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13-A¶ 第 654a 页
* No. 613-A
诸佛世尊。唯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出现于世。且佛
知见与众生知见。果异乎。不异乎。若果异。则众生绝
分矣。诸佛岂无因而能出现哉。若不异。则众生即佛
矣。又何借他佛开示耶。然则果异不异诸佛俱不出
世。而佛毕竟出现于世者何也。良繇佛知佛见人人
本具。妄想执著不能直下承当。将谓是佛分中事。不
知不离寻常见色闻声之处。以是释尊降迹尘寰。四
十馀年善权调摄。直至斯经。方乃确实开示。是必待
其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与达磨直指之宗。曾无二致。
法华妙典。岂易易解说哉。斯经古今注释种种。虽文
辞璀璨可观。大都溺于筌蹄。高推圣境。致令如来妙
谛。翻成名相之法。唯我大师意语。文浅而旨渊。辞约
而理备。扫除枝叶。言言的示本心。直截根源。句句消
归自性。殆非算沙说食者比。故一时参学之士。争欲
入手。奈板藏东越三吴。法侣不便采取。兼之剞劂不
精。且有帝虎之缪。(不肖)乃取其本经及所引诸文。雠
校再三。募众重梓。俾醍醐妙味均沾大地。览者苟能
得旨于言外。庶不孤老和尚一片婆心矣。
崇祯庚午仲夏望日受法门人明海焚香拜序
613-A¶ 第 654b 页 X31-0654.png
* No. 613-B
妙法莲华经意语序
夫妙法莲华经者。乃诸佛不传之妙心也。盖此心无
相无朕无迹。文字不足以载。言论不足以辨。故曰。是
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既文言不能尽其旨。故取喻
莲华。致意于言外。使默识而心通焉。夫莲之为义。方
华既果。喻三世之靡移。处染常净。喻圣凡之无间。出
现无方。喻群情之等有。一蓬多子。喻十界之同居。莲
惟一种。处变有三。在水曰芙渠。出水曰菡萏。开放曰
莲华。用喻吾心亦有三义。在藏曰真性。生起曰幻心。
发明曰妙智。故不取喻于群华。而独喻于莲者。良有
以也。且凡华者。有先华后子。有先子后华。或虚华无
实。或多华一子。而未若此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无
先后之异也。华必有实。实必有密。无虚华不果之谬
也。夫莲者连也。连环不断。是处皆有。若水若火。若木
若石。若地若空。随心所感。不拣处方。如王恭舍宅建
寺。莲生桑上。比丘行道穷山。而莲现石中。树提伽宿
生业感。而莲开火内。优婆塞精诚念佛。而莲发阶除。
如是等种种不能尽举。可以意推。且水中之莲出。是
当然。喻沙门依正法修行而克果者也。木石火中之
妙法莲华经意语序
夫妙法莲华经者。乃诸佛不传之妙心也。盖此心无
相无朕无迹。文字不足以载。言论不足以辨。故曰。是
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既文言不能尽其旨。故取喻
莲华。致意于言外。使默识而心通焉。夫莲之为义。方
华既果。喻三世之靡移。处染常净。喻圣凡之无间。出
现无方。喻群情之等有。一蓬多子。喻十界之同居。莲
惟一种。处变有三。在水曰芙渠。出水曰菡萏。开放曰
莲华。用喻吾心亦有三义。在藏曰真性。生起曰幻心。
发明曰妙智。故不取喻于群华。而独喻于莲者。良有
以也。且凡华者。有先华后子。有先子后华。或虚华无
实。或多华一子。而未若此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无
先后之异也。华必有实。实必有密。无虚华不果之谬
也。夫莲者连也。连环不断。是处皆有。若水若火。若木
若石。若地若空。随心所感。不拣处方。如王恭舍宅建
寺。莲生桑上。比丘行道穷山。而莲现石中。树提伽宿
生业感。而莲开火内。优婆塞精诚念佛。而莲发阶除。
如是等种种不能尽举。可以意推。且水中之莲出。是
当然。喻沙门依正法修行而克果者也。木石火中之
613-A¶ 第 654c 页 X31-0654.png
莲。本非其处。喻邪外依异道修行而克果者也。依正
法克果者。如舍利弗等千二百声闻。是也。修行异道
克果者。如提婆达多妙庄严王等。是也。既克果不拣
邪正。岂不如莲之不拣净秽也。吾谓此之妙法。乃自
心常分之境。非言可尽。非识所知。如来指常见之莲
华。以喻难见之自心。使得于言外矣。吾知莲之为喻
大矣哉。其馀妙义。至品当见。予愧就学日浅。见闻未
博。但于数家注释。力穷有年。知古人有不尽之妙存
于其间。不揣疏狂。作此意语。担捏邪见。另拨机关。心
效赞叹大乘。甘负谤法之谬。如来之使未必如然。一
句法师妄希随后云。
时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在甲寅会稽古云门显圣寺
住持湛然圆澄撰No. 613
妙法莲华经意语
云门 湛然澄禅师 说
东楚门人 明海 重订
妙法者。即自心之别名。莲华者。乃妙法之巧喻也。盖
法克果者。如舍利弗等千二百声闻。是也。修行异道
克果者。如提婆达多妙庄严王等。是也。既克果不拣
邪正。岂不如莲之不拣净秽也。吾谓此之妙法。乃自
心常分之境。非言可尽。非识所知。如来指常见之莲
华。以喻难见之自心。使得于言外矣。吾知莲之为喻
大矣哉。其馀妙义。至品当见。予愧就学日浅。见闻未
博。但于数家注释。力穷有年。知古人有不尽之妙存
于其间。不揣疏狂。作此意语。担捏邪见。另拨机关。心
效赞叹大乘。甘负谤法之谬。如来之使未必如然。一
句法师妄希随后云。
时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岁在甲寅会稽古云门显圣寺
住持湛然圆澄撰No. 613
妙法莲华经意语
云门 湛然澄禅师 说
东楚门人 明海 重订
妙法者。即自心之别名。莲华者。乃妙法之巧喻也。盖
613-A¶ 第 655a 页 X31-0655.png
心法之妙。千变万化。不可胜言。非不可言也。言不能
尽其奥也。故取喻于莲华。则彷佛相似。使人即物明
心。契旨于言外也。夫舍事取理。离染求净。断妄證真。
避喧趣寂。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如来昔时所说三乘
教所载。三乘之人。不知是权非实。妄生忻厌。如来悯
是之辈。故于四十年后。说此一乘妙法。令知即染而
净。非离染有净也。譬如莲之出处。卑湿污泥。是其当
然。高原陆地。非其宜也。以况吾心不舍万法成就世
出世间善根。若离法自安。则堕声闻之道。佛不许可
必曰。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然后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迦叶曰。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者。
乃陆地之莲也。尽行道法者。乃污泥之莲也。下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心不可以相求也。止止
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者。心不可以思议也。尽思共度
量。不能测佛智者。心不可以测度也。自心之理。微妙
如是。非托喻而安能明哉。由是而知。妙法莲华。乃自
心之法喻也。经者径也。是达自心妙境之径路也。旧
注唯尚文辞。迷其大旨。予则直指人心。示其捷径。苟
能得旨于言外。说个自心。了不可得。何处更有妙法
莲华。问古人云。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尔云妙法是自
心别名。那得不悖。答自心实相。元非二法。逗机取益。
不可不分。若言实相。犹恐学者滞于名言。将谓别有
一法。高推圣境。心外妄求。予直云自心。使其回光返
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究竟所归。于理不
尽其奥也。故取喻于莲华。则彷佛相似。使人即物明
心。契旨于言外也。夫舍事取理。离染求净。断妄證真。
避喧趣寂。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如来昔时所说三乘
教所载。三乘之人。不知是权非实。妄生忻厌。如来悯
是之辈。故于四十年后。说此一乘妙法。令知即染而
净。非离染有净也。譬如莲之出处。卑湿污泥。是其当
然。高原陆地。非其宜也。以况吾心不舍万法成就世
出世间善根。若离法自安。则堕声闻之道。佛不许可
必曰。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然后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迦叶曰。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者。
乃陆地之莲也。尽行道法者。乃污泥之莲也。下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心不可以相求也。止止
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者。心不可以思议也。尽思共度
量。不能测佛智者。心不可以测度也。自心之理。微妙
如是。非托喻而安能明哉。由是而知。妙法莲华。乃自
心之法喻也。经者径也。是达自心妙境之径路也。旧
注唯尚文辞。迷其大旨。予则直指人心。示其捷径。苟
能得旨于言外。说个自心。了不可得。何处更有妙法
莲华。问古人云。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尔云妙法是自
心别名。那得不悖。答自心实相。元非二法。逗机取益。
不可不分。若言实相。犹恐学者滞于名言。将谓别有
一法。高推圣境。心外妄求。予直云自心。使其回光返
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究竟所归。于理不
613-A¶ 第 655b 页 X31-0655.png
悖。
* 序品
序者。绪也宗也。掣领提纲。以明一经之大意。佛者。即
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阇崛山者。即色
心也。梵语耆阇崛。此云灵鹫。古人目色心为灵台。即
其义也。盖常住真心。以色心为所寓。色心又以四大
为所寓之处也。意谓我闻如是之佛。寓于四大色心
之间。非从外觅也。问楞严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
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
心中物。今云。真心寓于色心之间。即同彼所斥之谬。
何以明之。答汝引经不全。所以不能无惑。彼云。昏扰
扰相以为心性者。乃是生灭不停之妄心。非不生不
灭之真心也明矣。夫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
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證之境。非言
论所能致也。问诚如所说。假若四大败坏之后。真心
在什么处。答两口一无舌。比丘约其因而言。罗汉约
其果而言。因果各有三义。因中三者。破恶怖魔乞士。
果上三者。杀贼不生应供。无复烦恼。是杀贼义。尽诸
有结。心得自在。是不生义。诸漏巳尽。逮得巳利。是应
供义。列名中。首标声闻者。以是斯经之当机故。若依
法门大途。诸大比丘。是佛常随之众。宛转消归。一一
无非自心。故天台大师云。佛即心王。弟子即心数。又
净名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净名疏引毗昙十
* 序品
序者。绪也宗也。掣领提纲。以明一经之大意。佛者。即
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阇崛山者。即色
心也。梵语耆阇崛。此云灵鹫。古人目色心为灵台。即
其义也。盖常住真心。以色心为所寓。色心又以四大
为所寓之处也。意谓我闻如是之佛。寓于四大色心
之间。非从外觅也。问楞严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
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
心中物。今云。真心寓于色心之间。即同彼所斥之谬。
何以明之。答汝引经不全。所以不能无惑。彼云。昏扰
扰相以为心性者。乃是生灭不停之妄心。非不生不
灭之真心也明矣。夫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
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證之境。非言
论所能致也。问诚如所说。假若四大败坏之后。真心
在什么处。答两口一无舌。比丘约其因而言。罗汉约
其果而言。因果各有三义。因中三者。破恶怖魔乞士。
果上三者。杀贼不生应供。无复烦恼。是杀贼义。尽诸
有结。心得自在。是不生义。诸漏巳尽。逮得巳利。是应
供义。列名中。首标声闻者。以是斯经之当机故。若依
法门大途。诸大比丘。是佛常随之众。宛转消归。一一
无非自心。故天台大师云。佛即心王。弟子即心数。又
净名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净名疏引毗昙十
613-A¶ 第 655c 页 X31-0655.png
数法。以释弟子之义甚明。文繁难以具录。偈曰。想欲
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
通大地。数法扶心王。起一切心数。如国有十臣辅佐
一主。而各掌一事。十弟子辅一心师。亦各弘一法门。
虽各掌一门。何曾不具十德。十心数中。随有一起。十
数随起。虽用一数当名。而实有十数也。次列八万菩
萨。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
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门虽八万。以智悲为其统。故
首文殊而次观音。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
大势。有大势力。则能于逆顺境中。直进无退。故继之
以常精进。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恒行
不息。则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法宝
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施宝
资身。施药资心。财法均施。身心并益。则名为勇。故继
之以勇施。勇猛行檀。则能转悭贪烦恼之热。顿获清
凉。故继之以宝月。宝月表智。既有智矣。则能破愚痴
暗。成大光明。故继之以月光。无明既破。智光独露。故
继之以满月。智慧满足。则能担荷大法。故继之以大
力。力既充矣。则能兼负一切。故继之以无量力。二利
巳具。则能超出尘劳。故继之以越三界。虽越尘界。不
舍众生。恒常守护。故继之以跋陀婆罗。守护则切切
孜孜。如母卫子。故继之以弥勒。慈隆即世。则得大法
宝聚。故继之以宝积。大法充足。则能为众导首。引出
迷途。故继之以导师。如是八万菩萨。于自心之德。各
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
通大地。数法扶心王。起一切心数。如国有十臣辅佐
一主。而各掌一事。十弟子辅一心师。亦各弘一法门。
虽各掌一门。何曾不具十德。十心数中。随有一起。十
数随起。虽用一数当名。而实有十数也。次列八万菩
萨。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
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门虽八万。以智悲为其统。故
首文殊而次观音。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
大势。有大势力。则能于逆顺境中。直进无退。故继之
以常精进。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恒行
不息。则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法宝
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施宝
资身。施药资心。财法均施。身心并益。则名为勇。故继
之以勇施。勇猛行檀。则能转悭贪烦恼之热。顿获清
凉。故继之以宝月。宝月表智。既有智矣。则能破愚痴
暗。成大光明。故继之以月光。无明既破。智光独露。故
继之以满月。智慧满足。则能担荷大法。故继之以大
力。力既充矣。则能兼负一切。故继之以无量力。二利
巳具。则能超出尘劳。故继之以越三界。虽越尘界。不
舍众生。恒常守护。故继之以跋陀婆罗。守护则切切
孜孜。如母卫子。故继之以弥勒。慈隆即世。则得大法
宝聚。故继之以宝积。大法充足。则能为众导首。引出
迷途。故继之以导师。如是八万菩萨。于自心之德。各
613-A¶ 第 656a 页 X31-0656.png
主一门。共辅心王。亦非心外有也。后列天人八部同
座听法者。圆会事理差别。皆一自心之象也。始彰圣
凡一处之会。次放因果一际之光。后说事理一乘之
法。其重重显示。使人谛信一心。何其严乎。人不能直
领微意。徒以文字相竞者。良可悲夫。以无量义经教
诸菩萨。势非一日可尽。何以众集之顷。便云说经巳
竟。此有二意。一者。以刹那际三昧融之。无三世性可
得。故下文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尘点劫尚不异今
日。则其顷刻说无量义也明矣。二者。此时正欲会权
归实。即指前四十年所说者。为无量义也。始也从一
实之法。作无量义说。故曰。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终焉
收无量义。还归一实。故入无量义定。以定非言说所
及之处也。诸天根利。一见入定。便乃散华称赞。会中
比丘等。皆疑信相半。故世尊复于眉间放光。致意有
在焉。盖由昔从一心出无量义门。今收无量义还归
一心。上根者圆会一时。中下者犹滞前后。所以于一
光之中。圆彰法界无量差别。夫一光非异。法界非一。
异本非异。由一故异。一本非一。由异故一。一异同时。
非前非后。重重无尽。彼此交罗。不可以智知。不可以
识识。实乃妙悟之境。岂言辞所能致焉。光发于眉间
者。以其非动处也。六根俱有用。而眉独无用。虽曰无
用。不碍其炽然常用。故于此放光也。非左非右。出于
两眉之中者。显心法之妙。非有非无。而超然中道也。
正如莲华非染非净。不碍其染净也。六凡染也。四圣
座听法者。圆会事理差别。皆一自心之象也。始彰圣
凡一处之会。次放因果一际之光。后说事理一乘之
法。其重重显示。使人谛信一心。何其严乎。人不能直
领微意。徒以文字相竞者。良可悲夫。以无量义经教
诸菩萨。势非一日可尽。何以众集之顷。便云说经巳
竟。此有二意。一者。以刹那际三昧融之。无三世性可
得。故下文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尘点劫尚不异今
日。则其顷刻说无量义也明矣。二者。此时正欲会权
归实。即指前四十年所说者。为无量义也。始也从一
实之法。作无量义说。故曰。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终焉
收无量义。还归一实。故入无量义定。以定非言说所
及之处也。诸天根利。一见入定。便乃散华称赞。会中
比丘等。皆疑信相半。故世尊复于眉间放光。致意有
在焉。盖由昔从一心出无量义门。今收无量义还归
一心。上根者圆会一时。中下者犹滞前后。所以于一
光之中。圆彰法界无量差别。夫一光非异。法界非一。
异本非异。由一故异。一本非一。由异故一。一异同时。
非前非后。重重无尽。彼此交罗。不可以智知。不可以
识识。实乃妙悟之境。岂言辞所能致焉。光发于眉间
者。以其非动处也。六根俱有用。而眉独无用。虽曰无
用。不碍其炽然常用。故于此放光也。非左非右。出于
两眉之中者。显心法之妙。非有非无。而超然中道也。
正如莲华非染非净。不碍其染净也。六凡染也。四圣
613-A¶ 第 656b 页 X31-0656.png
净也。具现于一光之中。以显万法唯心染净融通之
旨也。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彻上彻下。靡不周遍者。
东为群动之首。表一切凡夫妄想心中。具有此法也。
始于四众发心。中历菩萨修道。终至诸佛成正觉。转
法轮。般涅槃。起塔供养。事须历劫。非一时一日能办。
具现光中。同一刹那。三世性空也。四圣六凡。同现一
光之中。十方不隔也。十方不隔。何必舍秽趣净。三世
性空。何必怖死忻生。虽然密致其意如此。须知有向
上一著在。何为向上一著。秪如佛放光时。便见许多
差别。若光未放以前。见个什么。下文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则又言辞光相。两皆禁止。岂非佛之正
意不在放光言说耶。当知不放光不说法。直下无你
用心处。故曰。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
物。这里会去。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古德云。若论
此事。二乘胆丧。十地魂惊。直饶等觉菩萨。犹有一分
无明。见性如同罗月。今弥勒位阶等觉。于此惘然生
疑请问。验知古人语不虚发也。或曰。若谓弥勒实是
自疑。则招谤圣之咎。何也。华严十定品中。普贤说十
大三昧。具彰此义。岂至此四十年后。而反不知耶。其
请问决疑。乃示权耳。殊不知法门微密。权实曾无一
定。若定是示权。则等觉妙觉。位无差别矣。况经中明
说欲自决疑。又观众心。岂一往示权耶。枣柏云。等觉
望妙觉。犹有一障二愚。此非无明而何。弥勒叙一光
之中所见众多。不可尽举。但可略说。文分四节。初叙
旨也。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彻上彻下。靡不周遍者。
东为群动之首。表一切凡夫妄想心中。具有此法也。
始于四众发心。中历菩萨修道。终至诸佛成正觉。转
法轮。般涅槃。起塔供养。事须历劫。非一时一日能办。
具现光中。同一刹那。三世性空也。四圣六凡。同现一
光之中。十方不隔也。十方不隔。何必舍秽趣净。三世
性空。何必怖死忻生。虽然密致其意如此。须知有向
上一著在。何为向上一著。秪如佛放光时。便见许多
差别。若光未放以前。见个什么。下文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则又言辞光相。两皆禁止。岂非佛之正
意不在放光言说耶。当知不放光不说法。直下无你
用心处。故曰。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
物。这里会去。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古德云。若论
此事。二乘胆丧。十地魂惊。直饶等觉菩萨。犹有一分
无明。见性如同罗月。今弥勒位阶等觉。于此惘然生
疑请问。验知古人语不虚发也。或曰。若谓弥勒实是
自疑。则招谤圣之咎。何也。华严十定品中。普贤说十
大三昧。具彰此义。岂至此四十年后。而反不知耶。其
请问决疑。乃示权耳。殊不知法门微密。权实曾无一
定。若定是示权。则等觉妙觉。位无差别矣。况经中明
说欲自决疑。又观众心。岂一往示权耶。枣柏云。等觉
望妙觉。犹有一障二愚。此非无明而何。弥勒叙一光
之中所见众多。不可尽举。但可略说。文分四节。初叙
613-A¶ 第 656c 页 X31-0656.png
其所见瑞相。次叙其光照列土。三叙其六道受报。四
叙其四圣受益。此直叙其端。下乃开章释意。然于总
叙中。双列凡圣。开释中。但说菩萨修行相貌。不言六
道者。以其非进修之要。故不备释。见闻若斯及千亿
事者。叙其广也。摄念山林亿千万岁者。叙其久也。意
谓一毫之小。不应容受如是众多之事。一念之促。不
应经历如是长久之时。其辞赡博。而旨微见。非为不
明。而问复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又云。何所饶益演
