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26-A¶
626-A¶ 第 305a 页

* No. 626-A


粤自震旦。机蒙汉庭。兆发大贤。乘运继轨。贝叶重译
云臻。乃有四依。悯彼五浊。频击三空法鼓。丕震一极
宗雷。迷途得附指南。造修豁开觉路。是以贤首祖翁。
法圆顿而立教。遍摄群经。莫不有注。天台尊者。秉破
异以提纲。高悬金镜。拂彼遗尘。其如世远人湮。微言
就坠。既乏台贤之实。虚丽讲演之名。以致执尘时。茫
无所据。负笈者又将安归。幸际先师崛起。一令法运
重兴。上承列祖嘉谟。抉开摄生慧目。性相始焉不紊。
台贤于是攸分。第以法华流通。独乏本宗著述。复原
释尊降灵本致。再考诸佛说法通规根源。检在华严
宗趣。巳明大钞。爰采彼旨。为判此经。自令大窾全彰。
谁云科含半意。呜呼。正欲洪敷演义。岂料忽命传真。
四十年来寂寂。那言手泽百千。口内啧啧祇羡风规。
嗟我不辰及门也晚。进退几亲道范。往来四炙讲筵。
讵独闻见未多。亦复荒庸特甚。第既侧法坛之末。敢
忘木本之恩。每眷遗文。叹未合璧。弗揣谫陋。妄为续
貂。恨述义未工。徒罹著粪之诮。且落笔滞响。实少振
玉之声。谬充宝所初阶。乃为吾侪作俑。罪难逭矣。功
实无之。愿得高明。大为更订。务令辅教罔戾。期与科
章并垂云尔。
626-A¶ 第 305b 页 X33-0305.png

康熙岁在乙酉菊月望日秣陵后学智一谨识

* 妙法莲华经科拾目次



* 悬谈卷首
* 弘传序略义
* 科文
* 卷第一之上

* 序品第一
* 卷第一之下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三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四

*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卷第五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626-A¶ 第 305c 页 X33-0305.png
* 卷第六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廿一
* 嘱累品第廿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廿三
* 卷第七

* 妙音菩萨来往品第廿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廿五
* 陀罗尼品第廿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廿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No. 626
妙法莲华经科拾悬谈卷首
西蜀沙门 佛闲勖𠁼大师 立科
门人 智一雪墩 拾遗

「 稽首无上尊
 莲华修多罗
 文殊及普贤
 舍利迦叶等
 我以微劣智
 释彼深固藏
 回此功德利
 普愿受尊记」


将释此经。以悬叙义门及释各解文总科为七门。
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义理分剂。四能诠教
体。五宗趣被机。六总释名题。七别解文义。
○问。凡
遵贤首宗。注经家皆用十门分别。今何惟七。答。观
626-A¶ 第 306a 页 X33-0306.png
祖注华严时。因见一文一句。悉为结通十方。以显
别教主伴具足之无尽。故于注中。乃用圆数。以附
本经。结通无尽之旨。此不共义也。凡著述者。如不
暇深详。请阅藏祖心经及起信二疏。悬示可知矣。

初因缘者。夫圣人设教。必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
因方为摇动。今摇如来融金之德山。动深广之智
海。非小缘矣。故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今将大事
因缘。各开七义。略示其槩。而言七者。为顺七轴七
喻义故。先因七者。一法应尔故。二酬宿因故。三顺
机感故。四为摄末归本故。五开因性故。六显果德
故。七利今后故。
今初言法尔者。夫圣智悬鉴。十界
齐收。事纵未然。终始巳判。是以乘逐机投。益随教
异。故我世尊。御大愿轮。身现五浊。而以十仪五教。
广被一切。同登觉岸。无奈别有一类机宜。初虽预
入根本一乘法会之内。而却如聋如盲。毫无闻见。
是故世尊。从本垂末。初以三乘引摄。待至成熟。而
以破异一乘。开其知见。令入佛慧。故经云。是诸众
生。应以是法。渐得入道。又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
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等。皆法尔义也。

二酬宿因者。夫法运之开端。由曩修之笃厚。苟悟
佛性之至同。自悯群蒙之忽异。非凭先觉。曷拔后
昆。是用大悲流演。巧为导引。以酬宿因。宿因虽多。
不出愿行二种。初愿力者。经云。如我昔所愿。今者
626-A¶ 第 306b 页 X33-0306.png
巳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此正以说法华。
为酬宿愿耳。二行力者。经云。我所行佛道。普欲令
众生。亦同得此道。又云。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皆以今之所说。而酬昔
行也。

三顺机感者夫圣无常应享于克诚虽曰应由于
感而必能应体中先具一种随缘胜用方不虚其
所叩故经云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则知彼为
说即顺感意也。

四摄末归本者。谓摄末由于垂末。而垂末必有能
垂之本。五经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正指在昔曾
说华严。以为教本。次为未解者。以同教一乘。融实
为权。说三乘法。调其劣根。至成熟位。引入佛慧。此
则今经。自具一种摄末之力。牵起自体。以为亲因。
其垂末之功。亦自属于同教矣。若统论此经力用。
应有二种。一者望前。能摄在昔枝末法轮。所被之
机。令同于巳得闻此经。二者望后。由摄末已。即隐
已力。与被初入。同为所引。随彼能同能引。入于华
严佛慧。此即归本力也。问。法华自有佛慧。何以远
指。答。此彼佛慧。本无二致。由经云我今亦令得入
佛慧之语意。则明是率后归前。如同路者。未有后
至。不随前导者来。是故华严其犹大海。能纳众流。
而此经如大海口。能摄众流。复能令有所归。收功
胜大。
626-A¶ 第 306c 页 X33-0306.png

五开因性者。谓如经说佛知佛见。及广大之寿量。
皆缘众生性本自具。若性非金玉。虽琢不成宝器。
良以众生抱性德而为体。依智海以为源。但相变
体殊。情生智隔。今令知心合体。达本忘情。故谈斯
经。以为显示。所谓诸法。有如是性。如是相等。故须
开也。开示义下法说中。当为广显。

