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a 页


*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 卷第一

* 序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三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四

* 信解品第四
* 卷第五

* 药草喻品第五
* 卷第六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七

*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卷第八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劝持品第十三
* 卷第九

* 安乐行品第十四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b 页 X30-0001.png
* 卷第十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十一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卷第十二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终)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c 页 X30-0001.png
* No. 600-A
刻法华入疏序

妙法华经。一切诸经之父。而通经之家。天台独得其
宗。天台儿孙。节取其疏。注于经文者。古今凡五家矣。
宋四明威师入疏。柯山伦师科注。元习善徐居士科
注。明上天竺寺如师科注。古吴藕益旭师会义。是也。
世盛传伦师以下四书。而不知有威师入疏。乙亥之
春余开讲文句于台麓。会有书氏。持入疏来。质梓刻
于余。余喜而读之。其节录疏记之要。不似四书之略。
或易其文。或移其语。使读者易解。诚大有益于初学
焉。呜呼斯书。本成乎四书之先。而今行乎四书之后。
所谓显晦有时者乎。遂书以卑之书氏。刻于其端。


元禄丁丑九月下浣沙门光谦谨撰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a 页 X30-0002.png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一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
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
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后。合成六喻也。一为
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
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
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
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莲
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文云。我实
成佛巳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
出家。得三菩提。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文云。
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然我成佛来。无量无边。
那由他劫。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文云。诸佛
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是以先标妙
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
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
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发众圣之权巧。显本
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
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又发秘密之奥藏。称之
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
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又妙法莲华。叙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b 页 X30-0002.png
名也。示真实之妙理。叙体。归广大之一乘。叙宗。荡
化城之执教。叙用。一期化圆。叙教也。声为佛事。称
之为经。经者外国。称修多罗。圣教之都名。有翻无
翻。各十五义。具在玄文。卷者卷舒也。第者居也。众
次之首。名为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五字。通题。委在玄义。略如前说。序品
别号。此下略申。序者训序也。谓阶位宾主问答。悉
庠序之义。如下文。通别二序。以别内外也。又可用
安庠。即非匆卒越次之意。即通别二序。共有此义。
后方正故。此约字训释也。若经家从义。则有次序
由序述序也。初次者。以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即
名次序。即是通序。即从如是我闻。至退坐一面。都
名通序。通冠经首。故曰次序也。二由序者。即别序
也。如从尔时世尊。讫此一品。名为别序。良以放光
现瑞。别为起发之端。名为由序。三述序者。由光所
照。见万八千土。弥勒怀疑致问。文殊引古而答。为
众释疑。作正说哢引。名为叙述序也。当知序之一
字。具此三义。初次序名通。二三由述名别。然通者。
则一切经初。皆安如是等五事。證信佛经。对破外
道不如不是之计。缘起如下文明。二三别序者。别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c 页 X30-0002.png
明本经。不与馀经共。故引起正说之由。永异诸经。
故名别序。又复须知。通序通诸部。别序别一部。又
通序通诸经。别序别一教。如今经。部教纯一无杂
兼但对带偏圆小大。唯一开权显实。纯妙圆经之
别序。故云别序。别一教也。又通序名。通而体别。别
序。事别而义通。义通故。诸经通有别序体别故。别
在今经。故知今经通别俱别。以由法华超出一代
众经之上别在佛乘。以如是等不关馀经。方可得
云序是正家之序。正名序家之正。若得此意。一部
炳然。下文正解。以此贯通。不更重释也。言品者。中
阿含云跋渠。此翻为品。品义则通。下去诸品。以通
从别。不更释品字。当知品字则通。序名在别。别一
品故。品者。义类同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然聚者
谁人聚之。题为品目。如下经文。或佛自唱。或是结
集经家之语。言佛自唱者。如药王品云。佛告宿王
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等。又云。
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乃至云
持是品等文。是佛自唱其品也。若经家之语者。如
妙音观音乃至劝发品等。皆是结集经者安之。非
翻译人也。以此经梵文中诸品先足。并是结集者
所置。信无译人明矣。第者居也。一者众数之始。诸
品之初。故言第一也。当须以通别二序。冠于经首。
则二十七品。方名为经。以序从正。俱皆名经。故妙
法之唱。非唯正宗。二十八品。俱名妙故。故品品之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a 页 X30-0003.png
内。咸具体等。句句之下。通结妙名。教行人理四。皆
称一故。一家相承序。正流通三段可识。摩顶至足。
皆是一身。二十八品。俱称为妙。使妙旨不失。稍似
弘通。故云妙法莲华经序品也。】

「如是。」

【此举所闻之法体。即五事之一也。则都指一部。为
所闻之法体。别在正宗及流通故。亦可兼于别序。
乃怀疑答问。及无量义。通名闻故。雨华动地。从所
表说。通皆表闻。故始末一经。俱为所闻体也。当约
因缘四悉解之。故知如是者。三世佛经之初。皆安
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即是欢喜。名世界悉檀
也。又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经有如是。则可生
信。方即崛山。犹通于昔。约时显味。令处非通。即生
实信。方是今经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道阿欧二
字不如不是。此义亦通。若依今经。则破昔说兼但
对带之恶。不独破外名。今对治悉檀也。又如是者。
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即
第一义也。故知四悉摄八万法藏。故今用之。若无
此因缘释者。尚不殊外计。况因缘语通。通于一化
故。须知今大事四悉。非馀感应。开显四悉。一道无
外。久远四悉。诸经所无。观心四悉。一观遍收。若得
此意。方会经旨。未知今经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
等是。不可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
谬。则文不如。文不如则理不是。此义难明。今当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b 页 X30-0003.png
说。且寄渐教。分别义趣。若佛明俗则有文字。真无
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
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者。此乃小乘三藏
经初如是。非今经也。若佛说即色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二为如。即事而真为是。
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是大
乘之始。通教经初如是。亦非今经如是。若佛说生
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
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为
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即别教经初如是。非今
经也。若佛说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涅槃宁非中
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
传此。与佛无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则
是圆经。今初如是。当知今经如是。超出顿渐秘密
不定诸教之上。开权显实。唯一佛乘。更无二三。方
乃今经超八教之如是。方为此经之所闻。若闻此
经如是。即席说听行者。随闻即照了自巳身。觉心
明净。即信自巳之心。名为见佛。慧数分明。是见身
子。诸数分明。见众比丘。慈悲心净。是见诸菩萨。经
云。若人信汝所说。即得见我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即于观心。见自巳心体。所表如是。乃免数他宝也。】

「我闻。」

【我闻者。即第二能持之人。是阿难尊者也。经云。阿
难有四种。一者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三藏。二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c 页 X30-0003.png
者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初衍门通教杂藏。
三者阿含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四者阿难婆伽。
此云欢喜海。持圆顿佛藏。即今经阿难。然此海阿
难。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
言我闻。问。应言耳闻。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
即摄众缘也。言众缘者。乃藉阿难愿力。及以如来
宿誓。灭后众生。有机可发。方乃能令和合成闻。故
且以我。是众缘和合。我方能闻。故云我闻也。又释
论云。凡夫有三种我。谓见我。慢我。名字我。若学人
但二种。无见我也。无学人有一种。但有名字我。若
言阿难是学人。则无邪我。能伏慢我。随世名字。称
我无咎。约教而言。经云。阿难面如净满月。目若青
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以
此传闻闻法。即是小乘三藏我闻。非今经我闻也。
若言离四句。我。非我。亦我亦无我。非我非无我。我
所。非我所。亦我亦我所。非我非我所者。离此四句。
方名无我。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贤阿难住于学
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闻不闻
法者。即初衍门通教贤阿难我闻。非今经也。若言
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二。双亦分别我无我。
是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传不闻闻
法者。即别教典阿难。非今经也。若言阿难知我无
我二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如来无碍智慧。以自
在音声。传权传实。能了是常与无常。能知如来常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4a 页 X30-0004.png
不说法。是名阿难菩萨具足多闻。故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此方是今经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
妙法。即今经之我闻也。问。阿难是佛得道夜方生。
侍佛二十馀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耶。答。大论云。
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
展转闻。当知不悉闻。有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悉
自能闻。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
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之。胎经又云。佛从金棺出金
臂。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胎相尚见。况未闻经耶。
当知前经悉得闻也。然今日闻经者。于自巳心中。
见我无我闻不闻。达一切法即空。若分别无我而
我不闻而闻。了一切法即假。若知我无我二而不
二。不二而二。见巳心中不闻不闻之妙法。一念具
足。即是中道。乃见巳心中我闻义也。】

「一时。」

【此第三。闻持和合也。言一时者。即第五说法华开
权显实。法王启运。嘉会上上之一时。非昔日兼但
对带大小道合之时。即是此经一大事因缘开佛
知见道合之一时也。闻经者即照巳心。一念一时。
即空假中。六十劫不离刹那。即妙一时也。】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此即第四能说教主。及闻持处也。今不从开。乃合
佛及处。故今依合解也。然佛于法性。无动无出。何
以故。由佛能觉法性烦恼。本不二相。便是菩提故。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4b 页 X30-0004.png
无动也。能觉生死即是涅槃故。无出也。为众生故。
能令感见。不动而动。示断生因。不出而出。出生死
海。化九道众。故有佛身出现世间。而于如来。实无
动出也。言佛者。西竺云佛陀。此云觉者。知者。对迷
名知。对愚说觉。为众生故。强立名字。故有三种觉
义。所谓自觉。由佛自能觉了一切诸法。六度万行。
远助圆满。不历僧祇故。成妙觉。安置诸子秘密藏
中。吾亦自住其中。故云自觉觉佗觉行圆满也。所
言佛名觉者。觉名则通于大小偏圆诸教之佛。当
知今经即是开权显实。即劣辨胜。示现尊特之身。
不可思议。如虚空相。遍充法界。无有分别。不同昔
日八十丈六老比丘形一念相应坐莲台受职等身。
以法华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今经。从劣辨胜。
即三而一。从胜而言。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故至今
经乃知指昔。唯佛究尽。斯言有在。若观解者。当观
自巳之心。即空假中。即是圆觉究竟如来。以由实
慧冥符。全生是佛。得斯旨巳。六即甄分。免退屈之
讥。简上慢之失。此略释佛竟也。所言住者。佛身是
能住。娑婆是所住。非但身依于土。亦乃心法相依。
若秪以色身住土。用释住名。且大菩萨。神无方所。
便无所住耶。当知今经能住所住。不同昔日析体
次第兼带能所之住。乃是开权显实。以首楞严定。
住秘密藏。即王舍城。是常寂光。为佛住处也。良由
以无住法。住于境中。非但见于佛住如如。亦见巳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4c 页 X30-0004.png
心所住法界也。言王舍者。天竺云罗阅祇伽罗。此
云王舍城。其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彼无刑杀法
故。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王之名也。以王名国耳。
王生太子。名曰斑足。后绍王位。与千国小王。共造
此舍。子城周一百五十里。缘起委如仁王大论法
华文句。省繁不录。然此之王舍。一切大众所见不
同。或见娑罗林地。沙草石壁。即三藏人所见也。或
见七宝清净庄严。此乃衍门通人所见。或见是三
世诸佛所游行处。即大乘别菩萨见也。或见即是
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此即圆顿大乘菩
萨见。此即像法决疑经所明也。所住既有四种。能
住佛身。亦须四也。若约观心见王舍者。王即心王。
舍即五阴之舍。以其识阴善恶之王。造此无记之
舍。若能析巳自心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此观浅。
如见土木。小乘始也。若体巳心五阴舍即空。空为
涅槃城。即通人所照也。若观巳心五阴舍。因灭是
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见巳常乐我净
四德。为诸佛之所游处者。即大乘别义。巳上三义。
俱非圆顿也。今经当观巳身五阴之舍。即是法性
真如。真如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及国土。即是涅
槃。不可复灭。毕竟空寂之舍。即大涅槃。名见巳心
王舍真如实体也。如是则终日闻经法相。未常闻
法相。故曰无离文字即解脱相也。所言耆山者。此
翻灵鹫。以山形似鹫。将峰以名山。阿含经云。佛在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5a 页 X30-0005.png
灵鹫山。告诸比丘。久远劫来。三世诸佛。同名灵鹫。
更有异名。汝等知不。亦名广普山。又名负重山。又
曰仙窟山。恒有罗汉菩萨神通诸仙所居。委释如
天台文句。问。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佛后佛。
同居此山耶。答。后劫立时。本相还现。除得神通人
知之。非凡夫二乘所解。若闻经耆山。欲照巳心者。
当观自巳色阴。无知如山。经云。是身无知。犹如草
木瓦砾。观识阴如灵。三阴如鹫。此于自巳五阴。即
见所观灵鹫山耳。又诸观境。不出五阴。此山虽是
依报。托此以观正报。若观此巳阴灵鹫。无常生灭。
即三藏义也。观此灵鹫。即色是空。通教意也。若观
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严。观鹫聚集。缘因福德庄
严。观山即法性。是正因不动。三法名秘藏者。即大
乘别菩萨义。今经观自巳灵鹫。一心之中。三因顿
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秘密藏。即见自心常住
其中。故大经云定慧力庄严。即自住灵鹫也。以此
度众生。即令他住灵鹫。故名安置诸子也。此之大
乘圆顿观法。具如天台止观十境十乘。运大白牛。
不动不出。乘是宝乘。直至道场。非用法相之所逮
也。下去经文既广。不更一一委笺四释之义。但以
上诸义。贯下众文。使句句字字一一明了。此中预
示。不更细释。具如法华玄疏等。委解分明。若欲细
知。请寻彼教。经言中者。以佛处中道。升中天。中日
降。中国生。中夜入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5b 页 X30-0005.png
教。是所表也。
△此下与大去至退坐一面。都是第
五闻持之伴。此有三节。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所
列先后者。有事有义。言事。谓逐其形迹亲疏。声闻
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證经亲故。故先列也。天人形
乖服异。迹非侍奉。證经疏故。在后列也。菩萨形不
检节。迹无定处。既不同俗。复异于僧。故处季孟之
间也。有义者。声闻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
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两间。古人与释论。
皆作此意申通耳。就声闻中。先列多知识众。次少
知识。后列尼众。此下经文。大科为六段消释。初声
闻。众科竟。】

「与大比丘众。」

【此第一举类也。类者。皆是大比丘之气类。譬群辈。
尽是众所知识。高誉大德之类。故云与等。与者共
也。共义用七一释之。谓共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
见一道一解脱也。若准下叹德。此七俱在鹿苑之
小。若论巳得记者。此七全是今经之圆。俱在于大。
以同妙感应等。能与是阿难。所与乃大众。广释如
疏记。经云大者。释论解大有三义。初大者。为天帝
国主人王大人所敬。名大也。二胜者。升出九十五
种外道之外。故名胜也。三曰多义者。遍知一切内
外经书。名多。又应各三。谓道大。用大。知大也。胜多
亦尔。道即修性念处。大于一切智外道。用即修共
念处。胜神通外道。知即修缘念处。多四韦陀外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5c 页 X30-0005.png
更须约四教。迭迭论大多胜释义。及明诸大众内
心所契。照理浅深。今置偏小。且明今经大伴者。直
就中道。观巳心性广博若虚空。名大。双遮二边。入
寂灭海。名胜。双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不
可思议。名多。有此三义。是名大也。比丘者。肇什二
师。约四义释。一净命乞士。二破烦恼。三能持戒。四
名怖魔。释论云三义。一怖魔。二破恶。三乞士。今依
论释。以肇什不通初后。论通初后。如初出家白四
羯磨。无作戒力。遍翻一切恶。乃至修禅。发定共等
戒。名为破恶。若初剃发禀戒。修定慧。伏破烦恼。名
怖魔。若初离邪命。以乞自活。修定慧。求无漏。名乞
士。比丘三义。俱通初后。亦应约四教本迹。释比丘
三义。避繁且置。若于巳心。见比丘三义者。观巳一
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
无著。即名出家。以中道妙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
为巳心见乞士义。若观巳心五住烦恼。即是菩提。
名巳心破恶。若观巳心。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
即是怖魔。此乃自巳心中。见比丘也。众者。天竺云
僧伽。此云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巳上。乃名
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释论明有四种众。
一不依净命。名破戒众。二不解法律。名愚痴众。三
五方便人。惭愧众。四苦法忍。名真实众。更须四教
本迹辨众。文略。若能照巳心中道。入相似位。未发
真实。惭第一义天。愧诸圣人。名自巳心中见惭愧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6a 页 X30-0006.png
众。若发真。即真实众。不依观行。名破戒众。不解观
相。即愚痴众。如此解。非数法相。】

「万二千人俱。」

【此第二总标多知识众之大数也。问。凡诸列众。及
得道者。何故其数必全无缺耶。答。大论释大数五
千分。中云。若过若减。皆存大数。若照巳心。见万二
千者。即观巳阴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具
十界。界界各十。如是法。则一入中。具足百界千如。
十二入。即成一万二千法门。此意须解天台止观。
假使一法乃至千万法。皆悉一心中见。以自在法
门。无尽过数量时。悉表照心。乃佛教本意也。】

「皆是阿罗汉。」

【此第三明知识之位也。皆是者。指上万二千人也。
阿罗汉者。有二义。一是有翻。二是无翻。有翻自有
三义。此云无著不生应供三也。九十八使烦恼山
尽。故名无著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
报。故云不生。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
供。此三义是有翻也。若无翻者。秖缘罗汉一名。含
上三义。是故不翻。但称罗汉也。上释且约果解。因
中自有三义。如前。又罗汉一名。有其三种。一名慧
解脱。二名俱解脱。三名无疑大解脱。三种俱名罗
汉。应更约教简之。且置。上释有翻三义。即是约德
解释。若以德论。非但藏通罗汉有此三义。应化佛
道别圆二种罗汉。亦有此三义。非但杀贼。亦杀不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6b 页 X30-0006.png
贼。不贼者涅槃是。是亦须破。即杀贼义也。无漏是
不生。仍名为生。今不生于生。亦不生于不生。名曰
不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一切众生。成其供应。此
是约初地初住应化等三义之德。所以本是平等
大慧。无破不破。能迹示诸教不生。本證解脱。无贼
不贼。示为杀贼。本得法身。非应不应。能示应供。当
知若就巳心。用中道妙观。杀无明贼。不生二乘心。
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又云。供佛及文殊。不如供
修方等者一食。又云。若毁赞佛。罪福犹轻。毁赞持
经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无食想。久离八风。不为
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是
故有益。毁之生忧恼退悔。因失好时。不可救故。此
则大损。此约观行。不生三义。对因应供也。天亲指
此。明位一句。是总叹德。下五句。是别叹德。天台承
用耳。】

