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523a 页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九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此品明菩萨深体妙法。以妙音声。随类演说。流通
斯道也。四辩说法。显默投机。曰妙音。名虽妙音。实
彰妙行。显形声二益。弘化无迹。有斯德业。故立品
名。观其昔奉云雷音王佛十万种技。今游行他国。
音乐自随。昔奉八万四千宝钵。今有尔许道器。眷
属围绕。昔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今得普现色
身三昧。以妙音声。遍吼十方。弘宣此教。以献乐奉
钵。蕲在妙音说法。妙行随应。故报在宿王智佛国。
果能有是神力。欲令新得记者。体是妙行。随类演
说。故说妙音品。
△四妙音说法。文分六段。初放光
东照。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弘经。四两土得益。五还
归本土。六闻品进道。且初放光东照。】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
众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三十二相。从下向上。展
转相胜。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
故是大人相也。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肉髻顶乃
其一焉。开会及召分身。但放白毫光。今召妙音。兼
卷九 第 523b 页 X32-0523.png
放肉髻光者。肉髻是无见顶相。为最上果光。今将
宣示妙音随类之行。乃极果行相。故以极果之光
照现也。国乃妙音故墟。佛乃所师教主。国表所證
理。佛表能證智。本觉体上。自具恒沙德相。故云净
光庄严。始觉之用。能證果德。智行互严。因果合体。
犹华果同时。故云净华宿王智。妙音妙行。依此示
现。故光照其国。
△二奉命西来。分二。初明发来之
缘。二明正共发来。初有六。初经家叙德。】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植德供佛。成就深智。福慧两足也。得字贯下十六
句。即證得也。摧邪表正。而不住相。故云妙幢相。深
入一乘。證诸实相。故云法华。性德真净。物莫能染。
故云净德。实智證理。权智照机。善巧逗会。得大自
在。故云宿王戏。不求而应。应即无应。不说而说。说
则无说。不缘而缘。平等大慈。故云无缘。一心三智。
印一切法。故云智印。语言如前释。万德圆备。无不
具足。故云集一切功德。六根无染。互用自在。故云
清净。变化自在。游诸世间。故云神通游戏。平等大
慧。如炬破暗。故云慧炬。性具万德。缘了庄严。融通
自在。故云庄严王。性净照明。离诸垢染。故云净光
明。具足权实功德。含摄一切。名为净藏。即二边之
定。不共偏小。故云不共。实智功德。大千圆照。故云
日旋。恒沙三昧。交彻融摄。重重无尽。皆妙音之所
具。故云得如是等。
△二光照其身。】
卷九 第 523c 页 X32-0523.png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光透绝域。意在斯人。乃独照之。
△三辞师愿往。】

「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至)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既蒙光照。默契圣心。欲来亲近。理非自专。故白本
师云。我当往诣等。以释迦佛乃运斤之师。诸大士
亦抟风之侣。近之有尽垩之功。会之有逍遥之益。
可师可友。能不亲之近之乎。
△四彼佛垂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至)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分别人我高下长短净秽。名下劣想。以正知正见
本绝同异故。师及弟子。智断具足。师权现丈六。弟
子身形亦小。依报国土。乃正报所感。慈临大千。宜
须高须下。勿睹卑小之身形。秽恶之国土。生下劣
想也。以六百八十万由旬之师身。四万二千由旬
之资身。校之丈六卑小之身形。则长短迥异。以净
光庄严之国土比之秽恶充满之世界。则净秽自
别。夫两土净秽。身之长短。皆现识相分。若了唯心。
自无分别。岂以净华之净光。而轻释迦之秽土乎。
故诫之令除执情。然妙音乃法身大士。岂见秽而
生劣想哉。恐其所将眷属。有未达者。故寄彼而规
此耳。
△五妙音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如来既以勿生劣想为诫。妙音受旨白佛。即示无
下劣想也。意谓我今所往。其力用。其神变。皆假如
来之德。皆出如实之道。则于一切法。无不如矣。何
卷九 第 524a 页 X32-0524.png
复胜劣之异哉。是以不动彼土。游化十方。现种种
形。说种种法。而于神通智慧无所损减。为如故也。

△六先现来相。又六。初妙音先现华瑞。】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阎浮檀金者。西域有河。近阎浮树。此河因树得名。
其金出彼河中。故名之。甄叔迦。此云鹦鹉宝。赤如
其嘴故。西域记云。甄叔迦树。其华赤色。此宝色似
此华。因名之。未来此土。先现瑞者。示来相之前导
故。启会众之景仰故。法法座不远者。为供养佛法
故。又华以金银刚宝为茎叶须台者。表开示悟入
教行理果也。意显圆妙之教。妙音所说。为开佛之
知见也。圆妙之行。从妙行所行。为示佛之知见也。
圆妙之理。从妙心所解。为悟佛之知见也。圆妙之
果。从妙体所證。为入佛之知见也。是以妙音未来。
将此全经。和盘托出于灵山会上大众之前。所谓
妙音处处为诸众生说此经也。
△二文殊发问何
缘。】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问。妙音未现来相。即欲要见文殊等。若文殊位下。
妙音不应求见。若文殊位高。相来那忽不识。答妙
音乃法身大士。文殊是果后行因。二俱深位。那分
高下。岂真不知。为会众见瑞不了。发起令知。故示
问耳。又华表因行。妙音遣华。乃妙行之境。欲契此
行。必假大智。故文殊发问也。
△三如来答以欲来。】
卷九 第 524b 页 X32-0524.png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欲来此土。礼拜于我。供养是经。以是因缘。故现此
华。
△四文殊请见其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种何善根。文殊岂不知。欲众知故。勤修行等。文殊
岂未修。欲众修故。令我得见。文殊岂未见。欲众见
故。所以然者。欲令大众。法于妙音。深造实智也。

五释迦推功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至)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文殊愿世尊以神通力为现妙音。而世尊归功多
宝者。多宝以神通愿力。在处證经。欲假其神通愿
力也。又多宝表法身。释迦表报身。楞伽云。报化非
真佛。亦非说法者。实相之理。须从法身边荐取。方
乃相应。故迦文不召妙音。多宝一呼即至。
△六多
宝命彼来会。】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至)欲见汝身。」

【多宝妙音。虽隔尘刹。宛若对面。此显从法身体。起
应身用也。发来之缘竟。
△二正共发来。又六。初眷
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至)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与八万四千共来者。示妙音随类演化。八万四千
尘劳也。所历国土。乃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
佛世界也。莲华遍雨。表妙行随类示现也。天乐自
鸣。表妙音离于作意也。问。灵山去净华宿王智佛
卷九 第 524c 页 X32-0524.png
国。所隔国土。有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沙之多。所历
程途。又不知几多。何多宝一呼。而妙音随即发来
耶。答。的实而论。多宝乃实相之体。妙音是实相之
用。宝相无相。无相不相。遍一切处。无非实相。多宝
一呼。即具大妙音也。前云入此三昧。身不动摇。此
中于彼国没。俱共发来。即实相无相也。多宝一呼。
实相发妙音之用。俱共发来。妙音归实相之体也。

