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95b 页
卷三之一
【△释信解品竟次释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第五」
【此中具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
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
用(若从如来所述义边则尽大地无不是药)而药草用强(若从迦叶等能领义边则
正是中草)譬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今无漏
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
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世界
悉檀)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蔬炜晔芽茎丰
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馀
涅槃更不愿求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
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
药草喻品(为人悉檀)夫药草者能治四大补养五脏还
年驻色(世药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脏上可还年驻色俱非药王譬昔除四住病养五分身
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
体成仙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我等
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故称药草喻
品(破惑合遍治譬即对治悉檀开佛知见合成仙譬即第一义悉檀)约教者三草
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地雨是圆教昔
未开显则权实迥异今既开显则三草二木同是
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枝叶四微何殊应具历
五味以显独妙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迹为
草木引彼增长观心如玄文利益妙后说。
△譬说
【△释信解品竟次释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第五」
【此中具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
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
用(若从如来所述义边则尽大地无不是药)而药草用强(若从迦叶等能领义边则
正是中草)譬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今无漏
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
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世界
悉檀)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蔬炜晔芽茎丰
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馀
涅槃更不愿求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
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
药草喻品(为人悉檀)夫药草者能治四大补养五脏还
年驻色(世药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脏上可还年驻色俱非药王譬昔除四住病养五分身
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
体成仙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我等
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故称药草喻
品(破惑合遍治譬即对治悉檀开佛知见合成仙譬即第一义悉檀)约教者三草
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地雨是圆教昔
未开显则权实迥异今既开显则三草二木同是
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枝叶四微何殊应具历
五味以显独妙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迹为
草木引彼增长观心如玄文利益妙后说。
△譬说
卷三 第 95c 页 X32-0095.png
周四大段中第三如来述成为二初略述成二广
述成初中二初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
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信解具列四人虽空生
居首然自陈之唱属在迦叶故今别告又言及诸
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
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权又华严之
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迥之体信般
若之转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开权即实也
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功德印
定不谬故云诚如所言。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
劫说不能尽。」
【云何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
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
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
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菩
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
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
忽止领二乘馀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
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那忽止领二乘馀
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
于十方十界未曾暂废都不涉言是为亦横亦竖
述成初中二初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
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信解具列四人虽空生
居首然自陈之唱属在迦叶故今别告又言及诸
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
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权又华严之
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迥之体信般
若之转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开权即实也
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功德印
定不谬故云诚如所言。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
劫说不能尽。」
【云何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
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
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
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菩
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
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
忽止领二乘馀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
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那忽止领二乘馀
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
于十方十界未曾暂废都不涉言是为亦横亦竖
卷三 第 96a 页 X32-0096.png
领所不及又山川溪谷等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
尝拣择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馀依一云叆叇
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
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
如龙兴云普雨一切不从身心降除热得清凉是
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
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不及
之言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
不尽耳(因缘)又既悟初阿亦具后茶功德但齐教之
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约教)又权行大士宜应如
此也(本迹)观心者退进横竖亦横亦竖无差而差也
非横非竖差即无差也观心即空则差即无差观
心即假则无差即差观心即中则非差非无差双
照差与无差(今人仅读一本四教仪辄执别五时而判教止是窃取迦叶领解馀涎宁
知如来三轮不思议化若此)初略述成竟。
△二广述成二初长
文二重颂初中二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二结叹
述成盖既广明三草二木差无差等皆是迦叶领
所不及仍接引之故结叹云汝等甚为希有能知
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良以退进横竖等虽领
不及而举其大意不出权实故也初中三初法说
二立譬三法合初又二初明权实教不可思议二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
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
尝拣择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馀依一云叆叇
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
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
如龙兴云普雨一切不从身心降除热得清凉是
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
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不及
之言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
不尽耳(因缘)又既悟初阿亦具后茶功德但齐教之
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约教)又权行大士宜应如
此也(本迹)观心者退进横竖亦横亦竖无差而差也
非横非竖差即无差也观心即空则差即无差观
心即假则无差即差观心即中则非差非无差双
照差与无差(今人仅读一本四教仪辄执别五时而判教止是窃取迦叶领解馀涎宁
知如来三轮不思议化若此)初略述成竟。
△二广述成二初长
文二重颂初中二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二结叹
述成盖既广明三草二木差无差等皆是迦叶领
所不及仍接引之故结叹云汝等甚为希有能知
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良以退进横竖等虽领
不及而举其大意不出权实故也初中三初法说
二立譬三法合初又二初明权实教不可思议二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
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
卷三 第 96b 页 X32-0096.png
切智地。」
【此正总示以领所不及也若据穷子之譬则必先
拟以大后接以小体信之后方可领知领知之后
方可付业自是钝根声闻具历五味受益之一途
耳岂知如来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说随类
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虚以智方便而演说法则
何权不施宁止施三所说皆到一切智地则何实
不显宁止二乘故不可思议也言一切智地者究
竟非二故称一其性广博故称切寂而常照故称
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称地也。
△二明权实智
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
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
智慧。」
【此明权实诸教所以皆悉不虚不可思议者正由
如来权实之智不可思议故也观知一切诸法之
所归趣者契权实理也识浅深药也亦知一切众
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契十界机也识标本病
也一切诸法各有远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
人天念处道品等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
体观无生趣三乘共实相次第三观趣别教果头
妙觉言远趣者举手低头皆缘因善性随闻一句
皆了因慧性无不究竟趣于圆极佛果夫一切诸
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机也今云知所
【此正总示以领所不及也若据穷子之譬则必先
拟以大后接以小体信之后方可领知领知之后
方可付业自是钝根声闻具历五味受益之一途
耳岂知如来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说随类
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虚以智方便而演说法则
何权不施宁止施三所说皆到一切智地则何实
不显宁止二乘故不可思议也言一切智地者究
竟非二故称一其性广博故称切寂而常照故称
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称地也。
△二明权实智
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
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
智慧。」
【此明权实诸教所以皆悉不虚不可思议者正由
如来权实之智不可思议故也观知一切诸法之
所归趣者契权实理也识浅深药也亦知一切众
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契十界机也识标本病
也一切诸法各有远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
人天念处道品等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
体观无生趣三乘共实相次第三观趣别教果头
妙觉言远趣者举手低头皆缘因善性随闻一句
皆了因慧性无不究竟趣于圆极佛果夫一切诸
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机也今云知所
卷三 第 96c 页 X32-0096.png
归趣通达无碍则差即无差即权而实矣究尽明
了是实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圆极智也今云又于
诸法示诸众生则无差即差即实而权矣无差而
差奚止能诱穷子差而无差奚止局于次第五味
故不可思议也初法说竟。
△二立譬二初明无差
而差譬即实而权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初
中二初约能生所生明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
明无差而差。
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
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举能生无差也卉木丛
林药草举所生差别也三千大千譬众生世间众
生无别法依于五阴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
无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阴
显而可见川譬受阴水流盈涸溪譬想阴屈曲晦
明谷譬行阴幽隐难见土地譬识阴通为所依如
此五阴皆为一切习因习果所依犹彼山川溪谷
土地皆为一切草木种子根茎枝叶所依也卉者
草之总名木者树之总名众草为丛众树为林治
病力用胜者称之为药今云药草且举二乘无漏
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各
有称谓为名各有体相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
诸法不离假名五阴十万八千有毒无毒药品不
离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为一
了是实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圆极智也今云又于
诸法示诸众生则无差即差即实而权矣无差而
差奚止能诱穷子差而无差奚止局于次第五味
故不可思议也初法说竟。
△二立譬二初明无差
而差譬即实而权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初
中二初约能生所生明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
明无差而差。
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
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举能生无差也卉木丛
林药草举所生差别也三千大千譬众生世间众
生无别法依于五阴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
无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阴
显而可见川譬受阴水流盈涸溪譬想阴屈曲晦
明谷譬行阴幽隐难见土地譬识阴通为所依如
此五阴皆为一切习因习果所依犹彼山川溪谷
土地皆为一切草木种子根茎枝叶所依也卉者
草之总名木者树之总名众草为丛众树为林治
病力用胜者称之为药今云药草且举二乘无漏
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各
有称谓为名各有体相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
诸法不离假名五阴十万八千有毒无毒药品不
离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为一
卷三 第 97a 页 X32-0097.png
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众生果报五阴色心
卉木丛林可譬众生十界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
因依报阴报阴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
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
德果报即缘因解脱德习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
正因望十界缘了则无差而差种类若干名色各
异若以缘了望理性正因则差而无差同归一地
如此权实之境不可思议顿扣于佛那独约二乘
自类领耶。
△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
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举能润无差也根茎枝叶小
中大等各有所受称其种性举所润差别也云有
形色譬如来身密弥布遍覆譬普现一切群生之
前又大慈等荫即譬意密下文云雷声远震即譬
口密也一时等澍譬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其泽普
洽譬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权
实诸益非同迦叶所领次第五味仅仅先拟后引
先施后废而巳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小
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萨
信戒定慧诸树大小即通别二种菩萨于中又各
论上中下举凡万有不同之机咸于一时各有所
卉木丛林可譬众生十界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
因依报阴报阴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
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
德果报即缘因解脱德习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
正因望十界缘了则无差而差种类若干名色各
异若以缘了望理性正因则差而无差同归一地
如此权实之境不可思议顿扣于佛那独约二乘
自类领耶。
△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
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举能润无差也根茎枝叶小
中大等各有所受称其种性举所润差别也云有
形色譬如来身密弥布遍覆譬普现一切群生之
前又大慈等荫即譬意密下文云雷声远震即譬
口密也一时等澍譬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其泽普
洽譬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权
实诸益非同迦叶所领次第五味仅仅先拟后引
先施后废而巳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小
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萨
信戒定慧诸树大小即通别二种菩萨于中又各
论上中下举凡万有不同之机咸于一时各有所
卷三 第 97b 页 X32-0097.png
受止一身云一音演说能使小不过分大不减少
称其习报两因种性而得生长使彼习果华敷报
果果实如此权实之教不可思议普应群机那独
约五味次第领耶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竟。
△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若据文义似是结成无差而差若论譬意则前譬
无差而差巳竟今意正显三草二木各有差别而
地与雨无差别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
终因道后智地(此道前后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
以等觉巳前为道前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
皆是地地体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
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巳后究竟巳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润者譬一
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乘善根终是一音
平等之达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譬五乘善根蒙
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
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
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二立譬竟。
△三法合二
初合无差而差二合差而无差初中二初正合二
提譬帖合初又三初先合能润二追合能生所生
