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29c 页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是为中根人作譬说中。第四如来授记段也。
良由中根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
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
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
得名。故言授记品也。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也。言
授记者。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
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皆授记义也。然诸
经破受记。如净名云。从如生得记耶。从如灭得记
耶。如无生灭。则知无授记也。又思益云。愿不闻记
名。又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有授记耶。答。
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云无记也。若菩萨誓记。
此记须与。不可专执净名也。又世谛故记。第一义
故无记。又三悉檀故记。第一义悉檀故无记也。不
可以真难俗事。而守思益大品也。若约今经论破。
须具五义。一破方便教所得近记。二破始记者生
卷六 第 130a 页 X30-0130.png
染著心。三为显实理记无记相。四为未合记者。息
希望心。五为宜闻破著得益者。故皆须破记。又衍
门破小。以圆破偏。皆可论破义。但此品机应具足
领解。佛述成竟。令时事决了。闻记获益。八相诱物。
悉檀逗会。是故明记也。当知今经有通途之记。如
法师品初一句之记。若别与记。如三周后说者是
也。又此经有三因之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
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
也。若正因记。名广记。缘了记。名狭记也。又有迟记。
如声闻。速记如龙女。又有佛记。如此品文。或菩萨
记。如常不轻。又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现在弟子
是也。然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
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十界俱记。
畅佛本怀也。若首楞严经。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
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种之记。
三周是也。又璎珞第九。有八种记中。今经有巳众
俱知。近觉远不觉。及近远俱觉三种记尔。以由今
经实义巳畅。化圆显露故也。又元诸佛本为大事
因缘法华经故。出现于世。普令众生。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至今经。大事巳显。佛巳说竟。众生巳入。畅
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
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
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又二乘闻经。
改小入大。圆因巳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时众
希望心。五为宜闻破著得益者。故皆须破记。又衍
门破小。以圆破偏。皆可论破义。但此品机应具足
领解。佛述成竟。令时事决了。闻记获益。八相诱物。
悉檀逗会。是故明记也。当知今经有通途之记。如
法师品初一句之记。若别与记。如三周后说者是
也。又此经有三因之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
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
也。若正因记。名广记。缘了记。名狭记也。又有迟记。
如声闻。速记如龙女。又有佛记。如此品文。或菩萨
记。如常不轻。又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现在弟子
是也。然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
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十界俱记。
畅佛本怀也。若首楞严经。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
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种之记。
三周是也。又璎珞第九。有八种记中。今经有巳众
俱知。近觉远不觉。及近远俱觉三种记尔。以由今
经实义巳畅。化圆显露故也。又元诸佛本为大事
因缘法华经故。出现于世。普令众生。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至今经。大事巳显。佛巳说竟。众生巳入。畅
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
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
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又二乘闻经。
改小入大。圆因巳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时众
卷六 第 130b 页 X30-0130.png
咸知发愿。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
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与记。又授二乘记。
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
今无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證自
舍。我何为取。又破未改小执者。闻便改小。又将證
小。即不取證。此四是对治悉檀也。又无生现前。必
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
乘入实。决定作佛。若尔一切众生。亦有佛性。何不
与记耶。然众生但正无缘。今闻经信解。缘正具足。
开佛知见。知佛性。见佛法。见佛性。此两是第一义
悉檀与记。故知此四记。摄上诸受记尽。上三段。皆
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请文。亦设譬喻也。此品大
分为二。初正与中根三人授记。二许为下根宿世
之说。初又二。先授迦叶。次授三人。并皆有长行偈
颂。迦叶长行为六段。】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此是第一明行因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第二明得果也。】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此是第三明劫国也。】
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与记。又授二乘记。
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
今无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證自
舍。我何为取。又破未改小执者。闻便改小。又将證
小。即不取證。此四是对治悉檀也。又无生现前。必
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
乘入实。决定作佛。若尔一切众生。亦有佛性。何不
与记耶。然众生但正无缘。今闻经信解。缘正具足。
开佛知见。知佛性。见佛法。见佛性。此两是第一义
悉檀与记。故知此四记。摄上诸受记尽。上三段。皆
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请文。亦设譬喻也。此品大
分为二。初正与中根三人授记。二许为下根宿世
之说。初又二。先授迦叶。次授三人。并皆有长行偈
颂。迦叶长行为六段。】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此是第一明行因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第二明得果也。】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此是第三明劫国也。】
卷六 第 130c 页 X30-0130.png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是第四明寿命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是第五明正像久近也。】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
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
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
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
佛法。」
【此一段是第六明国净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巳。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
【此四行。颂上行因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此半行。颂上得果也。】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此六行明国净。】
卷六 第 131a 页 X30-0131.png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此半行。即颂上佛寿。】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偈颂正像也。】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半行总结。无劫国名耳。授迦叶记竟。次授三人
记。】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
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悯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此一行偈。三人正请。】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此二行半。开譬请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此二行半。合上譬请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此一行结上请。下三人记。各有行因得果。劫国寿
命。法住数量。但旃延中无劫国名。馀并同也。】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此丘。是须菩
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
卷六 第 131b 页 X30-0131.png
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此明善吉行因相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善吉得果之相。】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此明劫国。】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
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
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此明善吉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明善吉寿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
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此明善吉法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此一行。颂上诫听也。】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此明善吉行因相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善吉得果之相。】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此明劫国。】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
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
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此明善吉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明善吉寿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
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此明善吉法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此一行。颂上诫听也。】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卷六 第 131c 页 X30-0131.png
【此一行。颂上得果也。】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此六行半。颂上国净。】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此二句。颂上佛寿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颂上正像。授善吉记竟。】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
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
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
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
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巳后。当复
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巳。具菩萨道。」
【此上旃延行因之相。】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旃延得果之相。】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
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
卷六 第 132a 页 X30-0132.png
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
万亿。庄严其国。」
【旃延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
小劫。」
【佛寿像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此一行。诫听也。】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此三句。颂旃延得果。】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此三行一句。颂上旃延国净。授旃延记竟。】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
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
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
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
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巳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
诸佛。亦复如是。」
万亿。庄严其国。」
【旃延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
小劫。」
【佛寿像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此一行。诫听也。】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此三句。颂旃延得果。】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此三行一句。颂上旃延国净。授旃延记竟。】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
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
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
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
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巳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
