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32a 页
妙法莲华经精解评林卷下
「○见宝塔品第十一」
【三周法备。四众记圆。法身巳全。本愿巳足。故成多
宝塔。现示十方三世过现诸佛修證之道也。】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
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装校之。五千栏
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
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充遍世
界。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𤥭璖玛瑙真珠玫瑰七宝
合成。高至四天王宫。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供养
宝塔。馀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
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戒环曰。宝塔殊胜。乃果行依报。诸庄严具。彰果行德
用也。种种庄校。即万德之像。五千栏楯。即总持之力
龛室千万。应慈悲无量也。幢幡无数。应摧邪表正也。
垂宝璎珞。即众善下化。宝铃万亿。即法音广振。四面出
香。表神通四达。如意周遍。七宝幡盖高至天宫。表众
德尊胜也。三十三天下。言诸天供塔。有如来全身故)。】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
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
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
卷二 第 632b 页 X31-06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2.png)
【(戒环曰。平等大慧。即一乘宝智也)。】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白佛言世尊。以何因
缘。有此宝塔。从地踊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尔时佛
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
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
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
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
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證明。」
【(戒环曰。多宝灭度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而能随愿在
处證经。此示法身无灭无生自在之力。使闻妙法者。
了无灭生。顿悟实相。故示现作證如此)。】
「彼佛成道巳。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
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
【(戒环曰。叙塔缘起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
经者。彼之宝塔。皆踊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不独此
处。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踊出。」
【(戒环曰。结示今缘也)。】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
愿欲见此佛身。」
【(戒环曰。欲表圆證。当现全身。此非小缘。故假如来神
力发起)。】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
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
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
卷二 第 632c 页 X31-06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2.png)
【(戒环曰。必待十方说法诸佛毕集。然后出现者。表圆
證也。分身诸佛。即千百亿化水月应物者)。】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戒环曰。盖当副多宝之愿也)。】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
礼拜供养。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百万亿那
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
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
张宝慢。宝网罗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
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
【(戒环曰。此皆释迦分身在十方说法者)。】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戒环曰。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
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时娑
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
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
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
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戒环曰变土将容分身之众也。琉璃为地等者现佛
国之净相无聚落等者。灭众生之染缘。移天人置他
土。如净名说。菩萨断取大千掷沙界外。其中众生。不
觉不知)。】
「是时诸佛。各将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
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花果。次第庄严。
卷二 第 633a 页 X31-06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3.png)
饰之。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加趺坐。如是展转。遍满
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
故未尽。」
【(戒环曰。一方即东方也。释迦分身。譬如一灯燃百千
灯。真应无尽。而器界有穷故虽大千。不能容受)。】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作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
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
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
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
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
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覆其上。悬诸
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及南曰。净名丈室。能广容多座。释迦化土。如自在天
宫。涌出之众。有无量河沙。各诣灵山。未闻迫窄。而此
必三变净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显法耳)。
(及
南曰。目真邻陀此云石)。
(祥迈曰。净名且示不思议
境。故即丈室而广容。法华意在引权入实。故自秽土
而三变。宗趣有异。故建立不同。得旨归根何异也)。
戒环曰。净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体。物我无亏。
唯众生识心。自染自局。故圣人因。分身束之。特与
开示。初于娑婆一变者。灭众生染缘也。次于八方
再变者。遣识心限碍也。后于八方复变者。廓法界
真境也。三变之后。分身毕集。多宝全现者。示染缘
既灭。碍心既遣。真境既廓。则法身化体。当处现前。
一多圆融。随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巳。故兹因
卷二 第 633b 页 X31-06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3.png)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尔时释迦
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巳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
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
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
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戒环曰。此表顺道开发也。一指聊举。关键脱然。如来
全身。于是可见)。】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
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
塔中。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戒环曰。妙法实除一切圆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
以过去多宝。与现在释迦。于宝塔共坐二座)。
戒环曰。多宝分座。所以示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
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斯妙法之极致也。故作證如此。】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
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
华经。付嘱有在。」
【(及南曰。说證事圆。于灵付嘱。言有在者。传布法利。期
在得人也)。
戒环曰。日月灯明说是经巳。即于众唱灭。授记付
托。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嘱有在。足知三周
开示。至此乃毕。此后显妙劝持。别是一番。故虽唱
卷二 第 633c 页 X31-06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3.png)
(总论)。
戒环曰。初于法说。叹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开佛
智见。次喻说。斥羊鹿。示白牛。明迷此则堕火宅。悟
此则造佛地。后因缘说。显所迷之通智。示教导之
远因。灭化城。指宝所。皆所以开而示之。使见自已
本来佛性。以见是性。则无不成佛。故领悟之后。各
示佛记。而卒于圆该圆證之事。是为三周开示之
终也。】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此云天授。为斛饭王子。祷天而生也。以
名品者。明其所授。显法妙利故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
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
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戒环曰。此盖欲以正道。优于天下也)。】
「为欲满足六波罗密。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
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戒环曰。此盖欲以正行。率彼贪迷也)。
行简子曰。六波罗密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
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又名六度。】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
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
卷二 第 634a 页 X31-06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4.png)
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
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
令无所乏。」
【(戒环曰。由道之优俗故。君遂无为)。
(戒环曰。此见兼
忘天下。惟道是从)。
(戒环曰。此终身供给也。以身为
床座。示忘身为法无疲。疲厌也)。】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
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
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
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
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
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世界名天道。」
【(及南曰。佛告诸比丘下。结成因行也。告诸四众下。转
记提婆也)。
(戒环曰。号天王者。释迦资之以成道。是
为天中天之法王也)。】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
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
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戒环曰。记其当来住世利被三乘)。】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
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
以杂华抹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
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
卷二 第 634b 页 X31-06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4.png)
【(戒环曰。此言佛灭后正法。亦被三乘)。】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
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及南曰。前明释尊资成因。下文明龙女资成佛果。皆
显一乘妙利也)。
戒环曰。此品明释迦因行求法。以致成佛。故闻者
净信不疑。斯可远恶道。生佛家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
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
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
土。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
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
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
尊足。脩敬巳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作證事毕。于是告还。发起后缘)。
(戒环曰。序众之初。
文殊预会。今又从海涌出者。智体周遍。十方对现。如
响应声。无去来相。但随机显法耳。今显龙宫所化之
事。故示从海出也)。】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
