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3c 页
* 法华经授手目次
* 卷首
* 序
* 缘起
* 大意
* 弘传序
* 科文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三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四
* 信解品第四
* 药草喻品第五
* 卷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六
*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4a 页 X32-0564.png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卷第七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卷第八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卷第九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卷第十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授手目次(终)
* No. 621-A
序
无上士。无始巳来。以至于今历恒河沙劫数矣。莫为
之前何以开。莫为之后何以继。开乎前者。有前乎前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卷第七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卷第八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卷第九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卷第十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授手目次(终)
* No. 621-A
序
无上士。无始巳来。以至于今历恒河沙劫数矣。莫为
之前何以开。莫为之后何以继。开乎前者。有前乎前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4b 页 X32-0564.png
者矣。继于后者。有后乎后者矣。前乎前者。说妙法莲
华之如来也后乎后者。释妙法莲华之授手也。吾乌
知乎说妙法莲华者之非即妙法莲华耶。吾乌知乎
释妙法莲华者之非即说妙法莲华耶。吾乌知乎妙
法莲华之非藉说妙法莲华者以开耶。吾乌知乎说
妙法莲华之非藉释妙法莲华者以传耶。独虑气往
风微之后。世异其说。人殊其旨。遂令旷千百年之精
蕴。漂沉汩没于荒烟蔓草间者有之矣。其何以使先
贤之未全者克全。后学之未发者咸发此
云峰频禅师。所以承狮峰浮木师之嘱。而鳃鳃然虑
也何虑乎尔。虑夫法华之失传不得其人。恐千之百
之无以托之也。虑夫法华之摇落。虽得其人。恐千之
百之有以借之也。必也不借法华之美以自文。而法
华之传实托之以愈显者。则授手之辑焉烝矣。爰是
毅然以著作自任。裒集诸家。参考同异。凡汇五疏解
而后成历四阅载而始就。繁者删之。缺者补之。而仍
参巳意。以备其所不备也。务使先贤之奥义。由我而
传。后学之津梁。由我而悟。从此法华之旨。如雷出地。
如日中天。此诚统诸佛降灵之本致。而发千馀年未
发之秘蕴也。然所以不惮鳃鳃为此者。宁惟是臆说
是逞。亦以人自无始以来。以至于今。法华之流传。不
坠久矣。不有开者。何以作于前。不有继者。何以述于
后且使睹是解者。溯流穷源。因端竟委。相与探索义
蕴。以阐扬法华之弘训。俾无失灯传之意。则是授手
华之如来也后乎后者。释妙法莲华之授手也。吾乌
知乎说妙法莲华者之非即妙法莲华耶。吾乌知乎
释妙法莲华者之非即说妙法莲华耶。吾乌知乎妙
法莲华之非藉说妙法莲华者以开耶。吾乌知乎说
妙法莲华之非藉释妙法莲华者以传耶。独虑气往
风微之后。世异其说。人殊其旨。遂令旷千百年之精
蕴。漂沉汩没于荒烟蔓草间者有之矣。其何以使先
贤之未全者克全。后学之未发者咸发此
云峰频禅师。所以承狮峰浮木师之嘱。而鳃鳃然虑
也何虑乎尔。虑夫法华之失传不得其人。恐千之百
之无以托之也。虑夫法华之摇落。虽得其人。恐千之
百之有以借之也。必也不借法华之美以自文。而法
华之传实托之以愈显者。则授手之辑焉烝矣。爰是
毅然以著作自任。裒集诸家。参考同异。凡汇五疏解
而后成历四阅载而始就。繁者删之。缺者补之。而仍
参巳意。以备其所不备也。务使先贤之奥义。由我而
传。后学之津梁。由我而悟。从此法华之旨。如雷出地。
如日中天。此诚统诸佛降灵之本致。而发千馀年未
发之秘蕴也。然所以不惮鳃鳃为此者。宁惟是臆说
是逞。亦以人自无始以来。以至于今。法华之流传。不
坠久矣。不有开者。何以作于前。不有继者。何以述于
后且使睹是解者。溯流穷源。因端竟委。相与探索义
蕴。以阐扬法华之弘训。俾无失灯传之意。则是授手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4c 页 X32-0564.png
也。以全先贤之未全者在是。以之发后学之未发者
亦在是。是师之志也夫。
时
康熙乙丑三月上巳日岭南崙山佘云祚顿首敬撰
* No. 621-B
云峰禅师法华授手序
浩浩两间。所最贵者。岂非人也哉。岂非生人素具此
甚深智慧也哉。是以天为之作盖于上。复灿之以
日月星辰之文。地为之作载于下。复养之以海岳山
川之胜。不宁惟是千圣生欣。特出惠之以经纶大经
之学。诸佛叹奇。亦来与之以出世无上之规。故凡戴
天履地。在吾儒便当自期无愧于孔孟。在释氏便当
奋志有益于后贤。以成两大间一出格男子。方不负
天地生我圣贤成我佛祖出我。一片珍重。我等婆心
也。然而知之而遂能行之者几人哉。
吾师云峰和尚。学道人也。禅定之馀。往往持妙法华
经显示及门。曰佛祖慧命。即此便是。盖于甚深智慧。
巳默證之久矣。因痛从前之注疏未醇未备。恐后学
之愚柔难解难持遂作法华授手十卷。或削旧疏。或
参巳意。或商确友朋。总求不背佛意旨为归。直使阅
之者。如亲睹如来放眉间光震天动地。
亦在是。是师之志也夫。
时
康熙乙丑三月上巳日岭南崙山佘云祚顿首敬撰
* No. 621-B
云峰禅师法华授手序
浩浩两间。所最贵者。岂非人也哉。岂非生人素具此
甚深智慧也哉。是以天为之作盖于上。复灿之以
日月星辰之文。地为之作载于下。复养之以海岳山
川之胜。不宁惟是千圣生欣。特出惠之以经纶大经
之学。诸佛叹奇。亦来与之以出世无上之规。故凡戴
天履地。在吾儒便当自期无愧于孔孟。在释氏便当
奋志有益于后贤。以成两大间一出格男子。方不负
天地生我圣贤成我佛祖出我。一片珍重。我等婆心
也。然而知之而遂能行之者几人哉。
吾师云峰和尚。学道人也。禅定之馀。往往持妙法华
经显示及门。曰佛祖慧命。即此便是。盖于甚深智慧。
巳默證之久矣。因痛从前之注疏未醇未备。恐后学
之愚柔难解难持遂作法华授手十卷。或削旧疏。或
参巳意。或商确友朋。总求不背佛意旨为归。直使阅
之者。如亲睹如来放眉间光震天动地。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5a 页 X32-0565.png
师诚出格奇男子哉。吾因是大有感焉。孰无朗彻之
心。足以悟圣悟贤悟佛悟祖。孰无柔腕之手。足以注
圣注贤注佛注祖。孰无二三良友此唱彼和。足以发
明圣贤佛祖出世苦心。愿乃悠悠忽忽。不以奇男子
自任。致使此生内之无得于身。心外之无裨于来学。
逐浪随风。日复一日。巳去之光阴。痛不可再。将来之
筋力。日且就衰。迨到尽头。自问无据。茫茫百感。浩叹
独劳。此时纵有日月纵有星辰。纵有山川海岳。亦不
能挽将朽之心。将脆之手矣。呜呼其负天地圣贤佛
祖。不既多乎矣。此妙法固人人素具之物。然亦视其
人之究證何如耳。苟此生不悟。从此便迷此生不持。
从此便堕。当兹能悟能持倘听其或迷或堕及至巳
迷巳堕必不能复悟复持。所以从上诸佛不惜口舌
为之显谈于前。历代名贤不吝笔墨为之发明于后。
无非欲人珍重此素具之物。必向此生求其真悟真
持不可或迷或堕耳。经曰。诸佛难值。又曰大法难逢。
惟于幸值幸逢之会。常抱难值难逢之想。静究力行。
以成两大间一出格男子。斯不负
吾师体佛祖出世。一片为人婆心也巳。
时
康熙乙丑六月之二十日衡阳末学金简梦锡氏盥
沐焚香序于云峰步雪楼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5b 页 X32-0565.png
* No. 621-C
序
诸佛出现。无非为生人本来是佛作一导师。吾人出
世一番亦祗毕此第一大事。为不虚出。佛即不出不
言。此心此理。自在天壤。孔子曰。朝闻道。曾子曰。而今
而后吾知免夫。正指此也。释尊捐实报庄严大寂灭
之乐。来此浊恶。特为我等。标此最胜一格其只字片
语。悉一切慧命所托讵可忽哉。然亦有不必诵其章
而自不背者。如孔曾卢能诸贤圣是也。又有读其书
不假诠疏而即能实体诸躬者。如昙翼首山等诸俊
杰是也。下此则持其辞必求其义。始能如说修习不
虞其谬戾是以天台北秀诸师。为大法忧。起而作释。
自晋至今。不减数十馀家。然此详而彼略者。有之。或
自标胜失佛初怀者。亦间有之。
云峰禅师。慨于心思。得古今名疏而订正之间有心
得不恤不让务期合佛意旨。以便后学由疏得经。由
经成行。速得光昭。反此一真而巳。槁成遍质诸耆旧。
将授之梓因亦遣不肖震一阅。其遣震阅者。意不过
欲震清其文气与势。非问理也。震自念于此一大事。
从未究心。且梵语及佛家律仪。亦从未经耳。辞之至
序
诸佛出现。无非为生人本来是佛作一导师。吾人出
世一番亦祗毕此第一大事。为不虚出。佛即不出不
言。此心此理。自在天壤。孔子曰。朝闻道。曾子曰。而今
而后吾知免夫。正指此也。释尊捐实报庄严大寂灭
之乐。来此浊恶。特为我等。标此最胜一格其只字片
语。悉一切慧命所托讵可忽哉。然亦有不必诵其章
而自不背者。如孔曾卢能诸贤圣是也。又有读其书
不假诠疏而即能实体诸躬者。如昙翼首山等诸俊
杰是也。下此则持其辞必求其义。始能如说修习不
虞其谬戾是以天台北秀诸师。为大法忧。起而作释。
自晋至今。不减数十馀家。然此详而彼略者。有之。或
自标胜失佛初怀者。亦间有之。
云峰禅师。慨于心思。得古今名疏而订正之间有心
得不恤不让务期合佛意旨。以便后学由疏得经。由
经成行。速得光昭。反此一真而巳。槁成遍质诸耆旧。
将授之梓因亦遣不肖震一阅。其遣震阅者。意不过
欲震清其文气与势。非问理也。震自念于此一大事。
从未究心。且梵语及佛家律仪。亦从未经耳。辞之至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5c 页 X32-0565.png
再至三竟未能获只得取大乘妙法本文。书之诵之。
间有会心。亦不嫌不让。笔之于纸岁有六月日。幸亦
成帙。命曰初因。经云若长若幼。于法华会。得闻随喜。
出于会外。展转相传至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亦无量
无边。又云。以大地寘足甲而升之梵天不足为难。能
于末世。暂读此经。是则为难然则震之初因。亦曰。庶
几附于第五十人后之随喜。末世暂读之小幸云尔。
藉非师无端之彊震。不几虚过此生也耶。故吾常谓。
师授手。非为师疏立此名也。为授震手立此名也。亦
为授举世阅此解者手立此名也。非诬也。又震尝过
师刹。语及易。震曰。语语皆诲人作圣。无有第二义为
人少宽地也。如乾九三正我辈爻也。上睹圣人之跃
与飞及亢。下睹圣人之见及潜在九三。虽无潜见飞
跃之德。然业巳居圣人之位。故其辞曰君子终日乾
乾夕惕若厉无咎。见居此位。谁得自诿非圣。必也朝
为之乾。夕为之愓。刻刻若将陨于深渊。斯无咎矣。不
然空当此爻。咎不少也。师叹曰。吾洞山祖。居山三十
年其地神欲一见其身而不可得。其亦是之谓与。又
曰。东坡为五祖戒后身。□公为沩山祐再来。清浊虽
有不同要俱为减分。腊月三十日。在人眉睫。那得不
严加绵密师盖深有闻者。吾愿出世丈夫。阅师授手。
甚不当作文字观也。
康熙乙丑五月四日
发侄衡阳熊震顿首谨序
间有会心。亦不嫌不让。笔之于纸岁有六月日。幸亦
成帙。命曰初因。经云若长若幼。于法华会。得闻随喜。
出于会外。展转相传至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亦无量
无边。又云。以大地寘足甲而升之梵天不足为难。能
于末世。暂读此经。是则为难然则震之初因。亦曰。庶
几附于第五十人后之随喜。末世暂读之小幸云尔。
藉非师无端之彊震。不几虚过此生也耶。故吾常谓。
师授手。非为师疏立此名也。为授震手立此名也。亦
为授举世阅此解者手立此名也。非诬也。又震尝过
师刹。语及易。震曰。语语皆诲人作圣。无有第二义为
人少宽地也。如乾九三正我辈爻也。上睹圣人之跃
与飞及亢。下睹圣人之见及潜在九三。虽无潜见飞
跃之德。然业巳居圣人之位。故其辞曰君子终日乾
乾夕惕若厉无咎。见居此位。谁得自诿非圣。必也朝
为之乾。夕为之愓。刻刻若将陨于深渊。斯无咎矣。不
然空当此爻。咎不少也。师叹曰。吾洞山祖。居山三十
年其地神欲一见其身而不可得。其亦是之谓与。又
曰。东坡为五祖戒后身。□公为沩山祐再来。清浊虽
有不同要俱为减分。腊月三十日。在人眉睫。那得不
严加绵密师盖深有闻者。吾愿出世丈夫。阅师授手。
甚不当作文字观也。
康熙乙丑五月四日
发侄衡阳熊震顿首谨序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6a 页 X32-0566.png
* No. 621-D
法华授手序
能使亿万众生屏一切声闻。而见一切法。擎拳竖拂。
舞毬张弓。当下承应。便犁然有得于心。即如来且饶
舌耶。又况后之贤豪辈出。议论风生耶。乃者下士闻
道等于梦魇。屈伸欠呵。不知所以。于是乎。佛不得巳
而有言诸名宿复不得巳而有诠解注述。后之有心
者因而网罗群言。伐毛取髓。弥缝其阙。盖怵心蒿目
而出之以勷斯事。觉斯人也。呜呼可不谓盛与。妙法
莲华经者。囊括三世。统摄十方。诸佛之所以出世入
世度世于是具在流传既久。故屡劫以来。诸蒲团上
人能以六时心力阐西方奥蕴者。且逮数家譬如测
天周髀宣夜浑仪诸术。星官台史家按法以求。终不
能无累忝之爽者。以其各不相谋。未尝举而通之也。
频师舍宅。自幼事狮峰浮公巳更一笠一钵。万水万
山探珠骊颔。解铃虎项所谓精心妙慧。非与。浮翁于
法华全疏。既以悲悯苦哀。发为愿力。频师又了未了
之公案。著有成书。佛言则海会也。诸家之诠解注述
则百川也。频师萃集众响。裁以特识则导百川而东
之于海。枝柱廓清。委委源源使无沾濡汩没之患也。
为佛也子者报佛恩。为师也弟者承师训。鼓吹先烈。
