珠。或出蛤蚌。或出蛇[瑙-王+虫]。以类有胜劣。故
价值不等。摩尼。珠名也。此翻无垢。其体清净故。亦
云如意。欲求所须。焚香拜祝。随意能雨故。善友入
海。即求此也。砗磲码碯。俱出于石。故四字从石。砗
磲洁白中最。码碯杂色非一。似玉非玉。并为世宝。
金刚者。最坚最利。能坏于一切。一切无能坏故。古
德云。梵语斫迦罗。此云金刚。帝释所有之宝。力士
所持之杵。薄福众生。目不能见。据此知非此土所
有。诸珍二字。总该一切珍奇。言无宝不施也。奴婢。
仆隶通称。车乘。轮毂总名。用此为施者。备听用以
供乘游也。宝饰辇舆者。珍宝为饰。人夫而驾。故辇
音释¶ 第 501c 页 X33-0501.png
字从夫从车。似王乘。非常御也。欢喜布施者。作益
我想。拣非迫不得巳。如割身肉之类。回向佛道者。
回此功德。以向佛道。所谓不求人天福报。小果权
乘是也。是乘。即指佛乘。愿得者。依之发心。期于必
得。所谓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是也。是乘乃最上
一乘。得之则出世成佛。故云三界第一。是乘乃诸
佛心要。得之乃命脉相通。故为诸佛所叹。然此中
似惟财施。其实义摄三檀。如欢喜布施。求者不惧。
则摄无畏施。愿成佛道。自起化他之行。则摄法施。
兼本财施。则三檀具矣。后仿此。外施竟。
△二内外
(车马妻子属外财身肉手足属内财)。】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初车马布施。驷马四马也。宝车珍御也。珍宝所成。
驾以四马。故云驷马宝车。栏楯前后槛也。华盖车
上覆也。轩谓左右厢也。杂彩为饰。故云轩饰。布施
者。到处布散。随乞施与。借此因行。以成果德也。

见下。身眷布施。身谓全身。肉手足三。皆身分摄。妻
与夫相为表里。子与父相为作述。皆眷属摄。施之
一字。总通身眷。然人之所最重者。莫过身命。最爱
者。莫过妻子。今菩萨为道忘躯。外形骸如桎梏。求
真厌假。观妻妾如画瓶。故并施之。
末句。总结所为。
言菩萨所以内外俱舍者。总为求无上道。准后提
婆达多品。佛自述云。吾于多劫。常作国王。愿求无
上菩提。欲满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
音释¶ 第 502a 页 X33-0502.png
七珍。国城妻子。乃至身肉手足等。即此类也。
△三
内施。】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去目伤体。仅坏其形。其施稍易。断头杀身。兼绝其
命。其施甚难。今乃欢欣好乐。施与乞者。正以所得
者重。而所失者轻耳。准报恩经大光明王。唤乞头
婆罗门云。汝今远来。从我乞头。我以慈心。怜悯汝
故。不逆汝意。令我来世得智慧头。施与汝等。今云
求佛智慧。即彼意也(问。父母遗体。不可毁伤。曾子所以启衾为戒。如果头目俱
舍。身体并施。得毋陷于不孝之罪耶。答。事有变常务有重轻。岂不闻杀身成仁。如比干剖腹之类。至今无
有能议其非者。况求出世大道。又非世间忠孝可比。将见多生父母。获益之无穷。十方贤圣。欢喜之不尽。
又谁谓其不能全身。而责其为不孝之罪乎)。布施竟。
△二持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至)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陈说既繁。恐不经意。故重称其名以告之。万八千
土。多有王子行道。故云我见诸王。往诣佛所者。表
往非馀。诚意晋见故。问无上道者。自念善法教民。
无济于世。别求出世之道。普度迷情。此即摄有情
戒也。便舍者。飘然不顾之义。率土之境。皆为王之
所乐。故称乐土。帝居曰宫。有丹楹刻桷之制。君御
曰殿。有鳷鹊凤凰之称。辅佐曰臣。有百尔臣工之
司。嫔妃曰妾。有三千粉黛之姿。凡此皆最为难舍。
今云便舍者。由诣佛问道。自觉世乐非真。故飘然
长往而不顾焉。如非重道轻荣。视天下如敝屣者。
不能如此。此即摄善法戒也。剃除须发者。表出尘
音释¶ 第 502b 页 X33-0502.png
之风度。而被法服者。绝世谛之仪容。此即摄律仪
戒也。持戒竟。
△三忍辱。】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閒静乐诵经典。」

【而作比丘者。弃俗为道。剃发染衣。外绝五欲。内净
五篇。此约持戒明忍。不接人事曰独处。远离諠杂
曰閒静。又独处者。绝抗对故。閒静者。入深禅故。此
约禅定明忍。朝斯夕斯曰乐诵。圣贤成法曰经典。
盖欲借彼成法。资生正慧。故朝斯夕斯而乐诵之。
此约智慧明忍。必约三学以明忍者。欲断其流。务
绝其源之义。盖以不能忍者。多缘三毒而起。如彼
此相贪。以至凌辱交至。彼此相瞋。以至忘身及亲。
痴迷不了。以至结怨怀恨。今菩萨三学既备。三毒
自息。不惟能忍彼辱。亦且无辱可忍。是不忍之忍。
乃真忍也。忍辱竟。
△四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勇猛者。悍劳不怯。忍苦不辞之义。精进者。诸缘不
杂。一念直前之义。深山。谓穷壑邃谷。人烟旷绝。住
则与木石居。行则与鹿豕游。饭糗茹草。寂寞难堪。
今云入者。必是情忘世务。心死溪山。所谓楖栗横
肩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亦如刚被世人知处
所。又移茅茨入深山之类。思惟佛道者。结其所为。
言菩萨所以入深山者。盖以佛道幽深。非浮泛可
阶。借彼悬崖绝巘。入正观以思惟耳。古人于心地
发明之后。三二十年住山。长养圣胎。即此意也。

音释¶ 第 502c 页 X33-0502.png
五禅定。】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至)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初从浅入深禅。欲谓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也。必离
之者。以能为禅定障故。空闲乃无欲之地。必常处
者。以暂离欲境。不能动静一如。借彼以坚其心故。
此约初心浅修言也。深修者。有渐次工夫。谓渐次
深入。以造其极故。禅。半梵语。具云禅那。此翻静虑。
虑即微细观照。拣非任运分别。故以静言。定者对
治散乱。亦静虑义。今并言者。华梵双称。义易了故。
神通有六。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境。
六漏尽。今言五通者。以大乘教中。惟佛许漏尽。馀
皆不许故。然此五通。虽由禅定而发。非静极情忘
者亦不能得。今既云得。即深修之验也。
后四句。从
深入妙禅。安禅者。拣上离欲求禅。谓不思而得。不
勉而中。所谓深禅是也。合掌等。拣上处闲求静。谓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所谓妙禅是也。以千万偈者。
或称因颂果。或赞功论德。比兴不同。吟咏各异故。
大经云。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證无相法。
今云赞诸法王。自寓回向众生意也。又安禅属定。
偈赞属慧。既能安禅偈赞。必是定慧圆融。不惟不
被痴定所缚。亦不为狂慧所误矣。禅定竟。
△六智
慧。】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至)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初明大喜慧。智深谓天资聪敏。不住浅解。志固谓
音释¶ 第 503a 页 X33-0503.png
欢喜进求。不退初心。由智深故。所以能问诸佛。古
德所谓扣关击节。善咨心要是也。由志固故。所以
闻悉受持。古德所谓文义双持。瓶泻不遗是也。

八句。明大慈慧。外息诸缘。内起正观。故云定慧具
足。所谓惺惺不碍寂寂。寂寂不碍惺惺是也。以无
二句。有为机施权之义。以用也。无量喻者。或因明
示暗。或举浅况深。机宜无量。权巧譬喻亦无量故。
为众者。为彼人天闻缘等机。讲法者。分析戒善谛
缘等法。如谓言词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是也。欣乐
二句。有称理显实之义。称理直谈。本怀始畅。故云
欣乐说法。缘合时熟。闻即得道。故云化诸菩萨。破
者摧灭义。魔半梵语。具云魔罗。此翻夺命。伤法身
夺慧命故。准髻珠喻中。有阴魔恼魔死魔等。故以
兵众言之。鼓者催军号令。法能策励行人。义相似
故。故以为喻。而犹故也。承上起下之词。言菩萨所
以讲权说实者。正为破魔兵众。故击权实法鼓。催
贤圣军与共战耳。
又见下。明大舍慧。寂然者。不动
义。即返观内照。晏默者。安静义。即观智相应。观智
相应。故感天龙恭敬。如空生晏坐。帝释散华之类。
不以为喜者。以观智相应时。心境两忘。忘心亦忘。
忘忘亦忘。尚不知有法可取。而况非法恭敬。讵能
动其心乎。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也。
末四句。
明大悲慧。处林谓外绝境累。安处林野。放光谓心
垢洗除。慧光发现。所谓净极光通是也。又处林放
音释¶ 第 503b 页 X33-0503.png
光者。以我之静。形彼地狱之苦。熏动大悲。放同体
光也。狱苦本空。因众生无法自济。从毕竟无。成毕
竟有。今蒙悲光救济。如汤泼雪。似炬消暗。故云济
地狱苦。佛道本圆。因众生无法自资。从毕竟有。成
毕竟无。今蒙慧光照触。如种遇润。似木逢春。故云
令入佛道。准华严地狱蒙光。顿超十地之阶。即此
类也。次第缓陈竟。
△二不次急说(前科乃初呈问端。预备精详。故
六度各依次第。而缓以陈之。今因万八千土。事相多端。只见者里布施。那里持戒。者里修慧。那里坐禅等。
满目皆菩萨行道。故不暇于次第。而急以说之)分六。一精进。二持戒。三忍
辱。四禅定。五布施。六智慧。初。】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尝犹曾也。睡眠者。四不定心之一。昧略为性(昧拣在定。
略拣寤时)。障观为业。遗教经云。勿以睡眠因缘。令一生
空过。今菩萨恐唐弃此生。故未尝睡眠。古德所谓
昼三夜三。决志不移是也。经行者。现行虽伏。习气
犹炽。复循环以遣之。如今般舟三昧是也。必于林
中者。远尘绝累。易进道故。如斯精进。无别所为。惟
期成佛。故云勤求佛道。
△二持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具戒者。具有二义。一者秉受义。谓三师七證。秉受
戒法故。二者具足义。谓具足禁戒。篇聚无亏故。威
仪者。律明三千。依之则有威可畏。有仪可尊故。无
缺者。严谨防护。蜎飞无损。如草系鹅珠之类。宝珠
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而菩萨戒净如之。古德云。幽
音释¶ 第 503c 页 X33-0503.png
溪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其素。故云净如宝珠。
末句。结持戒意。可知。
△三忍辱。】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住者安住。谓处辱如无。内心能安故。力者。准阿含
说有六种。谓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
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慈为力。比丘忍为力。释义。则
有所长以胜人曰力。今菩萨自住柔顺三昧。调伏
刚强众生。无刚不调。无强不伏。故云力也。增上慢
人。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之流。由彼上慢熏心。见
有胜已者。心怀憎嫉。故恶骂而棰打之。皆悉能忍
者。以菩萨深證实相平等。怨亲一致。拣非勉强遏
捺者比也。以求佛道者。如不轻遍记忍谤。终至行
满成佛之类。
△四禅定。】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至)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首四句。是初心工夫。诸戏笑者。不惟口谈非法。即
身作肆态。意恣放情。皆是以能妨乱正业。故须离
之。痴眷属者。即不识因果。不信罪福之子弟也。此
又不惟妨乱正业。且为戏笑之源。故并离之。智者
事理博达。见地超卓。具勘验龙蛇之睛。秉陶铸圣
贤之手。故须亲近。以能为禅定之资故。后四句。是
深修工夫。一心除乱者。谓虽离戏笑。犹有微细乱
想。故须专一其心而屏除之。摄念山林者。谓虽离
痴属。犹有尘俗馀念。故须山间林下而摄持之。亿
千万岁等。谓虽近智者。佛道贵在自肯。故须亿千
音释¶ 第 504a 页 X33-0504.png
万岁而诚求之(问。人生在世。岁不满百。间或有之。见者希矣。今云亿千万岁。以求佛
道。此或必无之事。光中妄现耶。抑或实有之事。而我未造其境耶。答。此有二义。一者定力摄持。经多劫如
一时。如后文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古德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者是也。二者他界人寿。未必拘定百岁。
如此方北俱卢洲。人寿则有千岁。况万八千土。岂百岁可局哉。汝所谓未造其境者。信矣。若谓光中妄现。
则万八千土。诸佛化仪。皆成虚妄。何以为今经之发起哉)。禅定竟。
△五布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至)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初别列众施。肴佳品。膳美馔。饮茶浆。食常食也。汤
惟煎剂。药兼丸散。对病而施。故有百种之多。施佛
及僧者。资色身。疗病躯故。至贵之衣曰名。至尊之
服曰上。如无尽意璎珞之类。故云价直千万。或无
价衣者。应属天衣。以人世所无。故无价也。施佛及
僧者。严相好。顺时令故。千万亿种者。拣非少数。栴
檀宝舍者。拣非凡材。如给孤精舍之类。卧具者。坐
卧之具。准戒经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
分白。四分。龙为制。今云众妙。似不局此。盖即缯纩
裀褥。众宝床榻之类。施佛及僧者。备安居。供坐卧
故。清净园林者。红尘不到之处。如祇陀园林之类。
华果茂盛者。有行树罗网之致。流泉浴池者。有七
珍八德之幽。施佛及僧者。备游宴。资浣濯故。
末四
句。总结施意。如是等施者。总指上来四事园林。般
般精奇。故曰种种微妙。全无吝惜。故曰欢喜无厌。
不求馀果。故曰求无上道。布施竟。
△六智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至)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初文字般若。说者。随机敷演之义。寂灭。即真谛理
音释¶ 第 504b 页 X33-0504.png
也。真谛无相。故以寂灭名之。不云理而云法者。既
落言诠。即属法相故。教诏。即训诲也。随机差别。故
云种种。众生。即化机也。依教受化。故云无数。此菩
萨以文字般若。起利他行。敷演法性也。
或见下。观
照般若。观者。离言默会之义。诸法。即俗谛相也。俗
谛差别。故以诸法名之。不云相而云性者。既入观
境。即属性分故。既属性分。惟一真体。故云无有二
相。二相尚无。诸法宁有。是则真体凝然。无形无相。
无边无表。故云犹如虚空。此菩萨以观照般若。起
自利行。融通法相也。
末四句。实相般若。心无所著
者。真俗并遣。言观双忘之义。妙慧。即平等大慧。无
上道。即一乘实相。言上二有言有观。总非平等大
慧。皆属粗浮。不名微妙。有真有俗。终乖一乘实相。
咸为对待。岂称无上。今既言观双忘。真俗并遣。故
云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此菩萨以实相般若。起绝
待行。破一切著也。齐此以上。两陈六度之机。盖是
弥勒扩充前文。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之义(问。今经三周授
记。并未显彰六度之机。今以此判属法华。何所据乎。答。有二可据。一据火宅喻后。佛嘱身子。略明十种是
机。不出六度。故于所被机宜门中。特地拈出。令知六度菩萨。乃当此经之机。二据三周受记之众。如身子
之智慧。迦叶之精进。离婆多之心不倒乱。须菩提之不与物诤等。皆是内秘菩萨之德。潜行六度之行。况
夫妙严出家。宛同诸王诣佛。不轻弘经。允符比丘住忍。例而推之。足为明證。何言并未显彰六度之机耶)。
诸佛化应竟。
△三机尽化息(准前文应有二义。一诸佛灭度。二灭后起
塔。今缺初义。而后义能长)。分二。一供养舍利。二起塔严国。初。】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音释¶ 第 504c 页 X33-0504.png

【菩萨。即生前受化之众。灭后。当茶毗巳竟之时。贮
以宝瓶。严以香华等。皆名供养。受化感恩。想像圣
容者。理合如是耳。
△二起塔严国。】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至)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初略明。昔喜见菩萨。受净明德佛遗嘱。收取舍利。
作八万四千宝瓶。起八万四千宝塔。据此。则造诸
塔庙者。不惟感恩。亦兼受烛也。恒沙计之。仍称无
数者。极言其塔之多故。宝塔星罗棋布。舍利月灿
灯辉。望之起敬。见者生欢。故为严饰国界。
宝塔下。
详明。塔以宝成。非凡材也。高而云妙者。仰弥高。不
可及故。上下二十万里。故云五千由旬。南北曰纵。
东西曰广。四维无异曰正等。径过计八万里。故曰
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者。四维刹杆。所悬
幢幡。计一千数。如药王品中。表刹庄严。垂诸幡盖
是也。露幔。即层层滴水伞也。珠交者。珠网交结之
所成故。露幔之角。以宝为铃。微风吹动。音向相和。
故云宝铃和鸣。佛遗舍利以作佛事。天人龙神等。
资舍利以作福田。故以香华技乐等而供养之。供
而云常者。显佛德殊胜。虽灭度之后。犹感供不绝
也。文殊下。恐疑严国之意。重称其名以告之。佛子
起塔。本非严饰国界。故云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塔
庙既成。疆土因兹生光。故云国界自然。殊特妙好。
末二句。喻明妙好之义。天树王者。大经云。三十三
天。有树名圆生。根深五十由旬。梃高五十由旬。枝
音释¶ 第 505a 页 X33-0505.png
布五十由旬。花香五十由旬。帝释钟爱。故称为王。
其花开敷者。色香具足。天人共赏。喻塔起国界时。
福田殊胜。幽显俱利。所谓严饰及妙好者。正在是
矣。正陈放光竟。
△三结见求决。】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至)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初结见叹异。佛放句。结能照光。我及等。结所照境。
种种句。结所现相。此结见也。从实施权。援众生出
火宅。是为诸佛神力希有。会权归实。摄三乘入佛
慧。是为诸佛智慧希有。盖弥勒因见诸佛权实得
宜。而叹异之。此叹异也。
后六句。牒疑求决。放一句。
牒所疑光。照无句。牒所疑境。我等二句。牒所疑相。
此牒疑也。末二句。求决。其义可知。结见求决竟。

