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936a 页
卷二 第 941a 页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三罗刹难二。初列义门。二随门释三。初贴文
二。初科经。二人数下随释二。初明难五。初举
卷二 第 941b 页 T34-0941.png
数二。初释人数。若百若千或万或亿。以其泛
海必乘大舶故。云结伴不可独往。二贤愚下
明入海。二次遭下难由三。初正释难由二。初
證。风非證难。以古师足风为八难故据结
文但成鬼难。二难由下推。风是难由。若展转
推之。皆是难由。于诸由中风由最切。是故经
文特言风耳。二七宝下追释宝物二。初分真
伪。二示似真。三黑风下更释风相二。初他解
三。初旧师立。二有人下他人弹。三今还下今
例难。二请观下今释二。初经明风色。二风加
下风黑怖甚。三罗刹下遭苦。罗刹鬼者。本毗
沙门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夜叉。捷疾鬼
也。二曰罗刹。食人鬼也。遍在诸处。然其本居
海外有国。或人飘往其国。或鬼来此恼人。皆
由恶因相关故也。四一人下明机。五明应。二
何意下结名。二约事。三观释二。初明风义不
局。世界中风果报风也。黑业名风。至失人道
善宝。皆恶业风也。失无漏财烦恼风也。以下
第五又明鬼难。具明三障恶鬼之义故。今观
行且从难由风义。而示欲于六种。明别圆观
即是一切观境之式。二从地下释风通三障
三。初果报二。初遭苦二。初上至三禅。二如僧
下下遍诸趣。僧护比丘明四阿含为众知识。
五百商人入海采宝。来就世尊。请此比丘船
中说法。佛知有益许之。令去船还海岸登陆
而行。夜宿树下。商人早发忘唤比丘。因兹
失伴。独行山林。见僧伽蓝比丘住处。若饮食
若房舍若温室。若园林若田地若受用。皆是
苦具日夜之间。受种种苦。有百馀条。僧护问
卷二 第 941c 页 T34-0941.png
故。皆答云。当还问佛。自当知之。既至佛所。
具陈所见。佛皆答之。悉是比丘破诸禁戒。毁
坏常住侵用众物。于彼海山受地狱苦。学者
览之足以自诫。二当此下明机应。二次明下
恶业二。初遭难三涂约果爱见约因。皆由宿
业。令起爱见堕于三涂。贪欲之心如罗刹妇。
破戒定善如随食子。失人天报如食其夫。二
急须下机应。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
声闻。圣财不出七种。一闻。二信。三戒。四定。
五进。六舍。七惭愧。慧行即无常析观。行行即
不净慈心等。二行约凡位所修。七财约圣位
所得。二次明下诸位。八倒风者。支佛六度通
别圆入空之观。以常等为倒。假中变易以无
常等为倒。用正观一心称观世音。即出二边
恶鬼境界。即能达到中道宝渚。鬼义合前后
章前即此章贴文约事。后即第五鬼难章也。
二法界下明应二。初通示二观慈悲。别虽渐
修果能圆应。二菩萨下别明三昧渐顿二。初
渐二。初修时逐行起誓。二今入下明證时随
难相关。二若作下顿二。初修持三谛圆融。
风字门者。如请观音疏释六字章句。以六道
等为六字门。良由六道。体是法界能通实相。
故名为门今以风字为门。其义亦尔。字者。召
法之辞。二若分下用时一念差别。四刀杖难
二。初列门。二解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二
释义三。初遭难。二称名。三今言下蒙应二。初
据文消释。二问下对前料简二。初问。二答。
二约證。三观行二。初通示三障。二从地下别
释三相三。初果报二。初明遭难。娑伽龙王本
卷二 第 942a 页 T34-0942.png
宫安住兴云降雨。六天四域修罗龙鬼感见
不同。天见华宝。人得清水。修见刀剑。二若能
下明机应二。次明下恶业二。初遭难。恶业所
感三毒炽然。近障戒定远妨三观。言思绝处
即微妙心。二起怖下机应。三次明下烦恼二。
初机二。初声闻二。初遭苦二。初释相。二故大
下引證。彼经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
箧。令人养饴瞻视卧起。若令一蛇生瞋恚者。
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闻已舍箧逃走。王
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密遣一人诈为
亲友。而语之言汝可来还。其人不信投一聚
