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华经合论目次¶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1b 页


* 法华经合论目次



* 卷第一

* 序
* 序品第一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三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四

* 五百弟子品第八
* 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劝持品第十三
* 卷第五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涌出品第十五
* 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六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不轻品第二十
* 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品第二十三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1c 页 X30-0361.png
* 卷第七

* 妙音品第二十四
* 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严王品第二十七
* 劝发品第二十八
* 跋


法华经合论目次(终)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2a 页 X30-0362.png
* No. 603-A
镌法华合论序

上溯天台下及藕益施注于妙经者不为少各自披
新猎异此立彼破始涉徒读之三四过而不通未见
如石门圆明禅师合论能就自巳所證向不说破处
说之者会有印氏将梓以传余颔之曰足是为讲经
者之点眼药便加国字训于其傍畁之然比年以抱
痾故气懦不能参详互校于罪我者所不暇计敢告
诸方幸下铅笔焉刻成岁在壬午重自京华归于东
奥之春也。


仙台龙宝比丘实养长与题于洛之智积轮下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2b 页 X30-0362.png
妙法莲华经合论卷第一
经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论 宋宝觉圆明禅师 慧洪 造
(附论) 宋丞相无尽居士 张商英 撰

「妙法莲华经」

【论曰心法之微妙分别语言所不能形容然则终
不可见之欤曰唯以方便设象以达其意使学者
自求而得之为可见也此三世如来法施之式十
方菩萨悟入之因夫众生难见者自心习见者莲
华指其习见之象示其难见之妙故以经名妙法
莲华其寂灭灵知之体广大光明之用随其所知
之量寓于七卷之文二十八品之义应机而答称
性而谈无详略无粗妙皆象也莲之方开巳有子
子中巳有蔤三际同时也以之观自心则知古今
圆于一念在华严经则曰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莲
之子既巳分布又会属焉以之观根境则知能所
分而不断在般若经则曰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由是论之则古今圆于一念者三世之莲也能
所分而不断者十方之莲也至于佛出广长舌相
放无数光謦欬弹指声震三千大千手摩微尘菩
萨之顶久巳灭度多宝佛塔忽然现前三变净土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2c 页 X30-0362.png
各十方分身佛毕集微尘菩萨随佛语声从地涌
出而云在处有说法华经宝塔皆现当见我与多
宝及分身佛则非神变示现皆自心常分之象也
是意也岂特见于此经华严入法界品毗目仙人
执善财童子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佛刹微
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
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或经百千亿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童
子手即自见其身还在本处善财自见其身到十
佛刹微尘数佛所者十方不隔也或经百千亿不
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者三世不移也学者于此能
见不传之妙则名报佛恩经如织经经常而纬变
所言为经而巳纬焉以成则经所不能言也。】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论曰梁西域僧真谛曰依微细律阿难当升座结
集法藏之时其身如佛具足相好大众仰瞻生三
种疑疑从涅槃起更为众生说法疑他方佛来此
说法疑阿难成佛为众说法为除此三疑故阿难
称如是我闻一时于是三疑顿释住王舍城耆阇
崛山中者说此经处也摩竭国王于其地作舍而
城之名王舍城耆阇崛此言灵鹫山形如之其山
在王舍城南。】

「与大比丘(至)心得自在。」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3a 页 X30-0363.png

【论曰比丘此言净乞食言破烦恼言能持戒言能
怖魔阿罗汉此言贼破言应供言不生皆以一名
而含多义于此称比丘而曰大者以一切众中之
奇英天人所宗敬能胜九十六种议论故诸漏则
欲漏色漏无明漏由有漏故有烦恼夫能修无漏
法證无漏智则其神无隙而烦恼不能入矣结使
流则受扼缚盖见缠等皆烦恼也以其固结难尽
故谓之结若无三漏之因则无三有之果三有三
界之别名也声闻未逮菩萨利他之功逮得巳利
而巳难尽者尽则心得解脱而自在矣无复烦恼
则贼破逮得巳利则应供尽诸有漏则不生也此
特槩叙万二千众之所證而其魁垒秀出者又名
标而次于下文。】

「其名曰阿若(至)与眷属俱。」

【论曰阿若多此言解义其名也憍陈如此言火器
其姓也世事火天因以为姓摩诃迦叶此言大龟
其姓也其先有龟国之瑞而于诸迦叶中德腊俱
高故以大别之优楼频螺此言木瓜林伽耶此言
城那提此言河此三迦叶兄弟也而其所居之处
曰林曰城曰河也舍利弗此言身子其母身仪美
好故世犹以子名之大目犍连此言莱茯其姓也
莱茯其先所嗜故摩诃迦旃延此言文饰其姓也
阿㝹楼驮此言无贫亦言如意劫宾那此言房宿
父母祷此星而生因以为名憍梵波提此言牛相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3b 页 X30-0363.png
离婆多此言室星毕陵伽婆蹉此言馀习有慢习
者薄拘罗此言善容摩诃拘絺罗此言大膝难陀
此言喜孙陀罗难陀此言艳喜富楼那此言满其
父也弥多罗尼此言慈其母也从父母得名者也
须菩提此言空生生时其家仓廪器皿皆空故阿
难此言庆喜罗睺罗此言覆障能食月谓我法如
月此儿世世能覆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
世能舍也夫言有学则漏未尽而在学地者无学
则是阿罗汉同在此位者以有潜行密用非众所
知识者则又别叙之摩诃波阇波提此言大爱道
尼此言女佛之从母而乳巳者耶输陀罗此言华
色如上所叙名氏译有讹略如阿若憍陈如具云
阿若多憍陈那那之为言男也佛成道时最初悟
解此姓多女故称男以别之又译曰巳知亦解义
之讹也如离婆多具云颉丽伐多又译假和合以
其义较室星则大相辽智度论曰此比丘缘宿空
亭见两鬼争尸悟身假合则室星之译可疑也如
迦旃延具云摩诃迦多衍那此言大剪剃种男盖
先世工刀籋因以为姓而曰文饰则为太略耳如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怛啰亦云鹙子亦云珠皆以
其母目媚好故方其娠于母母之辩慧巳胜其舅
拘絺罗拘絺罗曰此儿生必易我发愤为学无剪
爪之暇者是也。】

「菩萨摩诃萨(至)八万人俱。」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3c 页 X30-0363.png