津梁后进事半古人。功则倍之。真本色道人之为也。
法华授手序
能使亿万众生屏一切声闻。而见一切法。擎拳竖拂。
舞毬张弓。当下承应。便犁然有得于心。即如来且饶
舌耶。又况后之贤豪辈出。议论风生耶。乃者下士闻
道等于梦魇。屈伸欠呵。不知所以。于是乎。佛不得巳
而有言诸名宿复不得巳而有诠解注述。后之有心
者因而网罗群言。伐毛取髓。弥缝其阙。盖怵心蒿目
而出之以勷斯事。觉斯人也。呜呼可不谓盛与。妙法
莲华经者。囊括三世。统摄十方。诸佛之所以出世入
世度世于是具在流传既久。故屡劫以来。诸蒲团上
人能以六时心力阐西方奥蕴者。且逮数家譬如测
天周髀宣夜浑仪诸术。星官台史家按法以求。终不
能无累忝之爽者。以其各不相谋。未尝举而通之也。
频师舍宅。自幼事狮峰浮公巳更一笠一钵。万水万
山探珠骊颔。解铃虎项所谓精心妙慧。非与。浮翁于
法华全疏。既以悲悯苦哀。发为愿力。频师又了未了
之公案。著有成书。佛言则海会也。诸家之诠解注述
则百川也。频师萃集众响。裁以特识则导百川而东
之于海。枝柱廓清。委委源源使无沾濡汩没之患也。
为佛也子者报佛恩。为师也弟者承师训。鼓吹先烈。
津梁后进事半古人。功则倍之。真本色道人之为也。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6b 页 X32-0566.png
解既成。予从有窃观焉。因叹学者展卷瞭然。即从此
有省。贯诸说而归于一。从一说而循其本。庶几见如
来色身。亦见如来法身也。则浮翁逮频师之一瓣香。
终勿煨烬也。
时
康熙乙丑孟秋月
赐进士第内阁中书廖联翼沐手敬撰
* No. 621-E
妙法莲华经授手缘起
授手何为而作也。起于狮峰浮木先老人之一嘱
也。老人以生知妙慧。出荆紫学和尚门。达百丈瑞
师翁别传之旨。遍参烟水。所谓一人半人。乃至无
人靡不经涉。缘遵荆紫遗意。以一舌撩空。掀翻教
海。每得古人龙骧虎骤之机。不禁称之宝之。色为
之愉手为之舞有如指珠。当下活弄生拈。是以即
席语下豁然者。指不胜屈。至久依锤鍊。如太华西
院大悲高原文殊东山辈。皆奋大手眼。各震宏音。
间有渊嘿灵机光韬彩摄者。难为枚举即不肖祥
恨生也。晚乙未秋。始觐慈颜受切磋于陶冶间有
年矣。一夕老人与祥。及巨泽中庵奇之坤载奯舟
天放诸兄弟。坐火炉头。谈及法华。乃怆然曰。予于
是经。痛无全疏以惠后学。意欲汇诸名解。合为一
有省。贯诸说而归于一。从一说而循其本。庶几见如
来色身。亦见如来法身也。则浮翁逮频师之一瓣香。
终勿煨烬也。
时
康熙乙丑孟秋月
赐进士第内阁中书廖联翼沐手敬撰
* No. 621-E
妙法莲华经授手缘起
授手何为而作也。起于狮峰浮木先老人之一嘱
也。老人以生知妙慧。出荆紫学和尚门。达百丈瑞
师翁别传之旨。遍参烟水。所谓一人半人。乃至无
人靡不经涉。缘遵荆紫遗意。以一舌撩空。掀翻教
海。每得古人龙骧虎骤之机。不禁称之宝之。色为
之愉手为之舞有如指珠。当下活弄生拈。是以即
席语下豁然者。指不胜屈。至久依锤鍊。如太华西
院大悲高原文殊东山辈。皆奋大手眼。各震宏音。
间有渊嘿灵机光韬彩摄者。难为枚举即不肖祥
恨生也。晚乙未秋。始觐慈颜受切磋于陶冶间有
年矣。一夕老人与祥。及巨泽中庵奇之坤载奯舟
天放诸兄弟。坐火炉头。谈及法华。乃怆然曰。予于
是经。痛无全疏以惠后学。意欲汇诸名解。合为一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6c 页 X32-0566.png
解。苦勷事者。乏人也。尔辈肯放下身心。以千日为
期。全先贤之未全。发后学之未发。俱在此举祥等
时亦唯唯此甲辰冬月。讲期中商订语也。不意时
势沧桑。诸同门咸散居异地。祥亦以云峰院事日
拖踏泥水中。迨丁巳春老人化缘告毕。赍志往矣。
且比年来不肖更荷云岩担子。枷杻重添。时亦累
预斯席每不禁泪堕。思老人上为法忧。下为生虑。
我辈遂忘火炉头谆谆口喻耶。继述之心。愈𨁝𨁝
然若不可遏。但以慧轻责重。几退几兴。几兴几退
自受命迄今。奄奄忽忽。殆十有七稔。庚申春。忽忆
古著述佛经者。多誓求冥应。乃浣心涤念。祷三世
佛诵普门经。九十日中。投诚之念。不为不切。而所
谓冥应杳然也。于是加虔恳礼。大悲忏二七日。忽
雨中假寐间。见大辩和尚同耆宿五人。形仪皆奇
伟尊严。使二力士舁大箱。造祥室。辩指箱谓曰。此
先王府所寄物。今特授子。当珍藏之。可足子愿也。
拜受之下。随即细检。惟蠹书虫字。断画残文而巳。
复检得一破册字皆锦织。鸟篆虫文。无可多识。唯
中有两大金字。曰瑞白。光朗朗射人眉宇。愚窃念
此。吾先弁山师翁字也。胡为识是。且颇怪彫残。似
无足传者。偶一居士从傍语曰但存之。勿虑修补
人也愚顾视笑诺。再检之。得象牙手。长尺馀比若
欣欣然喜所得。即袖之亟入寝室。乃寤时起坐沉
吟因思如来于此经。放白毫光。现种种瑞今册授
期。全先贤之未全。发后学之未发。俱在此举祥等
时亦唯唯此甲辰冬月。讲期中商订语也。不意时
势沧桑。诸同门咸散居异地。祥亦以云峰院事日
拖踏泥水中。迨丁巳春老人化缘告毕。赍志往矣。
且比年来不肖更荷云岩担子。枷杻重添。时亦累
预斯席每不禁泪堕。思老人上为法忧。下为生虑。
我辈遂忘火炉头谆谆口喻耶。继述之心。愈𨁝𨁝
然若不可遏。但以慧轻责重。几退几兴。几兴几退
自受命迄今。奄奄忽忽。殆十有七稔。庚申春。忽忆
古著述佛经者。多誓求冥应。乃浣心涤念。祷三世
佛诵普门经。九十日中。投诚之念。不为不切。而所
谓冥应杳然也。于是加虔恳礼。大悲忏二七日。忽
雨中假寐间。见大辩和尚同耆宿五人。形仪皆奇
伟尊严。使二力士舁大箱。造祥室。辩指箱谓曰。此
先王府所寄物。今特授子。当珍藏之。可足子愿也。
拜受之下。随即细检。惟蠹书虫字。断画残文而巳。
复检得一破册字皆锦织。鸟篆虫文。无可多识。唯
中有两大金字。曰瑞白。光朗朗射人眉宇。愚窃念
此。吾先弁山师翁字也。胡为识是。且颇怪彫残。似
无足传者。偶一居士从傍语曰但存之。勿虑修补
人也愚顾视笑诺。再检之。得象牙手。长尺馀比若
欣欣然喜所得。即袖之亟入寝室。乃寤时起坐沉
吟因思如来于此经。放白毫光。现种种瑞今册授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7a 页 X32-0567.png
瑞白。尚非冥验耶。即盥漱焚香而造端。于是日乃
四月八也。然穷山僻岭。苦无疏解。家藏惟科注直
指二种。乃不五日。有僧持要解知音。至翌日。僧又
持大窾。至于是。五解不谋而聚。始晃焉悟梦中五
耆宿也。辩师虽无注疏。于此经流通之愿。亦苦矣。
由此通身污下。心手愈笃。不知有寒。不知有暑。不
知有月夜霜钟呼人就梦。积日成月。积月成岁。不
四年而稿就。得力翁梦钖二居士。为之较订。名曰
授手。然非敢强出只手。夫固有授之者也。是解也。
虽无所长。句栉字比。初学便也。分门列科。展卷明
也。微言精义。体用备也。用是登诸枣梨。以布四方。
使有指是经。而谓之曰。狮峰浮木和尚火炉头。十
馀年积逋。今始得云峰儿完。却是愚报老人之日
矣。是愚报老人之日矣。
时
康熙癸亥夏六月十日楚衡云峰沙门频吉智祥识
* 凡例
* 是经以妙法莲华名。非创自本师释迦也。本经所载。威音王佛。大通智胜日月灯明。以至过去诸佛。皆说妙法华经。夫妙法而喻以莲华。岂人世之所谓莲华者。可同日语哉。诸家所释。各有主见。惟一雨润师。似得其旨。虽得其旨。然犹著于莲华。致境
四月八也。然穷山僻岭。苦无疏解。家藏惟科注直
指二种。乃不五日。有僧持要解知音。至翌日。僧又
持大窾。至于是。五解不谋而聚。始晃焉悟梦中五
耆宿也。辩师虽无注疏。于此经流通之愿。亦苦矣。
由此通身污下。心手愈笃。不知有寒。不知有暑。不
知有月夜霜钟呼人就梦。积日成月。积月成岁。不
四年而稿就。得力翁梦钖二居士。为之较订。名曰
授手。然非敢强出只手。夫固有授之者也。是解也。
虽无所长。句栉字比。初学便也。分门列科。展卷明
也。微言精义。体用备也。用是登诸枣梨。以布四方。
使有指是经。而谓之曰。狮峰浮木和尚火炉头。十
馀年积逋。今始得云峰儿完。却是愚报老人之日
矣。是愚报老人之日矣。
时
康熙癸亥夏六月十日楚衡云峰沙门频吉智祥识
* 凡例
* 是经以妙法莲华名。非创自本师释迦也。本经所载。威音王佛。大通智胜日月灯明。以至过去诸佛。皆说妙法华经。夫妙法而喻以莲华。岂人世之所谓莲华者。可同日语哉。诸家所释。各有主见。惟一雨润师。似得其旨。虽得其旨。然犹著于莲华。致境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7b 页 X32-0567.png
* 各品题下。皆宗憨山大师品节。然亦不尽同者。增减随录。达意而止。间有诸家所常。亦折衷参订焉。稍或未透。出愚见补之。
* 是经从来解亦甚夥。陈隋间有天台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居江陵时。演玄义十卷释题。文句十卷解经。至唐荆溪尊者。有释签十卷。妙乐十卷。迨元之慧愚谷师。依天台文句作注解。后天竺一庵如师。亦依天台。扩注解。为科注七卷。其他诸疏。不胜枚举今解以科注为宗。而实祖天台。
* 是疏所引要解。乃宋温陵环师所著。知音明𠃔朴愚师所著。大窾明一雨润师所著。直指清且拙讷师所著。祥愧僻处穷陬。见闻无几。古今珍宝。未免挂一漏十之叹。
* 所立科名。虽意本科注。然繁者剔之。欠者补之。总欲与经相吻合。如流通大科馀不繁引。
* 记科次第。皆依交光师。用干支字。以便寻讨。但今疏各有品例。不便载本品下。故此另立科文。
* 引援诸注下。间有不尽。同原本者。或杂异珍。或出愚见。以参差不便标名。非敢掩人长也。
* 诸师所释。每于经文显处。槩略之愚则详释焉。使知经语原无浅迩。凡愚所言。以[△@△]方圈记之。或他有所引以○圆圈别之。庶简阅者。临文易见。
* 经中难字。或本音。或别音。一一从字汇考正。使初
* 是经从来解亦甚夥。陈隋间有天台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居江陵时。演玄义十卷释题。文句十卷解经。至唐荆溪尊者。有释签十卷。妙乐十卷。迨元之慧愚谷师。依天台文句作注解。后天竺一庵如师。亦依天台。扩注解。为科注七卷。其他诸疏。不胜枚举今解以科注为宗。而实祖天台。
* 是疏所引要解。乃宋温陵环师所著。知音明𠃔朴愚师所著。大窾明一雨润师所著。直指清且拙讷师所著。祥愧僻处穷陬。见闻无几。古今珍宝。未免挂一漏十之叹。
* 所立科名。虽意本科注。然繁者剔之。欠者补之。总欲与经相吻合。如流通大科馀不繁引。
* 记科次第。皆依交光师。用干支字。以便寻讨。但今疏各有品例。不便载本品下。故此另立科文。
* 引援诸注下。间有不尽。同原本者。或杂异珍。或出愚见。以参差不便标名。非敢掩人长也。
* 诸师所释。每于经文显处。槩略之愚则详释焉。使知经语原无浅迩。凡愚所言。以[△@△]方圈记之。或他有所引以○圆圈别之。庶简阅者。临文易见。
* 经中难字。或本音。或别音。一一从字汇考正。使初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7c 页 X32-0567.png
* 全经大旨如来本为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使古今闻者见者。从此悟入。第经文繁广。首尾难通。虽有二十八品之区分。若不预为槩示学者。难以潜符。故于经前。另立大意。
* 注述源。既有所嘱。势不容巳也。非衒耀见闻。自呈狂瞽。然诸师既详释矣。岂节外枝生。凿空多事。良以世降时衰情多怠慢。将前贤血心血髓厌以浩繁。各守一隅。不无偏见。此吾先老人捬心痛泪。而必欲集者。故小子不得不勉强行之云。
* No. 621-F
妙法莲华经大意
妙法者。第一义谛也。义既第一。更无有义。诚不可
以名名者矣。然不可以名名。而从上诸圣。又不得
不以此法晓示将来。只得借喻表法。故名之曰妙
法莲华。但此莲华亦有不可思议者。盖如来演大
华严。最初放眉间光。加被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
昧。说华藏庄严世界海。海中有大莲华。名种种光
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住在此莲华中。且此华
* 注述源。既有所嘱。势不容巳也。非衒耀见闻。自呈狂瞽。然诸师既详释矣。岂节外枝生。凿空多事。良以世降时衰情多怠慢。将前贤血心血髓厌以浩繁。各守一隅。不无偏见。此吾先老人捬心痛泪。而必欲集者。故小子不得不勉强行之云。
* No. 621-F
妙法莲华经大意
妙法者。第一义谛也。义既第一。更无有义。诚不可
以名名者矣。然不可以名名。而从上诸圣。又不得
不以此法晓示将来。只得借喻表法。故名之曰妙
法莲华。但此莲华亦有不可思议者。盖如来演大
华严。最初放眉间光。加被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
昧。说华藏庄严世界海。海中有大莲华。名种种光
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住在此莲华中。且此华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8a 页 X32-0568.png
藏庄严世界中。复有无边无量种种世界。谓此华
藏庄严世界。可思议耶。不可思议耶。华藏庄严不
可思议。益知莲华不可思议矣。莲华不可思议。谓
妙法尚可思议乎。妙法莲华。互喻互显。是此名立。
而名不碍法。法显而法可立名。知此则经旨得矣。
然如来必欲说此妙法莲华经者。何也。我释迦本
师。扮装头面。示相人间。本欲为一切有情。揭露此
元具本觉妙明之广大莲华藏。且酌且审。巳经四
十馀年。浸浸焉。欲引入不测之渊海。岂期五性三
乘莫能疾證。故先与说无量义经。又与入无量义
定众中闻无量义。亦不识即博而约。示本彰源。只
得图画虚空。全声全色。仰则法雨缤纷。俯则山河
击吼。大放眉间毫相光明。直烛东方万八千土尼
吒阿鼻。靡或有遗。其间圆现十法界相。染也净也。
喜也怒也。尽情吐露。吾世尊得得。将诸人莲华藏
内所有珍奇。一盘托出。急欲就此承当。无奈一堂
冷淡出手无人。只有阿逸多。亦佯佯莫辩。且怪且
疑。遍度会中。孰为可答。转盻得文殊师利。意知曾
见多佛。应识希有。我今当问。曼殊童子。故作思惟
拟古见既与今同。想法应宜无二说决知今日如。
来定然同日月灯之说妙法华经教菩萨法无疑。
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
法华经。致引如来出定叹德。而妙法莲华经由此
说耳。经家以是立名。序品总显一真法界之事相。
藏庄严世界。可思议耶。不可思议耶。华藏庄严不
可思议。益知莲华不可思议矣。莲华不可思议。谓
妙法尚可思议乎。妙法莲华。互喻互显。是此名立。
而名不碍法。法显而法可立名。知此则经旨得矣。
然如来必欲说此妙法莲华经者。何也。我释迦本
