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28-A¶
628-A¶ 第 421a 页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西蜀沙门 佛闲勖𠁼大师 立科
门人 智一雪墩 拾遗

【△二以往来持经。】

「妙音菩萨来往品第二十四」

【品末结云。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
子。得无生忍等。则此菩萨。以身业往来之威仪。能
628-A¶ 第 421b 页 X33-0421.png
令法会。于见闻时。得饶益处。便名持经法式。又于
四种摄事中。示随类形同事身。名为持经。又前品
以身轮之苦行持经。今则不但以身轮。现随类形。
更以身业之来往。作流通无尽之轨范。品故次来。

△文二。初如来光照妙音。二妙音来往益物。初二
初照国。二照身。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大人相者。乃指大人所有福报。奇状炳著处。以名
相也。菩萨本行经。佛为净饭王。略说相好云。佛生
人间。示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
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
我初成道于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诸大菩萨。于
杂华经中。巳广分别等。俱舍论说。轮王虽有三十
二相。而有三义。不及于佛。一处不正。二相不圆。三
不明了。为菩萨说八万四千者。约果相明也。由因
中断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波罗蜜。获八万
四千相好。今经指三十二相中肉髻者。乃即法报
之化身。凡圣同见之佛相也。若校量者。善生经云。
一切世间福。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
及一好功德。一切好不及一相。一切相不及白毫。
白毫复不及无见顶相所有功德。非无上士。不能
具故。名大人相。然无见顶。即是肉髻。故应持求见
不能经初止放一光者。欲三乘人。舍诸方便。直乘
一乘慧光。以为成佛真因。而终趋于无上智光妙
628-A¶ 第 421c 页 X33-0421.png
果。兹欲显持经妙因。即彻无上果地。是以二光齐
放。用表果因交彻之相。皆在妙音一种流通境内。

△二照身。】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此下叙能流通者。乃可双被果因交彻之照。初明
值多佛。是得二严之由。而悉一句。显慧深也。得妙
下。显福广也。古谓。十六三昧。即法华三昧之异名。
若果然者。何以结云得如是等百千三昧耶。明明
体异用别。方各用名以召之。又若是一。何必枚举。
况更有法华三昧名。亦杂于中耶。此下释名一本
智度论百八三昧名下义释之。但此彼名字。略有
参差。而必[甚*勺]于甚相符者取之。并不敢杂以臆见。
如妙幢相三昧。似彼毕幢相三昧(因其必定微妙。方显尊胜)。谓
菩萨住此三昧。则能决定持诸法幢。于诸三昧。最
为尊胜。譬如大将得幢。表其尊大之相。故法华三
昧。似彼摄诸法海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则三乘
法。皆摄入是三昧中。如一切众流。皆归于海故。净
德三昧。似净妙华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于诸三
昧中。开功德华。以自庄严。如树华开树自庄严故。
宿王戏三昧。似满月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净
光具足。灭爱恚等火(自在灭障。即游戏意)。清凉功德。利益众
生。譬如秋月圆满破暗。清凉可乐故。无缘三昧似
无心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则心心数法。悉皆不
行。智印三昧似宝印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于一
628-A¶ 第 422a 页 X33-0422.png
切三昧。悉能印證。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
乃至涅槃。能为利益。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似入
辨才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辨说一切三昧。
悉知众生语言次第。及经书名字等。集一切功德
三昧。似集诸功德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则能修
集一切善根功德。初夜后夜。无有休息。譬如日月
运行不停。清净三昧。似宝断三昧。谓菩萨住此三
昧。则能断除一切三昧诸垢。如有真宝。能治诸宝
令得洁净。禅通游戏三昧。似师子游戏三昧。谓菩
萨住此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
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如师子游戏时。而
能制伏诸禽兽也。慧炬三昧。似然炬三昧。谓菩萨
住此三昧。则能然慧炬。照明一切诸法。无错无著。
如然炬夜行。不落险处。庄严王三昧。似大庄严三
昧。谓菩萨住此三昧。则大庄严成就。见十方世界。
以七宝花香。庄严佛处。而心无所著。净光明三昧。
似净光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于诸三昧。光明清
净。诸烦恼垢。皆不可得。净藏三昧。似无尽三昧。谓
菩萨住此三昧。能灭诸法无常等相。即入不生不
灭真实之理(灭诸相净也。入真实理藏也)。不共三昧。似妙行三
昧。谓菩萨住此三昧。不见诸三昧有二相。即是毕
竟空相应三昧。一切戏论。皆不能破。日旋三昧似
无住处三昧。谓菩萨住此三昧。不见诸法有住处
可得。释迦下一句。正明被照。问。何以照人照国。皆
628-A¶ 第 422b 页 X33-0422.png
云果因交彻耶。答。白毫内具现世尊修因之相者。
示因分可见也。肉髻是无见顶。显果分不可见。今
并照于依正者。乃事理无碍门中。照明因果交彻
之相。令弘通人。发大勇猛。谓能持者。即得坐道场
也。
△二妙音来往普益三。初发来供讯。二大众获
益。三还归本国。初六。初辞佛现相。二承命发来。三
供养问讯。四求见多宝。五昔修功德。六现住三昧。

今初。】

「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辞佛并求见文殊者。先迪随往者之景仰也。又彼
佛诫以莫轻者。亦寄妙音。申饬随往者也。何则妙
音乃法身大士。虽知尘刹圆融。隐显自在。第恐未
了缘生如幻。法无定性辈。以彼最尊严之依正。忽
见极卑劣之。佛土能不妄生二解。何以蹈此净秽
一如。小大无碍。平等之域。而聆平等大慧之法故。
寄能将预诫所将也。
妙音下。领旨也。我之往彼。皆
是如来道力所加。神通所使。福慧所严。安敢复生
高下之心。于是下。示将发来之轨式。先令此土见
瑞生疑。大启渴仰。以作受益之本。
阎浮檀金。阎浮
树名。生于河边提上。故曰阎浮提。言金者。由此树
果汁入河。染石成金。其色赤黄。兼带紫𦦨。校人间
金。胜千百倍。甄叔迦云赤色宝。西国有甄叔迦树。
其花色赤。形大如掌。宝色似之。故名。慈恩云。状如
延圭。似赤琉璃。
△二承命发来四。初决现相疑。二
628-A¶ 第 422c 页 X33-0422.png
文殊求见。三多宝为现。四正为发来。
今初。】

