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580b 页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来意。由前分别持经功德。但闻寿量一品。巳
为殊胜。然犹未尽随喜全经之益。今以一念随喜
卷六 第 580c 页 X31-0580.png
之功。较之超过八千年中广以七宝次生布施四
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各得四果之
福者。以极显此法殊胜之益。以坚二乘愿乐之心。
故此品来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弥勒因闻持寿量功德。业巳如佛。殊胜极矣。但
不知偶尔暂时随喜功德。当何如耶。故此请问。】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此约转教之最后。将以较法会之初闻者功德之
胜也。四众人等。无论长幼。皆法会之亲闻者。从法
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等。言不择其处。犹街谈
里说。不为法会也。父母宗亲不拘其人。皆非法会
之听众也。是皆率略非严整之仪也。随力演说。则
未必尽达全经之旨也。是诸人等闻说。但随顺欢
喜而巳。非精持也。复行转教至第五十人。则与法
会渐疏且远矣。今将显最初法会听闻之功德。姑
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较之。则可知巳。此以疏较亲
极显初听之胜益也。华严五十圣位。重初发心功
德无比。此第五十人。乃闻名字而初发心者耶。】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此以广大财施。较随喜之福也。四百万亿阿僧祇
世界。则世界之广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类
众生。则尽众生之数不可量矣。尽众生之所求。随
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各得四果之
福者。以极显此法殊胜之益。以坚二乘愿乐之心。
故此品来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弥勒因闻持寿量功德。业巳如佛。殊胜极矣。但
不知偶尔暂时随喜功德。当何如耶。故此请问。】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此约转教之最后。将以较法会之初闻者功德之
胜也。四众人等。无论长幼。皆法会之亲闻者。从法
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等。言不择其处。犹街谈
里说。不为法会也。父母宗亲不拘其人。皆非法会
之听众也。是皆率略非严整之仪也。随力演说。则
未必尽达全经之旨也。是诸人等闻说。但随顺欢
喜而巳。非精持也。复行转教至第五十人。则与法
会渐疏且远矣。今将显最初法会听闻之功德。姑
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较之。则可知巳。此以疏较亲
极显初听之胜益也。华严五十圣位。重初发心功
德无比。此第五十人。乃闻名字而初发心者耶。】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此以广大财施。较随喜之福也。四百万亿阿僧祇
世界。则世界之广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类
众生。则尽众生之数不可量矣。尽众生之所求。随
卷六 第 581a 页 X31-0581.png
所欲之乐具。一一与之。则心无遮限矣。与满阎浮
提之金银七宝乃至楼阁等。则财施之广大无边
矣。此极言财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此以法施较随喜之功德也。然以广大财施满八
十年。则将尽形寿时之久也。又悯众生衰老。思以
法度之。乃为说法。令广多之众生皆證四果。得出
生死之苦。超深禅定之乐。此则法施无穷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世尊徵明财法二施之功德。将较随喜之功德
也。】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财法二施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财有漏。
小果权乘。故难比佛性种子。故随喜一偈之功。超
胜广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疏较亲。故不可比。盖后闻者如初发心。初闻
法者如地上菩萨之象。以亲从法会听闻妙法。直
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议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此明随喜生报之胜也。前闻寿量。则报与佛无异。
故经行坐卧即是佛受用。今随喜之益转身生报。
得好象马车乘及天宫殿。以所随喜者。是一乘妙
法。故感报如之。】
提之金银七宝乃至楼阁等。则财施之广大无边
矣。此极言财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此以法施较随喜之功德也。然以广大财施满八
十年。则将尽形寿时之久也。又悯众生衰老。思以
法度之。乃为说法。令广多之众生皆證四果。得出
生死之苦。超深禅定之乐。此则法施无穷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世尊徵明财法二施之功德。将较随喜之功德
也。】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财法二施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财有漏。
小果权乘。故难比佛性种子。故随喜一偈之功。超
胜广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疏较亲。故不可比。盖后闻者如初发心。初闻
法者如地上菩萨之象。以亲从法会听闻妙法。直
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议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此明随喜生报之胜也。前闻寿量。则报与佛无异。
故经行坐卧即是佛受用。今随喜之益转身生报。
得好象马车乘及天宫殿。以所随喜者。是一乘妙
法。故感报如之。】
卷六 第 581b 页 X31-0581.png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此言分座令听之报也。以闻此经。法空为座。今暂
分座。故感报天帝轮王之座。以一念让心与法空
等故。】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此言劝听之报也。所劝之人。即须臾闻。而劝者感
报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以此妙
法一心。为法界总相大法门体。故劝人暂闻。则心
同法界。故得总持之菩萨共生也。】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此言劝者六根之报也。利根智慧。意根也。不瘖哑
等。舌根也。有音无字曰瘖。音字俱无曰哑。差。不齐
也。曲。歪齿也。褰缩。短唇也。胗。唇疮也。呙斜。歪口也。
上皆舌报。鼻不下。鼻根也。匾㔸。平鼻也。曲戾。歪鼻
也。面色下。身根也。窊曲。陷而曲也。所生见佛。眼根
也。闻法信受。耳根也。此言劝人听法感报。六根端
正具足之如此。意将显持经六根清净之报也。】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此以劣显胜也。且劝一人听法。感报之如此。况一
心听说精持者乎。此所以六根清净之报有在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其福不可限。」
【若人于法会四句。颂最初一人亲闻随喜。如是展
转下四句。颂转教至第五十。约最后人。较其功德。
卷六 第 581c 页 X31-0581.png
如有大施主下四句。颂财施。见彼衰老相下十六
句。颂法施。真实法。谓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
沫泡燄。谓无常之法。最后下四句。颂较最后之福。
如是下四句。颂以后较初之福。若有劝一人下二
十句。颂转教之报。若故诣僧坊下八句。颂专闻报。
若于讲法下四句。颂分座报。何况一心下四句。颂
以劣较胜。此较随喜暂闻之功德。业巳超胜无比。
将显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净之前象也。】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来意。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今显持经之法
师即得六根清净者。以显法华三昧之胜益。现前
即登不退地。以发二乘精进不退之心。故此品来
也。前法师品。但以法师为助发之缘因。今此品乃
正显持经之功德。名同义别。以佛性种子。要藉缘
熏。使慧命不断故。法师功德最胜。故以功德简之。】
「尔时佛告常精进(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此言法师功德。而告常精进者。谓持经之人。必精
心纯一。永离懈怠。有进无退。方称法师。前言六种
法师。谓读诵。受持。解说。书写。供养。今不言供养。意
在持经。不言受持。以读诵解说书写四种。皆受持
之行。故不举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
等者。楞严定六根优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
宛转十二。流变三叠。六根功德。各各圆成有千二
百。以力用不齐。故眼唯八百。以后方全暗。鼻阙中
句。颂法施。真实法。谓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
沫泡燄。谓无常之法。最后下四句。颂较最后之福。
如是下四句。颂以后较初之福。若有劝一人下二
十句。颂转教之报。若故诣僧坊下八句。颂专闻报。
若于讲法下四句。颂分座报。何况一心下四句。颂
以劣较胜。此较随喜暂闻之功德。业巳超胜无比。
将显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净之前象也。】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来意。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今显持经之法
师即得六根清净者。以显法华三昧之胜益。现前
即登不退地。以发二乘精进不退之心。故此品来
也。前法师品。但以法师为助发之缘因。今此品乃
正显持经之功德。名同义别。以佛性种子。要藉缘
熏。使慧命不断故。法师功德最胜。故以功德简之。】
「尔时佛告常精进(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此言法师功德。而告常精进者。谓持经之人。必精
心纯一。永离懈怠。有进无退。方称法师。前言六种
法师。谓读诵。受持。解说。书写。供养。今不言供养。意
在持经。不言受持。以读诵解说书写四种。皆受持
之行。故不举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
等者。楞严定六根优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
宛转十二。流变三叠。六根功德。各各圆成有千二
百。以力用不齐。故眼唯八百。以后方全暗。鼻阙中
卷六 第 582a 页 X31-0582.png
交。身合中知。以三分言功。一分缺德。故眼鼻身三
各具八百。以彼义选圆根。故约六根各具力用之
不等。今经正显父母所生常身。以显持经即得六
根清净之报。故只就现在肉身六根而言清净。不
在优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
即持经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庄严六根皆得清
净。意在持经之功德也。言即得清净者。然清净乃
遮空之辞也。以肉质六根。皆隔碍而不通。奔染六
尘。原非清净。今言清净。乃显持经功德所致故也。
故曰皆得清净。问曰。经言六根清净。皆云父母所
生现前肉身。即能彻见彻闻三千大千世界者。是
事难信。请决所疑。答曰。理固如是。无足怪也。请试
言之。然众生知见本是一真法界圆明心体。无边
刹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纤毫不遗。与十方佛同
体无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障弊妙明。
故感结水火风土四大壅令留碍。故隔越不通。以
致见不超色。闻不出声。此固众生之知见也。今持
