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460c 页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明护国金刚寺住持 如愚 著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准经。是因中供雷音王佛十万种伎乐。并
八万四千七宝钵。果上感得能周旋往返十方世
界。以妙法而随类普现一切色身三昧。以持经者
得名也。故曰妙音菩萨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尔时下。将叙妙音本所事之佛。先叙释尊能照之
光。从肉发眉间二处出也。光表法身。在诸佛报化
身。先为无见顶相。不可以彼国佛乃菩萨之大身。
而轻此土佛及菩萨之小身。生下劣想。何则。若以
诸佛报身有相。而观彼国菩萨之身长四万二千
由旬。固巳大过我土丈六佛身。况彼国之佛身长
六百八十万由旬乎。是亦难彼此相见矣。若以诸
佛法身无相。而观彼土佛及菩萨。虽长且大。都照
在我土之佛光中。故放光必曰大人相等。有以也。
肉髻相者。观佛三昧海经云。如来顶骨团圆。如合
盖拳。其色正白。有五大梵相。生时摩耶及姨母。皆
悉不见。其五梵相开现光照梵世。复过上方无量
世界。化成云台。诸佛境界。十地菩萨之所不见。发
长一丈二尺五寸。如绀琉璃。宛转于顶。皆成螺文。
故又谓之螺髻。华严经云。荷载众生首。成就顶上
卷七 第 461a 页 X31-0461.png
肉髻故。及放下。观佛三昧海经谓。佛眉间白毛。有
诸轮郭。足满五尺。如琉璃筒玻瓈珠。显现无量百
千万色。初生纳妃。出家成道。各现长短不同。遍照
下。经初光照东方。但曰万八千世界。今曰遍照百
八万亿那由他恒沙等世界。则法会始终。远近有
异。总不离生佛等有一常寂心光。随事显理。实无
小大也。过是数下。谓净光庄严佛国。犹在百八万
等世界外。见我佛之光远大不可思议也。国与佛
皆以净名者。约依正皆为净法身也。华严十身相
海品云。次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世界海普照云。
放宝光明。充满一切虚空法界。于中普现净妙道
场。及佛菩萨庄严身相。令其见者得无所见。此之
谓也。释迦下。谓彼佛之国。虽大且多。我佛之光。皆
照遍也。】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尔时下。叙净光庄严之佛国无数。故曰一切。有一
下。谓彼一切国中。皆有一妙音身。为当机也。久巳
下。福足。而悉下。慧足。得妙幢下。福慧两足所致三
昧。计一十六种。下经文自有一十六节而解。俾见
三昧之实。不然。此中徒训字面。于义无涉也。如是
下。谓此十六三昧为首。其馀三昧尚多。故以等字
言。以法身大士。凡所动息云为。无非三昧。无非名
持法华经故。释迦牟尼佛光照下。谓妙音知我佛
放光初意。即白彼佛。欲来此土供佛。及见文殊等
卷七 第 461b 页 X31-0461.png
众为请也。尔时净华下。彼佛总诚妙音莫轻此土
依正。生下劣想。以顺此土之形。妙音须改现小身。
先作下劣观想故。善男子下。别释莫轻此土依报。
佛身下。别释莫轻此土正报。而汝身下。用彼显此。
俾见十方国土佛及菩萨之身正大。福德光明。皆
超越此土也。经云。为人短小。轻蔑人故。岂我土依
报秽恶。正报卑小。佛及菩萨。皆种轻蔑因耶。无非
顺机示现。可生下劣想乎。故曰是故汝往等。晋译
云。佛土本空。众生罪福。现有不同。是也。妙音下。当
机谓。巳舍净诣秽。元仗佛力。何彼此小大之不相
融摄。肯改形异质。生轻劣想哉。故曰我今诣娑婆
世界皆是等。】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此节叙妙音来仪。释第一妙幢相三昧也。以妙即
妙心。幢有摧邪辅正功能。而以莲华表其相故。于
是下。标起入三昧之式。明妙音以法身与我释迦
相见。宗门所谓不许夜行。投明早到。是也。华严经
云。菩萨在一佛国。闻法受持。其身不动。以三昧力。
于不可说佛会中。在在现身。亦不分身。亦不起定。
各各出生不可说不可说三昧身。如是次第。一切
诸劫。不可穷尽。是也。以三昧下。谓妙幢相三昧之
力。能即远而近故。隔彼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沙等
世界外。去其灵鹫法座不远。现宝莲华也。莲华以
八万四千言者。一则扩一心之量。合法门及烦恼
卷七 第 461c 页 X31-0461.png
之数。一则预示妙音同来法众。有如许之多。阎浮
下。叙其华相。阎浮檀树。其大荫盖南阎浮提。滴水
人地。土成赤金。他金无以为比。甄叔迦云鹦鹉嘴。
其宝红色似之。此经名妙法莲华故。妙音将来。先
现此相。见经题莲华。非目世间常所有红白莲华。
乃其瑞应宝莲华也。故下节文殊以是何因缘而
现此瑞为问。佛以为听法华经为答。有以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此节虽问答上节义。其实是即妙幢相三昧。示第
二法华三昧也。文殊诸佛之师。示不知而问者。明
法华三昧。要其根本智者。始能究竟。】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此节即法华三昧。致申问答。示第三净德三昧也。
以净即清净法身德。即净法身中。具报化身色相
大小威仪进止之功德故。文殊下。问种善本者。欲
显净法身。为诸善根本也。问修功德者。欲显由净
法身起行。始成功德也。而能下。欲显由净法身。为
诸善本德。始能即远而近。即无而有。现若干千万
莲华。为大神通力也。行何三昧下。文殊问三昧名
字。示巳欲从净德之名。入净德之实。而修行之。庶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乃能见妙音之报化身也。以
色相大小威仪进止。属报化身故。惟愿下。谓妙音
报化法身。自非佛力加被。巳不能见也。古德颂云。
彩云影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丞须著眼看
卷七 第 462a 页 X31-0462.png
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今文殊求见妙音色相。大
似要看仙人手中之扇者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尔时下。文殊求佛示相。佛不亲命。而推重多宝佛
者。示第四宿王戏三昧也。以多宝为过去古尊宿
之法王。来游戏此土故。时多宝下。一切净光庄严
佛国。去此娑婆世界。有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
数世界之遥。妙音既入定于彼。此以一音相召而
来。何其易且近哉。非宿王戏三昧之神力。岂能如
是。其义奇哉。】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

【于时下。示第五无缘三昧也。谓于彼国没。是彼国
佛法之缘暂无。而至此土。建无缘之慈力故。】

「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至)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此节示第六智印三昧。以智即妙音成所作智。及
佛妙观察智。印谓佛菩萨智两相印證。而不可改
易也。与八万下。印定所来人数。与前所现华数不
易。所经下。叙来仪三瑞。一地六震。二天雨宝华。三
天乐自鸣。是菩萨下。印定色相大小。有八种。一目
青如莲。二面圆逾多月。三身金色。四具庄严。五威
德盛。六光明。七相具足。八身坚固。入七下。印定威
仪进也。诣此下。印定威仪止也。以价下。印定供养
亲近礼拜于我之言。凡此智印。类同世法。皆不期
然而然。故曰三昧。】
卷七 第 462b 页 X31-0462.png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而白下。虽妙音传彼土之佛问讯我佛。其实示第
七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也。以问讯之辞。皆此土
一切众生之语言。而妙音能解故。少病约身问。少
恼约心问。起居下。申问身之少病。世事下。申问心
之少恼。以上问能教化主。无多下。问所化机宜。能
不具大小随眠烦惑。不无不孝下。问众生俗谛事。
不敬下。问众生出俗事。能降伏下。问众生真俗修
行魔障有无事。皆问现在生佛也。久灭度下。问过
去佛往来事。又问讯下。亦问过去佛身心事。彼土
之佛。岂不知此土佛。与多宝身心等事。莫过主宾
之分。世界之仪。妙法不异世间法也。问妙音前辞
彼土之佛。彼佛会无此问。今奚曰彼佛问讯。答以
文理求。前合有此。译者恐繁。故前影略。今独彰显
也。问妙音问讯。佛奚不詶。答理合有之。亦译师欠
详润也。】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至)故来至此。」

【世尊下。妙音初意。到此土元为供养现在三宝。礼
佛后。见宝塔巳闭。故托佛请见示巳所得第八集
一切功德三昧也。及示周旋往返持经义也。以求
见多佛。是集一切功德。合人情之周旋故。时多宝
佛不启塔。但赞善者。谓但完初意。则一切功德巳
集。不必更欲见我身也。故曰汝能为供养等。】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卷七 第 462c 页 X31-0462.png

