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玄(三)¶
妙玄(三)¶ 第 14c 页

读教记卷第三
天台沙门 法照

* 妙玄(三)

** 十二因缘

「涅槃经(二十)(五)云无明有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如是
中道能破一切生死。

妙玄(二)(十五)十二因缘支二是过去则止常二是未来
则止断现在则显中道推现三因则说未来二果推
现在五果则说过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为推因
果故作如是说。

(三)(三)言中道者离断常耳(云云)次推三世中云三世
皆有十二者推因知果等如今所说三世俱名因果
而支数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
可比二如止观第三记现在既望过未成十二当知
过未亦自相望各有过未故各十二今且从现故但
十二。

辅行(三下)(十四)俱舍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
妙玄(三)¶ 第 15a 页 X28-0015.png
略因由中可比二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
惑生有支理唯此初四句是以略摄广故论云应知
缘起虽有十二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
就中又二初两句正明相摄下两句释妨妨曰何故
过未略而现在广释曰由中可以比知现在名中故
也次从惑生惑谓爱生取从惑生业谓取生有及无
明生行从业生事谓从行生识及有生生从事事惑
生者谓从事生事即识生名色乃至生受从事生惑
谓受生爱。

光句(中)(二十五)二乘虽复同观观法有异声闻观诸果
总作一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一集谛观又苦
之与集总是现在所以名总相观缘觉观苦为七现
在五未来二观集为五过去二现在三别观三世别
开苦集故言缘觉别相观也。

(四)(十六)初明声闻若望因缘乃以七支总为一苦仍
以五支总为一集又复苦集不分过未总是现在以
根钝故法相总略二明支佛开声闻总成别相现在
五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二者谓生老死别相
苦也过去二者谓无明行现在三者谓爱取有别相
集也又开三世不唯现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
比二是则三世皆有十二以福资智故能别观。

光句(中)(三十)三世者过去二因破神常之见现在五果
破神我之见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破神断之见常途
所用。
妙玄(三)¶ 第 15b 页 X28-0015.png

(四)(二十三)初三世过去破神常者过去巳灭故非常
也现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阴和合故无我也未来
破神断者未来有果故非断灭皆言神者外执身神
有断常等也此三世义世共传之故云常途所用。」

【十二因缘不出三世各有因果虽辅行引俱舍文
有少不同于义巳具故荆溪师云因缘之义佛法
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观之源故习佛法者
不可全迷。】

** 七种二谛

「妙玄(二)(二十四)所言七种二谛者一者实有为俗实有
灭为真二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三者幻有为
俗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四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
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
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
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七者幻有幻
有即空皆名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
真。

释签(三)(十七)云云。

涅槃疏(九)(九)今明智者大师有七二谛名虽不同其义
可会一生灭二无生三禅俗复真四禅俗禅中五复
俗禅中六复俗复中七圆二谛若依法华玄文名相
稍别义意必同读者应知。

指归钞(十一)(二十)别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复真之名圆
教达边即中故云禅也若法华玄通教二接并称复
妙玄(三)¶ 第 15c 页 X28-0015.png
真乃是一往细分如今文也。
| 妙玄 |藏 | |生灭 |涅槃 |
| 通 | |无生 |
| 别接通 |签即是含中真谛 |禅俗复真 |
| 圆接通 |签亦是含中二谛 |禅俗禅中 |
| 别 |签复俗单中 |复俗禅中 |
| 圆接别 |签亦是复俗单中 |复俗复中 |
| 圆 |签复俗复中 |圆二谛 |」

** 三法解源

「妙玄(二)(二十四)幻有空不空二谛者俗不异前真则三
种不同一俗随三真即成三种二谛其相云何如大
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
著何者行人缘无漏生著如缘灭生使破其著心还
入无漏此是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谓非
二边别显中理中理为真又是一番二谛又人闻非
有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
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是一番二
谛也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
空及与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谓著此空破著空故故
言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见空不见不空也利人谓不
空是妙有故言不空利利人闻不空谓是如来藏一
切法趣如来藏还约空不空即有三种二谛也复次
约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者初人闻一切
法趣非漏非无漏者谓诸法不离空周行十方界还
妙玄(三)¶ 第 16a 页 X28-0016.png
是瓶处如又人闻趣知此中理须一切行来趣发之
又人闻一切趣即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说
此一俗随三真转或对单真或对复真或对不思议
真。