△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至)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肇师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眼
目之相。故云目如广大等。和合犹积聚也。那罗延
此云天力士名。端正殊妙。志力雄猛故。
△三问讯
传旨。】

「到巳下七宝台(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问示居堪忍之事。贪瞋等。皆堪忍难度之事也。五
情即五欲。亦即五情根。佛无病恼。同居施化。示同
人法故。又顺世仪。法尔而然故。
△四请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分身既散。塔闭如故。多宝居于塔内。故愿示之令
见。又宝塔高远。仗佛求见。表尊敬耳。
△五世尊为
通。】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六塔中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至)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卷九 第 525a 页 X32-0525.png

【问。妙音未离本土。即云及见文殊。文殊请现其相。
释迦推功多宝。多宝即云善男子来。文殊欲见汝
身。妙音既至此土。问讯释迦。请见多宝。释迦转通
云。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多宝塔内称善。并无文
殊见妙音处。亦无妙音见多宝处。何也。答。约理而
论。妙音未离他土。与多宝文殊相见巳竟。文殊不
问释迦。与妙音相见巳毕。事论两土风俗不同。人
事各异。故须一一请问。上奉命西来竟。
△三十方
弘经。分二。初问答善根神力。二问答住何三昧。初
又二。先华德疑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华德乃妙庄严王之后身。欲助扬妙音。发显妙性。
成就妙果。故发此问。所问之车。皆文殊之所问者。

△次如来垂答。又二。初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华德菩萨(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一音利润。开觉群动。故名云雷音。根身器界。皆能
随应。故名现一切世间。由利润随应。故名喜见。十
万种技乐者。有歌有舞。歌则味其辞。以声播之。舞
则动其容。以曲随之。主于和。宣著人之德业。二南
雅颂。皆古人之行事。本于心。关国家之兴衰。金石
丝竹。通世人之娱耳。然妙音所献。必是钧天之乐。
非雅颂等伦。其阳春雪曲之歌。高山流水之趣。备
寓于中矣。钵云应量。乃道器也。妙音所献。非瓦铁
之所成。乃七珍之宝钵。若之技乐供佛。今得天乐
卷九 第 525b 页 X32-0525.png
自随。昔之宝钵奉佛。今得眷属围绕。由奉钵献乐
之功德善根。以是因缘。今得果报。有是神力也。华
德下。结会古今。是妙音下。结答善根。
△二广明神
力应化。又三。初总举。二别明。三总结。且初总举。】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二别明。又二。初应六凡。次应四圣。初又六。初应
天众。】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至)或现毗沙门天王身。」

【梵王即色界天主也。帝释即地居天主也。自在天
即欲界顶。梵云婆舍波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
作。以成巳乐。即是魔王也。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
首罗也。天大将军。大经云。八健提。天中力士。又称
鸠摩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者。又
韦纽。此云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者。皆是
天大将军。毗沙门此云多闻。以福德之名闻四方
故。即北方天王也。
△二应人众。】

「或现转轮圣王身(至)或现童男童女身。」

【长者有长人之德。居士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宰官
剖断邦邑。辅政于王。婆罗此云净行。劫初种族。山
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童男未冠之称。童女未
嫁之名。
△三应八部。】

「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至)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

【说是经三字。贯上诸种身。以现身必说法。说法必
现身。妙音妙行。常相须也。
△四应恶趣。】
卷九 第 525c 页 X32-0525.png

「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

【诸应皆言现身说经。独于恶趣不言者。恶趣方沉。
无由闻经。但以神力救济而巳。
△五应宫禁。】

「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王宫禁地。为化良难。菩萨以神力。亦现身说经也。

△六结前广显。】

「华德是妙音(至)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菩萨种种变化现身说法。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损
减者。明妙音所證自利之实智。谓證得此智。能观
一切法。尽归真如。平等自性。不增不减。于一切法。
皆如实知故。智慧明照者。方便开导也。各得所知
者。随类各解也。是妙音所用利他之权智。方便开
导。因缘譬喻。一音所说。随机得解也。
△二应四圣。】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至)示现灭度。」

【△三总结。】

「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至)其事如是。」

【结显妙音。由昔献乐奉钵之胜因。感今神通智慧
广大无边。其事如是。上问答善根神力竟。
△二问
答住何三昧。又二。初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承佛垂答。巳知菩萨善根深远。福德广大也。世尊
下。问菩萨今住何定。而能现十界身。说一乘法。如
此自在利益也。
△次答。】

「佛告华德菩萨(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卷九 第 526a 页 X32-0526.png

【此虽答华德。亦答文殊行何三昧说其名字之问
也。菩萨住此三昧。如净摩尼。随方现色。难思妙行。
根于此矣。十方弘经竟。
△四两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两土菩萨。皆具体而微者。故因说是品。皆得发明。
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为三昧。持用为
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辩说名陀罗尼。
又舌根清净名陀罗尼。馀根清净名三昧。皆是六
根清净法门耳。
△五还归本土。】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所经国土等。于彼发来所经亦尔。示来往经行。不
离是道也。菩萨举措。尚能傍益一切众生。况佛放
光。傍照诸国。岂无利益哉。
△六闻品进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至)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无生法忍。得妙法之体也。法华三昧。得实相之用
也。妙音说法竟。】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名曰
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三月供佛斋
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
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
成菩提。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
字汝。为观世音。楞严菩萨自陈云。由我供养观音
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
卷九 第 526b 页 X32-0526.png
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叹我
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又
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巳于过去
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
生。故现为菩萨耳。别行玄云。观世音者。西方正音
名阿耶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观者能观之智。
世音者所观之境。能观则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
然独存。返观独照。故称观也。所观则有正觉之音。
众生之音。器世界之音。杂类之音。故称世音也。能
所合标。境智双举。故云观世音。普是遍义。行弥法
界。随心益物。称体而周。故为普。门是通义。出入无
壅。法法全彰。事事无碍。故为门。此菩萨不思议神
力。照穷法界。万像流动。殊音异类。普现色身。随机
说法。妙行圆应。无所障碍。故云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又妙音现形说法。救济众难。与观音无异。但略
而未普。妙而未圆。观音不离是行。而能大千圆应。
无去来相。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则进于妙音
矣。其实二圣一道相为终始。故后颂观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圣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为普
门。是知相为终始。欲体前法。须兼二行。从妙而普。
有始有终。然后圆备。故继妙音而说普门焉。
△五
普门圆应。分二。初问答显德。二闻品获益。初有长
行偈颂。长行有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音人。又二
初无尽兴问。】
卷九 第 526c 页 X32-0526.png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品因无尽意发起者。表普门圆行应现无尽也。
若愚赞云。世间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忙忙。爱
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观音之行亦若
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为慢。外国以袒为敬。
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事师充役之仪。故以袒为
恭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彼国以合掌为敬。
表不敢敬诞。专至一心也。向佛者。以万善之因。向
万德之果也。世尊下。问观音人。意谓观音之名。望
尊法界。风偃群贤。名不自有。因义而彰。观音之所
以为观音者。果何因缘。有斯名也。因缘甚多。略言
境智。以众生善恶两机为因。菩萨灵智慈悲为缘。
大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今无尽意具定慧二
种庄严。故能问。如来究竟二种庄严。故能答也。

