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410b 页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明护国金刚寺住持 如愚 著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五百者。千二百人中之大弟子也。经中有千二百
五百之言。品题中。独标五百者。馀七百必五百人
最初所劝化发心者也。名其师之数。则资在其间。
故经中佛总其大数。同是罗汉。同佛所印證。元无
高下。则曰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
授阿耨菩提记别。其名分必原先后发心之所自。
则曰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等。乃至云迦叶汝
巳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则师
资轻重。究可知矣(楞严长水解云。千二百五十人者。初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
叶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准是。益见馀七百人。为五
百人所劝化发心者。明矣)。记不曰授。而曰受者。与前品相表显
卷四 第 410c 页 X31-0410.png
也。授四大弟子记末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
五百。皆当授记。前既曰授。此诸得记者。但受之而
巳。华严经云。一切诸佛成熟有缘不失时(此经成熟千二
百人成佛。所以有因缘说之一周也)。又云。授菩萨记。不失时(此经所以授三
根记先后次第。各以时也)。问曰。准长水解。千二百人数。止得二
迦叶波身子等五人为师。知音何得言五百人为
师耶。答曰。知音准品题及经文。以意会之。以品题
云五百。经文别名与记。亦不会逐一各名。但总云
其五百阿罗汉等。经云千二百。又与品题数违。则
有前后相违过。要使经文无过。须知云千二百人
者。即身子等五人。在前得记者。亦在数中。云五百
者。即五百人。与身子等。为行辈也。故知音分馀七
百人。在弟子列。不见经文有过矣。奚胶柱哉。问曰。
奚经文授记。不逐一列名哉。答曰。使千二百人。逐
一列名。此七卷经纸。尚不足数。况后授有学二千
人记。及耶输姨母六千人记。逐一列名。难为纸矣。
经文纸少。得记人多。佛语以略摄广。谈无量事。故
仅仅六万馀言。真妙法也。不然。满纸皆铺张其授
记人名。及劫国庄严处处言同。益使末世览者厌
繁矣。】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据前五人得记。例五百阿罗汉。闻因缘说讫。即当
说系珠喻。明其领悟。而后佛述成与记。始为顺也。
今不如例。独先记满慈者。见富那非下根诸弟子
五百。皆当授记。前既曰授。此诸得记者。但受之而
巳。华严经云。一切诸佛成熟有缘不失时(此经成熟千二
百人成佛。所以有因缘说之一周也)。又云。授菩萨记。不失时(此经所以授三
根记先后次第。各以时也)。问曰。准长水解。千二百人数。止得二
迦叶波身子等五人为师。知音何得言五百人为
师耶。答曰。知音准品题及经文。以意会之。以品题
云五百。经文别名与记。亦不会逐一各名。但总云
其五百阿罗汉等。经云千二百。又与品题数违。则
有前后相违过。要使经文无过。须知云千二百人
者。即身子等五人。在前得记者。亦在数中。云五百
者。即五百人。与身子等。为行辈也。故知音分馀七
百人。在弟子列。不见经文有过矣。奚胶柱哉。问曰。
奚经文授记。不逐一列名哉。答曰。使千二百人。逐
一列名。此七卷经纸。尚不足数。况后授有学二千
人记。及耶输姨母六千人记。逐一列名。难为纸矣。
经文纸少。得记人多。佛语以略摄广。谈无量事。故
仅仅六万馀言。真妙法也。不然。满纸皆铺张其授
记人名。及劫国庄严处处言同。益使末世览者厌
繁矣。】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据前五人得记。例五百阿罗汉。闻因缘说讫。即当
说系珠喻。明其领悟。而后佛述成与记。始为顺也。
今不如例。独先记满慈者。见富那非下根诸弟子
卷四 第 411a 页 X31-0411.png
比也。尔时下。经家叙置。叙当机闻三周法之得益。
而结尽前文。从佛闻是等者。叙领法说一周。结方
便一品之文。以方便品多说智慧方便之随宜故。
又闻授诸等者。叙领喻说一周。结火宅穷子药草
授记四品之文。以四品喻说。皆为授诸大弟子记
故。复闻宿世等者。叙领因缘说一周。结化城喻一
品之文。因缘之事。指佛为王子言。神通之力。指佛
为导师言。经云。当设大神通。化作大城郭。众生畏
佛道长远。不信一乘。佛能以小果化城度之。不失
其大。众生住于二地。生安隐想。佛能以实相宝所
度之。不外其小。故曰自在神通。得未下。叙得净六
根之益。心净踊跃。净意根。即从座起等。净身根。瞻
仰尊颜等。净眼根。而作是念。净舌根。以口不言。而
舌与心自念故。曰到曰却者。到则进礼双足。感佛
恩德。如子之就母。却则退住一面。畏佛威德。似臣
之仰君。见佛慈严。能俾为弟弟子者。进退成礼也。
世尊甚奇下。叙当机领悟。佛具三德。以希记申明
而作是念之念中义。悟佛法身德也。以佛法身为
世奇特希有故。随顺世间等者。悟佛般若德也。拔
出众生等者。悟佛解脱德也。我等于佛下。对前如
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
能尽为言。当机意谓。以身子之智慧。迦叶之苦行。
善吉之解空。目连之神通。旃延之论义。各各第一
之人。以法自述。则曰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以喻况
而结尽前文。从佛闻是等者。叙领法说一周。结方
便一品之文。以方便品多说智慧方便之随宜故。
又闻授诸等者。叙领喻说一周。结火宅穷子药草
授记四品之文。以四品喻说。皆为授诸大弟子记
故。复闻宿世等者。叙领因缘说一周。结化城喻一
品之文。因缘之事。指佛为王子言。神通之力。指佛
为导师言。经云。当设大神通。化作大城郭。众生畏
佛道长远。不信一乘。佛能以小果化城度之。不失
其大。众生住于二地。生安隐想。佛能以实相宝所
度之。不外其小。故曰自在神通。得未下。叙得净六
根之益。心净踊跃。净意根。即从座起等。净身根。瞻
仰尊颜等。净眼根。而作是念。净舌根。以口不言。而
舌与心自念故。曰到曰却者。到则进礼双足。感佛
恩德。如子之就母。却则退住一面。畏佛威德。似臣
之仰君。见佛慈严。能俾为弟弟子者。进退成礼也。
世尊甚奇下。叙当机领悟。佛具三德。以希记申明
而作是念之念中义。悟佛法身德也。以佛法身为
世奇特希有故。随顺世间等者。悟佛般若德也。拔
出众生等者。悟佛解脱德也。我等于佛下。对前如
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
能尽为言。当机意谓。以身子之智慧。迦叶之苦行。
善吉之解空。目连之神通。旃延之论义。各各第一
之人。以法自述。则曰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以喻况
卷四 第 411b 页 X31-0411.png
法。则曰无上宝聚不求自得。皆是宣佛功德者。既
云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则我富那一人之智行。又
岂能加于五人之上乎。故曰我等于佛功德等。唯
佛世尊下。谓佛功德大。我固莫宣。我心愿深。佛自
能知。是述成与记。固不待我富那开口。而佛业巳
先得其心矣。噫满慈虽云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而
开悟佛知见。莫是为愈。比与神光三拜。少林谓之
得髓。何异哉。先五百人得记。宜矣。】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尔时佛告下。佛为当机。述成其深心本愿也。深心
者。谓深寄小果声闻之迹。而便于化无量阿僧祇
人。令立阿耨菩提也。本愿者。谓本是大乘菩萨。具
足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发愿示为声闻。助扬佛宣
法化也。然佛必告众而述成者。以众徒见佛现前
寻常所叹。为声闻说法第一有限之迹。而未知于
多三世劫中为菩萨。化人成佛无量之本也。故曰
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下。正
明众所见之近迹也。亦常叹其下。谓佛因叹迹。亦
并叹其本也。精勤下。正出寻常所叹本迹。而释成
种种功德之言。精谓不粗。勤谓不怠。护持。谓将一
乘实相。护持于内。助宜。谓将一乘实相。助佛宣为
小乘谛缘于外。故能使四众根钝者乐。投其所好。
闻其开示教诲。而得利益劝喜也。具足解释下。谓
虽为根钝者讳实开权于外。不妨开权时即具足
云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则我富那一人之智行。又
岂能加于五人之上乎。故曰我等于佛功德等。唯
佛世尊下。谓佛功德大。我固莫宣。我心愿深。佛自
能知。是述成与记。固不待我富那开口。而佛业巳
先得其心矣。噫满慈虽云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而
开悟佛知见。莫是为愈。比与神光三拜。少林谓之
得髓。何异哉。先五百人得记。宜矣。】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尔时佛告下。佛为当机。述成其深心本愿也。深心
者。谓深寄小果声闻之迹。而便于化无量阿僧祇
人。令立阿耨菩提也。本愿者。谓本是大乘菩萨。具
足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发愿示为声闻。助扬佛宣
法化也。然佛必告众而述成者。以众徒见佛现前
寻常所叹。为声闻说法第一有限之迹。而未知于
多三世劫中为菩萨。化人成佛无量之本也。故曰
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下。正
明众所见之近迹也。亦常叹其下。谓佛因叹迹。亦
并叹其本也。精勤下。正出寻常所叹本迹。而释成
种种功德之言。精谓不粗。勤谓不怠。护持。谓将一
乘实相。护持于内。助宜。谓将一乘实相。助佛宣为
小乘谛缘于外。故能使四众根钝者乐。投其所好。
闻其开示教诲。而得利益劝喜也。具足解释下。谓
虽为根钝者讳实开权于外。不妨开权时即具足
卷四 第 411c 页 X31-0411.png
为根利者业巳解释一乘实相佛之正法于中矣。
故又俾与巳同梵行一等之人。为有大饶益也。自
舍如来下。谓富那讳本现迹。藉小成大。其言论辨
才。除佛一人。馀无有以为敌也。汝等勿谓下。谓众
不可因佛寻常一时之叹赏。但知富那护助我释
迦一佛之法。为僧中第一。若然则心何足以见其
深。而愿何足以见其本。其实于过去九十亿佛所
亦然。故云于彼说法人中等。又于诸佛下。上云佛
之正法。一乘妙法也。此云诸佛所说空法。乃小大
三乘共證之空法也。空法即如八部般若。正法即
如方等诸经。三一权实未会。有空正之别。三一权
实既会。空正皆名妙法矣。明了。谓虽一空法三一
小大同悟同修。然富那明小乘自小。了大乘元大。
权实教体。不相滥也。通达。谓通昔三乘共證空无
相无作之空。即达今之大乘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之空。权实义不相妨也。理以上自利之
功德也。得四无碍下。兼利他之功德。四无碍者。法
辞义说。四皆无碍于小大权实。若准经训。常能审
谛。为法无碍。清净说法。为辞无碍。无有疑惑。为义
无碍。乐说无碍。在其中也。具足菩萨下。内秘也。随
其寿命下。外现也。彼佛世人下。谓彼过去九十亿
佛所之人。咸不能知富那本是菩萨。而皆以迹谓
实是声闻也。彼既如此。勿怪汝今现前之众也。而
富楼那下。谓富那正以彼之不知。而为巳就实开
故又俾与巳同梵行一等之人。为有大饶益也。自
舍如来下。谓富那讳本现迹。藉小成大。其言论辨
才。除佛一人。馀无有以为敌也。汝等勿谓下。谓众
不可因佛寻常一时之叹赏。但知富那护助我释
迦一佛之法。为僧中第一。若然则心何足以见其
深。而愿何足以见其本。其实于过去九十亿佛所
亦然。故云于彼说法人中等。又于诸佛下。上云佛
之正法。一乘妙法也。此云诸佛所说空法。乃小大
三乘共證之空法也。空法即如八部般若。正法即
如方等诸经。三一权实未会。有空正之别。三一权
实既会。空正皆名妙法矣。明了。谓虽一空法三一
小大同悟同修。然富那明小乘自小。了大乘元大。
权实教体。不相滥也。通达。谓通昔三乘共證空无
相无作之空。即达今之大乘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之空。权实义不相妨也。理以上自利之
功德也。得四无碍下。兼利他之功德。四无碍者。法
辞义说。四皆无碍于小大权实。若准经训。常能审
谛。为法无碍。清净说法。为辞无碍。无有疑惑。为义
无碍。乐说无碍。在其中也。具足菩萨下。内秘也。随
其寿命下。外现也。彼佛世人下。谓彼过去九十亿
佛所之人。咸不能知富那本是菩萨。而皆以迹谓
实是声闻也。彼既如此。勿怪汝今现前之众也。而
富楼那下。谓富那正以彼之不知。而为巳就实开
卷四 第 412a 页 X31-0412.png
权之方便。所以饶益小乘众生百千。又化大乘人。
令立阿耨菩提无量也。饶益下。开权之方便。又化
下。显实之方便。为净佛土下。谓当机权实方便。非
唯成人实。所以成巳之严净佛土也。维摩经云。菩
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此富那不辞亿无量劫。
现小乘者。正欲密得大乘人。庄严自巳当来成佛
劫国眷属也。诸比丘富楼那下。即过现以起未来
广三世深心本愿。皆为第一人也。七佛。旧谓毗婆
尸尸弃毗舍浮。属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三佛
也。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属现在贤劫千佛中
最初四佛。今观经文。既云七佛。又云今于我所等。
复云于贤劫中等。则是独以释迦一佛为现在。馀
皆属之过去也。亦于未来下。应知此又贤劫后之
未来也。即如千二百罗汉成佛。富那亦为护持助
宣无量无边佛法。为其弟子。则其心之深。愿之广。
可涯量哉。所以然者。无非为上求下化故。为净佛
土下。结完上求。教化众生下。结完下化。以上总为
述其因行。此下授其果记。】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过无量阿僧下。富那既无量亿劫。于此土上求下
化。故成佛时亦直在此土。果不昧因也。此土指娑
婆世界。故后品劝发愿持经。不见身子富那等者。
以身子富那等。原于此土持经故。号曰法明者。名
称其实也。其佛下。通记佛土之广大。七宝下。别记
令立阿耨菩提无量也。饶益下。开权之方便。又化
下。显实之方便。为净佛土下。谓当机权实方便。非
唯成人实。所以成巳之严净佛土也。维摩经云。菩
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此富那不辞亿无量劫。
现小乘者。正欲密得大乘人。庄严自巳当来成佛
劫国眷属也。诸比丘富楼那下。即过现以起未来
广三世深心本愿。皆为第一人也。七佛。旧谓毗婆
尸尸弃毗舍浮。属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三佛
也。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属现在贤劫千佛中
最初四佛。今观经文。既云七佛。又云今于我所等。
复云于贤劫中等。则是独以释迦一佛为现在。馀
皆属之过去也。亦于未来下。应知此又贤劫后之
未来也。即如千二百罗汉成佛。富那亦为护持助
宣无量无边佛法。为其弟子。则其心之深。愿之广。
可涯量哉。所以然者。无非为上求下化故。为净佛
土下。结完上求。教化众生下。结完下化。以上总为
述其因行。此下授其果记。】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过无量阿僧下。富那既无量亿劫。于此土上求下
化。故成佛时亦直在此土。果不昧因也。此土指娑
婆世界。故后品劝发愿持经。不见身子富那等者。
以身子富那等。原于此土持经故。号曰法明者。名
称其实也。其佛下。通记佛土之广大。七宝下。别记
卷四 第 412b 页 X31-0412.png
佛土之严净。地平。为无山陵溪壑。所以如掌而清
净。台观。因与天宫交校。所以充满而庄严。以上记
依报。无诸恶道下。记正报。无恶道女人众生正报。
清净得神通光明众生正报庄严。得神通属意根。
出光明属身根。志念下。明意根清净之所自。普皆
下。明身根庄严之所自。其国众生下。明无淫欲之
所利。以上皆佛土中世眷。有无量下。记法眷也。其
佛国土下。总结。劫名下。授劫国之名。佛寿之数。正
像法住世之久。该五种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至)我今但略说。」
【颂计八十六句。初二十八句。通颂千二百人深心
本愿。为富那引启见。记有先后。人咸大乘。三周三
根无非法门。一时施设次第。元无高下也。诸比丘
下。佛子。菩萨名。今即声闻也。所行道深心也。善学
方便。本愿也。谓诸声闻今称佛子者。以巳所行之
道元是大乘。示为小果。故曰善学。不妨即小成大。
故不可得而思议也。知众下。申明善学。不思议有
五层。谓诸佛子所以即大示小者。以先知众生根
性爱欲小果谛缘之法。怖畏大乘成佛之智。故诸
菩萨舍长就短。不作菩萨。而示作声闻缘觉。此以
大作小。成不可得思议。一也。以无数下。再申明。谓
诸菩萨示作声闻缘觉。以行无数方便。不惟人视
为声闻。且自巳亦说是声闻。与佛道相去甚远。由
净。台观。因与天宫交校。所以充满而庄严。以上记
依报。无诸恶道下。记正报。无恶道女人众生正报。
清净得神通光明众生正报庄严。得神通属意根。
出光明属身根。志念下。明意根清净之所自。普皆
下。明身根庄严之所自。其国众生下。明无淫欲之
所利。以上皆佛土中世眷。有无量下。记法眷也。其
佛国土下。总结。劫名下。授劫国之名。佛寿之数。正
像法住世之久。该五种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至)我今但略说。」
【颂计八十六句。初二十八句。通颂千二百人深心
本愿。为富那引启见。记有先后。人咸大乘。三周三
根无非法门。一时施设次第。元无高下也。诸比丘
下。佛子。菩萨名。今即声闻也。所行道深心也。善学
方便。本愿也。谓诸声闻今称佛子者。以巳所行之
道元是大乘。示为小果。故曰善学。不妨即小成大。
故不可得而思议也。知众下。申明善学。不思议有
五层。谓诸佛子所以即大示小者。以先知众生根
性爱欲小果谛缘之法。怖畏大乘成佛之智。故诸
菩萨舍长就短。不作菩萨。而示作声闻缘觉。此以
大作小。成不可得思议。一也。以无数下。再申明。谓
诸菩萨示作声闻缘觉。以行无数方便。不惟人视
为声闻。且自巳亦说是声闻。与佛道相去甚远。由
卷四 第 412c 页 X31-0412.png
止度畏大乐小之人无量。皆得成就于小果也。此
以大名小。成不可得思议。二也。虽小欲懈下。三申
明之。谓以大作小名小。是皆可思议者。奚云不可
得思议哉。以虽作小名小。顺其欲小者之懈怠。不
妨即懈为勤。即小而大。渐当令其作佛也。此以懈
为勤。成不可得思议。三也。内秘下。四申明之。谓诸
菩萨内心秘藏六度万行。外貌现作二乘声闻。惟
外貌故。少其贪欲苦因。厌其生死苦果。惟内心故。
实自净其巳之成佛国土。此以外貌。成其内心。为
不可思议。四也。此犹顺示也。示众下。逆示。三毒。谓
贪嗔痴三根本惑行。则能令人堕其恶道。故谓之
毒。邪见。五利使之一。即崇祀水火祭天要福之邪
见也。如孙陀罗难陀贪淫。舍利弗含嗔。周利槃特
愚痴。毕陵伽婆慢习。三迦叶波崇祀水火。皆佛现
在世弟子。无非大权方便示现。以度一类顽癖众
生。使归佛道。故曰我弟子如是等。此以正示邪。以
逆为顺。成不可得思议。五也。若我具足下。结足善
学。谓但略不广说其示现之方便者。恐闻者致疑
也。未颂富那。而先颂诸大弟子者。以五百阿罗汉
有六群比丘。在其数故。今此富楼那下三十句。别
颂富那之因行。其后得成佛下二十八句。别颂富
那之果记。一一对长行可解。果记中长行后者。颂
先之药草喻无三乘之法。此品无三乘之僧。如来
寿量品无三身之佛。应知。】
以大名小。成不可得思议。二也。虽小欲懈下。三申
明之。谓以大作小名小。是皆可思议者。奚云不可
得思议哉。以虽作小名小。顺其欲小者之懈怠。不
妨即懈为勤。即小而大。渐当令其作佛也。此以懈
为勤。成不可得思议。三也。内秘下。四申明之。谓诸
菩萨内心秘藏六度万行。外貌现作二乘声闻。惟
外貌故。少其贪欲苦因。厌其生死苦果。惟内心故。
实自净其巳之成佛国土。此以外貌。成其内心。为
不可思议。四也。此犹顺示也。示众下。逆示。三毒。谓
贪嗔痴三根本惑行。则能令人堕其恶道。故谓之
毒。邪见。五利使之一。即崇祀水火祭天要福之邪
见也。如孙陀罗难陀贪淫。舍利弗含嗔。周利槃特
愚痴。毕陵伽婆慢习。三迦叶波崇祀水火。皆佛现
在世弟子。无非大权方便示现。以度一类顽癖众
生。使归佛道。故曰我弟子如是等。此以正示邪。以
逆为顺。成不可得思议。五也。若我具足下。结足善
学。谓但略不广说其示现之方便者。恐闻者致疑
也。未颂富那。而先颂诸大弟子者。以五百阿罗汉
有六群比丘。在其数故。今此富楼那下三十句。别
颂富那之因行。其后得成佛下二十八句。别颂富
那之果记。一一对长行可解。果记中长行后者。颂
先之药草喻无三乘之法。此品无三乘之僧。如来
寿量品无三身之佛。应知。】
卷四 第 413a 页 X31-0413.png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至)汝当为宣说。」
【尔时下。陈如等千二百人。于法说一周之初。闻佛
出定权实二智之谈。乃去不知是义所趣。安望授
记成佛。及佛喻说。虽知是义所趣。然犹坐执小果。
以当大乘。亦不希记。故佛无问而自说因缘一周。
以小果喻化城。大乘喻宝所。明其不惟谛缘是成
佛之因。即示众有三毒。亦菩萨乘内秘外现之权
便。然后始知先三后一。先权后实义之所趣矣。故
各作念。俱愿得同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也。故云