三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
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
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
称其习报两因种性而得生长使彼习果华敷报
果果实如此权实之教不可思议普应群机那独
约五味次第领耶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竟。
△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若据文义似是结成无差而差若论譬意则前譬
无差而差巳竟今意正显三草二木各有差别而
地与雨无差别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
终因道后智地(此道前后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
以等觉巳前为道前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
皆是地地体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
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巳后究竟巳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润者譬一
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乘善根终是一音
平等之达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譬五乘善根蒙
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
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
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二立譬竟。
△三法合二
初合无差而差二合差而无差初中二初正合二
提譬帖合初又三初先合能润二追合能生所生
三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
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
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
卷三 第 97c 页 X32-0097.png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
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
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正合密云弥布遍覆兼合颂中雷声远震之譬
以显如来三密也出现于世即应身出世是身密
也如大云起举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声普遍世
界天人阿修罗即是口密颂中所谓雷声远震也
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应不失时药必应
病即兼显意密也世界总举三千大千六道四生
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能禀声
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如彼大云遍覆
等举譬帖合口密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等重明
大音普遍略唱六种法门集众听法犹如雷声远
震也一如来等是十号法门二未度等是四弘法
门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
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證灭谛涅槃者令得證于
涅槃至因名为僧那僧涅此云弘誓至果名为大
慈大悲悲拔苦集慈与道灭也此四既依四谛四
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发心尅果亦各
有异今自行唯圆化他用四虽遍用四四皆归圆
若不归圆则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
机也三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是三达法门通达三
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
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
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正合密云弥布遍覆兼合颂中雷声远震之譬
以显如来三密也出现于世即应身出世是身密
也如大云起举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声普遍世
界天人阿修罗即是口密颂中所谓雷声远震也
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应不失时药必应
病即兼显意密也世界总举三千大千六道四生
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能禀声
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如彼大云遍覆
等举譬帖合口密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等重明
大音普遍略唱六种法门集众听法犹如雷声远
震也一如来等是十号法门二未度等是四弘法
门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
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證灭谛涅槃者令得證于
涅槃至因名为僧那僧涅此云弘誓至果名为大
慈大悲悲拔苦集慈与道灭也此四既依四谛四
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发心尅果亦各
有异今自行唯圆化他用四虽遍用四四皆归圆
若不归圆则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
机也三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是三达法门通达三
卷三 第 98a 页 X32-0098.png
世无有障碍四我是一切知者即一心三智法门
五一切见者即具足五眼法门六知道者等即三
不护法门知道谓意业随智慧行开道谓身业随
智慧行说道谓口业随智慧行也问此一段文旧
用合注雨譬今何不同答下文随其所堪而为说
法正合注雨此既结明劝物听受况有大声普唱
之言故知合雷声也。
△二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众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得山川溪
谷土地五阴以假名实法不相离故无数千万亿
种即合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
界机别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润也。
△
三复合能润所润又二初合能润二合所润。
今
初。】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
而为说法。」
【此正合一时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来说法
仅为片喻何以故云雨是众生共业所感即是众
生识所变相非情数摄但属无覆无记所以不能
观根逗机而于诸物或损或益如来不尔有大誓
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虽亦由于众生增上共业
感佛出世虽亦各于众生识上自变佛相而本质
境是无漏善全法报体所起应用故能以妙观察
智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以成所作智
五一切见者即具足五眼法门六知道者等即三
不护法门知道谓意业随智慧行开道谓身业随
智慧行说道谓口业随智慧行也问此一段文旧
用合注雨譬今何不同答下文随其所堪而为说
法正合注雨此既结明劝物听受况有大声普唱
之言故知合雷声也。
△二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众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得山川溪
谷土地五阴以假名实法不相离故无数千万亿
种即合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
界机别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润也。
△
三复合能润所润又二初合能润二合所润。
今
初。】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
而为说法。」
【此正合一时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来说法
仅为片喻何以故云雨是众生共业所感即是众
生识所变相非情数摄但属无覆无记所以不能
观根逗机而于诸物或损或益如来不尔有大誓
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虽亦由于众生增上共业
感佛出世虽亦各于众生识上自变佛相而本质
境是无漏善全法报体所起应用故能以妙观察
智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以成所作智
卷三 第 98b 页 X32-0098.png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仍即大圆镜智之所普持平
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时者众生来至佛所听法
之时也诸根利钝者不能受道为钝能受道者为
利又不能秉戒者为钝能秉戒者为利不能修定
者钝能修定者利不能断惑者钝能断惑出三界
者利析观断惑者钝体观断惑者利保證真空者
钝出假化物者利二观为方便者钝直观中道者
利传传不同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论利钝也精进
懈怠亦尔随其所堪者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也
此则始从华严终至般若一一时中秘密不定一
音说法随类各解神力不共不可思议但令得益
不令堕苦故为一时等澍即一时中各具五味偏
圆遍逗众生根性乃至法华会中五千退席移置
他方虽一座席名为显露决定若望十方不妨仍
称秘密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
之无记为若此也若据迦叶所领次第五时何名
一时等澍。
△二合所润。】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巳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巳
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此具明闻法三世种熟脱益种种无量乃至现世
安隐合其泽普洽譬也后生善处乃至亦得闻法
合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譬也既闻法巳乃至渐令
入道合华果敷实譬也皆令欢喜是世界益安隐
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时者众生来至佛所听法
之时也诸根利钝者不能受道为钝能受道者为
利又不能秉戒者为钝能秉戒者为利不能修定
者钝能修定者利不能断惑者钝能断惑出三界
者利析观断惑者钝体观断惑者利保證真空者
钝出假化物者利二观为方便者钝直观中道者
利传传不同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论利钝也精进
懈怠亦尔随其所堪者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也
此则始从华严终至般若一一时中秘密不定一
音说法随类各解神力不共不可思议但令得益
不令堕苦故为一时等澍即一时中各具五味偏
圆遍逗众生根性乃至法华会中五千退席移置
他方虽一座席名为显露决定若望十方不妨仍
称秘密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
之无记为若此也若据迦叶所领次第五时何名
一时等澍。
△二合所润。】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巳
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巳
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此具明闻法三世种熟脱益种种无量乃至现世
安隐合其泽普洽譬也后生善处乃至亦得闻法
合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譬也既闻法巳乃至渐令
入道合华果敷实譬也皆令欢喜是世界益安隐
卷三 第 98c 页 X32-0098.png
生善是为人益离障诸碍是对治益渐得入道是
第一义益且约今初闻法而种善根者次世熟后
世脱或过去巳种则今熟次脱或过去巳熟则今
闻即脱事非一概又四悉檀益该括权实一一四
悉顿渐不同若欲具说浩然无涯粗示大纲俾知
如来说法益遍未来而巳又种种皆令欢喜即称
其种性而得生长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权实善
利即今世之华敷果实也现世安隐结上欢喜善
利现在四益也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报因感报果
也亦得闻法习因感习果也所受道乐必有权实
于权实道复论浅深所闻之法亦复如是即次世
中辨四益也既闻法巳离诸障碍所离亦有浅深
不同总是报因感于报果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所
入亦有权实不同总是习因感于习果即是第三
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机横该十界所受之
益竖彻四教如华严般若等并令地狱得益馀可
知也初正合竟。
△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
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大云及雨为能润合如来三密及声教也一切二
字合假名众生也卉木丛林药草合五乘七方便
也种性合诸根利钝懈怠精进也具足蒙润合皆
令欢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长合现世安隐后生
善处等也初合无差而差竟。
△二合差而无差二
第一义益且约今初闻法而种善根者次世熟后
世脱或过去巳种则今熟次脱或过去巳熟则今
闻即脱事非一概又四悉檀益该括权实一一四
悉顿渐不同若欲具说浩然无涯粗示大纲俾知
如来说法益遍未来而巳又种种皆令欢喜即称
其种性而得生长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权实善
利即今世之华敷果实也现世安隐结上欢喜善
利现在四益也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报因感报果
也亦得闻法习因感习果也所受道乐必有权实
于权实道复论浅深所闻之法亦复如是即次世
中辨四益也既闻法巳离诸障碍所离亦有浅深
不同总是报因感于报果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所
入亦有权实不同总是习因感于习果即是第三
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机横该十界所受之
益竖彻四教如华严般若等并令地狱得益馀可
知也初正合竟。
△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
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大云及雨为能润合如来三密及声教也一切二
字合假名众生也卉木丛林药草合五乘七方便
也种性合诸根利钝懈怠精进也具足蒙润合皆
令欢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长合现世安隐后生
善处等也初合无差而差竟。
△二合差而无差二
卷三 第 99a 页 X32-0099.png
初正合二结释初中二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二合草木各有差别。
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
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性同一真如为相合一地也一味
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谓下双释一
相一味也解脱相者业即解脱本无二边业缚相
也离相者惑即般若本离通别二惑相也灭相者
苦即法身二种生死本寂灭也众生心性即是性
德解脱相离相灭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
来一音说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则为即一
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众生秉教修行则
以性德三相一相为所观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
为增上缘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
相一相一切种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实相法方便
开为三五七九等相于一味教分别说为兼但对
带等味众生秉教修行各获果證谁能知者唯佛
能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耳。
△二合草木各有差
别三初正合众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
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三举譬帖合众生不
知。
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
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总举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
二合草木各有差别。
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
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性同一真如为相合一地也一味
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谓下双释一
相一味也解脱相者业即解脱本无二边业缚相
也离相者惑即般若本离通别二惑相也灭相者
苦即法身二种生死本寂灭也众生心性即是性
德解脱相离相灭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
来一音说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则为即一
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众生秉教修行则
以性德三相一相为所观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
为增上缘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
相一相一切种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实相法方便
开为三五七九等相于一味教分别说为兼但对
带等味众生秉教修行各获果證谁能知者唯佛
能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耳。
△二合草木各有差
别三初正合众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
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三举譬帖合众生不
知。
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
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总举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
卷三 第 99b 页 X32-0099.png
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正明不知何
以故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
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也所得功德不
自觉知者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但于七种权
功德中各得一种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归实
亦不知其所得是权即是权实但迷名为不自觉
知也。
△二明惟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
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
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
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来能知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也如实见之者即
是佛眼见也明了无碍者即是彻始彻终彻内彻
外咸洞悉也若约能知能见唯有佛智佛眼若约
所知所见则减数略举十境合为四意一一无不
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约四法二约三
法三约二法四约一法一约四法者种相体性也
种有二义若就相对论种则三道是三德种故净
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由烦恼道即有般若种也)又云
五无间皆解脱相(由不善业即有善法解脱种也)又云一切众生
即涅槃相不可复灭(生死苦道即法身种也)若就类论种则
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及三乘解
心即般若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如此
诸种差别惟佛能知一切种秖一种即无差别亦
以故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
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也所得功德不
自觉知者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但于七种权
功德中各得一种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归实
亦不知其所得是权即是权实但迷名为不自觉
知也。
△二明惟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
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
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
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来能知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也如实见之者即
是佛眼见也明了无碍者即是彻始彻终彻内彻
外咸洞悉也若约能知能见唯有佛智佛眼若约
所知所见则减数略举十境合为四意一一无不
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约四法二约三
法三约二法四约一法一约四法者种相体性也
种有二义若就相对论种则三道是三德种故净
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由烦恼道即有般若种也)又云
五无间皆解脱相(由不善业即有善法解脱种也)又云一切众生
即涅槃相不可复灭(生死苦道即法身种也)若就类论种则
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及三乘解
心即般若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如此
诸种差别惟佛能知一切种秖一种即无差别亦
卷三 第 99c 页 X32-0099.png
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相者
据外体者主质性者据内具如十界十如中释若
论差别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论无差别即一
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
能知体性例然二约三法者闻思修三慧也仍有
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
也教下所诠种相体性随教则有思修不同对界
为境多少增减观体巧拙随义应知为差无差以
权对实二云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当
