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764a 页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八
楚衡云峰沙门 智祥 集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弥勒腾疑。世尊说寿。以显本
迹之妙。竭尽私衷。破二乘生灭。以极法身之理。随
卷八 第 764b 页 X32-0764.png
缘普应。隐显无碍。始知如来智慧甚深无量。其智
慧门难解难入也。意谓修学人。不透法身。终非实
證。不名佛知见也。宝塔品中。虽远假多宝如来。窾
启法身。而诸大众。但信多宝。而不识释迦同是一
身一智慧力。以诸声闻所见知鹿苑说法者。为真
佛。更不知犹有向上事耳。又闻将欲灭度。重起生
灭之心。虽闻授记。但知佛说。未悟佛心。终难远取
菩提之果。然悟既非真。修岂是实。则如来出世本
怀。毕竟不尽。前虽多方指示。尚是依他。至此如来
极尽神力。露出本怀。故示法身寿命无量也。且医
师一喻。明灭而不灭。直使二乘了生而非生。亲證
法身。真因巳植。而此品显理巳圆。至下品但分别
功德而巳。大窾云。此经自最初说无量经。入无量
定。放无量光。以显如来事事无量。在方便譬喻二
品。显如来善巧无量。药草品见法雨无量。化城品
显劫数无量。知见无量。所化声闻弟子无量。宝塔
品见分身无量。地涌品见所化菩萨无量。虽然。此
皆如来应化边事。然未极显法身慧命平等无量
也。故此品专言如来寿命无量。显于尘点劫先成
道巳竟。故名如来寿量品。
[△@△]如来是总十方三世
之通称。寿量乃圣凡同具之一理。众生执相妄。而
分长短。如来洞源底。而證无生。至于降神示生。以
及唱灭等。皆对机示现。今欲为新记人怯生灭知
见。启最后玄关。故极显天真之无量寿也。是以名
慧门难解难入也。意谓修学人。不透法身。终非实
證。不名佛知见也。宝塔品中。虽远假多宝如来。窾
启法身。而诸大众。但信多宝。而不识释迦同是一
身一智慧力。以诸声闻所见知鹿苑说法者。为真
佛。更不知犹有向上事耳。又闻将欲灭度。重起生
灭之心。虽闻授记。但知佛说。未悟佛心。终难远取
菩提之果。然悟既非真。修岂是实。则如来出世本
怀。毕竟不尽。前虽多方指示。尚是依他。至此如来
极尽神力。露出本怀。故示法身寿命无量也。且医
师一喻。明灭而不灭。直使二乘了生而非生。亲證
法身。真因巳植。而此品显理巳圆。至下品但分别
功德而巳。大窾云。此经自最初说无量经。入无量
定。放无量光。以显如来事事无量。在方便譬喻二
品。显如来善巧无量。药草品见法雨无量。化城品
显劫数无量。知见无量。所化声闻弟子无量。宝塔
品见分身无量。地涌品见所化菩萨无量。虽然。此
皆如来应化边事。然未极显法身慧命平等无量
也。故此品专言如来寿命无量。显于尘点劫先成
道巳竟。故名如来寿量品。
[△@△]如来是总十方三世
之通称。寿量乃圣凡同具之一理。众生执相妄。而
分长短。如来洞源底。而證无生。至于降神示生。以
及唱灭等。皆对机示现。今欲为新记人怯生灭知
见。启最后玄关。故极显天真之无量寿也。是以名
卷八 第 764c 页 X32-0764.png
品。
△二广开明断惑生信。分二。一诫信重请。又分
三。一如来诫信。】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诚谛。即真实无妄之谓。如来四十年间。权巧方便。
事事说尽。独此远本未彰。非故为郑重迟回也。才
一开口。苟非信不及。便是解不透。不信不解。不将
此段大事。向虚妄中了却耶。今见会众信根既纯。
时节巳至。何容特地隐忍。然未语之际。三番唤醒。
三番垂诫。总要会众信发解生。信得及。自解得透。
解得透由信得及。是信之一字。实解悟根源也。
△
二会众重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至)我等当信受佛语。」
【在如来自谓。则曰诚谛。在弥勒等闻之。即佛语也。
佛语未有不诚谛者。如来三唤。弥勒等即三番愿
请。如来三诫。弥勒等即三番承当。胸中巳知有一
段微妙信得及矣。只是世尊不曾说出。故解悟无
因也。所以三请之后。又复重恳。其求解之念。诚切
且至矣。
△三世尊再诫。】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既三请不止。且再四承当。非笃信者不能。世尊已
知弥勒等可堪承受也。然必重唤汝等。再嘱谛听
者。良以此事甚深微妙。惟恐偶生疑障也。
△二正
答所问。分二。一长行。又二。一法说。又二。一三世益
物。又二。一明过去益物。复二。一出机近情。】
△二广开明断惑生信。分二。一诫信重请。又分
三。一如来诫信。】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诚谛。即真实无妄之谓。如来四十年间。权巧方便。
事事说尽。独此远本未彰。非故为郑重迟回也。才
一开口。苟非信不及。便是解不透。不信不解。不将
此段大事。向虚妄中了却耶。今见会众信根既纯。
时节巳至。何容特地隐忍。然未语之际。三番唤醒。
三番垂诫。总要会众信发解生。信得及。自解得透。
解得透由信得及。是信之一字。实解悟根源也。
△
二会众重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至)我等当信受佛语。」
【在如来自谓。则曰诚谛。在弥勒等闻之。即佛语也。
佛语未有不诚谛者。如来三唤。弥勒等即三番愿
请。如来三诫。弥勒等即三番承当。胸中巳知有一
段微妙信得及矣。只是世尊不曾说出。故解悟无
因也。所以三请之后。又复重恳。其求解之念。诚切
且至矣。
△三世尊再诫。】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既三请不止。且再四承当。非笃信者不能。世尊已
知弥勒等可堪承受也。然必重唤汝等。再嘱谛听
者。良以此事甚深微妙。惟恐偶生疑障也。
△二正
答所问。分二。一长行。又二。一法说。又二。一三世益
物。又二。一明过去益物。复二。一出机近情。】
卷八 第 765a 页 X32-0765.png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秘密等正应前品诫许云。今欲显发宣示诸
佛智慧。以至诸佛自在神通三种之力。至此以下。
正是显发。前言诸佛自在神通。此言如来秘密神
通。正许说相照也。如来。即品题所举十方三世之
通称。秘密等。即品题寿量二字。此一句总前诸佛
智慧等数句。秘者。唯三世如来之所證。密者。惟一
切诸佛之所护。神。谓九界不能测。通。谓三世不可
易。曰如来寿量。曰诸佛智慧。意即一句。而本门要
义全居此耳。一切世间等。总举九界滞近迹而不
知远本。故曰皆谓释迦为新成之佛。此亦牒前弥
勒疑辞也。
△二破近显远。分二。一特显久远。又二。
一法说。】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此下正破执遣迷。以显久远之本。上诫谛听当信
者。此也。如来既说成佛久远。则谓伽耶近成父少
子老之执。可破矣。
△二喻说。又分三。一举喻为问。】
「譬如五百千万亿(至)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天台云。馀经明数多。但以不可说尘沙等为喻。今
经喻于远寿。直下尘被点之界巳不可说。况不下
尘之界宁当可说。下尘不下尘之界尚不可说。则
下尘不下尘世界之尘。又宁可说耶。然又云复过
于此。则又宁可说耶。那由他。此云万亿。阿僧祇。此
云无数。
[△@△]前言大通智胜灭度劫量。不过以一三
卷八 第 765b 页 X32-0765.png
千世界为尘。下尘之处。亦不过言千国土下一点。
今言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之阿僧祇世界为尘。
又过如是多多国土。乃下一点。则其超数量远矣。
如来说在智佛所。为王子说法。巳为显本之谈。但
比时为下根说因缘。先露一班。以为此处定案。至
此正显本处。令新记一闻便领。则不费繁词矣。益
见前诫许中言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
力。大势威猛之力。不出此品矣。
○二以不知答。】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此中举三等人不知。阿惟越致。亦名阿鞞跋致。此
云不退转。弥勒答以非算数知。非心力及。则巳剿
绝三等人命根矣。善哉辅化之诚。恩非浅浅。次则
举出三等人不知之意。谓声闻缘觉虽有无漏智。
以之思惟。则远矣。限以世界边际而言。数以微尘
世界而言。不退菩萨虽至等觉位。数量不忘。亦所
不达。谓亦所不达者。由一分生相未泯。岂识如来
秘密神通哉。故秖云如是世界无量无边而巳。
△
三合显长远。】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至)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正显本。直指云。仍以上著尘之国。及中间五百
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未著尘之国。尽是东方著与
不著一切国土。尽抹为尘。一尘一劫。配佛成道巳
来。复过如此百千万亿等劫也。要解云。诸佛寿量。
悉皆无量。众生寿量。亦复如是。但迷其智。故妄逐
今言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之阿僧祇世界为尘。
又过如是多多国土。乃下一点。则其超数量远矣。
如来说在智佛所。为王子说法。巳为显本之谈。但
比时为下根说因缘。先露一班。以为此处定案。至
此正显本处。令新记一闻便领。则不费繁词矣。益
见前诫许中言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
力。大势威猛之力。不出此品矣。
○二以不知答。】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此中举三等人不知。阿惟越致。亦名阿鞞跋致。此
云不退转。弥勒答以非算数知。非心力及。则巳剿
绝三等人命根矣。善哉辅化之诚。恩非浅浅。次则
举出三等人不知之意。谓声闻缘觉虽有无漏智。
以之思惟。则远矣。限以世界边际而言。数以微尘
世界而言。不退菩萨虽至等觉位。数量不忘。亦所
不达。谓亦所不达者。由一分生相未泯。岂识如来
秘密神通哉。故秖云如是世界无量无边而巳。
△
三合显长远。】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至)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正显本。直指云。仍以上著尘之国。及中间五百
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未著尘之国。尽是东方著与
不著一切国土。尽抹为尘。一尘一劫。配佛成道巳
来。复过如此百千万亿等劫也。要解云。诸佛寿量。
悉皆无量。众生寿量。亦复如是。但迷其智。故妄逐
卷八 第 765c 页 X32-0765.png
生死。如堕一地狱。至无数劫。岂非无量寿耶。苟不
迷堕。与佛何殊。
[△@△]分明宣语者。以机熟信成。非从
前权巧逗机秘而不言也。言成佛巳来。单推过去。
巳有不可思议劫。返复推穷。则前前无始矣。既知
前前无始。便识后后无终。总三世之寿量。曷可终
穷哉。
[△@△]问。若如此渺漠无终。谁复知斯寿量长远。
答。不见如来谓。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既曰佛
慧。则唯佛知见。故一切声闻辟支。及不退菩萨。皆
不能知见。而独觉者知见耳。如此难思难量。故谓
自在神通之力也。
△二益物所宜。分三。一益物处。】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至)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此明诸佛出世由秘密神通之力也。知音云。虽示
现生。而实不生。于尘点劫来。或在婆婆。或化馀国。
然刹海固有彼此。而法身遍在导利众生。此所以
成秘密远本也。
[△@△]愚谓。前举寿量。显法性身历三
世而无穷。此举国土。显法性土遍十方而无际。以
如是身。居如是土。说如是法。化如是众。于其中间。
则何法不说。何生不度。所谓但见皇风成一片。不
知何处有封疆。则从始至终。唯一如是也。
△二拂
迹疑。】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知音云。从尘劫来。以至今日。中间或说得燃灯记。
为发心之始。或说入于涅槃。为究竟之终。报化非
无生灭。皆方便权智之分别。此所以为神通近迹
迷堕。与佛何殊。
[△@△]分明宣语者。以机熟信成。非从
前权巧逗机秘而不言也。言成佛巳来。单推过去。
巳有不可思议劫。返复推穷。则前前无始矣。既知
前前无始。便识后后无终。总三世之寿量。曷可终
穷哉。
[△@△]问。若如此渺漠无终。谁复知斯寿量长远。
答。不见如来谓。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既曰佛
慧。则唯佛知见。故一切声闻辟支。及不退菩萨。皆
不能知见。而独觉者知见耳。如此难思难量。故谓
自在神通之力也。
△二益物所宜。分三。一益物处。】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至)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此明诸佛出世由秘密神通之力也。知音云。虽示
现生。而实不生。于尘点劫来。或在婆婆。或化馀国。
然刹海固有彼此。而法身遍在导利众生。此所以
成秘密远本也。
[△@△]愚谓。前举寿量。显法性身历三
世而无穷。此举国土。显法性土遍十方而无际。以
如是身。居如是土。说如是法。化如是众。于其中间。
则何法不说。何生不度。所谓但见皇风成一片。不
知何处有封疆。则从始至终。唯一如是也。
△二拂
迹疑。】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知音云。从尘劫来。以至今日。中间或说得燃灯记。
为发心之始。或说入于涅槃。为究竟之终。报化非
无生灭。皆方便权智之分别。此所以为神通近迹
卷八 第 766a 页 X32-0766.png
也。
[△@△]上言从是来。此言是中间。二是字。即秘密神
通也。看者不可轻忽。此中间二字。亦非浅近。既举
尘点不思议劫。则中间示现生灭。亦不可思议。燃
灯佛举最后者。等字指燃灯巳前不思议劫所事
之佛。此皆言示生之方便也。既曰示生。仍当示灭。
故云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则不思议劫中间示灭。
亦方便也。是知世尊过去无量劫。以方便分别如
是妙法。未来无量劫。亦以方便分别。是知虚空可
尽。方便无穷也。
△三明益物。】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至)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上言示生示灭。但未明何故欲示。至此始明其示
生灭之所由也。若有众生。即指九界言。来至我所
者。乃理智冥会机发感通之时。佛眼。即大圆镜智
普照无遗。此为能观。信等。即五根。乃利钝之机。是
其所观。以五根中慧是了因。信进念定四根为缘
因。则各有利钝大小之不同也。随所应度者。由机
感不同。则示应有异。处处者。指上百千万亿那由
他阿僧祇国言。自说名等。不出报化为体。而名随
机变。则有不思议名。年大小者。大即胜应。小即劣
应。此亦随机示寿长短之不同也。即完上中间二
字。亦即无生示生。乃完足我说燃灯佛等一句。亦
复现言等。是应以灭度而化者。则非灭现灭。亦即
完上又复言其入于涅槃也。如是者。总明迹门佛
事。如水月空华。大窾云。究实而论。无一物非如来
[△@△]上言从是来。此言是中间。二是字。即秘密神
通也。看者不可轻忽。此中间二字。亦非浅近。既举
尘点不思议劫。则中间示现生灭。亦不可思议。燃
灯佛举最后者。等字指燃灯巳前不思议劫所事
之佛。此皆言示生之方便也。既曰示生。仍当示灭。
故云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则不思议劫中间示灭。
亦方便也。是知世尊过去无量劫。以方便分别如
是妙法。未来无量劫。亦以方便分别。是知虚空可
尽。方便无穷也。
△三明益物。】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至)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上言示生示灭。但未明何故欲示。至此始明其示
生灭之所由也。若有众生。即指九界言。来至我所
者。乃理智冥会机发感通之时。佛眼。即大圆镜智
普照无遗。此为能观。信等。即五根。乃利钝之机。是
其所观。以五根中慧是了因。信进念定四根为缘
因。则各有利钝大小之不同也。随所应度者。由机
感不同。则示应有异。处处者。指上百千万亿那由
他阿僧祇国言。自说名等。不出报化为体。而名随
机变。则有不思议名。年大小者。大即胜应。小即劣
应。此亦随机示寿长短之不同也。即完上中间二
字。亦即无生示生。乃完足我说燃灯佛等一句。亦
复现言等。是应以灭度而化者。则非灭现灭。亦即
完上又复言其入于涅槃也。如是者。总明迹门佛
事。如水月空华。大窾云。究实而论。无一物非如来
卷八 第 766b 页 X32-0766.png
身。无一名非如来号。无一刹那非如来出现时。无
一芥子处非如来寂灭也。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
物物尔。岂以一身一名一时一地。可限量哉。此显
过去时以秘密神通作此现耳。】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上言示生灭不同。此明说小大不异。种种方便。权
也。说微妙法。实也。以权说实。同归真际。见法无二
也。然所说法。各称其性。故令欢喜。此正完上方便
分别四字。由是知。前四字中。摄尽权实二教。非寻
常所谓分别也。
△二明现在益物。分二。一明机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此节完上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
化也。见诸众生者。即镜智鉴机。别指一类根钝垢
重者为言。乐小法者。因德薄垢重。无大乘想。所以
但执近迹而不达远本之秘密也。德薄。缘了二善
功用微劣。垢重。见思未除也。由善因微惑垢重。不
知远本。只得为彼示生灭也。
△二明应化。分二。一
非生现生。又二。一现生。】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申明今日隐胜现劣示八相成道。欲令下劣之
机方便附近也。】
「然我实成佛巳来(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此总结本迹中所有秘密神通。作如此说也。前二
句结示显本。后三句结示明迹。
△二利益。分二。一
一芥子处非如来寂灭也。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
物物尔。岂以一身一名一时一地。可限量哉。此显
过去时以秘密神通作此现耳。】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上言示生灭不同。此明说小大不异。种种方便。权
也。说微妙法。实也。以权说实。同归真际。见法无二
也。然所说法。各称其性。故令欢喜。此正完上方便
分别四字。由是知。前四字中。摄尽权实二教。非寻
常所谓分别也。
△二明现在益物。分二。一明机感。】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此节完上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
化也。见诸众生者。即镜智鉴机。别指一类根钝垢
重者为言。乐小法者。因德薄垢重。无大乘想。所以
但执近迹而不达远本之秘密也。德薄。缘了二善
功用微劣。垢重。见思未除也。由善因微惑垢重。不
知远本。只得为彼示生灭也。
△二明应化。分二。一
非生现生。又二。一现生。】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申明今日隐胜现劣示八相成道。欲令下劣之
机方便附近也。】
「然我实成佛巳来(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此总结本迹中所有秘密神通。作如此说也。前二
句结示显本。后三句结示明迹。
△二利益。分二。一
卷八 第 766c 页 X32-0766.png
明形声。】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至)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此明现生形声益物也。说即声教。示即形规。直指
云。此广明本事。举三事摄一切事。每一事略以体
用自他释之。说巳身者。是对十地菩萨。广明法性
身之本末也。说他身者。即对二乘及六道众生。广
说应化二身之本末也。又三身总名自身。九界悉
名他身。说者。为发明所有之身因。何所感也。示巳
身者。是应地上示法性身也。示他身者。是应九界
示应化等身也。又三身同示巳身。其馀随机应变。
皆示他身。示巳事者。如法华华严之寿量。皆为巳
事。阿含方等般若。皆名他事。末结皆实不虚者。谓
自他一如。体用一致。若权若实。皆是化他之法。俱
不虚也。巳上明如来事无碍法界。
△二释不虚。又
二。一照理不虚。】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至)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此下总释益物不虚。今先释形益不虚。天台云。应
身不离法身。法身无形。亦无起灭。众生有起灭之
机。感于法身。如来愿力应同起灭。故约三界。以明
所示不虚也。直指云。此以根本智。释成三界如幻。
以明所示三事皆梦中佛事。总结归于一真清净
之理无碍法界耳。
[△@△]三界之相一句为总。则如来
于诸相中。皆以佛眼。如实知见。无有错谬。三界众
生。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如来见知则无也。二乘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至)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此明现生形声益物也。说即声教。示即形规。直指
云。此广明本事。举三事摄一切事。每一事略以体
用自他释之。说巳身者。是对十地菩萨。广明法性
身之本末也。说他身者。即对二乘及六道众生。广
说应化二身之本末也。又三身总名自身。九界悉
名他身。说者。为发明所有之身因。何所感也。示巳
身者。是应地上示法性身也。示他身者。是应九界
示应化等身也。又三身同示巳身。其馀随机应变。
皆示他身。示巳事者。如法华华严之寿量。皆为巳
事。阿含方等般若。皆名他事。末结皆实不虚者。谓
