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04a 页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三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此为中根人说譬喻也。佛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故立品名。法说五段未竟。今品安于此者。经家调
卷三 第 404b 页 X32-0404.png
卷故。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
深之谓。前法说作三乘一乘之谈。广明五佛开三
显一之旨。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
遣。大悲不巳。巧智无边。动树训风。举扇类月。使其
悟解。后文以三车一车之浅。比三乘一道之深。以
至易而显至难。以至小而况至大。故云譬喻。又以
世法比出世法。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如
经世间父子。比出世师弟。是世界悉檀。以世间生
法。比出世间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经父
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是为人悉檀。世法
者资具也。故云珍玩。出世法即三乘法。生善中最
以世灭法。比出世灭法。虽得诸无漏。闻亦除忧恼。
如经我为其父。应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是对治悉
檀。世灭者火灾免也。出世灭者断惑也。无漏指昔。
除忧指今。拔其苦难。本在等与大车。以世不生灭。
比出世不生不灭。令其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
如经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是第一义悉檀。世不生
灭者大车也。父之本有故不生。至处不坏故不灭。
出世不生不灭者。性德本有故不生。修得常果故
不灭。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
名譬喻品。且道灵山高会。谁为上中下哉。当知大
圣设教。不为圣贤说也。只缘众生根有利钝。惑有
厚薄。修有勤怠。种种不同。所以诸尊者。或以法领。
或以喻解。或以因缘明者。无非簧鼓斯道。利益末
卷三 第 404c 页 X32-0404.png
世一切众生也。
△二身子领解。分二。初经家叙置。】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文中内喜外仪。持词白佛。三业虔诚也。内解在心
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开
佛知见。故踊跃欢喜。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文
云今从世尊等。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改小
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今日乃知真是佛
子。是故欢喜。即为人。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
障。廓然大郎。文云我巳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是故
欢喜。即对治。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文云安
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即第一义。瞻仰
尊颜者。无邪馀思念。眷恋佛恩也。又住后初行初
地。皆名欢喜。身子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欢喜。

二身子自陈。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五。初总标闻法
得解。二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三明昔日之疑
显今日之解。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尽断。五结
归领解自肯承当且初总标闻法得解。】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二字。形昔日之侍从也。从昔巳来。或从舍卫
往还。或从王舍乞食。或山林树下经行。或祇桓精
舍行道。佛住一乘实相。二乘皆住小道之中。但从
其形未从其心也。今者默契实相。雅合圣意。今日
之从从佛心也。法音即声闻成佛之法音。未曾有
者。喜其得于未得之道也。然此理本来固有。饥食
卷三 第 405a 页 X32-0405.png
渴饮。何曾离了片时。只因省不得。所以弃海认沤。
及乎悟后。瞬目扬眉。依然只是这个。岂从外来。似
有所得。故以得言之。又得者无得之得也。于然灯
佛时。无有一法得菩提。始得受记。今身子亦然。向
上一事。遍融万法。本无能所。唤谁得谁。正以无所
得而得之。方契佛心也。
△二明昔日之失显今日
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至)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昔闻如是法者。方等中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受
记者。方等授菩萨记云。当来作佛。又云得无生忍。
而我等不预受记成佛之事。甚自感伤者。净名叹
大褒圆。弹偏斥小。叹菩萨是佛子成佛。斥二乘是
焦芽败种。当尔时内疑而外鄙。自感而自伤。甚自
二字。当时就有不安小道之意。以其闻同而得异
也。无量即甚深无量。知见即如来知见。失者在昔
不解虽具犹失。昔日感伤将谓失却。今日解得自
知作佛。
△三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我常下。述昔自感自伤之意。山林树下。乃二乘修
道之所。行坐思念。心中不甘为小乘也。我等下。正
疑念也。同入法性者。出其执小之过。正由不知小
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萨得之故也。谓我与菩
萨。同是及门受化。同闻同得。故云同入。一涅槃无
漏之法。三乘共證。故云同入法性。所入既同。则济
卷三 第 405b 页 X32-0405.png
度亦应同也。云何济菩萨以大乘得无穷之宝藏。
度我等以小乘。给有限之工价。当时谓佛心不平
等。爱有偏党。今闻佛说大乘平等法等。又云但教
化菩萨等。今日乃知是我等自巳舍多取少之过
咎。非世尊有彼大此小之不平。由我迷权。何关理
教。由我惑实。何关佛偏。追述昔非。仰谢如来。引过
自归。故曰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下。释非佛咎
一句。待说所因。有二。一不受对待于前。二不停待
于后。初照高山。明三谛之慧。是得菩提因。以此对
待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又诸佛久后要说
真实。我不停待。是失之于后。若待此前后。必得大
乘度脱。由我等不待前后。于此两楹匇匇取小也
私谓九部之法。是入大乘之因也。谓佛初说小乘。
是入大乘之因。但我等不曾待得如来说其所因
自为小乘耳。若我等肯待如来说出小法。因为我
等心著弊欲方便说小。虽说小法。元为我就阿耨
菩提者。而我等亦同菩萨。佛必以大乘之法度脱
我也。今乃知之。非世尊咎。然我下。明不待所以释
上是我等咎一句。然之一字。有无穷感慨自懊自
恼之意。然我等本是著于邪见之人。才归依佛。不
解如来先以小为方便。随宜而说。元为拔我邪见。
示一小果。我等不解方便。一闻四谛小法。即便信
受。以六识思惟。取證小果。以权为实。谁知如来更
有一乘之大法哉。信受思惟。含二乘智断工夫。

卷三 第 405c 页 X32-0405.png
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尽断。】

「世尊我从昔来(至)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

【言我从昔来。见菩萨受记作佛。终于日。竟于夜。无
一时不抑损剋刳于心。责备于巳。愤愤悱悱。不得
同菩萨受记作佛。而今从佛。闻说声闻菩萨。皆成
佛无疑。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今日之闻。
乃昔日未闻未曾有之法也。断诸疑悔者。断其疑
佛之心取小之悔也。又究竟之理。昔日将谓永绝。
及闻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之说。昔因一毫之缘。尚
践菩提。况我六通之士。永绝非分乎。一闻此法。将
四十年来。自剋自责之忧悔。终日竟夜。自感自伤
之疑惑。断尽无馀矣。文殊偈云。诸求三乘人等此
也。
△五结成领解自肯承当。】

「身意泰然快得安隐(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初二句。谓消息拨转。庆快非常也。今日下。是自肯
领解之言。昔日说菩萨是佛子。我等宛似义儿。虽
得小果。心实未安。今闻教菩萨法。悉当作佛。乃知
真是佛子。非声闻流也。成佛之言。出于佛口。我信
佛言。而成佛子。则子从佛口生矣。从法化生者。一
乘之法。犹若金丹。化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
也。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
云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者。法谓法身。分谓分證。虽
居因地。未至究竟。我真佛子。乃得分證佛之法身
也。古德云。三十年来用意猜。几度曾把此心灰。而
卷三 第 406a 页 X32-0406.png
今潦倒逢知巳。李白元来是秀才。山林树下。兴疑
作念。用意猜也。疑悔剋责。几灰心也。今日欢喜。自
知作佛。正逢知巳也。真是佛子。李白元是秀才也。
上根身子言下知归矣。
△二偈颂。有二十五行半。
分二。初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二九行颂。领前广略
开显之文。初颂长行又四。初一行颂总标闻法得
解。二一行半颂昔失今得。三六行颂昔疑今解。四
八行颂昔悔今断。皆约义颂之。不必拘配。且自肯
承当略而不颂。且初一行。颂总标闻法得解。】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巳除。」

【此中疑除者。是身子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之疑
也。开三显一。千二佥疑。广明五佛。身子疑消。
△二
一行半预昔失今得。】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至)闻亦除忧恼。」

【长行明失知见。此中云不失大乘。论失论得。文互
现耳。佛教通大小二意。谓方等诸会。同菩萨闻大
乘法。昔日感伤。将谓失于如来知见。今日开解。何
曾失却此理。故云不失于大乘。但佛音甚为希有
以小乘法除众生忧恼。以大乘法除罗汉忧恼。又
昔蒙小教。能除我等做凡夫时。五浊八苦之忧恼。
我巳漏尽。今不失大。又除我等不成佛之忧恼。昔
小令大。佛音甚为希有也。
△三六行颂昔疑今解。】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至)我为自欺诳。」
卷三 第 406b 页 X32-0406.png

【是事即菩萨成佛事。呜呼乃感伤之辞。自责乃懊
恼之意。深字应上甚字。云何二字。是疑难之辞。自
欺者即自责意。意谓菩萨云何就成佛。我等怎么
安居小道受斥败种。岂绝然无分甘心自欺哉。菩
萨成佛。未来世中。演无上道。我等亦佛子。同入法
性。同闻同入。既不得受记成佛。亦不能未来演说
法也。金色等八句。明既不得受记成佛。则佛地位
中种种功德皆无分也。金色。佛身金光聚也。三十
二相者。相以表德。令人观德而钦敬。始自足下安
平。终至顶上肉髻。共三十二大人相。十力解脱。如
前释。八十种好者。好为严身。令人见相欲归依。始
自无见相。终至手足有德相。此等相好。皆往昔修
一百福感一相好。孝养等之所致也。十八者。一身
无失。乃至十八智慧知现在世。皆佛地位中所具。
不与二乘等共。故云不共法也。我独下明三失。我
则山林树下。单丁独行。佛则天人风靡。弟子云从。
行失利也。我之名闻闻五天竺国。佛之名闻普遍
十方。名失利也。我则自善其一巳。佛则广饶于人
天。实失利也。自思自惟。若行若名若实而不如佛
者。岂佛有欺于我哉。乃我不学菩萨。不发大心自
欺自诳。是我等咎也。
△四八行颂昔悔今断。】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至)疑悔悉巳除。」

【此中义含领解自肯兼颂我等不解方便初闻信
受之文。常于日夜者。念兹在兹。不甘小道。终日竟
卷三 第 406c 页 X32-0406.png
夜。思惟不忘之义。为失不失者。失则于巳绝分。不
失又不同菩萨。菩萨称赞。我等被斥。由是日夜思
惟也。今闻下。颂佛逐机说法也。谓佛随宜说法。皆
是方便。无非以大乘无漏难思议法示人。欲令众
生开佛知见。坐道场成正觉而巳。我本下。颂上不
解方便信受取證。梵志即婆罗门。其人种类。自计
从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馀国即无。师者。沙然死
后。身子领五百徒众也。空法乃小乘偏空也。尔时
二句。是一解脱义。我等同得之意。而今二句。是闻
三乘是假非真实也。若得六句。是今闻作佛自庆
之辞。番昔小果自足之执。昔證是有馀。作佛是无
馀。小果断四住。不名永尽。作佛时乃五住究尽也。
佛于下。正明今日之疑。昔日之悔。除断冰释也。

二九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至)教化诸菩萨。」

【初闻略开显。疑佛为魔。谓魔恼我心神。乱我禅定
耶。今知佛昔巧说。为实施权。权既即实。故心安疑
断也。心安如海。应在疑网断之下方顺以疑断故
心始安然。如海之澄湛而无波也。佛说下。述前三
世佛及释迦佛。开权显实之文。既闻开权显实。方
知世尊所说是真实道。波旬此云恶。常有恶意成
恶法故。闻佛下。结前领解欢喜。此法无漏。故云清
净。不可思议。故云深远。即权即实。即实即权。故云
微妙。安住实智。即根本智。得此智能證实相之体。
卷三 第 407a 页 X32-0407.png
可以成佛。既得住此智。冥契真如。故云定当作佛。
此聊通一线。直下承当之意。上身子领解巳竟。

