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652b 页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三
楚衡云峰沙门 智祥 集

「譬喻品第三」

【品节云。此品大意。由前品世尊直吐本怀。身子为
智慧上首。故先领悟。因悟證佛知见。故始识前愚。
悔过自责。遂蒙授成佛之记。夫声闻人。久滞权乘。
今一闻便信。即得授记作佛者。由悟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既许作佛。又必应
历多劫者。以无明未尽。直须久远。历事多佛。磨炼
净尽。方取实證。授记之义。大都如此。至于四众。向
以小乘执情深重。怀疑不信。各各自谓。决无成佛
之分。亦无志愿。今见身子得记。而一众皆生欢喜。
故解衣供佛。以表解脱之意。身子智慧增胜。巳得
信入。而大众尚多信不及者。故特请世尊。说其因
缘。令离疑悔。然世尊说火宅喻。以叙三界生死之
状。明如来悲救之心。先许三车。而后等赐。正显今
日废权立实之意。诸声闻人。纵有执吝涅槃而不
舍者。今闻其说。亦决定信向矣。故次以信解品名。
譬者比咒也。喻者晓训也。借事比譬。以晓了法说
之意。故云譬喻品。
△二身子述承教开解。分二。一
经家叙仪。】
卷三 第 652c 页 X32-0652.png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尔时者。即承上说法。开解一大事因缘。巳悟佛知
见时也。踊跃欢喜。由前闻法开解之所至。妙法既
得。而妙悟全彰。安得不喜。合掌瞻颜者。经家将述
其自陈。先叙容貌。巳见三业至敬也。跃(音约)
△二
身子自陈。分二。一长行。又三。一标喜。】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法音者。即上开三显一。种种因缘。以及授记声闻
成佛等之法音也。盖此法音。昔所未闻。今始闻之。
故得踊跃而未曾有也。
[△@△]须知身子此喜。不得于
今。而得于昨也。前品如来谓汝等既巳知诸佛方
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则欢
喜之怀。巳为如来预陈之矣。至于身子。此去如是
披肝露胆。说尽从前数十年迷态。正见今日得之
深。所以悔之极也。
△二特释。分三。一释。昔感伤。】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至)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昔字。指方等时也。意谓我今日踊跃欢喜。而谓得
未曾有者何。盖以如是之大法。我于方等时。何尝
不闻。又何尝不见如来授记诸菩萨成佛。但我在
会。似无所预。而竟不能及于斯事。真甚感伤也。夫
同居同处。同见同闻。而独不同记。是自失于如来
无量知见矣。此盖述其自愤自责。所以有今日之
欢喜者。皆由昔日之感伤致之也。预者及也。参入
也。
△二释昔怀念。】
卷三 第 653a 页 X32-0653.png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此申明感伤不预之故。叙其平常所用心也。常独
处者。非偶然处也。山林树下。乃离喧别杂之地。行
坐。乃作思惟时也。每作是念者。非一翻思念也。法
性。即此妙法之实性。同入者。自谓与诸菩萨。共入
法性。谓我昔独处时。或坐或行。常自思惟。我与菩
萨。同證是性。宜同与授记。何故如来独以小乘法。
济度乎我。复又思惟。此必是我心未广。力未充。志
愿不堪。而不勤求之罪。实是我咎。非世尊二其心
也。
△三释昔不待。】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至)终曰竟夜每自尅责。」

【此申明自咎之由也。待字。有功力纯熟时至气化
之候。因字。是佛因二乘时未至。而不疾以授记也。
谓二十年前。如来忍待不言者。皆因我等功力未
纯时未至也。若我等以此待意。而自待之。锐志精
脩。能忘旧劣。佛必以大乘。而度脱我矣。乃竟不识
如来方便开权。初闻所说。便孟浪信受。一著思惟。
便孟浪取證。缘此之故。在昔日夜。所以无时无处
不自尅责者也。
[△@△]遇便信受。乃形容不实之因。思
惟取證。是形容不实之果。每自尅责。虽是愤小向
大之志。其勤学勇敢之诚。又不啻如来因中之剜
灯割肉也。岂真以小乘目之哉。尅(音客)
△三结
成。】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卷三 第 653b 页 X32-0653.png

【此方明今日得真知实證也。未曾有法。乃即权即
实之智慧也。断疑悔者。既知权即实。不复更疑巳
疑人。盖疑有三。一疑法。谓如来所有之法。若果不
二。我今巳證也。何得独记诸菩萨。岂我之證非真
法耶。二疑人。谓佛无不以等心济诸子也。何今记
有差别。而独不念吾侪耶。三疑巳。谓坐道场转法
轮。事任非轻。或非吾辈所堪担荷耶。悔有二。一悔
过不能改。二悔善不能迁。如是疑悔。今皆永断。故
曰断诸疑悔。泰然者。明身心遍欢喜也。若疑悔不
除。终婴长叹。曷克使身心遍乐。今快疑尽信真。始
脱然无虑。得安稳矣。信既真。则知巳与佛又何尝
异。故吾即真佛子也。口生法化。为法身之所由生。
是知佛法即吾法。故得其分矣。
[△@△]身子谓今日乃
知。非泛常知也。正是彻头彻尾。实悟实證处。所谓
豁顶门正眼。跨向上玄关。岂不曰未曾有而得法
分乎。
△二偈颂。分三。一颂标喜。】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闻亦除忧恼。」

【此颂叙今得。而陈喜幸也。法音者。即闻上开显佛
佛不二之权实法音也。得所未曾有。谓四十年来。
今才闻得。故心大欢喜。然从前所纡绝分之疑网
悉除矣。昔蒙佛教。虽曰小乘。而大巳寓其间。是知
佛音圆妙。权实咸彰。故甚为希有闻之者。各得所
解。尘累斯脱。故曰。苦恼悉除也。如我今日。闻此法
卷三 第 653c 页 X32-0653.png
音。诸漏俱尽。忧愁俱释。其明验也。
△二特释。分三。
一颂感伤。】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至)而我皆巳失。」

【此颂复明感伤。我处二句。标感伤之地。行坐句。标
感伤之时。思惟句。标感伤之由。呜呼。哀叹声。自责。
感伤之实。谓我不得预斯事。实怪不得佛。云何。自
问之词。自欺。谓我不得授记。实自欺自昧。不肯勇
猛精进。皆标感伤之心也。所以感伤者何。谓我亦
佛子也。一解脱义。我亦得也。既与诸菩萨。同入无
漏。曷彼独得记。而我独不能于将来演无上道。具
相严身。以及十力等诸功德耶。此感伤之实也。无
漏乃前所谓思惟取證之有馀涅槃。非究竟无漏。
同共一法者。谓我与菩萨。同共入于一法性中。我
独不得者。谓菩萨独得也。如是等二句。结上所有
一切功德。而我皆失之矣。
○金色者。即佛全体。皆
紫金光色。三十二者。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
千辐轮相。乃至第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顶
上肉髻相。十力者。始从是处非处力。乃至第十漏
尽力。诸解脱。即八解脱。八十种好。始从无见顶相。
终至手足有德相。十八不共法者。始从身业不失。
终至智慧。知三世无碍。皆不与二乘人共。
△二颂
怀念。又二。一怀不得佛。】

「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至)为失为不失。」

【前是自惟失佛自證功德。此是自惟失佛利生功
卷三 第 654a 页 X32-0654.png
德也。谓每见如来。处于海会众中。广宣道法。我独
不能说也。见佛名闻。周遍十方。我独无此名也。见
佛能广利群生。我独无此利也。然每自思惟。未尝
不抚心痛愧也。退思如来所證所宣所怀所示。我
皆有之。今不能證不能行。是自欺也。妄以有馀涅
槃。为有得有證。而不求无上乘。是自诳也。我昔常
于日夜。几经思惟。不得此事。将欲请问。如来自利
利人一段妙用。我果失耶。我不失耶。此二十年前
之怀也。
[△@△]观身子谓独经行见佛之语。非徒谓见
今佛也。乃亲见法身如是尊特。而法身所具之妙
用。如是广大。从前不肯承当。乃自欺自诳也。思欲
求佛印可。而故以问世尊也。】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至)令众至道场。」

【常见者。言于方等会上。见如来弹斥小乘。而褒圆
妙。极赞诸菩萨也。是以我常曰夜。而筹量此大乘
妙境。我岂绝分耶。如来岂私我不施以大乘。而济
之耶。今闻会权归实之法音。始知昔所说者。乃随
宜之妙应也。虽曰说小。其实无漏难思之一乘。意
巳建矣。而必使我等至道场矣。
[△@△]前曰常于曰夜
思惟是事。念不得佛。则是事。即名闻十方饶益众
生之事也。此曰日夜筹量者。念不得法。则是事。即
为佛所称赞付佛法事。无漏二句。明今皆得矣。则
无漏句。是得法。至道场。乃得佛也。
△二念證小果。】

「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至)得至于灭度。」
卷三 第 654b 页 X32-0654.png

【此颂念昔证小。有负如来悲救之深心也。谓我昔
日本一著邪之人。不唯自著。而复为著邪之师。说
著邪之法。安知有此正知正见。世尊以佛眼。观知
我后来决定作佛。目前不过著邪迷之耳。故为我
说诸空法。拔去邪根。我即因空得證。生安隐想。殊
不知如来说此空法。原是应病之药。权巧方便。令
离诸著。而我遂谓得至涅槃。岂不负此一段深心
乎。梵志。即婆罗门外道也。
△三颂今得。分四。一颂
自觉。】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至)永尽灭无馀。」

【此颂述今觉。以明前非也。前自谓得至灭度。由不
觉耳。今得佛印可。始知非实。惟灭度非实。在我必
不能具种种相好。在人等必不志诚敬信。若得福
智圆满相好严身。为天人恭敬。始可谓永灭无馀
之究竟大涅槃耳。身子至此。权执巳断矣。
△二颂
除疑。】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至)我闻疑网断。」

【此颂述今除疑。以表当日之多疑也。谓我昔请佛
宣扬此事。佛于人天众前。说我等定当作佛。闻如
是法。言自省自责。积至今日。疑悔方得悉除。如初
闻此说。心大惊疑。意中自揣。莫非是魔现作佛。以
恼我之心。乱我之定耶。不然。何轻谓佛道人人可
得而成耶。佛又不惜婆心。以种种因缘。巧说诸法。
引导我等。我方痛自尅责。精进愈坚。今始得云消
卷三 第 654c 页 X32-0654.png
雾散。则此心安然如海。不复更有诸疑惑矣。身子
至此。权疑巳绝矣。
△三颂知权。】

「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至)谓是魔所为。」

【此颂明心安如海。由于知权即实也。从前尚有大
惊怖大疑虑。何故一旦心安如海。盖因我佛广引
诸佛开权显实。皆以种种方便。引接众生。又如今
日世尊。示生出家得道。说法中间。一动一静。一语
一默。无非以方便诱进。使人人如巳也。故知世尊
所说。一一皆称真妙义。如实而说。彼波旬万不能
到。而我前所谓魔来致恼者。定知我堕疑网。自心
沉孽。故作此语。今始知魔之与佛。皆吾自致之也。
身子至此。巳知权中实矣。
△四颂證实。】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至)教化诸菩萨。」

【此颂表疑悔永尽。自證作佛也。闻柔软音者。说之
深远故柔。叹之微妙故软。则下句承上而有也。世
尊以此极柔软之音。演极清净之法。令我等闻之。
疑断信生。安住于一乘实智之地。则身心遍喜。定
知当来决定成佛。亦如今日世尊。无二无别。仍为
人天所敬。仍转如是法轮。仍于最后。开一乘道。教
诸菩萨。此皆是我亲闻法音时。真知实證也。身子
至此。巳承当圆满觉矣。述承教开解巳竟。
△三如
来述久修授记。分四。一昔曾教大。】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前是身子述巳得證之由。其忧疑尅责。巳非一日。
卷三 第 655a 页 X32-0655.png
今如来将欲授记。亦即于此。明教化之缘。其方便
引导。亦不自今日始。但此大事因缘。疑不尽不可
说。知不真不可说。故含忍至今。待其时至也。今幸
身子亲自證得。所以在人天众前。将彼远本。尽情
吐露。以明当机之得解。由真积之巳久。至此始可
为真佛子也。二万佛者。当佛在二万亿威音王佛
时为常不轻菩萨。求无上道所亲近者。教汝者。谓
我为菩萨时。尚不以小乘化汝。况今日耶。长夜随
学者。明身子从上劫来。巳亲勤道法。不徒此生此
时也。但以长夜二字。表其不得大乘之实。由无明
未破。惑暗未尽也。我以方便等。谓我从前亦设权
设巧。引尔知归。故尔根种未昧。今虽失足外道。我
但以方便引汝。汝便生我法中。为佛真子也。生字。
正应当机口生法化之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至)而便自谓巳得灭度。」