「尔时文师利法王子(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二文殊求见。】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等觉大士。尚欲求见。馀人能不大生渴仰。此亦文
殊善弘经处。与前求见。文殊意虽等。而皆各益巳
众也。
△三多宝为现。】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释尊以现相之功。推归多宝。不独见其谦光可掬。
逾深法会之愿乐矣。
△四正为发来。】

「于时妙音菩萨(至)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法身大士。尚能以一身。充满法界。全无来往之迹。
今从彼至此。而有存没者。正应以身业之来往威
仪得度者。于现威仪处。即名弘经也。又所经诸国。
既皆现瑞。则于得见菩萨时。谅不虚度矣。古引天
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似于眼。前云
目如等。那罗延。涅槃疏翻金刚。晋言钩锁。或云坚
固。或云力士。
△三供养问讯。】

「到巳下七宝台(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妙音以四万之巨身。礼丈六之微躯犹云头面顶
礼。奉上璎珞。总不见其迫迮者。正拂小大之迹。而
显法无定性之实德。东坡云。丈六金身不为大。方
寸千佛夫岂小。亦能作此平等之见。如来现身人
中。示同人法故。有九恼十缘。皆以善巧方便。令诸
628-A¶ 第 423a 页 X33-0423.png
众生。知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此彼相见时。
所有礼仪。法应如是。若论如来。巳离一切障碍。成
就无量诸胜功德。安有如是业报之实。然非巳融
隐显一致者。亦不能作此问。
△四求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至)故来至此。」

【释尊虽还灵鹫。多宝仍在虚空。非承佛加。何能辑
见高远。是以求也。
尔时下。释尊为通。
时多下。多宝
敬顺所请。即于塔内赞善而答。便可名见。古谓。溪
山各别。云月是同。固自可通。但或者谓。何以闭户
之。答。便算得见。今则据经。直为剖示法华功力叵
测。但能持者。无问地前地上。悉得六根清净圆融。
而器世间。亦随超越。以同一缘起故。是以于一根
内。即具六根之用耳。独非眼乎。声尘独非色乎。正
不必在色见声闻上。作理会也。思之。
△五昔修功
德三。初引昔。二结会。三指广。
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至)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初问功德。二问神力。昔奉伎乐宝钵。今于华报上。
故令天乐自鸣。法器恒随。虽是等流果报。亦无作
妙德之所使也。
△二结会。】

「华德于汝意云何(至)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三指广。】

「华德是妙音菩萨(至)百千万亿那由它佛。」

【此上总以所植德本。答初问也。
△六现住三昧二。
初举三昧用。二释三昧名。
今初。】
628-A¶ 第 423b 页 X33-0423.png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下明三昧用。即是答神力。而有两节。初明于娑
婆内。现六凡身弘经。伹言救济者。由彼正在沉沦
受苦。尚且不暇。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下明内德充。
而外用足。故于神智。皆无所损。以随类形随类音。
随其所欲。而接以随类法门。故曰各得所知。
于十
方下。约现四圣身弘经。然初文。明于娑婆现六凡。
今于十方。明现四圣。皆行文之巧。此彼界内未尝
不互现也。统而言之。所现之身。固有种种。而弘通
之教。则维一法华。又须知。未尝不先以一法。作种
种说。然后摄种种。还归于一。
△二释三昧名。】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古注谓。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若准起信。云
八地得三种世间自在色性。随心无有隔碍。九地
善知众生十种稠林。得四十种无碍辨。此约色心。
分八九二地之优劣。又唯识谓。八地能任运。现金
等诸相及土。九地得四无碍解。以析浅深。非无有
异。
又须知。妙音所住三昧。虽亦名现一切色身。与
被益者所得。应有不同。以妙音是等觉人。于诸三
昧。巳能深入无际。岂法会初得者。所能比。
△二大
众获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此彼两土。皆获益者。原先见华瑞。巳发胜解。不可
引转。继以妙法印心。故得定慧双融。经文欲辨定
628-A¶ 第 423c 页 X33-0423.png
慧体异故。于陀罗尼上。三昧之下。加一及言。
△三
还归本国二。初复本佛命。二重结普益。
今初。】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来往所经国内之众。于两番见闻瑞相时。岂无傍
益。在文不显。昔我佛光照彼国。亦应有傍益。文亦
不显。而意则不无。
△二重结普益。】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至)得法华三昧。」

【诸天子见妙音。于所證妙圆体内。示来往相。说寂
灭法。令见闻者。廓悟一切幻相。虽生非生。灭亦非
灭。于实相无相。本来不动之旨。了了于心。故曰获
无生忍。而华德又于妙音百千三昧中。见其能以
一身现种种身。以一法作种种法。说调伏众生。待
至善根成熟。复摄种种。还归于一揆。厥所由并不
离法华三昧。一种妙用之内。于是摄权归实。不作
二相。顿悟法华三昧矣。】