四防难申问(古德于此。立四重伏难。而天台承用。今虽略顺彼义。未能全同。故以防难
申问科之)。分四。一防初难申初问。二防次难申次问。三
防三难申三问。四防四难申四问。初(恐文殊承上难云。汝云愿
决众疑。众若有疑。众即应问。众既不问。是不疑也。众既不疑。我何所决。故此防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弥勒意谓。仁者若谓众既不问。是无所疑者。误矣。
何则。我观四众欣仰。瞻仁及我。欣者欣我问。仰者
仰仁答。瞻仁者不见仁答。及我者急欲我问。正忧
疑不泰之相。此防难也。末二句。申问。盖由不知为
说法华。故问何故放光。后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
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正答此问。
△二防
次难申次问(恐又难云。世尊放光。是佛境界。宜共问佛。佛自见答。故此防云)。】
音释¶ 第 505b 页 X33-0505.png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弥勒意谓。仁者若谓是佛境界。宜共问佛者。理诚
然矣。但时众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待佛出定。不知
何时。愿佛子及时而答。速决众疑。以令众喜。此防
难也。末二句。申问。盖弥勒巳知多饶利益。但不知
毕竟如何。故问何所饶益。演斯光明。后云。今相如
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正答
此问。
△三防三难申三问(恐又难云。欲决众疑。宜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
不可。故此防云)。】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弥勒意谓。仁者若谓欲决众疑。宜共筹量者。我亦
知然。但如我管窥佛天。蠡测智海。转照之化功巳
极。曲成之方便巳周。惟有佛坐道场。所得妙法。四
十年来。未曾吐露。此防难也。末二句。申问。盖弥勒
巳知会权归实。授记成佛。但不知事属一贯。故云
为欲说此。为当授记。后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
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正答此问。
△四防四
难申四问(恐又难云。如汝所说。即是决疑。足令众喜。何烦我答。故此防云)。】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至)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佛土宝严者。光所照处。转染成净故。前缺此义。此
中互出。及见诸佛。义该说法度生。举人以摄法。举
主以摄伴故。此非小缘者。推重其事。不敢擅决之
意。弥勒意谓。仁者若谓如我所说。即是决疑者。过
矣。何则。我虽驰心下思。测度于说法授记之间。伹
音释¶ 第 505c 页 X33-0505.png
以示现依正等相。此非小缘。岂可以予比量之智
而判决哉。此防难也。末四句。申问。良以法会大众。
有困心衡虑之急。而文殊菩萨。如不见不闻之状。
故代众而达情曰。文殊。应当了知。现前四众龙神。
各各瞻察仁者。幸勿过谦。以负众望。今问仁者。究
竟为说何等。后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
为除断。令尽无有馀。正答此问。以上连申四问。层
次秩然。似虚似实。莫可定量。初云世尊何故。放斯
光明。全似不知。次云何所饶益。演斯光明。略露锋
芒。又云为说妙法。为当授记。分明合盘托出。至云
瞻察仁者。为说何等。却又殃及文殊。是皆弥勒智
辩具足。予夺自在。故假若智若愚之状。演出半吐
半露之态。引进权小。仰求大智。所谓怜儿不觉丑
也。弥勒请问竟。
△二文殊领答二。一略答。二详答。
初二。一惟忖直答。二引古作證。初。】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至)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尔时。即弥勒请问之时。语。谓觌面而告也。以弥勒
正为请主。故文殊觌面而告语之。及者声临众耳
之义。大士者。菩萨之异名。以能具大道心。超世间
士故。准叙分数有八万。故云诸也。善男子等。呼菩
萨。等大众。欲酬前请。以决法会之疑故。如我惟忖
者。文殊自谓。如我所见。思惟忖度也。今佛世尊等。
正所惟所忖之事。法而言大者。教大。理大。行大。果
亦大故。此总标也。雨大法雨句。别明教大。雨者以
音释¶ 第 506a 页 X33-0506.png
润泽为义。取以喻教者。佛以一乘教法。润入机心。
令彼开佛知见。如天雨雨故。吹大法螺句。别明理
大。螺者以号令为义。取以喻理者。佛以一乘理法。
号令化机。与彼示佛知见。如军吹螺故。击大法鼓
句。别明行大。鼓者以策励为义。取此喻行者。佛以
一乘行法。策励行人。令彼悟佛知见。如阵击鼓故。
演大法义句。别明果大。演义二字。古德直约法释。
今亦作喻。言演义者。如登场作戏之类。谓借彼假
相。演出真义。以动人心故。取此喻果者。佛以示成
果德。演出一乘果法。竦动机心。令彼入佛知见。如
登场演义故。由具上来四种大义。故总以欲说大
法标之。此文殊欲酬众请。如已所见而惟忖之也。
惟忖直答竟。
△二引古作證。】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初引古曾见。过去曾见此瑞者。显惟忖有本。非臆
见也。放巳即说大法者。显答问有据。非妄谈也。

故下。證今亦如。言佛佛道同。古佛既尔。今佛亦然
故。
欲令下。结答前问。欲令二字。出成放光本意。众
生者。总该三乘五性。以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
心者。皆当作佛。故欲咸得闻知。拣非从前有遮限
也。一切世间者。总该九界。谓此经浅而论之。巳非
凡小可及。深而究之。虽至等觉犹惑。故总云难信。
如即权显实而千二腾疑。即迹显本而弥勒致辩。
盖可见矣。准前弥勒问云。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
音释¶ 第 506b 页 X33-0506.png
云欲令众生。咸得闻知等。故现斯瑞。正应前来略
问之义而结答之。必至此而结答者。惟忖引證。乃
足取信故。略答竟。
△二详答(前以迷闷事急。故有略答。应前略问之义
此恐陈义未周。故又详答。应前详问之义)。分二。一长行。二偈颂。初四。一
总引灯明。二别明往事。三结会古今。四应问结答。
初二。一详引最初一佛。二略引相继二万。初二。一
总标化仪。二别明三善。初。】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至)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

【如者。指实之词。谓指彼过去灯明事迹。以实前文
过去曾见之语。阿僧祇。此云无数。劫。半梵语。具云
劫波。此翻时分。时称无数。巳云久矣。而又云不可
思议等者。极显此法。名标劫外。体居象先。所谓有
物先天地也。日月灯明。佛之别号。古德云。日以光
明照昼。月以清凉照夜。灯续日月之所不及。如来
三智圆明。破世愚暗如之。故以为号。如来应供等。
佛之通号。如来者。佛佛道同。后佛出世。如先佛再
来。名仿同先德号。应供者。智断具足。应受供养。名
堪为福田号。正遍知者。永离外道邪知。凡小遍知。
名拣邪异偏号。明行足者。明足慧满。行足福圆。名
福慧双隆号。善逝者。逝往也。生死不离而离。涅槃
不往而往。名妙往菩提号。世间解者。解了世间性
相真伪。名达伪通真号。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證无
上道。超世间士。名无上士。具丈夫力。调御群品。名
调御丈夫。合名悲智究竟号。天人师者。应机说法。
音释¶ 第 506c 页 X33-0506.png
善导天人。名模范三界号。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
满。名三觉圆备号。世尊者。具上九德。世出世间之
所尊重。名九界同尊号。此十号者。诸佛同具。自古
解释不同。今删繁就简。略难取易。虽稍异古注。而
会理无殊。演说正法者。如来出世。开示出世正道。
非世邪法故。有益于人曰善。初善。即先照时也。以
先照时中。同教一乘人等。获转同成别益故。中善。
即转照时也。以转照时中。小乘人等。获转小成大
益故。后善。即还照时也。以还照时中。偏教五乘人
等。获转偏成圆益故。总标化仪竟。
△二别明三善。】

「其义深远其语巧妙(至)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初别明初善。其义深远句。约理而言。理不自理。必
借义以析之。故云其义。称性直指。群机绝分。故云
深远。其语巧妙句。约教而言。教不自教。必借语以
宣之。故云其语。多方敷演。俱会玄宗。故云巧妙。古
德云。既属华严。不合其语巧妙。不知巧而云妙。巳
寓拣别意故。纯一无杂句。约果而言。惟显佛果。故
云纯一。不涉馀乘。故云无杂。具足清白等。约行而
言。一摄一切。故云具足。从性起修。故曰清白。不惟
离于五欲。兼顺性法爱亦离。故曰梵行。以梵翻离
欲故也。
为求下。别明中善。声闻根钝。不堪承受大
法。故以四谛法说而应之。生老病死。苦谛也。度兼
集谛。以度苦必断集故。度犹脱也。涅槃。灭谛也。究
竟义兼道谛。以證灭必修道故。究竟犹證入也。辟
音释¶ 第 507a 页 X33-0507.png
支。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缘觉根利。能知诸法
因缘。故以十二因缘法说而应之。十二因缘者。谓
无明缘行。属过去二支因。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
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属现在五支果。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属现在三支因。有缘生。生缘老死
等。属未来二支果。详于化城品释。菩萨大根。具上
求下化之心。欲到彼岸。故以六波罗密说而应之。
波罗密。此云到彼岸。谓依此六度法修。能到涅槃
彼岸故。
令得下。别明后善。会三归一。普记成佛。故
云令得阿耨等。能知一切诸佛道法。能知一切众
生因种。名一切种智。盖上句令其得果。此句令其
成智也。详引最初一佛竟。
△二略引相继二万。】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初次第标名。
又同下。兼出姓氏。颇罗堕。此云利根。
亦云捷疾。以六根聪利。缘境捷疾为姓也。
弥勒下。
结告显同。二万佛同名同姓。事出罕希。难于取信。
故呼名而结告之。字名号。皆称谓也。通别名号俱
同者。实德既同。称谓亦同故。所可说法。即是正法。
如稍涉邪伪。则非佛可说故。初中后善。化仪同也。
据此则二万灯明。与光中万八千佛。三时设化。如
出一辙。岂至今佛而独不然。故文殊引此为例。欲
弥勒深思而自得之。总引灯明竟。
△二别明往事。
(所见往事。全在此科。故别明之)分五。一时至机熟。二显相逗机。三
放光东照。四会众腾疑。五说法授记。初二。一略举
音释¶ 第 507b 页 X33-0507.png
时机。二义显至熟。初(当时之机。不独王子。但举王子为例。故云略也)。】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七名向意八名法意。」

【其最后佛者。文殊自指本师。未出家时者。在俗为
轮王时也。有八王子者。应是多劫久證。示生佛家。
如今佛罗云之类。有经有权。能常能变。名为有意。
善法治世。善政教民。名为善意。经画谋略。难可测
量。名无量意。善为至宝。不令有失。名为宝意。恶意
日损。善意日增。名为增意。事理博达。能除众疑。名
除疑意。善应物情。如向应声。名为向意。法度纪纲。
皆悉明备。名为法意。此以八子皆为轮王。故将名
就位而略释之。若作表法者。佛表真如。未出家时。
表真如在缠。八王子。表转变八识。有意。表赖耶。受
熏持种。有诸法故。去后来先。为中有故。善意。表末
那。善成六转。为染净依故。无量意。表六识。刹那生
灭。绝分量故。宝意。表身识。一切众生。共宝爱故。增
意。表舌识。著味增恶。说法增善故。除疑意。表鼻识。
合中便知。无所疑故。向意。表耳识。能听音向故。法
意。表眼识。观察诸法相故。据此则妙光师灯明。师
本心也。灯明传妙光。传本智也。八子师妙光。依本
智而契本心也。妙光化八子。依本心而化本识也。
例而推之。则灯明一代化仪。不出吾之一心。若了
自心。则今佛光瑞之旨。可立见矣。略举时机竟。

二义显至熟(时至机熟。文无明言。伹云出家。发意。修梵行。为法师等。盖约义显耳)。】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至)巳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音释¶ 第 507c 页 X33-0507.png

【初明在俗势位。威德者。位统四洲。有威可畏。教施
十善。有德可仰故。自在者。宽猛相济。权不在人。所
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各领四天者。是金轮王。
拣馀轮故。
是诸下。明出家因果。闻父出家。验知王
位无益。闻父得道。验知出家有功。验知王位无益。
故悉舍之。验知出家有功。故亦随之。古人所谓是
父是子者。仅见之矣。发大乘意者。起上求下化之
心。建自利利他之行。如三心四愿等是。大乘之心。
永无退转。故云常修。入理之行。清净洁白。故称梵
行。所谓戴铁轮而不退。用繁兴以恒如也。法师者。
弘法自任。为人天师。非时至机熟者。曷克臻此。科
云义显者。良有以焉。
巳于下。明往昔深本。言法师
之位。不易可阶。王子一生便至。其故何也。皆由巳
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所谓根深枝茂者。具信然
矣(问。准教中轮王出增劫。佛出减劫。何故灯明成佛时。八子皆为轮王耶。答。法有权实。事有变常
以变常论之。或灯明愿在增劫。或增劫众生机熟。乃应世之变。非常事也。以权实论之。佛出减劫。或权宗
固执之语。大乘真实之谈。不拘乎此。如向后灯明说经。六十小劫。而大众谓如食顷。岂可以增劫减劫而
难问之。知此权实变常之义。则古德八子一子之难。大乘小乘之执。可并通矣)。时至机熟
竟。
△二显相逗机分三。一说经入定。二雨华动地。
三大众喜观。初。】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二雨华动地。】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三大众喜观。】
音释¶ 第 508a 页 X33-0508.png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此上三科。与今佛显相。文义全同。无烦琐释。显相
逗机竟。
△三放光东照。】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至)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所照境中。阙上至下至之文。末二句。所现之相。如
今所见者。文殊不欲琐叙。令准今而知昔故。是诸
佛土。应指佛土中所现之相。放光东照竟。
△四会
众腾疑。】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教以当知者。令知今昔皆同。勿以不知自怪也。二
十亿菩萨。即当时腾疑之众。不言四众八部者。菩
萨尚疑。馀可知故。今佛腾疑文中。无多菩萨者。四
众摄也。乐欲听法者。据前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即
倾渴翘伫。愿闻法要之相。得未曾有者。先意本为
听法。偶见佛光普照。如得未曾有见之物。且喜且
疑。有不能释于心也。欲知因缘。亦反复推审之义。
由是观之。今昔皆同。惟虚心待之可矣(准善会腾疑之后。更
有问答发起一科。今不叙者。亦钝置弥勒之意。如宗家所谓且疑著是也)。会众腾疑竟。

△五说法授记二。一出定说法。二唱灭授记。初。】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初明所被之机。大成云。圣人无名。因德以彰。神通
莫测曰妙。朗照群昏曰光。愚谓妙表智体。光表智
用。体绝思议。用彻权实。故以妙光称之。学在师后
曰弟。智从师生曰子。特标八百弟子者。一显妙光
音释¶ 第 508b 页 X33-0508.png
智深。归从者众。一显法华高会。听众有人。所谓机
感盈前是也。大成云。昔佛八子师妙光。佛出定为
妙光说经。今佛罗云师身子。下出定为身子说经。
是因人同也。或曰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
同耶。大成释云。比及发迹。身子亦是菩萨。妙光垂
迹。未必不是声闻。文殊巧说。方便隐显耳。
是时下。
明能被之教。起者对灭而言。入时名灭。灭诸缘故。
出时名起。起言象故。今欲说法华。故从三昧起也。
因者。显非独为。但因之以开其端耳。必因妙光者。
显法华非智莫解。今因身子亦然。准前云欲说大
法。又云难信之法。终未显彰本经名目。盖恐难于
取信。今假灯明事迹。无心唱出。不欲人信。而自无
不信。则文殊可谓善于辞说者矣。浅识闻之。迷惑
不解。故云教菩萨法。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云佛
所护念。
六十下。明会遇时节。准教中人寿十岁时。
子年倍父年。增至八万四千岁。然后百年减一岁。
灭至十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今云六十小
劫。其时可谓长矣。虽经时长。而说无异座。故云不
起于座。时会听者。而闻无异席。故云亦座一处。形
与道合。智与理冥。故云身心不动。延促同时。念劫
无碍。故云谓如食顷。大成云。今经五十小劫。谓如
半日。是时同也。无一人懈倦者。显个个精诚。无若
身若心之一有懈倦者。显内外精诚。然此亦是因
深缘胜。教到机熟之所致耳。出定说法竟。
△二唱
音释¶ 第 508c 页 X33-0508.png
灭授记二。一对众唱灭。二授记潜辉。初。】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馀涅槃。」

【初结前。
即于下。正明。说法唱灭。事属一会。故云即
于。今经宝塔品后唱灭。与此同也。梵谓梵天。色界
主也。魔谓魔天。欲界主也。沙门翻勤息。摄出家众。
婆罗门翻净行。摄在家众。天人修罗。八部举三。馀
以众字该之。此言即唱灭之语。必众中宣者有二
义。一生善。二灭恶。生善者。由佛久住。薄德之人。不
种善根。一闻唱灭。恋慕渴仰。种善根故。灭恶者。由
佛不灭。懈怠众生。便起憍厌。一闻唱灭。生难遭想。
憍厌自息故。涅槃义见前文。无馀有二。一者断见
思惑。分段永寂。名小乘无馀。二者五住究尽。二死
永亡。名大乘无馀。今佛所入。是大非小也。言当入
者。出世事毕。化道巳周。纵住于世。无所益故。必于
中夜者。表身归中道。性入常寂之义(问。今佛唱灭文云。如来不
久。当入涅槃。尚待异时。今云今日中夜。法华涅槃。相去何太促乎。岂彼佛未说涅槃。而取灭度耶。答。此有
二义。一约法广略不定。二约时延促不定。约法广略不定者。同是一法或广说无尽。或一言略周。约时延
促不定者。同在一时。或延为多劫。或促归一念。总以佛力自在。神用难思。因机差别。随心现量。岂可以常
情而难问哉)。对众唱灭竟。
△二授记潜辉。】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便于中夜入无馀涅槃。」

【初授记补处。菩萨名德藏者。准大成有二义。一含
藏义。谓恒沙功德。悉皆具足故。二出生义。谓以此
功德。遍施众生故。一约自證。二约化他言也。圣言
说与曰授。忆念取證曰记。时有德藏。即授其记者
音释¶ 第 509a 页 X33-0509.png
有三义。一入灭时近故。二道统事急故。三人不可
失故。告诸比丘者有二义。一令作證明故。二令知
依止故。次当作佛者。非同法华远记。乃记以次补
佛处。与今佛记弥勒事同。要知法华非无远记。盖
文殊不欲尽言。恐成解路。障后悟门耳。因备众德。
果感相严。故别号净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
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十种通
号。举前以摄后故。
佛授下。记以潜辉。授记巳。便入
灭者。大成云。斯道有赖故。本怀巳畅故。化缘巳毕
故。自此以上。约大科共有五段。系灯明一代化仪。
今佛四十年前。多方陶汰。时至机熟。是过去事与
灯明同也。经初显相逗机。放光东照。会众腾疑。是
现前事与灯明同也。至于说法授记。犹属后事。虽
未见其同。可以预知。前云欲说大法等。本于此矣。
别明往事竟。
△三结会古今二。一师弟本因。二结
会释疑。初二。一文殊本因。二弥勒本因。初。】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至)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