师。扮装头面。示相人间。本欲为一切有情。揭露此
元具本觉妙明之广大莲华藏。且酌且审。巳经四
十馀年。浸浸焉。欲引入不测之渊海。岂期五性三
乘莫能疾證。故先与说无量义经。又与入无量义
定众中闻无量义。亦不识即博而约。示本彰源。只
得图画虚空。全声全色。仰则法雨缤纷。俯则山河
击吼。大放眉间毫相光明。直烛东方万八千土尼
吒阿鼻。靡或有遗。其间圆现十法界相。染也净也。
喜也怒也。尽情吐露。吾世尊得得。将诸人莲华藏
内所有珍奇。一盘托出。急欲就此承当。无奈一堂
冷淡出手无人。只有阿逸多。亦佯佯莫辩。且怪且
疑。遍度会中。孰为可答。转盻得文殊师利。意知曾
见多佛。应识希有。我今当问。曼殊童子。故作思惟
拟古见既与今同。想法应宜无二说决知今日如。
来定然同日月灯之说妙法华经教菩萨法无疑。
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
法华经。致引如来出定叹德。而妙法莲华经由此
说耳。经家以是立名。序品总显一真法界之事相。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8b 页 X32-0568.png
为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之原委。三分中此为序
分。自方便品。至学无学人记八品为迹门正宗。然
方便一品。世尊本意。不假言诠但入定放光。满拟
四十年淘汰。必有目击道存者。默契不言之表岂
知盲然犹面墙壁。是以出定叹诸佛德。直下呼舍
利弗而语之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
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此下正如奇
峰绝壁。大水悬流。涌屼而不可止抑者。其为叹佛
慧之深渊。而令人想像其境当此之时。一切声闻。
始作念生疑云。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诸佛方
便。舍利弗职当领袖。慧亦超群只见前廊后架疑
论纷纷故尔。赤身当刃气节俱严。威德人前。趋跄
万状尽力穷声。只道得个。我自昔来。未闻是法。今
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如来于斯
方说且止止复方言正是屠龙妙技。拨翳金针。起
死回生。开彰妙论。使会众肯綮。以明佛慧也。才许
说问。有五千人。避座而去。佛因以警不逮。而更添
精进我如来教子之心。可谓笃切深厚。难喻难名。
向下与谈出世大事所有因缘。原为与一切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告舍利弗。十方诸佛但以一
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其所以
二三其说者。皆不得巳。方便言也。若我弟子。不闻
不知此经。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而自甘下劣
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所谓我木立誓
分。自方便品。至学无学人记八品为迹门正宗。然
方便一品。世尊本意。不假言诠但入定放光。满拟
四十年淘汰。必有目击道存者。默契不言之表岂
知盲然犹面墙壁。是以出定叹诸佛德。直下呼舍
利弗而语之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
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此下正如奇
峰绝壁。大水悬流。涌屼而不可止抑者。其为叹佛
慧之深渊。而令人想像其境当此之时。一切声闻。
始作念生疑云。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诸佛方
便。舍利弗职当领袖。慧亦超群只见前廊后架疑
论纷纷故尔。赤身当刃气节俱严。威德人前。趋跄
万状尽力穷声。只道得个。我自昔来。未闻是法。今
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如来于斯
方说且止止复方言正是屠龙妙技。拨翳金针。起
死回生。开彰妙论。使会众肯綮。以明佛慧也。才许
说问。有五千人。避座而去。佛因以警不逮。而更添
精进我如来教子之心。可谓笃切深厚。难喻难名。
向下与谈出世大事所有因缘。原为与一切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告舍利弗。十方诸佛但以一
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其所以
二三其说者。皆不得巳。方便言也。若我弟子。不闻
不知此经。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而自甘下劣
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所谓我木立誓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8c 页 X32-0568.png
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若我以小乘。乃至化
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又云。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
者无一不成佛。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此
皆如来吐心吐胆。明露心光。教人谛信。佛无二说。
而诸声闻。虽未即到口不言。而心默领矣。如来知
诸弟子中有所信解。连忙道汝等既巳知。无复诸
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故舍利弗见摇鞭
影蹄骤如风。踏倒蹊桥。翻身立地。始知白毫光里。
一切希有皆不疑。如来独得受用而妙莲华藏。始
有少分契入。齐此古判为开佛知见亦是如来为
上根人。作法说一周之葛藤。披露尽矣。既有说有
示而如来亦因之以引入佛慧。顿令从方便门见
真实相。乃为开权显实之所由也。故为方便品。舍
利弗慧既倍人。闻亦非浅。即以强心铁骨。就此担
当。便能悔过自责。悲喜交生乃云。我从昔来。终日
竟夜。每自尅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
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观此语意。舍利弗如魇得醒
庆快通身。实无纤毫疑不尽者所以曰泰然。曰安
隐者。真到不疑之地故敢肆言得佛法分。即此可
以语大矣。由是如来于人天众前。始得放心放胆。
充口为言。我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汝亦常夜
随我受学。既常教常随。则身子与佛。何尝须臾离
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又云。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
者无一不成佛。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此
皆如来吐心吐胆。明露心光。教人谛信。佛无二说。
而诸声闻。虽未即到口不言。而心默领矣。如来知
诸弟子中有所信解。连忙道汝等既巳知。无复诸
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故舍利弗见摇鞭
影蹄骤如风。踏倒蹊桥。翻身立地。始知白毫光里。
一切希有皆不疑。如来独得受用而妙莲华藏。始
有少分契入。齐此古判为开佛知见亦是如来为
上根人。作法说一周之葛藤。披露尽矣。既有说有
示而如来亦因之以引入佛慧。顿令从方便门见
真实相。乃为开权显实之所由也。故为方便品。舍
利弗慧既倍人。闻亦非浅。即以强心铁骨。就此担
当。便能悔过自责。悲喜交生乃云。我从昔来。终日
竟夜。每自尅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
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观此语意。舍利弗如魇得醒
庆快通身。实无纤毫疑不尽者所以曰泰然。曰安
隐者。真到不疑之地故敢肆言得佛法分。即此可
以语大矣。由是如来于人天众前。始得放心放胆。
充口为言。我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汝亦常夜
随我受学。既常教常随。则身子与佛。何尝须臾离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9a 页 X32-0569.png
也。既须臾不离。四十年间。蒙蒙董董。又非了无原
故良以大教开彰。必有其时。时至自信。信则决而
其说乃定。故曰。今为汝等。说最实事乃所以授记
身子。自今而后。以至将来成佛之依正庄严及转
次授记之。有坚满菩萨矣。然次身子巳下。一切声
闻。久滞权乘。未获疾證。见舍利弗亲得授记。即巳
兴起大心。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正以表
脱难脱之先心而得。舍利弗乘机更请。谓我今无
复疑悔。亲于佛前。得授上记。第今千二百人。未竟
圣乘不免重添疑网。夫何以得脱卸群疑。而成妙
悟。于是如来又只得移腔易调。更唱巴歌。为之以
喻。而敷陈前事。说三界无安。显然如大火宅。诸子
于中嬉戏快乐不信我言。不知是父。只顾东西走
戏。了无怖畏之心。长者见火从四面起。而急切怆
惶之相。有不胜状者。父虽千般设救。子仍顽怠无
知泪浸长襟。几欲成流矣。偶得计设为三车。似可
适先心所好。告谕诸人。说众患难汝等诸子。宜速
出来。吾为汝等。造作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
今不取。必致忧悔意谓计投所好。即超万死俱生。
火宅既离。忧怀稍憩。岂知疲顽固结。钝滞难消。虽
得坐于四衢。犹醉恋于草舍。方将离火。复溺深渊。
痛哉婆心。夫焉可释。乃诸子恐父有示无酬。致索
车之念生矣。然要知索车之故。见诸子大悟。方成
向者迷居火宅。谓门外之三车定实。今日得坐通
故良以大教开彰。必有其时。时至自信。信则决而
其说乃定。故曰。今为汝等。说最实事乃所以授记
身子。自今而后。以至将来成佛之依正庄严及转
次授记之。有坚满菩萨矣。然次身子巳下。一切声
闻。久滞权乘。未获疾證。见舍利弗亲得授记。即巳
兴起大心。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正以表
脱难脱之先心而得。舍利弗乘机更请。谓我今无
复疑悔。亲于佛前。得授上记。第今千二百人。未竟
圣乘不免重添疑网。夫何以得脱卸群疑。而成妙
悟。于是如来又只得移腔易调。更唱巴歌。为之以
喻。而敷陈前事。说三界无安。显然如大火宅。诸子
于中嬉戏快乐不信我言。不知是父。只顾东西走
戏。了无怖畏之心。长者见火从四面起。而急切怆
惶之相。有不胜状者。父虽千般设救。子仍顽怠无
知泪浸长襟。几欲成流矣。偶得计设为三车。似可
适先心所好。告谕诸人。说众患难汝等诸子。宜速
出来。吾为汝等。造作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
今不取。必致忧悔意谓计投所好。即超万死俱生。
火宅既离。忧怀稍憩。岂知疲顽固结。钝滞难消。虽
得坐于四衢。犹醉恋于草舍。方将离火。复溺深渊。
痛哉婆心。夫焉可释。乃诸子恐父有示无酬。致索
车之念生矣。然要知索车之故。见诸子大悟。方成
向者迷居火宅。谓门外之三车定实。今日得坐通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9b 页 X32-0569.png
衢。识父心之方便假设。知本无而故索乃父子之
机投。故曰。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长者由
斯祈索得遂私怀故以等子等车。殊钖无二。其所
赐车。以众宝而庄校复安置其丹枕。驾以白牛。侍
以臣妾。而爱念之衷。可谓至矣。设置之方。可谓得
矣岂谓父心不普而偏致乐于谁哉。又岂谓许故
均而与不平乎。喻陈既巳。次得明论声闻今此三
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爱无偏党。不令
有人独得灭度。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得
成佛道是乘第一。清净微妙。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此正如来举掉扬波。同舟就岸之机也。复云。我此
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就
此举功出过明持者之福不可较。而毁者之罪又
不可言也。如来若雷震长空。诸人似枯槁遇雨足
见父意诚。而子心得知无不尽。总皆由喻而得。故
名曰譬喻品。自此诸大弟子因一喻而感慈恩。始
见捉兔捉象致力咸均。既识佛恩难报。始愧自钝
无为。敢于佛前。控呈信解巧喻贫如穷子。甘除粪
于朱门。其间委婉指摘。又不啻如来状火宅之明
且尽也。说长者婆心逼极无状中状其真说穷子
痴顽固结。无见中见其切益。识灵山一会敲唱潜
行其屈折凄清。悲欢交至。将如来出世真情。菩萨
辅化真境。扮作一场。千殊万态。搬尽从前四十年
所说所證。了无陈迹。及至最后。乃云。大富长者。则
机投。故曰。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长者由
斯祈索得遂私怀故以等子等车。殊钖无二。其所
赐车。以众宝而庄校复安置其丹枕。驾以白牛。侍
以臣妾。而爱念之衷。可谓至矣。设置之方。可谓得
矣岂谓父心不普而偏致乐于谁哉。又岂谓许故
均而与不平乎。喻陈既巳。次得明论声闻今此三
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爱无偏党。不令
有人独得灭度。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得