自他一如。体用一致。若权若实。皆是化他之法。俱
不虚也。巳上明如来事无碍法界。
△二释不虚。又
二。一照理不虚。】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至)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此下总释益物不虚。今先释形益不虚。天台云。应
身不离法身。法身无形。亦无起灭。众生有起灭之
机。感于法身。如来愿力应同起灭。故约三界。以明
所示不虚也。直指云。此以根本智。释成三界如幻。
以明所示三事皆梦中佛事。总结归于一真清净
之理无碍法界耳。
[△@△]三界之相一句为总。则如来
于诸相中。皆以佛眼。如实知见。无有错谬。三界众
生。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如来见知则无也。二乘
卷八 第 767a 页 X32-0767.png
有退出之心。有在世灭度之想。如来见知则无也。
故楞严云。如来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
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至)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此以中道智。会归三界。非实非虚。直指云。巳上明
所示三事。皆是真常湛寂。总结归真俗一如。为理
事无碍法界。
[△@△]如来既知三界圣凡生死涅槃总
皆如幻。是无有矣。应不必示生示灭。说巳说他。如
上三事。又何为而设耶。须知三界之相。虽则非实。
而又非虚。六道众生不达其非异。而视之为异。二
乘声闻不识其非如。而见之为如。既虚实同异之
见不忘。又不得不行施设也。以如来智力观之。虚
实之相不可得。同异之相亦不可得。原不似三界
人之幻妄知见。则如斯所有生死涅槃。虚实同异。
故如来明见皆无错谬。所以于无生示生。非灭现
灭。至于说巳说他。皆实不虚也。明见二字。即根本
智。该摄五眼。
△二称机不虚。】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至)种种忆想分别故。」
【上明二十五有之依土。此明所依之有情也。直指
云。二十五有类类善恶。根性不一。故有种种性。依
性发业不一。故有种种欲。随业所迁不一。故有种
种行。行复起业。业复起行。故有种种忆想分别。巳
上举三相续前之二种。】
「欲令生诸善根(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故楞严云。如来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
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至)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此以中道智。会归三界。非实非虚。直指云。巳上明
所示三事。皆是真常湛寂。总结归真俗一如。为理
事无碍法界。
[△@△]如来既知三界圣凡生死涅槃总
皆如幻。是无有矣。应不必示生示灭。说巳说他。如
上三事。又何为而设耶。须知三界之相。虽则非实。
而又非虚。六道众生不达其非异。而视之为异。二
乘声闻不识其非如。而见之为如。既虚实同异之
见不忘。又不得不行施设也。以如来智力观之。虚
实之相不可得。同异之相亦不可得。原不似三界
人之幻妄知见。则如斯所有生死涅槃。虚实同异。
故如来明见皆无错谬。所以于无生示生。非灭现
灭。至于说巳说他。皆实不虚也。明见二字。即根本
智。该摄五眼。
△二称机不虚。】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至)种种忆想分别故。」
【上明二十五有之依土。此明所依之有情也。直指
云。二十五有类类善恶。根性不一。故有种种性。依
性发业不一。故有种种欲。随业所迁不一。故有种
种行。行复起业。业复起行。故有种种忆想分别。巳
上举三相续前之二种。】
「欲令生诸善根(至)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卷八 第 767b 页 X32-0767.png
【此正对机施巳他声益。欲令渐顿之机生种种善
根。故现若干巳他身事也。直指云。此明佛四智三
身拔火宅众生之苦。使业果不相续也。令者。即一
大时教也。生诸下。指九界总说。以若干下。近则四
十年来。远则应上文自是巳来。利生之智。如日旋
空。故曰未曾暂废。巳上明如来。事事无碍法界。
[△@△]
欲令生诸善根。则九界人。各得其益。而又以若干
因缘譬喻言词。是方便极多。说种种法。是法门亦
广。况又经尘点劫。如此敩化。则无怪乎所成就涌
出之众甚多。初非伽耶近迹可疑也。如是者岂非
师子奋迅之力耶。
△二非灭现灭。分二。一本实不
灭。】
「如是我成佛巳来(至)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如是二字。指上利生佛事未曾暂废。以明长远益
物也。谓我自成佛巳来。如此方便教化。随其寿命。
则有无量阿僧祇。常住于此娑婆。及十方无量诸
国土中成就众生。又岂止今一娑婆之地涌众耶。
一世界中所成就者。汝等尚自难信。况无量国中
所成就之菩萨数量。汝等又岂能信哉。】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至)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此举因况果。以明常住也。因中修积寿量。至今不
尽。益知果寿之难尽也。是非大势威猛力耶。天台
云。佛自修圆因。登初住时。巳得常寿。倍上无量阿
僧祇劫之数。况果寿耶。譬如作太子时。禄巳不尽。
卷八 第 767c 页 X32-0767.png
况登尊极禄用。宁可尽乎。
△二现灭利益。分二。一
不灭众生有损。】
「然今非实灭度(至)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由上言因中所积寿量。尚不可穷。今何便言灭度。
故云今非实灭。然所以唱言灭度者。正为有一类
当示涅槃而得度者。作方便耳。此正为后医父伏
案。】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至)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此申明方便唱灭之旨。直指谓。佛若久住于世。其
界外薄德之人。耽著化城。不种菩提善根。界内五
趣众生。贫无福慧。穷失衣珠。甘为六道下贱。妄贪
五欲火宅。展转迷惑矣。三因相续。曰忆想。三缘相
生。曰妄见。由是因缘缠绕。故曰网中。】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至)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前是如来鉴机。此是众生起惑。六道众生。既为忆
想妄见之所罗笼。则于佛不生难遭想。不起恭敬
心。而返生厌怠憍恣。实可怜也。憍恣。即见增惑。厌
怠。即生思惑。既不生难遭想。则谛理不明。见不能
断也。不生恭敬心。而道品何修。思不能息也。佛不
示灭。则有损无益矣。
△二唱灭于物有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谓佛难值者。欲众生速发修心也。由众生乐著小
法。见思垢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何能契證佛
果。】
△二现灭利益。分二。一
不灭众生有损。】
「然今非实灭度(至)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由上言因中所积寿量。尚不可穷。今何便言灭度。
故云今非实灭。然所以唱言灭度者。正为有一类
当示涅槃而得度者。作方便耳。此正为后医父伏
案。】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至)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此申明方便唱灭之旨。直指谓。佛若久住于世。其
界外薄德之人。耽著化城。不种菩提善根。界内五
趣众生。贫无福慧。穷失衣珠。甘为六道下贱。妄贪
五欲火宅。展转迷惑矣。三因相续。曰忆想。三缘相
生。曰妄见。由是因缘缠绕。故曰网中。】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至)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前是如来鉴机。此是众生起惑。六道众生。既为忆
想妄见之所罗笼。则于佛不生难遭想。不起恭敬
心。而返生厌怠憍恣。实可怜也。憍恣。即见增惑。厌
怠。即生思惑。既不生难遭想。则谛理不明。见不能
断也。不生恭敬心。而道品何修。思不能息也。佛不
示灭。则有损无益矣。
△二唱灭于物有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谓佛难值者。欲众生速发修心也。由众生乐著小
法。见思垢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何能契證佛
果。】
卷八 第 768a 页 X32-0768.png
「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至)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此释明难遇之意。谓何故言佛难值遇。盖三乘五
性之人。业轻障浅者。或得见佛。德薄垢重者。过无
量劫。不能遇佛。或见或不见。此皆就应化身言也。
以此事故。我说佛难值遇。一切众生闻如是语。先
不生难遭想。今得生矣。先怀憍慢。今恋慕矣。先怀
厌怠。今渴仰矣。先不种善根。今得种矣。此皆是如
来方便示灭之所致也。如是者。岂非师子奋迅之
力耶。明三世益物巳竟。
△二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此结上文。为下喻本。谓示生示灭。非释迦一佛创
式。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方便之程法。而皆
实不虚也。知音云。皆实不虚一句。近应品初诚谛
听之语。远照方便譬喻药草等诸品言无虚妄之
文。应知要有此节。始完方便品中诸佛开三显一
前权后实。以至后三变土中多宝佛及分身诸佛
之示生示灭。皆实不虚也。
△二喻说。分二。一开譬。
又二。一良医治子譬。又三。一医父远行譬。又二。一
譬应化。】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鍊方药善治众病。」
【此超譬上我以佛眼观。有能应之智也。良者善也。
天台云。喻佛内有三达五眼。即是八术。妙得药性。
外识一切众生起病之根源也。智慧者。即权实二
智。深知二谛也。聪达者。五眼鉴机。顿渐不差也。十
卷八 第 768b 页 X32-0768.png
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药。依四悉檀。遍治顿
渐众生烦恼之病。如善治众病也。
[△@△]梵语悉檀。此
云遍布施。是如来垂化之门也。一世界悉檀。随方
异说。令生欢喜益也。二为人悉檀。生善益也。三对
治悉檀。破恶益也。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若十是声闻。二十即缘觉。百数是菩萨。
[△@△]前火
宅中。以十喻菩萨。二十喻二乘。百数喻五道。乃迹
门中全居三界为言。今本门所开显者。皆尘点劫
事。故上言我常在此娑婆。巳至馀国教化。原为发
明所成就甚多。由薄德之人信之不及。故说寿量
长远如是。所以定将百数为菩萨也。如天台明菩
萨之子。凡有三种。文繁不备。广如科注中明。
△二
譬现灭。】
「以有事缘远至馀国。」
【○此譬过去应化中现灭也。以此土机生。彼方缘
熟。此见应灭。彼见应生。名远至馀国。
△二还巳复
去譬。分二。一譬机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下譬现在应化益物也。今正譬上机应相关。
见诸德薄垢重众生。于佛灭后著邪师之法。故云
饮他毒药。不知出世要道。云闷乱。轮转诸趣。堕在
三界。云宛转于地。
△二譬应化。分二。一譬非生现
生。又二。一譬形声益物。】
渐众生烦恼之病。如善治众病也。
[△@△]梵语悉檀。此
云遍布施。是如来垂化之门也。一世界悉檀。随方
异说。令生欢喜益也。二为人悉檀。生善益也。三对
治悉檀。破恶益也。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若十是声闻。二十即缘觉。百数是菩萨。
[△@△]前火
宅中。以十喻菩萨。二十喻二乘。百数喻五道。乃迹
门中全居三界为言。今本门所开显者。皆尘点劫
事。故上言我常在此娑婆。巳至馀国教化。原为发
明所成就甚多。由薄德之人信之不及。故说寿量
长远如是。所以定将百数为菩萨也。如天台明菩
萨之子。凡有三种。文繁不备。广如科注中明。
△二
譬现灭。】
「以有事缘远至馀国。」
【○此譬过去应化中现灭也。以此土机生。彼方缘
熟。此见应灭。彼见应生。名远至馀国。
△二还巳复
去譬。分二。一譬机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下譬现在应化益物也。今正譬上机应相关。
见诸德薄垢重众生。于佛灭后著邪师之法。故云
饮他毒药。不知出世要道。云闷乱。轮转诸趣。堕在
三界。云宛转于地。
△二譬应化。分二。一譬非生现
生。又二。一譬形声益物。】
卷八 第 768c 页 X32-0768.png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至)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众生以三界为家。如来垂慈现迹。处处示生。故曰
还来归家。饮毒者。贪嗔垢重也。失本心者。谓失先
所种三乘善根也。不失者。或垢稍轻。亦能随分觉
照也。遥见者。众生为见思障故。不得亲奉法身。曰
遥见。见闻佛出。皆生喜敬。此明意业净也。拜跪是
身。问讯是口。谓众生遇佛。虽未受化。而巳得三业
净矣。善安隐者。如来于法身地上。示现受生。岂非
安隐而归。我等下。申明众生遇佛虔恳求救之辞。
愿见救疗。即求佛大悲以拔苦也。更赐寿命。即求
證法身。是乞佛大慈而与乐也。此节譬现形益物。
下节方明声益。】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
【○依诸经方者。即三世如来垂权之法也。药草。即
诸教中所诠八万法门。色以譬戒。戒防身口事相
显彰故。香以譬定。定具诸功德熏一切善法故。味
以譬慧。慧能具足种种法味故。又色是般若。照一
切法。香是解脱。离一切臭。味是法身。具一切理。空
观如捣。假观如筛。中观如合。将此法与一切众生
修行。故名令服。捣(刀上声)。筛(晒平声)。和(音贺)。合
(音葛)。】
「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至)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大良药等。通喻诸佛所有顿渐声教禅定解脱知
见波罗蜜皆巳具足。众生若能如法修行。即顿超
卷八 第 769a 页 X32-0769.png
诸有。故曰速除苦恼。苦恼既除。众患永息。即得如
医王善安隐归矣。众患。即我法二执。并一切根本
烦恼。及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二譬利益不虚。】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惑浅障轻者。不失昔因闻经开解。便得生死永尽。
此由佛形声所益。喻如病愈。如今会身子等利根
精进。闻法得果。亦得授记。将来成佛之类。是也。
△
二譬非灭现灭。分二。一不久应死譬。】
「馀失心者见其父来(至)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知音云。此喻钝根懈怠者。如五千退席人。初于序
品。未尝不同众礼赞。及三请许说后。皆退席而去。
故先曰见其父来等。后又曰然与其药等。所以下。
谓先既同礼讯求治。后不服药者何也。以入毒深。
失心久故。谓好药而不美也。】
「父作是念此子可悯(至)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此去皆喻诸佛唱入涅槃。由秘密神通灭实不灭
也。父作是念等。知音云。摄前馀失心者而言。喻佛
悯念薄德之人。于佛起憍怠。为三毒所伤。皆成颠
倒也。虽见下。发挥颠倒。见父求疗。业属其颠。与药
不服。犹为其倒。故佛不得不以灭度而为教化方
便也。此皆叙父所念。】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至)遣使还告汝父巳死。」
【此正叙父言。天台云。化期将竟。故云衰老。死时巳
至者。当入涅槃也。佛虽灭而经教存。故云好药。今
医王善安隐归矣。众患。即我法二执。并一切根本
烦恼。及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二譬利益不虚。】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惑浅障轻者。不失昔因闻经开解。便得生死永尽。
此由佛形声所益。喻如病愈。如今会身子等利根
精进。闻法得果。亦得授记。将来成佛之类。是也。
△
二譬非灭现灭。分二。一不久应死譬。】
「馀失心者见其父来(至)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知音云。此喻钝根懈怠者。如五千退席人。初于序
品。未尝不同众礼赞。及三请许说后。皆退席而去。
故先曰见其父来等。后又曰然与其药等。所以下。
谓先既同礼讯求治。后不服药者何也。以入毒深。
失心久故。谓好药而不美也。】
「父作是念此子可悯(至)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此去皆喻诸佛唱入涅槃。由秘密神通灭实不灭
也。父作是念等。知音云。摄前馀失心者而言。喻佛
悯念薄德之人。于佛起憍怠。为三毒所伤。皆成颠
倒也。虽见下。发挥颠倒。见父求疗。业属其颠。与药
不服。犹为其倒。故佛不得不以灭度而为教化方
便也。此皆叙父所念。】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至)遣使还告汝父巳死。」
【此正叙父言。天台云。化期将竟。故云衰老。死时巳
至者。当入涅槃也。佛虽灭而经教存。故云好药。今
卷八 第 769b 页 X32-0769.png
留至他国者。即此方现灭。他方现生也。遣使者。四
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巳灭度。但留此法。我今宣说。
汝当奉行。知音云。如宝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谁能于此娑婆。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
久当入涅槃也。好药今留。如佛欲以此妙法付嘱
有在。
△二诸子惺悟譬。】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此喻明子悟知非。知音云。有六义。喻灭度化生之
妙。一闻父丧心忧。二念父在能救。三惟孤露无恃。
四因悲感有悟。五知药色香美味。六服药病尽得
愈。喻斯众生闻如是语。生难遭想。心怀恋慕。渴仰
于佛。便肯受持读诵此经。得开示悟入佛知见之
善根也。
[△@△]一切众生未闻正法时。皆不觉有本生
父母也。今虽觉有。秪缘旷劫来违背巳久。似丧不
存。思之不得。觅之无由。故致心大忧恼。然此忧恼。
便是致悟之由。作是念下。乃思丧考妣之情。未得
法身主宰曰孤。未得慈悲覆被曰露。失父曰无恃。
失母曰无怙。由是感慨情深。心遂惺悟。既悟其心。
便识其法。心法双明。所以诸惑永灭毒病皆愈也。
△三寻后还来譬。】
「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既承教开解悟佛知见。则亲證法身常住不灭。是
寻便来归意。妄尽真融。物物全彰。父子情忘。头头
演妙。是咸使见之意。
△二治子实益譬。】
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巳灭度。但留此法。我今宣说。
汝当奉行。知音云。如宝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谁能于此娑婆。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
久当入涅槃也。好药今留。如佛欲以此妙法付嘱
有在。
△二诸子惺悟譬。】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此喻明子悟知非。知音云。有六义。喻灭度化生之
妙。一闻父丧心忧。二念父在能救。三惟孤露无恃。
四因悲感有悟。五知药色香美味。六服药病尽得
愈。喻斯众生闻如是语。生难遭想。心怀恋慕。渴仰
于佛。便肯受持读诵此经。得开示悟入佛知见之
善根也。
[△@△]一切众生未闻正法时。皆不觉有本生
父母也。今虽觉有。秪缘旷劫来违背巳久。似丧不
存。思之不得。觅之无由。故致心大忧恼。然此忧恼。
便是致悟之由。作是念下。乃思丧考妣之情。未得
法身主宰曰孤。未得慈悲覆被曰露。失父曰无恃。
失母曰无怙。由是感慨情深。心遂惺悟。既悟其心。
便识其法。心法双明。所以诸惑永灭毒病皆愈也。
△三寻后还来譬。】
「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既承教开解悟佛知见。则亲證法身常住不灭。是
寻便来归意。妄尽真融。物物全彰。父子情忘。头头
演妙。是咸使见之意。
△二治子实益譬。】
卷八 第 769c 页 X32-0769.png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至)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直指云。举全喻召诸人询其虚妄。正为剖破迹门
疑关。直造本门实际。会众被此一拶。纷碎乾坤。故
曰不也世尊。谓法不虚传。修者必證。故无虚妄。开
譬巳竟。
△二合譬。】
「佛言我亦如是(至)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喻既详陈。合法可知。故曰我亦如是也。成佛巳来
无量等。约法身秘密远本。结其不灭无有虚妄。为
众生下。约应身神通近迹。非灭现灭。结其不生亦
无虚妄。无有能说虚妄过者。是总结益物不虚。以
完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一节。盖弥勒疑云。如斯之
事。世所难信。又虑佛灭后。诸新发意菩萨。闻此起
破法因缘。佛则重重校量。诚实不虚。欲使闻者生
决定信。由信得益。所以后品如来为其分别功德
也。
△二偈颂。分二。一颂法说。又二。一颂三世益物。
