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545a 页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来意。因上四大弟子领悟许三赐一。说喻自
陈昔失今得之情。世尊印可其心。然犹未尽知如
来知见之力。抑恐执相之徒。不达如来平等说法
随类异解之旨。将谓实有三乘之果可證。涅槃习
气不忘。不能彻法源底。故说药草一喻。以显如来
说法平等一味。但随根大小。各受不同。如一雨无
私。三草二木随分受润各别。是知法本不异。异在
于机。此则唯有一乘无二无三之旨自明。而使闻
者习见顿除。可入如来平等法慧。开佛知见明矣
此后即为授记。故此品来也。】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如来述成四大弟子虽悟。而犹未尽也。迦叶等
既领譬喻之说。乃设穷子怖父。长者曲垂方便诱
卷三 第 545b 页 X31-0545.png
引之心。以喻如来俯为二乘。极尽慈悲之意。可谓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矣。但所知者。似乎如来涉于
有心。单为二乘之人。实有三乘之设。殊不知如来
说法。以平等大悲。无问有性无性。一音说法。普使
闻知。齐成佛道。原无三一之分。此是如来无作妙
力。所谓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者。即出世至今。所见闻者如海一滴耳。此非汝等
所知也。以如来是诸法之王。得大自在。凡有所说。
皆称法界性。真实不虚。故于一切法。以方便权智。
应机而说。即其所说。皆归究竟真实智地。无有虚
谈。以如来实智證理。则观知一切诸法归趣。究竟
实际。以权智鉴机。则知一切众生之心乐欲所行。
无不通达。又善能分别诸法之相。若性相权实。一
一明了。即其所说。善能开示众生本有智慧。此所
以为无量功德之大略。岂汝所能尽知耶。】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法一机异之譬也。三千大千之土地。总譬一真
法界众生本有之心地。山川溪谷所生之草木。譬
三界所有之众生。种类名色之各异。譬三乘五性
之不同。木有贞樗。草有良毒。今取众生堪受化者。
如草之可为药。木之可成材者。其不受化者。皆腐
毒樗朽耳。故名药草。众生根性种种不一。有三乘
五性之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名色各异。此喻所被
之机也。佛以法界身云。普遍十方。故如密云弥布。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矣。但所知者。似乎如来涉于
有心。单为二乘之人。实有三乘之设。殊不知如来
说法。以平等大悲。无问有性无性。一音说法。普使
闻知。齐成佛道。原无三一之分。此是如来无作妙
力。所谓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者。即出世至今。所见闻者如海一滴耳。此非汝等
所知也。以如来是诸法之王。得大自在。凡有所说。
皆称法界性。真实不虚。故于一切法。以方便权智。
应机而说。即其所说。皆归究竟真实智地。无有虚
谈。以如来实智證理。则观知一切诸法归趣。究竟
实际。以权智鉴机。则知一切众生之心乐欲所行。
无不通达。又善能分别诸法之相。若性相权实。一
一明了。即其所说。善能开示众生本有智慧。此所
以为无量功德之大略。岂汝所能尽知耶。】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法一机异之譬也。三千大千之土地。总譬一真
法界众生本有之心地。山川溪谷所生之草木。譬
三界所有之众生。种类名色之各异。譬三乘五性
之不同。木有贞樗。草有良毒。今取众生堪受化者。
如草之可为药。木之可成材者。其不受化者。皆腐
毒樗朽耳。故名药草。众生根性种种不一。有三乘
五性之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名色各异。此喻所被
之机也。佛以法界身云。普遍十方。故如密云弥布。
卷三 第 545c 页 X31-0545.png
圆音一演。十刹顿周。故如一雨普洽。众生闻者。随
类各解。故如三草二木各有所受。称其种性各得
成实。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初
从人天小乘。以及菩萨。无不成就。皆能自利利他。
除生死之病。获涅槃之安。故但取药草而喻。至若
阐提外道。及十恶不信之众生。皆狼毒芜草。亦无
不蒙润。但不能信受。故非机耳。虽一地所生等。喻
众生同禀一真法性。而随种成熟不同。所谓法本
不异。异在机也。由是观之。三乘之法。非佛有心分
别。唯以法界海慧平等普说。由机闻见各异。自分
大小差别。是则昔日权法皆说佛慧。但小智自私
而不受。非佛定有三乘可执取也。此迦叶等虽悟
昔权。而不知本无三一之分。此如来平等大慧无
量功德说不能尽者。殊非二乘可知也。如来亦复
如是下。法合可知。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下至为听
法故。乃佛初成正觉。法王应运出兴。诏告三界之
词也。以空劫无佛。三界众生自未见佛。今法王从
真界出。不知佛是何人。为何而来。所知何法。恐其
惊怖。故告之曰我是如来等。使皆知是佛也。为度
者度等。使知佛为度众生令出苦得乐而来也。如
实知之等。告以所證之法。且能开能说。使三界众
生皆应来此听法。此正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
之本怀。正如大云雨也。尔时无数下。三界众生因
闻布告召集而来也。如来于时等。观根说法。如三
类各解。故如三草二木各有所受。称其种性各得
成实。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初
从人天小乘。以及菩萨。无不成就。皆能自利利他。
除生死之病。获涅槃之安。故但取药草而喻。至若
阐提外道。及十恶不信之众生。皆狼毒芜草。亦无
不蒙润。但不能信受。故非机耳。虽一地所生等。喻
众生同禀一真法性。而随种成熟不同。所谓法本
不异。异在机也。由是观之。三乘之法。非佛有心分
别。唯以法界海慧平等普说。由机闻见各异。自分
大小差别。是则昔日权法皆说佛慧。但小智自私
而不受。非佛定有三乘可执取也。此迦叶等虽悟
昔权。而不知本无三一之分。此如来平等大慧无
量功德说不能尽者。殊非二乘可知也。如来亦复
如是下。法合可知。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下至为听
法故。乃佛初成正觉。法王应运出兴。诏告三界之
词也。以空劫无佛。三界众生自未见佛。今法王从
真界出。不知佛是何人。为何而来。所知何法。恐其
惊怖。故告之曰我是如来等。使皆知是佛也。为度
者度等。使知佛为度众生令出苦得乐而来也。如
实知之等。告以所證之法。且能开能说。使三界众
生皆应来此听法。此正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
之本怀。正如大云雨也。尔时无数下。三界众生因
闻布告召集而来也。如来于时等。观根说法。如三
卷三 第 546a 页 X31-0546.png
草二木随分受润。人天三乘各得成熟。故云皆令
欢喜各得善利。此随根之法。似先有心分别。其实
佛以平等大慧。观众生各各不同。故一音所演之
法大小具足。即一四谛法。而三乘各解不同。正法
一机异。非有心差别也。故天台判教。有秘密不定。
正此谓也。前云如来不说大者。非今日别说一大。
但说破昔日所说皆大法耳。以迦叶但悟今日是
大。将谓昔说是小。故如来复说此喻。以洗执昔之
狭习。了悟平等佛慧。乃堪授记耳。是诸众生等。叙
闻法得益。各得成就。渐得入道。正如一云普雨。三
草二木具足受润各得生长也。所云渐得入道。非
佛有渐法。要知法本是顿。但闻者渐渐成熟。如雨
是普。在草木各得具足蒙润。但随根渐长耳。如华
严地上菩萨。自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历次而
修。岂非人天小善皆法界大法哉。况谛缘乎。若分
别诸法。则二乘所知。若无分别之分别。则非二乘
所知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叙佛平等一味之法也。佛所说法。本一实相。元
无异相。纯是甘露醍醐。曾无异味。解脱者。虽说诸
法。而离一切法。离相者。虽说诸相。而离一切相。灭
相者。虽说生灭。而显寂灭无生。此释一相一味之