【论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无上正遍正觉
陀罗尼此言总持于无上正遍正觉则曰皆不退
转于总持乃至转不退轮则曰皆得夫所谓皆得
不退转者如金出矿不复重矿如木成灰不复重
木至于供养诸佛则曰植众德本植之为言壅培
之谓也善入佛慧则曰以慈修身修之为言增益
之谓也壅培增益则十地菩萨长养大慈大悲之
法此诸佛称叹之辞也而无著菩萨论分为十种
不退转义是大不然诸佛既称叹之矣则当示以
智悲及六波罗蜜故曰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盖言
大智则兼悲言彼岸则兼六波罗蜜金刚般若经
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乃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
者悲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
得灭度者智也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施
名檀度檀度通于六度天亲菩萨释曰檀义摄于
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以是知
菩萨欲以方便度诸众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必
先悲智欲具足万行庄严智地必先六波罗蜜故
以十八大菩萨證成前义文殊师利智也观世音
悲也以知见力震动魔宫故名得大势念念不与
世间心合故名常精进虚空可殒我无疲厌故名
不休息以此三位證成精进也见乏受用以资生
施故名宝掌见病缘苦以无畏施故名药王见流
转苦以法施故名勇施以此三位證成檀度也严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4a 页 X30-0364.png
净毗尼如月初现故名宝月随顺无欲修净戒度
如月之光全是月体故名月光诸戒定慧及淫怒
痴俱是梵行如月临照不择秽洁故名满月以此
三位證成戒度也离沉掉故获变化定故名大力
三摩地中光严住持故名无量力以此二位證成
禅度也巳尽世间心故名越三界善守护心城故
名跋陀婆罗跋陀婆罗此言善守以此二位證成
忍度也初登满觉犹名智相故名弥勒庄严智相
令不住故故名宝积合是二法以济群生故名导
师以此三位證成智度也然金刚般若经之叙六
度必自檀度以及戒忍此独不然何也曰经示一
佛乘欲凡夫实證故实證必藉精进之力所以六
度之首弁以精进以致其意焉。】

「尔时释提(至)二千天子俱。」

【论曰华严经曰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
界诸天宫殿次成人及馀众生诸所住处四天王
天邻于日月者居须弥山之半腹出海四万二千
由旬日月自其宫前绕旋以照四天之下自其上
以至忉利天尚四万二千由旬盖帝释所居之处
山之顶也其四隅八天共三十二而帝释主之经
言释提桓因此言能作谓能作忉利天主故即华
严经所谓帝释也名月普香宝光三天子者帝释
之臣如世卿相等四天王者帝释之卫臣如世武
将等自在大自在二天子者六欲之乐变化天及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4b 页 X30-0364.png
他化自在天也此叙欲界来众至于色界则瑜伽
论曰有十八处谓梵众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
由䎡中上品重修初净虑故经言娑婆世界主梵
天王尸弃大梵者是此胜流娑婆此言堪忍梵此
言离欲尸弃此言顶髻此叙色界初禅来众瑜伽
论又曰小光无量光极净光此三由䎡中上品重
修第二净虑故经言光明大梵等是此胜流此叙
二禅来众特不叙兜率炎摩诸天何也曰智度论
曰欲界四王及忉利天所依止地近佛故佛生时
苦行时得道时转法轮时常来供佛馀四天宫殿
在虚空五欲之妙染著深故不来耳兜率虽利根
自有补处说法故亦不来梵天虽远以离欲故爱
法情深请佛转法轮故来以智度所论观此经知
五欲之为害也甚矣诸天值佛出世且为之障而
不闻法矧佛灭度之后六趣之异生乎。】

「有八龙王(至)百千眷属俱。」

【论曰八龙各因其所寓得名龙岂累于名哉或以
德或以威或以海或以池难陀此言欢喜跋难陀
此言善欢喜二龙兄弟也以灵感故风雨时若人
心喜悦因以为名娑伽罗此言咸海和修吉此言
多头德叉迦此言现毒阿那婆达多此言无热恼
第八地菩萨为之摩那斯此言慈心将雨则云阴
七日候众生事办乃雨优钵罗此言黛色莲华如
慈心欢喜则寓于德多头现毒则寓于威无热恼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4c 页 X30-0364.png
黛色莲华则寓于池娑伽罗则寓于海然龙无耳
何能听法哉曰人其龙形则能之华严经曰文殊
师利化入人间觉城东大塔庙处转说此经号普
照法界修多罗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而来
其所闻法巳深厌龙趣发大菩提心得不退转言
无量百千亿龙而来其所足矣必曰大塔庙处转
说此经何也曰塔庙寂灭则说无所说诸龙无耳
则闻无所闻故也。】

「有四紧那罗(至)百千眷属俱。」

【论曰有世间之乐有出世间之乐出世间之乐法
乐也四紧那罗是也世间之乐四乾闼婆是也紧
那罗此言人非人又名疑人以其人而角见者疑
其为人也耶非人也耶天帝法乐之神倚声奏四
谛之法故名法奏十二因缘之法故名妙法奏六
波罗蜜之法故名持法乾闼婆此言寻香谓其以
香为食乐者竿木等伎乐音者鼓节弦管美者艳
姬妙舞美音者皓齿清唱旧说丝不如竹竹不如
肉以其渐近自然四者俱以王称而执乐解艺则
有男女之异鸠摩罗什曰紧那罗王天帝俗乐神
宁有奏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而名俗哉什虽
博闻然不能折之以理亦多误也。】

「有四阿修罗(至)退坐一面。」

【论曰阿修罗此言无酒常采华酝海以为酒鱼龙
业力故味不能变于是大怒誓不复饮婆稚此名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5a 页 X30-0365.png
被缚为天帝以五物系其颈祛罗骞驮此名广肩
膊广又勇健便于涌海毗摩质多罗此言净心能
波海出声帝释之姻家罗睺此言障持以手障日
月者也十地经曰有五类一极弱者住人间山林
西方山大深窟有非天之宫又译阿素洛此言非
天也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
睺之宫三又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之宫四又下
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之宫华鬘此言绮画以文
其身五又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之宫
凡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迦楼罗此言金翅鸟翅
作金色张之直三百三十六万里观海之龙命将
尽者以翅劈海取而食之以威胜等类詟诸龙故
名大威德以身大于等类故名大身以所食龙足
巳之意故名大满颈有如意之珠故名如意韦提
希此言思惟即阿阇世王母也阿阇世此言不生
怨即摩竭国王以母名子故曰韦提希子。】

「尔时世尊(至)身心不动。」

【论曰经文起伏顿挫为两段而其辞互见但是一
意何则既言说无量义以教菩萨则义以无量言
之岂于众集之顷便曰说此经巳乎又言入于无
量义处三昧义无实相而曰有处乎兹可疑也华
严论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
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身为
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七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5b 页 X30-0365.png
十九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
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以论较此经七十九
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一刹那际则众集之
顷尚为广长时分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
则无量义处非多多无数之量也学者当深观之。】