又三。一颂过去成道久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长行最初诫听许说。颂文则略。此但颂章初秘密
一句。正颂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
尘点之喻。摄颂其中矣。补注云。百生千。千生万。万
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该。该壤生。壤生
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也。】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至)常住此说法。」
卷八 第 770a 页 X32-0770.png
【前四句颂从本垂迹。长行谓我常在此娑婆及馀
国说法之文。后四句颂方便示灭。警悟众生。而实
真常湛寂。身智如如。】
「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此颂章初神通之力一句。申明佛既常住不灭。众
生何缘不见。盖众生与佛。本来无间。由法身本体
神妙难思。众生由颠倒心。不能契證。所谓终日行。
而不自觉。故云虽近不见也。
△二颂现在非生现
生。】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至)俱出灵鹫山。」
【因众生不见与佛同体法身近而不灭。但见应化
佛身有灭。故供舍利。怀恋慕。质直意软。唯愿见佛。
而不惜身命。以是虔恳故。感佛及僧俱出灵山。有
此近迹也。俱出灵山句。更须活著。】
「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至)但谓我灭度。」
【我时下二句。颂显本。以方便下二句。颂示迹。双结
现生现灭。皆方便耳。馀国下四句。颂此土缘灭彼
土缘兴。又于馀百千万亿诸国说法也。汝等不闻
此此字。即方便教也。众生不识如来方便。出彼没
此。便谓我灭度也。
△三颂未来应机不灭。】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至)乃出为说法。」
【天台云。此颂未来。长行但寄常住不灭四字。今颂
广演其文。
[△@△]然我所以示灭者。因众生没于苦恼。
见佛常在。不生恭敬。而返生憍恣。故不现身。待其
卷八 第 770b 页 X32-0770.png
渴仰恋慕。因之又出生为说法矣。此言现身不灭。
下言现土不灭。】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众。」
【此颂承上或出或没。或此或彼。皆佛神通之力有
如是也。其实法身住于阿僧祇劫。亦不离此灵山
及馀诸处。益见法身遍一切处。无在不在也。有言
三灾坏时。世界俱坏。未审佛又在何处耶。然劫坏
之见。乃众生见。而我此土本来安隐。此又见法性
土真常不灭。亦无存不存也。天人下。明正报不灭。
园林下。明依报不灭。此皆出陈实报庄严之境。此
中亦有无量众生。游戏快乐。非比同居之业报深
沉者。击天鼓。表佛无问自说也。雨华散佛等。表佛
说贤圣位次也。常作众乐。表法乐无尽也。如此境
界。皆是诸佛智慧神通。发挥本门法性妙境。亘古
恒存。亦即拂上三变娑婆之权迹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至)不闻三宝名。」
【净土不毁一句。明理不变。其所以变者。由诸众生
恶业因缘之所至也。三宝常住世间。而众生自不
能闻。岂他过哉。此颂长行薄德之人不种善根等。】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至)为说佛难值。」
【此颂一类不失本心。因闻法开解者。由久修功德
柔和质直。则成就四安乐行。非罪业众生不闻三
宝者比。故能见我真应之身。闻我本迹之教。为此
等众故。说寿无量也。若是久不见佛恶业众生。但
下言现土不灭。】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众。」
【此颂承上或出或没。或此或彼。皆佛神通之力有
如是也。其实法身住于阿僧祇劫。亦不离此灵山
及馀诸处。益见法身遍一切处。无在不在也。有言
三灾坏时。世界俱坏。未审佛又在何处耶。然劫坏
之见。乃众生见。而我此土本来安隐。此又见法性
土真常不灭。亦无存不存也。天人下。明正报不灭。
园林下。明依报不灭。此皆出陈实报庄严之境。此
中亦有无量众生。游戏快乐。非比同居之业报深
沉者。击天鼓。表佛无问自说也。雨华散佛等。表佛
说贤圣位次也。常作众乐。表法乐无尽也。如此境
界。皆是诸佛智慧神通。发挥本门法性妙境。亘古
恒存。亦即拂上三变娑婆之权迹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至)不闻三宝名。」
【净土不毁一句。明理不变。其所以变者。由诸众生
恶业因缘之所至也。三宝常住世间。而众生自不
能闻。岂他过哉。此颂长行薄德之人不种善根等。】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至)为说佛难值。」
【此颂一类不失本心。因闻法开解者。由久修功德
柔和质直。则成就四安乐行。非罪业众生不闻三
宝者比。故能见我真应之身。闻我本迹之教。为此
等众故。说寿无量也。若是久不见佛恶业众生。但
卷八 第 770c 页 X32-0770.png
只说佛难值。以或时二字。是不定之词。或时说寿
命。或时说佛难值。总皆对机之方便也。此颂结长
行如是我成佛巳来甚大久远等。久乃见佛下。结
颂或有见佛或不见等。】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知音云。前云神通力。今云智慧力。以神则示自他
身事。智则说自他身事。以上颂法身寿量不浅。寿
命下。颂报应身寿量不灭。长文所谓我本行菩萨
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是也。故曰久修业所得。
[△@△]
此四句。总完许说中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
慧一节。谓我向许汝等显发宣示之智慧。如上所
说。而我智力本迹如是而巳。以慧光照无量。结自
在神通力。以寿命无量。结师子奋迅力。久修所得。
结大势威猛力。三皆言力者。由此能破惑除疑。废
迹显本。使闻者證品获益。唯此四句结尽全品。
△
二颂皆实不虚。】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此嘱令极生实信。谓汝弥勒等。既闻如上说寿长
远。说法周遍。宜乎于此。不疑其得道近而成就多
也。即有犹豫。当令永尽。须知我如来所说。不诳不
妄也。
△二颂譬说。分二。一颂开譬。】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此单颂喻意。以长行详譬。故颂略之。
△二颂合譬。】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至)堕于恶道中。」
命。或时说佛难值。总皆对机之方便也。此颂结长
行如是我成佛巳来甚大久远等。久乃见佛下。结
颂或有见佛或不见等。】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知音云。前云神通力。今云智慧力。以神则示自他
身事。智则说自他身事。以上颂法身寿量不浅。寿
命下。颂报应身寿量不灭。长文所谓我本行菩萨
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是也。故曰久修业所得。
[△@△]
此四句。总完许说中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
慧一节。谓我向许汝等显发宣示之智慧。如上所
说。而我智力本迹如是而巳。以慧光照无量。结自
在神通力。以寿命无量。结师子奋迅力。久修所得。
结大势威猛力。三皆言力者。由此能破惑除疑。废
迹显本。使闻者證品获益。唯此四句结尽全品。
△
二颂皆实不虚。】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此嘱令极生实信。谓汝弥勒等。既闻如上说寿长
远。说法周遍。宜乎于此。不疑其得道近而成就多
也。即有犹豫。当令永尽。须知我如来所说。不诳不
妄也。
△二颂譬说。分二。一颂开譬。】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此单颂喻意。以长行详譬。故颂略之。
△二颂合譬。】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至)堕于恶道中。」
卷八 第 771a 页 X32-0771.png
【此单颂法合。我为世父两句。颂非生示生。为凡夫
二句。颂非灭现灭。以常见我四句。释明现灭之故。】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常知者。即以佛眼鉴机。无不明了。随所应可者。即
现随类身。说随类法。此皆不得巳。而施方便也。】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方述成度生本意。可见说权实。明本迹。无非要
使一切众生入无上慧。證得本有如来无量寿而
巳。正开近显远巳竟。】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闻说寿长远。巳悟法身常住。
及见三变净土。了三界唯心之境。以此真信为因。
可契如来常住真果。依此持经。方为妙利。况法身
常住。世间净土。不离当处。故勉能作如是观者。是
为深信解相。所以分别功德不可思议。到此生灭
情忘净秽见泯。妙悟巳极方为真实持经。故此品。
天台判五种法师。属观行位。是知持经。意在妙悟。
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有为功德。天台云。佛说
寿量。地涌过去弟子。灵山现在弟子。得种种益。故
言功德。浅深不同。故为分别。此文是本门第二授
记段。若据闻经功德。但属馀残。今准当得菩提之
言。复同授记。法华论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二种。
法力者。由法而成。故名为力。有五。一證。谓六百八
十万亿得无生忍。乃至一生得菩提者。是也。二信
卷八 第 771b 页 X32-0771.png
谓八世界微尘数发菩提心者是也。三供养。谓是
菩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天华等者。是也。此
三如今品。四闻法。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
法师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
者。如神力嘱累二品。皆属法力。修行力者。苦行如
药王品。教化如妙音品。护难如观音陀罗尼二品。
示功德如庄王品。护法如普贤品。知音云。此亦诸
佛自在神通力所加庇也。不然。何谈寿量于少时。
而功德遍于大会。岂不速成就哉。正照药草喻品。
如来无量无边阿僧祗之功德也。
△二总授法身
记。分三。一经家总序。】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至)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此总标获益。曰大会者。统举九界也。是所益之机。
闻佛长远寿量。是能益之法。得大饶益。具如下释。
△二如来分别。】
「于是世尊告弥勒菩萨(至)得无生法忍。」
【佛召当机。正为分别。如上闻经所證之功德也。六
百下。总牒上品所说之法。无生忍者。天台云。入圆
教十住位。故华严经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
如来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
义也。又华严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
万法。菩萨得此无生。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闻持陀罗尼。入十行位。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
菩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天华等者。是也。此
三如今品。四闻法。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
法师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
者。如神力嘱累二品。皆属法力。修行力者。苦行如
药王品。教化如妙音品。护难如观音陀罗尼二品。
示功德如庄王品。护法如普贤品。知音云。此亦诸
佛自在神通力所加庇也。不然。何谈寿量于少时。
而功德遍于大会。岂不速成就哉。正照药草喻品。
如来无量无边阿僧祗之功德也。
△二总授法身
记。分三。一经家总序。】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至)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此总标获益。曰大会者。统举九界也。是所益之机。
闻佛长远寿量。是能益之法。得大饶益。具如下释。
△二如来分别。】
「于是世尊告弥勒菩萨(至)得无生法忍。」
【佛召当机。正为分别。如上闻经所證之功德也。六
百下。总牒上品所说之法。无生忍者。天台云。入圆
教十住位。故华严经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
如来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
义也。又华严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
万法。菩萨得此无生。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闻持陀罗尼。入十行位。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
卷八 第 771c 页 X32-0771.png
持陀罗尼。得此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
忘失。即名闻持。二者分别知陀罗尼。三者入音声
陀罗尼。具见翻译名义。
[△@△]千倍者。多如上沙数。一
千倍也。闻持属耳根。巳上二种。皆属自觉。此去位
愈增。而数愈广。故此二俱约沙计数。】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得乐说等。入十向位。华严回向品云。菩萨得决
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是也。
[△@△]此言
一世界。即小千世界。比上千倍沙数。则又无量矣。
此属舌根利益。】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至)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旋陀罗入初地。净名疏云。旋者转也。谓旋转分
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也。
[△@△]此一世界。即中
千界。以初地證三平等理。六根中。即意根功德。由
意能默容十方三世。故曰得旋陀罗尼也。】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至)能转不退法轮。」
【○不退义见前。此入第二地。
[△@△]准下八生。此应十
生得菩提果。巳上叙数。从凡至圣。自少增多。明增
数。次下又从中千至小千。自多减少。明减数。可见
得果大者。众复少矣。】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至)能转清净法轮。」
【○此入三地。数约二中千者。一千须弥为小千。千
倍小千为中千。千倍中千为大千。今两倍中千。是
减数也。清净法轮者。前二地既巳离垢。今第三地
忘失。即名闻持。二者分别知陀罗尼。三者入音声
陀罗尼。具见翻译名义。
[△@△]千倍者。多如上沙数。一
千倍也。闻持属耳根。巳上二种。皆属自觉。此去位
愈增。而数愈广。故此二俱约沙计数。】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得乐说等。入十向位。华严回向品云。菩萨得决
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是也。
[△@△]此言
一世界。即小千世界。比上千倍沙数。则又无量矣。
此属舌根利益。】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至)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旋陀罗入初地。净名疏云。旋者转也。谓旋转分
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也。
[△@△]此一世界。即中
千界。以初地證三平等理。六根中。即意根功德。由
意能默容十方三世。故曰得旋陀罗尼也。】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至)能转不退法轮。」
【○不退义见前。此入第二地。
[△@△]准下八生。此应十
生得菩提果。巳上叙数。从凡至圣。自少增多。明增
数。次下又从中千至小千。自多减少。明减数。可见
得果大者。众复少矣。】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至)能转清净法轮。」
【○此入三地。数约二中千者。一千须弥为小千。千
倍小千为中千。千倍中千为大千。今两倍中千。是
减数也。清净法轮者。前二地既巳离垢。今第三地
卷八 第 772a 页 X32-0772.png
能发真如妙光。则所转之法。皆清净无染故。】
「复有小千国土(至)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四地。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
七地。
[△@△]此约位约数。文不次第配说者。或当时得
功德者。不合其位数有之。又佛语巧妙。举一隅而
三隅在也。亦或译人省文。见其错综也。】
「复有四四天下(至)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四个四天下之尘众。入八地矣。】
「复有三四天下(至)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三个四天下尘众。入九地。望妙觉。只三生矣。】
「复有二四天下(至)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登十地者。有两个四天下尘众。望妙觉。只二生矣。】
「复有一四天下(至)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觉金刚心。自初住至等觉。位位各破
一品无明。总四十一品。更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
觉位。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多。又兼熏修
日久。缘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
世调伏。会归法华也。自法华巳后。有得道者。如捃
拾耳。捃拾者。谓如田家收拾馀穗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中举数。以八世界之尘。则倍上数多矣。众生但
指六根清净位人。闻佛说寿。即发正等觉心。则真
因巳植。为未来成佛之人。可谓慧𦦨相继。而无尽
也。
△三时众供养。】
「复有小千国土(至)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四地。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
七地。
[△@△]此约位约数。文不次第配说者。或当时得
功德者。不合其位数有之。又佛语巧妙。举一隅而
三隅在也。亦或译人省文。见其错综也。】
「复有四四天下(至)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四个四天下之尘众。入八地矣。】
「复有三四天下(至)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三个四天下尘众。入九地。望妙觉。只三生矣。】
「复有二四天下(至)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登十地者。有两个四天下尘众。望妙觉。只二生矣。】
「复有一四天下(至)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觉金刚心。自初住至等觉。位位各破
一品无明。总四十一品。更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
觉位。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多。又兼熏修
日久。缘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
世调伏。会归法华也。自法华巳后。有得道者。如捃
拾耳。捃拾者。谓如田家收拾馀穗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中举数。以八世界之尘。则倍上数多矣。众生但
指六根清净位人。闻佛说寿。即发正等觉心。则真
因巳植。为未来成佛之人。可谓慧𦦨相继。而无尽
也。
△三时众供养。】
卷八 第 772b 页 X32-0772.png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至)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时众闻深远法。得大饶益。欲报佛恩。而设供养。
亦是寄事。以表领解。上迹门开权显实。菩萨所有
悟入。而未见设供。由大事未毕。今本门开显。大事
既彰。弥勒总申领解。故以供养表之也。
[△@△]此段亦
经家叙置。于得大法利时下。宜有彼诸菩萨一句。
或省文也。佛既分别诸功德巳。而诸菩萨即陈供。
标喜见得法喜充满也。颂中又明释梵如恒沙无
数佛土来。以散供三佛及诸菩萨。是表本门事毕。