诸佛。亦复如是。」
卷六 第 132b 页 X30-0132.png
【此明目连行因之相。】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此明目连得果之相。】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此明劫国也。】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
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此明目连国净。】
「佛寿二十四小劫。」
【此明佛寿。】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此明目连法住久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巳。得见八千。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此四行半。颂目连行因相。】
「渐渐具足。菩萨道巳。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
栴檀之香。」
【此一行半。颂上得果。兼颂国名。】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卷六 第 132c 页 X30-0132.png
【此半行。颂上佛寿也。】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此二行半。颂国净相。】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此一行偈。明正像法住。巳上如来与四弟子授记
文竟。】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此二行半。许为下根。更说宿世。此人巳闻法譬。复
见上中受记。而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欲增进其道。
先许总记。更说宿世因缘。巳上从第二卷经。尔时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讫此文。是如
来为中根人。作譬喻说中。四段文竟。后品。为下根
作宿世说也。】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释化城喻品者。夫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
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禦敌。称之为城也。当知内
合二乘涅槃者。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
用教为化。防思禦见。名为涅槃也。此乃如来权巧
苏息。方便引入。实未究竟。而言灭度耳。故知权假
施设。故言化城喻品。此中四悉。若通方义立。乃从
于权智也。若从机说。无而欻见。见巳生喜。即世界
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禦敌。即对治益。而言
卷六 第 133a 页 X30-0133.png
灭度。第一义益也。又若从能引。权立此城。即世界
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
入大。即第一义化。此约因缘释题也。若约教者。初
三藏二乘。于斯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为是极
也。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
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险。誓
愿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證也。别教不道城
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
惑。不道此为极也。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
化城也。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从破计。故
且云化。若开显巳。无非真实。在昔则斥夺。但云不
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动执开权。方云
是化。乃至显实。化乃成真。即宝渚故。故知藏通谓
极非化。别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化。亦可是极
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教。言同意别也。此约
教释竟。若本迹释。本住三德涅槃之城。迹入化城。
若从化主。迹示说化。观心例知。问。此品说因缘事。
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
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也。
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
疑浓。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
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缘。此就通论
三时者。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
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
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
入大。即第一义化。此约因缘释题也。若约教者。初
三藏二乘。于斯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为是极
也。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
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险。誓
愿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證也。别教不道城
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
惑。不道此为极也。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
化城也。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从破计。故
且云化。若开显巳。无非真实。在昔则斥夺。但云不
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动执开权。方云
是化。乃至显实。化乃成真。即宝渚故。故知藏通谓
极非化。别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化。亦可是极
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教。言同意别也。此约
教释竟。若本迹释。本住三德涅槃之城。迹入化城。
若从化主。迹示说化。观心例知。问。此品说因缘事。
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
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也。
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
疑浓。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
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缘。此就通论
三时者。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
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
卷六 第 133b 页 X30-0133.png
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品也。问。化城是权。宝所是
实。何意弃实从权立品耶。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
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此释品目竟。次当示此品
章节者。从此品及后品。是迹门中第三周。如来为
下根。作因缘说。开权显实。令入一乘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也。此周三品经文。例前亦应四段。但领解
述成。皆在授记段中。何者。若不领解。安得授记述
成。故兼得二意。又领解。述成。得记。或前后不定。领
解。或念默发言不同。其文少。不足分品。但入他段
中耳。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初又二。一先明
知见久远。二明宿世因缘。即由如来三达远明如
见今日。所引往事。决定不虚。然后说宿命也。此二
各有长行偈颂。初长行为三。】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
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
名好成。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此一节文。是初明佛知见久远三科中。初出所见
事。即是大通智胜佛。好成。大相。三事耳。】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
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
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
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
实。何意弃实从权立品耶。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
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此释品目竟。次当示此品
章节者。从此品及后品。是迹门中第三周。如来为
下根。作因缘说。开权显实。令入一乘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也。此周三品经文。例前亦应四段。但领解
述成。皆在授记段中。何者。若不领解。安得授记述
成。故兼得二意。又领解。述成。得记。或前后不定。领
解。或念默发言不同。其文少。不足分品。但入他段
中耳。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初又二。一先明
知见久远。二明宿世因缘。即由如来三达远明如
见今日。所引往事。决定不虚。然后说宿命也。此二
各有长行偈颂。初长行为三。】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
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
名好成。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此一节文。是初明佛知见久远三科中。初出所见
事。即是大通智胜佛。好成。大相。三事耳。】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
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
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
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
卷六 第 133c 页 X30-0133.png
尘一劫。彼佛灭度巳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
亿阿僧祇劫。」
【此是第二举譬明久远也。】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如今日。」
【此是第三结见昔如今也。经中应具出前渐后顿
之相。文略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此一偈。颂上初所见事也。】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此四偈。颂上次譬久远也。】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此二偈。颂上三结见昔如今也。从品初讫此。是因
缘周中。初明如来知见久远文竟。
△下文从长行
佛寿五百去。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缘。文为两。初结
缘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两。一远由。二近由。远由又
二。初大通智胜佛成道。次明十方梵请法。初成道
为五。】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
劫。」
亿阿僧祇劫。」
【此是第二举譬明久远也。】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如今日。」
【此是第三结见昔如今也。经中应具出前渐后顿
之相。文略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此一偈。颂上初所见事也。】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此四偈。颂上次譬久远也。】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此二偈。颂上三结见昔如今也。从品初讫此。是因
缘周中。初明如来知见久远文竟。
△下文从长行
佛寿五百去。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缘。文为两。初结
缘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两。一远由。二近由。远由又
二。初大通智胜佛成道。次明十方梵请法。初成道
为五。】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
劫。」
卷六 第 134a 页 X30-0134.png
【此是正明宿世因缘中。结缘由中。初远由二。初大
通成道中五科。初明佛寿长远。下不颂此文。】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巳。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
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此是远由第二。明佛坐道场。所经时节。成道前事
也。但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攒
䏶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坐得道。弥勒
即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
道有难易。缘宜奢促。应示长短耳。然其佛破魔军
等。一切八相垂迹之处。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亦应
先渐。复云破魔。似同秽土。若准寿长。复非秽土。故
知同居净秽。其相盖多。故成道等。不可全同此土
三藏。故知不可苦引小教。以消彼文。】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
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
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
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
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
馀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此明成道前经时节。诸天供养。】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远由第三。明大通佛正成道也。】
卷六 第 134b 页 X30-0134.png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
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
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馀百千万亿人民。皆共
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
尊重赞叹。到巳头面礼足。绕佛毕巳。一心合掌。瞻仰
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
诸愿巳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法。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此是远由中第四。明佛成道后。眷属供养。】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
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悯饶益诸天人民。重说
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巳。当转无上轮。」
卷六 第 134c 页 X30-0134.png
【此远由中第五。明十六子请转满教法轮。如今佛
说华严也。巳上明大通佛成道毕。下去明十方梵
请。为二。】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
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
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