「是时天雨(至)一心观佛。」

【论曰摩诃此言大曼陀罗此言适意曼殊沙此言
柔软谓天华柔软适悦人之意耳东涌西没南涌
北没中涌边没谓地动惊震使达法相之虚诳耳
佛与大众俨然寂住而天地为之变动则知一切
法即真故无情无情之异肇论曰玄道在乎妙悟
妙悟以即真即真则物巳同观物巳同观则彼巳
莫二是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经将广
明其意于此微见其端而巳优婆塞此言近事男
优婆夷此言近事女夜叉此言轻捷摩睺罗伽此
言大蟒腹行之类也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
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
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下性种道种坚
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经言小王转轮圣王
等者不欲略诸小王耳。】

「尔时佛放(至)起七宝塔。」

【论曰以东方万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阿鼻此
言无间上至阿迦尼吒天阿迦尼吒此言碍究竟
无不周遍则此世界亦广大矣乃现于一毫相光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5c 页 X30-0365.png
之中乎六趣异生自其缘业之善恶至其受报之
好丑比丘菩萨行道以至于作佛诸佛说法涅槃
以至于起塔则此岁时亦长久矣乃见于一念之
顷乎经之意明如日星而文字之师为之疏释方
毛数名相瑕求义理杂然而兴云升烟聚雷驰电
走使学者四方易位昏昕莫辨为可叹也眉间之
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反爱其栏
楯之巧甃砌之工又以夸于人是岂能止渴也哉
华严论曰一刹那际三世互参乃至无量劫海依
今而住不移时也一切圣贤知此而得道情想妄
见三世者不知智为先导则能知之由是以观则
十方器界皆颠倒所持三世根身皆情想所见所
谓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
者固自若也佛以方便光照一方便知十方悉亦
如是如尝一脔知鼎味不必尽鼎而食也经但举
东方则可以知馀诸方此示器界也举器界则可
以知根身欲学者互见而自明之耳旧疏曰西域
以东为上经被佛性大乘根机不被馀乘根性故
如日之出先照高原佛故先度上根失经之旨甚
矣。】

「尔时弥勒(至)以偈问曰。」

【论曰文殊师利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过去之佛也
弥勒菩萨次补释迦牟尼佛未来之佛也文殊释
迦弥勒会干耆阇崛山释迦之放光现瑞弥勒之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6a 页 X30-0366.png
请问决疑文殊之称性而说过去未来现在同时
互参之象经如前文则是顿见净秽之土等观劫
顷之时至于偈辞则加详焉然弥勒之深悲欲众
生之猛省如汉范增之爱项羽增劝羽杀沛公因
鸿门坐中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羽默然不应弥勒之偈叙所见闻掩抑重复千
馀言时时泄佛之密机如范增之数举玉玦也临
文当自见之。】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论曰弥勒言我于一毫光中所见之事盖有千亿
今为偈句但其略说者如此如华严经曰善财童
子见弥勒楼阁周回四壁一一步内一切众宝以
为庄严一一宝中皆现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时
或施头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
髓乃至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
聚落国土王位随其所须尽皆施与牢狱者令得
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病疾者为其救疗入
邪径者示其正道或为船师令渡大海或为马王
救诸恶难或为大仙善说妙论或为轮王劝修十
善或为医王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或亲近善方
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
伏一切众生乃至见弥勒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
阿僧祇劫修行诸度一切色像善财于楼阁众宝
庄严一一物中悉见如是及馀无量不思议自在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6b 页 X30-0366.png
境界则眉间一毫光中现万八千土犹为随其所
知之量示导之也其言如是众多今当略说者举
玉玦之一者也。】

「我见彼土(至)以求佛道。」

【论曰前言见闻若斯及千亿事者叙其广也此言
摄念山林亿千万岁者叙其久也意谓一毫之小
不应容受如是众广之事一念之促不应经历如
是长久之时其辞赡博而旨微见又如举玉玦者
二也神仙传汉神爵元年东吴金华山世传多地
行仙有木客薪于山中见两黄冠棋于松下木客
隅坐而窥之黄冠棋自若也良久欠伸欲归俄失
黄冠所在而棋残之局在地未收举手中斧视之
柄巳烂坏大惊疾驰出山而陵谷巳改国邑非旧
问路人今为何时有对者曰宋元嘉十三年也于
是木客太息因隐于山中又西域记曰中印度有
隐者能黄金瓦砾更求轻举之术久乃得之法用
烈士抱剑立坛之侧屏息不语一夕则自诵秘咒
然后仙去其后得一烈士倾意礼之将行法谓曰
君能为我一夕不语乎对曰公见礼之厚死且不
辞一夕不语岂难事哉于是使依法为之将旦烈
士者绝叫火自空中而下隐士苍黄引入水避之
让曰诫君勿语何妄叫呼耶对曰自受命后梦旧
主人责以不语遂为所杀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
家追惟厚恩终以默然忽生一子其妻曰汝今不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6c 页 X30-0366.png
语即杀此儿举刃拟之因急止之不觉语发耳棋
未终局木客坐易四朝夜未达旦烈士梦更两世
觉梦虽殊不出一念以其所可信验其所难信譬
如蜜味不见中边也。】

「或见菩萨(至)为说何等。」

【论曰偈辞之宏妙比类之富赡如开武库众宝纵
横然至于其终则两偈之中叠称放光如曰佛放
一光又曰放一净光何渠渠以光为言耶盖其欲
学者寤之之切如举玉玦示之者三也而学者之
终不寤如项羽之默然何则计著语言文字之深
也楞严经曰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
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
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不能得
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尔时文殊(至)天人师佛世尊。」

【论曰华严经之佛号卢舍那此言光明遍照圆觉
经之会号神通大光明藏夫言光明遍照则不可
以处求言神通大光明藏则不可以时求无处无
时则是刹那际诸佛三昧故此经兼言无处无时
阿僧祗此言无数劫此言时分经言过去无量无
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者思虑不及之地无时之
时也日以照昼月以照夜灯以照幽光明遍照之
地无处之处也然不直言如华严圆觉而必言无
数时劫及日月灯者经唯以象达意故也非特此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7a 页 X30-0367.png
而巳所言欲说大法而及雨者遍普之象螺者横
亘十方之象鼓者竖穷三际之象盖吹螺必横击
鼓必竖也佛号日月灯者十号具足佛自如实道
来故名如来所作福德应受一切供养故名应供
诸法不动不坏为正不为知一法二法为悉知一
切法为遍故名正遍知福慧两足故名明行足如
车两轮所往随意故名善逝知世间知世间尽知
世间尽道故名世间解于种种师为上故名无上
士调御丈夫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故名天人师一
切世间烦恼睡能自觉觉人故名佛住最上处故
名世尊。】

「演说正法(至)梵行之相。」

【论曰修多罗有不坏假名说实相义者初中后善
三法是也然此三句必相连以达其辞以初善为
假立以中善为实义以后善亦为假立故金刚般
若经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
波罗蜜无著菩萨释曰如露形神所持之杵两头
阔其中狭故阔者虚狭者实故所言般若波罗蜜
者假名也即非般若波罗蜜者实相也是名般若
波罗蜜者亦假名也瑜伽论曰一初善谓听闻时
生欢喜故二中善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
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
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法性离垢故修行究竟得果
离垢故所言离垢者假立之名是染污故旧疏曰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7b 页 X30-0367.png
声闻法名初善辟支佛法名中善大乘法名后善
误矣。】