三如来述成。分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
为说大。且初昔曾教大。】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此因身子昔忧今喜以呈解。故佛述昔教今忘以
受记也。于大众中说者。一鼓舞中下故。二为作證
明故。三明昔因显今缘故。二万亿。即常不轻在二
万亿威音佛时也。亦即大通为王子时也。无上道
即佛果也。长夜受学者。无明未破。惑暗心中。故云
长夜昔日大化。故云随我受学。纵然未破见思。所
闻一句成了因种。纳种在识。永劫不坏。况今真悟。
宁有虚妄。举昔曾教大。正显身子领解不谬也。我
以方便二句两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云引
导生我法中。此属昔教大也。若令免恶道。权以小
引。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下中忘取小也。
△二
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至)而便自谓巳得灭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废大习小。名中途悉忘。若
而今自谓巳得灭度。即是而今悉忘。由汝忘大习
小。致有忧悔。而得闻法不虚也。
△三还为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汝虽善忘。我则善忆。今不欲汝忘。还欲汝忆也。先
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其本愿大心。
卷三 第 407b 页 X32-0407.png
一则完汝往昔本愿。二则满我出世本怀。故为汝
声闻说此大乘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佛所秘要
之藏也。是知声闻元是菩萨。则汝何曾失于如来
知见也。如来述成巳竟。
△四与之授记。问。身子领
解自知得佛。何须记之。答。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
今须记故。二中下未悟以记勉励故。三令闻者结
缘故。四满其本愿故。有长行偈颂。长行文分十。初
明时节。二明行因。三明得果。四明国土。五明说法。
六明劫号。七明众数。八明寿量。九转记补处。十法
住久近。且初明时节。】

「舍利弗汝于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佛道长远。如千寻大海。非一勺而涸。九仞重楼。岂
一日而就。众生藏识海浪。曷啻千寻。诸佛妙觉巍
峨。不唯九仞。岂可造次而至乎。若以理论。悟得实
相。全身在里许。迥出思议之表。超过劫数之外。延
促同时。古今一致。有何时节之可论哉。问。何故更
经若干劫耶。答。诸声闻未曾有净土之行。得记巳
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随机长短。故经
若干劫也。
△二明行因。】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具足即圆满意。菩萨之道。立于身。应于事。时措合
宜。不致伤风犯手。竖经五十五位。横收二千馀门。
一一行门。至于理极情尽。绝学无为之地。方名具
足。
△三明得果。】
卷三 第 407c 页 X32-0407.png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至)天人师佛世尊。」

【别号华光者。华能开敷。因行也。光能发明。果智也。
由修权智之因行。得悟实智之果佛也。
△四明国
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至)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离垢非今杂秽。平正非今坑坎。清净非今便利。安
隐非今旱潦不常。天人非今三恶道。琉璃非今土
石。琉璃地滑。金绳界之。以便往来。行树华果。以便
潇洒。国土严净。皆七科道法之所感也。问。释迦娑
婆如此不净。身子国土如是美丽。何师不及资乎。
当知在佛分中何常不净。文云我净土不毁。又三
变净土。其美丽又过于此也。众生依报。则国名堪
忍。劫名五浊。其土坑坎不净。亦因行所致也。反而
求之。离垢清净之相。皆即心地。安隐丰乐之事。无
非性德。染净转变。常存乎人。使众生不为堪忍苦。
不起五浊业。不行邪曲行。则真离垢安隐丰乐矣。

△五明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至)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今佛。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说三意。土净唯应说
一。酬愿故尔说三。即施即废也。何知本愿说三。准
大悲空藏经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
门乞眼。唾而践之。身子动瞋。退作凡夫。愿成佛时。
开三乘法。故云以本愿故说三乘法也。
△六明劫
号。】
卷三 第 408a 页 X32-0408.png

「其劫名大宝庄严(至)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劫名大宝。以菩萨为名者。不宝珠玉而宝善人也。
楚王孙圉。答赵简子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
宝。楚当时有观射父左史倚相二贤人。能观光社
稷。故曰善人为宝。华光出世。多大菩萨。羽翼法化。
护正法其犹干城。济群品乃名善见。实法门之大
宝也。
△七明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至)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佛智者一切种智也。数过恒沙。佛智乃知。降斯以
还。皆不能也。宝华承足者。宝取真实意。华明因行。
以菩萨运动作为。皆成佛真实之因行也。行一行
成一德。故云德本。净行实践。福慧双隆。堪荷大法。
雅契佛心。故常为佛叹。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故云
常修佛慧。善知诸法名通。巧用佛慧名门。质直者
不退二边。无伪者直入中道。以质直之志。深穷理
本。以无伪之念。誓愿广大。方名坚固也。如是二句。
结其数多。
△八明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至)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除为王子者。显华光亦舍王位而出家也。未作佛
时。明成佛后而寿十二小劫。为王子修道时不预
此数也。人民受化。福德殊胜。不惟见佛闻法。亦且
享寿八小劫也。
△九转记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至)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过十二劫。乃临入灭之时也。坚满众数之一也。坚
卷三 第 408b 页 X32-0408.png
即志念坚固。所发之愿无一不真实故。满即质直
无伪。所行之行无行不圆满故。华足安行者。即宝
华承足。安而行之。因果不谬故。此中转授坚满者
使传续此妙道也。法华妙道。本于灯明。传于妙光。
继于然灯。灯灯相然。佛佛相授。光光相续。身子得
之号曰华光。发明是道。使有目皆睹。坚满得之又
号华足安行。率循是道。使有趾共由。菩萨行时宝
华承足。则从化者莫不由斯道也。至于华足安行。
带果行因。宝华承足。借因趋果。因果互为终始。展
转不离此道。故有转授补处之佛也。其佛二句。明
华足安行佛。所处国土。亦如华光佛之国土也。

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至)亦三十二小劫。」

【法初盛行。人能以现量体悟。为正。去圣逾远。人惟
以比量仿效。为像。正法时教理行果备具。像法时
有教理行而无果。故古多圣贤得道。今乃无闻。此
正像之异效也。及乎末法。则空腾似量。荒唐无实。
虽有教理无行根矣。身子未来一大事因缘。成佛
之始。灭度之终。于天人大众中。一一授之。身子一
一记之矣。自说经入定出定。到此为一结局。大事
因缘。信不虚耳。
△二偈颂。有十一行半。分二。初十
行颂上长行。二一行半结叹。初中文分十。初一行
超颂得果。二一行追颂行因。三一句追颂时节。四
一句超颂劫号。五一行半颂国土。六一行半颂众
卷三 第 408c 页 X32-0408.png
数。七半行颂说法。八二行颂寿量。九一行半颂法
住久近。十半行明供舍利。略补处不颂。而长出舍
利也。且初一行。超颂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出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普智即一切智也。具一切智。出世独尊。故云普智
尊。
△二一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證于无上道。」

【菩萨因行圆满。方證佛地功德。十力等。总指佛地
位中百八功德也。
△三一句追颂时节。】

「过无量劫巳。」

【△四一句超颂劫号。】

「劫名大宝严。」

【△五一行半颂国土。】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至)常有华果实。」

【△六一行半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至)善学菩萨道。」

【神通波罗蜜。即六神通。六波罗蜜也。
△七半行颂
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八二行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至)寿命八小劫。」

【△九一行半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卷三 第 409a 页 X32-0409.png

【△十半行供养舍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此明华光佛化毕入灭。而天人供养舍利也。如今
之礼塔供养等。
△二一行半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至)宜应自欣庆。」

【宜应一句。开下四众庆赞。上与之授记巳竟。
△五
四众庆赞。亦名领解。问。迦叶等诸大声闻。尚未得
解。四众何人反先获悟耶。答。四部大众中。亦具三
根。上同身子。中同四子。下同五百也。又身子迦叶
等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愿示同不解。净
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也。有长行偈颂长。行
分二。初经家叙置。二四众领解。初分二。初叙众喜。】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至)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身子得记。八部欢喜。所谓见一华而知天下皆春。
记一人而知人人有分也。
△二叙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至)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各脱衣者。语通四众八部。出家二众言上衣者。
即大衣也。若论三衣不可舍离。如大品云。三百比
丘闻般若巳。皆以伽梨而用供养。论云。或亡相为
法。或云当日更得。通说兼俗。论与大品局出家。衣
示归依也。华供佛。因同于果也。虚空回转。表闻身
子得记。法性自然而转。回小向大之意。百千天乐
于空作者。表种种权智方便。皆归实智第一性空。
之中也。此中四部虽与身子同闻未同解也。及见
卷三 第 409b 页 X32-0409.png
尊者受记。始信此理。人人有分。不觉欣汴自发。妙
供争献。以作当果之缘。故下颂云。我亦如是。必当
作佛。
△二四众领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柰(至)无上最大法轮。」

【先二句开权。次二句显实。最字显今经圆中圆故。
开权者半字教也。显实者满字教也。又小大粗妙
可知。若以方等般若二教对鹿苑。则鹿苑粗。二教
妙。以二教带方便通满理故。若以今经对二教。则
二教粗。今经妙。以今经直说无上道显满理故。

二偈颂有六行半。分二。初二行。颂上长行开显。】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至)少有能信者。」

【五众者乃五阴也。正法华诸天庆赞颂云。于世无
双比。今者转法轮。为男女讲义。阴衰所从起。即今
经五众之生灭也。
△二四行半。自述得解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至)尽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未闻妙法。世尊下。自庆亦得作佛。亦
如是者。如身子领解述成受记成佛也。佛道二句。
领隐实施权。我所下明回向。三世所有福业。不为
天人小果。回向无上菩提。以功德回向佛道者。默
领前章微因散善之旨。不以有为无为为期。以趣
正觉果海为究竟而巳。上法说一周被上根巳竟。

△第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凡有四品。今品是譬喻
开三显一。信解品四子领解。药草品如来述成。授
卷三 第 409c 页 X32-0409.png
记品明授记也。皆约喻说。故为譬喻一周。准法说
宜应五段。而缺四众庆赞者。例前后不烦文耳。初
正说譬喻开三显一。分二。初身子代请。二如来垂
答。初中又三。初自述得记无疑。二兼述同辈有惑。
三普为四众代请。且初自述得记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记。」

