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止观 辅行¶
止观 辅行¶ 第 333a 页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一
* 止观 辅行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

辅行云济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辅行

此明立其辅行二字教能济行故云济行济行之
教其教多矣若无所宗岂堪辅行今以其教而辅
行者良由诸教有所宗焉一代之教宗尊法华涅
槃二经以此二经同醍醐故教既有宗信知堪
行者矣教为能辅行为所辅。

显教之行符理验行可传弘

此明立其传弘二字行能显教故云显教显教之
止观 辅行¶ 第 333b 页 X28-0333.png
行亦乃多矣若不符合开权妙理其行未可传而
弘之今止观行既符法华显实之理验知此行可
以传弘人为能传弘行为所传弘。

行何所弘非众教不立

前文云验行可传弘今乃问之此行如何得为所
弘故云行何所弘也仍自答之自非一代众多教
法而此止观圆顿妙行何由立乎故云非众教不
立也问何缘有此料简之语答前文但云显教之
行符理验行可传弘此则但见行能符理行可传
弘未见其行由教而立故今点示非但其行符理
可弘亦乃其行由教而立是则行立功在众教况
复符理故可传弘问若尔行由教立岂非教为能
弘何故向云人为能弘耶答行由教立弘之在人
人能弘道其在兹乎。

教何所辅非妙行莫诠

前文云信教堪辅行今乃问之教能辅行未番何
行以为所辅故云教何所辅也仍自答之若非法
华微妙之行莫为诸教所诠辅焉故云非妙行莫
诠也问何缘有此徵释之辞答前文但云济行之
教有宗信教堪辅行此则但见教有宗故堪以辅
行未见其行为教所诠今则示之非但教之有宗
任辅行亦乃其行为教所诠是则教为能辅非
行莫诠诠行由教教堪辅行问若尔教行相由理
复云何答从理设教依教求理立乎妙行教行理
止观 辅行¶ 第 333c 页 X28-0333.png
三奚尝暂阙。

乃澌以三闻全教行一辙

立此辅行传弘四字岂敢专辄无所由哉乃是尽
用教行理三闻之于师撰述斯记盖欲全其教行
共期佛慧大车一辙所以六重依教开解依解立
行行成證理理为车体观为白牛自馀诸法皆庄
严具如是之义不亦由乎记文者哉巳上十句诸
说不同在理或当何必求人。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尝于听次咨决所闻并寻经论思择添
助非率胸臆谬有所述等。

若审理要决

如下文中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又云故至止观
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
说等。

若设徵决疑

如下文问云一心既具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一
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
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乃至
尚不识具况识空中等。

若取类决择

如下文问云既云自尔何殊外计答中引法华玄
云外道巳为初教所破尚不同于通别二教况以
圆极比外自然等。
止观 辅行¶ 第 334a 页 X28-0334.png

若引广决略

如下文释修大行中云若据下文无四行相则下
文成略今据观法十乘未周则此中成略是故五
略从观略边不从于事于此文中然以义推十乘
略足等。

若摄广决正

如下文云将无生门中十法成乘初文及不思议
境境中十如十界三千来入诸门此中存略但云
种种五阴等。

若决疏文势

如下文释破法遍文后例破馀阴中问应在第七
卷末明十乘竟例馀阴入皆修十乘何故至此即
例馀耶答以义便故从初至此单约识心从此巳
去具约五阴方成法相等。

若决通观道

如下文问常坐观于三道常行观佛三十二相方
等观于摩诃袒持法华观于六牙白象随自意观
于善恶无记四观各别何名为同答此等并约所
历事别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理无非三谛
是故得云理观是同也等。

若案文判失

判亦决也如下文释不动不寂直入中道云言直
入者勿谓但中也但是不为偏空偏假所牵故云
不动不寂从胜为名故云直入人不见之便谓先
止观 辅行¶ 第 334b 页 X28-0334.png
观但中都无此理等。

若准部断谬

断即决也如下文云他云三外别传心要者则三
部之文便为无用乃至云验知别传斯言谬矣等。

曾师承者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师者何也天台智者谓之师也承者何也摩诃止
观所承法也今此谓之曾师承者即是清凉澄观
法师曾以天台智者为师曾承摩诃止观之法观
师则是荆溪门人故宋传云五台山清凉寺澄观
法师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大历年中就瓦宫
寺传起信涅槃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
寻三论十年就苏州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
维摩等疏今文斥云而弃根本随末见者根本即
是法华一乘圆顿止观清凉弃之别立华严名为
顿顿形斥法华谓之渐圆遂立三种止观之外别
传一种顿顿观门斯乃弃于法华一乘根本之实
而随华严兼别之权故义例云仰实扬权有何利
益以天台判四时顿渐并是所生枝末之法清凉
不晓却立华严以为顿顿岂非乃是随于末见具
如义例委斥斯谬纂要之中广引清凉华严疏钞。

疏中约行尚对三学以为三分

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
迹又戒定慧各作三分前方便白四羯磨结竟为
戒三分二十五法正观历缘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止观 辅行¶ 第 334c 页 X28-0334.png
为定三分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慧三分。

为对俗兄出小止观

小止观有一卷。

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

高僧传中习禅一科名为禅门也衣钵传授多指
达磨至于六祖矣。

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

余尝读此方诸师制作编入藏中者无有如南山
赞南岳天台之深也南山其天台之知音乎故其
叹南岳云南岳禅师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
严道风遐扇幻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
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
旬策修一时圆證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于一念中
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于是内
求之士重茧云集以所證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
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
弘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矣叹天台云天台智
者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
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
法华三昧證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
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太虚假令文字之师千
群万数寻其妙辩不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
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馀载盛弘一乘止观
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ㄇ@(企-止))/弟]或于一法中
止观 辅行¶ 第 335a 页 X28-0335.png
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
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
为大机感著述其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禅门
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
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
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南山仰叹其文若
是而唐来诸师或于天台而形斥者此犹河滨之
人捧土以塞孟津盖不知其量也。

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

大师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
拂去之闻人语云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
何以去之及乎诞载夜现神光栋字焕然兼辉邻
室以梦瑞相呼为王道以初生相立为光道。

后授晋王菩萨戒品

隋炀帝未登位时为使持节上柱国大尉公扬州
总管诸军州事扬州史刺晋王扬广开皇十一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请大师授菩萨戒是故此云。

今从后说故云智者

未为晋王授戒时王公大人但称为顗禅师或云
天台阇梨耳又下文云该乎长短摄彼精粗者时
有二种一迦罗时即是实时二三摩耶时即是假
时亦名短时长时也又下文云随字玉篇加工者
待过反者恐误应云徒果切又云字本无走唐祚
既兴谓随巳走是故加之者案韵集中云隋国名
止观 辅行¶ 第 335b 页 X28-0335.png
也字本作随隋文帝去辵辵丑略切乍行乍止也
又走也故随字从辵辵字训走耳辵字即是走字
也。

初梁太平二年至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

此一段文并皆错误准南史云梁元帝即位改元
为承圣至三年九月魏使来聘帝接之有阙十一
月魏军大攻帝见执十二月魏人戕帝明年九月
敬帝即位改元为绍泰明年又改元为太平至二
年十月帝禅位于陈改元为永定至三年六月陈
高祖武帝崩文帝即位改元为天嘉至六年明年
又改元为天康至四月文帝崩废帝即位明年改
元为光大至二年十一月太后黜废帝降为临海
王立宣帝明年改元为太建至十三年隋高祖受
周禅改元为开皇太建十四年正月陈宣帝崩后
主即位明年改元为至德至四年明年又改元为
祯明至三年为隋所灭即开皇九年也。

此间方俗九司官舍曰寺

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延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钻仰无所

论语中颜回叹仲尼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诗云惟北有斗不可挹酒浆

毛诗小雅谷风之什第三篇大东诗云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
止观 辅行¶ 第 335c 页 X28-0335.png
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注云翕合也笺云
引也引舌谓上星相近也。

酌其流须寻其滥觞

孔子家语云夫江始于汶山其源可以滥觞王肃
云滥泛也觞酒杯也其源微细可以浮泛一杯而
巳故云滥觞焉又引大经闻香气等此皆撮略彼
经大纲然今引文与彼经中不无增减彼经但云
有种种异或辛或淡今文乃云有种种名即是一
味之药随其流出之处有种种异名也馀如玄签
补注具引彼经。

定光佛

定正作锭锭都定切亦云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
曰灯大论云太子生时身边如然灯及至成佛亦
号然灯故。

儒童

亦云年少净行梵语云摩纳婆。

青出于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巳青出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书云昆竹未剪则凤音不彰等

语出刘子。

诗云有觉德行

毛诗大雅荡之什抑之诗也卫武公刺厉王亦以
自警也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
止观 辅行¶ 第 336a 页 X28-0336.png
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训教觉也笺云竞彊也人
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
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

故五人中著爱行者而舍之去过六年巳食食修禅
著见行者又舍之去

初太子之入山也父王思念遣拘邻頞鞞摩诃男
十力迦叶拘利大子而往侍之二人以欲为净太
子行苦行二人便舍之去即拘邻十力迦叶也此
二是太子母亲也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舍苦行
受饮食三人又舍之去即頞鞞摩诃男拘利太子
此三是太子父亲也。

次遣三女

婆沙云一名渴爱二名喜乐三名喜见。



一获切。

波罗奈

婆沙云波罗奈是何义耶答曰有河名波罗奈去
其不远造立王城经音义中翻波罗奈为江绕城
也。

说文

说文是许慎所作淮南子亦是许慎注也。

尸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云寒林其林幽邃且寒故也在
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时总指弃尸之处名
止观 辅行¶ 第 336b 页 X28-0336.png
尸陀林此之谓也若尔尸字既是梵语非死尸也
应作尸字。

亦名鸡足山亦名狼迹山白墡山

直上三峰状同鸡足大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鸡
足故云鸡足也似狼之迹故云狼迹也切韵谓之
白土玉篇云白垩名白墡此山如然故以云耳。

