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文句(四)¶ 第 59c 页
读教记卷第十一
天台沙门 法照
* 文句(四)
** 传衣
「文句(一)(二十一)于跋耆聚落值佛奉宝衣佛授粪埽大
文句(四)¶ 第 60a 页 X28-0060.png
衣(云云)故言受大(云云)迦叶能荷负佛法令得久住
至未来佛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故言持法大。
西域记(唐玄奘三藏撰凡十三卷隋彦琮撰西域传凡十卷第九卷疑字函)如来化缘
将毕垂将涅槃告迦叶波曰(云云)我今将欲入大涅
槃以诸法藏付嘱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
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
灵感要略(下)世尊告文殊言我初踰城出家入山学
道(云云)树神现身手执僧伽梨告我言(云云)悉达太
子汝今修行定得正觉过去迦叶佛涅槃时将此布
僧伽梨大衣付嘱于我令善守护待至仁者出世令
我付悉达。」
【粪埽大衣初付迦叶受也金缕袈裟乃后传持至
慈氏也或问释迦佛既付衣与迦叶传于弥勒而
迦叶佛付与树神传者何耶曰恐是未转法轮前
未有僧宝且现树神尔有人据阿含云迦叶从毕
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从金棺为现双足迦叶礼
讫是付衣之时者非也问弥勒下生身长千尺如
何分付丈六之衣既云佛佛道同何故有金缕布
衣之别只一迦叶又付法又结集法藏又持律住
持二十年又守衣于鸡足山中何其能执四事耶。】
** 别教房宿
「文句(一)(三十四)劫宾那此翻房宿(音云云秀)是比丘初出
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
座晚又一比丘亦寄宿随后而来前比丘即推草与
至未来佛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故言持法大。
西域记(唐玄奘三藏撰凡十三卷隋彦琮撰西域传凡十卷第九卷疑字函)如来化缘
将毕垂将涅槃告迦叶波曰(云云)我今将欲入大涅
槃以诸法藏付嘱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
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
灵感要略(下)世尊告文殊言我初踰城出家入山学
道(云云)树神现身手执僧伽梨告我言(云云)悉达太
子汝今修行定得正觉过去迦叶佛涅槃时将此布
僧伽梨大衣付嘱于我令善守护待至仁者出世令
我付悉达。」
【粪埽大衣初付迦叶受也金缕袈裟乃后传持至
慈氏也或问释迦佛既付衣与迦叶传于弥勒而
迦叶佛付与树神传者何耶曰恐是未转法轮前
未有僧宝且现树神尔有人据阿含云迦叶从毕
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从金棺为现双足迦叶礼
讫是付衣之时者非也问弥勒下生身长千尺如
何分付丈六之衣既云佛佛道同何故有金缕布
衣之别只一迦叶又付法又结集法藏又持律住
持二十年又守衣于鸡足山中何其能执四事耶。】
** 别教房宿
「文句(一)(三十四)劫宾那此翻房宿(音云云秀)是比丘初出
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
座晚又一比丘亦寄宿随后而来前比丘即推草与
文句(四)¶ 第 60b 页 X28-0060.png
之在地而坐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觅佛后比丘即
为说法(云云)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
(音夙)得见法身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
房是三藏意体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是
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是别教意
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即圆教意
记(二)(十)约教中皆云栖者依如来所證处以释宿也则
当教明佛分齐不同。」
【吉师曰别佛既同宿俗谛俗则不一若能一一分
别则是一一见佛同宿故云分别根尘悉得见佛
非谓根尘即是佛也。
北峰师曰藏通云同宿别圆云见佛何耶盖因缘
释中有同宿义见佛义今从义便故云耳。】
** 三种佛界
「文句(二)(二)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巳有别意。
记(二)(十一)凡别教中立佛界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
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
界今言十界皆非巳者指初地去分佛界耳若指果
头应云九界非巳有耳。」
【别教果头者本有法身也佛界法身既是本有则
知九界非巳有矣。
北峰师曰既以妙觉为果头
初地巳去分名佛界则知始从未曾闻教至于信
住行向通名理性佛界也言理性者即但中是或
问三种佛界以三身收之何如曰三皆法身也有
为说法(云云)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
(音夙)得见法身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
房是三藏意体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是
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是别教意
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即圆教意
记(二)(十)约教中皆云栖者依如来所證处以释宿也则
当教明佛分齐不同。」
【吉师曰别佛既同宿俗谛俗则不一若能一一分
别则是一一见佛同宿故云分别根尘悉得见佛
非谓根尘即是佛也。
北峰师曰藏通云同宿别圆云见佛何耶盖因缘
释中有同宿义见佛义今从义便故云耳。】
** 三种佛界
「文句(二)(二)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巳有别意。
记(二)(十一)凡别教中立佛界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
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
界今言十界皆非巳者指初地去分佛界耳若指果
头应云九界非巳有耳。」
【别教果头者本有法身也佛界法身既是本有则
知九界非巳有矣。
北峰师曰既以妙觉为果头
初地巳去分名佛界则知始从未曾闻教至于信
住行向通名理性佛界也言理性者即但中是或
问三种佛界以三身收之何如曰三皆法身也有
文句(四)¶ 第 60c 页 X28-0060.png
云竖论理性属法果头属报分證属应非也。】
** 三界天主
「妙玄(一)(九)轮王于四域自在释王于三十三天自在大
梵于三界自在。