斯光明。又云。佛放一光。又云。放一净光。渠渠以光为
问。似同不解。华严入法界品中。善财入弥勒楼阁。见
其阁中众宝庄严。或见弥勒从初发心。修菩萨行。乃
至降魔成道。说法涅槃。分布舍利。善财童子。于一一
楼阁之中。悉见如是。及馀无量自在境界。较其眉间
光明。具含众多。有何差别。但不知弥勒何故如是显
现。而不问明。为可惜也。盖弥勒以三昧力。为善财现
自分所證之境。令彼得见作进修之益。今见如来突
然放光。知非无因。故致疑请问。法当如是。良由此事
非神通三昧修行所至之地也。前弥勒起疑有二。一
疑十界差别同现一光之内。二疑始于众生沉滞。终
至诸佛涅槃。事非一劫。何缘同会一刹那间。故文殊
引古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异也。劫者。时也滞也。过
去不可思议阿僧祇者。超乎心思言议。不滞时劫。三
世性空也。日月灯明者。日能照昼。月能照夜。灯照二
者不及之地。以表圆明之智。众生昧此圆明。滞于三
叙其四圣受益。此直叙其端。下乃开章释意。然于总
叙中。双列凡圣。开释中。但说菩萨修行相貌。不言六
道者。以其非进修之要。故不备释。见闻若斯及千亿
事者。叙其广也。摄念山林亿千万岁者。叙其久也。意
谓一毫之小。不应容受如是众多之事。一念之促。不
应经历如是长久之时。其辞赡博。而旨微见。非为不
明。而问复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又云。何所饶益演
斯光明。又云。佛放一光。又云。放一净光。渠渠以光为
问。似同不解。华严入法界品中。善财入弥勒楼阁。见
其阁中众宝庄严。或见弥勒从初发心。修菩萨行。乃
至降魔成道。说法涅槃。分布舍利。善财童子。于一一
楼阁之中。悉见如是。及馀无量自在境界。较其眉间
光明。具含众多。有何差别。但不知弥勒何故如是显
现。而不问明。为可惜也。盖弥勒以三昧力。为善财现
自分所證之境。令彼得见作进修之益。今见如来突
然放光。知非无因。故致疑请问。法当如是。良由此事
非神通三昧修行所至之地也。前弥勒起疑有二。一
疑十界差别同现一光之内。二疑始于众生沉滞。终
至诸佛涅槃。事非一劫。何缘同会一刹那间。故文殊
引古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异也。劫者。时也滞也。过
去不可思议阿僧祇者。超乎心思言议。不滞时劫。三
世性空也。日月灯明者。日能照昼。月能照夜。灯照二
者不及之地。以表圆明之智。众生昧此圆明。滞于三
613-A¶ 第 657a 页 X31-0657.png
世。枉受轮回。圣人三智圆照。曾无往来。故知此佛即
圆明自心也。二万佛皆同一号者。二乘同德也。又同
一性者。昔说佛与二乘天渊相异。何故今云同德。以
性同也。非惟二乘德同性同。而未出家之凡夫。莫不
皆同。故曰。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夫出家有三。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佛及菩萨。出无明家。
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故名最后佛。二
乘巳破六识。理非有子。凡夫识心全在。子义成就。不
曰凡夫而云佛者。佛说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故最
后者。即未来义。妙光菩萨即第七识。内以灯明为师
者。内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为六五
染净依也。八子即第六识。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识。
此识唯缘俗谛五尘。故曰。好游族姓家。有任运分别。
而无计度。故曰。废忘不通利。唯缘现在。不缘过未。故
曰。弃舍所习诵。汝问何以一多久近圆会无差。若离
心解法。则久近宛然。若即心以观。则刹那性空三世
何有。故曰。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即汝身是。
即尔我自身观之。为有如是远近耶。为无如是远近
耶。苟能开悟。如同梦醒。尚无身心世界。岂有生死可
得哉。
* 方便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妙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为
助发。故曰。诸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弥助睹相伸疑。
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巳获开悟。即前品是。二者。声
圆明自心也。二万佛皆同一号者。二乘同德也。又同
一性者。昔说佛与二乘天渊相异。何故今云同德。以
性同也。非惟二乘德同性同。而未出家之凡夫。莫不
皆同。故曰。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夫出家有三。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佛及菩萨。出无明家。
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故名最后佛。二
乘巳破六识。理非有子。凡夫识心全在。子义成就。不
曰凡夫而云佛者。佛说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故最
后者。即未来义。妙光菩萨即第七识。内以灯明为师
者。内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为六五
染净依也。八子即第六识。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识。
此识唯缘俗谛五尘。故曰。好游族姓家。有任运分别。
而无计度。故曰。废忘不通利。唯缘现在。不缘过未。故
曰。弃舍所习诵。汝问何以一多久近圆会无差。若离
心解法。则久近宛然。若即心以观。则刹那性空三世
何有。故曰。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即汝身是。
即尔我自身观之。为有如是远近耶。为无如是远近
耶。苟能开悟。如同梦醒。尚无身心世界。岂有生死可
得哉。
* 方便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妙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为
助发。故曰。诸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弥助睹相伸疑。
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巳获开悟。即前品是。二者。声
613-A¶ 第 657b 页 X31-0657.png
闻同禀异闻虽则睹相。不谤不疑。犹未明了。必假言
说开示。亦由妙法虽不可以言宣。非言无以开导。故
佛于此无问自说。惟此二种。总名方便。实相妙理。惟
人自悟。声闻巳入法性。耽著三昧。懈怠自恣。于净佛
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有异菩萨。故世尊自叙备
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以
启二乘之懈怠也。所言未曾有法有二种。一曰实相。
二曰诸法。声闻巳證实相。故曰。我与菩萨同入法性。
但不知诸法亦即实相。故疲于教化。不欲庄严万行。
證其报身。唯大觉世尊。圆證此法。故曰。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之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声
色不能示。但借声色为方便。诸法则法法现前。了然
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岂有舍非取是。破有出空
之理乎。二乘不了。妄谓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
涅槃。断烦恼證菩提。不知烦恼即菩提。如此开示。宜
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故复殷勤三请。世尊首告之
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可谓言略而义广。
语直而意圆也。据言则四字而巳。据义则指光中所
睹。百界千如。森然差别。甚不可以心思言议。但当妙
鉴于言前也。然此妙法。四十年前不说。末后方谈。故
其难遇如优昙华。今知汝等根熟。是故我及诸佛。以
之开示。冀众生因之悟入。曾无二致。又非但我等诸
佛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共说此
法。亦无二也。但以我及诸佛示生恶世。众生为贪欲
说开示。亦由妙法虽不可以言宣。非言无以开导。故
佛于此无问自说。惟此二种。总名方便。实相妙理。惟
人自悟。声闻巳入法性。耽著三昧。懈怠自恣。于净佛
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有异菩萨。故世尊自叙备
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以
启二乘之懈怠也。所言未曾有法有二种。一曰实相。
二曰诸法。声闻巳證实相。故曰。我与菩萨同入法性。
但不知诸法亦即实相。故疲于教化。不欲庄严万行。
證其报身。唯大觉世尊。圆證此法。故曰。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之理。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声
色不能示。但借声色为方便。诸法则法法现前。了然
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岂有舍非取是。破有出空
之理乎。二乘不了。妄谓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
涅槃。断烦恼證菩提。不知烦恼即菩提。如此开示。宜
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故复殷勤三请。世尊首告之
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可谓言略而义广。
语直而意圆也。据言则四字而巳。据义则指光中所
睹。百界千如。森然差别。甚不可以心思言议。但当妙
鉴于言前也。然此妙法。四十年前不说。末后方谈。故
其难遇如优昙华。今知汝等根熟。是故我及诸佛。以
之开示。冀众生因之悟入。曾无二致。又非但我等诸
佛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共说此
法。亦无二也。但以我及诸佛示生恶世。众生为贪欲
613-A¶ 第 657c 页 X31-0657.png
所恼。不堪领受此法。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说三
乘。意在一实。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
佛。是故四众弟子。执阿罗汉以为究竟。不复进求此
法者。皆是增上慢人。增上慢者。非真阿罗汉。何以故。
若真得阿罗汉道。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大意秪在信
彼诸佛无有馀乘。唯一佛乘耳。偈中初叙退席之由。
次明说渐之意。如来备知众生性欲不同。投其所好。
故权说九部之法。虽说九部。入一为本。故曰。我此九
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今者根巳成熟。直说
一乘。是故凡闻一句一偈。皆当成佛。然我本意。在于
大化。终不以小乘化一众生。若以小法教化。则堕悭
贪矣。又非但今日成佛乃尔。即我因中发愿。亦欲与
众生等同解脱。向难即说。郁郁于怀。今日既谈本怀
始惬。故曰。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然则道虽一乘。
机难槩施。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始于六度。终至
一色一香举首低头。皆入佛乘。既一色一香皆归佛
道。昔何不说。今乃始说。良由法大机小。不堪领受。思
欲息化。诸天启请。不说则违彼所请。说之恐众生不
信。反损善根。处此二难。故循诸佛法式。将此一法。开
作三乘。是故诸佛同声印许。而末云。汝等既巳知。诸
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悔。心生大欢喜。自
知当作佛。观本师之言。何其谆谆。我等不能因之领
悟。甘为下劣凡夫。孤负慈恩不少。
* 譬喻品
乘。意在一实。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
佛。是故四众弟子。执阿罗汉以为究竟。不复进求此
法者。皆是增上慢人。增上慢者。非真阿罗汉。何以故。
若真得阿罗汉道。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大意秪在信
彼诸佛无有馀乘。唯一佛乘耳。偈中初叙退席之由。
次明说渐之意。如来备知众生性欲不同。投其所好。
故权说九部之法。虽说九部。入一为本。故曰。我此九
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今者根巳成熟。直说
一乘。是故凡闻一句一偈。皆当成佛。然我本意。在于
大化。终不以小乘化一众生。若以小法教化。则堕悭
贪矣。又非但今日成佛乃尔。即我因中发愿。亦欲与
众生等同解脱。向难即说。郁郁于怀。今日既谈本怀
始惬。故曰。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然则道虽一乘。
机难槩施。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始于六度。终至
一色一香举首低头。皆入佛乘。既一色一香皆归佛
道。昔何不说。今乃始说。良由法大机小。不堪领受。思
欲息化。诸天启请。不说则违彼所请。说之恐众生不
信。反损善根。处此二难。故循诸佛法式。将此一法。开
作三乘。是故诸佛同声印许。而末云。汝等既巳知。诸
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悔。心生大欢喜。自
知当作佛。观本师之言。何其谆谆。我等不能因之领
悟。甘为下劣凡夫。孤负慈恩不少。
* 譬喻品
613-A¶ 第 658a 页 X31-0658.png
身子闻佛开示。悟入一乘。追悔其失。故述昔闻菩萨
授记作佛。我等不预斯事。常思我与菩萨同入法性。
云何如来独以小乘济度。佛心宁有偏党耶。尔今方
知非世尊咎。是我等不解随宜说法。遇便信受思惟
取證之过也。若我等待世尊说出随宜说法之因。元
为成就阿耨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矣。世尊与
述成云。非我故不与也。彼诸菩萨。善根巳熟。闻即信
受。汝等不逮。取信良难。故不即说。然汝等今日开悟。
亦非容易。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汝虽悉
忘。我知汝等闻熏力故。善根成熟。为说此经。令入佛
道。亦当自庆。故寻即与记也。佛号华光者。华表因行。
身子以智慧为因。慧能破暗。如华之有光也。以中道
智。除二边染。故国名离垢。以平等慧。断人我惑。故其
土平正。离垢故清净严饰。除惑故安隐丰乐。惑断垢
除。宜乎地如琉璃也。彼佛亦以三乘教化者。有二意。
一以智慧通达权实并行。二由因中婆罗门乞目。知
菩萨行难以顿行。故立愿兼说如此。或失不失。或得
不得。皆自心之影像。于佛何有。身子教我。何其深哉。
由是四众人天。闻其受记。咸舍旧习。自知作佛。故各
各脱身上衣。供养佛也。身子自既开悟。悯其同辈。故
复启请世尊。借三界为家。指火宅为舍。托物训晓。开
发未悟。故名譬喻。国邑聚落。总喻四土。封疆日国。喻
实报土。宰执曰邑。喻方便土。聚落乃人烟凑集之处。
喻同居土。寂光即三土之体性。故不重喻。长者。乃齿
613-A¶ 第 658b 页 X31-0658.png
德俱隆之称。譬世尊四智圆明三德具备。财富无量
者。譬佛有无量功德法财也。田可养命。宅可栖身。以
譬定慧。僮仆譬方便善巧。总法界为家。故曰广大。唯
一佛乘。故曰唯有一门。多诸人众者。门一而众多。不
能一齐其化。致使法积弊生。故为三毒四倒之火所
烧也。一百二百称人者。据未发心而言。一十二十称
子者。据巳发心而言。苟能发心。虽未即出三界。巳胜
常人十倍矣。诸子为火所烧。苦痛切巳。心不厌患。无
求出意者。虽为三毒四倒所害。犹然耽著生死。不肯
进修也。长者观知子难。惊怖往救。恐其不信。故思拔
济之方。若顿以神通三昧拔之。如用衣裓几案凭凌
而出。诸子愚迷。恋著尘劳。以苦为乐。施之何益。故说
怖畏之事以动之。其奈痴子不惊不怖何。不知何者
是火者。不知三毒四倒也。不知何者为舍者。不知四
大五阴也。不知云何为失者。不知一失足时便堕三
涂也。长者以法界为家。诸子以五阴为舍。法界常安。
五阴常危。故曰。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子既不信。
故重审方便。权说三车。冀彼出宅。及出宅巳。等赐大
车。是知火宅非真。寂场不动。长者非赐。子亦无得。诚
为本有。非从外来。然长行中。秪明隐实施权开一作
三之意。至于迷一心。为三毒四倒十使通变三界升
沉。详于偈文。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者。寂场为家也。此
宅若正智主人居之。则万德具备。所谓慈悲殿堂。禅
定柱根。智慧梁栋。净戒基陛。止观墙壁。善巧泥涂。方
者。譬佛有无量功德法财也。田可养命。宅可栖身。以
譬定慧。僮仆譬方便善巧。总法界为家。故曰广大。唯
一佛乘。故曰唯有一门。多诸人众者。门一而众多。不
能一齐其化。致使法积弊生。故为三毒四倒之火所
烧也。一百二百称人者。据未发心而言。一十二十称
子者。据巳发心而言。苟能发心。虽未即出三界。巳胜
常人十倍矣。诸子为火所烧。苦痛切巳。心不厌患。无
求出意者。虽为三毒四倒所害。犹然耽著生死。不肯
进修也。长者观知子难。惊怖往救。恐其不信。故思拔
济之方。若顿以神通三昧拔之。如用衣裓几案凭凌
而出。诸子愚迷。恋著尘劳。以苦为乐。施之何益。故说
怖畏之事以动之。其奈痴子不惊不怖何。不知何者
是火者。不知三毒四倒也。不知何者为舍者。不知四
大五阴也。不知云何为失者。不知一失足时便堕三
涂也。长者以法界为家。诸子以五阴为舍。法界常安。
五阴常危。故曰。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子既不信。
故重审方便。权说三车。冀彼出宅。及出宅巳。等赐大
车。是知火宅非真。寂场不动。长者非赐。子亦无得。诚
为本有。非从外来。然长行中。秪明隐实施权开一作
三之意。至于迷一心。为三毒四倒十使通变三界升
沉。详于偈文。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者。寂场为家也。此
宅若正智主人居之。则万德具备。所谓慈悲殿堂。禅
定柱根。智慧梁栋。净戒基陛。止观墙壁。善巧泥涂。方
613-A¶ 第 658c 页 X31-0658.png
便覆苫。道品椽梠。自心本具。不假他求。故曰。百千法
门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若五阴痴子居之。
不能克绍家业。致使正灭邪兴德亡惑现。则慈悲转
为傲慢。故曰高危。禅定转为散乱。故曰摧朽。智慧转
为邪见。故曰倾斜。智慧以戒为本。戒破故基陛隤毁。
壁防内室。故如止。墙障外望。故如观。止观不修。故曰
𡉏坼。止观以方便识其缓急。或先止后观。或先观后
止。既失方便。缓急紊舛。故曰乱坠。三十七道品。有一
定之规次。失其次第。故曰差脱。既失正智。则以妄想
为心。处处隔碍。故曰周障屈曲。心失其正。则诸惑繁
兴。故曰杂秽充遍。三毒既具。开为十使。仍分利钝。钝
譬虫乌。利比鬼神。惑使全缺。以别上下。初五趣杂居
地。十使具足。众苦逼迫。求出色界故曰蹲踞土埵。色
居欲顶。故如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者。初禅二禅
也。厌欲粗染。忻色净妙。依四念处。伏贪嗔痴。生于三
禅。此中根有利钝。利證四果。钝流空界。重嗔巳伏。细
习未断。故如嗅烟熢㶿。前饥急四向者。因饥法食。依
四念处。窥偏空理。进修三禅。利者即之返正。出于三
界。钝者耽空不舍。执药成病。起四颠倒。故曰四面充
塞。既失四德。带彼嗔等种子。流入无色。故曰争走出
穴。虽生无色。未免无常所害。故曰。鸠槃茶鬼随取而
食。长者备知众过。惊惶教诫。诸子不信。权诱三车。及
乎出宅。等赐大车。是知阶差位次。总是权名。但了自
心。无法不得。苟非吾人应分之家财。何云等赐。能悟
门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若五阴痴子居之。
不能克绍家业。致使正灭邪兴德亡惑现。则慈悲转
为傲慢。故曰高危。禅定转为散乱。故曰摧朽。智慧转
为邪见。故曰倾斜。智慧以戒为本。戒破故基陛隤毁。
壁防内室。故如止。墙障外望。故如观。止观不修。故曰
𡉏坼。止观以方便识其缓急。或先止后观。或先观后
止。既失方便。缓急紊舛。故曰乱坠。三十七道品。有一
定之规次。失其次第。故曰差脱。既失正智。则以妄想
为心。处处隔碍。故曰周障屈曲。心失其正。则诸惑繁
兴。故曰杂秽充遍。三毒既具。开为十使。仍分利钝。钝
譬虫乌。利比鬼神。惑使全缺。以别上下。初五趣杂居
地。十使具足。众苦逼迫。求出色界故曰蹲踞土埵。色
居欲顶。故如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者。初禅二禅
也。厌欲粗染。忻色净妙。依四念处。伏贪嗔痴。生于三
禅。此中根有利钝。利證四果。钝流空界。重嗔巳伏。细
习未断。故如嗅烟熢㶿。前饥急四向者。因饥法食。依
四念处。窥偏空理。进修三禅。利者即之返正。出于三
界。钝者耽空不舍。执药成病。起四颠倒。故曰四面充
塞。既失四德。带彼嗔等种子。流入无色。故曰争走出
穴。虽生无色。未免无常所害。故曰。鸠槃茶鬼随取而
食。长者备知众过。惊惶教诫。诸子不信。权诱三车。及
乎出宅。等赐大车。是知阶差位次。总是权名。但了自
心。无法不得。苟非吾人应分之家财。何云等赐。能悟
613-A¶ 第 659a 页 X31-0659.png
火宅非真。则寂场原我家乡矣。
* 信解品
前品世尊说三界具众苦。指界外为安乐。方便诱引
火宅诸子。但明开一说三之意。迦叶深解五时摄化
之方。即彼界内烦恼。原我家财。火宅痴狂。皆佛嫡子。
可谓善解随宜说法也。由善解故。自知我等真是佛
子。本具广大法性圆满功德。与诸菩萨。曾无有异。但
以自迷。无此志愿。妄想执著。流浪轮回。今遇圣乘。犹
未究竟。正如穷子迷自家乡。逃逝他国。虽近其父。未
敢即认也。五十馀年。旧云。流落五道。私谓不然。诸天
未出生死。亦名流落。则成六道。何名为五。应云五阴。
众有不信者。后见金刚三昧经云。五十年者。即是五
阴。五阴中一念心生。具五十种恶。彼时不觉自喜。何
期浊世悬会佛意。驰骋四方者。流转四生也。以求衣
食者。资取贪爱也。渐向本国者。厌苦求乐。依彼世智。
期断烦恼。所谓藉邪显正。如迦叶等。皆从外道而入
佛乘也。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者。于法身地。观机不得
也。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喻说华严也。前遇向本
国者。依他教修行。虽少伏惑。未是佛乘。今到父住城。
则巳预佛会矣。父證法身。子执五阴。圣凡间隔。是为
离别。坚执五阴。不能證入人法二空。我此家财法宝。
无所委付。是以忧之。子至舍而住立门侧者。依外道
邪教修行。冀出生死也。见父豪富而欲舍去者。虽预
大会。犹执偏见。同时异禀。于此大法。不见不闻也。贫