【疑是根本中一。悔是不定中一。昔日疑悔。为不得
同菩萨受记耳。今既蒙记。则诸疑悔尽释矣。
△二
兼述同辈有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心自在者。我执既空。心得自在。法执犹在。未得法
自在也。此句举今果。昔住一句。明昔因。研真断惑
炼磨治习。故云学地。佛常三句。是述昔佛诲。教字
对上学字。教以真穷惑尽得果之方。我法指小教
中四谛法也。生死苦谛。离字含集谛。必断集而离
生死。涅槃灭谛。究竟含道谛。由修道而證涅槃。是
学无下。明昔禀教各證小果。各以者该众之谓。生
死苦果。由我见等为因。我见即身见也。有无即断
常见也。等字总该利钝十使。见思之粗细惑。为集
谛因。集因断苦果不生。众等遵佛语以离之。离即
断也。谓得涅槃者。谓是自计之辞。所谓佛说一解
脱义。我等巳得也。闻所未闻者。指法说中先权后
实。昔教所未闻故。皆堕疑惑者。昔三说是究竟。今
一又是真实。若谓昔日究竟为是。今日真实为非。
卷三 第 410a 页 X32-0410.png
今日真实为是。昔日究竟为非。是非莫决。同异不
分。触藩之羊。进退两难矣。
△三普为四众代请。】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为同辈请者。是怀旧故。为四众请者。是化境故。今
蒙授记。新运大悲。普为代请也。不请喻而请因缘
者。有三。一身子从因缘入道。适口则云因缘故。二
者重请一大事因缘先三后一之旨故。三者请在
因缘。下答譬喻喻后再说宿世因缘。问一答二。可
谓买石饶云。移华带蝶矣。问。前法说先三后一。闻
既不悟。今还请于先三后一。与前何别。答。言因缘
者。即前三后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缘。前四佛章略。
释迦章稍广。唯明五浊用释于权。始末未明。故中
下不晓。今以譬喻。委明六道轮回之相。具列三车
出宅之由。兼叙索三与一之意。广示等赐等子等
心。如此方酬一大事因缘之请也。此中四众。于前
四中。非但当机结缘。发言领解。即是发起影响。

二如来垂答。分二。初抑扬发起。】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先不下抑其不悟。种种等指上明权。皆为等指
上显实。皆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上巳明
言。如何执教。迷暗不解。先不言三字。是抑责之辞。
然舍利下。扬其智解。然字当玩。有嗟叹意。又佳身
子代请意。又过文势。前抑责既切。恐鄙怼自沉。今
许喻说。扬其智解也。方便品中。巳尽分别因缘。只
卷三 第 410b 页 X32-0410.png
应领悟。不该仍疑。若仍有疑。则应说譬喻。不应再
说因缘。既于一大事因缘不明。必以譬喻方能决
了。故云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若于喻上得了
解者。犹称智者。其或未悟。再说宿世因缘之事。诸
有智等。为下信解药草章本。
△二正说譬喻。有长
行偈颂。长行分二。初喻说。二法合。初喻说分二。初
总喻。二别喻。且初总喻。喻上方便中。今我亦如是
下二行颂。文分六节。初长者喻。二舍宅喻。三一门
喻。四五百人喻。五火起喻。六三十子喻。且初长者
喻。】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至)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长者喻上我字。约名行位号德业明长者。国邑聚
落者。处所也。名如实。行如主。行有亲疏。名有远近。
故举处所以显名行也。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
居中。聚落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于三处。近不见
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
择法。名行相称。真实之大人也。国喻实报庄严土。
邑喻方便有馀土。聚落喻凡圣同居土。内合如来
三业随智慧行。应身三土。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
周沙界也。有大长者明位号。世间长者备十德。一
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
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
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
金谷。丰侈奢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威。智则胸
卷三 第 410c 页 X32-0410.png
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
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
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也。出世间长者。德备
恒沙。且合十种。姓则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位则功
成道著。十号无极。富则法财万德。悉皆具足。威则
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则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年
则早成正觉。久远若斯。行则三业随智。运动无失。
礼则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上则十方种觉。所共称
誉。下则七方便人。而来依止。是名出出间大长者。
即我释迦教主也。其年下四句。明德业。德有内外。
内则智略。外则资财。年高则博达古今。喻佛智德。
衰迈则根志纯熟。喻佛断德。此句明内德。财富明
外德。无量二字。总喻富有万德也。多有二句。别喻
外德。田能养命。喻禅定可资般若。宅可栖身。喻实
境为实智所托。略则十八空。广则无量空门。若论
福德。无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不照。故云多有。僮
仆者。给侍使人。喻方便知见皆巳具足。和光六道。
曲顺万机。权智即实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喻。】

「其家广大。」

【家宅。喻上安隐对不安隐。不安隐喻三界也。众生
冗冗。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

三一门喻。】

「唯有一门。」

【喻上种种法宣示于佛道也。如来本怀。唯以一乘
卷三 第 411a 页 X32-0411.png
佛道利物。事不得巳。先以种种法门引导。本意唯
有一乘。故言唯有一门。约教唯一佛乘。约理唯一
知见。问。一乘佛教。宽矣广矣大矣。一门既是佛道。
下文不应言其狭小。答。欲说一乘无机受化。众生
知见即佛知见。凡小不知。因无机与不知。故言狭
小。问。下文三车既在门外。岂诸子反出一乘知见
外耶。答。教是能诠。理是所诠。众生佛知见性具也。
如来佛知见究證也。知见本一。有在缠出缠之异。
四十年前。覆一乘而说三。就迷教理者说。故假设
三车而在门外。下文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今日泯
三乘而说一乘。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明实
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诸子皆住一乘道教
之中。岂在外哉。若以门内门外为难。下文如来从
所烧之门安隐得出。穷子行来住立门侧。长者又
在门内。不知又作何难也。
△四五百人喻。】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喻上安隐众生故的众生。一百喻天。二百喻人。三
百喻畜生。四百喻饿鬼。五百喻地狱。恶道多者。显
修白业者少。而黑业者多也。五百云人者。泛举五
道群生。共皆住止三界之中也。
△五火起喻。】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至)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堂阁下。明所烧宅相。若以依报论。欲界堂也。上二
界阁也。地水火风四大墙壁也。金水风空四轮柱
根也。以世界赖此支持故。能所八法梁栋也。若以
卷三 第 411b 页 X32-0411.png
正报论。身下分堂也。上分阁也。骨涎息煖内四大
墙壁也。寿煖识柱根也。意识梁栋也。朽故者。有情
无情。皆属无常故。隤落者。山河减损。皮肉朽坏故。
腐败者。天地之根危殆不安。寿命之元出舍不息
故。倾危者。外物迁变。人命易终故。周匝下。明能烧
火势。五浊八苦之火。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
皆无常。故言俱时。歘然者。无而忽有也。本无此苦。
因无明故有。若推其原。依正二报。皆由无明不觉
忽然而有。一分有知觉的无明。而为有情众生。一
分无知觉的无明。而为无情世间。即此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憎爱取舍。三毒猛火。焚烧内外根身器
界也。广上宅相。正明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也。
△六
三十子喻。】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喻上知众生性欲。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
相关。则子义成。性欲不同。故有三十。十是菩萨子。
二十三十是二乘子。三十云子。特举从化。俱得出
宅者言。上总喻巳竟。
△二别喻。喻上我以佛眼观
下。四十一行半偈。偈中六义全具。今喻有四。少叹
法希有。拣伪敦信。至后颂中补出。文分四段。初长
者见火喻。二舍几用车喻。三等赐大车喻。四长者
不虚喻。且初长者见火喻。喻上我以佛眼观下四
行颂。举五浊释权。】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卷三 第 411c 页 X32-0411.png

【偈中明如来在法身地上。照见众生为五浊八苦
所烧。而起悲应救。有能见所见起悲三意。今喻亦
三。长者见。即我以佛眼观见。是标出能见之眼。是
大火从四面起。明所见。即见六道众生等。火喻五
浊八苦。云大者。遍在六道故。四面喻身受心法。下
法合为生老病死。从字重看。大火是果。四面是因。
谓此火非无因而有。以众生于身起净倒。于受起
乐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故有五浊八苦如
火从四面起也。若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
我。则烦恼火灭。即大一句。明长者惊怖。喻上为是
众生二句。由火大故惊怖亦大。念其退大善故惊。
忧其将起众恶故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
悲。忧其有苦也。我虽能于等。释上惊怖。是慈悲忧
念之意。虽是未尽之辞。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
故云虽也。能字重看。显诸子不能以佛虽出生死
所烧之门。住于常寂安隐之乡。不忍舍众生而自
安隐。故作念如此也。不为五浊八苦所煎名安。不
为四倒暴风所动名隐。萧然累外名得出。众生为
大火所烧故不安。为暴风所动故不隐。业识忙忙
故不得出。又所烧之门者。门有件有空。非件无以
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烧。空不可烧。喻教有能
诠所诠。非能诠无以为教。非所诠何以得出。能诠
可是无常。所诠非是无常。如来有大智慧。能寻正
教。得教所诠。故云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云所烧
卷三 第 412a 页 X32-0412.png
之门。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大经云。因无
常故而果是常。此之谓也。又先安隐而出。出而复
惊。今虽出而须入。入而必救。故以安隐释惊怖。惊
怖即慈悲。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者此也。而诸
子下。由前大火烧宅。宅内诸子不求出离。长者安
得坐视。正启下思惟救子之意。等字该五百人。著
见故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又著爱故耽
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由乐著见爱。空生徒
死。而无厌离。如小儿嬉戏也。不言有火名不觉。不
解火是热法名不知。不畏火能烧身故不惊。不虑
火能断命故不怖。喻众生全不觉五浊八苦。不知
四倒三毒。不惊惑侵法身。不怖伤于慧命。如是不
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失道。不怖失灭也。身五识
身也。身为八苦所逼。故云火来逼身。切巳者逼迫
切近也。以一一苦。皆由五识对于五尘。念念相应。
故云苦痛切巳。心不厌患者。心意识心也。不厌无
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无求出意者。不修道品之
行。不求灭谛之理也。此中嬉喻见浊。戏喻烦恼浊。
不觉二句即众生浊。火来二句即命浊。心不二句
即劫浊也。
△二舍几用车喻。分二。初舍几。二用车。
初舍几喻。喻上我始坐道场下。六行半颂。明大法
难投。又分为三。初长者念救。二诸子不听。三驰戏
视父。且初长者念救喻。喻上我始坐道场。至微妙
最第一。明大法拟宜。】
卷三 第 412b 页 X32-0412.png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作是思惟者。是应现人间。得成道巳。思惟所得法
妙也。身喻神通荷负。手喻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
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前云其年衰迈。
喻智断。即身手也。衣裓西竺盛华之具。几香几也。
案书案也。准下法合云。若我但以神通力智慧力。
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衣
裓喻知见。几喻四无畏。案喻十力。略说名知见。名
略义玄。如衣裓一口而多含。处中说名四无畏。用
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小安。广说名十力。横
竖该括。如案多足。于法则广。于物则大安也。此是
思惟念用大化。谓若以神通显现。智慧宣演。知见
力无畏等。令众生出三界宅五蕴舍。故云从舍出
之。复更下。明法大机小。一门狭小者。若论理教宽
矣广矣。则非狭小。但众生不能以理教自通。欲谈
无机。故言狭小。若理教行。一一明一门狭小者。理
则纯一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
故言狭小。教则更无馀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
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与言之二乘少知。夺论之
七方便皆不知也。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
狭小。行则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诸留难。故言一。
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言门。妙行难行。方便无
机。故言狭小。诸子幼稚等者。虽于二万亿佛所教
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故云幼稚。此明善弱也。若
卷三 第 412c 页 X32-0412.png
闻大乘能生毁谤。故云未有所识。此明恶强也。因
时深著爱见。果时深著依正。欲界著五尘。色界著
味禅。无色著定。故云恋著戏处。或当堕落有二义。
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喻贪著五欲。而堕三
途。二者恶强。全然无识。故堕落。喻毁谤大乘而堕
三途。若堕落必为五浊八苦之所烧煮。故云为火
所烧。我当为说下。正是思惟。虽知根钝且称本怀
也。具告二句。是直说华严圆顿大教。拟宜小机。以
一真法界。演四无碍法界。扩十玄门。直明中道称
性之谈。经云。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又云。初发心时。即摄五位成等正觉。能令众
生疾取菩提。故云具告诸子。汝等速出。下文急捉
将还。即汝等速出义。问。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思惟
者怖畏事也。具告既释华严。何华严无怖畏事耶。
答。华严遣法身大士。说五十五位法门。圆音落落。
主伴重重。圆融行布。行布圆融。众生不堪。如穷子
惊愕。称怨大唤。非怖畏而何哉。问。法说喻说。何不
广明。答。华严巳过。法华正说。一始一终。二经同旨。
故不广明。只此二句收摄。
△二诸子不听喻。喻上
众生诸根钝等。明众生无机。】

