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936a 页
卷三 第 946b 页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第三身业机应二。初列门。二贴文下随释三。
初贴文二。初分经料简二。初分经。二文云下
料简二。初独女求男问。二解者下女无子苦
答二。初他谬解。二今解下今正释。二求男下
依经解释二。初求愿二。初大师销文二。初释
求男二。初唱经。二释义二。初分经三义。二愿
与下略二解一二。初略愿行。二德业下释德
业。二释求女二。初唱经。二求女下解释二。初
明存略意。二女人下明相貌意。二有人下章
安斥谬二。初斥非显是二。初叙他谬立。宿植
德本众人爱敬。此之二句据义犹是女之德
业。他师谬谓双释男女伏疑之文。意恐人疑。
男之智慧女之端正。皆由修种忍智之因。非
圣能与。不修而得堕无因过。故出彼意云。众
卷三 第 946c 页 T34-0946.png
人咸谓。观音但能交会父母等也。二私难下
明今正义二。初难破二。初立义难。福慧受生
皆由缘办。观音既能与其生缘。何不能与福
慧缘邪。二难观下引文难。儿不修因。圣不能
令有福慧者众不称名。何故得脱。此以现文
破无因执。不用义解同心乞福也。二今明下
正立二。初释。观音用遍三千法界。于诸众生
得大自在。无生缘者令植生缘。无福慧者亦
能令种。此等皆于中阴中作。故中阴经云。妙
觉如来以神足力。将于无量四众八部。入中
阴中。化作七宝讲堂七宝座等。彼中阴众生
七日至一日。终者尽令住寿。如来与化佛说
法教化。令七十八亿百千那由他中阴众生。
起无上正真道意。经说甚广。尚能令彼中阴
众生发菩提心。岂不能令植福慧邪。二今不
下结。二结叹二。初两句解释。四句经文虽是
结句。亦是释疑则可两向。若宿植德本众人
爱敬两句经文。定属生女德业句也。二问礼
下对前料简二。初问。二答。二引事。三观解
二。初明果报二。初无子苦。阿鼻地狱无求子
念。诸馀轻系苦乐相间。六欲诸天皆有亲爱。
故无子者而生苦恼。二礼拜下明机应。二明
修因。有漏无漏一切善法不出定慧。即男女
义。皆须修习并名修因。不同诸难。别以有
漏之善名为修因二。初列章。二法门下释义
二。初辩法门二。初以事表法二。初正表法
二。初表世间法二。初明苦集。无始至今常为
痴爱。及根尘识习熏资熏。生于惑业无量男
女。此之眷属一切众生莫能舍离。二若外下
卷三 第 947a 页 T34-0947.png
示外书。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礼云。天
子之与后犹阴之与阳。天子修男教后修女
顺。二若就下表出世法二。初表能生父母。佛
于一切而得自在。名为国王。尊严如父。经教
含理开发智慧。养育如母。佛法和合生三乘
僧。故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又
权智历缘能成果用。实智冥理能生果智。故
一切佛皆由此生。初则果能生因。次则因能
生果。共成一义也。二又慈下表所生男女。净
名云。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先据此文立
于悲智。名为男女。冥中道智即是诚实善心
故也。乃类此法立诸男女。初以禅慧对于男
女。次分三乘以对男女。后约佛性见对不见。
而分男女。何者。既以见性为丈夫相。即彰不
见为女人相。复约照性自具男女。佛性正观
决破无明。为福德智慧之男。中道慈悲含覆
一切。为端正有相之女。二今借下结表意。二
问那下释难明表二。初执无妨有难二。初立
无男女理。二大经下引无男女文二。初正引
教文二。初引大乘文。大经二十八云。涅槃无
相。谓色相。声相。香味触相。生住坏相。男相。
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次大论
净名及安乐行皆列男女二名。非之以显无
相。若不二门云。无定慧乃是男女所表之法
也。二小乘下引小乘文。理无相故不可言说。
无相即非男女相也。空平等故。离男女等一
切相也。二男女下结无所表。能表男女既无。
所表定慧安在。二答大下即遮而照释二。初
广释三。初说默相即二。初据理妙绝。若论绝
卷三 第 947b 页 T34-0947.png
理尚不可说无男女相。岂可被论有男女邪。
二善巧下被机有无。若于众生有四益者。或
