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383b 页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二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今品名方便者。一品之中。方便文字。共有三十三
处。经家据若干文义。因而詺品。大意是指昔日三
乘方便。至今法华开舍方便。显会真实。亦只名方
卷二 第 383c 页 X32-0383.png
便耳。方便字面虽同权小。方便义意迥然言外。问
最上一乘。究竟圆满。何于正宗分首。便云方便。与
昔三乘方便。何所拣别。答。经不云乎。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名方便
者。意含前后权实二义。前权方便者。乃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后实方便者。乃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
第一方便也。问。何不名真实品。答。此经大义。开显
会归之旨。若尽废昔日之方便。却将何等会显真
实。所以仍标方便。先分后合。即权即实。圆融活泼
善巧无加。故名方便品。方便者。法用也。法有方圆。
用有差会。盖随众生乐欲。非佛本怀。文云。令离诸
著出三界苦。是故如来称叹方便。非今品意。以是
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故。又方便者。门也。
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
作门。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非今品意。亦是体
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随自他意语故。又方便者。
秘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珠。与
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
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文云。唯我知是
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是今
品之意。是同体方便。自行之权随自意语故。以自
文殊答弥勒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则说经入
定放光动地皆方便矣。经云。吾从成佛巳来。种种
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则方便不止于今
卷二 第 384a 页 X32-0384.png
经放光动地。乃从成佛巳来。种种言教皆方便也。
文云。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种种缘譬喻。无数
方便力。则方便又不止于释迦一佛。乃十方三世
诸佛出世说法皆方便也。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
第一义。则方便又不止于三乘六度万行之正经。
乃至举手低头。沙为塔。爪画像。或出于诚敬。或出
于戏乐。无非一大事因缘之方便也。如此则降迹
皇宫。六年苦行。多子塔前拈华。双树林中入灭。以
及德山棒。临济喝。无往而非方便也。正宗分首。置
此二言。则知七卷经文。无非方便。一切众生本有
佛知佛见故也。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经纲要。分为四
段。此品至法师品。为开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为
示佛知见。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分别功
德至常不轻四品。为入佛知见。且初开佛知见。文
有九品。分二。初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二法师
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初又二。初略开三显一动
执生疑。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初中又二。初略
开三显一。二腾疑致请。初中有长行偈颂。长行分
二初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初中分二。初明
诸佛权实。二明释迦权实。初又分二。初经家提起。】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文殊答弥勒巳竟之时也。安详者。申申夭
夭从容自得之貌。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
卷二 第 384b 页 X32-0384.png
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入无量义定。今佛亦尔。对
入言起。世界悉檀。故从定起。历履法缘。二俱审谛。
说必不谬。增长物信。为人悉檀。故从定起。佛寂而
常照。尚须入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对
治悉檀。故从定起。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
安心实相。第一义悉檀。故从定起。告舍利者。身子
为法说得记之当机。乃小乘中智慧第一之人。故
告之。首标万二千。而独告身子者。必有所因也。法
说后。身子自述领解。则曰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
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等。四大弟子
则曰。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乃至不生一念好
乐之心。则身子愿学菩萨授记作佛。唯恐不得久
矣。故因而告之。问与大品方等阿含有同异否。答
各处不同。阿含发起生灭法轮故告。方等弹斥。大
品加被。今经开显故告也。论云。告身子不告别者
智深故。不告菩萨者。有五。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
回向大菩提故。三令无怯弱故。四为发馀人善思
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巳办心故。
△二正叹权实。分
三。初双叹。二双释。三双结。且初双叹二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诸佛一句。标实智也。诸佛有二。一是十方三世诸
佛。即下十方三世佛佛道同之义。二是释迦一佛。
即下分身诸佛现在说法者是。一往智即慧。慧即
智。分之智能分别事理。慧能决断精粗。智慧之体。
卷二 第 384c 页 X32-0384.png
即一心三智。是诸佛自觉圣智之境。在佛为阿耨
菩提。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在众生为佛知见。常住
真心。元湛妙性。今经云。一乘实相。家业宝所等。甚
深无量者。称叹之辞。诸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
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无量。无量甚深。深高横广。
如根深枝茂。源远流长。实智既尔。权智亦然。其智
一句。标权智也。以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
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也。难解难
入者。称叹之辞。由无量故难解。由甚深故难入。不
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又智慧门
者。自有方便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如璎珞经云。
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是也。自有佛
智慧为门。得入佛智应。即今经所叹其智慧门是
也。又权智称门者。以实智寂灭离言。固不可说。今
用权智。曲唱傍通。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权智名
门。即方便门也。清凉疏云。方便门有二。一远穷之。
四十年前所说诸法。为今经方便权门。故云虽示
种种道。其实为佛乘。近言之。入定放光等事。为此
会方便权门。故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一切
二乘所不能知。故言难解难入也。别举二乘不知
者。为执重故。华严顿照。如聋若哑。故言不知。方等
弹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故
云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佛佛道
同。犹怀疑惑。故云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根
卷二 第 385a 页 X32-0385.png
二乘。是亦不知也。正是激发二乘之言。
△二双释
二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先双徵二智。佛曾等。释实智也。良由诸佛往昔因
中。劫劫生生。未曾离佛。以佛为师。常随佛学。所近
之佛。非一佛二佛。曾经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如此
则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若事其师而
不学。犹勿师也。学其道而不行。犹不学也。由是事
一佛。尽行一佛无量道法。事无数佛。尽行无数佛
无量道法。所积者深。所造者广。如此则内行纯厚。
躬行实践。故实智无量。勇猛等。释权智也。勇猛者。
果敢直前。难行能行故。精进者。志无退屈。长劫无
厌故。名称者。十号具足。举事得宜故。普闻者。圆彰
法界。声名远著故。良由诸佛勇猛精进。能入难入
之门。既入门巳。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
勇猛一句。释权智深。名称一句。释权智广。权智虽
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得成。
△三双结二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理究竟。圆满果德。曰成就。觉尽心源。到彼岸底。
曰甚深。昔所未说。故未曾有。此结实智。称机所说。
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权智。又
成就等。结自行权实。随宜等。结化他权实。自行权
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此中亲近二言。
案至化城天授。以亲则智佛与佛。及十方佛。皆父
卷二 第 385b 页 X32-0385.png
子兄弟之亲。近则提婆为师。佛为弟子。奉事千岁
为近故。尽行二言。案至不轻品。以恶骂捶打。尚致
礼赞。为尽行故。名称一句。案至药草品。以大音声
普告天人等。神力品。诸天于虚空中唱言。有国名
娑婆。佛名释迦。皆佛之名称普闻也。又成就等。案
至宝塔品去。涌塔变土。集分身出眷属。谈寿量。分
别功德。乃至提婆得记。龙女成佛。皆是佛所成就
未曾有法。一向不与二乘人说。今经说之。所以难
信难解也。又亲近一句。所学之深也。尽行一句。所
造之深也。勇猛一句。建志之深也。名称一句。积德
之深也。成就一句。所證之深也。随宜一句。方便之
深也。如此叹者。显二乘人所学所造。建志积德。所
證方便。皆不深也。正发二乘之愿慕。使其内心自
惺。诸佛如是勤学深造。名称普闻。我等云何于佛
法中。心生疲怠。果能如是思惟。庶几进入一乘。所
谓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小知不及大
知。宜乎二乘不知如来智慧也。上叹诸佛权实二
智竟。
△二叹释迦权实二智。分三。初叹权释权。二
叹实释实。三结权结实。对上科凡有三意。一者前
诸佛二智合叹。明二智体同也。释迦二智开叹者。
表二智功用有异故。二者明垂迹之本。故诸佛先
叹实。明显本之能。故释迦先叹权。三者诸佛显自
行。故先实。释迦明化他。故先权。初叹权释权。又二
初叹权智。】
卷二 第 385c 页 X32-0385.png

「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至)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成佛巳来。近指菩提场。远指尘点劫。以三种化他
之权。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
以芭蕉水沫为喻。大乘中以乾城镜幻为喻。广演
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
便也。离诸著者。说散十善令离三途著。说净十善
令离欲界著。说谛缘法令离见思著。说菩萨法令
离涅槃著。说佛法令离顺道法爱著。
△二释权智。】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巳具足。」

【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等。知即三智之知。
见即五眼之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皆
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之谓。此中知见即实智。由證
此实智。故能种种行权。此叹权释权竟。
△二叹实
释实。又二。初叹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广大一句。称叹也。广大明横。即前无量。深远明竖。
即前甚深。实智本非横竖。寄言往叹。论其横竖。照
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
△二释实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无量。四无量心也。无碍。四无碍辩才也。力。十力也。
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
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
力。佛悉遍知。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也。无所畏。四
无所畏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
卷二 第 386a 页 X32-0386.png
障道无所畏。四说苦尽道无所畏。通名无畏者。于
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无失。则无微致恐惧
之相也。禅。即实相之禅。定。即楞严大定。解脱者。佛
地位中诸解脱门也。三昧者。二十五王三昧也。深
入释深远。无际释广大。成就等。总摄佛地所具。一
切功德。叹实释实竟。
△三结权结实。又二。初结权
智。】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至)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种种巧说。即上种种广演也。言辞柔软者。巧法逗
机而不暴戾也。悦可众心者。随众生乐欲也。由具
足方便知见。故能种种巧说。令人悦可也。
△二结
实智。】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大略言也。未曾有法。即结上成就一切等。
以佛地不共功德。无量无边。深入无际。皆未曾有
之法也。要知诸佛之权。即释迦之方便。释迦知见。
即诸佛智慧。非权无以导实。非实无以开权。有实
无权。则沉埋中下。有权无实。则屈枉大根。权实并
行。方能曲成小大而不遗。出定双叹。盖为此也。寄
言叹三智竟。
△二绝言叹二智。分三。初正绝言叹。
二徵释绝言。三释权实相。且初正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叹到恰好处而止者。欲杜口不说也。满心要说。且
示绝言。敦机令信。故止而叹之。不须复说者。以此
卷二 第 386b 页 X32-0386.png
法深寂。是绝相门。口谈词丧。心缘虑忘。故止而不
说。以自觉境界。非馀所知。故止而不说。设慈悲为
说。闻不能解。恐伤善根。故止而不说。
△二徵释绝
言。】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成就者。圆满具足义。以果对因。诸佛所證。权实不
二。是第一法。所得微妙故。是希有法。如优昙华故。
是难解法。所不能知故。降斯巳还。所證之法。皆非
第一希有难解也。唯佛等者。唯佛与十方诸佛。究
竟实相边底。如十五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故。
诸法权也。实相实也。诸法即实之权也。实相即权
之实也。即实而权。权外无实。即权而实。实外无权。
斯为同体妙权妙实。法华开显。如点铁成金。妙在
此也。此四字。是法华之大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
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仗。权谋之用体。迷悟
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佛
所成就者。正目此也。唯佛證极穷源。所以止而不
说。
△三释权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岳大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十如。智者大师依
义读文。凡有三转。谓如是相。是相如。相如是等。诸
法者。总指世出世间法。凡拈一法。即具十如。如是
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等。相以据
外。览而可别名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性。主质
卷二 第 386c 页 X32-0386.png
名体。功能名力。构造名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
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诸法归趣
为究竟平等。如一人有形相。心性。身体。力用。作为。
过去因。现在缘。为人是果。穷富延促根身全缺是
报。生为本。死为末。研究平等。又如是二字。直指当
体之词。以此诸法。若言其相。相即无相。故云如是
相。若言其性。妙性天然。若言其体。体自真常。若言
其力。力用称真。若言其作。作而无作。若言其因。生
本无生。若言其缘。性空成事。若言其果。果不离因
若言其报。业性昭然。若言其本末。始终一际。故云
如是本末。以上诸法。一一皆是如是之法。故云究
竟平等。寂灭无二。此诸法之实相也。权实之法。不
可思议。是三世诸佛所證之境。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者。此也。
△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分二。初十七行
半。颂上长行。二有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初又分二。
初四行颂寄言叹二智。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二
智。初又二。初二行。合颂二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至)无能测量者。」