【初妙光弘经。灭后持经者。奉是道以修身。自行也。
满劫演说者。运是道以利众。化他也。
日月下。八子
受化。灯明八子。皆师妙光者。以妙光二利具足。堪
为师承故。大成云。不以父为师。以妙光为师者。易
子而教之意。今罗云师身子亦然。妙光教化者。教
以实道。化其权心故。权心既化。实志自坚。故云坚
固菩提。坚不自坚。功归妙光。故云令其坚固。
是诸
音释¶ 第 509b 页 X33-0509.png
下。极显因深。王子供佛。行满也。皆成佛道。果圆也。
弟子行满果圆。师可知矣。是皆文殊恐类自伐。故
假王子。以显自已深本。最后成佛。即第八子也。名
曰然灯者。准大论初生之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
故以名焉。是释迦第二僧祇授记本师。据此则释
迦师然灯。然灯继七兄。展转逆推。历九世而之妙
光。则文殊深本。岂可思议者哉。文殊本因竟。
△二
弥勒本因。】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初抑其名利役心。前云妙光有八百弟子。此云八
百弟子。中有一人。则一人亦妙光之弟子也。名与
利相因。既号求名。则心为利役可知。贪著等。出命
名之由。利养为役心之本。既曰贪著。必是好游族
姓。忘实务名之人。如是之人。不暇读诵。虽复勉强
读诵。其心思智虑。尽为名利所耗。故曰而不通利。
通谓达其义。利谓熟其文也。多所忘失者。不通则
义非巳有。多至昏忘。不利则文非心持。多至废失。
是则文义全无实得。读诵惟慕虚名。故以故号求
名结之。
是人下。扬其种善值佛。种善者。所贪利养。
不私于已。多于佛法僧中。作利益事故。由此因缘。
故得值佛。无量百千等。极言其值佛之多。供养恭
敬等。极显其无空过者。初云亦者。例上八子而言。
言不惟八子行满果圆。虽如是求名之人。亦以种
善因缘。值无量佛。由此观之。则今之学道者。苟未
音释¶ 第 509c 页 X33-0509.png
能辍利养。绝贪求。亦当于佛法僧中。作利益事。为
当来值佛之因耳。师弟本因竟。
△二结会释疑。】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本地既彰。理合自醒。弥勒故昧宿因。故教以当知。
昔之妙光。即今之文殊。故曰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昔之求名。即今之弥勒。故曰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科云释疑者。恐疑弥勒文殊。同居学地。知与不知。
彼此应同。何故弥勒问。而文殊答耶。故结会以释
之。言迹虽同居学地。本实各有浅深。一弟一师。故
应问应答。结会古今竟。
△四应问结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瑞指今佛光相。与本灯明。若合符节。故云无异。
是故惟忖。应前如我惟忖。言前云如我惟忖等者。
盖以是今昔不异之故耳。当说大乘等者。光瑞既
同。说法亦应同故。准前弥勒问云。四众龙神。瞻察
仁者。为说何等。今云当说大乘等。正应问而结答
之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四。一颂总引灯明。二颂别明往事。三颂结
会古今。四颂应问结答。初(上长行分二。一详引最初一佛。二略引相继二
万。今偈颂不分。且为文最略。属略颂也)。】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令入佛智慧。」

【念谓忆念。过去远指往昔。长行云。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此云无量无数者。举始末以摄中。
音释¶ 第 510a 页 X33-0510.png
随偈便故。佛之一字。总指二万灯明。然佛虽九界
通尊。而现相人中。故称人中尊也。号日月灯明者。
举别号。摄通号故。世尊演说法者。准长行即是正
法。亦是初中后善。初善独被大根。中善广被三乘。
故云度无量众生。及无数亿菩萨。后善会三归一。
普记成佛。故云令入佛智慧。颂总引灯明竟。
△二
颂别明往事五。一颂时至机熟。二颂显相逗机。三
颂放光东照。四颂会众腾疑。五颂说法授记。初(略颂)。】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首二句。颂略举时机。佛指最后佛也。八王子。举数
略名。下二句。颂义显至熟。大圣出家。略得菩提。随
修梵行。略发意为师。及植善等义。
△二颂显相逗
(长行分三。今略大众喜观。惟存前二。仍与长行不类。属义颂也)。】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至)即时大震动。」

【初颂说经入定。无量义经。虽明为菩萨。而暗为声
闻。故云众中分别。馀同长行。
后六句。颂雨华动地。
四华举一。长出天鼓自鸣。大成云。此鼓在妙法堂
上。诸天娱乐时。其鼓自鸣。演说苦空无常不净等
法。今表出定之后。无问自说。故自鸣也。诸天二句。
明雨华鸣鼓所以。盖为供养人中尊也。一切佛上。
准今佛显相文中。即指一佛化境。非十方佛土也。
颂显相逗机竟。
△三颂放光东照分二。一一光所
照之境。二诸境所现之相。初。】

「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
音释¶ 第 510b 页 X33-0510.png

【诸希有事。预指下科诸相。盖是文殊信口带言。非
此科正意。
△二诸境所现之相(长行但云。如今所见。是诸佛土。今详
细颂出。属广颂)。于中分二。一众生机感。二诸佛化应。初。】

「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示现也。处之一字。总通上文。谓生死处。造业处。受
报处也。准弥勒偈中。六道众生。即此中初句。生死
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次即此中三处。是今
昔所现机感同也。
△二诸佛化应分二。一从实施
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二施权。初。】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至)敷演深法义。」

【初成道前相。土以宝严。受用土也。琉璃。具云吠琉
璃。此云青色宝。玻瓈。此云水玉。惟此二色。映蔽众
宝。故偏言之。转染成净。力资佛光。故云斯由佛光
照也。此是诸佛垂得菩提。胜依先现之相。及见诸
天人等。八部举五。以摄馀故。各供养其佛者。或敷
座雨华。或击鼓奏乐等。此是诸佛垂得菩提。预兴
供养之相。准大通道前之文。足證此义。今佛光相
无此者。弥勒偈略耳。防难偈中亦云。示诸佛土。众
宝严净。是今昔所现。道前之相同也。
又见下。成道
说法。自然成佛道者。谓功圆行满。一念相应。习气
顿断。任运而成。非谓无修无證。有滥外计。身色句。
受用身也。舍那金躯。巍然晃耀。故如金山。无量相
海。皆悉具足。故曰端严。不共凡小所见。故云微妙。
土以宝严。身如金山。身土相依。故如琉璃龛中。现
音释¶ 第 510c 页 X33-0510.png
真金像也。大众。即华严海会。佛于其中。敷普贤行
门。演遮那性海。群机绝分。名深法义。准弥勒偈云。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即此中又见诸如来四句。演
说经典。微妙第一。即此中如净琉璃中四句。是今
昔所现。成道说法同也。从实竟。
△二施权。】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首二句。举机该教。如今佛光相中。说声闻乘同。下
二句。大众二字。义该缘觉菩萨。与今佛光相中。说
缘觉菩萨乘同。准前弥勒若人遭苦等偈。即此科
义也。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分三。一进戒二
度。二施忍二度。三禅慧二度。初。】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在山林中者。虽欲绝尘。易办道故。精进持戒者。以
精进为先锋。以持戒为主帅。破烦恼敌。护法身命
故。轮王顶上明珠。最所珍护。而菩萨护戒若彼。故
云犹如护明珠也。
△二施忍二度。】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菩萨行施。内外无吝。非具大忍辱者不能。故并列
之。馀可知。
△三禅慧二度。】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至)说法求佛道。」

【初禅度。深入者。拣非初修。内外俱寂。故曰身心不
动。以斯求道。真受道之器也。
后四句。慧度。实智观
法。了法无相。故云寂灭。既知是巳。于国演说。借利
物以成已德。故曰求道。颂放光东照竟。
△四颂会
音释¶ 第 511a 页 X33-0511.png
众腾疑(略颂)。】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至)是事何因缘。」

【长行以本称。故云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偈颂以
迹论。故云尔时四部众。见神通力。巳知为瑞。故心
皆欢喜。未谕何缘。故各自相问。各自相问者。谓各
以此事。存诸内而问诸心也。
△五颂说法授记分
二。一颂出定说法。二颂唱灭授记。初(此与长行。义同文别。属义
颂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至)悉皆能受持。」

【初所被之机。大圣出世。人天奉敬尊崇。名所奉尊。
适犹方也。谓时节既至。方从定起也。赞妙光者。将
以大法饶益。安其心故。智慧充足。以斯道。觉斯民。
故曰为世间眼。道德全备。闻而敬。见而亲。故曰一
切归信。如斯之人。乃能代佛宣扬。故曰奉持法藏
此赞其利他德也。如我所说者。通指一代教典。非
妙光不能体證。非妙光不能了知。故曰惟汝能證
知。此赞其自利德也。准长行。从文殊口中叙出。此
中。借灯明语句说来。长行云八百弟子。明归信者
众。此中云一切归信。显弟子之多。长行偈颂。文别
义同。
世尊下。能被之教。妙光欢喜。非为赞叹故喜。
以赞叹必说法故。说是法华。非为欢喜故说。以欢
喜必信受故(问。今佛出定。何无赞叹身子之语。答。想应有之。以非正义。经家不叙。今叙
之者。欲与长行。变其文势耳)。满六下。会遇时节。准长行有三义。
一说无异座。二听无异席。三时众不懈。今缺后二。
音释¶ 第 511b 页 X33-0511.png
乃补出妙光受持。义互显也。然上文。灯明赞以能
奉持。能證知。今妙光果能受持。则灯明可谓知人。
而妙光可谓不负所知矣。颂出定说法竟。
△二颂
唱灭授记分二。一颂对众唱灭。二颂授记潜辉。初
(此科广于长行。兼补后四句。属广颂。兼补颂也)。】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巳(至)亿劫时一遇。」

【首二句。结前。令众欢喜者。喜非寻常。乃心生大欢
喜。自知当作佛也。
寻即下。正明。告于天人者。略梵
魔沙门。及婆罗门等故。实相妙理。遍在诸法。故云
诸法实相。如云是法住法位是也。法华会上头头
显示。故曰巳为汝说。如云世间相常住是也。说巳
即唱灭者。令生渴仰。并息憍恣故。
后四句诫勉(补颂)
汝一二句。即诫以令息憍恣。放逸即憍恣也。诸佛
二句。即诫以令生渴仰。难值故渴仰也。
△二颂授
记潜辉(准长行惟二义。一授记德藏。二记巳潜辉。今补前后三义。而二义之文。仍与长行不
类。属补颂。兼义颂也)。】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至)以求无上道。」

【初时众悲恼(补颂)。诸子即四众人等。既受佛化。俱得
称子故。悲谓悲佛入灭。恼谓恼自无依。又悲者。悲
佛入灭之速。恼者恼自进修之迟。一犹独也。言诸
佛应世。会必有离。但今佛入灭。独何速疾若是。此
悲恼之不容巳也。
圣主下。如来安慰(补颂)圣主见前。
法之王者。于诸法中得自在故。安慰者。如来见其
悲恼过分。有至泪如波罗奢伽华者。故用善言安
音释¶ 第 511c 页 X33-0511.png
抚。顺意而慰谕之。汝等句。正安慰之语。言汝等勿
以佛灭为忧。勿以无依为怖也。
是德下。授记德藏
(义颂)无漏实相。约诸佛所證而言。言众生虽具实相。
由烦恼染故。如器破漏。不堪复用。惟佛妄尽理圆。
乃称无漏。今德藏菩萨。虽未成佛。然于无漏实相。
巳能现量体悟。故云通达。馀可知。
佛此下。记巳潜
(义颂)。众生机宜如薪。如来教化如火。机尽化息。如
薪尽火灭也。分布舍利。起无量塔者。表大慈平等。
至化普及之意。
比丘下。时众回心(补颂)。数如恒沙者。
即见佛灭度。心生渴仰。回小向大之众。然此众向
虽精进。未免依恃如来。间起憍厌。今见佛灭无依。
故倍加精求。欲作未来得度之缘。后云诸佛灭度
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巳成佛道。即此类
也。颂别明往事竟。
△三颂结会古今分二。一颂师
弟本因。二颂结会释疑。初二。一颂文殊本因。二颂
弥勒本因。初。】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至)度脱无量众。」

【初妙光弘经。法藏则曰奉持。法华则曰广宣者。虽
诸经皆弘。惟法华为重也。
是诸下。八子受化。妙光
之道。得之灯明。传之八子。父作子述。则妙光之继
往开来。有功于斯经久矣。
供养下。极显因深。供养
佛巳。福足也。随顺行道。慧足也。福慧双足。故得相
继成佛。八子转相传述。次第授受。故云转次授记。
天中天者。统论天有四种。一世间天。如世国王。二
音释¶ 第 512a 页 X33-0512.png
生天。如三界诸天。三净天。即四果支佛。四义天。谓
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是空义故。佛超四天。故称天
中之天。诸仙导师者。仙亦有四。一地仙。迁居山林。
年老不死者。二天仙。三界诸天。飞行变化者。三圣
仙。四果支佛。神通自在者。四真仙。三贤十圣。分證
真理者。佛化四仙。故称诸仙导师。
△二颂弥勒本
(广颂)。】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至)其数无有量。」

【初抑其名利役心。懈怠者。妨正之贼。心常怀之。则
进修日弛矣。名利者。钩心之媒。贪而著之。则营逐
日深矣。营逐日深。自致贪求无厌。多游族姓之家。
进修日弛。必至弃舍习诵。废忘不能通利。据此则
惟慕虚名。不务真修。故曰以是因缘。号为求名。

行下。扬其种善值佛。所求名利。俱资檀度。故曰行
众善业。见佛复供者。因福积福。随顺行道者。因慧
修慧。慧深则般若易满。福厚则五度可成。故云具
六波罗密也。佛出释氏。九十六种捲舌。故称释师
子。以多劫曾供养故。今得见也。现为补处。故云后
当作佛。因果俱以弥勒称者。酬宿愿故。准上生经
云。凡释迦末法中。精修功德。扫塔涂地。乃至称名
礼拜者。命终皆上生兜率。当来随弥勒下生。今云
广度众生等。盖即此耳。又因中随佛行道。结缘巳
深。故果中说法度生。其数无量。所谓当熟者熟。当
脱者脱也。弥勒应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
音释¶ 第 512b 页 X33-0512.png
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为此段作一注脚。
颂师弟本因竟。
△二颂结会释疑。】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佛灭度后等者。以懈怠之迹。彰著在佛灭度后。非
谓佛灭度后。乃有是人。又特约佛灭后言者。寓有
释疑之意。由菩萨于佛灭后。尚以懈怠见称。灯明
生前事迹。自应废忘。今日之事。勿怪其不知而问
也。颂结会古今竟。
△四颂应问结答(长行总答而略。此中别答
而广。属广颂。又古德于此立四伏疑。以释名宗体用今以偈有四段。恰应弥勒前之四问。故以应问结答
科之)。分四。一答第一问。二答第二问。三答第三问。四
答第四问。初(由前弥勒问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故应问而结答
云)。】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文殊意谓。汝问世尊何故。放斯光明。若如我往昔
所见。灯明光瑞如此。后说法华。是知今佛。亦欲说
法华无疑。
△二答第二问(由前弥勒问云。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故应问而结答云)。】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文殊意谓。汝问何所饶益。演斯光明。若以今日之
相观之。如本光瑞无异。足知此光。佛佛皆同。是诸
佛欲显实相。先作方便。借万八千土诸佛化仪。以
助发之。则今佛放光。亦助发实相之义。
△三答第
三问(由前弥勒问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故应问而结答云)。】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音释¶ 第 512c 页 X33-0512.png

【文殊意谓。汝问为说妙法。为当授记。若以予测度。
汝诸人等。今当合掌一心。虚怀而待。所以然者。佛
当雨大法雨。充足求道之人。俾焦芽败种。各得受
记成佛。所谓说法授记者。尽在是矣。
△四答第四
(由前弥勒问云。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乃至为说何等。故应问而结答云)。】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

【文殊意谓。汝前既以此非小缘。必问为说何等。想
诸求三乘人。未必信予所说。若仍有疑而未信。或
信而复悔者。待佛出定。当为除断。自令净尽无馀。
此是文殊入海事急。全将此事推向佛边。致令如
来出定之后。不得不说。故为发起之端也。序分竟。】
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上


** 音释


(莫白切音陌犹忽也)

(都黎切音低知也义与译同)

(都鄙切音痞闭塞也)

(申之
切音诗牛噍也)。

(才笑切音噍不容也)
摩那多
(此云下行亦云意喜)

(尼展切音辇轹
也)。

(以诸切音余田二岁也)
砰磕
(如雷之声上披耕切音怦下克盍切音榼)

(移章
切音阳风所飞剔也)。
埨垄
(田中高处也上缕尹切沦上声下鲁勇切音陇)
凹凸
(上乌洽切
音浥低下也下徒结切音迭高出也)。
磅礴
(地形也又广大混同之貌上普郎切音滂下傍各切
音泊)。
瞪矇
(上除庚切音枨直视也下谟蓬切音蒙有眸子而失明也又见人而不自见也)


(徐姊切音祀兽名似牛一角取喻犹豫)

(五禾切音吪伪也妖言也)
蛤蚌
(蜃属雀入大水
所化上葛合切音鸽下步项切音棒)。
桎梏
(上职日切音质手械也下姑沃切音鹄足械也)


(袪音切音钦大被也)

(章移切音支鸟名)

(度耐切音代画眉鬒黑而光净也)
茶毗

(此云火化以火化身也)

(渠之切音棋围棋也)

(直质切音侄次序分明也)
音释¶ 第 513a 页 X33-0513.png
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下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正宗分(明权实本迹之正义。示开显会归之宗旨。自方便至神力。共二十品。皆正
宗之文也)。分二。一约今时门头。以彰出世本怀(今时门头。一法
不少。故有三时设化。五教被机之别。若原佛出世本怀。无非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自此以去。至安乐行品。
全彰此也)
。二约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实际理地。一法不立。由一
法不立。故能遍现诸法。所以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三世益物。化化不绝。自地涌至神力品。全显此也)。
初三。一略明权实。以动执生疑。二广明权实。以断
疑生信。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初(此处有通卷品题。应先释
之。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品虽居此。义摄卷终。今通前后以释方便。方者一
定不易之体。便者应物随缘之用。各论则方即实
也。便即权也。此品从始至终。无非发明权实。故以
方便名之。若合论者。方便谓从方起便。惟从便称。
即常途所释权巧义也。通论此品。略有五重权巧。
一谓文殊弥勒。酬酢巳毕。众无能问。权巧自说故。
二谓权执不动。实疑不生。赞叹称扬。权巧激发故。
三谓法不可示。言词相寂。分别解说。权巧酬请故。
四谓权实之旨。不易发明。述自述他。权巧开示故。
音释¶ 第 513b 页 X33-0513.png
五谓法说一周。身子得记。实为中下。权巧作则故。
总论。此经一言一句。俱自大悲心中流出。通为摄
生。无非权巧。故初以方便名品。令知从始至终。皆
属方便。幸莫作文字观也。
(此是通卷品题。本科经文分二)一略
明权实。二动执生疑。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
约佛慧称叹。二约诸法显示。初二。一叹诸佛智慧。
二叹自證智慧。初二。一标叹二智。二依次释成。初。】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初经家叙仪。尔时者。弥勒文殊。问答巳竟之时也。
玄机既泄。无容再默。故从三昧而起。言安详者。谓
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有申申夭夭。从容不迫之貌。