说无男女。或说有男女。故引天女。不离文字
说解脱相。性空即脱。何妨文字。真无三世俗
即有。二谛既即说默无违。二非有下明一二
本融三。初法中道双非则无定慧。当体双照
定慧宛然。言未曾相离者。即定慧不离法性
也。二譬如下喻。岂因左右令一身异。岂可一
身而废左右。三合只一觉性有寂照德。名为
定慧。岂此二德暂离觉性。三言定下明定慧互
具二。初约义明具三。初法。一觉静明名为定
慧。是故此二终不孤立。二譬上以一身左右。
譬于二德不离一性。犹恐谓其二德相离。故
以二人左右譬之。此如修性不二门云。二与
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当以彼
喻而寻此喻。三定慧下合。二何但下据文證
释二。初慧具定。男本表慧而兼福德。即慧具
定也。二文云下定具慧。慈心种相者。经云。清
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即无缘慈
定而修其相也。互具可知。二故知下总结二。
初以一二相即结。此文男女各具二德。即表
定慧二法互具。若非体一何能互具。故以互
具。显乎体一。故二不二舒卷自在。二理实下
以说默相即结。理非一二赴缘两说。如此说
者何异不说。经示男女其德互具。表于定慧
一二无异说默不殊。能此解者方得经文表
法之义。二次明下与愿二。初示义门二。初明
十番感应四。初果报。二修因下世善三。初五
戒二。初表行法。二若不下求愿满。行人若为
卷三 第 947c 页 T34-0947.png
五种惑业。牵破持心。当念未来感报苦乐。归
命观音。障退戒完二求即满。二十善。若例五
戒妄摄口四。酒即意三。并慧属男。若自细作。
不绮是真实属男。不两舌是和爱。不恶口是
柔善属女。不贪痴是无染智慧属男。不瞋
是慈属女。馀同五戒。三修禅下。八定定即四
禅四空各有修證。且论初禅五法为修五支
为證。修以乐欲精进巧慧。此三方便分别属
男。忆念一心此二方便静细属女。若證支林
三支慧多属男。二支定多属女。若论二禅四
支。一内净。二喜属男。三乐。四一心属女。三
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慧属男。四乐五一心属
女。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与第四一心属女。
二舍三念清净属男。若论四空。一空处定。二
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四虽无支林男女。而有微细四阴。通以四
处受想为女。行识为男。若论四无量心。慈悲
属女。喜舍属男。今且粗辩备在禅门。须者应
检。三四教四。初三藏三初声闻二。初表行法。
略举停心以为所表。念处乃至正道节节应
明男女之义。以诸道品不出定慧二法故也。
直缘谛理者。即四谛十六行观也。出观等者。
历事之时。悯物执常为说四谛。名法缘慈。二
若不下求愿满。出观男女者。法缘即正智之
男。慈悲即柔和之女。既带空入假则历事不
染故不畏诸有也。二支佛二。初表行法。缘
方便等者。即凡地修福种相之时。名起慈观。
慧观者。即观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发真约顿
證之位。出观能用。生法二缘之慈。譬鹿回顾
卷三 第 948a 页 T34-0948.png
者。大论譬三兽在猎围求出不同。声闻如獐
惊怖跳出都不顾群。缘觉如鹿虽顾盻群怖
不停待。菩萨如大香象。虽遭刀箭拥群共出。
二若不下求愿满。三次明下菩萨二。初表行
法。方便智慧。或第六度分地世智。或辩六
度邪正之智。或是事中伏惑之智。此皆方便
也。此等犹是能生男女所被之机必修六度。
乃以五一而为所生之男女也。二若定下求
愿满。二通教二。初表法。小同三藏唯论菩萨。
凡亦同前。唯于真位以智为男。以慈为女。二
求愿下愿满。三别教二。初明男女生相。此教
外凡为破见思所修。正助作意趣空。望中犹
名有为有漏。五度福严故称为女。而知地上
无作智严在今心性。乃缘此性通伏无明。名
之为男虽缘无作为偏修空。尚违中理。故男
女相遥。若入内凡见思破处。心趣假中顺于
本性。名男女交。至回向位正修中观。名怀圣
胎。證初地时即遮而照。慈智合发名为双生。
得念不退无两边过。副本期故地名欢喜。二
慈悲下明男女有能所生。初地慈智男女既
是真因。任运能生上地男女。上地复生极果
男女。是故诸佛皆以初地。为祖父母。仍辩
