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251a 页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既巳广开其近。
而显其远。广开其迹。而显其本。则本门之大事巳
明。而正宗能事毕矣。正宗既毕。则所重者。唯在流
通。此之长远寿量。以故为之劝赞。为之付嘱。无非
欲使本门。在在流通。而不断绝。于劝赞之中。发明
现在则有四信。灭后则有五品。皆一一举其因行。
明其功德。唯初随喜品。但略言其功德云。当知巳
为深信解相。而犹未为之广明。故今弥勒承机发
问。欲广显初随喜品。所有之因行功德。乃有此一
品之文也。言随喜功德者。随是随顺。喜谓庆喜。随
顺何等。即闻如来所说长远寿量之理。现生现灭
之事。于此事理随顺。而不相违拒也。庆喜何等。即
是庆巳庆人也。谓了知如来所證之长远寿命。即
卷六 第 251b 页 X33-0251.png
我现前介尔一念之所具。亦即一切众生之所具。
既我及众生。全体皆具。则不闻不修不解则巳。若
能闻解修习。便能證佛之长远寿命。亦能于三世
之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而教化一切众生。故庆
巳而复庆人也。随喜行成。即名为功。由行而證。即
名为德也。
△文分为二。初弥勒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有长行偈颂。善男子等者。谓如前如来。分别现
在之四信。灭后五品之后四品。其功德不可量。盖
巳知之矣。若夫初随喜品。则如来但略言。巳为深
信解相。而犹未广明其功德。故我今还问世尊。若
佛灭后。有闻此经。而能为此随顺庆喜者。还是得
于人天之福耶。得于二乘之福耶。得于菩萨之福
耶。得于究竟无上菩提之福耶。故言得几所福也。
△二如来答示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明内心
随喜。二又阿逸多下。明往来听法。初三。初展转相
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馀智者。若长若幼。闻是
经随喜巳。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若空閒地。
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
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巳随喜。复行转教。馀人
既我及众生。全体皆具。则不闻不修不解则巳。若
能闻解修习。便能證佛之长远寿命。亦能于三世
之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而教化一切众生。故庆
巳而复庆人也。随喜行成。即名为功。由行而證。即
名为德也。
△文分为二。初弥勒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有长行偈颂。善男子等者。谓如前如来。分别现
在之四信。灭后五品之后四品。其功德不可量。盖
巳知之矣。若夫初随喜品。则如来但略言。巳为深
信解相。而犹未广明其功德。故我今还问世尊。若
佛灭后。有闻此经。而能为此随顺庆喜者。还是得
于人天之福耶。得于二乘之福耶。得于菩萨之福
耶。得于究竟无上菩提之福耶。故言得几所福也。
△二如来答示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明内心
随喜。二又阿逸多下。明往来听法。初三。初展转相
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馀智者。若长若幼。闻是
经随喜巳。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若空閒地。
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
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巳随喜。复行转教。馀人
卷六 第 251c 页 X33-0251.png
闻巳。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比丘等者。是举其四众。及馀智者。或大权示现于
八部者。或迹居示生于人天者。复行转教者。亦各
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而演说也。展转相教。至第
五十。则前之一人单是师。后之一人单是弟子。中
间四十八人。是传传为师弟也。
△二格量功德三。
初许说诫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
之。汝当善听。」
【△二举能格量。】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
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
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
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
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又象马车
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
十年巳。而作是念。我巳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然此众生。皆巳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
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
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六趣者。业缘为能趣。生死为所趣。能趣有于善恶。
所趣有于好丑也。有形即欲色二界。无形即无色
界。有想即空处识处。无想即无所有处。非有想非
【比丘等者。是举其四众。及馀智者。或大权示现于
八部者。或迹居示生于人天者。复行转教者。亦各
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而演说也。展转相教。至第
五十。则前之一人单是师。后之一人单是弟子。中
间四十八人。是传传为师弟也。
△二格量功德三。
初许说诫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
之。汝当善听。」
【△二举能格量。】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
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
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
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
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又象马车
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
十年巳。而作是念。我巳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然此众生。皆巳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
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
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六趣者。业缘为能趣。生死为所趣。能趣有于善恶。
所趣有于好丑也。有形即欲色二界。无形即无色
界。有想即空处识处。无想即无所有处。非有想非
卷六 第 252a 页 X33-0252.png
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非空处识处之有想。非无
所有处之无想也。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众生。则
所施之众极其多。与满阎浮提七宝。则所施之物
极其广。满八十年。则所施之时。极其久也。此明其
能为财施。而作是念下。明其能为法施也。我当以
佛法训导等。皆是内心作念。谓我虽巳施其世间
之乐。而今此众生。将死不久。则或当堕落。而受于
三途苦者有之。则我当更与其出世间乐。而以佛
法。为之训诲引导也。即集下是正训导。一时下是
闻法得益。尽诸有漏者。既得四果。则内不漏落于
十使烦恼。外不漏落于三有果报也。深禅定者。即
二乘所有之禅定也。
△三正为格量三。初如来问。】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言大施主者。以其既能财施。复能法施。故言大也。
△二弥勒答。】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
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
果。」
【△三正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
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
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
不能知。」
所有处之无想也。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众生。则
所施之众极其多。与满阎浮提七宝。则所施之物
极其广。满八十年。则所施之时。极其久也。此明其
能为财施。而作是念下。明其能为法施也。我当以
佛法训导等。皆是内心作念。谓我虽巳施其世间
之乐。而今此众生。将死不久。则或当堕落。而受于
三途苦者有之。则我当更与其出世间乐。而以佛
法。为之训诲引导也。即集下是正训导。一时下是
闻法得益。尽诸有漏者。既得四果。则内不漏落于
十使烦恼。外不漏落于三有果报也。深禅定者。即
二乘所有之禅定也。
△三正为格量三。初如来问。】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言大施主者。以其既能财施。复能法施。故言大也。
△二弥勒答。】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
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
果。」
【△三正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
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
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
不能知。」
卷六 第 252b 页 X33-0252.png
【言不如是第五十人者。谓此大施主。虽所施之众
极其多。所施之物极其广。所施之时极其久。不如
第五十人。闻此经一偈。一念随喜之福也。所以不
能及者。以其所施之财。乃是世间之财。令得之果。
乃是小乘之果。若闻此经一偈。而能随喜。则能得
于出世间之法财。亦能得于究竟一乘之佛果。如
此则不但破于见思。亦且破于无明。不但出于分
段。亦且出于变易。此皆由初之一念随喜而得。则
其所有功德。自然不可思议之者。岂彼所可较哉。
△三况出初品。】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
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
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谓第五十人。单是弟子。其功德尚不可思议。况中
间之传传师弟者。况最初一人之单是师者。则其
所有之功德。更不可思议也。初随喜品。既其如此。
则次之读诵说法。次之而兼行正行。其功德之不
可思议。更不可言。况进乎相似。及分證耶。
△二明
往来听法。谓不但闻之。而随顺庆喜。有如此功德。
即使但为听闻。或但分座。或劝人听。或具足修。皆
有功德。故更明之也。文为四。初自听。】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
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
辇舆。及乘天宫。」
卷六 第 252c 页 X33-0252.png
【言须臾听受。是举其因行。缘是下明其功德。盖此
法华经乃是大乘。乃一佛乘。乃是最上乘。有大运
载之功。不独运出于三途三界三空。亦且能运归
于三德秘藏。今能听之。则得其运载之功矣。故转
身能得好象马车乘。上象马车乘。妙象马车乘。及
乘天宫也。
△二分座。】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
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
轮圣王。所坐之处。」
【初举因行。次是人下明功德。盖此经能决了声闻
法。是诸经中王。巳今当说。最为第一之者。今能分
座劝听。则其生处。在欲界天。为欲界王。而得帝释
座处。在色界天。为色界王。得梵王座处。在人间为
人中王。而得轮王座处也。
△三劝听。】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馀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
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
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
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
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
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
恶。鼻不匾𠥶。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惬长。亦不窊
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
直。面貌圆漏。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
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卷六 第 253a 页 X33-0253.png
【上之劝令座听。乃是同在法华中者。今之劝令往
听。乃是无心到于法会。而劝之成事。初举其因行。
次是人下明其功德。初总明利根智慧。次别示六
根清净。初中与陀罗菩萨共生者。此经乃五时之
极唱。诸教之根源。而理冠群经。功高一化。能总括
于诸经之者。故能劝人听闻此经。则能与总持菩
萨共生也。既与总持菩萨共生。则其诸根。自然通
利。而多于智慧也。次百千下。别示六根清净。初明
舌根清净。鼻不匾𠥶。至人相具足。明鼻根清净。此
二文中。兼明身根清净。即唇面眉额等是也。世世
所生见佛。明眼根清净。闻法明耳根清净。信受教
诲。明意根清净。此之六根清净。皆由得于陀罗尼
菩萨。共生一处。而有此也。
△四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
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如说修行者。即如佛上来所说之长远寿量。元是
众生介尔一念之所具。而生佛一如。凡圣平等之
者。故即以之。而为所观之境。若境观一如之时。则
能入證。而亦得于此之长远寿量。其功德不待言
矣。
△二偈颂二。初颂内心随喜。二颂往来听法。初
三。初颂展转相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卷六 第 253b 页 X33-0253.png
【△二颂格量功德。】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𦦨。
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初五行半。颂能格量。次一行。颂正格量也。
△三颂
况出初品。】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二颂往来听法四。初超颂劝听。】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乾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二追颂自听。】
「若过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三追颂分座。】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四正颂修行。】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卷六 第 253c 页 X33-0253.png
【灭后五品至此巳。释随喜功德品竟。】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若论此品之来源。总由如来前巳发明。长远寿量。
以开其近迹。而显其远本。则本门大事巳明。所谓
唯了此事。更无馀事。其所重者。唯欲以此妙经。流
通天上人间而巳。故明于四信五品。所有之功德。
而为劝赞流通。然但明其远因之功德。更有近果
之功德。犹未发明。今乃发明近果。以劝流通。亦即
举似果。以劝流通。故有此之一品也。言法师功德
者。法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法。若在迹门。则谓
之诸法实相。在今本门。则谓之非如非异。皆不可
思议。甚深微妙之法也。以此之法而自轨。或受持
或读或诵或书写或解说。还以此而轨人。或教人
受持。乃至或教人解说。如此能以此妙法自轨轨
人。故称为师。自轨轨人之行成就。名之为功。实实
有所證得。名之为德。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也。然
功德无他。即六根清净。乃是法师之功德也。
△文
分为二。初总明。二别示。初二。初明五种法师。】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
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尔时佛告者。即尔时格量初品随喜功德。方毕之
时。由上所明功德。虽四信五品之不同。然但是因
功德。今欲更明果功德。故佛告(云云)。常精进者。精
谓不杂。进即不退。常者。谓不独一念一时一处。能
卷六 第 254a 页 X33-0254.png
不杂不退。而能念念时时处处。不杂不退也。然不
告馀独告常精进者。盖明此果功德。唯为劝赞流
通。而欲流通之时。若于现在。若于未来。当如常精
进之念念时时处处。不退不杂。以为流通。故告之
也。此正所谓约法以就人。即人以显法也。受持是
法华经等者。是明其能自轨如此。若论其轨人。则
或教人受持。乃至或教人书写也。此明其五种法
师也。
△二明六根功德。】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
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当得八百千二百等者。有人以楞严中所明六根
以解释。谓眼则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
分缺一。故眼秖八百功德等。然不知彼经所明。乃
在有漏。又是生灭。不过欲选耳根之圆通。以为此
方入道之要。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
三摩提。必以闻中入。乃全是有漏生灭。故不可以
释此。以此中唯法师为然。而馀人不尔。乃是无漏。
而非生灭故也。然此中所明六根。本是一一各有
千二百功德。何以见之。盖一根起时。必落一界。一
界之中。必具十界。一界有于十如。十界有于百如。
一根既有百如。一根互具五根。则有六百如。皆以
定慧为严。则有千二百如矣。故一一根。皆具千二
百功德。然言八百者。盖既了知诸法实相。则即垢
告馀独告常精进者。盖明此果功德。唯为劝赞流
通。而欲流通之时。若于现在。若于未来。当如常精
进之念念时时处处。不退不杂。以为流通。故告之
也。此正所谓约法以就人。即人以显法也。受持是
法华经等者。是明其能自轨如此。若论其轨人。则
或教人受持。乃至或教人书写也。此明其五种法
师也。
△二明六根功德。】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
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当得八百千二百等者。有人以楞严中所明六根
以解释。谓眼则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
分缺一。故眼秖八百功德等。然不知彼经所明。乃
在有漏。又是生灭。不过欲选耳根之圆通。以为此
方入道之要。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
三摩提。必以闻中入。乃全是有漏生灭。故不可以
释此。以此中唯法师为然。而馀人不尔。乃是无漏。
而非生灭故也。然此中所明六根。本是一一各有
千二百功德。何以见之。盖一根起时。必落一界。一
界之中。必具十界。一界有于十如。十界有于百如。
一根既有百如。一根互具五根。则有六百如。皆以
定慧为严。则有千二百如矣。故一一根。皆具千二
百功德。然言八百者。盖既了知诸法实相。则即垢
卷六 第 254b 页 X33-0254.png
染而是清净。即有漏而是无漏。而所见之理。本无
盈缩中而有盈缩。故论于八百及千二百也。此就
其所见之理。而论其盈缩如此。又既能观诸法实
相。而得相应相似。破于见思尘沙。则能得乎自在
功用。则欲盈则盈。欲缩则缩。故言八百及千二百
也。然受持则单是意根。读诵则单是舌根。书写则
单是身根。何以但能受持。也得六根清净。但能书
写。也得六根清净。当知受持。正则虽单在意根。旁
则亦必具馀根。为之助成。读诵书写亦然。故但能
受持。乃至但能解说。皆得六根清净也。然何以能
得清净。盖此法师。最初即能圆闻诸法实相。而得
圆解。今巳得圆相似證。则能见法法无非法界。相
相无非实相。即有漏而是无漏。即垢染而是清净。
其所见之理既如此。故六根皆能亦得清净也。约
见理具论清净如此。又既得相似。则粗垢先落。巳
破见思。则自然能清净。盖人之所以不能清净者。
以其有于分别贪爱故也。今既破此。那得不为之
清净也。约破惑论清净如此。如鼻章云。知好恶。别
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有眼用。彼读经说法。闻
香能知。则鼻有耳用。能知诸树华果实苏油香气。
则鼻有舌用。能知入禅。禅有八触。则鼻有身用。亦
知染欲瞋恚心。及修善者。则鼻有意用。一根既尔。
五根例然。既得于相似。则能六根互用。凡夫之人。
根根各不相融。故不清净。今既六根互用。故皆清
盈缩中而有盈缩。故论于八百及千二百也。此就
其所见之理。而论其盈缩如此。又既能观诸法实
相。而得相应相似。破于见思尘沙。则能得乎自在
功用。则欲盈则盈。欲缩则缩。故言八百及千二百
也。然受持则单是意根。读诵则单是舌根。书写则
单是身根。何以但能受持。也得六根清净。但能书
写。也得六根清净。当知受持。正则虽单在意根。旁
则亦必具馀根。为之助成。读诵书写亦然。故但能
受持。乃至但能解说。皆得六根清净也。然何以能
得清净。盖此法师。最初即能圆闻诸法实相。而得
圆解。今巳得圆相似證。则能见法法无非法界。相
相无非实相。即有漏而是无漏。即垢染而是清净。
其所见之理既如此。故六根皆能亦得清净也。约
见理具论清净如此。又既得相似。则粗垢先落。巳
破见思。则自然能清净。盖人之所以不能清净者。
以其有于分别贪爱故也。今既破此。那得不为之
清净也。约破惑论清净如此。如鼻章云。知好恶。别
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有眼用。彼读经说法。闻
香能知。则鼻有耳用。能知诸树华果实苏油香气。
则鼻有舌用。能知入禅。禅有八触。则鼻有身用。亦
知染欲瞋恚心。及修善者。则鼻有意用。一根既尔。
五根例然。既得于相似。则能六根互用。凡夫之人。
根根各不相融。故不清净。今既六根互用。故皆清
卷六 第 254c 页 X33-0254.png
净。约互用论清净如此也。
△二别示六。初示眼根。
二示耳根。三示鼻根。四示舌根。五示身根。六示意
根。初二。初长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
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
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
知。」
【清净肉眼等者。若父母所生肉眼。则隔皮肤不见
五脏。则隔墙垣。不见外物。那得清净。今能受持此
经。了达诸法实相。则天然自有眼根功德。以为庄
严。即父母所生之眼。而得清净。故言父母所生清
净肉眼也。见于三千大千世界。是举其横见之广。
上至有顶。下至阿鼻。是举其竖见之深。此是明其
能见十界之国土依报。亦见其中一切众生。是能
见十界假名之众生。及业因缘。是能见十界实法
之五阴也。若论业因缘果报。则有有漏。有无漏。有
亦漏亦无漏。有非漏非无漏。凡夫种种贪爱分别。
是有漏业因缘。往来三界轮转六道。是有漏果报
生处。二乘析体之观。是无漏业因缘。方便有馀之
土。是无漏果报生处。菩萨能破见思尘沙。是亦无
漏。未破无明。是亦有漏。如来以大智而不住生死。
是非有漏。以大悲而不住涅槃。是非无漏也。悉见
悉知者。十界依报。十界假名。十界实法。悉见悉知。
以其能达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之理。破
△二别示六。初示眼根。
二示耳根。三示鼻根。四示舌根。五示身根。六示意
根。初二。初长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
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
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
知。」
【清净肉眼等者。若父母所生肉眼。则隔皮肤不见
五脏。则隔墙垣。不见外物。那得清净。今能受持此
经。了达诸法实相。则天然自有眼根功德。以为庄
严。即父母所生之眼。而得清净。故言父母所生清
净肉眼也。见于三千大千世界。是举其横见之广。
上至有顶。下至阿鼻。是举其竖见之深。此是明其
能见十界之国土依报。亦见其中一切众生。是能
见十界假名之众生。及业因缘。是能见十界实法
之五阴也。若论业因缘果报。则有有漏。有无漏。有
亦漏亦无漏。有非漏非无漏。凡夫种种贪爱分别。
是有漏业因缘。往来三界轮转六道。是有漏果报
生处。二乘析体之观。是无漏业因缘。方便有馀之
土。是无漏果报生处。菩萨能破见思尘沙。是亦无
漏。未破无明。是亦有漏。如来以大智而不住生死。
是非有漏。以大悲而不住涅槃。是非无漏也。悉见
悉知者。十界依报。十界假名。十界实法。悉见悉知。
以其能达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之理。破
卷六 第 255a 页 X33-0255.png
于见思尘沙。得于相似相应。故悉能知见也。此就
界内三千大千如此。若曰内外所有山林等语。不
独界内。即界外三千。亦见乃至亦知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并诸馀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无所畏心者。以其能入如来室。而运大慈悲。能坐
如来座。而观诸法空。能著如来衣。而柔和忍辱。又
能行于身口意愿。四种安乐。故心得无畏也。其目
甚清净者。若无功德以为庄严。则但是父母所生
之肉眼。乃是垢染之者。今既有如此之功德庄严。
则天然为之清净。而目甚清净。所以能见于理。能
破于惑。能为互用也。一切皆悉见者。十界依报。十
界假名。十界实法。悉皆能见也。虽未得天眼等者。
若论欲见诸天依报等。则须用天眼。欲见二乘依
报等。须用慧眼。欲见菩萨依报等。须用法眼。欲见
如来依报等。须用佛眼。今虽未得天眼法眼慧眼
佛眼。而即父母所生之肉眼。便有五眼之功用。故
能十界悉见也。
△二示耳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
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
界内三千大千如此。若曰内外所有山林等语。不
独界内。即界外三千。亦见乃至亦知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并诸馀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无所畏心者。以其能入如来室。而运大慈悲。能坐
如来座。而观诸法空。能著如来衣。而柔和忍辱。又
能行于身口意愿。四种安乐。故心得无畏也。其目
甚清净者。若无功德以为庄严。则但是父母所生
之肉眼。乃是垢染之者。今既有如此之功德庄严。
则天然为之清净。而目甚清净。所以能见于理。能
破于惑。能为互用也。一切皆悉见者。十界依报。十
界假名。十界实法。悉皆能见也。虽未得天眼等者。
若论欲见诸天依报等。则须用天眼。欲见二乘依
报等。须用慧眼。欲见菩萨依报等。须用法眼。欲见
如来依报等。须用佛眼。今虽未得天眼法眼慧眼
佛眼。而即父母所生之肉眼。便有五眼之功用。故
能十界悉见也。
△二示耳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
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
卷六 第 255b 页 X33-0255.png
若解说若书写。」
【△二明功德二。初正明。二以要下结成。初二。初明
界内。二明界外。初二。初总明。】
「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
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二别明。】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
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
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
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
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
丘声。比丘尼声。」