「父虽怜悯善言诱谕(至)何者为舍云何为失。」

【父虽善言。诸子乐著。不听父言。不求出离。三慧何
由而生焉。不惊故无闻慧。不畏故无思慧。不知五
浊八苦能烧善根。不知火也。不知阴界入法是诸
卷三 第 413a 页 X32-0413.png
苦之器。不知舍也。不知丧失法身之由。不知云何
为失也。如此则修慧亦不生矣。诸根暗钝。三慧不
生。亦末如之何。此是中下之根。不堪大法。所谓积
行菩萨。上德声闻是也。
△三驰戏视父喻。喻上我
宁不说法等。明念欲息化。】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巳。」

【法中息化在佛。此喻驰戏在机。彼此互明耳。背明
向暗为东西。生死往还为驰走。于中起爱起见为
嬉戏。所谓东出西入。随善恶以升沉。南驰北走。似
循环而无巳也。虽用大拟。不从大教。故云视父而
巳。舍几一科。喻法中我始坐道场。至入于涅槃。六
行半颂。在下穷子喻。尔时穷子。佣赁展转。至即遣
傍人。强牵将还一段。上舍几喻巳竟。
△二用车喻。
喻上寻念过去佛。至我常如是说。十一行颂。侵大
施小。即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不动寂场。化游鹿苑。
也。分四。初拟宜三车。二知子先心。三叹美三车。四
适子所愿。且初拟宜三车喻。喻上寻念过去佛等。
亦作三乘化度。】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前云大火四面起。今云此舍巳为所烧。前云苦痛
切巳。犹是未死。今必为所焚。即有死义。我及诸子
必为所焚者。以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
命。大善若尽。即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即父
命断。故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上云所烧之门安
卷三 第 413b 页 X32-0413.png
隐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此义云何。须知
前出者。约法身说也。今言若不时出者。即是应身
示同众生有疾。若众生有善。成机受化。则与应身
时出。若众生善断。无机不受。则不与应身时出。即
俱为所焚也。当设方便等者。实相一乘。本不可言。
曲为中下。巧示方便。说三乘之权。令诸子得免五
浊八苦之害也。
△二知子先心喻。喻上作是思惟
时。十方佛皆现等。明小乘得度之机。】

「父知诸子先心(至)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

【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既
知习小。故以小接。既知性欲不同。故开一为三。又
知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即生死。名各有所好。种
种珍玩。即谛缘六度等法。三界所无。故云奇异。情
必一句。正投其所好也。
△三叹美三车喻。喻上思
惟是事巳。即趣波罗柰等。明正施三乘。又分三。初
劝修转。二示相转。三作證转。且初劝修转。】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此劝其令修也。谓此是苦汝应知。集应断。灭应證。
道应修也。希有难得。即珍玩奇异也。约三人说。玩
好二字。当声闻道灭二谛。缘觉还灭门。菩萨六度
法。忧悔二字。当苦集。流转门。六蔽法。
△二示相转。】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此示其相状也。谓此是苦逼迫性。集招感性。灭可
證性。道可修性也。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也。许在
卷三 第 413c 页 X32-0413.png
门外者。以见思惑尽。出三界外。方得此车。又门即
一乘实相门。如来巧智。于一乘之外。分别说三。故
云门外。可以游戏者。谓可以纵任六通。游戏自在
也。
△三作證转。】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此引巳證彼也。谓此苦我巳知。不复更知。集巳断
不复更断。灭巳證不复更證。道巳修不复更修也。
皆当与汝者。皆与之言。正当巳證。亦令他證故。下
文云。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示劝證乃次第。今
随经先劝后示。义亦无失。
△四适子所愿喻。喻上
是名转法轮一行颂。明受行悟入。】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前偈略。今喻广明修因至果。适愿者。机教相扣。即
闻慧。勇锐者。心思动虑。即思慧。此二句。即三资粮。
外凡位。谓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也。互相下。即修
慧。推四谛理。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互相。即四加
行中煖顶二位。竞者竞取胜理。初则遍观上下八
谛。历十六行相。竞趣真道。后则缩观至欲界苦谛
下。趣苦法忍。此即内凡忍位。共者即第四世第一
位。同观欲界苦谛与忍位不别。故云共。驰走者。入
见道十五心。速疾取理。故云驰走。即断见惑尽。分
得涅槃。预入圣位。初果也。争出即修道位。二三果
也。出了火宅。断思惑尽。證无学道。即四果也。若作
三人合论。一四谛法。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缘觉
卷三 第 414a 页 X32-0414.png
人以集谛为初门。菩萨人以道谛为初门。三人共
秉。三人同修。三人各證。故云心各互相竞共争出。
皆约三乘智断而说。准下法合。别论者。声闻闻四
谛法。适其愿乐。勇猛精进。推四谛理。排见思惑。欲
速出三界。得證涅槃。是声闻争出火宅也。缘觉闻
因缘法。投其愿乐。勇猛精进。流转还灭为推。双侵
二习为排。深知诸法因缘。得證涅槃。是缘觉争出
火宅也。菩萨闻六度法。适其好乐。勤修精进。推求
真谛。排伏尘沙。慈悲化物。度脱一切。是菩萨人争
出火宅也。上舍几用车巳竟。
△三等赐大车喻。喻
上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六行偈。显示真实。分四。
初父见子免难欢喜。二诸子索车。三等赐诸子大
车。四诸子得车欢喜。且初父见子免难欢喜喻。喻
上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二行一句颂。明佛喜
无畏。】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前偈明父欢喜。今明子欢喜。以子喜其父亦喜。谓
免难欢喜者。若子未免难。父则忧念。若得离火。心
即泰然。故免难欢喜。得为一喻。四衢者喻四谛也。
三乘同證四真谛理。未破尘沙。犹在中途。故云道
中。三界见思惑尽名露地。即有馀涅槃也。涅槃谓
之露地者。以较火宅则清凉有馀。较宝车之庄严
全无。所以名偏空小果。住果不进。故云而坐。见思
既尽。真谛理显。故云无复障碍。不为见思所局。故
卷三 第 414b 页 X32-0414.png
云泰然。生巳度想。生安隐想。故言欢喜。
△二诸子
索车喻。喻上我见佛子等二行颂。明大乘机发。】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此明索车。文无索字。依此请辞明索车耳。索有三。
一机索。鹿苑證小之后。至方等冥有大益。被斥不
谤。理有求大之义。名机索。二情索。至般若会上领
知大法。乐大心起。纵不彰言。索义渐切。名为情索。
三口索。来至法华。因方便品初。闻佛略说。动宿疑
情。是故发言三请。名为口索。问。仍索三车。大机何
在。答。名同义异。实大机动耳。但二乘不知三车之
外别有一乘也。三请殷勤。惟垂分别。愿说第一。则
大乘机动明矣。又法说中。先明机发。次说除障。佛
喜无畏。今喻先明免难。次明机发。具论有四句。有
先障除后大机发。如四大弟子诸声闻等。于小乘
教中障除。大品法华初大机始发。二障未除大机
发。如华严法华诸凡夫得入佛慧者。三大机先动
后障除。如方便品所说。四先障除后机发。如今喻
所说。机动障除互现共成一意耳。
△三等赐诸子
大车喻。喻上于诸菩萨中三句颂。正显真实。分三。
初双标子等车等。二广明车等。三广明心等。且初
双标子等车等。】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各赐诸子者。明子等也。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
同故。等皆是子也。等一大车者。明车等也。以子等
卷三 第 414c 页 X32-0414.png
故则心等。以法等故无非佛法。喻一切法皆摩诃
衍。言各赐者。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开示
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故言大车。下文
凡有闻法。无不成佛。是等赐意。
△二广明车等。又
二。初明车之体相。】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高广者。喻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
竖彻如理之渊底也。又圆收逗会。总摄时机。非高
广而何。众宝一句。喻万行修饰。周匝一句。喻总持遮
护。四面一句。喻四辩下化众生。张设一句。幰帛张
车。喻四无量心。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珍奇一句。喻真实万善。严此慈悲也。宝绳一句。喻
四弘誓。坚固大慈心也。垂诸一句。喻四摄神通等。
悦诸众生也。重敷一句。婉美也。筵铺席也。喻观练
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一句。枕有内外。
外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喻即动而
静即静而动也。内枕者。休息身首。喻一行三昧。息
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色。喻无分别法也。驾以
白牛者。喻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六度一切行到萨
婆若海也。白乃本色。即与本净无漏相应故。体具
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形体即肤色。姝好
即充洁。此二句喻实相般若之体。有大筋力三句。
喻观照般若之用也。又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中
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
卷三 第 415a 页 X32-0415.png
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喻五根住立。能生义也。力
喻五力排伏。干用义也。行步平正。喻定慧均等。七
觉调平也。其疾如风。喻八正道中行。疾到萨婆若
海。仆从者。方便波罗蜜也。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
即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
皆吾侍者。仆从侍卫者。供给左右也。与傧从同。此
中长者能證之人。车等是所證之法。车即体大。众
宝下相大。白牛下用大。诸子乘之。即将来长者也。

△二释有车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财富藏溢。喻果地福慧圆满。诸藏者。谓行藏理藏
也。一切法不出于檀尸忍等。即是约行明如来藏。
一切法不出于阴入界等。即是约理明如来藏。阴
界等随拈一法。无非理藏。达此理藏。故使六度咸
成妙行。不达此理。万行徒修。自行此行理为充。化
他为溢。又实智圆满名充。权智随用名溢。非但藏
多。又皆充溢。无有一法非摩诃衍。故云种种无量。

△三广明心等。分二。初广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至)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此明心等。由财物无极。是子无偏。是故心等。假使
富而非子。或有所吝。假使是子而贫。或不能给。则
心不得等也。今自行巳圆。财富无量。化缘巳熟。故
爱无偏党也。七宝大车等者。喻今经开显。若教若
行。皆摩诃衍也。又方等般若。念处正勤根力觉道。
卷三 第 415b 页 X32-0415.png
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历一切法。亦复如是。故言
无量。各各二句。不移本习而示实相。如身子于智
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禅定开佛知见。
具一切佛法。馀人例知。以心等故不宜差别也。我
财一句。即佛自住大乘也。不应一句。即自證平等
法若以小乘化。皆是二句。即乃至于一人。我则堕
悭贪。此事为不可也。应当二句。即皆以如来灭度
而灭度之。不宜一句。即不令有人独得灭度也。

二释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大慈普覆。故云周给。初释财多。尚周一国。何况诸
子。喻大圆因。遍该善恶。普周法界。理亦不穷。况佛
知见耶。次释子等。非子尚充。何况是子。喻无缘者
尚度。况有缘子耶。言非子者。且贬正因不同缘了。
故抑言非。然佛慈普荫。毕竟无偏。况结缘子。故约
无缘慈。对本有理。则一切众生无非佛子也。若寄
化仪说。且以宿昔未结缘者为非子也。又此等赐
一科。谓人天善恶。体即法界。故父果车。即子理车。
但开其情。假名等赐。众生无尽。车亦不穷。不穷故
不匮。不匮故无偏。故云等赐大白牛车。总之缘了
子。先结缘者。今熟脱之。正因子。未结缘者。今为下
种。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尽未来际无有巳也。方
是出世长者大慈悲父之心。等赐诸子大车竟。