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
胜诸天光。」
【此明远由。诸梵请文中。初威光照动也。言威光者。
过去因果经云。萨婆悉达处胎时。三千国土。朗然
大光。日月所不照处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初
成道时。亦复如是。朝为色天。中为欲天。晡为鬼神
说法。夜亦如是。若闻经人。习观解者。忽生。众生如
自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闇。若修观慧。本性理
显。见自心大明。又两山是二谛。其中间是中道。日
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三
谛洞明也。
△下从尔时东方下。第二十方梵请。文
为二。先九方。后上方。九方为四。一东。二东南。三南。
四总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如下节经者是。
然列十方梵文。正本中。先四方。次四维。次上下。此
则并是随译者意。故正本列数。与此多异。未知梵
本次第如何。】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
卷六 第 135a 页 X30-0135.png
倍于常明。」
【此是初九方。初东方梵请。先睹瑞也。】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
因缘。而现此相。」
【此东方第二明梵惊骇也。】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而彼众中。有一
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此第三相问决。】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
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
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
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
佛转法轮。」
【此是第四寻光见佛。】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
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
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
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
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悯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此是初九方。初东方梵请。先睹瑞也。】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
因缘。而现此相。」
【此东方第二明梵惊骇也。】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而彼众中。有一
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此第三相问决。】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
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
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
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
佛转法轮。」
【此是第四寻光见佛。】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
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
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
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
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悯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卷六 第 135b 页 X30-0135.png
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此是第五明三业供养。问。此及下去。时诸梵天。雨
众天华。其华如山。树座犹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议
事。彼此无碍。】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此是第六东方梵。请转半字教。如今佛说三藏教
也。与下东南方同。】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大通默许。巳上七段。东方梵请文竟。】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
宫殿光明照曜。」
【此明东南方梵请。亦有七。此是初明睹瑞。】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惊骇。】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
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此是第三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此是第五明三业供养。问。此及下去。时诸梵天。雨
众天华。其华如山。树座犹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议
事。彼此无碍。】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此是第六东方梵。请转半字教。如今佛说三藏教
也。与下东南方同。】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大通默许。巳上七段。东方梵请文竟。】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
宫殿光明照曜。」
【此明东南方梵请。亦有七。此是初明睹瑞。】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惊骇。】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
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此是第三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卷六 第 135c 页 X30-0135.png
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
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
转法轮。」
【此明第四寻光见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哀悯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悯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此明第五三业供养。】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悯
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此明第六请法。初东方与此东南。请转半字教。如
今佛说三藏教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
转法轮。」
【此明第四寻光见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哀悯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悯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此明第五三业供养。】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悯
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
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此明第六请法。初东方与此东南。请转半字教。如
今佛说三藏教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卷六 第 136a 页 X30-0136.png
【此是第七明默许也。巳上东南方梵请七段竟。】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
殿。光明照曜。」
【此去即明南方梵请。亦七段。此是初睹瑞也。】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明惊骇也。】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
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此是第三明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第四明寻光见佛也。】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
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
卷六 第 136b 页 X30-0136.png
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悯。惟愿垂纳受。」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
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此明第六请法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明默许。巳上明南方梵请文毕。下文经
家避繁。例上总明六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此乃总明六方也。此中六方。与前南方。共七方。请
转对半明满。如今佛说方等耳。巳上并明九方请
赞毕。
○此下去明上方请。秖有六段。世尊即说。故
无默许也。】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
宫殿。光明威曜。」
【此初明睹瑞也。】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第二明惊骇也。】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悯。惟愿垂纳受。」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
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
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此明第六请法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明默许。巳上明南方梵请文毕。下文经
家避繁。例上总明六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此乃总明六方也。此中六方。与前南方。共七方。请
转对半明满。如今佛说方等耳。巳上并明九方请
赞毕。
○此下去明上方请。秖有六段。世尊即说。故
无默许也。】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
宫殿。光明威曜。」
【此初明睹瑞也。】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第二明惊骇也。】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卷六 第 136c 页 X30-0136.png
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
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此是第三明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第四明寻光见佛也。】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
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悯哀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
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墯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常墯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悯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此是第三明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
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
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
法轮。」
【第四明寻光见佛也。】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
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
巳。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悯饶益我
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
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悯哀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
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墯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常墯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悯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卷六 第 137a 页 X30-0137.png
及馀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白佛言。惟愿
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
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悯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第六明请法。准此偈文。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
佛说般若。始从前佛成道寿长远讫此。明结缘远
由竟。
△下从尔时大通智胜受十方下。结缘近由。
文为二。一先转半字法轮。二诸子请转废半明满
字法轮。初为三。一受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然此
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论
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请。」
【初佛受请也。由佛受请说法。故后得覆讲正作结
缘近由也。】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
馀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巳。各白佛言。惟愿
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
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悯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第六明请法。准此偈文。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
佛说般若。始从前佛成道寿长远讫此。明结缘远
由竟。
△下从尔时大通智胜受十方下。结缘近由。
文为二。一先转半字法轮。二诸子请转废半明满
字法轮。初为三。一受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然此
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论
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请。」
【初佛受请也。由佛受请说法。故后得覆讲正作结
缘近由也。】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
馀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卷六 第 137b 页 X30-0137.png
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
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
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第二正明三转法轮。谓示劝證也。示谓示其相状。