【△三普门持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此继前品来者。缘妙音虽以来往威仪。及色身三
昧。弘经此方。但事仅七支。何似观音。以如云如雷
圆融无尽之三业。统太空。为一普应玄门。被正报。
则上至圣贤。下及蜫虫。极乎中阴。于依报则地水
火风。但有色有声可冯。悉是大士。解脱樊笼处。故
于所被。总不分善之与恶。逆之与顺。能感与不能
感者。齐万化于一致。皆不在普门设化之外。且如
628-A¶ 第 424a 页 X33-0424.png
七难中。称名得无畏者。大士之口轮冥加也。二求
中以礼拜得遂者。大士之身轮冥加也。三毒等中。
以念敬得远离。又超胜多名者。大士之意轮冥加
也。以此化法。宁不校。广于前故。次来也。又即此中。
虽未现身说法。而令百千苦恼。同得无畏者。正约
普门人。以显普门法故。不须于色于声。以人即法
故。下三十二应。则又以普门法。显普门人。所以用
及色声。以法即人故。而化被亦广于前。问。以何为
普门法。答。权浅教中。则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
名之实。名之与实。互不相蒙。若夫今经。则实相观
照与文字。虽三而一。举一即三。大士圣号。讵非般
若乎。唯其即是般若。是故含弘广大。一多平等。此
彼无碍。万德莹然。以见大士甚深行处。亦非一生
所系。菩萨不能彻其底蕴。与言佛便周义。正等无
异。此即普门法也。要知大士。以普门法。融入法界
故。令有缘及无缘者。皆得离苦自然。而然有一自
性观音。住无畏地。救度九界众生。
品名观世音普
门者。乃以人法双题品名也。今先释人。次释法。人
名观世音者。如楞严无畏章云。一者由我不自观
音。以观观者。令苦众生。蒙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故观音名。遍十方界。若今文则由苦恼众生。一心
称名。菩萨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名观世音。窃谓。二
经唱名虽同。而意则各有所重。楞严则谓。由我蒙
我方得脱苦。重在能应上。名观世音。今文虽曰脱
628-A¶ 第 424b 页 X33-0424.png
苦。似贵在一心称名上。而意实双取感应道交之
旨。名观世音。则观是大士之能应。而世音乃众生
之能感。感应合显。故曰观世音。
次释法者。谓普门。
即是大士所證。实相般若之体与用。谓普即竖穷
横遍之体。门即藉出入无碍义。以喻大士之显加
冥加。皆从无作妙用流出。及众生之显感冥感。皆
因投入无作妙用之内。始能脱苦。则普门二言。虽
是体用一对。亦是法喻一双。九界众生。除此一门。
别无岐路。證解脱道。故曰普门。
若更略释者。则观
是大士。寂照双流。权实无碍之智。断惑證真。因此
自利。拔苦与乐。因此利他。复由此观。绝伪离垢。含
弘尽际。泯同爱畏。故下偈中。各从厥德。而立五观
之名。以见大士弘通导利之广。故目曰观。世即器
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此皆大士所化之境
也。音即所被。亦即能感之机。而有二种。谓音声与
心声也。若大士以同体慈。现三十二妙容。说十九
尊教。而与其乐。是为显应冥感心声之机。若大士
以同体悲。遍施无畏。而拔其苦。是为冥应显感称
名之机也。究大士之妙应。如月在天。有水皆映。了
无此彼。机纵无感。亦未尝舍。正犹杲日丽天。不为
无目。而舍明照。是故异音殊感。皆能渐拔三乘权
人。此能顿收。故合称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文
三。初长文。二偈文。三结益。初二。初初番问答。二二
番问答。初二。初问。次答。
今初。】
628-A¶ 第 424c 页 X33-0424.png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文有两番问答。初问人。次问法。初能问人。名无尽
意者。华严十地品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
界之愿。以十无尽句。而得成就。若此十句有尽。我
愿乃尽。以此十句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十
无尽者。谓众生界。无尽世界。虚空界。法界。涅槃界。
佛出现界。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世间
转法转智转无尽也。此菩萨于登地初。即缘此十
以立名。故曰无尽意。将显普门法。而以无尽意发
起者。正显能问所问。与普门法。同归于无尽也。

次答三。初正答所问。二兼示礼念。三举他校胜。初
二。初总示。二别示。
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由大士与众生。同一悲仰。复由即人即法故。先约
人显法。不用身面言说。即能拔苦。万亿机得解脱。
总显应之普感之众也。然持名成感者。夫大难一
作。卒然临头。其怆惶求救。心中自不暇论念心之
理与事。今即以此现前一心。持名声中。便巳总摄
六根。尽该三业。进为能感之机。退为脱苦之本。使
此将危之身。转作一心持名之念。由其念念相续。
不被有苦。当前之心所间处。即是自性观音出现
急难化为清风时也。汝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因
缘虽广多。由应感得名。然有二意。一若约众生言。
则以称名显感之音为因。而普门中。即以悲观冥
628-A¶ 第 425a 页 X33-0425.png
应为缘。因缘相感。令其离苦。故名观世音。二若就
菩萨言。则以普门观法为能救。因众生悲仰之世
音为缘。亦是因缘和合。与拔苦处。名观世音。所以
有如是之感应者。由真妄交彻。互相遍故。谓由真
外无妄。是以观音心内之众生。凡有所感。其应知
响。复由妄彻真源。即悲仰时。而众生心内之观音
自然出现。为拔其苦。此于无畏中。略示名观音之
因缘。下偈中。世尊就菩萨自所證法门释观曰。真
观清净观等。于音则以梵音海潮音等意。释之。

二别示二。初明七难。二结神力。
今初。】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至)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下伹约楞严说。菩萨以断德神力。加被法界。自
然而然。能令离苦。至无畏处。意以释之。不必深讲
惑业等水火风。若另立观文。则教外别有观矣。何
名依经作观。故亦可略。今初且约菩萨。以口轮被
物言。所以能救火难者。以见觉属火。由菩萨以同
体知见旋复力加之。故称名者。便不自焚。
二以闻
觉属水。由菩萨以同体观听旋复力加之。故称名
者。即不自溺。
三由灭妄断杀力加之故。罗叉鬼不
能害。一人称名。馀皆解脱者。由菩萨以同体大悲
普熏法界。深入众生心海。是故得闻称名之声者。
亦蒙解脱。毗沙门天王所辖。有二部鬼。一曰夜叉
即捷疾鬼。二曰罗叉。即食人鬼。遍在诸处。即人所
居处。亦并有之。以业力故。两不防碍。复于海外。另
628-A¶ 第 425b 页 X33-0425.png
有一国。以为专居。
四由六根消复同于声听力加
之。是故刀兵。无能损害同声听之六根。
五由菩萨
以闻熏精明力加之。故痴暗之鬼。不敢正视。况能
兴害。
六由菩萨音性圆消离诸尘妄力加之。以亡
尘故。身相亦消。枷锁于何不脱。七由菩萨灭音圆
闻遍生慈力力加之。故能令诸商人。坦步于冤贼
险道。
△二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如是四字。指出菩萨。从久远来。以大神力。充
塞法界。遍拔众苦。意不仅于上之七事便巳也。

