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玄(五)¶
妙玄(五)¶ 第 27b 页

读教记卷第五
天台沙门 法照

* 妙玄(五)

** 十种境界

「妙玄(五)(四)普贤观明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

(五)(廿八)普贤观云十境界等又云三昧力故六根渐
净具如经说六根净巳为诸如来摩头授记授记即
是入初住也故知六根即是住前十信位也。

四教义(四)(二十)普贤观经明修大乘人未得无生忍前
有十种證相此即是十信之位。

法华三昧仪(第五證相)上品慧根净相者行者亦于行坐
诵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心不
动摇于禅定中得见普贤菩萨释迦多宝分身世尊
及十方佛得无阂大陀罗尼获六根清净普现色身
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广说如普贤观经中。」

【十种境界者夷考经文自分十段一见神力化事
结云见是事巳二见化事变现结云行者见是事
巳三见普贤说法结云深解义趣四见东方佛结
云见一佛巳五见十方佛结云见诸佛巳六见十
方佛土结云既见十方佛巳七见佛与地结云见
妙玄(五)¶ 第 27c 页 X28-0027.png
是地巳八见座上世尊结云见诸佛巳九见释迦
分身结云净眼根巳十见多宝佛塔结云见多宝
佛塔巳过是则入无生忍位玄文谓之境界四教
义三昧仪谓之證相名异义同慧觉谓初普贤化
乘白象变现境界乃至第十见灵山席得中持门
境界智涌谓初见普贤菩萨境界乃至第十见南
方旃檀德佛境界草庵谓十方诸佛为一境界释
迦二分身三多宝四及六根清净为十竹庵谓十
信心为境界證悟云初标经云乐见普贤菩萨色
身者一也乐见多宝佛塔者二也乐见释迦三也
及分身诸佛者四也乐得六根清净者前别标四
后总标六足成十也于四别中结其一曰是名始
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复于六中结其一曰是名
眼根初境界相四别中普贤既名境界馀多宝等
岂更异途六中眼根复名境界馀五可知次释云
从不入三昧但诵持故(止)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是
普贤境界次从汝行大乘(止)坐狮子座是释迦境
界次从净眼根巳(止)见多宝佛塔是多宝境界四
分身境界者应知普贤多宝释迦皆有分身佛但
作一种境界标之若了一佛分身亦了各各分身
故经文中标在三种之后云及分身诸佛者及字
兼之佛言巧矣馀六境界经文的然祖源记云一
经前后二处摩头荆溪指后为入住也。】

** 大师位次
妙玄(五)¶ 第 28a 页 X28-0028.png

「妙玄(五)(八)若大乘忏悔发初随喜圆信之心获一旋陀
罗尼巳不可向人说虽种种分别亦不可解况后诸
位二乘尚不闻其名岂凡人能说此语有意大师自
说巳證也。

(五)(廿一)一旋陀罗尼者此经列三陀罗尼下文释云
旋假入空名之为旋旋空入假名百千万亿中道实
相名为法音今举三中之初以劣况胜故云一旋约
位竖明虽在六根七信巳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次
文中言此语有意者如智者大师初见南岳所證之
法即此初陀罗尼也何由可向下类人说令他解巳
所證法耶此即章安述大师巳證可知。

妙玄(五)(八)十信之位伏道转强发得似解破界内见思
界内界外无知尘沙如经文云得三陀罗尼但名似
道未是真道旋陀罗尼是旋假入真百千旋陀罗尼
是旋真入俗法音方便正是伏道未得入中(云云)
入初住得真法音陀罗尼正破无明始名断道见佛
性常住第一义理名圆教无生忍。

(六)(一)陀罗尼此云总持此三各能总持诸法如云一
空一切空等假中亦然故名为总疏云旋者转也转
一切法皆悉入空言百千万亿者以从数故故名为
假中道法音能作体内方便故也此三祇是一心三
观持一切法通名总持此中即是相似三总持也(云云)
若入初住得真法音者谓破无明證真法性。