劝谓劝其令修。證谓引巳證彼。今略辨三转之相。示
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劝者。谓苦应知。集应断。
灭应證。道应修。證者。苦我巳知。不复更知。乃至道
我巳修。不复更修。委释如大论俱舍。若以大小经
论转法轮义同异之相。尽著此中。纸数盈百。尚不
可尽。但令知彼先小后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也。
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又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
转。为菩萨一转。此约所为也。何故尔。由根利钝。此
一往说耳。通方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
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委作此说
也。问。初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复有八万诸天。何
故无三根耶。答。人天通有三义故也。为生三慧三
根三道故。若闻等不同。是三慧。悟有前后。即三根。
见修无学。即三道也。无色般。义准亦有。但非因转
法轮得耳。此释三转竟。言十二行者。一约四谛教。
二约十六行。初教十二者。四谛各用示劝證。为教
主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四法。为行十
二也。又教十二为能转。四皆佛说故是能也。行十
二是所转者。度入彼心。故言所也。又行十二是轮
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
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
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第二正明三转法轮。谓示劝證也。示谓示其相状。
劝谓劝其令修。證谓引巳證彼。今略辨三转之相。示
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劝者。谓苦应知。集应断。
灭应證。道应修。證者。苦我巳知。不复更知。乃至道
我巳修。不复更修。委释如大论俱舍。若以大小经
论转法轮义同异之相。尽著此中。纸数盈百。尚不
可尽。但令知彼先小后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也。
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又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
转。为菩萨一转。此约所为也。何故尔。由根利钝。此
一往说耳。通方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
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委作此说
也。问。初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复有八万诸天。何
故无三根耶。答。人天通有三义故也。为生三慧三
根三道故。若闻等不同。是三慧。悟有前后。即三根。
见修无学。即三道也。无色般。义准亦有。但非因转
法轮得耳。此释三转竟。言十二行者。一约四谛教。
二约十六行。初教十二者。四谛各用示劝證。为教
主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四法。为行十
二也。又教十二为能转。四皆佛说故是能也。行十
二是所转者。度入彼心。故言所也。又行十二是轮
卷六 第 137c 页 X30-0137.png
者。轮以摧惑。十二教非轮者。教从化主故。况佛知
时知机。亦不无行而徒转尔。此且一往也。若作二
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法。开此四心。成十六
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
觉。馀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
法轮。故作二轮。教行相修。共能摧惑。况复教行俱
由佛转。是故教行俱得名轮。又教轮则能转轮。唯
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
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
今就见谛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
人合举。故言十二行。当知初转法轮。得见谛解。三
乘之人。方有十二也。此释十二行竟。释所不能转
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名。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
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故
法轮名唯从佛得。佛若不说。尚不知名。岂能转耶。
夫转者。转此经。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
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也。此略
释不能转人毕。四谛者。且约大小一化卷舒明之。
若大乘四谛。初转二谛。次转一谛。次转无谛。当知
从无四谛舒四。卷四归无。舒卷秪是开合异名耳。
若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释四
谛毕。十二因缘者。还是别相。细观四谛也。即是因
二果五。因三果二耳。若总相而离三世也。约苦集。
时知机。亦不无行而徒转尔。此且一往也。若作二
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法。开此四心。成十六
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
觉。馀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
法轮。故作二轮。教行相修。共能摧惑。况复教行俱
由佛转。是故教行俱得名轮。又教轮则能转轮。唯
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
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
今就见谛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
人合举。故言十二行。当知初转法轮。得见谛解。三
乘之人。方有十二也。此释十二行竟。释所不能转
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名。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
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故
法轮名唯从佛得。佛若不说。尚不知名。岂能转耶。
夫转者。转此经。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
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也。此略
释不能转人毕。四谛者。且约大小一化卷舒明之。
若大乘四谛。初转二谛。次转一谛。次转无谛。当知
从无四谛舒四。卷四归无。舒卷秪是开合异名耳。
若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释四
谛毕。十二因缘者。还是别相。细观四谛也。即是因
二果五。因三果二耳。若总相而离三世也。约苦集。
卷六 第 138a 页 X30-0138.png
即有无明乃至老死。约道灭。即有无明灭乃至老
死灭也。此别名也。又通论者。通观十二缘。二乘生
灭十二因缘。为菩萨无生十二缘。又三乘亦通论
四谛。二乘有量四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三乘人
亦可通论皆修六度。故大品发趣品云。阿罗汉支
佛。因六波罗蜜。至彼岸。摄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
六度。但不同耳。】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
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
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巳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
称数。」
【此是第三闻法得道也。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
见。悟初果也。得解脱者。以初显后。即脱子果两缚。
得无学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脱人也。巳上三科。是
名初转半字法轮竟。
△下从尔时十六王子皆出
家去。第二重请满字法轮。文为七段。】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明王子出家。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
利。即相似位也。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
言利也。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彼佛初说圆顿。
死灭也。此别名也。又通论者。通观十二缘。二乘生
灭十二因缘。为菩萨无生十二缘。又三乘亦通论
四谛。二乘有量四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三乘人
亦可通论皆修六度。故大品发趣品云。阿罗汉支
佛。因六波罗蜜。至彼岸。摄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
六度。但不同耳。】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
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
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巳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
称数。」
【此是第三闻法得道也。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
见。悟初果也。得解脱者。以初显后。即脱子果两缚。
得无学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脱人也。巳上三科。是
名初转半字法轮竟。
△下从尔时十六王子皆出
家去。第二重请满字法轮。文为七段。】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明王子出家。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
利。即相似位也。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
言利也。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彼佛初说圆顿。
卷六 第 138b 页 X30-0138.png
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悯诸方便。重请佛开权
显实也。】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巳成
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
等闻巳。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
念。佛自證知。」
【第二明请法也。言声闻皆巳成就者。明其障除。机
动。是故为请也。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妙法华
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
文。明显若此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
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第三明所将众亦随出家。】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巳。乃于四众之中。说
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第四明佛受请说法也。言过二万劫者。上开三既
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
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
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
云分别真实法者。分别故。始自色心。终至种智。皆
不出实相。故云真实。二苏之后。即说法华满教也。】
「说是经巳。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
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
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
显实也。】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巳成
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
等闻巳。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
念。佛自證知。」
【第二明请法也。言声闻皆巳成就者。明其障除。机
动。是故为请也。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妙法华
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
文。明显若此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
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第三明所将众亦随出家。】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巳。乃于四众之中。说
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第四明佛受请说法也。言过二万劫者。上开三既
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
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
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
云分别真实法者。分别故。始自色心。终至种智。皆
不出实相。故云真实。二苏之后。即说法华满教也。】
「说是经巳。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
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
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
卷六 第 138c 页 X30-0138.png
惑。」
【第五时众有解不解。言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
信。得解者。其馀千万。皆生疑惑。是不解众。即与十
六子。结法华之缘者也。】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第六明说法时节也。】
「说此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第七明说法巳入定也。然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
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故尔许时。此正是结
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
六子。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
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
是八万四千劫。巳上始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
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讫此经文。是明远
近结缘之由竟。
△下从是十六菩萨知佛入室下。
第二正明结缘。就此有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
缘。就法说复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结缘。二明中间
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法华。于第一中。复有四。
一者知佛入室。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
此一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出
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分科总示毕。】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第一知佛入定。】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
【第五时众有解不解。言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
信。得解者。其馀千万。皆生疑惑。是不解众。即与十
六子。结法华之缘者也。】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第六明说法时节也。】
