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6a 页
* 法华经大成目次
* 卷首
* 序
* 始末
* 提纲
* 悬谈
* 经题
* 弘传序释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三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四
* 譬喻品之馀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五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六
*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6b 页 X32-0336.png
* 卷第七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八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卷第九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大成目次(终)
* No. 619-A
序
盖闻鹫峰提印。留妙谛于竺乾。马寺传经。启宗风于
震旦。诸法寂灭不可言宣。大事因缘亦由解说。发挥
幽颐。乃传白日之心。导达天人。斯吐青莲之舌。不然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八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卷第九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大成目次(终)
* No. 619-A
序
盖闻鹫峰提印。留妙谛于竺乾。马寺传经。启宗风于
震旦。诸法寂灭不可言宣。大事因缘亦由解说。发挥
幽颐。乃传白日之心。导达天人。斯吐青莲之舌。不然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6c 页 X32-0336.png
则琅函亦等乎糟粕。贝叶何异乎故纸。必有广长。爰
通显密。妙法莲华经者。演自耆阇。晚流赤县。入佛知
见。以了义度无边。开上悟根。以圆教垂浩劫。触处明
真。现种种之瑞相。即权显实。放的的之毫光。人天百
万。尽转法轮。经轴四千。总输妙偈。洵诸佛之心宗。千
圣之輨辖也。微辞秘旨。经三译而巳明。臆诂俗诠。亦
殊门而莫粹。自非具大慧力。孰与剖剥真源乃有半
翁法师。法门龙象。出世鹓鸾。历访名山。称弥天之独
步。直超尘刹。息慧可之诸缘。晚栖迹于长安。仍冥怀
于荒寺。时登法席。顽石为之点头。大阐觉缘。空华因
而布彩。念妙法为三乘之最上。而离言实五教之指
归。笺释虽繁。纷呶莫一。乃发愿力。大肆探寻。启佛藏
之金绳。采禅真之玉屑。字栉句比。指久远于行间。意
得言忘。会不二于象外。睹庐山之面目。宿雾顿披。哆
沧海之咽喉。诸流毕汇。谓之大成。岂小补哉。良内典
未谙。实似元稹之陋。佛头僣著。不避大颠之嗤。钦师
道行。勉竭管蠡云尔。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岁春三月二十二日
赐进士出身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前
日讲官起居注充
三朝国史
大清一统志纂脩等官戊辰科会试同考充
殿试收掌官庚午科
通显密。妙法莲华经者。演自耆阇。晚流赤县。入佛知
见。以了义度无边。开上悟根。以圆教垂浩劫。触处明
真。现种种之瑞相。即权显实。放的的之毫光。人天百
万。尽转法轮。经轴四千。总输妙偈。洵诸佛之心宗。千
圣之輨辖也。微辞秘旨。经三译而巳明。臆诂俗诠。亦
殊门而莫粹。自非具大慧力。孰与剖剥真源乃有半
翁法师。法门龙象。出世鹓鸾。历访名山。称弥天之独
步。直超尘刹。息慧可之诸缘。晚栖迹于长安。仍冥怀
于荒寺。时登法席。顽石为之点头。大阐觉缘。空华因
而布彩。念妙法为三乘之最上。而离言实五教之指
归。笺释虽繁。纷呶莫一。乃发愿力。大肆探寻。启佛藏
之金绳。采禅真之玉屑。字栉句比。指久远于行间。意
得言忘。会不二于象外。睹庐山之面目。宿雾顿披。哆
沧海之咽喉。诸流毕汇。谓之大成。岂小补哉。良内典
未谙。实似元稹之陋。佛头僣著。不避大颠之嗤。钦师
道行。勉竭管蠡云尔。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岁春三月二十二日
赐进士出身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前
日讲官起居注充
三朝国史
大清一统志纂脩等官戊辰科会试同考充
殿试收掌官庚午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7a 页 X32-0337.png
特简浙江乡试正主考前翰林院编脩前翰林院庶
吉士楚黄张希良拜题
* No. 619-B
编集始末
余自甲午年。金陵剃染。游于吴越诸大禅师之门。丙
午。怀香清凉过都门。始入先子之室。采讨华严悬谈。
考覈十门五教。始知大哉圣典。汪洋浩瀚。而莫可测
量也。间尝与师论及法华。而窃留意焉。先攻文句要
解知音会意正量论。后阅正意都会大窾要旨如是
解并问辨易解品节科注等疏。研味参伍。融会诸说。
间有管见。而是集可以编矣。戊申岁集二卷。巳酉冬。
随师应讲长椿。余首众参请之暇。又集一卷。庚戌游
盘山集一卷。至乙卯。寓𣵠鹿之延寿寺。后三卷始完
而草本成矣。丙辰再游江淅。就正硕德宿学。佥曰此
集乃法华之大成也。癸亥春。因先大师六旬返都。师
以应讲天津。命余主席观音。开演此经。丙寅冬。师回
命余再演。师亦与听。嘱以真稿。待缘就梓。丁卯春。余
退观音院。卜居地藏。破屋败椽。仅蔽风雨。自顾福凉
德薄。拨置世务。不事逢迎。故有即山活埋之题。亦尝
谓客曰。十字街头即山居。红尘堆里罢攀缘。非活埋
吉士楚黄张希良拜题
* No. 619-B
编集始末
余自甲午年。金陵剃染。游于吴越诸大禅师之门。丙
午。怀香清凉过都门。始入先子之室。采讨华严悬谈。
考覈十门五教。始知大哉圣典。汪洋浩瀚。而莫可测
量也。间尝与师论及法华。而窃留意焉。先攻文句要
解知音会意正量论。后阅正意都会大窾要旨如是
解并问辨易解品节科注等疏。研味参伍。融会诸说。
间有管见。而是集可以编矣。戊申岁集二卷。巳酉冬。
随师应讲长椿。余首众参请之暇。又集一卷。庚戌游
盘山集一卷。至乙卯。寓𣵠鹿之延寿寺。后三卷始完
而草本成矣。丙辰再游江淅。就正硕德宿学。佥曰此
集乃法华之大成也。癸亥春。因先大师六旬返都。师
以应讲天津。命余主席观音。开演此经。丙寅冬。师回
命余再演。师亦与听。嘱以真稿。待缘就梓。丁卯春。余
退观音院。卜居地藏。破屋败椽。仅蔽风雨。自顾福凉
德薄。拨置世务。不事逢迎。故有即山活埋之题。亦尝
谓客曰。十字街头即山居。红尘堆里罢攀缘。非活埋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7b 页 X32-0337.png
乎。壬申夏。诸子攒单启请。再为开演。亦有愿募就刻
者。余未之许也。癸酉冬。豫木兄来京。极为劝勉。首输
三十金。余又谋诸同门。皆欢喜赞助。参众达如等。领
缘倡募。一云监院亦竭力任劳。而是刻有不容巳也。
权舆于甲戌春三月。告成于乙亥夏四月。书成十卷。
其序则张老护法椽笔。护法即今之无尽也。爰记其
始末如此。窃惟吾宗顺祖立三观。云华开十门。贤首
判五教。清凉疏之钞之。一乘圆极之理大备。其犹宓
义画卦。文王有辞。孔子立传。思孟莫不祖述宪章。而
圣神功化幽明消长之旨。以大明之矣。至于十门悬
解。五教析理。三观修證。十玄圆融。具如华严悬谈并
法界观。推本穷源。吾深有望于后之学贤首宗者。
时
大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夏四月佛诞日
金台传讲沙门大义题于即山居之活埋室
* No. 619-C
提纲
菩提场中。悟此法巳。即欲以此惠施众生。柰何根器
不堪。虽知根钝。且称本怀。演大华严。独被上根。中下
在座。如聋若哑。不得巳而为实施权。说四阿含小教。
者。余未之许也。癸酉冬。豫木兄来京。极为劝勉。首输
三十金。余又谋诸同门。皆欢喜赞助。参众达如等。领
缘倡募。一云监院亦竭力任劳。而是刻有不容巳也。
权舆于甲戌春三月。告成于乙亥夏四月。书成十卷。
其序则张老护法椽笔。护法即今之无尽也。爰记其
始末如此。窃惟吾宗顺祖立三观。云华开十门。贤首
判五教。清凉疏之钞之。一乘圆极之理大备。其犹宓
义画卦。文王有辞。孔子立传。思孟莫不祖述宪章。而
圣神功化幽明消长之旨。以大明之矣。至于十门悬
解。五教析理。三观修證。十玄圆融。具如华严悬谈并
法界观。推本穷源。吾深有望于后之学贤首宗者。
时
大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夏四月佛诞日
金台传讲沙门大义题于即山居之活埋室
* No. 619-C
提纲
菩提场中。悟此法巳。即欲以此惠施众生。柰何根器
不堪。虽知根钝。且称本怀。演大华严。独被上根。中下
在座。如聋若哑。不得巳而为实施权。说四阿含小教。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7c 页 X32-0337.png
诸子保證偏空。次以方等弹斥。又以般若淘汰。四十
年内东语西话。牵藤引蔓。循循善诱。节节调停。只至
于今。时至机熟。灵山高会。人天百万。三乘贤圣。八部
该罗。若万派以朝宗。似群星而拱北。世尊欲令转新
条。掀翻旧案。但说法既久。虑不尊重。故现种种瑞相。
骇变常情。先说经。次入定。天雨四华。地摇六动。大众
一心观佛。如来眉际分辉。放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
千世界。上至有顶。下至无间。一方既尔。方方皆然。于
一光中。圆现十法界。生佛事相始终。将一卷离言法
华。不启唇皮。呈现诸人面前。无柰大众只知雨华者
天。震动者地。不肯回头转脑。何孤负如来这番鼓动
矣。由是弥勒腾疑。睹光中瑞相。而请问文殊。文殊领
答。引灯明事迹。證今佛瑞相。二大士隐明示暗。曲唱
傍通。佛未出定。法未出口。引例攀条。将令佛出世本
怀。罄尽无馀。及佛出定。又何有别法之可说哉。此品
为序分。自方便至不轻十九品。为正宗。然如来出世
本怀。为一大事因缘。所谓一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
一切众生佛知佛见故也。正宗就分四章。自方便至
法师九品。为开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为示佛知见。
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分别至常不轻。为入
佛知见。第一开佛知见之中。文分三周。由前入定放
光。直欲会众目睹亲證默契不言之表。柰何根钝头
迷。不达离言之道。故我世尊出定。称叹诸佛权实二
智。叹到恰好处。乃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
年内东语西话。牵藤引蔓。循循善诱。节节调停。只至
于今。时至机熟。灵山高会。人天百万。三乘贤圣。八部
该罗。若万派以朝宗。似群星而拱北。世尊欲令转新
条。掀翻旧案。但说法既久。虑不尊重。故现种种瑞相。
骇变常情。先说经。次入定。天雨四华。地摇六动。大众
一心观佛。如来眉际分辉。放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
千世界。上至有顶。下至无间。一方既尔。方方皆然。于
一光中。圆现十法界。生佛事相始终。将一卷离言法
华。不启唇皮。呈现诸人面前。无柰大众只知雨华者
天。震动者地。不肯回头转脑。何孤负如来这番鼓动
矣。由是弥勒腾疑。睹光中瑞相。而请问文殊。文殊领
答。引灯明事迹。證今佛瑞相。二大士隐明示暗。曲唱
傍通。佛未出定。法未出口。引例攀条。将令佛出世本
怀。罄尽无馀。及佛出定。又何有别法之可说哉。此品
为序分。自方便至不轻十九品。为正宗。然如来出世
本怀。为一大事因缘。所谓一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
一切众生佛知佛见故也。正宗就分四章。自方便至
法师九品。为开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为示佛知见。
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分别至常不轻。为入
佛知见。第一开佛知见之中。文分三周。由前入定放
光。直欲会众目睹亲證默契不言之表。柰何根钝头
迷。不达离言之道。故我世尊出定。称叹诸佛权实二
智。叹到恰好处。乃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8a 页 X32-0338.png
诸佛所得之法。是为甚深微妙难解第一希有无上
无等之法。一切声闻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诸法实相。随又拈转话头。乃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
真实。言中有响。钩头著饵。由是千二百声闻。兴疑作
念。当机三番申请。如来许以分别解说。向下广开三
显一。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唯为一
大事因缘。更无馀事。实不先三后一。只因钝根。将一
乘道。分别说三。盖为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
以方便。分别说诸果。正明三乘是假。又云。今我喜无
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正显一乘是实。佛佛道
同。先佛既尔。今佛亦然。先三后一。率由旧章而巳。约
人。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约理。唯此一事实。馀二
则非真。约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约行。诸有所
作。常为一事。长行偈颂。发挥巳竟。当机言下知归。出
班领解。序昔年疑悔。显今日解悟。如来与之述成。證
以领解不虚。授以劫国庄严之记。是为法说一周被
上根也。柰中下之机。抱迷未遣。身子自解巳圆。悲他
未悟。代为启请。世尊不免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有
譬喻之谈。将世间长者。比出世如来。三界喻家。一乘
教理喻门。五道众生喻五百人。五浊八苦喻火。三十
子喻三乘。长者见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怆惶无
措。思惟救子之方。先以身手几案救之不得。然后巧
设门外三车。诱引诸子。得出火宅。不与三车。各赐诸
子等一大车。问其当机。审定不虚。正合如来在法身
无等之法。一切声闻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诸法实相。随又拈转话头。乃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
真实。言中有响。钩头著饵。由是千二百声闻。兴疑作
念。当机三番申请。如来许以分别解说。向下广开三
显一。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唯为一
大事因缘。更无馀事。实不先三后一。只因钝根。将一
乘道。分别说三。盖为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
以方便。分别说诸果。正明三乘是假。又云。今我喜无
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正显一乘是实。佛佛道
同。先佛既尔。今佛亦然。先三后一。率由旧章而巳。约
人。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约理。唯此一事实。馀二
则非真。约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约行。诸有所
作。常为一事。长行偈颂。发挥巳竟。当机言下知归。出
班领解。序昔年疑悔。显今日解悟。如来与之述成。證
以领解不虚。授以劫国庄严之记。是为法说一周被
上根也。柰中下之机。抱迷未遣。身子自解巳圆。悲他
未悟。代为启请。世尊不免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有
譬喻之谈。将世间长者。比出世如来。三界喻家。一乘
教理喻门。五道众生喻五百人。五浊八苦喻火。三十
子喻三乘。长者见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怆惶无
措。思惟救子之方。先以身手几案救之不得。然后巧
设门外三车。诱引诸子。得出火宅。不与三车。各赐诸
子等一大车。问其当机。审定不虚。正合如来在法身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8b 页 X32-0338.png
理地。以佛眼观见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烧煮。恋著
戏处。不求出离。向今时门头。应化三界。先以微妙大
法拟宜。根器不堪。然后巧说三乘。逗会时机。只至今
经。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等赐诸子。不令有人独
得灭度。其犹长者先三车。而后一车。了无虚妄之咎
也。然此一喻。是如来纵无碍之辩。明三界生死之苦
状。令人极生厌离。长行偈颂巳竟。四子异口同音。说
穷子一喻。始自父子相失相见。终至领付家业。序如
来一代时教。始自华严。终至法华。序事有条。序理按
时。纵散之谈。极尽精详。故如来以药草述成。先叹四
子善说。谓穷子一喻。将如来一化始末。发挥殆尽。可
谓善说矣。然如来功德不特此也。复有无量无边。如
一相一味教法。等施大千。有教无类。差别在机。若一
云一雨。三草二木。不隔枯荣。岂一穷子喻。而罄尽如
来功德哉。虽然。汝等亦甚希有。以能解得四十年中
随宜说法故也。四子得记。是为喻说一周被中根也。
向下无问自说。于偈中。先开宿世因缘之谈。我诸弟
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
佛。我及汝等有宿世因缘。今当说之。故有化城喻品。
为下根说因缘也。结缘之由。由于尘点劫前。大通成
道。王子诸天云集。智佛酬机说法。然后入定禅寂。王
子默契佛意。各升法座。覆讲妙法。各各得度六百万
亿恒沙之众。自尔巳来。结缘之众。世世相值。有先世
成熟者。有今世成熟者。如渔人捕鱼。前网前获。后网
戏处。不求出离。向今时门头。应化三界。先以微妙大
法拟宜。根器不堪。然后巧说三乘。逗会时机。只至今
经。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等赐诸子。不令有人独
得灭度。其犹长者先三车。而后一车。了无虚妄之咎
也。然此一喻。是如来纵无碍之辩。明三界生死之苦
状。令人极生厌离。长行偈颂巳竟。四子异口同音。说
穷子一喻。始自父子相失相见。终至领付家业。序如
来一代时教。始自华严。终至法华。序事有条。序理按
时。纵散之谈。极尽精详。故如来以药草述成。先叹四
子善说。谓穷子一喻。将如来一化始末。发挥殆尽。可
谓善说矣。然如来功德不特此也。复有无量无边。如
一相一味教法。等施大千。有教无类。差别在机。若一
云一雨。三草二木。不隔枯荣。岂一穷子喻。而罄尽如
来功德哉。虽然。汝等亦甚希有。以能解得四十年中
随宜说法故也。四子得记。是为喻说一周被中根也。
向下无问自说。于偈中。先开宿世因缘之谈。我诸弟
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
佛。我及汝等有宿世因缘。今当说之。故有化城喻品。
为下根说因缘也。结缘之由。由于尘点劫前。大通成
道。王子诸天云集。智佛酬机说法。然后入定禅寂。王
子默契佛意。各升法座。覆讲妙法。各各得度六百万
亿恒沙之众。自尔巳来。结缘之众。世世相值。有先世
成熟者。有今世成熟者。如渔人捕鱼。前网前获。后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8c 页 X32-0338.png
后获。只至今日四十年后法华高会。开权显实。会三
归一。结大通时未了之公案。畅此番降灵之本怀。故
说化城虚设。为止息疲劳之众。以明三乘是假。宝处
在近。令诸子欣乐前进。以明一乘是实。由是五百弟
子得记欢喜。说系珠一喻。以酬因缘之开示。千二百
声闻。二千学无学。各蒙授记。是为因缘一周被下根
也。三周授记巳竟。犹恐收机不尽。又于法师品。广记
悬记。四众八部。欢喜踊跃。识心作佛。故此九品为开
佛知见也。第二示佛知见者。由前诸子得记。唯恐染
净生灭等执不除。故假多宝愿塔。涌现其前。塔中出
大音声。叹言善哉。释迦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
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乐说请问因
缘。如来与之云集分身。三变净土。除染净之执。开宝
塔门。示真实之相。入塔就座。无去来生灭之见。唱灭
募人。要以斯文不坠。又说天授一品。达多通经。释迦
资之成道。文殊弘经。龙女因之成佛。正显妙法神功。
无冤无亲。不论男女人畜。平等大慧。人人本有。故此
二品为示佛知见也。第三悟佛知见者。由前宝塔品
募人通经。以妙法付嘱有在。故持品药王与二万大
士。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弘通此经。一万二千新记之
声闻。自知道力未充。畏娑婆之难调难伏。发愿于他
方世界。弘通此经。若此土。若他方。分筹定款。不惬圣
意。故世尊以青莲目顾盻。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诸
大士默契佛心。愿在此土他方。周旋往返。弘通此经
归一。结大通时未了之公案。畅此番降灵之本怀。故
说化城虚设。为止息疲劳之众。以明三乘是假。宝处
在近。令诸子欣乐前进。以明一乘是实。由是五百弟
子得记欢喜。说系珠一喻。以酬因缘之开示。千二百
声闻。二千学无学。各蒙授记。是为因缘一周被下根
也。三周授记巳竟。犹恐收机不尽。又于法师品。广记
悬记。四众八部。欢喜踊跃。识心作佛。故此九品为开
佛知见也。第二示佛知见者。由前诸子得记。唯恐染
净生灭等执不除。故假多宝愿塔。涌现其前。塔中出
大音声。叹言善哉。释迦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
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乐说请问因
缘。如来与之云集分身。三变净土。除染净之执。开宝
塔门。示真实之相。入塔就座。无去来生灭之见。唱灭
募人。要以斯文不坠。又说天授一品。达多通经。释迦
资之成道。文殊弘经。龙女因之成佛。正显妙法神功。
无冤无亲。不论男女人畜。平等大慧。人人本有。故此
二品为示佛知见也。第三悟佛知见者。由前宝塔品
募人通经。以妙法付嘱有在。故持品药王与二万大
士。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弘通此经。一万二千新记之
声闻。自知道力未充。畏娑婆之难调难伏。发愿于他
方世界。弘通此经。若此土。若他方。分筹定款。不惬圣
意。故世尊以青莲目顾盻。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诸
大士默契佛心。愿在此土他方。周旋往返。弘通此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9a 页 X32-0339.png
住于忍辱之地。纵有恶世比丘。谄曲不实。假名练若。
好出我等过。数数见摈出。如是之轻贱毁谤。念佛忍
受。然忍难弘经。固为尽善。不若以无难为美。忍诸难
于巳然之后。不若杜诸难于未然之先。所以文殊忍
俊不禁。请问世尊。于恶世中。云何能说此经。谓得何
法。而远离一切诸难事也。如来示以四安乐行。身安
乐住忍辱地。远离一切恶人。口安乐不说他人好恶
长短。意安乐平等说法教化众生。誓愿安乐随众生
住于何地。皆以神力慧力。引之令得住是一乘之中。
弘经法师。果能三轨自持。四行自守。则无入而不自
得焉。向下广赞此经神妙。如王顶上明珠。不妄与人。
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求佛道者。欲得安隐。当亲近如
是四法。转三种障。八相成道。有此利益。故他土菩萨。
数过八恒河沙。启白于佛。愿在此土。广说此经。如来
止而不许。以既是他方菩萨。此土结缘事浅。若住此
教化。失本利益。我娑婆自有六万恒沙菩萨。一一各
有六万恒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此土。护持广说此
经。所谓是我弟子应弘我道。善继善述。子承父业。必
然之理也。如来一命。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地皆
振裂。有无量无数菩萨。同时涌出。各诣虚空。礼二世
尊。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四导师出班。问讯如来。叹云
善哉。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由是弥勒率八万恒
沙菩萨。腾疑致问。是诸菩萨修习何道。何因缘集。师
为是谁。谁之弟子。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佛告弥
好出我等过。数数见摈出。如是之轻贱毁谤。念佛忍
受。然忍难弘经。固为尽善。不若以无难为美。忍诸难
于巳然之后。不若杜诸难于未然之先。所以文殊忍
俊不禁。请问世尊。于恶世中。云何能说此经。谓得何
法。而远离一切诸难事也。如来示以四安乐行。身安
乐住忍辱地。远离一切恶人。口安乐不说他人好恶
长短。意安乐平等说法教化众生。誓愿安乐随众生
住于何地。皆以神力慧力。引之令得住是一乘之中。
弘经法师。果能三轨自持。四行自守。则无入而不自
得焉。向下广赞此经神妙。如王顶上明珠。不妄与人。
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求佛道者。欲得安隐。当亲近如
是四法。转三种障。八相成道。有此利益。故他土菩萨。
数过八恒河沙。启白于佛。愿在此土。广说此经。如来
止而不许。以既是他方菩萨。此土结缘事浅。若住此
教化。失本利益。我娑婆自有六万恒沙菩萨。一一各
有六万恒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此土。护持广说此
经。所谓是我弟子应弘我道。善继善述。子承父业。必
然之理也。如来一命。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地皆
振裂。有无量无数菩萨。同时涌出。各诣虚空。礼二世
尊。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四导师出班。问讯如来。叹云
善哉。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由是弥勒率八万恒
沙菩萨。腾疑致问。是诸菩萨修习何道。何因缘集。师
为是谁。谁之弟子。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佛告弥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9b 页 X32-0339.png
勒。是诸菩萨修习佛慧。悉是我化。是我弟子。向下动
其执近之情。乃云。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佛
道。乃教化之。又云。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
远来。教化是等众。弥勒再疑。说父少子老一喻。执近
迹而疑远本。故有寿量之谈。开师门之近迹。显佛地
之远本。三诫令其诫听。三请极尽殷勤。乃告之言。汝
等一切天人阿修罗。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
不远。坐于道场。得成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
经无数无边尘点劫前。自从是来。常在此界。说法教
化。名字不同。形声二益。教化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
灭。诸所言说。皆实不虚。如世良医。为治狂子。方便现
生。方便现灭。无非令诸众生入无上慧。成就佛身也。
如是开显法会。大众悟得毗卢性海。佛地远本。三世
益物。法身常住。无古无今。空劫巳前未为始。尽未来
际犹未终。佛之知见。极尽穷源。故此四品为悟佛知
见也。第四入佛知见者。由前说寿命长远。三世益物。
化化不绝。法会大众證得法身真理。深信解相。妙悟
巳极。个个入佛知见。有證入解入之不同。故如来分
别功德。或得生忍。或得总持。或得辩才无碍等。或一
念信解。或深心信解。有直起随喜者。有加受持者。劝
人受持者。兼行六度者。备行六度者。所得功德。一一
格量巳竟。未尽其极。又以一念随喜。随其所闻。喜为
人说。展转相传。至第五十人。复六根清净。何况受持
读诵等。其功德愈校。愈不可穷矣。又以五种法师持
其执近之情。乃云。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佛
道。乃教化之。又云。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
远来。教化是等众。弥勒再疑。说父少子老一喻。执近
迹而疑远本。故有寿量之谈。开师门之近迹。显佛地
之远本。三诫令其诫听。三请极尽殷勤。乃告之言。汝
等一切天人阿修罗。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
不远。坐于道场。得成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
经无数无边尘点劫前。自从是来。常在此界。说法教
化。名字不同。形声二益。教化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
灭。诸所言说。皆实不虚。如世良医。为治狂子。方便现
生。方便现灭。无非令诸众生入无上慧。成就佛身也。
如是开显法会。大众悟得毗卢性海。佛地远本。三世
益物。法身常住。无古无今。空劫巳前未为始。尽未来
际犹未终。佛之知见。极尽穷源。故此四品为悟佛知
见也。第四入佛知见者。由前说寿命长远。三世益物。
化化不绝。法会大众證得法身真理。深信解相。妙悟
巳极。个个入佛知见。有證入解入之不同。故如来分
别功德。或得生忍。或得总持。或得辩才无碍等。或一
念信解。或深心信解。有直起随喜者。有加受持者。劝
人受持者。兼行六度者。备行六度者。所得功德。一一
格量巳竟。未尽其极。又以一念随喜。随其所闻。喜为
人说。展转相传。至第五十人。复六根清净。何况受持
读诵等。其功德愈校。愈不可穷矣。又以五种法师持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39c 页 X32-0339.png
说此经。会旨情忘。根尘两净。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六
根互用之妙功德。岂可涯量。不轻一品。如来引自往
昔之事。虚心弘道。忘巳利物。一声佛号。遍记四众。见
人则拜。逢瞋不怒。打骂谤毁。欢喜忍受。非入佛知见
深达实相人法两空者不能。故此四品为入佛知见
之文。正宗巳竟。向下八品为流通分。以正宗既竟。本
怀巳彰故。如来现大神力。嘉赞经德。发起群心。将此
一卷妙法。遍空遍界。显说密说。尘尘刹刹。一切大众。
见闻信解。大喜充身。故有神力之谈。嘉赞巳竟。应当
付嘱。使道统相传。斯文不泯。当知末世之下。升堂据
座。弘通大法者。是诸佛一片慈悲之祸。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递代相续故也。付嘱巳竟。犹恐新得记者。自
恃天真。怠于进修。故以药王之苦行。妙音之弘宣。观
音之普门。神咒之护魔。严王之转邪。普贤之四行。勖
勉大众。为法当如药王苦行。弘法当如妙音观音。护
法当如神咒之降魔。修行当如严王之转邪。劝发必
如普贤要祈。四行成就。审如是则妙法流传。无有穷
巳。而今而后。宣演大法者。孰非法华之付嘱哉。夫妙
法绝待。本无言象。智行差别。故多注述。既有多注。安
逃取舍。欲会旨趣。须究其槩。辄录其要。以提其纲云
尔。
时
康熙岁次乙亥四月十八日中州荣泽栎村大义识
根互用之妙功德。岂可涯量。不轻一品。如来引自往
昔之事。虚心弘道。忘巳利物。一声佛号。遍记四众。见
人则拜。逢瞋不怒。打骂谤毁。欢喜忍受。非入佛知见
深达实相人法两空者不能。故此四品为入佛知见
之文。正宗巳竟。向下八品为流通分。以正宗既竟。本
怀巳彰故。如来现大神力。嘉赞经德。发起群心。将此
一卷妙法。遍空遍界。显说密说。尘尘刹刹。一切大众。
见闻信解。大喜充身。故有神力之谈。嘉赞巳竟。应当
付嘱。使道统相传。斯文不泯。当知末世之下。升堂据
座。弘通大法者。是诸佛一片慈悲之祸。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递代相续故也。付嘱巳竟。犹恐新得记者。自
恃天真。怠于进修。故以药王之苦行。妙音之弘宣。观
音之普门。神咒之护魔。严王之转邪。普贤之四行。勖
勉大众。为法当如药王苦行。弘法当如妙音观音。护
法当如神咒之降魔。修行当如严王之转邪。劝发必
如普贤要祈。四行成就。审如是则妙法流传。无有穷
巳。而今而后。宣演大法者。孰非法华之付嘱哉。夫妙
法绝待。本无言象。智行差别。故多注述。既有多注。安
逃取舍。欲会旨趣。须究其槩。辄录其要。以提其纲云
尔。
时
康熙岁次乙亥四月十八日中州荣泽栎村大义识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0a 页 X32-0340.png
* No. 619-D
妙法莲华经大成悬谈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将释此经。启以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分摄。
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
别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名题。十别解
文义。且初教起因缘。
夫圣人设教。必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因方为摇动。
今摇如来融金之德山。动深广之智海。非小缘矣。因
缘有总有别。总因缘者。谓佛一代圣教。总为酬因酬
请显理度生。所显之理。即本经中。诸佛世尊。出现于
世。唯为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知佛见。
盖此知见。众生等有。迷不自知。故沦生死。佛于因中
悟此。发愿成佛普示。故今五时设教。虽言有权实。显
有迟速。原其本意。唯为此一大事因缘也。
别论因缘。则有多种。今略示十义。一法应尔故而说
此经。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规。一乘实相。诸佛齐證。所
以一切诸佛。法尔于无尽世界。常转如是无尽妙法。
教化众生。无有休息。故下文人天众集。说经入定。雨
华动地。一光智境全彰。圆开其端。二士曲唱傍通。助
妙法莲华经大成悬谈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将释此经。启以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分摄。
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
别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名题。十别解
文义。且初教起因缘。
夫圣人设教。必有由致若须弥巨海。大因方为摇动。
今摇如来融金之德山。动深广之智海。非小缘矣。因
缘有总有别。总因缘者。谓佛一代圣教。总为酬因酬
请显理度生。所显之理。即本经中。诸佛世尊。出现于
世。唯为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知佛见。
盖此知见。众生等有。迷不自知。故沦生死。佛于因中
悟此。发愿成佛普示。故今五时设教。虽言有权实。显
有迟速。原其本意。唯为此一大事因缘也。
别论因缘。则有多种。今略示十义。一法应尔故而说
此经。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规。一乘实相。诸佛齐證。所
以一切诸佛。法尔于无尽世界。常转如是无尽妙法。
教化众生。无有休息。故下文人天众集。说经入定。雨
华动地。一光智境全彰。圆开其端。二士曲唱傍通。助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0b 页 X32-0340.png
发其绪。引二万灯明佛。皆说此经。乃至大通智胜佛。
威音王佛。皆说妙法莲华经。佛佛道同。古佛如是。今
佛应然。文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等。二畅
本怀故而说此经。道场悟巳。即欲开示。柰何根钝。不
堪受持。故尔四十年前。将此妙法。抑之在怀。五乘随
机。本怀不畅。只至而今灵山高会。方说此经。本怀始
畅。文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又云。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三顺时机故而说此经。夫至道无古今。
应机有时节。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四十年前不说
此经者。时未至故。机不堪故。文云。众生诸根钝。著乐
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循循善诱。根器纯
熟。教被乘时。得预高会。文云。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
乘。如是妙法。诸佛时乃说之。兼之一化将终。涅槃时
至。顺时顺机。不得不说。四会权乘故而说此经。四十
年前。将一乘说三乘。一性说五性。权为小机。止啼黄
叶。故有三乘之别。五性之分。岂知五性是一性。三乘
是一乘哉。如来说法。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今经
三根得记。泯二乘之权果。全付家业。废草庵之滞情。
声闻得记作佛。会归总是菩萨。若不会归。必权终权
矣。五示真实故而说此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三乘方便。受解缘别。今经开方便门。示
真实相。指示衣珠髻珠。出离化城火宅。共登长者之
室。前至菩提宝所。皆示真实之谈也。六酬宿缘故而
说此经。夫根深则枝茂。源远则流长。宿因既深。教起
威音王佛。皆说妙法莲华经。佛佛道同。古佛如是。今
佛应然。文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等。二畅
本怀故而说此经。道场悟巳。即欲开示。柰何根钝。不
堪受持。故尔四十年前。将此妙法。抑之在怀。五乘随
机。本怀不畅。只至而今灵山高会。方说此经。本怀始
畅。文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又云。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三顺时机故而说此经。夫至道无古今。
应机有时节。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四十年前不说
此经者。时未至故。机不堪故。文云。众生诸根钝。著乐
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循循善诱。根器纯
熟。教被乘时。得预高会。文云。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
乘。如是妙法。诸佛时乃说之。兼之一化将终。涅槃时
至。顺时顺机。不得不说。四会权乘故而说此经。四十
年前。将一乘说三乘。一性说五性。权为小机。止啼黄
叶。故有三乘之别。五性之分。岂知五性是一性。三乘
是一乘哉。如来说法。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今经
三根得记。泯二乘之权果。全付家业。废草庵之滞情。
声闻得记作佛。会归总是菩萨。若不会归。必权终权
矣。五示真实故而说此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三乘方便。受解缘别。今经开方便门。示
真实相。指示衣珠髻珠。出离化城火宅。共登长者之
室。前至菩提宝所。皆示真实之谈也。六酬宿缘故而
说此经。夫根深则枝茂。源远则流长。宿因既深。教起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0c 页 X32-0340.png
亦大。故经云。我在大通智胜佛时。各各教化无量恒
河沙众生从我闻法。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
我常教化阿耨菩提。大通未了之案。今当酬之。广如
化城说。七显佛慧故而说此经。文云。我见佛子等。志
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我即自思惟。如
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佛慧即实相。三周法竟。多宝
塔现。即显示平等佛慧也。文云。塔中出大音声。叹言
善哉释迦牟尼。能以平等大慧教化众生。云平等者。
无生灭冤亲故也。八开本迹故而说此经。师之本迹。
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中间大通威音时。今
之王宫诞相。道树成尊时。皆为迹也。如梵网云。八千
番示生娑婆。大宝积云。八万亿番来临此土。今经开
本寿量。尘点劫前更尘点。点尽尘点劫未休。非生现
生。非灭现灭。常在此处说法教化。岂今日菩提成尊
云乎。文云。我实成佛巳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
众生。作如是说。若夫弟子本迹。久巳成佛。今为簧鼓。
内秘外现。岂真声闻哉。九成始终故而说此经。始即
本也。本即华严。故吉藏立华严为根本法轮。终即末
也。末即法华。故吉藏立法华为摄末归本法轮。所谓
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摄末。始终一贯。本末一事。
故下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即始说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又云。除先修习学
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终说法华。
如日没时。还照高山等。一本一末。成始成终。事无不
河沙众生从我闻法。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
我常教化阿耨菩提。大通未了之案。今当酬之。广如
化城说。七显佛慧故而说此经。文云。我见佛子等。志
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我即自思惟。如
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佛慧即实相。三周法竟。多宝
塔现。即显示平等佛慧也。文云。塔中出大音声。叹言
善哉释迦牟尼。能以平等大慧教化众生。云平等者。
无生灭冤亲故也。八开本迹故而说此经。师之本迹。
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中间大通威音时。今
之王宫诞相。道树成尊时。皆为迹也。如梵网云。八千
番示生娑婆。大宝积云。八万亿番来临此土。今经开
本寿量。尘点劫前更尘点。点尽尘点劫未休。非生现
生。非灭现灭。常在此处说法教化。岂今日菩提成尊
云乎。文云。我实成佛巳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
众生。作如是说。若夫弟子本迹。久巳成佛。今为簧鼓。
内秘外现。岂真声闻哉。九成始终故而说此经。始即
本也。本即华严。故吉藏立华严为根本法轮。终即末
也。末即法华。故吉藏立法华为摄末归本法轮。所谓
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摄末。始终一贯。本末一事。
故下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即始说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又云。除先修习学
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终说法华。
如日没时。还照高山等。一本一末。成始成终。事无不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1a 页 X32-0341.png
穷。理无不尽。出世本怀。毕于此矣。十利今后故而说
此经。说三周法。授三根记。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今之利益也。如来灭后。闻此经一句一偈。我亦与授
阿耨菩提之记。后之利益也。若以佛在当机为今。今
之见闻为后。今之见闻为今。后之见闻为后。如是弘
传无尽。利益无穷。如食金刚。终竟不销。通上若总若
别。教起因缘巳竟。
△二藏教分摄。分三。初明藏摄。二明教摄。三明分
摄。初明藏摄二。初明三藏。
巳知此经有如是大事因缘。未委此经于藏教分中。
何所摄属。故次前明之。通言藏者。皆能含摄出生一
切义理故。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亦名修妒路。亦名
素怛囕。此皆梵音楚夏。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
经谓贯穿摄化。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契经即藏。
持业释也。若按五印土有四名。谓线。席经。井索。圣教。
皆修多罗之异称。古德见此方儒墨皆称为经。遂借
彼席经以目圣教。则双兼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
更加契字。拣异席经。故称契经。又杂心论云。经有五
义。一曰涌泉。谓流注无竭故。二曰出生。谓展转滋多
故。三曰显示。谓能显事理故。四曰绳墨。谓楷正定邪
故。五曰结鬕。谓线能贯华故。此五义不出贯摄二义
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二毗柰耶
藏。亦名毗尼。梵音略耳。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
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就所诠之行彰
此经。说三周法。授三根记。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今之利益也。如来灭后。闻此经一句一偈。我亦与授
阿耨菩提之记。后之利益也。若以佛在当机为今。今
之见闻为后。今之见闻为今。后之见闻为后。如是弘
传无尽。利益无穷。如食金刚。终竟不销。通上若总若
别。教起因缘巳竟。
△二藏教分摄。分三。初明藏摄。二明教摄。三明分
摄。初明藏摄二。初明三藏。
巳知此经有如是大事因缘。未委此经于藏教分中。
何所摄属。故次前明之。通言藏者。皆能含摄出生一
切义理故。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亦名修妒路。亦名
素怛囕。此皆梵音楚夏。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
经谓贯穿摄化。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契经即藏。
持业释也。若按五印土有四名。谓线。席经。井索。圣教。
皆修多罗之异称。古德见此方儒墨皆称为经。遂借
彼席经以目圣教。则双兼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
更加契字。拣异席经。故称契经。又杂心论云。经有五
义。一曰涌泉。谓流注无竭故。二曰出生。谓展转滋多
故。三曰显示。谓能显事理故。四曰绳墨。谓楷正定邪
故。五曰结鬕。谓线能贯华故。此五义不出贯摄二义
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二毗柰耶
藏。亦名毗尼。梵音略耳。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
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就所诠之行彰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1b 页 X32-0341.png
名。即调伏之藏。依主受名。或能诠藏有调伏之能。有
财释也。毗尼或翻为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谓不杀等。
二灭烦恼。谓不贪等。三得灭果。即无为果。或名尸罗。
此云清凉。从因果得名。谓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亦
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就因得名。有二。一拣异
定道名之为别。二三业七支各别防非。亦名为别。亦
名随顺解脱。就果立名。谓随顺有为无为二种果故。
亦名性善。性本善故。三阿毗达摩藏。此云对法。法有
二种。一胜义法。谓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二法
相法。通四圣谛。对亦二义。一者对向。向前涅槃。二者
对观。观前四谛。其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
等。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亦名磨呾哩迦。此云本
母。谓以教与义。为本为母故。此三藏约所诠有二义。
一者尅性。则经诠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二
约兼正。经正诠定。毗尼诠戒。论诠于慧。兼则各三。今
此经者。在三藏之中。正唯修多罗藏所摄。馀二不摄。
良以此经。非律非论故。若以经义摄彼三藏。三藏俱
含。良以此经。亦有议论之慧。如龙女身子。文殊智积
等。亦有起行之戒。如三轨四行等。
△二明二藏。
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
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若约教
行别故。即开为三藏。以缘觉人多不借教。出无佛世。
佛在世时。摄属声闻。故但名二藏。今此经者。于二藏
财释也。毗尼或翻为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谓不杀等。
二灭烦恼。谓不贪等。三得灭果。即无为果。或名尸罗。
此云清凉。从因果得名。谓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亦
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就因得名。有二。一拣异
定道名之为别。二三业七支各别防非。亦名为别。亦
名随顺解脱。就果立名。谓随顺有为无为二种果故。
亦名性善。性本善故。三阿毗达摩藏。此云对法。法有
二种。一胜义法。谓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二法
相法。通四圣谛。对亦二义。一者对向。向前涅槃。二者
对观。观前四谛。其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
等。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亦名磨呾哩迦。此云本
母。谓以教与义。为本为母故。此三藏约所诠有二义。
一者尅性。则经诠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二
约兼正。经正诠定。毗尼诠戒。论诠于慧。兼则各三。今
此经者。在三藏之中。正唯修多罗藏所摄。馀二不摄。
良以此经。非律非论故。若以经义摄彼三藏。三藏俱
含。良以此经。亦有议论之慧。如龙女身子。文殊智积
等。亦有起行之戒。如三轨四行等。
△二明二藏。
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
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若约教
行别故。即开为三藏。以缘觉人多不借教。出无佛世。
佛在世时。摄属声闻。故但名二藏。今此经者。于二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1c 页 X32-0341.png
中。菩萨藏摄。文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以此经
演说大乘自利利他。与华严同宗。但华严为根本一
乘。法华为破疑一乘故。又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
法莲华。亦摄声闻。正授声闻成佛之记故。藏摄巳竟。
△二明教摄。
如来一代所说。通名十二分教。西天东土。有十八师
判教。广如华严悬谈。今略引其名。一后魏菩提流支。
北印土人。宣武永平年至洛阳。判一音教。以如来一
音同时。大小并陈。一音具异。二姚秦罗什。龟慈人。弘
始三年至长安。判一圆音教。以一音平等。无二无私。
机闻自殊。三西秦昙无谶。中印土人。玄始元年至中
国。判二教。谓半字教。即声闻藏。满字教。即菩萨藏。四
隋朝远法师。燉煌郡人。判二教。同上。五隋延法师。判
二教。谓顿渐。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约
顿机。直往于大。不由于小。六唐海印法师。判二教。一
曲屈教。释迦逐机性故。二平道教。舍那逐法性故。七
齐朝隐士。刘虬。字伯龙。判二教。谓顿渐。以华严为顿。
馀皆渐故。八宋朝岌法师。判三教。谓有相教。无相教。
常住教。九真谛法师。西印土人。判三教。一转法轮教。
二转照法轮教。三转照持法轮教。十宋慧观法师。判
五教。一有相。二无相。三抑扬。四同归。五常住教。十一
后魏光统律师。判三教。谓顿渐圆。十二唐吉藏法师。
判三教。一根本法轮教。二枝末法轮教。三摄末归本
法轮教。十三梁光宅法师。判四乘教。以临门三车。即
演说大乘自利利他。与华严同宗。但华严为根本一
乘。法华为破疑一乘故。又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
法莲华。亦摄声闻。正授声闻成佛之记故。藏摄巳竟。
△二明教摄。
如来一代所说。通名十二分教。西天东土。有十八师
判教。广如华严悬谈。今略引其名。一后魏菩提流支。
北印土人。宣武永平年至洛阳。判一音教。以如来一
音同时。大小并陈。一音具异。二姚秦罗什。龟慈人。弘
始三年至长安。判一圆音教。以一音平等。无二无私。
机闻自殊。三西秦昙无谶。中印土人。玄始元年至中
国。判二教。谓半字教。即声闻藏。满字教。即菩萨藏。四
隋朝远法师。燉煌郡人。判二教。同上。五隋延法师。判
二教。谓顿渐。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约
顿机。直往于大。不由于小。六唐海印法师。判二教。一
曲屈教。释迦逐机性故。二平道教。舍那逐法性故。七
齐朝隐士。刘虬。字伯龙。判二教。谓顿渐。以华严为顿。
馀皆渐故。八宋朝岌法师。判三教。谓有相教。无相教。
常住教。九真谛法师。西印土人。判三教。一转法轮教。
二转照法轮教。三转照持法轮教。十宋慧观法师。判
五教。一有相。二无相。三抑扬。四同归。五常住教。十一
后魏光统律师。判三教。谓顿渐圆。十二唐吉藏法师。
判三教。一根本法轮教。二枝末法轮教。三摄末归本
法轮教。十三梁光宅法师。判四乘教。以临门三车。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2a 页 X32-0342.png
权教三乘。与等赐大车。即实教大乘。十四陈隋智者
大师。判四教。十五海东晓法师。判四教。一三乘别教。
如四谛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等。三一
乘分教。如梵网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等。十六贤首
弟子。慧苑法师。判四教。一迷真异执教。二真一分半
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满教。十七波颇。判五种
教。一四谛教。阿含也。二无相教。般若也。三观行教。华
严也。四安乐教。谓涅槃说常乐故。五守护教。谓大集
经守护正法事故。十八贤首大师。康居人。判五教。巳
上诸师判教。各有理据。皆谓庄严圣教故。兹今海内
流传。唯有二宗。一天台大师。依此经判一代时教。为
藏通别圆。如四教仪说。二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判为
五教。谓小始终顿圆。初小教者。以随机宜。说诸法数。
一向差别。拣邪正。辨凡圣。分欣厌。明因果。故名为小。
若约法相。止七十五法。但说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
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
诤论。部执不同。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
三时教。同许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俱不成佛。故今合