落。都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
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惶怖复舍之去。乃
至路值一河截流而去云云。合云蛇若害人
不堕恶道。无三学力。必为五阴旃陀罗害。若
不识爱。为诈亲诳。观于六入犹如空聚。群贼
住于六尘六入。欲舍复值。烦恼驶流应以道
品船筏。运手动足过分段河。十住未免唯佛
究竟。经文本喻三乘始终。今喻声闻观法。十
二因缘关禁如城。黑白不动三种之业。系属
如馆。五欲为害如拔刀人。魔境难出如门被
守。二尔时下得脱。二次明下诸位。各以本观
一心称名即时解脱。二复次下应二。初渐二。
初明本誓。随见随修皆起誓愿。拔于众生三
障刀杖。二今住下明赴机三。初赴机相。三昧
神力称本诸誓一一能拔二刀杖下所住法。
以七种难。表内六种对于观门。此地种门今
修成也。三如华下引经證。六种遍收一切观
境。刀杖坚碍属地字门。故引屋壁地种能现
卷二 第 942b 页 T34-0942.png
诸佛。及能发明善财定慧一切功德。当知地
门能成普应。二复次下顿二。初圆修。地为法
界。生佛依正无不趣入地字法门。当知一尘
无不具足三谛等者。一尘即空一切皆空。假
中亦尔。二圆起下顿应二。初总示。三谛慈悲
无不遍摄。故能一时遍拔众苦。二若欲下分
别。圆悲该亘不可别论。若欲易知对机分别。
四洲四趣四王忉利。此之十有有事刀杖。能
感一十王三昧力。修有漏善遮恶。刀杖感二
十四王三昧力。四教三观一心称名。感二十
五三昧之力。第五鬼难二。初列门。二贴文下
随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二三千下释义四。
初标处二。初大千假设。二对上料拣。二遭
难。三称名。四鬼所下蒙应。恩威即是折摄二
门。以恩摄故害心恶眼二俱休歇。以威折故
恶害亦然。二约事标而不释合注云云。上罗
刹难已彰其事。故不重说。三观解三。初果报
二。初明难诸天等者。瞋增诸恶助鬼之威。慈
为善本消鬼之势。行者当知。若多瞋恚。常与
恶鬼同其事业。若常慈悲。与佛菩萨。同其出
处。二如是下明感。二次明下明恶业二。初明
难二。初鬼动三毒。虽是恶鬼使人淫佚。亦是
淫业所召。以其多起淫思。致令淫鬼得便。瞋
恚邪见亦复如是。又是宿业互相招集。故于
今日同造恶因破于善业。二三毒下诸恶名
鬼。如前业火业水业风。故今诸恶得名为鬼。
皆以三毒而名恶业。与烦恼何异。任运起者
名为烦恼。卒起决定能动身口名三毒业。今
既能破五戒十善。必非任运贪瞋痴也。人天
卷二 第 942c 页 T34-0942.png
散善名为动业。四禅四定名不动业。二若能
下明感。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初明难二。
初所遭难二。初明满大千。男性刚利如见推
划。女性柔染如爱缠绵。二何以下遍三界。二
此鬼下遭难人。小草已上八番行人。俱为烦
恼鬼之所害。二若称下明感。见爱尘劳即染
而净。是故净名取譬。侍者随意所转。二次明
下明应二。初渐二。初随修立愿。如讫拿迦等。
即请观音经缘起也。毗舍离此翻广严。彼国
人民遇大恶病。眼赤如血两耳出脓。乃至六
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讫拿迦罗。吸
人精气。二于诸下乘誓普救三。初示相。渐修
顿證法身自在。法界众生三障鬼难关于本
誓。一一救之。能令诸鬼皆为佛乘。二如华下
引经。斯是菩萨住鬼法门。能以鬼身广作佛
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难
一时普救。三故知下结益。二若圆下顿二。初
明圆观慈悲。识种乃通今约鬼修。别从爱见
识种为境。一识一切识一切识一识。非一非
一切而一而一切。此是鬼门十界。三谛依此
妙境。真正发心乃能遍应。二若分下明随机
分别。事鬼既能恼于帝释。故地居天四洲四
趣。感于十种王三昧力。馀义同前。六枷锁难
二。初列门。二随释三。初贴文二。初节经。二
上临下释义四。初标罪。二在手下遭难。三鸟
死下称名。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
将死其言也善。四蒙应。二约事。三观释二。初
正明枷锁三。初果报二。初明难。事系唯在四
趣三洲。二若能下明感。二次明下恶业三。初
卷二 第 943a 页 T34-0943.png
明难。二若欲下明感。三故经下引经。廷尉
检系可有散时。妻子钱财系无脱日。望现在