「为求声闻(至)一切种智。」

【论曰此叙日月灯明佛昔出现于世时亦未欲便
示一佛乘故对机方便为说三乘我今得道寻念
前古法施之式亦当遵奉而为开演也长者之念
其子焄蒿悽怆若或见之幸其来归望见大喜使
人急呼使者牵之其子举身自扑称怨大叫我不
相犯何为见捉常不轻菩萨见人则故往礼拜赞
叹曰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而屡遭以瓦
石杖棒打掷赶趁曰我不用汝虚妄受记夫长者
之心爱其子常不轻菩萨之爱其众可谓至矣不
可以有加矣而所以致其自扑称怨与夫赶趁打
掷者诱化之方告报之语大径廷耳以是知三乘
说法者三世如来不刊之式也。】

「次复有佛(至)初中后善。」

【论曰初佛自眉间放光而照东方者以根身六情
皆动眉独静故器界十方皆静东独动故光发于
静中以及动处则知根身器界虽分能所而无情
无情之异也于此叙根身故以佛言之佛号日月
灯明而又重言之曰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
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何也曰欲示根身既具则
必连三世至于详悉则言二万佛皆同一字又同
一姓姓颇罗堕颇罗堕此言利根解若经曰一方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7c 页 X30-0367.png
千佛则十方万佛此经示光明遍照十方故言万
佛初佛后佛是以二万非特名同也而又字同非
特字同也而又姓同姓同者其宗同也字同者其
义同也名同者其实同也三者同则十号具足说
法以初中后善不得不同也然佛于器界则但示
东方之光而巳至于根身则遍示一切处之明以
是知经之意使学者互见本一光明非二法故于
器界举东方则十方自具举所缘亦自具故于根
身则详分三世而伴倡名字皆非苟然也。】

「其最后佛(至)植诸善本。」

【论曰前文既叙日月灯明佛名同字同姓同者三
世之佛也而特言其最后佛有八王子则前之二
佛无容有不同者矣经言八王子各领四天下者
何也曰本识执识分别事识及眼耳鼻舌身之五
识为八种皆依地水火风四大躯命而住八王子
者八识也四天下者四大也圆觉经曰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
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心本识最先所依止处
也执识唯自内缘而不外执介于八六之间故身
即八识相分也于此叙众生依处故经言佛未出
家时也既巳成佛号日月灯明则其光明照十方
界矣然亦必以身土为依圆觉经又曰身心寂灭
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
土净土即身土也所谓身土者即转八识四大之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8a 页 X30-0368.png
相而为之非别有也故经言闻其父王出家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问曰
八王之子名何以分之曰本识微而难见二乘凡
夫以为无瑜伽论以八种义證其有一依止执受
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了性相四有种子性相
五业用差别相六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
命终时分相以是义知有本识八王子一名有意
是也缘本识有执识以执著为体与四惑相应性
有覆无记至阿罗汉位乃灭与涉玄途则顺理生
善二名善意是也此则第八本识第七执识也至
于六识五识则维摩经曰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
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
智證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
则不灭起信论曰若有所见则有不见之相若无
所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以是知所见色与盲等
者眼识体相如此故三名无量意首楞严经曰金
刚王宝觉者空法也以不动为义风体不动以缘
故动如其本动则宁有止时以是知曰所嗅香与
风等者鼻识体相如此故四名宝意也智度论曰
二乘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
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在禅定
于世间出世间无所分别智慧增长以是知所食
味不分别者舌识体相如此故五名增意也华严
经曰应以智證明白自心夫自心既明则疑情尽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8b 页 X30-0368.png
矣以是知受诸触如智證者触识体相如此故六
名除疑意也智度论曰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
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
以是知所闻声与响等者耳识体相如此故七名
响意也起信论曰凡所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
心无相可得分别而无相以是知本自不然今则
不灭者分别事识体相如此故八名法意也又问
曰然则皆以意称何也曰意者末那染污执识之
别名内缘本识外染六识而五识起时必与之俱
故总谓之意古释曰如一幻士化而为七智者见
之知其化也而愚人谓真有七则过矣。】

「是时日月(至)所为因缘。」

【论曰经以光明隐显互见以示十方三世无不遍
周以动静更用相参以示根身器界无不融摄于
一念之顷见广大之境界于五蕴之躯證清净之
身土古佛样式昭然在前而二十亿之众亦欲知
光之所自也谛观耆阇崛山今日一会如印印泥
弗差毫发如晋陶侃少尝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
天门九重巳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
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犹痛既老都督八
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
自抑而止方侃梦时即是自抑之日中间年岁亦
与此时一同元无先后以验文殊师利所叙日月
灯明佛说无量义时不异世尊耆阇崛山之会也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8c 页 X30-0368.png
然岂特放光现瑞之同出定说法亦同也岂特出
定说法之同入灭授记亦同也经之文势具全但
辞略耳。】

「时有菩萨(至)无馀涅槃。」

【论曰此段经放光入定说法授记至入涅槃虽辞
略而莫不同独于毫相之光所现境界菩萨行道
经历长久之意本具故经特曰六十小劫不起于
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
说法谓如食顷盖欲足前义耳华严论曰其为广
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虚极微而无迹十方
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
一毫相中尽见广大之境者纤尘不舒含十方而
无碍也一食之顷巳经六十小劫者十方无卷匪
亏于小相之中也瑜伽论曰或增减为一劫谓饥
馑疫病刀兵或有二十劫为一劫谓梵众天或有
四十劫为一劫谓梵辅天或有六十劫为一劫谓
大梵天或有八十劫为一劫谓火灾少光天乃至
不可数为一阿僧祗大劫虽分大小延促皆不出
一刹那也经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
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则与今佛巳出定说法
同言中夜入无馀涅槃则与今佛将入涅槃同言
次当作佛号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
陀则与今佛授诸弟子记莂同也多陀阿伽度此
言如来阿罗诃此言应供三藐三佛陀此言正遍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9a 页 X30-0369.png
觉十号之二也或全举十或略举三以此段文意
同而辞略故十号亦略也。】