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
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證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
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
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密。
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脩行大乘空义。
卷二 第 634c 页 X31-06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4.png)
【(戒环曰。此文殊于龙宫非人所居。则所化众生。皆龙
类。而一闻妙法。遂成菩萨。足知一切众生。莫不具佛
知见。只欠开悟耳。言本声闻人等者。明所化之机亦
具三乘。而由〔推〕入实也)。】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戒环曰。此答前偈也)。】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
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文殊
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
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
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
退转。辨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
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戒环曰。即修行此经速得佛之證也。龙宫无数菩萨。
皆是文殊化度。而独举八岁龙女成佛者。明佛性不
问男女。不在老成。不择异类。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
刹那𢌞光。则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远系。而进其濡
滞也)。】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
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
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
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戒环曰。此执别教之迹。疑圆顿之理)。】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时舍利弗语龙女言。
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
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
卷二 第 635a 页 X31-06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5.png)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
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戒环曰。鹙子依小乘教迹辨难。示为小智释疑故也
言佛道悬旷。女身多障。皆小乘教迹也。梵王净行。帝
释少欲。魔王坚固。轮王大仁。佛具万德。而女人多染
多欲。懦弱妒。具足烦恼。皆反于上。故致五障)。】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
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
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
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
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
说妙法。」
【(及南曰。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
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所以龙女才
舍法爱。遂速成佛也)。
戒环曰。珠表妙圆真心。持以上佛。表舍法爱也。法
爱不存。则妙心无垢。成佛之要。无速于此。故即往
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也。】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戒环曰。妙法显然神之。孰当不信)。】
「○持品第十三」
【品曰持者。因上宣付显观。故众愿持说。以广道化。
初药王等。愿此方持。次声闻众。愿他方持。后大菩
萨。愿十方持也。】
卷二 第 635b 页 X31-06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5.png)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
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
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戒环曰。此白宝塔品末显难劝持。故药王等发大愿
力。不惮其难。而愿佛无虑)。】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
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
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及南曰。此领入劫烧接须弥喻难之意。而发誓也)。
戒环曰。虽末世恶暴。有如劫烧。上慢心高。有如须
弥。难可教化。而誓无所避。故云当起大忍不惜身
命。】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此方他方不该不遍。故青莲𢌞盻意被十方也)。
戒环曰。八十万亿。乃一方来集之众。】
「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
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
不见告敕。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
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
来灭后。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
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脩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
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戒环曰。彼一娑婆。尚怯弊恶。则十方诚难。故归功佛
力。复求加护)。】
「○安乐行品第十四」
卷二 第 635c 页 X31-06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5.png)
【万行依于三业。本于智悲。总欲不失其正。则安而
乐。不正则危而忧。故依文殊正智正身正意大悲
四法。名安乐行品。】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
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
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
能说是经。」
【(及南曰。以文殊请者。示依正智发起正行)。
戒环曰。请问云何所行乃能说是经。得无诸难。此
发起安乐行法也。】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
当安住四法。」
【(继三业以大悲者。三业既正。则正智真净。〔利〕得巳利。
须起大悲。广行利他。智悲相济。乃能演说是经。得无
诸难)。
戒环曰。即四安乐行也。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正
意行。四大悲行。】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及南曰。趣操之谓近。二者不违于道。是谓菩萨行处
近处。此身行之要也)。
戒环曰。二处各有事行理行。非事无以涉俗。非理
无以契真。理事兼通。真俗不碍。然后利生弘法。触
处安乐矣。】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
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及南曰。此言事行也)。
(祥迈曰。行处必住忍者。六度
卷二 第 636a 页 X31-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6.png)
焉。故须忍以御之)。
戒环曰。行处必住忍辱者。盖能忍故。于刚能柔。而
物不能挫。于逆能顺。而物不能害。于事能审。而所
施不暴。于微能察。而所遇不惊。由是克成安乐行
也。】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及南曰。此言理行也)。
(及南曰。虽行是法。而不住相。
名无所行。盖有所则有能。能所角立。物我成敌。则患
难生。而安乐丧矣)。
戒环曰。法。指一切行法也。观自所行之法。而观诸
法也。如实相。即无所观。亦不行。言亦无所行也。不
分别。即情识都忘。是非双泯。菩萨趣操。如是而巳。】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
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
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及南曰。此言事行。以戒定为体。不亲近国王等。戒近
权势也。不亲近诸〔近〕道等。戒近外道也)。
戒环曰。虽外护可尊。恐挟势妨道。苟志于此。则身
处山林。心悬魏阙。能暂安乐乎。不亲外道。息异见
也。不造俗文。绝异端也。远恶议难。离曲辩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
不退不转。」
【(及南曰。合次文言理行。即第二近处。初亲近处。以戒
定为体。第二近处。以观智为体。所以融前戒定。使圆
契实相。乃成妙行也)。
(及南曰。心法一也。以倒心观
之。则妄境纷拿。以实相观之。则真机自寂。是故修安
卷二 第 636b 页 X31-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6.png)
戒环曰。一切诸法。当体真净。不受一尘曰空。无动
无坏。离诸幻妄曰实相。菩萨观一切法空。如其实
相无所加损。故见不颠倒。而心无动转也。见不颠
倒。即颂所谓亦不分别诸法有无是非等也。心无
动转。即颂所谓摄心不动如须弥山也。盖心法本
寂。相待成摇。由见颠倒。则以法为有生有起。故于
心有动有转。若云驶故月运也。能如实观。则于心
不动不退。而了法不生不起。若风止则波澄也。】
「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
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
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
第二亲近处。」
【(偈云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
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及南曰。虚空
无所有性。至无碍无障等。常住一相。谓无生出。动退
等。异也)。
戒环曰。无所有性者。生出起灭名相等性皆无也。
名相皆无。则诠示不及。故语言道断。无量无边。言
如空之不可穷极也。无碍无障。言如空之不可分
辩也。实相如是。何言说之能及耶。则凡可说者。但
是从缘而有。颠倒之法。当知不从缘有。不从倒生
者。竟不可说也。常如是观。乃能融前事行。以成妙
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
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謟诳之心。」
卷二 第 636c 页 X31-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6.png)
【(祥迈曰。嫉妒謟诳下。至戏论诸法。皆意地微细邪行。
故须正之也)。
戒环曰。法欲灭时。世道交丧。邪暴交作。人多嫉謟。
则学佛者。易见轻骂。而求其长短。故戒持经者。无
怀嫉謟。乃因时制行。所以息业也。】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
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
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
之人。于道懈怠故。」
【(及南曰。四众有求三乘者。当随机与进趣。忽恼之令
失善利。从语其人言下。皆恼之之事)。】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
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
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
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
说。」
【(及南曰。颠倒分别诸法有无。名戏论诤竞。皆为意业。
故应息之)。
戒环曰。悲想。则悯其迷沦。而思济也。父想。则依其
法化。而求怙也。师想。则景其道行。而思济也。于大
菩萨。为其悯众行道。深心利物。故应深心敬之。平
等言不党。顺法言称理。虽后深爱。当量所堪。贵不
失人。亦不失言。】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
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
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卷二 第 637a 页 X31-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7.png)
【(戒环曰。文殊下。言必使无难之效也。得好同学下。行
是行故。乐而得朋。宽而得众)。】
「听巳能持。持巳能诵。诵巳能说。说巳能书。若使人书。
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戒环曰。此使法利展转浸广。则法虽欲灭末。故应成
就是第三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
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
人中。生大悲心。」
【(及南曰。大乘修行。初皆以智正行。终皆以悲成智。故
四安乐行。先依正智正业。而后大悲利生也)。
戒环曰。此言或生大慈。或生大悲者。慈能与乐。悲
能悯济四众。信解佛法。名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阐
提不信。名非菩萨。以能信解故。生大慈而与之法
乐。以阐提故。生大悲而悯其迷失也。】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
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
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
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皆悯其迷失也。随宜说法。即开三显一之法也。不
闻不知不觉。言昏迷自障。不问不信不解。言颛蒙自
堕。然彼虽不问不解。菩萨大悲。誓终济度)。】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
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戒环曰。此叹难遇也如此。所以悯其不信不解为大
失)。】
卷二 第 637b 页 X31-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7.png)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
【(及南曰。此喻意明是经所以难闻难见者。为阴魔炽
盛。多怨难信。不妄说故)。
戒环曰。轮王譬化身佛。诸国譬五阴境。小王譬五
阴等魔。不顺其命。譬无明烦恼未调伏也。以威不
行。而起兵讨伐。譬但以如来知见力无畏法。不能
摄伏诸微细惑。故设三乘断治之法。是谓起种种
兵。】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