六显果德者。夫凡情未尽。圣境难窥。一遇非常。茫
然无措。故刹那内。讶八岁之疾成。而伽耶中。昧久
如之远證。不蒙圣谕。曷晓玄微。况加王子之覆讲。
燃灯之得记。宁不直覆远本。是故地涌多耆。真同
父少子老。无怪补处之犹迷也。及闻说广大之寿
量。方悟果德之难思。其领益者甚。至得一生速證
无上者。以一四天下微尘数计。遂令会众发愿思
齐。

七利今后者。谓诸众生。既等有佛之知见。佛之寿
量。是故现未广利无边。然在法会闻说者。固巳得
益。至佛灭度后。并今之见闻全经下至一偈一句
者。悉入如来悬记光中。咸由经功之所致也。

第二明说经缘者。谓一切经首。说时方人等。皆是
缘也。亦有七种。一者依时。二者依处。三者依主。四
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请者。七依听者。

今初。夫圣本无生。应成嘉会。必大有所益。此彼缘
熟。然后乘时启运。而群生咸趋矣。是以大通十劫
静坐。我佛三七思惟。皆待时也。时至教兴。非偶然
626-A¶ 第 307a 页 X33-0307.png
矣。故云。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又云。今正是其
时。决定说大乘等。问。真文不泯。灵境恒存。故顗大
师。得法华三昧时。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复何兴
废之有。答。此乃深信解相。若论释宫之一降。鹫岭
之三周。自属告成。非所类也。

第二依处者。夫證穷真际。则能所双亡。俯应群机。
则依正宛尔。曰染曰净。乃自乃他。皆涉世之芳规。
度生之善巧也。何则非现身。无以摄归来之志。非
严土。无以憩趋向之踪。故必控驭灵境。乃可托其
迹。而怡其神也。故经云。我从成佛巳来。常在灵鹫
等。明依处也。问。大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何云常
在灵鹫。答。岂不见。即此偈下句云。普现一切群生
前乎。又须知。佛身虽周法界。摄机常在此山。且如
此土。清凉一山。因大孚灵鹫。尚得称为三千之最。
况今正属佛土乎。又可为未能直解唯心者。示有
一定之趋也。问。今说此经处。为染为净。答。就佛而
言。则优劣齐。驱随机而见。则染净殊分。经云。众生
见劫尽。至天人常充满等。亦如六道。同见一水。须
知。忘染净见者。始能具见染净。其随染净中者。则
不能此彼互见矣。私谓。无论大小二乘。凡未得变
易身巳前。其所见之土。大约随所居之同分而见
故。三根所见。同是五浊。以圣道。但能灭惑。不灭报
故。又须知。三变净土。非待佛来正应机耳。若通论。
所见应有四句。一唯见染。即未离分段。大小二乘
626-A¶ 第 307b 页 X33-0307.png
人所见者。二唯见净。即巳得变易。大小二乘人所
见者。三染净具见。即佛应身。随机同见之土。四俱
泯。即约佛自分言。以染净相尽故。又上二句。且据
权教未回心未入实者言之。若巳入正定聚者。即
得少分同佛所见。以能知法如幻故。然亦有二种。
若未断结者。当于入观时。得同佛见。若巳断正使
者。无论出观入观。俱可少分同佛所见。复有四句。
一唯染。谓娑婆覆净相故。二唯净。谓三变后所见
故。三亦染亦净。谓于三变处。复见大海龙女故。四
非染非净。谓法性土中。尚无有净。复何言秽。若再
约鹫岭一山言之。应更有通局四句。一唯局。谓具
五浊者所见故。二唯通。谓佛之常随众。能知此处
即法界性故。三亦局亦通。即约一人。于未开解及
巳开解时。所见有广狭故。四非通非局。谓性相本
来交彻故。若更约成坏言。亦应复具四句。可以意
得。则共有一十六句矣。

第三依主者。夫真身无身。妙相无相。犹摩尼之本
净。似灵鉴之多含。故得同时别见。优劣齐彰。或次
第随缘。而殊方各见。则所陈所见。悉缘机解之来
仪。欲拟大圣应作是说。今说此经。佛自应随机定
身。乘身辨教。始无差舛。若约八相始终。应正属化。
若据理进论。虽非圆满十身。亦是真应相融。三身
圆现之化佛也。大抵馀经被机。莫不小则始终俱
小。如四含等所见之化佛。大则终始定大。如梵网
626-A¶ 第 307c 页 X33-0307.png
等所见之报佛。独今法华。迥异馀教。以未开解前。
始自鹿园。迄至鹫岭。其所见者。不啻天渊。如经云
即脱璎珞。更著粗弊。其隐胜现劣之旨。张于云脱
云著之间矣。及开知见与授记时。其委付家业之
长者。仍是在昔著弊之前身。而了不见有脱弊著
御之文者。由法眼清明时。便见真应无碍。何处更
有弊御之狂华哉。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
住。世相尚得常住。何况佛身。又云。以三十二相。用
庄严法身。非真应镕然之谓欤。然三身料简。应有
四句。一化非真。谓八相之化佛。经云。皆谓今释迦
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等。二真非化。谓
以法性身。住法性土者是。经云。无有生死。若退若
出等。三亦真亦化。即开解后所见真应相即之身。
四非真非化。经云。遥见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
踞师子床者。是指胜应言也。

第四依三昧者。谓圣人说法。必先入正受者。略有
三义。一示轨后徒。明将有说。二静鉴前理。使受者
心笃。三缘众生久翳尘劳。非先蒙正受。冥加俾听
者。洞契真源。乌能截其流妄。故定后之言。能令疑
网。迎刃而解。问。今说此经。端依何定。为胜增上。答
有二义。一云大疏指为无量义定。一云法华三昧。
谓此一经。统以破异为宗。今所说者。既是实相妙
法。其所依者。必是实相妙定中。表一如。夫复何疑。
是故得此三昧者。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今经
626-A¶ 第 308a 页 X33-0308.png
虽无入定明文。然引理据事。除此之外。别无可凭。
问。世尊既巳出定说经。复何知其更入。答。极果圣
人。巳离散动。其见有出入者。并因机设。况出入无
碍。动静一源乎。