「佛灭度后(至)佛所护念。」

【论曰经称八王子而皆以意为名者象八种识俱
为末那所污染虽随父出家以象转而为智未见
所以转依之意将发此意先称日月灯明佛巳入
无馀涅槃以起后文所言智者有四种一曰大圆
镜智二曰平等性智三曰妙观察智四曰成所作
智经言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者转污染意识
为平等性智也此意在诸识位得污染名今巳成
智则没污染名成平等光故称妙光经言八子皆
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乃至最后成佛名曰
然灯者转本识为大圆镜智也此智在诸识位得
执持名入第七地方称异熟至于佛地乃为智故
言最后成佛名曰然灯也经言八百弟子中有一
人号曰求名乃至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
是也者转第六分别事识为妙观察智则文殊师
利也又言求名菩萨汝身是也者转五识为成所
作智也问曰转依之旨可得闻乎曰妙观察智平
等性智俱为意识因其功用之精粗遂分污染分
别之异今转分别为妙观察转污染为平等性则
合而为一矣故文殊师利自言我前身为妙光也
五识即本识相分相分盖三苦所成之趣也六根
皆有功德而全半不齐身具八百功德故经言八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9b 页 X30-0369.png
百弟子然触之一法味著深故号曰求名唯其味
著深故便细滑喜软美故言贪著利养又触以合
方知性钝无记故言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
所忘失也然亦必至果位方转与本识同故经言
弥勒为求名菩萨后身弥勒最后成佛故也八王
子及求名菩萨必言供养百千万亿诸佛者自凡
夫以至成佛必依善知识为劝发之友以是知善
知识者是成佛最大因缘故譬如乳中有酪酪非
自然而成须酵以作而发之。】

「尔时文殊(至)内现真金像。」

【论曰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者经意佛道之妙
有不假修證而成者如首楞严经曰何藉劬劳肯
綮修證是也译者润色不工乃曰自然成佛道佛
道非自然而成自然而成者魔外所计耳夫不假
功力修證而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意难以语人也
语人则必惊疑不信佛知其如此故于圆觉经更
三菩萨之问乃尽其辞初告文殊师利则曰永断
无明方成佛道次告普眼则曰始知众生本来成
佛后告弥勒则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初则显言
有无明可断次则遮无无明而曰本来成佛至于
其卒乃曰皆證也皆證之旨如此其难知幸而知
之文字之师反罪译者而易之曰證知众生具有
圆觉甚矣三乘学者之难寤也昧一切众生皆證
之旨而自然及译者得之而讲师又更易之以循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69c 页 X30-0369.png
其私不可以不辨也。】

「世尊在大众(至)是事何因缘。」

【论曰经称二十亿菩萨而偈言四部众经称欲知
此光所为因缘而偈言各各自相问经称如今所
见是诸佛土而偈言众生业趣诸佛净土种种庄
严种种修證者欲详略互见耳偈叙六波罗蜜故
言精进持净戒行施忍辱等深入诸禅定知法寂
灭相然亦先言精进经欲学者精进每于要会必
致其意焉晋僧昙翼以持律称住江宁长沙寺修
精进行欲求佛舍利置宝瓶于斋几日夕拜之忽
光夜出瓶中五色一室如昼翼加精进更求瑞像
日夕向十方拜之曰像满虚空愿早感应太元十
九年二月八日光发城北白马寺寺僧见像不能
举翼后至曰像为我至即举之泠然而起有旁行
字曰某年月阿育王造翼寿八十而化于像前魏
僧道进者尝诣昙摩忏受菩萨戒忏曰当洗心自
悔七日乃来既诣忏忏忽怒进默念曰此夙障也
加精进三年梦中见释迦像为授戒同夕十馀僧
皆梦如进所见又诣忏忏大惊曰善哉巳获戒矣
昙翼道进之明验精进之力也。】

「天人所奉尊(至)今则我身是。」

【论曰问八识何以能转而为四智乎曰以无性故
能转也如其有性则是凝然不可更易之物圣应
自圣凡应自凡从古至今无一人发菩提心者一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0a 页 X30-0370.png
切众生流转三界无有止息者不知无性之妙故
楞伽经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又问何
以能知污染意识转为平等性智乎曰经旨深妙
微见其端曰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而八王子
皆师事之污染意识者住持三世之法起信论曰
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
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
故能令现在巳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
妄虑故此意识具如是堪能于转依时但是转其
名耳以其能持经而光无憎爱故知其为平等性
智也又问五识何以能知是求名菩萨为触识乎
曰身者见闻觉知所依止处而经言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爱著深故无厌惑妙丽故多游眼耳
鼻舌皆利而明了唯触一法钝故经言弃舍所习
诵癈忘不通利也又问何以能知妙观察智为文
殊师利乎曰分别事识与意识皆因中转亦但转
其名盖分别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耳文殊师
利亦号妙德思益经曰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
起非法相故名妙德。】

「我见灯明佛(至)令尽无有馀。」

【无尽居士论曰释迦文佛既成道巳释梵诸天请
转法轮佛观诸众生根器狭劣得少为足默而不
说则违我度人之本愿说而不信则重彼谤法之
罪报随宜方便演说三乘有馀涅槃非真灭度四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0b 页 X30-0370.png
十馀年教化纯熟乃于耆阇崛山集阿罗汉有学
无学菩萨摩诃萨天龙圣众放眉间中道白毫相
光照见东方万八千世界说妙法莲华经者诸法
之相从本以来常自寂灭不可以言宣者也妙者
至妙而难思者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犹如优昙
钵华时一现尔优昙钵华瑞莲华也此华难有如
佛难值所谓妙法莲华经者非如诸经莲华或取
其开敷出水或取其因果同时也眉间相光中道
之光也表佛出现照东方者东者日之始且物之
始生以表此会始说佛乘也万八千世界者一十
八界历劫修行至此而佛光始现故以东方表之
也比丘万二千人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
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大菩萨八万人或二万
或二千或六千或八万者以表二乘十二因缘六
通八解脱也不标上首者所谓我此会中纯是真
实无复枝叶犹日月灯明二万佛同一字一姓也
佛光所照靡不周遍惟得道者见之六趣众生现
于光中而不自知也此经会三乘归一乘弥勒后
佛也文殊佛之师也故以二人为起疑问答之主
舍利弗受记以开其始普贤劝发以成其终文殊
宣说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时放光现
瑞与今无异斯则前佛后佛无异法也佛为众生
之父八王子闻父出家随修梵行则八意识转而
为清白梵行矣满六十小劫不起此座则满足六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0c 页 X30-0370.png
波罗蜜不离当处此经谓之旋陀罗尼法音方便
陀罗尼旋者旋转互摄而归一也方便者得意忘
言不滞于名相算数之迹也得此二陀罗尼则法
华三昧照然现前矣。
序品终。】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至)所不能知。」

【论曰佛以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以妙方便示白毫
之相光入无量义处三昧便诸学者自求而得之
谓之智慧门然此为一佛乘境界三乘种性其能
入之哉维摩诘闻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
界号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彼佛长八万四千
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
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二万二千师子座
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等
昔所未见舍利弗曰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能容
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室无所妨碍此舍利弗伫
思其间自成妨碍非毗耶离室之罪也善财童子
至弥勒楼阁之前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及不思
议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得诸菩萨自在
力故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尔时弥勒菩
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
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
聚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
成就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见种种境界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1a 页 X30-0371.png
此善财于弹指顷自觉成就非弥勒阁之功也由
是论之则诸佛智慧之门所以难解难入固非声
闻辟支佛所能知也。】