二兼示礼念二。初念敬益。二礼供益。
今初。】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标曰常念。结曰常应心念。正广上妙音。但用身轮
摄化。今显观音。则加以意轮被物矣。又与前但以
口轮被七难。意亦不同。多淫众生。由无始以欲习
合尘。故为色劫。兹蒙菩萨。以熏闻离尘力加之。故
得根境不偶。欲爱乾枯。
嗔恚由对境违情而生。今
缘菩萨。以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力加之。则不嗔矣
愚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故多。兹缘菩萨以消
尘旋明朗彻无碍力加之。故得离痴。结辞于威神
力上。更加一大言者。见众生内惑。校外难为难除。
非具广大神力。决不能却。
△二礼供益。】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至)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求男者。蒙菩萨以融形涉世。遍事诸佛。为法王子
628-A¶ 第 425c 页 X33-0425.png
之德。遍中阴故。俾求者即得生男。又以承顺秘密
领受无失之德。亦遍中阴。俾求者即得生女。故亦
校妙音为广。结辞先结身轮之礼拜者。影彰上七
难三毒二求。皆菩萨以三轮。应三业之感也。次更
结劝持名者。正显普门之法身观照。皆不在文字
般若之外。则持名一事。乃脱苦受乐。最捷径之法
门也。
△三举他校胜。】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持多名。与持一人名之福等者。由菩萨于娑婆界
中。得真实圆通。为所修习。故得一多平等。
△二二
番问答二。初问。次答。
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答人名。由菩萨以三轮冥。应三业之感。即以普
门法。而释得名之所以。此下约法显人。机纵无感。
特缘大士用随体遍。如月在天。光亦随遍。故值冥
伏之善。于胜解现圆时。即是心声冥感。水清月现
之候。是故现身。而有三轮之显应。巧逗机宜。现身
说法。而皆无私自成。以答此问。
△二答三。初应机
游化。二举德劝供。三结显自在。
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此下于每节中。皆用应以现身说法六字。以答三
业之问。则应以二字。正大士意业。鉴冥感之方便
也。所以能现身者。由大士与佛如来。同慈力故。身
成妙应。入诸国土。第此经与首楞。所明之数与身。
628-A¶ 第 426a 页 X33-0426.png
互有多少开合之异者。正见四八之说。非是究竟。
必如下文。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之结。方可尽类。今
详所现之身。及所说法。应各有四句。谓一以一身
应一机。二以一身应多机。三以多身应一机。四以
多身应多机。则前三句约次第。而第四一句。约同
时现也。其所说之法。亦应有四句。准上可知。今经
所明。但有初之一句。馀三句悉含于结文矣。要知
文中所明之身。诚太仓之一粒也。今初且于佛身
略示其槩。十法界内。最尊特者。无踰佛身。故于六
道中。非人天二处。不堪投足。又人与天。品异业殊。
不啻恒沙。则所见之佛身。亦自胜劣多端。故经有
摩象之喻。且如小教。初发心人。所见佛身。应劣于
初向。初向渐次而上。至于四果所见。又劣于始矣。
况后诸教。各有三贤十圣阶差。此一佛身。既有种
种次上之分。馀可类推矣。问且勿论大士之本。只
如现今示迹。等觉位中。其所现身。果能亦被等觉
否。答。亦被亦不被。不被者。鼓扬法化。同为利生。被
者。大海不让细流。故世尊尚不舍贯针之微福。况
其胜者乎。四圣中。略菩萨身。合缘独伦为一支弗
身。及示声闻。则皆以内秘外现。以权引实也。下皆
例此六凡中。初举梵王者。以彼有语言法。能统上
冠下。为大千主。故帝释乃忉利主。又同梵王常随
于佛。故皆首举。自在乃欲界主。大自在乃色界主。
意明二界顶天之身。尚是所现。况所统摄天大将
628-A¶ 第 426b 页 X33-0426.png
军统领鬼神毗沙门。为四王之尊。皆以胜现影劣
现。以上率下。盖风行草偃意也。下亦准此。
王庶中。
不言轮王等者。见小王身尚现。而况大者。此倒摄
意也。长者如前明。具十德者。居士能以道自居者
宰官上能辅弼。下能剖断者。婆罗门则以术数摄
卫净行人也。
入道四众。皆奉佛戒人也。
现妇女身
化被内阃也。
童男童女。乃保合太和。不丧天真。清
节自居。不求侵暴者。
八部中非人句。应上至无色。
下及三涂。在文含而未显。
执金刚者。梵语跋阇罗
波腻跋阇罗云金刚。波腻云手。即手执金刚杵。誓
作千佛护法神也。
结能化身曰。以种种形。所化之
境。曰诸国土。总显广多难思也。能化之身。上巳略
明。若所化之土。如会玄引大菩萨藏经。说虚空中
刹土。多于大千世界微尘。但由业行不同。故不相
阂。又况土体染净相尽。本来自在。能令见者。若四
圣。则即一土。而见四土。若六凡。亦于一境。各别知
见。并不在普门摄化之外。
△二举德劝供四。初承
前劝供。二奉命供养。三不受劝受。四回向胜田。

今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初句正劝供。是观下。出劝供意。是故下。由前约普
门法。寻声拔苦。准首楞说。则观音名。是古佛所授。
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此下复约普门法。于此界中。
耑济急难。故诸众生。以能施无畏之名加之。叹美
628-A¶ 第 426c 页 X33-0426.png
其德故。施无畏者之称。又独擅于娑婆矣。
△二奉
命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以璎珞之财供。名法施者。原从无尽中道妙慧之
所生故。又当体即是实相故。
△三不受劝受。】

「时观世音菩萨(至)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不受者。意谓。汝既奉命作供。我未承旨焉。敢辄受。
况有至尊在前。故却之。重白悯我等者。谓我为悯
众有施。仁须悯众有受。故佛亦以悯众为劝。究普
门法中。了无舍受之相。而亦不碍相即无相。故不
妨为物有受。
△四回向胜田。】

「即时观世音菩萨(至)一分奉多宝佛塔。」

【回诸妙因。同趣胜果。
△三结显自在。】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游于娑婆世界。」