等者。只今妻子及钱财等亦业亦报。何者。若
从现说名之为报。从过去说名之为业。应知
障善皆是宿恶。此之宿恶或已成报。乃附报
为障。即今妻子及自身依报等也。若未成报
今在业道。亦自有力令善不成。又今妻等不
定为障。若于往世同营善因。今则能为修道
助缘。如妙庄严王因妻子故。见佛悟道。现见
有人妻子劝善畜财能施。今从恶因所感。妻
等名锁名狱。若归观音则成报之业。及未成
者是恶皆息。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
约声闻二。初约小释二。初明难。凡夫见思全
在。初二三果思惑未尽。皆名有罪。罗汉思尽
名为无罪。大品经指学无学。名为大龙。故云
摩诃那伽。学人残思名为有罪。无学断尽名
无罪俱未无馀。名同在狱。既有果身宁逃五
阴及以三相。乃名检系。权实等者。此约有罪
示也。碍于二智提拔名杻。妨于二行进趣名
械。小以断常为中道枷。能障五分为法身锁。
只是见思对于所障。得杻等名。二称名下明
感。二此复下明通大。若就通惑论杻械等。即
藏通人。若就别惑明杻械等。即别圆人。二次
明下例诸位。二若论下明应。因中渐顿慈悲。
果上圆普与拔。皆如上说。二若三下兼明空
识二。初普应指前。二论其下本观。今说二。初
渐二。初本观慈悲二。初随观示。一切烦恼是
识所为。识最是难。空虽非难能来难。故空亦
名难。空为业者。亦是业由身内有空故。能动
卷二 第 943b 页 T34-0943.png
作造于业因。外空亦然。空为惑者。于境迷悟
成障成理。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而于节节起
誓与拔。二故净下引经證。入不二法门品。明
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
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
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云四种
性。即是空种性。就性明空空是中理。此以中
理不于事二。彼约五种即性故不二。今明六
种岂不即性得经意故加于识种。弥显不二。
若其空识不即中道。将何以为王三昧体。二
成王下乘誓应赴二。初示相。二华严下引證。
见空实相。能于虚空立种种事。利诸众生。二
若作下顿二。初空识圆修。诸门观法多推心
识。从近从要初心易故。人根不等。有宜观外
而得益者。四念处中。下界众生多著于外。故
令摄境观于内心。上界众生多著内心。故令
观色夺于内著。今观空种。亦是色类。唯是一
色空外无法故。一切十界悉趣空门。空即三
谛故。一切法皆即三谛。三谛慈悲无生不摄。
二起无下慈悲普应。第七怨贼难二。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正释怨贼二。
初科经。二难处下释义四。初标难处二。初明
处。二次明下明难二。初释满中。二怨者下
释怨贼。二二标下遭难人二。初示四义。二商
者下释四义四。初释商主。二既有下释商人。
三既涉远下释重宝。以人众路远显所赍宝
贵。四险路下释险路。以处以人二事释险。三
机者下明有机二。初示经四义。二所以下通
释四义二。初明前三助进二。初释二。初明设
卷二 第 943c 页 T34-0943.png
三所以。一心称名为计策者。更无过此知德
可凭其胆则定。二若不下明无三不进。二故
知下结。二三义下明后一能感二。初明因三
故唱。二南无下翻梵就华。四明蒙应。二次结
下寄结口机二。初举经。二今言下释意二。初
约威力明。二巍巍下约字义显。二约事證。三
观释三。初果报。二修善下恶业。修善治恶。若
恶多善少恶即怨贼。若善多恶少恶为仆从。
冰炭之势多能灭少。系念成机恶销善立。三
次明下烦恼二。初略明机二。初通明四行遭
贼。以前六遍。备明八番破惑感应。故今怨贼
但明四行。遭烦恼贼将历四教。自摄八番。言
四行者。一戒法受持。二听习教理。三研修正
观。四正助合行。出世行人要先禀戒。随境护
持持心习教。凭教显理称理修观。以正导助。
若非此四入圣何期。初商主下戒中三句明
受一句明持。五尘能杀持护之心。名戒怨贼。
次或法下听法中。师徒说听皆欲依教而显
至理。此二俱得名重宝者。以其诠旨得则俱
得失则俱失。其犹识指方乃见月。故知解教
诚为不易。何况理乎。而其徒主两喜杂魔。二
宝俱失。师为利故说。徒为名故学。斯之两人
皆成魔业。或师瞋弟子。或弟子恨师。亦是二
人值于魔事。或心下修观中。心王若正心数
亦正。王数同求正智之宝。三毒觉观能劫此