二如来垂答。分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此
三科。即楞严十四无畏功德。彼经菩萨自陈。此经
如来所说。彼从因陈。此从果彰。彼经但明能应。此
经双明机应。两经合论。方知大士名称其实也。且
初又四。初标举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十法界机。实是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非谓十界
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如一地狱。同受一
苦。以苦验人。知同一业。以例诸趣。皆亦如足。故知
此数。是标同业之意。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菩萨观
卷九 第 527a 页 X32-0527.png
深应大。
△二总明遭苦。】

「受诸苦恼。」

【此举现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
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万亿。多人也。
受诸一句。多苦也。举多显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
上言百千万亿。是业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者。
一苦是一业。即有百千万亿苦也。上明数同。此明
业别。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
数也。
△三闻名称号。】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由过现恶。故遭诸苦。由过现善。复得闻名。此以善
恶相带。合成机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
念念相续。馀心不间。一心皈凭。更无二意。是名事
一心称名也。若达事中一心。自他俱离。俱不可得。
无心无念。定慧相应。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为理
一心称名也。
△四即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上闻名即称。是机速。称名即应。是应速。皆得解脱
者。即是蒙应利益。皆者非但显于多机众益。亦显
圆遍之应也。冥显感应可知。问。十界机无量。云何
一时令得解脱。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
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救。菩萨亦如是。无缘
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
多。应有馀裕。问。今见称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
卷九 第 527b 页 X32-0527.png
答。一心称名。有事有理。二途无取。何能成圣。喻如
临镜背照。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响哉。楞严云。一者
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
其音声。即得解脱。以观观之体。闻闻之性。本无苦
乐。众生不能返闻。循声流转。故受苦恼。菩萨离尘
复性。诸妄自脱。能令苦恼众生。持名蒙观。亦得解
脱。乃真净慈悲观力加被然也。琳法师称名七日。
而免难于唐。孙敬德诵经千遍。而全生于魏者。是
其验也。
△二别答。分三。初免七难。二离三毒。三应
二求。初又二。初正明七难。二结其神力。初又七。初
免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至)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业为机。七难持名。口业机也。三毒常
念。意业机也。二求礼拜。身业机也。若有设有等。皆
不定之辞。经云。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
火。火不能烧。见觉属火。知见旋。则离火尘。幻尘既
离。真性斯存。所以无火害也。由菩萨离尘复性之
威力加被。故众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烧。应验传云。
祝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大
风。必无免理。一心称名。风回火转。邻舍而灭。里人
浅见。谓为自尔。因风燥时。举火烧之。三掷三灭。众
方忏谢。
△二免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难故。经云。三者观听旋复。
卷九 第 527c 页 X32-0527.png
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闻听属水。闻听旋。
则离水尘。所以无溺害也。传云。道囧三人。同伴乘
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囧进退水上。
必溺无疑。一心称名。脚如踏板。至夜。遇赤光。竟达
岸。
△三免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入海求珍。结伴无定。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
百千万亿总数。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贤愚经云。
田殖百倍。商贾千倍。任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
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风加以黑。怖之甚也。罗刹乃
食人鬼也。一人称名。馀人悉解脱者。以其同患难
故。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故俱获济也。经云。四者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
害。由菩萨灭妄断杀。故远离鬼害也。传云。外国百
馀人。从师子国泛海。忽遇恶风。飘堕鬼国。便欲尽
食。合舡皆称观音名号。中有一小禅者。不信不称。
鬼索此禅者。禅惧甚。学称一声。亦得免脱。
△四免
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寻段段坏而解脱。」

【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
断。弥显大士拔苦之力也。经云。五者六根销复。同
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刀兵。
如割水吹光。性无摇动。既同声听。无复形碍。故使
刀兵如割吹耳。传云。晋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为
卷九 第 528a 页 X32-0528.png
贼。常供金像。带髻中。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三斫
不伤。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五免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言满中者。假设之辞也。鬼所以畏者。菩萨有威有
恩。若非怀恩。则是畏威。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以恶
眼。岂兴害心。经云。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
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等。虽近其傍。
目不能视。由闻熏精明。烁诸痴暗。故鬼不能视。断
灭妄想。心无杀害。故害不能加。阿含云。有大力鬼。
坐帝释床。帝大瞋。鬼光明转盛。此同其心行故。帝
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
△六免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至)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有罪无罪者。或是推检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
未判。俱被禁制。以明圣心平等。本救其囚执。不论
有罪无罪。在手为杻。在脚为械。在颈名枷。连身名
锁。三木一铁之名也。系名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
检。检必被系。今云检系者。显罪深怖重也。经云。七
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
枷锁。所不能著。尘妄既离。则身相不有。故枷锁自
脱也。问。先王制法。用以惩恶。阴有地狱。阳有囹圄。
人神所共用者。若救无辜。理或容矣。释有罪者。纵
恶坏纪。岂圣心乎。答。妙哉问也。鲁肆大眚。圣人善
庄公之补过。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仁恕。未闻
议其伤于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
卷九 第 528b 页 X32-0528.png
刑之慈乎。传云。盖护。山阴入。有罪判决。系狱应死。
三日三夜。称名无间。忽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
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息。
△七免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至)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大千国土。标难处也。满中怨贼。正明难也。国旷贼
多。圣力能救。以显功力之至也。怨本夺命。贼本劫
财。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如此遍满。尚能救之。况
少乎。有一商主。遭难人也。商者训量。此人择识贵
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既有商主。
即领商众。既涉险远。所赍者必难得之货。故言重
宝。险路者。或是旷绝幽隘之处。或是怨贼冲出之
径。皆名险路。勿得等。安慰止其恐怖。劝称设其上
策。叹德奖令定胆。三义具足。俱时称唱。即得解脱。
此中南无。翻救我。经云。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盖音闻两立。物我
成敌。灭音圆闻。则内外无待。故能遍慈而却敌也。
传云。晋隆安年。僧慧达。往北陇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获。闭于栅中。人多。择肥者先食。馀人食尽。唯达
并一小儿。意来日食之。达竟夜称名。至旦。羌来取
食。忽一虎跳吼。诸羌散走。虎咬栅作穴而去。达将
小儿逃走。
△二结其威神。】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七难。当知遍法界
皆能救护。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二离三
卷九 第 528c 页 X32-0528.png
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三称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单复。
今从复列。自爱为欲。爱他无淫。淫欲多者。不择禽
兽。不避高墙。不顾德行。破国亡家。祸延其身。若能
存念观音。即得离也。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
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众生欲习合尘。
故为色劫。菩萨离尘。欲爱乾枯。根境不偶。虽有妙
色。不能劫动。自忿为恚。怒他为瞋。瞋恚多者。今世
人不喜见。如渴马护水。遗教云。劫功德财。无过瞋
恚。华严云。一念瞋心起。障百法明门。经云。十者纯
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
离诸瞋恚。瞋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圆融则无违。
无对则不瞋矣。自惑为愚。惑他为痴。愚痴多者。邪
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于诸谛理。不能明解。
过于漆墨。经云。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
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
离痴暗。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销尘则无蔽。朗
彻则无覆矣。无尽下。结。
△三应二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至)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则绝嗣矣。云何独标女
人耶。盖女人以无子为苦。为夫所弃。妇之所轻。傍
人所笑也。又妇有七失。容恶。邪淫。性妒。不事公姑。
贪食。拙懒。无子。前六犹可。无子最苦。故独标女人。
卷九 第 529a 页 X32-0529.png
也。福慧男者。若有智无福。则位卑财穷。有福无智。
则识劣见浅。必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
升。慧则名闻博远。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
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如来。
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
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
世。遍事诸佛。为法王子之力。加之使然。女人端正。
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则容恶形衰。有相不端
者。则早孤少寡。今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正则
招宠爱。有相则招录敬。故云众所爱敬。经云。十三
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
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
合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
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求女生女。是大士圆通含界。
承顺如来。受领法门之力加之。圣力甚大。无所不
与也。无尽下结。别答巳竟。
△三劝持名答。又三。初
劝持。】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至)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心敬身礼。所获之福。终无穷尽。故曰福不唐捐。谓
福不虚弃。而得真实之益也。上说观音得名因缘。
其力广大。既不辩形质。但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
奉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六十二亿。举名号多。尽形寿。时节多。四事具足。福
卷九 第 529b 页 X32-0529.png
田多。若复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无有
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正等无异也。