慈智得名。所以慈悲称大者。以拔苦与乐物
荷深恩。故称为大。十力无畏既唯自證。物莫
能知故不称大。四圆教二。初表法。此教顿
修。始心即用性德慈智。以为男女。方称经文
双具德业。慈无偏缘故名端正。慈即佛相故
名有相。女德备矣。智离边邪故名质直。智含
万善故名福德。男德备矣。似位无明不覆而
卷三 第 948b 页 T34-0948.png
覆。名曰处胎。初住慈智不显而显。名曰双生。
真慈出假爱见莫拘。真智趣果无似爱滞。亦
不畏者同体权实。二皆无缚。二方便下愿满。
四变易。言两番者。方便实报同名变易。乃以
二土名为两番。若实报人断證虽分四十一
品。皆是破于障果无明。唯求究竟慈智男女。
故于此土论一番益。其方便人根虽利钝。法
分渐顿而皆大乘。俱求佛智。此土唯望实报
为益。唯求分真慈智男女。是故论益亦只一
番。二复次下作三差料简三。初明人天定散
二。初明有善禅之德。空居四天因亦修定。以
散心强故但名男。例此四空以定强故。合云
唯女。四禅诸支既对定慧即名男女。俱时而
得故曰一心。二从三下斥无动出之功。三界
功德虽名定慧。而皆爱味。或杂邪见都属有
漏。是故男女无动出用。二从二下明藏通智
断二。初明有无漏之德。二从二下明无中道
之失。大经既以见佛性者。名为丈夫。故不见
性皆名女人。无漏诸定不能发生中道之智。
故如石女。二乘偏空名为定多。菩萨偏假名
为慧多。此之定慧俱不能见。寂照平等三德
之性。迦叶菩萨涅槃之前。岂是外道名。邪见
者。盖未出二边。望中名邪。三唯有下明别圆
地住。修因虽异證道是同。斯乃性德缘了。显
为果中定慧。二故知下斥他局第三劝持二。
初科经。二劝持下释义三。初劝持。二格量二。
初科。二格量下释四。初格量本。经举六十二
亿恒河沙不多不少者。佛顶首楞严云。此三
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
卷三 第 948c 页 T34-0948.png
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
便智慧各各不同。既是现住娑婆菩萨。是故
特举为格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二。初约
教释二。初约佛眼略示二。初以少格多。二
问起答释二。初以人情问。二答佛下约佛眼
答。佛眼所照称法界量。四多法界不增。四少
法界不减。故云功德正齐。二问何下对他解
广释二。初问。虽示佛眼称量不谬。其意难明。
故须问起。先引古释方彰今义。二旧解下答
二。初叙旧解非五。初引物论等。其福实殊者。
谓六十二亿之福实胜观音。但是方便引物
论等此解最谬。破意可知。二二云下田有高
下。对劣显胜。不见观音證理之德。何名为叹。
三心有浓淡。四时解不解。意谓观音虽少。称
名之时解心现前。六十虽多。供养之时解心
不发。是故多少得福乃等。此之二释皆在持
供。心之优劣叹德远矣。五有缘无缘。父母有
生育之缘。故供之福深毁之罪重。路人无缘
故浅。文虽不斥理亦全疏。岂可观音但与众
生有缘而已。二今明下明今义是二。初明今
立义二。初约实际释。一多人法皆无性相。二
空既显一实斯彰。存则假实暂分。亡则一多
齐致。存亡不二方名正等。二一中下以经偈
释。举华严偈释今经意。良由一与无量俱同
实际。故互能圆解也。以实际之多生观音之
一。故非是一。以实际之一生河沙之多。故非
是多。既其一多无决定性。故互生非实也。照
其事理者事谓一多之相。理谓融即之体。慎
勿以多为事以一为理。二法华下引本论證
卷三 第 949a 页 T34-0949.png
论以持六十二亿河沙佛名为校量者。古云。
论误。盖不解论意也。今具引论文并荆溪解
释。方晓其义。论云。受持观音名。与六十二亿
恒沙诸佛名。彼福平等者有二种义。一信力
故。二毕竟知故。信力复二一者。求我如观音。
毕竟信故。二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得故。
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为法
性。初地菩萨能證入一切诸佛平等身故。平
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观音。与六十
二亿恒沙诸佛。功德无差。荆溪云。以此验知。
须依圆释。何者。于二义中。信力约事毕竟约
理。事理相资方成所念。如信力二中。既云求