以因彻果。圆解巳證。即前恒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之瑞也。又雨旃檀等香。表体具十无尽藏戒香。即
千倍菩萨。得闻持陀罗尼之瑞也。天鼓自鸣而妙
声深远。表具四辩。即一世界尘数菩萨。得乐说无
碍辩才之瑞也。又雨千种天衣。表具忍德。即是菩
萨得旋陀罗尼之瑞也。垂璎珞。表法身体具万德。
即是菩萨转不退清净法轮之瑞也。遍九方者。以
下方摄于本会。表普利九界也。宝炉香遍周至大
会。表十地菩萨智德普熏也。幡盖次第至于梵天。
表十地福德普覆。是十生得菩提之瑞也。妙音赞
佛。则与佛共处。是等觉邻于极果之瑞也。如此者
皆由如来分别所有功德。至此显彰。故一时出现。
△三明当机领解。分三。一颂时众领解。】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至)欢喜充遍身。」
卷八 第 772c 页 X32-0772.png
【如来分别于先。弥勒详颂于后。师资道合。真异体
同情矣。然弥勒既受位。于将来即巳成佛。是知弥
勒颂。即佛颂也。初二句。颂显本门大事。乃希有法。
世尊下二句。颂诸佛自在神通三种力也。无数下。
总颂佛子得益之多。而欢喜无量也。
△二颂如来
分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至)如虚空无边。」
【前八行颂所分别之功德。一如前释。后四句结利
益无穷。盖弥勒领解既深。知其利益不可思议。因
此重举。令滞迹怀疑者。了然无碍。益知弥勒现迹
大有关键。
△三颂会众供养。】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至)以助无上心。」
【此颂时会供养。皆瑞应也。又颂明有无数释梵诸
天。各持妙华。从无数佛土外来者。为庆法而至也。
所散香华有如瑞雪。而缤纷有如众鸟而摇逸。是
皆不思议瑞也。馀则如文可解。末四句结成前瑞。
谓如上许多瑞应不可思议者。由佛名闻十方故。
至诸天远到。所以华雨无量也。又见所饶益之众。
皆不思议。所以烧香散华持盖兴赞等种种事业。
皆不可思议。无非助发实相。使见闻咸益也。故曰
以助无上心。本门正宗分竟。缤(品平声)。
△三本门流通。共十一品半经。
[△@△]问。诸经流通未
有如此之多。迹门巳有五品。而本门又置十一品
半。共一十七品半矣。而序正返少于流通。其故何
卷八 第 773a 页 X32-0773.png
哉。答。诸佛如来。本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
悟入佛之知见。众生不明此者。由法未流通故。使
知见不开。无明壅塞。此回如来出世。费尽周旋于
四十年中。方便引接。至今会始得一切人天明證
此事。故即各授将来成佛之记。便是此回功成事
就。所以广说流通者。一则欲新记人圆成因中大
行二利兼修。再则使未来众生先投大种。至再睹
如来发明大事。庶几引起不难矣。流通广意。其在
斯乎。但按经文势。本门正宗。当在如来现神力后。
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处止。其意方
完。然此去三品半经。不过明其弘经功德利巳利
人之实證。信毁罪福。其应验如此。功德既明。罪福
既验。然后广现神力。庆巳庆人。而正说之能事始
毕。方可付嘱流通也。其间意思尽多。临文始释。今
为不废古置。就此流通。分为两段。
△一从此至不
轻品三品半。明弘经功德深重以劝流通。功德深
重者。即后四信五品之功德也。分三。一此去至随
喜品。明因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现在四信。分
四。一一念信解。又二。一长行。又三。一举示其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天台云。此去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明现在四信。
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
为他说。四深信观成。直指云。一念信解者。举前十
二众之遗流。以明佛种三世相继也。因是未来世
悟入佛之知见。众生不明此者。由法未流通故。使
知见不开。无明壅塞。此回如来出世。费尽周旋于
四十年中。方便引接。至今会始得一切人天明證
此事。故即各授将来成佛之记。便是此回功成事
就。所以广说流通者。一则欲新记人圆成因中大
行二利兼修。再则使未来众生先投大种。至再睹
如来发明大事。庶几引起不难矣。流通广意。其在
斯乎。但按经文势。本门正宗。当在如来现神力后。
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处止。其意方
完。然此去三品半经。不过明其弘经功德利巳利
人之实證。信毁罪福。其应验如此。功德既明。罪福
既验。然后广现神力。庆巳庆人。而正说之能事始
毕。方可付嘱流通也。其间意思尽多。临文始释。今
为不废古置。就此流通。分为两段。
△一从此至不
轻品三品半。明弘经功德深重以劝流通。功德深
重者。即后四信五品之功德也。分三。一此去至随
喜品。明因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现在四信。分
四。一一念信解。又二。一长行。又三。一举示其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天台云。此去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明现在四信。
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
为他说。四深信观成。直指云。一念信解者。举前十
二众之遗流。以明佛种三世相继也。因是未来世
卷八 第 773b 页 X32-0773.png
诸佛。故召弥勒委付。此中全重能生一念信解。信
必兼解者。解若不明。信是彷佛。不可入道。故前列
十二功德。以信收后。此又补出一解字。而云一念
者。谓初闻如来寿量境界。心中豁然顿开。如千年
暗室。一灯朗照。全暗尽消。盖千里之程。归在一步。
刹那三世。理不诬也。故云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向
下是较量功德。
△二总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深浅相较。以见事不胜理也。上言一念信解。
盖能信则远本确有可据。能解则远本了然洞彻。
是一念中。巳得法身之理矣。彼行五度者。行非不
广。历八十万亿等。时非不长。以至广之行行于至
长之时。而不及一念信解。由彼尚属力求事迹。此
则豁然理源也。须知此一念即无念。般若与一念
无二故。所以除也。
△三明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有如是真信解生者。于菩提决不退转。妙乐云。七
信名位不退。八信巳去为行不退。大品明别教菩
萨退位有魔。不退无魔。圆教初心魔不得便。况不
退位耶。
△二偈颂。分三。一格量多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至)以回向佛道。」
【前四句。总颂于多劫中行五度也。次十二句。分颂
施度。彼以种种微妙。供养三宝。历八十万亿等劫。
必兼解者。解若不明。信是彷佛。不可入道。故前列
十二功德。以信收后。此又补出一解字。而云一念
者。谓初闻如来寿量境界。心中豁然顿开。如千年
暗室。一灯朗照。全暗尽消。盖千里之程。归在一步。
刹那三世。理不诬也。故云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向
下是较量功德。
△二总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深浅相较。以见事不胜理也。上言一念信解。
盖能信则远本确有可据。能解则远本了然洞彻。
是一念中。巳得法身之理矣。彼行五度者。行非不
广。历八十万亿等。时非不长。以至广之行行于至
长之时。而不及一念信解。由彼尚属力求事迹。此
则豁然理源也。须知此一念即无念。般若与一念
无二故。所以除也。
△三明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有如是真信解生者。于菩提决不退转。妙乐云。七
信名位不退。八信巳去为行不退。大品明别教菩
萨退位有魔。不退无魔。圆教初心魔不得便。况不
退位耶。
△二偈颂。分三。一格量多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至)以回向佛道。」
【前四句。总颂于多劫中行五度也。次十二句。分颂
施度。彼以种种微妙。供养三宝。历八十万亿等劫。
卷八 第 773c 页 X32-0773.png
而不少衰。布施亦云极矣。而况志非小果。回向佛
道乎。回向佛道。应上发菩提心一句。】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至)如是亦能忍。」
【此分颂戒忍二度。戒。则求无上。为诸佛所叹。是何
等戒行。忍。则恶类咸恣。而增慢俱释。又是何等忍
力。非勤求佛慧者。不能如此。】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至)尽诸禅定际。」
【此分颂进禅二度。精进志念。历无量亿劫。而无一
息之懈。可谓坚固极矣。禅。则坐卧经行历八十亿
万劫。而心不少乱。可谓尽禅之边际矣。要皆是勤
求佛慧。非志趋小果者比禅度。前四句。明修禅之
法。以空闲处行坐为缘。除睡摄心为因。中四句。明
由此因缘。而得禅定。故安住多劫。其心不乱。后四
句。明由定心生福。由福发愿。由愿求道。得一切智。
而尽定之边际也。】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此四句结上五度功德。如此者其功德可谓广矣。
以此殊胜功德。起下较量之意。
△二追颂人相。】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至)其福为如此。」
【此正颂行此五度功德。百千万亿。不及一念之信
解也。然不但一念信解功德非算喻能知。即须臾
间绝疑悔。而发深心。其获福亦与一念信解者等。
总见事理之不相侔也。须臾比一念。为极少之时。
其福亦如此者。在悉无深心四字上。吃紧无诸疑
道乎。回向佛道。应上发菩提心一句。】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至)如是亦能忍。」
【此分颂戒忍二度。戒。则求无上。为诸佛所叹。是何
等戒行。忍。则恶类咸恣。而增慢俱释。又是何等忍
力。非勤求佛慧者。不能如此。】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至)尽诸禅定际。」
【此分颂进禅二度。精进志念。历无量亿劫。而无一
息之懈。可谓坚固极矣。禅。则坐卧经行历八十亿
万劫。而心不少乱。可谓尽禅之边际矣。要皆是勤
求佛慧。非志趋小果者比禅度。前四句。明修禅之
法。以空闲处行坐为缘。除睡摄心为因。中四句。明
由此因缘。而得禅定。故安住多劫。其心不乱。后四
句。明由定心生福。由福发愿。由愿求道。得一切智。
而尽定之边际也。】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此四句结上五度功德。如此者其功德可谓广矣。
以此殊胜功德。起下较量之意。
△二追颂人相。】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至)其福为如此。」
【此正颂行此五度功德。百千万亿。不及一念之信
解也。然不但一念信解功德非算喻能知。即须臾
间绝疑悔。而发深心。其获福亦与一念信解者等。
总见事理之不相侔也。须臾比一念。为极少之时。
其福亦如此者。在悉无深心四字上。吃紧无诸疑
卷八 第 774a 页 X32-0774.png
悔者。始得深心信解。所以须臾信而福超诸度也。
疑悔解见譬喻品。
△三行位不退。】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至)说寿亦如是。」
【此颂得信受之机也。发大心者。多劫行道。是信根
巳立。则能信能受。即此信受之因。自能立深愿。于
未来世。如佛得长寿以度生。如佛坐道场以无畏
说法。如佛为一切天人所敬。亦如佛说无量寿也。】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至)于此无有疑。」
【深心即具慈悲。净心即具智慧。直心则众行具足。
此三心为万行之本。加以多闻总持。故于佛语若
权若实。无不随义能解也。如是之人。于此寿量。决
不生疑。
△二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至)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此第二信其所有功德。胜前一念信解者也。天台
云。前但言信解。未能敷说。说涉名数。须善方言。今
此具足。故言解其言趣。即是为他解说。以说力故。
能起自他无上之慧也。
△三广为他说。】
「何况广闻是经(至)能生一切种智。」
【此第三信其功德。又胜略解言趣者也。天台谓。广
闻广解。广为他说。广修供养。供养外资。令内智疾
入。故能生一切种智也。
△四深信观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此第四信其功德增胜可知。天台谓。具上三信。加
修观行。入禅用慧。想成相现。能见有馀实报两土
疑悔解见譬喻品。
△三行位不退。】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至)说寿亦如是。」
【此颂得信受之机也。发大心者。多劫行道。是信根
巳立。则能信能受。即此信受之因。自能立深愿。于
未来世。如佛得长寿以度生。如佛坐道场以无畏
说法。如佛为一切天人所敬。亦如佛说无量寿也。】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至)于此无有疑。」
【深心即具慈悲。净心即具智慧。直心则众行具足。
此三心为万行之本。加以多闻总持。故于佛语若
权若实。无不随义能解也。如是之人。于此寿量。决
不生疑。
△二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至)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此第二信其所有功德。胜前一念信解者也。天台
云。前但言信解。未能敷说。说涉名数。须善方言。今
此具足。故言解其言趣。即是为他解说。以说力故。
能起自他无上之慧也。
△三广为他说。】
「何况广闻是经(至)能生一切种智。」
【此第三信其功德。又胜略解言趣者也。天台谓。广
闻广解。广为他说。广修供养。供养外资。令内智疾
入。故能生一切种智也。
△四深信观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此第四信其功德增胜可知。天台谓。具上三信。加
修观行。入禅用慧。想成相现。能见有馀实报两土
卷八 第 774b 页 X32-0774.png
相貌。见佛与僧在耆山者。方便土相也。见娑婆等。
实报土相也。初二信是闻慧位。广闻广说。是思慧
位。观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浅至深。成六根清净十
信位也。现在四信巳竟。
△二灭后五品。分二。一列
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五品者。即随喜。持诵。劝持。兼
六度。正六度之五也。四品功德者。以初品功德。在
后功德品中挍量。故此但言四耳。文分二。一长行。
又五。
△一直起随喜心。】
「又复如来灭后(至)当知巳为深信解相。」
【天台云。此下明如来灭后有五品人。前二自利。后
三化他。若作法师名者。在三不在五也。
[△@△]如来灭
后。则现前无佛。唯法是依。闻经而不毁訾。即具深
信。起随喜。即是解生。既得深信解生。则其功德。与
亲见佛亲闻法等也。
△二加自持读诵。】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至)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巳。」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天台云。虑恐初心之人。世
缘纷动。妨修正业。但专诵持此经。则为顶戴如来。
乃至供养众僧。何也。盖此经即是演说如来法身。
若专读诵。则为顶戴。经文是能诠。如塔能盛。故不
须起事塔。实相是所诠。即法身舍利。故不须安生
身舍利。经中巳有第一义僧。故不须供养相从僧
也。舍事存理。所益弘多。相从僧者。谓从佛有法。从
法有僧也。
△三兼劝他持诵。】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实报土相也。初二信是闻慧位。广闻广说。是思慧
位。观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浅至深。成六根清净十
信位也。现在四信巳竟。
△二灭后五品。分二。一列
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五品者。即随喜。持诵。劝持。兼
六度。正六度之五也。四品功德者。以初品功德。在
后功德品中挍量。故此但言四耳。文分二。一长行。
又五。
△一直起随喜心。】
「又复如来灭后(至)当知巳为深信解相。」
【天台云。此下明如来灭后有五品人。前二自利。后
三化他。若作法师名者。在三不在五也。
[△@△]如来灭
后。则现前无佛。唯法是依。闻经而不毁訾。即具深
信。起随喜。即是解生。既得深信解生。则其功德。与
亲见佛亲闻法等也。
△二加自持读诵。】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至)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巳。」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天台云。虑恐初心之人。世
缘纷动。妨修正业。但专诵持此经。则为顶戴如来。
乃至供养众僧。何也。盖此经即是演说如来法身。
若专读诵。则为顶戴。经文是能诠。如塔能盛。故不
须起事塔。实相是所诠。即法身舍利。故不须安生
身舍利。经中巳有第一义僧。故不须供养相从僧
也。舍事存理。所益弘多。相从僧者。谓从佛有法。从
法有僧也。
△三兼劝他持诵。】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卷八 第 774c 页 X32-0774.png
【前但自利。此兼利他。此中校量。以理从事。理到则
事到。意非弃事从理。盖行人力浅。不能兼行。故如
来但谓我灭度后。有如是受持等。自他俱利者。即
为起立僧坊。以至供养众僧无异。此所以坚其决
定受持也。多罗。亦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树。
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果熟赤色。大如石榴。
人取食之。又有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一仞。则
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
有多罗林。三十馀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
写。莫不采用。补注云。八者表八正道。园林表总持。
浴池表八解脱。大涅槃为禅定窟。柔和忍辱以为
衣服。法喜禅悦以为饮食。
△四兼行六度行。】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至)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妙玄云。上但观理。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旁利
物。能以少施。与虚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
法界。馀五度亦然。事相虽少。运怀甚大。此则理观
为正。事行为旁。故云兼行六度。是为第四品。知音
云。经虽理胜。持经者不嫌理事兼行。则功德为犹
胜。故又喻如虚空之无边无量。疾至一切智也。应
知此校。上节五度除智。此不除也。】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至)疾至一切种智。」
【前但涉理。此则事理俱备。故致功德如虚空之无
边也。不唯功德无边。而能使行人疾至一切种智。
其最胜可悉领矣。此格量第四品功德。其殊胜可
卷八 第 775a 页 X32-0775.png
知。
△五正行六度行。】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妙玄云。至五品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
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著。
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
持戒时。信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
若行忍时。生法寂灭等忍。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
心俱净。无间无退。若行禅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
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
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
正观。如火益薪。故云正行六度。
○六度中不举布
施者。为他解说。即是法施义巳兼也。五品中。前三
品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
慧位。都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铁轮六根清净
位也。
○妙乐问。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
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为第一品
耳。】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巳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
提者。近处也。持经自利。兼复利人。其功德巳自殊
胜。如虚空之无边矣。兼复广行六度。事理双修。则