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初。有不成
佛。故名为分。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
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说有八识。唯是生
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法尔种子。有无永
别。是故五性决定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
生界不减等。如是义类。广有众多。三终教者。亦名实
大师。判四教。十五海东晓法师。判四教。一三乘别教。
如四谛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等。三一
乘分教。如梵网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等。十六贤首
弟子。慧苑法师。判四教。一迷真异执教。二真一分半
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满教。十七波颇。判五种
教。一四谛教。阿含也。二无相教。般若也。三观行教。华
严也。四安乐教。谓涅槃说常乐故。五守护教。谓大集
经守护正法事故。十八贤首大师。康居人。判五教。巳
上诸师判教。各有理据。皆谓庄严圣教故。兹今海内
流传。唯有二宗。一天台大师。依此经判一代时教。为
藏通别圆。如四教仪说。二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判为
五教。谓小始终顿圆。初小教者。以随机宜。说诸法数。
一向差别。拣邪正。辨凡圣。分欣厌。明因果。故名为小。
若约法相。止七十五法。但说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
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
诤论。部执不同。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
三时教。同许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俱不成佛。故今合
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初。有不成
佛。故名为分。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
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说有八识。唯是生
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法尔种子。有无永
别。是故五性决定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
生界不减等。如是义类。广有众多。三终教者。亦名实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2b 页 X32-0342.png
教。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
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少说法相。多说法
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
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一切众生一
性平等。但是真如随缘成立。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一
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等。如是义类。亦有
众多。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
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
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等。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
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俱空。
八识二无我双遣。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
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然。即
其意也。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依普贤法界。帝网
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
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
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故。良以贤首
五教。与天台化法四教。但开合不同。彼则开前合后。
此则开后合前。小即藏教。第二始教。有二。一始教。但
说诸法皆空。即彼通教。二分教。但说一切法相。即彼
别教。第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诸染净。缘起无性。
一切皆如。即彼圆教中双照义也。第四顿教。唯辨真
性。即彼圆教中双遮义也。第五圆教。明性相俱融。即
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少说法相。多说法
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
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一切众生一
性平等。但是真如随缘成立。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一
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等。如是义类。亦有
众多。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
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
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等。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
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俱空。
八识二无我双遣。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
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然。即
其意也。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依普贤法界。帝网
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
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
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故。良以贤首
五教。与天台化法四教。但开合不同。彼则开前合后。
此则开后合前。小即藏教。第二始教。有二。一始教。但
说诸法皆空。即彼通教。二分教。但说一切法相。即彼
别教。第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诸染净。缘起无性。
一切皆如。即彼圆教中双照义也。第四顿教。唯辨真
性。即彼圆教中双遮义也。第五圆教。明性相俱融。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2c 页 X32-0342.png
彼圆教中遮照同时义也。此三教所诠。唯是一心。具
一切法。即彼圆教不思议中道也。故此三皆属圆摄。
此则合彼通别为一始教。开彼圆教为终顿圆三教。
彼即开此始教为通别二教。合此终顿圆为一圆教。
虽开合有异。而法体无殊也。若论所摄。此经于五教
中。正属圆教所摄。若以经摄教。统该前四。以圆满具
足。开权显实。一代所归。五时极唱故。
△三明分摄。
旧云部。古德见滥于部帙之部。改为十二分。一契经。
谓始从如是。终至奉行。二应颂。谓与长行相应而颂
故。三授记。谓佛记弟子当来成佛事故。四讽颂。谓孤
起不颂长行故。五因缘。谓因请因事方说故。六自说。
谓不因请而说故。七本事。谓说佛及弟子往因事故。
八本生。谓说佛及馀人往昔受身故。九方广。谓说方
正广博。平等称性普利乐故。十未曾有。谓德业殊胜。
法体希奇故。十一譬喻。谓比类发明。诱令信解故。十
二论议。谓妙理深奥。直言不了。须分别审明故。若论
所摄。十二分中。正属契经。若以经摄分。收馀十一。经
中多颂。则摄应颂。正授声闻成佛。则摄授记。龙女赞
偈。则摄讽颂。三请殷殷。三周开示。则摄因缘。出定召
告。则摄自说。严王转邪。药王焚身。则摄本事。生为王
子。生为国王。则摄本生。平等大慧。凡圣同均。则摄方
广。法如优昙。光瑞变涌。则摄未曾有。广说譬喻。则摄
譬喻。有问有答。则摄论议。上藏教分摄竟。
一切法。即彼圆教不思议中道也。故此三皆属圆摄。
此则合彼通别为一始教。开彼圆教为终顿圆三教。
彼即开此始教为通别二教。合此终顿圆为一圆教。
虽开合有异。而法体无殊也。若论所摄。此经于五教
中。正属圆教所摄。若以经摄教。统该前四。以圆满具
足。开权显实。一代所归。五时极唱故。
△三明分摄。
旧云部。古德见滥于部帙之部。改为十二分。一契经。
谓始从如是。终至奉行。二应颂。谓与长行相应而颂
故。三授记。谓佛记弟子当来成佛事故。四讽颂。谓孤
起不颂长行故。五因缘。谓因请因事方说故。六自说。
谓不因请而说故。七本事。谓说佛及弟子往因事故。
八本生。谓说佛及馀人往昔受身故。九方广。谓说方
正广博。平等称性普利乐故。十未曾有。谓德业殊胜。
法体希奇故。十一譬喻。谓比类发明。诱令信解故。十
二论议。谓妙理深奥。直言不了。须分别审明故。若论
所摄。十二分中。正属契经。若以经摄分。收馀十一。经
中多颂。则摄应颂。正授声闻成佛。则摄授记。龙女赞
偈。则摄讽颂。三请殷殷。三周开示。则摄因缘。出定召
告。则摄自说。严王转邪。药王焚身。则摄本事。生为王
子。生为国王。则摄本生。平等大慧。凡圣同均。则摄方
广。法如优昙。光瑞变涌。则摄未曾有。广说譬喻。则摄
譬喻。有问有答。则摄论议。上藏教分摄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3a 页 X32-0343.png
△三义理分齐。
巳知此经摄于圆教。未委圆教义理分齐云何。夫义
者文之实也。理者事之主也。又义相也。理体也。由是
圣人设教。理以统之。义以析之。理虽至一。而逐机遂
有浅深。义虽成多。而归理原无别体。是则诸经义理。
既有浅深。而明经者若不辨析。何以知其分齐所诣
乎。先略明五教分齐。依起信论。有五重浅深。亦不离
前五教。但此则从浅至深。彼则从深向浅。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为本源。即一真法界。该四法界。此圆教分
齐也。二依一心开二门。即该二教。一心真如门。谓心
性不生不灭。即顿教分齐也。二心生灭门。谓如来藏
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即终教分齐也。三依此识
明二义。一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
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
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
境界妄现。名现相。即始教分齐也。五依最后生六粗。
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五起业相。六
业系苦相。三四二相。小教分齐。第五人天分齐也。次
别明此经圆义。然圆教义理。如海宏深。能摄百川。百
川不摄大海。虽摄百川。同一盐味。故随一滴迥异百
川。前之四教。不摄于圆。圆必摄于四。虽摄于四。圆以
贯之。十善五戒亦圆教摄。尚非三四何况初二。今经
功高一化。理冠群经。全收五乘之机。不说人天等教。
言废昔日之权。意显今时之实。所谓圆收逗会教乘。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3b 页 X32-0343.png
总摄时机方便。如是圆理。无以加矣。总括全经十义
该收。以显圆妙。一出世本怀妙。原夫世尊以大事因
缘故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本有佛知佛见。令其悟入。
唯此一事。更无馀事。悟此知见。即登佛地。故名一乘。
出世唯此一事故。说法唯有一乘更无馀乘故。二放
光现瑞妙。一光东照。生佛始终。昭然在目。意显实相
理境。乃诸佛所證。众生所迷。要人人心领神会。当下
荐取。三曲唱傍通妙。弥勒睹光中瑞相而问。为说妙
法。为当授记。文殊引灯明故事而答。极尽精详。指点
分明。四出定叹德妙。一光之中智境全彰。不言之道
终难领会。不得巳而又假言说方便以开导之。乃告
之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不独
一往四十年中所说为智慧之门。即今入定放光现
瑞之事。皆入智慧之门也。离言之道。唯佛与佛乃能
究尽。非心识思量可到。故曰甚深无量。昔时曲说。容
可不悟。今特直示。尚尔茫然。信乎难解难入也。五开
权显实妙。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以三车一车之
浅。况三乘一道之深。说因缘久穷旷劫。策疲怠前至
宝所。六普授记莂妙。说三周法。授三根记。普记现在。
悬记未来。凡所见闻。无不成佛。七佛慧平等妙。宝塔
出现。乐说请问。如来三变净土。却染净之执。入塔就
座。除生灭之见。无去无来。无冤无亲。平等大慧。人人
本具。八开迹显本妙。本门弟子从地涌出。弥勒不识
一人。执近迹疑远本。父少子老。举世不信。如来说寿
该收。以显圆妙。一出世本怀妙。原夫世尊以大事因
缘故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本有佛知佛见。令其悟入。
唯此一事。更无馀事。悟此知见。即登佛地。故名一乘。
出世唯此一事故。说法唯有一乘更无馀乘故。二放
光现瑞妙。一光东照。生佛始终。昭然在目。意显实相
理境。乃诸佛所證。众生所迷。要人人心领神会。当下
荐取。三曲唱傍通妙。弥勒睹光中瑞相而问。为说妙
法。为当授记。文殊引灯明故事而答。极尽精详。指点
分明。四出定叹德妙。一光之中智境全彰。不言之道
终难领会。不得巳而又假言说方便以开导之。乃告
之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不独
一往四十年中所说为智慧之门。即今入定放光现
瑞之事。皆入智慧之门也。离言之道。唯佛与佛乃能
究尽。非心识思量可到。故曰甚深无量。昔时曲说。容
可不悟。今特直示。尚尔茫然。信乎难解难入也。五开
权显实妙。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以三车一车之
浅。况三乘一道之深。说因缘久穷旷劫。策疲怠前至
宝所。六普授记莂妙。说三周法。授三根记。普记现在。
悬记未来。凡所见闻。无不成佛。七佛慧平等妙。宝塔
出现。乐说请问。如来三变净土。却染净之执。入塔就
座。除生灭之见。无去无来。无冤无亲。平等大慧。人人
本具。八开迹显本妙。本门弟子从地涌出。弥勒不识
一人。执近迹疑远本。父少子老。举世不信。如来说寿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3c 页 X32-0343.png
量一品。开师门近迹。显佛地远本。如世良医。方便治
子。九六根清净妙。五种法师。于此妙法。会旨情忘。根
尘两净。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妙法神功。不可思议。十
智行相成妙。全经开示。皆显圆理。此理非智莫照。故
先以文殊大智以创始。非行莫證。故后以普贤妙行
以成终。若夫起行造修。在人自肯。如药王焚身。观音
圆应等。皆是依圆理而起妙行。依妙行而成妙德。智
行冥合。方成圆妙之果。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
还归此法界也。
△四教所被机。
巳知此经义理宏深。未委此经被何机宜。夫圣人说
法。必有所为之机。机有通别。通则普收一切。如涅槃
云。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别则拣
其当机。若约寻常料拣。五种非机。谓乐著名相以文
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
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此
五非机。反此皆机。谓令善于义莫著于文。一念顿超
忘言默證。涌斥断灭。策励勤修。昔谬即离今真实契。
若论此经有十种机。前五非机。一无信不住。无信即
不信也。文云优婆夷不信。四众皆有。此举重言。又不
信之罪众罪之首。如后经云。不信生谤。轻毁破法。乃
至出法师过轻笑等报是也。二违真自去。违真即执
俗也。文云优婆塞我慢。亦举重言。若闻而能说。我见
未忘。亦是增长魔业。三乖实退席。乖实即就虚也。文
子。九六根清净妙。五种法师。于此妙法。会旨情忘。根
尘两净。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妙法神功。不可思议。十
智行相成妙。全经开示。皆显圆理。此理非智莫照。故
先以文殊大智以创始。非行莫證。故后以普贤妙行
以成终。若夫起行造修。在人自肯。如药王焚身。观音
圆应等。皆是依圆理而起妙行。依妙行而成妙德。智
行冥合。方成圆妙之果。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
还归此法界也。
△四教所被机。
巳知此经义理宏深。未委此经被何机宜。夫圣人说
法。必有所为之机。机有通别。通则普收一切。如涅槃
云。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别则拣
其当机。若约寻常料拣。五种非机。谓乐著名相以文
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
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此
五非机。反此皆机。谓令善于义莫著于文。一念顿超
忘言默證。涌斥断灭。策励勤修。昔谬即离今真实契。
若论此经有十种机。前五非机。一无信不住。无信即
不信也。文云优婆夷不信。四众皆有。此举重言。又不
信之罪众罪之首。如后经云。不信生谤。轻毁破法。乃
至出法师过轻笑等报是也。二违真自去。违真即执
俗也。文云优婆塞我慢。亦举重言。若闻而能说。我见
未忘。亦是增长魔业。三乖实退席。乖实即就虚也。文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4a 页 X32-0344.png
云未得谓得。未證谓證。佛许说巳。五千退去。上三不
堪大法。三止不说。正为此也。三请许说。此等即去。若
论实行。众中糟糠佛威故去。若论权行。大权示现为
进增慢。四狭劣种大。一切二乘。虽历诸会。闻说大法。
但念空无相等。尚不发大心。何况得自受持。机志虽
劣。缘种未熟。佛意在大。皆为一乘。五守权含实。谓三
乘共教菩萨。随宗所脩六度之行。未闻一乘实相。守
是权理。文云行菩萨道者。不见不闻此经。去阿耨菩
提尚远。因根未熟。故谓非器。时节若至。实理自彰。此
五非机。佛不厌舍。开而诱之。熏其成种。不轻一号遍
记。谤者千劫受罪。罪毕复受教化。不信诽谤亦成善
根。此法只恐不闻。逆顺皆有益焉。后五是机。一正为
之机。一乘圆机。久修梵行。方堪领受是法。所谓此众
无枝叶。唯有诸贞实。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
如是人。来世成佛道。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乃至五百
受记等。皆正为也。二兼为之机。学无学二千人等。虽
在学地。未得无学。今闻废三归一之妙。悟四果三乘
之假。信得一乘圆理。一心观佛。神与境会。心欢喜充
满。如甘露见灌。即兼为也。三引为之机。即是求佛诸
菩萨。大数有八万。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诸
佛所而行深妙道。即引为也。四现为之机。即广记也。
文云。天龙八部四众三乘。咸闻此经一句一偈。一念
随喜者。我亦与授记等。五远为之机。即悬记也。文云。
佛灭度后。得闻此经一念随喜。皆与授记等。在机则
堪大法。三止不说。正为此也。三请许说。此等即去。若
论实行。众中糟糠佛威故去。若论权行。大权示现为
进增慢。四狭劣种大。一切二乘。虽历诸会。闻说大法。
但念空无相等。尚不发大心。何况得自受持。机志虽
劣。缘种未熟。佛意在大。皆为一乘。五守权含实。谓三
乘共教菩萨。随宗所脩六度之行。未闻一乘实相。守
是权理。文云行菩萨道者。不见不闻此经。去阿耨菩
提尚远。因根未熟。故谓非器。时节若至。实理自彰。此
五非机。佛不厌舍。开而诱之。熏其成种。不轻一号遍
记。谤者千劫受罪。罪毕复受教化。不信诽谤亦成善
根。此法只恐不闻。逆顺皆有益焉。后五是机。一正为
之机。一乘圆机。久修梵行。方堪领受是法。所谓此众
无枝叶。唯有诸贞实。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
如是人。来世成佛道。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乃至五百
受记等。皆正为也。二兼为之机。学无学二千人等。虽
在学地。未得无学。今闻废三归一之妙。悟四果三乘
之假。信得一乘圆理。一心观佛。神与境会。心欢喜充
满。如甘露见灌。即兼为也。三引为之机。即是求佛诸
菩萨。大数有八万。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诸
佛所而行深妙道。即引为也。四现为之机。即广记也。
文云。天龙八部四众三乘。咸闻此经一句一偈。一念
随喜者。我亦与授记等。五远为之机。即悬记也。文云。
佛灭度后。得闻此经一念随喜。皆与授记等。在机则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4b 页 X32-0344.png
有是有非。在佛如海纳流。一切众生具有智慧。凡有
心者即是所为。法性圆成。感应道交。无非所被之机
也。
△五教体浅深。
巳知此经收机普遍。未委此经何为教体。清凉判为
十种教体。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取四
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境唯心体。
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九事事无碍体。十海
印炳现体。圭峰约之成四。一随相门。谓声名句文与
所诠义。皆属相故。依清凉通收四者。以声为教主。名
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文
者次第联合。上二所依。此名句文三者。屈曲为声上
诠表。唯声不能诠义。唯名句文则无自体。兼此四事
是为教体。以假实体用兼资也。此声名句文。若无所
诠之义。同乎篇韵。殊无意况。若徒义无文。妙理凭何
显示。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资。乃成教体。今经
始从如是。终至而退。是声名句文为体。其中所诠。一
乘实相。中道了义。是所诠之义。以是二者。交相随故
而为教体。二唯识门。此文此义。皆识所变。而有本影
四句。一唯本无影。即小乘教。不知教法皆唯识现。谓
如来实有说法故。二亦本亦影。即始教。以佛自宣说。
若文若义。皆从妙观察智净识所现。名本质教。闻者
识上所变文义。名影像教。诸佛众生互为增上故。三
唯影无本。即终教。以离众生心更无有佛。唯大悲大
心者即是所为。法性圆成。感应道交。无非所被之机
也。
△五教体浅深。
巳知此经收机普遍。未委此经何为教体。清凉判为
十种教体。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取四
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境唯心体。
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九事事无碍体。十海
印炳现体。圭峰约之成四。一随相门。谓声名句文与
所诠义。皆属相故。依清凉通收四者。以声为教主。名
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文
者次第联合。上二所依。此名句文三者。屈曲为声上
诠表。唯声不能诠义。唯名句文则无自体。兼此四事
是为教体。以假实体用兼资也。此声名句文。若无所
诠之义。同乎篇韵。殊无意况。若徒义无文。妙理凭何
显示。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资。乃成教体。今经
始从如是。终至而退。是声名句文为体。其中所诠。一
乘实相。中道了义。是所诠之义。以是二者。交相随故
而为教体。二唯识门。此文此义。皆识所变。而有本影
四句。一唯本无影。即小乘教。不知教法皆唯识现。谓
如来实有说法故。二亦本亦影。即始教。以佛自宣说。
若文若义。皆从妙观察智净识所现。名本质教。闻者
识上所变文义。名影像教。诸佛众生互为增上故。三
唯影无本。即终教。以离众生心更无有佛。唯大悲大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4c 页 X32-0344.png
智为增上缘。令彼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说法。是故佛
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四非本非影。即顿教。非唯心
外无佛。众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绝言。即不教之
教。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说听皆无。唯识而巳。是
以识为教体。三归性门。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
之八识。今以所现之八识。摄归能现之一心。谓此识
无体。唯是真如故。下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故以性为教体。四无碍门。心境理事。本自交彻故。境
与事是随相门。心是唯识门。理是归性门。云交彻者。
一心原有二门。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
灭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碍于理。故以无碍为教体。
若会上十门。随相摄前五。唯识摄第六。归性即第七。
无碍即后三。今此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乃一化之
根源。五时之极唱。以前四说融为一味。方顺圆宗。自
浅至深。摄尽众生。是属圆教。总以一乘实相而为教
体。略示十义。以显圆妙。一入实相定。即入无量义处
三昧也。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
量义经。经毕又入无量义定者。发实相妙法之端绪
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
后可入实相妙法。故此定为实相定也。二放实相光。
即一光周亘。全彰实相妙体也。圆现法界事相。生佛
始终。未说妙法先现此瑞者。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
文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故此光为实相光也。
三说实相法。即世出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
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四非本非影。即顿教。非唯心
外无佛。众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绝言。即不教之
教。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闻。说听皆无。唯识而巳。是
以识为教体。三归性门。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
之八识。今以所现之八识。摄归能现之一心。谓此识
无体。唯是真如故。下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故以性为教体。四无碍门。心境理事。本自交彻故。境
与事是随相门。心是唯识门。理是归性门。云交彻者。
一心原有二门。真如即是生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
灭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碍于理。故以无碍为教体。
若会上十门。随相摄前五。唯识摄第六。归性即第七。
无碍即后三。今此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乃一化之
根源。五时之极唱。以前四说融为一味。方顺圆宗。自
浅至深。摄尽众生。是属圆教。总以一乘实相而为教
体。略示十义。以显圆妙。一入实相定。即入无量义处
三昧也。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
量义经。经毕又入无量义定者。发实相妙法之端绪
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
后可入实相妙法。故此定为实相定也。二放实相光。
即一光周亘。全彰实相妙体也。圆现法界事相。生佛
始终。未说妙法先现此瑞者。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
文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故此光为实相光也。
三说实相法。即世出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5a 页 X32-0345.png
等。一切诸法不离此十如是。则一切诸法无非实相。
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诸法实相
义。巳为汝等说。故此法为实相法也。四开实相见。即
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令其悟入。更无馀事。佛知见者。
彻了实相真知真见也。然此知见。本来清净。但无明
所覆。必假如来开示而得悟入。一经所诠。不出开示
悟入佛之知见而巳。故经云。如来如实知见。即为开
实相见也。五喻实相理。如火宅内。等赐大车。使知无
二无三。即喻废权立实之理。乃至宝所喻大乘。系珠
明理性。凿井得水喻闻法华等。无非多方开示。令人
悟入一乘真理。故为喻实相理也。六记实相果。既悟
实相妙法。当成佛果菩提。故记大因大果。经劫供佛。
行菩萨道。廓其大心。成就万德。万德具备。方成十号
果佛。文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是为记实相果
也。七示实相境。宝塔出现。显示法身之象。三变净土。
全彰实报真境。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欲令众生
知此见此实相真境耳。故为示实相境也。八悟实相
心。心本无相。离诸虚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
相。强名实相也。斯则由开示而了悟此心。因信解而
当下顿證。故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悟实相
心也。九修实相行。既悟实相妙心。当修实相妙行。果
能三轨自持。四行自守。涉俗利生无不安乐。如战胜
有功而得髻珠之赏。故当修实相行也。十具实相德。
由前内悟妙心。外修净行。内外清净。实相之德备矣。
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诸法实相
义。巳为汝等说。故此法为实相法也。四开实相见。即
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令其悟入。更无馀事。佛知见者。
彻了实相真知真见也。然此知见。本来清净。但无明
所覆。必假如来开示而得悟入。一经所诠。不出开示
悟入佛之知见而巳。故经云。如来如实知见。即为开
实相见也。五喻实相理。如火宅内。等赐大车。使知无
二无三。即喻废权立实之理。乃至宝所喻大乘。系珠
明理性。凿井得水喻闻法华等。无非多方开示。令人
悟入一乘真理。故为喻实相理也。六记实相果。既悟
实相妙法。当成佛果菩提。故记大因大果。经劫供佛。
行菩萨道。廓其大心。成就万德。万德具备。方成十号
果佛。文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是为记实相果
也。七示实相境。宝塔出现。显示法身之象。三变净土。
全彰实报真境。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欲令众生
知此见此实相真境耳。故为示实相境也。八悟实相
心。心本无相。离诸虚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
相。强名实相也。斯则由开示而了悟此心。因信解而
当下顿證。故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悟实相
心也。九修实相行。既悟实相妙心。当修实相妙行。果
能三轨自持。四行自守。涉俗利生无不安乐。如战胜
有功而得髻珠之赏。故当修实相行也。十具实相德。
由前内悟妙心。外修净行。内外清净。实相之德备矣。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5b 页 X32-0345.png
故普贤劝发云。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经。如来答以
成就四法。必得是经。一者诸佛护念。巳得理无碍法
界。悟入实相。开佛知见。故得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
本。巳得事无碍法界。繁兴大用。一事一行。皆名实相
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巳得理事无碍法界。寂照不二。
故名实相定。四者发救众生之心。巳得事事无碍法
界。发起普门事业。救脱众生。各得證入实相。故得是
名。成就此四。为具实相德也。若论一经所显。一事一
理。一句一字。乃至弹指謦欬。无非实相妙法。故此经
以实相为体。
△六宗趣通别。
巳知此经实相为体。未委宗趣何如。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通论佛教以因缘为宗。所谓因缘故
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即假。因缘故即中。一正因
缘。拣异无因邪因。故因缘摄尽一代圣教。清凉十宗。
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德。后后前前。次第浅深。详具
华严悬谈。今观此经。总显师弟本迹因果。共为一经
宗趣。但不同他部。局在本经。华严但舍那释迦为本
迹。菩萨亦有本迹。声闻不闻不解。故无本迹。今经发
声闻有本。本有因果。示为二乘迹中因果。发佛之迹。
王宫生身生。道树法身生。乃至中间生法二身。悉皆
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故师弟本因本
果。与馀经迥异。别显十义五对。以明宗趣。一智行一
对。谓以智照理为因。以行成德为果。二心境一对。谓
成就四法。必得是经。一者诸佛护念。巳得理无碍法
界。悟入实相。开佛知见。故得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
本。巳得事无碍法界。繁兴大用。一事一行。皆名实相
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巳得理事无碍法界。寂照不二。
故名实相定。四者发救众生之心。巳得事事无碍法
界。发起普门事业。救脱众生。各得證入实相。故得是
名。成就此四。为具实相德也。若论一经所显。一事一
理。一句一字。乃至弹指謦欬。无非实相妙法。故此经
以实相为体。
△六宗趣通别。
巳知此经实相为体。未委宗趣何如。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通论佛教以因缘为宗。所谓因缘故
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即假。因缘故即中。一正因
缘。拣异无因邪因。故因缘摄尽一代圣教。清凉十宗。
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德。后后前前。次第浅深。详具
华严悬谈。今观此经。总显师弟本迹因果。共为一经
宗趣。但不同他部。局在本经。华严但舍那释迦为本
迹。菩萨亦有本迹。声闻不闻不解。故无本迹。今经发
声闻有本。本有因果。示为二乘迹中因果。发佛之迹。
王宫生身生。道树法身生。乃至中间生法二身。悉皆
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故师弟本因本
果。与馀经迥异。别显十义五对。以明宗趣。一智行一
对。谓以智照理为因。以行成德为果。二心境一对。谓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5c 页 X32-0345.png
悟实相心为因。證实相境为果。三位号一对。谓授法
师位为因。记法王号为果。四行德一对。谓三轨四行
为因。二智十如为果。五体用一对。谓开迹妙用为因。
显本真体为果。巳上皆因为宗。果为趣。一经始终。不
离因果。故以一乘因果为此经宗趣也。
△七部类品会。
巳知此经宗趣冲深。未委部类品会。凡有几几。言部
品者。一经三译。故成三部。一正法华。十卷二十八品。
二添品法华。八卷二十七品。今妙法莲华经。文成七
轴。二十八品。言类者。不同其部。而同其类。如世昆弟
不同其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为等夷。此经与华
严同宗。是其类也。如华严遮那品。有四遮那佛出世。
是引古證今。与此序品大同小异。诸圣寄位一周。与
此三周授记大同。世主妙严品。显遮那自性因果。与
此经如来自叙往昔行因得果同。如来寿量。阿僧祇
品。与此开迹显本同。入法界。善财一生圆證。与此龙
女严王。一生亲證同。离世间。是诸佛道后普贤行门。
与此经普贤劝发四行大同也。会者。说此经两处三
会。一处在灵鹫山。一会也。二处在宝塔中。接大众在
虚空。二会也。三复至鹫峰。三会也。
△八传译感通。
巳知此经部类品会。不同他部。未委此经译自何时。
读诵受持。有何感通。传译如下序明。言感通者。李山
龙。日诵两卷。死见阎君。请读一题。免众囚苦。则七日
师位为因。记法王号为果。四行德一对。谓三轨四行
为因。二智十如为果。五体用一对。谓开迹妙用为因。
显本真体为果。巳上皆因为宗。果为趣。一经始终。不
离因果。故以一乘因果为此经宗趣也。
△七部类品会。
巳知此经宗趣冲深。未委部类品会。凡有几几。言部
品者。一经三译。故成三部。一正法华。十卷二十八品。
二添品法华。八卷二十七品。今妙法莲华经。文成七
轴。二十八品。言类者。不同其部。而同其类。如世昆弟
不同其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为等夷。此经与华
严同宗。是其类也。如华严遮那品。有四遮那佛出世。
是引古證今。与此序品大同小异。诸圣寄位一周。与
此三周授记大同。世主妙严品。显遮那自性因果。与
此经如来自叙往昔行因得果同。如来寿量。阿僧祇
品。与此开迹显本同。入法界。善财一生圆證。与此龙
女严王。一生亲證同。离世间。是诸佛道后普贤行门。
与此经普贤劝发四行大同也。会者。说此经两处三
会。一处在灵鹫山。一会也。二处在宝塔中。接大众在
虚空。二会也。三复至鹫峰。三会也。
△八传译感通。
巳知此经部类品会。不同他部。未委此经译自何时。
读诵受持。有何感通。传译如下序明。言感通者。李山
龙。日诵两卷。死见阎君。请读一题。免众囚苦。则七日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6a 页 X32-0346.png
而苏。释道裕。生读千遍。终告慧廓。埋地十年。舌根不
坏。则起塔供养。严法华。赎鼋放生。乌客五十。送钱还
家。尼法信。写经精诚。法师请讲。不见一字。窗鸡听法。
立脱毛羽之状。山牛嗅经。坐亡戴角之形。若夫诵一
行而消山狱之罪。闻一句而得菩提之果。事迹昭彰。
备于传记。兹不繁引。
【△九总释名题。】
「妙法莲华经。」
【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
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
以华。声为佛事。目之为经。乃如来自命之题也。按
七种立题法。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是以法喻为名。
今释。先判通别。次释题目。判通别者。妙法莲华。名
异众典。谓之别。称之为经。谓之通。若约教行理而
判者。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教部各别。是教别。
一音演唱。同是佛说。是教通。又昔禀化他权实。四
时设教。四味不同。是教别。今禀自行权实。开前四
味。同入佛乘。是教通。此教之通别也。一音说法。随
机得解。依解起行。故三草二木之行位不同。是行
别。同入法性。是行通。又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是
行别。三十二士入不二门。是行通。今经乘是宝乘。
游于四方。是行别。直至道场。是行通。此行之通别
也。理则不二。是为通。名字各异。谓之别。故智度论
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言实相。或言宝所。
坏。则起塔供养。严法华。赎鼋放生。乌客五十。送钱还
家。尼法信。写经精诚。法师请讲。不见一字。窗鸡听法。
立脱毛羽之状。山牛嗅经。坐亡戴角之形。若夫诵一
行而消山狱之罪。闻一句而得菩提之果。事迹昭彰。
备于传记。兹不繁引。
【△九总释名题。】
「妙法莲华经。」
【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
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
以华。声为佛事。目之为经。乃如来自命之题也。按
七种立题法。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是以法喻为名。
今释。先判通别。次释题目。判通别者。妙法莲华。名
异众典。谓之别。称之为经。谓之通。若约教行理而
判者。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教部各别。是教别。
一音演唱。同是佛说。是教通。又昔禀化他权实。四
时设教。四味不同。是教别。今禀自行权实。开前四
味。同入佛乘。是教通。此教之通别也。一音说法。随
机得解。依解起行。故三草二木之行位不同。是行
别。同入法性。是行通。又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是
行别。三十二士入不二门。是行通。今经乘是宝乘。
游于四方。是行别。直至道场。是行通。此行之通别
也。理则不二。是为通。名字各异。谓之别。故智度论
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言实相。或言宝所。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6b 页 X32-0346.png
或言实事。或言知见。大乘家业。平等大慧等。是为
别。同是一法。谓之通。此理之通别也。次释题目者。
若从义便。当先法次妙。故曰我法妙难思。若从名
便。则先妙次法。故曰妙法莲华。如美其人。曰妙人。
若无其人。何所称妙。必先有人而后称妙也。题从
名便。故先云妙。释从义便。故先解法字。法即十界
十如权实之法。不出三种。一众生法。二佛法。三心
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无众生及于诸佛。只因
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异。妙字是能赞之辞。赞上
三法皆妙法也。众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
法一。妄受五蕴色心。虽为垢衣所缠。其性本来净
妙。且如孩提之童。唯爱乎亲。若见馀人。发声啼哭。
及其长也。外受五欲。内驰一心。随念攀缘。心生形
取。如眼见色心驰乎色。乃至行住坐卧。折旋俯仰。
无不随心运转。其见闻觉知真实妙性。本来不生
不灭。众生迷而不知。如来出世。原为开示众生本
妙知见。知见一开。则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
声。此众生法何其妙哉。佛法者。佛乃大觉圣人。觉
世出世法。本来寂灭。性相常住。循业发现。十界差
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权。佛界为实。如造上品恶因。
报在地狱。中品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在畜
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罗趣。上品
善因。感天趣。说四谛法。證声闻果。说因缘法。證辟
支果。说六度法。證菩萨果。此九皆权。不得云妙。唯
别。同是一法。谓之通。此理之通别也。次释题目者。
若从义便。当先法次妙。故曰我法妙难思。若从名
便。则先妙次法。故曰妙法莲华。如美其人。曰妙人。
若无其人。何所称妙。必先有人而后称妙也。题从
名便。故先云妙。释从义便。故先解法字。法即十界
十如权实之法。不出三种。一众生法。二佛法。三心
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无众生及于诸佛。只因
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异。妙字是能赞之辞。赞上
三法皆妙法也。众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
法一。妄受五蕴色心。虽为垢衣所缠。其性本来净
妙。且如孩提之童。唯爱乎亲。若见馀人。发声啼哭。
及其长也。外受五欲。内驰一心。随念攀缘。心生形
取。如眼见色心驰乎色。乃至行住坐卧。折旋俯仰。
无不随心运转。其见闻觉知真实妙性。本来不生
不灭。众生迷而不知。如来出世。原为开示众生本
妙知见。知见一开。则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
声。此众生法何其妙哉。佛法者。佛乃大觉圣人。觉
世出世法。本来寂灭。性相常住。循业发现。十界差
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权。佛界为实。如造上品恶因。
报在地狱。中品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在畜
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罗趣。上品
善因。感天趣。说四谛法。證声闻果。说因缘法。證辟
支果。说六度法。證菩萨果。此九皆权。不得云妙。唯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6c 页 X32-0346.png
一佛界。方始云妙。以證穷果海。无有与等。唯佛乃
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等。
穷十法之源底。尽十法之边际。明识众生种非种。
芽非芽。熟不熟。可度不可度。如实知之。此佛法何
其妙哉。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万别。唯一心造。此
心能相能性。能凡能圣。能善能恶。能佛能众生。故
曰。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蕴。特人不自观心。若能
修摄其心。观一切法。本来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
无所有性。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当下了悟。当下解
脱。如大圆镜。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佛无别
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众生心。心佛与众生。是
三无差别。此三非三。即一非一。非三非一。即三即
一。以此三法。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故称为妙。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止止不须说。我法
妙难思是也。约本迹二门。皆具十妙。迹门十妙者。
一境妙。境有多种。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缘境。四谛
境。二谛境。三谛境。一谛境。无谛境。如上诸境。是诸
佛之所證。文云。难解难入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诸法实相者。境妙也。二智妙。有世间智出世间
智。皆自一切种智之所出。诸佛智慧无上。一切所
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唯我知是
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
了一切了。方为妙行。文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
道。又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者。行妙也。四位妙。位
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等。
穷十法之源底。尽十法之边际。明识众生种非种。
芽非芽。熟不熟。可度不可度。如实知之。此佛法何
其妙哉。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万别。唯一心造。此
心能相能性。能凡能圣。能善能恶。能佛能众生。故
曰。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蕴。特人不自观心。若能
修摄其心。观一切法。本来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
无所有性。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当下了悟。当下解
脱。如大圆镜。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佛无别
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众生心。心佛与众生。是
三无差别。此三非三。即一非一。非三非一。即三即
一。以此三法。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故称为妙。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止止不须说。我法
妙难思是也。约本迹二门。皆具十妙。迹门十妙者。
一境妙。境有多种。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缘境。四谛
境。二谛境。三谛境。一谛境。无谛境。如上诸境。是诸
佛之所證。文云。难解难入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
尽诸法实相者。境妙也。二智妙。有世间智出世间
智。皆自一切种智之所出。诸佛智慧无上。一切所
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唯我知是
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
了一切了。方为妙行。文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
道。又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者。行妙也。四位妙。位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7a 页 X32-0347.png
者行之阶。进之级也。但有权实。布在众经。今经圆
位。不落阶级。文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者。位妙也。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
成轨。名虽有三。其实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
法。定慧力庄严者。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
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句感应。三十六句
感应。二十五句感应。四句者。冥机冥应。冥机显应。
显机显应。显机冥应。一句复开四句。谓冥机。显机。
亦冥机亦显机。非冥机非显机。四四十六。机有十
六。则应亦有十六。为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
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昧。应于三界二
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众水诸
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法尔如然。文云。脱珍
著毙。师资道交。此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谓难测。
通谓无碍。如来天心慧性。难测无碍故。文云。入于
无量义处三昧者。神通妙也。八说法妙。诸法寂灭
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所以四十年
前。随他意语。皆属权巧。今经随自意语。废权立实。
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说法妙也。九眷
属妙。说法被机。成法眷属。有五。一理性眷属。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理性相关。皆是子义。二业生眷属。
自大通时覆讲。结大乘父子之缘。或现在得度。未
来成熟者是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未得断苦。
位。不落阶级。文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者。位妙也。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
成轨。名虽有三。其实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
法。定慧力庄严者。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
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句感应。三十六句
感应。二十五句感应。四句者。冥机冥应。冥机显应。
显机显应。显机冥应。一句复开四句。谓冥机。显机。
亦冥机亦显机。非冥机非显机。四四十六。机有十
六。则应亦有十六。为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
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昧。应于三界二
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众水诸
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法尔如然。文云。脱珍