【长行权实各叹。表化缘异故。颂中二智合叹。示二
智体同故。世雄者。乃雄猛绝世之称。以难行能行。
难断能断。难舍能舍。难證能證故。古云。出家乃大
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能證之人。出乎其类。所證
之法。岂住思议。此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颂上
卷二 第 387a 页 X32-0387.png
甚深无量也。亦该权智。以实智不可量。权智亦尔。
次三句。推广上不知之人。此中与长行有三异。一
上举人又标法。故云诸佛智慧。今但颂人。将人以
美法。故云世雄。二上开叹。今合颂。以法别故须开。
人总故须合。三上云一切二乘不知。今言一切众
生类不知耳。佛力下。颂释迦二智。佛力等实智也。
诸馀法权智也。云馀者。指化他之权。是实智之馀
助耳。即以自行而为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种
种因缘。种种譬喻。所有方便。无不即权即实。故亦
无能测量。
△二二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我巳悉知见。」

【此颂上二章释结之意。而文字变化。不必一一拘
配。由甚深故难见。微妙故难了。无量劫行道。权智
满也。道场得果。实智满也。所得之果。即法界海慧。
嚝劫修因所感之果也。盖谓甚深微妙之权实。最
为难见难了。由我与诸佛。本从无量佛所。具足尽
行无量道法。于无量劫行此道巳。乃坐道场得成
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法也。颂寄言叹竟。

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分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
二半行颂徵释绝言。三半行颂正绝言叹。四十行
半颂不知之人。五一行半颂第一希有之法唯佛
能知。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大即妙也。种种即十如差别不同。义即究竟等。先
卷二 第 387b 页 X32-0387.png
举果报。次举性相。中间可知。显逆顺观法无拘也。
又大在果前。即不变随缘。义在相后。即随缘不变
义。
△二半行颂徵释绝言。】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事。即诸法实相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
相。深造自得。乃能知之。
△三半行颂正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寂灭。古
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头短。是此意也。又前云。
大果报者。自證境界。正指华藏世界。无量庄严。圆
融果海。交彻无碍。故云种种性相义。佛与诸佛乃
知是事。以果海离言。故言辞寂灭。此离言之道。非
思量分别之境。岂二乘所堪哉。故止而不说。正显
究竟一实之地。为今日所归之极致。长行未尽。偈
中发明也。
△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分七。初一行
许信力能解。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三一行拣身
子不知。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五二行拣辟支
佛不知。六二行半拣发心菩萨不知。七一行拣不
退菩萨不知。且初一行。许信力能解。】

「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下十行半。推广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申明
诸佛二智。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也。然人则一层高
一层。义则一句紧一句。只要发挥一切声闻支佛
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之义。初二句。总拣
卷二 第 387c 页 X32-0387.png
七方便人不知。次二句。许信力菩萨能入。此菩萨
即圆教十信满心也。若此妙法。除佛之外。究竟无
人能解者。说之何益。故许以信得入。言坚固者。圆
教菩萨。是过量大人。一闻此法。直下承当。即以自
性不动智以立信体。信得自心与佛无二。心境一
如。即契实相。如将重担肩荷直前。亦若香象渡河
截流而过。如此方名信力坚固也。
△二一行半拣
二乘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见思也。最后身。二乘极果也。不堪者。
以二乘是寒灰枯木之人。力量浅薄。不堪重任。古
德云。若欲担荷大法。须是枯木掺华。寒灰发𦦨。始
得。
△三一行拣身子不知。】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谓上佛弟子虽多。或少智慧容有不知。即如一身
子之智慧。声振五天。假使满世间人皆如身子之
智慧。尽其思量忖度。亦不能测。则甚深无量难解
难入。可知矣。
△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复不能知。」

【谓不但满世间人如一身子。正使满十方世界人。
皆如身子之智慧。更加神通如目连。头陀如迦叶。
说法如满慈。多闻如阿难。密行如罗云等。亦满十
方刹土尽其神思。忖度测量。亦所不知。
△五二行
拣辟支佛不知。】
卷二 第 388a 页 X32-0388.png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逆顺观缘。故名利智。自行权实。俱名为实。谓不但
声闻不知。即利智如支佛。遍十方界。数如竹林。如
此人众心一。时长且久。亦莫能知佛智之少分耳。
则二智甚深无量。又可知矣。
△六二行半拣发心
菩萨不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至)不能知佛智。」

【或指六度三祇未断惑者。或指小始教中发心之
人。彼于当教。各能了达四谛义趣。依之发于四弘
誓愿。各能敷演当教道法。展转望前皆称妙智。谓
不但缘觉。即新发大乘意之菩萨。供佛无数。有福
超二乘矣。了义说法。自利利人。有慧超二乘矣。其
多不但如竹林。且如稻麻竹苇之多。又充遍十方
刹土。又非散心小智。乃一心妙智。又非少时少劫。
如恒沙之多劫。咸共思量。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
深无量。又可知矣。
△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不知圆理。具一切法。即一切法。故云不知。又视佛
菩提。如隔罗谷观月故。谓新发心虽是大乘。容有
退息。固不能知。即八地巳上。不退地位诸大菩萨
数如恒沙。一心思求。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深无
量。愈可知矣。颂不知之人巳竟。
△五一行半颂第
一希有唯佛能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十方佛亦然。」
卷二 第 388b 页 X32-0388.png

【此法称无漏者。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无馀法故。不
思议者。即权即实。即实即权。离过绝非。心言断故。
甚深微妙者。唯佛所契證故。唯我二句。颂上可知。
此颂长行权实二智竟。
△二三行半。略开三显一。
分二。初一行半。明诸佛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至)要当说真实。」

【诸佛语无异者。显诸佛化道是同也。于佛二句劝
信。法久二句显实。久后说实。可见从前所说皆非
真实。此破昔之执。生今之疑。下文将非魔作佛。由
闻此语也。
△二二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至)引之令得出。」

【上明显实。今明开三。显实必开三。开三必显实。佛
佛道同。互现一边耳。告诸下。正明昔日所示之三。
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我令二句。即拟六度菩
萨。大乘也。何以知之。修六度即免四趣苦缚。未能
入灭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乃及耳。佛
以二句。正斥三乘皆是方便。一总非实。后二句。出
示三之意。引令出著。不得巳而说三。非为真实。但
是方便门耳。上略开三显一竟。
△二腾疑致请。分
二。初经家叙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由闻三伪一真。执动疑生也。有诸下。叙千二百疑。
声闻从因称也。罗汉从果称也。独标陈如为疑首
者。以佛最初成道。闻四谛法得解脱者。故下疑佛
卷二 第 388c 页 X32-0388.png
说一解脱义为言。成道一年度五人。二年度耶舍
长者五十人。三年度三迦叶一千人。五年度身子
目连各一百人。故有千二百五十五人。为常随众
耳。及发下。叙四众疑。即有学众也。上斥三乘皆是
方便。叙疑但在二乘者。以执重疑深。故偏举耳。下
文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亦皆有疑。故知三
乘佥疑。偏举二乘也。何故殷勤等者。谓今者世尊
何故出定之后。殷勤称叹方便。前云无数方便引
导众生。又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然。则四
十年来所说皆方便权巧耶。我等所證亦方便耶。
此疑方便。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谓今世尊何故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前云诸佛智慧广
大深远。成就希有难解之法。若论佛所得法。三乘
大小之别。谛缘始终之理。穷神尽奥。谅无馀蕴。今
日何故又言甚深。若然则今日难解之法。非昔日
之法乎。今日甚深之法。深于昔日之深乎。此疑实
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谓今者世尊何故又言。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四十年来。亲见如来色心业
胜。耳提面命。有所言说。我等巳知之矣。何故今日
言难解难知。若然。则昔日之所解。更有未解之旨
乎。昔日之所知。更有不知之意趣乎。此疑权智。今
日何故又言一切声闻所不能及。于三乘人独说
我等不及。我等既不知。而菩萨能及之乎。抑菩萨
不知之乎。此疑巳等不知。又佛一代所说唯一解
卷二 第 389a 页 X32-0389.png
脱义耳。昔日赞叹三乘是真出要。此佛说一解脱
义也。我等依而行之。亦得此解脱之法。遂出生死。
證得涅槃。师资之分尊卑有别。师资之道解脱则
同。何故如来成就。我等不知。将非解脱之名同。而
理有异乎。岂如来之所證。證于我等未證乎。我等
之所證。證于如来之不證乎。若尔。何故同出生死。
不尔。何故见斥我等。此疑巳所證。三乘既皆方便。
不知何为真实。言既异常。理必神怪。及门之徒。蹶
然有疑。故云我等不知是义所趣。
△二当机正请。
文有三请二止。合前为三止。初止为理深难解。初
请为自他求决。二止为惊疑不信。二请为久植必
解。三止为谤必堕苦。三请为利根得益。且初请。有
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心疑者。根心之疑也。一光圆现。二士酬酢。其疑犹
缓。出定叹斥。三乘方便。久后说真。动彼昔执。摇荡
其心。忧兕不泰。所疑者急也。身子以尽智无生智。
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然矣。诸佛下疑权。甚深下
疑实。
△二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下陈巳请。今者下陈众请。何因何缘。应下大
事因缘。身子疑为法说得记之案。阿若四众等疑。
为后二周得记之案。疑乃悟之关也。不疑则不开
悟。不开悟则不得记。疑有浅深。根有利钝。所以法
卷二 第 389b 页 X32-0389.png
有三周。记有先后矣。
△二偈颂。偈有十一行。分五
初三行半颂疑二智。二三行总颂三乘四众疑。三
一行半别颂自巳疑。四一行别颂三众疑。五二行
总明同疑致请。且初三行半。颂疑二智。】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诸佛之所得。」