我等欢喜等。我等欢喜。径照方便品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为言。吁因缘说一周。于千二百人。有
大功德哉。此可见经文三周次第。非徒设也。佛知
此等下。正结方便品中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之案。千二百人中。先授陈如记者。陈如为佛在俗
亲党。鹿苑最初得度弟子也。其五百阿罗汉下。正
结授四大弟子记品。我诸弟子其数五百皆当授
记之案。其五百人。同号普明者。以同为法师。同以
小大三一成佛之法。明于人果不昧因也。偈中初
二十四句。颂陈如一人劫国庄严。憍陈如下。颂因
行。常放大光明下。颂果德。果德有五。一光明。二神
通。三名闻。四众敬。五说法。故号下。谓由有实德。而
具斯美名。其国下。颂依报清净法眷勇猛。咸升下。
卷四 第 413b 页 X31-0413.png
申明净猛。十方佛国其数无量。乘楼阁而游。是与
不出户者同也。献佛供。还本国。跋涉程途。经历时
劫。事体无边。摄在须臾。是与不动念者同也。非神
通勇猛而何。良由證至法身。尘点劫视如弹指。十
方国总在自心。非世眼所见凡心所测也。佛寿下。
有四记。一记佛具寿命。二记正法。三记像法。四记
末法。以法灭天人忧。皆末法事故。然皆补长文所
未尽。中十四句。其五百比丘下。例陈如一人。而通
颂五百人劫国庄严。末六句。迦叶汝巳知下。例五
百人。而尽记馀七百人劫国庄严。华严经云。现前
得授记。不现前亦得授记。此也。妙哉经文。其易简哉。】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领我及汝等宿世因缘之义。结完化城喻一品
之文。尔时下。前节列千二百数。此但以五百人叙
者。以千二百数。该前。则摄身子等六人。该后。则摄
阿难罗睺。前既各巳叙悟。后尚未说本末。故但以
五百为言。而简别之。然通篇重悔过自责一句。世
尊我等常作下。述昔迷今悟。以立譬本。谓我五百
人。寻常不知机有顿渐。法无小大。但恒作念。以巳
所得小果有馀涅槃。即同佛之所證究竟灭度。是
以权为实。昔日所以迷也。此正照方便品佛说一
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今乃知之下。谓
今由佛三周法喻。开通聋瞽。乃知佛昔小今大。无
非由渐而顿。要我受记作佛。此今日所以为悟也。
不出户者同也。献佛供。还本国。跋涉程途。经历时
劫。事体无边。摄在须臾。是与不动念者同也。非神
通勇猛而何。良由證至法身。尘点劫视如弹指。十
方国总在自心。非世眼所见凡心所测也。佛寿下。
有四记。一记佛具寿命。二记正法。三记像法。四记
末法。以法灭天人忧。皆末法事故。然皆补长文所
未尽。中十四句。其五百比丘下。例陈如一人。而通
颂五百人劫国庄严。末六句。迦叶汝巳知下。例五
百人。而尽记馀七百人劫国庄严。华严经云。现前
得授记。不现前亦得授记。此也。妙哉经文。其易简哉。】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领我及汝等宿世因缘之义。结完化城喻一品
之文。尔时下。前节列千二百数。此但以五百人叙
者。以千二百数。该前。则摄身子等六人。该后。则摄
阿难罗睺。前既各巳叙悟。后尚未说本末。故但以
五百为言。而简别之。然通篇重悔过自责一句。世
尊我等常作下。述昔迷今悟。以立譬本。谓我五百
人。寻常不知机有顿渐。法无小大。但恒作念。以巳
所得小果有馀涅槃。即同佛之所證究竟灭度。是
以权为实。昔日所以迷也。此正照方便品佛说一
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今乃知之下。谓
今由佛三周法喻。开通聋瞽。乃知佛昔小今大。无
非由渐而顿。要我受记作佛。此今日所以为悟也。
卷四 第 413c 页 X31-0413.png
佛于火宅喻首。说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比既不
解。必待佛因缘说一周。始知此岂有智者哉。故曰
如无智者。此照方便品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前云
不知。今云知之。此可见五百人至是真开悟矣。以
上明自责所以。下徵明悔过。谓所以佛前说我等
为智者。今我等反自责云如无智者。何也。以我等
既同身子等。听佛说法喻二周。比即应同得如来
智慧进宝所受显记矣。反坐守化城。而便自以小
乘之智为足也。世尊譬如下。以喻明法。发挥迷悟。
有人。五百罗汉。自况为三有中人。亲友。况佛为十
六王子时。醉酒。喻巳所證全是无漏无明。宝志公
歌云。禅悦珍羞尚不飧。谁能更饮无明酒。楞伽经
云酒消然后觉。是时下。官事公事也。谓十六沙弥。
勤修六度。思速成佛。为巳公事。故曰当行。以无价
下。谓十六沙弥。以一乘实相。与五百人说。如以摩
尼系酒醉者垢衣内也。与之而去者。喻十六菩萨
沙弥。各于十方成正觉去也。其人醉卧下。喻十六
菩萨沙弥。虽各有升法座之功。五百人元以无明
见思未净故。不觉知本有一乘实相佛之知见也。
起巳游行下。法性譬本国。五道喻他国。为衣食下。
喻五百人既迷本有。堕入五道。不免为人天福报
之衣食。崇水事火。持牛狗戒。而勤力求索。甚大艰
难也。若少有下。喻五百人由外道归佛。示以有馀
涅槃。断其见思。超脱分段生死。不知此但少有所
解。必待佛因缘说一周。始知此岂有智者哉。故曰
如无智者。此照方便品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前云
不知。今云知之。此可见五百人至是真开悟矣。以
上明自责所以。下徵明悔过。谓所以佛前说我等
为智者。今我等反自责云如无智者。何也。以我等
既同身子等。听佛说法喻二周。比即应同得如来
智慧进宝所受显记矣。反坐守化城。而便自以小
乘之智为足也。世尊譬如下。以喻明法。发挥迷悟。
有人。五百罗汉。自况为三有中人。亲友。况佛为十
六王子时。醉酒。喻巳所證全是无漏无明。宝志公
歌云。禅悦珍羞尚不飧。谁能更饮无明酒。楞伽经
云酒消然后觉。是时下。官事公事也。谓十六沙弥。
勤修六度。思速成佛。为巳公事。故曰当行。以无价
下。谓十六沙弥。以一乘实相。与五百人说。如以摩
尼系酒醉者垢衣内也。与之而去者。喻十六菩萨
沙弥。各于十方成正觉去也。其人醉卧下。喻十六
菩萨沙弥。虽各有升法座之功。五百人元以无明
见思未净故。不觉知本有一乘实相佛之知见也。
起巳游行下。法性譬本国。五道喻他国。为衣食下。
喻五百人既迷本有。堕入五道。不免为人天福报
之衣食。崇水事火。持牛狗戒。而勤力求索。甚大艰
难也。若少有下。喻五百人由外道归佛。示以有馀
涅槃。断其见思。超脱分段生死。不知此但少有所
卷四 第 414a 页 X31-0414.png
得。而便自以为足也。以上喻昔之迷。幸冥植有大
乘之因。于后亲友下。喻今之悟。赖遇佛成就大乘
之缘。后。谓今经谈于四十年后。咄。喝醒之声。哉。助
语辞。丈夫。男子之美称。何为下。牒斥上文为衣食
故等文。谓不须为人天福报。及声闻小果。勤苦求
索。妄受艰难也。我昔欲令下。申其以无价宝珠系
其衣里之事。所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也。于
某年日月者。谓智佛入静室禅定。八万四千劫时
也。上云安乐五欲自恣。喻成佛时果上受用。此云
以无价等者。喻佛在因地。曾教五百人发大心也。
今故现在者。谓昔指示法性本有。元不失也。而汝
不知者。为无明所障也。以无明障本觉。虽得小果。
忘其大因。是为勤苦求活。痴之甚也。汝今可以下。
以因證果曰贸。即小成大曰易。谓既有大因。今可
即因贸易大果。于九法界。随类现身。遇缘接物。不
妨既以与人巳愈有。而无所乏短也。佛亦如是下。
法合。昔虽迷。幸植有大因之文。今者世尊下。法合。
今虽悟。赖值佛以成大缘之文。并领方便品我虽
说涅槃是亦非真灭等文。亦领药草喻品汝等所
行是菩萨道等文。以是下。结明章首踊跃欢喜。】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受记声(至)便自以为足。」
【颂立譬本之文。】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至)五欲而自恣。」
乘之因。于后亲友下。喻今之悟。赖遇佛成就大乘
之缘。后。谓今经谈于四十年后。咄。喝醒之声。哉。助
语辞。丈夫。男子之美称。何为下。牒斥上文为衣食
故等文。谓不须为人天福报。及声闻小果。勤苦求
索。妄受艰难也。我昔欲令下。申其以无价宝珠系
其衣里之事。所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也。于
某年日月者。谓智佛入静室禅定。八万四千劫时
也。上云安乐五欲自恣。喻成佛时果上受用。此云
以无价等者。喻佛在因地。曾教五百人发大心也。
今故现在者。谓昔指示法性本有。元不失也。而汝
不知者。为无明所障也。以无明障本觉。虽得小果。
忘其大因。是为勤苦求活。痴之甚也。汝今可以下。
以因證果曰贸。即小成大曰易。谓既有大因。今可
即因贸易大果。于九法界。随类现身。遇缘接物。不
妨既以与人巳愈有。而无所乏短也。佛亦如是下。
法合。昔虽迷。幸植有大因之文。今者世尊下。法合。
今虽悟。赖值佛以成大缘之文。并领方便品我虽
说涅槃是亦非真灭等文。亦领药草喻品汝等所
行是菩萨道等文。以是下。结明章首踊跃欢喜。】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受记声(至)便自以为足。」
【颂立譬本之文。】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至)五欲而自恣。」
卷四 第 414b 页 X31-0414.png
【颂以喻明法发挥迷悟之文。】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至)身心遍欢喜。」
【颂以法合喻之文(颂与长文。少有损益。对阅易明)。】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尔时阿难罗睺罗(至)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尔时下。经家叙置。我等每自思惟者。谓自身子得
记时思惟起也。俱白下。方是两尊者之言。谓我等
于此成佛之事。迹虽有学。本乃大乘。亦当有受记
之分。若曰记五百人中。曾教迦叶等转授者。我等
虽为身子采菽氏弟子。莫过学小乘法耳。至于劫
国庄严等。乃成佛大事因缘。必欲佛亲记也。故曰
惟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下。谓以巳名
分之尊。为天人等所见知识。应当记也。以巳与佛
天伦之亲。一为佛侍者。护持法藏。一为佛适嗣。继
绍宗祀。尤当与记。故曰若佛见授等。我愿既满者。
亲亲之道当先也。众望亦足者。天人阿修罗始喜
也。尔时学无学下。所谓众望者也。】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至)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至)种佛道因缘。」
【尔时下。先受果号记。阿难本久发大心。迹为侍者。
以多闻第一。而护持法藏。仁德如山。智德如海。本
迹无相碍。故曰山海慧自在通王。名称其实也。当
供下。次授因行记。供佛福足。护法慧足。两足故然
卷四 第 414c 页 X31-0414.png
后得成菩提。自三觉圆也。教化下。令他三觉圆也。
福足则庄严高胜。故国名常立胜幡。慧足则教法
通彻。故劫名妙音遍满。诸佛法藏。诠法身而无量。
阿难既皆护持。故成佛时。寿命长而正像法倍增。
得诸佛赞叹。果不昧因也。偈中先颂因行。摄论云。
多闻者。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
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故云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号曰下。后颂果号。其馀照长文可解。】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至)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尔时下。应佛初出定时所叹。新发意者。谓始发菩
提心之人。咸作是下。初发道心者。六通不甚大具。
故未知菩萨声闻本迹。所以动疑。然须有此。阿难
之本迹始伸故。佛知其念而告之。诸善男子下。般
若经说。佛于然灯佛所发心。今经说。同阿难空王
佛所发心。各就机之谈。诚如稻麻竹苇之新发心
苦。莫知发心本也。乐多闻与授记。迹也。愿也。是故
我巳下。谓精进胜于多闻也。而阿难护持下。谓阿
难以护法藏为精进。迟速尊卑。佛与侍者。同在最
初所发菩提心中直一念耳。无甚高下也。故曰其
本愿如是等。大宝积第二十八经云。声闻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以见声闻有佛性故。具佛
性者尚得记。久发菩提心者。获记宜矣。楞伽经谓。
谓化佛授声闻记。非法佛也。】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至)而说偈言。
福足则庄严高胜。故国名常立胜幡。慧足则教法
通彻。故劫名妙音遍满。诸佛法藏。诠法身而无量。
阿难既皆护持。故成佛时。寿命长而正像法倍增。
得诸佛赞叹。果不昧因也。偈中先颂因行。摄论云。
多闻者。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
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故云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号曰下。后颂果号。其馀照长文可解。】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至)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尔时下。应佛初出定时所叹。新发意者。谓始发菩
提心之人。咸作是下。初发道心者。六通不甚大具。
故未知菩萨声闻本迹。所以动疑。然须有此。阿难
之本迹始伸故。佛知其念而告之。诸善男子下。般
若经说。佛于然灯佛所发心。今经说。同阿难空王
佛所发心。各就机之谈。诚如稻麻竹苇之新发心
苦。莫知发心本也。乐多闻与授记。迹也。愿也。是故
我巳下。谓精进胜于多闻也。而阿难护持下。谓阿
难以护法藏为精进。迟速尊卑。佛与侍者。同在最
初所发菩提心中直一念耳。无甚高下也。故曰其
本愿如是等。大宝积第二十八经云。声闻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以见声闻有佛性故。具佛
性者尚得记。久发菩提心者。获记宜矣。楞伽经谓。
谓化佛授声闻记。非法佛也。】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至)而说偈言。
卷四 第 415a 页 X31-0415.png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至)护持诸佛法。」
【阿难面于下。喜佛亲记不。用他转次授也。即时下。
验佛告新发意菩萨。其言不虚也。客尝有问余曰。
佛信口说三世多劫中事。实否。余曰。佛虽信口。能
令佛前闻见者如面觌。以故人天信之也笃。客曰。
如是使佛现在。吾亦出家矣。故今文中。佛告新发
意。而阿难即自忆念过去诸佛法藏而无碍。又识
知本愿。皆佛神力智力加庇也。偈中前四句。如长
文可解。后四句。前半明昔同佛发心之本实智也。
后半明为侍者之迹权智也。阿难一人本迹权实。
既自颂明。后二千人得记。诸新发意菩萨。始三缄
其口矣。】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至)以求无上道。」
【阿难多闻。罗睺密行。闻行相资故。国土庄严皆同。
独果号异也。菩萨大愿。或愿为侍者。护持法藏。或
愿为冢嗣。蒸尝佛道。皆密行也。人莫得知。独佛能
知。故偈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證知。悲华经当佛
为宝海梵志发愿。时有帝释。名善见足。发愿在在
常为佛子。是也。华严经菩萨有十种如海智。第七
智云。菩萨入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
边。知何劫有佛。何劫无佛。何劫有几如来出世。一
一如来名号何等。住何世界。世界何名。度几众生。
卷四 第 415b 页 X31-0415.png
寿命几何。如是观察。尽未来际。皆悉了知。不可穷
尽。而无厌足。此释迦所以授罗睺记。供佛知有十
世界微尘数。皆以子道。为密行也。夫人之爱。莫爱
于子。子之得父。何所不尽其极哉。菩萨愿行。其[百-日+(ㄎ-(幻-ㄠ)+入)]
矣乎。】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至)渐入于涅槃。」
【二千人皆阿难罗云弟子。意地软净。正是开悟佛
知见。得记之机。方便品云。若人善软心。皆巳成佛
道。是也。故佛问庆喜见不者。俾證其记。不浪施也。
此完序品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案。】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佛智慧如灯。能鉴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之意地。软
净授记音。至此似见灌其甘露。所以欢喜。上阿难
罗睺得记。我愿既满也。此所谓众望亦足矣。】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法师者。法乃即心是佛之妙法。摄近。则该本经三
周九喻前后之文。摄远。则该四十年前。所谈十二
部经。以无非说此心法故。师即千二百阿罗汉。及
二千学无学声闻。乃至佛现前灭后。闻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前后受记之人。皆可以妙法为天人师
范。应有六种。然前三卷半经。是为诸声闻。说大乘
尽。而无厌足。此释迦所以授罗睺记。供佛知有十
世界微尘数。皆以子道。为密行也。夫人之爱。莫爱
于子。子之得父。何所不尽其极哉。菩萨愿行。其[百-日+(ㄎ-(幻-ㄠ)+入)]
矣乎。】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至)渐入于涅槃。」
【二千人皆阿难罗云弟子。意地软净。正是开悟佛
知见。得记之机。方便品云。若人善软心。皆巳成佛
道。是也。故佛问庆喜见不者。俾證其记。不浪施也。
此完序品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案。】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佛智慧如灯。能鉴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之意地。软
净授记音。至此似见灌其甘露。所以欢喜。上阿难
罗睺得记。我愿既满也。此所谓众望亦足矣。】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法师者。法乃即心是佛之妙法。摄近。则该本经三
周九喻前后之文。摄远。则该四十年前。所谈十二
部经。以无非说此心法故。师即千二百阿罗汉。及
二千学无学声闻。乃至佛现前灭后。闻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前后受记之人。皆可以妙法为天人师
范。应有六种。然前三卷半经。是为诸声闻。说大乘
卷四 第 415c 页 X31-0415.png
经。名妙法莲华。故曰法。后三卷半经。是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故曰师。以诸声闻虽本是菩萨。而得记
之迹惟新。若得记后。不教以菩萨持经之法。则不
得诸佛之所护念。故自此品。至经之终。皆与序品
所叙列。旧住婆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八万人所唱
和。而教诸新得记声闻作菩萨之法。故曰法师品。
(问声闻得记。于卜位菩萨地。当居何地。答若据圆顿机。当十地中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准华严楞伽。
菩萨罗汉同于第七八地中〔人〕灭尽受想定故。若准本经。诸声闻得记。皆居十信位也。以经云汝舍利弗
以信得入故。准是诸得记声闻。既住信位。此后三卷半经。皆教学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菩
萨。以渐而圆顿也。如龙女不涉地位。顿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智积身子。先俱不信。后云默然信受。
是以渐而信顿教之證也。若据一信一切信。以渐而信圆教者。从地涌出之众。虽弥勒一生补处慈尊。尚
有所不信。说父少子老之喻以难之故。佛将说寿量。再三诫以汝等当信解佛诚谛之语。弥勒等八千恒
河沙菩萨。亦再三答云。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故说寿量品后。即受以分别功德品。分别自信位至
等觉。自等觉位回至初发心菩萨。一一各得分證佛法身性海中之功德。准此一信一切信。则此经为国
教也。总之七卷文言。彻果该因。属一信字。为其门故。故华严经善财童子。依弥勒教。到普门国。见文殊。文
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城。摩善财顶曰。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进。于一善根。心