止观(一)(二)安禅而化位居五品故经云施四百万亿那
妙玄(五)¶ 第 28b 页 X28-0028.png
由佗国人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随
喜人百千万倍况五品耶(云云)大经云是初依菩萨
辅行(一上)(十四)安禅而化至五品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
(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巳益佗但位居五品
(云云)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
当知轨物随机顺缘设化不可一准故经云去引證
大师五品功多(云云)初品最小其功尚多况第五品
耶此證大师居第五品其德深也(云云)若准圆位五
品六根并名初依未断无明名具烦恼亦得名为观
行相似知秘密藏。

别传(三)思师叹曰非尔弗證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
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五品六根俱是
圆方便位品对六根故名前也)。

妙玄(七)(四)能旋假入空即是下中上药草等益亦是小
树益得百千旋陀罗尼即大树益得法音方便陀罗
尼是相似实益若有须臾闻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得
真实益。

(七)(廿七)言旋假入空即三草等益者五品为小草七
信为中草上草亦在五品位中以同三藏未断惑故
八信巳上为小树十信伏无明为大树初住巳上即
实事益虽分七益位必在圆。

文句(十)(卅三)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为三昧
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辩说名陀
罗尼上品云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转身得一切语言
妙玄(五)¶ 第 28c 页 X28-0028.png
陀罗尼当知音声犹是色法故言体一用异又舌根
清净名陀罗尼馀根清净名三昧都是六根清净法
门耳。

妙乐(十)(卅五)上品云初得等者上药王品云过去名一
切众生喜见菩萨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得现一切
色身三昧后重生其国于净德王家忽然化生白其
父言我先巳得解一切语言陀罗尼既云转身得一
切语言即似转身方得若云我先巳得即似指先所
得色身三昧即此三昧亦名语言陀罗尼故云犹是
色法犹是之言表与前同故此语言与色身但是身
口之异岂可现身不能说法但从事别其理必同故
作异名消文最便此则圆门三昧陀罗尼必是体同
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即不思议之定慧故得
互用准下释中三轮具足又舌下判三昧与陀罗尼
祇是真位六根耳。

文句(二)(十五)空观观心但有名字即闻持陀罗尼假观
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法门即行持陀罗尼中
观观心心即实相即是义持陀罗尼。

法界次第(下)一闻持陀罗尼(亦曰名持)二分别陀罗尼(亦曰
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亦曰行持)。

净名疏(一)(卅三)(云云)。」

【或云大师正是五品即十信故得陀罗尼此又妨
别传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巳益佗但位居五
品之文。
妙玄(五)¶ 第 29a 页 X28-0029.png

或问文句与法界次第对二持不同者何曰凡百
对当随便取义不可一准法界次第取出假义故
以义持对假是中道行故以行持对中文句取行
持是行行边故对假义持是中道义故对中故知
二文各有所以签云约位竖明虽在六根七信巳
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且初心横通如何便證空
持耶曰竖别约位也横通约观也断惑入位与空
相应虽在七信观心豁解持因静发不隔初心。】

** 六重本迹

「妙玄(七)(七)
| 理事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 |(安乐行) |迹 |
| 理教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方便品) |迹 |
| 教行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巳来世得作佛) |(方便品) |迹 |
| 体用 |(吾从成佛巳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 |(寿量品) |本 |
| 实权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药草喻品) |本 |
| 巳今 |(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方便品) |本 |

释签(八)(一末)第六巳今巳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
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巳前皆名为巳踊出巳后
方名为今故云巳说事理乃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
事理乃至权实皆名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
权实何能显于长远之本又巳今之言虽异前五亦
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则应又简巳
今不同法华巳前诸经巳今仍属于迹今经所明乃
是真明久远之本即是巳说巳今为迹今说巳今为
妙玄(五)¶ 第 29b 页 X28-0029.png
本方是实说所以六门引證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
本者何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
体用等三通中复别既云本用本权非迹文能显况
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引迹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
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例
本故但引迹门。」