* 信解品
前品世尊说三界具众苦。指界外为安乐。方便诱引
火宅诸子。但明开一说三之意。迦叶深解五时摄化
之方。即彼界内烦恼。原我家财。火宅痴狂。皆佛嫡子。
可谓善解随宜说法也。由善解故。自知我等真是佛
子。本具广大法性圆满功德。与诸菩萨。曾无有异。但
以自迷。无此志愿。妄想执著。流浪轮回。今遇圣乘。犹
未究竟。正如穷子迷自家乡。逃逝他国。虽近其父。未
敢即认也。五十馀年。旧云。流落五道。私谓不然。诸天
未出生死。亦名流落。则成六道。何名为五。应云五阴。
众有不信者。后见金刚三昧经云。五十年者。即是五
阴。五阴中一念心生。具五十种恶。彼时不觉自喜。何
期浊世悬会佛意。驰骋四方者。流转四生也。以求衣
食者。资取贪爱也。渐向本国者。厌苦求乐。依彼世智。
期断烦恼。所谓藉邪显正。如迦叶等。皆从外道而入
佛乘也。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者。于法身地。观机不得
也。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喻说华严也。前遇向本
国者。依他教修行。虽少伏惑。未是佛乘。今到父住城。
则巳预佛会矣。父證法身。子执五阴。圣凡间隔。是为
离别。坚执五阴。不能證入人法二空。我此家财法宝。
无所委付。是以忧之。子至舍而住立门侧者。依外道
邪教修行。冀出生死也。见父豪富而欲舍去者。虽预
大会。犹执偏见。同时异禀。于此大法。不见不闻也。贫
613-A¶ 第 659b 页 X31-0659.png
里衣食易得者。外教有修有得也。长者见子便识心
生欢喜者。即普光明殿。观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
相。叹奇哉也。佛敕菩萨。说四十二地功德。故云往捉。
二乘不信。故曰称怨。不信故惊怖。不解故闷绝。息大
施小。如喷冷水。重遣菩萨。现同事摄。如使眇目。穷子
先取其价者。慕果修因也。长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者。隐千丈身。现丈六相也。执除粪器状有所畏者。示
同凡夫。修空断结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隐实施
权。与说四谛。机教相投也。汝常此作勿复馀去当加
汝价者。进四念处。得四正勤也。诸有所须盆器米面
盐醋之属莫自疑难者。获四如意也。亦有老弊使人
须者相给者。得五根五力也。无有欺怠嗔恨怨言者。
得七觉支也。都不见汝有此诸恶者。得八正道也。三
十七品既具。似有子义。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虽欣
此遇者。喜證道品也。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者。未敢认
为菩萨也。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者。闻小不
执。闻大不谤。当其方等也。其中多少所应取与者。般
若会中。转教菩萨也。以代佛说法故。嘱其宜加用心。
无令漏失。领知众物而无希取。然其所止故在本处
者。虽教菩萨。自谓绝分。未敢承当大法也。复经少时
乃至广集国王大臣等付与家财者。即此会授记也。
观经微意。迦叶等皆名眇目使人。吾辈尽是痴狂穷
子佣作。原为方便。直领是佛本怀。若能当下知归。何
烦世尊许多心力。真得恁么。饶他门外觅三车。何似
生欢喜者。即普光明殿。观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
相。叹奇哉也。佛敕菩萨。说四十二地功德。故云往捉。
二乘不信。故曰称怨。不信故惊怖。不解故闷绝。息大
施小。如喷冷水。重遣菩萨。现同事摄。如使眇目。穷子
先取其价者。慕果修因也。长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者。隐千丈身。现丈六相也。执除粪器状有所畏者。示
同凡夫。修空断结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隐实施
权。与说四谛。机教相投也。汝常此作勿复馀去当加
汝价者。进四念处。得四正勤也。诸有所须盆器米面
盐醋之属莫自疑难者。获四如意也。亦有老弊使人
须者相给者。得五根五力也。无有欺怠嗔恨怨言者。
得七觉支也。都不见汝有此诸恶者。得八正道也。三
十七品既具。似有子义。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虽欣
此遇者。喜證道品也。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者。未敢认
为菩萨也。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者。闻小不
执。闻大不谤。当其方等也。其中多少所应取与者。般
若会中。转教菩萨也。以代佛说法故。嘱其宜加用心。
无令漏失。领知众物而无希取。然其所止故在本处
者。虽教菩萨。自谓绝分。未敢承当大法也。复经少时
乃至广集国王大臣等付与家财者。即此会授记也。
观经微意。迦叶等皆名眇目使人。吾辈尽是痴狂穷
子佣作。原为方便。直领是佛本怀。若能当下知归。何
烦世尊许多心力。真得恁么。饶他门外觅三车。何似
613-A¶ 第 659c 页 X31-0659.png
宅中稳坐。
* 药草喻品
迦叶等巳领随宜说法之意。故世尊与之述成。意谓
汝但知如来以一乘作三乘随宜所说。而不知如来
复能以一乘作无量乘说。如此功德无量无边。惟佛
能知。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何以故。佛是诸
法之王。深證权实二智。于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故复
引药草为喻。以扩充之。上中下根。以喻三乘。三草二
木。开为五性。此但言其大槩。若依一音演说随类得
解。当有无量乘无量种性。故譬诸天雨。普雨大地。森
罗万象。大小纤悉。无不受益。雨本无心而润。物亦无
心而受。无心而润。上下不得不同。无心而受。彼此不
得不异。以雨常一。而物常异。故物受益而不自知。雨
润泽而非有觉。此取无情之云雨。以喻如来之灵智
似乎不齐。然但喻如来平等益物。非喻如来鉴机益
物也。若据其灵智。则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
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云。我是一
切知者。一切见者。乃至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
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知如来灵智。迥不同云雨
之无情。众生妙性。亦异乎草木之无知。以草木乃无
情之物。虽则蒙润。而不自知得益。众生闻法获益。进
退升降。昭昭可见。如身子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
妙。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又凡说法竟。必结曰。闻
是法时。若干人得无生法忍。若干人得不退地。若干
* 药草喻品
迦叶等巳领随宜说法之意。故世尊与之述成。意谓
汝但知如来以一乘作三乘随宜所说。而不知如来
复能以一乘作无量乘说。如此功德无量无边。惟佛
能知。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何以故。佛是诸
法之王。深證权实二智。于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故复
引药草为喻。以扩充之。上中下根。以喻三乘。三草二
木。开为五性。此但言其大槩。若依一音演说随类得
解。当有无量乘无量种性。故譬诸天雨。普雨大地。森
罗万象。大小纤悉。无不受益。雨本无心而润。物亦无
心而受。无心而润。上下不得不同。无心而受。彼此不
得不异。以雨常一。而物常异。故物受益而不自知。雨
润泽而非有觉。此取无情之云雨。以喻如来之灵智
似乎不齐。然但喻如来平等益物。非喻如来鉴机益
物也。若据其灵智。则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
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云。我是一
切知者。一切见者。乃至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
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知如来灵智。迥不同云雨
之无情。众生妙性。亦异乎草木之无知。以草木乃无
情之物。虽则蒙润。而不自知得益。众生闻法获益。进
退升降。昭昭可见。如身子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
妙。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又凡说法竟。必结曰。闻
是法时。若干人得无生法忍。若干人得不退地。若干
613-A¶ 第 660a 页 X31-0660.png
人得法眼净。若干人发菩提心。岂同草木之无知耶。
然亦名无知者。此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
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凡我辈得闻斯经。受持读诵。
巳超胜二乘远矣。执认凡夫。不信成佛。不自保重。道
昧今古。行劣凡流。宁不同草木乎。
* 授记品
迦叶所解真实。必当得佛。故与其授记。前文云。声闻
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闻一
偈尚乃得佛。何况具解随宜说法。而不得记乎。然则
既云成佛无疑。何必更记。为令未来心生渴仰。故须
记也。夫授记者。记其因心果觉。异无少间也。迦叶因
中。以上色金。庄严塔中坏佛。故感身光金色。若放光
时。蔽日月光。犹如聚墨人。故呼曰饮光。佛号光明者。
因心所感也。国名光德者。光吞日月之德也。劫名大
庄严者。诸功德中。佛德最大。以金严佛。故获报如斯。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等者。以其修灭尽定故。意灭。则
贪嗔之垢不起。秽恶自无。识空。则分别之念不生。高
下何有。染污之意既灭。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宜其地
如琉璃也。如此因心果觉。皆不出乎自巳。岂有外佛
可成哉。迦叶虽巳蒙记。目连等似信不信。欲取难取。
故说偈重请。若谓我等无分。身子迦叶。皆我同参。若
谓有分。未蒙佛赐。终难自许。其犹王膳。虽则现前。不
奉王敕。安敢擅取。由是世尊皆顺各各因心。与之授
记也。须菩提乃解空第一者。悟入真空。不废幻有。故
然亦名无知者。此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
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凡我辈得闻斯经。受持读诵。
巳超胜二乘远矣。执认凡夫。不信成佛。不自保重。道
昧今古。行劣凡流。宁不同草木乎。
* 授记品
迦叶所解真实。必当得佛。故与其授记。前文云。声闻
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闻一
偈尚乃得佛。何况具解随宜说法。而不得记乎。然则
既云成佛无疑。何必更记。为令未来心生渴仰。故须
记也。夫授记者。记其因心果觉。异无少间也。迦叶因
中。以上色金。庄严塔中坏佛。故感身光金色。若放光
时。蔽日月光。犹如聚墨人。故呼曰饮光。佛号光明者。
因心所感也。国名光德者。光吞日月之德也。劫名大
庄严者。诸功德中。佛德最大。以金严佛。故获报如斯。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等者。以其修灭尽定故。意灭。则
贪嗔之垢不起。秽恶自无。识空。则分别之念不生。高
下何有。染污之意既灭。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宜其地
如琉璃也。如此因心果觉。皆不出乎自巳。岂有外佛
可成哉。迦叶虽巳蒙记。目连等似信不信。欲取难取。
故说偈重请。若谓我等无分。身子迦叶。皆我同参。若
谓有分。未蒙佛赐。终难自许。其犹王膳。虽则现前。不
奉王敕。安敢擅取。由是世尊皆顺各各因心。与之授
记也。须菩提乃解空第一者。悟入真空。不废幻有。故
613-A¶ 第 660b 页 X31-0660.png
佛号名相。真空之中。具足众宝。故劫名有宝。一切法
宝。皆从真空中出。故国名宝生。解空故无诤。无诤故
心无高下。心无高下。故感其土平正。琉璃为地。空之
体也宝树庄严。空之用也。无丘坑沙砾者。亦无诤之
报也。无诤则戏论不生。故无便利之秽。空为出世妙
因。故有宝花布地。人民皆处楼阁者。破有出空之象
也。无诤则人所乐从。故弟子无量。诸菩萨众亦复无
数也。迦旃延乃论议第一者。因中扫地涂塔。以果酬
因。故得阎浮金光之号。由议论削平异见。故其土平
正。见平则如来性地清净明了。故感玻璃为地。以妙
辩才。庄严佛法。故得宝树庄严。佛法兴胜。则魔外不
侵。故感金绳界道。论明佛法。常雨正因。故得妙花覆
地。其闻法者获正因。故无四恶道。目连乃神通第一
者。因中以宝香供佛。故感神足第一。佛号多摩罗跋
旃檀香者。神通之象也。神通化众。无不欢喜。故劫名
喜满。众睹神通。心意悦乐。故国名意乐。神足处空。故
其土平正。神通无碍。内外明净。故玻瓈为地。宝树庄
严。周遍清净。神通摄机最普。故天人菩萨声闻皆无
量数。观其所由。迦叶修灭尽定。意灭则解空。故继之
以须菩提。解空则得辩才无碍。故继之以迦旃延。辩
明心地。则当获神通。故继之以目犍连。皆自心之象
也。是故欲證自心。当以灭意为首。记其成佛。必曰供
若干佛。造若干塔者。法身报身。不相滥也。法身唯了
因所了。故迦叶等一信自心。便与授记。报身亦生。因
宝。皆从真空中出。故国名宝生。解空故无诤。无诤故
心无高下。心无高下。故感其土平正。琉璃为地。空之
体也宝树庄严。空之用也。无丘坑沙砾者。亦无诤之
报也。无诤则戏论不生。故无便利之秽。空为出世妙
因。故有宝花布地。人民皆处楼阁者。破有出空之象
也。无诤则人所乐从。故弟子无量。诸菩萨众亦复无
数也。迦旃延乃论议第一者。因中扫地涂塔。以果酬
因。故得阎浮金光之号。由议论削平异见。故其土平
正。见平则如来性地清净明了。故感玻璃为地。以妙
辩才。庄严佛法。故得宝树庄严。佛法兴胜。则魔外不
侵。故感金绳界道。论明佛法。常雨正因。故得妙花覆
地。其闻法者获正因。故无四恶道。目连乃神通第一
者。因中以宝香供佛。故感神足第一。佛号多摩罗跋
旃檀香者。神通之象也。神通化众。无不欢喜。故劫名
喜满。众睹神通。心意悦乐。故国名意乐。神足处空。故
其土平正。神通无碍。内外明净。故玻瓈为地。宝树庄
严。周遍清净。神通摄机最普。故天人菩萨声闻皆无
量数。观其所由。迦叶修灭尽定。意灭则解空。故继之
以须菩提。解空则得辩才无碍。故继之以迦旃延。辩
明心地。则当获神通。故继之以目犍连。皆自心之象
也。是故欲證自心。当以灭意为首。记其成佛。必曰供
若干佛。造若干塔者。法身报身。不相滥也。法身唯了
因所了。故迦叶等一信自心。便与授记。报身亦生。因
613-A¶ 第 660c 页 X31-0660.png
所生故。须备修福德。方得圆满。是知因心果觉。决无
两人。福智浅深。势难一类。三乘同入法性。岂有二心。
但声闻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故成差别。
其犹长者见子。便识宜乎。即与家财。必待其成就大
志。自鄙先心。方乃付托。子既受其重付。其间立身成
名。不无操履。操履既成。便为后来之长者。如或懈怠。
欲克其位。必也难矣。
* 化城喻品
化城不实。宝所非真。为显二非故说此喻。前品中许
三与一。将谓三假而一真。宁知一亦非实。一若是真。
何云等赐。等赐则谁得谁不得耶。良由三乘之人滞
小不进。故权譬化城。及乎出城。但曰宝所在近。不言
有处者。三一俱亡。指归自心也。夫自心无朕无相。不
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若非托喻。何由发明。大通智
胜者。道无不包曰大。德无不被曰通。智轨人天曰胜。
皆自心之象也。此心大包无外。细入无间。无外故大。
无间故通。世出世间之法。由此出生。故曰智胜。华严
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
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一念普观无量者。大通也。超
方便成十力者。智胜也。据此宁非自心乎。枣柏云。十
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
端。直言此心无时无处也。无时无处。非喻不明。故假
以无量无边阿僧祇为譬。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
时。非多多之无数。乃无数之无数也。恐人不信。复引
两人。福智浅深。势难一类。三乘同入法性。岂有二心。
但声闻于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故成差别。
其犹长者见子。便识宜乎。即与家财。必待其成就大
志。自鄙先心。方乃付托。子既受其重付。其间立身成
名。不无操履。操履既成。便为后来之长者。如或懈怠。
欲克其位。必也难矣。
* 化城喻品
化城不实。宝所非真。为显二非故说此喻。前品中许
三与一。将谓三假而一真。宁知一亦非实。一若是真。
何云等赐。等赐则谁得谁不得耶。良由三乘之人滞
小不进。故权譬化城。及乎出城。但曰宝所在近。不言
有处者。三一俱亡。指归自心也。夫自心无朕无相。不
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若非托喻。何由发明。大通智
胜者。道无不包曰大。德无不被曰通。智轨人天曰胜。
皆自心之象也。此心大包无外。细入无间。无外故大。
无间故通。世出世间之法。由此出生。故曰智胜。华严
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
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一念普观无量者。大通也。超
方便成十力者。智胜也。据此宁非自心乎。枣柏云。十
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
端。直言此心无时无处也。无时无处。非喻不明。故假
以无量无边阿僧祇为譬。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
时。非多多之无数。乃无数之无数也。恐人不信。复引
613-A¶ 第 661a 页 X31-0661.png
尘墨为喻。此岂思议限量可及耶。若以自心融之。则
非去非来。无时无处。无时故。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
彼久远。犹若今日。无处故。十方各五百万亿国诸梵
天王。持花献佛。东方者。则曰西方见佛。南方者。则曰
北方见佛。乃至上方者。则曰下方见佛。如是无时无
处。宁非大通乎。随处见佛。宁非智胜乎。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者。若自心住于正位。则无可说法。故曰。
法佛不说法。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过十小
劫佛法乃现在前者。越于正位。以垂方便也。故曰。以
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又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
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
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开为十六。名虽十
六。体惟藏识。以此识具含世出世间一切种子。能成
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故第一者名曰智积。心本无为。
识则无所不为。故为子所请。则三转十二行法轮。是
开方便也。方便既开。应须导实。故曰。是诸大德声闻
皆巳成就。亦当为我等。说阿耨菩提之法。此乃以识
观心之象也。佛与说法。子得开悟者。以心转识之象
也。内禀佛教。外化同学者。以王转所之象也。内禀则
自利具。外化则利他成。二利既足。宜乎成佛矣。苟知
自心具足。则禀明于心。不假外求。虽不假外。不妨亦
有利钝之异。利根者领会言前。则知成佛久矣。故有
过去成就者。其次者当下顿悟。故曰现前声闻。再次
者未来当就。故曰来世弟子。此品所说。实由序品发
非去非来。无时无处。无时故。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
彼久远。犹若今日。无处故。十方各五百万亿国诸梵
天王。持花献佛。东方者。则曰西方见佛。南方者。则曰
北方见佛。乃至上方者。则曰下方见佛。如是无时无
处。宁非大通乎。随处见佛。宁非智胜乎。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者。若自心住于正位。则无可说法。故曰。
法佛不说法。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过十小
劫佛法乃现在前者。越于正位。以垂方便也。故曰。以
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又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
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
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开为十六。名虽十
六。体惟藏识。以此识具含世出世间一切种子。能成
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故第一者名曰智积。心本无为。
识则无所不为。故为子所请。则三转十二行法轮。是
开方便也。方便既开。应须导实。故曰。是诸大德声闻
皆巳成就。亦当为我等。说阿耨菩提之法。此乃以识
观心之象也。佛与说法。子得开悟者。以心转识之象
也。内禀佛教。外化同学者。以王转所之象也。内禀则
自利具。外化则利他成。二利既足。宜乎成佛矣。苟知
自心具足。则禀明于心。不假外求。虽不假外。不妨亦
有利钝之异。利根者领会言前。则知成佛久矣。故有
过去成就者。其次者当下顿悟。故曰现前声闻。再次
者未来当就。故曰来世弟子。此品所说。实由序品发
613-A¶ 第 661b 页 X31-0661.png
起。彼中弥勒睹瑞腾疑。文殊引古为答。明远劫不离
一念。声闻疑是菩萨之事。我等初心之人于此绝分。
定知巳之善根尘劫莫喻。以不知故。自生下劣。滞于
化城。如来权说宝所。破彼执情。化城若出。宝所无方。
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
可分哉。
* 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
是故经家连叙三事。以见其意。既知影向。故心净踊
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
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
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明非声闻。实是菩萨。
满慈既如此。则知身子闻当作佛。心大惊疑。迦叶自