【畜类之声是有情。车声是无情。啼哭愁叹之声是
有情。螺声等。是有情无情和合所出之声。笑声等。
亦是总明有情欢乐之声。天声等。是明八部之声。
水火风。三灾之声。地狱等三途之声。比丘比丘尼。
是略四众之二也。
△二明界外。】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此即四谛因缘六度万行。因穷果满。四圣所有之
声也。
△二结成。】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
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
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言常耳者。即父母所生。寻常肉耳也。不坏耳根者。
【△二明功德二。初正明。二以要下结成。初二。初明
界内。二明界外。初二。初总明。】
「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
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二别明。】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
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
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
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
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
丘声。比丘尼声。」
【畜类之声是有情。车声是无情。啼哭愁叹之声是
有情。螺声等。是有情无情和合所出之声。笑声等。
亦是总明有情欢乐之声。天声等。是明八部之声。
水火风。三灾之声。地狱等三途之声。比丘比丘尼。
是略四众之二也。
△二明界外。】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此即四谛因缘六度万行。因穷果满。四圣所有之
声也。
△二结成。】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
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
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言常耳者。即父母所生。寻常肉耳也。不坏耳根者。
卷六 第 255c 页 X33-0255.png
若必以天耳。而闻于天声。乃至必以佛耳。而闻于
佛声。则必须坏肉耳之根。然后得闻。今即肉耳。而
能闻于天声。乃至即肉耳。而能闻于佛声。故不须
坏肉耳之根也。既十界皆悉能闻。则法法了别。声
声听闻矣。所以能如此者。以其能了诸法实相之
理。而得相似。即有漏而是无漏。即垢染而是清净。
故能以父母所生肉耳。而悉闻十界之声也。
△二
偈颂二。初总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二别颂二。初颂正明。二颂结成。初二。初颂界内。】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著。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
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
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
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
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
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
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初一句是畜类。钟铃等是明依报。听之而不著者。
若凡夫听于违情之声则瞋。顺情之声则爱。中片
佛声。则必须坏肉耳之根。然后得闻。今即肉耳。而
能闻于天声。乃至即肉耳。而能闻于佛声。故不须
坏肉耳之根也。既十界皆悉能闻。则法法了别。声
声听闻矣。所以能如此者。以其能了诸法实相之
理。而得相似。即有漏而是无漏。即垢染而是清净。
故能以父母所生肉耳。而悉闻十界之声也。
△二
偈颂二。初总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二别颂二。初颂正明。二颂结成。初二。初颂界内。】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著。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
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
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
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
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
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
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初一句是畜类。钟铃等是明依报。听之而不著者。
若凡夫听于违情之声则瞋。顺情之声则爱。中片
卷六 第 256a 页 X33-0256.png
之声。则不能了别。此皆名有著。今法师耳根清净。
故听违情声亦不瞋。顺情声亦不爱。中片声则能
了了分别。故名不著也。无数种人声。即十界之人
声也。又闻诸天声。是欲界天声也。山川下是四趣
声。初一行。明畜生饿鬼地狱修罗皆可见。十方下
重明畜生也。梵天是色界天也。一切下明四众也。
△二颂界外。】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
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
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撰集者。裁以巳意为撰。釆取他文为集也。
△二颂
结成。】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
持此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其耳聪利者。众生之耳。本来聪利。本来周遍。本来
清净。由于种种贪爱。种种分别。故使聪利者成于
昏塞。周遍者成于局小。清净者成于垢秽。今法师
受持此经。而能破于贪爱分别。故得聪利而清净。
闻一切声。而能分别此是三途之声。此是人天之
声。此是三乘之声。此是诸佛之声。一一了别。而无
有谬也。
△三示鼻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
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
故听违情声亦不瞋。顺情声亦不爱。中片声则能
了了分别。故名不著也。无数种人声。即十界之人
声也。又闻诸天声。是欲界天声也。山川下是四趣
声。初一行。明畜生饿鬼地狱修罗皆可见。十方下
重明畜生也。梵天是色界天也。一切下明四众也。
△二颂界外。】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
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
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撰集者。裁以巳意为撰。釆取他文为集也。
△二颂
结成。】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
持此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其耳聪利者。众生之耳。本来聪利。本来周遍。本来
清净。由于种种贪爱。种种分别。故使聪利者成于
昏塞。周遍者成于局小。清净者成于垢秽。今法师
受持此经。而能破于贪爱分别。故得聪利而清净。
闻一切声。而能分别此是三途之声。此是人天之
声。此是三乘之声。此是诸佛之声。一一了别。而无
有谬也。
△三示鼻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
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
卷六 第 256b 页 X33-0256.png
若解说若书写。」
【△二明功德三。初总明。】
「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
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二别举二。初界内。二界外。初二。初欲界。】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檐卜华香。波罗罗
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
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
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
童男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
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
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
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
旃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
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
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
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馀天等男女身香。
皆悉遥闻。如是展转。」
【初明人间。须曼等是依报之香。又复下。明正报之
香。次持是下。明天上。初是依报之香。又闻下。明正
报之香。此妙法者。以十善之法。名妙法也。馀天展
转。即次之夜摩兜率。上之而化乐他化。下之而四
王诸天也。
△二色界。】
【△二明功德三。初总明。】
「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
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二别举二。初界内。二界外。初二。初欲界。】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檐卜华香。波罗罗
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
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
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
童男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
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
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
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
旃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
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
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
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馀天等男女身香。
皆悉遥闻。如是展转。」
【初明人间。须曼等是依报之香。又复下。明正报之
香。次持是下。明天上。初是依报之香。又闻下。明正
报之香。此妙法者。以十善之法。名妙法也。馀天展
转。即次之夜摩兜率。上之而化乐他化。下之而四
王诸天也。
△二色界。】
卷六 第 256c 页 X33-0256.png
「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
所烧之香。」
【身香是正报香。所烧是依报香也。
△二界外。】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
其所在。」
【△三结成。】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
忆念不谬。」
【△二偈颂三。初颂总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颂别举二。初颂界内。二颂界外。初二。初颂欲
界。】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旃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
及诸众生香。男子女人香。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香知其身。
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诸山深险处。旃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悉能知。
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
卷六 第 257a 页 X33-0257.png
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须曼等。人间依报。及诸下二行。颂正报。身所下二
行。更颂依报。次诸天下一行。颂欲天正报之香。诸
树下。复颂人间依报之香。众生下。复颂正报。地中
众生。即地狱饿鬼是也。阿修下是修罗。旷野下是
畜生类。若有下是人类。染即贪。痴即痴。恚即瞋。此
三毒。是不善者。无此三毒心者。即名修善者也。地
中下二行。复颂依报。次天上下。初二行。颂欲天依
报。次天园下三行。颂正报。言在中娱乐听法游戏
等。乃是正报也。如是展转一句。是颂欲界馀天也。
△二颂色界。】
「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
【△二颂界外。】
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须曼等。人间依报。及诸下二行。颂正报。身所下二
行。更颂依报。次诸天下一行。颂欲天正报之香。诸
树下。复颂人间依报之香。众生下。复颂正报。地中
众生。即地狱饿鬼是也。阿修下是修罗。旷野下是
畜生类。若有下是人类。染即贪。痴即痴。恚即瞋。此
三毒。是不善者。无此三毒心者。即名修善者也。地
中下二行。复颂依报。次天上下。初二行。颂欲天依
报。次天园下三行。颂正报。言在中娱乐听法游戏
等。乃是正报也。如是展转一句。是颂欲界馀天也。
△二颂色界。】
「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
【△二颂界外。】
卷六 第 257b 页 X33-0257.png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
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诵。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悯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
【初二行颂声闻。耑精坐禅者。不为昏散所动也。次
一行颂菩萨。后二行颂诸佛。也。
△三颂结成。】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虽未得等者。若凡夫之鼻。乃是父母所生肉鼻。而
是有漏。若菩萨。则能分破无明。其所有之鼻。乃是
无漏法所生之鼻也。
△四示舌根二。初长行。二偈
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
若解说若书写。」
【△二明功德二。初总明。】
「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别举六。初明舌味皆美。】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
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谓好美之味固是美矣。即其丑恶不美苦涩之味。
若在法师之舌根上。以其舌清净故。皆变为上妙
之味也。所以能变者。以此经乃是一相一味。纯一
醍醐妙味。故能受持之。而得舌根清净。则天然能
变苦涩之味。而成上妙之味也。例如世人身得康
卷六 第 257c 页 X33-0257.png
泰。心得快利。则粗恶之味。亦觉甘美。若有病有恼。
则虽上味。亦觉无味也。
△二明说法皆妙。】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
皆令欢喜快乐。」
【于大众中等者。既在大众。则人自众多。机亦不一。
故演说时。还逗其机。而或说于小。或说于大。或说
偏。或说圆。种种不同。若小机为其说小。则小能入
心。若大机为其说大。则大能入心。既皆能入其心。
则皆令得欢喜。究竟小亦引归于大。而得欢喜也。
△三明男女修敬。】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
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
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
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
来亲近。恭敬供养。」
【言论次第者。谓能说于能诠之教。所诠之理。所起
之行。所得之證。而令前人依教显理。由理起行。由
行入證。故言次第也。
△四明法俗兴供。】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
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
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
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众是法众。国王等是俗众。国王即粟散王。小转
轮即铁轮铜轮银轮。大转轮即金轮也。七宝千子
则虽上味。亦觉无味也。
△二明说法皆妙。】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
皆令欢喜快乐。」
【于大众中等者。既在大众。则人自众多。机亦不一。
故演说时。还逗其机。而或说于小。或说于大。或说
偏。或说圆。种种不同。若小机为其说小。则小能入
心。若大机为其说大。则大能入心。既皆能入其心。
则皆令得欢喜。究竟小亦引归于大。而得欢喜也。
△三明男女修敬。】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
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
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
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
来亲近。恭敬供养。」
【言论次第者。谓能说于能诠之教。所诠之理。所起
之行。所得之證。而令前人依教显理。由理起行。由
行入證。故言次第也。
△四明法俗兴供。】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
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
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
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众是法众。国王等是俗众。国王即粟散王。小转
轮即铁轮铜轮银轮。大转轮即金轮也。七宝千子
卷六 第 258a 页 X33-0258.png
者。即是轮王必有千子。凡是千子。皆有七宝。故言
七宝千子也。王者往也。为一国人民之所归往也。
善说法者。由此菩萨。能知众生行业根机。而观机
说教。以教逗机。应小则小。应大则大。应偏则偏。应
圆则圆。究竟指归。无小不大。无偏不圆。乃名善说
法也。
△五明四圣乐见。】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
【若声闻支佛菩萨。此是三乘。是偏是真是权。今法
师所说。乃是一乘圆中之实。则三自当会归于一。
偏自当会归于圆。真自当会归于中。权自当会归
于实。理应乐见之者。若在诸佛。何以而亦乐见。盖
藏通两教。果头之佛所證。但是偏真。则虽是佛。亦
须会归圆中。故亦乐见。若别教佛。乃是历别但中。
秪破十二品无明。故亦乐见。若圆教佛。虽则智满。
断圆。因穷。果极。然在所说之法。全赖此之法师。以
为流通。若不流通。则法自灭。故言乐见之也。
△六
明诸佛皆向。】
「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
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所以诸佛向其处者。如上迹门法师品云。若有受
持读诵此经典者。我则现身。在其人前。若有忘失
句逗。还为说之。令得通利。故此中亦然也。总由能
达实相之理。而为说法。与十方诸佛。所證所说。无
二无别。是以诸佛皆向其处也。悉能受持佛法者。
七宝千子也。王者往也。为一国人民之所归往也。
善说法者。由此菩萨。能知众生行业根机。而观机
说教。以教逗机。应小则小。应大则大。应偏则偏。应
圆则圆。究竟指归。无小不大。无偏不圆。乃名善说
法也。
△五明四圣乐见。】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
【若声闻支佛菩萨。此是三乘。是偏是真是权。今法
师所说。乃是一乘圆中之实。则三自当会归于一。
偏自当会归于圆。真自当会归于中。权自当会归
于实。理应乐见之者。若在诸佛。何以而亦乐见。盖
藏通两教。果头之佛所證。但是偏真。则虽是佛。亦
须会归圆中。故亦乐见。若别教佛。乃是历别但中。
秪破十二品无明。故亦乐见。若圆教佛。虽则智满。
断圆。因穷。果极。然在所说之法。全赖此之法师。以
为流通。若不流通。则法自灭。故言乐见之也。
△六
明诸佛皆向。】
「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
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所以诸佛向其处者。如上迹门法师品云。若有受
持读诵此经典者。我则现身。在其人前。若有忘失
句逗。还为说之。令得通利。故此中亦然也。总由能
达实相之理。而为说法。与十方诸佛。所證所说。无
二无别。是以诸佛皆向其处也。悉能受持佛法者。
卷六 第 258b 页 X33-0258.png
不独向其处而巳。更为其说法。而令得陀罗尼。悉
能总持一切佛法也。又能出于妙音者。此之法师。
有说皆妙。巳能出深妙音矣。今为诸佛威神所被。
故又能出于深妙法也。而令闻者皆得欢喜也。
△
二偈颂五。初颂舌味皆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二颂说法皆妙。】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
【深净妙声者。深即深远。净即清净。妙即微妙。以深
远清净微妙之声。于天人大众之中。还说深远清
净微妙之法。故言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也。以
诸因缘等者。机有小者。则当逗之于小。故更以诸
因缘譬喻。为其演说。而诱引开导其心。使得成就
于小。而后归之于大也。小机闻于小法。则自欢喜。
而设诸上供。大机闻于大法。亦必欢喜。而设上供
也。然机小之人。究竟令人于大。故得欢喜也。
△三
颂男女修敬。】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
【妙音遍满能至者。总由此之法师。巳能了达一多
无碍。近远一如之实相妙理。故能如是也。盖妙音
是一。三千是多。妙音是近。三千是远。而实相之理。
能总持一切佛法也。又能出于妙音者。此之法师。
有说皆妙。巳能出深妙音矣。今为诸佛威神所被。
故又能出于深妙法也。而令闻者皆得欢喜也。
△
二偈颂五。初颂舌味皆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二颂说法皆妙。】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
【深净妙声者。深即深远。净即清净。妙即微妙。以深
远清净微妙之声。于天人大众之中。还说深远清
净微妙之法。故言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也。以
诸因缘等者。机有小者。则当逗之于小。故更以诸
因缘譬喻。为其演说。而诱引开导其心。使得成就
于小。而后归之于大也。小机闻于小法。则自欢喜。
而设诸上供。大机闻于大法。亦必欢喜。而设上供
也。然机小之人。究竟令人于大。故得欢喜也。
△三
颂男女修敬。】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
【妙音遍满能至者。总由此之法师。巳能了达一多
无碍。近远一如之实相妙理。故能如是也。盖妙音
是一。三千是多。妙音是近。三千是远。而实相之理。
卷六 第 258c 页 X33-0258.png
则一多无碍。近远一如之者。今能了达此之实相。
则妙音之一不为一。三千之多不为多。妙音之近
不为近。三千之远不为远。故能以妙音遍满三千。
随意即能至也。
△四颂法俗兴供。】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
【此兴供中。但颂俗众。而略法众。然俗众中。亦必有
法众等。长行可见。自在即欲界顶天。他化自在也。
大自在即色界顶天。摩醯首罗也。
△五颂四圣乐
见。】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诸佛二字。颂长行中皆向也。弟子二字。即是三乘
之人。颂长行中乐见也。
△五示身根二。初长行。二
偈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
若解说书写。」
【△二明功德二。初略明。】
「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如净琉璃者。清净琉璃。则能显现一切物像。今法
师身根清净。亦能显现一切物像。如净琉璃。由其
清净。故一切众生。莫不皆喜见也。
△二广明二。初
明现六凡像。二明现四圣像。初二。初总明。】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
则妙音之一不为一。三千之多不为多。妙音之近
不为近。三千之远不为远。故能以妙音遍满三千。
随意即能至也。
△四颂法俗兴供。】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
【此兴供中。但颂俗众。而略法众。然俗众中。亦必有
法众等。长行可见。自在即欲界顶天。他化自在也。
大自在即色界顶天。摩醯首罗也。
△五颂四圣乐
见。】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诸佛二字。颂长行中皆向也。弟子二字。即是三乘
之人。颂长行中乐见也。
△五示身根二。初长行。二
偈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
若解说书写。」
【△二明功德二。初略明。】
「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如净琉璃者。清净琉璃。则能显现一切物像。今法
师身根清净。亦能显现一切物像。如净琉璃。由其
清净。故一切众生。莫不皆喜见也。
△二广明二。初
明现六凡像。二明现四圣像。初二。初总明。】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
卷六 第 259a 页 X33-0259.png
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生时死时等者。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别离则死。因
缘轻升为上。重坠为下。上则是好美之色心。下则
是丑恶之色心。人天修罗是善处。地狱鬼畜是恶
处也。
△二别明。】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
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
及众生悉于中现。」
【初横现。铁围等是依报。及其中众生是正报。次下
至明其竖现。上至所有是依报。及众生是正报也。
△二明现四圣像。】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言此六凡四圣。皆能现者。盖众生身中。本具十界。
总由众生起诸分别贪爱。故使本来周遍通彻者。
成于局小障塞。不能显现。今此法师能受持此经。
而得身根清净。破于见思。则种种贪爱分别。巳能
尽情除去。法尔自能成于通彻周遍。故即此父母
所生之身中。随其三途也能现。随其人天也能现。
随其声闻支佛也能现。随其菩萨诸佛也能现。此
无他。总由众生身中本具十界故也。于此则可知
性具矣。若非性具十界。何能于此身中。圆现十界
色像耶。
△二偈颂二。初正颂。二结成。初二。初颂略
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生时死时等者。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别离则死。因
缘轻升为上。重坠为下。上则是好美之色心。下则