我身如观音。即指化身。又云。观音功德我亦
得之。乃指报身愿齐报应。方乃成念。但念果
德者。何必识理。故次义云。知法界等。次引證
位。即是初地且引分證。令人识之。故知若念
观音三身。须却以念佛校之。若以念法身论
之。纵引十方诸佛其功亦等。何但六十二邪。
所以论文虽似举经。乃是增句释义。亦如方
便。初加难解难知。欲说大法乃增三句。而为
申释。今六十二亿菩萨加以佛释。二又约下
约观释。虽三种观俱受修名。而中是性是故
得云二观发中二观实不等者。破立不等也。
虽乃不等而二皆是中道之德。二与中道毕
竟不异。中道既等。二岂不等。是故言空三皆
是空。假则皆假。中则皆中。乞人难胜其实不
等。亦以此二同一法性是故等也。三结成。此
但通云受持名号。以正格中言一时故。复引
大品一华供佛。以类一时持观音名。其善流
卷三 第 949b 页 T34-0949.png
入法性海。故如海无尽。言至毕苦者。二死
尽也。盖言成佛散华之福犹尚不尽。大章第
二问答二。初标章述意二。初标章二前问下
述意二。初述前科。称名常念及以礼拜。三业
现前。故曰显机。菩萨以此为所观境。法身灵
智即始本二觉。分合之真身也。望于众生即能
观智。乃以此知冥应拔苦。即此境智而为因
缘。亦名感应。以此因缘名观世音。蒙说已领。
二今问下示今意乃明观音意业鉴机身业现
相。口业说法。既令众生知觉见闻。故云显应。
而且不说众生三业修行之相。此由宿善冥
伏在怀乃能致感故曰冥机。通释十双即当
法慈福应珠显权迹缘断十只之义。二分科
释经二。初分科。二一云下释经二。初问二。初
示三业文。方便问意者。非是道前取理方便。
正当證后鉴机方便。二此是下明三业德二。
初通释三业二。初标列三义。二三不下解释
三义三初释三不护二。初法。作意等十字是
其护义。实不两字彰于任运。然须不其三惑
之护。即能三业任运度生。二譬如下谕。二三
无下释三无失。不护显于思义寂绝。无失彰
其逗会称宜。得三悉益即会事也。得第一义
即冥理也。三三轮下释三轮二。初遍示三轮。
三业应机旋转自在。能为众生摧破三障。故
名为轮。二虽音下释不思议化二。初约义释
相。心体离念。即是法身本性智慧。今虽垂应
委悉被机。而能称本离于思念。故于法身无
所损减二净名下引经證释。分别诸法證于
垂化。于义不动證不思议。即理而事名不
卷三 第 949c 页 T34-0949.png
动而动。二问意下别明示意二。初问。二答。若
随自意无能测者。若随他意蜫虫亦知。又无
机者不测。有缘者令知。二佛答下答二。初分
经二。初别下释义三。初别答二。初悬示经意
三。初明诸身。皆答三业二初释相二。初以三
答三。二又但下约二答三二。初现身具三。二
若说下说法具三。不如树木风吹作声。口兼
身业其义易明。故不言也。二二释下结示。二
从别下以诸身。束对十界二。初约义示。若据
身说理合齐等。但约经中结说文少。故云十
九。如八部四众伹结一说耳。二而文下足阙
文二。初明菩萨二。初叙他四解。二若三下今
取古本。若指上品今品那阙。若云脱落馀何
不脱。若言观音即是菩萨不须更现。妙音菩
萨何故更现。故云。三解皆有难也。若依古本。
即今品文菩萨一界为化义广。最不可阙。二
又无下明地狱二。初叙三释若指上品亦可
为例。其次二释人之局情耳。二今明下明今
有义二。初依总答明有。总文既云现种种形。
岂可无于地狱形邪。二又请下据二经明有。
请观音经游戏五道文。先明地狱。方等陀罗
尼经说。婆薮大权示为商主。坚执邪见杀羊
祀天。生陷地狱于地狱中。说法教化九十亿
罪人。来至佛会皆令得道。那言代苦不论说
法。况复论云多作佛身。岂不说法。三今通下
约诸身对机四句二。初释相二。初通示四句。
经云众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为独现
佛。为兼馀身同度彼生。又为一界独感于佛。
为兼馀界同感于佛。诸身乃至执金刚神能
卷三 第 950a 页 T34-0950.png
应共独。能感共独不可偏执。故今通就十法
界应。对十界机。一多相对立以四句。方见经
文感应之相。二别对三相。不唯感应多少成
于四句。人法因果亦有多少故。须更立两重
四句。初机应四句二。初若妙下释四句四。初
一界度一界。三即下三土以现佛身。必遍三
处。盖等觉下至于凡夫皆能感佛。故须三土
以明其应。初实报能度所度纯一佛界。二方
便土就本而说。故曰五人。生彼土已没其异
称。以皆求佛。是故感应亦纯一界。三同居土
且明寂场圆机感佛。不论形类及兼别机。是
故亦当第一句也。二若寂下一界度多界。更