叙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莫不皆原后人之
病处也。且声闻菩萨。但有二名。曾无二心。既无二心。
我等何独二之。而非佛子乎。声闻既不能自知为佛
嫡子。故诸菩萨内秘外现。起同事摄。此中备称满慈
成就广大佛事者。实启内秘外现之意也。由内秘则
因行深远。故佛寿无量阿僧祇劫。由说法狮子吼。发
明无漏。故佛号法明。以说法利广。故以恒河沙等三
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宣明正法。使众生进善退恶。
善成故感七宝为地。恶除故感无有山陵。乃至无有
女人淫欲等。去恶纯善。故人天交接。得大神通。同佛
相好。似说人天乘。有无量那由他菩萨。似说大乘。声
一念。声闻疑是菩萨之事。我等初心之人于此绝分。
定知巳之善根尘劫莫喻。以不知故。自生下劣。滞于
化城。如来权说宝所。破彼执情。化城若出。宝所无方。
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
可分哉。
* 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
是故经家连叙三事。以见其意。既知影向。故心净踊
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
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
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明非声闻。实是菩萨。
满慈既如此。则知身子闻当作佛。心大惊疑。迦叶自
叙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莫不皆原后人之
病处也。且声闻菩萨。但有二名。曾无二心。既无二心。
我等何独二之。而非佛子乎。声闻既不能自知为佛
嫡子。故诸菩萨内秘外现。起同事摄。此中备称满慈
成就广大佛事者。实启内秘外现之意也。由内秘则
因行深远。故佛寿无量阿僧祇劫。由说法狮子吼。发
明无漏。故佛号法明。以说法利广。故以恒河沙等三
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宣明正法。使众生进善退恶。
善成故感七宝为地。恶除故感无有山陵。乃至无有
女人淫欲等。去恶纯善。故人天交接。得大神通。同佛
相好。似说人天乘。有无量那由他菩萨。似说大乘。声
613-A¶ 第 661c 页 X31-0661.png
闻不可算数。似说小乘。缺辟支佛乘。乃文略耳。千二
百人咸欲得记者。亦如遇王膳而希王敕也。同号普
明者。同因四谛发明也。三乘同观四谛。各得称悟。是
知四谛为三乘之端首。先记陈那者。以其初解四谛
也。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馀在外。
故曰。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前迦叶等。解佛随宜
说法。故引穷子为喻。如库内珍财。元我故物。良由下
劣不能即认。劳他长者。方便诱引。种种调摄。经二十
年。始知应分。义似疏迂。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
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更觉亲切。衣下库
中。似分优劣。旧说佛为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
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此但知教门大途。
不解自巳活计。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
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经八年后。乃
白祖曰。某甲道得也。祖曰。汝作么生道。曰说似一物
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證不。曰修證即不无。染污即不
得。祖曰。如是如是。一系一示。秪在八年。复有即系即
示者。如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
抛家散走作么。珠曰。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祖曰。即
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珠领其旨。复有不曾迷背。日用现前。任运自在者。如
仰山见东寺。寺问曰。汝是何处人。山曰。广南入。寺曰。
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山曰。是。寺曰。此珠如何。
百人咸欲得记者。亦如遇王膳而希王敕也。同号普
明者。同因四谛发明也。三乘同观四谛。各得称悟。是
知四谛为三乘之端首。先记陈那者。以其初解四谛
也。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馀在外。
故曰。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前迦叶等。解佛随宜
说法。故引穷子为喻。如库内珍财。元我故物。良由下
劣不能即认。劳他长者。方便诱引。种种调摄。经二十
年。始知应分。义似疏迂。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
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更觉亲切。衣下库
中。似分优劣。旧说佛为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
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此但知教门大途。
不解自巳活计。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
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经八年后。乃
白祖曰。某甲道得也。祖曰。汝作么生道。曰说似一物
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證不。曰修證即不无。染污即不
得。祖曰。如是如是。一系一示。秪在八年。复有即系即
示者。如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
抛家散走作么。珠曰。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祖曰。即
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珠领其旨。复有不曾迷背。日用现前。任运自在者。如
仰山见东寺。寺问曰。汝是何处人。山曰。广南入。寺曰。
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山曰。是。寺曰。此珠如何。
613-A¶ 第 662a 页 X31-0662.png
山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寺曰。还将得来么。山曰。将
得来。寺曰。何不呈似老僧。山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
珠。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寺乃肯之。如此则何必
远求旷劫。迷背自心。若能直下承当。原从本得。苟执
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 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是佛之弟。罗云是佛之子。授记居于后者。自外
而内。自疏而亲。以显先人后巳。平等之至也。二人之
记。劫国庄严寿命眷属。皆出菩萨之上者。明其因深
也。阿难与佛。同时发心。不取速證。坚誓护法。罗云于
佛佛前。示为长子。密修梵行。欲启其滞小声闻。宜乎
记居菩萨之上。二人同时得记。劫国寿命皆等者。以
显解行同时也。阿难持佛法藏。持法必得解。罗云行
密行。行由解生。故亦为彼佛而作长子。行起解亡。故
彼佛灭后。罗云成佛。以解发行。以行成解。二者相资
之象也。前身子上根。迦叶等中根。千二百下根。解行
居于三根之外者。实由之而统摄也。二千有学随后
得记者。三根为圣。二千为凡。若圣若凡。解行统之。故
居其中。夫解行皆自心之本有。非从外来。既信自心
成佛。其谁不发解乎。既发解巳。其谁不修行乎。所以
解而不修。證果自远。即解即行。得在刹那。身子龙女。
迟速自见。
* 法师品
前记一类声闻。摄机未普。此中广记八部人非人等。
得来。寺曰。何不呈似老僧。山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
珠。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寺乃肯之。如此则何必
远求旷劫。迷背自心。若能直下承当。原从本得。苟执
教道为然。阿谁不名迷背。
* 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是佛之弟。罗云是佛之子。授记居于后者。自外
而内。自疏而亲。以显先人后巳。平等之至也。二人之
记。劫国庄严寿命眷属。皆出菩萨之上者。明其因深
也。阿难与佛。同时发心。不取速證。坚誓护法。罗云于
佛佛前。示为长子。密修梵行。欲启其滞小声闻。宜乎
记居菩萨之上。二人同时得记。劫国寿命皆等者。以
显解行同时也。阿难持佛法藏。持法必得解。罗云行
密行。行由解生。故亦为彼佛而作长子。行起解亡。故
彼佛灭后。罗云成佛。以解发行。以行成解。二者相资
之象也。前身子上根。迦叶等中根。千二百下根。解行
居于三根之外者。实由之而统摄也。二千有学随后
得记者。三根为圣。二千为凡。若圣若凡。解行统之。故
居其中。夫解行皆自心之本有。非从外来。既信自心
成佛。其谁不发解乎。既发解巳。其谁不修行乎。所以
解而不修。證果自远。即解即行。得在刹那。身子龙女。
迟速自见。
* 法师品
前记一类声闻。摄机未普。此中广记八部人非人等。
613-A¶ 第 662b 页 X31-0662.png
被益乃圆。又前七品。以过去闻法受持修行供养。意
在得记。此品现在未来闻法受持修行供养。意在弘
经。故标名法师。前于佛在世时。闻法受持。师胜故弟
子亦胜。此中佛灭后。闻法受持。在人则有圣凡之优
劣。在法元无先后之二心。故等皆与记也。具足受持。
与一句一偈。约文似有全缺。约义则无差殊。故等是
如来所使。是使者非从小功德来。巳曾供养十万亿
佛。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故于未来当得成
佛。一切世人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敬
其主则及其使。使托主威。慢使愈于慢主。故佛前骂
佛。其罪尚轻。毁谤持经者。其罪更重。夫此经者。即自
心也。诸佛初中后说。莫不指归自心成佛为本怀。若
闻自心成佛。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如身子乍闻疑佛
为魔。心怀惊怖。况灭度后。闻说而不谤乎。苟能自信
不疑。虽未即證。巳胜三乘。成佛不远。如见湿土知水
必近。胜彼高原也。然自信犹易。为人更难。故嘱其当
具如来三事。盖一句与全文不异。窃论与弘演无差。
处此恶世。不无依仗。如不轻弘经一句。四众以杖木
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
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具三事故。用彼较此。知为
紧要。
* 见宝塔品
前文假言托喻。一一皆指当人自心。犹恐不信。高推
圣境。自甘绝分。故借多宝现塔为證。宝塔者。即色身
在得记。此品现在未来闻法受持修行供养。意在弘
经。故标名法师。前于佛在世时。闻法受持。师胜故弟
子亦胜。此中佛灭后。闻法受持。在人则有圣凡之优
劣。在法元无先后之二心。故等皆与记也。具足受持。
与一句一偈。约文似有全缺。约义则无差殊。故等是
如来所使。是使者非从小功德来。巳曾供养十万亿
佛。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故于未来当得成
佛。一切世人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敬
其主则及其使。使托主威。慢使愈于慢主。故佛前骂
佛。其罪尚轻。毁谤持经者。其罪更重。夫此经者。即自
心也。诸佛初中后说。莫不指归自心成佛为本怀。若
闻自心成佛。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如身子乍闻疑佛
为魔。心怀惊怖。况灭度后。闻说而不谤乎。苟能自信
不疑。虽未即證。巳胜三乘。成佛不远。如见湿土知水
必近。胜彼高原也。然自信犹易。为人更难。故嘱其当
具如来三事。盖一句与全文不异。窃论与弘演无差。
处此恶世。不无依仗。如不轻弘经一句。四众以杖木
瓦石而打掷之。犹避走远住。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
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具三事故。用彼较此。知为
紧要。
* 见宝塔品
前文假言托喻。一一皆指当人自心。犹恐不信。高推
圣境。自甘绝分。故借多宝现塔为證。宝塔者。即色身
613-A¶ 第 662c 页 X31-0662.png
也。塔中佛。即真心也。高五百由旬者。竖超五位也。纵
广二百五十由旬者。横出二十五有也。从地涌出者。
从无明地涌出也。住在空中。则上不依天。下不着地。
依实相中道而住也。实相之理。无相而无所不相。故
不碍其种种庄严。栏楯即法空座义。龛室即慈悲室
义。幢幡乃锦绣所成。柔软飘扬。即忍辱衣义。三者皆
自心之德也。亦不妨其杂善庄严。故如璎珞宝铃。即
四辩高悬。弘宣妙法也。法音广布。则德香远闻。故四
面皆出旃檀之香。忍难弘经。以慈为首。如幡之有盖。
慈忍必多功德所就。故以金银琉璃等合成。四生之
类。具有此心。故高至四天王宫。各修白业。庄严此心。
故天雨白花。供养宝塔。一切异类。莫不共严此心。故
复有天龙八部等。以兴供养。塔之出声。如身之有声。
赞叹释迦。如口之说法。大乐说启请者。即大辩弘宣。
论明自心也。宝塔中有全身者。即众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也。过去者。言前也。东方者。动处也。言前则静。
东方则动。此心非静非动。故复过无量千万亿阿僧
祇世界也。实相心宝。清净无垢。故国名宝净。清净实
相。出生一切法宝。故佛号多宝。作大誓愿者。发心弘
经也。灭度之后者。获證实相也。远證说法者。得遂本
愿也。四众欲见全身者。希冀开示也。令集分身者。收
摄妄心也。三变净土然后多宝出现者。妄尽觉圆也。
二佛同处塔中者。权实融会也。大众俱住空中者。同
證实相也。既凡有说法花处。皆往證明。岂不證前。授
广二百五十由旬者。横出二十五有也。从地涌出者。
从无明地涌出也。住在空中。则上不依天。下不着地。
依实相中道而住也。实相之理。无相而无所不相。故
不碍其种种庄严。栏楯即法空座义。龛室即慈悲室
义。幢幡乃锦绣所成。柔软飘扬。即忍辱衣义。三者皆
自心之德也。亦不妨其杂善庄严。故如璎珞宝铃。即
四辩高悬。弘宣妙法也。法音广布。则德香远闻。故四
面皆出旃檀之香。忍难弘经。以慈为首。如幡之有盖。
慈忍必多功德所就。故以金银琉璃等合成。四生之
类。具有此心。故高至四天王宫。各修白业。庄严此心。
故天雨白花。供养宝塔。一切异类。莫不共严此心。故
复有天龙八部等。以兴供养。塔之出声。如身之有声。
赞叹释迦。如口之说法。大乐说启请者。即大辩弘宣。
论明自心也。宝塔中有全身者。即众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也。过去者。言前也。东方者。动处也。言前则静。
东方则动。此心非静非动。故复过无量千万亿阿僧
祇世界也。实相心宝。清净无垢。故国名宝净。清净实
相。出生一切法宝。故佛号多宝。作大誓愿者。发心弘
经也。灭度之后者。获證实相也。远證说法者。得遂本
愿也。四众欲见全身者。希冀开示也。令集分身者。收
摄妄心也。三变净土然后多宝出现者。妄尽觉圆也。
二佛同处塔中者。权实融会也。大众俱住空中者。同
證实相也。既凡有说法花处。皆往證明。岂不證前。授
613-A¶ 第 663a 页 X31-0663.png
记皆自心之应分。而非外与耶。昔有僧趺坐桥上。闻
二鬼相语。一鬼曰。明日幸有人来替我。一鬼曰。其人
何若。曰戴铁帽者。僧闻而候之。见一人冒雨顶锅。往
桥下濯足。僧语其故而止之。鬼恨曰。何等秃物。破我
好事。誓欲害僧。僧敛念入定。鬼曰。怪哉。何以但见宝
塔。不见其人。良久僧作念云。鬼必去矣。鬼曰。来也来
也。僧复敛念。如是者三。豁然大悟。时人目为鬼逼禅
师。以是而推。则知予言宝塔即色身。非无据也。且一
念敛。非唯鬼不能见。便是佛亦焉窥。日用可以亲验。
何须尘劫追求。不解安心。劳他诸佛多方开示。本师
于此明白显露。无复覆藏。宜当深信。如是證成。能事
毕矣。故偈文中。广明此经难持赞叹持。经之人。以启
流通之意。
* 提婆达多品
前品中殷勤劝发诸比丘忍难弘经。欲其慧命不断
故。虽有弘经之人。无求法者。弘之何益。故引轮王求
法。以启末世之心。且轮王者。人中之主。尊贵无双。尚
乃舍其憍慢自在。有说法者。甘为奴仆。承事供养。降
斯以下。其谁不当求法乎。然求法之要有二。一者。不
得观其行业。二者。不得观其种性。不观行业者。如提
婆达多。是佛积世恶友。而佛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
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乃至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
度众生。此乃处逆为顺之象也。舜称大孝。父母成之
也。仙人忍辱。利王成之也。松柏之操。在霜雪之严。刀
二鬼相语。一鬼曰。明日幸有人来替我。一鬼曰。其人
何若。曰戴铁帽者。僧闻而候之。见一人冒雨顶锅。往
桥下濯足。僧语其故而止之。鬼恨曰。何等秃物。破我
好事。誓欲害僧。僧敛念入定。鬼曰。怪哉。何以但见宝
塔。不见其人。良久僧作念云。鬼必去矣。鬼曰。来也来
也。僧复敛念。如是者三。豁然大悟。时人目为鬼逼禅
师。以是而推。则知予言宝塔即色身。非无据也。且一
念敛。非唯鬼不能见。便是佛亦焉窥。日用可以亲验。
何须尘劫追求。不解安心。劳他诸佛多方开示。本师
于此明白显露。无复覆藏。宜当深信。如是證成。能事
毕矣。故偈文中。广明此经难持赞叹持。经之人。以启
流通之意。
* 提婆达多品
前品中殷勤劝发诸比丘忍难弘经。欲其慧命不断
故。虽有弘经之人。无求法者。弘之何益。故引轮王求
法。以启末世之心。且轮王者。人中之主。尊贵无双。尚
乃舍其憍慢自在。有说法者。甘为奴仆。承事供养。降
斯以下。其谁不当求法乎。然求法之要有二。一者。不
得观其行业。二者。不得观其种性。不观行业者。如提
婆达多。是佛积世恶友。而佛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
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乃至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
度众生。此乃处逆为顺之象也。舜称大孝。父母成之
也。仙人忍辱。利王成之也。松柏之操。在霜雪之严。刀
613-A¶ 第 663b 页 X31-0663.png
剑之利。在砥石之坚。木因匠凿而成梁栋。金由火烈
而获精纯。情与无情。莫不皆由逆缘而得成办。故曰。
善虽易为而难升。恶虽难处而易就。在智者之善观
耳。所以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
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由是而推。佛从提
婆闻法者。在逆缘也。由以逆缘。成就人之菩提。故成
佛时号曰天王。以威势逼人。如天王之自在。故世界
名天道者。犹秋天肃杀万物。而万物借之发生。亦逆
缘成就之义。如来虽作状头。实在劝诫后人也。盖后
之求法者。多因逆缘而退。如身子乞目等。若能处逆
常顺。则无法不为知识矣。不观种性者。托龙女以明
其事也。多宝乃实相之体。智积乃实相之用。白佛欲
还本土者。摄用归体之象也。释迦不许。当与文殊论
明妙法者。不废大用之象也。文殊与无数菩萨。俱从
大海涌出者。智行皆依心海出生之象也。既等从心
海出生。何圣凡之可间。人龙之可分耶。以不可分故。
即彼龙类而修菩萨行。且龙乃异类。女非男子。八岁
非耆德。刹那非久修。一念献珠。便得成佛者。明解佛
性也。成佛必于南方者。南为离。离中虚心之象也。虚
心无證。而无所不證。故相好神通。皆依之而成就。四
众皆为礼敬者。所谓不拣种性也。龙女一念献珠。便
成正觉。我等岂可自弃而不信乎。
* 持品
因宝塔品深赞持经之人。提婆品又诫求法者。当尽
而获精纯。情与无情。莫不皆由逆缘而得成办。故曰。
善虽易为而难升。恶虽难处而易就。在智者之善观
耳。所以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
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由是而推。佛从提
婆闻法者。在逆缘也。由以逆缘。成就人之菩提。故成
佛时号曰天王。以威势逼人。如天王之自在。故世界
名天道者。犹秋天肃杀万物。而万物借之发生。亦逆
缘成就之义。如来虽作状头。实在劝诫后人也。盖后
之求法者。多因逆缘而退。如身子乞目等。若能处逆
常顺。则无法不为知识矣。不观种性者。托龙女以明
其事也。多宝乃实相之体。智积乃实相之用。白佛欲
还本土者。摄用归体之象也。释迦不许。当与文殊论
明妙法者。不废大用之象也。文殊与无数菩萨。俱从
大海涌出者。智行皆依心海出生之象也。既等从心
海出生。何圣凡之可间。人龙之可分耶。以不可分故。
即彼龙类而修菩萨行。且龙乃异类。女非男子。八岁
非耆德。刹那非久修。一念献珠。便得成佛者。明解佛
性也。成佛必于南方者。南为离。离中虚心之象也。虚
心无證。而无所不證。故相好神通。皆依之而成就。四
众皆为礼敬者。所谓不拣种性也。龙女一念献珠。便
成正觉。我等岂可自弃而不信乎。
* 持品
因宝塔品深赞持经之人。提婆品又诫求法者。当尽
613-A¶ 第 663c 页 X31-0663.png
其诚。故药王等二万菩萨。深体佛意。发愿持经。虽末
世众生刚强难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恶上慢
嗔浊谄曲耶。复有五百声闻八千有学。虽得授记。忍
力未充。故誓愿于他国持经。波阇波提比丘尼。执昔
权教。自鄙女身非是法器。虽闻声闻得记。犹疑绝分。
今见龙女成佛。方乃发起是心。希望授记。佛故斥云。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巳授记。彼时巳是不拣男女。
何所不明重复思慕耶。佛号一切众生喜见者。波阇
波提。此云大爱道。以其因中爱道。故得果时人亦喜
见也。耶输陀罗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者。以其为菩
萨妻故。妻表法喜。具足千万光相者。法喜之象也。前
药王等菩萨。发愿此土持经。五百声闻八千有学。誓
愿他方持经。既有彼此。则不该遍。故世尊目视八十
万亿那由他菩萨。意在周遍弘持也。既欲弘持。何不
明敕。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
狮子吼。发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
也。
* 安乐行品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既有能忍之心