「说此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第七明说法巳入定也。然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
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故尔许时。此正是结
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
六子。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
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
是八万四千劫。巳上始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
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讫此经文。是明远
近结缘之由竟。
△下从是十六菩萨知佛入室下。
第二正明结缘。就此有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
缘。就法说复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结缘。二明中间
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法华。于第一中。复有四。
一者知佛入室。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
此一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出
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分科总示毕。】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第一知佛入定。】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
卷六 第 139a 页 X30-0139.png
法华经。」
【第二诸王子覆讲法华结缘也。】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
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说法时众获益也。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
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巳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
彼岸义也。
△下第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复有二。】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巳。从三昧起。往诣法座。
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
根通利。智慧明了。巳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
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此初正称叹菩萨也。
△下是第二劝信。有二。】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先劝物亲近也。】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
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第二释劝意。巳上从知佛入定讫此。初明昔结缘
三科毕。】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
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
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第三明中间常相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
【第二诸王子覆讲法华结缘也。】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
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说法时众获益也。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
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巳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
彼岸义也。
△下第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复有二。】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巳。从三昧起。往诣法座。
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
根通利。智慧明了。巳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
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此初正称叹菩萨也。
△下是第二劝信。有二。】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先劝物亲近也。】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
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第二释劝意。巳上从知佛入定讫此。初明昔结缘
三科毕。】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
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
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第三明中间常相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
卷六 第 139b 页 X30-0139.png
大乘。此辈中间皆巳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其
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
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
亦不尽。此人始自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中间。
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此第三类人。未曾
闻大。便即流转。今方受大。乃至灭度后得道者是
也。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便即
判云永灭无发。是则不知如来长远之化。问。如上
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
可阶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
说佛道长远。或说佛果易得。若对治厌道长远。说
短。若对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发生宿善。或
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
言如许多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引
诸实行。令入道耳。问。此经何文。赴其乐短。答。龙女
是也。法师品中。虽无时节。计应非远。小乘教中。尚
乃秖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经八六四二。虽大小有
殊。犹在权教。故实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期。乃至
金光明经。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贤观意云。六根
极迟。不出三生。虽四悉赴机。随好长短。论其自行。
终无端拱。问。法华实教。秖应实说。何故劫数犹短
说长。答。言权实者。论所行法。时节乃是诱进疲夫。
应知权教。一向说长。如婆沙三祇。及诸大乘经无
量劫。此则定不可短。虽实教中有长有短。若依实
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
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
亦不尽。此人始自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中间。
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此第三类人。未曾
闻大。便即流转。今方受大。乃至灭度后得道者是
也。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便即
判云永灭无发。是则不知如来长远之化。问。如上
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
可阶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
说佛道长远。或说佛果易得。若对治厌道长远。说
短。若对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发生宿善。或
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
言如许多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引
诸实行。令入道耳。问。此经何文。赴其乐短。答。龙女
是也。法师品中。虽无时节。计应非远。小乘教中。尚
乃秖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经八六四二。虽大小有
殊。犹在权教。故实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期。乃至
金光明经。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贤观意云。六根
极迟。不出三生。虽四悉赴机。随好长短。论其自行。
终无端拱。问。法华实教。秖应实说。何故劫数犹短
说长。答。言权实者。论所行法。时节乃是诱进疲夫。
应知权教。一向说长。如婆沙三祇。及诸大乘经无
量劫。此则定不可短。虽实教中有长有短。若依实
卷六 第 139c 页 X30-0139.png
道。定短为正。如常不轻轻毁之众。秖经四千亿佛。
皆悉得度。岂有必经多尘劫耶。虽然长短在机。理
岂尔耶。既长短约人。但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节
长短。此明中间相遇。
△下从诸比丘去。第三明今
日还说法华。此文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
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
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
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
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
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
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
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
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初结师古今也。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
下第二会弟子古今。复为二。一会现在。二会未来。
现在中自为四。】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
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第一会现在。不退住菩提也。】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
皆悉得度。岂有必经多尘劫耶。虽然长短在机。理
岂尔耶。既长短约人。但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节
长短。此明中间相遇。
△下从诸比丘去。第三明今
日还说法华。此文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
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
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
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
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
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
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
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
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初结师古今也。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
下第二会弟子古今。复为二。一会现在。二会未来。
现在中自为四。】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
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第一会现在。不退住菩提也。】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
卷六 第 140a 页 X30-0140.png
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第二明退者。今住声闻也。】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第三释退住意。】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
【第四正结会古今。巳上四段。总是初现在弟子文
毕。
△下去第二会未来弟子。复为二。】
「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正会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
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馀乘。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第二释疑也。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
一道。可是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
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耶。故经释云。虽灭度之后。
终会得闻。我于馀国作佛。得闻是经。馀国者。三乘
通教有馀国也。此乃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
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则二乘人。于彼有馀。巳成
通人也。亦有于此巳成通人。谓从鹿苑。至方等部。
重入通教。成无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断惑也。除诸
如来方便说法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也。其实无
三。会古今毕。
△下从诸比丘去。第二正明今日还
【第二明退者。今住声闻也。】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第三释退住意。】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
【第四正结会古今。巳上四段。总是初现在弟子文
毕。
△下去第二会未来弟子。复为二。】
「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正会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
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馀乘。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第二释疑也。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
一道。可是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
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耶。故经释云。虽灭度之后。
终会得闻。我于馀国作佛。得闻是经。馀国者。三乘
通教有馀国也。此乃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
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则二乘人。于彼有馀。巳成
通人也。亦有于此巳成通人。谓从鹿苑。至方等部。