生住著。于少功德。便巳为足。不能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诸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
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
若分别。若證知。若护得皆悉不能。正。符前经三贤四加十地等觉。皆摄于一信字法门也。问曰。经中如何
不明判地位。答曰。四十年前。他经载矣。故曰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故不用更明。而自具也。应知三贤十地
菩萨报化佛护念。如宝塔品。三变净土中坐者。是也。以此佛此土皆有相故。有集散故。等觉地菩萨。则唯
法佛护念。其佛其土。皆无相故。无集散故。如寿量品所谈者。是也。又教菩萨为弟子法。当如释迦。以国王
事仙人。教菩萨为师〔传〕法。当如释迦以常不轻之善遇增上慢四众。故判后三卷半经。为教菩萨法。佛所
护念。大有其旨在焉。学者思之)。】
佛所护念。故曰师。以诸声闻虽本是菩萨。而得记
之迹惟新。若得记后。不教以菩萨持经之法。则不
得诸佛之所护念。故自此品。至经之终。皆与序品
所叙列。旧住婆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八万人所唱
和。而教诸新得记声闻作菩萨之法。故曰法师品。
(问声闻得记。于卜位菩萨地。当居何地。答若据圆顿机。当十地中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准华严楞伽。
菩萨罗汉同于第七八地中〔人〕灭尽受想定故。若准本经。诸声闻得记。皆居十信位也。以经云汝舍利弗
以信得入故。准是诸得记声闻。既住信位。此后三卷半经。皆教学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菩
萨。以渐而圆顿也。如龙女不涉地位。顿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智积身子。先俱不信。后云默然信受。
是以渐而信顿教之證也。若据一信一切信。以渐而信圆教者。从地涌出之众。虽弥勒一生补处慈尊。尚
有所不信。说父少子老之喻以难之故。佛将说寿量。再三诫以汝等当信解佛诚谛之语。弥勒等八千恒
河沙菩萨。亦再三答云。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故说寿量品后。即受以分别功德品。分别自信位至
等觉。自等觉位回至初发心菩萨。一一各得分證佛法身性海中之功德。准此一信一切信。则此经为国
教也。总之七卷文言。彻果该因。属一信字。为其门故。故华严经善财童子。依弥勒教。到普门国。见文殊。文
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城。摩善财顶曰。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进。于一善根。心
生住著。于少功德。便巳为足。不能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诸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
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
若分别。若證知。若护得皆悉不能。正。符前经三贤四加十地等觉。皆摄于一信字法门也。问曰。经中如何
不明判地位。答曰。四十年前。他经载矣。故曰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故不用更明。而自具也。应知三贤十地
菩萨报化佛护念。如宝塔品。三变净土中坐者。是也。以此佛此土皆有相故。有集散故。等觉地菩萨。则唯
法佛护念。其佛其土。皆无相故。无集散故。如寿量品所谈者。是也。又教菩萨为弟子法。当如释迦。以国王
事仙人。教菩萨为师〔传〕法。当如释迦以常不轻之善遇增上慢四众。故判后三卷半经。为教菩萨法。佛所
护念。大有其旨在焉。学者思之)。】
卷四 第 416a 页 X31-0416.png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下。因者。谓因药王在日月净明德佛法中。名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曾习苦行。精勤万二千岁。得
现一切色身三昧。烧身身全。然臂臂复。于雷音宿
王华智佛法中。为妙庄严王王子。名为净藏净眼。
以予道化。其父母闻妙法。出家證果。实于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一大事因缘。有其功续。是故因之。以
告八万大士也。八万大士。即经首所叙列者。前既
叙赞其德。此中应如新发意菩萨所念。当逐名与
记。而不与者。以八万大士。元各有本所事佛。往劫
皆曾受过大记。为旧住我婆婆世界之耆宿。非我
释迦适嗣。今在会中。莫过助扬法化。故但因而告
之。一则以證现前灭后闻经得记者。虽劫长果远。
汗漫无涯。佛功德智慧之言不虚。一则俾现前灭
后得记者。发愿持经。当学药王烧身然臂。不畏其
难。一则明佛求妙法华经。出处本迹。智力所谈。神
力所现。如涌塔变土。集十方分身诸佛于顷刻。谈
安乐胜行。涌六万恒沙眷属之菩萨等。一大事因
缘。本末究竟。自非八万大士诸。新得记者。实难信
解。有是所因。故因药王一人。以告八万大士也。药
王汝见下。前序品文殊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
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上千二百阿罗汉。及
二千声闻。既云内秘外现。则知元是大乘之机。今
得授记。无非于道未足。示其充足而巳。此天龙等
卷四 第 416b 页 X31-0416.png
部众。既非内秘外现。乃是定性。于小中大。不可移
易。三乘之机。文殊所谓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
故今以求声闻等三求字。为照应也。如是等类下。
虽云闻一偈一句。其实义多。如仁王云。于一偈中。
复分为千分。一分中说一句义。不可穷尽。又处胎
经云。有经一句五百言。一句千言。一句万言。是也。
前舍利弗得记时。此定性三乘。部众曾庆赞云。世
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故今以一念随喜之言。为
照应。又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故今一槩与授。当得作佛。阿耨菩提
之显记也。缺佛名劫国庄严等事者。一则人多难
名故。一则劫国等。皆法身中事。既得阿耨菩提之
法身。不虞无劫国等报化之事故。然授二千人记。
后必授八部四众记者。一则完文殊所谓若疑悔
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之案。以三周法。完定
性三乘人。疑悔皆断。皆当得记故。一则完佛自许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案。见佛语不虚故。又
此中一念随喜。为后随喜功德品之伏案也。以上
援佛现前闻法者之记。佛告药王下。授佛灭度后
闻法者之记。】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三藐三菩提故。」
【上节授现在未来六种法师之果记。此节明现在
未来六种法师所以应得记者。元具有因行也。若
复有人下。明佛现在持经者。虽有全略不同。同为
易。三乘之机。文殊所谓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
故今以求声闻等三求字。为照应也。如是等类下。
虽云闻一偈一句。其实义多。如仁王云。于一偈中。
复分为千分。一分中说一句义。不可穷尽。又处胎
经云。有经一句五百言。一句千言。一句万言。是也。
前舍利弗得记时。此定性三乘。部众曾庆赞云。世
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故今以一念随喜之言。为
照应。又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故今一槩与授。当得作佛。阿耨菩提
之显记也。缺佛名劫国庄严等事者。一则人多难
名故。一则劫国等。皆法身中事。既得阿耨菩提之
法身。不虞无劫国等报化之事故。然授二千人记。
后必授八部四众记者。一则完文殊所谓若疑悔
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之案。以三周法。完定
性三乘人。疑悔皆断。皆当得记故。一则完佛自许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案。见佛语不虚故。又
此中一念随喜。为后随喜功德品之伏案也。以上
援佛现前闻法者之记。佛告药王下。授佛灭度后
闻法者之记。】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三藐三菩提故。」
【上节授现在未来六种法师之果记。此节明现在
未来六种法师所以应得记者。元具有因行也。若
复有人下。明佛现在持经者。虽有全略不同。同为
卷四 第 416c 页 X31-0416.png
法师。有六种次第。一受持。谓从现前法会领受。而
持于心也。二读诵。谓由受持逐字句。念读熟成卷。
而课诵也。三解说。谓由读诵久。自知分解。与人讲
说也。四书写。谓由解说得经妙处。而复另书所读
之经。更写所讲之义也。五于其经卷。供敬如佛。六
加上节。乃至一念随也。种种供养下。其供养有十
种分别随喜。得一生究竟。十种分别者。一华香。草
树所生名华具香气者二璎珞。珠宝所穿挂而庄
严者。三末香。沉檀捣为细末者。四涂香。即清净水
或净水涂洗其香。一则味清。一则健烧也。五烧香。
成炷而焚爇者。六缯盖。绢帛团檐。加益经上。以障
尘秽者。七幢幡。段帛成疋。飘扬经之左右。驱除雀
鼠者。八衣服。锦绣裁裹。装严经之首尾表里者。或
新净上好衣服。先用供养经。然后著也。九技乐。欢
喜舞蹈。而奏丝竹者。十合掌恭敬。皈命顶礼。以尽
诚者也。药王当知下。谓当机应知。以上六种法师
十种供养。虽直一偈。此人过去巳曾供养佛多。成
就顺大。元不该受生浊世。但因悲悯众生。开示佛
之知见故生此人间也。以上明持经一偈者具大
因也。药王若有人问下。明得大果。故教当机。答其
问者。未来作佛。必现在持经一偈之人也。此上节
所以与记焉。何以故下。虽是徵辞。其实申明上节
闻经一句者获记之义。谓不但持经一偈。即持一
句。仍以十种供养者。一切世间亦应瞻奉。以供养
持于心也。二读诵。谓由受持逐字句。念读熟成卷。
而课诵也。三解说。谓由读诵久。自知分解。与人讲
说也。四书写。谓由解说得经妙处。而复另书所读
之经。更写所讲之义也。五于其经卷。供敬如佛。六
加上节。乃至一念随也。种种供养下。其供养有十
种分别随喜。得一生究竟。十种分别者。一华香。草
树所生名华具香气者二璎珞。珠宝所穿挂而庄
严者。三末香。沉檀捣为细末者。四涂香。即清净水
或净水涂洗其香。一则味清。一则健烧也。五烧香。
成炷而焚爇者。六缯盖。绢帛团檐。加益经上。以障
尘秽者。七幢幡。段帛成疋。飘扬经之左右。驱除雀
鼠者。八衣服。锦绣裁裹。装严经之首尾表里者。或
新净上好衣服。先用供养经。然后著也。九技乐。欢
喜舞蹈。而奏丝竹者。十合掌恭敬。皈命顶礼。以尽
诚者也。药王当知下。谓当机应知。以上六种法师
十种供养。虽直一偈。此人过去巳曾供养佛多。成
就顺大。元不该受生浊世。但因悲悯众生。开示佛
之知见故生此人间也。以上明持经一偈者具大
因也。药王若有人问下。明得大果。故教当机。答其
问者。未来作佛。必现在持经一偈之人也。此上节
所以与记焉。何以故下。虽是徵辞。其实申明上节
闻经一句者获记之义。谓不但持经一偈。即持一
句。仍以十种供养者。一切世间亦应瞻奉。以供养
卷四 第 417a 页 X31-0417.png
佛之物而供养此人也。当知此人下。谓所以然者。
以持经一句者。是大菩萨。过去因深也。成就阿耨
菩提。过去果大也。但为哀悯众生。乘愿生此世间。
虽然一句之略。即同全部之广演分别也。何况下。
谓佛现在略持者。既同其广演者。何况尽全部广
持及种种供养之人哉。药王当知下。谓由佛现在
肯全部广持。则其人始肯舍自巳清净业报之安
乐。而于佛灭后。悲悯众生。生于恶世危险中而广
演也。若善男子下。谓佛灭后。其人不唯公然对大
众广说。即能私窃为一人。乃至说经一句之略者。
而其人亦是佛所使遣。行佛之事者也。如来使。谓
曾受嘱累也。行如来事。谓代佛扬化行开示悟入
佛知见之一大事也。何况于大众下。谓未来世窃
而不公。为一人说一句。尚为佛所使遣行佛之事。
何况公然而不私窃。大庭广众中。演说全部者。则
其人功德愈无以为况矣。故以恶人一劫骂佛。校
毁广说者。为罪重。以佛肩所荷担。校供养广说者。
为福多也。故曰药王若有恶人等。夫人之生也直。
而人之性又皆善。何不善之与有。但以三业不良
而名恶也。以不下。意恶。于一下。长久之时恶。现于
下。明非皆有后言。乃当面之身恶。常毁下。口恶。以
三业皆恶。时长且久。敢骂万德慈尊。罪实甚重。而
云尚轻者。佛功德智慧。具无所损也。慈悲忍力。足
肯再说也。若人下。一恶言不长呼一劫。不该乎身
以持经一句者。是大菩萨。过去因深也。成就阿耨
菩提。过去果大也。但为哀悯众生。乘愿生此世间。
虽然一句之略。即同全部之广演分别也。何况下。
谓佛现在略持者。既同其广演者。何况尽全部广
持及种种供养之人哉。药王当知下。谓由佛现在
肯全部广持。则其人始肯舍自巳清净业报之安
乐。而于佛灭后。悲悯众生。生于恶世危险中而广
演也。若善男子下。谓佛灭后。其人不唯公然对大
众广说。即能私窃为一人。乃至说经一句之略者。
而其人亦是佛所使遣。行佛之事者也。如来使。谓
曾受嘱累也。行如来事。谓代佛扬化行开示悟入
佛知见之一大事也。何况于大众下。谓未来世窃
而不公。为一人说一句。尚为佛所使遣行佛之事。
何况公然而不私窃。大庭广众中。演说全部者。则
其人功德愈无以为况矣。故以恶人一劫骂佛。校
毁广说者。为罪重。以佛肩所荷担。校供养广说者。
为福多也。故曰药王若有恶人等。夫人之生也直。
而人之性又皆善。何不善之与有。但以三业不良
而名恶也。以不下。意恶。于一下。长久之时恶。现于
下。明非皆有后言。乃当面之身恶。常毁下。口恶。以
三业皆恶。时长且久。敢骂万德慈尊。罪实甚重。而
云尚轻者。佛功德智慧。具无所损也。慈悲忍力。足
肯再说也。若人下。一恶言不长呼一劫。不该乎身
卷四 第 417b 页 X31-0417.png
意。背地毁此在家出家。不类乎佛前恶骂。其罪校
轻。而云甚重者。药王其有下。释明所以也。谓其读
诵此经者。既是佛所使遣行佛之事。则其人尚未
成佛。但以佛之智慧功德庄严。为巳之庄严。今一
毁则前人或不来亲近。是有所损矣。此人虽乘过
去之悲愿。代佛扬化。今一訾则前人即来亲近。或
慵于再说矣。是毁訾者。则为断灭一切世间佛种。
众生竟不获开悟佛之知见矣。故其罪校詈佛。为
尤重也。以上校罪。则为如来下校福。承上文言。谓
佛见未来读诵法华经者。以佛严自严。则为佛肩
之所荷担。其人所至地方。应向其方致礼。亦如其
人。十种供养于法而供养之。讵可毁訾乎。一心合
掌下。人间所有之上供也。应持下。人间所无之上
供也。所以下徵释。并申明一念随喜者得记之义。
结完第六种法师。于众生有益。而显前五种法师
现在未来广略持经者。功德为尤大也。谓所以未
来公然对众广说者。上得佛肩荷担下。应天人供
养者。何也。以是人欢喜说法。令大众须臾顷闻之。
法虽少。得果则究竟也。故曰即得究竟等。应知须
臾闻即一念随喜义。此节近为宝塔品以大音声
普告四众等张本。远为持品及嘱累品伏案。以二
品皆是佛所遣行佛之事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悯念诸众生。」
轻。而云甚重者。药王其有下。释明所以也。谓其读
诵此经者。既是佛所使遣行佛之事。则其人尚未
成佛。但以佛之智慧功德庄严。为巳之庄严。今一
毁则前人或不来亲近。是有所损矣。此人虽乘过
去之悲愿。代佛扬化。今一訾则前人即来亲近。或
慵于再说矣。是毁訾者。则为断灭一切世间佛种。
众生竟不获开悟佛之知见矣。故其罪校詈佛。为
尤重也。以上校罪。则为如来下校福。承上文言。谓
佛见未来读诵法华经者。以佛严自严。则为佛肩
之所荷担。其人所至地方。应向其方致礼。亦如其
人。十种供养于法而供养之。讵可毁訾乎。一心合
掌下。人间所有之上供也。应持下。人间所无之上
供也。所以下徵释。并申明一念随喜者得记之义。
结完第六种法师。于众生有益。而显前五种法师
现在未来广略持经者。功德为尤大也。谓所以未
来公然对众广说者。上得佛肩荷担下。应天人供
养者。何也。以是人欢喜说法。令大众须臾顷闻之。
法虽少。得果则究竟也。故曰即得究竟等。应知须
臾闻即一念随喜义。此节近为宝塔品以大音声
普告四众等张本。远为持品及嘱累品伏案。以二
品皆是佛所遣行佛之事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悯念诸众生。」
卷四 第 417c 页 X31-0417.png
【若欲下。求道之机也。常当下。教机求得道之人也。
自然智。不待师保教而本具。然必勤供养其人而
后得者。以此人能开示其机。使得悟入故。是自然
智者。自性通宗也。务供人而得者。禀受师承也。其
有下。上自然智。为涅槃妙心。此一切种者。差别智
也。当受持下。上涅槃心。直供养持经者。得此虽供
养持者。亦欲自持其经而得也。得自然智。善一乘
实相。得一切种智。兼善三乘方便。若有能受下。上
两行。正应长文若复有人起至一切世间所应供
养瞻奉等文。此一行。缴上两行。而应长文当知此
人是大菩萨起至当知是人则如来使等文。大般
若第五百二十五经。佛自训一切智。智略有三种。
谓一切智共声闻缘觉之智。道相智共菩萨摩诃
萨之智。一切相智。乃诸佛如来不共妙智。以声闻
缘觉。虽知内外等法门差别。不知道相。及不知一
切法一切种相故。菩萨则知声闻道相。独觉道相。
菩萨及佛道相。故佛则知一切法。皆同一相。谓寂
灭相。是故佛名一切相智。则兼小大三一一切种
智之差别相也。】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至)行于如来事。」
【初八句及后四句。是颂药王当知是人至何况于
大众中广为人说之文。中十二句。是颂其所至方
至应以奉献之文。】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至)法华最第一。」
卷四 第 418a 页 X31-0418.png
【此颂佛与广说者。罪福轻重相校之文。末四句。结
前起后。长文直校罪。颂文校福。故知音准颂训长
文。有校福义。】
「尔时佛复告药王(至)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节释成上颂我所说诸经法华最第一之文。以
明凡经皆是教菩萨法。唯此经为诸佛所护念也。
尔时下。通指三世所说之广。巳说。别指过去巳成
佛时所说。今说。别指现在四十年前所说。当说。别
指未来馀国作佛时所说。而于下。谓三世说。中。唯
法华为最难信解。上偈法华最第一者。此也(或总四十
九年。一大时教。判为三世。亦可华严钞第八云。巳说者。法华之前。谓般若等。今说者。即无量义经。当说者
即涅槃等诸经。皆不及法华难信难解者。以法华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信解者难耳。昔经虽妙。犹带三
乘。曾未明言唯说一实。涅槃之中。虽明一极。法华在前。巳破三乘。后说一极。便易信受。法华犹如先锋。涅
槃如是大军。先锋巳破于贼。后军用刀不多耳。又破三显一。法华如收获。涅槃如舍穗。故涅槃三十六云。
昔于灵山说法华。八千声闻得受记别。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为。即其义耳。若依难信之义。设将巳说。该著
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诚易信耳)。药王
此经下。谓由最难信解。诸佛所以秘藏。故诫当机。
值非器不可妄授也。诸佛下。申明秘藏。而此下。申
明不可妄授。谓此经所以为诸佛秘藏者。以佛从
昔成道以来。至今四十馀年。未曾显说一乘是实。
二乘所得涅槃非是真实。今一显说。致佛现在犹
生许多怨嫉。有五千退席。况佛灭后。岂可容易分
布。不择机而妄授乎。良由大乘器宇。一开悟佛知
见后。心广愿深。同事摄多。如宗门所谓但问见谛
卷四 第 418b 页 X31-0418.png
不问行李。二乘定性之机。遇之罔谙。内秘外现。不
免责无戒定。是以多生怨恨嫉妒也。以上明因此
经最难信解。诸佛所以护念。药王当知下。明因护
念其经。所以护念持经之人。其岂也谓以佛智慧
功德慈忍之大。现在显说。尚致怨嫉。况佛灭后。佛
所使遣行事者。岂能独以巳力。为六种法师。公然
对众。为人显说耶。故必为巳灭度之释迦。衣所覆
庇。及现在他方诸佛之所护念也。是人有大下。谓
未来显说之人。因过现佛所护念。益显巳有三种
大力也。大信力者。自信巳心成就慧身。有所闻法。
即自开解。不由他悟。是也。及志愿力者。如后文惟
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等。
是也。诸善根力者。如前文是诸人等巳曾供养十
万亿佛等。是也。以上明因佛加。故巳有力。当知是
人下。明因巳有力。故感诸佛有加庇之事。共宿。如
多宝佛分半座与释迦共坐。经五十小劫者。是也。
又共宿。则衣自覆。摩头。见其护念。药王在在下。明
因经与人为佛所护念故。若经及持经之人所居
之处。皆应起宝塔供养也。在在。约经及人之能在
言。处处。约经及人之所在言。如后文诸聚落城邑
行处亲近处僧坊巷陌等。是也。经与人能在所在
之地方。尚应起塔供养。则人与经。应以如来供养
而供养者。宜矣。巳有全身舍利。为后开宝塔见多
宝佛案。若人得见下。见塔致礼敬者。尚近阿耨菩
免责无戒定。是以多生怨恨嫉妒也。以上明因此
经最难信解。诸佛所以护念。药王当知下。明因护
念其经。所以护念持经之人。其岂也谓以佛智慧
功德慈忍之大。现在显说。尚致怨嫉。况佛灭后。佛
所使遣行事者。岂能独以巳力。为六种法师。公然
对众。为人显说耶。故必为巳灭度之释迦。衣所覆
庇。及现在他方诸佛之所护念也。是人有大下。谓
未来显说之人。因过现佛所护念。益显巳有三种
大力也。大信力者。自信巳心成就慧身。有所闻法。