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不若远嫌疑知忌避。
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菩萨行处。即前
三法也。住忍辱地。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
室义。于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菩萨自行安乐。虽
不求人知。自然人怀其德。崇仰亲近。人既亲近。易生
世众生刚强难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恶上慢
嗔浊谄曲耶。复有五百声闻八千有学。虽得授记。忍
力未充。故誓愿于他国持经。波阇波提比丘尼。执昔
权教。自鄙女身非是法器。虽闻声闻得记。犹疑绝分。
今见龙女成佛。方乃发起是心。希望授记。佛故斥云。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巳授记。彼时巳是不拣男女。
何所不明重复思慕耶。佛号一切众生喜见者。波阇
波提。此云大爱道。以其因中爱道。故得果时人亦喜
见也。耶输陀罗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者。以其为菩
萨妻故。妻表法喜。具足千万光相者。法喜之象也。前
药王等菩萨。发愿此土持经。五百声闻八千有学。誓
愿他方持经。既有彼此。则不该遍。故世尊目视八十
万亿那由他菩萨。意在周遍弘持也。既欲弘持。何不
明敕。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
狮子吼。发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
也。
* 安乐行品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既有能忍之心
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不若远嫌疑知忌避。
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菩萨行处。即前
三法也。住忍辱地。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
室义。于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菩萨自行安乐。虽
不求人知。自然人怀其德。崇仰亲近。人既亲近。易生
613-A¶ 第 664a 页 X31-0664.png
他事。故继之以亲近处。令知所择。不堕诸难也。近国
王等。则易生憍慢。近外道等。则易长邪见。近造世俗
文笔等。恐妨正行。近旃陀罗。恐起恶心。近声闻。恐落
小乘。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应亲近。闲处坐禅。观
诸法空。是应亲近。此修身业也。末世知识顺行逆行。
成就众生不可思议。大小之教。权实抑扬。各顺时宜。
故皆不应说其过失。有问难者。但教大乘不以小答。
此修口业也。嫉妒勿干于怀。轻慢勿经于心。长短勿
形于念。随顺三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
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
求则于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
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上虽备修三业。而专在
自利。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于在家出
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修大悲故。于非菩萨不
信人中。立誓说法。令得解脱。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
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
天等随侍护卫也。此经即是微妙自心。诸佛所宗。故
喻如轮王髻中之珠。三乘贤圣分證自心。未尽其妙。
如赏赐诸物。凡夫一念自信。便得授记。贤圣生疑。如
王之眷属惊怪。自心是佛。乃诸佛第一之说。自心成
佛。于诸说中。最为甚深难信难解。如来现在。犹多怨
嫉。况灭度后。阐提之辈。不生怨谤。而作障难耶。能修
如是四种安乐。则日用四众敬仰。梦中见诸妙事。何
患其刚强众生难化。菩萨行难行哉。
王等。则易生憍慢。近外道等。则易长邪见。近造世俗
文笔等。恐妨正行。近旃陀罗。恐起恶心。近声闻。恐落
小乘。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应亲近。闲处坐禅。观
诸法空。是应亲近。此修身业也。末世知识顺行逆行。
成就众生不可思议。大小之教。权实抑扬。各顺时宜。
故皆不应说其过失。有问难者。但教大乘不以小答。
此修口业也。嫉妒勿干于怀。轻慢勿经于心。长短勿
形于念。随顺三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
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
求则于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
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上虽备修三业。而专在
自利。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于在家出
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修大悲故。于非菩萨不
信人中。立誓说法。令得解脱。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
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
天等随侍护卫也。此经即是微妙自心。诸佛所宗。故
喻如轮王髻中之珠。三乘贤圣分證自心。未尽其妙。
如赏赐诸物。凡夫一念自信。便得授记。贤圣生疑。如
王之眷属惊怪。自心是佛。乃诸佛第一之说。自心成
佛。于诸说中。最为甚深难信难解。如来现在。犹多怨
嫉。况灭度后。阐提之辈。不生怨谤。而作障难耶。能修
如是四种安乐。则日用四众敬仰。梦中见诸妙事。何
患其刚强众生难化。菩萨行难行哉。
613-A¶ 第 664b 页 X31-0664.png
* 从地涌出品
他方菩萨欲护持此经。而佛不许可者。以表权教方
便也。权教中安立。名相繁多。故过八恒河沙数。方便
名相。皆名外境。有外境则有内心。能所对待。岂能护
经。是故止之。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者。
即是六根。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者。即六
根互用。各具多功德之象也。楞严云。若非六根互用。
则汝无始妄想根本。何由拔除。是知护持此经。在自
巳六根互用也。从地涌出者。亦是从无明地涌出也。
依下方空中住者。六根俱依实相中道而住也。又下
方者地也。地乃坤之象。坤为柔道。即柔和忍辱义。上
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义。空中即诸法空义。自
巳六根具足三法。故能护持此经。非外境所能护也。
菩萨自六万至四三二一者。无量为一之象也。单巳
无眷属。其数转过上者。一为无量之象也。空中住者。
住中道也。以中道不碍权实。故各诣虚空礼二世尊
足。依权实则不废应化之事。故复向化佛作礼。明悟
自心。在破无明。故地皆振裂。而从中涌出也。无明既
破。则刹那超于五阴。故五十小劫。大众谓如半日。承
自心知见。了證根尘皆即实相。故见诸菩萨遍满虚
空。菩萨虽广多无数。不出四种安乐。而为首领。身居
三业之先。故名上行。口能说法。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故名无边行。既證自心染污之意。以获清净。故名净
行。安立一切众生。非大悲不可。故名安立行。菩萨敬
613-A¶ 第 664c 页 X31-0664.png
问安乐。世尊还以安乐为答者。證前安乐自护之意
也。次问众生易可化度。世尊亦答以易化度。复云世
世常受我化者。密显寿量之意也。菩萨闻说众生世
世受佛所化。则知易可度脱。故发随喜之心。弥勒与
八千恒河沙菩萨。于序品中。虽悟古今一念。但知因
心如是。将谓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巳在久远。故
生疑请问。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
果德本寿非方便所预也。佛告云。弥勒巳问汝等因
是得闻者。此事唯等觉智乃可导达也。佛将明示远
本。先坚其信。故诫令被精进铠发坚固意。汝问此诸
菩萨是谁教化。从谁发心。宣何佛法。是我教化。从我
发心。宣我道法。汝问居何国土。即此娑婆世界。汝问
从何所来。从下方空中而来。汝问受持何经。于自性
经读诵通利。汝问我何不识一人。此诸菩萨不乐在
众多言多语。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又此
菩萨皆寂光实相。非心识所知之境也。前云。二万佛
所教化身子。尘点劫前。代讲法华。其彰教化之远。明
白如是。何故弥勒复执近迹。以难远本。盖前文发明。
一往在因。今此问难。专在于果。良以三乘之人。秪知
历因长久。不知本来成佛。历因修證。在报身。本来成
佛。在法身。前在历因修證。故有三车一车之譬。此中
开迹显本。故以父少子老为喻。报身近證。备具庄严。
故言少。法身本然。不属生灭。巳具断德。故言老。子住
寂光。父居报土。故三乘不识一人。如来于此开显寂
也。次问众生易可化度。世尊亦答以易化度。复云世
世常受我化者。密显寿量之意也。菩萨闻说众生世
世受佛所化。则知易可度脱。故发随喜之心。弥勒与
八千恒河沙菩萨。于序品中。虽悟古今一念。但知因
心如是。将谓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巳在久远。故
生疑请问。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
果德本寿非方便所预也。佛告云。弥勒巳问汝等因
是得闻者。此事唯等觉智乃可导达也。佛将明示远
本。先坚其信。故诫令被精进铠发坚固意。汝问此诸
菩萨是谁教化。从谁发心。宣何佛法。是我教化。从我
发心。宣我道法。汝问居何国土。即此娑婆世界。汝问
从何所来。从下方空中而来。汝问受持何经。于自性
经读诵通利。汝问我何不识一人。此诸菩萨不乐在
众多言多语。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又此
菩萨皆寂光实相。非心识所知之境也。前云。二万佛
所教化身子。尘点劫前。代讲法华。其彰教化之远。明
白如是。何故弥勒复执近迹。以难远本。盖前文发明。
一往在因。今此问难。专在于果。良以三乘之人。秪知
历因长久。不知本来成佛。历因修證。在报身。本来成
佛。在法身。前在历因修證。故有三车一车之譬。此中
开迹显本。故以父少子老为喻。报身近證。备具庄严。
故言少。法身本然。不属生灭。巳具断德。故言老。子住
寂光。父居报土。故三乘不识一人。如来于此开显寂
613-A¶ 第 665a 页 X31-0665.png
光与报土无差。故言即此娑婆世界之下。法身与报
身一体。故言是我之所教化。此品开迹。下品显本。惟
迹与本。不出自心。心滞远因。则旷劫难为成办。心能
顿悟。则成佛尘点劫前。故曰未离兜率巳降王宫。未
出母胎度人巳毕。
* 如来寿量品
弥勒据伽耶近迹。以难其本。如来据寂光本果。以破
其迹。欲令后之学者各悟本分。以绝外慕。故父子开
废不同。将显本果。而复三诫者。良以此法深奥难信
难解。故重重诫勉。以坚其信也。弥勒等领佛之意。故
亦三复启请。世尊先领其难。次显其本。故言汝等皆
谓我成道近在伽耶。安知我实成佛久远尘劫莫喻。
又汝等但见我在于伽耶成道。而不知我于百千万
亿那由他阿僧祇国成道说法利益众生。迹尚不知。
何况其本。如是垂迹。非独于我。诸佛亦然。是故我说
然灯佛等过去成佛。今巳灭度。皆是权唱其迹。若论
其本。何曾越乎一念。既如此。何不直示本心而说权
迹。盖为本分自心。虽则人人具足。但以流浪日久。迷
背日深。致使根有利钝大小之差别。如来普观群机。
随所应度而调伏之。故有不同之名字众多之教法。
乃至或示降生。或示出家。或现成道。或入涅槃。皆是
方便。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
入于佛道。所以或说巳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谓如
身一体。故言是我之所教化。此品开迹。下品显本。惟
迹与本。不出自心。心滞远因。则旷劫难为成办。心能
顿悟。则成佛尘点劫前。故曰未离兜率巳降王宫。未
出母胎度人巳毕。
* 如来寿量品
弥勒据伽耶近迹。以难其本。如来据寂光本果。以破
其迹。欲令后之学者各悟本分。以绝外慕。故父子开
废不同。将显本果。而复三诫者。良以此法深奥难信
难解。故重重诫勉。以坚其信也。弥勒等领佛之意。故
亦三复启请。世尊先领其难。次显其本。故言汝等皆
谓我成道近在伽耶。安知我实成佛久远尘劫莫喻。
又汝等但见我在于伽耶成道。而不知我于百千万
亿那由他阿僧祇国成道说法利益众生。迹尚不知。
何况其本。如是垂迹。非独于我。诸佛亦然。是故我说
然灯佛等过去成佛。今巳灭度。皆是权唱其迹。若论
其本。何曾越乎一念。既如此。何不直示本心而说权
迹。盖为本分自心。虽则人人具足。但以流浪日久。迷
背日深。致使根有利钝大小之差别。如来普观群机。
随所应度而调伏之。故有不同之名字众多之教法。
乃至或示降生。或示出家。或现成道。或入涅槃。皆是
方便。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
入于佛道。所以或说巳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谓如
613-A¶ 第 665b 页 X31-0665.png
来虽在三界。不同三界生灭也。若如来同于三界者。
则不能圆鉴其在世灭度生死退出矣。以其不同。是
故生死去来。在世灭度。若如若异。了鉴不谬。以圆鉴
故。明见众生各具本体。为无明所覆。故有种种性欲
之不同。还复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
佛子。然如来因中。修菩萨行。所成之寿尚且无量。况
本具果体之寿量乎。说有成道涅槃者。其犹良医之
治狂子耳。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善知教典
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能解众生一切烦恼。故曰
善治众病。三乘五性皆佛之子。故曰多诸子息。此方
机息他土缘熟。故曰以有事缘远至馀国。佛既去世。
众生禀受邪教。故曰饮他毒药。既受邪教。增长执见。
流转生死。故曰药发闷乱宛转于地。佛思救拔。还复
示生。如长者之归家。四众敬仰。如诸子之欢喜。随顺
古式。思演三乘。故曰依诸经方求好药草。备诠三学
三德等法。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谛审法门。为说
劝修。故曰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能依教修。便断烦恼。
出离生死。故曰速除苦恼无复众患。服药病愈者。现
前成就之辈也。虽喜不服者。上慢懈怠之流也。衰老
死至者。涅槃时近也。留药遗教者。嘱令结集也。复至
他国者。分应馀方也。遣使还告者。菩萨唱灭也。子闻
忧恼者。四众哀慕也。心悟思服者。依教修行也。病愈
父来者。惑断理显也。诸子徒见父之往来。自生悲喜。
安知父不曾死。此明众生但见迹而忘其本也。当知
则不能圆鉴其在世灭度生死退出矣。以其不同。是
故生死去来。在世灭度。若如若异。了鉴不谬。以圆鉴
故。明见众生各具本体。为无明所覆。故有种种性欲
之不同。还复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
佛子。然如来因中。修菩萨行。所成之寿尚且无量。况
本具果体之寿量乎。说有成道涅槃者。其犹良医之
治狂子耳。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善知教典
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能解众生一切烦恼。故曰
善治众病。三乘五性皆佛之子。故曰多诸子息。此方
机息他土缘熟。故曰以有事缘远至馀国。佛既去世。
众生禀受邪教。故曰饮他毒药。既受邪教。增长执见。
流转生死。故曰药发闷乱宛转于地。佛思救拔。还复
示生。如长者之归家。四众敬仰。如诸子之欢喜。随顺
古式。思演三乘。故曰依诸经方求好药草。备诠三学
三德等法。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谛审法门。为说
劝修。故曰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能依教修。便断烦恼。
出离生死。故曰速除苦恼无复众患。服药病愈者。现
前成就之辈也。虽喜不服者。上慢懈怠之流也。衰老
死至者。涅槃时近也。留药遗教者。嘱令结集也。复至
他国者。分应馀方也。遣使还告者。菩萨唱灭也。子闻
忧恼者。四众哀慕也。心悟思服者。依教修行也。病愈
父来者。惑断理显也。诸子徒见父之往来。自生悲喜。
安知父不曾死。此明众生但见迹而忘其本也。当知
613-A¶ 第 665c 页 X31-0665.png
父即真心。诸子即识想。真心本自不动。识想妄见去
来。妄见若空。则始终不离当念。直下自信。我等成佛
多时。如不承当。徒自归功于佛。
* 分别功德品
大会闻佛寿命长远得大饶益者。各悟自心本具寿
命本来成佛之意也。世尊印其所得不谬。故招告弥
勒。而宣说之。由闻本寿。洞悟三世一念。则知法法无
生。故得无生法忍。闻佛本寿。悟知一切从本出生随
宜演说皆入一乘。故得闻持陀罗尼门。了达一乘。则
洞明差别。善答问难。故得无碍辩才。融会差别。皆一
自心。如海之漩澓。百川众流皆成一味。故得旋陀罗
尼既悟自心。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本以来。不
出不没。故转不退法轮。悟诸差别本一自心。不垢不
净。故转清净法轮。此叙其现前实證功德。自八生而
至一生。叙其将来当得菩提。复叙其八世界微尘数
众生皆发菩提之心者。是知一悟自心。虽成佛有远
近之不同。决定不堕声闻缘觉矣。前文开权显实。意
在迹故。授记身子以及学无学二千人成佛。必曰过
无量阿僧祇劫。其数则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此中
开迹显本。意在本故。叙诸菩萨实證功德。成佛祗在
一生八生。其众则有世界微尘数。三乘之人。莫可思
议。较其优劣。不啻天渊。如是法利。世所罕闻。故天雨
宝花以庆之。又表大众皆获妙因。花散狮子座上诸
佛者。化佛乃自心所变。表法法皆具本寿也。并散塔
来。妄见若空。则始终不离当念。直下自信。我等成佛
多时。如不承当。徒自归功于佛。
* 分别功德品
大会闻佛寿命长远得大饶益者。各悟自心本具寿
命本来成佛之意也。世尊印其所得不谬。故招告弥
勒。而宣说之。由闻本寿。洞悟三世一念。则知法法无
生。故得无生法忍。闻佛本寿。悟知一切从本出生随
宜演说皆入一乘。故得闻持陀罗尼门。了达一乘。则
洞明差别。善答问难。故得无碍辩才。融会差别。皆一
自心。如海之漩澓。百川众流皆成一味。故得旋陀罗
尼既悟自心。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本以来。不
出不没。故转不退法轮。悟诸差别本一自心。不垢不
净。故转清净法轮。此叙其现前实證功德。自八生而
至一生。叙其将来当得菩提。复叙其八世界微尘数
众生皆发菩提之心者。是知一悟自心。虽成佛有远
近之不同。决定不堕声闻缘觉矣。前文开权显实。意
在迹故。授记身子以及学无学二千人成佛。必曰过
无量阿僧祇劫。其数则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此中
开迹显本。意在本故。叙诸菩萨实證功德。成佛祗在
一生八生。其众则有世界微尘数。三乘之人。莫可思
议。较其优劣。不啻天渊。如是法利。世所罕闻。故天雨
宝花以庆之。又表大众皆获妙因。花散狮子座上诸
佛者。化佛乃自心所变。表法法皆具本寿也。并散塔
613-A¶ 第 666a 页 X31-0666.png
中本师及多宝者。表此本果具现权实也。亦散一切
菩萨及诸四众者。表凡圣同获是法也。雨香鼓乐散
衣散宝者。顿悟自心具足众德之象也。璎珞遍于九
方者。表九界众生皆具此德也。菩萨执持幡盖至于
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诸行之上也。前迹门中授
记。必须具行六度方得成佛。此本门中。一闻寿命长
远。便获胜利。具足慧度。超彼八十万亿那由它劫行
五波罗蜜功德者。以显本门殊胜也。何以一闻本寿。
便获如是利益。少解言趣。尚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
广闻而不得是利耶。自持教他是慧。备修供养是福。
二事具足。便同佛德。是故能生一切种智。略解言趣。
既得如此。若能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则知佛身本无
去来。故见灵山一会常在娑婆。不异华藏。故见其地
种种庄严。然此经。佛在世时信之者犹易。灭度之后
信之者更难。是故但不毁訾。起随喜心。便为深信解
相。经是诸佛法身。故受持者。即为顶戴如来。经即一
体三宝。故供养者。即为巳起塔寺僧房。此虽约理。理
不违事故。又明持经者兼行六度。复造僧坊等。理事
既备。成佛秪在刹那。故言疾至一切种智。巳趣道场。
近于菩提。如是之人。四威仪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
塔散华而供养之。
* 随喜功德品
前品但明闻如来本寿。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
德。未及如来灭后。闻经随喜。转为人说。劝人住听。故
菩萨及诸四众者。表凡圣同获是法也。雨香鼓乐散
衣散宝者。顿悟自心具足众德之象也。璎珞遍于九
方者。表九界众生皆具此德也。菩萨执持幡盖至于
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诸行之上也。前迹门中授
记。必须具行六度方得成佛。此本门中。一闻寿命长
远。便获胜利。具足慧度。超彼八十万亿那由它劫行
五波罗蜜功德者。以显本门殊胜也。何以一闻本寿。
便获如是利益。少解言趣。尚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
广闻而不得是利耶。自持教他是慧。备修供养是福。
二事具足。便同佛德。是故能生一切种智。略解言趣。
既得如此。若能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则知佛身本无
去来。故见灵山一会常在娑婆。不异华藏。故见其地
种种庄严。然此经。佛在世时信之者犹易。灭度之后
信之者更难。是故但不毁訾。起随喜心。便为深信解
相。经是诸佛法身。故受持者。即为顶戴如来。经即一
体三宝。故供养者。即为巳起塔寺僧房。此虽约理。理
不违事故。又明持经者兼行六度。复造僧坊等。理事
既备。成佛秪在刹那。故言疾至一切种智。巳趣道场。
近于菩提。如是之人。四威仪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
塔散华而供养之。
* 随喜功德品