【三智圆明。能破痴暗。故云慧日。又天无日不见四
时运化之功。佛无慧不见三乘修證之道。故以慧
喻日。久乃之久。应上久后言。是法。指上说真实。道
场所得。指自行权实。应上道场得果。无能发问。应
上诸佛弟子众。乃至不退菩萨。不能测佛智。我意
难测者。应上假使如舍利。亦复不能测佛智。亦无
能问者。谓不退菩萨及我身子。既不能问。则亦无
有能问者矣。出定称叹所行道。自行权也。佛所得
智慧。自行实也。
△二三行。总颂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至)愿佛为解说。」

【及求一句。即六度菩萨。犹兽名。性多疑。闻有声则
豫上树。是事。指久后真实。三乘方便。
△三一行半。
别颂自巳疑。】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至)为是所行道。」

【究竟法果也。所行道因也。此二句两向。若就不能
测佛智言。谓为是佛究竟果法耶。为是佛因修所
行道法耶。若就斥三乘皆方便言。疑三乘各有因
果。若云方便非真实者。为是所證果非真实耶。为
卷二 第 389c 页 X32-0389.png
是所行因非真实耶。
△四一行。别颂三乘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闻佛说法。法身得生。故云佛口所生。以三乘学人
皆倾诚仰待。愿出妙音如实说也。
△五二行。总明
同疑致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至)欲闻具足道。」

【数如恒沙。其人多也。求佛菩萨。其根大也。万亿国
土。其来远也。合掌敬待。其心诚也。欲闻具足道者。
言此多众大根之人。皆从远方而来。至诚之极。非
求半珠。在获全璧。应上我今巳具得。身子求心切
而请辞迫。故一闻法说。即领解得记。亦有由矣。

二止。为惊疑不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连言止止。不屑之严也。天人惊疑者。惊为怪诞。疑
必不信。不信必起谤法之愆。说之无益。不说无损。
不若止之。
△二请。为久植必解。】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重言惟愿者。因止之愈严而请之愈切。足见悟机
之熟也。然日光不为无目而隐。佛法岂为痴者而
默。况今会中无数众生。曾见诸佛。宿种非浅。善根
成熟。一闻大道。担当不怯。智慧超拔。入耳即信。勿
以人天惊疑为虑。不疑者多。而敬信者广。当为信
卷二 第 390a 页 X32-0390.png
者说。则损者少。益者多。何得不说乎。纵有不信以
结信受之缘。无慈之慈慈之大矣。说则两益。止则
双伤。岂可因少疑而害多信。缺其慈悲矣。
△三止。
为谤必堕苦。】

「佛复止舍利弗(至)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颂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法常仪。一请便说。况今无问自说。反再请而不
许者。正为增上慢辈耳。上以天人不信为辞。此以
增上慢为辞。言缓意迫。轻重渐及。佛慈而威又可
见矣。大坑即地狱。凡人不信佛言。则堕地狱。岂可
说法令人招苦。惊疑不毁。其障犹轻。增慢之流。望
望而去。若将浼焉。怨生心。谤于口。必堕地狱深坑。
万苦不反。不惟无益而且有损。是以辞之深而绝
之至也。
△三请。为利根得益。】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此身子又以类巳多者为请。生死无明为长夜。涅
槃果德为安隐。从佛受化必能敬信。永别生死长
夜。得大安隐之乐。所益多矣。偈中初四句为巳求。
愿说等者。由前斥三乘是伪。又闻久后说真实。在
二乘未知法华是实。但据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
法。故云第一法。是会下为八部求。文殊谓诸人今
卷二 第 390b 页 X32-0390.png
当知等是也。我等下为同道者求。所谓诸求三乘
人等是也。文淡义浓。求之深而语益该矣。则会中
虽有不信之人。佛亦不能顾其难而欲慈悲矣。上
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巳竟。
△二广开三显一断
疑生信。文分三周。一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喻说一
周被中根。三因缘一周被下根。初法说一周分五。
一正法说。二身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与之授记。
五四众欢喜。且初正法说。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三。
初许说。二受旨。三正说。且初许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汝巳二句。顺许也。洪钟在架。扣无不应。殷勤三请。
岂得不说。虽欲无言。不可得也。汝今下。诫许也。谛
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经明四善
法为涅槃因。一亲近善友。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
义。四如说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善友即如来。
馀三即三慧也。分别解说四字。按品题正是方便。
论文义。则为一经应前启后之大关键。初佛止云。
止不须复说。身子请云。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第三止云。止止不须说。身子请云。惟垂分别说。则
分别解说四字。元是身子请辞。佛今允可。但加吾
当为汝四字此论文势相承之妙。若论所诠义者。
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可容分别乎。又云
无漏难思议。甚深微妙法。可容解说乎。则知佛所
得法。元不可分别解说。今云吾当等者。是为身子
卷二 第 390c 页 X32-0390.png
等无有能得解者。不得巳而以言语为方便。将诸
佛所知不可示者而分别之。将佛所證不可思议
者而解说之。下文自如是妙法以去。皆为二乘人
分别解说也。说此语时下。拣许也。五千在座。如来
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礼佛而退。五浊障多
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
證无学谓證无学。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有障
执慢三种之失。所谓黄流不注瓦缶。福泽不降淫
人。诸佛心印。岂薄德所堪。是以不住也。不制止者。
佛法常仪。默为应允。制如天子称制之制。敕命也。
上闻开三显一。言约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
缘。去则有益。若闻广说。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
不制止也。问。五千在座。既不蒙益。去有何益。答。此
非当机。是结缘人耳。昔大通时。亦有无量众生心
生疑惑。世世与师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来灭后
犹故未尽。此五千亦尔。尔时下。佛自述不制止之
意。乃佛自慰之辞。后文今我喜无畏者是也。枝叶
细末。不任器用。斥五千非载道之器。寻常在语言
上做工夫。鬼窟里作活计。摘叶寻枝。莫穷其本。大
品云。攀附枝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此义也。
贞本干也。对枝末言。实果实也。对华叶言。凡物有
干实。不愁无枝叶。若有枝叶而无干实。则何益也。
此句美在会之众为大器也。退亦佳矣者。应知上
慢不全无法。但以浅位自谓增上。名增上慢。既以
卷二 第 391a 页 X32-0391.png
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
之过。故云佳矣。上枝末未去。故如来三止。真实愿
闻。故下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此五千
慢流。乃金口所唱。序中为权。云何通耶。大师必有
洞见如来心宗之处。不然。何故诸佛许之。今有三
义。知是权现。一者灯明六十小劫说经。会中无有
一人身心懈倦。则知高会如栴檀林。岂有凡材。此
五千于未出定前。巳契离言之旨。今闻许说。故礼
佛而退。二者若实慢人。则望望然而去。今既礼佛
而退。默契此理。以此法离言。今许分别解说。乃落
二落三之谈故。三者尊佛语故。由前云若说是事
等。此五千假饰慢流。为进会中增慢之俦耳。不然。
序文大违经文。汝今下。结许。善听者。诫其详审而
听。不可卤莽。莫著名相。果能句下翻身。言中得意。
脱体而会。方不徒说。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诺也。唯声速而质。诺辞缓而文。礼记云。父命唯
而起。师命亦然。乐闻者。如渴思饮等。
△三正说。分
二。一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智。二明释迦章。
广上释迦权实二智。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
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下章句多是文广。
明五佛是人广。明六义是义广。六义者。一叹法希
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
权。六拣伪敦实。叹法令生尊重。无虚谬止其诽谤
卷二 第 391b 页 X32-0391.png
开方便使莫执小。示真实使其悟大。举五浊示必
施三。拣虚伪要必真实。于五章中。一一应备六义
前后互出不具足者。盖如来巧说不烦文耳。且初
四佛章。分二。初总明诸佛。二别列三世。初总明诸
佛中。应有六义。今但四义。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
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缺二指后文耳。且初叹法
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法喻双举。即出题名。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
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馀年始显真实。久默斯
要。不务速说故。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
五千未遣故。今人巳堪。时巳至。五千巳去。决定说
大乘故。又向上一乘。圣人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者。
待时也。非时而说者。失言也。时而不说者。失人也。
时而后说者。人不厌其所以言。言不失其所以人。
机会两得。故云时乃说之。优昙华者。此云灵瑞。亦
云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
巳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
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
有佛。乃佛之兆也。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轮王路。
广一踰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轮
王出。海水减少。金沙路现。此华乃生。作金轮之先
兆也。问。如是之法。时说时现。夫一时字有何义耶。
答。一是从渐说顿。以最后为一时。一是因顿说顿。
卷二 第 391c 页 X32-0391.png
三际平等。是无时之时。名为一时。如莲华无始无
终。以明一相一味之旨。问。有以青白论莲色。是非
莫决。可得义否。答。佛在处以莲瑞表圆行开敷之
相。初无五色之云。若以色论。则是随机随教而见。
今法华一相一味之教。但取喻莲华。那论青白。问。
一相一味。权实互彻。请以义示。答。三乘之权。是分
證之真。一乘之实。是对待之真。皆是接引之辞。只
须权实互融。大小迹忘。如太虚空。无内外相。如一
莲华。无同异相。法喻双举。理固如是。
△二说无虚
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此理
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
与昔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恐物生谤。故劝信也。