告舍下。正以标叹。告谓诏而语之。即无问自说之
义。独告身子者。以身子愿学菩萨。不安小乘久矣。
准后不预斯事。甚自感伤等语可见。又舍利表权
智。今欲会权归实。故独告之。诸佛者。总指十方三
世。如法说章中所引。智慧即平等大慧。众生迷之。
而诸佛證之。故云诸佛智慧。甚深者。穷诸智之渊
底。诸智莫能穷其底故。无量者。尽诸智之分量。诸
智无能尽其量故。此是标叹实智。约自觉言也。门
谓权智。能通实智。故云其智慧门。难解者。权不终
权。若执权者。是未解权之义故。难入者。权能通实。
若迷实者。是未入权之极故。此是标叹权智。约觉
他言也。声闻辟支所不知者。如华严闷绝躄地。阿
含日价为足。方等常除粪秽。般若无希一餐等。此
音释¶ 第 513c 页 X33-0513.png
是兼叹权实。约觉满言也。若论觉满。仍拣菩萨。今
独拣闻缘者。以今经为破权执。而闻缘犹重。急先
务也。标叹二智竟。
△二依次释成。】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首句承前徵起。言上来智慧及门。所以闻缘不知
者何也。
佛曾下。正以释成。亲近诸佛者。如不轻之
于威音。妙光之在灯明。培来者远故。尽行道法者。
如一音遍记。增寿说经。奉持法藏。广宣法华等。积
来者厚故。勇猛者。虽近多佛。不以时长自诿。精进
者。虽行多法。不以行满自足。所谓经劫石以忘疲。
戴铁轮而不退也。名称普闻者。建志之深。声名洋
溢之义。然既至声名洋溢。而内證实德。自应甚深
未有。故云成就。此释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义也。随
宜所说者。由实智甚深无量。为度众生。随其机宜
而演说之。所谓从实施权是也。然所说之法。虽属
随宜。而意趣在实。是诸佛之密意。故云难解。此释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义也。二智若此。岂声闻辟支
所能知哉。叹诸佛智慧竟。
△二叹自證智慧二。一
总显具足。二分文别叹。初。】

「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至)见波罗密皆巳具足。」

【初指法不尽。成佛巳来。指华严以后时也。华严以
后。法华以前。中间逐机所说。入道因缘不同。故云
种种因缘。间或根器钝劣。于因缘中仍不了者。又
复喻以易知。譬以易见。故云种种譬喻。广演言教。
音释¶ 第 514a 页 X33-0514.png
无数方便者。以一乘开为三乘。随机差别。方便各
异故。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如凡夫著有。佛说空
以引之。二乘著空。佛说有以导之。据此则从前所
说。但以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岂足以尽佛之
智哉。
所以下。显智具足。初徵起者。言从前所说。似
巳尽佛智矣。所以但言引众离著者。何也。如来下。
双举二智以释成之。方便即是权智。知见即是实
智。二俱究竟。故总以波罗密称之。皆巳具足者。正
显从前所说。不能尽也。
△二分文别叹。】

「舍利弗如来知见(至)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初叹实智具足。如来知见者。自举所證实智。广大
者。横而论之。具足一切诸功德故。深远者。竖而论
之。穷尽众德之渊底故。无量无碍等者。转释叹词。
无量。谓四无量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无碍。谓四
无碍辩。一法。二义。三词。四乐说。力。谓十力。始于是
处非处。终至漏尽。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也。无畏
有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
四说苦尽道无畏。通名无畏者。于大众中。广说自
他智断。无恐惧故。禅定。如八背九次。乃至妙奢摩
他。三摩禅那。解脱。如空无相无愿。乃至不可思议
解脱境界。三昧。如二十五王。乃至首楞严王。于此
差别功德。彻底穷源。故曰深入无际。无际者。既巳
穷源。更无馀际。所谓知见深远者此也。一切者。仍
指如上所说。一切智至佛智。皆名自觉圣智。一切
音释¶ 第 514b 页 X33-0514.png
法至佛法。皆名究竟果法。故俱称未有。一一圆满
具足。故曰成就。成就者。即圆满具足之义。所谓知
见广大者此也。
(问。既释实智应属自觉證极。观无量无碍无畏之名。似兼觉他。而八
背九次三解之义。似未證极。用斯释实。得无议乎。答恒沙性德。皆悉具足。方名实智。若实智中原不具此。
则施权时却从何而来耶)舍利下。叹权智具足。种种分别者。曲
抑本怀。随他意语。巧说诸法者。权设三乘。巧逗群
机。不有权智。何以能尔。今如来自谓能者。正见其
权智具足之义。末二句。转释叹词。言辞柔软者。善
顺物情。由此故能种种分别。悦可众心者。观机逗
教。由此故能巧说诸法。盖此即权智具足之用耳。
约佛慧称叹竟。
△二约诸法显示(前恐固执先闻。故约佛慧称叹。
令知若权若实。俱未究竟。还须向上追求。此恐高推圣境。画地自限。故约诸法显示。令知法法头头。无非
权实只要目前荐取。是知前后无非是药。应症便可取服。幸勿医门缄口。以待自毙可也)。分三。
一取要绝言。二徵起释成。三转释释词。初。】

「舍利弗取要言之(至)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初取要显證。权实之法。头头皆是。拟欲尽言。言不
能尽。故曰取要言之。无量者。竖无限量。无边者。横
无边际。如许未曾有法。如来一一圆满。故云佛悉
成就。此即取其捷要者言之。
止舍下。绝言不说。止
犹罢也。欲罢而不说也。佛以二乘人等。只知随语
生解。不解言外明宗。故用无量无边等语而启发
之。见其如鸟待哺。如渴思水。乃急以止之。亦仲尼
所谓予欲无言之意。不须复说者。以说之无益故。

△二徵起释成。】
音释¶ 第 514c 页 X33-0514.png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初句徵起。言既云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亦当略示
义相。所以止而不说者。何也。
佛所下。释成。世法无
非佛法。惟佛證知。故云佛所成就。佛法无非世法。
众生迷昧。故云第一希有。一切见色闻声。头头错
过。故云难解之法。了知翠竹黄华。般若真如。故曰
惟佛究尽。然必究尽诸法。则权智究竟。究尽实相。
则实智圆满。除佛与佛。孰能及此。所以止而不说
者。此也。
△三转释释词。】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谓二字。召下释上之词。谓召下如是等义。释上
惟佛能究语也。如是者。指法之词。相性体力等。正
所指之法。情与无情。一切皆具。故约诸法言之。释
义则依性名相。如有情之身躯。无情之质本。性所
持故。持相名性。如有情之元明。无情之元气。相所
依故。别相名体。如有情之手足。无情之根茎。相所
属故。功能名力。如有情之执捉运奔。无情之擎载
支持。体所具故。业用名作。如有情之贤奸善恶。无
情之家野真伪。力所成故。亲生名因。如有情之善
恶因种。无情之真伪子实。作所积故。助发为缘。如
有情之父精母血。无情之土膏雨润。种所托故。成
就名果。如有情之色身圆满。无情之内外具足。缘
所生故。好丑名报。如有情之否泰穷通。无情之轻
重贵贱。果所受故。初相为本。后报为末。究竟无二。
音释¶ 第 515a 页 X33-0515.png
同一实相真体。故云等也。以上共有十个如是。若
于前九一一了知。是究尽诸法。若于后一确确体
證。是究尽实相。上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此耳。
然此以上三科。虽显佛智究竟。实明世法无非佛
法。既世法无非佛法。则一切法无非是权。一切法
莫不显实。乃如来格外方便。向上提持。敷声教于
六根门头。明权实于万化之域。晓了此者。则随宜
所说。意趣难解之旨。不待言矣(问。十如是中。性义似指真体。何故以
等义为实相乎。答。性约诸法各具之性。等指诸法同归之体。虽四河俱名为水。不得称海。必众水所归者。
乃名为海。故以等义为实相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正颂长行。二极显难知。三略为显破。初
二。一颂约佛慧称叹。二颂约诸法显示。初二。一颂
叹诸佛智慧。二颂叹自證智慧。初二。一颂标叹二
智。二颂依次释成。初。】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至)无能测量者。」

【诸佛二智究竟。超出世出世间。故称世雄。雄犹长
也。不可量者。亦以所證究竟而言。谓所證之智。既
巳究竟。能證之人。讵可限量乎哉。诸天及世人者。
天人居九界之中。故独举之。此外上有三圣。下有
四凡。总以一切众生该之。古德云。等觉不知妙觉。
况复馀众。故总云无能知者。此是约义超颂。声闻
辟支所不能知之文。佛力无所畏等。俱属佛知见
中。差别功德。借此以颂诸佛智慧句也。佛诸馀法。
音释¶ 第 515b 页 X33-0515.png
颂上其智慧门。以权智之中。亦有无量差别法故。
无能测量。合颂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义也(问。长行但云。声
闻辟支不知。今云诸天及人。一切众类。无能知者。何长行偈颂。宽严之不同耶。答。六凡始种。菩萨将脱。闻
缘正熟。前为先务当急。故独举闻缘。此为佛慈宜普。故亦兼馀众。总为激其情志。发起胜心。以造乎能知
之域而巳)。颂标叹二智竟。
△二颂依次释成(略颂)。】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道场得成果。」

【本从句。颂上亲近诸佛。具足句。颂上尽行道法。甚
深微妙。指上实智而言。初得相应曰见。既获大彻
曰了。言虽久近多佛。尽行道法。于此甚深微妙之
法。终未相应。终未大彻。故云难见难可了也。亿劫
行道二句。颂上勇猛精进。非勇猛精进者。不能经
劫行道故。不颂名闻者。建志之深。立行之固。声名
自然洋溢。故略之也。道场成果。颂上成就甚深未
曾有法。不颂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者。实必具权。不
言可知故。颂叹诸佛智慧竟。
△二颂叹自證智慧
(一句之颂。摄长行全科之文。略颂也)。】

「我巳悉知见。」

【如来自谓。如彼诸佛所證。我巳悉知悉见。盖将他
显已。令比例而知故。颂约佛慧称叹竟。
△二颂约
诸法显示(义颂)。】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至)言词相寂灭。」

【颂凡六句。双句读之。逆对长行三科。义甚显然。初
二句。即长行转释释词中义。长行约生起次第。故
以相性居初。此中承上文义便。故以果报为首。盖
音释¶ 第 515c 页 X33-0515.png
即二智为果。得此受用为报也。又九如差别。生佛
同具。首句约佛界举末。故云大果大报。次句约生
界举本。故云种种性相。其实生界佛界。中间本末
俱该。然佛界云大。生界言种种者。以佛界殊胜。生
界差别故。义指实相。生佛九如同归。故后举之。长
行云。本末究竟等是也。次二句。即长行徵起释成
中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者。不惟知其差别。
兼复知其同归。长行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
实相是也。末二句。即长行取要绝言中义。是法即
十如之法。虽惟佛究尽。亦祇冷暖自知。实不能言
其所以。故曰不可示也。既不可示。则欲谈词丧。故
曰言词相寂灭。古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头短。
即此义也。正颂长行竟。
△二极显难知(补颂)三。一许
信得解。二拣思不及。三明證始知。初。】

「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除佛一人。九界俱该。故云诸馀众类。六凡全迷。三
圣分觉。故云无能得解。菩萨信力坚固。将来未可
限量。故独除之。以究竟有能解时也。大经云。信为
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论云。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本经后文亦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
信得入。则信之为力。大矣哉。故五力以之为首。而
此中所以独除。有志佛智者。宜知勉夫。
△二拣思
不及三。一拣声闻。二拣辟支。三拣菩萨。初。】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亦复不能知。」
音释¶ 第 516a 页 X33-0516.png

【初拣诸佛弟子。总举十方三世。一切声闻。故云诸
佛弟子。供佛必闻法。显智德之深。漏尽则恼绝。显
断德之极。住最后身者。惟馀果缚。显是无学人也。
其力不堪者。有三义。一乐小。二怖大。三用心。乐小
则得少为足。怖大则怯惧不求。用心乃意识分别。
是皆不足以穷佛智。故不堪也。
假使下。拣释迦弟
子。假使者。设若义。舍利智称第一。满世如之。其智
可谓广矣。尽上声。尽思。谓任其思索。度量。谓卜度
较量。言佛智以无分别为体。二乘以分别为心。心
境相乖。故虽任其思索。共相卜度较量。亦所不测
也。正使者。纵令义。十方如舍利者。拣非一界。较上
满世尤多。馀诸弟子者。如神通目连。说法富那等。
各如舍利之多。故云亦满十方刹也。总之用心既
错。愈求愈远。如人急欲东行。面向西走。故曰尽思
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二拣辟支。】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辟支侵习。居声闻上。故称利智。三界生缘巳尽。唯
馀身智未泯。故称无漏后身。亦满十方者。分齐与
声闻正等。数如竹林者。数目比声闻更多。斯等一
心者。恊力与声闻正等。亿无量劫者。经时比声闻
更长。欲思实智者。用心与声闻正等。莫知少分者。
不知比声闻愈甚。所谓只因分别细。反令觉照迟
也。
△三拣菩萨。】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至)亦复不能知。」
音释¶ 第 516b 页 X33-0516.png

【初拣初心。新发意者。或博地凡夫。最初发心。或不
定二乘。回小向大者。皆是也。供佛显福德淳厚。了
义显智慧深广。说法显悲智双运。初心便能如此。
应非权渐初心可比。稻麻竹苇者。又非但如竹林
可比。满而曰充。满之极也。智而曰妙。智非小也。恒
河沙劫者。又非亿无量劫可比。咸共思量。不能知
者。以既属思量。即是分别。有乖智体。岂能知乎。所
谓才生拟议。白云万里者。以此。
不退下。拣深位。八
地以上。无功用道。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俱名不退。
数如恒沙。又非但如稻麻竹苇可比。一心共思。亦
复不知者。众愈多而心愈细。心愈细而智愈远故。
此上三科。自声闻以至不退。论果證。则前前不及
后后。论智慧。则后后胜于前前。其数目愈多。其经
时愈长。其用心愈极。其不知愈甚。总之佛智绝思。
实相无相。不可以有心求。只可以无心得。罔象得
珠。可为喻矣。拣思不及竟。
△三明證始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十方佛亦然。」

【承上既皆不知。毕竟有能知者。故又告之。佛之所
證。故称无漏。口欲谈而词丧。心将缘而虑亡。故又
以不思议称之。甚深微妙者。非二乘所知。及菩萨
所及故。如来一一体證。故云我巳具得。惟拣馀众。
我明一巳。言其中权实义相。如来独能明见。不共
馀乘。故曰惟我知是。一切正觉。亦皆体證明见。故
云十方亦然。外此者。不足以与此也(问。准前长行偈颂。或言权
音释¶ 第 516c 页 X33-0516.png
实二智。或言诸法实相。或权实双称。或实智单举。或言无漏不思议等。忽此忽彼。以致讲者无可准的。盍
明示之。以开画一之论乎。答。权实二智。惟约佛界而言。诸法实相。通兼生界而论。生佛同归。其实皆一体
也。又权实二智属心。诸法实相属境。心境同会。其实皆一理也。权实双称者。体用对论。实智单举者。以体
该用。其实皆一智也。至云无漏不思议等。兼权实二智。诸法实相。而总言之。然佛既随意拈提。讲者亦惟
随文销释。果能一处透过。处处圆通。前后实不相背。如蜗牛角。左右舒缩俱得)。极显难知
竟。
△三略为显破(准前长行偈颂。俱是即权显实。欲令二乘人等。就路还家。惟长
行自證智慧文中。微有废破权宗之意。而语未显。然且是随废随立。终归即权显实之义。其奈二乘人等。
既不解即权明实。又不知权说非真。故今略为显破。庶金钱黄叶。鱼目明珠。可立辩矣。属补颂)。】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至)引之令得出。」

【初略显真实。当知者。警策之词。谓警以佛语无异。
策以佛说当信也。佛语无异者。證理既同。如所證
说故。既如所證而说。自非浮信可及。故教以当生
大信。世尊法久后者。既经方等曰久。又历般若曰
后。要当说真实者。时巳至故。机巳熟故。
告诸下。略
破权宗。显实独告身子。破权遍告闻缘者。身子执
轻易解。闻缘执重难开故。我令脱苦等。正佛告之
语。苦缚即界内见思。声闻辟支同断。故云令脱。涅
槃即界外权果。声闻辟支同證。故云逮得。者字宜
作人字。谓如来当时。告诸声闻及缘觉云。我从前
令脱苦缚。逮得涅槃人等。甚勿以所得为真也。佛
以二句。显三乘之法。乃如来方便施设。非真实故。
众生二句。显三乘之果。乃如来对破诸著。非究竟
故。独告闻缘。兼破三乘者。显菩萨执轻。惟带破故。
略明权实竟。
△二动执生疑(动执者。主解之端。生疑者。发悟之机。故曰
音释¶ 第 517a 页 X33-0517.png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讲者。往往于疑处不能分疏。至于悟处自不能照应。以致前后矛盾。反怪
经文不齐。今于悬科之下。一一分疏明白。务令疑处与悟处相应。至于临文。不费词而自明矣。准后身子
领解文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是知身子于阿耨菩提。
惟恐不得久矣。今闻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闻如来知见。广大深远等语。愈以增其惟恐或失之心。故向
下三请文云。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又云。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又云。无上两足尊。愿说
第一法等。俱蹑称叹实智之文。此身子之疑也。四子信解文云。我等自谓巳得涅槃。无所堪任等。是知会
众于小乘涅槃。保證自足久矣。今闻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又闻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等语。不觉动其旧执。
故向下作念文云。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乃至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等。俱蹑称叹权智之文。此会
众之疑也。详之)。分二。一千二动执作念。二身子腾疑三请。
初二。一蹑今教以作念。二执昔教以成疑。初。】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辟支佛所不能及。」

【初叙作念之众。漏尽罗汉等。先叙无学。陈如先得
道果。故首标之。千二百人者。佛成道一年。度陈如
等五人。二年。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三年。度迦叶
兄弟。兼徒众共一千人。五年度身子目连。各兼徒
一百。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得果感恩。常随于
佛。今云千二百者。举大数耳。发声闻辟支心等。次
叙有学。或从出家发心。或从在家发心。故云比丘
比丘尼等。
各作下。叙作念之词。何故者。怪念之语。
慇勤者。谆切之意。言世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由
来久矣。一旦称叹方便。巳为可异。而况其意慇勤。
其词谆切。故蹑此以作念云。何故慇勤称叹方便。
而作是言(云云)。是言者。即指上文称叹之语。其语
为何。故向下复蹑前语以备念之。佛所得法。甚深
音释¶ 第 517b 页 X33-0517.png
难解者。蹑前称叹实智之语。有所言说。意趣难知
者。蹑前称叹权智之语。一切声闻辟支。所不能及
者。蹑前兼叹权实之语。然虽总蹑前语。而其意独
怪叹权。以与昔教相违。动其旧执故也。蹑今教以
作念竟。
△二执昔教以成疑。】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至)不知是义所趣。」