【尔时下。前文殊见莲华。兴起三问。一问种何德本。
有大神通。二问行何三昧。巳欲效修。三求佛加神
力。得见色相大小威仪进止。逮妙音来。直完第三
请。而初二两请。尚未结案。故华德复请示妙音所
得第九清净三昧也。以昔供云雷音王佛。伎乐宝
钵。为清净之因缘。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得现华
等神通。为清净之果报故。】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此节示第十神通游戏三昧也。以种种现身。皆神
通游戏故。华德汝但下。谓华德唯见妙音能现菩
萨身。而不知彼于种种类中。皆能现身说法也。或
现下。释成现种种身。梵王色界。不叙空界者。无色
质故。说现色。亦摄空故。帝释欲界。自在欲界第五
天。大自在欲界第六天。中摄夜摩兜率两天。天大
将军者。名义云。天台释散脂修摩。为天将大军。其
形八臂。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统辖三十八部。
巡游世间。赏善罚恶。故称天大将军。毗沙门。智论
谓。福德之名。多闻四方。乃北方天王也。摄东方等
三天。转轮王。有金银铜铁之分。诸小王者。谓除四
轮王。馀皆为小国王。菩萨皆能现身也。长者。风俗
通云。年耆德艾。事长于人。居士。楞严经云。爱谈名
言。清净自居。宰官。大则宰相。小则县官。婆罗门云
净行。亦云毛道凡夫。以上皆约现男子身。或现比
丘下。约男女并现说。以比丘尼优婆夷。是四众中
卷七 第 463a 页 X31-0463.png
之女身故。或现长者妇女下。梵语婆利邪。此云妇。
妇对夫言。女对男言。童男童女。未有夫妇道者。或
现天龙下。八部也。问前叙诸天。此奚复赘。答前三
界天主故。各各列名。此八部。无天则无统属。故不
言某天。以上现乐地身。诸有下。三途苦地故。不言
现身。但云皆能救济。乃至于王下。应译著现长者
妇女身。前置之末者。以王宫后妃等。名位虽贵。夫
妇之乐或乏。其苦亚于三途故。不叙妙音说何法。
而两叙说是经典。是经即指此经也。以法身大士。
于十法界。一动一静。皆妙法故。】

「华德是妙音菩萨(至)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节示第十一慧炬三昧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
婆世界等。是慧炬义故。华德是妙音下。承上节言。
谓华严等。止知妙音能救护娑婆世界梵王等诸
众生。现种种身。说其妙法。而未知彼于一切净光
庄严国中。其神智变化。亦如此土同时各在。而无
所损灭也。是菩萨以若干下。若干有数多少巳知
之义。谓华德纵知妙音以现梵王等若干智慧。明
照此彼两土。令梵王等各得所知。而尚不知彼神
智变化。同时遍应于十方恒沙世界亦然也。良由
妙音菩萨得法华经力。證得法身。而法身遍在一
切处。故能同时各应。而人难测也。华严经十无碍
品云。菩萨于一身。示现一切世界身。以一音。现一
切世界差别言音。令诸众生各得解了。此也。若应
卷七 第 463b 页 X31-0463.png
以下。前叙现六凡身。重所应机。说世间人天乘。五
戒十善之妙法。此叙现四圣身重能应教。说出世
间小中大顿圆之妙法也。以为欲得小乘者。即法
身应机。现作声闻形。说四谛法。欲得中乘者。即法
身应机。现作辟支佛形。说十二因缘法。欲得大乘
者。即法身应机。现作三贤十地菩萨形。说六波罗
蜜法。欲得最上一乘。不涉阶渐。顿作佛者。即法身
应机。现作报化佛形。说十力四无所畏等法也。此
土彼土。十方恒河沙土。同时遍应。无不皆然。故曰
如是种种等。以上明妙音證获法身般若德。乃至
下。明證获解脱德。谓不唯现身在世。即应以涅槃
得度者。菩萨亦于不生不灭法身中。而示现有生
必有灭也。华德妙音下。总结前文。】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此节示第十二庄严王三昧。一切色身为所现。上
六凡四圣身。是也。法身为能现前。不起于座。身不
动摇处。是也。法身为一切色身之王。一切色身为
法身之庄严。故此问答名庄严王三昧。虽酬华德。
亦答文殊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其三昧名字。】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此虽叙两土大众闻法得益。其实示第十三净光
明三昧。自住法身曰净。普照于人曰光明。今一说
妙音神智。即令人同得。岂非三昧及总持乎。并结
讫文殊我等亦欲勤修行之之案。】
卷七 第 463c 页 X31-0463.png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至)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此示第十四净藏三昧也。以还归本土。表一切色
身神智变现。皆藏于净法界身之藏海故。问妙音
既此彼土。及十方恒河数世界。皆同时遍在。又奚
重烦来往。答凡大菩萨。必具三身。应化身则随十
法界应现。有大有小。报应身则见有往来。法身则
遍在一切处。而无往无不往。无来无不来也。妙音
此土他土十方恒沙土。随类现者。应化身也。彼此
往来者。报身也。】

「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此虽叙复命之辞。其实示第十五不共三昧。以复
命之辞。不叙共二乘人得益故。所以然者。一则二
乘人。皆巳受大乘记。无非菩萨也。一则明妙音来
往。智慧神通。皆是教菩萨法。不与一切二乘人共
也。经文其深玄哉。】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至)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此虽通结一品之文。其实示第十六日旋三昧也。
以娑婆去一切净光庄严佛国。有百八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之遥远。而妙音周旋往返。
直一日故。吾人能得此品妙义。则亦如日一日一
周天。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也。故叙得益。以
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言。明菩萨报应身之
日。虽有往来。而法身之天。曾无生灭也。法华三昧。
其体相如是。故华德问此。而亦證此(问前巳叙得益。此奚复叙。
卷七 第 464a 页 X31-0464.png
答前叙两土菩萨。此叙天子及当机。欲显三昧名异)。】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世音菩萨。亦名观自在菩萨。慈恩传云。梵语阿
嚩卢植。此云观。伊湿伐啰。此云自在。其实观即能
缘见分。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是
也。世音即所缘相分。七难二求等。世间苦恼之音
声。是也。此以人名品。普门者。以法名品。即一身心
普应三十二法门也。人名品。明菩萨得此经。悲能
拔苦。法名品。明菩萨得此经。慈能与乐。总不出首
严经二种殊胜功德。彼自陈圆通。此佛述圆通常
三种真实。以答当机慈悲先后。经各为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尔时下。问观音必无尽意当机者。表妙音菩萨周
旋往返身根持经。意尚有尽故。以来此彼土意尽。
旋彼此土意尽。故上品佛赞妙音。但云神通智慧
无所损减。不云色身无损也。若夫观音耳根持经。
不费周旋往返。而耳门圆照三昧。上合下应。则彼
此之意。皆无尽也。故净华宿王智佛。诫妙音莫轻
此土生下劣想者。以佛及菩萨。顺世现身。虽曰卑
小。而神通智慧。变化自在。有逾于十方世界。故以
无尽意当机。准楞严经。六根功德优劣。唯意根圆
通。与耳根彷佛。但意待前五尘。而有生灭。不及耳
根生灭二圆离之常真实。所以无尽意。犹请问于
观世音也。而作下。承上品为问。谓妙音菩萨。既以
卷七 第 464b 页 X31-0464.png
供乐及钵之因缘得名。则观世音菩萨。是以何因
缘。而得名也。良以世间根尘。各有所对。观属眼根。
宜对色尘。音是声尘。宜对耳根。今观世音菩萨。以
耳根云观。则与世间根境。似相违矣。故曰以何因
缘等。佛告下。谓菩萨所以名观世音者。非同世间
根尘。黏妄发光。根各对境得名。乃以脱出根尘。生
佛本具之菩提心为观。故令若有无量地狱等三
途受苦众生。一时闻名。一齐称号。菩萨得圆观称
名者之音声。不遗时而齐得其解脱也。楞严经云。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谓由菩萨不以自巳能观之观智。观彼无量受苦众生所
称名号之音声也。以一观其音尘。菩萨自巳。且黏妄发光。焉能度脱人哉。况以观观音。但观其一。难观于
二。恶能圆脱其苦恼耶)。以观观者(谓能观之智。既不观彼所称名之音声。则观何物。以
回能观之观智。返观巳之不自观音之观。则能所皆空矣)。令彼十方苦恼众生。
观其音声。悉得解脱(谓由菩萨能所观智皆空故。令受苦者。观其圣名之音声。
皆得解脱三途之苦恼也。此如王之有德。为民所恃。母之有慈。为子所怗。王母虽无偏私于子民。而子民
有苦。能称念王母。则一切患难。自然解矣)。楞严观字。在机上说。此经观
字。在应上说。彼如说方药。此如说效验。苟不并解。
义难消会。此以能脱地狱等三途之苦。显圆真实
而答也。】