【昔教者。谓于二万佛时。曾教汝立大志。发大愿。求
成佛果。依依如昨。观汝今来。竟尔悉忘。以致才得
除邪證空三昧。便谓巳得灭度。此正为汝不思之
过。岂是我如来。真以小乘。故限汝哉。
[△@△]身子适来。
巳自陈灭度非实。自知佛果巳證。从前志愿。那得
忘却。我佛之所以重宣者。借身子以启诸声闻之
疑也。
△三还为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还欲。对昔教言。忆念。对忘失言。谓我昔固以此教
卷三 第 655b 页 X32-0655.png
汝。汝今既忘。我必还欲令汝忆昔本愿之所行。原
不为求声闻而止。本愿所行无上道也。是以今对
人天。为尔辈住声闻者。故说大乘妙法也。然喻如
莲者。根茎华果。皆莲自具。不待外求。此乃为教菩
萨法。非教声闻法。此乃为佛所护念。非佛所弹斥
者。溯前验今。原无两事。汝试忆念本所行道。岂非
此耶。知音云。为诸声闻下五句。一经文字之大关
键。一经义理之大肯綮。大关键者。上三句。自此品
直案。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止。下二句。自法师品直
案。至普贤劝发品止。总为一经之关要也。大肯綮
者。谓诸佛出世。本为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成佛
知见。原不为诸声闻说小乘也。
△四正与作记。分
二。一长行。分十。一明时节。】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此正与授记。然作佛必经多劫者。以福智未具。行
解未圆。惑习未尽。无明未融故也。待时成道。理所
必然。天台云。若论圆发大解。自知成佛。何须授记。
所以欲作记者。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而今始记。
二中下未悟者。以作记勉之。三令闻者得结缘种。
四满其本愿。故须记也。
○又此下。正是为声闻说
大乘经处。以结成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上节
述于二万佛所为无上道。是佛与身子。述过去大
事之因。此节是佛与身子。成未来大事之缘也。

二行因。】
卷三 第 655c 页 X32-0655.png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此先言行因。供养等。举得福慧之深因。供养是福
门。供既多。福必广也。奉法是慧门。法既持。慧必深
也。然此二种。皆是因中所当行者。故曰具足菩萨
所行之道。
△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至)天人师佛世尊。」

【次言果德。直指云。华表如如理。光表如如智。以智
契理。故曰华光。此别号也。通号如常释。
△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至)七宝行树常有花果。」

【次言国土。上明正报庄严。此彰依报庄严也。直指
云。国喻一真法界。离垢者。迷悟双超也。平正。乃真
俗不二。此属如如理境。清净严饰。喻十度互融。安
隐者。谓安然而处。稳然而乐也。丰乐。喻方便具足。
人天。况戒善增盛。此属如如智境。总以理智而得
是名也。琉璃。喻一真清净。八交道。即大乘八正道。
乃游戏法界之道路也。金绳。是琉璃地上纵横之
界线。喻万善之宝。以理统之。七行树者。喻七觉支
傍严妙境也。华果。喻万行庄严。因果具足也。此皆
由差别智所感。
△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至)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次明说法。亦以者。准诸佛仪式也。诸佛出浊恶世。
故说三乘。身子之国安隐丰乐。况且菩萨众多。天
人又盛。何亦说三乘耶。本愿故耳。准大悲空藏经
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唾而
卷三 第 656a 页 X32-0656.png
践之。身子起嗔。退作凡夫。发愿成佛之日。开三乘
法。
△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至)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次言劫名。劫名大宝者。以菩萨为出世大宝故。况
数不可记。岂易易得哉。记云。楚国无以为宝。惟善
以为宝是也。
△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至)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次言眷属。直指云。华承足者。喻智为理载。福慧如
如。即德本也。能所不到。始谓净修。由深契佛心。故
为佛所叹。况又常修佛慧。具大神通。由佛慧修。所
以诸法之门。无不善知也。由质直念坚。所以得神
通广大也。有如是福智具足之大菩萨。充满其国。

[△@△]菩萨非佛智而莫知。是见其不可数也。非徒不
可数。其为巳也智慧深。而福德广。神运无方。质直
无伪。兼为至尊所叹。远劫真修。如是者一亦可珍。
况数不可计耶。
△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至)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次言寿量。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以劫初人寿十岁
时。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后百岁又
减一岁。如是又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名一小劫。
二十翻增减。名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翻增减。
名一大劫。空劫亦言二十翻增减者。且约住劫数
量言之也。今释迦出世。正当二十小劫中第九减
劫也。
[△@△]今言华光寿十二劫。除为王子时。独言成
卷三 第 656b 页 X32-0656.png
佛之寿。后出人民八小劫。方是槩论。然则彼国人
之寿分。亦极长矣。
△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至)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次明华光转记者。作补处大士也。坚满是因名。华
足为果号。三德具足。而坚固圆满者。始称佛矣。多
陀阿伽等。解现序品。次言华足如来之依报国土
眷属庄严。一皆与华光佛等。
[△@△]以华足安行。为佛
号者。显即事即理因果具足也。观今会不唯记授
华光。而坚满亦得为释迦亲口作记。于无量无边
劫前。岂非宿世因缘耶。
△十流通。】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至)亦三十二小劫。」

【次明法住久近。叙流通之记也。直指云。佛住时依
佛而修。则修證无二。佛灭后依教而修。亦得證果
故曰正法。像法之时。众生但依教明理而巳。于中
起行证果者少。但知名相。不悟自心。故曰像法。三
十二者。由此法薰修。转八识成智。转八邪为正。转
八苦为解脱。转八倒为正见。则可为正法住世之
数。
[△@△]经文自佛说经入定放光动地巳来到此。方
为一结局。可见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
悟入之明證也。
△二偈颂。分二。一正颂。分九。一超
颂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此颂授第二果记十号之文。普智者。佛有正遍知
卷三 第 656c 页 X32-0656.png
觉故也。
△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證于无上道。」

【供佛行道。乃二严之因。具足者。无法不修也。由福
智俱修。使力无畏不共等诸功德。渐渐具足。则无
上道始證入矣。
△三超颂劫名。】

「过无量劫巳劫名大宝严。」

【颂明授依报庄严之记。既曰大宝庄严。当是实报
土也。
△四正颂国净。】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至)常有花果实。」

【直指云。上二句。当是一真法界之相。故曰清净无
秽。次二句。方成实报土境。末二句。显万行圆满理
智一如也。
△五颂明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至)善学菩萨道。」

【志念坚固。是广行六度。不休息也。得根本实智。神
通。即六通。波罗蜜。即十度。为万行之本。得差别权
智。故曰皆悉具足。权实既具。于诸佛所。始为善学
其道也。
△六正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如是等。指上不可称数菩萨。虽众多如是。皆是补
处一生。故曰大士。次句溯其原由。乃华光佛所化
也。
△七颂明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至)寿命八小劫。」

【凡佛必以王子出家者。亦以见其荣不可恃。贵亦
当修下。此者可悉知也。真指云。内不住根。曰弃国。
卷三 第 657a 页 X32-0657.png
外不住尘。曰舍荣。始出十八界家。终出无明家。故
日最后成佛。
△八颂法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正法有教有行。果證不虚也。像法有教无行。但存
三宝像貌名字而巳。颂意照前可知。
△九颂供舍
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舍利流布。以显法身常住世间。令无量众作大佛
事。此又见真慈不尽也。正颂巳竟。
△二叹结。】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至)宜应自欣庆。」

【所为者。谓从因至果。所作为事。皆如此也。下二句。
言福智双满。为世出世之最胜者。孰与之为伦匹
哉。后始结云。彼即是汝。正显十世古今始终不隔
当念。岂离此而另有彼耶。至此始还复身子所问。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故先与述明二万佛中
之事。乃所行之道也。后与劫国庄严。即究竟之法
也。如谓汝云愿出妙音。为如实说。汝之始终所为。
我巳如实说之矣。汝宜应宝惜自庆可也。如来述
久修授记巳竟。
△四会众述欢喜求请。分二。一长
行。又二。一经家叙众喜陈供。】

「尔时四部众(至)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

【此众乃序分中所列之人。见身子前有愿乐。为天
人所敬。佛即对天人。与之授记。故今大众皆生欢
喜。供养庆赞。而发回向。是亦希成佛道也。此欢喜
卷三 第 657b 页 X32-0657.png
踊跃一句。便是会众将来得记之原委。与身子之
大欢喜同意。脱上衣供佛。一以见虔诚之极。一以
表不执权疑。能解能脱也。此见四众八部之自庆
如此。闼(音答)。紧(音谨)。踊(音勇)。跃(音药)。】

「释提桓因梵天王等(至)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此述三界天子欢喜之状。亦以妙衣为供养者。是
执习俱除也。衣乃一向著而不解者。况日上衣。是
可谓难舍者矣。今以供佛。则知有所重而舍也。直
指云。约理。见身子以二乘得记。各各自悟所依之
偏空。及人天十善幻福。与色界四禅八定八背舍
等。悉皆如梦。故假脱衣。以表舍凡小法执也。散四
花者。花乃天人所爱。此表舍诸爱见也。理契佛心。
曰供养佛。衣住而转者。喜心感之也。意明回小向
大。转三为一耳。乐自作。花自雨。表眼色耳声。皆成
大乘空相。
△二会众解开权显实。】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至)无上最大法轮。」

【佛昔下。领解从前开权之意。今乃下。领解显实之
心。无上最大者。领知前云但说无上道。又云。最妙
之法轮也。
△二偈颂。分二。一颂前开显。】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至)少有能信者。」

【前四句。颂昔权说。波罗奈。说小乘之地。五众。得小
果之人。生灭。谓生灭四谛。异乎无生无作四谛也。
后四句。颂今实。法深奥故。难解难入。所以能信者
卷三 第 657c 页 X32-0657.png
少也。
△二自述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至)最尊无有上。」

【此述陈从事世尊巳来。每常闻法。未有如今之甚
深难解。然世尊今日。说此妙法。幸我等得闻随喜。
必有成佛之时。况世尊明言。但有闻法者。无不成
佛。且今见尊者。得受妙记。拟知我等必当作佛。于
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我亦必为最尊无上士矣。一
切世间者。即该三种世间。一器世间。二有情世间。
三至正觉世间。】

「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至)尽回向佛道。」

【佛道下二句。申明法华之权实莫测。结上深妙之
义。末四句。是不住三世福业。亦不住现前慧业。以
福慧双施。回小向大。而结成随喜之义。为上根法
说一周竟。
△二为中根作喻说。分四。一譬喻开显。
又二。一世尊述譬喻开示。又二。一当机述请。分三。
一自述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记。」

【知音云。此是身子要同列者。开佛知见。亦同巳之
除疑得记。故代为致请。以发起种种譬喻之端。亦
应方便品中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之文。佛既与
授记。则自疑巳了。今为欲完四众心疑。故作此请
也。
△二同辈有感。】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若论自巳。幸巳得记。不敢更问。今为会众。潜疑深
卷三 第 658a 页 X32-0658.png
笃。又不得不问也。心自在者。即真穷惑尽也。住学
地者。远指过去。近指阿含方等时。故以言昔。教化
者。佛教以真穷惑尽得果之法也。生死。是世间之
苦。涅槃。是出世之乐。如来教彼离苦得乐。故曰我
法能离等。彼诸学人。即得承教开解。始离诸见也。
我见者。三界苦因。我见为本。即身见也。有无。即断
常见。等字。即摄一切见。言离者。即诸见忘也。二乘
人才离诸见。便谓巳得涅槃。无复进求。此是述前
权执之相。今闻下。方述有疑。由未至究竟。今闻开
权显实。普令成佛之言。竟不识为何等因缘。故致
生疑欲请也。
△三普为四众。】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善哉者。乃身子代请恳切之诚也。谓我等巳蒙慈
济。于如来所有方便。前权后实之因缘。业巳知矣。
而疑网亦断矣。奈何今会四众。促难领悟。故必欲
再请垂慈。重为敷演。使其疑悔消除。證真实道。始
不废如来出世所为之大事因缘也。此欲完结方
便品中所谓何因何缘殷勤称叹之案。故至重举
因缘而请也。当机述请巳竟。
△二如来委答。分三。
一发起。又二。一抑令愤勇。】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

【我先不言。举前以醒。今疑之。不当复作也。谓先巳
言诸佛横说竖说。无非逗此一实。其间或许或呵。
无非引人了此一大事。是方便品中。业巳尽情吐
卷三 第 658b 页 X32-0658.png
露。复有何疑何悔。云何更许如来再说。
△二引令
速进。】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身子既以婆心为众复请。佛亦只得垂手为众
再说因缘。到此显实。即无别因缘可语。譬喻借事
显理何妨。又假喻以明斯义。古之觉物。不废比况。
正以物之得解。因彼达此。易为明也。
△二譬喻。分
二。一长行。此去长文。并后一百行偈说譬喻。后六
十五行偈劝信。又分二。一开譬。又二一总譬。分六。
一大长者譬。又二。一出名位。】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

