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86-B¶ 第 404a 页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四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中生上流各三种如释签引
准俱舍论总为九种谓三各分三即中生上流也
有行无行生色界巳方般涅槃并生般摄言中三
者谓速非速经久如迸火星以喻三义思之可知
并于中阴论速等也生有三者一生约速立二有
586-B¶ 第 404b 页 X28-0404.png
行约非速立三无行约经久立并生色界巳论速
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速立
三遍没约经久立从色初至色末始终有此三人
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三种之异言业异者造
顺现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
成上流故言惑三者下品之惑成中般故中品之
惑成生般故上品之惑成上流故言根别者上根
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杂毗昙云阿那含者或
五或七及八五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更于
中般开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般无色
般及不定般释签虽引不定般名学人亦鲜解其
义者余读婆沙始见其说大婆沙云亦有不定般
涅槃者或于欲界而般涅槃或于色界而般涅槃
或无色界而般涅槃复次彼即摄在七不还中若
在欲界即名现般若在色界即五不还若在无色
即无色般此生造业即此生熟名顺现业此生造
业第二生熟名顺生业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
而熟名顺后业。
五停四念略知玄文及释签
如常所说既无大异故今不引。
初十二有八
初地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
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舍心与人
受人不可得故四者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
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速立
三遍没约经久立从色初至色末始终有此三人
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三种之异言业异者造
顺现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
成上流故言惑三者下品之惑成中般故中品之
惑成生般故上品之惑成上流故言根别者上根
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杂毗昙云阿那含者或
五或七及八五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更于
中般开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般无色
般及不定般释签虽引不定般名学人亦鲜解其
义者余读婆沙始见其说大婆沙云亦有不定般
涅槃者或于欲界而般涅槃或于色界而般涅槃
或无色界而般涅槃复次彼即摄在七不还中若
在欲界即名现般若在色界即五不还若在无色
即无色般此生造业即此生熟名顺现业此生造
业第二生熟名顺生业此生造业第三生后次第
而熟名顺后业。
五停四念略知玄文及释签
如常所说既无大异故今不引。
初十二有八
初地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
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舍心与人
受人不可得故四者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
586-B¶ 第 404c 页 X28-0404.png
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
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
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
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二地常念八法一戒清净
二知恩报恩三住忍辱四受欢喜五不舍众生六
入大悲心七信师恭敬咨受八勤求诸波罗蜜。
三五四有十
三地中行五法一多学问无厌足二净法施亦不
自高三庄严佛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间勤苦不以
为厌五住惭愧处住四地中不舍十法一不舍阿
练若二少欲知足三不舍头陀功德四不舍戒不
取戒相五秽恶诸欲六厌世间心七舍一切所有
八不没心九不生二识处十不惜一切物。
五十二六六
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一远离白衣二远离比丘尼
三远离悭惜他家四远离无益谈说五远离瞋恚
六远离自大七远离懱人八远离十不善道九远
离大慢十远离自用十一远离颠倒十二远离淫
怒痴六地中具足六法所谓六种波罗蜜也。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中不著二十法一不著我二不著众生三不
著寿命四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不著断见
六不著常见七不应作相八不应作因见九不著
名色十不著五众十一不著十八界十二不著十
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
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
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二地常念八法一戒清净
二知恩报恩三住忍辱四受欢喜五不舍众生六
入大悲心七信师恭敬咨受八勤求诸波罗蜜。
三五四有十
三地中行五法一多学问无厌足二净法施亦不
自高三庄严佛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间勤苦不以
为厌五住惭愧处住四地中不舍十法一不舍阿
练若二少欲知足三不舍头陀功德四不舍戒不
取戒相五秽恶诸欲六厌世间心七舍一切所有
八不没心九不生二识处十不惜一切物。
五十二六六
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一远离白衣二远离比丘尼
三远离悭惜他家四远离无益谈说五远离瞋恚
六远离自大七远离懱人八远离十不善道九远
离大慢十远离自用十一远离颠倒十二远离淫
怒痴六地中具足六法所谓六种波罗蜜也。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中不著二十法一不著我二不著众生三不
著寿命四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不著断见
六不著常见七不应作相八不应作因见九不著
名色十不著五众十一不著十八界十二不著十
586-B¶ 第 405a 页 X28-0405.png
二入十三不著三界十四不作著处十五不作所
期所处十六不作依处十七不著依佛见十八不
著依法见十九不著依僧见二十不著依戒见八
地中具足五法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
国如所见佛国自在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
严佛身。
九十二十佛
九地中具足十二法爱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
得如所愿知诸天龙夜叉乾闼婆语而为说法处
胎成就生成就家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
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
具足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大品忍名亦复如是
大论云问声闻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
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忍答所缘同如法性实际
亦同利钝智慧为异耳。
初闻三谛但得初果
若准大集经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法云法从缘
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世间即苦苦因
名集若修八正世间集灭时舍利弗乃说偈云我
闻比丘说四谛即得过于三恶道是则经论不同
盖随机有异耳又下文云罗什入天竺者什在罽
宾时王乃日日以鹅腊一双粳面各三斗苏六升
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而供给之今文只云沙弥五
期所处十六不作依处十七不著依佛见十八不
著依法见十九不著依僧见二十不著依戒见八
地中具足五法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
国如所见佛国自在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
严佛身。
九十二十佛
九地中具足十二法爱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
得如所愿知诸天龙夜叉乾闼婆语而为说法处
胎成就生成就家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
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
具足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大品忍名亦复如是
大论云问声闻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
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忍答所缘同如法性实际
亦同利钝智慧为异耳。
初闻三谛但得初果
若准大集经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法云法从缘
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世间即苦苦因
名集若修八正世间集灭时舍利弗乃说偈云我
闻比丘说四谛即得过于三恶道是则经论不同
盖随机有异耳又下文云罗什入天竺者什在罽
宾时王乃日日以鹅腊一双粳面各三斗苏六升
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而供给之今文只云沙弥五
586-B¶ 第 405b 页 X28-0405.png
人耳。
加被
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慧之力故云加
被菩萨既尔二乘准知。
昆勒
此云箧藏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
之所造也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
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
门论议无穷其中乃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
门。
恶口车匿依梵法治乃至离有无等
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之名也揵陟马名也
车匿自恃王种出家如来在世之时轻诸比丘不
遵众法僧法事时生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
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乎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预
说云令作其梵坛法治之谓默摈也以梵天中治
罪之法别立一坛其犯罪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
与其语言今亦如是故曰梵坛大论云迦旃延经
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说观灭谛则无有见此则名
为离有无见而得悟也然此双亦双非二论未至
此方但大论中标指其名耳又前文云纵有诚教
云声闻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言之者入楞
伽经云二乘證人无我未證法无我又地持云二
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佛菩萨法无我
加被
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慧之力故云加
被菩萨既尔二乘准知。
昆勒
此云箧藏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
之所造也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
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
门论议无穷其中乃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
门。
恶口车匿依梵法治乃至离有无等
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之名也揵陟马名也
车匿自恃王种出家如来在世之时轻诸比丘不
遵众法僧法事时生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
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乎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预
说云令作其梵坛法治之谓默摈也以梵天中治
罪之法别立一坛其犯罪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
与其语言今亦如是故曰梵坛大论云迦旃延经
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说观灭谛则无有见此则名
为离有无见而得悟也然此双亦双非二论未至
此方但大论中标指其名耳又前文云纵有诚教
云声闻人但得生空且让菩萨与夺言之者入楞
伽经云二乘證人无我未證法无我又地持云二
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佛菩萨法无我
586-B¶ 第 405c 页 X28-0405.png
智为智障净智。
求那跋摩至四十六行偈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四十六行偈者偈有三十
六行今云四十六行恐误或别有出玄签补注曾
巳引之诃黎跋摩此云师子铠也。
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
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初释迦佛所发心于宝顶佛
所满初僧祇于然灯佛所满第二僧祇于迦叶佛
所满第三僧祇此与俱舍论不同者法苑中和会
云若正满为言在于胜观若满巳为语在于迦叶
是则经论不同各有其致也。
其超九劫
其一百劫但九十一斯由超于九劫故也涅槃经
云超十二劫章安释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
挡
应作党字。
闻大涅槃有无上道等如释签
玄义引经菩萨若闻大般涅槃闻巳生信作是思
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众正行从此
立行若闻大涅槃即是信果亦是信灭有无上道
巳去是信显果之行无上道是信慧有大正法是
信定大众正行是信戒乃至广说具如彼文释签
随释其义可知不烦引也。
𥢶
求那跋摩至四十六行偈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四十六行偈者偈有三十
六行今云四十六行恐误或别有出玄签补注曾
巳引之诃黎跋摩此云师子铠也。
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
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初释迦佛所发心于宝顶佛
所满初僧祇于然灯佛所满第二僧祇于迦叶佛
所满第三僧祇此与俱舍论不同者法苑中和会
云若正满为言在于胜观若满巳为语在于迦叶
是则经论不同各有其致也。
其超九劫
其一百劫但九十一斯由超于九劫故也涅槃经
云超十二劫章安释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
挡
应作党字。
闻大涅槃有无上道等如释签
玄义引经菩萨若闻大般涅槃闻巳生信作是思
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众正行从此
立行若闻大涅槃即是信果亦是信灭有无上道
巳去是信显果之行无上道是信慧有大正法是
信定大众正行是信戒乃至广说具如彼文释签
随释其义可知不烦引也。
𥢶
586-B¶ 第 406a 页 X28-0406.png
苦夫切粗糠也。
孟浪
庄子云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
也孟武党切浪如字亦力荡切孟浪犹漫澜无所
趣舍之谓也又是不精要之皃也亦是率略之义
也。
筈筈
古活切受弦之处名为筈也。
不同有部计于罪性从现入过
杂心毗昙俱舍正理等论皆悉说云业入过去故
正理云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巳生位名为未来
此才巳生名为现在此若巳息名为过去又引下
文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等者此是彼经中观调
伏之文今止观中自引彼经当作医王是入中慰
喻故不须引非真非有等文也又下文引庄子云
古之得志等者彼云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
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
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意外忽来谓之傥也郑弘
渔父者汉太尉郑弘尝釆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
见弘还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耶溪