【△二偈文二。初赞问。二偈答。
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重问二字。即双含上问名问游意等。欲起下文。故
首问缘。
△二偈答二。初经家叙。二如来答。
今初。】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相具由于德足故。叹相即是美德。此经家缉缀语
也。
△二如来答二。初总前二答。二结劝礼念。初二
初总示行愿。二就机别显。
今初。】

「汝听观音行(至)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628-A¶ 第 427a 页 X33-0427.png

【行愿各有两重。谓善应是利他行。侍佛是自利行。
愿即初发之四弘。及后历侍诸佛。续发之愿也。善
应者。若洪钟之在架。小大之声。悉随其扣。而皆出
自无心。普门之冥显二应如之。
△二就机别显二。
初颂初答。二颂次答。
今初。】

「假使兴害意(至)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共十二颂。有重颂及孤起之别。在文自了。念彼之
彼。似非此彼之对。盖大难临头。于求救时。止有切
念圣号之一心。大士之悲。救即我之心口。更何有
此彼之分。佛言念彼即脱苦者。乃述神速之应也。
须弥峰金刚山。皆假设辞。显其高与坚。最易损害
人处也。还著本人者。殆枯其恶念于未蒙也。古谓
大士所以能遍救者。以一切依正。皆是大士妙色
妙心。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其求救之感。
亦即大士之三业。是故有感即应。又前云化及蜫
虫者。即蚖蛇蝮蠍类也。
△二颂次答二。初承前正
颂。二重叹悲智。
今初。】

「众生被困厄(至)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初一颂承前结。显众生心被三毒所鼓。身被业缚
所困。故致苦恼来逼。大士以烦恼即菩提之妙智。
流出同体大悲。救自性之众生。具足下二颂。略答
次问。其广被处自在。前文巳具故。
△二重叹悲智
二。初叹悲智体。二叹悲智用。
今初。】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628-A¶ 第 427b 页 X33-0427.png

【上半叹智。下半叹悲。以此二是观心中。首出之德
故。初中谓中道妙观。必从无妄真理流出。故曰真
又以此智性非染法。故曰清净。本周法界。故曰广
大。乃即三即一。普照三谛之观体也。下半显此观
中。复具二种殊胜被物之恩德。是故众生。皆应恒
常称名。而修瞻仰之行。
△二叹悲智用。】

「无垢清净光(至)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上颂是当体显德。此下则对物显用。故曰破暗除
灾灭焰等。以显悲智之用。问。据叹体则智有三义。
悲有二义。今用中智。复有无垢悲。有雷雨等义。何
科唯云叹悲智耶。答。圣人万德。率以悲智为先。若
以智为门论德。则一切皆智。馀义如虚空以悲为
门。亦然。诤讼一颂。转释烦恼焰也。谓世人事系公
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一时
凑合。此正烦恼炽然。如烈𦦨处。尚可致感。而况于
他。
△二结劝礼念二。初叹名劝念。二叹德劝礼。

今初。】

「妙音观世音(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大士召德之名。应有无量佛。约五义为叹者。且令
见一班也。然音是所观之境。由境智镕融。能所两
亡。故即所观。以叹能观。而示唯心。俾知心境。但一
如实相也。初叹妙者。谓由三观三谛。于一心一刹
那中。遮照同时。不可思议。可称妙音。二由寻声拔
苦。可称观世音。三由具足清白。可称梵音。四由应
628-A¶ 第 427c 页 X33-0427.png
不失时。可称海潮音。五由高超九界故。曰胜彼世
间音。又此五中。随举一法。即摄馀四。及一切德。悉
皆趣之。若众生以念为法界。则一切圣贤功德。莫
不同趣。此外别无少法。何况此大士耶。苟能深信
忍。可截断疑情。念念无间。何苦不脱。何乐不阶。但
贵不生疑惑。故最后以一勿字。剪之戒之。
△二叹
德劝礼。】

「观世音净圣(至)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圆灭诸染曰净。位极于茶曰圣。此约断德。受称也
于苦下。约恩德被物也。如慈父母作依怙。如如意
珠具一切功德。慈视大地。如怜一子。堕在苦处。要
而言之。大士是福德聚。难仰其高。是智慧海。难测
其深。故我以无妄之广长。劝诸众生。唯应志心顶
礼。凡有所求。必获如意。
△三闻品获益二。初赞闻
品者。二结发心益。
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说竟持地出。为赞叹者。由普门持经。与持地行。两
相等故。谓持地自毗舍如来所。得平心地后。观诸
众生。若起若倒。并由心地摄持。与能趋普门者。固
蒙摄入。即自背而投岐路者。亦在无缘大悲摄取
之内。以向背起倒。同一致故。持地不赞普门人法。
而专赞能闻者。正深于赞者也。由普法殊勋经耳。
是以功德不少。
△二结发心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628-A¶ 第 428a 页 X33-0428.png

【由闻最上教。悟最上理。故发最上心。效行此最上
行。而證最上果法。此种妙心。自无有法与之相等。
而能等者。是为终实悟真理。发菩提心人。而入初
住者。】

【△四咒护持经。】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此翻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又总持
恶不起。善不失也。然有一字陀罗尼。多字及无字
之别。曼拿曪中。以五种观法持咒。凡增益摄伏等
事持之。莫不如意。又五种密部中。各有根本枝末
之分。今咒自属本部所摄。观系降伏。字系多字。于
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例
也。此由上明深位菩萨。始自亡身为法。终至普门
示现。而流通之芳规巳周。兹恐初心菩萨。身属常
伦。才发真心。愿欲弘经。自令魔宫震裂。彼恋尘劳。
安肯坐视。故伺其便。佥来生恼。倘不外仗神咒护
持。善根微弱辈。不能不被其阻退。品故次来。
△文
三。初持经功德。二神咒护持。三闻品获益。
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二神咒护持五。初药王咒护。二勇施咒护。三多
闻咒护。四持国咒护。五罗叉咒护。初二。初说咒。二
赞许。
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咒字是华言。即咒禁。咒愿。祷祝义也。特以秘密不
628-A¶ 第 428b 页 X33-0428.png
翻故。以此字往翻之。陀罗尼下。又系一咒字者。华
梵兼举也。其明咒。神咒。真言。皆别称也。咒辞中有
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则部落不敢为非。又有如
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如不相应即执治。
罪。又是诸佛密语。如索仙陀婆。馀无能解。唯有智
臣。能于一名之呼。以盐水器马。各奉其当。今于一
咒。遍有威力。能令瘥病灭罪。生善入道。以是义故。
存梵不翻。庶免偏废。与咒之与。通乎万世之下。会
中一说。靡摄无遗。具弘通之行者。即在咒护之中。