体也此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亦有差无差等例
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
慧之因缘也由闻法故方取于境故以闻法而为
因缘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
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惟佛能知
此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
惟佛能知三约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为因得何
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惟佛能知
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无差
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
知四约一法者众生住于种种诸地也即是七方
便人住于七位此即差别惟佛能知如实见之惟
是一地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
即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无碍也此中四意摄
尽诸法种相体性为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因
据外体者主质性者据内具如十界十如中释若
论差别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论无差别即一
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
能知体性例然二约三法者闻思修三慧也仍有
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
也教下所诠种相体性随教则有思修不同对界
为境多少增减观体巧拙随义应知为差无差以
权对实二云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当
体也此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亦有差无差等例
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
慧之因缘也由闻法故方取于境故以闻法而为
因缘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
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惟佛能知
此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
惟佛能知三约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为因得何
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惟佛能知
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无差
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
知四约一法者众生住于种种诸地也即是七方
便人住于七位此即差别惟佛能知如实见之惟
是一地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
即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无碍也此中四意摄
尽诸法种相体性为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因
卷三 第 100a 页 X32-0100.png
果因果之体体惟实性也。
△三举譬帖合众生不
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
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若枝
若叶若华若果一一无非地之四微则能全悟众
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从此智地
兴大悲云注权实雨化化无尽如来所以说法华
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巳初正合竟。
△二结释
又二初结成差即无差二释出不即说意。
今初。】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
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一相一味等巳如前释为众生故分别说此一相
一味解脱离灭之法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所以结成毕竟
无差别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馀无馀二
涅槃也言常寂灭相者非以断缚名为解脱法本
无缚今亦无脱非以舍合名为离相法本无合今
亦无离非以生尽名为灭相法本无生今亦无灭
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同二乘之三相
也终归于空者归于中道第一义空非是二乘灰
断之空也勤勤再释简实异权佛之大慈殷切甚
矣。
△二释出不即说意。】
「佛知是巳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
△三举譬帖合众生不
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
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若枝
若叶若华若果一一无非地之四微则能全悟众
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从此智地
兴大悲云注权实雨化化无尽如来所以说法华
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巳初正合竟。
△二结释
又二初结成差即无差二释出不即说意。
今初。】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
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一相一味等巳如前释为众生故分别说此一相
一味解脱离灭之法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所以结成毕竟
无差别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馀无馀二
涅槃也言常寂灭相者非以断缚名为解脱法本
无缚今亦无脱非以舍合名为离相法本无合今
亦无离非以生尽名为灭相法本无生今亦无灭
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同二乘之三相
也终归于空者归于中道第一义空非是二乘灰
断之空也勤勤再释简实异权佛之大慈殷切甚
矣。
△二释出不即说意。】
「佛知是巳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
卷三 第 100b 页 X32-0100.png
切种智。」
【如来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时中但说一实故
今释云观众生心欲而将养护持之恐其诽谤不
即说也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竟。
△二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前明如来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
尽如大云雨不可思议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齐教
领解何必是实故佛称述虽未及究竟佛地而具
领五时权实开佛知见分證佛果亦诚不虚兼欲
引发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叹希有者凡失有反覆
闻能得益菩萨是巳事解不为奇今以无为正位
而能舍證入实故甚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
领开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领显一也所以者何下
释成希有可知又前云汝等说不能尽今云汝等
甚为希有者前约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
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直但为一方一
机而巳故云说不能尽也今以佛恩虽普众生日
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根植于地禀润于雨而
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
等述其知佛四弘誓恩甚为希有现世安隐后生
善处以道受乐述其知大慈与乐恩甚为希有离
诸障碍渐得入道述其知大悲拔苦恩甚为希有
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其知劝善除烦恼恩甚为
【如来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时中但说一实故
今释云观众生心欲而将养护持之恐其诽谤不
即说也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竟。
△二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前明如来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
尽如大云雨不可思议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齐教
领解何必是实故佛称述虽未及究竟佛地而具
领五时权实开佛知见分證佛果亦诚不虚兼欲
引发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叹希有者凡失有反覆
闻能得益菩萨是巳事解不为奇今以无为正位
而能舍證入实故甚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
领开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领显一也所以者何下
释成希有可知又前云汝等说不能尽今云汝等
甚为希有者前约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
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直但为一方一
机而巳故云说不能尽也今以佛恩虽普众生日
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根植于地禀润于雨而
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
等述其知佛四弘誓恩甚为希有现世安隐后生
善处以道受乐述其知大慈与乐恩甚为希有离
诸障碍渐得入道述其知大悲拔苦恩甚为希有
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其知劝善除烦恼恩甚为
卷三 第 100c 页 X32-0100.png
希有知无漏法能得涅乐及缘觉證是中药草述
其知除寒热见爱恩甚为希有上草小树是为耻
小慕大述其知遮丑陋恩甚为希有大树是述其
知庄严恩甚为希有最实事一地一雨述其知付
财坐座身心财法自在安乐恩甚为希有佛述其
差别叹者叹十恩文尽述其无差别叹者即是一
大恩也广述成中初长文竟。
△二重颂三初颂法
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为有凡夫以见思为
因分段生死为果二乘以尘沙为因方便变易为
果菩萨以无明为因自性变易为果唯有诸佛五
住因亡二死果丧乃于诸法得大自在也出现世
间即是为利众生故凡权实诸教皆使受者得益
不虚随众生欲二句颂权智说权教也如来尊重
四句颂实智说实教也有智若闻四句释不速说
实之由也是故迦叶四句显先权后实之巧也以
种种缘即先施权令得正见即后显实惟此一实
名为正见故涅槃中迦叶童子领解云自此以前
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二颂立譬二初颂无差而
其知除寒热见爱恩甚为希有上草小树是为耻
小慕大述其知遮丑陋恩甚为希有大树是述其
知庄严恩甚为希有最实事一地一雨述其知付
财坐座身心财法自在安乐恩甚为希有佛述其
差别叹者叹十恩文尽述其无差别叹者即是一
大恩也广述成中初长文竟。
△二重颂三初颂法
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为有凡夫以见思为
因分段生死为果二乘以尘沙为因方便变易为
果菩萨以无明为因自性变易为果唯有诸佛五
住因亡二死果丧乃于诸法得大自在也出现世
间即是为利众生故凡权实诸教皆使受者得益
不虚随众生欲二句颂权智说权教也如来尊重
四句颂实智说实教也有智若闻四句释不速说
实之由也是故迦叶四句显先权后实之巧也以
种种缘即先施权令得正见即后显实惟此一实
名为正见故涅槃中迦叶童子领解云自此以前
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二颂立譬二初颂无差而
卷三 第 101a 页 X32-0101.png
差二颂差而无差初中二初超颂能润无差二追
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今初。】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
雷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
法故言含润雷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声远震譬
口宣四辩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种邪光不现地上
清凉譬九十八种恼热得除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譬应身相好威仪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
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
澍无量譬一一时中咸具五时八教率土充洽譬
凡有心者皆蒙利润一一时中各得藏通别圆顿
渐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二追颂能生所生受
润差别。】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乾地普洽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略颂能生也幽邃譬众生久远所植习
因隐在果报色心内也百谷譬十善互严十善为
百甘蔗质一可譬禅定所缘境一蒲萄形多可譬
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今初。】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
雷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
法故言含润雷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声远震譬
口宣四辩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种邪光不现地上
清凉譬九十八种恼热得除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譬应身相好威仪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
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
澍无量譬一一时中咸具五时八教率土充洽譬
凡有心者皆蒙利润一一时中各得藏通别圆顿
渐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二追颂能生所生受
润差别。】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乾地普洽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略颂能生也幽邃譬众生久远所植习
因隐在果报色心内也百谷譬十善互严十善为
百甘蔗质一可譬禅定所缘境一蒲萄形多可譬
卷三 第 101b 页 X32-0101.png
智慧所破惑多乾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馀如文
初颂无差而差竟。
△二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颂所生所润第三句正颂能润无差略不
颂能生即以所生兼之第四句颂差别不自知也
二颂立譬竟。
△三颂法合二初颂合无差而差二
颂合差而无差初中三初颂合能润二颂合能生
所生三颂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颂十号充润一切等六句略
颂四弘不颂馀四法门也诸天人众下四偈颂劝
听受其法一味者七种方便无不皆归一乘差而
无差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既作因缘必用方
便即无差而差也。
△二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
初颂无差而差竟。
△二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颂所生所润第三句正颂能润无差略不
颂能生即以所生兼之第四句颂差别不自知也
二颂立譬竟。
△三颂法合二初颂合无差而差二
颂合差而无差初中三初颂合能润二颂合能生
所生三颂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颂十号充润一切等六句略
颂四弘不颂馀四法门也诸天人众下四偈颂劝
听受其法一味者七种方便无不皆归一乘差而
无差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既作因缘必用方
便即无差而差也。
△二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
卷三 第 101c 页 X32-0101.png
如雨普润。」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则云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
至佛所而听法今颂则明佛观一切普皆平等也
佛机为此馀机为彼佛平等说不于佛机者爱馀
机者憎譬如雨注不择溪谷也佛事为自魔事为
他应后为去应初为来入实为坐出权为立馀如
文。
△三颂复合能润所润二初颂合能润二颂合
所润。
今初。】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
其所堪而为说法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
行利根钝根约习须约五乘七方便展转说之。
△
二颂合所润又二初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
洽譬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
譬。
今初。】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
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是名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则云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
至佛所而听法今颂则明佛观一切普皆平等也
佛机为此馀机为彼佛平等说不于佛机者爱馀
机者憎譬如雨注不择溪谷也佛事为自魔事为
他应后为去应初为来入实为坐出权为立馀如
文。
△三颂复合能润所润二初颂合能润二颂合
所润。
今初。】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
其所堪而为说法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
行利根钝根约习须约五乘七方便展转说之。
△
二颂合所润又二初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
洽譬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
譬。
今初。】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
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是名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
卷三 第 102a 页 X32-0102.png
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初一偈总明受润次七偈别明受润后三偈结明
能润不可思议也人天诸王俱未断惑故合为小
草二乘俱有断證故合为中草事六度菩萨志求
作佛发心巳胜二乘故独为上草通教菩萨巳断
通惑誓扶馀习而化众生故名小树别教菩萨自
行化他福慧高广故名大树又可义约三教菩萨
各作小中大三树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
地别教约三十心也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润
如海所润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巳于无量亿劫说
不能尽矣。
△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
长敷实譬。】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初二偈总颂增长次六偈半别颂增长也就别颂
中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长次声闻下六
句是明二乘增长住最后身有二义一者二乘若
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
增长义也二者二乘巳住有馀涅槃名最后身今
【初一偈总明受润次七偈别明受润后三偈结明
能润不可思议也人天诸王俱未断惑故合为小
草二乘俱有断證故合为中草事六度菩萨志求
作佛发心巳胜二乘故独为上草通教菩萨巳断
通惑誓扶馀习而化众生故名小树别教菩萨自
行化他福慧高广故名大树又可义约三教菩萨
各作小中大三树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
地别教约三十心也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润
如海所润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巳于无量亿劫说
不能尽矣。
△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
长敷实譬。】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初二偈总颂增长次六偈半别颂增长也就别颂
中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长次声闻下六
句是明二乘增长住最后身有二义一者二乘若
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
增长义也二者二乘巳住有馀涅槃名最后身今
卷三 第 102b 页 X32-0102.png
得闻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长义也次若诸菩
萨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长体法智利故名坚固断
三界惑故名了达次复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
增长禅及神通是入假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谓
闻中道第一义空能随顺观察也略不颂六度增
长者六度是权中之权有教无人又未断惑可摄
入人天也初颂合无差而差竟。
△二颂合差而无
差长文广今颂略也。】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前六句举譬帖合无差而差差即无差一味雨无
差也润于人华指七善因华而差也各得成实究
竟同归地之四微差即无差也次三偈半结成权
实不二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即实而权也开示佛
道即权而实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者乃开显之
实不同华严方等般若中对权之实即教一也声
闻皆非灭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行
一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所知见即理一也譬
说周中第三如来述成竟。】
【△释药草喻品竟次释授记品。】
「授记品第六」
【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
萨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长体法智利故名坚固断
三界惑故名了达次复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