即自开解。不由他悟。是也。及志愿力者。如后文惟
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等。
是也。诸善根力者。如前文是诸人等巳曾供养十
万亿佛等。是也。以上明因佛加。故巳有力。当知是
人下。明因巳有力。故感诸佛有加庇之事。共宿。如
多宝佛分半座与释迦共坐。经五十小劫者。是也。
又共宿。则衣自覆。摩头。见其护念。药王在在下。明
因经与人为佛所护念故。若经及持经之人所居
之处。皆应起宝塔供养也。在在。约经及人之能在
言。处处。约经及人之所在言。如后文诸聚落城邑
行处亲近处僧坊巷陌等。是也。经与人能在所在
之地方。尚应起塔供养。则人与经。应以如来供养
而供养者。宜矣。巳有全身舍利。为后开宝塔见多
宝佛案。若人得见下。见塔致礼敬者。尚近阿耨菩
卷四 第 418c 页 X31-0418.png
提。则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者。即得究竟无上正
等正觉无疑矣。此节申明上节。为下品伏案。下节
又申明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
近字义。】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此节明佛虽善护念持经之人。若人不得此教菩
萨之经。则亦不为诸佛所护念也。药王多有下。不
得教菩萨法者也。故或在家。或出家。虽行檀等前
五度菩萨道。而不得见闻此经。是阙般若波罗蜜
门。名为不善行也。若有得闻下。是得教菩萨法。乃
名善行者也。故以其有最下之众生。求无上之佛
道。但一得见闻此经。信解受持。当知此人虽未疾
得阿耨菩提。则亦近于阿耨菩提矣。药王譬如下。
喻法叠申其善不善近不近之义。有人。喻在家出
家行菩萨道之人。渴谓口涸。乏谓力竭。求水。喻求
阿耨菩提。高原喻他经典。穿凿喻不善行。良以他
经。虽诠菩提之水。犹费修證穿凿。既费修證。必经
多劫。故喻犹见乾土。知其人得菩提之水尚远也。
此喻不得此经名不善行菩萨道者也。施功下。喻
其善行。功当作工。湿土喻此经。泥喻众生。众生本
有阿耨菩提之佛知见。喻泥中之水。谓善行菩萨
道者。由先于他经典施修證之工。穿凿不巳。忽善
根成熟。一但回头转脑。看见此经。开悟自家佛知
见后。遂行方便。渐就四生六道污泥众生。顿至涅
等正觉无疑矣。此节申明上节。为下品伏案。下节
又申明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
近字义。】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此节明佛虽善护念持经之人。若人不得此教菩
萨之经。则亦不为诸佛所护念也。药王多有下。不
得教菩萨法者也。故或在家。或出家。虽行檀等前
五度菩萨道。而不得见闻此经。是阙般若波罗蜜
门。名为不善行也。若有得闻下。是得教菩萨法。乃
名善行者也。故以其有最下之众生。求无上之佛
道。但一得见闻此经。信解受持。当知此人虽未疾
得阿耨菩提。则亦近于阿耨菩提矣。药王譬如下。
喻法叠申其善不善近不近之义。有人。喻在家出
家行菩萨道之人。渴谓口涸。乏谓力竭。求水。喻求
阿耨菩提。高原喻他经典。穿凿喻不善行。良以他
经。虽诠菩提之水。犹费修證穿凿。既费修證。必经
多劫。故喻犹见乾土。知其人得菩提之水尚远也。
此喻不得此经名不善行菩萨道者也。施功下。喻
其善行。功当作工。湿土喻此经。泥喻众生。众生本
有阿耨菩提之佛知见。喻泥中之水。谓善行菩萨
道者。由先于他经典施修證之工。穿凿不巳。忽善
根成熟。一但回头转脑。看见此经。开悟自家佛知
见后。遂行方便。渐就四生六道污泥众生。顿至涅
卷四 第 419a 页 X31-0419.png
槃果海。如由湿土至泥。其人决定心知近于菩提
之水也。问。此经顿教。奚云渐至。既曰渐至。奚异他
经。答。他经即此经之方便门。但闭而未开耳。一开
则渐至。不碍顿知也。问。准此经。何以得顿知决定
成佛义。答。我心大欢喜。我定当作佛。此依前品得
决定知也。佛现前灭后。凡有闻一偈一句一念随
喜者。皆得与授阿耨菩提记。此依当品。得决定知
也。地狱道之提婆。授天王如来之果记。畜生道之
龙女。即南行而成佛。此依后品。得决定知也。然则
新发意菩萨。不肯声闻得记。是诬泥中之无水也。
二乘人不发心修万行度生成佛。是住高原施功
也。今二种人。皆得决定知矣。菩萨亦复下。法合喻
中渴乏须水等文。申明不善行。若得闻解下。法合
喻中施功不巳等文。申明其善行。所以下。徵释。谓
所以菩萨道必欲得此经。为善方者。何也。以一切
菩萨道之因行。阿耨菩提之果记。皆属于此经也。
此经开方便下。正明皆属之义。谓一大时教。无非
众生成佛之方便门。但寻常不记声闻人作佛。乃
方便门之未开也。声闻直声闻。菩萨直菩萨。乃真
真实相之未示也。今经法则会三归一。方便门开
矣。人则即小成大。真实相示矣。此菩萨因行果德。
所以皆属此经也。是法华经藏下。展转结明。谓前
示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今何不秘。而反开耶。以
前云秘者。为此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方便
之水也。问。此经顿教。奚云渐至。既曰渐至。奚异他
经。答。他经即此经之方便门。但闭而未开耳。一开
则渐至。不碍顿知也。问。准此经。何以得顿知决定
成佛义。答。我心大欢喜。我定当作佛。此依前品得
决定知也。佛现前灭后。凡有闻一偈一句一念随
喜者。皆得与授阿耨菩提记。此依当品。得决定知
也。地狱道之提婆。授天王如来之果记。畜生道之
龙女。即南行而成佛。此依后品。得决定知也。然则
新发意菩萨。不肯声闻得记。是诬泥中之无水也。
二乘人不发心修万行度生成佛。是住高原施功
也。今二种人。皆得决定知矣。菩萨亦复下。法合喻
中渴乏须水等文。申明不善行。若得闻解下。法合
喻中施功不巳等文。申明其善行。所以下。徵释。谓
所以菩萨道必欲得此经。为善方者。何也。以一切
菩萨道之因行。阿耨菩提之果记。皆属于此经也。
此经开方便下。正明皆属之义。谓一大时教。无非
众生成佛之方便门。但寻常不记声闻人作佛。乃
方便门之未开也。声闻直声闻。菩萨直菩萨。乃真
真实相之未示也。今经法则会三归一。方便门开
矣。人则即小成大。真实相示矣。此菩萨因行果德。
所以皆属此经也。是法华经藏下。展转结明。谓前
示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今何不秘。而反开耶。以
前云秘者。为此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方便
卷四 第 419b 页 X31-0419.png
品首。佛出定时。所以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
知也。今佛教化下。谓前云不可分布妄授与人。今
何不辞怨嫉。而反示真实相耶。以前云不可分布
者。谓不可妄授与声闻人也。今佛所教化。全无声
闻。皆是成就菩萨故。不惜其开其方便之门。示其
真实之相也。此譬喻品首。与身子授记。所以云为
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莲华。教菩萨法。药草喻品
末。所以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
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也。凡
此皆此经开方便门。示真相处。药王若有下。谓既
知此经。是教他成就菩萨。若有菩萨。闻而惊畏者。
即与疑阿难不当得记。诸新发意菩萨同也。既知
今所谓菩萨是真实相。昔所谓声闻是方便门。若
声闻人。又闻而疑怖者。即与前五千退席生怨嫉
增上慢人。同也。此二种人。或在家。或出家。虽行菩
萨道。乃名不善行者也。】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上节明得不得。此经名善不善行。此节颛明其善
行而得其经。见品题法师之所以为法师也。药王
若有下。标其善行。云何应说下。徵。入如来室下。释。
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既是如来之室。末世说经
者。所以与如来共宿也。柔和忍辱心。既是如来之
衣。末世说经者。所以为如来衣之所覆也。一切法
空。既是如来之座。末世说经者。所以为如来手摩
知也。今佛教化下。谓前云不可分布妄授与人。今
何不辞怨嫉。而反示真实相耶。以前云不可分布
者。谓不可妄授与声闻人也。今佛所教化。全无声
闻。皆是成就菩萨故。不惜其开其方便之门。示其
真实之相也。此譬喻品首。与身子授记。所以云为
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莲华。教菩萨法。药草喻品
末。所以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
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也。凡
此皆此经开方便门。示真相处。药王若有下。谓既
知此经。是教他成就菩萨。若有菩萨。闻而惊畏者。
即与疑阿难不当得记。诸新发意菩萨同也。既知
今所谓菩萨是真实相。昔所谓声闻是方便门。若
声闻人。又闻而疑怖者。即与前五千退席生怨嫉
增上慢人。同也。此二种人。或在家。或出家。虽行菩
萨道。乃名不善行者也。】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上节明得不得。此经名善不善行。此节颛明其善
行而得其经。见品题法师之所以为法师也。药王
若有下。标其善行。云何应说下。徵。入如来室下。释。
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既是如来之室。末世说经
者。所以与如来共宿也。柔和忍辱心。既是如来之
衣。末世说经者。所以为如来衣之所覆也。一切法
空。既是如来之座。末世说经者。所以为如来手摩
卷四 第 419c 页 X31-0419.png
其头。肩所荷担也。安住是中下。所谓以佛庄严。而
自庄严。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为如来使。
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也。药王我于下。谓不唯能说
法者。为佛所遣使。即能听法。为内外护者。亦复所
遣使。行佛之事者也。初遗化人。为能集众之会首。
重在集字。乃说法者。入慈悲室之所感。亦遣化比
丘下。次遣化人。为所集听法之四众。重在听信等
字。乃说法者。著忍辱衣之所感也。以上能集所集。
皆内护也。若说法者下。三广遣化人。为天龙等八
部之外护。乃说法者。坐法空座之所感也。皆以化
言者。学问之道。贵乎变化。遇逆顺境。始不违逆也。
我虽在异国下。四佛亲自现身。乃说法者。不懈怠
心之所感也。以上总明善行菩萨道者。得佛之所
护念也。若于此经下。结成因善行故。能得此经。而
不忘失其句逗也。常不轻菩萨。临欲终时。具闻威
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
案符于此。此上注义。是准前节。照应而训。然当节
本义。应须补之。药王若有下。谓说此经者。必具四
行。始下得众听。上得佛护。名善行菩萨道也。一切
众生中等者。一切众生。节十二类胎卵等。说法者。
慈能与彼之乐。悲能拔彼之苦。虽有从违。天地为
心。益载不计。故以室言。然慈悲太煞。众生不无不
知恩处。又当以柔和忍辱而忍耐之。忍服既久。不
觉累身。故以衣言。如是柔忍。苟不体会一切法空。
自庄严。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为如来使。
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也。药王我于下。谓不唯能说
法者。为佛所遣使。即能听法。为内外护者。亦复所
遣使。行佛之事者也。初遗化人。为能集众之会首。
重在集字。乃说法者。入慈悲室之所感。亦遣化比
丘下。次遣化人。为所集听法之四众。重在听信等
字。乃说法者。著忍辱衣之所感也。以上能集所集。
皆内护也。若说法者下。三广遣化人。为天龙等八
部之外护。乃说法者。坐法空座之所感也。皆以化
言者。学问之道。贵乎变化。遇逆顺境。始不违逆也。
我虽在异国下。四佛亲自现身。乃说法者。不懈怠
心之所感也。以上总明善行菩萨道者。得佛之所
护念也。若于此经下。结成因善行故。能得此经。而
不忘失其句逗也。常不轻菩萨。临欲终时。具闻威
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
案符于此。此上注义。是准前节。照应而训。然当节
本义。应须补之。药王若有下。谓说此经者。必具四
行。始下得众听。上得佛护。名善行菩萨道也。一切
众生中等者。一切众生。节十二类胎卵等。说法者。
慈能与彼之乐。悲能拔彼之苦。虽有从违。天地为
心。益载不计。故以室言。然慈悲太煞。众生不无不
知恩处。又当以柔和忍辱而忍耐之。忍服既久。不
觉累身。故以衣言。如是柔忍。苟不体会一切法空。
卷四 第 420a 页 X31-0420.png
不免终身懈怠。直须坐在法空以当床榻。故以座
言。一切法。即世间三科七大。及出世间一切法也。
安住是中等者。谓将欲说法。先须安住其心。在以
上三行中也。语云。于汝安乎。安则为之。今取彼文。
不取彼义。以凡为世间君子小人。苟不安心为之。
则不免顾首顾尾。都做不成。况出世法。不安住空
忍慈悲。则不能感佛与众生上下之缘也。我于馀
国等者。见佛报应身虽灭。而佛法身常住。故能用
神力。而广遣四众八部。为听众也。若说法者在空
闲等者。谓人见说法者。有时身不登座。口不谈玄。
似在空闲。然此空闲心合道妙。口虽不言。文彩巳
彰。政是天龙侧耳诸佛现身之时。所以报化身佛
虽示迹异国。而法身佛与默时说之。法师恒相见
也。故云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前云我于馀国
更有异名。是也。若于此经下。古德暂时不在即同
死人之谓也。我还为下。古德一回吃草去。蓦鼻拽
将来之谓也。应知此中现身。非谓现其报化身为
说。非为说文字章句。若但见报化。是谓病眼见空
华也。但说文字章句。是谓葛藤满地也。此节通结
前诸节。为现宝塔品以去诸品伏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此品长行。共计五节。初二两节。自有颂文。此颂第
三节也。长文谓佛于三世所说经典无量。唯此经
言。一切法。即世间三科七大。及出世间一切法也。
安住是中等者。谓将欲说法。先须安住其心。在以
上三行中也。语云。于汝安乎。安则为之。今取彼文。
不取彼义。以凡为世间君子小人。苟不安心为之。
则不免顾首顾尾。都做不成。况出世法。不安住空
忍慈悲。则不能感佛与众生上下之缘也。我于馀
国等者。见佛报应身虽灭。而佛法身常住。故能用
神力。而广遣四众八部。为听众也。若说法者在空
闲等者。谓人见说法者。有时身不登座。口不谈玄。
似在空闲。然此空闲心合道妙。口虽不言。文彩巳
彰。政是天龙侧耳诸佛现身之时。所以报化身佛
虽示迹异国。而法身佛与默时说之。法师恒相见
也。故云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前云我于馀国
更有异名。是也。若于此经下。古德暂时不在即同
死人之谓也。我还为下。古德一回吃草去。蓦鼻拽
将来之谓也。应知此中现身。非谓现其报化身为
说。非为说文字章句。若但见报化。是谓病眼见空
华也。但说文字章句。是谓葛藤满地也。此节通结
前诸节。为现宝塔品以去诸品伏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此品长行。共计五节。初二两节。自有颂文。此颂第
三节也。长文谓佛于三世所说经典无量。唯此经
卷四 第 420b 页 X31-0420.png
于诸经中为最难信解。欲舍下。不信自心作佛。名
为懈怠。今欲舍其懈怠当听此经者。以此经所诠
不历三无数劫修證。凡有经处。即有如来全身之
塔。见塔致礼敬者。即得近于阿耨菩提。所以此经
为难得而闻。信者亦难有也。】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至)近于佛智慧。」
【此颂第四节长文。如人下。颂喻文得水之远近。药
王汝当知下。颂法合得菩提之远近。谓此经为深
经者。以佛四十年前所说诸声闻法。皆是此经成
佛之前方便门。今方便门一开。即见声闻是菩萨
之真实相故。谓此经为诸经王者。以不得此经授
记成佛。诸经皆无其主故。故曰。决了声闻法等。闻
巳下。谓应当谛实思惟此经诸经。虽有王臣之分。
而顿渐一体。浅深一贯。不致此经诸经有大小是
非之分。声闻菩萨有彼此尊卑之辨。则此人近于
诸佛之智慧。而不远矣。】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至)得见恒沙佛。」
【此颂第五节长文。若人下。颂四行之标文。大慈悲
下。颂四行之释文。若说此经下。长行无文。谓说此
经者。具上四行。设过恶骂刀杖之害。能念佛忍。则
感佛万亿土中。现身护庇。多劫广说。而无害也。若
我灭度下。颂具四行感遣化之文。六句颂遣所集
之众。二句颂遣能集为会首者。故曰我遣化四众
等。又曰引导集之等。若人欲加恶下。谓既有能所
为懈怠。今欲舍其懈怠当听此经者。以此经所诠
不历三无数劫修證。凡有经处。即有如来全身之
塔。见塔致礼敬者。即得近于阿耨菩提。所以此经
为难得而闻。信者亦难有也。】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至)近于佛智慧。」
【此颂第四节长文。如人下。颂喻文得水之远近。药
王汝当知下。颂法合得菩提之远近。谓此经为深
经者。以佛四十年前所说诸声闻法。皆是此经成
佛之前方便门。今方便门一开。即见声闻是菩萨
之真实相故。谓此经为诸经王者。以不得此经授
记成佛。诸经皆无其主故。故曰。决了声闻法等。闻
巳下。谓应当谛实思惟此经诸经。虽有王臣之分。
而顿渐一体。浅深一贯。不致此经诸经有大小是
非之分。声闻菩萨有彼此尊卑之辨。则此人近于
诸佛之智慧。而不远矣。】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至)得见恒沙佛。」
【此颂第五节长文。若人下。颂四行之标文。大慈悲
下。颂四行之释文。若说此经下。长行无文。谓说此
经者。具上四行。设过恶骂刀杖之害。能念佛忍。则
感佛万亿土中。现身护庇。多劫广说。而无害也。若
我灭度下。颂具四行感遣化之文。六句颂遣所集
之众。二句颂遣能集为会首者。故曰我遣化四众
等。又曰引导集之等。若人欲加恶下。谓既有能所
卷四 第 420c 页 X31-0420.png
集众。供养听法。若人嫉妒。复加刀杖瓦石者。佛又
遣化人。为之作卫护也。以上现身遣护说时。是护
利他也。若说法之人下。现身嘿时。说其忘失章句。
是护自利也。若人具是德下。谓持经者。具前四安
乐行之德。不问说嘿二利。皆得见佛法身也。良由
此经诠显生佛等具法身。动静一体故。人若在空
闲下。谓持经者。虽得通利佛所说忘失之章句。然
惧其有害。尚处空闲。不敢骤说。佛更遣天龙八部。
作听法众。使其人分别乐说。无有挂碍。又令听众
喜也。若亲近下。动勉伏得此经。为弟子者具因行
之案。为后提婆品张本。随顺下。伏得此经。为弟子
者成果德之案。为下见宝塔品张本。此一品经。单
明教菩萨法一句。前半品教菩萨为弟子之法。后
半品教菩萨为师传之法。下见宝塔一品。单明佛
所护念一句。见护念之佛。具三世十方也。】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见宝塔者。序品光中所见宝塔。乃使佛光而见。宗
门所谓光影门头事。为光不透脱也。至是法之渐
顿。皆会一实人之小大。皆得作佛。无一刹一尘不
为净土。无一偈一句不是妙法。谓达可记。龙女可
佛。古今一际。过现一身故。过去多劫之宝塔。不假
佛光。从地涌出。俾众亲睹。则昔光影门头事。今皆
成实相而吾人与佛。等有法身。无三种光二种病
矣。故曰。见宝塔品。一则證上品在在处处若说若
遣化人。为之作卫护也。以上现身遣护说时。是护
利他也。若说法之人下。现身嘿时。说其忘失章句。
是护自利也。若人具是德下。谓持经者。具前四安
乐行之德。不问说嘿二利。皆得见佛法身也。良由
此经诠显生佛等具法身。动静一体故。人若在空
闲下。谓持经者。虽得通利佛所说忘失之章句。然
惧其有害。尚处空闲。不敢骤说。佛更遣天龙八部。
作听法众。使其人分别乐说。无有挂碍。又令听众
喜也。若亲近下。动勉伏得此经。为弟子者具因行
之案。为后提婆品张本。随顺下。伏得此经。为弟子
者成果德之案。为下见宝塔品张本。此一品经。单
明教菩萨法一句。前半品教菩萨为弟子之法。后
半品教菩萨为师传之法。下见宝塔一品。单明佛
所护念一句。见护念之佛。具三世十方也。】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见宝塔者。序品光中所见宝塔。乃使佛光而见。宗
门所谓光影门头事。为光不透脱也。至是法之渐
顿。皆会一实人之小大。皆得作佛。无一刹一尘不
为净土。无一偈一句不是妙法。谓达可记。龙女可
佛。古今一际。过现一身故。过去多劫之宝塔。不假
佛光。从地涌出。俾众亲睹。则昔光影门头事。今皆
成实相而吾人与佛。等有法身。无三种光二种病
矣。故曰。见宝塔品。一则證上品在在处处若说若
卷四 第 421a 页 X31-0421.png
读。乃至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
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巳有如来全身等文。一
则證现在释迦能显说此经。既感过去佛同宿衣
覆。则佛灭后。愿持经者亦然。结完方便品三世十
方一切诸佛法亦如是等文。故变上集佛。费佛许
多神力智力也。然唯重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数句。以塔中数句。为后一十六品。若文与义之源
本。故此品在北藏草字函。名萨昙芬陀利经。虽巳
引證于题。其实义载悲华经。佛于宝藏如来发愿。
取此娑婆秽土成佛。而宝藏如来以芬陀利华。譬
况佛之悲愿之大。今佛度生成佛愿果。于昔将欲
示灭。要众发愿。此土持经。使佛种不断。故涌塔变