「若有持是观世音名者(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节以脱三灾苦。显圆真实也。以一人称名。诸人
脱难。为圆义故。若有下。谓若或有人。一向持圣名。
似必无火灾也。设偶遇之。火亦不能烧也。凡物与
人。值火必焚。今曰不烧。则见菩萨之威力也。故曰
卷七 第 464c 页 X31-0464.png
由是菩萨等。楞严经云。二者知见旋复云云(温陵解曰。
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故见业交。则见猛火。准彼释此。谓由菩萨具德故。令念者持者脱苦。非无
故也。下诸节引释。俱可例知。但上节是證一根既返源义。故但以本根之闻言。此节是證六根成解脱义。
故以知见言。以知属身等四根。见属眼根故也)。若为大水下。承上文言。谓
由菩萨威力。不独能免火难。若遇水难。一称圣名。
即漂入浅处。易救也。楞严经云。三者观听旋复云
(温陵解曰。闻听属水。故闻业交。则见波涛)。若有百千下。谓人多也。为
求下。谓因求七宝而入海也。然求宝者众。未必尽
遇风难。故曰假使。水本黑色。故海水深大。其风为
黑。两船并行曰舫。罗刹乃食人之女鬼。鬼多故成
其国。其中若有下。谓多人中。但一人称圣名。俱见
免害。益见菩萨之威力大也。以是下。兼上节。以答
当机之问。楞严经云。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
诸众生。入诸鬼国。不敢为害。彼经但云入诸鬼国。
未知因甚事而入。此明因求宝被黑风吹入。其义
重在风成三灾也。不然。下节言罗刹。言众商人赍
持众宝。于此为赘矣。】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复下。楞严经云。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
声听。能令众生云云。熏闻。谓初以言教熏习闻根
也。即经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言。是也。
成闻。谓究竟果海。实成于闻根也。即经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至寂灭现前等文。是也。此所谓随拔一
根脱黏内伏者也。六根销复等者。谓馀眼等五根
卷七 第 465a 页 X31-0465.png
销落。馀色等五尘复归元真。亦同于声尘之于耳
听也。此所谓诸馀五黏应拔圆脱等者也。准彼。令
当形者刀坏得脱。由菩萨六根销复。同于声听所
致也。准偈。此遇王难得脱者。若三千下。楞严经云。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云
云。上节熏闻六根。但约一身言。此云明遍法界。则
该乎十法界也。准彼。是由菩萨闻熏明遍故。令广
大三千诸托幽暗为性之恶鬼。不能以恶眼视称
名者。况敢害乎。准偈。恶兽玩蛇等。是颂此者。以肇
师云。夜叉有三种。一在地。即虎狼猫狸等。二在空。
即诸鸷鸟鹰鹞等也。三在天。即诸杀鬼等。罗刹云
可畏鬼。设复下。楞严经云。七者。音性圆销。谓六尘
同脱也。观听返入。六根逆流也。离诸尘妄。能令众
生云云。准彼。是由菩萨离尘故。令有罪者。应受杻
械等。无罪者。横彼检系等。一称名皆脱苦也。若三
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下。冤谓冤家。贼谓盗贼。满
中言无处避也。商主谓能引导众商者。故曰一曰
将。宝与命连。故曰重。路多冤贼。故曰险。其中下。众
商中一人。劝称圣名也。众商下。众商人遵教。同脱
苦也。上风难。一称众脱。此众称同脱。楞严经云。八
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云云。灭音。谓寂灭其音尘。
非断灭也。圆闻。谓音声一尘。既得寂灭。则色香等
六尘。俱得如闻而圆。故能遍生慈力也。准彼。是由
菩萨慈遍故。令众商冤贼圆脱也。无尽意下。以通
卷七 第 465b 页 X31-0465.png
真实得名为答。以王刑鬼害禁械冤贼。皆世间所
通有。而菩萨通能度脱故。赞其威力高大。巍巍高
大貌。语云。巍巍乎。唯天为大。】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若有众生。晋译作若有学人。其译是也。以出家者。
研真断惑。谓之学人。其人始厌欲多。若夫在家。方
恨淫少。岂厌多乎。楞严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
不劫(云云。谓以戒香熏其闻根。虽见好色。不被色劫)。准彼。则是菩萨自能
离淫故。令念敬者得离其色欲也。若多瞋恚下。楞
严经云。十者。纯音无尘(根圆故纯。音境空故无尘)。根境圆融(由无
尘故根圆。由纯音故境融)。无对所对(云云。由根圆故无能对。境融故无所对也)。盖瞋
恚起于能所抗对。菩萨自既能所无对故。令念敬
者便离瞋恚也。若多愚痴下。楞严经云。十一者。销
尘旋明(旋倒闻机故销尘。返闻自性故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
彻无碍(云云。谓由销尘旋明故。十法界身心。皆现在菩萨所證法身中。如琉璃宝。内外明彻。
而无碍也)。良由愚痴。起于根尘固结之暧昧。菩萨自既
朗彻无碍故。令念敬者便离愚痴性障也。以上谓
之三毒。名相具载唯识论。乃根本惑之三。无尽意
下。以常真实功德得名而答故。四以常言。若有女
人下。凡女身以夫贵而贵。然色难常好。夫爱莫恒。
唯生有男。乃可永赖。故女人必欲求男也。若生男
无福。家不足兴。无德。名不足盛。无智。则身不足贵。
无慧。则道不能行。故求菩萨。即生福德智慧之男
也。楞严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融谓六根融通。无开见触臭之形碍。
卷七 第 465c 页 X31-0465.png
复谓眼根等。皆如耳根。复还元觉也)。不动道场(由复闻也)。涉入世间(由融形也)。
不坏世界(由不动道场之所致)。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
来(由涉入世间之所致)。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云云(十方微尘数诸佛。于
为菩萨者。有父道焉。菩萨各与供养。具子道焉)。菩萨于佛。既具子道。故令
求者便生男子也。设欲求女下。世俗虽皆好女色。
然求生女者或少。故以设言。女不端正。色虽美。而
内政莫立。不有相貌。心虽端。而外见罔贵。不宿植
德本。则不知敬重三宝。多会作孽。令公始等众。不
生爱敬。故须求菩萨。便生端正有相福德可爱敬
之女子也。楞严经云。十三者。六根圆通(谓一根能作诸根事
业也)。明照无二(虽六根互用。直一体性也)。含十方界(由六根圆通故)。立大
圆镜(由明照无二得名故以立云也)。空如来藏(由含十方界得名。准胜鬘经。如来藏
有二。一者空。二者不空。今云空者。惟空能含故)。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
法门。受领无失。云云(夫如来藏不空。不唯不能承顺及受领。即勉强承受。亦不
能无失也)易云。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今菩萨以圆通妙
体。既能明照。又能承受。有坤道焉。坤厚载物。故令
求者。便生含弘光大端正有相之女也。淫恚痴三
毒。众生所常有之正性。多则为害也深。男女二求。
众生所常有之正情。少则为嗣也绝。故或恶其多。
或虑其绝。一念敬圣名。供礼圣像。皆响应者。常真
实功德之力。所加庇也。故曰无尽意观音菩萨有
如是力等。唐虚也。捐弃也。福不虚弃。则常真实见
矣。是故众生下。结起下文。无尽意若有人受持下。
所持菩萨之名多也。复尽形下。时及供养尤多也。
卷七 第 466a 页 X31-0466.png
于汝意下。使知持者得福之多。以校胜也。佛言若
复下。别有一人。但持观音一名数。不敌于前也。乃
至下。时及供养尤不敌于前也。是二人下。谓以持
一名。与持多名者相校。获福雅相等也。于百千下。
谓不唯相等。且胜也。晋译云。计此二福。亿百千劫。
不可尽极。终不相此。是也。楞严经云。十四者。由我
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
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
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准彼。观音由
得耳根常真实功德。所以胜也。必以六十二恒河
沙数菩萨。为校量者。扩六根而言也。以上下四无
畏。属楞严同一悲仰。人名品止此。下三十二应。属
楞严同一慈力。乃以法名品。但彼先者。此经后之。】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下。承上节问。谓一尽形尽供持多名。一但
一时供持一名。而两人福等且胜者。则观世音菩
萨。得何胜法。游此忍界。游问身业。说问语业。意业
在其中矣。方便下。谓据法身实智。无乎不遍。似不
用问。但三业应机。属于方便权智。则方便权力事
相。果云何也。佛告下。约圆真实成方便而答。以十
九说法随地而在。一时圆应故。若有下。答身业之
方便。即现下。答语业之方便。意业答在应以即现
中矣(国土众生。约三千大千依正报。总言机也。应当也。谓大千土中。有一圆教顿机众生。欲〔又〕
涉阶渐。直下成佛者。此人应当以佛身得度者。观音即时现其佛身。为说圆满果法也。楞严经云。若诸菩
卷七 第 466b 页 X31-0466.png
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故)。应以辟支下。梵语辟支迦罗。孤
山云。此翻缘觉。观十二缘(谓无明缘行等)。而悟道故。亦翻
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
等。准彼则观音现缘独身说法。乃寂静妙明等法也)。应以声闻下。准名义集。
有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定入无馀故。无馀应作
有馀。二增上慢声闻。未證谓證故。三退菩提声闻。
退大取小故。四应化声闻。内秘外现故。经云。以佛
道声。令一切闻(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等。准彼则观音现声闻身
说法。乃四谛之法也)。以上答即法身应机而现四圣身之方
便。楞严及本经。于四身中。俱不云现菩萨身者。以
观音即菩萨故。既能现佛身。则现菩萨易矣。应以
梵王下。即法身应机现六凡身也。梵王为色界主。
或云离欲。或云净行。序品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尸弃大梵(此云火。或又名顶髻)。光明大梵等(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心明悟。
不犯欲尘等。准彼现身说法。是说不犯欲尘之法也)。应以帝释下。帝释云能
作。谓能作三十三天之主故(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
等。准彼现身。是说统天五戒十善等法也)。应以自在下。梵语婆舍跋提。
秦言自在。谓假他化乐。而取自在故。别行疏云。是
欲界顶魔王天也(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等。准彼是说游行十方之法也)
应以大自在下。梵语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八臂
三目。骑白牛。疏云。楼炭称阿迦尼吒。华严名色究
竟。是色界顶天。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十住
即十地也)。号大自在。为大千界主。灌顶云。字威灵帝(楞严
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等。准彼是说飞行虚空之法也)。应以天大下。训
卷七 第 466c 页 X31-0466.png
见妙音品(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等。准彼是说统鬼神救国土之法也)
应以毗沙门下(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等。准彼是现说统世救生
法也。然楞严云。现四天王。及现四天太子。驱使鬼神身。此唯说现毗沙门该之)。以上叙现
六凡中天上君臣。应以小王下。叙现人间王臣等
身也。小王对四轮王言(楞严经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等。温陵曰。自金轮至
粟散。皆人王也〔那〕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故)。应以长者下。具德位之
人也(准楞严说。主族姓。世间推让之法也)。应以居士下。修德位之人
也(准楞严说。名言清净。自居法也)。应以宰官下。当路之显达也(准楞
严说。爱治国家。剖断〔那〕邑治也)。应以婆罗下。同此方儒生。及处士
也(准楞严说。术数摄位。自居法也。温陵曰。长者具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
叹下归。为族姓主。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名居士。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
一。数术。即和合占相。推步盈虚。五明术也)。应以比丘下。楞严为四。准彼。
是说出家持二百五十戒。及在家五戒之法也。应
以长者等妇女下。与楞严少异。彼一现女主(君也)。二
现国夫人(次妇女身)。三现命妇(臣也。谓以夫职。而受语命者也)。四现大
家(为女主。夫人命妇之师者也。孤山曰。女主。即天子后。国夫人。如论语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妇。谓妻
因夫荣。大家。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同郡班彪之女名昭。字慧姬。和帝召〔人官〕。令皇后贵人师事焉。号曰
大家。是也。此中长者宰官妇女。合彼命妇。不云现女主国夫人身者。以妙音品。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
是经。巳叙之矣。既能现显达妇女。其居士婆罗门。通隐显之妇女。能现可知矣。然则说法是说内政立身。
以修国家之法也)。应以童男童女下(准楞严。不坏男根。名为童男。处女不求侵
暴。名为童女。谚云不破身者。是也。彼开为二。此合为一。说法可知)。应以天龙下。此
现八部身随类说八部法也。楞严开叙为九科。说
法。是说乐脱出其伦之法也(长水曰。有形如休咎精明。无形如空散销
沈。有想如鬼神精灵。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馀详于他处)。应以执金
卷七 第 467a 页 X31-0467.png
刚下。楞严少此一科。名义云。梵语跋阇罗。此云金
刚。执者。梵语波腻。此云手。手有执义。无尽意是观
世音下。结答其方便之力。楞严经云。是名妙净三
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
自在成就。准彼。无作自在妙净之言。则此中十九
说法。皆在机感上。于菩萨法身。如镜应像。月现水
也。是故汝等下。劝兴供养。以启下节。是观世音下。
楞严云。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准彼。
则十九应身。摄尽四不思议。以彼施无畏之名。在
四不思议之文中故。凡吾人怖畏。皆生意地。故劝
无尽意菩萨。兴供养。以除怖畏。得自在。有以也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无尽意下。当机闻观音能施无畏。即解所服璎珞。
兴供养者。明欲无怖畏。先须无挂碍也。以璎珞虽
众宝所成。价直十万金。然挂于项。而碍于胸臆故。
而以下。璎珞本常之有财施。云法施者。意明常有
即真实也。时观音不受者。谓璎珞固常真实。但一
入意分别。则为不常不真实也。况供养出乎佛命。
意兴由乎耳闻。既无诚求悯内之辞。又不回施上
下。是乃财施非法施。故不肯受。有以也。无尽意复
白下。既去悯我等故。我无尽意自我。等谓等于众
部。则意有回向。言有诚求。于礼为通。于福为圆。璎
珞常有之物。可成圆通常三种真实功德矣。故佛
代当机而申劝。表果能成因。财施始成法施也。故
卷七 第 467b 页 X31-0467.png
云尔时佛告等。即时观世音下。遵佛命悯四众八
部者。表受法施。下合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也。
分璎珞作二分。供佛及宝塔者。表上合十方三世
同一慈力也。不曰悯无尽意者。明当机与巳皆同
等菩萨。修法垂范。耳根意根圆通功德相类。不用
悯也。毕竟得佛命而受璎珞者。明因常在果。法施
不外财施。即巳悯无尽意不用言也。二大士持妙
法莲华经。为普门自在之神力如此。故总结云。无
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会楞严。缺四不思议
然具于四番结答文中。初云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次云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三云是故娑
婆世界皆名施无畏者。四云有如是自在神力。所
以然者。以八万四千烁迦罗首。八万四千清净宝
目。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慈威定慧之妙容。现一一
形。诵一一咒。皆自在大威神力摄尽故。】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至)能灭诸有苦。」