是近菩提坐道树。理固然也。于行坐处起塔。为天
人所敬。事亦宜然也。所谓简则全简。收则全收。一
△五正行六度行。】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至)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妙玄云。至五品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
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著。
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
持戒时。信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
若行忍时。生法寂灭等忍。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
心俱净。无间无退。若行禅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
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
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
正观。如火益薪。故云正行六度。
○六度中不举布
施者。为他解说。即是法施义巳兼也。五品中。前三
品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
慧位。都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铁轮六根清净
位也。
○妙乐问。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
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为第一品
耳。】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巳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
提者。近处也。持经自利。兼复利人。其功德巳自殊
胜。如虚空之无边矣。兼复广行六度。事理双修。则
是近菩提坐道树。理固然也。于行坐处起塔。为天
人所敬。事亦宜然也。所谓简则全简。收则全收。一
卷八 第 775b 页 X32-0775.png
切具善根。广饶益众生。于斯见矣。
△二偈颂。分四。
一颂第二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具足诸供养。」
【此颂明第二品。能诵持者。即为起塔。以诸供养。经
无量劫也。何故。显悟法身寿量广大长远。故不须
事相供养也。表刹即塔尖。
△二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至)种种皆严好。」
【此颂明第三品。兼行利他。则为起塔供养我及众
僧也。翻译名义云。栴檀。义翻与药。慈恩传云。树类
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经云。摩罗耶山。出
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
又云。修罗战时。为刀伤。以此涂之即愈。有云。山峰
似牛头。故以为名。
△三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至)不嗔不恶口。」
【此颂第四品。兼行六度。疾得种智也。须曼。具云须
曼那。又云苏摩罗。此云善摄意。其华色黄白。而极
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薝卜。亦云瞻博
迦。此云黄华。华小而香。阿提目多伽者。妙乐云。此
云龙舐华。又云善思夷华。草形大如麻。赤华青叶。
子堪为油。亦堪为香。然以此供养。其福巳如虚空。
况兼六度。则福不可量也。此不言精进者。于诸度
不怠是也。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恶口是也。
△四颂
第五品。】
△二偈颂。分四。
一颂第二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具足诸供养。」
【此颂明第二品。能诵持者。即为起塔。以诸供养。经
无量劫也。何故。显悟法身寿量广大长远。故不须
事相供养也。表刹即塔尖。
△二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至)种种皆严好。」
【此颂明第三品。兼行利他。则为起塔供养我及众
僧也。翻译名义云。栴檀。义翻与药。慈恩传云。树类
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经云。摩罗耶山。出
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
又云。修罗战时。为刀伤。以此涂之即愈。有云。山峰
似牛头。故以为名。
△三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至)不嗔不恶口。」
【此颂第四品。兼行六度。疾得种智也。须曼。具云须
曼那。又云苏摩罗。此云善摄意。其华色黄白。而极
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薝卜。亦云瞻博
迦。此云黄华。华小而香。阿提目多伽者。妙乐云。此
云龙舐华。又云善思夷华。草形大如麻。赤华青叶。
子堪为油。亦堪为香。然以此供养。其福巳如虚空。
况兼六度。则福不可量也。此不言精进者。于诸度
不怠是也。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恶口是也。
△四颂
第五品。】
卷八 第 775c 页 X32-0775.png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至)经行及坐卧。」
【前八句颂广行六度。次明是人一切众生皆当恭
敬也。生心如佛者。天台云。此第五品。初依之人。即
号如来故也。不久诣道树者。其位巳在十信铁轮。
不久得入初住铜轮。能八相作佛也。五品与四品
齐同。是修慧位。若论入位。总为六根清净位也。而
有现未佛世灭后之异。
[△@△]此地者。即实相真境。乃
一切如来受用之场。今佛子既得事理圆融。自他
并利。广六度而契真如。则同佛受用。故行住坐卧。
皆在厥中矣。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巳竟。】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前分别持经功德巳为殊胜。
然由未尽其益。今以一念随喜之功。超过八十年
中。广以七宝资生。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
趣众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不如最后人一念随
喜者。正欲显此说殊胜之益。以坚二乘愿乐之心
也。天台云。随喜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巳
庆人。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庆
巳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说之。故曰
随喜功德直指云前品是亲闻佛说寿量所获功
德。此是佛灭后。于流通会中。暂闻是法。一念惺悟。
而心生欢喜。即获殊胜功德。故名随喜功德。约义
有四。一随顺于人喜生敬。二随顺于法喜生信。三
随顺于理喜生解。四随顺于事喜生行。一念之间。
卷八 第 776a 页 X32-0776.png
人法兼收。理事圆融。故其功德难量。广如行愿品
释。
[△@△]前品于五位中。唯初随喜品文。但标人相。未
有校量。故弥勒乘机扣佛。广校初品。方知后四品
功德。益见其不可思议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
德。分二。一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前诸品巳经校量。而如来于初品。不尽情发挥者。
其意待弥勒问及而发也。今弥勒所问者。正初品
人。然随喜众生。皆是未来成佛之人。为弥勒当所
授记。故此特问。且亦为现在持经者。策进深心耳。
△二答。分二。一长行。又二。一答内心随喜人。又四。
一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闻是经随喜巳。」
【此举能闻之人。先标出四众。次汎指一切长幼也。
馀智者。直指云。是别指一种利根。出如来灭度之
后。如此诸人。亲于法师座下。闻此经典。豁尔神会。
意有所得。故曰随喜巳。】
「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至)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此明能随喜者。自于此经。有所领解。出至馀处。将
所闻经。随力为人而演说也。馀处者。即随所到处。
乃僧坊城邑等处也。如所闻者。是不增他说。不减
巳闻也。随力演说者。乃称巳所闻。随力多寡。为彼
说也。城即众民聚处。黄帝时始筑。以盛民也。邑即
释。
[△@△]前品于五位中。唯初随喜品文。但标人相。未
有校量。故弥勒乘机扣佛。广校初品。方知后四品
功德。益见其不可思议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
德。分二。一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前诸品巳经校量。而如来于初品。不尽情发挥者。
其意待弥勒问及而发也。今弥勒所问者。正初品
人。然随喜众生。皆是未来成佛之人。为弥勒当所
授记。故此特问。且亦为现在持经者。策进深心耳。
△二答。分二。一长行。又二。一答内心随喜人。又四。
一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闻是经随喜巳。」
【此举能闻之人。先标出四众。次汎指一切长幼也。
馀智者。直指云。是别指一种利根。出如来灭度之
后。如此诸人。亲于法师座下。闻此经典。豁尔神会。
意有所得。故曰随喜巳。】
「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至)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此明能随喜者。自于此经。有所领解。出至馀处。将
所闻经。随力为人而演说也。馀处者。即随所到处。
乃僧坊城邑等处也。如所闻者。是不增他说。不减
巳闻也。随力演说者。乃称巳所闻。随力多寡。为彼
说也。城即众民聚处。黄帝时始筑。以盛民也。邑即
卷八 第 776b 页 X32-0776.png
都邑。四县为都。四井为邑。陌乃田间路。南北为阡。
东西为陌。聚落田里等。皆是为四众随力演说之
地。此是第一层转教人也。】
「是诸人等闻巳随喜(至)亦随喜转教。」
【诸人。即上父母宗亲。闻巳者。即闻随力演说之少
法。而亦能发随喜心。转教他人也。此是第二层转
教人。馀人。即第三层转教也。】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展转起后。次第将前人随力演说者。递
相传谕。巳至第五十人。今但将最后第五十人一
念随喜之心所得功德。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先举极多世界。次举十类众生。一一世界。各具十
类。则众生数不可量也。六趣众生。是总举。梵语补
特伽那。此云数取趣。即数数于诸趣中受生也。又
众法相生。故名众生。众法者。即五阴六根。结成色
心二种故。卵生。即鱼鸟龟蛇等。胎生。即人畜龙仙
等。湿生。即含蠢蠕动等。化生。即转蜕飞行等。有形。
即休咎精明等。无形。即空散销沉等。有想。即神鬼
精灵等。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非有想者。
如蒲卢虫。原无蜂想。因蜾蠃负之。而成蜂也。非无
想者。如土枭之类。子成而母遭其食。如是相生。则
又非无想也。无足等。摄尽无馀也。如是等收上。是
总结所当化者之众生有如是之广。次举能施之
东西为陌。聚落田里等。皆是为四众随力演说之
地。此是第一层转教人也。】
「是诸人等闻巳随喜(至)亦随喜转教。」
【诸人。即上父母宗亲。闻巳者。即闻随力演说之少
法。而亦能发随喜心。转教他人也。此是第二层转
教人。馀人。即第三层转教也。】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展转起后。次第将前人随力演说者。递
相传谕。巳至第五十人。今但将最后第五十人一
念随喜之心所得功德。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先举极多世界。次举十类众生。一一世界。各具十
类。则众生数不可量也。六趣众生。是总举。梵语补
特伽那。此云数取趣。即数数于诸趣中受生也。又
众法相生。故名众生。众法者。即五阴六根。结成色
心二种故。卵生。即鱼鸟龟蛇等。胎生。即人畜龙仙
等。湿生。即含蠢蠕动等。化生。即转蜕飞行等。有形。
即休咎精明等。无形。即空散销沉等。有想。即神鬼
精灵等。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非有想者。
如蒲卢虫。原无蜂想。因蜾蠃负之。而成蜂也。非无
想者。如土枭之类。子成而母遭其食。如是相生。则
又非无想也。无足等。摄尽无馀也。如是等收上。是
总结所当化者之众生有如是之广。次举能施之
卷八 第 776c 页 X32-0776.png
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此标所施之物。尽此十类众生。每一众生。各与七
宝。满一南洲。又各施象马车乘并七宝宫殿等。满
八十年。一一众生。亦复如是。而作是念下。起法施
之由。】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即集者。是总召集四百万亿诸国十类众生也。宣
布者。即以四谛法轮开示教化。咸得悟入。故一时
尽證四果。断界内生死。證界外涅槃也。须陀洹。即
初果。此云预流。斯陀含。即二果。此云一来。阿那含。
即三果。此云不来。阿罗汉。即四果。义现序品。尽诸
漏。即离苦也。得自在。即得乐也。
△三问答明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当机因闻所立格量。以无量财。施无量世界中所
有无量众生。而意中领会财施境界巳不可量。财
施功德尚不可量。法施功德岂能量乎。
△四正与
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较。必不可量也。且如上施主。财施不可校。
则固是矣。至于无限人證罗汉果。得深定具解脱。
而不及初心人闻一偈。况秪能随喜者。如是算数
譬喻。不及一分。似乎太过非也。要知无量人證四
果。总属权法。是不了义。今一念随喜此经一偈。植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此标所施之物。尽此十类众生。每一众生。各与七
宝。满一南洲。又各施象马车乘并七宝宫殿等。满
八十年。一一众生。亦复如是。而作是念下。起法施
之由。】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即集者。是总召集四百万亿诸国十类众生也。宣
布者。即以四谛法轮开示教化。咸得悟入。故一时
尽證四果。断界内生死。證界外涅槃也。须陀洹。即
初果。此云预流。斯陀含。即二果。此云一来。阿那含。
即三果。此云不来。阿罗汉。即四果。义现序品。尽诸
漏。即离苦也。得自在。即得乐也。
△三问答明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当机因闻所立格量。以无量财。施无量世界中所
有无量众生。而意中领会财施境界巳不可量。财
施功德尚不可量。法施功德岂能量乎。
△四正与
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较。必不可量也。且如上施主。财施不可校。
则固是矣。至于无限人證罗汉果。得深定具解脱。
而不及初心人闻一偈。况秪能随喜者。如是算数
譬喻。不及一分。似乎太过非也。要知无量人證四
果。总属权法。是不了义。今一念随喜此经一偈。植
卷八 第 777a 页 X32-0777.png
大乘因。决定成佛。此正权实不可及也。譬如贫人
执天子一字。其贵重即时巳胜群臣。其所贵者。非
在于人。而贵在于一字也。今经校量。亦复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内。此以内校内。谓最后人展转传说。其
言最少。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又况最初于法会
中。闻一句而能随喜者。其功德岂易量哉。
△二明
外来听法人。分四。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若人者。即四众及有智人。为是经故。则见其信。往
诣僧坊。则见其诚。若坐若立。则见其恭谨。非泛常
游玩造次不修者比。须臾听。虽历时未久。而道种
巳投。此得其真因。转身者。即隔阴易生也。得上妙
车乘。报行诣之功也。珍宝辇舆。报立听之功也。乘
天宫殿。报入僧坊之功也。三者皆由一念诚信。听
此妙法为因。兼修十善为缘。
△二分座。】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上科自为。此兼劝他。能分座。有济人之德。故转身
得处王座。以遍济臣民也。
△三劝他。】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语人劝听。则利人之心切矣。故利倍广。而报倍胜。
陀罗尼。乃十地位中菩萨既得。与十地位人。共生
一处。受报不轻。当知亦具六根功德。利根等属意。
不瘖哑属舌。后文鼻修直。即鼻根。见佛闻法。属眼
执天子一字。其贵重即时巳胜群臣。其所贵者。非
在于人。而贵在于一字也。今经校量。亦复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内。此以内校内。谓最后人展转传说。其
言最少。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又况最初于法会
中。闻一句而能随喜者。其功德岂易量哉。
△二明
外来听法人。分四。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若人者。即四众及有智人。为是经故。则见其信。往
诣僧坊。则见其诚。若坐若立。则见其恭谨。非泛常
游玩造次不修者比。须臾听。虽历时未久。而道种
巳投。此得其真因。转身者。即隔阴易生也。得上妙
车乘。报行诣之功也。珍宝辇舆。报立听之功也。乘
天宫殿。报入僧坊之功也。三者皆由一念诚信。听
此妙法为因。兼修十善为缘。
△二分座。】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上科自为。此兼劝他。能分座。有济人之德。故转身
得处王座。以遍济臣民也。
△三劝他。】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语人劝听。则利人之心切矣。故利倍广。而报倍胜。
陀罗尼。乃十地位中菩萨既得。与十地位人。共生
一处。受报不轻。当知亦具六根功德。利根等属意。
不瘖哑属舌。后文鼻修直。即鼻根。见佛闻法。属眼
卷八 第 777b 页 X32-0777.png
耳。馀皆身根。此中单明口报。有音不清曰瘖。一向
绝音曰哑。今由称名劝听故。报千万生不瘖哑也。
自能听受。即纳妙莲华于口。故口无臭。此约声嗅。
论功德也。舌常下。约色相言。垢黑疏黄缺落。皆齿
病也。差即向外。曲即向内。今由称经劝听。于百千
生。齿无如是诸病。此口内相也。唇不下垂等。皆口
外之相。下垂即长。褰缩则短。粗涩形不堪见。疮胗
气不堪闻。缺坏则露。呙斜则歪。厚大明其蠢。黧黑
言其滞。今既称经劝听。皆无此病也。口舌俱如此
清净。故曰无诸可恶也。胗(音轸)。呙(快平声)。褰
(音牵)。】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劝人本属身口。前广明口报。此兼举身根。而眼耳
意三根。摄在见佛闻法信受教诲中。是知发称劝
听之心。于须臾顷。而感六根清净于百千生。善哉
妙法。真不可思议者也。匾(音贬)。㔸(音梯)。音(音哇)。
△
四具听。】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举其旁赞者之功德。校量正持说者。则功德益难
思议矣。故曰何况一心听说等。知音云。此句伏下
品谈法师功德之案。
△二偈颂。分二。一颂内心随
喜人。分三。一颂五十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于第五十。」
绝音曰哑。今由称名劝听故。报千万生不瘖哑也。
自能听受。即纳妙莲华于口。故口无臭。此约声嗅。
论功德也。舌常下。约色相言。垢黑疏黄缺落。皆齿
病也。差即向外。曲即向内。今由称经劝听。于百千
生。齿无如是诸病。此口内相也。唇不下垂等。皆口
外之相。下垂即长。褰缩则短。粗涩形不堪见。疮胗
气不堪闻。缺坏则露。呙斜则歪。厚大明其蠢。黧黑
言其滞。今既称经劝听。皆无此病也。口舌俱如此
清净。故曰无诸可恶也。胗(音轸)。呙(快平声)。褰
(音牵)。】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劝人本属身口。前广明口报。此兼举身根。而眼耳
意三根。摄在见佛闻法信受教诲中。是知发称劝
听之心。于须臾顷。而感六根清净于百千生。善哉
妙法。真不可思议者也。匾(音贬)。㔸(音梯)。音(音哇)。
△
四具听。】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举其旁赞者之功德。校量正持说者。则功德益难
思议矣。故曰何况一心听说等。知音云。此句伏下
品谈法师功德之案。
△二偈颂。分二。一颂内心随
喜人。分三。一颂五十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于第五十。」
卷八 第 777c 页 X32-0777.png
【此颂次第转教。至第五十人。前但言闻经。而颂云
乃至一偈。故知前随力演说者。不过三偈五偈乃
至一偈而巳。要知谓闻是经随喜巳。则随喜二字。
最有得力受用。如不然。岂能广益。
△二颂格量本。】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脱。」
【长文但云宣布法化。示教利喜。此明世皆不牢。如