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
琉璃。𤥭璖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戒环曰。此譬三乘之众。能伏阴魔。随功浅深。获诸法
利。唯未与说一乘法也)。】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
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明珠用镇宝位。妄与则王属惊怪。法华佛佛授手。妄
说则众心惊疑)。】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方国土。
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
共战。」
【(及南曰。如轮王振威。小王不顺。遂起种种兵法)。
戒环曰。国土即法界真境。贤圣将指三乘众也。】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
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之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
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
卷二 第 637c 页 X31-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7.png)
【(戒环曰。如随功赏赐。而不与髻珠也。无漏根力。即五
根五力。诸法之财。通指道品利用之法。涅槃城。即中
道止息之权果)。】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
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戒环曰。言难信珠者。赐非其宜。则大惊怪)。】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
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
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
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
未说。而今说之。」
【(戒环曰。魔罗此云杀者。谓能与苦难。杀人慧命也。烦
恼魔为生死因。阴魔死魔为生死果。故灭之破之。即
出三界也。多怨为众魔未伏。难信为群机未淳)。】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
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
与之。」
【(戒环曰。第一之说。如顶上一珠。末后赐与。如久〔持〕大
功)。】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
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
而敷演之。」
【(戒环曰。秘密如藏髻中。最上如在王顶。四十馀年于
生死长夜。守此待机。故云长夜守护)。】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娑婆界。有六万恒沙菩萨。从无数劫。脩佛智慧。是
卷二 第 638a 页 X31-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8.png)
下方空中。以示常乐。深知无有障碍也。全显妙法
所化之迹。故以涌出名品。】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
大众中起。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
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
于此土而广说之。」
【(戒环曰。此法集之众。欲从他方来此持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
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
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戒环曰。佛止之者。非有违拒。为将显迹显法故也。显
迹者。显佛所化示彼来仪。显法者。此固圆足无待于
外)。】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
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戒环曰。深智现前。大千不碍)。】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
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戒环曰。在此娑婆界下方空中住。以示常乐深智无
有障碍也)。】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戒环曰。此乃文殊所谓心闻洞十方也)。
戒环曰。此以真说。彼以心闻。】
「是诸菩萨。从地出巳。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
卷二 第 638b 页 X31-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8.png)
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
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
摩诃萨。从初踊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
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嘿然而坐。及
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
如半日。」
【(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
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夫能一念普观无去来
住。则了斯延促皆方便耳)。
戒环曰。圣人神智方便法门。能延一日以为一劫。
能促一劫以为一日。盖道无迁变。清有顷久。犹如
梦人。不移一时。而梦历多岁。则顷久之情。初无定
也。故圣人对机。示现延促。而本无延促。所言菩萨
赞佛经劫。则于促示延耳。又令大众谓如半日。则
于延现促耳。所以然者。将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
自在神通之力。使忘延促之情。而深證实相故也。】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
万亿国土虚空。」
【(及南曰。四众肉眼碍而非通。而能见无量国土者。假
佛通力故也)。
戒环曰。夫于众一多牙陈。于时延促牙现。于见通
碍牙用者。以明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而警发
常情。使去其倒心限意。依无碍智。圆融妙达。繇是
进契寿量秘说。而得入佛慧。成就佛身故也。是故
卷二 第 638c 页 X31-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8.png)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
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
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
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
尊生疲劳耶。」
【(戒环曰。此问居堪忍。与民同患之事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如来
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
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巳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
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
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戒环曰。言世世受化。正显寿量本门所化。言亦于过
去种善则兼明智胜会中所化。以化缘深故。始见始
闻。即皆信受)。】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
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座。其佛
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
地踊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
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尔时诸佛各告侍者。且
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
授记。次后作佛。巳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
得闻。」
【(戒环曰。此他众疑问也)。
(及南曰各白其佛。白分身
也)。】
卷二 第 639a 页 X31-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9.png)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阿逸多。
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
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
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及南曰。弥勒姓也。号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大事者。智
慧神通奋迅威猛。所化多众之事也)。
(此宣释迦化
迹。而言诸佛者。佛佛道同故也)。
戒环曰。将欲宣示。先令被精进铠等者。戒使勇锐
谛听。无以趣深而生疑退也。下云。我于娑婆得菩
提巳。教化成就如是多众。即总宣示。广在后文也。
宣示诸佛智慧。即寿量偈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
无量是也。诸佛自在神通。即方便现涅槃。而实不
灭度是也。师子奋迅之力。即常说法教化无数亿
众生是也。威猛大势之力。即令颠倒众生。虽近而
不见是也。】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
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踊
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巳。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
道意。」
【(戒环曰。此答谁说法教化。从谁初发心)。】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戒环曰。此答愿说所从国土名号)。】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及南曰。此乃称其德也)。
卷二 第 639b 页 X31-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9.png)
戒环曰。于诸经典。能读以取其理。诵以通其义。思
惟以精之。正念以持之。则其德足称矣。】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
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
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
是巳来。始过四十馀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
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
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巳来。
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脩梵
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及南曰。此乃执迹生疑也)。
(及南曰。此乃迷寿量远
因。故有此疑也)。
(戒环曰。执伽耶近迹。故有此难)。】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
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及南曰。必言二十五及百岁者。取其少犹未壮。老巳
过耄。益见相违也)。
戒环曰。父少。譬释尊阐化之近。子老。譬涌出成德
之久。化近力久。理不相当。】
「佛亦如是。得道巳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
巳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
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脩梵行。善能次第
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卷二 第 639c 页 X31-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39.png)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
功德事。」
【(戒环曰。得佛未久。合父少也。而此大众至甚为希有。
合子老也。今日世尊至能作大事。合相违也。善入出
住者。于无量三昧。或入或出或住。妙用自在)。】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前情疑久近。见起生灭。故不能契如实本际。此释
其疑滞。使知如来本无生灭。伽耶之化。特为机所
受之命。法华经称性无量。故曰如来寿量品。】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
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戒环曰。以寿量之本趣深难信故。再三发之。心实曰
诚。言当曰谛)。】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
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然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及南曰。此言世间伹见其迹。而不知本实无量)。】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
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
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
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戒环曰。此如智胜尘墨之喻)。】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
卷二 第 640a 页 X31-06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0.png)
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鞞跋致地。于是事
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尔时佛告
大菩萨众。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
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巳来。复过于
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戒环曰。正明佛寿无量也。诸佛寿量悉皆无量。众生
寿量亦复如是。伹迷其智故。妄逐生死。如一堕地狱
至无数劫。岂非无量寿耶。苟不迷堕。则与佛无别矣)。】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馀处
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及南曰。娑婆及万亿国。无非净土。因一法界。未尝坏
灭。其有坏灭。皆别业妄见)。
戒环曰。自从是来。谓从尘劫成佛巳来。言常在此。