以寂场对于次句。不唯形异亦乃根殊。能感
虽多能应唯一。

问。何不二酥对于次句。那将
初乳配两句邪。

答。本论佛界度于多界。二酥
之佛胜劣相合。钝见劣身尚是偏空。体非佛
界。故以寂场一中道佛。度于圆别佛菩萨界
及五道形。方名一界度多界句。三若有下多
界度一界。诸时诸会三乘八部翼从世尊共
化一机。或诸大权共成化事。或佛自遍现而
度一机若有一人应以十界身而得度者。观
音即现十身而为说法。四若佛下多界度多
界。文中且约作十界身。遍入诸道而为此句。
若委论者。或有多机同在一处应以十身而
得度者。亦随彼现也。用此下历五味。若就
根性为能感机。就所證体而为能应。则乳唯
得一界度二界。醍醐唯得一界度一界。若就
形相为感应者。则味味中各有四句。既云应
以何身得度。知正约形为感应也。学者应知
卷三 第 950b 页 T34-0950.png
约土约味。别对句者欲易解故。若见一多四
句相。已一切时处应自在作。二复次下人法
四句。上之四句以人对人。今之四句以法对
人。此由经云而为说法。故须更论人法四句。
初句云。善财从百一十者所历之城也。知识
即五十三人也。虽带人辩意在所说法异。二
三两句可见。第四句云。一道出生死。而言多
法者。盖于法法开佛知见。以开十界十如。皆
是实相即不思议之多法。此四能被多少之
法虽引诸经。皆显观音能应之德。三复下因
果四句。上二四句对机说法。法须修證从因
至果。自若不然他何所效。如转四谛灭我已
證。道我已修。故诸身说一一皆有因果始终。
方能被物。故四句中戒善粗略。感报亦然。
故因果俱少。声闻因中凡分内外。圣有见修
正助行法。遍于三藏。而只證得二种涅槃。故
因多果少。独觉不禀三学行法。但观彫变顿
成果已。能具种种神通化事。故因少果多。菩
萨修因时长行广。及成佛果二智万德。故因
果俱多。此等皆是悉檀示现。修因證果大略
如是二观音下结示二。初结归圣能。二有人
下叙他斥局。虽因果迭论一多互说。不能显
于权实体相。今以十界三重四句。望彼之义
尘岳相殊。二旧释下科释经文二。初科经
二。初旧科二。初分三枝末。二若尔下释疑问
答。二今明下今科。二一明下释义八。初圣身
四。初佛身三。初垂应相状二。初约身简定二。
初定应化。化则变化。歘然而有歘尔而无。盖
是暂时益物相也。应则应答同物始终。如极
卷三 第 950c 页 T34-0950.png
乐人民。寿不可数佛同无量。此土寿促佛同
八十。有降生日有入灭时。即八相佛也。若寻
等者。据列三乘八部四众。至金刚神。宛是一
期化物之相。知非歘尔也。二问何下拣真应
二。初问。因向文云。妙觉法身应于三土说法
被机。既本是真佛。何用垂应方说法邪二答。
虽云多种。岂出四身法报应化。法身则远而
难示。应化则近而易狎。报身则亦远亦近。智
同法身像属胜应。般若赞云。应化非真等者。
此以真法而夺应化。是则无相之相方名真
佛。无说之说方名说法。据妙觉法身等者。此
据住上品寂光。方是真法上地菩萨亦莫能
睹。以等觉还皆住果报并依业识见佛。若望
妙觉俱是胜应。故云真法渊远。如妙音等者。

问。妙音东来。先现八万四千众宝莲华。文殊
见已而问于佛。据此亦是不识应相。那忽引
證不知真身。

答。斯乃见迹不识其本。即是不
知真身也。故下问云。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
功德。行何三昧。即真法也。二若从下就土分
别三。初实报二。初示应相。圆满相好者。如华
严如来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品说十莲华藏世
界。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说一实谛
者。若约教道。实报犹有别教根缘。亦说无量
四谛。今约实论也。二示机宜。四十一地皆与
妙觉分同体用。故不可以九界之身并劣应
应之。二复次下有馀二。初论有无二。初大小
有无。方便实报二土俱受变易生死。偏目此
者。上土分破此中全在。从强受称也小乘不
说常住佛性。见思若尽果报永亡。大乘谈常。
卷三 第 951a 页 T34-0951.png
故三界外更立三土。无明全破则居寂光。分
破实报全在有馀。五种意生身即全在者也。
楞伽但明三种意生身。今家约义开为五种。
且三种者。一入三昧乐意成身。此拟二乘入
空意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此拟通教菩萨