【妙玄六重本迹唯体用一重是引本文为證馀五
皆迹文也而释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斯盖
记主点经玄意实权巳今即指迹文为本文耳故
云今说巳今为本方是实说然则前三不指迹为
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后三既是通中
复别故须指迹为本可看通别两字此例甚多如
文句(一)(三)明本迹一释初引寿量我成佛巳来甚大
久远又方便品云我本立誓愿普令一切众亦同
得此道又五百授记品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
闻妙乐(一)(十一)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
中文密示本意故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文显
巳通得引用又妙乐(三)(卅九)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
八本门本虽未至权实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此既玄释不同
消文或云前三是从本垂迹之文后三是发迹显
本之文故云三引迹文或云玄谭大旨不分本迹
之殊或云文在本门但文暂偶有同迹门文故或
云荆溪文误或云前三是因为迹后三是果为本
妙玄(五)¶ 第 29c 页 X28-0029.png
或云别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 本迹比决

「妙玄(七)(九)若娑婆为墨东行千界方下一点点不点等
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复过于是百千万亿那由佗劫
弥勒补处以出假种智直数世界尚不能知况数其
尘宁当得尽特是如来巧喻显其长远之相况以世
智巧历算数耶文云我以佛眼观彼久远犹若今也
唯佛能知如此久远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释签(八)(二)文中云娑婆为墨至宁当得尽者此引迹门
化城品文不合引于弥勒等言弥勒不知文在本门
或是借于本中之文来此况喻假使迹中三千尘点
补处智力亦不能知若定用迹文则应除弥勒等二
十五字义理即顺师云恐别有意然虽引弥勒语势
稍殊彼本门文但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
亦所不达今此文中以出假智数世界不知况其尘
数若取知尘祇应合用出假智耳是故应用前文说
也。」

【大师引经毕断云唯佛能知如此久远则自弥勒
补处而下皆不能知乃约意说耳非谓借用本迹
文也只因记主作本迹文看神智又以本门弥勒
不知尘点之界望不下尘犹是喻迹者非是。】

** 四佛迹因

「妙玄(七)(十一)或言昔为摩纳值燃灯佛五华奉散布发
掩泥跃身虚空得无生忍佛与授记号释迦文大品
妙玄(五)¶ 第 30a 页 X28-0030.png
亦云华严城内得记义与此同并云断惑故知通佛
行因之相也或言昔为宝海梵志删提岚国宝藏佛
所行大精进十方佛送华供养既为宝藏佛父又是
弥陀之师称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知是别圆行因之
相。

释签(八)(三)昔为摩纳者具如瑞应然灯授记得无生忍
故知是通佛也昔为宝海梵志具如悲华第二云有
菩萨名寂意问佛其馀诸佛世界清净今佛世尊何
故处斯五浊而说三乘佛言净不净土皆本愿故我
于过去恒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
持轮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臣名曰宝海是梵
志种善知占相时生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天
常来供养因为作字名曰宝藏后出家成道亦名宝
藏转法轮度众生巳次游聚落为圣王说法巳王请
安居王之七宝亦自申供养王有千子亦各三月供
养广如经说乃至满二百五十年后宝海来至佛所
得记作佛十方微尘世界众生凡是宝海先所化者
一时成道宝海次劝轮王发心次劝太子发心次令
诸天八部发心乃至三千世界皆发菩提心次于畜
生地狱道中一一众生前现一佛身令得离苦七年
之中人天八部无欲心者皆兴供养又是弥陀之师
者彼授记品彼佛先入三昧现十方净土集诸菩萨
先授宝海记次授弥陀记次授轮王太子记云汝观
人天及三恶道生大悲心断诸苦恼令住安乐今当
妙玄(五)¶ 第 30b 页 X28-0030.png
字汝为观世音等轮王太子乃至一切诸天世人莫
不皆是梵志劝其发心故皆是师。」