阿夷罗跋提

此云金沙河在城南阔二十丈或言四十丈。

付法藏传

开元目录云付法藏因缘传或无因缘字亦云付
法藏经六卷或四卷元魏时吉迦夜共昙曜译今
家承用二十三祖岂有误哉若立二十八祖者未
见所出翻译也近来更有刻石镂板图状七佛二
十八祖各以一偈传授相付呜呼假托何其甚欤
识者有力宜革斯弊使无量人咸遵正教岂非好
事耶。

毕钵罗

毕钵罗者树名也西域记云是菩提树茎黄白枝
叶青润秋冬不凋。

耶旬舍利

耶旬亦言阇维此云焚烧也舍利此云骨身也诸
末罗众者末罗此云力士也自此诸梵音者具如
前后补注中辨或未辨者以未闻所译故也。

四兵
止观 辅行¶ 第 336c 页 X28-0336.png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毗奈耶

旧云毗尼此云律也。

应真

应字平声应谓能应之智也。

迦叶部

即上座部也谓毕钵罗窟内迦叶等上座与五百
罗汉结集名上座部。

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一分上忉利天与帝释一分至大海与娑竭罗龙
王一分与阿阇世王一分与毗舍离国诸离车等。

商那和修

育王传云王舍城中有一长者生一男儿合衣而
出其衣名为商那即名此儿为商那和修又以过
去善根因缘而名商那广如传中付法藏传云于
母胎中著商那衣与身俱生出家受戒得道涅槃
是商那衣未尝离体以此号为商那和修也。

般遮于瑟

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一会西域凡五年一会皆云
般遮于瑟也。

于曼陀山立精舍

具云优留曼陀山亦云优留曼荼山此翻为大醍
醐山也灵裕寺诘云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也。

鞠多
止观 辅行¶ 第 337a 页 X28-0337.png

具云优波鞠多此云大护鞠字渠六切而人多作
菊音呼。

见淫女屠裂进得三果

摩突罗国有一淫女名婆须蜜于鞠多所生染叹
心求与相见鞠多不就时此淫女见贾客来即便
杀之其事达王王即割截淫女手足弃于家间鞠
多往观达知色欲欺诳世间厌恶诃弃得阿那含
果。

提迦多

传云提多迦提多迦临灭之时以法付嘱最大弟
子名弥遮迦其弥遮迦多闻博达有大辩才。

佛驮难提

驮传中作陀其弥遮迦以正法付佛陀难提令其
流布传中缘起其说如是。

多密加之其知生天入灭移尸象挽不动

入灭移尸象挽不动等文恐不当安于此中也曾
捡传文乃是僧伽难提耳僧伽难提将欲入灭至
一树下指攀树枝寻便指寿犹依此树诸罗汉等
欲移其尸置平坦处积薪耶旬如须弥山不可动
也于是又以诸大白象并力挽之亦不能动寻就
其下而阇维之树更蓊郁都无凋变时众咸见叹
未曾有后人更请检诸传本挽音晚弘也僧伽下
文引云僧祛。

乃至暗中手放光明
止观 辅行¶ 第 337b 页 X28-0337.png

此文又恐不应安此也传云富那奢与马鸣论议
马鸣屈巳奢度出家鸣犹未伏欲舍身命奢即入
定知鸣心念时奢尊者暗室之中先巳有经即语
鸣云汝往彼取经鸣云此室暗冥云何往取奢云
但去当令汝见尔时奢以神通之力遥申右手入
其暗室五指放光其明照耀马鸣于是伏勤所为
后人更寻传文。

赖吒和罗妓

吒陟嫁切。

被月氏征

氏音支亦音精佛钵者如来所持者也一慈心鸡
者不饮虫水能灭怨歒也以准九亿者将马鸣等
三各当三亿金钱故也。

又行礼塔

月氏国土又行礼塔也。

鸣云其地有金

传云王自思惟其地有金耳。

三海归德

三海人民尽归王德唯北海人未臣属耳。

杀九亿人

王与安息国王战胜杀九亿人大臣问王杀九亿
人罪云何灭王置大镬七日之中煮汤令沸以一
金镮置斯汤内顾问群臣谁取得之有一臣来便
投冷水随而取之王告臣曰我所为罪如彼沸汤
止观 辅行¶ 第 337c 页 X28-0337.png
悔必可灭犹投冷水尔时有一罗汉比丘以神通
力示王罪报王生悔心马鸣为王说法云云。

龙树

初生之时在于树下由龙成道故号之也亦言龙
猛梵语那伽阏剌树那此云龙猛也法苑中引奘
师西国传云梵音正云龙猛旧讹略故云龙树耳
或云龙是华言树是梵语译为猛也佛去世后三
百年出年七百岁人或不知误谓佛灭后七百年
出龙树菩萨南天竺人是梵志种天聪奇悟事不
再问为外道时有三朋友共学隐身入王宫内百
有馀日怀妊者多王即搜括三人被斩龙树有智
乃近王身七尺得免由是发心出家学道阎浮之
中所有文字一时通达自谓巳是一切智人大龙
菩萨哀其如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九十日中通
解诸经龙王语云天上诸经过此宫中百千万倍
龙树由是修行二智即悟无生楞伽经云如来灭
度后有人持我法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
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證
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蝉蜕

文选逸民论云蝉蜕嚣尘之中自致寰区之外注
云蜕音税隐者去尘俗之内致寰区之外有如蝉
之蜕形耳蜕又他卧切他外切皆取去皮之义也。

提婆
止观 辅行¶ 第 338a 页 X28-0338.png

西域记云提婆此翻为天。

三衣乞之

乞音气与人物曰乞也。

转轮王种生

传云转轮种中生非佛非罗汉不受后世有亦非
辟支佛世以泥团置于轮上埏埴成瓦如是瓦者
岂同诸圣至后世乎此与今文有异埏埴和土也
和土为瓦器也老子云埏埴以为器。

僧祛耶奢

亦云僧伽耶舍。

鸠摩罗驮

秦言童子。

阇夜那

亦云阇夜多。

檀弥罗王

亦云弥罗掘。

末田地与商那同时等

末田地亦云摩田地又云摩田提此翻为中阿难
入涅槃时大地动雪山之中有五百仙人具五神
通作是念言今此大地何以故动于时观之即见
阿难欲入涅槃彼仙人中有一导首将五百仙人
至阿难所而求出家阿难化彼河水悉成金地五
百仙人出家得罗汉诸仙人在河中得戒即名之
为摩田地也时摩田地白阿难言欲先涅槃阿难
止观 辅行¶ 第 338b 页 X28-0338.png
嘱云汝等当于罽宾国中竖立佛法佛记我云我
涅槃后当有摩田提比丘持佛法也阿难以法付
摩田巳乃入涅槃时摩田地乃往罽宾降伏龙巳
住持佛法欲入涅槃涌身空中作十八变然后灭
度。

华氏城

殑伽河南岸有波吒釐城周七十里即华氏城也
王宫多华故以名焉。

即以铜鉒

鉒竹句切器也送死人之具耳。

栋字焕然

字应作宇。

思曰律师尝听贤子讲耶

耶字误当为耳字别传云老僧尝听贤子法耳。

陈随二国

随应作隋以存旧故下去皆尔隋本作随隋文帝
去辵。

瓦官

或云先是官瓦之坊后立寺故乃以为名。

百录

事有百条都为一录故云百录也。

犀节如意

传云犀角如意犀牛似豕角生鼻上。

吴州侍官二十五人至光明满山
止观 辅行¶ 第 338c 页 X28-0338.png

别传云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
石尊先明满山直入房内今文所引恐讹略也。

蹶者访路

蹶居卫切又渠月切亦居月切僵也失脚也走也
速也僵居良切。

八触

重轻冷热涩滑软粗上文云项城者陈州项城县
也。

及文师德行未见本传

南岳传云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
尚乃往依焉。

独步

此兽名也出银州如师子头尾虎豹文身黄一角
行有意气故号独步食草木可以辟邪魅也。

若准九师相承所用

传云南岳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后往监最等师
述巳所證皆蒙随喜又云智者诣思师受业心观
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
不测其位也自馀诸师传中或有名目同者但不
见云相承故今不引也五处止心者若准禅波罗
蜜系缘止法乃有五处一顶上二发际三鼻柱四
脐间五地轮外国三藏说此为五门禅于此五处
用心便故。

关中影法师
止观 辅行¶ 第 339a 页 X28-0339.png

关中者亦云关内道即禹贡雍州之域东自同华
洛河而北西自岐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影
师者普长安释昙影法师也或云北人不知何许
郡县其性虚静不好交游讲正法华及光赞般若
后入关中又师罗什什谓姚兴曰昨见影公亦是
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影公著法华义疏四卷并
注中论等云云。