第五依现相者。夫法性寂寥。本无诸相。无相之相。
不碍繁兴。起教多端。相非一准。或放光动地。或花
雨香云。皆为发起。今经发起。自有二种。一以说经
入定。雨花动地。为远发起。二以所放白毫相光。二
大士之问答。为近发起。故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
实相义等。

第六依请者。谓若约慈悲深厚。则无问自说。经云。
无问而自说等。若约尊法重人。笃其诚信。必须待
请乃说。经云。汝以慇勤三请。岂得不说。

第七依听者。夫说法者。皆因人而笃。然在当机多
因。为众咨询。是以说者请者。端为听者。弄引作缘。
虽曰缘有近远。益有浅深。其实尘劳业惑。终因斯
脱。经云。乃至能闻此经一偈一句者。我皆与授阿
耨菩提之记。是知今日之记莂。固是智胜之遗尘。
又须知。今日之馀绩。又是他日之首出。

巳上因缘。虽有亲疏。并皆有力。发起圣教。知因亲
则增长实智。成自利益。知增上之能助。则发权智。
成利他益。庶内外障寂。永得见佛闻法矣。

第二藏教所摄者。初明藏摄。次明教摄。初中复二。
先藏后摄。先明藏者。含藏义也。以能含摄所诠。令
626-A¶ 第 308b 页 X33-0308.png
不散故。然藏有多种。略而言之。则唯二三。言二藏
者。谓世尊应机说法。根虽无量。统而为言。不出大
小二乘。故结集家。以乘从人。名曰小乘藏大乘藏。
言三藏者。谓圣教所诠。不出三学。则诠戒者。名毗
柰耶藏。诠定者。名修多罗藏。诠慧学者。名阿毗达
么藏。虽皆各有兼正。而结集者。并以少从多。各归
能诠。

第二明摄。亦二者。初教法。二教仪。言教法者。谓诸
宗立教不同。具如大疏所详。今以贤首大师所立
五教。为所宗尚者。以其理致极圆备故。即小始终
顿圆之五也。其释名意义。亦如大疏所载。并不繁
述。次明摄者。今此一经。能罄如来出世本怀。正明
终教极则妙旨。若教若理。若行若果。尽撤底蕴。如
言教。则曰。若闻此经一偈一句。皆当与记作佛。言
理。则世间生灭相。当下常住。言行。则举首低头。皆
成佛因。言果。则八难性空。龙女入證。要之事得理
融。并皆称实。是为极则。若以兼涉而论。如言小。则
出谛缘于化城。言始。则智积执相疑人。言顿。则龙
女入證。直废阶差。言圆。亦如龙女之变相速證。又
于圆融中。不废行布矣。又云。我有无量无边佛智
慧乐。喻中又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皆
于法喻中。略示主伴之旨耳。

第二教仪者。仪乃有十。列名释义。亦如大疏彼判。
说今经仪。以先小后大故。正在摄末归本门中收。
626-A¶ 第 308c 页 X33-0308.png
以所说者。是破异一乘故。亦分属本末无碍门。又
如闻提婆达多品。时由三与一相和合故。令无量
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恒河沙等
众生。发无上道心等。此由如来法雨难思。权实无
碍故。令闻者随分受润。或作三解。或为一取。乃是
本末此彼无碍。

第三义理分剂者。巳知此经正属终。实兼诠馀四。
何以得知此中之分限。夫一雨普滋。则诸乘并作。
日轮返照。则异辙同归。是以本末交映。权实双施。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复说三。常为一事。斯则义
门无量。咸由此法妙于隐显之所使然。今以管见。
仰承理教。拟开三门。初舒光发轫。问答智境。顿示
始终门。二约近迹垂化。开权显实。令悟一乘门。三
约本果显德。拂迹入玄。令广流通门。初中复二。初
拟张教网。二承光历示。今初。拟示能化之法。由经
云各于世界。讲说正法。虽未明指何等法门。但以
佛佛道同。得以我佛所说者。准而拟之。谓诸如来
应如我佛初成正觉时。即以广狭无碍。染净相融
之一处。舒卷自在。念劫圆融之一时。于此时处。同
演梵音流出。若显若密。无边契经海。广被一切难
思会众。然密部中。亦应有五教之别。非今所论。
兹于显教。略示二门。以见种种。初分相门。二该摄
门。言分相者。先将如来一代所说。小始等五教。且
总合为一乘法门。以皆是诸佛一大善巧。摄生方
626-A¶ 第 309a 页 X33-0309.png
便之所流故。次约增数渐开者。谓从一乘开之为
二。此复有三。一对小显大。则初是小乘。即半字教。
后四皆大乘。即满字教也。二对权显实。则前小始
二。是三乘教。后终顿圆。是一乘教。三终顿二教。虽
则泯二异前。而皆对三显一。曲顺机宜。后一直显
本法。乃名一向不共。此则初约半满。次约权实。后
约曲直。各分为二。类三或分为三。初一小乘。次一
三乘。后三一乘。或后一。是不共一乘。若合初二。则
是三乘。一乘便顺四乘。以许光宅之判。或分为四。
此复有二。一中间三教。由始教存三。终教泯二别
故。开之为四。一别教小乘。如四含等。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四别教一乘。如
华严等。二历位无位。开渐及顿。故分为四。一小乘
教。二渐教谓始终也。三顿。四圆。此上初约存泯义
为四。二约顿渐亦开为四五。或分为五。即藏和上
所立之教。以于渐中开出始终。故有五也。
二该摄
门者。谓诸三乘。本来悉是一乘故。何则若以三一。
两互相望。便成二门。谓不一与不异也。问。若彼三
与一不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何唯一。
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答。有四句故。
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
一故。无不坏。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句。彼三
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彼方入一。由此四句俱
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馀乘。此上分相该摄。
626-A¶ 第 309b 页 X33-0309.png
二而不二。是为顿彰教网义。大经云。张大教网于
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又经云。以一味雨。润
于人华。各得成实。皆其意也。上于光中。拟诸如来
所说之种种法门。能令诸菩萨闻之。而有种种因
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及彼三乘。并皆
摄入一乘。以示出定说一之前兆。

