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380a 页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三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不同律文篇聚各有根本方便后起对心对
境若罪若事若双若单

篇谓五篇聚即七聚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
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篇也一波罗夷二僧残
卷十三 第 380b 页 X28-0380.png
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
此七聚也南山问云五篇七聚何义开合又云六
聚耶答言立五篇者僧祇律中当宗所明但云五
种犯五种制五犯聚其六聚七聚即四分下文今
且分七五不同具有三义则入五中一者名均二
则体均三者究竟均不具此三通入聚摄而六七
荖分者六中含吉罗以同体故七中离于恶说以
过多故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是故此聚分以为二
此等名目欲申通者波罗夷者僧祇中说义当极
恶此有三义一者退没以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
者不共住非但失于道果而巳亦乃不入二种僧
数三者堕落舍此身巳堕落阿鼻大地狱故十诵
中说堕不如意处四分中说如人断头不可复起
若犯此戒不成比丘此从行法非用为名又波罗
夷此云无馀盖从众法绝分为名僧残者善见律
云僧伽者僧也婆者初也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
尸沙者残也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法僧
作法除从境为名故云僧残也婆沙中云僧伽者
僧也婆尸沙者残也若犯此罪垢缠行人非全净
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也四分中明僧残乃同上
说又云有馀此以行法不绝为名也毗尼母云僧
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残也理须早
救故戒律云若犯此罪应强与波利婆沙等由邻
重罪故也偷兰遮名如前巳释波逸提者义翻为
卷十三 第 380c 页 X28-0380.png
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也四分十明僧
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
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尼萨耆者旧翻舍堕馀之
九十单悔别人若论罪体同一品忏也波罗提提
舍尼者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也僧祇中
云此罪应发露也如此戒律中具有悔过之辞是
也突吉罗者善见律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四
分律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僧云守戒
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也分
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也其二不
定戒托境以言通该六聚若论罪体生疑不信是
突吉罗文中具云三罪二罪者略举生疑之事矣
七灭诤中罪亦通有但为竞于四诤彼此未知故
制七药用以除殄文义既广理相又深徒劳宣释
终未尽穷故略而不述也上来巳解篇聚名义所
言各有根本方便后起等者且淫波罗夷自有其
四一远方便二次方便三近方便第四身交名为
根本淫罪既然杀盗大妄例之可见俱舍论中委
明斯义十不善中最初杀业如屠羊者将行杀时
先发杀心从床而起执持价直趣卖羊廛酬价捉
取将还养饮送至屠坊手执刀杖若打若刺命未
终时如是名为杀生加行准杂心论说名方便随
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为杀生
根本业道此刹那后杀无表业随转不绝名为杀
卷十三 第 381a 页 X28-0381.png
生后起故也若于后时剥截治洗若称若卖或煮
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杀
生既然盗淫妄等准斯可见又复应知十善业中
受具戒时来入戒坛礼比丘众至诚发语请亲教
师乃至一白二羯磨等此皆名为善业加行第三
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是则名为根本业道
从此以后至说四依及馀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
业皆名后起其第二篇有三方便第三第四有一
方便其第五篇但心起身口唯根本耳无方便也
若动身口思亦有远近方便故云若发心欲令身
不齐整著三衣等此为方便具如律钞此不烦录
也言对心者即能犯之心也言对境者乃所托之
境也言若罪者即夷残等罪也言若事者乃淫盗
等事也由有犯戒等事即有犯戒等罪阿毗达磨
说举罪等及举事等谅此名为若罪若事焉目连
问经云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
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犯波罗提提舍尼戒于人间
三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犯波夜提于人间二十
四亿四十千岁堕泥犁中犯偷兰遮于人间五十
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犯僧伽婆尸沙于人间二
百三十亿四十千岁堕泥犁中犯波罗夷于人间
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堕泥犁中大乘梵网戒
云犯波罗夷二劫三劫在地狱中言若双者即止
作二犯也言若单者即止作一犯也故下文云双
卷十三 第 381b 页 X28-0381.png
持双犯等言四依者即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
坐依腐烂药依此四法乃成比丘等委在律文。

乞浮囊

或云传闻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鸟翎毛袋或赍巨
牛脬或海船有失用以吹气浮身往往因之而济
岸矣又云浮囊有多般作今未详悉五分律云自
今听诸比丘畜浮囊若羊皮若牛皮此为浮囊所
出正教非传闻也翎鲁丁切箭羽也脬普交切。

彼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

彼经出世间戒品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是
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别畜生饿鬼男女非男
女诸天神男女非男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
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
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
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心起盗
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
心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树叶若
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
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歌舞作乐华香璎珞想是
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
起高广大床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
行不堪得三乘若起过中食想是犯菩萨僧伽婆
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提金银珍宝
卷十三 第 381c 页 X28-0381.png
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
乘若剃身毛若剪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萨
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斩斫草
木想是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
毁他名誉若色若姓若财物若技术若车乘若身
力等想是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
佛法僧物若华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
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
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
得三乘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
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见他物他药种种
服玩诈现求利及说人罪过若起此想犯波罗提
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巳上经文若尔记中
文须脱落应云五夷五僧残三兰并二提一吉一
提舍彼经又云佛告文殊戒有二种所谓身口非
心意识戒若心意识是戒则无持戒人何以故心
攀缘难制故无住处故是故文殊无心意识戒唯
身口有戒心意识非杀罪处故又菩萨地持论云
四波罗夷一者为贪利故自赞毁他二者自悭不
施悭法不说三者嗔恚恶言杖石残害求悔不受
四者谤菩萨藏说相似法又云菩萨遮处则遮开
处则开又宝积经云声闻乘人乃至不应起于一
念更受后身是名声闻持戒于菩萨名大破戒菩
萨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恶是名菩萨持戒
卷十三 第 382a 页 X28-0382.png
于声闻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诸菩萨说开遮戒
为声闻人说遮戒云何名为菩萨开遮戒若诸菩
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
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乃至云
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
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
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但求
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唯持遮戒。

置果存因下文又云若分因果以对罪名

因兰果兰如前所注若为重罪之方便名为因兰
独头正罪名为果兰也。

僧中行白名为下意别住名摈乃至夺其三十五事
及本日等名为治摈

僧中行白者南山钞云白清净比丘法应具修威
仪白云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故漏失一僧残
罪不忆数覆藏一夜乃至百夜巳从僧乞百夜覆
藏羯磨僧巳与我百夜覆藏羯磨我某甲比丘巳
行若干日馀有若干日未行白大德知我行覆藏
若五人十人总集一处行者应总白云诸大德听
馀辞同向若不尽集亦无别众此是别人发露法
也若有大德胜人来寺者应须安置房中白之不
须门首成轻脱故也名为下意者善见律云行摩
那埵摩那埵者此云折伏贡高亦名下意言下意
者承事众僧也僧祇亦云析伏下意也别住名摈
卷十三 第 382b 页 X28-0382.png
者南山钞云忏僧残法对治有四一治覆藏情过
谓波利婆沙波利婆沙此云覆藏亦云别住毗尼
母论问云何名别住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
故也虽入僧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也二治覆藏
罪谓突吉罗如后正忏忏法在前后与别住覆藏
法也三治僧残情过谓摩那埵摩那埵者此云意
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由前
喜故与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众僧叹言此
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烦恼成清净人是故喜耳四
治僧残罪谓阿浮诃那阿浮诃那此云唤入众羯
磨又云拔除罪根毗尼母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
善持起去故也南山戒疏云所以列二十僧中出
罪者以二篇罪次死业障重深故须多人强境方
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也又业疏云方隅僧少
故用五人也中国僧多故倍五为十也二篇邻重
犯悔情浮故倍中受为二十人也今文从略是故
但云乃至者也其间治法辞句诸部律文并四分
钞中具辨今不烦录也夺三十五事者钞云三十
五事七种不同成三十五也初五事者夺其眷属
也一不应授人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
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
往也第二五事者夺其智能也一不应说戒二若
僧中问答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
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得在其
卷十三 第 382c 页 X28-0382.png
例五若僧差作信命不应作第三五事者夺其顺
从也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逼暮还三亲近比
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得
作异语第四五事者夺其相续后犯也一不应犯
此罪馀亦不应犯谓为残作诃责指下篇为馀二
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从生者谓为
摩触诃责而与女人屏坐三若复重于此谓犯提
被治后更犯残等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
人第五五事者夺其供给也一若善比丘为敷坐
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
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身
第六五事者夺其恭敬也谓不应受善比丘礼拜
问讯合掌迎逆持衣钵等第七五事者夺其證正
他事也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亿念作自言二不
应證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
共善比丘诤是为三十五事也本日治者治字进
平去二呼钞云此上二行中若覆与前法不覆与
后法同俱出罪若二法中重有犯者各坏二法皆
悉重与本日治之如行百夜别住今巳满五十夜
若更重犯同类罪者前五十夜俱失当再行百夜
故名本日治也百夜既尔六夜中犯亦乃如然以
违僧命故前法坏也十诵律云迦留陀夷犯故出
精僧伽婆尸沙罪不覆藏行六夜摩那埵时巳过
尔许日尔许日未过是中又故出精更犯一僧伽
卷十三 第 383a 页 X28-0383.png
婆尸沙罪不覆藏迦留陀夷语诸比丘诸比丘白
佛佛言与本日治之其本日治作法章句具如律
文问何故本日治答为析伏心故又问何故本日
治为伏心耶答若还从本日行是事令心析伏诸
比丘作是念此人结使厚重以本日治令惭愧更
不复作时诸比丘发心欲与摩那埵是故名为本
日治也。