土集佛。以嘱累此经也。】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尔时下。经家叙置有十科。初叙塔之高。一由旬四
十里。五百由旬则塔高二万里也。纵广下。叙塔之
大。二百五十由旬则塔大一万里也。从地涌出之
地。表佛与众生共有常住之心地。住在空中之空。
谓此心地无形无相。乃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
于空之空也。世间之地。既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
而不泄。出世真空心地。讵不能载二万里高一万
里大七宝塔乎。信无疑矣。种种下。次总叙塔之严
饰。五千下。别叙严饰有七项。一栏楯。二龛室。三幢
幡。四璎珞。五宝铃。六旃香。七幡盖。凡此皆以七宝
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巳有如来全身等文。一
则證现在释迦能显说此经。既感过去佛同宿衣
覆。则佛灭后。愿持经者亦然。结完方便品三世十
方一切诸佛法亦如是等文。故变上集佛。费佛许
多神力智力也。然唯重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数句。以塔中数句。为后一十六品。若文与义之源
本。故此品在北藏草字函。名萨昙芬陀利经。虽巳
引證于题。其实义载悲华经。佛于宝藏如来发愿。
取此娑婆秽土成佛。而宝藏如来以芬陀利华。譬
况佛之悲愿之大。今佛度生成佛愿果。于昔将欲
示灭。要众发愿。此土持经。使佛种不断。故涌塔变
土集佛。以嘱累此经也。】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尔时下。经家叙置有十科。初叙塔之高。一由旬四
十里。五百由旬则塔高二万里也。纵广下。叙塔之
大。二百五十由旬则塔大一万里也。从地涌出之
地。表佛与众生共有常住之心地。住在空中之空。
谓此心地无形无相。乃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
于空之空也。世间之地。既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
而不泄。出世真空心地。讵不能载二万里高一万
里大七宝塔乎。信无疑矣。种种下。次总叙塔之严
饰。五千下。别叙严饰有七项。一栏楯。二龛室。三幢
幡。四璎珞。五宝铃。六旃香。七幡盖。凡此皆以七宝
卷四 第 421b 页 X31-0421.png
合成也。高至下。上云塔高五百由旬。尚未知高止
何地。此云高至四天王宫。则知自灵山顶。至四天
王宫。仅二万里也。三十三天下。三叙供奉塔之天
龙八部。皆是近于阿耨菩提之人也。尔时宝塔下。
四叙不唯眼中见塔。而耳中亦闻塔中出大音声
致赞叹也。赞叹有三。一称名。二能以下赞德。平等
大慧数句。一照方便品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等之文。二照譬喻品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
莲华等文。然自方便品。谈至上品。有七种平等。约
法。有先三后一权实之平等。约人。有秘内外现小
大之平等。约持诵经者。有一偈乃至一念随喜。与
广说全部者。功德之平等。约授记。有不问多寡。皆
与阿耨菩提记之平等。此照前之平等也。约后。则
有提婆与耶输等。冤亲同得显记之平等。从地涌
出之众。有一多平等。诸佛寿量。有法报化身延促
之平等。故曰能以平等大慧为大众说等。三如是
下。即證真实。谓前后七种平等。皆真实不虚也。尔
时四众下。五叙法会。得塔中出声印赞。若见若闻。
皆喜巳所得之法真。而怪涌塔之事奇也。故曰见
大宝塔等。从座而起下。六叙由塔住在虚空故皆
起立合掌却住一面。亦欲升于虚空也。尔时有菩
萨下。七叙当机。欲除人巳之疑。而请问于佛也。当
机名大乐说者。无碍辨中。有乐说无碍辨。谓具此
辨者。始能说而无懈。然乐说与药王同行八万人
何地。此云高至四天王宫。则知自灵山顶。至四天
王宫。仅二万里也。三十三天下。三叙供奉塔之天
龙八部。皆是近于阿耨菩提之人也。尔时宝塔下。
四叙不唯眼中见塔。而耳中亦闻塔中出大音声
致赞叹也。赞叹有三。一称名。二能以下赞德。平等
大慧数句。一照方便品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等之文。二照譬喻品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
莲华等文。然自方便品。谈至上品。有七种平等。约
法。有先三后一权实之平等。约人。有秘内外现小
大之平等。约持诵经者。有一偈乃至一念随喜。与
广说全部者。功德之平等。约授记。有不问多寡。皆
与阿耨菩提记之平等。此照前之平等也。约后。则
有提婆与耶输等。冤亲同得显记之平等。从地涌
出之众。有一多平等。诸佛寿量。有法报化身延促
之平等。故曰能以平等大慧为大众说等。三如是
下。即證真实。谓前后七种平等。皆真实不虚也。尔
时四众下。五叙法会。得塔中出声印赞。若见若闻。
皆喜巳所得之法真。而怪涌塔之事奇也。故曰见
大宝塔等。从座而起下。六叙由塔住在虚空故皆
起立合掌却住一面。亦欲升于虚空也。尔时有菩
萨下。七叙当机。欲除人巳之疑。而请问于佛也。当
机名大乐说者。无碍辨中。有乐说无碍辨。谓具此
辨者。始能说而无懈。然乐说与药王同行八万人
卷四 第 421c 页 X31-0421.png
中一人。上品明三世之持经。非药王之耆宿。不足
以因。此品会十方三世而付嘱。非具大乐说者。不
足以请。请有二义。一以何下。问宝塔为何因缘从
地而出。二又于下。问凡为塔者。非置佛舍利。即安
置诸经。经与舍利。何会言语。故曰世尊以何因缘
等。尔时佛告下。八叙佛答当机。谓塔中非舍利与
经。乃是过去久灭度多宝佛之全身。在其塔中。故
会做声。此径应上品此中巳有如来全身不须复
安舍利之文。此先答第二问也。菩萨处胎经第二
卷。全身舍利品说一形法云。此大地种。厚八十四
万亿里。地下有风。风下有水。水下有火。火下有沙。
沙有金刚刹。各各厚八十四万亿里。诸佛全身。尽
在彼金刚刹中。乃至云有法鼓世界。厚八十四万
亿里。过去亿千万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
分。非一非二。不住一处。亦非不住。周旋往来。光相
具足。示现教化。是知多宝佛之全身舍利。皆在金
刚刹及法鼓世界。从地涌出也。其佛下。次答第一
问。谓宝塔来之因缘。由多宝佛因中。曾发大愿。即
成佛后。身虽在塔。亦愿听此经。赞说此经之佛之
善。涌塔现前。而作證明也。此径应上品诸佛世尊
从昔以来之所守护之文。彼佛成道下。申明多宝
果不昧因也。其佛以神下。申明多宝因常成果也。
大乐说今多宝下。结足答义。是时大乐下。九叙当
机蹑答。申请愿见多宝佛身。然此请非佛力加被
以因。此品会十方三世而付嘱。非具大乐说者。不
足以请。请有二义。一以何下。问宝塔为何因缘从
地而出。二又于下。问凡为塔者。非置佛舍利。即安
置诸经。经与舍利。何会言语。故曰世尊以何因缘
等。尔时佛告下。八叙佛答当机。谓塔中非舍利与
经。乃是过去久灭度多宝佛之全身。在其塔中。故
会做声。此径应上品此中巳有如来全身不须复
安舍利之文。此先答第二问也。菩萨处胎经第二
卷。全身舍利品说一形法云。此大地种。厚八十四
万亿里。地下有风。风下有水。水下有火。火下有沙。
沙有金刚刹。各各厚八十四万亿里。诸佛全身。尽
在彼金刚刹中。乃至云有法鼓世界。厚八十四万
亿里。过去亿千万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
分。非一非二。不住一处。亦非不住。周旋往来。光相
具足。示现教化。是知多宝佛之全身舍利。皆在金
刚刹及法鼓世界。从地涌出也。其佛下。次答第一
问。谓宝塔来之因缘。由多宝佛因中。曾发大愿。即
成佛后。身虽在塔。亦愿听此经。赞说此经之佛之
善。涌塔现前。而作證明也。此径应上品诸佛世尊
从昔以来之所守护之文。彼佛成道下。申明多宝
果不昧因也。其佛以神下。申明多宝因常成果也。
大乐说今多宝下。结足答义。是时大乐下。九叙当
机蹑答。申请愿见多宝佛身。然此请非佛力加被
卷四 第 422a 页 X31-0422.png
不能。故曰以如来神力等。佛告大乐下。十叙佛答
当机。谓多宝佛现身。要合彼深重愿也。其深愿者。
要现在说法之报身佛。与十方分处之化身佛。同
会集一处。多宝佛始出现也。此完方便品所谓三
世十方一切诸佛法亦如是之言。及完为众生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义也。其三世者。多宝属过去
佛。释迦为现在佛。身子等授记名未来佛。释迦分
身。为十方佛故。其重愿者。要三世十方报化身佛。
同据向上法身平等无冤亲之理性。而授有冤亲
人之果记也。大乐说我分身下。谓多宝佛深重之
愿如彼。汝之所请又如此。则是我释迦分身诸佛
在十方者。亦合当集于此也。大乐说白佛下。谓我
但请过去一佛相见。而得现在十方诸佛相见。则
亦是我等之深重愿也故曰我等亦愿等。】
「尔时佛放白毫二光(至)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尔时下。经家叙置有十科。初叙释迦佛欲巳十方
化身佛来集故放光。见东方国土与佛。有五百万
亿那由他恒河沙之数也。彼诸国土下。次叙照见
化身佛土之庄严。唯净无秽也。无数千万下。三叙
照见化身佛之法眷。唯大乘菩萨。无小乘声闻也。
遍张下。四叙照见彼国依正围盖。皆宝为幔网也。
彼国诸佛下。五叙照见化身佛及菩萨。皆以说法
为政事也。上品云。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
量亿劫。为众生说法。至此益信矣。南西北方下。六
当机。谓多宝佛现身。要合彼深重愿也。其深愿者。
要现在说法之报身佛。与十方分处之化身佛。同
会集一处。多宝佛始出现也。此完方便品所谓三
世十方一切诸佛法亦如是之言。及完为众生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义也。其三世者。多宝属过去
佛。释迦为现在佛。身子等授记名未来佛。释迦分
身。为十方佛故。其重愿者。要三世十方报化身佛。
同据向上法身平等无冤亲之理性。而授有冤亲
人之果记也。大乐说我分身下。谓多宝佛深重之
愿如彼。汝之所请又如此。则是我释迦分身诸佛
在十方者。亦合当集于此也。大乐说白佛下。谓我
但请过去一佛相见。而得现在十方诸佛相见。则
亦是我等之深重愿也故曰我等亦愿等。】
「尔时佛放白毫二光(至)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尔时下。经家叙置有十科。初叙释迦佛欲巳十方
化身佛来集故放光。见东方国土与佛。有五百万
亿那由他恒河沙之数也。彼诸国土下。次叙照见
化身佛土之庄严。唯净无秽也。无数千万下。三叙
照见化身佛之法眷。唯大乘菩萨。无小乘声闻也。
遍张下。四叙照见彼国依正围盖。皆宝为幔网也。
彼国诸佛下。五叙照见化身佛及菩萨。皆以说法
为政事也。上品云。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
量亿劫。为众生说法。至此益信矣。南西北方下。六
卷四 第 422b 页 X31-0422.png
叙一方。以例其馀之九方也。故曰南西北方等。尔
时十方下。七叙照见十方诸佛与菩萨。主伴重重。
皆欲以化身。来报身佛处。供养多宝佛也。我今应
往之应。照前今应当集之应时。娑婆下。八叙十方
分身诸佛。欲来此土。以佛神力。忽然变秽为净也。
其变秽成净有十科。一变琉璃为地。二变宝树。三
金绳界道。四无聚落等诸相。五烧大宝香。六天华
布地。七宝幔覆上。八悬诸宝铃。九唯留此会。十移
置天人于他土。以上叙第一变实报庄严土也。此
上本净。不须更变。为诸新得记者言变。故变文中。
不叙无有地狱等言。良以诸新得记者。初未开悟
佛知见时。即净见秽。如净名身子之所见。今既开
悟。见秽为净。如螺髻梵王之所见也。是时诸佛上。
九叙十方分身诸佛各与侍者至报土。宝树下师
子座上趺坐。各有安置也。如是展转下。十叙十方
变土。虽广且大。不能容受释迦佛一方之分身。况
能容馀九方之分身。此见释尊应化之多也。以起
下文第二第三之变土也。各带侍者。为下文遣使
问讯之案。吾人能读诵此经。不须作观。即见大千
世界。无一刹一尘不是佛矣。时释迦牟尼下。谓释
迦佛欲尽容受所馀九方之分身佛故。次于娑婆
三千大千华藏世界海外。复变凡圣同居土。为实
报庄严土也。故曰八方各更变等。惟其变凡成圣。
变秽成净故。校初变文中。叙无有地狱等言。此可
时十方下。七叙照见十方诸佛与菩萨。主伴重重。
皆欲以化身。来报身佛处。供养多宝佛也。我今应
往之应。照前今应当集之应时。娑婆下。八叙十方
分身诸佛。欲来此土。以佛神力。忽然变秽为净也。
其变秽成净有十科。一变琉璃为地。二变宝树。三
金绳界道。四无聚落等诸相。五烧大宝香。六天华
布地。七宝幔覆上。八悬诸宝铃。九唯留此会。十移
置天人于他土。以上叙第一变实报庄严土也。此
上本净。不须更变。为诸新得记者言变。故变文中。
不叙无有地狱等言。良以诸新得记者。初未开悟
佛知见时。即净见秽。如净名身子之所见。今既开
悟。见秽为净。如螺髻梵王之所见也。是时诸佛上。
九叙十方分身诸佛各与侍者至报土。宝树下师
子座上趺坐。各有安置也。如是展转下。十叙十方
变土。虽广且大。不能容受释迦佛一方之分身。况
能容馀九方之分身。此见释尊应化之多也。以起
下文第二第三之变土也。各带侍者。为下文遣使
问讯之案。吾人能读诵此经。不须作观。即见大千
世界。无一刹一尘不是佛矣。时释迦牟尼下。谓释
迦佛欲尽容受所馀九方之分身佛故。次于娑婆
三千大千华藏世界海外。复变凡圣同居土。为实
报庄严土也。故曰八方各更变等。惟其变凡成圣。
变秽成净故。校初变文中。叙无有地狱等言。此可
卷四 第 422c 页 X31-0422.png
见佛实报庄严土中。元无六凡秽也。亦以琉璃下。
同初变之文。可知。目真邻他云石山。摩诃目真邻
陀云大石山。铁围山亦有大小。用围小千大千世
界者。其山皆铁成也。须弥云妙高。七宝所成也。通
为下。谓因无诸山海所隔。此凡圣同居土。与上实
报庄严土。通同为一净土具庄严也。释迦牟尼佛
为诸佛当来下。第三于凡圣同居土外。变方便有
馀土。为实报土。为释迦未来世馀国作佛之分身
佛坐也。故云复于八方各更变等。尔时东方下。但
结第二变土。容尽释迦正东一方所分之身也。如
是次第下。通结由三变净土如容尽释迦十方所
分之身也。尔时一一方下。第二第三变土时。每云
二百万亿等。今合两个二百万亿。云四百万亿那
由他也。经文再变土。为容受十方分身。第三变土。
既云为诸佛当来坐故。当来者未来也。则容受三
世分身矣。义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皆由佛与众
生等。有常住真心之所变现。经云。汝身汝心。外道
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妙明中所现物。初
佛于菩提树下。三七思惟。正思惟众生到此田地。
奈众生有目不睹。有耳不闻。说到四十年后。至说
此经。以三周法雨。润开聋瞽。各见授记。至此品中。
变土集佛。无非验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见我释
迦一佛分身有如是之多。国土有如是之广。神力
有如是之自在。可谓有眼始得见华藏界。有耳始
同初变之文。可知。目真邻他云石山。摩诃目真邻
陀云大石山。铁围山亦有大小。用围小千大千世
界者。其山皆铁成也。须弥云妙高。七宝所成也。通
为下。谓因无诸山海所隔。此凡圣同居土。与上实
报庄严土。通同为一净土具庄严也。释迦牟尼佛
为诸佛当来下。第三于凡圣同居土外。变方便有
馀土。为实报土。为释迦未来世馀国作佛之分身
佛坐也。故云复于八方各更变等。尔时东方下。但
结第二变土。容尽释迦正东一方所分之身也。如
是次第下。通结由三变净土如容尽释迦十方所
分之身也。尔时一一方下。第二第三变土时。每云
二百万亿等。今合两个二百万亿。云四百万亿那
由他也。经文再变土。为容受十方分身。第三变土。
既云为诸佛当来坐故。当来者未来也。则容受三
世分身矣。义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皆由佛与众
生等。有常住真心之所变现。经云。汝身汝心。外道
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妙明中所现物。初
佛于菩提树下。三七思惟。正思惟众生到此田地。
奈众生有目不睹。有耳不闻。说到四十年后。至说
此经。以三周法雨。润开聋瞽。各见授记。至此品中。
变土集佛。无非验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见我释
迦一佛分身有如是之多。国土有如是之广。神力
有如是之自在。可谓有眼始得见华藏界。有耳始
卷四 第 423a 页 X31-0423.png
得闻舍那声矣。惟其始得。不免业习初乾。尚见土
有。更变佛从外来。迨提婆耶输等并记龙女立地
成佛。新得记者各发愿以弘经。得安乐之胜行。旧
所化众俱从地而涌出。證久远之寿量。则清净法
身之佛。绝无彼此色相可见。而常寂光明之土。即
三变而无变矣。而后乃知读诵受持此经者。净智
妙圆。体常虚寂。具佛无量之功德。故谈寿量后。分
别其功德。有一念随喜六根清净之不同。引常不
轻。结證因中持经之旷。迹现神通力。嘱累果上说
法之大业。而唯佛与佛一大事因缘。本末究尽。始
无馀蕴矣。此经中会集诸佛之大宗也。问。序品放
光曰眉间。今直云白毫一光。何也。答。眉间表无位。
由声闻人以有馀涅槃为真。故以无位破其执也。
今声闻人。既皆成菩萨。通身及土。无非白毫一光。
故不用眉间言有无也。问。三变土中。既皆移置天
人。又奚云诸天宝华遍布其地。答。宝华似天华。不
必诸天所布。或大乘菩萨为天人。非寻常可移置
者。此经不云乎唯恶此会众。岂此会中。无天龙八
部乎。问。佛心无处不慈悲。何于天人言移置耶。答。
以佛龙女记提婆。事异于常。虑天人障深难信。生
谤堕苦。故权移置。至神力品。仍令闻其国名娑婆。
佛名释迦。经名妙法。以种其善根。是移置者。乃所
以为佛之大慈悲也。问。一物何能分无量之身。答。
佛三无数劫。以大愿力。于十二类众生中。修菩萨
有。更变佛从外来。迨提婆耶输等并记龙女立地
成佛。新得记者各发愿以弘经。得安乐之胜行。旧
所化众俱从地而涌出。證久远之寿量。则清净法
身之佛。绝无彼此色相可见。而常寂光明之土。即
三变而无变矣。而后乃知读诵受持此经者。净智
妙圆。体常虚寂。具佛无量之功德。故谈寿量后。分
别其功德。有一念随喜六根清净之不同。引常不
轻。结證因中持经之旷。迹现神通力。嘱累果上说
法之大业。而唯佛与佛一大事因缘。本末究尽。始
无馀蕴矣。此经中会集诸佛之大宗也。问。序品放
光曰眉间。今直云白毫一光。何也。答。眉间表无位。
由声闻人以有馀涅槃为真。故以无位破其执也。
今声闻人。既皆成菩萨。通身及土。无非白毫一光。
故不用眉间言有无也。问。三变土中。既皆移置天
人。又奚云诸天宝华遍布其地。答。宝华似天华。不
必诸天所布。或大乘菩萨为天人。非寻常可移置
者。此经不云乎唯恶此会众。岂此会中。无天龙八
部乎。问。佛心无处不慈悲。何于天人言移置耶。答。
以佛龙女记提婆。事异于常。虑天人障深难信。生
谤堕苦。故权移置。至神力品。仍令闻其国名娑婆。
佛名释迦。经名妙法。以种其善根。是移置者。乃所
以为佛之大慈悲也。问。一物何能分无量之身。答。
佛三无数劫。以大愿力。于十二类众生中。修菩萨
卷四 第 423b 页 X31-0423.png
行。受无量身。迨至成佛。则从前一切类身。皆成佛
身。是故其身随愿而多。况吾人梦中一念。尚现无
量人境。佛为大觉至尊。神力智力。一为无量。无量
为一。乃其常理。不足怪也。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
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不可言说种种佛身。
此足證其分身也。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
示现无量世界种种庄严无数庄严。此足證变净
土也。问变土集佛。何以必待多宝佛塔出现。答。多
宝佛现。见过去佛不灭。佛分坐塔中唱灭。见现在
佛不生。发愿持经。见新受记未来成佛者。虽劫长
果远。一持经。即證不生不灭之理。而与三世佛等。
所谓皆巳成佛道。不须更成也。问。会分身。变净土。
徒有广大玄言。人多不见。果实事乎。抑幻术乎。答。
准唯识论。皆八个识相应智品实德所成。非幻法
也。论云。此四智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
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
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
土相。以上与经分身变土相合。毫发无异。观察智
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
有情。此与经集分身。变净土说。向后一十六品经。
同而无异。准论證经。皆出世间真实理事。岂虚诞
哉。唯是吾人身世。皆八识所变相见二分。起我法
二执。从始至终。唯业辖绊。不能变化。凡遇佛言。皆
诬为幻妄。不知诸佛既能转识成智。一切变现。非
身。是故其身随愿而多。况吾人梦中一念。尚现无
量人境。佛为大觉至尊。神力智力。一为无量。无量
为一。乃其常理。不足怪也。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
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不可言说种种佛身。
此足證其分身也。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
示现无量世界种种庄严无数庄严。此足證变净
土也。问变土集佛。何以必待多宝佛塔出现。答。多
宝佛现。见过去佛不灭。佛分坐塔中唱灭。见现在
佛不生。发愿持经。见新受记未来成佛者。虽劫长
果远。一持经。即證不生不灭之理。而与三世佛等。
所谓皆巳成佛道。不须更成也。问。会分身。变净土。
徒有广大玄言。人多不见。果实事乎。抑幻术乎。答。
准唯识论。皆八个识相应智品实德所成。非幻法
也。论云。此四智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