【佛说。指昔日三乘。言三乘之法。始皆同断见思。同
出三界。同脱分段生死。故云一解脱义。亦得此法。
到于涅槃者。自述闻法保證之义。而今不知。是义
所趣者。是义独指叹权。言如来昔说权宗。我等亦
到涅槃。而今又云意趣难知。声闻辟支不及。或我
等取證之非真乎。抑如来自语之相违乎。是义归
趣。我等即不知矣。千二动执作念竟。
△二身子腾
疑三请三。一请为上根。二请为中根。三请为下根。
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初蹑举疑端。四众有疑在怀。寓中形外。故身子知
之。身子疑虽有异。均属未解佛语。故自亦未了。此
经家叙置语也。自他俱疑。陈词致问。故云而白佛
言。何因何缘者。推问称叹所以。第一方便等。正述
所称叹事。所称叹事。有因有果。第一方便。指诸佛
因所修法。前云。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等是也。
以是佛因。故称第一方便。非指权智。甚深微妙。指
诸佛果所證法。前云。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是也。然
音释¶ 第 517c 页 X33-0517.png
此实智因果。俱属教菩萨法。今对声闻称叹。巳为
可异。而况其意慇勤。必有所为。故以何因何缘而
徵问之。
我自下。陈疑致请。昔指转照三会。转照三
会。岂无大小同闻之时。但非正为声闻。而声闻亦
自以为不预斯事。故曰未曾从闻。此应上文。自亦
未了句也。四众疑虽不同。而困心衡虑之态。同一
彰著。故云咸皆有疑。此应上文。四众心疑句也。身
子疑在叹实。故别无所求。惟愿敷演斯事。斯事即
叹实之事也。何故慇勤等。结请之语。言如上所说。
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忽对声闻称叹。或仍前弹斥
于我。究竟绝分乎。抑如来激发我等。令起胜心乎。
故以何故慇勤等而结请之。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
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蹑举疑端。二颂陈疑致请。初(义颂而广)。】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诸佛之所得。」

【欲破疑暗。故称佛为慧日。愿示果法。故称佛为大
圣。究竟实智。从来不说。故云久乃说是法。自说得
如是等。蹑前叹自證实智之文。自叹自所證智。故
云自说如是。力无畏等。约实智别相而言。前云如
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等是也。不
可思议法。约实智总体而言。前云深入无际。成就
一切未曾有法是也。此相此体。是如来果所證法。
故云道场所得。非佛自说。提唱绝人。故云无能发
音释¶ 第 518a 页 X33-0518.png
问。我意二句。释上无能发问之义。身子意谓。我于
声闻。智称第一。于此实智体相。犹难可测。况复馀
众。谁复能起而问之哉。无问下。蹑前叹诸佛实智
之文。出定便告。故云无问自说。称叹所行道者。如
前云。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颂上长行。第一方
便句也。智慧微妙。佛之所得者。如前云。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颂上长行。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句也。然
此俱系素所不说。今无问自说。事属可疑。故身子
蹑而举之。颂蹑举疑端竟。
△二颂陈疑致请(义颂而广)。】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至)欲闻具足道。」

【初代众陈疑。无漏罗汉。是声闻无学。求涅槃者。是
声闻有学。今教与昔證相乖。故皆堕疑网。不知是
义所趣。故谓佛何故说。求缘觉者。是辟支有学。比
丘及尼。于有学中。独举出家众也。诸天龙鬼等。是
八部中五部。等之一字。总摄无学。及优婆塞夷。并
馀部也。相视犹豫等。是疑惑之相。是事云何等。是
求决之情。皆身子代陈语也。
于诸下。为自陈疑。身
子意谓。佛于阿含会上。许我智慧无穷。是如来于
声闻众中。说我第一。我今闻佛智慧。自于已智推
度。竟尔疑惑不了。盖即为是如来所叹。诸佛究竟
之法。又为是如来所叹。诸佛所行之道。不知此二。
我亦能證能修否耶。据此。则身子之疑。全为佛因
佛果。若会众之自谓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者。岂可
同日语哉。
佛口下。为自致请。自以五分法身。从法
音释¶ 第 518b 页 X33-0518.png
化生。故云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者。自明倾渴翘
伫。虚心俟教之意。愿出微妙音者。不求随他意语。
以随他意语。非微妙故。时为如实说者。不求曲顺
权宗。以曲顺权宗。不如实故。又以学佛心切。事不
容缓。故求时为说也。
诸天下。代众致请。数如恒沙。
举八部上根之机。大数八万。举菩萨上根之机。转
轮圣王。举人中上根之机。缘合时熟。乘轮而来。故
云至也。合掌以敬心者。显内外俱诚。欲闻具足道
者。显愿行俱大。既内外俱诚。愿行俱大。其为上根
无疑。想身子受记之后。供养庆赞等。即此众也。据
此。则陈疑虽兼众会。致请独为上根。佛开法说一
周。正应此耳。请为上根竟。
△二请为中根二。一如
来为人天绝言。二身子为中根启请。初。】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止而又止者。以示必不可说之意。既示必不可说。
而又云不须复说者。以说之无益。不惟不可说。且
亦不用说故。若说下。释上不说之义。诸天及人。惟
识有漏因果。不知出世正道。乍闻废权立实之说。
必当惊其鹜于高远。疑其涉于荒唐。说之无益。故
所以不说也。
△二身子为中根启请二。一长行。二
偈颂。初。】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重言惟愿说之者。以明必当要说之意。所以句。徵
起。是会下。释成。法华高会。是如来不思议境。论地
音释¶ 第 518c 页 X33-0518.png
则广狭无碍。论时则十世异成。论众则一多相容。
论见则隐显俱在。虽穷尽身子之智。无足较其众
数。故云无数百千等。曾见诸佛者。或智胜蓄因。或
威音植种。言结缘之深故。诸根。即信进念定。由佛
法熏习巳久。触境便起。方修即成。故云猛利。智慧
即慧根。由惑障涤除殆空。遇事便知。对境即彻。故
云明了。如斯之人。自当闻而深敬。谛信无疑。纵有
人天惊疑。亦可纳种为因。况佛法不为愚者而默。
日光不为无目而隐。所以重言愿说者。以此。
△二
偈颂(标颂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云)。】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法王者。于法自在。若坚执不说。则不自在矣。无上
尊者。九界同尊。若有所简弃。则非同尊矣。是称谓
中。有责望于佛。不可不说之意。惟说者。犹云只管
说也。愿勿虑者。愿勿以人天惊疑为虑也。是会无
量众。通指法会。有能敬信者。独指中根。言法会有
如许无量之众。除上根之外。岂尽惊疑之流。想应
有中等之资。能敬能信。如上所谓诸根猛利。智慧
明了人也。此是身子为中根启请。佛开譬喻一周。
正应乎此。请为中根竟。
△三请为下根二。一如来
为上慢绝言。二身子为下根启请。初。】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音释¶ 第 519a 页 X33-0519.png

(上标颂下正颂)。】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初长行。复止者。请之益恳。止之益严。亦不屑之教
也。天人修罗。善道也。言若说是事。不惟恶道难信。
虽善道众生。亦必河汉其言。故曰天人修罗。皆当
惊疑。大坑喻恶道。言增上慢人。素以道德自矜。乍
闻废权立实之说。必至谤法招𠎝。坠堕三途。如大
坑之不可复出。较之天人惊疑。不惟无益。而更有
损焉。所以如来复止之也。
尔时下。偈颂。既云止止
不须说。又云我法妙难思。是分明欲说。特靳固以
坚众心耳。重举上慢不信者。亦望其悔过自新之
意。
△二身子为下根启请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重愿者。止之愈严。请之愈切。见为法之诚也。比犹
类也。如我等比。百千万亿者。身子自指同类。有如
许之多故。世世受化者。如大通结缘。中间度脱未
尽。序中所谓智胜遗尘是也。长夜喻无明生死。安
隐喻菩提涅槃。言既能敬信。必当断无明。出生死。
證菩提。至涅槃。是长夜得安隐矣。既长夜安隐。则
饶益不可胜言。故云多所饶益。多所者。多之不定。
不能言其量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云)。】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音释¶ 第 519b 页 X33-0519.png

【初先为自请。为是究竟法。故称佛为无上。为是所
行道。故称佛为两足。是称谓中。有羡慕佛因佛果
之意。第一法。指实智而言。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
最第一是也。我为佛长子者。是身子以能解自负。
言佛若说法。人之信否无论。我必率众领解。为佛
长子矣。惟垂分别说者。非求重说。但求如来。将前
所说之法。分析辩别。令得明显耳。
是会下。正为众
请。身子意谓。我所以必求分别说者。非为一巳。盖
以是会有无量之众。皆能敬信此法。何以见之。观
其根机。佛曾世世教化。察其动静。一心合掌欲闻。
的指其人。即我等千二百。及馀求佛者是也。愿为
二句。结请。言是众既能敬信。即应勿吝慈悲。故云
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末二句。显益。言是等因
曲垂分别。得闻此法。了知自心作佛。自当生大欢
喜也。观此科。两言惟垂分别。明知其为下根启请。
佛开因缘一周。正应乎此(问。三请之文。惟此中有惟垂分别之语。且千二
百人。受记原在下根。科云请为下根者。可矣。若前二请中。上中之机。未甚显然。盍明示之。以绝将来之疑
乎。答。既信此为下根。则上二便可类推。试观此中机宜。但云。世世巳曾从佛受化。至次请则云。诸根猛利。
智慧明了。既较胜于此。其为中根也。明矣。及初请则曰。求佛菩萨。大数八万。准通序八万菩萨。即文殊观
音之流。此不谓之上根。可乎。据此则上中下根。文甚显然。将来何所疑乎)。略明权实以
动执生疑竟。
△二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三。一法
说一周被上根。二喻说一周被中根。三因缘一周
被下根。初二。一如来说法。二上根获益。初二。一长
行。二偈颂。初四。一许说诫听。二赞法劝信。三正为
音释¶ 第 519c 页 X33-0519.png
分解。四斥过结劝。初三。一应求许说。二因退劝勉。
三当机愿闻。初。】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慇勤三请。情不能辞。故云岂得不说。谛审也。听之
不审。理非心得。故以谛听诫之。思以智照。念以观
持。拣非识心分别。事相习诵。故云善也。大成云。谛
听闻慧。善思思慧。善念修慧。据此。则是教以从闻
思修。入法华三昧之意。会众同疑。身子独慇。故云
吾当为汝开略为广。断疑生信。分别权实之宗。解
释三一之旨。故曰分别解说。
△二因退劝勉。】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至)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初五千退席。礼佛而退者。有二义。一实行。如下经
家自释。二权现。如前序主所明。所以句。徵起之词。
言会众同疑。情均渴思。所以礼佛而退者。何也。故
向下约宿障现障以释成之。罪根深重。宿障也。由
过去诽谤大乘。无量劫地狱罪毕。尚有馀习。能障
大道。故名为根。渊乎其不可拔。确乎其不可动。故
曰深重。增上慢等。现障也。有增上心。无增上行。故
云未得谓得。有增上名。无增上果。故曰未證谓證。
是皆空腹高心。恐见废斥。由此不堪闻大。故为现
障。既有过去馀𠎝。复具现在慢过。故云有如此失。
如此之人。不惟无缘闻法。亦且不欲闻法。故云是
以不住。
世尊下。如来不禁。默然者。听其自便之意。
制禁。止留也。若以实行而论。此众不去。有遮玄化。
音释¶ 第 520a 页 X33-0520.png
若以权现而论。引进实行。在所当去。故佛不制止
也。
尔时下。抑扬劝勉。此众。指现前众也。现前众中。
不杂上慢之流。故云无复枝叶。以枝叶喻上慢者。
上慢徒慕虚名。不务真修。恐闻废立之宗。难经考
覈之会。如彼枝叶。虽扶疏可观。经霜便凋。遇风便
折也。既无慢流。惟馀法器。故云纯有贞实。以贞实
喻法器者。法器外权内实。迹浅本深。堪受一乘之
记。能取万德之果。如彼真实。虽质朴无文。发荣无
限。滋生莫穷也。如此一抑一扬。器与非器攸分。故
重呼当机而诫勉之。佳善也。善其所退者有二义。
一为闻而不解。易招谤法之𠎝。今不闻而去。善其
无谤法之𠎝矣。二或正闻忽起。有惑听众之志。今
将闻即退。善其无惑众之志矣。善听者。虚心谛听。
当说者。倾心实说。言前此上慢在座。彼既不能虚
心。佛亦未敢吐胆。今彼众既去。故诫以善听。示以
当说也。因退劝勉竟。
△三当机愿闻。】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之速而无疑也。又野语曰阿。文语曰唯。
皆应诺之词。心之所期曰愿。意之所望曰乐。愿乐
欲闻者。如鸟待哺。如渴思水。古德云。听者端视如
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是也。许说诫听竟。
△二赞
法劝信。】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初赞法举喻。如是妙法者。承前略明。指后广明。无
音释¶ 第 520b 页 X33-0520.png
非显示佛智。故通称妙法。不惟佛于四十年来。久
默斯要。即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不务速说。
故云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此总赞一经。微妙希有
义也。优昙钵华。华中之最微妙者。非时不现。必待
诸佛出世。及论王应运乃现。故云时一现耳。此总
喻一经。微妙希有义也。法喻合明。令众易了。亦即
大开全题。总提要义。为下诸文作案。馀义详见第
九门中。
舍利下。劝信佛言。虽曰微妙。惟信力可入。
故劝以汝等当信。虽曰希有。而说必真实。故示以
言无虚妄。既言无虚妄。则闻熏皆成智种。解入便
是佛乘。其不力信者。亦犹到宝所而空回。守饭箩
而呼饥。惟自弃误。夫谁怨欤。赞法劝信竟。
△三正
为分解三。一略为分解。二详为分解。三举浊防难。
初三。一略解诸佛权实。二略解自證权实。三总结
以显道同初。】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初蹑疑标举。随宜二句。是会众之疑端。今欲分解。
故蹑彼而标举之。
(问。法说独被上根。何不蹑身子之疑乎。答。欲会权宗。以归真实。
故蹑权疑标举。至若身子之疑。迨会权归实之后。不欲释而自释矣)所以下。徵起释
成。徵起可知。我以无数等。引自所有。以释诸佛权
实义也。方便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如来自
所有权。识权权灭。全体真实。故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自权既尔。诸佛亦然。所谓诸佛随宜说法。意
趣难解者。以此。
△二略解自證权实二。一标举徵
音释¶ 第 520c 页 X33-0520.png
释。二转释释词。初。】

「惟有诸佛乃能知之(至)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初承上标举。言我说诸法。既非思量分别能解。契
斯旨者。夫其谁欤。故标以惟有诸佛。乃能知之。

以下。徵起释成。徵起可知。诸佛世尊等。引诸佛所
有。以释自證权实义也。惟犹独也。以犹为也。言诸
佛所为。无二无三。故曰惟以一事。此事非小。故曰
惟以一大事。因此生悲。缘此感佛。故曰惟以一大
事因缘。因缘凑合。佛乃出兴。故曰惟以一大事因
缘故。出现于世。此是诸佛共所有实。既为此出世。
凡有所说。皆宗乎此。诸佛既尔。如来亦然。所谓我
说诸法。惟有诸佛乃能知之者。以此。
△二转释释
(以是诸佛本怀。群生达道。全经要旨。故转释之)。】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至)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初蹑前徵起。谓蹑前释词。以转徵其义也。
诸佛下。
承徵别释四欲字。是诸佛本怀。谓诸佛本怀。欲以
四事。共成一大事也。四事者何。第一开佛知见。古
德以开字从佛。今据现文。应令众生自开。非佛开
也。若释其义者。开谓开自封闭。显自家珍。佛知见
者。即众生六根门头。本具不生灭性。在眼曰见。在
耳曰闻。乃至在意曰知。今仅云知见者。以元一精
明。举初后以摄中故。然此知见。众生与佛无异。故
云佛知佛见。伹众生为根尘封闭。迷昧本有家珍。
持珠作丐。枉受轮回。如来出世。欲令众生。于见色
音释¶ 第 521a 页 X33-0521.png
闻声等处。回光反照。外遗内脱。无始封闭全开。本
有家珍顿显。能至乎此。名为开佛知见。犹是见道
初步。宗家所谓破参是也。使得清净者。亿劫倒想。
从此顿销故。第二示佛知见。示者。将已所有。昭示
于人也。佛之知见。与上不同。上约在缠之体。生与
佛同。名佛知见。此约出缠之相。佛与生异。名佛之
知见。言上来知见虽开。胜解未圆。惟知局六根之
性。不达遍万法之体。未免触途成滞。遇事便乖。如
来出世。欲以已所独得。佛之知见。昭示众生。令众
生念念观照。时时体察。务令知齐佛知。见齐佛见。
亦皆盖天盖地。能令至此。名为示佛知见。方是见
道究竟。宗家所谓透关是也。第三悟佛知见。悟之
一字。古德多约解悟义释。今对上二。是悔悟。非解
悟也。悔悟者。翻然悔悟。智解俱忘。智解俱忘。知见
不立。前无新證。归失故居。还同在缠。故仍名佛知
佛见。言上来虽蒙示佛知见。见处同佛。但恐知见
立知。成无明本。反障正修。终成狂慧。如来出世。欲
令众生。悔悟从前所立知见。还同在缠一般。重起
幻修。以期幻證。明知无佛可求。任运求佛。明知无
生可度。任运度生。能令至此。名为悟佛知见。犹是
修道初步。宗家所谓悬崖撒手。杆头进步是也。第
四入佛知见。入者渐次深入。穷尽因门。穷尽因门。
去佛不远。名佛知见道。道犹路也。言上来虽巳悟。
佛知见。从头幻修幻證。伹恐稍涉回途。便成退转。
音释¶ 第 521b 页 X33-0521.png
亏一篑而未为完山。及九仞而莫称全井。如来出
世。欲令众生。于此起大勇猛。生大精进。渐次深入。
必至穷尽因门。能令至此。名为入佛知见。方是修
道究竟。按位即齐分證诸圣。一念相应。便契佛乘
矣。然此一段。因系诸佛本怀。本经宗旨。又为修證
关键。凡古注家。莫不极力发挥。今惟据文释义。不
能附会诸说。倘有吻合。幸高明者临讲变通。
舍利
下。结归徵词。是为二字。应上云何二字。犹一问一
答之类。略解自證权实竟。
△三总结以显道同。】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至)无有馀乘若二若三。」