是丑恶之色心。人天修罗是善处。地狱鬼畜是恶
处也。
△二别明。】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
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
及众生悉于中现。」
【初横现。铁围等是依报。及其中众生是正报。次下
至明其竖现。上至所有是依报。及众生是正报也。
△二明现四圣像。】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言此六凡四圣。皆能现者。盖众生身中。本具十界。
总由众生起诸分别贪爱。故使本来周遍通彻者。
成于局小障塞。不能显现。今此法师能受持此经。
而得身根清净。破于见思。则种种贪爱分别。巳能
尽情除去。法尔自能成于通彻周遍。故即此父母
所生之身中。随其三途也能现。随其人天也能现。
随其声闻支佛也能现。随其菩萨诸佛也能现。此
无他。总由众生身中本具十界故也。于此则可知
性具矣。若非性具十界。何能于此身中。圆现十界
色像耶。
△二偈颂二。初正颂。二结成。初二。初颂略
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卷六 第 259b 页 X33-0259.png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
【初二句是法。次一行是喻。三二句是合。四二句是
释疑也。释疑者。虽则十界圆现。但法师自见。馀不
能见。以其身根清净。相似證实相故。
△二颂广明。】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初三行颂六凡。次颂四圣。初中。初行半是正报。次
行半是依报。次诸佛下一行颂四圣。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者。谓诸佛菩萨及二乘。或独为一人
说法。或在众中说法。而四圣悉皆现色像于其身
中也。
△二结成。】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六示意根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法师。】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二明功德三。初略明。】
「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广明二。初明知四圣法。二明知六趣法。初三。
初闻一解多。】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
卷六 第 259c 页 X33-0259.png
义。」
【一偈一句是少。无量无边是多。何以所闻是一。能
解于多。盖一句一偈虽是少。而所诠诸法实相。无
量无边虽是多。所诠亦唯诸法实相。以其多少虽
殊。而同一诸法实相。故能闻一而解多也。
△二随
解能说。】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
岁。」
【演说一句等。即演说上所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也。
然或有小。则还当逗之于小。故不妨更演说菩萨
乘法。如一月。演说声闻乘。四谛法如四月。演说支
佛乘。十二因缘法。如一岁也。
△三所说皆正。】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
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随其义趣等者。若说微妙之法。则自然与实相不
背。即其所说三乘之法。亦复与实相不背。以其所
解本圆。说三乘者。不过逗众生机宜。究其本意。元
欲会归于实。故不相背也。再尅实论之。声闻四谛
之法。全体即是无作四谛。支佛因缘之法。全体即
是不思议十二因缘。菩萨之事六度。全体即是微
妙理六度。故三乘之法。与实相不相违背也。若说
俗间等者。谓不但所说三乘。与实相不背。即说世
间之法。亦复皆顺实相正法。而不相背。以其即俗
而是中。即世间而是出世间上上之法故也。由其
【一偈一句是少。无量无边是多。何以所闻是一。能
解于多。盖一句一偈虽是少。而所诠诸法实相。无
量无边虽是多。所诠亦唯诸法实相。以其多少虽
殊。而同一诸法实相。故能闻一而解多也。
△二随
解能说。】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
岁。」
【演说一句等。即演说上所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也。
然或有小。则还当逗之于小。故不妨更演说菩萨
乘法。如一月。演说声闻乘。四谛法如四月。演说支
佛乘。十二因缘法。如一岁也。
△三所说皆正。】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
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随其义趣等者。若说微妙之法。则自然与实相不
背。即其所说三乘之法。亦复与实相不背。以其所
解本圆。说三乘者。不过逗众生机宜。究其本意。元
欲会归于实。故不相背也。再尅实论之。声闻四谛
之法。全体即是无作四谛。支佛因缘之法。全体即
是不思议十二因缘。菩萨之事六度。全体即是微
妙理六度。故三乘之法。与实相不相违背也。若说
俗间等者。谓不但所说三乘。与实相不背。即说世
间之法。亦复皆顺实相正法。而不相背。以其即俗
而是中。即世间而是出世间上上之法故也。由其
卷六 第 260a 页 X33-0260.png
巳得意根清净。巳得相应相似。巳能了达实相。巳
能破于见思。故得如是。若未得意根清净者。恐未
能如是也。
△二明知六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
戏论。皆悉知之。」
【心所戏论者。即是执有非无。执无非有。以双亦。非
双非。以双非。非双亦。乃名戏论也。
△三结成。】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
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
说。」
【无漏智慧者。一心三智。名无漏智。既一心得于三
智。自不漏落空有中也。此无漏知。若登初住。以至
妙觉。则能分證究竟而得之。方能咸知十界法。今
意根清净之人。虽未得分證究竟。然巳能相似而
得。故其意根清净。能知四圣六趣之法也。是人有
所等者。是人虽有思惟言说之不同。然言乃心之
声。思乃言之本。故不但有所思惟。是佛之法。而是
真实。即有言所说。亦是佛法。而悉真实。以其能达
法法无非法界。相相无非实相故也。亦是先佛所
说者。谓不独皆是我释迦之法。亦是过去诸佛之
法。盖佛佛道同故。既是释迦之法。则亦是先佛之
法。既是先佛之法。则亦是今佛后佛。十方一切诸
佛之法。故言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也。
△二偈颂三。
初颂略明。】
能破于见思。故得如是。若未得意根清净者。恐未
能如是也。
△二明知六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
戏论。皆悉知之。」
【心所戏论者。即是执有非无。执无非有。以双亦。非
双非。以双非。非双亦。乃名戏论也。
△三结成。】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
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
说。」
【无漏智慧者。一心三智。名无漏智。既一心得于三
智。自不漏落空有中也。此无漏知。若登初住。以至
妙觉。则能分證究竟而得之。方能咸知十界法。今
意根清净之人。虽未得分證究竟。然巳能相似而
得。故其意根清净。能知四圣六趣之法也。是人有
所等者。是人虽有思惟言说之不同。然言乃心之
声。思乃言之本。故不但有所思惟。是佛之法。而是
真实。即有言所说。亦是佛法。而悉真实。以其能达
法法无非法界。相相无非实相故也。亦是先佛所
说者。谓不独皆是我释迦之法。亦是过去诸佛之
法。盖佛佛道同故。既是释迦之法。则亦是先佛之
法。既是先佛之法。则亦是今佛后佛。十方一切诸
佛之法。故言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也。
△二偈颂三。
初颂略明。】
卷六 第 260b 页 X33-0260.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根净。明利无浊秽。」
【△二颂广明三。初颂知四圣法。】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言妙意根者。此经乃是甚深微妙之者。今既能受
持流通。则得于此经之妙用。而能达有漏即是无
漏。了生灭即是不生灭。体垢染即是清净。故言妙
意根也。上中下法。若一往则以三乘为上中下。就
文尅论。即三周为上中下也。乃至二句。颂上一句
一偈无量无边义耳。次第二句。正颂三乘等法也。
月即一月。颂菩萨法。四月至岁可知矣。
△二颂知
六趣法。】
「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
【△三更颂诸佛法。】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
【思惟无量义者。是自行。说法亦无量。是化他。随义
识次第。是所诠。达名字语言。是能诠也。言次第者。
即是知于能诠之教。而显所诠之理。由理起行。由
行入證。故言识次第也。
△三颂结成。】
卷六 第 260c 页 X33-0260.png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说法。持法华经故。」
【住希有地者。此经于巳今当说之中。甚为希有。即
其所住之地。亦复是希有也。此经九界同归佛界。
三乘咸会一乘。所以安住希有之地。为一切所敬
也。若众生欢喜爱敬。则有可化之机矣。然机必有
于大小不同。故即因机说教。能以千万种善巧之
言。分别说法也。分别者。即分别此是小。此是大。此
是渐。此是顿。此是偏。此是圆。此是权。此是实。既分
别巳。应小则小。乃至应实则实。终以小等者。皆引
归于圆实。此乃名为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言分别
说法。能如是者。由持法华故也。释法师功德品巳
竟。】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若推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长远寿量巳明。
法身之记巳授。则本门之能事毕矣。而所重者。惟
在流通。故遂发明现在四信。灭后五品。及以初随
喜品之因功德。六根清净之果功德。重重为之劝
赞流通。然若不为之證明。则人犹未之信。今欲證
明能受持流通此经。则自能得于因果之功德。故
有此不轻菩萨一品。乃是證成流通所得功德之
文也。品题标于常不轻菩萨者。盖一经所谈。在迹
门则唯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在本门则唯是常
卷六 第 261a 页 X33-0261.png
住不灭长远寿量。如此佛知佛见。长远寿量。虽如
来为之究竟證得。亦是现前一切众生之所同具。
本来生佛一如。凡圣平等。所谓佛性者是也。此之
佛性。虽是平等。乃在众生迷而不知。唯如来则觉
而能證。今不轻菩萨。欲流通此经。故凡有所见。即
便唱言。汝等皆当作佛。远见四众。亦复唱言。汝等
皆当作佛。乃至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
远住。高声唱言。汝等皆当作佛。以其能忍难弘经。
得诸功德。当时不信之者。以之为号。如来说经之
时。以之为證。故经家结集之时。即以之而为一品
之题。乃标云常不轻菩萨品也。总由其能身行不
轻之行。意存不轻之解。口宣不轻之教。故目其人。
为常不轻。自能了于佛之知见。复能以之教人。则
自他俱利。故言菩萨也。
△品文分为二。初指前罪
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
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
鼻舌身意清净。」
【告得大势者。盖若于末世通经之时。则众生之障
日深。而智慧日少。故欲弘通者。须如得大势。方能
忍难弘经。方能行于三种轨则。四安乐行。而得此
经之在在流通故也。汝今下正告。谓我上来巳经
发明。若有毁谤持此经者。得无量罪。若有能为护
来为之究竟證得。亦是现前一切众生之所同具。
本来生佛一如。凡圣平等。所谓佛性者是也。此之
佛性。虽是平等。乃在众生迷而不知。唯如来则觉
而能證。今不轻菩萨。欲流通此经。故凡有所见。即
便唱言。汝等皆当作佛。远见四众。亦复唱言。汝等
皆当作佛。乃至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
远住。高声唱言。汝等皆当作佛。以其能忍难弘经。
得诸功德。当时不信之者。以之为号。如来说经之
时。以之为證。故经家结集之时。即以之而为一品
之题。乃标云常不轻菩萨品也。总由其能身行不
轻之行。意存不轻之解。口宣不轻之教。故目其人。
为常不轻。自能了于佛之知见。复能以之教人。则
自他俱利。故言菩萨也。
△品文分为二。初指前罪
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
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
鼻舌身意清净。」
【告得大势者。盖若于末世通经之时。则众生之障
日深。而智慧日少。故欲弘通者。须如得大势。方能
忍难弘经。方能行于三种轨则。四安乐行。而得此
经之在在流通故也。汝今下正告。谓我上来巳经
发明。若有毁谤持此经者。得无量罪。若有能为护
卷六 第 261b 页 X33-0261.png
持此经者。得诸功德。汝今应当知之也。若比丘下。
指前毁者有罪。获大罪报者。若无端骂詈。凿空谤
毁于平常之人。亦常获得罪报。今乃骂詈诽谤于
受持法华经者。故获大罪报也。如前所说。即迹门
法师品中云。若有恶人。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以
一言。毁訾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是也。盖
佛巳得究竟。虽誉之而不加增。虽毁之而不加损。
故罪尚轻。若毁于受持之人。则退其大心。而为之
堕落者有之。故罪甚重也。其所下。指受持者有福
也。
△二明今信毁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明因
由。二释明义。三显果报。初二。初明一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乃往等。举其时分也。有佛下。出名号也。言威音王
者。以其破一切惑。而惑无不破。显一切智。而智无
不显。故言威。以其说一切法。而法无不说。被一切
机。而机无不被。故言音。就其破惑。而破无所破。显
智而显无所显。而又不妨以智破惑。由惑显智。惑
智相成。则破惑显智。而得自在。就其说法。而说无
所说。被机而被无所被。而又不妨以法逗机。因机
说教。机法相泯。则说法被机。而得自在。故言王也。】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劫名离衰者。以其惑无不破。智无不显。则一切法。
指前毁者有罪。获大罪报者。若无端骂詈。凿空谤
毁于平常之人。亦常获得罪报。今乃骂詈诽谤于
受持法华经者。故获大罪报也。如前所说。即迹门
法师品中云。若有恶人。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以
一言。毁訾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是也。盖
佛巳得究竟。虽誉之而不加增。虽毁之而不加损。
故罪尚轻。若毁于受持之人。则退其大心。而为之
堕落者有之。故罪甚重也。其所下。指受持者有福
也。
△二明今信毁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明因
由。二释明义。三显果报。初二。初明一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乃往等。举其时分也。有佛下。出名号也。言威音王
者。以其破一切惑。而惑无不破。显一切智。而智无
不显。故言威。以其说一切法。而法无不说。被一切
机。而机无不被。故言音。就其破惑。而破无所破。显
智而显无所显。而又不妨以智破惑。由惑显智。惑
智相成。则破惑显智。而得自在。就其说法。而说无
所说。被机而被无所被。而又不妨以法逗机。因机
说教。机法相泯。则说法被机。而得自在。故言王也。】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劫名离衰者。以其惑无不破。智无不显。则一切法。
卷六 第 261c 页 X33-0261.png
所有𠒋衰。自能远离。故其劫名离衰也。国名大成
者。以其无法不说。无机不被。则国中所有众生。无
不成就。故其国名大成也。】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
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
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
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
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
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
【初是说三乘法。究竟佛慧。是说一乘之法。即是究
竟令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令得證于长远
寿命也。盖佛佛道同。故今释迦法尔。先开于三。后
显于一。而威音王佛。亦复如是也。是威音等。明寿
命正像也。正法如一阎浮提微尘者。即是以南阎
浮提一洲。抹为微尘。一尘一劫。相与适等也。像法
劫数。故如四洲之尘也。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者。
彼佛出世之意。不过欲丰饶利益众生而巳。今既
欲先开三。而三巳开。欲后显一。而一巳显。则巳得
大饶益众生矣。更有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则还入
于灭度也。
△二明多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
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
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
者。以其无法不说。无机不被。则国中所有众生。无
不成就。故其国名大成也。】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
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
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
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
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
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
【初是说三乘法。究竟佛慧。是说一乘之法。即是究
竟令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令得證于长远
寿命也。盖佛佛道同。故今释迦法尔。先开于三。后
显于一。而威音王佛。亦复如是也。是威音等。明寿
命正像也。正法如一阎浮提微尘者。即是以南阎
浮提一洲。抹为微尘。一尘一劫。相与适等也。像法
劫数。故如四洲之尘也。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者。
彼佛出世之意。不过欲丰饶利益众生而巳。今既
欲先开三。而三巳开。欲后显一。而一巳显。则巳得
大饶益众生矣。更有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则还入
于灭度也。
△二明多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
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
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
卷六 第 262a 页 X33-0262.png
一号。」
【皆同一号者。同号威音王也。名字既同。则劫国说
法寿命正像。莫不同也。
△二释名义。因由既明。则
自当出信毁者之名与义矣。文分为二。初出名。】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巳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
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最初等是时分。增上慢比丘。是出其毁者之名也。
以其未得初果。谓得初果。未證四果。谓證四果。故
名增上慢。有大势力者。若佛在世时。自有智人能
知彼。是自谓为得。自谓为證。而实未得未證者也。
以像法中人。无智慧故。彼谓为得为證。即信其巳
得巳證之者。由是王臣人民。皆信伏随从。而彼则
因之有大势力也。尔时下。出信者之名也。言菩萨
比丘者。以其此比丘。而能行于菩萨之道。故名菩
萨比丘。名常不轻者。以其身能行于不轻之行。口
能宣于不轻之教。意能存于不轻之解故也。
△二
释义三。初标徵。】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
【△二释成二。初释信者名义。二释毁者名义。初二。
初明凡有所见。】
「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
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
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
诵经典。但行礼拜。」
【皆同一号者。同号威音王也。名字既同。则劫国说
法寿命正像。莫不同也。
△二释名义。因由既明。则
自当出信毁者之名与义矣。文分为二。初出名。】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巳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
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最初等是时分。增上慢比丘。是出其毁者之名也。
以其未得初果。谓得初果。未證四果。谓證四果。故
名增上慢。有大势力者。若佛在世时。自有智人能
知彼。是自谓为得。自谓为證。而实未得未證者也。
以像法中人。无智慧故。彼谓为得为證。即信其巳
得巳證之者。由是王臣人民。皆信伏随从。而彼则
因之有大势力也。尔时下。出信者之名也。言菩萨
比丘者。以其此比丘。而能行于菩萨之道。故名菩
萨比丘。名常不轻者。以其身能行于不轻之行。口
能宣于不轻之教。意能存于不轻之解故也。
△二
释义三。初标徵。】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
【△二释成二。初释信者名义。二释毁者名义。初二。
初明凡有所见。】
「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
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
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
诵经典。但行礼拜。」
卷六 第 262b 页 X33-0262.png
【汝等皆行等者。谓汝等现前所行。皆是菩萨之道。
则当来必得作佛也。盖此比丘。巳知此经所诠。一
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故。即以比丘比丘尼所行。
虽是三乘。而当体全即一乘。即优婆塞优婆夷所
行。虽是戒善。亦当体全即一乘。故欲流通此之妙
经。乃见于四众。即言汝等皆行菩萨之道当得作
佛也。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谓此之比丘。亦
不专于读诵此之妙法等经。但是凡见四众。便行
礼拜。而作是言。汝等皆当作佛而巳。此正所谓一
念随喜。亦即所谓一句法师是也。以一经所诠。唯
是佛之知见。今此比丘。巳能圆信圆解。一切众生。
皆具有佛之知见。故不见则巳。若有所见。即与其
下强毒之种。而授与正因之记。是则虽是一句。而
亦是流通妙经也。
△二远见故往。】
「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
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所以有此二番者。盖前之凡有所见。即是流通迹
门。次之远见故往。亦言汝等皆当作佛。是明其皆
当證于长远寿命。乃是流通本门也。
△二释毁者
名义。】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
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
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
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
卷六 第 262c 页 X33-0262.png
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
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有生瞋恚心不净者。则知其时。亦有能信者矣。言
是无智比丘者。谓其不专读诵。内心无所解知。而
无智也。从何所来。谓其所有外身。不知从何方而
来也。自言我不等者。谓其口中无知而说也。此正
不知其心存不轻解。身行不轻行。口宣不轻教也。
言不用虚妄记者。谓若论真实授记。则能记者须
是如来。所记者须是菩萨。今汝非如来。我等非菩
萨。则知汝所授记。乃虚而不真。妄而不实者也。如
此虚妄之记。我等之所不用。意盖我等比丘比丘
尼。行于三乘之法。自能證于真实涅槃之果。我等
优婆塞优婆夷。行于戒善之法。自能得于人天真
实之果。故不用汝之虚妄授记也。秖是四众。各认
巳之所行所得为真实。故言虚妄而不用也。常被
骂詈不生瞋恚者。以其能行四安乐行。住于忍辱
之地。外不见有所忍之境。内不见有能忍之心。故
常被外骂辱。而内心不瞋也。或以杖木等者。以既
被骂詈。犹作此语。则益加四众之瞋恚矣。故以杖
木而打之。或以瓦石而掷之也。既被打掷。犹避远
高声唱言。皆当作佛者。总是知其虽毁不信。终当
作佛耳。
△三结显。】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号之为常不轻。」
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有生瞋恚心不净者。则知其时。亦有能信者矣。言
是无智比丘者。谓其不专读诵。内心无所解知。而
无智也。从何所来。谓其所有外身。不知从何方而
来也。自言我不等者。谓其口中无知而说也。此正
不知其心存不轻解。身行不轻行。口宣不轻教也。
言不用虚妄记者。谓若论真实授记。则能记者须
是如来。所记者须是菩萨。今汝非如来。我等非菩
萨。则知汝所授记。乃虚而不真。妄而不实者也。如
此虚妄之记。我等之所不用。意盖我等比丘比丘
尼。行于三乘之法。自能證于真实涅槃之果。我等
优婆塞优婆夷。行于戒善之法。自能得于人天真
实之果。故不用汝之虚妄授记也。秖是四众。各认
巳之所行所得为真实。故言虚妄而不用也。常被
骂詈不生瞋恚者。以其能行四安乐行。住于忍辱
之地。外不见有所忍之境。内不见有能忍之心。故
常被外骂辱。而内心不瞋也。或以杖木等者。以既
被骂詈。犹作此语。则益加四众之瞋恚矣。故以杖
木而打之。或以瓦石而掷之也。既被打掷。犹避远
高声唱言。皆当作佛者。总是知其虽毁不信。终当
作佛耳。
△三结显。】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号之为常不轻。」
卷六 第 263a 页 X33-0263.png
【言以常作是语。而号之为常不轻者。因是比丘。凡
有所见。即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
佛。是见近者。常作是语也。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
往赞叹。而作是言。汝等作佛。是见远者。常作是语
也。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远住。高
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是见毁
者。常作是语也。此则不但见近者为然。见远者亦
然。又不但见信者为然。见毁者亦然。所以彼四众
人。因其见近者见远者。信者毁者。皆言我不敢轻
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即以所说。而名其人。号之
为常不轻也。
△三显果报二。初显信者果报。二显
毁者果报。初三。初正显。二结会。三劝持。初又三。初
显现报。二显生报。三显后报。初二。初明自行。】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
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
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巳。更增寿命。
二百万亿那由他岁。」
【临欲终时者。乃是将终而未终之时也。于虚空中
具闻等者。以由其能流通一句。能受持一句。即一
句中。巳得了达第一义空。故即于虚空之中。具闻
威音王佛。在世所说之全部法华经。受持而不失
也。则知前之所说。汝等皆当作佛。乃二十千万亿
偈中之一句也。既能受持。则因行巳成。故即得六
根清净之近果也。此之六根清净。即相似六根清
卷六 第 263b 页 X33-0263.png
净也。更增寿命者。前则将终未终。今既得近果胜
报。故更增寿。而命不终也。
△二明化他。】
「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
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
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说是经者。前但能受持一句。故但流通一句。今
既具闻。而悉能受持。故即广为人说。此是流通全
部也。于时增上慢四众等者。何以前则骂詈打掷。