文句(二)(二十)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
正以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住禅中
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民
加四无量心为王也。
别行疏(下)(十三)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
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
法得为千界之主也。
妙记(二)(二十五)梵即色主亦三界主魔为欲主
净名疏(二)(十三)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毗昙
云二禅巳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璎珞禅禅皆有梵
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
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净名疏(五)(十三)但世界之主统御大千。
辅行(一上)(二十六)大梵天王为三界主馀皆属臣。
华严(育字函五十)云譬如大云降注大雨大千世界一切
众生无能知数若欲算计徒令发狂唯大千世界主
摩醯首罗以过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无不明
了。
涅槃疏(一)(二十四)次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居色界顶
主大千界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若法华中列世界主
** 三界天主
「妙玄(一)(九)轮王于四域自在释王于三十三天自在大
梵于三界自在。
文句(二)(二十)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
正以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住禅中
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民
加四无量心为王也。
别行疏(下)(十三)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
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
法得为千界之主也。
妙记(二)(二十五)梵即色主亦三界主魔为欲主
净名疏(二)(十三)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毗昙
云二禅巳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璎珞禅禅皆有梵
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
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净名疏(五)(十三)但世界之主统御大千。
辅行(一上)(二十六)大梵天王为三界主馀皆属臣。
华严(育字函五十)云譬如大云降注大雨大千世界一切
众生无能知数若欲算计徒令发狂唯大千世界主
摩醯首罗以过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无不明
了。
涅槃疏(一)(二十四)次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居色界顶
主大千界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若法华中列世界主
文句(四)¶ 第 61a 页 X28-0061.png
梵天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罗
若言尸弃大梵等者更举二禅等收三四禅梵王耳
又云若言为世界主者其实只领小千而巳经家美
之故言世界主私谓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
降此不得。
瑞应经(辞字函卷上)迦维罗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
之中央也佛以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
斜故处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诸佛兴皆出于此。」
【北峰师曰涅槃疏正是顶师消经从胜名主出佗
问答谬见不评耳何以知然疏中明叙又云验是
他说照上云若字是佗人无疑私谓二字乃荆溪
再治时云也。】
** 无量义经
「妙玄(六)(八)无量义经明粗妙从一理出生无量粗妙机
应一理为妙生出无量为粗此则从妙出粗隔而未
合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秪粗是妙(云云)。
玄(七)(二十五)三引经论者法华论列十七名一无量义
(云云)。
签(八)(十五)次引解中云馀名不解今若欲略知法华论
十七名中意者第十六既名妙法莲华当知诸名并
是法华之异名耳又诸名者但法无喻唯今妙法法
喻双举故知亦可用于莲华喻十六名如妙法者本
迹各三无物以喻故喻莲华馀十六名亦含本迹各
有三义迹中诸经不谈佛意故名有量今经本迹施
若言尸弃大梵等者更举二禅等收三四禅梵王耳
又云若言为世界主者其实只领小千而巳经家美
之故言世界主私谓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
降此不得。
瑞应经(辞字函卷上)迦维罗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
之中央也佛以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
斜故处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诸佛兴皆出于此。」
【北峰师曰涅槃疏正是顶师消经从胜名主出佗
问答谬见不评耳何以知然疏中明叙又云验是
他说照上云若字是佗人无疑私谓二字乃荆溪
再治时云也。】
** 无量义经
「妙玄(六)(八)无量义经明粗妙从一理出生无量粗妙机
应一理为妙生出无量为粗此则从妙出粗隔而未
合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秪粗是妙(云云)。
玄(七)(二十五)三引经论者法华论列十七名一无量义
(云云)。
签(八)(十五)次引解中云馀名不解今若欲略知法华论
十七名中意者第十六既名妙法莲华当知诸名并
是法华之异名耳又诸名者但法无喻唯今妙法法
喻双举故知亦可用于莲华喻十六名如妙法者本
迹各三无物以喻故喻莲华馀十六名亦含本迹各
有三义迹中诸经不谈佛意故名有量今经本迹施
文句(四)¶ 第 61b 页 X28-0061.png
开废三佛旨无尽故云无量况成道后处处开废名
无量义。
文句(二)(二十六)说大乘经者(云云)若法华论列十七种
皆法华之异名无量义者即法华之一名也今申论