成佛道是乘第一。清净微妙。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此正如来举掉扬波。同舟就岸之机也。复云。我此
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就
此举功出过明持者之福不可较。而毁者之罪又
不可言也。如来若雷震长空。诸人似枯槁遇雨足
见父意诚。而子心得知无不尽。总皆由喻而得。故
名曰譬喻品。自此诸大弟子因一喻而感慈恩。始
见捉兔捉象致力咸均。既识佛恩难报。始愧自钝
无为。敢于佛前。控呈信解巧喻贫如穷子。甘除粪
于朱门。其间委婉指摘。又不啻如来状火宅之明
且尽也。说长者婆心逼极无状中状其真说穷子
痴顽固结。无见中见其切益。识灵山一会敲唱潜
行其屈折凄清。悲欢交至。将如来出世真情。菩萨
辅化真境。扮作一场。千殊万态。搬尽从前四十年
所说所證。了无陈迹。及至最后。乃云。大富长者。则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69c 页 X32-0569.png
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由我等昔乐小法。如来便
见纵舍。若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于
此经。唯说一乘。并皆作佛。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
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我等今者真阿罗
汉普于人天。应受供养。如是者皆因喻说。了得佛
心。冥益之恩。岂胜道哉。拟欲报此心此德。纵以手
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无量劫。则不可报或以两肩
荷负。过恒沙劫。亦不可报又或以无量宝衣。种种
汤药。乃至牛头栴檀。以起塔庙。皆不能报。假使殒
命灰形。又岂能报深恩于万一耶。观迦叶等图报
恩处。词意凄楚。始知解必深。而信倍切。悟识如来。
二三其说。原为入此一乘。使之因权契实。故称为
信解品。世尊今日。知一切声闻巳信巳解。复恐信
解不深。又说药草喻。使知一雨所润。三草二木。各
得增长。又为二乘。足其深信。乃云。迦叶善说如来
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
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如来出世。如
大云起以大音声。普告一切。使未度者度。未安者
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皆使到于一切智地。又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以此知
如来本唯一乘。无二无三。其所以差等者。机别故
也会众闻此。执见顿除。始入平等法慧。故继此而
有授记品。然授记虽列四名。其实意欲即授五百
人记由远因未发。恐卒难信。故先告云。我诸弟子
见纵舍。若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于
此经。唯说一乘。并皆作佛。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
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我等今者真阿罗
汉普于人天。应受供养。如是者皆因喻说。了得佛
心。冥益之恩。岂胜道哉。拟欲报此心此德。纵以手
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无量劫。则不可报或以两肩
荷负。过恒沙劫。亦不可报又或以无量宝衣。种种
汤药。乃至牛头栴檀。以起塔庙。皆不能报。假使殒
命灰形。又岂能报深恩于万一耶。观迦叶等图报
恩处。词意凄楚。始知解必深。而信倍切。悟识如来。
二三其说。原为入此一乘。使之因权契实。故称为
信解品。世尊今日。知一切声闻巳信巳解。复恐信
解不深。又说药草喻。使知一雨所润。三草二木。各
得增长。又为二乘。足其深信。乃云。迦叶善说如来
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
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如来出世。如
大云起以大音声。普告一切。使未度者度。未安者
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皆使到于一切智地。又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以此知
如来本唯一乘。无二无三。其所以差等者。机别故
也会众闻此。执见顿除。始入平等法慧。故继此而
有授记品。然授记虽列四名。其实意欲即授五百
人记由远因未发。恐卒难信。故先告云。我诸弟子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0a 页 X32-0570.png
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
佛。所以经家单以授记。为斯品目也。齐此为喻说
一周授中根人记。次为下根说因缘周者。即此授
记之馀便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
善听。此下说化城喻品。然如来必欲与说因缘者。
何也舍利弗由法说开解之后。便有慕大之心。乃
曰。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此即的信无疑。如来必应
与之作授记也。宜矣。四大弟子。出陈信解。谓我等
今者真阿罗汉。始知从前罗汉之名。皆不足实。斯
可谓心相体性。此与授记。亦宜其然也。若彼无慕
大之心。而强以宝位禅之。譬乎奏九韶乐晏灵鹊
于庙堂之上。匪徒食不安啄。而复眩欲至死。此所
以必欲为下根。述说因缘也。正与说因缘时。举其
佛则曰大通智。语其时则曰尘点劫。然尘劫之与
智佛。而相始终者。因缘也。于中叙智佛始终无不
罄其细略。明王子修行。无不尽其精诚。至于彼佛
受请。必先三转法轮沙弥覆讲亦度恒河沙众。聆
其语。似跬步可求。忖其事。实意度难知。譬如幽人
午夜寂听秋声。愈闻而愈杳。愈远而愈真。似实似
虚。如缕如弱。隐然一段不可摸拟之情。于心眼间。
唯幽人可想也。此下又如巳断钟声。重新继起乃
曰。彼十六沙弥。今皆作佛。第十六即我释迦牟尼。
于娑婆国。而得成佛。诸比丘。我为沙弥时。所化无
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者。即汝等诸比丘。及
佛。所以经家单以授记。为斯品目也。齐此为喻说
一周授中根人记。次为下根说因缘周者。即此授
记之馀便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
善听。此下说化城喻品。然如来必欲与说因缘者。
何也舍利弗由法说开解之后。便有慕大之心。乃
曰。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此即的信无疑。如来必应
与之作授记也。宜矣。四大弟子。出陈信解。谓我等
今者真阿罗汉。始知从前罗汉之名。皆不足实。斯
可谓心相体性。此与授记。亦宜其然也。若彼无慕
大之心。而强以宝位禅之。譬乎奏九韶乐晏灵鹊
于庙堂之上。匪徒食不安啄。而复眩欲至死。此所
以必欲为下根。述说因缘也。正与说因缘时。举其
佛则曰大通智。语其时则曰尘点劫。然尘劫之与
智佛。而相始终者。因缘也。于中叙智佛始终无不
罄其细略。明王子修行。无不尽其精诚。至于彼佛
受请。必先三转法轮沙弥覆讲亦度恒河沙众。聆
其语。似跬步可求。忖其事。实意度难知。譬如幽人
午夜寂听秋声。愈闻而愈杳。愈远而愈真。似实似
虚。如缕如弱。隐然一段不可摸拟之情。于心眼间。
唯幽人可想也。此下又如巳断钟声。重新继起乃
曰。彼十六沙弥。今皆作佛。第十六即我释迦牟尼。
于娑婆国。而得成佛。诸比丘。我为沙弥时。所化无
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者。即汝等诸比丘。及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0b 页 X32-0570.png
我灭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从前所说。如千
波竞涌。皆叙尘劫前事。到此则一句截断。大似青
布幔里。忽然从正本外。提出一局。使人竟觅他起
处不得。便继以喻作化城也。如云。譬如五百由旬
险难恶道。多诸人众。欲过此道。至珍宝所。时有导
师。引之巳臻。三百由旬。而生心欲退。导师见悯。假
智力以设化。城。使之将息保养。可以得宝还家。而
诸行人。皆于化处。便生安隐之想。竟不念初心为
何事而始志为何求也。导师知彼疲劳巳歇。尚留
恋乎不实之家。顿灭化城明彰宝所。而谕之曰。宝
处在近。此城非实。是我化作为止息耳行人始知
恋者非真。前途未竟又复各锐先心。祈归宝所。后
始结云。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
以入佛慧。故富楼那等一切声闻始从座起头。面
礼足。却住一面。但瞻仰如来目不暂舍而巳当尔
之时。如来与之授记。如投渴者之浆岂肺腑而不
清凉则授受之源。万无一失。富楼那由此作念知
世尊奇特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拔出众生处
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
我等深心本愿。如来因彼注念。得以明告大会云。
汝等见是富楼那不。我常称为说法人中最当第
一故授满慈记后。兼得以授诸声闻记。语云皆当
授记同曰普明故有五百弟子授记品也。然阿难
罗睺。又是如来亲因。而返得记于诸人后者。一以
波竞涌。皆叙尘劫前事。到此则一句截断。大似青
布幔里。忽然从正本外。提出一局。使人竟觅他起
处不得。便继以喻作化城也。如云。譬如五百由旬
险难恶道。多诸人众。欲过此道。至珍宝所。时有导
师。引之巳臻。三百由旬。而生心欲退。导师见悯。假
智力以设化。城。使之将息保养。可以得宝还家。而
诸行人。皆于化处。便生安隐之想。竟不念初心为
何事而始志为何求也。导师知彼疲劳巳歇。尚留
恋乎不实之家。顿灭化城明彰宝所。而谕之曰。宝
处在近。此城非实。是我化作为止息耳行人始知
恋者非真。前途未竟又复各锐先心。祈归宝所。后
始结云。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
以入佛慧。故富楼那等一切声闻始从座起头。面
礼足。却住一面。但瞻仰如来目不暂舍而巳当尔
之时。如来与之授记。如投渴者之浆岂肺腑而不
清凉则授受之源。万无一失。富楼那由此作念知
世尊奇特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拔出众生处
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
我等深心本愿。如来因彼注念。得以明告大会云。
汝等见是富楼那不。我常称为说法人中最当第
一故授满慈记后。兼得以授诸声闻记。语云皆当
授记同曰普明故有五百弟子授记品也。然阿难
罗睺。又是如来亲因。而返得记于诸人后者。一以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0c 页 X32-0570.png
统乎有学亦以识无亲疏。示出世慈恩等同无二。
岂复有疏其疏。而亲其亲哉。因是而授学无学人
记之品名有矣法师一品如来授广记于此世他
生。故因药王而告八万大士使知其可当成佛之
人。即此与彼也乃云汝见是大众中。无量四众八
部求佛道者。今闻此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
者我皆与授记。而得成佛。至于我灭度后。若有于
此经闻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
提无上道记。此为世尊普心普愿。以了因中。誓度
无边之志。又要在会诸人。亲游入妙莲华藏而叹
美受持读诵书写者。与信者毁者之功过。殊常而
无比也。故说如凿井之施功久而得水易无非要
人知持说此经必成佛不远。欲使知莲华藏海不
离当处也。巳上九品古判为开佛知见。则如来出
世本心稍罄而忧怀稍释。此为迹门流通。然且又
不止此也。向下尚有四品。并为迹门流通。见如来
于此经劝谕之切。前既为人开畅明历使信知各
具是华。以为成佛根本。尚是言显而相未彰。故又
以高五百由旬之宝塔。从地涌出有多宝如来。全
身处此使一切人见闻不惑。而大乐说为之当机。
欲开此塔如来示以彼佛有深重愿。必待我分身
诸佛。并集其会。而后乃出。于是世尊放光召集三
变娑婆。其境界又不可得而思之者矣。当此之际。
不唯见古佛与今佛。同居宝塔。而亦见无量分身
岂复有疏其疏。而亲其亲哉。因是而授学无学人
记之品名有矣法师一品如来授广记于此世他
生。故因药王而告八万大士使知其可当成佛之
人。即此与彼也乃云汝见是大众中。无量四众八
部求佛道者。今闻此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
者我皆与授记。而得成佛。至于我灭度后。若有于
此经闻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
提无上道记。此为世尊普心普愿。以了因中。誓度
无边之志。又要在会诸人。亲游入妙莲华藏而叹
美受持读诵书写者。与信者毁者之功过。殊常而
无比也。故说如凿井之施功久而得水易无非要
人知持说此经必成佛不远。欲使知莲华藏海不
离当处也。巳上九品古判为开佛知见。则如来出
世本心稍罄而忧怀稍释。此为迹门流通。然且又
不止此也。向下尚有四品。并为迹门流通。见如来
于此经劝谕之切。前既为人开畅明历使信知各
具是华。以为成佛根本。尚是言显而相未彰。故又
以高五百由旬之宝塔。从地涌出有多宝如来。全
身处此使一切人见闻不惑。而大乐说为之当机。
欲开此塔如来示以彼佛有深重愿。必待我分身
诸佛。并集其会。而后乃出。于是世尊放光召集三
变娑婆。其境界又不可得而思之者矣。当此之际。