今乃信伏随从。前盖巳纳种于八识田中。法尔渐
得增长。由其增长故。不但口不骂詈。亦且心巳信
伏。不但手不打掷。亦且身巳随从也。言得大神通
力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若未得此天心慧性。则
自然昏而不神。塞而不通。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
此之妙法华经。故得此天心慧性。而能神而名之。
通而变之。左之右之。无不宜之。故言得大神通。此
即得身根清净也。乐说辩才者。即四无碍辩之一
也。未得乐说无碍。则一法但是一法。一句但是一
句。一义但是一义。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此经。而
能于一法中演说之。为无量法。于一句中演说之。
为无量句。于一义中演说之。为无量义。故言乐说
辩才。此即得舌根清净也。大善寂力者。若二乘沉
空滞寂之寂。虽亦名寂。不得名大善寂。今此比丘。
受持流通此经。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由于寂照
报。故更增寿。而命不终也。
△二明化他。】
「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
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
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说是经者。前但能受持一句。故但流通一句。今
既具闻。而悉能受持。故即广为人说。此是流通全
部也。于时增上慢四众等者。何以前则骂詈打掷。
今乃信伏随从。前盖巳纳种于八识田中。法尔渐
得增长。由其增长故。不但口不骂詈。亦且心巳信
伏。不但手不打掷。亦且身巳随从也。言得大神通
力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若未得此天心慧性。则
自然昏而不神。塞而不通。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
此之妙法华经。故得此天心慧性。而能神而名之。
通而变之。左之右之。无不宜之。故言得大神通。此
即得身根清净也。乐说辩才者。即四无碍辩之一
也。未得乐说无碍。则一法但是一法。一句但是一
句。一义但是一义。今此比丘。能受持流通此经。而
能于一法中演说之。为无量法。于一句中演说之。
为无量句。于一义中演说之。为无量义。故言乐说
辩才。此即得舌根清净也。大善寂力者。若二乘沉
空滞寂之寂。虽亦名寂。不得名大善寂。今此比丘。
受持流通此经。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由于寂照
卷六 第 263c 页 X33-0263.png
不二。寂照圆融。故言大善寂力。此即得意根清净
也。身舌意之三根既尔。则眼耳鼻之三根亦然。故
略而不言也。四众由见其得六根清净。故皆信伏
随从。由四众之信伏随从。故复化千万亿众。令安
住于菩提也。
△二显生报。】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同日月灯明。于其法中。
说是法华经。」
【佛号日月灯明者。三光之明。全表三智。彼佛能于
因中。三智圆观。果上三智圆显。如彼日月灯之三
光齐照。故以为名也。于其二千亿佛法中。说是经
者。即是受持流通此经也。
△三显后报。】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
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
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
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
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
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佛号云自在灯王者。以彼佛能现身如云。应大机
众生。则现千丈舍那之身。应小机众生。则现丈六
比丘之身。此乃现胜现劣。皆能自在。如云之卷舒。
去来无碍。故名云自在。又能破障如灯。欲破事障。
则事障无不破。欲破理障。则理障无不破。由此破
事破理。皆能自在如王。故言灯王也。得是常眼清
净者。上现报中。巳得相似六根清净。今此乃是能
也。身舌意之三根既尔。则眼耳鼻之三根亦然。故
略而不言也。四众由见其得六根清净。故皆信伏
随从。由四众之信伏随从。故复化千万亿众。令安
住于菩提也。
△二显生报。】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同日月灯明。于其法中。
说是法华经。」
【佛号日月灯明者。三光之明。全表三智。彼佛能于
因中。三智圆观。果上三智圆显。如彼日月灯之三
光齐照。故以为名也。于其二千亿佛法中。说是经
者。即是受持流通此经也。
△三显后报。】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
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
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
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
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
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佛号云自在灯王者。以彼佛能现身如云。应大机
众生。则现千丈舍那之身。应小机众生。则现丈六
比丘之身。此乃现胜现劣。皆能自在。如云之卷舒。
去来无碍。故名云自在。又能破障如灯。欲破事障。
则事障无不破。欲破理障。则理障无不破。由此破
事破理。皆能自在如王。故言灯王也。得是常眼清
净者。上现报中。巳得相似六根清净。今此乃是能
卷六 第 264a 页 X33-0264.png
得分證六根清净也。心无所畏者。以其能得六根
清净。则达诸法当体空寂。又能运大慈悲。而柔和
善顺。故心无所畏也。种诸善根者。即是能修缘了
二因之善根也。功德成就者。即是六根功德成就
也。上巳得于分證六根清净。今复值于万亿佛。从
是分證之中。分之又分。證之又證。则智将满。断将
圆。因将穷。果将极。故言功德成就当得作佛也。
△
二结会。】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
身是。」
【当知释迦即不轻是。则昔之因。无别以为其因。以
此妙法华经。而为其因。今日之果。亦无别以为果。
以此妙法华经。而为其果。既因从此成。果从此尅。
则不为之受持流通则巳。若能受持。若能流通。定
能成于因。尅于果。究竟作佛无疑矣。岂但得近相
似之果而巳哉。
△三劝持。】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
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我释迦因中。若不受持流通此经。则今日不能
疾得菩提。我所以能疾得无上菩提。由我受持流
通故也。我既如是。则现前一切众生。自当受持流
通此经矣。以此经能疾得菩提故。盖此经乃是纯
圆独妙之者。故若能受持。则一生中。便可超登十
清净。则达诸法当体空寂。又能运大慈悲。而柔和
善顺。故心无所畏也。种诸善根者。即是能修缘了
二因之善根也。功德成就者。即是六根功德成就
也。上巳得于分證六根清净。今复值于万亿佛。从
是分證之中。分之又分。證之又證。则智将满。断将
圆。因将穷。果将极。故言功德成就当得作佛也。
△
二结会。】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
身是。」
【当知释迦即不轻是。则昔之因。无别以为其因。以
此妙法华经。而为其因。今日之果。亦无别以为果。
以此妙法华经。而为其果。既因从此成。果从此尅。
则不为之受持流通则巳。若能受持。若能流通。定
能成于因。尅于果。究竟作佛无疑矣。岂但得近相
似之果而巳哉。
△三劝持。】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
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我释迦因中。若不受持流通此经。则今日不能
疾得菩提。我所以能疾得无上菩提。由我受持流
通故也。我既如是。则现前一切众生。自当受持流
通此经矣。以此经能疾得菩提故。盖此经乃是纯
圆独妙之者。故若能受持。则一生中。便可超登十
卷六 第 264b 页 X33-0264.png
地。岂不疾得菩提。若受持藏通历别之经。则纡回
而不能疾得。今圆经是疾得也。故上文云。其有欲
疾得。一切种智慧。应受持此经。正此谓也。
△二显
毁者果报三。初正显。二结会。三劝持。初又二。初显
恶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
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
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彼时者。即不轻比丘。行不轻行之时也。以瞋恚轻
贱者。不唯不能信受。而反瞋恚。为其立于不轻之
名。即是轻贱也。常不值佛等者。盖此一部法华之
经。能说者。是究竟之人。所说者。是微妙之法。同闻
者。是事理和合之僧。乃一体大乘之三宝也。今不
轻比丘。为其说于一句。即同全部矣。而彼等不唯
不生于信受。而反生于瞋恚。不唯不生于尊重。而
反生于轻贱。则不信有三宝矣。由其不信三宝。故
于二百亿劫之中。常不值佛闻法见僧。既不值于
三宝。则其所处。唯是地狱苦报也。
△二显善报。】
「毕是罪巳。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毕是罪者。即谤经之罪也。复遇不轻发菩提心者。
盖彼时虽则不信而生毁谤。当知强毒种子。巳下
八识田中。而得巳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之语。则
法尔经无数劫。自能增长。由其种子增长。故遇菩
而不能疾得。今圆经是疾得也。故上文云。其有欲
疾得。一切种智慧。应受持此经。正此谓也。
△二显
毁者果报三。初正显。二结会。三劝持。初又二。初显
恶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
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
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彼时者。即不轻比丘。行不轻行之时也。以瞋恚轻
贱者。不唯不能信受。而反瞋恚。为其立于不轻之
名。即是轻贱也。常不值佛等者。盖此一部法华之
经。能说者。是究竟之人。所说者。是微妙之法。同闻
者。是事理和合之僧。乃一体大乘之三宝也。今不
轻比丘。为其说于一句。即同全部矣。而彼等不唯
不生于信受。而反生于瞋恚。不唯不生于尊重。而
反生于轻贱。则不信有三宝矣。由其不信三宝。故
于二百亿劫之中。常不值佛闻法见僧。既不值于
三宝。则其所处。唯是地狱苦报也。
△二显善报。】
「毕是罪巳。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毕是罪者。即谤经之罪也。复遇不轻发菩提心者。
盖彼时虽则不信而生毁谤。当知强毒种子。巳下
八识田中。而得巳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之语。则
法尔经无数劫。自能增长。由其种子增长。故遇菩
卷六 第 264c 页 X33-0264.png
萨。而能发心。然复遇不轻者。既不轻为其下强毒
种。则巳成其始矣。成始既是不轻。则成终亦须不
轻。故复遇之而发心也。由是观之。则信者固能成
就菩提。即不信而毁谤。亦由强毒种子。而能成就。
若闻之而既不能信。又不能毁。此所谓悠悠扬扬
之凡夫。那有成佛之日。我未如之何也巳矣。
△二
结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
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
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梵语跋陀罗。此云贤首。以其能为众贤之首故也。
亦云善守。以其善能守护法藏故也。师子月等五
百比丘者。此乃略词。应言五百比丘及比丘尼也。
若云尼思佛是优婆塞之名。此则一切经教。曾无
此名也。
△三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
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
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言大饶益者。馀经但令正见者得益。不能令邪见
者亦得益。但令信受者得益。不能令毁谤者亦得
益。则虽是饶益。不名大饶益。今经不唯能令正见
信受得益。亦令邪见毁谤者。因于强毒之种。而成
就菩提。故云大饶益也。
△二偈颂三。初颂明因由。】
种。则巳成其始矣。成始既是不轻。则成终亦须不
轻。故复遇之而发心也。由是观之。则信者固能成
就菩提。即不信而毁谤。亦由强毒种子。而能成就。
若闻之而既不能信。又不能毁。此所谓悠悠扬扬
之凡夫。那有成佛之日。我未如之何也巳矣。
△二
结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
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
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梵语跋陀罗。此云贤首。以其能为众贤之首故也。
亦云善守。以其善能守护法藏故也。师子月等五
百比丘者。此乃略词。应言五百比丘及比丘尼也。
若云尼思佛是优婆塞之名。此则一切经教。曾无
此名也。
△三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
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
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言大饶益者。馀经但令正见者得益。不能令邪见
者亦得益。但令信受者得益。不能令毁谤者亦得
益。则虽是饶益。不名大饶益。今经不唯能令正见
信受得益。亦令邪见毁谤者。因于强毒之种。而成
就菩提。故云大饶益也。
△二偈颂三。初颂明因由。】
卷六 第 265a 页 X33-0265.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
所共供养。」
【神智无量者。神通智慧。皆无限量也。将导一切者。
还以自所證之神通智慧。将之导之。令一切众生。
亦得證此无限之神通智慧也。
△二颂释名义。】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
计著于法。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
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巳。轻毁毁詈。不轻菩萨。
能忍受之。」
【是佛灭后。即寿命正法灭尽之后。法欲尽时。即像
法欲尽之时也。计著于法者。比丘比丘尼。则念念
著于谛缘之法。而以小乘为究竟。优婆塞优婆夷。
则念念著于戒善之法。而以人天为究竟也。我不
轻汝者。由此比丘。了知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
则依之修證。便于佛无二。故不敢轻慢于汝等也。
能忍受之者。以其能三轨持心。内则观乎法空。外
则运于慈悲。中间随其所有骂詈打掷等。而只是
住于柔和善顺之地。而忍难弘经也。
△三颂显果
报三。初双颂二报。】
「其罪毕巳。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
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诸著法众。皆蒙菩萨。
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
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卷六 第 265b 页 X33-0265.png
【初其罪毕巳一句。是总颂长行毁者罪报之文。即
是彼时四众。以瞋恚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
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至
此方毕。故云其罪毕巳也。有人云。如金刚般若所
明。若有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故。是人先世罪
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
灭。若作此解。则在不轻菩萨分中矣。若常不轻岂
先世定有罪业。但四众不信而毁之。非不轻先世
有罪。而言其罪毕耳。临命下。颂信者之报。初是颂
现报。不轻命终下一行。颂生报。渐具二句。颂后报
也。
△二双颂结会。】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
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五百之众。
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三双颂劝持。】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
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亿亿万劫。至不可议。
时乃得闻。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
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
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言第一之法者。无兼但对带。唯一纯圆独妙。而非
三乘九界七方便所及故也。令住涅槃者。乃大乘
不生不灭之涅槃。非小乘偏空涅槃也。世世受持
者。即威音王佛时。初则受持一句。后则流通全部。
卷六 第 265c 页 X33-0265.png
次于二千亿日月灯明佛法中。次于云自在灯王
法中。后复于千万亿佛法中。皆受持流通此经。故
言世世受持也。亿亿万劫下。是约闻经之难。为劝
流通也。初一行闻之难也。次一行说之难也。是故
下正劝也。意谓今既闻既说。自当于佛灭后。为之
在在流通。此是颂次番劝持也。应当一心广说此
经者。谓不应说于人天戒善。二乘谛缘。菩萨度门
等。唯应一心受持流通弘此妙法华经也。巳上劝
赞流通至此而巳。释常不轻菩萨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一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若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欲流通此之本
门。使不断绝。以故发明四信五品之因果功德。更
引往昔不轻菩萨。以为正成。巳为劝赞流通。劝赞
既竟。则还当付嘱以劝流通。若欲付嘱。须先现于
神力。故有此如来神力品之一文也。言如来者。以
法中。后复于千万亿佛法中。皆受持流通此经。故
言世世受持也。亿亿万劫下。是约闻经之难。为劝
流通也。初一行闻之难也。次一行说之难也。是故
下正劝也。意谓今既闻既说。自当于佛灭后。为之
在在流通。此是颂次番劝持也。应当一心广说此
经者。谓不应说于人天戒善。二乘谛缘。菩萨度门
等。唯应一心受持流通弘此妙法华经也。巳上劝
赞流通至此而巳。释常不轻菩萨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一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若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欲流通此之本
门。使不断绝。以故发明四信五品之因果功德。更
引往昔不轻菩萨。以为正成。巳为劝赞流通。劝赞
既竟。则还当付嘱以劝流通。若欲付嘱。须先现于
神力。故有此如来神力品之一文也。言如来者。以
卷六 第 266a 页 X33-0266.png
佛有大智慧。有大慈悲。故不住于生死。复不住于
涅槃。而能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若就文
而言。则有释迦如来。有分身如来。而释迦是主。分
身是伴。释迦是一。分身是多。政所谓一多无碍。主
伴圆融。而共现神力也。言神方者。灵妙莫测谓之
神。运用自在谓之力。然如来能现于神力者。以其
究竟證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之理。故
从体起用。称性发挥。现于十种神力。令诸菩萨天
人。睹斯妙用。自然在在流通。永永不绝也。
△品文
分为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菩萨受命。二如来
现通。三结要流通。初二。初经家叙起。】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
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地涌菩萨皆白佛者。由如来于本门序分之中。呼
召下方。谓我娑婆世界。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能
于我灭后。广说此经。故诸菩萨。闻佛呼召。即从下
发来。正为流通此经故也。今寿命巳谈。正宗巳毕。
如来更为之劝赞流通。故此菩萨。今乃皆于佛前。
陈词受命弘经也。
△二正陈受命。】
「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
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于佛灭后。是举其时分。分身国土。是明其处所也。
所以下。转释受命之意。谓我等所以欲广说此经
涅槃。而能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若就文
而言。则有释迦如来。有分身如来。而释迦是主。分
身是伴。释迦是一。分身是多。政所谓一多无碍。主
伴圆融。而共现神力也。言神方者。灵妙莫测谓之
神。运用自在谓之力。然如来能现于神力者。以其
究竟證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之理。故
从体起用。称性发挥。现于十种神力。令诸菩萨天
人。睹斯妙用。自然在在流通。永永不绝也。
△品文
分为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三。初菩萨受命。二如来
现通。三结要流通。初二。初经家叙起。】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
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地涌菩萨皆白佛者。由如来于本门序分之中。呼
召下方。谓我娑婆世界。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能
于我灭后。广说此经。故诸菩萨。闻佛呼召。即从下
发来。正为流通此经故也。今寿命巳谈。正宗巳毕。
如来更为之劝赞流通。故此菩萨。今乃皆于佛前。
陈词受命弘经也。
△二正陈受命。】
「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
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于佛灭后。是举其时分。分身国土。是明其处所也。
所以下。转释受命之意。谓我等所以欲广说此经
卷六 第 266b 页 X33-0266.png
者。盖顺如来之命。固当如是矣。然我等亦欲得是
真净大法。故亦当如是也。言真净大法者。若但得
于偏真之智。破于见思之惑。显于偏真谛理。则亦
得名为净法。而不得名为真净大法。今言真净大
法者。能得三智而真实。能破三惑而清净。能显三
谛而广大。由此得则三智同得。破则三惑皆破。显
则三谛咸显。而真实清净广大。则一自在一切自
在。一清净一切清净。一究竟一切究竟。乃是不思
议三德秘藏。在于此经之中。今者我等亦欲得之。
故广说也。
△二如来现通二。初总明。】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
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文殊等是迹中所化。旧住等是本中所化。即从地
涌出之者。及诸比丘等。是十方云集分身。所从者
也。
△二别明十。初吐舌。】
「出广长舌。上至梵天。」
【出广长舌等者。盖一经所谈。若权若实。若迹若本。
唯是舌根之所说也。如此则舌根为能说。权实本
迹为所说。今欲显所说之胜。以劝流通。则须以能
说舌根为表显。谓能说之舌根。既其广而且长。上
至梵世。则所说之权。必是妙权。所说之实。必是妙
实。所说之迹。必是妙迹。所说之本。必是妙本。如是
真净大法。故亦当如是也。言真净大法者。若但得
于偏真之智。破于见思之惑。显于偏真谛理。则亦
得名为净法。而不得名为真净大法。今言真净大
法者。能得三智而真实。能破三惑而清净。能显三
谛而广大。由此得则三智同得。破则三惑皆破。显
则三谛咸显。而真实清净广大。则一自在一切自
在。一清净一切清净。一究竟一切究竟。乃是不思
议三德秘藏。在于此经之中。今者我等亦欲得之。
故广说也。
△二如来现通二。初总明。】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
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文殊等是迹中所化。旧住等是本中所化。即从地
涌出之者。及诸比丘等。是十方云集分身。所从者
也。
△二别明十。初吐舌。】
「出广长舌。上至梵天。」
【出广长舌等者。盖一经所谈。若权若实。若迹若本。
唯是舌根之所说也。如此则舌根为能说。权实本
迹为所说。今欲显所说之胜。以劝流通。则须以能
说舌根为表显。谓能说之舌根。既其广而且长。上
至梵世。则所说之权。必是妙权。所说之实。必是妙
实。所说之迹。必是妙迹。所说之本。必是妙本。如是
卷六 第 266c 页 X33-0266.png
若权若实。若迹若本。一一皆妙。则自当为之在在
流通矣。故初即现相。以表所说皆妙。而令流通也。
△二放光。】
「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众宝树下。狮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
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
岁。然后还摄舌相。」
【若迹门中序分。亦能放光。而但眉放。又但是白色。
但照东方。今言一切毛孔。不止眉间矣。又言放无
量色光。不止白色矣。言遍照十方世界。不止东方
矣。种种不同者何也。盖迹门中。犹未开显。则唯佛
自知耳。故但放眉间白毫之光。而然东方。今则权
实本迹。一一巳经开显。而令一切断于权近之疑。
生实远之信。则一切众生。皆于如来知见。巳得开
示悟入。长远寿命。巳得分明了知。故一身毛孔中。
放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正表九界同归佛界。
三乘咸会一乘。以显此经之胜。而使得永永流通
也。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者。即分身佛也。分身
诸佛。亦复吐舌放光者。盖分身诸佛。亦欲于本国。
在在流通此经。故亦能现二种神力如释迦也。满
百千岁者。此是显现二种神力之时分也。而说此
一部法华。但是八载。今现神力。言满百千岁者。盖
在于众生情执。乃见有长短之分。若在乎如来。则
原无长短之限。故八载之短。短非短。百千岁之长。
流通矣。故初即现相。以表所说皆妙。而令流通也。
△二放光。】
「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众宝树下。狮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
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
岁。然后还摄舌相。」
【若迹门中序分。亦能放光。而但眉放。又但是白色。
但照东方。今言一切毛孔。不止眉间矣。又言放无
量色光。不止白色矣。言遍照十方世界。不止东方
矣。种种不同者何也。盖迹门中。犹未开显。则唯佛
自知耳。故但放眉间白毫之光。而然东方。今则权
实本迹。一一巳经开显。而令一切断于权近之疑。
生实远之信。则一切众生。皆于如来知见。巳得开
示悟入。长远寿命。巳得分明了知。故一身毛孔中。
放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正表九界同归佛界。
三乘咸会一乘。以显此经之胜。而使得永永流通
也。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者。即分身佛也。分身
诸佛。亦复吐舌放光者。盖分身诸佛。亦欲于本国。
在在流通此经。故亦能现二种神力如释迦也。满
百千岁者。此是显现二种神力之时分也。而说此
一部法华。但是八载。今现神力。言满百千岁者。盖
在于众生情执。乃见有长短之分。若在乎如来。则
原无长短之限。故八载之短。短非短。百千岁之长。
卷六 第 267a 页 X33-0267.png
长非长也。此亦是如来不思议之处。正欲表于此
经流通末世。永永无尽故也。
△三謦欬。】
「一时謦欬。」
【一时謦欬者。十方分身佛。与释迦如来。不前不后。
适当同时。故云一时也。謦欬即𡃤声也。一是通畅
之相。一是将语之状。此盖表迹本二门。既皆开显。
则本怀无不通畅。故以謦欬而通畅表之。迹本巳
说。唯欲付嘱以令流通。故以謦欬而将语表之。
△
四弹指。】
「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
【弹指者。如人内心喜极。外为弹指。今如来迹本二
门。开显巳竟。一切大众。所有权近之疑无不断。实
远之信无不生。一断永断。一生永生。则巳双喜之
极。故以弹指表也。是二音声等者。若此经为流通
时。则普遍天上人间。广及微尘刹土。故以二音遍
至十方。而为表显也。
△五动地。】
「地皆六种震动。」
【前迹门发起之时。地皆六种震动。今此中亦复地
皆六种震动者。前发起时。乃表说经之时。必能翻
破六位无明。今则表于流通此经之时。亦能翻破
六位无明故也。巳上五种神力。乃是表于现在得
益。从第六众喜巳去。五种神力。乃是表于未来者
得益也。
△六众喜。】
「其中众生。天龙夜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经流通末世。永永无尽故也。