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云云)今按彼经
释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
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
果(云云)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
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
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序从
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如此消释不
违彼经论亦与此经合(云云)。
记(二)(四十一)次若法华论下今文消论既云法华是无
量义异名故知无量义亦是法华异名则序中立名
于理无咎前说无量义经以为法华序竟更依论意
即是先说法华异名还入法华之妙定若尔前巳说
竟今何重说答前所说经灼然成序重牒其名义兼
于正故使论引今为异名名义两兼序正双得(云云)
今按下依经重释无量义名以證成序先列经文以
辨今意(云云)初文先出能生次所谓下所生(云云)此
等下更结所生以示能生能生义处法华别名所生
无量为法华序故序中一名义兼两向然应知从一
以出无量虽举能出通皆属序若无量入一虽涉所
生通皆属正故义处一法亦成两向出生之义处属
无量义。
文句(二)(二十六)说大乘经者(云云)若法华论列十七种
皆法华之异名无量义者即法华之一名也今申论
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云云)今按彼经
释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
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
果(云云)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
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
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序从
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如此消释不
违彼经论亦与此经合(云云)。
记(二)(四十一)次若法华论下今文消论既云法华是无
量义异名故知无量义亦是法华异名则序中立名
于理无咎前说无量义经以为法华序竟更依论意
即是先说法华异名还入法华之妙定若尔前巳说
竟今何重说答前所说经灼然成序重牒其名义兼
于正故使论引今为异名名义两兼序正双得(云云)
今按下依经重释无量义名以證成序先列经文以
辨今意(云云)初文先出能生次所谓下所生(云云)此
等下更结所生以示能生能生义处法华别名所生
无量为法华序故序中一名义兼两向然应知从一
以出无量虽举能出通皆属序若无量入一虽涉所
生通皆属正故义处一法亦成两向出生之义处属
文句(四)¶ 第 61c 页 X28-0061.png
序收会之义处属正即从一义处巳下两句文是其
两意故佛入义处义兼二途譬者序如下从一出多
正如除从多归一故知昔教赴机益物如用钱市物
而皆未知其大数从一下合喻如此等者结前能所
以成两解能生不违论所生不违经但依两解经论
理存消释既尔得意者何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
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序若也专能何殊生等及昔
一圆若专论所何异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还成
双失所以今家能所相从二义俱立若专序者则法
华巳前非但未论会多归一亦未曾说从一出多故
无量义唯今经序。
句(二)(二十八)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也义处
即谛理也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又云若我
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
记(二)(一)教菩萨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带异名以释故
加之以处处为能生之一法一法秪是究竟相故云
谛理谛理乃与法华不殊故灯明佛叹法华经亦云
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为證
證义处也所以经名在序但云无量义耳以兼正故
教菩萨法加于处也取下三昧来通释之使两处义
齐俱序并正嘉祥云此有二义一者实相名为无量
二者实相所生名为无量今谓无量之名可名所生
实相之称应申能生虽立能所俱名无量则未可也
若对异名能生之法名为实相斯则可矣直尔释序
两意故佛入义处义兼二途譬者序如下从一出多
正如除从多归一故知昔教赴机益物如用钱市物
而皆未知其大数从一下合喻如此等者结前能所
以成两解能生不违论所生不违经但依两解经论
理存消释既尔得意者何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
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序若也专能何殊生等及昔
一圆若专论所何异注者及昔三教是故各存还成
双失所以今家能所相从二义俱立若专序者则法
华巳前非但未论会多归一亦未曾说从一出多故
无量义唯今经序。
句(二)(二十八)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也义处
即谛理也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又云若我
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
记(二)(一)教菩萨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带异名以释故
加之以处处为能生之一法一法秪是究竟相故云
谛理谛理乃与法华不殊故灯明佛叹法华经亦云
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为證
證义处也所以经名在序但云无量义耳以兼正故
教菩萨法加于处也取下三昧来通释之使两处义
齐俱序并正嘉祥云此有二义一者实相名为无量
二者实相所生名为无量今谓无量之名可名所生
实相之称应申能生虽立能所俱名无量则未可也
若对异名能生之法名为实相斯则可矣直尔释序
文句(四)¶ 第 62a 页 X28-0062.png
意都不然经自释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生即所生
一法能生即实相也古来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释耶
故论云此是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既云欲说非即