水沫。如泡𦦨。正使勿贪世乐。而味法乐。是说四谛
方便。使之證有馀涅槃也。如谓是身无常无坚速
朽之法。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
立。是身如𦦨从渴爱生等也。
△三颂正格量。】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至)初闻随喜者。」
【此颂较量。从最后自远况近。乃至最初。展转殊胜。
可知。
△二颂外听法。分四。一颂劝听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至)常从其口出。」
【此颂劝听功德。前但言可共往听此言是经深妙
万劫难遇。则见切听之心。恋慕之极。既能怀慕。是
经久而得。优昙华香从其口出。理亦然矣。
△二追
颂自在。】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至)及乘天宫殿。」
【此追颂自往听法。言须臾欢喜。即一念信解。巳乘
大乘。入如来室。故感报如是也。
△三颂分座听。】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自听即得真因。劝听以为助缘。由此不思议因缘。
即得坐如来座。故感报得天王轮王位也。
△四颂
卷八 第 778a 页 X32-0778.png
正修行。】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前随喜劝听。自往分座。有如许校量。其正意原为
此科而施也。一心听者。不止暂时。解其义者。不止
四句。如说修行。不止随喜。偶闻分座劝听而巳。故
结云。其福不可限。以前皆属少分自利功德。既校
量巳明。则下六种法师所有利他之德。即知有如
是广大不可思议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品节云。此品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尚皆自利。未
见利人者之功德。今显法师得六根清净。以彰法
华三昧之胜益。现前即登不退。欲以发二乘精进
不倦之心也。前法师品但以法为师。是助发之缘
因。今品正显持经功德。名同义别。然佛性种子。要
藉缘薰。使慧命不断。唯法师功德最为殊胜。所以
次于随喜品也。天台云。法师义如法师品中说。功
德者。前品随喜功德。谓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
相似位前。今品功德。谓五品之上六根清净之功
德。即十信相似位也。以此功德。内外庄严。五根清
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巳上
至佛。一切色相。悉于身中现者。名内庄严。十法界
一切色相。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
既尔。馀五根亦然。读诵获六根清净既尔。后之四
品加然。相似六根清净既尔。分真倍然。
○知音问。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前随喜劝听。自往分座。有如许校量。其正意原为
此科而施也。一心听者。不止暂时。解其义者。不止
四句。如说修行。不止随喜。偶闻分座劝听而巳。故
结云。其福不可限。以前皆属少分自利功德。既校
量巳明。则下六种法师所有利他之德。即知有如
是广大不可思议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品节云。此品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尚皆自利。未
见利人者之功德。今显法师得六根清净。以彰法
华三昧之胜益。现前即登不退。欲以发二乘精进
不倦之心也。前法师品但以法为师。是助发之缘
因。今品正显持经功德。名同义别。然佛性种子。要
藉缘薰。使慧命不断。唯法师功德最为殊胜。所以
次于随喜品也。天台云。法师义如法师品中说。功
德者。前品随喜功德。谓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
相似位前。今品功德。谓五品之上六根清净之功
德。即十信相似位也。以此功德。内外庄严。五根清
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巳上
至佛。一切色相。悉于身中现者。名内庄严。十法界
一切色相。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
既尔。馀五根亦然。读诵获六根清净既尔。后之四
品加然。相似六根清净既尔。分真倍然。
○知音问。
卷八 第 778b 页 X32-0778.png
法师品有六种法师。礼拜供养。胡不言之。答。实论
功德。唯受持等四种。自他皆得开悟本有佛之知
见。若夫供养礼拜。唯获福田。故不校也。若约法供
养。亦可摄尽。故药王本事品。有法供养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总列六根功
德。】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要解云。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
觉。證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
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
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
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
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
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
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
全其用。故有千二百功德。然复于中尅定优劣。以
眼见前旁。而不及后。鼻息出入。缺于中交。身合能
觉。离不知触。皆三分缺一。故惟八百功德。此乃权
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巳。使由常眼对色
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
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
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
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
二别作六章解释。分六。一眼根。又二。一长行。】
功德。唯受持等四种。自他皆得开悟本有佛之知
见。若夫供养礼拜。唯获福田。故不校也。若约法供
养。亦可摄尽。故药王本事品。有法供养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总列六根功
德。】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要解云。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
觉。證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
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
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
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
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
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
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
全其用。故有千二百功德。然复于中尅定优劣。以
眼见前旁。而不及后。鼻息出入。缺于中交。身合能
觉。离不知触。皆三分缺一。故惟八百功德。此乃权
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巳。使由常眼对色
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
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
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
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
二别作六章解释。分六。一眼根。又二。一长行。】
卷八 第 778c 页 X32-0778.png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
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
相。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
质者。此也。
○问。理则固然矣。事复如何。答。六湛圆
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證耳。夫罗汉见大
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界。如来见彻微
尘国。非独果体也。如阿那律。不离父母生身。而能
观大千。犹如掌果。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
觉净。真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也。知音云。见
于下。依报横竖。世界相续也。亦见下。正报善恶。众
生相续也。及业下。业果相续也。下五根准此。
△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以无所畏心一句。正显得六根清净之所以也。大
窾云。大抵恐畏。皆生于不足。道力未充。安得无畏。
今法师涵养既久。道力既充。神气亦满。即有刀杖
骂詈。不足以干其虑。稍有动摇。则目眩心驰。安得
清净乎。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之一也。有云。须
弥即弥楼。以其梵音有异。若据今经。云内外弥楼
山。须弥及铁围。则是两山。名体皆异也。
[△@△]准后耳
根闻十法界。则见亦有之。文缺故也。或佛说巧妙。
摄于悉见悉知之间。不然。下五根皆有声闻菩萨
卷八 第 779a 页 X32-0779.png
诸佛等。岂独眼根见不能及耶。
○知音问。持经者
多。功德未验。何也。答。不常精进故。即常精进文字
者尚少。况如说修行乎。释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
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以耳周听十方无移。故感功德有
千二百。】
「以是清净常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此下明功。众尘不隔。故曰清净。常耳者。题非圣得。
即寻常人所共有者。此一句为能闻之根。次明所
闻之境。种种等。是总标。】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至)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此别明四圣六凡。发明种种语言音声一句。先明
杂类。象马及愁叹等皆苦声。螺鼓及语笑等皆乐
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此又明六对。皆三界人所有之声。循道合理。名法
声。非道非理。名非法。此处言圣人声。为对凡夫而
言也。后另开四圣。方为正举。喜不喜声。与苦乐有
别。苦者。如为生老病死等诸苦所逼而发声也。乐
者。如众生得最乐境而发声也。喜不喜乃逆顺二
境。所以不同苦乐之声。】
「天声龙声夜又声(至)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此八部声也。其中亦有前六对诸声。此不繁叙。】
○知音问。持经者
多。功德未验。何也。答。不常精进故。即常精进文字
者尚少。况如说修行乎。释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
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以耳周听十方无移。故感功德有
千二百。】
「以是清净常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此下明功。众尘不隔。故曰清净。常耳者。题非圣得。
即寻常人所共有者。此一句为能闻之根。次明所
闻之境。种种等。是总标。】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至)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此别明四圣六凡。发明种种语言音声一句。先明
杂类。象马及愁叹等皆苦声。螺鼓及语笑等皆乐
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此又明六对。皆三界人所有之声。循道合理。名法
声。非道非理。名非法。此处言圣人声。为对凡夫而
言也。后另开四圣。方为正举。喜不喜声。与苦乐有
别。苦者。如为生老病死等诸苦所逼而发声也。乐
者。如众生得最乐境而发声也。喜不喜乃逆顺二
境。所以不同苦乐之声。】
「天声龙声夜又声(至)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此八部声也。其中亦有前六对诸声。此不繁叙。】
卷八 第 779b 页 X32-0779.png
「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此三大声也。虽曰此三。乃举大分。其实此中亦有
喜不喜等声。四大中不言地者。盖地本无声。作之
在人。虽于十八变动时皆地有声。而非常声。故不
及也。三途声。可以易知。】
「比丘声比丘尼声。」
【此出家二众所发之声也。由多诸善行。故此另举。】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此四圣声也。法师由受持此经。则深入法流。必得
如如真智现前。使闻性称真法界。故闻十界。如月
临江无所不现也。】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坏耳根。」
【此总结诸声成圆闻也。要解云。信知。谓应耳时。如
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别种
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
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至)悉皆得闻之。」
【此颂三界六凡一切情无情声。长行略。而详颂之。
但缺水火风声。乃前后互现也。】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至)悉皆得闻之。」
【此颂四圣。而缺声闻缘觉。以胜摄劣。须知法师不
动蛙步。而能闻十方诸佛说微妙法。其智慧福业
隐隐增长。此岂泛泛人可共知耶。】
卷八 第 779c 页 X32-0779.png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至)功德巳如是。」
【此结。颂中既言大千内外。又不止闻一三千世界
中矣。况闻性周遍。本无边表。今既由法力薰成。则
界外圆闻。犹不可量也。补注云。迦陵频伽。此云好
声鸟。其鸟在壳。声压群羽。命命。即共命。一身两头。
神识互别。报命则同。故曰命命。光音。二禅中第三
天也。遍净。三禅中第三天也。有顶。即色界究竟天
也。释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标鼻根之德。由缺中交。故少四百。】
「以是清净鼻根(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此叙鼻根之功。初一句标根。闻于下标境。种种下
是总标。向后别释。诸香清净。由众尘不隔湛圆。故
大千俱闻也。】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此先明人间种种诸香。有粗妙二种。今出其妙。须
曼那。此云善称意。阇提云金钱。末利云鬘。其华可
作鬘故。薝卜云黄花。波罗罗云重生花。多摩罗云
性无垢。多伽罗云根。】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此言人间一切粗浊者。虽种类若干。而法师分别。
一一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此明闻知天上诸香。
[△@△]问。鼻以合中知。今云住此
卷八 第 780a 页 X32-0780.png
而闻。彼还是香来耶。鼻往耶。不然。何以得知。答。此
皆持经不思议功力使然。若以鼻香往来疑者。是
未得经功之思量取著耳。岂不闻。是经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乎。波利质多。云
圆生树。其根茎枝叶。逆风能闻五十由旬。拘鞞陀
罗。云大游戏地树。】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此明诸天所有身香。并所烧之香。法师无不了知。】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此明四圣人香。法师无不了知。问。香无形色。何以
别知凡圣差别。曰。虽无形色。而贵贱上下。各得其
用。此亦持经不思议力。乃能知耳。次下总结。】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要解云。华严鬻香长者。
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
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
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
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
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
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證万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
问。受持读诵书写。本属眼舌身意四根。耳鼻似无
干也。而返于声香。广衍其文。何也。答。以初时全藉
耳闻声。是此方教体。鼻出入息。以便读诵。况香为
圣凡同乐。故所详陈也。
△二偈颂。】
皆持经不思议功力使然。若以鼻香往来疑者。是
未得经功之思量取著耳。岂不闻。是经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乎。波利质多。云
圆生树。其根茎枝叶。逆风能闻五十由旬。拘鞞陀
罗。云大游戏地树。】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此明诸天所有身香。并所烧之香。法师无不了知。】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此明四圣人香。法师无不了知。问。香无形色。何以
别知凡圣差别。曰。虽无形色。而贵贱上下。各得其
用。此亦持经不思议力。乃能知耳。次下总结。】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要解云。华严鬻香长者。
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
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
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
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
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
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證万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
问。受持读诵书写。本属眼舌身意四根。耳鼻似无
干也。而返于声香。广衍其文。何也。答。以初时全藉
耳闻声。是此方教体。鼻出入息。以便读诵。况香为
圣凡同乐。故所详陈也。
△二偈颂。】
卷八 第 780b 页 X32-0780.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此四句总颂。前但言香。未言其臭。今颂云种种悉
闻知。则臭亦种种闻知也。】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至)闻香知其身。」
【此别明三界一切诸香。先颂人间胜香。该情无情。
轮王有七宝。女宝居一。】
「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
【此颂天人。文合在后天女所著衣上。意则顺畅。】
「诸树华果实及苏油香气(至)出处及所在。」
【此颂人间杂类情无情香。兼修罗众。】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至)闻香悉能知。」
【此广颂诸天。展转以尽四禅。初生退没。皆言闻香
能知者。乃香随事显也。】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至)闻香悉能知。」
【此颂四圣香。比丘。即声闻缘觉。在在方。即十方所
在也。众生入法会得利益。以及修行品位。无不闻