△三开方便。】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诸佛下开三。随宜等者。文承于前。义释于上。谓诸
佛法妙。以时而说。如优昙华。以时而现。而不虚妄
者。是何法也。有何妙也。法者。即我出定所叹。诸佛
随宜所说。方便权法。妙者。其间随宜所说。而佛意
在实。物莫能解。故言意趣难解。所以下释。举今佛
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谓诸
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者。何也。且勿论诸佛随宜
难解为妙。即我成道巳来。以种种等。演说诸法。诸
卷二 第 392a 页 X32-0392.png
佛方便亦如我也。是法下结。二乘用七识思量。六
识分别。不知诸法妙义非思量分别也。佛意难知。
唯佛与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
△四示
真实。分四。初标出世意。二重徵出世意。三正明出
世意。四结成出世意。且初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出对入言。现对隐言。一者一实相也。非三乘五性
七方便。故言一。大者其性广博。博三乘五性七方
便。故言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机感名
因。佛乘机而应名缘。又佛知见为大事。生佛无二
名一。众生性具为因。善友开发为缘。四十年前权
说此知见。今但实说此知见。谓诸佛證此如实之
相。乘此实道出现于世。只要众生得此实相。惟为
此事。曾无他事。
△二重徵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至)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将欲分别。更重提起。以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
重。故重示之。如释论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
说之。无有厌足。
△三正明出世意。又分二。初明大
事因缘。】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至)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华论作三番释。一无上义。除一切智。更无馀事。
二同义。声闻辟支佛性法身平等故。三不知义。谓
二乘人不知究竟唯有一佛乘故。四为令證不退
转地。现与无量智业等。论言次第。初开佛知见为
卷二 第 392b 页 X32-0392.png
无上。次示三乘同有佛性法身。虽明佛智无上。但
恐佛独有。故次明三乘同有。虽三乘同有。而二乘
不知。示其令悟。虽知而不得不退。故第四令得不
退。二番约菩萨。开如上说。示者。诸菩萨有疑令知
如实修行故。悟者。未发菩提心合发心故。入者。巳
发菩提令入法故。三番约凡夫。开亦如上。示其有
佛性故。悟令外道众生觉悟故。入令入大菩提故。
嘉祥云。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能化有大开之
与曲示。但说有性为大问。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
人性。因果理行。即曲示也。所化有始悟之与终入。
豁然了知。故名为悟。修行契證目之为入。即始浅
终深也。欲令二字。是佛本怀。众生指九界众生。故
字应上因缘。清净二字从开字显。启闭曰开。佛知
见三字。应指性具本有知见。佛即知见。持业释也。
清凉云。性即知见。圭峰云。知见即本觉灵源。的指
六根中性。诸经诠显不一。古德称谓不同。智者知
是佛性。愚人唤作精魂。皆目此也。但为二障迷倒
封闭。故开令显现。使得清净者。显是在缠之体。如
眼被色染。乃至意被法扰。不开未即清净。一开即
远离迷倒封闭。色是佛色。声是佛声。内之身心。外
之世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为清净矣。出告曰
示。谓出巳所有以昭告于人也。佛之知见。即诸佛
修證巳成果德之知见。依主释也。众生有性具知
见。而未逮修成。若但开其性具而不示修成。如矿
卷二 第 392c 页 X32-0392.png
金璞玉。终无究竟。故就巳修證而告示焉。自惺曰
悟。承上开示本有而自惺悟性具之知见也。亲到曰
入。知见道者。修證果上知见之门路也。例如道谛。
承上告示修成。而亲到修證境界也。前二在教。后
二在机。一三属性具。二四属修成。又当知众生是
九界别用之名。佛是一界同体之号。九界差别名
众生知见。十界十如名佛知见。众生知见者。迷妄
有故。覆真失性。有所不知。有所不见。遇缘住著。有
知而贪。有见而求。故曰妄知见。楞严云。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也。佛知见者。彻了实相万派根源。悟妙
明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如日照世。似镜现相。无
心而应。无念而现。故曰真知见。今经云。如来观知
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之所心念也。
舍利下结。
△二明会权归实。】

「佛告舍利弗(至)无有馀乘若二若三。」

【昔日方便教化三乘。理实而言。但化菩萨。如彼穷
子自谓客作。长者观之是真子也。三乘众行名之
为诸。为圆故诸。即是一事。一事云何。唯以佛之知
见开悟众生也。圆顿之教名一佛乘。降斯巳还。皆
名有馀之说。即不了义。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纯说
佛乘也。无有二三。以二三非本怀故。诸佛以此大
事而教菩萨。以此而说法。以此而所作。以此而教
化众生。二三之谈。岂真实哉。
△四总结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卷二 第 393a 页 X32-0393.png

【结文义长。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引古竖明二
万诸佛。无不为实施权。会权归实。至于一切十方。
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无不
先权后实。大事因缘。如此而巳。故云法亦如是。上
总明诸佛竟。
△二别列三世佛。分二。初别明三佛
开权显实。二总结诸佛出现大事。初又分三。初明
过去佛。二明未来佛。三明现在佛。应具六义。但出
二义。四准前后。且初明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过去诸佛者。即庄严劫诸佛。逆推即日月灯明。大
通威音。雷音。云自在等。无数方便下开权。是法下
显实。是法二字。及释迦章如此二字。皆指权为实。
述其施权。意在显实。过去众生。从过去佛闻法得
果。仍呼众生者。乃因名。何佛不从众生中而成哉。

△二明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未来佛者。即弥勒等星宿劫诸佛。华光。山海慧自
在。蹈七宝华等。皆未来佛也。开显可知。
△三明现
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现在诸佛者。即贤劫中诸佛。亦即三变所集分身
佛。妙音品净华宿王智。劝发宝威德上王等。是与
释迦同时之教主。现在说法。国土之名各各不同。
诸佛之号尊尊有别。立言设教。先权后实。无不同
卷二 第 393b 页 X32-0393.png
也。故曰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也。
初标出世意。次明开显可知。
△二总结诸佛出现
大事。】

「舍利弗是诸佛(至)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上明四佛章。广上请佛权实二智巳竟。
△二明释
迦章。广前释迦权实二智。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
就分五。初开方便。二显真实。三举五浊释权。四拣
伪敦信。五说无虚妄。且初开方便。】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至)而为说法。」

【先权后实。与诸佛不异。故云亦复如是。知诸下开
权。种种欲者。即五乘根性乐欲也。过去名根。能生
为义。现在名欲。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不改为义。深
心所著。即根也。方便力者。即随宜开三乘权法也。

△二显真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至)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如此二字。承前开方便意在于实。古德云。𪄕鸱树
上啼。意在麻畬里。十方下。称实而显。十方世界无
非法界真如妙理。湛一如空。尚无二乘之名。何况
有三哉。但随根性。投其好乐。不得巳而隐一实施
三权耳。
△三举五浊释权。分二。初标名显相。】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见浊命浊如是。」

【世本非恶。因浊故恶。浊者如土投水。水失清洁。土
亡留碍。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此经五浊。与楞严不
同。彼自晦昧巳来。九界俱浊。唯佛为清。欲示澄浊
卷二 第 393c 页 X32-0393.png
顿入涅槃义。乃穷源也。今经局在秽土减劫。明诸
佛隐实施三。由于五浊恶世。正显善权方便。不可
思议。乃截流也。人寿八万减至三万。未名为浊。至
二万岁为五浊始。释迦出世。正值百岁时也。劫浊
无别体。四浊炽盛。假立此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
见慢果报三法假立。烦恼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
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寿煖识三法为体。
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
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
见转盛。粗毙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
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搅扰。无一憀赖。时使之
然。此劫浊相也。当此之时。世衰道丧。人事杂乱。求
其上古无为清净之世不可得矣。贪海纳流。未尝
饱足。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是也。瞋虺吸毒。挠诸世
间。狐假虎威是也。痴暗顽嚚。过于漆墨。世之造黑
业是也。慢高下视。凌忍无度。恃才势伎巧是也。疑
网无信。不可告实。世之不真实是也。若此则心烦
恼热。贪瞋互起。空华翳眼。狡诈横生。此烦恼浊相
也。当此时。举天下求一不识不知。守纯抱朴者。不
可得矣。揽于色心。立一主宰。喻如黐胶。为物不著。
流宕六道。处处受生。此众生浊相也。如此众业相
生。不奔命于名势。即匿心于财货。不淹没于色声。
即羁縻于情识。求其果腹而嬉。击壤而歌者。不可
得矣。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
卷二 第 394a 页 X32-0394.png
等。如罗网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此见浊相也。
如此邪知妄见。淳风彫削。道德浇漓。情窦日开。浑
沌日死。执断执常。计因计果。求其真知真见。不可
得矣。朝生暮死。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此
命浊相也。如此短年促寿。嗜欲愈深。天机愈浅。风
云气少。儿女情多。求其了达自然慧命者。不可得
矣。五浊体相。如此而巳。若论五浊次第。烦恼见为
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命。此四
经时为劫浊。今不次。义勿错。
△二乘时开三。】