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也渔父者或
云范蠡也父音甫庄子有渔父篇。
若遗教三昧经因罗旬喻比丘乞食不得佛令分僧
五部以验僧福与灭后五部名同事别
586-B¶ 第 406b 页 X28-0406.png
罗旬喻经云时五部僧每出分卫而罗旬喻所在
之部以空钵还佛敕比丘分以施之如是非一目
连念曰是比丘僧自不得食馀人何故悉皆空还
我若共行犹有所得佛知其意与身子俱使目连
与罗旬喻俱各分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汝
不得往目连即与罗旬喻俱行适欲所至即便见
佛及以身子而在其门如是经历过百亿国遂不
得食以罗旬喻维卫佛时悭不布施故于今日所
在之处辄不得食若遗教三昧经下卷中云佛在
世时众僧唯著死人杂衣因罗旬喻分卫空还佛
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
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
无德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应著赤色衣萨婆多
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著皂色衣迦叶遗部精
勤勇快摄护众生应著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禅思
入微究畅幽玄应著青色衣摩诃僧祇部勤学众
经敷说义理应著黄色衣自尔之后便大得食准
此部乃同灭后萨婆多等五部之律更请详之。
昙无德
律主名也法名四分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
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
宣说以颠倒说故覆隐法藏人名昙摩鞠多此云
法密经云覆隐即是密义亦云法藏藏即密义。
萨婆多
586-B¶ 第 406c 页 X28-0406.png
此云一切有此部所计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
法名十诵经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
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议说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问难皆能答对名萨婆多。
弥沙塞
经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弥
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
婆粗富罗
经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名婆粗富罗
婆粗富罗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此从种
姓以立其名此部计我非即是蕴亦不离蕴而有
实我其律部文未至此方。
迦叶遗
经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名
迦叶遗迦叶遗此云重空观数论外道执有实我
受用尘境名为受者转犹舍也故喻死尸法名解
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僧祇
经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
此云大众此有律本首疏云总别有六部僧祇是
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
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应知僧祇与大众部不
同之相僧祇即上座部也谓毕钵罗窟内迦叶等
上座与五百无疑解脱罗汉结集名为上座部也
586-B¶ 第 407a 页 X28-0407.png
大众部谓于时大众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得预
于迦叶上座五百数者乃于窟外更相谓曰如来
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拣异我曹欲报佛恩当
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愚智毕萃结集修多罗毗
奈耶阿毗昙并杂集藏及禁咒等别为五藏而此
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也故此大众在
于窟外迦叶大众在于窟内所以僧祇翻为大众
与大众部区以别矣南山戒疏云其相有四一者
二部如四分中初结集时选五百人即是窟内迦
叶上座部也馀不在数名为大众即窟外部也所
谓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也故文殊问经云根
本二部即此故也二者五部即如今文前所列注
五部是也大集经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
槃三者十八部如古来三藏流传云五部初分二
百年后何者是耶谓萨婆多中分出四部即婆差
法上贤胄六成也迦叶遗分出二部一僧迦提二
浅摩提也弥沙塞中分出一即中间见也四百年
后僧祇部中分出六部一遗迹二沙弥三施设四
毗陀五施罗六上施罗也唯昙无德部不分巳上
本末共成十八部即窟内部中出也若依文殊问
经下卷分别部品云根本二部一摩诃僧祇部二
体毗履部初僧祇部分别有七一执语言二世间
语言三高拘梨柯四多闻五只底舸六东山七北
山部也二体毗履部分别有十一一一切语言二
于迦叶上座五百数者乃于窟外更相谓曰如来
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拣异我曹欲报佛恩当
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愚智毕萃结集修多罗毗
奈耶阿毗昙并杂集藏及禁咒等别为五藏而此
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也故此大众在
于窟外迦叶大众在于窟内所以僧祇翻为大众
与大众部区以别矣南山戒疏云其相有四一者
二部如四分中初结集时选五百人即是窟内迦
叶上座部也馀不在数名为大众即窟外部也所
谓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也故文殊问经云根
本二部即此故也二者五部即如今文前所列注
五部是也大集经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
槃三者十八部如古来三藏流传云五部初分二
百年后何者是耶谓萨婆多中分出四部即婆差
法上贤胄六成也迦叶遗分出二部一僧迦提二
浅摩提也弥沙塞中分出一即中间见也四百年
后僧祇部中分出六部一遗迹二沙弥三施设四
毗陀五施罗六上施罗也唯昙无德部不分巳上
本末共成十八部即窟内部中出也若依文殊问
经下卷分别部品云根本二部一摩诃僧祇部二
体毗履部初僧祇部分别有七一执语言二世间
语言三高拘梨柯四多闻五只底舸六东山七北
山部也二体毗履部分别有十一一一切语言二
586-B¶ 第 407b 页 X28-0407.png
雪山三犊子四法胜五贤部六一切所贵七芿部
八大不可乘九法护十迦叶毗十一修妒路句巳
上本末成二十部此约窟之内外而共论也四五
百部智论云佛灭度后五百异部闻毕竟空如刀
伤心等又复应知二十部相与文殊问经大同如
宗轮论说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假说
部二说出世部三鸡𦙌部假说部者真谛师云此
部执世出世法无有实体但一假名名假说也说
出世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皆是虚妄故非
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倒起有道果二空
境是真实二空智亦真实真实境能生真实智真
实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名出世也鸡𦙌者上
古有仙染鸡生子今是其族故以为号文殊问经
云是律主姓也次第二百年从大众部又出一部
名得多闻部以部主学通三藏深悟佛旨故云多
闻也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为说部
基法师云此部所说世法有假有实故也次第二
百年满有一外道出家者舍邪归正名为大天非
是造逆罪之大天也于大众部出家受戒多闻精
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缘乖诤遂分
为三部一制多山部制多山者此云灵庙谓初生
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故也二
西山住部居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也三北山住部
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也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也
八大不可乘九法护十迦叶毗十一修妒路句巳
上本末成二十部此约窟之内外而共论也四五
百部智论云佛灭度后五百异部闻毕竟空如刀
伤心等又复应知二十部相与文殊问经大同如
宗轮论说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假说
部二说出世部三鸡𦙌部假说部者真谛师云此
部执世出世法无有实体但一假名名假说也说
出世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皆是虚妄故非
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倒起有道果二空
境是真实二空智亦真实真实境能生真实智真
实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名出世也鸡𦙌者上
古有仙染鸡生子今是其族故以为号文殊问经
云是律主姓也次第二百年从大众部又出一部
名得多闻部以部主学通三藏深悟佛旨故云多
闻也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为说部
基法师云此部所说世法有假有实故也次第二
百年满有一外道出家者舍邪归正名为大天非
是造逆罪之大天也于大众部出家受戒多闻精
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缘乖诤遂分
为三部一制多山部制多山者此云灵庙谓初生
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故也二
西山住部居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也三北山住部
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也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也
586-B¶ 第 407c 页 X28-0407.png
所言造逆之大天者佛涅槃后百有馀年摩竭提
国王号无忧统摄赡部化洽人神于时佛法大众
遂破言大天者其未出家犯三逆罪谓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造三逆巳深生忧悔欲求灭罪适逢窟
外结集大众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与出家受具
之后以聪明故为无忧王之所宗敬后与上座乖
诤大天谓戒经中若灭诤依多人语时上座部耆
德虽多人数甚少大众党内耆德虽少而人极多
王以大天为是所以二部抗行也二上座部者至
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于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
少弘经律既乖部旨遂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
此自有二一有为三世二无为离世即虚空择灭
非择灭其体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说因部谓此部
立义广出所因也此部所执前五部中十诵为宗
也二上座部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
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故伏上座上座部弱
于是移入雪山避之故依住处而为名也次第三
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执前五
部中婆粗富罗部为宗也次第三百年从犊子部
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名法上部也二贤
胄部部主名也胄者苗裔之义也此是阿罗汉之
苗裔故名贤胄也三正量部权衡刊定名之为量
量无邪谬名为正也即律明了论之所宗也四密
山林部部主所居山林蓊郁繁密故也次第三百
国王号无忧统摄赡部化洽人神于时佛法大众
遂破言大天者其未出家犯三逆罪谓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造三逆巳深生忧悔欲求灭罪适逢窟
外结集大众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与出家受具
之后以聪明故为无忧王之所宗敬后与上座乖
诤大天谓戒经中若灭诤依多人语时上座部耆
德虽多人数甚少大众党内耆德虽少而人极多
王以大天为是所以二部抗行也二上座部者至
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于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
少弘经律既乖部旨遂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
此自有二一有为三世二无为离世即虚空择灭
非择灭其体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说因部谓此部
立义广出所因也此部所执前五部中十诵为宗
也二上座部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
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故伏上座上座部弱
于是移入雪山避之故依住处而为名也次第三
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执前五
部中婆粗富罗部为宗也次第三百年从犊子部
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名法上部也二贤
胄部部主名也胄者苗裔之义也此是阿罗汉之
苗裔故名贤胄也三正量部权衡刊定名之为量
量无邪谬名为正也即律明了论之所宗也四密
山林部部主所居山林蓊郁繁密故也次第三百
586-B¶ 第 408a 页 X28-0408.png
年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部主昔作国
王化洽地上人庶后舍于王出家修通从本为名
名化地部执前五部中弥沙塞部为宗也次第三
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密亦
云法护而此罗汉是目连弟子目连灭后法护习
师所说为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咒藏五
菩萨藏化地部中有同立其所立藏者别为一部
名法护部执前五部中四分部为宗也次第三百
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上古有
仙人身光极盛饮弊馀光令不现故今此部主是
彼之苗裔执前五部中解脱部为宗也次第四百
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此部唯
依经为此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解义以经为證
是故名为经量部也本末别成十一部并前大众
九部合为二十部也上座部中虽分十一部异每
一部中皆含五部宗计其中一切有部偏执萨婆
多为宗化地部偏执弥沙塞五分为宗犊子部偏
执婆粗富罗为宗饮光部偏执迦叶遗部为宗法
藏部偏执四分昙无德为宗此二十部因而须知
浅识之流无谓烦而不要者也。
又与提谓对义少别
准光明文句引提谓经以五经对五戒云不杀对
尚书不盗对春秋不淫对礼不妄语对诗不饮酒
对易又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
王化洽地上人庶后舍于王出家修通从本为名
名化地部执前五部中弥沙塞部为宗也次第三
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密亦
云法护而此罗汉是目连弟子目连灭后法护习
师所说为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咒藏五
菩萨藏化地部中有同立其所立藏者别为一部
名法护部执前五部中四分部为宗也次第三百
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上古有
仙人身光极盛饮弊馀光令不现故今此部主是
彼之苗裔执前五部中解脱部为宗也次第四百
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此部唯
依经为此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解义以经为證
是故名为经量部也本末别成十一部并前大众
九部合为二十部也上座部中虽分十一部异每
一部中皆含五部宗计其中一切有部偏执萨婆
多为宗化地部偏执弥沙塞五分为宗犊子部偏
执婆粗富罗为宗饮光部偏执迦叶遗部为宗法
藏部偏执四分昙无德为宗此二十部因而须知
浅识之流无谓烦而不要者也。
又与提谓对义少别
准光明文句引提谓经以五经对五戒云不杀对
尚书不盗对春秋不淫对礼不妄语对诗不饮酒
对易又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
586-B¶ 第 408b 页 X28-0408.png
摄意三俗不能护口略制一不妄语耳故云束十
善即是五戒也矜字音莲。
獶
字正作獶乃刀切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耳乱
男女尊卑也文出礼记乐记篇中又云端冕者郑
氏注云端玄衣也言古乐者先王之正乐也子夏
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
齐音敖僻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
祭祀弗用也。
疹
之忍切非也字应作疢耻刃切。
撙节
曲礼云君子恭敬撙节撙犹趋也趋者就也恭敬
趋就有其节制也。
劓
鱼器切割鼻也。
剕
符沸切刖足也刖音月。
墨
刻其颡而涅之也颡额也墨亦云黥先刻其面以
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塞疮孔令变色也。
宫
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也。
大辟