【此下总一譬喻。显明如来出世本为一大事因缘。
由三界众生著诸欲境。痴惑所蒙。不求出要。只得
开权拯接。如后文云。若我但以神力智慧。舍于方
便。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今因当机重请。再为中
根。说方便因缘也。于中事相配合。诸家各有所长。
但依文义契合者就之。若字。即假若设若也。乃立
譬喻之本。国邑聚落。皆自广而狭。各能统摄也。国
能摄邑。邑摄聚落。论长者之宅。犹为聚落多宅中
之一宅也。今先明能度之主。以依正二报合举。内
含隐胜现劣从实施权之义。既以一火宅喻三界。
则国应喻一真法界。邑喻实报庄严。聚落喻凡圣
同居。聚落中一宅。始喻一三界。则以宅中五百人。
喻五道。方为𠃔当。由寂光摄实报。实报摄同居。如
卷三 第 658c 页 X32-0658.png
国之大小统摄。义无不明。以事合理。显然可见。是
为能居之依土也。次出能化之主。长者。乃通称之
名。作一宅主也。即喻佛化身。于同居土中。为引导
师。天台云。如世长者。具足十德。一姓贵。即三皇五
帝之裔。二位高。乃盐梅阿衡之相。三大富。则铜陵
金谷。丰饶不尽。四威猛。如严霜隆重。不肃而威。五
智深。胸如武库。而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棱棱。而
物仪所伏。七行净。如白圭之无玷。八礼备。见节度
以安庠。九上敬。为至尊之敬仰。十下归。令四海以
瞻依。十德具足。故所称大也。出世长者。即是如来。
姓从真如实际中生。位则九界众生。为无有上。富
以万德庄严。威具雄猛无敌。智则三智融。而正遍
具尽。年则亘古今。而尘沙莫计。行以智运三业。无
过无失。礼以道统恒沙。为模为范。上为十方智觉
之所称。下使万方含识之所戴。是名出世大长者
也。
△二论德业。】

「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衰迈句。所说不一。况此喻乃四十年后之言。又在
本会唱灭。当以化缘将终。涅槃时至为喻。不必另
喻多种也。财富无量。总喻万德。如云无量知见波
罗蜜皆以具足。田宅与僮仆。云多有者。正出上财
富无量之义。田宅皆不能移动者。喻实智。所谓法
空为室也。僮仆。乃运用之人。喻权智。所谓权能作
事也。迈(音卖)。僮(同音)。仆(音扑)
△广舍宅譬。】
卷三 第 659a 页 X32-0659.png

「其家广大。」

【前既以长者。喻佛化身。则此大家。当喻同居土。无
疑矣。家以广大言者。由三界广含万有。无不包容。
则二十五有。皆藉之以安身命也。
△三惟一门譬。】

「惟有一门。」

【一门者。凡圣共游之门。喻真心也。类中虽有圣凡。
心外别无出入。但众生迷此。而成生灭。诸圣悟此。
即是真如。出入之迷悟不同。而圣凡总由一心。故
日惟有一门。
△四五百人譬。】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槩举二十五有而言也。直指云。多诸人众。喻十
二类生。五百者。喻五道众生。同居三界。止住其中
者。喻众生各著我法二执。贪恋三界。不肯弃舍。知
音谓。此准化城喻。先以五百由旬为譬。是通喻三
界众生。数合五百。至后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
别喻二乘出三界得涅槃。
△五大火起譬。分二。一
明所烧宅相。】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是下层。喻自地巳上至欲界。阁是上层。喻色界
朽故者。属有漏无常也。墙壁。喻四大地水火风。况
三界皆依四大执持。而仍为四大所坏。隤落者。四
大减损也。柱根喻三界有为。福善腐败者。善根微
弱也。梁喻欲界戒善福梁。栋喻色界禅定慧栋。倾
危者。喻福慧力薄而不能支撑也。是知三界所有
卷三 第 659b 页 X32-0659.png
皆为幻化。隤(音颓)。败(音拜)
△二出能烧火境。】

「周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此譬三界中总八苦五浊煎逼之相。于颂中详演。
言八苦五浊。遍在四生四大之间。故云周匝。以业
同同现。故云俱时。歘然者。本无今有也。焚烧舍宅。
即世界坏相。然古以堂阁等。喻一身皮肉毛发。似
与前后诸文落落不合。况明以火宅。喻一三界。则
于此诸譬。似不敢多录。歘(音虚)
△六三十子譬。】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此指圣凡共一处也。直指云。前曰多诸人众。指五
道言。今曰长者诸子。是别举三乘。受佛法分。故有
子义。一十喻菩萨。二十喻缘觉。三十喻声闻。三乘
人同居三界。因细惑未除。根本无明未破。故同受
斯报。但与下凡。分粗细耳。人以百言。子以十言。见
三界五道众生。受佛化为子者。仅十而矣。足知得
斯道。出三界者。无几也。总譬竟。
△二别譬。分四。一
长者见火譬。】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

【长者见。乃标出能见之人。起同体大悲。示生三界。
应上文我以佛眼观也。大火起者。即标所见之境。
应上见六道众生也。大火。即五浊八苦。有煎逼义。
从四面者。下文明以生老病死为四面。但不恰火
起之义。且生死等。是苦果。由贪嗔痴等四分烦恼
所集。则火从贪等四分中起义为当。大惊怖者。示
卷三 第 659c 页 X32-0659.png
垂慈拔苦之心。此等众生。如来从久远劫。教以大
乘。今一旦废忘。故见而惊也。不但退失先心。而返
起种种重恶。故曰大怖。】

「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作念者。应前三七思惟。将欲隐胜现劣也。所烧之
门。即圣凡同具之一心。佛亦从凡夫地上。知生灭
为苦。修不生灭性。而證此心。故得成佛。观我虽二
字。即是如来不忍舍诸众生而自求安乐也。谓我
虽以智炤之力。于此所烧之门。则安隐至于菩提。
得不生灭。而诸子下。正是起悲救之心。后文云。三
界众生。皆是吾子。于火宅内乐著嬉戏者。天台云。
著见名嬉。著爱名戏。即众生贪著五欲。诸邪见执。
而不舍离。所谓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也。不觉
知者。失佛知见。不觉五阴八苦。而醉心役役尘劳
者也。不惊怖者。如诸天人。虽有天眼悉见诸苦。每
闻天鼓法音悉知是苦。而不求出要。所谓深著于
五欲。以贪爱自蔽也。火逼等四句。谓三界中人。欲
界巳下。为三毒八苦之火所逼。是粗相。如果报火
业火等。色界巳上。为五阴炽盛。及细惑烦恼之火
所逼。至于苦惑当前。极难堪忍。实为切巳。而是中
众生。竟不生一念厌患之心。而求出意。所谓不求
大势佛。及与断苦法也。
△二舍几用车譬。分二。一
先舍几譬。又二。一劝门拟宜。】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卷三 第 660a 页 X32-0660.png

【应上观树经行。初作思惟时也。身譬神通。而能荷
负。手譬智慧。而能运为。有力者。由智慧神通具足。
是有力义。衣裓。是外国盛华之具。又云。胸前护衣
裓服也。几即香几。案即案牍。今取譬。如后文云。若
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畏者。众
生不能以是得度。上既以神力为身。慧力为手。则
衣裓当喻佛知见。几喻十力。案喻无畏。谓我今衣
裓在身。几案在手。以吾之力。亦可以载诸子从舍
出之也。此是如来最初成道。拟用大法济之。如华
严耳。裓(音格)。】

「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至)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复更者。即受天王请。而又作思惟时也。应前若但
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是舍唯一门者。谓三界生死。
苦乐升沉。所出入者。皆此一心也。由信力轻微。智
不广大。故云狭小。幼稚者。以善根微弱。无大乘想
也。未有识者。因无明浓厚。乏佛知见也。此为善弱。
次明恶强。恋著戏处者。即深著诸见。而迷恋欲境。
以苦为乐。所谓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蒙也。或当
堕落。应前破法不信故。坠堕三恶道。或当者。拟或
有之也。谓我虽身手有力。兼得济胜之具。奈火大
门小。子幼无识。以无知好戏之子。出怆惶狭小之
门。不惟无益恐见其为火所烧也。应前云如斯之
等类。云何而可度。稚(音治)
△二诫门拟宜。】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至)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卷三 第 660b 页 X32-0660.png

【此正出陈作思惟之意。我当为说等句。即是世尊
为诸众生。说众患难也。此舍巳烧下四句。见其恳
切之甚。惟恐其错。足失身也。作是念巳下。方是将
思惟巳成之念。出示于人。而具告诸子。有急急乎。
不能少待之意。故曰汝等速出。即此一语。斩钉截
铁。有如春雷出蛰也。直指云。观初云歘然火起。次
云四面火起。又云火来逼身。又云此舍巳烧。语意
何等至紧。又岂止有痛哭流涕之状。如云一失人
身。万劫不复也。下云。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
害。又不啻有捶胸顿足之情也。】

「父虽怜悯善言诱谕(至)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巳。」

【此喻一往迷理逐妄之状。直指云。如来屡经接引。
而三界众生。全不肯信。且不以生死为惊。不以五
阴为畏。业识茫茫。了无超出之想。不知三毒为火。
不识三界是大牢狱。亦复不知各各本具之佛性。
如何丧失。但任其从劫至劫。马腹驴胎。死此生彼。
而无休息。轮回六道。以苦为乐。故云东西走戏也。
如华严有眼不见。当面错过。不得大法受用。故云
视父而巳。
△二用车譬。分四。一拟宜三车。】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应上寻念过去佛所行诸方便从一立三之意。前
言苦痛切巳。犹是近死。今云必为所焚。即有死义。
当设方便。是隐胜现劣。说三乘法也。我及诸子等。
喻说无议法说。似难通会。须知佛以对机而言。如
卷三 第 660c 页 X32-0660.png
来以慈心。遍视一切。犹如巳子。众生病即佛病也。
若独以众生分中而言。虽在最迷最苦之间。而此
灵明不昧之佛性。未曾暂舍。是我及诸子义。
△二
父知子心。】

「父知诸子先心(至)奇异之物情必乐著。」

【天台明有小乘得度之机。先心各有所好者。是远
劫受薰种子。大小不同。而性欲各别也。又智曾习
大。故曰先心。中厌老死。是各有所好。珍玩奇异。喻
證偏空等理。观以宿因。投其所好。是知情必乐著。
所谓随顺方便也。
△三叹车希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此叹车希有。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巳。即趣波
罗奈。示苦集灭道之相。此最初示相转也。】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声闻人闻四谛法。而出三界。喻羊车。缘觉人观十
二因缘性空。而出三界。喻鹿车。中乘菩萨。修六度
行。出三界。喻牛车。车喻所證之理。兽喻能證之智。
三车虽指现成。其实要他依法修行。断见思惑。越
分断生死。出离火宅。方得一一受用。故曰今在门。
外。可以游戏。此第二作證转也。要解云。车表果法。
不属三界。故云在门外。可以游戏者。喻法乐自娱
也。牛乃服乘之有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
非可服乘。徒以像牛。为幼稚玩好之具。权譬小根。
以任小乘。知羊鹿非可服乘。徒为玩好之具。则二
卷三 第 661a 页 X32-0661.png
乘不足致道。徒为戏论之法而巳。】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宜速出者。策进之辞。末二句。含有大白牛车之意。
此第三劝修转也。直指云。门外无车。而云三车并
在。三车无一。而云随汝所欲。皆示以方便之智也。
故向后有非为虚妄之證。
△四适子所愿。】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天台云。适愿者。机教相称。即闻慧也。心勇锐者。思
心动虑。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谛理。排伏
见惑。由邪正未决。故名互相。此入脩慧。属煖顶位。
竞者。竞所胜理。初则遍观上下八谛。历十六行相。
竞趣真谛。后则缩观。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名
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观欲界苦谛。与忍
位不别。故云共也。驰走者。入见道十五心。速疾见
理也。既断见惑。分得涅槃。合上有涅槃音也。争出
者。即修道位。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合上
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知音云。经文读之。虽
似平淡。而叙事脉胳。自有轻重。如初云。歘然火起。
次云。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虽有歘然所烧之患。而
曰起。曰或。何等缓颊。至是则曰巳为大火所烧。而
曰我及诸子必为所焚。则又何等怆惶。先曰了无
出心。东西走戏。视父。而巳。何等怠顽。今曰心各勇
锐。互相推排。争出火宅。则又何等精勤。可见方便
力用。而实相容易难言也。锐(音胃)
△三等赐诸子。
卷三 第 661b 页 X32-0661.png
分四。一喜子免难。】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正喻开权显实也。直指云。见思既尽。分断巳离。不
被三毒五欲所逼。故曰。安隐得出。正应前我能于
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至此则四谛皆是真常。故
曰四衢道中。尔雅云。四达谓之衢。偏空是其所守。
故为露地而坐。言露者。巳不为诸惑所被。而十八
界籓篱巳撒。故无障碍。赖耶习尽。故谓泰然。得六
通自在。故踊跃欢喜。然心泰然者。即当归于父言。
据前见火起于四面。即大惊怖。今幸得安隐而出。
故泰然矣。前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何等痛惜。见
诸子东西走戏。何等忧戚。今见露地坐故。欢喜矣。
足见父子天性相关色身法身体俱不二。衢(音渠)