【瑞应经文玄签取断惑边證通菩萨也而四教仪
引布发掩泥證三藏第二僧祇者不取得忍故也
别圆因中以父子言则宝海为宝藏佛父以师资
言则宝藏为宝海之师授记品文先授宝海记次
授弥陀记则宝藏是弥陀授记之师宝海乃劝弥
陀发心之师非谓宝海授弥陀记也签云宝海次
授弥陀记多宝海两字余捡大慈与圣水古藏中
瑞应悲华二经得其说云尔。】

** 四佛成道

「妙玄(七)(十二)或言道树草座三十四心见思俱断(云云)
此即三藏佛果相也或言道树天衣为座(云云)此即
通佛果成相也或言寂灭道场七宝华为座(云云)
是别佛果成相也或言道场以虚空为座(云云)此即
圆佛果成相也。

西域记(转字函第八卷)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
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
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馀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
刚定故曰金刚座焉(云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
(云云)

文句(一)(八)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佛自
觉觉佗。

妙乐(一)(廿四)或云三世诸佛皆色究竟成无上道并别
妙玄(五)¶ 第 30c 页 X28-0030.png
佛相(云云)。」

【先达谓只一金刚宝座成道四机所见不同而说
者昧于转法轮相以难通佛何处成道嗟夫或问
别佛于究竟天成无上道何耶此盖教门权说耳
有云此天在六欲四禅十天之顶以表佛居十地
之上又以顺彼天形顶冠成道又以实报土相别
教所化纯是菩萨皆是宝冠种种庄严。】

** 寂光有相

「妙玄(七)(十三)或言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者即究竟土也
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

释签(八)(五)言常寂光土者又二先标次释如本门中地
踊菩萨下方空中住从地出巳亦诣虚空七宝妙塔
彼此虚空俱是寂光寂光理通如镜如器等者譬如
诸天共宝器食如止观第三记。

释签(七)(三十)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
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
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
网依正终自炳然。

妙乐(十)(十一)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则一心
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观若身心
土若空假中更无前后故观成时一心见一切心一
身见一切身一土见一切土十方诸佛身中现故故
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见十方一切身土。

净名玄五(九)若思议解脱无有色心体若不思议有
妙玄(五)¶ 第 31a 页 X28-0031.png
色心体。

净名疏(三)(十一)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事理惑除正报即
得佛果清净依报即常寂光毕竟清净。

妙宗(上)(三)问下三净土既皆有相则可论于金宝等事
寂光之净巳全无相如何可说金宝华池及以琼树
答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如太
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
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大品
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究竟
华池究竟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
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平等
而谭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但顺
悉檀无不圆极问佛无上报是即理之事可论金等
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岂有金等若其同有事理既
混如何分于二土义耶答佛无上报是究竟始觉上
品寂光是究竟本觉始本既极岂分二体应知二土
纵分事理实非有无岂真善妙有而非理耶秘藏之
理岂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体以复本故名无上
报事也以复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妙乐云修得四
德本有四德二义齐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况净名
疏显将寂光为佛依报故知定执报土有金宝等寂
光定无斯乃迷名全不知义矣。

妙宗(中)(七)初尅体立名前三在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
妙玄(五)¶ 第 31b 页 X28-0031.png
而立土名此土属理故从本体三德为名。

观音疏记(下)(十七)大乘法性体本常住即是一切色心
之源何者小谓色心因见思有故因缚断其果永亡
大说色心因惑生灭不因惑有体是法性见思若尽
无明全在则当真谛法性色心方便生灭无明分破
本性分显义当中道法性色心实报生灭无明究尽
则复本性常住色心离生灭相常寂光也。」