元康师

宋传云京师安国寺元康法师造疏解中观别撰
玄枢两卷总明中百门之宗旨。

青目注

僧睿法师中论序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
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襟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
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
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间乖僻烦
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无行禅师云西域有二宗
一宗无著天亲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飙才
举则无著牵羊翅羽暂腾则陈那乱辙西域记说
清辩论师外示僧祛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护法
菩萨在菩提树宣扬法教乃命门人往问讯曰仰
德虚心为日久矣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
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證称人天师护法菩萨谓
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谈议竟不会见
论师由是乃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
止观 辅行¶ 第 339b 页 X28-0339.png
我疑遂于观音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经涉三
年菩萨现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
待见慈氏菩萨问曰人命难保宜修胜善生睹史
天乃见慈氏论师对曰志不可夺也菩萨又云若
其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
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
是往而诵焉三载之后神出问云伊何所愿论师
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神又谓曰此岩石内有
脩罗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见也
神又谓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矣论师受命专精
诵持又经三载乃咒芥子以击石壁石壁乃开论
师乃与六人入石壁里入巳石壁仍复如故又德
光论师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罗汉以神通力
接上天宫德光既见慈氏菩萨长揖不礼天军谓
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不致礼乎德光
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具戒出家弟子慈
氏菩萨非出家侣受天福乐欲令作礼非所宜也
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闻法器往来三反不得请
疑德光论师既不遂心便生恚恨即趣山林修发
通定我慢未除不时證果或有说云彼土护法之
诤清辩之祷在弥勒成道感观音垂降而不明断
其权实者良由法药正被时机苟或显判则是止
其服饵五性不受一性非宜烦恼之病从何而愈
复次天亲初闻无著菩萨弟子夜分诵十地经闻
止观 辅行¶ 第 339c 页 X28-0339.png
巳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闻诽谤之愆源发于舌
舌为罪本今宜除断即时执刀将自断舌无著谓
曰大乘教者至真理也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
大乘补过自新斯为善矣天亲受教咨禀大乘遂
造论文百有馀部复有论师名无垢友于说一切
有部而出家焉欲制诸论绝灭大乘说是语巳心
发狂乱舌出血流乃生悔责寻乃死焉时有罗汉
见而叹曰惜哉惜哉今此论师毁恶大乘堕无间
狱。

波颇三藏

波颇此云智光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十岁出家又
云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云作明知识礭字应作
确字口角切坚固也又前文中渤字应作渤字。

止观引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斯乃龙树以空假中而为观法离此之外何以尚
之而此地人乃云佛灭之后诸部小乘及外道等
皆著于有龙树唯以空法荡之而人又复著于空
见无著天亲乃以中道而遣有无故瑜伽师地论
释云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
猛菩萨釆集大乘无相空教除彼有见由是众生
复著空见无著天亲事大慈尊请说斯论理无不
穷事无不尽余谓龙猛既谈空假中三奚尝但以
空荡有耶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
止观 辅行¶ 第 340a 页 X28-0340.png
据学者未谙自相形斥耳。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

圭峰密师禅源诠云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
是前四禅八定耳南岳天台依三谛理修三止观
教义虽圆终成次第唯达磨所传最上乘禅亦名
如来禅类同佛体迥异诸门余谓圭峰谈何容易
若也只闻天台止观便作斯斥者何异道听而涂
说哉若也曾读天台止观乃作斯斥者则是埋没
天台而自衒耳又复圭峰既宗贤首大师判教立
义而贤首大师五教章中美赞南岳天台大师以
为升堂入室之人又贤首大师心经疏明圆一心
三观自指如智者大师所明又贤首大师起信论
疏明修禅法亦指天台止观等文又复圭峰师于
清凉清凉观师华严疏中引用天台性善性恶三
止三观三德三谛三一相即双照无碍此是菩萨
圆融功德而自庄严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
趣者幸愿留神斯等承用天台法门曾无有异圭
峰何独违祖背师贬斥南岳天台耶况复南岳位
在十信天台位居五品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岂可
但得世间四禅八定次第之法而圆證乎高僧传
中南岳天台文甚著明可不读耶尔之知见欲比
天台终恐不及后昆慎之无妄破立自误误他罪
非少矣圭峰撰圆觉经疏云一泯相澄神观二起
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此与天台三观义理是
止观 辅行¶ 第 340b 页 X28-0340.png
同而意趣有异同者泯相即空观起幻即假观绝
待即中观异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
法性相此多约心行成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
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有人难此云既言用心方
便何得复云心行成耶纵是行成那忽经文令一
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耶所云
彼则推穷性相者斯是天台用唯识观历事观理
而不知有真如观唯达法性何尝一向推性相耶
又乃凡明观道必对谛境如圆觉经奢摩他中云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等三摩
提中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等
禅那中云以净觉心不取诸幻化及诸静相了知
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等由此而知
静即真谛幻乃俗谛无知觉明即中道第一义谛
而言不立所观之境其可得乎岂以经文简略便
为偏说乎余谓天台所谈三谛三观出乎仁王及
以璎珞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及以大品所用义旨
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补处大士金口亲
承汝既不谙那忽形斥岂不惧于后代考实耶天
台云末学肤受太无所知于今见矣准高僧传达
磨禅师初至宋境北渡至魏随其所至诲以禅寂
于时国中盛弘讲授乍闻禅法多生讥谤乃有道
育慧可二人年虽在后锐志高远初逢法将弘道
有归感其精诚诲以定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
止观 辅行¶ 第 340c 页 X28-0340.png
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
教令不著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
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以客尘故舍伪归真疑住
壁观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
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增今虽无犯是我宿
怨甘心爱之二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三无
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
理与俗反四名称法行即是性净之理故也学者
请观达磨所说与今止观如之何哉况达磨以楞
伽经四卷授与可师乃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
者依行自可度世可附玄理如前所陈遭赋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里乞食如
故况复又云藉教悟宗世人何得妄说教外别传
耶若看禅人语录何不看佛语录耶佛语录者即
阿难等录佛言事以成经也唯永嘉集多用佛经
以为指南此得达磨之正意也与夫近代言其禅
者异焉唐柳子厚云今之空空愚夫皆诬禅以乱
其教也但永嘉集全用天台圆顿之法而不曾言
天台者岂不夺他成巳耶不然意在何哉近代长
水解楞严经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全用天台止观
之法况亦潜用三德三谛之文无情有性之说而
不显云是天台者何耶大矣哉天台之妙旨益于
诸家如此多矣可不钦欤又清凉观师华严钞中
止观 辅行¶ 第 341a 页 X28-0341.png
十义第二显示心观不恃参禅云涛南北二宗之
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
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
看他面谓别有忘机之门昔人不参善友但尚寻
文或年事衰迈方欲废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亦
乃翻误后学是则清凉禀天台三观明矣今之学
者多以达磨禅门抑没天台止观深趣此非用心
于佛法矣伤之伤之荆溪云传法利他之功未补
非法毁人之失后昆慎之若但以舍相求空为妙
道者天台所谓此空不出六十二见设以为乘坏
驴车耳岂同法华高广大车众宝严饰耶今人学
教不知所以便欲废讲参禅而不知教中所谈何
事耶复有习禅门者斥讲者云若未顿超方便且
于教法留心呜呼此言谬之甚矣岂圆顿上乘微
妙教法祇在方便而不能超耶岂方等真诠常住
极妙但是分别名相而巳耶而不知以一心三观
甚深般若寻经学教自免贫穷数宝之责矣又复
若谓滞于言说者凡娑婆世界将何以为佛事乎
禅徒岂不言语示人乎无离文字谈解脱义岂不
闻乎若乃诤于说默岂是通见乎是故当知圣人
之道或说或默或非说默视听觉触得其旨者必
不诤矣岂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华严
等诸大乘经无此事耶呜呼世人何其愚也汝等
当信佛之所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梁氏止观统
止观 辅行¶ 第 341b 页 X28-0341.png
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至
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
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大远
甘心而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
称定者有覆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
有假于鬼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
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
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余患一家微妙
解行为他滥斥故特引示非好辩也又别传论云
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
何善之化化之中人巳下驰骋贪爱之徒出入衣
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废故从
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灯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
坐致燋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大损与天
众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
之旁济其于天下为不侔也。

辅行云应天三台

台者三台星也上台虚积星中台六淳星下台曲
生星三台亦云三阶每台二星凡有六星名泰阶
六符符者星之验也观色以知吉凶故云符验也
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诸候公
卿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云三台者正言其中耳。

孙公山赋
止观 辅行¶ 第 341c 页 X28-0341.png

晋书云孙绰字兴公太原人也为永嘉大守意将
解印以尚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使图其
状遥为之赋赋成以示友人范荣期荣期曰此赋
掷地必为金声也云云又下文云磴字亦可从足
谓升蹑者此是徒亘切耳又云从木注云雉茎切
者亦通都邓切凡橙也坂字府远切。

有云四教神僧授与等

南山撰内典录赞天台云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
于上德南山本意赞之岂期文无据也。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外云若身中无我者焉知四时内曰如草木瓦砾
亦由阴阳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知今身虽
有知知无自性如草木瓦砾外又云身内有神神
使知知内曰若神使知谁复使神遂无使神何须
神使若无神使即无知者若无知者如草木瓦砾
此约识种破我作如是说若约内观识种者三事
成身命暖无知知即是识若谓识知过去识灭灭
故不知现识不住亦复不知未来未有斯亦不知
三世求知而不可得若离三世无别有知故云是
身无知如草木瓦砾也。

博地

博广多也下凡之地广多故耳。

如首楞严经中道品等

释签云宝箧经曾检宝箧经及楞严经并未见此
止观 辅行¶ 第 342a 页 X28-0342.png
文恐溪荆两处指文皆误也文殊问经上卷明十
二支三观如玄签补注中辨又下文云广叹略叹
者误也经无广略叹文但有广略开显耳又云甚
深叹实无量叹权者误也应云诸佛智慧甚深无
量是叹实智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叹权智也
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并奇言叹者
亦误也此是绝言叹耳。

昙无竭

此云法尚。

佛为四王作圣语说毗陀罗语说四谛等

婆沙云佛以圣语为四王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
欲饶益怜悯故又作陀毗说四谛谓伊祢弥祢踏
被陀踏被彼二不解一解一不解佛欲饶益故作
弥犁车语说四谛谓摩奢兜奢僧奢摩萨婆多毗
罗致是名苦边四皆得解为满足诸天心所念故
二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圣语说四谛者我则
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陀毗罗语说四
谛者我则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弥犁
车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故随其念而为说之。

华严楞伽并云如来具有六十四音

清凉观师云六十四音者以声有八转谓体业具
为从属于呼此八转声各具八德谓调和声柔软
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
远声八八则有六十四种又密迹经有六十种音
止观 辅行¶ 第 342b 页 X28-0342.png
初名吉祥乃至六十宣诸德音又下文云破胜数
论者恐是法胜尊者数论也诸文或云数人又云
数论即萨婆多论师也涅槃疏云数人宗萨婆多
纯明无我破诸外道谓之邪我无假名我。