△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经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现在世间。六十二亿恒沙
菩萨。修法垂范。方便利生。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
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
六十二亿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由大士
真得圆通。一多平等。彼我无异故也。
△二二番问
答普门法。又二。初无尽兴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问何缘得名。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
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今问云何游此娑婆
世界。佛答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云何
游。问身业。云何说。问口业。方便。问意业。身业现相。
口业说法。意业鉴机。无谋而应。遍逗一切。亦名三
轮不思议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后鉴机之方便
也。
△二如来垂答。分三。初正答普门法。二劝兴供
养。三总结神力。初又二。初普门圆应。二结略指广。
初中凡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少菩
萨地狱二界。结文以种种形该之。三十三身。其类
分八。初圣人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具答三业之问。应以之言。答方便。意业问也。何以
卷九 第 529c 页 X32-0529.png
知之。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说何法。随
而应之。现身答身业问。说法答口业问。经云。若诸
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妙圆。应以佛身应
之。大士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寂静妙明。
断十二缘。胜性现圆。即现辟支身。若诸有学。得四
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即现声闻身。
△二天王
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至)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心清净。即现梵王身
说法。欲为天主。领统诸天。即现帝释身。欲身自在。
游行十方。即现自在天身。欲身自在。游行虚空。即
现大自在天身。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天大将
军身。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现四王身说法。
△三
王民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至)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众生乐为人王。即现人王身。令其成就。爱主族姓。
世间推让。即现长者身。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现
居士身。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现宰官身。爱诸数
术。摄卫自居。即现婆罗门身。
△四四众身。】

「应以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男女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现比丘比丘尼身。乐
持五戒。即现塞夷身。
△五妇女身。】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至)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现命妇贤媛等身。
△六童
卷九 第 530a 页 X32-0530.png
男女身。】

「应以童男童女身(至)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众生不坏男根。即现童男。不求侵暴。即现童女。侵
暴者。谓女不贞淑。以行多露。乃为他人之所侵暴
也。
△七八部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至)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八部乐脱其伦。菩萨皆现身。说其本伦脱离之法。

△八金刚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梵语跋阇罗。此云金刚。梵语波腻。此云手。谓手执
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
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第一筹。乃至楼
至探末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佛
说法。一愿为金刚力士。护千兄教。彼经多有形等
四类。无金刚一类。此一即护佛教之正神也。众生
志愿勇猛。护持佛法。菩萨现其身。说摧邪辅正之
法。令其成就也。
△次结略指广。】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至)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成就功德。结略。种种形等。指广。以菩萨随类变现。
何止三十三身。应化逐缘。岂局娑婆世界。种种形。
身广也。游诸国土。所化处广也。度脱众生。得益广
也。正答普门法竟。
△二劝兴供养。又二。初劝供。】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佛答前问后。劝持名。众生仰荷菩萨。真身冥应。但
卷九 第 530b 页 X32-0530.png
可持名秉字。故劝受持。答后问末。劝供养者。众生
既荷菩萨。三业显应。见色闻声。故劝供养也。是故
汝等下。劝供养。是观世下。出供养意。由救七难。免
三毒。应二求。普门圆应。随类说法。真应二身。俱为
能施冥显二益。皆得无畏。是故下。结叹称美。
△二
受旨。又五。初奉命兴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等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问。依璎珞经。初
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宝璎珞。今无尽位既
高深。璎珞合用无价。岂可止直百千两金。答。言百
千者。但举数多。如云百姓万民。岂局百万哉。璎珞
本财施。言法施者。拣住相也。当解璎之时。奉璎之
际。三轮体空。即此一物。细不立一尘。大则周法界。
贯四十二位之功德。统八万四千之妙行。双存俱
泯。错综交罗。非法施而何。
△二观音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谓无尽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
亦是事须逊让。施受有义。以有馀奉不足。施受两
当。此璎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馀。彼不足。义安在哉。

△三无尽重举。】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至)悯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为四众故施。仁悯四众故受。以无所施而施诸
物。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
△四佛劝当悯。】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至)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
卷九 第 530c 页 X32-0530.png

【此劝受也。物元表礼。恶可辞乎。辞其物。则绝其人。
受其物。则纳其情。故曰当悯。即悯一切众生也。正
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也。夫无尽施璎。意在
今时。观音不受。意在实际。如来劝受。欲显无所求
而求之。无所受而受之。施受皆从寂灭中来。显一
璎之福。周济无涯。门庭施设。胜也何如。阳春一曲。
和者谁乎。赖有持地聊知分晓。所谓逢场作戏。斯
也人欤。
△五受巳奉佛。】