起见即破正见应引大经十二等文无者略

准下诸见境中云破正见威仪引六师云若有惭
愧则堕地狱若无惭愧不堕地狱此即大经第十
七卷六师为于阿阇世王说法故也又三十二卷
明断善根者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
法住谓无施者受者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无父无
母无圣人无圣法无涅槃等今云十二者恐误也
又大经三十五明六十二见当知起六十二见即
破正见也又大论云须菩提为来世求三乘人闻
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谁
垢谁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善人何以名净
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著是空故言何
用持戒等为以是因缘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正见
故以少因缘而破戒及威仪无所畏忌出家人仰
资白衣便妄语求利衣食等破于正命等种是罪
故堕三恶道然今记中既乃谓之犯前三聚名破
戒犯下四聚名破威仪四邪五邪名破正命此则
卷十三 第 383b 页 X28-0383.png
全是大论之意以论具明破戒破威仪破正命故
也又下文云既以恶空下例前贪攀等者恐误应
云例前爱心破律仪戒也又云坚执见下例前贪
五欲故等者亦恐误应云例前深著生死为有造
业等破于理戒也。

并属梵音

梵音呼召此土故也此方翻彼之言为文物国亦
云边鄙土是则一美一贬致有两殊焉具如玄签
补注中辨。

南山亦立三种忏

文在四分律行事钞中今荆溪斥之者一斥小无
忏重二斥判位太高然南山立三种忏者即理忏
耳非事忏也若准妙玄云小乘戒藏不许忏重修
多罗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若尔小
乘戒藏虽无理忏忏重之说而经藏中乃有理忏
忏重故也今荆溪云小无忏重者且约戒藏不立
理忏以斥之耳若约经藏理忏而斥者恐不然也
若不尔者如何消于妙玄之文耶问小乘若尔与
大乘何异耶答大乘戒藏如梵网中夷愆许忏许
增益受故与小乘戒藏发露名为学悔不可同年
矣又大乘经藏如方等经等明事忏则夷罪皆除
复本清净还为大僧而小乘经藏虽明观理忏重
而无作法事忏灭夷所以前文第三记云小乘教
门尚不开忏等皆是约于戒藏及经藏中不立作
卷十三 第 383c 页 X28-0383.png
法事忏灭愆耳然光明文句并禅波罗蜜明三种
忏通大小乘而小乘经如阿含中令犯欲人作蛇
口想此想若成淫罪即灭以取相忏亦名事忏故
也若无生忏方名理忏耳然禅波罗蜜又云律中
未明忏四重法而初教经乃明悔于四重彼经云
请三十清净比丘于大众中犯罪比丘当自发露
僧为作羯磨又于三宝前作诸行法及诵戒千遍
即得清净当知小乘戒藏虽未明作法忏灭夷罪
而经藏中亦有也若尔小乘戒藏并未明于事理
二忏灭四夷罪而经藏中咸皆有也若准南山律
钞乃拣初教经是伪而天台则不云伪也今在止
观中云若犯事中轻过律文皆有忏法忏法若成
悉名清净戒净障转止观易明者此明依律忏轻
令戒净障转止观成就革凡为圣也不引律文约
事忏重者以发露与学虽亦清净不障僧事然而
此生不得超生死登圣果故不约之明止观成就
也而光明文句具明律中作法忏于五篇悉皆清
净者自依律文明忏重夷不障僧事名为清净不
是约于修定发慧革凡成圣也止观又云若犯重
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者
此明依大忏夷令止观明了也小乘无忏法者小
乘戒藏律文无约理忏重也非谓小乘律藏无约
事忏夷也然小乘戒藏虽无约理忏重而修多罗
藏令犯重者观空念佛法身即是无生理忏矣具
卷十三 第 384a 页 X28-0384.png
如妙玄及光明文句幸希后德宜熟许之。

间关

出入也亦设置之皃也又崎岖辛苦得达之皃也。

抵债

西京揩师云以无漏力强非三涂之债故云抵债
也。

如小乘中僧别两忏乃至如灭夷过小教权文等

僧者众也即四人巳上矣别即三人巳还也众忏
如二十僧中行摩那埵及羯磨等别忏如忏波逸
提及吉罗等亦云众别两行故云僧别两忏也如
灭夷过者小乘发露求灭夷过但得名为学悔者
也在大僧之下居沙弥之上治禅病经云犯重比
丘忏者脱僧伽利著安陀会生心惭愧供僧苦役
扫厕担粪等行比忏法须者如彼律中应教乞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
僧乞波罗夷戒愿僧与我波罗夷戒慈悯故三乞
巳僧索欲问和答云与波罗夷戒羯磨应言大德
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夷无覆藏今从僧乞
波罗夷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波
罗夷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犯淫波罗
夷无覆藏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某甲比丘
波罗夷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
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
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波罗夷戒竟僧忍默然故
卷十三 第 384b 页 X28-0384.png
是事如是持毗尼母云与白四悔法巳名清净持
戒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然障不入地狱也与
波罗夷戒巳当行随顺法夺三十五事等唯加不
得众中诵律无能诵者听与波罗夷戒巳说戒及
羯磨时来与不来随意第三记云小乘教门尚不
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小无忏重之说仍成重
罪未亡问治禅病经既云忏重荆溪那云无忏重
也答无忏重者小乘犯重名为断头不许忏悔还
为比丘此生不能革凡成圣耳非谓不许发露乞
戒名学悔也故云虽曰还生无任僧用矣故知发
露乞戒名为学悔亦名忏悔与夫小乘无忏重说
区以别矣问发露学悔重罪灭耶不灭耶答此生
不得超凡入圣仍成重罪未亡然而不入地狱复
是夷愆不存既非了义上乘难可推其究竟大宝
积经云菩萨犯波罗夷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
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比丘忏悔若为女
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著对一二比丘忏
若作五无间犯波罗夷僧残犯塔犯僧及犯馀罪
菩萨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忏悔此上引文
应知大小忏法各别然今止观盛谈持犯亦须略
知持犯之名故南山云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
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
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言作持者恶既离巳
事须修善必须策勤三业修习戒行者善起护名
卷十三 第 384c 页 X28-0384.png
之为作持义如前言作犯者出家五众内具三毒
我倒在怀鼓动身口违理造境名之为作作而有
违行本所受名之为犯言止犯者痴心怠慢行违
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故名为止止而有违反
彼受愿故名为犯具如律钞以明斯义又下文云
尸罗清净三昧现前者若准禅波罗蜜乃作四句
分别一者犯戒发定持戒不发定过去善根深厚
今生虽有犯戒而藉现修之缘所以能发也若过
去不种禅定之因今生虽则持戒所以不发也二
者破戒不发定持戒能发定三者持犯俱发定四
者持犯俱不发定准例思之可以意得。



天口切通出之谓也。



经中只言如人病疮为苏[麨]涂以衣裹之为愈疮
故以药坌之观身是疮故以衣覆为九孔漏求索
饮食今文瘉字与愈同音说文云病瘳也。

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物

增一阿含云喜著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
著弊恶衣无有羞耻所谓面王比丘婆沙论云罳
王比丘分别功德论云五百弟子中有两须菩提
一是王者之种一是长戒之种其天须菩提是王
者之种所言天者以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化应
声闻下生王宫食福自然未曾匮乏佛还本国敕
卷十三 第 385a 页 X28-0385.png
令出家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大小便为
药时天须菩提闻佛切教欲退还家于时佛受波
斯匿王请其乃诣佛辞退而还阿难语云君且住
一宿天须菩提云道人屋舍如何可止且至白衣
家寄止一宿明当还归阿难告云但住今当严辨
即往王所种种坐具幡华香油严饰皆备天须菩
提于中止宿以适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谛至于
后夜即得罗汉阿难白佛天须菩提巳得罗汉飞
在虚空佛语阿难夫衣有二种可亲不可亲若著
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近若损道心此不可亲近
夫时解脱罗汉有六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
卧具四得好处五得好说法人六得好同学待此
六者名时解脱罗汉天须菩提斯其人也萨婆多
云此人从第六天上来生人间随其本习而度脱
之面王比丘本是释种初生之时有异神德母始
怀妊乃召梵志占相吉凶梵志策曰此儿头上有
天冠相其母闻之喜而不乐曰夫天冠者王者之
相也一国之中岂可有于两王者乎恐国得知生
于害恼是以不乐又复思惟此子若实有王者相
自然当有神而护之何忧不济所以心喜日月既
满产一男儿头上果有天冠影相复请梵志为其
立字梵志再曰头上既有天冠王者之相复不可
离此相别立其名也遂乃字为面王者矣后即出
家成于道果著弊恶衣无有羞耻面王比丘斯为
卷十三 第 385b 页 X28-0385.png
第一贤愚经云曾以氎施辟支佛故五百生中白
氎裹身而生身大随大面有王字恐被王损乃投
出家云云及许畜重物者涅槃经云我灭度后护
持正法诸菩萨等以方便力与彼破戒假名受畜
一切不净物僧同其事业尔时菩萨见犯戒者即
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为是事故应畜八种
不净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恶比丘故又云若诸
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
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
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
施笃信檀越南山云钱物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
开涅槃又云迦叶白佛菩萨未住不动地时颇有
因缘得破戒不佛言菩萨未住不动地时有因缘
故可得破戒迦叶白言何者是耶佛告迦叶若有
菩萨知以破戒因缘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
典又能令其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人说不退
菩提为如是故得破净戒菩萨尔时应作是念我
宁一劫若减一劫堕阿鼻狱要令是人不退菩提
文殊白佛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不退菩
提若堕地狱无有是处佛赞文殊善哉善哉如汝
所说涅槃又云纯陀白佛所言破戒其义云何佛
告纯陀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人等
名为破戒纯陀又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佛告纯
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被法服而未舍远其心
卷十三 第 385c 页 X28-0385.png
常怀恐怖惭愧而自考责咄哉何为犯斯重罪深
自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
乃至云我说是人不名破戒因便须知所以引也。