不唯见古佛与今佛。同居宝塔。而亦见无量分身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1a 页 X32-0571.png
如来。形殊影列。彩散星驰。俨如万顷晴空。众星朗
朗于蟾蜍之窟。光如是远。境如是𤄃。佛如是多。华
如是广。大似妙墨图成一幅华藏庄严。于诸人眉
睫间。岂非明显药香幢华。展转而无尽耶。真境既
露。真智当生。如来以神通力。接诸大众。共处虚空。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广说是经。今正是
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吾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
有在。前由诸小乘发广大心故。即与授记。今以此
经付嘱者。乃冀其行广大行也。复云。圣主世尊。虽
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此是激励声闻。而行大法。然以宝塔名品者。重在
闻见亲切。古判此为示佛知见。意极明甚。愚亦以
为显示一真妙境。为如来唱募流通之文。世尊如
是苦口叮咛。竟未有一人出众承当。又与说本昔
为提婆达多时。勤求妙法。不惜身命。今日所以为
无上士。普济众生。缘其因中有广大心。行精进行。
舍头目髓脑。而无厌惜也。汝等一得授记。便谓成
佛乃本有事。何必劳苦作此修持。岂不思。理虽顿
悟。事假渐除。苟不就修。纵得成佛。亦只一素法身。
欲蕲乎万德庄严。力无畏等具足成就。不亦难乎。
噫如来为教诸声闻。极难言也。语其易则懈于进
脩。语其难则废彼大志。故方举脩持之难而策励。
未终疾举一龙女始八岁。而顷刻成佛。可谓弹指。
而顿超无学。则又见其极易。而不难欲使二乘融
朗于蟾蜍之窟。光如是远。境如是𤄃。佛如是多。华
如是广。大似妙墨图成一幅华藏庄严。于诸人眉
睫间。岂非明显药香幢华。展转而无尽耶。真境既
露。真智当生。如来以神通力。接诸大众。共处虚空。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广说是经。今正是
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吾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
有在。前由诸小乘发广大心故。即与授记。今以此
经付嘱者。乃冀其行广大行也。复云。圣主世尊。虽
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此是激励声闻。而行大法。然以宝塔名品者。重在
闻见亲切。古判此为示佛知见。意极明甚。愚亦以
为显示一真妙境。为如来唱募流通之文。世尊如
是苦口叮咛。竟未有一人出众承当。又与说本昔
为提婆达多时。勤求妙法。不惜身命。今日所以为
无上士。普济众生。缘其因中有广大心。行精进行。
舍头目髓脑。而无厌惜也。汝等一得授记。便谓成
佛乃本有事。何必劳苦作此修持。岂不思。理虽顿
悟。事假渐除。苟不就修。纵得成佛。亦只一素法身。
欲蕲乎万德庄严。力无畏等具足成就。不亦难乎。
噫如来为教诸声闻。极难言也。语其易则懈于进
脩。语其难则废彼大志。故方举脩持之难而策励。
未终疾举一龙女始八岁。而顷刻成佛。可谓弹指。
而顿超无学。则又见其极易。而不难欲使二乘融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1b 页 X32-0571.png
通见地知此法在于不易不难之间。但不可有心
得。而亦不可无心求也。虽然此更有所谓焉。如来
如廛市中之为贾者。出百怪千奇。以显示于人。无
非欲得以自满而益于彼。非徒耀人眼也。彼龙嗔
而且毒。女阴而最柔。可谓难化之极难化者。尚一
闻此经。而凡情立革。况人耶。况人中之有智者耶。
尔时药王与大乐说。见会中满座英才。皆潜机伏
括。而弗克奋发勇力。特于佛前。立誓陈衷。劝慰如
来。可以勿虑。我等于未来世。当不惜身命而持说
此经。此固为会众。而作引领之缘。使各发愿。以庆
慰于如来。然所谓发千钧之弩者。意有所待。而药
王等。破浪冲风。又有待而然者矣。故五百罗汉。陡
发精诚。八千学人。同身避座。虽不敢诵于醪浊之
娑婆。而亦堪承当于散漫之国土。比丘尼髅。有姨
母之波阇波提。虽志在统摄弘经。患佛未亲言许
记。口欲言而辞未吐。如来巳瞻视其色。得斯意矣。
故曰。汝心将谓。我不说汝名而授记耶。我先总说。
一切声闻皆巳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当于六万八
千亿佛所。为大法师。然后成佛。号一切众生喜见。
于是耶输并得授记。而尼众之于此经弘通允矣。
且佛记姨母。必说亿劫为大法师者。虑尼众慧不
及福。而欲使广修教范。可以自利而利人也。若然
则药王等之引领。可谓半滴全天。功其浅乎。虽则
声闻毕进。恐于涉俗难全。要诸菩萨辅行其侧此
得。而亦不可无心求也。虽然此更有所谓焉。如来
如廛市中之为贾者。出百怪千奇。以显示于人。无
非欲得以自满而益于彼。非徒耀人眼也。彼龙嗔
而且毒。女阴而最柔。可谓难化之极难化者。尚一
闻此经。而凡情立革。况人耶。况人中之有智者耶。
尔时药王与大乐说。见会中满座英才。皆潜机伏
括。而弗克奋发勇力。特于佛前。立誓陈衷。劝慰如
来。可以勿虑。我等于未来世。当不惜身命而持说
此经。此固为会众。而作引领之缘。使各发愿。以庆
慰于如来。然所谓发千钧之弩者。意有所待。而药
王等。破浪冲风。又有待而然者矣。故五百罗汉。陡
发精诚。八千学人。同身避座。虽不敢诵于醪浊之
娑婆。而亦堪承当于散漫之国土。比丘尼髅。有姨
母之波阇波提。虽志在统摄弘经。患佛未亲言许
记。口欲言而辞未吐。如来巳瞻视其色。得斯意矣。
故曰。汝心将谓。我不说汝名而授记耶。我先总说。
一切声闻皆巳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当于六万八
千亿佛所。为大法师。然后成佛。号一切众生喜见。
于是耶输并得授记。而尼众之于此经弘通允矣。
且佛记姨母。必说亿劫为大法师者。虑尼众慧不
及福。而欲使广修教范。可以自利而利人也。若然
则药王等之引领。可谓半滴全天。功其浅乎。虽则
声闻毕进。恐于涉俗难全。要诸菩萨辅行其侧此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1c 页 X32-0571.png
又为如来口欲言。而不能言者之深心。惟顾视于
八十万亿诸菩萨而巳。且诸大士亦知佛心无别。
其望在于卫行。便于佛前。作狮子吼。乃云。能令众
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得正忆念。致于恐怖恶世
中。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我。及加刀杖者。我等敬
信佛。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须知
此诸菩萨。其形其语。原为初记声闻。图张榜样。此
见是父是子。而创业守成。无二心也。故此但用一
持字。而为品名。次复说安乐行者。此文殊之别识
也。意谓使忍难弘经。莫若使无难为佳。故请如来
敷陈四行。以为远害之方。教先尽于巳。而后尽于
人。未见有巳尽。而人不从者。若果能洁巳尽诚。忠
信笃敬。虽蛮貊之邦。吾亦得而行焉。然四行之中。
行处近处。专精性戒。则讥嫌可远。而众难不干。深
心则于人无触。悲心则于众不离。四行成就。轨物
方严。而归功于妙莲华藏。不唐捐矣。髻珠一喻。为
显第一之功。宣妙莲华。竟成一切种智。而保守千
秋之家业。无越乎此。其事行流通。巳思过半矣。开
权显实。意巳云周。次下又为开迹显本。亦分序正
流通。以从地涌出前半品。至汝等自当因事得闻。
为序分。从地涌出者。唯尊自性本具之理。前谈迹
门诸品。皆是事相。至此本门。复完序品光中境量。
故有八恒河沙菩萨。从他方来。各愿于此娑婆。广
说是经。世尊掉头不顾。意显不是家珍。冀得自胸
八十万亿诸菩萨而巳。且诸大士亦知佛心无别。
其望在于卫行。便于佛前。作狮子吼。乃云。能令众
生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得正忆念。致于恐怖恶世
中。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我。及加刀杖者。我等敬
信佛。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须知
此诸菩萨。其形其语。原为初记声闻。图张榜样。此
见是父是子。而创业守成。无二心也。故此但用一
持字。而为品名。次复说安乐行者。此文殊之别识
也。意谓使忍难弘经。莫若使无难为佳。故请如来
敷陈四行。以为远害之方。教先尽于巳。而后尽于
人。未见有巳尽。而人不从者。若果能洁巳尽诚。忠
信笃敬。虽蛮貊之邦。吾亦得而行焉。然四行之中。
行处近处。专精性戒。则讥嫌可远。而众难不干。深
心则于人无触。悲心则于众不离。四行成就。轨物
方严。而归功于妙莲华藏。不唐捐矣。髻珠一喻。为
显第一之功。宣妙莲华。竟成一切种智。而保守千
秋之家业。无越乎此。其事行流通。巳思过半矣。开
权显实。意巳云周。次下又为开迹显本。亦分序正
流通。以从地涌出前半品。至汝等自当因事得闻。
为序分。从地涌出者。唯尊自性本具之理。前谈迹
门诸品。皆是事相。至此本门。复完序品光中境量。
故有八恒河沙菩萨。从他方来。各愿于此娑婆。广
说是经。世尊掉头不顾。意显不是家珍。冀得自胸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2a 页 X32-0572.png
流出。可以盖天盖地。故曰。我自有六万恒河沙菩
萨。能通此经。语论未竟。即时三千国土。地皆震裂。
有无量菩萨。从地涌出。此正表人人莲华藏内。本
有无量性德。庄严此处。又似一幅八阵图。只见星
分棋布。主伴森然。而大雄帐里。虽不见指挥三军。
而筹算英才。巳定于中军锦绣矣。会中无限人。但
听角声金响。不知巳度陈仓。阿逸多不忍坐观成
败。横槊当锋。探得军心。潜知妙策。故说偈请询曰。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
说云云。此问。即是弥勒欲为如来吐气。而发其远
本。佛于未答之初。但嘱云。当共一心披精进铠。发
坚固志。是欲勇于敌而锐。于先必致的中红心而
后巳。曰吾今为汝显示者。乃诸佛智慧。是诸佛自
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
之力。要人得观标帜。题面上巳有一段。吞秦食楚。
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之雄心。而其中神运。槩可悉
知。岂迹门之知见而可企及。故缀此而有寿量品
也。如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世界。假使有
人。抹作微尘。自东方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
祇国。乃下一尘。如是点尽。从前所有微尘之世界。
尽皆以抹微尘。尽数诸尘以例吾寿。犹复过此百
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是尘有尽。而劫无穷
之寿。苍苍莽莽。意语难思。仰无以攀。钻无以入者。
岂非诸佛自在神通大势威猛之力耶。既闻如来
萨。能通此经。语论未竟。即时三千国土。地皆震裂。
有无量菩萨。从地涌出。此正表人人莲华藏内。本
有无量性德。庄严此处。又似一幅八阵图。只见星
分棋布。主伴森然。而大雄帐里。虽不见指挥三军。
而筹算英才。巳定于中军锦绣矣。会中无限人。但
听角声金响。不知巳度陈仓。阿逸多不忍坐观成
败。横槊当锋。探得军心。潜知妙策。故说偈请询曰。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
说云云。此问。即是弥勒欲为如来吐气。而发其远
本。佛于未答之初。但嘱云。当共一心披精进铠。发
坚固志。是欲勇于敌而锐。于先必致的中红心而
后巳。曰吾今为汝显示者。乃诸佛智慧。是诸佛自
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
之力。要人得观标帜。题面上巳有一段。吞秦食楚。
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之雄心。而其中神运。槩可悉
知。岂迹门之知见而可企及。故缀此而有寿量品
也。如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世界。假使有
人。抹作微尘。自东方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
祇国。乃下一尘。如是点尽。从前所有微尘之世界。
尽皆以抹微尘。尽数诸尘以例吾寿。犹复过此百
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是尘有尽。而劫无穷
之寿。苍苍莽莽。意语难思。仰无以攀。钻无以入者。
岂非诸佛自在神通大势威猛之力耶。既闻如来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2b 页 X32-0572.png
寿量若此。则前所问从谁初发心。教化而成就之
地涌菩萨。不喻而释。夫复何疑。自达多至此五品。
古判为悟佛知见。亦明矣。此时大众悟證法身常
住不灭。而其所得功德。深浅难齐。故又有分别功
德品耳。然所以分别者。非吾佛故欲为分也。由得
之殊證之别。随数生成佛之有阶级。众生闻经信
解之有限量。而作此分也。齐此为本门正宗。后皆
属流通。至于此上一品所较者。皆为久脩实證者
较也。未识暂时随喜者又复何如。世尊又以一念
随喜。展转至第五十人所有功德。超过八十年中。
广行布施于十二髅生。以至俱令得證四果者。乃
至算数譬喻不可较其万一。此皆明受法之人。所
有功德。至于传经法师。则又不然。必致得六根清
净。證诸实相。其间统论。所證功德。皆是佛之知见。
又岂止六通三明而巳。巳上较量。始见持经功德
深且固矣。次复劝其毕竟坚持。而不可少怠。又引
巳行常不轻行。唯以平等佛慧。化诸众生。虽多遭
毁辱。绝无一念疲厌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亦
持经验也。如来既巳较其功。而示其行。会众又巳
信其实。而知其旨。此时世尊。如重累人脱其所系。