咒中字。悉宜以本音读之。即四种翻译中。翻字不
翻音之一也。又凡有切有反有音者。可依之。如逢
本字。旁加一口字者。应以急口呼之。
△二赞许。】

「时释迦牟尼佛(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二勇施咒护。】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能主热病。吉蔗此云所作。即
起尸鬼人及夜叉。皆有此鬼。鸠盘茶此云瓮形。旧
云冬瓜。以其阴藏。如冬瓜之大。行则置之肩上。坐
则踞之。即魇魅鬼也。】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三毗沙门咒护。】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

【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主领夜叉
罗刹。天竺以北方为首。次及东南西。故先举也。】
628-A¶ 第 428c 页 X33-0428.png

「即说咒曰(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四持国咒护。】

「尔时持国天王(至)拥护持法华经者。」

【梵语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乃乾闼婆。及
毗舍阇。二部之主领。为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
也。】

「即说咒曰(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五罗刹女咒护二。初咒誓。二赞许。
今初。】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毗陀罗赤色鬼。犍陀黄色鬼。乌摩勤伽乌色鬼。阿
跋摩罗青色鬼。阿梨树形似兰。枝若堕地。自然破
为七分。杀父杀母破和合僧。为三逆罪。捣麻生虫
压油过之尤者。以斗秤小大出入。欺盗之尤者。故
震每铭其背。
△二赞许。】

「佛告诸罗叉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凡爱者必护。诸菩萨爱法必护法。护法必护人。诸
佛为悯念众生。以陀罗尼。护诸菩萨。得以述而与
之。鬼女最恶。能以咒护。亦即善持法华者也。
△三
闻品获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五转邪持经。】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上以咒护。靖诸外难。魔绢巳得隳裂。兹恐末世弘
经者。境强智弱。识被情牵。若内弗蚤觉。外乏善导。
628-A¶ 第 429a 页 X33-0429.png
一被所夺。无可哀救。故古注引庄严之往事。以示
警。而经文全重。在得善友提𢹂上。始有转邪之功。
经云。此二子。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
益我故。来生我家。故以转邪。为本事。
△文二。初叙
述本事。二闻品获益。初二。初正明本事。二结会赞
叹。初三。初总叙相值。二转邪方便。三蒙转得益。

今初。】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及悯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初明化主劫国。彼佛下。双标能所二化。是二子下。
标能化具德也。久修下。略示二严。檀等五句。释有
大福德。般若一句。释有大智慧。方便一句。释有大
神力。经欲具彰十度。以显正行。故于六度后。略标
方便一度。以该馀三。盖十度乃从六中。所开出者。
如禅度中。有愿力智三。开出愿力二度。般若中。有
道种智。及一切种智。如次开出方智二度。意明能
化位在等觉。故作是说。以修三十七。为助道者。由
正修十度时。亦复缘念四处。以除四倒。继以四勤。
断恶生善。四种作意。令善满足。而蒙其芽。加以信
等五法。增长善芽。令其成根。而增五力。始能破恶
以七觉支。于中决择所修。各归厥派。速令入道。终
以八种正道。统摄诸品。通至涅盘。今总论之。菩萨
之道。以首悟实相为体。四无量为心。六度为用。道
品为助。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通达。又禅度中。巳
具摄一切三昧。而另列七种者。以于此七中。更臻
628-A¶ 第 429b 页 X33-0429.png
其妙故。尔时下。明彼佛说法之所以也。欲引者。缘
王曾闻此经。中被阻退。巳历多时。今则恶缘当谢。
善种将熟。故得感佛。作胜增上。令闻妙法。再发灵
苗。故华严有食少金刚。毕究不销之喻。旨哉。又下
经云。为欲发起宿世善根等。
△二转邪方便三。初
二子白母。二母令往化。三奉命往化。
今初。】

「时净藏眼二子(至)而生此邪见家。」

【二子白往。乃助发缘也。
△二母令化父。】

「母告子言汝等(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三奉命往化。】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诸外道。邪见充满。纵有至道在前。亦必不受。又以
见地不明。重外轻内。故易被色声所舞。非睹神变。
莫夺所好。况邪外神变。并属有漏。若见漏尽人。所
现之希有。回视已能。何其眇劣。故为现通。令生渴
仰。
此所现通。不必泥于十八瑜伽。自有十八神变。
可该于此。
△三巳转得益七。初父信欲往。二白母
出家。三双白父母。四化功巳著。五诣佛出家。六叹
述二子。七赞佛自誓。
今初。】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叹未有者。见非邪外可匹也。因信其子故。并信其
师。而求见也。
△二白母出家。】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三双白父母。】
628-A¶ 第 429c 页 X33-0429.png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二喻一明难逢。一明纵逢。难具正见。故古云。龟鱼
之眼。两向不能正视。纵遇浮木。尤难见孔。故值佛
人。非宿福慧深。而且厚者。不能了脱。
△四化功巳
著。】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法华三昧。能摄权归实。离诸恶趣三昧。能破二十
五有。诸佛集三昧。则能常不离佛。三圣以妻子身。
而摄化者。正先以欲钩牵意也。能信解不生好乐
者。亦不能速至菩提。故双举也。
△五诣佛出家。】

「于是妙庄严王(至)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跏趺之佛。从供养净信之所生。台床天衣。皆受用
应有之具。佛身言第一微妙者。以从第一真空之
所流故。亦是色空交彻。相即无相。难思之身故。