重入通教。成无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断惑也。除诸
如来方便说法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也。其实无
三。会古今毕。
△下从诸比丘去。第二正明今日还
卷六 第 140b 页 X30-0140.png
说法华。就此复三。一时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释
前开三意。】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
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初明众清净也。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化将毕
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
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经竟。仍唱当灭。言众又清
净者。化道欲毕。众机当熟。熟谓智断二德具足。故
清净言。表烦恼尽。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信即四
不坏信。俱舍论云。经说有四證净。谓佛法僧戒。此
四即是所證也。若见三谛时。得法戒二也。若见道
谛时。兼得佛僧。则是见四谛。證四净信也。解即无
漏正解。了达真谛。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
教大道。闻必信受也。此以鹿苑。对涅槃时。此释乃
应方得譬喻品意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
益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
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
教意。此应信解品意释之也。】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
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第二正说法华也。集诸菩萨。即聚会亲族等。是说
此经也。上释亲族。法身大士。影响众者。以此文验
之。其义明矣。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
其子也。】
前开三意。】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
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初明众清净也。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化将毕
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
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经竟。仍唱当灭。言众又清
净者。化道欲毕。众机当熟。熟谓智断二德具足。故
清净言。表烦恼尽。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信即四
不坏信。俱舍论云。经说有四證净。谓佛法僧戒。此
四即是所證也。若见三谛时。得法戒二也。若见道
谛时。兼得佛僧。则是见四谛。證四净信也。解即无
漏正解。了达真谛。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
教大道。闻必信受也。此以鹿苑。对涅槃时。此释乃
应方得譬喻品意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
益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
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
教意。此应信解品意释之也。】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
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第二正说法华也。集诸菩萨。即聚会亲族等。是说
此经也。上释亲族。法身大士。影响众者。以此文验
之。其义明矣。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
其子也。】
卷六 第 140c 页 X30-0140.png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
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第三释开三意也。问。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
如来。前说权教耶。故经释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
深知众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尘。弊于五浊。故先说
三。令破弊免难。后说一也。经文既云无有二乘而
得灭度。岂可必立定性者也。巳上从是十六菩萨
沙弥知佛入室。是明正结缘中。初法说文毕。
△下
从譬如去。是正结缘中。第二譬说也。譬有开合。此
文难见。故委分判对上二周也。初开譬为二。第一
导师譬。譬上覆讲。共结大缘。即拟火宅之总譬。方
便之略颂也。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今还说
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菩提者。不
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正
为此人。设第二譬。即拟火宅之别譬。方便之广颂
也。初导师譬。即拟火宅总譬。方便略颂中之六意
也。就此其文有五。问。此中作譬。但云始终。那不作
信解中。父子相失。长者惊入火宅。不虚等名。譬既
不同。应与上二周永乖。如何对法同耶。答。凡作譬
名。各逐义便。上取机感有无。故言父子相失。父子
相见。若取感应。始赴机故。言惊入火宅。此中明将
导众人。世世相值。那得言相失。先久结缘。那得言
始应。为此义故。不作相失惊入名耳。文不合用。而
其意则通。何者。相失相见。既是中根得悟巳后。领
卷六 第 141a 页 X30-0141.png
于今日未有大小化前。名为背父。及明见父不识
之咎。譬中云惊入者。我虽背父。而父不舍。恒思我
机。机至之初。故有惊入之义。若论机应。结缘巳后。
奚尝不随如今文耶。此中既云中间相遇。乃至今
日相见得度。故知中间不无相失惊入也。当知随
逐由惊入。惊入故相见。相见由相失。各举一边。大
旨无别也。问。既云随逐。不云失等。今既得益。何故
不作不虚譬。答。上来巳四处。合二十二番开权显
实。其义巳彰。不虚本欲劝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
须也。】
「譬如五百由旬。」
【此明导师中。初五百由旬譬。然释此五百。人师及
经论异出。多解不同。委在疏辨。今依此经释之。三
界果报处为三百。有馀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
五百。此约生死处解也。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
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为
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
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
此约烦恼释也。又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
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文合譬云。善知险道通
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此约能度
观智释也。】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第二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此即果
之咎。譬中云惊入者。我虽背父。而父不舍。恒思我
机。机至之初。故有惊入之义。若论机应。结缘巳后。
奚尝不随如今文耶。此中既云中间相遇。乃至今
日相见得度。故知中间不无相失惊入也。当知随
逐由惊入。惊入故相见。相见由相失。各举一边。大
旨无别也。问。既云随逐。不云失等。今既得益。何故
不作不虚譬。答。上来巳四处。合二十二番开权显
实。其义巳彰。不虚本欲劝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
须也。】
「譬如五百由旬。」
【此明导师中。初五百由旬譬。然释此五百。人师及
经论异出。多解不同。委在疏辨。今依此经释之。三
界果报处为三百。有馀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
五百。此约生死处解也。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
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为
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
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
此约烦恼释也。又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
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文合譬云。善知险道通
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此约能度
观智释也。】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第二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此即果
卷六 第 141b 页 X30-0141.png
险难也。见思五住。即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
道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
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
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菩提。药中无病。病中
无药。是则旷绝无人可依。若有依无依。俱行旷路。
此即藏通二乘也。若别圆二教。非旷有人也。此即
譬上未度之众。烦恼重故。于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经云。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至
难信难解文也。即拟上火宅中火起譬。柱根腐败。
梁栋倾危。至欻然火起文也。方便品中安隐。对不
安隐法文是也。】
「若有多众。」
【第三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第四欲至宝所也。欲过此险道。求至种觉。故言至
珍宝处也。譬上覆讲法华。拟药草喻中。一味雨一
门等。】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第五正明导师。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清净曰聪。
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
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即
药草中密云。火宅中长者。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上
是第一导师譬中四譬竟。
△下去是第二。将导众
人譬。此与火宅方便中别譬广颂意同也。就此为
道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
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
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菩提。药中无病。病中
无药。是则旷绝无人可依。若有依无依。俱行旷路。
此即藏通二乘也。若别圆二教。非旷有人也。此即
譬上未度之众。烦恼重故。于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经云。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至
难信难解文也。即拟上火宅中火起譬。柱根腐败。
梁栋倾危。至欻然火起文也。方便品中安隐。对不
安隐法文是也。】
「若有多众。」
【第三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第四欲至宝所也。欲过此险道。求至种觉。故言至
珍宝处也。譬上覆讲法华。拟药草喻中。一味雨一
门等。】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第五正明导师。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清净曰聪。
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
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即
药草中密云。火宅中长者。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上
是第一导师譬中四譬竟。
△下去是第二。将导众
人譬。此与火宅方便中别譬广颂意同也。就此为
卷六 第 141c 页 X30-0141.png
三。】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
【初明所将人众譬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
昔得大益。被将巳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
百人。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本缘不失。而为导
师所将。同上火宅长者。见火惊怖。方便品见五浊。
而起大悲心也。
△第二中路懈退喻为二。一退大。
拟上息一。二接小拟上施三。初退大自为三。】
「中路懈退。」
【初明中路懈退譬也。初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
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
名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第二白导师譬也。白导师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导
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
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
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是也。自有实智导师。
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
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
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
其所白。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
为怖畏。即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
门。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也。】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
【初明所将人众譬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
昔得大益。被将巳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
百人。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本缘不失。而为导
师所将。同上火宅长者。见火惊怖。方便品见五浊。
而起大悲心也。
△第二中路懈退喻为二。一退大。
拟上息一。二接小拟上施三。初退大自为三。】
「中路懈退。」
【初明中路懈退譬也。初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
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
名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第二白导师譬也。白导师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导
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
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
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是也。自有实智导师。
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
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
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
其所白。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
为怖畏。即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