前品但明闻如来本寿。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
德。未及如来灭后。闻经随喜。转为人说。劝人住听。故
613-A¶ 第 666b 页 X31-0666.png
此重明也。第一人即如来。第二人即佛弟子。第三人
即像教法师。第四人即会下徒众。第五人即道路传
闻。如是展转。至第五十。所传既远。所禀愈薄。尚超世
间二乘。何况最初者乎。且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非
止一国。十二类生。非一人道。满八十年。非一日一月。
复令得圣乘。非独世间之乐。如是财法二施。巳不可
思议。犹不及其第五十人闻一四句偈随喜功德者。
盖此经即是自心。能信自心。成佛。虽未即證。巳超世
出世间远矣。自心即一佛乘故。须臾听受。即得上妙
车乘。心为万物之主众法之王。故劝人坐听。分坐令
坐。即得梵王帝释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劝人往听。得
与总持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乃至六根净妙。见
佛闻法者。劝人必称赞妙法。宜其获报如斯。且须臾
听受。不及长时。分坐令坐。势难终席。劝人往听。未若
亲闻。而功德如是者。以劣显胜也。劣既如此。胜则可
知。是故不轻菩萨。力难弘演但持一句。所谓汝等皆
当作佛。自持劝人。因超沙劫。疾至菩提。随喜功德。岂
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
* 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
人天摸范。故但标法师。此中随喜功德。巳超凡圣。若
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巳获六根清净。故系之
以功德。若然者。阿罗汉巳得六通三明。亦名六根清
净。云何不及随喜功德。由罗汉在果。持经在因。故彼
即像教法师。第四人即会下徒众。第五人即道路传
闻。如是展转。至第五十。所传既远。所禀愈薄。尚超世
间二乘。何况最初者乎。且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非
止一国。十二类生。非一人道。满八十年。非一日一月。
复令得圣乘。非独世间之乐。如是财法二施。巳不可
思议。犹不及其第五十人闻一四句偈随喜功德者。
盖此经即是自心。能信自心。成佛。虽未即證。巳超世
出世间远矣。自心即一佛乘故。须臾听受。即得上妙
车乘。心为万物之主众法之王。故劝人坐听。分坐令
坐。即得梵王帝释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劝人往听。得
与总持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乃至六根净妙。见
佛闻法者。劝人必称赞妙法。宜其获报如斯。且须臾
听受。不及长时。分坐令坐。势难终席。劝人往听。未若
亲闻。而功德如是者。以劣显胜也。劣既如此。胜则可
知。是故不轻菩萨。力难弘演但持一句。所谓汝等皆
当作佛。自持劝人。因超沙劫。疾至菩提。随喜功德。岂
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
* 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
人天摸范。故但标法师。此中随喜功德。巳超凡圣。若
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巳获六根清净。故系之
以功德。若然者。阿罗汉巳得六通三明。亦名六根清
净。云何不及随喜功德。由罗汉在果。持经在因。故彼
613-A¶ 第 666c 页 X31-0666.png
虽具足神通。耽著三昧。为果所缚。不肯净佛国土教
化众生。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
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或曰。既是因
心。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曰实有是人。愧予识浅不
能博记。又无圣智圆鉴。姑以所闻。略引一二。以释子
疑。如离娄见隔山蚁斗。即是眼根。文姬壁外听其断
弦。即是耳根。龙树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孔明能
辨涪水。即是舌根。图澄掌现军旅。即是身根。康节遥
谶未来。即是意根。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适巳言之。
愧无圣智圆鉴。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汝但谛信佛
言。必非虚谬。
* 常不轻菩萨品
前明随喜一句。功超二乘。读诵受持。六根清净。未审
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轻为證。即是以人證
法也。常不轻有二。一是不专读诵。但持一句。劝人得
获六根清净者。一是自心顿悟之象。谓一念未生巳
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当成佛。不敢轻慢也。何以
知为自心顿悟之象。此品首言持毁功过。次言过无
量无边不思议阿僧祇劫。岂非明此心过去无始不
可以时数限之耶。佛号威音王者。岂不云此心无音
之音。威莫大焉。其自在如王乎。譬如天道。发生则普
天下发生。肃杀则普天下肃杀。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以天地无音。世间禀其威令。以齐其化。宁非自在乎。
自心实相亦复如是。若以文字语言诠量。则前后古
化众生。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
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或曰。既是因
心。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曰实有是人。愧予识浅不
能博记。又无圣智圆鉴。姑以所闻。略引一二。以释子
疑。如离娄见隔山蚁斗。即是眼根。文姬壁外听其断
弦。即是耳根。龙树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孔明能
辨涪水。即是舌根。图澄掌现军旅。即是身根。康节遥
谶未来。即是意根。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适巳言之。
愧无圣智圆鉴。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汝但谛信佛
言。必非虚谬。
* 常不轻菩萨品
前明随喜一句。功超二乘。读诵受持。六根清净。未审
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轻为證。即是以人證
法也。常不轻有二。一是不专读诵。但持一句。劝人得
获六根清净者。一是自心顿悟之象。谓一念未生巳
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当成佛。不敢轻慢也。何以
知为自心顿悟之象。此品首言持毁功过。次言过无
量无边不思议阿僧祇劫。岂非明此心过去无始不
可以时数限之耶。佛号威音王者。岂不云此心无音
之音。威莫大焉。其自在如王乎。譬如天道。发生则普
天下发生。肃杀则普天下肃杀。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以天地无音。世间禀其威令。以齐其化。宁非自在乎。
自心实相亦复如是。若以文字语言诠量。则前后古
613-A¶ 第 667a 页 X31-0667.png
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胜言。安能齐致其化。以
其无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实相之理。无言不
碍于言。故亦以三乘教化。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劫者。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尘数者。无数之数也。威音王之
教。彻今彻古。无法不是。岂数量可限耶。复有佛出亦
号威音王者。第二义门也。虽第一门中无有言教。不
妨于第二门头权立言教。假说一乘。开示悟入也。如
是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者。从一乘方便。开出二乘
差别也。最初威音王如来灭度于像法中者。像法即
是言教。言教兴则实相泯。故言正法灭。实相既泯。众
生竞执言教。故曰。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不轻菩萨
悯彼竞执言教。不能达本离言。直指实相自心人人
具足本来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
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读诵经典。但行
礼拜。四众坚执言教。闻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恶口
骂詈。杖石打掷。而菩萨犹高声告报。其慈悲之心。何
其切乎。比丘临终。具闻先佛之法。及得六根清净者。
證人空也。得人空则出分段生死。故言命终。重增寿
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者。重修二观破法执也。法执
既破。则权实并行。随宜演说。故四众皆悉信伏也。命
终得值二千亿佛者。證法空也。得法空则出变易生
死。故复言命终。了达二空。善解权实。当近三智。故所
值佛号日月灯明。如是圆明三智。不出权实二种。故
其无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实相之理。无言不
碍于言。故亦以三乘教化。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劫者。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尘数者。无数之数也。威音王之
教。彻今彻古。无法不是。岂数量可限耶。复有佛出亦
号威音王者。第二义门也。虽第一门中无有言教。不
妨于第二门头权立言教。假说一乘。开示悟入也。如
是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者。从一乘方便。开出二乘
差别也。最初威音王如来灭度于像法中者。像法即
是言教。言教兴则实相泯。故言正法灭。实相既泯。众
生竞执言教。故曰。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不轻菩萨
悯彼竞执言教。不能达本离言。直指实相自心人人
具足本来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
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读诵经典。但行
礼拜。四众坚执言教。闻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恶口
骂詈。杖石打掷。而菩萨犹高声告报。其慈悲之心。何
其切乎。比丘临终。具闻先佛之法。及得六根清净者。
證人空也。得人空则出分段生死。故言命终。重增寿
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者。重修二观破法执也。法执
既破。则权实并行。随宜演说。故四众皆悉信伏也。命
终得值二千亿佛者。證法空也。得法空则出变易生
死。故复言命终。了达二空。善解权实。当近三智。故所
值佛号日月灯明。如是圆明三智。不出权实二种。故
613-A¶ 第 667b 页 X31-0667.png
有二千亿数。既近三智。则能悲智兼行。慈悲利物。如
云之自在。智慧破惑。如灯之除暗。王亦自在之义。故
复值之佛号云自在灯王。为众说法得六根清净者。
前證人空离有而空。故单言清净。此證法空即有而
空。故言常眼。不尔便有重叠之过矣。供养如是若干
诸佛者。指前诸佛。皆是自心也。故寂音云。供养亲近。
即随顺观照义。当知威音王。即自心离念清净义。日
月灯明。即自心三智圆明义。云自在灯王。即自心悲
智双运义。渐渐消归自巳。故曰。常不轻者即我身是。
据此则知。予言顿悟自心之象。非为妄诞。能信自心
是佛。虽未即成。不久当得。故曰。我因受持读诵此经
疾得菩提。彼四众等。坚执言教。不信自心。然于自心
无减。是故虽多劫不值三宝。堕于地狱。犹得值遇不
轻而成菩提。岂非还悟自心而得成就耶。虽以恶口
骂詈杖石打掷。亦因毁骂而种其因。如人嫌旃檀树。
恶心斫伐。因伐树故。香气随身。故知自巳真心无始无
终。在圣不增。处凡不减。犹若虚空。求之不可。逃之不
可。佛知此故。引例发明。若悟自心。则知佛元不对佛说。
* 如来神力品
千世界微尘等菩萨。即法界众生也。因闻不轻所告
汝等皆当作佛。十界同悟一心。故从无明心地涌出。
自既开悟。悯其未闻。故发愿持经也。于佛灭后。而云
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者。分身即诸经教。乃如来
言说法身也。末世众生。德薄垢重。邪见横生。正法便
云之自在。智慧破惑。如灯之除暗。王亦自在之义。故
复值之佛号云自在灯王。为众说法得六根清净者。
前證人空离有而空。故单言清净。此證法空即有而
空。故言常眼。不尔便有重叠之过矣。供养如是若干
诸佛者。指前诸佛。皆是自心也。故寂音云。供养亲近。
即随顺观照义。当知威音王。即自心离念清净义。日
月灯明。即自心三智圆明义。云自在灯王。即自心悲
智双运义。渐渐消归自巳。故曰。常不轻者即我身是。
据此则知。予言顿悟自心之象。非为妄诞。能信自心
是佛。虽未即成。不久当得。故曰。我因受持读诵此经
疾得菩提。彼四众等。坚执言教。不信自心。然于自心
无减。是故虽多劫不值三宝。堕于地狱。犹得值遇不
轻而成菩提。岂非还悟自心而得成就耶。虽以恶口
骂詈杖石打掷。亦因毁骂而种其因。如人嫌旃檀树。
恶心斫伐。因伐树故。香气随身。故知自巳真心无始无
终。在圣不增。处凡不减。犹若虚空。求之不可。逃之不
可。佛知此故。引例发明。若悟自心。则知佛元不对佛说。
* 如来神力品
千世界微尘等菩萨。即法界众生也。因闻不轻所告
汝等皆当作佛。十界同悟一心。故从无明心地涌出。
自既开悟。悯其未闻。故发愿持经也。于佛灭后。而云
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者。分身即诸经教。乃如来
言说法身也。末世众生。德薄垢重。邪见横生。正法便
613-A¶ 第 667c 页 X31-0667.png
泯。故言灭度。菩萨悟知自心妙法人人本具。故发愿
弘持。令断邪见开悟自心也。千世界菩萨发愿弘经。
而世尊于旧住娑婆世界菩萨。及四众前现神力者。
意在彼此周遍流通也。舌相上至梵天者。竖穷三际
也。毛孔光照十方者。横遍十方也。如是竖穷横遍。不
出一心。故此嘱累递相转劝。各各弘持。无令断绝也
此法非独我今如是。十方诸佛放光嘱累。莫不皆然。
前方便品引十方诸佛共證此心。此中十方诸佛共
嘱此心。始终一贯也。时不踰席而满百千岁者。神力
不可思议也。弹指謦咳之小音遍彻十方者。微芒显
发。皆彰妙法全体也。妙法显现。必破无明。故地皆六
种震动。众生为无明所覆。根量迷局。不能遍观。无明
既破。则能圆照法界。故见此土无边化佛释迦多宝
菩萨四众等。在会既悟。悯及远方。故诸天空中告报。
众生闻巳。各各皈依称名兴供者。开悟自心。发起妙
行也。以此微因必趣佛果。故供养之具。变成宝帐。遍
覆诸佛之上。无明破则自他不隔。故十方世界通达
无碍如一佛土。既悟自心。能事巳毕。时堪嘱累。故告
上行菩萨等。然此妙法不可思议。是故我及诸佛。以
如是神力。经无量劫。赞其功德。莫能穷尽。以要言之。
不出四种。一切所有之法为总。一切自在神力。即是
般若。一切秘要之藏。即是解脱。一切甚深之事。即是
法身。如是之法。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应当
一心受持。
弘持。令断邪见开悟自心也。千世界菩萨发愿弘经。
而世尊于旧住娑婆世界菩萨。及四众前现神力者。
意在彼此周遍流通也。舌相上至梵天者。竖穷三际
也。毛孔光照十方者。横遍十方也。如是竖穷横遍。不
出一心。故此嘱累递相转劝。各各弘持。无令断绝也
此法非独我今如是。十方诸佛放光嘱累。莫不皆然。
前方便品引十方诸佛共證此心。此中十方诸佛共
嘱此心。始终一贯也。时不踰席而满百千岁者。神力
不可思议也。弹指謦咳之小音遍彻十方者。微芒显
发。皆彰妙法全体也。妙法显现。必破无明。故地皆六
种震动。众生为无明所覆。根量迷局。不能遍观。无明
既破。则能圆照法界。故见此土无边化佛释迦多宝
菩萨四众等。在会既悟。悯及远方。故诸天空中告报。
众生闻巳。各各皈依称名兴供者。开悟自心。发起妙
行也。以此微因必趣佛果。故供养之具。变成宝帐。遍
覆诸佛之上。无明破则自他不隔。故十方世界通达
无碍如一佛土。既悟自心。能事巳毕。时堪嘱累。故告
上行菩萨等。然此妙法不可思议。是故我及诸佛。以
如是神力。经无量劫。赞其功德。莫能穷尽。以要言之。
不出四种。一切所有之法为总。一切自在神力。即是
般若。一切秘要之藏。即是解脱。一切甚深之事。即是
法身。如是之法。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应当
一心受持。
613-A¶ 第 668a 页 X31-0668.png
* 嘱累品
以右手摩菩萨顶者。右为正。摩顶乃安慰之意。显此
法正顺解脱也。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难得
菩提之法。即是微妙自心。此心难信难解。欲令大众
咸悟此心。故曰。今以付嘱汝等。大众既悟。亦当普及
未来众生。故曰。一心流布广令增益。而复三摩者。重
重付托。显此法罄尽无馀矣。如来有大慈悲等者。慈
能与乐。悲能拔苦。与乐故。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
智慧自然智慧。拔苦故。众生不信。于馀深法中示教
利喜。无悭吝故。不拣亲疏。普欲令闻。无所畏故。不惧
魔外。大声付嘱。佛心如是。汝等亦当仰学如来。勿生
悭吝。于未来世。广为众生演说此经。便为报佛之恩。
诸菩萨深体佛心。故亦三番领命。付托得人。法席将
罢。故令分身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分
身佛即方便缘起之法。多宝塔即真心实际之理。何
为缘起。谓诸法无性。从缘发生。如众生迷于自心枉
受轮回。佛说四真谛法。令求涅槃。生死若除。涅槃非
有。故如化城。二乘住于化城。如来权说一乘。指归宝
所。化城若出。宝所亦空。故曰在近。为大根人。直说六
度法。由悭贪而说布施。毁禁而说持戒。嗔恚而说忍
辱。懈怠而说精进。散乱而说禅定。愚痴而说智慧。是
谓从缘而起。若悭贪破。则施无所施。毁禁除。则戒无
可持。嗔恚息。则忍无可忍。懈怠忘。则进无可进。散乱
灭。则禅定自无。愚痴空。则智慧不有。故曰各随所安。
613-A¶ 第 668b 页 X31-0668.png
如楞严云。明还日轮。暗还黑月等。若了缘起无生。则
本际不动。故曰还可如故。然分身各还。而多宝如故
者。即楞严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
谁。所谓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如来如是付嘱。菩
萨如是弘持。我等亦当如是领悟。若宛转消归。多宝
即我全身。从容会合。化佛元非外法。大心承受。刹那
便可成褫。小见狐疑。穷劫莫能返本。
* 药王菩萨本事品
人法二空。是菩萨之本事众生之药王。众生取著二
见。执病横生。菩萨示修二空。破其坚执。故得此名。宿
王华者。由宿命智发起过去因行。自在行持。是故还
以药王之本事为问。二执繁重难破。故言复有无量
难行苦行。如此则宿王华明见不谬矣。欲令众生知
本事故。假兴此问。佛号日月净明德者。人空智破惑
未尽。见不明了。如月照夜。法空智破惑无馀。见乃了
了。如日照昼。二智圆照。二执双消。名净明德。圆證二
空。则三世性亡。故过无量恒河沙劫。乃有是佛。二智
双运。故菩萨声闻为其眷属。如是二智。一念顿圆。非
前非后。则迥超四十二位。故佛寿四万二千劫。二智
明则远离染污。故无女人恶道。染污离。故感宝地宝
树乃至幡帐瓶台皆悉宝成。夫净明德者。非离染有
净。即染而净。故为大众说法华经。菩萨号一切众生
喜见者。二乘之人离染求净。故为佛所呵。菩萨所轻。
众生不慕其德。菩萨闻法华即染即净之理。善解随
本际不动。故曰还可如故。然分身各还。而多宝如故
者。即楞严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
谁。所谓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如来如是付嘱。菩
萨如是弘持。我等亦当如是领悟。若宛转消归。多宝
即我全身。从容会合。化佛元非外法。大心承受。刹那
便可成褫。小见狐疑。穷劫莫能返本。
* 药王菩萨本事品
人法二空。是菩萨之本事众生之药王。众生取著二
见。执病横生。菩萨示修二空。破其坚执。故得此名。宿
王华者。由宿命智发起过去因行。自在行持。是故还
以药王之本事为问。二执繁重难破。故言复有无量
难行苦行。如此则宿王华明见不谬矣。欲令众生知
本事故。假兴此问。佛号日月净明德者。人空智破惑
未尽。见不明了。如月照夜。法空智破惑无馀。见乃了
了。如日照昼。二智圆照。二执双消。名净明德。圆證二
空。则三世性亡。故过无量恒河沙劫。乃有是佛。二智
双运。故菩萨声闻为其眷属。如是二智。一念顿圆。非
前非后。则迥超四十二位。故佛寿四万二千劫。二智
明则远离染污。故无女人恶道。染污离。故感宝地宝
树乃至幡帐瓶台皆悉宝成。夫净明德者。非离染有
净。即染而净。故为大众说法华经。菩萨号一切众生
喜见者。二乘之人离染求净。故为佛所呵。菩萨所轻。
众生不慕其德。菩萨闻法华即染即净之理。善解随
613-A¶ 第 668c 页 X31-0668.png
宜说法。称根与益。是故一切众生之所喜见也。满万
二千岁者。修十二缘观。了證假我。随类出生。故得现
一切色身三昧。以神力雨香雨华供养。不若以身供
养者。若我执未亡。则是非对待。我空则一切不立。是
故虽能如是供养。不若身供为胜。我执坚固难破。须
修十二缘观。兼行六度。故以六香表六波罗蜜。前万
二千岁。是流转十二因缘。流转则不碍出生。故得现
一切色身。此中减万为千。是还灭十二因缘。又以三
十七品为助。故以香油涂身。天衣缠身者。内被忍辱
之力也。灌诸香油者。外托诸佛功德也。如是内仗外
托。则我执顿空。真智显露。故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
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
养。世间诸物供养皆不及者。成前不如以身供养之
义。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巳后其身乃尽者。以我空智
观十二因缘。了不可得。我执方空。我执空则出分段
生死。故曰命终。法执未空。未度变易。故还于本国化
生。变易润生。依净功德。不同分段依于爱染。故父名
净德。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乃至我今当还供养
此佛者。显果地不动。三世性空。因有去来。生死宛尔。
所以为法华流通之旨也。二乘执身有我。有生死可
出。有涅槃可證。菩萨然身。以显其执为谬。若实有者。
如我然身。谁出生死。谁證涅槃。外道执身无我。一死
断灭。不复更生。如我然身还复化生。岂是断灭。楞严
中。波斯匿王以比量。比知自身决定灭尽。世尊亦以
二千岁者。修十二缘观。了證假我。随类出生。故得现
一切色身三昧。以神力雨香雨华供养。不若以身供
养者。若我执未亡。则是非对待。我空则一切不立。是