法也。以此故所说法一一究竟。皆至一切种智。岂
有三乘之法哉。但众生闻者。随其根性。若持若修。
欢喜各得善利。此随根之法。似先有心分别。其实
佛以平等大慧。观众生各各不同。故一音所演之
法大小具足。即一四谛法。而三乘各解不同。正法
一机异。非有心差别也。故天台判教。有秘密不定。
正此谓也。前云如来不说大者。非今日别说一大。
但说破昔日所说皆大法耳。以迦叶但悟今日是
大。将谓昔说是小。故如来复说此喻。以洗执昔之
狭习。了悟平等佛慧。乃堪授记耳。是诸众生等。叙
闻法得益。各得成就。渐得入道。正如一云普雨。三
草二木具足受润各得生长也。所云渐得入道。非
佛有渐法。要知法本是顿。但闻者渐渐成熟。如雨
是普。在草木各得具足蒙润。但随根渐长耳。如华
严地上菩萨。自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历次而
修。岂非人天小善皆法界大法哉。况谛缘乎。若分
别诸法。则二乘所知。若无分别之分别。则非二乘
所知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叙佛平等一味之法也。佛所说法。本一实相。元
无异相。纯是甘露醍醐。曾无异味。解脱者。虽说诸
法。而离一切法。离相者。虽说诸相。而离一切相。灭
相者。虽说生灭。而显寂灭无生。此释一相一味之
法也。以此故所说法一一究竟。皆至一切种智。岂
有三乘之法哉。但众生闻者。随其根性。若持若修。
卷三 第 546b 页 X31-0546.png
各随所得而不自觉知。此法一而机自异耳。所以
者何等。释众生不知之所以。然佛说法。虽是平等
一音。而众生根器。有种相体性乐欲念思修得之
不同。必先观察了知。然后应机普说。是则佛皆如
实了知众生之性欲。而众生不自觉知本根之大
小。故所闻法。如蚊饮海。各随量而足。将谓佛法止
此而巳。岂知平等一味之法哉。如来知是下。释上
不即说大之所以。然佛既以平等大法普施众生。
众生所受大小不同。佛不早为说破。一向久默斯
要者。以佛说法一言一句。无不究竟归极于法界
真空。但众生心欲之不同。故将护之以待其时。故
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之事。恐其惊疑。特隐忍以待。
非毕竟不说也。今众生根熟。涅槃时至。不得不说
耳。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甚为希有。然随宜中
平等。此其难解难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此重颂前义也。破有下四句。总述迦叶赞佛之意。
九界众生皆堕于有。凡夫有生死。二乘有涅槃。菩
萨有众生可度。有佛果可求。唯佛能破故。云破有。
于法自在。故称法王。如来尊重下十二句。颂佛待
时说大之意。如来所以久默不说者。恐小智生疑。
故随力为说。渐渐令得正见。此迦叶所未知也。】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者何等。释众生不知之所以。然佛说法。虽是平等
一音。而众生根器。有种相体性乐欲念思修得之
不同。必先观察了知。然后应机普说。是则佛皆如
实了知众生之性欲。而众生不自觉知本根之大
小。故所闻法。如蚊饮海。各随量而足。将谓佛法止
此而巳。岂知平等一味之法哉。如来知是下。释上
不即说大之所以。然佛既以平等大法普施众生。
众生所受大小不同。佛不早为说破。一向久默斯
要者。以佛说法一言一句。无不究竟归极于法界
真空。但众生心欲之不同。故将护之以待其时。故
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之事。恐其惊疑。特隐忍以待。
非毕竟不说也。今众生根熟。涅槃时至。不得不说
耳。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甚为希有。然随宜中
平等。此其难解难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此重颂前义也。破有下四句。总述迦叶赞佛之意。
九界众生皆堕于有。凡夫有生死。二乘有涅槃。菩
萨有众生可度。有佛果可求。唯佛能破故。云破有。
于法自在。故称法王。如来尊重下十二句。颂佛待
时说大之意。如来所以久默不说者。恐小智生疑。
故随力为说。渐渐令得正见。此迦叶所未知也。】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卷三 第 546c 页 X31-0546.png
【此喻显平等大慈之意也。佛身如云。说法如雨。则
平等可知。而言密云大云。至垂布可揽。则喻法身
普遍俯就群情之意。未雨而雷电前驱。喻凡说法
必先放光现瑞动地为前相也。初云三草二木。颂
至百谷等。则喻三乘五性无不利润。然乾地亦洽。
则无性阐提未尝不滋也。其云所出等。喻佛一身
一智慧平等一味。所被之机受益不同。随分自足
而各滋茂成熟也。】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至)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佛亦如是下。法合也。初四句。合喻本。既出下四
句。颂出世本怀。大圣下十四句。颂告诏之辞。诸天
下十句。颂召集人天当说平等法也。其法下六句。
颂一相一味平等之法。凡有所说。当作大乘因缘。
所谓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我观下二十四句。正
颂平等说法。贵贱等。释平等之意。无论贵贱持毁
邪正利钝。一以平等大慧而普被之。足知三乘五
性。不待今日授记矣。】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一切下。颂众生随根受益不同各得成实也。初
四句。总颂诸地。谓从三界九地。以至菩萨十地也。
后释诸地。或处下四句。明人天。知无漏法下八句。
明声闻缘觉。求世尊处下四句。明藏教菩萨。依权
教修。故名小草。偈云我当作佛。然藏教所期。三藏
果头佛也。又诸佛子下六句。明通教菩萨。安住神
卷三 第 547a 页 X31-0547.png
通下六句。明圆教菩萨。佛平等下六句。颂法一而
机异也。佛以此喻下六句。结佛功德说不能尽之
意。以由迦叶不能尽知如来功德。故说此喻以发
明之。然一云一雨平等普润。三草二木具足成熟。
虽喻佛之功德广大不可思议。其实于佛智慧海
中如一滴耳。岂能尽喻佛之功德哉。迦叶所以不
能尽知也。我雨法雨下八句。总明成熟之利。诸佛
之法下六句。总明成熟之机。下别明随机得果。】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至)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声闻下。颂各得增长也。初六句。颂声闻缘觉而
得增长。若诸菩萨下六句。言权教菩萨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下八句。言实教菩萨而得增长。所谓具
足蒙润各得生长者也。如是迦叶下六句。总结成
实。】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迦叶下。颂开权显实诸佛道同也。初六句。明即
权显实诸佛道同。今为汝等下八句。总结今实。通
废昔权。开后授记之文也。巳为授记。而云渐渐修
学悉当成佛者。正显昔非真修。自今开佛知见。方
是成佛真因。所谓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也。楞严云。
理须顿悟事因渐除。故云渐渐。】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来意。由四大弟子领悟平等一味之旨。巳解
本无三乘之实。本有佛之知见既开。则成佛真因
机异也。佛以此喻下六句。结佛功德说不能尽之
意。以由迦叶不能尽知如来功德。故说此喻以发
明之。然一云一雨平等普润。三草二木具足成熟。
虽喻佛之功德广大不可思议。其实于佛智慧海
中如一滴耳。岂能尽喻佛之功德哉。迦叶所以不
能尽知也。我雨法雨下八句。总明成熟之利。诸佛
之法下六句。总明成熟之机。下别明随机得果。】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至)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声闻下。颂各得增长也。初六句。颂声闻缘觉而
得增长。若诸菩萨下六句。言权教菩萨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下八句。言实教菩萨而得增长。所谓具