「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至)一分奉多宝佛塔。」

【以一璎作二分者。表于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
事则缘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
二果也。劝兴供养竟。
△三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门示现三十三身说法也。正答
云何游此世界之问。长行竟。
△二偈颂。文后重颂。
什师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后方添入。有二十
六行。分三。初一行。双颂二问。二二十二行。双颂二
答。三三行。双颂二劝。且初一行。双颂二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妙相。万德庄严。叹相即美德。问彼。兼含次问。

△二二十二行双颂二答。分二。初二行。总叹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至)发大清净愿。」

【具足二句。经家叙置。汝听二字。敕令审谛。观音行
卷九 第 531a 页 X32-0531.png
者。一心三智。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观
世音成利他之行也。不动真心。现种种形。故云善
应。一切国土。处处现往。故云诸方所。弘誓者。四弘
愿广。历劫者。经劫难量。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
长故值佛惟多。随佛作为。修诸佛行。方名侍佛。一
一佛所。皆发净愿。由菩萨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
众苦。应身普度一切也。
△二二十行。别颂二答。又
二。初十四行。颂初答观音得名。二六行。颂次答普
门示现。初又二。初一行颂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
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诸有即二十五有。闻
名注念。见形礼拜。皆不空过。悉灭三有之苦也。

二十三行颂别答。又二。初十二行。颂七难。曲分十
二。初一行颂免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此下颂。与长行事相不同。又增几种。谓十四无畏。
特举大略。实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难。故加颂
之。
△二一行颂免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一行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一行加颂堕金刚山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卷九 第 531b 页 X32-0531.png

【△五一行颂免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一行颂免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一行颂免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一行加颂咒诅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还著本人者。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
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还归本人。如譬喻经云。
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
中有渴梵志。从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与之。遂恨
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
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
灯。勤三自归。诵守口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
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
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
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
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东坡云。还著失慈。当云两
家都没事。吾不意东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语也。
还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则邪不胜正。慈能制凶。今
以正念观音。自然还著。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巳身。
将头触火。反焦巳额。不期然而然。非菩萨加罚于
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理则三毒十恶。皆出
卷九 第 531c 页 X32-0531.png
当人妙心。今正念观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闻。复
归元真。彼毒恶等。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不还著本
人。而谁著耶。
△九一行颂免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一行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一行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一行加颂云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二一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三毒炽盛。众苦逼身。男女皆无。困厄孤伶。妙智之
力悉能救之。颂初答观音得名竟。
△二六行颂次
答普门示现。分四。初二行。明身业普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至)以渐悉令灭。」

【能应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体之用。
不能具足神通力也。通虽性具。复由广修妙智方
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自在也。常论恶趣。但
局三途。今种种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为恶。别
举三途极恶故也。虽三恶方沉幽昏。未应得度。悉
令渐灭其苦也。
△二二行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至)普明照世间。」

【真以息妄。净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
卷九 第 532a 页 X32-0532.png
乐。以此五观。加被群迷。妄染惑苦。应念息灭。故一
切众生常愿仰而依之。大士之所以应身示现者。
实赖于此耳。无垢下。叹上五观。无垢慧日。叹观智
之体。伏灾普照。叹观智之用。
△三一行口业说法。】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𦦨。」

【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之本。初句为法现形。
本期救苦。故说法之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云悲体等。次句菩萨
以慈为心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喻如
大云。故云慈意等。二轮既施。然后说法。三句正说
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药。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非
无生。焉能不死。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说那知。
于慈云中。澍大法雨。众生蒙润。一切烦恼猛𦦨。悉
皆灭除也。慈云是慈悲普。澍雨是说法普。能灭是
利益普也。
△四一行加颂官阵。】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怨
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祛。弥显大士神智
之力也。
△三三行双颂二劝。又二。初一行一句。颂
劝持名。】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至)念念勿生疑。」

【妙音者。说法不滞。观音者。寻声救苦。梵音者。音性
无著。潮音者。应不失时。四音圆具。故云胜世间音
也。大士具如是德。度脱众生。故须时常持念。不间
卷九 第 532b 页 X32-0532.png
不疑。无不随心满愿。若也疑兕在怀。朝勤夕怠。无
惑乎大士之不应也。
△二一行三句。颂劝供养。】

「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至)是故应顶礼。」

【观听反入。离诸尘妄。是名净圣。冥资不虚。于苦恼
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具一切功德。则随所求
而应之。不止十四无畏也。慈视众生。则择可度而
度之。不止三十二应也。其福聚如海。利泽无穷。故
须归命顶礼。问答显德竟。
△二闻品得益。又二。初
持地称叹。】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
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
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
吼不惊。菩萨亦尔。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
皆平。是能以妙法内平自心。外患自平。故闻此品
而称叹之。观音之号。或曰观世音。或曰观自在。其
行或曰普门。或曰圆通。依悲观慈观。应物之德言
之。故号观世音。以真观净观。照心之功言之。故号
观自在。自一心而出。应无不遍。谓之普门。自万物
而反。照无不融。谓之圆通。其实一而巳矣。故或以
自在为号。或以自在名业。以自在为号。言心得自
在如心经称观自在是也。以自在名业。言行得自
在。如楞严称无作妙力是也。功德不少者。显自在
之业。普门之行。实为心地法门。闻持之者。苟能以
卷九 第 532c 页 X32-0532.png
是平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于诸怖畏。能
施无畏。由是自在之业。普门之行。遂为巳有。故曰
闻者功德不少。此菩萨聊知分晓也。
△二闻品获
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谓无同等之物。与此齐等也。以如来最
上之德。證穷法界渊底。毗卢有师。法身有主。向上
一著。世出世法。皆立下风。无有同等之物与之齐
等。观音体此以成普门之行。随类应化。无等与等。
故闻其风者。皆能发如是心也。普门圆应竟。】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大法流通。凭寄四依。若无守卫。魔事妄沮。故二圣。
二天。十神。说陀罗尼咒。誓以驱辟邪障。消除衰患。
故此品为弘护流通也。陀罗尼。此翻总持。总恶不
起。持善不失故。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能以一字
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能总
而持之。其体名陀罗尼。其用名咒。一切咒不翻。五
不翻中。秘密不翻也。四例中。翻字不翻音也。又咒
功用不同。或专用灭罪。如方等。专用护经。如今经。
专用治病。如药师。或通用护经治病灭罪。如请观
音消伏毒害陀罗尼。
△六神咒护持。分三。初问答
持经功德。二请以神咒护持。三会众闻品得益。且
初问答持经功德。】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卷九 第 533a 页 X32-0533.png