十二头陀

南山律钞中准解脱道论有十三头陀衣二食五
处五第十三者乃是常坐斯盖勇猛之分故也又
下文云乞食如第二方等中说者误也应云如第
二般舟中说也又云狼狈者注后汉书云狼狈者
颠沛也颠沛者偃仆也偃仰倒也仆前倒也又文
选注云狼跋者狼狈也忘其看视失其去就之皃
也又宁僧录撰南山律钞音义指归云狼性躁步
速故云狼䟺䟺步也䟺补盖切狼犹兢䟺也狈兽
足前后长短为狈也取其挥霍之义也。

大圣一许三品通开若畜百一记忆而巳有云加法
若畜长说净则加法受持令二品合论故云百一要
当说净

三品即但三衣为上品畜百一物为中品畜长为
下品此依律说与今小异以今止观雪山大士为
上品故今三品通开者以畜百一及以畜长必有
三衣后必有前故云三品通开也二品合论者即
以畜百一中品畜长下品合而言之但在下根故
止观云百一助身要当说净此即二品合论故也
故知若畜百一之物但自记忆一种便得或不记
忆则应加法故云若畜百一记忆而巳有云加法
卷十三 第 386a 页 X28-0386.png
则加法受持也若畜长物则须说净故云若畜长
说净等也南山云百一供身令受持之长物及馀
令说净畜萨婆多云百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
外皆是长物若似宝入百一物数不须说净馀者
一切器与非器一外皆应作净僧祇云我弟子著
三衣足遮寒苦若性不忍寒者弊故衣随意重著
无妨萨婆多问曰此净施法真耶假耶答一切九
十六种外道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
净施是方便施非真施也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
不犯戒又问佛何不直令畜长财而强与结戒又
设此方便施耶答佛法以少欲为本是故结戒制
令不畜而众生根性不同悟入各异如昔一时开
七宝房舍比丘入中便證圣道又问何故十日耶
答佛知法相不缓不急正开十日应具灭仪至大
德所前告本意彼许可巳然后说言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施主愿大
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悯故应三请至
一比丘所具仪手提衣口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
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
受请者言大德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
故与我我今受之当语言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
甲即净施主名字也大德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
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
甲巳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著用随因缘若药钵
卷十三 第 386b 页 X28-0386.png
并准此涅槃经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
檀越此云施主也。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

南山云而此三衣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
萨经云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
时衣义翻多种大衣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乃
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七条名中价衣若乃从用
名入众衣五条名下衣若乃从用名院内道行杂
作衣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七条五条律
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等世人名之七九条
耳此亦具在律钞中示。

受食受药禁性重之由持钵持衣杜讥嫌之本

通而言之药即是食故南山云报命支持勿过于
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者时药从旦至中圣教
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诸杂浆等对
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约能就法
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寿药势力既
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
病形三尽报形今从别说故云受食受药也受食
即初时药受药即馀之三药也时药受法如九十
戒中第三十九不受食戒南山广约十门分之一
制意二能受人三所受境四所受食五受食处六
受食法七须食观八食食法九失受法十对文解
初制意者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呵言我
卷十三 第 386c 页 X28-0386.png
不喜见著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也多
论有五义一为断盗窃因缘故二为作證明故三
为止诽谤故四为成少欲知足故五为生物信故
馀之九门今且略示第六受食法一器食相对明
了论云至边有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置比丘手
中二至物边谓俗人担物令比丘自取手至物边
三至器边以器贮物授与比丘但捉器受并得二
身心相对三单心无对受并如钞中二非时药三
七日药四尽寿药各有受法具如律钞四药受净
篇中受食受药既为断于盗窃因缘故名禁性重
之由也故释签云受食受药讵思益方涅槃疏云
手自作食不受而啖既污道仪乃名不净三衣一
钵并尼师坛并须加法行护受持故云持钵持衣
杜讥嫌之本也加法受持具如律钞又释签云安
疑衣钵即此意也。

讥嫌性重

涅槃经说戒有二种一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性
重戒者谓四重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
秤小斗不欺于他不畜七宝种植家业田宅男女
具如经说乃至文云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
嫌戒等无差别南山戒疏云如初淫杀名性重也
下篇所制名性轻也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
圣制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是以如来制戒
防之禁性恶故名为性戒如伐草木垦土掘地威
卷十三 第 387a 页 X28-0387.png
仪粗丑不光俗信圣未制前作之无罪自制巳后
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



其月切。



书容切。



力公切。



丁溃切。



午对切。

畜八不净

南山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
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
八象金饰床并诸重物此之八名经律论中但信
通数显过不应相承次比如上具述不出经论下
去或谈八种不净准斯而解更不引也。

及以三行

或云无贪瞋痴三行尝读大乘经律论文菩萨地
持经云当知三种行谓身口意行上妙无染般若
经云若诸菩萨未发无上正等觉心先应积集无
量无数善根资粮多供养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
请问法要发弘誓愿意乐具足或指此是大乘三
卷十三 第 387b 页 X28-0387.png
多之行有人云戒定慧三名为三行资生无畏法
三是名三行婆沙论说善根有三一福分善根二
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声闻三生支佛百劫修
种此三妙经中说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
此乃恐是三多之义因而示之后人更宜遍寻诸
说三行即是大经所说圣梵天等三种行也不取
病儿两行者以此两行乃是化他今明自行故不
取也。

论文更有五十法

论中亦不的标五十法名其间诸法略如记引然
彼论中明其能生般舟三昧修馀助法有五十种
一缘佛恩常令在前乃至第五十教化众生安住
功德。

指事象形形声等

指事者如上下字是也象形者象物之形如日月
字是也象今文误作像形声者取譬相成如江河
字是也会意者比类为字如止戈为武字人言为
信字是也转注者如左右字左字转为考字右字
转为老字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
长之字是也大篆小篆刻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
书此谓六书八体也。

庄以燕支离肩高于顶颐隐于脐五管在上等

庄子内篇人间世篇第四云支离疏者颐隐于脐
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䯗为胁挫铁治
卷十三 第 387c 页 X28-0387.png
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支
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
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
者犹足以养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注
疏云支离疏者四支离析百体宽疏遂使颊颐隐
在脐间肩膊高于顶上形容如此故以支离而为
名也会古外切撮子外切高竖之皃亦云髻也古
者髻在顶中脊曲头低故髻指天也管脍也五脏
之腧皆在上也腧式注切两脚䯗股挛缩而迫近
于胁也挫子卧切针执金切缝衣也繲佳买切浣
衣也糊音胡糊食也养食其口也筴初革切小箕
也精米也食音嗣攘如羊切四斗曰钟夫支离其
形犹忘形也支离其德犹忘德也夫支离残病适
是忘形既非圣人故未能忘德夫忘德者智周万
物而反智于愚明并三光而归明于昧故能成功
不居为而不特推功名于群有与物冥而无迹斯
所谓忘德者也。

有力者负而趋之等

庄子内篇大宗师篇第六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
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
知也注云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固逃
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夫
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
负山岳以舍故不暂停忽巳涉新则天地万物无
卷十三 第 388a 页 X28-0388.png
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
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故向者之我非
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之不觉
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疏云夜半闇
冥以譬真理幽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于
海壑正合其冥隐山岳于泽中谓之得所然而造
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九惑之徒
心灵愚昧真谓山舟牢固不动岿然岂知冥中质
迁无时暂息昨我今我其义亦然也此注疏云真
理幽邃学佛之人应辨邪正勿为言语之所惑焉
若以庄老之说比齐吾教乍可以微尘等同须弥
矣。

僧镜录

即自镜录如前所辨。

报身功德为璎珞丈六相好为垢衣等

请详此文故知衣璎丈六尊特胜劣二用但约相
好多少分之不从教部真中而辨是以止观同行
知识脱璎著弊和光利物辅行乃云始终共同利
岂过此是则始从鹿苑终至法华莫不皆是脱璎
著弊和光同行故法华文句约如来衣释诫妙音
云师既施权弟子亦隐其实文句记云佛及弟子
身俱劣者俱隐寂忍而耐其拙法华既尔二苏可
知始终既同中间岂异而辅行云引出宅巳示尊
特身弹斥洮汰得授记者此约三苏法华别序从
卷十三 第 388b 页 X28-0388.png
劣现胜表影而说别序现相表彰虽尔正宗摄相
丈六宛然是故法华三周开权乃住生身而显真
实以至涅槃八十年佛谈常辨性若今若昔同体
异体准而思之又如下文弃盖中云若为上地人
说应作法性佛现法性国为法性菩萨说之何意
与诸菩萨现此三界示于凡身耶只为度此凡俗
故论此妙法耳若言不尔为谁施权权何所引由
是而知始终同行隐胜现劣厥意愈明矣诸文大
旨一以贯之。

菩提流支以诸知识对位

清凉观师亦准斯说故彼疏云文殊一人寄十信
位信未成位故但一人馀四十寄十住等位然各
有十谓从德云终至慈行寄十住位又从善见以
至遍行寄十行位又从鬻香以至安住寄十向位
又从婆珊以至瞿波寄十地位若其然者亦应以
此三千大千等知识以难清凉如何用对位次耶
清凉又解诸知识我唯知此一法门未能知彼菩
萨行等谓是谦巳推胜若其然者普贤弥勒何以
不谦巳推胜耶清凉又解善财行布次第谓是圆
融之行布若其然者圆融行布一耶异耶一则圆
融之外更无行布异则那谓圆融之行布耶既乃
圆融又何行布耶夫言圆融融于何法而更行布
耶若乃行布岂成圆融耶当知清凉所说全与天
台教旨相违清凉又云天台宗判华严兼别圆融
卷十三 第 388c 页 X28-0388.png
行布各得一边是则失于华严之意余谓天台判
教其义非失汝自不解推过与他岂不闻乎灵山
亲承大苏妙悟耶那忽背宗而师贤首哉华严历
别及以圆融经文显然清凉不达妄谓顿顿一槩
圆融法华开显微妙一乘清凉不晓谬言渐顿劣
于华严呜呼哀哉若谓天台判教有失而汝何故
承用天台三观法门解行异户教观殊涂又复若
谓文虽行布须谓圆融不可执文者是则判释佛
教一槩圆融大小不分权实不辨何以故以不依
文而判教故又下文云系者绊也者今止观中乃
作絷字耳相絷也连也孟子云心中正则眸子明
者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奄其
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
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瞭卢鸟切目睛明也
眊莫报切目少睛也。