足蒙润各得生长者也。如是迦叶下六句。总结成
实。】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迦叶下。颂开权显实诸佛道同也。初六句。明即
权显实诸佛道同。今为汝等下八句。总结今实。通
废昔权。开后授记之文也。巳为授记。而云渐渐修
学悉当成佛者。正显昔非真修。自今开佛知见。方
是成佛真因。所谓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也。楞严云。
理须顿悟事因渐除。故云渐渐。】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来意。由四大弟子领悟平等一味之旨。巳解
本无三乘之实。本有佛之知见既开。则成佛真因
卷三 第 547b 页 X31-0547.png
巳具。乃为四人授记。特以名品。故此来也。】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授迦叶之记也。诸弟子授记之事。有因有果。而
所得之果。有同不同者。盖各随本因而感也。皆以
今日开佛知见。为发觉初心。从此巳去所修之行。
方为成佛之真因。以因圆而后得果也。然因中必
由事佛供佛者。供佛则修福。宣法则修慧。二严具
足。乃因圆而后得果。故最后身方得成佛也。最后
身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
细念故。得见心性。此乃无明尽净。二死永亡之时。
名最后身。然事佛多寡之不一。乃无明厚薄之不
等也。然有造塔不造塔者。以所积福各有深浅之
不一也。名号各别。则各随本因。而国土庄严同一
清净。则同一唯心清净所感之实报。所化众生无
三恶道。则本愿之所召。眷属之大小。寿命之修短。
法住之久近。皆各随愿力之所致。例皆然也。迦叶
名饮光。因地事日月灯佛。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
佛形像。故感果号名光明。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宜矣。寿命法住。皆二十小劫。则差于身子。亦本愿
所持也。国土清净。则同一净心。三乘眷属。亦夙缘
也。以非恶世。故魔皆护法。】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授迦叶之记也。诸弟子授记之事。有因有果。而
所得之果。有同不同者。盖各随本因而感也。皆以
今日开佛知见。为发觉初心。从此巳去所修之行。
方为成佛之真因。以因圆而后得果也。然因中必
由事佛供佛者。供佛则修福。宣法则修慧。二严具
足。乃因圆而后得果。故最后身方得成佛也。最后
身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
细念故。得见心性。此乃无明尽净。二死永亡之时。
名最后身。然事佛多寡之不一。乃无明厚薄之不
等也。然有造塔不造塔者。以所积福各有深浅之
不一也。名号各别。则各随本因。而国土庄严同一
清净。则同一唯心清净所感之实报。所化众生无
三恶道。则本愿之所召。眷属之大小。寿命之修短。
法住之久近。皆各随愿力之所致。例皆然也。迦叶
名饮光。因地事日月灯佛。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
佛形像。故感果号名光明。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宜矣。寿命法住。皆二十小劫。则差于身子。亦本愿
所持也。国土清净。则同一净心。三乘眷属。亦夙缘
也。以非恶世。故魔皆护法。】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卷三 第 547c 页 X31-0547.png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至)如饥须教食。」
【此目犍连等。因迦叶得记。故希记而请也。然前佛
总说千二百声闻悉亦当作则。佛人人皆有成佛
之分明矣。而三子必欲指名而说其实事。犹恐其
不得。悚慄而请者。此正小乘夙怀执相之习。狭劣
之心未即顿舍。今虽蒙佛许可。自巳未敢承当。故
如饥逢王膳未敢便食。必须得旨后乃敢食。所以
虽闻作佛。而心尚怀忧。必冀佛说乃安乐耳。】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至)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空生得记也。将来事佛因行。与迦叶等。果号名
相则各随本因。以须菩提解空第一。然所空者。名
相之外更无可空。故将来成佛。果号名相。正显空
法得證也。尊者生时库藏皆空。故果上劫名有宝。
国名宝生。盖即空以显不空义也。亦本因耳。其土
清净。则同一净心。人民皆处宝台。应有宝义也。眷
属寿命法住久近。与迦叶等。但彼佛常处虚空说
法。则由空法实證。故果亦如之。】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此栴延得记也。栴延因记。则先事八千亿佛。及佛
灭后。造七宝塔庙。供佛舍利。历二万亿佛。总之少
卷三 第 548a 页 X31-0548.png
于饮光空生而速得佛者。由昔善于论义。法性精
明。果号那提金光。则精莹之至。因行然也。寿命十
二劫。则随机感。住世法住久近。则愿力所持。】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吾今当汝等善听。」
【此目连得记也。目连因记事佛。少于栴延。而佛灭
灭度后。造塔供佛。则二百万亿越数更多。亦由功行
造进不一也。目连宿习神通第一。则果号栴檀香。
然香有清远潜通。神通之象也。眷属亦等。但寿命
少长。亦随机感。法住四十小劫甚久。则愿力所持
也。然诸声闻人。一向皆有佛道长远之怖者。以未
见实果可期。渺无归宿。故生怖耳。今授记作佛犹
经多劫。而不怖者。以有实果在前。取證有时。则宿
习易舍。以小乘所重名言习气。不得佛语。则此心
不安。是知授记之事。即以名言而策进之。如止啼
黄叶。正以楔出楔之意耳。如人素以梦事为吉凶
之兆。必以圆梦语为准。然梦岂真吉凶耶。汉武帝
时有人善圆梦。帝以假梦试之曰。朕梦殿瓦二片。
化一对鸳鸯飞去。其人圆曰。宫中必有相杀者。顷
即报云宫人有相杀而死者。帝曰。朕戏之耳。非梦
也。何以应。人曰。梦者神之所至也。神动而吉凶随
之。故诸佛说法度生。如说梦事。信矣。我诸弟子下。
十句。起后因缘之说也。】
明。果号那提金光。则精莹之至。因行然也。寿命十
二劫。则随机感。住世法住久近。则愿力所持。】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吾今当汝等善听。」
【此目连得记也。目连因记事佛。少于栴延。而佛灭
灭度后。造塔供佛。则二百万亿越数更多。亦由功行
造进不一也。目连宿习神通第一。则果号栴檀香。
然香有清远潜通。神通之象也。眷属亦等。但寿命
少长。亦随机感。法住四十小劫甚久。则愿力所持
也。然诸声闻人。一向皆有佛道长远之怖者。以未
见实果可期。渺无归宿。故生怖耳。今授记作佛犹
经多劫。而不怖者。以有实果在前。取證有时。则宿
习易舍。以小乘所重名言习气。不得佛语。则此心
不安。是知授记之事。即以名言而策进之。如止啼
黄叶。正以楔出楔之意耳。如人素以梦事为吉凶
之兆。必以圆梦语为准。然梦岂真吉凶耶。汉武帝
时有人善圆梦。帝以假梦试之曰。朕梦殿瓦二片。
化一对鸳鸯飞去。其人圆曰。宫中必有相杀者。顷
即报云宫人有相杀而死者。帝曰。朕戏之耳。非梦
也。何以应。人曰。梦者神之所至也。神动而吉凶随
之。故诸佛说法度生。如说梦事。信矣。我诸弟子下。
十句。起后因缘之说也。】
卷三 第 548b 页 X31-0548.png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此品来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记。座中尚有一类钝
根声闻。向以佛果菩提非巳智分。狭劣习气未忘。
将谓彼为唱导之首。宜乎得记。而此辈犹怀绝分
之心。故世尊远引尘劫巳前大通佛时。十六王子
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之缘种。自是以来。生生受
化。今缘巳熟。止是印许之时。以破大众执著之疑。
跃然发起慕大之心。以除宿习。故广引大通之往
事。十六王子讲法之因缘。以显缘因佛性也。故说