全同若其全同即是巳说故论存序乃云欲说意兼
于正则为异名论具二途今释准彼亦顺下文三昧
为叹若所入三昧唯依所生列名秪应但云无量故
知经名文在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义必双含所
以前消论云欲说此经先入此定今从经所表边复
以义处叹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经。
句(二)(二十八)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證得是
故如来之所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
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佛说经巳
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定
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后出入
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量义可入斯定说此经
巳何故入定释言先入此定后说此经可解说此经
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
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称为瑞相即此义焉
记(三)(一)佛护念者果人所护既是能生无量义处复是
佛所證得岂佛所證而非实相故引自住而以为證
昔未说故名之为护约法约机皆护念故从虽欲下
明护念意佛意本欲唯说能生故说无量义时机仍
未发隐而不说故云护念故无量义下一护念言亦
成两向但彼经文虽云从一出多未云从多归一犹
一法能生即实相也古来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释耶
故论云此是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既云欲说非即
全同若其全同即是巳说故论存序乃云欲说意兼
于正则为异名论具二途今释准彼亦顺下文三昧
为叹若所入三昧唯依所生列名秪应但云无量故
知经名文在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义必双含所
以前消论云欲说此经先入此定今从经所表边复
以义处叹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经。
句(二)(二十八)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證得是
故如来之所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
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佛说经巳
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定
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后出入
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量义可入斯定说此经
巳何故入定释言先入此定后说此经可解说此经
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
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称为瑞相即此义焉
记(三)(一)佛护念者果人所护既是能生无量义处复是
佛所證得岂佛所證而非实相故引自住而以为證
昔未说故名之为护约法约机皆护念故从虽欲下
明护念意佛意本欲唯说能生故说无量义时机仍
未发隐而不说故云护念故无量义下一护念言亦
成两向但彼经文虽云从一出多未云从多归一犹
文句(四)¶ 第 62b 页 X28-0062.png
是覆相名为护念若不尔者则巳说法华何名为序
以未说故故云虽欲开示等也以未说故护未畅故
念言久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从
所生非专佛护在昔通说无时不然故法华论云莲
华二义一者出水二者开敷彼如出水此若开敷所
以仍名为莲故华但有未开当开之别(云云)次立疑
者且依序问凡诸化仪皆先定后说此中何以先说
后定答中先顺问答佛之常仪次申定意欲明一定
义分两途次说此下述为序意今时何故先说后定
常仪说巳即应众散更入此定肃其现众众既不散
得为今序次何者下述为正意以一定中义兼二意
意虽复二时众但见无量义后即便入定不知所入
为是何定不知定后为说何法故结集者复符佛旨
述所说经但云无量述所入定即加其处若从义处
以出无量显成序意若收无量以入义处密成正宗
虽加义处众亦莫知。
句(六)(三十)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机发何以知然无量
义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既闻此说思
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生如是三乘亦应入一
如是思时渐巳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
记(七)(二十)次约无量义者去法华极近时极少也既闻
从一出多义必收多归一四味之终故云渐巳机无
隔异故云通泰发在须臾故名为即。
句(六)(三十一)故无量义中先巳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
以未说故故云虽欲开示等也以未说故护未畅故
念言久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从
所生非专佛护在昔通说无时不然故法华论云莲
华二义一者出水二者开敷彼如出水此若开敷所
以仍名为莲故华但有未开当开之别(云云)次立疑
者且依序问凡诸化仪皆先定后说此中何以先说
后定答中先顺问答佛之常仪次申定意欲明一定
义分两途次说此下述为序意今时何故先说后定
常仪说巳即应众散更入此定肃其现众众既不散
得为今序次何者下述为正意以一定中义兼二意
意虽复二时众但见无量义后即便入定不知所入
为是何定不知定后为说何法故结集者复符佛旨
述所说经但云无量述所入定即加其处若从义处
以出无量显成序意若收无量以入义处密成正宗
虽加义处众亦莫知。
句(六)(三十)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机发何以知然无量
义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既闻此说思
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生如是三乘亦应入一
如是思时渐巳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
记(七)(二十)次约无量义者去法华极近时极少也既闻
从一出多义必收多归一四味之终故云渐巳机无
隔异故云通泰发在须臾故名为即。