「所以者何(至)令离诸著。」

【论曰佛以一切众生觉性无性故不能自知无性
名曰无明若知无性无明即灭慧身成就虽曰不
由他悟然亦必藉善知识为缘故佛将说法首言
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虽有禅定观照则是亲
近方便虽有六度万行则是长养成就皆所以随
顺之非修證也故又曰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
精进初于鹿野苑为小根者说小乘明心境俱有
次为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
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后乃为上
根说无相大乘办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如人劈木先用细楔后用粗楔故又曰随宜所说
意趣难解也。】

「所以者何(至)佛悉成就。」

【论曰经言所以者何叠前段经意之辞也经意有
三种所谓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者即随宜所说
意趣难解是也所谓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
碍者即放毫相之光现凡圣之土是也所谓力无
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者即入无量义处
三昧身心不动是也一切未曾有法以是三种所
以成就岂特三种虽无量无边皆悉成就故曰舍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1b 页 X30-0371.png
利弗取要言之取要者槩举之辞也。】

「止舍利弗(至)本末究竟等。」

【论曰佛知时至当说而曰止不须复说者语枉意
直激之以奋发之辞不奋不发则不能以深观诸
法实相也诸法实相而曰如是相者生而无生之
相也生而无生则无以名之但曰如是而巳然相
言如是可也又申之曰其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皆
名如是何也曰此九种义起必同时于一刹那无
有先后所以结其辞曰本末究竟等等之为言齐
也楞伽经曰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当生即有
灭不为愚者说以其偈观九义若合符契一切法
不生则如是性如是体也我说刹那义则如是相
如是力如是作也问曰三义同一刹那有据乎曰
瑜伽论曰唯有因法有诸行皆刹那住尚无况用
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之用力也夫一刹那生
起之相用与作便具则三义同一刹那明矣当生
即有灭则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也唯其
当生而灭则本末等之谓也不为愚者说则第一
希有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其下文之偈曰
世雄不可量言世雄者正以三乘之众及天人等
皆雌伏故也隋僧智顗以九义为十如唐僧窥基
又以为五句盖不足怪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信力坚固者。」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1c 页 X30-0371.png

【论曰经前文言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
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
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九种义一寂灭耳故偈曰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意义粲然无可疑者而
旧疏辄曰相如水火之相异故易知性如火以热
为性水以湿为性体则以主质为义如十法界阴
入俱用色心为体力则以堪任为义心亦具有如
来十方作则以运为建立为义若离心者更无所
作因则以招果为因缘则以缘由助业果则以克
获为果报则以酬因为报相以为本报以为末悉
入缘生缘生故空则空等也相但有字报亦但有
字悉假施设假等也又相即无相无相而相非相
非无相报亦然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则中等也经
示诸法之相如是皆本末等者以法当生即有灭
如前段所论详矣文字之师乃撰造其辞入空假
中三观之中譬如夷狄入华夏假华夏之语以遮
夷狄之形自以为至矣而华人闻其謦咳则掩口
而笑也。】

「诸佛弟子众(至)十方佛亦然。」

【论曰声闻辟支佛多于稻麻竹苇矣而又满十方
刹者广也亿无量劫者久也尽其思虑以度佛智
终莫能得非特然也诸新发意及不退菩萨多于
恒河沙矣而又满十方刹者广也恒河沙劫者久
也尽其思虑以度佛智亦莫能得是何也曰佛之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2a 页 X30-0372.png
智境出于形数之表盖思虑所及皆形数也思于
文从囟从心说文曰造形上极思之又思之乃至
于无思如囟上达土气然也所以童子之谣筮瓦
之卜其神验如影赴形者出于无思无理故也华
严论曰如来第三会于须弥山顶说十住者以明
入理契智非生灭心所得至故如此山在海中高
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所及明八万四千尘
劳山在烦恼大海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海
枯竭尘劳山成一切智山烦恼海成一切性海若
起心思虑有所攀缘则无明山愈高烦恼海愈深
不可至其智顶也。】

「舍利弗当知(至)引之令得出。」

【论曰金刚般若经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
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
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
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
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
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自是而言则
信力之生非一朝一夕盖久积净业旷劫修持所
致也舍利弗始从外道沙然学学成而去道逢頞
䫌比丘爱其威仪问曰汝师为谁耶頞䫌曰诸法
从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舍
利弗一闻而悟曰世尊有大智慧我亦当师事之
唐僧元晓自东海来欲传习华严大教夜宿冢间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2b 页 X30-0372.png
渴甚引手掬于坐旁得水甘凉明日见之髑髅也
欲呕而悟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髑髅不二
经言三界唯心世尊岂欺我哉舍利弗闻偈而信
元晓遇缘而信则经诫令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
力是为剩语也。】

「尔时大众中(至)是义所趣。」

【论曰经言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者如黄金黑
金名同而精粗则异佛所證者自性清净涅槃一
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
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
證黄金也声闻则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
彼之亲證所现涅槃涅槃而言所现则非自性清
净涅槃黑金也世有以黑金为黄金非生盲则失
心者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而巳而舍利弗便以为
一切解脱是黄金黑金之说也。】

「尔时舍利弗(至)则生大欢喜。」

【论曰佛闻舍利弗勤请之语初止之曰若说是事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次请而止之曰若
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此会百
千万亿之众但言天人阿修罗闻必惊疑何也曰
天人根利受法情深殊胜之境微妙之音乃其见
闻之习不复生疑阿修罗根钝得预法会被佛威
神之力由昔熏蒸之善然方瞋故不暇生疑今天
人阿修罗皆惊疑则事之殊异非其所闻之习也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2c 页 X30-0372.png
信敬如天人如阿修罗众则惊疑矣不信敬如增
上慢者则必坠恶道以此故佛未欲遽说也。】

「尔时世尊(至)愿乐欲闻。」

【论曰耆阇崛山预法会者无虑百千万众推之人
情莫不钦奉慈严欣闻明诲不信是五千人自甘
删去经必有意耶曰涅槃经曰譬如有人以杂毒
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
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
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之者贪欲瞋
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无念是大涅槃
经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自结灭犯四重禁及五
无间闻是经巳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
不横死一阐提也推涅槃经之意以知此经之旨
龙女献珠之顷忽然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
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者无心欲闻闻
之皆死者也而是五千人自甘删去者不横死一
阐提者也至于授舍利弗大弟子五百阿罗汉学
无学人成佛之记者即是涅槃经曰闻是经巳作
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如闻鼓声而久乃死者
也然佛为世间大悲慈父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岂
于五千人独不怜悯之乎华严经曰金翅鸟王以
龙为食先观大海诸龙命将尽者即以两翅襞海
取而食之彼五千人者又如命未尽之龙而佛则
如金翅鸟王其不取之固其所以也。】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3a 页 X30-0373.png