善即是五戒也矜字音莲。
獶
字正作獶乃刀切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耳乱
男女尊卑也文出礼记乐记篇中又云端冕者郑
氏注云端玄衣也言古乐者先王之正乐也子夏
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
齐音敖僻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
祭祀弗用也。
疹
之忍切非也字应作疢耻刃切。
撙节
曲礼云君子恭敬撙节撙犹趋也趋者就也恭敬
趋就有其节制也。
劓
鱼器切割鼻也。
剕
符沸切刖足也刖音月。
墨
刻其颡而涅之也颡额也墨亦云黥先刻其面以
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塞疮孔令变色也。
宫
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也。
大辟
586-B¶ 第 408c 页 X28-0408.png
死刑也辟罪也大罪则死也尚书吕刑篇明此五
刑唐虞巳来皆有之矣上古何时而起此乎。
五明
有内五明有外五明外五明者一声明二医方明
三工巧明四咒术明五符印明内五明者前四明
名名与外同第五因明又有说云前三同外四是
因明五是内明略释义者释诂训字诠目流别谓
声明也枝术机关阴阳历数谓工巧明也禁咒闲
邪药石针艾谓医方明也考定邪正研覆真伪谓
因明也究畅五乘因果妙理谓内明也。
五神
禅波罗蜜云五神五识之异名耳即识神也良以
父母交会时身分精血识托其间尔时身命心三
具足识在其间即有五识之性也。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名为六艺也周礼大司徒之职云
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矣一曰六德知仁圣义
忠和也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三曰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也礼五礼之义也乐六乐之歌舞也
射五射之法也御五御之节也书六书之品也数
九数之计也又下文云苦集不同集谛也苦家之
集名为苦集者此文恐误何者以止观中但云知
一切众生见思烦恼集不同是知集文无苦字故
也恐记主误认恼字为苦字便作苦集而解之耳
586-B¶ 第 409a 页 X28-0409.png
又下文云专游学者误也传云一名[(甫-、)/方]游学徐士
注云[(甫-、)/方]音孚又云心解分剂者传云心识分铢也
扁鹊越医者史记云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
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传禁方与扁鹊杨
子法言云扁鹊卢人也注云太山卢人也注八十
一难经序云与轩辕时扁鹊相类因号扁鹊也曾
家于卢国乃为卢人耳儜字女耕切困弱也。
乃至今家所引像法决疑妙胜定等意亦如是
安法师二教论云法行经者无有人翻虽入疑科
未伤弘旨像法决疑经一卷乳光经一卷初教经
一卷九十六道经一卷清净法行经一卷妙胜定
经一卷净土三昧经三卷提谓经占察经等旧录
或谓疑伪至唐巳来或刊为正斯皆人情自去取
耳如占察经大唐天后朝万岁元年敕佛授记寺
沙门明佺等刊定编入正经清净法行经妙胜定
经旧录谓之伪妄大周刊定附入正经净土三昧
经大周录中编之入藏以此验之故知人情有去
取也又复诸师撰录存没去取各自不同皆此之
类矣又止观云移风易俗者汉书云凡人含五常
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
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
俗又左传云上有好之者此谓之风焉下有甚之
者此谓之俗焉又辅行下文云身大多习六度者
论云五度耳无翅无方便智者论云无两翅无般
注云[(甫-、)/方]音孚又云心解分剂者传云心识分铢也
扁鹊越医者史记云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
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传禁方与扁鹊杨
子法言云扁鹊卢人也注云太山卢人也注八十
一难经序云与轩辕时扁鹊相类因号扁鹊也曾
家于卢国乃为卢人耳儜字女耕切困弱也。
乃至今家所引像法决疑妙胜定等意亦如是
安法师二教论云法行经者无有人翻虽入疑科
未伤弘旨像法决疑经一卷乳光经一卷初教经
一卷九十六道经一卷清净法行经一卷妙胜定
经一卷净土三昧经三卷提谓经占察经等旧录
或谓疑伪至唐巳来或刊为正斯皆人情自去取
耳如占察经大唐天后朝万岁元年敕佛授记寺
沙门明佺等刊定编入正经清净法行经妙胜定
经旧录谓之伪妄大周刊定附入正经净土三昧
经大周录中编之入藏以此验之故知人情有去
取也又复诸师撰录存没去取各自不同皆此之
类矣又止观云移风易俗者汉书云凡人含五常
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
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
俗又左传云上有好之者此谓之风焉下有甚之
者此谓之俗焉又辅行下文云身大多习六度者
论云五度耳无翅无方便智者论云无两翅无般
586-B¶ 第 409b 页 X28-0409.png
若及无方便耳阉字平声男无势精闭者若作上
声即官人闭门者也阉者阍也官即阉官也。
遍寻法华巳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
久成之说
清凉观师元学天台宗教于荆溪之门后因僻解
背我天台明他贤首及依贤首五教之说自撰疏
记申华严经乃立华严亦明二乘授记作佛亦明
如来久成正觉具如玄签补注之中委弹斯谬若
读义例喻凝显正之文须知玄签补注之说亦在
义例纂要之中略示端由学者知之。
止观云圆教十信六根净时即遍见闻十法界事若
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
此文炳著其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视之止观义
例消释文义第五例云以一例诸如教證二道及
一心具法不同世人取著一念等部内唯有一文
说之以此一文而均上下使处处文义通彻昭然
今亦例尔岂独此中且今文云若是入空尚无一
物岂可入中相相宛然况下文云但观空智能令
不空于一心中点示万行即发法眼遍知药病故
名假观况上文云若入空观尚无一法何有诸法
况前不思议境文云当知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
况三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以
至诸文准斯可识是则圆顿空中无物亡泯寂灭
妙假本具十界三千万象森然非独此中一文而
声即官人闭门者也阉者阍也官即阉官也。
遍寻法华巳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
久成之说
清凉观师元学天台宗教于荆溪之门后因僻解
背我天台明他贤首及依贤首五教之说自撰疏
记申华严经乃立华严亦明二乘授记作佛亦明
如来久成正觉具如玄签补注之中委弹斯谬若
读义例喻凝显正之文须知玄签补注之说亦在
义例纂要之中略示端由学者知之。
止观云圆教十信六根净时即遍见闻十法界事若
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
此文炳著其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视之止观义
例消释文义第五例云以一例诸如教證二道及
一心具法不同世人取著一念等部内唯有一文
说之以此一文而均上下使处处文义通彻昭然
今亦例尔岂独此中且今文云若是入空尚无一
物岂可入中相相宛然况下文云但观空智能令
不空于一心中点示万行即发法眼遍知药病故
名假观况上文云若入空观尚无一法何有诸法
况前不思议境文云当知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
况三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以
至诸文准斯可识是则圆顿空中无物亡泯寂灭
妙假本具十界三千万象森然非独此中一文而
586-B¶ 第 409c 页 X28-0409.png
巳如何学者略不经怀莫是智者不知妙理本具
三千谤于空中无物无相是外道断见成幻有顽
空乎章安云心空而常假故有百界千如虽假而
常空百界千如寂而无相空假常中无空假相虽
无二相不失双照莫是章安滥传祖训妄云假有
百界空无千如成断无之空非不思议乎荆溪云
遮故法尔空中照故三千恒具相似位成六根遍
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
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知具一
切法即是于假别教巳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以
至云乃达理具即空即中等莫是荆溪谬撰记文
误云具即是假三千俱照遮故空中亡泯十界成
分别之见非圆妙之解乎若以向来所引智者章
安荆溪格言为真则四明云三谛皆有百界千如
诚虚妄矣况四明谓事理体用三身四土皆存相
皃世人听声展转相习乃谓四明善继荆溪毗陵
大笔真得天台智者法味倚此自高陵他未解殊
不精究智者章安荆溪教文其间不肖之流或闻
空中无物往往掩耳不欲听之自类无知朋扇阿
党呜呼哀哉正教委地耶徒充盛矣。
辅行云文列五句但成四句
今之止观全依记文改定之说则令记文于兹无
用是故应存止观旧文方见记文改定有用斯皆
校勘者之谬也。
三千谤于空中无物无相是外道断见成幻有顽
空乎章安云心空而常假故有百界千如虽假而
常空百界千如寂而无相空假常中无空假相虽
无二相不失双照莫是章安滥传祖训妄云假有
百界空无千如成断无之空非不思议乎荆溪云
遮故法尔空中照故三千恒具相似位成六根遍
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
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知具一
切法即是于假别教巳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以
至云乃达理具即空即中等莫是荆溪谬撰记文
误云具即是假三千俱照遮故空中亡泯十界成
分别之见非圆妙之解乎若以向来所引智者章
安荆溪格言为真则四明云三谛皆有百界千如
诚虚妄矣况四明谓事理体用三身四土皆存相
皃世人听声展转相习乃谓四明善继荆溪毗陵
大笔真得天台智者法味倚此自高陵他未解殊
不精究智者章安荆溪教文其间不肖之流或闻
空中无物往往掩耳不欲听之自类无知朋扇阿
党呜呼哀哉正教委地耶徒充盛矣。
辅行云文列五句但成四句
今之止观全依记文改定之说则令记文于兹无
用是故应存止观旧文方见记文改定有用斯皆
校勘者之谬也。
586-B¶ 第 410a 页 X28-0410.png
自化十胡何关五印
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胡凡有十故云十胡其五印
土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
如半月其间自有七十馀国定知胡乡非五印矣
或云葱岭巳东有六精胡国琳法师按地理志山
海经西域传言西胡者但是葱岭巳来三十六国
不关天竺佛生之地又云旦末小苑等八国并是
葱岭巳东汉域胡国计去长安不过万里也言十
胡者斯恐文势且与五印为对耳更请详之余尝
读彼化胡经其第一卷说化罽宾胡王等又说至
王舍城等其第二卷说至俱萨罗国降伏外道等
其第三卷说至维卫城化胡王等其第四卷说化
罽宾胡王兄弟七人等其第五卷说化胡王经十
二年等以至第六卷巳去今不烦引尽是王浮辈
等偷盗释教潜自安排伪撰制立所以首尾料乱
次第乖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纵彼伪言化胡
何关五印土耶良以佛生中印不在胡乡道流王
浮不别方土妄述虚造其过大矣具如下藏甄正
等论委悉破之学释教者不得不读而辨之也以
至于今黄巾道流虚说伪立其事非一哀哉众生
邪见滋甚自陷陷他罪流长劫有智观之诚堪怜
悯若乃道家西升经者此是关令尹喜记录老子
与巳谈论由是立为西升记也后人虚妄辄改记
字为经字。
586-B¶ 第 410b 页 X28-0410.png
变释为羊如释签
释签第四云大经三十五诸外道等白波斯匿王
言大王不应轻懱如是大士大王是月增减谁之
所作大海咸味摩罗延山谁之所作岂非我等婆
罗门耶大王不闻阿竭多仙十二年中恒河之水
停在耳中耶瞿昙仙人作大神变十二年中变作
释身并令释身作羝羊身作千女根在释身上耆
免仙人一日之中饮大海水令大地乾耶婆薮仙
人为自在天作三目耶罗罗仙人变迦毗罗城为
卤土耶婆罗门中有如是等大力诸仙云何轻懱
如是大仙耶此方古人张楷能作五里之雾栾巴
亦善吐云陶渊明等皆有术数盖小小耳若比西
方外道天悬地殊也。
莱茯
尔雅云葖芦萉郭璞云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
华大根俗呼雹葖葖他忽切芦力何切萉蒲北切
芦菔字或作莱茯字学者不知乃以来伏音呼之
令人可笑所言大经如来性品者误也文在第三
十卷师子吼品耳又下文引大经十八者亦误也
文在第八如来性品耳今检所引大经之文上下
文中尚多差误所引诸经今或未检后人更寻𧻏
字亦作逃字与逃字同徒刀切上事曰王者曰字
须作白字。
五兵
586-B¶ 第 410c 页 X28-0410.png
周礼司兵掌五兵注云五兵者弋殳戟酋矛夷矛
此即车之五兵也若步卒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
矢。
堤
都奚切。
被服赤色谓呼是血
此有三解一云十二年前未制坏色故纯著赤二
云五部不同十诵一衣三点五分四分三随著一
谓青泥木兰木兰赤色三云三色衣中一衣即用
三色点之如大豆许而诸弟子并著点衣遥望犹
赤所以谓呼是血也南山云余于蜀部亲见木兰
树皮赤黑色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亦有用作
香者又云青黑木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等。
葵藿随日芭蕉因雷
葵藿无心而随日东西芭蕉无耳而闻雷出华物
类相感其事多矣葵藿菜也常倾叶向日不令日
照其根故也南方有红叶芭蕉残皆绿色每一雷
鸣其长如抽无雷卷叶长甚迟耳经举六譬者一
磁石二薪火三葵日四蕉雷五阿叔树女人摩触
乃有华出树本无心亦无觉触六如橘得尸其果
滋多橘树无心亦无觉触七者石榴亦例橘说除
磁石外自有六譬。
弥勒蒙佛授一生记等
言一生者但取当生阎浮也大论亦云三生此生
586-B¶ 第 411a 页 X28-0411.png
兜率当生阎浮先约三世折云等者净名诃折先
约生门正诃三藏菩萨是故经云过去耶未来耶
现在耶次约无生门即诃通别圆三教菩萨诃圆
教者诃其执语生顺道爱见故又诃四教菩萨皆
有生无生即是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也
三藏菩萨虽未断惑岂不知有真谛之理是无生
耶约无生门诃中文自有二一约无生理二约无
生行三教无生理二种不同通教偏真理别圆中
道理圆人初心及五品弟子起希望心入真无生
故须诃之圆尚诃之岂况通别是故经云若以无
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
得三菩提此即约无生理诃也经中次云为从如
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等即是约无生
行诃之今云以如圣而诃等者误也经中有并者
约无生行文自有四一双定二双破三双并四双
结初双定者即是经云为从如生得受记耶等亦
约通别圆三教释之次双破者即是经云若以如
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等亦约三教释之三双并
者即是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
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等亦约三教释之
初通教者众生是假人假人如与弥勒如一如无
二若众生如不得受记弥勒亦然何得独记弥勒
一切法通情无情今但以无情替于众生句句悉
同须类说之何者无情之法佛不授记故大经云
约生门正诃三藏菩萨是故经云过去耶未来耶
现在耶次约无生门即诃通别圆三教菩萨诃圆
教者诃其执语生顺道爱见故又诃四教菩萨皆
有生无生即是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也
三藏菩萨虽未断惑岂不知有真谛之理是无生
耶约无生门诃中文自有二一约无生理二约无
生行三教无生理二种不同通教偏真理别圆中
道理圆人初心及五品弟子起希望心入真无生
故须诃之圆尚诃之岂况通别是故经云若以无
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
得三菩提此即约无生理诃也经中次云为从如
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等即是约无生
行诃之今云以如圣而诃等者误也经中有并者
约无生行文自有四一双定二双破三双并四双
结初双定者即是经云为从如生得受记耶等亦
约通别圆三教释之次双破者即是经云若以如
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等亦约三教释之三双并
者即是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
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等亦约三教释之
初通教者众生是假人假人如与弥勒如一如无
二若众生如不得受记弥勒亦然何得独记弥勒
一切法通情无情今但以无情替于众生句句悉
同须类说之何者无情之法佛不授记故大经云
586-B¶ 第 411b 页 X28-0411.png
若尼拘陀树能修戒定慧我亦授三菩提记以其
无心修道故不与记故以为并异有情也众圣贤
即藏通二乘贤圣皆悉是如与弥勒如一如无二
此亦例前自法华前二乘贤圣皆无受记故以为
并巳上三并即顺并也四约弥勒如反并前三此
有三重谓并前三番二皆云一如无二记不记等
此约通教若约别圆皆作四并准通可知经云若
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
如者不二不异者此即结并之文也但约众生文
略不出一切法众圣贤等例众生可知也问不二
不异何别答二但论其体别异则辨相不同也经
云若弥勒得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亦应得等即第
四双结文也初约破智德释次约破断德释亦约
三教释之经云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等
即结过弹诃也文有三初正结过二劝舍见三解
释寻文可知随要略明二十五句等者初云寂灭
是菩提灭诸相故乃至第二十五微妙是菩提诸
法难知故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忍言不退
转行者四教各有三不退转弥勒没实用权为诸
天说故为所诃其中或有闻弥勒说圆不得正意
因闻诃弥勒即得入也巳上并用经疏大意以注
之耳请以此意以申今文乃可得知大士善巧。
钁
居缚切。
无心修道故不与记故以为并异有情也众圣贤
即藏通二乘贤圣皆悉是如与弥勒如一如无二
此亦例前自法华前二乘贤圣皆无受记故以为
并巳上三并即顺并也四约弥勒如反并前三此
有三重谓并前三番二皆云一如无二记不记等
此约通教若约别圆皆作四并准通可知经云若
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
如者不二不异者此即结并之文也但约众生文
略不出一切法众圣贤等例众生可知也问不二
不异何别答二但论其体别异则辨相不同也经
云若弥勒得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亦应得等即第