宝。最为怨贼。或般下正助中。正观般若导五
助行。共显理宝。般若如知金藏。五度如用功
掘出。六蔽之贼害此二因。还今藏隐。是名怨
贼。二将此下历诸教明感。四教行人一一须
卷二 第 944a 页 T34-0944.png
四。若遇怨贼。一心称名四行皆就。二例明应。
例前六种故略不说。第二意业机二。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二。初贴文二。初科经。二释
义二。初正明意机二。初总示经文。二通称下
通释经义三。初依经论释三毒二。初通释二。
初明单复。云贪瞋痴。此三单也。今从复列。故
云淫欲瞋恚愚痴。大本疏云。自爱为欲爱他
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瞋。自惑为愚惑他为
痴。二有人下明多少二。初他明少。二意谓下
今明多二。初立少乖经。二今明下明多能感。
毒之多少由习重轻。求之进不由机有无。无
机者毒多毒少俱不求离。若其有机毒之多
少俱能求离。古人不解执多不求。今明能念
任多亦离。二大论下别释二。初正别释三。初
贪欲四。初大论明宿因。意同此经。谤经之罪
历诸恶道。纵得人身。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若
不求离。复沦苦趣无解脱期。二不择下现事
明过患。术婆伽缘略如玄记。褒姒者。褒国之
女也。周幽王伐褒。褒人以姒献之。王甚惑
之。初幽王与诸侯约。有寇即击鼓举烽。诸侯
来赴。及惑褒姒褒姒无笑。王欲其笑。乃击鼓
举烽。诸侯皆至而无寇。姒乃笑。又好闻裂缯
之声。发缯裂之以适其意。及申侯与犬戎兵
至。击鼓举烽。诸侯以为如前见欺。无复至者
遂败。三净住下二经明虫鬼。各是有情。以共
业故资人倒惑。又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心
则使淫佚无度。四如大下大经明多少。习果
若成报果在即。故云熟也。如人灾至合当王
宪。即有恶人奖助为恶虫鬼如助者。地狱如
卷二 第 944b 页 T34-0944.png
王宪。此多欲相也。若反此者名为少相。二瞋
恚四。初约喻明瞋相。二故遗下二经明障道。
慈是一切善法根本。瞋既乖慈名劫名障。百
法明门者。即障别圆地住所證之法也。仁王
云。初地得百法明门。二地得千法等。地论云。
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
百法者。应如百法论所明。三大集下二经明
魔业。佛以慈定能伏天魔。是知瞋心为魔所
降。习近瞋恚是报熟时。四若例下例上有虫
鬼。若虫鬼潜伏是瞋少相。三愚痴二。初明过
患。三句明于邪痴之相。如大经者。合云习近
愚痴是报熟时。此乃邪痴习报二果。痴心习
成。地狱报熟也。二例前下例虫鬼。多少随人。
二三毒下总结过。二欲离下约伏断明得离
三。初示念得离。二有人下斥非显正二。初他
解非灭离。以由他师不解常念。致令三毒不
得灭离。二今谓下二经明尽净。经直言离。那
专伏释。若以念故唯能伏者系念六字能净
毒根。至成佛道亦只伏邪。三今作下正明伏
断果报修因。三藏菩萨。此三伏惑。声闻缘觉
通别圆菩萨方便土人实报土人。此七断惑。
三问离下约问答明常念二。初约念非离惑
难。二答经下约念即智慧释二。初略明正念
之德二。初即念明慧之功。念想观智等诸名
字。有过有德有偏有圆须约六句定其法体。
故圆中念破偏小智。圆中之智破偏小念。偏
小之念修圆中智。偏小之智修圆中念。圆中
之念即圆中智。圆中之智即圆中念。以此六
句评法是非。方解一切经论名相。问家昧此。
卷二 第 944c 页 T34-0944.png
故使非念而是于智。今此圆文既云常念。显
非二边有生灭念。双遮双照中正之念也。体
烦恼性是观音身。不破烦恼不立观音。破立
既忘能所斯绝是为常念。恭敬观音。不离三
毒而离三毒。若有观音可生缘念。若见三毒
须灭离者。此乃增毒非离毒也。二若如下离
念说慧之过。二今此下委明修观之相二。初
忘照各论四句。此之正念染体既绝忘照不
妨。即照三谛即忘三观。虽约四句唯忘三观。
以双非双。亦只是中故不以色念忘俗也。以
色例于一切诸法。不以非色念忘真也。合云。
不以非色非非色念。忘双遮中也。不以亦色
亦非色念。忘双照中也。约照三谛复成四句。
亦以色念照俗也。亦以非色念照真也。亦以
非色非非色念。照双遮中也。亦以亦色亦非
色念。照双照中也。应知善忘假者方善照假。
善忘空者方善照空。善忘双非方照双非。善
忘双亦方照双亦。不须以空忘假以假忘空。
双非双亦皆悉尔也。此就圆论念。即法界无