「诸漏巳尽。无复烦恼。逮得巳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此五句。别叹阿罗汉杀贼应供不生三德也。初二
句叹杀贼。言诸漏者。三漏也。一是欲漏。谓欲界一
切烦恼。但除无明。二有漏。谓上色无色二界。一切
烦恼。除无明。三谓无明漏。即三界无明也。又成论
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此约因
说漏也。毗昙云。漏落生死名漏。乃约果说。由造业
因。则失慧命。堕受生死苦果。故亡法身。既失慧命。
丧于法身。则是失道。倾丧重宝。由此失道。漏等为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6c 页 X30-0006.png
所润业致召。能润烦恼。即有九十八使烦恼。流扼
缠盖。逼恼行人。罗汉既断能润所润业等俱尽。故
初二句正叹杀贼一德也。次逮得一句。正叹应供
一德。由前杀贼。成断功德。断必具智。功成巳利。故
堪应供也。次尽诸二句。是叹不生德也。诸有。即二
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尽果亡。
叹不生明矣。不应作杀贼叹也。罗汉但应结尽。未
应有尽。有尽者。因中说果。又尽在不久也。诸有结
尽。由定慧具足。定具足故。心得自在。慧具足故。慧
得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脱人。生决定尽。即是
叹不生德也。上之五句。是别叹罗汉三德故也。当
知诸声闻罗汉元是古佛。如须菩提本是东方青
龙陀佛。舍利弗本是金龙陀佛。迹辅释迦之化。示
作声闻。本地烦恼漏流。其源久竭。證大涅槃。是本
不生。久證法身智断。实相功德。是本巳利应供之
德也。本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显出真我。具
八自在我。是本杀贼。今日迹示二乘功德。世人不
了教意垂迹权方引物之巧。但见诸经或有斥声
闻之语。谓实是败种等。亦学斥声闻诳阿罗汉。致
使天下凡俗。心口亦相熏习。嫌骂圣众。自损累他。
一何伤哉。当知四大十六诸罗汉等。经法华开显。
皆巳成佛。是真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经家叹
德。且从昔叹。既到今经。俱成大菩萨等也。今日闻
经者。欲见自巳心中具此三德者。当用中道正观。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7a 页 X30-0007.png
照巳自心。不漏落空假二边。烦恼不灭而灭。即杀
贼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衣珠宝藏。一心中晓。全
是巳物。即见自心巳利应供也。若照巳心。正观中
道。断于结贼。亦断二边。中道不存。不为境观缚心。
故名自在。不断烦恼。即入涅槃。即不生义。不俟远
求。于一心中。顿见三德。】

「其名曰。」

【从此下去。是第五列名。下欲消名。今先示标名意
旨。然略举二十一尊者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
隐其圆能。但各从一德标名者。欲引物偏好故。诸
圣者。或初因皆在外道。为破外故。在释种中。为调
伏故。为导为主。而将引之。如身子入胎。迦叶立行。
眷属师友。若逆若顺。能化所化。显诸圣者迹不徒
施。如增一云。有立斋建福。营造房室。有调伏外道。
善供疾病。游行化人。息事端拱。好著好衣。服弊无
耻。食无厌足。语言粗犷。尼俗众等。皆是大权。各长
偏好引物之仪。如陈如比丘。皆共上座名者有德
大人相随。舍利弗共诸智慧深利者相随。目连与
诸神通大力者相随。各掌一德。若消名号。须识其
行。从德立称。无往不通。凡释义因缘。多寄初教。以
是感应之始故也。一一当须四意消释。或有存没。
省繁略耳。】

「阿若憍陈如。」

【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7b 页 X30-0007.png
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则物不
生。此以不生为姓也。阿若名也。此翻巳知。亦名无
知。即是真知。以无生智为名也。经云。我佛法中。宽
仁博识。初受法味。陈如比丘第一。故以阿若为名
也。由佛与巳二愿所牵。前得无生。如巨夜长寝。无
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先现。陈如比丘最初见佛
得道。初闻法鼓。初服道香。初尝甘露。初入法流。初
證真谛。阎浮提得道。最在一切天人一切罗汉前
得道。所以阿若列居众首。有所表矣。委释阿若缘
起。约教本迹及前三教观心广解在疏。须者寻彼。
若今闻经行者。欲了巳心无生智者。直观自巳一
心如法界镜团圆。中道境智不二。不观背面无明
实智。乃至不观种种形容。不取种种檠像。但观团
圆。无际畔。无始无终。无明无闇。不一不异。譬于圆
观。不取十法界相貌。无善恶邪正。亦无大小等法。
一切皆泯。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
非实相。修性本如。镜内外一。离于三教分别情想。
以无分别智。照无分别境。了了分明。理无明闇。泯
于现前心境。即是法性。当知四谛是一切佛法之
大都也。若泯若照。无非实相。以实相体离泯照故。
全泯照。是不可思议。所以阴入界苦即是法身。非
显现故名为法身。障体即是法身。贪恚痴即般若。
非能明故名为般若。无所可照。性自明了故也。业
行系缚。皆名解脱。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7c 页 X30-0007.png
能系。故称解脱也。解脱即业不生般若即烦恼不
生。法身即苦不生。此三不生。即一不生。是一不生
即三不生。非三非一。不并不别。但观理是。不观染
除。染体自虚。本虚名灭。故妙体灭。不立除名。障体
即德。不待转除。即见巳心生即无生也。始闻阿若
无生之名。则解下诸圣者道理皆然。以最初故。略
示大纲。若于阿若权实不迷。以此圆观。消今经中
五佛三周本迹流通。悉是无生之大体也。法华一
都。方寸可知。若不然者。则唐设无生之名。永无无
生之旨。略指方隅。则一代观境可识。具悉委如止
观中。】

「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者。梵云摩诃。此云大也。迦叶此云龟氏。
其先祖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大
龟氏也。亦云光波。亦名饮光。以身有光明。能映物
故。名毕钵罗。或云毕钵波罗延等。从树得名。父母
祷树神。求得此子。以树名之也。迦叶有十大功德。
其家大富胜瓶沙王。并十六大国无以为邻。身纯
金色胜阎浮金。具佛三十相。身光远照一由旬外。
但阙白毫肉髻。因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
迦叶时为贫女丐金莹佛。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
恒金色。心恒受乐。最后托摩竭国尼拘律陀婆罗
门家生。畏胜王得罪。减一耕犁。但用九百九十九
双牛金犁。又经云。其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千两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8a 页 X30-0008.png
金。以钉打入地七尺。叠不穿破。如本不异。六十库
金粟。一库容三百四十斛。库仓类。舍此家业。又经
云。以麦饭供养支佛。怛越忉利各千反受乐。身皆
金色。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慢巳除。其
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
华。又纳金色妇。迭卧无欲。舍而出家。身被无价宝
衣。截为僧伽梨。四氎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伦
匹。是为舍大也。又于跋耆聚落。值佛奉无价宝衣
上佛。佛授与粪扫大衣。此衣是大圣大衣。又大粗
重。而迦叶云。我受佛衣。师想塔想。未曾枕头。况以
覆卧。如此大衣。大进我行。故言受大。又于跋耆聚
落。初从佛闻增上戒定慧。即得无漏。受乞食法。行
十二头陀。逾老不舍。后时佛语。汝今年高。可舍乞
食。归众受食。可舍粗重粪扫衣。受坏色居士轻衣。
迦叶白佛。佛不出世。我当为辟支佛。终身行头陀。
我今不敢放所习法更学馀者。又为当来世作明。
未来世言。上座迦叶为佛所叹。我当学难行苦行。
佛言善哉善哉。是为行大。增一阿含云。迦叶头陀
既久。须发长。衣服弊。来诣佛所。诸比丘比丘尼起
慢。佛命迦叶就佛半座共坐。迦叶不肯。佛言吾有
四禅。禅定息心。从始至终。无有耗损。迦叶亦然。吾
有大慈。仁覆一切。汝亦如此。体性亦慈。吾有大悲。
济度众生。汝亦如是。吾有四神三昧。一无形。二无
量意。三清净积。四不退转。汝亦如是。吾有六通。汝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8b 页 X30-0008.png
亦如是。吾有四定。一禅定。二智定。三慧定。四戒定。
汝亦如是。功德与我不异。何故不坐耶。诸比丘等。
闻佛所赞。心惊毛竖。迦叶即坐。佛为大众说昔因
缘。昔我为圣王。号文陀竭。高才绝伦。时迦叶为天
帝释。钦服道德。遣千马车。造阙迎王。天帝出候。与
王同坐。相娱乐巳。送王还宫。昔迦叶以生死座。命
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报其往勋。是故命坐。
对佛时。天人咸谓佛师。迦叶即起便呜佛足云。佛
是我师。我是弟子。又迦叶为尼说法。作师子吼。为
佛印可大也。又于大众千二百五十四大弟子等
为大。五百山寺主。阎浮提知事上座。名为位大。佛
烧身后。灰场生四钵多罗树。此表迦叶集三僧祇
劫法。谓三藏四阿含也。三藏者。僧肇序云。宗极绝
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以之
致教。约身口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
演幽微辨之以法相。此则明戒定慧三藏也。四阿
含者。增一明人天因果。长破邪见。中明深义。杂明
禅定。皆大迦叶之功也。若别论者。迦叶诵出阿毗
昙藏。故今结集大。如来去后。法付迦叶。能为一切
而作依止。犹如如来。何者佛言。若有头陀苦行人。
我法则存。若无此人。我法则不存。迦叶能荷负佛
法。令得久住。至未来佛。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故
言持法大。行十二头陀者。一者舍好衣。求时苦。得
时多怖畏。失时生懊恼。二者粪扫衣。无水火盗贼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8c 页 X30-0008.png
王难五怖。三者多畜。则缝治浣负。其劳亦多。故但
三衣。四者若僧中食。则营佐僧事。故行乞食。五者
若受残食小食。扰动丧时。故一坐食。六者多食难
消。生睡懈怠。少食讥悬乏力。故节量食。七者多器
洗持多妨。故一钵食。八者须浆劳动。故不饮浆。九
者房舍生著。故树下。十者树下又著。故冢间。十一
冢间生忧悲。故露地。十二若卧消功增懒。故常坐。
此十二种行。上圣称叹。今日闻经者。忝预道流。闻
兹胜法。而不自省心行耶。复名十二抖擞。须约教
本迹及前三教观相。一一消释如疏。若闻经者欲
见一念心中抖擞。五住烦恼。一抖擞。乃至一切抖
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是如来行。过诸菩萨所行
清净。即见自巳头陀行也。】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此三迦叶。是姓如前释。梵云优楼频螺。此云木瓜
林也。那提此云河江也。伽耶城名也。家离王舍城
南七由旬。皆以处为名也。因毗婆尸佛时。共树刹
柱缘。为兄弟。兄作瓶沙王之师。有五百弟子。二弟
各有所化二百五十人。共行兄法。佛作十种变。谓
毒龙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
粮。乃至知嫌隐去。知念即来。火灭不然。斧举不下
等。初睹众变。邪执未改。而言瞿昙虽神。不如我道
真。佛言汝是盲人。目无所睹耶。见诸神变。固谓自
真。汝非罗汉。亦不得道。迦叶闻语。霍然开悟。师徒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9a 页 X30-0009.png
皆伏。舍家归佛。乃至一千弟子。闻呼善来。得沙门
果。又阿含经云优楼比丘。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
令无所之。最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
结。精进最为第一。伽耶比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
善能化导。最为第一。当知优楼本。住般若三德之
林。伽耶本證法身不动之城。那提本住解脱之水。
净诸垢秽。迹示依林城水住。以度众生。今日闻经
者。照一念心。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防敌。又心
性湛然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倒。又遮照心性枯
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不即不离。即见自巳一心
三观。一体兄弟。】

「舍利弗。」

【舍利弗者名也。具足应言舍利弗罗。此云身子。又
云珠子。为其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名身子。又其
母聪明。过一切女。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言
珠子。时人以子显母。此二从母得名也。又名优波
提舍。此云论义。其父学通典籍。铁鍱其腹。头戴火
冠。独步王舍。打论义鼓。国师陀罗自知陈故。兼则
相不祥。恐义屈夺封。以女妻之。论义得妻。因论名
子。显父德也。又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
利也。弗者子也。姓拘栗陀。本婆罗门种也。初于道
见頞䫌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䫌答云。诸法从缘
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一闻即
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至十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9b 页 X30-0009.png
五日后。得證无学阿罗汉果。增一云。我佛法中。智
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满慈子称叹曰。
舆第二世尊共论。乃至萦衣顶戴。佛说一句。身子
以一句为本。七日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味异句。
其辩无穷。身子智辩。宁可得尽。释论称为右面转
法轮大将。即其义也。其有昔巧方便。胎慧。寄辩。论
议。妙术。入道。对治。兼济。解义。通用九种功德。此不
具书。委如疏辨。今日闻经者。欲获巳利。观巳妄念
即空假中。非一异相。而一异相。一心三观。摄得一
切种智。照了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
慧非一切慧。是见巳心舍利弗。】

「大目犍连。」

【大目犍连者姓也。此云赞诵。或云芦菔。或云胡豆。
是祖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也。名拘律陀。是树名也。
因祷树神得子。因以名焉。目连有算法。相法等目
连。简异同名。故云大目犍连也。增一经云。我弟子
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犍连第一。释论云。
舍利弗才明见贵。目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
互同。称为左面转法轮大将。因往昔曾助辟支佛。
剃头浣染。缝袈裟。愿得神通故也。其有制外道。伏
二龙。厌调达。简非众。驻车问药。化帝释。降慢心。彰
佛声。知佛意。九种功德。在疏。此不具述。闻经者当
照巳心。三谛寂寂。不起灭定。现大神通。一心欻有
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无有无。诸法不动。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9c 页 X30-0009.png
通疾如风。即巳心神通。】

「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善赞咏故。亦云扇绳。此子
生时。父巳逝去。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绳。亦
名柯罗。此云思胜。思是慧数。论义功强。得思胜名。
此皆从姓为名也。长阿含经云。有外道执断见。谓
无他世。凡有十番问答。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
叹。尊者善哉妙说。又能教化归戒。令屠儿受夜戒。
淫女受昼戒。后受报时。各获善相。又与世典婆罗
门论义。世典得远离尘垢。增一经云。善分别义。敷
演道教者。迦旃延最为第一。闻经者当以三谛观
智。研于心境。境能发智。往复研覈。一心豁悟。义理
明了。即名巳心思胜义也。】

「阿㝹楼驮。」

【阿㝹。楼驮者亦云阿那律。亦云阿泥卢豆。梵音不
同耳。此云无贫。亦曰如意。亦云无獦。得兔。非獦得
故也。贤愚经云。弗沙佛末法时。世饥馑。有支佛名
利吒。行乞食。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
胜士能受稗否。即以所啖奉之。食巳支佛作十八
变。贫人后采稗。有一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
得脱。待闇还家。委地成金人。拔指随生。用脚即出。
取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见死尸。而贫所
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是名
如意也。姓瞿昙。此云纯淑。亦名舍夷。即贵姓也。此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0a 页 X30-0010.png
乃斛饭季子。名阿那律。是净饭王之侄儿。世尊之
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非聊尔人也。为精进
故。七日七夜不眠。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
眼则丧睛。失于肉眼。佛与八百比丘。为那律作三
衣。佛亲舒张截割。诸比丘缝。一日即成。佛说进止
共俱等戒。无量人得道。佛令求天眼。系念在缘。四
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明闇悉睹明了。对梵
王曰。吾见释迦大千世界。如观掌果。增一经云。我
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最为第一。天眼
有发有修。如疏略辨。当知本住实相天眼。以不二
相。见诸佛国。闻经者以实慧冥符。即凡夫肉眼。便
是佛眼。因中以佛眼佛智见之。唯佛无生。即四眼
二智所见。是佛眼真空冥寂之见。故下经云。父母
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尚于巳肉眼。即是佛眼。况天
眼乎。则可知也。】

「劫宾那。」

【劫宾那。此云房宿。因父母祷房星感子。以房宿(音秀)
为名。此生时名也。又是比丘初出家时。未见佛。始
向佛所。中路晚。值雨寄宿陶师房。以草为座。夜又
一比丘亦寄宿。随后而来。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共
坐。后比丘问前来者。何所之耶。答觅佛。后至比丘
即为说法。辞在阿含。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自
身。共佛房宿。得见法身。此从得道处名劫宾那。宿
主毗沙门王。持盖随宾那后。宿主既奉。星宿可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0b 页 X30-0010.png
增一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第一。
当知本与如来同栖实相。迹示房宿。若闻经者。当
观五阴房舍。即空假中。达苦等三道。即是法身。具
足报应。四德常然。名巳心见房宿也。】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亦云牛王。亦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作比
丘。过佗粟田。摘看生熟。后作牛偿之。牛若食后。恒
事虚噍。今得无学果。尚有馀习。凡人但观形相。不
知有德。若笑罗汉人即获罪。避人笑故。常居天上。
天知有德。不笑其形。乐居天上也。佛灭度后。迦叶
集千大罗汉。结集三藏。遣下座僧。使召憍梵。问曰。
佛及和尚。答皆灭度。即曰。佛住我住。佛灭我灭。更
不下天宫。现四道流。注至大迦叶所。水声说偈云
稽首礼妙众。第一犬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大象
既去象子随。即时入灭。闻经者。当观巳心中道妙
理。安步平正。其疾如风。即见巳心憍梵也。】