【法性之体常住不变寂而常照名为寂光是诸佛
之住处是众生之性本是天下传佛法之宗极天
台所谭妙在于此故得妙宗断云寂光有相然此
寂光法性之体体备依正色心相相宛然法法即
性岂同小乘真空法性断空无体冥寂而巳法智
尊者妙悟寂光具足诸相故达一家所判法门名
义无间高下巳佗无不理性本具若谭一性则曰
性虽是一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
尔岂非达本谓一性具足自佗故说二造则曰理
事二造各具三千岂非达本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故说三身则曰但无随情染碍之三非无性具微
妙身等岂非达体谓平等法身亦具三德故说四
土则曰无明究尽则复本性常住色心常寂光也
岂非达依正二报在一念故说五住则曰五住正
习同在一念即惑为观岂非达理毒性恶故说六
即则曰应知圆家明理巳具三千岂非达毗卢身
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故以此例之一家教观体用
妙玄(五)¶ 第 31c 页 X28-0031.png
修性种种名义种种法门无不通达也且寘此事
然三乘偏教尚有所證岂圆人所證破坏法体而
空寂无相耶若言圆理无相智性故异但空今问
此之智性岂非但是觉知性耶别教菩萨何尝不
达但中佛性有觉知耶只由但中不具诸法便异
圆理矣学者应知妙宗文有二义初明舍秽究尽
取净穷源以苦域泥沙为三土乐邦金宝为寂光
岂非离义次约净秽平等苦域泥沙全是寂光岂
非即义此则若即若离二者有相今更细求只于
净秽平等即义之中便有离义以由圆人所见三
土染碍全是寂光之相偏人所见染碍宛尔岂非
即中便有离义或问所说寂光有相三谛之中为
是何谛曰寂光之体实相妙理也实相之理三谛
具足又问妙乐云常寂光土端丑斯亡略记(上之上三)
云寂光无相故三皆泯又云以寂光中色质永寂
此文云何曰寂光法性妙体之相正是真空冥寂
之相端丑斯亡之相亡泯无相之相如是之相名
寂光相真善妙有微妙相也杂编曰辅行云常寂
光土清净法身无能庄严无所庄严为众生故而
取三土故知寂光无染碍之相亦无依正之相评
曰此说寂光法身皆是体性法门法法称性故无
能严所严非谓无相也故知四明一者深得文义
二者妙悟法体三者通达义门净觉反是杂编又
曰妙乐明三身说法不说法云法定不说报通二
妙玄(五)¶ 第 32a 页 X28-0032.png
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前所谓法身
寂光定无相应身诸土定有相等盖准此也评曰
文意因破华严新经译师法身说法且说法自是
被机应用法身法体何得有说故曰法定不说今
自明寂光性具之相安可例此而欲使性具断无
耶杂编又曰净名疏云土有事理事即应身之域
理即极智所照之境而智理虚寂本无境智之殊
岂有能所之别但以随机应物说有真应故明事
理也评曰此约平等性体自行所證本离言说四
土皆亡但随机则说有四土且非寂光定无三土
定有如云智理虚寂本无境智之殊亡寂光也岂
有能所之别亡三土也。】

** 偏圆权实

「妙玄(七)(二十)问中间有偏圆权实而同称是权者亦应
同称为偏耶答通义则尔别义不然偏圆约法法则
巳定故偏非圆圆非偏权实约教迹中施设同皆是
假故就假论权耳。

释签(八)(十)问意者本成巳后中间垂迹偏圆权实同称
权者以是迹故故皆是权权即是偏亦可悉皆称为
偏耶次答别义者不例法既巳定在本在迹定偏定
圆教则不尔在本则权实俱本本故是实在迹则权
实俱迹迹故名权。

文句(九)(四)亦不轻慢者不倚圆篾偏重实轻权也。

妙乐(九)(十一)不倚圆者佛尚以异方便及馀深法用助
妙玄(五)¶ 第 32b 页 X28-0032.png
正道后学顺教岂可固违习实尚微而篾偏小须顺
佛旨将护物机问偏圆与权实何所答通则不别别
论小异偏圆约教权实约法法即教下所诠通于理
智行等。」

【妙玄云偏圆约法权实约教妙乐云偏圆约教权
实约法生起文势各有所以妙玄乃以偏圆权实
同称为权对偏作并故有通别之答别义不例何
者偏圆约法则定权实约教则不尔故知不可通
称为偏也文句既云不倚圆篾偏又云重实轻权
故记主因此而问亦有通别之答别则小异遍圆
约能诠教权实约所诠法能所有殊故云小异故
知二文义意永别草庵谓妙乐文误当以玄文为
正者失矣。】
妙玄(五)¶ 第 32c 页 X28-0032.png
妙玄(五)¶ 第 33a 页 X28-0033.png