著毙。师资道交。此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谓难测。
通谓无碍。如来天心慧性。难测无碍故。文云。入于
无量义处三昧者。神通妙也。八说法妙。诸法寂灭
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所以四十年
前。随他意语。皆属权巧。今经随自意语。废权立实。
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说法妙也。九眷
属妙。说法被机。成法眷属。有五。一理性眷属。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理性相关。皆是子义。二业生眷属。
自大通时覆讲。结大乘父子之缘。或现在得度。未
来成熟者是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未得断苦。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7b 页 X32-0347.png
发愿生于佛世。或作内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
法眷属。未得度者法外眷属是也。四神通眷属。先
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
以神通力。来生此界。为冤为亲。辅佛行化者是也。
五应生眷属。华严云。佛初托胎。诸法身大士。侍卫
下生。散降馀胎。作亲中冤。引诸业者。如净饭摩夜。
乃千佛父母。罗云是千佛之子。调达是善知识。诸
声闻等内秘外现者是也。如是眷属。前后围绕。群
臣豪族。刹利居士。如云笼月者眷属妙也。十功德
利益妙。三周得记。诸品获益。见光闻法。皆不唐捐。
文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
之者。功德利益妙也。本门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
佛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如此
證果之时。溯而推之。至于本初发心之时。必修圆
妙之因。为本因妙。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
證得常乐我净之妙果。因既久远。果亦称之。故尘
劫巳来。磨古磨今。而本无移易。为本果妙。三本国
土妙。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众生之秽邦。即诸佛之净域。故曰。
我净土不毁。我此土安隐。昔本非古。今亦非今。无
古无今。而家山常在。是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古
今既常在此说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机。当知今之
机。由昔之机。昔之应。即今之应。是本感应妙。五本
神通妙。神谓天心。通谓无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法眷属。未得度者法外眷属是也。四神通眷属。先
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
以神通力。来生此界。为冤为亲。辅佛行化者是也。
五应生眷属。华严云。佛初托胎。诸法身大士。侍卫
下生。散降馀胎。作亲中冤。引诸业者。如净饭摩夜。
乃千佛父母。罗云是千佛之子。调达是善知识。诸
声闻等内秘外现者是也。如是眷属。前后围绕。群
臣豪族。刹利居士。如云笼月者眷属妙也。十功德
利益妙。三周得记。诸品获益。见光闻法。皆不唐捐。
文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
之者。功德利益妙也。本门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
佛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如此
證果之时。溯而推之。至于本初发心之时。必修圆
妙之因。为本因妙。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
證得常乐我净之妙果。因既久远。果亦称之。故尘
劫巳来。磨古磨今。而本无移易。为本果妙。三本国
土妙。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众生之秽邦。即诸佛之净域。故曰。
我净土不毁。我此土安隐。昔本非古。今亦非今。无
古无今。而家山常在。是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古
今既常在此说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机。当知今之
机。由昔之机。昔之应。即今之应。是本感应妙。五本
神通妙。神谓天心。通谓无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7c 页 X32-0347.png
通自通他。尘点劫前。宛同今日。无边刹海。不隔毛
端。所以弹指欬声。动大千界。为本神通妙。六本说
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说法。不惟水流风动。尘说刹
说。乃至尽未来际。虚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说
法。为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下方之来。补处不识
一人。亦不知其数目。多众成少。少众成多。数尚不
知。况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况上方耶。况八
方耶。是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从本以来。处处现
生。本实非生。数数现灭。本亦非灭。非生现生。本何
益焉。非灭现灭。本何损焉。昔本不生。今本不灭。不
灭不生。而现生灭。是本涅槃妙。九本寿量妙。佛无
寿者相。所以寿无量。法性之身。超出劫浊。谁论寿
命。方便为说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是本寿量妙。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于大
通时覆讲之益。然六百八十万亿恒沙之众获益。
岂无先世之缘哉。若非有益。安得覆讲而得度。当
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后世之成熟。况后世之得益。
岂无成熟之得哉。如是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绝。
是本利益妙。妙义无穷。难以尽演。约教。则机应妙。
但以一乘法。教化诸菩萨。约理。则性相妙。观十法
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如。约行。则因果妙。
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是题名。故曰妙法。莲
华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故借物以明法也。问。通部七喻。皆有开权显实
端。所以弹指欬声。动大千界。为本神通妙。六本说
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说法。不惟水流风动。尘说刹
说。乃至尽未来际。虚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说
法。为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下方之来。补处不识
一人。亦不知其数目。多众成少。少众成多。数尚不
知。况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况上方耶。况八
方耶。是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从本以来。处处现
生。本实非生。数数现灭。本亦非灭。非生现生。本何
益焉。非灭现灭。本何损焉。昔本不生。今本不灭。不
灭不生。而现生灭。是本涅槃妙。九本寿量妙。佛无
寿者相。所以寿无量。法性之身。超出劫浊。谁论寿
命。方便为说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是本寿量妙。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于大
通时覆讲之益。然六百八十万亿恒沙之众获益。
岂无先世之缘哉。若非有益。安得覆讲而得度。当
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后世之成熟。况后世之得益。
岂无成熟之得哉。如是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绝。
是本利益妙。妙义无穷。难以尽演。约教。则机应妙。
但以一乘法。教化诸菩萨。约理。则性相妙。观十法
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如。约行。则因果妙。
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是题名。故曰妙法。莲
华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故借物以明法也。问。通部七喻。皆有开权显实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8a 页 X32-0348.png
之义。当喻妙法。何独取莲华而立题耶。答。莲华为
总。七喻为别。以总摄别。法喻为名也。有云。莲华非
喻。当体得名。例如劫初万物无名。圣人观理准则
立名。今莲华之称。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谓此
法华法门。清净无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为莲华
耳。今作法喻为释。以莲华喻上妙法。不可求其幽
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其
眉目。是不得巳而借喻以显妙法也。问。华有多种。
必取喻莲华者何也。答。有粗妙故。如狂华无果。喻
外道法。空修无获。或一华多果。喻凡夫之独奉其
亲。而报在梵世。或多华一果。喻声闻修种种行。止
得涅槃。或一华一果。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
或前果后华。喻初果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喻菩
萨先借缘修。生后真修。此皆粗华粗果。不堪喻妙
法。唯此莲华。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远彻。喻实
相在缠。其体本净。出缠圆明。则名闻十方。又为莲
故华。喻为实施权。文云。思唯是事巳。即趣波罗柰
等。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
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等。
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
上道等。又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文云。我实成佛
巳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合入佛道。作
如是说。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文云。皆谓今佛出
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我实成佛巳来
总。七喻为别。以总摄别。法喻为名也。有云。莲华非
喻。当体得名。例如劫初万物无名。圣人观理准则
立名。今莲华之称。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谓此
法华法门。清净无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为莲华
耳。今作法喻为释。以莲华喻上妙法。不可求其幽
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其
眉目。是不得巳而借喻以显妙法也。问。华有多种。
必取喻莲华者何也。答。有粗妙故。如狂华无果。喻
外道法。空修无获。或一华多果。喻凡夫之独奉其
亲。而报在梵世。或多华一果。喻声闻修种种行。止
得涅槃。或一华一果。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
或前果后华。喻初果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喻菩
萨先借缘修。生后真修。此皆粗华粗果。不堪喻妙
法。唯此莲华。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远彻。喻实
相在缠。其体本净。出缠圆明。则名闻十方。又为莲
故华。喻为实施权。文云。思唯是事巳。即趣波罗柰
等。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
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等。
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
上道等。又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文云。我实成佛
巳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合入佛道。作
如是说。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文云。皆谓今佛出
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我实成佛巳来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8b 页 X32-0348.png
无量无边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文云。诸佛法
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如上粗妙。权实。本迹。
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粗
取妙。盖即粗以显妙也。所云一乘。非离三说一。盖
会三而归一也。即粗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
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并显。故名
妙法莲华焉。经是能诠之文。具贯摄常法四义。贯
如线贯华。乃贯穿所应知义。摄如经持纬。乃摄持
所化众生。常者不变义。三世不易为常。法者轨持
义。十界同轨曰法。广如前释。能所合成。故曰妙法
莲华经。】
【△序文分三。初序题。二人题。三序文。且初释序题。】
「弘传序」
【弘传二字。即序之名题。大师先作此序。无弘传二
字。疑是宋元时方添。或是祥师安此名目。意谓大
师作序。意在流布此经。以广人人之妙法也。弘推
广也。传转授也。序综提也。南山雅契此经之旨。洞
见如来之心。欲报护念之恩。乃当付嘱之托。故述
此序也。弘则鼓扬圣道。自狭而广。自今而后。等法
界而无遗。衍尘劫而不滞。传则授受此道。自我而
人。自少而多。转相传受。凡有识者。同登长者之室。
秉彝者。共受王髻之宝。序则综诸佛出兴之志。列
三朝翻译之由。提要义于博文。伸巳情于圣化。故
云弘传序。又三义释弘传。一约时。贯古贯今。那畔
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如上粗妙。权实。本迹。
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粗
取妙。盖即粗以显妙也。所云一乘。非离三说一。盖
会三而归一也。即粗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
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并显。故名
妙法莲华焉。经是能诠之文。具贯摄常法四义。贯
如线贯华。乃贯穿所应知义。摄如经持纬。乃摄持
所化众生。常者不变义。三世不易为常。法者轨持
义。十界同轨曰法。广如前释。能所合成。故曰妙法
莲华经。】
【△序文分三。初序题。二人题。三序文。且初释序题。】
「弘传序」
【弘传二字。即序之名题。大师先作此序。无弘传二
字。疑是宋元时方添。或是祥师安此名目。意谓大
师作序。意在流布此经。以广人人之妙法也。弘推
广也。传转授也。序综提也。南山雅契此经之旨。洞
见如来之心。欲报护念之恩。乃当付嘱之托。故述
此序也。弘则鼓扬圣道。自狭而广。自今而后。等法
界而无遗。衍尘劫而不滞。传则授受此道。自我而
人。自少而多。转相传受。凡有识者。同登长者之室。
秉彝者。共受王髻之宝。序则综诸佛出兴之志。列
三朝翻译之由。提要义于博文。伸巳情于圣化。故
云弘传序。又三义释弘传。一约时。贯古贯今。那畔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8c 页 X32-0348.png
目前。大而尘劫。小而刹那。一切时流通故。二约处。
彻上彻下。此界他方。龙宫海藏。穷巷阙里。遍微尘
处流通故。三约人。则是凡是圣。贯贵贱。通人神。一
贤愚。总善恶。凡具血气者。皆可流通作利益故。盖
妙法无尽。而流通此经之心。必靳如此。方是大师
弘传之意。弘传二字。即序末弘赞永贻二句。
△二
释人题。】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东
连太华。西接太白。以形脉发自西北。势尽于南。故
名终南。关中记云。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
故名中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多产百嘉。
远离嚣尘。藏修养静。遗世观心者。无不隐居求志
于此。标此者。以大师栖真此山。示不忘本也。释者
灵山之法胤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佛之姓也。凡
出家者。皆以佛为姓故。阿含云。四河入海。同一咸
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是也。此则出自金口。创于
弥天。大师标此。以示绍隆佛种故。道宣。序主之名
也。师湖州长城人。溯其阀阅。远为上古彭祖之后。
近是隋朝吏部尚书。篯申之子。生于开皇之代。始
生时。母梦日轮贯怀而孕。又梦梵僧曰。所孕者梁
之僧祐律师也。天性卓特。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
文墨。十五师日严頵公。十六诵法华两旬而彻。十
七落发。二十依律宗八祖。弘福智首律师。学律。三
彻上彻下。此界他方。龙宫海藏。穷巷阙里。遍微尘
处流通故。三约人。则是凡是圣。贯贵贱。通人神。一
贤愚。总善恶。凡具血气者。皆可流通作利益故。盖
妙法无尽。而流通此经之心。必靳如此。方是大师
弘传之意。弘传二字。即序末弘赞永贻二句。
△二
释人题。】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名。距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东
连太华。西接太白。以形脉发自西北。势尽于南。故
名终南。关中记云。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
故名中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多产百嘉。
远离嚣尘。藏修养静。遗世观心者。无不隐居求志
于此。标此者。以大师栖真此山。示不忘本也。释者
灵山之法胤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佛之姓也。凡
出家者。皆以佛为姓故。阿含云。四河入海。同一咸
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是也。此则出自金口。创于
弥天。大师标此。以示绍隆佛种故。道宣。序主之名
也。师湖州长城人。溯其阀阅。远为上古彭祖之后。
近是隋朝吏部尚书。篯申之子。生于开皇之代。始
生时。母梦日轮贯怀而孕。又梦梵僧曰。所孕者梁
之僧祐律师也。天性卓特。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
文墨。十五师日严頵公。十六诵法华两旬而彻。十
七落发。二十依律宗八祖。弘福智首律师。学律。三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9a 页 X32-0349.png
衣唯布。当坐一食。唐高祖武德七年。徙住终南。常
修般舟三昧于清宫精舍。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
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足蹶且
仆。有年少介冑拥卫之。师问为谁。答曰。弟子乃博
乂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因以佛牙
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又授饵方。即天王补心
丹也。师问世尊在世灭后事。琼一一为说。随问随
录。为感天侍卫传一卷。在藏。曾随奘师译经。推为
上座。坐夏有功。庭生芝草。隐居之地。水涌白泉。外
通百氏。内洞三学。操觚续传。则鸿儒服膺。筑土封
坛。则梵僧称赞。存护法城著述无辍。故有弘明僧
传内典录等。百馀卷在藏。曾撰法华义苑。唯此序
在。师于乾封二年。入灭于长安西明寺。一众皆闻。
天人请师归弥勒院。谥号澄照大师。穆宗赞曰。代
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
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
主。述者拣非作故。文则始起名作。理则本有名述。
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大师谦退之辞。即述而不作之意。初作此序。以法
华尊尚。未易冠言。禀告十方诸佛。护法称善告报。
故慈照云。南山大师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
驮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三释序文。分
五。初牒经标本。二序经缘起。三序经诠旨。四赞较
祈愿。五结归序题。且初牒经标本。】
修般舟三昧于清宫精舍。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
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足蹶且
仆。有年少介冑拥卫之。师问为谁。答曰。弟子乃博
乂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因以佛牙
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又授饵方。即天王补心
丹也。师问世尊在世灭后事。琼一一为说。随问随
录。为感天侍卫传一卷。在藏。曾随奘师译经。推为
上座。坐夏有功。庭生芝草。隐居之地。水涌白泉。外
通百氏。内洞三学。操觚续传。则鸿儒服膺。筑土封
坛。则梵僧称赞。存护法城著述无辍。故有弘明僧
传内典录等。百馀卷在藏。曾撰法华义苑。唯此序
在。师于乾封二年。入灭于长安西明寺。一众皆闻。
天人请师归弥勒院。谥号澄照大师。穆宗赞曰。代
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
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
主。述者拣非作故。文则始起名作。理则本有名述。
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大师谦退之辞。即述而不作之意。初作此序。以法
华尊尚。未易冠言。禀告十方诸佛。护法称善告报。
故慈照云。南山大师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
驮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三释序文。分
五。初牒经标本。二序经缘起。三序经诠旨。四赞较
祈愿。五结归序题。且初牒经标本。】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9b 页 X32-0349.png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例法界观序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盖是大开全提。明今经之大本。显诸佛之能事。彰
出世之本怀。拣教法之都会焉。上句牒经。下句标
本。谓总括收摄。该尽无馀。曰统。三觉圆明。万法彻
照。曰佛。出真兆圣。涉俗益物。曰降灵。心愿同然。仪
规一定。曰本致。盖此妙法。诸佛出兴。独此一事。千
圣本意。无有馀乘。由此佛佛不得不出兴同。亦不
得不出兴为此一事同也。如二万灯明。盛烈弘于
往劫。为此说此也。然灯妙光。遗芳纂于末代。助此
续此也。溯而推之。过尘点劫之大通说毕。而王子
各为覆宣。穷那畔之威音说竟。而不轻重为开演
者。亦为此也。是故吾佛世尊。虽巳分乘随语。然开
显会归。尚在此经。而本意又与佛佛同也。不然。何
故三周才竟。忽现多宝佛塔。能来分身诸佛。圆證
于灵山胜会哉。知此。则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为说
此经。同一本意明矣。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
法实相。此诸佛开权显实之理致根本同也。又云。
诸佛唯以一大事等。此诸佛之为一事同也。又云。
过去诸佛以种种因缘等。此诸佛为实施权之本
意同也。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诸佛出
兴功毕。开权显实之本意大同也。古云。此经为诸
佛之心宗。千圣之輨辖。乃深见诸佛本致全同。可
谓知言哉。
△二序经缘起。分三。初序两土出处。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49c 页 X32-0349.png
序三朝翻译。三明独宗秦译。且初序两土出处。】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盖标本中。既云此经统诸佛本致。未审此经从西
传东。出自何时。故此云尔。上二句。明处时。蕴结犹
停积也。大夏称西域。以此地多闻解脱。凡圣丛集。
如九夏时生物荣盛故。此句即此经西藏之处。下
句明此经西出之时。序主意谓。此经自众圣结集
之后。停止天竺。唯传一隅。经历此方。周秦汉晋之
朝。千有馀年。在于西域。故云千龄。延及惠帝时。法
护东来。创传此经。出彼西域。到于东土。故云出彼。
下二句明出时。按佛灭度后。千年之外。圣教仗圣
力显现。始传东土。时汉永平三年。四月八日。明帝
寝于南宫。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飞至殿
庭。至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事舍人傅毅。奏曰。
臣读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西
域有圣人出。祥光远临中夏。有十二道白光。贯于
太微。太史苏由原其事。千年之后。像教传于我国。
立石牌记之。至穆王壬申五十二年示灭。详考历
数。正当千年。陛下所梦。必是其由。帝命太子博士
王遵。中郎将秦景。定远将军蔡愔等。十八人。赍旨
往西求法。经历殊方。期及五年。入南天竺国。一日
途中。逢摩胜法兰二僧。因而相问。愔以明帝梦中
事告之。二僧叹曰。佛法流行。皆由圣力。因缘合会。
于此相值。随出优阗王画像。及四十二章等经。愔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盖标本中。既云此经统诸佛本致。未审此经从西
传东。出自何时。故此云尔。上二句。明处时。蕴结犹
停积也。大夏称西域。以此地多闻解脱。凡圣丛集。
如九夏时生物荣盛故。此句即此经西藏之处。下
句明此经西出之时。序主意谓。此经自众圣结集
之后。停止天竺。唯传一隅。经历此方。周秦汉晋之
朝。千有馀年。在于西域。故云千龄。延及惠帝时。法
护东来。创传此经。出彼西域。到于东土。故云出彼。
下二句明出时。按佛灭度后。千年之外。圣教仗圣
力显现。始传东土。时汉永平三年。四月八日。明帝
寝于南宫。梦一金人。身长丈六。项佩圆光。飞至殿
庭。至旦。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事舍人傅毅。奏曰。
臣读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西
域有圣人出。祥光远临中夏。有十二道白光。贯于
太微。太史苏由原其事。千年之后。像教传于我国。
立石牌记之。至穆王壬申五十二年示灭。详考历
数。正当千年。陛下所梦。必是其由。帝命太子博士
王遵。中郎将秦景。定远将军蔡愔等。十八人。赍旨
往西求法。经历殊方。期及五年。入南天竺国。一日
途中。逢摩胜法兰二僧。因而相问。愔以明帝梦中
事告之。二僧叹曰。佛法流行。皆由圣力。因缘合会。
于此相值。随出优阗王画像。及四十二章等经。愔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0a 页 X32-0350.png
以白马驮来。永平十年七月十八日。始至洛阳。奏
上大悦。馆二僧于鸿胪寺。敕内宫供养。后于雍门
外立寺。以白马驮经。故曰白马寺。当时佛法始至。
人未尽知。十四年五岳道士。储善信等。议曰。帝尚
佛法。必轻我道。众推善信堪为奏首。表文不录。帝
览毕。宣诸道士曰。朕远求佛法。福国祐民。何言邪
法。善信等。奏曰。巧拙真伪。乞试验之。帝敕有司。于
白马寺敷陈道场。选正月十五日。定二教优劣。二
教书置二坛。帝亲临。合国人民。奔赴道场。观其得
失。时道士飞符走印。二僧一事不为。帝问二僧。佛
家有何神变。二僧曰。龙吟雾起。非蚯蚓之所为。虎
啸风生。岂跛驴之所及。僧远持佛法。流通济世。请
用火焚。真伪可知。举火时。二僧西望。泣曰。佛灭度
后。圣教付嘱国王大臣。次及弟子。我辈赍至于此。
今日火中烧验。愿佛威灵。冥加护持。当时烈火亘
天。浮烟蔽日。道经火烧。佛经不坏。帝异之人。民称
叹。善信哽咽而死。道土。宰官。人民。出家者无数。由
是二僧习汉言。久之译四十二章十地断结等经。
自此佛法始兴于世。时此经未至。今东传二句。单
明此经传东土之时也。震旦即我国之名。按八卦
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以震为雷。一阳初
动义故。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
故诗云。旭日始旦。二义和合。故曰震旦。东传对西
停而言。上句此经所传之处。下句此经东传巳过
上大悦。馆二僧于鸿胪寺。敕内宫供养。后于雍门
外立寺。以白马驮经。故曰白马寺。当时佛法始至。
人未尽知。十四年五岳道士。储善信等。议曰。帝尚
佛法。必轻我道。众推善信堪为奏首。表文不录。帝
览毕。宣诸道士曰。朕远求佛法。福国祐民。何言邪
法。善信等。奏曰。巧拙真伪。乞试验之。帝敕有司。于
白马寺敷陈道场。选正月十五日。定二教优劣。二
教书置二坛。帝亲临。合国人民。奔赴道场。观其得
失。时道士飞符走印。二僧一事不为。帝问二僧。佛
家有何神变。二僧曰。龙吟雾起。非蚯蚓之所为。虎
啸风生。岂跛驴之所及。僧远持佛法。流通济世。请
用火焚。真伪可知。举火时。二僧西望。泣曰。佛灭度
后。圣教付嘱国王大臣。次及弟子。我辈赍至于此。
今日火中烧验。愿佛威灵。冥加护持。当时烈火亘
天。浮烟蔽日。道经火烧。佛经不坏。帝异之人。民称
叹。善信哽咽而死。道土。宰官。人民。出家者无数。由
是二僧习汉言。久之译四十二章十地断结等经。
自此佛法始兴于世。时此经未至。今东传二句。单
明此经传东土之时也。震旦即我国之名。按八卦
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以震为雷。一阳初
动义故。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
故诗云。旭日始旦。二义和合。故曰震旦。东传对西
停而言。上句此经所传之处。下句此经东传巳过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0b 页 X32-0350.png
之时。诸疏不一。有云自明帝至惠帝。二百馀年。有
云自汉至秦。三百馀年。有云自晋至隋。三百馀年。
皆不合序意。序主意谓。此经自西晋之代。创传此
方。历南北朝。洎隋至唐初时。凡经三译。仅过三百
馀载。盖取自西晋至唐初作序之时而言也。按东
西二晋。共十五主。一百五十六年。南朝。宋有八主。
六十年。齐有五主。二十四年。梁有四主。五十四年。
陈有五主。二十二年。北朝。魏十二主。东魏一主。北
齐六主。西魏三主。后周五主。为杨坚所篡。有隋。历
三主。三十八年。归唐。自西晋至唐初。共三百五十
四年。除武帝在位二十五年。止三百二十九年。故
曰三百馀载。载者年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
义。
△二序三朝翻译。又三。初西晋译。二东晋译。三
隋朝译。初西晋译。又四。初译经时。二译经处。三译
经主。四初译名。且初译经时。】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
【西晋。乃司马氏有天下之称。国号晋。都洛阳。次迁
长安。对下元帝江东建都。故云西晋。惠帝名衷。字
正度。武帝次子。为第二帝。永康是惠帝年号。惠帝
是庚戌四月即位。立永熙年号。一年改元康。三年
改永平。六年改永康。止一年。法护译经。在永康年
中。此初译之时也。
△二释经处。】
「长安青门。」
【长安。即关中都邑。以周秦汉唐历代建都此地。古
云自汉至秦。三百馀年。有云自晋至隋。三百馀年。
皆不合序意。序主意谓。此经自西晋之代。创传此
方。历南北朝。洎隋至唐初时。凡经三译。仅过三百
馀载。盖取自西晋至唐初作序之时而言也。按东
西二晋。共十五主。一百五十六年。南朝。宋有八主。
六十年。齐有五主。二十四年。梁有四主。五十四年。
陈有五主。二十二年。北朝。魏十二主。东魏一主。北
齐六主。西魏三主。后周五主。为杨坚所篡。有隋。历
三主。三十八年。归唐。自西晋至唐初。共三百五十
四年。除武帝在位二十五年。止三百二十九年。故
曰三百馀载。载者年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
义。
△二序三朝翻译。又三。初西晋译。二东晋译。三
隋朝译。初西晋译。又四。初译经时。二译经处。三译
经主。四初译名。且初译经时。】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
【西晋。乃司马氏有天下之称。国号晋。都洛阳。次迁
长安。对下元帝江东建都。故云西晋。惠帝名衷。字
正度。武帝次子。为第二帝。永康是惠帝年号。惠帝
是庚戌四月即位。立永熙年号。一年改元康。三年
改永平。六年改永康。止一年。法护译经。在永康年
中。此初译之时也。
△二释经处。】
「长安青门。」
【长安。即关中都邑。以周秦汉唐历代建都此地。古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0c 页 X32-0350.png
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为长安。取子孙千秋百世。
可长久安乐。以山河百二。地险兵强。甲天下故。青
门。乃长安东坝城门。俗呼为青门。以极目来青望
故。即邵平种瓜之处。然译主于此门外。立寺行道。
故今序总别处焉。此初译之处也。
△三译经主。】
「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燉煌。即今甘肃沙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
也。汉为燉煌郡。菩萨者。以师有上求下化之德故。
竺法护。三藏之名也。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
氏人。师八岁出家。依外国竺高座为师。依郡立名。
故云燉煌菩萨。连师为号。故云竺法护者。大师善
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日记万言。笃志于学。
万里寻师。博达古今。世务毁誉。未曾怀抱。泰始二
年。自天竺达玉门关。徙居燉煌。以师译经弘道。光
扬象教。一象倾心。故嘉此美名。即初译之主也。
△
四初译名。】
「初翻此名经。正法华。」
【译主以冲深之识。通方之才。传道五天。不滞一隅。
遂于西晋之代。来化洛阳。后在青门外。设像立刹。
开觉生灵。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盖取此经。楷定权
实。会归一乘。无他道也。的指演说正法。文成十卷。
二十八品。其真言文字。皆作晋言。嘱累在末。
△二
东晋译。分三。初译经时。二译经主。三二译名。准前
后亦应有四。今三。处则义该之。且初译经时。】
可长久安乐。以山河百二。地险兵强。甲天下故。青
门。乃长安东坝城门。俗呼为青门。以极目来青望
故。即邵平种瓜之处。然译主于此门外。立寺行道。
故今序总别处焉。此初译之处也。
△三译经主。】
「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燉煌。即今甘肃沙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
也。汉为燉煌郡。菩萨者。以师有上求下化之德故。
竺法护。三藏之名也。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
氏人。师八岁出家。依外国竺高座为师。依郡立名。
故云燉煌菩萨。连师为号。故云竺法护者。大师善
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日记万言。笃志于学。
万里寻师。博达古今。世务毁誉。未曾怀抱。泰始二
年。自天竺达玉门关。徙居燉煌。以师译经弘道。光
扬象教。一象倾心。故嘉此美名。即初译之主也。
△
四初译名。】
「初翻此名经。正法华。」
【译主以冲深之识。通方之才。传道五天。不滞一隅。
遂于西晋之代。来化洛阳。后在青门外。设像立刹。
开觉生灵。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盖取此经。楷定权
实。会归一乘。无他道也。的指演说正法。文成十卷。
二十八品。其真言文字。皆作晋言。嘱累在末。
△二
东晋译。分三。初译经时。二译经主。三二译名。准前
后亦应有四。今三。处则义该之。且初译经时。】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1a 页 X32-0351.png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
【言东晋者。五胡乱华之时。西晋怀悯二帝。被刘氏
所弑。洛阳大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对洛阳故号
东晋。共十一主。安帝是东晋第十主。乃孝武之子。
讳德宗。隆安即安帝年号。继孝武即位。初改隆安。
凡五年。什师于弘始三年入洛阳。当晋隆安五年。
也。后秦对前秦而言。姓姚。名苌。前秦苻坚。字永固。
有雄师十万。自称秦王。后僣位。都长安。为前秦也。
姚苌初仕苻坚。为兖州剌史。后擢龙骧将军。讨慕
容泓等。兵败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紏扇羌众。率其
户口。归苌者五万馀家。推苌为盟主。苌至陜西入
长安。弑苻坚。僣帝位。亦号秦王。因别前秦。故云后
秦。苌卒。子姚兴立。弘始是姚兴年号。晋居正位。秦
为傍僣。什师译经于秦境。必先晋而后秦者。存正
统也。此二译之时代。
△二译经主。】
「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龟兹。国名。是什师之梓里。非译经之处所。沙门。此
云勤息。有四。一圣道沙门。即佛菩萨等。二说道沙
门。即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即修善品者。四污道
沙门。即诸邪行者。鸠摩罗什。译主之名也。具云鸠
摩罗耆婆。此云童寿。以童年而有耆德故。什者。深
善此方文字之什也。华梵兼举。故名鸠摩罗什。师
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举之。俄念钵重。即不胜重
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是故出家。父卒。母亦出家。得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1b 页 X32-0351.png
證三果。初携师访道于北印土。有一罗汉谓曰。此
子非常。过三十不毁戒。度人不减掬多。若破戒。只
为聪明法师耳。母常谓曰。汝学解足为人师。但自
道未成。柰何。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躯。大化必行
炉镬无恨。母临灭。谶曰。方等深教。应阐秦都。但于
自身。少有不利。师于内外诸典。无所不知。西域诸
王。请师说法。必长跪座侧。命蹋而登焉。其后前秦
苻坚西讨。太史奏曰。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
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
道安。得非此二人耶。即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
万。伐龟兹。迎什师。至凉州。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吕
光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师亦止之。苌闻
师之名。屡请。而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
兴怒。加兵伐之。时凉州吕隆在位。上表出降。弘始
三年。方得迎师入阙。秦王奉为国师。此二译之主
也。
△三二译名。】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译主以簪缨之裔。作法门之胤。德星现于外国。声
名溢于前秦。虽有西凉钝滞。厥后教化大行。秦主
敬奉如佛。以弘始四年。于草堂寺。广集义学沙门
译大品等经论。共三百九十馀卷。此经是一。次者。
次西晋也。名妙法者。取此经触处明真。即权显实
故也。的指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云妙法。文
成七卷。二十八品。即今经。师入灭于弘始十五年
子非常。过三十不毁戒。度人不减掬多。若破戒。只
为聪明法师耳。母常谓曰。汝学解足为人师。但自
道未成。柰何。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躯。大化必行
炉镬无恨。母临灭。谶曰。方等深教。应阐秦都。但于
自身。少有不利。师于内外诸典。无所不知。西域诸
王。请师说法。必长跪座侧。命蹋而登焉。其后前秦
苻坚西讨。太史奏曰。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
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
道安。得非此二人耶。即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
万。伐龟兹。迎什师。至凉州。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吕
光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师亦止之。苌闻
师之名。屡请。而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
兴怒。加兵伐之。时凉州吕隆在位。上表出降。弘始
三年。方得迎师入阙。秦王奉为国师。此二译之主
也。
△三二译名。】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译主以簪缨之裔。作法门之胤。德星现于外国。声
名溢于前秦。虽有西凉钝滞。厥后教化大行。秦主
敬奉如佛。以弘始四年。于草堂寺。广集义学沙门
译大品等经论。共三百九十馀卷。此经是一。次者。
次西晋也。名妙法者。取此经触处明真。即权显实
故也。的指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云妙法。文
成七卷。二十八品。即今经。师入灭于弘始十五年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1c 页 X32-0351.png
四月十三日。临终自誓。吾所译之经。果不谬佛意。
当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师舌与诸佛广
长舌。赞叹此经不二故也。
△三隋朝译。分四。初译
经时。二译经处。三译经主。四三译名。且初译经时。】
「隋氏仁寿。」
【隋。即杨氏建国之号也。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弘
农华阴人。父杨忠。仕周有功。封为隋国公。忠卒。坚
袭爵。后受周禅。都长安。国号大隋。自东晋瓜分。至
文帝方合一统。共三主。计三十八年。以国号大隋。
故曰隋氏。仁寿。即文帝年号。文帝在位二十四年。
有二号。初开皇。次仁寿。此三译之时代。
△二译经
处。】
「大兴善寺。」
【即文帝所建。此译经之处也。
△三译经主。】
「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北天者。五天之一也。天竺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
此土贤圣继化。导凡御物。如月之临照故。阇那笈
多。二译师之名也。阇那半梵语。具云阇那崛多。此
云志德。刹利帝种。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比此法密。
二师皆北天竺人。此译经之主也。
△四三译名。】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然二师誓志弘通。来游此土。蹑霜雪以前迹。冒烟
霞而进影。遂际明时。得面圣君。于时树刹悬幡。诚
建此寺。颁衣赐食。以示优宠。阇那为主译。笈多为
当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师舌与诸佛广
长舌。赞叹此经不二故也。
△三隋朝译。分四。初译
经时。二译经处。三译经主。四三译名。且初译经时。】
「隋氏仁寿。」
【隋。即杨氏建国之号也。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弘
农华阴人。父杨忠。仕周有功。封为隋国公。忠卒。坚
袭爵。后受周禅。都长安。国号大隋。自东晋瓜分。至
文帝方合一统。共三主。计三十八年。以国号大隋。
故曰隋氏。仁寿。即文帝年号。文帝在位二十四年。
有二号。初开皇。次仁寿。此三译之时代。
△二译经
处。】
「大兴善寺。」
【即文帝所建。此译经之处也。
△三译经主。】
「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北天者。五天之一也。天竺总名印土。此云月邦。以
此土贤圣继化。导凡御物。如月之临照故。阇那笈
多。二译师之名也。阇那半梵语。具云阇那崛多。此
云志德。刹利帝种。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比此法密。
二师皆北天竺人。此译经之主也。
△四三译名。】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然二师誓志弘通。来游此土。蹑霜雪以前迹。冒烟
霞而进影。遂际明时。得面圣君。于时树刹悬幡。诚
建此寺。颁衣赐食。以示优宠。阇那为主译。笈多为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2a 页 X32-0352.png
辅佐。凡有润色。以二师为准。后者对前故。义符秦
本。但加添品二字。以添合改移有五。一于秦晋二
本。添普门品后偈。二于秦本药王品后。补日光喻
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
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尼品于神力品后。文成八卷。
二十七品。与正法华俱未流通。存于大藏。问三朝
圣师。同译一经。何取名并卷品各不同耶。答两晋
一隋。时代不同。月氏龟兹。风土又隔。译主各随处
沿时。阐扬圣教而巳。名题之别。品卷之殊。如眼目
之称。何足异哉。当求三译宗旨同处可也。三朝翻
译竟。
△三明独尊秦译。】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馀支品
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初句明杂糅。二句明影略。二译曰重。三译曰沓。载
道不紊曰文。趣味有准曰旨。彼此隐显曰互陈。谓
文词旨趣。交互陈述。如十如。晋本无。秦译则有。药
草喻后半品。晋隋两译则有。秦本则无。故云文旨
互陈。宗者触言崇尚故。弘者开张阐明故。以此经
虽有三译。然古今所宗尚者。皆弘传秦朝罗什所
译之本也。独尊有三义。一约影响。以什师七佛巳来。
译经一人故。二约投机。以什师约义翻经。契合此
方机益故。三约感通。以什师译经愿力殊胜。秦主
信力超绝故。有此三义。故得家喻户晓。流传诵持。
天上人间。实相不泯。喻之三光亘天。杲日独明。秦
本。但加添品二字。以添合改移有五。一于秦晋二
本。添普门品后偈。二于秦本药王品后。补日光喻
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
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尼品于神力品后。文成八卷。
二十七品。与正法华俱未流通。存于大藏。问三朝
圣师。同译一经。何取名并卷品各不同耶。答两晋
一隋。时代不同。月氏龟兹。风土又隔。译主各随处
沿时。阐扬圣教而巳。名题之别。品卷之殊。如眼目
之称。何足异哉。当求三译宗旨同处可也。三朝翻
译竟。
△三明独尊秦译。】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馀支品
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初句明杂糅。二句明影略。二译曰重。三译曰沓。载
道不紊曰文。趣味有准曰旨。彼此隐显曰互陈。谓
文词旨趣。交互陈述。如十如。晋本无。秦译则有。药
草喻后半品。晋隋两译则有。秦本则无。故云文旨
互陈。宗者触言崇尚故。弘者开张阐明故。以此经
虽有三译。然古今所宗尚者。皆弘传秦朝罗什所
译之本也。独尊有三义。一约影响。以什师七佛巳来。
译经一人故。二约投机。以什师约义翻经。契合此
方机益故。三约感通。以什师译经愿力殊胜。秦主
信力超绝故。有此三义。故得家喻户晓。流传诵持。
天上人间。实相不泯。喻之三光亘天。杲日独明。秦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2b 页 X32-0352.png
本之视二译。亦犹是矣。自馀下。结指品偈不述。上
序三经名题。惟明纲领。若不略指条目。未委差别
何似。大师为此。故又详细如此。意谓除此三经名
题之外。自馀三经分品多少不定。别偈全缺有异。
品偈依经。皆有等流义类相从。毫不紊乱。具如次
序。历然明白。但非经之大纲。故不详述。然此四句。
疑者多矣。今再解之。的指经文。支取分义。别目差
别。则品偈即指经中品偈也。分品者。如隋本则天
授一品合入宝塔品内。而秦本分为两品。此分品
开合不定也。移嘱累于经末。而秦本则置神力品
后。此分品前后不定也。别偈者。如晋本不轻品中
偈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而秦本此偈不分。
止言尼思佛等。如隋本普门品中有偈。而秦本则
后来方添。此则三经偈颂差别不同也。序经缘起
竟。
△三序经诠旨。分二。初泛序一化始终。以明机
教差别。二的序本经诠旨。以显权实正理。初泛序。
又二。初序义。】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
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
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云泛序者。以机教约一代明故。夫以二字。乃文之
造端起首处。如未雨先云。未火先烟。为前相故。故
五峰师云。油云知雨沛。金电觉雷奔。理势然也。灵
岳指鹫峰。即经中耆阇崛山。以古佛所处。今佛说
序三经名题。惟明纲领。若不略指条目。未委差别
何似。大师为此。故又详细如此。意谓除此三经名
题之外。自馀三经分品多少不定。别偈全缺有异。
品偈依经。皆有等流义类相从。毫不紊乱。具如次
序。历然明白。但非经之大纲。故不详述。然此四句。
疑者多矣。今再解之。的指经文。支取分义。别目差
别。则品偈即指经中品偈也。分品者。如隋本则天
授一品合入宝塔品内。而秦本分为两品。此分品
开合不定也。移嘱累于经末。而秦本则置神力品
后。此分品前后不定也。别偈者。如晋本不轻品中
偈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而秦本此偈不分。
止言尼思佛等。如隋本普门品中有偈。而秦本则
后来方添。此则三经偈颂差别不同也。序经缘起
竟。
△三序经诠旨。分二。初泛序一化始终。以明机
教差别。二的序本经诠旨。以显权实正理。初泛序。
又二。初序义。】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
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
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云泛序者。以机教约一代明故。夫以二字。乃文之
造端起首处。如未雨先云。未火先烟。为前相故。故
五峰师云。油云知雨沛。金电觉雷奔。理势然也。灵
岳指鹫峰。即经中耆阇崛山。以古佛所处。今佛说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2c 页 X32-0352.png
法在此。故云降灵。问。灵岳降灵一句。古谓山蕴英
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圣人。此则降灵之灵。指佛钟
岳灵而生明矣。故引诗意證成。于理无爽。今子以
降灵之灵。属佛。不属山。何申甫凭地灵而人杰。而
佛反不借地灵而降神耶。答。此亦有理。今正其说。
大雅嵩高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云。嵩高唯岳。骏
极于天。唯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诗乃周宣王中兴。申伯出
封于谢。尹吉甫作此诗以送之。以美申伯之降生。
实钟灵岳而生也。此地灵人杰之常谈耳。此意在
申伯则可。在如来则不可。当知佛之示迹。以修證
圆极。现化自在。无始悲愿度生力故。故佛之心。即
法界圆明之心。佛之身。亦法界圆明之身。但应机
有隐显耳。而谓此身凭灵岳而降生者。非也。又当
知降灵之灵。即以佛之临莅于此。敷演今经。谓降
灵也。大师借文不借意耳。慧日高升。朗万法之幽
邃。性海圆湛。超四大以独尊。故称大圣。开化有二。
一现形。二说法。开者抉膜剖执。决断情尘。化者点
凡成圣。镕冶幻妄。此则佛为能开化。机为所开化
也。此二句。序主意谓。此山乃古佛所处。如来在此
事非唐捐。盖谓开佛知见。会权归实。显示一乘法
耳。然此法不有大圣。何能开化三乘哉。况灵山接
武。无非圣贤。或积深厚养。内秘外现。如身子富那
等。或道全德备。邻功极高。如文殊弥勒等。如此伟
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圣人。此则降灵之灵。指佛钟
岳灵而生明矣。故引诗意證成。于理无爽。今子以
降灵之灵。属佛。不属山。何申甫凭地灵而人杰。而
佛反不借地灵而降神耶。答。此亦有理。今正其说。
大雅嵩高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云。嵩高唯岳。骏
极于天。唯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诗乃周宣王中兴。申伯出
封于谢。尹吉甫作此诗以送之。以美申伯之降生。
实钟灵岳而生也。此地灵人杰之常谈耳。此意在
申伯则可。在如来则不可。当知佛之示迹。以修證
圆极。现化自在。无始悲愿度生力故。故佛之心。即
法界圆明之心。佛之身。亦法界圆明之身。但应机
有隐显耳。而谓此身凭灵岳而降生者。非也。又当