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
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
土相。以上与经分身变土相合。毫发无异。观察智
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
有情。此与经集分身。变净土说。向后一十六品经。
同而无异。准论證经。皆出世间真实理事。岂虚诞
哉。唯是吾人身世。皆八识所变相见二分。起我法
二执。从始至终。唯业辖绊。不能变化。凡遇佛言。皆
诬为幻妄。不知诸佛既能转识成智。一切变现。非
卷四 第 423c 页 X31-0423.png
为烦恼。皆合涅槃妙德也。又论云。如是法身。有三
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离相寂然。绝
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
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论此段是明寂光
土法身佛。无能所分合也。二受用身有二种。一自
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乃
至云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此同经中释迦之自身
也。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
德身。居纯净土。为十地菩萨。转正法轮。决众疑网
等。此同经中释迦十方之分身也。三变化身。谓诸
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菩
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获利乐。此同
四十年前所说诸经之释迦也。】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是时诸佛下。大般若第五百七十三经云。三世如
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漏界摄。若一若异。不可
思议。准是。则诸分身佛。同一报体。如金不博金。故
各坐宝树下。而不相到。皆遣侍者下。谓分身佛之
与释尊。虽同一报体。不妨有彼此应化之形。如镜
照镜。虽各不相到。而光光相摄。故顺世谛。遣使齐
华而问讯也。般若所谓若一若异不可思议者也。
如我辞下。遣使以病恼为辞者。病约身言。恼约心
言。顺堪忍世界人情体。谚云。事不害理。从俗可也。
论云。示有微苦相应也。彼某甲者。分身佛各教侍
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离相寂然。绝
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
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论此段是明寂光
土法身佛。无能所分合也。二受用身有二种。一自
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乃
至云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此同经中释迦之自身
也。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
德身。居纯净土。为十地菩萨。转正法轮。决众疑网
等。此同经中释迦十方之分身也。三变化身。谓诸
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菩
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获利乐。此同
四十年前所说诸经之释迦也。】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是时诸佛下。大般若第五百七十三经云。三世如
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漏界摄。若一若异。不可
思议。准是。则诸分身佛。同一报体。如金不博金。故
各坐宝树下。而不相到。皆遣侍者下。谓分身佛之
与释尊。虽同一报体。不妨有彼此应化之形。如镜
照镜。虽各不相到。而光光相摄。故顺世谛。遣使齐
华而问讯也。般若所谓若一若异不可思议者也。
如我辞下。遣使以病恼为辞者。病约身言。恼约心
言。顺堪忍世界人情体。谚云。事不害理。从俗可也。
论云。示有微苦相应也。彼某甲者。分身佛各教侍
卷四 第 424a 页 X31-0424.png
者。向释迦代称巳名之辞。此可见分身佛不必皆
名释迦也。华严谓。佛每一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
前品谓异国作佛更有异名也。与欲者同欲也。谓
三变净土中诸分身佛。同欲开多宝佛塔。满深重
愿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尔时下。牒其十方来仪。皆闻下。牒其诸佛使命。即
从下。谓佛上副分身。与欲下。顺四众愿欲。即去地
在空。以指开塔也。一切四众下。谓佛起四众不敢
上视也。于是下。谓佛以右指。开七宝塔。以表开方
便门也。出大小。谓开塔户之声。有如开大城门之
关锁声也。即时一切下。谓塔户方便门既开。则见
过去佛如入禅定。表示真实相也。华严第六十八
经。鞞瑟胝罗居士。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知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除为调伏众生。毕竟无有佛
般涅槃者。故一开旃檀塔户。即次第见过去七佛。
乃至一念顿见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世
界微尘数佛。准彼。多宝佛实灭而不灭。无怪矣。又
闻下。谓不唯见佛。且闻其言赞释迦。而趣其快说
法华也。其快说有二义。一叹其说得快活。序品至
法师品。是也。一催其作速快说。此品至法会告终。
是也。故曰我为听是经等。尔时四众下。谓四众见
闻生喜。皆兴供养于二佛也。初塔未开。天等供养。
表外护也。今塔开巳。四众供养。表内护也。此所谓
名释迦也。华严谓。佛每一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
前品谓异国作佛更有异名也。与欲者同欲也。谓
三变净土中诸分身佛。同欲开多宝佛塔。满深重
愿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尔时下。牒其十方来仪。皆闻下。牒其诸佛使命。即
从下。谓佛上副分身。与欲下。顺四众愿欲。即去地
在空。以指开塔也。一切四众下。谓佛起四众不敢
上视也。于是下。谓佛以右指。开七宝塔。以表开方
便门也。出大小。谓开塔户之声。有如开大城门之
关锁声也。即时一切下。谓塔户方便门既开。则见
过去佛如入禅定。表示真实相也。华严第六十八
经。鞞瑟胝罗居士。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知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除为调伏众生。毕竟无有佛
般涅槃者。故一开旃檀塔户。即次第见过去七佛。
乃至一念顿见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世
界微尘数佛。准彼。多宝佛实灭而不灭。无怪矣。又
闻下。谓不唯见佛。且闻其言赞释迦。而趣其快说
法华也。其快说有二义。一叹其说得快活。序品至
法师品。是也。一催其作速快说。此品至法会告终。
是也。故曰我为听是经等。尔时四众下。谓四众见
闻生喜。皆兴供养于二佛也。初塔未开。天等供养。
表外护也。今塔开巳。四众供养。表内护也。此所谓
卷四 第 424b 页 X31-0424.png
若有见塔供养者。皆得近阿耨菩提也。尔时多宝
下。谓多宝佛知释迦佛将欲涅槃。故入塔中。分半
座与同坐也。即时下。谓现在佛果。依过去佛命。入
塔中而跏趺也。然分座有三义。一證上品有能广
说此经者。与如来共宿衣覆之言不虚也。二表究
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而空非断灭之空。乃
有不灭者有。使大众肯发愿以持经也。三为记提
婆佛龙女。其事太奇。非与过去佛同座而说。则人
难信也。尔时大众下。谓大众见二佛在塔。塔在空
中。与巳相去之远。故求佛以神力接众亦处虚空。
得相近以闻法也。譬喻品谓。若我但以神力及智
慧力。舍于方便。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今明众生既
能以是得度。故舍于方便。而但用神力及智慧力
也。即时释迦下。众生以佛神力得度也。以大音声
下。众生以佛智力得度也。以广说妙法。属智慧力
故。然佛求广说妙法。独以娑婆国土为言者。娑婆
是释尊发心得果本土。事详悲华经中。此土虽云
极恶。而利根众生亦盛。有肯发愿修此经者。校他
土成佛。亦极快也。今正是时者。时字径应化成喻
品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之时。结完方便品诸佛如
来时乃说之之时。如来不久下。谓佛欲涅槃。经欲
人持。四众新得记者。苟不蚤发愿以持经。则将此
经。付嘱从地涌出旧所化之众也。然旧所化六万
恒沙等众。尚未涌出。故但云有在。呜呼。云如来不
下。谓多宝佛知释迦佛将欲涅槃。故入塔中。分半
座与同坐也。即时下。谓现在佛果。依过去佛命。入
塔中而跏趺也。然分座有三义。一證上品有能广
说此经者。与如来共宿衣覆之言不虚也。二表究
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而空非断灭之空。乃
有不灭者有。使大众肯发愿以持经也。三为记提
婆佛龙女。其事太奇。非与过去佛同座而说。则人
难信也。尔时大众下。谓大众见二佛在塔。塔在空
中。与巳相去之远。故求佛以神力接众亦处虚空。
得相近以闻法也。譬喻品谓。若我但以神力及智
慧力。舍于方便。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今明众生既
能以是得度。故舍于方便。而但用神力及智慧力
也。即时释迦下。众生以佛神力得度也。以大音声
下。众生以佛智力得度也。以广说妙法。属智慧力
故。然佛求广说妙法。独以娑婆国土为言者。娑婆
是释尊发心得果本土。事详悲华经中。此土虽云
极恶。而利根众生亦盛。有肯发愿修此经者。校他
土成佛。亦极快也。今正是时者。时字径应化成喻
品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之时。结完方便品诸佛如
来时乃说之之时。如来不久下。谓佛欲涅槃。经欲
人持。四众新得记者。苟不蚤发愿以持经。则将此
经。付嘱从地涌出旧所化之众也。然旧所化六万
恒沙等众。尚未涌出。故但云有在。呜呼。云如来不
卷四 第 424c 页 X31-0424.png
久涅槃者。明佛难常住于世也。云妙法付嘱有在
者。明此经不容易分布妄授与人。务交付得所也。
然此数句。必涌塔变土。集佛分座。而后说者。以妙
法难说。而人难信难解也。故下偈中。独以难字发
挥。为后诸品源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此颂长文第一节。长文虽分四节。独重末节数句。
故节末节。而发颂端。圣主下。谓以多宝久灭度之
圣主。业巳不须妙法身处塔中。可以不必远来。而
尚为法来。是分应安逸者。为法而反不惜乎劳止
也。故曰虽久灭等。诸人下。谓四众既称诸人。则知
尚未成佛。校多宝为法为要紧。而身且现在佛前
此塔中。远来为至便。而不精勤为法。是职当勇进
者。而反善于自宽也。此佛下。应长行果德之文。彼
佛下。应长行因行之文也。】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此颂长文第二第三两节。初十二句。应尔时佛放
白毫一光起。至我今应往娑婆世界等文。次二十
二句。应三变净土及第三节之终。又我下。承上颂
言。谓不唯过去一佛为法而来。又我释尊分身之
佛多如恒沙。而一来听法。并见多宝佛故。故各舍
土众及供养事。无非令法久住也。为坐下。谓我释
迦因为坐分身佛故。用神通力。移置天人。变秽令
者。明此经不容易分布妄授与人。务交付得所也。
然此数句。必涌塔变土。集佛分座。而后说者。以妙
法难说。而人难信难解也。故下偈中。独以难字发
挥。为后诸品源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此颂长文第一节。长文虽分四节。独重末节数句。
故节末节。而发颂端。圣主下。谓以多宝久灭度之
圣主。业巳不须妙法身处塔中。可以不必远来。而
尚为法来。是分应安逸者。为法而反不惜乎劳止
也。故曰虽久灭等。诸人下。谓四众既称诸人。则知
尚未成佛。校多宝为法为要紧。而身且现在佛前
此塔中。远来为至便。而不精勤为法。是职当勇进
者。而反善于自宽也。此佛下。应长行果德之文。彼
佛下。应长行因行之文也。】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此颂长文第二第三两节。初十二句。应尔时佛放
白毫一光起。至我今应往娑婆世界等文。次二十
二句。应三变净土及第三节之终。又我下。承上颂
言。谓不唯过去一佛为法而来。又我释尊分身之
佛多如恒沙。而一来听法。并见多宝佛故。故各舍
土众及供养事。无非令法久住也。为坐下。谓我释
迦因为坐分身佛故。用神通力。移置天人。变秽令
卷四 第 425a 页 X31-0425.png
净。俾分身诸佛。各各坐宝树之下。如清净池中。莲
华之盛开为庄严。则色相可爱也。其宝下。谓分身
佛多光大。如夜极闇时。然大炬火。其照耀天地可
乐也。身出下。谓分身佛香妙遍。众生蒙薰者不胜
其喜。如大风吹小树枝。难以言其趣也。以是下。谓
多宝之来。分身之集。净土之变。凡此皆十方三世
诸佛。令法久住之方便也。华藏庄严世界海。宛在
目中。寿量品我此土安隐案伏于此。】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颂长文第四节。略其开塔者。以既见真实相。不
论开方便门也。告诸下十四句。双标持说二门。正
应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文。护持约自利言。
读说约利他言。具六种法师义。谓佛灭后。谁能持
说此经。对佛自誓。即同久灭度多宝佛之师子吼。
即为多宝与释迦所集分身佛之所知也。诸佛子
下十六句。单申明持者。不但为诸佛所知。即为供
养三世十方佛矣。若说此经下四句。单申明说者。
不但供养诸佛。即为见三世十方佛之所以为佛
矣。诸善男子下四句。结成对佛自誓。诲其谛思。佛
所以必欲大众发愿。然后以此经嘱累其人者。以
佛灭后。能持说此经。实为难事也。此为难事一句。
引起下文二十馀行难不难之校核。文则不出持
说二门。义在不出神通智慧二事。皆以馀经。与此
经相对校也。诸馀经典下。标起说馀经智力神力
华之盛开为庄严。则色相可爱也。其宝下。谓分身
佛多光大。如夜极闇时。然大炬火。其照耀天地可
乐也。身出下。谓分身佛香妙遍。众生蒙薰者不胜
其喜。如大风吹小树枝。难以言其趣也。以是下。谓
多宝之来。分身之集。净土之变。凡此皆十方三世
诸佛。令法久住之方便也。华藏庄严世界海。宛在
目中。寿量品我此土安隐案伏于此。】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颂长文第四节。略其开塔者。以既见真实相。不
论开方便门也。告诸下十四句。双标持说二门。正
应塔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文。护持约自利言。
读说约利他言。具六种法师义。谓佛灭后。谁能持
说此经。对佛自誓。即同久灭度多宝佛之师子吼。
即为多宝与释迦所集分身佛之所知也。诸佛子
下十六句。单申明持者。不但为诸佛所知。即为供
养三世十方佛矣。若说此经下四句。单申明说者。
不但供养诸佛。即为见三世十方佛之所以为佛
矣。诸善男子下四句。结成对佛自誓。诲其谛思。佛
所以必欲大众发愿。然后以此经嘱累其人者。以
佛灭后。能持说此经。实为难事也。此为难事一句。
引起下文二十馀行难不难之校核。文则不出持
说二门。义在不出神通智慧二事。皆以馀经。与此
经相对校也。诸馀经典下。标起说馀经智力神力
卷四 第 425b 页 X31-0425.png
可及者。为馀经难而易。此经易而难。有六番也。若
校下。须弥难以手接。大千难以足动。今皆不难者。
馀经所诠神通。人易信也。若立下。有顶为色界究
竟处。与无色界空无边处相邻。最难以立。彼处天
人。多厌色归空。不能闻法。亦最难说经。今皆不难
者。馀经所诠智慧之力。或易信也。若佛灭后下。此
经不假接须弥动大千之神通。立有顶说馀经之
智慧。直令读说者。知举手低头处。皆巳成讫佛道。
不须更修其谁能说。而其谁能信哉。故曰是则为
难。此双以馀经神力智力。单校读说此经者为难。
故宜发愿一也。假使有人下。空无形相。难以手把。
空既被把。难更游行。今皆不难者。馀经所诠之神
通。人或易信也。于我灭后下。此经不假把虚空游
行之神通。但能自书。及使人书持。则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佛与大众。巳同住于空中矣。此单以馀经
神力。单校护持此经为难。故宜发愿二也。若以大
地下。大地难置足甲。即置亦难升于梵天。今皆不
难者。馀经所诠之神力也。佛灭度下。此经不假置
地上天之神力。但暂时读说。则巳三变净土。移置
天人于他方。其谁能信哉。故曰是则为难。此单以
馀经神力。单校读说此经为难。故宜发愿三也。假
使劫烧下。乾草极易著火。劫烧非常火所同。入中
不烧为不难者。馀经所诠之神通也。我灭度下。此
经不用担乾草入劫烧不焚之神力。但能自持。为
校下。须弥难以手接。大千难以足动。今皆不难者。
馀经所诠神通。人易信也。若立下。有顶为色界究
竟处。与无色界空无边处相邻。最难以立。彼处天
人。多厌色归空。不能闻法。亦最难说经。今皆不难
者。馀经所诠智慧之力。或易信也。若佛灭后下。此
经不假接须弥动大千之神通。立有顶说馀经之
智慧。直令读说者。知举手低头处。皆巳成讫佛道。
不须更修其谁能说。而其谁能信哉。故曰是则为
难。此双以馀经神力智力。单校读说此经者为难。
故宜发愿一也。假使有人下。空无形相。难以手把。
空既被把。难更游行。今皆不难者。馀经所诠之神
通。人或易信也。于我灭后下。此经不假把虚空游
行之神通。但能自书。及使人书持。则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佛与大众。巳同住于空中矣。此单以馀经
神力。单校护持此经为难。故宜发愿二也。若以大
地下。大地难置足甲。即置亦难升于梵天。今皆不
难者。馀经所诠之神力也。佛灭度下。此经不假置
地上天之神力。但暂时读说。则巳三变净土。移置
天人于他方。其谁能信哉。故曰是则为难。此单以
馀经神力。单校读说此经为难。故宜发愿三也。假
使劫烧下。乾草极易著火。劫烧非常火所同。入中
不烧为不难者。馀经所诠之神通也。我灭度下。此
经不用担乾草入劫烧不焚之神力。但能自持。为
卷四 第 425c 页 X31-0425.png
一人说。则大众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矣。此单以馀经神力。双校持说此经为难。故宜发
愿四也。若持八万下。八万法藏。及十二部经。一人
为难持。即持亦难说。即说亦难令听者得六通。今
皆不难者。馀经所诠。说者听者。神力智力也。于我
灭下。此经不假如上说听得通之力。但能令听受
者。一问其义。即父母所生肉眼等之六根。不用修
證。巳护清净矣。此双以馀经智力神力。单校听问
此经者为难。故宜发愿五也。若人说法下。说法令
一人得阿罗汉果。具大神通。尚难。况令千万亿等
众生得果具通。为不难者。馀经所诠。神力智力。极
广且大者也。于我灭下。此经不须八万四千等法
藏之多。神力智力之广且大。但能奉持。一念随喜。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况从法会出。展转
传至第五十人。一念随喜功德。巳胜于供养四百
万亿等六趣众生。满八十岁。复令得四果。算数譬
喻所不能及矣。此以馀经神智。单校奉持此经者
为难。故宜发愿六也。我为佛道下。单约护持者。结
回此为难事一句。谓如上校核。独以持说此经为
难者。以国土虽无量。说法虽无数。始终唯有此经。
为第一之难持也。故末世持者。不名持经。即名持
诸佛之身矣。诸善男子下。双约佛灭后持说二门。
结回宜发大愿一句。故曰谁能受持读诵等。此经
难持下。谓由经之第一难持。而末世暂持者。亦为
矣。此单以馀经神力。双校持说此经为难。故宜发
愿四也。若持八万下。八万法藏。及十二部经。一人
为难持。即持亦难说。即说亦难令听者得六通。今
皆不难者。馀经所诠。说者听者。神力智力也。于我
灭下。此经不假如上说听得通之力。但能令听受
者。一问其义。即父母所生肉眼等之六根。不用修
證。巳护清净矣。此双以馀经智力神力。单校听问
此经者为难。故宜发愿五也。若人说法下。说法令
一人得阿罗汉果。具大神通。尚难。况令千万亿等
众生得果具通。为不难者。馀经所诠。神力智力。极
广且大者也。于我灭下。此经不须八万四千等法
藏之多。神力智力之广且大。但能奉持。一念随喜。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况从法会出。展转
传至第五十人。一念随喜功德。巳胜于供养四百
万亿等六趣众生。满八十岁。复令得四果。算数譬
喻所不能及矣。此以馀经神智。单校奉持此经者
为难。故宜发愿六也。我为佛道下。单约护持者。结
回此为难事一句。谓如上校核。独以持说此经为
难者。以国土虽无量。说法虽无数。始终唯有此经。
为第一之难持也。故末世持者。不名持经。即名持
诸佛之身矣。诸善男子下。双约佛灭后持说二门。
结回宜发大愿一句。故曰谁能受持读诵等。此经
难持下。谓由经之第一难持。而末世暂持者。亦为