出假意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此拟别
教菩萨修中意也。若开为五者。于三昧开两
教二乘。于觉法开别教十行。或作七种两教
二乘。各开为二。不云别教十住者。义同二乘
入空故也。若论九人生方便土更取别教十
住。及取圆教十信。摄入三种意生身中。以未
断无明未生实报。通言意者。以未发真。皆是
作意成之。以生并从果说。此依妙玄并辅行
撮略而辩。二释论下经论定判。二此应下明
机应二。初明但示两应。初示胜应者。

问。前实
报身而云此应非馀土堪。至此那云圆满相
海。如前实报。

答。彼应真机与应分合。此应似
机与应未合。此犹作意彼则任真。能见既殊
所见宁一。但为此机无明已伏或少分除。故
用报相引令入真。云如前者。稍似实报非谓
全同。二示劣应者问此土一佛。示于胜劣两
种相貌。与同居土尊特丈六合身之相。同异
如何答方便两应。但说次第及不次第二种
大乘五种意生。其土禀教虽有利钝。既皆禀
大学佛智慧。俱知佛身是大觉性。能修中观
伏无明者。见相则胜。若在二观未伏无明。见
相则劣。相虽胜劣只一尊特故非合身。若同
居土说通教时。钝但见空。故感丈六利见不
空。故感尊特。大小二机。于一佛身见解有异。
卷三 第 951b 页 T34-0951.png
故名丈六尊特合身。此纯大见故不名合。二
何故下明唯被二机二。初总示。二若圆下别
示。言圆人无明未破者。即七信已上。言分
破者。仁王般若说十地惑。有三十品。既于一
地自有三品。是知圆圣四十二位皆有三品。
初住三品即第十信三心用观而对破之。初
心用观对于上品。破则中心。中心用观对于
中品。破则后心。后心用观对于下品。此品若
破方名初住。生实报土。今云分破犹生方便。
即第十信中后心也。如等觉人住于后心。经
历多劫。方破下品證入妙觉。别九向位十向
初心。俱名未破。第十回向中后二心。名为分
破。此圆别人俱修中观。伏破无明虽生方便
其根既利。感佛胜身说圆顿法。别第七住至
十行位。及通菩萨偏观于假。藏通二乘偏在
于空。此等生在方便有馀。虽已知常。求佛智
慧尚滞二边。并未观伏无明之惑。其根既钝。
但感劣身说渐次法。三凡圣同居土。或称净
秽同居土。谓净土秽土。各有凡圣而同居之。
释此为二。初释相二。初通明二土二根二。初
明所感二相三。初二土净秽。论土净秽有横
有竖。若以分段对于变易。为净秽者。则约通
惑尽不尽说。即竖论也。如释论云。出三界外
有净国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若于分段自
说净秽。则约五浊轻重相对。即横论也。今
以极乐及善净国。对于堪忍。是横非竖。故
使净土有见思毒。无恶道名。毒非苦因。则见
与烦恼二浊轻也。果报严净劫命轻也。众生
居此有何鄙称。弥陀愿行摄之。故轻非是断
卷三 第 951c 页 T34-0951.png
惑方生其中。以世慈善五逆称佛亦能生。故
娑婆秽相目击可知。此是横论净秽二土。而
此二土皆有凡圣。凡如前说。圣有二种。谓应
来圣有修得圣。二土皆然。二两根利钝。浊重
之土论悟道根。自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
钝。以土对根故成四句。三五浊轻重。身形至
卑小即众生浊。时节粗险即劫浊。馀三名显。
净土不尔者。如大本疏问云。既言五浊何者
是五清。答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
清。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障轻也。二何故
下明能感二行。言福德者。即三种福也。如观
无量寿佛经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
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彼
疏云。初业共凡夫。第二共二乘。第三是大乘
不共之业。彼经云。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
故今云。多修福德不多修福。为二土行。就此
福而论也。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初示
乘戒四句二。初立句相戒论十戒。唯取不缺