止观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此文出毛诗小雅正月大夫刺幽王之诗也毛公
传云灭灭也褒国也姒姓也灭呼穴切亦许悦切。

辅行云龙亡而𣺶等

𣺶俟留切涎沫也涎夕连切口液也𣺶龙所以沫
沫龙之精气也幽王末年发之者此文误也应云
厉王之末年也裸而嘇之者史记云厉王使妇人
裸而噪之也裸音贯祭名也灌祭也裸鬯告神也
噪亦作噪苏到切群呼烦扰也欢呼也今文裸嘇
卷十三 第 389a 页 X28-0389.png
两字恐误也未龀者史记云既龀也龀毁齿也初
觐切男八月生八岁龀女七月生七岁龀笄古奚
切女年十五而笄也烽亦作熢夜火名烽昼火名
燧上台上作桔皋皋头有笼以薪草置中有寇至
即然火以相告曰烽望其烟曰燧也赂力故切遗
赂也𦵔侧鱼切酢菜也又止观云坐之者坐字去
声呼之。

止观云氛氲郁毓

氛符分切氲于云切毓余六切。



羊朱切。



徒兼切。



素官切。



卢达切。



裨列匹列二切瞋也急性也。

上代名僧

此依旧说乃曰名梁朝嘉祥寺皎师集传则曰高
僧开元录云唱师所撰曰名僧传颇多浮穴皎师
所以改旧名僧为高僧者良以寡德适时名而不
高实行潜光高而不名是故改旧所称旨在斯矣。
卷十三 第 389b 页 X28-0389.png

辅行云困惾中颡

困惾中颡文出庄子外篇天地篇第十二彼云夫
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
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
噣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惾子公切塞而不通也又音俊又苏
奏切中丁仲切伤也颡苏朗切额也五臭谓膻薰
香醒腐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颡额
也臭如周易云其臭如兰也噣正作浊浊者秽也
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者病也爽者失也五味
秽浊于口故使厉爽也即咸苦成病舌失其味也
滑心滑亦古忽切乱也今文作俊字七全切噣字
竹救切未知何出也又下文懵愦者上莫孔切下
公对切又云九结者婆沙云爱恚慢无明见疑取
嫉悭也。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善心所有二十二法俱起
十大地十大善地及寻伺有时增恶作不善心所有
二十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二寻伺二四烦
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如前
心品中若有皆增一

俱舍颂云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
有时增恶作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
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要许十二睡眠遍
不违若有皆增一论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谓善
卷十三 第 389c 页 X28-0389.png
唯一不善有二谓不共无明相应及馀烦恼等相
应无记有二谓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然欲界心
定有寻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
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谓寻与伺非诸善心
皆有恶行有时增数至二十三恶作者何恶所作
体名为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说名恶作谓缘
恶作心追悔性若于不善不共心品必有二十心
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
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何等名为不共心品谓此
心品唯有无明无有所馀贪烦恼等于不善见相
应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说
言不善见相应心者谓此心中或有邪见或有见
取或戒禁取于四不善贪嗔慢疑烦恼心品有二
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贪等随一于前所
说忿等相应随烦恼品亦二一十心所俱生二十
如不共加忿等随一不善恶作相应心品亦二十
一心所俱生谓即恶作第一十一共于无记有覆
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
地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
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此中见不增应知如
前释于馀无记无覆心品许唯十二心所俱生谓
十大地法并不定寻伺应知睡眠与前所说一切
心品皆不相违通善不善无记性故随何品有即
说此增谓二十二至二十三若二十三至二十四
卷十三 第 390a 页 X28-0390.png
不善无记例之可知覆谓染法能障圣道又能蔽
心令不净故名为有覆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
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体可记别名为有记非
善恶故名为无记亦云记录记忆等也其馀法相
名义下文委辨。

萨遮尼乾

此云离系即自饿外道也。

大论总有八偈

偈云汝起勿抱臭身卧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
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一切世间死火烧汝
当求出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
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临阵
白刃间尔时安可而睡眠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
侵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识如是大失安可眠。

犹如麂犹亦玃属随人行时前后不定

犹平声麂音几貜居缚切说文云大母猴也亦猿
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字正作猷又作冘冘豫不
定耳颜氏家训云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
前待人不得又来迎侯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此乃
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焉。

陇右

亦曰陇西即禹贡雍洲之域自陇而西尽其地也
雍州自歧陇巳北为关内道自陇西南并得禹贡
梁州之北垂为陇右也。
卷十三 第 390b 页 X28-0390.png

禅镇

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
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之又
有禅带用皮为之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
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禅易倦用此捡身
助力故又有倚版为除劳故又有骨人故大论云
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昼枯骨人也。



乌红切。



亦之切。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于小国
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造诸恶业身死乃
生地狱饿鬼今生畜生中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
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时天帝释与诸天等闻斯
法巳皆发道心即还天上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
兜率天时野干者即释迦如来是时天帝释者即
舍利弗是。

未审彼土五盐

四分律说有两种五盐初五种者一黑盐二丸盐
三楼盐四摩盐五支头鞞盐鞞府移切第二五种
者一卤盐二灰盐三新陀婆盐四施遽鞞盐五海
盐此等五盐或约色辨或从处所以立名也西域
卷十三 第 390c 页 X28-0390.png
记云信度国有一峰多出赤盐色如赤石也白盐
黑盐及白石盐等远方异域以之为药也又下文
云乃至菩萨有俗盖者恐误应云有中道盖也又
下文云唯有尘沙无明名疮癣者又下文云三请
四止者误也应云三请三止亦可四请三止也若
准止观之意但是引于饥饿来證饥相耳羸瘦疮
癣相从而言非正意也故准经意只是见思为疮
癣耳。



苦果切。



古胡切。



亦作鹇户间切白鹇似雉而尾长四五尺。



苦对切与块同。



蒲结切。

偃[伫-丁+弮]

[伫-丁+弮]九辇切傲慢也又不伏也[伫-丁+弮]或作𠐻。



陟鱼切。

太公六韬

韬亦作韬吐刀切六韬周书篇名也或云秘谶也
卷十三 第 391a 页 X28-0391.png
文武虎豹龙犬是谓六韬也。

大师与吉藏书

会稽嘉祥寺吉藏法师本自命家制作章疏后乃
散众归心天台如前文句补注中示。



禹鬼以贵二切珍琦之宝也。



郎击切马枥也。


音毛。



居依切珠之不圆者也。

臣如檀子等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文也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
城则楚人不敢为寇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
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默夫者使守徐州则
燕人祭北门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舍遗。



章怒切飞举也。



施智切鸟举也。

止观云玉碧润鲜可胜言哉

语出文选左太仲吴都贼注云言竹色如玉碧之
鲜润碧亦玉也明吴都竹色如此是故云也。

辅行云榻
卷十三 第 391b 页 X28-0391.png

他蜡切[木*(刀/(刀*刀))]榻也[木*(刀/(刀*刀))]虚业切榻又都盖切手打之谓
也若依经文乃作擉字初朔切指也庄子云冬则
擉鳖于江刺鳖也北本经作斲子。



卑利切。

止观云敬猕猴为帝释

佛藏经第一云佛告舍利弗过去世中有一痴人
不识猕猴入一大林见猕猴聚集一处是人曾闻
有忉利天便以谓是忉利诸天即出树林于多人
中作如是言汝等曾见忉别不众人答云未曾见
也即时语云我巳得见即将大众同诣林中告众
人言汝等观此忉利诸天众人皆云非忉利天是
猕猴耳汝痴倒故不识猕猴又亦不识忉利诸天
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至白衣家作如是言
汝欲见佛及诸圣众听闻法不中有白衣信佛法
者皆云欲见听受佛法舍利弗中有白衣贪乐语
言入于塔寺有诸比丘好于言说能诵诸经依止
语言乐于文饰是诸沙门随顺为说谓为真道如
牧牛人但乐读经不入真际但悦人意贵于名利
不乐禅定昼夜常好卧厚被褥尚无一念随顺禅
定何况能成沙门果者是人常为恶魔所摄于第
一义不能勤学是诸恶人但以音声语言自谓沙
门似如痴人见猕猴群谓忉刹天今借彼文以明
止观人而不修摩诃止观亦如彼喻矣。
卷十三 第 391c 页 X28-0391.png

又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等

此用大经旧医纯用乳药说邪三修常乐我等不
知众生五浊障重反增其病新医禁乳说无常等
于令即是对治助开又多仆从也体心𨃃心乃至
一辙之意者向夺而言之贬同旧医乳药邪常令
与而言之亦一辙之意以体达如空等似同理性
车体故也既无具度资成白牛观照等十是故但
得一辙之意耳故下明于十乘毕云今人只谓舍
恶取空名为大乘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见设借为
乘但有车体秃空而巳何能动出委如下文寻之
可解令此所斥人法俱非谅与下文其意无别更
请后德正意思之问辅行第一引九师相承文师
巳前非令所承且文禅师既用觉心今此何故斥
于觉觅但是一辙将非智者斥于比齐若其尔者
所承何在答妙玄开演法华十妙尚云莫以中论
相比又云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等所以然者以智
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故龙树虽是高祖亦
所不及也今此将说法华大车十乘妙行故虽北
齐文师岂能尽于渊旨唯南岳天台灵山亲承妙
悟法华故以法华经意开十妙十乘所以龙树北
齐亦乃未及耳非谓智者自任巳情斥于祖宗幸
希后德微细研详若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其实祖
乎龙树宗于北齐禀于南岳师资相承宛如符契
但南岳智者亲承妙悟法华三昧故龙树北齐有
卷十三 第 392a 页 X28-0392.png
所未及耳当仁不让又何怪哉自别教菩萨境来
皆是夜游堕落故也。