经之人。一念顿悟本圆真心。故曰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
裂。是则尘消觉净。故十方世界圆明洞照。而言三
千。犹约量而言之耳。言清净者。谓六根销复。乃空
之异名。以就现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观音耳根圆
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能上与十方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岂直六根清净而
各具八百。以彼义选圆根。故约六根各具力用之
不等。今经正显父母所生常身。以显持经即得六
根清净之报。故只就现在肉身六根而言清净。不
在优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
即持经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庄严六根皆得清
净。意在持经之功德也。言即得清净者。然清净乃
遮空之辞也。以肉质六根。皆隔碍而不通。奔染六
尘。原非清净。今言清净。乃显持经功德所致故也。
故曰皆得清净。问曰。经言六根清净。皆云父母所
生现前肉身。即能彻见彻闻三千大千世界者。是
事难信。请决所疑。答曰。理固如是。无足怪也。请试
言之。然众生知见本是一真法界圆明心体。无边
刹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纤毫不遗。与十方佛同
体无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障弊妙明。
故感结水火风土四大壅令留碍。故隔越不通。以
致见不超色。闻不出声。此固众生之知见也。今持
经之人。一念顿悟本圆真心。故曰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
裂。是则尘消觉净。故十方世界圆明洞照。而言三
千。犹约量而言之耳。言清净者。谓六根销复。乃空
之异名。以就现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观音耳根圆
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能上与十方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岂直六根清净而
卷六 第 582b 页 X31-0582.png
巳乎。首楞严云。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
耳而听。乃至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
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此六根清净之象
也。是则眼见三千世界等。无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至)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净功德也。言肉眼清净。则色尘空而不
隔。妙体现前。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心念
头数皆现心中。三际了然。故果报生处悉知悉见。
楞严所云。行阴若尽。则众生生死业流湾环无不
毕见。况圆明洞照乎。颂言无所畏心。则直心正念
真如法也。以是持经。故功德自具。其实圆照法界。
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弥楼。此云光明。即七
金山之一也。】
「复次常精进(至)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此耳根清净功德也。普贤心闻洞十方。今以持经
既悟妙心。则十方洞闻了无壅塞也。有理之言为
法声。无理之言为非法声。颂云撰集解其义。然撰
集解义。是未有声也。而能闻之者。盖彼以思而知。
故我以不思而闻。所以为心闻也。颂言悉能分别
耳而听。乃至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
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此六根清净之象
也。是则眼见三千世界等。无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至)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净功德也。言肉眼清净。则色尘空而不
隔。妙体现前。彻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心念
头数皆现心中。三际了然。故果报生处悉知悉见。
楞严所云。行阴若尽。则众生生死业流湾环无不
毕见。况圆明洞照乎。颂言无所畏心。则直心正念
真如法也。以是持经。故功德自具。其实圆照法界。
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弥楼。此云光明。即七
金山之一也。】
「复次常精进(至)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此耳根清净功德也。普贤心闻洞十方。今以持经
既悟妙心。则十方洞闻了无壅塞也。有理之言为
法声。无理之言为非法声。颂云撰集解其义。然撰
集解义。是未有声也。而能闻之者。盖彼以思而知。
故我以不思而闻。所以为心闻也。颂言悉能分别
卷六 第 582c 页 X31-0582.png
知。则不独徒闻其声而巳。此乃耳根清净之妙也。】
「复次常精进(至)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至)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净功德也。须曼那。此云善摄意。瞻卜。此
云黄华。小而香。波罗罗。此云薰华。多摩罗跋。此云
贤。无垢香。多伽罗。此云木香。众生之香。盖众生身
分皆各有气分熏人。约义为香耳。波利质多罗。乃
帝释员生树。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不坏不错。
言无坏无杂也。言声闻及佛四圣之香。所谓戒香
定香智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此皆非有形色
之香。岂鼻根可能闻哉。鼻根清净故乃可闻。所谓
心空闻性香也。颂言地中宝藏。怀妊男女。闻香而
能辩。初怀妊时。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银珍宝铜器所盛。
又珍宝贵贱。闻香知贵贱出处。凡此等事。岂鼻根
所能哉。华严所言。菩萨有十种甚微细智。非洞明
法界。无以辩博如此。而言鼻根清净。是所谓寄根
而言耳。乃至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
行。闻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无以洞达如此。肉
身之鼻。天然实相。不侍无漏法生矣。】
「复次常精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至)或时为现身。」
「复次常精进(至)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至)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净功德也。须曼那。此云善摄意。瞻卜。此
云黄华。小而香。波罗罗。此云薰华。多摩罗跋。此云
贤。无垢香。多伽罗。此云木香。众生之香。盖众生身
分皆各有气分熏人。约义为香耳。波利质多罗。乃
帝释员生树。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不坏不错。
言无坏无杂也。言声闻及佛四圣之香。所谓戒香
定香智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此皆非有形色
之香。岂鼻根可能闻哉。鼻根清净故乃可闻。所谓
心空闻性香也。颂言地中宝藏。怀妊男女。闻香而
能辩。初怀妊时。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银珍宝铜器所盛。
又珍宝贵贱。闻香知贵贱出处。凡此等事。岂鼻根
所能哉。华严所言。菩萨有十种甚微细智。非洞明
法界。无以辩博如此。而言鼻根清净。是所谓寄根
而言耳。乃至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
行。闻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无以洞达如此。肉
身之鼻。天然实相。不侍无漏法生矣。】
「复次常精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至)或时为现身。」
卷六 第 583a 页 X31-0583.png
【此舌根清净功德也。舌约尝味。则好丑美恶苦涩
诸物。一入舌根。皆变上味。纯成甘露法味。此乃离
味之知也。约说法。在众生中。则诸天八部五众之
人俱来听法。尽形供养。在四圣。则声闻辟支菩萨
诸佛。常乐见之。且又感诸佛皆向说法。悉能受持。
是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此所以
又能出于深妙法音也。颂言诸佛常念守护现身。
谓妙契法身故也。】
「复次常精进(至)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至)一切于中现。」
【此身根清净功德也。以身清净如净琉琉。故众生
喜见。众生生死善恶报处。及三界形色四圣体用。
一一皆在身中显现。如镜现像。寂音引晋佛图澄
者本天竺人。以永嘉四年至洛阳。自言百馀岁。腹
旁有孔以絮塞之。夜读则拔絮出光照室。又常将
斋。临水从孔中引肠胃洗濯。还纳腹中。以油涂掌
中。使童子即而窥之。童子惊走曰。是中有军马。盖
照见石氏擒刘曜。计其处千馀里。此亦父母所生
之常体也。颂言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
明了馀人所不见。此正楞严所谓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悉皆消殒。空中国土悉皆振裂。此盖发
真者见。馀人所不见也。】
「复次常精进(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卷六 第 583b 页 X31-0583.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持法华经故。」
【此意根清净功德也。以意根清净。离诸思量分别。
故于一偈一句达无量义。以深达实相。故说俗间。
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如古德机缘。
庐陵米价。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树子。洗钵盂去
等。一一如此。皆意根清净。故拈起便示向上第一
义也。六道众生心所动作皆悉知之。以心遍十方
同一体故。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得诸佛智
慧故。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总言六根清净如
此。为希有地也。
此言悟佛知见。盖以四安乐行为妙悟之始。寿量
为妙悟之极。故较量分持全经之功德。以至六根
清净。乃为妙悟之实效。然就父母所生肉身六根
而言者。楞严云。识阴尽者。如净琉琉中含宝月。故
六根融通圆照法界。是皆未尽果缚。即肉身而言
妙悟开发之如此。是知持经妙悟。端在识心尽破。
分别情亡。故一一圆明。清净实相。此法尔如然。禀
明于心不假外也。故从上诸祖妙悟自心。皆能如
此。但不欲显露惑世耳。观其各有临终付嘱密记
之事。靡不历然。此其验也。故天台智者大师。妙悟
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现存。岂非眼根清
净之验欤。】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卷六 第 583c 页 X31-0583.png
【此品来意。由前言持经功德之胜。今正示以坚持
之行。故如来自叙往昔为菩萨时名为不轻。持此
妙法。唯以平等佛慧教化众生。乃至多遭毁辱。绝
无一念疲厌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经之
验也。以此劝进二乘。当遵此范。末世持经可无厌
患。自无退堕之心也。以此妙法悟之为难。既悟守
之为难。且于恶世弘持此经。更难之难。故世尊忧
悬之意也深。而叮咛告诫之心也切。所以历说持
经之行。自提婆达多以来。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
如来行。然后乃为精持。以得六根清净乃见其人。
故此品来也。前后诸品。文虽不一。义实一贯。参会