卷四 第 426a 页 X31-0426.png
第一难得。故暂持者。即感佛与诸佛欢喜而难赏
也。是则勇猛下。谓佛灭后。于此经虽曰暂持。其实
则为勇猛精进。则名持戒行头陀行之抖擞也。亦
即为疾得阿耨菩提之无上佛道也。则为即得二
句。为龙女速至菩提之案。以上明持经者得果之
速。能于来世下一十二句。明持经者植因之大。为
提婆品张本。是真佛子住淳善地。冥显释迦因中
为国王采果拾薪等役。是诸天人世间之眼。冥显
提婆因中为仙人传法之迹。于恐畏世下四句。照
法师品中说经者之利益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云天授。谓乞天授与也。斛饭王世子。如
来堂弟。阿难亲兄也。据馀经。是累劫魔害佛法者。
据悲华宝积二经。乃实助成我释尊之功德者。故
述其往劫为师之事。以授记也。上品彰佛果上之
迹。明佛分身随愿而多。此品彰佛因中之迹。明大
愿由师所教而成。故授其记。以酬其恩。此所谓能
以平等大慧。与大众说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尔时下。总标求此经之迹。于多下。别释无量劫求
经。而多分迹为国王也。求法华云无懈倦。对上品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而言。发愿求无上菩提云不
退转。对上品此为难事宜发大愿而言。然法华即
无上菩提能诠之文。无上菩提即法华所诠之理。
也。是则勇猛下。谓佛灭后。于此经虽曰暂持。其实
则为勇猛精进。则名持戒行头陀行之抖擞也。亦
即为疾得阿耨菩提之无上佛道也。则为即得二
句。为龙女速至菩提之案。以上明持经者得果之
速。能于来世下一十二句。明持经者植因之大。为
提婆品张本。是真佛子住淳善地。冥显释迦因中
为国王采果拾薪等役。是诸天人世间之眼。冥显
提婆因中为仙人传法之迹。于恐畏世下四句。照
法师品中说经者之利益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云天授。谓乞天授与也。斛饭王世子。如
来堂弟。阿难亲兄也。据馀经。是累劫魔害佛法者。
据悲华宝积二经。乃实助成我释尊之功德者。故
述其往劫为师之事。以授记也。上品彰佛果上之
迹。明佛分身随愿而多。此品彰佛因中之迹。明大
愿由师所教而成。故授其记。以酬其恩。此所谓能
以平等大慧。与大众说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尔时下。总标求此经之迹。于多下。别释无量劫求
经。而多分迹为国王也。求法华云无懈倦。对上品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而言。发愿求无上菩提云不
退转。对上品此为难事宜发大愿而言。然法华即
无上菩提能诠之文。无上菩提即法华所诠之理。
卷四 第 426b 页 X31-0426.png
以上并约智度言。为欲满足下。谓因智度而并勤
行其六度也。六度摄于檀施一度故曰勤行布施
等。于菩提云无退转。于布施云无吝惜。正见国王
无懈倦处。以菩提果觉名。檀等因行名故。象马下。
外财。头目下。内财。时世下。谓时寿短。舍内外财。人
或能之。世寿既长。王能舍其国位者。以重妙法。重
于为国也。委正。当作委政。谓以治国政事。委付太
子。而并命击鼓。宣求法之敕令也。谁能下。出所宣
令之辞。时有下。奉敕令而至之人。若不下。仙人要
君以践终身给走之令。王闻下。行果。顾其令言。釆
果则上树。汲水则下涧。拾薪则登山。设食则充庖。
凡此皆给走之事也。以一身兼数役。昼间可谓辛
苦矣。而夜间尤不得暇。或以身为床。则任其从横。
或以身为座。则随其左右。如此奉事经千岁而身
心无倦者。为妙法之难得也。现前诸新得记者。顾
奉事我释尊。校国王之于仙人为何如。而尚不发
愿以持经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至)今故为汝说。」
【阿私云无比。食化志。在树曰果。在地曰蓏。张宴曰。
有核曰果。无核曰蓏。周礼云。共野果蓏之荐。注。果
桃李之属。蓏瓜瓞之属。馀照长文可解。】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佛告下。会明今昔。由提婆下。述成法利。归功于师。
行其六度也。六度摄于檀施一度故曰勤行布施
等。于菩提云无退转。于布施云无吝惜。正见国王
无懈倦处。以菩提果觉名。檀等因行名故。象马下。
外财。头目下。内财。时世下。谓时寿短。舍内外财。人
或能之。世寿既长。王能舍其国位者。以重妙法。重
于为国也。委正。当作委政。谓以治国政事。委付太
子。而并命击鼓。宣求法之敕令也。谁能下。出所宣
令之辞。时有下。奉敕令而至之人。若不下。仙人要
君以践终身给走之令。王闻下。行果。顾其令言。釆
果则上树。汲水则下涧。拾薪则登山。设食则充庖。
凡此皆给走之事也。以一身兼数役。昼间可谓辛
苦矣。而夜间尤不得暇。或以身为床。则任其从横。
或以身为座。则随其左右。如此奉事经千岁而身
心无倦者。为妙法之难得也。现前诸新得记者。顾
奉事我释尊。校国王之于仙人为何如。而尚不发
愿以持经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至)今故为汝说。」
【阿私云无比。食化志。在树曰果。在地曰蓏。张宴曰。
有核曰果。无核曰蓏。周礼云。共野果蓏之荐。注。果
桃李之属。蓏瓜瓞之属。馀照长文可解。】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佛告下。会明今昔。由提婆下。述成法利。归功于师。
卷四 第 426c 页 X31-0426.png
成提婆之因行也。悲华经。佛为宝海梵志。在宝藏
如来前。发愿极大。有一裸形梵志。名乱想可畏。亦
愿佐佛。成其因行。随佛在处。凡内外财。一切求索。
满其六波罗蜜。俟佛成道巳。愿为弟子。闻法获记。
尔时宝海。即称裸形。是巳无上道伴。任其求索皆
施。实无罪分。以故一切经中。凡云冤害佛者。皆名
提婆达多。然馀经多述求索头目等缘。是为佛满
足檀等前五波罗蜜。唯此经以传法言。是兼满般
若波罗蜜也。故知彼经云裸形梵志。定是调达。竺
法护译。时有仙人。为时有梵志。与悲华合。告诸四
众下。授其果记。以谢其恩。提婆云天授。成佛亦号
天王。果不昧因。名称其实也。周称皇帝为天王。世
界名天道者。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现在灭后。
皆以三乘法度生得果者。天王佛之本愿也。佛告
诸比丘下。谓佛灭后人。能于此品。信而不疑。则果
感有三。一生佛前常闻此经。二生人天受乐。三莲
华化生(大宝积第二十八经。佛告净无垢菩萨云。善男子。若无提婆达多善知识者。终不得
知如来具有无量功德。乃至云过去五百生中。处处提婆示现。作冤家事。显佛无量功德。而诸愚人不善
取义。堕三恶道。提婆达多善修无量诸胜功德。亲近诸佛。宿植德本。心向大乘。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入大乘论说。提婆达多。是大宝伽罗菩萨。为遮众生起逆罪故。示现作业。堕于地狱。若果佛怨。云何而
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准此则知一切经中。凡言提婆达多事迹。皆顺力
示现。助成佛道。非真为冤家也。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善人善人之资义耳)。】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如来前。发愿极大。有一裸形梵志。名乱想可畏。亦
愿佐佛。成其因行。随佛在处。凡内外财。一切求索。
满其六波罗蜜。俟佛成道巳。愿为弟子。闻法获记。
尔时宝海。即称裸形。是巳无上道伴。任其求索皆
施。实无罪分。以故一切经中。凡云冤害佛者。皆名
提婆达多。然馀经多述求索头目等缘。是为佛满
足檀等前五波罗蜜。唯此经以传法言。是兼满般
若波罗蜜也。故知彼经云裸形梵志。定是调达。竺
法护译。时有仙人。为时有梵志。与悲华合。告诸四
众下。授其果记。以谢其恩。提婆云天授。成佛亦号
天王。果不昧因。名称其实也。周称皇帝为天王。世
界名天道者。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现在灭后。
皆以三乘法度生得果者。天王佛之本愿也。佛告
诸比丘下。谓佛灭后人。能于此品。信而不疑。则果
感有三。一生佛前常闻此经。二生人天受乐。三莲
华化生(大宝积第二十八经。佛告净无垢菩萨云。善男子。若无提婆达多善知识者。终不得
知如来具有无量功德。乃至云过去五百生中。处处提婆示现。作冤家事。显佛无量功德。而诸愚人不善
取义。堕三恶道。提婆达多善修无量诸胜功德。亲近诸佛。宿植德本。心向大乘。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入大乘论说。提婆达多。是大宝伽罗菩萨。为遮众生起逆罪故。示现作业。堕于地狱。若果佛怨。云何而
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准此则知一切经中。凡言提婆达多事迹。皆顺力
示现。助成佛道。非真为冤家也。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善人善人之资义耳)。】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卷四 第 427a 页 X31-0427.png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至)令速成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于时下。上三节。佛为四众不发愿持经故。叙其远
因。明人能以法为重。虽国王不惜其尊。四众比国
王之发愿。顾何如。人能以身为轻。虽地狱不辞其
苦。大众校提婆之持经。顾何如。此节恐四众谓。调
达虽能地狱持经而得记。然天王之乐。尚未现證。
而地狱之苦。尤难实受。故难于发愿也。如此则皆
智有所积滞。而不通达清净实相。立地成佛之旨。
故假智积菩萨趣多宝回本土。而发起文殊说经
度龙女。现前立地成佛。以證妙法得果之极易。俾
四众信得及众生本来是佛。只在善说法。如文殊
者。一加点化耳。如是则娑婆虽弊恶。校地狱犹为
堪忍。众生虽上慢。比龙女犹为法器。有何不可持
说此经。而难于发愿乎。故记提婆后。有龙女成佛
之事。为此品中之大义。故说此品后。即有持品诸
菩萨而发愿也。白多宝下。智积表权智。见诸四众
不发愿。谓徒来此会。即以权而趣宝佛归本土之
实也。释迦牟尼下。佛留智积。以待文殊者。文殊表
本智。谓智积不可因四众滞于发愿之迹。便欲以
权归本。此间除不发愿者外。自有根本智如文殊
师利者。可以證明持经得果之易。故曰此有菩萨
名文殊等。尔时文殊下。此土说此经之法主也。俱
来下。同文殊传法一类之众也。法主云坐千叶莲
卷四 第 427b 页 X31-0427.png
华。法众云坐宝莲华。亦优昙钵训大宝青莲华义。
从于下。主伴所来之方也。诣灵鹫下。诸佛会集之
所也。问。序品文殊答弥勒后。未见云往龙宫。今奚
从彼涌出。答。汝谓龙宫在婆婆本界耶。在馀世界
耶。曰。固在本界。曰。龙宫既在娑婆。灵山至于龙宫。
如人前堂行至里室。总在家中。奚用先示往相。华
严十通品。菩萨第六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
智神通云。菩萨闻极远无数不可说世界中佛名
即自见身在彼佛所礼敬求法。经于多劫。不曾动
其本处。况在娑婆之龙宫。可执往来相乎。又问。龙
虽八部之一。亦畜道所摄。三变土中。既云无有三
途。今奚又有龙畜。况天人可移。龙奚不移。答。三变
土中。唯后二变。云无地狱鬼畜。初变土中。曾无其
说。业巳训之。何得忘耶。况经既云唯留此会众。闻
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皆与其记。岂娑竭龙王十
地菩萨位中人。不如一念随喜者。反不留而移置
实报庄严土外耶。即移置三变土外。以文殊之神
通。不能自彼而来于此耶。迦叶尽神力白推。欲摈
文殊。便现百千万亿文殊。岂直在鹫峰。不遍在龙
宫及一切处耶。以上照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案。
修敬下。照可与相见案。智积菩萨问下。谓龙宫卑
湿。非说法之地。龙性憍慢。非受教之机。其被化者
难多也。故曰仁往龙宫等。文殊师利言下。谓善说
法者。不择其地。善度生者。不问其机。故地愈卑而
从于下。主伴所来之方也。诣灵鹫下。诸佛会集之
所也。问。序品文殊答弥勒后。未见云往龙宫。今奚
从彼涌出。答。汝谓龙宫在婆婆本界耶。在馀世界
耶。曰。固在本界。曰。龙宫既在娑婆。灵山至于龙宫。
如人前堂行至里室。总在家中。奚用先示往相。华
严十通品。菩萨第六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
智神通云。菩萨闻极远无数不可说世界中佛名
即自见身在彼佛所礼敬求法。经于多劫。不曾动
其本处。况在娑婆之龙宫。可执往来相乎。又问。龙
虽八部之一。亦畜道所摄。三变土中。既云无有三
途。今奚又有龙畜。况天人可移。龙奚不移。答。三变
土中。唯后二变。云无地狱鬼畜。初变土中。曾无其
说。业巳训之。何得忘耶。况经既云唯留此会众。闻
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皆与其记。岂娑竭龙王十
地菩萨位中人。不如一念随喜者。反不留而移置
实报庄严土外耶。即移置三变土外。以文殊之神
通。不能自彼而来于此耶。迦叶尽神力白推。欲摈
文殊。便现百千万亿文殊。岂直在鹫峰。不遍在龙
宫及一切处耶。以上照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案。
修敬下。照可与相见案。智积菩萨问下。谓龙宫卑
湿。非说法之地。龙性憍慢。非受教之机。其被化者
难多也。故曰仁往龙宫等。文殊师利言下。谓善说
法者。不择其地。善度生者。不问其机。故地愈卑而
卷四 第 427c 页 X31-0427.png
法化愈广。机愈憍而得道愈速。故曰其数无量等。
且待下。谓心口既难称记。少待自当證知也。文殊
来仪。自海而空。自空而山。自山而至佛前。自修敬
二佛后。而与智积相慰问。何等次第哉。所言未竟
下。事符其言也。此诸菩萨下。證知文殊之化也。具
菩萨下。谓机虽分于小大。人皆归于一实。故菩萨
之大机。皆各论说其六度之行本。声闻之小机。亦
各说其本行也。今皆下。谓今经既会权归实。声闻
虽是小机。皆修行大乘之法空义也。文殊师利谓
智积下。谓前云自当證知者。其事如是也。智积菩
萨以偈下。晋译偈止四句。云至仁慧无量。化海众
宝数。唯为露圣旨。分别说其意。前二句。当本译前
一行。后二句。当本译后一行。今会彼释此。则本译
后一行是赞前起后之辞。谓大智文殊。其智勇故。
敢入龙宫而说法。其德健故。说法久而所化之众
多。今我固及见也。演畅下。谓众多我见。法尚未知。
惟露其圣旨。为我分别之。仁在龙宫。所演畅法。还
是唯阐一乘实相。广导众生。不假久修。而立地速
成菩提耶。抑小大分别。先开三乘。为声闻之本。后
畅一乘。以渐而修大乘之空义乎。故文殊答云。我
于海中等。谓即先三后一。正是我常说妙法也。】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此节下节。并应上节论说妙法一句。智积下。承上
且待下。谓心口既难称记。少待自当證知也。文殊
来仪。自海而空。自空而山。自山而至佛前。自修敬
二佛后。而与智积相慰问。何等次第哉。所言未竟
下。事符其言也。此诸菩萨下。證知文殊之化也。具
菩萨下。谓机虽分于小大。人皆归于一实。故菩萨
之大机。皆各论说其六度之行本。声闻之小机。亦
各说其本行也。今皆下。谓今经既会权归实。声闻
虽是小机。皆修行大乘之法空义也。文殊师利谓
智积下。谓前云自当證知者。其事如是也。智积菩
萨以偈下。晋译偈止四句。云至仁慧无量。化海众
宝数。唯为露圣旨。分别说其意。前二句。当本译前
一行。后二句。当本译后一行。今会彼释此。则本译
后一行是赞前起后之辞。谓大智文殊。其智勇故。
敢入龙宫而说法。其德健故。说法久而所化之众
多。今我固及见也。演畅下。谓众多我见。法尚未知。
惟露其圣旨。为我分别之。仁在龙宫。所演畅法。还
是唯阐一乘实相。广导众生。不假久修。而立地速
成菩提耶。抑小大分别。先开三乘。为声闻之本。后
畅一乘。以渐而修大乘之空义乎。故文殊答云。我
于海中等。谓即先三后一。正是我常说妙法也。】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此节下节。并应上节论说妙法一句。智积下。承上
卷四 第 428a 页 X31-0428.png
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莲华经为问。以法而求
人也。此经甚深下。法也。颇有众生下。求人也。文殊
师利言下。引巳所常化为答。是以人而證法也。娑
竭罗云咸海。女谓非男子也。年始八岁。齿幼也。智
慧利根。德长也。善知众生下。释成智慧。于刹那顷
下。释成利根。能至菩提一句。结足答义。智积菩萨
言我见下。以馀经权渐。校此经顿成菩提。为不信
也。谓以妙法之希有。得善说与能行成佛。固当生
信。以积德之能仁。校初心之幼女。迟速不能无疑。
故云不信此女等。方便品所谓不退诸菩萨。亦复
不能知。是也(注谓迟速不能无疑者。若信速。则疑释迦为无智慧利根矣。若信迟。则疑
龙女刹那时发心。恶能顿超释迦多刹哉。其实文殊叙龙女文中。亦且有释迦之积德在。何也。知众生根
行下。得机生熟之总持。诸佛下。得法深秘之授受。深入禅定。为观机生熟也。了达诸法。谓了三即达一也。
刹那发心。始觉也。得不退转等。始觉即同于本觉。所以四辨具。而四无量心满也。赤子。诗云。如保赤子。心
诚求之。谓慈念十二类生。如自巳所生之孩提。功德具足。谓凡佛果位中。六度四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等皆具足。所谓大圆满。觉也。三觉既满。故心中念。口中演。都是一乘微妙广大之法。无二三乘也。慈悲仁
让。约与人交接言。志意和雅。约资禀标致言。此虽述龙女之德。其实明持经者之仪轨也。见龙女年虽幼
而亦同释尊无量劫积功累德不异矣。然智积不信。非不信其具德。但不信其彼此长幼迟速也。殊不知
为菩萨之妙用。为懈怠众生故。示久远成佛。为精进众生故。说顿成其佛。若然者。安知释迦于他方世界。
遇精进者。不同龙女示顿成乎。又安知龙女不是为激发诸新得记者。畏娑婆世界弊恶。不肯发愿持经。
而示现乎。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芥子许者。报恩经谓。迦叶佛为比丘时。释迦佛为虱。提婆达多为蚤。在比
丘衣中扰害。比丘约曰。凡我作务时。任汝跳啮。入定时。俱愿止息。虱即奉教。蚤独违约。比丘因不得定。将
衣火焚。蚤虱俱毙。以蚤虱身〔此〕芥子。小大恰相类也。佛劫海中。为化一类蚤虱众生。舍其身命如此)。言
论未讫下。文殊不答者。以有龙女为證也。偈云深
人也。此经甚深下。法也。颇有众生下。求人也。文殊
师利言下。引巳所常化为答。是以人而證法也。娑
竭罗云咸海。女谓非男子也。年始八岁。齿幼也。智
慧利根。德长也。善知众生下。释成智慧。于刹那顷
下。释成利根。能至菩提一句。结足答义。智积菩萨
言我见下。以馀经权渐。校此经顿成菩提。为不信
也。谓以妙法之希有。得善说与能行成佛。固当生
信。以积德之能仁。校初心之幼女。迟速不能无疑。
故云不信此女等。方便品所谓不退诸菩萨。亦复
不能知。是也(注谓迟速不能无疑者。若信速。则疑释迦为无智慧利根矣。若信迟。则疑
龙女刹那时发心。恶能顿超释迦多刹哉。其实文殊叙龙女文中。亦且有释迦之积德在。何也。知众生根
行下。得机生熟之总持。诸佛下。得法深秘之授受。深入禅定。为观机生熟也。了达诸法。谓了三即达一也。
刹那发心。始觉也。得不退转等。始觉即同于本觉。所以四辨具。而四无量心满也。赤子。诗云。如保赤子。心
诚求之。谓慈念十二类生。如自巳所生之孩提。功德具足。谓凡佛果位中。六度四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等皆具足。所谓大圆满。觉也。三觉既满。故心中念。口中演。都是一乘微妙广大之法。无二三乘也。慈悲仁
让。约与人交接言。志意和雅。约资禀标致言。此虽述龙女之德。其实明持经者之仪轨也。见龙女年虽幼
而亦同释尊无量劫积功累德不异矣。然智积不信。非不信其具德。但不信其彼此长幼迟速也。殊不知
为菩萨之妙用。为懈怠众生故。示久远成佛。为精进众生故。说顿成其佛。若然者。安知释迦于他方世界。
遇精进者。不同龙女示顿成乎。又安知龙女不是为激发诸新得记者。畏娑婆世界弊恶。不肯发愿持经。
而示现乎。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芥子许者。报恩经谓。迦叶佛为比丘时。释迦佛为虱。提婆达多为蚤。在比
丘衣中扰害。比丘约曰。凡我作务时。任汝跳啮。入定时。俱愿止息。虱即奉教。蚤独违约。比丘因不得定。将
衣火焚。蚤虱俱毙。以蚤虱身〔此〕芥子。小大恰相类也。佛劫海中。为化一类蚤虱众生。舍其身命如此)。言
论未讫下。文殊不答者。以有龙女为證也。偈云深
卷四 第 428b 页 X31-0428.png
达等者。龙女畜道。罪相也。菩提果觉。福相也。能信
龙女成佛。是深达罪福同一实相。而光明之性。遍
照于十方也。此约能證。以显般若之德。微妙下。约
所證。以显法身之德。法身无相。故曰微。不妨具相
好庄严。故曰妙净。天人下。即法身明报化身。显解
脱德。谓由法身微故。天人所以戴仰。报身妙故。龙
神所以恭敬。化身净故。一切众生所以无不宗奉。
此龙女以巳深达遍照之般若。赞佛三德。而破执
权渐者之滞迹。应上所谓智慧利根也。又闻下。请
佛證明。巳知成佛。应上得至菩提。具三宝三觉义。
成菩提佛宝。阐大乘法宝。脱苦众生僧宝。佛宝自
觉。法宝觉他。僧宝则满觉也(度脱苦众生一句。有讽剌义。谓凡不信自
心成佛。专疑他人者。是苦众生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时舍利弗下。智积不信。由文殊之言。身子不信。由
龙女又闻成菩提之自言也。故云汝谓不久等。不
久即速义。对下悬旷看。所以下。徵释。谓所以汝云
成道。我云难信者。何也。以汝女身垢秽。校释梵等
清净。非是法器故也。况佛道悬远广大。经劫之多。