四诸子得车欢喜喻。喻菩萨闻是法一行。受行悟
卷三 第 415c 页 X32-0415.png
入。】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喻上菩萨声闻除疑成佛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
水牛之车。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车。尽于变易。过
本所望。岂不欢喜。上等赐大车喻竟。
△四长者不
虚喻。分三。初如来垂问。二舍利弗答。三如来叹善。
且初如来垂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宁有虚妄否。」

【此下喻上汝等勿有疑二行半。明说无虚妄也。是
长者先许诸子三车。诸子既出之后不与三车。而
等与珍宝大车。这先许三。后与一。宁有虚妄否。

二舍利弗答。分二。先直答不虚。】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谓凡称虚妄者。以无益于人而有损于事也。今长
者于诸子。既有益而无损。实不虚妄。故云不也世
尊。
△二申明不虚之意。又四。初免其火难不虚。二
结况以重夺轻不虚。三不乖本心不虚。四结况过
本所望不虚。且初免其火难不虚。】

「是长者但令诸子(至)便为巳得玩好之具。」

【是长者先许三车者。不过令诸子得免火宅之难。
全其身命而巳。今身命巳全。有何虚妄。故云非为
虚妄。何以下徵释。谓我说长者为全身命不与玩
好之具不为虚妄者。是何以故也。若全身命。虽未
别有所得玩好。便为巳得玩好之具。以全于小乘
卷三 第 416a 页 X32-0416.png
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则是巳得玩好之具也。全身
免火。巳得大宝。济子重命。岂应有虚。
△二结况以
重夺轻不虚。】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况复昔日体外方便。于彼火宅救度一切众生。得
五分法身。尚不虚妄。岂今日等赐大车实慧之命
巳得。而反有虚妄哉。
△三不乖本心不虚。】

「世尊若是长者(至)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谓诸子但免火难。长者纵不与小果。犹不虚妄。以
前苦巳出。小果巳證。那言虚妄。故云乃至不与等。
此述长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为本。小
本非本。许小不与。尚无所乖。况更与大。宁乖本意。
何以下徵释。是长者未许三车之前。先作念云。诸
子无知。于火宅内。无求出意。我今当设方便巧说
三车。令子得出火宅。元为拔苦。本非与果。以是作
念假设方便令子得出火宅之因缘。故不虚妄。

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虚。】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昔日许三而今与一。三乘是其所望。一车本不知
有。许三与一。出乎三乘望外。那言虚妄。
△三如来
叹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双叹善哉。美其所答不谬也。问。佛不自说不虚。教
身子说者。何也。答。许三与一。自说取信为难。教身
卷三 第 416b 页 X32-0416.png
子说者。取信诸人则易也。初譬喻巳竟。
△二法合。
分二。初合总喻。二合别喻。初中分六。初合长者喻。】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如来一句。合上位号也。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
如上。则为一句。合上名行也。上云国邑聚落。今云
一切世间者。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如来遍应
三处。为一切世间之父也。等三界以同仁。视四生
如一子。故云父。于诸下。合德业也。怖畏即二种生
死。无明即五住烦恼。永尽者。即五住究尽。二死永
亡。合上衰迈。显断德也。成就知见。合上年高。显智
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神力者。深
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力者。智必照境。如
身托处。合上宅也。具足一句。合上诸僮仆也。
△二
合五百人喻。】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众生。恒为慈悲所
被。又常无一句。大喜心也。恒求二句。大舍心也。以
不大喜。则懈倦而不求善事。不大舍。则虽求善事。
不肯利益一切故。
△三合舍宅喻。】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朽故如下颂。
△四合三十子喻。】

「为度众生。」

【众生有缘具三乘根性者。先得度脱。
△五合火起喻。】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卷三 第 416c 页 X32-0416.png

【生处胎狱。老厌龙钟。病卧床席。死悲离散。三毒者。
贪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瞋对一切违情之
境。便起怒恚。痴者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起
诸邪行。此三于诸谛理。愚惑痴迷。昏闇障蔽故。又
称毒者。以能坏出世善心故。火字贯上。此合歘然
火起也。
△六合一门喻。】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此中如来转无量
怖畏。而成无量无畏力。转无量衰恼。而成无量大
神通力。转无量忧患。而成无量知见力。转无量无
明。而成实智力。转无量闇蔽。而成权智力。具此种
种广大威力。而以大慈大悲。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众生。以如来永尽怖畏。能度众生生死怖畏。永尽
衰恼忧患。能度众生忧悲苦恼。永尽无明闇蔽。能
度众生愚痴暗蔽三毒。由如来永尽诸障。方能成
就无量德业。由成就故。方能教化众生令得菩提
也。合总喻竟。
△二合别喻。分四。初合长者见火喻。
又四。初合能见。】

「见。」

【即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喻中长者见。法中佛眼
观见。
△二合所见火。】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种种诸苦。」

【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也。五欲如刀蜜。财利如
浮云。众生痴暗贪求。无昼无夜。五浊八苦之火。日
卷三 第 417a 页 X32-0417.png
夜烧煮。故云受种种苦。贪求者。求不得苦也。地狱
人天。五阴炽盛。爱别离。欲合而离。怨憎会。冤家相
会。
△三合广前所见。】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上种种苦如海。众生汩没于中。不以为苦。反以为
乐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
又此结束上文。谓五欲财利。本是苦境。而众生以
为乐事。故欢喜游戏。贪著追求。本是苦心。而众生
惟恐贪之不酷。求之不巧。故不觉知。地狱三途。本
必有之苦报。应寒心而恐畏者。而反不信。谓且顾
生前。奚遑死后。故不惊怖。天上人间贫穷困等。本
是苦聚。应厌恶而远离者。然间植小善微因。求一
人身天福。惟恐不得。故不生厌。如是等种种诸苦。
皆应早求解脱者。而众生且淹没陷溺其中。故不
求解脱。由此痴迷。无有智慧。故不知觉。由不知觉。
故不惊怖。由不惊怖。故不生厌。由不生厌。故不求
解脱。而于三界火宅中。日出而作。随善业以东驰。
日入而沉。随恶业以西走。改头换面。往还五趣。虽
受百千万劫之大苦。不以为患。此合诸子火来逼
身。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四合长者惊怖。】

「舍利弗佛见此巳(至)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应字。即非予而谁之意。拔其苦。即大悲之力。与其
乐。即大慈之力。上云惊怖。惊其无乐。怖其有苦。此
拔苦与乐。即上惊怖也。合长者见火喻竟。
△二合
卷三 第 417b 页 X32-0417.png
舍几用车喻。分二。先合舍几。次合用车。初中又二。
初合长者念救。】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承上拔苦与乐。虽为父道所当尽。然复作是念。终
难从实舍权也。神力合上身有力。智慧力合手有
力。如来知见。合上衣裓。力无畏。合上几案。即始坐。
道场。大法拟宜。众生根钝。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
合诸子不听。】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徵释不能得度。合上不听也。正由五浊障重。未免
生老等火所烧。大乘微妙。不能解入。如人身在缧
绁。未可以语衣锦之荣。故云何由能解等。此句合
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无机狭小。不能解佛智慧也。
前喻有三。驰戏一科义含。
△二合用车。分二。先牒
前三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一大拟不得。二小投其好。三等赐大车。
△二正合
用车。分四。初合拟宜三车。二合知子先心。三合叹
三车希有。四合适子所愿。且初合拟宜三车。】

「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不用之者。大法拟不得也。但以方便者。正用三乘
也。智慧方便。权实并演。单云智慧。自受用实也。连
方便者。明应机即实而权。正显权从实起。权泯归
实之旨。三界者。欲界杂居。色界四禅。无色四空。各
卷三 第 417c 页 X32-0417.png
有界限种族故。俱名火宅者。均在轮回数故。此合
我今当设方便令子免害也。
△二合知子先心。】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
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也。六度菩萨。于当教亦称大乘。今名佛乘者。以三
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而得成佛故。
△三合叹三
车希有。又三。初合示相转。】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至)声闻辟支佛佛乘。」

【汝等莫得等示苦谛。三界火宅是苦果。勿贪等。示
集谛。贪爱是苦果之因。色为男女形貌。及青黄赤
白等。声为男女歌咏。及丝竹环佩等。香为男女身
香。及沉水檀速等。味为男女绸缪。及肴膳美味等。
触为男女身分。及柔软细滑等。此名五欲。亦名五
尘。拣非微妙。故云粗弊。若贪等者。以蛾眉皓齿。是
伐性之斧。丝竹管弦。是夺心之贼。龙涎象藏。是牵
意之媒。甘脆肥腻。是腐肠之药。云缯罗縠。是惰身
之机。众生不知而生贪着爱取。则为其所烧也。汝
速下。示灭道二谛。此二示三界外有三乘智断之
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正合上三车今在门
外。可以游戏。
△二合作證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无人保任。或恐难成。佛既自證。为作保任。出三界
内之苦。得三界外之乐。为不虚矣。合上随汝所欲。
卷三 第 418a 页 X32-0418.png
皆当与汝。
△三合劝修转。】