【初结诸佛权实。但教菩萨句。约机以结。诸有所作
下。约教以释。诸有所作。权也。常为一事。实也。权既
为实。则所教但是菩萨明矣。示悟二字。与前不同。
前约次第各论。此则浅深总该。谓指示开悟于众
生也。
舍利下。结自證权实。为实然后施权。故云但
以一乘。为众说法。会权无不即实。故云无有馀乘。
若二若三。据此则如来出世。与诸佛出世。无二道
矣。略为分解竟。
△二详为分解三。一详解诸佛权
实。二详解自證权实。三总结以显道同。初三。一例
上总标。二分文别列。三总结本怀。初。】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一切总该三世。言三世各有十方。十方各有诸佛。
故云一切十方诸佛。法即权实之法。言上来虽巳
略解诸佛权实。未曾显彰诸佛分齐。今明十方三
音释¶ 第 521c 页 X33-0521.png
世诸佛。与上自他权实无异。故云法亦如是。此例
上以标同也。
△二分文别列三。一过去佛同。二未
来佛同。三现在佛同。初。】

「舍利弗过去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过去诸佛。依本经则日月灯明。大通。威音。雷音王。
云自在等。亦可指庄严劫千佛说也。以无下。从实
施权。是法句。会权归实。此约教言也。是诸二句。转
一为三。究竟句。会三归一。此约机言也。
△二未来
佛同。】

「舍利弗未来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未来诸佛。依本经则华光。名相。阎浮金光。旃檀香。
山海慧等。亦可指星宿劫千佛说也。馀同上(问。佛尚未
来。机教权实。何以预知之耶。答。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如继周百世。宣父亦曰可知。况如来三达洞照。五眼
圆明。虽至尽未来际。不待屈指而后辨也)。
△三现在佛同。】

「舍利弗现在十方(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初总明。现在诸佛。依本经则一光所现。三变所集。
妙音品之净华宿王。普贤品之威德上王等。亦可
指贤劫千佛说也。饶益安乐者。初以权法饶益。令
获三乘安乐。后以实法饶益。令获一乘安乐。如是
饶益安乐。详分则有重重差别。故云多所。
是诸下。
别明。同上。分文别列竟。
△三总结本怀。】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至)入佛之知见故。」

【但化菩萨句。约机以结。欲以下。约教以释。示悟二
字。与上不同。示谓指示本有。令信与佛无异。悟谓
音释¶ 第 522a 页 X33-0522.png
开悟蒙昧。令解与佛无异。既解之后。复欲令其从
性起修。渐次深入。以至同佛。故云入佛之知见也。
详解诸佛权实竟。
△二详解自證权实。】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至)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初总以例明。
知诸下。别以详解。种种欲者。或欲求
声闻。或欲求缘觉。或欲求菩萨等。差别不同故。然
既各有所欲。必至酷好不舍。故云深心所著。随其
下。即从实施权。如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为
求辟支佛者。说应因缘法。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
罗密是也。舍利下。会权归实。如云。令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是也。详解自證权实竟。

△三总结以显道同。】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十方世界者。此界他方。合而论之。以是总结自他
故也。惟为一乘。菩萨犹不可得。故曰尚无二乘。菩
萨既不可得。声闻辟支。不言可知。故曰何况有三。
据此则自他出世。益信其无二道矣。详为分解竟。

△三举浊防难(恐承上难云。既无二无三。诸佛出世。何不直说一乘。而必先说三乘。
乃故为是曲屈教耶。故此防云。诸佛出于五浊恶世等。盖说二说三。亦诸佛不得巳耳)。】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初佛出浊世。世本清平。因劫见恼命众。积聚搅扰。
如清水中。投以沙土。二性俱亡。容貌汩然。名之为
浊。当斯世也。人多弊恶。故以恶世称之。诸佛悯此。
现身应化。故云出于此世。此总标也。所谓者。指下
音释¶ 第 522b 页 X33-0522.png
释上之词。劫浊无别体。即以下四为体。积聚交凑。
炽然不停为相。恼浊以五钝使为体。烦乱自性。逼
恼身心为相。众浊。以三缘和合为体。六道轮回。牵
连不断为相。见浊。以五利使为体。执断执常。邪知
谬解为相。命浊。以识煖息三为体。连持色心。催年
减寿为相。此别明也。如是者。总结之词。谓五浊体
相。如是而巳。
舍利下。顺时说三。举劫浊。即具四浊。
以四为劫体故。准悲华经。人寿八万岁。减至三万
岁。未名为浊。至二万岁时。即名为浊。虽名为浊。较
之佛出世时。犹为清平之世。准今佛出世。当人寿
百岁。较之人寿二万岁时。未免世道浇漓。人心不
古。愈趋愈下。愈流愈深。故云劫浊乱时。言诸佛出
世。乃劫浊中之最乱时也。众生垢重者。谓起惑造
业。遮障正智曰垢。刚强暴虐。难调难伏曰重。悭贪
嫉妒等。正释垢重义也。悭谓吝已于他。贪谓取他
益已。皆贪垢也。嫉谓憎贤厌能。妒谓嫌才忌德。皆
瞋垢。亦痴垢也。三垢巳起。诸不善法。从此而生。故
名为根。根既成就。必至难调难伏。则其为垢也。不
綦重乎。方便有提拔之功。故称为力。于一说三者。
以垢重障智。欲渐除以渐显耳。据此则诸佛施权。
岂得巳哉。正为分解竟。
△四斥过结劝三。一设言
婉斥。二觌面直斥。三结劝信受。初(如来明知其过。不遽然指斥。特
假之设言。委婉其词。令彼闻而自觉。此大圣温厚和平之德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音释¶ 第 522c 页 X33-0522.png

【初设言婉指。若我弟子者。谓设若我弟子中。有是
人也。自谓罗汉辟支。即得少为足之辈。既得少为
足。于佛教菩萨事。漫不经耳。亦漫不经意。故曰不
闻不知。此如来明知其人。委婉其词以指之。
此非
下。斥过令觉。言既为佛子。应尽知佛事。今既不知。
是赖教乞食之辈。故云非佛弟子。既證小果。应进
闻大法。今既不闻。是未證谓證之流。故云非阿罗
汉。非辟支佛。此中三非字。有深恶痛绝之意。类此
者极宜深醒。
△二觌面直斥(上科以巽与之言。悦而不绎。此科用法语
之言。觌面而直斥之。此大圣好善恶恶之公也)。分三。一直斥其过。二徵起
释成。三转显其过。初。】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至)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初觌面直指。是诸比丘等。直就出家众中。指其人
也。自谓巳得等。是执权为实之流。既执权为实。于
阿耨菩提。不惟不求。亦复无志。故云不复志求。此
如来洞悉其心。面对其人以指之。
当知下。斥过令
知。言既臻权果。应求实證。今既不复志求。是权果
未必究竟。故曰当知此辈。是增上慢人。噫。本非上
慢。坐以上慢之名。不复进求者。于此宜痛心焉。

二徵起释成。】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至)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首句徵起。
若有下。释成。实得罗汉者。断无不信此
法。以是而知。不复志求者。定非真实罗汉。所以谓
之增上慢人也。
△三转显其过。】
音释¶ 第 523a 页 X33-0523.png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至)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初承上开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罗汉不信是法
者。容或有之。故开除也。
所以下。徵起释成。言佛灭
度后。此等之经。求其背本受持。对本读诵。及晓解
其义者。百无一二。故云是人难得。由是人难得。无
所师承。故虽真实罗汉。莫保其无不信之流。所以
除之者。以此。
若遇下。设言转显。言果是真实罗汉。
虽暂时不信。不遇馀佛则巳。设若乘通远至。或缘
熟转生。一遇馀佛。便得决断权疑。了达实义。由此
而观。转显不复志求者。定属上慢无疑。觌面直斥
竟。
△三结劝信受(两番斥过。虽顽石亦应点头。故此科结劝信受。以终其义也)。】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至)无有馀乘惟一佛乘。」

【汝等者。别指身子一类无过者而言。言从前所斥
之众。固不必论矣。汝等既非彼比。故当一心信解。
受持佛语。所以然者。以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既言
无虚妄。自不以若二若三。欺诳众生。故云无有馀
乘。惟一佛乘。既无馀惟一。幸勿以巳得为足。还当
以未證为期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四)一颂许说诫听。二颂正为分解。三颂赞法
劝信。四颂斥过结劝。初(约义略颂)。】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至)舍利弗善听。」

【初五千退席(长行经家叙置。偈颂如来自述。非重颂类。故直注节旨。而不言颂也。下节
仿之)。出家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者多。故偏怀上慢。
音释¶ 第 523b 页 X33-0523.png
优婆塞挟财仗势。著相邀名者多。故偏号我慢。优
婆夷儿女情重。罪福念轻者多。故偏名不信。准长
行。四众皆名上慢。今各据多分言之。上慢专于外
饰。不知内省。我慢惟知骄人。罔解修已。不信昧于
罪福。迷于功咎。故有过不自见也。由不自见故。日
积月累。以致戒有缺漏。缺漏者。戒如城池。犯则成
缺。戒如浮囊。损则有漏故。护遮护。谓恐彰已短。惜
惮惜。谓畏改之难。玉之内玷曰瑕。外玷曰玼。戒有
缺漏如之。然既戒有缺漏。如玉有瑕玼。理当发露
改革。期为全人。乃竟善于遮护。一味惮惜。是为甘
于下流。不思上进之辈。故以小智称之。由此不堪
闻大。故纶音欲降。巳先出也。
众中下。世尊不禁(长行
经家叙其不禁。偈颂如来明其不禁。意义互显)。上慢徒慕虚名。不务真修
实證。如彼去酒之渣。去米之皮。故曰众中糟糠。如
来智鉴无私。洞察彼之肺腑。彼虽欲掩其过。有所
不能。故曰威德故去。既以威德故去。如来何不禁
制。令作系珠缘乎。皆以斯人戒有缺漏。智慧狭小。
鲜福鲜德。不堪受是大法。亦如潢流不注瓦缶。福
泽不降淫人。故世尊默然不制止也。
此众下。抑扬
劝勉。可知。准长行。前有应求许说。后有当机愿闻。
俱略也。颂许说诫听竟。
△二颂正为分解(超颂)三。一
颂略为分解。二颂举浊防难。三颂详为分解。初三。
一合颂自他之权。二合颂自他之实。三义颂结显
道同。初二。一颂诸佛之权。二颂自證之权。初。】
音释¶ 第 523c 页 X33-0523.png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诸佛所得。实智也。无量方便。权智也。权智随机。故
云为众生说。长行所谓随宜说法是也。
△二颂自
證之权二。一通为群机。二别为二乘。初。】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至)优婆提舍经。」

【初众生机性。念之一字。义通能所。众生心为能念。
所行道为所念。若释其义者。念谓拳拳服膺。朝夕
不忘。道谓三乘所修。正助道法。正助道法。其类不
一。故云种种。此约三乘机性言之。欲谓心心向往。
时刻不辍。时刻不辍。习成人天机性。故云欲性。欲
性不一。故云若干。不惟欲性若干。即先世所作之
业。亦有善恶不同。此约人天机性言之。
佛悉下。如
来教益。悉知是巳者。观机有准。诸缘譬喻等。施教
无差。施教无差。随分成益。故令一切欢喜。后文所
谓适其愿故。心各勇锐是也。
或说下。法部差别。名
义见于悬义。
△二别为二乘(佛慈虽普。别为二乘意多。以是昔缘。中复
退大。较之菩萨。情属可悯。较之凡夫。理在可接故)。】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至)为是说涅槃。」

【此中二乘机性有二。若原从二乘中来。则钝根乐
小法。若原从凡夫中来。则贪著于生死。乐小法者。
虽值无量诸佛。不行菩萨深妙之道。道称深妙者。
无住之因。非二乘所及故。贪著生死者。缠绵三界
之中。常为众苦之所恼乱。苦称恼乱者。逼恼其身。
动乱其心故。为是说涅槃者。由不行深妙道故。暂
音释¶ 第 524a 页 X33-0524.png
济化垒。由众苦所恼乱故。急救然眉。出世本怀。不
如是也。合颂自他之权竟。
△二合颂自他之实二。
一颂自證之实。二颂诸佛之实。初二。一会权归实。
二三根获益。初。】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说是经。」

【初别会二乘。设是方便。令入佛慧者。明施权本意。
未曾说汝。当得成佛者。明以权覆实。所以未说。说
时未至者。明覆实所以。今正是时。决定说大者。明
及时开显。言目今根机巳熟。会不可失。故曰正是
其时。开显会归。但教菩萨。故云决定说大也。
我此
下。通会诸教。言不惟小乘涅槃。是方便说。即我从
前所说。九部之法。皆为随顺众生。必至会入大乘。
乃佛本意。以是之故。今说是经。普会从前所说。同
归乎大也。
△二三根获益二。一正为上根。二兼为
中下。初。】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至)故为说大乘。」

【初根利因深。根利因深。堪于受记成佛。故称佛子。
心净者。专心求佛。不杂馀念。柔软者。不执权宗。随
顺实教。利根者。诸根猛利。智慧明了。此约现在根
利言之。无量佛所。显值佛之广。行深妙道。显修因
之大。此约过去因深言之。
为此下。说法授记。由彼
根利因深。堪受大法。故为说大乘经。既闻法巳。了
知自心作佛。故记来世成道。
以深下。获益欢喜。深
心念佛者。念念求成。惟恐不得。正受道之机。修持
音释¶ 第 524b 页 X33-0524.png
净戒者。严护篇聚。无缺无漏。正载道之器。以斯机
器。忽闻得记成佛。如苗遇雨。故云大喜充遍身也。
心即深心念佛之心。行即修持净戒之行。佛以知
此。故为说大。所谓不失人。亦不失言矣。
△二兼为
中下。】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声闻指实行声闻。下根也。菩萨指权渐菩萨。中根
也。若犹及也。言说法虽为上根。而下根声闻。及中
根菩萨。闻我所说。虽少至一偈。亦皆成佛无疑。况
于多乎。是则闻此法者。幸勿自疑自误可也。颂自
證之实竟。
△二颂诸佛之实。】

「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至)说佛智慧故。」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故曰惟
有一乘。无二无三。既无二三。凡说二说三者。俱系
方便。故云除也。然诸佛所以方便说二三者。但为
众生处处贪著。暂借假名而引导之。原佛本意。究
竟为说佛慧故也。合颂自他之实竟。
△三义颂结
显道同二。一正颂长行。二防问断疑。初。】

「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至)此事为不可。」

【初颂结诸佛权实。诸佛如来。但教菩萨。故曰惟此
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故
曰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此与长行。文别而义
同也。
佛自下。颂结自證权实。智冥实理。全智住于
理中。不共凡小。故云自住大乘。如其所得等。如犹
音释¶ 第 524c 页 X33-0524.png
称也。谓称已所得大乘之法。以定慧力。庄严圣。教
也。庄严圣教。必以定慧力者。以非定不能契。非慧
无由说故。以此度生句。出庄严圣教之意。自證无
上等。明以此度生之由。大乘之上。置以无上道言
者。具二拣别。一拣證。二拣教。拣證者。佛及菩萨所
證。皆称大乘。无上道言。即拣菩萨。惟佛得證故。拣
教者。始终顿圆四教。皆名大乘。无上道言。即拣前
三。唯圆可称故。平等者。生佛共秉。虽生佛共秉。凡
小迷而不知。菩萨知而未极。故曰自證无上道。大
乘平等法也。既自證无上。不可以有上教人。若以
小化。是教人以有上法矣。既大乘平等。亦当令众
生同得。乃至一人。是不令其同得大矣。如是乃有
私于已。不公于物。故云则堕悭贪。悭贪二字。岂慈
父所宜有。故曰此为不可。由此所以庄严圣教以
度生也。正颂长行竟。
△二防问断疑(此颂补属)分二。一
防承上致问。二断序分馀疑。初(问。世尊说权说实。临莅十方。得大无
畏。何所据耶。故此防云)。】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至)而独无所畏。」

【信。谓心相肯信。归。谓身相归投。既心相肯信。身相
归投。佛即视彼如子。处已若父。故不欺诳。亦无贪
嫉。不欺诳者。言初说三乘。皆以时未至故。机未熟
故。并非欺彼无智。诳以权宗。无贪嫉者。言今说一
乘。亦以时巳至故。机巳熟故。岂复贪吝大乘。嫉人
同得。若略有欺诳。稍涉贪嫉。虽非世谛烦恼。亦属
音释¶ 第 525a 页 X33-0525.png
法中恶见。如来既不既无。故云断也。由断此故。所
以临莅十方。说法度生。独无所畏。言独无所畏者。
显欺诳未断者。则恐露已短。贪嫉未断者。则恐显
他长。临众说法。未免畏首畏尾。不能如是也。
△二
断序分馀疑(因序分文殊结答偈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
馀。据此则三乘馀疑。尚待如来为断。今如来自出定后。巳经略明广明。自他权实之旨。至此三乘馀疑。料
巳殆尽。故自举放光所为以断之云)。】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佛身以相好为严。故云相严身。光明。即相严身中。
所放白毫相光。世间。即白毫相光。所照万八千土。
无量众所尊。即万八千土。所现万八千佛。末句乃
结断之词。言我以相严身中。放白毫光明。照万八
千土。及现万八千佛者。无别所为。乃为说实相印
耳。实相称印者。以佛佛相授。代代相承。如传国之
玺。故名为印。又以一切诸法。皆依实相而出。如印
印像。故名为印。法句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
印是也。颂略为分解竟。
△二颂举浊防难(超颂)二。一
自庆愿满。二义颂长文。初(超颂中补颂)。】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至)皆令入佛道。」

【馀疑既断。信解斯生。欲示庆幸之意。故教以当知。
本立誓愿。或指宝藏佛时。愚谓不必拘泥。即大通
威音时。岂无愿乎。欲令一切。如我无异者。即众生
无边。誓愿普度之意。如我所愿。今巳满足者。约一
期事毕而论。谓所应度者皆巳度讫。未得度者。巳
音释¶ 第 525b 页 X33-0525.png
作得度缘故。化一切众。令入佛道者。约究竟圆满
而论。谓解行在躬。见闻为种。浅深虽异。究竟成佛
故。前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
成佛无疑是也。
△二义颂长文(属超颂中义颂)。分二。一颂
佛出浊世。二颂顺时说三。初(防难之义。与长行不同。长行承总结道同
义来。此中承自庆愿满义来。难云。既欲令一切。与佛无异。理当凡遇众生。尽以佛道教之。初说三乘。何所
为耶。故此防云)。】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至)如是人难度。」

【初颂劫浊。长行承结显道同义来。故曰诸佛出于
五浊恶世。此中承自庆愿满义来。故云若我遇众
生。尽教以佛道。众生即劫浊众生。以如来出世。当
劫浊最乱时也。乱时众生。尽以佛道教之。则左矣。
何故。言彼时众生。垢轻而有智者少。垢重而无智
者多。无智之人。一向错乱修习。邪正不分。乍闻佛
道。将必迷而不知。惑而不信。自然不受教矣。
我知
下。颂烦恼浊。多劫广积恶因。故曰未修善本。现在
随逐尘境。故曰坚著五欲。坚著即贪惑也。由贪惑
故。执迷不了。而痴爱继之。痴爱即痴惑也。由痴惑
故。是非竞起。而瞋恼生焉。生恼即瞋惑也。依此三
惑而为根本。百八烦恼。从此而生。非烦恼浊乎。