又在馀处。则不唯身相常住。亦显国土常住也。】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已身。
或说他身。或示已身。或示他身。或示已事。或示他事。
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及南曰。此言所演经典。说虽异同。理无不实也)。
戒环曰。已谓释迦。他谓诸佛。说见于言。示见于行。】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
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
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
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
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词。种种说法。所作
佛事。未曾暂废。」
卷二 第 640b 页 X31-06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0.png)
【(及南曰。释上理无不实。而说有异同也)。
(及南曰。所
作佛事。指说示不同之事)。
戒环曰。三界万法。不容拟心。以众生妄见。则种种
纷纭。以如来实见。则以切真寂。无有生死乃至灭
度者。不以生灭相见也。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不
以往来相见也。既明见无滞。则宜无异说。特以众
生性欲行想之心。种种不同故说示教化之迹。亦
种种不同也。】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
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
方便。教化众生。」
【(及南曰。此叙唱灭意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
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
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
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戒环曰。释唱灭意也。贫穷下贱。言之功德财。忆想妄
见。为生死网。即见惑思惑也)。】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
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
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
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及南曰。言难值遇。乃警之令渴仰种善也)。】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戒环曰。明〔珠〕佛利生善权皆如是也)。】
卷二 第 640c 页 X31-06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0.png)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鍊方乐。善治众病。」
【(行简子曰。法华种种譬喻。种种皆入妙。馀开世方便
较然矣。此与火宅之喻。同出机轴)。
戒环曰。佛如医师。教如医方。理如妙药。种种性欲
行想分别。是谓众病。佛能以若干缘喻。随其所宜
发药。而蠲除之。是谓良医善治也。】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
馀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及南曰。火宅之子。对三乘言。故数止三十。良医之子。
对众生言。故兼至百数)。
戒环曰。医师远适。而诸子饮毒。犹宅主近出。而其
家失火也。饮他毒药。喻随顺邪法。宛转于地。喻轮
堕诸趣。】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
误服毒乐。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
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
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及南曰。圣人病。人之病。忧人之忧。调御之德。盖见于
此)。
戒环曰。三界之家。佛所旧化。故云来归。彼中邪毒
深者。失其良心。浅者虽或未失。亦为恶习所障。未
能亲造觉体。故云遥见。愿赐寿命。即冀不夭阏于
横邪也。发药除苦。即令其断惑而證真也。依诸佛
经济之方。求圣贤断治之药。显性空之真色。示戒
卷二 第 641a 页 X31-06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1.png)
为柔。筛者。化粗入细。和合令服。则无矫佛之失。色
味香美。则无瞑眩之毒。】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
病尽除愈。馀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
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
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戒环曰。此喻化有□)。】
「父作是念。此子可悯。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
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
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巳至。是好
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教教巳。复至
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巳死。」
【(戒环曰。此喻权示灭)。
(偈谓我为世父。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此也)。
(及南曰。留药喻遗
教。去国喻示灭)。】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
慈悯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
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
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戒环曰。此喻感问从化)。
(行简子曰。人情常忽于所
赖。常感于去思。往往如此)。】
「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戒环曰。此喻障尽见佛)。
及南曰。水澄月现。亦何去来。】
卷二 第 641b 页 X31-06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1.png)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
不也。世尊。」
【(戒环曰。此覆审诞信)。】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
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
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戒环曰。导迷贵权。于法无过)。】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造道證性。浅深不同。佛为随根称扬之。故曰分别
功德。】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
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戒环曰。得大饶益。如下所说)。】
「于是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
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
无生法忍。」
【(戒环曰。因闻寿量。了无生灭。以无生法忍可成行。无
了无忍。名为法忍。忍者行之成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行简子曰。此门字。即圆觉所谓陀罗尼门。得出一切
是也)。
戒环曰。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诸馀总持。自此而出。
故谓之门。】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
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
卷二 第 641c 页 X31-064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1.png)
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
众。又雨细抹旃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
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
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
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
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
叹诸佛。」
【(戒环曰。诸瑞皆从空雨。遍于九方。乃助显寿量法利
如空无边。不可得而思议也。故弥勒赞曰。世尊说寿
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无边。言九方者。除
下方。非法会所。菩萨执幡上至梵天。言其满空供养
赞叹也)。】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
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
限量。」
【(戒环曰。解寿量说即得不坏体。證真常用。故功无限
量)。】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
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以华香璎珞
幢幡缯盖香油苏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
能生一切种智。」
【(及南曰。寿量之说。趣在断生灭见。显真常体。苟能明
解。则起无上慧。等同如来。故功无限量)。
戒环曰。闻佛寿命。则断生灭见。显真常体。能起上
卷二 第 642a 页 X31-064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2.png)
种智也。然世之闻持不计。而果能起上慧生种智
者。谁耶。是亦遇王膳而不餐。得衣珠而醉卧。惜哉。】
「阿逸多。若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
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戒环曰。生灭见尽。则真常之相。触目宛然)。】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
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
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戒环曰。秽净情忘。则胜妙之境。举步皆是)。
戒环曰。身土实相。本自一如。生灭秽净。皆出情见。
故见尽情忘。则真常之相。胜妙之境。触处现前。非
深信解寿量秘说。莫预于此。】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随喜者。谓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但随其所闻。
喜为人说。随其所教。喜须臾闻。闻获胜福。故以命
品。】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人闻是法
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
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
馀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巳。从法会出。至于馀
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
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
巳随喜。复行转教。馀人闻巳。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
至第五十。」
卷二 第 642b 页 X31-064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2.png)
【(戒环曰。法会初闻。从师亲授。其福最胜。随喜转教。则
去师渐远。至第五十。言又甚远。而福亦无量。如下所
校三校。最后福五)。】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
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
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
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
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
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戒环曰。僧祇世界。生类不穷。而能以宝物等施。其福
多矣。天人鬼畜分为六趣。胎卵湿化总为四生。而形
想等类预焉。自胎卵至非无想。通该三界十种异生)。】
「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巳。而作是念。我巳施众生娱乐
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巳衰老。年过八十。发白
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
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
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戒环曰。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言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可为为模范。故曰法师
功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依持经人
以彰圆德。名同而义则异也。】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人受持是法华经。
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
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
卷二 第 642c 页 X31-064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2.png)
【(祥迈曰。千二八百。此乃攘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
略而巳。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智见。常耳闻声。而得
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
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
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阙。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
绝数量也)。
戒环曰。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
觉。證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
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
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