四双结文也初约破智德释次约破断德释亦约
三教释之经云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等
即结过弹诃也文有三初正结过二劝舍见三解
释寻文可知随要略明二十五句等者初云寂灭
是菩提灭诸相故乃至第二十五微妙是菩提诸
法难知故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忍言不退
转行者四教各有三不退转弥勒没实用权为诸
天说故为所诃其中或有闻弥勒说圆不得正意
因闻诃弥勒即得入也巳上并用经疏大意以注
之耳请以此意以申今文乃可得知大士善巧。
钁
居缚切。
586-B¶ 第 411c 页 X28-0411.png
斸
竹足切研也。
龟甲白羊角
大论明破金刚因缘云若著龟骨上以山羊角打
之即破也。
足故
足字恐误应云是故。
大经十四云见有二种
文在第十五卷耳又下文云借彼发迹之语以成
闲权之文者止观所引乃是药草喻品偈文不是
本中发迹之语然妙玄中六重本迹第五实权本
迹亦引药草是我方便诸佛亦然释签亦谓引于
本文是则释签及以今文皆恐误也。
较
音角略也。
九州
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注云自东河至西河河南
曰豫州注云自南河至汉河西曰雍州注云自西
河至黑水汉南曰荆洲注云自汉南至衡山之阳
江南曰扬洲注云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兖洲注
曰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洲注云自济东至海燕
曰幽洲注云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洲注云自岱
东至海。
九夷等
586-B¶ 第 412a 页 X28-0412.png
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
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觚竹等四
尔雅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注云觚
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
昏荒之国次四极者九夷等四次四荒者言四极
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
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邠音彬濮音卜
觚音孤新旧之竹交生而不相见谓之孤竹其竹
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死矣。
上分有五
文但列四欠一无色染也传写脱落耳色染无色
染一向唯上掉慢无明虽复通下不能牵下故云
上分色无色界在欲之上故得上名贪虽通上不
是唯上嗔一唯下不通于上身见戒取疑遍摄一
切见惑虽复通上而能牵下故云下分欲界在于
色无色下故得下名故云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
下是以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见等还来欲界。
若执权论等
此片慈恩所宗三无二有之说专计唯识权论等
文一向趣寂永无成佛以为定准而不知经生灭
度想于彼得闻首楞严中定性二乘皆获一乘寂
灭场地点此二文可袪情滞教部若谙权实乃显
如前文句补注中辨。
586-B¶ 第 412b 页 X28-0412.png
酿
女亮切。
酵
古孝切酒酵也。
惨
七感也。
觜
即委切。
阻坏
阻字恐讹应云沮沮慈吕切又将预切。
具如第一卷料简有无
一字恐误也前不思议境释十如中乃明之耳古
本止观即第五卷也又下文云了因不即不离于
识等者恐误也应云了因不即不离识想缘因不
即不离受行及我故止观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
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
即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
转色成净又下文云譬及合文并阙如意等者若
依净名疏乃云念处为种子正勤为生长如意为
牙生五根如茎五力如枝叶七觉为华八正为果
又下文云淳谓淳朴亦渍也沃也者渍字恐误应
作清字沃有柔也。
儢
音吕训拒心不欲为也今云心不力者恐讹略也。
586-B¶ 第 412c 页 X28-0412.png
止观云或对或转或兼或第一义
记文巳辨今更具明虽则非今文之正意亦可因
此显于博知故禅门云方便有五不善一觉观二
贪欲三嗔恚四愚痴五恶业此五一一各有三种
初之三者一明利心觉观二半明半昏心中觉观
三一向昏迷心中觉观第二三者一外贪欲二内
外贪欲三遍一切处贪欲第三三者一非理嗔二
顺理瞋三诤论瞋第四三者一计断常二计有无
三计世性第五三者一昏沉闇弊障二恶念思惟
障三境界逼迫障治此五三自有六意一者对治
二者转治三者不转治四者兼治五者兼转兼不
转治六者非对非转非兼治对治者则是药病境
观相对而治也转治者此自有三一者病转法亦
转二者病不转而法转且初义者如贪欲心不净
治之治之既成厌恶前境便生瞋恚应以慈心而
治瞋恚此谓病转法亦转也第二义者只是贪欲
则转前来不净观法而脩慈观以治贪境此谓病
不转而法转也慈治瞋者梵网戒云一切男子是
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既是父母则当爱念岂更
于中生贪欲耶不转治者亦有二意一者病不转
法亦不转二者病转法不转且初义者如贪欲病
不净治之若也不息不须改观但应作其脓烂等
想治之自去第二义者如治贪欲而生瞋恚但于
不净增其观想瞋恚自除兼治者如有贪欲复有
586-B¶ 第 413a 页 X28-0413.png
瞋恚当以不净慈心共治兼转兼不转治者此义
亦如转治及不转治也非对非转非兼治者即第
一义理也言境界逼迫障者修定之时身或卒痛
见诸外境无头手足衣裳破坏或陷入于地或火
来烧身或见高崖而复堕落如是等障逼迫行人
恶念思惟障者念欲作其十恶四重还家等事昏
沉闇蔽障者无记昏昧无所知别计世性者作是
念言由有微尘即有实法有实法故乃有四大有
四大故乃有假名众生世间因此思念专行邪道
计有无者我及阴等有邪无邪如是乃至非有非
无计断常者过去诸法为灭有邪现在诸法不灭
有乎推寻三世若灭即断不灭乃常诤论嗔者著
巳之法谓是在他之法言非由兹不顺而生恼觉
顺理嗔者外人来恼尔乃生瞋亦如净土有正三
毒非理嗔者他不来恼而自生嗔遍一切处贪欲
者爱著内外尘缘境界于一切处皆生贪爱内外
贪欲者缘外男女身相复缘内身形皃外贪欲者
若是男子即缘女人若是女人乃缘男子一向昏
迷觉观者虽心昏昧而似睡眠昏昏之中切切攀
缘半明半昏觉观者明则攀缘昏乃无记今此但
是相半而巳明利心中觉观者都不见诸善法但
只了了攀缘。
辅行宗教有无具如法华维摩玄文所破
自古至今皆作是说故今滥禅愚丛谓宗门无说
亦如转治及不转治也非对非转非兼治者即第
一义理也言境界逼迫障者修定之时身或卒痛
见诸外境无头手足衣裳破坏或陷入于地或火
来烧身或见高崖而复堕落如是等障逼迫行人
恶念思惟障者念欲作其十恶四重还家等事昏
沉闇蔽障者无记昏昧无所知别计世性者作是
念言由有微尘即有实法有实法故乃有四大有
四大故乃有假名众生世间因此思念专行邪道
计有无者我及阴等有邪无邪如是乃至非有非
无计断常者过去诸法为灭有邪现在诸法不灭
有乎推寻三世若灭即断不灭乃常诤论嗔者著
巳之法谓是在他之法言非由兹不顺而生恼觉
顺理嗔者外人来恼尔乃生瞋亦如净土有正三
毒非理嗔者他不来恼而自生嗔遍一切处贪欲
者爱著内外尘缘境界于一切处皆生贪爱内外
贪欲者缘外男女身相复缘内身形皃外贪欲者
若是男子即缘女人若是女人乃缘男子一向昏
迷觉观者虽心昏昧而似睡眠昏昏之中切切攀
缘半明半昏觉观者明则攀缘昏乃无记今此但
是相半而巳明利心中觉观者都不见诸善法但
只了了攀缘。
辅行宗教有无具如法华维摩玄文所破
自古至今皆作是说故今滥禅愚丛谓宗门无说
586-B¶ 第 413b 页 X28-0413.png
直截便了教家但是见说而巳呜呼哀哉谬之甚
矣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
说虽慧不能了何得谓之但是见说耶且如滥禅
之家何曾不以言说耶直饶举手提拂未免有为
之过何得妄认有说无说以分宗教不同耶今家
破云教是能诠宗是所诠宗必有教教必有宗是
故宗教不可孤然宗若无教如何得知所诠之真
耶又下文云次引入经者入字误也当为大字又
云入不二边者应云不入二边也又云饴虎者饴
字当为饲字也饴字与之切又云杀身成人者人
字当为仁字文出论语中又止观云输皮者输者
尽也。
无明保养
贤愚经谓无明宝象。
因笃
因字恐误应云困笃。
抒
神与切。
拓
都盖切亦他蜡切手打也拹拓也经中作擉字测
角切亦作斲字。
稆
音吕。
有人自谓有漏为足等
矣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
说虽慧不能了何得谓之但是见说耶且如滥禅
之家何曾不以言说耶直饶举手提拂未免有为
之过何得妄认有说无说以分宗教不同耶今家
破云教是能诠宗是所诠宗必有教教必有宗是
故宗教不可孤然宗若无教如何得知所诠之真
耶又下文云次引入经者入字误也当为大字又
云入不二边者应云不入二边也又云饴虎者饴
字当为饲字也饴字与之切又云杀身成人者人
字当为仁字文出论语中又止观云输皮者输者
尽也。
无明保养
贤愚经谓无明宝象。
因笃
因字恐误应云困笃。
抒
神与切。
拓
都盖切亦他蜡切手打也拹拓也经中作擉字测
角切亦作斲字。
稆
音吕。
有人自谓有漏为足等
586-B¶ 第 413c 页 X28-0413.png
论云如说摄心能生实智有人但得禅定谓之为
足是故佛言此非足也应依此定更求胜法谓尽
诸漏故说为依。
起八圣种心生厌离
论云如病如痈如箭痛恼无常苦空无我是为八
圣种也。
问七想即七依耶
论云问佛何故说七依名七想定耶故有此云也。
如撰择长者缘
下文作选字准经是撰字或经本不同也华手经
云有七藏处谓风藏生藏熟藏冷藏热藏见藏欲
藏是诸藏中欲藏最牢依于涕唾胁胃𦳊尿尔时
会中有一居士名曰撰择撰择有妻其名妙色面
皃端正撰择居士深生爱著闻佛所说即白佛言
莫作是说贪欲之心起于𦳊尿何以故我妻端严
无诸臭秽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时化作端正妇
人状女妙色来入众中居士见巳而问之曰汝何
以来其妇答云听佛说法居士即牵自坐衣上佛
以神力令其妇人粪污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
以手掩鼻时跋难陀语居士曰何故掩鼻居士答
曰是处臭秽佛以神力令此妇人便弃粪秽污居
士衣时跋难陀又语居士且观汝妻所为臭秽居
士答云我妻净洁身无诸秽我意谓汝为此臭秽
跋难陀言汝无惭愧谁名字汝为居士耶即便牵
586-B¶ 第 414a 页 X28-0414.png
出居士于时乃生厌心明见女人多诸不净欲求
出家佛言善来即时居士袈裟在身须发自落佛
为说法成须陀洹。
空界空故食得出入
婆沙毗昙云问空与空界何别答空者非色空界
是色空者不可见空界可见空者无对空界有对
空者无为空界有为空界谓色边色谓造色如眼
空耳空鼻空口空等。
具如玄文境妙中说
若以贪心杀生彼相应愚是无明相应思是行相
应心是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六入等如是诸法
生是生诸法变是老诸法坏是死。
厮
息移切役使也养也。
浃
子恊切洽也。
鲹
二皆苏遭切。
肪
府良切。
𦚻
苏干切。
准于有部立以得得乃至云故有部中业入过去得
至未来身死得谢
出家佛言善来即时居士袈裟在身须发自落佛
为说法成须陀洹。
空界空故食得出入
婆沙毗昙云问空与空界何别答空者非色空界
是色空者不可见空界可见空者无对空界有对
空者无为空界有为空界谓色边色谓造色如眼
空耳空鼻空口空等。
具如玄文境妙中说
若以贪心杀生彼相应愚是无明相应思是行相
应心是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六入等如是诸法
生是生诸法变是老诸法坏是死。
厮
息移切役使也养也。
浃
子恊切洽也。
鲹
二皆苏遭切。
肪
府良切。
𦚻
苏干切。
准于有部立以得得乃至云故有部中业入过去得
至未来身死得谢
586-B¶ 第 414b 页 X28-0414.png
大婆沙云此中得言欲显何义谓获成就云何知
然施设论说得者何谓谓获成就获者何谓谓得
成就成就何谓所谓获得得获成就声虽有异而
义无殊所得法类有十一种欲界有四谓善不善
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除其不善无色界
中亦复如是及无漏法欲界善不善无覆无记各
具五蕴有覆无记唯有四蕴色界中三各具五蕴
无色界三各唯四蕴无漏法具五蕴及择灭非择
灭除虚空无为非所得收问得非得此二何别答
得通有漏无漏非得唯有漏又得通善不善无记
非得唯无记成论空门业至未来毗昙有门业入
过去顺正理论云一切有宗自古诸师相承差别
有四不同一尊者法救作如是说由类不同三世
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形虽有殊而体无别如
乳变为酪时舍味势等非舍显色如是诸法行于
世时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唯舍得类非
舍得体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巳生位名为未来
此才巳生名为现在此若息巳名为过去二尊者
妙音作如是说由相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
于世时过去止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
如人正染一妻室时于馀女人不名离染三尊者
世友作如是说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
于世时至位位中作异异说由位有别非体有异
犹如运筹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四尊者
586-B¶ 第 414c 页 X28-0414.png
觉天作如是说由待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
于世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非体非类非相有殊
如一女人待前待后如其次第名女名母如是诸
法行于世时待于现未名为过去待于过现名为
未来待于过未名为现在故毗昙人说三世是有
过去善法不灭得绳所系未来虽未有时至则起
现在善法成就在心故皆是有。
作无作得但与形俱
准多论中无作有八一作俱无作如作善恶二业
与作方便齐生二形俱无作如善恶律仪形灭戒
失三事在无作如施物不坏无作常随僧坊塔像
桥井等物功德常生除三因缘一前事毁破二此
人若死三若起邪见无此三者事在常有恶缘同
之四从用无作如著施衣入诸禅定则令施主得
无量福恶缘弓刀例此可知五异缘无作如身造
口业发口无作口造身业发身无作六助缘无作
如杀人盗随命断处教者得罪七要期无作亦名
愿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八随
心无作有定慧心无作当生亦名心俱。
故俱舍论不相应行有十四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无想定六灭尽定
七命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
十四文身消释其义略如卷初俱舍论云如是诸
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得谓获成就非
于世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非体非类非相有殊
如一女人待前待后如其次第名女名母如是诸
法行于世时待于现未名为过去待于过现名为
未来待于过未名为现在故毗昙人说三世是有
过去善法不灭得绳所系未来虽未有时至则起
现在善法成就在心故皆是有。
作无作得但与形俱
准多论中无作有八一作俱无作如作善恶二业
与作方便齐生二形俱无作如善恶律仪形灭戒
失三事在无作如施物不坏无作常随僧坊塔像
桥井等物功德常生除三因缘一前事毁破二此
人若死三若起邪见无此三者事在常有恶缘同
之四从用无作如著施衣入诸禅定则令施主得
无量福恶缘弓刀例此可知五异缘无作如身造
口业发口无作口造身业发身无作六助缘无作
如杀人盗随命断处教者得罪七要期无作亦名
愿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八随
心无作有定慧心无作当生亦名心俱。
故俱舍论不相应行有十四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无想定六灭尽定
七命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
十四文身消释其义略如卷初俱舍论云如是诸
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得谓获成就非
586-B¶ 第 415a 页 X28-0415.png
得此相违得有二种一者未得巳失今获二者得
巳不失成就非得与此相违得与非得相翻而立
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现未亦
然如是现未各有三得又善不善无记三得又三
界系得又无系无漏之四得许得展转更相成故
以法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
得第三得得谓相续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与
得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是故此中无无穷过如
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体初生起时并其自体
三法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得及三得
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谓于第一刹那第二刹那
所生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诸得后后渐
增一切过未烦恼及随烦恼并生得善刹那刹那
相应俱有无始无终生死轮转有无边得且一有
情生死相续刹那刹那起无边得如是一切有情
相续一一各别刹那刹那无量无边诸得俱起一
有情得虚空不容况第二等耶。
若经部宗得既是假但云意与身口和合成业
成论云得者诸法成就为众生有得众生成就现
在五阴名为得又过去世中善不善业未受果报
众生成就是法又云罪福等业皆假名有所以者
何杀生等罪离杀等福皆非实有问何谓假名答
因诸阴有所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
说有瓶等故昙无德人说则二世无过去实法善
巳不失成就非得与此相违得与非得相翻而立
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现未亦
然如是现未各有三得又善不善无记三得又三
界系得又无系无漏之四得许得展转更相成故
以法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
得第三得得谓相续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与
得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是故此中无无穷过如
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体初生起时并其自体