「舍利弗劫浊乱时(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如来出世。正值此五浊杂乱之时也。以良心丧灭。
浇漓非常。人不遂生。物不安理。故云乱时。举劫浊
四浊全该。众生罪垢深重。纵贪瞋痴。在巳者拔一
毛而利天下不为。在他者纵贪婪而不厌。嫉人之
贤。妒人之能。三途苦本。众恶根基。五浊障重。智浅
根劣。至愚至痴。难调难伏。若不随其所好。投以大
法难矣。故诸佛不得巳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止
啼黄叶。岂真金钱哉。
△四拣伪敦信。分二。初拣别
真伪。二开除释疑。初又二。初不闻不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弟子与师。神交气聚。命脉相关。随顺师法。继续传
灯。有所言说。谛信无疑。罗汉具智断之能。辟支有
觉悟之智。举一三反。闻即解了。法王法中。虽有二
乘之名。而无二乘之实。如来出世但教化菩萨而
卷二 第 394b 页 X32-0394.png
巳。那有二乘。不过假立以引之耳。昔三之权。今一
之实。传此乃真弟子。悟此乃真罗汉。觉此乃真辟
支。今我弟子。自谓罗汉辟支。不闻不知但教菩萨
事。无二无三之旨。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
佛。
△二闻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敦逼时众令信受也。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说
见思断尽名为罗汉。不复受生名最后身。出同居
分段苦轮。名为涅槃。无明别惑尚在。何得名罗汉。
变易生死浩然。何得名最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
得名究竟涅槃。倘自以为足。不复进求无上菩提。
皆是增上慢人耳。所以下反显。若实得阿罗汉者。
今闻此经即便信受进求菩提。不信此法者未之
有也。此辈未得罗汉而谓罗汉。未得最后身而谓
最后身。未得涅槃而谓究竟。岂不是增上慢哉。

二开除释疑。】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至)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承上若佛在世说此经。不信不受成增上慢。即开
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许此一类偏执权经。不信
圆法。听许非增上慢。是无佛处容可称尊也。听许
者何。以灭后虽有此经。求其受持及解义者难得
其人。人既难遇。致此辈不信不受不闻不知。所以
听许非慢也。若遇下释疑。恐疑曰。若灭后罗汉不
遇此经。不遇诵持之人。则当永滞小果。终不闻耶。
卷二 第 394c 页 X32-0394.png
故释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舍命巳后。便生有馀
之国。值遇馀佛。于此大法。一言之下。便得决了。又
馀佛者。四依菩萨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修念
佛定。见十方佛为说决了。又行人苦到忏悔。见佛
为说。亦得决了。拣伪敦信竟。
△五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至)无有馀乘唯一佛乘。」

【先劝信迦文实说。次劝信诸佛诚言。所以止疑谤
也。然此勉励当机者。上来三请之笃。故世尊婆心
大切。一纵一夺。乍抑乍扬。展转至此。无上妙理。八
字打开。满盘托出。只欠当机一信解耳。故结劝云。
汝等当一心等。若待思而后知。见而后信。当面错
过。不知几千里矣。惟在句下承当。直信不疑。便能
通身显露。脱体全彰。诸佛称性而说。言不虚妄。但
发肯心。必不相赚。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上长行巳竟。
△二偈颂。共有一百二十一行。分二。
初四行一句。颂上许答。二有一百一十六行三句。
颂上正法说。且初四行一句。颂上许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至)舍利弗善听。」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修道得禅。谬谓
圣果。偏起上慢故。近事男挟财势等。多起我慢故。
近事女智浅偏僻。多起不信故。不自见过者。三失
覆心。藏疵扬德。不自省察。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
是有智人也。缺漏者。律仪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
卷二 第 395a 页 X32-0395.png
失为漏。无道定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无律仪故
外动身口。如玉露疵。护惜即覆藏也。覆罪者恐彰
巳短。护惜者恐失利养。小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
有世间小慧。糟酒之滓也。糠米之皮也。五千但有
世间禅。而无无漏禅定润如糟。但有文字解。而无
理慧之实如糠。喻此众内无实智。一向空腹高心。
执著声教。如糟糠之滥于五谷也。今佛开大机显
大用。不向语言中作活计。正欲筛簸糠秕。独存实
仁。彼等见如此之威德。故礼佛而退。故云佛威德
故去。若斯人者。薄福少德。不堪受是一乘之大法
也。此众二句。颂佛自慰。舍利一句。颂许答也。此中
缺漏以破器责之。瑕疵以玷病责之。糟糠以不醇
粹责之。小智以无大智责之。枝叶以不贞实责之。
惟有过故缺漏。缺漏故护惜。护惜是小智。小智是
鲜福德。鲜福德故不堪受大法也。
△二有一百一
十六行三句。颂上正法说。分二。初七十三行一句。
颂四佛章。二四十三行半。颂释迦章。初四佛章分
四。初三十四行三句。颂诸佛。二二十七行半。颂过
去佛。三六行半。颂未来佛。四四行半。颂现在佛。且
初三十四行三句。颂诸佛。然与长行有三异。一彼
此互无。长行有叹法无五浊。今颂有五浊无叹法。
二前后间出。长行先叹法次不虚开权显实。今颂
先开权显实后明不虚。三开合不同。长行劝信不
虚合说。今分劝信隔于不虚。又长行以释迦方便。
卷二 第 395b 页 X32-0395.png
释诸佛之权。今颂中以释迦显一。释诸佛之实。正
显佛佛道同故也。文分为五。初五行三句。颂诸佛
开权。二十三行。颂诸佛显实。三四行半。颂诸佛劝
信。四九行半。颂诸佛五浊开三。五二行。颂诸佛不
虚。且初五行三句。颂诸佛开权。】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至)为是说涅槃。」

【所得法。即道场所得权实法也。方便逗机故言无
量。照九法界机。说七方便教。九是所被。教不出七。
说七被九。渐令入实。随何等机说何等法。遇机便
逗。无有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现起
希望名念。法门不同名种种。心念存于中。事业彰
于外也。过去所习名性。现在乐欲名欲。心念不一。
事业不一。故云若干。善恶业者。七方便人。传迭论
善恶。先世善恶若干差别。非一缘一喻一方便所
能度脱。唯佛权智照了。随其机宜。说九部法。投其
念欲。令其欢喜也。修多罗契经也。伽陀云孤起。不
重颂也。本事者。说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者。说本昔
受生事也。未曾有者。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有也。因
缘者。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因缘也。譬喻者。月隐
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祇夜云重颂。
优波提舍云论议。如上九部。言昔施权。为七方便
人说也。若十二部。更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钝根
下结施权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
不行深等。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故唯可
卷二 第 395c 页 X32-0395.png
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二十三行。颂诸佛显
实。分二。初三行。颂大事因缘。】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说是经。」

【长行先明出世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次
明会权归实。但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今颂
会归之意明显。开示悟入总以佛慧大乘摄之。承
上谓此涅槃。是一时权设。非决定说。非真实说。其
实潜巧密诱。令入佛之智慧。但不曾说汝等当成
佛道。所以未曾说者。根未熟故。时未至故。今之根
器既熟。说时巳至。乃决定说。真实说。撤去籓篱。直
授大乘平等实相妙法。故云决定说大乘也。又当
知往昔所说九部之法。皆是随他意语。非我本怀。
九部随顺众生。入大乘是佛本怀。以是之故。先说
此九部经也。
△二十行颂会权归实。】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至)此事为不可。」

【有佛子下。颂但教化菩萨也。心净者。不与万法为
侣。诸尘作对。非若贪著五欲。如痴蝇粘喃不肯放
舍也。柔软者。调伏柔和。易受化度。非若刚强粗犷。
如狂象难调难伏也。利根者。见鞭影而即行。非若
乐著小法。如驽骀策之不进也。近佛行道。因深缘
胜。非若遇佛不求胜法。当面错过也。如斯方是大
根。方称佛子。堪受大法。不独为说大法。亦复授记
成佛。疑云。如此佛子。为说大法宜矣。何故又授记
耶。答。以深心故乐修一切善法。念佛故志求无上
卷二 第 396a 页 X32-0396.png
菩提。持戒故具足清白梵行。若此人者。一闻授记。
大喜充身。一肩担荷。由彼发心既深。念佛又切。持
戒又净。佛知其心。又知其行。是故为说大乘。声闻
下。正明会归。然此大乘平等之法。不说则巳。若说
此法。无论三乘人天。但得一偈染神。皆得成佛。如
伽陀药。但得沾唇。无疾不瘳。不可有一毫疑虑存
于胸中也。无疑二字。乃唤醒之辞。问。佛道悬旷。经
劫积行。一偈成佛。何其易耶。答。佛性在缠。如神珠
之在衣。小向外求。故甚大艰难。今经直指当体。故
不求自得。一偈成佛。庸何疑焉。十方下。正颂但以
一佛乘为众生说。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也。诸佛下。
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也。唯此一事不以小度
者。常为一事之意也。佛自住下。释上不以小度之
意。平等之理。生佛共同。以斯道觉斯民。圣人之任
也。不以斯道。觉以馀道。岂平等乎。夫道非一人之
道。乃天下人之道。欲天下之人。共道于天下之道。
斯则以道公人。方称圣心。岂可独善而不及他哉。
故云。若以小乘化等。
△三四行半。颂诸佛劝信。分
二。初二行半举果劝。】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至)为说实相印。」

【信根成就。归敬于佛。载道之良器也。如来二句。谓
若信归我。我则待之以诚。不欺小机。不诳末学。不
贪法利。不嫉物胜也。佛心清净。无明悭垢。众恶巳
断。净心中说。内心可信也。无畏者。圆證三大。位极
卷二 第 396b 页 X32-0396.png
四天。万灵仰德。群魔归化。何所畏乎。相严等者。即
他受用身。略说有九十六种大人相。广说有十莲
华藏微尘数相好庄严。洞然无碍。所谓十方世界
一时开现也。众尊者。即华严中诸世间主。有四十
二众。跽足而礼。袒诚致敬。或雨华奏乐。香盖弥空。
称功诵德。辞流若海。身相炳著。光相端严。内无暗
惑。外有光明。为众所尊。外色可信也。释论云。诸小
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
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但有一法印。即
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
所说。又一乘实相心印。如世国玺。代代相禅。得此
为真天子。又将相之权。以印摄事。得者上承王命。
下服兆姓。一时无权。法无所施。千佛授受。唯传心
印。得此心巳。为真佛子。绍佛位。行佛事。威德无畏。
不为魔坏。未得不为魔坏者。难矣。
△二二行举因
劝。】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至)皆令入佛道。」