门。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也。】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卷六 第 142a 页 X30-0142.png
【第三不能复进譬也。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
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顿还
本处。亦有进义。即拟上息化也。巳上是第二中路。
懈退中初退大。拟上息一中三科文。总是譬上中
间相值。退大乘心。即以小接。与火宅中不用身手。
而叹三车希有。方便品息大乘化。念用方便意同
也。巳上三文。拟上息一毕也。
△下去是中路懈退
譬中。第二即以小接。上施三。上火宅方便。开三乘
法。皆有四意。此中具足也。】
「导师多诸方便。」
【此初喻拟宜。即火宅云。此舍巳为大火所烧。我及
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至得免
斯害。法说云。寻念过去佛。至亦应说三乘。】
「而作是念。此等可悯。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第二喻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譬喻云。父知
诸子。乃至云情必乐著。法说云。作是思惟时。至我
亦随顺行。
△此下是第三化作城譬。自为二。先作
化。后说化。正施方便也。】
「作是念巳。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
城。」
【此先作化也。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
是有。故须先作也。】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
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
卷六 第 142b 页 X30-0142.png
得去。」
【次说化。即化城譬。拟上劝示證也。汝等勿怖莫得
退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
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去。是證转。
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
论前进。义在衍门。约共菩萨。然上作化说化者。前
虽云化作一城。乃是意轮。故知说化。即口轮也。非
意无以说。说必身轮。身轮但据示为丈六。先须意
轮不谋而运。故知三轮未尝暂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
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巳度想。生安
隐想。」
【此是第四入城喻。受行悟入也。大欢喜即闻慧。未
曾有即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
城即见谛位。巳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
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巳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
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巳度。證断德如安隐想。
巳上四文。是接小。拟上施三。文毕。
△下去是第二
将导喻中。第三灭化城。至宝所。此中有二。一知息
巳。二向宝所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初知众息巳也。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
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
【次说化。即化城譬。拟上劝示證也。汝等勿怖莫得
退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
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去。是證转。
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
论前进。义在衍门。约共菩萨。然上作化说化者。前
虽云化作一城。乃是意轮。故知说化。即口轮也。非
意无以说。说必身轮。身轮但据示为丈六。先须意
轮不谋而运。故知三轮未尝暂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
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巳度想。生安
隐想。」
【此是第四入城喻。受行悟入也。大欢喜即闻慧。未
曾有即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
城即见谛位。巳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
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巳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
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巳度。證断德如安隐想。
巳上四文。是接小。拟上施三。文毕。
△下去是第二
将导喻中。第三灭化城。至宝所。此中有二。一知息
巳。二向宝所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初知众息巳也。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
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
卷六 第 142c 页 X30-0142.png
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次引向宝所也。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
华。示真实相。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
宝所。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
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
之。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到。到初发菩提心处
也。此取钝根任运。用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
四果。不经少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
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
华即发。岂定界外必尔许耶。当知诸教长远之位。
多是教道。岂有出界闻胜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
二。虽尔。若不释此开权妙经。岂可专辄泛有此说。
令浅根者便生疑谤。佛世尚经四十馀年。不显真
实。言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
以帖显实譬也。上文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
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拟方便中云。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当知此
中文。秖云灭化即至宝所。不云城中经诸味者。准
信解品文。理必须有也。古师对中间料拣。车城有
无三一动静。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
有。而车三城一。车城动静耶。今师答释。约众生心。
车城俱有。约佛智明。亦有亦无。权智所明为有如城。
实智所明为无如车。又实智所明。说城如化。故亦
【次引向宝所也。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
华。示真实相。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
宝所。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
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
之。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到。到初发菩提心处
也。此取钝根任运。用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
四果。不经少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
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
华即发。岂定界外必尔许耶。当知诸教长远之位。
多是教道。岂有出界闻胜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
二。虽尔。若不释此开权妙经。岂可专辄泛有此说。
令浅根者便生疑谤。佛世尚经四十馀年。不显真
实。言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
以帖显实譬也。上文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
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拟方便中云。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当知此
中文。秖云灭化即至宝所。不云城中经诸味者。准
信解品文。理必须有也。古师对中间料拣。车城有
无三一动静。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
有。而车三城一。车城动静耶。今师答释。约众生心。
车城俱有。约佛智明。亦有亦无。权智所明为有如城。
实智所明为无如车。又实智所明。说城如化。故亦
卷六 第 143a 页 X30-0143.png
无。权智所明。为子造车。故亦有。又若约能设教故。
俱有。约所證理故。俱无。覆实故有。开权故无。施权
故有。废权故无。俱是造作故有。俱是化他故无。故
知法华非但化城。亦是化车。皆逐便耳。又约今化
城。更与上二周。对论同异。当知化城正意。为退大
取小人。傍为发轸学小人。上二周正意。为发轸学小
人。傍为退大人也。以文云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上
二周未有此语。但云没苦及以所烧。此亦一往。亦
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钝。应在第三。又应
明车城今昔之义。三车。通今昔。昔指三味。今谓法
华。故二教中。俱有三车。但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化
城唯今。至今经中。初设之时。即云化作者。以是声
闻大机动时。得说教意。云城是化。正施小时。云是
实故。故未道是化。又化城在昔。对人亦三。三车在
昔。对理亦一。问。车城二果。俱在涅槃。城有化名。车
岂非化。忽若许化。同异云何。答。三车为说法轮作
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一往二轮虽复小异。论其
施化。大旨仍同。今从便易。通且从化。说宜从教。不
可互执。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乃为色
作譬。又可车亦通色。说城是教。城既有教。城还是
动。问。城与二使云何。答。使能指示。如教诠理。城为
息患。教动而城静。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
智入无馀不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
无为。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
俱有。约所證理故。俱无。覆实故有。开权故无。施权
故有。废权故无。俱是造作故有。俱是化他故无。故
知法华非但化城。亦是化车。皆逐便耳。又约今化
城。更与上二周。对论同异。当知化城正意。为退大
取小人。傍为发轸学小人。上二周正意。为发轸学小
人。傍为退大人也。以文云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上
二周未有此语。但云没苦及以所烧。此亦一往。亦
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钝。应在第三。又应
明车城今昔之义。三车。通今昔。昔指三味。今谓法
华。故二教中。俱有三车。但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化
城唯今。至今经中。初设之时。即云化作者。以是声
闻大机动时。得说教意。云城是化。正施小时。云是
实故。故未道是化。又化城在昔。对人亦三。三车在
昔。对理亦一。问。车城二果。俱在涅槃。城有化名。车
岂非化。忽若许化。同异云何。答。三车为说法轮作
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一往二轮虽复小异。论其
施化。大旨仍同。今从便易。通且从化。说宜从教。不
可互执。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乃为色
作譬。又可车亦通色。说城是教。城既有教。城还是
动。问。城与二使云何。答。使能指示。如教诠理。城为
息患。教动而城静。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
智入无馀不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
无为。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
卷六 第 143b 页 X30-0143.png
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说解脱故。权智照城为
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权智照
车是三。逗三缘故。实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
智照城为一。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
权智照城为静。是灰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化
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馀故。实智照车为静。不
动不出故。如此释。与旧不同。旧秖在小尔。问。凡五
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
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
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
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
快乐也。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
是长者之儿。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喻中。约
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
别。无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
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
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
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
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然虽各明教
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说。故一一文。
皆须并具四一等。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
约理也。此乃第三周将毕。具录料简要释通方。此
是喻说中。第二将导文毕。
△下去第二合譬。先正
合。后举譬帖合。而不次第耳。】
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权智照
车是三。逗三缘故。实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
智照城为一。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
权智照城为静。是灰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化
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馀故。实智照车为静。不
动不出故。如此释。与旧不同。旧秖在小尔。问。凡五
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
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
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
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
快乐也。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
是长者之儿。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喻中。约
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
别。无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