德不备。故作四句说之自在。终日忘四终日
照四。如此方是常念观音。二或次下渐顿
有诸四句。次第非念忘四句也。次第论念照
四句也。忘照本求离于三毒。故次第离亦有
四句。若得别教三观之意诸句可见。何者。如
照空时。必须忘空以遣著。故忘照成者必离
见思。故此空观有忘有照有离。次观假后观
中。皆须论于忘照离三若不次第忘照及离。
斯是圆观如向四句。二次就下观释二。初前
七番指上。果报已上至通菩萨。皆不能破无
卷二 第 945a 页 T34-0945.png
作之集。别人虽破而在后心。今从初心故同
前指。二今但下后三番当说二。初三毒逆顺
委示二。初约界外双标。二今取下依法相广
释二。初逆顺各示二。初顺约烦恼释。初明毒
害二。初二乘三毒二。初明毒相二。初合明三
毒。二开三下开成八万。既有三毒须论等分。
四分各具二万一千。是故成于八万四千。界
内既尔界外亦然。何者。以大乘说诸法不灭。
云断惑者。但转有漏而成无漏。入假入中。八
万四千随观而转。至果乃名八万四千波罗
蜜也。二净名下引经證。观众生品。天女以天
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
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
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
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
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
分别想耳。乃至云。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
尽者华不著也。彼疏解云。华至菩萨皆堕落。
者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生实报土已离别
惑。彼妙五欲所不能动。故华不著身皆自堕
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者。二乘但断界内五
欲故。世间五欲所不能动。别惑未除故。为界
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故诃言。结习未尽华
则著身。

下文料简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何
关别惑。

答。大论云。于声闻经说为习气。于摩
诃衍说为正使。即是别惑二未断下菩萨三
毒。同有此三毒者。望前二乘名同义异。前
但贪空。今贪俗中前瞋生死。今瞋涅槃。前不
达真。即是中道为痴。今见中道未得了了为
卷二 第 945b 页 T34-0945.png
痴。如大树折枝之譬者。大论三十云。譬如
泽有树。名奢摩黎。枝觚广。大众鸟集宿。
一鸽后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
神问其故。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来。食
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
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折一枝
所全者大。彼喻菩萨畏于二乘坏灭佛乘心
也。二欲除下明机应二。初明正念机应。二永
离下明上土全分。生身菩萨若未得入别圆
地住。生方便土。故于变易论全未离无明之
惑。若在生身入地住者。即生实报。故于变易
除残别惑。一变易土分于方便实报。异者只
由生身于无明惑。有侵未侵不同故也。二次
明下逆约法门释。以烦恼名立观法称。不顺
常涂故云逆说。然若不知性恶之义。云何三
毒而为三观。于中二。初明毒观欲成二。初明
凡小毒少。法略于痴人略菩萨。痴随贪恚亦
名为少。菩萨偏假三毒非多。二菩萨下示圆
人毒多二。初就毒名论大。语稍同前意则永
异。前在二谛偏论取舍。是可离法。今就三谛
说贪瞋痴。是究竟道。理性之毒莫不遍周。故
皆名大。五不受者。谓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皆言不受者。即无生观荡于取著
也。前四即离四句也。后一谓观亦自亡也故
大品第三。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云。般