【本愿。即宝藏佛时所发五百大愿也。我昔誓愿。非
但自誓菩提。亦誓众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说。是
亦可信。此举昔誓。如我下明愿满。问。佛初立誓。誓
度一切。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荅。三世益物。无有
穷巳。且约一期机熟得度而言。即名愿满也。
△四
九行半颂诸佛五浊开三。分四。初一行总明五浊
障大。二六行别明五浊障大。三一行明为五浊故
卷二 第 396c 页 X32-0396.png
说小。四一行半明为大故施小。且初一行。总明五
浊障大。】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中含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
生世。故言众生。据最初说也。若揽众阴而有。假名
众生。据一期受报说也。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
据业力五道流转说也。正法念经。有十种众生。谓
长短方圆三角青黄赤白紫也。长者。在地狱时。身
受无边苦。心念无边恶。畜生时。身相吞啖。心相逼
恼。鬼时。身若烧山。心如沸镬。人时。身作不饶益事。
心念不饶益事。天时。纵逸嬉戏。不闻正法。是生死
长也。短者。在地狱能一念寂静心取戒。畜能一念
静心归三宝。鬼能一念心净诸根。人修六度孝养
等。天时舍天乐修梵行。是名短也。方者。如郁单越。
于一切物。无我我所。舍身上天。从天又上升。唯向
善处。方楞也。圆者。唯在三途四趣。团圞圆转。如旋
火轮也。三角者。善恶无记三性。在生死中不脱也。
青者。恒在黑暗地狱也。黄者。饿鬼饥羸萎黄也。赤
者。畜生相啖。递相流血赭然也。白者。人天白业善
道。如天死。馀天语言。汝生人道去。人死。知识语言。
汝向天上去也。紫乃修罗。谓天鬼畜如紫间色也。
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对。故
云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
若遇众生。教以人天四谛六度等法。我则堕闇惑
卷二 第 397a 页 X32-0397.png
悭贪偏僻。止免三途青黄等生死。止出二十五有。
非教佛道也。皆令众生同得实相妙慧。是出世本
怀。故云尽教佛道。无智则错乱修习。迷惑则不受
大法。遇则尽教佛道。故五浊不能障大。无智不受。
故云障大。
△二六行。别明五浊障大。分互。初二行
明众生浊。二一行明命浊。三一行明见浊。四一行
明烦恼浊。五一行明劫浊。且初二行。明众生浊。】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至)备受诸苦毒。」

【善本者。真如实相也。不依此种善根。故不感大。善
根劣也。五欲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
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蜜涂刀。
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也。此五能生行
人乐欲之心。故名五欲。即诸恶之本。恶业强也。痴
即无明。爱即贪爱。从痴有爱。故现生苦恼。后堕三
途。众生沉于六趣者。不出善恶。五戒人。十善天。悭
贪鬼。牴突畜生。十恶地狱。瞋恚修罗也。经历六道。
备受苦毒。众生浊也。
△二一行明命浊。】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微形有二。一揽四微所成故。二妄认蕞尔之躯故。
处胎经云。五位增长。初七羯罗蓝。此云凝滑。状如
凝酥。二七遏浦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蔽尸。此
云凝结。状如就血。四七健男。此云硬肉。渐坚硬故。
五七钵罗奢祛。此云形位。具诸根形故。经三十八
七日出胎。从生至老死。故云世世增长。薄德二句。
卷二 第 397b 页 X32-0397.png
明命浊相也。大福德人。住胎如画宇。香风触之。渐
渐增长。少福人。臭风触之。众苦逼迫。如胎经中说。
又微形者。非胎中微小之形。乃中阴隐微之形。以
生生投胎不断。故云世世增长也。
△三一行明见
浊。】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五见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
因此二见。生六十二。如外道计我有四句。谓色即
是我。离色是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
在我中。四阴亦然。是为二十。三世为六十。并根本
断常。共六十二见。五见中单举邪者。末世之下。此
见多故。今之不礼塔寺。诽谤正法。拨无因果者。是
也。
△四一行烦恼浊。】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浮名幻利。认为真实。故云深著。坚受即贪也。根本
举贪慢。小随举谄。以摄其馀。打自大鼓。竖我慢幢。
故云矜高。摇尾乞怜。心意屈曲。故云不实。
△五一
行明劫浊。】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长时无佛法。人事杂乱。四浊聚时。名劫浊。难度者。
五浊障重。不信一乘。则不可度也。别明五浊障大
竟。
△三一行。明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说四谛法也。谓五浊障重。大法难投。不得巳而
卷二 第 397c 页 X32-0397.png
说四谛。方便以渐引之。苦即苦谛。义含集谛。道即
道谛。涅槃即灭谛也。
△四一行半。明为大故施小。】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至)来世得作佛。」

【五浊障大。故说三界惑尽。为得涅槃。但是方便。则
非真灭。无明别惑尚在。变易生死浩然。岂真灭耶。
若了诸法从本以来。未曾动著一毫。性自真常。体
自寂灭。则为真灭矣。法虽本寂。若不修道。无由契
会。故云佛子行道巳。来世得作佛。上诸佛五浊开
三竟。
△五二行。颂诸佛不虚。】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至)唯一无二乘。」

【先明释迦开三。次明诸佛显实。今此下。正明不虚。
前权后实。巧为五浊。施此方便。诚言不虚。勿生疑
也。初颂诸佛章巳竟。
△二有二十七行半。颂过去
佛章。此章。广明微因小善。皆成佛道。正显一言一
句。无非一乘之缘。一香一华。无非菩提正因。二乘
何不自省。又未来未至。现在始行。搆之虚言。不若
验之实事。故于过去广明。只要二乘自信作佛耳。
分二。初三行。略颂开显。】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至)令入于佛道。」

【初二行开三。人时各异。氏族不等。不可以数量思
量能知之者。是诸下显一。
△二二十四行半。广颂
开显。分二。初一行半。总明方便助显。】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至)助显第一义。」

【正因佛性。即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则是实相方
卷二 第 398a 页 X32-0398.png
便。不称为异。今用五乘七方便而助显之。名异方
便。即下六度小善称名供像等。六度乃正行。云何
为异。以第一义中。即佛之一字以为异耳。良由众
生乐欲不同。故诸佛方便有异。然方便虽异。助显
则同。既显实巳。此异非异。殷勤称叹。正由于此。

二有二十三行。别明开显之相。分二。初二十二行。
约众善显缘因功德。二一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初分七。初二行约六度明开显。二一行约悲恋心
明开显。三四行半约供舍利明开显。四三行约造
佛像明开显。五三行半约画佛像明开显。六七行
约供塔像明开显。七一行约称佛名明开显。且初
二行。约六度明开显。】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至)皆巳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体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佛
者。则是内因力强。得感出世之缘。然其深心所欲
不同。所以诸佛说法亦异。在彼一时。或闻顿法。或
闻渐法。或修布施等。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馀
法馀行。或专或助。种种不同。故云种种修福慧。前
五为福。后一为慧。如是下开显。由今观之。皆巳成
佛矣。此中闻法智慧。似宜属于了因。让后闻法华
故但属缘因也。
△二一行。约悲恋心明开显。】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巳成佛道。」

【承上不但值佛闻法修行者成佛也。即诸佛灭后。
能于如来起悲恋心。一念之间。舍恶从善。化刚为
卷二 第 398b 页 X32-0398.png
柔。在彼一时。似属人天二乘。由今观之。巳成佛矣。

△三四行半。约供舍利明开显。】

「诸佛灭度巳供养舍利者(至)皆巳成佛道。」

【文中先造七珍八宝塔。次造香木凡材庙。承上不
但悲恋心者成佛。即诸佛灭后。碎身若干。是诸人
等。为供舍利而起塔。为供肖像而起庙。随人力之
大小不等。其严饰有精粗文质不同。如金银以至
木樒。玫瑰以至砖瓦。差别不可尽言。事业则殊。敬
心则同。乃至积土为庙。聚沙为塔。童戏无心。功不
唐捐。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
今观之。资一篑之因。成嶒崖之势。皆巳成佛矣。玻
瓈。西方水玉也。玫瑰石珠也。说文火齐珠也。徐氏
曰。火齐象珠赤色。起之层层各异。长安有木名樒。
亦任造像。情[门@(亚*斤)]未开。纯和未丧。曰童子。乃未冠之
称。如牛无角。山无草。亦名童。按佛示灭。既茶毗后。
大迦叶言。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大臣长
者居士等。乐福田者。广修供养。我等事者。宜应结
集三藏。勿合正法速灭。由此观之。迦叶传佛心印。
以先务为急。人天乐种福田。以供养为先。就彼修
供养时。所发三乘五乘之心愿不同。而过去佛之
方便力故。久久之后。未有不归于佛道者。又经中
造塔之法。如来十三级。支佛五级。四果如位。轮王
无级。级者轮相也。今时人动辄起塔。以凡滥圣。为
戾不轻。语云君子爱人以德。纵令弟子敬师。岂可
卷二 第 398c 页 X32-0398.png
陷师于滥圣之罪。又纵令死者冥冥。宁不显生者
之碌碌耶。
△四三行约造佛像明开显。】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至)皆巳成佛道。」

【承上文不但供舍利起塔庙者成佛。即随用何物
建立形像者亦成佛矣。或刻木为形。雕铅为像。或
聚实铜而溶。或抟土泥而塑。成之以胶漆。绘之以
众彩。物有精粗。价有高低。心有诚否。愿有远近。在
彼一时。功德似乎有大有小。由今观之。巳皆成佛
矣。鍮鉐黄铜似金。胶漆即脱沙像。优婆塞戒经。造
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
树胶耳。有云大豆汁可代胶清。造像功德经。有十
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
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摩金色。五者丰饶珍玩。
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
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
还尊敬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如[𪍿]麦。能
除三世八十亿劫之罪。
△五三行半约画像明开
显。】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至)度脱无量众。」

【承上不但造佛像者成佛。即画像者亦然。至于肖
影于帛。指画于地。自作使人。乃至童戏。诚敬不等。
皆出作者之妙意。三宝功德。纯是诸佛之悲愿。在
彼一时。则谓功德或有或无。由今观之。小善起于
众生之事迹。印于藏识。永为菩提之果种。巳成佛
卷二 第 399a 页 X32-0399.png
矣。但化二句。明成佛化他事。
△六七行约供塔像
明开显。】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至)如薪尽火灭。」