知降灵之灵。即以佛之临莅于此。敷演今经。谓降
灵也。大师借文不借意耳。慧日高升。朗万法之幽
邃。性海圆湛。超四大以独尊。故称大圣。开化有二。
一现形。二说法。开者抉膜剖执。决断情尘。化者点
凡成圣。镕冶幻妄。此则佛为能开化。机为所开化
也。此二句。序主意谓。此山乃古佛所处。如来在此
事非唐捐。盖谓开佛知见。会权归实。显示一乘法
耳。然此法不有大圣。何能开化三乘哉。况灵山接
武。无非圣贤。或积深厚养。内秘外现。如身子富那
等。或道全德备。邻功极高。如文殊弥勒等。如此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3a 页 X32-0353.png
人。不有大圣。又何以开化受此法哉。所以能开化
者。以如来色心殊胜。理量超绝。鉴机无差。施行有
准故。由此今经三乘。普得释滞开蒙。俱能袪迷获
记。故反显云。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二句。序感藉
缘合。适者称也。及也。当也。谓无缘必不受化。缘浅
亦不革心。故神化相投之处。必是昔有大缘。且缘
而深者也。佛虽大圣。必不能化无缘之人。以灵山
所化之机。皆昔于大通时。听王子覆讲。巳下一乘
缘种。故反显云。当教化所及之处。非昔缘无以导
心。谓之导心者。以机胜感深。非止结种得益增长
信心。亦各明解圆满终到佛地故。如大通法众。威
音三乘。昔蒙化者。今在灵山。或得受记。或沾利益。
皆由有缘在昔。今方有分。不有昔缘。而今何能得
度哉。问大圣开化。意在普及。今何止有缘耶。既在
有缘。何谓普及一切耶。答。佛心普及。亦普及有缘
也。舍卫九亿家。不其然乎。三亿见佛闻法。则昔缘
可导心也。三亿特结种而巳。三亿不见不闻。无缘
障之矣。古谓狐貉不能煖无气之人。扁鹊不能医
必死之病。天雨不润无根之草。黄金不富命穷之
人。知此。则佛法不能度无缘之人。信矣。昔缘时义。
大矣哉。所以二句。序如来始成佛时。半满无心而
机自差别也。虽言初时。实序一代法被之机故。所
以二字。承前因昔缘之深浅。所以今根有大小故。
仙苑。即古仙人修道。染尘受堕之处也。佛于此告
者。以如来色心殊胜。理量超绝。鉴机无差。施行有
准故。由此今经三乘。普得释滞开蒙。俱能袪迷获
记。故反显云。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二句。序感藉
缘合。适者称也。及也。当也。谓无缘必不受化。缘浅
亦不革心。故神化相投之处。必是昔有大缘。且缘
而深者也。佛虽大圣。必不能化无缘之人。以灵山
所化之机。皆昔于大通时。听王子覆讲。巳下一乘
缘种。故反显云。当教化所及之处。非昔缘无以导
心。谓之导心者。以机胜感深。非止结种得益增长
信心。亦各明解圆满终到佛地故。如大通法众。威
音三乘。昔蒙化者。今在灵山。或得受记。或沾利益。
皆由有缘在昔。今方有分。不有昔缘。而今何能得
度哉。问大圣开化。意在普及。今何止有缘耶。既在
有缘。何谓普及一切耶。答。佛心普及。亦普及有缘
也。舍卫九亿家。不其然乎。三亿见佛闻法。则昔缘
可导心也。三亿特结种而巳。三亿不见不闻。无缘
障之矣。古谓狐貉不能煖无气之人。扁鹊不能医
必死之病。天雨不润无根之草。黄金不富命穷之
人。知此。则佛法不能度无缘之人。信矣。昔缘时义。
大矣哉。所以二句。序如来始成佛时。半满无心而
机自差别也。虽言初时。实序一代法被之机故。所
以二字。承前因昔缘之深浅。所以今根有大小故。
仙苑。即古仙人修道。染尘受堕之处也。佛于此告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3b 页 X32-0353.png
成者。泛明有四意。一得四无畏故。二警觉群迷令
知故。三有缘五人在此应度故。四真心直说警增
上慢故。的指告成有二处意。一为五人三转四谛
法轮时。作證转云。此是苦。我巳知等。此告成者。即
举果劝乐。激励义也。二今经药草品云。我是如来
应供等。此告成者。即宏开度门。普觉义也。告成岂
我慢自伐云乎哉。然此告成。虽拘法华末时。其意
实序佛初坐道场。宣度生事。知出兴意也。机分小
大者。小如二乘及事行菩萨。以知见偏枯。不了自
心故。大机如圆教菩萨等。以解行圆明。彻悟真源
故。故阿含云。如来初转四谛法时。诸闻法者。有證
大乘位者。有證小乘果者。据此则知谛缘一而机
自异者。则生灭无量攸分。例六度一而机自殊者。
则事修理修两别。佛初无是心也。如庄生不龟手
之药。用者各别。知此。则五时设化机。之大小。可以
类推。问仙苑转法时。即顿演华严时。仙苑现丈六。
觉场现千丈。二始同时。圆遍可尔。双垂两像。优劣
昭然。即说大小法之前相著矣。是则被机大小。在
佛有心。何云机分。佛无是心也。答。一月而千江普
现。虽有晦明。水也。月无异心。一雨而万卉均沾。虽
有丰啬。物也。雨焉有别。仙苑觉场。丈六千丈。亦机
之大小。彼此不定见耳。法界身云。岂住思议境中。
有意如是哉。大师叙此二句。恐人谓法华之前。在
佛宜当说实。便了一期大事。却不自省权实两分
知故。三有缘五人在此应度故。四真心直说警增
上慢故。的指告成有二处意。一为五人三转四谛
法轮时。作證转云。此是苦。我巳知等。此告成者。即
举果劝乐。激励义也。二今经药草品云。我是如来
应供等。此告成者。即宏开度门。普觉义也。告成岂
我慢自伐云乎哉。然此告成。虽拘法华末时。其意
实序佛初坐道场。宣度生事。知出兴意也。机分小
大者。小如二乘及事行菩萨。以知见偏枯。不了自
心故。大机如圆教菩萨等。以解行圆明。彻悟真源
故。故阿含云。如来初转四谛法时。诸闻法者。有證
大乘位者。有證小乘果者。据此则知谛缘一而机
自异者。则生灭无量攸分。例六度一而机自殊者。
则事修理修两别。佛初无是心也。如庄生不龟手
之药。用者各别。知此。则五时设化机。之大小。可以
类推。问仙苑转法时。即顿演华严时。仙苑现丈六。
觉场现千丈。二始同时。圆遍可尔。双垂两像。优劣
昭然。即说大小法之前相著矣。是则被机大小。在
佛有心。何云机分。佛无是心也。答。一月而千江普
现。虽有晦明。水也。月无异心。一雨而万卉均沾。虽
有丰啬。物也。雨焉有别。仙苑觉场。丈六千丈。亦机
之大小。彼此不定见耳。法界身云。岂住思议境中。
有意如是哉。大师叙此二句。恐人谓法华之前。在
佛宜当说实。便了一期大事。却不自省权实两分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3c 页 X32-0353.png
而今复用开显会归一番。何也。序主谓佛初成道。
巳鉴机宜。故不得巳而权实之。今则纯熟。亦不得
巳而开显之。始终为机故耳。若唯说实。何以逐机
哉。此意含隐。智者详之。金河二句。序一化云终。因
机大小。而教分偏圆也。上句是分教之时处。以金
河即处。顾命即时故。梵语阿利罗跋提。此云有金
河。此河即出尸那城之属境。以河水迅速。表生死
不常。金沙不动。表一真常恒故。河畔有娑罗树。乃
佛世力士生处。往昔古佛所居。其林四双八株。四
荣四枯。如来于此般涅槃。表本末二四倒巳断故。
极證常乐我净四德故。顾命者。临终出命谓之顾。
将去意也。以彼成王将终。作顾命之誓诰。今言如
来化缘将终。说涅槃经。捃拾五时之教。此是最后
遗嘱。究竟垂范也。下句道字。指一代教法。小乘九
部。不尽法义。故曰半字。大乘十二部。圆极心性。故
曰满字。如来于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两
乘。故彼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惧不速成。昼夜
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其毗伽罗论。以其幼稚力
未堪故。科字取楷定义。言如来于涅槃经内。以半
满二字。楷定一代大小乘。俾不紊乱也。然前后四
句。机举初时大小。教举最后偏圆。以二文影绮。故
机教互言。俱通一代也。又前后二义。递为由藉。以
机分则教殊。教殊则机分。序主序此。盖谓法华开
显之所以也。岂非二句。承前二义。以序法华时至
巳鉴机宜。故不得巳而权实之。今则纯熟。亦不得
巳而开显之。始终为机故耳。若唯说实。何以逐机
哉。此意含隐。智者详之。金河二句。序一化云终。因
机大小。而教分偏圆也。上句是分教之时处。以金
河即处。顾命即时故。梵语阿利罗跋提。此云有金
河。此河即出尸那城之属境。以河水迅速。表生死
不常。金沙不动。表一真常恒故。河畔有娑罗树。乃
佛世力士生处。往昔古佛所居。其林四双八株。四
荣四枯。如来于此般涅槃。表本末二四倒巳断故。
极證常乐我净四德故。顾命者。临终出命谓之顾。
将去意也。以彼成王将终。作顾命之誓诰。今言如
来化缘将终。说涅槃经。捃拾五时之教。此是最后
遗嘱。究竟垂范也。下句道字。指一代教法。小乘九
部。不尽法义。故曰半字。大乘十二部。圆极心性。故
曰满字。如来于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两
乘。故彼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惧不速成。昼夜
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其毗伽罗论。以其幼稚力
未堪故。科字取楷定义。言如来于涅槃经内。以半
满二字。楷定一代大小乘。俾不紊乱也。然前后四
句。机举初时大小。教举最后偏圆。以二文影绮。故
机教互言。俱通一代也。又前后二义。递为由藉。以
机分则教殊。教殊则机分。序主序此。盖谓法华开
显之所以也。岂非二句。承前二义。以序法华时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4a 页 X32-0354.png
方可说也。岂非二字。犹言若不是也。教被等者。指
法华巳前。教法被于三乘者。教则至此巳极。机则
至此巳熟。此可乘之时也。无足岂非。俱反显意。亦
序主谦退不敢直云耳。覈者。考究也。质明也。约义
取之。即见闻缘起义也。高会。指法华会上。意谓若
不是教被乘时。难得见闻高会。若顺明。应云。因教
被乘时。方得考覈高会。盖此高会兴起。良由教到
机熟。时至缘胜。势可乘耳。若非机熟教到之时。虽
过百千生。高会无缘兴起。我等岂能考究权实之
正理。质明开显之通轨。亦岂得普得记莂。获殊胜
见闻之利益乎。然法华一会。特言高者。略有十意。
一此经诸佛同说故。如大通威音灯明等。二时而
后说故。三权实正印故。上二初卷意。四授记普遍
故。如三周授记等。五诸佛圆證故。如多宝分身等。
六需此成佛故。如闻解修习必得菩提等。七法力
上妙故。如释迦资以为因。龙女借以證果等。八本
迹甚深故。如本迹开显之说。九功德无尽故。如随
喜之福德。持诵之功德等。十智行双显故。如正宗
以智起行。流通以行契智等。有此十意。故称高会。
况超出五教。迥异馀经。虽华严圆极。若非法华。则
开显不成。必权终权实终实矣。
△二释疑。】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
之迹。」
【恐疑云。上云高会。则时至缘熟。如旃檀林内无有
法华巳前。教法被于三乘者。教则至此巳极。机则
至此巳熟。此可乘之时也。无足岂非。俱反显意。亦
序主谦退不敢直云耳。覈者。考究也。质明也。约义
取之。即见闻缘起义也。高会。指法华会上。意谓若
不是教被乘时。难得见闻高会。若顺明。应云。因教
被乘时。方得考覈高会。盖此高会兴起。良由教到
机熟。时至缘胜。势可乘耳。若非机熟教到之时。虽
过百千生。高会无缘兴起。我等岂能考究权实之
正理。质明开显之通轨。亦岂得普得记莂。获殊胜
见闻之利益乎。然法华一会。特言高者。略有十意。
一此经诸佛同说故。如大通威音灯明等。二时而
后说故。三权实正印故。上二初卷意。四授记普遍
故。如三周授记等。五诸佛圆證故。如多宝分身等。
六需此成佛故。如闻解修习必得菩提等。七法力
上妙故。如释迦资以为因。龙女借以證果等。八本
迹甚深故。如本迹开显之说。九功德无尽故。如随
喜之福德。持诵之功德等。十智行双显故。如正宗
以智起行。流通以行契智等。有此十意。故称高会。
况超出五教。迥异馀经。虽华严圆极。若非法华。则
开显不成。必权终权实终实矣。
△二释疑。】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
之迹。」
【恐疑云。上云高会。则时至缘熟。如旃檀林内无有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4b 页 X32-0354.png
凡材。据今经身子三请。如来许说。五千礼佛而退
者。何也。故释云。当知五千退席。乃大权示现。深生
慈悯。怜其会中。未證谓證。滞濡化城迷弃宝所者。
令进其空心濡滞。深信一乘之法。故序主作此举。
也。影响之众。如此益明法华为高会矣。五百。即富
楼那等。授记。事通因记果记。如后文说。上云退席
是权。其致叵测。今云授记是权。益显前义。隐胜现
劣。故云密化。五百同然。故曰俱崇。意谓因缘一周。
虽指属下根。言授记之事。其实五百圣众。皆多劫
熏修。本大迹小。权现以辅法化。启迪未信者也。故
下文云。内秘外现等。上泛序竟。
△二的序本经诠
旨。以显权实正理。分二。初略序三周开显。】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
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
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言的序者。此中依经法喻序故。所以二字。通承前
义。以时至缘熟。方现相表彰。兴起法会故。上句。序
大觉标本圆发。以光瑞全显妙法体用故。佛表实
相体。光表实相用。从眉间白毫发挥。表此理超乎
二边。具四德故。瑞有六。谓说经。入定。雨华。地动。众
喜。放光。此六言瑞者。约时。则世间方睹。约处。则尘
刹罕遇。约人。唯證极乃能。皆希有之瑞也。下句。序
大士承流助发。以问答援引。实为起予故。开通能
所。能开即光瑞。所开即二士问答。以光瑞不兴。助
者。何也。故释云。当知五千退席。乃大权示现。深生
慈悯。怜其会中。未證谓證。滞濡化城迷弃宝所者。
令进其空心濡滞。深信一乘之法。故序主作此举。
也。影响之众。如此益明法华为高会矣。五百。即富
楼那等。授记。事通因记果记。如后文说。上云退席
是权。其致叵测。今云授记是权。益显前义。隐胜现
劣。故云密化。五百同然。故曰俱崇。意谓因缘一周。
虽指属下根。言授记之事。其实五百圣众。皆多劫
熏修。本大迹小。权现以辅法化。启迪未信者也。故
下文云。内秘外现等。上泛序竟。
△二的序本经诠
旨。以显权实正理。分二。初略序三周开显。】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
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
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言的序者。此中依经法喻序故。所以二字。通承前
义。以时至缘熟。方现相表彰。兴起法会故。上句。序
大觉标本圆发。以光瑞全显妙法体用故。佛表实
相体。光表实相用。从眉间白毫发挥。表此理超乎
二边。具四德故。瑞有六。谓说经。入定。雨华。地动。众
喜。放光。此六言瑞者。约时。则世间方睹。约处。则尘
刹罕遇。约人。唯證极乃能。皆希有之瑞也。下句。序
大士承流助发。以问答援引。实为起予故。开通能
所。能开即光瑞。所开即二士问答。以光瑞不兴。助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4c 页 X32-0354.png
发不起故。教源亦指光瑞。以光瑞即起教之源头
故。以佛不放光现瑞。则无以开发请之端。此会归
大教不得兴故。故云放光等。出定二句。序法说一周
全提之文。言出定者。即出无量义处定也。在佛无
不定时。前后言出入者。为物示轨。实无出入。义言
出入也。扬德者。扬即称扬赞叹意。德指权实二智
之德也。如来知见广大等。叹实智證法德也。如来
种种分别等。叹权智说法德也。盖实虽證理。不妨
涉俗。权虽导俗。岂碍證真。若二偏枯。则非唯实难
涉俗。权亦不能达本故。故佛特赞扬之。下句畅字。
以宣演开敷为义。佛慧。即诸佛权实二智也。下文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此宣畅佛慧之大略也。大
略犹言大纲。佛如此叹者。将欲引权入实。会三归
一。欲发二乘之愿慕耳。朽宅下。序喻说一周开显
之文。朽宅二字。直序喻名。通入六字。序喻说开显
大意。宅即火宅。今言朽者。以众苦煎逼故。多缘速
坏故。文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朽故宅。属于一
人是也。言通者疏通义。文即文言。轨即轨辙。意谓
火宅喻中。疏通入大乘之文。以改中根人昔三之
辙。良以法说一周。示多方便。上根身子闻巳。疑惑
冰消故悔责领解。如来与之述成授记。但中根闻
旨。犹堕疑网。冰炭交怀。无能开解。身子悲他未悟
重为请决。乃开喻说一周之旨。文云。我今无复疑
悔。亲于佛前得授记等。此上根领悟无疑也。又云。
故。以佛不放光现瑞。则无以开发请之端。此会归
大教不得兴故。故云放光等。出定二句。序法说一周
全提之文。言出定者。即出无量义处定也。在佛无
不定时。前后言出入者。为物示轨。实无出入。义言
出入也。扬德者。扬即称扬赞叹意。德指权实二智
之德也。如来知见广大等。叹实智證法德也。如来
种种分别等。叹权智说法德也。盖实虽證理。不妨
涉俗。权虽导俗。岂碍證真。若二偏枯。则非唯实难
涉俗。权亦不能达本故。故佛特赞扬之。下句畅字。
以宣演开敷为义。佛慧。即诸佛权实二智也。下文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此宣畅佛慧之大略也。大
略犹言大纲。佛如此叹者。将欲引权入实。会三归
一。欲发二乘之愿慕耳。朽宅下。序喻说一周开显
之文。朽宅二字。直序喻名。通入六字。序喻说开显
大意。宅即火宅。今言朽者。以众苦煎逼故。多缘速
坏故。文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朽故宅。属于一
人是也。言通者疏通义。文即文言。轨即轨辙。意谓
火宅喻中。疏通入大乘之文。以改中根人昔三之
辙。良以法说一周。示多方便。上根身子闻巳。疑惑
冰消故悔责领解。如来与之述成授记。但中根闻
旨。犹堕疑网。冰炭交怀。无能开解。身子悲他未悟
重为请决。乃开喻说一周之旨。文云。我今无复疑
悔。亲于佛前得授记等。此上根领悟无疑也。又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5a 页 X32-0355.png
是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乃至闻所未闻。皆
堕疑惑。此中根有疑未决也。又云。愿为四众说其
因缘。令离疑悔。此则请决其疑也。故佛重为开喻
云。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乃至今当复
以譬喻更明斯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自下乃
说火宅一喻。以三车一车之浅。比况三乘一道之
深。使知长者许三赐一。不涉虚妄。则知吾佛始权
而终实。全是真慈。至此则三一之文言会通。开显
之轨辙一致。而中根根心之疑。从此拔尽无馀蕴
矣。穷子一喻。四子领解。感佛深恩。药草一喻。如来
重为述成。而授记一品。四圣方受记莂。良在喻说
权实。中根疑惑决通者焉。此则虽序火宅一语。实
四品卷半经文。皆在其中矣。文轨出中庸。借其文
势耳。化城下。序因缘一周开显之文。其化城二字。
非单指喻。盖指化城一品之文。若单释喻。无而忽
有曰化。防非禦侮曰城。以喻二乘涅槃权果非实。
而防见思之非。究竟必废。会入一乘宝所故。古德
云。化城本无而权设。以济阻修愿息之人。而进之
令至宝所。喻小果非实而权设。以济要小求證之
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若连下六字释。应云化城
喻品中。引昔缘之不坠。昔缘指大通佛时。佛为十
六王子。代阐妙法结缘之事。故后文云。我等为沙
弥时。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众生。乃至尔
时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者。汝等及我灭度后未
堕疑惑。此中根有疑未决也。又云。愿为四众说其
因缘。令离疑悔。此则请决其疑也。故佛重为开喻
云。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乃至今当复
以譬喻更明斯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自下乃
说火宅一喻。以三车一车之浅。比况三乘一道之
深。使知长者许三赐一。不涉虚妄。则知吾佛始权
而终实。全是真慈。至此则三一之文言会通。开显
之轨辙一致。而中根根心之疑。从此拔尽无馀蕴
矣。穷子一喻。四子领解。感佛深恩。药草一喻。如来
重为述成。而授记一品。四圣方受记莂。良在喻说
权实。中根疑惑决通者焉。此则虽序火宅一语。实
四品卷半经文。皆在其中矣。文轨出中庸。借其文
势耳。化城下。序因缘一周开显之文。其化城二字。
非单指喻。盖指化城一品之文。若单释喻。无而忽
有曰化。防非禦侮曰城。以喻二乘涅槃权果非实。
而防见思之非。究竟必废。会入一乘宝所故。古德
云。化城本无而权设。以济阻修愿息之人。而进之
令至宝所。喻小果非实而权设。以济要小求證之
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若连下六字释。应云化城
喻品中。引昔缘之不坠。昔缘指大通佛时。佛为十
六王子。代阐妙法结缘之事。故后文云。我等为沙
弥时。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众生。乃至尔
时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者。汝等及我灭度后未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5b 页 X32-0355.png
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次后开化城宝所喻文。据
此则知昔日之缘。犹在不失耳。然此引昔缘之意。
盖为下根人开权显实也。何者。以前喻说一周之
旨。统言法一机异。恐下根怯弱。不达此旨。谓巳定
二地。难近佛慧。故佛引昔缘之后。乃设化城一喻。
令知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庶几昔三化城。不劳肯
綮。而可达一乘之宝所矣。系珠下。序五百领解得
记之文。盖往因巳明。下根滞权之疑断。故富罗等
感悟领解。如来述成与记。决知前失今得。由自迷
自悟也。故五百千二说此一喻。以明昔因今缘。一
乘犹在。不曾遗失。亦感佛深恩意也。珠喻一乘因
种。系况悲愿任持。亲友系珠。喻佛在十六时。说此
经结大乘因也。醉不觉知。喻无明未破。废忘大心。
资生艰难。喻动被法缚。悲智不失。喻衣珠现在。故
下文云。譬如有人乃至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
阿耨菩提等。是知今日之得。乃昔缘结种在怀也。
岂今日为然哉。然此句或可云系珠明悲愿之常
在。以理乃本具。性以习成故。盖能系者。即吾佛之
悲愿。所系者。即一乘之理性。序主从所系边为言。
无他异说。凿井下序。法师品广记之文。以此喻是
三周法竟。三根记圆。广记文后说故。夫妙法玄源。
澄湛圆满。谁人不具。喻水于地中。无处不遍也。然
水虽遍含。须凿井而显。法虽同有。必依经而明。经
之信解有无。则果之远近天壤。井之穿凿巧拙。则
此则知昔日之缘。犹在不失耳。然此引昔缘之意。
盖为下根人开权显实也。何者。以前喻说一周之
旨。统言法一机异。恐下根怯弱。不达此旨。谓巳定
二地。难近佛慧。故佛引昔缘之后。乃设化城一喻。
令知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庶几昔三化城。不劳肯
綮。而可达一乘之宝所矣。系珠下。序五百领解得
记之文。盖往因巳明。下根滞权之疑断。故富罗等
感悟领解。如来述成与记。决知前失今得。由自迷
自悟也。故五百千二说此一喻。以明昔因今缘。一
乘犹在。不曾遗失。亦感佛深恩意也。珠喻一乘因
种。系况悲愿任持。亲友系珠。喻佛在十六时。说此
经结大乘因也。醉不觉知。喻无明未破。废忘大心。
资生艰难。喻动被法缚。悲智不失。喻衣珠现在。故
下文云。譬如有人乃至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
阿耨菩提等。是知今日之得。乃昔缘结种在怀也。
岂今日为然哉。然此句或可云系珠明悲愿之常
在。以理乃本具。性以习成故。盖能系者。即吾佛之
悲愿。所系者。即一乘之理性。序主从所系边为言。
无他异说。凿井下序。法师品广记之文。以此喻是
三周法竟。三根记圆。广记文后说故。夫妙法玄源。
澄湛圆满。谁人不具。喻水于地中。无处不遍也。然
水虽遍含。须凿井而显。法虽同有。必依经而明。经
之信解有无。则果之远近天壤。井之穿凿巧拙。则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5c 页 X32-0355.png
水之隐显悬殊。故经云。药王多有在家出家行菩
萨道。乃至未善行菩萨道。此如济渴而不知须水
也。若有闻是经者。乃善行菩萨道。此如渴时知须
水也。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得近阿耨等。此如人凿井巳近泉源也。
又喻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乃至知水尚远。此如
前行菩萨道不见是经。不得其要也。施功不巳。转
见湿土。此如前闻是经。乃善行菩萨道也。遂渐至
泥。知水必近。此如前得闻是经。得近阿耨等也。又
云。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释曰。
佛果菩提。皆属此经。未闻未解。安可得到。又曰。此
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乃至无人能到。今佛教化
菩萨而为开示。释曰。开方便门。犹凿井也。示真实
相。犹见水也。无人能到。唯菩萨可以开示也。以法
映喻。以喻显法。多方开示。令人悟入。足显此经之
妙也。喻之多方开示。则井之乾土湿泥。水之远近
是也。法之多方开示。则善行不善行。及供养读诵。
见闻思惟信解修习能否。果之远近是也。故云。显
示悟之多方。问。此经据文二十八品。三周七喻。序
文何不具述。止序四喻十品者。何也。答。说三周法。
授三根记。罄尽如来出世本怀。故大师止序三周
之文。纵有后义。以该摄故。
△二总结全经幽深。】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上句。谓七轴之文言。全经之义理。乍观之。如指掌
萨道。乃至未善行菩萨道。此如济渴而不知须水
也。若有闻是经者。乃善行菩萨道。此如渴时知须
水也。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得近阿耨等。此如人凿井巳近泉源也。
又喻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乃至知水尚远。此如
前行菩萨道不见是经。不得其要也。施功不巳。转
见湿土。此如前闻是经。乃善行菩萨道也。遂渐至
泥。知水必近。此如前得闻是经。得近阿耨等也。又
云。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释曰。
佛果菩提。皆属此经。未闻未解。安可得到。又曰。此
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乃至无人能到。今佛教化
菩萨而为开示。释曰。开方便门。犹凿井也。示真实
相。犹见水也。无人能到。唯菩萨可以开示也。以法
映喻。以喻显法。多方开示。令人悟入。足显此经之
妙也。喻之多方开示。则井之乾土湿泥。水之远近
是也。法之多方开示。则善行不善行。及供养读诵。
见闻思惟信解修习能否。果之远近是也。故云。显
示悟之多方。问。此经据文二十八品。三周七喻。序
文何不具述。止序四喻十品者。何也。答。说三周法。
授三根记。罄尽如来出世本怀。故大师止序三周
之文。纵有后义。以该摄故。
△二总结全经幽深。】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上句。谓七轴之文言。全经之义理。乍观之。如指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6a 页 X32-0356.png
目前可见可知。下句。谓三周之开晓。九喻之铺陈。
徐行也。如云光天表。难闻难到。所谓此经也。一念
万年。今时劫外。泛泛端如五两轻。堆堆何啻千钧
重。大哉教乎。盖无得而思议者焉。
△四赞较祈愿。
分二。初赞较。明三宝殊胜。二祈愿。申作序之意。初
赞较又三。初赞佛慈悲。二赞法较胜。三赞机因深。
且初赞佛慈悲。】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
失性。」
【初二句。能拔所拔。次二句能拯所拯。怜悯一切。曰
大哀。慈航普渡。曰旷济。二乘钝滞化城。远视菩提
非分。凡夫沉溺苦海。求出生死无期。沦有沦无。总
名沉流。佛为此等。故说此经。会众善之小行。同归
佛道。开二乘之渐门。并入一极。况未兆之机。亦为
悬记。大哀嚝济。利益圆遍。莫此加矣。故序主反显
若此。无上无等。曰一极。观生拔苦。曰悲心。昏言识
情汩没。罔明实理。迷言苦乐漂沉。不达自心。二者
均之失性一也。故佛悲门浚切。度门宏开。拔拯于
识情之场。提挈于苦乐之域。俾明权实正理。扩彻
灵明自心而后巳。不然。则迍邅苦集之域者。终处
长夜。结缚盖缠之内者。亦竟难出头。佛心如此。得
不谓之一极乎。
△二赞法较胜。】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总历群籍。四千馀轴。受持盛者。
无出此经。」
徐行也。如云光天表。难闻难到。所谓此经也。一念
万年。今时劫外。泛泛端如五两轻。堆堆何啻千钧
重。大哉教乎。盖无得而思议者焉。
△四赞较祈愿。
分二。初赞较。明三宝殊胜。二祈愿。申作序之意。初
赞较又三。初赞佛慈悲。二赞法较胜。三赞机因深。
且初赞佛慈悲。】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
失性。」
【初二句。能拔所拔。次二句能拯所拯。怜悯一切。曰
大哀。慈航普渡。曰旷济。二乘钝滞化城。远视菩提
非分。凡夫沉溺苦海。求出生死无期。沦有沦无。总
名沉流。佛为此等。故说此经。会众善之小行。同归
佛道。开二乘之渐门。并入一极。况未兆之机。亦为
悬记。大哀嚝济。利益圆遍。莫此加矣。故序主反显
若此。无上无等。曰一极。观生拔苦。曰悲心。昏言识
情汩没。罔明实理。迷言苦乐漂沉。不达自心。二者
均之失性一也。故佛悲门浚切。度门宏开。拔拯于
识情之场。提挈于苦乐之域。俾明权实正理。扩彻
灵明自心而后巳。不然。则迍邅苦集之域者。终处
长夜。结缚盖缠之内者。亦竟难出头。佛心如此。得
不谓之一极乎。
△二赞法较胜。】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总历群籍。四千馀轴。受持盛者。
无出此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6b 页 X32-0356.png
【前四句能较。后二句所较。佛法自汉明帝永平年
间始来。故曰自汉。历东西晋。南北朝。隋氏。故曰至
唐。六百馀载。约时代而言。明群籍经历时之久也。
总历者。前后翻译。合集融摄故。群籍有三义。约部
帙。则多少不等故。约宗旨。则偏圆殊致故。约藏乘。
则三藏各别故。四千馀轴。约唐时大数而言。此明
所来之经多也。受持二句。谓今经约时。则西晋始
传。时不久也。约部。则诸经中一。卷不多也。虽时近
卷少。而在处流通。人天捧持。反过于诸经者。何也
盖此经也。诸经中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约体
即当人本觉之真心。约用即一乘实相之妙法。如
药王本事品较量。一切江河海为第一等。然一品
较量。如此之胜。况全经较量。难以尽言。据此益信。
此而不持。无可持者。此而不受。无可受者。此经一
部。敌群籍之四千。亦犹持观音之名。胜持六十二
亿恒河沙菩萨名矣。
△三赞机因深。】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
馀绩。」
【机有五种。权为影响开化。远为有缘结种。现为法
会广记。兼为有学欢喜。正为二乘受记。教指此经。
盖此经显实法门。同归一乘教故。云相扣者。机被
教而机缘得盖。教扣机也。教逐机而教化大行。机
扣教也。下句。明扣者有昔缘也。谓大通说此经于
尘劫之前。十六王子代佛开阐。则此法之入人深。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6c 页 X32-0356.png
结缘胜也。久矣。今之得蒙记莂。见闻法化者。孰非
当时之遗芳哉。故曰。并智胜之遗尘。将非二字反
明。或序主不定意。闻而下。赞机之信心有因也。法
音达耳曰闻。身心归命曰深敬。以身敬非深故。下
句。即经中二万亿威音王佛俱说此经。不轻菩萨
先以佛性遍记四众。复闻此经教化三乘是巳。然
法流尘劫。至今隆盛不绝。故云。俱威王之馀绩。夫
子期云丧。伯牙绝弦。盖悲无知音者也。今闻此经
而庆幸捧持。亦曾蒙古佛教化。知音之人也。念其
昔则酬其今。感其恩则戴其德。而闻而深敬。不为
过也。
△二祈愿。申作序之意。】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于下。明作序意。意谓此经。三译绮互。意趣多端。
文言浩瀚。非提纲挈领。无以究其旨归。故擅于此
经之初。专总意焉。如经之有纬。[𮈔]之有绪者矣。综
有二意。一综文。二综义。以能所两诠。互相随故。综
文。如朽宅等言。综义。如喻说一周义等。问据上释。
则辄字是专义擅义。大师何故作此说耶。答。大师
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故安此辄字。双含二义。擅
则大师谦退之心也。专则大师敬谨之心也。岂无
味而然哉。庶得下。发愿普益。庶得二字。希慕祈请
仗愿意也。一念相应。或现生圆备。故云早净。六根
即眼等六也。下文云。善男子女人。若读若诵若解
当时之遗芳哉。故曰。并智胜之遗尘。将非二字反
明。或序主不定意。闻而下。赞机之信心有因也。法
音达耳曰闻。身心归命曰深敬。以身敬非深故。下
句。即经中二万亿威音王佛俱说此经。不轻菩萨
先以佛性遍记四众。复闻此经教化三乘是巳。然
法流尘劫。至今隆盛不绝。故云。俱威王之馀绩。夫
子期云丧。伯牙绝弦。盖悲无知音者也。今闻此经
而庆幸捧持。亦曾蒙古佛教化。知音之人也。念其
昔则酬其今。感其恩则戴其德。而闻而深敬。不为
过也。
△二祈愿。申作序之意。】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辄于下。明作序意。意谓此经。三译绮互。意趣多端。
文言浩瀚。非提纲挈领。无以究其旨归。故擅于此
经之初。专总意焉。如经之有纬。[𮈔]之有绪者矣。综
有二意。一综文。二综义。以能所两诠。互相随故。综
文。如朽宅等言。综义。如喻说一周义等。问据上释。
则辄字是专义擅义。大师何故作此说耶。答。大师
以法华尊尚。未易冠言。故安此辄字。双含二义。擅
则大师谦退之心也。专则大师敬谨之心也。岂无
味而然哉。庶得下。发愿普益。庶得二字。希慕祈请
仗愿意也。一念相应。或现生圆备。故云早净。六根
即眼等六也。下文云。善男子女人。若读若诵若解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7a 页 X32-0357.png
说若书写。眼得八百功德等。谓之净者。以父母所
生常眼常耳。无杂无坏。而能彻见洞闻故。慈尊指
弥勒。以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此名之。嘉会。即龙
华三会。序主意谓。此根一净。不但见灵山一会俨
然目前。亦可仗今经之妙缘。凭慈氏之愿力。当来
龙华会上。得预记莂耳。故上句云庶得。下句云仰
也。上约下生经释。若约当经。亦可指第四天内院
故。如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是人命终。为千佛
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
萨所。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
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据此。则知大师作序流通此经。盖欲现生兜率。当
遇龙华。临终请入内院者。是其验也。嘉会二字。出
周易。亨者嘉之会也。不涉躐等。行愿满足。曰速成。
四德。古谓常等四德。然此极果所證。非今序意。今
指劝发品中。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
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此四乃普
贤劝发之切要处。又大师作序。欲真得是经。以成
普贤常行。必求诸佛护念。乃至发救一切众生之
心故。乐土。指极乐世界。以药王本事品云。若如来
灭后。后五百岁。若有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
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
生莲华中宝座之上等。趣字有向往求生意。序主
谓述此序功德。普愿速成四德。同生安养。直到彼
生常眼常耳。无杂无坏。而能彻见洞闻故。慈尊指
弥勒。以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此名之。嘉会。即龙
华三会。序主意谓。此根一净。不但见灵山一会俨
然目前。亦可仗今经之妙缘。凭慈氏之愿力。当来
龙华会上。得预记莂耳。故上句云庶得。下句云仰
也。上约下生经释。若约当经。亦可指第四天内院
故。如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是人命终。为千佛
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
萨所。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
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据此。则知大师作序流通此经。盖欲现生兜率。当
遇龙华。临终请入内院者。是其验也。嘉会二字。出
周易。亨者嘉之会也。不涉躐等。行愿满足。曰速成。
四德。古谓常等四德。然此极果所證。非今序意。今
指劝发品中。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
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此四乃普
贤劝发之切要处。又大师作序。欲真得是经。以成
普贤常行。必求诸佛护念。乃至发救一切众生之
心故。乐土。指极乐世界。以药王本事品云。若如来
灭后。后五百岁。若有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
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
生莲华中宝座之上等。趣字有向往求生意。序主
谓述此序功德。普愿速成四德。同生安养。直到彼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7b 页 X32-0357.png
岸。不涉迂曲。故又云玄猷也。此二字。如心经序。妙
道玄猷。猷即道也。道即能通之义。谓因此玄妙之
道。即能通至乐邦也。
△五结归序题。】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鲁史成。而游夏不能赞一辞。盖夫子之文章。不可
穷也。况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哉。即辩拟
天女。智似菩萨。以一人而生无量口。以一口而生
无量舌。以一舌而出无量音声。以一音而赞无量
功德。其于此经。殆如管窥耳。如斯经者。唯佛能知。
信矣。永贻一句。即利泽万方无尽之意。盖妙法无
尽。则此经此序流通亦无尽也。犹滴水入海。同海
俱永者焉。凡吾人遇此经。当以无尽心流通。斯善
矣哉。为述此序。故云云尔。】
「妙法华经大成悬谈(终)」No. 619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一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人题。】
道玄猷。猷即道也。道即能通之义。谓因此玄妙之
道。即能通至乐邦也。
△五结归序题。】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鲁史成。而游夏不能赞一辞。盖夫子之文章。不可
穷也。况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哉。即辩拟
天女。智似菩萨。以一人而生无量口。以一口而生
无量舌。以一舌而出无量音声。以一音而赞无量
功德。其于此经。殆如管窥耳。如斯经者。唯佛能知。
信矣。永贻一句。即利泽万方无尽之意。盖妙法无
尽。则此经此序流通亦无尽也。犹滴水入海。同海
俱永者焉。凡吾人遇此经。当以无尽心流通。斯善
矣哉。为述此序。故云云尔。】
「妙法华经大成悬谈(终)」No. 619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一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人题。】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7c 页 X32-0357.png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三译斯经。世宗秦本。什师出处。巳具于前。三藏法
师。显二利德。经契一心。律规三业。论甄邪正。法义
轨持。师彰模范。约自利。以三藏圣法为自宗师。约
利他。即传三藏道法为天人帅也。译者。易也。易梵
成华故。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今
经自西来。而云译者。汉之北官。兼善西语。摩腾始
至。遂称为译。今仍之也。】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举经题而立品题者。经为总。品为别也。以品虽各
取类聚。总属妙法经故。序者。庠序也。谓阶位宾主
问答。悉庠序也。又尔雅云。东西墙曰序。所以别内
外也。谓见墙别宅舍之内外。观序知一经之由致
也。若从义释。谓次序由序述序。如是等。冠于经首。
次序也。放光现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
说弄引。述序也。梵语跋渠。此云品。以义类同者。聚
在一段。故名为品。诸经品名。或佛自唱。或结集所
置。或译人添足。今经药王天授二品。是佛自唱。其
馀皆是经家译人所置。陈教起之因由。详法兴之
缘始。虽为一经之发起。实括全经之始终。故直名
序品。序则引兴正宗。品则总别名理。第则节目有
次。一则贯数之始。故云序品第一。
△十别解文义。大章分三。序初序分。二正宗分。三
流通分。初序分。有通序。别序。经后序。经前序。證信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8a 页 X32-0358.png
序。发起序。从如是我闻至退坐一面。为通序。通于
诸经故。通中有别。以处众叹德之不同故。亦名经
后序。佛灭后结集所置故。亦名證信序。以说听时
处。一一分明。證其非谬。令物生信故。从尔时世尊
至品尽。为别序。别在本经故。亦名经前序。未说此
经。以六瑞发起故。亦名发起序。以事相表示。为正
宗之前导故。初通序有三。初明建立之由。二明建
立之意。三正解经文。
初明建立由者。谓如是等。因何而立于经首。按龙
胜论云。佛将入灭。阿难愁恼。阿尼楼豆。告阿难言。
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当诣佛所。咨问后事。难
曰。云何后事。豆曰。汝问世尊在日以佛为师。灭后
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之而住。灭后依何而住。恶
性比丘。佛在世自能调伏。灭后如何调伏。遐益末
世。理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
咨问。世尊一一答之。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默摈
恶性比丘。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
处与某大众若干等。以是因由。凡佛经首。皆有如
是我闻等语。无此语者。悉伪造故。
二明建立意者。谓安如是等语。其意有三。一断疑
二息诤。三异邪。断疑者。智度论云。佛灭后。诸天王
等请迦叶言。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
佛法。叶受请。往须弥山顶。击大楗槌。诸圣弟子。得
神通者。皆来集会。叶告众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悯。
诸经故。通中有别。以处众叹德之不同故。亦名经
后序。佛灭后结集所置故。亦名證信序。以说听时
处。一一分明。證其非谬。令物生信故。从尔时世尊
至品尽。为别序。别在本经故。亦名经前序。未说此
经。以六瑞发起故。亦名发起序。以事相表示。为正
宗之前导故。初通序有三。初明建立之由。二明建
立之意。三正解经文。
初明建立由者。谓如是等。因何而立于经首。按龙
胜论云。佛将入灭。阿难愁恼。阿尼楼豆。告阿难言。
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当诣佛所。咨问后事。难
曰。云何后事。豆曰。汝问世尊在日以佛为师。灭后
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之而住。灭后依何而住。恶
性比丘。佛在世自能调伏。灭后如何调伏。遐益末
世。理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
咨问。世尊一一答之。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默摈
恶性比丘。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
处与某大众若干等。以是因由。凡佛经首。皆有如
是我闻等语。无此语者。悉伪造故。
二明建立意者。谓安如是等语。其意有三。一断疑
二息诤。三异邪。断疑者。智度论云。佛灭后。诸天王
等请迦叶言。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
佛法。叶受请。往须弥山顶。击大楗槌。诸圣弟子。得
神通者。皆来集会。叶告众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悯。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8b 页 X32-0358.png
待结集巳竟。随汝入灭。诸来圣者。受教而住毕波
罗窟。叶入定观察。众中有烦恼者。应逐去之。惟有
阿难烦恼未尽。叶出定。于众中牵阿难言。清净众
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羞惭
悲泣。告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故留残
结不尽断耳。叶言。汝更有六种突吉罗罪。应于僧
中忏悔。阿难如法忏悔。复牵出窟。语言。汝漏尽可
来。言讫。自闭窟门。阿难是时。靡不精诚。至于后夜。
头未著枕。朗然大悟。三明六通。得大罗汉。来扣窟
门。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而入。阿
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以手摩顶言。我欲令
汝速得道果。汝勿嫌恨。是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
集法藏。既登座巳。感身相好如佛。大众随起三疑。
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
阿难唱言。如是我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非
阿难成佛。故云断疑。息诤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
若不推尊从佛。言自制作。则诤论生焉。既言从佛。
则授受有源。非胸臆之谈。故云息诤。异邪者。不同
外道经初安阿忧故。阿者言无。忧者言有。意谓万
法虽异。不出有无。置之经首。以之为吉。初吉中后
亦吉。今佛经不尔。故云异邪。
三正解经文。六种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也。如是
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一时者。闻持
和合非异其时。佛者。时从佛闻。王城崛山。闻持之
罗窟。叶入定观察。众中有烦恼者。应逐去之。惟有
阿难烦恼未尽。叶出定。于众中牵阿难言。清净众
中。结集法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羞惭
悲泣。告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故留残
结不尽断耳。叶言。汝更有六种突吉罗罪。应于僧
中忏悔。阿难如法忏悔。复牵出窟。语言。汝漏尽可
来。言讫。自闭窟门。阿难是时。靡不精诚。至于后夜。
头未著枕。朗然大悟。三明六通。得大罗汉。来扣窟
门。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而入。阿
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以手摩顶言。我欲令
汝速得道果。汝勿嫌恨。是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
集法藏。既登座巳。感身相好如佛。大众随起三疑。
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
阿难唱言。如是我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非
阿难成佛。故云断疑。息诤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
若不推尊从佛。言自制作。则诤论生焉。既言从佛。
则授受有源。非胸臆之谈。故云息诤。异邪者。不同
外道经初安阿忧故。阿者言无。忧者言有。意谓万
法虽异。不出有无。置之经首。以之为吉。初吉中后
亦吉。今佛经不尔。故云异邪。
三正解经文。六种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也。如是
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一时者。闻持
和合非异其时。佛者。时从佛闻。王城崛山。闻持之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8c 页 X32-0358.png
处。与大比丘等。闻持之伴。此则因缘和合。次第相
成。六缘不具。大教不兴。故云成就。六为能成。教为
所成故。且初信成就。】
「如是。」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劈首明信。信者言是事如
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也。所以佛法无量。信为
入法之初基。若无信心。则不肯修习。故五根以信
为首。十一善法居先。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依信为
本。然后兴解起行。乃至證入。大经云。信为道元功
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故云能入。约法释。如是者。
众生如隐。故沉三界。欲绝三界。只要显如。圣人说
法。但为显如。除如之外。皆是虚妄。惟如为是。故称
如是。约本经释者。因果实相不异为如。心境诸法
无非为是。又一乘因果曰如。无二无三曰是。
△二
闻成就。】
「我闻。」
【我有四。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二乘假我。
四法身真我。今是随世流布五蕴假我也。阿难巳
达我空。实不计我。故名为假。要拣宾主。乃称为我。
达耳曰闻。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
闻。以率尔耳识。与同时意识。众缘和合。故得有闻。
问。耳根发识故闻。应云耳闻。何言我闻。答。耳是五
官之别。我乃一身之总。废别从总。故曰我闻。又六
根中必用耳闻者。此方教体故。问。阿难是佛成道
成。六缘不具。大教不兴。故云成就。六为能成。教为
所成故。且初信成就。】
「如是。」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劈首明信。信者言是事如
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也。所以佛法无量。信为
入法之初基。若无信心。则不肯修习。故五根以信
为首。十一善法居先。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依信为
本。然后兴解起行。乃至證入。大经云。信为道元功
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故云能入。约法释。如是者。
众生如隐。故沉三界。欲绝三界。只要显如。圣人说
法。但为显如。除如之外。皆是虚妄。惟如为是。故称
如是。约本经释者。因果实相不异为如。心境诸法
无非为是。又一乘因果曰如。无二无三曰是。
△二
闻成就。】
「我闻。」
【我有四。一凡夫遍计我。二外道神我。三二乘假我。
四法身真我。今是随世流布五蕴假我也。阿难巳
达我空。实不计我。故名为假。要拣宾主。乃称为我。
达耳曰闻。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
闻。以率尔耳识。与同时意识。众缘和合。故得有闻。
问。耳根发识故闻。应云耳闻。何言我闻。答。耳是五
官之别。我乃一身之总。废别从总。故曰我闻。又六
根中必用耳闻者。此方教体故。问。阿难是佛成道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9a 页 X32-0359.png
之夜始生。至二十年方为侍者。二十年前所说之
法。并皆不闻。何结集时通称我闻耶。答。有三义。一
佛命为侍者时。阿难从佛乞愿。不著退衣。不随受
请。二十年前未闻之法。重为说过。世尊许之。故未
闻之法亦得闻也。二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
自在三昧力故。故未闻之法。皆能忆持。与闻无异。
今经亦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等。三不思议
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其名曰
舍利佛。乃至阿难。据此则是大权示现。何法不通。
而言我闻。不亦宜乎。今经圆顿大教无我真我。生
佛同一法身。能闻所闻。心境不二实相。即今经之
我闻也。合上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亲从佛闻。显祖
述有据。宪章得成。非私淑读古之徒也。
△三时成
就。】
「一时。」
【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故须良
时。方能成就。盖取师资合会。说听究竟之良时也。
不云年月日。而但云一者。以佛之说法。殊方纪历。
不可对同。举一会始末之期。收六甲盈缩之数。天
地延促。东西时际。包尽无馀。故总云一时。约理。心
境一泯。理智一融。凡圣一如。本始一会之时也。约
本经。即正说法华之时。化毕机熟之时。如日卓午
无所不照之时。一切声闻受记成佛之时也。
△四
主成就。】
法。并皆不闻。何结集时通称我闻耶。答。有三义。一
佛命为侍者时。阿难从佛乞愿。不著退衣。不随受
请。二十年前未闻之法。重为说过。世尊许之。故未
闻之法亦得闻也。二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
自在三昧力故。故未闻之法。皆能忆持。与闻无异。
今经亦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等。三不思议
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其名曰
舍利佛。乃至阿难。据此则是大权示现。何法不通。
而言我闻。不亦宜乎。今经圆顿大教无我真我。生
佛同一法身。能闻所闻。心境不二实相。即今经之
我闻也。合上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亲从佛闻。显祖
述有据。宪章得成。非私淑读古之徒也。
△三时成
就。】
「一时。」
【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故须良
时。方能成就。盖取师资合会。说听究竟之良时也。
不云年月日。而但云一者。以佛之说法。殊方纪历。
不可对同。举一会始末之期。收六甲盈缩之数。天
地延促。东西时际。包尽无馀。故总云一时。约理。心
境一泯。理智一融。凡圣一如。本始一会之时也。约
本经。即正说法华之时。化毕机熟之时。如日卓午
无所不照之时。一切声闻受记成佛之时也。
△四
主成就。】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9b 页 X32-0359.png
「佛。」
【德位相称。垂文作则。为百世师。作众生父也。具云
佛陀耶。此云觉者。亦云知者。知三世常无常法故。
觉谓觉察。觉悟。悟即照真本有。察则了妄本空。妄
本空则不逐于妄。真本有则不迷于真。真妄既明。
唯一觉耳。佛独称之。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涅
槃云。自觉自知有佛性。觉他众生悉有佛性。圆满
自他无二佛性。又自觉拣凡夫。觉他拣二乘。圆满
拣菩萨。约人即高会教主。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