经文。自得其旨。具见如来说法之意也。】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将显精持之利。先牒指持毁以警之也。毁谤之
罪。如前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福。如向法师
功德品说。将显精持而先牒明损益者。意谓不善
持者令彼毁谤而获罪。法师虽能善持得六根清
净。不能化彼强暴。但能自利而不能利他。今常不
轻。以佛性遍记四众。今增上慢。皆转邪心而生正
信。而自亦得六根清净。所谓自利利他二行具足。
故将说精持。而先牒罪福。意显持经必若常不轻
者。乃尽精持之妙也。告大势者。以忍有大力故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此将举精持之人。先举所师之佛也。佛号威音王
卷六 第 584a 页 X31-0584.png
者。可畏曰威。闻声而伏谓之威音。不必作意而人
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萨住寂灭忍。以平等大悲
普施众生。众生闻声而自畏伏。故所师之佛为威
音王。而人称巳曰常不轻。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
安忍寂灭。物我两忘。永离忧恼。故劫名离衰。唯以
忍行故无损有益。故国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
佛。巳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说精
持而先指毁谤之罪者。意谓不能持经故损他无
益。即前四安乐行。虽能守巳以免毁谤之来不致
损他。而犹不能转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经法师。
虽能自得六根清净。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
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轻菩萨。以平等大悲佛
性种子。遍记四众。不但安忍谤辱。而能化彼增慢。
转罪为福。方是真精进行。有大势力。乃尽持经之
妙也。故佛将显此行。先举损益有深意也。】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此徵不轻得名之因缘也。因以佛性遍观四众。故
礼拜赞叹。皆称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是以平等大
悲普视众生。不轻于人也。】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言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以经乃诠显如
来法身佛性种子之具也。今观佛性普观四众。则
法身遍在大众身中。斯则真经在人。而不在纸墨
文字。即此便为真持经矣。】
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萨住寂灭忍。以平等大悲
普施众生。众生闻声而自畏伏。故所师之佛为威
音王。而人称巳曰常不轻。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
安忍寂灭。物我两忘。永离忧恼。故劫名离衰。唯以
忍行故无损有益。故国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
佛。巳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说精
持而先指毁谤之罪者。意谓不能持经故损他无
益。即前四安乐行。虽能守巳以免毁谤之来不致
损他。而犹不能转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经法师。
虽能自得六根清净。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
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轻菩萨。以平等大悲佛
性种子。遍记四众。不但安忍谤辱。而能化彼增慢。
转罪为福。方是真精进行。有大势力。乃尽持经之
妙也。故佛将显此行。先举损益有深意也。】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此徵不轻得名之因缘也。因以佛性遍观四众。故
礼拜赞叹。皆称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是以平等大
悲普视众生。不轻于人也。】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言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以经乃诠显如
来法身佛性种子之具也。今观佛性普观四众。则
法身遍在大众身中。斯则真经在人。而不在纸墨
文字。即此便为真持经矣。】
卷六 第 584b 页 X31-0584.png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至)号之为常不轻。」
【此言因是而得不轻之名也。骂詈不瞋。打掷不怨。
而犹常自高声授记愿人作佛者。此正安心寂灭。
物我两忘。无我之至也。以是之故久而不退。即彼
阐提四众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强暴。故皆号
之为常不轻。大哉佛意甚深微妙之如此也。始也
二乘不闻此经。绝无成佛之分。是法身慧命备载
此经。故曰此中巳有如来全身。故二乘既闻此经。
皆得授记作佛。以法由人弘。若无人弘则慧命断
绝。故所重者又在持经之人也。且恶世难持。不善
持者。令人不信生谤。则无益而有损。是则持经又
最难得其人也。故说四安乐行。教以持经之方。不
致彼谤。及得其人有能持者。当供如佛。是则佛性
慧命又在能持之人。而不在经矣。所谓人存政举也。
故能持之人。即得六根清净之益。此虽自利而不
能利他。是但能持而不能弘也。今常不轻者。不专
诵经。但行礼拜。而以佛性种子。遍记四众。是则佛
性普在诸人。而不独在持经者也。故能转彼邪心。
化彼凶暴而生正信。皆植成佛之因。如此方尽如
来涉世利生之本怀也。观其义深远其语巧如。不
但四十年前之方便。即法华一会。特为此事。犹且
方便。微密渐导。至此而显发其极致。此岂常情所
窥测哉。观者不见佛心。而以文字智辩为多者。有
负如来深慈矣。可不敬哉。】
卷六 第 584c 页 X31-0584.png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此言不轻闻经得自利之益也。临终者。显向未闻
经未得慧命也。空中闻威音王佛先说此经者。意
显此经乃真空法界所流也。二十千万亿偈者。凡
有对则为二。以此经乃心境双忘离相寂灭之法。
众生心境种种无量。一闻此经则一切心境化为
寂灭之法矣。故经有二十千万亿偈未足多也。即
得六根清净者。显持经之益也。更增寿命。以临终
闻经。以能受持续佛慧命。以称法界寂灭之性。故
得二百万亿那由他岁。以称性而演。故尽命说经。】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因闻法持经转邪利他之益也。彼增上
慢四众人等。乃昔轻贱不轻者。向巳称美名。则巳
不毁知所重矣。今见不轻得大神通。谓六根清净。
乐说辩力。谓广说此经。大善寂力。谓住寂灭忍。故
皆信伏随从。是则不但不毁。抑又归化。此由不轻
忍力所致也。故复化千万亿众令住菩提。此利他
之行。见持经之益也。然世尊将说妙法。而五千上
慢礼佛而退。是知此辈乃诸佛所不化者。今见不
轻而感化如此。所谓观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
是贵身体力行之益。有胜于言说分别也。】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此言不轻持经值佛之益也。命终得值二千亿佛。
皆号日月灯者。谓住寂灭法。佛性种子慧光常明。
卷六 第 585a 页 X31-0585.png
如日月灯。故云于其法中说法华经也。复值二千
亿佛。同号云自在王者。谓妙法如云。普被群生。慧
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净。绝诸对待。故
说法无畏也。供养既多善根巳深。故说此经久而
不倦。当得作佛也。】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乃释尊前身也。以持经之久。故成佛之
速。意在励其精持也。】
「得大势彼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复化之益也。彼四众瞋恚不轻而不信
者。故感千劫地狱之苦。罪毕还遇不轻教化成佛。
所谓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言今日在会大众即昔日谤法之人也。以初谤
者乃法华经也。故今还因闻此经而得开悟。以四
众现存。岂非大益。】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结显胜益所以劝持也。前言谤经之罪。但言地
狱三途之苦。报尽为人。终无获益。意显不善持者
令人终于不信。是谓慧命断绝也。今言谤者即感
地狱。苦毕复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绝者。乃善持经
之益。佛意持经必苦不轻然后为精持。故劝受持。
引巳往事以诫将来。佛慈深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亿佛。同号云自在王者。谓妙法如云。普被群生。慧
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净。绝诸对待。故
说法无畏也。供养既多善根巳深。故说此经久而
不倦。当得作佛也。】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乃释尊前身也。以持经之久。故成佛之
速。意在励其精持也。】
「得大势彼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轻复化之益也。彼四众瞋恚不轻而不信
者。故感千劫地狱之苦。罪毕还遇不轻教化成佛。
所谓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言今日在会大众即昔日谤法之人也。以初谤
者乃法华经也。故今还因闻此经而得开悟。以四
众现存。岂非大益。】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结显胜益所以劝持也。前言谤经之罪。但言地
狱三途之苦。报尽为人。终无获益。意显不善持者
令人终于不信。是谓慧命断绝也。今言谤者即感
地狱。苦毕复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绝者。乃善持经
之益。佛意持经必苦不轻然后为精持。故劝受持。
引巳往事以诫将来。佛慈深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卷六 第 585b 页 X31-0585.png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颂述不轻远因也。从过去有佛下。至疾成佛道
四十句。通颂不轻持经之事。连言命终闻经。先言
增寿。后言值无数佛。是知慧命相续永永无穷也。】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此言今缘以證昔因也。彼时不轻下十四句。言不
轻即我。彼谤毁者。即现前四众也。】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结劝持也。我于前世下。至时说是经十六句。显
昔劝之益。是故行者下八句。言今劝之益。言时闻
时说。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也。
古释齐此巳前二十品名正宗分。此后八品判属
流通。今愚以开示悟入四字。分二十八品。通是正
宗。以提婆达多品至后嘱累十一品。为悟佛知见。
药王及后至普贤劝发六品。为入佛知见。巳前二
十二品通名信解。向后六品显行證。故意以药王
明行为入。此与古释全不相蒙。而以义为准。临文
自当證知。】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来意。由前世尊广说持经之功。复示自持之
行。是则当机圆悟巳极。巳遂如来出世本怀。且得
地涌持经之众。故如来欢喜。乃极尽神力而印證
之。且示当机平等法界。直令睹佛境于目前。见净
土于当下。以显法利巳圆将付法王家业也。然后
卷六 第 585c 页 X31-0585.png
地涌之众以发启者。正显自心性德满足。方为法
华全体也。如来即现神力。遍身毛孔皆放光明。舌
至梵天地皆震动者。所谓通身吐露彻底掀翻也。
诸佛同放光明。以显佛佛道同也。十方诸佛同坐
光中。空中出声。遥赞释迦说法华经者。以显十方
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来
至此。极尽神力。发扬此经功德不尽者。以如来所
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密秘之藏。一切