诸下。颂众生浊。以前诸欲而为因缘。起贪瞋痴。地
狱鬼畜之报。不旋踵而即至。故曰坠三恶道。纵恶
道罪毕。转生人天。失手错脚。复从沦溺。故曰轮回
六趣。所谓处处受生是也。既处处受生。自然众苦
音释¶ 第 525c 页 X33-0525.png
备受。非众生浊乎。
受胎下。颂命浊。微形者。大成云。
非胎中微小之形。乃中阴隐微之形。所见最是。以
中阴若有若无。凡眼不见。故称微形。复置受胎言
者。以其体即是八识。投胎领命。全依乎此。规矩云。
去后来先作主公是也。世世常增长者。由此识心。
合煖息为命根。生生世世。增长色身。非命浊乎。

德下。颂见浊。言既增长色身。难免品类不齐。其间
薄德少福者。既乏出世之德。又鲜世间之福。故为
众苦逼迫。由逼迫故。希望出离。其奈不遇明师。以
致误入邪见。邪见众多。故曰稠林。若有若无等。正
明邪见众多义也。有即常见。无即断见。此二同为
边见。等该身邪见戒。依此诸见以为根本。展转妄
计。具足六十二种。如计即色是我(一)。离色是我(二)
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三)。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四)。色
阴既尔。四阴亦然。共为二十。三世成六。合根本断
常。则成六十二见。所谓稠林者此也。深著妄法者。
非果计果。终无实證。即摄见取。坚受不舍者。邪见
覆心。虽佛莫易。亦摄邪见。我慢者。执身有我。凌傲
他人。即摄身见。自矜者。非因计因。邪戒自憍。亦摄
戒见。此以上文等言含糊。重申四见相也。謟曲者。
为求利养。謟媚豪势。曲奉尊富。虽謟媚曲奉。乃诈
于恭敬。故诛以其心不实。此语可媲宝镜。毕照邪
态。吾知外道闻之。必心胆俱裂矣。照妖集云。著邪
见者。心窍俱迷。生同醉梦。死从轮溺。故曰千万亿
音释¶ 第 526a 页 X33-0526.png
劫。不闻佛名。又曰尽未来际。诸佛亦无策以相救。
故曰亦不闻法。是人难度。又曰邪教害人。甚于虎
狼。故世尊独广明之。颂佛出浊世竟。
△二颂顺时
说三。】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至)来世得作佛。」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辞。如来意谓。以是五浊展转。
甚至流于邪见之故。舍利弗。当知如来施权。非得
巳也。由彼千万亿劫。不得见佛闻法。欲令渐次熏
习。故曰为设方便。由彼众苦逼迫流入邪见。故说
尽苦之道。绝其源也。由彼深著妄法。坚受不舍。故
示涅槃之道。易其情也。然此涅槃。但灭见思烦恼。
分段生死。尚馀尘沙无明。变易生死。故云虽说涅
槃。亦非真灭。诸法即情与无情。染净差别等法。从
本来。常自寂灭者。以一心原有二门。一真如门。不
变义。二生灭门。随缘义。然真如即是生灭。故能随
缘变现诸法。生灭即是真如。故从本来常自寂灭。
了此本寂。乃真涅槃。若如前所说。不过离乱求寂。
对生言灭。岂真灭哉。佛子。即了此本寂之人。了此
本寂。与佛命脉相通。故称佛子。理虽顿悟。事必渐
修。故须行道巳。来世作佛。据此则真灭尚不应住。
况权灭非真。岂得巳而说哉。颂举浊防难竟。
△三
颂详为分解(追颂)三。一颂详解诸佛权实。二颂详解
自證权实。三颂总结以显道同。初(准长行分三。今阙总结本怀一
义)分二。一颂例上总标。二颂分文别列。初(义颂)。】
音释¶ 第 526b 页 X33-0526.png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至)惟一无二乘。」

【首二句。牒上为例。
次二句。正以例明。然开三既属
方便。正显惟为一乘。诸佛皆说一乘。正显三是方
便。能例所例。义互影也。
今此下。劝信标同。言既知
三是方便。不应固执。既知惟说一乘。宜当谛信。故
教以今此大众。皆应除疑。此劝信也。既巳劝信。欲
更详解。故重示佛语无异。惟一无二。此标同也。

二颂分文别列三。一颂过去佛同。二颂未来佛同。
三颂现在佛同。初二。一正颂长行。二补颂馀义。初。】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至)令入于佛道。」

【初从实施权。
是诸下。会权归实。可知。
△二补颂馀
义分二。一总标异外权实。二逐类别为显示。初(正施
权乘之外。更有异外别施。正显真实之外。更有异外助显。至下逐类别示自见)。】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至)助显第一义。」

【诸大圣主。即指过去诸佛。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
来悉知。故云知一切世间等也。异方便者。三乘机
外。更及人天。三乘教外。更开灭后。第一义者。即众
生本源真心。居有物之先。为众义之首。且得之便
能成佛。故称第一。以此乃一切众生。本具正因。虽
正因本具。要假缘因助显。故过去诸佛。更以异外
方便而助显之。言人天微因。灭后少善。积微至著。
聚少成多。时至机熟。皆当成佛。其意盖以三乘。及
现在近因。为正显。人天。及灭后远因。为助显也。

二逐类别为显示三。一佛在受法众。二佛灭依教
音释¶ 第 526c 页 X33-0526.png
众。三广记悬记众。初。】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至)皆巳成佛道。」

【众生类。即上所谓天人群生类也。值佛显是在世。
闻法布施等者。谓依教修习。若论六度。居三乘之
一。本非异外方便。但以机在人天。行属事相。所修
福慧。尽成有漏。故为异外方便。借此为缘。助显正
因。彼时虽属有漏。渐入无漏。至今皆得道果。故曰
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
△二佛灭依教众四。一
恋佛回心众。二起塔造庙众。三建形画像众。四供
像称名众。初。】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巳成佛道。」

【法身真常。本来不灭。因众生见佛久住。憍恣厌怠。
方便越世。故云佛灭度后。因佛灭度。无所依怙。始
知舍恶修善。化刚为柔。故云善软心也。然此众虽
值佛不悟。灭后尚能回心。要知一念善。便为菩提
之基。一念软。足开万行之门。故曰如是众生。皆巳
成道。如灯明灭后。倍加精进。求无上道者是也。

二起塔造庙众。】

「诸佛灭度巳供养舍利者(至)皆巳成佛道。」

【供养舍利。应属人天之机。准今佛灭后。大迦叶言。
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
乐福田者。此言可證。万亿种塔者。人力不齐。塔有
多种。金银乃至码碯。注见前文玫瑰。火齐珠也。徐
氏曰。火齐象珠。赤色。起之层层各异。一曰。如云母
音释¶ 第 527a 页 X33-0527.png
重叠而开也。琉璃与上玻瓈。虽此方共有。然与西
域不同。彼乃自然之质。此以镕冶而成故。珠谓真
珠。非琉璃即珠也。如上众宝其体清净。类有多种。
或庄严于外。或修饰于内。故曰清净广严饰。庄点
校对。务使文质相当。窣堵凌云。时见星罗棋布。故
云庄校于诸塔。石庙者。以石为庙。栴檀下。以木等
为庙。檀沉二香。其质最坚。可为梁栋。有木名樒。可
施雕凿。用为节棁。馀材不等。为柱为椽。各随其宜
而用之。砖以为壁。瓦以覆顶。泥以和合结构。土以
积聚培持。此盖不能起塔。而起庙。不能用宝而用
土木瓦石者也。旷野者。无人之境。无人之境。而成
佛庙者有二义。一为营造无地。二令苦途知归。积
土而成者。亦二义。一为物料维艰。二欲崇质反文。
情窦未开。天真未丧曰童。物欲无累。趣入自得曰
戏。聚沙为塔者有二义。一种发。二境感。种发者。由
往昔敬佛。种纳识田。当此物欲无累之时。发为现
行故。境感者。因见起塔。境会于心。当此趣入自得
之际。感为诚意故。然起塔造庙。本属福田。积土聚
沙。仍系偶尔。要知一篑之因。能成层崖之势。初步
为缘。足达千里之程。故曰如是诸人。皆巳成道。

三建形画像众。】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至)度脱无量众。」

【为供养佛。建立形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随作者
心。故云诸也。檀等为质。刻雕成文。三十二相。相相
音释¶ 第 527b 页 X33-0527.png
具足。故云众也。然法身无相。借相表真。既信真而
造像。自成因而致果。故云皆巳成道。七宝成者。金
银属乎镕铸。馀宝亦兼雕琢。鍮石黄铜似金。铜亦
金类。故铜字从金从同。色举二种。故云赤白铜也。
白镴铅锡。青金之属。最精者曰白镴。蜀生者曰铅。
桂杨生者曰锡。流行本多用蜡字。讹也。今正以镴
字。俗以锡镴合称者即此。铁有二种。一镕铸。二炼
锤。今以作像。应属镕铸。木及与泥者。木以为骨。泥
以为肉。增胎也。胶漆布三。和合成质。严饰庄修。绘
画为文。脱纱也。此等亦由人力不齐。像设各异。而
究其敬佛之心。同出一源。莫不纳种为因。故云皆
巳成道。彩画作佛者。或纸或绢。或币或帛。施以五
彩。绘以成像也。相即三十二相。举因显果。故云百
福庄严。以相相皆因修百福之所感故。自作使人
者。因有亲疏。皆巳成道者。果无同异。笔字多作笔
字。莲师云。讹也。笔从竹。音毕。笔从草。音委。笔者。草
木花始生也。约童戏本属无心。或草或木。及草木
始生。拈来便用。故云若草木及笔。爪甲可知。画作
佛像者。或针于壁。或剌于壤。无论肖与不肖。其本
心谓为是佛。即名佛像。由此佛种印于藏识。逢缘
渐增。积久成德。故云渐积功德。华严行愿品云。因
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
成等正觉。故云具足大悲。皆成佛道。诸有所作。常
为一事。故云但化菩萨。循循善诱。教不躐等。故能
音释¶ 第 527c 页 X33-0527.png
度脱无量。由此观之。童戏本属无心。尚乃渐积功
德。具足悲心。以至成佛度生。与佛无异。况三乘人
等。若能舍权从实。渐积不住。岂童戏之不若乎。其
不自信者。乃自误以自弃耳。
△四供像称名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至)皆巳成佛道。」

【若人于塔庙等者。谓处无论塔之与庙。像无论宝
之与画。物无论香华之与幡盖。伹出敬心供养。便
成胜因。乐有五音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
音之节。故使人作之。角贝。大螺也。鼓为众音之长。
螺率群声之先。故首明之。箫。虞舜所作。编小竹管
为之。参差不齐。象凤之翼。大者二十三管。长一尺
四寸。小者十六管。长一尺二寸。又有无底者名洞
箫。释义。则箫者肃也。谓其声肃肃然而清也。笛。黄
帝使伶伦。伐昆溪之竹为之。凡七孔。又有三孔者。
名羌笛。武帝时丘仲所作。长一尺四寸。释义。则笛
者涤也。谓涤除邪秽。纳之雅正也。琴。神农所作。或
谓伏羲所作。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广六寸。
象六合。五弦。象五行。腰广四寸。象四时。前广后狭。
象尊卑。上圆下方。象天地。十三晖。象十二月并闰。
后文王加少宫少商二弦。或谓文武各加一弦。又
后汉蔡邕。复加二弦。合前以象九星。释义。则琴者
禁也。谓禁制邪淫。以正人心也。箜篌。纣令师延所
作。靡靡之乐也。盖空国之侯。所存。故以空侯从竹
为名。琵琶。未详制人。长三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
音释¶ 第 528a 页 X33-0528.png
弦。象四时。用手前推曰琵。将手后却曰琶。依鼓时
为名。铙钹可知。总结九种。节奏合宜。故曰如是妙
音。命彼执持。歌咏三宝。故曰尽持供养。寄韵写怀
曰歌。梵音清彻曰呗。良以佛德殊胜。见者欢喜。欲
寄韵以写怀。故托清彻梵音而歌颂之。乃至二句。
有况显之意。言一音而小。尚巳成佛。况彼众乐供
养。及夫长歌浩颂者哉。散心者。拣非敬意。一华者。
拣非多物。画像者。拣非宝像。以斯为缘。渐成胜因。
故能见无数佛。既能见无数佛。则因圆果满。明知
其巳成佛矣。礼拜者。无物可享。以身致敬。合掌者。
不暇作礼。举手秉心。一手者。携东抱西。半掌表信。
低头者。御车乘马。点首代拜。然此虽礼有全缺。掌
分双只。皆本于一心之诚。而佛亦惟纳受其心。故
曰以此供养像也。渐见二句。明积久成因。以因致
果之义。广度下。明果后兴化。化毕潜辉之义。必兼
兴化及潜辉言者。有警策二乘意也。意谓彼等微
因小善。由不自居故。遂致渐见诸佛。成就胜因。即
今成佛度生巳毕。汝等声闻。尚淹滞于化城。良可
惜哉。散心入塔庙者。别缘偶至。非诚心也。一称南
无佛者。见相发心。非常念也。正量论引云。昔有采
樵者。为虎所逐。援树而上。恐不及。念仁耳佛一声。
纳种为因。今植世尊成道。据此则散心念佛。巳得
成道之语非妄矣(问。此中散心称名。并前草爪画像。聚沙为塔等。不过偶尔一念。
童戏无心。岂知有教可依。佛灭依教之众。何以收此。答。起塔画像。念佛称名。如来教有明训。彼虽偶尔一
音释¶ 第 528b 页 X33-0528.png
念。童戏无心。亦因如来遗教展转蔓及。如从未历目并未经耳之事。则聚沙何必为塔。草爪何必画像。散
心何必称名。故虽童戏无心。偶尔一念。不知有教可依。乃自然而依之。亦佛教不思议力。有以致之也)。
佛灭依教众竟。
△三广记悬记众。】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巳成佛道。」

【诸佛在世。有闻是法。指彼法华广记之众。诸佛灭
后。有闻是法。指彼法华悬记之众。本经法师品初。
广记现在文云。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
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又悬记未来文云。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中云皆巳
成道。亦诸佛广记悬记。摄持之力然也(问。异外权实。独见过
去佛章。现未诸佛。岂无此耶。答。过去易信。故独举之。要知佛佛道同。举一隅可以三隅反也)。颂
过去佛同竟。
△二颂未来佛同二。一正颂长行。二
补颂防难。初。】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至)无一不成佛。」

【初从实施权。
一切下。会权归实。与长行文虽稍异。
义实全同。
△二补颂防难四。一防何得无一不成
难。二防不合广说诸法难。三防何必惟为一乘难。
四防惟一宜应速说难。初(难云。法虽同源。机有千差。若云一闻。异解。有成
不成。可矣。何得云但有闻法。无不成佛耶。故此防云)。】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言诸佛本誓。以自所修诸行。回施众生。普令同得
此道。是故但有闻法。俱入如来大愿筏中。或远或
音释¶ 第 528c 页 X33-0528.png
近。皆得成佛。亦如富贵贫贱等。多人共登一舟。乘
舟力故。莫不皆到彼岸。
△二防不合广说诸法难
(难云。既愿同得此道。不合广说诸法。必说无数法门。何所为耶。故此防云)。】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言未来诸佛。虽说无数法门。原其本意。惟为一乘。
仍与本愿不相违也。
△三防何必惟为一乘难(难云。
建化门头。一法不少。广说既成权益。何必惟为一乘。故此防云)。】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言诸佛两足之尊。了知诸法。本无自性。即言佛种。
亦从缘起。缘起非真。亦无性义也。既皆无性。惟此
一事为实。是故惟说一乘。正为实际理地。一法不
立。舍此无可说故。然此一颂。古德注多深奥。令学
者难于理会。今再释之。知谓了知。法该情与无情。
情与无情。皆真如随染缘而起。本属依他妄现。故
云无性。佛种谓诸佛种性。诸佛种性。虽真如随净
缘而起。亦属依他妄现。故云从缘。一切众生。不知
此义。妄谓佛及诸法。以为实有。是于依他法中。更
起遍计。惟诸佛离遍计执。及依他起。故云知也。既
知此巳。惟馀圆成为一乘实体。是故惟说一乘。前
文所谓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者。益见之矣。

四防惟一宜应速说难(难云。既惟为一乘。宜应速说。诸佛皆久默斯要。抑又
何也。故此防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巳导师方便说。」

【言是一乘之法。即住诸法位中。既住诸法位中。则
音释¶ 第 529a 页 X33-0529.png
世间相无非真实。故云常住。世间相尚即常住。何
况如来随宜所说。岂不即是真实。是知诸佛。非真
久默斯要。盖以道场知巳。为导师故。引导众生。方
便说一乘耳。若仍有未明。试更释之。是法即一乘
实相。住犹在也。法位即诸法自体。诸法自体。彼此
各不相到。故名为位。世间相。仍指诸法自体。为世
间安立之相故。常住。仍指一乘实相。一乘实相。求
于去来生死。了不可得故。此中首句。明实法即在
诸法。理即事也。次句谓诸法当体实法。事即理也。
了此者。自不以久默斯要为难焉。于道下。其义易
明。颂未来佛同竟。
△三颂现在佛同二。一正颂长
行。二补颂防问。初。】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至)其实为佛乘。」

【初颂总标。如来智断具足。堪为人天福田。故曰天
人供养。初说三乘。令息化城。后说一乘。令入宝所。
故曰安隐众生。亦说是法。长行所谓多所饶益。安
乐众生是也。
知第下。颂别明。第一义谛。不可言宣。
故云寂灭。佛知此巳。随众生说。故云以方便力。此
从实施权也。后二句。会权归实。可知。
△二补颂防
问(恐有问云。后说一乘。令得无上菩提。诚为安隐。至若人天分段未脱。三乘变易方炽。何得俱以
安隐称之。故此防云)。】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应方便说。」

【言如来知机差别。及根利钝。随其所应。方便演说。
令人天不坠恶趣。三乘暂入化城。正随分以安隐
音释¶ 第 529b 页 X33-0529.png
也。若释其义者。知之一字。总通下文。行即三乘所
修诸行。既修此行。必念兹在兹。铭心不忘。故云深
心所念。此约三乘机性言之。前云众生心所念。种
种所行道是也。过去习业不同。现在欲性各异。进
力胜者。求生天道。进力劣者。乐著人间。此约人天
机性言之。前云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是也。诸
根利钝者。三乘人天。次第较之。前利后钝。可知。佛
知此巳。为欲各得安隐。故以种种因缘等方便演
说。若不然者。则人天终沦恶趣。三乘不保权果。岂
安隐哉。颂详解诸佛权实竟。
△二颂详解自證权
实分二。一正颂长行。二补颂广演。初。】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至)皆令得欢喜。」