辅行云慧闻巳前

闻应作文慧文禅师是也。

推踏

推池回切踏正作蹋谈狎切。



居月居卫二切。



桑故切。

具巳第八卷释

巳字恐误应云具如具在等也。

止观云魔处

遽战幖也魔生战幖恐行人出其境界故若作惧
者义亦便也。

辅行云亦应更云阴入为法界

古本止观但云眼耳鼻舌等皆是寂静门亦是法
界所以记中乃云亦应更云阴入为法界以今正
明阴入为不次第法界故也而今本止观眼耳鼻
舌下巳言阴入界者斯乃后人檀自添之耳翻令
记文却成误矣上下文中后人擅添其事非一幸
希后德委悉详之。

方丈托疾乃至十仙受道等

须读维摩经三卷并疏记等及涅槃经三十六卷
卷十三 第 392b 页 X28-0392.png
并玄疏等始可敷演此一节文清凉观师云净名
但显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界
融通不思议故不同华严经也天台学者敢谓清
凉是义不然请以教义判经方知法门无异净名
既显不思议用华严亦彰法界融通彼此圆妙皆
不思议复何优劣于其间哉别圆大乘法门正等
但即不即及具不具而分两殊作此所判自然无
滞不明斯旨任运抑扬大乘经矣思之思之后昆
慎之唐显庆中高宗敕卫尉寺烝李义表前融洲
黄水令王玄策充使西域至毗耶离城东北四里
许维摩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玄策躬以手板
纵横量之得十笏因号方丈焉。

慢有八种

准涅槃经有七慢一慢二慢慢三不如慢四增上
慢五我慢六邪慢七憍慢婆沙论亦列七慢一慢
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
慢毗昙亦列七慢一慢二增慢三慢慢四增上慢
五我慢六不如慢七邪慢俱舍明慢具如文句记
释八鸟譬八慢中说瑜伽论中亦列七慢一慢二
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劣慢实无
其德谓巳有故七邪慢据成实论有大慢名为八
也一慢者此陵下境及等境中计等故名慢也二
过慢者于其等中而计胜也三慢过慢者他人道
德实过于巳更起慢心而过于他也四我慢者恃
卷十三 第 392c 页 X28-0392.png
我陵物故也五增上慢者定及无漏慧是增上法
未得此法而计得也六卑慢者他实大胜巳而言
少不如耳七邪慢者自巳无德矜高陵物也八大
慢者于等中为上于上中为等故也诸阿毗昙婆
沙等论分别解释甚广云云。

辅行云故小乘中通大地十大善地十大烦恼地六
大不善地二小烦恼地十及十四不相应行

俱舍论云通大地十者地谓行处此是彼行处即
说此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大
地所有名大地法谓法恒于一切心有彼法是何
颂曰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
一切心论云受谓三种领纳苦乐俱非有差别故
想谓于境取差别想思谓能令心有造作触谓于
根境识和合能有触对欲谓希求慧谓简择念谓
记忆不忘作意谓令心警觉胜解谓于境印可三
摩地谓心境一性大善地十者大善法地名大善
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
诸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
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论云信者令心澄净
不放逸者能守护心轻安者身心堪任舍者心平
等性无警觉性惭谓于所造罪自观有耻愧者观
他有耻于罪见怖二根者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慧
为性故巳在前来大地法中故不重说为大善地
不害者无所损恼勤者令心勇悍大烦恼地六者
卷十三 第 393a 页 X28-0393.png
大烦恼地法名大烦恼地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
有名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
颂曰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论云痴谓愚痴逸
即放逸怠谓懈怠不信谓心不澄净惛谓惛沉掉
谓掉举令心不静唯有此六名大烦恼大不善地
二者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
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谓法恒于不善心有彼法
是何颂曰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论云于所造
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名曰无愧小烦
恼地十者小烦恼法地名小烦恼地此中若法小
烦恼地所有名小烦恼地法谓法恒于小分染污
心有名小烦恼彼法是何颂曰忿覆悭嫉恼害恨
谄诳憍论云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名忿于自
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覆耽著财法不施名悭但
欲自利不愿他荣妒忌为嫉忿恨暴热很悷为恼
于诸有情心无悲悯为害怀恶不舍结怨为恨罔
冒矫设名之为谄诈现有德以求利誉名之为诳
心生染著醉傲为憍十四不相应行者颂曰心不
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
云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收一得
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
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
文身此十四名解释具如论中今且略录难见之
者得与非得具如下文委示名义言同分者亦言
卷十三 第 393b 页 X28-0393.png
众同分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同分有二一无差别
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二有差
别谓有情界地种各别故由出离想不恒心灭名
无想定为求解脱以出离想而为先故由止息想
恒不恒心灭名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而为
先故馀之名义可以思之。

大乘中遍行五别境五大善地十一随烦恼二十不
定四

准百法论此中脱落应于大善地十一字下添云
根本烦恼有六故彼论中心所有六今文但五验
知脱落遍行五者遍四一切为所行故四一切者
一善二不善三无记四时地俱时谓刹那地谓三
界九地俱谓遍诸心等与八识俱此遍行五具四
一切故云遍行遍属所缘行属能缘又亦遍行俱
属能缘又亦可行而非是遍遍行五者一作意二
触三受四想五思云何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
缘境引心为业故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
名作意云何为触根境识三更相随顺令心心所
触境为触云何为受领纳违顺故名为受云何为
想于境取象施设种种故名为想云何为思谓能
取境驱役自心故名为思别境五者缘别别境而
得生故名为别境此别境五于前所说四一切中
但具初二由阙后二非遍行摄名为别境别境五
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云何为欲于
卷十三 第 393c 页 X28-0393.png
所观境有希望故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审印持故
云何为念于曾习境心不忘故三摩地者此云等
持由定令心专不散故云何为慧于所观境拣择
推求得决定故大善地十一者此世他世俱顺益
故胜过恶法故名为善于前所说四一切中但遍
九地除性时俱虽遍九地由阙三性非别境摄但
名为善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
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
害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乐欲故云何精进所谓
勇猛不舍善故云何为惭崇重贤善著耻罪故云
何为愧轻拒暴恶止息罪故云何无贪对治贪著
作善业故云何无嗔对治嗔恚作善业故云何无
痴于诸事理明了达故云何轻安身心调畅转安
适故不放逸者对治放逸进修善故云何行舍行
谓行蕴舍谓舍离行之舍故能令心静云何不害
于诸有情不损恼故根本烦恼有六者一贪二嗔
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能生随惑名为根本
烦而扰恼故云烦恼云何名贪谓由爱力取蕴生
故云何名瞋谓令身心生热恼故云何名慢恃巳
于他不谦下故云何无明于诸事理迷不了故云
何为疑生犹豫故不正见者于诸谛理邪推度故
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
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沉十七掉举十八失
卷十三 第 394a 页 X28-0394.png
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所言随者谓随根本烦
恼前后分位建立等流性故名之为随即前十三
依他根本烦恼而起名之为随其后七重虽非依
彼根本而起然亦缘彼而有亦得名随根本及随
于前所说四一切中虽阙三性由不遍地非善十
一之所摄故愤发为忿怀恶为恨暴热为恼隐藏
为覆矫诈为诳罔冒为谄醉傲为憍损恼为害妒
忌为嫉鄙吝为悭轻拒贤善名为无惭崇重暴恶
名为无愧不乐实德名为不信懈怠即是不修善
故放逸即是于善纵荡障碍轻安名为惛沉心不
寂静名为掉举心多散乱名为失念于境谬解名
不正知其心流荡名为散乱不定四者一睡眠二
恶作三寻四伺三性不定名为不定非同触等定
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非同善染唯一性故
名为不定于前所说四一切中虽阙后三由三性
具非根非随令身昧略名为睡眠恶所作业名为
恶作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此二皆悉令心忽遽。

未到定

亦云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前而能离欲
故云未至未到也又云喘息喜乐是内过患者若
依大经初禅觉观二禅欢喜三禅喘息以为内灾
也若依俱舍三禅内灾即动息也今恐由乐故有
动息喘息名异义同也又下文云九念处者如下
第十卷末所明四教总论有九念处是也。
卷十三 第 394b 页 X28-0394.png

九想八念

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
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一念佛二念法三
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

五尸五处

死蛇死狗死人等名为五尸首楞严三昧经云两
手两足及颈名为五处系缚于魔大经四依品四
依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
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
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
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门观。

他解须弥

一者约对须弥之大对小故大芥子之小对大故
小对大之小小是大小对小之大大是小大大为
小大故须弥入芥子小是大小故芥子纳须弥二
约因果须弥芥子色性不殊芥色之因能含须弥
色果须弥色果隐在芥因之中若离芥因则无其
果是则因能含果三约唯识一念净心微细如芥
森罗万象犹若须弥万象从心离心无法四者约
用芥子须弥二俱如幻大士神力故令相入楷师
虽立四义依今家则无取焉然今止观并及记中
所明须弥芥子相入不思议事文相稍略具明备
在涅槃玄义今委引之使此可解彼文明用有三
一本用二当用三自在起用于第三用复有三种
卷十三 第 394c 页 X28-0394.png
一不思议用二二鸟双游用三善恶邪正双摄用
初明不思议用引旧有七一云令他见须弥入芥
子其实不入唯应度者乃能见之此解不可若不
入者何谓神通二云实入但佛神力[戊@(止/豆)]大令小开
小令大此亦不可若尔乃以大容小何谓以小容
大三云不知入与不入既是不可思议那可定判
入与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尽
应不可解馀者尽言可解至此一义独言不知耶
四云若有则相妨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者其皆
空何所论入亦无大小也五云大中有小性小中
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须弥之小性此亦不可
若执定性过同外道又似毗昙又还是大容于小
何谓以小容大六地论解云大无大相不无无相
之大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以无相之小容无
相之大无相之大还入无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
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应是有相
若定无相还同空也七兴皇解云诸法本无大小
因缘假名相待假说大为小假说小为大说大为
小小是大小说小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
不可大不自大待小为大小不自小待大为小此
堕他性义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大小那能
相容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
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离大离小不在内
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如是通达
卷十三 第 395a 页 X28-0395.png
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弥之高
广入于不思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
入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若
一往明不思议用在于道后其理实通巳上具引
涅槃玄义又唐时西京楷师撰此经疏复立四义。