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故久默斯要今乃
说之。以其难信难解。今巳深信深解。所谓悟佛知
见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议可及。故开示至此。
显理巳极。妙悟巳圆。乃尽佛神力以印證之。故判
此品巳前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
次嘱累。先此品来意。显地涌之众皆克家之子也。
旧判此品。连后七品俱属流通。此品为发起。义有
未尽。故愚判药王连后五品为入佛知见。由行以
證果。方尽如来说法仪式故也。】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至)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此地涌之众请持妙法也。然地涌之众。皆克家之
子。特为持经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请
者。以此大众。向住下方空中。行头陀事。志乐静处。
似未达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别持经功德
以坚愿乐之心。及说不轻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
华全体也。如来即现神力。遍身毛孔皆放光明。舌
至梵天地皆震动者。所谓通身吐露彻底掀翻也。
诸佛同放光明。以显佛佛道同也。十方诸佛同坐
光中。空中出声。遥赞释迦说法华经者。以显十方
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来
至此。极尽神力。发扬此经功德不尽者。以如来所
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密秘之藏。一切
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故久默斯要今乃
说之。以其难信难解。今巳深信深解。所谓悟佛知
见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议可及。故开示至此。
显理巳极。妙悟巳圆。乃尽佛神力以印證之。故判
此品巳前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
次嘱累。先此品来意。显地涌之众皆克家之子也。
旧判此品。连后七品俱属流通。此品为发起。义有
未尽。故愚判药王连后五品为入佛知见。由行以
證果。方尽如来说法仪式故也。】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至)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此地涌之众请持妙法也。然地涌之众。皆克家之
子。特为持经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请
者。以此大众。向住下方空中。行头陀事。志乐静处。
似未达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别持经功德
以坚愿乐之心。及说不轻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
卷六 第 586a 页 X31-0586.png
方于佛前愿于灭后。凡分身所在灭度之处。皆愿
广说此经。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所以请也。新记
之众。愿于他方弘经。而不敢在娑婆。药王愿在娑
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众。愿往分身所在之
处广说此经。则愿大而心广。与佛心等。故特付嘱
之。】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地皆六种震动。」
【此如来印许持经故现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怀。踊
跃欢喜之意也。旧住娑婆。言文殊等在会。与地涌
之众。拣非他方云集者。以将嘱累先现神力警之
也。神力乃法界无作妙力也。华严为之神变相。广
长舌者。如来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广长舌。
乃神力所现也。舌虽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广长舌
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处也。而云至者。正显有
色相处。凡一切音声形色。皆说法音声也。毛孔甚
微细。世界甚广大。而云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
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显正报毛孔。依报微尘。一
一其中智光充满。皆说法之地也。此释迦一佛所
现神力之广大如此。众宝树下诸佛。乃分身云集
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与释迦等无有异者。显佛
佛道同也。现神力满百千岁者。放光之顷。即经如
许长时。显三际平等也。至梵世。则竖穷。遍十方。则
横该。百千岁。则三世。意显此舌根竖穷横遍十方
三世。神力充满。法音弥布。意将以此神力说此经
广说此经。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所以请也。新记
之众。愿于他方弘经。而不敢在娑婆。药王愿在娑
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众。愿往分身所在之
处广说此经。则愿大而心广。与佛心等。故特付嘱
之。】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地皆六种震动。」
【此如来印许持经故现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怀。踊
跃欢喜之意也。旧住娑婆。言文殊等在会。与地涌
之众。拣非他方云集者。以将嘱累先现神力警之
也。神力乃法界无作妙力也。华严为之神变相。广
长舌者。如来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广长舌。
乃神力所现也。舌虽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广长舌
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处也。而云至者。正显有
色相处。凡一切音声形色。皆说法音声也。毛孔甚
微细。世界甚广大。而云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
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显正报毛孔。依报微尘。一
一其中智光充满。皆说法之地也。此释迦一佛所
现神力之广大如此。众宝树下诸佛。乃分身云集
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与释迦等无有异者。显佛
佛道同也。现神力满百千岁者。放光之顷。即经如
许长时。显三际平等也。至梵世。则竖穷。遍十方。则
横该。百千岁。则三世。意显此舌根竖穷横遍十方
三世。神力充满。法音弥布。意将以此神力说此经
卷六 第 586b 页 X31-0586.png
之功德。犹不能尽也。謦欬弹指最小音声。而能遍
至十方地皆震动者。意显法音称真法界。故声所
及处。众生闻者无明顿破之象也。将显赞经功德。
故先现此神力也。】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言众生八部。各因神力摄受。开佛知见也。其中
众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摄受者。且此皆
肉眼不能远见。今因佛光所摄。皆遥见娑婆世界
空中云集十方分身诸佛。及见释迦多宝并无边
法会围绕释迦者。是所谓开佛知见。顿见灵山一
会俨然现在。故皆欢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摄
也。】
「尔时诸天于虚空中(至)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诸天。因光所照。见灵山一会说法华经。
转教众生随喜者。意显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
妙法。据此乃可转教众生随喜。正谓坐如来座。方
能弘持此经也。彼诸众生闻此声巳。皆向释迦三
称者。此因转教。故诸闻者。各各开佛知见也。以种
种璎珞。妙物遥散娑婆者。以诸妙行一一回向佛
道也。所散之物变成宝帐者以理融事。通归法界
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者。开佛知见。则
一切根尘识界廓然无碍。此皆神力所致也。】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至)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此结显经德。巳上种种神力说不能尽也。且以至
至十方地皆震动者。意显法音称真法界。故声所
及处。众生闻者无明顿破之象也。将显赞经功德。
故先现此神力也。】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言众生八部。各因神力摄受。开佛知见也。其中
众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摄受者。且此皆
肉眼不能远见。今因佛光所摄。皆遥见娑婆世界
空中云集十方分身诸佛。及见释迦多宝并无边
法会围绕释迦者。是所谓开佛知见。顿见灵山一
会俨然现在。故皆欢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摄
也。】
「尔时诸天于虚空中(至)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诸天。因光所照。见灵山一会说法华经。
转教众生随喜者。意显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
妙法。据此乃可转教众生随喜。正谓坐如来座。方
能弘持此经也。彼诸众生闻此声巳。皆向释迦三
称者。此因转教。故诸闻者。各各开佛知见也。以种
种璎珞。妙物遥散娑婆者。以诸妙行一一回向佛
道也。所散之物变成宝帐者以理融事。通归法界
也。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者。开佛知见。则
一切根尘识界廓然无碍。此皆神力所致也。】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至)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此结显经德。巳上种种神力说不能尽也。且以至
卷六 第 586c 页 X31-0586.png
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毛光。合十方云集分身诸
佛之神力。满百千岁之长时。是则竖穷三际。横遍
十方。震动大千。通诸佛土。如是神力于无量劫说
此经之功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此经乃法界之全
体。然诸佛神力虽广大无比。犹是分显。未能尽举
法界之量。如所谓未遍普贤一毛孔故也。以法界
全体。诸佛众生正报之毛孔。依报世界之微尘。一
一遍含十方刹土。大经云。普贤一一毛孔中不可
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佛。诸刹不能遍毛孔。
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尘。一切微
尘尘尘亦尔。以此经虽未明言事事无碍。而一真
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经所诠实相寂灭
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实相。故诸佛所现神力而不
能尽说此经之功德也。华严云。假使有人。以虚空
为纸。大海为墨。须弥为笔。书写此经一字功德不
尽。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此言神力不能尽说之所以也。一切所有。尽法界
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尽法界无作之大用也。
一切秘藏。尽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彻法
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体殊不可以见闻之迹