(三)(十九)次释接义者即含中入真也于中为三初以
一法标次俗不下略以三法示三其相下辨相通寄
三法以辨其相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接义故立双
非空不空本是别法一切法趣本是圆法于一一法
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良由机发故所闻不同又通
教菩萨由根利钝发习不同故钝同二乘直至法华
方乃被会利者尔前接入中道故使同观幻有之俗
而契真各异所以别圆机发对钝住空致成三别是
以释后二接须对通钝共成三人同闻异听故约漏
等以示解源若得此意于一切法无碍自在(云云)
文者三人俱作双非之名而取解不等于中为三初
依教立次初人下明行相三何者下重释非无漏是
遣著者无漏无著由行者著心缘之今破其著心故
名为非故云非无漏也如缘下引例释成复宗真谛
离著云非还归无漏此初人意也即通钝根次人又
人即利根二人也圆人亦云双非者带通方便是故
尔耳次引大经空不空例漏无漏可以意知次言三
人闻趣者初人云诸法不离空义当一切法趣空故
引例云如瓶如等如即空也如瓶是空十方界空不
异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即通人也次人闻趣知
妙玄(三)¶ 第 16b 页 X28-0016.png
此但中须修地前一切诸行来趣向后以发初地中
道之理即别人也第三人闻即具一切名之为趣次
结中言或对者三真是能对一俗是所对。」

【天台大师玄文三法解源分科示意云漏无漏本
是通法为成接义故立双非又正释科云初依教
立是知双非乃大师立也。】

** 翻宗立识

「摄大乘论上(曰字函陈译)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
过于馀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
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
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
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
起信论疏(一)(末)梁朝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今时
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
义一名异也。



妙玄(二)(二十八)摄大乘明十胜相义咸谓深极使地论
翻宗今试以十妙比之彼有所漏且用理妙比依止
胜相明不思议因缘四句破执岂留黎耶庵摩罗为
依止耶。
妙玄(三)¶ 第 16c 页 X28-0016.png

(三)(二十七)言依止者谓所依也真谛所译则依庵摩
罗后代诸译并依黎耶如其各计成自他性一论二
译尚生二计况诸部耶论师以黎耶依持破于地论
故云翻宗翻者改也令地论宗破归我摄宗次明今
家斥中为八(云云)初如文次文者且以迹中十妙之
初境妙少分比彼十胜相之初相全分于少分中尚
有所漏四句之中但得自他一句而巳故上斥云有
所漏也况破则俱破立则俱立不同彼论唯计一句
故今文云不思议因缘岂同论文黎耶摩罗自他因
缘耶文虽双举计必偏执如新旧两译亦如地论南
北二道还成性过各计不同今不思议离四性计岂
同彼论各计不同耶。

(五)(二十八)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人
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云无没识九识乃名净
识互诤(云云)

四念处(三)(十)观此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璎珞
及地论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黎
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净如
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
者六识所起善恶业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
生故名他依彼论偈云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

妙玄(九)(十)如地论有南北二道加复摄大乘兴各自谓
真互相排斥。

(九)(十八)如地论有南北二道者陈梁巳前弘地论师
妙玄(三)¶ 第 17a 页 X28-0017.png
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
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
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又摄
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
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

文句(六)(三十)妙乐(七)(二十)北人者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
道地论师也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
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宗党既
别释义不同岂地论令尔耶。

辅行(三上)(十)言三识者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
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
以能盛持种智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
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
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
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
了因第六对于缘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
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

止观(五)(十四)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
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
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
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

辅行(五中)(九)寄二论破者论随教道顺物机缘恐迷者
执权即成性过故寄破之令成圆极言无没无明者
即阿黎耶识无始恒有故云无没没谓失没恒不失
妙玄(三)¶ 第 17b 页 X28-0017.png
故不同俱生及现行等。

光明玄(八)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黎
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
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
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
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
第六识。

舍遗(上)(二十四)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
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云云)
若分别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
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
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以转成智正以
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
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
萨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
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
以二乘人人执既亡见思所薰第六事识转成无漏
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
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忻羡此识若于果佛位
中却复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著弊垢
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
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而
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
妙玄(三)¶ 第 17c 页 X28-0017.png
若就渐断分别四相粗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
巳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巳转故佛唯有一第八
至果巳转故也。」