△二诸子索车。】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天台云。应前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
心。皆来至佛所。文中虽无索字。就此即明索车之
意。据二乘之索意有三。一机索。即于鹿苑證小之
后。至方等中。冥有大益。每被斥不谤。则索意有在
也。二情索。于般若中。领知大法。而乐大心起。纵未
彰言。而索义亦切矣。三口索。即本会发言三请。诚
然欲乞门外三车。原为假立。诸子未出。拟必得车
于门外。一出乎门。则父之权设方便。不喻而知矣。
既跨足门外。即父果有三车。与之诸子。亦无可用。
卷三 第 661c 页 X32-0661.png
是知此处索车。正所以得父心矣。故谓梦里明明
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但所言各白者。由悟
有深浅。智者知本无车。而故从父索。如狮子儿有
返踯之踪也。或滞迹者。欲究其底蕴。亦容有斯索
意。
△三等赐无二。分三。一正标等赐。】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应前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天台云。既言赐诸
子。则视子无二。譬观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于车亦
等者。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教菩萨法也。直指
云。此隐伏三周普记之案。本具之理。如天普盖。故
喻以大车。诸子迷故索三。慈父开故等一。是知前
品三乘。原止一乘。此中三车。原是一车。以其法等
人等。正等正觉。故曰等赐。
△二广明车相。又二。一
叙车体。】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至)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此正喻无量义定。以理得名也。唯理能载物。故以
车喻之也。直指云。真俗并持。故曰大车。竖穷三际
名高。横遍十方曰广。万行修饰。如众宝庄校。周匝
栏楯。喻总持。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喻四无
碍辩。下化众生也。幰盖。喻慈悲普覆也。杂宝严饰。
喻万善。以严慈悲。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等。
名如来慈。宝绳交络。喻四弘誓。坚固大慈心也。垂
诸华璎。喻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也。重敷婉筵者。
譬五十七位。真如理境。安置丹枕。喻妙觉果海。正
卷三 第 662a 页 X32-0662.png
寝绝待也。天台云。枕乃休息身首者。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巳上总明车上庄严。喻如如
理。寂而常照。从体起用。是一为无量。成理无碍法
界。幰(音显)。婉(音宛)。】

「驾以白牛肤色充洁(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此正喻无量义经。从根本智得名也。直指云。智为
前导。故曰驾。此智不受一尘。曰白牛。体具万德。如
肤充。烦恼不染而色洁。又实智能出生一切差别
智。故曰肤色充洁。权实二智。不离其体。曰形体姝
好。具十如是大义。曰有大筋力。全体即用。全俗即
真。因果一如。曰行步平正。智无内外刹那三世。曰
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者。譬方便波罗蜜。随处运用。
即二乘小行。众魔外道。皆随方便智用。又果地神
通运役。亦仆从义。姝(音枢)
△二释车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此喻佛自住大乘。终不以小乘教人。直指云。财富
无量者。即权实二智。禅定解脱力无畏等。皆具足
也。种种诸藏者。即行藏理藏。空不空藏。自行圆满
名充。以之化物名溢。】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至)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天台云。正明以等心与之之故。由财物无极。于子
无偏。安得不等与大车。七宝无量者。喻今经开显。
若教若行。皆摩诃衍法。幼童皆子者。即三无差别
也。等赐大车。是法无差别也。】
卷三 第 662b 页 X32-0662.png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释成财富无量之意。此物。即喻佛知见。乃如来普
为人天所开所示之物。周给者。遍该善恶信不信
种。于无缘尚度。况机熟有缘。而曾受大法薰习者
耶。
△四得车欢喜。】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也。天台云。三乘之
人。本求羊鹿牛车。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车。尽于
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
△四无所虚妄譬。分三。
一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此承上等赐一大车来。直指谓。前许三车在门外。
其事似虚。今所赐等一大车。乃昔未许者。而今与
之。其实似妄。你试看。如此者。果虚妄耶。非虚妄耶。
正喻三乘之设。不过藉以出三界而巳。究竟非实。
故先有而后无。一实之理。虽先未说。而开佛知见。
究竟是实。故先无而后有。以此虚妄二字。打通前
后关键。从非本所望一句生来。
△二答。分二。一免
难不虚。】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至)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身子因问。领知不虚之意。谓前云。长者所设方便。
令诸子等得免斯害。则三车之设。乃方便耳。今诸
子争出火宅。意在于车。而长者之意。本在脱苦。今
苦难既脱。则方便之验正著。岂返受虚妄不实之
卷三 第 662c 页 X32-0662.png
咎哉。何也。全身免火。巳得玩具。譬得小乘五分法
身人空慧命。则为巳得心所好也。况此本是如来
方便拔济之心。何成虚妄。
△二过望不虚。】

「世尊若是长者(至)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此明大车之锡非本所望也。即使长者到火宅之
外。一车不与。尚非虚妄。何故。以车为免难之由。今
免难后。不唯与车。而且与大车。是诸子所不望者。
岂反责父。有虚妄罪乎。此喻世尊虽说三乘。而作
念实在大乘。是绝无虚妄之意。身子于此證成不
虚。巳为四大弟子千二百人立断疑生信之案。故
品后则自陈信解矣。
△三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来欲当机自陈赐车之意。故以虚妄不虚妄。发
彼所见。幸而身子同声相应。即函称之以善哉也。
如云诚如所言。即此一语。便知身子谓从佛口生。
得佛法分。果为不妄。开譬一科巳竟。
△二合譬。分
二。一合总譬。分五。一合大长者。】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天台云。因前品单以法说难明。故许以譬喻得解。
至喻后再将法合。是欲为中根开解。而亦显如来
说法理事兼至也。举一切世间者。约处以定名位
也。上云。国邑聚落。今合譬直言一切世间。则该摄
三土。皆是妙色心果报之处。如来福应三土。故为
一切世间之父。】
卷三 第 663a 页 X32-0663.png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言如来独得真常。而起利生之悲智也。怖畏下
三句。皆世间苦境。如来于因中。五住尽。二死忘。无
恶不断。故曰永尽无馀。而悉成就等。皆出世妙乐。
如来于果上。权实融。智悲运。万德具备。故曰利益
一切。正合上财富无量。而冥应众机也。知见言无
量者。即权实诸智。应有无量力无畏。皆智德中摄。
合上财富。明矣。大神力亦应有无量二字。如本经
弹指謦欬三变净土放光现瑞等。皆神力中少分。
合上田意。全权即实。全实即权。是智慧之力。智为
一切所寄托处。合上宅意。具足方便等。即十度诸
智。合上及诸僮仆意。慈悲。乃施化之本。无懈。即不
尽之心。此等功德而悉成就也。此明自證。下方出
利物之心。来生三界也。恒求善事。即应机济物。利
益一切。即誓度众生也。
△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天台云。三界者。自地狱巳至人间。名五趣杂居。自
人间至他化天。名欲界。四禅十八梵天。皆有形色。
名色界。四空天。惟识性安居。名无色界。三处各有
界限种族。故曰三界。
[△@△]生三界者。即承上无倦之
心。为利益故生。非有所感招而生也。朽是坏劫相。
故是住劫相。三界乃如来行化之场。曰故宅。合上
其家广大。
△三合五百人。】

「为度众生。」
卷三 第 663b 页 X32-0663.png

【众生乃诸圣之根本。佛不度生。圣何从立。故佛佛
成道。誓度众生。乃化化不绝之意也。众生之性。本
来是佛。由诸惑染。覆彼心灵。所以如来随其根性
而度脱之。则三乘五性。总曰众生。故五百人与三
十子。并此合也。
△四合大火起。】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是尽世间所不免者。天之与人。但分粗
细。是根本苦。忧悲苦恼四字。总言即一切苦。别论。
忧即怨憎会。悲即爱别离。苦即五阴炽盛。恼即求
不得也。以愚痴暗蔽为苦者。盖一切众生。本具如
来德用。由愚痴暗故。失佛见。愚痴蔽故。失佛知。因
失佛知见。所以枉受轮回也。是知生死苦果。及三
毒苦因。皆从愚痴建立。则愚痴为苦大矣。三毒者。
谓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名贪。以迷
心对一切违情之境。而生恚怒。名嗔。迷一切事理
之法。无明不了。起诸邪行。名痴。三皆名毒者。因能
坏出世善根故。以此合上歘然火起。
△五合惟一
门。】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觉道。似难以合一门。但诸圣所證。凡愚所迷。
亦不外此也。今如来出世。以巳所證。发彼所迷。多
方巧示。使诸众生。念念熏脩。转生灭。成一真如。出
离生死。而證涅槃。唯此一门而巳。故合上一门。

二合别譬。分四。一合长者见火。分三。一合能所见。】
卷三 第 663c 页 X32-0663.png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种种诸苦。」

【见诸众生的见字。是能观智。诸众生下。方是所观
境。合上大火从四面起。火既大。则所聚之患必多。
故如来以佛眼。见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烧煮。总
三苦八苦为火也。八苦者。生死等是四。贪著等。是
求不得苦。地狱天上受生。有五阴炽盛苦。加冤会
爱离为八。三苦者。忧悲烧煮及地狱三途。是苦苦。
舍所爱境而别离。是坏苦。五阴不停。是行苦。一切
众苦。从四颠倒生。故合上四面火起。
△二合广所
见。】

「众生没在其中(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直指云。如来见三界五道三乘诸子。恒被八苦所
烧。乃为总标苦本。稍有福者。为财色名食睡五欲
所醉。受种种苦。无福德者。追求五欲之因。后受三
涂之果。三途报尽。生人间天上。又不免贫穷困苦。
于父母妻子之间。有爱别离苦。于水火盗贼债主
雠家。有冤憎会苦。仍复生老病死。轮回六道。苦不
可穷。而此诸子。返以为乐。游戏四生。于本具之佛
性。不觉不知。于生死之危险。不惊不怖。明知是苦
而不生厌离。明知有佛而不求解脱。甘于此三界
火宅。随业受报。东西驰走。虽遭如是大苦。而不以
为患。此即诚为可怜悯者。正合上苦痛切巳心不
厌患无求出意。
△三合起惊怖。】

「舍利弗佛见此巳(至)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卷三 第 664a 页 X32-0664.png

【合上身手有力一节。然众生以愚痴自蔽。固为三
毒等火。煎逼不巳。我既为彼父。岂不当为救济之
方。与拔其苦难耶。即以大悲力。化诸众生。拔五浊
苦也。若但拔苦。而不令至乐。则父道亦有缺焉。故
又与佛智之乐。令其游戏。是以大慈力。令诸众生。
得二严乐也。火宅中之诸子。以五欲乐。欢喜游戏。
乃自取之耳。此以佛智慧乐。令其游戏。乃佛与之
也。虽苦乐之境不同。惟其心之一转耳。
△二合舍
几用车。分二。一合舍几。又二。一合拟宜。】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天台云。上譬有劝诫二门拟宜。今但合劝门者。劝
是正修。而诫乃傍助之耳。今拟宜中。神力合身。智
慧合手。如来知见合衣裓。力无畏合几案。众生不
能以是得度者。由法大机小不相投也。】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释成所以不得度之故。合上诸子幼稚未有所
识恋著戏处一节。其所以不能得度者。由五浊障
深。正为诸火所逼。大乘微妙难思之法。何由得解。

△二明息机。】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此重举前文。以明用权显实之意。
△二合用车。分
四。一合拟宜三车。】