二乘光历示者。谓世尊欲于上教网。所被机内。别
有一种渐机。巳经多方调摄。至成熟位。即应得闻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故先现希有光瑞。以发其
轫。俾生渴仰。进祈有闻。而文殊大士。乃先于答问
中。悉将古佛开显授记唱灭等事。以拟今佛之当
同。则在昔之正宗。转为今日之发起。是故定后所
有开显等事。并不出于答问之外。兹为略示光中
圆现之旨。而有其三。初直示本光。二含摄正宗。三
映带流通。今初直示者。谓诸二乘。高推圣境。卑视
巳灵。以三界为畏途等。二利于他有。是故世尊。特
示妙光。从一毫现。令悟无边刹海。不离毛端。圣凡
因果。不出自心。而又承佛威神。得远瞻见种种奇
特。皆在当下。其迷之者。犹谓是佛神力。殊可慨也。

二含摄正宗者。谓如点能诠之名。则曰。是时日月
灯明佛。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又曰。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岂不与正宗之汝当宣说妙法华经
之名。两相符合。其点所诠云。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而正宗舍利弗言。闻佛柔软
626-A¶ 第 309c 页 X33-0309.png
音。深远甚微妙。又云。能生净妙第一之乐等。又云。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皆巳含
正宗之旨矣。
三映带流通者。谓如云佛灭度后。妙
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与
今药王等诸菩萨之流通。正相等矣。是知此经三
分并重。颇异馀教。特缘此耳。所以必分三者。令知
始末故。各有所显故。初中后皆善故。岂非一经之
始终。皆不离于一光耶。问。光有几种。答。有二种。一
名常光。此从如来全体金刚。内外明彻。清净所生。
并不须放。故世尊行住坐卧。有常光一寻也。二是
所放之光。若以今经比推。亦应有二。谓一是神通
光明。凡诸佛菩萨。为度善根成熟众生。即放此光。
能令见者。灭罪增福。彻通障外。虽远如近。而所有
事业。仅在初三界摄二。如今经所放之光。即可称
为希有。与寻常所放者。大有不同处。何则凡诸世
尊。身现五浊。化缘将毕。始放此光。令于一根全领
六根。所得之境。生希有心。发大欢喜。言得六境者。
如见生死所趣。乃天眼所得之境。今于肉眼见之。
善恶业缘。乃宿命所得。亦得之于肉眼。种种因缘
求佛道。乃属他心。亦得之于肉眼。能令即远即近。
则如意通。得之于肉眼。闻补处法门。则增进漏尽
矣。使非以不思议神智加之于内焉。能令诸法会。
藉一光之照。即一眼根。而兼六通三明之用耶。故
是希有光也。
626-A¶ 第 310a 页 X33-0310.png

二约近果垂化。开权显实。令悟一乘门者。如经云。
如来为太子时。出释氏宫。不远坐道场得菩提。始
过四十馀年。此近果也。而为一类渐机。初以一乘。
作三乘说。至成熟位。仍复摄三。归于一乘。所谓开
显也。然欲知开显义者。使弗先达权实双融。本末
无碍之旨。则权自权。而本自本矣。更何开显之有。
今略明之。文三。初约法说。直显一乘。二约喻。明本
无三乘。三为止息示说三。所以初二。初明权实双
融。二正明开显。今初双融者。谓上教网内。有一种
为实施权。从本垂末。小大互陈。半满叠凑之教。莫
不寓实于权。以成三乘。然在小乘。俱然易了。而大
乘中。则有多种分别。且如于一般若会上。或时权
实双明。或时带权说实。以本欲说实。犹根尚劣故。
或时带实明权。此垂一于三。渐引成根故。又或于
思议净名中。㡿权赞实。熏染成性。令其思齐。呜呼
自责。又胜鬘之开显。小似今经。盖令坐而不进者。
不滞于权。亦先为今经弄引也。此上法门。并皆融
实于权。作开导依。破其沉寂。待至灵山。易于融会。
使其一蒙开显。便知昔三本是一实。则于不一不
异之旨。其犹冰水之涣然。故经云。于一佛乘。分别
说三。又云。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皆融实于权。
会权于实意也。此外复有一种。不滞方便。深明性
相。平等之教。亦傍为此经。作引摄缘者。更有始终
俱大。如首楞严。终始俱小。如四含者。皆缘机有奋
626-A¶ 第 310b 页 X33-0310.png
迅超越之异。即与此经。了不相蒙。各是一类。

二正明开显者。谓今一乘体上。自具一种破异殊
力。能令教理行果四法。各具开显等义。回异馀经。
故古疏约废立开显会为会归八字。以论通局。而
有二义。初泛论通局。次尅定去取。初泛论中。复有
初通后局二义。言局者。如初约废立义。望教法上。
明废三立一者。谓以今经。望昔日实教外。而有一
种能废昔三。别立今日一乘之旨。以昔之三乘。但
有假名故。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世
尊法久后。要说真实。故又此教上。自含二义。一局
定可废义。故今废之。二能诠为因义。则不可废。故
下文于开字能通四义中收之。二约开显义。望理
法上。明开三显一者。谓若言有三。则一极之理自
隐。若开无三理。则一极自彰矣。三约会为义。望行
法上。明会三为一者。谓在昔之行。各趣自果。今则
融会。同为佛因。以举手低头。尚为佛因。而况谛缘
度等。四约会归义。望果法明会三归一者。谓三乘
断惑所得之果。但是三昧。今则会通同归一乘。而
作极果之因。又上废义。若望果法。亦有二义。一约
果相虚设。则可废。二约夺果成因。则不可废。今用
后义。夺权果以为一乘因也。次言通者。唯废一种。
则止于教。其开显会为会归等。并通教等四种。今
先明开字通四者。约教则昔为三人。说三乘法。今
云无二无三。昔言有三。是方便门闭于一实。今无
626-A¶ 第 310c 页 X33-0310.png
二三。则一乘自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此约上为因能诠不可废。以明开也。以世谛语言。
尚得不背实相。况三乘教耶。若约理者。昔说三理。
谓各别證。今示法身是同。更无异味。昔言有三。则
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显。亦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也。若约行者。昔说三乘之行行各
不同。谛缘度等。随修各异。今得并为佛因。谓三乘
行别。则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
一实自显。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约果者。昔
说三果不同。是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云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心生欢喜。自知作佛。则实相显矣。上释
开字竟。若例会为通三者。则会三种别理别行别
果。皆为一理一行。而三果即转。为能成一果之因。
若例会归通三者。则会昔三之理行果。归今之一。
咸成妙理妙行妙果矣。