增长禅及神通是入假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谓
闻中道第一义空能随顺观察也略不颂六度增
长者六度是权中之权有教无人又未断惑可摄
入人天也初颂合无差而差竟。
△二颂合差而无
差长文广今颂略也。】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前六句举譬帖合无差而差差即无差一味雨无
差也润于人华指七善因华而差也各得成实究
竟同归地之四微差即无差也次三偈半结成权
实不二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即实而权也开示佛
道即权而实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者乃开显之
实不同华严方等般若中对权之实即教一也声
闻皆非灭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行
一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所知见即理一也譬
说周中第三如来述成竟。】
【△释药草喻品竟次释授记品。】
「授记品第六」
【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
卷三 第 102c 页 X32-0102.png
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诸
经或破受记如净名云为从如生得受记为从如
灭得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
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答若见有记记
人此见须破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此通途答)又世谛
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教并论二谛何得以真难俗)又四悉适时故
记如下说(四教各论四悉)今经有五若通途记如法师品
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一通别)若正因记如常不轻
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
根人正因记则广缘了记则狭(二三因)或迟记或速
记(三迟速迟如声闻物如龙女)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常
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四师弟)复有悬记如
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五现未)首楞严三昧经明四种
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
无生三周记是也四悉者原夫诸佛本为大事因
缘出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巳
显佛巳说竟众生巳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
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
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
界悉檀故记(初约机应相对第二单约速机)又二乘闻经改小入
大圆因巳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又时众咸知
发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
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故记(一巳生巳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
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
经或破受记如净名云为从如生得受记为从如
灭得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
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答若见有记记
人此见须破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此通途答)又世谛
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教并论二谛何得以真难俗)又四悉适时故
记如下说(四教各论四悉)今经有五若通途记如法师品
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一通别)若正因记如常不轻
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
根人正因记则广缘了记则狭(二三因)或迟记或速
记(三迟速迟如声闻物如龙女)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常
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四师弟)复有悬记如
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五现未)首楞严三昧经明四种
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
无生三周记是也四悉者原夫诸佛本为大事因
缘出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巳
显佛巳说竟众生巳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
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
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
界悉檀故记(初约机应相对第二单约速机)又二乘闻经改小入
大圆因巳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又时众咸知
发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
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故记(一巳生巳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
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
卷三 第 103a 页 X32-0103.png
为小今无二乘何所可退(一破欲退为小之恶)又破欲发二
乘心者彼證巳舍我何为取(二破欲发小心之恶)又破未改
小者则便改小(三正破小恶)又将證小者即不取證(四破
将欲證小之恶)此四是对治悉檀故记又无生现前必由
实解开佛知见不谬故与受记又一切众生但正
无缘今小乘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故与
受记此两是第一义悉檀故记此四记摄一切诸
受记尽也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
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
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
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又通论则记十界事皆
名授记今但记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记今唯在
圆又法身应身二记今且在应本迹则诸大弟子
久巳得记今迹示初受以引实行观心者能观心
性即空假中即为诸佛授记亦能授一切记如常
不轻。
△譬说周中第四与受决为二初正授中根
记二许为下根宿世说初中二初授大迦叶记二
授三人记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为六初行
因(至)六国净。
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按世尊入灭迦叶即白大众如来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事者宜应结集法藏勿令正法速灭此广宣
乘心者彼證巳舍我何为取(二破欲发小心之恶)又破未改
小者则便改小(三正破小恶)又将證小者即不取證(四破
将欲證小之恶)此四是对治悉檀故记又无生现前必由
实解开佛知见不谬故与受记又一切众生但正
无缘今小乘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故与
受记此两是第一义悉檀故记此四记摄一切诸
受记尽也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
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
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
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又通论则记十界事皆
名授记今但记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记今唯在
圆又法身应身二记今且在应本迹则诸大弟子
久巳得记今迹示初受以引实行观心者能观心
性即空假中即为诸佛授记亦能授一切记如常
不轻。
△譬说周中第四与受决为二初正授中根
记二许为下根宿世说初中二初授大迦叶记二
授三人记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为六初行
因(至)六国净。
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按世尊入灭迦叶即白大众如来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事者宜应结集法藏勿令正法速灭此广宣
卷三 第 103b 页 X32-0103.png
大法之明證也传佛心印而为西土初祖苦心若
此又觐尔所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
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果号光明如来又传持
大法普照一切故号光明也。
△三劫国名。】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
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
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
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
佛法。」
【因中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馀悉如
文初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颂行因得果(至)五总
结。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此又觐尔所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
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果号光明如来又传持
大法普照一切故号光明也。
△三劫国名。】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
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
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
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
佛法。」
【因中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馀悉如
文初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颂行因得果(至)五总
结。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卷三 第 103c 页 X32-0103.png
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巳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总结略不颂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切授大迦叶记竟。
△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与
记初中四初正请二立譬三法合四结请。
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
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悯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悚慄者改小入大不啻脱皮换骨真有一番天旋
地转境界。
△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总结略不颂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切授大迦叶记竟。
△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与
记初中四初正请二立譬三法合四结请。
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
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悯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悚慄者改小入大不啻脱皮换骨真有一番天旋
地转境界。
△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卷三 第 104a 页 X32-0104.png
【△三法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四结请。】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初请记竟。
△二与记三初记须菩提二记迦旃延
三记目犍连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五初行
因(至)五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
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
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称名相者名相本空空则具足一切
名相不同示迹石室观空但悟偏理也。
△三劫国
庄严。】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王*梨]为地宝树庄严
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
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
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卷三 第 104b 页 X32-0104.png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
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常处虚空表中道第一义空也长文竟。
△二重颂
五初诫听二颂行因得果(至)五颂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二颂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最后身得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三颂国净。】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初记须菩提竟。
△二记迦旃延二初长文二重颂
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今初。】
卷三 第 104c 页 X32-0104.png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
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
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
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
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巳后当复
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巳具菩萨道。」
【△二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国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
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
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
万亿庄严其国。」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文竟。
△二重颂四初诫听(至)四颂国净。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二颂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卷三 第 105a 页 X32-0105.png
【△三颂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颂国净略不颂寿命正像也。】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二记迦旃延竟。
△三记目犍连二初长文二重颂
初中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
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
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
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
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巳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
诸佛亦复如是。」
【△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旃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王*梨]为地宝树庄严
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
其数无量。」
【△四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卷三 第 105b 页 X32-0105.png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颂行因(至)五颂正像。
今
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巳得见八千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刹者具云刹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
△二颂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菩萨道巳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
旃檀之香。」
【△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初正授中根记竟。
△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下根之人巳闻法譬二周复见上中受记恐其犹
卷三 第 105c 页 X32-0105.png
疑不了深生愧耻故先六句许其总记次四句许
说宿缘所以引进之也第二譬说周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
古吴后学藕益 智旭 述
【△释授记品竟次释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
防非禦敌称之为城譬二乘涅槃(城)权智所为也
(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禦见名为
涅槃苏息引入(三藏苏息二酥引法华入)实未究竟(化)而言灭
度(城)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如前释此因缘释也
(若从机说无而倏见见巳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禦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
若从应说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约
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通教二乘
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
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馀习入生死
而不以空为證也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
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
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
说宿缘所以引进之也第二譬说周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
古吴后学藕益 智旭 述
【△释授记品竟次释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
防非禦敌称之为城譬二乘涅槃(城)权智所为也
(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禦见名为
涅槃苏息引入(三藏苏息二酥引法华入)实未究竟(化)而言灭
度(城)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如前释此因缘释也
(若从机说无而倏见见巳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禦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
若从应说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约
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通教二乘
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
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馀习入生死
而不以空为證也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
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
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
卷三 第 106a 页 X32-0106.png
故题为化城喻品(圆教言化者在昔斥夺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
教勤执开权方云是化乃至显实化乃成真即宝处故故知藏通谓极非化别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
化亦可是极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教言同意别言今是圆教意者亦从破计故且云化若开显巳
无非真实)本迹者若从机说应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
化城若从应说则迹示说化也观心者观因缘生
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缘即假是出化城因缘即中
是归宝处又观空即中则了化非化即权而实又
化城宝所通论六即心性本空无不空时理即化
城也心性本中无不中时理即宝所也闻此理性
能生信解为名字化城宝所圆伏五住为观行化
城宝所乃至究竟例此可知问此品说因缘事下
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