句(六)(三十一)故无量义中先巳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
文句(四)¶ 第 62c 页 X28-0062.png
二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
空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
也。
记(七)(二十一)无量义中先巳收集者虽云从一出多密
疑多皆属一故云收集又乃由先说一出于多方可
定起收多归一故知尔前当机益物虽于一施三而
三掩其一欲说收入故预谭开彼云下引彼无量义
经示相如何得知收集诸经彼经既云诸经无量皆
从一出故指前经以为无量。
句(八)(十)今初言巳者大品巳上渐顿诸说也今者同一
座席谓无量义经也当者谓涅槃也大品等渐顿皆
带方便取信为易今无量义一生无量无量未还一
亦是易信今法华论法一切差别融通归一法论人
则师弟本迹俱皆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
锋难事法华巳说涅槃在后则易可信也。」
【夫无量义经的在所生而得为序教未合故机尚
偏故相犹覆故是异体也若从佛意所表兼正自
是能生一实法华异名非谓无量义经也但看记
文开为合序及解佛入义处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文未尝不以能所分之能所既分然后默意乃
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
序夫如是则无量义时机仍未发异体审矣。】
** 四伏难(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答伏疑句云弥勒联翩搆疑文殊
频烦为断)
空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
也。
记(七)(二十一)无量义中先巳收集者虽云从一出多密
疑多皆属一故云收集又乃由先说一出于多方可
定起收多归一故知尔前当机益物虽于一施三而
三掩其一欲说收入故预谭开彼云下引彼无量义
经示相如何得知收集诸经彼经既云诸经无量皆
从一出故指前经以为无量。
句(八)(十)今初言巳者大品巳上渐顿诸说也今者同一
座席谓无量义经也当者谓涅槃也大品等渐顿皆
带方便取信为易今无量义一生无量无量未还一
亦是易信今法华论法一切差别融通归一法论人
则师弟本迹俱皆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
锋难事法华巳说涅槃在后则易可信也。」
【夫无量义经的在所生而得为序教未合故机尚
偏故相犹覆故是异体也若从佛意所表兼正自
是能生一实法华异名非谓无量义经也但看记
文开为合序及解佛入义处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文未尝不以能所分之能所既分然后默意乃
即所生为能生方是异名能生家之所生此乃成
序夫如是则无量义时机仍未发异体审矣。】
** 四伏难(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答伏疑句云弥勒联翩搆疑文殊
频烦为断)
文句(四)¶ 第 63a 页 X28-0063.png
「文句(三)(五)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
何所决。
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二伏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后决疑。
释云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三伏难我及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
令我答于理不可。
释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四伏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
释云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文句(三)(十四)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
欲问。
一伏疑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
必如此。
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
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
二伏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
召。
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
相义(此断其疑体之间)。
三伏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
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
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
文句(四)¶ 第 63b 页 X28-0063.png
四伏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
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
有馀(此断其疑用之问)。
签(一)(二十五)弥勒初以伏疑潜难文殊因以潜释伏疑
难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文殊
释云我见等也。」
【只著两个潜字点出两重文外巧思也而言弥勒
难文殊释者盖本发问序答问序而言之耳。】
** 方便品题
「文句(三)(十四)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
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
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
譬如偏举指以目偏处是举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
释方将用以释便若总举指以目圆处宜将秘以释
方妙以释便也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
怀如经令离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
便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
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哢引为真实作门真实
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开