二尅定去取者。又二。初约简取理行。明会三为一。
二简去教果。明会三归一。今初言会三者。昔说三
理。谓各别證。而三行亦各趣自果。今为会云法身
是同。无别异味。则一理自显。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则一道出离之因。亦得自显。讵非指权即实。而会
为之功。非他经所能有也。上皆约三乘望一乘。竖
论会三为一也。此外凡大乘诸教。若未经会。虽实
亦权。以实外有权故。若巳经会。虽权亦实。以权外
无实故。
二简去教果。明会三归一者。又二。初会昔
626-A¶ 第 311a 页 X33-0311.png
成今。以明四乘。二彰今异昔。以明四乘。今初言会
昔者。由昔之三教。互不相见。故名为权。则三外之
实教大乘。虽亦深明实相佛性等旨。而不兼会昔
权。故教可废。设许二乘。依此取證作佛。亦不兼权。
故果可废。但如𠁼字中之一点断。非是伊之全体。
故皆可去。今经不然。而能约教。则收尽世谛语言。
约理则世相皆常。约行则聚沙画苇。皆为佛因。约
果则八难性空。龙女速證。斯又何止指权为实。而
穷尽法界。无非第一义谛矣。故此会取之功。诚如
揽点成𠁼。除三之外。别无一实。虽说四乘。而实义
说为四。但三为别。而一为总耳。此约三乘自体。横
论互望处以各别者。名权可废。其能互望者。方为
所立之实也。
二明彰今异昔者。谓前但合三为一。
以明有四。其实一无别体。今辨一乘。别有法门。则
四义昭著。是故经云。昔所未说。而今说之。能令法
会。闻所未闻。得未曾有。以至三根。皆得授记甚之。
不在会者。亦令转为宣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爱
无偏党。则唯实无权。而另显实。有一乘之体之旨
乃足。正所谓对三所立之一。命行者直悟一乘。而
后巳。则光宅四乘之旨。亦不越此。火宅门外。唯见
大白之车耳。

三为止息。申明说三。所以者。谓世尊昔于智胜所。
自与诸子覆讲。令发大心。结缘巳来。无奈旋发旋
退中间止得。复以种种方便。将之护之。不令散失。
626-A¶ 第 311b 页 X33-0311.png
师弟常俱。今虽相值。复随先心所好。授以权小法
门。令先成熟。未敢直陈所怀。是以抑郁于四十馀
年之久。开显于五千退席之后。无奈会众数逾恒
沙。而领解得记悟本心者。仅唯五人。馀仍执曰。若
实无三乘者。我等何以得出火宅。至安隐地洵非。
虚也。又既无彼三昔者。何不直显一乘之为快也。
于是内怀疑惑。坐而不进。是故世尊。为说在昔令
发大心。熏巳成种因缘。须知。此等种子势力。如被
吞之金刚。不但不与五浊杂秽同居。且要透过三
贤十圣之异熟。至坐道场。而后巳。自尔巳来。宿缘
所追。互相冥感。中虽退大。此种不失。加以历劫内
外熏淘之力。今既成熟。合为开显。俾其仍归一乘。
以副本怀。复次三果。虽似实有。但以尔等。久受热
恼。令出火宅。以三昧力。法尔自当。顿获清凉。似涅
槃界。若以极果望之。不过但离界内虚妄。名为解
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正如导师为欲止息疲劳
以巧方便。而于中途。化无为有。示现城郭。令其暂
息。意在更令前进。至珍宝处。而后巳。庶不负发足
之初心耳。故经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
汝说实。乃至云。具相三十二。乃是真实灭。又云。既
知是息巳。引入趣佛慧。则千年积暗。一灯顿破。而
三乘之果。岂真有哉。

三约远果显德。拂迹入实。以广流通门中二。初约
正报拂显。以广流通。二约依报拂显。以广流通。今
626-A¶ 第 311c 页 X33-0311.png
初夫理智合。则体用融。佛道成。则身云现。故身恒
之寿。亦竖穷于三际矣。伹以能见之眼根。有圆有
缺。便谓佛寿有脩有短。有生有灭。是故世尊。于开
显之后。复恐执今日入塔唱灭之迹。便以为实真
取灭度。故藉地涌多众。以为发起。作师子吼。显广
大之寿量。其略曰。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复
倍上数。又况果中之所得者。讵不湛然常住。直穷
三际。由此便拂入塔唱灭之迹。令知双林之取灭。
非实灭也。不独闻者。发愿思齐。且更兴起弘经之
大愿矣。又本师入塔分坐。可拂生灭隔世之迹。得
显三际平等。古今之一如矣。亦可表始本不二。甚
深之体用。又召集分身。可拂娑婆一化之迹。以显
妙应周普之实。至龙女之作佛。调达之得记。则男
女相怨亲想。俱不可得矣。又妙音之于事毕唱散
之后。而娑婆仍是木树草座之秽土。乃以四万二
千由旬之大身。礼丈六之金身。而却两不相妨。可
拂胜劣小大之迹。显如理之佛身非小。如幻之报
体非大。讵非法无定性之德所使耶。又多宝塔门
闭后。妙音续来求见。止闻赞善之声。并不开塔令
见者。可拂六根一向别缘之迹。而显六用圆融宝
觉。即在妙音一耳之内。而六尘亦不越乎。多宝一
缕声尘之外。盖由根尘悉从缘现。所现依他。本无
自性。况加持经之力。六根巳得清净。塔户何能隔
越。故根之与境。同得即一即六。即色即声。即耳即
626-A¶ 第 312a 页 X33-0312.png
眼。此彼无碍而诸法平等之旨。皆跃然而出矣。