「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汝等下。正合劝修。复作下。正合叹三车希有。三乘
是诸佛方便。化物仪式。故诸佛所称扬赞叹也。若
知苦。则无生死逼迫之苦果。而有身心自在之乐。
故云自在。若断集。则无三界系缚之苦因。而有纵
任不拘之乐。故云无系。若證灭。则我生巳尽。不受
后有。故无所依。若修道。则旅泊三界。无所希望。故
无所求。又得无生智曰自在。得尽智曰无系。无明
糠脱曰无依。所作巳办曰无求。无漏等。劝修道品
也。住于真空涅槃。故安隐。改粗为细。易短作长。故
快乐。
△四合适子所愿。前喻三车合说。今三乘别
合。分三。初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至)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内有一句。下二应有。宿昔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
故佛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也。此性即众生本具
正因佛性。论中有本性住种性。即此正因佛性。有
习以成种性。即缘因佛性。此正因性虽具。必假教
法熏起。闻法信受者。谓从佛闻等流教法。的信无
疑。拳拳服膺。持守不失。殷勤精进者。闻而思思而
修也。三处闻法。各随本乘。欲速二句。厌三界苦。求
涅槃乐也。欲速自求。是二乘病根。欲速则不达。自
求则不大。因乖万行。果缺圆常。皆欲速自求之过
也。是名下结。如彼下。提喻合声闻。闻佛声教得悟。
卷三 第 418b 页 X32-0418.png
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故以羊喻声闻乘。此中
从佛闻法。合上闻父所说适其愿故。闻慧也。殷勤。
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精进。合上推排。修慧也。欲
速等。合上竞共驰走。是名一句。合上争出火宅。下
仿此。
△二合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梵言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亦云独觉。求自然二句。
独觉也。以单丁自守。不求伴侣。观物变迁。自觉无
生故。深知一句。缘觉也。诸法即十二因缘也。秉佛
因缘。流转还灭。推审住智。灭缘显理故。十二有支。
除无明。每支具七智。先推因。次审因。三世推审。为
六。后住法智。为七。十一支共七十七智也。又求自
然慧。则慧不止如声闻内有智性而巳。深知一句。
则志不止如声闻欲速自求而巳。故优于声闻。劣
于菩萨。为中乘也。支佛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
推义多。故喻如鹿。鹿不依人故。又鹿有回顾之慈
故。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求一切下。明求佛智慧。一切智者。即一切法而證
实相。所谓欲觅实相。不离一切法。欲觅一切法。不
离实相。诸法为实相之表。实相乃诸法之体。故名
一切智佛智者。拣因智。此智究竟果位。超于因位。
故名佛智。智是一。但有圆缺之异故。上二实智也。
下二权智。自然智。任运而知。于一切机。不思而应。
卷三 第 418c 页 X32-0418.png
俯会无差。如月落百川。影含万体。不然而然。名自
然智。无师智者。以此智惠施于人。应遍无方。不拘
成范。能师一切人。无人为师。名无师智。如来知等。
明求佛地不共功德也。上上求自利。悯念下。下化
利他。安乐等。以四无量心安乐一切众生离苦得
乐也。无量总该六道。以慈心利乐饶益诸人天等
而与之乐。故云利益人天。以悲心度脱三途一切
众生而拔其苦。故云度脱一切。此中闻法精进前
五度。求四智第六度。又求一切等。大智心也。悯念
等。大悲心也。智悲双运。沤和不碍般若。般若不碍
沤和。具此自利利他之大心。故名大乘。菩萨下。释
成大乘二字。谓前云佛乘。此云大者。以佛是大果。
众生能求此大果而乘之。以自利利人。故名摩诃
萨之大乘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故
以牛车喻菩萨。上合舍几用车竟。
△三合等赐大
车喻。分二。先牒前二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见诸等。牒前免难。自惟等。牒前等赐。上喻有四。今
但合二。免难兼索车。等赐兼欢喜。
△次合二喻。分
二。初合诸子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至)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此门乃方便权门也。指阿含教中所诠之理。苦即
世间苦果。怖畏一句。即世间生死。得涅一句。即出
世乐果。谓小乘涅槃。云出云得。双该集道二因。未
卷三 第 419a 页 X32-0419.png
有不断集而离苦果者。未有不修道而得乐果者。
此合诸子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也。
△二合等
赐大车。分三。初合释有车之由。】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至)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合上财富无量也。
△二合广明心等。】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也。佛
之法藏既多。众生又是佛子。所以不惜而等与也。
不令下。释等与之义。如来灭度。即大乘三德涅槃。
四十年前。独许菩萨作佛。是令有人独得灭度。今
经许声闻与菩萨同得受记。是皆以如来灭度也。

△三合广明车等。】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是诸一句。牒昔所化权人。悉与下。结足所与大之
事。一相即实相。法身德也。一种即种智。般若德也。
净妙之乐。乐即无苦。解脱德也。三德高广。具足庄
严。收罗万亿。名为大乘。正合其车高广。众宝庄校
等。名为大车也。又一相者。虽有差别功德。皆一实
相。一种者。无二三之殊。惟一乘之种类。诸佛称叹。
以此而修。直至成佛。故云生净妙乐。又涅槃净也。
般若妙也。法身第一也。此三永绝诸苦。故云乐。上
合等赐大车竟。
△四合长者不虚喻。分二。先牒前
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卷三 第 419b 页 X32-0419.png

【许三诱引出宅。末后等与大车。既无虚妄过咎。

次正合不虚。】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长者既不虚妄。如来先三后一。岂虚妄哉。何以下。
徵释先三后一之故。谓初说三乘。既为引导。则似
非实。然后但度大乘。曾无先期。则似为妄。此何以
故而言无有虚妄。以虚妄者。无而为有。能许而不
能与之谓。今佛既有无量诸法之藏。则非虚矣。又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而不吝惜。则非妄矣。但
因法大机小。佛能尽与。而众生不能尽受。若华严
能受。何俟开一为三。舍利下结。以是众生不能尽
受之因缘。但为小智开一为三也。因缘应前请词。
上长行竟。
△二偈颂。有一百六十五行。前一百行。
颂上长行。后六十五行。补颂二义。初中又二。初六
十五行半。颂喻说。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初颂喻
说中分二。初三十三行颂总喻。次三十二行半颂
别喻。初颂总喻中分四。初一句颂长者喻。二三行
一句颂家宅喻。三半行颂五百人喻。四二十九行
广颂火起喻。前喻有六。今止颂四。家宅含一门。五
百含三十子耳。且初一句。颂长者喻。】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长者。」

【颂上位号。即兼名行德业。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
行为国邑聚落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喻佛具
足智断慈悲万德也。
△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
卷三 第 419c 页 X32-0419.png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宅者托也。安也。人所托以安身也。宅久易坏。故云
顿弊。总言曰宅。别论宅内有堂舍之分。堂者当也。
当宾客酬酢也。舍者止也。止身于其间也。靠壁曰
柱。即磉曰根。横曰梁。竖曰栋。房址曰基。阶砌曰陛。
东西曰墙。前后曰壁。𡉏毁也。坼裂也。泥涂所以饰
缝隙。陀坏也。覆苫所以蔽风雨。在檐曰椽。在脊曰
梠。篱落四园曰周障。径巷穿叉曰屈曲。若配依报。
大宅三界也。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
卑鄙为顿弊。堂舍者。长行堂喻欲界。此中堂喻上
二界。舍喻欲界。柱根梁栋墙壁。如上配。基陛喻共
相种子。泥涂墙壁之表。覆苫堂舍之表。椽梠梁栋
之表。此三可喻山川林薮等。高危摧朽等。皆明无
常败坏之相。周障二句。明三界高低崎岖。三恶增
盛也。正报。五阴宅也。自迷心海巳来。故云久故。阴
身老病无常。故云顿弊。堂喻身之上分。舍喻身之
下分。念念相续无常。曰高危。八法不整。三相所迁。
曰摧朽。诸苦所侵。曰倾斜。基陛喻行业。衰老之时。
曰隤毁。四大伤损。曰𡉏坼。泥涂喻皮肤。老色枯朽。
曰陀落。覆苫喻毛发。老则脱落。曰乱坠。椽梠喻筋
骨。支节不援。曰差脱。周障二句。一身三十六物。九
孔长流不净也。三界不牢。令人生厌。是说喻之正
旨。故下文尽情摹写。智者观之。当绝本息轮。离苦
免难也。
△三二句。颂五百人喻。】
卷三 第 420a 页 X32-0420.png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
△四二十九
行。广颂火起。长行周匝三句。文略。今广明之。诸家
配释不一。智者用十使配释。其义切当。十使烦恼。
分于三界九地。具足见思。方感分段生死之苦。以
十使为火之根本故。文分四段。初二十二行颂。明
地上事喻欲界火起。二三行半颂。明穴中事喻色
界火起。三二行半颂。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四
一行。总结众难多端。初中又四。初明所烧之类。二
明火起之由。三明火起之势。四明被烧之相。初中
又二。先正明所烧。二总结所烧。初中又二。初明禽
兽被烧。喻五钝使众生。二明鬼神被烧。喻五利使
众生。十使而云利钝者。前五于所缘境。顽嚚不决
故。后五于所缘境。果决割断故。为心王所役曰使。
又能使众生入于生死轮回故。初明禽兽被烧。又
二。初正喻五钝。二结显宅变。初中又五。且初二句
颂。喻慢使。】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此下虫名兽状。鬼体神形。虽非经要。既喻十使。亦
可略知其相也。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凌高下视。故
喻如鸟。凌他为慢。自贵为憍。必有所挟也。今取文
殊问经八憍。喻此八鸟。一壮盛憍。谓人恃巳强胜
壮大。凌他劣弱。如鸱。恶鸟也。似鹰而白。一名鸺[(垩-王+田)*鸟]。
昼不见泰山。夜能撮蚤。其形最大。故壮盛憍如之。
卷三 第 420b 页 X32-0420.png
二性憍。谓人恃巳种姓强大。凌慢于他。如枭。不孝
之种。食母之鸟。故性憍如之。三富憍。谓人恃巳富。
凌慢于他。如雕。有多种。黄头赤目者。能取獐狸为
食。故富憍如之。四自在憍。谓人恃巳长大称意所
作。凌慢于他。如鹫。食宿山林。去住自由。故自在憍
如之。五寿命憍。谓人恃巳寿高。凌慢于。他如乌。即乌
鸦。反哺之乌。命长不死。故寿命憍如之。六聪明憍。
谓人恃巳聪利明达。凌慢于他。如鹊。性至聪。能报
吉凶。故聪明憍如之。七行善憍。谓人恃巳能行少
善。凌慢有德。如鸠。即𪄕鸠。性至纯。不知自拙。谚云。
人道𪄕鸠拙。我道𪄕鸠巧。只用几根柴。家缘便做
了。故行善憍如之。八色憍。谓人恃巳容颜美妙。凌
慢于他。如鸽。类有多种。以色取胜。肆淫鸟也。故色
憍如之。
△二二句颂。喻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瞋有三种。一非理瞋。谓不问可否。歘起瞋心。二顺
理瞋。谓人实恼我。三诤论瞋。谓强执巳解为是。他
解为非。蚖蛇之大者。毒盛不触而吸。喻非理。蝮蝎
之大者。触之则螫人也。喻顺理。蜈蚣瞋很而行速。
蚰蜒涟涎而走滞。喻戏论。
△三二行颂。喻痴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至)𧏙螂诸虫而集其上。」

【于境不了曰痴。即无明也。无明有二。一独头。二相
应。在室曰守宫。在泽曰[虫*晏]蜓。汉时宫中养以丹砂。
取血。用梅华印。以涂眉间。宫女有邪私者。其面华
卷三 第 420c 页 X32-0420.png
即散。为防宫女淫乱。故云守宫。多足虫曰百足。似
蜈蚣。不能毒害者。此二兀然。喻独头。鼬鼠之大者。
赤黄色。能入穴而食鼠。天若雨。于树上倒悬。尾有
两岐。以塞两鼻。狸狐之大者。年老可成精。而妖媚
人者。鼷鼠者。甘口鼠也。食人而不觉痛者。此三喻
相应。诸恶一句。谓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使也。交横
一句。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
驰走。屎尿二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不净故。
𧏙螂亦名乌甲虫。由痴不了。于中计常乐我净。而
生染著。如𧏙狼集其上也。则人于男女二根。生欲
乐想者。迷倒极矣。
△四二行颂。喻贪使。】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至)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贪有二。一有力贪。二无力贪。有力者。以威势取之。
如五霸等荼毒万姓。如狐狼。无力者。但能从他乞
索粗弊。如豪强侵夺良善。阿附之馀党。如野干。似
狐而小。形色青黄。尾大。巢于危岩高木之上。群行
夜鸣。怪兽也。咀嚼下。明贪心取境。有用而取。如口
含味以咀嚼。不用而弃。如足蹴蹑以践蹋。又小则
咀嚼。多则践蹋也。以唇咥血曰哜。以齿断骨曰齧。
喻贪噬无厌也。死尸喻粗弊五尘。狼籍者。狼所卧
处。草皆披靡也。生虫咀嚼以殆尽。死尸哜齧以有
馀。故云骨肉狼籍。谓食之不尽。零落于草间。世人
肆筵设席。杯盘狼籍。积聚五尘。不知止足。亦犹是
也。由是下。喻王贼等有大力。将彼有力无力所贪
卷三 第 421a 页 X32-0421.png
之物。以强取之也。两足翻寻曰搏。收聚一处曰撮。
贪不知足曰饥。求不能得曰羸。种种营觅曰慞惶。
多贪之人。虽富而贫也。处处一句。驰逐五尘之境
也。
△五二句颂。喻疑使。】