△三謦欬。】
「一时謦欬。」
【一时謦欬者。十方分身佛。与释迦如来。不前不后。
适当同时。故云一时也。謦欬即𡃤声也。一是通畅
之相。一是将语之状。此盖表迹本二门。既皆开显。
则本怀无不通畅。故以謦欬而通畅表之。迹本巳
说。唯欲付嘱以令流通。故以謦欬而将语表之。
△
四弹指。】
「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
【弹指者。如人内心喜极。外为弹指。今如来迹本二
门。开显巳竟。一切大众。所有权近之疑无不断。实
远之信无不生。一断永断。一生永生。则巳双喜之
极。故以弹指表也。是二音声等者。若此经为流通
时。则普遍天上人间。广及微尘刹土。故以二音遍
至十方。而为表显也。
△五动地。】
「地皆六种震动。」
【前迹门发起之时。地皆六种震动。今此中亦复地
皆六种震动者。前发起时。乃表说经之时。必能翻
破六位无明。今则表于流通此经之时。亦能翻破
六位无明故也。巳上五种神力。乃是表于现在得
益。从第六众喜巳去。五种神力。乃是表于未来者
得益也。
△六众喜。】
「其中众生。天龙夜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卷六 第 267b 页 X33-0267.png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
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
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其中众生者。盖是五千退席。及三变净土。被移天
人。并良医譬中。退大巳后。馀之失心者也。此等众
生皆见此娑婆等者。见分身是多。见释迦是一。分
身虽多。释迦之所分。多非多。释迦虽一。而能分身。
一非一。见多宝是古。见释迦是今。多宝虽古。分座
释迦。古非古。释迦虽今。坐多宝座。今非今。见菩萨
是圣。见四众是凡。菩萨虽圣。而犹及四众。圣非圣。
四众虽凡。为菩萨所及。凡非凡。见菩萨四众是因。
见释迦如来是果。而菩萨四众围绕释迦。因非因。
释迦如来。为菩萨四众围绕。果非果。如是无非一
多无碍。古今一际。圣凡平等。因果不二之实相妙
理。乃法华所诠。未来众生。以得流通此经者。得是
益故。以见一多无碍等相。而为表之。
△七唱声。】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
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
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华经。教菩
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
迦牟尼佛。」
【即时等者。恐彼虽见其相。未见其说。故诸天告之。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
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
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其中众生者。盖是五千退席。及三变净土。被移天
人。并良医譬中。退大巳后。馀之失心者也。此等众
生皆见此娑婆等者。见分身是多。见释迦是一。分
身虽多。释迦之所分。多非多。释迦虽一。而能分身。
一非一。见多宝是古。见释迦是今。多宝虽古。分座
释迦。古非古。释迦虽今。坐多宝座。今非今。见菩萨
是圣。见四众是凡。菩萨虽圣。而犹及四众。圣非圣。
四众虽凡。为菩萨所及。凡非凡。见菩萨四众是因。
见释迦如来是果。而菩萨四众围绕释迦。因非因。
释迦如来。为菩萨四众围绕。果非果。如是无非一
多无碍。古今一际。圣凡平等。因果不二之实相妙
理。乃法华所诠。未来众生。以得流通此经者。得是
益故。以见一多无碍等相。而为表之。
△七唱声。】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
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
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华经。教菩
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
迦牟尼佛。」
【即时等者。恐彼虽见其相。未见其说。故诸天告之。
卷六 第 267c 页 X33-0267.png
诸天皆大菩萨耳。盖表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从第
一义空。而演说妙教也。深心随喜者。依妙教生妙
解。依妙解起妙行。依妙行入妙證。故云深心随喜
也。未来众生欲流通者。得闻妙经。亦当依教生解。
起行入證。故从空中巳闻唱声。遂礼拜释迦而表
之也。
△八归命。】
「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巳。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
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华香。
璎珞幡盖。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
【双称南无者。乃郑重之词也。由闻诸天唱劝随喜。
彼诸众生。归命乃表未来能于本迹二门。而得益
也。
△九遥散。】
「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
变成宝帐。遍覆此间。诸佛之上。」
【共遥散者。以他方对娑婆。故云遥散。虽得遥散。还
能到此。故云所散等也。宝帐乃表众生因心。所有
定慧。全归如来果德慈悲之中。故变成宝帐。以表
显也。遍覆佛上者。盖因心之定慧。元极果之所宗。
果德之慈悲。亦即因心之所具。故以彼之供具。变
成宝帐。覆于佛上。而表显也。如能见于佛。开于唱
劝。而能归命兴供等。皆是如来不思议神力使然。
欲表显彼之众生。未来亦能从妙经得益。故如是
耳。乃冥约其机。有此之事。在彼众生。未即能如是
也。
△十合土。】
一义空。而演说妙教也。深心随喜者。依妙教生妙
解。依妙解起妙行。依妙行入妙證。故云深心随喜
也。未来众生欲流通者。得闻妙经。亦当依教生解。
起行入證。故从空中巳闻唱声。遂礼拜释迦而表
之也。
△八归命。】
「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巳。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
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华香。
璎珞幡盖。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
【双称南无者。乃郑重之词也。由闻诸天唱劝随喜。
彼诸众生。归命乃表未来能于本迹二门。而得益
也。
△九遥散。】
「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
变成宝帐。遍覆此间。诸佛之上。」
【共遥散者。以他方对娑婆。故云遥散。虽得遥散。还
能到此。故云所散等也。宝帐乃表众生因心。所有
定慧。全归如来果德慈悲之中。故变成宝帐。以表
显也。遍覆佛上者。盖因心之定慧。元极果之所宗。
果德之慈悲。亦即因心之所具。故以彼之供具。变
成宝帐。覆于佛上。而表显也。如能见于佛。开于唱
劝。而能归命兴供等。皆是如来不思议神力使然。
欲表显彼之众生。未来亦能从妙经得益。故如是
耳。乃冥约其机。有此之事。在彼众生。未即能如是
也。
△十合土。】
卷六 第 268a 页 X33-0268.png
「于是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十方世界。则有种种之佛土。种种之世界。各各不
同。何以能合为一土。而通达无碍。盖诸佛国土。若
在如来。则自了达土土无非佛土。界界无非法界。
本是周遍。本是通达。本是无碍之者。由众生情执。
故见周遍为局小。见通达为壅塞。见无碍为有碍。
今欲付嘱流通此经。使未来众生。皆得了达周遍
通达妙理。所以现此神力。而令众生见者无有局
小壅塞。皆见十方世界。合为一土。而表之也。宜知
上来三变净土。巳合一佛土矣。今此在所变净土
之外。更合之一也。
△三结要流通三。初赞叹。】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
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
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告上行等者。前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菩萨。如
来呼召。从地涌出中。有上行等四导师。今举其首。
故曰上行等菩萨。诸佛神力如是等。指上始自吐
舌。终至合土十种也。此之十种。无有涯量。无有边
际。不可心思语议之者。故曰诸佛(云云)。若我以是
神力等者。谓诸佛如上十种神力。可谓不思议矣。
然以此之神力。而欲说此经之功德。以付嘱流通。
犹不能尽。则知此经功德。有过于如来不思议之
神力。而更为不思议矣。
△二结要。】
「以要言之。」
卷六 第 268b 页 X33-0268.png
【以要言者。谓虽则欲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若揽
别以成其总。就广以推其略。但挈其纲提其领。而
以要言之。则如来所有一切之法。乃至一切甚深
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也。】
「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言一切法者。即说权说实。说迹说本之法也。然所
有之权。即实而权。所有之实。即权而实。所有之迹。
即本而迹。所有之本。即迹而本。此乃虽则有权实
本迹之殊。究竟不思议是一。权是妙权。实是妙实。
迹是妙迹。本是妙木。乃是如来一切所有之妙法也。】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自在神力者。欲断众生之权疑即断之。欲断众生
之近疑。亦即断之。欲生众生之实信即生之。欲生
众生之远信。亦即生之。此则能令一切众生。疑无
不断。信无不生。乃是如来一切自在神力之妙用
也。】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秘要之藏者。从昔巳来曾未显说。故名为秘。一经
开显。开巳无外。故名为要。具足三千性相。包含百
界千如。而所诠者。法法无非法界。相相无非实相。
乃是如来一切秘要之藏也。】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甚深之事者。所有因果名之为事。因无别以为因。
诸法实相以为其因。乃大乘因也。果亦无别以为
卷六 第 268c 页 X33-0268.png
果。诸法实相以为其果。乃大乘之果也。虽因果有
二。而总一实相。所谓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證
得。言果则摄。乃是如来一切甚深之事也。】
「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宣示显说者。若论如来之意。则最初出现于世。即
欲宣示。即欲显说之者。由众生机未契。故或兼别
以说。或但小以说。或对半以说。或带偏以说。此皆
不名为宣说。皆不名为显说。今经无复兼但对带。
唯以纯圆独妙。权实本迹。无不皆妙。教理行人。无
不皆一。故言于此经宣示显说也。当知一切所有
之法。即妙法以为其名。自在神力。即断疑生信以
为其用。秘要之藏。即诸法实相以为其体。甚深之
事。即一乘因果以为其宗。宣示显说。即上味醍醐
以为教相者也。
△三劝奖二。初劝受持。】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
修行。」
【应一心受持者。一往解释。不二而二。不三而三。是
名一心。若尅实而论。谓能了达一切诸法。悉皆实
相。则全经是心。全心是经。经外无心。心外无经。此
则外不见有所持之经。内不见有能持之心。而能
所泯绝。境智寂然。乃名一心受持。受持既尔。则读
诵解说书写亦然。如说修行者。如佛所说而修行
也。谓依妙法之名。诠实相之体。从实相之体。起因
二。而总一实相。所谓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證
得。言果则摄。乃是如来一切甚深之事也。】
「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宣示显说者。若论如来之意。则最初出现于世。即
欲宣示。即欲显说之者。由众生机未契。故或兼别
以说。或但小以说。或对半以说。或带偏以说。此皆
不名为宣说。皆不名为显说。今经无复兼但对带。
唯以纯圆独妙。权实本迹。无不皆妙。教理行人。无
不皆一。故言于此经宣示显说也。当知一切所有
之法。即妙法以为其名。自在神力。即断疑生信以
为其用。秘要之藏。即诸法实相以为其体。甚深之
事。即一乘因果以为其宗。宣示显说。即上味醍醐
以为教相者也。
△三劝奖二。初劝受持。】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
修行。」
【应一心受持者。一往解释。不二而二。不三而三。是
名一心。若尅实而论。谓能了达一切诸法。悉皆实
相。则全经是心。全心是经。经外无心。心外无经。此
则外不见有所持之经。内不见有能持之心。而能
所泯绝。境智寂然。乃名一心受持。受持既尔。则读
诵解说书写亦然。如说修行者。如佛所说而修行
也。谓依妙法之名。诠实相之体。从实相之体。起因
卷六 第 269a 页 X33-0269.png
果之宗。由因果之宗。发断疑之用。乃名如说修行
也。
△二劝供养二。初正劝。】
「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
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
起塔供养。」
【△二转释。】
「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
涅槃。」
【谓何以上来。而受持此经之处。乃至经卷所在之
处。不论园中。乃至不论是嚝野。皆应起塔以为供
养耶。故今转释云。当知此处即是道场。乃至云。诸
佛于此而般涅槃也。如阿含中明。佛出生处。得道
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以此四处。皆当起塔。生处
乃是生身所生之处。今经言即是道场。乃是法身
所生之处。生身生处。尚应起塔。岂法身生处。而不
当起塔耶。得道处乃是三藏佛。今经依之能得无
上菩提。则此经所在之处。自当起塔矣。转法轮乃
是生灭之法轮。入涅槃乃是偏真之涅槃。今经乃
是无作之法轮。纯圆独妙之涅槃。故当起塔。所以
前云。能持之人。所持之经。及经住处。故皆应起塔
也。
△二偈颂二。初颂现通。二颂结要。初二。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
也。
△二劝供养二。初正劝。】
「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
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
起塔供养。」
【△二转释。】
「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
涅槃。」
【谓何以上来。而受持此经之处。乃至经卷所在之
处。不论园中。乃至不论是嚝野。皆应起塔以为供
养耶。故今转释云。当知此处即是道场。乃至云。诸
佛于此而般涅槃也。如阿含中明。佛出生处。得道
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以此四处。皆当起塔。生处
乃是生身所生之处。今经言即是道场。乃是法身
所生之处。生身生处。尚应起塔。岂法身生处。而不
当起塔耶。得道处乃是三藏佛。今经依之能得无
上菩提。则此经所在之处。自当起塔矣。转法轮乃
是生灭之法轮。入涅槃乃是偏真之涅槃。今经乃
是无作之法轮。纯圆独妙之涅槃。故当起塔。所以
前云。能持之人。所持之经。及经住处。故皆应起塔
也。
△二偈颂二。初颂现通。二颂结要。初二。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
卷六 第 269b 页 X33-0269.png
【诸佛救世等者。谓我释迦及以分身诸佛。皆有大
悲。而能救拔一切世间之苦者。以其究尽诸法实
相之理。自然神而明之。通而变之。安住于神通也。
盖本来安住于神通者。今乃欲使众生得大欢喜。
故现于十种不可量之神力。所谓从体起用。称性
发挥。任运施设。不假造作也。
△二别颂。】
「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
诸佛謦欬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种动。
以佛灭度后。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
【如来现通。此但颂前五种。则以义该之。以佛下是
总结。既言现无量神力。自该后五种矣。又前五种。
表现在得益者。后五种。表未来得益者。盖以现前
而摄未来耳。
△二颂结要三。初总颂。】
「嘱累是经故。赞美受持者。于无量劫中。犹故不能尽。
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虚空。不可得边际。」
【上长行为嘱累故。巳言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今
颂中则言赞美受持者犹故不能尽者。盖所持之
经。既其功德无尽。则能持者功德亦然。此乃上下
互显耳。
△二别颂四。初颂所有之法。】
「能持是经者。则为巳见我。亦见多宝佛。及诸分身者。
又见我今日。教化诸菩萨。」
【言持经见我等者。盖释迦是说此经旨者。多宝是
證明此经旨者。分身是助发此经旨者。诸菩萨乃
是听闻。而流通此经旨者。从今日后。故能受持此
卷六 第 269c 页 X33-0269.png
经。则依然如是见释迦如来。在灵山演说此经。依
然见多宝佛塔。涌空中赞言善哉。依然见十方分
身诸佛。来集娑婆。助发此经。依然见诸菩萨。同闻
此经。而各各发愿流通此经。所以能见诸佛菩萨
者。以其受持如来一切所有之法故。
△二颂自在
之力。】
「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灭度多宝佛。一切皆欢喜。
十方现在佛。并过去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
【能持是经。诸佛欢喜者。释迦是唱募之者。分身为
欲助发。多宝为欲證明。则三佛之心。同欲流通此
经。今能受持而流通。则称合三佛之心矣。那得不
为欢喜。而佛佛道同。故三佛既喜。则十方三世一
切诸佛。亦皆欢喜也。吾人见此。则疑应断。而信自
生矣。所以是自在神力故也。
△三颂秘要之藏。】
「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不久亦当得。」
【秘要之法。持经当得者。盖诸佛秘要之藏。在于此
经。宣示显说。今能受持是经。则巳能信解矣。由解
起行。从行自能入證。故不久之间。便与佛无二。而
亦得此秘要之藏矣。
△四颂甚深之事。】
「能持是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后。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
【诸法之义是所诠。名字言词是能诠。此即四辩中
然见多宝佛塔。涌空中赞言善哉。依然见十方分
身诸佛。来集娑婆。助发此经。依然见诸菩萨。同闻
此经。而各各发愿流通此经。所以能见诸佛菩萨
者。以其受持如来一切所有之法故。
△二颂自在
之力。】
「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灭度多宝佛。一切皆欢喜。
十方现在佛。并过去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
【能持是经。诸佛欢喜者。释迦是唱募之者。分身为
欲助发。多宝为欲證明。则三佛之心。同欲流通此
经。今能受持而流通。则称合三佛之心矣。那得不
为欢喜。而佛佛道同。故三佛既喜。则十方三世一
切诸佛。亦皆欢喜也。吾人见此。则疑应断。而信自
生矣。所以是自在神力故也。
△三颂秘要之藏。】
「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不久亦当得。」
【秘要之法。持经当得者。盖诸佛秘要之藏。在于此
经。宣示显说。今能受持是经。则巳能信解矣。由解
起行。从行自能入證。故不久之间。便与佛无二。而
亦得此秘要之藏矣。
△四颂甚深之事。】
「能持是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后。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
【诸法之义是所诠。名字言词是能诠。此即四辩中
卷六 第 270a 页 X33-0270.png
之三辩也。乐说即第四之乐说无碍辩也。以乐说
而说于前三。则无有穷尽。假喻发明。如风于空也。
知佛所说因缘次第者。知佛因缘。即是知为一大
事因缘也。知佛次第。即是知先则法说。次则喻说。
后则因缘说。此三周以开权显实之后。更必开近
显远。以说本门。所以即是知次第也。如日月光明
者。日月照世。所有昏暗。无不能除。菩萨既能知经
中因缘次第。随义而说。则巳知佛权实二智。弘通
是经。自能令一切众生。无明昏暗。皆破除也。所以
下结云。是人(云云)。教无二句。正明甚深之事。乃是
一乘因果之宗。皆实相也。
△三颂总结。】
「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
【是人二句。谓依于能诠之名。而明实相之体。由于
所诠之体。而显因果之宗。由宗而起乎用。既起乎
用。则能成于宗。而證于体矣。故云于佛道无疑也。
释如来神力品竟。】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若欲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欲流通此本
门之经。而明乎四信五品因果功德。又引不轻菩
萨。以为證明。皆所谓之劝赞流通。理当付嘱。须先
现乎神力。次结撮于纲要。然后可耳。令十种之神
力巳现。五重之纲要巳结。则自应为之金口付嘱。
以烦菩萨。在在流通。故次神力品后。而有一品嘱
而说于前三。则无有穷尽。假喻发明。如风于空也。
知佛所说因缘次第者。知佛因缘。即是知为一大
事因缘也。知佛次第。即是知先则法说。次则喻说。
后则因缘说。此三周以开权显实之后。更必开近
显远。以说本门。所以即是知次第也。如日月光明
者。日月照世。所有昏暗。无不能除。菩萨既能知经
中因缘次第。随义而说。则巳知佛权实二智。弘通
是经。自能令一切众生。无明昏暗。皆破除也。所以
下结云。是人(云云)。教无二句。正明甚深之事。乃是
一乘因果之宗。皆实相也。
△三颂总结。】
「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
【是人二句。谓依于能诠之名。而明实相之体。由于
所诠之体。而显因果之宗。由宗而起乎用。既起乎
用。则能成于宗。而證于体矣。故云于佛道无疑也。
释如来神力品竟。】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若欲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欲流通此本
门之经。而明乎四信五品因果功德。又引不轻菩
萨。以为證明。皆所谓之劝赞流通。理当付嘱。须先
现乎神力。次结撮于纲要。然后可耳。令十种之神
力巳现。五重之纲要巳结。则自应为之金口付嘱。
以烦菩萨。在在流通。故次神力品后。而有一品嘱
卷六 第 270b 页 X33-0270.png
累之文也。言嘱累者。嘱即付嘱。累即烦累。谓如来
金口付嘱此经烦累诸大菩萨为之处处宣演。而
在在流通也。盖如来自巳證此诸法之实相。长远
之寿命。所谓难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
也。今则还欲使一切众生。亦同巳之所證。故于迹
本二门。各各略广两番。为之开显。令诸众生。断于
权近之疑。生于实远之信。故或有开佛知见者。则
授之于八相之记。或有增道损生者。则授之于法
身之记。而如来出世本怀。于兹畅矣。然现在之时。
则如来自为化导。若灭度之后。须烦菩萨弘通。以
故如来。重复现大神力。以一手同时摩无量菩萨
之顶。而安慰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
习是难得菩提之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
流布。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如来是大
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如此殷
殷付嘱。方能令诸大菩萨。为之在在流通。而永永
不绝。始尽如来流通之事。故必须为之嘱累也。
△
品文分为四。初如来付嘱。二菩萨受命。三事毕唱
散。四时众欢喜。初又四。初叙起。】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
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从法座起者。即是从于宝塔中。多宝所分半座之
法座而起也。当知此经。宝塔品巳前。在于灵山说。
宝塔品后至神力品。在于宝塔中说。亦即空中说。
金口付嘱此经烦累诸大菩萨为之处处宣演。而
在在流通也。盖如来自巳證此诸法之实相。长远
之寿命。所谓难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
也。今则还欲使一切众生。亦同巳之所證。故于迹
本二门。各各略广两番。为之开显。令诸众生。断于
权近之疑。生于实远之信。故或有开佛知见者。则
授之于八相之记。或有增道损生者。则授之于法
身之记。而如来出世本怀。于兹畅矣。然现在之时。
则如来自为化导。若灭度之后。须烦菩萨弘通。以
故如来。重复现大神力。以一手同时摩无量菩萨
之顶。而安慰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
习是难得菩提之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
流布。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如来是大
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如此殷
殷付嘱。方能令诸大菩萨。为之在在流通。而永永
不绝。始尽如来流通之事。故必须为之嘱累也。
△
品文分为四。初如来付嘱。二菩萨受命。三事毕唱
散。四时众欢喜。初又四。初叙起。】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
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从法座起者。即是从于宝塔中。多宝所分半座之
法座而起也。当知此经。宝塔品巳前。在于灵山说。
宝塔品后至神力品。在于宝塔中说。亦即空中说。
卷六 第 270c 页 X33-0270.png
今乃从塔而起。还在灵山中说也。摩菩萨顶者。有
二意。一者此法华经。于巳今当说。最为第一尊上
之说者。今欲嘱累此第一之法。故摩最尊之顶。以
表显也。二者以此经。乃是最为难弘之者。如来现
在。犹多怨嫉。况佛灭度后。今欲诸大菩萨。于后末
世弘通此经。故摩顶以安慰之。谓诚能持于三种
轨则。住于四安乐行。自可于后恶世弘通此经。而
无所难也。
△二付嘱有三番。文分为二。初嘱令一
心流布。】
「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
布此法。广令增益。」
【我于百千劫修习是法者。盖欲得此无上菩提。虽
则圆解圆修圆證。然必须从因以至果。破四十二
品之无明。断四十二番之变易。显四十二分之三
德。故须经于如许之劫。修习而得也。今以付嘱汝
等者。谓如是难习难得之法。我今则巳修巳习巳
得之矣。欲令一切众生。亦修我之所修。习我之所
习。得我之所得。若我在世。则我自为化导。若我灭
后。则全烦汝等菩萨。为之弘通宣化。故今以付嘱
汝等也。一心流布者。若向于三有。若向于三乘。则
不得名为一心流布。今当不向三有三乘。唯向无
上菩提。而流通此之妙法华经。是名一心流布此
法也。广令增益者。果能一心流布此法。则在自行。
二意。一者此法华经。于巳今当说。最为第一尊上
之说者。今欲嘱累此第一之法。故摩最尊之顶。以
表显也。二者以此经。乃是最为难弘之者。如来现
在。犹多怨嫉。况佛灭度后。今欲诸大菩萨。于后末
世弘通此经。故摩顶以安慰之。谓诚能持于三种
轨则。住于四安乐行。自可于后恶世弘通此经。而
无所难也。
△二付嘱有三番。文分为二。初嘱令一
心流布。】
「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
布此法。广令增益。」
【我于百千劫修习是法者。盖欲得此无上菩提。虽
则圆解圆修圆證。然必须从因以至果。破四十二
品之无明。断四十二番之变易。显四十二分之三
德。故须经于如许之劫。修习而得也。今以付嘱汝
等者。谓如是难习难得之法。我今则巳修巳习巳
得之矣。欲令一切众生。亦修我之所修。习我之所
习。得我之所得。若我在世。则我自为化导。若我灭
后。则全烦汝等菩萨。为之弘通宣化。故今以付嘱
汝等也。一心流布者。若向于三有。若向于三乘。则
不得名为一心流布。今当不向三有三乘。唯向无
上菩提。而流通此之妙法华经。是名一心流布此
法也。广令增益者。果能一心流布此法。则在自行。
卷六 第 271a 页 X33-0271.png
更能增道损生。若在化他。则一人传二。二人传三。
乃至传于百千万亿。而绳绳不绝。则其益广而增
也。
△二嘱令普得闻知。】
「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
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
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此但受持等。及令一切普得闻知。然此二番文义
互显。上但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不言受持读
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此但云受持
等。及令一切闻知。则知受持等。将何为受持。唯一
心流布耳。又以广令增益。故能令一切众生普得
闻知也。义未尝少。但文略耳。
△三转释。】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
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
【意谓何以故。我如来如是三摩汝顶。令汝一心流
布。令汝广宣普闻。乃转释云。如来有大慈悲。乃至
自然智慧也。言有慈悲。即无缘大慈悲也。以大慈
故。能与一切之乐。以大悲故。能拔一切之苦。与乐
而乐无不与。拔苦而苦无不拔。乃名大慈悲。此即