三法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得及三得
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谓于第一刹那第二刹那
所生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诸得后后渐
增一切过未烦恼及随烦恼并生得善刹那刹那
相应俱有无始无终生死轮转有无边得且一有
情生死相续刹那刹那起无边得如是一切有情
相续一一各别刹那刹那无量无边诸得俱起一
有情得虚空不容况第二等耶。
若经部宗得既是假但云意与身口和合成业
成论云得者诸法成就为众生有得众生成就现
在五阴名为得又过去世中善不善业未受果报
众生成就是法又云罪福等业皆假名有所以者
何杀生等罪离杀等福皆非实有问何谓假名答
因诸阴有所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
说有瓶等故昙无德人说则二世无过去实法善
586-B¶ 第 415b 页 X28-0415.png
灭故无但有假名得报不失未来未有故无现在
善法成就在心故是有也又俱舍云如是成就唯
假非实毗婆沙说实而非假如是二途皆为善说
不违理故我所宗故大婆沙中引譬喻者作如是
云诸有情类不离彼法说名成就此无实体但是
观待分别假立如五指合名之为拳离即非拳故
非实有如是有情不离彼法说名成就离即不成
就故体非实有问彼何故立此论耶答依契经故
如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此成就是实有
者应成就他身及非有情数谓彼轮王若成就轮
宝则法坏亦是有情数法亦是非有情数法故知
成就非实有也为止彼宗显成就体是实有故若
成就体非实有者便违经说如诸有学成就八支
漏尽罗汉成就十支然有成就过去未来及不成
就故知实有俱舍论别申修多罗明了论别申毗
尼婆沙诸毗昙别申佛世毗昙是则婆沙说得成
就名为实有经部所谈得获成就假名非实俱舍
论中假名实有其二不偏又瑜伽云复次云何得
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
由此道理得是假有百法论疏亦作是说获成就
者名之为得。
又复业名通于方便根本后起今对根本立以业名
俱舍论云且不善中最初杀业如屠羊者将行杀
时先发杀心从床而起执持价直趣卖羊廛酬价
善法成就在心故是有也又俱舍云如是成就唯
假非实毗婆沙说实而非假如是二途皆为善说
不违理故我所宗故大婆沙中引譬喻者作如是
云诸有情类不离彼法说名成就此无实体但是
观待分别假立如五指合名之为拳离即非拳故
非实有如是有情不离彼法说名成就离即不成
就故体非实有问彼何故立此论耶答依契经故
如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此成就是实有
者应成就他身及非有情数谓彼轮王若成就轮
宝则法坏亦是有情数法亦是非有情数法故知
成就非实有也为止彼宗显成就体是实有故若
成就体非实有者便违经说如诸有学成就八支
漏尽罗汉成就十支然有成就过去未来及不成
就故知实有俱舍论别申修多罗明了论别申毗
尼婆沙诸毗昙别申佛世毗昙是则婆沙说得成
就名为实有经部所谈得获成就假名非实俱舍
论中假名实有其二不偏又瑜伽云复次云何得
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
由此道理得是假有百法论疏亦作是说获成就
者名之为得。
又复业名通于方便根本后起今对根本立以业名
俱舍论云且不善中最初杀业如屠羊者将行杀
时先发杀心从床而起执持价直趣卖羊廛酬价
586-B¶ 第 415c 页 X28-0415.png
捉取牵还养饮将入屠坊手执刀杖若打若刺命
未终时如是名为杀生加行加行即是方便故也
故杂心云方便根本焉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
那顷表无表业是为杀生根本业道此刹那后杀
无表业随转不绝名杀后起及于后时剥截治洗
若称若卖或煮或食述赞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
名杀生后起杀生既然盗淫妄等亦皆准知不善
既然善业例尔。
若大乘中藏识盛持以至来世
喻伽引解深密经云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卵胎湿
化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
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
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
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此识亦名阿陀
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
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显
识论说阿赖耶识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
依故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故亦名藏识一
切种子隐伏之处故又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
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
现生后等
顺现顺生顺后等也此生造业即此生受名为顺
现此生造业第二生受名为顺生此生造业第三
生后次第而受名为顺后。
未终时如是名为杀生加行加行即是方便故也
故杂心云方便根本焉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
那顷表无表业是为杀生根本业道此刹那后杀
无表业随转不绝名杀后起及于后时剥截治洗
若称若卖或煮或食述赞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
名杀生后起杀生既然盗淫妄等亦皆准知不善
既然善业例尔。
若大乘中藏识盛持以至来世
喻伽引解深密经云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卵胎湿
化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
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
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
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此识亦名阿陀
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
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显
识论说阿赖耶识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
依故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故亦名藏识一
切种子隐伏之处故又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
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
现生后等
顺现顺生顺后等也此生造业即此生受名为顺
现此生造业第二生受名为顺生此生造业第三
生后次第而受名为顺后。
586-B¶ 第 416a 页 X28-0416.png
溘
苦合切。
应作谚子
子字误应作字。
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为书七卷有二
十篇号为颜氏家训焉盖欲训诸子孙耳其二十
篇中第二教子篇引谚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言又勉学第八篇引谚语云积财千万不
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第
十归心篇云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业归心勿轻
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
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原夫四尘五阴剖
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
辩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
所及矣于是广释俗之谤毁具在彼文今不烦引
第二十终制篇云今年老疾傥然奄忽沐浴而巳
其内典功德随力所为若报罔极之恩霜露之悲
有时斋供乃尽忠信不辱其亲所望于汝也颜氏
大崇吾教所以因而引之。
如救头然如前记引
前文可寻然字有两说一者语助一者火然譬如
男女有火烧头救令速灭此即火之烧然义也野
干救头此即然是语助辞也。
586-B¶ 第 416b 页 X28-0416.png
祇求
亦可作只章移切专也。
呦
音幽。
茹
人恕切。
很
胡恳切。
囹圄
上令音下语音周时狱名也。
更六百劫以小起
寻经未见此文若准文句云六百劫记云恐误应
云六十劫声闻六十劫支佛百劫以彼例此其可
然乎若准优婆塞戒经云舍利弗等于六万劫中
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然犹
胜声闻利根故。
螫
施只切虫行毒也。
成何罗汉
何应作阿。
具如华严十种六根
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六明眼七
无碍眼八普眼九出生死眼十智眼此是十眼十
耳者初是闻赞叹声乃至第十闻十方世界一切
586-B¶ 第 416c 页 X28-0416.png
音声十种鼻者初是闻秽气观察不臭乃至第十
闻一切佛智境界香不断菩萨所行十种舌者初
是分别解脱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乃至第十悉令
众生至涅槃舌十种身者初是人身乃至第十无
漏法身十种意者初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
意又下文解二乘除入云除者舍也入者解也等
者若准禅波罗蜜云若因胜处断烦恼尽则知虚
妄阴入皆灭尔时胜处变名八除入也。
止观云凡十一法
应云十二法此存旧也。
前两道品教门明因相业相果小胜轮王故非奇特
譬如得铜不能照面虽俱得真无法界像后两道品
是修相法故法华云法身具相若證中道即具此相
譬如得镜万像必形
前两得真无法界像不见心性本具三千如太虚
空绝于众色亦如颇梨珠不能雨宝故举得铜不
能照面即是空理不具于有后两得中即能具相
故举得镜万像必形亦是如意珠雨宝无尽以彰
中道实相妙空具于即假诸法妙有所以文句及
妙玄中并以微妙净法身对于法身具相三十二
对于应身应身岂非妙有之用法身岂非中道之
体体必具用岂非真空本具妙有如明镜现像现
像岂非妙假镜明岂非般若镜体岂非法身派之
虽合会之弥分是故真空与夫妙有炳然不滥矣
闻一切佛智境界香不断菩萨所行十种舌者初
是分别解脱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乃至第十悉令
众生至涅槃舌十种身者初是人身乃至第十无
漏法身十种意者初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
意又下文解二乘除入云除者舍也入者解也等
者若准禅波罗蜜云若因胜处断烦恼尽则知虚
妄阴入皆灭尔时胜处变名八除入也。
止观云凡十一法
应云十二法此存旧也。
前两道品教门明因相业相果小胜轮王故非奇特
譬如得铜不能照面虽俱得真无法界像后两道品
是修相法故法华云法身具相若證中道即具此相
譬如得镜万像必形
前两得真无法界像不见心性本具三千如太虚
空绝于众色亦如颇梨珠不能雨宝故举得铜不
能照面即是空理不具于有后两得中即能具相
故举得镜万像必形亦是如意珠雨宝无尽以彰
中道实相妙空具于即假诸法妙有所以文句及
妙玄中并以微妙净法身对于法身具相三十二
对于应身应身岂非妙有之用法身岂非中道之
体体必具用岂非真空本具妙有如明镜现像现
像岂非妙假镜明岂非般若镜体岂非法身派之
虽合会之弥分是故真空与夫妙有炳然不滥矣
586-B¶ 第 417a 页 X28-0417.png
四明不晓乃谓三谛即空假中三身四土相相宛
然何由能解中道明镜本无诸相乎若乃无相而
论相者自是真空本具妙有耳可不思乎。
无量寿观云弥陀八万四千相好萨遮华严相为大
相海好为小相海等及辅行云法身现相等
四明云止观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经八万四
千相华严藏尘相对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
所谈相海皆是尊特以由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
二及以八万并藏尘相故三品相皆可称海悉名
尊特今谓不然止观自斥藏通相好无中道之本
名非奇特反显别圆有中道之本名为奇特例如
文句约空座为诫云不得见卑小而忘其尊严记
云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依空亡相等皆是指于中
道妙空之理非相无形以为尊严奇特耳非谓即
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名尊严奇特也以丈六之
劣及尊特之胜大小尊卑虽殊皆是有相不是依
空亡相故也无以名同令法一槩必以理简令义
甄分不其然乎又下文释禅定境中深解相海但
是色身相好无边名之为海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若谓三品皆可称海悉名尊特荆溪何故简色身
相海非报身相海耶故知分段色身与法性报身
既皆即理其体是同故以海之深广无边以喻即
理深广无际耳即理深广如海虽同即事从用不
可参滥故简色身相海不同报身相海也报身不
然何由能解中道明镜本无诸相乎若乃无相而
论相者自是真空本具妙有耳可不思乎。
无量寿观云弥陀八万四千相好萨遮华严相为大
相海好为小相海等及辅行云法身现相等
四明云止观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经八万四
千相华严藏尘相对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
所谈相海皆是尊特以由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
二及以八万并藏尘相故三品相皆可称海悉名
尊特今谓不然止观自斥藏通相好无中道之本
名非奇特反显别圆有中道之本名为奇特例如
文句约空座为诫云不得见卑小而忘其尊严记
云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依空亡相等皆是指于中
道妙空之理非相无形以为尊严奇特耳非谓即
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名尊严奇特也以丈六之
劣及尊特之胜大小尊卑虽殊皆是有相不是依
空亡相故也无以名同令法一槩必以理简令义
甄分不其然乎又下文释禅定境中深解相海但
是色身相好无边名之为海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若谓三品皆可称海悉名尊特荆溪何故简色身
相海非报身相海耶故知分段色身与法性报身
既皆即理其体是同故以海之深广无边以喻即
理深广无际耳即理深广如海虽同即事从用不
可参滥故简色身相海不同报身相海也报身不
586-B¶ 第 417b 页 X28-0417.png
思议相海者坐莲华台藏尘相海也色身相海者
分段生身丈六三十二相即理名海也亦兼同居
净土弥陀胜应生身六十万亿由旬八万四千相
即理名海也以分段生身但有即理名海而无变
易法性尊特藏尘相海若即理若即事理事体用
并皆周遍名为相海也若将色身相好即理无边
之海而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将何以明报身不
思议相海耶故知不可才闻相海之言便谓皆是
尊特若谓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
尘相等何必一向皆称尊特若俱尊特何故谓之
体同用殊体同岂非皆是法界用殊岂非胜劣炳
然若不尔者法华师弟岂非法界全体而作何故
谓之身俱卑劣俱隐寂忍璎珞之服而耐生法弊
垢之衣若依四明所立之义应须改云法华师弟
身俱是胜俱隐生法拙弊垢衣而显寂忍璎珞珍
玩莫是文句及记明法华师弟是著垢衣之劣妙
玄释签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吾祖云开
智者云著毗陵云胜荆溪云劣胜劣不同开著有
异成天殊之谤乎且观经疏云智与体冥能起大
用身非身等胜劣炳然何得谓之全法界作三十
二相八万藏尘皆是尊特二用宛然八术具足何
得偏从尊特而说岂丈六之劣非全法界之用乎。
棘援
雨元切接也引也又王眷切。
分段生身丈六三十二相即理名海也亦兼同居
净土弥陀胜应生身六十万亿由旬八万四千相
即理名海也以分段生身但有即理名海而无变
易法性尊特藏尘相海若即理若即事理事体用
并皆周遍名为相海也若将色身相好即理无边
之海而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将何以明报身不
思议相海耶故知不可才闻相海之言便谓皆是
尊特若谓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
尘相等何必一向皆称尊特若俱尊特何故谓之
体同用殊体同岂非皆是法界用殊岂非胜劣炳
然若不尔者法华师弟岂非法界全体而作何故
谓之身俱卑劣俱隐寂忍璎珞之服而耐生法弊
垢之衣若依四明所立之义应须改云法华师弟
身俱是胜俱隐生法拙弊垢衣而显寂忍璎珞珍
玩莫是文句及记明法华师弟是著垢衣之劣妙
玄释签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吾祖云开
智者云著毗陵云胜荆溪云劣胜劣不同开著有
异成天殊之谤乎且观经疏云智与体冥能起大
用身非身等胜劣炳然何得谓之全法界作三十
二相八万藏尘皆是尊特二用宛然八术具足何
得偏从尊特而说岂丈六之劣非全法界之用乎。
棘援
雨元切接也引也又王眷切。
586-B¶ 第 417c 页 X28-0417.png
辅行云名通义圆名别义圆
经云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此名与通藏同而义在
于圆如五十二位名与别同而义趣圆妙言十义
者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乃至第十明位
始终然妙玄第四明通教位先明三乘共十地位
次简名别义通此复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
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今止观
所指恐是此耳更请详之又云此科正谓者谓字
当作为字也又前文云朱正色紫间色者五方正
色谓东方木青南方火赤西方金白北方水黑中
央土黄五方间色谓绿红碧紫骝黄此由五行相
剋而成如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为木木色
青木剋土土色黄并以所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
赤是南方正红是南方间南为火火色赤火剋金
金色白故红色赤白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间
西为金金色白金剋木木色青故碧色青白也黑