【尔时下。晋译元无偈文。本译有者。梵本增损。译人
传持不同故。世尊下。当机既蒙观音悯受璎珞。感
其圣德神力。将申问其十四无畏功德。以人名品
之义。故先赞佛具相好。以引启也。具足下。为经家
叙置。汝听下。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谓圣行能应
诸方。虽是神道。亦由深大之愿所使。然深大之愿。
即经多劫。亦难心思口议。侍多下。总颂上合诸佛
卷七 第 467c 页 X31-0467.png
之愿。净谓多劫愿大。难思议者。由菩萨侍佛多。曾
无染著也。我为下。谓佛于观音深净难思议愿中。
许说少分。俾闻圣名。见圣身。念圣号者。皆不空过
岁月。而获消灭三有中诸苦恼也。应知偈文是补
长文所未尽。文句藻丽庄重。】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至)以渐悉令灭。」

【假使下。申颂略说。火坑瞋所变起。人以瞋害。圣以
慈忍。故念圣力。火坑化而为池也。或漂下。巨海贪
所成就。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一念圣力
五欲顿息。则贪波不能没也。或在下。自高大之我
慢。踰千须弥。我慢人人尤慢。我是我为人所推堕
也。菩萨谦光照物故念得力。如杲日之住于虚空
也。或被下。痴恶逐人。如堕金刚山。无有不损伤全
躯者。菩萨闻思修三慧。除绝痴恶。故令念者得力。
虽或堕落。不能损一毛也。或值冤贼等者。冤贼缠
于疑暗。是各执刀加害也。菩萨视冤同亲。毫无疑
害。故念得力。咸起慈心也。或遭王难等者。王难生
于身见。有此身生。必有彼身死。是为临刑欲寿终
也。菩萨身见既空。故念得力。彼身见之刀。即段段
坏也。或囚禁等者。譬边见为桎梏也。生此有无断
常等边见。为财产所囚禁。妻子所枷锁。六亲伎俩
所杻械也。菩萨边见顿空。故令念者。得释脱也。咒
诅毒药。邪见所发也。害人而反自害。圣无邪见。故
令念者得力。不遭其毒横也。或遇恶罗刹等者。诸
卷七 第 468a 页 X31-0468.png
见取所兴也。菩萨无见取故令念者得力。不取诸
无想外道天为涅槃。故无想断见诸龙鬼。不敢害
也。若恶兽等者。譬戒禁取为恶兽。具利牙爪可怖
也。菩萨无戒禁之取著。故令念者得力。而持牛狗
等之恶兽。疾走无边方也。蚖蛇等者。具忿恨恼覆
悭之气毒。如烟火之烧然。触误即痛杀也。菩萨无
忿恨等毒。故令念者得力。诸恶虫自回避也。云雷
等者。云况谄也。谄媚如云之覆日也。雷况憍也。憍
慠如雷之震惊也。掣电况嫉妒也。嫉妒人之所长。
求索人之所短。如掣电之快驶。毫不容隐蔽也。降
雹况害也。好害人之善。如雹之摧害物也。澍大雨
譬诳𧮂也。狂大言赞毁于人。如澍雨之倾覆物而
浸润也。菩萨无谄憍等云电。故念者。得力。凡遇嫉
害。应时得消散也。众生被困下。谓六道众生。被上
大小中随眠烦恼所困厄为因。为惑为业。受其无
量苦果苦报。逼迫身心。不获自在。菩萨以妙妙闻
心智力。而能救护者。以具足神通力。广修实智与
方便权智故。于十方国土。无刹不圆现其法身也。
由是种种恶趣如地狱道鬼道畜生道三途中之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凡有念圣名者。无不以渐次
消灭。得涅槃乐也。此所以为闻名及现身。心念不
空过。为汝略说者也。】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至)是故应顶礼。」