王太子。出家成道。别号释迦牟尼。非此大圣。孰能
演此一乘大法哉。故云主成就。又为六种成就之
主故。望前则际主之会成时。聆主之语成闻。受主
之教成信。望后则主之所居成处。主之所化成众。
六种共成。归重于佛也。
△五处成就。】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谓能住住所住。佛为能住。即首楞严三昧。所住者
即忍土王城。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国名
摩竭陀。此云不害。言无刑杀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罗。即国王名也。此王即驳足之父。昔因王巡山
中。值牸师子。众人迸散。师共王交。后月满。来殿前
生子。王知是巳子。伪言。因我无儿。此乃天赐。遂养
为太子。足下有驳纹。时人号为驳足。后绍王位。喜
啖肉。每食甚多。偶一时缺。庖人取新死小儿为膳。
王食大美。敕令当办此肉。庖人日捕一儿。供王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59c 页 X32-0359.png
举国愁叹。后千小国谋兵讨伐。置于崛山中。山中
罗刹尊为鬼王。因与山神誓。取千王以祭山。捕得
九百九十九王。唯普明王次后捕之。王啼泣不巳。
告鬼王曰。我生来实语。而今乖信。愿我国建无遮
会未完。驳足放之。还国作大惠施。委政太子。仍归
山就死。形悦心安。驳足问之。答曰。得闻圣法故耳。
驳足令说之。普明王广赞慈悲。毁訾杀害。又说四
无常偈。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
被无常吞。驳足乃大权示现。一闻即證初地。千王
各取一滴血。三根发。赛山神愿。驳足与千王共立
舍宅。都五山中。为大国。各以小国委子。百姓在五
山中。作舍七度被烧。王舍不烧。民云。排我屋为王
舍。庶免其焚。故云王舍城。又舍字。亦可作赦字。以
王赦千王不杀故。梵语耆阇崛。此云灵鹫。亦云鹫
头。又云山南有尸陀林。鹫鸟食尸竟。栖止其山。时
人呼为鹫山。此山近城不远。山有五穴。佛居中穴。
馀穴诸弟子居之。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
罗汉居之。法灭。支佛居之。无支佛。鬼神住之。皆是
圣灵所居。因呼为灵鹫山。其城其山。众见不一。或
见土木草石。或见七宝庄严。或见诸佛游行。乃不
思议圣境。所住既尔。能住亦然。中者。佛好中道。升
中天。降中国。中日生。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
说中道义也。
△六众成就。座无知音。说将谁听。机
感盈前。不得不说。所谓英才满座。可信吾德之不
罗刹尊为鬼王。因与山神誓。取千王以祭山。捕得
九百九十九王。唯普明王次后捕之。王啼泣不巳。
告鬼王曰。我生来实语。而今乖信。愿我国建无遮
会未完。驳足放之。还国作大惠施。委政太子。仍归
山就死。形悦心安。驳足问之。答曰。得闻圣法故耳。
驳足令说之。普明王广赞慈悲。毁訾杀害。又说四
无常偈。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
被无常吞。驳足乃大权示现。一闻即證初地。千王
各取一滴血。三根发。赛山神愿。驳足与千王共立
舍宅。都五山中。为大国。各以小国委子。百姓在五
山中。作舍七度被烧。王舍不烧。民云。排我屋为王
舍。庶免其焚。故云王舍城。又舍字。亦可作赦字。以
王赦千王不杀故。梵语耆阇崛。此云灵鹫。亦云鹫
头。又云山南有尸陀林。鹫鸟食尸竟。栖止其山。时
人呼为鹫山。此山近城不远。山有五穴。佛居中穴。
馀穴诸弟子居之。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
罗汉居之。法灭。支佛居之。无支佛。鬼神住之。皆是
圣灵所居。因呼为灵鹫山。其城其山。众见不一。或
见土木草石。或见七宝庄严。或见诸佛游行。乃不
思议圣境。所住既尔。能住亦然。中者。佛好中道。升
中天。降中国。中日生。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
说中道义也。
△六众成就。座无知音。说将谁听。机
感盈前。不得不说。所谓英才满座。可信吾德之不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0a 页 X32-0360.png
孤。羽翼多人。转见斯道之有托。故云众成就也。文
分二。初列众。二总结。初又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
三八部众。初又二。初比丘众。二比丘尼众。初又二。
初无学众。二有学众。初又三。初举类标数。】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戒。一处。一
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大者。多义胜义。器量尊重。
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超出九十六种外道。
故言胜。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道大用大知大。
道胜用胜知胜。道多用多知多。总之数目多。名望
重。德业隆。故云大也。比丘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
魔。三乞士。破恶者。出家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三学能破身口七
支及三界见思之恶故。怖魔者。既破恶。必出三界。
展转化度。损减眷属。乖于魔意。故惊怖。出家从因
至果。凡三度魔怖。谓出家时。发大心时。成正觉时。
前二但怖。后一乃兴戈。为佛所摧。莫不降伏。乞士
者。乞法资道。乞食资身。士外形骸。以理自胜故。然
必乞食者。在家人。以田商士。三种如法。用养身命。
出家人。佛不许此。惟乞食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
越故。亦云除馑。因众生福薄。前世无法自资。今生
常受饥馑。出家戒行。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巳上。
乃名和合。有二。一理和。同證择灭无为。二事和。谓
分二。初列众。二总结。初又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
三八部众。初又二。初比丘众。二比丘尼众。初又二。
初无学众。二有学众。初又三。初举类标数。】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戒。一处。一
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大者。多义胜义。器量尊重。
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超出九十六种外道。
故言胜。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道大用大知大。
道胜用胜知胜。道多用多知多。总之数目多。名望
重。德业隆。故云大也。比丘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
魔。三乞士。破恶者。出家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三学能破身口七
支及三界见思之恶故。怖魔者。既破恶。必出三界。
展转化度。损减眷属。乖于魔意。故惊怖。出家从因
至果。凡三度魔怖。谓出家时。发大心时。成正觉时。
前二但怖。后一乃兴戈。为佛所摧。莫不降伏。乞士
者。乞法资道。乞食资身。士外形骸。以理自胜故。然
必乞食者。在家人。以田商士。三种如法。用养身命。
出家人。佛不许此。惟乞食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
越故。亦云除馑。因众生福薄。前世无法自资。今生
常受饥馑。出家戒行。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巳上。
乃名和合。有二。一理和。同證择灭无为。二事和。谓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0b 页 X32-0360.png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
诤。意和同悦。又僧有四。不依净命。破戒僧也。不解
法律。愚痴僧也。行五方便。惭愧僧也。若法忍。真实
僧也。今是真实。气类如是。数至一万二千。皆是影
响大化。本迹未定。
△二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一句。明位。阿罗汉。义翻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
贼者。杀九十八使烦恼之贼。今经亦杀贼。谓离小
涅槃。不生者。无明糠脱。后不受生死果报。今经不
生不生谓离无漏。应供者。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
福田。今经亦供应。谓道供定供。上比丘为因。今罗
汉是果。始托钵乞食。福利众生。今證道果。理应受
供。应供乃乞士果也。始修三学。破见思惑。今贼巳
杀。慧命得安。杀贼乃破恶果也。始发大心。魔王恐
怖。今證无生。不受后有。不生乃怖魔果也。诸漏下。
正叹上三德。诸漏二句。叹杀贼德。诸漏者。谓欲漏
有漏无明漏也。成论云。失道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
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通因果。律专在因。毗
昙在果。烦恼者。略即根随二十六。广即九十八使。
能造恶业。致生死苦。忘法身。失慧命。丧重宝。伤恼
行人。皆由此也。因果俱亡。曰巳尽。见思巳灭。曰无
复。烦恼是能润。诸漏是所润。能所俱尽。杀贼义也。
逮得一句。叹应供德。逮及也。由智断功德。證无为
理。故云巳利。巳利成就。方受人天供养。应供义也。
诤。意和同悦。又僧有四。不依净命。破戒僧也。不解
法律。愚痴僧也。行五方便。惭愧僧也。若法忍。真实
僧也。今是真实。气类如是。数至一万二千。皆是影
响大化。本迹未定。
△二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一句。明位。阿罗汉。义翻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
贼者。杀九十八使烦恼之贼。今经亦杀贼。谓离小
涅槃。不生者。无明糠脱。后不受生死果报。今经不
生不生谓离无漏。应供者。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
福田。今经亦供应。谓道供定供。上比丘为因。今罗
汉是果。始托钵乞食。福利众生。今證道果。理应受
供。应供乃乞士果也。始修三学。破见思惑。今贼巳
杀。慧命得安。杀贼乃破恶果也。始发大心。魔王恐
怖。今證无生。不受后有。不生乃怖魔果也。诸漏下。
正叹上三德。诸漏二句。叹杀贼德。诸漏者。谓欲漏
有漏无明漏也。成论云。失道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
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通因果。律专在因。毗
昙在果。烦恼者。略即根随二十六。广即九十八使。
能造恶业。致生死苦。忘法身。失慧命。丧重宝。伤恼
行人。皆由此也。因果俱亡。曰巳尽。见思巳灭。曰无
复。烦恼是能润。诸漏是所润。能所俱尽。杀贼义也。
逮得一句。叹应供德。逮及也。由智断功德。證无为
理。故云巳利。巳利成就。方受人天供养。应供义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0c 页 X32-0360.png
律云。忖巳德行。忖巳利也。如苦身而作。端坐而食。
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巳利之德。其害非细。法
王座前知音少。长者园内树耳多。学者慎之。尽诸
一句。叹不生德。因果不亡。曰有。有为受生之处。云
诸者。即三有等。结即惑习之业。为诸有之生因。今
智断不受后有。故云尽结。因尽果亡。不生义也。心
得一句。总上见思惑尽。不染尘累。故云心自在。定
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
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云心自在者。显定慧具足
也。此经要授声闻成佛之记。故叹德中。寓有抑扬。
以巳利拣无利他。自在拣无法自在。又天亲论。此
五句。为上上起门。逆次可知。
△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前是所證之法。此是能證之人。万二千不胜其多。
今略举有名望者。二十一人。其名曰三字。乃指證
之辞。名者实之宾也。要知诸圣皆备诸行。隐能则
各具一德。引偏好故。如陈如共上座有大德者相
随。舍利共智慧者相随。目连共神通者相随。皆执
一法。引诸偏好。若欲消名。须识其行。从德立名。无
往不可。憍陈如姓也。此云火器。先人事火。因命族
焉。又火照也。烧也。照暗不生。烧物不生。以不生为
姓故。阿若名也。此云巳知。或云无知。巳知者。最初
知也。无知者。非无所知。乃知无耳。若依二谛即知
真。以无生智为名也。乃摩夜夫人之弟。并十力迦
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巳利之德。其害非细。法
王座前知音少。长者园内树耳多。学者慎之。尽诸
一句。叹不生德。因果不亡。曰有。有为受生之处。云
诸者。即三有等。结即惑习之业。为诸有之生因。今
智断不受后有。故云尽结。因尽果亡。不生义也。心
得一句。总上见思惑尽。不染尘累。故云心自在。定
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
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云心自在者。显定慧具足
也。此经要授声闻成佛之记。故叹德中。寓有抑扬。
以巳利拣无利他。自在拣无法自在。又天亲论。此
五句。为上上起门。逆次可知。
△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前是所證之法。此是能證之人。万二千不胜其多。
今略举有名望者。二十一人。其名曰三字。乃指證
之辞。名者实之宾也。要知诸圣皆备诸行。隐能则
各具一德。引偏好故。如陈如共上座有大德者相
随。舍利共智慧者相随。目连共神通者相随。皆执
一法。引诸偏好。若欲消名。须识其行。从德立名。无
往不可。憍陈如姓也。此云火器。先人事火。因命族
焉。又火照也。烧也。照暗不生。烧物不生。以不生为
姓故。阿若名也。此云巳知。或云无知。巳知者。最初
知也。无知者。非无所知。乃知无耳。若依二谛即知
真。以无生智为名也。乃摩夜夫人之弟。并十力迦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1a 页 X32-0361.png
叶。为母族二人。父族三人者。一阿湿波。二跋提三
摩诃男拘利。五人承王命入山。侍佛修道。不耐苦。
遂舍佛。往鹿苑修异道。佛成道巳。先往度之。初转
即悟客尘故。往因佛为赤目大鱼。五人为木匠。先
取鱼肉者。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
者。拘邻如比丘为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
先人学道。感灵龟负图而应。因命族焉。曾于毗婆
尸佛法中。为金师。有贫女。得一金珠。欲补塔中佛
像。金师不求价。与治之。因誓为夫妻。自尔巳来。九
十一劫。身皆金色。人天受乐。其后生梵天。命终生
摩竭国。具律陀婆罗门家。身紫金色。其家巨富。胜
于瓶沙王。王有金犁千具。为避王故。唯少一犁。时
他国富家。有一女。身亦金色。乃昔施金女也。娉
为姻室。作无缘夫妇。后夫妇投佛出家。行头陀行。
末后多子塔前。拈华示众。尊者破颜微笑。乃付金
镂袈裟。佛入灭巳。结集巳竟。持衣入鸡足山。入寂
灭定。待慈氏下生。交衣方取灭。阿含云。我佛法中。
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为第一。
三迦叶
同前。优楼频罗。此云木瓜林。近此林故。又云木瓜
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又云祷。祷此林神而生故。
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住此山故。又城名。近此城故。
那提河名。依河住故。毗婆佛时。三人共树刹柱。缘
为弟兄。兄为瓶沙王师。先事火龙。度五百弟子。二
弟各度二百五十。共行兄法。佛作十种神变度之。
摩诃男拘利。五人承王命入山。侍佛修道。不耐苦。
遂舍佛。往鹿苑修异道。佛成道巳。先往度之。初转
即悟客尘故。往因佛为赤目大鱼。五人为木匠。先
取鱼肉者。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
者。拘邻如比丘为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
先人学道。感灵龟负图而应。因命族焉。曾于毗婆
尸佛法中。为金师。有贫女。得一金珠。欲补塔中佛
像。金师不求价。与治之。因誓为夫妻。自尔巳来。九
十一劫。身皆金色。人天受乐。其后生梵天。命终生
摩竭国。具律陀婆罗门家。身紫金色。其家巨富。胜
于瓶沙王。王有金犁千具。为避王故。唯少一犁。时
他国富家。有一女。身亦金色。乃昔施金女也。娉
为姻室。作无缘夫妇。后夫妇投佛出家。行头陀行。
末后多子塔前。拈华示众。尊者破颜微笑。乃付金
镂袈裟。佛入灭巳。结集巳竟。持衣入鸡足山。入寂
灭定。待慈氏下生。交衣方取灭。阿含云。我佛法中。
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为第一。
三迦叶
同前。优楼频罗。此云木瓜林。近此林故。又云木瓜
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又云祷。祷此林神而生故。
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住此山故。又城名。近此城故。
那提河名。依河住故。毗婆佛时。三人共树刹柱。缘
为弟兄。兄为瓶沙王师。先事火龙。度五百弟子。二
弟各度二百五十。共行兄法。佛作十种神变度之。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1b 页 X32-0361.png
优楼虽睹神变。邪执未改。而言。瞿昙虽神变。不如
我道真。佛言。汝非罗汉。亦不得道。豁然开悟。领五
百弟子归佛。二弟见水中漂下火具。往视之。其兄
巳作沙门。亦归于佛。共成千罗汉。阿含云。优楼频
罗。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伽耶
比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那
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
舍利弗。
具云舍利弗罗。此云身子。其母好身形。身之所生。
故云身子。王舍城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降雨以
时。国无饥年。王及大臣。岁设大会。置三高座。王太
子论师座焉。身子八岁时。步历会中。问曰。三座何
为。人具告之。即越众登论床。群儒皆耻。不肯与之
论议。谓若胜此儿。无足显誉。脱其不如。屈辱大矣。
皆遣侍者问之。身子俱答。问者尽堕。无敢当者。王
及臣民。咸谓我国庆幸。有大智人出焉。十六博览
古今。大国论议无双。五天称为第一。以沙然梵志
为师。志之道术。身子尽得。沙然临死。欣然大笑。身
子问之。志云。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亲。我见金地国
王死。夫人愿生一处。投火而死。后见金地商人。问
之果然。身子追悔。未尽师术。师不授我此法。为我
非其人。师故秘耳。自知未达。更求胜法。而无师可
师。虽不知此一法。馀法皆通。外道群中。最为第一。
与目连为友。相约。谁得好师。即随师之。路遇马胜。
威仪庠序。因问师法。答曰。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
我道真。佛言。汝非罗汉。亦不得道。豁然开悟。领五
百弟子归佛。二弟见水中漂下火具。往视之。其兄
巳作沙门。亦归于佛。共成千罗汉。阿含云。优楼频
罗。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伽耶
比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那
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
舍利弗。
具云舍利弗罗。此云身子。其母好身形。身之所生。
故云身子。王舍城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降雨以
时。国无饥年。王及大臣。岁设大会。置三高座。王太
子论师座焉。身子八岁时。步历会中。问曰。三座何
为。人具告之。即越众登论床。群儒皆耻。不肯与之
论议。谓若胜此儿。无足显誉。脱其不如。屈辱大矣。
皆遣侍者问之。身子俱答。问者尽堕。无敢当者。王
及臣民。咸谓我国庆幸。有大智人出焉。十六博览
古今。大国论议无双。五天称为第一。以沙然梵志
为师。志之道术。身子尽得。沙然临死。欣然大笑。身
子问之。志云。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亲。我见金地国
王死。夫人愿生一处。投火而死。后见金地商人。问
之果然。身子追悔。未尽师术。师不授我此法。为我
非其人。师故秘耳。自知未达。更求胜法。而无师可
师。虽不知此一法。馀法皆通。外道群中。最为第一。
与目连为友。相约。谁得好师。即随师之。路遇马胜。
威仪庠序。因问师法。答曰。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1c 页 X32-0361.png
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随诣佛所出家。七日
遍通佛法。十五日證无学果。为罗云和尚。论梵作
师。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
弗为第一。
大目连。此云赞诵。姓也。名拘律陀。乃
树名。祷此树而生故。又云胡豆。古仙人山居豆食。
因命族焉。此尊者。焚得胜之殿。止耆域之车。摄调
达五百之徒而归正法。取迦毗五百之释藏于梵
天。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
连为第一。
迦旃延。此云剪剃种。上古多仙居山。
无人剃发。一仙人有二子。往省其父。次子为诸仙
剃发。因立族焉。尊者是其族。又云文饰。善论议故。
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为第一。
阿㝹楼驮。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卢豆。此云无
贫。亦云如意。乃白饭之子。净饭之侄。世尊之堂弟。
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父。非聊尔人也。如周公曰。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非卑贱人也。
此尊者。因施稗饭。获金人而致富。箭剔昏灯。感天
眼以證果。阿含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
为第一。
劫宾那。此云房宿。因祷此星宿而生故。
又与佛同房宿故。尊者初出家时。往佛处。值雨。借
宿陶师家。以草为座。至晚。一比丘入。即佛也。乃推
草让之。自坐地上。佛为说法。證罗汉果。又善知星
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宾那为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
遍通佛法。十五日證无学果。为罗云和尚。论梵作
师。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
弗为第一。
大目连。此云赞诵。姓也。名拘律陀。乃
树名。祷此树而生故。又云胡豆。古仙人山居豆食。
因命族焉。此尊者。焚得胜之殿。止耆域之车。摄调
达五百之徒而归正法。取迦毗五百之释藏于梵
天。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
连为第一。
迦旃延。此云剪剃种。上古多仙居山。
无人剃发。一仙人有二子。往省其父。次子为诸仙
剃发。因立族焉。尊者是其族。又云文饰。善论议故。
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为第一。
阿㝹楼驮。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卢豆。此云无
贫。亦云如意。乃白饭之子。净饭之侄。世尊之堂弟。
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父。非聊尔人也。如周公曰。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非卑贱人也。
此尊者。因施稗饭。获金人而致富。箭剔昏灯。感天
眼以證果。阿含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
为第一。
劫宾那。此云房宿。因祷此星宿而生故。
又与佛同房宿故。尊者初出家时。往佛处。值雨。借
宿陶师家。以草为座。至晚。一比丘入。即佛也。乃推
草让之。自坐地上。佛为说法。證罗汉果。又善知星
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宾那为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2a 页 X32-0362.png
病。昔作沙弥时。轻弄老比丘。如牛哨。自尔巳来。五
百生中为牛。次出为人。五百生常有牛呞病。今虽
成道。馀习犹在。佛恐人谤招过。与一数珠。人见虚
哨。为其念佛。恐人不知是圣人。故常在天上受供。
佛入灭时。尊者闻之。乃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
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象王去象子随。
阿含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为第一
离婆多。此云假和合。智论云。尊者夜宿空亭。有一
鬼携尸而至。复一鬼随来诤之。各言我持来。共决
于尊者。自思依理枉理。俱不免害。宁实答之。一鬼
怒。拔尊者手足而食。一鬼取尸人手足补之等。二
鬼相食而去。天明自思。不测谁身。若我自身。眼见
鬼食。若是他身。却随我行住。逢人则问。见我身否。
时众僧疑问其故。知其易度。谓曰。汝身乃他人遗
体。非巳有也。即悟此身假和合而有。由此漏尽得
道。阿含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婆多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馀习。昔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
憍慢。今虽成道。馀习未亡。每过恒河。唤河神云。小
婢止流。令我过去。神白于佛。令向神忏悔。即合掌
云。小婢莫瞋。大众皆笑。佛言。实无慢心。乃习气也。
阿含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比丘为第一
薄拘罗。此云善容。色貌端庄故。又云重姓。付法藏
经云。昔于毗婆尸佛法中。以一果施病僧。感九十
一劫人天受福。今生婆罗门家。年一百六十岁。无
百生中为牛。次出为人。五百生常有牛呞病。今虽
成道。馀习犹在。佛恐人谤招过。与一数珠。人见虚
哨。为其念佛。恐人不知是圣人。故常在天上受供。
佛入灭时。尊者闻之。乃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
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象王去象子随。
阿含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为第一
离婆多。此云假和合。智论云。尊者夜宿空亭。有一
鬼携尸而至。复一鬼随来诤之。各言我持来。共决
于尊者。自思依理枉理。俱不免害。宁实答之。一鬼
怒。拔尊者手足而食。一鬼取尸人手足补之等。二
鬼相食而去。天明自思。不测谁身。若我自身。眼见
鬼食。若是他身。却随我行住。逢人则问。见我身否。
时众僧疑问其故。知其易度。谓曰。汝身乃他人遗
体。非巳有也。即悟此身假和合而有。由此漏尽得
道。阿含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婆多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馀习。昔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
憍慢。今虽成道。馀习未亡。每过恒河。唤河神云。小
婢止流。令我过去。神白于佛。令向神忏悔。即合掌
云。小婢莫瞋。大众皆笑。佛言。实无慢心。乃习气也。
阿含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比丘为第一
薄拘罗。此云善容。色貌端庄故。又云重姓。付法藏
经云。昔于毗婆尸佛法中。以一果施病僧。感九十
一劫人天受福。今生婆罗门家。年一百六十岁。无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2b 页 X32-0362.png
病无夭。感五不死报。一继母置火炉中不死。二从
母索肉。置沸汤中不死。三随母至河边。推落水中
不死。四大鱼吞之不死。五鱼被人网。剖之不伤。其
人遂以为子。其父闻之。去争。不与。后议两家为子。
故云重姓。阿含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端庄不苟。
常乐閒居者。薄拘罗为第一。
摩诃拘絺罗。此云
大膝。乃舍利弗之舅。从来论胜于姊。姊孕则论不
胜。知怀智人。寄辨母口。况出胎乎。即弃家往南天
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遂喟然叹曰。在
家为姊所胜。出外为人所轻。誓不辍学。无暇剪爪。
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十八年。学讫回家。问甥所在。
告云。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岁。声震五天。彼
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遂往佛所。思惟良久。
不得一法入心。佛问。汝意以何为宗。志曰。一切法
不忍。忍即安义。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佛问汝见是忍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乃省。叹曰。
我义两处负堕。若我见是忍。前巳云一切不忍。若
我见不忍。无以胜佛。一切二乘不知。唯佛菩萨知
之。于是归佛出家。阿含云。得四辨才。触难能答。拘
絺罗为第一。
难陀。即牧牛难陀。此云善欢喜。乃
牧牛子也。饭王偪十万出家。此其一也。性极聪敏。
音声绝伦。以欣道而立名。
孙陀罗难陀。上三字。
此云好爱。亦云端正。妻名也。尊者四月九日生。短
佛四指。仪容挺特。若入众。有不识者。谓是佛来。拣
母索肉。置沸汤中不死。三随母至河边。推落水中
不死。四大鱼吞之不死。五鱼被人网。剖之不伤。其
人遂以为子。其父闻之。去争。不与。后议两家为子。
故云重姓。阿含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端庄不苟。
常乐閒居者。薄拘罗为第一。
摩诃拘絺罗。此云
大膝。乃舍利弗之舅。从来论胜于姊。姊孕则论不
胜。知怀智人。寄辨母口。况出胎乎。即弃家往南天
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遂喟然叹曰。在
家为姊所胜。出外为人所轻。誓不辍学。无暇剪爪。
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十八年。学讫回家。问甥所在。
告云。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岁。声震五天。彼
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遂往佛所。思惟良久。
不得一法入心。佛问。汝意以何为宗。志曰。一切法
不忍。忍即安义。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佛问汝见是忍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乃省。叹曰。
我义两处负堕。若我见是忍。前巳云一切不忍。若
我见不忍。无以胜佛。一切二乘不知。唯佛菩萨知
之。于是归佛出家。阿含云。得四辨才。触难能答。拘
絺罗为第一。
难陀。即牧牛难陀。此云善欢喜。乃
牧牛子也。饭王偪十万出家。此其一也。性极聪敏。
音声绝伦。以欣道而立名。
孙陀罗难陀。上三字。
此云好爱。亦云端正。妻名也。尊者四月九日生。短
佛四指。仪容挺特。若入众。有不识者。谓是佛来。拣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2c 页 X32-0362.png
牧牛难陀。故连妻称之。乃佛之亲弟。与妻食息常
随。不肯少离。佛与阿难乞食到门。正共妻在楼上
食。即起迎佛。妻与之期。待君还。乃共食耳。陀见佛
云。转轮王子。何得自辱。持钵取饭。佛即还园。持饭
钵至园。奉佛。佛令人剃发。握拳语曰。谁敢持刀临
阎浮提王顶上。逼不得止。乃剃发。明日佛应请。求
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门扫地。逃回隐树等。佛
将到天宫。见婵娥而欣乐。复入地狱。睹镬汤而休
心。欲念乃止。得无漏道。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
云满慈子。从父母立名。七佛人中。说法为最。具四
辩才。一切经史。无不闲览。有大智慧。阿含云。善能
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
生。以初生时。其家宝藏。忽空故。表解空之祥。又名
善现。以食器皆空。所欲皆满故。占相曰。既善且吉。
又名善吉。常好游止山林石窟寂静之处。所修行
业。以空为本。常入定。住无诤三昧。如嫉立故坐。嫉
坐故立。以善物心。不与诤也。真谛曰。东方青龙陀
佛。解空第一。
阿难。此云庆喜。佛之堂弟。斛饭之
次子。调达之弟。世尊成道。阿难始生。故名庆喜。又
云无染。出家巳来。见女子不起染心故。初出家得
入流果。楞严得二果。结集时方證四果。后入灭遗
舍利。四处起塔。拘多指塔示育王曰。传佛声教。此
尊者一人而巳。王喜。以十万钱供之。阿含云。知时
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
随。不肯少离。佛与阿难乞食到门。正共妻在楼上
食。即起迎佛。妻与之期。待君还。乃共食耳。陀见佛
云。转轮王子。何得自辱。持钵取饭。佛即还园。持饭
钵至园。奉佛。佛令人剃发。握拳语曰。谁敢持刀临
阎浮提王顶上。逼不得止。乃剃发。明日佛应请。求
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门扫地。逃回隐树等。佛
将到天宫。见婵娥而欣乐。复入地狱。睹镬汤而休
心。欲念乃止。得无漏道。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
云满慈子。从父母立名。七佛人中。说法为最。具四
辩才。一切经史。无不闲览。有大智慧。阿含云。善能
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
生。以初生时。其家宝藏。忽空故。表解空之祥。又名
善现。以食器皆空。所欲皆满故。占相曰。既善且吉。
又名善吉。常好游止山林石窟寂静之处。所修行
业。以空为本。常入定。住无诤三昧。如嫉立故坐。嫉
坐故立。以善物心。不与诤也。真谛曰。东方青龙陀
佛。解空第一。
阿难。此云庆喜。佛之堂弟。斛饭之
次子。调达之弟。世尊成道。阿难始生。故名庆喜。又
云无染。出家巳来。见女子不起染心故。初出家得
入流果。楞严得二果。结集时方證四果。后入灭遗
舍利。四处起塔。拘多指塔示育王曰。传佛声教。此
尊者一人而巳。王喜。以十万钱供之。阿含云。知时
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3a 页 X32-0363.png
阿难为第一。
罗睺罗。此云覆障。昔因塞鼠穴。不
看婆罗门六日故。世尊始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
乞求不巳。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遂指妃腹曰。
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佛
出家后。耶输有妊。诸释咸瞋。欲得欲杀。恶声载道。
因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母子俱焚。若真遗
体。天当为證。言讫投火。变一莲华捧体。王及国人。
始复不疑。时佛还国。耶输令罗云奉欢喜丸与佛。
父子天性。自然于大众中。持以上佛。耶输以息谤。
谤由有子。故言覆障。祖王欢喜。虽失其子。而获其
孙。孙为轮王。吾何恨焉。佛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
将上高楼。目连飞空取之。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
弟子。既出家巳。王位巳失。故言覆障。佛法中密行
第一。
如是众所知识者。总结上二十一人。才德
兼备。为人宗仰故。知识者师友之称。又闻名曰知。
见面曰识。又识以明解为义。知以决了为义。谓解
达事理。决择宗乘故。大阿罗汉等者。大拔群贤。等
该同类。如是二字。指诸尊者。众指天人八部。所知
识者。结名也。阿罗汉。结位也。等其一万二千人。皆
具如是之德之名之美也。要知阿难乃有学人。亦
列于此者。是应生眷属故。又是罗汉非知识。如万
二千未列名者。是知识非罗汉。如阿难罗云。亦罗
汉亦知识。如此列名者是。非罗汉非知识。即下二
千是也。
△二有学众。】
罗睺罗。此云覆障。昔因塞鼠穴。不
看婆罗门六日故。世尊始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
乞求不巳。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遂指妃腹曰。
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佛
出家后。耶输有妊。诸释咸瞋。欲得欲杀。恶声载道。
因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母子俱焚。若真遗
体。天当为證。言讫投火。变一莲华捧体。王及国人。
始复不疑。时佛还国。耶输令罗云奉欢喜丸与佛。
父子天性。自然于大众中。持以上佛。耶输以息谤。
谤由有子。故言覆障。祖王欢喜。虽失其子。而获其
孙。孙为轮王。吾何恨焉。佛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
将上高楼。目连飞空取之。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
弟子。既出家巳。王位巳失。故言覆障。佛法中密行
第一。
如是众所知识者。总结上二十一人。才德
兼备。为人宗仰故。知识者师友之称。又闻名曰知。
见面曰识。又识以明解为义。知以决了为义。谓解
达事理。决择宗乘故。大阿罗汉等者。大拔群贤。等
该同类。如是二字。指诸尊者。众指天人八部。所知
识者。结名也。阿罗汉。结位也。等其一万二千人。皆
具如是之德之名之美也。要知阿难乃有学人。亦
列于此者。是应生眷属故。又是罗汉非知识。如万
二千未列名者。是知识非罗汉。如阿难罗云。亦罗
汉亦知识。如此列名者是。非罗汉非知识。即下二
千是也。
△二有学众。】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3b 页 X32-0363.png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上万二千是无学。此二千是有学也。以见修所作
未办。研真断惑为有学。以智断修證皆完。真穷惑
尽为无学。诸教不同。或六地无学。五地有学。佛地
无学。九地有学等。二千标数也。此二千乃业生眷
属。大通时下种者也。比丘众竟。
△二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至)亦与眷属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以有知故。方能爱道。
亦云憍昙弥。此云众主。为众尼之主故。尼者天竺
女人通称。乃佛姨母。始求出家。佛不许可。阿难为
之三请。佛令行八敬。方听出家。八敬者。一百岁尼。
当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比丘。三不得举比丘
过。四于僧中求受戒。五若犯僧残。应半月向僧中
行摩那埵。六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
丘处安居。八夏讫诣僧中求自恣人。六千数也。罗
睺罗母等者。以子标母也。此云华色。以颜貌美色
故。亦云名闻。谓在家具三从四德。温良恭俭。德齐
太子。位至小君。为菩萨妻。罗汉母。尼众主。天人知
识。岂无名闻人耶。二圣母为尼众之主。故列其名
而统其属也。眷属者。天性亲爱谓之眷。更相臣顺
故名属。法眷属亦然。说诸法门。转入他心。得知法
性。由法得亲。故名眷。亲信臣顺。故名属。前比丘中。
以列名不列名分业应。此中以标数不标数定优
劣。是什师之笔法也。又万二千及二千。为三周得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3c 页 X32-0363.png
记之案。尼众为授学无学记品之案。声闻众竟。
△
二菩萨众。论云。菩萨为在家出家因众中摄。何故
别列。答。有菩萨堕四众者。随类应现故。有四众不
堕菩萨众者。不发大心作佛故。今举同发心作佛
者。名菩萨众。文分为三。初举类标数。】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具云菩提萨多摩诃萨埵。菩提此云道。萨埵云心。
摩诃云大。合云道心大。应云大道心。以有大根。具
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立大因。成大果故。亦
云觉有情。约自行。菩萨是一分能觉悟之有情。非
馀凡夫不自觉故。约利他。菩萨又能开觉法界之
有情。非馀二乘不觉他故。觉是佛地正觉之智。情
是迷执诸情生。菩萨上求佛觉。下化有情。非馀悲
智全无。或一故。约教有五教。约位有五十五位。下
文菩萨闻是法等。约前四教说也。又云。不闻是经
不善行菩萨道。若闻是经乃善行菩萨道。约圆教
发心说也。此众菩萨。本地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
王。如观音文殊。皆果后大人。三轮益物。迹辅释迦。
可以意知。八万人标数也。馀经集众甚多。此经八
万。何其少耶。或者但语大数。如下地涌云集。岂止
八万。
△二明位叹德。】
「皆于阿耨多罗(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皆于不退转者。明位。皆得下叹德。阿耨等。此云无
上正等正觉。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之三号。馀七兼
△
二菩萨众。论云。菩萨为在家出家因众中摄。何故
别列。答。有菩萨堕四众者。随类应现故。有四众不
堕菩萨众者。不发大心作佛故。今举同发心作佛
者。名菩萨众。文分为三。初举类标数。】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具云菩提萨多摩诃萨埵。菩提此云道。萨埵云心。
摩诃云大。合云道心大。应云大道心。以有大根。具
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立大因。成大果故。亦
云觉有情。约自行。菩萨是一分能觉悟之有情。非
馀凡夫不自觉故。约利他。菩萨又能开觉法界之
有情。非馀二乘不觉他故。觉是佛地正觉之智。情
是迷执诸情生。菩萨上求佛觉。下化有情。非馀悲
智全无。或一故。约教有五教。约位有五十五位。下
文菩萨闻是法等。约前四教说也。又云。不闻是经
不善行菩萨道。若闻是经乃善行菩萨道。约圆教
发心说也。此众菩萨。本地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
王。如观音文殊。皆果后大人。三轮益物。迹辅释迦。
可以意知。八万人标数也。馀经集众甚多。此经八
万。何其少耶。或者但语大数。如下地涌云集。岂止
八万。
△二明位叹德。】
「皆于阿耨多罗(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皆于不退转者。明位。皆得下叹德。阿耨等。此云无
上正等正觉。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之三号。馀七兼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4a 页 X32-0364.png
收。具含万德。以诸佛皆从真如实际中来。示成正
觉。十界称尊。无相匹者。无过上者。故云无上。又能
顺应四谛二谛道供。法养法身。故云正等。又善知
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明照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不
堕偏邪。故云正觉。亦即三身三德三大。乃證穷极
果之称。皆于二字。总上八万。不退转者。破见思惑。
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故。破尘沙惑。名行不
退。永不失菩萨之行故。破无明惑。名念不退。永不
失中道正念故。又般若位不退。离二死故。解脱行
不退。具诸行故。法身念不退。證实境故。以此八万。
本地难测。无功用道。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故云不
退转也。皆得陀三句。约三业而叹三轮应物之德。
皆得二字贯下。陀罗尼一句。叹意业轮。此云总持。于
一字能通无量法门。于一门能摄无量义理。如观
一华开能知天下之春。一叶落能知天下之秋。所
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略说即普贤品三名。广
说有无量。如万亿旋陀罗尼是也。乐说一句。叹语
业轮。乐说乃四辩之一。一法无碍。于世出世法。说
不谬故。二义无碍。于为无为权实等义。所说尽理
故。三词无碍。于一切文义。瓶泻成章故。四乐说无
碍。四悉应机。诲人不倦故。以四辩弘宣。称令物闻。
如风吹万籁也。华严九地中。有四十种辩才。今略
也。转不退一句。叹身业轮。轮者有运转摧碾二义。
喻大法能转入他心。摧破无明故。谓得十身灵相。
觉。十界称尊。无相匹者。无过上者。故云无上。又能
顺应四谛二谛道供。法养法身。故云正等。又善知
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明照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不
堕偏邪。故云正觉。亦即三身三德三大。乃證穷极
果之称。皆于二字。总上八万。不退转者。破见思惑。
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故。破尘沙惑。名行不
退。永不失菩萨之行故。破无明惑。名念不退。永不
失中道正念故。又般若位不退。离二死故。解脱行
不退。具诸行故。法身念不退。證实境故。以此八万。
本地难测。无功用道。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故云不
退转也。皆得陀三句。约三业而叹三轮应物之德。
皆得二字贯下。陀罗尼一句。叹意业轮。此云总持。于
一字能通无量法门。于一门能摄无量义理。如观
一华开能知天下之春。一叶落能知天下之秋。所
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略说即普贤品三名。广
说有无量。如万亿旋陀罗尼是也。乐说一句。叹语
业轮。乐说乃四辩之一。一法无碍。于世出世法。说
不谬故。二义无碍。于为无为权实等义。所说尽理
故。三词无碍。于一切文义。瓶泻成章故。四乐说无
碍。四悉应机。诲人不倦故。以四辩弘宣。称令物闻。
如风吹万籁也。华严九地中。有四十种辩才。今略
也。转不退一句。叹身业轮。轮者有运转摧碾二义。
喻大法能转入他心。摧破无明故。谓得十身灵相。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4b 页 X32-0364.png
现身尘刹。在物同类。若权若实之说。皆令众生入
一切种智。故云转不退转法轮。菩萨得是道以处
巳。运是道以利人。不似小乘不说法以自守也。供
养无量三句。约因缘而叹福慧深广之德。供养佛。
外为胜友摄护。即缘具足。植德本。内修万行为资。
即因具足。然有横竖。竖论之。从无量劫。供无量佛。
修无量德。即福深。横论之。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世
界。供佛修行。即慧广。又深则一一行皆与实相相
应。广则一一门摄一切门故。德本者。含正道。助道。
教道。證道一行具足。则成一德。无量行具足。则成
无量德。故云德本。具此因缘深广之德。堪灌顶受
职。故为诸佛称叹。不似小乘喝为焦芽败种也。以
慈二句。约悲智而叹随相离相之德。以慈者。以悲
导智。即随相德。慈兼四无量。即空涉有。纯以四心。
适化众生。以利物之行。而成巳德。故云修身。观音。
品慈眼视众生。华严大悲为门。大悲为首等。善入
者。以智导悲。即离相德。慧乃般若。涉有不碍观空。即
诸法而證实相。以无得而證。故云善入。华严有破
尘出经喻。世典有罔象得珠说。即斯义也。菩萨以
三界为家。四生为子。借度生入佛慧。不似小乘视
三界如牢狱四生如怨贼也。通达下。约本迹而叹
伊梵三点之德。智即智德。转八识成四智。證大菩
提。故云通达大智。彼岸喻断德。四相无明灭巳。證
无住涅槃。故云到于彼岸。以超生死此岸。度烦恼
一切种智。故云转不退转法轮。菩萨得是道以处
巳。运是道以利人。不似小乘不说法以自守也。供
养无量三句。约因缘而叹福慧深广之德。供养佛。
外为胜友摄护。即缘具足。植德本。内修万行为资。
即因具足。然有横竖。竖论之。从无量劫。供无量佛。
修无量德。即福深。横论之。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世
界。供佛修行。即慧广。又深则一一行皆与实相相
应。广则一一门摄一切门故。德本者。含正道。助道。
教道。證道一行具足。则成一德。无量行具足。则成
无量德。故云德本。具此因缘深广之德。堪灌顶受
职。故为诸佛称叹。不似小乘喝为焦芽败种也。以
慈二句。约悲智而叹随相离相之德。以慈者。以悲
导智。即随相德。慈兼四无量。即空涉有。纯以四心。
适化众生。以利物之行。而成巳德。故云修身。观音。
品慈眼视众生。华严大悲为门。大悲为首等。善入
者。以智导悲。即离相德。慧乃般若。涉有不碍观空。即
诸法而證实相。以无得而證。故云善入。华严有破
尘出经喻。世典有罔象得珠说。即斯义也。菩萨以
三界为家。四生为子。借度生入佛慧。不似小乘视
三界如牢狱四生如怨贼也。通达下。约本迹而叹
伊梵三点之德。智即智德。转八识成四智。證大菩
提。故云通达大智。彼岸喻断德。四相无明灭巳。證
无住涅槃。故云到于彼岸。以超生死此岸。度烦恼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4c 页 X32-0364.png
中流。到涅槃彼岸。不似小乘得人空智在中流也。
上二属本。名称下。即迹中恩德。自本垂迹。称实相
之理。彰弘化之业。如日照苍穹。有目皆睹。无目则
闻。故云名称普闻等。不似小乘独善其身名在一
国也。其道神无方。易无体。如摩尼天鼓。无私成事。
既能曲济无遗。则必受化者广。故云能度等。华严
入法界品。文殊在福城东。说普照法界修多罗。一
时海中无量诸龙。舍身在人天中。万龙于菩提得
不退转。复有无量众生。于三乘各得调伏。此经陀
罗尼品。药王说咒。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净藏
净眼现神力时。其父等八万四千人。皆堪持经。观
此即知诸大士益物之盛。不似小乘成就众生心
不喜乐也。此下诸菩萨。證此种种功德。因果该彻。
本迹圆融。岂可以地位局判。法华论。分上支门。下
支门。总相叹。别相叹。初皆于阿耨一句。是总。上支
门也。其馀诸句。是别。下支门也。有十种不退转。陀
罗尼一句。示现闻法不退转也。乐说一句。乐说不
退转也。转不退一句。说法不退转也。供佛植本。依
善知识不退转也。诸佛称叹。断疑不退转也。以慈
一句。入事不退转也。善入一句。入一切智如宝镜
不退转也。通达一句。依我法二空不退转也。到于
一句。如实境不退转也。名称二句。应作所作不退
转也。
△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至)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上二属本。名称下。即迹中恩德。自本垂迹。称实相
之理。彰弘化之业。如日照苍穹。有目皆睹。无目则
闻。故云名称普闻等。不似小乘独善其身名在一
国也。其道神无方。易无体。如摩尼天鼓。无私成事。
既能曲济无遗。则必受化者广。故云能度等。华严
入法界品。文殊在福城东。说普照法界修多罗。一
时海中无量诸龙。舍身在人天中。万龙于菩提得
不退转。复有无量众生。于三乘各得调伏。此经陀
罗尼品。药王说咒。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净藏
净眼现神力时。其父等八万四千人。皆堪持经。观
此即知诸大士益物之盛。不似小乘成就众生心
不喜乐也。此下诸菩萨。證此种种功德。因果该彻。
本迹圆融。岂可以地位局判。法华论。分上支门。下
支门。总相叹。别相叹。初皆于阿耨一句。是总。上支
门也。其馀诸句。是别。下支门也。有十种不退转。陀
罗尼一句。示现闻法不退转也。乐说一句。乐说不
退转也。转不退一句。说法不退转也。供佛植本。依
善知识不退转也。诸佛称叹。断疑不退转也。以慈
一句。入事不退转也。善入一句。入一切智如宝镜
不退转也。通达一句。依我法二空不退转也。到于
一句。如实境不退转也。名称二句。应作所作不退
转也。
△三列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至)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5a 页 X32-0365.png
【其名曰下。列名也。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德行。
或从本愿。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论。销十八
菩萨。名各就其一焉。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
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亦云妙吉祥。生时有
祥光满室之兆故。华严以菩萨表智。又主信门故。
问明品为会主。法界品为善财师。今经一乘实相。
亦彼宗也。非信不悟。非智不證。故首标其名。所谓化
满尘方。用周三际。道成先劫。名龙种尊王。现證菩
提。名摩尼宝积。未来成佛。名曰普现。在因为八王
师。在果为七佛祖。谈般若之玄致。屡质本师。说权
实之双行。频惊小圣。乃影响大化。迹为菩萨耳。
观世音者。天竺云婆娄吉低税。一名有二义。一观
是能观之实智。世音即所观之声尘。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解六结。越三空。了尘性而證入圆通故。二
观是能观之权智。世音即悲仰之时机。以慈悲二
用。救七难。应二求。十九说法。十四无畏等。于十方
称名之机。圆观普应。无苦不救。无乐不与故。过去
为正法明。现在为弥陀辅翼。当来在西方补普光
功德佛。
得大势者。即大势至。以念佛三昧。辅翼
圣化。不动而游。不分而应。化用不息。复无化功。其
力用大之至也。
常精进者。内发三心。外修万行。
于巳不足。于物不倦故。
不休息者。在因不自为
圆。在果不自为满。唯乾乾不息。功就在乎不就。至
极在乎不极故。
宝掌者。宝位也。圣人之大宝故。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5b 页 X32-0365.png
自因至果。四十二位。皆圣人所践之地。大士寄此
诸位。掌握化机。接物利生故。又掌中出宝。普济众
生故。
药王者。在因为世良医。在果能以法药救
众生身心二病。因病与药。无疾不瘳。应机说法。无
机不度故。
勇施者。三檀不吝。果敢勇为故。又施
以帅万行破诸著。如枭将力破重围故。
宝月者。
月能随数盈亏。自无损益。菩萨之道。随机隐显。自
无增减。故以喻名之。
月光者。光能破暗。犹智破
愚也。
满月者。自觉圣智圆满。如十五之月故。
大力者。有神变之力用。一多无碍。大小相容。迥出
思议之表。超乎权小之上故。
无量力者。有二。一
者。三明六通十八不共等法。校尘沙不能喻。历僧
祗不能及。故数重不可得也。二者。一一业用。贯三
际而无始终。遍十方而无涯畔。故无分际量也。
越三界者。于三界中。不出不在。得大自在故。