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
器世界而立。以识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
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
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
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复于中尅定优劣。以眼
见前傍。而不及后。鼻息出入。阙于中交。身合能觉。
离不知触。皆三分阙一。故唯八百功德。】
「是善男子。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
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
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行简子曰。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證诸
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
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
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
缘。其疾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
知。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戒环曰。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
卷二 第 643a 页 X31-064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3.png)
切色像。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
逃影质者。此也。问理则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圆
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證耳。夫小罗汉见
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
千佛界。如来见微尘国土。非独果礼也。阿那律陀
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内。则其中一
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冥极则一。夫何理然而
事不然哉。楞严曰。逆彼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
日劫相倍。即不可徇于业流。以不圆根而疑经之
说也。诚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论。】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受持此经。若诵若读。若解说
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
世界。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戒环曰。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
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
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戒环曰。信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
坏耳根者。虽分别种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
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
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虽闻此香。然于鼻根
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戒环曰。清净。言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
(及南
卷二 第 643b 页 X31-064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3.png)
戒环曰。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
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
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熏习之
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
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身香。亦
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證万德法
身之香欤。】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
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戒环曰。好丑苦涩。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
苦涩美恶皆成法味)。】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
见。」
【(戒环曰。于是体中能知琉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
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戒环曰。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
体无所不现。〔二〕三界形色)。】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
其中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
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虚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含
吐十方。循业发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
卷二 第 643c 页 X31-064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3.png)
戒环曰。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
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含容万有。反观父母所
生之身。如大虚一尘。巨海一沤。起灭无从。了然不
碍。此其證也。】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
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
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戒环曰。闻一句。而达无量义。盖无量义。不出一句)。】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
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
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及南曰。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一句偈。用意根精了。
达无量义也)。
戒环曰。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
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也。證意实相。则诸所说
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
戏论。皆悉知之。」
【(戒环曰。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
作即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别也)。】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
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
说。」
【(戒环曰。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行简子曰。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
根功德。一一发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
卷二 第 644a 页 X31-064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4.png)
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證。遍六处而
常彰。本不欠亏。曾无挂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
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
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恶不
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持法华经
者。若有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
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及南曰。将显精持先□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
报不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得大势。即大势至也)。
戒环曰。谤毁之罪。如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
福。如法师功德品说。】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谓名
大成。」
【(祥迈曰。绵历往古事千亿佛。无相无我。精持广利。非
具法力大势。难胜其任。故告得大势菩萨也)。
戒环曰。威音王者。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诸法王
说法无畏也。故不轻既得其道。即能于众说法。心
无所畏。劫名离衰。谓世道交兴。国名大成。言正化
无缺。】
卷二 第 644b 页 X31-064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4.png)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
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
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戒环曰。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无
上道为说六度。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
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
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正法像法
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
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
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戒环曰。亦如初后灯明二万。皆同一号。为道同故。所
叙多佛。明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巳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
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
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
当得作佛。」
【(祥迈曰。众生佛性。本自圆成。世间业行。皆顺正法。凡
能观一切行。皆菩萨道。知一切人皆当作佛。夫何轻
慢之有)。
戒环曰。此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也。四众容行不等
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以谓皆行
菩萨道。皆当作佛。】
卷二 第 644c 页 X31-064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4.png)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号之为常不轻。」
【(戒环曰。此双结名行也)。】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
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
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
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戒环曰。此明精持成已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菩萨申请。如来即现神力。嘉赞经德。以起信心。
使广流布。故曰如来神力品。】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白
佛言。世尊。我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
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
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戒环曰。即涌出品。佛所化众。于前显迹劝持。于此伸
请□通也。广说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
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
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及南曰。华严云。幻师之幻法。能现种种事。修罗变作
身。齐等须弥山。龙上瞬息雨。悦泽遍天下。彼具贪瞋
痴。神力尚如是。何况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则舌至
卷二 第 645a 页 X31-064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5.png)
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禅天)。
戒环曰。出广长舌上至梵世者。现辨说之神力也。
放无量光遍照十方者。现智照之神力也。将赞经
德。先现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动诸天。通达
佛土。终乃结云。若以如是神力。于亿万劫。说此经
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斯胜妙也。如来神力。乃法界
体中无作妙用。】
「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
量光。」
【(此释迦分身诸佛。亦以同道助发)。】
「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
后还摄舌相。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
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
【(戒环曰。于数寸之舌。现至梵世。一会之顷。现百千岁。