「离婆多。」

【离婆多者亦云离越。此云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
或常作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获感。因星作名。
虽得出家。犹随本字。言假和合等。因夜宿空亭中。
见二鬼争尸。缘起委如疏引。众僧云。此人易度。语
云汝身本是佗遗体。非巳有也。即得悟道获果。增
一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最为第一。
当知本住日星宿三昧。若照巳心。佛众生一体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0c 页 X30-0010.png
别。于一心中见十方佛。多如夜星现。即见自巳离
越也。】

「毕陵伽婆蹉。」

【毕陵者此云馀习。前五百世为婆罗门。馀习犹高。
因过恒水。咄水神云。小婢驻流。恒水神即为分水
两派。神后来诉佛。佛令婆蹉忏谢。即合手忏云。小
婢莫瞋。大众皆笑。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
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比丘最
为第一。当知本住常乐八自在我。迹示慢心恶口。
闻经者。谛了粗言软语。皆性恶法。即见自巳婆蹉
比丘也。】

「薄拘罗。」

【薄拘罗者。此云善容。或伟形。或大肥盛等。而色貌
端正。故言善容。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无病。
年一百六十岁。有五不死报。后母曾置热熬。投釜。
弃水中。与大鱼食。刀破不死。因持不杀戒。以四戒
庄严。坚持不犯。不避火水。馀人虽持五戒。多毁犯。
故身常乐寂。常处闲居。乃至不曾与人言一两句
语。不染六尘。常在禅定。未尝散乱。增一云。寿命极
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薄拘罗第一。行
者若照巳根尘。诸法即三谛寂静。名观心见善容。】

「摩诃拘絺罗。」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常与姊论义。皆论胜姊。因
姊孕舍利弗。论不胜姊。知所怀智。寄辩母口。恐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1a 页 X30-0011.png
出胎胜巳。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
累世难通。一生非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
路为佗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
梵志。学讫。还问甥何所。答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
甥八岁。声震五天。沙门何术诱我姊儿。径往佛所。
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忍。忍
即安义。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言一
切法不忍。佛问云。汝见是忍否。此墯两负处。若我
见忍。前巳云一切法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
思惟良久。低头得法眼净。增一云。南方毗留匐叉
天王。常持盖随侍。得四辩才。触难能通。拘絺罗第
一。今持经人。照巳心具二庄严。则见大膝。】

「难陀。」

【难陀者。亦云放牛。因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丘。三
月安居。王语放牛送乳。终竟三月。王令见佛。乃语
同辈云。曾闻一切智人。即净饭王子。彼生在王宫。
颇知放牛事。乃问佛。佛为说十一事。如大论文。因
而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因为名。故云放牛。若观
心者。例上牛呞观心观。】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难陀。难陀如前。孙陀罗。此云好爱。亦云端
正。四月九日生。容仪挺特。妇名孙陀利。极端正。食
息不相离。佛与阿难途行乞食。到孙陀门。正与妇
在高楼食。即起迎佛。持钵取饭。佛即还尼俱园。佛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1b 页 X30-0011.png
语阿难。令难陀自送来。阿难宣旨。受教。妇言君须
还来共食。送饭奉佛。佛令剃头。握拳语剃者。勿持
刀临阎浮提王顶。佛逼不得止。仍剃头。明日佛与
五百比丘应请。求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房扫
地。关南北开。扫此彼污。复惧佛归。即逃归去。于路
值佛。屏身隐树。树迥然升空。佛见即唤将还。问何
故去。即答昨妇别待还共食。忆妇去耳。佛将游天
堂地狱。因是获圣果。短佛四指。若入众中。有未识
者。谓言佛来。有外道聪明。国人称为智者。与身子
论议。结舌。欲佛法出家。见难陀色貌殊伟。叹云。短
小比丘智慧难槩。况堂堂乎。难陀即度出家。后获
圣果。闻经者。当照无明之爱。即见巳心涅槃之好
爱。】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言富楼那者。此云满愿。弥多罗。此云慈。母名也。父
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
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满。故名满愿。母名弥
多罗尼。尼者女也。彼通称女为尼。男为那也。既是
慈之所生。故言慈子。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
人。呼我为满慈子。此从父母得名也。若从巳者。是
人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此就巳智名满。增一
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愿第一。又云。于说法人
中最为第一。欲还本国。人恶。能行忍行。或人毁辱。
拳殴打杖刀刃时。我当自幸离五阴毒器。名为行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1c 页 X30-0011.png
忍满也。为大智舍利弗所称叹。一切梵行人。皆当
萦衣顶戴。若人见者。得大利益。若照一心。四弘四
谛。一念具足。自利兼佗。悉皆丰备。即见巳心之满
愿也。】

「须菩提。」

【须菩提。此云空生。为初生时。家中仓库器皿一切
皆空。问占者。言吉。因曰空生。常修空行。故言善业。
若供养者。得现胜报。故善吉。常乐游止闲林石窟
寂静之处。常入空定。佛忉利下。率土辐凑。争先顶
礼。空生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观色非佛。乃至识非
佛。眼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佛告莲华比丘
尼。非汝前礼。汝礼色身。须菩提前见法身。闻经者。
当照巳心。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自有。湛然清净。即
见自巳空生之法身也。】

「阿难。」

【阿难者。此云欢喜。亦云无染。净饭王因天告云汝
子成佛。须臾臣奏。昨夜天地大动。太子成佛。王大
欢喜。白饭王臣奏生儿。举国欣欣。因名欢喜。阿难
端正。人见欢喜。中阿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
多若少。见其语默行住坐卧进止动转。无不欢喜。
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后出家。佛求为侍者。目连
腾三愿。预知讥嫌。佛即印许。佛言。阿难胜前侍者。
前侍者闻说乃解。今佛未言。阿难巳解佛意。须与
不与。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难。如来欢喜。四天王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2a 页 X30-0012.png
各奉佛钵。佛累而按之。合成一钵。四缘宛然。此钵
太重。阿难欢喜荷持无倦。中阿含云。阿难侍佛二
十五年。所闻八十千犍度。皆诵不违。不重问一句。
念力欢喜。又阿难随佛入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
染著。故名无染。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
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自誓坐入涅
槃。于恒河中。入风奋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一
与龙。一与毗舍离。一与阿阇世。口出微妙语。世尊
所赞叹。天人之所爱。今闻经者。当照巳心即空假
中。一念心尘。具如来藏。奉持佛法。不离刹那。破巳
心尘。出大经卷。即见自巳心中持法阿难也。】

「罗睺罗。」

【罗睺罗者。此云覆障。释迦为太子。求父出家。父不
听许。汝若有子。放汝出家。太子以手指妃腹。语云。
汝六年后。当生男。佛出家后。耶输有娠。佛既出家。
妃却有娠。诸释咸瞋。欲治欲杀。因焚火坑。耶输抱
子。发大誓愿。若为非子。母子俱烧。若真遗体。天当
为證。即抱子投火。坑变为莲池。华捧真体。王及国
人始复不疑。有十义名覆障。具如疏释。佛敕罗云。
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今犹住世。未入涅槃。闻经
者。若照巳一心三智。障五住惑。使不得生。即见自
巳心中罗睺罗也。】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是第六结上多知识众。或言知秖是识。或言闻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2b 页 X30-0012.png
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大与罗汉
如前解。此释多知识众竟。】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此是初声闻众中。第二少知识众。但举学无学之
位与数。不列名叹德。验此呼为少知识众耳。然圣
与凡绝交。故凡不测圣。名为绝交。非圣全不交凡
名为绝也。如以凡望凡。交者方识。况以凡望圣。理
合绝交。交好既绝。不可以凡夫能知能识。而判所
知所识若多少识也。等绝凡交。不可以多人知识
为高实本。以少人知识为下权迹。故知多识少识
本迹权实。各有理本。故诸圣者。为引凡下。发彼同
类。机缘不等。随类接之。若凡志希高慕远者。以多
识引之。若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
生。若干差别。不以多少之迹失其本也。问迹必有
本。权必引实。上释声闻。多少二众。皆约本迹。元是
大权。若尔。则唯有能引。而无所引。答。实如所问。且
据法说。初周舍利一人得记之时。四众八部。咸皆
欢喜。即所引之流非不无也。然为成四释。通有本
迹之义。本既不同。事须分别。若巳入圆位。能引之
人。成于发起影响二众。灼然本是菩萨。降斯巳外。
曾发大心。亦名菩萨。若元住小者。则是大经未曾
发心。皆名菩萨。故释上二十一尊者。通有本迹。委
消如疏。言学无学之位。有五句释。初学。二无学。三
无学学。四学无学。五非学非无学。约五句对四教。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2c 页 X30-0012.png
就能所断惑推义。委在疏文。闻经者。若自照巳心。
正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药病俱泯。即是无学。能
如是观。即名为学也。少知识文竟。然天台疏记。释
上声闻众等。一一各约因缘约教本迹观心。虽具
用四释毕。又于此文之后。重明总别两番消释。义
该一代。显善权巧。观行精微。影化功毕。生伴息化。
简异诸经所列声闻。方显今经所列之众。咸成妙
机。况诸声闻弟子。若显若晦。在大在小。为主为伴。
示讷示辩。有屈有申。厌外欣内。背大向小。引小入
大。会偏归圆。自因至果。皆为众生。作种熟脱去来
今益。所历既多。时处不一。良由机缘生熟未等。今
既咸会。以昔望今。令成今教人法俱美。故一一人。
具用四释。今了机应。从外至内。后入法华。本迹两
门。先后悟入。皆藉引导。影响发起。随闻一句。若人
若法。皆成化机。悉可为观。故于一人。遍须众释。况
令后代闻名起行。禀教识体。思迹睹本。寻其因缘。
广照始末。若得此意。于一人所。于经一句。可以为
上求佛果境。可以识下化众生机。可以晓圣者化
仪。可以了凡众禀益。可以达名义同异。可以知行
等理殊。可以知随闻成观。可以解迹本人法。可以
信化事长远。可以仰圣恩难报。可以知众生难化。
可以知会理至难。佗人不见。谓为蘩芿。若得今意。
凡闻诸经一法一事一人一行。则解十方三世诸
土诸佛用教。现身虽复不同。然思修之门。其理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3a 页 X30-0013.png
别。妙得此意。四仪三业。修观有托。况复能观须辨
同异。天台疏记。委悉分明。须者寻之。非此可具。此
释初声闻众竟。下去第三列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先列波阇波提者。此云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云
众主也。当知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
导师。问。大爱道之名。何故用智度消耶。复非佛母。
何作佛母释义耶。然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既爱大
道。智度亦大。况凡女人皆能生子。故借净名佛母
之义。令生巳心导师之子故。六千者数也。若于自
巳见者。正用华严十种六根。约界好辨。即成六千
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耶输陀罗者。以子标母。此云华色。亦曰名闻。或云
无翻。温良恭俭让。德齐太子。然在家为菩萨之妻。
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问。此经及
涅槃中。云罗睺罗是耶输子。未曾有及瑞应二经。
云是瞿夷者子。何也。然十二游行经出三夫人。一
是瞿夷。二是耶输。三鹿野。或可彼经举大母耳。此
经举所生耶输也。故释论云。劬毗陀是宝女不孕。
即是瞿夷。故知定是耶输子也。
△此下当释第三
菩萨众。经从此至下八万人俱。乃是闻持伴中。次
列菩萨众也。此一节文有六段。初明菩萨气类。二
总标诸大数。三阶位。四叹德。五列名。六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3b 页 X30-0013.png

「菩萨摩诃萨。」

【此中菩萨摩诃萨五字。即是初气类。言气类者。即
是菩萨摩诃萨之流类。若具存梵语。应言菩提萨
埵摩诃萨埵。什师避繁。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
也。萨埵此云心也。摩诃此云大也。此诸人等。皆求
广博大道。又成熟众生。故云大道心也。俱是大道
心之气类。故下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若
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行
菩萨道也。释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中摄。今
何别列耶。答。有菩萨墯四众中。有四众不墯菩萨。
为其不发大心作佛故。今别列同是发大心求作
佛者。名菩萨众。又准下叹德不涉权下。皆是證信
影响。非率尔人。又菩萨多种。有其偏圆。须约教甄
分方显今经菩萨。闻经者。当观巳心。中道双照二
谛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尘劳名众生。即
是见自巳心中大道心众生也。又复诸菩萨本地
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迹补释迦。馀并准知。由普现色身三昧力。散
影垂容。以口轮不可思议摄化。随宜广说。但可以
意知。不可以言辩。譬如槌砧成诸淳朴也。】

「八万人。」

【此是第二标大数也。然馀经集众甚多。此经何少
耶。但是随要所列。语其大数。故知今开秘藏。不涉
权下。不必在多列众。虽尔本门得道。数倍诸经。譬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3c 页 X30-0013.png
如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从要所列。若观心者。
照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
等。心中有十善心。即成万法。为所观境。约八正道
为能观。能所相从。合成八万法门。即见巳身中大
道心八万菩萨众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第三明邻圆际极位也。阿耨此云无上道。应
从后句。成上位行念三种不退之位。更须约教简
判。显今经圆教。具三不退。当观自巳一念阴法即
是法身。名念不退。达巳缚业即是解脱。具诸行门。
名行不退。了巳烦恼即是菩提。以般若离二死故。
名位不退。此即达巳心三道。成三不退位也。下从
不退。至能度众生。有十三句。是第四叹十地菩萨
德也。当知从义尽为句。不属字之多少。】

「不退转。」

【此中不退转三字成前。即是明位也。起后即是叹
德。此之一句。义当两属。前将此义。释成位中三不
退义毕。今当起后以对初地。初地名欢喜。喜其不
退不堕二边入中道。还依一念具三不退。故知叹
初欢喜地也。此地圆离三垢。圆发三智。圆明圆转。
一念供养。圆植德本。为圆佛所叹等。下之诸句。一
一准此。此且一途。竖约十地义便。随人乐欲。令易
解故。且于一一句。约竖释义。若尔。此圆妙之经。何
以竖叹十地别发位耶。答。一者寄本。二者證同。三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4a 页 X30-0014.png
者顺论摄取事门等。后文约横释圆义自显。】

「皆得陀罗尼。」

【此一句叹二地。二地名离垢。遮诸恶。达众善。即陀
罗尼义。故知离垢地也。】

「乐说辨才。」

【此一句叹三地。三地名明地。由内智明。故能外说。
欲知智在说。说有种种。乐说最胜故。故知叹第三
明地。】

「转不退转法轮。」

【此一句叹四地。四地名𦦨。能破闇。又能燋炷。转法
轮自害巳惑。如焦炷。破他迷闇。如除闇。是叹第四
𦦨地。】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此一句难第五。名难胜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
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是叹
第五地也。】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此一句叹第六。名现前地。由得禅能供养诸佛。福
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是知叹
第六地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此一句叹第七远行地。此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
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知是叹七地也。】

「以慈修身。」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4b 页 X30-0014.png

【此一句叹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
慈熏身。应入五道。以慈熏口。为人说法。以慈熏心。
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是叹第八地也。】

「善入佛慧。」

【此一句叹第九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
最合。是知叹九地。】

「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
百千众生。」

【此四句叹第十法云地。法身如虚空。禅定如大云。
智慧如大雨。故初句叹法云地也。到于彼岸一句。
是叹此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到在不
久故。名称普闻等者。叹此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
令声名普闻无量。内外相称也。能度众生一句。叹
此地胜前诸地度生。故称能度。此上四句。都是叹
第十地也。然上诸地。悉具内外等众德。而出没释
者。依十地名便。随人乐说。令易解故。此约竖十地
释竟。若约横释此十三句叹德者。从初住义便。直
就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入
中道。其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名得不退转。
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解脱法
身三德。故云得陀罗尼。初住口密说法功德。不可
思议。名乐说辩才。初住能分身百界作佛。说法教
化。名转不退转法轮。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
事法界诸佛。名供养百千诸佛。初住得实相本。能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4c 页 X30-0014.png
种德本。初住开佛知见。知见巳法与诸佛同。名佛
所称叹。初住普现色身。遍应法界。名以慈修身。初
住入秘密藏。名善入佛慧。初住一心三智无有障
碍。故云通达大智。初住分得事理究竟。名到彼岸。
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云名称普闻等。初住能
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名能度众生。此初
住一位。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略叹
十三句耳。二住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大品云。初阿
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荼亦具诸字功德。中间
亦尔。若欲照巳自心见众德者。但观一心中三观
圆明。则见上三不退位。三陀罗尼。三种闻持。三无
碍辩。三种法轮。一体三宝。三种慈悲。三教佛身。三
智。三谛。一心三观。有无量功德。不可具说。况十三
句宁可尽耶。要而言之。以由达了洞明不退一心
三观。乃至见巳心度生一心三观。乃至以得度生
一心三观故。方得乃至不退一心三观。展转互具。
中间诸句。准说可知。三观无殊。随事明异耳。观圆
德妙。不可分张。小乘一句。尚说无尽。况圆菩萨。一
心顿晓。见自巳诸德也。此释第四叹德竟。】

「其名曰。」

【此总标起。第五列十八菩萨名。然下列诸大士大
名。或从法门。或从德行。或从本愿。或隐或显。或真
或俗。或主或伴。不同声闻事迹显著。虽非显著。必
具诸教。即居今经之首。义必在圆。虽是一名。备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5a 页 X30-0015.png
量义。今依诸经及观心等。随文消之。】

「文殊师利菩萨。」

【此云妙德。无行经名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梵语
不同耳。有三义释其名。初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
如妙德等。此从见性。立妙德名也。二若从思益经
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由不起非法相故名妙
德。此乃如说而观。言行相称。从行立名也。三如悲
华经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
正觉等。宝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愿取妙土。今故
号汝名文殊师利。此乃益物事广。所化位高。行愿
高广。一切皆妙。从愿得妙德名也。菩萨二字如前
释。彼经云。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
宝积佛。今犹现在。若闻名者。灭四重罪。楞严又云。
有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亦是文殊。为利生益物。
影响释迦耳。然文殊何故居菩萨首列耶。然序中
既能释弥勒之疑。乃是一经发起之首。况二万亿
佛所。咸为众启疑。故列在八万之首。今日闻经者。
当照巳心理性。三德之藏。不纵不横。即见巳心中
妙德也。】