如来之室也。无诸悭吝者。若说法之时。设有不信
之者。加于骂詈诽谤及刀杖瓦石等。即不为其说
法。是名有诸悭吝也。如来则能住于忍辱之地。随
其前人。加诸骂詈等恼。只是寂灭现前。不见有能
乃至传于百千万亿。而绳绳不绝。则其益广而增
也。
△二嘱令普得闻知。】
「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
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
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此但受持等。及令一切普得闻知。然此二番文义
互显。上但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不言受持读
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此但云受持
等。及令一切闻知。则知受持等。将何为受持。唯一
心流布耳。又以广令增益。故能令一切众生普得
闻知也。义未尝少。但文略耳。
△三转释。】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
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
【意谓何以故。我如来如是三摩汝顶。令汝一心流
布。令汝广宣普闻。乃转释云。如来有大慈悲。乃至
自然智慧也。言有慈悲。即无缘大慈悲也。以大慈
故。能与一切之乐。以大悲故。能拔一切之苦。与乐
而乐无不与。拔苦而苦无不拔。乃名大慈悲。此即
如来之室也。无诸悭吝者。若说法之时。设有不信
之者。加于骂詈诽谤及刀杖瓦石等。即不为其说
法。是名有诸悭吝也。如来则能住于忍辱之地。随
其前人。加诸骂詈等恼。只是寂灭现前。不见有能
卷六 第 271b 页 X33-0271.png
忍所忍。还为其演说妙法。而终不替。乃名无诸悭
吝。此即如来之衣也。亦无所畏者。若心有所著。即
有所畏惧也。如来则能安心实相。观诸法空。不著
空有。不著中道。自然无有所畏。此即如来之座也。
能与众生佛之智慧等者。以由如来能入慈悲之
室。著忍辱之衣。坐法空之座。故能与九界三乘一
切众生。一切智佛之智慧。道种智如来智慧。一切
种智自然智慧。所谓我佛有是利益众生。故称能
仁也。】
「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
法。勿生悭吝。」
【此须承上文而言。谓如来能与微妙三智。故是一
切众生之大施主。何以故。盖若施一切众生之七
宝妙物。此但是财施。不得名为大施主。若能令一
切众生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而破于见思。出于分
段。證于涅槃。此虽亦名法施。然但是小乘之果。犹
不得名大施主。今如来能与一切众生圆妙三智。
则超于世间之财施。超于出世之法施。故名是大
施主也。既与一切众生之三智。则一切众生。自能
以一切智。而观于空。以道种智。而观于有。以一切
种智。而观于中。观于空时。则一空一切空。观于有
时。则一有一切有。观于中时。则一中一切中。所以
三智圆与。而能三观圆修。自得三谛圆显。三惑圆
破。不名之为大施主而何。汝等亦应等者。谓在于
吝。此即如来之衣也。亦无所畏者。若心有所著。即
有所畏惧也。如来则能安心实相。观诸法空。不著
空有。不著中道。自然无有所畏。此即如来之座也。
能与众生佛之智慧等者。以由如来能入慈悲之
室。著忍辱之衣。坐法空之座。故能与九界三乘一
切众生。一切智佛之智慧。道种智如来智慧。一切
种智自然智慧。所谓我佛有是利益众生。故称能
仁也。】
「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
法。勿生悭吝。」
【此须承上文而言。谓如来能与微妙三智。故是一
切众生之大施主。何以故。盖若施一切众生之七
宝妙物。此但是财施。不得名为大施主。若能令一
切众生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而破于见思。出于分
段。證于涅槃。此虽亦名法施。然但是小乘之果。犹
不得名大施主。今如来能与一切众生圆妙三智。
则超于世间之财施。超于出世之法施。故名是大
施主也。既与一切众生之三智。则一切众生。自能
以一切智。而观于空。以道种智。而观于有。以一切
种智。而观于中。观于空时。则一空一切空。观于有
时。则一有一切有。观于中时。则一中一切中。所以
三智圆与。而能三观圆修。自得三谛圆显。三惑圆
破。不名之为大施主而何。汝等亦应等者。谓在于
卷六 第 271c 页 X33-0271.png
如来。则巳能如此矣。若在汝等菩萨。乃是如来之
子。当绍继如来之位者。则自应随学如来之法。云
何随学。即勿悭吝乃是随学也。勿生悭吝者。按上
文。应云勿无慈悲。勿生悭吝。勿生所畏。今但言勿
生悭吝者。义可兼矣。以其三轨之前后室座。总成
中之忍辱衣。今勿生悭吝。即忍辱衣。所以应内观
诸法空。外运大慈悲。随其前人。加诸骂詈等恼。而
但住于忍辱之地。不见有能忍所忍。只是为之宣
说妙法。无少懈退。乃名勿生悭吝。所以虽举一。而
兼二矣。既能如是。则亦能与一切众生之三智。亦
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乃是善能随学如来之法
者也。
△四劝诫二。初约信者劝。】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
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当说此经者。若能信于如来智慧之人。则其障自
轻。其根自利。其智自深。既是障轻根利智深之者。
则不闻此则巳。若一闻之。便能依闻而解。由解而
行。从行而證。是故当为演说也。
△二约不信劝。】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馀深法中。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报诸佛之恩。」
【众生不信等者。谓能信之者。则为其说此经矣。若
有不能信受如来智慧之者。则其障是重。其根是
钝。其智是浅。既障重根钝智浅。则于无上菩提圆
融之法。自然不契。其人虽于圆融之法不契。若在
子。当绍继如来之位者。则自应随学如来之法。云
何随学。即勿悭吝乃是随学也。勿生悭吝者。按上
文。应云勿无慈悲。勿生悭吝。勿生所畏。今但言勿
生悭吝者。义可兼矣。以其三轨之前后室座。总成
中之忍辱衣。今勿生悭吝。即忍辱衣。所以应内观
诸法空。外运大慈悲。随其前人。加诸骂詈等恼。而
但住于忍辱之地。不见有能忍所忍。只是为之宣
说妙法。无少懈退。乃名勿生悭吝。所以虽举一。而
兼二矣。既能如是。则亦能与一切众生之三智。亦
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乃是善能随学如来之法
者也。
△四劝诫二。初约信者劝。】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
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当说此经者。若能信于如来智慧之人。则其障自
轻。其根自利。其智自深。既是障轻根利智深之者。
则不闻此则巳。若一闻之。便能依闻而解。由解而
行。从行而證。是故当为演说也。
△二约不信劝。】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馀深法中。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报诸佛之恩。」
【众生不信等者。谓能信之者。则为其说此经矣。若
有不能信受如来智慧之者。则其障是重。其根是
钝。其智是浅。既障重根钝智浅。则于无上菩提圆
融之法。自然不契。其人虽于圆融之法不契。若在
卷六 第 272a 页 X33-0272.png
菩萨。岂可弃而不化。故当更于馀深历别法中。为
之指示教诏。令其依于历别之法而修。后乃引历
别而归之圆融。则亦能得佛慧之利益。而生大欢
喜矣。言馀深法者。藏通是馀而非深。佛慧是深而
非馀。历别之法。对后是馀。对前是深。故谓馀深。则
为巳报佛恩者。谓汝等菩萨。由于如来。而巳得分
證。则感佛之恩。不为不深矣。若欲报佛深恩。无别
可报。只是能信于如来智慧之人。为其说此妙经。
令得佛慧。于不能信受之人。为其示教馀深之法。
从历别而归圆融。令其得大利喜。能于如是。则为
巳报佛之深恩矣。良繇以唯传法度生。乃名真报
佛恩故也。
△二菩萨受命二。初叙相。】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巳。皆大欢喜。遍满其
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
【△二受命。】
「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
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
然世尊。愿不有虑。」
【如世尊敕等四句。分为四意。初句受正付命。二句
受转释命。三句受申劝命。四句受申诫命。言如世
尊敕者。谓上世尊三摩我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
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广令
增益。乃至汝等当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
之指示教诏。令其依于历别之法而修。后乃引历
别而归之圆融。则亦能得佛慧之利益。而生大欢
喜矣。言馀深法者。藏通是馀而非深。佛慧是深而
非馀。历别之法。对后是馀。对前是深。故谓馀深。则
为巳报佛恩者。谓汝等菩萨。由于如来。而巳得分
證。则感佛之恩。不为不深矣。若欲报佛深恩。无别
可报。只是能信于如来智慧之人。为其说此妙经。
令得佛慧。于不能信受之人。为其示教馀深之法。
从历别而归圆融。令其得大利喜。能于如是。则为
巳报佛之深恩矣。良繇以唯传法度生。乃名真报
佛恩故也。
△二菩萨受命二。初叙相。】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巳。皆大欢喜。遍满其
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
【△二受命。】
「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
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
然世尊。愿不有虑。」
【如世尊敕等四句。分为四意。初句受正付命。二句
受转释命。三句受申劝命。四句受申诫命。言如世
尊敕者。谓上世尊三摩我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
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广令
增益。乃至汝等当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
卷六 第 272b 页 X33-0272.png
知。此是如来之敕命如此。而我等。则如佛之敕。而
为之一心流布而令普得闻知。故言如世尊敕也。
当具奉行者。谓上来世尊。又言如来有大慈悲。无
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自然智慧。
而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随学如来之法。勿
生悭吝。此是如来欲我所说者如此。而我等则当
如佛所说而奉行之。故言当具奉行也。
唯然世尊者。谓上来世尊。又言于未来世。若有信
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令得佛慧。此是
如来之劝我如此。而我等于此更无有疑。若有能
信之者。自当为其说于此经。而令得于佛慧。故言
唯然世尊也。
愿不有虑者。谓上来世尊。又言若有众生。不信受
者。当于馀深法中。示教利喜。此是如来之诫我如
此。而我等果遇不信之者。则自当以历别之法。为
之示教。而后引归于圆融。令其得大利喜。而唯愿
如来。不以未来世中。不信众生。乃是忧虑。故言愿
不有虑也。
如是三反者。上如来付嘱有三番。故今菩萨受命。
亦有三番。此正是师资道合。砧椎相扣。而能于未
来世。广弘此经。永永不绝也。
△三事毕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
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诸佛各随所安者。分身诸佛。唯为开多宝塔。及以
为之一心流布而令普得闻知。故言如世尊敕也。
当具奉行者。谓上来世尊。又言如来有大慈悲。无
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自然智慧。
而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随学如来之法。勿
生悭吝。此是如来欲我所说者如此。而我等则当
如佛所说而奉行之。故言当具奉行也。
唯然世尊者。谓上来世尊。又言于未来世。若有信
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令得佛慧。此是
如来之劝我如此。而我等于此更无有疑。若有能
信之者。自当为其说于此经。而令得于佛慧。故言
唯然世尊也。
愿不有虑者。谓上来世尊。又言若有众生。不信受
者。当于馀深法中。示教利喜。此是如来之诫我如
此。而我等果遇不信之者。则自当以历别之法。为
之示教。而后引归于圆融。令其得大利喜。而唯愿
如来。不以未来世中。不信众生。乃是忧虑。故言愿
不有虑也。
如是三反者。上如来付嘱有三番。故今菩萨受命。
亦有三番。此正是师资道合。砧椎相扣。而能于未
来世。广弘此经。永永不绝也。
△三事毕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
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诸佛各随所安者。分身诸佛。唯为开多宝塔。及以
卷六 第 272c 页 X33-0272.png
劝发流通而来。今既巳为劝发。而塔巳开。则来意
巳圆。故可归本国以化众生也。多宝佛塔还可如
故者。此有二解。一者谓多宝塔之所巳开。因于大
乐说及四众之愿见耳。今大乐说及四众。既皆巳
见。则还可合其塔户。如初涌出之时。故言还可如
故。二者谓宝塔之所涌出。为欲證明此之一经故
也。今本门正宗。虽得證明。而更有流通分。犹未为
之證明。则分身自去。而多宝还可如故而在。待流
通之分若毕。方可还从地没而去也。在于此中。方
令分身还国。多宝塔户如故。则可验分身。显为开
塔。密则实为听闻本门。多宝。显为證成迹门法胜。
密则犹为證成本门。若分身唯欲开塔。则唱募之
前。何不即命之还国。若多宝唯證法胜。则提婆达
多品初。即应令其如故。唯其分身。实欲以闻本门。
多宝实欲證成本门。故至此中。方命分身还国。多
宝塔户如故。盖由至此之时。近迹远本巳为开显。
劝赞付嘱。巳为发明。前则放光远召。而分身来。今
若不言各随所安。则分身何由还归本国。前则分
身远集。而塔户开。今若不令分身归国。则塔户何
由还可令合。前则因塔户开。而入坐座。今若不令
还可如故。则释迦何由而见出塔。故于此中。而作
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也。
△四
时众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
巳圆。故可归本国以化众生也。多宝佛塔还可如
故者。此有二解。一者谓多宝塔之所巳开。因于大
乐说及四众之愿见耳。今大乐说及四众。既皆巳
见。则还可合其塔户。如初涌出之时。故言还可如
故。二者谓宝塔之所涌出。为欲證明此之一经故
也。今本门正宗。虽得證明。而更有流通分。犹未为
之證明。则分身自去。而多宝还可如故而在。待流
通之分若毕。方可还从地没而去也。在于此中。方
令分身还国。多宝塔户如故。则可验分身。显为开
塔。密则实为听闻本门。多宝。显为證成迹门法胜。
密则犹为證成本门。若分身唯欲开塔。则唱募之
前。何不即命之还国。若多宝唯證法胜。则提婆达
多品初。即应令其如故。唯其分身。实欲以闻本门。
多宝实欲證成本门。故至此中。方命分身还国。多
宝塔户如故。盖由至此之时。近迹远本巳为开显。
劝赞付嘱。巳为发明。前则放光远召。而分身来。今
若不言各随所安。则分身何由还归本国。前则分
身远集。而塔户开。今若不令分身归国。则塔户何
由还可令合。前则因塔户开。而入坐座。今若不令
还可如故。则释迦何由而见出塔。故于此中。而作
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也。
△四
时众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
卷六 第 273a 页 X33-0273.png
者。及多宝佛。并上行等。无量阿僧祇。菩萨大众。舍利
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
说。皆大欢喜。」
【分身为欲开塔。及闻本门。今塔巳开。本门巳闻。故
欢喜。多宝为欲證明此经。今迹本二门。皆巳證明。
故欢喜。上行等是本中所化。为欲发起本门。流通
此经。今巳得发起。巳得受命流通。故欢喜。舍利等
是迹中所化。前迹门巳闻。权实不二。今又闻迹本
一体。故亦欢喜也。释嘱累品竟。】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上来世尊。劝赞流通
之后。即为之付嘱流通。乃言如来有大慈悲。无诸
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
然智慧。而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菩萨。亦应
随学如来之法。然不知毕竟以何等。为如来之法。
而所当随学者。故于此中。乃发明药王之苦行。妙
音之献钵。观音之普门。乃至普贤之劝发。皆所谓
能随学如来之法者是也。今乃欲举苦行。以明所
当随学。而为流通之方轨。故有此药王本事品之
一文也。言药王者。以其过去因中。本号星光。因闻
日藏如来。说于妙法。乃以雪山药草。供佛及僧。复
发愿于未来世中。救疗一切众生身心二病。故一
切人。皆喜其德。即号之为药王今仍本所名。故称
药王。言菩萨者。以其能了达佛之智慧而自利。复
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
说。皆大欢喜。」
【分身为欲开塔。及闻本门。今塔巳开。本门巳闻。故
欢喜。多宝为欲證明此经。今迹本二门。皆巳證明。
故欢喜。上行等是本中所化。为欲发起本门。流通
此经。今巳得发起。巳得受命流通。故欢喜。舍利等
是迹中所化。前迹门巳闻。权实不二。今又闻迹本
一体。故亦欢喜也。释嘱累品竟。】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上来世尊。劝赞流通
之后。即为之付嘱流通。乃言如来有大慈悲。无诸
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
然智慧。而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菩萨。亦应
随学如来之法。然不知毕竟以何等。为如来之法。
而所当随学者。故于此中。乃发明药王之苦行。妙
音之献钵。观音之普门。乃至普贤之劝发。皆所谓
能随学如来之法者是也。今乃欲举苦行。以明所
当随学。而为流通之方轨。故有此药王本事品之
一文也。言药王者。以其过去因中。本号星光。因闻
日藏如来。说于妙法。乃以雪山药草。供佛及僧。复
发愿于未来世中。救疗一切众生身心二病。故一
切人。皆喜其德。即号之为药王今仍本所名。故称
药王。言菩萨者。以其能了达佛之智慧而自利。复
卷六 第 273b 页 X33-0273.png
能救疗众生身心二病而利他。故名菩萨。本事者。
本昔所行之事也。即于过去。日月净明德佛所。听
闻妙法华经。能如说修行。而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于是然身烧臂。供养彼佛及法华经。所谓重于法
而轻于命。存其道而亡其身。行如是之苦行。乃是
药王菩萨。本昔所行之事。今欲随学如来之法。而
流通此经。当如彼之苦行。斯亦可矣。故云药王菩
萨本事品也。
△文分为四。初菩萨请问。二如来答
示。三大众得益。四多宝称赞。初二。初正问。】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
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
他。难行苦行。」
【初中菩萨。名宿王华者。宿即宿世之宿。非星宿之
宿。以彼菩萨。宿世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而得
自在。故以为名也。初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是问所
游。谓世尊上来付嘱诸大菩萨。而言汝等亦应随
学如来之法。若我宿王华之意。唯有苦行。乃是流
通此经之人所当学者。我今先敢问于世尊。此会
之中。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而化度一切众生。
故云世尊等也。次世尊下。是问其所行如文。
△二
请答。】
「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
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
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本昔所行之事也。即于过去。日月净明德佛所。听
闻妙法华经。能如说修行。而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于是然身烧臂。供养彼佛及法华经。所谓重于法
而轻于命。存其道而亡其身。行如是之苦行。乃是
药王菩萨。本昔所行之事。今欲随学如来之法。而
流通此经。当如彼之苦行。斯亦可矣。故云药王菩
萨本事品也。
△文分为四。初菩萨请问。二如来答
示。三大众得益。四多宝称赞。初二。初正问。】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
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
他。难行苦行。」
【初中菩萨。名宿王华者。宿即宿世之宿。非星宿之
宿。以彼菩萨。宿世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而得
自在。故以为名也。初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是问所
游。谓世尊上来付嘱诸大菩萨。而言汝等亦应随
学如来之法。若我宿王华之意。唯有苦行。乃是流
通此经之人所当学者。我今先敢问于世尊。此会
之中。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而化度一切众生。
故云世尊等也。次世尊下。是问其所行如文。
△二
请答。】
「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
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
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卷六 第 273c 页 X33-0273.png
【愿少解说者。谓我则虽闻知于药王。有若干百千
万亿那由他之苦行。然亦不敢欲世尊一一烦示。
惟愿世尊。于多多万亿之中。少少略说其一二。故
言愿少解说也。闻皆欢喜者。盖八部乃欲护持此
经旨者。菩萨乃欲流通此经旨者。声闻乃欲修习
此经旨者。故若说其苦行。则欲护持者。即可以此
苦行而为护持。则无有不护持矣。欲流通者。即可
以此苦行而为流通。则未来不断绝矣。欲修习者。
即可以此苦行而为修习。则善行菩萨道矣。故若
八部。若菩萨。若声闻。不闻则巳。若一闻之。则皆欢
喜也。
△二如来答示二。初答苦行。二示经胜。初二。
初举因由。】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
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有八十
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佛寿四
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女人。地狱饿鬼
畜生。阿修罗等。及以诸难。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宝树
庄严。宝帐覆上。垂宝华幡。宝瓶香炉。周遍国界。七宝
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
菩萨声闻。而坐其下。诸宝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
伎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初举其时分可见。有佛下明其佛号。言日月净明
德者。世间日月。则有照临之功。而清净皎彻。通乎
卷六 第 274a 页 X33-0274.png
昼夜之者。由彼佛能于因中。承事十方诸佛。亲近
万亿如来。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所有方便知见波
罗蜜。皆悉具足。其所具之实智则如日。所具之权
智则如月。既具二智。则惑无不破而净。智无不显
而明。既破惑显智。则其自行化他之德。必能成就
矣。故名日月净明德也。其佛下。明其所化。佛寿下。
明其寿命。彼国下。明其国土清净庄严也。宝台之
上。诸天作乐。叹佛供养者。当知彼国菩萨声闻。则
坐于宝树之下。其佛则在宝台之上。故诸天欲供
养佛。亦在于如来所坐宝台之上也。
△二明苦行
四。初彼佛说经。】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
众。说法华经。」
【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者。彼即是当机。故言为也。
名一切众生喜见者。由彼菩萨。发愿欲疗一切众
生身心二病。故一切众生。皆喜见其人。乃即以为
名。又能然身烧臂。行于苦行。流通此经。而教化一
切。众生由此蒙其润泽利益。故皆喜见。因此立其
名也。
△二依经修證。】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
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巳。得现一切
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巳。心大欢喜。」
【言一心求佛者。一往而解。不向三有。不向二乘。唯
求无上菩提。故言一心求佛。尅实而论。若依经所
万亿如来。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所有方便知见波
罗蜜。皆悉具足。其所具之实智则如日。所具之权
智则如月。既具二智。则惑无不破而净。智无不显
而明。既破惑显智。则其自行化他之德。必能成就
矣。故名日月净明德也。其佛下。明其所化。佛寿下。
明其寿命。彼国下。明其国土清净庄严也。宝台之
上。诸天作乐。叹佛供养者。当知彼国菩萨声闻。则
坐于宝树之下。其佛则在宝台之上。故诸天欲供
养佛。亦在于如来所坐宝台之上也。
△二明苦行
四。初彼佛说经。】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
众。说法华经。」
【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者。彼即是当机。故言为也。
名一切众生喜见者。由彼菩萨。发愿欲疗一切众
生身心二病。故一切众生。皆喜见其人。乃即以为
名。又能然身烧臂。行于苦行。流通此经。而教化一
切。众生由此蒙其润泽利益。故皆喜见。因此立其
名也。
△二依经修證。】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
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巳。得现一切
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巳。心大欢喜。」
【言一心求佛者。一往而解。不向三有。不向二乘。唯
求无上菩提。故言一心求佛。尅实而论。若依经所
卷六 第 274b 页 X33-0274.png
诠实相。而为所观之境。以现前介尔一念。为能观
之心。以心照境。以境发心。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
境不二。能所双亡。乃名一心求佛也。此明其修。得
现一切色身三昧。是明其證。现一切色身三昧。即
是普现色身三昧也。所以得此三昧者。盖法华一
经所诠。唯是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诸法实相。而
此诸法实相。乃是法法皆真。相相皆实之者。故依
之而修。如说而行。便能得此普现色身三昧。法尔
能随十界而现形。所谓一切色一色。一色一切色。
一切身一身。一身一切身。一切现一现。一现一切
现也。馀具疏释(云云)。
△三报恩申供二。初明现世。
二明再生。初二。初作念。】
「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
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
【我得现等者。谓今日得此色身三昧。盖非无因。究
其所自。皆是闻法华经而生解。依解起行。由行入
證。故能如是也。
△二兴供二。初神力供养。】
「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
华。细末坚黑旃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
旃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入是三昧等者。由得普现色身三昧。巳见第一义
空。于第一义空。发微妙不思议圆因。故雨华。而此
圆因。潜通果海。故复雨香。并供佛以表之。六铢者。
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乃二钱五分也。
△二燃身
之心。以心照境。以境发心。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
境不二。能所双亡。乃名一心求佛也。此明其修。得
现一切色身三昧。是明其證。现一切色身三昧。即
是普现色身三昧也。所以得此三昧者。盖法华一
经所诠。唯是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诸法实相。而
此诸法实相。乃是法法皆真。相相皆实之者。故依
之而修。如说而行。便能得此普现色身三昧。法尔
能随十界而现形。所谓一切色一色。一色一切色。
一切身一身。一身一切身。一切现一现。一现一切
现也。馀具疏释(云云)。
△三报恩申供二。初明现世。
二明再生。初二。初作念。】
「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