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一事
定。皆人天因。不取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
定具足。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
于乘。乘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
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
以声闻等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
能动出烦恼生死。故得名乘。今以四戒而对
三乘。论于缓急以成四句。二戒急下判所
感。乘戒约过去。机感约现在。二机有下明大
卷三 第 952a 页 T34-0952.png
小二根二。初通明大小感佛。不问事戒有持
有毁。但论习学理乘大小。是故文中置戒明
乘。故涅槃云。其戒缓者未名为缓。于乘缓者
方名为缓。以戒缓者唯失人天。若其乘缓无
解脱路。乘分大小。昔为偏真修观行者。今作
小机。唯感劣应佛之形声。昔为中道修观行
者。今作大机能感胜应佛之形声。言降神等
者。如来昔于大通佛所。覆讲法华与无量众
生作一乘因。中间退大染著五尘。佛恐堕苦。
遂以小乘而救拔之。或用衍三而引导之。如
是大小种种成熟。堪于今世悟入佛乘。是故
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世。然其机发复少差
别。故于一代而分五时。有机堪能直入于
实。有机但能迂入于实。虽此二类熟在一时
故。于华严顿谈圆别。被二种机。此机从始即
见胜相。若于中间习小深者。虽于今世入一
佛乘。而小先熟。故为此机示现劣身。初说三
藏。诸味调熟。来至法华方开佛慧。此机于始
唯见劣身。故降母胎即示两相。

问。华严顿后
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
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
两相。

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盖是化仪施设
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
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
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
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
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
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二顿机
下别示大小得益二。初大机益相。一类众生
卷三 第 952b 页 T34-0952.png
大种先熟即感胜应。入胎住胎出胎成佛其
相皆胜。转一实谛即华严部。顿说圆教。既兼
别教。故云无量。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
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
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
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前照。即有次第及不
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
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今明顿
机。能见佛性。是故兼用食草之譬。乃以雪山
譬舍那佛。忍草譬十二部经。牛食譬大机修
观。即得醍醐譬见佛性。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