华严三十一云有十种三世

此文讹略应云有十种说三世也故旧经三十一
及新经五十三并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说
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过去未来
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去现在说未来现
在说平等现在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非谓华严
明十种三世也又下文云豆等初启曰苟者苟字
古候切。

修发不同一十六句

一约止门明四修二约观门明四修止门四者一
事止谓系缘制心即是事修二理止谓体真止即
是理修三事理止谓缘俗真即事理修四非事理
止谓息二边分别止即非事理修观门四者一事
观谓安般不净即是事修二理观谓空无相即是
理修三事理观谓双观二谛即事理修四非事理
观谓中道正观即非事理修一一修中各有四种
发禅不定是故四种修中合有十六种发禅不定
止观合辨则有三十二种发禅不定若约信法二
行乃有六十四若约三乘则有二百九十二种发
禅不定具在禅门卒难笔录又上文云于修證中
止观 辅行¶ 第 342c 页 X28-0342.png
开为四别一世间禅二亦世亦出世等者禅门料
简此约修行入證而为次第耳若约言句为便则
第二句是出世间禅也又云释此九竟乃云修行
之相岂可尽具者此文在彼第十卷末也又云若
使尽记巳下诸文应三十卷者彼禅门中第一卷
初注文中云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卷要
用流通故知今文即是彼中注文耳然今章安止
观序云次第禅门合三十卷今之十轴是庄严寺
法慎私记此与彼中注文意同亦与别传文同故
别传云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
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别传又云大师常在高座云
若说次第禅门年别一遍若箸章疏可五十卷故
知禅门合三十卷自依慎师私记初分以言之耳
不指大师高座之言也以高座中言五十卷自约
一遍始终具足言之耳故知慎师私记初分具足
应须合有三十卷而章安于三十卷中治定但略
出成于十卷之文耳故注文云若取具足有三十
卷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也然虽章安治成十卷
而推记者乃是慎师故云今之十轴是慎师记也
以今序文及彼注文并别传文同是章安治定述
成岂可有异哉然目录中云慎师私记初分未治
而顶师治成十卷者亦与彼注文并别传文及今
序文皆无异也而荆溪约卷之大小不同者恐此
和会不然也如大师在高座云若说法华玄义并
止观 辅行¶ 第 343a 页 X28-0343.png
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各三十卷而章
安记初分只得十卷以此观之慎师记禅门初分
三十卷而章安治成十卷明矣有何不同相妨耶
又下文云附赘者赘章锐切横生一肉著体者也
附赘既是横生悬疣岂非竖生耶𦘾殨二字庄子
文作疣溃耳生为附赘悬疣者若疣之自悬赘之
自附此气之时聚耳非所乐也死为决疣溃痈者
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溃此气之自散耳非所惜也
疣亦痈疽之属也凸徒结切高起也溃胡对切又
下文引论语云导谓为之正教也者论语云道千
乘之国马融注云道谓为之政教也又下文云前
列章云正修止观者误也前文但云正观耳又下
文云下诸问是大师料简者如最后问示三文者
亦是章安耳又引论语注云僵仆者僵字误也应
作偃字偃字训僵也偃仰倒也什方遇切倾倒踣
倒也踣蒲北切。

次示三文部别处所

今止观序但说次第禅门处所及以圆顿止观处
所未示不定止观处所六妙门序云天台大师于
陈都瓦官寺出六妙门禅法即不定止观之处所
也毛喜字伯武荣阳阳武人也别传云法慎学禅
微发持力不幸早亡。

扇提罗

此云石女无男女根故云石女也。
止观 辅行¶ 第 343b 页 X28-0343.png

[怡-台+欶]堕

[怡-台+欶]字恐误应作懒正作懒。

提韦直心供养福故经八千劫偿其施主等

此文误矣应云提韦女人直心信敬随宜供养寿
尽命终生化乐天其五比丘专行巧伪邪浊心故
福尽命终生于地狱经八千劫乃至常以筋力偿
施主债云云担舆者舆字去声正作𣝑字即舁食
者也舁以诸切对举也。

依于修陀得有漏通

谓依修陀而学通也修陀乃是新学比丘未善观
机者也亦有处说阿难教于调达修通。

五法舍罗

舍罗此翻为筹然调达五法与佛立四依中一粪
埽衣三乞食如何区分邪正南山业疏云佛立四
依有四种义一慈心益物二称机设药三善达开
遮非但开于中下服诸好衣亦开上士有病及无
粪埽衣听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开四者佛说
乞食等四能生道缘正语等八能生道因调达效
佛乃说五法唯制不开一则反上四义二则颠倒
说法令堕邪见惑乱正依也多论问云此五法佛
常自赞叹何故名为非法答佛所赞叹者云四圣
种能得八圣道成四沙门果今调达倒说云八圣
道趣向泥洹迟难修行五法以求解脱甚速是故
名为非法耳。
止观 辅行¶ 第 343c 页 X28-0343.png



音彬。



音卜。



与专切。



于矫切又玉篇云鸱鸢类也鸢以专切。

未到定力

亦云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现前而能离欲
故云未至未到也。

然为护他讥嫌则急小乘自度性重则急

南山云涅槃经说菩萨持于性重戒与息世讥嫌
戒等无差别如初淫杀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
轻也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等即是讥嫌广如涅槃
经中所说。

戒序

天台菩萨戒疏序云也。

广如玄文三十六句

先立四句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
四显机冥应三十六句者前冥显玄论略举四句
今具足辨以其四机而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
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于一句中又有四句所谓
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
止观 辅行¶ 第 344a 页 X28-0344.png
非显应冥机之上四句既然馀之三机四句例说
四四乃成一十六句约机既有一十六句机召于
应应亦十六机应共论有三十二并根本四乃成
三十六句也。

从释名去不复更用三文结之

此文恐误偏圆及以不思议境亦有结文又上句
云理及名字皆止观结然更须云观行相似亦有
结文又上句云及四三昧应云及以第四三昧具
如义例纂要中示又止观云初五章是发菩提心
一意者举广兼略故云五章其实但是释名等四
章是五略中初发心耳故方便正观果报等乃是
修大行四三昧感大果等也释名等四章是发心
者如十乘中第二发心既约三观岂非释名体相
即是发心之体无作四谛体必摄法法有偏圆依
圆发心异乎偏渐故释名等四章之广只是五略
初发心耳。

四相虽属不相应行

百法疏云不相应行亦有两释一言行者行即行
蕴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
是得等二言具足应云非色不相应行即简四聚
有云心不相应行不与心相应故非心法故亦非
所相应也又上文云八苦者生等四苦爱别离等
四种苦也又云善不善爱者愚人所求名为不善
菩萨求者名之为善又求二乘名为不善求大乘
止观 辅行¶ 第 344b 页 X28-0344.png
者名为善也言九喻者一如债有馀二如罗刹女
妇乃至第九如彗星也如债有馀者如人负他钱
财虽偿未毕犹系在狱而不得脱二乘亦尔有爱
习气不得成佛也罗刹女妇者如人以罗刹女为
妇随所生子即便食啖子若尽巳复啖其夫爱亦
如是随众生有生善根子即便食之食子既巳复
令众生入于三途也。

谛义具如玄文第三

自性不虚为义四皆实故不颠倒为义由见谛故
又是审义及不异义具在玄签。

具如法华疏释迦叶中

且约乞食以示其相乞易得时则便生喜乞难得
时则便生嗔嗔喜依色斯为色阴既有色阴必具
五阴阴入界等名为苦谛我能乞食则计有我及
以无我以乞为道以乞为实如是谛当赞喜毁嗔
乃至不了名之为痴则具十使十使必具八十八
使为集谛若识乞食四倒之相勤修道品名为道
谛既修于道不计吾我吾我灭故诸惑尽除子果
皆泯名为灭谛乞食既然馀皆例说。

思益经文释签巳引

思益经云无生四谛者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
无有和合之相名集圣谛于毕竟灭中无生名灭
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圣谛今文中云苦
无逼迫者对破三藏苦逼迫相故馀文依经但语
止观 辅行¶ 第 344c 页 X28-0344.png
略耳。

他解唯二

显宗论云是故无明无知为体然此无知略有二
种谓染不染若能障智是染无知不染无知惟智
非有今详其意若乃于事自共相愚是染无知若
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时处同异等相不能觉知
是不染无知此不染无知即名习气有古师说习
气相言有不染污心所差别染不染法数习所引
非一切智相续现行令心心所不自在转是名习
气是故即于味势德等不勤求解慧与异相法俱
为因引生后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勤求复为因
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
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
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
总名习气。

三品寂光出净名疏

彼疏明究竟寂光无说无示而言说者法身说法
冥资一切若约果报明常寂光者分别二种说法
不同说无作四谛即果报土说一实谛即寂光土
广疏记云法身即是法界常音冥资一切果报等
者有果报边须云苦集以有苦集须具四谛于果
报中分论寂光须从理说故唯实谛义亦当于寂
光说法今谓止观寂光无作注云云者一者无作
既是从理故对寂光此与实报无作须辨何者实
止观 辅行¶ 第 345a 页 X28-0345.png
报乃是无作之四亦名有实说四也寂光无作乃
是四皆真实亦名实不作四也二者令准净名疏
中约果报明常寂光土二种说法来此明之何者
约所證理虽是一实中下寂光仍有无明变易生
死复是果报故此二种说法不同亦不相离良以
变易理事皆遍故实报依正亦名法性身土若尔
止观何故不将寂光对于一实谛耶应知对之有
何不可但为四种四谛第四乃是无作若对一实
则于对谛名相不便是故但以寂光对于无作四
谛既不乖于从理得名亦不违于一实之义也。