化城若从初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又上
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厚
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明机缘
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远机缘若从久远之始
则名宿世若从中间则言化城若从究竟则言宝
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
喻品(正法华名往古品所以有此问答)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
意弃实从权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
化不失实也。
△三因缘说周二初正说因缘二授
下根记其领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后不定又领解
或默念发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记段
中初正说因缘二初先明知见久远二正明宿世
教勤执开权方云是化乃至显实化乃成真即宝处故故知藏通谓极非化别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
化亦可是极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教言同意别言今是圆教意者亦从破计故且云化若开显巳
无非真实)本迹者若从机说应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
化城若从应说则迹示说化也观心者观因缘生
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缘即假是出化城因缘即中
是归宝处又观空即中则了化非化即权而实又
化城宝所通论六即心性本空无不空时理即化
城也心性本中无不中时理即宝所也闻此理性
能生信解为名字化城宝所圆伏五住为观行化
城宝所乃至究竟例此可知问此品说因缘事下
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
化城若从初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又上
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厚
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明机缘
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远机缘若从久远之始
则名宿世若从中间则言化城若从究竟则言宝
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
喻品(正法华名往古品所以有此问答)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
意弃实从权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
化不失实也。
△三因缘说周二初正说因缘二授
下根记其领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后不定又领解
或默念发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记段
中初正说因缘二初先明知见久远二正明宿世
卷三 第 106b 页 X32-0106.png
因缘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为三初出所见
事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昔如今。
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
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
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
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
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
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
尘一劫彼佛灭度巳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
亿阿僧祇劫。」
【△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显如来三达远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虚然后说
宿缘也当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终不离当念离此
当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
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
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
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
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
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但由无明不能远见佛既
事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昔如今。
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
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
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
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
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
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
尘一劫彼佛灭度巳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
亿阿僧祇劫。」
【△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显如来三达远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虚然后说
宿缘也当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终不离当念离此
当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
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
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
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
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
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但由无明不能远见佛既
卷三 第 106c 页 X32-0106.png
无明断尽心性洞朗故竖极三际之始终横极法
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长文竟。
△二重颂
三初颂所见事二颂举譬明久远三颂见昔如今。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即空故净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净
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体圆满
故无漏用通达周遍故无所碍初先明知见久远
竟。
△二正明宿世因缘二初广述二重颂初中二
初结缘之由二正结缘初又二初远由二近由初
又二初明大通智胜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请法初
又五初佛寿长远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
成道后眷属供养五请转法轮。
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
劫。」
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长文竟。
△二重颂
三初颂所见事二颂举譬明久远三颂见昔如今。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即空故净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净
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体圆满
故无漏用通达周遍故无所碍初先明知见久远
竟。
△二正明宿世因缘二初广述二重颂初中二
初结缘之由二正结缘初又二初远由二近由初
又二初明大通智胜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请法初
又五初佛寿长远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
成道后眷属供养五请转法轮。
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
劫。」
卷三 第 107a 页 X32-0107.png
【△二成道前事。】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巳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
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现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弥勒即日得
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也
但缘宜赊促应示长短耳一切八相垂迹之处皆
先破魔准说法华亦应先渐复云破魔似同秽土
若准寿长复非秽土故知同居净秽其相盖多成
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尔时(佛未坐道场前)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
子座高一由旬(咸作是念)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逮佛)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
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
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
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
度亦复如是。」
【△二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
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
卷三 第 107b 页 X32-0107.png
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馀百千万亿人民皆共
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
尊重赞叹到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一心合掌瞻仰
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
诸愿巳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十六王子若约表法即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五
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
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悯饶益诸天人民重说
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巳当转无上轮。」
【既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结云当转
无上轮当知即是请满字教如今佛华严也初明
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
尊重赞叹到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一心合掌瞻仰
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
诸愿巳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十六王子若约表法即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五
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
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悯饶益诸天人民重说
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巳当转无上轮。」
【既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结云当转
无上轮当知即是请满字教如今佛华严也初明
卷三 第 107c 页 X32-0107.png
大通智胜成佛竟。
△二明十方梵王请法二初威
光照动二梵王来请。
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
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
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
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
胜诸天光。」
【佛降神时初生时成道时法尔世界震动大光普
照但有缘者远在他方亦觉无缘者近亦不知耳
观心释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
若修观慧本性理显又两山是二谛其间是中道
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
三谛洞明也。
△二梵王来请五初东方二东南方
三南方四总举馀六方五上方初东方六初睹瑞
惊骇二互相问决三寻光见佛四三业供养五请
转法转六如来默许。
今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
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
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二互相问决。】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
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二明十方梵王请法二初威
光照动二梵王来请。
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
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
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
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
胜诸天光。」
【佛降神时初生时成道时法尔世界震动大光普
照但有缘者远在他方亦觉无缘者近亦不知耳
观心释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
若修观慧本性理显又两山是二谛其间是中道
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
三谛洞明也。
△二梵王来请五初东方二东南方
三南方四总举馀六方五上方初东方六初睹瑞
惊骇二互相问决三寻光见佛四三业供养五请
转法转六如来默许。
今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
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
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二互相问决。】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
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卷三 第 108a 页 X32-0108.png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
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
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
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
佛转法轮。」
【△四三业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
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
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
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
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悯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问梵天雨华如须弥山树座犹下其相如何答不
思议事彼此不碍。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转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既云度苦众生即是请半字教如今鹿苑。
△六如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
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
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
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
佛转法轮。」
【△四三业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
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
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
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
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悯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问梵天雨华如须弥山树座犹下其相如何答不
思议事彼此不碍。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转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既云度苦众生即是请半字教如今鹿苑。
△六如
卷三 第 108b 页 X32-0108.png
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诸佛受请之仪法尔皆是默许随顺先佛规则故
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击道
存故初东方竟。
△二东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
如来默许。
今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
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
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
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
转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诸佛受请之仪法尔皆是默许随顺先佛规则故
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击道
存故初东方竟。
△二东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
如来默许。
今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
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
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
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
转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卷三 第 108c 页 X32-0108.png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悯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悯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悯
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此亦同前请半字教也。
△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竟。
△三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
默许。
今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
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
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
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悯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悯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悯
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此亦同前请半字教也。
△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竟。
△三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
默许。
今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
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
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
卷三 第 109a 页 X32-0109.png
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悯惟愿垂纳受。」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
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既云无上法轮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请对半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悯惟愿垂纳受。」
【△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
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既云无上法轮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请对半