「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以法对喻。一一可见。故知如来隐胜现劣。以一说
卷三 第 664b 页 X32-0664.png
三。于三界火宅。用方便者。岂得巳耶。
△二合父知
子意。】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说三乘也。乘以运载为义。天台云。声闻以
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
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也。六度菩萨。于当教内。亦
称大乘。今名佛乘者。菩萨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
气。而得成佛。故亦名佛乘。
△三合叹车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至)声闻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谕舍贪取乐也。天台曰。三界火宅。是指明
苦谛。色声香等。是集谛。皆由五尘积聚增多。而有
火宅诸苦也。五尘俱有亲疏。色亲者。为男女美好
之色。疏即世间玄黄赤白等。声亲者。即男女歌咏
之声。疏如丝竹环佩及种种声等。香亲者。即男女
身香。疏如世之沉檀龙麝种种香等。味亲。如肴[贝*善]
饮食等种种美味。疏如药草果食等。触亲。即男女
身分柔软诸触。疏如冷煖涩滑等。此名五尘。亦名
五欲。为诸苦所因。故为集谛。速出三界。即指出灭
道二谛。示三界外有智断三乘之果。故令速出。当
得三乘。合上三车。今在门外。于三转四谛中。此即
示相转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至)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保任者。是担当不失也。由此行径。俱为巳历之途。
今使汝等勤行于中。所有一切关要。我皆为汝担
卷三 第 664c 页 X32-0664.png
当保任。必至得此声闻辟支佛佛乘而后巳。岂复
有误于汝等哉。但诸子当专志前行。勿生退堕可
也。如此语意。何等苦切。何等紧要。此是第二作證
转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此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一节。天台云。如
此三乘。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故曰圣所称叹。得
无生智。曰自在。得无尽智。曰无系。我生巳尽。不受
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巳办。梵行巳立。名无所求。此
皆序权智之功。乘是三乘下。方序实智。以无漏二
字。总下力无畏等。皆是无漏。非权乘之有漏智也。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禅八定八解脱及正
定等。总属实智。故便得无量安隐快乐。此是第三
劝修转也。
△四合适子所愿。分三。一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至)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此明诸子从化而證道果也。先明声闻乘。直指云。
若有众生。是汎指六道而言。宿习有三乘种子。故
曰内有智性。今从佛闻三乘圣教。即便信受。即闻
慧也。殷勤精进者。指三十七品助道功夫。见思惑
尽。方出三界。即思慧也。自求涅槃者。得人空慧。證
有馀涅槃。即修慧也。从教生解。故名声闻乘。声闻
力弱。只能自利。如诸子求羊车出火宅也。
△二合
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卷三 第 665a 页 X32-0665.png

【此明缘觉乘也。梵语辟支迦。此云缘觉。亦名独觉。
出无佛世。以宿习智种。自知生死是苦。自发断苦
之慧。今从佛闻十二因缘。则深增慧种。返覆推穷
十二缘理。况此缘理。本自有之。非佛天所作。故曰
自然慧。好乐独居。直下照了缘理如幻。證偏寂境。
故曰善寂。深知诸法因缘者。能于流转还灭二门。
观因缘理。诸法。即十二缘法也。缘觉人从他闻法
少。自推义多。取喻如鹿不依人也。又性兼通教。有
回顾之慈。亦如鹿之回顾群类也。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此明别教菩萨乘也。直指云。约所破之惑。始从阴
处界三。以至七大同转。约能破之智。始从信位。及
住行向地等妙二觉。一切皆欲了达。故云。求一切
智。真俗并观。曰佛智。权实双融。曰自然。以本妙明
应物。曰无师。如来知见十力等。即法身般若。属实
智。慜念安乐等。属权智。由权实双运。故曰大乘。名
为摩诃萨者。以自他俱利故。此菩萨体用相称。自
在雄猛。有普载之德。故取喻牛车。若约时判。羊鹿
二车。是序方等阿含前二十年事。牛车。是序般若
会上后二十年事。若约机判。则前后互显。
△三合
等赐大车。分二。一双牒二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此明等赐无二心也。前喻中。有免难索车等赐欢
喜四科。今合唯二者。以到无畏处。兼索车意。以等
卷三 第 665b 页 X32-0665.png
赐中。兼欢喜也。
△二双合二譬。分二。一合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至)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此以如来亦复如是。应成等赐大车之义。天台云。
如来以一乘妙法。为大车。则体具万德。空有双持。
真俗并驾故耳。以佛教门者。即四谛十二因缘六
度等法也。怖畏者。即三界火宅。险道者。即六趣升
沉。极险恶道也。
△二合等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此合其车高广众宝庄严。以至种种诸藏悉皆充
溢一节。如来作念。正是法华。广集诸王。付嘱家业
之时。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者。即此诸法。便是如来
大法宝藏等。与大乘者。即将上无量智慧等三德
秘藏。付嘱诸子也。不令有人独灭度者。即三周普
记。令一切人普皆成佛。如至此会。摄三乘归一。收
权小入实。则人无异人。法无异法。生佛不二。圣凡
一致。是名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也。】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此合我财物无极。并各乘大车非本所望一节。直
指云。先举三乘众生依权智而出三界。如诸子于
露地坐矣。悉与诸佛禅定等。即等心赐与之意。诸
佛之禅。真俗一体。属般若德。诸佛之定。空有一如。
属法身德。诸佛之解脱。权实并运。属解脱德。三德
体具。四智圆明。是为佛娱乐之具。悉皆与三乘诸
子。名付家业。如上所付之法。皆是一相一种。断非
卷三 第 665c 页 X32-0665.png
权小可得。而持一相一种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成一真法界。故曰一相。十方谛求。更无馀乘。故曰
一种。然此诸法。皆为众圣。共相守护者。直至常乐
我净萨婆若海。故曰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四合
无虚妄。】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此明权实无虚妄也。牒喻可知。如来无虚妄者。是
总结权实不虚也。初说三乘权。引众生出于三界。
是如来施权不虚。后以大乘。而度脱之。普令三根
同成正觉。是与实不虚也。】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何以故。乃徵释无虚妄之故。谓何故如来必欲先
权后实耶。以如来智慧禅定诸法宝藏。本无穷极。
而先说权教者。由机小不能领受。今皆尽与大乘
之法。虽如来尽与。而众生不能尽受故。只得于一
佛乘。说二说三也。身子前问。愿为四众。说其因缘。
故今曰以是因缘也。汝前谓千二百人。闻所未闻
皆堕疑惑。汝等今日。当知皆是诸佛方便之力。其
实元一佛乘。但分别而说三也。如来如此委曲垂
慈。则疑者之心。应冰判矣。长行譬喻巳竟。
△二偈
颂。分二。初一百偈颂前。又分二。一颂开譬。又二。一
颂总譬。分四。一颂大长者。】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卷三 第 666a 页 X32-0666.png

【此颂明能救之人。为一宅主也。天台云。颂上位号。
亦兼名行。德业为国邑聚落所崇。乃年德俱高之
长者。喻舍那如来为三土之大教法王也。
△二颂
广舍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大宅。喻三界之总相。久故者。由众生从旷大劫。迷
真逐妄。幻成此三界妄境也。顿弊者。喻坏劫将至。
总标三界不牢固之相也。堂舍下。至杂秽充遍。总
明三界火宅成住坏空之四相也。色界为堂。欲界
为舍。不免堕落。故曰高危。柱根。乃业识命根也。以
业运识。曰摧朽。梁栋倾危者。即善福减损也。基陛。
乃运生运业之无明。隤毁者。即久故深沉也。墙壁
𡉏坼。即四大减损也。泥涂。乃四大中杂染之心。陁
落者。即杂染纷萦也。覆苫。乃以障四面之风雨。喻
我人四相念念生灭。故曰乱坠。一切散善戒法。乃
三界覆护之椽梠。差脱者。即废忘不修也。周障。是
六识周回障隔也。屈曲。是六根屈折不合也。由识
依根。而取诸尘。故曰杂秽充遍。良以三界虽广。乃
一切众生妄惑所成。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
界。则所譬皆不离众生虚妄成就也。若以之喻人
一。体虽甚相当。不若喻明三界之相为切。此世界
相续也。𡉏(音痞)。坼(音册)。陀(音矢)。苫(闪平声)。椽(音传)
(音吕)。差(音雌)
△三颂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卷三 第 666b 页 X32-0666.png

【三界分二十五处。以所依之处不同。则能依之类。
亦种种矣。总皆为五道众生。则三十子亦摄于其
间。此众生相续也。
△四颂大火起。分四。一明地上
火譬欲界。又四。一明所烧之类譬十使。又二。一正
明所烧。又曲分二。初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使。

且三界众生。形由业感。业由妄生。于中善恶升降。
横竖大小。虽报受不同。有种种千万。其展转轮回
皆由无明三毒并五浊十使之所运。则成业果相
续矣。如来今欲详陈三界所有一切弊恶之相。使
人知此皆是众生迷惑所成。若一念顿发妙智。翻
染成净。始信其清净本然中。由诸众生不守自性。
则忽生山河大地及诸众生之有为相也。故自此
下。详明三界中极苦众生。受三途苦报。有如此情
状。先出畜生报。为贪嗔痴慢疑五钝使。所招感也。
此下多依天台释。但以圆圈代之。科分为二。一
别开五钝。分五。一慢使。】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慢者。自举轻他。如鸟之陵高视下也。故以八鸟
譬之。陵他为慢。自贵为憍。依文殊问经。有八慢。壮
盛憍如鸱。性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
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是八
者。皆慢之所使也。鸱(音笞)。枭(音骄)。雕(音貂)。鹫(音袖)
(音閤)
△二嗔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卷三 第 666c 页 X32-0666.png

【○嗔者。不忍诸恶也。有三种。一非理嗔。不问可否。
歘然而起也。二顺理嗔。谓人实恼我而起也。三争
论嗔。谓以巳为是。以他为非也。蚖蛇最大而毒。不
触而螫。如非理嗔。蝮者复也。触之则复。怒时毒在
于头。又云蝮蛇。鼻反。其上有针。此唯胎生。生时辄
坼其母蝮。触之其毒不可当。喻执理嗔。蜈蚣。一名
蝍蛆。见大蛇。缘而食恼。庄子中。有蝍蛆甘带者。是
也。蚰蜒即蜈蚣类。颈赤者为蜈蚣。颈不赤者名蚰
蜒。有百足。亦名马蚿。亦名商距。庄子谓商距驰河
者。是也。喻戏论嗔。且世之怀嗔毒人者。虽异其形
不异其嗔。闻此当须知悔。蚖(音元)。蝮(音福)。蠍(音歇)
(音吴)。蚣(音公)。蚰(音尤)。蜒(音延)
△三痴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至)𧏙螂诸虫而集其上。」

【○痴者。于境不了。即无明也。有二种。一独头。二相
应。守宫者。即蜥蜴也。亦名蝘蜓。以朱饲之。其体尽
赤。捣之万杵。以点女身。终身不灭。与人交则隐矣。
俗谓蠍虎。善缘篱壁。此譬独头无明也。鼬。即野鼠。
赤黄色。善食群鼠。狸。善卜者也。行则止。而拟度之。
鼷鼠。最小之鼠。一名甘口鼠。伤人不知痛。此譬相
应无明也。诸恶虫者。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使也。交
横句。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
驰走屎尿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不净也。𧏙螂亦
名蛣𧏙。冲波。传曰𧏙螂。无鼻而闻香。经营秽场之
下。故曰。𧏙螂之智。在于转丸也。世人著诸欲境。痴
卷三 第 667a 页 X32-0667.png
心延绵。不少异也。鼬(音右)。狸(音离)。鼷(音奚)。𧏙(音腔)
(音良)
△四贪使。】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至)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贪者。迷恋不舍也。有二种。一有力。二无力。狐乃
妖媚之兽。礼北斗而致灵。善于变化者。狼大如狗。
野干即狗类。夜鸣而为怪。此为兽中著妖著魅者。
粗嚼曰咀。细嚼曰嚼。哜者啖其肉。齧者齿其骨。此
譬有力贪。以威势竞取。如狐狼等。无力贪。但能从
他乞索粗弊。如野干等。况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
用而取。如咀嚼。无用而取。如践蹋。又贪心取境。或
取一物。或取多物。如哜齧也。骨肉狼藉者。积聚五
尘。不知止也。群狗抟撮者。譬以有力夺无力者之
状。两足翻寻曰抟。收聚一处曰撮。狐狼所食之馀。
狗来抟撮也。曰群狗。曰竞来。形容无力妄夺者。可
发一笑。贪不知足。如饥。求不能得。如羸。慞惶者。种
种营觅也。处处求食者。驰逐五尘之境也。又慞惶
者。恐惧不安。多贪之人。虽富而贫。故曰慞惶处处
求也。干(音岸)。咀(雎上声)。嚼(墙入声)。蹋(音踏)。哜(音齐)
(音孽)。抟(音团)。撮(钻入声)。羸(音雷)。慞(音张)。惶(音黄)
△五
疑使。】