跋陀
陀婆罗。此云善守。谓守护三业故。又众贤之首故
弥勒者。具云弥帝利。此云慈氏。姓也。又阿逸多。此
云无胜。名也。上生经云。在波利村没。上生兜率。阎
浮提岁经五十六亿万年。下生成佛。凡在释迦末
法中。精进修诸功德。扫塔涂地。以名香妙华供养。
或称名礼拜。除百亿劫之罪。命终上生内院。当来
随弥勒下生。更值贤劫千佛授记。
宝积者。如来
藏有恒沙功德如宝。由旷劫积因而證故。
导师
者。导即引导。入𨞬垂手。为人天之师。弘范三界导
诸位。掌握化机。接物利生故。又掌中出宝。普济众
生故。
药王者。在因为世良医。在果能以法药救
众生身心二病。因病与药。无疾不瘳。应机说法。无
机不度故。
勇施者。三檀不吝。果敢勇为故。又施
以帅万行破诸著。如枭将力破重围故。
宝月者。
月能随数盈亏。自无损益。菩萨之道。随机隐显。自
无增减。故以喻名之。
月光者。光能破暗。犹智破
愚也。
满月者。自觉圣智圆满。如十五之月故。
大力者。有神变之力用。一多无碍。大小相容。迥出
思议之表。超乎权小之上故。
无量力者。有二。一
者。三明六通十八不共等法。校尘沙不能喻。历僧
祗不能及。故数重不可得也。二者。一一业用。贯三
际而无始终。遍十方而无涯畔。故无分际量也。
越三界者。于三界中。不出不在。得大自在故。
跋陀
陀婆罗。此云善守。谓守护三业故。又众贤之首故
弥勒者。具云弥帝利。此云慈氏。姓也。又阿逸多。此
云无胜。名也。上生经云。在波利村没。上生兜率。阎
浮提岁经五十六亿万年。下生成佛。凡在释迦末
法中。精进修诸功德。扫塔涂地。以名香妙华供养。
或称名礼拜。除百亿劫之罪。命终上生内院。当来
随弥勒下生。更值贤劫千佛授记。
宝积者。如来
藏有恒沙功德如宝。由旷劫积因而證故。
导师
者。导即引导。入𨞬垂手。为人天之师。弘范三界导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5c 页 X32-0365.png
愚迷之众故。如是下总结。如是者。指上有名也。等
该无名也。八万乃上首之数。眷属在数之外。以上
诸菩萨。皆果上大人。影响辅化。不可局定位次。菩
萨众竟。
△三八部众。古云。凡夫众。却有圣人。又云
俗众。却有道者。又云天人众。却有鬼神。八部又少
二部。今依本经。具列八部。故云八部众。以夜叉摄
在四天王部下。摩睺罗伽摄在八龙王部下。又此
八部。类虽异生。理兼权实。况诸天王。多是寄位菩
萨。华严诸世间主。各證毗卢一德。岂异生而若是
乎。故知此众亦同彼也。夫三乘贤圣。既仰德而归。
八部该罗。岂不虚心而卫。由是继菩萨而列八部
众焉。文分七。初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梵语提婆。此云天。天者自然也。皆自然身胜乐胜。
诸天转上转胜。故论云。清净光明。最胜最尊者天
也。释提桓因。忉利天主也。释即释迦。姓也。提桓因。
此云主。以能为诸天主故。忉利。此云三十三。四面
各八城。中善见城。合三十三。居须弥顶。乃欲界天
主。故列在前。此天住处。纵广八万由旬。七宝城壁。
善见广六万由旬。人身长一由旬。衣二由旬。重六
铢。人间一百年。此天一昼夜。诸天身形时数。转上
转增。转下转减。皆以倍言。唯服转上转轻。转下转
重耳。杂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
总有一百八名。今一耳。因中迦叶佛时。为女人。发
该无名也。八万乃上首之数。眷属在数之外。以上
诸菩萨。皆果上大人。影响辅化。不可局定位次。菩
萨众竟。
△三八部众。古云。凡夫众。却有圣人。又云
俗众。却有道者。又云天人众。却有鬼神。八部又少
二部。今依本经。具列八部。故云八部众。以夜叉摄
在四天王部下。摩睺罗伽摄在八龙王部下。又此
八部。类虽异生。理兼权实。况诸天王。多是寄位菩
萨。华严诸世间主。各證毗卢一德。岂异生而若是
乎。故知此众亦同彼也。夫三乘贤圣。既仰德而归。
八部该罗。岂不虚心而卫。由是继菩萨而列八部
众焉。文分七。初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梵语提婆。此云天。天者自然也。皆自然身胜乐胜。
诸天转上转胜。故论云。清净光明。最胜最尊者天
也。释提桓因。忉利天主也。释即释迦。姓也。提桓因。
此云主。以能为诸天主故。忉利。此云三十三。四面
各八城。中善见城。合三十三。居须弥顶。乃欲界天
主。故列在前。此天住处。纵广八万由旬。七宝城壁。
善见广六万由旬。人身长一由旬。衣二由旬。重六
铢。人间一百年。此天一昼夜。诸天身形时数。转上
转增。转下转减。皆以倍言。唯服转上转轻。转下转
重耳。杂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
总有一百八名。今一耳。因中迦叶佛时。为女人。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6a 页 X32-0366.png
心修佛塔。有三十二人助成。今为天主。三十二人。
为列辟。小乘中说是须陀洹。清凉疏云。是权而非
实。二万等。即部属。明月者。月天子也。梵语苏摩。此
云月神。月缺也。以满而复缺故。此与日宫四天王。
皆住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人间五十年。
此天一昼夜。身长半由旬。衣重十二铢。长一由旬。
起世经云。月宫纵广四十九由旬。城是七宝庄成。
以二分天银。一分青琉璃成就。有千光明。五百下
照。五百傍照。其光清冷。遥看似圆。其实正方。月中
树影。乃人间阎浮树。照映月中有影。非实有桂树
也。普香者。星宿天子。即紫微也。为群星之主。统领
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由人心善恶。感现吉凶等
象。各星宫殿。大小有别。所司各有分野宰治之殊。
宝光者。日天子也。梵语苏犁耶。此云日神。日实也。
起世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二分天金。一分颇
黎成就。光照同上。此三乃帝释内臣。又劫初光音
天来人间。因食地肥。身灭光明。世间黑暗。菩萨化
作三辰。宝吉祥作月天子。宝光作星天子。即普香。
宝意作日天子。即宝光。四天王者。外臣也。居四宝
山。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云持
国。居黄金山。领二部。一乾达婆。二富单那。南毗留
勒叉。此云增长。居琉璃山。领二部。一薜荔多。二鸠
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居白银山。亦二部。一
罗刹。二夜叉。北毗沙门。此云多闻。居水晶山。亦二
为列辟。小乘中说是须陀洹。清凉疏云。是权而非
实。二万等。即部属。明月者。月天子也。梵语苏摩。此
云月神。月缺也。以满而复缺故。此与日宫四天王。
皆住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人间五十年。
此天一昼夜。身长半由旬。衣重十二铢。长一由旬。
起世经云。月宫纵广四十九由旬。城是七宝庄成。
以二分天银。一分青琉璃成就。有千光明。五百下
照。五百傍照。其光清冷。遥看似圆。其实正方。月中
树影。乃人间阎浮树。照映月中有影。非实有桂树
也。普香者。星宿天子。即紫微也。为群星之主。统领
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由人心善恶。感现吉凶等
象。各星宫殿。大小有别。所司各有分野宰治之殊。
宝光者。日天子也。梵语苏犁耶。此云日神。日实也。
起世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二分天金。一分颇
黎成就。光照同上。此三乃帝释内臣。又劫初光音
天来人间。因食地肥。身灭光明。世间黑暗。菩萨化
作三辰。宝吉祥作月天子。宝光作星天子。即普香。
宝意作日天子。即宝光。四天王者。外臣也。居四宝
山。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云持
国。居黄金山。领二部。一乾达婆。二富单那。南毗留
勒叉。此云增长。居琉璃山。领二部。一薜荔多。二鸠
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居白银山。亦二部。一
罗刹。二夜叉。北毗沙门。此云多闻。居水晶山。亦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6b 页 X32-0366.png
部。一毒龙。二毗舍阇。不令恼人。风调雨顺。故称四
天王护世者。自在。大自在。即欲界五六天。自化五
欲。他化五欲也。娑婆此云堪忍。其土众生。安于十
恶。不肯出离。从人立名。故称为忍。亦名为杂。以九
道杂居故。梵者。此云离系。除下界系。上升色界故。
亦名高净。尸弃。此云顶髻。因习火光定。破欲界惑。
从德立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释论
中。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耳。此天居初禅中
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故得主领为王。毗昙论云。
二禅以上。无言语法。不得为王故。光明者。二禅天
也。等三四禅。并十八梵天也。
△二龙王象。】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那伽。此云龙。龙者鳞虫之长。能幽能显。能大
能小。春分登天。秋分入地。有鳞蛟龙。有翼应龙。有
角虬龙。无角螭龙。未升天曰蟠龙。难陀此云欢喜。
跋此云善。兄弟二龙。常护摩竭提国。风不鸣条。雨
不破块。五谷丰熟。善应人心。瓶沙王每岁设会赛
之。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本
住欢喜地。迹令世间欢喜。娑伽罗。此云咸海。从海
立名。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深水。和修吉。此云
多头。亦云宝称。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德
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本住乐说辩才。迹示多
舌。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
池中有五柱堂。龙王常处其内。从池立名。阎浮诸
天王护世者。自在。大自在。即欲界五六天。自化五
欲。他化五欲也。娑婆此云堪忍。其土众生。安于十
恶。不肯出离。从人立名。故称为忍。亦名为杂。以九
道杂居故。梵者。此云离系。除下界系。上升色界故。
亦名高净。尸弃。此云顶髻。因习火光定。破欲界惑。
从德立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释论
中。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耳。此天居初禅中
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故得主领为王。毗昙论云。
二禅以上。无言语法。不得为王故。光明者。二禅天
也。等三四禅。并十八梵天也。
△二龙王象。】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那伽。此云龙。龙者鳞虫之长。能幽能显。能大
能小。春分登天。秋分入地。有鳞蛟龙。有翼应龙。有
角虬龙。无角螭龙。未升天曰蟠龙。难陀此云欢喜。
跋此云善。兄弟二龙。常护摩竭提国。风不鸣条。雨
不破块。五谷丰熟。善应人心。瓶沙王每岁设会赛
之。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本
住欢喜地。迹令世间欢喜。娑伽罗。此云咸海。从海
立名。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深水。和修吉。此云
多头。亦云宝称。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德
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本住乐说辩才。迹示多
舌。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
池中有五柱堂。龙王常处其内。从池立名。阎浮诸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6c 页 X32-0366.png
龙。有三患。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肉骨髓。以为苦
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
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有金翅鸟入海。搏取始
生龙子食之。以为苦恼。此池无此三患。故云无热。
本住常乐我净。迹处此池。摩那斯。此云大身大力
等。修罗排海渰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者。本
住无边身。迹为大身。优钵罗。此云黛色莲华。从池
立名。本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真陀罗。亦云紧那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
角。人见之曰。人耶。非人耶。乃帝释法乐神。居十宝
山。若身有异相。即上秦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而
诵法门者。即此神也。法。奏四谛也。妙法。奏十二因
缘也。大法。奏六度也。持法。总前三也。本住不思议
不起灭定。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十
力。
△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乾陀罗。亦云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
云香阴。其身出香故。乃帝释俗乐神。乐者。缘幢倒
掷之技。乐音者。鼓节弦管之流。美者。幢倒之胜。美
音者。弦管之胜。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阿素洛。亦云阿修罗。此云无端正。以男丑女
端故。又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又云无酒。采四
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
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有金翅鸟入海。搏取始
生龙子食之。以为苦恼。此池无此三患。故云无热。
本住常乐我净。迹处此池。摩那斯。此云大身大力
等。修罗排海渰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者。本
住无边身。迹为大身。优钵罗。此云黛色莲华。从池
立名。本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真陀罗。亦云紧那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
角。人见之曰。人耶。非人耶。乃帝释法乐神。居十宝
山。若身有异相。即上秦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而
诵法门者。即此神也。法。奏四谛也。妙法。奏十二因
缘也。大法。奏六度也。持法。总前三也。本住不思议
不起灭定。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十
力。
△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乾陀罗。亦云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
云香阴。其身出香故。乃帝释俗乐神。乐者。缘幢倒
掷之技。乐音者。鼓节弦管之流。美者。幢倒之胜。美
音者。弦管之胜。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阿素洛。亦云阿修罗。此云无端正。以男丑女
端故。又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又云无酒。采四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7a 页 X32-0367.png
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
不饮。故云无酒。婆稚。此云被缚。因与天帝战。曾被
缚故。祛罗骞驮。此云广肩。拥海水渰城者。毗摩质
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支父也。罗睺。此云
障持。谓障持日月故。起世经云。有四修罗王。在须
弥四面大海下住。因作福生瞋。故感一日一夜。三
时受乐。三时受苦也。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其翅金色。两翅相去三
百六十万里。以龙为食。庄生云。垂天之翼。水击三
千里。拟此也。大威德者。德胜群辈。威摄诸龙故。大
身者。身胜群辈故。大满者。所啖之龙。恒充足巳意
故。如意者。颈有如意珠故。此鸟以食龙业力。命终。
身为业火所烧。投入海底。至金轮际。复出至金刚
山。住山树上。烧然。复入海。如是七度。力尽死于树
下。颈有如意珠。龙为护珠。降雨。诸龙争珠。故名如
意。此上为后庆赞及法师品广记之案。
△七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举韦提显子。举王该民。韦提乃频婆罗王之夫人。
阇王之母。此云思惟。以子害父。故思善国。不乐阎
浮。佛为说弥陀观经。令得法忍。其子阿阇世王。此
云未生怨。又云无指。以未生时。相占曰。必害其父。
及生。父欲掷死。唯损一指故。内宫将护。呼为善见。
此王为太子时。信调达新王新佛之谋。故幽父于
不饮。故云无酒。婆稚。此云被缚。因与天帝战。曾被
缚故。祛罗骞驮。此云广肩。拥海水渰城者。毗摩质
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支父也。罗睺。此云
障持。谓障持日月故。起世经云。有四修罗王。在须
弥四面大海下住。因作福生瞋。故感一日一夜。三
时受乐。三时受苦也。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其翅金色。两翅相去三
百六十万里。以龙为食。庄生云。垂天之翼。水击三
千里。拟此也。大威德者。德胜群辈。威摄诸龙故。大
身者。身胜群辈故。大满者。所啖之龙。恒充足巳意
故。如意者。颈有如意珠故。此鸟以食龙业力。命终。
身为业火所烧。投入海底。至金轮际。复出至金刚
山。住山树上。烧然。复入海。如是七度。力尽死于树
下。颈有如意珠。龙为护珠。降雨。诸龙争珠。故名如
意。此上为后庆赞及法师品广记之案。
△七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举韦提显子。举王该民。韦提乃频婆罗王之夫人。
阇王之母。此云思惟。以子害父。故思善国。不乐阎
浮。佛为说弥陀观经。令得法忍。其子阿阇世王。此
云未生怨。又云无指。以未生时。相占曰。必害其父。
及生。父欲掷死。唯损一指故。内宫将护。呼为善见。
此王为太子时。信调达新王新佛之谋。故幽父于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7b 页 X32-0367.png
狱中。绝食。母带炒蜜而入。阇王知之。以铁汁治门。
母不能入。父遥望灵山礼佛哀救。佛令目连来为
说法。使无退心。正说法日。阇王与母共食。阇王之
子。携犬而戏。凡饮食共犬而食。王爱子故。欲子食。
将犬同食。谓母曰。儿为一国之王。由爱子故。共犬
而食。母悽然曰。汝父初因汝足有疮。恐汝疼痛。以
口含指。唇角流脓。犹不嫌秽。王闻惭曰。误信恶人
之言。造此逆罪。速令开狱请父王。时王为饥所逼。
问目连诸天饮食。目连将说梵天禅思为食。先说
四天王饮食。超胜人中。王闻生著。忽听门外请王
出。惊曰。吾儿取吾。必见杀之。怖惧而死。生四天王
宫中。以久證初果。当生兜率。因著食故不果也。王
闻父死。自悔无奈。以杀逆故。身感重疾。其弟劝诣
佛所求忏。文殊与之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
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下生作
不动菩萨。后经多劫作佛。号净界如来。其迹既尔。
本岂可量。父子因缘。出涅槃经。要知说法华时。预
清净众。至涅槃时。引其逆罪。何异迦叶于法华受
记。涅槃不堪付嘱。不可迷迹而惑于本也。列众竟。
△二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总上四众八部。各礼退坐。以待说法。一面者。佛在
众中说法。无前后左右。俱见佛面。故云一面。问。佛
在人中说法。列人众何少耶。答。文略不载。人实不
母不能入。父遥望灵山礼佛哀救。佛令目连来为
说法。使无退心。正说法日。阇王与母共食。阇王之
子。携犬而戏。凡饮食共犬而食。王爱子故。欲子食。
将犬同食。谓母曰。儿为一国之王。由爱子故。共犬
而食。母悽然曰。汝父初因汝足有疮。恐汝疼痛。以
口含指。唇角流脓。犹不嫌秽。王闻惭曰。误信恶人
之言。造此逆罪。速令开狱请父王。时王为饥所逼。
问目连诸天饮食。目连将说梵天禅思为食。先说
四天王饮食。超胜人中。王闻生著。忽听门外请王
出。惊曰。吾儿取吾。必见杀之。怖惧而死。生四天王
宫中。以久證初果。当生兜率。因著食故不果也。王
闻父死。自悔无奈。以杀逆故。身感重疾。其弟劝诣
佛所求忏。文殊与之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
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下生作
不动菩萨。后经多劫作佛。号净界如来。其迹既尔。
本岂可量。父子因缘。出涅槃经。要知说法华时。预
清净众。至涅槃时。引其逆罪。何异迦叶于法华受
记。涅槃不堪付嘱。不可迷迹而惑于本也。列众竟。
△二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总上四众八部。各礼退坐。以待说法。一面者。佛在
众中说法。无前后左右。俱见佛面。故云一面。问。佛
在人中说法。列人众何少耶。答。文略不载。人实不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7c 页 X32-0367.png
少。下文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准无量义中。列四
轮王。国王国臣。国民王女。其广可知。问。天人龙神。
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不列耶。答。有
四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
乘俱缓。戒急乘缓者。为诸天眷属。乘急戒缓者。为
馀七部眷属。乘戒俱急者。为诸菩萨。乘戒俱缓者。
则堕三途。无色无有身形。地狱受苦不暇。俱缓之
流。不预高会。上通序竟。
△二别序。文分五段。一众
集序。二现瑞序。三疑念序。四发问序。五答问序。且
初众集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上二句明威仪。下二句明供养。世尊者。圆收十号。
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故。旧以在家二众
出家二众为四众。此名局意狭。今约一众更开为
四。一发起众。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
利益。如二大士等。二当机众。宿植德本。缘合时熟。
不起于座。闻即得道。如身子等。三影响众。往古诸
佛。法身大士。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观音等。四结
缘众。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
去根浅。现在不解。但作未来得度之因缘。如授记
等。比丘既尔。馀三亦然。四四共十六众。以圣凡交
聚尊卑忘怀。据迹则品类实繁。约机则不出此四。
故云四众也。围绕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
人。化为人像。到巳右旋。旋巳礼敬。礼巳坐听。因于
轮王。国王国臣。国民王女。其广可知。问。天人龙神。
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不列耶。答。有
四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
乘俱缓。戒急乘缓者。为诸天眷属。乘急戒缓者。为
馀七部眷属。乘戒俱急者。为诸菩萨。乘戒俱缓者。
则堕三途。无色无有身形。地狱受苦不暇。俱缓之
流。不预高会。上通序竟。
△二别序。文分五段。一众
集序。二现瑞序。三疑念序。四发问序。五答问序。且
初众集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上二句明威仪。下二句明供养。世尊者。圆收十号。
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故。旧以在家二众
出家二众为四众。此名局意狭。今约一众更开为
四。一发起众。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
利益。如二大士等。二当机众。宿植德本。缘合时熟。
不起于座。闻即得道。如身子等。三影响众。往古诸
佛。法身大士。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观音等。四结
缘众。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
去根浅。现在不解。但作未来得度之因缘。如授记
等。比丘既尔。馀三亦然。四四共十六众。以圣凡交
聚尊卑忘怀。据迹则品类实繁。约机则不出此四。
故云四众也。围绕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
人。化为人像。到巳右旋。旋巳礼敬。礼巳坐听。因于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8a 页 X32-0368.png
天敬。人以为楷。由是凡见佛。必先绕后礼。然一乘
海会。谅无凡材。观四众之威仪森肃。犹列星之环
拱北辰。故云围绕也。供养者。通论三业皆是供养。
别论施其依报名供养。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
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又供养者。表来仪之
享。恭敬者。隆矜式之风。来仪则香华罗列。玉帛交
陈。矜式则踧踖与与。严畏心情。尊重者。庄肃容仪。
赞叹者。颂称德业。肃仪则进止安详。而不纵肆。颂
德则韵曲流畅。比兴合宜。犹华严叹德。各据一门
也。此中略。无量义经中广。供养。如天香天衣等。恭
敬。如合掌叉手等。尊重。如一心瞻仰等。赞叹。如彼
偈云。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
马调御师。道德香风熏一切。
△二现瑞序。夫瑞相
之由。以诸佛出世。本为佛乘。四十馀年。抑之在怀。
圆音将兴。虑不尊重。先以瑞相骇变常情。令生渴
仰故。其瑞有六。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
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有三对。说经入定。定
慧一对。天华地动。因果一对。大乘机发。大光普照。
感应一对。佛说经巳。时众不散。佛入定巳。犹待后
闻。天华悦眼。地摇震心。众喜观佛。眉际分辉。种种
奇特。萃于一时。故称为瑞也。且初说法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菩萨乃大乘之机。大乘及菩萨之道。斯教斯机。如
时雨降。故云为诸菩萨也。大者拣小义。乘者运载
海会。谅无凡材。观四众之威仪森肃。犹列星之环
拱北辰。故云围绕也。供养者。通论三业皆是供养。
别论施其依报名供养。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
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又供养者。表来仪之
享。恭敬者。隆矜式之风。来仪则香华罗列。玉帛交
陈。矜式则踧踖与与。严畏心情。尊重者。庄肃容仪。
赞叹者。颂称德业。肃仪则进止安详。而不纵肆。颂
德则韵曲流畅。比兴合宜。犹华严叹德。各据一门
也。此中略。无量义经中广。供养。如天香天衣等。恭
敬。如合掌叉手等。尊重。如一心瞻仰等。赞叹。如彼
偈云。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
马调御师。道德香风熏一切。
△二现瑞序。夫瑞相
之由。以诸佛出世。本为佛乘。四十馀年。抑之在怀。
圆音将兴。虑不尊重。先以瑞相骇变常情。令生渴
仰故。其瑞有六。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
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有三对。说经入定。定
慧一对。天华地动。因果一对。大乘机发。大光普照。
感应一对。佛说经巳。时众不散。佛入定巳。犹待后
闻。天华悦眼。地摇震心。众喜观佛。眉际分辉。种种
奇特。萃于一时。故称为瑞也。且初说法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菩萨乃大乘之机。大乘及菩萨之道。斯教斯机。如
时雨降。故云为诸菩萨也。大者拣小义。乘者运载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8b 页 X32-0368.png
义。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十二部也。二心大。求菩
提也。三解大。解菩萨藏也。四净大。见道心净也。五
庄严大。福德智慧也。六时大。三祇行行也。七具足
大。以相好自严得大菩提也。前六因大。第七果大。
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也。此是举其通名。以大乘
所摄。部帙不同。有悲华杂华之异。楞伽楞严之别。
名无量义者。举其别目。条然自拣。然名随义显。义
借名彰。罗人品八十馀门。收楞伽百八之问。理量
超乎思议。教量含乎众妙。故以无量义为名。自觉
场巳来。众生根基不同。如来说种种教法。以方便
引导。一为无量也。今说无量义者。收无量为一也。
当知即是法华之别名。法华论有十七异名。无量
义是一。今申论义。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知为
法华之序也。大品光明涅槃。皆先唱名于序。今经
引古云。经名无量义。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
华。此亦序中唱名。与论意同也。按彼经。释无量义
者。经云。大庄严菩萨。并八万大士。同白佛言。菩萨
欲速成菩提。修行何等法门。佛言。有一法门。名无
量义。欲学此法门者。当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巳来。
性相寂灭。犹若虚空。无有二法。乃至无量义者。从
一法生。其一法者。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
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也。今释。无
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无。
故言无相不相。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即顿渐也。
提也。三解大。解菩萨藏也。四净大。见道心净也。五
庄严大。福德智慧也。六时大。三祇行行也。七具足
大。以相好自严得大菩提也。前六因大。第七果大。
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也。此是举其通名。以大乘
所摄。部帙不同。有悲华杂华之异。楞伽楞严之别。
名无量义者。举其别目。条然自拣。然名随义显。义
借名彰。罗人品八十馀门。收楞伽百八之问。理量
超乎思议。教量含乎众妙。故以无量义为名。自觉
场巳来。众生根基不同。如来说种种教法。以方便
引导。一为无量也。今说无量义者。收无量为一也。
当知即是法华之别名。法华论有十七异名。无量
义是一。今申论义。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知为
法华之序也。大品光明涅槃。皆先唱名于序。今经
引古云。经名无量义。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
华。此亦序中唱名。与论意同也。按彼经。释无量义
者。经云。大庄严菩萨。并八万大士。同白佛言。菩萨
欲速成菩提。修行何等法门。佛言。有一法门。名无
量义。欲学此法门者。当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巳来。
性相寂灭。犹若虚空。无有二法。乃至无量义者。从
一法生。其一法者。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
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也。今释。无
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无。
故言无相不相。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即顿渐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8c 页 X32-0368.png
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般若方等一
切法也。三道。即三乘也。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也。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从一义出无量
法。收无量入一义故。今经一乘实相。会四十年诸
经之权。是此也。教菩萨法者。用无量义教诸菩萨。
以大教应大机也。下文云。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
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佛所
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所自證得。是故如来之所
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是也。虽欲开示。众生根
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云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巳。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
动。」
【趺坐者。以左压右。半坐。更䟤右以压左。全坐也。如
龙蟠结。故云双趺。往古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
跏趺而起恶觉。尚生他敬心。况入深境界。而不适
悦天人耶。又非世间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诸
魔军故。又具四悉故。入无量三昧者。三昧此云调
直定。又云正定。三昧名多。无量义拣之。然那伽常
定。云何有入。盖未得定者。见似有入耳。其实无入
可入。亦无不入。无入不入。无定不定。无处不处。深
彻诸法之源底。了达实相之本根。于无住而住。住
于秘密藏中。谓之无量义处者。此处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即诸法实相之体也。从体起用。故说无量
义经。摄用归体。故入无量义处定。下文安详而起。
切法也。三道。即三乘也。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也。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从一义出无量
法。收无量入一义故。今经一乘实相。会四十年诸
经之权。是此也。教菩萨法者。用无量义教诸菩萨。
以大教应大机也。下文云。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
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佛所
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所自證得。是故如来之所
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是也。虽欲开示。众生根
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云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巳。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
动。」
【趺坐者。以左压右。半坐。更䟤右以压左。全坐也。如
龙蟠结。故云双趺。往古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
跏趺而起恶觉。尚生他敬心。况入深境界。而不适
悦天人耶。又非世间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诸
魔军故。又具四悉故。入无量三昧者。三昧此云调
直定。又云正定。三昧名多。无量义拣之。然那伽常
定。云何有入。盖未得定者。见似有入耳。其实无入
可入。亦无不入。无入不入。无定不定。无处不处。深
彻诸法之源底。了达实相之本根。于无住而住。住
于秘密藏中。谓之无量义处者。此处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即诸法实相之体也。从体起用。故说无量
义经。摄用归体。故入无量义处定。下文安详而起。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9a 页 X32-0369.png
自此起也。殷勤称叹。叹此处也。法说。说此处也。喻
说。喻此处也。宿世因缘。说此处也。闻法领解。得蒙
受记即不无。究竟不知此处也。此处微妙难测。思
量分别之所不到。故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绝言绝思。还入此处。故知法华一经。唯谈此处。不
谈馀处。故于未说此经之先。现此难思之相。以为
说法之徵。故入无量义处三昧。然说巳入定者。定
慧相成也。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
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后出入。无有隔碍也。说
巳入定。出定又说。法华之前相著矣。若作次第。先
入无量义三昧。应入法华三昧。若此则明文彰显。
时众自知。何待慈氏殷勤。文殊靳固。故知作序。其
义转明。身心不动者。与所缘之处相应也。身之本
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文云。身体及手
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惔怕。未曾有散乱是也。又
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无量义
处三昧持于身心。故不动也。问。瑞相本论奇异之
事。说法入定。佛之恒仪。何得为瑞。答。说法虽竟时。
众不散。肃有所待。不罢法座。就入禅定。此事奇特。
与常有异。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六瑞。皆有此事。
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称之瑞相。不亦
宜乎。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四种华。旧翻小白大白。小赤大赤。小适意大适意。
说。喻此处也。宿世因缘。说此处也。闻法领解。得蒙
受记即不无。究竟不知此处也。此处微妙难测。思
量分别之所不到。故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绝言绝思。还入此处。故知法华一经。唯谈此处。不
谈馀处。故于未说此经之先。现此难思之相。以为
说法之徵。故入无量义处三昧。然说巳入定者。定
慧相成也。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
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后出入。无有隔碍也。说
巳入定。出定又说。法华之前相著矣。若作次第。先
入无量义三昧。应入法华三昧。若此则明文彰显。
时众自知。何待慈氏殷勤。文殊靳固。故知作序。其
义转明。身心不动者。与所缘之处相应也。身之本
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文云。身体及手
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惔怕。未曾有散乱是也。又
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无量义
处三昧持于身心。故不动也。问。瑞相本论奇异之
事。说法入定。佛之恒仪。何得为瑞。答。说法虽竟时。
众不散。肃有所待。不罢法座。就入禅定。此事奇特。
与常有异。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六瑞。皆有此事。
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称之瑞相。不亦
宜乎。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四种华。旧翻小白大白。小赤大赤。小适意大适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9b 页 X32-0369.png
小柔软大柔软。今以适意柔软释之。四十年前。方
便引导。各證小果。小适意故。今经演唱一乘实相。
适悦诸佛本意。大适意故。故诸天以小大适意华
以表之。此经既是教菩萨柔软之法。不比刚强众
生。不柔软也。四十年各各调伏。小柔软也。今日各
各授记。行菩萨道。恒顺众生。大柔软也。故诸天以
小大柔软华以表之。适意在佛。下文如我昔所愿。
今者巳满足是也。柔软在机。下文学无学二千人。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是也。散佛上者。上契佛意也。
及诸大众者。下合机心也。
△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普佛世界。一佛化境。准下答偈。一切佛土皆震动
也。六种者。动起踊。震吼击。经略标二。摇飏不安名
动。自下升高名起。[嶙-山+土]垄凹凸名踊。此三形也。隐隐
有声名震。砰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击。此三声
也。一一中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
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馀五可知。表圆家
六番破无明惑。无明磐礡。未曾侵毁。如地相坚固。
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天。三界诸天也。龙有四种。一守天宫龙。持令不落
者。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
守伏藏龙。守轮王大福德人藏者。夜叉。捷疾鬼也。
乾闼婆。俗乐神也。阿修罗。非天也。迦楼罗。金翅乌
便引导。各證小果。小适意故。今经演唱一乘实相。
适悦诸佛本意。大适意故。故诸天以小大适意华
以表之。此经既是教菩萨柔软之法。不比刚强众
生。不柔软也。四十年各各调伏。小柔软也。今日各
各授记。行菩萨道。恒顺众生。大柔软也。故诸天以
小大柔软华以表之。适意在佛。下文如我昔所愿。
今者巳满足是也。柔软在机。下文学无学二千人。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是也。散佛上者。上契佛意也。
及诸大众者。下合机心也。
△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普佛世界。一佛化境。准下答偈。一切佛土皆震动
也。六种者。动起踊。震吼击。经略标二。摇飏不安名
动。自下升高名起。[嶙-山+土]垄凹凸名踊。此三形也。隐隐
有声名震。砰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击。此三声
也。一一中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
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馀五可知。表圆家
六番破无明惑。无明磐礡。未曾侵毁。如地相坚固。
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天。三界诸天也。龙有四种。一守天宫龙。持令不落
者。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
守伏藏龙。守轮王大福德人藏者。夜叉。捷疾鬼也。
乾闼婆。俗乐神也。阿修罗。非天也。迦楼罗。金翅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69c 页 X32-0369.png
也。紧那罗。法乐神也。摩睺罗伽。大蟒神也。人。即人
民。非人。即鬼神类。小王。粟散王也。转轮王有四。人
寿二万岁。铁轮王出。治一天下。四万岁。铜轮王出。
治二天下。六万岁。银轮王出。治三天下。八万岁。金
轮王出。治四天下。云转轮者。金轮王出世。有七宝
轮。自现于前。随轮而转。王四天下。故曰转轮圣王。
四众欣其嘉瑞。八部瞻其圣容。今日之所得。从昔
未曾有。故各各欢喜合掌。一心观佛。问。喜怒人之
常情。何得为瑞。答。天华悦眼。地动震心。大经云。动
时能令众生心动。非常之喜。而不为喜所动。又能
一心观佛。何得非瑞也。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
故。法会大众。只知说经入定是佛。雨华者天。地动
者地。何不回头转脑乎。
△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观佛海三昧经云。白毫相光。佛初生时。牵长五尺。
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
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
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在
两眉中间。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乐也。卷舒自在。
我也。其色洁白。净也。由多生忍辱孝敬等。感此相
好。三十二相之一也。光表一乘中道之智。照万八
千界。境也。以境智圆融。理遍十方故。本智莹然。洞
彻无遗。故云照。东方乃动境。表生灭门。以真如随
缘。能生十界一切诸法。诸法虽动。其体寂灭。欲即
民。非人。即鬼神类。小王。粟散王也。转轮王有四。人
寿二万岁。铁轮王出。治一天下。四万岁。铜轮王出。
治二天下。六万岁。银轮王出。治三天下。八万岁。金
轮王出。治四天下。云转轮者。金轮王出世。有七宝
轮。自现于前。随轮而转。王四天下。故曰转轮圣王。
四众欣其嘉瑞。八部瞻其圣容。今日之所得。从昔
未曾有。故各各欢喜合掌。一心观佛。问。喜怒人之
常情。何得为瑞。答。天华悦眼。地动震心。大经云。动
时能令众生心动。非常之喜。而不为喜所动。又能
一心观佛。何得非瑞也。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
故。法会大众。只知说经入定是佛。雨华者天。地动
者地。何不回头转脑乎。
△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观佛海三昧经云。白毫相光。佛初生时。牵长五尺。
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
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
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在
两眉中间。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乐也。卷舒自在。
我也。其色洁白。净也。由多生忍辱孝敬等。感此相
好。三十二相之一也。光表一乘中道之智。照万八
千界。境也。以境智圆融。理遍十方故。本智莹然。洞
彻无遗。故云照。东方乃动境。表生灭门。以真如随
缘。能生十界一切诸法。诸法虽动。其体寂灭。欲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0a 页 X32-0370.png
动而證不动之理也。靡不周遍者。以寂而常照之
智光。无处不照。无物不烛也。横遍之。则方方万八
千之宽广。无不周遍。竖穷之。则上下天堂地狱之
高厚。无不周遍。阿鼻此云无间。成论明趣果。受苦。
时。命。形。五皆无间故。地狱者。从义立名。谓地下之
狱。名为地狱。婆沙云。[贝*善]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
其狱。是最下也。阿迦尼吒。此云质碍究竟。乃色究
竟天。过此即四空天故。是最上也。中间鬼畜人修。
依正之报虽别。善恶之形有殊。于一光中悉皆见
之。无不周遍者此也。于此世界等。是明他土法界
生佛事相始终。于一光中悉见也。于此忍土。不移
脚步。开眼即见彼万八千六趣众生。趣向也。随因
招果。趣向各别。类分为六也。五阴妄想。和合有生。
故名众生。即下颂中。六道众生受报好丑等。尽见
与并见又见复见。是换其字面。然有二义。一者三
乘见量有限。云尽见者。承如来白毫相光力故。二
者大众得未曾有。一心观佛。由摄念一处。山河大
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限之有哉。又见彼土等。
即下圣主师子演说正法等。诸佛名号化仪国土。
种种不一。闻其说法者。诸土机缘不一。权实法门。
设立有殊。不离此处。眼见诸佛形像。耳闻说法音
声也。并见彼诸等。即下若人遭苦等。修六度谛缘
之行。得菩萨缘觉声闻之道。是小始二教之三乘
也。复见诸菩萨等。是终顿圆之大菩萨也。即下颂
智光。无处不照。无物不烛也。横遍之。则方方万八
千之宽广。无不周遍。竖穷之。则上下天堂地狱之
高厚。无不周遍。阿鼻此云无间。成论明趣果。受苦。
时。命。形。五皆无间故。地狱者。从义立名。谓地下之
狱。名为地狱。婆沙云。[贝*善]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
其狱。是最下也。阿迦尼吒。此云质碍究竟。乃色究
竟天。过此即四空天故。是最上也。中间鬼畜人修。
依正之报虽别。善恶之形有殊。于一光中悉皆见
之。无不周遍者此也。于此世界等。是明他土法界
生佛事相始终。于一光中悉见也。于此忍土。不移
脚步。开眼即见彼万八千六趣众生。趣向也。随因
招果。趣向各别。类分为六也。五阴妄想。和合有生。
故名众生。即下颂中。六道众生受报好丑等。尽见
与并见又见复见。是换其字面。然有二义。一者三
乘见量有限。云尽见者。承如来白毫相光力故。二
者大众得未曾有。一心观佛。由摄念一处。山河大
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限之有哉。又见彼土等。
即下圣主师子演说正法等。诸佛名号化仪国土。
种种不一。闻其说法者。诸土机缘不一。权实法门。
设立有殊。不离此处。眼见诸佛形像。耳闻说法音
声也。并见彼诸等。即下若人遭苦等。修六度谛缘
之行。得菩萨缘觉声闻之道。是小始二教之三乘
也。复见诸菩萨等。是终顿圆之大菩萨也。即下颂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0b 页 X32-0370.png
中。次第问不次第问。三十一行半颂文。种种因缘
等。是一串事。如人信解行布施。是菩萨道。则国城
妻子等。皆欢喜布施。而布施就是入道之因缘。内
有如是布施心。外有如是欢喜相。信解持净戒。是
菩萨道。则大乘等戒。皆清洁受持。而持戒就是入
道之因缘。内有如是不动心。外有如是持戒相。信
解行忍辱。是菩萨道。则恶骂捶打。皆柔和忍受。而
忍辱就是入道之因缘。内有如是忍受心。外有如
是柔和相。信解行精进。是菩萨道。则逆顺等境。皆
勇猛果决。而精进就是入道之因缘。内有如是勇
猛心。外有如是雄毅相。信解修禅定。是菩萨道。则
深禅大定。皆修习不怠。而禅定就是入道之因缘。
内有如是专注心。外有如是枯木相。信解智慧。是
菩萨道。则博览群典。皆通达明了。而智慧就是入
道之因缘。内有如是明利心。外有如是活泼相。因
缘相貌信解。多多不一。故言种种。复见诸佛般涅
槃等。即下颂中。佛灭后供舍利造塔庙之文。般涅
槃。梵言略也。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
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密藏也。又
云圆寂。以化缘既尽。化法无施。化身遂隐故。舍利。
具云室利罗。此云灵骨。而有五色。是三无漏学凝
聚而成故。梵语塔婆。此云方坟。亦云高显处。安置
灵骨之处也。碎身舍利。是佛末后遗教。令一切有
情造塔修福故。总前一见六趣。二见诸佛。圣凡一
等。是一串事。如人信解行布施。是菩萨道。则国城
妻子等。皆欢喜布施。而布施就是入道之因缘。内
有如是布施心。外有如是欢喜相。信解持净戒。是
菩萨道。则大乘等戒。皆清洁受持。而持戒就是入
道之因缘。内有如是不动心。外有如是持戒相。信
解行忍辱。是菩萨道。则恶骂捶打。皆柔和忍受。而
忍辱就是入道之因缘。内有如是忍受心。外有如
是柔和相。信解行精进。是菩萨道。则逆顺等境。皆
勇猛果决。而精进就是入道之因缘。内有如是勇
猛心。外有如是雄毅相。信解修禅定。是菩萨道。则
深禅大定。皆修习不怠。而禅定就是入道之因缘。
内有如是专注心。外有如是枯木相。信解智慧。是
菩萨道。则博览群典。皆通达明了。而智慧就是入
道之因缘。内有如是明利心。外有如是活泼相。因
缘相貌信解。多多不一。故言种种。复见诸佛般涅
槃等。即下颂中。佛灭后供舍利造塔庙之文。般涅
槃。梵言略也。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
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密藏也。又
云圆寂。以化缘既尽。化法无施。化身遂隐故。舍利。
具云室利罗。此云灵骨。而有五色。是三无漏学凝
聚而成故。梵语塔婆。此云方坟。亦云高显处。安置
灵骨之处也。碎身舍利。是佛末后遗教。令一切有
情造塔修福故。总前一见六趣。二见诸佛。圣凡一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0c 页 X32-0370.png
对。三闻佛说法。四见四众得道。人法一对。五见菩
萨行行。六见佛般涅槃。始终一对。又是一串事。既
有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
法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终也。诸见字。
要悟得透彻。即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这
里流出。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巳光明。无一人不在
自巳光明里。上来一光。横该竖穷。是何等之高厚。
何等之广大。其间法界生佛。事相始终。善恶好丑。
许多差别境界。只一光一时。颂现于此土四众目
前。了无障碍。人人有此光明。特众生不自知耳。若
本明洞彻。本智现前。妙体实相。昭然心目。与佛何
殊。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则此光是一
卷离言法华。奈何法众不解。又劳二大士旁通。世
尊出定叹扬。全经文言。显此旨也。现瑞序竟。
△三
疑念序。分二。初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我今当问。」
【此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三念文殊。文殊
念起第二念消。唯存初念。但成一疑。初念六瑞。作
是念三字。是经家模写弥勒口不言而自忖也。作
何等念。谓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
瑞。神变相者。总指此土他土之事。夫圣人发一言
为天下则。行一事为天下法。时措合宜。必不徒施。
今者现其神通。变其界相。岂无故而妄施哉。但不
测以何等因缘。而有如是鼓动。不知其所以然而