卷三 第 109b 页 X32-0109.png
明满之教如今方等也。
△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三南方竟。
△四总举馀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列十方梵正法华中先四方次四维次上下并是
随译者意未知梵本次第如何。
△五上方五初睹
瑞惊骇(至)五请转法轮十方请竟世尊即说故无
默许也。
今初。】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
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三南方竟。
△四总举馀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列十方梵正法华中先四方次四维次上下并是
随译者意未知梵本次第如何。
△五上方五初睹
瑞惊骇(至)五请转法轮十方请竟世尊即说故无
默许也。
今初。】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
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卷三 第 109c 页 X32-0109.png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
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哀悯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
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悯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及馀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前东南方云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南方云百三十
劫乃得一见今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机缘
不同见佛奢促若此蒙光并集岂偶然哉以古例
今理无二致一见一闻咸从感应闻法之士宜何
如作欣幸难遭想也。
△五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白佛言惟愿
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
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
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哀悯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
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悯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及馀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前东南方云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南方云百三十
劫乃得一见今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机缘
不同见佛奢促若此蒙光并集岂偶然哉以古例
今理无二致一见一闻咸从感应闻法之士宜何
如作欣幸难遭想也。
△五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白佛言惟愿
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
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卷三 第 110a 页 X32-0110.png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悯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既云以大微妙音敷演无量劫习法又云度苦众
生等即是请带半明满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
道同不应偏请如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
一一皆是酬梵王请彼亦应然今寄文便十六王
子初请华严乃至上方请于般若十六王子后请
法华节目宛然今古一致也初明结缘远由竟。
△
二近由由佛受请说法故得覆讲结缘也文为二
初转半字法轮二转废半明满法轮初中三初受
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
今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请。」
【△二正转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
正为下根论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
成道亦必演大华严以非结缘正由故略不说就
文为二初明四谛二明十二因缘。
今初。】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
馀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三转者一示转二劝转三證转也示转者谓此是
苦三界二十五有果报皆是生死苦法乐是坏苦
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
此是苦集三界见思烦恼及有漏善不善不动三
业的是招苦之因更无异因此是苦灭谓见思灭
故有漏灭有漏灭故生死灭惟有此处寂静安隐
【既云以大微妙音敷演无量劫习法又云度苦众
生等即是请带半明满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
道同不应偏请如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
一一皆是酬梵王请彼亦应然今寄文便十六王
子初请华严乃至上方请于般若十六王子后请
法华节目宛然今古一致也初明结缘远由竟。
△
二近由由佛受请说法故得覆讲结缘也文为二
初转半字法轮二转废半明满法轮初中三初受
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
今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请。」
【△二正转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
正为下根论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
成道亦必演大华严以非结缘正由故略不说就
文为二初明四谛二明十二因缘。
今初。】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
馀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三转者一示转二劝转三證转也示转者谓此是
苦三界二十五有果报皆是生死苦法乐是坏苦
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
此是苦集三界见思烦恼及有漏善不善不动三
业的是招苦之因更无异因此是苦灭谓见思灭
故有漏灭有漏灭故生死灭惟有此处寂静安隐
卷三 第 110b 页 X32-0110.png
更无馀处此是苦灭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依四
念处具足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乃为灭苦之道更
无馀道也劝转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
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也證转者谓此
是苦我巳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巳断不复更断
此是灭我巳證不复更證此是道我巳修不复更
修也何故三转诸佛说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
根故为生闻思修三慧故为生见修无学三道故
十二行者一约教二约行约教者即示劝證是也
(三四十二)约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谓苦法忍为眼
苦法智为智苦类忍为明苦类智为觉馀三谛亦
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
行且约一谛名十二行也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
行是行法轮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教轮
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转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
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
约一人今就见谛道三乘利根闻示转即各生眼
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轮者转也将佛
心中所悟法门度入彼心故言轮也又轮者摧碾
也众生闻教起行摧破诸惑故名轮也沙门不闻
尚不能知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
虽闻其名不解其理天魔梵等亦尔故云所不能
转也然此四谛义通大小及以偏圆所谓生灭无
生无量无作随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义中明
念处具足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乃为灭苦之道更
无馀道也劝转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
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也證转者谓此
是苦我巳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巳断不复更断
此是灭我巳證不复更證此是道我巳修不复更
修也何故三转诸佛说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
根故为生闻思修三慧故为生见修无学三道故
十二行者一约教二约行约教者即示劝證是也
(三四十二)约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谓苦法忍为眼
苦法智为智苦类忍为明苦类智为觉馀三谛亦
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
行且约一谛名十二行也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
行是行法轮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教轮
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转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
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
约一人今就见谛道三乘利根闻示转即各生眼
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轮者转也将佛
心中所悟法门度入彼心故言轮也又轮者摧碾
也众生闻教起行摧破诸惑故名轮也沙门不闻
尚不能知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
虽闻其名不解其理天魔梵等亦尔故云所不能
转也然此四谛义通大小及以偏圆所谓生灭无
生无量无作随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义中明
卷三 第 110c 页 X32-0110.png
华严经有四圣谛品文殊承佛力所宣岂可判作
但声闻法。
△二明十二因缘。】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
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
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及广说者十二因缘还是别相说于四谛故也无
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其养七支还是苦谛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还是灭谛观因缘智
即是道谛故云及广说也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
圆所谓思议生灭思议不生灭不思议生灭不思
议不生灭略如玄义中明华严经六地菩萨十种
观察十二因缘成就般若无分别智岂可判作但
辟支法今且依唯识稍示思议生灭之相一无明
者谓发业无明即是异熟果愚不可善恶定有果
报及真实义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发正招生
死之业虽瞋慢等皆能发业无明是主故偏说之
二行者即彼无明所发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之业
能感将来真异熟果此二共名能引支也二识者
由无明行为能引故所引将来总报种子四名色
者由有总报识种子故即具将来初受生时歌逻
罗等种子受想行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五六入
但声闻法。
△二明十二因缘。】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
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
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及广说者十二因缘还是别相说于四谛故也无
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其养七支还是苦谛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还是灭谛观因缘智
即是道谛故云及广说也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
圆所谓思议生灭思议不生灭不思议生灭不思
议不生灭略如玄义中明华严经六地菩萨十种
观察十二因缘成就般若无分别智岂可判作但
辟支法今且依唯识稍示思议生灭之相一无明
者谓发业无明即是异熟果愚不可善恶定有果
报及真实义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发正招生
死之业虽瞋慢等皆能发业无明是主故偏说之
二行者即彼无明所发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之业
能感将来真异熟果此二共名能引支也二识者
由无明行为能引故所引将来总报种子四名色
者由有总报识种子故即具将来初受生时歌逻
罗等种子受想行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五六入
卷三 第 111a 页 X32-0111.png
者既有识名色种即具将来六处种子谓眼耳鼻
舌身意六触者既有识名色六入种即具将来六
根触境之时触心所种七受者既有识名色六入
触种即具将来领纳违顺等境三受心所种子此
五皆名为所引支以无明不发引业则巳既发引
业法尔即引此五种子不失不坏故名为所引支
也八爱者谓由无明与行既引将来识等五种得
成就巳复由迷事无明不了境虚妄于所受而生
贪爱虽于逆境亦起瞋等而爱习如水最能润生
故偏说之九取者谓由爱故种种追求所爱境界
深生染著十有者谓由爱取所起业力数数滋润
识等五支之种子故种子被润而生有芽定感将
来异熟果报此三共名能生支也十一生者谓后
有之芽既巳成就舍此生巳即受彼生十二老死
者谓既生巳渐渐衰变名之为老终归无常名之
为死此二皆名所生支也前十是因同约现在后
二是果别约未来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
今世十支复感后世生死三世因果轮回不绝故
名十二因缘生相即苦集二谛而广说之者也若
厌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即厌生知生由有知
有由取知取由爱爱由于受受由于触触由六入
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识识由于行行由无明无
明止是妄想颠倒故有更无所由正念观察不愚
于异熟果深信为恶得殃为善得乐不愚于真实
舌身意六触者既有识名色六入种即具将来六
根触境之时触心所种七受者既有识名色六入
触种即具将来领纳违顺等境三受心所种子此
五皆名为所引支以无明不发引业则巳既发引
业法尔即引此五种子不失不坏故名为所引支
也八爱者谓由无明与行既引将来识等五种得
成就巳复由迷事无明不了境虚妄于所受而生
贪爱虽于逆境亦起瞋等而爱习如水最能润生
故偏说之九取者谓由爱故种种追求所爱境界
深生染著十有者谓由爱取所起业力数数滋润
识等五支之种子故种子被润而生有芽定感将
来异熟果报此三共名能生支也十一生者谓后
有之芽既巳成就舍此生巳即受彼生十二老死
者谓既生巳渐渐衰变名之为老终归无常名之
为死此二皆名所生支也前十是因同约现在后
二是果别约未来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
今世十支复感后世生死三世因果轮回不绝故
名十二因缘生相即苦集二谛而广说之者也若
厌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即厌生知生由有知
有由取知取由爱爱由于受受由于触触由六入
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识识由于行行由无明无
明止是妄想颠倒故有更无所由正念观察不愚
于异熟果深信为恶得殃为善得乐不愚于真实
卷三 第 111b 页 X32-0111.png
义深信三界内是苦出三界是乐是名观因缘智
以是智故无明则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
悲苦恼皆灭故名十二因缘灭相即道灭二谛而
广说之者也料简十二支义更有多门非此所急
故不备录分段生死既尔变易生死亦有缘生缘
灭之相分段十二即思议生灭也若达即空即思
议不生灭也变易十二即不思议生灭也若达即
中即不思议不生灭也又复若悟不思议不生灭
者则分段十二亦即不思议不生灭也故曰惑即
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当处清净当处自在当
处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
竟一切究竟二正转竟。
△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
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
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巳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
称数。」
【不受一切法者即不受四见證初果也于诸漏心
得解脱者即脱尽见思诸缚證无学也深妙禅定
者观练熏修诸禅即俱解脱也问四谛十二因缘
既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答例如释迦初说三归
五戒尚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
无今文意在略叙结缘之由何暇广述往古秘密
以是智故无明则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
悲苦恼皆灭故名十二因缘灭相即道灭二谛而
广说之者也料简十二支义更有多门非此所急
故不备录分段生死既尔变易生死亦有缘生缘
灭之相分段十二即思议生灭也若达即空即思
议不生灭也变易十二即不思议生灭也若达即
中即不思议不生灭也又复若悟不思议不生灭
者则分段十二亦即不思议不生灭也故曰惑即
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当处清净当处自在当
处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
竟一切究竟二正转竟。
△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
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
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巳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
称数。」
【不受一切法者即不受四见證初果也于诸漏心
得解脱者即脱尽见思诸缚證无学也深妙禅定
者观练熏修诸禅即俱解脱也问四谛十二因缘
既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答例如释迦初说三归
五戒尚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
无今文意在略叙结缘之由何暇广述往古秘密
卷三 第 111c 页 X32-0111.png
不定等益初转半字法轮竟。
△二转废半明满法
轮七初诸子出家二请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
请五时众有解不解六时节七说巳入定。
今初。】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通利即六根清净也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
境界曰利智慧明了即开示悟入也(初约相似位释次约分證
位释)。
△二请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巳成
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
等闻巳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
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巳具足悯诸方
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巳成就者明其障
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
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
文也。
△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
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四佛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巳乃于四众之中说
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
巳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
△二转废半明满法
轮七初诸子出家二请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
请五时众有解不解六时节七说巳入定。
今初。】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通利即六根清净也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
境界曰利智慧明了即开示悟入也(初约相似位释次约分證
位释)。
△二请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巳成
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
等闻巳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
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巳具足悯诸方
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巳成就者明其障
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
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
文也。
△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
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四佛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巳乃于四众之中说
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
巳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
卷三 第 112a 页 X32-0112.png
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颂
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颂云说六波罗蜜及
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