化城一喻。原是虚设。以明三乘毕竟是权。为止怖
远疲劳之众。令众暂息。可进宝所。以此开发策进
钝根。故大众闻说。顿悟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
记。故此品来也。】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至)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至)通达无量劫。」
【此如来远引大通智胜之本因。以證现今法会之
缘种也。佛号大通智胜者。乃一切种智诸佛法身
之果体。众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体。超法界量。
故云大。彻圣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胜
义中真胜义性。故云胜。以此智最胜故用不离体。
故十号具足。常住寂光。故国名好城。空劫巳前。故
劫名大相。众生背此智体。其来无始。故云过不可
思议阿僧祗劫也。寂音以华严法界观。真空绝相。
卷三 第 548c 页 X31-0548.png
理事无碍。周遍含容。三种观门。释大通智三字。三
义具足为胜。此最称理。但此言本具。观言修显。似
有先后耳。此智又名无师智自然智。诸佛證此智
体。名一切种智。华严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
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当下
现前。是知此智为一切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之
佛性也。以二乘迷此本智。故皆言昔失。将谓绝无
成佛之分。前虽授五人记。乃谛信佛心而不疑者。
尚有劣解下根。执著二乘名言习气。昔失之疑不
忘。今虽闻记。而疑情未尽。不悟不失之所以。故佛
特说因缘。推原佛性之本。无始自来不失。故的指
大通之往事明见如今。则未来授记得果之事亦
不虚妄。所谓以因缘破下根之执也。前历言佛智
非二乘所知。然佛果海功德难思。此亦不知之一
端也。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者。正显法身隐而
不现。众生迷之盖巳久矣。故说尘墨之劫以况之。
历大千世界以为墨。将为地种。就十方内。且以东
方过千国土。下墨一点大如微尘。是则经千国土
才一点耳。如是展转东行。又过国土如初次第点
之。有墨点者巳不可知。非算师所及。况点与未点。
尽抹为尘。此尘之数。巳极多矣。以此一尘为一劫。
则劫可量哉。此则推原其始无始也。彼佛灭度巳
来复过是数。足徵众生迷此佛性其来久矣。岂二
义具足为胜。此最称理。但此言本具。观言修显。似
有先后耳。此智又名无师智自然智。诸佛證此智
体。名一切种智。华严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證得。若
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当下
现前。是知此智为一切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之
佛性也。以二乘迷此本智。故皆言昔失。将谓绝无
成佛之分。前虽授五人记。乃谛信佛心而不疑者。
尚有劣解下根。执著二乘名言习气。昔失之疑不
忘。今虽闻记。而疑情未尽。不悟不失之所以。故佛
特说因缘。推原佛性之本。无始自来不失。故的指
大通之往事明见如今。则未来授记得果之事亦
不虚妄。所谓以因缘破下根之执也。前历言佛智
非二乘所知。然佛果海功德难思。此亦不知之一
端也。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者。正显法身隐而
不现。众生迷之盖巳久矣。故说尘墨之劫以况之。
历大千世界以为墨。将为地种。就十方内。且以东
方过千国土。下墨一点大如微尘。是则经千国土
才一点耳。如是展转东行。又过国土如初次第点
之。有墨点者巳不可知。非算师所及。况点与未点。
尽抹为尘。此尘之数。巳极多矣。以此一尘为一劫。
则劫可量哉。此则推原其始无始也。彼佛灭度巳
来复过是数。足徵众生迷此佛性其来久矣。岂二
卷三 第 549a 页 X31-0549.png
乘可知耶。然前对上根。但云成佛巳来。不言其时。
对中根言教化之事。但言二万亿佛。所谓举一隅
也。今对下根。则极尽尘劫之量者。以劣解二乘向
存断灭始终之见。陋习难袪。非此不足以破之。此
如来接引之方便也。且以如来知见观彼久远犹
若今日。况我如来应世四十年来。不离刹那际三
昧。岂虚言哉。故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下根闻此。虽
颛蒙之极。不得不信佛真实之说也。佛为二乘苦
心。则火宅长者及穷子之父。岂能尽佛真慈哉。偈
云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是知佛
智前观无始。则后观无终。即授记弟子成佛之事。
至远不过三百万亿劫数。佛眼观之。如目前耳。可
不信乎。】
「佛告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智胜佛从法垂应之迹也。佛寿五百万
亿那由他劫。特举应缘之迹耳。言本坐道场。则出
真兆圣应现之始也。垂得菩提。以佛佛出现。必示
初成正觉。故云垂得。垂者将也。问曰。佛既示现不
必更得。而云垂得菩提佛法不现者何耶。答。此待
机也。所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
月。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云。毗卢遮那。
于一切众生身中。成等正觉。是知佛本非身。以众
生为身。今大通智佛有应无感。故垂得菩提。而佛
法不现在前。正以众生心器未净。故十小劫以待
对中根言教化之事。但言二万亿佛。所谓举一隅
也。今对下根。则极尽尘劫之量者。以劣解二乘向
存断灭始终之见。陋习难袪。非此不足以破之。此
如来接引之方便也。且以如来知见观彼久远犹
若今日。况我如来应世四十年来。不离刹那际三
昧。岂虚言哉。故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下根闻此。虽
颛蒙之极。不得不信佛真实之说也。佛为二乘苦
心。则火宅长者及穷子之父。岂能尽佛真慈哉。偈
云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是知佛
智前观无始。则后观无终。即授记弟子成佛之事。
至远不过三百万亿劫数。佛眼观之。如目前耳。可
不信乎。】
「佛告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智胜佛从法垂应之迹也。佛寿五百万
亿那由他劫。特举应缘之迹耳。言本坐道场。则出
真兆圣应现之始也。垂得菩提。以佛佛出现。必示
初成正觉。故云垂得。垂者将也。问曰。佛既示现不
必更得。而云垂得菩提佛法不现者何耶。答。此待
机也。所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
月。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云。毗卢遮那。
于一切众生身中。成等正觉。是知佛本非身。以众
生为身。今大通智佛有应无感。故垂得菩提。而佛
法不现在前。正以众生心器未净。故十小劫以待
卷三 第 549b 页 X31-0549.png
时耳。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者。所谓正入刹那际三
昧。即首言无量义处三昧也。今释尊应身待四十
年。岂为久耶。忉利诸天先就菩提树下敷座以待
者。正显不离菩提树下而遍应也。适坐此座则诸
天雨华作乐乃至灭度者。显佛出现始终不起刹
那际三昧也。序品光中圆现诸佛始终。将谓光中
之境耳。今则直显此经皆说光中之实事也。过十
小劫佛法现前乃得菩提者。机感契会心境绝待
之时也。古云若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是知今
说佛慧因缘。要待机缘契会。非时不敢强说也。】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
【此原始释迦之本因也。大通智胜。盖明一切种智。
今云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者。明一切种智皆