又一警欬弹指。而其声能遍十方。震大地。皆显神力
胜妙)。】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
宣示显说。」
【(戒环曰。所有之法。即道场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称性
示现者。秘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
之不可传者。皆于此经)。】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
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
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
卷二 第 645b 页 X31-064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5.png)
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
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当知是处已下。明诸佛修證。始终不离此法。故所在
之处。皆应钦奉)。】
「○嘱累品第二十二」
【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盖此经。以智立体。
以行成德。前之开佛知见。立体之法既备。故说嘱
累以明之。】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
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
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
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
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
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
众生。普得闻知。」
【(戒环曰。再三摩顶。示谆勤也。首楞严等诸秘密教。谓
之佛顶表无上法。诸佛授记付嘱。皆摩其顶。表授无
上法也。无量菩萨。即从地涌出者)。】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
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一切众生
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及南曰。所以今广宣此法者。使学如来三行。与诸众
生。施大法利也。佛智离二乘见。如来智离菩萨见。自
然智离诸證取。悟通唯一乘实智)。
卷二 第 645c 页 X31-064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5.png)
戒环曰。一大慈悲行。平等慈济。二无悭吝行。竭内
外财。三无所畏行。不惮烦难。如是乃能兴诸众生
三种智慧。】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
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
信受者。当于如来馀深妙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
如是。则为巳报诸佛之恩。」
【(祥迈曰。信如来智慧。谓能信种智。趣向一乘者。当为
说是经。令得佛慧。而不滞二乘也)。
戒环曰。馀深妙法。指权渐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
皆为一佛乘故。汝等下。乃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
也。】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药王。名喜见菩萨。精苦为法。烧身燃臂。于释迦法
中。最善受持者。令示其本因。使人跂慕。故以名品。
如药王烧身。妙音随应。观音之普门。妙严之转邪。
普贤之劝发。皆示实相行境。使人忘情绝解。随行
悟入也。】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
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
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
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戒环曰。此品因宿王华发起者。为明宿世弘经自在
之因)。】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
卷二 第 646a 页 X31-064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6.png)
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戒环曰。智慧真光。幽明并烛。不为物累。故号日月净
明德)。】
「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沙大声闻
众。」
【(戒环曰。眷属法侣。三乘体具)。】
「佛寿四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阿修罗
等。及以诸难。」
【(行简子曰。阿修罗无端正也。是为非天神)。】
「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宝树庄严。宝帐覆上。垂宝华幡。
宝瓶香炉。周遍国界。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
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菩萨声闻。而座其下。诸宝
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伎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戒环曰。树去台一箭道。言其荫广也)。】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
众。说法华经。」
【(戒环曰。药王尊经自此始)。】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
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巳。得现一切
色身三昧。」
【(戒环曰。此即深證实相行境也。华严多举过量劫数。
直明以无限智悲。修如是行。曾无限量之心。此经过
量之数。凡皆如之)。
戒环曰。精进一心满万二千岁。而后得现一切色
卷二 第 646b 页 X31-064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6.png)
即依根尘十二处。圆融㸦照。至于功行满足之时
也。圆融㸦照。得其实相。则知根根尘尘。一切色法。
交彻融摄。重重无尽。是名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
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巳。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
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
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
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
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
供养佛。」
【(戒环曰。此三昧香。非人间比。所以六铢价直娑婆也。
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言少分耳)。】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
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
般涅槃。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
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
诸天。悉付于汝。」
【(戒环曰。佛法通指三乘。菩提法别指大乘。菩萨弟子
言法众。三千宝界言化境。宝树给侍言所御)。】
「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设供养。
应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
见菩萨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戒环曰。敕以舍利起塔者。戒定馀勋。欲沾无际故也。
卷二 第 646c 页 X31-064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6.png)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恼。恋慕
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为𧂐。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
灭巳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
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及南曰。现灭不灭。圣意所知。而悲感恋慕者。示与众
生同一悲仰耳。须弥四海。剡部居南。言海此岸。即南
岸出美栴檀。积之为𧂐。以奉阇维。示诚敬也)。
戒环曰。佛说火化之法。在已。则显三昧之力。播熏
练之力。故化火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则掩臭腐之
秽。免蝼蚁之食。使其魄不滞。其神清升。而此方以
卧淤脓于荒郊。埋腐骸于朽壤为是。且以火化为
不忍。方其穴地负土。全体而坑之。为可忍耶。二皆
出于不得巳耳。达者观之。一等归尽。则卧淤埋腐。
不若火化之愈矣。自道观之。沉之可也。露之可也。
衣薪而弃诸沟中。衮文而纳诸石椁。无不可者。奚
足为焚之竞。】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
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
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
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巳。即于八万四千塔前。
燃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
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
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及南曰。昔之求佛。满万二千岁。今之然臂。复七倍其
久者。言益以无限智悲。行菩萨大行。如其智悲有限。
卷二 第 647a 页 X31-064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7.png)
戒环曰。昔之然身。为离相见。今复然臂。为除法执。
故令小乘离诸见执。发正道心。根境圆融。故皆得
住现身三昧也。】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
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
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戒环曰。爱见未忘故。哀其不足。此初心菩萨而巳)。】
「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
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
如故。作是誓巳。自然还复。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淳厚
所致。」
【(及南曰。我执能生烦恼。诸众生死。法执能生所知。碍
正知见。舍一存一。则为二乘。故舍两臂。必当得佛。还
复如故者。若果得佛。即无所舍矣。此非浅薄所能。故
称淳厚)。
戒环曰。臂之于手为辟。能役众指。而我无所役。则
两臂表我执法执根本也。】
「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
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感非常之瑞。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持
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戒环曰。一偈超悟。非限量福)。】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
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卷二 第 647b 页 X31-064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7.png)
【(戒环曰。川流江河。巳异于沟港。而海为深大。如来所
说。巳异于小乘。而此为第一)。
及南曰。此以下。俱广显胜德。】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
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
最为其上。」
【(环须弥之外。有土山黑山。而坚大不及铁围。大海之
内有十宝山。而贵高不及须弥)。
戒环曰。土山黑山。譬人乘天乘之经。铁山宝山。譬
二乘菩萨乘之经。须弥则譬一乘之经。故曰最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
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戒环曰。诸经设法。微茫渐显。如星之照。此经顿悟圆
融廓彻。如月之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
善之暗。」
【(戒环曰。日光出时。不与冥合。人得正智。诸闇自除)。】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戒环曰。总而举之。以圆显胜德也)。
及南曰。显经胜德。只此可尽。而必引诸义者。明妙
法随机。在处皆胜故也。】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离诸
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戒环曰。此下广显胜功)。】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
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
卷二 第 647c 页 X31-064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7.png)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戒环曰。众生众苦病痛缚着。皆因迷妄。能开佛知见。
则一切皆离)。】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
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
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
【(戒环曰。贪嗔痴为根本烦恼。娇嫉等垢为随烦恼。既
生安养。所依者净业。所会者善人。故无垢恼也)。】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巳。眼根清净。以是清
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
来。」
【(华严十地菩萨。功圆智满。心镜交彻。能见多百佛。至
多百千亿那由他佛。其意同此)。
戒环曰。心法俱寂。而能照用。名菩萨神通无生法
忍。心寂根净。故能见多佛。】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深体妙法。能以妙音随应演说。而流通是
道。名虽妙音。实彰妙音。则不滞言诠。能随应则不
局心迹。不局不滞。所以为妙行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
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
世界。」
【(行简子曰。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肉髻顶其一)。】
「过是数巳。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