庆快通身。即时现大神力。出广长舌。罄欬弹指。声
彻娑婆。以一身毛孔光舌相光。照宝树之分身。如
一月而临众水。因十方地动声。圣凡声。證娑婆之
妙事。犹霜钟而出重围。如是神通。岂易易量哉。此
地涌菩萨。不喻而释。夫复何疑。自达多至此五品。
古判为悟佛知见。亦明矣。此时大众悟證法身常
住不灭。而其所得功德。深浅难齐。故又有分别功
德品耳。然所以分别者。非吾佛故欲为分也。由得
之殊證之别。随数生成佛之有阶级。众生闻经信
解之有限量。而作此分也。齐此为本门正宗。后皆
属流通。至于此上一品所较者。皆为久脩实證者
较也。未识暂时随喜者又复何如。世尊又以一念
随喜。展转至第五十人所有功德。超过八十年中。
广行布施于十二髅生。以至俱令得證四果者。乃
至算数譬喻不可较其万一。此皆明受法之人。所
有功德。至于传经法师。则又不然。必致得六根清
净。證诸实相。其间统论。所證功德。皆是佛之知见。
又岂止六通三明而巳。巳上较量。始见持经功德
深且固矣。次复劝其毕竟坚持。而不可少怠。又引
巳行常不轻行。唯以平等佛慧。化诸众生。虽多遭
毁辱。绝无一念疲厌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亦
持经验也。如来既巳较其功。而示其行。会众又巳
信其实。而知其旨。此时世尊。如重累人脱其所系。
庆快通身。即时现大神力。出广长舌。罄欬弹指。声
彻娑婆。以一身毛孔光舌相光。照宝树之分身。如
一月而临众水。因十方地动声。圣凡声。證娑婆之
妙事。犹霜钟而出重围。如是神通。岂易易量哉。此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2c 页 X32-0572.png
所以曰神力品。嘱累品者。乃付嘱从前所教所示。
令洁巳尽诚。而行之也。自分别功德。至此六品。又
为妙悟极则。以尽悟佛知见之底蕴。向后六品。总
成入佛知见。而流通其事也。药王本事。以苦行勖
弘经之师。妙音往来。以应命励承法之子。观音入
普门示现。见逆流而倒驾。众圣用神咒加持。运悲
心而莫极。妙庄王出陈本事。显法力深。而转识何
难。普贤尊重。新劝发明利生切。而未来无尽。于是
佛与菩萨。同声唱无生之调。我共诸人。携手登不
灭之场。于斯时也。是法是华俱是幻。无生无佛亦
无心。咄。唤作葛藤得么。
* No. 621-G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
【经题五字。巳如题释。弘传序者。弘者。广大也。传者。
流传也。准本序。谓赞扬莫穷曰弘。永贻来哲曰传。
序者。次序也。如观东西之墙序。可以别堂室之浅
深。又头绪也。如丝得头绪。而条理有在也。经有序。
知一经之大纲。别始末之殊分。使意趣不紊。而条
目有准。此述序题。次下述序主。】
「唐终南山沙门道宣述」
令洁巳尽诚。而行之也。自分别功德。至此六品。又
为妙悟极则。以尽悟佛知见之底蕴。向后六品。总
成入佛知见。而流通其事也。药王本事。以苦行勖
弘经之师。妙音往来。以应命励承法之子。观音入
普门示现。见逆流而倒驾。众圣用神咒加持。运悲
心而莫极。妙庄王出陈本事。显法力深。而转识何
难。普贤尊重。新劝发明利生切。而未来无尽。于是
佛与菩萨。同声唱无生之调。我共诸人。携手登不
灭之场。于斯时也。是法是华俱是幻。无生无佛亦
无心。咄。唤作葛藤得么。
* No. 621-G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
【经题五字。巳如题释。弘传序者。弘者。广大也。传者。
流传也。准本序。谓赞扬莫穷曰弘。永贻来哲曰传。
序者。次序也。如观东西之墙序。可以别堂室之浅
深。又头绪也。如丝得头绪。而条理有在也。经有序。
知一经之大纲。别始末之殊分。使意趣不紊。而条
目有准。此述序题。次下述序主。】
「唐终南山沙门道宣述」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3a 页 X32-0573.png
【唐是述序时代。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
扶风武功县。东接骊山太华。西连太白陇山。其山
北来。势终于南。故曰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
都之南。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也。沙门。乃释子之通
称。梵语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脩众善。息灭恶事也。
又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上道下宣。序主名也。
由后学不敢单称。故言上下。师姓篯氏。彭祖之后。
湖州长城县人。父为隋吏部尚书。名篯申。母梦月
轮贯怀而孕。复梦梵僧语云。所孕者。乃梁之祐律
师也。生于隋开皇间。及长。师日严頵公出家。年二
十。落发受具。精通律典。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徙
居终南纻麻兰若制行事钞。尝行般舟三昧前。后
总二十会。感天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
夜临砌。足蹶且仆。有少年介冑拥卫之。师问为谁。
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
耳。因以佛牙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惟弟子文
纲知之。又授以药饵脩合之方。即今天王补心丸
是也。师问以世尊在世及灭后时事。琼一一为言。
随问随录。集为感天侍应传一卷。高宗乾封二年
丁卯。冬十月三日入灭。众闻天人同声。请师归弥
勒院。懿宗谥澄照大师。述者。著述也。述者谓之明。
作者谓之圣。述而不作。师自谦之言也。
序文略分四段。一标叙一章大旨。即妙法莲华。至
降灵本致也两句。二承序一经出处。即蕴结下。至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3b 页 X32-0573.png
故所非述。三释成一大时教。从夫以。至乐土玄猷。
四结成弘传之意。即弘赞下两句。先明标叙大旨。】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妙法等。属所诠之理。经为能诠之文。者之一字。牒
定经题。通指七卷之文。统者。总摄之义。诸佛。即序
品光中所现。方便品中所谈。宝塔品中所集。三世
十方之诸佛也。降灵。即降神迹于人间。所谓无生
示生也。本致。即诸佛本心本愿。所谓无边众生誓
欲度也。如谓此经文虽七卷。实能统该三世十方
一切诸佛降神利生之本愿。摄无不尽也。次下第
二段。承叙一经出处。】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此方序一经两土之原委。蕴。藏也。积也。结。即结集
也。大夏。乃竺国之美称。出彼千龄者。如来生于周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入灭于周穆王五
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灭后阿难始结集四十
九年所说。大小乘经律论藏。至东汉明帝永平七
年。方流此土。计一千馀年。龄。即年也。盖蕴积于彼。
所谓处。流传于此。所谓出也。故曰藏积大夏。巳千
馀年矣。此明彼土之所藏。次彰此土之所出。东传
者。对西言也。震旦。东方属震。日始出曰旦。楼炭经
云。葱河以东名震旦。三百馀载者。自汉明帝梦金
人至殿。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
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尊者。奉佛经
四结成弘传之意。即弘赞下两句。先明标叙大旨。】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妙法等。属所诠之理。经为能诠之文。者之一字。牒
定经题。通指七卷之文。统者。总摄之义。诸佛。即序
品光中所现。方便品中所谈。宝塔品中所集。三世
十方之诸佛也。降灵。即降神迹于人间。所谓无生
示生也。本致。即诸佛本心本愿。所谓无边众生誓
欲度也。如谓此经文虽七卷。实能统该三世十方
一切诸佛降神利生之本愿。摄无不尽也。次下第
二段。承叙一经出处。】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此方序一经两土之原委。蕴。藏也。积也。结。即结集
也。大夏。乃竺国之美称。出彼千龄者。如来生于周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入灭于周穆王五
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灭后阿难始结集四十
九年所说。大小乘经律论藏。至东汉明帝永平七
年。方流此土。计一千馀年。龄。即年也。盖蕴积于彼。
所谓处。流传于此。所谓出也。故曰藏积大夏。巳千
馀年矣。此明彼土之所藏。次彰此土之所出。东传
者。对西言也。震旦。东方属震。日始出曰旦。楼炭经
云。葱河以东名震旦。三百馀载者。自汉明帝梦金
人至殿。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
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尊者。奉佛经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3c 页 X32-0573.png
像来震旦。至永平十年。入阙献经像。帝大悦。敕于
雍门外立寺。以敬奉之。因白马驮来。遂名白马寺。
永平十四年。由五岳道士忌之。敕以火焚经像验
之。道经悉烬。佛经如故。自永平七年献帝。合一百
五十五年。归魏。魏五主。合四十五年。归西晋。西晋
四主。合五十二年。归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什师译
此经持。合八十九年。总计三百四十一年。故曰三
百馀载。载取物终更始也。此上是总明两土之出
处也。次又别明译经时节。】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西晋者。武皇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
也。受魏禅。即帝位。改元秦始。国号晋。建都洛阳。对
东晋为言也。惠帝。即武帝次子。字正度。永康。惠帝
年号。长安。古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为长安。以山
河百二。子孙可长安也。青门。乃俗称。即长安东。霸
城门邵平种瓜处也。燉煌。禹贡雍州之域。汉为燉
煌郡。竺法护者。梵语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氏
国人。究三十六国道术。秦始二年丙戌。自天竺达
玉门。徙居燉煌。人美其德。故以菩萨称之。后入长
安。居青门。永康七年。初译出此经。为十卷。名正法
华。此明经来此土。过二百馀年。始成翻译之原委
也。燉(音豚)。煌(音黄)。】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雍门外立寺。以敬奉之。因白马驮来。遂名白马寺。
永平十四年。由五岳道士忌之。敕以火焚经像验
之。道经悉烬。佛经如故。自永平七年献帝。合一百
五十五年。归魏。魏五主。合四十五年。归西晋。西晋
四主。合五十二年。归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什师译
此经持。合八十九年。总计三百四十一年。故曰三
百馀载。载取物终更始也。此上是总明两土之出
处也。次又别明译经时节。】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西晋者。武皇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
也。受魏禅。即帝位。改元秦始。国号晋。建都洛阳。对
东晋为言也。惠帝。即武帝次子。字正度。永康。惠帝
年号。长安。古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为长安。以山
河百二。子孙可长安也。青门。乃俗称。即长安东。霸
城门邵平种瓜处也。燉煌。禹贡雍州之域。汉为燉
煌郡。竺法护者。梵语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氏
国人。究三十六国道术。秦始二年丙戌。自天竺达
玉门。徙居燉煌。人美其德。故以菩萨称之。后入长
安。居青门。永康七年。初译出此经。为十卷。名正法
华。此明经来此土。过二百馀年。始成翻译之原委
也。燉(音豚)。煌(音黄)。】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4a 页 X32-0574.png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东晋者。由西晋遭乱。为五胡乱华。元帝始渡江。建
都于江东之建康。故曰东晋。安帝讳德宗。孝武太
子丙申。继孝武即位。次年改元隆安。以晋居正位。
秦为旁僭。故先述正统。后秦。姓姚。名苌。子景茂。赤
亭羌人。先为前秦符坚之将。当晋孝武皇帝太元
八年。符坚以苌为司马。讨慕容泓等。苌军大败。后
于晋大元十八年。苌自陜西入长安。即帝位。国号
大秦。僭位八年。子兴继位。改元弘始。龟兹。国名。在
焉耆西南。沙门如前释。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本天
竺僧。因行化至龟兹故。今以近处名也。前秦王符
坚。闻师德名。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
取什。当晋太元七年。得什俱还。至凉州。闻坚巳殁。
光遂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改元太安。当
晋太元十一年也。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