【六七八九识以真妄分之九识唯真八识通真妄
七六唯妄因果言之六七八属因九识属果三惑
对之六识见思七识尘沙八识无明九识是真如
事业二识分之六识是事七八属业九非二识以
三观对之七空八假九中以三因对之九正八了
六七为缘辅行云今依真谛仍合六七为缘梁摄
既立第八阿黎耶生一切法又立第九庵摩罗为
真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不立第九乃云第九即
第八之异名若南北弘地论师但立八识南道计
真北道计妄真者谓真如生法妄者谓无明生法
问玄云使地论翻宗为南地耶北地耶曰南北俱
翻以由十胜相义深极故若尔何故签文谓之助
北道耶曰此语其梁摄计八识生法与北地师同
问唐摄八识真耶妄耶真则签云后代诸译并依
黎耶妄则辅行明庵摩罗后云唐三藏不许此识
但云第九是第八异名既云异名莫不八识亦是
真耶曰唐摄八识是妄签云真谛所译则依庵摩
罗又云唐三藏译但立第八又云唐三藏不许此
识皆立识文也若尔何故签三云如新旧两译亦
如地论南北二道还成性过各计不同签九云前
后二译亦如地论宗计不同莫不唐摄同于南地
妙玄(三)¶ 第 18a 页 X28-0018.png
论师计真耶曰此亦立识文也梁摄立第九识是
真唐摄既云第九是第八异名则知是妄如此各
计同彼地师非谓同彼各计八识为真妄生法也
问依持依止同异云何曰依止从所依说签云依
止者所依也依持从能依能生说止观(五)依持者
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云云)。】

** 教證

「妙玄(二)(二十九)地持明地相明义说相似法地实明义
说真实法又教门方便即教道明义说所證法即證
道明义今借用之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地实
义道场所得法即證道明义是故妙也。

(三)(二十七)初引文次正明今意初有两番意者前文
约行次文约教初言地持明地相等者地相谓地前
回向位中道观双流地相现前登地巳去明真实法
称为地实初地即是初住故也次文言又教门等者
依教道义以四悉檀说登地法名为教道故知初地
巳上仍存教道若说十地巳證之法即證道也凡释
别义多用此意具如止观第三记次今意者借于此
文證权实部法华巳前如地相教道至法华经犹如
地实及以證道说佛自證名为地实约佛自行故云
證道。

释签(三)(二十)今文别教为游戏神通者以存教道让證
属圆故也。

辅行(五)(二十三)前之两教教證俱权圆教教證俱皆是
妙玄(三)¶ 第 18b 页 X28-0018.png
实此并易明但别教中教权證实意稍难晓人多迷
之使此别教其义壅隔是故今家借用地论教證二
道以消别门于中应须先知二意一者约行则地前
为教登地为證何者地前仰信登地现前岂有亲證
复存隔历二者约说为地前说始终属教何者如云
真如为惑所覆或将十度以对十地互不相收或云
须离二边修真如观或云等觉入重玄门或云五地
习学世法或云八地入无功用等觉一位或有或无
断十二品称为妙觉如是等例不可具述悉是权施
为引下凡为入地方便入地自證权门自开故云初
地即是初住入證道也又云初地不知二地菩萨举
足下足若约理说名字观行尚自知圆岂有初地不
知二地若云下位不测于上圆亦展转迭不相知何
但别人教门方便今文非专判教优劣但存次第及
不次第迷之尚宽若读玄文善须晓此教證二道则
别门可消若依教修行弥须善识是故今文时时略
用若不晓者初心明理两说不同若不识之措心无
地如云初心知理即是或云理具万德待行或云解
圆行须渐次或云理有不用诸法如此说者非别非
圆非通非藏教相不说指与何耶。

妙玄(三)(十一)又别教四智三粗一妙圆教四智悉皆称
妙何者地人云中道乃是果头能显初心学者仰信
此理如藕丝悬山故说信行皆非圆意也故十信智
为粗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十
妙玄(三)¶ 第 18c 页 X28-0018.png
回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诸法是故皆粗登地
智破无明见中道證则为妙。

(四)(八)今依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犹粗何况十信若且
从登地而为證道故二粗二妙妙觉果头本是实人
是故为妙又亦可妙觉是权故为粗十地是实故为
妙故云中道乃是果头能显。