由转识而成也。以迷此智成阿赖耶识。乃在缠生
死之名也。而此识体。其用有八。前云日月灯明而
有八子者。是单约识言。故名有意。今云十六而名
智积。盖约识本于智以迷。则转智成识。其用有八。
悟则转识成智。其用有四。然成所作智。其用有五。
故亦有八。今约真妄一体。故云十六。而四智圆满。
通名一切种智。故其子名智积。言未出家时。特在
缠之名耳。若剋果体。则真妄不二。父子情亡矣。释
迦本因。为第十六子。则权实可知。诸子各有等者。
谓本识未转。则诸识皆有染污无知贪染等事。本
识一转。则诸识齐转。顿破发业润生二种无明。
昧。即首言无量义处三昧也。今释尊应身待四十
年。岂为久耶。忉利诸天先就菩提树下敷座以待
者。正显不离菩提树下而遍应也。适坐此座则诸
天雨华作乐乃至灭度者。显佛出现始终不起刹
那际三昧也。序品光中圆现诸佛始终。将谓光中
之境耳。今则直显此经皆说光中之实事也。过十
小劫佛法现前乃得菩提者。机感契会心境绝待
之时也。古云若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是知今
说佛慧因缘。要待机缘契会。非时不敢强说也。】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
【此原始释迦之本因也。大通智胜。盖明一切种智。
今云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者。明一切种智皆
由转识而成也。以迷此智成阿赖耶识。乃在缠生
死之名也。而此识体。其用有八。前云日月灯明而
有八子者。是单约识言。故名有意。今云十六而名
智积。盖约识本于智以迷。则转智成识。其用有八。
悟则转识成智。其用有四。然成所作智。其用有五。
故亦有八。今约真妄一体。故云十六。而四智圆满。
通名一切种智。故其子名智积。言未出家时。特在
缠之名耳。若剋果体。则真妄不二。父子情亡矣。释
迦本因。为第十六子。则权实可知。诸子各有等者。
谓本识未转。则诸识皆有染污无知贪染等事。本
识一转。则诸识齐转。顿破发业润生二种无明。
卷三 第 549c 页 X31-0549.png
故云闻父出家皆舍所珍。始觉合本。故云往诣佛
所。经云无明以为父。合爱以为母。今识既转智。则
贪爱烦恼返滋智用。故云诸母涕泣而随送之。以
爱难舍。不得不舍也。其祖转轮圣王等者。识论阿
赖耶外。别立九识。名白净识。亦即真如。今赖耶一
转。则心所百法。并诸微细烦恼一时齐转。皆与真
如为大智用。故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馀
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也。】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至)归命无上尊。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至)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至)当转无上轮。」
【此王子赞佛出世专为利益天人也。大威德下六
句。赞佛功圆得果。世尊甚希有下八句。赞佛入定
待机。今者下四句。自庆善利。众生常苦恼下八句。
言当化之机。今佛下六句。庆自他俱利也。赞巳请
转法轮。显佛出世本为安隐怜悯众生。非徒然也。
故请说法。世雄无等伦四句。请说实智也。度脱于
我等下六句。请佛说权智也。世尊知我心下八句
请佛必用开权。以应众生之机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如来特为下根开佛知见也。梵语毗卢遮那。此
云光明遍照。即大通智。而云成佛为一切种智也。
此智为一切众生本有之佛知见。佛为此故。出现
所。经云无明以为父。合爱以为母。今识既转智。则
贪爱烦恼返滋智用。故云诸母涕泣而随送之。以
爱难舍。不得不舍也。其祖转轮圣王等者。识论阿
赖耶外。别立九识。名白净识。亦即真如。今赖耶一
转。则心所百法。并诸微细烦恼一时齐转。皆与真
如为大智用。故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馀
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也。】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至)归命无上尊。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至)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至)当转无上轮。」
【此王子赞佛出世专为利益天人也。大威德下六
句。赞佛功圆得果。世尊甚希有下八句。赞佛入定
待机。今者下四句。自庆善利。众生常苦恼下八句。
言当化之机。今佛下六句。庆自他俱利也。赞巳请
转法轮。显佛出世本为安隐怜悯众生。非徒然也。
故请说法。世雄无等伦四句。请说实智也。度脱于
我等下六句。请佛说权智也。世尊知我心下八句
请佛必用开权。以应众生之机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如来特为下根开佛知见也。梵语毗卢遮那。此
云光明遍照。即大通智。而云成佛为一切种智也。
此智为一切众生本有之佛知见。佛为此故。出现
卷三 第 550a 页 X31-0550.png
世间。名为一大事因缘。以众生一迷此智。而为无
明固结。根身器界隔碍而不通。故但为妄想烦恼
之所动乱。日用而不知。故造妄业。妄遭众苦。故佛
以同体大悲出现世间而开示之。使其悟入。以出
生死。此乃如来出世之本怀也。众生一明此智。即
当下是佛。此义惊人。非劣根所堪。故待时熟而说。
此法华一会。通显四十年来皆为此事之本怀。然
非轻易可遽说者。所言开示者。以言开晓。以事指
示。故法会之初。先放一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圆
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是举此智全体之一隅。以
为开佛知见之前茅。将谓弟子根机既熟。可不言
而喻矣。且此智境。在弥勒补处尚且怀疑。故借文
殊七佛之师。代为说破。引灯明之本始。證今佛之
瑞相。是第一番示佛知见也。法会瞢然未晓。又假
世尊出定。慇勤称叹方便。开示至方便品末。世尊
巳为极力宣扬矣。止得身子一人领悟。是知众生
之迷固巳深矣。又说火宅一喻。三界众苦之状。可
谓详悉如示诸掌矣。且又止得四人领悟。然在会
千二百众。犹然睡梦之中也。柰之何哉。信乎其智
慧门难解难入也。故佛说宿世因缘。明以告之。远
引大通智胜之本始。以为今日之因缘。特为下根
之人大发明之。初则眉光待放而后照。但见东方。
今则本有之智光。不属收放。而常明者。故幽暗之
处。而皆大明。是则本然不昧之智体。众生日用而
明固结。根身器界隔碍而不通。故但为妄想烦恼
之所动乱。日用而不知。故造妄业。妄遭众苦。故佛
以同体大悲出现世间而开示之。使其悟入。以出
生死。此乃如来出世之本怀也。众生一明此智。即
当下是佛。此义惊人。非劣根所堪。故待时熟而说。
此法华一会。通显四十年来皆为此事之本怀。然
非轻易可遽说者。所言开示者。以言开晓。以事指
示。故法会之初。先放一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圆
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是举此智全体之一隅。以
为开佛知见之前茅。将谓弟子根机既熟。可不言
而喻矣。且此智境。在弥勒补处尚且怀疑。故借文
殊七佛之师。代为说破。引灯明之本始。證今佛之
瑞相。是第一番示佛知见也。法会瞢然未晓。又假
世尊出定。慇勤称叹方便。开示至方便品末。世尊
巳为极力宣扬矣。止得身子一人领悟。是知众生
之迷固巳深矣。又说火宅一喻。三界众苦之状。可
谓详悉如示诸掌矣。且又止得四人领悟。然在会
千二百众。犹然睡梦之中也。柰之何哉。信乎其智
慧门难解难入也。故佛说宿世因缘。明以告之。远
引大通智胜之本始。以为今日之因缘。特为下根
之人大发明之。初则眉光待放而后照。但见东方。
今则本有之智光。不属收放。而常明者。故幽暗之
处。而皆大明。是则本然不昧之智体。众生日用而
卷三 第 550b 页 X31-0550.png
不知。今智体忽然现前。则众生各各顿知本有。故
咸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也。奇哉奇哉。大光遍满