萨行行。六见佛般涅槃。始终一对。又是一串事。既
有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
法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终也。诸见字。
要悟得透彻。即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这
里流出。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巳光明。无一人不在
自巳光明里。上来一光。横该竖穷。是何等之高厚。
何等之广大。其间法界生佛。事相始终。善恶好丑。
许多差别境界。只一光一时。颂现于此土四众目
前。了无障碍。人人有此光明。特众生不自知耳。若
本明洞彻。本智现前。妙体实相。昭然心目。与佛何
殊。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则此光是一
卷离言法华。奈何法众不解。又劳二大士旁通。世
尊出定叹扬。全经文言。显此旨也。现瑞序竟。
△三
疑念序。分二。初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我今当问。」
【此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三念文殊。文殊
念起第二念消。唯存初念。但成一疑。初念六瑞。作
是念三字。是经家模写弥勒口不言而自忖也。作
何等念。谓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
瑞。神变相者。总指此土他土之事。夫圣人发一言
为天下则。行一事为天下法。时措合宜。必不徒施。
今者现其神通。变其界相。岂无故而妄施哉。但不
测以何等因缘。而有如是鼓动。不知其所以然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1a 页 X32-0371.png
然也。二念问谁。既不测其所为之因缘。则当请决
于佛。奈何今佛人于三昧。然此三昧。是佛自觉圣
智之境。理出希夷。妙超情路。是不可思议。详此境
相。事非常途。必是希有之事。若是寻常之事。我以
补处智。罔象其怀。虽不尽知。亦可彷佛于二三。我
既不知。佛又入定。欲决此疑。当以问谁。若问必是
才智兼备。可以消我之疑。若不能决疑。徒问何益。
当是时。弥勒左顾右盻。用目循历。众中求人。历观
圣贤交错。龙象相参。以我例诸。无不疑者。当问何
人以释其事。故云当以问谁。谁是能答之人。三念
文殊。复作二字。紧随谁能二字。以弥勒左右寻察。
正念谁是能答之人。忽抬头看见文殊。故复作念。
是文殊乃法王之长子。众中之白眉。经劫供佛。奉
法行道。所谓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事佛既多。
经目者广。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故云。我今当问请
决其疑。必应者。果决之辞。却被道著。下文文殊略
曾见答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当问一句。番
上当以谁能二句。此中以何当以谁能。复作巳曾。
必应我今等。皆字法相生之妙。又神者内也。变者
外也。神明天心。即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六瑞外
彰。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作念有如
此者。若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者。凡人不
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萨。菩萨不知
补处。补处不知尊极。此就极处弥勒亦不知也。问。
于佛。奈何今佛人于三昧。然此三昧。是佛自觉圣
智之境。理出希夷。妙超情路。是不可思议。详此境
相。事非常途。必是希有之事。若是寻常之事。我以
补处智。罔象其怀。虽不尽知。亦可彷佛于二三。我
既不知。佛又入定。欲决此疑。当以问谁。若问必是
才智兼备。可以消我之疑。若不能决疑。徒问何益。
当是时。弥勒左顾右盻。用目循历。众中求人。历观
圣贤交错。龙象相参。以我例诸。无不疑者。当问何
人以释其事。故云当以问谁。谁是能答之人。三念
文殊。复作二字。紧随谁能二字。以弥勒左右寻察。
正念谁是能答之人。忽抬头看见文殊。故复作念。
是文殊乃法王之长子。众中之白眉。经劫供佛。奉
法行道。所谓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事佛既多。
经目者广。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故云。我今当问请
决其疑。必应者。果决之辞。却被道著。下文文殊略
曾见答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当问一句。番
上当以谁能二句。此中以何当以谁能。复作巳曾。
必应我今等。皆字法相生之妙。又神者内也。变者
外也。神明天心。即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六瑞外
彰。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作念有如
此者。若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者。凡人不
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萨。菩萨不知
补处。补处不知尊极。此就极处弥勒亦不知也。问。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1b 页 X32-0371.png
弥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彷佛知。答。隐明示暗
权不知也。正欲兴起大教。向无疑中生疑。无念中
作念。无非鼓动人心。令他生疑起信耳。
△二大众
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法会大众。咸作此念。谓佛放一光。照见彼土此土。
有如许之神化。通变之境相。是希有事。今当问谁。
经家恐繁。故不序耳。此念有二。无念文殊疑。偈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若无三念。何事瞻仁。当知偈
出弥勒。因问文殊。大众方瞻文殊。未发问时无视
文殊之文。此海众同疑。即一乘之悟机。若污下庸
流。必无竦情之观。今困于心。横于虑。仰求知者。则
啐啄之应可知。时雨之会有以也。此段经家叙置。
什师巧笔。自疑他疑。亦描写当时之形容尽矣。
△
四发问序。有长行偈颂。且初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欲自决疑者。将说未说之貌。此事希奇。我疑大众
又疑。众中若有酬唱发问者。消彼疑。我疑自消。所
以语到口边。再三踟蹰。不肯发问。又观四众之心。
有瞪𥇋直视光相者。有低头疑念发闷者。有彼此
相顾瞻视者。只无一个能问之人。故弥勒忍俊不
禁。请问文殊。决自疑以消众疑也。观众会之心者。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也。以何因缘。与下此非小缘。
必是一大事因缘照应。六瑞之文。此中二十四字
权不知也。正欲兴起大教。向无疑中生疑。无念中
作念。无非鼓动人心。令他生疑起信耳。
△二大众
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法会大众。咸作此念。谓佛放一光。照见彼土此土。
有如许之神化。通变之境相。是希有事。今当问谁。
经家恐繁。故不序耳。此念有二。无念文殊疑。偈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若无三念。何事瞻仁。当知偈
出弥勒。因问文殊。大众方瞻文殊。未发问时无视
文殊之文。此海众同疑。即一乘之悟机。若污下庸
流。必无竦情之观。今困于心。横于虑。仰求知者。则
啐啄之应可知。时雨之会有以也。此段经家叙置。
什师巧笔。自疑他疑。亦描写当时之形容尽矣。
△
四发问序。有长行偈颂。且初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欲自决疑者。将说未说之貌。此事希奇。我疑大众
又疑。众中若有酬唱发问者。消彼疑。我疑自消。所
以语到口边。再三踟蹰。不肯发问。又观四众之心。
有瞪𥇋直视光相者。有低头疑念发闷者。有彼此
相顾瞻视者。只无一个能问之人。故弥勒忍俊不
禁。请问文殊。决自疑以消众疑也。观众会之心者。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也。以何因缘。与下此非小缘。
必是一大事因缘照应。六瑞之文。此中二十四字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1c 页 X32-0371.png
该尽。然此疑字最重。以有疑始有信悟故。问。文殊
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也。答。位虽齐等。宾
主宜异故。又法门有权实。权应问。实应答。又迹有
久近。近应问。久应答也。又今经授声闻当来成佛。
非当来成佛之人不能问。故弥勒大慈以问之。非
过去巳成之佛不能答。故文殊大智以答之。又文
殊表大智。弥勒修唯识。意显此境。唯智能入。非识
可知。有此多义。故弥勒问而文殊答也。
△二偈颂。
偈者梵本略也。或云偈他。梵言讹也。梵语阿㝹卒
都波。此云赞诵。不论长行偈颂。但满三十二字为
一偈。祇夜。此云应颂。应上长行故。伽陀。此云孤起
不应长行故。嗢陀喃。此云集施颂。以少言摄多义。
施人诵持故。长行后又说偈者。按龙树婆沙论云。
有四义。一随国土故。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方序
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故。有乐散华。有乐章句者。
三随生解不同故。或于散华得解者。或于章句得
解者。四随根利钝故。利者一闻即解。钝者再说方
解故。又表佛殷勤慈诲故。又为众集前后故。故有
偈颂也。又长行偈颂。有五双十只之义。有无。前后。
隐显。广略。开合。达此。则于超颂追颂等义不迷矣。
偈有六十二行。分二。初五十四行颂上问二八行
请答。初又分二。初四行。问此土。】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也。答。位虽齐等。宾
主宜异故。又法门有权实。权应问。实应答。又迹有
久近。近应问。久应答也。又今经授声闻当来成佛。
非当来成佛之人不能问。故弥勒大慈以问之。非
过去巳成之佛不能答。故文殊大智以答之。又文
殊表大智。弥勒修唯识。意显此境。唯智能入。非识
可知。有此多义。故弥勒问而文殊答也。
△二偈颂。
偈者梵本略也。或云偈他。梵言讹也。梵语阿㝹卒
都波。此云赞诵。不论长行偈颂。但满三十二字为
一偈。祇夜。此云应颂。应上长行故。伽陀。此云孤起
不应长行故。嗢陀喃。此云集施颂。以少言摄多义。
施人诵持故。长行后又说偈者。按龙树婆沙论云。
有四义。一随国土故。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方序
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故。有乐散华。有乐章句者。
三随生解不同故。或于散华得解者。或于章句得
解者。四随根利钝故。利者一闻即解。钝者再说方
解故。又表佛殷勤慈诲故。又为众集前后故。故有
偈颂也。又长行偈颂。有五双十只之义。有无。前后。
隐显。广略。开合。达此。则于超颂追颂等义不迷矣。
偈有六十二行。分二。初五十四行颂上问二八行
请答。初又分二。初四行。问此土。】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2a 页 X32-0372.png
【文殊下一行。颂放光瑞。导师称佛。以说法开导于
人故。雨曼下一行半。颂雨华。梵语栴檀。或云此方
无故不翻。或义翻与药。能除病故。香风者。风本无
香。而香为奇特。香本属华。华香如檀。天华至妙。岂
有色而无香。风香因华。所谓风从华里过来香也。
天华缤纷乱坠。香风阵阵袭人。适悦人心。无不欣
忭。故云悦可众心。以是风送华香。华落集地之因
缘。而地皆因华而严。因风而净矣。此表因若趣果。
而果则严净也。而此二句。颂地动瑞。时四一行。颂
众喜瑞。长行总问此土六瑞。今偈中长有香风地
净。无说法入定。观文似缺。义则兼之。
△二五十行。
问他土。分六。初三行。问六趣众生。二四行。问见诸
佛及闻说法。三三行。问他土四众得道。四一行半。
结前起后。五三十一行半。问种种因缘等。六七行。
问供舍利起塔。且初三行。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至)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土非金色。因佛光明。变为金色。众生是能趣之人。
生死是所趣之处。善恶一句。是能趣之因。受报一
句。是所趣之果。天堂人间。是善是好。地狱三途。是
恶是丑。
△二四行。问见诸佛及闻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至)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上只云。见佛闻法。此广明说法之相。圣主师子者。
圣即是主。主谓主伴。是诸菩萨伴中之主故。言圣
主者。以道尊四大。德迈十地。以圣道自居。圣德惠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2b 页 X32-0372.png
物。有斯称也。梵语邬波僧诃。此云师子。又云狻猊
大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坏诈师子。为欲试自力
等。喻佛能摧伏魔军。示众十力等。以其功出有漏。
道證无极。无常醉象。害不能逐。如师子无畏也。永
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胆裂。一音说法。
称机圆应。故云微妙。玉转玑旋。笼罩群说。故云第
一。迦陵仙音。不滞名相。故云清净。赴机普遍。言不
激抗。曰柔软。大根大机。受化者广。曰无数。四悉说
法。不泥文字。曰梵音。权实不同。会旨则一。曰深妙。
凡闻法者不厌其言。曰乐闻。诸佛所御。各控一方。
故云各于世界。其所说法。千圣同轸。故云说正法。
或引兴之以种种因缘。比况之以无量譬喻。以至
小而引至大。以至易而况至难。无非发挥佛法妙
道。以方便开悟众生。令其解入也。照明二字取喻。
佛法即吾人之心。以佛之正法眼藏。隐于众生藏
识。如宝在暗室。无灯不见。假灯方见。人有至理。不
闻法不知。必赖如来开示。众生方悟也。此中圣主。
即舍那相。演说第一。如日照高山说华严也。教诸
菩萨。七处九会也。照明二句。即始见佛身入如来
慧也。
△三三行。问他土四众得道。】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至)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若人一行。声闻乘也。具明四谛。苦含因果。即苦集
二谛。厌老死即道谛。说涅槃即灭谛。亦可二句作
集。四句作道。若小机遭苦所逼。厌三界生死如桎
大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坏诈师子。为欲试自力
等。喻佛能摧伏魔军。示众十力等。以其功出有漏。
道證无极。无常醉象。害不能逐。如师子无畏也。永
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胆裂。一音说法。
称机圆应。故云微妙。玉转玑旋。笼罩群说。故云第
一。迦陵仙音。不滞名相。故云清净。赴机普遍。言不
激抗。曰柔软。大根大机。受化者广。曰无数。四悉说
法。不泥文字。曰梵音。权实不同。会旨则一。曰深妙。
凡闻法者不厌其言。曰乐闻。诸佛所御。各控一方。
故云各于世界。其所说法。千圣同轸。故云说正法。
或引兴之以种种因缘。比况之以无量譬喻。以至
小而引至大。以至易而况至难。无非发挥佛法妙
道。以方便开悟众生。令其解入也。照明二字取喻。
佛法即吾人之心。以佛之正法眼藏。隐于众生藏
识。如宝在暗室。无灯不见。假灯方见。人有至理。不
闻法不知。必赖如来开示。众生方悟也。此中圣主。
即舍那相。演说第一。如日照高山说华严也。教诸
菩萨。七处九会也。照明二句。即始见佛身入如来
慧也。
△三三行。问他土四众得道。】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至)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若人一行。声闻乘也。具明四谛。苦含因果。即苦集
二谛。厌老死即道谛。说涅槃即灭谛。亦可二句作
集。四句作道。若小机遭苦所逼。厌三界生死如桎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2c 页 X32-0372.png
梏。为说偏空有馀涅槃。修三十七品道法。断尽九
十八使苦之分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得声闻
乘也。际字对上遭字。谚云遭际也。尽字有修行工
夫。对上厌字。以遭际虽有分限。能厌之。则始能尽
断之。又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若人遭苦
而造善业。苦亦不得尽。若人遭于外道法中而求
解脱。但增见长非。苦亦不得尽。若人遭苦复厌生
老病死。感佛为说涅槃。则能尽诸苦之分际也。有
福一行。缘觉乘也。若供佛少。遭苦而致恼。供佛多。
虽遭苦而有福。故云。声闻三生种福。支佛百劫种
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是修禅多也。曾供养佛。供
佛多也。有福即今世之果。供佛乃前世之因。志求
胜法者。深求缘起胜妙之理。闻法多也。望声闻法
故言胜。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云缘
觉。别行记云。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
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居声闻上。佛子一行。菩
萨乘也。真慈大悲。绍隆佛种。故云佛子。恒修六度。
故云种种。无上慧佛慧也。佛子大机也。六度大因
也。无上慧大果也。以大机大因而求大果。故佛为
说清净六度之道。六度无六蔽。如药中无病。三轮
体空。不住于相。故云净道。
△四一行半结前起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至)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于此悉见等。即见。演说经法等。即闻。大纲略足。故
云若斯。是结前也。及千亿事。开后也。如是众多。指
十八使苦之分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得声闻
乘也。际字对上遭字。谚云遭际也。尽字有修行工
夫。对上厌字。以遭际虽有分限。能厌之。则始能尽
断之。又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若人遭苦
而造善业。苦亦不得尽。若人遭于外道法中而求
解脱。但增见长非。苦亦不得尽。若人遭苦复厌生
老病死。感佛为说涅槃。则能尽诸苦之分际也。有
福一行。缘觉乘也。若供佛少。遭苦而致恼。供佛多。
虽遭苦而有福。故云。声闻三生种福。支佛百劫种
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是修禅多也。曾供养佛。供
佛多也。有福即今世之果。供佛乃前世之因。志求
胜法者。深求缘起胜妙之理。闻法多也。望声闻法
故言胜。缘觉者。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云缘
觉。别行记云。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
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居声闻上。佛子一行。菩
萨乘也。真慈大悲。绍隆佛种。故云佛子。恒修六度。
故云种种。无上慧佛慧也。佛子大机也。六度大因
也。无上慧大果也。以大机大因而求大果。故佛为
说清净六度之道。六度无六蔽。如药中无病。三轮
体空。不住于相。故云净道。
△四一行半结前起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至)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于此悉见等。即见。演说经法等。即闻。大纲略足。故
云若斯。是结前也。及千亿事。开后也。如是众多。指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3a 页 X32-0373.png
下所陈。续后而说。故云今当略说。
△五三十一行
半。广问他土菩萨种种因缘相貌等。分三。初一行
总问。二十五行次第问。三十五行半不次第问。且
初一行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总问彼土行道之大士。数如恒沙之多。故以种种
因缘一句牒醒。其信解相貌在其中矣。恒即恒河
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沙即此河中沙。雪山顶
有池。名阿耨达。此云无热恼。纵广五十由旬。八功
德水。充满其中。池有四口。各一由旬。四口出四河。
各绕池一匝。四种宝色。不相杂乱。湍流入海。各分
二万五千道大河。流灌四洲。东银牛口。出殑伽河。
银沙混流。入东南海。南金象口出信度河。金沙混
流。入西南海。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琉璃沙混流。
入西北海。北颇肢师子口。出徙多河。颇肢沙混流。
入东北海。此即黄河之源。惟恒河沙细如面。外人
计为福河。入洗灭罪。佛顺俗故。常指为喻。但取其
沙之多。此以人数之多。喻以恒沙故。凭藉不一。故
言种种。或布施持戒等因缘而求佛道也。
△二十
五行次第问。分六。初六行问檀。二二行问戒。三一
行问忍。四一行问精进。五二行问禅。六三行问般
若。且初六行问檀。】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至)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金银从矿出。珊瑚出海。多方取之。色赤似鹿角。古
△五三十一行
半。广问他土菩萨种种因缘相貌等。分三。初一行
总问。二十五行次第问。三十五行半不次第问。且
初一行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总问彼土行道之大士。数如恒沙之多。故以种种
因缘一句牒醒。其信解相貌在其中矣。恒即恒河
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沙即此河中沙。雪山顶
有池。名阿耨达。此云无热恼。纵广五十由旬。八功
德水。充满其中。池有四口。各一由旬。四口出四河。
各绕池一匝。四种宝色。不相杂乱。湍流入海。各分
二万五千道大河。流灌四洲。东银牛口。出殑伽河。
银沙混流。入东南海。南金象口出信度河。金沙混
流。入西南海。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琉璃沙混流。
入西北海。北颇肢师子口。出徙多河。颇肢沙混流。
入东北海。此即黄河之源。惟恒河沙细如面。外人
计为福河。入洗灭罪。佛顺俗故。常指为喻。但取其
沙之多。此以人数之多。喻以恒沙故。凭藉不一。故
言种种。或布施持戒等因缘而求佛道也。
△二十
五行次第问。分六。初六行问檀。二二行问戒。三一
行问忍。四一行问精进。五二行问禅。六三行问般
若。且初六行问檀。】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至)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金银从矿出。珊瑚出海。多方取之。色赤似鹿角。古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3b 页 X32-0373.png
云。长鲸一吸海水尽。森森露出珊瑚枝也。真珠出
蚌蛤等。摩尼此云无垢。亦云如意。砗磲出石。以形
有渠故。码脑出石。似马脑故。此二似玉。金刚最坚
利者。辇乃君王所乘。舆乃公卿所乘。驷马者。四马
共乘也。诗云。四匹在首。又良驷也。横曰栏。竖曰楯。
华盖即伞盖。以彩帛为之。黄帝战蚩尤于𣵠鹿。虚
空有祥云罩之。后人作伞盖。本此也。轩即车厢。马
援传。居前不轾。居后不轩。此中有三意。宝珍奴婢。
贵贱共能此施。驷马宝车。豪侠者所施。手足身命。
达人乃能耳。妻子宝珍。身外之物财施也。身肉头
目。身内之物。无畏施也。不言法施。让后般若也。以
妻财者。身之馀。身命者。道之馀。菩萨视金帛如粪
土。观妻妾如画瓶。见形骸如桎梏。五欲如刀头之
蜜。一命如井上悬藤。于是随顺法性。将此行施。以
破悭贪之惑。而求妙觉之果也。夫爱身命者。天下
之情。外形骸者。遗世之志。二者天壤。然寐者不觉
藏舟夜负之急。故爱之。悟者深达瓶穿雀飞之理。
故外之也。或云父母遗体。不敢毁伤。不闻舍鱼而
取熊掌乎。父母遗其体。是遗其道也。苟离道徇身。
谓之爱遗体可乎。达人以道爱身。不以身爱身也。
△二二行问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至)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往佛所。表往非馀。专意来故。所问尊极。故云无上。
屈九五之尊。尚一乘之道。故曰问道。舍穷域之珍。
蚌蛤等。摩尼此云无垢。亦云如意。砗磲出石。以形
有渠故。码脑出石。似马脑故。此二似玉。金刚最坚
利者。辇乃君王所乘。舆乃公卿所乘。驷马者。四马
共乘也。诗云。四匹在首。又良驷也。横曰栏。竖曰楯。
华盖即伞盖。以彩帛为之。黄帝战蚩尤于𣵠鹿。虚
空有祥云罩之。后人作伞盖。本此也。轩即车厢。马
援传。居前不轾。居后不轩。此中有三意。宝珍奴婢。
贵贱共能此施。驷马宝车。豪侠者所施。手足身命。
达人乃能耳。妻子宝珍。身外之物财施也。身肉头
目。身内之物。无畏施也。不言法施。让后般若也。以
妻财者。身之馀。身命者。道之馀。菩萨视金帛如粪
土。观妻妾如画瓶。见形骸如桎梏。五欲如刀头之
蜜。一命如井上悬藤。于是随顺法性。将此行施。以
破悭贪之惑。而求妙觉之果也。夫爱身命者。天下
之情。外形骸者。遗世之志。二者天壤。然寐者不觉
藏舟夜负之急。故爱之。悟者深达瓶穿雀飞之理。
故外之也。或云父母遗体。不敢毁伤。不闻舍鱼而
取熊掌乎。父母遗其体。是遗其道也。苟离道徇身。
谓之爱遗体可乎。达人以道爱身。不以身爱身也。
△二二行问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至)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往佛所。表往非馀。专意来故。所问尊极。故云无上。
屈九五之尊。尚一乘之道。故曰问道。舍穷域之珍。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3c 页 X32-0373.png
所弃不轻。故曰舍乐土。画栋雕梁。曰宫殿。率土之
宾。曰臣。嫔妃侍媛。曰妾。身心俱离。曰剃除须发。剃
须发绝世谛之容仪。被法服整出尘之风度。去发
染衣。乃比丘相貌也。约比丘而论戒。以在家施易
戒难。出家施难戒易也。诣佛问道。摄善法戒。舍其
臣妾。摄众生戒。剃发染衣。摄律仪戒。又持三戒而
證三身。律仪者。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
成法身。善法者。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
成报身。众生者。无生不度。起不住行。是恩德因。修
成化身。有此利益。所以诸王出家而作比丘也。五
王经云。昔佛在世。有五国王。常宴一处。一日大国
王设宴。临行。远送郭门。谓四王曰。盍各言志。一曰。
当此春光交媚之际。驰马试剑。飞鹰走犬。可以为
乐。一曰。媛女左侍。姬妾右随。可以为乐。一曰。统御
邦甸。四海来贡。一曰。父母康健。子孙长聚。大国王
曰。春去秋来。时不待人。此乐不常。风月之交。倏焉
异世。徒增苦本。控御四方。虽为一世之尊。来生未
必何道。父母子孙。恩爱牵缠。累劫难出。四王曰。愿
闻大王之志。曰。我愿不生不灭等法。四王曰。云何
可得。随引入精舍。世尊为说苦空等法。五王即悟。
出家而作比丘。此约义引也。
△三一行问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闲林幽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生忍也
自节守志。草衣木食。苦行忍也。为求佛道。不乐小
宾。曰臣。嫔妃侍媛。曰妾。身心俱离。曰剃除须发。剃
须发绝世谛之容仪。被法服整出尘之风度。去发
染衣。乃比丘相貌也。约比丘而论戒。以在家施易
戒难。出家施难戒易也。诣佛问道。摄善法戒。舍其
臣妾。摄众生戒。剃发染衣。摄律仪戒。又持三戒而
證三身。律仪者。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
成法身。善法者。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
成报身。众生者。无生不度。起不住行。是恩德因。修
成化身。有此利益。所以诸王出家而作比丘也。五
王经云。昔佛在世。有五国王。常宴一处。一日大国
王设宴。临行。远送郭门。谓四王曰。盍各言志。一曰。
当此春光交媚之际。驰马试剑。飞鹰走犬。可以为
乐。一曰。媛女左侍。姬妾右随。可以为乐。一曰。统御
邦甸。四海来贡。一曰。父母康健。子孙长聚。大国王
曰。春去秋来。时不待人。此乐不常。风月之交。倏焉
异世。徒增苦本。控御四方。虽为一世之尊。来生未
必何道。父母子孙。恩爱牵缠。累劫难出。四王曰。愿
闻大王之志。曰。我愿不生不灭等法。四王曰。云何
可得。随引入精舍。世尊为说苦空等法。五王即悟。
出家而作比丘。此约义引也。
△三一行问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闲林幽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生忍也
自节守志。草衣木食。苦行忍也。为求佛道。不乐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4a 页 X32-0374.png
果。第一义忍也。作比丘。苦行也。独处闲静。生忍也。
乐诵经典。第一义忍也。宋徽宗时。欧阳修。客洛阳。
游嵩山。自至一寺。入殿。见一僧诵经。修举手欲语。
僧毫不顾视。修异之。少顷经歇。问曰何经。曰法华。
又曰。住山久乎。曰甚久。又问。古之高僧。临终自在。
何道致之耶。曰。定慧力耳曰。今时何得寂寥。曰。古
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之人。念念散
乱。临终安得自在。修不觉跪地矣。此静处诵经服
人者如此。
△四一行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捍劳不怯。曰勇猛。精纯不杂。曰精进。夫深山可畏。
非窳怯者可居。惟勇进者能之。所谓楖栗横肩不
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思惟佛道者。穷壑邃谷。深
山旷岛。白云留意。鹿猿忘机。思惟实相。念念不休。
进求佛果菩提也。苟心驰魏阙。山居何益焉。
△五
二行问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至)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五欲为神足之累。故须离之。仙人见王女起染心。
即失神足是也。空闲乃无欲之地。故常处之。饭糗
茹草。若终身焉。禅定乃神足之体。故深修之。一念
万年。如枯木耳。大疏云。神足自体。即三摩地。云深
修者。从一禅入一禅。从一定入一定。乃至九品。转
转为深。转变自在。能发诸通。故云得神通也。缨络
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者。天然之心也。慧性
乐诵经典。第一义忍也。宋徽宗时。欧阳修。客洛阳。
游嵩山。自至一寺。入殿。见一僧诵经。修举手欲语。
僧毫不顾视。修异之。少顷经歇。问曰何经。曰法华。
又曰。住山久乎。曰甚久。又问。古之高僧。临终自在。
何道致之耶。曰。定慧力耳曰。今时何得寂寥。曰。古
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之人。念念散
乱。临终安得自在。修不觉跪地矣。此静处诵经服
人者如此。
△四一行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捍劳不怯。曰勇猛。精纯不杂。曰精进。夫深山可畏。
非窳怯者可居。惟勇进者能之。所谓楖栗横肩不
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思惟佛道者。穷壑邃谷。深
山旷岛。白云留意。鹿猿忘机。思惟实相。念念不休。
进求佛果菩提也。苟心驰魏阙。山居何益焉。
△五
二行问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至)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五欲为神足之累。故须离之。仙人见王女起染心。
即失神足是也。空闲乃无欲之地。故常处之。饭糗
茹草。若终身焉。禅定乃神足之体。故深修之。一念
万年。如枯木耳。大疏云。神足自体。即三摩地。云深
修者。从一禅入一禅。从一定入一定。乃至九品。转
转为深。转变自在。能发诸通。故云得神通也。缨络
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者。天然之心也。慧性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4b 页 X32-0374.png
者。通达无碍也。有六。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
身。无漏通也。当知天然慧性。与此六法相应。故名
神通。今云五者。未得究竟漏尽也。上一偈世间禅。
下一偈。明出世上上禅。智辩赞佛者。由禅定生智
慧。由智慧生辩才故。安禅静思佛德。合掌措言成
颂。或拟三身而颂果。或撮万行以美因。比兴不同。
吟咏各异。诸佛之圣德无尽。菩萨之赞诵何穷。故
曰。以千万偈赞诸法王也。问。既安禅何言以偈赞
佛。答。此圆教之禅。非八背九次之所比也。静散不
相妨碍。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如修罗之琴。不
拊而韵。无缘无虑。有感则形。故能安于禅定以千
万偈而赞于佛。即说时默。默时说意也。
△六三行
问般若。】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至)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决疑请问。神悟秀援。理穷性相。教择权实。故曰智
深。发三心。满四愿。戴铁轮而不退。尽劫石以无疲。
故云志固。扣关击节。善咨心要。故能问。声入心通。
文义双持。故曰受持。由智之深。所以能问诸佛之
妙法。由志之固。所以闻悉受持而不遗。此具能问
能持二严。乃自利也。下二行利他。有定无慧。曰痴
定。有慧无定。曰狂慧。由深修禅定。则定具足。是正
定也。由智深志固。则慧具足。是正慧也。正定具足。
自性宗通。正慧具足。禀受有据。以此定慧之自利。
方能近取诸譬。以无量喻。为众讲法以利人也。为
身。无漏通也。当知天然慧性。与此六法相应。故名
神通。今云五者。未得究竟漏尽也。上一偈世间禅。
下一偈。明出世上上禅。智辩赞佛者。由禅定生智
慧。由智慧生辩才故。安禅静思佛德。合掌措言成
颂。或拟三身而颂果。或撮万行以美因。比兴不同。
吟咏各异。诸佛之圣德无尽。菩萨之赞诵何穷。故
曰。以千万偈赞诸法王也。问。既安禅何言以偈赞
佛。答。此圆教之禅。非八背九次之所比也。静散不
相妨碍。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如修罗之琴。不
拊而韵。无缘无虑。有感则形。故能安于禅定以千
万偈而赞于佛。即说时默。默时说意也。
△六三行
问般若。】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至)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决疑请问。神悟秀援。理穷性相。教择权实。故曰智
深。发三心。满四愿。戴铁轮而不退。尽劫石以无疲。
故云志固。扣关击节。善咨心要。故能问。声入心通。
文义双持。故曰受持。由智之深。所以能问诸佛之
妙法。由志之固。所以闻悉受持而不遗。此具能问
能持二严。乃自利也。下二行利他。有定无慧。曰痴
定。有慧无定。曰狂慧。由深修禅定。则定具足。是正
定也。由智深志固。则慧具足。是正慧也。正定具足。
自性宗通。正慧具足。禀受有据。以此定慧之自利。
方能近取诸譬。以无量喻。为众讲法以利人也。为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4c 页 X32-0374.png
众一句。约中下根说。化诸一句。约上根说。遇中下
则循循善诱。故云无量喻。遇上根则直明大法。故
云说法。观机说法。度生为事。故欣乐之。破魔击鼓
者。以正道摧邪。如击鼓以破敌也云破魔者。空观
破四魔。假观破八魔。中观破一切魔。梵语魔罗。此
云夺命。如死魔实能夺命。馀烦恼五阴天主。能作
夺命因缘。又此四魔。能夺智慧命故。既破魔巳。应
转法轮。云击法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
界。以真妙梵音。警悟群生。即是圆击梵轮法鼓也。
次第问巳竟。
△三十五行半。不次第问。问。上次第
问六度。自收万行。何须更问太烦杂耶。答。次第渐
一途也。不次第者。不定一途也。既言种种因缘相
貌。何止二途而言烦杂耶。详此颂文。慈氏善问。井
井有条。什师善译。运斤成风。不然。经文才言布施。
又言布施等。才云见诸菩萨。又云又见佛子等。只
觉文字重叠。错杂颠倒。今准长行。详察颂文。始知
妙哉圣经。无一字之多。无一语不善。当知不次第
者。乃随见随问也。以万八千土中。菩萨无数。此处
行布施。彼处行布施者。这里坐禅定。那里又坐禅
定等。弥勒不暇次第。随见即问。急急促促。方见不
次第之妙。文分七段。初二行问禅。二一行问精进。
三一行问戒。四一行半问忍。五二行问禅。六五行
问檀。七三行问般若。且初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寂默宴然(至)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则循循善诱。故云无量喻。遇上根则直明大法。故
云说法。观机说法。度生为事。故欣乐之。破魔击鼓
者。以正道摧邪。如击鼓以破敌也云破魔者。空观
破四魔。假观破八魔。中观破一切魔。梵语魔罗。此
云夺命。如死魔实能夺命。馀烦恼五阴天主。能作
夺命因缘。又此四魔。能夺智慧命故。既破魔巳。应
转法轮。云击法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
界。以真妙梵音。警悟群生。即是圆击梵轮法鼓也。
次第问巳竟。
△三十五行半。不次第问。问。上次第
问六度。自收万行。何须更问太烦杂耶。答。次第渐
一途也。不次第者。不定一途也。既言种种因缘相
貌。何止二途而言烦杂耶。详此颂文。慈氏善问。井
井有条。什师善译。运斤成风。不然。经文才言布施。
又言布施等。才云见诸菩萨。又云又见佛子等。只
觉文字重叠。错杂颠倒。今准长行。详察颂文。始知
妙哉圣经。无一字之多。无一语不善。当知不次第
者。乃随见随问也。以万八千土中。菩萨无数。此处
行布施。彼处行布施者。这里坐禅定。那里又坐禅
定等。弥勒不暇次第。随见即问。急急促促。方见不
次第之妙。文分七段。初二行问禅。二一行问精进。
三一行问戒。四一行半问忍。五二行问禅。六五行
问檀。七三行问般若。且初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寂默宴然(至)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5a 页 X32-0375.png
【初行入舍禅。自行也。寂则心境不累。宴离喧杂。默
绝言象。坐破蒲团。觑穿铁壁。白醭生于嘴边。百鸟
都无寻处。即使佛来赞叹。尚不顾视。何况天龙恭
敬而遂动其心乎。如空生林间入定。帝释空中称
赞是也。二行入悲禅。利他也。山间林下。深入禅定
缘地狱苦煎。放月爱光明。不但济其苦恼。亦令入
于佛道矣。如华严菩萨放光。八难众生。触光。顿超
十地是也。
△二一行问精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不睡常行。即般舟念佛三昧也。睡眠乃四不定之
一。令身心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心极暗劣。
唯内门转。昧拣在定。略别寤时。心神昏重。不能修
观。故经行以遣之。所谓昼三夜三。决志不移。古德
云。惺惺著。莫受人瞒是也。
△三一行问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无缺。律仪戒也。戒性如宝珠。不受尘故。具戒。则篇
聚无亏。止持合宜。威仪。则防护严肃。荡诸染垢。幽
溪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其素。故云净如宝珠。
如鹅珠草系之类。
△四一行半问忍。】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者。内心能安。忍外所辱故。有生法二忍。生忍
有二。一于恭敬供养。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一于瞋
骂打害及蚊蚋等。能忍不生烦恼。法忍有二。一者
非心法。谓寒暑风雨饥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谓瞋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5b 页 X32-0375.png
忧欲慢诸邪见等。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力
罗汉进为力。诸佛慈为力。比丘忍为力。以物乱打
曰捶。以杖直刺曰打。遗教云。若不能忍受恶骂之
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僧以忍为尚。
古云。有人打老侬。老侬便睡倒。儒云。小不忍则乱
大谋。内外教中。皆贵于忍也。如常不轻忍辱仙人
之类。
△五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至)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戏笑防正业。痴属增烦恼。近智识见广。一心不杂
念。摄念置一处。离戏除三业掉悔盖。离痴除瞋盖。
近智除疑盖。一心除贪盖。摄念除睡盖。以诸教禅。
皆离五盖故。宝积云。有四法当急走舍离百由句
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𩰖争戏笑等。又
摄念即心寂。定力深而智光发。山林是境寂。喧嚣
绝而宁静生。疾雷烈风。不惊不动。一念万年。万年
一念。故云亿千万岁求佛道也。
△六五行问檀。】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至)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盛馔百味。美食以充其腹。丸散百种。妙药以疗其
疾。暑须絺绤。寒须裘貉。或有价之名衣。或无价之
上服。施之荣身。以禦寒暑。起居须舍。坐卧须床。以
栴檀之宝舍。拣非凡材。众妙之卧具。拣非粗恶。供
佛及僧。以便栖止。四事具备。若无园池游戏三昧
之地。则亦不为如意之施。故菩萨又施华果茂盛
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力
罗汉进为力。诸佛慈为力。比丘忍为力。以物乱打
曰捶。以杖直刺曰打。遗教云。若不能忍受恶骂之
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僧以忍为尚。
古云。有人打老侬。老侬便睡倒。儒云。小不忍则乱
大谋。内外教中。皆贵于忍也。如常不轻忍辱仙人
之类。
△五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至)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戏笑防正业。痴属增烦恼。近智识见广。一心不杂
念。摄念置一处。离戏除三业掉悔盖。离痴除瞋盖。
近智除疑盖。一心除贪盖。摄念除睡盖。以诸教禅。
皆离五盖故。宝积云。有四法当急走舍离百由句
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𩰖争戏笑等。又
摄念即心寂。定力深而智光发。山林是境寂。喧嚣
绝而宁静生。疾雷烈风。不惊不动。一念万年。万年
一念。故云亿千万岁求佛道也。
△六五行问檀。】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至)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盛馔百味。美食以充其腹。丸散百种。妙药以疗其
疾。暑须絺绤。寒须裘貉。或有价之名衣。或无价之
上服。施之荣身。以禦寒暑。起居须舍。坐卧须床。以
栴檀之宝舍。拣非凡材。众妙之卧具。拣非粗恶。供
佛及僧。以便栖止。四事具备。若无园池游戏三昧
之地。则亦不为如意之施。故菩萨又施华果茂盛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5c 页 X32-0375.png
之园林。蓊蓊郁郁。有徘徊潇洒之趣。流泉清净之
浴池。荡荡漾漾。有沂水濯缨之歌。如是种种。务在
精洁。故曰微妙。不含吝惜。欢喜而施。故曰无厌。不
求人天因果。但求无上菩提。故曰求无上道。
△七
三行问般若。】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至)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至理寂灭。本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以种
种方便教诏众生。此不可说而说般若也。诸法性
空。本不可观。顺性而修。故可观也。观是能缘智法
性是所缘境。智则三观圆修。境则三谛齐照。以此
而修。则诸法无二相之性。犹若虚空之广大而无
相。此不可观而观般若也。心无所著。即心行处灭。
心不著故。必离言说。即是言语道断。由言语断泯
却不可说而说也。心行灭。泯却不可观而观也。虽
则双泯。不妨而说而照。念念成佛。不见有佛可成。
时时诸法。不见有法可说。常常度生。不见有生可
度。外不循缘。内不住定。智穷法性。行备理圆。是名
妙慧。以此妙慧。成佛必矣。此说不可说观不可观
而论般若也。问。光中事相多端。弥勒申问。独将菩
萨因相。种种广序。一一详问者。何也。答。此正为声
闻说大乘经故。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也。欲令凡
小耻小慕大。引权入实之旨也。故知七卷经文。一
光托出。更无馀蕴矣。上问种种因缘等竟。
△六七
行问供舍利起塔。】
浴池。荡荡漾漾。有沂水濯缨之歌。如是种种。务在
精洁。故曰微妙。不含吝惜。欢喜而施。故曰无厌。不
求人天因果。但求无上菩提。故曰求无上道。
△七
三行问般若。】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至)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至理寂灭。本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以种
种方便教诏众生。此不可说而说般若也。诸法性
空。本不可观。顺性而修。故可观也。观是能缘智法
性是所缘境。智则三观圆修。境则三谛齐照。以此
而修。则诸法无二相之性。犹若虚空之广大而无
相。此不可观而观般若也。心无所著。即心行处灭。
心不著故。必离言说。即是言语道断。由言语断泯
却不可说而说也。心行灭。泯却不可观而观也。虽
则双泯。不妨而说而照。念念成佛。不见有佛可成。
时时诸法。不见有法可说。常常度生。不见有生可
度。外不循缘。内不住定。智穷法性。行备理圆。是名
妙慧。以此妙慧。成佛必矣。此说不可说观不可观
而论般若也。问。光中事相多端。弥勒申问。独将菩
萨因相。种种广序。一一详问者。何也。答。此正为声
闻说大乘经故。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也。欲令凡
小耻小慕大。引权入实之旨也。故知七卷经文。一
光托出。更无馀蕴矣。上问种种因缘等竟。
△六七
行问供舍利起塔。】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6a 页 X32-0376.png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至)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灭后为供舍利造塔庙。无数恒沙。此塔之数也。高
五千由旬者。一由旬四十里。则有二十万里之高。
直曰纵。横曰广。正等横直。四方一样二千由旬。则
有八万里之宽大。此塔之量也。恒沙塔庙各有千
种幢幡者。表摧邪辅正也。露盘珠网交罗。宝铃节
凑和鸣。此塔之庄严也。天龙技乐。此塔之供养也。
文殊下结。庄严塔庙。其土自然妙好。天树王者。大
经云。三十三天有树。名圆生。根深五十由旬。高五
十由旬。枝叶布五十由旬。华香五十由旬。光照五
十由旬。此树为帝释钟爱。故称天树王。其华开时。
诸天游乐其下。丛集园绕故。当知此中。佛遗舍利
以作佛事。菩萨奉之用求佛道。塔供舍利。庙供圣
容。梵刹栉比。幢幡鳞次。故托喻于恒沙之多。雕梁
画宇。藻税奇节。故严饰于国界之中。式样巍我。巧
夺轮奂。幡腾天上。铃响云间。珠交星灿。幔锁烟霞。
不唯崇敬之殊胜。亦乃宇宙之大观。故有天龙雨
华。人神奏乐庶得正法兴隆。善人增盛。其犹天树。
华开艳丽。故令天宫皎洁。香风微动。天人得其怡
乐。故曰。如天树王其华开敷也。颂上问巳竟。
△二
八行请答。】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至)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佛放一光。能照也。我及众会。依光能见之人也。国
界。法会所见之境也。只此一光。见有如许种种殊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6b 页 X32-0376.png
特妙好之事。问。彼东方万八千世界。去灵山不知
多少远近。不曰见彼。而曰见此者。何也。答。因佛光
照。即远即近。如在目前。忘其彼此也。神力智慧希
有者。谓世界广大高厚。计万八千。以凡圣因果情
器。劫时久近始终。因缘相貌信解之多汇。而无量
无边。不移此而见彼。无远近也。不移一时而见多
劫。无过现也。圣凡隐显。因果彼此。略无毫忽不见。
略无些须错杂。非诸佛神通智慧力。安能如是。故
曰希有。放一净光者。能照有分限也。照无量国者。
所照事无量也。自初说颂沿至前节。皆申弥勒一
巳之疑。应长行尔时弥勒作是念至我今当问之
文。此下为法会大众申疑。应长行尔时比丘至悉
见彼土国界庄严之文。故前颂曰。我住于此。我见
彼土。我见诸王。皆以我为称。此则将欲求答。以除
其疑。故兼大众。而云我及众会。我等见此。始以巳
兼人而称。到此则专主众会而请。故曰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者。承上文而言。谓所现之瑞。若是一向
曾有之事。则众人不疑。即疑我弥勒亦能为众决
之。因向未有。今忽见之。四众欣然钦仰。各生其疑
瞻察仁者。仍视我身。疑念世尊何故放此眉间光
明。照见生佛事相始终。我既不能为众决疑。众又
不敢请问仁者。故我虽为众请。实为自请。仁者解
我疑。则众疑自解矣。故云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时
答者。乃求应时速答之意。何所饶益等。正出其疑。
多少远近。不曰见彼。而曰见此者。何也。答。因佛光
照。即远即近。如在目前。忘其彼此也。神力智慧希
有者。谓世界广大高厚。计万八千。以凡圣因果情
器。劫时久近始终。因缘相貌信解之多汇。而无量
无边。不移此而见彼。无远近也。不移一时而见多
劫。无过现也。圣凡隐显。因果彼此。略无毫忽不见。
略无些须错杂。非诸佛神通智慧力。安能如是。故
曰希有。放一净光者。能照有分限也。照无量国者。
所照事无量也。自初说颂沿至前节。皆申弥勒一
巳之疑。应长行尔时弥勒作是念至我今当问之
文。此下为法会大众申疑。应长行尔时比丘至悉
见彼土国界庄严之文。故前颂曰。我住于此。我见
彼土。我见诸王。皆以我为称。此则将欲求答。以除
其疑。故兼大众。而云我及众会。我等见此。始以巳
兼人而称。到此则专主众会而请。故曰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者。承上文而言。谓所现之瑞。若是一向
曾有之事。则众人不疑。即疑我弥勒亦能为众决
之。因向未有。今忽见之。四众欣然钦仰。各生其疑
瞻察仁者。仍视我身。疑念世尊何故放此眉间光
明。照见生佛事相始终。我既不能为众决疑。众又
不敢请问仁者。故我虽为众请。实为自请。仁者解
我疑。则众疑自解矣。故云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时
答者。乃求应时速答之意。何所饶益等。正出其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6c 页 X32-0376.png
谓佛寻常说经则不入定。入定则不雨华。雨华则
不动地。动地则不放光。放光则光中未曾见许多
事相。今佛如此。果何所饶益众生之事。而先演畅
此光明也耶。佛坐下。谓佛今畅此光明。还是为发
明佛初坐道场所得妙法耶。还是为诸菩萨授阿
耨菩提记耶。示诸下。谓若说妙法。往昔巳说。若谓
授记。往昔巳授。并不见佛眉间光明。示万八千世
界之佛土。众宝庄严而清净。亦不曾见佛土中有
许多之诸佛。今者示土现佛。故我定知此非小因
缘。必是为一大事因缘也。只此说法授记二句。弥
勒巳将一部法华经说毕了也。向下文殊广引。世
尊出定赞扬。无非此也。弥勒果不知乎。古人于此
一段立四伏难。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
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
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
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
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法。二海众虽多。
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
释难。请令时答。初伏难。因弥勒云佛子文殊愿决
众疑。文殊起伏难云。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
问。今众不问。是不疑也。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
以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我问。瞻仁
欲仁答。文殊即起二伏难云。众同有疑。不易可答。
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以偈释云。佛子时答。决
不动地。动地则不放光。放光则光中未曾见许多
事相。今佛如此。果何所饶益众生之事。而先演畅
此光明也耶。佛坐下。谓佛今畅此光明。还是为发
明佛初坐道场所得妙法耶。还是为诸菩萨授阿
耨菩提记耶。示诸下。谓若说妙法。往昔巳说。若谓
授记。往昔巳授。并不见佛眉间光明。示万八千世
界之佛土。众宝庄严而清净。亦不曾见佛土中有
许多之诸佛。今者示土现佛。故我定知此非小因
缘。必是为一大事因缘也。只此说法授记二句。弥
勒巳将一部法华经说毕了也。向下文殊广引。世
尊出定赞扬。无非此也。弥勒果不知乎。古人于此
一段立四伏难。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
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
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
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
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法。二海众虽多。
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
释难。请令时答。初伏难。因弥勒云佛子文殊愿决
众疑。文殊起伏难云。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
问。今众不问。是不疑也。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
以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我问。瞻仁
欲仁答。文殊即起二伏难云。众同有疑。不易可答。
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以偈释云。佛子时答。决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7a 页 X32-0377.png