香悉知也。】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要解云。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
鼻身意。皆言无漏。此鼻相者。即持经功力。能知种
种之鼻相也。天台云。圣人有六根互用之妙。如鼻
知好恶。别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有眼用。读经
说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耳用。知诸华果实及苏油
卷八 第 780c 页 X32-0780.png
香气。则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触。五欲嬉戏。
亦是触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身用。知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本。则鼻有意用。鼻根自在胜用若兹。例
五根亦若是也。释明鼻根竟。
△四舌根。分二。一长
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舌能宣扬世出世法。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此别示其功。先明变味功能。世人皆知舌惟了味。
而不知功德全在说法也。由说法功力。了别好丑
苦涩。皆属妄尘。既入清净舌根。则尘销觉净。皆成
上味矣。】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正出舌根说法功能。以所出之音深。是法无碍。故
能入心。由所发之声妙。是词无碍。故令喜乐也。】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此明法音感至。诸天八部而来听法。因法师得四
无碍。故致亲近供养也。巳上皆天龙外护。】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此明人间内外护也。知音云。有四等。一僧俗四众。
二国王王子众。三群臣众。四小大轮王众。乃至一
时云集众也。故曰乘其宫殿等。以是菩萨下。又出
常随影响众也。故曰尽其形寿等。】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亦是触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身用。知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本。则鼻有意用。鼻根自在胜用若兹。例
五根亦若是也。释明鼻根竟。
△四舌根。分二。一长
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舌能宣扬世出世法。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此别示其功。先明变味功能。世人皆知舌惟了味。
而不知功德全在说法也。由说法功力。了别好丑
苦涩。皆属妄尘。既入清净舌根。则尘销觉净。皆成
上味矣。】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正出舌根说法功能。以所出之音深。是法无碍。故
能入心。由所发之声妙。是词无碍。故令喜乐也。】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此明法音感至。诸天八部而来听法。因法师得四
无碍。故致亲近供养也。巳上皆天龙外护。】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此明人间内外护也。知音云。有四等。一僧俗四众。
二国王王子众。三群臣众。四小大轮王众。乃至一
时云集众也。故曰乘其宫殿等。以是菩萨下。又出
常随影响众也。故曰尽其形寿等。】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卷八 第 781a 页 X32-0781.png
【不唯但得六凡众听法。且又得四圣众加护也。又
不唯诸圣加护。亦且得十方诸佛偏向说法。致能
受持。而又能传说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初颂变味。舌净故味亦净。一切浮尘皆融为法味。】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至)设诸上供养。」
【此颂说法功德也。诸缘喻等。乃权巧分别。】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至)随意即能至。」
【颂感天人八部也。是说法下四句。长行缺文。以此
妙法。冥通三际。法师欲令声遍三千。则随意即至。】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至)或时为现身。」
【前三行如文可解。后四句颂四圣加护也。常念守
护。是智力加持。或时现身。是身面加持也。释明舌
根竟。
△五身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八百身功德。」
【此总标其德。由身根离中不知。故缺四百。】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此别明其功。身本不净。而言得者。乃持经不思议
力也。喻如琉璃者。显是父母所生之身。非指法身
也。且琉璃内外明彻。不容纤翳。得如是身。孰不喜
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至)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此明身能应现。先标应现众生生死之相。是身既
卷八 第 781b 页 X32-0781.png
如琉璃。则不为情尘所蔽。如大明镜。无不朗然。所
以一切皆现也。欲得此身清净应物。须是受持读
诵解说书写此经。】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上言三界众生。依正升沉。善恶好丑。悉于中现。此
申明善恶好丑之处。铁围等在下。乃丑恶处也。弥
楼等在上。为善好处也。此单约欲界而言。阿鼻有
顶。方通三界上下好丑善恶之处。一切有情无情
悉于中现者。以持经者色身合乎法身。而法身不
外乎色身也。】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相。」
【不唯能现六凡色相。而四圣说法之相。无不明现。
可见是身含遍十虚。宁有方所。此皆持经不思议
力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颂身净喜见。以验持经之功也。】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相(至)馀人所不见。」
【颂能应现。补出如净明镜。则鉴无不烛。馀人不见。
显未持此经。不得如是功德。非巳智力所能见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至)皆于身中现。」
【颂生死报应等。总三界依正善恶好丑。】
「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至)皆于身中现。」
【此又别申诸相。补出大海水一句。则无不俱含也。
以一切皆现也。欲得此身清净应物。须是受持读
诵解说书写此经。】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上言三界众生。依正升沉。善恶好丑。悉于中现。此
申明善恶好丑之处。铁围等在下。乃丑恶处也。弥
楼等在上。为善好处也。此单约欲界而言。阿鼻有
顶。方通三界上下好丑善恶之处。一切有情无情
悉于中现者。以持经者色身合乎法身。而法身不
外乎色身也。】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相。」
【不唯能现六凡色相。而四圣说法之相。无不明现。
可见是身含遍十虚。宁有方所。此皆持经不思议
力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颂身净喜见。以验持经之功也。】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相(至)馀人所不见。」
【颂能应现。补出如净明镜。则鉴无不烛。馀人不见。
显未持此经。不得如是功德。非巳智力所能见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至)皆于身中现。」
【颂生死报应等。总三界依正善恶好丑。】
「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至)皆于身中现。」
【此又别申诸相。补出大海水一句。则无不俱含也。
卷八 第 781c 页 X32-0781.png
是总颂六凡。】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此颂明四圣。或处静定。或为说法。皆现身中也。】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此结明身相为能现之本。知音云。法师虽未得无
漏法性之身。而于此父母所生之体。有类乎果觉
现相也。
○问。蕞尔眇躬。胡能若是。答。弹丸之镜。能
持万仞之山。顷刻之梦。能现百年之境。然皆有为
法生灭心也。今经诠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佛之知
见。持经者能常精进。自然反常合道。复何疑哉。释
明身根竟。
△六意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意默容十方世界。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此别明其功。先明深达众义。闻一句而能通达无
量义者。以无量义原出一句故。得一而知广也。
[△@△]
问。意根何以言闻。答。意以通达为能。然通达必假
闻而后得也。又况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得六根互
用之妙。而于意根说闻何碍。又五根有同时意识。
所以言闻也。】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要解云。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说一句偈者。由意
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
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也。證意实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此颂明四圣。或处静定。或为说法。皆现身中也。】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此结明身相为能现之本。知音云。法师虽未得无
漏法性之身。而于此父母所生之体。有类乎果觉
现相也。
○问。蕞尔眇躬。胡能若是。答。弹丸之镜。能
持万仞之山。顷刻之梦。能现百年之境。然皆有为
法生灭心也。今经诠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佛之知
见。持经者能常精进。自然反常合道。复何疑哉。释
明身根竟。
△六意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意默容十方世界。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此别明其功。先明深达众义。闻一句而能通达无
量义者。以无量义原出一句故。得一而知广也。
[△@△]
问。意根何以言闻。答。意以通达为能。然通达必假
闻而后得也。又况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得六根互
用之妙。而于意根说闻何碍。又五根有同时意识。
所以言闻也。】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要解云。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说一句偈者。由意
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
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也。證意实
卷八 第 782a 页 X32-0782.png
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
亦顺正法。解是义者。即一句中解无量义。故演此
一句。得至岁月不尽。所以华严云。于一文字语言
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正此义也。俗间经书。即五经
诸史等。治世语言。即调理阴阳安置邦国等。资生
业者。即医卜数命经营田畴等。凡所发言。无不与
理契。此皆意具圆说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至)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要解云。此明意根知机。由意清净故。通于他心也。
所行者。寻常心也。动作者。感变心也。戏论者。分别
心也。】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上是凡心通达。此是经功胜力。未得无漏慧者。不
能如佛无漏。而持经胜福。圣性冥通。则凡有思量。
皆合佛语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通达无量义。」
【颂前总标。上中下。即三乘法。前于一句达无量义。
则三乘法。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至)一时皆悉知。」
【此颂别明其功。皆由持法华之报。所以能圆说能
知机也。】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至)于众无所畏。」
【颂前总结。前四句颂明意根见佛闻法。思惟下。明
亦顺正法。解是义者。即一句中解无量义。故演此
一句。得至岁月不尽。所以华严云。于一文字语言
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正此义也。俗间经书。即五经
诸史等。治世语言。即调理阴阳安置邦国等。资生
业者。即医卜数命经营田畴等。凡所发言。无不与
理契。此皆意具圆说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至)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要解云。此明意根知机。由意清净故。通于他心也。
所行者。寻常心也。动作者。感变心也。戏论者。分别
心也。】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上是凡心通达。此是经功胜力。未得无漏慧者。不
能如佛无漏。而持经胜福。圣性冥通。则凡有思量。
皆合佛语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通达无量义。」
【颂前总标。上中下。即三乘法。前于一句达无量义。
则三乘法。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至)一时皆悉知。」
【此颂别明其功。皆由持法华之报。所以能圆说能
知机也。】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至)于众无所畏。」
【颂前总结。前四句颂明意根见佛闻法。思惟下。明
卷八 第 782b 页 X32-0782.png
闻而后思。知诸法相下。是思而后行。末四句结所
说无他。以所演说皆一乘实相。故得无畏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颂虽结显根胜。而毕竟见经功殊胜也。】
「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至)持法华经故。」
【颂虽结显经胜。而又见意根通达若此也。要解云。
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
一发明。倘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
山林周匝。禽兽呜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
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證。遍六处而常彰。本不
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
扩悟入也。知音云。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轻迹。以便
现神力嘱累。上行等菩萨。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
界。广其持说也。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品节云。此品由前明持经功德殊胜故。特示坚持
之行。所以如来自叙昔为常不轻时受持此经。唯
以平等佛慧。教化众生。虽多遭毁辱。绝无一念疲
厌之心。故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经验也。以此劝
进二乘。当遵此范。末世持经。可无厌患。则退堕之
心。无由起矣。又见如来往昔为此妙法悟守之难。
且不唯如来悟守之难。于恶世弘经。又为难之极
难。故世尊忧悬之意深。叮咛之诫切也由是历说
持经之行。自提婆达多以来。皆明悟守之事。至此
说无他。以所演说皆一乘实相。故得无畏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颂虽结显根胜。而毕竟见经功殊胜也。】
「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至)持法华经故。」
【颂虽结显经胜。而又见意根通达若此也。要解云。
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
一发明。倘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
山林周匝。禽兽呜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
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證。遍六处而常彰。本不
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
扩悟入也。知音云。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轻迹。以便
现神力嘱累。上行等菩萨。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
界。广其持说也。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品节云。此品由前明持经功德殊胜故。特示坚持
之行。所以如来自叙昔为常不轻时受持此经。唯
以平等佛慧。教化众生。虽多遭毁辱。绝无一念疲
厌之心。故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经验也。以此劝
进二乘。当遵此范。末世持经。可无厌患。则退堕之
心。无由起矣。又见如来往昔为此妙法悟守之难。
且不唯如来悟守之难。于恶世弘经。又为难之极
难。故世尊忧悬之意深。叮咛之诫切也由是历说
持经之行。自提婆达多以来。皆明悟守之事。至此
卷八 第 782c 页 X32-0782.png
遵如来行。然后乃为精持也。前后诸品。文虽不一。
而意实一贯。参会经文。自得其旨。具见如来说法
之本意耳。大窾云。前迹门欲诸菩萨声闻弟子发
愿持经。故如来引自巳曾为国王忍苦求法。以励
新记也。今欲地涌之众决志持经。故复引自巳曾
行道法忍辱如是。以励今会也。然此品论忍辱。则
含三忍四乐之行。论持经。则显一句全经之益。论
功德。则始得六根清净。终得无上菩提。由此一品。
摄前数品之义。又前品明所證。此明能證。能證之
人名常不轻者。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轻慢。故能修
忍辱而成菩提也。要解云。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
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
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
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
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
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
道果。所谓广利也。盖前之持经。其五种功。虽圆而
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其有人
法之缘影存。焉必蕲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
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
所慢。使妙行遍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
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㳷然于正遍正等之域。然
后为精持广益。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
终于此品。然品以常不轻名者。天台云。内怀不轻
而意实一贯。参会经文。自得其旨。具见如来说法
之本意耳。大窾云。前迹门欲诸菩萨声闻弟子发