对别教中住十住地等乃至云住及不了并约教道

大经云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
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十住菩
萨见少分故不能明了如来全见能得明了十住
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如来则以佛眼见故能
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
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章
安云若指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见者此是别义
若住非地十地则见十住不见此亦别义若十住
即十地地住皆少分见者此即圆义若十住非十
地十住亦少见者此亦圆义若十住非十地而言
九住不见十住少见者此乃别接通义若地前十
住全不见性是故不论了与不了又云初住初地
则能分见故言少耳。
止观 辅行¶ 第 345b 页 X28-0345.png

十住婆沙七种发心

准婆沙论第六乃是因布施故发心耳今文引云
见放光而发者误也。

无量寿观报恩等经亦有多发

报恩第二发菩提心品云喜王菩萨白世尊言菩
萨云何知恩报恩佛言知恩者当发菩提心报恩
者当教众生发菩提心菩萨发心之时立大誓愿
若我得菩提当大利益一切众生安置众生大涅
槃中悉令众生具足般若是则名为菩提因缘又
若见闻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发菩提心复有不见
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以闻诸佛秘密藏故发菩提
心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但见
法灭时发菩提心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复有唯见
恶世诸众生等具贪恚痴无有惭愧发菩提心是
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
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心或因
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知
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知恩报恩其事
如是无量寿观即韦提希因子逆害遂厌娑婆乐
生安养佛教思惟及以正受三种净业发菩提心
乃至三辈九品往生遇善知识劝导发心等。

止观云佛藏经十喻

具如第十记中引之。

辅行云毗首羯磨
止观 辅行¶ 第 345c 页 X28-0345.png

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国工
巧者多祭此天也。

不隐没智

智之明了之谓也异乎人之智耳。

优填王作栴檀像高五尺等

准彦悰法师撰三宝感通录云梁武帝以天监元
年正月八日梦栴檀像入国因发诏募人往迎案
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云佛上升忉利一
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优填王遣三十二匠及赍
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
了还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今供养帝欲迎请
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
祈请舍卫王曰此中天王像不可将适边方不令
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
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
优填王经云真身既隐次二像现普为众生作利
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关难
以具闻又渡大海冒涉风波随浪至山粮食又尽
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没逢诸猛兽一心念
佛乃闻像后有甲胃声又闻钟声岩侧有僧端坐
树下骞等负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授
澡罐令饮并得饱满僧云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
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至天监十年四月五
日骞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
止观 辅行¶ 第 346a 页 X28-0346.png
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絓是弓刀等并作莲华
塔头帝由是菜蔬断欲事大清三年帝崩湘东王
在江陵即位遗人迎至荆都承光殿供养今东京
启圣禅院栴檀瑞像元绛参政撰碑乃云栴檀瑞
像乃优填王所造事亦同于感通录说而云晋永
嘉中天竺鸠摩罗琰负像至龟兹六十年而至姑
臧十四年而至长安十七年而至江南二百年而
至广陵三百六十年大祖皇帝平江南而得之此
与感通录说帝代及以负像之人不同后德幸加
详委。

及观经等亦通佛收

观经即是十六观经等即等于净名药师灌顶般
若大涅槃等放光现相属于胜应是故名为亦通
佛收何以知之以下文释通教胜应神变中云各
各见佛独在前者如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如
涅槃时各见如来唯受我供般若数数放光净名
如须弥山显于大海灌顶巍巍堂堂等并是胜应
神变且净名等如须弥山放光巍巍既是通佛胜
应神变而十六观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
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
须弥山十方净土皆于中现岂非通佛胜应神变
乎以观经净名等放光现相乃是从于丈六劣应
现于高大巍巍胜应故也所言亦者义通两向以
观经净名等放光现相亦是尊特亦是胜应今且
止观 辅行¶ 第 346b 页 X28-0346.png
从胜应故判为通佛耳若约尊特则通教佛带老
比丘像现尊特身是也又复尊特通于别圆故文
句记明尊特身引净名云如须弥山显于大海安
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药师中巍
巍堂堂如星中月大集中集二界中间乃至诸方
等经是例非一既云诸方等经岂不摄于观经故
知今云及观经等即文句记诸方等经今云通佛
与文句记明尊特身皆无所妨良以尊特亦名胜
应通于摩诃衍三教之相故也具如十六观经疏
往生记及十不二门圆通记委明斯义人不见之
乃谓荆溪指四十八愿名为观经是通佛收或谓
荆溪指十六观经中明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由
旬数量名为观经是通佛收皆是妄生穿凿耳并
失辅行之正义也。

应持菩萨变形高三百三十万里复见佛身高五百
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等目连神力往大千边佛念
目连乃欲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等乃至云身声
既尔诸相例然坐莲华台居色究竟并此相也

斯文著明其犹日月奈何有目而不睹见正法丧
亡邪徒充盛诚可悲哉诚可悲哉四明云丈六分
齐即无分齐以知丈六是法界所以应持不见其
顶目连莫究其声丈六身声既因二圣穷之不得
是以即劣见于无边不必一一待现方见尊特之
相呜呼四明率尔之甚且今文云复见佛身高五
止观 辅行¶ 第 346c 页 X28-0346.png
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等还是几许丈六身耶
又云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又云身声既尔诸
相例然坐莲华台居色究竟并是此相何得谓之
丈六身声不必待现何得谓之丈六分齐即无分
齐四明建立现起尊特高大之相即梵网云坐莲
华台及观经中弥陀身高六十万亿由旬数量不
须现起高大之相但以力加即于分齐见无分齐
即是应持目连二圣不穷身声即金光明及法华
中三十二相丈六劣应即是胜应复引玄签开垢
衣内身即是璎珞长者又引净名疏四度现尊特
又引文句记来至今经从劣辨胜等以證自立丈
六分齐即无分齐不须现起高大之相方名尊特
岂不谬矣哉以四明不晓一家所说尊特之相莫
不皆指坐莲华台及色究竟受识之身致使讹说
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不须现起高大巍巍名为尊
特灼然违戾今文佛身高五百等坐莲华台及色
究竟并是此相岂是不现而异梵网坐华台等尊
特相耶以是而知四明所立谬之甚矣又复不晓
玄签所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体同故衣
璎相即又复不晓文句及记隐实施权身形卑劣
隐于寂忍而耐其拙是用异故胜劣不滥总而言
之乃是迷于文句记云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
用殊致使讹说以劣为胜丈六分齐即无分齐又
复不晓文句记云来至今经从劣辨胜是从三教
止观 辅行¶ 第 347a 页 X28-0347.png
报应之劣辨于圆教法身之胜隐前三相从胜而
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其实即从三教之劣而辨
圆教法身之胜是故又云即三而一亦可例云相
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之弥须诫慎类于今经
从劣辨胜非谓太虚名为圆佛通圆虽异语势元
同亦可谓之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乃是太虚与圆
法身遍同理别太虚则无色像圆佛具相炳然虽
通此义前说为正四明又迷净名疏中四度现尊
胜法华为第一自指别序放光现相表于正宗说
实相法致使妄引净名疏云但现尊胜及玄签开
垢衣内身即是璎珞长者文句记从劣辨胜等證
自所立丈六分齐即无分齐举世滥传望声相习
孰有至公之人商议祖师之道思此未尝无嗟恨
矣。

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此四教主未开成别
只是一身四见各异

只是一身者约体同也四见各异者约用殊也文
句记云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即今意也
故知若约体同而说则开丈六之劣内身实相理
融故即尊特之胜释签中云内身不别文句中云
人只是一何关体别皆此义也则华严尊特之胜
与法华丈六之劣其体是同所以相即也若约用
殊而说则华严尊特之胜不可滥同法华丈六之
劣故文句记云法华师弟身俱劣者俱隐寂忍而
止观 辅行¶ 第 347b 页 X28-0347.png
耐其拙若不约于体同用殊岂可荆溪云来至今
经从劣辨胜复云师弟身俱是劣俱隐寂忍而耐
其拙语自相反耶故知从劣辨胜是开用显体身
俱卑劣是举体明用用有胜劣差降之殊故华严
尊特之胜法华丈六之劣乃是一体之二用耳是
则何妨华严自是尊特之胜何妨法华自是丈六
之劣而必须云劣便是胜耶故知从用不可混滥
矣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者即文句及记
约如来座为诫云依空亡相身是有相理为妙空
一尘之身咸与理等况丈六之质而生劣想耶良
以依空亡相岂执丈六之有相而生卑劣之想乎
深不可矣四明准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灼
然违戾一一相好与虚空等依空亡相也又玄签
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无
边是约理而说而四明引證丈六劣应之用即是
尊特胜应之用岂符文意乎。



薄官切。



落干切。

椿

丑伦切。



仓殿切。
止观 辅行¶ 第 347c 页 X28-0347.png

毒药具如大经释摩男缘

善见律云释摩男是佛叔父之子大佛一月日
得斯陀含果如大经中释摩男执诸瓦砾皆悉成
宝斯由过去心力所致亦如耆婆揽草无非是药
故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
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
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
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
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
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巳成我若死后次即
有汝亦如阿那律空器自然众味具足文句第三
补注巳委引示一家诸文盛云释摩所执无非珍
宝耆婆见草无非是药那律空器悉满甘露请以
此中引文而说。

亦如玄文迹土四别

迹中明土又非一途或言统此三千百亿日月者
同居秽土也或言西方有土名曰无胜所有庄严
如安养者同居净土也或言华王世界莲华藏海
者实报土也或言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者究竟土
也此则迹中四土别矣。