疑令喜。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复知如来
何时出定。文殊起三伏难云。我与仁者。同居学地。
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以
偈释云。佛坐道场等。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为
说妙法耶。为当授记耶。文殊起四伏难云。若如汝
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以偈释云。示诸佛土。
此非小缘。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如来一大事
因缘耶。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故末偈结请。弥
勒意谓。予罔象其怀。难决圣意。子为法门冠盖幸
流三峡之辩。荡涤尘滞。愿垂长虹之手。以发覆盆
勿负我及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之心。于此说法授
记之事。为说何等。问辞铿锵。意亦绸缪。灵山一会。
宾主酬酢。宛然目前也。发问序巳竟。
△五答问序。
有长行偈颂。长行有四。一惟忖答。二略曾见答。三
广曾见答。四分明判答。夫以下测上。止可罔象卜
度。惟昔俦今。不可顿决。所以初从彷佛。次引略见。
略见未周。更引广见。以多證一。尔乃分明判答也。
且初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尔时下。标章。语者觌面相告也。面对慈氏。声及众
耳。大士者。菩萨有三名。或云大士。大道心之士故。
或云开士。开众生信心故。或云高士。升出凡夫小
乘故。如我下。正惟忖也。如我一句。是文殊发露佛
道之真机。故假思惟以弄引。非实不知而惟忖也。
何时出定。文殊起三伏难云。我与仁者。同居学地。
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以
偈释云。佛坐道场等。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为
说妙法耶。为当授记耶。文殊起四伏难云。若如汝
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以偈释云。示诸佛土。
此非小缘。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如来一大事
因缘耶。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故末偈结请。弥
勒意谓。予罔象其怀。难决圣意。子为法门冠盖幸
流三峡之辩。荡涤尘滞。愿垂长虹之手。以发覆盆
勿负我及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之心。于此说法授
记之事。为说何等。问辞铿锵。意亦绸缪。灵山一会。
宾主酬酢。宛然目前也。发问序巳竟。
△五答问序。
有长行偈颂。长行有四。一惟忖答。二略曾见答。三
广曾见答。四分明判答。夫以下测上。止可罔象卜
度。惟昔俦今。不可顿决。所以初从彷佛。次引略见。
略见未周。更引广见。以多證一。尔乃分明判答也。
且初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尔时下。标章。语者觌面相告也。面对慈氏。声及众
耳。大士者。菩萨有三名。或云大士。大道心之士故。
或云开士。开众生信心故。或云高士。升出凡夫小
乘故。如我下。正惟忖也。如我一句。是文殊发露佛
道之真机。故假思惟以弄引。非实不知而惟忖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7b 页 X32-0377.png
然二大老既为影响权现。不复行实。若不假思惟。
明明道破。则簧鼓之仪不成。所以下文明引灯明
之事迹。暗透释迦之作略。轻敲响卖。实权内之玄
机。暗做明瞒。乃权中之巧思耳。前疑念中云。当以
问谁谁能答者。谁能二字。有暗指文殊之意。弥勒
既有暗指之权。文殊岂无明彰之巧。故曰如我惟
忖。如我者不如彼也。惟者思惟也。忖者忖量也。意
谓诸佛蕴奥。理不易测。彼此同科。谁不疑者。然目
睹而心思。意沉而默想。引例攀条。忖度圣意。不出
仁者两疑之问。如我思惟忖度。将欲说大法等。欲
者将说未说也。大法者妙法也。意谓四十年前。将
此妙法。开为三乘五乘七方便之教。逐机之谈。曲
顺众生。随他意语。巧逗时机。不名大法。今日放光
现相。欲说此一乘大法。随自意语。禀自行权实也。
又大即包罗义。开三显一。会权归实。包罗三五七
等。雨者滋润义。四十年前所说之法。如东山起云
东山雨。西山起云西山雨。三草二木随分受润。不
名大雨。今日欲以平等一味大法之雨。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是大法雨也。如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下
文一云普覆等。螺以号令为义。四十年前。以种种
因缘譬喻。循循善诱。如号令前队则前队吹螺。号
令左哨则左哨吹螺。各随队伍排兵布阵。不名大
法螺。今日欲改三乘之号令。归一实之圆道。以一
音普告大众。是大法螺也。如中军帐吹螺。则前后
明明道破。则簧鼓之仪不成。所以下文明引灯明
之事迹。暗透释迦之作略。轻敲响卖。实权内之玄
机。暗做明瞒。乃权中之巧思耳。前疑念中云。当以
问谁谁能答者。谁能二字。有暗指文殊之意。弥勒
既有暗指之权。文殊岂无明彰之巧。故曰如我惟
忖。如我者不如彼也。惟者思惟也。忖者忖量也。意
谓诸佛蕴奥。理不易测。彼此同科。谁不疑者。然目
睹而心思。意沉而默想。引例攀条。忖度圣意。不出
仁者两疑之问。如我思惟忖度。将欲说大法等。欲
者将说未说也。大法者妙法也。意谓四十年前。将
此妙法。开为三乘五乘七方便之教。逐机之谈。曲
顺众生。随他意语。巧逗时机。不名大法。今日放光
现相。欲说此一乘大法。随自意语。禀自行权实也。
又大即包罗义。开三显一。会权归实。包罗三五七
等。雨者滋润义。四十年前所说之法。如东山起云
东山雨。西山起云西山雨。三草二木随分受润。不
名大雨。今日欲以平等一味大法之雨。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是大法雨也。如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下
文一云普覆等。螺以号令为义。四十年前。以种种
因缘譬喻。循循善诱。如号令前队则前队吹螺。号
令左哨则左哨吹螺。各随队伍排兵布阵。不名大
法螺。今日欲改三乘之号令。归一实之圆道。以一
音普告大众。是大法螺也。如中军帐吹螺。则前后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7c 页 X32-0377.png
左右皆号令之。下文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等。鼓者策进义。四十年前。或击天鼓。使人种善戒
恶。引诸童蒙。依教修行。得二乘小果。如兵不前进。
以鼓策之。不名大法鼓。今日欲击涂毒大鼓。策进
懈怠小乘。令至宝所。是大法鼓也。如将台大鼓一
击。则一切将卒无不勇进。下文云。今为汝等说最
实事。诸声闻众非实灭度等。演者宣布也。义者义
理也。四十年前。但演生住异灭。无常苦空。六度差
别之义。皆以实相为体。不名大法义。今日欲发挥
实相不二之义理。诸法差别之本根。故曰演大法
义。又欲说大法一句。应法说一周。开三显一之旨。
雨大法雨。应喻说一周。洒火宅之乾𦦨。令诸子得
清凉。三草二木不隔枯荣。吹大法螺。应因缘一周。
荡化城之小教。废草庵之滞情。广记现在。悬记未
来。击大法鼓。应法师功德。至安乐行。募人弘经。行
菩萨道。是鼓舞意。演大法义。应涌出至经终。开师
门之近迹。显佛地之远本。并诸菩萨奉命通经。以
终普贤大行。如是则全经旨要被文殊一惟忖而
说尽了也。
△二略曾见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我于过去曾见等。应弥勒疑中曾亲近至必应见
之文。何以知佛欲说大法也。以我曾见过去诸佛。
说经入定后便放光。放光后即说大法。今见如昔。
昔秖如今。以是之故。当知今佛现光。亦欲说大法
等。鼓者策进义。四十年前。或击天鼓。使人种善戒
恶。引诸童蒙。依教修行。得二乘小果。如兵不前进。
以鼓策之。不名大法鼓。今日欲击涂毒大鼓。策进
懈怠小乘。令至宝所。是大法鼓也。如将台大鼓一
击。则一切将卒无不勇进。下文云。今为汝等说最
实事。诸声闻众非实灭度等。演者宣布也。义者义
理也。四十年前。但演生住异灭。无常苦空。六度差
别之义。皆以实相为体。不名大法义。今日欲发挥
实相不二之义理。诸法差别之本根。故曰演大法
义。又欲说大法一句。应法说一周。开三显一之旨。
雨大法雨。应喻说一周。洒火宅之乾𦦨。令诸子得
清凉。三草二木不隔枯荣。吹大法螺。应因缘一周。
荡化城之小教。废草庵之滞情。广记现在。悬记未
来。击大法鼓。应法师功德。至安乐行。募人弘经。行
菩萨道。是鼓舞意。演大法义。应涌出至经终。开师
门之近迹。显佛地之远本。并诸菩萨奉命通经。以
终普贤大行。如是则全经旨要被文殊一惟忖而
说尽了也。
△二略曾见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我于过去曾见等。应弥勒疑中曾亲近至必应见
之文。何以知佛欲说大法也。以我曾见过去诸佛。
说经入定后便放光。放光后即说大法。今见如昔。
昔秖如今。以是之故。当知今佛现光。亦欲说大法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8a 页 X32-0378.png
也。欲令二字。是诸佛本怀。难信之法。即一乘实相。
难信而曰一切世间者。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
犹然疑之。不但凡夫难信。而二乘犹然疑之。不但
二乘难信。而菩萨犹然疑之。故曰一切世间也。昔
日所说乘是三乘。性有五性。人之易信也。今欲说
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之难信也。寻常但说
唯佛一人独得正觉。今曰。不令独得灭度。皆以如
来灭度度之。人之难信也。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普令一切众生。个个闻知即心即佛。无二无三之
旨。故现斯瑞耳。此中欲说即说难信等。是文殊不
肯直说妙法。微婉其辞以敦信耳。令众会旧疑既
消。新疑又生。至判答中方分明说破。又难信一句
最重。下文出定双叹。千二腾疑。开近显远。弥勒腾
疑。皆难信也。
△三广曾见答。此中更分明于略见。
前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此文殊引古竖见
而为答。横竖显诸佛道同也。文分三。初引一佛同。
二引二万佛同。三最后一佛同。今初引一佛同。】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至)成一切种智。」
【过去下。明时节。梵语僧祇。此云无数。劫波此云长
时。无量等。言劫数之远。表一乘之道。超诸群数也。
有佛下。标名号。别号日月灯明。玄赞云。日有二能。
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
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有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
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化生传法。破愚痴暗。有此
难信而曰一切世间者。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
犹然疑之。不但凡夫难信。而二乘犹然疑之。不但
二乘难信。而菩萨犹然疑之。故曰一切世间也。昔
日所说乘是三乘。性有五性。人之易信也。今欲说
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之难信也。寻常但说
唯佛一人独得正觉。今曰。不令独得灭度。皆以如
来灭度度之。人之难信也。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普令一切众生。个个闻知即心即佛。无二无三之
旨。故现斯瑞耳。此中欲说即说难信等。是文殊不
肯直说妙法。微婉其辞以敦信耳。令众会旧疑既
消。新疑又生。至判答中方分明说破。又难信一句
最重。下文出定双叹。千二腾疑。开近显远。弥勒腾
疑。皆难信也。
△三广曾见答。此中更分明于略见。
前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此文殊引古竖见
而为答。横竖显诸佛道同也。文分三。初引一佛同。
二引二万佛同。三最后一佛同。今初引一佛同。】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至)成一切种智。」
【过去下。明时节。梵语僧祇。此云无数。劫波此云长
时。无量等。言劫数之远。表一乘之道。超诸群数也。
有佛下。标名号。别号日月灯明。玄赞云。日有二能。
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
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有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
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化生传法。破愚痴暗。有此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8b 页 X32-0378.png
功能。故立其名。亦三德圆满之称。别号云何同。当
以名别义同释之。日是慧。月是定。定慧自行也。灯
明化他德也。能仁能定慧。能自他。诸佛之号随缘
称别。义不殊故。如来下。通号。如来者。仿同先德号。
今佛仿同先佛之再来故。不动本觉之理名如。观
察照了始觉之智名来。谓从凡夫起智断惑。惑尽
智亡。妙契如理。始本不二。名如来。又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故名如来。又诸法如义。即法身德也。应供
者。堪为福田号。福慧双具。道證圆觉。堪为人天种
福之因。故云应供。后文云。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即
解脱德也。正遍知者。遍知法界号。正拣外道之邪。
遍拣小乘之偏。现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
因。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即般若德
也。明行足者果显因德号。明是慧。行是福。以果德
成就赖福慧故。由奉持正法故明足。供养诸佛故
行足。福慧双隆。果感万德。故云明行足。善逝者妙
往菩提号。五住究尽。行道圆满。穷尽妙觉。然后倒
驾慈航。向今时门头示成正觉。故云妙往。世间解
者。达伪通真号。三世间内。色心诸法无不净故。即
以权实二智。了达幻伪通一真实也。一器世间。谓
山林等。如器而盛有情故。二有情世间。谓四生六
道各有分别情故。三智正觉世间。谓三乘贤圣各
有所觉之正道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摄化从道
号。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果德圆成。超世出世间。独
以名别义同释之。日是慧。月是定。定慧自行也。灯
明化他德也。能仁能定慧。能自他。诸佛之号随缘
称别。义不殊故。如来下。通号。如来者。仿同先德号。
今佛仿同先佛之再来故。不动本觉之理名如。观
察照了始觉之智名来。谓从凡夫起智断惑。惑尽
智亡。妙契如理。始本不二。名如来。又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故名如来。又诸法如义。即法身德也。应供
者。堪为福田号。福慧双具。道證圆觉。堪为人天种
福之因。故云应供。后文云。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即
解脱德也。正遍知者。遍知法界号。正拣外道之邪。
遍拣小乘之偏。现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
因。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即般若德
也。明行足者果显因德号。明是慧。行是福。以果德
成就赖福慧故。由奉持正法故明足。供养诸佛故
行足。福慧双隆。果感万德。故云明行足。善逝者妙
往菩提号。五住究尽。行道圆满。穷尽妙觉。然后倒
驾慈航。向今时门头示成正觉。故云妙往。世间解
者。达伪通真号。三世间内。色心诸法无不净故。即
以权实二智。了达幻伪通一真实也。一器世间。谓
山林等。如器而盛有情故。二有情世间。谓四生六
道各有分别情故。三智正觉世间。谓三乘贤圣各
有所觉之正道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摄化从道
号。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果德圆成。超世出世间。独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8c 页 X32-0378.png
称无上。若人天三乘等觉。皆名有上故。调理控御。
能说能行。故云丈夫。一切众生不悟佛之知见。轮
回六道。无有休息。故我世尊以三乘法调理控御。
使其自凡至圣悟佛知见故。天人师者。应机说法
号。模范人天。应机说法。三根普被。令归一寂故。佛
者。三觉圆明号。自觉拣凡夫。觉他拣二乘。圆满拣
菩萨故。世尊者。出世独尊号。世出世间。唯佛独尊
故。演说下。明说法。拣四围等典曰正法。即一切法
曰大。离一切相曰正。不即不离是即非即曰妙。皆
一实相法也。谓日月灯佛出现于世。为诸众生宣
演正法。令悉到于智地。此句总标一代时教无非
正法。初善下一段。古今注各不同。天台独释华严。
合顿教序正流通。如是则其语巧妙一句不合。称
性之谈。实无巧妙之语。温陵释此开三乘为三善。
皆应时契善故。如是则其义深远一句相违。今释
三善者。凡诸佛出世。所说一代时教。总分三时。如
西域一年三际。一日三分义同。此三善字乃至善
之善。指一乘实相之至理也。言三时者。初时说华
严大教。先被上根利智之机。中时说人天三乘等
教。被三根之机。后时说一乘实相平等之法。总被
三乘五性之机。虽三时说法不同。机自差别。而如
来所说之理。本一实相流出。元非有二。故皆称善。
无非归。于至善之地。此文殊大智巧谈。先总标一
代之理同。下释三时之义别。其义深远者。释上初
能说能行。故云丈夫。一切众生不悟佛之知见。轮
回六道。无有休息。故我世尊以三乘法调理控御。
使其自凡至圣悟佛知见故。天人师者。应机说法
号。模范人天。应机说法。三根普被。令归一寂故。佛
者。三觉圆明号。自觉拣凡夫。觉他拣二乘。圆满拣
菩萨故。世尊者。出世独尊号。世出世间。唯佛独尊
故。演说下。明说法。拣四围等典曰正法。即一切法
曰大。离一切相曰正。不即不离是即非即曰妙。皆
一实相法也。谓日月灯佛出现于世。为诸众生宣
演正法。令悉到于智地。此句总标一代时教无非
正法。初善下一段。古今注各不同。天台独释华严。
合顿教序正流通。如是则其语巧妙一句不合。称
性之谈。实无巧妙之语。温陵释此开三乘为三善。
皆应时契善故。如是则其义深远一句相违。今释
三善者。凡诸佛出世。所说一代时教。总分三时。如
西域一年三际。一日三分义同。此三善字乃至善
之善。指一乘实相之至理也。言三时者。初时说华
严大教。先被上根利智之机。中时说人天三乘等
教。被三根之机。后时说一乘实相平等之法。总被
三乘五性之机。虽三时说法不同。机自差别。而如
来所说之理。本一实相流出。元非有二。故皆称善。
无非归。于至善之地。此文殊大智巧谈。先总标一
代之理同。下释三时之义别。其义深远者。释上初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9a 页 X32-0379.png
善。说华严也。乃佛自修自證之道。经旷劫而修。历
三祇而證。人天不知。二乘莫测。故曰深远。其语巧
妙者。释上中善。说三乘也。一乘实相之法。随众生
性欲。隐实施权。分别说三。即阿含等教。随他意语
曰巧。藉权显实曰妙。纯一具足等者。释上后善。说
法华涅槃等教也。纯谈实相之理。会归一乘之道。
曰纯一。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曰无杂。具修六
度广被万行。一尘不染。性相双融。曰具足等。上句
法华。下句涅槃。为求下。详明说三乘之意。因随机
宜而说三乘。佛意唯为一乘。元无二三。谓有求声
闻者说四谛法以应之。令断惑而度生死。入道而
證涅槃。闻佛音教。曰声闻。四皆审谛不虚。曰谛。苦
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因果。有馀涅槃。那言究竟
令彼欣乐取證。方便说故。有求支佛者。说因缘法
以应之。应对求言。随乐欲故。一无明。无所明了故。
二行。有造作故。三妄念投胎。名识。四胎中心色。为
名色。五胎中六根。根有入尘之义曰入。六触。出胎
巳后根对尘故。七领纳前境名受。八贪于五欲名
爱。九追逐尘境名取。十因果不亡曰有。十一还受
五众之身为生。十二身有熟坏。曰老死。展转感果
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观十二觉真谛理。故名缘
觉。为菩萨大根者。说六度法以应之。令得圆满佛
果。三乘之教法虽别。世尊之本意无殊。无非令彼
得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也。一切种智者。谓能以
三祇而證。人天不知。二乘莫测。故曰深远。其语巧
妙者。释上中善。说三乘也。一乘实相之法。随众生
性欲。隐实施权。分别说三。即阿含等教。随他意语
曰巧。藉权显实曰妙。纯一具足等者。释上后善。说
法华涅槃等教也。纯谈实相之理。会归一乘之道。
曰纯一。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曰无杂。具修六
度广被万行。一尘不染。性相双融。曰具足等。上句
法华。下句涅槃。为求下。详明说三乘之意。因随机
宜而说三乘。佛意唯为一乘。元无二三。谓有求声
闻者说四谛法以应之。令断惑而度生死。入道而
證涅槃。闻佛音教。曰声闻。四皆审谛不虚。曰谛。苦
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因果。有馀涅槃。那言究竟
令彼欣乐取證。方便说故。有求支佛者。说因缘法
以应之。应对求言。随乐欲故。一无明。无所明了故。
二行。有造作故。三妄念投胎。名识。四胎中心色。为
名色。五胎中六根。根有入尘之义曰入。六触。出胎
巳后根对尘故。七领纳前境名受。八贪于五欲名
爱。九追逐尘境名取。十因果不亡曰有。十一还受
五众之身为生。十二身有熟坏。曰老死。展转感果
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观十二觉真谛理。故名缘
觉。为菩萨大根者。说六度法以应之。令得圆满佛
果。三乘之教法虽别。世尊之本意无殊。无非令彼
得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也。一切种智者。谓能以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9b 页 X32-0379.png
一种智。知一切诸佛道法。知一切众生因种。一相
寂灭相。种种行类。能知能解。名一切种智。即佛智
也。文殊巧谈。令法会二乘。自思自惟。四十年前。欣
乐小法。执守偏空。孤负世尊普令众生成一切种
智之意。久矣。
△二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二万佛。名号说法皆同。颇罗堕者。此云捷疾。亦云
利根。以根利捷疾不违物情故。亦云满语。所言不
二满众心故。初中后善。若准天台。此二万佛但说
华严。不说三乘法华。若准温陵。此二万佛但说三
乘。无华严法华。故知前科三善。摄统一代无疑。不
然。文殊序二万佛。但云三善何也。又二万佛始末。
七十馀言叙尽。乃什师译手之妙也。
△三最后一
佛同。分三。初曾见事与今巳同。二曾见事与今今
同。三曾见事与今当同。取久远为曾。小近为巳。六
瑞为今。出定去为当也。今初曾见事与今巳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巳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事论。灯明在俗为轮王。实有八子。虽明有子事同。
其实下文要出成第八子成佛。号曰然灯。约法。八
子表八识。佛表心王。在俗八子。喻心王在缠转变
八识。八子皆名意者。意乃心之用也。元是一心之
体。分成八识之用。用虽有别。其体是一故。有意者。
眼识见色。有见能别。有生死苦。有涅槃乐故。善者。
耳识闻声。善恶分明。善超诸有。善入六尘故。无量
寂灭相。种种行类。能知能解。名一切种智。即佛智
也。文殊巧谈。令法会二乘。自思自惟。四十年前。欣
乐小法。执守偏空。孤负世尊普令众生成一切种
智之意。久矣。
△二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二万佛。名号说法皆同。颇罗堕者。此云捷疾。亦云
利根。以根利捷疾不违物情故。亦云满语。所言不
二满众心故。初中后善。若准天台。此二万佛但说
华严。不说三乘法华。若准温陵。此二万佛但说三
乘。无华严法华。故知前科三善。摄统一代无疑。不
然。文殊序二万佛。但云三善何也。又二万佛始末。
七十馀言叙尽。乃什师译手之妙也。
△三最后一
佛同。分三。初曾见事与今巳同。二曾见事与今今
同。三曾见事与今当同。取久远为曾。小近为巳。六
瑞为今。出定去为当也。今初曾见事与今巳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巳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事论。灯明在俗为轮王。实有八子。虽明有子事同。
其实下文要出成第八子成佛。号曰然灯。约法。八
子表八识。佛表心王。在俗八子。喻心王在缠转变
八识。八子皆名意者。意乃心之用也。元是一心之
体。分成八识之用。用虽有别。其体是一故。有意者。
眼识见色。有见能别。有生死苦。有涅槃乐故。善者。
耳识闻声。善恶分明。善超诸有。善入六尘故。无量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79c 页 X32-0379.png
者。鼻识嗅香。无形无量。无坏无杂故。宝者。舌识了
味。资身命宝。又辩才无碍。宣出世法宝故。增者。身
识觉触。增减在身。增有为苦。减无为乐故。除疑者。
意识知法。除疑了达。除事理疑。了达生死惑故。响
者。七识相应我痴等四。恒审缘八为自内我。如响
随声故。法者。八识含藏有漏无漏善恶邪正一切
诸法故。威德自在二句。八识功能任运自在故。八
识在缠被四大所拘故。王出家成佛者。心王离妄
證真也。舍王位者。厌三界有漏之荣。欣一乘无为
之道。亦随出家者。八识转染成净也。所谓有是父。
必有是子。迷则同迷。悟则同悟。灯明本也。八子迹
中八相也。父生八子。从本垂迹也。随父出家。会迹
归本也。大乘意者。直等三心。四弘誓愿。所行无污。
具足清白。曰梵行。心无懈怠。念兹在兹。曰常修。各
以道备于巳。垂范于世。曰法师。巳于二句。明因深
今入圣位。非无因而至。亦非邪因而至。不于一二
佛种诸善根也。内因外缘。为众善之本。故云善本。
问。昔佛八子。今佛一子。云何同也。答。数虽不等。一
八赴缘各别。并出同居之土。八表八正道。一表一
道清净也。今取有子事同。昔八子出家发大乘意。
今佛一子住小乘果。云何言同。昔化道巳竟。显本
事彰。故言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后显
本。即是菩萨。其义则同。
△二曾见事于今今同。又
二。初现相同。】
味。资身命宝。又辩才无碍。宣出世法宝故。增者。身
识觉触。增减在身。增有为苦。减无为乐故。除疑者。
意识知法。除疑了达。除事理疑。了达生死惑故。响
者。七识相应我痴等四。恒审缘八为自内我。如响
随声故。法者。八识含藏有漏无漏善恶邪正一切
诸法故。威德自在二句。八识功能任运自在故。八
识在缠被四大所拘故。王出家成佛者。心王离妄
證真也。舍王位者。厌三界有漏之荣。欣一乘无为
之道。亦随出家者。八识转染成净也。所谓有是父。
必有是子。迷则同迷。悟则同悟。灯明本也。八子迹
中八相也。父生八子。从本垂迹也。随父出家。会迹
归本也。大乘意者。直等三心。四弘誓愿。所行无污。
具足清白。曰梵行。心无懈怠。念兹在兹。曰常修。各
以道备于巳。垂范于世。曰法师。巳于二句。明因深
今入圣位。非无因而至。亦非邪因而至。不于一二
佛种诸善根也。内因外缘。为众善之本。故云善本。
问。昔佛八子。今佛一子。云何同也。答。数虽不等。一
八赴缘各别。并出同居之土。八表八正道。一表一
道清净也。今取有子事同。昔八子出家发大乘意。
今佛一子住小乘果。云何言同。昔化道巳竟。显本
事彰。故言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后显
本。即是菩萨。其义则同。
△二曾见事于今今同。又
二。初现相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0a 页 X32-0380.png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至)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六瑞。次第如文。如今所见二句。摄尽下至阿鼻乃
至起七宝塔一段。经家恐繁文耳。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准前。当有尔时某菩萨作念一段文。今总举法众。
故以二十亿乐欲听法数句该之。欲知此光所为
因缘。正疑念也。问。既言现相疑念。而无众集发问
答问者何也。答。义推则有。既说法必集众。既疑念
必有问。有问必有答。若言昔日某菩萨问。某菩萨
答。则不待文殊费辞矣。既不言答。亦不出问。
△三
曾见事与今当同。又分六。初因人同。二说法同。三
时节同。四唱灭同。五授记同。六通经同。且初因人
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圣人无名。因德以彰。神通莫测曰妙。朗照群昏曰
光。又此菩萨深达权实即离为妙。二智开觉群生
为光。昔佛八子师妙光。佛起定为妙光说法华经。
今佛罗云师身子。下出定为身子说此经。是因人
同也。或曰。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同也。比
及发迹。身子亦是菩萨。妙光垂迹。未必不是声闻。
文殊巧说。方便隐显耳。有八百弟子一句按下。后
文好出弥勒乃八百之一。净名疏云。师有作成之
能。学有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
谦让。处资如弟。
△二说法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0b 页 X32-0380.png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必因妙光者。灯佛表本觉理也。妙光表始觉智也。
以此理非智不能契入。故因妙光说经。又此妙光。
人人本具。亘古常恒。灯灯相续。光光圆融。所以说
法华必因无断续之妙光也。经名妙法。在前文殊
云。欲说大法。又云难信之法。费尽微婉曲折。至此
隐讳不住。始唱出经名。
△三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六十小劫如食顷。今经五十小劫如半日。是其同
也。经文非虚。闻法之诚。佛威难测。一坐经劫。忘其
久耳。如世黄梁一梦。山中七日。即可类推。又则大
觉设教。有神变莫测之力。能延一日为一劫。促一
劫为一时。不可以六十小劫如食顷为荒唐之言
也。就增减言。人寿十岁时。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
八万四千岁。后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一增
一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
各二十番增减为一大劫。今释迦出世。正当二十
小劫中。第九减劫也。
△四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馀涅槃。」
【梵色界主也。魔欲界主也。婆罗门云净行。在家修
行者。中夜表无为正位。昔佛说法华竟。即唱灭。今
经宝塔品云。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巳足。唱灭
事同也。涅槃此云圆寂。众德皆圆。诸妄永寂故。又
云灭度。灭二障度二死故。又云无为。离生灭故。又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0c 页 X32-0380.png
云安隐。最寂静故。总之一真理也。小乘亦有无馀。
子缚巳尽。果缚尚在为有馀。身智灰泯为无馀。大
乘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为无馀。一往释耳。统论
有三。一性净。凡圣平等。法身也。二圆净。出障圆明。
般若也。三方便净。现生现灭。解脱也。大论开四。一
自性清净涅槃。即真如理。本来不生灭。虽为客障
所覆。其性本自寂然。众生等有不关修得。二有馀
依。见思巳寂。真如出烦恼障。犹馀最后身智。分段
生死苦依。三乘證无学道所得。三无馀依。以烦恼
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无有馀依。三乘无学身
智尽时所證。四无住处。谓真如复出所知障。悲智
相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
益众生。此四凡夫唯一。圣人有三。唯佛具四。
△五
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言德藏者。恒沙功德无不具足。含藏义。自利也。以
此德遍施众生。出生义。利他也。圣言说与曰授。果
与心期曰记。净身者。以相好严身。其体明净故。多
陀等。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之三号。问。昔佛说经授
菩萨。今经授声闻。何言同也。答。昔事巳成。故言菩
萨。今正会归。故言声闻。问。何故为妙光说经而授
德藏记也。答。妙光为当机。必有远记。意谓往事不
遑序故。又一灯分二𦦨。一传妙光。弘法利生。化化
无尽。斯道不泯故。一传德藏。为人天依止。灯灯有
子缚巳尽。果缚尚在为有馀。身智灰泯为无馀。大
乘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为无馀。一往释耳。统论
有三。一性净。凡圣平等。法身也。二圆净。出障圆明。
般若也。三方便净。现生现灭。解脱也。大论开四。一
自性清净涅槃。即真如理。本来不生灭。虽为客障
所覆。其性本自寂然。众生等有不关修得。二有馀
依。见思巳寂。真如出烦恼障。犹馀最后身智。分段
生死苦依。三乘證无学道所得。三无馀依。以烦恼
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无有馀依。三乘无学身
智尽时所證。四无住处。谓真如复出所知障。悲智
相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
益众生。此四凡夫唯一。圣人有三。唯佛具四。
△五
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言德藏者。恒沙功德无不具足。含藏义。自利也。以
此德遍施众生。出生义。利他也。圣言说与曰授。果
与心期曰记。净身者。以相好严身。其体明净故。多
陀等。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之三号。问。昔佛说经授
菩萨。今经授声闻。何言同也。答。昔事巳成。故言菩
萨。今正会归。故言声闻。问。何故为妙光说经而授
德藏记也。答。妙光为当机。必有远记。意谓往事不
遑序故。又一灯分二𦦨。一传妙光。弘法利生。化化
无尽。斯道不泯故。一传德藏。为人天依止。灯灯有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1a 页 X32-0381.png
续故。
△六通经同。又三。初灭后通经。二教化弟子。
三结会古今。且初灭后通经。】
「佛授记巳便于中夜(至)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授记巳入灭者。斯道有赖故。本愿巳畅故。化缘巳
毕故。故于中夜便般涅槃。入于常寂光中。今经有
唱灭之言。无涅槃之事。当知说此经巳。即诣双林
说涅槃而入灭矣。灭后妙光持经者。灯明因妙光
而说经。则嘱累在妙光矣。妙光受遗嘱而持经。是
行法师事。所以灯明一灯。分作二灯。一灯授德藏
为法王。一灯付妙光为法师。此法王法师之位。是
如来道统之传。出世本怀正为此也。言法王者。道
无不传。德无不备。功无不圆。行无不满。位无不极
也。言法师者。学法王道。修法王德。行法王行。传法
王法。遵法王戒。入法王定。得法王慧。如是经无量
劫。功圆行满。然后绍法王之位。法师乃法王之基
本。所以妙光持经演说。自利利他作大法师也。弟
子弘经多师二十劫。青出于蓝。智过于师。显佛鉴
机无差也。
△二明教化弟子。】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灯明八子。不以父为师。以妙光为师者。古人易子
而教。故罗云以身子为师。尊师道也。语云。父以生
之。灯明有焉。师以成之。妙光有焉。八子师妙光。妙
光教化令其坚固菩提。复近佛多。因圆果满。皆成
佛道。所谓坚固精进者早巳成佛。然灯者。大论云。
△六通经同。又三。初灭后通经。二教化弟子。
三结会古今。且初灭后通经。】
「佛授记巳便于中夜(至)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授记巳入灭者。斯道有赖故。本愿巳畅故。化缘巳
毕故。故于中夜便般涅槃。入于常寂光中。今经有
唱灭之言。无涅槃之事。当知说此经巳。即诣双林
说涅槃而入灭矣。灭后妙光持经者。灯明因妙光
而说经。则嘱累在妙光矣。妙光受遗嘱而持经。是
行法师事。所以灯明一灯。分作二灯。一灯授德藏
为法王。一灯付妙光为法师。此法王法师之位。是
如来道统之传。出世本怀正为此也。言法王者。道
无不传。德无不备。功无不圆。行无不满。位无不极
也。言法师者。学法王道。修法王德。行法王行。传法
王法。遵法王戒。入法王定。得法王慧。如是经无量
劫。功圆行满。然后绍法王之位。法师乃法王之基
本。所以妙光持经演说。自利利他作大法师也。弟
子弘经多师二十劫。青出于蓝。智过于师。显佛鉴
机无差也。
△二明教化弟子。】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灯明八子。不以父为师。以妙光为师者。古人易子
而教。故罗云以身子为师。尊师道也。语云。父以生
之。灯明有焉。师以成之。妙光有焉。八子师妙光。妙
光教化令其坚固菩提。复近佛多。因圆果满。皆成
佛道。所谓坚固精进者早巳成佛。然灯者。大论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1b 页 X32-0381.png
太子生时。一切身光如灯故。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是释迦第二僧祇授记之本师。又增一云。十方一
切诸佛。八万四千法门皆同。唯有精进一门不同。
精进者得早成佛。懈怠者虽有成佛之日。亦迟劫
数矣。八百弟子下。明懈怠者犹待当来。前云八百
弟子。正谓此处显弥勒是八百中之一人耳。号求
名者。抑其名利役心。志分神耗。种诸善根值多诸
佛者。扬其因深缘胜。方成圣果。所以引八百八子
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补处为
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弥
勒是昔日妙光八百弟子中之一人。意谓妙光是
我文殊。弥勒是妙光弟子。弟子应问。师应答。故今
释疑非谬。密开寿量者。八子相继成佛。最后号然
灯。然灯又是释迦授记之本师。八子皆师妙光。则
妙光是释迦九世师翁。九代孙今成佛。师祖尚为
弟子。师弟无定。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又释迦
受妙法于然灯。然灯续继于七兄。八子皆行妙光
教道。迭相致果。妙光又受嘱于灯明。二万逆之于
最初灯明。唯此传此。秉此续此也。乃至二万亿威
音。纂芳烈𦦨者。不过此妙法而巳显此妙法。非今
日始有之妙法。其来久矣。可见文殊上受于威音
灯明。下传于八王后代。祖述有据。后昆可准。名称
于实。当决众疑也。
△三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是释迦第二僧祇授记之本师。又增一云。十方一
切诸佛。八万四千法门皆同。唯有精进一门不同。
精进者得早成佛。懈怠者虽有成佛之日。亦迟劫
数矣。八百弟子下。明懈怠者犹待当来。前云八百
弟子。正谓此处显弥勒是八百中之一人耳。号求
名者。抑其名利役心。志分神耗。种诸善根值多诸
佛者。扬其因深缘胜。方成圣果。所以引八百八子
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补处为
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弥
勒是昔日妙光八百弟子中之一人。意谓妙光是
我文殊。弥勒是妙光弟子。弟子应问。师应答。故今
释疑非谬。密开寿量者。八子相继成佛。最后号然
灯。然灯又是释迦授记之本师。八子皆师妙光。则
妙光是释迦九世师翁。九代孙今成佛。师祖尚为
弟子。师弟无定。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又释迦
受妙法于然灯。然灯续继于七兄。八子皆行妙光
教道。迭相致果。妙光又受嘱于灯明。二万逆之于
最初灯明。唯此传此。秉此续此也。乃至二万亿威
音。纂芳烈𦦨者。不过此妙法而巳显此妙法。非今
日始有之妙法。其来久矣。可见文殊上受于威音
灯明。下传于八王后代。祖述有据。后昆可准。名称
于实。当决众疑也。
△三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1c 页 X32-0381.png
【今日之文殊。昔日之妙光。昔日之求名。今日之弥
勒也。上广曾见答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言今日所现之瑞相。与本昔日灯明所现之瑞相。
无有异也。妙光是我文殊。求名是汝弥勒。彼此眼
见耳闻。今日迦文所为。不异昔日灯明故事。故曰
是故惟忖等。今经题目。佛未出定。法未出口。文殊
预先说之。可见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皆名妙法莲
华经也。详上弥勒善问。文殊善答。纵散之谈。收放
自如。波澜浩瀚。若吞舟之巨浪。首尾跌宕。似断弦
之复续。妙哉此经。无以尚矣。
△二偈颂。有四十五
行。分二。前四十三行颂上长行。后二行结劝待闻。
初中不颂惟忖略见二答。于广见中但颂前后。不
颂中间二万佛。分二。初四十一行颂广曾见答。二
二行颂分明判答。初又二。初二行颂引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令入佛智慧。」
【念即宿命通也。过去劫数。颂时节。有佛二句。颂名
号。世尊下。颂说法利生。人中者。诸佛现相人中。以
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乃能耳。
△二三十九行。颂
最后佛同。又三。初一行颂曾见巳同。二十五行半
颂曾见今同。三二十二行半颂曾见当同。且初一
行。颂曾见巳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2a 页 X32-0382.png
【△二十五行半。颂曾见今同。又三。初四行颂此土
瑞相。二十行颂光照他土。三一行半颂疑念。且初
四行。颂此土瑞相同。】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至)现诸希有事。」
【六瑞如文。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自说也。此鼓在
妙法堂上。正诸天娱乐之时。其鼓自鸣。为诸天众。
说苦空不净等法。希有事总结六瑞。
△二十行颂
光照他土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至)说法求佛道。」
【长行但云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文略。此中广出。应
上光中所见他土事相。示一切二句。颂六趣众生。
业明生死之因。报明生死之果。处即二十五有也。
有见下。长出佛土庄严。玻瓈水玉也。琉璃具云吠
琉璃。此云青色宝。亦云不远。西域有山去波罗柰
城不远。山中出此宝故名。及见下。长出八部供养。
又见下。长出诸佛成道三身圆满。自然成道者。七
地以前方便道。加功修习。八地以上发真道。无功
用行。即自然任运流入果海也。甚微妙者。以金山
正报之佛身。坐于众宝依报之光土。如琉璃内现
金像耳。自然成佛法身也。金山报身也。端严化身
也。世尊在大众下。明说法。深法义者。将法显人。法
既深玄。必逗大机。即上光中见佛闻法。一一下。将
人显法。人既二乘。法必谛缘。即上光中四众修行。
又见下。即上光中种种相貌等。此一行总明六度。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2b 页 X32-0382.png
又见深入。别明禅定。又见知法。别明般若。
△三一
行半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至)是事何因缘。」
【自相问正疑念也。言人人自巳忖量。自言自语。共
相咨问。一光所现之事。不知有何因缘。
△三二十
二行半。颂曾见当同。分六。初二行半颂因人同。二
一句颂说法同。三一行一句颂时节同。四五行颂
唱灭同。五一行半颂授记同。六十二行颂灭后通
经同。且初二行半。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至)令妙光欢喜。」
【圣人出世。人天奉敬尊崇。故云所奉尊也。世间眼
者。人天眼目。七众归依也。所以然者。能奉持法藏
故。令妙光欢喜。后乃因之说经。例今出定告舍利
弗也。
△二一句颂说经同。】
「说是法华经。」
【△三一行一句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能受持。」
【妙光受持灯明之法。如身子受佛付嘱也。
△四五
行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巳(至)汝等勿忧怖。」
【初二行唱灭。灯明出世本怀巳畅。众生知见巳开。
各各欢喜也。寻即下。告众唱灭。汝一心一行。昔佛
付嘱亦与今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我灭度后。
当珍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得宝等。世尊
△三一
行半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至)是事何因缘。」
【自相问正疑念也。言人人自巳忖量。自言自语。共
相咨问。一光所现之事。不知有何因缘。
△三二十
二行半。颂曾见当同。分六。初二行半颂因人同。二
一句颂说法同。三一行一句颂时节同。四五行颂
唱灭同。五一行半颂授记同。六十二行颂灭后通
经同。且初二行半。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至)令妙光欢喜。」
【圣人出世。人天奉敬尊崇。故云所奉尊也。世间眼
者。人天眼目。七众归依也。所以然者。能奉持法藏
故。令妙光欢喜。后乃因之说经。例今出定告舍利
弗也。
△二一句颂说经同。】
「说是法华经。」
【△三一行一句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能受持。」
【妙光受持灯明之法。如身子受佛付嘱也。
△四五
行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巳(至)汝等勿忧怖。」
【初二行唱灭。灯明出世本怀巳畅。众生知见巳开。
各各欢喜也。寻即下。告众唱灭。汝一心一行。昔佛
付嘱亦与今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我灭度后。
当珍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得宝等。世尊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2c 页 X32-0382.png
下。昔日大众闻佛入灭而生悲仰也。亦与今同。如
大经云。涕泪盈目。遍身血流。如波罗奢华。即重法
慕人之诚也。世尊诸子等者。是灯明世尊法会三
乘诸子等也。圣主一行。昔佛慰喻时众。亦与今同。
如遗教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二
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
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五一行半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至)亦度无量众。」
【无漏实相者。以离虚妄分别之相。名为实相。即无
相之相也。内證无漏实相理。外感光明清净身。故
佛号净身。
△六十二行颂灭后通经同。又三。初三
行颂灭后通经。二八行颂教化弟子。三一行颂结
会古今。且初三行。颂灭后通经。】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至)广宣法华经。」
【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
依报身。身灭智亡。故云薪尽火灭。大乘以机为薪。
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灭。故云薪尽火灭。庄
生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众生机薪无
尽。如来应火不灭故。倍精进者。遵佛勿放逸之命。
各自努力。以求佛果。唯妙光受嘱。广演妙法。
△二
八行颂教化弟子。】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至)其数无有量。」
【天中天者。涅槃有四种天。一世间天。如诸国王。二
生天。从四王至非非想。三净天。四果支佛。四义天。
大经云。涕泪盈目。遍身血流。如波罗奢华。即重法
慕人之诚也。世尊诸子等者。是灯明世尊法会三
乘诸子等也。圣主一行。昔佛慰喻时众。亦与今同。
如遗教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二
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
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五一行半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至)亦度无量众。」
【无漏实相者。以离虚妄分别之相。名为实相。即无
相之相也。内證无漏实相理。外感光明清净身。故
佛号净身。
△六十二行颂灭后通经同。又三。初三
行颂灭后通经。二八行颂教化弟子。三一行颂结
会古今。且初三行。颂灭后通经。】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至)广宣法华经。」
【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
依报身。身灭智亡。故云薪尽火灭。大乘以机为薪。
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灭。故云薪尽火灭。庄
生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众生机薪无
尽。如来应火不灭故。倍精进者。遵佛勿放逸之命。
各自努力。以求佛果。唯妙光受嘱。广演妙法。
△二
八行颂教化弟子。】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至)其数无有量。」
【天中天者。涅槃有四种天。一世间天。如诸国王。二
生天。从四王至非非想。三净天。四果支佛。四义天。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3a 页 X32-0383.png
谓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是空义故。今佛超出四天。
名天中天。仙乃大觉金仙。有神化莫测之能。故名
仙。上明八子行圆。久巳成佛。是妙光下。明一人方
成。今住补处。此中文殊禀师家作略。作大老腔调。
将个弥勒。抑其贪利求名。扬其因深成佛。说得非
凡非圣。亦凡亦圣。令人不识。所谓弥勒真弥勒。化
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真不识也。
△三一行
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二二行颂分明判答。】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至)助发实相义。」
【本昔灯明。放光现瑞。而说法华。今日世尊现相。如
本昔无异。故知欲说法华。但放光现瑞。是诸佛方
便。助显发明实相义耳。
△末二行结劝待闻。】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至)令尽无有馀。」
【文殊前来广引。證今瑞相巳竟。故结劝以待闻也。
充足求道者。谓昔日未满足者。今日充满之。若三
乘有疑惑者。有悔责者。今日为除之断之尽无馀
也。又除断一句。文殊将千觔担子推在佛身。入海
弘经以脱不退之斥。大智先见之明如是。又此二
行。是文殊提醒二乘之言。辞甚锋铓。宛然诸佛之
师。吐声发气。自是本色作家。充足二字。为下身子
等得记之案。疑悔二言。悔字为下身子追悔之案。
疑字为下陈如等疑念之案。天台于此立四伏疑。
名天中天。仙乃大觉金仙。有神化莫测之能。故名
仙。上明八子行圆。久巳成佛。是妙光下。明一人方
成。今住补处。此中文殊禀师家作略。作大老腔调。
将个弥勒。抑其贪利求名。扬其因深成佛。说得非
凡非圣。亦凡亦圣。令人不识。所谓弥勒真弥勒。化
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真不识也。
△三一行
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二二行颂分明判答。】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至)助发实相义。」
【本昔灯明。放光现瑞。而说法华。今日世尊现相。如
本昔无异。故知欲说法华。但放光现瑞。是诸佛方
便。助显发明实相义耳。
△末二行结劝待闻。】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至)令尽无有馀。」
【文殊前来广引。證今瑞相巳竟。故结劝以待闻也。
充足求道者。谓昔日未满足者。今日充满之。若三
乘有疑惑者。有悔责者。今日为除之断之尽无馀
也。又除断一句。文殊将千觔担子推在佛身。入海
弘经以脱不退之斥。大智先见之明如是。又此二
行。是文殊提醒二乘之言。辞甚锋铓。宛然诸佛之
师。吐声发气。自是本色作家。充足二字。为下身子
等得记之案。疑悔二言。悔字为下身子追悔之案。
疑字为下陈如等疑念之案。天台于此立四伏疑。
法华经大成目次¶ 第 383b 页 X32-0383.png
由前弥勒释四伏难。使文殊必答。此中文殊断四
伏疑。使弥勒不复更问。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
曾说法华。弥勒即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
古佛虽说法华。今佛何必如是。文殊以偈断云。我
见灯明佛等。昔佛既说法华。今佛亦然。此断疑名
之问。弥勒即潜二疑欲问。自有名同义同。亦有名
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以偈断云。今相如本
瑞等。此断疑体之问。弥勒即潜三疑欲问。实相无
相。何人会之。文殊以偈断云。诸人今当知等。此断
疑宗之问。弥勒即潜四疑欲问。佛雨法雨。止洽菩
萨。亦润二乘耶。文殊以偈断云。诸求三乘人等。此
断疑用之问。弥勒联翻搆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
穷理尽。即得之于怀。不复再疑矣。序分巳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一
伏疑。使弥勒不复更问。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
曾说法华。弥勒即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
古佛虽说法华。今佛何必如是。文殊以偈断云。我
见灯明佛等。昔佛既说法华。今佛亦然。此断疑名
之问。弥勒即潜二疑欲问。自有名同义同。亦有名
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以偈断云。今相如本
瑞等。此断疑体之问。弥勒即潜三疑欲问。实相无
相。何人会之。文殊以偈断云。诸人今当知等。此断
疑宗之问。弥勒即潜四疑欲问。佛雨法雨。止洽菩
萨。亦润二乘耶。文殊以偈断云。诸求三乘人等。此
断疑用之问。弥勒联翻搆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
穷理尽。即得之于怀。不复再疑矣。序分巳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