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
明实相般若意也。
△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
信解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信受则能弘通信解则能入实疑惑不解千万亿
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缘者也问自佛受请以来
巳过二万劫矣何故十六王子犹不进具而称沙
弥既是沙弥云何复称苦萨答十六子本是菩萨
急于学大乘故无暇进具始终现童子身也沙弥
得受菩萨大戒自是诸佛常规何足致疑虽受大
戒位仍沙弥未尝僣越比丘以乱住持僧宝之体
例如文殊大圣一切行坐皆让摩诃迦叶经有明
文人自不察耳问千万亿众既不能解何不令如
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答
生疑亦得作结缘众故不遣也若生谤堕苦乃须
遣耳即今佛说法华时安保无生疑者。
△六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问相传释迦说法华经仅得八载巳自难信谓开
权显实开迹显本要言不烦故也彼佛于八千劫
未曾休废不知所说云何答只此开权显实四字
【过二万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颂
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颂云说六波罗蜜及
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
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
明实相般若意也。
△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
信解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信受则能弘通信解则能入实疑惑不解千万亿
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缘者也问自佛受请以来
巳过二万劫矣何故十六王子犹不进具而称沙
弥既是沙弥云何复称苦萨答十六子本是菩萨
急于学大乘故无暇进具始终现童子身也沙弥
得受菩萨大戒自是诸佛常规何足致疑虽受大
戒位仍沙弥未尝僣越比丘以乱住持僧宝之体
例如文殊大圣一切行坐皆让摩诃迦叶经有明
文人自不察耳问千万亿众既不能解何不令如
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答
生疑亦得作结缘众故不遣也若生谤堕苦乃须
遣耳即今佛说法华时安保无生疑者。
△六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问相传释迦说法华经仅得八载巳自难信谓开
权显实开迹显本要言不烦故也彼佛于八千劫
未曾休废不知所说云何答只此开权显实四字
卷三 第 112b 页 X32-0112.png
假使恒河沙劫说亦不尽何况仅八千劫仅八年
耶且如诸法实相数语义理浩然该彻百界千如
性修因果横竖三法罄无不尽便可穷未来际而
演说之何况开迹显本具明旷劫不思议事耶又
如地涌菩萨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便经
五十小劫诸佛出广长舌现神力时便即满百千
岁奈何以凡夫心欲测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耶。
△七说巳入定。】
「说是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此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诸疑惑众无处咨
问十六王子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
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
即是八万四千劫然诸佛无不定心宁有出入秖
因时众机缘在十六子结缘齐限应尔许时耳初
结缘之由竟。
△二正结缘二初法说结缘二譬说
结缘初中三初明昔共结缘二明中间更相值遇
三明今日还说法华初中二初覆讲利生二佛起
称叹。
今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
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
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
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沙弥升座不惟十六菩萨为然只今毗尼藏中亦
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令发大菩提心即名
耶且如诸法实相数语义理浩然该彻百界千如
性修因果横竖三法罄无不尽便可穷未来际而
演说之何况开迹显本具明旷劫不思议事耶又
如地涌菩萨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便经
五十小劫诸佛出广长舌现神力时便即满百千
岁奈何以凡夫心欲测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耶。
△七说巳入定。】
「说是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此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诸疑惑众无处咨
问十六王子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
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
即是八万四千劫然诸佛无不定心宁有出入秖
因时众机缘在十六子结缘齐限应尔许时耳初
结缘之由竟。
△二正结缘二初法说结缘二譬说
结缘初中三初明昔共结缘二明中间更相值遇
三明今日还说法华初中二初覆讲利生二佛起
称叹。
今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
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
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
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沙弥升座不惟十六菩萨为然只今毗尼藏中亦
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令发大菩提心即名
卷三 第 112c 页 X32-0112.png
为度誓愿当作佛巳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彼
岸义也。
△二佛起称叹二初正称叹二劝亲信。
今初。】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巳从三昧起往诣法座
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
根通利智慧明了巳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
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二劝亲信。】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
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
毁者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此昔佛普悬授记之文也初明昔共结缘竟。
△二
明中间更相值遇。】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
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
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值遇有三种一者从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巳成就
不至于今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则
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教三者但论遇小不
论遇大或初虽受大退后无机则中间未度于今
亦不尽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此人即以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
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便即判云永灭不发是则
不知如来长远之化)问如上尘数多劫今始得阿罗汉当知
岸义也。
△二佛起称叹二初正称叹二劝亲信。
今初。】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巳从三昧起往诣法座
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
根通利智慧明了巳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
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二劝亲信。】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
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
毁者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此昔佛普悬授记之文也初明昔共结缘竟。
△二
明中间更相值遇。】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
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
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值遇有三种一者从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巳成就
不至于今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则
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教三者但论遇小不
论遇大或初虽受大退后无机则中间未度于今
亦不尽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此人即以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
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便即判云永灭不发是则
不知如来长远之化)问如上尘数多劫今始得阿罗汉当知
卷三 第 113a 页 X32-0113.png
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
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道易得或随世
间所欲或为发生宿善或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
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
义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乃是权行四悉
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又理无长短长短在机但
须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长时短。
△三明今日还
说法华二初先结会古今二正明还说法华初中
二初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今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
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
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
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
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
罗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
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
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阿閦此云无动。
△二会弟子古今四初明本结大缘二释今住声
闻疑三正结会古今四释未来弟子疑。
今初。】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
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道易得或随世
间所欲或为发生宿善或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
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
义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乃是权行四悉
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又理无长短长短在机但
须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长时短。
△三明今日还
说法华二初先结会古今二正明还说法华初中
二初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今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
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
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
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
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
罗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
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
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阿閦此云无动。
△二会弟子古今四初明本结大缘二释今住声
闻疑三正结会古今四释未来弟子疑。
今初。】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
卷三 第 113b 页 X32-0113.png
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初闻法时皆为无上菩提所谓三乘初心不
愚于法也但此后有退不退致使得脱前后差别
耳。
△二释今住声闻疑。】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
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先明此诸众生大通佛时从我闻法便为无上菩
提何故直至于今犹有尚住声闻地者释曰我常
教化之以无上菩提但由是诸人等应以是权小
法渐入佛道故也又有疑曰何故是人应以是法
渐入释曰良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也。
△三正
结会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
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汝等诸比丘即结会于今有住声闻地者之古今
也及我灭度后声闻弟子即结会于今不尽之古
今也。
△四释未来弟子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
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馀乘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者云现在声闻得闻佛说法华开显悟入可是
【此明初闻法时皆为无上菩提所谓三乘初心不
愚于法也但此后有退不退致使得脱前后差别
耳。
△二释今住声闻疑。】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
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先明此诸众生大通佛时从我闻法便为无上菩
提何故直至于今犹有尚住声闻地者释曰我常
教化之以无上菩提但由是诸人等应以是权小
法渐入佛道故也又有疑曰何故是人应以是法
渐入释曰良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也。
△三正
结会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
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汝等诸比丘即结会于今有住声闻地者之古今
也及我灭度后声闻弟子即结会于今不尽之古
今也。
△四释未来弟子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
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馀乘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者云现在声闻得闻佛说法华开显悟入可是
卷三 第 113c 页 X32-0113.png
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岂能舍小
而入一乘释云彼虽生涅槃想仍生方便有馀土
中受变易身我于彼土仍必为说是经必令入一
乘道更无馀乘也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正断疑也
三是方便假说其实决无三也初先结会古今竟。
△二正明还说法华二初明应时故说二释前开
三意。
今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
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
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化道将毕时也如迦叶佛
日月灯明佛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亦于此
经唱灭不久故此经为最后极唱也众清净即断
德成就信是四不坏信解是无漏正解了达空法
是證于真谛皆即智德成就智断既立又复深入
禅定具二解脱堪闻大教能信受也又众清净者
得三藏教益免火宅难也信解坚固者得方等教
益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者得般若教益能转教
人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也及声闻众是命其子
也假使涅槃时到而众不清净亦不能说此经如
多宝如来以现世无机缘故不得说法华经所以
留全身塔誓于灭后处处作證也。
△二释前开三
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
而入一乘释云彼虽生涅槃想仍生方便有馀土
中受变易身我于彼土仍必为说是经必令入一
乘道更无馀乘也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正断疑也
三是方便假说其实决无三也初先结会古今竟。
△二正明还说法华二初明应时故说二释前开
三意。
今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
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
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化道将毕时也如迦叶佛
日月灯明佛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亦于此
经唱灭不久故此经为最后极唱也众清净即断
德成就信是四不坏信解是无漏正解了达空法
是證于真谛皆即智德成就智断既立又复深入
禅定具二解脱堪闻大教能信受也又众清净者
得三藏教益免火宅难也信解坚固者得方等教
益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者得般若教益能转教
人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也及声闻众是命其子
也假使涅槃时到而众不清净亦不能说此经如
多宝如来以现世无机缘故不得说法华经所以
留全身塔誓于灭后处处作證也。
△二释前开三
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
卷三 第 114a 页 X32-0114.png
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若实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释云
如来深知众生有小性欲著干五尘弊于五浊故
先说三令破浊免难后说一也初法说结缘竟。
△
二譬说结缘二初立譬二法合初中二初导师譬
二将导譬。
今初。】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
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
险道通塞之相。」
【五百由旬者若约果报则同居分段处为三百方
便变易处为四百实报变易处为五百若约烦恼
则三界见思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入
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
百也险难恶道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即果险难
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道有
二种一虽旷绝有人可依二者旷绝无人可依譬
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则虽旷绝有人可
依若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药中无病病中无药
则旷绝无人怖畏处也(别圆二教非旷有人通教二乘旷而有人三藏二乘
旷而无人故为此人设化)若有多众者譬王子所化未脱之众
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譬发心为求无上菩提
也有一导师者譬第十六王子也耳清净曰聪意
清净曰慧眼清净曰明馀根清净曰达总而言之
即六根清净也又慧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
【若实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释云
如来深知众生有小性欲著干五尘弊于五浊故
先说三令破浊免难后说一也初法说结缘竟。
△
二譬说结缘二初立譬二法合初中二初导师譬
二将导譬。
今初。】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
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
险道通塞之相。」
【五百由旬者若约果报则同居分段处为三百方
便变易处为四百实报变易处为五百若约烦恼
则三界见思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入
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
百也险难恶道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即果险难
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道有
二种一虽旷绝有人可依二者旷绝无人可依譬
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则虽旷绝有人可
依若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药中无病病中无药
则旷绝无人怖畏处也(别圆二教非旷有人通教二乘旷而有人三藏二乘
旷而无人故为此人设化)若有多众者譬王子所化未脱之众
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譬发心为求无上菩提
也有一导师者譬第十六王子也耳清净曰聪意
清净曰慧眼清净曰明馀根清净曰达总而言之
即六根清净也又慧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
卷三 第 114b 页 X32-0114.png
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虽
是险道有塞有通具方便者即塞成通乏善巧者
即通成塞资粮器械胆识勇力皆须具足前路水
草皆须谙识也。
△二将导譬三初所将人众譬二
中路懈退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