【此颂三十二应以法明品一节。释总颂上合十方
卷七 第 468b 页 X31-0468.png
之愿净义。菩萨所以能上合十方三世诸佛本妙
觉心者。具此真观等五观妙音等五音之观音法
也。真观下。从俗入真之空观。合佛法身直一空观
曰真曰清净。明法身之真净也。广大下。从真涉俗
之假观。合佛般若俗谛不出色等三科七大。然而
色大般若大。故曰广大智慧也。悲观下。真俗不二
之中观。合佛解脱。以至中观。始能慈能与众生乐
悲能拔众生苦。得至涅槃解脱。故合佛法身。成圆
真实。合佛般若。成通真实。合佛解脱。成常真实。元
止三观。衍成五观名也。常愿下。谓菩萨既合佛三
德。成三真实。九法界众生。所以常愿瞻仰。不敢顷
久怠离也。以上但明合三德之体也。无垢下。合法
身之相。法身清净。故曰无垢。无垢故光生。故曰清
净光。慧日下。合般若之相。般若證理曰智。照物曰
慧。慧相如空中之日。能破诸闇也。能伏下。合解脱
之相也。以解脱之为解脱者。不过解脱三灾中之
风火相故。普明下。谓菩萨由合佛三德之相。故能
以普光明门。照九法界众生。成自在之业。得自在
之名也。悲体下。合佛三德之用。谓菩萨法身。虽以
慈悲为体。非混滥不律。故从体起用。其戒律。如雷
之震惊蠢动。得生。其慈意。如云之妙大普含滋润
也。此合法身用也。澍甘露下。合般若之用。梵语甘
露。此云不死药。般若为相。故喻以日月能照烛。般
若为用。喻以甘露法雨。雨能滋润。世间云雨。灭除
卷七 第 468c 页 X31-0468.png
㷬魃之𦦨。出世甘露法雨。灭除烦恼。十四无畏中。
若雷若雨。皆喻随眠业苦。此中雷雨。仍喻法身般
若。同事异譬。故云慈云妙。诤讼下。合解脱之用。诤
讼小者。经于官处。诤讼大者。经于军阵。皆多怖畏
一念圣名。得其力庇。无论讼阵。众怨悉退且散。岂
非解脱之用乎。此一行似是十四无畏中文。而译
置此者。实为显解脱用也。问解脱之用实大。而以
讼阵言。何也。答地狱等冤对。亦名诤讼。忉利天与
修罗共战。亦名军阵。以言似小。而义则该广也。以
上皆有德之实。发挥观字义竟。妙音下。有实之名。
发挥音字义。此句以法身圆真实得名。问观音品
何为带妙音颂。答一则妙音品无偈。一则妙音观
音。名异音同。故于此品。兼颂妙音。俾见二大士俱
是法身菩萨。以法身无乎不在。不碍圆应。不染于
尘。故曰妙音。观世救苦自在成就。曰观世音。梵音
下。以般若通真实得名。清净曰梵音。应不失时。曰
海潮音也。胜彼下。以解脱常真实得名。谓妙谓观
谓梵谓潮。皆世间之音声也。或约实道。或取譬言。
皆使众生。知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物。俱是法身三
德境界。难以相取音得。故曰胜彼世间音也。是故
下。谓菩萨既名实称德。故九法界众生。常应心念。
而勿生疑虑也。观世音下。申明。谓所以教众生勿
生疑者。以菩萨虽曰超越世出世间。名清净圣性。
然悲深愿重。偏于一切众生苦恼死厄。能作依凭
卷七 第 469a 页 X31-0469.png
怙恃。令念敬者。得出苦获乐也。具一下。谓菩萨约
如来藏之法身。则具一切功德。所以用慈眼视一
切众生也。约报身。则所修之福聚。如海之无涯量。
是故一切众生。应当顶礼也。应知于苦恼下。结十
四无畏下合之文。具一切下。结三十二应上合之
文。并结颂中弘誓深如海等文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下。品首以无尽意当机。明耳普圆通持经。其
意无尽也。品末以持地为结證。明圆通无尽之意。
不离一切众生常住之心地也。故曰若有众生等。
楞严经持地。自陈圆通云。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戒
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
佛知见地。我先證盟。此经授阿罗汉成佛显记。故
说讫普门品。而持地以阿罗汉为菩萨者作證。良
非无故也。佛说下。经家叙置。印證持地功德不少
之文。阿耨多罗云无上。即无等(宗门云不是目前法)。三藐三
菩提云正等觉。即等(宗门云。亦不离目前)。初诸声闻人。闻发
菩提心。皆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以发心者。必欲
度脱十二类生故。故四大弟子说喻。我本无罪(喻巳
无见思惑罪矣)。而被囚执(喻无惑。而复入三界。为四生囚执也)。此必定死。转
更惶怖(喻复入三界。不得灭尽定无生之生。反受分段生之死也)。今闻菩萨耳
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之业。皆知发菩提心者。如
月随水现。镜逐像明。终日度生。皆神通示现。毫无
留滞。故先云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之力。末云
卷七 第 469b 页 X31-0469.png
皆发无等等阿耨菩提之心。是知六品流通。为教
声闻。学菩萨法。佛子所应得者。万二千受记阿罗
汉。皆巳得之矣。】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晋译云总持。大论云。能持集种种善法。令
不失故。此前三品。明显持此经。至普门自在。为因
该果海。此后三品。明显密持此经。显谓妙庄严王。
密谓本品及普贤劝发。为果彻因源也。因果皆一
真心。为总持故。】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如说修行功德其多。」

【尔时下。前既累校持经者功德。此复问者。为发心
说咒之端也。照随喜功德品。转身得与陀罗尼菩
萨。共生一处。此品药王勇施毗沙门护国天王十
罗刹女鬼子母。皆是能与持经者。陀罗尼之菩萨也。】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即说咒曰。

安尔(一)曼尔(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六)

【晋译咒字作祝。梵语译为华言。录附于兹。以备会
通云。奇异所思意念无意永久所行奉修寂然憺
怕志默解脱济度平等无邪安和普平灭尽无尽
莫胜玄默憺然总持观察光耀有所依倚恃怙于
内究竟清净无有坑坎亦无高下无有回旋所周
旋处其目清净等无所等觉巳越度而察于法令
众无音所说鲜明而怀止足尽除节恨宣畅音响
晓了众声而了文字无有穷尽永无力势无所思
卷七 第 469c 页 X31-0469.png
念。准四例五不翻。此不容录附。第古德既翻。不嫌
令人受持开悟佛之知见。不拘乎华梵也。】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于诸众生所饶益。」

【世尊下。当机初领佛答。受持此经者。得福之多。恐
诸妒者。面侵背毁。故以巳所亲近六十二亿恒河
沙等诸佛所得神咒。施与持经者。为卫护也。一则
悯念末世持经之人。一则见巳亲近之佛多耳。】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一)摩诃痤隶(二)(至)涅犁墀婆底(三)

【晋译勇施曰妙勇。咒作华言云。晃耀大明𦦨光演
晖顺来富章悦喜欣然住此玄制永住无合无集。】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说是陀罗尼即说咒曰。

阿黎一那黎(二)(至)那履(五)拘那履(六)

【晋译云。富有调戏。无戏无量。无富何富。】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毗沙门云多闻。富有之名。多闻于四方。居须弥山
半腰北水精埵。署夜叉罗刹二部。】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至)浮楼莎柅(八)頞底(九)

【持国。晋译云顺怨天王。咒曰。无数有数曜黑持香
𣧑祝大体于气顺述暴言至有(𣧑音凶)。】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巳。」

【持国。梵语提头赖吒。此云安民。以安护国民故。居
卷七 第 470a 页 X31-0470.png
须弥山东半腰黄金埵。署乾闼婆毗舍阇二部。先
北后东。西南二天王。在其中也。皆说咒护持经者。
以法师品尝蒙授记故。】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晋译云有结缚)二名毗蓝婆(离结)
三名曲齿(施积)四名华齿(施华)五名黑齿(施黑)六名多发(被发)
七名无厌足(无著)八名持璎珞(特华)九名皋帝(何所)十名夺
一切众生精气(取一切精)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
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世尊等我亦欲拥护
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
令不得便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菟醯(十九)

【晋译云。于是于斯于尔于氏极甚无我无吾无身
无所俱同巳兴巳生巳成而住而立亦住嗟叹亦
非消头大疾无得加害。】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