【药王即喜见后身。苦行持经。志存弘护。故发起此
品。然持经功德。前品屡明。如法师品比功。不过供
十万亿佛。随喜比功。不过施外财得小果而巳。至
此比功。则胜供八百万亿恒河沙佛者。明持行益
深。护功益胜也。将申弘护。先校功德者。使后世知
其福德殊胜。递为弘护耳。
△二请以神咒护持。分
五。初药王咒护。二勇施咒护。三毗沙咒护。四持国
咒护。五罗刹咒护。初又四。初请护。】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至)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陀罗尼咒。华梵双标也。咒愿也。祝也。以是法而祝
之。使从所祈也。例此土禁咒等法。或云咒者。是鬼
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
一切鬼魅。或如军中号令。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
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者。头破七分。顺者则无
过失。或密默治恶。恶自休息。如偈云。无亲往他国。
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瞋。公主诸人。
但念其偈。不知其意。咒亦如是。或是诸佛密语。如
王索仙陀婆。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时
奉水。饮时奉器。食时奉盐。游时奉马。咒亦如是。只
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为此义故。
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也。
△二说咒。】

「即说咒曰。

安尔(一)曼尔(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私谓咒中地字。当以本音读之。四中翻字不翻音
卷九 第 533b 页 X32-0533.png
之一。若途买宅解二切。未有所据。如三摩地。亦是
梵语。皆以本音读之。此何不然。
△三称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四印善。】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二勇施咒护。分三。初请护。】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主热病者。吉蔗此云所作。即
起尸鬼。若人夜叉。俱有此鬼。鸠槃茶。此云瓮形。旧
云冬瓜。此鬼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魇
魅鬼也。恶世修行。尺水丈波。鬼神侵扰。正法难通。
佩持神咒。不怒而威。强魔怪鬼。无能伺其短者。

二说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𨽻(一)摩诃痤𨽻(二)(至)涅犁墀婆底(十三)

【△三结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三毗沙咒护。分三。初请护。】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

【梵语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半
须弥北。水晶埵。主夜叉罗刹二部。
△二说咒。】

「即说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至)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结叹。】
卷九 第 533c 页 X32-0533.png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四持国咒护。分三。初请护。】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拥护持法华经者。」

【梵语提头赖吒。此云持国。以能护持国土故。光明
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
埵。主乾闼婆毗阇舍二部。
△二说咒。】

「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至)浮楼莎抳(八)頞底(九)

【△三结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五罗刹咒护。分五。初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罗刹乃食人鬼。亦名啖精气鬼。即第十名也。以人
心中有七滴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滴。令人头痛。
三滴闷绝。七滴尽即死。蓝婆毗蓝婆。正法华云。结
缚离结缚。一二。面如蓝靛色也。三四五。以齿名。食
人之具凶也。六。女以发盛为美也。七。贪淫无厌也。
八。持庄严身之具也。九。晋译何所是。以无所不具
为名也。下文佛于此十中。独呼其名者。有以也。鬼
子母有千子。皆大鬼也。因少子爱奴故归佛戒。至
今有道场处。便守护之。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世尊(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菟醯(十九)

【△三称叹。】
卷九 第 534a 页 X32-0534.png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法师者(至)当获如是殃。」

【凡女人钟爱。最在头面。无敢触犯。今云宁上莫恼
者。谓受持甚于巳之头面也。毗陀罗。赤色鬼也。犍
驮。黄色鬼也。乌摩勒伽。乌色鬼也。阿跋摩罗。青色
鬼也。若一日等。皆热病鬼。若男形等。皆魑魅之类。
阿梨树。名义云。其树似兰。枝若堕地。自然破为七
分。金光明云。其有于违逆。不善随顺者。头破作七
分。犹如兰香稍。杀父母。破僧。是三逆罪。厌油殃者。
外国压油之法。捣麻使生虫。合压之。虫多益肥。此
过犹甚。斗秤欺人者。斗则小出大入。秤则轻出重
入。欺盗之罪也。世之震铭其背者。斯罪常见。破僧
者。破和合僧也。大论云。调达从佛索众。佛呵之曰。
痴人无知。我尚不以众付身子目连等。况汝痴人
食人涕唾者。因此结恨。别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五
法者。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坐食。四常露坐。五不
受盐及五味等。佛在王舍城有因缘集僧。调达从
座起。行五法筹云。忍此五事者。是真毗尼。时有五
百新学。捉筹。调达语言不须佛僧。便自将往伽耶
山。共作羯磨。时诸比丘。以事白佛。佛言。痴人。消灭
善心。在于泥犁。一劫莫救。身子目连。往伽耶山。调
达告曰。为众说法。我今背痛。便右胁卧。目连现通。
身子说法。遂将五百新学还归佛所。卧起失众。愈
生瞋恨。犯此二句。谓法师津梁尘世。化范人天。若
卷九 第 534b 页 X32-0534.png
害此人。毒流三界。其恶当逆。岂容恕哉。
△四誓愿。】

「诸罗刹女说此偈巳(至)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五印善。】

「佛告诸罗刹女(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文中先印护持经名。次况供养经卷。种种灯下。解
见前。末呼皋帝。而十名全具也。
△三会众闻品得
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神咒护持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前品神咒外卫。此则转邪内正。内外既安。乃可进
于普贤常行也。昔佛末法。有四比丘。结契山林。志
欣佛慧。幽居日积。衣粮单罄。其一人云。吾等四穷。
尚不存身。法当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虑
朝中。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给所须。于是振钖门
闾。以求供给。三人得展其诚。功圆事办。一世之益。
当无量生。其一人者。数涉人世。屡逢声色。偶遇王
出。车马骈阗。生心动念。爱彼光荣。功德熏修。随念
受报。人中天上。常得为王。三人得道。会而议云。我
免樊笼。功由此王。其耽果报。增长有为。从此死巳。
不复为王。方沉火坑。良难可救。幸其未苦。正可开
化。其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
可拔。一为端正妇。二作聪明男。儿妇之言。必当顺
从。如宜设化。果获改邪。昔时妇者。今庄严相菩萨
卷九 第 534c 页 X32-0534.png
是。即妙音也。昔二子者。今药王药上是。昔时王者。
今华德是。所以白毫东召。升紫台而西引。神咒护
经。使流通而大益。说四圣之前缘。故名妙庄严王
本事品。转邪流通也。又妙法功德。庄严诸根。得大
自在。此王往日于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
下文云。得清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妙庄
严王也。本事者。托生设化。转邪归正之事。
△七妙
严转邪。文分六段。初略明事本。二标能所化。三能
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结会古今。六闻品进道。且
初略明事本。】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因行自在。果智圆明。一音利润。开觉群机。故名云
雷音宿王华智。神道设教。人人爱见。故国名光明
庄严。劫名喜见。
△二标能所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一人是所化。三人是能化。有王下。出四圣之名。净
德者。虽示染身。其德本净。净藏者。妙理之所蕴。净
眼者。妙智之所显。由具此妙净理智。故能转邪而
为华德也。是二子下。别显二子之德。六度等释见
前。三十七品者。身受心法。为四念处也。断恶生善。
为四正勤也。欲勤心观。为四神足也。信进念定慧。
为五根也。又为五力。念。择。觉。喜。轻安。定。舍。为七觉
支也。见思语业命进念定。为八正道也。大乘行法。
以四心为体。六度为用。道品为助。乃成佛果。二子
卷九 第 535a 页 X32-0535.png
悉皆了达。久乃行之。其福德智慧可涯量哉。七三
昧随用立名。其理不异。圆离诸染名净。实智如日。
权智如星。名日星宿。本性清净觉了名净光。普现
色身名净色。本净大慧之所照明。名净照明。非素
法身。名长庄严。具大神用。名大威德藏。二子具如
是德。故能现身化度。转邪归正矣。
△三能化方便。
分八。初彼佛说法。二二子愿往。三母子论议。四二
子现通。五信子伏师。六子喜报母。七愿求出家。八
劝亲觐佛。且初彼佛说法。】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说是法华经。」