「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群狗竞取曰斗。群狗相吠曰诤。向前相夺曰揸。往
来相扯曰掣。即斗之形也。衔物死诤曰啀喍。失物
泼叫曰嗥吠。即诤之声也。喻疑使众生。未决是非。
为斗诤。意谓为是。复谓为非。名揸掣。发言论决是
非之理。名啀吠。上正明五钝竟。
△二二句颂。结显
宅变。】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变乃改其本有。状谓新其相貌。总上五钝。凡人共
有。苟有此者。人而不尽人道。则妄人也。非禽兽而
何。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凡
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为性。惟其所禀气形偏
正。故有人畜之殊。乃曰几希也。唯君子完其所得
之理。不失其所以人也。小人不知而去之。名虽为
人。而实不得其所以为人也。孟氏之言。吾佛之教。
隐显少殊。会旨不异。上明禽兽被烧竟。
△二明鬼
神被烧。又二。初二句。总明五利。】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五利遍缘三界四谛五阴。触处生著。造次恒有。故
言处处皆有也。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
卷三 第 421b 页 X32-0421.png
头人形曰魅。木石变怪曰魍魉。总是物类之精。有
时闻声不见其形。有时见形倏然不见其形也。夫
鬼神有智。禽兽则无。故以利喻鬼神。钝喻虫兽。

二九行半。别明五利。分五。初三行喻邪见。】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至)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邪见众生。不敬三宝。不礼塔寺。拨无因果。故云邪
见。夜叉亦名药叉。捷疾鬼也。此云苦活。食人度命。
以苦自活也。喻邪见之徒。人是善报。喻出世善因
果。不杂烦恼者。邪见之心。拨无善因果之事。如夜
叉食人肉也。毒虫是恶报。喻世间恶因果。杂诸烦
恼者。邪见之心。拨无恶因果之事。如夜叉啖毒虫
属也。诸恶下三句。明善恶因果。皆从自类而生。毫
无差舛。玉篇云。伏卵曰孚。广雅云。孚亦生也。乳者
养也。故乌生曰孚。兽生曰乳。此喻善恶之法。从自
类因。生自类果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
得不失名护。夜叉二句。谓邪见之心。拨无善恶因
果。如夜叉竞共争取人肉毒虫而食也。食之既饱
者。邪见之心成就也。恶心转炽者。邪见之心增广
也。𩰖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宣于无因无
果之法。能令闻者。堕落三途。故言甚可怖畏。今之
外道。宣唱册卷。夜聚晓散者是也。古德云。似此一
般愚男女。生遭王法死阿鼻。岂不大可怖畏哉。

二二行半。喻戒禁取。】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卷三 第 421c 页 X32-0421.png

【戒取执邪为道。名非因计因。即持牛狗等戒之徒。
鸠槃茶此云瓮形。以其形似瓮故。可畏鬼也。虚坐
为蹲。实坐为踞。喻外道依于戒取。修行十善。能生
六欲天。六天是欲界高处。如土埵也。依戒取修得
四禅。生色界。名离地一尺。依戒取得四空定。生无
色界。名离地二尺也。上生二界为往。还生欲界为
返。依戒之见。所修之行。安意乐心。故纵逸嬉戏也。
捉狗等者。前文狗喻贪使。今两足喻有力无力二
贪。声喻贪之种子。脚喻觉观。以戒取之徒。非无实
修。但知见不正。不入正道。盲修瞎炼。非因计因。幸
而高升上界。意欲伏贪现行。既得伏巳。故云捉狗
两足。又望断贪之种子。故云扑令失声。断之不能。
即用觉观加之。故云以脚加颈。妄谓灭除而得自
在之乐。故云怖狗自乐。此中捉扑以怖。正是外道
邪修之工夫也。
△三一行半喻身见。】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至)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于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竖入三世。计我
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即
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业庄严。故言黑。无功德资
助。故言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计我
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
说。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
△四半行喻见取。】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非果计果也。见取通至非想。非想非是涅槃之
卷三 第 422a 页 X32-0422.png
果。计之为常。如咽细命危而保其寿。故云其咽如
针。以无色唯心。名咽细也。
△五二行喻边见。】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至)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于一身见。计断计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
边名为边见。计常者身断我常。计断者身断我断。
断常二边。如牛头二角。不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
一味执断执常。如食人肉复啖狗也。或时计常。或
复计断。前后回转。如头发髼乱也。计常即破断。计
断即破常。如残害凶险也。无有智定饮食自资。如
饥渴所逼。各陈巳见。宣唱邪论。如叫唤。随诸邪行。
轮回不息。如驰走。上正明所烧竟。
△二一行半总
结所烧。】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至)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此总结欲界利钝烦恼之相。初句利。二句钝。饥急
二句。通结二使。并是有漏之心。无道味之贪。故云
饥。由饥故生死速疾。故云急。四向者。向四生轮回
也。窥私窃也。明其邪观空理。慕仰道味。虽复观空。
而滞著心多。不会正理。如窥窗观空。不得无碍也。
末二句总结。初明所烧之类。喻十使烦恼竟。
△二
二一行明火起之由。喻起五浊之由。】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巳来。誓愿度脱。故云属
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诸子慎火。由出宅后。诸子
无知。故令火起。内合如来在世。能令伏五浊。由舍
卷三 第 422b 页 X32-0422.png
应后众生于后复起五浊。世尊在此土数数生灭。
今言近出。约最后一番示生三界。此土缘尽彼土
缘熟。舍此应彼也。问。言属又言出者。何也。以属则
不出。出则不属故。答。不言属则于巳无干。不应救
济。不言出则巳且被烧。安能救人哉。
△三二行明
火起之势。喻正起五浊。】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忽然应长行歘然。四面即身受心法。于此备起四
倒五浊八苦等。故云一时。相续渐增。故云俱炽。呻
吟悲痛为爆声。诸根破坏为震裂。气断骨离。故摧
折堕落。四大解散。故墙壁崩倒。世界山崩地裂。树
折崖摧。山河倾覆等。正明三界宅五阴舍。顿弊败
坏。火烧不堪之相。令人不当贪恋也。
△四一行半
明被烧之相。喻受五浊八苦。】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若计常者。谓法定常。巳有还无。无即常故。计断者
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
巳显。故云扬声大叫。雕鹫举钝使。鸠槃举利使。此
等众生。烦恼浊心。五见交攻。不求正道之修。不知
出离之方。常在三界。甘受轮回。故云周慞等。上明
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巳竟。
△二三行半。明穴中事。
喻色界火起。分四。初一行明所烧之类。】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如孔穴。虽复不及门夜敞豁。犹得免于
卷三 第 422c 页 X32-0422.png
猛燄。喻入四禅定中。虽未出界外。犹得免于欲界
粗恶也。初二句钝使。下二句利使。毗舍阇。啖精气
鬼也。
△二一句明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少福薄德。故近恶遇苦。
△三一句明火烧之势。】

「为火所逼。」

【孔穴之中。虽无猛火。犹有热恼。喻四禅虽无欲界
粗恶。亦有喜乐等爱味细苦。故是火逼。
△四二行
明被烧之相。】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至)臭烟蓬㶿四面充塞。」

【利钝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互相是非。如共残
害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慧。但著
禅味。如饮血。又著觉观等五支。如啖肉。野干喻欲
界贪。于欲界修未来安。巳断此贪。故言并巳前死。
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之贪。故云竞来食
啖。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燄。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
以烟过𦦨。故喻色界。色界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
大。如四面咸苦。故云充塞。上明穴中事。喻色界火
起竟。
△三二行半。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有二。
初一行明所烧之类。】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欲界以蜈蚣喻瞋。今无色界亦喻瞋。色界虽不言
蜈蚣。而云毒虫。即兼之。阿毗昙云。上界不行瞋。无
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滋润故。然止而不
卷三 第 423a 页 X32-0423.png
行。非能断也。约种子三界俱有。约现行欲界独存。
厌色界定出向无色。厌色粗法。观无色法。如毒蛇
被烧出穴也。
△二一行半明所烧之相。】

「鸠槃茶鬼随取而食(至)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若得无色定。必灭下界缘。故言随取而食。非想居
于最顶。尚不免颠倒之苦。如头上火然也。非想亦
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生苦也。念念不住。老苦也。
行心扰扰防定。病苦也。退定。死苦也。求定不得。求
不得苦也。不得定必有障。怨憎会苦也。失定时。爱
别离苦也。四阴心。即五阴炽盛苦也。无无漏饮食。
所资。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故云周慞闷走也。上
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竟。
△四一行总结众难
多端。】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十使烦恼业火所烧。三界五趣受无量苦。故曰其
宅如是。甚可怖畏。灾难甚多。难以尽言。故曰非一。
上颂总喻竟。
△二三十二行半。颂别喻。分三。初二
行半。颂长者见火。二十三行。颂舍几用车。三十七
行。颂等赐大车。略无虚妄不颂。初又三。初三句。颂
长者能见。】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

【宅主即长者。是能见之人。门外立者。于所烧之门
安隐得出也。云立者。以如来在法身地。常怀大悲。
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之座。故云立也。闻有人
卷三 第 423b 页 X32-0423.png
言者。上云见。今言闻者。以闻代见也。人者闻必从
他故。三昧法即他人也。入三昧中。俯察群机。三昧
能令佛见。故云有人言也。又人指悲愿。若见闻者。
悲愿使然也。
△二一行一句。颂所见。】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

【问。子本未出。云何因戏来入。答。约圣或在大通时。
曾发大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如人举
足欲出。至门侧而返。亦名为出。亦名为入也。约凡
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名出。因晦昧故而起戏论。便
有生死。名入。故云先因游戏来入此宅也。昔结缘
浅。大善未著。名为稚小。退大以后。流转三界。无明
所覆。名为无知。欢喜乐著。即前于火宅内。乐著嬉
戏等。
△三二句颂惊怖。】

「长者闻巳惊入火宅。」

【为诸众生。起大悲心。出真兆圣。降迹尘寰也。
△二
十三行颂。舍几用车。分二。初五行半。颂舍几。二七
行半。颂用车。初又三。初四行半。颂长者念救。】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至)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方宜者。正以大教拟宜也。告喻即具告诸子也。说
众患难下。正明所烧重重叠叠。广列二使众生。汩
没三界。众苦蔓筵。相续不绝也。无定慧相资。故云
饥渴。饥渴巳是可畏。况复五浊大火之所烧煮也。

△二三句颂诸子不听。】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
卷三 第 423c 页 X32-0423.png