故虽能如是供养。不若身供为胜。我执坚固难破。须
修十二缘观。兼行六度。故以六香表六波罗蜜。前万
二千岁。是流转十二因缘。流转则不碍出生。故得现
一切色身。此中减万为千。是还灭十二因缘。又以三
十七品为助。故以香油涂身。天衣缠身者。内被忍辱
之力也。灌诸香油者。外托诸佛功德也。如是内仗外
托。则我执顿空。真智显露。故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
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
养。世间诸物供养皆不及者。成前不如以身供养之
义。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巳后其身乃尽者。以我空智
观十二因缘。了不可得。我执方空。我执空则出分段
生死。故曰命终。法执未空。未度变易。故还于本国化
生。变易润生。依净功德。不同分段依于爱染。故父名
净德。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乃至我今当还供养
此佛者。显果地不动。三世性空。因有去来。生死宛尔。
所以为法华流通之旨也。二乘执身有我。有生死可
出。有涅槃可證。菩萨然身。以显其执为谬。若实有者。
如我然身。谁出生死。谁證涅槃。外道执身无我。一死
断灭。不复更生。如我然身还复化生。岂是断灭。楞严
中。波斯匿王以比量。比知自身决定灭尽。世尊亦以
613-A¶ 第 669a 页 X31-0669.png
比量。令其悟观河之见本不生灭。未若此菩萨即以
身示生灭不生灭。皎然明白。是故为人天之药王也。
白父还往佛所者。以因趣果之象也。佛见而即唱灭
者。因成果灭之象也。如谷麦等种子。芽现则种亡。以
明灭即不灭之义。菩萨悲感懊恼者。悲则悲世眼灭。
感则感佛心传。故收取舍利。起八万四千塔。令人敬
仰报佛之恩也。虽作如是供养心犹未足者。法执未
空。如是供养。皆是世间有为之相。未若出世无为之
法。故曰未足。然百福庄严臂者。破法执之象也。法有
轨持。如手能提捉。故上破我执。依十二缘观。故言千
二百岁。此中二种法执。依第七识。欲破此执。须空第
七识。故言七万二千岁。二乘六识虽空。七识全在。不
信有第八识。即执此识以为涅槃。既破七识。则八识
现前。了知此识。具含世出世间一切种子。人人皆可
成佛。故令无数求声闻众。发菩提心。得现一切色身
三昧也。菩萨人天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者。事度菩
萨与天人等。修有为行。是其本务。今有为既破。似缺
一边。故言身不具足。菩萨意曰。我舍有为而入无为
者。为求一切种智也。种智之中。无为而无所不为。故
曰。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
臂还复如故。以显但破其执不破其法也。二执除则
无明破。故地皆震动。二空證则功德显。故天雨宝华。
然身然臂。破二执證二空。岂圣贤之事耶。勿作是念。
当知是汝等之药王。故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今药
身示生灭不生灭。皎然明白。是故为人天之药王也。
白父还往佛所者。以因趣果之象也。佛见而即唱灭
者。因成果灭之象也。如谷麦等种子。芽现则种亡。以
明灭即不灭之义。菩萨悲感懊恼者。悲则悲世眼灭。
感则感佛心传。故收取舍利。起八万四千塔。令人敬
仰报佛之恩也。虽作如是供养心犹未足者。法执未
空。如是供养。皆是世间有为之相。未若出世无为之
法。故曰未足。然百福庄严臂者。破法执之象也。法有
轨持。如手能提捉。故上破我执。依十二缘观。故言千
二百岁。此中二种法执。依第七识。欲破此执。须空第
七识。故言七万二千岁。二乘六识虽空。七识全在。不
信有第八识。即执此识以为涅槃。既破七识。则八识
现前。了知此识。具含世出世间一切种子。人人皆可
成佛。故令无数求声闻众。发菩提心。得现一切色身
三昧也。菩萨人天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者。事度菩
萨与天人等。修有为行。是其本务。今有为既破。似缺
一边。故言身不具足。菩萨意曰。我舍有为而入无为
者。为求一切种智也。种智之中。无为而无所不为。故
曰。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
臂还复如故。以显但破其执不破其法也。二执除则
无明破。故地皆震动。二空證则功德显。故天雨宝华。
然身然臂。破二执證二空。岂圣贤之事耶。勿作是念。
当知是汝等之药王。故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今药
613-A¶ 第 669b 页 X31-0669.png
王菩萨是。且无明众生全具。三乘分具。如来全破。三
乘分破。后之修道者。纵不能如如来全破。亦当如三
乘分破。例如未能如菩萨烧身烧臂。但能然手指乃
至足指。胜于国城妻子等供养。今人不解。以为实事。
烧臂然指者有之。若破无明断烦恼。未见其人也。若
非如是一指微功。何能超世界众宝国城妻子耶。以
其破无明故。以大千世界七宝。供养诸佛贤圣之功
德。不及持此经一四句偈。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
是诸经王。故喻如海为诸水之王。须弥为众山之王。
乃至佛为诸法之王。众生闻此经。无不获益。故如寒
者得火。裸者得衣。乃至如贾客得海。闻此经无惑不
破。故。如日如炬。能除诸暗。复明书写供养此经。佛智
不能量其功德。闻药王本事品。亦得无量功德。女人
闻此经。即得往生西方。不为贪欲所恼。如是等重重
深赞其功德者。意在流通。所谓显妙劝持也。古德云。
百川众流。至海为极。森罗万象。至空为极。一切贤圣。
至佛为极。一切万法。至心为极。心也者。总持之大本。
万法之弘源。世尊喻此经。为海为佛。予言此经即是
自心。例而推之。必非虚妄。
* 妙音菩萨品
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由持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
三昧。即是身根。身根虽證。未睹其相。此菩萨得解一
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即是舌根。故此继之以示其相。
盖现身必说法。说法必现身。不相离故。身相当如。犹
乘分破。后之修道者。纵不能如如来全破。亦当如三
乘分破。例如未能如菩萨烧身烧臂。但能然手指乃
至足指。胜于国城妻子等供养。今人不解。以为实事。
烧臂然指者有之。若破无明断烦恼。未见其人也。若
非如是一指微功。何能超世界众宝国城妻子耶。以
其破无明故。以大千世界七宝。供养诸佛贤圣之功
德。不及持此经一四句偈。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
是诸经王。故喻如海为诸水之王。须弥为众山之王。
乃至佛为诸法之王。众生闻此经。无不获益。故如寒
者得火。裸者得衣。乃至如贾客得海。闻此经无惑不
破。故。如日如炬。能除诸暗。复明书写供养此经。佛智
不能量其功德。闻药王本事品。亦得无量功德。女人
闻此经。即得往生西方。不为贪欲所恼。如是等重重
深赞其功德者。意在流通。所谓显妙劝持也。古德云。
百川众流。至海为极。森罗万象。至空为极。一切贤圣。
至佛为极。一切万法。至心为极。心也者。总持之大本。
万法之弘源。世尊喻此经。为海为佛。予言此经即是
自心。例而推之。必非虚妄。
* 妙音菩萨品
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由持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
三昧。即是身根。身根虽證。未睹其相。此菩萨得解一
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即是舌根。故此继之以示其相。
盖现身必说法。说法必现身。不相离故。身相当如。犹
613-A¶ 第 669c 页 X31-0669.png
日轮升天。而见者自异。或见在海出。或见在山出。或
见在屋顶。或见在平原。或爱明净。或厌炎威。如是等
有无量差别。岂日有如是耶。身舌本一。由群机异。说
现无方。故曰。或现梵王帝释身等。而说是经。佛放大
人相肉髻光明者。表此心为无上顶法也。及放眉间
白毫相光者。表此心从无为中道涌出也。光照东方
百八万亿诸佛世界者。东为动方。众生一念心动。则
具百八烦恼。圣人了达即动非动。超百八烦恼。而證
清净实相。故曰。有世界名净光庄严。佛号净华宿王
智者。即此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以如是因。
发起宿智。于诸法中得自在故。光照彼国。妙音菩萨
称其久植德本等者。所谓发起宿智也。因光照而白
彼佛欲来此土者。唱说弄引也。佛诫其勿生下劣等
者。诲以平等而观。密显释迦示迹非实报也。以三昧
力化作八万四千莲华者。转八万四千尘劳。为八万
四千法门也。尘劳染也。法门净也。非离尘劳而有法
门。即尘劳而为法门。故曰莲华。文殊见是而白佛者。
即尘劳而为法门。非根本智。莫知分齐也。文殊问其
善本功德。佛告以多宝为现其相者。妙音现莲华。乃
尘劳法门不二之旨。尘劳法门。以实相为统摄。故惟
实智方能导达也。多宝告妙音者。以实招权也。妙音
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来者。带尘劳而入法
门也。入法门必破无明。故所经诸国地皆震动。无明
砐则功德显。故雨宝莲华。作诸天乐。菩萨目如青莲
见在屋顶。或见在平原。或爱明净。或厌炎威。如是等
有无量差别。岂日有如是耶。身舌本一。由群机异。说
现无方。故曰。或现梵王帝释身等。而说是经。佛放大
人相肉髻光明者。表此心为无上顶法也。及放眉间
白毫相光者。表此心从无为中道涌出也。光照东方
百八万亿诸佛世界者。东为动方。众生一念心动。则
具百八烦恼。圣人了达即动非动。超百八烦恼。而證
清净实相。故曰。有世界名净光庄严。佛号净华宿王
智者。即此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以如是因。
发起宿智。于诸法中得自在故。光照彼国。妙音菩萨
称其久植德本等者。所谓发起宿智也。因光照而白
彼佛欲来此土者。唱说弄引也。佛诫其勿生下劣等
者。诲以平等而观。密显释迦示迹非实报也。以三昧
力化作八万四千莲华者。转八万四千尘劳。为八万
四千法门也。尘劳染也。法门净也。非离尘劳而有法
门。即尘劳而为法门。故曰莲华。文殊见是而白佛者。
即尘劳而为法门。非根本智。莫知分齐也。文殊问其
善本功德。佛告以多宝为现其相者。妙音现莲华。乃
尘劳法门不二之旨。尘劳法门。以实相为统摄。故惟
实智方能导达也。多宝告妙音者。以实招权也。妙音
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来者。带尘劳而入法
门也。入法门必破无明。故所经诸国地皆震动。无明
砐则功德显。故雨宝莲华。作诸天乐。菩萨目如青莲
613-A¶ 第 670a 页 X31-0670.png
华叶。面过百千万月。乃至诸相具足者。出尘劳而證
实相。法报巍然独露也。见佛而叙敬仪。复云我今欲
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者。多宝即实智。释
迦即权智。妙音即权行。以权行方便。示有往来也。前
则彼土遥闻。明权实似远而非远。此则座下不见。明
权实似近而非近。前多宝相告者。以实招权也。此释
迦示见者。以权导实也。多宝赞美者。智行相契也。前
则文殊启请。此中华德重问者。华表因行。德即功德。
发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请。故问种何善根
修何功德也。叙其所依之佛。名云雷音王者。云表慈。
雷表威。二德具足。说法自在。故曰音王。妙音表行。行
依体出也。又行妙必因体妙。何以知然。如雷之寂然
也。一鼓而震惊百里。而百里之人。各各闻之不同。或
闻之而开悟。或闻之而修省。或闻之而生欢喜。或闻
之而起畏惧。以一妙音。巧逗群机。岂非妙行从妙体
所出耶。由从妙体流出。故曰。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
在此。而不知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问
其三昧。则曰现一切色身。而八万四千菩萨。皆得是
三昧者。所谓一證一切證。根根尘尘。皆入圆通也。作
佛事巳还归本土者。明此妙行常不离其本智也。今
人徒见圣贤。成就神通三昧。生奇特想。不知其嚝劫
修行善根功德而来。以不知故不肯修行。是故世尊
说此妙行。以为流通劝发。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实相。法报巍然独露也。见佛而叙敬仪。复云我今欲
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者。多宝即实智。释
迦即权智。妙音即权行。以权行方便。示有往来也。前
则彼土遥闻。明权实似远而非远。此则座下不见。明
权实似近而非近。前多宝相告者。以实招权也。此释
迦示见者。以权导实也。多宝赞美者。智行相契也。前
则文殊启请。此中华德重问者。华表因行。德即功德。
发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请。故问种何善根
修何功德也。叙其所依之佛。名云雷音王者。云表慈。
雷表威。二德具足。说法自在。故曰音王。妙音表行。行
依体出也。又行妙必因体妙。何以知然。如雷之寂然
也。一鼓而震惊百里。而百里之人。各各闻之不同。或
闻之而开悟。或闻之而修省。或闻之而生欢喜。或闻
之而起畏惧。以一妙音。巧逗群机。岂非妙行从妙体
所出耶。由从妙体流出。故曰。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
在此。而不知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问
其三昧。则曰现一切色身。而八万四千菩萨。皆得是
三昧者。所谓一證一切證。根根尘尘。皆入圆通也。作
佛事巳还归本土者。明此妙行常不离其本智也。今
人徒见圣贤。成就神通三昧。生奇特想。不知其嚝劫
修行善根功德而来。以不知故不肯修行。是故世尊
说此妙行。以为流通劝发。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613-A¶ 第 670b 页 X31-0670.png
前药王是身根。妙音是舌根。此菩萨当其意根。此三
法众生取著。则起三障。谓惑业苦。菩萨解脱。则转为
三德。谓悲智行。药王为智。妙音为行。观音为悲。然智
行虽兼利自他。正利在自。慈悲亦自他兼利。正利在
他。故曰。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楞严中。惟叙入道。秪一
耳根。此中正叙功德。故兼慈意。惟此意根。具摄六根
功德。故获如来二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同一
慈力。二者。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同慈力故。三十
二应。十九说法。同悲仰故。七难。二求。十四无畏。前药
王身根。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但标其名。未示其相。妙
音舌根。虽示其相。但显慈化。未及悲仰。此中意根。慈
则说法与乐。悲则寻声救苦。如此则身口意三。俱得
妙名。暗分优劣。同弘妙法。说法则惟在身口。拔苦则
六根齐应。故称普门。何为普门。首标称名则观其音
声皆得解脱。非普应乎。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者。见觉
属火。火属心。心缘外境。则能所成敌。故被所烧。一念
反观。心空境寂。故不为烧。昔者灵润法师。同众游山。
见野火迅飞而来。同行者劝避之。润安步如常。曰心
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火至而灭。岂
非反观之力乎。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者。闻听属水。水属爱。一念反闻。则声尘脱落。爱心微
薄。故曰即得浅处。昔者石门聪禅师。为太守所责。抛
于水中。上浮不没。亦反观之力也。为求金银等者。即
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宝也。黑风即无明境风。罗刹即
613-A¶ 第 670c 页 X31-0670.png
烦恼恶心。心著境界。则被烦恼罗刹所噬。一念反观。
则烦恼自空。故不被所害。昔者于頔相公。问紫玉通
禅师曰。如何是黑风飘堕罗刹鬼国。师曰。于頔客作
汉。问这事作么。公勃然变色。师曰。这便是飘堕罗刹
鬼国。岂非罗刹即烦恼。黑风即前境耶。临当被害者。
即根境相触也。称名即反观也。心与境敌。则必当被
害。心能反观。则前境自亡。故刀寻段段坏。昔魏太武
焘。听信崔浩之言。诛戮天下沙门。一日昙始法师杖
钖宫门。阍人以奏。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焘大怒。自
以所佩剑斫之。亦不能伤。又如孙敬德。临刑而刀为
之折。皆反观之力也。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义罗刹
者。前海中罗刹。即行人心中烦恼。此中国土夜叉罗
刹。即世间恶心之人。欲来恼人者。即恶人寻事也。称
名即修善退避也。若以恶对恶。其恶愈炽。无可逃避。
若一心修善。则彼恶人自耻。而不能为害矣。昔蔺相
如廉颇同事赵王。颇自视功高。恶相如位居其右。每
欲辱之。相如每避之。颇乃知过。负荆谢罪。岂非退避
为却恶之胜计耶。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者。杻械枷锁
即五欲名利。称名即解悟也。世人为五欲名利所缚。
甚于枷锁。能一念悟知不实。则枷锁自脱矣。昔天然
入长安选官。路逢禅者。问曰。长安路向什么处去。禅
者曰。汝问长安何为。曰选官。曰选官何似选佛。曰选
佛当往何所。曰岂不闻江西马大师开选佛场乎。然
闻之拂袖更往。寂音曰。天然如香象王。摆脱羁锁。自
则烦恼自空。故不被所害。昔者于頔相公。问紫玉通
禅师曰。如何是黑风飘堕罗刹鬼国。师曰。于頔客作
汉。问这事作么。公勃然变色。师曰。这便是飘堕罗刹
鬼国。岂非罗刹即烦恼。黑风即前境耶。临当被害者。
即根境相触也。称名即反观也。心与境敌。则必当被
害。心能反观。则前境自亡。故刀寻段段坏。昔魏太武
焘。听信崔浩之言。诛戮天下沙门。一日昙始法师杖
钖宫门。阍人以奏。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焘大怒。自
以所佩剑斫之。亦不能伤。又如孙敬德。临刑而刀为
之折。皆反观之力也。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义罗刹
者。前海中罗刹。即行人心中烦恼。此中国土夜叉罗
刹。即世间恶心之人。欲来恼人者。即恶人寻事也。称
名即修善退避也。若以恶对恶。其恶愈炽。无可逃避。
若一心修善。则彼恶人自耻。而不能为害矣。昔蔺相
如廉颇同事赵王。颇自视功高。恶相如位居其右。每
欲辱之。相如每避之。颇乃知过。负荆谢罪。岂非退避
为却恶之胜计耶。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者。杻械枷锁
即五欲名利。称名即解悟也。世人为五欲名利所缚。
甚于枷锁。能一念悟知不实。则枷锁自脱矣。昔天然
入长安选官。路逢禅者。问曰。长安路向什么处去。禅
者曰。汝问长安何为。曰选官。曰选官何似选佛。曰选
佛当往何所。曰岂不闻江西马大师开选佛场乎。然
闻之拂袖更往。寂音曰。天然如香象王。摆脱羁锁。自
613-A¶ 第 671a 页 X31-0671.png
由自在。名利五欲。岂非枷锁乎。将诸商人赍持重宝
经过险路者。即恶世持经也。经为出世上珍。故曰重
宝。世多邪慢不信。故曰险路。一人唱言。即佛嘱弘经。
当具三法也。俱发声言。即各坚忍辱弘经也。称名解
脱。即坚持忍辱。彼邪慢等不能为逆也。如不轻持经。
常被骂詈打掷。以其坚持忍辱故。四众从化。不为所
恼。可以验之。如是七难解脱。皆依反观之力。从巳悟
入。一念圆该。刹那可验。若据事释。则从他所求。千古
一二。似成疏远。不若观心为得。是下三毒二求十四
无畏十九说法。皆自心常分之境。若能随顺观照。则
为诸供养中最。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
字。复以四事尽形供养。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字。乃
至一时礼拜供养。正等无异。若非反观自心。则菩萨
便成优劣。请问之菩萨名无尽意者。此菩萨以无量
阿僧祇劫为一日。过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得值一佛。
乃至供养如是无量阿僧祇佛。心无有尽。故得其名。
慈悲之心。一时一念。人皆有之。若非如是无尽之意
修之。曷能成就。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与观世音菩萨
者。由闻佛赞慈悲功德殊胜。故以历如是劫。供如是
佛。所积之智行。皆回向慈悲也。智能破愚。如珠能除
暗。行能连属。如珠之成珞。观世音不肯受者。圆通界
中无所受故。无受亦不妨于受。故佛劝受之。受而随
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权实二智建立故。如是则
无尽意也。观世音也。在人为伯仲。在法为悲智。皆不
经过险路者。即恶世持经也。经为出世上珍。故曰重
宝。世多邪慢不信。故曰险路。一人唱言。即佛嘱弘经。
当具三法也。俱发声言。即各坚忍辱弘经也。称名解
脱。即坚持忍辱。彼邪慢等不能为逆也。如不轻持经。
常被骂詈打掷。以其坚持忍辱故。四众从化。不为所
恼。可以验之。如是七难解脱。皆依反观之力。从巳悟
入。一念圆该。刹那可验。若据事释。则从他所求。千古
一二。似成疏远。不若观心为得。是下三毒二求十四
无畏十九说法。皆自心常分之境。若能随顺观照。则
为诸供养中最。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
字。复以四事尽形供养。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字。乃
至一时礼拜供养。正等无异。若非反观自心。则菩萨
便成优劣。请问之菩萨名无尽意者。此菩萨以无量
阿僧祇劫为一日。过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得值一佛。
乃至供养如是无量阿僧祇佛。心无有尽。故得其名。
慈悲之心。一时一念。人皆有之。若非如是无尽之意
修之。曷能成就。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与观世音菩萨
者。由闻佛赞慈悲功德殊胜。故以历如是劫。供如是
佛。所积之智行。皆回向慈悲也。智能破愚。如珠能除
暗。行能连属。如珠之成珞。观世音不肯受者。圆通界
中无所受故。无受亦不妨于受。故佛劝受之。受而随
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权实二智建立故。如是则
无尽意也。观世音也。在人为伯仲。在法为悲智。皆不
613-A¶ 第 671b 页 X31-0671.png
外乎自心。学者当知其旨趣。
* 陀罗尼品
妙法即众生微妙自心。此心离名相。无朕迹。文字不
能诠。言论不能辩。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
云。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
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所以喻如
顶上明珠。与之而莫不惊怪。库中珍宝。付之而躄地
称冤。医师治之。反谓不良。不轻告之。以为虚妄。如是
难信多逢怨谤。故佛备称持诵之益。谤毁之过。殷勤
诫勉。弘经之人须具三法。药王菩萨等。深体佛意。故