「观世音菩萨。」

【天竺云婆娄吉低税。此云观世音。思益经云。若众
生见者。即时毕定。得于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
名观音。又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者。心
念我者。为我天耳天眼。所闻见故。若不免苦。我不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5b 页 X30-0015.png
取正觉。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
字汝为观世音。至下普门品。更广释名。闻经者。照
巳一心中三智名观。三谛名世。三观是语本名音。
此即见自巳心中观世音菩萨。】

「得大势菩萨。」

【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
宫殿。名大势至。此约威势释势也。又悲华经云。愿
我世界如观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
千世界故。字汝为大势至。此乃以世释势。势力取
世。不违其志。以志大故。故佛记之。志愿取世。亦名
世志。闻经者。照一心中体真等三止为足。投动三
谛地。使见爱倾覆。即见巳心大势至也。】

「常精进菩萨。」

【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
舍。犹不受化。而无一念弃舍。身心俱进。若照巳心。
无明法性。不即不离。见心中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

【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
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沙佛。
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因此名
也。今闻经者。若照巳心。空不住空。如无佛时。出假
不住假。如有佛时。入中不住中。如得授记。应照三
谛。心性常住。即自巳心中不休息也。】

「宝掌菩萨。」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5c 页 X30-0015.png

【普超经云。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败。此释掌也。
身被上铠。固掌法身。名掌也。今释大乘。常以实心。
通诸慧心。为人讲说出世上上珍宝。心无贪惜。约
此释宝。若照巳心即空假中。能掌心性三谛之宝。
即自巳宝掌也。】

「药王菩萨。」

【悲华云。愿于劫尽苦恼时。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
大医王。宝藏佛言。今当字汝名为药王。若照巳心
三观。治三毒重病。即自巳药王菩萨。】

「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
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

【此七菩萨。并宝积名。疏记阙释。未捡馀经注。】

「跋陀婆罗菩萨。」

【此云善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
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般舟亦名善护。善巧将护。令
其不退。若观心中道。诸善中最不为三惑所动。即
见巳心中善守也。】

「弥勒菩萨。」

【此云慈氏。慈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胜。思益云。若
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贤愚经云。昔
为国王。见所乘象。欲心炽盛。象师以铁钩。触象顶
上。见之而生慈心。今为补处。又悲华经云。发愿于
刀火劫中。拥护众生。本愿力熏。见苦生慈。若观巳
心。中道无缘。即是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6a 页 X30-0016.png
同体大慈法中。离诸不善。即见巳心中慈氏也。】

「宝积菩萨。」

【疏记阙释。】

「导师菩萨。」

【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
恩报。故名导师。乃舍婆提国人。是白衣居士。令他
邪见皆入正道。若观心即空假中。导一切行。不坠
边见。即巳心导师也。】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此是第六结上数也。释第二列菩萨众竟。】

「尔时。」

【即当尔之时也。此下是闻持伴中。第三杂众也。古
人云。是凡夫众。此中有圣。如八龙是八地菩萨。况
初在华严中。并得不思议解脱。不可云凡也。旧云
俗众。此中有道。如阇王所将。不独俗众。不可云俗。
旧云天人众。此中有龙鬼。皆不便。今依天台。呼为
杂众。意则兼含矣。杂义云何。谓五道色欲二界。合
有八番之众。故云杂也。约外则有五道果报。形服
差殊。亦名为杂。约内则證理。得道未得道。五道之
众。具四悉机。析体偏圆。与之相杂。故名杂也。此据
初所列。未闻正宗。若见定起。咸成人一。纯等无杂。
杂义如是。岂可但以凡夫形俗判之耶。复不可以
五道人天判之。为此众有得道證理四教诸机。故
言杂众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6b 页 X30-0016.png

「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此八番中。初列欲界天主等。或云旃提罗。此翻能
作。作欲界忉利天主故也。忉利是所居处。在须弥
山顶。忉利横有三十三。委释如馀经论。且释能伴。
于处非要。故略不辨。下诸所依皆尔也。杂阿含云。
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
施。报作天主。名释提桓因。帝释有千种名。皆有所
因。此不具出。盖是此欲天之主。故前列之。应约教
解。以般若中得记。号无著世尊。当知本證三十三
地功德。迹居须弥山顶。同栖第一义天。共服实相
甘露。若达巳心忘念阴法。即是实相常住。如天甘
露。即见帝释也。二万等。即帝释所将之众。思之可
知。】

「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

【此等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等也。或云是三
光天子。名月即月天子。是宝吉祥。乃大势至应作
也。普香即明星天子。乃虚空藏应作也。宝光即日
天子是宝意。乃观世音应作也。应迹名字。并在正
法华经所出。】

「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此四大天王。即是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四者。东方
名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国。亦名安民。居须弥半
腹黄金山之上。常领二鬼。一犍闼婆。二富单那。次
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天王。居琉璃山。领二鬼。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6c 页 X30-0016.png
一薜荔多。二鸠槃荼。西方毗留博叉天王。此云恶
眼。居白银山。领二鬼。一毒龙。二毗舍阇。北方名毗
沙门天王。此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鬼。一罗刹。二
夜叉。所各领鬼者。不令恼人。故名护世。本住常乐
我净。迹示为护世四天王。】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自在天。亦名变化天。即欲界第五天。圆晖疏云。乐
变化。种种乐具。以报得境犹粗。更以业通。变细妙
境。而自在受用。故名变化自在也。大自在者。即欲
界第六天。是欲界极天之顶。欲得境时。自能变化
五欲。又馀天知所须意。他为变化。五欲用时即足。
故得大自在名也。中间更有夜摩兜率二天。不出
经。略耳。此列欲界天众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

【此中及下。列第二色界天众也。言娑婆者。此云忍
土。其中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名
忍土。悲华经云。名娑婆者。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
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杂。九道共居。此略释娑
婆世界也。言梵者。此云离欲。除下地惑。上升色界。
故名离欲。亦称为高净。尸弃亦名树提尸弃。即火
名。由此王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也。经标
梵王。即举天主之位。复云尸弃者。释论云。以尸弃
为梵王。尸弃是名。此举位显名。目一人耳。住禅中
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若单修禅。为梵民。加四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7a 页 X30-0017.png
量心。得主领为王。此是初禅有三天。今但举其王。
则摄馀二天。】

「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言光明者。即二禅三天。俱有光明。以此三天初离
寻伺内粗过患。遗身生妙光。故立光明之号也。言
等者。须等上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但经家存略不
具出耳。若释此十八天名。与身寿等。委如俱舍。非
此可述。此列色界天众竟。不列无色界众者。但戒
急乘缓。如四句。不预此会也。】

「有八龙王。」

【此当第三番列八龙王。此总标大数。下列八名。】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初难陀名欢喜。次跋名善。是其兄弟。常护摩竭提
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鉼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
皆欢喜。后从此立名。即目连所降者也。居其海中。
此八龙王。华严中得不思议解脱法门。元是八地
菩萨。垂迹应现。一一依本迹解之。当知本住欢喜
地。迹居海中。观解在后也。】

「娑伽罗龙王。」

【华严所称。从居海受名。或有因国得名。本住智度
大海。迹处沧溟。】

「和脩吉龙王。」

【此云多头。居于水中。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
头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7b 页 X30-0017.png

「德叉迦龙王。」

【此云视毒。亦云多舌。本住乐说辩法门。迹示多舌
也。】

「阿那婆达多龙王。」

【此从池名。长阿含云。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此
龙王常处其中。阎浮提诸龙有三患。谓热风热沙
金翅鸟入宫。居彼池无三患。故名无热池。当知本
住清凉乐我净。迹处凉池。免三毒病。】

「摩那斯龙王。」

【此云大身。大力。脩罗排海。淹喜见城。此龙萦身。以
遏海水。本住无边身。迹为大体大力也。】

「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优钵罗。此云黛色莲华池。此龙依住池中。从池得
名。本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正法念经云。龙为诸
天保境。天与脩罗兴兵。天先遣龙斗。故知为天所
管。此龙等属畜所收。】

「有四紧那罗王。」

【此当第四列紧那罗众。此乃总标其数。言四紧那
罗者。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
人非人。是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如华严经列。身
有异相。即上奏乐。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
而颂法门也。】

「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
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7c 页 X30-0017.png

【法紧奏生灭法音。妙法奏无生法音。大法奏无量
法音。持法奏无作法音。诸紧既历五味。所奏法音
须遍四教。如大树经云。大树紧那罗王。与无量紧
及无量乾诸天。奏八万四千净妙乐音。来至佛所。
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涌没低昂。一切声
闻。皆从座起犹如舞戏。迦叶被问。答言非本心也。
故知能奏别圆法音。使诸声闻不能自安。当知本
住不可思议。不起灭定。安禅合掌。赞诸法王。迹中
弦管。歌咏十力。今经不如大树所列多者。验闻实
不易故。紧等皆四者。表四教可知。若了自巳音声
即空假中。随顺三谛。即是赞佛也。】

「有四乾闼婆王。」

【此当第五列乾闼众也。言乾闼婆者此云嗅香。以
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
此通总标数也。】

「乐乾闼婆王。」

【乐者幢倒。谓缘幢。即竿木也。】

「乐音乾闼婆王。」

【乐音者。鼓节弦管也。】

「美乾闼婆王。」

【美者。幢倒中胜品者。】

「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美音者。弦管中胜者也。释四乾众竟。】

「有四阿脩罗王。」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8a 页 X30-0018.png

【此当第六列脩罗众。阿脩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
采华。欲酝大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
断。故言无酒。亦云不端正。此神谄曲。此脩罗道。亦
属鬼畜二道所摄。若居海边。鬼道所摄。若居大海
底者。即属畜生道摄。此通标数。】

「婆稚阿脩罗王。」

【此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五恶物系颈不得脱
故。亦云有缚者。为帝释所缚。名有缚也。】

「祛罗骞驮阿脩罗王。」

【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即涌海水者也。】

「毗摩质多罗阿脩罗王。」

【此云净心。即舍脂父也。因舍脂谗其父。遂与帝释
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善现城。帝释以般若咒力。不
能为害也。】

「罗睺阿脩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罗睺此云障持。障持日月故也。是畜生种。变身长
八万四千由旬。宝珠严身。因日放光照其眼。举手
掌障日。日为所覆。其怖日月时。倍大其身。气呵日
月。日月失光。而来诉佛。佛告云。罗睺莫吞日月等。
罗睺闻偈。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时婆稚
见罗睺战怖放月。何故汝今战怖不安耶。答云。我
若不依佛语放月去者。头破作七分。由佛力众生
力日月力故。不能害日月也。因见佛塔被焚。载水
灭火救。愿得大身欲界第一。生光明城。作罗睺阿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8b 页 X30-0018.png
主。有南洲金刚山中。宫室所治六千由旬。行树布
列。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入宫中。属四恶趣
者。良由此也。若照心者。用中道妙观。双遮法界空
寂。即名覆障。三观断惑。即见交兵。要而言之。达性
恶法门也。啖月缘出大论。释战。文在阿含中。】

「有四迦楼罗王。」

【此当第七列迦楼罗众也。此先标起。言迦楼罗者。
此云金翅。翅融金色。大海北面大树上。树东有卵
生龙宫。又有卵生金翅鸟宫。树南胎西湿北化四
面各有龙鸟之宫。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
此鸟有神力。雄化为天子。雌变为天女。化巳住处
为宝宫。亦有百味。而报须食龙。世人言庄子呼为
鹏。鹏行众鸟翼之。亦称凤凰者谬矣。凤不践生草。
啖竹实。栖乳桐。金翅云何是类耶。鸟缘出长阿含
中也。】

「大威德迦楼罗王。」

【迦楼如前释。大威德者。威胜群辈故。】

「大身迦楼罗王。」

【大群辈也。】

「大满迦楼罗王。」

【龙恒充巳意故。】

「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如意者。颈有此珠故也。诸鸟寿八千岁。命终其心
冲风轮。透金山顶。成如意珠。龙得之为王。人王亦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8c 页 X30-0018.png
有感此珠。】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当第八列人众也。韦提希此云思惟。是母也。父
名频婆娑罗。此云摸实。阿阇世即子也。此云未生
怨。母怀之日。常有恶心于鉼沙王。未生巳恶。故因
为名。或呼为婆留支。此云无指。为初生时。相者云
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名为无指。普超
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
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
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据得柔顺忍。及预今经闻持清净众。至涅槃时。身
疮始发。悔得初果。故知迹示引逆罪者尔。不可迷
迹而惑其本也。若照心贪爱母无明父。害此称逆。
逆即顺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列杂众八番机
竟也。问佛在人道中说法。列人众何少耶。答文略
不载。人实不少。无量义是此经序。文云。及诸小王
转轮圣王。四转轮也。国王臣民士女。及眷属众。则
广矣。问。天人龙鬼。皆来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
一界。何意。不列此会者何。答。夫诸道升沈。由戒有
持毁。乘有缓急。有见佛不见之殊。持戒有粗细。报
有优劣。乘有大小。见佛有权实。辨戒乘。略分为三
品。谓上中下。又依涅槃一句。开为四句。一乘戒俱
急者。今天人闻法者是。二戒缓乘急。今畜鬼闻法
者是。三戒急乘缓。无色不来者是。四戒乘俱缓。地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9a 页 X30-0019.png
狱不来者是。馀经有列无色地狱者。何耶。乘分三
品。馀经有列。乃中下乘急耳。此中不列者。上乘缓
故。不能闻法华见佛也。当知福易戒难。戒易乘难。
以不来此经者众。广释四句。如净名疏。七义解之。
须者捡之。若得此意以此四句。一一勘于人天八
部。六道众机。自他值佛。闻法时处。得道奢促。诸经
列众多少有无。以验巳身当来生处。三世因果如
印不差。朗然可识。今闻经者应揣心自责于经序。
岂不怀惭于正宗。嘉会得道。倍尘数于大千。不预
班流深愧丹俯。赖今闻见系种。将当识寄妙乘。终
期彼岸。更愿诸佛冥资。即生开发。自他皆入。用报
法恩。圣鉴无私。證兹诚愿。】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广结同嘉会也。始从如是。直下止此。俱名通序
竟。然此通序缘出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
切经首当作何语。佛答阿难。应云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某方某国。与某大众。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
佛经初皆然。故名通序。以一切经首皆有故也。又
以如是等五事。通冠正宗及流通一部之文。故云
如是。通指一部。我闻能闻一部。时处主伴。必无异
途。通冠一部。亦名通序。章安别记。从前三段消经。
即此义也。又名经后序者。结集时在说经后故。又
名经前序者。以佛付嘱令安经首故。又名證信序。
亦名破邪序。如前解如是中说。然今经通序。超出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9b 页 X30-0019.png
一代。简如前说。此释通序竟。
△从尔时世尊下讫
品。名别序也。言别序者。望通得名。且约当教。相望
为言。佛及弟子。经前经后。通从别妙。又若从如来
最后遗嘱。则通序唯通。别序唯别。若如来灭后。来
至今经。对昔辨者。此之别序。意别而兼通。通叙昔
故。唯在今经。通序文通而意别。别在今故。诸经通
尔。当知今经二序相对。其名自分。于今经中。言通
叙昔者。说法则重叙出生。放光则渐顿俱照。唯有
华地。专表斯典。意密未宣。入定乃义兼开合。众喜
则悦动殊昔。约昔异今。疑念乃双。缘过现犹预于
当。答问则广叙三同。通收一代。经意既远。序亦异
常。是故他经直尔发起。此文为五。一众集。二现瑞。
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也。且先总解此五。应须四
教。初因缘者。光宅释此。有逆顺生起。由众集故现
瑞。乃至由问故答。答由于问。乃至瑞由众集。此乃
翻覆缘起。钩锁相连。序于正意。竟自未显。直是因
缘释。尚自不明。况二三四缘。了无旨趣。其旨者何。
谓表四一。一经所显。不出四故。此亦以光宅义。而
破光宅。若依今师自义。应表十妙皆一也。今明五
序。序正中四一也。集众叙人一。以多人和合。至今
同故。是世界也。现瑞叙理一。六瑞一一无不表中。
此名最顺。是第一义。疑念叙行一。修行之来。为生
物善。搆疑兴念。令众行成。是为人也。问答叙教一。
由答问故。疑除教兴。问答即是除疑之教。是对治。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19c 页 X30-0019.png
一往论其大旨。然集众等各具四一。有此表彰。方
可生起逆顺有由。若不尔者。何大乘经不集众。放
光雨华动地。但无生起大疑。请答不必妙德。答问
不引三同。今虽未正说。但因疑请问答而后知。则
使地华之前。既说定异常。说定之前。众不孤集。虽
曾闻无量义。既定不散。知向闻未卒。故知地华之
后定起。所说不轻。以前后准中。应华地亦异。由是
闻法。表一乘人。人由现瑞。表一乘理。为显斯理。生
疑问答。教行斯在。人理宛然。又由瑞中。说开经。表
合教。入合定。表中行。放中光。表中理。雨中华。表中
位。中地动。中惑除。总成人一。良有以也。故天表第
一义天。地表实相之地。虽并有表兆。而时众莫测。
纵闻开经。尚不知开本表于合。况复能知定理等
耶。故待文殊引往。方知化道不殊。须知生疑本为
立行。疑决行称。引古教同。乃知今佛方说教一。而
令时会成一乘人。如是乃可为今经由渐。作显实
先萌也。若不尔者。徒云释序。表法华意。竟自未彰。
如此犹是因缘释耳。二约教者。此序序正。非藏通
别教。乃是今圆也。且从废权。故云非藏等。先废后
开。理数然耳。故历教简三。尚未名一。若开显巳。无
非经王。三约本迹者。若以序序寿量中本地四一
者。亦可预表。故知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四约观心解者。以皆表一。理观易
彰。今略述之。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行一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0a 页 X30-0020.png
能作此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之经。即教一也。又
常观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教也。解脱行
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行如来也。约六即位。
位位四一。于念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
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三昧也。心境互发。即因缘观
之四一也。不同三教。即约教观之四一也。久远巳
得。即本地观之四一也。此约四教。总解五序。竟。次
别释中。就初集众又二。初众集威仪。次众集供养。】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初是众集威仪也。言尔时者。欲现六瑞时也。古人
云众集时者。不体言旨。凡云尔时。皆指前事之末。
后事之始。此指现六瑞之前。欲说无量义经时。众
初围绕。若云众集时者。不可云众集时众绕。如方
便品初。即指文殊答问竟时。不可云佛从三昧起。
如云尔后尔乃等。皆是尔时之后。若集众竟。可云
尔乃说无量义。故知别论。即是欲说无量义时。通
论。可指佛未定起之时。初则四众围绕。乃至雨华
动地。故云是时天雨等也。所以重云是时天雨者。
别指入定后时也。此虽小事。其例实多。事还不轻。
故令遍识也。世尊者。别举化主一号尔。四众者。有
云。天龙等四。梵魔等四。大小客旧。虽有此列。不判
凡圣逆顺权实说默今昔微著共别兼独施开本
迹。都无旨归。又云。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
局。意不周。今师于出家等四中。一一众中。更各开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0b 页 X30-0020.png
四。一发起。二当机。三影响。四结缘。今立此四。乃遍
诸四。收向十双。凡圣乃至本迹。一一不滥。此四生
起者。机虽可发。必藉先导。导机既发。影响扶疏。三
利全无。结缘众也。初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
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所
谓发起。令众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问答等。皆名
发起众也。二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如痈欲
溃。不起于座。闻即得道。此名当机众。三影响者。古
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众星绕
月。虽无为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响众。四结缘者。结
谓结搆。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为未来
修得三德之先萌也。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
物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现
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
此名结缘众耳。此即通取六根五品。别则五千起
去之流。虽无三慧。纳种在识。为系珠缘。比丘一众
既尔。馀三众亦然。合十六众也。类如大通智胜佛
时。王子覆讲。即彼时发起众。除发起外。诸大菩萨。
馀皆影响众。闻法得道。即彼时当机。闻法未度。而
世世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即彼时结缘众。彼
佛世时。尚有四四十六众。今佛道同。宁得无耶。经
从总想。但云四众。若直云比丘等四。所摄未周。因
缘释竟。此是圆教十六众。约三教例亦可解。本迹
者。且约体用。或本住尊极。迹为十六众也。观心者。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0c 页 X30-0020.png
研境作观。在名字观行位中。即成结缘。入相似成
当机。分真。即成发起影响也。然分真位。更分二义。
若旧入者。唯名影响。乃至闻经。超入后位。意亦如
是。若新入者。得是当机。亦是影响及以发起。即如
发誓弘经之徒。又五千起去。亦是结缘。故知不专
五品。今约观行。从容而释也。又涉公云。天台立影
响等众。有义无文。未可依信。当知涉公未达经文。
经引文殊弥勒。岂非发起。三周获记。岂非当机。除
发起外诸大菩萨。岂非影响。除当机众。如起去等。
岂非结缘。故今经所列。即是其文也。义须必有发
起等四。即其义也。有文有义。定可依承。况杂众中。
虽无击动。亦能引导。通名发起。虽非镇严。亦能辅
佐。通名影响。而八部欢喜。即是当机。闻此当熟。即
是结缘。净名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并其所引。四
众义足。云无文者。深成不达。广破在记。此不具述。
言围绕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下。化为人
像。到巳右旋。旋巳敬礼。礼巳却坐听法。因于天敬。
人以为楷。此因缘四悉也。又围绕者行旋威仪也。
表四门机动见圆理。以圆对偏。今昔相望。四教义
足。若无量义时。仍是偏小。今从圆极义边。方是大
机动也。本迹者。本住非动非不动之法身。迹示诸
教机动绕佛尔。又观佛身周匝。相好庄严。四旋瞻
仰。增念佛定。即是观心解也。】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1a 页 X30-0021.png