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间北方水水色黑水剋火火
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黄是中央正骝黄是中央间
中央土土色黄土剋水水色黑故骝黄色黄黑也
又云百劫三生等如文句补注中示峙直里切峻
也泾字平声颁布还切布也琐苏果切琐小皃拔
掷犹取与也婉于阮切顺也。
能所适然
适应作释庄子注疏云怡悦之皃。
586-B¶ 第 418a 页 X28-0418.png
亹亹
无匪切美也勉也又文中子注中云亹亹循环不
绝之皃。
葱岭巳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
葱岭据于赡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热海东渐乌
铩西极波斯纵广结固各数千里冬夏积雪冰严
崖隒过半巳下多出山葱故名葱岭昔时人云葱
岭停雪即雪山也奘法师云今亲目验知非雪山
雪山乃居葱岭巳南东西亘海南望平野北达丛
山方为葱岭隒鱼险切铩所界所黠二切又复应
知山崖葱翠名为葱岭铁门左者从此土至姑臧
姑臧至燉煌燉煌至高昌高昌至铁门凡经一十
六国其铁门者即铁门关也汉之西屏入山五百
里傍无异路一道南出险绝人物左右石壁耸立
千仞色相如铁因以名焉见汉门扉一竖一卧外
铁里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实唯天固南出斯门
土田温沃华果荣茂其地名为都货罗焉纵千馀
里广三千馀里东歫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
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其姑臧者属陇右道
城号姑臧后魏温子升凉州歌曰远望武威郡遥
望姑臧城燉煌郡名也大也盛也高昌壁也地形
高敞人物昌盛故以名焉汉书史记皆云汉与胡
兵战岂以胡乡滥为印度梵种耶胡本杂戎之地
梵唯真圣之都雪山以南三方歫海周轮九万厥
586-B¶ 第 418b 页 X28-0418.png
名大夏金刚轮者地之中心凡圣大王同居此土
若处边鄙地为之倾此方中岳亦号中华且据轩
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
神洲亦称赤县尔雅云河出昆崙述其本也禹页
云导河积右传其末也汉书云张骞寻河至身毒
国者通其远途未穷其实也依佛经云四河本源
香山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终也俗云昆崙者经谓
香山寻今行者河从雪山但雪山香山重沓丛杂
难分冬夏积雪路非人往故郭璞云河源灵府出
于天柱是也今详诸说天柱其必地心地心高则
四河分注斯一正也神州乃昆崙东南明知方维
自别斯二正也天夏背山面海神洲东南海曲西
此无闻斯三正也凡圣大王治必地心此方未闻
斯四正也此土黄帝神游华胥王邵等解即大夏
国李𦙽周穆皆登崙崙朋知超胜贤圣同往斯五
正也胡本山北由来归汉今属突厥不肆华胥天
地初辟未有人物色有梵王降生此土仍传本习
书语于人是则天语天书唯居大夏自馀胡国所
有书语互各不同此土书本但图鸟迹方言雅郑
代别不同岂比华胥楷定常古。
今僧常仪等
南山律师撰六时礼晨朝礼中前之四悔出十住
婆沙愿文出大经今略引之忏悔偈云十方无量
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悔诸恶馀有二
若处边鄙地为之倾此方中岳亦号中华且据轩
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
神洲亦称赤县尔雅云河出昆崙述其本也禹页
云导河积右传其末也汉书云张骞寻河至身毒
国者通其远途未穷其实也依佛经云四河本源
香山所出分流四海知始终也俗云昆崙者经谓
香山寻今行者河从雪山但雪山香山重沓丛杂
难分冬夏积雪路非人往故郭璞云河源灵府出
于天柱是也今详诸说天柱其必地心地心高则
四河分注斯一正也神州乃昆崙东南明知方维
自别斯二正也天夏背山面海神洲东南海曲西
此无闻斯三正也凡圣大王治必地心此方未闻
斯四正也此土黄帝神游华胥王邵等解即大夏
国李𦙽周穆皆登崙崙朋知超胜贤圣同往斯五
正也胡本山北由来归汉今属突厥不肆华胥天
地初辟未有人物色有梵王降生此土仍传本习
书语于人是则天语天书唯居大夏自馀胡国所
有书语互各不同此土书本但图鸟迹方言雅郑
代别不同岂比华胥楷定常古。
今僧常仪等
南山律师撰六时礼晨朝礼中前之四悔出十住
婆沙愿文出大经今略引之忏悔偈云十方无量
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悔诸恶馀有二
586-B¶ 第 418c 页 X28-0418.png
偈今不具引劝请偈云十方诸如来现今成道者
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馀有一偈今不具引随
喜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乃至云无量人
天福众等皆随喜回向偈云我所作福业一切皆
和合为度众生故正回向佛道发愿偈云愿诸众
生等悉发菩提心乃至云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
等又下文云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
如是下即忏悔也者即初夜礼文也此出决定毗
尼经今略引之如是等一切世间诸佛世尊常住
在世愿诸世尊慈哀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
无始生死巳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
随喜乃至五逆十恶等罪障今皆忏悔次今诸佛
下即回向也者经云诸佛世尊当證知我当忆念
我我复于诸佛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馀生
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乃
至所有善根悉皆回向菩提三世诸佛所作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次众罪去一偈即重举忏悔略例
馀三者经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
德愿成无上智次一偈重举世尊以为归敬者经
云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归依合
掌礼巳上五悔之文并出决定毗尼经故委引之。
毒鼓譬
章安云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著教又云人
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文句记
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馀有一偈今不具引随
喜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乃至云无量人
天福众等皆随喜回向偈云我所作福业一切皆
和合为度众生故正回向佛道发愿偈云愿诸众
生等悉发菩提心乃至云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
等又下文云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
如是下即忏悔也者即初夜礼文也此出决定毗
尼经今略引之如是等一切世间诸佛世尊常住
在世愿诸世尊慈哀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
无始生死巳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
随喜乃至五逆十恶等罪障今皆忏悔次今诸佛
下即回向也者经云诸佛世尊当證知我当忆念
我我复于诸佛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馀生
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乃
至所有善根悉皆回向菩提三世诸佛所作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次众罪去一偈即重举忏悔略例
馀三者经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
德愿成无上智次一偈重举世尊以为归敬者经
云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归依合
掌礼巳上五悔之文并出决定毗尼经故委引之。
毒鼓譬
章安云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著教又云人
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文句记
586-B¶ 第 419a 页 X28-0419.png
云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闻
者当机众死者无明破今世惑破近死来世惑破
远死又下文云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者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阿弥陀经二十四愿恐只是
一经翻译异耳故无量寿经是康僧铠译阿弥陀
经是吴支谦译又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汉支娄
迦谶译此三经皆在王舍耆山说之。
四十八愿二十四愿历事别愿十大愿
其文甚广备录诚难须自寻经乃知其说。
是明有所断
明字恐误应云名也。
四择是南岳愿文
南岳愿文后云世间所有道俗殷勤请讲供养者
乃至强劝请令讲经此等道俗皆非善知识是恶
知识何以故皆是恶魔所使初即假殷勤似有好
心后即计生忿恕善恶二魔俱非好事从今巳后
不应信此所有学士亦应如是皆不可信如怨诈
亲苦哉苦哉不可思议诸王刹利皆亦如是择择
择择。
捍垎
礼记中作捍格捍胡半切教不能胜其情欲也故
礼记学记篇云太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
后则禁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注云未发情欲未生谓年十五时也轰轰者车声
者当机众死者无明破今世惑破近死来世惑破
远死又下文云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者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阿弥陀经二十四愿恐只是
一经翻译异耳故无量寿经是康僧铠译阿弥陀
经是吴支谦译又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汉支娄
迦谶译此三经皆在王舍耆山说之。
四十八愿二十四愿历事别愿十大愿
其文甚广备录诚难须自寻经乃知其说。
是明有所断
明字恐误应云名也。
四择是南岳愿文
南岳愿文后云世间所有道俗殷勤请讲供养者
乃至强劝请令讲经此等道俗皆非善知识是恶
知识何以故皆是恶魔所使初即假殷勤似有好
心后即计生忿恕善恶二魔俱非好事从今巳后
不应信此所有学士亦应如是皆不可信如怨诈
亲苦哉苦哉不可思议诸王刹利皆亦如是择择
择择。
捍垎
礼记中作捍格捍胡半切教不能胜其情欲也故
礼记学记篇云太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
后则禁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注云未发情欲未生谓年十五时也轰轰者车声
586-B¶ 第 419b 页 X28-0419.png
也呼宏切蝎胡葛切桑虫也𥗤当故切推吐雷切
确苦角切靳固也堆都回切落也庄子云名者实
之宾也庄挍两字并去声呼幰虚偃切以帛张于
车上也埤符支切钉丁定切镊尼辄切。
似尘识三无性
似尘非实故也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
无分别识也分别识者即是识识也分别色者如
言光明即是智慧也无分别色者即是法界四大
所成等也三无性者三无性论云一切诸法不出
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约此三性说
三无性无分别故名无相性无依他故名无生性
无真实故名无性性分别性者名言所显诸法自
性即似尘识依他性者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
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真实性者谓法如如如
法如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即是两性无有
以无体故广在彼文又下文引普贤观渐以心眼
见东方佛等者误也应引经云耳渐渐闻障外声
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故止观云若
渐见障外也此即内凡十信耳后见十方者即初
住分證也经云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
平如掌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引普贤观既有真似
引常不轻亦乃如然记中所引即是相似经中下
文又云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
诸根清净即分證也。
确苦角切靳固也堆都回切落也庄子云名者实
之宾也庄挍两字并去声呼幰虚偃切以帛张于
车上也埤符支切钉丁定切镊尼辄切。
似尘识三无性
似尘非实故也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
无分别识也分别识者即是识识也分别色者如
言光明即是智慧也无分别色者即是法界四大
所成等也三无性者三无性论云一切诸法不出
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约此三性说
三无性无分别故名无相性无依他故名无生性
无真实故名无性性分别性者名言所显诸法自
性即似尘识依他性者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
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真实性者谓法如如如
法如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即是两性无有
以无体故广在彼文又下文引普贤观渐以心眼
见东方佛等者误也应引经云耳渐渐闻障外声
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故止观云若
渐见障外也此即内凡十信耳后见十方者即初
住分證也经云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
平如掌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引普贤观既有真似
引常不轻亦乃如然记中所引即是相似经中下
文又云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
诸根清净即分證也。
586-B¶ 第 419c 页 X28-0419.png
傅说
上富音下悦音。
盐梅
盐咸也梅醋也羹须咸醋以和之故兹云耳。
帱
直由切。
折
旨热切。
屡北
章怀太子注后汉列传云人好阳而恶阴北方幽
阴之地故军败者皆曰北也史记乐书云北者败
也而近代音北为背者非也。
懋
莫候切。
觋
胡狄切男师曰觋者误也应云男曰巫女曰觋阴
神者女觋崇于阴也若准周礼中男女皆谓之巫
也又下文云踦区者若单作区字即屈曲也崎岖
者山路不平也。
柈
薄宫切正作槃。
咆
薄交切。
强梁
586-B¶ 第 420a 页 X28-0420.png
大明度经音云强梁者自大之皃。
涟漪
上力延切下于离切。
蠕
而兖切。
𧑃
五刀切。
髻
渠脂切。
湉
徒兼切。
駃
应作驶山吏切又嵬字五非切者非字误也当为
罪字又下文云非但巳境者巳字当为巳鹗字字
五各切婿字苏计切覜字他吊切今云土调切者
调字去声呼故判凡小住于第一第二句等者若
依经文应如止观所列次第以分第一第二句等
故净名云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
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
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今从凡夫
小乘菩萨次第以分四句故以凡夫为第一小乘
为第二菩萨为第三第四句也很字俗正作很字
胡恳切戾字从犬出户下者即戾者身曲也今云
586-B¶ 第 420b 页 X28-0420.png
如大者如字当为从字若作㑦字俗也正作戾字
耳若作悷字即𢤱悷多恶也又悲吟也总结前文
四句复成住第二句失故云不调者应云住第一
句失也更详之居是言者应云居土也义云暗实
不来者应云义云暗来暗实不来也文脱暗来两
字耳及三假中无明法性者假字当作修字即第
三修中观破无明文有三番一无明二法性三真
缘也上下文中字有讹脱不复具示准此知之。
刹那连缚分位远续
俱舍显宗等论皆作是说此中刹那谓因与果俱
时行世如经中说眼与色为缘生于眼识等又说
眼色为缘生痴痴即无明痴者希求即名为爱爱
者所发表即为业有馀师说一刹那中具十二支
实有俱起如贪俱起发业心中痴谓无明思即是
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具三蕴总称名色有色
诸根说为六处识相应处名触识相应受名受贪
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发身语二业名有
如是诸法起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连缚者谓
同类因果无间相续而起如经中说无明为因生
于贪染分位者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佛
依分位说诸缘起者支支中皆具五蕴何缘但立
无明等名以诸位中无明等胜就胜立名谓若位
中无明最胜此位五蕴总名无明乃至位中老死
最胜此位五蕴总名老死故体虽总名别无失如
耳若作悷字即𢤱悷多恶也又悲吟也总结前文
四句复成住第二句失故云不调者应云住第一
句失也更详之居是言者应云居土也义云暗实
不来者应云义云暗来暗实不来也文脱暗来两
字耳及三假中无明法性者假字当作修字即第
三修中观破无明文有三番一无明二法性三真
缘也上下文中字有讹脱不复具示准此知之。
刹那连缚分位远续
俱舍显宗等论皆作是说此中刹那谓因与果俱
时行世如经中说眼与色为缘生于眼识等又说
眼色为缘生痴痴即无明痴者希求即名为爱爱
者所发表即为业有馀师说一刹那中具十二支
实有俱起如贪俱起发业心中痴谓无明思即是
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具三蕴总称名色有色
诸根说为六处识相应处名触识相应受名受贪
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发身语二业名有
如是诸法起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连缚者谓
同类因果无间相续而起如经中说无明为因生
于贪染分位者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佛
依分位说诸缘起者支支中皆具五蕴何缘但立
无明等名以诸位中无明等胜就胜立名谓若位