卷二 第 648a 页 X31-064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8.png)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
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华严举菩萨所从来国。表所行行。本所事佛。表所證
果。净光庄严。即依智之行。净华宿智。即依行之智。智
行乎严。因果合体。妙音妙行。依此示现)。】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巳
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
甚深智慧。」
【(戒环曰。植德供佛。成就深智。言福慧两足)。】
「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
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
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
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
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及南曰。三昧此云正定。圆觉云。三昧正受者。谓正定
中受用之法。简异邪受。非谓梵语三昧此云正受也。
故宝积云。三昧及正受)。
戒环曰。妙幢相者。摧邪表正而不住相也。法华三
昧。深入一乘。證诸实相。净德三昧。众德真净。物莫
能染。宿王戏者。本智自在。无所滞著。无缘。则照而
常寂。智印。参合万法。解一切语言。谓了皆真说。集
一切功德。谓万德圆备。清净三昧。纤尘不立。神通
游戏。变现自在。慧炬。以能破痴暗。庄严王。以总摄
妙行。净光明者。得妙智明。净藏者。得法眼藏。不共。
谓二乘不及。日旋。则大千圆照。得如是等河沙三
卷二 第 648b 页 X31-064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8.png)
故。能成妙行。流通妙法。】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
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
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
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
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
土生下劣想。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
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
庄严。」
【(及南曰。三德皆称如来者。谓今我所往。其力用。其神
变。其庄严。皆假如来之德。皆出如实之道。则于一切
法无不如矣。同复胜劣之异哉。是以现种种形说种
种法。而于神通智慧。无所损减。为如故也)。
戒环曰。娑婆佛身。乃隐胜现劣。比光严胜身。在分
别心。遂生劣想。如来正见。本绝异同。故宿王以彼
此异迹为告。而妙音以如来三德而答。示无劣想
也。】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
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
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
以为其台。」
【(戒环曰。将与八万菩萨俱共发来。故先现此瑞。甄叔
迦。此云鹦鹉宝。赤如其觜故)。】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
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
卷二 第 648c 页 X31-064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8.png)
【(戒环曰。此皆行境依智示现。故假文殊智体而问)。】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
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
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
华经。」
【(戒环曰。此乃释尊垂答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
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
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
色相大小。威仪进止。唯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
令我得见。」
【(戒环曰。请问之辞。皆为机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
当为汝等而现其相。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
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戒环曰。文殊愿世尊。以神通力。为现妙音。而世尊反
命多宝者。多宝以神通愿力。在处證经。欲假其神通
愿力故也)。】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
来。」
【(及南曰。此乃妙音来觐也)。
戒环曰。与八万四千菩萨俱来者。示妙行随应广
化尘劳也。】
「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
不鼓自鸣。」
卷二 第 649a 页 X31-064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9.png)
【(戒环曰。莲华遍雨。天乐自鸣。表妙行随处示现。妙音
离于作意)。】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
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
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
【(戒环曰。此言其四万二千由旬之相好也。和合犹聚
集也。肇法师云。那罗延。天力士名。端正殊妙。志力雄
猛)。
(戒环曰。此示以法宝庄严法身)。】
「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
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到巳下七宝台。
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
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
病小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
不。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
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
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
中来听法不。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
不。」
【(白佛下。问世居堪忍事也。贪恚痴慢等。皆堪忍□度
之事。五情言五欲。诸魔言五阴)。
戒环曰。上皆宿王传问之辞。】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
【(宝塔高远。仗佛求见。表尊敬耳)。】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
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尔时
卷二 第 649b 页 X31-064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9.png)
功德。有是神力。」
【(戒环曰。华德即妙庄严王后身。欲助剔妙因。故发此
问)。】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
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
【(祥迈曰。佛名云雷音者。一音利闰。开觉群动)。
戒环曰。国名现一切世间。若根身器界。皆能随应
也。劫名依上而立。由利润随应。故时众喜见。】
「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
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
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乐宣法音。钵为应器。乐献十万种伎。示欲广宣妙法。
钵奉八万四千。示欲应化尘劳。故今果有妙音随应
之神)。】
「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
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手。今此妙音菩萨摩诃
萨是。华德。是妙音菩萨。巳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
植德本。又植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华德。汝
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
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戒环曰。妙音观音应化。皆能现十界身。自天人狱鬼
畜修罗名六凡。声闻辟支菩萨佛名四圣。是为十界)。】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
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
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
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
卷二 第 649c 页 X31-064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49.png)
【(祥迈曰。言种种变。而神智无损者。前所谓得如来三
德。能一切如故也。言智慧明照者。方便开导也。各得
所知者。随类各解也)。
戒环曰。此有三节。初牒在此娑婆救济。二牒神变
智照之力。三牒此方如是十方亦然。是谓广显也。】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
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
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
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
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
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戒环曰。此应四圣。华德妙音。乃结答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
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
生。」
【(戒环曰。此乃请问三昧也)。】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
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戒环曰。如净摩尼。随方现色。妙行流通。期至于此)。】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
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及南曰。此所谓以妙行。成实相之德)。
戒环曰。无生法忍者。證妙法之体。法华三昧者。得
实相之用。】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卷二 第 650a 页 X31-06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0.png)
【单发为声。杂比为音。于世间众苦杂声。齐观并救。
号观世音。妙圆之行。自一心出。应无不遍。号曰普
门。
戒环曰。此维前品说者。妙音现形说法。救济众难。
与观音无异。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圆。观音不离是
行。而能观其音声。随响而答。大千圆应。无去来相。
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则进于妙音。其实二圣
一道。相为始终耳。
(及南曰。后颂观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圣一道
也。即妙音之行。而演为普门。是知相为始终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
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
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观音之行亦若是矣)。
戒环曰。将显普门。而因无尽意发起者。表普门圆
行。应现无尽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戒环曰。此于众苦杂声。齐观并救也。〔玉〕琳法师称名
七日。而免难于唐。孙敬德诵经千遍。而全生于魏。即
脱〔诸〕)。
戒环曰。于音言观者。以观智应物之谓。观即真观
净观。皆慧慈悲是也。观观之体。闻闻之性。本无苦
乐。众生不能返闻。循声流转。故受诸苦恼。观音不
随声尘。妄起知见。故一切解脱。而令苦众生持其
卷二 第 650b 页 X31-06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0.png)
也。】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
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
处。」
【(戒环曰。此言脱外业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
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
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昔于相国。问黑风漂堕之义于紫玉。玉呼名讽之。公
悖然变色。玉曰。便是黑风漂堕。则凡不能离〔循〕循声
流转。一念漂堕。皆如是也)。
戒环曰。楞严明十四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
音以观观者。令苦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夫不
自观音以观观者。即离尘复性之真观也。离尘复
性。则诸妄自脱。故能令苦众生。蒙我真观。即得解
脱。二者知见旋复。则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则
水不能溺。盖见觉属火。闻听属水。知见旋则离火
尘。闻听施则离水尘。幻尘既离。真性斯复。所以无
能烧溺也。能旋见德。则烦恼之火。贪爱之水。皆无
能烧溺矣。四者灭妄断杀。则鬼不能害。皆由离尘
复性之观力加被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戒环曰。结外业也)。】
卷二 第 650c 页 X31-065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0.png)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欲。」
【(戒环曰。此言脱内业也。此由熏闻离尘。色所不劫之
力加之)。
戒环曰。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一蒙妙力。则
欲爱乾枯。根境不偶。虽有妖色。不能劫动。故便得
离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戒环曰。此结内业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
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及南曰。此三十二应也)。
戒环曰。观音于楞严会上自说。我昔供养观音如
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始自佛身。终