【晋译云。是等之类。是我眷属。令无所犯。拥护法师。
准彼则咒语。皆是指名。诸鬼约束不得兴害持经
者之义。】

「若夜叉若罗刹(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法师者(至)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巳(至)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尔时下。标列女鬼之名。一二以婆彰名。如今称女
人。为婆娘也。蓝毗蓝。谓面如蓝靛色也。三四五以
齿名。见食人之具凶也。六以多发名女。美在其发
卷七 第 470b 页 X31-0470.png
盛也。七以无厌足名。谓贪淫无厌也。八以持璎珞
名。谓严饰具也。九准晋译何所。是以无所不具为
名。故佛于十罗刹女中。独呼皋帝。有以也。十以夺
一切众生精气名。乃女鬼以淫害人。为政事也。或
梵或华。名从形出。俾人闻名见像。知其恶不善之
状者也。鬼子母。为大千世界诸鬼魅之母。专取世
间婴儿。养其子。名爱奴者。故曰并其子等。俱诣下。
前东北二方天王。是此辈之主。见部王发心说咒。
护持经人。故部落亦发护持之善心也。故曰我等
亦欲等。咒语五不翻中。为秘密不翻。四不翻中。为
翻字不翻音。今法护译本。音字既俱翻。引附其间。
俾知咒语。亦不外长文所叙也。宁上等者。凡女人
钟爱。最在头面。无敢略犯。今曰宁犯巳头面。莫恼
于法师。则是爱持经者。有甚爱巳头面也。夜叉云
暴恶。罗刹云可畏。皆食人鬼也。饿鬼。谓不得食者
也。富单那云臭饿鬼。此鬼能主人间热病。吉蔗云
起尸鬼。毗陀罗云赤色鬼。名义集作韦陀罗。云妙
善主厌祷鬼。晋译云。蛊道符祝者。是也。犍驮云黄
色鬼。乌摩勒伽云黑色鬼。阿跋摩罗云青脸鬼。若
夜叉吉蔗等者。谓鬼与人。皆能为起尸鬼。以上皆
鬼之名。及鬼之本像也。若热下。谓鬼之害。一日至
七日。有间之害。若常热病无间之害。若男下。又鬼
之变像也。乃至下。谓持经者得其咒力。不唯昼安。
夜亦安也。即于下。向佛述犯咒不顺命之鬼。得五
卷七 第 470c 页 X31-0470.png
逆之罪状也。故曰若不顺我等。阿梨树云兰香蕱。
晋译云。犹如华菜。剖其树枝堕地。必剖为七段。敢
犯法师者。头破如之。如杀下。弑父害母。二逆也。亦
如下。晋译云。如合众麻油。火然尽无馀。谓捣麻生
虫。虫肥压油。杀命之甚。三逆也。晋译殊未尽。斗秤
欺诳。谓小出大入也。晋译云。犹如称戴峻。罗垢之
所聚。此方率常。西域甚戒严故。成第四逆也。调达
妄自羯磨。分佛五百新众而行。是为破僧。第五逆
也。诸罗刹下。谓不但说咒护。亦当以身护持也。观
此持经者。昼夜鬼神随从。不可畏乎。佛告下。善其
但护持经题之名。具功德。且无量也。何况下。教其
如护持全经之文。及六种法师也。说是下。叙置得
益。可知。】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庄严王。晋译名净复净王。乃华德菩萨前身。不
曰华德菩萨本事者。以因名成果德。彰持此经者。
因该果海也。由华德曾问妙音因地。故说其本事。】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尔时下。将叙华德因行。先叙本所事佛劫国见过
去诸佛。皆说此经。现在诸菩萨。皆由过去持此经
种善根也。多陀阿伽度。名义云。亦云怛闼阿竭。翻
如来。法身名也。阿罗诃。翻应供。解脱名也。三藐三
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翻正遍知。般若名也。妙音因
中事佛。名云雷音。果上事佛。名宿王华智。此佛之
卷七 第 471a 页 X31-0471.png
兼两也。】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彼佛下。具大事因之人(前之王。即今之华德菩萨)。其王下。成大
事缘之人(前之夫人二子。即今之光照庄严相。及药王药上三菩萨也。作大事因缘训者。
准后文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是二子下。叙所以能成大事缘者。
以具神力及福智故。所谓下。释福智(十波罗蜜。此中具七。前五
度福德。后二度权实二智。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三十七品助道。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皆是助成无上菩提之道)。又得下。释成神力。以凡神
力。皆由三昧而成(神力即下身上出水等一十八变也)。三昧七种。下
文次第自训于此三昧者。此指佛知见法华三昧
也。当下指示。故曰于此。】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尔时下。谓云雷音佛。以宿命通。知妙庄王久困邪
见。然正因当熟。故说正法。而度脱之也。时净藏下
净藏。谓净如来藏之三性。净眼。谓净如来之五眼。
经以二净。释成二王子。得菩萨净三昧之名也。不
先白父而白母者。维摩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
为父。善根诚实男。今妙庄王。既以方便。为二菩萨
父。示堕邪见。然非先智度。则邪见莫能除。净德夫
人。虽为二菩萨母。然非先善根诚实。则智慧不能
兴故。经上节叙六度讫。复叙方便波罗蜜。此节叙
二王子得菩萨净三昧。先白其母。意有在也。劝母
往听。照随喜品劝人往听。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
一处等功德也。】
卷七 第 471b 页 X31-0471.png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而生此邪见家。」

【母告下。西域九十六种。除佛一种为正道。馀皆名
邪见。婆罗门云净行。有治世出世之别。出世者。或
修迁修佛。治世者即同此方之儒。其法无故。男女
不得溷杂。况国母为世仪。刑不先奏准。讵敢檀便。
故云汝父信受等。此可见末世持经者。虽有善根
智慧。苟无方便。亦不能改邪归正也。净藏下。虽为
白母叹伤之辞。其实明二菩萨得日星宿三昧也。
以佛喻日。外道喻星宿。今以法王佛子。必准婆罗
门法而行。是如日光而限乎星宿。此二菩萨叹出
世人。为世法所拘碍之如此。】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母告下。谓徒自忧念。于事无益。当忧念父。现其神
变。使得见而心净。有补于行也。于是下。虽叙二子
奉慈旨。以现神变。照前文有大神力。其实明二菩
萨得净光净色二种三昧也。以所现神变。总不出
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所变之光色故。高七多罗
者。名义集云。旧名贝多罗。翻云岸形。如此方棕榈
树。高直。极高者。八九十尺。华如黄米。有云。一多罗
树。高七仞。字学云。八尺曰仞。西域记云。南印土建
那国北。有多罗树林。三十馀里。其叶长广光润。诸
国书写莫不采用。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多罗树。高
四十九仞。一仞八尺。十仞八丈。四十九仞。则总计
去地高三十九丈二尺也。现种种下。旧训一十八
卷七 第 471c 页 X31-0471.png
变。今考经文。止得一十四变。以虚空中行住坐卧
为四。身上出水下为四。或现大身下为六。共计一
十四种故。或者就现如等之等字。等其地上行住
坐卧。则为一十八种耶。令其下。结其果如母言也。】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至)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时父下。谓方便为父者。不出智度之母之所料。则
权符其实也。故问师弟子之为谁。二子白下。虽是
叙答父王之辞。其实明二菩萨得净照明三昧也。
以佛名法名净。照明其父王之信心故。宝积第三
经云。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父母不信。令其信心(一也)。父母毁戒。令其住
(二也)。父母悭贪。劝令住舍。赞叹菩提(三也)。今二菩萨。
是其人也。问品中曾未叙二子先以佛为师。今奚
云是我等师。答经虽未叙。其义闇含。以前文云二
子久修菩萨之道故。既云久修。焉知不为彼佛弟
子。问二子既有如上神道。奚不即以神力度王。必
为子耶。答二菩萨。于王有为子之缘故也。】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于是下。谓前现神力。涌在虚空。今现神力讫。而从
空下地也。到其下。复母之命。谓父王既因神通生
信。堪发大心。巳之化父能事巳讫。但求母之放巳
出家也。尔时下。述义成偈以申白。谓巳不图绍宝
位。愿母于出家作僧者。以诸佛难值。冀常随佛学
道。出生死难也。如优昙下。喻其佛之难值。校值优
卷七 第 472a 页 X31-0472.png
昙。为尤难也。脱诸下。谓纵值优昙。得遇金轮王。不
能免二死之难。值佛则免二死之苦难也。母即下。
智度之母。愿遂善根诚实之男也。故听许出家。于
是二子白父下。先独求母者。母慈爱重也。此因母
听许故。双求父母践前言。更向父母求出家也。所
以下。申偈诸佛甚难值一句。又如下。申脱诸难亦
难一句。阿含经云。须弥山下。有一眼之龟。大海之
中。有一孔之木。以一眼之龟。求值一孔之木。渡彼
岸。免沉溺。然一投有失。必待浮木绕山三千年。而
复值木。一孔喻佛法一乘。龟一眼喻众生偏见。以
偏见值一乘。一投有失。万劫难逢。此虽请父母践
前言。申求出家。其实明二菩萨得第六长庄严三
昧也。以王及夫人二子。先世为僧。庄严佛法。今生
复求出家。长庄严义故(此节结文。先云如优昙钵训瑞应者。后长文云。
如优昙钵罗。既多一罗字。应训为青莲。也瑞应即青莲足證矣)。】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此节为下节。先容叙次先小后大。有四科。彼时下。
谓王合宫无小大。皆愿诣佛者。元各有所资也。一
后宫皆堪受持妙法。二净眼久巳通达法华三昧。
法华三昧。即于一切法。开悟佛知见之谓。三净藏
于多劫。通达离恶趣三昧。恶趣谓地狱等三途巳
离。人亦离。故云欲令一切等。四王夫人。得诸佛集
三昧。集谓文集。故云能知诸佛等。后宫但任受持
经之文言。净眼则于经文得定。皆自觉也。净藏又
卷七 第 472b 页 X31-0472.png
以定力。离一切众生恶趣。是自觉觉他也。皆下化
也。王夫人则于自觉觉他中。能知诸佛秘藏。是上
合也。觉行圆满也。故为二菩萨母。经文四层次第。
先小而后大也。二子如是下。虽结上文。其实明二
菩萨得第七大威德藏三昧也。以广大威德。皆藏
于子道中。如观世音。应以童男得度而现身。夫人
如妙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是也。】