则通照十方。此又特为下根第二番示佛知见也。
此犹远引古佛。若向下现宝塔品。则为大众指在
目前。乃第三番示佛知见也。其十方天王寻光请
佛。皆广方便品末时诸梵天王等未尽之意也。】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
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至)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至)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耀(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咸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也。奇哉奇哉。大光遍满
则通照十方。此又特为下根第二番示佛知见也。
此犹远引古佛。若向下现宝塔品。则为大众指在
目前。乃第三番示佛知见也。其十方天王寻光请
佛。皆广方便品末时诸梵天王等未尽之意也。】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
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至)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至)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耀(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卷三 第 550c 页 X31-0550.png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至)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至)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
复如是。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至)无量劫习法。」
【此言智胜始坐道场。诸天梵王请转法轮也。方便
品末。释尊自叙始坐道场。观树经行。三七思惟。意
欲将一乘法分别说三。进退未决。时诸天梵王请
佛开渐。由是遂说三乘。以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
力亦应说三乘。今则大通智胜佛。十方梵天一时
普请。及出定所说乃四谛法。是知前言过去佛。即
今之智胜明矣。斯则释尊为智胜之子。而说法仰
遵其本师。是为祖述之家法也。前但泛泛略叙。今
则实指所以。为下根设也。凡诸佛出现于世。皆以
释梵诸天为请主。例应然也。智胜光遍十方。诸天
各随所向。寻光而来。前药草喻云我是如来等。是
以言召。此以光召。及其说法皆一律也。足徵诸佛
种种方便皆为一乘。固无疑矣。然诸天觐佛献供
卷三 第 551a 页 X31-0551.png
皆同。赞辞各别。但无佛出世时劫不同。东南方言
一百八十劫。南方言百三十劫。上方云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是皆各随机感之不同。抑见智胜光
照之远大。以大梵天王为娑婆界主。今言十方各
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则佛光所照。极法界之
量通为一土。则与眉光所照东方万八千土天渊
矣。惟佛智慧。难解难知。在上根可举一隅。至若下
根。非巳智分。不得不为尽情吐露。使其了然自信。
故知此辈钝根。非此不能令生信解。此如来所为
善巧方便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智胜受请说法也。三转十二行法输。乃说四谛
法也。三转者。谓示相。劝修。作證。初转示相。谓此是
苦逼迫性等。示四谛之相也。次转劝修。谓此是苦
汝应知等。劝今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也。作證转者。
谓我巳知等。以巳證彼也。二乘闻之随声即悟。故云
声闻。旧解谓三转令入见修无学三位是巳。又云
十二行者。寂音谓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圣慧眼。
于每谛中。观三世为总。又每谛中。观过去为智。观
未来为明。观现在为觉。别为四谛。如是一转总别
四行。故为三转十二行也。谛者审谛。又谛实。又真
实。凡夫在苦。而不审谛。二乘审知是实。而不知真
实。菩萨达苦性空。四谛名一。实通大小。故天台释
四谛有四。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随四教之不同。
一百八十劫。南方言百三十劫。上方云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是皆各随机感之不同。抑见智胜光
照之远大。以大梵天王为娑婆界主。今言十方各
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则佛光所照。极法界之
量通为一土。则与眉光所照东方万八千土天渊
矣。惟佛智慧。难解难知。在上根可举一隅。至若下
根。非巳智分。不得不为尽情吐露。使其了然自信。
故知此辈钝根。非此不能令生信解。此如来所为
善巧方便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智胜受请说法也。三转十二行法输。乃说四谛
法也。三转者。谓示相。劝修。作證。初转示相。谓此是
苦逼迫性等。示四谛之相也。次转劝修。谓此是苦
汝应知等。劝今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也。作證转者。
谓我巳知等。以巳證彼也。二乘闻之随声即悟。故云
声闻。旧解谓三转令入见修无学三位是巳。又云
十二行者。寂音谓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圣慧眼。
于每谛中。观三世为总。又每谛中。观过去为智。观
未来为明。观现在为觉。别为四谛。如是一转总别
四行。故为三转十二行也。谛者审谛。又谛实。又真
实。凡夫在苦。而不审谛。二乘审知是实。而不知真
实。菩萨达苦性空。四谛名一。实通大小。故天台释
四谛有四。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随四教之不同。
卷三 第 551b 页 X31-0551.png
藏教小乘。但知生灭。而不知无生。通教虽知无生。
而不知无量无作。别教则无量。圆教则无作。唯一
四谛。各随所见之不同也。方便品。释迦受请。则曰
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今大通受请。则直说小法。而
不更言分别者。正为下根释昔权即实之疑也。以
一向小乘不知是权。故方便品。特为开权显实。而
上根巳领。中根未悟三假一实之义。故说火宅喻
三车一车。令其领悟。然诸小乘虽知昔权。而不知
权即是实。故说药草喻。以一雨无私。三草二木随
根受润。以显法本是一。但机有异耳。中根虽悟。而
下根犹疑。不达法一机异之旨。故远引大通说法
之因缘。以显法一。正应药草一雨之意。故今智胜
受请说法。不言分别说三。但直说四谛。随根领悟
大小之不同。然四谛一法耳。而小乘闻之则唯悟
生灭。通教闻之则悟无生。别教闻之则悟无量。圆
教闻之则悟无作。岂非法一机异耶。故华严名四
圣谛。地上所修。亦四谛法。况小乘乎。故如来说法。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此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广四谛说十二因缘法也。十二因缘乃中乘法。
有流转还灭二门。从无明缘行。至生缘老死忧悲
苦恼。为流转门。广苦集二谛。世间因果也。自无明
灭。至忧悲苦恼灭。为还灭门。广灭道二谛。出世间
因果也。小乘以集谛为苦本。集乃三毒等诸烦恼
而不知无量无作。别教则无量。圆教则无作。唯一
四谛。各随所见之不同也。方便品。释迦受请。则曰
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今大通受请。则直说小法。而
不更言分别者。正为下根释昔权即实之疑也。以