四教义(四)(二十四)故十地论师作教道證道二道明义
或作地相地实二种明义正是为修别教方便事相
之文也。

义例(五)如教證二道本在别教今则通用乃分两意
约證约说。」

【按玄文教證二道盖借地持以显一实而记主用
是以消别门粤有四种谓约行教道约行證道约
说教道约说證道对当地位一如复宗但两證属
实两教属权复宗未闻也辅行欲明教权證实则
初地巳上仍存教道巳是别教一教俱权约说證
道不须复说签文指云如止观第三记辅行指云
若读玄文善须晓此教證二道盖彼此相显也若
别教四智三粗一妙之文则妙觉智十信智三十
心智俱为粗登地智破无明而为妙记主云今依
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犹粗则初地巳上是约说教
道故粗若约證道则从登地證道为妙又妙觉本
是实人亦得为妙乃成二粗二妙矣然十地之与
妙觉约教道说则为权约證道则为实北峰以约
妙玄(三)¶ 第 19a 页 X28-0019.png
说證道只是权说不通于实欲附会释签四种作
三种说恐亦未详义例两意非谓别教教證乃是
对藏通教證俱权圆教教證俱实说耳故云准例
用义如教證二道本在别教今则通用乃分两意
约證约说三粗一妙文最难看。】

** 别教接俗

「释签类集引。」

【问别教接俗不接真何故签云复以圆中接于但
中及诸文皆明接但中耶北峰曰诸文从别教教
道而说故云但中乃是如来为地前人约教道说
中在果头若约位行言之地前空假皆名为俗故
云接俗不接真。】

** 减缘行

「妙玄(三)(八)忍法观者(止)是名上忍。

(四)(三)次释法忍者(止)即初果也。」

【或问中忍缩观既有二十四周减行七周减缘四
教义(二)何云中忍十番缩观耶曰此缘行总说即
七周减缘并苦谛下三行共成十番也又问妙玄
(八)(二十八)云三番缩观进成上忍者何曰以上下合
为四谛而说既留苦谛但减集道灭三故云三番
也有云三界有云三忍者非是又问释签前文并
㭊玄皆云二行名中忍后文何云一行名中忍妙
玄但作二心观于一行名中忍何耶曰二行言用
观未减时一行言用观巳减时巳减二十四行复
妙玄(三)¶ 第 19b 页 X28-0019.png
起刹那心修观则入上忍位矣又问中忍二刹那
诸文有云三刹那者何曰望世第一刹那则上忍
二中忍三也如㭊玄明之。】

** 起修(寿安法师云修三性三修性对论三修九性九修性对论九六离四合约
名义偏强若据法体离合自在)

「妙玄(三)(二十四)此之妙行与前境智一而论三三而论一
(四)(十八)如此三德在一心中境即理性三德智即三
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观始从观行终至六根无非妙
(云云)一谓涅槃三谓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
是解脱当知只一涅槃而论此三又境即理性三智
即名字三行即观行相似三当知九秖是三三秖是
一一尚无一岂有九三。

妙乐(五)(二十三)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即是理性三因开
发通名三性 句(三)(三十)

妙乐(十)(五)故知诸文约修以说缘了各三或但论理性
始终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具如修性不二
门说。

(四)(十八)一行一切行者须约六即以明三德今言行
者多在住前三法妙显在于初住故也。

指要(末)一一具三开合无碍功成历位虽有浅深三
九圆融未始差别。

光记(二)(二十八)若境智行对理性等住前三即此乃从
强约修别对若论法体真位无缺。

拾遗(下)(十九)问法身如何更冥法性答此文既云果上
妙玄(三)¶ 第 19c 页 X28-0019.png
三身与法性冥此乃修三冥于性三(云云)修极三身
与性冥故故使三身各有三义斯由性三互具成九
致令修三亦成九义显无别修故论二九二无二体
只是一九九只是三三非定三三只是一举一不少
言九不多修性圆妙其义如是。

拾遗(上)(二十二)此三涅槃约契理应机二种修义对于
本净一性而说当知一性对修故合约性常开全修
在性故性具三若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
性三起应机修乃成三脱(云云)

妙宗(中)(九)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
修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
脱所起力也。」