约依报拂显。以广流通者。谓多宝塔。本地大摄。性
属留碍。今从地涌。两不相妨。非性色真空。法性融
通之德相耶。又三变净土之后。经中自云。无有大
海江河。而龙王女。却从海涌。诣灵鹫山。可拂实有
净土之迹。而显土体自在无碍之德矣。又地涌大
士。赞佛之时劫经五十。可拂说经九载之迹。而显
时无别体。随处融通之实矣。巳上若依若正。若时
若处。所以得有如是之难思难议者。祇缘动静一
源。性相俱离之所使。持经胜力之所致也。
问。何不
约三变净土。神力等品义。而说拂显。答。今所明者。
惟约诸法当体。所具之德相而言。若约三变神力
等者。则凡具定通力者。皆能少分。于无示有。化有
为无。乃业用边事。故弗取也。

第四教体浅深者。谓如大疏所明。无尽教海。体性
难思。从浅之深。列十种体。以为能诠。则一大藏。重
玄妙理。并为所摄。今经于彼。应取何法。为能诠之
体。于中有二。初总摄。二蕴次句数圆融。今初。谓无
问如来在世及灭度后。通取名句文声四法。以为
能诠。上之义理。并为所诠。此则通取假实。以为其
体。虽如闻香。悉能知等。亦具诸法显义之旨。要非
此中正义。故弗取也。故用大小二乘同所许者。以
为教体。然大乘内。析有三义。一云摄假从实。则唯
以音声为体。以离声外。无别名等故。二云名等为
626-A¶ 第 312b 页 X33-0312.png
体。以体从用故。以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为二所依
故。三云此四合为其体。由前二说。皆有理教。为定
量故。故净名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者。
本经云。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
诸法。又云。若有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
诵。则一经始终。皆以名句文声。以为体耳。
二约句
数圆融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上四
法皆唯心现。然以诸教相对。则有本影四句。一唯
本无影。谓诸小乘。见佛从外来。不达唯识。故唯有
本质。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以佛自所说。若文
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净识之所显现。为本质
教。于闻者识上所变文义。为影像教。三唯影无本。
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无别佛果色声功德。唯如
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悲大智。但为增上。令所化善
根成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闻者识上。自然
影像显现故。今灵鹫一会。所见所闻。皆善根成熟。
众生心中。所现之大用也。华严云。诸佛无有法。佛
于何有说。但随其身心。谓说如是法。即其义也。四
非本非影。谓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色声。即众生
心中。影像亦空。华严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此上四句。由浅之深。摄末归本。其第四句。即以无
遣之遣。而为其本也。又若正约今经。说听全收者。
亦有四句。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
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其第二唯听无说句。返上
626-A¶ 第 312c 页 X33-0312.png
可知。三说听双存者。谓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
心现故。四双泯者。谓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
故非众生。此则互夺双亡。说听俱泯矣。净名云。夫
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由初四句。
三乘权教。得有所依。由后四句。一乘实教。得有所
依。是故此经。正属终实兼诠顿旨。皆能诠之力也。

第五宗趣被机。中分二。初明宗趣。次明被机。今先
明能被之宗趣者。谓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
趣。大疏总立十种宗。以收一代圣教。即第一我法
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
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三性空有
宗。八真空绝相空。九空有无碍宗。十圆融具德宗。
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以前四唯小。五六通小
大。后四唯大故。又七即法相。八即无相。后二即法
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顿教。九即终教。十即圆教。
今经正属二谛无碍宗。如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
常住。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当又云。以方
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则无相不碍相。无言不碍言。
皆空有无碍义也。上即通义。若就今经别言者。当
以开示悟入为宗。令乘一乘为趣。若以开权显实
为宗。则以授记作佛为趣。或以摄末归本为宗。则
以令入佛慧为趣。又若以拂迹显实为宗。则以令
广流通为趣。

二明所被机宜者。夫教因机设。乘逐机投。离机说
626-A¶ 第 313a 页 X33-0313.png
法无所用。故上之宗趣。未知。以何等法器。乃能堪
受。故今直显所被。通有十类。于中前五。拣其非器。
后五彰其所为。前五者。一拣无信非器。闻生谤故。
二拣违真非器。依傍此经。贪求名利。不净说法。集
积邪善。成魔业故。三乖实非器。如言取文。超情至
理。不入心故。四狭劣非器。谓诸二乘五守权非器。
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随宗所修行位。不解理事
无碍法门。故不得名为真实菩萨。后五明所被者。
一正为。即现前回小向大。诸声闻众。二兼为。即于
此经。虽有见闻。不能当下悟入。亦得仰信。熏染成
种。至成熟位。纵在海水。劫火亦不为障。如龙女等。
三引为。即前权人。不信实法故。将实教行位名字。
寄于权教之内。引摄成根。经云。先所出内是子所
知等。四权为。即是二乘。谓既不闻。况于受持。故诸
菩萨。外示凡小。或临闻退席。或被移他土。或被斥
慕大等。五远为。谓诸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
虽不信。后必当入。华严云。如来智慧。大药树王。唯
除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无为坑。
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与
彼曾无厌舍。又彼明不信毁谤。亦种善根。谓谤虽
堕恶。由闻历耳。终有省悟。即不轻所化之辈是也。