中无明最胜此位五蕴总名无明乃至位中老死
最胜此位五蕴总名老死故体虽总名别无失如
586-B¶ 第 420c 页 X28-0420.png
是前位五蕴为缘总能引生后位五蕴远续者谓
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
即此悬远相续无始顺后受等者即顺现顺生顺
后定不定业如上诸文备引俱舍又下文云第四
四句中凡言理者即是双非者乃至云下之三句
皆应云理者若据止观只是初句云非出非不出
名为理耳其馀三句但是于事也。
钵健提
前第一记补注巳辨。
弦
胡田切正作弦。
痹
卑利切。
痿
于危切。
瘠
才亦切。
皅
普巴切正作葩字。
凹
乌狭切亦乌交切。
症
知陵切。
眩懊
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
即此悬远相续无始顺后受等者即顺现顺生顺
后定不定业如上诸文备引俱舍又下文云第四
四句中凡言理者即是双非者乃至云下之三句
皆应云理者若据止观只是初句云非出非不出
名为理耳其馀三句但是于事也。
钵健提
前第一记补注巳辨。
弦
胡田切正作弦。
痹
卑利切。
痿
于危切。
瘠
才亦切。
皅
普巴切正作葩字。
凹
乌狭切亦乌交切。
症
知陵切。
眩懊
586-B¶ 第 421a 页 X28-0421.png
上音玄亦通去声下乌到切。
疼
徒冬切。
胞
补交匹交二切。
㿇㿇
私习词汁二切。
𡀗
诗音。
[豸*童]
正作[豸*童]丑凶切土精在地下也。
溜
力救切。
癖
匹辟切。
背瘠
瘠字应作脊资昔切。
痁癖
上始廉切。
[目*(自/(犀-尸-牛)/十)]
胡老切。
句芒
上古侯切。
恂
586-B¶ 第 421b 页 X28-0421.png
相伦切。
系
胡计切。
膂
力举切。
尰
正作𤺄时陇切。
睑
居奄切若作脸力减切。
瘿
于颈切。
辗
知演切。
𠹕
北教切。
殉
辞峻切。
针
巨淹切又之林切。
癊
于禁切。
德像
像应作象。
高丽
586-B¶ 第 421c 页 X28-0421.png
丽吕支切东夷国名也。
窠
苦禾切。
壁画蛇影入酒杯中
晋书乐广字彦辅有宾亲久阔不复来广诣问其
故客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甚恶之既饮
之而疾广曰于时河南厅壁上有角弓角弓边漆
𦘕作蛇杯中即蛇影也广重置酒于故客乃解患
即除。
哕
乙月切逆气也止观中作咽字。
无名指
第四指也。
釿
居欣切又宜引切。
郢
以整切楚地名也。
彪
甫休切。
恇
去王切。
瓟
薄交切。
搒
586-B¶ 第 422a 页 X28-0422.png
薄庚切。
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遍因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疑此之
十一遍为五部作因名遍因也故见苦所断无明
使有十种七种是一切遍三种非一切遍见集所
断无明有七种四种是一切遍三种非一切遍此
准俱舍婆沙所说俱舍又云一能作因唯除自体
以一切法为也但由无障许一切法二俱有因如
四大种更互为俱有因三同类因谓相似法与相
似法如善与善等四相应因即心心所是五遍行
因即前巳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是六
异熟因即诸不善及善有漏委如论中。
成论但应三因四缘如玄签第十
成论三因者生因习因依因生因者若法生时能
与其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
依因者如心心数法依色香等四缘者一因缘具
足三因二次第缘心心数法次第而生三缘缘如
识生眼识四增上缘诸馀缘也若俱舍中因缘五
性成论以所作因即增上缘故不别立但立报因
即生因是自分因即习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五部染法
四谛下见惑为四修惑为一即五也。
且寄中国一法而言
更有边方僧少五人受戒今文未言是故云耳。
586-B¶ 第 422b 页 X28-0422.png
袈裟
此云染也从色立名。
涅槃僧
此云内衣也。
帔
披义切。
陈留
今陈留绵也陈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云陈留
也又云留彭城留彭属陈故云陈留也。
惙
陟劣切。
渐染
渐音尖染也渍也。
形俱无作作俱无作
如向巳引萨婆多文南山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轮
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
也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未恒有四心三性不藉
缘辨故杂心云身动灭巳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
云无作。
谏有五谓讽顺窥指陷
白虎通云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更其行也人
有五常故有五谏也讽者智也祸患之萌深睹其
事未彰而讽告也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
心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而却悦则复前
586-B¶ 第 422c 页 X28-0422.png
以礼进退也指谏者信也指质其事而谏信也陷
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
君不避丧身义也文出大戴礼孔子曰谏有五吾
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
止观云用空明善恶十法
禅波罗蜜云一触体增减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
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等名为增也动
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灭坏等名
为减也二定乱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
得自在或因此故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名为
定也动触发时心意科乱攀缘不住名为乱也三
空有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證空定名为空也触
发之时觉身坚鞭犹如木石名为有也四明暗明
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日月星辰闇者触发
之时身心闇瞑如入闇室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
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其心大悦不
能自安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痛恼乐者触
发之时甚大快乐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
善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无惭愧等诸恶心生
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智者触发之时
利使知见破坏三昧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
烦恼覆弊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證无相定得果
解脱生增上慢十心彊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
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软者触发
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
君不避丧身义也文出大戴礼孔子曰谏有五吾
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
止观云用空明善恶十法
禅波罗蜜云一触体增减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
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等名为增也动
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灭坏等名
为减也二定乱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
得自在或因此故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名为
定也动触发时心意科乱攀缘不住名为乱也三
空有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證空定名为空也触
发之时觉身坚鞭犹如木石名为有也四明暗明
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日月星辰闇者触发
之时身心闇瞑如入闇室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
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其心大悦不
能自安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痛恼乐者触
发之时甚大快乐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
善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无惭愧等诸恶心生
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智者触发之时
利使知见破坏三昧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
烦恼覆弊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證无相定得果
解脱生增上慢十心彊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
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软者触发
586-B¶ 第 423a 页 X28-0423.png
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如软泥不堪为器如
此十双是明邪法邪相众多且约此十皆约若过
若不及而分别耳若不别知心生取著因此邪僻
得病发狂是故应须以此验之若乃善法十种者
一触相如法二定相如法三空相如法四明相如
法五喜相如法六乐相如法七善相如法八智相
如法九解脱相如法十心调相如法此十云何名
为如法但与上来二十不善邪法相违安隐清净
调和中适即为如法名正相也下禅境中所明邪
法须知此文。
俓侹
上古定切下他定切庄子逍遥篇云大有俓侹不
近人情注疏云俓侹犹过差也亦是不韵之皃又
云直也。
玄文二十五三昧
无垢不退并心乐欢喜日光及月光热焰如幼与
不动难伏悦意青色等黄色赤色白色俱种种又
乃双雷音注雨加以如虚空照镜无碍常乐我对
治二十五种有巳上私略为之颂解释具在彼玄
文。
𢟋惕
上都雷切下吐历切。
钻
子丸切。
此十双是明邪法邪相众多且约此十皆约若过
若不及而分别耳若不别知心生取著因此邪僻
得病发狂是故应须以此验之若乃善法十种者
一触相如法二定相如法三空相如法四明相如
法五喜相如法六乐相如法七善相如法八智相
如法九解脱相如法十心调相如法此十云何名
为如法但与上来二十不善邪法相违安隐清净
调和中适即为如法名正相也下禅境中所明邪
法须知此文。
俓侹
上古定切下他定切庄子逍遥篇云大有俓侹不
近人情注疏云俓侹犹过差也亦是不韵之皃又
云直也。
玄文二十五三昧
无垢不退并心乐欢喜日光及月光热焰如幼与
不动难伏悦意青色等黄色赤色白色俱种种又
乃双雷音注雨加以如虚空照镜无碍常乐我对
治二十五种有巳上私略为之颂解释具在彼玄
文。
𢟋惕
上都雷切下吐历切。
钻
子丸切。
586-B¶ 第 423b 页 X28-0423.png
啾㗫
上子由切下千结切又子细切。
引大集十二时兽
此中所列与经稍异经云东方蛇马羊南方猴鸡
犬西方䐗鼠牛北方师子兔龙。
蛟
音交。
蝉
市然切。
鲤
力耳切。
狖
羊就切。
羭貐
上与朱切下翼乳切。
豺
音柴正作豺字。
蟹
谐买切。
鳝
市演切。
燕
于见切。
猫
586-B¶ 第 423c 页 X28-0423.png
眉朝切。
貉应作[豸*(非-(一*一))]
尔雅云貈子貆貈音鹤貆音桓郭璞注云雌者名
𧴙今江东呼貉为𧲬𧳅𧴙字亦作㺁又作𧳦奴皓
切雌貉也𧲬字乌郎切𧳅字疏吏切貉字亦作貉
字说文云似狐善睡兽也若作莫白切者即北方
兽也今文中作𧴎字者准玉篇并韵集中作平表
切亦云似狐善睡也今文云㹟㹬者玉篇云㹟字
音决㹬字生仕切恐今文误将𧲬𧳅字作㹟㹬字
耳貙虎爪等者因便引之耳今文则无貙也䝟貐
及貙文出尔雅。
䝟
乌点切亦作猰。
五热炙身
头上临日四面聚火以兹五热而炙其身。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
广雅云嘉善也平成也以岁中万物成就而报其
功也清祀者清洁而祭祀也依广雅则夏曰清祀
殷曰嘉平依风俗通则夏曰嘉平殷曰清祀未知
何者为正乎碏者索也合聚万物而索享之以万
物有功于人故以报其功耳又云具如妙玄第四
卷初者此是古本若今现行即第三卷末三藏增
数明行引阿含云当修一行谓他物莫取是也。
后释与文合与论稍别
586-B¶ 第 424a 页 X28-0424.png
此文恐误大论有两处文初第十六卷文如辅行
所引次第四十九卷文如止观所引而辅行但引
第十六卷文乃云与论稍别者即是误也若引第
四十九卷文者则今止观与论是同矣。
于五停门各开为三成十五
禅波罗蜜前方便中明其五种一觉观二贪欲三
嗔恚四愚痴五恶业此五各三以成十五初之三
者一明利心觉观二半明半昏心觉观三一句昏
迷心觉观第二三者一外贪欲二内贪欲三遍一
切处贪欲第三三者一非理嗔二顺理嗔三诤论
嗔第四三者一计断第二计有无三计世性第五
三者一昏沉闇蔽障二恶念思惟障三境界逼迫
障治此五三又有十五能所具焉。
道展转九地
俱舍颂同类因云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
转九地惟等胜为果加行生亦然其馀论释文句
补注第六巳引今且引论消兹现文论云地即九
地欲界一色无色八成九若无漏道展转相望一
一皆与九地为因谓未至定静虑中间四本静虑
三本无色九地道道皆互为因何者此于诸地皆
如容住不堕界摄非诸他爱执为巳有是故九地
道虽他不同而展转为因由同类故然唯得与等
胜为因非为劣因。
五轮禅
586-B¶ 第 424b 页 X28-0424.png
行人修止制心一处则发五轮如净水无波则万
象现矣言五轮者一地轮二水轮三风轮四金沙
轮五金刚轮此五悉是从喻立号轮者转也如轮
若转从此至彼禅定亦尔能从下地转至上地一
地轮者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行人
因止发未到地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相空泯然
入定定法持心不动如地住持故也因未到地出
生初禅种种功德如水出生万物故也二水轮者
亦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行人于地轮
中若證水轮发诸禅定定水润心自觉身中功德
增长名为润渍因得定故身心柔软折伏高心名
为柔软三风轮者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
万物三能破坏行人所发风轮三昧亦尔若发禅
定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得方便道即能
击发鼓动种种出世善根又得智慧雅破一切诸
见烦恼风轮三昧三义如是四金沙轮者金则喻
真沙比无著行人若发见思真慧无染著焉五金
刚轮者第九无碍道名金刚轮三昧喻如金刚体
坚用利能摧诸物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不为妄惑
所侵而能断诸结使成阿罗汉也。
虽有应生之善必假威神方乃开
净名疏云世有邪见学禅之人但信心有佛不信
诸佛威神所加永嘉所谓拨因果者南山所谓大
乘语者皆其类焉。
586-B¶ 第 424c 页 X28-0424.png
蹑蹑
尼辄切。
劲
居正切。
[朋/心]
或云香回切净也检此字未见若作[夭/明]字乌猛切
六合清朗也若作煚俱永切火光也作𢜏古文惧
字耳。
[囗@(儿/口)]
俱永切。
瞿沙
此云妙音人名也。
𢤱悷
上力董切下郎计切。
穬
古猛切。
恬愉
上徒兼切下羊朱切。
袟
直一切。
[腕-夗+隹]
呵各切。
鲭
诸盈切又仓经切。
586-B¶ 第 425a 页 X28-0425.png
薳
韦委切。
搔扰
上苏遭切下而沼切。
铿
口茎切。
菖蒲
上尺良切下薄胡切。
漠
慕各切。
槌撞
上直追切下直绛切。
篾屑
经音云篾屑应作𣠉楔上莫结切下先结切不方
正也摩抹也亦作[仁-二+(篾-戍+戌)]契净也后人更宜详辨。
猗
于基切又于绮切。
[饥-几+廉]
力冉切。
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
婆沙六十三问云灭定无想定有何差别答曰名
即差别是名无想定是名灭尽定界亦差别无想
定色界灭定无色界佛经说过一切非想非非想
处问灭定是非想非非想处法何以言过一切非
586-B¶ 第 425b 页 X28-0425.png
想非非想答虽是彼处法以寂静故言犹如村落
阿练若处俱舍云无想定灭尽定差别者无想为
求解脱以出离想为先也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
息想为先也又下文引八术等者第二经中只言
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至第九卷菩萨品中乃
云八术有八复次一一皆云除一阐提章安云八
术者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疮六
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
病又云医有十种一空见外道二常见外道三断
结外道四二乘五六度菩萨六通教菩萨七别教
菩萨八圆十信九圆中心十圆后心请将此文以
定辅行所引之文。
蹶
居月切又居卫切。
葩
普巴切。
蓬勃
经音云盛皃。
[泳-永+柴][泳-永+柴]
或云柴骇切未见正体有此字。
黯
乌减切黑也。
坼
丑格切。
阿练若处俱舍云无想定灭尽定差别者无想为
求解脱以出离想为先也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
息想为先也又下文引八术等者第二经中只言
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至第九卷菩萨品中乃
云八术有八复次一一皆云除一阐提章安云八
术者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疮六
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
病又云医有十种一空见外道二常见外道三断
结外道四二乘五六度菩萨六通教菩萨七别教
菩萨八圆十信九圆中心十圆后心请将此文以
定辅行所引之文。
蹶
居月切又居卫切。
葩
普巴切。
蓬勃
经音云盛皃。