云雷下。佛令出家与记也。娑罗云坚固。谓能以道
法。荫庇法界也。其王下。奉命出家。一遂二子所请。
一续往昔本愿。三昧曰净功德者。以邪染荡除。而
真静现前也。
△六叹述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悯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初王称叹二子之饶益。
尔时下。云雷如来。重为述
成也。文中虽甚叹善知识。能大饶益。然非宿植善
根者。恐不能遇。则宛转飘零。无可哀救。古引四僧
结契。入山修道。以一人行乞佐助。而被恶缘所染
事。即指为庄严王。足为后世藻鉴。则凡垂手入廛
628-A¶ 第 430a 页 X33-0430.png
者。于逢增上境缘时。应观诸法如幻如梦。否则被
境所转。成误堕矣。足知理观及善友。洵缺一不可
也。
△七赞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巳礼佛而出。」

【初赞佛功德。频婆云相思。果色丹而润。
安隐快善。
从能随教戒所行故。具无量功德庄严。作持也。

从下。自誓不随心行等。止持也。又不随心行。则智
行起矣。
△二结会赞叹。】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初会通四人。古指光照庄严相为妙音固可。即于
会中别有此一菩萨亦可。
是药下。重叹二菩萨者。
以能善弘经故。
△二闻品获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得法眼净者。以能决了豪华。如幻如翳。不被所矇
故。又若圆伏二障分别起。则得入住。成正定聚。若
圆断二障分别起。则登菩萨极喜地。以经文浑涵。
故作二释。】

【△六劝发持经。】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品远承药王等三圣。弘通法式。近踵明咒善友
之力行者。可以乘此。按辔徐行。直至道场。无诸留
难。是故普贤居殿。唯有劝进开发流通。用广妙行。
故此品来。
经初毫瑞。圆现法界。迷悟之流。并不越
乎一光之外。故智首文殊。法法皆从光中点出。次
628-A¶ 第 430b 页 X33-0430.png
复援古拟宜发明。诸佛皆依一性。而演一乘。傍为
助显。今佛使大会回忆。在昔全由根劣。以致解异。
令其猛醒。乃以三周七喻。会归法华三昧。既蒙开
显。而众行自此。可以契真。故感普贤来仪。最后劝
发。而世尊更为述成四法。令得是经。所谓得者。即
依教而获理行果也。是故此经以智创首。用行结
束。正见非智无以照理。非行无以克果之大旨。则
世尊为一类由小之大之机。所有本怀。悉是辅助
扬化。引摄成根。进蒙记莂。了此大事。
△文三。初总
叙来仪。二正陈劝发。三闻品获益。
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无上佛果。非行莫阶。故以普贤。结成流通。自在是
菩萨之德相。神通是菩萨之业用。力言显是即德
相之业用也。威德与名闻合举者。显美实之宾。莫
不相称也。其所与诸大士。皆具普贤道者。此经首
尾。皆约东方言者。其义有二。一者东方。有启明之
相。所以毫瑞始东用表。智轮若现。必先破群昏。是
以文殊首出。以为众除疑应之。一由东是群动之
首故。象驾东来用表。欲阶妙果者。必自行门始。慧
行若发。则六度咸趣。始而以智照理。终而以行成
智。克果佛国。云理智行为身。日月是也。所经历处。
悉有瑞应者。同是无作妙德之所感生。各现等者。
各以所得解脱。于随侍时而现。即名弘经。庶不空
过。
△二正陈劝发三。初请受劝发。二正与劝发。三
628-A¶ 第 430c 页 X33-0430.png
誓愿劝发。
今初。】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首楞谓。此大士心闻。洞十方者。一约法身。依真而
住。则十法界。并不外于心闻。若约报用。称体而周
则无边刹海。不隔毛端。亦可谓之心闻。今曰遥闻
者。以大士胜应在彼。赴感而来。故曰遥闻。若约菩
萨之心闻。不伹巳闻能诠所诠。并闻此经广说之
意。今复远来重问。云何能得者。意在悯念未法。共
来听受略说。俾心要总持人。以便劝进自行。又复
发起流通。
△二正与劝发。】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起信信成就发心。文与此相符。彼云。复次信成就
发心者有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今
初诸佛护念。即彼直心。但经约能护之人论。约所
护之法。似有左右。谓若能受持佛所护经。则能正
念真如。开佛知见。理观镕然。佛因护法。并护其人。
华严谓。第八地圣人。始蒙佛护。今由经功殊胜。虽
初心行人。亦得蒙护。则外护成矣。二植众德本。即
彼深心。亦但经约能发行之心论。约心所护之行。
而有左右。今谓众德。即善行所植之德本。即菩提
心。以忘失菩提心。修诸功德。悉成魔业。以此心是
上求下化之枢钮故。能植此者。则照理之内智成
就。三入正定聚。论虽未列。而意必含摄。以信满行
成。必入正定聚故。第二刹那。依定护慧。则自利之
628-A¶ 第 431a 页 X33-0431.png
妙行成矣。四发救众生心。与彼大悲全同。则前三
是劝进自利。第四为发起流通。如来巧说。以此四
法。该尽正通。令此二分。分而不分。能得此者。二利
逾广。是谓略说法华也。
△三誓愿劝发二。初愿护
人。二愿护法。初五。初护持诵思惟。二护定期修习。
三表神通威力。四示胜因近果。五劝一心修持。初
三。初总示受持。二别示读诵。三别示思惟。
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韦陀罗。云善妙主魇祷鬼也。
△二别示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地藏十轮经。建立三种定业轮。今经与彼习诵业
轮大同。彼谓习。诵大乘。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
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今因读诵力。销磨翳障。
法眼清明。故感普贤现身安慰。魔不得便。若约由
闻乃能读诵。即是以闻所生慧。摧碾惑业也。即慧
根中。中品之證相也。
△三别示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坐则身在禅定。由于定中思惟。发生妙慧。销磨翳
障。等感现身。教读生喜。虽亦与上中品相等。今由
转复精进。乃更得三昧。及陀罗尼。应是慧根中。上
品之證相也。空观是旋旋。幻色归真空也。假观是
百千旋旋。一真空出种种幻色也。中观是法音方
便。由色空无碍。始令法音方便。三一圆融。
△二护
定期修习二。初现身说法。二与咒自护。
今初。】
628-A¶ 第 431b 页 X33-0431.png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前文两番现身。皆缘平日持诵所感。兹更以尅期
修习示者。欲显此经有日劫相倍。速證之神功也。
故古人遵此立仪修忏。复约戒定慧三根。各分三
品。以明九种證相。于此期内。若得一旋。则是终之
初住。而劫超十千矣。况更进者。
△二与咒自护。】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陀罗尼咒者。由陀罗尼是依理所发。总持之妙慧。
亦即所诠之理法。而咒是能诠之文句。能所合举。
故曰陀罗尼咒。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表神通威力。】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普贤体遍用恒。称体起用。常加一切故。令未闻未
持者。皆使闻持。
△四示胜因近果二。初举胜因。二
示近果。
今初。】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普贤为诸佛长子。能以慧行庄严三世诸佛故。一
切贤圣。所修之行。皆从普贤得名。今来居殿者。欲
显普贤即是弘通之人。其所有之行。亦即弘通之
行言。当知是人者。乃大士提起行者。振惺法会。勿
以恒伦等视。当知。此人即是普贤。以弘经之行。即
普贤之行故。巳曾于先佛所。深种善根。故于今生。
乃能弘通。而为诸佛摩顶加被。
△二示近果二。初
628-A¶ 第 431c 页 X33-0431.png
以书写况显。二正明近果。
今初。】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但能书者。尚得感生忉利。况能受持等者。
△二正
明近果。】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文点命终即往者。正指近果也。六种法师所修之
行。自有优劣故。上文以书写居首。况出如说修行
者。兹复先明能解义趣者。之近果。且住内院。不退
位中。意指此行之远果。非取草时。其福不尽。
△五
劝一心修持。】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二愿护法二。初菩萨守护流布。二如来赞述功
德。
今初。】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二如来赞述功德四。初赞护经。二护持名。三述
殊胜。四示劝诫。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普贤全体。即是妙法故。以法流之用。而护法流之
源。
△二护持名。】