准俱舍中色摄五根境及以二无作

俱舍颂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云五根
五境及无表色立色蕴名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
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乱心者谓
此馀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
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为简诸得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造是因
义谓作生等五种因故显立名因故言由此说无
表略说表业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准俱
舍论应云一无表今云二无作者恐误也新译名
为表无表旧翻名为作无作作谓作为表谓表彰
成论谓之教无教教谓教示色有十四谓五根五
尘并及四大俱舍论数论谓色有十一种色以色
蕴为体心以识蕴为体心所及不相应除受想二
以行蕴为体受想二种以受想为体故云行摄诸
心所唯除受想二又上文云取蕴者从取生故名
为取蕴或蕴属取故名为取或蕴生取名为取也。

广以族持性等三义释界乃至广以二十二门分别
卷十三 第 395b 页 X28-0395.png
界义

俱舍颂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论云诸有为
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也生长门义是处义也以能
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法种族义是界义也如
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
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此中种
旋是生本义如是眼等谁之生本谓自种类同类
因故又复应知能持自性故名为界应云二义言
三义者亦恐误也此十八界几是色几非色几有
漏几无漏等有二十二门分别具在论中。

同时意识

观师引唯识义有率尔意识同时意识。

华他治病

华户化切他音陀魏世华他能刳肠易胃湔洗五
藏刳音枯湔则前切下文又云玄文对信名别竖
者玄文位妙以十乘次第对十信名竖复引璎珞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名横释签云既由十乘入于
十信故今文义理须具对横竖二意故先竖次横
故知十信与十乘义同名异。

阿伽陀药

亦言阿揭陀又云阿竭陀此翻为丸药又下文云
如来林菩萨者新经云觉林菩萨耳又下文引大
经三十四云内外色等有十时者第十三卷正同
今文所引者也。
卷十三 第 395c 页 X28-0395.png

又世间者名莲华注云二乘

有人释涅槃中文云诸佛为世间即经中莲也别
喻佛果三种世间而辅行注云莲华是二乘者恐
误也又云世间谓诸菩萨者经云诸佛菩萨耳今
文欠一佛字也。



房彼切。



去乾切。



同都切。



直里切峻也直也。

五星失度等

五星者太白荧惑镇星岁星辰星五岳者泰山为
东华山为西霍山为南恒山为北嵩高为中天狗
流行者汉书云天狗状如流星注云星有尾旁有
彗下有狗形者亦太白之精也流星者光迹相连
也绝迹而去为飞也白虹者虹户公切尔雅云螮
蝀虹也螮音帝蝀丁孔切后汉书献帝纪云董卓
杀太后何氏灵帝四月崩立皇太子辩年十七董
卓九月废帝为弘农王立皇弟恊为帝即献帝也
明年董卓杀弘农王遂迁帝都于长安仍焚洛阳
宫庙人家董卓后为吕布杀之袁绍称天子者文
卷十三 第 396a 页 X28-0396.png
误也袁术自称天子袁绍自为大将军耳八年操
尚等者误略也九年曹操破袁尚乎冀洲自领冀
洲牧也十八年五月操自立为魏公耳十九年刘
备破刘璋据益州也十九年十一月操杀皇后伏
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即献帝之后及二子也今云
二十年者误也其年刘备称汉王者亦误也至二
十四年五月备取汉中至七月方称王也至十一
月孙权乃取荆州也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薨子丕
袭位十月献帝逊位丕称天子即魏文皇帝也封
献帝为山阳公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自王于
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沛博盖切郡名也罿徒红
切车上之网也备父事洲郡者蜀志云先主父弘
世仕洲郡也少孤等者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
为业也常望气者误也遥望见耳叔父子惊曰者
叔父子敬曰耳孙传不能具记者吴主孙权字仲
谋坚之子策之弟坚与策俱有功策将佐推奉之
称吴王年号黄武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魏文即
位拜为吴王后遂称帝号云云又下文引楞严四
种授记中第四无生记阙现前两字也应云无生
现前也又下文云无漏因生者经云无漏果者因
有漏生故名为果也。

春蒐

蒐音搜也搜索取其不住者也。

夏苗
卷十三 第 396b 页 X28-0396.png

苗言为苗稼除害也。

秋狝

狝息浅切狝杀也言顺其杀气也。

冬狩

狩手又切得兽则取之无所择也。



尺志切。

具如玄文约现生后论九论十及以断惑尽等

玄义云又约现生后论九论十释签云有现报故
名为有报无生后故亦言无报玄义云若就妙觉
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损生生既未尽故
有诸地生灭不同妙觉损生义足最后那得论报
释签云别约妙觉亦九亦十者损生义足是故唯
九约现生后既有现报亦可为十。

若如玄文用教多少

彼文只是以性相等历五味教有多有少耳故云
华严中有菩萨佛界两性相等乃至法华中九种
性相入佛性相等中间三味可准知之又下文云
介尔景福者郑玄笺诗云介者助也景者大也福
谓五福也言助尔之大福也今但借其语不用彼
义也故今乃是细念为介尔耳言五福者尚书云
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下文引杜
文业云五福者非杜延业自说也乃出尚书耳。

指南
卷十三 第 396c 页 X28-0396.png

文选吴都赋云指司方注云指南车也车上有木
人常指其南故云司方也又古今注云指南车起
于黄帝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迷
四方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
位又云周公理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白雉一
黑雉一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
匹軿车古乘皆为司南之制使其越裳氏戴之以
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至其国使大夫张骞窭
将送至本国而还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期年
而旋始制车辖𨍜皆以铁及还铁亦销尽以属巾
车氏攻而戴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
汉末丧乱车法中绝马先生绍而作之马钩魏人
也今指南车是其遗法焉问曰指南之说如此染
指之文何据答曰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郑
公子归生弑其君左传云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
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异无食指动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矣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
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弗与
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
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
反赞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归
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
也问何故须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
说答法华开权显实品题乃言方便良以非实无
卷十三 第 397a 页 X28-0397.png
以立权非权无以显实权有显实之功是故称叹
方便吾祖智者既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故说法华
妙行摩诃止观明三千妙假之权显空中实相之
实尔是明三千复俗之权显真谛之实矣若不许
心具三千之事圆顿之理乃成徒施故以三千而
为指南终穷极说乃显空中实相之理体如明镜
方见妙有不碍真空亦知真空不妨妙有故前文
问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中乃云一家观门永异
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佛法良由观具乃至云别教
巳还尚不识具况识空中又云若不尔者成正觉
巳何能现于十界身土又上文云故成道时称此
一念遍于法果等岂非并以一念三千不思议假
诸法之权显于实相空中之实往人不了闻三千
是俗谛所攸辄便难云岂大师以俗谛为极说荆
溪以假法为指南斯盖率尔之难不思之问耳。



博古切籍录之谓也。

大经三十三云佛性不名一法等

章安云夫佛性者下第三总结大宗又四一明佛
性之理未得菩提下二明约法因中说果问章安
疏义虽则如此辅行引经其意若何答辅行引者
明性德境真如观理直达三千本无四性照穷本
理非纵非横非一非异本自二空顿亡性相为性
德境第一义谛一法尚无三千何有是故乃引大
卷十三 第 397b 页 X28-0397.png
经佛性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
不名万法斯乃一念三千复俗二边缘了即是中
道第一义真正因佛性非三千也若谓中道第一
义真实相正因佛性之理有三千者却成佛性名
一十等百千万法反经非圣伤害尤甚昧者不觉
可不悲乎辅行复引大经云未得菩提时一切善
恶无记皆名佛性仍释之曰善恶无记即三千也
常知此乃引證三千名为佛性即是三千复俗二
边缘了佛性也是则佛性非三千即正因佛性也
一切善恶无记三千皆名佛性即缘了佛性也故
总结示云故知三千非三千具足三佛性良由于
此然虽兼示缘了佛性正为引于正因佛性非一
十等百千万法以證性德第一义空三千叵得一
念尚无谁论横竖何则以世谛中尚具无量何但
三千自是第三化他境耳以此观之辅行虽引一
切善恶无记三千皆名佛性但是兼示化他境耳
若谓不然辅行那云不思议境文异义一意非一
异以三谛法不出修性自他故也是故须知性德
修德第一义空其理无别但修德境义当占察唯
识历事专照起心四性叵得方乃入于第一义空
名修德耳性德境者义当占察真如观理直达法
性照穷理体本无四性顿亡性相悟第一义名性
德耳非谓性德境但是理即所收也而辅行以修
德境即是自行者须知此约望后化他名为自行
卷十三 第 397c 页 X28-0397.png
望前性德名之为修耳非谓性德不对化他不名
自行性德若乃不对化他何故引于一切善恶无
记三千皆名佛性耶性德若乃不名自行岂可占
察真如观理不是修行耶若乃专执推捡四性方
名修者此则执于唯识事观而害真如理观矣应
于此中引文句记指今止观不思议境一念三千
非自他等该通性德修德之意令彼此通畅使性
修无滞幸希后德精详祖意流通永永。

不同俱生及现行等

准唯识意一者分别谓因邪师邪教邪思惟生此
见道断至初地时便乃断尽二者俱生不由上三
生则便有此修道断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种
子若所知种现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
烦恼种子直至金刚乃断观法师云夫言俱生必
有二物烦恼是一与何物俱即妄心事同时生也
二生即生杂染即烦恼与生事俱也。