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姚兴弘始三年。遣
师伐隆。隆上表降遂。奉什师至长安。秦王师礼之。
当晋隆安五年辛丑岁也。什始于草堂寺。译出此
经。为七卷。当晋义熙丙午。而序曰。隆安以什入长
安时言。非译经之时也。什师译经。前后共三百八
十卷。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入灭。寿七十岁。当
晋义熙九年癸丑也。此为序主出陈什师翻译此
经之原委也。龟(音丘)。】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
【东晋者。由西晋遭乱。为五胡乱华。元帝始渡江。建
都于江东之建康。故曰东晋。安帝讳德宗。孝武太
子丙申。继孝武即位。次年改元隆安。以晋居正位。
秦为旁僭。故先述正统。后秦。姓姚。名苌。子景茂。赤
亭羌人。先为前秦符坚之将。当晋孝武皇帝太元
八年。符坚以苌为司马。讨慕容泓等。苌军大败。后
于晋大元十八年。苌自陜西入长安。即帝位。国号
大秦。僭位八年。子兴继位。改元弘始。龟兹。国名。在
焉耆西南。沙门如前释。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本天
竺僧。因行化至龟兹故。今以近处名也。前秦王符
坚。闻师德名。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
取什。当晋太元七年。得什俱还。至凉州。闻坚巳殁。
光遂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改元太安。当
晋太元十一年也。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
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姚兴弘始三年。遣
师伐隆。隆上表降遂。奉什师至长安。秦王师礼之。
当晋隆安五年辛丑岁也。什始于草堂寺。译出此
经。为七卷。当晋义熙丙午。而序曰。隆安以什入长
安时言。非译经之时也。什师译经。前后共三百八
十卷。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入灭。寿七十岁。当
晋义熙九年癸丑也。此为序主出陈什师翻译此
经之原委也。龟(音丘)。】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4b 页 X32-0574.png
者同名妙法。」
【隋氏者。隋高祖皇帝。姓杨。名坚。弘隆华阴人。汉太
尉震第十四代孙。初宇文泰。仕魏封周公。至子觉
受魏禅。国号周。坚父忠。仕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国
公。忠卒。坚袭爵。陈太建十三年辛丑。坚受周禅。都
长安。国号大隋。自文帝至恭帝。通三主。合三十七
年。以国号为姓。故曰隋氏。仁寿。文帝年号。北天竺
者。天竺有五。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简非其四。故
曰北天。阇那。笈多。二法名师。阇那。具云阇那崛多。
此云志德。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此云法密。按添品
经序云。大隋仁寿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门上行。请
阇那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为八卷。
名添品法华。谓于晋秦两译经内。添合移改有五。
一于前两译。添普门品后偈颂。二于释师药王品
后。补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
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品于神力品后。
故曰添品。以上总明此经出处翻译之原委如此。
向下结明弘通秦本。笈(音及)。】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经。由三译故谓三经。两次为重。三翻名沓。然
经虽历三译而重沓。其文言妙旨。则彼此互陈。如
十如是。晋译则无。秦译则有。又药草喻后半品。两
经俱有。秦本则无。又如嘱累品。秦本在二十二。隋
本置之卷末。于中若文若旨。岂不为互相陈列耶。
【隋氏者。隋高祖皇帝。姓杨。名坚。弘隆华阴人。汉太
尉震第十四代孙。初宇文泰。仕魏封周公。至子觉
受魏禅。国号周。坚父忠。仕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国
公。忠卒。坚袭爵。陈太建十三年辛丑。坚受周禅。都
长安。国号大隋。自文帝至恭帝。通三主。合三十七
年。以国号为姓。故曰隋氏。仁寿。文帝年号。北天竺
者。天竺有五。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简非其四。故
曰北天。阇那。笈多。二法名师。阇那。具云阇那崛多。
此云志德。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此云法密。按添品
经序云。大隋仁寿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门上行。请
阇那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为八卷。
名添品法华。谓于晋秦两译经内。添合移改有五。
一于前两译。添普门品后偈颂。二于释师药王品
后。补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
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品于神力品后。
故曰添品。以上总明此经出处翻译之原委如此。
向下结明弘通秦本。笈(音及)。】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经。由三译故谓三经。两次为重。三翻名沓。然
经虽历三译而重沓。其文言妙旨。则彼此互陈。如
十如是。晋译则无。秦译则有。又药草喻后半品。两
经俱有。秦本则无。又如嘱累品。秦本在二十二。隋
本置之卷末。于中若文若旨。岂不为互相陈列耶。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4c 页 X32-0574.png
第古今时人所尊崇为高尚者。又秪唯秦本而巳。
沓(音蹋)。】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由上云。秦本为时所尚。恐人疑难。谓三经本是一
经。何秦本独为时所宗尚。而二译独不为流通耶。
故序主复云。自馀支品。如齐武永平中。有达摩摩
提。译出提婆达多品经一卷。又如东晋秪密帝。译
出普门品经一卷。巳流通于世矣。又别偈者。如阇
那崛多。于西川龙渊寺。译出普门品重颂偈一卷。
并皆传诵。是知支品与别偈。皆有流传。故曰不无
其流。具如序历者。历。即纪记也。谓若论本文二译。
与此全同者。同于本经流通。致于各有支品别偈。
具载如彼二经所记。故所非今经所述也。巳上承
叙一经翻译出处原委巳竟。次下第三释成一大
时教。】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
无以导心。」
【此方释成诸佛降灵本致。以明弘赞也。夫以者。发
语之词。前曰降灵。总约一切诸佛。此曰灵岳者。单
明释迦一佛。为本经之教主也。灵岳。即灵山。降灵
者。用诗经中惟岳降神之意。然我世尊。现相人中。
示居灵鹫。岂无故哉。直为一切众生。醉生梦死。佛
眼不开。自非大觉圣人。无由开广大之教化令其
成然𥧌者豁然醒也。故曰非大圣无由开化。此言
沓(音蹋)。】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由上云。秦本为时所尚。恐人疑难。谓三经本是一
经。何秦本独为时所宗尚。而二译独不为流通耶。
故序主复云。自馀支品。如齐武永平中。有达摩摩
提。译出提婆达多品经一卷。又如东晋秪密帝。译
出普门品经一卷。巳流通于世矣。又别偈者。如阇
那崛多。于西川龙渊寺。译出普门品重颂偈一卷。
并皆传诵。是知支品与别偈。皆有流传。故曰不无
其流。具如序历者。历。即纪记也。谓若论本文二译。
与此全同者。同于本经流通。致于各有支品别偈。
具载如彼二经所记。故所非今经所述也。巳上承
叙一经翻译出处原委巳竟。次下第三释成一大
时教。】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
无以导心。」
【此方释成诸佛降灵本致。以明弘赞也。夫以者。发
语之词。前曰降灵。总约一切诸佛。此曰灵岳者。单
明释迦一佛。为本经之教主也。灵岳。即灵山。降灵
者。用诗经中惟岳降神之意。然我世尊。现相人中。
示居灵鹫。岂无故哉。直为一切众生。醉生梦死。佛
眼不开。自非大觉圣人。无由开广大之教化令其
成然𥧌者豁然醒也。故曰非大圣无由开化。此言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5a 页 X32-0575.png
应称于机也。下又言机称于应。适者当也。谓如来
教化虽广大平等。而所当化之机。如千二百罗汉。
及诸闻者。为如来化之所及。皆有宿缘。巳见于大
通佛时。曾下大种。若使往昔无缘。又岂能骤然而
开导其心哉。故谓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
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此中明如来始终有由。为开化之地。仙苑。即鹿园。
乃古仙所居。故曰仙苑。告成者。佛于菩提树下。成
等正觉。便出声告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
慧德相。秖因妄想执著。而不證得也。佛既成道。必
应说法。然机有利钝。故双垂二相。现千丈身。以应
大机。示丈六身。为说小教。由是于机则分别其小
大矣。此是如来始有由于仙苑也。金河。即产阎浮
金处。在拘尸城外。河畔有娑罗树林。佛于此入灭。
顾命者。尚书篇名。成王将崩。回首顾群臣。而发命
也。佛将入灭。而垂言教。说涅槃经。如成王将终。作
顾命篇。此序主取以润色其文耳。如来临涅槃时。
以佛神力。出大音声。至于有顶。普告大众。如来今
日。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此是如来终有
由于金河也。道殊半满之科者。道言也。殊别也。科
差等也。涅槃经云。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谓
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佛说半
字九部之经。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毗伽罗即满字
教化虽广大平等。而所当化之机。如千二百罗汉。
及诸闻者。为如来化之所及。皆有宿缘。巳见于大
通佛时。曾下大种。若使往昔无缘。又岂能骤然而
开导其心哉。故谓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
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此中明如来始终有由。为开化之地。仙苑。即鹿园。
乃古仙所居。故曰仙苑。告成者。佛于菩提树下。成
等正觉。便出声告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
慧德相。秖因妄想执著。而不證得也。佛既成道。必
应说法。然机有利钝。故双垂二相。现千丈身。以应
大机。示丈六身。为说小教。由是于机则分别其小
大矣。此是如来始有由于仙苑也。金河。即产阎浮
金处。在拘尸城外。河畔有娑罗树林。佛于此入灭。
顾命者。尚书篇名。成王将崩。回首顾群臣。而发命
也。佛将入灭。而垂言教。说涅槃经。如成王将终。作
顾命篇。此序主取以润色其文耳。如来临涅槃时。
以佛神力。出大音声。至于有顶。普告大众。如来今
日。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此是如来终有
由于金河也。道殊半满之科者。道言也。殊别也。科
差等也。涅槃经云。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谓
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佛说半
字九部之经。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毗伽罗即满字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5b 页 X32-0575.png
经也。岂非教被一句。结上始终二处。然机分小大
教殊半满。岂非如来以教被机。乘时施设者也。无
足等句。方结归本经。然涅槃虽系最后之谈。能被
之教。既有半满之殊分。而所被之机。岂无权实之
差等。覈者。考也。谓不似今经。无分大小权实。皆当
授记作佛。由是知始终之教。并不足以考覈其实。
如法华之高会。唯崇一实相也。覈(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
之迹。」
【此又申明适化所及不及。为无缘有缘之义。即承
上高会二字而来。既以法华为高会矣。云何而有
退席之流。是知高会之中。虽有五千退席之众。无
非为增上慢者。作进趋之缘也。既退者。尚可为进
者之缘。则五百得授记人。愈见其为进者之胜缘
矣。故曰。俱崇密化之迹。崇者。尊也。如经谓内秘菩
萨行外现是声闻。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既曰
俱崇。不唯五百人。尊佛慈旨。密行辅化之迹。而退
席者。犹为密化之密迹也。此下正序本经大旨。】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由会中有此辅化之俦故。如来放眉间光。现种种
瑞。使弥勒腾疑。有文殊对答。致令身子等诸罗汉。