至人非人等。为三十二。皆以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
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
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
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戒环曰。但举三圣者。妙音品开菩萨位。此则合在佛
位。应读为膺。当其根而应之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
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
卷二 第 651a 页 X31-06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1.png)
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
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梵王为初禅天主。帝释为忉利天主。自在天居欲界
顶。大自在天居色界顶。天大将军统领鬼神。四天王
统领世界。毗沙门居北方。为最尊)。】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
诸国土。度脱众生。」
【(戒环曰。此乃结所现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
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
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祥迈曰。观音之号。或曰观世音。或曰观自在。其行或
曰普门。或曰圆通者。依悲观慈观。应物之德言之。故
号观世音。依真观净观。照心之功言之。故号观自在。
自一心而出应无不遍。则谓之普门自万物而反照
无不融。则谓之圆通。其实一而巳)。
戒环曰。持地菩萨。昔遇毗舍浮佛。教之干持心地。
则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内自心。使外患自平。不
能为害者也。故闻此品。深赞其功。意显自在之业
普门之行。实为心地法门。闻持之人。苟能以是平
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可以于诸怖畏。能
施无畏。由是自在之业普门之行。遂为已有。故曰
若有闻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观音或以自在为
号。或以自在名业。以自在为号。言心得自在。如心
经称观自在菩萨是也。以自在名业。言行得自在。
如楞严称无作妙力是也。然诸法行。无非示使平
卷二 第 651b 页 X31-06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1.png)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及南曰。观音体此。以成普门行。随类应化。与物为等。
故闻其风者。□□发如是心。此等谓以圆行。成最上
之德)。
戒环曰。无等等者。无等即物无与等。等者俱物为
等。既物无与等。而能与物为等此如来最上德也。】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华言总持。念慧妙力。诸佛密语。能以一字
总无量法。持无量我。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总而
持之之谓也。】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
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
所福。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等诸佛。于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宁为多不。甚
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
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药王。即喜见后身。苦行持经。志存弘护。故发起此品
然持经功德。前品屡明。如法师品。比功不过供十万
亿佛。随喜品。比功不过施诸外物。及得小果而已。至
此功则胜供八百万亿河沙佛者。明持行益深。获功
益胜也)。
戒环曰。将伸弘护。先问得福者。使后世知其持行
益深。获功益胜。而递为弘护耳。】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卷二 第 651c 页 X31-06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1.png)
【昔四比丘。结契山林。精持妙法。一人分卫。见王威
仗。忽生爱著。因是感生为王。号妙庄严。今叙其本
事。欲使行人以道自卫。外防见魔。内绝恶觉。消息
邪缘。入佛知见也。】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
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彼佛法
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
净藏。二名净眼。」
【(净德者。虽示染身。其德本〔净〕。藏者。妙理之所蕴。净眼
者。妙智之所显。皆其德所具也。以具妙净理智故。能
转邪而为华德)。】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
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
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
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
【(补注曰。念以观法。勤以进脩。足以趣證。根能不拔。力
能不屈觉能决了。正能惣摄。皆相因而设也。心性如
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
根。五力如茎。七觉如花。八正如果。二子悉具。所谓具
体者也)。
戒环曰。方便非六度之数。而通济六度。慈悲喜舍。
名四无量心。大乘行法。以四心为体。六度为用。道
品为助。乃成佛果。而二子皆悉明了通达。三十七
品者。身受心法。为四念处。此恶生善。为四正勤。欲
勤心观为四神足。信进念定慧为五根。五根伏魔
卷二 第 652a 页 X31-06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2.png)
命进念定为八正道也。】
「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
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
亦悉通达。」
【(补注曰。净光能现众像。净色不为形凝。净照照了万
法。长庄严非素法身。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戒环曰。净三昧者。净藏净眼之所本也。日星宿。表
本智别智之照用也。】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悯念众生故。说是法
华经。」
【(戒环曰。此言宿王说经)。】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
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
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
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
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阿含云。妙高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龟。一孔之木。龟得
木孔。可济沉溺。然其木流绕须弥。三千年乃一相值。
且以一眼趍一孔。为至难)。
戒环曰。喻佛法难值如此。盖众生偏见自溺。而圣
人且不世出故也。】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
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巳通达。净藏菩萨。
巳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
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
卷二 第 652b 页 X31-06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2.png)
【(祥迈曰。此叙合宫有德。易为劝化也。王及后宫为当
机。净藏净眼为能教。机教相契。所以易化也)。
戒环曰。后宫之德。根机纯利。净眼之德。妙达实相。
净藏之德。善能接济。夫人之德。深知法要。集三昧
者。诸佛会要三乘指归也。故得是三昧。则能知秘
藏。】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行简子曰。上言佛为王说法。下言王舍法𢌞心)。】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值百千。
以散佛上。
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
天衣。其上有佛。结加趺坐。放大光明。」
【(施珠璎。化成法空之座。柔忍之衣。宝觉之体。乃佛力
示现。以发其正念)。】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
一微妙之色。」
【(及南曰。此则邪心拼绝。正念现前。故得受记)。
戒环曰。时王一睹胜相。顿觉世间幻惑之色无可
爱乐。故深赞佛身微妙之色。】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
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
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
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
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卷二 第 652c 页 X31-06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2.png)
【(佛号取广阴群生。国名取破诸邪暗。劫名取超诸贵
高。皆符其因行。以一念净信风化臣妾。使皆得法利。
即广荫行破邪行也。由是舍王位得佛位。即超诸贵
高也)。】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著属。于佛法
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巳。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
行妙法华经。过是巳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于八万四千岁。修法华行。所以净治尘劳也。过是以
后。谓尘劳既净。则三昧现前。遂转邪见染庄严。为功
德净庄严也)。】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及南曰。此以正力助成德行也)。
戒环曰。尘谓邪见。垢谓邪染。外远见尘。内离垢染。
则法眼圆明。绝诸瑕翳矣。】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经始于文殊问答。终于普贤劝发。二十八品。条
理一贯。盖智能发觉。所以作始。行能成德。所以成
终。德无不遍。佑上利下。以成果后常行。以尽妙觉
之道。故名普贤劝发。】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
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
【(祥迈曰。以不离常行。无为应物。故曰自在神通。以德
无不遍。名无不闻。故曰威德名闻。与无边菩萨俱来
者。示万行圆摄无尽也)。
戒环曰。普贤统事法界。圆具万行。即事而真。其应
身无乎不在。且于法会之终。示从东方来者。东方
卷二 第 653a 页 X31-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3.png)
十一地妙圆之行备。则进修之功巳尽。妙觉之体
巳成。于是依无功用行。出震利物。故示从东来。华
严过十一地。说佛海功德。既终即说如来出现利
世间行。即此意也。】
「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
种伎乐。」
【(戒环曰。妙音来仪。亦雨莲华作伎乐。皆所以彰头妙
行。宣流法音也)。】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
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
听受。唯愿世尊。当为说之。」
【(及南曰。宝威德上王者。利行自在之号也。普贤既具
自在威德。又言从宝威德上王佛国来者。明其示现。
盖体诸佛自在利行)。
戒环曰。普贤心闻能洞十方。故曰遥闻。】
「若善男子。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及南曰。得者。得之以成德行也)。
戒环曰。前之所问。唯修持读说而巳。独此问。云何
能得是经。欲人人自得也。】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
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
入正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如是成就四法。于
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为佛护念。谓道契佛心。植众德本。谓福慧两办。入正
定聚。即体佛妙体也。发救生心。即行佛妙行也。四法
卷二 第 653b 页 X31-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3.png)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
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
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
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
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行简子曰。夜叉勇健鬼也。罗刹捷疾鬼也。鸠槃茶魔
鬼也。其形似瓮。毗舍阇颠鬼也)。
戒环曰。普贤常行。无复已利。纯是利他。故自此皆
则流通法化。护持经人。无别行相。毗舍阇恼害鬼。
韦陀罗厌祷鬼。】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
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
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
汝巳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
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
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
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
尼佛衣之所覆。」
【(戒环曰。此助宣正忆念福。以成普贤前说也。则见释
迦如从口闻等者。谓能正忆念。则即是经而见佛。不
滞于名相。即是法而造妙。不异于亲闻也。是谓供佛。
谓能作佛事。为佛所赞。谓深契佛心。摩顶言得果有
卷二 第 653c 页 X31-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d0078/buddhist/X31-0653.png)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
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
普贤道。」
【(戒环曰。此结劝崇尚也)。
(祥迈曰。自药王品。进至于
此。为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华严法终。善贼复见
文殊普贤。为以行契智。果法大用常然之门。其意同
此)。
(及南曰此皆最后劝发。使得万亿旋陀罗尼及
具是普贤道也)。
戒环曰。万亿旋陀罗尼。即遍一切处之行也。普贤
道。即遍一切处之体也。说贤品。无量菩萨皆得是
行。刹尘菩萨皆具是体者。妙法终谈。智行体用。一
切圆备。故闻品成行。若此其至。即所谓以常行成
不德之德。是乃法华实相之极證也。】
法华经精解评林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