「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疑者。犹豫二边也。向前相夺曰揸。往后相扯曰
掣。乃斗诤之状。衔物死争。曰啀喍。失物泼叫。曰嗥
吠。此争斗之声。喻世人持疑不决。发言争论彼我
卷三 第 667b 页 X32-0667.png
是非之相。有如此者。别开五钝巳竟。揸(音楂)。掣
(音彻)。啀(音崖)。喍(音柴)。嗥(音豪)
△二总结变状。】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此总结上五使也。其舍喻三界。言三界人心。具此
贪嗔痴慢疑。可恐可怖。其变态真如上鸟兽虫蛇。
莫能测度也。
△二明鬼神被烧譬五利使。分二。一
总明利使。】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此以三界中鬼趣。譬众生具足五利之心。形状如
此。前贪嗔痴慢疑。尚只使得凡夫。故曰钝。惟此身
边邪见戒。这五桩无论凡夫逃脱他不得。即四谛
五阴。触著皆有。如我欲学佛学圣。他便在学佛学
圣中。令人不知不觉。使你差错了路头。故曰处处。
以其利于上五使也。魑魅者。物之精。山泽之怪也。
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魍
魉者。木石变怪也。此四者。能隐能显。若有若无。巧
怪百种。变幻不一。故以此譬众生身边邪见戒之
心也。
△二别开五利。分五。一邪见。】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至)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此譬邪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故名邪见。夜叉
此云捷疾鬼。譬邪见者。拨无因果也。人是善报。譬
出世因果。邪见之人拨无善报。如食人肉也。毒虫
是恶报。譬世间因果。邪见之人拨无恶报。如啖毒
虫也。孚乳句。广雅云。孚亦生也。乳者养也。卵属以
卷三 第 667c 页 X32-0667.png
爪护所生曰孚。胎属以身藏所产曰乳。凡世间之
法。善恶各从其类。从同类因。生同类果。藏护者。因
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此言世间善恶。各有
所藏所护也。夜叉争食者。譬邪见人拨无善恶因
果。是争取食之也。食既饱者。乃邪见之心成就也。
恶心转炽者。增广邪见之心也。斗争声者。内心成
就。外彰言教。宣无因果之法致令闻者堕落三途。
故言甚可怖畏。
△二戒取见。】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往返游行纵逸嬉戏。」

【○此譬戒取。执邪为道。名非因计因。如外道持牛
狗等戒也。鸠槃茶此云瓮形。亦名可畏。即无常杀
鬼。譬修有漏善。能胜诸虫也。虚坐曰蹲。实坐曰踞。
土捶。即垄断也。譬外道修十善戒。能生六欲天高
处。如土埵也。离地一二尺者。增修诸禅。得色界定。
如上一尺。得无色定。如二尺也。得升上界为往。退
堕下界为返。妄起戒取之见。如纵逸嬉戏。蹲(音存)
(音据)。埵(音朵)。】

「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狗即苦果。足譬苦因也。邪戒本非是因。虚妄计
之为因。坚持不舍。如捉狗两足也。又谤世间无苦
因果。是扑令失声。返著邪戒为正修。以苦舍苦。如
以脚加颈。将苦为乐。持说不定。如怖狗自乐也。
[△@△]
问。佛令人持十善戒法。为生天因。亦是方便。此何
故作鸠槃茶譬答。因不同也。佛教正因。久令增进。
卷三 第 668a 页 X32-0668.png
必得正果。今外道所持邪戒。又谤世间无苦因果。
由其因果差错。故作此譬也。颈(音景)
△三身见。】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至)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此譬身见。于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身见。竖入
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
修善法。即无惭愧。名裸形。以恶庄严故黑。无功德
资故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计我在
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
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裸(音裸)。瘦(音𠻳)
△四
见取。】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譬见取。谓因此妄见。通至非想。名见取。非想
无常。而计涅槃。如咽细命危而保其寿。故言其咽
如针。
△五边见。】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至)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此譬边见。于身见上计我。复计断常。执常非断。
执断非常。随执一边。名边见。断常二边。如牛头二
角。为身是我。为我是身。依我见起边见。如头两角
也。计断常之过。能断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断世
善根。如复啖狗。或时计常。或复计断。前后回转。如
头发髼乱。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如残害𠒋险。
无有智定饮食自资。如饥渴所逼。各陈一见。如叫
唤驰走也。正明所烧巳竟。髼(音蓬)
△二总结利
钝。】
卷三 第 668b 页 X32-0668.png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至)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初二句总结欲界烦恼之相。上句结利使。下句
结钝使。次二句通结利钝。并是有漏之心。无道味
充食曰饥。生死速疾曰急。四向者。见惑虽多。不出
断常有无四句也。窥窗牖者。窥小视也。明其邪观
空理。虽有观察。非为正见。所以不得广大真空之
境。故如窥窗见空也。后二句收广总结。由众生不
修正法。邪解成非。故至堕苦。所以恐畏无量也。明
所烧之类。譬十使巳竟。窥(音奎)。牖(音有)
△二明火
起之由。譬五浊。】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三界是佛应化之处。往来八千返。岂非久故耶。
大窾云。此譬如来在世教化众生。令伏烦恼。由应
化他方。暂时不在。致令众生烦恼火起。问。上才言
属。此便言出。既属则不出。既出则不属也。此义何
如。答。上不言属。则于巳无干。何有救济之情。下不
言出。则并巳被焚。何有救济之功。则属与出。皆有
关系也。
△三明火起之势。譬浊相。】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墙壁崩到。」

【此去正明三界坏劫之相。又前叙畜鬼。二道境界。
巳如是矣。此似明地狱境界。况地狱诸苦。唯火为
重。又狱乃囚系之所。况三界九地众生。无时解脱。
岂不成囹圄之场。故知凡有系处。狱义在也。天台
云。三界为宅。五阴为舍。四面是处所。即身受心法
卷三 第 668c 页 X32-0668.png
也。于四法中。起四倒见。则五浊八苦俱作。故云一
时。相续渐增。故云俱炽。后宅舍者。应即坏劫时至。
由众生无明浓厚。五浊浑深。则四大四相。我人炽
盛。则将三界有为福善。并皆毁尽。便是栋梁等震
裂之相也。爆(音报)
△四明被烧之相。譬众苦。】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坏劫既至。众生福尽。而起种种恶业。与诸邪见。
是皆为业火之所逼也。上以鬼神。譬利使。今言扬
声大叫者。如计常者。谓法定常。以有还无。无即是
所计之常也。计断者。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
续。各执一见。皆成决定宣说。故云扬声大叫。雕鹫。
譬钝使。鸠槃茶。乃利使中戒取。本不计断。今见无
常。但生疑怖。而利钝诸使。并著不知出离之方。故
云惶怖不能出也。明地上火起。譬欲界竟。
△二明
穴中火。譬色界。】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如孔穴不深。虽出于欲界。不及门外
虚豁。犹得免于欲界之粗恶猛燄。利使众生。亦得
禅定。故曰毗舍住中也。毗舍。即啖精气鬼。初二句
钝使。次二句利使。以十使粗细。分高下也。窜
(音㸑)。】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

【此方出其被烧之由。然所以被烧者。由薄福德故。
恶业增炽也。天台云。孔穴中。虽无猛𦦨。犹有热恼。
卷三 第 669a 页 X32-0669.png
如四禅中人。亦为喜乐等爱细相煎逼也。】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至)臭烟熢㶿四面充塞。」

【○利钝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互相是非。是共
相残害也。既于禅定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
慧。耽著禅味。如饮血。著观等五支。如啖肉。野干。譬
欲界贪。于欲界修未来定。巳断此贪。故曰前死。禅
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诸贪。故曰竞来食啖。
欲界四倒八苦。如猛𦦨。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以
轻重分上下也。又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云四
面充塞。㶿(音孛)
△三明空里火。譬无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前欲界中。以蜈蚣譬嗔。今无色界中。亦以蜈蚣
譬嗔。色界中言毒虫。即蜈蚣类。故知嗔通三界。毒
蛇等。厌色界定。贪向无色。厌色粗境。观无色法。亦
业运迁流。是火烧出穴义。
[△@△]问。上二界不行嗔。何
得言无色亦有蜈蚣等也。答。但言二界不行。非谓
二界绝无嗔也。今言争走出穴。是犹为业火所逼。
厌有趋空。正是断嗔之相。】

「鸠盘茶鬼随取而食(至)饥渴热恼周障闷走。」

【○若得无色定。以灭下界缘。故云随取而食。非想
居于最顶。尚不免颠倒诸苦。如头上火然。非想亦
有八苦。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
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
得。求定不得。皆缘有障。是怨憎会。失定之时。名爱
卷三 第 669b 页 X32-0669.png
别离。四阴心。即五阴盛。无无漏饮食所资。故为饥
渴所恼。犹是轮回。故慞闷走。
△四总结众难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此总结三界上下。从粗至细。俱不免为三毒诸惑
之所逼迫。是皆众生情思万变。则所感之毒害火
灾。非一种也。此中诸家。譬合新新特出。唯天台所
释。理事不背经。既以火宅喻三界。则鬼畜火难。皆
宅中所有之事。若或以三途及事相。随情释者。只
能尽五趣杂居人间之相似。不能尽释三界也。故
余从天台而参。以三相续。及三途之相。则可完火
宅众生所有之事。而亦见一三界情境。宛如画矣。
颂总譬巳竟。
△二颂别譬。分三。一颂长者见火。】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至)长者闻巳惊入火宅。」

【○宅主。是能见之人。门外立者。如来在法身地上。
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法座。故云立
也。闻人言等。即十地菩萨。作梵王帝释。而请转法
轮也。又文句引经云。十方诸佛。语释迦佛云。汝有
缘诸子。在三界中。善根将灭。汝往济之。皆是闻有
人言之义。因游戏等句。乃是闻人所语之言也。三
乘诸子。本未出三界。何言来入。曰。或在大通佛时。
曾发大心。是将出。而寻即废忘。则又入矣。如人出
门。才至门侧而返。亦名出而复入。约理。自性本净。
非三界可拘。因无明不觉起诸戏论。便成生死。故
云游戏来入也。昔结缘浅。大善未著。名稚小。退大
卷三 第 669c 页 X32-0669.png
巳后。流转三界。无明所覆。名无知。耽三界有为善
法及五欲乐。名欢喜乐著。长者闻而惊入者。应前
四面火起。前曰见。此曰闻。乃全佛知见之义。惊入
者。即智悲双运也。
△二颂舍几用车。分二。一舍几。】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至)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方宜者。以大教拟宜。是权实并行也。告喻者。即是
说众患难。而教诫之也。长行中。但言火来逼身。苦
痛切巳。今颂中。广陈火相。前四句。明如来拟宜欲
救。恶鬼毒虫。总出利钝见思之惑。灾火蔓筵。是所
烧之势。蔓筵者。连绵不断也。毒蛇蚖蝮下。广明烧
相。文中杂列利钝。不复次第。皆是总陈三界苦因
苦果。令人极生厌离。而求出三界也。蔓(音万)。】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巳。」

【○颂上诸子不肯信受。妙乐云。不受即无知。亦是
稚小。无知之文略耳。犹故乐著嬉戏不巳者。即耽
恋见思。而不求出要也。无有大乘心愿。如来只得
施小教也。
△二颂用车。分三。一拟用三车。】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四句。明拟宜之意。益愁恼者。众生不受教化。则
如来悲心转甚。舍宅无乐者。明三界因果无一法
可乐也。耽湎嬉戏者。出其用小教之由。良以众生
深著五欲。如𤛆牛爱尾。由见思深重。只得于一佛
乘。分别说三。若不用小。则大小俱亡。必为火害。而
身命皆失矣。耽(音单)。湎(音勉)
△二叹车希有。】
卷三 第 670a 页 X32-0670.png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至)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妙宝者。即权中蕴实。乃方便中之妙宝也。在门外
者。如示四谛。令知出世。即初示相也。汝等出来。即
劝修也。吾为下。即作證也。既曰造作。则门外之车。
明权矣。但如来以无数方便。随众生乐欲。因机与
教。以见所说不谬。亦證成所赐之不虚也。
△三适
子所愿。】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至)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此应长行诸子闻说心勇锐一节。奔竞驰走。喻二
乘见谛三十七品助道工夫。前巳释明。空地。指偏
空。苦难。即五趣诸苦。
△三颂等赐大车。分四。一颂
免难欢喜。】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师子座。」

【○向言在门外立者。以子未出故。今子既出。故得
安坐。又大机未会。故云立。小机巳周。故言安坐。则
立是冥利。坐乃显益也。四谛俱属真常出世大道。
曰四衢。贪著灭谛。不前进宝所。故曰住。
[△@△]师子以
表无畏。见子免难。可以施化。故言今我喜无畏。是
不畏诸子堕苦也。】

「而自庆言我今快乐(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自庆者。庆其得所化之机也。佛于二万亿佛所。
曾教大乘缘种。是生。中间常熏小果成熟。是育。经
多劫教道。是长养甚难。由大种弱微。故云愚小。妄
起五浊。故云无知。由因感果。故云入险宅。多诸二
卷三 第 670b 页 X32-0670.png
句述其所起见思之火。大火二句。述其被烧之势。
而此二句。正合著二惑之心。我巳下。明欢喜之由。
是故下。结欢喜之意。
△二诸子索车。】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至)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此处见彼父子机投好光景也。父云随汝所欲。子
云惟垂给兴。如是一许一索。多少切实。直指云。约
理。诸子出界。巳悟性体。故曰知父。了知性无来往。
曰安坐。以人空智。向真空理。曰皆诣父所。不因索
权。无以开实。此正是伊父子抑扬纵夺妙境。切不
得作死句读。
△三等赐大车。】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琉璃砗磲码碯。」