第六总释名题。中二。初经题。二人题。今初。古注云。
此题法喻合名。直诠诸佛出世本怀。众生本心。自
有生佛以来。便有此名。穷过去世。无立此名者。尽
626-A¶ 第 313b 页 X33-0313.png
未来际。此名不可废。不过转相传受。诸佛以此开
示。众生以此悟入三周之义。悉摄于此。则妙法是
法说。莲花是喻说。法喻中。皆含因果。是因缘说等。
尘馀云。法该教理行果四法。圆融故。称云妙。诸佛
如来。时乃说之。此教法也。乃至治世语言。皆顺正
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由教之妙。而妙于理行果
也。道成久远。即燃灯亦属中叶。而今复以释迦施
设。由果之妙。而妙于教理行也。四种之教。岂可思
议哉。天亲菩萨。谓大乘有十七种。名妙法莲华。乃
十七之一。有二种义。一出水义。谓出小乘泥浊水。
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如来无上智慧清净境。
得證如来深密藏故。二开敷义。以诸众生。于大乘
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开示诸佛如来净妙
法身。令生信心故。此法之妙。唯莲华足以况之。故
举妙法。喻若莲华等。大钞引睿公序云。华有三时
之异。华而未敷。名屈摩罗。彫而将落。名迦摩罗。处
中盛时。名芬陀利。生公亦云。器像之妙。莫踰莲华。
莲华之美荣在始敷。始敷之盛。则子盈于内。色香
味足。谓之芬陀利等。大经十地品。莲华出现。具明
十相中。其第七相云。此华恒放光明。普照法界。疏
云。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
敷。菡萏为第一。故钞云。华有三时之异。今非初后。
正处中盛时。正观普照等。彼流光法界现事。如开
菡萏披敷见莲华实双美。理事昭著。权实开荣。今
626-A¶ 第 313c 页 X33-0313.png
说妙法。取喻莲华。其第一相。与彼无异等。宗镜引
法华名相云。经云。色涅槃。受想行识涅槃。此中亦
然。色法华。受想行识法华。经云。色非染非净。色生
般若生。色性虚微。名妙色。体自离假。名为法色。无
尘垢。借喻莲华。文字性空。目之为经。经者。以身心
为义。如来在乎阴界。阴界即如。何异之有等。拾云。
大凡诸佛出于五浊。为欲引摄先小后大之机。必
说妙法。令入佛慧。但由机有利钝故。须三番开显。
又此三中。初即为实施权义。如为莲故华。二即开
权显实义。如华开莲现。三即摄末归本义。如花落
莲成。故说妙法。取喻莲华。此上开显。并属所诠。其
能诠体上。以能具足贯摄常法四种胜用。乃名能
诠妙法莲华之经也。

二人题。麈馀云。姚秦代名前有嬴秦。苻秦后有乞
伏秦。故以姚姓别之。即姚兴时也。虽正统属东晋。
什公译经。在于后秦境内。法王一界唯一。位称至
尊。法师则随时随处。随人随位。可为之。所以助佛
行化。能师于法。而师一切众生也。
龟兹国名。在焉
耆国西南。沙门云勤习。三藏经律论三。师皆能通
之。具云鸠摩罗什婆。云童寿。什者。文擅两方义通。
华梵之美称也。公以伪秦弘始八年夏。于草堂寺。
奉秦王诏。翻梵成华故曰译。缘起并如本传。

妙法莲华经科拾悬谈卷首(终)
626-A¶ 第 314a 页 X33-0314.png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略义
终南山沙门 道宣 述
秣陵后学 智一 释

【经题如前释。序名弘传者。弘广也。传转也。意谓。我
见支那受持圣教者。未若此经之广布。以故转述
序其盛传。俾诸后知所宗尚流通于无尽。今但直
释本义。凡旧注之偶失。惟详对者自辨。】

「妙法莲华经者(至)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一序大段有三。今先明传译时年者。以见若人若
法。皆可考也。首句总挈一经大纲。妙等六字牒召
体之名。下九字显所诠之用。能于一代教中。统述
诸佛用权之本意。佛言诸者。以本师是诸佛中之
一故。举诸言。即该释尊。大凡诸佛。降灵五浊。莫不
因种种机。说种种法。于中自有一类三乘。须先以
覆相权说调摄。善根令熟。后以此经。开显在昔设
教本致。蕴结下槩论两土流通也。蕴结即结集义。
大夏是天竺美称。震旦乃彼土目此方也。楼炭经
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初日出。耀于东隅故。昔
如来灭后。阿难尊者。将佛世所闻之法。皆蕴聚炳
著于心书之贝叶。而出流通大夏。巳千馀龄。及腾
兰东传。除未翻前。从初译后。迄作序时。流通震旦。
626-A¶ 第 314b 页 X33-0314.png
又三百馀载矣。西晋下别序此方三译也。西晋乃
武皇帝司马炎。受魏禅即帝位。乙酉改元泰始。国
号晋都洛阳。以建康在东望之。故曰西晋。惠帝即
武帝第二子。庚戌即位。改元凡七。永康是第三改
元也。长安古称咸阳。昔汉高帝。见其山河。百二子
孙可以长享平安。遂建都而改今名。青门乃长安
东坝城门。旧邵平种瓜处。燉煌境属雍州。汉为燉
煌郡。竺昙摩罗刹云法护。月支国人。泰始二年丙
戌。自天竺达玉门关。来居于此。时人尊其德。讳其
名故。指所居而称曰燉煌菩萨。初译此经。名正法
华十卷。一百八十九纸。东晋者。五胡乱华元帝渡
江都建康。望洛阳在西。故曰东晋。凡十一主。安帝
乃第十主。讳德宗。丙申继孝武。即位次年丁酉改
元隆安。秦言后者。缘前有氐人苻坚之父蒲洪拥
师十万。自称秦王。长子健背有草苻字改姓苻。晋
孝宗七年辛亥。即位长安。改元皇始。国号秦。次年
春称帝。其子苻生继立不道。坚与王猛谋置之别
室。而坚立。改元建初。后秦羌人姚苌之子兴。率众
伐之。秦主登大败。次年甲午。兴即位。改元皇初。又
改弘始。史因二氏皆以秦名国故。寄前后以别之。
龟兹国名在焉耆西南。沙门云勤息。鸠摩罗什云
童寿。于伪秦弘始八年。长安草堂寺。译出今经。七
卷一百四十八纸。必先书东晋者。存正统也。隋高
祖姓杨名坚。弘农华阴人。陈大建十三年辛丑。受
626-A¶ 第 314c 页 X33-0314.png
周禅都长安。国号隋。因父忠累官至隋国公故。以
隋名氏。仁寿文帝年号也。天竺正音印度。此云月。
以此土贤圣继轨。导凡御物。如月之照临故名。而
云北者。以竺有五国故别之。阇那笈多。二法师名
也。阇那具云阇那崛多。云志德。北天竺人。笈多具
云达摩笈多。云法密。南天竺人。二师于大兴善寺。
再得梵箧。遂成后译。因见秦本立题括义无遗。弗
容移易。所以同名妙法。八卷一百五十五纸。一经
三译。不胜重沓。文言旨趣。交互陈列。共赞大猷。似
无优劣。但时之所宗。人之所尚。维秦本为多。互陈
者。略如秦译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
谓诸法如是相等。晋译则云。如来皆了诸法所由。
从何所来。诸法自然。分别法貌。众相根本。知法自
然。校什译。虽不逮。而旨实陈也。上序三译之大槩
如此。然自此经外所有支品别偈。如齐达摩摩提
译出提婆达多品经一本。晋祇密帝译出普门品
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出普门品重颂偈一卷。如
是品之与偈等。莫不各有源流。具如彼经本序纪
其所自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至)拯昏迷之失性。」