【第二明众集供养者。通论三业皆是供养。别论卑
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
叹。施其依报名供养。此中文略。具辨应如无量义
经广说。天厨天香天钵器等。即是供养。大庄严菩
萨。及八万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
是尊重。说七言偈。即是赞叹。今论众集。指彼文者。
彼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即入彼定。当时放光。
天便雨华。地即六动。时众睹此便生疑念。及以问
答迁延。即彼坐席仍说法华。故知三业供养。不得
有异。用彼广。释此略。于义无咎。此释初集众序竟。

△此下第二从为诸菩萨至起七宝塔。是现瑞相
序。又二。初是此土六瑞。二明他土六瑞。初此土六
瑞。自为三双。谓智定。因果。感应也。此先总释。智则
指一说多。定则谛缘义处。因则四位天华。果则六
处地动。感则大乘机发。应则圆毫照之。又此六中
唯除说法。馀五同时。虽复异同。共显一致。然于六
中。虽前二。后二正为时众。以中二为表。正在因果
故也。所以华表真因。地兼分果。说且显露从多。定
乃密意从处。圆机当发。圆应照之。故知六瑞并异
诸经。然此六皆称瑞相者。文云今相如本瑞。瑞秖
是相耳。若分别者。以密报为瑞。奇异为相。相何所
报。妙理玄赜。说之至难。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先以
异相。骇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钦渴。故以异释相。
以报释瑞也。又应略明六瑞。表报十妙。说法瑞表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1b 页 X30-0021.png
报说法妙智妙。入定瑞表报行妙。雨华瑞表报位
妙。地动瑞表报境妙乘妙。众喜瑞表报眷属妙利
益妙。放光瑞表报感应妙神通妙。当知六瑞表报
十妙。俱名现相序也。况六瑞广则表无量妙法。处
中则十。极略则一。唯表一乘。本迹开合。委在玄义。
古来诸师全无此意。致使光地等徒施浪疑虚答。
状若炫耀时众。何殊精魅外道。故今师释瑞。必有
所表。是则大事大人。作大感动。大机获大益。显大
理。须大眷属。以辅大会。俱感大时。大运成熟。自非
灵山共禀。此世亲承。焉能契之。曷有测之。标章总
释竟。】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初说法即属智。此有四义。初明所说法体者。即
说大乘经也。言大乘者。善戒经云。有七大。一法大。
谓十二部。毗佛略等。即今境妙。二心大。谓求于菩
提。三解大。谓解菩萨藏。此二即今智妙。四净大。谓
见道净心等。五庄严大。谓以福德智慧庄严。即今
行妙。六时大。谓三僧祇行行。此义虽涉三藏。数有
大小。即今位妙。七具足大。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
即今三法妙。前六是因大。后一是果大。大因大果。
合为一大乘经也。此且引七大来成迹中前之五
妙。因必有果。能必有所。前必兼后。应知十法因果。
自他为所说法体。且以因果名同。其义犹别。兼独
开判。例应细简方名大乘。明所说法体竟。二释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1c 页 X30-0021.png
上别名。经云名无量义也。如法华论列十七种。皆
法华之异名。无量义者。即法华异名之一也。既云
法华是无量义异名。故知无量义。亦是法华异名。
则序中立名。于理无咎。前说无量义经。以为法华
序竟。更依论意。即是先说法华异名。还入法华妙
定。若尔前巳说竟。今何重说。答前所说经。灼然成
序。今文经家重牒其名。义欲兼正。名义两兼。序正
双得。今申论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
故大品。金光明。涅槃。皆先唱名。于序无妨。今经文
殊引古佛。亦名无量义。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
莲华。此亦序中。唱名与论同也。今按彼经释。无量
义者。从一法生。言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
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
今师释此文。无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
相。涅槃亦无。故言不相无相。即指中道实相。故知
彼经能生与今实相无别也。二法者即顿渐。顿谓
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
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又圆佛
能生。三佛所生。亦名四果也。如此诸法名为无量。
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
一义处作序。故能生义处。法华别名。所生无量。为
法华序。故序中一名。义兼两向。又应知从一以出
无量。虽举能出。通皆属序。若无量入一。虽涉所生。
通皆属正。故义处一法。亦成两向。出生之义处属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2a 页 X30-0022.png
序。收会之义处属正。故佛入义处。意兼二途。譬如
算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
为除序。又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
是。作此消释。不违彼经论。亦与此经合。得意言之。
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
序。若也专能。何殊生等诸师及昔一圆。若专论所。
何异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还成双失。所以今
家能所相从。二义俱立。若专序者。则法华巳前。非
但未论会多归一。亦未会说从一出多。故无量义
为今经序。此义自古诸师不晓。疏中广破六家谬
解。今粗释之。备悉在疏。此释第二体上别名竟。三
明因人所依。经云教菩萨法是也。用无量义处。以
教菩萨故。义处即谛理也。此仍兼异名释之。教菩
萨亦与法华不殊。故灯明佛叹法华经。云教菩萨
法佛所护念。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又云。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也。四明果人所
护。经云佛所护念也。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證得。是
故如来之所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
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也。】

「佛说此经巳。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
动。」

【此明第二入定瑞也。佛说经巳。入无量义处三昧
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
说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后入出。无有隔碍。且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2b 页 X30-0022.png
顺化仪。现有前后。佛居极位。必无前后。其体相即
问。若未说无量义。可入斯定。说此经巳。何故入定
耶。答若先入此定。后说此经可解。说此经竟而更
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无所
合。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称为瑞相。以入定中。义
兼二意。意虽复二。时众但见无量义后。即便入定。
不知所入为是何定。不知定后为说何法。故结集
者。复符佛旨。述所说经。但云无量。述所入定。即加
其处。若从义处。以出无量。显成序意。若收无量。以
入义处。密成正宗。虽加义处。众亦未知。若作次第
者。先入无量义处三昧巳。应入法华三昧。若明文
彰显。时众则知。何俟弥勒殷勤。文殊勒固。故知作
序。其义转明。身心不动者。与所缘之处相应也。身
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故大通智
胜。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
散乱。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故。
无量义处三昧法。持于身心。故不动也。称为无量
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间。从此一法。出无量法
也。若作序者。身法体动运。今令不动运。心法体分
别。今令不分别。序义明矣。问。瑞相本论奇特异相。
说法入定。是佛之恒仪。何得为瑞耶。答。说法虽竟。
时众不散。肃肃有待。故前之说法。举众来集。待于
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异。何意非瑞。虽入开定。意
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2c 页 X30-0022.png
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
同然。古人不立说定为瑞。此非凡情之所测量。此
明第一智定一双竟。】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
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此是第二因果一双。初明雨华瑞也。此表成佛之
因。若三藏中因是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别中因
是菩萨因。皆非今经表报圆乘佛因。今天雨华。报
其当获佛因。佛因者即四轮因也。小白表铜轮习
种性十住开佛知见。大白表银轮性种性十行示
佛知见也。小赤表金轮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
也。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也。四轮
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从天而雨。由是因位
故。以华表之。但因有趣果之义。故而散佛上。如此
因果。谁当感剋。祇是此会时众。故言及诸大众也。
下文殊释疑。吹大法螺等四句。又正说中开示悟
入。又与大车中游于四方节节相承。皆是位义。故
知华表因位也。问。四轮是别位义。那得释今圆位
耶。答。名通义圆。尚无所失。况名别义圆。而不得用
耶。借别显圆。如玄义止观委明。】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此是第二地动表果义也。极果分果。俱得名果。始
末兼举。故六动是表果也。言普者。谓动遍等三。故
名普也。言六动者。谓动起涌震吼觉也。摇飏不安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3a 页 X30-0023.png
名动。自下升高名起。疄陇凹凸名涌。六方出没亦
名为涌。隐隐有声名震。砰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
名觉。经但震动者。于形声三。各标一也。今表圆家
六番破无明。即住行向地等妙六也。无明盘礡。未
曾侵毁。四众之机。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
若转。即变为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此约教
解也。若因缘者。优婆塞清净戒经云。菩萨生时动
地。示此生巳尽烦恼也。一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
将灭故动。即此义也。若本迹者。如文殊释疑。引古
佛为答。密得此意。即是识本。非谓他佛昔现斯瑞。
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若就今文。约观
解者。即六根也。地相坚固。如六根冰执。未曾入大
乘之道。动难动之地。表净未净之根。当破无明。故
动表之。此直六根解。又如中阴等经云。东涌西没
者。东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东
涌主眼根功德生。西没鼻根烦恼互灭。鼻根功德
生则眼烦恼互灭。眼鼻表于东西。则耳舌理当南
北。心是中央。四方如身。身具四根。心遍缘四。故以
心对身。而为涌没。谓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六根对
青等尘。即观十二入也。又六动者。一一动中。又有
三。谓直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名遍
动。大千世界动为等遍动。馀五亦如是。合十八种
动。即观十八界。皆破无明也。初约六根。次约十二
入。后十八界。是约于阴界入三。观常住耳。此且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3b 页 X30-0023.png
存所表之数。并阙所表观境相状。当知根根皆修
三观。如十八动。此中但约能动之相。所动之地。唯
一地而巳。如根虽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也。】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
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
观佛。」

【此是第三感应一双中。初明机感也。然大众心喜
瑞者。众见雨华地动。知甘露将降。欣跃内充。表大
机当发。感于胜应尔。问。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
答。天华悦目。地动震心。大经云。动时能令众生心
动。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故非常之喜。得是瑞
焉知非常耶。然昔者教中。奚尝不睹雨华等相。昔
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又能一心观佛。是知欣跃
异常。故得是瑞。若欢喜但动阴心者。人天义也。若
喜动真谛无漏心者。藏通义也。若喜动即假心者。
别义也。喜动实相心者。圆义也。问。实理无动。今那
言动。答。动即发也。圆机当成。名动实相。以天人等
动。当趣实故。】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至周遍。亦可作他土总瑞也。】

「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此是第三感应双中。次明圣应也。佛放光瑞。即表
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也。然此一文分判。有其进退。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3c 页 X30-0023.png
通兼彼此。故其文势亦含长短。若短取者。始从尔
时。终至周遍。并属此土第六瑞文也。若长取者。须
至尼吒天也。今从短判文尔。亦可从照东方。至下
吒天。以此土第六瑞中半节。为他土总瑞。若为他
总。亦有长短。准望应知。此现瑞相。须约四释解之。
初因缘释者。白毫具种种功德。观佛海三昧经云。
佛初生时。毫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
长丈五尺。此约世界也。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
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
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二眉之间。即表
中道常也。其相柔软表乐。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
净。此约为人也。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此约对
治也。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他。此约第一义。次
约教者。两教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如有二眉。
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法。当
知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中者。即表圆教之
意。且从分说。此中毫事。唯在究竟。此释白毫竟。次
释放光者。众经明放光不同。大品从足下千辐轮
相。乃至顶髻。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如彼广说。以
身轮表般若遍也。大经面门放光。即是口也。表佛
口密说于秘藏也。此经。定中眉间白毫放光。表意
轮也。并缘宜不同。机见不等。一一皆具三密四悉
益也。虽一代来三轮施化。当当之益。莫若言教也。
临灭之际。面门放光。表此言教流至来世。今且通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4a 页 X30-0024.png
论放光。若别论者。准诸文说。不照无色。义同集众。
又收放光不同。育王经云。收从背入。欲说过去事。
收从前入。欲记未来事。而不见记现在事。章安云。
从胁入应记现在事。经又云。足入记地狱。踝入记
畜生。脚趾入记鬼。膝入记人。左掌入记铁轮王。右
掌入记金轮王。及记诸天。脐入记声闻。口入记缘
觉。白毫入记菩萨。肉髻入记佛。而今经放白毫光。
而未见收光文者略耳。今经若佛定起必收。收必
肉髻。又云。放光照现在事。收光明将来事。此经正
论此土他土诸佛道同。故正论放光。若解诸佛道
同。即开示悟入。任运获记。则放光为正。收光是傍。
故略而不说。此约因缘。释放光也。若丈六佛放光
者。三藏义也。若尊特佛与丈六共放光者。通义也。
若尊特佛独放光者。别义也。若丈六佛。即毗卢遮
那法身放光者。圆义也。所言放者。一者不制唯照
大千。二者作意发动。则照一万八千。此乃如来无
谋而作。有所表也。盖东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尔。
故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十住。开佛
知见。举初即知中后。故靡不周遍者。当知诸方亦
然。诸位亦然。此约迹门。若就本门说法。四方佛集。
即表本门说法。法身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乃
至等觉文云。馀一生在也。若观解者。万八千者。约
十八界。论百法界千性相。文云从阿鼻狱上至有
顶。即六法界也。又见诸佛菩萨比丘等。十界足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4b 页 X30-0024.png
具足百界千如。故云靡不周遍。此等境界。佛慧未
开。蕴在十八。故以光照表开。开即别在初住开佛
知见。故以万八千表十八界皆开。此释智定一双。
竟。始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讫此。并是
现相瑞中初此土六瑞毕。
△此下第二明现光照
他土六瑞也。总为三双。谓上圣下凡。人法。始终也。
此六生起者。既有可化众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
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
致终也。此明下生起竟。又彼此所表。二智道同。若
上此土六瑞。总报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总报
众生当获觉他。应知瑞虽有六。以光为本。光表觉
智。光照彼此。光表二觉也。又此彼六瑞。表此彼二
土巳今当说诸佛道同。为表三同故。现彼此六瑞。
下从尽见彼土六趣众生。下至行菩萨道者。是现
彼土巳说。与此土同也。从复见诸佛。下至七宝塔
者。是现此土当与彼土同。法华今同隐而未彰。但
成二同耳。何故隐其今同耶。答。若所现光中。便见
法华授记声闻。说寿长远。则下如来都无所作。化
仪不成。纵使见彼记小长寿。此众亦疑不知此土
声闻为得记否。设见涌出。其寿若何。等是未知。故
并隐之。由隐未彰。是故弥勒生疑问。文殊广答。具
述三同。众机略知定后之相。故知通序文通而释。
契别理者。由四释故。别序文别而义妙者。由五时
故也。所以答事才讫定起。于斯事符于答。方显文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4c 页 X30-0024.png
殊见极。此且略示他土瑞意。】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
土六趣众生。」