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佗经非今品意又方者
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
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
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唯我知
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
文句(四)¶ 第 63c 页 X28-0063.png
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
妙记(三)(二十九)正法华题称善权品及至释文皆云善
权方便当知法护亦以善权而释方便善是巧之异
名耳(云云)文自为三初一从字训后二从意义又初
二从昔教后一属今经虽有三释并以三教而为方
便但有能通非能通及以即不即异致成三释然须
略谭三种大旨方可消文然于三中初约能用三教
得名法是所用用是能用虽法之与用俱通四教但
有方圆差会之殊故方便之称从权立名权不即实
故对昔辨成体外权非今品意文中举圆即属真实
相对来耳故知在昔不应以秘妙释方便也乃是秘
而不说名为方便况圆于昔乃是兼带之圆是故偏
圆咸非今意次第二释权属能通三教亦得名为方
便然虽不即以能为圆作远诠故所诠之圆亦带能
诠为方便故故知并非今品意也前释不云三为能
者权实逗会各致其极故方法不同至第三释方乃
三权即是一实指此即实之权方名今经方便(云云)
若于如来方便本一此意未宣故属昔教虽是体外
方便于理无非体内而众生未知准佛意说故云称
叹方便以未开故非今品意次第二约能诠者若理
教相望四教各论无非能诠今以三望一三为一实
作诠故三名能诠是则前之三教教行人理悉为能
诠(云云)第三释者即今品意但前二释于昔但得名
遍名门秘而不说今开其偏门即圆所也故云秘妙
妙记(三)(二十九)正法华题称善权品及至释文皆云善
权方便当知法护亦以善权而释方便善是巧之异
名耳(云云)文自为三初一从字训后二从意义又初
二从昔教后一属今经虽有三释并以三教而为方
便但有能通非能通及以即不即异致成三释然须
略谭三种大旨方可消文然于三中初约能用三教
得名法是所用用是能用虽法之与用俱通四教但
有方圆差会之殊故方便之称从权立名权不即实
故对昔辨成体外权非今品意文中举圆即属真实
相对来耳故知在昔不应以秘妙释方便也乃是秘
而不说名为方便况圆于昔乃是兼带之圆是故偏
圆咸非今意次第二释权属能通三教亦得名为方
便然虽不即以能为圆作远诠故所诠之圆亦带能
诠为方便故故知并非今品意也前释不云三为能
者权实逗会各致其极故方法不同至第三释方乃
三权即是一实指此即实之权方名今经方便(云云)
若于如来方便本一此意未宣故属昔教虽是体外
方便于理无非体内而众生未知准佛意说故云称
叹方便以未开故非今品意次第二约能诠者若理
教相望四教各论无非能诠今以三望一三为一实
作诠故三名能诠是则前之三教教行人理悉为能
诠(云云)第三释者即今品意但前二释于昔但得名
遍名门秘而不说今开其偏门即圆所也故云秘妙
文句(四)¶ 第 64a 页 X28-0064.png
显露彰灼故云真秘(云云)于昔成秘彼秘被开于今
成妙次妙达下释功用者达即是开用妙之便以开
秘方妙外无法故云即是。
记(三)(三十二)若于尔前二味三教利根菩萨有显露得
两教二乘唯秘密得由得入故即称为门。
句(三)(二十二)前一番明如来能知方便能用方便此一
番用行者能随顺方便(云云)上两意用方便从方便
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实真实即圆因圆因即自行之
方便。
记(四)(五末)前一番等者初约方法中明如来能知能用
方便法是能知用是能用众生不知是佛方便今并
开之令众生知此一番明令众生从顺方便者谓从
门顺实故也而亦不知方便即是所顺之实今亦开
之又前之二章并有机应二意但前多从应说故且
云如来后多从机说故云行者故慇勤称叹之言并
从佛得(云云)言辨异者虽同五味所对别故虽诸味
中有即不即于佛常即众生自离又凡五味释但得
名判若成今品复须更开此虽准前三义释品则前
二义至第五味巳成开竟虽第三属开今复通前前
四亦云非今所用于今亦成所待之粗圆及所入方
是真实后释虽复更对五时但知醍醐无非秘妙开
之与判咸在其中。
句(八)(十四)问方便当体是门为通实相故为门私答具
二义(云云)此二门各有开闭昔不言三是方便故其
成妙次妙达下释功用者达即是开用妙之便以开
秘方妙外无法故云即是。
记(三)(三十二)若于尔前二味三教利根菩萨有显露得
两教二乘唯秘密得由得入故即称为门。
句(三)(二十二)前一番明如来能知方便能用方便此一
番用行者能随顺方便(云云)上两意用方便从方便
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实真实即圆因圆因即自行之
方便。
记(四)(五末)前一番等者初约方法中明如来能知能用
方便法是能知用是能用众生不知是佛方便今并
开之令众生知此一番明令众生从顺方便者谓从
门顺实故也而亦不知方便即是所顺之实今亦开
之又前之二章并有机应二意但前多从应说故且
云如来后多从机说故云行者故慇勤称叹之言并
从佛得(云云)言辨异者虽同五味所对别故虽诸味
中有即不即于佛常即众生自离又凡五味释但得
名判若成今品复须更开此虽准前三义释品则前
二义至第五味巳成开竟虽第三属开今复通前前
四亦云非今所用于今亦成所待之粗圆及所入方
是真实后释虽复更对五时但知醍醐无非秘妙开
之与判咸在其中。
句(八)(十四)问方便当体是门为通实相故为门私答具
二义(云云)此二门各有开闭昔不言三是方便故其
文句(四)¶ 第 64b 页 X28-0064.png
门掩今说三是方便故其门开昔不说一是真实实
门掩今说一是真实故实门开二者此方便复通实
相故三乘方便为一乘门。
记(八)(二十三)初云当体者未有所通约体外说且以当
教可入称门若云为实相门者约能通至实相以说
(云云)此二门各有开闭者能通当体法体不别从今
昔说故昔闭今开实相亦尔(云云)初当体中虽亦名
门于实犹闭故须明开然但说三为方便即须说一
为真实相对论之故耳二者下次释能通即为实作
门准佛本意俱是能通据物机缘所解有二诸钝菩
萨亦有能知三教能通但法华前机未会耳故在昔
俱闭于今并开故亦与实对辨岂能通方便开实相
犹闭方便仍闭实相得开。
妙玄(九)(十一)法华前教或门理巳入妙者更何所开。
净名疏(三)(十四)一略释名者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
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
略记(上之下)(十四)略释方便者(云云)法华疏中为显实故
分为三释谓法用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
用者门论趣入秘妙开权今未开权故缺后释不取
门者菩萨可入二乘缺之于菩萨中且约当分复置
传入故且不云据理亦合用门一义以当分入与法
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意。」
【北峰师曰方便品中文说真实题标方便者其旨
有三一彰开权即是真实二对内證实智外用为
门掩今说一是真实故实门开二者此方便复通实
相故三乘方便为一乘门。
记(八)(二十三)初云当体者未有所通约体外说且以当
教可入称门若云为实相门者约能通至实相以说
(云云)此二门各有开闭者能通当体法体不别从今
昔说故昔闭今开实相亦尔(云云)初当体中虽亦名