一向小乘不知是权。故方便品。特为开权显实。而
上根巳领。中根未悟三假一实之义。故说火宅喻
三车一车。令其领悟。然诸小乘虽知昔权。而不知
权即是实。故说药草喻。以一雨无私。三草二木随
根受润。以显法本是一。但机有异耳。中根虽悟。而
下根犹疑。不达法一机异之旨。故远引大通说法
之因缘。以显法一。正应药草一雨之意。故今智胜
受请说法。不言分别说三。但直说四谛。随根领悟
大小之不同。然四谛一法耳。而小乘闻之则唯悟
生灭。通教闻之则悟无生。别教闻之则悟无量。圆
教闻之则悟无作。岂非法一机异耶。故华严名四
圣谛。地上所修。亦四谛法。况小乘乎。故如来说法。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此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广四谛说十二因缘法也。十二因缘乃中乘法。
有流转还灭二门。从无明缘行。至生缘老死忧悲
苦恼。为流转门。广苦集二谛。世间因果也。自无明
灭。至忧悲苦恼灭。为还灭门。广灭道二谛。出世间
因果也。小乘以集谛为苦本。集乃三毒等诸烦恼
卷三 第 551c 页 X31-0551.png
也。中乘则言无明为三毒烦恼集谛之因。则深进
迷原。故为利根说也。无明者。谓妙性本明。但因一
念忘动。俄然晦昧。迷本圆明。故号无明。以本体湛
然。因无明鼓动。故有迁流。故名为行。既迁其体。则
智转成识矣。故行缘识。此三支乃过去本起之因
也。然因必有果。故识为生死结根。以智本无名无
相。今识揽四大色心和合。有名有相。故为名色。此
初投胎之始。受形之原。住胎凝滑之相也。既入其
胎。五七三十五日。六根完具。故名六入。六根既具。
形成出胎。根与尘接。故为触。领纳所触违顺之境。
故为受。此五支乃现在之果也。受必生爱。爱必执。
取。取必造业。既造其业。后果不亡。故为有。此现在
三支因也。既有业因。而后果随之。故为生。生缘老
死等。此未来二支果也。三世循环。生死相续。穷劫
不断。故为生死众苦之因缘。通为苦集二谛。中乘
修断。但观无明一灭。则馀十一支一齐皆灭。如倒
树根断。则枝叶齐倒。乃利根修断之行。是为灭道
二谛也。故云广说十二因缘等。佛于天人下。初会
闻法获益之众也。不受一切法。悟空理也。言诸漏
者。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今云心得解脱。
谓枝末缘断。则根本无明伏而不起。是为解脱。非
断无明为大解脱也。禅定三明等。皆二乘所證之
果。第二第三等。言其次诸会亦说谛缘之法。而小
乘得度者。故云不可称数。】
迷原。故为利根说也。无明者。谓妙性本明。但因一
念忘动。俄然晦昧。迷本圆明。故号无明。以本体湛
然。因无明鼓动。故有迁流。故名为行。既迁其体。则
智转成识矣。故行缘识。此三支乃过去本起之因
也。然因必有果。故识为生死结根。以智本无名无
相。今识揽四大色心和合。有名有相。故为名色。此
初投胎之始。受形之原。住胎凝滑之相也。既入其
胎。五七三十五日。六根完具。故名六入。六根既具。
形成出胎。根与尘接。故为触。领纳所触违顺之境。
故为受。此五支乃现在之果也。受必生爱。爱必执。
取。取必造业。既造其业。后果不亡。故为有。此现在
三支因也。既有业因。而后果随之。故为生。生缘老
死等。此未来二支果也。三世循环。生死相续。穷劫
不断。故为生死众苦之因缘。通为苦集二谛。中乘
修断。但观无明一灭。则馀十一支一齐皆灭。如倒
树根断。则枝叶齐倒。乃利根修断之行。是为灭道
二谛也。故云广说十二因缘等。佛于天人下。初会
闻法获益之众也。不受一切法。悟空理也。言诸漏
者。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今云心得解脱。
谓枝末缘断。则根本无明伏而不起。是为解脱。非
断无明为大解脱也。禅定三明等。皆二乘所證之
果。第二第三等。言其次诸会亦说谛缘之法。而小
乘得度者。故云不可称数。】
卷三 第 552a 页 X31-0552.png
「尔时十六王子(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此王子请说大乘之法也。十六王子初舍珍爱。亲
近智胜请转法轮其所请者。但云安隐天人。虽
不言小。而意在小也。故智胜先说谛缘之法。故如
今释尊初说阿含渐教也。诸小乘人既巳得度。故
诸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特请佛说无上菩提成佛
之大法。自陈深心本愿。则志愿成佛。非二乘所知。
故王子为请也。王子出家。乃诸识出缠之象。诸
识既转。则一切根本枝末烦恼。一齐都转为真如
妙用。故转轮王所将臣民八万亿人俱出家也。以
诸识俱转为智用。乃成佛之真因。所以请说大法
也。】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智胜受请说大法也。然巳受请。而犹过二万劫
乃说妙法华经者。盖待时熟而说。亦若今日也。以
彼寿长。故待时亦久。宜其然矣。及说妙法。独十六
王子为当机。故能受持皆悉信受。其馀声闻亦有
信解者。然未能持也。其馀众生皆生疑惑者。正是
当时遗尘。为今日之当机也。以疑惑者众。故说时
亦久。经八千劫。今说此经。不满数年。而收机巳尽。
特约缘熟者止此耳。其未熟者。又为将来之缘种
也。释尊说此经巳。不久即入涅槃者。以化缘巳毕。
而智胜乃入静室禅定者。以待十六王子之成熟。
欲以妙法传续无穷。所谓护念付嘱教菩萨法。于
卷三 第 552b 页 X31-0552.png
时王子说法华经。是则王子乃妙法之鼻祖。而成
佛度生。至今未出大通三昧也。智胜入定八万四
千劫者。表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为诸佛禅定之门。
菩萨妙行之智用。故能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
沙等之众生。表转六识微细之烦恼。皆为成佛之
妙行。故令皆发菩提心也。是知疑惑众生。不假知
识久久熏习之功。何由能生正信哉。诚哉难信难
解。而此会犹有退席之众耳。智胜出定。印證十六
沙弥善说法要。叮咛大众皆当数数亲近供养。正
为今日之缘种矣。所以者何下。释教亲近之意。以
三乘人。但能信是十六沙弥之说者。皆得如来智
慧之大益。所以教令亲近耳。佛告诸比丘下。正示
昔为今日缘种也。十六菩萨。常说妙法。所化众生
世世不离。久而自信。正显闻熏之功也。故历值多
佛。至今不尽。以显妙法渊源而来直至今日。岂小
缘哉。】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十六王子。以说妙法之功。各得成佛。示现八方。
名号不同。盖随德称名。旧解约八卦以释之。固为
有理。学者不无牵合。释迦牟尼出现娑婆名堪忍
土。特随本愿。故于难忍世界教化众生。非深慈大
愿。谁能此哉。寿量品云。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
此云比巳成佛出现娑婆。然今释迦为毗卢之应
身。是知三身一体。久近情亡。是为佛不思议力也。】
佛度生。至今未出大通三昧也。智胜入定八万四
千劫者。表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为诸佛禅定之门。
菩萨妙行之智用。故能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
沙等之众生。表转六识微细之烦恼。皆为成佛之
妙行。故令皆发菩提心也。是知疑惑众生。不假知
识久久熏习之功。何由能生正信哉。诚哉难信难
解。而此会犹有退席之众耳。智胜出定。印證十六
沙弥善说法要。叮咛大众皆当数数亲近供养。正
为今日之缘种矣。所以者何下。释教亲近之意。以
三乘人。但能信是十六沙弥之说者。皆得如来智
慧之大益。所以教令亲近耳。佛告诸比丘下。正示
昔为今日缘种也。十六菩萨。常说妙法。所化众生
世世不离。久而自信。正显闻熏之功也。故历值多
佛。至今不尽。以显妙法渊源而来直至今日。岂小
缘哉。】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十六王子。以说妙法之功。各得成佛。示现八方。
名号不同。盖随德称名。旧解约八卦以释之。固为
有理。学者不无牵合。释迦牟尼出现娑婆名堪忍
土。特随本愿。故于难忍世界教化众生。非深慈大
愿。谁能此哉。寿量品云。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
此云比巳成佛出现娑婆。然今释迦为毗卢之应
身。是知三身一体。久近情亡。是为佛不思议力也。】