「佛告舍利弗(至)时一现耳。」

【论曰十方三世微尘数佛以无碍辩才于此经不
能增一字以无量三昧于此经不能增一毫盖辩
才无所施其巧三昧无所施其力巧力绝矣而名
如是妙法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也譬如射者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于箭锋相直则
非巧力所能及也维摩诘闻三十二菩萨谈不二
法门竟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曰我等各自说
巳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
默然无言而文殊师利叹以为是真入不二法门
龙胜菩萨闻迦那提婆来过将及门遣侍者以满
钵水置座前提婆既见以针投之于是龙胜欣然
付以祖位夫文殊师利之叹维摩诘迦那提婆之
契龙胜菩萨箭锋相直也岂有法可传或优昙钵
此言瑞应三千岁乃华华必金轮王应世佛以况
第一希有之法故经言诸佛如来时乃说之也。】

「舍利弗汝等(至)乃能知之。」

【论曰佛意若曰我种种譬喻而说者但能说诸法
耳至于适今所示如是妙法者则无有譬喻言辞
可形容之也华严经曰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
种种事无有譬喻能喻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
思议故譬如太末虫处处能集唯不能集于火聚
之上众生意识处处能缘唯不能缘般若何以故
般若如大火聚触则为所烧故故经言唯有诸佛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3b 页 X30-0373.png
乃能知之耳。】

「所以者何(至)诸佛法亦如是。」

【论曰声闻辟支佛之望登地菩萨其远如天渊况
以凡失众生而望佛地乎而经乃言众生开佛知
见兹为难信也然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
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
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以得之也虽
不从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为开
示而使之悟入也如世良医之治目病者目以翳
故无所见哀求目明良医笑曰我能去翳耳翳除
则明自现非有明持以相与也明如可与还应是
翳以是观之则佛于佛之知见一大事因缘但曰
开示使之悟入者法如是故然此非佛自智故言
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言十方则自具三世故下文
又叙三世。】

「舍利弗过去(至)何况有三。」

【论曰文起前义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言以无
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者必说三乘法
也所以说三乘法者引令趣一佛乘故因一佛乘
以得一切种智则一佛乘者因也一切种智者果
也故三世闻法之众皆言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
一切种智三世之凡圣顿渐之权实与夫一佛乘
之因果既巳详具之矣乃明告以所以谓之一佛
乘者欲示佛之知见令一切众生悟入之耳夫佛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3c 页 X30-0373.png
之知见不存三世情见凡圣权实之号故终则不
言皆为一佛乘便言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一佛乘一切种智同时言得则因果一念也楞伽
经曰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
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巳说当说今
说是佛说以此而观虽一佛乘亦为剩法也。】

「舍利弗诸佛(至)分别说三。」

【论曰鸠摩罗什曰梵本多岁数名多由泓多由泓
者大劫也如贤劫比大劫中有小劫名诸过恶总
名劫浊也善良既尽纯恶种类名众生浊也诸贪
瞋痴等烦恼增长为增上缘重者能障道入恶趣
名烦恼浊也于烦恼中起邪见谤无因果罪福涅
槃名见浊也大劫初时人寿无量自后渐短乃至
一百二十岁及以下者名命浊也佛意若曰我于
是时知一佛乘之法微妙不可以骤语之故以方
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非真实也。】

「舍利弗若(至)唯一佛乘。」

【论曰此一佛乘如来知见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若
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之知见则不能知也盖二乘
所见狭小故经言自谓巳得究竟涅槃不复志求
佛乘此则谓之增上慢人又言若有比丘实得阿
罗汉而不信此法是二者皆过矣佛所以诫学者
毋于二乘寻求但于佛乘生信故丁宁之曰除佛
灭后现前无佛则但受持读诵此经而巳受持读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4a 页 X30-0374.png
诵滋茂封殖譬也若遇有佛出世则以所尝滋茂
封殖者求决了之便当即获本悟也故经言若遇
馀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圆觉经曰众生有妄业
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故不能入清
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非
觉入故犹言非入觉故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则经
言于教化菩萨事不闻不知者类也有诸能入非
觉入故者则经言实得阿罗汉而不信此法者类
也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
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至)优波提舍经。」

【论曰修多罗此言法本亦言契经摩诃衍及四阿
含二百五十戒直说者是也伽陀此言不重颂一
切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等偈不重颂者是也祗夜
此言重颂义与伽陀同但重颂不重颂为异耳优
波提舍此言论议谓答诸问者并广说诸义者是
也并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为九部然本十
二部而次第则一修多罗二祗夜三记莂四讽诵
即伽陀也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
十方广十一希有即未曾有也十二优波提舍。】

「钝根乐小法(至)皆成佛无疑。」

【论曰如三乘知见则佛道之成必历三大阿僧祗
劫尽行种种苦行始从凡夫而入信位自十信以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4b 页 X30-0374.png
入十住自十住以入十行自十行以登十回向然
未及十地犹是地前假名菩萨其去等觉妙觉之
位尚辽邈而此经乃言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则知一佛乘知见决非
地位修行所能受摄佛初以非其时故未说今其
时矣则敢明告之也迦陵仙禽方出壳时鸣声超
越巳胜群鸟坚好之树初出土时高特敷茂巳胜
众木华严经曰譬如王子生于王家王后所生具
足王相生巳即胜一切臣众。】

「十方佛土中(至)如是人难度。」

【论曰以诸欲因缘乃至如是人难度重叙众生浊
命浊见浊烦恼浊劫浊也然是五浊实本一念以
迷妄故境界则形经叙劫浊于先以示器界偈叙
众生浊于先以示根身根身之增长如唯识论曰
第八识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
也于母胎中一念系之方父母爱染之极自识揽
其流液如磁石吸铁一刹那而住根尘等种从自
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在胎则五位具
一七日名杂秽状如薄酪二七日名疱犹如豌豆
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名凝结形
如就了之血四七日名凝厚渐成坚硬内风所吹
生诸根相一身四肢生差别故于此三十五日尽
其五根皆足是谓五位具也于六七日则发毛爪
齿七七日则诸根皆具以五根圆满次生识然未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4c 页 X30-0374.png
具空明缘也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如此至于
以有为常见以无为断见因此二见于色中计我
谓色即我离色非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
小色在我内五阴以前四种见计为二十二十之
数加三世计为六十并根本二见成六十二入邪
见稠林又如此。】