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
【我得现等者。谓今日得此色身三昧。盖非无因。究
其所自。皆是闻法华经而生解。依解起行。由行入
證。故能如是也。
△二兴供二。初神力供养。】
「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
华。细末坚黑旃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
旃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入是三昧等者。由得普现色身三昧。巳见第一义
空。于第一义空。发微妙不思议圆因。故雨华。而此
圆因。潜通果海。故复雨香。并供佛以表之。六铢者。
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乃二钱五分也。
△二燃身
卷六 第 274c 页 X33-0274.png
供养又三。初正为燃身。】
「作是供养巳。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
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薰陆。兜楼婆。毕
力迦。沉水胶香。又饮薝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巳。
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
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
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愿等者。乃不以世间之火然其身。而以智
慧之火。然其身也。所以然身者。盖欲报佛恩。而苦
行弘经。正重其法。而轻其身。殒其命。而存其道也。
光明遍照者。正表此苦行以为弘经。则自然令此
经在在流通。永永不绝也。
△二诸佛同赞三。初正
赞。】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
名真法。供养如来。」
【以双言善哉者。一善哉。是赞其以神力供养。心犹
未足。而更然身。以为供养。一善哉。是赞其不但然
身。更能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犹在三昧之中。可
谓真善供养者也。此是总赞。善男子去别赞也。是
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者。若但然身。亦可谓之精
进。亦可谓之供养矣。然不名真精进。不名真法供
养。今乃不以世间之火而然其身。乃以神通力愿。
而以智慧之火。自然其身。则能以智起通。以通显
智。以愿起行。以行填愿。乃以性德之火。然实相之
「作是供养巳。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
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薰陆。兜楼婆。毕
力迦。沉水胶香。又饮薝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巳。
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
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
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愿等者。乃不以世间之火然其身。而以智
慧之火。然其身也。所以然身者。盖欲报佛恩。而苦
行弘经。正重其法。而轻其身。殒其命。而存其道也。
光明遍照者。正表此苦行以为弘经。则自然令此
经在在流通。永永不绝也。
△二诸佛同赞三。初正
赞。】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
名真法。供养如来。」
【以双言善哉者。一善哉。是赞其以神力供养。心犹
未足。而更然身。以为供养。一善哉。是赞其不但然
身。更能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犹在三昧之中。可
谓真善供养者也。此是总赞。善男子去别赞也。是
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者。若但然身。亦可谓之精
进。亦可谓之供养矣。然不名真精进。不名真法供
养。今乃不以世间之火而然其身。乃以神通力愿。
而以智慧之火。自然其身。则能以智起通。以通显
智。以愿起行。以行填愿。乃以性德之火。然实相之
卷六 第 275a 页 X33-0275.png
身。自然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乃名真精进也。真法
供养者。既以性德之火。然实相之身。以为供养。则
不见有所然之身能然之火。又内不见能然之身。
外不见有所供之佛。何者。以其性德本空。无非法
界故也。既其无非法界。则以法界而然法界。以法
界而供法界。自然离乎能所。绝乎对待。自得名为
真法供养也。所以智者大师。读至此中。便能亲见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者。盖大师向能随文人观。离
能所。绝对待。天然泯合。而能如是也。
△二格量。】
「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
旃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
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
【一切华香等。及以国城。无非是外物。纵使能施妻
子。亦不过是外身。今能然身。不唯舍内身。而又舍
命矣。岂外财外身之所可及。即但然身。尚不能及。
况今能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又不以世间之火
而然。唯以智慧之火。而然实相之身。其不可及也。
更不待言矣。
△三重叹。】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
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巳。而各默然。」
【言第一之施最尊最上者。以理观运入其中。火是
性德火。身是实相身耳。故下释曰。以法供养诸如
来故。又以法华所诠。发为妙行。亦如经之第一。最
尊最上也。作是下受供也。
△三火然时分。】
供养者。既以性德之火。然实相之身。以为供养。则
不见有所然之身能然之火。又内不见能然之身。
外不见有所供之佛。何者。以其性德本空。无非法
界故也。既其无非法界。则以法界而然法界。以法
界而供法界。自然离乎能所。绝乎对待。自得名为
真法供养也。所以智者大师。读至此中。便能亲见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者。盖大师向能随文人观。离
能所。绝对待。天然泯合。而能如是也。
△二格量。】
「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
旃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
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
【一切华香等。及以国城。无非是外物。纵使能施妻
子。亦不过是外身。今能然身。不唯舍内身。而又舍
命矣。岂外财外身之所可及。即但然身。尚不能及。
况今能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又不以世间之火
而然。唯以智慧之火。而然实相之身。其不可及也。
更不待言矣。
△三重叹。】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
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巳。而各默然。」
【言第一之施最尊最上者。以理观运入其中。火是
性德火。身是实相身耳。故下释曰。以法供养诸如
来故。又以法华所诠。发为妙行。亦如经之第一。最
尊最上也。作是下受供也。
△三火然时分。】
卷六 第 275b 页 X33-0275.png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巳后。其身乃尽。」
【△二明再生五初王家化生。】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巳。命终之后。复
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加趺坐。忽然
化生。」
【王家化生者。还欲亲近彼佛。及闻法华。并流通此
经故也。前世是生身得忍。此中是法身。故化生耳。
则知此之化生。亦即色身三昧之一也。
△二陈说
本事。】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即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
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
说是偈巳。而白父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我先
供养佛巳。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
经。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
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得解一切语言陀罗尼者。前得普现色身三昧是
定。今得解语言陀罗尼是慧。然慧非离定而有。乃
即定而慧。定非离慧而有。乃即慧而定。是则名虽
有二。其体是一。以其能得普现色身三昧之定。则
无身而不现。以其能得解语言陀罗尼之慧。则无
法而不说。所谓随机现形。殊音类唱也。我先等者。
盖前世既闻法华。依之修习。得色身三昧时。其语
言陀罗尼亦得矣。未有得定不得慧。现身不说法
卷六 第 275c 页 X33-0275.png
也。但神力烧身。两番供养之后。所得之慧更深。则
所谓之定。亦愈深矣。且就慧言。故但云我先(云云)。
又知前世所闻之经。总是少分。从是巳后。乃闻全
经。故曰复闻(云云)。甄迦罗等者。乃是西方四种万
亿之数名也。那由他。是十万亿。甄迦罗。是百万亿。
频婆罗。是千万亿。阿閦婆。是万万亿也。
△三见佛
赞劝二。初赞。】
「白巳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往到佛
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容颜甚奇妙者。容即容仪。颜即颜貌。奇即奇特。妙
即妙好。九界众生。所有容颜。皆不名奇妙。以凡夫
全是粗恶之容颜。二乘不修相好。乃是憔悴之容
颜。菩萨虽能分證。亦得名为奇妙。然无明未尽。犹
不得名为甚奇妙。唯有如来。究竟圆满。故名甚奇
妙也。光明照十方者。十方本是迷昧。本是昏闇者。
今如来以光明照之。则迷昧尽除。昏闇皆消也。我
适曾供养者。适非谓才适之适。是不前不后。两两
相值。谓之适也。意谓我曾见于佛。曾闻于法。即便
得于三昧。而以神力供养。更复然身供养。皆不前
不后。两两相值。故云我适曾供养也。
△二劝。】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是偈巳。而白佛言。世尊
世尊。犹故在世。」
【犹故在世者。非谓我巳然身供养。巳经千二百岁。
所谓之定。亦愈深矣。且就慧言。故但云我先(云云)。
又知前世所闻之经。总是少分。从是巳后。乃闻全
经。故曰复闻(云云)。甄迦罗等者。乃是西方四种万
亿之数名也。那由他。是十万亿。甄迦罗。是百万亿。
频婆罗。是千万亿。阿閦婆。是万万亿也。
△三见佛
赞劝二。初赞。】
「白巳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往到佛
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容颜甚奇妙者。容即容仪。颜即颜貌。奇即奇特。妙
即妙好。九界众生。所有容颜。皆不名奇妙。以凡夫
全是粗恶之容颜。二乘不修相好。乃是憔悴之容
颜。菩萨虽能分證。亦得名为奇妙。然无明未尽。犹
不得名为甚奇妙。唯有如来。究竟圆满。故名甚奇
妙也。光明照十方者。十方本是迷昧。本是昏闇者。
今如来以光明照之。则迷昧尽除。昏闇皆消也。我
适曾供养者。适非谓才适之适。是不前不后。两两
相值。谓之适也。意谓我曾见于佛。曾闻于法。即便
得于三昧。而以神力供养。更复然身供养。皆不前
不后。两两相值。故云我适曾供养也。
△二劝。】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是偈巳。而白佛言。世尊
世尊。犹故在世。」
【犹故在世者。非谓我巳然身供养。巳经千二百岁。
卷六 第 276a 页 X33-0276.png
而世尊犹然在世。而未灭度。乃是劝请世尊。仍然
在于世间说法。而度众生。正是请转法轮。劝住世
间也。
△四如来付嘱三。初唱灭。】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
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
般涅槃。」
【△二付嘱。】
「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
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
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
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
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
【当令流布。是令其流布所付之佛法。广设供养。是
令其供养所付之舍利也。
△三入灭。】
「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巳。于夜
后分。入于涅槃。」
【上来菩萨虽有二生。若论彼佛说法。唯是法华一
会。故其唱灭。乃是法华会上唱灭。如今佛唱灭。如
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是也。即入灭者。乃说法华巳。不复更说涅槃。故便
入灭。此即以法华。为五时终也。故上云。一切众生
喜见菩萨。因闻说是法华经。故一心求道。得普现
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巳。即入三昧。于虚空中。雨华
雨香。以供养佛。作供养巳。从三昧起。而自念言。不
在于世间说法。而度众生。正是请转法轮。劝住世
间也。
△四如来付嘱三。初唱灭。】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
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
般涅槃。」
【△二付嘱。】
「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
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
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
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
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
【当令流布。是令其流布所付之佛法。广设供养。是
令其供养所付之舍利也。
△三入灭。】
「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巳。于夜
后分。入于涅槃。」
【上来菩萨虽有二生。若论彼佛说法。唯是法华一
会。故其唱灭。乃是法华会上唱灭。如今佛唱灭。如
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是也。即入灭者。乃说法华巳。不复更说涅槃。故便
入灭。此即以法华。为五时终也。故上云。一切众生
喜见菩萨。因闻说是法华经。故一心求道。得普现
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巳。即入三昧。于虚空中。雨华
雨香。以供养佛。作供养巳。从三昧起。而自念言。不
卷六 第 276b 页 X33-0276.png
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乃至然身。经千二百岁。皆
在法华会上也。故次生中陈说本事。言日月净明
德佛今故现在。即指彼佛犹说法华。故化生王家。
其意为欲更闻此经。流通此经。更供彼佛也。所以
一见。遂云世尊世尊。犹故在世者。一称世尊。是劝
佛长说法华。一称世尊。是劝佛长住世间也。则知
彼佛唱灭。犹在法华会上。入灭时乃法华毕也。以
故上之然身。但千二百岁。以在说法华时。不得不
促。若延之而过于烧臂之时。则彼佛巳当入灭。再
生何由更闻。彼佛因谁付嘱耶。故一心求佛。满万
二千岁。又饮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其身火然。千
二百岁。皆在说法华时。以彼佛菩萨寿。皆四万二
千劫。则说法华。必经几劫故也。亦是皆表自行。是
则万二千。千二百。皆表闻于法华。从妙解而起妙
行。盖一根对一尘。介尔一念心起。则具十界。十界
具百界。百界具千如。六根则有六千。对于六尘。便
成万二千矣。若单就六根。皆约止观而修。亦成万
二千也。故以满万二千岁以表之也。千二百岁者。
盖一根有百界。六根则有六百。对于六尘。则有千
二百矣。若亦单在六根。就其服香饮油。香表止。油
表观。由此止观。六根清净。则亦千二百也。然身时
既性德火。烧实相身。而所烧六根。及所烧六尘。皆
性德。皆实相。则亦千二百也。故皆以千二百岁。而
表之也。
在法华会上也。故次生中陈说本事。言日月净明
德佛今故现在。即指彼佛犹说法华。故化生王家。
其意为欲更闻此经。流通此经。更供彼佛也。所以
一见。遂云世尊世尊。犹故在世者。一称世尊。是劝
佛长说法华。一称世尊。是劝佛长住世间也。则知
彼佛唱灭。犹在法华会上。入灭时乃法华毕也。以
故上之然身。但千二百岁。以在说法华时。不得不
促。若延之而过于烧臂之时。则彼佛巳当入灭。再
生何由更闻。彼佛因谁付嘱耶。故一心求佛。满万
二千岁。又饮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其身火然。千
二百岁。皆在说法华时。以彼佛菩萨寿。皆四万二
千劫。则说法华。必经几劫故也。亦是皆表自行。是
则万二千。千二百。皆表闻于法华。从妙解而起妙
行。盖一根对一尘。介尔一念心起。则具十界。十界
具百界。百界具千如。六根则有六千。对于六尘。便
成万二千矣。若单就六根。皆约止观而修。亦成万
二千也。故以满万二千岁以表之也。千二百岁者。
盖一根有百界。六根则有六百。对于六尘。则有千
二百矣。若亦单在六根。就其服香饮油。香表止。油
表观。由此止观。六根清净。则亦千二百也。然身时
既性德火。烧实相身。而所烧六根。及所烧六尘。皆
性德。皆实相。则亦千二百也。故皆以千二百岁。而
表之也。
卷六 第 276c 页 X33-0276.png
若下之烧臂。满七万二千岁者。乃是彼佛说经入
灭巳后之时。故可延之而长。亦是表化他。而无穷
故也。又一根具千如。一根具五根。则一根之中。具
有六根。乃成六千。六根皆有六千。则成三万六千。
更对六尘。故成七万二千岁而表之。若亦单就六
根而论。两臂表权实智。而为说法。则成七万二千。
若就两臂表定慧。复成七万二千也。是则然身之
时。短不为短而烧臂之时。长不为长也。又然身时
是生身。烧臂时是法身。所以不无延促之别耳。
△
五菩萨受命五。初起塔供养。】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恼。恋慕
于佛。即以海此岸旃檀为𧂐。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
灭巳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
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二烧臂供养。】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
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
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
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巳。即于八万四千塔前。
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
【前科起塔。即受命供养舍利也。此中烧臂。即受命
流布佛法也。以烧臂乃是法供养。而苦行弘经。令
众得益耳。
△三大众得益。】
「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卷六 第 277a 页 X33-0277.png
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四菩萨现报。】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
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
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
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
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巳。自然还复。由斯
菩萨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我舍两臂。有人作事理二障而表。若是则两臂还
复。岂二障复生耶。当知百福庄严臂。乃是全表定
慧。故次云。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所致。福德即是定。
智慧即是慧。以由定慧。元从性起。今泯修还归于
性。故言舍两臂也。得佛金色身者。前得普现色身
三昧。巳是分證。今言必当得佛身究竟也。两臂如
故者。即是还从性起修。而以定慧。教化一切众生
也。
△五大千现瑞。】
「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
人天。得未曾有。」
【△四结会古今二。初结会。】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
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二劝持。】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
【△四菩萨现报。】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
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
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
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
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巳。自然还复。由斯
菩萨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我舍两臂。有人作事理二障而表。若是则两臂还
复。岂二障复生耶。当知百福庄严臂。乃是全表定
慧。故次云。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所致。福德即是定。
智慧即是慧。以由定慧。元从性起。今泯修还归于
性。故言舍两臂也。得佛金色身者。前得普现色身
三昧。巳是分證。今言必当得佛身究竟也。两臂如
故者。即是还从性起修。而以定慧。教化一切众生
也。
△五大千现瑞。】
「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
人天。得未曾有。」
【△四结会古今二。初结会。】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
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二劝持。】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
卷六 第 277b 页 X33-0277.png
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
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足一指者。非手足之足。乃具足之足也。能然手指。
或然一节。或然两节。或然三节。三节乃具足一指
也。故曰乃至足一指。若手足之足。岂有然足之指
以供佛乎。国城是外财。妻子是外身。故皆不及于
内身之施也。
△二示经胜四。初格量。】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
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
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宝满大千界。是举其所施之物。贵而且多。供佛
及三乘。是明其所供之人尊。而且胜也。不如受持
此经。一四句偈者。上所施之物。虽贵且多。乃是世
间之财而巳。若能受持此经。则得于出世间。无上
功德法财。故其为最。而非彼所及。上所供之人。虽
尊而胜。然佛藉此经。而得成果。菩萨依此经。而得
成因。二乘由此经。而得会归。所以若證得。若修持。
若会归。皆由此经。故受于一四句偈。其福多于供
佛菩萨及二乘也。
△二正叹二。初叹经体。二叹经
用。初五。初约山海。】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
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
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
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
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足一指者。非手足之足。乃具足之足也。能然手指。
或然一节。或然两节。或然三节。三节乃具足一指
也。故曰乃至足一指。若手足之足。岂有然足之指
以供佛乎。国城是外财。妻子是外身。故皆不及于
内身之施也。
△二示经胜四。初格量。】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
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
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宝满大千界。是举其所施之物。贵而且多。供佛
及三乘。是明其所供之人尊。而且胜也。不如受持
此经。一四句偈者。上所施之物。虽贵且多。乃是世
间之财而巳。若能受持此经。则得于出世间。无上
功德法财。故其为最。而非彼所及。上所供之人。虽
尊而胜。然佛藉此经。而得成果。菩萨依此经。而得
成因。二乘由此经。而得会归。所以若證得。若修持。
若会归。皆由此经。故受于一四句偈。其福多于供
佛菩萨及二乘也。
△二正叹二。初叹经体。二叹经
用。初五。初约山海。】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
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
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
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
卷六 第 277c 页 X33-0277.png
为其上。」
【初一双。初约海。二约山。皆先喻后合。今合释之。应
云。前约格量。以明能持之胜。后还约譬喻。以显所
持之胜。故有五双。皆以喻而立名也。言此法华经
最为深大者。若修川巨流。长江大河。皆非深非大。
唯有大海。又深又大。如佛四十年前所说之经。最
初乳味如川。次之酪味如流。生酥如江。熟酥如河。
如是四味之经。皆非深大。唯此法华。醍醐上味。大
事因缘。从兹而明。长远寿量。由此而显。莫能测其
底里故深。莫能究其边涯故大。所谓竖则彻于三
谛之源。横则穷乎法界之边。犹如大海。于诸水之
中。最深而且大也。二又如下约山。言此经最为其
上者。如来于四十年前。或说人乘如土山。或说天
乘如黑山。或说声闻乘。如小铁围山。或说缘觉乘。
如大铁围山。或说菩萨乘。如十宝山。若人天乘。但
能出于三途。不能出于三界。若二乘乘。但能出于
三界。不能出于三空。若菩萨乘。虽能出于三空。但
成偏渐。而未能圆融。唯此法华。乃是一佛乘。而能
究竟运归三德秘藏。所有教行人理。无不皆一。权
实本迹。无不皆妙。犹如四宝所成之须弥山。出水
八万四千由旬。而于众山之中。最在其上。而为第
一也。
△二约月日。】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
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
【初一双。初约海。二约山。皆先喻后合。今合释之。应
云。前约格量。以明能持之胜。后还约譬喻。以显所
持之胜。故有五双。皆以喻而立名也。言此法华经
最为深大者。若修川巨流。长江大河。皆非深非大。
唯有大海。又深又大。如佛四十年前所说之经。最
初乳味如川。次之酪味如流。生酥如江。熟酥如河。
如是四味之经。皆非深大。唯此法华。醍醐上味。大
事因缘。从兹而明。长远寿量。由此而显。莫能测其
底里故深。莫能究其边涯故大。所谓竖则彻于三
谛之源。横则穷乎法界之边。犹如大海。于诸水之
中。最深而且大也。二又如下约山。言此经最为其
上者。如来于四十年前。或说人乘如土山。或说天
乘如黑山。或说声闻乘。如小铁围山。或说缘觉乘。
如大铁围山。或说菩萨乘。如十宝山。若人天乘。但
能出于三途。不能出于三界。若二乘乘。但能出于
三界。不能出于三空。若菩萨乘。虽能出于三空。但
成偏渐。而未能圆融。唯此法华。乃是一佛乘。而能
究竟运归三德秘藏。所有教行人理。无不皆一。权
实本迹。无不皆妙。犹如四宝所成之须弥山。出水
八万四千由旬。而于众山之中。最在其上。而为第
一也。