求之。今此经分明显说。如上神力。虽广大无边。犹
属可见可闻。所以不能尽说此经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佛之神力。满百千岁之长时。是则竖穷三际。横遍
十方。震动大千。通诸佛土。如是神力于无量劫说
此经之功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此经乃法界之全
体。然诸佛神力虽广大无比。犹是分显。未能尽举
法界之量。如所谓未遍普贤一毛孔故也。以法界
全体。诸佛众生正报之毛孔。依报世界之微尘。一
一遍含十方刹土。大经云。普贤一一毛孔中不可
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佛。诸刹不能遍毛孔。
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尘。一切微
尘尘尘亦尔。以此经虽未明言事事无碍。而一真
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经所诠实相寂灭
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实相。故诸佛所现神力而不
能尽说此经之功德也。华严云。假使有人。以虚空
为纸。大海为墨。须弥为笔。书写此经一字功德不
尽。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此言神力不能尽说之所以也。一切所有。尽法界
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尽法界无作之大用也。
一切秘藏。尽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彻法
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体殊不可以见闻之迹
求之。今此经分明显说。如上神力。虽广大无边。犹
属可见可闻。所以不能尽说此经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卷六 第 587a 页 X31-0587.png
【此嘱地涌之众传持此经。以结前云。此中以有如
来全身。皆应起塔等义也。所以者何下。释所以也
以一切诸佛成道度生转法轮入涅槃。皆从此经
出。故应起塔供养。故当弘持。使慧命不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决定无有疑。」
【诸佛救世者下十二句。颂神通之事。以佛灭度下
十二句。颂神力不能尽说持经之功德。能持是经
下六句。颂持经即见释迦多宝分身诸佛并我今
日教菩萨事以一切诸佛法身应现之事。皆在此
经。故能见之。能持是经下八句。颂能持是经。由见
诸佛。故诸佛欢喜。诸佛坐道场。下十句。颂由持此
经即得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无碍辩也。诸法。法
无碍也。之义。义无碍也。名字言词。词无碍也。乐说
无穷。乐说无碍也。故结云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
后下十句。颂由得四无碍辩故能说法。教无量菩
萨皆住一乘之大益也。是故有智者下六句。结颂
劝持也。将欲嘱累。先现神力。以显不能尽说此经
之功德者。意显此经乃如来道场所得之法。功德
广大。以发持经菩萨坚固愿力也。】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来意。以从前开示显理巳圆。当机悟心巳彻
信解巳真。是成佛之真因巳具。则如来出世本怀
巳满。正若长者父子情忘。即当委付家业。故说嘱
卷六 第 587b 页 X31-0587.png
累为信解之终。故此品来。非断为流通也。齐此巳
上十一品经。为悟佛知见。合前二十一品。通为信
解。总属显理为因。下六品显行。以明證入为果。】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将欲付嘱。先摩顶安慰而告谕者。示其慈怜。令不
惊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顶。再三谆切之至也。无上
菩提。最为难得之法。佛于历劫勤苦。乃至三千世
界无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以久
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谓难得阿耨菩提也。今将付
嘱。再三言其难得者。正如长者大富之家。要子知
其创业之艰难也。今以此法付嘱菩萨。非特欲其
持守而巳。且欲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以所托者重。故告谕之心也切。是谓一大事因缘
非细故也。】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至)则为巳报诸佛之恩。」
【此释令其广宣之意也。十方如来。但以众生为心。
凡巳所有皆与众生。以有大慈悲。无所吝惜。亦不
畏众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与之。此诸佛之本心
也。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然云
佛之智慧而有三种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众生
所迷。今与开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来智慧。乃众
生与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后證得者也。自然智慧。
则天然妙性。本无迷悟。不属修證者也。智慧本一。
但由开示而后悟入。由悟入而后修。因修而證本
上十一品经。为悟佛知见。合前二十一品。通为信
解。总属显理为因。下六品显行。以明證入为果。】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将欲付嘱。先摩顶安慰而告谕者。示其慈怜。令不
惊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顶。再三谆切之至也。无上
菩提。最为难得之法。佛于历劫勤苦。乃至三千世
界无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以久
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谓难得阿耨菩提也。今将付
嘱。再三言其难得者。正如长者大富之家。要子知
其创业之艰难也。今以此法付嘱菩萨。非特欲其
持守而巳。且欲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以所托者重。故告谕之心也切。是谓一大事因缘
非细故也。】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至)则为巳报诸佛之恩。」
【此释令其广宣之意也。十方如来。但以众生为心。
凡巳所有皆与众生。以有大慈悲。无所吝惜。亦不
畏众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与之。此诸佛之本心
也。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然云
佛之智慧而有三种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众生
所迷。今与开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来智慧。乃众
生与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后證得者也。自然智慧。
则天然妙性。本无迷悟。不属修證者也。智慧本一。
但由开示而后悟入。由悟入而后修。因修而證本
卷六 第 587c 页 X31-0587.png
有天然之自性。故说有三种也。今佛既与开示。必
使悟修而證本有。方为究竟。尽皆与之无吝。故是
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此如来之心以众生为心也。
故教诸菩萨亦应随学如来之法。一切与之勿生
悭吝也。故于未来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当为说
此经使得佛慧。上言三种智慧。今教菩萨。但言如
来智慧者。以先为众生开示佛之知见。使自悟入
修习證得。故以开示为急务。所以特言之也。傥若
众生有不信如来智慧者。当于深妙法中示教利
喜。谓于三乘权教秘密法中。渐渐诱引。使令信受。
此正付嘱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报
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
顶戴尘劫。身为床座。遍于三千世界。毕竟不能报
佛之恩。故此结劝但能弘宣此经。则为巳报诸佛
之恩矣。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弘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此诸菩萨因佛付嘱而受命也。因佛摩顶三嘱。故
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愿不有虑。此正克家之子。
足以慰父之心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此付嘱事毕。故令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前穷子
喻。长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业。及穷子归来。始
而惊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亲。父子情忘。故长
使悟修而證本有。方为究竟。尽皆与之无吝。故是
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此如来之心以众生为心也。
故教诸菩萨亦应随学如来之法。一切与之勿生
悭吝也。故于未来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当为说
此经使得佛慧。上言三种智慧。今教菩萨。但言如
来智慧者。以先为众生开示佛之知见。使自悟入
修习證得。故以开示为急务。所以特言之也。傥若
众生有不信如来智慧者。当于深妙法中示教利
喜。谓于三乘权教秘密法中。渐渐诱引。使令信受。
此正付嘱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报
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
顶戴尘劫。身为床座。遍于三千世界。毕竟不能报
佛之恩。故此结劝但能弘宣此经。则为巳报诸佛
之恩矣。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弘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此诸菩萨因佛付嘱而受命也。因佛摩顶三嘱。故
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愿不有虑。此正克家之子。
足以慰父之心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此付嘱事毕。故令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前穷子
喻。长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业。及穷子归来。始
而惊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亲。父子情忘。故长
卷六 第 588a 页 X31-0588.png
者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委付家业。今多宝出现。分
身齐集。正会国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嘱巳毕。遂令
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尚留多宝还可如故者。以
前虽悟法身。但只亲近随顺而巳。后显證入。正欲
妙契法身。方为深入实證。故留多宝。言还闭塔如
故。正显證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證也。】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因證法得人付嘱故皆欢喜也。分身诸佛与诸
菩萨皆喜者。喜释迦法有所付也。身子与新记弟
子等欢喜者。喜有菩萨受嘱。众等末世有所依归
也。
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
知如来出世。一向护念菩萨。专为付嘱此事也。四
十年来求人不得。今幸得人而付嘱之。巳尽如来