【初超颂会权归实。
我以下。追颂从实施权。可知。

二补颂广演二。一众生机感。二如来化应。初。】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至)而起大悲心。」

【初明所感之佛。欲详出世因缘。故重呼身子。教以
当知。我拣馀佛。亦顺世假立。非执有也。佛眼观者。
大成云。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以佛眼圆通。举胜该
劣故。又四眼入佛。皆名佛眼故。
见六下。明能感之
众。六道众生。不修胜因。既乏功德庄严。故贫而无
福。又缺佛法资助。故穷而无慧。无福无慧。轮回莫
出。故趣入生死。生死称险道者。正量论云。以功名
观之。朝事庙堂。暮谪海岭。以身命观之。昨处华堂。
今归黄壤。以升沉观之。正生人天。复坠恶道。岂非
音释¶ 第 529c 页 X33-0529.png
险乎。相续者。既入生死。则轮转不息。楞严云。生死
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是也。由生死
无休息故。老病逼迫。爱怨别会等。无由解脱。故云
苦不断也。深著五欲等。正明苦不断义。言六道众
生。所以苦不断者。盖以深著五欲以为其本耳。如
𤛆牛者。极显著欲之害。此牛乃西南夷兽名。性爱
其尾。卧则以首就尾。由以首就尾。而目为尾障。故
云贪爱自蔽。由自蔽故。而如盲如瞑(目无瞳人曰盲。目无光明
曰瞑)。虽伺而杀之。亦无所见也。取此为喻者。言著欲
众生。以心就欲。智为欲蔽。故如醉如痴。伤法身。害
慧命。亦所不觉。如彼𤛆牛无以异故。佛如导师。能
引迷途。故称大势。法如正路。能离险道。故称断苦。
众生著欲自蔽。故不求也。不求佛。则易惑邪师。不
求法。则易陷邪道。由此堕于邪见稠林。坚受不舍。
大势难拔。故云深入。由深入邪见故。或拔发熏鼻。
或涂灰裸形等。妄修无益苦行。欲脱众苦。是为以
苦舍苦。由此所以苦不断也。准古德于此。以五浊
配释。今虽窃比。而大同小异。如六道众生。即众生
浊。生死相续。即命浊。前云世世常增长是也。深著
五欲。即烦恼浊。以贪欲为烦恼之本故。深入邪见。
即见浊。总论四浊积聚。即劫浊。与前次第不同者。
以五浊生起。势如钩锁。互相为因。前后无定相故。

末二句。结成感义。正以众生五浊展转。轮回不息。
由此如来出真兆圣。涉俗益物。故曰为是众生。起
音释¶ 第 530a 页 X33-0530.png
大悲心。众生机感竟。
△二如来化应二。一从实施
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不得。二隐实施权。初
三。一三七思惟。二诸天请法。三作念无计。初。】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至)云何而可度。」

【初总标思惟。约此番为化之初。说名为始。坐通能
所。能坐即佛。所坐即道场也。场谓界地。此地在摩
竭陀国。去泥连河不远。以如来坐此成道。故名道
场。观树者。仰面寻思。经行者。俯首循环。此思惟之
相也。三七日中。思惟是事者。准因果经云。初七思
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思惟。上中下根。三七思
惟。谁应先闻法。今且寄言总标。故云如是。
我所下。
别明其事。所得智慧。且就实智而言。甚深无量。二
乘莫及。故云微妙第一。诸根即信等五根。信等劣
弱。遇大便乖。故云钝也。著乐者。贪著世乐。贪著世
乐。为痴爱盲其慧眼。由此上中二根。俱叵得矣。上
中叵得。惟馀下流。故曰如斯等类。云何可度。若以
此文。别配三七者。首二句。义当初七思惟。我法妙
无能受者。次二句。义当二七思惟。上中下根。末二
句。义当三七思惟。谁应先闻法。言云何可度者。正
思惟先度人也(问。三七日中。义当华严之时。今但云思惟。岂未说华严教耶。答。正思
惟时。即正说华严时。天台所谓双垂两相。二始同时者。以此)。
△二诸天请法。】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至)请我转法轮。」

【初标例诸天。
恭敬下。具仪启请。此与大通成佛时。
诸天请法事同。但此处众多欲天。彼中仪多供养。
音释¶ 第 530b 页 X33-0530.png
其实彼此皆具。出没各不同也。
△三作念无计。】

「我即自思惟若伹赞佛乘(至)疾入于涅槃。」

【自思惟者。欲酬诸天之请。转思度生之事也。准前
三七日中。惟是思惟。今云若但赞佛乘。似乎从前
巳赞。益信正思惟时。即正说华严时耳。众生没在
苦者。五浊八苦。如海无涯。没溺其中。不能自出故。
出苦尚不可得。岂信成佛。故云不信是法。不信是
法故。反谤佛说。是为破法。破法因缘。必堕三途。是
以不信之故。坠于三恶道也。如是则说法有损。不
如不说。住世无益。不如不住。故云宁不说法。疾入
涅槃。此亦如来假言伤感。如仲尼浮海之叹无异。
从实不得竟。
△二隐实施权三。一寻念方便。二诸
佛慰喻。三正施权乘。初。】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出世本为度生。无机宁忍遽弃。欲效先佛循序方
便。故寻念也。既寻念巳。理应宪章。故云我今所得。
亦应说三。
△二诸佛慰喻。】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至)但为教菩萨。」

【初称赞慰喻。思惟即寻念也。寻念过去。而十方佛
现者。显佛佛道同故。慰安慰。喻顺喻。谓诸佛恐其
舍权。以梵音声。安慰而顺喻之。此系如来自述。故
云我也。如来能法先觉。能顺机宜。故诸佛称以善
哉。释迦文者。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
文。释迦有自利利他之德。可当此称。又称以第一
音释¶ 第 530c 页 X33-0530.png
导师者。以如来自證无上。善接群机。于诸导师之
中。最为第一故。得是无上等。正明如来自證无上。
善按群机。释上第一导师义也。
我等下。作證慰喻。
言不惟汝得无上。我亦皆得最妙第一之法。不惟
汝用方便。我亦为诸众类。分别演说三乘。但我说
三乘。原为少智乐小。不信作佛。故以方便分别。说
诸权果。要知虽复说三。伹教菩萨。汝后若能如我
所行者。则方便亦何伤于真实。且莫作宁不说法。
疾入涅槃想也。
△三正施权乘三。一申屈转念。二
先度五人。三总结防问。初。】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至)我亦随顺行。」

【欲叙昔态。故重呼其名。教以当知。圣师子。即指十
方诸佛。音即诸佛慰喻之音。迦陵仙梵。超出一切。
故称深净微妙。南无诸佛。宜作慨声读之。意谓。若
不施权。则违诸佛慰喻。若施权乘。又违出世本怀。
当此无可奈何之际。故称南无诸佛。略以申其委
曲难言之意。既申屈巳。转念随顺诸佛。故云复作
是念。言我出浊世者。自知时不可谬。且有诸佛慰
喻。所说谆谆。情难违拒。理宜遵从。故云如诸佛说。
我亦随行。总显从实施权。非得巳也。
△二先度五
人。】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罗奈(至)为五比丘说。」

【思惟是事巳者。施权意决。即趣波罗奈者。屈身就
机。以有五比丘等。在彼属境。鹿野苑中故。波罗柰。
音释¶ 第 531a 页 X33-0531.png
在中印土境。义翻江绕城。婆沙云。中印土境。有河
名波罗奈。去其不远。造立王城。即依河为名也。诸
法寂灭。不可言宣者。言如来趣波罗奈。本为说法。
其奈诸法本自寂灭。离于言说等相。不可以言语
而宣说之。设于此不有方便。必将同如匏瓜。系而
不食矣。佛不如是。故能以方便力。为五比丘说也。
五比丘者。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为母族二人。三阿
湿波。四波提。五摩诃男俱利。为父族三人。佛初入
山时。父王敕彼伴修。后不耐苦行。自奔鹿苑。各修
异道。佛于成道三七日后。欲度阿蓝迦蓝。郁头蓝
弗不得。因念五人。宜先得度。故往度之。所谓悲二
仙而不遇雷音。喜五人而堪从法化是也。
△三总
结防问。】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至)我常如是说。」

【初总结机教。法指四谛。以能摧灭见思。运至涅槃。
故名为轮。佛以此法。转入机心。故名转也。是名者
谓实际理地。本无法轮可转。言转轮者。亦惟是其
名耳。涅槃音。能被教也。阿罗汉。所被机也。便有者。
涅槃非真。罗汉假名。言罗汉。言涅槃者。亦惟方便
有耳。又是名便有。皆承上结归之词。谓如来自鹿
苑一唱。是即名为转轮。从此便有涅槃之教。及罗
汉之机也。既有涅槃之教。及罗汉之机。是于佛宝
之外。更添法宝僧宝。差别名目。此三宝之所由始
也。
从久下。预防问难(恐有难云。方便之法。亦有渐次。何故初转法轮。便有涅槃
音释¶ 第 531b 页 X33-0531.png
音耶。故以上二句防之)。言佛从久远劫来。即为彼等。赞示涅
槃之法。权因久成。故今初转法轮。即为演说涅槃
音也(恐又难云。无学之位。亦非骤及。何故初转法轮。便有罗汉名耶。故以下二句防之)。言
彼等于分段生死之苦。业巳永尽。我于多劫巳来。
常以如是之言。称说于彼。故今初转法轮。即许成
就罗汉名也(问。转照三会。此科义当初转。中转后转。何不具耶。答。文虽不具。义必有之。
准下文既称佛子。则中经方等般若可知)。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
三。一机熟时至。二等赐一乘。三闻法获益。初。】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至)今正是其时。」

【初根机巳熟。权不终权。恐身子未契此旨。故敕以
当知。既经方等般若。根机巳熟。故以佛子称之。将
以大法饶益。故云见也。志求佛道句。即成就大志。
自鄙先心之义。无量句。通指三根。如前云求佛诸
菩萨。大数有八万。乃至云我等千二百。及馀求佛
者是也。咸以二句。正明志求。如前云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乃至云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是
也。曾从二句。极显根熟。如前云曾见诸佛。诸根猛
利。乃至云佛巳曾世世。教化如是等是也。又上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则诸佛即是释迦。但约
多劫以至今生。故名为诸。言佛自多劫以至今生。
怜其退大向小。常以权宗接引。故云闻方便说。

即下。时节巳至。即作是念者。既令保證权果。还忆
出世本怀也。出世本怀。惟为一事。故曰如来所以
出。为说佛慧故。是时者。对非时言。如阿含得少为
音释¶ 第 531c 页 X33-0531.png
足。非时也。方等犹在门外。非时也。般若无希一餐。
非时也。今乃复经少时。渐以通泰。故云是时。机熟
时至竟。
△二等赐一乘二。一预防问难。二正明等
赐。初(难云。既是其时。即当速说。必待三请后说。复何意耶。故此防云)。】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教以当知者。恐其有疑故。钝根小智。指实行声闻。
著相。指下劣凡夫。憍慢。指实行上慢。然钝根则固
蔽权宗。小智则不乐大法。著相则滞窒有漏。憍慢
则妨碍进闻。故于是法。皆不能信。所以必待三请
而后说也。
△三正明等赐。】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自五千退席。斥过结劝以来。去者去。悔者悔。并无
如向所说。钝根小智等流。故云喜无畏也。菩萨者。
根利智大。解脱虚心。于是众中。不须偏用权巧。不
用曲顺机宜。故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等
赐一乘竟。
△三闻法获益。】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至)悉亦当作佛。」

【初二句。正许上根断疑。菩萨。暗指身子等一类上
根之机。疑有二种。一近疑。谓初闻叹智不知何因
何缘。二远疑。谓昔见授记。不知为失不失。二疑交
攻。不能自释。故云疑网。今闻是法。远近俱断。故云
皆除。
下二句。悬示中下成佛。罗汉。总指中下之机。
言菩萨疑网巳除。自当成佛。若中下之机。如千二
百罗汉之流。虽未即得除疑。佛有方便。究竟与记。
音释¶ 第 532a 页 X33-0532.png
悉亦当作佛也。颂详解自證权实竟。
△三颂总结
以显道同(义颂)。】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至)说无分别法。」

【上二句。结诸佛权实。仪式犹轨则也。言从实施权。
会权归实。为三世不易之轨则故。
下二句。结自證
权实。亦如是者。谓仿彼诸佛仪式也。既仿彼诸佛
仪式。则虽说权乘。会归惟为一事。故云无分别法
也。颂正为分解竟。
△三颂赞法劝信(追颂)二。一正颂
长行。二补颂防难。初二。一颂赞法举喻。二颂劝信
无虚。初(追颂中广颂)。】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至)时时乃一出。」

【准化城品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又云。于昔
无量劫。空过无有佛等。足證悬远义也。妙严品云。
佛难得值。如优昙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又
古偈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等。足
證值难义也。正使犹纵令也。纵令有佛出世。而又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云说是复难。闻谓伹领其
文。无量无数劫犹难者。如此方。自迦叶至释迦。相
去非少时矣。及开演此经。尚有五千退席等。巳可
见也。听与闻同。能字有拣别义。盖必兼解其义。乃
为能听也。斯人亦复难者。如舍利智称第一。佛尚
谓其以信得入。未便深许。馀可知矣。譬如优昙者。
借喻显人。一切爱乐者。喻斯人众所敬仰。天人希
有者。喻斯人世不多得。时时一出者。喻斯人时不
音释¶ 第 532b 页 X33-0532.png
多见。又此虽借喻显人。实即因人显法。与长行法
如优昙。似异实同。
△二颂劝信无虚(义颂)。】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至)诸佛之秘要。」

【初极显信难。闻法欢喜者。自信作佛故。喜而复赞
者。冀他听闻故。乃至一言赞叹。便为供养三世佛
者。以展转传闻。能令诸佛法身不断。慧命常存故。
是人甚希有者。以此法人多怨嫉。欢喜者希。且又
发言称赞。故云甚也。过于优昙者。言上来闻听但
属自利。巳如优昙。此称赞更兼利他。故云过也。又
过于优昙。虽显能赞人难。而彼人之所以发言称
赞者。由于欢喜自信。正极显自信之为难耳。
汝等
句。直言劝信。由自信者难。故直以勿疑劝之。
我为
下。曲显不虚。我为法王者。显能说不虚。以若有虚
妄。则愧称法王矣。普告大众者。显所说不虚。以若
有虚妄。则难以普告矣。但以一乘等者。正明所说
之事。此约自所说。以曲显不虚义也。汝等舍利弗。
呼大众。及当机也。声闻及菩萨。教中下。并上根也。
恐其不能谛信。故敕以当知。是妙法。即指今之所
说。非同权言易出。故云诸佛秘要。既诸佛秘为心
要。自非妄言。此约诸佛所秘。以曲显不虚义也。由
此观之。则所说皆无虚妄。有言尽是真实。此而不
信。则无法可信耳。正颂长行竟。
△二补颂防难二。
一防诸佛何故同秘难。二防如来何故普告难。初
(难云。今佛普告。应是大公无私之理。诸佛秘为心要。何所为耶。故此防云)。】
音释¶ 第 532c 页 X33-0532.png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至)破法堕恶道。」

【言过现诸佛。因出浊世。当来诸佛。或值恶人。秘是
法为心要。非得巳也。若详释者。五浊众生。五根粘
滞五尘。如蝇就秽。故云但著诸欲。如是众生。惟知
有漏因果。无出世心。故云不求佛道。当来指未来
佛时。未来众生。刚强难化。故称恶人。既称恶人。岂
能信受大法。故虽闻说一乘。亦迷惑不信受也。以
不信受故。当起破法罪业因缘。必堕恶道无疑。由
此观之。则诸佛秘为心要者。亦缘不得其人。若果
是其人。则密在汝边。诸佛岂私已哉。
△二防如来
何故普告难(难云。诸佛同秘。应是教外别传之宗。今日普告大众。又何所为耶。故此防
云)。】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言今日如来普告大众者。皆以时至机熟。有诸知
惭识愧。清净求道之人。理当为彼广赞一乘。若不
然者。诸佛岂妄授哉。若详释者。惭谓自惭。谓自惭
同入法性。独滞小乘故。愧谓愧人。谓愧人议为焦
芽。呵为败种故。清净者。诸念不杂。求道者。一心向
上。如是等人。真为道器。故当为彼广赞一乘。所谓
机感盈前。不得不说是也。颂赞法劝信竟。
△四颂
斥过结劝(约义略颂)。】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至)自知当作佛。」

【初合颂两番斥过。欲斥有过之重。故重呼当机以
告之。惟为一乘。前巳备闻。故直教以当知。诸佛法
音释¶ 第 533a 页 X33-0533.png
如是也。法既如是。则从前所用万亿方便。皆随顺
机宜而说。非究竟矣。不习学者。谓不曾习学方便
之法。如长行所谓非佛弟子。乃至是增上慢人等。
言此众既不曾习学。又焉能晓了。是诸佛随宜说
乎。故直斥以不能晓了此也。准长行乃。指过斥人。
故以不闻不知。不复志求者。为非佛弟子。非阿罗
汉。非辟支佛。是增上慢。而此中乃指人斥过。故以
不习学者。为不能晓了。是佛随宜所说。特文偈变
换之异。而义无殊也。
汝等下。义颂结劝信受。言上
来不能晓了者。固不必论矣。今汝等既巳了知。诸
佛世尊为世间之师。随宜所说皆方便之事。相应
于此一乘深法。无复诸疑惑矣。无复者。犹言无得
更犯之义。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者。既诫以勿
疑。又劝以欢喜自信。所以然者。以诸佛出世。悬远
值难。今巳值矣。正使出世。说是法难。今巳说矣。无
量数劫。闻是法难。今巳闻矣。闻而能听。斯人复难。
今巳能矣。惟少直下承当。欢喜自信。故作如是结
劝。准后身子领解文云。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巳尽。
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正应乎此(问。自许说诫听以来。数数
劝信。即属佛意。亦觉重叠。而疏中处处设难。既出私测。宁逃穿凿。或亦别有所说。以解重叠及穿凿之议
乎。答。权执难破。真信难生。真信难生故。旋信旋疑。故致如来数数劝信。权执难破故。旋破旋起。故致如来
处处防难。然则数数劝信者。固如来之婆心。处处设难者。亦注家之点眼。语切不厌重叠。义正岂是穿凿
哉)。如来说法竟。】

音释¶ 第 533b 页 X33-0533.png
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下


** 音释

诿
(女恚切音[拱-八+内]累及也)

(毗祭切音敝[跳-兆+音]也前覆也)

(渠京切音檠架也)
萨婆若

(此云一切智是诸佛一心三智究竟极果之总名)
画一
(伏𦏁画一阳奇之数无二无别也)

蜗牛
(陵螺也上古华切音瓜)

(亡遇切音务驰骛也)

(居㨷切音近靳制其行也)


(渠之切音其绮䌽也极也)
蔡邕
(人名下于容切音雍)

(锄救切音绉速疾也)

(陟栗切音
挃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