【如来藏中。遍含一切。未发现者。故曰藏。巳发现者。
贮于库中。如前谓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
即库中所有微少之物。非如来藏中之广有也。今
总库藏之所有。故言大富。下言金银等。乃七支法
财具足充满也。屋盛称库。地盛称藏。】

「以众宝物造诸大车(至)四面悬铃金绳交络。」

【○因果之法。总名众宝。约教。修得有造义。行多子
多。故车非一。所以造诸车而复大也。又须示方知。
起行修习名造。以性泯修。造还本有之理。即诸大
车之义。馀皆如前释。】

「真珠罗网张施其上(至)众彩杂饰周匝围绕。」

【○真珠等。出幰盖之相。喻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
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前文但云
卷三 第 670c 页 X32-0670.png
垂诸华璎。秪是直令见者欣悦。今云处处垂下。乃
明众机遍悦也。众彩杂饰。譬垂化之处设应不同。
周匝围绕。譬摄物之宜无所阙少也。】

「柔软缯纩以为茵褥(至)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前文曰重敷。今加柔软者。以喻诸禅自在也。又以
细氎覆上。乃增胜妙禅。是以妙冠粗也。茵者。说文
云。车中重席。喻具足事禅。异诸分小。故云藓白净
洁。馀皆如前释。缯(音曾)。纩(音旷)。茵(音因)。褥(音肉)。氎
(音牒)
△四得车欢喜。】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欢喜者。得非所望之大乘。故喜也。游四方者。乘
中道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
究竟常乐我净四德。随处侍佛。随处度生。故曰自
在无碍也。颂开譬巳竟。
△二颂合譬。分二。一合总
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上二句合位号。下二句合名行。兼合叹德义。如
来是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七方便
者。于九界中。除四恶趣。开藏通别三教菩萨。共为
七。以子义通于一切故。为九界之父。由结缘者不
多故。方便只言七处也。】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著世乐无有慧心。」

【以佛眼等观一切众生。皆有子义。由世乐深著。则
慧心不发。所以不肖佛也。此合五道众生兼三十
卷三 第 671a 页 X32-0671.png
子。又通论三乘五性。皆无其实。故曰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合上其家广大。试观三界中。何事可乐。犹之火
宅。不可耽恋也。】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至)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总标诸苦。次二句。释成三苦八苦。即大
火起之相。末二句结成。炽然者。念念增盛也。不息
者。念念生长也。
△二颂合别譬。分四。一颂合长者
见火。】

「如来巳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

【合上如来安隐得出。寂则无著。苦因除也。安处无
生。苦果忘也。此所以得五住尽矣。正由寂然无事。
方见五浊诸子为火所逼。起救济之心。安处林野
者。乃居他受用土。与慈运悲之处。】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至)而今此处多诸患难。」

【此合上见火譬。上四句。明是处是人。皆系属我矣。
既为我有。得不设方便而救济耶。下二句如前。文
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

「惟我一人能为救护。」

【合上佛见此巳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
苦难一节。
△二颂合舍几用车。又二。一合舍几。】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

【合上未免生老死等。教诏不信。是法大机小。贪著
深者。是情恋诸欲也。由恋诸欲。所以不信教诏。

卷三 第 671b 页 X32-0671.png
二合用车。】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至)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以是方便一句。正拟用车之方便也。合上但以智
慧舍方便。众生不能得度。示出世道者。即三乘权
小有馀涅槃也。】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至)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若心决定者。从苦法忍巳上。是真决定。此一句。
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具足下四句。各颂三乘争出
之位。三明者。辅行引婆沙论云。宿命知过去苦。生
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正观。
断诸烦恼。此三名明。神境通。但工巧而巳。天耳通。
但闻声而巳。他心通。但缘他别想而巳。故不名明。
不退义通。亦兼三藏菩萨也。此三乘人。有闻演说
四谛因缘者。即具足三明六通。成声闻缘觉之出
世间道。有闻演说六度者。即得不退菩萨之出世
道也。
△三颂合等赐大车。分二。一正明等赐。】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至)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说一佛乘。合上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汝等下。合
上是诸众生脱三界者一节。是语者。即说一佛乘
之语。一切皆当成佛者。由决定信也。又见如来语
无虚妄。】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至)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此合上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直指云。真俗融。
权实会。故曰微妙。超能所。泯圣凡。故曰清净。世出
卷三 第 671c 页 X32-0671.png
世间无有过者。曰第一。十方谛求。更无馀乘。曰无
有上。如妙莲华。故佛所悦可。
[△@△]言此一乘。于三界
中。为第一者。过去现在巳成之诸佛。由乘此而出
三界。是为佛所悦可也。一切众生。皆未成之诸佛。
亦将乘此而出三界。则宜乎所应称赞供养也。是
则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唯乘此故。而得出离。岂不
曰无有上耶。】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馀法。」

【合上我有无量无边智慧等。此释成所以有一乘
之由。皆由如来具足诸力解脱禅定等。故能普为
一切众生。说一佛乘。
△二合得车欢喜。】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至)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如日。由一分无明
未尽。如夜。又自具中道智光。如日。以慈悲入生死
济物。如夜。劫数者。常行二法。从劫至劫。利巳利人。
于此界他方。故云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是谓
乘此宝乘。直至者。中间更无屈曲回还。自发大心
直至成佛。】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馀乘除佛方便。」

【此方结劝信受。我唯说一乘。更无二三者。何也。以
我本愿。元为此一大事因缘。使一切人决定成佛。
岂实有二三乘法。为众生说耶。任汝向十方审谛
诚求。唯一佛乘。更无馀法。唯除诸佛作方便说。容
有之耳。
△四颂合无虚妄。分二。一正合不虚。】
卷三 第 672a 页 X32-0672.png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至此始出成不虚之言。从前许三。而今普与一乘
者。为其皆吾子也。既皆是子。则赐应平等。况汝辈
累劫受苦。而我累劫救济。必令脱诸苦。而至于乐。
始完我为父者之职也。】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至)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先说者。即佛于阿含。巳许灭度也。谓我虽先说汝
等巳得灭度。但不过尽分段出三界而巳。其实变
易未忘。故非真灭。今所应作者。即悟入佛知见道。
始融真俗。归第一义。则一色一华。举手低头。皆为
成佛正因。总皆融入佛智。而證一乘实相也。
△二
合释不虚。】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直指云。此应长行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
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节。长行先叙羊鹿。后及
牛车。今颂先牛车。以见小大互融权实不二也。自
未度先度人。乃菩萨发心也。其发心之初。贵在直
心。正念真如。真如之理。即是实相。达实相则权实
可融。故曰皆是菩萨。
[△@△]又若有菩萨者。即指发大
心之人。于是众中。即于此法华众中。一心听者。是
无异缘也。实法者。即一乘妙法也。末四句。明此诸
人从前虽因权得入。未是菩萨。迄今会。则权亦成
实矣。故言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至)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卷三 第 672b 页 X32-0672.png

【此下明有作四谛也。佛所说法。本无大小。由人机
不同。故法亦有异。先明苦谛。以逼恼为义。总不出
六道生死。谛者。审实不虚。声闻人怖畏生死。不慕
大乘。故曰小智。然所以无慕大之心者。由深著爱
欲。著爱既深。苦曷以尽。故为之宣示苦谛也。心喜
者。以机教相契也。既曰小智。非无智者。但于大乘。
不生忻乐。今见投以苦谛。称适所怀。故至心喜。得
未曾有也。真实无异者。佛说苦。决定是苦。而不能
令乐。】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至)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前四句明集谛。以招感为义。则集是苦因。众生集
诸欲。而不能舍。岂识其为苦本。故如来以方便力。
说诸苦因。皆以集诸欲。而致诸苦果也。方便说道
之道字。非谓道谛。如云方便说与。此是世间因果
也。】

「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

【此明灭谛。以可證为义。众生由诸苦所逼。不忘贪
欲。则涅槃永失。若集尽苦灭。则灭谛之理。可證入
矣。欲之一字。摄法甚宽。该三界所有一切诸欲。贪
字。即摄嗔痴。为三毒。则贪欲二字。总六道轮回之
本。是生因也。灭字。即永息轮回之义。是转生死为
涅槃也。若贪欲灭尽。则六道因亡。因亡而苦果永
息。生死何依。苦尽而灭谛證矣。故曰灭尽等。】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
卷三 第 672c 页 X32-0672.png

【此明道谛。以可修为义。欲證灭谛。须修诸道品也。
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此为出世因果也。】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至)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此出陈三乘非实之故。初二句重举得脱也。集为
能缚。苦为所缚。今但离苦集。名得解脱。其实非真
也。次二句。徵云。是人于何法得解脱。而曰非真。下
二句。谓但离虚妄也。况无明巳是虚妄。而见思依
无明起。则更为虚妄。今二乘见思惑断。是但离虚
妄。称解脱也。此秪脱分段。而未脱变易。故不得一
切解脱。一切解脱者。即无作无灭之四谛也。佛说
未实灭度者。以未得无上道故。况如来出世。本欲
令人至无上菩提。方称本怀。原不欲令人至有馀
涅槃。但断见思而便谓巳得灭度也。今欲普令三
乘同归实相。故唯说一佛乘。】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明佛欲使人必至究竟。然我本为三界大法之
王。于权实诸智。皆得自在。所谓举权则实在其中
矣。今乘此无碍轮。示生三界。无非为欲安隐众生。
而出现于世。岂忍人不至究竟。而便谓灭度。此结
前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之案。百行偈颂前长行巳
竟。
△二六十五行劝信。分二。一标章。又二。一标可
说不可说。】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此正嘱付身子。于法当郑重也。法印者。即如来三
卷三 第 673a 页 X32-0673.png
昧海印。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也。况如来持此
法印。印定九界众生必至佛果。以利益世间故。特
为开示演说。但非机不说。说之恐至起谤法因缘。
此为如来鉴机妙用。汝当知也。
△二标可通不可
通。】

「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此方嘱身子等。他后须观机逗教。勿乱通也。或在
此界天上人间五道类中。或他界乘通乘愿。随处
行化。皆是所游之方。勿妄宣者。非机勿说也。勿妄
传者。是机当授也。若非机为说。必至生谤堕苦。则
失自拔苦之悲心也。是机不与。必误妙严之乐。是
失自与乐之慈门也。此是嘱持法印者之当慎。

二释义。分二。一释可说不可说。】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

【此下总标三种能信之人。即得大利益也。直指云。
先出一类大乘之机。闻此生佛平等之法。一念随
喜者。即现生證不退果。以显顿教顿机之利益也。
须知此中更有况显之意。言随喜顶受。不过暂时
闻经生信乐者。随喜尚得阿惟越致。况一心诚求
者。况专心修习者。其益可较。】

「若有信受此经法者(至)恭敬供养亦闻是法。」

【此明中乘之机。一念信受此生佛平等之理者。是
久远劫。曾种大乘之因也。见佛是缘因。供养是福
因。闻法是慧因。远因既深。一闻即信。此以显昔缘
卷三 第 673b 页 X32-0673.png
之不昧也。】

「若人有能信汝所说(至)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此又明一种大心凡夫。从身子处。闻此生佛平等
之理。能深信者。便得入四圣流矣。一见佛。二并汝
者。即声闻。三比丘僧。摄缘觉。四并诸菩萨。巳上三
段。见承法华之力。而开佛知见。深达实相。便见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矣。则知信字。即根本智。以显信
为入道之本。信能开佛知见。故信真则悟入无难。】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至)随顺此经非巳智分。」

【此总结三乘浅深。以明法因机别也。深智。即实相
根本智。如文殊等。浅识者。即五趣识情。如不睹不
闻等。迷者不信。由识所使也。悟者深信。因智而契
也。一切声闻下四句。拣三乘人。偏空力弱。不及受
大。汝舍利下四句。指当机。以信解而得亲證。是初
住位。末四句。指千二百人。因闻譬喻。乃依佛语。随
顺法性。而得證入。终非巳力所能入也。三乘圣众
尚于此经。信分深浅。况凡夫耶。可见如来智慧甚
深难入。但以如来知见力故。知一切三乘五性之
机。若深智闻而生信。即可说也。浅智不信。则不可
说。
△二释可通不可通。又二。一用大悲门恶人莫
说。】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此详明勿妄宣传之诫。憍慢者非他。即是闻法未
證之人。妄谓有所取證。故多憍[怡-台+居]慠慢也。懈怠者。
卷三 第 673c 页 X32-0673.png
亦即是不勤求无上乘人。此等既著我见。必无乐
欲之心。若强为说之。是妄宣说。此为计我取證者。
不可说也。次明凡夫人但知著欲为乐。况深著者。
迷之犹甚。必不欲闻。纵闻无心领解。如此者说之
何益。此为凡夫无智者。不可说也。且而妙法实相。
为诸佛之所护念。岂容妄宣。故以此两种不闻不
信人。对前三种能闻能信者。罪福皎然。如上文。才
能随喜顶受。便现生住不退地。续佛慧命。则知为
亲近诸佛者。必成佛子。暂时随喜信受之人。其利
益广大如此。况久修实證者耶。今以此不信受者。
必生毁谤。由谤故苦。故下出陈不信之罪。亦甚苦
甚重也。要知妙法功力不可思议。致令信者之福。
与不信者之罪。皆不可得而思议也。】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至)汝当听说此人罪报。」