【此是第一见彼土六趣瑞也。问。见彼六趣等。那名
瑞也。答始见六趣。终见涅槃。彼土五时设教。顿在
释迦光中。所见非瑞是何。然见六趣众生。是现彼
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此佛亦然。二土出世意同。
同五浊故。故施等不殊。此是下凡一只也。】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此见彼第二能化诸佛瑞。前有可化之机。此明能
化之佛。此见上圣一只。故名上圣下凡一双。】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此明第二人法双中。初明闻佛说法。即是彼土第
三瑞也。是见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
土初说华严意同。至下重颂中。经文转明也。当知
法华一乘。非顿渐摄。于一开出。乃顿渐生焉。故知
华严非顿。而顿明矣。】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
者。」

【此见四众得道。即第四瑞也。是见彼佛非渐而渐。
与此土佛华严之后。次说三藏。意同。是名人法一
双也。】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行菩萨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5a 页 X30-0025.png

【此明第三始终一双。初见菩萨行。即第五瑞也。见
彼佛三藏之后。次说方等般若众经。与此土佛三
藏之后。意同也。言种种因缘者。名有通别。因缘即
感应异名。如前解。因缘通于渐顿。遍于四时。四时
之中。各有感应。对今无非今教之因缘也。若别说
因缘者。正是三藏之后。明共不共般若为因。助道
戒定慧等为缘。约三人即有种种因缘。又就共不
共人。种种因缘。种种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门。教教
四悉。一一门。复有无量相貌。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即其义也。不共四门亦如是。若论此三展转相生
者。由发心因缘。故信解。由信解。故行行。又别说者。
别指般若中三教。是菩萨行。并成通人。冥得别益
故也。又因缘者。谓感应差别也。信解者。谓能感不
同。相貌者。谓信后行异也。有此不同。皆云种种。虽
复殊途。不逾二味。又感应则互望疏密。故云因缘
也。能感则内怀纳受。故云信解也。修行则身口外
彰。故云相貌也。又外相仪貌。故云相貌也。当知因
缘相貌种别无量。皆是彼与此同。是始一只也。】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
起七宝塔。」

【此见彼土第六瑞终也。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
显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光
照彼土。始终究竟。炳然在目。当知此土从一出无
量。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巳竟。必当收无量法。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5b 页 X30-0025.png
还入一法。开权显实。息化归真。与彼土同也。彼土
所现之相。因缘相貌。虽复种种。皆会入一因一缘。
一相一貌。同至法华。无复馀相。当知此土佛。从定
起所说。与彼皆同。请观经旨及以佛言。五时判教。
岂不信耶。此明第三始终一双竟。问。光中所照一
一横见。何得乃云先顿后渐。乃至会归耶。又于见
中可无纯顿唯渐等耶。答。实如所问。时众但知因
光得见。大术在于世尊。见者非其境界。然令见意。
本为證同。所放光明为成一实。事殊理绝者。非光
所沾。远近既俱令见闻。过未亦何隔于视听。故十
方始末。皎若目前。安以凡情测量圣境。何独化主
佛力令见。同闻众中。及以集经者时。有古佛晦迹
其中。智鉴当时。述斯横竖。加令见者圣凡一等。故
知但依文次。经旨宛然。始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
讫此。是第二现瑞序经毕。
△下从尔时弥勒作是
念。讫今当问谁。是第三疑念序。文为二。初弥勒疑
念。二大众疑念。弥勒有三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
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
有事。」

【此是弥勒初正念六瑞疑也。言现神变相者。神内
也。变外也。内外异故。闻见欢喜。世界悉也。又神名
天心。即是天然内慧也。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
物睹生善。为人悉也。首楞严云。佛住不二法。能作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5c 页 X30-0025.png
神通。遍调一切。对治悉也。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
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无过上。第一义悉。此
因缘义也。若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者。凡
人不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萨。菩萨
不知补处。补处不知尊极。此就极处。实位不知。此
约教义也。又弥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髣髴知
耶。应须隐明示闇。权言不知。此约权义。是本迹也。
若观心。智照灵通。六即随心变现。即观心也。】

「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此第二念。念疑问谁。】

「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巳曾亲近供养过
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此是第三念文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既巳得人。
何须再念。故第三念于时复息。至下发问。唯初念
存。但成一疑也。问。经称文殊是法王子者。此诸菩
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故。一于王子中。
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众首。弥勒疑
念毕。】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
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此第二大众疑念中。初正念六瑞也。】

「今当问谁。」

【此第二念问谁也。大众只有此二念。若将下偈望
此。亦得有三念。下偈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若无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6a 页 X30-0026.png
第三念文殊者。何事云瞻仁耶。而此中无者。欲推
补处居先。先有三意。一是补处。二有三念。三能发
问。为此义故。大众阙一念也。问。文殊弥勒德位相
亚。何故一问一答耶。答。此应四释解之。夫机有在
无。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
也。又如文殊。推堪问疾。于无垢施仍为所诃。故云
在无。此为四悉因缘故也。又法门有权实。权补处
须问。实者须答。又迹有久近。近问久答。又名有便
易。弥勒名慈氏。慈为众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
应须答。此释第三疑念序竟。
△此下从尔时讫偈。
即是第四发问序。为二。长行偈颂。长行中。初经家
叙。次正问。】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此经家叙弥勒自疑。】

「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
神等。众会之心。」

【此经家述四众他疑。】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
大光明。」

【此是弥勒总问此土六瑞。问。秪放光。云何总六。答。
放光既在此土瑞终。仍居他土六瑞之首。故总举
一光。通攸二六。况下重颂既广问六瑞。故知长行
总举明矣。】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6b 页 X30-0026.png

【次弥勒发问他土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此是经家述偈之由也。下诸偈初。皆有此例释。问。
何意有偈颂耶。答。龙树毗婆沙有十义申之。为四
悉檀故也。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等说。如此
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有好章句。
此二为世界悉檀故。三随解不同。或于散华得解。
或于章句得解。四又表佛殷勤重说。五使后生信。
此三是为人悉檀故。六为众集前后。七易夺言辞。
转势说法。此二是对治悉檀故。八随利钝。利者一
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九示义无尽。十明至人有
无方之说。此三是第一义悉檀故。有偈颂之义。下
去诸文例此中意。更不别释也。
△偈有六十二行。
文为两。初五十四行。颂上问瑞。后八行请答。就问
为二。前四行问此土瑞。后五十行问他土瑞。总科
竟。】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

【此二句问此土瑞中。初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既称
导师。是问说法入定。即问上智定一双也。】

「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此颂上此土第六圣应白毫相光瑞也。】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此一偈半颂第三因瑞也。他云。风由檀林故香。地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6c 页 X30-0026.png
加之严净。非是颂上。盈长两事。天台谓非盈也。夫
天华至妙。岂但有色而无香耶。华香如檀。故云檀
风。此表因运至果。如华有香风。譬道香德风遍熏
一切。华既集地。地则严净。因若起果。果则严净。金
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佛身。故以风地二事。如因
至果。显成四华之德也。】

「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此颂问上第四地动表果瑞也。】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颂问上第五众喜即机感瑞也。虽不次第。六瑞
并足。巳上四行偈颂。问此土六瑞也。
△此下有五
十行。颂具问他土六瑞。文为六。初三行问六趣众
生。二四行问见彼佛及说法。三三行问他土四众。
次一行半结前开后。次有三十一行半。问他土修
菩萨行。次七行问供养舍利。此总示科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初一行颂。问上总照他土意。上从照东方。有进退
两科。亦科为他土总瑞。准此偈科。上偈初此土光
瑞云大光普照。前巳明竟。至他土瑞首。重云眉间
光明等者。显是重颂总瑞文。前长行中。光瑞乃居
此土第六。乘此即明他土六瑞。他土六瑞无光不
见。故须判为他土总瑞。涉公都不立二土六瑞。但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7a 页 X30-0027.png
云此初行中上半译是。下半行译非。呜呼自未解
于经旨。徒加译者之非耶。既为他土总瑞。所以不
别分科。但戴在六趣之始。次二行别颂六趣也。初
举上下二界。次诸世界下具列依正因果。诸世界
者指万八千。非但见能趣有情。亦睹所趣诸有。非
但见果报好丑。亦知业缘善恶。故见六趣。但是取
机之所。四趣及天。虽即非人。通指宰主。乃遍六趣。
此是颂上初下凡一只。】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此四行颂上第二第三两瑞。即上非顿而顿。是问
上见彼佛土。云直见佛说法。今偈广明说法之相。
谓说华严顿教之时。逗大根性也。言圣主师子者。
即如此土现卢舍那像也。圣即是主。故云圣主。谓
华严十方世界主伴之主。但是诸菩萨伴中之主。
非关支佛罗汉中主。非前藏通教主。师子吼名决
定说也。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者。即如此土先照高
山。演华严顿教也。虽云兼别。最初纯大。故云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者。前之两教。犹杂烦恼。故非
清净。赴机未遍。不名柔软。教诸菩萨等者。即如此
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人也。梵音深妙者。并诠中道。
故云深妙。令人乐闻者。称理当机。故云乐闻。古师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7b 页 X30-0027.png
云。如来胸中大种所起。故名清净。无卒暴故。名曰
柔软。此以欲色凡夫报质。释佛梵声。一何苦哉。各
于世界等。一者以万八千为各。二者主伴不同为
各。信知须判此文。为华严教。前之两教。及中三昧。
无此事故。华严二教。八门名种种。以无量喻。照明
佛法等。如此土华严。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也。无三
乘事。名为佛法。此明他土华严时竟也。
△此下颂
上见四众得道即第四瑞也。有三行。问彼土四众。
即顿说之后。次明三藏教。是见非渐而渐。渐有初
中终三渐。就渐初中。自有三乘。】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此一行是三藏初。开声闻乘也。此颂明四谛。言苦
者。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谛。厌老病死。即是道谛。为
说涅槃。即是灭谛。亦可为说之言。兼于道谛。涅槃
之道。即道谛也。所證灭理。即灭谛也。又遭苦。是总
标。厌老病死。是知苦。知苦故断集。为说涅槃。是知
灭。知灭故修道。此文具明声闻乘四谛分明。所修
行相者。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底下凡夫
是也。若人遭苦而修善业。苦亦不尽。厌下攀上。如
难陀为欲故持戒等是也。若人遭苦厌集。复厌依
果。感佛说涅槃者。此人能尽诸苦际也。他土亦开
三乘也。古师于此文前。不作华严消文。且遭苦巳
前。鹿苑之始。岂有各于世界之文。以小乘中无十
方佛故。顿后渐初。唯有鹿苑三乘。此文初乘四谛。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7c 页 X30-0027.png
乃至下文佛子。三相宛然。如何不以五时消经耶。】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此一行颂。次开中乘也。若供养佛少。遭苦致恼。若
供养佛多。虽遭苦而福。故云声闻三生种福。支佛
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志求胜法者。声闻
厌苦而修行。支佛求道故修行。深求缘起胜妙之
理。即是彼土开中乘。】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此一行颂。后开六度大乘。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
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种种行。志求作佛。故言无上
慧。六度中无六蔽。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毕竟
净。又声闻苦谛为观门。缘觉集谛为观门。六度菩
萨道谛为观门。故言净道。况六度大乘。修种种行。
及无上慧。诸教共有。此中且明因光暂见。不合广
求法相。但略堪表同。于理即足。若论修行。方可广
辨矣。下去有三十一行半偈经。广明二味。故须判。
此上文唯鹿苑中。三藏三乘竟。】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此一行半偈。结前开后也。见谓见上佛子等。是见
也。闻据渐顿诸教。皆云演说及为说等。并是闻也。
见闻亿事。大网略足。故云若斯。同者略之谓千亿
事。即结前也。及千亿事如是众多等。即是开后也。
续后而说。故云今当。应知及千亿事一句。义可两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8a 页 X30-0028.png
牵。兰菊之言。斯有在也。此文结前二时。开后二意。

△下从我见彼土下。第五有三十一行半。问他土
菩萨种种修行也。下去但云菩萨修行。既居鹿苑
之后。又在涅槃之前。准下释般若。须兼二苏。以法
华相未决了故。从容释之。虽约二苏。唯云般若。教
多在三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同鹿苑。故不别
指。就此为三。初一行总问。次十五行次第问。次十
五行半杂问。总科竟。】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此一偈是初总问也。问云。下别文既该方等般若。
亦应具有两教二乘。何故总问唯求佛道。答。实如
所问。但总避繁文。小同鹿苑。故略不说。言恒沙者。
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
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北颇胝
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一匝。流入四大海。于
中殑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为福河。入洗灭罪。
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法多近此河。故以为
喻也。
△下去有十五行。次第问中为六。此中六度。
但指大体。若依二味具出其相。委如止观二及七
记引。就初问檀度。复有三意。】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8b 页 X30-0028.png

【此四行偈。问舍财。珍宝奴婢。贵贱共能此施。驷马
宝车。豪侠者所施。四匹共乘。故云驷也。】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此一偈问舍身也。妻子等是舍外身。例如迦叶舍
金色妇也。身肉等是自内身也。内身既舍。外身不
受不著。故名舍妻。或舍出家入道。受具戒故。】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此一偈问舍命。而不言法施者。让后般若也。又约
身命财。与生死后际。等得不坏常住。即是法施。故
不别说也。巳上六行。并问檀度竟。】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此二行颂。第二问戒度。约比丘论持戒者。在家施
易戒难。出家施难戒易。故约比丘明戒也。往诣等
者。表往非馀所。无上道者。所问尊极。云乐土者。所
弃不轻。剃除者。表身心俱离。王出家者。如五王经
云。昔有五王。邻国无竞。互为亲友。有一大王。名曰
普安。习菩萨行。以馀四王邪见炽盛。普安悯之。呼
来殿上。七日七夜娱乐受乐。四王曰。国事众多。请
退还家。普安自送。至于半道。而问之言。各何所好。
一云。愿春阳之日。游戏原野。一云。愿常作王。种种
严饰。人民侍从。道路倾目。一云。愿得好妇儿端正
无双。一云。愿父母常在。多有兄弟。美食音乐。共相
娱乐。各各说巳。回白普安。王何所愿。答。我先为说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8c 页 X30-0028.png
卿愿不长。若乐春游。冬皆凋朽。若乐为王。福尽相
代。若乐妻儿。一朝疾病。受苦无量。若乐父母常在
等。一旦有事。为他所执。我所乐者。不生不灭。不苦
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四王问曰。此
乐何处求之。何处有师耶。普安曰。吾师号佛。近在
祗洹。诸王欢喜。各诣佛所。自责巳过。佛说八苦。王
及侍从无量人。得须陀洹。长阿含有四轮王。分于
一国。雇剃头人。舍国入道。大略同此。既云问无上
道。非关小果。且据舍土事同。故今引之。此祗合明
所见意。以序表正宗。所引诸缘寄此泛明耳。被法
服者。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争。念此袈裟。生慈
悲心。意令比丘安可不忍。亦令俗众乐慕。龙缕牛
触。免难解脱。】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此一偈颂。第三问忍度也。忍有三种。闲林邃谷。恶
人恶兽。忍耐无瞋。即生忍。自节守志。即是苦忍。为
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又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
闲静。即生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生忍苦忍。别
在初教。第一义忍。亦通前三。别唯圆别。又如别译
阿含。佛在舍卫。有一梵志。来至佛所。种种骂佛。种
种恼佛。佛告梵志。如汝以种种饮食上王。及遗亲
族。彼若不受食。为复属谁。梵志曰。此还属我。佛言
此亦如是。我既不受。还属于汝。故此不受。亦是生
忍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9a 页 X30-0029.png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一偈第四问精进度也。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
所居。勇进者能安之。傍若无物。思修实相。念念不
休。进求佛道也。
△此下二行问禅度也。初一行问
修根本禅。后一行问修出世上上禅。通途皆得有
根本修。】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此一行问根本禅也。言离欲得五通。通教定也。又
根本本离欲背舍。亦修不净等离欲。前两教也。若
别教兼离二乘欲也。若圆教中道。离顺道法爱欲
也。根本上上。具如止观禅境中说。深修禅定者。发
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深。又背舍
九定八胜十一切入等。传传为深。此定转变自在
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别教菩萨让佛。
分有无漏。亦但称五通也。圆人初后皆具六通。一
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无漏通。】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此一偈第二明上上禅。此是别圆之禅。静散不相
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不拊而韵。无缘
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中赞佛也。巳上二偈。问
禅度竟。
△此下第六三行问般若。分为二科。】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此一偈。问自行也。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
愿广大也。此即二种庄严。能问能持自行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9b 页 X30-0029.png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此二偈。问化他也。未到定慧多。无色定多。四禅等。
又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中等。方名具足。此
因缘释。又二乘定多。菩萨慧多。佛乃各等。方曰具
足。此约教义也。又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
故云定慧具足。以无量喻。即是种种方便。诸教之
中。引无量譬类。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众。空观破
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十魔一切
魔。击法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界作佛。
即是圆教。圆击梵论法鼓。巳上始从或有行施。讫
此。次第问毕。
△此下去第三有十五行半。不复次
第。随见杂问也。问。向明所见。可非随见。答。并是随
见。但二途不同。从不次第边。最为随见。尚许一见
具经五时。何妨睹行次与不次。问。上明六度。自收
得万行。何须更问。太繁杂耶。答。上问次第者。自渐
一途。非次第者。不定一途。既言种种相貌。何啻两
途而言繁耶。此次第杂乱。两番六度拟他土。开三
藏。后说方等十二部经。辨六度相貌。具如此问。不
异。就杂问中。文为七意。初二行问禅度。又二。】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此一偈。问入舍禅。即第四禅是自行。亦可别圆忘
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舍。】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29c 页 X30-0029.png