亦如玄文眷属妙中

四种眷属约四教辨具在玄文。

亦如玄文行妙中说

次第五行既在别教别教乃具四四谛义故摄四
止观 辅行¶ 第 348a 页 X28-0348.png
教也。

十喻赞

观法师云罗什有传睿公有赞彼文具云世法空
旷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现此都京愚夫驰走随风
而征终朝乃悟穷噭失声又赞焰云𦦨惑痴爱乐
之无极非身想身非色见色实无可乐莫之能识
若有智慧此心自息其诸喻赞不烦具引乾闼婆
城此云寻香城十宝山间有音乐神名乾闼婆忉
利诸天意须音乐此神即知乃往娱乐所以西域
乐人皆悉呼为乾闼婆也彼之乐人多幻作城郭
须臾如故因即谓是龙蜃所现城郭故诸文云乾
闼婆城此之谓也又上文云准前云四心流动亦
可云四趣者应云准前文云四心流动亦可云四
心也遄布缘切蜃时刃切大经二十四云者误也
文在二十一耳又引二十八云者亦误也文在二
十七耳又下文云旷大只是者恐误应云横截只
是也又下文云以不倒者恐讹略也须更详之。

儴祛王

亦云饷祛又云霜祛此翻为具亦是珂之异名耳。

龙华树

其树高四十里广亦如然华如龙头故曰龙华又
复其枝犹如宝龙吐百宝华故曰龙华又其树子
从龙宫出故曰龙华。

谓调达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同调达见
止观 辅行¶ 第 348b 页 X28-0348.png

谓字恐误应作为字举即举罪难途跋难迦留陀
夷阐陀马师满宿斯之六人同共朋从故曰六群
此文出自萨婆多论。

竛竮辛苦

三苍云犹联翩也亦孤独之皃又行不正也又下
文云三尘三心者三心贪嗔痴也三尘如下文破
法遍中引大论云六根各三受三受对三尘也又
引五十校计经等恐是也言随眠者显宗论云相
续中眠故名随眠即顺流者身中安住增昏滞义
或随胜者相续中眠即是趣入如实解位为昏迷
义或有狱中长时随逐覆有情类故名随眠又瑜
伽云烦恼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
起一切烦恼故也法华疏者指妙玄第一卷也麋
字鹿属耳恐非文意应作糜字下文准此又下文
云别行由曲者由字应作犹字也又云生公所立
顿悟义者生法师立顿悟成佛明唯佛悟證如穷
故十地圣贤皆为信境未全證如故云夫称顿者
明理不可分悟极以顿明悟义不容二不二之悟
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悟也。

此论有漏异熟诸根

新云异熟旧云果报言异熟者或云三界五道果
报五阴异时熟故变异熟故准俱舍中异类而熟
故云异熟若谓异时而熟为异熟者如今生造业
来生受故此乃又与等流相滥若谓异处而熟为
止观 辅行¶ 第 348c 页 X28-0348.png
异熟者如于人中造业馀趣受生此则可尔若人
中造业还于人中受生岂是异处而熟乎故此二
说皆非义也婆沙论云同类而熟名等流果异类
而熟名异熟果与俱舍同音义中云一切有漏法
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果种别故云异任运酬因
故云熟果异因熟故云异熟又因感果时势力成
熟异于前位故云异熟又复异熟自有二种一真
异熟即第八识也二异熟生之异熟即前六中一
分以除善及不善三无记等以无记有四故一异
熟二威仪路三工巧四通果一异熟者如前所辨
二威仪路者此有两种一行住坐卧二心意识强
盛引发威仪眼等五识羸劣不能引起七八识亦
如是路即威仪之行路也三工巧者彩画等是也
四通果者證果有之亦名变化此有两种所谓身
心两事是也俱舍论云十不善业感果有三一异
熟果下中上业受三途苦二等流果后得人身寿
命短促三增上果感得外物乏少光泽由杀生故
于地狱中受异熟果断他命故令寿短促坏他威
力故感外物乏少光泽杀生既然馀九不善准说
可见又瑜伽云诸不善法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
有漏法于诸善趣善异熟果名异熟果习不善故
乐住不善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住善法故善法
增或似先业从果随转名等流果八支圣道灭诸
烦恼名离系果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
止观 辅行¶ 第 349a 页 X28-0349.png
离系果起士夫用所谓农作商估等事名士用果
若眼识等是名眼根增上之果乃至意识等是名
意根增上之果众生身分不散不坏是名命根增
上之果入阿毗达摩论云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
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此增上力
彼得生故如眼等根于眼识等由前增上后法得
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馀如论中广分别说如太
子生具王仪相者华严亦云譬如王子虽未自在
以具成就国王仪相菩萨亦尔虽为烦恼所覆以
具成就菩提心相。

迦陵频伽

此云好声鸟也。



大论音疏云苦角切经音云口角切吴会间音哭
卵外坚也凡物皮皆曰㲉尚在卵中谓之㲉出㲉
巳后名为鷇鷇苦候切尔雅云生哺鷇郭璞云谓
母饲也司马云鸟子欲出也。

师子筋弦

西域乐工或取得师子筋纽以为琴弦应混乐部
适当一鼓馀之乐器丝弦绝矣磓字都回切非今
文意也字应作锤直追切若作槌字其义亦疏也。

那罗延

此云钩锁力士又云金刚也。

钵健提
止观 辅行¶ 第 349b 页 X28-0349.png

此云坚固。

优钵拘物分陀利

青黄白莲华次第对翻之十六重者今文稍略大
经第十云一小牛二大牛三青牛四凡象五野象
六二牙象七四牙象八雪山白象九香象十青象
十一黄象十二赤象十三白象十四山象十五优
钵罗象十六拘物头象十七分陀利象十八人中
力士十九钵揵提二十那罗延二十一十住菩萨
始自小牛终那罗延皆以一十而为比校如云十
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等。

宝梁经

亦名宝聚又名宝藏亦名诸宝法门亦名选择一
切法宝亦名安住圣种仪式亦名摄取持戒亦名
节解破戒者此经编在大宝积部。

搏若须弥

搏补各切此误也字应作抟度官切。

如论中虚受信施后为肉山

首楞严云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
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
地狱循造恶业乃至云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
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乃至云为大肉山有百
千眼无量𠯗食经文具说今略引之耳又僧护经
佛告僧护汝见肉山者是地狱人也迦叶佛时是
出家人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势偷众僧物
止观 辅行¶ 第 349c 页 X28-0349.png
断僧衣裳故入地狱作大肉山火烧受苦至今不
息又五百问论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
又弗行道命终作肉馲驼山广数十里适值凶年
其国中人日取食之随割而生俄而邻国来此取
之便即大唤人问其故彼乃答曰吾本道人也为
贪财不施负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
卿也是故大唤耳音义指归云肉形高而有两封
故谓之肉托驼山也是则经论咸皆有文焉。

自镜录中身为蕈等

蓝谷沙门怀信撰释门自镜录五卷其间多录古
今罪福报应用之自镜耳彼文云隋末新罗国有
一禅师于一檀越家偏受供养往来不绝可四十
年檀越信力坚深家途丰渥朝夕四事身心俱尽
禅师年老致终依法理殡不盈数日其家园中枯
树忽然生㮕菌家人釆以为[腕-夗+隹]其味如肉大小欢
庆日日取之取之随生给用无尽岁月既久亲邻
咸知其后西邻一人逾墙夜窃以刀而割树忽有
声云谁来割我我不负君其人惊而问曰汝是谁
耶答云我是往日某甲禅师缘我行道轻微受主
人重心供养业不能消故来偿债君能为我乞物
还主人我即得脱邻人先时忆识之故怪叹呜呼
遂告主人主人闻之崩号殒绝对树忏谢誓相免
释邻人为乞百石米还主人巳其园中树不复生
也有新罗僧达义年将八十贞诚恳到托迹此山
止观 辅行¶ 第 350a 页 X28-0350.png
敬其德故给以衣药达义对余泣述斯事乃云余
于来生亦须割肉而还师矣㮕而兖切菌求晚切
菌生木上曰蕈蕈慈荏切[腕-夗+隹]呼各切羹也。

前之四恶心境理教大小乘中此四俱重

心谓能起之心境谓所对之境理谓罪业道理教
谓圣人所制之教故南山云其五逆名非佛所制
违思福故业理自重有夷兰者是佛制也杀盗淫
妄小乘初篇名为四重大乘梵网十重前四即是
杀盗淫妄但小乘制淫为初以人多起过故污净
行故大乘以不杀在首以杀是性罪故伤慈念故
中下境者菩萨戒疏明三品上谓诸佛圣人父母
师僧害则犯逆中谓人天害则犯重下谓四趣自
有二意一者大士防杀严重二者犯轻但在重戒
中兼制之耳又大论云后世罪重戒中便轻如道
人鞭打杀牛羊等罪重而戒轻赞叹女人戒中重
后世罪轻杀化牛羊则众人不嫌亦不讥论但自
得心罪若杀真化午羊心不异者得罪等然制戒
意为众人讥嫌故为重是故经中说意业最大非
身口业。

故口三恶及意地嗔大乘俱重以说他过赞毁及谤
与口三过相涉入故小乘则轻

大乘梵网十重戒中第六是说四众过戒此戒七
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乘菩萨掩恶扬善为心若
也谈说四众之过其罪则重四众过者七逆十重
止观 辅行¶ 第 350b 页 X28-0350.png
也以由抑没前人损于正法故结为重矣声闻有
三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故小乘
则轻也以五篇中初篇名重下四名轻也又十重
中第七自赞毁他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大乘菩萨利安为本是故毁赞其罪则重小乘不
兼物故毁他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是故罪轻
又十重中第十谤三宝戒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
俱制大乘菩萨以化人为巳任今则邪说谤正故
其罪重声闻三谏不止犯第三篇故罪则轻是故
此三与口三过互相涉入口三过者两舌恶口绮
语以说他过赞毁及谤必须两舌恶口绮语相涉
入矣妄语一恶在前四重所收故也言意地嗔者
十重戒中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此戒七众同犯大
小乘有异大乘菩萨本接众生今则以瞋而隔其
罪则重声闻自犯第七聚其罪则轻。

馀意地二大小乘中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轻

贪痴二恶大小教中说以为轻如宝积经云若诸
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
罪尚轻若以瞋心而犯戒者其罪则重何以故因
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