【颂上虽闻父诲。不肯信受。正明无机。不受即无知。
即上稚小无知。犹故乐著者。既无大志。复著三界
也。
△三一句颂驰戏视父。】

「嬉戏不巳。」

【正明息化。嬉戏即见思。见思不巳。大法难投。故息
大化耳。
△二七行半。颂用车。分三。初三行。颂拟宜
三车。】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一行拟宜意。愁恐堕苦。恼不受大也。又长文云。
此舍巳为大火所烧等。长者既虑与子并焚。所以
益其愁恼也。次一行明用小之由。由著见思。故唯
施小。耽乐之甚也。湎沦溺不出也。舍宅无一可乐。
明三界五趣是苦。诸子耽湎嬉戏。明众生执苦为
乐也。不受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俱
亡。故云将为火害。害故丧身。丧身故失命。即便二
句。正思用小施三乘教也。
△二三行。颂叹美三车
希有。】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至)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告诸下。颂劝转也。妙宝者。方便教中之妙宝也。小
果之乐。离火宅苦。故云妙宝。羊车下。颂示转也。在
门外者。如示四谛令知出世也。汝等下。颂證转也。
造作者。以三车本无乃幻出耳。可以二字。冥斥二
乘。不堪任重致达。仅可自利游戏而巳。
△三一行
半。颂适子所愿。】
卷三 第 424a 页 X32-0424.png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至)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空地。指小乘所證偏空之理。颂上驰走争出等文。
上颂舍几用车竟。
△三十七行。颂等赐大车喻。分
四。初五行。颂免难欢喜。】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长者见等。免难也。坐师子座者。一是诸子坐座。得
出三界故无畏也。二是长者坐座。见子兔难即得
无畏也。初在门外。子犹在内。是故父立。今子既出
宅。是故安座。又大机未会。是故云立。小化巳周。是
故安座。故知立者冥利也。坐者显利也。而自庆下
欢喜也。得所化机。是故庆快。二万亿佛所。教其大
缘。是故云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
成就。将养不易。故云甚难。善根尚微。故云愚小。妄
惑所覆。故云无知。无知则起浊。起浊必招果。故云
入宅。多诸二句。总述三界利钝之相。大火二句。总
述三界八苦之势。而此二句。明起见起爱。不能自
拔。我巳二句。明欢喜之由。是故二句。结欢喜之意。

△二三行。颂诸子索车。】

「尔时诸子知父安座(至)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知父安座者。索车时也。验上二座父坐为正。即坐
无量义经之座也。皆诣父所者。索车仪也。正同今
会四众围绕。咸以恭敬。来至我所也。愿赐我等者。
正请索也。如身子三请等。如前所许下。述许。今正
下。结许。
△三七行半。颂等赐大车。】
卷三 第 424b 页 X32-0424.png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至)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初二句颂有车之由。长者是能證之佛。大富等是
所證之法。恒沙功德。非因所及。故云大也。屋盛物
曰库。喻六根等具一切法。地盛物曰藏。喻诸行具
一切法。又阴界入等具一切法。喻藏。约理如地故。
道品六度等具一切法。喻库。约修如屋故。其实一
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
及一切行。故名库藏众多而大富也。金银四句。明
车体。金银四宝。喻一真法界四智菩提。众宝兼摄
万德。性具诸法。总名为宝。从性起修。名之为造。子
多行多。车则随多。名之为诸。一一车体。无不高广。
名之为大。又须示方知。起修名造。以性泯修。造还
本有。即车之体也。庄校下。明车之庄严。初四句如
长行释。真珠等出幰盖相也。慈门非一。犹如网孔。
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长文但
云垂诸华缨。秪是令见者欣悦。今云处处垂下。乃
明众机遍悦也。众䌽一句。喻垂化之处。设应不同。
周匝一句。喻摄物之宜。无所阙少。前云重敷婉筵。
今柔软二句。颂上婉筵二字。上妙四句。颂上重敷
二字。缯帛也。纩絮也。茵褥重席也。喻诸禅自在故
云柔软。以妙冠粗。如细氎覆上。意显种种事禅。并
即实相。不同凡小。杂诸烦恼。故云鲜白洁净而上
妙也。有大下。颂长行驾以白牛等。前导曰傧。后随
曰从。以是二句。颂车等心等。以妙车等赐诸子者。
卷三 第 424c 页 X32-0424.png
显佛于群机周而不比。于一乘兼济无私也。
△四
一行半。颂得车欢喜。】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初二句。喜其所求者轻。所得者重。昔日焦芽。自绝
无分。忽蒙授记。何快如之哉。得一乘妙用。不滞一
隅。曰游于四方。不缚于诸法。曰嬉戏快乐。自在无
碍。盖嬉戏之与物。毋意毋必。调而应。偶而会。曾无
缚著之心。于一切法若嬉戏然。乃能自由自在而
无碍也。上颂譬喻竟。
△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分
二。初四行。颂合总喻。】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颂合位号。次二句。颂合名行。德业义含。如
来是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子义通。
故世间从九。结缘义局。故方便唯七。此颂合长者。
一切下。颂合五道。兼三十子。三十缘因子也。众生
正因子也。深著二句。以五道论。则著五欲之境。无
出世慧心。以三十子论。则大通时教大。中间退取。
无有一乘之实智实慧也。三界二句。颂合家宅。兼
一门。众苦下。颂合火起。初二句标。次二句释。后二
句结。
△二三十行半。颂合别喻。分四。初三行。颂合
长者见火。】

「如来巳离三界火宅(至)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如来巳离四句。颂合能见也。寂然安处。是萧然无
累之意。正由寂然閒居。能见五浊诸子。今此六句。
卷三 第 425a 页 X32-0425.png
颂上合所见火。即见诸众生为生老等之所烧煮
也。昔之三界。既为佛有。佛巳出离。今之三界。为众
生有。众生亦当出离。巳出离者职应为父。未出离
者分应为子。故云其中等。患难即是火之烧煮也。
唯我二句。颂合惊怖。我是能救之人。诸子是所救
之人。能为二字。即应拔二字。三界既为我有。众生
又是吾子。岂可父居界外。萧然无累。忍诸子界内
奔驰乎。我既寂然安处。岂可袖手不顾。忍诸子患
难烧煮乎。故云唯是能救护也。
△二四行。颂合舍
几用车。分二。初一行。颂合舍几。】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

【初句拟宜。即具告诸子且称本怀也。二句不得。即
犹故乐著等。谓父虽爱子。而子不如父愿。乃法大
机小也。三四句。释成不信之由。兼含息化意。正颂
上未免生老病死忧恼等也。
△二三行。颂合用车。】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至)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以是方便者。颂上但以智慧方便拟宜也。为说三
乘下。叹三车希有。三转四谛法轮也。知三界苦。知
苦断集也。开示二句。慕灭修道也。是诸子下。颂合
适子所愿也。决定者。从苦法忍以上。是真决定。颂
上合三乘奔走争出火宅也。三明。婆沙论云。宿命
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
尽能作正观。断诸烦恼。此三名明。身境但工巧而
巳。天耳但闻声而巳。他心缘他别想而巳。此三故
卷三 第 425b 页 X32-0425.png
不名明而云通。有得二句。颂三人出宅證果。缘觉
兼声闻。菩萨云不退者。以权教菩萨慈悲度生。心
无退屈。非位次之所判也。
△三八行。颂合等赐大
车。分二。先颂合等赐。次颂合欢喜。长文等赐兼欢
喜。免难兼索车。今颂有欢喜无免难。经文前后隐
显不同。今先五行。颂合等赐。】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至)禅定智慧及佛馀法。」

【我为众生下。颂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乃至皆以灭
度之。合车等心等也。是乘下。颂皆是一相一种称
叹第一之乐。合车体也。心境不二。事理双融。曰微
妙。断二种死。净五住惑。曰第一。超三种世间之上。
为十方诸佛所尊。妙契佛心。适悦圣意。故云悦可
也。一切下。令尊敬一乘也。无量下。追颂我有无量
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合有车之由也。

次三行。颂合欢喜。】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至)更无馀乘除佛方便。」

【得如是下。明各得大乘法喜也。自得中道智如日。
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所谓常独
游常独步也。广化三乘同得一乘。故言与诸菩萨
等。此乘圆顿。从因至果。无委曲相。故言直至。以是
因缘下结显。以是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
审实而求。唯一无二。除佛方便。而言馀乘耳。
△四
十五行半。颂合无虚妄。分二。初三行半。颂合不虚
章门。】
卷三 第 425c 页 X32-0425.png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汝诸下。先定父子。明本欲与大。既皆吾子。理应平
等与大也。汝等累劫下。明说三乘。意为除障。我虽
先说下。明既巳障除。还遂本心。与大乘法也。但尽
生死者。但尽分段。尚有变易。假言灭度。而实不灭。
上言障除。今所应作等者。明遂本心。令入大乘也。

△二十二行。颂合不虚。分三。初二行。释同皆是子
理应平等。】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谓机若大。而法即大。申明更无馀乘也。以在众中。
心听专一。一乘实智之法。诸佛虽用方便权智。所
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
故皆是菩萨也。
△二七行。释不能受大乃说三乘。】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至)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谓法小元是机之自小。申明除佛方便也。小根障
重。不受大法。为是方便开三接引。智小故著深。爱
属心。欲属境。世间根境苦果也。为此二句。明苦谛。
谓佛为此著欲以苦为乐之人。将一乘实相说为
三乘苦谛。声闻于三乘中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
苦以逼迫为义。谛以真实不虚。即六道生死也。众
生心喜者。称其本习也。本厌生死。自求涅槃。今闻
出离。即会宿习。是故心喜。佛说下。谓所以得未曾
有者。以佛说苦真实无异也。无异即不假。遗教云。
佛说苦谛实苦不乐故。若有众下。明集谛。以招感
卷三 第 426a 页 X32-0426.png
为义。是苦之因。故言苦本。谓若钝根众生。虽知诸
乐是苦。尚不知苦之根本。犹深著苦因。时刻不能
暂舍。执于我见。又为是等方便说言。苦因非他法
为本。乃贪欲为本也。若灭下。明灭谛。上二句灭集
之功能。下二句明灭谛得名。灭以择除为义。承上
贪欲既为苦本。若有众生。依于寂灭理观。择除贪
欲。是苦因巳尽。而诸苦果无所依止。所谓皮既不
存。毛将安附哉。当知但云无所依止。则惑尚有。馀
果未證。极至第四果。后三品思惑断尽。始为灭尽
诸苦。名第三灭谛也。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
真。故名灭谛。为灭二句。明道谛。以能通为义。以能
通至真空涅槃故。略言即戒定慧。广即七科道法。
离诸二句。重举得脱。集是能缚。苦是所缚。离此苦
集。名得解脱。是人下徵释循名。观谛得脱。为是何
脱。但离下释。无明巳是不实。见思又附无明而起。
故呼为虚妄。有作四谛。但除此惑也。名为解脱者。
权乘小果。脱于分段。未脱变易。故非自在。以法言
之。断见思。以喻言之。出火宅。坐露地耳。
△三三行。
明后若堪能还与其大。】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其实二句。明违实。以法言之。则惑未断乎无明。果
未极乎佛地。以喻言之。如在露地。未得大宝白牛
之车也。一切解脱者。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也。佛说
下。会三归一。谓佛说此人未得灭度者。非谓昔日
卷三 第 426b 页 X32-0426.png
所说小乘。统无所得。但未得今日所说一乘实相
成佛之无上道也。若能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示于
三毒。不乖三善。示于六蔽。不失六度。遍于诸道。断
其因缘。现于涅槃。不断生死。以非道为道。非二乘
所及。故名无上道。变易尚存。非大涅槃所證小果。
非佛本怀。故云我意不欲其人令至小果灭度。而
舍今日所说无上大灭度也。我为法王下。结不虚
妄。法王者。不住世间。不住涅槃。于诸法中。得大自
在。了一切法。即是佛法。无入而不自得也。权实之
法。巳得自在。开三显一。岂有虚妄。所谓权实自在
者。昔因机小。权大为小。安隐众生。使无破法不信
坠落恶道之不安隐。今因机熟。实小为大。安随众
生。使无自欺自责之不安隐。故曰。安隐众生。出现
于世。上颂长行巳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