说咒护持。令末世持经者。远离魔障。其所说之咒。或
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或四十二亿诸佛所说
者。谓是佛佛授受护持之敕命也。然弘经之难。在古
犹然。岂独后世。若非贤圣天神拥护。后五百岁持经
之者。欲其无难。安可得哉。
* 妙庄严王本事品
妙庄严者。以法言。即慈悲喜舍庄严自心也。以迹言。
即称扬供养之功德也。前文屡言。见有受持读诵法
华经者。应修种种供养。且持经在彼。于我何预当兴
供养。故引此往事證成。明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
持经功德等无有异。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于市廛。
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
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三人道
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
* 陀罗尼品
妙法即众生微妙自心。此心离名相。无朕迹。文字不
能诠。言论不能辩。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
云。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
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所以喻如
顶上明珠。与之而莫不惊怪。库中珍宝。付之而躄地
称冤。医师治之。反谓不良。不轻告之。以为虚妄。如是
难信多逢怨谤。故佛备称持诵之益。谤毁之过。殷勤
诫勉。弘经之人须具三法。药王菩萨等。深体佛意。故
说咒护持。令末世持经者。远离魔障。其所说之咒。或
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或四十二亿诸佛所说
者。谓是佛佛授受护持之敕命也。然弘经之难。在古
犹然。岂独后世。若非贤圣天神拥护。后五百岁持经
之者。欲其无难。安可得哉。
* 妙庄严王本事品
妙庄严者。以法言。即慈悲喜舍庄严自心也。以迹言。
即称扬供养之功德也。前文屡言。见有受持读诵法
华经者。应修种种供养。且持经在彼。于我何预当兴
供养。故引此往事證成。明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
持经功德等无有异。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于市廛。
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
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三人道
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
613-A¶ 第 671c 页 X31-0671.png
王。三人议云。彼为我故流转世间。我因彼故身得解
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
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
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
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
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
舍义。舍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所依之
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云即慈覆之义。雷音即悲
警之义。宿王乃星之名。万行行布。如星之布列。华表
其因。以智为因。修行慈悲万行。成佛菩提也。此佛亦
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又
以慈悲。发起宿世智因。自在如王。故宿字亦可入声
呼之。如是智因。乃出世法。非世法比数量有所不及。
故曰。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二
子有大神力。久修菩萨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
非旷劫植因。莫能成就也。以旷劫植因故。得具足六
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道法种种三昧也。欲诣佛所
先白母者。所谓发起宿因也。净德在妙庄严为法喜。
在子为慈悲。母即坤义。安静不动。表真实慈。子即震
艮义。能发生提接。表方便慈。父即无明义。故曰。汝父
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方便慈依实智流出。故曰
我等是法王子。方便引导。示生浊世。故曰生邪见家。
母即告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者。劝令方便
导引也。众生为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方便提接。则从
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
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
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
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
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
舍义。舍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所依之
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云即慈覆之义。雷音即悲
警之义。宿王乃星之名。万行行布。如星之布列。华表
其因。以智为因。修行慈悲万行。成佛菩提也。此佛亦
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又
以慈悲。发起宿世智因。自在如王。故宿字亦可入声
呼之。如是智因。乃出世法。非世法比数量有所不及。
故曰。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二
子有大神力。久修菩萨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
非旷劫植因。莫能成就也。以旷劫植因故。得具足六
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道法种种三昧也。欲诣佛所
先白母者。所谓发起宿因也。净德在妙庄严为法喜。
在子为慈悲。母即坤义。安静不动。表真实慈。子即震
艮义。能发生提接。表方便慈。父即无明义。故曰。汝父
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方便慈依实智流出。故曰
我等是法王子。方便引导。示生浊世。故曰生邪见家。
母即告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者。劝令方便
导引也。众生为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方便提接。则从
613-A¶ 第 672a 页 X31-0672.png
其化。故曰。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涌身虚空。高七多罗
树。现种种神变者方便提接之象也。父见欢喜欲往
佛所者。无明从化之象也。二子白母俱愿出家者。即
出无明家也。无明转成正见。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入
实相。故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法华经。无
明与尘劳。共出邪见。则慧眼圆明。了證实相也。自心
本具。非今始成。故净眼菩萨久巳通达法华三昧。證
实相则人我不生。故净藏菩萨于无量劫通达离诸
恶趣三昧。实相證。恶趣离。则堪集诸佛之法。而入秘
密藏矣。如是一心。备具众德。所以为妙庄严也。二子
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予知为方便慈也。王与二
子眷属共往见佛者。无明破则正因显。正因显则诣
佛乘。以因趣果之象也。佛为说法示教利喜者。以果
證因之象也。王解珍珠璎珞以散佛上者。回因向果
之象也。空中化成四柱宝台者。依实相中道成就涅
槃四德也。由舍外道邪见之执。堪趣法空。故有宝床。
舍婆罗门之憍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四德具。邪慢
舍。则得成就报身。故有佛结跏趺坐。妙庄严赞佛者。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为。故曰希有
第一。于我法中作比丘者。即舍俗趣真义。佛号娑罗
树王者。此树高出群木。故称为王。表妙庄严成佛。超
出人天三乘也。轮王出家。佛法增辉。故国名大光。依
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万四千岁行道者。前则带
八万四千尘劳以入正智。此则即八万四千尘劳以
树。现种种神变者方便提接之象也。父见欢喜欲往
佛所者。无明从化之象也。二子白母俱愿出家者。即
出无明家也。无明转成正见。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入
实相。故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法华经。无
明与尘劳。共出邪见。则慧眼圆明。了證实相也。自心
本具。非今始成。故净眼菩萨久巳通达法华三昧。證
实相则人我不生。故净藏菩萨于无量劫通达离诸
恶趣三昧。实相證。恶趣离。则堪集诸佛之法。而入秘
密藏矣。如是一心。备具众德。所以为妙庄严也。二子
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予知为方便慈也。王与二
子眷属共往见佛者。无明破则正因显。正因显则诣
佛乘。以因趣果之象也。佛为说法示教利喜者。以果
證因之象也。王解珍珠璎珞以散佛上者。回因向果
之象也。空中化成四柱宝台者。依实相中道成就涅
槃四德也。由舍外道邪见之执。堪趣法空。故有宝床。
舍婆罗门之憍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四德具。邪慢
舍。则得成就报身。故有佛结跏趺坐。妙庄严赞佛者。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为。故曰希有
第一。于我法中作比丘者。即舍俗趣真义。佛号娑罗
树王者。此树高出群木。故称为王。表妙庄严成佛。超
出人天三乘也。轮王出家。佛法增辉。故国名大光。依
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万四千岁行道者。前则带
八万四千尘劳以入正智。此则即八万四千尘劳以
613-A¶ 第 672b 页 X31-0672.png
为行门。故言修行妙法华经。深悟方便为益。故曰。此
二子者是我善知识。饶益我故来生我家。佛印许者。
證其供养持经功德不虚也。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
喜令入菩提。重述二子深因者。劝种善根也。妙庄严
赞佛自舍过谬者。一信永信不复退转也。佛告妙庄
严即华德菩萨者。以万行因华。庄严涅槃四德之意。
一切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之病。非方便慈。莫能
救济。是故彼时净藏净眼。即今之药王药上。既悟方
便为药。则知真实之慈。本觉智光圆照法界自然庄
严之相。不因修得。故以母表之。又妙庄严王转邪归
正。如后得智。夫人深宫自悟。不假师承。如根本智。当
知圣人设教。事理兼备。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
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称法华之旨。
* 普贤菩萨劝发品
华严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小男者。彼中诸佛子。巳
悟毗卢性海。未入普贤行门。故行为首。而智次之。此
经为三乘之人。迷于性海。执滞草庵。渐渐引诱令归
宝所。非智莫导。故文殊为首。普贤后来。昔者普眼菩
萨三度求见普贤。入于三昧。竟不能见。佛令其想念
礼敬。即见普贤菩萨近佛而坐。如此则普贤不离佛
侧明矣。此中何故云从东方而来。盖东为震方。震为
长男。能任大事。克绍家业。堪领众务。故任大事。则能
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故所依之佛。号宝威德
上王。领众务故。与诸菩萨及诸天龙等。雨华作乐而
二子者是我善知识。饶益我故来生我家。佛印许者。
證其供养持经功德不虚也。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
喜令入菩提。重述二子深因者。劝种善根也。妙庄严
赞佛自舍过谬者。一信永信不复退转也。佛告妙庄
严即华德菩萨者。以万行因华。庄严涅槃四德之意。
一切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之病。非方便慈。莫能
救济。是故彼时净藏净眼。即今之药王药上。既悟方
便为药。则知真实之慈。本觉智光圆照法界自然庄
严之相。不因修得。故以母表之。又妙庄严王转邪归
正。如后得智。夫人深宫自悟。不假师承。如根本智。当
知圣人设教。事理兼备。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
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称法华之旨。
* 普贤菩萨劝发品
华严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小男者。彼中诸佛子。巳
悟毗卢性海。未入普贤行门。故行为首。而智次之。此
经为三乘之人。迷于性海。执滞草庵。渐渐引诱令归
宝所。非智莫导。故文殊为首。普贤后来。昔者普眼菩
萨三度求见普贤。入于三昧。竟不能见。佛令其想念
礼敬。即见普贤菩萨近佛而坐。如此则普贤不离佛
侧明矣。此中何故云从东方而来。盖东为震方。震为
长男。能任大事。克绍家业。堪领众务。故任大事。则能
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故所依之佛。号宝威德
上王。领众务故。与诸菩萨及诸天龙等。雨华作乐而
613-A¶ 第 672c 页 X31-0672.png
至。绍家业故。问佛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告以
成就四法者。譬如长子。仁义自检。为父所重。故曰为
诸佛护念。若道德不修。为父所弃。则非护念矣。虽为
父知。当习学众艺。故曰植众德本。众艺虽习。必须威
仪自持。故曰入正定聚。既为父知。又闲众艺。风规其
足。可以治家治国。故曰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能克
绍善护家国。故后五百岁有能持经者。我当守护。除
其衰患。不令恶鬼之所侵恼。若人行住持经。我乘六
牙白象。而自现身。供养安慰。若人思惟此经。我亦乘
象王。现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还令
通利。皆克绍护持之义。普贤者何。即人人思惟运用
之念也。如普眼三度欲见。入于三昧。竟不能见。以普
眼入空三昧。故不得见。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圆觉
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
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
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清净岂非空耶。以空故不能
见。如来令兴想念。顷乃见之。较前空定。迥然异矣。故
下文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是故予谓即想念心。前开解门。
则思惟不能入。分别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
贤行。如此则乘六牙象王。现其人前。亦有所说。象表
实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罗蜜。于实相中。一念思惟。即
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义。如轮王从仙人闻法华
成就四法者。譬如长子。仁义自检。为父所重。故曰为
诸佛护念。若道德不修。为父所弃。则非护念矣。虽为
父知。当习学众艺。故曰植众德本。众艺虽习。必须威
仪自持。故曰入正定聚。既为父知。又闲众艺。风规其
足。可以治家治国。故曰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能克
绍善护家国。故后五百岁有能持经者。我当守护。除
其衰患。不令恶鬼之所侵恼。若人行住持经。我乘六
牙白象。而自现身。供养安慰。若人思惟此经。我亦乘
象王。现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还令
通利。皆克绍护持之义。普贤者何。即人人思惟运用
之念也。如普眼三度欲见。入于三昧。竟不能见。以普
眼入空三昧。故不得见。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圆觉
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
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
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清净岂非空耶。以空故不能
见。如来令兴想念。顷乃见之。较前空定。迥然异矣。故
下文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是故予谓即想念心。前开解门。
则思惟不能入。分别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
贤行。如此则乘六牙象王。现其人前。亦有所说。象表
实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罗蜜。于实相中。一念思惟。即
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义。如轮王从仙人闻法华
613-A¶ 第 673a 页 X31-0673.png
经乃云我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
蜜等。岂非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耶。或曰。若如所言。则
但依理观。不依事修。从古巳来。颇有得见普贤者不。
曰智者礼忏三七。见灵山一会俨然。昙翼诵持法华。
普贤乘象而至。予谓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显其事。
若能理事双修。何患其普贤不我现前。所以见普贤。
则当得无量功德。如旋陀罗尼等。又云。若浊世比丘
等。欲修习此经。能三七精进。我乃现身而为说法。复
虑其宿障魔作。说咒护持。观菩萨为众生用心。何其
切也。复云。菩萨得闻是陀罗尼。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正忆念者。即普贤行。所谓动转施为。皆承渠力。古人
云。正兴一念。是法界缘起。予谓想念思惟即是普贤。
非无据也。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则从无量佛所。深种
善根。常为诸佛手摩其顶。未能深解。若但书写。亦得
命终生天。何况受持忆念解义修行者乎。若如是之
人。命终得生兜率。受诸快乐。是故智者应当受持。我
当守护广令流布使不断绝。由是世尊即赞其成就
不可思议功德。从久远来。发阿耨菩提之意。乃能作
此大功德事。汝以神力守护是经。我亦以神力守护
持普贤名者。所以普贤即是自巳思惟之念也。能信
自心思惟之念。是普贤行。即得如来神力所加。如是
信解了知。即念非念。是为持经。如是持经。即从佛口
亲闻。善解实相。则不漏落六尘。即供养佛。如是供养。
深契佛心。故为佛赞叹摩顶衣覆也。解实相者。知世
蜜等。岂非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耶。或曰。若如所言。则
但依理观。不依事修。从古巳来。颇有得见普贤者不。
曰智者礼忏三七。见灵山一会俨然。昙翼诵持法华。
普贤乘象而至。予谓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显其事。
若能理事双修。何患其普贤不我现前。所以见普贤。
则当得无量功德。如旋陀罗尼等。又云。若浊世比丘
等。欲修习此经。能三七精进。我乃现身而为说法。复
虑其宿障魔作。说咒护持。观菩萨为众生用心。何其
切也。复云。菩萨得闻是陀罗尼。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正忆念者。即普贤行。所谓动转施为。皆承渠力。古人
云。正兴一念。是法界缘起。予谓想念思惟即是普贤。
非无据也。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则从无量佛所。深种
善根。常为诸佛手摩其顶。未能深解。若但书写。亦得
命终生天。何况受持忆念解义修行者乎。若如是之
人。命终得生兜率。受诸快乐。是故智者应当受持。我
当守护广令流布使不断绝。由是世尊即赞其成就
不可思议功德。从久远来。发阿耨菩提之意。乃能作
此大功德事。汝以神力守护是经。我亦以神力守护
持普贤名者。所以普贤即是自巳思惟之念也。能信
自心思惟之念。是普贤行。即得如来神力所加。如是
信解了知。即念非念。是为持经。如是持经。即从佛口
亲闻。善解实相。则不漏落六尘。即供养佛。如是供养。
深契佛心。故为佛赞叹摩顶衣覆也。解实相者。知世
613-A¶ 第 673b 页 X31-0673.png
如幻。故不贪世乐。善了文言如化。故不好外道经书。
亦不喜近其人。悟身如影。故不狎恶人及诸女色。得
正知见。故心意质直。有福德力。故不为三毒等所恼。
心无外慕。故少欲知足。能修如是普贤之行。不久当
诣道场。成就菩提。复明持经者现世得福。轻毁者现
世获罪。教诫谆谆。使人自择。所以为劝发也。
妙法莲华经意语(终)
亦不喜近其人。悟身如影。故不狎恶人及诸女色。得
正知见。故心意质直。有福德力。故不为三毒等所恼。
心无外慕。故少欲知足。能修如是普贤之行。不久当
诣道场。成就菩提。复明持经者现世得福。轻毁者现
世获罪。教诫谆谆。使人自择。所以为劝发也。
妙法莲华经意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