门于实犹闭故须明开然但说三为方便即须说一
为真实相对论之故耳二者下次释能通即为实作
门准佛本意俱是能通据物机缘所解有二诸钝菩
萨亦有能知三教能通但法华前机未会耳故在昔
俱闭于今并开故亦与实对辨岂能通方便开实相
犹闭方便仍闭实相得开。
妙玄(九)(十一)法华前教或门理巳入妙者更何所开。
净名疏(三)(十四)一略释名者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
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
略记(上之下)(十四)略释方便者(云云)法华疏中为显实故
分为三释谓法用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
用者门论趣入秘妙开权今未开权故缺后释不取
门者菩萨可入二乘缺之于菩萨中且约当分复置
传入故且不云据理亦合用门一义以当分入与法
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意。」
【北峰师曰方便品中文说真实题标方便者其旨
有三一彰开权即是真实二对内證实智外用为
文句(四)¶ 第 64c 页 X28-0064.png
权三表权有显实之功何者法华之功功在开权
即实故特标之意彰显实不离于权如疏云妙达
于方即是真秘等用證初义也以由如来内證实
体故能外用自在无穷以对内證实智故所有化
用皆名权也如记(三)(三十七)云内由三德三身具足
故使外用横竖显密为成今经破立之意以对昔
故须为四句通论大纲以对自證实智说之是故
须云第三半句用證第二义也其方便品中虽有
权有实而实不自显显实由权权有显实之功故
用标品如记(三)(三十八)云故下十双双双皆具权实
之名皆取即实而权为方便品(文)用證第三义也
或问三种方便与莲华三喻如何会通曰莲华三
喻既喻一代施化之意即实而权即权而实正对
秘妙方便但今开显不开佛意不开秘妙自开机
情所执之法正是开法用能通以成秘妙也须知
从偏入圆能通之机在昔未有入者有巳入者于
巳入中有真似浅深不同若巳入真位则不须开
若入似位及未入者此则须开但入似位须用闻
开故妙乐云圆人初心须闻开等其未入者一向
须开也。
逸堂云三种方便之相云何曰不知圆而修三是
法用知圆而修三舍三而入圆是能通即三而修
圆是秘妙也又问今经开三教正是法用与能通
何异耶曰皆开三教也若法用方便人理教行皆
即实故特标之意彰显实不离于权如疏云妙达
于方即是真秘等用證初义也以由如来内證实
体故能外用自在无穷以对内證实智故所有化
用皆名权也如记(三)(三十七)云内由三德三身具足
故使外用横竖显密为成今经破立之意以对昔
故须为四句通论大纲以对自證实智说之是故
须云第三半句用證第二义也其方便品中虽有
权有实而实不自显显实由权权有显实之功故
用标品如记(三)(三十八)云故下十双双双皆具权实
之名皆取即实而权为方便品(文)用證第三义也
或问三种方便与莲华三喻如何会通曰莲华三
喻既喻一代施化之意即实而权即权而实正对
秘妙方便但今开显不开佛意不开秘妙自开机
情所执之法正是开法用能通以成秘妙也须知
从偏入圆能通之机在昔未有入者有巳入者于
巳入中有真似浅深不同若巳入真位则不须开
若入似位及未入者此则须开但入似位须用闻
开故妙乐云圆人初心须闻开等其未入者一向
须开也。
逸堂云三种方便之相云何曰不知圆而修三是
法用知圆而修三舍三而入圆是能通即三而修
圆是秘妙也又问今经开三教正是法用与能通
何异耶曰皆开三教也若法用方便人理教行皆
文句(四)¶ 第 65a 页 X28-0065.png
开若能通者人巳入圆但开三教是彼能通之门
耳。】
** 五浊体相
「经(五)长行释迦章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
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文句(四)(十七)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
四浊立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此义也众生浊亦
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
此义也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
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云云)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
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
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降诸见炽盛粗弊色心恶名
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
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
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烦
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瞋虺吸毒挠诸世间痴
暗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
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
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
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
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
如短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
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命浊相(云云)次第者
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
耳。】
** 五浊体相
「经(五)长行释迦章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
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文句(四)(十七)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
四浊立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此义也众生浊亦
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
此义也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
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云云)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