今初。】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譬本结缘未得脱者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也。
△二中路懈退譬又二初退大二接小。
今初。】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中路非半途也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
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白导师者大机巳退小机
可生以此冥感法身慈悲义如白也疲极者譬善
根微弱无明所翳也怖畏者譬惮恶生死也前路
犹远者譬三惑难断也由乏大乘勇力故疲极由
乏大乘胆识及资粮器械故怖畏由不谙识前路
水草故云前路犹远。
△二接小二初方便设化二
欢喜前入。
今初。】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悯云何舍大珍宝
而欲退还作是念巳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
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
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
至宝所亦可得去。」
【多诸方便譬如来权智能拟宜也此等可悯知其
是险道有塞有通具方便者即塞成通乏善巧者
即通成塞资粮器械胆识勇力皆须具足前路水
草皆须谙识也。
△二将导譬三初所将人众譬二
中路懈退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
今初。】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譬本结缘未得脱者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也。
△二中路懈退譬又二初退大二接小。
今初。】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中路非半途也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
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白导师者大机巳退小机
可生以此冥感法身慈悲义如白也疲极者譬善
根微弱无明所翳也怖畏者譬惮恶生死也前路
犹远者譬三惑难断也由乏大乘勇力故疲极由
乏大乘胆识及资粮器械故怖畏由不谙识前路
水草故云前路犹远。
△二接小二初方便设化二
欢喜前入。
今初。】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悯云何舍大珍宝
而欲退还作是念巳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
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
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
至宝所亦可得去。」
【多诸方便譬如来权智能拟宜也此等可悯知其
卷三 第 114c 页 X32-0114.png
无大机也化作一城知其可小接也汝等勿怖莫
得退还即是劝令前进譬劝转也今此大城可于
中止随意所作即是示城可住譬示转也若入是
城快得安隐即是赞城功德譬證转也若能前至
宝所亦可得去者今佛未开显前不得彰灼而有
此语若论密闻则便不妨若论宿世应有是言何
者王子既知彼等退意即教化云汝等若畏生死
且取涅槃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也又开
权显实后即得说之如涅槃经中诸取罗汉者皆
是其义。
△二欢喜前入。】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
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巳度想生安
隐想。」
【大欢喜譬闻慧叹未曾有譬煖位免恶道譬顶位
快安隐譬忍位前入化城譬见谛位巳度想譬得
尽智安隐想譬得无生智又巳度想譬具智德安
隐想譬證断德也二中路懈退譬竟。
△三灭化引
至宝所譬。】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
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为止息耳。」
【既得止息譬免难无复疲倦譬大乘机发宝处在
近譬显实大城化作譬废权也宝所有二义若约
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如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
得退还即是劝令前进譬劝转也今此大城可于
中止随意所作即是示城可住譬示转也若入是
城快得安隐即是赞城功德譬證转也若能前至
宝所亦可得去者今佛未开显前不得彰灼而有
此语若论密闻则便不妨若论宿世应有是言何
者王子既知彼等退意即教化云汝等若畏生死
且取涅槃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也又开
权显实后即得说之如涅槃经中诸取罗汉者皆
是其义。
△二欢喜前入。】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
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巳度想生安
隐想。」
【大欢喜譬闻慧叹未曾有譬煖位免恶道譬顶位
快安隐譬忍位前入化城譬见谛位巳度想譬得
尽智安隐想譬得无生智又巳度想譬具智德安
隐想譬證断德也二中路懈退譬竟。
△三灭化引
至宝所譬。】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
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为止息耳。」
【既得止息譬免难无复疲倦譬大乘机发宝处在
近譬显实大城化作譬废权也宝所有二义若约
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如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
卷三 第 115a 页 X32-0115.png
究尽诸法实相也若约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
所如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
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也问凡五处开三显
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便品约教
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也火宅约行门三显一车是
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
乐也信解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作人即长者子文
云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约差别无差别明
权实不的去取但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知七种
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而无差
无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
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
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正约
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是大小两理破除二乘权
理显如来真实一理也下文五百领解举衣珠为
譬亦是约理也此随文相一往而说仍一一文并
具四一并是如来能知众生不知知即开佛知见
矣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正合二举譬帖合初
中二初合导师譬二合将导譬。
今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
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如来合导师也汝等合多众也生死合果险难烦
恼合因险难也长远合五百由旬也应去应度合
所如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
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也问凡五处开三显
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便品约教
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也火宅约行门三显一车是
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
乐也信解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作人即长者子文
云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约差别无差别明
权实不的去取但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知七种
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而无差
无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
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
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正约
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是大小两理破除二乘权
理显如来真实一理也下文五百领解举衣珠为
譬亦是约理也此随文相一往而说仍一一文并
具四一并是如来能知众生不知知即开佛知见
矣初立譬竟。
△二法合二初正合二举譬帖合初
中二初合导师譬二合将导譬。
今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
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如来合导师也汝等合多众也生死合果险难烦
恼合因险难也长远合五百由旬也应去应度合
卷三 第 115b 页 X32-0115.png
善知通塞之相亦合欲至宝处也。
△二合将导譬。】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
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
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
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
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三字合所将人众譬也但闻一佛乘至乃
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
合化作一城譬也巳出同居未到实报两楹之间
名为中道有馀无馀名二涅槃亦是声闻缘觉二
人所證名二涅槃也若众生住于二地以下合灭
化引至宝所譬也初正合竟。
△二举譬帖合。】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巳而告之言
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宝处在近帖合显一初广述
竟。
△二重颂二初颂结缘之由二颂正结缘初中
二初颂远由二颂近由初又二初颂大通智胜成
佛二颂十方梵王请法。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众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巳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二合将导譬。】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
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
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
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
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三字合所将人众譬也但闻一佛乘至乃
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
合化作一城譬也巳出同居未到实报两楹之间
名为中道有馀无馀名二涅槃亦是声闻缘觉二
人所證名二涅槃也若众生住于二地以下合灭
化引至宝所譬也初正合竟。
△二举譬帖合。】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巳而告之言
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宝处在近帖合显一初广述
竟。
△二重颂二初颂结缘之由二颂正结缘初中
二初颂远由二颂近由初又二初颂大通智胜成
佛二颂十方梵王请法。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众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巳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卷三 第 115c 页 X32-0115.png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初三偈颂第二成道前事次一偈颂第三正明成
道后二偈颂第五请转法轮兼第四眷属供养略
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
△二颂十方梵王请法二
初颂威光照动二颂梵王来请。
今初。】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颂梵王来请。】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前三偈颂东方后二偈总颂九方也初颂远由竟。
△二颂近由二初颂转半字法轮二颂转废半明
满法轮。
今初。】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初半偈颂受请次偈半颂正转后三偈颂闻法得
道言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谓此有故彼有
即指无明为行之生缘行为识之生缘乃至生为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初三偈颂第二成道前事次一偈颂第三正明成
道后二偈颂第五请转法轮兼第四眷属供养略
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
△二颂十方梵王请法二
初颂威光照动二颂梵王来请。
今初。】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颂梵王来请。】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前三偈颂东方后二偈总颂九方也初颂远由竟。
△二颂近由二初颂转半字法轮二颂转废半明
满法轮。
今初。】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初半偈颂受请次偈半颂正转后三偈颂闻法得
道言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谓此有故彼有
即指无明为行之生缘行为识之生缘乃至生为
卷三 第 116a 页 X32-0116.png
老死之生缘也知其过患则当用观智力灭彼无
明此灭故彼灭矣。
△二颂转废半明满法轮。】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初二句颂第一诸子出家次六句颂第二请法略
不颂第三所将亦出家但以营从二字该之佛知
下二偈颂第四受请中二万劫先说方等般若次
二句颂受请正说法华略不颂第五有解不解及
第六时节后一偈颂第七说巳入定也初颂结缘
之由竟。
△二颂正结缘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初
中三初颂昔共结缘二颂中间更相值遇三颂今
日还说法华。
今初。】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颂今日还说法华二初颂结会古今二颂正
明还说法华。
今初。】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明此灭故彼灭矣。
△二颂转废半明满法轮。】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初二句颂第一诸子出家次六句颂第二请法略
不颂第三所将亦出家但以营从二字该之佛知
下二偈颂第四受请中二万劫先说方等般若次
二句颂受请正说法华略不颂第五有解不解及
第六时节后一偈颂第七说巳入定也初颂结缘
之由竟。
△二颂正结缘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初
中三初颂昔共结缘二颂中间更相值遇三颂今
日还说法华。
今初。】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颂今日还说法华二初颂结会古今二颂正
明还说法华。
今初。】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卷三 第 116b 页 X32-0116.png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一偈颂结师之古今次二偈但颂会现在弟子
古今略不颂未来弟子也。
△二颂正明还说法华。】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但颂应时故说略不颂释开三意初颂法说竟。
△
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初中二初颂导
师譬二颂将导譬。
今初。】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长文云旷绝无人今颂云迥绝多毒兽人譬菩提
涅槃兽譬烦恼生死兽多且毒正以小机见思惑
重五浊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水譬禅定草譬智
慧强识二句颂聪慧明达在险一句颂善知险道
通塞之相馀可知。
△二颂将导譬二初颂所将人
众中路懈退二颂灭化引至宝所初中二初颂众
人退大二颂导师接小。
今初。】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二颂导师接小又二初颂方便设化二颂欢喜
前入。
今初。】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一偈颂结师之古今次二偈但颂会现在弟子
古今略不颂未来弟子也。
△二颂正明还说法华。】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但颂应时故说略不颂释开三意初颂法说竟。
△
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初中二初颂导
师譬二颂将导譬。
今初。】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长文云旷绝无人今颂云迥绝多毒兽人譬菩提
涅槃兽譬烦恼生死兽多且毒正以小机见思惑
重五浊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水譬禅定草譬智
慧强识二句颂聪慧明达在险一句颂善知险道
通塞之相馀可知。
△二颂将导譬二初颂所将人
众中路懈退二颂灭化引至宝所初中二初颂众
人退大二颂导师接小。
今初。】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二颂导师接小又二初颂方便设化二颂欢喜
前入。
今初。】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卷三 第 116c 页 X32-0116.png
即作是化巳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内曰城外曰郭譬有馀无馀二涅槃也舍譬二乘
生缘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园林譬二乘总持
无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脱重门
譬空无相无愿三三昧门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谓
生空法空乃至无愿亦无愿也(与大乘二空不同)高楼阁
譬尽智无生智迥出三界也男譬智慧女譬禅定
观心释者智体周备如城善法圆足如郭毕竟空
为舍宅性具万行为园林九种大禅为渠流浴池
生法二空为重门一心三智为高楼阁直善能成
自行如男干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适(观心释化亦通
四教今须约圆)。
△二颂欢喜前入。】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巳得度。」
【初颂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竟。
△二颂灭化引至宝
所。】
「导师知息巳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初颂立譬竟。
△二颂法合二初颂正合二颂举譬
帖合初中二初颂合导师二颂合将导。
今初。】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二颂合将导。】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巳办
【内曰城外曰郭譬有馀无馀二涅槃也舍譬二乘
生缘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园林譬二乘总持
无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脱重门
譬空无相无愿三三昧门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谓
生空法空乃至无愿亦无愿也(与大乘二空不同)高楼阁
譬尽智无生智迥出三界也男譬智慧女譬禅定
观心释者智体周备如城善法圆足如郭毕竟空
为舍宅性具万行为园林九种大禅为渠流浴池
生法二空为重门一心三智为高楼阁直善能成
自行如男干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适(观心释化亦通
四教今须约圆)。
△二颂欢喜前入。】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巳得度。」
【初颂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竟。
△二颂灭化引至宝
所。】
「导师知息巳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初颂立譬竟。
△二颂法合二初颂正合二颂举譬
帖合初中二初颂合导师二颂合将导。
今初。】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二颂合将导。】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巳办
卷三 第 117a 页 X32-0117.png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初一句颂合所将人众次三句颂合中路懈退次
一偈颂合方便设化次四偈颂合灭化引至宝所
也三乘约能趣权行二约所趣权理即有馀无馀
之二亦声闻缘觉果證之二也一切智是般若三
十二相是法身真实灭是解脱三德不纵不横即
是如来秘密之藏又一切智即法性识十力等即
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即法性色获得究竟常乐
我净法性五阴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乃名为真实
灭岂同二乘妄计灰断仍受变易生死耶初颂正
合竟。
△二颂举譬帖合。】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于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权次二句帖合显实也三因缘说
周中初正说因缘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初一句颂合所将人众次三句颂合中路懈退次
一偈颂合方便设化次四偈颂合灭化引至宝所
也三乘约能趣权行二约所趣权理即有馀无馀
之二亦声闻缘觉果證之二也一切智是般若三
十二相是法身真实灭是解脱三德不纵不横即
是如来秘密之藏又一切智即法性识十力等即
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即法性色获得究竟常乐
我净法性五阴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乃名为真实
灭岂同二乘妄计灰断仍受变易生死耶初颂正
合竟。
△二颂举譬帖合。】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于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权次二句帖合显实也三因缘说
周中初正说因缘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