伊兰栴檀

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栴檀生末利山中
牛头栴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
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
止观 辅行¶ 第 350c 页 X28-0350.png
兰无有栴檀而伊兰臭臭若肨尸熏四十由旬其
华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栴檀
虽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
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栴檀上妙之香永无
伊兰臭恶之气栴檀者或云义翻为与乐或云此
方无故不译所言伊兰子者即是我身无根信也
者引文讹略也经云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
树不见伊兰生栴檀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
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
根信也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名无根也
章安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云无根信耳。

周易意云云

周易上系辞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
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世人蔑教尚理

蔑无也教本诠理弃教辨理不亦惑乎教外别传
斯其类也不思教中明何法哉云别传乎应于此
中委说云云。

十义释普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
方便普说法普惑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普以周
遍为义也又云妙音加佛者误也应云妙音加菩
萨也妙音品中又云诸有地狱等也。

释签第五引疏委释
止观 辅行¶ 第 351a 页 X28-0351.png

现行印本文在第六其家者五阴也阴有佛性大
小不知者人天为小析空二乘为大析空二乘为
小体空二乘为大但空二乘为小但空菩萨为大
但空菩萨为小出假菩萨为大如是大小皆悉不
知别教虽知带教道故章安又云窘之缘了故言
贫有能生力故言女栖托五阴故言舍有正因性
故言金此性包含故言藏此性广博故言多又下
文云料简有三重问答者细寻止观但有两重初
重先问次答为二初竖答次又从下横答初竖为
三初判别圆之异次会之下会同五即三又用下
会同断位于此第三会同断位仍问住行断伏不
同耳故于答后便以明心对十向等故此问答不
可望于初后为三请细详之。

萨云

亦言萨婆若此云一切智也又下文云骊龙等者
庄子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也
阳数之极即老阳也故九为老阳七为少阳也六
为老阴八为少阴也饴字恐当为贻字也是故复
以者以字须作与字也。

三千威仪经

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
循三世转为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
又对治三毒等分别成八万四千诸文举其大数
但云八万威仪耳又上文云非所缘理名一行者
止观 辅行¶ 第 351b 页 X28-0351.png
文殊说般若经文殊白佛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
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也又下文
云苍颉者苍字应作仓字也国语者左氏有国语
唐柳子厚有非国语之文。



天口切。



符弗切郁也。



语斥切齿根肉也蓊乌红切亦乌孔切草木盛皃
也世私列切优陀那此云丹田也即是脐中风也
故云还入至脐也又下文云从但专至是观下者
应云从但专下至是观也。

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
以为一句

光所文句引释论云佛是第九号涅疏云成论与
阿含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世尊十数
方满涅槃与释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为二号至佛
则十名巳足总结上德十号具足为世所尊故云
世尊此与光明文句及今文不同恐章安误也。

以后后业重于前前心境相对四句分别及方便等
三时不同

彼经业品云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
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僧重于出佛身
止观 辅行¶ 第 351c 页 X28-0351.png
血有物重意轻物轻意重物重意重物轻意轻物
重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物轻意重者如以
恶心杀于畜生物重意重者如以恶心杀所生母
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如是恶业有方
便重根本成巳轻有根本重方便成巳轻有成巳
重方便根本轻有方便根本重成巳轻有方便成
巳重根本轻有根本成巳重方便轻有方便根本
成巳重有方便根本成巳轻物是一种以心力故
得轻重果从杀父巳下是后后业重于前前从有
物重巳下是心境相对四句分别物即是境意只
是心从如是恶业巳下是方便等三时不同上文
云三杀一妄语一杀生加行者此五逆罪四是身
业一是语业三是杀业一是虚诳语一是杀生业
道加行良以佛身不可害故具如俱舍亦如文句
补注巳引。

禅宗乖互

亦如圭峰禅源注中所叙诸宗不同之相。

跋陀和

隋时崛多译为五卷其名贤护盖是华梵之异耳。

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等

婆沙论云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
应分别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二禅或
三禅或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
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
止观 辅行¶ 第 352a 页 X28-0352.png
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然是三昧或
说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或喜相应
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
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
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
界系等今云五受根者如成论云苦根乐根喜根
忧根舍根苦乐在身随所得身乃至四禅馀三在
心随所得心乃至有顶。

律开多缘梵网唯制

梵网戒云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巳而此利养
属十方僧而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巳七佛
无别请法故云唯制也小乘毗尼乃开别请僧祇
律云请有二种一僧次二私请僧次得物入僧私
请得物入巳摩诃男请僧施药六群比丘闻巳恼
云我闻檀越请僧施药为审尔否答言实尔六群
遂索苏油蜜等答云即日未办待备当与六群嫌
责云云而去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听四月别请应
须受之言别请者即私请也五分律云若比丘受
别请众食除因缘者病时施衣时作衣时行路时
船行时大会时沙门会时是名因缘别请众食者
若于众中别请四人巳上是名别请众食也萨婆
多律摄云别请者谓别别施主请诸苾刍与其供
养元由尊者毕邻陀婆蹉开受王请后更受王妹
夫请食。
止观 辅行¶ 第 352b 页 X28-0352.png

世云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

南山云如初淫戒内心淫意身口未现名远方便
此犯吉罗若尔与单意何别答律制身口思心名
为期业若单心者制限大乘。

降兹巳外馀心念法及忏轻垢并加身口合尝宣吐
或有但心如悔轻吉

四分随机删补羯磨云心念有三一但心念此自
有三一如忏轻吉法二六念法三说戒坐中发露
诸罪法二对首心念法此自有七一安居法二受
药法三说净法四受七日法五舍三衣法六受持
三衣法七受持钵法三众法心念法此自有四一
说戒法二自恣法三受僧得施法四受亡人五众
衣物法又对首法有二一但对首法此自有二十
八一受三衣法乃至第二十八作馀食法二众法
对首法此自有五一舍随法乃至第五受亡五众
物法又梵网云若犯四十八轻戒对首忏悔罪便
得灭。

又有三昧助修习法有五十法

能生是般舟三昧馀助法亦应修习一缘佛恩常
令在前二不令心散乱三系心在前四守护根门
五饮食知止足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七离诸烦
恼障八生诸禅定九禅中不受爱味十散坏色相
乃至第五十教化众生令其安住一切功德。

见相好身身出光明等
止观 辅行¶ 第 352c 页 X28-0352.png

文在大论第二十九卷。

庵罗婆利

庵罗果名以果目树也其果似枇此云难分别似
桃非桃名难分别也庵罗婆利即奈女也奈女乃
从奈树上生时萍沙王共奈女通乃生耆域耆域
于后遂为大医。

须曼那

奈女经云须曼女者生于须曼华中须曼那者此
云善意华其华色黄白甚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
许垂如盖也。

优钵罗盘那

此女生于青莲华中故以名焉。

先对录彼文等

此下所录经文具在大论第二十九卷以大论中
全引般舟经文故也以二力故随意二愿注云空
慧二力者大论云得如是三昧智慧巳二行力故
随意所愿若尔今文应云定慧二力良以三昧是
定故也。

佛因广答因各不同

菩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
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于其父母和尚师长
常生欢喜心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
足跟长三其身方直若修四摄得网缦相若于父
母师长病苦之时自手洗拭得手足软相若持戒
止观 辅行¶ 第 353a 页 X28-0353.png
闻法惠施无厌得节踝𦟛满身毛上靡若专心听
法演说正教得鹿王腨相若于众生不生害心饮
食知足惠施胆病得其身圆满立手过膝顶有肉
髻无见顶相若见怖畏者为作救护得阴藏相若
近智者远离愚痴扫治行路得皮肤细软身毛右
旋若以衣服等施人得金色光明相若行施时能
舍不吝得七处满相若布施时心不生疑得软声
相若如法求财以用布施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
臂肘𦟛纤若远两舌恶口恚心得四十齿白净齐
密若于众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若常作愿有来
乞者随意给与得师子颊若以饮食悉施众生得
味中上味相若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广长舌相若
不讼彼短不谤正法得梵音声若见怨憎生于喜
心得自𥇒绀色若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

具如法界次第

彼中但列三十二相之名耳不辨其因有异也。

报恩第七

如来久于阿僧祇劫修持净戒得足下平供养父
母师长和尚有德之人得足下轮相于诸众生不
生害心无劫盗想若见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
远出奉迎安施床座恭敬礼拜破除憍慢得纤长
指具上三行得足跟𦟛满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得
指网缦以好苏油摩洗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
得手足柔软修习善法不知厌足得胪腨肠闻法
止观 辅行¶ 第 353b 页 X28-0353.png
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得踝骨不现三业清净
瞻病施药饮食知足得平手立摩膝见分离者善
言和合自修惭愧亦教人修得马藏相自净三业
亦教人净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得身圆
相闻法欢喜乐为人说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诸法
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尚师长若行道
路佛塔僧坊除去砖石荆棘不净得一毛右旋相
若以饮食璎珞施人除其瞋心得二相一者金色
二者常光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即此业缘得身
细软尘垢不著常施众生所须之物得七处满相
自破憍慢调柔其性随众生心如法而行为除不
善教以善法得身上如师子相得臂肘𦟛圆缺骨
平满相以何业缘得纤指相即此业缘得身𦟛相
远离两舌和合斗诤得四十齿齐平相修欲界慈
得白齿相见有求者欢喜迎送得方颊辅相等视
众生犹如一子得上味相常施众生无上法味见
有忘者施其忆念自持五戒转以教人修习悲心
能大法施得肉髻相广长舌相实语软语法喜语
非时不语得梵声相修习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
母得二相一目绀青色二眼如牛王见有德者称
实赞叹得白毫相。

天王第七

彼经所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故随顺众生现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列相好之名在经又下文
止观 辅行¶ 第 353c 页 X28-0353.png
云根满者根字当为跟字。