「是故舍利弗(至)令入于佛道。」

【论曰如前所示众生浊命浊者即是苦见浊烦恼
浊劫浊者即是苦集说诸尽苦道即是灭道示之
以涅槃即是灭然此特以假名字引导众生令入
佛道而巳故言是亦非真灭真灭者当观诸法从
本来常自寂灭相不言寂灭性者经有微旨大乘
论曰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言无耶曰凡夫妄
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犹如灯焰念念
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𦦨涅槃经曰如灯虽念念
灭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夫自灯
一法而观则但自灯明法本无暗明暗俱空无作
无取明若有作不应容暗暗若有取不应容明岂
特灯体相如此法法皆然故首楞严经曰谛观法
法何状。】

「又诸大圣主(至)其实为一乘。」

【论曰春在万物大如山川细如毫忽繁如草木妙
如葩叶纤秾横斜深浅背向虽不一而其明秀艳
丽之色随物具足无有间限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5a 页 X30-0375.png
之妙见于日用亦复如是欲令众生自證此妙则
必于因缘时节之中故佛于世间出世间之法名
标件数使之成就六波罗蜜者出世间之法也如
是诸法举必全真无非佛者故经每言皆巳成佛
今偈自若有众生类至皆巳成佛道叙六波罗蜜
也又自诸佛灭度巳至皆巳成佛道叙塔庙也然
聚沙之戏不如旷野积土旷野积土不如石香木
殖石香木殖不如宝饰万亿虽粗妙不等而成佛
等也又自若人为佛故至皆巳成佛道叙佛像也
然戏𦘕易于彩𦘕彩𦘕易于塑像塑像易于铸像
铸像易于雕像而以爪甲之戏至于雕锼宝饰增
积其功亦成佛道虽真戏不等而成佛则等也又
自若人于塔庙至皆巳成佛道叙声音也然一称
南无轻于一举手一举手轻于小低头小低头轻
于合掌合掌轻于礼拜散华一华微于一音一音
微于歌呗歌呗微于众妙音众妙音微于众妙供
虽勤怠不等而成佛则等也又自于诸过去佛至
其实为一乘结其辞以三世诸佛莫不皆以是异
方便助发之然法无生灭则生与灭等證知三世
同时也。】

「诸佛两足尊(至)天人所供养。」

【论曰般若灯论曰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
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
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5b 页 X30-0375.png
彼世间悉空寂本来寂静无诸起自性如是巳涅
槃然则何以知其然乎曰以缘起无性故知之夫
尘为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
生必无自性此一佛乘知见也成佛以是为种故
经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于一切法不生异
见何以故任万用之自然故其体本真无转变相
故起信论曰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
与法违是故不能随顺世间种种知故经言是法
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也
然世之相既称种种则非以本自性而从缘起乎。】

「现在十方佛(至)而起大悲心。」

【论曰众生以爱著故往来六趣而欲又助发其性
如火方炽而沃之以油也然颠倒贪恋至失躯命
而不自知故经言如𤛆半爱尾𤛆牛南夷之牛也
长鬣而尾佳每自爱之见人则以身自蔽遂为所
杀佛所嗟惜贪欲成性有欲断者先须精进大势
佛者精进力也故经言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者谓不能以精进断灭贪爱也智度论曰贪欲盖
非内非外亦非两间何以故若内法有不应待外
出若外法有于我亦何患若两中间有两中间则
无处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以一切法无来故如
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
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非
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5c 页 X30-0375.png
无所从生无所从灭若贪欲若先生若后有若一
时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
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
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名生处生者生处无
分别故以是观之则贪欲本无生也知欲盖无生
则根自断。】

「我始坐道场(至)法僧差别名。」

【论曰华严论曰说经时分前后不同如力士经曰
佛成道一七日方说法大品经曰佛初成道即诣
鹿野苑说法矣而不言时四分律及萨婆多论曰
六七日方说法与起经及出曜经曰七七日方说
法五分律曰八七日方说法智度论曰五七日方
说法十二游行经曰一年不说法而唐僧法藏决
定断佛二七日说华严经然此经乃曰于三七日
中思惟如是事尚忧钝根不信谤法入恶趣欲般
涅槃因念过去诸佛曾说三乘然后随宜而说也
如依此经则诸经为不可信如信诸经则此经为
不可依矣而可乎曰十定品曰如来于刹那际出
现于世入涅槃总无时也言刹那际者犹是寄言
耳以无时即一切时出现一切时说法一切时涅
槃为寂用无碍随众生心所现故则下文曰吾从
成佛巳来经无量阿僧祗劫以无时可量故言无
量此为佛说法时也以此为定不逐世情远思为
无量之想经首言众方集便说无量义教菩萨法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6a 页 X30-0376.png
佛所护念巳夫众集之顷巳说无量之义则以无
时是说法时明矣。】

「从久远劫来(至)自知当作佛。」

【论曰经言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三复之为之流涕疏此经者能听是
经者也而反不信如经言使诸众生悟佛知见其
辞意皎如日星辄曲说曰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
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
究竟唯一佛乘故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
以无价宝珠系之衣里寻彼不觉后悟方知佛以
无漏智所示以如实语所演曰使诸众生悟佛知
见而文字之师臆断苟认曰悟者不知义特标声
闻辟支佛为不知真实处如人失心以白为黑也
又经言聚沙为佛塔乃至皆巳成佛道则疏之曰
谓发菩提心者行菩萨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
非诸凡夫及决定性声闻未发菩提心者之所能
得故乃至举手低头等其义皆同佛方示诲时但
言如是诸众生皆巳成佛道而疏者则枝辞蔓说
更易之审如疏者之论则何不明告曰诸发菩提
心聚沙为佛塔乃至小低头皆巳成佛道乎。

无尽居士论曰佛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安详
而起者佛曾亲近百千万亿诸佛尽行诸佛无量
道法今涅槃时至末后垂范而我弟子等谁堪于
某劫某世界成某佛正法像法各住若干劫于三
法华经合论目次¶ 第 376b 页 X30-0376.png
昧中悉知悉见如是性相如是体力如是因缘如
是果报如是本末出定安详随宜宣示故舍利弗
承文殊说言先佛现瑞之因与诸大众渴仰敬信
三请世尊惟愿说之然犹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五千人作礼而退此五千人犹存五蕴
闻佛智慧微妙甚深难信难解望涯而返佛悯此
故为信心者方便演说导归一乘尔四谛也十二
因缘也六波罗蜜也是皆方便以为开示悟入之
门苟知吾说之为方便则塔庙形像幡华音乐种
种供养至于低头合掌一称佛号无不成佛如是
悟如是入则佛之知见出现于世矣。】

妙法莲华经合论卷第一


* 音释


(慑同)

(音密)

(去声)

(音厄)

(去声)

(去声)

(镊同)

(音申)

(皮变切)


(而兖切)

(音欣)

(星上声)

(入声)

(古穴切)

(音熏)
径廷
(下敕定切)


(空旱切)
便
(平声)

(音启)

(音屑)

(音忽)
頞䫌
(恶葛切匹米切)

(蒲貌切)


(于丸切)

(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