出世本怀。利生之能事巳毕于此。所谓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者业巳尽情吐露矣。故今付嘱。其受嘱
者。但印證其心而巳。欲證实果必须修行。所谓先
悟后修。故后六品。以药王等。正显依法修行。方可
證入。名为入佛知见。讵可视为虚受耶。故愚判为
入佛知见。意在显行。若言流通。则此经为一代时
教之总流通耳。智者详之。】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来意。由前显理巳圆。今当显行。以明入佛知
见也。前乃教菩萨法。后乃依教修行以取实證。以
身齐集。正会国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嘱巳毕。遂令
分身诸佛各还本土也。尚留多宝还可如故者。以
前虽悟法身。但只亲近随顺而巳。后显證入。正欲
妙契法身。方为深入实證。故留多宝。言还闭塔如
故。正显證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證也。】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因證法得人付嘱故皆欢喜也。分身诸佛与诸
菩萨皆喜者。喜释迦法有所付也。身子与新记弟
子等欢喜者。喜有菩萨受嘱。众等末世有所依归
也。
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
知如来出世。一向护念菩萨。专为付嘱此事也。四
十年来求人不得。今幸得人而付嘱之。巳尽如来
出世本怀。利生之能事巳毕于此。所谓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者业巳尽情吐露矣。故今付嘱。其受嘱
者。但印證其心而巳。欲證实果必须修行。所谓先
悟后修。故后六品。以药王等。正显依法修行。方可
證入。名为入佛知见。讵可视为虚受耶。故愚判为
入佛知见。意在显行。若言流通。则此经为一代时
教之总流通耳。智者详之。】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来意。由前显理巳圆。今当显行。以明入佛知
见也。前乃教菩萨法。后乃依教修行以取实證。以
卷六 第 588b 页 X31-0588.png
药王明行者。意谓二乘虽悟圆理。尚有微细无明
习气未净。难于涉俗利生。犹要历事多佛广修众
行。必资止观之药。调治之方。净治微细无明。破俱
生我法二执。以为妙行。乃可證入。故首问药王云
何游于娑婆世界。而行百千万亿难行苦行者。正
示二乘初涉生死险道。全仗止观之力。故以药王
昔因闻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
法二执。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嘱也。然身供佛。
约破俱生我执之象。然臂供养。约破俱生法执之
象。二执既空。皆因法华三昧之力。以显持经之功。
乃见妙法最胜。故广赞经功。凡有修者无不获益。
故此品来也。二执有分别俱生二种。初由开示悟
佛知见。顿断一分无明。巳破分别二执。即登初地。
俱生二执。由二地至七地。断俱生我执。从八地至
佛地。断俱生法执。今云破二执。乃二地至七地行
相。至此乃显。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二执俱生地
地除。故判为入佛知见明矣。楞伽明菩萨以止观
力进破二障。实證真理。从二地起至七地顿舍藏
识。乃入八地。自此以后。即得三种意生身。一者谓
三昧乐意生身。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种类
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当八地。得现一切色身三
昧。乃三昧乐意生身也。妙音观音二品。如次配二
种身。以得此身。乃实證之验也。以此意生身。入定
则有。出定则无。故云三昧乐正当七地。】
习气未净。难于涉俗利生。犹要历事多佛广修众
行。必资止观之药。调治之方。净治微细无明。破俱
生我法二执。以为妙行。乃可證入。故首问药王云
何游于娑婆世界。而行百千万亿难行苦行者。正
示二乘初涉生死险道。全仗止观之力。故以药王
昔因闻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
法二执。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嘱也。然身供佛。
约破俱生我执之象。然臂供养。约破俱生法执之
象。二执既空。皆因法华三昧之力。以显持经之功。
乃见妙法最胜。故广赞经功。凡有修者无不获益。
故此品来也。二执有分别俱生二种。初由开示悟
佛知见。顿断一分无明。巳破分别二执。即登初地。
俱生二执。由二地至七地。断俱生我执。从八地至
佛地。断俱生法执。今云破二执。乃二地至七地行
相。至此乃显。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二执俱生地
地除。故判为入佛知见明矣。楞伽明菩萨以止观
力进破二障。实證真理。从二地起至七地顿舍藏
识。乃入八地。自此以后。即得三种意生身。一者谓
三昧乐意生身。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种类
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当八地。得现一切色身三
昧。乃三昧乐意生身也。妙音观音二品。如次配二
种身。以得此身。乃实證之验也。以此意生身。入定
则有。出定则无。故云三昧乐正当七地。】
卷六 第 588c 页 X31-0588.png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此徵明药王苦行以宿王华发起者。意显宿修称
真之行。以为成佛真因也。药王前愿于娑婆世界
广说此经。故今明行。但以涉俗利生弘经为妙行。
故问药王云何游于娑婆世界有百千万亿难行
苦行也。愿少解说令众欢喜者。意显止观为涉俗
之要。欲令新记菩萨得此调心。不畏娑婆弊恶也。
前四安乐行。但远谤辱讥嫌。此止观妙行。乃證入
之妙行。意将历境调心。以治微细无明惑障也。故
愿说之令此声闻众喜也。非此止观妙行。则终不
敢入娑婆矣。所以请也。】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至)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此将明药王之苦行。故先述其本因也。所师之佛
号日月净明德者。谓以正智观照。破无明暗。净治
染垢之象也。其佛法眷有八十亿菩萨七十二恒
沙声闻者。意破七识染污无知习气。将显八识圆
明之体。以契本觉真心之象也。以本觉妙体。不离
四大根尘。故佛寿四万二千岁。净智妙圆。绝诸染
污。故国无女人及四恶道也。七识本是平等性智。
故地平如掌。八识本是如来藏体。大圆镜智。故琉
璃所成。具有恒沙性德。故宝树庄严等。菩萨声闻。
皆坐宝台者。言三乘皆依七八二识。修行以成。自
然得果。故令诸天作乐供佛。喜见为药王前身。因
闻说法华经。则实相妙行。有所授受而来也。彼佛
卷六 第 589a 页 X31-0589.png
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一切众生喜见
者。以离染清净。故众所喜见。此药王之前身也。闻
法华经。苦行资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药王前身。因闻经资行得益也。喜见精进经
行一心求佛者。因闻妙法。以止观调心。即楞伽云
无间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观实相。于
一切法。了无异相。故观真如名无间行。又名一行
也。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
问无间行。佛说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地。得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
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种。经云。云何三昧乐正受意
生身。谓第三四五地。三昧乐正受。种种自心寂静
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
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释曰。谓初登地。證平等
真如。直至七地尽真如际。巳舍藏识。故云自心种
种寂静。七识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识相
不生。巳断俱生我执。我执既断。则境界无依。故云
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
身。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七地證此。而云三四
五地。举中以该初后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
如一心也。以七识既破。则根尘自泯。故云满万二
千岁。住三昧中。真如圆明。普照一切。了无障碍。一
切异类种种形色皆现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随缘
者。以离染清净。故众所喜见。此药王之前身也。闻
法华经。苦行资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药王前身。因闻经资行得益也。喜见精进经
行一心求佛者。因闻妙法。以止观调心。即楞伽云
无间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观实相。于
一切法。了无异相。故观真如名无间行。又名一行
也。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
问无间行。佛说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地。得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
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种。经云。云何三昧乐正受意
生身。谓第三四五地。三昧乐正受。种种自心寂静
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
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释曰。谓初登地。證平等
真如。直至七地尽真如际。巳舍藏识。故云自心种
种寂静。七识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识相
不生。巳断俱生我执。我执既断。则境界无依。故云
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
身。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七地證此。而云三四
五地。举中以该初后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
如一心也。以七识既破。则根尘自泯。故云满万二
千岁。住三昧中。真如圆明。普照一切。了无障碍。一
切异类种种形色皆现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随缘
卷六 第 589b 页 X31-0589.png
显现。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所谓得现一切色
身三昧。盖言三昧中现也。前法师功德品。持此经
者得六根清净而巳。未能现一切色身也。今喜见
持经。以依所悟实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
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
品巳后为入佛知见。谓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乃得
證入。故楞伽说三种意生身。正显无间行实證之
相。以此释之。方见此经入佛知见之实證。而后六
品非流通也。智者请深观之。】
「得此三昧巳心大欢喜(至)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此言喜见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穷习气之象也。
谓闻实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随顺真如实相。将
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华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
变习气。故雨香作供养也。以三昧乃真如气分。故
香价直娑婆。】