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
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降诸见炽盛粗弊色心恶名
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
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
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烦
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瞋虺吸毒挠诸世间痴
暗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
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
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
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
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
如短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
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命浊相(云云)次第者
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
文句(四)¶ 第 65b 页 X28-0065.png
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也。
文句(一)(释阿㝹三十二楼驮)劫初大水风吹结搆以成世界
光音天命尽化生为人身有光飞而行欢喜为食无
男女尊卑众共生中呼为众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
色如生酥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飞少食者犹
光泽便有胜负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然地皮转
相轻慢失皮食地肤转生诸恶失肤食自然粇米食
米则男女根生遂为夫妇羞故造舍多储取米后米
生糠糩刈巳不生枯株现更相盗夺遂立一平能者
为田主理诤讼是为民主。
妙乐(五)(九)释劫相云四浊等者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
住劫中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
为五浊始。
长阿含(履字函二十二卷)世间人本寿八万岁(云云)其后人
寿稍减当寿十岁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云云)五谷
不生唯有稊稗(云云)绫锦缯绢(云云)皆无复有唯有
粗织草衣(云云)七宝珠玉自然没地。
弥勒成佛经(岂字函)人寿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
身悉长一十六丈(云云)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云
云)空中雨宝(云云)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
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相厌离各各相谓而
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
文句(四)(二十六)受阴身经说凡夫受身初七日未转异
二七有生相如薄酪三七如厚酪四七如凝酪五七
文句(一)(释阿㝹三十二楼驮)劫初大水风吹结搆以成世界
光音天命尽化生为人身有光飞而行欢喜为食无
男女尊卑众共生中呼为众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
色如生酥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飞少食者犹
光泽便有胜负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然地皮转
相轻慢失皮食地肤转生诸恶失肤食自然粇米食
米则男女根生遂为夫妇羞故造舍多储取米后米
生糠糩刈巳不生枯株现更相盗夺遂立一平能者
为田主理诤讼是为民主。
妙乐(五)(九)释劫相云四浊等者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
住劫中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
为五浊始。
长阿含(履字函二十二卷)世间人本寿八万岁(云云)其后人
寿稍减当寿十岁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云云)五谷
不生唯有稊稗(云云)绫锦缯绢(云云)皆无复有唯有
粗织草衣(云云)七宝珠玉自然没地。
弥勒成佛经(岂字函)人寿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
身悉长一十六丈(云云)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云
云)空中雨宝(云云)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
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相厌离各各相谓而
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
文句(四)(二十六)受阴身经说凡夫受身初七日未转异
二七有生相如薄酪三七如厚酪四七如凝酪五七
文句(四)¶ 第 65c 页 X28-0065.png
如肉坯六七如肉抟七七于肉抟生五疱头手脚等
八七又五疱一头两膊两腕九七续生二十四疱四
疱作眼耳鼻舌二十疱为二十指十七转现腹相渐
渐皮骨分解作诸异相生七百筋七千脉随所须相
用一风染之须白相白风染乃至馀风亦如是香风
故安隐端正臭风故不安隐则丑陋邪戾后出胎食
五谷则生八万户虫也(止观四引入胎经总有三十八个七日俱舍论列五位须
者检之)。」
【嗟夫五浊之人既不知五浊之体又不知五浊之
相欲其离五浊难矣哉。】
读教记卷第十一
八七又五疱一头两膊两腕九七续生二十四疱四
疱作眼耳鼻舌二十疱为二十指十七转现腹相渐
渐皮骨分解作诸异相生七百筋七千脉随所须相
用一风染之须白相白风染乃至馀风亦如是香风
故安隐端正臭风故不安隐则丑陋邪戾后出胎食
五谷则生八万户虫也(止观四引入胎经总有三十八个七日俱舍论列五位须
者检之)。」
【嗟夫五浊之人既不知五浊之体又不知五浊之
相欲其离五浊难矣哉。】
读教记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