「于是妙庄严王(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此节叙王等受二子化导。践见佛闻法之言。以明
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令父母證得檀波罗
蜜也。于是下。君臣夫妇。父子尊卑。一时诣佛致礼
也。尔时彼佛下。王以礼进佛。以法酬也。尔时妙庄
严下。王夫妇因闻法喜。舍身庄严。行檀度也。于虚
空等者。璎珞化成四种宝台。表王即檀度具四无
量心。兆王他日得佛之依报也。以床为坐卧依。衣
为行住依故。其上有佛。乃云雷音之化身。坐于台
上。为后王升空之案。兆王他日得佛之正报也。尔
时王作念下。为后赞佛相好之案。为下舍位出家
之兆。】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时云雷音下。谓王因见化佛相好。有念出家。而四
众不知。故云雷音佛。告众使知。而授王成佛之显
记也。此明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令父王得
尸罗波罗蜜之戒度。以作比丘。必受二百五十戒
卷七 第 472c 页 X31-0472.png
故。当得作佛下。虽授成佛之佛名国名劫名大小
乘众名。皆由精进于戒。而始得至波罗蜜之彼岸
故。此照前第三节。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
悯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之案。以授王成佛果记。
是说妙法莲华故。】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此虽叙王得记舍家出家。其实明二子具足菩萨
所行之道故。令父母眷属。證得羼提波罗蜜之忍
度也。以非忍不能舍位出家。非出家修道。不能證
忍之彼岸故。】

「王出家巳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

【此叙王为僧修道。明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
令父證得毗利耶之精进波罗蜜也。】

「过是巳后得一切净功德(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过是下。谓精进修行。此经过八万四千岁之后。由
经而得定。由定而得通。故能升空也。此虽叙王为
僧之修经。其实明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令
父證得禅波罗蜜也。以三昧即禅定之异名故。由
前文未曾叙空中化台多少高。故此中叙王升虚
空。有七多罗树之高也。而白下。虽叙王向台中化
佛。以感二子。其实明二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
令父王證得智波罗蜜也。以白佛之言。皆知巳知
彼之智慧言故。自此我起。至得见世尊止。是叙巳
始信外邪。终归正觉。由二子也。自此二起。至节竟。
卷七 第 473a 页 X31-0473.png
是叙巳过去善根。现生圣果。由二子也。故二子非
子。是王善知识。为劝王受持妙法华经。示现子道
此知恩报恩之言。非證般若波罗蜜者。孰能与此
宿世善根。天台科注。谓王及夫人二子。昔尝为道。
结契住山。后因乏食。一人愿充莫化。入市朝见王
者富贵动心。遂命终。托生为王。名妙庄严。专信邪
外。不神佛法。三友悯迷。无法可度。谓非先以欲钩
牵不可遂。一人愿为端正有像之女。净德夫人是
也。二人愿为福德智慧之男。净藏净眼二王子是
也。故云发起饶益来生我家。准此。则吾人六亲相
引为佛事者。无非宿世因缘。论云。差别缘有二种。
或为冤家。或为亲友。是也。】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令住正见。」

【尔时下。述彼佛印可王得智度之言。故曰如是等。
若善男子下。由印可于王。而推广之谓。凡他善男
子女人。皆以一世种善根为因。世世得善知识为
缘也。其善知识下。申明。谓其善知识。所以能作缘
者。以能作成佛之大事。初则示其佛知见。约自巳
力行。为榜样。如开张铺店者。将物事铺设也。次则
教其得佛知见之方。如对上店售物者。言其价值
高下也。又次令得佛知见者受利益。末则令得佛
知见者生欢喜。有是四端故。能令人入阿耨菩提
之佛果也。大王当知下。束成。谓王当知善知识。由
上能作佛事。是善男子等之大因缘。故化导人。令
卷七 第 473b 页 X31-0473.png
得见佛发心也。王既出家为僧。译人应于王字下。
置比丘言始顺。大王汝见下。约归二菩萨以结之。
谓王但见二子。是巳一生之善知识。而尚未知二
子累劫所事之佛多。授持其法妙。乃当證果之人。
但因悯邪见。令归正觉。故示居因地。以子道而化
亲眷也。知音一往以妙庄严王所行之事。俱训归
二子所行菩萨道者。准上及此两节经文也。此虽
叙彼佛印答王言。其实明二菩萨于此三昧悉亦
通达。故结以受持法华经也。】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巳礼佛而出。」

【妙庄严下。王比丘先因作念。空中云雷音佛。化身
相好。始得出家。受记获通。后承通力。以升虚空。述
其因缘。既蒙化佛印可故。今从空下地。而致赞于
云雷佛之报身相好。以发愿也。其赞具一体三宝。
如来甚希下。赞佛法身。顶上肉髻下。赞佛报身。略
明三十二相之五。一顶髻光明。二目长绀。三眉间
白毫。四齿齐密。五唇色好。尔时下。总赞八十种好
及诸功德也。以上赞佛宝。于如下。赞法宝。明由二
子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故。令巳證得慈悲喜舍。乃
至三十七品道法。皆悉明了通达也。故云如来之
法等。我从今日下。叹巳由见佛闻法。而成僧宝。发
愿永断大小随眠烦恼也。故曰不复自随心行等。
经文叙事。古今在目。其严乎。】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卷七 第 473c 页 X31-0473.png

【佛告下。会通今昔。前王今菩萨。见华德之问妙音
因果。彼此虽殊。夫妇父子所受持之妙法。则同也。
是药王下。见与持妙法者之陀罗尼。为六十二亿
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之不虚也。故曰巳于无量等。
若有人下。识二大士名字者。一切天人。尚应致礼。
况学二大士之持经。岂不蒙诸佛与咒而获念哉。
佛说下。叙置闻当品者之获益。佛五眼中法眼净。
为十地菩萨所具。】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别行疏云。梵语三曼多跋捺啰。此云普贤。准本经
自在神通曰普。威德名闻曰贤。乃十方三世一切
诸佛之长子也。故经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
曰普贤尊。若准彼疏。有人法五训。法有二。一体性
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一即一切曰普。一切
即一曰贤。此二正同此经之妙法也。人有三。一位
前信住行向菩萨。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正同此经诸新得记菩萨。二当位。十地等觉菩萨。
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正同此经八十万
亿那由他发愿持经菩萨。三位后。谓巳成佛竟。行
德周备。障累永袪。上无所求。唯不舍悲愿。务在度
生。隐实现权。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同
此经八品流通分当机诸大菩萨也。故以普贤为
流通之终。彼疏尚有十法训普。恐繁不录。劝谓劝
佛重宣四法。发谓发心说咒护持。成就四法。得此
卷七 第 474a 页 X31-0474.png
经之人。故曰普贤劝发品。此经以弥勒文殊为开
章。观音普贤为奉行。明妙法慈智为始。悲行为终。
然真悲无终。真慈无始。以慈劝人。发心持经。何有
尽极哉。】