【说经乃时至之时。彼佛出世。常宣正法。于王缘弱。
则非其时。今说法华。正其时矣。故云欲引导等。

二二子愿往。】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至)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先白母者。父邪母正。故先白母。共设化方。若据其
本。母子元知。今约化仪。机熟应发。砧槌相扣。物器
方成。是故云白。若附世情。则母慈先白。利他之本。
慈居先故。
△三母子论议。】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为现神变等。示以化父之方。邪见之人。不知正法。
决不许我等诣佛。亦不许汝等出家。非神通决不
能动其心情。见通心净。然后导其听法也。
△四二
子现通。】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卷九 第 535b 页 X32-0535.png

【现化应具十八变。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
胁出水。四右胁出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上成
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没而复在
地。十二从地没而复升空。空中行住坐卧为四。共
十六。现大身满空中成十七。大复现小成十八。心
净信解者。果如母言也。
△五信子伏师。】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睹其神变而叹未有。敬信其子而问师名。先陈云
雷之名。显非异端。次陈法华之目。拣非世典。父语
下。初睹神变之迹。巳动邪心。及闻佛法之名。宿因
触发。故虚心往见。所谓利根人。一拨便转也。
△六
子喜报母。】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三藐三菩提心。」

【宝积云。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菩提。一者父母
不信令其信。二者父母毁戒令住戒。三者父母悭
贪令住舍。今此二子。能令父母发净信心。出家持
戒。舍国得记。可谓真得不退转之大菩萨也。
△七
愿求出家。】

「我等为父巳作佛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至)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值佛难于优昙。出家乃脱难之良策。入道之利器。
故云愿听。母即告下。允许。
△八劝亲觐佛。】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卷九 第 535c 页 X32-0535.png

【如优昙者。重申偈中诸佛难值也。又如一等者。申
前脱诸难亦难也。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
之龟。一孔之木。龟得木孔。可以济溺。然木随水流。
绕须弥山。三千年乃一相值。且一眼趣一孔为至
难矣。寸阴易过。人道难逢。见佛之幸。犹难于龟木。
能不亲之近之哉。能化方便竟。
△四所化得益。分
十一段。初叙宫眷德。】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此叙合宫有德。易为劝化也。后宫之德。根性纯利。
故堪受持是经。一门皆菩提眷属。团圞共话无生
也。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离恶趣者。一
往三途为恶。具论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恶
趣。今皆离之。即二十五王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
昧者。即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故得是三昧。则
知诸佛秘密之藏。王及后宫为当机。净藏净眼为
能教。机教相扣。所以易化。方便力。即上现通变也。

△二合宫从化。】

「于是妙庄严王(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三佛为说法。】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即说妙法华也。王以礼进。佛以法酬。适其本愿。得
大法相。故大欢喜也。
△四舍爱回心。】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至)价值百千以散佛上。」

【历劫爱染。尘欲所迷。一念回光。即得三轮体空之
卷九 第 536a 页 X32-0536.png
因。妙契无上菩提之果也。
△五佛力示现。】

「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至)结加趺坐放大光明。」

【所施珠璎。化成法空之座。柔忍之衣。宝觉之体。乃
佛力示现。发其正念也。
△六邪心顿绝。】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时王一睹胜相。顿觉世间幻惑之色。无可爱乐。故
深赞佛身微妙之色。此则邪心并绝。正念现前。故
得受记作佛。
△七佛与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助佛道法者。犹护佛法也。娑罗此云坚固。佛号取
广荫群生义。国名取破诸邪暗义。劫名取超诸贵
高义。皆符合因行。以一念净信。风化臣妾。使皆得
法利。即广荫行。破邪行也。由是舍王位。得佛位。即
超诸贵高也。其娑罗下。明眷属国净。
△八出家修
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佛具星横藻鉴之机。直指本来妙体。王有见鞭随
舞之才。唯然脱颖承当。一句入神。万缘俱梦。弃万
乘之贵。披六和之衣。知有其道。不知有天下也。于
八万四千岁修法华行。所以净尘劳也。过是巳后。
尘劳既净。三昧现前。转邪见染庄严。为功德净庄
严也。
△九感叹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王与二子。以国论之。其君臣也。以家论之。其父子
卷九 第 536b 页 X32-0536.png
也。今以知识称之。是师友之礼也。相忘于道。不子
其子。师其子也。不自父其父。友其子也。宿世善根。
即四人入山之事。宿有善根。非缘不能发起。陷入
邪径。天性可以援溺。故云来生我家。所谓醉中不
觉。醒后方知。到此妙庄严。始与二子相见。
△十佛
述行高。】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令住正见。」

【能作佛事。外护知识也。示教利喜。教授知识也。化
导令见佛。同行知识也。令入菩提。实相善知识也。
大王汝见下。明二字转邪远因也。言历事诸佛。悯
念邪见众生。不独今日转妙严之邪也。
△十一妙
严赞谢。】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巳礼佛而出。」

【甚希下。叹相好功德。功德智慧。即福慧二严也。顶
上下。即三十二相之四。八十随形好之一也。频婆
此云相思果。色丹而润。未曾下。叹法化。具足成就
等者。以一闻正法。遂能转邪。一得三昧。遂能神变。
皆是如来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也。教戒二句。喜蒙
佛化。庆所成就也。不随心行不生邪见者。皆法化
教戒之力。故赞而谢之。总一妙严王。始而不信佛。
继而见佛。终则爱佛近佛赞佛。由此而知。一切众
生。本无定性。习恶则恶。习善则善。入邪则邪。就正
即正。了无定相。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也。
所化得益竟。
△五结会古今。又二。初结会。】
卷九 第 536c 页 X32-0536.png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佛前光照者。即放光东照妙音之身也。言庄严相
者。谓妙音无量功德。庄严身故。前云于王后宫。变
为女身是也。
△二结叹。】