** 三不退


妙玄(五)¶ 第 33b 页 X28-0033.png
妙玄(五)¶ 第 33c 页 X28-0033.png
妙玄(五)¶ 第 34a 页 X28-0034.png

妙玄(七)(廿二)华严中明阿鞞跋致多明事数。

释签(八)(十二)言华严明阿鞞跋致多明事数者(云云)
不退位高下不同若是地前行不退位但闻事数知
事即理故开权显实得入初地念不退位能达此权
即是实相岂可离此别求实相为对跋致故云初地
文句(二)(十二)不退转者约位行念论不退应四种分别
不生三恶道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常识宿命即念不退具此名阿鞞跋致地
三藏义也若六心巳前轻毛菩萨信根未立其位犹
退七心巳上从初地至六地不退为凡夫二乘名位
不退虽正使巳尽而未能遍修万行其行犹退至七
地名行不退而犹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观
双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
乘共十地之义耳地师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
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别教义
不会此经今所不用璎珞云初地三观现前心心寂
灭自然流入此亦别教不退今亦不用若华严明初
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此圆教不退此是
一实事今用此判位也。

妙乐(二)(廿一)具此名跋致者阿者无也跋致者退也第
三祇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三义俱得即是第
三僧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此名为上忍故
也次通教位引六心者通教地前无位可论借别位
名以通其位即指别教七信巳上入乾慧也故云初
妙玄(五)¶ 第 34b 页 X28-0034.png
地至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立七贤即以忍
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名位不退望菩萨
乘犹名为退次别教中许地论师故不破(云云)圆位
具三不退者若先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位
不退八信巳去名行不退初住巳去名念不退今从
初住巳具三德名三不退故云具也般若是位离二
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名念證实境故(云云)

净名疏(五)(卅四)但四教各三即位行念若三藏菩萨三
不退者三祇行行入煖顶忍即是不退转地若约数
论以忍法三品分三不退若傍成论约四念处为位
不退煖顶为行不退忍法为念不退若通教者从性
地乃至罗汉六地齐功皆位不退辟支佛地七地齐
功菩萨修方便即行不退八地菩萨道观双流名念
不退若八地与辟支佛齐九地始是念不退也若别
教者十住是位不退行向是行不退登地三观现前
即念不退若圆教者十信初心为位不退中心巳来
为行不退登初发心住即念不退复次十信相似三
不退初住分真三不退前三权后一实。

垂裕(七)(十三)荆溪云入煖等者应引俱舍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等若通教明三不退中六地齐功等者
以与小共故得齐名所言皆者显乘显地性地巳去
皆不退也十信初心等者以十信位俱分初中二心
之别八信至十信以为中心。

妙宗(下)(廿二)疏牒阿耨不退释云道种菩提等以阿耨
妙玄(五)¶ 第 34c 页 X28-0034.png
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无上正等觉斯是行人心之
本性所求之果于此不退其位有三若破见思名位
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习种性也伏断尘沙名行
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当性种性及道种性也若
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圣种性也。」

【夫四教三不退皆约菩萨言而对当位次盖随文
用与尔或问空有二宗对位不同者何曰数论约
三祇行成横得三不退成论约随功涉位竖得三
不退也然则何故妙乐唯对上忍曰数论三忍分
对三不退者以由忍法皆三祇满位故也若妙乐
文此取六度巳满之位故当上忍又问三藏七贤
并未断惑云何横竖得三不退曰此约利根进趣
功能而说若钝根人未免有退又问通三四地既
断见惑亦位不退何故至六地方不退耶曰此约
借别名通而说若就当教而三四地亦不退也别
圆可知。】

读教记卷第五
妙玄(五)¶ 第 35a 页 X28-00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