【此言毁谤经断佛种。是大恶。不啻出佛身血也。不
信者。即自断善根。虽则如来广大知见智慧神通
种种三昧无量方便本自具足。由不信故。则皆失
之。因失其乐。必致堕苦也。毁谤者。毁其无有将来
成佛之因。谤其无有将来出世之果。因果双亡。是
断灭义。一切世间者。此经为九界之根本也。既谤
此经。即断九界成佛之因。故曰断一切世间佛种。
颦蹙者。谓颦眉蹙额。不欲闻也。不信二字为总。毁
谤。是不信之言。颦蹙。是不信之貌。疑惑。是不信之
心。以三业俱犯故。感报不轻。颦(音贫)。蹙(音足)。】
卷三 第 674a 页 X32-0674.png

「若佛在世若灭度后(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上明断世佛种。罪巳难逭。此又兼谤三宝。故共陈
罪相。若佛在世一句。是谤佛兼谤佛所说之法。佛
灭度后。乃单谤其所说经也。见有读诵书持经者。
或轻贱。或憎嫉。或怀恨。此皆谤持法华之弟子。故
曰罪报复听。向下总前谤佛谤法谤僧之罪。共出
陈之始。不致文繁也。诽(音斐)。嫉(音疾)。】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然谤经不信之邪人。多是法中假名冒窃者。所谓
师子身中虫也。非世俗无知识者。能致谤法因缘
也。此偿报中。依直指。分为十段。一明谤经者。初生
地狱报。由现生不信妙法谤佛法僧。皆是轻毁最
上最尊之果。故死堕地狱。亦坠最下最苦之涂。由
生谤时。迷巳迷人。故感报劫数。展转增长也。问。何
故不陈地狱苦状。答。以受罪不一。地狱不一。而况
劫数长久。谤能尽说。】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二明谤经者。转入畜生报。照常论谤大乘经者。从
地狱出。堕饿鬼中。此不标鬼趣。理应有之。或文略
耳。又则鬼道受报。人无知者。如地狱苦报。亦不详
陈。况鬼但受苦。畜生兼偿债。故今以人所共知见
者为言。使人必当敬信大乘经典。勿毁谤也。然所
以堕畜生者。由前生憍慢之时。披师子服。作野干
鸣。故今作如此报也。正当诳妄说法之时。不知三
卷三 第 674b 页 X32-0674.png
德一心之正宗。故感形𩑔瘦。权实不明。报之黧黮。
将俚语外饰。故报以疥癞。假法虚妄。损正信故。感
人触娆。恃法恶贱他贤。仍报之为人恶贱。过受利
养。故报之饥渴。失人正慧。故报骨肉枯竭。生时自
无实益。故受楚毒。死后移污于人。故被瓦石。此为
谤经所招之畜生。报应一也。𩑔(音窟)。黧(音离)。黮
(音坦)。娆(音饶)。】

「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三明负重畜生报。馲驼与驴。惟以负重为用。是谤
法之人。还其憍慢自重之报。因中毁谤之言加人。
果上杖捶之苦加巳也。因中多诸邪解。诳惑于人。
果上但念水草。无别所知也。馲(音洛)。】

「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至)受诸苦痛或时致死。」

【四明病苦畜生报。先世于聚落中。妄自称尊。受人
恭敬。故今还来于此。作野狐精。以昔不明法体。故
感疥癞。昔时权实未融。故感一目。昔时鼓弄妖惑。
乌合群党。无法利于人。故感童子无知者打掷之。
昔时惑人。不知休止故感受痛苦。而致于死。】

「于此死巳更受蟒身(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五明嗔毒畜生报。因中见持经者。而怀结恨。故感
蟒身。况妙法具五分法身。真理由谤。故感五百由
旬之量。闻大法而颦蹙不喜。故感聋騃无足。腹行
用酬多伎。咂食以偿贪饕。因中假法终身受乐。果
中受苦应无休息也。蟒(音莽)。騃(涯上声)。】
卷三 第 674c 页 X32-0674.png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至)若有所得寻复忘失。」

【六明转生人道报。偿理智无知。报有三种。一六根
不具。二误医增疾。三横罹他殃。因中法眼不明。故
报以诸根暗钝。三身不能别白。故报以矬陋。权实
不明。报以两手𤼣曲。正信不立。报以两足躄折。无
择法眼。故盲。厌闻妙法。故聋。不信常住法身。故背
伛。因中以妄语惑人。故感人不信。法说非法。故口
臭。教惑愚人。故为魑魅所著。虚受恭敬。故贫贱。理
行俱亏。故多病痟瘦。理智俱失。故无所依怙。憎嫌
持经之人。故感人不在意。不以法为怀。故寻复忘
失。总为不明大法。妄谈般若。以谤法故。感报如是。
(坐平声)。陋(音漏)。𤼣(音连)。躄(音碧)。伛(于上声)。痟
(音宵)。】

「若修医道顺方治病(至)设服良药而复增剧。」

【七明贪利谬说报。佛为三界医王。能瘥五趣三乘
生死等病。瘥病之药。悉具此经。凡人一受师教。便
得悟佛知见。则身心病尽。顿出轮回。邪见众生。不
信佛大乘正法。为利养故。谬妄宣传。自误误人。故
报以为医。但知顺方治病。不得药理。不识病原。而
返增他疾。如众生本求妙果。而贪利者。妄说空相。
致令闻者错乱脩习。丧法身。断慧命。故报以医人
致死。巳实未得。而返不受人教化。故自病无人救
疗。设有以正法开导。即生嗔恼。故服良药。而增他
疾也。】
卷三 第 675a 页 X32-0675.png

「若他反逆抄劫窃盗(至)生辄聋哑根不具。」

【八明展转讹传报。前人为利妄说。后人递相沿习。
故感报横殃。宜矣。以下总结。如上三种谤经堕苦
之人。以因中谤佛故永不见。谤法故永不闻。因嫌
恨众僧。故常生难处。失三宝种。则狂乱。远离正法。
故长劫受苦。邪见众生。因无慧目。甘心不听。而起
谤法因缘。故生时即便聋哑。辄(音慑)。】

「常处地狱如游园观(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九明复处地狱报。以偿背法自适之愆也。由不向
正理。故常居地狱。以正法为戏。故如游园观。戏法
之心不舍。故报之如巳房舍。所作不净。故与畜生
同处。】

「若得为人聋盲瘖哑(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十明再生人道报。以酬所馀之业也。若得者。不定
之辞。谓罪重必更生地狱。设若罪苦稍轻。或得为
人。依然六根不具。四事俱衰。因中假法得富乐庄
严。果中得贫苦众病庄严。智人弘法。以三身四智
六度万行。而为衣服。邪人谤法。以水肿乾痟。而自
庄严。弘法之人。口吐华香。身心皎洁。谤法之者。身
常臭处。垢秽不净。智人悟佛知见。四相顿空。三毒
永息。邪者迷佛知见。深著我人。三毒增长。恋著生
死。故淫欲炽盛。智性昏迷。故不择禽兽。以上十段
总属谤经之报。故一一结云。获罪如是。悲哉。谤法
者可不惧乎。疥(音戒)。癞(音赖)。痈(音雍)。疽(音苴)。】
卷三 第 675b 页 X32-0675.png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此结前谤者莫说。起后信者当说也。前十段。既将
罪相一一出陈。使人知谤经乃众罪根本也。故告
当机领旨。且云。此但略说耳。若尽为说者。劫可穷。
而罪相不可穷也。末四句。照应章初。我此法印。在
所游方。无智者勿妄传也。妙乐问。谤经生罪。则经
返为致罪之缘。何益于人。答。罪福皆由心自起。佛
意本为接济众生。出生死海。在闻经之人。一念真
信。当下妙契本心。即是成佛之缘。不信之人。反生
谤毁。便是不信自心是佛。失其根本。转无量妙乐。
而成极苦。此唯自心取致也。于经何涉焉。如迷方
者。乃迷者过。非聚落过也。
△二依大慈门。善者当
说。分二。一分五对释。】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以过现作对。虽标五双。不出十度。唯行十波罗
蜜法者。可以为说。前六句明现在机。直指云。以智
度为体。故首言利根。性相双融。故曰明了。差别了
了万行圆明。故曰多闻强识。此为求经缘也。若人
曾见下。方是明过去因。以施度为体。亿千佛所植
福修善。则其施殊胜。无以喻也。能所两忘。曰深心。
施不退转。曰坚固。知音云。所施植福。不求人天小
果。故云深心坚固。由此因缘具足。故当为说也。】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以上下作对。精进脩慈。是悯下也。以进度为体。
卷三 第 675c 页 X32-0675.png
知音云。常修慈心。勤与乐也。不惜身命。勤拔苦也
恭敬无异。是尊上也。以禅度为体。无异心。是心定。
离愚处山。是身定。又无异心。是入息不居阴界。乃
一理恭敬也。离愚处山。是出息不涉众缘。为无染
恭敬也。】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以内外作对。舍恶近善。是外求。以方便度为体。
舍恶。是离俗方便。得近权智。近善。是趋真方便。得
近实智也。清净持戒。是内护。以戒度为体。知音云。
持戒如珠。成六根清净之因。求大乘经。得开佛知
见之缘。】

「若人无嗔质直柔软(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以自他作对。悯众敬佛。是自行。以忍度为体。知
音云。质直柔软。不为人所辱也。悯众敬佛。是不辱
于人也。质直者。心如直弦。一切真实。以真实故。不
为人嗔。以柔软故。自亦无嗔。自既證得柔顺忍三
昧。故常悯念一切嗔恨虚假众生也。自既知诸佛
所證如是三昧。故常生恭敬也。净心说法。方是化
他。以慧度为体。于众中得心净。是以慧自利也。譬
喻说法。以慧利人也。问。此人既能于大众中。以净
心说法。可谓具真慧矣。况又能以种种因缘譬喻
言辞。说无碍法。似乎自利。巳得何言。如是之人。乃
可为说。答。岂不闻诸佛开权。但曰以种种因缘等。
随宜说法。此虽曰譬喻言辞说法无碍。但得权乘。
卷三 第 676a 页 X32-0676.png
未竟实理。故须当为说此妙法也。】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与下段始终作对。四方求法。乃参请之始也。以
力度为体。知音云。为智求法。则信力甚深也。乐大
不小。乃慧力甚大也。一切智者。实智乃为一切智
之本。今所求者。求如来妙智也。四方求者。是广求
福慧。合掌顶受。乃受持之切也。求大乘经。是欲趋
佛果。不受馀经者。欲起利人之行。故不习小乘以
求自了也。】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也。以愿度为体。知音云。不
求馀经。愿不欲小也。未尝外典。愿远诸邪也。舍利。
乃佛身之分。正求之当切。故言如人志心。谓求经
之心。如求舍利等也。如是至诚求得。一心顶受。如
获至宝。既得深信大乘。岂复有志念小乘。而更欲
外道典籍者乎。
△二总结应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是相者。即上十种善相。然亦略言之耳。若广说持
经得益者。穷劫不致尽也。前教勿妄说者。由不信
不解。返为堕苦之缘。故历举谤者十种罪相令闻
之。纵不信不解。亦勿生谤。则于将来。亦为渐入佛
慧之缘也。此举十种信解者。必得成就圣智。继佛
妙果。须当为说妙法华经也。然世尊将信毁二种。
善恶果报。显然举出。使人知疑信善恶。翻覆成败。
卷三 第 676b 页 X32-0676.png
有如此者。斯可谓分别解说之极矣。此六十五行。
以罪福劝信巳竟。直指云。此品因千二百不悟佛
知见。乃重烦世尊入泥入水。立此譬喻。由此喻。知
三界空华。知众生如梦。知定业难逃。知恶习当断。
知权实不二。知真俗一如。知心佛平等。知佛为一
大事因缘出世。知深信定入佛乘。知毁谤定当堕
落。知信解必得受记。惟此一品。前含方便。后摄因
缘。黑白二门。皎如日月。善哉譬喻。真不可得而思
议者也。】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