「尔时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尔时下。叙当机之德之名。与大下。叙同名同德之
盛。从东下。叙其来处。申明自在神通之力。又与下。
叙其拥从。申明威德名闻。到娑婆下。准从东方来
之言。则娑婆为西方也。头面下。叙见佛三业恭敬
之仪。白佛下。陈所事佛与世界之名。初开法会。白
毫相光。自西以照东。今法会毕。普贤菩萨从东以
至西。示一大事因缘相首尾也。遥闻下。所谓心闻
洞十方。不为形隔。业闻序正二分经巳。惟愿下。承
流通分中五品言。谓现在过去持经者。既如药王
等。或以苦行。或以妙音。或以陀罗尼。或以妙庄严。
无非普门自在之业。是为极难之事。教如来灭后
未来世之人。云何能得极省力易简之法。以持经。
是我普贤与众菩萨。共来听受之意也。故云若善
男子等。华严会终。普贤为善财。说十大愿。此经会
毕。普贤请佛。说其四行。二经始终一贯哉。】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佛告下。答当机佛灭后末世诸善男子等。须成就
四法。始能得此经也。问所谓得经者。是得此七卷
文言耶。抑得开悟佛知见耶。答谓得七卷文言。受
卷七 第 474b 页 X31-0474.png
持读诵。即得开悟佛知见也。以经云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故。又无论佛现前灭后。闻一偈一句
者。皆得与记故。一者下。列释四法。问末世之人。去
佛既远。安能得其护念。答所谓得诸佛护念者。谓
行人发阿耨菩提心。则得法身佛护念也。以法身
佛。即吾人本有之心性。既见心性。时刻照管。是谓
护念。然修此行。须以大慈悲为室。以大慈与众生
乐。大悲拔众生苦。惟见證法身佛者能故。二者下。
问吾人既得法身。自巳即是活佛。何须更植众德
之本。又众德以何法为本。答但得法身。不植众德。
譬如有地而不种谷。地为无用。是以吾人心性虽
具。苟不广修六度。而无庄严。亦不得圆满报化。即
度生有限矣。是故见法身后。更须培植万行也。然
涉行既深。魔障滋多。故须以柔和忍辱衣。而为植
德之本。则魔孽无能碍矣。三者下。问既培植六度。
禅定在中。又奚云入正定聚。答非谓六度外别有
正定。但修德本于忍辱。苟不达诸法空为座。则忍
难持久。是故见得一切法空。以为正定。则忍而无
忍。诸度聚矣。四者下。问既定聚法空。则巳与众生
皆空。又奚用发救一切众生之心。答约性而观。人
巳实空。约相而言。众生界无尽。苟不发救度心。则
懈怠为业。愿力不充。果海莫圆。由是等觉地菩萨。
尚用发心。经云。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
众。广说是经也。应知具前三法。始能发后一心。发
卷七 第 474c 页 X31-0474.png
后一心。始能成前三行。是四法具载法师品之末。
今为普贤等。改题重说。冥显其能持经法师。即今
之普贤行也。为末世菩萨者。欲得其此经。行是四
法。如目足相资。缺一不可。故结云善男子等。】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尔时下。当机闻得经之人。一者为诸佛护念。故于
其人。亦发其心护念也。然护念有四。一护念除衰
患。衰约形貌枯悴生计萧条言。患约身心病苦事
端侵害言。惟其无此。所以令得安隐也。二护念使
无魔鬼伺求其便。魔云杀者。又云极恶。有父子君
臣及魔著者之别。故云若魔若魔子等。鬼有七类。
详见陀罗尼品。俱便于恼害善良。得经者虽开悟
佛之知见。既在有形。似多渗漏。一得菩萨护念。诸
鬼虽恶。皆不便于行凶。故云皆不得便。是人若行
下。三护念得经者。行住得菩萨现身安慰。六牙表
六度。白象表无上涅槃纯洁。真净王表自在义。亦
为下。谓菩萨现身。不唯但护持经之人。亦为供养
其法也。是人若坐下。四护念思惟经者。有所忘失。
教其口读心通也。】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尔时下。承上节。明因菩萨现身。与共受持读诵此
经。生其欢喜。增其精进故得。三者。入正定聚。及得。
二者。植众德本。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也。以即
得三昧。是正定聚。故及。陀罗尼之总持。有根本义
卷七 第 475a 页 X31-0475.png
故有本始。能一旋二旋。乃至百千万亿周旋往返
十方世界持经。为后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法音
方便。为众生说陀罗之总持法故。问普贤初问云
何能得此经。佛以四法为答。是巳得此经矣。如何
普贤又重令得四法哉。其训岂不纽曲作直乎。答
佛答普贤。以修四法得经。约其人最初未得此经
为言也。普贤现身。复令得经者。重修四法。是约重
加精进𤼭證果海为言也。故经以转复精进言。古
宿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是亦重耶。故训不错。】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晋本云。愿听总持。其辞祝曰。无我除我。回我方便。
宾仁和除。甚柔软柔。弱句。见诸佛因诸总持。行众
诸说。盖回转。尽集会。除众趣。无央数计。诸句。三世
数等。越有为学诸法。晓众生音。师子娱乐。世尊若
后世下。通申前诸节。故前云善男子善女人。此以
比丘等四众申之。前云受持。此于受持前。加求索
者申之。谓巳得者受持。未得者当求索也。前云读
诵。此于读诵后。加书写者申之。前云行住坐中思
惟转复精进。此以欲修习是经。必结三七日制。一
心精进申之。前云现身。此以满三七日制后。始现
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申之。一切众生。谓九法界众
生也。所喜见身。即十身相海妙色身也。论云。身有
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等。是也。前云魔
卷七 第 475b 页 X31-0475.png
鬼不便。此以非人无能破坏。女人不能惑乱申之。
前云忘失句偈与共读诵。此以示教利喜。身常拥
护申之。前云得陀罗尼。此即于佛前。说其陀罗尼
咒申之。如此申明者。谓巳修四法。巳得此经者。固
如前诸节。其未得四法。未护此经者。又须先准此
节。结制修习。使必得其经也。晋译咒语难解。此节
亦可为别申。三者入正定聚。以三七日一心精进。
是修习正定故。】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若有下。通节申叙修习四法。能得此经者之功德。
其功德即前六种法师义。一受持。二读诵。三正忆
念。谓因读诵熟。而正心嘿忆念也。四解其义趣。谓
因嘿忆其文。而解得义理旨趣也。五如说而行。谓
依义趣之说。而修行也。以上六种之功。当知下显
德。其德有四。一因如说而行。即知其人成普贤之
行。于无量下。二因具行。即知其人在无边佛所。深
种善根。为诸下。三由种有善根之大因故。感具大
果之诸佛。手摩其头。以慰其心也。以上约五种法。
即感现生功德。若但下。明不能全具五种。但能具
书写一种法师。其人命终。感未来功德。当生欲界
第二天以受乐。其乐有三。一天女伎乐相迎。二著
七宝冠。三于采女中共相娱乐也。何况下。复以劣
校胜。谓但具书写一种。其功德如此。则全具六种
者。其功德复三。一命终千佛授手。胜多天女相迎。
卷七 第 475c 页 X31-0475.png
二身心无有怖堕。反显忉利天乐。乐尽尚有怖堕。
三由千佛接引。得生欲界第四天弥勒内院。亲近
当来下生补处慈尊。故曰即往兜率等。弥勒菩萨
有下。慈氏如来同行菩萨也。有百千下。慈氏示受
天福之侍从。非同忉利淫娱也。有如是下。总结广
略功德。以劝人也。世尊我今下。发心以神力而护
法也。云阎浮提内等者。南瞻部洲。是佛发心修因
得果之本土。故虽浊恶。利根众生多故。此节亦别
申。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以文皆诠发救一切
众生义故。】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尔时下。经家叙佛敬当机。故特标其姓名也。赞言
下。赞当机善护此经也。令多下。赞当机善助持此
经之人也。汝巳下。谓凡菩萨护法。或为自巳未成
就佛果不思议功德。汝普贤业成就具深大慈悲
矣。助持经之人。或因自巳始发阿耨菩提之意。汝
普贤巳从久远劫来发心矣。如此亦似不须护经
助人也而汝犹能以神通愿。守护其人与法。则我
释迦。尤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汝普贤之名者。
以报汝不思议之功德也。普贤若有下。牒起为当
机所护助六种法师。当知是人下。申明六种法师。
虽居浊恶末法。能得普贤护助。即同佛之现在也。
有六科。一亲见佛。二亲闻法。三亲供养佛。四亲蒙
佛赞叹。五亲承佛摩顶。六亲受佛衣覆。此印證当
卷七 第 476a 页 X31-0476.png
机。遵一者为诸佛护念也。】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此节承上节。明末世六种法师。得如佛现在护念
故。能成二者植众德本。以结文修普贤之行。是众
德根本故。有六科。一如是下。植不贪世乐德。世乐
谓财色名食睡五欲。二不好外道人法德。法即经
书手笔。人即外道六师。三不亲恶者德。恶有三。一
畜猪等。二猎师。三者衒卖女色。四是人下。植正直
福力德。五是人不为下。植不为根本大小随眠所
恼德。三毒谓贪瞋痴。根本惑也。钝使也。嫉妒小随
也。我慢等。大随利使也。六是人少欲下。植知足德。
谓因居末世。不免于五欲中少求。但得即止。故曰
知足。能修下总结。谓末世六种法师。具上六德。即
名能修普贤之行也。】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普贤下通。节印證末世六种法师。得当机护助使
人信其不久成佛。冥照三者。入正是聚也。以诣道
场等。是正定聚处故。亦结法说一周之文。以转法
轮等。是序品方便品文殊答弥勒之文故。上节修
普贤行六种法师。具大因也。此节得阿耨多罗等
六种法师。具大果也。】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至)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普贤若于下。通节印證末世六种法师得当机护
助。直应供敬获福。不宜轻毁致罪。以成四者发救
卷七 第 476b 页 X31-0476.png
一切众生之心也。故其人虽不贪著衣服等四事。
然于资生之物。有所求愿。亦必不虚。而现世得其
福报也。设若有人。不知其意。而轻毁之言。六种法
师。是其狂人。空作持经之行。于衣服等四事。终无
所获。如此之人。既盲蔽佛之知见。故生生世世。当
得无眼之报也。若有供养下。谓复一人。见持经者
不复贪著四事。愈兴其供养赞叹。则其人亦当同
持经者。得其现世如意果报也。以上一毁一敬罪
福昭然矣。若复见受下。谓复有见持经者。不唯当
面轻毁。且背地出其法师实不实过恶。此人当得
白癞病也。若轻下。谓不唯出过。尤加其轻笑。则其
报世世有十一种也。一牙齿疏缺。二唇丑。三鼻平
四手缭。五脚戾。六眼目角睐。睐邪视貌。七身体臭
秽。八恶疮脓血。九水腹。所谓鼓胀病也。十短气。痨
瘵病也。十一诸恶重病。应知持经者。意本发救一
切众生。值此辈则亦难救也。是故下。谓直应见而
远迎敬而如佛。冀得罪灭福生可也。此结喻说一
周之文。以譬喻品后多说罗报故。】

「佛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节经家叙置。闻一品得益之众。结因缘说一周。
以恒河沙众及大千微尘等众。各具佛知见之周。
遇佛说普贤说为缘。故或證旋总持。或具普贤道
各随机也。】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卷七 第 476c 页 X31-0476.png

【此节结全部之流通分也。身子等尚名声闻者。约
迹言也。】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