愿持经。故如来引自巳曾为国王忍苦求法。以励
新记也。今欲地涌之众决志持经。故复引自巳曾
行道法忍辱如是。以励今会也。然此品论忍辱。则
含三忍四乐之行。论持经。则显一句全经之益。论
功德。则始得六根清净。终得无上菩提。由此一品。
摄前数品之义。又前品明所證。此明能證。能證之
人名常不轻者。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轻慢。故能修
忍辱而成菩提也。要解云。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
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
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
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
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
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
道果。所谓广利也。盖前之持经。其五种功。虽圆而
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其有人
法之缘影存。焉必蕲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
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
所慢。使妙行遍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
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㳷然于正遍正等之域。然
后为精持广益。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
终于此品。然品以常不轻名者。天台云。内怀不轻
卷八 第 783a 页 X32-0783.png
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
教。人作不轻之目。故云尔也。
△三此品引信毁罪
福。證劝流通。分二。一长行。又三。一双指前品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涌出品后。世尊答弥勒。将欲显发宣示诸佛三力。
则寿量一品。为自在神通力。分别功德至法师功
德。皆狮子奋迅之力。故告常精进也。今品明大势
威猛之力。故首告得大势。以为当机。得大势即大
势至也。与常精进药王等。通在序品。参随内以待
夫。此作流通大行菩萨模范耳。如前所说者。法师
品云。若有恶人。以不善心。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
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
甚重。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指得福。如向所说者。即法师功德品也。要解云。
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
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
△二双开今品信毁。分二。
一明事本。事本者。指威音王佛时。为不轻行之事
本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因叙事本。先叙本师。以师显本。其本有源也。先叙
时代。次叙佛名。知音云。威以形言。音以声言。王者
自在。义兼形声。而王于威音那畔也。由威故得劫
名离衰。由音故得国名大成。如来举昔因。而偏告
教。人作不轻之目。故云尔也。
△三此品引信毁罪
福。證劝流通。分二。一长行。又三。一双指前品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涌出品后。世尊答弥勒。将欲显发宣示诸佛三力。
则寿量一品。为自在神通力。分别功德至法师功
德。皆狮子奋迅之力。故告常精进也。今品明大势
威猛之力。故首告得大势。以为当机。得大势即大
势至也。与常精进药王等。通在序品。参随内以待
夫。此作流通大行菩萨模范耳。如前所说者。法师
品云。若有恶人。以不善心。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
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
甚重。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指得福。如向所说者。即法师功德品也。要解云。
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
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
△二双开今品信毁。分二。
一明事本。事本者。指威音王佛时。为不轻行之事
本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因叙事本。先叙本师。以师显本。其本有源也。先叙
时代。次叙佛名。知音云。威以形言。音以声言。王者
自在。义兼形声。而王于威音那畔也。由威故得劫
名离衰。由音故得国名大成。如来举昔因。而偏告
卷八 第 783b 页 X32-0783.png
得大势者。大窾云。以末世持经。自非真得大法势
力。具天空海阔之怀。霁月风光之度。则为境风飘
动心海。兴波作浪。不得宁帖。不能忍辱。故特告之
也。
[△@△]又威音者。不徒全事。以智德超胜。法音遍布
也。故威以自全。音以全生。于自他无碍。故称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
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
【此举威音如来之寿量无穷。以及正像劫量无际
者。为如来救济之心与时无间也。故后云。饶益众
生巳。然后灭度。又此两句。更当活看。况众生无尽。
佛亦无终。而云益巳灭度者。皆属一期功勋言耳。
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至)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继。而有第二佛也。但言此国。而不标名
者。直指云。是一真清净之寂光土也。谓佛与众生。
等同一体。故从上能度之主。并所度之生。总不离
此土也。二万佛同一号。正同二万灯明。表真俗圆
融之相。此叙佛之多。以见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
二明本事。本事者。即如来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来(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此谓二万亿之最初佛。正像法灭。而人极恶也。增
上慢。是意恶。有大势力。是身口恶。】
力。具天空海阔之怀。霁月风光之度。则为境风飘
动心海。兴波作浪。不得宁帖。不能忍辱。故特告之
也。
[△@△]又威音者。不徒全事。以智德超胜。法音遍布
也。故威以自全。音以全生。于自他无碍。故称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
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
【此举威音如来之寿量无穷。以及正像劫量无际
者。为如来救济之心与时无间也。故后云。饶益众
生巳。然后灭度。又此两句。更当活看。况众生无尽。
佛亦无终。而云益巳灭度者。皆属一期功勋言耳。
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至)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继。而有第二佛也。但言此国。而不标名
者。直指云。是一真清净之寂光土也。谓佛与众生。
等同一体。故从上能度之主。并所度之生。总不离
此土也。二万佛同一号。正同二万灯明。表真俗圆
融之相。此叙佛之多。以见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
二明本事。本事者。即如来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来(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此谓二万亿之最初佛。正像法灭。而人极恶也。增
上慢。是意恶。有大势力。是身口恶。】
卷八 第 783c 页 X32-0783.png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此自叙因名。本是比丘。而以菩萨称者。显内秘外
现。欲使一切众生。普皆作佛。是人恶而巳固善也。】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此出得名之由也。要解云。以佛性遍记四众。四众
容行不等。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
者。谓皆行菩萨道。皆当作佛。岂可轻慢之也。】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出所行之行也。天台云。读诵经典。即了因性。皆
行菩萨。即缘因性。不敢轻慢。即正因性。又不轻深
敬。是如来座。忍于打骂。是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
不倦。即如来室也。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
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即誓愿安乐
行也。不专读而但礼拜。正是持无相经。行无相行。
但诚愿在远见故往四字中发现。非偶然行也。】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明得名之缘也。直指云。缘四众不知菩萨。以平
等慧。普利一切。而反谓无智。故生打骂言我不用
如是妄记也。虽历多年常被打骂。而仍高声称赞。
此可见内不以自悟而轻自心。外不以他迷而轻
众生。透顶彻底。以佛知见。为知见也。
[△@△]此又见达
多品云。于多劫中。无有懈倦。是真不违仙人所愿
也。】
「以其常作是语故(至)号之为常不轻。」
卷八 第 784a 页 X32-0784.png
【常不轻名。既从四众口授。则四众人皆知有所常。
知有所重。决非痴迷不信者等也。不然。常不轻三
字。自何而得。况四众甚广。而后独限千五百众。遇
佛授记者。无非要局面圆成耳。菩萨如是授记。四
众如是不受。针来线去。多少观瞻。此处又见达多
一翻磨炼也。
△三双明信毁果报。分三。先明信者
果报。】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此明功极而验应也。要解云。始则不专读诵。而终
能闻持多偈。增亿万寿。广为人说者。由其无相无
我缘影俱忘。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
也。威音虽灭。而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
然于空中闻者。示其忘能所绝影像。然后能具此
法。故得二十千万亿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绝故。即
得六根清净功德也。前举六根功德。方明所證之
法。今举不轻。乃示能證之人。】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向所以为人轻贱者。由保惜未忘。只得久忍疲劳。
今一旦功深力极。如风跃云开。妙行遍彰。始转轻
贱。为尊重矣。若不因轻贱。复何以得大神通力。具
闻增寿也。乐说辩力者。即亿岁广说也。大善寂力
者。即六根清净真常功德也。菩萨既增那由他。而
四众随从者。寿亦与等也。此处又见四众与菩萨
终非两个。】
卷八 第 784b 页 X32-0784.png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至)说法心无所畏。」
【命终者。法执尽也。前言临欲终时尚未舍命。乃将
證将断时也。由初闻此经。得一念欢喜。故不能疾
断。而返增法喜。如那由他也。今既得命终。始能尽
断尽證。所以得真俗融事理俱。而发本明耀。故有
如日月灯与云自在灯也。日月灯。乃三无差别之
智。云自在灯。乃无碍妙智。由是正智如如。故能于
众中。说法无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此皆行不轻行后。所事之佛。所修之善。以此福智
庄严。始成无上正觉。要解云。引威音王日月灯云
自在。意明不轻积德致道宣布法华源流之远也。
要使说是经。则如威音王而得大无畏。明是道。则
如日月灯而相继无穷。布是利。则如云自在而润
覆无极。凡精持广利。期造乎此。天台云。是比丘是
菩萨。皆指不轻也。此文就信者论三报。一现报。谓
得六根清净。二生报。谓值灯明佛。三后报。谓值二
千亿佛等。】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此结会古今。出权实本迹。皆一人也。】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至)三藐三菩提。」
【此举往行以劝当修也。其文一返一正。先用返言。
以劝信顺。谓我于往昔。若不持说此经。则佛果胡
能克證。次则正言。由我于先佛世持说故。令我疾
卷八 第 784c 页 X32-0784.png
得无上菩提也。前云命终后值四万亿佛。末后又
值若干诸佛。则所历之时。可谓久矣。而今自谓犹
为疾得。可见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毁者果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毁者得善恶两果报也。天台云。由谤毁故。千
劫受苦。是恶果报。由闻佛性名。下大乘种。复遇不
轻教化菩提。是善果报也。妙乐云。逆之得罪。顺之
得果。今日入会。由远因不忘也。以是义故。上慢尚
成远因。闻信宁无现益也。
○问。若因谤堕苦。菩萨
何故为作苦因。答。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
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
堕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结会古今处更好看。要知从前若信若毁。若忍
若辱。苦乐邪正。轻贱者不轻者。总只是今日一个
瞿昙面目。故今信口道出。岂异人乎。天台云。跋陀
婆罗。云善守。谓众生若闻名。毕竟得三菩提。故云
善守。又云贤首。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也。补注云。
有作五百比丘尼节句者。大有所妨。其意谓。出家
二众。但举比丘。在家但举优婆塞。又谓。千佛因缘
经但云思佛等。恐缺略尼字。若据正法华云。师子
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则
师子月。自是比丘。不应称尼。故云有所妨也。今考
因缘经云。思佛千优婆塞。得无生忍。郁多罗母善
值若干诸佛。则所历之时。可谓久矣。而今自谓犹
为疾得。可见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毁者果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毁者得善恶两果报也。天台云。由谤毁故。千
劫受苦。是恶果报。由闻佛性名。下大乘种。复遇不
轻教化菩提。是善果报也。妙乐云。逆之得罪。顺之
得果。今日入会。由远因不忘也。以是义故。上慢尚
成远因。闻信宁无现益也。
○问。若因谤堕苦。菩萨
何故为作苦因。答。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
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
堕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结会古今处更好看。要知从前若信若毁。若忍
若辱。苦乐邪正。轻贱者不轻者。总只是今日一个
瞿昙面目。故今信口道出。岂异人乎。天台云。跋陀
婆罗。云善守。谓众生若闻名。毕竟得三菩提。故云
善守。又云贤首。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也。补注云。
有作五百比丘尼节句者。大有所妨。其意谓。出家
二众。但举比丘。在家但举优婆塞。又谓。千佛因缘
经但云思佛等。恐缺略尼字。若据正法华云。师子
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则
师子月。自是比丘。不应称尼。故云有所妨也。今考
因缘经云。思佛千优婆塞。得无生忍。郁多罗母善
卷八 第 785a 页 X32-0785.png
贤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诸漏。成阿罗汉。且
因缘经亦是什译。岂敢定谓缺略尼字。又尼思佛
之名。未见他经所出。故不敢定言。后若见尼思佛
名。方为允当。
△三结饶益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见经功殊胜。全品得力处。正属此段。无非教人
当信当持也。天台云。经实有力。终感大果。务当勤
习五种之行。五种行者。即五种法师行也。
△二偈
颂。分二。一颂信毁因果。分二。一颂事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此颂该尽二万亿佛。知音云。神智无量。法身也。威
也。将导一切。般若也。音也。天人下。解脱也。王也。即
名以颂其实。
△二颂本事。又四。一颂双标二人。】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至)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此颂最初佛灭。便有此二种人。不轻是持经之师。
四众是慢法之人。乃信毁对举也。著法者。即执我
著相之流。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提人。其失尚少。
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
△二颂明其得失。】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至)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菩萨往其所而受法言。是以真熏妄也。具不轻之
实。诸人骂詈。而忍受之。是真能融妄也。得不轻之
名。
△三颂信毁果报。】
「其罪毕巳临命终时(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因缘经亦是什译。岂敢定谓缺略尼字。又尼思佛
之名。未见他经所出。故不敢定言。后若见尼思佛
名。方为允当。
△三结饶益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见经功殊胜。全品得力处。正属此段。无非教人
当信当持也。天台云。经实有力。终感大果。务当勤
习五种之行。五种行者。即五种法师行也。
△二偈
颂。分二。一颂信毁因果。分二。一颂事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此颂该尽二万亿佛。知音云。神智无量。法身也。威
也。将导一切。般若也。音也。天人下。解脱也。王也。即
名以颂其实。
△二颂本事。又四。一颂双标二人。】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至)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此颂最初佛灭。便有此二种人。不轻是持经之师。
四众是慢法之人。乃信毁对举也。著法者。即执我
著相之流。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提人。其失尚少。
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
△二颂明其得失。】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至)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菩萨往其所而受法言。是以真熏妄也。具不轻之
实。诸人骂詈。而忍受之。是真能融妄也。得不轻之
名。
△三颂信毁果报。】
「其罪毕巳临命终时(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卷八 第 785b 页 X32-0785.png
【补注云。由四众轻贱。作不轻名。又以瓦石打掷。一
皆能忍。所有罪业。因兹毕尽。是故临终具闻妙法。
便得六根清净矣。
△四颂结会古今。】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此颂明古今人法不二也。知音云。彼时下。颂昔因
今果之师。见传法之功德不虚也。时四下。颂昔因
今果之众。见今佛前听法非无故也。我于前世下。
见佛昔由劝人听经为因。今复开示令住涅槃为
果也。世世下。明久持不倦。应前若我于宿世不受
持读诵此经等文。
△二结颂劝持。】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总训于此妙法得见得闻。即勿视此见闻为易
易也。我自世世劝持此经。不知经亿亿万劫。以至
不可思议劫。乃得一闻。是此法闻不易也。又经如
许多劫。乃得一佛出世。一演是法。是此法说亦不
易也。是故我力劝汝等菩萨。于我灭后。应一心持
说。勿生疑惑。必至速證无上极果。我为汝等。保任
此事。终不虚也。世尊嘱人。到此可谓斩钉截铁。不
啻泣血。吾人诚不可自轻自忽也。巳前三品半。明
弘经功德流通巳竟。】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八
卷八 第 785c 页 X32-078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