【北峰曰圆论修性须约全修在性故性中具三全
性起修故修亦具三既全性起故修中缘了发性
德行为彰妙智妙行显发本性但此三法一必具
三三即是一故须约离合圆融而说方异别修虽
约互具离明若克论法体只是以妙行助智显发
本性也若玄签虽亦有当位高深而文义多从十
妙生起而说则显离合唯局住前是知净觉孤山
失究也且四明记文自具二意盖依荆溪签文而
说既云须约六即又云多在住前与四明二意一
也辅赞曰今禀圆顿者识本体礼具一切法由解
此法解而行之名曰起修即是全体礼性起宗要
修也若指修即性宗要即宗本宗本即体底体底
妙玄(三)¶ 第 20a 页 X28-0020.png
即所穷所穷即体礼也若体礼性起自在用指修
即性名为本用本用即体达体达即所依所依即
体礼也故知自行因果之修化他能所之用皆依
迷中体礼全具而起以即性故名为宗本体底本
用体达此二贵极名为体礼也今评曰宗用即体
即受性名体即宗用亦受修名此则可尔若体三
宗三用三既从离说须互论相即若例于体宗用
即体既宗名体底义当宗本用名体达义当本用
若体即宗用应云体名宗本义当体底用名宗助
义当当用体名本用义当体达宗名当用义当宗
助如何直以体礼起宗要自在用耶若直以体礼
起宗要自在用则但说合义全非体三宗三用三
离义也若从离论从性起修应从修性三法本位
而说如何从所即而说若从所即则三中只一中
三空只一空三假只一假其三法离合从性起修
何在耶又复体礼是佛极證法身何须更用起修
且不知起修自是扶行别论生起之义也若然论
其失者有三一弃果从因失今礼底达三皆从果
释而弃佛祖果上之义却从因中迷法起修耶二
弃离从合失体等各三既是离义如何弃离从合
起修耶三弃本从即失他既谓体中三法皆在迷
在性所以从性起修则应从性中三法本位而起
乃是性中法身起修中法身性中二修起修中二
修方合妙玄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
妙玄(三)¶ 第 20b 页 X28-0020.png
字之三法修观行之三法(五)(二十二)如何乃从性中
二法即中即用中之一性起修此则弃二法本位
从即中而起故云体礼起宗要等今问修中般若
之体是了因否若是岂非从性般若起修般若是
全性起修耶若不是则修性体别别修缘了是知
广智之说非也。】

** 遮照

「妙玄(四)(八)道灭即苦集苦集即道灭若尔则四非四四
既非四无量亦非无量无量既非无量则假非假假
非假故则空非空何但即空非空亦即假非假双亡
正入即寂照双流大品云一切种智即寂灭相种种
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寂灭相即是双遮双亡
行类相貌皆知即是双流双照无心亡照任运寂知
故名不可思议即无作四谛慧。

(五)(三)道灭下相即可知迷解在人体恒相即次释四
者体既相即虽复名四体实非四故言四非四也圆
融四谛秖是一实于中二初正明四谛体即次四既
非四无量下融通地前初如文次文者又二先融次
结成三谛初文者收地前诸行无量亦非无量何但
无量亦非无量则住中空亦非空次何但下结成三
谛先结次引證初文者揽前二谛非二谛故成中道
双亡双照即结成三谛也双非即亡空亡假故名为
寂正入秖是入中故云为照而亡而照故曰双流不
同通教但空偏假立双流名与而言之四教俱有双
妙玄(三)¶ 第 20c 页 X28-0020.png
流之位而行相各别次引大品文者先引次寂灭下
释经意初文者即是三智显前亡照经文初总标一
切种智即寂灭相从种种下论文释也名一切种智
者结次从寂灭相去今文释经意也遮流约智用亡
照约智体从无心下转释智体智体成就不须作意
亡照而常任运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依次
第义即在初地不次第义应明六即。

(四)(十三)前约智体说今约智用说得此一番则识智
体得名所从。

观经疏(四)此观成时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
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
种种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妙宗(上)(二十八)不明智果观法无归故示观成惑灭理
显豁然妙證三种智慧实在一心或具论三智或从
胜说只但名为一切种智寂灭等者论自解释一切
种智双寂二边无明之相双照二谛种种行类始自
初心圆修三观妙观中道念念双亡而即二边念念
双照一心三观法尔如然今入分真本智显发全由
始行亡照之功。

不二门(五)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
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指要(下)遮照者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观名照三千
宛然复令三观俱亡三谛齐照乃亡前遮照照前遮
照故各名双亡照同时故云终日此则同前即空假
妙玄(三)¶ 第 21a 页 X28-0021.png
中无空假中也。」

【按罗什译摩诃般若经二十七卷九十品咸字函
第二十三卷三慧品第七十须菩提言世尊云何
名为一切种智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
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
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大论八十四正字函
引无一字差今签云种种下论文释也者论字误
盖经自释也此约圣行竖论初地一切种智大师
释经意智体智用相融相即即用之体故曰亡照
即体之用故曰遮流非谓体外别有用也不可以
前寂照双流及空假双流遮照等语为妨签四(十)(三)
智体智用亦可例之摩诃即大品三慧即三智。】
读教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