「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道契佛心。名能召德故。持大士名者。得感佛
护。
△三述殊胜三。初示人胜。二示因胜。三示果胜。

今初。】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628-A¶ 第 432a 页 X33-0432.png

【文中五见当知句者。亦警惺现未得见此人者。令
生渴仰也。意谓。此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
得闻。何况得见受持。必宿世具大善根。始能弘通。
当知。此人虽身生末世。若能弘此即法身之妙典。
不独得见普贤。蒙其教读加护。则与生值佛世。亲
见我身。亲从我口闻法。亲陈供养。亲蒙我赞善者。
等无有异。又复当知。是人既有如是胜因。自能感
我手摩其头。安慰其心。自能感我以衣覆护。不令
魔便。而况于他。敢不共相守护。
△二示因胜。】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初明不为外境所转者。以有直心正念实相法故。
有福德培养力故。次明不为内惑所恼者。以智强
故。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故。嫉妒被无嗔所治故。诸
慢缺染慧无依不起故。少欲即无贪故。
△三示果
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受持等果。即当诣道场者。缘末法中。魔强法弱。多
诸留难。此人能于烦恼大海中。以大信力。以大忍
力。以大念力。高超诸衰。妙演一乘。是故感果。极胜
极速。
△四示劝诫。】

「普贤若于后世(至)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不贪资生者。但患所以立也。况得随心所愿。次诫
切勿轻毁等者。免招生现二报也。
△三闻品获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诸菩萨具普贤道。」
628-A¶ 第 432b 页 X33-0432.png

【得百千旋者。终之初地。具普贤道。乃终教十地之
后心也。但举初后者。欲该中八也。又伹举圣位者。
即该三贤矣。佛世法会。于一座内。一闻圣法。便可
位登十地。正见妙法之难思。
△三总结流通。】

「佛说是经时(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闻经竟。先得欢喜益者。即未来世诸佛也。】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七(终)
* No. 628-A


圣教东传。像法始著。其缘弘演。而受益者。遍海内矣。
金陵自六朝来。名蓝栉比。义学繁兴。如我高祖雪浪
大师。绍天界无极老人之统。承贤首二十三世之系。
阐扬法道。续佛慧命。次有一雨蕴璞碧空月潭诸曾
祖辈。继出之后。始逢普德勖𠁼祖翁。御大愿轮。力弘
教乘。而贤首一宗。一时海内。同仰中兴之光。受业者。
指不胜屈。惟上乘大师及门。最后亲炙。未久而能韬
光敛晦。研究至赜。翻贝叶于螺髻。校藏目于半壑。不
避寒暄。几忘寝食。祖翁迁化。诸同人互相继席。沿至
于师。则补故增新。凡常住未完之事。莫不竭力举行。
沥沥心血。自非如说而行者。何以及此。(德)昔慕江南
慈恩一宗。于丙辰岁。负笈次哲大师之门。时师开讲
628-A¶ 第 432c 页 X33-0432.png
鸡鸣。学众济济。振厥祖风。爰问南村张居士曰。勖大
师乃三学该练。可谓贤首再起。得其传者。论学之长
多推次公。经诠之首。则有云雪二公。而雪公既通内
典。复擅风雅。先后护法。如陈侍御涉江罗银台继峰。
咸相交契。讨论内典(德)自庚申归吴门。株守一隅。每
思我宗先辈。无经不注。即使法华叠出。胡弗一祖本
宗旨趣。致令四依无所适从。殊可浩叹。今甲申秋八
月初夜。梦海日高升。宝筏得济。晨钟甫撞。大师忽怀
香见访。诚为希有之徵。而获难遘之想也。师示稿命
校阅。(德)惟法华一经。于一代教中。能括如来用权调
摄之本致。最为难信难解。昔普德祖翁。讲是经。曾抚
卷三叹。创立科文。罗判七轴。钩玄索隐。一洗陈习。而
师则缵述其旨。驳近代之淆讹。决千古之疑案。俾贤
上一源滴滴真乳。如注甘露于中天。架指南于岐路。
无片言只字。出自胸臆。题曰拾遗。盖有以也。科判悬
谈各一卷。疏八卷。读是疏者。当原先佛久默之本怀。
出前贤未发之底蕴。庶不负普德二世之婆心云耳。

古吴永定后学海印了德合十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