先尼

亦云西你迦此翻有军外道。

止观云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

应云天亲无著而言龙树者误也何者以前文破
地摄论师且地论是天亲所造摄大乘论是无著
造今明地摄论主元意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
所据故应须云天亲无著耳此由弘论之师不了
论主元意遂各执一边非天亲无著之过也若言
卷十三 第 398a 页 X28-0398.png
龙树者龙树何尝与天亲各权所据耶况前文自
破地摄二师违于龙树不自他等以此明之则知
止观云天亲龙树者误也。

辅行云诸论教道不见此实虽内外熏等

观师云依唯识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一青目等
唯立本有不从熏生由熏但是增长之义二难陀
等唯立新熏有义种子皆熏故生能熏所熏俱无
始有三护法等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
者始起由此应信诸有情等无始时来无漏之种
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
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
世心。



力当切。



古寒切琅玕石似玉也说文云似珠也。



奇樛切美玉也。



力金切玉名也。



汝羊切丰也众多也诗云降福穰穰毛公传云穰
穰众也今云穰穰福也者即尔雅释训之文也郭
璞注云饶多也。
卷十三 第 398b 页 X28-0398.png



许缘切。



似羊切。

若均山毫等凫鹤恐未可也具如论衡茫赟与静泰
论于齐物赟屈于泰

庄子内篇齐物篇第二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注云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于秋毫
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宜其极则形大未为有馀形
小不为不足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而太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
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太山亦
可称小矣故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
小太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则天下无
小矣无小无大各安其性也故云均山毫矣秋毫
者兔毫在秋而成也又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桉
毛至秋而耎细故以喻小者也夫自是而非彼美
巳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
也故云齐物矣庄子外篇骈拇第八云长者不为
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
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故
云等凫鹤矣凫小鸭也胫脚也断下管切骈部田
切并也拇音母足之大指也骈拇即足拇指连第
二指也手有六指为枝指故曰骈拇枝指出乎性
卷十三 第 398c 页 X28-0398.png
哉尝检古今佛道论衡下卷云太子中舍辛谞齐
物论并慧净法师法琳法师杭拒文净师文云窃
以逍遥一也鹏鴳不可齐于九万荣枯同也椿菌
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
雨宁有分同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
大小彭殇均其寿夭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庄
生所以绝其有对非于未始无物论云续凫截鹤
庸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净师文云报分巳
定二鸟不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
下文又引神泰法师与道士李荣等论议耳今文
云范赟等寻文未见后人更检之又下文引大经
第二云隘路者文在第五也经文但云譬如隘路
乃至不受二人并行今文所引稍有误也又下文
引大经三十四云身子差机者文在二十四卷耳
又论衡中卷引周武毁法有道安法师上二教论
一十二篇初归宗显本篇云若夫以齐而齐不齐
者未曰齐也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
者何须夷岳塞渊然后方乎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指夫之野议岂达士之贞观乎故谚云紫实
昧朱枉斯滥哲请广其类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莫
不资色心以成躯禀阴阳而作体不可以色心是
等而便混以智愚阴阳义齐则使同之贵贱此之
不可至理皎然虽强齐之其义安在。


卷十三 第 399a 页 X28-0399.png

许昉切。

[怲-人+(人*人)]

良奖切若文两切字须作[恫-(一/口)+(又*又)]。



疏士切。



式竹切。



辞闰切。



吐雕切字应作跳他吊切。

止观云犹如猛风吹兜罗𣭞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譬如驶风吹兜罗𣭞兜罗乃
是梵音北土翻为杨华良以彼方细绵如此间杨
华故也𣭞正作毦毦者乃是此方之之言毦而吏
切毛毳也又是曲文罽者也又氅毦兜鍪上饰以
𤛆牛尾为兵之饰也氅昌两切又辅行下文引大
经二十六云有因缘不可见者如空中鸟迹者引
文脱落也应于如空中鸟迹又上添远不可见四
字又云障不可见如云外月者经云如云表星耳
如此八种经中结云皆是有因缘不可见也。



恐误也字应作加即结加趺坐也。

辅行云损之又损之乃至肇公改用
卷十三 第 399b 页 X28-0399.png

老子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今云周易云者恐误也以
周易中无此语故也肇论云书不云乎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日
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
耳今云肇公改用且依肇者亦误也以今止观但
引老子之语故也庄周贵坐亡者亡字应作忘字
庄子内篇云隳枝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也隳许规切端坐而忘故云坐忘也又
下文云亦是四方四维之八风者观经疏解八种
清风云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用对八卦也东震
西兑南离北坎西北乾西南坤东北艮东南巽故
云八卦也故乾风谓之不周坎风谓之广莫艮风
谓之融震风谓之明庶巽风谓之清明离风谓之
景坤风谓之凉兑风谓之阊阖此即八卦之风故
云亦可用对八卦也馀具观经往生记中注解学
者寻之。

大明咒如释签

大论问释提桓因何故以般若为无上明咒答诸
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者能随
意所欲使诸鬼神诸仙有咒得大名声人民归伏
贵是咒故故名般若以之为咒帝释白佛是般若
咒常与众生道德乐故馀诸咒术能增长恶般若
神咒能灭诸禅涅槃之著何况贪等是故名为大
卷十三 第 399c 页 X28-0399.png
明咒也是无上咒者大或有上故名无上也是无
等等咒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破无明故并云
明又诸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也
又无等者妙觉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云无等
等也。



韦委切转也远也。

不知钻摇

或作攒字恐误也钻去声呼或平呼钻摇乃是取
苏酪醍醐之具耳钻即抨击之木也又下文云见
品见品者应云见品思品也。

初阿后荼

上上声呼下去声呼其四十二字今准大论略为
颂曰阿罗波遮那罗陀婆荼沙和多夜吒迦娑摩
伽他阇簸驮赊呿叉哆若柁婆车摩火嗟伽他拿
颇歌醝遮吒荼句句皆有一十字六句乃成四十
二。

尼民陀

此云持边此山是七金山中最外边者护持围绕
馀之六山故名持边。

轲梨罗

木名也亦如此方苦梗木然彼山之中多有此木
故以为名也。

境界性
卷十三 第 400a 页 X28-0400.png

性有五种所谓正性了性缘性于此三上加其二
种为五种性所加二种诸说不同或云加境界性
及果性或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
因性若释其义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无量功德
名缘因性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名正因性善
恶事异名境界性单论智德菩提名为果性兼论
断德涅槃名果果性单约十二因缘事境名为因
性兼约观因缘智名因因性虽诸说不同而数必
至五若作境界性即没果果性为果性所摄若开
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缘因所摄若没因性及因
因性者因性及为三因所摄因因性则为了因所
摄义可知矣又上文引异皇以雪山偈销不生生
是诸行无常者误也应云生不生是诸行无常不
生生是是生灭法也又云如来證涅槃等四句者
不生生是如来證涅槃生不生是永断于生死又
复生死即是生生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即不
生不生也又云依章安解复是一途等者然章安
疏与今止观亦非硕异故章安云初句明證智次
句明證理第三句明證断第四句明證应若事若
理智断自他于初證中具足无缺广说备在涅槃
疏中是则今云但为销经别作一途等甚不可也
应知止观与涅槃疏辞或不同意实符会后之学
者请细详之又下文云以地持六住中之四住者
应云第四住也又下文云初句即吹而唾第三句
卷十三 第 400b 页 X28-0400.png
即唾而吹者误也应云初句即唾而吹第三句即
吹而唾也。

晓法师

唐初海东新罗国有元晓法师造华严疏又下文
云始从初心终至地前者误也应云终至初地也
又云疏中不释非方圆尖斜者然涅槃经从非想
非非想下更有三句云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
所无今止观中不引此三句仍依经中上下文意
乃加非方非圆非尖非斜以替前之三句耳故非
章安疏中不释也又下文云诸小乘经多云白银
琉璃渐渐互现等者准涅槃疏引长阿含及楼炭
经云琉璃白银作月天子所居月以三事故减一
者角行二者侍臣形服如琉璃色在月之前三者
以日光照之又以三事故增反上可知又云从初
一日至十五日出白银面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出
琉璃面故有增减也又云黑衣侍臣从初一日巳
来渐退故增从十六日以去渐侍故减也。

安世高

安息国王之太子也名清字世高常嗣王位乃让
与叔而自出家经游此方翻传三藏。

十四难

大论云一世界及我常二世界及我无常三世界
及我亦常亦无常四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五
世界及我有边六世界及我无边七世界及我亦
卷十三 第 400c 页 X28-0400.png
有边亦无边八世界及我非有边非无边九死后
有神去后世十死后无神去后世十一死后亦有
神去后世亦无神去后世十二非有神去后世非
无神去后世十三神异身十四身异神又下文云
讲者私解者私字误也应作和字道虽无言由言
證道故解其言不违于道是以讲者和解为义也
又云梦见一人者梦见一人被甲冑手报金刚杵
碎一切山后立一山边梦觉问夫夫云汝所怀者
破一切论师唯不胜一人当为弟子即舍利弗为
佛弟子也又云一切论可破等者等即等于一切
法不忍也忍即安义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
安也又下文云三无为者今更引之虚空无为以
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择灭无为择者慧
也由慧简择四圣谛故灭者涅槃不生名之为灭
非择灭无为言当生者当来生法缘会则生阙缘
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
永不起名毕竟碍言别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
阙缘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
缘名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馀不见闻等色
声香味触落谢过去毕竟不得起得非择灭名也
今云二类不同及所證位更请详之。

优陀那风触七处

优陀那此云丹田也脐中风也又云中也顶龂齿
唇舌喉胸名为七处也又上文云四大种者婆沙
卷十三 第 401a 页 X28-0401.png
云大而是种故云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增
能减能益能损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
成大事是为大义言四微者色香味触是四细色
共成报身故云四微为地等四之所造故声非报
法不恒有故所以不论四微是能生四大是所生
言缥色者缥匹妙切青白色也法界次第中作彯
字即缥𦘕之色也。