【此下第二大段。正明乘时启运。而有三周之开显。
初联约理正明。言灵岳等者。借诗维岳降神生申
及甫意。而言灵鹫云集之众。皆蕴英灵之秀。而降
生者。自非吾佛大圣。曷能开化于彼。下句明所化。
626-A¶ 第 315a 页 X33-0315.png
虽是群哲。苟非昔有胜缘。亦必不能引导其心。而
成师资能所化导。下联承上。约事申明。仙苑者。因
古仙居此得名。亦即鹿苑。金河是产阎浮檀金处。
顾命者。郑玄注尚书顾命篇云。临终出命。故谓之
顾。顾将去意也。释尊舍苦行诣道树。受乳麋成正
觉。后即来仙苑。遂以所成告五比丘。特以缘熏机
殊致有万差。束而言之。不出大小二类。故曰仙苑
告成等。此显机由缘异也。次言因机之别故。世尊
于金河顾命。说涅槃时。将一代圣教。分同长者之
半字教与满字教故。曰金河顾命等。此显教由机
异也。岂非下结成也。谓如上原始要终。统论能化
所化。能被所被。既皆有所以。则知今会若非乘时
启运。纵是英灵。倘乏昔缘。亦无足考覈参预于法
华之高会。是知下释疑也。谓灵山一会。虽无凡材。
而见退席者。须知会内必具影响显法当机结缘
之四众。是知五千辈。乃释尊为欲策进座中怀上
慢者。示有退席。不堪进闻微妙。乃显法众也。至满
慈五百同蒙记莂者。正显往昔曾受如来密化。以
彰崇高之迹。更令增道损生。乃影响众。皆所以辅
佛行化者。所以下承上。正明开显。经初所以放光
现瑞者。正创开发起敦请大教。为会众弄引作源
也。出定后称扬二智难思之德。俾上根舍权證实。
而久默之。佛慧通方之大略。至此始畅。朽故火宅
一喻初长者诱子。以三车出宅。出后不见有三。但
626-A¶ 第 315b 页 X33-0315.png
各赐以一大车。则三车之名。亦有诱出之功通乎。
大白之文轨矣。此如如来为诸权小。初说三乘拔
苦。及出界后。惟授以一乘佛记。故喻约果智及教
道。作开显说。显中根之得记。化城喻导师。因众人
闻有宝所。欣然发足。将之而过五百次。因悯其中
退。为化一城。令止息巳。复灭所化。使其前进。以赴
初心。此如如来为退大者。于界外说二涅槃。暂解
疲劳。仍进以佛慧。而令昔缘不坠。故喻约理果。作
开显说。明下根之得记。系珠喻困乏人。至亲友家。
醉卧未起。亲友悯之。乃以明珠。乘醉系其衣内。缘
事他往。后见此人。还因窘迫驰骋四方。不知衣内
有珠。旋为指出。而令五欲自资。如从王子所闻覆
说悟本有。虽蒙系以佛记。旋又废忘。今承内熏增
长。复令得记。始知一切智愿犹在。理性常恒。凿井
喻渴乏须水者。若凿高原。但见乾土。知水尚远。如
依权教修行。由诠理未至故。行不契真。去道甚远。
若于所穿。得见湿土。则知水必近矣。如依此经闻
解修习。即近阿耨菩提。此明处处悟物显有多种
方便也。以上所诠。若词若义。宛然在目。似可尽知。
及详喻意所陈。始知经旨之深远。殊非浅陋。所可
一窥。此结能被之教也。自非下结所被之机。谓诸
众生自无始来。滞溺于生死海中。无异沉流昏迷。
于第一义天。遗失真性。使非释尊兴大哀怜。以旷
远之济渡。至一竣极之悲心。焉能拔出蒙佛授记。
626-A¶ 第 315c 页 X33-0315.png
又焉能拯之破愚痴暗。而朗悟于佛之知见哉。】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至)永贻诸后云尔。」

【自汉下。第三结示胜因。祈愿流通也。谓自汉永平。
至唐贞观中。历晋宋齐梁陈隋。于此六百馀年。内
总论所译诸经。卷帙虽有四千馀轴。但受持之盛
者。维法华耳。下联承上。谓所以得有如是之盛者。
将非在昔于智胜所。同结良缘。故得如是机教相
扣。宁非尘点劫前之遗尘乎。至闻而深敬。了不生
疑。此亦威音所不轻摄受之馀绩所使也。予见所
益弘多故。不揆其鄙拙。辄于经首。述而序之。综括
其要。俾受持者。于未入文前。先悟一经大旨。庶令
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而见本尊常住耆阇崛
山。速成诸佛护念等四德。进趣乐土玄猷。得法华
三昧。而悟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此联首句。既用本
经。六根若更远指。恐不宛切。末结谓我纵博大其
辞。深长赞叹。亦莫能穷其万一。上之数言。不过略
尽。区区永贻诸后。冀流通于无尽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