飞行自在

此下所束婆沙论文亦有讹略今为示之何者彼
论谓之闻声自在知不定事通达诸永灭事知心
不相应无色法第十六是一切问答及受记具足
答波罗蜜又云所记不空过身口意资生者婆沙
云身口意命此四不须防护何以故长夜修习清
净业故又云一切所资食如人依地生。

地持百四十不共法

今文讹略彼第三卷方便处无上菩提品云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碍智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
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是为百
四十不共法也又解无上菩提云有七无上一身
无上三十二相庄严身故二道无上自度度人故
三正无上即正见等无等故四智无上四无碍智
无等故五神力无上六通无等故六断无上烦恼
智障二俱尽故七住无上圣天梵住无有等故此
七无上自是解释无上菩提耳不在百四十不共
法数内也菩萨地持经亦名菩萨地持论又名菩
萨戒经。



郎括切手捊也取也摩也。



乌贡切正作𪖵。
止观 辅行¶ 第 354a 页 X28-0354.png



承咒切卖物出手也不售即卖物不出手也又涅
槃疏云持戒者贫寒饥渴见破戒者饱食暖衣即
便毁戒同破戒者所利无几所失者大如烧栴檀
为炭虽易得售而无所直也又如有人乘马腰著
金带见乘驴者著驴绦带即便问之市中何物贵
耶彼云驴绦甚贵即便易之人为声色舍于正法
亦如是也。

旃檀

旃应作栴。

今文与论有少回互此有深意今录论文次明互相


今谓止观与婆沙论其文大同亦无回互今具引
之论云菩萨行是般舟三昧果报应知如经所说
譬如有人能破三千世界为尘又三千界所有草
木一切诸物皆为微尘一尘以为一佛世界满中
珍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得闻诸佛现
前三昧不惊不畏其福无量何况信受持读诵讽
为人解说何况定心修习如一构牛乳须何况能
成是三昧者若人受持为他人说若劫尽时设堕
此火火即寻灭若有官事若遇怨贼师子虎狼诸
虫毒等夜叉罗刹人非人等害身命者无有是处
若得六根种种诸病而失命者亦无是处唯除业
报必应受者是故受持是三昧者诸天八部诸佛
止观 辅行¶ 第 354b 页 X28-0354.png
世尊皆共护念爱念称赞皆欲见之来至其所所
未闻经自然得闻乃至梦中皆有此益若我一劫
若减一劫说其功德不可得尽譬如有人于百岁
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至十方界是人所至十方
世界无有人能知其里数唯除诸佛及诸菩萨若
人以是所行之处满中真金以用布施若复有人
但闻如是三昧以四种随喜回向菩提常求多闻
如过去诸佛行菩提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现
在未来亦复如是又如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等
所行三昧我亦如是随喜此随喜福而前福德百
千万分不及其一是故行此三昧得如是无量果
报请以此文对于止观则知与论其文大同亦无
回互但止观云复胜上四番功德与论小异又略
有人轻健等文耳。

列子六梦

正梦注云平居自梦也萼梦列子文作蘁注云蘁
应作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也思梦注云因思念
而梦也窹梦觉时道之而梦也喜梦注云喜悦而
梦也惧梦注云因恐怖而梦也列子郑人也与郑
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焉姓列名禦冠在
庄子之前故庄子每称之列子在郑四十年人无
识者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列子书有八篇其
第三篇说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
贯金石变山川移城邑千变万化不可穷极穆王
止观 辅行¶ 第 354c 页 X28-0354.png
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穆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者
中天乃止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以此观之非吾
佛之化馀岂能哉。

海此岸栴檀之香

有人引正法念经云妙高山内海此岸此岸即南
岸也南岸有此之香即是依处而立名也。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周易系辞云圣人以此斋戒洗心韩康伯注有此
云耳系胡计切。

二十四戒

若有菩萨见饥饿人来求饮食而不与者犯第一
重戒若有菩萨淫欲无度不择禽兽犯第二重戒
若有菩萨见有比丘畜于妻子说其过者犯第三
重戒若有菩萨见人愁忧欲自丧身更以巳意嗔
败他命犯第四重戒若有菩萨值有财宝随意取
者犯第五重戒若有菩萨见他嗔恚欲害他命更
以美言赞嗔恚者犯第六重戒若有菩萨见他瞋
恚欲烧僧坊若不尽心谏彼恶者犯第七重戒若
有菩萨见闻有人犯于重罪应密呼来我有良药
溉汝戒根令得还生彼若不来应须三呼若不尔
者犯第八重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犯于五逆应
作是言此非正法莫作是行若不尔者犯第九重
戒若有菩萨见闻有人欲兴善事更以瞋恚坏他
善者犯第十重戒若有菩萨见人嗜酒不呵止者
止观 辅行¶ 第 355a 页 X28-0355.png
犯第十一重戒若有菩萨见闻他人淫他妇女往
他夫所而说此事犯第十二重戒若有菩萨视他
怨家作怨家想犯第十三重戒若有菩萨见他视
怨如赤子想而谏止者犯第十四重戒若有菩萨
见他聚斗助气力者犯第十五重戒若有菩萨见
他有事发舒俳说犯第十六重戒若有菩萨见闻
他善都不言者犯第十七重戒若有菩萨见他营
诸塔庙猜不佐助者犯第十八重戒若有菩萨见
闻有人离善知识亲近恶友而反赞者犯第十九
重戒若有菩萨于旃陀罗恶人恶狗二乘人处而
往之者犯第二十重戒除有急事若有菩萨见闻
疑杀不自思惟而食此肉者当获大罪言不见闻
而食都无患者犯第二十一重戒若有菩萨见闻
疑杀作不见闻疑杀食此肉者即违十方三世诸
佛之恩而以此人为其尊者犯第二十二重戒若
有菩萨解于方便知众生根若乃不说当获大罪
报犯第二十三重戒若有菩萨持此戒时若见华
聚并虚空藏及观世音诸菩萨等向人说此犯第
二十四重戒。

应受六重

优婆塞戒经云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在家菩萨奉
持六重其六重者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若口教若自身杀即失优婆塞戒是名初重虽为
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是名二重虽为身命不
止观 辅行¶ 第 355b 页 X28-0355.png
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是名三重虽为身
命不得邪淫是名四重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是名五重虽为
身命不得沽酒是名六重受是六重若有破者名
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结优婆塞也言八重
者菩萨善戒经云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菩萨
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毁他无惭波罗夷不
得故悭不施前人无惭波罗夷瞋心打骂众生前
人惭谢不受其忏无惭波罗夷疑心谤大乘无惭
波罗夷此四波罗夷及初比丘四重为八重也若
犯一一重法现在不能庄严无上菩提不能令心
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
陀罗也菩萨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
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
乐作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
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
菩萨戒也孤山解普贤观经乃云八重未见名相
又自立云然此六重既是菩萨十重前六八重恐
加自赞毁他并及悭也今谓孤山未见名相可矣
如何虚妄自立八重耶。

僧鬘

僧鬘此云对面施也又上文云趣道场时具三法
衣者通论道场内外出入也又云佛言三夜一名
单缝二名俗服者方等行法问云在家人三衣为
止观 辅行¶ 第 355c 页 X28-0355.png
是俗服为是出家衣耶答经云一是出家衣此衣
入道场时著但是单缝与大僧衣不同耳馀二是
俗衣然此二衣一衣从俗处趣道场时著一衣寻
常坐起时著故此二衣皆在道场外著故云出道
场时须备俗服也故此三衣第一上衣名为单缝
馀二名为俗服单缝俗服共成三衣也单缝一衣
既云是出家衣故云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仪式
也又云三衣入道场时著者三衣实兼道场内外
出入今通举内外故云入道场耳又云虽制三衣
非出家服者此约单缝异于却刺而简耳若大僧
三衣道场内外出入时著准前思之可解也。

并列十二菩萨

经有两文上文云文殊师利法王子慈王法王子
大目法王子梵音法王子妙色法王子栴檀林法
王子师子吼音法王子妙声法王子妙色形皃法
王子种种庄严法王子释幢法王子顶生法王子
下文云文殊师利法王子虚空藏法王子观世音
法王子毗沙门法王子虚空法王子破闇法王子
普闻法王子妙形法王子大空法王子真如法王
子是则上文列十二菩萨法王子下文列十菩萨
法王子也头为殿堂等者经云是身如城血肉筋
骨皮里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寮孔头为
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所弃凡夫贪著。

东阿王
止观 辅行¶ 第 356a 页 X28-0356.png

东阿王曹植也植字子建即曹子建也后汉书注
云东阿即今济州县也又下文云为何所见应云
为何所见者又云菩萨不但因空见应云不但因
见三昧而见空也上下文中字有讹者请细详之
不委示也又止观中注云其一其二者此文既明
能观观法故须约于三观消之注其一者中观也
中观即是等一义空也注其二者空假二观也六
波罗蜜般若空观也五度假观也又其一者遮故
法尔空中也其二者照故三千恒具也。

观明灭

观字下欠一个无字也又下文云一我见不二者
不字恐误应作十字。

况宝梁诚制足数无文

宝梁经云非梵行人自言梵行先来败坏离于持
戒亦不入众数于佛法中无智慧命当随恶道又
云若学声闻乘疾得沙门果若有障法现世不得
沙门果者不过见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断一切
诸漏以此观之犯戒障果尚不过于一二三佛便
得漏尽何况修行大乘忏悔犯戒之罪岂不灭哉
当知将来见佛非遥悟道不久失。

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

未知此斥何许人也南山亦云忏本清净理当足
数如得作说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过深厚不任
僧用故云来不来随意也断头之喻此望不阶圣
止观 辅行¶ 第 356b 页 X28-0356.png
果为言耳又下文云缘为根相为质等者若准妙
玄及下文摄法中意应云过去二支根为缘相也
现在五支质为生也现在三支华例同过去二支
根耳未来二支果是坏也更请详之。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