【承上不但起塔庙造像画像者成佛。即于塔庙宝
像画像之前。修诸供养。皆得成佛。贝者大螺也。箫
者虞舜所造。编小管为之。参差不齐。象凤之翼。今
谓笙非也。临川王氏曰。大者二十三管。长一尺四
寸。小十六管。长一尺二寸。又有洞箫。无底者之称。
又箫者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说文笛七孔。羌笛
三孔。武帝时丘仲所作。笛者涤也。涤除邪秽。纳之
雅正。长一尺四寸。琴者神农所作。长三尺六寸。象
期之日。广六寸。象六合。五弦象五行。腰广四寸象
四时。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象天地。十三晖
象十二月。馀一象闰。后文王加文武二弦。亦名少
宫少商。琴乃禁也。乃制邪淫正人心之乐也。箜篌
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
空国候之所存也。其形小似鼓颡。今太庙有之。琵
琶长三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弦象四时。手前推曰
琵。手后推曰琶。呗此云赞颂。即梵音也。供像功德。
献以香华。奏以伎乐。呗颂一音之小。散心一华之
诚。或珍重肃容而礼拜。或仓卒高率而低头。虽敬
有轻重。发心是一。无心之缘而积有心之因。有为
之作阶于无漏之果。在彼一时。则谓功德必有差
别。由今观之。巳皆成佛。非但自成佛道。亦能化度
卷二 第 399b 页 X32-0399.png
众生入于涅槃。子果缚尽名无馀。机薪既尽。应火
云亡。故云薪尽火灭。
△七一行约称佛名明开显。】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

【承上不但五尘三业供塔像者成佛。即散心称名
亦成佛矣。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度我。亦可云敬从。
西国有事天像者。以金为头。盗来取之不能。称南
无佛便取去。明日众谓天像失头。便是无天。天附
人曰。盗称南无佛。诸天惊动。是故失头。众曰天不
如佛。随事佛。盗称一声。尚得天头。况贤者称佛名
乎。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没无疑。若持百石置舡必
不没。有恶人一死必堕地狱。如石置水。临终念佛
得生西方。如舡力故使石不没而到彼岸也。又佛
世一老人。求五百上座度。观宿世无善根不许。佛
后度之證罗汉。上座问言。此人云何度證。佛言。此
人于无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惧。念佛一声。善根
成熟。所以得度。由其别无他善。久流生死。劫数长
远。故非声闻道眼所知。既證罗汉。必成无上菩提
明矣。夫散心称名。既巳成佛。况一心不乱哉。一念
相应一念佛。一曰相应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信然。上约众善显缘因功德竟。
△二一行约闻
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巳成佛道。」

【是法。指法华开显之法也。上来六度乃至像教。供
养乃至称名。并是诸佛以异方便助显真实。尚得
卷二 第 399c 页 X32-0399.png
开之成妙缘因。况复此经正显真实。若有闻者即
了因种。宁不成佛。在世者。及门脍炙其口。灭后者。
私淑受学于人。闻广闻略。得文得义。至心散心。事
非一槩。亦得义论五乘差别。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诸佛
真实语。不可不信。上过去佛竟。
△三六行半。颂未
来佛章。分二。初一行开三。】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二五行半显一。分三。初一行半正明显一。二一
行明佛本愿。三三行重明开显。且初一行半。正明
显一。】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至)无一不成佛。」

【此中方便。即该前章缘因功德闻法。即摄前章了
因功德。无漏智。即一切种智也。
△二一行明佛本
愿。】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三三行重明开显。】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至)导师方便说。」

【初一行。明开权终归一实。百千等。指五乘七方便
一切权说。其实一句。出说权之意。说虽在权。意本
在实。次偈释上说一乘。以唯一性故。谓若有二性。
容有两乘。既唯一性。故说一乘耳。知法常无性者。
知即證知。法即所證知法。谓色心等一切诸法也。
常无性者。所證理也。即如无性理觉诸法故。云何
卷二 第 400a 页 X32-0400.png
无性。谓色心等从本巳来。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
共非离。湛然常寂。故曰无性。而言常者。谓有来即
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即无相性。无性性也。
佛种从缘起者。有二义。一约因种。即正因佛性。故
涅槃经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此种
即前常无性理。涅槃又云。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
无性即空义也。缘即六度万行。是缘因佛性。起彼
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说一乘者。唯以佛性起于佛
性。更无馀性。故说一乘。称理说也。体同曰性。相似
名种。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馀谷。此属性也。
萌干华粒。其类无差。此属种也。二果种性。关中云。
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
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缘真理生。故云从缘起。佛
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耳。意谓證理成佛。
称理说一也。后偈重释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
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以缘生无
性。缘起即真。由即真故上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
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
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常与无常。二理
不偏。故涅槃况之二鸟。今于道场。證知一切世间
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
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况有二
三。清凉云。上法字指诸法。下法字指真如。言一切
卷二 第 400b 页 X32-0400.png
诸法皆住真如正位理中。既住于中。全体即如。性
常相亦常。故云世间相常住。即诸法如义也。前解
依此。肇法师云。皆指诸法。一切诸法。皆住法之自
位。以缘生无性。一刹那间此法生。即此法灭。无容
迁至馀处。昔不至今。今不至昔。此不至彼。彼不至
此。岂非法住法位乎。上未来佛章竟。
△四有四行
半。颂现在佛章。分三。初一行半标出世意。二一行
颂显实。三二行颂开权。且初一行半。标出世意。】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至)亦说如是法。」

【此章应上长行。先标出世意。现在既尔。过未亦然。

△二一行颂显实。】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即證也。寂灭即所證理也。
△三二行颂开权。】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应方便说。」

【知众一句。即种种所行道也。深心一句。即众生心
所念也。过去一句。即先世善恶业也。欲性二句。即
若干诸欲性也。应机随欲。法门不一。故云种种等。
总上七十三行一句。颂四佛章巳竟。
△二有四十
三行半。颂释迦佛章。分二。初二行总颂开权显实。
二四十一行半。别颂开显六义。初又二。初一行颂
显实。】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例上四佛。同是先权后实。故云亦如是。安隐者。即
大涅槃常乐住处。此处寂静。无五浊障。故名安隐。
卷二 第 400c 页 X32-0400.png
即对不安隐言。谓三界有五浊障。名不安隐。众生
即五道受化之徒五浊八苦既不安隐。如来出世
挽回世道。忧世忧民。安隐此众耳。种种法门权也。
佛道实也。本以一门利物。事不获巳。施种种法门。
施权之意。本在显实。故云宣示佛道。
△二一行颂
开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者。即权智力也。众生性欲。即五道根性。有
三乘差别。诸法即三乘法也。知众生者。鉴小机也。
方便说者。正施权也。令得喜者。随宜称机也。二偈
虽略。收一代开权显实。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
略颂。
△二四十一行半。广颂开显六义。分六。初四
行颂五浊。二十七行半颂施权。三六行颂显实。四
五行半颂叹法希有。五二行半颂不虚。六六行颂
拣伪敦信。且初四行。颂五浊。】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至)而起大悲心。」

【我以一句。明能见之眼。佛眼观者。准下文长者在
门外立。应是法身地上。以常寂佛眼。圆照法界也。
又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
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若观色法应用天
眼。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云何言佛眼耶。谓佛眼圆
通。举胜以该劣耳。又四眼入佛。皆名佛眼。见六下。
明所见五浊。见六二句。众生浊也。贫穷等为众生
浊者。贫故由无福。痴故由无慧。痴贫众生。聚在一
卷二 第 401a 页 X32-0401.png
处。故名为浊。入生死二句。命浊也。生死险道。即六
道也。众生践之。如临深履薄之险何以知之。以功
名观之。朝视庙堂。暮谪海岭。以身命观之。昨夜画
堂。今朝黄壤。以三世观之。生在人天。死坠恶道。岂
非险乎。世人不思曲突之防。自速焚燋之患。既造
有漏之因。必致无常之果。生死相续如旋火轮。故
云苦不断。深著四句。烦恼浊也。𤛆牛者。兽如牛。而
尾长。眼被毛塞。所见不真。故云盲瞑。说文云。西南
夷长𤛆牛。牛爱其尾。就身护尾。人爱其尾。故杀其
身。喻人贪五欲。一味爱著。终害其身。其犹牛之爱
尾而堕坑害身也。不求二句。劫浊也。佛有势力。法
能断苦。不求佛。不闻法。不近僧。亦在其中矣。众浊
交凑。如水奔昏。世衰道丧。人心浇漓。故名为浊。又
终日业识不求自巳天真禅定脱苦。不求静虑省
察也。深入二句。见浊也。六十二见。故名为诸。涂灰
裸形。粪秽先人之遗体。牛狗等戒。自甘畜生之常
食。将此苦行。无利勤修。欲望舍苦反得苦。报行苦
因而希出苦者。岂可得哉。为是二句。明大悲赴应。
为五浊众生大悲熏心。应入三界。施设方便。引趣
佛慧也。
△二十七行半。颂施权。分二。初六行半。念
用大乘拟宜不得。二十一行。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初又三。初一行半大乘拟宜。二三行众生无机。三
二行念欲息化。且初一行半。大乘拟宜。】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至)微妙最第一。」
卷二 第 401b 页 X32-0401.png

【至理无时。假时化物。约此番为化之初。故言始。道
场在摩竭提国。去泥连河不远。佛初在此处修治
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成菩提。故名道树。感
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树地无有分别。岂须
报恩。未曾有经云。只以通化传法为报恩耳。拟此
即不离菩提树。上升忉利天等。尘尘刹刹。皆有卢
舍那佛。主伴重重。演大华严时也。于三七日下。道
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拟宜众生也。过去因果经
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
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即
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等。我今所得之智慧。固
非世间聪明之所能知。此是般若之实智实慧。微
妙难入。于世出世间。为胜为最胜。为上为无上。为
等为无等等。是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岂以世智辨
聪而能彷佛领略者哉。教我如何说向于人也。

二三行。众生无机。分二。初一行。障重不堪闻大。】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诸根即六根也。若眼根利。即以色尘发挥而引度
之。馀五可知。诸根若利。我即头头法法。发挥此理。
其柰众生诸根暗钝何。贪著世乐五欲所缠也。痴
爱所盲。无明所翳也。以微妙之大法。投钝根之小
机。如方木不逗圆孔。以第一之智慧。训痴盲之众
生。犹揭鼓而求亡子。法不投机。说置两难。故曰如
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云何二字。正世尊思惟拟
卷二 第 401c 页 X32-0401.png
度也。
△二二行梵王请佛说法。】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至)请我转法轮。」