若波罗蜜空故自性不受。无明下明痴毒须
论即性异前唯修。又痴下明痴等。若非即性。
岂皆如空不可尽邪。二如此下约法门明妙
卷二 第 945c 页 T34-0945.png
三。初标列三门。理性之法德过一际。或称毒
害。或称功用。今明三毒是三法门。则佛菩萨
无不修證。二大慈下解释三相圆观见思三
毒之境即三法门摄一切德三。初大贪法门。
大慈大悲者。诸佛以无缘慈悲普熏三业。于
十方世界普现色身。而作佛事。慈悲之名虽
同四无量中而体永异。四摄。一布施摄。二爱
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众生情所爱者即
是此之四法以四接引导以正道。而度脱之。
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
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
天眼力。十漏尽力。无畏者。即四无所畏。一一
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
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于八众中广说自他
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
无所畏。三昧即百八三昧解释并如法界次
第也。二大瞋门。般若即三般若。四边不可取
者。观照般若即寂而照。不可以有取也。方便
般若即照而寂。不可以空取也实相般若非
寂非照。不可以双亦取也。而寂而照不可以
双非取也。迦毗罗城如玄记。三大痴法门。前
取舍二门虽具中道。而取门终以立法为宗。
舍门终以荡相为主。今两舍门岂不具于二
边。而终以双非为体。不三而三三门宛然。三
而不三门门绝妙。初约无缘直示。二举鉴像
难思。三引净名杜口。三引人證结。诸法无行
经云。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
碍尸利。上尸利无上尸利。文殊语诸天子言。
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
卷二 第 946a 页 T34-0946.png
是上中下。如汝所说文殊义者。我是贪欲尸
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
乃至云。我是凡夫从贪欲起。从瞋恚起。从愚
痴起。我是外道是邪行人。诸天子言。以何事
故自言我是凡夫等。文殊言。是贪欲瞋恚愚
痴性。十方求不可得。我以不住是性中故。说
我是凡夫。文殊。汝云何名外道。文殊言。我终
不到外道。诸道性不可得故。我于一切道为
外。诸天子言。汝云何是邪见行人。文殊言。我
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是故我是邪
行人。说是法时万天子得无生法忍。二欲满
下常念感应四。初明机成德满。二一切下明
诸圣所依。三故无下引无行经證。四一切下
结成佛法。二此三下逆顺合谈二。初被物双
示。就三烦恼常念求离。名为顺说。约三法门
常念求满。名为逆说。满离俱时。但约悉檀去
取说耳。二如华严下引经委證三。初證贪欲
逆顺。说离欲际顺也。随类见女逆也。欲是烦
恼是故说离。欲是法门是故说住。即离即住
唯离唯住。离深住深。离极住极。今观世音乃
是际极住离贪欲故。一切机求离求住。皆须
常念。二又四下證瞋恚逆顺。以调一切顺也。
苦楚治罪逆也。恚害烦恼是故须调。瞋恚法
门是故须行。逆顺无二调行不偏例前贪欲
其义是同。但欲是乐法故作实事接物令离。
恚害是苦。故以幻事调他令离。若其机缘宜
以实杀。而得益者。即如仙豫杀婆罗门为瞋
法门。此乃假实互现例于贪痴。亦可幻设。但
得逆顺相即之意。不拘假实也。三方便下證
卷二 第 946b 页 T34-0946.png
愚痴假实。如前火难。具引经文逆顺满离。例
前二毒其义不殊。二次此下明二观慈悲。例
前大士。本修三毒满离之观。复见众生为三
毒过之所恼害。亦见欲满三毒法门。故起
慈悲。誓令众生离三毒过满三毒德。今成补
处邻极三毒。故能任运遍法界应。普令众生
满离成就。然渐顿观皆观三毒。顿则满离不
二而观。渐则初心但观于离。后乃满离相即
而照。二结意机。经文可见。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