「作是供养巳从三昧起(至)过是巳后其身乃尽。」
【此言喜见然身。正示破俱生我执之象也。上以神
力运供。乃三昧无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
进破俱生我执之象。故言从三昧起也。以三昧熏
变习气。净治根尘。故云服诸香满千二百岁。熏变
根身。故云香油涂身。巳舍藏识垢染。故云天宝衣
而自缠身。以全体真如。故灌诸香油。我执顿破。故
云而自然身。藏识巳舍。则八识圆明。恒沙无明皆
成妙觉。故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
身三昧。盖言三昧中现也。前法师功德品。持此经
者得六根清净而巳。未能现一切色身也。今喜见
持经。以依所悟实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
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
品巳后为入佛知见。谓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乃得
證入。故楞伽说三种意生身。正显无间行实證之
相。以此释之。方见此经入佛知见之实證。而后六
品非流通也。智者请深观之。】
「得此三昧巳心大欢喜(至)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此言喜见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穷习气之象也。
谓闻实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随顺真如实相。将
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华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
变习气。故雨香作供养也。以三昧乃真如气分。故
香价直娑婆。】
「作是供养巳从三昧起(至)过是巳后其身乃尽。」
【此言喜见然身。正示破俱生我执之象也。上以神
力运供。乃三昧无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
进破俱生我执之象。故言从三昧起也。以三昧熏
变习气。净治根尘。故云服诸香满千二百岁。熏变
根身。故云香油涂身。巳舍藏识垢染。故云天宝衣
而自缠身。以全体真如。故灌诸香油。我执顿破。故
云而自然身。藏识巳舍。则八识圆明。恒沙无明皆
成妙觉。故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
卷六 第 589c 页 X31-0589.png
佛同时赞叹也。是由精进一心。我执既破。妙契法
身。故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也。诸供
养中法供养最。故华香诸物及国城等供。皆所不
及也。真如实證。妙绝忘言。故诸如来而各默然。以
根尘既消。我执亦泯。故火然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说是偈巳而白父言(至)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此言喜见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执
巳破。则證清净真如。名白净识。故转生净德王家。
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谓意生身也。故云结跏
趺坐忽然化生。为父说偈。以叙前缘。乃具足六通
宿命现前也。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者。谓佛
见未忘。法执尚存也。以證实相真如。则一切世谛
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
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云总持。真如之异称
也。以从八地出。当法师位。善能说法。故复闻法华
经八百千万亿等偈。此正法执未忘也。将破此执。
故云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白巳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此叙喜见再觐本师之仪也。以我执既破。入法性
空。故云上升虚空。以将跻等觉。故云往到佛所。以
身。故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也。诸供
养中法供养最。故华香诸物及国城等供。皆所不
及也。真如实證。妙绝忘言。故诸如来而各默然。以
根尘既消。我执亦泯。故火然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说是偈巳而白父言(至)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此言喜见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执
巳破。则證清净真如。名白净识。故转生净德王家。
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谓意生身也。故云结跏
趺坐忽然化生。为父说偈。以叙前缘。乃具足六通
宿命现前也。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者。谓佛
见未忘。法执尚存也。以證实相真如。则一切世谛
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
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云总持。真如之异称
也。以从八地出。当法师位。善能说法。故复闻法华
经八百千万亿等偈。此正法执未忘也。将破此执。
故云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白巳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此叙喜见再觐本师之仪也。以我执既破。入法性
空。故云上升虚空。以将跻等觉。故云往到佛所。以
卷六 第 590a 页 X31-0590.png
本觉分显。故云我曾供养今复亲觐。而言世尊犹
故在世。此正佛见未泯。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巳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
一。直饶诱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检默将来。
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此宗门法身二种病。前则教
义所收。次为透法身句。则教所不摄也。今云破法
执。正云门第一种病。所谓微细法执。今云世尊犹
故现在。正宗门法身见也。须破此执乃可入妙。】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此言喜见持经法利。妙契法身。堪续慧命。故日月
净明德佛。临入涅槃。付嘱大事也。言当入涅槃。以
佛法嘱累。而云及菩萨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
千七宝世界给侍诸天等。并灭后舍利。一切齐付
者。以所證菩提及眷属庄严。正报依报及法身舍
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实相。故齐付之。所谓
全付家业也。言佛法。乃所说应机之法也。菩提法。
乃道场所得法也。嘱令起塔。意显法身依持寂灭。
真境。故使慧命不断也。既付嘱巳即入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盖悬诸宝铃。」
【此言喜见受嘱起塔。续佛慧命也。栴檀能清凉热
恼。以此为𧂐供佛而然之。所谓入法身寂灭清凉
之境也。收取舍利八万四千起如许塔者。一入法
身寂灭。则八万四千烦恼。一一皆化入寂灭真际
矣。表刹庄严等。谓法身本具性德庄严也。】
故在世。此正佛见未泯。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巳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
一。直饶诱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检默将来。
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此宗门法身二种病。前则教
义所收。次为透法身句。则教所不摄也。今云破法
执。正云门第一种病。所谓微细法执。今云世尊犹
故现在。正宗门法身见也。须破此执乃可入妙。】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此言喜见持经法利。妙契法身。堪续慧命。故日月
净明德佛。临入涅槃。付嘱大事也。言当入涅槃。以
佛法嘱累。而云及菩萨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
千七宝世界给侍诸天等。并灭后舍利。一切齐付
者。以所證菩提及眷属庄严。正报依报及法身舍
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实相。故齐付之。所谓
全付家业也。言佛法。乃所说应机之法也。菩提法。
乃道场所得法也。嘱令起塔。意显法身依持寂灭。
真境。故使慧命不断也。既付嘱巳即入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盖悬诸宝铃。」
【此言喜见受嘱起塔。续佛慧命也。栴檀能清凉热
恼。以此为𧂐供佛而然之。所谓入法身寂灭清凉
之境也。收取舍利八万四千起如许塔者。一入法
身寂灭。则八万四千烦恼。一一皆化入寂灭真际
矣。表刹庄严等。谓法身本具性德庄严也。】
卷六 第 590b 页 X31-0590.png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至)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喜见然臂。乃示破俱生法执之象也。言作是
供养心犹未足者。谓所證未至极则。不以得少为
足也。菩萨大弟子及天龙等。乃日月净明德佛之
所付嘱者。以先然身未足为供。故今然臂。方为尽
心。意显俱生二执尽破。方为实證也。二就既破。则
八万四千烦恼。都归寂灭之地。则向之七识执持
根境诸法者亦俱归寂灭矣。故云然臂供八万四
千舍利塔。七万二千岁也。二执既破。则捐舍小乘
顿入无上正觉。故无数求声闻人。皆发菩提心。亦
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也。】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脩罗等(至)一切天人得未曾有。」
【此言诸菩萨天人八部等见其无臂而忧恼者。以
其法爱难舍也。圆觉经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
就。喜见誓言两臂如故者。所谓但破其执。不破其
法也。至若得佛。则无不具足。故如故也。以希有之
事。故瑞以应之。此上叙药王之往因也。】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此结昔證今也。故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
菩萨是。其药王舍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
数者。谓种种我法二执也。始而法师品。历言此经
难持。继而安乐行品。教以持经之方。然彼四行。但
能远彼强暴而不能化。继而说常不轻。虽能化彼
上慢。而未能忘佛见法见。于佛知见。难于證入。是
卷六 第 590c 页 X31-0590.png
皆俱生我法二执未能净尽。难以妙契法身。故说
药王然身而得付嘱。然臂而续慧命。意在进破二
执。方尽持经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见也。】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养舍利。胜以国
城妻子三千国土诸珍宝物而供养者。意显能破
少分微细法执。则能妙契法身。超胜有为功德也。
是故持经妙行。重在自破烦恼所知二障也。】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较持经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宝满三千界供
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难比法身无为功德
也。以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能超之。】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此广显妙法具有十种第一殊胜之德。所以超越