【此中悉准大通时。十方梵王请法之仪。如来自述。
故不烦文。若据四天下。只一梵王为三界天主。今
云诸梵王者。如来统御大千。有百亿四天下。则有
百亿梵王。故名为诸若论请法。正在初禅三界天
主也。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如何得
知请大。据下佛言。但赞佛乘。故知请大也。上众生
无机竟。
△三二行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至)疾入于涅槃。」

【我即下明无机。此二七思惟。我若即转最上法轮。
众生正没苦海。顺其法则法不应机。顺其机则机
不达法。无机强毒。闻必不信。起谤破法。堕落三途。
是说法无益而反有损也。我宁二句。正欲息化。我
宁者。愿词也。如云宁可如此。思惟至此。至矣尽矣。
故出此绝叹之辞。巳矣乎。我宁不说法乎。我即速
寻入于涅槃乎。我宁舍此众生不度而息化者乎。
如仲尼浮海之叹。此科为下施权张本。念用大乘
拟宜不得竟。
△二十一行。念同诸佛三乘随宜。分
二。初十行明化得。二一行释疑。初又分四。初一行
明三乘拟宜。二六行半明有小机。三一行半正明
施化。四一行明受行悟入。且初一行明三乘拟宜。】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非不知开三。欲宪章诸佛。故寻念也。仍念虽无大
卷二 第 402a 页 X32-0402.png
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济度。应说三乘教法。
△二
有六行半明有小机。又分二。初四行半。明诸佛赞
善。】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至)但为教菩萨。」

【作是思惟三句。是佛自叙佛现也。初七循巳所得
之法微妙难投。故诸佛不现。二七循人根钝难信。
诸佛亦不现。三七忘其人巳。上循诸佛。下化众生。
佛佛道同。为实施权。雅合诸佛本怀。故皆现耳。善
哉下。是诸佛之言。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
赞。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叹善也。
释迦是姓。此云能仁。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
文。文为儒义。即名能儒。为一说三。引入佛慧。即为
第一导师。无上法即实智微妙第一也。用方便者。
随十方佛以方便法巧逗众生也。此正叹释迦能
隐实施权。我等四句。诸佛明自巳亦隐实施权。所
得是一。为众生说三也。少智四句。明隐实施权所
以。谓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隐实。为乐小所
以施权。分别说诸果者。人天三乘果报。皆权巧分
别。引诸童蒙耳。虽复二句。结显本怀。虽复说三。终
为显一。在机有三乘之别。在佛但教菩萨耳。
△二
二行明释迦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至)我亦随顺行。」

【我闻下发言酬顺。一闻诸佛叹善。即酬曰南无诸
佛。此用敬从义。复作下。念顺物机。浊恶之世。大法
卷二 第 402b 页 X32-0402.png
难投。随顺诸佛方便说三。此明不得巳而说三。非
佛本怀也。上明有小机竟。
△三一行半正明施化。】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罗柰(至)为五比丘说。」

【波罗柰。即鹿野苑之境号。婆沙云。有河名波罗柰。
去其不远。造立王城。中印土境。或翻江绕城。亦云
鹿苑。诸法寂灭相者。即中道实相无性之理。以诸
法一如。体自寂灭。性自真常。本不可以言语宣示。
今以方便力故。作三乘之谈。佛念五人当往先度。
故至此为五人三转四谛法轮。五人者。一陈如。二
十力迦叶。为母族二人。三阿湿波。四跋提。五摩诃
男拘利。为父旅三人。往世饥馑。佛为赤目大鱼。五
人为木匠。先取鱼肉故今先度。
△四一行明受行
悟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流演圆满曰轮。自我至彼曰转。转佛心中化他之
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初果。即断见惑。
分證灭谛。亦是分得有馀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
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能说者名佛。所
说者即法。初果罗汉名僧。三宝差别之名。于是现
于世间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宝也。玄理幽微
正教精诚。法宝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宝也。此
三为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此中是名便
有及以差别名等字面。是世尊提醒二乘。何不自
巳忖量。从昔巳来。所闻之法。所證之果。为真耶伪
卷二 第 402c 页 X32-0402.png
耶。以中道实相。性相湛然。元无差别。若谓有佛。头
上安头。眼中金屑。若谓有法。好肉剜疮。虚空钉橛。
若谓有僧。钵盂安柄。为蛇添足。何不改途移辙。造
诣于无差无殊。不生不灭。非即非离。一乘中道之
实相乎。上化得竟。
△二一行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求尽我常如是说。」

【此一偈释二疑。恐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
佛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
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见其乐小。
巳为赞示。令尽诸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又疑
弟子云。何故众生一世暂闻。即證罗汉。即释云。从
久远劫来。为其赞小。称于本习。故速得道果也。久
远指大通结缘之后。故下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
所好也。上颂施权竟。
△三六行颂显实。分四。初二
行大乘机动。二二行一句明佛欢喜。三三句正明
显实。四一行受行悟入。且初二行。大乘机动。】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至)方便所说法。」

【亦名索果。由机发故索果。索果由于机发。应有四
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昔教时。以乐小
故浊障虽除。大机钝故妙机未发。自有障未除大
机发。如法华中诸凡夫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
机发。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时證小果。
即于此座大机发。自有障未除机未发。如五千退
席等是也。志求佛道。即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机
卷二 第 403a 页 X32-0403.png
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索。如身子云。为
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即殷勤三请是也。昔教机情。
今经发言。咸以恭敬二句。即四众围绕等。如身子
请云。诸天龙神等。乃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也。曾从二句。身子请云。无数众生。曾见诸佛又如
我等比等。下文二万亿佛。曾受教化。若约一化言。
阿含方等般若。具历诸教调熟。故云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也。
△二二行一句。明佛欢喜。】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至)今我喜无畏。」

【作念由求佛道。佛慧即一切种智佛知见也。为佛
慧故出现于世。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
障虽除无机。又未得说今机发求大。正是说时。故
云今正是说大乘之时也。舍利下。释昔未是说时。
以昔日根钝智小。著相凡夫。具大憍慢。不能信受
一乘大法。恐其谤法堕恶。故未是说时。今诸佛子。
既以恭敬。曾从佛闻。则知根利智大。不著相。不憍
慢。能信此法。堪得大乘利益。故喜无畏。喜其方称
本怀。不畏机小谤大。起罪堕恶故。
△三三句正明
显实。】

「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五乘七方便。是曲而非直。是偏而非正。今舍彼曲
偏之方便。但说正直一乘无上道也。
△四一行受
行悟入。】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卷二 第 403b 页 X32-0403.png

【初闻久后真实。三乘方便。菩萨罗汉。动旧执。起新
疑。今菩萨闻法除疑。非独菩萨。罗汉亦尔。二乘授
记成佛。菩萨亦尔。未有成佛不除疑者。未有除疑
不成佛者。互影耳。声闻成佛法华以前。未之闻也
始自今日。自出定巳来。东语西语。引例攀条。只为
此一语耳。上显实巳竟。
△四五行半。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至)过于优昙华。」

【如三世下颂。如是妙法。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
权是引物之仪式。无分别法者。引同诸佛显实。实
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
智。分别权实。名为仪式。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即知
说三一无分别法也。诸佛皆尔。何独我耶。又说法
仪式。即是先权后实之规模。妙法必待时而说也。
我今亦如诸佛先三后一之仪式。说无分别之妙
法也。诸佛兴下。颂时乃说之。如华时一现耳。诸佛
出世。生在前后。值遇甚难。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悬远者。如诸梵王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等。
又释迦去后。过五十六万亿岁。弥勒方出世。岂不
悬远乎。久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佛难。正使二句。
举法难。纵佛出世众生根器不等。未必就说此法。
四十年来。久默斯要。节节调停。至今方说。无量二
句。闻法难。法音盈耳。五千越席。闻法岂不难乎。能
听二句。能听人难。法会大众。身子先达。中下之机
虽听未了。犹待后说。以上四难。举华喻之。此华非
卷二 第 403c 页 X32-0403.png
时不现。现则维其时也。时时犹久久也。又此法待
时而说。此华待时而现。故云时时。乃法喻双举。闻
法下。举闻法之人合喻。此中一言赞叹过于昙华
之希有。下文谤斯经者。三途苦报。可不慎诸。
△五
二行半颂不虚。】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至)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勿于可信人生疑。夫为人王者。言则不二。
佛为法王。岂容虚说。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
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次四句。勿于可信法生
疑。四十馀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之为秘一乘
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秘要之法。当信勿疑也。

六六行。颂拣伪敦信。分二。初三行拣伪。】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至)广赞一乘道。」

【以五浊下四句。颂拣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
行魔业。故须拣之。长行著涅槃尚非弟子。此中著
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不求佛道者。颂上拣
增上慢。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终不求佛
道也当来世四句。颂如来灭后解义者难得。不善
之人勿为说也。五浊为欲所迷。闻法多不信受。无
益有损默之则宜。有惭愧四句。颂若遇馀佛便得
决了。志求佛道。为说一乘。善人当为说也。惭愧者。
自咎自责。如云我乃堂堂丈夫。云何甘为下劣也。
惭愧清净之人。孳孳求道。得此良机。理应告示。不
失人。不失言。其庶几乎。
△二三行敦信。】
卷二 第 404a 页 X32-0404.png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至)自知当作佛。」

【初六句。敦信于权。诸佛法如是者。结上秘要。先以
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实。方便之教。尽是随宜而
说一乘之宗。却是本怀之旨。其或不能习学如来
权实之典。必不晓了开权显实之说。故云其不习
学不能晓了。正是恶人闻不信受也。兼对习学者。
能晓能了。正是惭愧善人志求佛道也。汝等六句。
敦信于实。方便施权。正为于实。权实无疑。自知作
佛。下身子云。我定当作佛。盖领此语也自放光巳
来谆谆至此。无非叮咛此事。要在当机自肯。一言
之下。回头转脑。诸佛知见。全体现前其于如来智
慧。不劳肯綮矣。何喜如之。自知二字。最为捷要。即
悟入佛知佛见。若不自知自證。虽佛大慈。亦末如
之何。上正法说巳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