[泳-永+柴][泳-永+柴]
或云柴骇切未见正体有此字。
黯
乌减切黑也。
坼
丑格切。
586-B¶ 第 425c 页 X28-0425.png
臭处
处字去声。
黮
他感切黑也。
黵
丁敢切汗也。
命朽之时至无作戒业不灭等
净名玄义云如戒序云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者佛
法湛然何尝有灭而言灭者约人寿尽故言灭耳
如九夫未得无漏慧命未能秉持禁戒身若无常
戒法即谢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依
色身起色身既死五分亦灭即是身内佛法灭耳
若能勤进发真得道共戒此则一受不退常寂然
即有五分法身具足假令七反人天虽生恶国非
但不失须陀洹果此人必得阿罗汉果是则阴身
虽灭佛法不灭五分法身而无朽坏即是佛法久
住若大乘明义开佛知见得无方大用乃住持佛
法也。
滂沱
上普郎切下徒河切。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大/目)*皮]
上二字卢盍切皮皃下二字都腊切正作[(大/目)*皮]。
鸱
处脂切。
586-B¶ 第 426a 页 X28-0426.png
𤔩
亦作掴又作攫经音云检诸字书无如此字若桉
字义应作攫居碧九缚二切说文云爪持也或云
古麦切掌耳也。
拽挽
上馀制切下晚音引也。
𪒠𪒠
于敦切。
赀
子私切计也尽也。
𥀹
古曲切皮起也。
膊
亦作腨市兖切。
胪
力居切皮胪也腹前名胪也。
绽
宅苋切苋侯谏切。
溃
胡对切。
渍
疾赐切浸润也。
拄
知庚切。
586-B¶ 第 426b 页 X28-0426.png
𣫝
记中作[害*空][害*空]正应作[害*空]许江切空谷之皃。
煜煜
余立切火光也耀也。
爚爚
以灼切光明也又书药切。
踝
胡瓦切。
䏶
薄礼切正作䯗。
臗
苦昆切。
颔
胡感切。
腕
乌贯切。
蛊
公尸切。
蛰
直立切。
絓
胡卦切。
栾
落官切。
586-B¶ 第 426c 页 X28-0426.png
栏
落干切。
槐
户恢切。
陂
彼为切。
粖
莫钵切。
[麨]
尺沼切。
揵槌
上巨寒切下音地此云所打木也又揵依字呼槌
或依字或直利切并梵音也。
瓨
下江切正作釭。
劓
鱼器切。
痈
于容切。
栓
山员切。
巢父
父音甫业忘二字误也应作叶妄字又上文引大
经十三不净等者文在十四梵行品也下去文字
586-B¶ 第 427a 页 X28-0427.png
讹处或易见者更不具出也。
择
羊益切。
稗
傍卖切。
糅
女救切。
隐没不隐没
四卷毗昙云隐没者谓烦恼所覆亦从诸烦恼生
若不隐没准而思之又下文引大经十四名四等
者文在华严第十三耳。
蛙
乌瓜切正作[十/(𣁬)/(冗-几+?)]字井蛙海若文出庄子外篇秋水
篇第十七。
小大迦罗
支佛亦有十地一昔行具足地二自觉甚深十二
因缘地三觉了法四谛地四甚深利智地五八圣
道地六觉了法界虚空界地七證寂灭地八六通
地九秘密地十习气渐薄地声闻亦有十地一受
三归地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内凡地五学信戒地
六八人地七须陀洹地八斯陀含地九阿那含地
十阿罗汉地。
第四品云戒少急
以第四品是兼行六度兼行即是沙分急于戒也
择
羊益切。
稗
傍卖切。
糅
女救切。
隐没不隐没
四卷毗昙云隐没者谓烦恼所覆亦从诸烦恼生
若不隐没准而思之又下文引大经十四名四等
者文在华严第十三耳。
蛙
乌瓜切正作[十/(𣁬)/(冗-几+?)]字井蛙海若文出庄子外篇秋水
篇第十七。
小大迦罗
支佛亦有十地一昔行具足地二自觉甚深十二
因缘地三觉了法四谛地四甚深利智地五八圣
道地六觉了法界虚空界地七證寂灭地八六通
地九秘密地十习气渐薄地声闻亦有十地一受
三归地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内凡地五学信戒地
六八人地七须陀洹地八斯陀含地九阿那含地
十阿罗汉地。
第四品云戒少急
以第四品是兼行六度兼行即是沙分急于戒也
586-B¶ 第 427b 页 X28-0427.png
至第五品正行六度乃是全分急于戒矣。
自护止作必无亏点
自护止持即不淫等自护作持即持衣等又亦可
云自护作犯以若不防慎率尔便犯故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众法即众行之法作行即作持之行众法即是作
持之行如说戒等是也委如前文引南山随机羯
磨明但心念法对首心念法众法心念法等故南
山判止作云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
结其大科即今所谓自护止作及众法作行也文
句云初之二品顺理持于第一义戒亦是任运持
得初篇二篇之戒若第四品及第五品经云持戒
者即第三篇去事中持戒无亏耳文句记云初二
品人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下三众法少
违言二品者其实须兼第三品故今文云前之三
品非全不持也若尔今云自护止作岂非任运持
初二篇等众法作行岂非第三篇去事中众法少
违。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即戒本止持中自有止作二持及止作两犯也故
戒本止持中止持即不淫等止持中作持即礼敬
等若乃翻此便成两犯何者行淫等即作犯不礼
敬等即止犯。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自护止作必无亏点
自护止持即不淫等自护作持即持衣等又亦可
云自护作犯以若不防慎率尔便犯故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众法即众行之法作行即作持之行众法即是作
持之行如说戒等是也委如前文引南山随机羯
磨明但心念法对首心念法众法心念法等故南
山判止作云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磨
结其大科即今所谓自护止作及众法作行也文
句云初之二品顺理持于第一义戒亦是任运持
得初篇二篇之戒若第四品及第五品经云持戒
者即第三篇去事中持戒无亏耳文句记云初二
品人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下三众法少
违言二品者其实须兼第三品故今文云前之三
品非全不持也若尔今云自护止作岂非任运持
初二篇等众法作行岂非第三篇去事中众法少
违。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即戒本止持中自有止作二持及止作两犯也故
戒本止持中止持即不淫等止持中作持即礼敬
等若乃翻此便成两犯何者行淫等即作犯不礼
敬等即止犯。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586-B¶ 第 427c 页 X28-0427.png
即羯磨作持中单持别犯作中无止也应知单持
别犯即是作中无止故以作中无止覆释单持别
犯也然戒本止持既乃自有双持双犯而羯磨作
持岂不然乎如诵戒羯磨是众法作持而先止绝
外缘是作持中有止持今但有诵戒羯磨而不先
绝外缘是作持中无止持也既无止持翻成别犯
但有作持故云单持也言未具者即有阙也下文
云或可未具准此思之。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前云众法作行或当稍缓单持别犯或当未具是
于制中容有少违今则一向都不许犯故云从制
事必不废即单持中不可别犯岂非众法心念止
作亦应双持方合自行顺于制教须知初文众法
作行或当稍缓犹尚宽容次文谓之单持别犯或
当未具稍是紧急至今文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一向不通微有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理观尚浅涉事有妨是故为物从开未具此亦约
于第三篇去事中从开耳又为物从开即经营三
宝导俗化方等未具耳若云淫则三时无乐及忘
犯济物等是为物从开者恐非今文之意也。
又理全事阙名之为宽故前四品通名为缓
理观若全容可少阙第三篇去事相持戒以此言
之理观略无安有品位岂可滥同今文乘急戒缓
586-B¶ 第 428a 页 X28-0428.png
之意文句记云若未专于四种三昧五篇七聚菩
萨重轻不可微犯方称一期教门大旨具如止观
持戒清净中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况入道者令
事亏耶。
入第五品事理不二众行别行若止若作若性若讥
一切具足
众行即众法心念别行即但心念及对首心念涅
槃经说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
别如初淫杀名为性重下篇所制名性轻也如斩
伐草木垦土掘地威仪粗丑不生俗信招世讥嫌。
羿
五计切古之善射者名也。
养由基
养姓。
陈那
具云摩诃陈那迦此翻大域龙他宗人云大则拣
小域即方所龙能兴雨今此陈那亦如是也西域
记云陈那此翻童授。
二十五谛
涅槃疏明涅槃经及百论二处同异云此二十五
谛与百论中有同有异此自有三一名异体同论
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此云从性生大从大生
慢冥是八万劫外冥然不知性是冥伏在于八万
劫外不可得知觉即是知八万劫事大只是能大
萨重轻不可微犯方称一期教门大旨具如止观
持戒清净中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况入道者令
事亏耶。
入第五品事理不二众行别行若止若作若性若讥
一切具足
众行即众法心念别行即但心念及对首心念涅
槃经说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等无差
别如初淫杀名为性重下篇所制名性轻也如斩
伐草木垦土掘地威仪粗丑不生俗信招世讥嫌。
羿
五计切古之善射者名也。
养由基
养姓。
陈那
具云摩诃陈那迦此翻大域龙他宗人云大则拣
小域即方所龙能兴雨今此陈那亦如是也西域
记云陈那此翻童授。
二十五谛
涅槃疏明涅槃经及百论二处同异云此二十五
谛与百论中有同有异此自有三一名异体同论
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此云从性生大从大生
慢冥是八万劫外冥然不知性是冥伏在于八万
劫外不可得知觉即是知八万劫事大只是能大
586-B¶ 第 428b 页 X28-0428.png
觉知慢与我可见二名体俱同即五大五尘五情
五业并心平等三名体俱异论云神我为主即是
一根此云粗染黑者亦是一根此则大异言次火
者应云次水或是外计与正教异或今文误后人
详之。
铁叶
叶应作鍱与涉切。
骠
毗召切。
唼
所狎切又音匝。
胝
丁尼切。
髡
苦昆切去发也此字恐误经中作杌字五忽切树
无枝也。
饰宗
宋传云怀素律师南阳人也玄奘三藏西域方回
誓求为师初寻经论后专律部于时邺郡法砺律
师著疏十卷别是命家见接素公知成律匠研习
三载乃见其瑕遂叹云古人义章未能尽善遂发
心述四分律记等素公所述宗萨婆多故出受体
是无表色又斥二宗云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
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与天神言论是自言得
五业并心平等三名体俱异论云神我为主即是
一根此云粗染黑者亦是一根此则大异言次火
者应云次水或是外计与正教异或今文误后人
详之。
铁叶
叶应作鍱与涉切。
骠
毗召切。
唼
所狎切又音匝。
胝
丁尼切。
髡
苦昆切去发也此字恐误经中作杌字五忽切树
无枝也。
饰宗
宋传云怀素律师南阳人也玄奘三藏西域方回
誓求为师初寻经论后专律部于时邺郡法砺律
师著疏十卷别是命家见接素公知成律匠研习
三载乃见其瑕遂叹云古人义章未能尽善遂发
心述四分律记等素公所述宗萨婆多故出受体
是无表色又斥二宗云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
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与天神言论是自言得
586-B¶ 第 428c 页 X28-0428.png
上人法也大底素疏谓之新章矣至开元年中蒿
山宾律师撰饰宗记以解之对砺旧疏也。
馀如释签第二
文在第四前巳引之。
摩蹬伽
蹬亦作邓徒亘切亦作隥都邓切亦作登摩蹬伽
或云此翻本性然经中说女之母是摩蹬耳准舍
头谏经云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此翻有志舍头谏
者即王之太子也此云虎耳。
娠
失人切。
应是地异故星移三座
准大集经东方亦从角亢等七而说当知大集与
此方七星所列全同也。
攘
应作禳汝羊切。
奎
苦圭切。
觜
即移切。
博蚀
蚀音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叶然故云蚀也汉书
云日月博蚀韦昭云气往迫之名为博也。
华他
山宾律师撰饰宗记以解之对砺旧疏也。
馀如释签第二
文在第四前巳引之。
摩蹬伽
蹬亦作邓徒亘切亦作隥都邓切亦作登摩蹬伽
或云此翻本性然经中说女之母是摩蹬耳准舍
头谏经云过去有王名曰摩登此翻有志舍头谏
者即王之太子也此云虎耳。
娠
失人切。
应是地异故星移三座
准大集经东方亦从角亢等七而说当知大集与
此方七星所列全同也。
攘
应作禳汝羊切。
奎
苦圭切。
觜
即移切。
博蚀
蚀音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叶然故云蚀也汉书
云日月博蚀韦昭云气往迫之名为博也。
华他
586-B¶ 第 429a 页 X28-0429.png
上胡卦切下音陀。
扁
蒲典切。
韬
土刀切。
𤀹
私阎切。
俊
子峻切。
骏
子峻切。
捔
古岳切正作角试也。
[口*巂]
即委切正作觜。
嘲
陟交切。
非所所因处
恐多一个所字。
校捅
捅正作捔。
菽
式竹切。
诐
586-B¶ 第 429b 页 X28-0429.png
彼义切。
两为云乎
两字当为雨字孰降施是降字当为隆字施字音
弛式氏初负建鼓者庄子云又奚杰然若负建鼓
而求亡子者耶注云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
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杰居竭居谒巨竭三
切揭其列其谒二切杰用力之皃也建者击也文
出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鲙
古外切。
啀喍
上五佳切下士佳切正作𪗶。
嗥
胡刀切。
𠭯
侧加切正作㪥。
掣
尺折尺制二切。
桎梏
上之日切在足名桎下古沃切手械也。
抨
普耕切亦作烹。
迦罗迦镇头迦
未见所翻但须知是甘毒二果也。
586-B¶ 第 429c 页 X28-0429.png
薏苡
上于力切下羊巳切。
螝
胡对切若作蛔胡恢切注本草云常山郡近道处
有多生人家交阯者子最大彼土呼为𦼮珠𦼮音
干马援大取将还人以为真珠若以根煮汁作糜
食之甚香去螝大效即薏苡也。
黡
于琰切。
㺐獠𧲲獠
𧲲侧巧切与[豸*巢]同獠张巧切与獠同獠亦力道切。
槊
所角切。
稆
力举切。
𤤠
于京切正作瑛。
尔雅云龟有十种
今文所引颇有讹略今具录之尔雅云一神龟郭
璞注云龟之最神明者二灵龟注云涪陵郡出大
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玳瑁俗呼为灵龟三摄龟
摄字之涉切注云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
好食蛇今文下字误也四宝龟注云书曰遗我大
宝龟五文龟注云甲有文彩者河图云灵龟负书
586-B¶ 第 430a 页 X28-0430.png
册甲青文今文云甲有文负河图讹略也六筮龟
注云常在蓍丛下潜伏筮音誓蓍式之切蒿属筮
者以为策蓍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
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也七山龟八泽龟
九水龟十火龟注云此皆说龟生之处所也火龟
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
所怪也言玳瑁者玳徒戴切瑁莫佩切异物志云
生南海背上有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
鳞如柔皮也涪字扶鸠切。
合观
观字误也当为欢字本草注云合欢味甘平无毒
安五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也树叶似皂莱槐
等五月发华红白色次文中云如欢法者欢字当
为观字。
六芝
青赤黄白黑紫名为六芝也。
萱
呼袁切。
大黄除实
平胃下气除痰实也。
当归止痛
温中止痛也。
蚤休等
蚤子皓切黄精一名重楼又名兔竹又名鸡格又
注云常在蓍丛下潜伏筮音誓蓍式之切蒿属筮
者以为策蓍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
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也七山龟八泽龟
九水龟十火龟注云此皆说龟生之处所也火龟
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
所怪也言玳瑁者玳徒戴切瑁莫佩切异物志云
生南海背上有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
鳞如柔皮也涪字扶鸠切。
合观
观字误也当为欢字本草注云合欢味甘平无毒
安五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也树叶似皂莱槐
等五月发华红白色次文中云如欢法者欢字当
为观字。
六芝
青赤黄白黑紫名为六芝也。
萱
呼袁切。
大黄除实
平胃下气除痰实也。
当归止痛
温中止痛也。
蚤休等
蚤子皓切黄精一名重楼又名兔竹又名鸡格又
586-B¶ 第 430b 页 X28-0430.png
名救穷又名鹿竹钩古候切钩吻一名野葛言其
入口则钩人喉吻也野葛人食其叶皆死羊食其
叶乃肥物有相伏故也又下文云故如三车者如
字当为知字余寻大部临文多壅访问学者亦所
不通于是发意七五年间遍阅诸文撰兹补注其
中是非以俟后德考而辨之或有一文一义而能
自利利他者所愿同妙法华流通永永无量劫来
众多罪业凭兹撰述清净如空将来之世共诸含
识闻妙法华开佛知见。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四(终)
* No. 586-B
右神智师大部补注一十四卷师东嘉人笃于
浮屠氏法象胥所传悉涉猎不此书开明法
华三昧视前后训诂独详盖东嘉距天台近其
宗旨一气脉也顷余读书精舍每自谓举子业
烦碎可厌时并壁僧矻矻诵读声日夜不辍科
目诠次如绳联钩曲不可以算数计较举子业
抑又劳焉今观此书析理明白指事端审顾有
入口则钩人喉吻也野葛人食其叶皆死羊食其
叶乃肥物有相伏故也又下文云故如三车者如
字当为知字余寻大部临文多壅访问学者亦所
不通于是发意七五年间遍阅诸文撰兹补注其
中是非以俟后德考而辨之或有一文一义而能
自利利他者所愿同妙法华流通永永无量劫来
众多罪业凭兹撰述清净如空将来之世共诸含
识闻妙法华开佛知见。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四(终)
* No. 586-B
右神智师大部补注一十四卷师东嘉人笃于
浮屠氏法象胥所传悉涉猎不此书开明法
华三昧视前后训诂独详盖东嘉距天台近其
宗旨一气脉也顷余读书精舍每自谓举子业
烦碎可厌时并壁僧矻矻诵读声日夜不辍科
目诠次如绳联钩曲不可以算数计较举子业
抑又劳焉今观此书析理明白指事端审顾有
586-B¶ 第 430c 页 X28-0430.png
裨于后学多矣。
竺峰圭老与其徒义上人惜旧本湮灭不可考
捐所得钟氏施利再为镂木且属余识其末余
于内典固不能深解欲以吾儒忘筌一语相与
评之。
丙辰季冬中浣芥窟赵 时逢 谨识
竺峰圭老与其徒义上人惜旧本湮灭不可考
捐所得钟氏施利再为镂木且属余识其末余
于内典固不能深解欲以吾儒忘筌一语相与
评之。
丙辰季冬中浣芥窟赵 时逢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