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
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
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
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然虽各明教
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说。故一一文。
皆须并具四一等。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
约理也。此乃第三周将毕。具录料简要释通方。此
是喻说中。第二将导文毕。
△下去第二合譬。先正
合。后举譬帖合。而不次第耳。】
卷六 第 143c 页 X30-0143.png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初合上第五导师譬。】
「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第二合上第三多诸人众譬。此以能将。显多所将
也。】
「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
【第三合上第二险恶道譬。】
「长远。」
【此是第四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也。】
「应去应度。」
【第五合上第五正明导师聪慧明达。亦是合上第
四欲过险道。至于珍宝所也。
△下从若众生去。合
第二将导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
「若众生。」
【此一句合上第一将导人众也。
△下但闻去。合上
第二退大接小譬。若众生住去。合上第三灭化将
至宝所也。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
大有三意。】
「但闻一佛乘者。」
【初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
「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
【此第二不欲见佛。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
劝也。】
「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卷六 第 144a 页 X30-0144.png
【此第三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此合退大三喻文
毕。
△下从佛知去。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
三。】
「佛知是心。」
【初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第二合上此等可悯知有小机也。】
「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
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
馀无馀二涅槃。此约惑也。亦是声闻缘觉涅槃。此
约二乘智也。又分段巳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
为有馀无馀。此约生死。二死中间名为中道。亦可
作空有二边。共不共。真俗。权实。大小等说之。此合
接小三喻毕。
△下去合上第三将至宝所。上文有
二。今合亦二。】
「若众生。住于二地。」
【此是合将导师譬中。第三灭化。至宝所中。初合上
知止息巳譬也。】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
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
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次合上将向宝所譬也。正合文毕。
△下去是第二
牒譬帖合也。】
卷六 第 144b 页 X30-0144.png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
【初牒接退譬。来合施三也。】
「既知息巳。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牒灭化譬来。合上显一。即上文云。即灭化城。乃
至为止息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第二偈颂四十九行半偈。颂上。上有二。今初二十
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
上由有近远。今初十二行。颂上远由。次无量慧世
尊下十行半。颂近由。上远由有二。今初六行。颂大
通成道。次六行颂十方梵请转法轮。上成道中有
五。】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今初三行。颂上第二将成道前事也。】
「过十小劫巳。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此第二一行。颂上第三正成道。】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此第三二行。颂上第五十六子请转法轮。兼颂上
第四成道巳。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
也。
△下去六行。颂上十方梵请。上文有二。】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卷六 第 144c 页 X30-0144.png
【初一行。颂上威光动耀也。】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此三行。别颂东方也。】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此二行。总颂九方也。巳上颂初远由毕。】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此半行。颂上第一受请也。】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转二乘法轮。】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第三三行。颂上第三时众。闻法得道也。
△此下五
行半。第二王子。重请转满字法轮。有七。】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初二句。颂第一王子出家。】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请转大乘法也。】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卷六 第 145a 页 X30-0145.png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此第三二行。颂上过二万劫文。即是中间说方等
般若也。】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此第四半行。正颂第四受请说法华。】
「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第五一行。颂第七说经巳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
所将八万求出家。及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并
第六说经时节长远。巳上明结缘近由竟。
△下去
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颂法
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初三行。颂上
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上第二中间相值。次四
行。颂第三今日还说华也。二昔结缘。有四。】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初半行。颂佛入定也。】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覆讲法华也。】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第三一行。颂上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定称
叹也。巳上三文颂结缘毕。】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第二一行。颂中间相值遇。
△下去第三四行。颂上
今日还说法华。上文有二。】
【此第三二行。颂上过二万劫文。即是中间说方等
般若也。】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此第四半行。正颂第四受请说法华。】
「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第五一行。颂第七说经巳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
所将八万求出家。及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并
第六说经时节长远。巳上明结缘近由竟。
△下去
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颂法
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初三行。颂上
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上第二中间相值。次四
行。颂第三今日还说华也。二昔结缘。有四。】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初半行。颂佛入定也。】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覆讲法华也。】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第三一行。颂上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定称
叹也。巳上三文颂结缘毕。】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第二一行。颂中间相值遇。
△下去第三四行。颂上
今日还说法华。上文有二。】
卷六 第 145b 页 X30-0145.png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结会古今。上有现在未来。今此三行。颂结会现
在师弟。今不颂第二弟子未来中不退。明退住小。
释退意。正结会及未来释疑。并阙颂。
△下去是第
二一行。颂上说法华。上文有三。】
「以是本因缘。」
【初一句。颂上第一时众清净。以是本因缘。今日时
众。免难机发也。】
「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次三句。颂上第二为说是经也。略不颂第三释开
三意也。从是诸沙弥等。讫此。是颂上法说竟。
△下
去第二有十九行。颂上开合譬。初十一行半。颂开
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二。今初三行。颂五
百由旬譬。次八行半。颂将导譬。上五百譬有五。但
不次第。及不颂第四宝所。】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初一行。颂上第二险恶道喻也。】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次半行。颂上第三多诸人众喻。】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第三半行。颂上第一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彊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卷六 第 145c 页 X30-0145.png
【第四一行。颂上第五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此颂初
导师开譬毕。
△下第二有八行半。颂上第二将导
譬。上文有三。今颂亦三。】
「众人。」
【初二字。颂上第一所将导人众譬也。
△第二中路
懈退。权立化城譬。次导师知巳下。第三二行半。颂
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上第二文有二。初懈退。次
接退。】
「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此初三句三字。颂上懈退第二白导师譬也。上懈
退中有三。今略不颂第一中路。又不颂第三不能
复进。
△次下有五行。颂作化。上接退化作有四意。
今文具颂。】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初一行。颂第二伤失大譬。】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次二句。颂初作念拟宜。即上导师多诸方便也。】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此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
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
八解脱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
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
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
卷六 第 146a 页 X30-0146.png
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子能干家事。慈悲外
化。如女外嫡也。】
「即作是化巳。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次一行。颂上说化也。】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巳得度。」
【此第四一行。颂上第四入城也。中路譬竟。
△导师
知息巳下。第三两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上
文有二。】
「导师知息巳。」
【今初一句。颂上第一知息巳也。】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次两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始从譬如险恶
道讫此。颂上开譬竟。
△下去第二有七行半。颂第
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
第二将导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初半行。颂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即导师譬。五百
由旬。从所行说。上合五百有四。今但半行总颂而
巳。
△第二合将导譬。】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癈。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此一行。合中路懈退。上颂开譬。不颂中路。亦不颂
不进。今合中路。又无馀二。】
化。如女外嫡也。】
「即作是化巳。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次一行。颂上说化也。】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巳得度。」
【此第四一行。颂上第四入城也。中路譬竟。
△导师
知息巳下。第三两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上
文有二。】
「导师知息巳。」
【今初一句。颂上第一知息巳也。】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次两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始从譬如险恶
道讫此。颂上开譬竟。
△下去第二有七行半。颂第
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
第二将导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初半行。颂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即导师譬。五百
由旬。从所行说。上合五百有四。今但半行总颂而
巳。
△第二合将导譬。】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癈。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此一行。合中路懈退。上颂开譬。不颂中路。亦不颂
不进。今合中路。又无馀二。】
卷六 第 146b 页 X30-0146.png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巳办。」
【此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
△下去五行。颂第三合
灭化引至宝所。上文合二。今颂亦二。】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初半行。颂第一知息巳也。】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次三行半。颂第二合灭化引向宝所也。合息化偈
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證一切智。即是般若。具
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解脱。三法
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于佛慧。」
【此一行。颂帖合也。巳上长行偈颂。总是为下根。第
三周正因缘说中。广开三显一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