【此一偈。问入悲禅。即是化他也。菩萨入定放光。种
种利益。菩萨六度。四教不同。故思益第一经云。佛
告思益梵天。能教众生一切智心。是名布施。不舍
菩提心名持戒。不见心相生灭名忍。求心不可得
名进。除身心粗名禅。离诸戏论名慧。此是三藏六
度也。第二云。我说布施。名为涅槃。愚谓大富。入诸
法实相故。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是涅槃。念
念灭故。精进是涅槃。无所取故。禅定是涅槃。不贪
著故。慧是涅槃。不得相故。此大乘通教六度。又第
四云。能达一切法无所舍名檀。达一切法无所漏
失名尸。达一切法无所伤损名忍。达一切法平等
名禅。达一切法无有起相名慧。如此六度次第修
者。大乘别教。若不动此念。一心具足。顿修六度。大
乘圆教也。故菩萨放光化他。诸相不一。须以教定
之。如思益中网明菩萨。放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国。
一切烦恼。一切疾病。遇光安乐。乃至佛自放六度
光。触者蒙益。当知大乘一一禅中。须具慈悲喜舍。
具出华严。此不备引。】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第二一行。问精进。即是般舟三昧经念佛等法门
也。般舟此翻佛立。此举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
故也。】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第三一行。问戒也。大论所出。戒有十种。一不缺戒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0a 页 X30-0030.png
者。即是持于性善乃至四重等。清净如守护明珠。
犯者如珠破缺。二不破戒者。即持十三。无有损破。
犯如器破。三不穿戒者。是持波夜提等。犯如器漏。
此三戒是律仪戒也。四不杂戒者。持定共戒也。五
随道戒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名为随道。六无著
戒者。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著。七智所赞戒
者。并八自在戒。并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故九随
定戒。十具足究竟戒。住首楞严定也。经言威仪无
缺。举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第十究竟戒。经举初
后。中间可知也。】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第四一行半。问忍。即生法二忍。巳如前释。】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第五两行。更问禅也。初一行半明所离。次半行明
离意也。凡诸修禅皆须离盖。具如止观也。言离戏
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是却瞋盖。近智者。除疑
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是除睡盖。须离
五盖者。意在佛道。又如宝积经。迦叶云。有四缘。急
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
多戏笑。或瞋斗等。又云。若有打截大千众生。未名
为罪。若有恶心恼发菩提心人。其罪又过于是。般
舟经须令离痴人。痴眷属。及乡里等。】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0b 页 X30-0030.png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
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第六五行。问檀度也。初四行明四事施。如是下一
行结成檀度也。初行饮食。次行汤药。第三行衣服。
第四行卧具房舍。园林浴池。桥梁美井。皆此事收
也。肴𦵔也。膳美食也。不知何事嘉祥及涉法师
皆以肴为肉。纵有一分字义通肉。何须置馀专用
于肉。使末代少识疑之。应云非谷而食曰肴。若作
[月*肴]者啖也。说文曰。膳者具食也。祇从肉作。训啖尔。
谁即名为啖肉。或云是肉。乃未制之前。斯言更谬。
大乘顿制。一切断肉。何论楞伽前后制耶。况复并
是光中所见。岂一万八千。咸同未施断肉之制。犹
以[月*肴]肉供佛僧耶。经云名衣等者。如此土迦叶袈
裟直十万两金。光中所见。或当有此。】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第七有三行。问般若也。此应五意消之。先直消经
者。初一行明不可说而说般若。次一行明不可观
而观般若。三一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说不可
说。观不可观般若也。第二约方等时释者。或可用
此三番般若成。上见他土说方等中六度。以五随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0c 页 X30-0030.png
般若故也。第三对般若时释者。或可别拟他土说
方等。后明大品教。盛谈般若寂灭。无二清净不著。
表此彼同也。第四对三味释者。或可说寂灭法。是
方等中意。观诸法性。犹如虚空。是般若中意。正是
历法作观。法相无二。此义实与大品相会。若作彼
土见法华意者。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一行是也。但
见修妙慧人。不见法华妙慧座席。若见座席。即知
此妙如彼。何事须疑。但见人不见座席。阖众疑问
也。第五重对般若释者。或可三番般若。与此间般
若相同。未知此后次何所说。是故疑问。上长行文
迮。但举六意。偈颂既广。显义泠然。况所见难量故。
详之至五。收罗既广。不出于斯。问。第五释与第三
释。何别。答。第三直以不说而说等。与般若相同。故
且对之。第五中因第四释中。以第三行对于法华
者。良由妙慧二字。仍云见人不见座席。故却将初
后二行。归于中间一行。不观而观。正同般若。即与
不见法华座席同。等是不见故。未消法华。释之还同
般若。故有第五意。初皆云或者。意在于斯。上长行
但云种种因缘信解相貌。未分三味四教之别。释
者谁知此中三行。含于二味耶。此问般若时竟。始
上我见彼土恒沙菩萨。讫此。总第五问他土菩萨
行行经文毕。
△下从文殊师利又有去。第六问彼
土佛涅槃。有七行。明佛灭后。以舍利起塔者。正颂
上他土佛出五浊。从无相一法。开渐顿教故。有二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1a 页 X30-0031.png
法三道种种行类相貌不同。如上所见也。今见他
土佛般涅槃。佛子慕德。为树塔。即表无量悉归入
一。一出无量。如前巳表。无量归一。正是入于涅槃
时也。此示竟竟。下但节文。就文为六。】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初一行。总标佛灭度后起塔也。】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第二一行。明塔数也。】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第三一行。明其塔量。】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第四一行。明塔相也。梵语塔婆。此云方坟。方坟如
此土冢墓。大灌顶翻为冢也。殿堂如此土灵宇。崇
台峻阶。承露干云。长表净域。归心上圣耳。新云窣
睹波。此云高显处。即是安置身骨之处。】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第五一行。明供养也。良以塔藏身骨。故供养者福
大。不同殿堂形貌安处。故长阿含云。佛临涅槃。有
梵摩比丘。佛前立执扇扇佛。佛言。却勿在吾前。阿
难思念。此比丘常随侍佛。供给无厌。今者末后须
其给使。乃令遣却何因缘耶。佛告阿难。今俱尸城
十二由旬。诸天测塞。嫌此比丘当佛前立。今者末
后诸天神等。皆欲供养。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
映蔽。使我等不得亲近礼敬。是故令却。阿难白佛。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1b 页 X30-0031.png
何缘故有是身光。佛言。毗婆尸佛时。以欢喜心。手
执火炬。照彼佛塔。使其身体光明乃尔。上至二十
八天。身光不及。火照既尔。馀皆准知。舍利所住之
处。其功不轻。慢之生罪。罪莫大焉。诸经斯例甚多。
非今正意。略叙一缘生信。馀不具列。】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第六两行。结供养等。天树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
罗树也。经意正供舍利。傍严国界耳。若直尔严国。
何须起塔。然上六行。并见有灭度之相。则知佛巳
入涅槃。虽见入于涅槃。不知尔前所说。何耶。时众
不决。未测见由。不同古人畏妨寿量。但作起塔为
佛事释。况复尔前巳见二苏。大小理足。不应重说。
始自偈初讫此。五十四行偈。颂彼此二土六瑞文
竟。
△下从佛放一下。第二有八行。请答为二。初三
行举疑事述请。后五行释伏难。初举事中又三。】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此初一行。举见此土事。白毫为本。白毫表中。为诸
法之本。故先举也。及见诸事。故云种种。问。但云佛
放一光。见此国界。何曾关馀五瑞耶。答。因光见处。
国界种种。一切皆妙。当知光是殊妙之本。况复诸
瑞并中为本。光即中也。他土由光亦尔。】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此一行。举见他土事。诸佛为本。即总摄馀五也。言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1c 页 X30-0031.png
诸佛者。举诸显一。正指释迦也。神力智慧。即举光
本也。希有即正叹也。尔前不尔。故云希有。由二事
故。其光乃净。言放一净光。即叹光体。次句叹用。所
照国也。过万八千。方云无量。故前立数。且从所表。
况复诸方所照亦尔。故云无量也。】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此一行。正请答也。初二句重举所照。而叹过常。次
二句举见称号。以请答也。云见此者。二土瑞也。与
一化异。故云未曾。既殊凡谄。未曾不虚。诸佛子等。
疑事不轻。故重启之。非为专巳。故云众也。因此中
正请。生出文殊初伏难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
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
应问。众不发言有疑。我何所决。以质弥勒也。
△第
二就释伏难为二。初四行正释伏难。次一行请答。
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
者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大事意远故也。
二者智众如海。谦光推高。将护发起影响故。三者
靳固前却。生众渴仰。将护当机结缘二众故。初二
二义。共成第三。文殊故以伏难潜而拒之此。是文
殊难意也。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者瑞大疑
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法。二者众海乃多。
机在仁者。三者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
言释难。请令时答。此示意文毕。】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2a 页 X30-0032.png

【此一行。弥勒释上正请后。文殊初伏难也。上伏难
云众既无疑。今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
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此释初难竟。文殊因此起
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后自决
其疑。】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弥勒即用此第二偈。释上次难也。若有疑在怀。忧
兕不泰。应以时答。不知如来何时定起。故言佛子
时答。即催促之辞。令其即答。决疑令喜。文殊因此
释。故起第三伏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于佛。
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弥勒即以此第三偈。释上第三难云。我亦微心下
男。踟蹰两楹。为说妙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文殊因此释故。起
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耶。】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弥勒即以此第四偈。释上第四伏难。释意。安得以
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
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
师。次师受江北钊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故今天
台师用之。】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一行偈。弥勒重结请答。始自上尔时弥勒菩萨。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2b 页 X30-0032.png
欲自决疑。讫此。第四发问序毕。
△从尔时文殊师
利语弥勒下。讫偈。名答问序。有长行偈颂。长行为
四。一从语下。名惟忖答。二从善男子我于下。名略
曾见答。三从诸善下。名广曾见答。四从今见下。名
分明判答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
子等。如我惟忖。」

【此乃标章惟忖也。夫以下测上。止可罔像卜度。惟
昔俦今。不可顿决。所以初从髣髴。惟者思惟也。忖
者忖量也。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岂应
不知迹示思惟也。此惟忖答。答上此土问也。故先
以下五句文。酬序六疑也。】

「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演大法义。」

【此一节正惟忖答。答上迹门。六瑞事也。欲说大法
者。答说法瑞。惟昔诸佛。说无量义。后开权显实。收
无量归一。忖今佛既说法巳。亦应开权显实。会无
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答上雨华
瑞。惟昔诸佛天雨四华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
忖于今佛雨华之后。皆成佛因。如天非小大。非赤
白。而雨赤白之华。第一义。非开示悟入。见此理时。
即證开示悟入。譬如种子得雨萌开。今闻大法雨。
润法性种。破无明糠。开于十住佛知见也。惟昔雨
华时。巳表当说圆因四位。故四而非果。忖今天华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2c 页 X30-0032.png
而四雨。了时会之一因。一因必四位为所阶。四雨
以义天为能表。吹大法螺者。答上大众心喜瑞。惟
昔四众见瑞。欢喜障除。机动即改人教行理。忖今
众喜。亦应障机动。改人教行理。所改既深。故言大
法螺。譬如吹螺知是改号。今之与先。巳得十住。今
从十住。闻法更改。入十行。示佛知见。喜心内动。圆
障冥坏。改昔权人。成今妙众。言击大法鼓。答上地
动瑞。惟昔地动巳后。即有六番破无明惑。忖于今
佛地动之后。亦应六番破无明惑。声教极妙。故言
大鼓。譬如击鼓知是诫兵。今之与先。巳在十行。闻
法诫入回向。悟佛知见。故知诫兵。必破边疆之大
贼。地动则除中理之无明故。二乘昔来都无斯理。
序中冥利。时众未知。演大法义者。答上放光瑞。惟
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法华。彼此道同。忖于今佛
放光后。广明五佛道同。又演之言布。横阔竖深。乃
是演义。今之与先。巳在十向。又重闻法。从向入地。
入佛知见。穷无明源。尽法界边。深广备足。又忖今
同昔。睹光巳表开显道同。故以一光。俱照彼此。此
表释迦。彼表四佛。既是佛道。故言演大法义。如是
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会文附义。唯少入
定一瑞。而雨华动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尔。意则
兼具。无劳疑也。然此惟忖一答。大圣忖量。不徒涉
虑。当知此初惟忖。乃为略广二答之基。故弥勒思
瑞以设疑。文殊附疑以忖度。是故思惟昔佛正前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3a 页 X30-0033.png
之六瑞忖量今佛瑞后之三周。故下广略答。适时
方显思忖。此即一经之骨目也。问。大法法义二句
何殊。答。大法表此土开显。法义。表彼此道同。此照
于彼。彼同于此。故云演也。并一代所无。信答问有
在。当知经之五句。初句是总。后四句是别。言总者
大法是也。以下四句皆是大法。故知下四为成初
句之总也。言别者。雨吹击演。开示悟入是也。即以
雨等别彼大法。令入住等。对四位故。名之为别。然
私谓。此四别对住行向地。且从竖义言之。若一一
位各论横竖。当位自具从始至末。如雨华用表四
位。吹螺通表改于四位。击鼓亦通表四番破惑。演
说通于横竖深广。始自雨华。终至法义。一一该于
迹门广说。句句皆含为令众生佛知之见。一位具
足一切位也。然从竖释者。且从闻法得益不同。今
从入住者。且名法雨。乃至入地。且名法义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巳。即说
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
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乃妙德引过去略曾见。答上他土问也。然此土
五瑞。不通他土。唯放光一瑞。遍照东方。既云放斯
光巳。即说大法。他土六瑞。以光为总。因光先睹圣
主演说。故知略曾见答。专答放光。是答他土之问
也。初文且以巳智惟忖。今文略引曾见答义。小分明于
前。且从言说阶渐释耳。善男子者。即开前七方便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3b 页 X30-0033.png
为善。堪闻独妙名男。男子即大丈夫。能见佛性者
是也。男子通在五时。须约教判。当知妙德今见如
昔。昔祇是今。故引过去。酬上问他。显序正同也。曾
见者。即是见广言中庠序。略广渐增。为答之方。宾
主仪耳。欲令众生。咸得闻知者。欲令之言。谈教意
也。闻即闻慧。知即思慧。即开显之闻思。故云难信。
二慧必须修也。如下文云若闻是经思惟修习也。
闻知亦信法雨行也。以一部文。凡论入法。不出二
行。二慧得入诸位。二行须各有三慧故也。闻知何
法义耶。然闻知收无量归一。即上大法意。又闻知
改三乘教理。即上法螺十行。又闻知六番破无明。
即上法鼓十向。又闻诸佛道同。即上大法义十地。
又闻开示等。即上法雨十住。故知略曾还述惟忖
也。通指诸位并开佛知见。故云一切世间难信之
法。当知难信之珠。四十馀年。方乃信解故。何义指
今文为彼。指上为此耶。良以惟忖有今佛之言。略
曾有过去之语。以今表此。以过表彼也。若尔广曾
亦有过去之言。何以双表。然广中具述三同。以显
此。复有过去之语。以表他也。
△此诸善男子。至下
汝身是也。一节经文。是第三广曾见。答此土他土
之问也。再引广曾见答。更分明于略。弥勒因光横
见东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见而为答。横竖显诸
佛道同也。】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3c 页 X30-0033.png

【初此是引一佛同中。初明过去时节文也。】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初一佛次标名同也。通号可与今佛同。别名云
何同。此当以名别义同为释。何者。日是慧。月是定。
定慧是自行德。灯明是化他德。能仁能定慧。能自
他。故同也。又日月灯是三智。今佛亦三智。随缘称
别。义则不殊。故言名同。若尔何佛无定慧三智。独
云灯明与释迦同耶。然馀佛纵具此义。不及灯明
义显。何者。如楞严中。坚意问寿。佛令往东方。过三
万二千佛土。有佛名照明庄严自在王。坚意往问
竟。阿难云。如我解佛所说。彼佛是释迦异名尔。故
照明之言。正与日月灯明。义同。故云义同也。此十
号者。即一体三身之十号。须更约教分判相别。】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
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此是初一佛。第三说法同。即昔佛先顿后渐。同是
五时故也。演说正法初中后善者。即是顿教华严
时七善也。夫七善之语。乃通大小。若准佛慧同。今
应云圆乘七善也。言初中后善者。即是顿教序正
流通。即名时节善。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
二乘不测其边底。故言深远。是第二义善。其语巧
妙。即是顿教八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即顿
教之文。名第三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是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4a 页 X30-0034.png
顿教第四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
法。即是第五顿教圆满善。清白。无二边瑕秽。即是
第六顿教调柔善。梵行之相者。即是第七顿教无
缘慈善也。此即最初说顿初同。答弥勒问他土佛
初说顿法同也。】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
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
罗蜜。」