开发启请说教之本源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佛因舍利弗等。不领光中所现之相。秖
教殊半满。岂非如来以教被机。乘时施设者也。无
足等句。方结归本经。然涅槃虽系最后之谈。能被
之教。既有半满之殊分。而所被之机。岂无权实之
差等。覈者。考也。谓不似今经。无分大小权实。皆当
授记作佛。由是知始终之教。并不足以考覈其实。
如法华之高会。唯崇一实相也。覈(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
之迹。」
【此又申明适化所及不及。为无缘有缘之义。即承
上高会二字而来。既以法华为高会矣。云何而有
退席之流。是知高会之中。虽有五千退席之众。无
非为增上慢者。作进趋之缘也。既退者。尚可为进
者之缘。则五百得授记人。愈见其为进者之胜缘
矣。故曰。俱崇密化之迹。崇者。尊也。如经谓内秘菩
萨行外现是声闻。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既曰
俱崇。不唯五百人。尊佛慈旨。密行辅化之迹。而退
席者。犹为密化之密迹也。此下正序本经大旨。】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由会中有此辅化之俦故。如来放眉间光。现种种
瑞。使弥勒腾疑。有文殊对答。致令身子等诸罗汉。
开发启请说教之本源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佛因舍利弗等。不领光中所现之相。秖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5c 页 X32-0575.png
得自巳出定。赞扬诸佛权实二智之德。无非演畅
诸佛之弘远方略。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法说一周。身子得记。其馀声闻。尚未信解。故身子
代请。如来重说譬喻。以三界喻火宅。佛喻长者。二
乘等喻火宅中诸子。先以三车引导。喻四十年前
所说三乘。后等赐大车。喻今说法华。虽区区数千
言。莫过为二乘畅通入大之文。同一轨辙也。此用
记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润色也。约
法则同圆教一实之文。约喻则同大车一乘之轨。】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如来既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复说因缘。一周引
佛。曾于大通佛时为王子。说法华经。尔时所化恒
河沙等众生。即汝等比丘。及我灭后声闻弟子是
也。则知今日得授记者。乃宿昔之因缘有在。而不
坠失也。故说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领佛说因缘。得受果记。感佛恩德。说系
珠喻。以佛喻亲友。自喻醉人。一乘佛知见理性喻
珠。今由说三周之后。各得开悟。如酒醒后觉昔珠
今用。智佛与今佛。虽出尘劫。而此理性之珠。不曾
遗失。故曰常在。】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谓佛知见理性之珠虽在。苟非
诸佛之弘远方略。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法说一周。身子得记。其馀声闻。尚未信解。故身子
代请。如来重说譬喻。以三界喻火宅。佛喻长者。二
乘等喻火宅中诸子。先以三车引导。喻四十年前
所说三乘。后等赐大车。喻今说法华。虽区区数千
言。莫过为二乘畅通入大之文。同一轨辙也。此用
记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润色也。约
法则同圆教一实之文。约喻则同大车一乘之轨。】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如来既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复说因缘。一周引
佛。曾于大通佛时为王子。说法华经。尔时所化恒
河沙等众生。即汝等比丘。及我灭后声闻弟子是
也。则知今日得授记者。乃宿昔之因缘有在。而不
坠失也。故说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领佛说因缘。得受果记。感佛恩德。说系
珠喻。以佛喻亲友。自喻醉人。一乘佛知见理性喻
珠。今由说三周之后。各得开悟。如酒醒后觉昔珠
今用。智佛与今佛。虽出尘劫。而此理性之珠。不曾
遗失。故曰常在。】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谓佛知见理性之珠虽在。苟非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6a 页 X32-0576.png
如来于此经开示多方。则亦不得现前受用。故佛
于法师品。又再四劝其精勤读诵。受持此经。说凿
井喻。谓在家出家。求佛道者。若依他经脩习。如于
高原求水。但见乾土。虽费穿凿。去水尚远。若依此
经脩习。如施功不巳。转见湿土。遂渐至泥。知水必
近。以此经诠显如来一乘妙义。皆如来指示。令悟
有多种方便也。故曰显示悟之多方。凿(音昨)。】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谓自序品。至法师品。三周之词义。虽曰宛然明白。
而数喻敷陈。思惟其旨。意极远大。以词义观之。似
为世谛之常谈。以喻旨言之。其实明最上之大义
也。巳上弘赞其经。以明所说之法妙。向下弘赞其
佛。而明能说之心妙。】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
失性。」
【言此经虽文词义理摹写宛然。而譬喻铺陈。旨趋
远大。自非我释迦之弘慈广济。其孰能引拔滞空
溺迹之声闻。与沉于权见之流耶。若非我如来至
极之悲心。其孰能拯接昏顽迷倒之众生。与无明
失性之人乎。正见婆心大切。有落草之谈。以结归
非大圣无由开化之意。】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总历群籍四千馀轴受持盛者
无出此经。」
【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高宗乾封二年。律师入
于法师品。又再四劝其精勤读诵。受持此经。说凿
井喻。谓在家出家。求佛道者。若依他经脩习。如于
高原求水。但见乾土。虽费穿凿。去水尚远。若依此
经脩习。如施功不巳。转见湿土。遂渐至泥。知水必
近。以此经诠显如来一乘妙义。皆如来指示。令悟
有多种方便也。故曰显示悟之多方。凿(音昨)。】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谓自序品。至法师品。三周之词义。虽曰宛然明白。
而数喻敷陈。思惟其旨。意极远大。以词义观之。似
为世谛之常谈。以喻旨言之。其实明最上之大义
也。巳上弘赞其经。以明所说之法妙。向下弘赞其
佛。而明能说之心妙。】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
失性。」
【言此经虽文词义理摹写宛然。而譬喻铺陈。旨趋
远大。自非我释迦之弘慈广济。其孰能引拔滞空
溺迹之声闻。与沉于权见之流耶。若非我如来至
极之悲心。其孰能拯接昏顽迷倒之众生。与无明
失性之人乎。正见婆心大切。有落草之谈。以结归
非大圣无由开化之意。】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总历群籍四千馀轴受持盛者
无出此经。」
【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高宗乾封二年。律师入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6b 页 X32-0576.png
灭。但未审唐代何年作序。总六百馀载。是时之久
也。总历群籍。计经律论。有四千馀轴。是法之多也。
而人于久远之时。最多之典。而独受持此经之盛
且笃者。以验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而亦验机
教之相扣也。亦见时所宗尚不诬矣。巳上弘赞其
佛与法竟。次又弘赞其僧。为机教相投。及闻而深
敬之妙。】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具威王之
馀绩。」
【亦承上受持盛者为言。扣。投也。合也。谓昔佛在世。
亲说此经。犹多怨嫉。尚有五千退席之人。今佛灭
既久。受持者。返如是之盛。岂不是机与教投。而生
与佛合耶。须知此机教相投者。并是智胜佛时。曾
下大种所遗馀之尘也。魏都赋云。先王之桑梓。列
圣之遗尘。为润文也。闻而深敬者。谓即未机教相
投。一闻此经。便深生敬仰者。亦是常不轻。于威音
佛时。尝蒙授记之馀功有在耳。绩功也。迹此可见。
今日于经有缘。闻而敬信者。当自庆也。此正结归
非昔缘无以导心。绩(音迹)。】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专也。综。即机缕之持丝制经者。净六根者。如法
师功德品说。谓我于经首。错综其说。而成此序。使
人知一经之大旨。令受持者。专心进业。庶得早净
也。总历群籍。计经律论。有四千馀轴。是法之多也。
而人于久远之时。最多之典。而独受持此经之盛
且笃者。以验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而亦验机
教之相扣也。亦见时所宗尚不诬矣。巳上弘赞其
佛与法竟。次又弘赞其僧。为机教相投。及闻而深
敬之妙。】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具威王之
馀绩。」
【亦承上受持盛者为言。扣。投也。合也。谓昔佛在世。
亲说此经。犹多怨嫉。尚有五千退席之人。今佛灭
既久。受持者。返如是之盛。岂不是机与教投。而生
与佛合耶。须知此机教相投者。并是智胜佛时。曾
下大种所遗馀之尘也。魏都赋云。先王之桑梓。列
圣之遗尘。为润文也。闻而深敬者。谓即未机教相
投。一闻此经。便深生敬仰者。亦是常不轻。于威音
佛时。尝蒙授记之馀功有在耳。绩功也。迹此可见。
今日于经有缘。闻而敬信者。当自庆也。此正结归
非昔缘无以导心。绩(音迹)。】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专也。综。即机缕之持丝制经者。净六根者。如法
师功德品说。谓我于经首。错综其说。而成此序。使
人知一经之大旨。令受持者。专心进业。庶得早净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6c 页 X32-0576.png
六根也。仰慈尊者。谓释迦巳灭。而欲得入佛嘉会。
须待弥勒慈尊龙华说法。若使六根早净。可以仰
望于当来之嘉会矣。速成四德。有云。常乐我净。然
此四种。是佛果德。据普贤劝发云。若善男子女人。
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云。当成就四
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
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故。序云速成者。对早
净而言。皆因中所当成之急务。谓四德若成。可以
为趣向乐邦之通玄大道也。猷。即道也。乐土准本
经。即三变净土也。若对净六根。可仰弥勒慈尊。则
成四德。可趣极乐莲邦。况功圆果满。应入唯心净
土。本经亦云。如说脩行。命终之后。即往安乐世界
阿弥陀佛大菩萨所。又此经以弥勒居首。普贤居
终。举此可以该尽一经之始终。什成一大时教巳
竟。第四结成弘传之意。辄(音慑)。综(宗去声)。】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此结归序题。赞。助也。贻。流传也。遗也。序主谓我作
此序。人微言轻。如撮土之助泰山。勺水之益沧海。
莫能穷尽。此经功德万分之一。但愿由此序。而俾
此经。永遗后世。流通莫尽。以表区区一念护法之
诚耳。云尔者。结语之辞。谓一序所云如斯而巳。然
此经具本迹二门。今何但序三周迹门耶。且迹由
本显。本自迹彰。若知从本垂迹。即知因迹显本。所
谓本迹虽殊。其不思议一也。申什序文巳竟。贻
须待弥勒慈尊龙华说法。若使六根早净。可以仰
望于当来之嘉会矣。速成四德。有云。常乐我净。然
此四种。是佛果德。据普贤劝发云。若善男子女人。
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云。当成就四
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
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故。序云速成者。对早
净而言。皆因中所当成之急务。谓四德若成。可以
为趣向乐邦之通玄大道也。猷。即道也。乐土准本
经。即三变净土也。若对净六根。可仰弥勒慈尊。则
成四德。可趣极乐莲邦。况功圆果满。应入唯心净
土。本经亦云。如说脩行。命终之后。即往安乐世界
阿弥陀佛大菩萨所。又此经以弥勒居首。普贤居
终。举此可以该尽一经之始终。什成一大时教巳
竟。第四结成弘传之意。辄(音慑)。综(宗去声)。】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此结归序题。赞。助也。贻。流传也。遗也。序主谓我作
此序。人微言轻。如撮土之助泰山。勺水之益沧海。
莫能穷尽。此经功德万分之一。但愿由此序。而俾
此经。永遗后世。流通莫尽。以表区区一念护法之
诚耳。云尔者。结语之辞。谓一序所云如斯而巳。然
此经具本迹二门。今何但序三周迹门耶。且迹由
本显。本自迹彰。若知从本垂迹。即知因迹显本。所
谓本迹虽殊。其不思议一也。申什序文巳竟。贻
法华经授手目次¶ 第 577a 页 X32-0577.png
(音夷)。】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终)
妙法莲华经授手弘传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