积行之全。然后乃成乎。此以以佛道悬旷等言。足
成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又女人下。覆明女身垢秽
非是法器(超日月三昧经。上度比丘不信长者女慧施成佛云。净修四等四禅。乃升梵天。
淫恣无节。故为女人。勇猛少欲。乃得帝释。杂恶多能。故为女人。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谦顺长年。
乃得魔王。轻慢不顺。毁失正教。故为女人。行菩萨道慈悯群萌。供养三尊先圣师父。乃作转轮圣王。慝态
龙女成佛。是深达罪福同一实相。而光明之性。遍
照于十方也。此约能證。以显般若之德。微妙下。约
所證。以显法身之德。法身无相。故曰微。不妨具相
好庄严。故曰妙净。天人下。即法身明报化身。显解
脱德。谓由法身微故。天人所以戴仰。报身妙故。龙
神所以恭敬。化身净故。一切众生所以无不宗奉。
此龙女以巳深达遍照之般若。赞佛三德。而破执
权渐者之滞迹。应上所谓智慧利根也。又闻下。请
佛證明。巳知成佛。应上得至菩提。具三宝三觉义。
成菩提佛宝。阐大乘法宝。脱苦众生僧宝。佛宝自
觉。法宝觉他。僧宝则满觉也(度脱苦众生一句。有讽剌义。谓凡不信自
心成佛。专疑他人者。是苦众生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时舍利弗下。智积不信。由文殊之言。身子不信。由
龙女又闻成菩提之自言也。故云汝谓不久等。不
久即速义。对下悬旷看。所以下。徵释。谓所以汝云
成道。我云难信者。何也。以汝女身垢秽。校释梵等
清净。非是法器故也。况佛道悬远广大。经劫之多。
积行之全。然后乃成乎。此以以佛道悬旷等言。足
成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又女人下。覆明女身垢秽
非是法器(超日月三昧经。上度比丘不信长者女慧施成佛云。净修四等四禅。乃升梵天。
淫恣无节。故为女人。勇猛少欲。乃得帝释。杂恶多能。故为女人。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谦顺长年。
乃得魔王。轻慢不顺。毁失正教。故为女人。行菩萨道慈悯群萌。供养三尊先圣师父。乃作转轮圣王。慝态
卷四 第 428c 页 X31-0428.png
不净。故为女人。具无量德。五处本无。无三趣想。乃得成佛。性著色欲。情淖态慝。身口意异。故为女人等。又
大宝积三十八经云。舍利子。若有女人。为转轮王帝释梵王自在天。无有是处。转女身巳。出世作佛。斯有
是处。然身子不信龙女。上度不信慧施。元有所闻于佛。非自巳臆见也。注引超日月三昧经。俾见五障所
以为障。引大宝积经。俾见身子不信。非不信。女身可转男身作。佛第不信龙女以女身而当体速成佛也。
故结云。云何女身速得成佛。以故二经皆以转女身成男子为言。然三〔时〕经但受记慧施等五百女人。过
十劫后成佛。同名慧见如来。此经则立地速成佛也)。尔时龙女下。献珠以示
疾成。破迟速相校之滞迹也。故曰观我成佛复速
于此。当时众会下。变身以示法器。破男女相校之
滞迹也。故曰忽然之间变成男子(问菩萨处胎经。火燄世界。无欲
佛。彼土人民。尽受女身。一时七十二万亿女人。不转男身。咸得成佛。此经既属顿教大乘。反欲女转男身
作佛。何也。答彼一世界。此一世界。化法化仪。各随佛之愿耳。且彼世界。全无男子。女可作佛。不用言转。此
既男女各形成佛。故用转也)。具菩萨行者。因行满也。即往南方
等者。果德圆也。此證赞中又闻成菩提二句。普为
十方等者。證赞中我阐大乘法一句。尔时娑婆等
者。證赞中度脱苦众生一句。事待其言。娑婆无垢
各获果證。菩萨尊者。不由不信。故曰智积舍利等
默然信受。良以龙女由一宝珠之爱积于心。故遭
许多之排难。智积身子由一大智积于心。故枉许
多之议论。佛前四众。苟能于未来世。仰学龙女。恒
顺智积身子。而恒顺众生以持经。则娑婆之弊恶。
可化成三变之净土矣。何则。智积计著修行劫量
迟速之不信。龙女即恒顺献宝珠于佛。以表修因
布施在得其人。故一念之檀。即满六度。何必无量
劫积功累德。然后为苦行哉。文殊谓龙女为智慧
大宝积三十八经云。舍利子。若有女人。为转轮王帝释梵王自在天。无有是处。转女身巳。出世作佛。斯有
是处。然身子不信龙女。上度不信慧施。元有所闻于佛。非自巳臆见也。注引超日月三昧经。俾见五障所
以为障。引大宝积经。俾见身子不信。非不信。女身可转男身作。佛第不信龙女以女身而当体速成佛也。
故结云。云何女身速得成佛。以故二经皆以转女身成男子为言。然三〔时〕经但受记慧施等五百女人。过
十劫后成佛。同名慧见如来。此经则立地速成佛也)。尔时龙女下。献珠以示
疾成。破迟速相校之滞迹也。故曰观我成佛复速
于此。当时众会下。变身以示法器。破男女相校之
滞迹也。故曰忽然之间变成男子(问菩萨处胎经。火燄世界。无欲
佛。彼土人民。尽受女身。一时七十二万亿女人。不转男身。咸得成佛。此经既属顿教大乘。反欲女转男身
作佛。何也。答彼一世界。此一世界。化法化仪。各随佛之愿耳。且彼世界。全无男子。女可作佛。不用言转。此
既男女各形成佛。故用转也)。具菩萨行者。因行满也。即往南方
等者。果德圆也。此證赞中又闻成菩提二句。普为
十方等者。證赞中我阐大乘法一句。尔时娑婆等
者。證赞中度脱苦众生一句。事待其言。娑婆无垢
各获果證。菩萨尊者。不由不信。故曰智积舍利等
默然信受。良以龙女由一宝珠之爱积于心。故遭
许多之排难。智积身子由一大智积于心。故枉许
多之议论。佛前四众。苟能于未来世。仰学龙女。恒
顺智积身子。而恒顺众生以持经。则娑婆之弊恶。
可化成三变之净土矣。何则。智积计著修行劫量
迟速之不信。龙女即恒顺献宝珠于佛。以表修因
布施在得其人。故一念之檀。即满六度。何必无量
劫积功累德。然后为苦行哉。文殊谓龙女为智慧
卷四 第 429a 页 X31-0429.png
者。见矣。以宝珠表法爱。龙女最心重者今舍之。则
处胎经所谓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
人。平等无高下。惟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龙女献
珠。则心垢灭矣。身子难以女身。龙女即恒顺变为
男子。难以垢秽。即恒顺往于南方无垢世界。以表
證果在善处于变化。则五障即等于法器。何必释
梵。然后始成菩提。文殊谓龙女为利根者。见矣。问。
龙女成佛。何不通名。答。经有三义。故不言名。一准
起信论。信极真如者。离三种相。智积以劫历久近
为难。文殊不辨。示此经离言说相。身子以男女垢
净为难。龙女但献珠而不辨。示此经离心缘相。成
佛不云某甲。示此经离名字相(大般若第五百七十六经。龙吉祥菩
萨云。颇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则能證。又超日月三昧经云。无取无舍乃号
为佛。亦无名号假有字耳)。二显经中前后授记者。皆碌碌辈因
人成事。言佛语故。非巳智分。恐劫长果远。仍旧忘
而不信。故不可不记其名号。及至成佛。则丈夫自
有冲天志。即释迦亦说然灯佛实无有法于我矣。
三显佛姨母及耶输等六千比丘尼。苟如龙女智
慧利根。则不忧色视佛。谓佛于授记中不记巳名。
蚤巳成讫佛矣。有兹三义。故龙女但云往无垢世
界成佛。不说名也。以名与相皆是垢故。】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持谓受持。摄六种法师三处分别。六种详见法师
品。三处分别者。此方他方周旋往返十方也。】
处胎经所谓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
人。平等无高下。惟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龙女献
珠。则心垢灭矣。身子难以女身。龙女即恒顺变为
男子。难以垢秽。即恒顺往于南方无垢世界。以表
證果在善处于变化。则五障即等于法器。何必释
梵。然后始成菩提。文殊谓龙女为利根者。见矣。问。
龙女成佛。何不通名。答。经有三义。故不言名。一准
起信论。信极真如者。离三种相。智积以劫历久近
为难。文殊不辨。示此经离言说相。身子以男女垢
净为难。龙女但献珠而不辨。示此经离心缘相。成
佛不云某甲。示此经离名字相(大般若第五百七十六经。龙吉祥菩
萨云。颇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则能證。又超日月三昧经云。无取无舍乃号
为佛。亦无名号假有字耳)。二显经中前后授记者。皆碌碌辈因
人成事。言佛语故。非巳智分。恐劫长果远。仍旧忘
而不信。故不可不记其名号。及至成佛。则丈夫自
有冲天志。即释迦亦说然灯佛实无有法于我矣。
三显佛姨母及耶输等六千比丘尼。苟如龙女智
慧利根。则不忧色视佛。谓佛于授记中不记巳名。
蚤巳成讫佛矣。有兹三义。故龙女但云往无垢世
界成佛。不说名也。以名与相皆是垢故。】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持谓受持。摄六种法师三处分别。六种详见法师
品。三处分别者。此方他方周旋往返十方也。】
卷四 第 429b 页 X31-0429.png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至)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下。发愿此方持者。药王。法师品当机。大乐说。
宝塔品当机。作是下。安佛心也。我等下。遵佛命也。
后恶世下。他人所畏也。一畏善少。二畏慢多。三畏
贪利养。四畏增不善。五畏远解脱。六畏不信教。我
等当起下。人畏而巳能忍也。读诵下。一读。二诵。三
持。四说。五书写。六供养。皆不惜身命而为之者。以
见涌塔变土集佛。记调达佛龙女。皆由此经而出
生也(问动云持经。还是持前三周之法。以为经乎。抑通持七卷乎。曰如斯则有何失。曰若但持
前三周法。直须法师一品。作嘱累足矣。又奚用见宝塔以来许多事乎。若通持全部。则其所教受持之言。
及奉命愿持之语。岂尽应持乎。若持则不过以言语重持。言语似亦赘疣矣。曰世典帝王大小臣工百姓。
一动一语。犹在史记。言右史记事。不谓之书。则谓之诗皆可称经。皆俾人览古知今。有益识见。况出世上
上至尊典诰。一言一动。不可皆称其经。而受持者乎。应知不唯持此一部名妙法。即一大藏经论。一句一
偈。皆可持也。所以然者。以得此经。会权归实。无往不是妙法。无往不是说吾人本具日用寻常心之性相
事理体用之妙故)。】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说是偈巳白佛言(至)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尔时众中下。诸新得记者。发愿他方持者。问。如何
不见舍利弗等发愿。答。富那记中。皆巳畅明本迹
诸大弟子内秘外现。此方持经。其来久矣。故不明
发愿(大般若第五百八十经。舍利子告满慈于言。若声闻独觉乘。相应作意。皆能间杂大菩提
心。俱名非理作意。乃至云。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嗔痴等。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
提心。非极间杂。如二乘等。以贪嗔痴等。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诸菩萨方便善巧起
卷四 第 429c 页 X31-0429.png
诸烦恼。受后有身。作大饶益。依之修学六度等。准此则何方持经。更妙于此方)。复有学
无学下。第二三果人发愿。亦往他方持者。问。授阿
难记中。止得二千人。今何云八千。答。法师品中。广
记者附焉。尔时佛姨母下。波阇婆提云大爱道。憍
昙弥云尼众主。耶输陀罗云莲华色。佛在俗后也。
女僧将欲发愿持经。故先希记。问。如何至此始与
其记。答。一则八敬法。女众不许越男僧分。一则非
龙女成佛后。不唯女众不自信作佛。即智积等诸
菩萨。亦会生疑也。是以在后与记。悲华经。佛姨母
元为水神。爱佛愿大。生生愿为佛保母。耶输元为
须弥山神。名善乐华。爱佛愿重。生生愿为佛妇。俱
求佛得道后各授记莂。故今与记。完昔愿也。其授
记文。显可知。】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此众发愿。不计彼此。随十方皆能持经者也。校上
二节。此愿最大。佛先曾对药王。叹赏此众。于诸佛
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即是未来成佛
之人。故今不以言告。唯以目视。欲此众忽忘巳之
本愿。勿负佛之所赞。故云尔时世尊视八十万等。
是诸下。叙具其德。即从座起下。叙因佛以目视。有
进退两难之意。谓进则须佛有告敕之命。我当遵
命而广宣。然佛默然无告。退则又蒙佛目视。则我
当云何也。时诸菩萨下。谓佛虽无告敕之语。我当
敬顺佛目视之意。并自满其本愿可也。便于下。敬
无学下。第二三果人发愿。亦往他方持者。问。授阿
难记中。止得二千人。今何云八千。答。法师品中。广
记者附焉。尔时佛姨母下。波阇婆提云大爱道。憍
昙弥云尼众主。耶输陀罗云莲华色。佛在俗后也。
女僧将欲发愿持经。故先希记。问。如何至此始与
其记。答。一则八敬法。女众不许越男僧分。一则非
龙女成佛后。不唯女众不自信作佛。即智积等诸
菩萨。亦会生疑也。是以在后与记。悲华经。佛姨母
元为水神。爱佛愿大。生生愿为佛保母。耶输元为
须弥山神。名善乐华。爱佛愿重。生生愿为佛妇。俱
求佛得道后各授记莂。故今与记。完昔愿也。其授
记文。显可知。】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此众发愿。不计彼此。随十方皆能持经者也。校上
二节。此愿最大。佛先曾对药王。叹赏此众。于诸佛
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即是未来成佛
之人。故今不以言告。唯以目视。欲此众忽忘巳之
本愿。勿负佛之所赞。故云尔时世尊视八十万等。
是诸下。叙具其德。即从座起下。叙因佛以目视。有
进退两难之意。谓进则须佛有告敕之命。我当遵
命而广宣。然佛默然无告。退则又蒙佛目视。则我
当云何也。时诸菩萨下。谓佛虽无告敕之语。我当
敬顺佛目视之意。并自满其本愿可也。便于下。敬
卷四 第 430a 页 X31-0430.png
顺佛意也。世尊我等下。自满其愿也。周旋十方。则
无处不到也。往返十方。则去而复来也。如是则土
不定净秽。人不辨于善恶。皆能令书写读诵解说
修行此经。则是无人不可教也。皆是下。谓我等愿
虽如此。皆是佛之威力加庇故。愿佛在他方。遥见
守护也。此要佛践法师品中之约耳。虽然设佛在
他方不护。此愿亦难行。故佛亦不便付嘱也。】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至)我等皆当忍。」
【偈谓佛待机四十年。而说此经。可谓虑之熟矣。三
周法后。知涅槃时到。又虑灭后人畏世恶。不肯广
说。蒙蔽众生佛之知见。故自法师品以来。拳拳然
直劝后世能持经者发愿。可谓虑之长而且远也。
而药王乐说愿此遗彼。诸新得记者愿彼遗此。一
得一失。果如其佛圣虑焉。今既有我等不问土之
彼此。皆愿周旋。不问机之利钝。皆愿教令。则佛之
虑。可以释矣。故曰惟愿不为虑等。初行颂长文。后
行申恶义。谓世恶由于人。人恶在于三业。有诸无
智。意恶。恶口骂詈。口恶。加刀杖。身恶也。】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至)好出我等过。」
【此申明上节有诸无智人一句。而形容意业之恶。
恶世下。动中意恶。或有下。静中意恶。是人下。结明
静中所以为恶。上云无智。此云邪智。谓无正智。颇
有邪智。故其心不直而谄曲。道未得而云得。增大
无处不到也。往返十方。则去而复来也。如是则土
不定净秽。人不辨于善恶。皆能令书写读诵解说
修行此经。则是无人不可教也。皆是下。谓我等愿
虽如此。皆是佛之威力加庇故。愿佛在他方。遥见
守护也。此要佛践法师品中之约耳。虽然设佛在
他方不护。此愿亦难行。故佛亦不便付嘱也。】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至)我等皆当忍。」
【偈谓佛待机四十年。而说此经。可谓虑之熟矣。三
周法后。知涅槃时到。又虑灭后人畏世恶。不肯广
说。蒙蔽众生佛之知见。故自法师品以来。拳拳然
直劝后世能持经者发愿。可谓虑之长而且远也。
而药王乐说愿此遗彼。诸新得记者愿彼遗此。一
得一失。果如其佛圣虑焉。今既有我等不问土之
彼此。皆愿周旋。不问机之利钝。皆愿教令。则佛之
虑。可以释矣。故曰惟愿不为虑等。初行颂长文。后
行申恶义。谓世恶由于人。人恶在于三业。有诸无
智。意恶。恶口骂詈。口恶。加刀杖。身恶也。】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至)好出我等过。」
【此申明上节有诸无智人一句。而形容意业之恶。
恶世下。动中意恶。或有下。静中意恶。是人下。结明
静中所以为恶。上云无智。此云邪智。谓无正智。颇
有邪智。故其心不直而谄曲。道未得而云得。增大
卷四 第 430b 页 X31-0430.png
我慢也。阿练若云无喧诤。山间林下之谓。谓邪智
恶增。或有时居山林。著衲衣。形服似是空閒。而心
则喧诤。以故自谓。巳是修行真道。而轻贱持经者。
在于人间。为贪著利养。与白衣说法。为世恭敬。如
六通罗汉也。由此而知。是人心常怀恶。口常念俗。
假名为阿练若。使人偏信巳言。便于好出我等之
过失。岂真正无喧杂哉。】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至)皆当忍受之。」
【此申明初节恶口骂詈等一句。形容口业之恶。而
释成好出我等过之义。而作下。出其持经者贪利
之过。彼自贪利养。反轻持经者贪利。自作下。出其
持经者求名之过。常在下。好出过之方所。毁谓背
有后言。国王大臣有权位。能生杀人之方所。婆罗
门居士有操行。能臧否人之方所。馀比丘众。能随
世人。易生炎凉之方所。诽谤下。谓于上之三方。其
人皆诽谤持经菩萨之恶。诬为邪见人。说外道论
也。我等下。谓彼不知我等敬顺佛意。悉忍彼恶口。
而反为斯轻亵之言。云汝等能忍。想是佛耶。我等
亦不辨而皆忍之也。】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至)皆当忍是事。」
【浊劫等者。上二节。释讫初节恶世义。此节释初节
恐怖义。照及如刀杖者我等皆当忍二句。形容其
身业之恶。谓浊恶世中。国王大臣等。皆受佛付嘱。
应为持经者金汤。当无恐怖。而反令我等多有恐
恶增。或有时居山林。著衲衣。形服似是空閒。而心
则喧诤。以故自谓。巳是修行真道。而轻贱持经者。
在于人间。为贪著利养。与白衣说法。为世恭敬。如
六通罗汉也。由此而知。是人心常怀恶。口常念俗。
假名为阿练若。使人偏信巳言。便于好出我等之
过失。岂真正无喧杂哉。】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至)皆当忍受之。」
【此申明初节恶口骂詈等一句。形容口业之恶。而
释成好出我等过之义。而作下。出其持经者贪利
之过。彼自贪利养。反轻持经者贪利。自作下。出其
持经者求名之过。常在下。好出过之方所。毁谓背
有后言。国王大臣有权位。能生杀人之方所。婆罗
门居士有操行。能臧否人之方所。馀比丘众。能随
世人。易生炎凉之方所。诽谤下。谓于上之三方。其
人皆诽谤持经菩萨之恶。诬为邪见人。说外道论
也。我等下。谓彼不知我等敬顺佛意。悉忍彼恶口。
而反为斯轻亵之言。云汝等能忍。想是佛耶。我等
亦不辨而皆忍之也。】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至)皆当忍是事。」
【浊劫等者。上二节。释讫初节恶世义。此节释初节
恐怖义。照及如刀杖者我等皆当忍二句。形容其
身业之恶。谓浊恶世中。国王大臣等。皆受佛付嘱。
应为持经者金汤。当无恐怖。而反令我等多有恐
卷四 第 430c 页 X31-0430.png
怖者。以肤受假名阿练若。诸恶鬼入彼身心。故不
呵护。而反加骂詈毁辱也。辱字含有加刀杖义。我
等敬信下。谓彼虽持骂毁利兵。无能破我坚甲。而
忍此难事也。我不爱下。转释为说是经等二句。我
等下。转释我等敬信佛等二句。世尊下。谓凡我等
所言。佛自当知。浊世恶僧。所以灭我等者。以彼未
开悟佛知见故。不知佛四十年前所说三乘。皆佛
方便随宜。以故见我等直说一乘。不说有三。犯彼
所忌。故口则恶骂。眉则颦蹙。我等身则被彼数数
见摈。离于塔寺矣。如是下。结初节我等皆当忍一
句。谓如上众恶。我等下念众生。上念佛敕。皆当忍
而不校也。】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至)佛自知我心。」
【此结初节我等当广说一句。诸聚落下。蹑上文言
谓彼恶僧虽假声势。摈我等。出离寺塔。我不以彼
生退息。凡山野之聚落。市朝之城邑。有求法者。皆
到其所。说佛所嘱法也。我是下。照法师品如来所
遣使等文。我于下。照宝塔品多宝如来及与我身
所集化佛当知此义等文。】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四
呵护。而反加骂詈毁辱也。辱字含有加刀杖义。我
等敬信下。谓彼虽持骂毁利兵。无能破我坚甲。而
忍此难事也。我不爱下。转释为说是经等二句。我
等下。转释我等敬信佛等二句。世尊下。谓凡我等
所言。佛自当知。浊世恶僧。所以灭我等者。以彼未
开悟佛知见故。不知佛四十年前所说三乘。皆佛
方便随宜。以故见我等直说一乘。不说有三。犯彼
所忌。故口则恶骂。眉则颦蹙。我等身则被彼数数
见摈。离于塔寺矣。如是下。结初节我等皆当忍一
句。谓如上众恶。我等下念众生。上念佛敕。皆当忍
而不校也。】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至)佛自知我心。」
【此结初节我等当广说一句。诸聚落下。蹑上文言
谓彼恶僧虽假声势。摈我等。出离寺塔。我不以彼
生退息。凡山野之聚落。市朝之城邑。有求法者。皆
到其所。说佛所嘱法也。我是下。照法师品如来所
遣使等文。我于下。照宝塔品多宝如来及与我身
所集化佛当知此义等文。】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四
卷四 第 431a 页 X31-04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