【此即引初古佛次顿之后。开渐教法同也。不明方
等般若者何。但以六波罗蜜拟之。即是二苏只文
略耳。上问若人遭苦等。今引古佛亦开此渐。以答
斯问也。次引为求辟支佛等。答上若人有福问也。
次引为诸菩萨等。答上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此
引古佛说法。至波罗蜜等。明今巳与昔同二苏也。
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
不同。略出三翻。或云事究竟。或云到彼岸。或云度
无极。云何事究竟。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
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菩萨成
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故
也。菩萨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
远。故云度无极。此是经论三翻名义也。一檀波罗
蜜者。云何檀名波罗蜜耶。梵云檀那。秦言布施。所
谓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更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
舍法。破悭贪法者。名为檀。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4b 页 X30-0034.png
所谓四事。妻子身命。随所须者。皆能施与。俱名财
施也。二者法施。所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所。或从经
论并自观行。心知闻见世间出世间法。菩萨以清
净心。为人演说一相平等行。此二种之行。名为檀
也。波罗蜜者。翻名如前。由菩萨以清净质直心。于
檀中。能具修五种心故。檀名波罗蜜。五者云何。一
者知施实相。若布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俱
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随他所须。能舍
不吝。名知施实相。二名起慈悲心者。故菩萨虽知
布施实相。而无所有。起大慈悲心。欲因此施与一
切乐。拔一切苦。名起慈悲心也。三名发愿者。施时
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二乘果报。名发
愿也。四名回向者。随所施时。回所施功德。向萨婆
若。及施一切众生。名回向也。五名具足方便。所谓
能于布施一法。旋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名
具足方便也。若能具足此五心。是时随有所施。因
中说果。亦名事究竟。名到彼岸。名度无极。是菩萨
所行布施。故名为菩萨行檀波罗蜜。若至无上佛
果。方是檀波罗蜜具足满也。二尸罗。三羼提。四毗
梨。五禅。六般若。各有翻名并五种心。并是波罗蜜。
例檀度中释。不委出相状也。此六更须约部教简
判。】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引古佛会渐同也。即古佛开顿渐。后显实之说。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4c 页 X30-0034.png
始终修行究竟。此答上弥勒见他土佛涅槃后起
塔之问也。即是今佛当与昔同。此即引最初古佛
与巳今当同。同今佛三。初一佛三同竟。次当引二
万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
罗墯。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
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此引二万佛。亦答弥勒上问。说法名号。皆同初佛
也。此中只举说顿同。故言初中后善。即古佛说华
严教也。何故不明开渐耶。文殊巧说。为避繁文。但
例初后。三同义足。文殊见时。皆具五味。然最后一
佛。但举开渐同。次第互举耳。而不引二万之前佛
者。正为名字说法皆同。据义为便耳。皆是为顿开
渐。过去佛既尔。验知他土不过万八千者。以过此
外不同也。然二万者。表权实满故。二万约界如论。
权实各一万。成二万法门也。灯明如前解也。姓颇
罗墯者。此翻捷疾。亦云利根等。即婆罗门中一贵
姓也。十号如前释。既云引同。姓何故异。纵使姓异。
未足为乖。作义同时。不无其理。尊贵多闻。义同名
别。岂以今古同名释迦耶。说顿法如前释。】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
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
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5a 页 X30-0035.png
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
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巳于千
万佛所。植诸善本。」

【此即是第三最后一佛。开出渐同也。此一节是有
子。明过去曾与今佛八子。即是开出渐义。不明顿
者。例前初佛并二万佛。则三同义足。昔佛八子。今
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土。土有见思。俱示有
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缘之别。生一子。表一道清净。
生八子。表八正道。取有子义同也。然昔佛子出家
发大乘意。今佛子出家住小乘果。云何同耶。答。昔
化导巳竟。显本事彰。故云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
言罗汉。下文发本即是菩萨。其义同也。然出家者。
即须出五住烦恼。二死之家也。得阿耨等者。此翻
无上正遍知觉。舍王位者。舍金轮圣帝之位也。梵
行。六度行愿也。得道巳后。以自行法。随机说教。导
利人天。四弘誓愿。即大乘意。此明曾见与今巳同
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
所护念。说是经巳。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
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此即古佛同此土智定一双也。】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
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此即是古佛同此土因果一双。】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5b 页 X30-0035.png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
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
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

【此是古佛同此土感应一双。始从是时日下。讫此
三双文。并是文殊引古佛同此土六与今同。昔佛
自土六瑞。悉与今佛瑞同。委释众等六瑞如前。】

「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此是文殊引古佛同今佛他土六瑞。总云如今所
见。则知昔佛他土六瑞。亦与今同。巳上明古佛彼
此六瑞同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
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
因缘。」

【此明古佛怀疑序同此土今也。然昔佛明别序。既有
现瑞怀疑二序。而文无集众发问答问三序者。义
推则有。既言说法。知必集众。既道怀疑。应知有问。
若问必答。但例二序。兼得三序同。又若述昔答。则
不俟文殊费辞。既不言答。亦不出问。又祗缘不叙
昔答。故以巳辞。具腾始末。始说法华。终尽灭后。乃
至结会。方结述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等。乃至偈
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
华经等。利物乘机。巧申巳见。何劳费辞耶。从上是
时。讫此。引文殊曾见事。与今今同毕。】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5c 页 X30-0035.png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从此一节。至下汝身是也。明文殊曾见事。与今当
同。文有六段。消释如下。此一节。是初昔因人同今因
人也。昔因妙光。今因身子。正是所因人同。又昔佛
八子师于妙光。如来起定。对告妙光。又付托妙光。
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佛从定起。亦对告身子。迹
门譬说竟。又付托身子。今古孱齐。是昔因人。与今
因人同也。不同古师谬解。夫妙光菩萨。身子是声
闻。云何同耶。然昔事巳彰。谈为菩萨。今事未发。道
是声闻。比及发迹。身子即是大菩萨。非同何谓。昔
妙光垂迹。何必不作声闻耶。此特是文殊巧说。方
便隐显意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一文述曾见事。与今当同。中次说法名同也。上
弥勒见他土初顿。顿后见鹿苑之渐。渐后见方等般
若种种行。行后无境。不见法华涅槃之会。但见起
塔供养之事。不见法华。怀疑请问。今文殊答曾见
佛初顿次渐后种种行毕。即说见法华。此彼六瑞
之后。答出法华之相。明说法华后。即入涅槃。此分
明定答他土之问也。上弥勒问中。无此法华之相。
今文殊引曾见。答出定决众疑也。从三昧者。即调
直定首楞严定也。起者出定之相。所表如下释。因
者即对告人。是所因之人也。说大乘至莲华者。即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6a 页 X30-0036.png
是正宗开显。一道清净。无复馀乘。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之大乘也。此一非对二得名。此大非对
小名大。此乃离见闻觉知。法界明然清净。所言教
菩萨。至护念者。不同序中能生之义。此乃正宗异
名义也。】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
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
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是文殊引古时节当同之相。如今佛下文五十
小劫。谓如半日。即是时节同古佛也。须信经中六
十小劫。经文不虚。盖由机宜躬肃。闻法坚志。感佛
威加。一坐经时。忘其久耳。不同生公表重寄时。注
家佛促自是机宜。谓如食顷。且夫时众那能促长
为短耶。然闻若志固。及经法力。兼佛威加。如食顷
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巳。即于梵魔沙门。
婆罗门。及天人。阿脩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
中夜。当入无馀涅槃。」

【此即引古佛唱灭当同。昔佛说法华竟。即便入灭。
亦如迦叶佛。盖彼是同居净土故也。今佛云如来
不久当入涅槃。又云将死不久。化道巳足。唱灭事
齐也。然古佛即入灭。时今佛说涅槃教了。方始入
灭。如何同耶。然古佛土净。不须扶律。今佛为在秽
土。须赎命。赎命者。既开显巳。法法莫不皆如。恐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6b 页 X30-0036.png
不了即恶为行。乃说扶律赎法身命。又为兼权明
实。助发实故。带实用权。显权力故。过常未常。始末
一故。灭虽进否。等皆灭故。言梵魔者。即色界主。亦
三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门此云勤息。勤息恶故。婆
罗门此云净行。外道中出家净行种。更云及天人
等。但所列不同。并趣举耳。所以六道标善略恶。皆
取入佛法易故。】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
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
罗诃。三藐三佛陀。」

【此是文殊引古佛授记当同今佛也。然古佛自授
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云何同。当知昔事巳成。故
言授菩萨记。然正是曾三归一声闻得记。文殊若
便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巧
谈。故不发迹耳。若说授菩萨记。诸经皆尔。执教者
未惊。而隐古佛记小之言。从后以菩萨立号。又恐
二乘闻后惊疑惮教。或恐拂席以亡后闻。当知正
为授记功超一代。且如华严法界。何所不含融。彼
声闻使如聋哑。后分虽有。授记事乖。鹿苑初闻。一
向谈小。方等尚昧。般若犹生。虽楞伽方等有记小
之言。楞伽乃密对菩萨。方等为斥夺声闻故。一代
教文。彰灼授记。唯在于此。请搜检大藏。方验有所
归。委释授记之名。如下品题。次当作佛者。佛指德
藏。言净身者。成佛别号。多陀等。此云如来。阿罗诃。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6c 页 X30-0036.png
此云应供。三藐等。此云正遍知。此是通号十中。且
举三号耳。即授记同当。】

「佛授记巳。便于中夜。入无馀涅槃。」

【此下至赞叹文。是引古佛通经当今佛。四节次第。
如下释。此一节文。正明时节同也。】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

【此明通经人。是其妙光也。】

「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此即持经久近时节。】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
佛巳。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

【此明妙光弘经所化弟子。八子行成。先得佛之相
也。】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
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
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
重赞叹。」

【此明妙光所化八百之一方成。所以引此八子八
百者。近则释疑。远则密开寿量。释疑者。乃文殊或
恐后人谓疑弥勒补处是大。文殊非补处。则是小。
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八百。显弥勒宜应有问。
妙光昔亲对佛。先复为师。故释疑非谬。乃举八子
八百。预释后人之疑。善巧之要也。又云密开寿量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7a 页 X30-0037.png
者。为八子其最小成佛。号曰然灯。然灯是定光。妙光
是释迦九世祖师。孙今成佛。师祖为弟子。师弟无
定。将知密显生非生灭非灭。此乃预击时众。密发
疑端。岂有伽耶近成。而以师为弟子。两时弟子。何
者为尊。二处之师。谁为是实。师弟无定。本迹难凭。
终须剋覈令理有归。密生其端。本门方审。预密表
之。若尔利根者。莫自预晓本寿耶。然利根纵其巳
知。须待弥勒扣发。见本眷属。闻说无疑也。若尔弥
勒昔见诸佛。曾闻法华。虽不通利。安可不闻。今为
补处。宿智颇忘。何故疑问耶。答。时众机宜。应须扣
发。此依权道不从实行。实行何妨曾见六瑞及闻
正宗等事。故知实位补处。辅应化佛。示历五味。亦
且从权。文中当从权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
菩萨。汝身是也。」

【此一节结会古今也。始自从其最后佛。直至此中。
是最后一佛。明三同文竟。即巳今当三也。然古人
但作巳同当同。不作今同解释。今寻文云今见此
瑞与本无异。此正语今同。云何唤六瑞。作巳同释
耶。然瑞是今同。谢方名巳。云何在定。华地炳然。众
喜充怀。毫光溢目。古人称巳。殊不体文。唯说法适
休。况众犹未散。故从多瑞皆名为今。据文为三同
解释。斯方当理。】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7b 页 X30-0037.png
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一节文。分明判上忖略广答也。今昔六瑞既同。
惟忖决定不谬。当知惟忖见巳分明。为成答问之
仪。先微后著。略曾广曾。皆决定也。今乃明判。显向
非疑。今见等言分明判也。当说大乘经。故决定前
说瑞也。名妙法莲华。决定前雨华瑞也。教菩萨法。
决定前众喜瑞。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也。入定
瑞兼总在中。馀瑞由中定有故。分明判答文竟。】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然此下有四十五行偈。不颂上惟忖略曾见答。于
广曾见中。但颂前后。不颂中间也。】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此两行。颂上广曾见中时节同。即初二句是也。次
二句颂名号同也。次四句颂上说法等同。此颂广
曾见最初一佛。】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此上一行。颂广曾见中。最后一佛巳同。消经文如
长行释竟。下去更颂今当二同也。】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巳。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此颂上曾见事与今今同。此四行颂此土六瑞同。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7c 页 X30-0037.png
而长出天鼓自然鸣。表无问自说也。如方便品初
从三昧起。告舍利弗。广叹略叹。此土他土。寄言绝
言。若境若智。此乃一经之根本。五味之要津。此事
不轻。故须先表。即十二部中之一也。初一行颂说
法。次一行颂入定。次二句颂上雨华。但加天鼓以
助妙因。次半行颂众喜。次半行地动。次一句颂放
光。次现诸希有事一句。总结颂上诸瑞故也。】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巳上三行。颂上曾见事与今今同中。此是颂见他
土六趣众生同。初半行重明总瑞。次一句正举六
趣。故云一切。次一句中总明生死因果及处。生死
两字总标。业字明生死之因。报是明生死之果。处
即二十五有。亦是与此土同。次一行明所依土。前
长行及问答。皆不云光色。至此方云。准前应有。土
同秽故。由光照乃净耳。次一行明诸趣供养。虽云
供养。意表机成。准此前文亦应有。】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此一行两句。颂见佛同。云自然成佛道者。若方便
道位中。则加心修习。即藏教四善根。通教性地。别
圆地住之前。皆名方便道。若发真道。即自然。任运
与理合也。上明所照六道。即所化之机。须具四种。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8a 页 X30-0038.png
当知四教之机。既遍于诸趣。即有四佛。遍赴于物
情。是故四教各有真道。一坐任运。三十四念。一念
相应。不加功力。别圆妙觉。本得自然。他不见之。大
小混乱。上明六道。须有四机。辨能化佛。四教不同。
自然亦尔。】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半行。颂上纯一无杂。无杂七善顿教同。但云深
法。不语菩萨。祗将法约人。须之法既深玄。必运大
机。开顿教。】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此颂上开渐三乘同。但云声闻。不云四谛。将人约
法。须之人既二乘。必知开三藏说也。虽不颂出缘
觉。摄在其中。又见菩萨等。即颂上六度大乘。又初
二行约声闻。初直明所见人。次明所修行。次一行
明菩萨。以施辱等馀四度。】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上见他土菩萨。种种因缘行行同。此中略不
答颂上起塔也。盖上问中不见他土法华相。故次
见起塔。今答出法华相。故起塔入灭事。在后答也。
巳同毕。】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8b 页 X30-0038.png
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此颂上昔佛四众疑念。今同毕。】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

【从此乃至毕偈。即颂曾见与今当同也。此两行二
句偈文。颂上昔因人同。既云从三昧起。即赞妙光。
赞后方始说经。故知正是对告。故不可依古作流
通解之。况复但云證知。不云流通故也。】

「说是法华经。」

【此一句。即是颂上说法同也。】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此一行一句。颂上时节同。约不思议延促劫智义
也。妙光皆悉受持。亦如身子受佛付嘱也。】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巳。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巳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

【此二行。即是曾见当同。唱灭他土入灭意。】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此颂当同有嘱累也。如此土遗教。嘱累同。】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此颂当同。有悲泣。如此土涅槃。弟子涕泣盈目。遍
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此即是恭法慕人之志故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8c 页 X30-0038.png

【此一行。是同此土慰喻。亦如遗教。汝等比丘勿怀
悲恼。乃至巳作得度因缘等。】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巳得通达。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此一行半。即是颂上授记事同。】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此上二行。颂昔灭后时节。四众得益巳。如薪尽火
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
身灭智亡。大乘佛以机为薪。逗应为火。生尽应灭。
倍加精进者。以灭得度也。】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

【此上二句。颂上佛灭后。弘经之人同。】

「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此颂昔佛灭后。行经时节同也。】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巳。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此上三行。颂上所益巳成弟子同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9a 页 X30-0039.png

【此上五行。即是颂上当成弟子。即弥勒也。】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此偈一行。即是颂上结会古今之文。
△此后四偈。
颂上分明判答。文为三。初我见灯明下。初有一行。
颂上当说大乘经。次今相如本瑞下。第二两行。颂
教菩萨法。次诸求三乘人下。第三一行。颂上佛所
护念。在文可解。此后四行。即是颂上分明判答也。
不同旧作结成为剩。又阙颂上判文矣。当知后四
行偈。通二义消之。至下笺经。但作文殊释弥勒四
伏疑解释。然四伏疑者。何耶。又由前文弥勒菩萨。
先释文殊师利四种伏难竟。令文殊菩萨。必定有
答。以释众疑。此中却是文殊述此四偈。断弥勒四
种伏疑。使弥勒不复更问也。然四伏疑者。弥勒一
疑其名。二疑名下之体。三疑其宗。四疑其用。且第
一弥勒疑名者。因上长行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
华。分明判答。故弥勒潜疑欲问云。诸佛赴缘机。缘
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未知今释迦定起何必
如此仍说法华耶。此因上广答。故弥勒疑今佛定
起说法名同。此初伏疑。】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此一偈。文殊断上弥勒潜疑其名也。弥勒因文殊
此偈。断疑其名。因此弥勒又疑名下之体。自有名
同体同。自有名同体异。未审此佛说法华之名。名
下体何所显召耶。弥勒次疑名下之体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9b 页 X30-0039.png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文殊即以此一偈。断弥勒疑名下之体。故云助发
实相义。即名下之体也。弥勒因此断疑其体。复疑
其宗。未知实相何人会之耶。】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文殊以此一行之偈。断弥勒第三伏疑其宗。故云
佛当雨法雨。弥勒因此。又疑其用。佛雨法雨。唯祗
洽菩萨。亦润二乘耶。】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

【文殊即以此一偈。断弥勒疑用。故云诸求三乘人
等。然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繁为断。既事穷理尽。
即得之于怀。可谓善于问答。具二庄严。光宅但知
前述钊师弥勒释文殊四种伏难。使文殊必答。显
弥勒之美。而不见此中文殊释弥勒四种伏疑。令
弥勒不问。不见此义。乃成抑妙德之能也。章安师
云。释此四伏疑文。出自天台。非传他疏。寄语后贤。
勿遏人长。自钊师巳后。数百年中。讲法华者。溢路
颇有斯见。非长何谓也。此乃别序文毕。然佛世之
机。闻此别序。有获实利否。答序正流通。俱有种熟
脱三。获利大益。盖闻者所从获种熟等故。别序五
中节节益异。如说无量义。密得种等三益不同。故
睹定见光觉动蒙华。乃至问答俱有种等。如其久
远蒙佛善巧。合种佛道因缘。中间相值。更以异方
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今日雨华动地。以如来
妙法莲华经入疏目次¶ 第 39c 页 X30-0039.png
灭度而灭度之。即其相也。若祗云是序未得论种
等益者。则昧序中种等过未因果。并上通序。总是
大段序分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