三乘。乃以十种譬喻明之也。一深广如海。诸水所不
能及。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最高最上如须
弥山。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长夜如月。众星所不
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转
轮王。六统摄一切。如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中王。此
经统诸佛之法义。七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为
众生父。八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于凡夫中为第
一。九为诸经中为第一。如三乘中菩萨为第一。十
为诸法中王。如佛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经。于
一大时教中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为殊胜故也。
药王然身而得付嘱。然臂而续慧命。意在进破二
执。方尽持经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见也。】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养舍利。胜以国
城妻子三千国土诸珍宝物而供养者。意显能破
少分微细法执。则能妙契法身。超胜有为功德也。
是故持经妙行。重在自破烦恼所知二障也。】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较持经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宝满三千界供
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难比法身无为功德
也。以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能超之。】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此广显妙法具有十种第一殊胜之德。所以超越
三乘。乃以十种譬喻明之也。一深广如海。诸水所不
能及。所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最高最上如须
弥山。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长夜如月。众星所不
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转
轮王。六统摄一切。如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中王。此
经统诸佛之法义。七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为
众生父。八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于凡夫中为第
一。九为诸经中为第一。如三乘中菩萨为第一。十
为诸法中王。如佛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经。于
一大时教中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为殊胜故也。
卷六 第 591a 页 X31-0591.png
上显法胜。下显功胜。】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此言妙法之胜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众生生死
之苦也。能离苦恼。烦恼苦因。苦苦果也。饶益众生。
即充满其愿也。此三乃标其胜能。如清凉池下十
二喻。别显胜能也。此法华经下。法合上喻。总而言
之。能令众生离一切苦恼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缚
也。众生苦痛缚著皆由无明感结。今佛知见一开
智光现前。能破无明。则诸苦自灭。所谓如暗得灯
也。】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此言得闻妙法。由有胜能。故书写者功德无边。供
养功德无量也。】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此言若闻药王一品亦得无量功德也。易卦乾伸。
以乾为阳。坤为阴。故乾为男。坤为女。以乾刚坤柔
也。此法华经。言佛性金刚种子坚固不坏。故女人
持经入佛知见。亦永为般若真因。佛性种子历劫
不磨。所以不复更受女身也。】
「若如来灭后(至)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较男之更胜
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此佛说能念佛者即
得往生。今恶世女人。能于此经所说修行。即得往
生者。以入佛知见。顿破无明。顿断烦恼。以心清净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此言妙法之胜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众生生死
之苦也。能离苦恼。烦恼苦因。苦苦果也。饶益众生。
即充满其愿也。此三乃标其胜能。如清凉池下十
二喻。别显胜能也。此法华经下。法合上喻。总而言
之。能令众生离一切苦恼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缚
也。众生苦痛缚著皆由无明感结。今佛知见一开
智光现前。能破无明。则诸苦自灭。所谓如暗得灯
也。】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此言得闻妙法。由有胜能。故书写者功德无边。供
养功德无量也。】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此言若闻药王一品亦得无量功德也。易卦乾伸。
以乾为阳。坤为阴。故乾为男。坤为女。以乾刚坤柔
也。此法华经。言佛性金刚种子坚固不坏。故女人
持经入佛知见。亦永为般若真因。佛性种子历劫
不磨。所以不复更受女身也。】
「若如来灭后(至)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较男之更胜
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此佛说能念佛者即
得往生。今恶世女人。能于此经所说修行。即得往
生者。以入佛知见。顿破无明。顿断烦恼。以心清净
卷六 第 591b 页 X31-0591.png
故佛土清净。是为净土之因也。然贪欲瞋恚愚痴
憍慢嫉妒。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经修行。一旦
顿断。不为所恼。故身得清净。往生净土冥矣。言后
五百岁。佛灭度后。初五百年解脱坚固。二五百年
禅定坚固。三五百年多闻坚固。四五百岁福德坚
固。五五百年斗诤坚固。今云后五百年。即斗诤坚
固之时。女人于此难持之时持之。所以得益最胜。
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犹约女人持经生净土者。而言功德也。无生法
忍登地乃得。巳證平等真如。巳破妄见。故眼根清
净。巳转七识根尘。故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诸佛。以诸佛法身应念现前。故遥见共赞。
汝能于下至无有与汝等者。皆诸佛赞辞也。以非
有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称法界性。故说不能尽
也。言破诸魔等者。诸魔。即五阴魔。生死军。即死魔。
馀怨敌。即烦恼魔。言能破悉摧。所谓与五阴魔烦
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出三界。破魔网。故云能
破能摧也。以得诸佛之慧命。故诸佛共护。以超越
世间。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禅定
不能与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结之曰此菩
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赞。故广
结其大益也。】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憍慢嫉妒。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经修行。一旦
顿断。不为所恼。故身得清净。往生净土冥矣。言后
五百岁。佛灭度后。初五百年解脱坚固。二五百年
禅定坚固。三五百年多闻坚固。四五百岁福德坚
固。五五百年斗诤坚固。今云后五百年。即斗诤坚
固之时。女人于此难持之时持之。所以得益最胜。
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犹约女人持经生净土者。而言功德也。无生法
忍登地乃得。巳證平等真如。巳破妄见。故眼根清
净。巳转七识根尘。故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诸佛。以诸佛法身应念现前。故遥见共赞。
汝能于下至无有与汝等者。皆诸佛赞辞也。以非
有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称法界性。故说不能尽
也。言破诸魔等者。诸魔。即五阴魔。生死军。即死魔。
馀怨敌。即烦恼魔。言能破悉摧。所谓与五阴魔烦
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出三界。破魔网。故云能
破能摧也。以得诸佛之慧命。故诸佛共护。以超越
世间。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禅定
不能与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结之曰此菩
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赞。故广
结其大益也。】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卷六 第 591c 页 X31-0591.png
【上言能依全经修行。此言但能随喜药王一品之
利益也。能随喜赞善。则舌根清净。故口出青莲华
香。巳悟色身即法身。故毛孔中出栴檀之香。而功
德说不能尽也。罗什灭后。塔前涌青莲华一枝。启
塔视之。华从舌根出。是译妙法华经之验也。】
「是故宿王华(至)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此以一品嘱累宿王。意在持经以苦行为本也。后
五百岁。阎浮提中魔强法弱之时。非苦行不能广
宣此经。非护持不能无障。故嘱宿王无令诸魔得
其便也。特嘱宿王当以神力守护者。以此经是阎
浮提人病之良药。如天甘露。故云病即消灭。不老
不死。以正经佛付嘱地涌之众。意在十方世界往
返弘宣。而且以药王专在娑婆尚不惬心。今以此
品单付宿王。嘱在南阎浮提广宣流布者。况阎浮
乃四洲之一耳。其境甚狭。其人甚恶。佛何独重于
此耶。然十方虽广。实佛本心。以佛化娑婆。彼三洲
不生。唯现阎浮。乃身教之地。人多奖恶。故独嘱之。
意显阎浮提人。与此经有缘。故为良药。非此经不
能摄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故独以此品归重也。】
「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此嘱宿王敬奉持经之人也。青莲华。喻妙净明心。
粖香。喻微妙神通。言持经者巳具此经。故以此散
之。以见其人不久坐道场。破魔军。说法度人。出生
死海。固当恭敬如佛想也。】
卷六 第 592a 页 X31-0592.png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至)语言陀罗尼。」
【此言闻品得益也。以入佛知见深證实相。故达一
切众生语言。皆入法性。故得陀罗尼总持法门也。
言药王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则一切色皆是佛身。
今云语言陀罗尼。则一切言音皆是法音。以八地
菩萨出真如定。进至九地。当法师位。现身说法。此
在七地。巳具体而微。故为后位胜进相也。】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此因说药王本事苦行持经。皆巳妙契法身。故多
宝赞叹宿王华而问此事。利益众生。故伸赞叹也。
多宝出现。原为證明此经。意在得人以续慧命。故
今赞叹药王。次乃复召妙音。巳得其人。则终会不
再见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