△二约月日。】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
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
卷六 第 278a 页 X33-0278.png
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二一双。初约月。一约日。喻合同前释。此经最为照
明者。如来一代教法。若巳说。若今说。若当说。如是
三说之中。所说馀经。犹如众星。虽云朗朗。而照物
不明。唯此经所说不思议之权智。能显一切理。證
一切德。破一切惑。犹如月天子最为照明也。二又
如下约日。日轮当午。无暗不除。正如此经所说实
智。能破无明不善诸暗。若他经。或但能破见思者。
或但能破尘沙者。或有能破无明而不究尽者。若
此经。所有不思议之实智。则一破一切破。一断一
切断。不但破见思。亦能破尘沙。不但破尘沙。亦能
究尽无明。以其无惑不破。正如日天子能除诸暗
也。
△三约人天。】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
于诸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
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三一双。初约人。二约天。喻合同前释。轮王能以十
善化世。粟散小王之中。而为第一。此经明于诸法
悉皆实相。而能出生一切众生无上之善。所谓令
三乘会一乘。使九界归佛界。既皆会一乘。同归佛
界。则生善之极矣。故于诸经为尊。而如轮王于小
王中为第一也。二又如下约天。诸经或但明偏空。
或但诠幻有。或唯显但中。则不得为群经之冠。只
如三十三天而巳。今经明诸法之实相。长远之寿
【二一双。初约月。一约日。喻合同前释。此经最为照
明者。如来一代教法。若巳说。若今说。若当说。如是
三说之中。所说馀经。犹如众星。虽云朗朗。而照物
不明。唯此经所说不思议之权智。能显一切理。證
一切德。破一切惑。犹如月天子最为照明也。二又
如下约日。日轮当午。无暗不除。正如此经所说实
智。能破无明不善诸暗。若他经。或但能破见思者。
或但能破尘沙者。或有能破无明而不究尽者。若
此经。所有不思议之实智。则一破一切破。一断一
切断。不但破见思。亦能破尘沙。不但破尘沙。亦能
究尽无明。以其无惑不破。正如日天子能除诸暗
也。
△三约人天。】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
于诸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
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三一双。初约人。二约天。喻合同前释。轮王能以十
善化世。粟散小王之中。而为第一。此经明于诸法
悉皆实相。而能出生一切众生无上之善。所谓令
三乘会一乘。使九界归佛界。既皆会一乘。同归佛
界。则生善之极矣。故于诸经为尊。而如轮王于小
王中为第一也。二又如下约天。诸经或但明偏空。
或但诠幻有。或唯显但中。则不得为群经之冠。只
如三十三天而巳。今经明诸法之实相。长远之寿
卷六 第 278b 页 X33-0278.png
量。空则一切皆空。有则一切皆有。中则一切皆中。
而能为群经之冠。乃是诸经中王。如彼帝释为三
十三天之王也。
△四约凡圣。】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
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
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
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
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
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四一双。初约凡。二约圣。喻合同前释。大梵天王。为
大千之主。一切众生。从其生长。故为众生之父。此
经则一切七贤四圣。有学无学。三教发心菩萨。皆
随其习。而得开显。如彼梵王能生一切而为父也。
二又如下约圣。凡夫之人。不能破烦恼出生死之
者。四果圣人。及辟支佛。皆能破烦恼。皆能出生死。
故于凡夫人中。皆为第一。喻如来所说诸经。不能
究竟破于无明。不能究竟出于变易。如凡夫之不
能破烦恼出生死。而非第一。此经则能究尽无明
烦恼。究尽变易生死。如彼四果支佛。能破烦恼出
生死。而于凡夫人中第一也。有能下。明其所持经
体既胜。则能持之人。自能破无明出变易。而亦复
第一。亦如凡夫中。四果支佛为第一也。
△五约因
果。】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
而能为群经之冠。乃是诸经中王。如彼帝释为三
十三天之王也。
△四约凡圣。】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
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
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
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
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
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四一双。初约凡。二约圣。喻合同前释。大梵天王。为
大千之主。一切众生。从其生长。故为众生之父。此
经则一切七贤四圣。有学无学。三教发心菩萨。皆
随其习。而得开显。如彼梵王能生一切而为父也。
二又如下约圣。凡夫之人。不能破烦恼出生死之
者。四果圣人。及辟支佛。皆能破烦恼。皆能出生死。
故于凡夫人中。皆为第一。喻如来所说诸经。不能
究竟破于无明。不能究竟出于变易。如凡夫之不
能破烦恼出生死。而非第一。此经则能究尽无明
烦恼。究尽变易生死。如彼四果支佛。能破烦恼出
生死。而于凡夫人中第一也。有能下。明其所持经
体既胜。则能持之人。自能破无明出变易。而亦复
第一。亦如凡夫中。四果支佛为第一也。
△五约因
果。】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
卷六 第 278c 页 X33-0278.png
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
如是。诸经中王。」
【五一双。初约因。二约果。喻合同前释。三乘之人。虽
同是因位。而二乘但能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第一。
菩萨则既能自利。复能利他。故于二乘之中为第
一。诸经今经皆明于因。而诸经所明。或是人天之
因。或是三乘之因。如彼二乘之非第一。今经所明
之因。无别以为其因。乃以诸法实相而为其因。全
是大乘微妙不思议圆因。故于一切诸经法中。最
为第一。如彼菩萨于二乘中为第一也。二如佛下
约果。如来能于诸法之中。得大自在。故为诸法之
王。此经为诸经之王者。诸经所明之果。不过人天
之果三乘之果。故不得自在。而不名为王。今经所
明之果。无别以为其果。全以诸法实相而为其果。
乃是大乘不思议之果。而最为自在。故于诸经中
为王。如佛于诸法中为王也。上来五双为喻。则知
所持经体之胜。无可加尚矣。
△二叹经用二。初叹
拔苦之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
离诸苦恼。」
【此经能救等者。一切众生。即三乘九界也。离诸苦
恼者。二种生死。为苦恼之果。五住烦恼。为苦恼之
因。所谓二死之果。五住之因。能逼迫一切众生。能
恼乱一切众生之者。唯有此经之力用。能令三乘
如是。诸经中王。」
【五一双。初约因。二约果。喻合同前释。三乘之人。虽
同是因位。而二乘但能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第一。
菩萨则既能自利。复能利他。故于二乘之中为第
一。诸经今经皆明于因。而诸经所明。或是人天之
因。或是三乘之因。如彼二乘之非第一。今经所明
之因。无别以为其因。乃以诸法实相而为其因。全
是大乘微妙不思议圆因。故于一切诸经法中。最
为第一。如彼菩萨于二乘中为第一也。二如佛下
约果。如来能于诸法之中。得大自在。故为诸法之
王。此经为诸经之王者。诸经所明之果。不过人天
之果三乘之果。故不得自在。而不名为王。今经所
明之果。无别以为其果。全以诸法实相而为其果。
乃是大乘不思议之果。而最为自在。故于诸经中
为王。如佛于诸法中为王也。上来五双为喻。则知
所持经体之胜。无可加尚矣。
△二叹经用二。初叹
拔苦之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
离诸苦恼。」
【此经能救等者。一切众生。即三乘九界也。离诸苦
恼者。二种生死。为苦恼之果。五住烦恼。为苦恼之
因。所谓二死之果。五住之因。能逼迫一切众生。能
恼乱一切众生之者。唯有此经之力用。能令三乘
卷六 第 279a 页 X33-0279.png
九界一切众生。脱离此之苦恼。良由此经所明。唯
是诸法实相。则所有烦恼之苦因。全体即是菩提。
所有生死之苦果。全体即是涅槃。有何苦恼之可
离。复有何苦恼之不离者哉。
△二叹与乐之用三。
初法。】
「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谓充满其愿者。即能与三乘九界无上之乐。而大
饶之益也。
△二喻。】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
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
闇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闇。」
【此乃十二喻。以喻与乐之用。初言清凉池。乃喻此
经。是清凉无上醍醐之味。能与众生。法味滋神。故
云能满诸渴乏也。如寒得火者。此经所有性德之
火。能除众生烦恼之寒也。如裸得衣者。此经有大
功德衣。能遮众生生死之裸露也。如商得主者。此
经能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为一切
众生之导。如商人之得主也。如子得母者。此经能
令九界众生。得于微妙实智。如子之得母以为恃
怙也。如渡得船者。此经甚深般若之船。能令九界
众生。渡于二死之河。而到涅槃彼岸也。如病得医
者。此经无上大悲法药。能疗一切众生身心二病
也。如暗得灯者。此经所有智慧之灯。能破众生无
明之暗也。如贫得宝者。此经能与一切众生。无上
是诸法实相。则所有烦恼之苦因。全体即是菩提。
所有生死之苦果。全体即是涅槃。有何苦恼之可
离。复有何苦恼之不离者哉。
△二叹与乐之用三。
初法。】
「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谓充满其愿者。即能与三乘九界无上之乐。而大
饶之益也。
△二喻。】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
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
闇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闇。」
【此乃十二喻。以喻与乐之用。初言清凉池。乃喻此
经。是清凉无上醍醐之味。能与众生。法味滋神。故
云能满诸渴乏也。如寒得火者。此经所有性德之
火。能除众生烦恼之寒也。如裸得衣者。此经有大
功德衣。能遮众生生死之裸露也。如商得主者。此
经能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为一切
众生之导。如商人之得主也。如子得母者。此经能
令九界众生。得于微妙实智。如子之得母以为恃
怙也。如渡得船者。此经甚深般若之船。能令九界
众生。渡于二死之河。而到涅槃彼岸也。如病得医
者。此经无上大悲法药。能疗一切众生身心二病
也。如暗得灯者。此经所有智慧之灯。能破众生无
明之暗也。如贫得宝者。此经能与一切众生。无上
卷六 第 279b 页 X33-0279.png
功德法财。如贫者之得宝也。如民得王者。此经所
明诸法实相。长远寿命。为一切众生之所归趣向
往。如民之得王也。如贾客得海者。此经所明诸佛
甚深智慧。犹如大海。一切众生。依此智慧。而能得
于出世法财。如贾客之得海也。如炬除暗者。此经
所明智慧光明。能破三惑之暗也。此十二喻。唯初
后二喻。约能论所。中之十喻。皆约所论能。如是互
明。正显圆乘生死烦恼。菩提涅槃。体不二耳。
△三
合。】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能离一切苦者。即能离于界内之三苦八苦。界外
之变易无明苦也。能离一切病痛者。凡众生四大
不调。即有于病。此经明于诸法悉皆实相。若能了
达一切悉皆实相。则了知所有地水火风。地即性
地。火即性火。水即性水。风即性风。是则虽有四大
之不同。而总一性德实相。更有何病何痛而不离
哉。能解生死缚者。五住是生死之因缚。二死是生
死之果缚。此经能令二死永亡。五住究尽。则是能
解生死二缚也。既苦无不离。缚无不解。则而能得
于乐矣。巳上正叹竟。
△三明德二。初明闻全经德。
二明闻一品德。初二。初明书写功德。】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
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明诸法实相。长远寿命。为一切众生之所归趣向
往。如民之得王也。如贾客得海者。此经所明诸佛
甚深智慧。犹如大海。一切众生。依此智慧。而能得
于出世法财。如贾客之得海也。如炬除暗者。此经
所明智慧光明。能破三惑之暗也。此十二喻。唯初
后二喻。约能论所。中之十喻。皆约所论能。如是互
明。正显圆乘生死烦恼。菩提涅槃。体不二耳。
△三
合。】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能离一切苦者。即能离于界内之三苦八苦。界外
之变易无明苦也。能离一切病痛者。凡众生四大
不调。即有于病。此经明于诸法悉皆实相。若能了
达一切悉皆实相。则了知所有地水火风。地即性
地。火即性火。水即性水。风即性风。是则虽有四大
之不同。而总一性德实相。更有何病何痛而不离
哉。能解生死缚者。五住是生死之因缚。二死是生
死之果缚。此经能令二死永亡。五住究尽。则是能
解生死二缚也。既苦无不离。缚无不解。则而能得
于乐矣。巳上正叹竟。
△三明德二。初明闻全经德。
二明闻一品德。初二。初明书写功德。】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
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卷六 第 279c 页 X33-0279.png
【筹量多少者。谓尚不能思其多。又岂可量其少。总
之不能得其边也。
△二明供养功德。】
「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盖衣服。种
种之灯。苏灯油灯。诸香油灯。薝卜油灯。须曼那油灯。
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
得功德。亦复无量。」
【△二明闻一品德二。初明受持修行。二明随喜赞
善。初三。初总标。】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
无边功德。」
【得无边功德者。谓不但如上闻全经。而有无量无
边功德。即闻此药王一品。亦复有于无量之功德
也。
△二别示五。初不受女身德。】
「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
身。后不复受。」
【若有女人者。盖女人。乃是障罪深重之者。较于男
子不同。既障罪深重之女人。闻而尚有如此功德。
则男子。若闻此经。所有功德。不待言而可知。故但
举女人也。尽是女身不复受者。如上所明。若闻此
经。能得普现色身三昧。即知佛性。大涅槃经云。若
不知佛性者。皆名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
佛性者。即是男子。则岂更受女身哉。
△二能生净
土德。】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
卷六 第 280a 页 X33-0280.png
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
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后五百岁者。即斗诤坚固之时也。如说修行者。谓
能依所诠实相之理。而起不思议妙行。以理起行
以行契理。乃名如说修行也。既能如说修行。则能
了达实相。而现净土。然无别有净土。净土全即唯
心。弥陀亦无别有弥陀。弥陀全即自性。故能于命
终之时。不往而往。往安乐之世界。非见而见。见弥
陀之如来。无生而生。生莲华宝座之上也。然净土
有十方之净土。如来亦有十方之如来。而经教所
明。但言安乐净土。唯举弥陀如来者何也。良以此
土众生。心多散乱。今欲调其散制其乱。须令其专
注一处。故但言西方净土。以为其专注一心之所。
而不言多方之净土。若夫弥陀。由其因中。发四十
八之大愿。而广摄受一切众生。娑婆众生。与彼佛
最为有缘。故但言于弥陀如来也。
△三获无生忍
德。】
「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
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不为贪欲等所恼。是不为三毒诸障所恼。则自然
得于菩萨之神通法忍。以其能如说修行。而了达
诸法实相。则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以
此无生无灭之理。而忍可于心。自能神而明之。通
而变之。故即得于菩萨神通无生法忍也。
△四能
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后五百岁者。即斗诤坚固之时也。如说修行者。谓
能依所诠实相之理。而起不思议妙行。以理起行
以行契理。乃名如说修行也。既能如说修行。则能
了达实相。而现净土。然无别有净土。净土全即唯
心。弥陀亦无别有弥陀。弥陀全即自性。故能于命
终之时。不往而往。往安乐之世界。非见而见。见弥
陀之如来。无生而生。生莲华宝座之上也。然净土
有十方之净土。如来亦有十方之如来。而经教所
明。但言安乐净土。唯举弥陀如来者何也。良以此
土众生。心多散乱。今欲调其散制其乱。须令其专
注一处。故但言西方净土。以为其专注一心之所。
而不言多方之净土。若夫弥陀。由其因中。发四十
八之大愿。而广摄受一切众生。娑婆众生。与彼佛
最为有缘。故但言于弥陀如来也。
△三获无生忍
德。】
「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
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不为贪欲等所恼。是不为三毒诸障所恼。则自然
得于菩萨之神通法忍。以其能如说修行。而了达
诸法实相。则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以
此无生无灭之理。而忍可于心。自能神而明之。通
而变之。故即得于菩萨神通无生法忍也。
△四能
卷六 第 280b 页 X33-0280.png
见诸佛德。】
「得是忍巳。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十
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眼根清净者。既在得忍之后。乃是分證清净也。以
能得分證清净之眼根。故一见一切见。而圆见一
切诸佛。盖分證位人。一登初住。便能分身百界。化
导一切众生。自尚能百界作佛。岂不能见诸佛耶。
△五诸佛共赞德。】
「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
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
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
说。不能令尽。汝今巳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馀怨
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
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惟除如来。其诸声
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火不能焚等者。此非虚说。亦非表喻。乃实事也。盖
众生之所以为火所烧。为水所漂者。由其不能了
达诸法实相。而起诸分别。乃至造诸不善。招诸生
死。乃为烦恼结业。苦果之水火。所烧所漂。故亦为
世间之水火。所漂所烧也。今果能受持此经。果能
书写此经。果能读诵此经。果能修行此经。则能了
达实相。而自不起诸分别贪爱。不造诸恶业。不招
诸生死。便不为烦恼结业苦果之火所烧。并水所
漂矣。三障之火。尚不能烧。岂世间火。而反能烧。三
「得是忍巳。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十
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眼根清净者。既在得忍之后。乃是分證清净也。以
能得分證清净之眼根。故一见一切见。而圆见一
切诸佛。盖分證位人。一登初住。便能分身百界。化
导一切众生。自尚能百界作佛。岂不能见诸佛耶。
△五诸佛共赞德。】
「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
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
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
说。不能令尽。汝今巳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馀怨
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
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惟除如来。其诸声
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火不能焚等者。此非虚说。亦非表喻。乃实事也。盖
众生之所以为火所烧。为水所漂者。由其不能了
达诸法实相。而起诸分别。乃至造诸不善。招诸生
死。乃为烦恼结业。苦果之水火。所烧所漂。故亦为
世间之水火。所漂所烧也。今果能受持此经。果能
书写此经。果能读诵此经。果能修行此经。则能了
达实相。而自不起诸分别贪爱。不造诸恶业。不招
诸生死。便不为烦恼结业苦果之火所烧。并水所
漂矣。三障之火。尚不能烧。岂世间火。而反能烧。三
卷六 第 280c 页 X33-0280.png
障之水。尚不能漂。世间之水。又岂能漂哉。故言火
不能焚水不能漂也。百千诸佛共守护者。以其能
受持读诵。思惟是经。则称合诸佛之心。故以神通
之力。共守护也。唯除如来者。盖三乘虽能修行。犹
在于因。如来则巳得究竟。而在于果。因果不同。故
除之也。其诸声闻支佛菩萨。智慧禅定。无有等者。
二乘所有智慧禅定。乃是小乘。菩萨所有智慧禅
定。乃是偏渐。今能受持修行此经。则所有之智慧。
所有之禅定。乃是大乘。乃是圆融。小与大自不相
侔。偏与圆岂得一并。故更无有与等者也。巳上第
二别示竟。
△三通收。】
「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二明随喜赞善。】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
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旃檀
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口中常出莲华香者。以此经之妙法。若莲华之处
染而净。方华而果也。所以能随喜赞善。则全经是
心。全心是经矣。故能口中常出青莲华香也。功德
如上者。亦能如上得于五种之功德也。
△四付嘱
三。初嘱令流布。】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
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
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
不能焚水不能漂也。百千诸佛共守护者。以其能
受持读诵。思惟是经。则称合诸佛之心。故以神通
之力。共守护也。唯除如来者。盖三乘虽能修行。犹
在于因。如来则巳得究竟。而在于果。因果不同。故
除之也。其诸声闻支佛菩萨。智慧禅定。无有等者。
二乘所有智慧禅定。乃是小乘。菩萨所有智慧禅
定。乃是偏渐。今能受持修行此经。则所有之智慧。
所有之禅定。乃是大乘。乃是圆融。小与大自不相
侔。偏与圆岂得一并。故更无有与等者也。巳上第
二别示竟。
△三通收。】
「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二明随喜赞善。】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
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旃檀
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口中常出莲华香者。以此经之妙法。若莲华之处
染而净。方华而果也。所以能随喜赞善。则全经是
心。全心是经矣。故能口中常出青莲华香也。功德
如上者。亦能如上得于五种之功德也。
△四付嘱
三。初嘱令流布。】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
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
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
卷六 第 281a 页 X33-0281.png
【于阎浮者。乃且就难者而言也。无令断绝者。此经
若不为之流布。则一切众生。所有佛之知见。无从
得开。而佛性种子。便为断绝。汝当流布此经。令一
切众生。咸得开佛之知见。无使其断于佛性种子
也。无令恶魔等得便者。谓恶魔等。常欲挠害流通
此经者。若流通之人。稍有著于世间五欲。即为其
所得便。而使之不得流通。汝若流布此经之时。无
令其得于便也。
△二嘱令守护。】
「宿王华。汝当以神通之力。守护是经。所以者何。此经
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
消灭。不老不死。」
【病即消灭等者。此有事理二解。当知病者自病。而
病病者未尝病。老者自老。而老老者未尝老。死者
自死。而死死者未尝死。故言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也。事者。一切众生。唯有身心二病。四大不调。即有
身病。若闻此经。则乘于经力。而能调其不调。则身
病即为消灭矣。起诸分别贪爱。即有心病。若闻此
经。而能受持读诵。自不起分别贪爱。而心病为之
消灭。故言病即消灭。不老者。若闻此经。颜色鲜白。
故言不老。不死者。此经明于长远寿量。若闻之而
能修习。自能證此长远寿量。即得不死。又如常不
轻菩萨。临欲命终。得闻此经。更增寿命。即是不死
也。
△三嘱令供养。】
「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者。应以青莲华。盛满末
卷六 第 281b 页 X33-0281.png
香。供散其上。散巳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当取草。坐
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
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见有受持。是经典人。应
当如是。生恭敬心。」
【取草坐道场者。若约教而论。则三藏果头之佛。以
坐草为座。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今既受持此经。
则自能得于圆證。然自虽圆證。而众生之机。有三
藏者。则应须为三藏之佛。故亦取草而坐道场。此
證初住菩萨。分身百界。而应三藏之佛。引导诸众
生。从三藏而归圆融也。当吹法螺者。既破魔巳。自
能成道。成道之后。必当说法。而令改小而归大。改
渐以归顿。故言当吹法螺也。若有众生懈退。而不
能进破无明者。则惊觉而策进之。使破无明。故言
击法鼓也。
△三大众得益。】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
众生语言陀罗尼。」
【△四多宝称赞。】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
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乃能问释迦牟尼佛。如
此之事。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双赞善哉者。一善哉。是赞其能问药王之苦行。一
善哉。是赞其能为如来付嘱也。释药王菩萨本事
品竟。】
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
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见有受持。是经典人。应
当如是。生恭敬心。」
【取草坐道场者。若约教而论。则三藏果头之佛。以
坐草为座。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今既受持此经。
则自能得于圆證。然自虽圆證。而众生之机。有三
藏者。则应须为三藏之佛。故亦取草而坐道场。此
證初住菩萨。分身百界。而应三藏之佛。引导诸众
生。从三藏而归圆融也。当吹法螺者。既破魔巳。自
能成道。成道之后。必当说法。而令改小而归大。改
渐以归顿。故言当吹法螺也。若有众生懈退。而不
能进破无明者。则惊觉而策进之。使破无明。故言
击法鼓也。
△三大众得益。】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
众生语言陀罗尼。」
【△四多宝称赞。】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
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乃能问释迦牟尼佛。如
此之事。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双赞善哉者。一善哉。是赞其能问药王之苦行。一
善哉。是赞其能为如来付嘱也。释药王菩萨本事
品竟。】
卷六 第 281c 页 X33-0281.png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