「是药王药上菩萨(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诸大功德者。收上一品。引导转邪令正等。巳于下。
显二菩萨名标因位。德具佛果。福慧双隆也。若有
下。劝供养礼敬。
△六闻品进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尘谓邪见。垢谓邪染。外远见尘。内离垢染。则法眼
圆明。绝诸瑕翳矣。妙严转邪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梵语邲输𩗈陀。此云普贤。悲华经云。我誓于秽恶
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
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为普贤。行弥法界。
德无不遍曰普。随心益物。乘时设化曰贤。上佐佛
化。下利群生之号。劝发者。勉进义。谆谆示诲。开物
成务之谓。亦是恋法之辞。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
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巳。故自东方而来
劝发也。穷妙法之始终。然后尽出兴大事。合诸佛
之智行。然后见如来全身。是经之起。始于文殊问
答。终于普贤劝发。二十八品。条理一贯。乃所以穷
始终。合智行。大事因缘于是乎毕。如来法身于是
乎全也。智能发觉。所以作始。行能成德。所以成终。
卷九 第 537a 页 X32-0537.png
中间事法。无非智行。互相资助。故终以普贤立品。

△八普贤劝发。分四。初经家叙仪。二普贤劝发。三
如来述发。闻四品成行。且初经家叙仪。】

「尔时普贤菩萨(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无为应物。普周法界。曰自在神通。德无不遍。名无
不闻。曰威德名闻。与无边菩萨来者。示万行圆摄
无尽之意。普贤统事法界。圆具万行。即事而真。其
应身无乎不在。且于法会之终。示从东来者。以无
功用行。出震利物故。
△二普贤劝发。分二。初请问
劝发。二誓愿劝发。初又二。先问。】

「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宝威德上王者。利行自在之号。普贤心闻。能洞十
方。故曰遥闻。前之所问。唯修持读诵而巳。此问云
何能得者。欲人深造自得也。
△次答。】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文具标释结。为佛护念者。道契佛心也。植众德本
者。福慧两办也。入正定聚者。体佛妙体也。发救生
心者。行佛妙行也。能行四事。乃真得是经。只此四
语。冠罩一经。法华重演。远来劝发。其义如此。又一
者开佛知见。巳获理法界。亲承觉胤。故得佛念。二
者示佛知见。巳得事法界。繁兴大用。五十二位。一
念圆融。故名德本。三者悟佛知见。巳得理事法界。
迥超真俗。寂照如如。无出入相。故名正定。四者入
佛知见。巳得事事法界。兴普贤事业。平等真如。故
卷九 第 537b 页 X32-0537.png
名发救一切众生之心。然此四法。皆普贤之行。摄
华严二千馀门。彼名虽多。不出此四也。
△二誓愿
劝发。分二。初护人。二护法。初中又六。初攘其外难。
二教其内法。三覆以神力。四示以胜因。五示以近
果。六总结。且初。攘其外难。】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韦陀罗。此云厌祷鬼。馀如前释。
△二教其内法。又
三。初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至)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六牙白象。表六度清白梵行也。
△二常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由此经故。亲见普贤常行之体。于一切法。返本还
源。名旋陀罗尼。既旋末归本。即旋体归用。于一切
时处。方便利生。逆顺自在。名百千万亿。即普贤遍
一切处之行也。法音方便。即应机说法也。
△三三
七精进。】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教内法中。凡三番教训。初行立。乘象安慰其心。次
坐思惟。教示其经。与其三昧。今三七一心精进示
教利喜也。咒乃诸佛密语。辟怪灵符。或佛名号。持
之不怒而威。或鬼王名。呼之部落敬主。然持之者。
不独却难。一切时处。化凶为吉。转罪为福。随心满
愿。乃至成圣成贤。其利大矣。教其内法竟。
△三覆
卷九 第 537c 页 X32-0537.png
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若闻若持。无非普贤神力也。
△四示以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持经要行。在正忆念。忆不正。则杂思变乱。念不正。
则邪习混扰。欲成深行难矣。故此特明正忆念行。
而下文。再三言之。忆念既正。则所行无非普贤正
行。故为如来摩顶印證也。
△五示以近果。】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忉利乃第二天。所共唯天人。兜率乃第四天。所共
乃菩萨。倍胜可知。授手乃提接义。内宫天女。皆化
生故。
△六总结。】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初护人竟。
△二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当知今之受持等。皆是普贤神通。常守护是经。流
通不滞也。普贤劝发竟。
△三如来述发。又二。初先
述护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今述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积慈悲。久劫巳来。
作如此护。我当以佛之神力。守护持汝名者。增进
行人。勇锐弘宣也。
△二述其护人。又五。初述示其
身教。】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卷九 第 538a 页 X32-0538.png

【是人见佛者。述示身教法也。尚见我万德果身。况
汝因中六牙白象。尚从佛口具闻此经。况汝所教
忘失句章。尚为佛赞手摩衣覆。况汝因人陀罗尼
覆耶。如从口闻等。谓正忆念。则即此经而见佛。不
滞于名相。即此法而造妙。不异于亲闻也。是为供
佛。谓能作佛事也。佛赞善哉。谓深契佛心也。摩顶
言得果有期。衣覆言成就忍行。忆念之正。冥證若
此。
△二述示以胜因。】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广举因中无诸过恶。小欲知足。修普贤行。述胜因
也。有正忆念。自然具足安乐行法。而三毒垢慢。所
不能恼。真能修普贤之行也。当知正忆念力。为四
行之总持。实妙行之真要。所以再三言之。世尊又
复助扬。意使后世。知普贤所以劝发成行。不在多
术。唯正忆念耳。
△三述示以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其人当诣道场。必成远果况近果耶。亦于现世得
其近果。不但生天。
△四述攘其外难。】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缭戾。缠紏不申展之貌。睐目傍视也。夫报应之理。
出乎性命之微。盖由性生心。由命制业。心以内感。
业以外招。各从其类。毫末不忒。噫报应之于心业。
犹万形之于规模焉。是以毁持经之正见。世世无
眼。供养赞叹。则得现果。出其过恶。则得恶病。轻笑
卷九 第 538b 页 X32-0538.png
之者。则得丑状。若手脚之缭曲乖戾。眼目之角睐
倒视。皆丑状也。又加以臭恶疮脓。鼓喘重病。皆心
之模范。以类自招故也。世之艰穷重病。不无宿因
故也。
△五述信者功德。】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四闻品成行。又二。初闻品利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二事毕云散。】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总结灵山一会。大众闻经获益也。一部经内。兼
有师资。就胜为言。故云佛说。普贤等。该列众中菩
萨众。舍利弗等。该列众中声闻众。仍种声闻者。存
本位耳。其实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诸
天等。该列众中八部众。欢喜者。庆所闻故。多劫飘
零。未闻此法。今既闻巳。如客遇他乡。不胜忻幸。故
庆闻也。受持者。领所闻故。受持不失。信之不疑。如
遵王敕父命。故领闻也。作礼者。重所闻故。中心感
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巳。故重闻也。
而去者。闻巳退修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
道于巳。非如今人之入耳出口也。流通巳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