皆生濡毳细毛以自温

濡音儒若作渜乃管切毳此芮切亦楚税切尚书
云鸟兽氄毛氄而陇切鸟细毛也孔安国注云鸟
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若依孔注则今濡字
应改为耎字也若从尚书濡字应改为氄字也。



尼辄切。

龙树不任为师知复师于谁乎

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于
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證得欢喜地往生安乐
国故知龙树佛之所记今家承禀深顺圣心他宗
若云龙猛但说空法不谈中者应以论文即空即
假即中难之又下文引俱舍云由即六识身等者
顺正理论云即六识身无间灭巳能生后识故名
意界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
未生故由此无间巳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
卷十三 第 401b 页 X28-0401.png

大经十一空二十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
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此即十一空也捡大
经二十空未见又下文云法正人邪名同义异者
若淮章安涅槃疏意是则今文见者引论以證巳
执岂非须约定性四句名为戏论而消之耶若诸
文中所引以明圆妙境观斯乃约于假名四句故
不同今见者所引以證巳报也。

具如释签中引

云何知食谓抟等四食云何知食集谓若当来与
爱喜贪但云何知食灭谓如实知当来有忧喜贪
俱彼彼乐著无馀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云何知
食灭道谓八支道又下文云经中鸠槃荼下别譬
见惑者误也应云处处皆有魑魅魍魉是总譬五
利夜叉恶鬼下是别譬五利也又引玉篇云山神
为魑魅者文句记中但云魑魅者物之精也又引
通俗文云山泽之怪也则不见引玉篇之文况玉
篇中亦无此说又下文云而不明破深浅者破字
当为判字又下文云不字加点如赘生疣者应云
如肉生赘如肉生疣也疣赘县附于肉故也。



居乙切。



五盖切。
卷十三 第 401c 页 X28-0401.png



他合切器物錔头者也。



羽求切。



之芮切。

[黭-(口/拱)+(一/心)]淰

汝减切浊也水无波也又乃玷切水流也又式荏
切水动之谓也又淰之言闪也。

襵牒

上之涉切记中作摄[衣-〦+蓻]者摄应作襵若准尔雅音
中摄之涉切亵应作褺徒恊切正作摺叠。



应作訾子移切训量也计也无訾即是不可量度
其数量也。

越济

僧祇律云佛住舍卫有人食前著沙门标帜入聚
落乞食食后著外道标帜入林中佛言此越济入
舍外道入沙门舍沙门入外道不应与出家馀之
事迹略如前文巳引。

𣯛

应作[氂-未+牛]十毫曰𣯛。

馀皆粟散

或云取数之众多故云粟散即诸经中诸小王是
卷十三 第 402a 页 X28-0402.png
也或云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喻王亦尔。

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

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按此乃是周鲁二
庄之时非昭王之岁也三宝录云周第十九主庄
王十年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
不现夜中星陨如雨先贤诸德推佛生年互有遐
迩依法显传侧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法
尚师答高句丽国问则当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
甲寅则穆王传云穆王闻佛出乎迦维遂西游不
反依像正记则当周第十七主平王四十八年戊
午依后周沙门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则当
周第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依赵伯休梁大同元
年于卢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点记则当
周第二十九主贞定王二年甲戌又文选王简栖
头陀寺碑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
并勒丹青之饰今文云昭王自是一说耳又下文
云老在桓王之年托[半*ㄆ]母者恐误也老子是定王
丁卯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也[半*ㄆ]应作牧桓王
定王中间自有大王即庄僖惠襄项匡也。

柱下书史漆园吏

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而老子尝为之一名柱后
史谓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桡也秦时张苍为御
史主柱下方书方者板也谓事在板上也又云四
方文书也谓习天下阿书计史籍也史记列传云
卷十三 第 402b 页 X28-0402.png
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属陈国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吏也庄子蒙县
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蒙县属梁国。

严观法师与何承天论中边事如释签

宋朝慧观慧严二法师与此土太史官何承天论
中边之国严观乃引周公土圭测景之法以一尺
五寸土圭用测日景夏至之日犹有馀阴天竺此
日则无馀阴准此而知地上寸景天上万里故佛
生处乃中国矣。

天竺身毒印度并梵音

印度此云日月日月照明也良以彼土为中圣贤
间出以其道法开悟于人如其日月而照明耳身
毒毒音笃馀如玄义补注中示。



音万原夫万字是吉祥有右旋之相近人定右绕
亦准此字定其是非亦有处作卐华严音义云卐
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土权制此字著于
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所集也若西域万字
元作此[歹*ㄙ*ㄙ]字也。

乘坏板车出关西

秦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刘向七略云公孙龙
持白马之论以度关关令内传云周时老子之度
关关令尹喜先敕门吏云今日若有先翁从东来
乘青牛薄板车勿令过也是日果见老子乘青牛
卷十三 第 402c 页 X28-0402.png
车欲度关乃为尹喜说五千言道德二篇。

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老子中台等经云老子黄色广颡长耳大目疏齿
厚唇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之昼应知老子虽
有此相但为人间之异皃非是圣者之奇姿岂得
辄与出世法王无量妙相而为比挍哉。

化胡经

晋时道士王符所撰文有一卷后人添成十一卷
余曾读之其间倒错讹伪不可备举斯盖人情谬
撰惑乱正真也老子只有五千言为道德二篇其
馀经者尽是三张而下诸道士辈妄自述成具如
破邪辨正等论委破虚妄古者沙门释子称为道
士而今黄巾窃呼之也晋沙门帛远字法祖平昔
尝与祭酒王符事邪王浮屡屈嗔不自忍乃作老
子化胡经诬谤佛法后帛法祖卒少时有人姓李
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王处讲首楞严
经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符次被杻械求
祖忏悔斯乃伪撰殃有所归是故死后方生悔耳
宋传云唐中宗敕断道家化胡经不许流行又云
佛授记寺玄嶷姓杜氏黄冠之侣推其出类为洛
都大恒观主游心七略得理三玄时天后心崇释
氏玄嶷乃悟食蓼非耳愿反初服向佛而归遂求
剃落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造甄正论斥其邪伪。


卷十三 第 403a 页 X28-0403.png

必遥切。

蜬五含反

应云古含切又乎甘切尔雅音取乎甘切。

界行界种

若准法胜毗昙云经中佛说有七种使谓约界行
种分别成九十八使谓贪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
为五界种分别为十五慢及无明亦然瞋使界分
别为一种分别为五疑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
四界种分别为十二见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
四行分别为四行种分别为十二身边二见同见
苦断故为一种戒取见苦见道断故为二种邪见
见取为四种如是为十二使行界种分别为三十
六使故有九十八也种谓烦恼种类界谓欲色无
色界分行谓见道行思惟道行见道行有四即四
谛之行也言五部者俱舍云即见苦所断乃至修
所断是则见道所断四谛下惑为四修道所断惑
为一合为五也婆沙问云此中言部欲显何义答
显众义如苾刍部名苾刍众婆罗门部名婆罗门
众部众郡聚名异义同亦如经云四部众矣。

以九治七具如禅门

禅波罗蜜第九云如是六欲诳惑众生若修九想
对治则六欲除灭何者初死想破威仪语言二欲
次胀想坏想啖想破形皃欲次血涂漫想青瘀想
脓烂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烧想多破细滑欲九想
卷十三 第 403b 页 X28-0403.png
除杂欲及所著人相欲啖想散想骨想遍除人相
欲言杂欲者有人皆著五事也人相欲者有人皆
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虽见上五事若不
得所爱之人犹不染著若遇适意之人则能舍世
所重顿亡身命无所著人者谓若无所著之人也
今止观中但明六欲且置第六杂欲良以杂欲皆
著五事其意可见故不烦文耳今记文中第六第
七引文多误何者第六应云皆著五事第七应云
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虽得上六等又云
令置总存别故但云六者亦误也思之可见又下
文云还精益寿者如黄巾辈教甄鸾大夫公以黄
书合气三五七九男女交接四日两舌正对行道
在于丹田若有行者度厄延年此文出在笑道论
中又下文云有宗但十六至不别立者萨婆多宗
唯十六天以梵辅无想无别处故若依经部约于
身量立十七天以大梵梵辅身量别故若上座部
约因果立十八天以梵王用无寻伺为因果无想
以无心为因果也又云三有对者对是碍义此有
三种一者障碍二者境界三者所缘言障碍者谓
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言境界者
如眼与色对等言所缘者谓心心所于自所缘馀
如论文又下文云如禅门问彼无所有等者禅门
云无所有处亦名少处亦名无想处亦名不用处
不用内外一切境界也问有人云修无所有处取
卷十三 第 403c 页 X28-0403.png
少识缘之入定如何答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
有法名无所有耳而言少处者但意根对无所有
法尘生于少处非是缘少识入定名为少也请以
此等之文用消记中自见讹谬也。

成由一念杂等

俱舍颂云先修杂第四成由一念杂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论云诸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
第四静虑如是杂修诸静虑是阿罗汉或是不还
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
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
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
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就次后唯从
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
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无漏杂故名
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问道第三刹那
似解脱道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
五何谓五品谓下中上上胜上极品差别故此中
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后
起无漏第二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
十五。

挟熏禅

挟应作夹古合切作挟音恊耳涅槃释文云此有
二解一数人云两无漏夹熏一有漏心二论人云
以慈悲心而熏此定也。
卷十三 第 404a 页 X28-0404.png



子孕切。

无色有色无色具如释签

华严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中阴经云
如来至无色界无色界诸天礼拜世尊仁王经中
列无色界天众涅槃经说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
觉境界阿含经云佛将涅槃无色界天泪下如雨
大众部说无色界有细色但无粗色故云无色耳
婆沙论中毗婆阇婆提说天色界有色育多提婆
说无色界无色。

立世

立世阿毗昙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