卷三 第 552c 页 X31-0552.png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此释尊述往昔教化之事。正为今日之缘种也。始
而释迦但以妙法一乘成佛之种子。教化无量之
众生。皆巳从佛发菩提心巳。而今有住声闻地者。
此言自后退堕。前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
忘者。是也。以是原以大法教汝欲令成佛。汝等忘
之。故我今日应当以此三乘令汝渐得佛道。此往
昔之因缘皎然。汝等但执昔权。不达如来真实之
义。所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也。尔时所化之众。即
汝等现前受教之弟子。今日缘熟得道之时也。其
有不能得记者。而昔因犹在。又为将来之缘。则我
灭度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岂有昧其本因哉。】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言广为未来得度之因缘也。然我所化弟子。今
生不能尽受佛教。若我灭后有不信此经。贪著小
乘者。则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又为度脱之因
缘。即于馀国受化。亦必从此经而入。更无馀乘。除
诸方便之说。是知佛佛度生成佛。皆说此经为究
竟也。馀国作佛。如华严名号品。佛有四百亿十千
名。盖随机应现之号。然名异而实不异。故皆以妙
法开示众生佛慧也。】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此结显终实也。诸佛出世。虽为一大事因缘。一定
先说三乘引导。待机熟时至。化缘将毕。然后乃说
卷三 第 553a 页 X31-0553.png
此经。尽废昔权。独显一实。此诸佛利生之法式也。
众又清净。正言机熟堪授之人。故集诸菩萨。为说
此经。各各授记作佛。方尽出世本坏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将开化城引进之喻。先立滞权为喻本也。如来
所以先设渐教者。以方便权智。观察众生深心乐
欲之不同。知其乐小。难以语大。故说小乘涅槃。为
暂息耳。譬如下。喻设渐意。五百由旬。喻众生流转
五道也。三毒充满。故喻恶道。旷绝无人。喻众生迷
失本真。唯恣贪嗔。故云怖畏之处。珍宝处。喻妙庄
严海果觉报土。多众。喻三乘之人。欲出生死。而求
作佛也。西域商人求宝。必有一为导师将引众人。
此喻释尊出世为众导师。引出五道。故云欲过此
难。所将人众疲极欲退。喻二乘狭劣。怖畏佛道长
远。皆有止息之心也。导师方便等。喻释尊方便施
权也。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喻三界外。设小乘涅槃。
为中路止息之所也。疲极众喜。喻惬二乘之心也。
众人入城生安隐想。喻小乘耽著涅槃。不复前进
也。导师知众不疲。即灭化城。喻今机熟废权立实
也。宝处在近。喻佛果非遥。肯进即是。故不言里数。
此喻明为下根开权显实矣。诸比丘下。法合喻本。
知诸生死下合知通塞。若众生下。合怖远疲极。若
但说佛乘而不开渐。则众生怖畏佛道长远。是则
不得不设方宜也。佛知是巳下。正合化城。二涅槃。
众又清净。正言机熟堪授之人。故集诸菩萨。为说
此经。各各授记作佛。方尽出世本坏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将开化城引进之喻。先立滞权为喻本也。如来
所以先设渐教者。以方便权智。观察众生深心乐
欲之不同。知其乐小。难以语大。故说小乘涅槃。为
暂息耳。譬如下。喻设渐意。五百由旬。喻众生流转
五道也。三毒充满。故喻恶道。旷绝无人。喻众生迷
失本真。唯恣贪嗔。故云怖畏之处。珍宝处。喻妙庄
严海果觉报土。多众。喻三乘之人。欲出生死。而求
作佛也。西域商人求宝。必有一为导师将引众人。
此喻释尊出世为众导师。引出五道。故云欲过此
难。所将人众疲极欲退。喻二乘狭劣。怖畏佛道长
远。皆有止息之心也。导师方便等。喻释尊方便施
权也。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喻三界外。设小乘涅槃。
为中路止息之所也。疲极众喜。喻惬二乘之心也。
众人入城生安隐想。喻小乘耽著涅槃。不复前进
也。导师知众不疲。即灭化城。喻今机熟废权立实
也。宝处在近。喻佛果非遥。肯进即是。故不言里数。
此喻明为下根开权显实矣。诸比丘下。法合喻本。
知诸生死下合知通塞。若众生下。合怖远疲极。若
但说佛乘而不开渐。则众生怖畏佛道长远。是则
不得不设方宜也。佛知是巳下。正合化城。二涅槃。
卷三 第 553b 页 X31-0553.png
即声闻缘觉二果也。若众生下。合众止息。即灭化
城。策进宝所也。一乘佛慧。即是宝所。二乘巳出三
界险道。故云近于佛慧。以权舍即实。成佛无难。此
开权显实之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慎勿怀惊惧。」
【此颂因缘之事也。大通智胜佛下十六句。颂智胜
成佛。彼佛十六子下四句。颂王子见佛。头面礼佛
足下。颂王子请法。东方诸世界下二十句。颂十方
梵王请转法轮。无量慧世尊下八句。颂受请开渐。
六百万亿垓下四句。颂初会说法。二乘得益。第二
说法时下八句。颂二三四会。多众得益。时十六王
子下八句。颂王子请说大法。佛知童子心下十句。
颂受请为说妙法华经。言如恒河沙偈者。谓机广
时长。故所说之经。文言亦多此。称性应机之谈。本
无一定之法。故今经一期。止二十八品。灯明六十
劫说。大通八千劫说。常不轻于威音王佛所。则闻
二十万亿偈。喜见于日月净明德佛所。闻八百万
亿阿閦婆偈。此称性之谈。故广略不同。所谓通方
之说也。彼佛说经巳下十六句。颂大通入定。王子
说妙法华经。所度有恒河沙众。彼佛灭度后四句。
颂所化之众。世世为得度之因缘。长行无灭度之
文偈中出之。是十六沙弥下四句。颂王子成佛。尔
时闻法者下八句。颂十六佛皆说妙法。引入佛慧
城。策进宝所也。一乘佛慧。即是宝所。二乘巳出三
界险道。故云近于佛慧。以权舍即实。成佛无难。此
开权显实之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慎勿怀惊惧。」
【此颂因缘之事也。大通智胜佛下十六句。颂智胜
成佛。彼佛十六子下四句。颂王子见佛。头面礼佛
足下。颂王子请法。东方诸世界下二十句。颂十方
梵王请转法轮。无量慧世尊下八句。颂受请开渐。
六百万亿垓下四句。颂初会说法。二乘得益。第二
说法时下八句。颂二三四会。多众得益。时十六王
子下八句。颂王子请说大法。佛知童子心下十句。
颂受请为说妙法华经。言如恒河沙偈者。谓机广
时长。故所说之经。文言亦多此。称性应机之谈。本
无一定之法。故今经一期。止二十八品。灯明六十
劫说。大通八千劫说。常不轻于威音王佛所。则闻
二十万亿偈。喜见于日月净明德佛所。闻八百万
亿阿閦婆偈。此称性之谈。故广略不同。所谓通方
之说也。彼佛说经巳下十六句。颂大通入定。王子
说妙法华经。所度有恒河沙众。彼佛灭度后四句。
颂所化之众。世世为得度之因缘。长行无灭度之
文偈中出之。是十六沙弥下四句。颂王子成佛。尔
时闻法者下八句。颂十六佛皆说妙法。引入佛慧
卷三 第 553c 页 X31-0553.png
是知所化之缘。其来久矣。以是本因缘下四句。颂
今所化皆本昔缘。原下成佛种子。故今作佛慎勿
疑也。如此历历昔缘。即下根昧劣。讵不信哉。】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引入于佛慧。」
【此譬如下四十六句。通颂设喻。如文可知。但长行
唯言化城。颂中而言城郭舍宅园林浴池楼阁男
女充满等事。则广喻三乘权果功德利用。大小相
似。总非实證。故通云化作为止息耳。我等亦如是
下法合。前十句合开权。既知下十六句。合废权立
实。诸佛下四句。总结法喻。终一品之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三
今所化皆本昔缘。原下成佛种子。故今作佛慎勿
疑也。如此历历昔缘。即下根昧劣。讵不信哉。】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引入于佛慧。」
【此譬如下四十六句。通颂设喻。如文可知。但长行
唯言化城。颂中而言城郭舍宅园林浴池楼阁男
女充满等事。则广喻三乘权果功德利用。大小相
似。总非实證。故通云化作为止息耳。我等亦如是
下法合。前十句合开权。既知下十六句。合废权立
实。诸佛下四句。总结法喻。终一品之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